真理的價值 -- 迷悟之間1-3 星雲法師著

FCheng 發表於 2020-6-4 07:20:48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 38979
FCheng 發表於 2020-6-13 09:22
    高貴的謙卑
  
  「滿遭損,謙受益」;愈是成熟的稻穗,頭垂得愈低。成熟的果實,開花可以向上,結實都是向下。
  
  中國人的禮節,非常注重彎腰、點頭、敬禮、頷首、頓首、三跪九叩等;現在的西洋禮有脫帽、握手、擁抱,主要的都是表示友好,表示自我謙卑。佛教更以合掌、問訊、禮拜,作為和諸佛菩薩接心,以及與對方表示尊重的恭敬。
  
  佛教的許多經典開頭都是「稽首皈依」、「一心頂禮」,這都是透過身行的禮敬、口中的讚美、心中的尊崇,來表示身口意三業的謙卑。
  
  現代的社會人士,經商的講究「顧客至上」;中華航空公司更標榜「以客為尊」,這都表示自我的謙卑。因為謙卑,才顯示高貴。
  
  佛門裏,慧可的「立雪斷臂」,是求法的謙卑;理學家,游酢、楊時的「程門立雪」,是求道的虔敬。古代叢林的法師只可在講主的脅旁偏坐,也是自謙的表示;求戒時,戒子要對戒師三請三叩,這才顯示出求戒者的謙卑,唯有如此,才能顯示出師嚴道尊的傳統。
  
  自古以來,唐堯禹舜之所以聖名遠播,流芳千古,都是因為他們懂得謙卑。孔子也曾問道於童子,這並不表示孔子的無知,而是表示孔子的偉大謙卑。
  
  有的人在師長面前表示謙卑,有的人在父母跟前表示謙卑,有的人在善知識之前表示謙卑。最了不起的是,有的老師在學生面前謙卑,更顯示老師的飽學;有的父母在兒女面前謙卑,更顯示父母的高貴。
  
  佛陀經常恭謙的為有病的弟子煎藥、倒水,這並不表示佛陀的渺小,這更顯示佛陀謙卑的慈悲偉大。
  
  在吾人的生活中,夫妻相處,應該相互謙卑,才能增進感情;朋友之間,應該相互謙卑,才能增加道誼友愛。伯牙子期的知音、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孔融對兄弟的讓梨、老萊子的彩衣娛親等,從這些古人的行誼中,都可以看出謙卑的高貴。
  
  我們稱讚大聖、大賢、大仁、大儒、大德、大師,無不以謙卑為道。所以,吾人要大嗎?謙卑就是最偉大的行誼;謙卑就是最高貴的情操。《人間福報》2000年6月3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3 09:22
   觀照一切
  
  佛教有一個修行的法門,名為「觀照」;凡今日社會人士,不管士農工商、政經名流,甚至演藝人員等,如果能夠懂得「觀照」,在生活中必有幫助。
  
  「觀照」什麼呢?
  
  第一、觀照我與他人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負於他人?
  
  第二、觀照我與物質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浪費物資?
  
  第三、觀照我與金錢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無理聚斂?
  
  第四、觀照我與情愛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濫用感情?
  
  第五、觀照我與社會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與社會互動?
  
  第六、觀照我與自心的關係;自問我是否做到心地清淨?
  
  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看到表面,看不到內心。由於自他的「觀照」不夠,無法明白真相,因此產生煩惱。假如我們懂得「觀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明白我與社會人間的關係,才能自我健全。
  
  《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因為懂得「觀照」,才能成為「自在」菩薩;因為「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觀無量壽經》又名《十六觀經》,例如觀日、觀月、觀水、觀地;如果對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都能在內心裏有安放的地位,自然就會我心與外境調和、本體和現象一致,如此觀照,又何能不離苦得樂?
  
  陀說教,要「觀照」眾生的根機,才能觀機逗教;醫生要觀察患者的病症,才能對症下藥;農夫要觀看天時氣候,才能適時播種;父母要求子女,也要明白子女的根性,才能給予適性教育。
  
  所謂觀照,才能彼此和諧;所謂觀照,才能彼此相應;所謂觀照,才能如魚得水;所謂觀照,吾人才能得道。
  
  經商的人,要做市場調查,這就是觀照;建築大樓,要對土地環境了解,這就是觀照;從政的人,苦思解決民間社會的問題,這都是觀照。
  
  會觀照的人,能夠探測因緣的關係;能觀照的人,能夠深入了解事相的內容。禪者觀心,心中有佛;淨人念佛,佛在心中。心中有佛,佛在心中,還怕人生會不圓滿嗎?
  
  《人間福報》2000年6月4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3 09:23
    說話的要領
  
  說話,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更是溝通人際往來的工具。古今中外對說話的重要性有不少至理名言,例如《論語》云:「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西 方諺云:「上天給人二目、二耳一口,要人多看多聞而少說。」孫子亦言:「贈人益言,貴比黃金;傷人之言,惡如利刃。」因此說話要合乎身份,要恰到好處,更 要適可而止;切勿因失言而取禍,更勿因多話而令人生厭,或因說虛妄之言而被人瞧不起,乃至因輕言而為人所辱。
  
  說話的目的是要溝通彼此的思想、看法;說話可以估量一個人的人格、個性和知識。一個人對一件事的看法、觀點如何,在一番談話之後,幾乎可以表露無遺。因此,先思而後發言,可以減少說話的過失。
  
  說話的重要,關係著一個人的前途和事業。一句讚美人的好話,可以使人心生歡喜,終生為其效命;一句傷透人心之言,可以使多年知己反目成仇,因此「口下留德」是做人很重要的修養。
  
  說話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和善,遣詞用字要婉轉,不可盛氣凌人。最好多說肯定句,少用疑問句,例如多說「當然」、「很好」、「沒問題」等令人樂意接 受的話。尤其,平時應該學習說令人感動的話,不要說諷刺別人的話;應說令人歡喜的話,不要說令人難堪的話;應說令人起信的話,不要說令人喪氣的話,應說有 益於人的話,不要說浪費別人時間的戲論。說話還要能皆大歡喜、面面俱到;要替別人留有餘地,千萬不可專橫武斷,強辭奪理,更不可攻訐他人的短處、誇耀自己 的長處。
  
  說話如同射箭,射出去的箭就收不回來了,因此平時要謹口慎言。佛教的十善業中,口業便佔了四項,即: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如果說話斷人希望,也是殺生。
  
  人是為了歡喜才到人間,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會說話的人,首先考慮到的是,一句話說出來,是為了傳達自己的意思,也是希望對方能歡喜接受,所以要學著說好話;會說好話的人,才能帶給對方歡喜,也才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人間福報》2000年6月5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3 09:24
   心的管理
  
  「管理學」是現代最時髦的一門學科,有所謂的人事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倉庫管理、檔案管理,乃至學校管理、醫院管理、飯店管理等;只可惜一般人都忘記了要「管理自己」,尤其是「心」的管理。
  
  「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怎麼會圓滿呢?能夠把自己的心管理好,心正一切皆正、心淨一切皆淨、心善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佛陀設教,他就是倡導「心」的管理,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沒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麼有「天下為公」的觀念呢?人都有疑嫉心,如果沒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麼能以誠信待人呢?
  
  此外,諸如成見、執著、愚癡、諂曲、慳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加以好好管理,讓心中藏垢納污、百病叢生,又怎麼能夠服務公眾呢?怎能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呢?
  
  佛法把心比喻為猿猴、牛馬、盜賊,所謂「心猿意馬」表示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跳動奔馳不已;又像狂牛一樣,犯人禾稼;更如盜賊,不但搶劫別人的功德法財,也糟蹋自己的福德因緣。
  
  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心之不正,何能作眼耳鼻舌身的領導呢?何能讓眼耳鼻舌身成為善良之輩呢?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呢?
  
  我人之心,又如工廠。好的工廠出產好的產品;壞的工廠只會冒黑煙、排污水,造成環境污染。管理工廠很難,管理自心更難;若無佛法的戒定慧,何能將心管好?
  
  我人之心,又如國王。普施仁政的國王,萬民受益;暴虐無道的昏君,百姓受害。所以,「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心的管理比任何學科都難修學;但是,若有禪淨的必修課程,又當別論。
  
  修學「心的管理」這門學科,不能完全依靠別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昇起來,然後由這許多的善心、好心來管理自己、管理環境、管理事物、管理團體。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呢?
  
  《人間福報》2000年6月6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3 09:24
   觀念播種
  
  人的一生,成敗的關鍵很多;「觀念」的對錯、正邪,是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的人一心只想賺錢,在他的「觀念」裏,金錢勝於一切;他把賺錢看得比人格、道義都重要,因為心中只有錢,所以無法成就大事。
  
  「觀念」就像播種,播了什麼樣的種子,就結什麼樣的果。好的觀念能夠成功致富,成聖成賢;壞的觀念只會沉淪墮落、邪惡如魔。
  
  好的觀念如黃金珍寶,一生受用無窮,茲舉數語如下:
  
  「人,要給人利用才有價值;人,要學習偉大,才能留下歷史。」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人,心中要有『偶像』;有偶像觀念,才能見賢思齊。」
  
  「要做老大,先要懂得做老二;要做主管,先要懂得做屬下。」
  
  「要想收成,先要播種;要想人家待自己好,先要自己待別人好。」
  
  一個人的成長在於「觀念」的健全,隨時調整自己的觀念,才是進步之方。「觀念」的善惡,也是處眾的根本,能不能發揮善的力量,就看他是否在觀念上能讓大家接受。
  
  觀念就是財富。佛教的教義都是「法財」,過去常常被曲解,殊為可惜;如果我們能深入認識、了解,以佛法做基礎,建立正確的觀念,進而如法奉行,將是一 生受用不盡的法寶。例如,六波羅蜜中,「布施」看似給人,其實是自己發財之道;「持戒」看似束縛,其實是自由平安之道;「忍辱」看似吃虧,其實是做人便宜 之道;「精進」看似辛苦,其實是快樂成功之道;「禪定」看似呆板,其實是活潑安心之道;「般若」看似聰明,其實是內心明理之道。
  
  再如五戒,不殺生,是不侵犯別人的生命;不偷盜,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不邪淫,是不侵犯別人的身體;不妄語,是不侵犯別人的名譽;不飲酒,是不侵犯自他的健全。持守五戒,就是體現自由民主的真義。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在觀念的「一念之間」,學習好的、善的、美的一念,則人生自然富有;每天在思想上都能大死一番,對自我的增進品德,必定有所助益。
  
  人我相處,必須靠道德來維護,道德觀念有多重,人格就有多高;凡事都往好處想的觀念,是人際相處的潤滑劑,也是為人厚道的根本。一個人如果能從自己的 心裏製造光明的認識、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花朵、淨水般的語言與他人共享,必能擁有一個真善美的人生。《人間福報》2000年6月7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3 21:44
   空巢期的調適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由於農村社會需要大量人力資源,每個家庭大都人丁旺盛,而且即使兒女長大成人以後,仍然與父母共同生活,因此三代同堂、五代共聚的家庭比比皆是,不但年老的父母有人奉養,又能含飴弄孫,充份享受天倫之樂,根本沒有所謂的「空巢現象」。
  
  現在工業社會,人口密集在大城市;加以多年前政府提倡「一個家庭二個孩子恰恰好」的政策,使得原本人口簡單的家庭,在兒女長大後外出升學就業,正如小鳥離巢而去,留下夫妻二人面對空蕩冷清的房子,這正是現在新一代的父母所普遍面臨的「空巢期」調適問題。
  
  驟然失去兒女環繞的父母,首先需要調適的就是面對冷清的家庭生活,以及對兒女的思念。
  
  其實,人生聚散本無常,有聚必有散,應用平常心看待。平常廣結善緣,只要你有學有德,天下人都可以做你的兒女;假如為人父母無學無德,沒有培養親子關係,就算自己的兒女,有時也會形同陌路。因此,只要你想得開,巢「空」了也很好,從此可以投身信仰,熱心公益,享受興趣的人生領域,一樣可以活出自我的幸福來。
  
  現代的年輕父母,不要等到「空巢期」的難堪,應該現在就要培養興趣,例如讀書、繪畫、音樂、旅遊、義工、修持等;如此才不怕將來面對「空巢」的寂寞。
  
  茲有數點意見,供作參考。
  
  第一、空巢裏,兒女飛走了,可以聚集善友來訪,當會充滿空巢裏的生氣。
  
  第二、空巢裏,兒女飛走了,可以培養讀書的習慣,書中自有人和事,書中自有安心處。
  
  第三、空巢裏,可以培養各種興趣,如寫字、蒔花、植草、養寵物等,以此來美化空巢。
  
  第四、空巢裏,可以把關心擴展到社會公益,可以到校門口當愛心媽媽、到醫院探望病人、到寺院和十方信者廣結善緣。
  
  第五、空巢裏,可以培養信仰,用信仰代替家庭團聚。正如《維摩經》說:法喜以為妻、善心誠實男、四禪為床座、解脫味為漿。
  
  只要擁有真心,巢「空」了,生命何「空」之有?《人間福報》2000年6月8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3 21:45
   天堂在那裡
  
  經常有人問:「天堂在那裏?」如果你對人間喜愛又安住,你就可以回答:「天堂在人間!」如果你覺得人間裏,人心險惡,是非混淆,你只覺得家庭的溫暖、 家庭的可愛,你就可以回答:「天堂在家裏!」如果你覺得家裏的份子非常複雜,家人的意見也非常紛歧,只有自己獨處時才能找到片刻的寧靜,你就可以回答: 「天堂在自己心中!」如果你的心裏充滿了瞋怒怨恨、憤世嫉俗、種種不滿,那你就可惜了,你的人生都沒有天堂,日子又怎麼好度過呢?
  
  天堂在那裏?天堂在地獄的隔壁!
  
  有一段趣談。天堂與地獄相隔的圍牆被颱風吹倒了,天帝與閻羅相約各派工程師、律師與銀行家共同成立「修復委員會」。閻羅王因天帝久久派不出人來,終於 忍耐不住向天帝下達最後通牒,他要天帝負起後果責任,因為天堂與地獄如此沒有區隔。天帝無奈的說:「我天堂裏實在找不出這許多人才來!」
  
  還有一個故事。天堂與地獄的人吃飯筷子都是三尺長,地獄裏的眾生,每當有人夾起菜要往嘴裏送,就會被左右的人搶了吃,因此彼此怨怪,爭吵不休;天堂裏 的人,一樣用三尺長的筷子夾菜,但他們不是往自己的嘴裏送,而是你夾給我,我夾給你,因此你感謝我,我感謝你,彼此和樂融融。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每天都在天堂與地獄裏不斷來回,甚至在餓鬼、畜生,乃至在佛、菩薩等十法界中去來無數次。只要我們慈心待人,肯為別人服務,當下就是天堂;如果自私自利,心中充滿猜疑嫉妒,當下就是地獄。
  
  在世間上生活,就算身處「天堂」,如果不能認識它的美好,天堂也會轉變成為「地獄」;如果懂得以佛法來處理困境,轉化厄運,那麼「地獄」也可以成為「天堂」。
  
  《六祖壇經》說:「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在那裏呢?只要你有真心、善心、直心、誠心,天堂就在你的心裏!《人間福報》2000年6月9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3 21:46
   信心是寶藏
  
  已故哲學家方東美先生,曾在一次游泳時險遭滅頂。當他在水中掙扎時,忽然念頭一轉:我是一個哲學家,面對生死,怎麼可以如此驚慌失措呢?後經自己放鬆心情,竟然藉著水的浮力浮出水面,因而得以生還。這說明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有信心,就能產生力量。
  
  信心就是我們內心的寶藏,只要我們心中有信仰,就會產生信心;有了信心,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現代人只知向外尋找能源;然而外在的物資即使再豐富,終究有告磬的一天,因此世界各國為了解決「能源危機」,無不派遣專家上山入海,到處探勘、開發能源。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開採能源的專家,只要我們懂得「反求諸己」,向自己的內心開採信仰的財寶,人生就會更富有。
  
  信仰就是對真理信受奉行;能夠對所聞所解的道理信而不疑,當下就能獲得身心的清淨、產生無比的力量。老婆婆一心虔念「六字大明神咒」,雖然錯念成「唵嘛呢叭『牛』(吽)」,然而因為深信不疑,竟能使計數用的豆子不必手拿而主動歸位,這就是信心的力量。
  
  信心與人生的關係密切,從許多名詞、用語中可以獲得印證,諸如信念、信服、信任、信奉、信守、信行、信賴、信譽、信義、信施、信解、信願、信條、信物、信託、信用卡、信用狀等;甚至鳥類中也有「信天翁」、大自然也有潮信、花信等。過去佛教有以衣缽為信,皇帝以玉璽為信;君子則以信譽為信,朋友更以有德為信。
  
  做人要守信用,更要有信心;有信心的人,凡事「信守不渝」,何愁做事不能成功?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有信心才能遠離一切對立、差別、是非、得失之妄念,而住於平等自在之境地;《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對真理狐疑不信,安能契入佛道?
  
  信心是失敗時的火種,往往在你摸索的黑夜裏,照亮前面的路途。《信心門》之歌說:「世間的財富,要用信心的手去取;遼闊的江海,要用信心的船來渡。豐碩的果實,要用信心的根生長;無盡的寶藏,要從信心的門進入。有信心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信心是道德的根源;信心是智慧的媬姆,信心門裏有無限的寶藏。」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是失敗的主要因素;有信心不但能成就世間的功業,更能長養出世間的菩提道業。世間上,還有什麼比信心更珍貴的寶藏呢?
  
  《人間福報》2000年6月10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4 06:11
   感應的原理
  
  有個小男孩對著山谷大叫「我討厭你」,藉以發洩心中的不滿,結果他驚訝的發現,周遭的人也都討厭他。小男孩哭著把情形告訴媽媽,媽媽安慰他,並且帶他回到山谷,要他再叫一聲「我愛你」,結果小男孩破啼為笑,因為他聽到四面八方的人也都告訴他:「我愛你」。
  
  空谷回音,這就是感應!敲鐘鐘響,敲鼓鼓鳴,這也是感應。烏龜望蛋,孵化小龜;螟蛉有子,蜾負之,這也是感應。毒氣外洩,襲人喪命;溫暖如電,流入心房,這也是感應。
  
  感應就是天地萬物、宇宙眾生之間的一種互動、呼應。看到月圓月缺,興起了歲月的流逝;目睹花開花謝,感嘆世間的無常,這都是感應。母子連心,魂牽夢繫,這也是感應。
  
  感應也是因緣法,感應要有因緣條件。水不清,如何能影射景物?谷不空,如何能吞吐聲納?人如果沒一顆清淨、感動的心,如何能與真理相應,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這就是感應的原理。
  
  生活中,一句話,就會讓人歡喜不已;一句話,也會令人痛苦不堪,這也是感應。喊一聲萬歲,就能獲得賞賜;罵一句昏君,也會鋃鐺下獄,這都是有因有緣的,這也合乎緣起法則。
  
  經常有人問:念佛、誦經、超渡,為什麼一定會有感應?所謂「心誠則靈」,道理是一樣的。
  
  有個禪師正在開示「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眾中有個青年不屑的反問禪師:「一句『阿彌陀佛』只有四個字,怎麼有那麼大的威力呢?」禪師不回答他的問 題,只責備他說「放屁!」青年一聽,怒氣衝天的指著禪師責問:「你怎麼可以罵人?」禪師平靜的笑道:「一句『放屁』才兩個字,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何況『阿 彌陀佛』是四個字,你說怎麼會沒有威力呢?」
  
  其實,「有感則應」,日常生活中,喝茶解渴、吃飯能飽,只要你留心,何處沒有感應呢?《人間福報》2000年6月11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4 06:12
   三世因果觀
  
  面對謎樣的人生,有的人回想過去一生中,自己做了什麼?也有人妄想來生不知道會如何?更有人怨嘆此生種種的不如意。其實迷時不解,悟時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鑑古知今,有現知未,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嗎?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對因果生出許多誤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惡多端,但他一生榮華富貴;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窮途潦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如此何來「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實,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道理很簡單,假如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裏儲蓄了很多存款,現在雖然作奸犯科,你能說不准他提用存款嗎?如果有人往昔負債過多,雖然現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嗎?善惡因果,有一世的、有來生的、有多世的;善惡因果,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
  
  再說,因果也有因果的原理,例如,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你要健康,就要保持身心的愉快,要過正常的生活,要有保健的習慣,而你不行此途,妄想念佛行善來求得健康,如此不合乎「如是因,招感如是果」的原理。所以,你要發財,你就必須勤勞生產;你要名譽好,你就必須有人格、有道德,須知健康有健康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吾人可不能錯亂因果。
  
  因和果之間還有一個「緣」,因果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因為有「緣」的加入,其因果之間的關係就不一樣了。例如一棵大樹的長成,本身的種子可以決定果實的酸甜、大小,但是成長過程中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氣、陽光等助「緣」的條件好壞,都可以影響結果的品質,因此,「因緣果報」,誠信然也!
  
  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謂「無始」而來;望之未來,可說無窮無盡,在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中,生生不已,業報歷然。吾人現在的窮通得失,睽之三世,因果真乃絲毫不爽也。《人間福報》2000年6月12日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FCheng

LV:4 遊俠

追蹤
  • 26

    主題

  • 178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