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價值 -- 迷悟之間1-3 星雲法師著

FCheng 發表於 2020-6-4 07:20:48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 38014
FCheng 發表於 2020-6-16 05:06
   要有企圖心
  
  世間上,促成一個人進步的力量很多,「企圖心」是一個很重要的力量來源。因為有企圖心希聖希賢,所以要立志發願;因為有企圖心為國為民,所以要發憤圖強。有企圖心,才能完成人生的目的。
  
  企圖心不是圖謀不軌,不是為一己之私而鑽營;企圖心必須導向利人濟世的悲心弘願,必須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動力,如此才不會助長犯罪。
  
  世間上,有的人為了對社會貢獻,為了造福鄰里,所以犧牲奉獻、奔走呼籲;也有的人對忠義道德心生嚮往,因此即使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也是心甘情願。反 之,有了不良的企圖心就會引發不好的結果,例如貪贓枉法、貪汙舞弊、奸巧拐騙、行使詐術、吹牛拍馬、貪得無厭、損人利己、不擇手段等投機取巧的僥倖心理。 因此,企圖心的善惡,在君子與小人之間立刻顯現;企圖心的好壞,在忠奸之前立即分辨;企圖心的大小,在聖凡之中立即分明。
  
  企圖心不是憑空等待,有了企圖心想要成就大事,就應該起而企劃謀擘,進而付之行動,如此才能實現願望。
  
  古今多少名人之所以能成就不世偉業,皆因胸懷壯志;因為有大願心、有大企圖心,故能有所成就。例如:班超「投筆從戎」,因為他有效法張騫出使西域的企 圖心,終於立功異域,名垂青史;劉秀「得隴望蜀」,因為他有統一全國大業的企圖心,因此蕩平逆黨,得遂所願。歷代多少寒門士子,十年苦讀,終能一舉成名, 也是因為有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企圖心;乃至武則天、朱洪武因為有稱帝的企圖心,故能以布衣之身君臨天下。
  
  近代享譽學術界的李遠哲、高希均,雖然出身寒微,因為懷抱一份學者報國的企圖心,故能在科學與經濟的學術領域大放異彩。再如縱橫商業界的吳修齊、王永慶;聞名藝術界的齊白石、張大千;乃至當前政治界的新舊任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先生,都是在困境中苦讀苦學有成的典範。
  
  所謂「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後,唯恐不好名。」現代則唯恐沒有企圖心;沒有企圖心則懈怠墮落、消極頹唐,一事無成。因此,做人要有做好人、做大 人、做偉人、做專家學者的企圖心;要有希聖希賢、成佛作祖的企圖心,如此才不會空到人間走一遭。《人間福報》2000年6月23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6 05:07
   社會是學校
  
  現代的社會,處處講究學歷文憑,不論政府機關綸才取士,或是私人公司招考員工,莫不將學歷列為考核要點。然而,如果我們認識釋迦牟尼佛、孔子、耶穌的歷史,不知道他們的學歷又該如何算法?
  
  孔子說:「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學習途徑,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之外,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同等重要。
  
  有人說,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其實,社會更是我們學習的大好環境。社會正如一所大學,它所看重的是學力,而非學歷。
  
  中國自秦漢以降,雖設有考選制度,用以拔擢人才,然歷代多少輔相賢臣、素士文人,例如姜子牙、周公旦、諸葛孔明、伯夷、叔齊等,並沒有人考敘他們,他們無不是自學有成,素孚德望,因此受到帝王的禮遇尊崇。可見一個人的能力應比文憑重要。
  
  人的一生,歲月有限,故要自我要求,自我激勵,自我學習。明朝擅長畫荷的王冕、現代畫蝦靈動的齊白石,他們同樣都是從無限的天地中,以師法大自然而自學有成的典範。乃至近代國學大師王雲五,也是經由社會大學自學成功的素人學者。
  
  再如佛教裏的一些高僧大德,大都是受生活磨練,對真理有了體驗而造就出的不世之才,如六祖的八月樁碓、百丈的務農、雪峰的飯頭、楊岐的司庫、道元的種菜、臨濟的栽松、溈山的粉牆等。
  
  現代的社會中,有的軍人從小兵做起,可以擢升到將軍;有的文官從科員做起,可以升任為部長。可見得在學習過程中,靠人指導是一時的,靠自己用心用力,才是要緊。
  
  「接受」是最好的學習態度,能接受多少,未來的成就就有多少。一個人有機會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當然很好,如果沒有,「大塊假我以文章」,宇宙人生,那樣事物不能學習?所謂「青青翠竹皆是妙諦,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在社會上,每天發生在我們周遭的善惡因果業報,不都是我們的教科書嗎?古來多少聖賢苦學奮鬥有成的故事,不都是砥礪我們向上的名人傳記嗎?每日報章雜誌所報導的新聞資訊,不都是我們取法的經驗閱歷嗎?只要有心,無處不是我們學習的環境。因此,社會就是我們的學校,學與不學,端視有心無心耳!《人間福報》2000年6月24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6 05:08
   自知之明
  
  人,知道事、知道理、知道學、知道人,都不算「知」;真正的「知」,要知道自己,才是真知。
  
  現在社會上,即使有的人很聰明,博通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天文、地理等,然而「知」得愈多,可能愈不知。因為禪宗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若是 不能知道自己,總是無知也。即以簡單的一個問題來看,「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數千年來除了佛菩薩、羅漢以外,幾乎很少人能把此事弄明白,所以不能自 知,又何能知人、知事、知理呢?
  
  現在有很多人雖然知識豐富,但是見解不正,導致知識生病了。知識生病,就成為「痴」;因為愚痴,因而不能認識世間真相。這個世間的林林總總,在一個悟道者看來,其實是個顛倒的世界、愚痴的社會、邪見的人生,處處都是自我惱害啊!
  
  去除愚痴,佛教提出般若智慧的方法,例如:明白因緣,可以去除愚痴;懂得觀空,可以消除愚痴;能夠無我,可以洞澈愚痴;只要理直,可以解脫愚痴。然而,般若處處求,如果不能自知,又何能認識般若呢?
  
  知人很難,知事也很難,知理更為難。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進缺點,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一般人的問題,出在於不知道人與我的關係;因為不 懂「共體共生」的道理,因此不能生起慈悲心。一般人不了解心境一如、不能心境合一,因此心被境界所轉,心被外物奴役。因為反主為奴,故而不能自知。
  
  其實,人的自性本來清淨無染,我們的真如自性本自清淨,因為一念不覺,不能自知,故而忘失自家本來面目,所以沉淪苦海。人因為從愛而生,愛不能淨化,因愛而被愚迷所囚,故而不能解脫,所以不能了生脫死。
  
  《般若心經》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能夠認識自己,就能心無罣礙;能夠認識自己,才能圓滿人生。
  
  然而,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見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多少人每天忙於計較別人的得失成敗,指責他人不如法,卻 忘了關心一下自己的起心動念;對於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認識,往往庸碌一生,一事無成。因此,人要自知,有自知之明,才能明理, 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人間福報》2000年6月25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7 08:58
   人獸之間
  
  孟子云:「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當一個人的所言所行、所做所為不合於「人」的條件時,往往被譏為「禽獸不如」。
  
  那麼,人與禽獸之間到底有何差別呢?《禮記》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左傳》亦云:「人所以立,信、知、勇也!」孔子更說:「行己有恥。」此皆說明:人與禽獸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有仁心、人講信義、人能好禮、人知廉恥。因此,崇禮好義是為人;感恩知恥是為人;有情有義是為人;有慈悲惻隱之心是為人。
  
  人之有別於禽獸者,除了人有道德人格之外,更重要的,人有理想、有抱負,而禽獸只求三餐溫飽,不知理想為何物也。
  
  動物中,草食的牛馬羊鹿等,水草之外,別無所求;肉食的虎豹豺狼等,一旦吃飽了,即使牛羊在旁,牠也無動於衷。
  
  人,雖然自稱為「萬物之靈」,自覺比禽獸高等,但是動物中也有不少為人所稱道的行誼,例如螞蟻團結、蜜蜂勤勞、獅虎護子、狗育虎豹等;乃至犬守夜、雞司晨、信鴿千里傳書、蝴蝶萬里尋根等。甚至動物中也有知恩報恩的美事,例如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義犬救主、牛馬報恩等等;相較之下,有時人反不如禽獸,因此世間到處充斥著「豬狗不如」、「狼心狗肺」、「蛇蠍美人」、「人頭畜鳴」之輩。
  
  本來,人有人性,獸有獸性;一旦忘記性,則無異禽獸也。
  
  人,為什麼會忘記了自己是人呢?因為人也有人性的弱點!人在名位權勢之前往往會迷失自己,在聲色貨利之前往往會忘失本性,在瞋恨嫉妒之前往往會喪失理智。是故古今中外,多少帝王之家,如楊廣弒父殺兄、武則天殺女囚子等;為了爭權奪位,不惜骨肉相殘、同室操戈,除了印證「最是無情帝王家」之說外,其實,在平民百姓之家,又何嘗沒有為財為利而兄弟鬩牆、父子反目的戲碼上演呢?這也說明「利令智昏」的可怕。
  
  人有理智,人能分辨是非善惡,然而在利字當頭,如果不能用道德戰勝貪婪私欲,則與禽獸何異?反之,若以「眾生皆有佛性」而言,禽獸何嘗沒有人性?是故人獸之間,其實就在於是否能守護真心?如果人能做到不欺暗室,不讓真心被聲色貨利所蒙蔽;能夠仰無愧於天,俯無怍於地,則庶幾不愧為人矣!《人間福報》2000年6月26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7 08:59
   人不可自輕
  
  人體有多重?從五十公斤到一百五十公斤,有數可計也!人格有多重?人心有多重?則不可計也!
  
  人的重量不是物質上的,是精神上的道德、智慧。一個人生時對家庭、社會貢獻多少?是要由大家來評鑑衡量的,一個人的功過成敗如何?則有待歷史給予認定,不是靠自吹自捧而來的。
  
  有的工人一天的勞累,只值數百元;有的企業家,幾句話,別人可以致送數萬元,從金錢上就可以分出人的價值多少?有的人為求高官厚祿,一呼即來;有的人對功名利祿,避之唯恐不及,此等人的價值也可以從道德修養上看出端倪。
  
  民初,袁世凱妄想稱帝,他以十萬銀元要求梁啟超不要發表「異者,所謂國體論也!」一文,梁啟超不為所動。梁先生的人格價值何止千金萬兩?
  
  胡適之在中華民國第一次立法行憲時,蔣中正請他當總統,但胡先生不為總統名位所動,他婉拒了。胡先生的人格價值多少?不言而喻。
  
  過去的禪師只求悟道;雖成佛作祖,吾不為也!反觀今之人心,有的人為了爭奪家產,棄兄弟情義於不顧,彼此爭得頭破血流,甚至鬧上法庭;但也有的人一言不發。遠走他鄉,兄弟之情誼,孰輕孰重,也可了然。
  
  過去民間嫁娶,只要多少聘金?多少頭豬?即可娶回一個新娘;甚至買妾有價!但是,人的尊嚴何價呢?齊人寧可挨餓也不食「嗟來之食」;從苦難中、從窮苦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氣節、尊嚴何價!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一向自視文學造詣很高,和高僧往來的公案更是眾多。有一次,他想試試玉泉禪師的悟境,於是化妝成達官貴人去見禪師,禪師看到 他,上前招呼:「請問高官貴姓?」蘇東坡機鋒回答:「我姓秤,專門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玉泉禪師大喝一聲,然後說:「請問我這一聲有多重?」蘇東坡啞 口,內心大服。
  
  《論語》云:「君子不重則不威。」我們的行為,一舉一動要自重;講話,一言一行要自重;處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時一刻要自重。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別人尊重之。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必自輕而後人輕之。」故而吾人立身處事,不但不能自傲,更不能自輕也!《人間福報》2000年6月 27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7 09:00
   智慧的人生
  
  有人希望擁有洋房,有人希望擁有汽車,有人希望擁有嬌妻,有人希望擁有子女;也有人希望擁有土地、田產、股票、珠寶等。其實這些都不是最好的擁有;人生最好的擁有,就是智慧。
  
  智慧是人生的導航;遇到逆境,懂得用智慧來轉,便能開拓出另一番的天地。
  
  所謂智慧,「智」者從「知」,汲取知識是智慧的開始。然知識是用學的,智慧是用悟的;能「日進新知」,並將知識活用於生活,融入於生命,這才是真智慧。平時聞法、思法、修法,可以幫助我們開啟智慧。
  
  人類文明之所以一日千里,不是金錢造就的,而是眾人智慧的結晶。世間上最可怕的是無明;開顯心中的智慧才是斷苦之本。有智慧的人,對於任何事物都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而不至於走入邪途。
  
  智慧就是財富,一個人的勞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於內心的智慧;能夠開發內心的能源,人生才會活得充實、快樂。
  
  「別人看到外,我看到內;別人看到相,我看到理;別人知道點,我知道面。」這就是智慧;「感謝因緣」,就是有般若的智慧人。《六祖壇經》說:「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能夠「知過改過」,更是大智慧。
  
  有智慧的人,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懂得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處著眼,並能識大體,不會為了私事而和人計較,自然能夠受人尊敬。有智慧的人,越是緊急的時候,越能鎮靜沉著;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事變的方法。憤怒,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丟下一塊大石,會擾亂原本清澄的智慧,無法正確判斷事理而貽誤自害。
  
  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真正有智慧的人,必懂韜光養晦,必懂內斂含蓄,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智慧乃靠先天的稟賦及後天的努力,兩者相較,後天的努力遠較先天的力量大。因此,不要羨慕別人的聰明智慧,有其因,才有其果;若不種因,徒羨其果也是枉然。要緊的是,自己要立志,再加以恆心,如此才能活出有智慧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望的人。
  
  佛說:智慧就是般若;般若則能度己度他也!《人間福報》2000年6月28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7 09:01
   念力增上
  
  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念」,非常重要,有善念,有惡念;善惡之念就好像人生的兩條路,善念走向天堂,惡念走向地獄。
  
  所謂惡念,就是妄念、邪念、欲念;所謂善念,就是正念、道念、淨念。「念力增上」者,就是要吾人去除惡念,增加善念。
  
  佛教為了要人去除妄念,提倡念佛法門,亦即要吾人以念佛的「正念」來對治貪瞋愚癡的「妄念」。然而真正說來,妄念固然要去除,正念也不能執著,因為 「動念即非」,所以要以「無念」來去除「正念」。六祖大師的曹溪法門,提倡「無念為宗」;所謂無念,就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無念就是不執著,那是最 高的境界;能夠「無念」,則生活裏自能隨喜、隨捨、隨心、隨緣!
  
  念,在吾人心中翻滾不停。一般人每天可以說都是生活在「妄念」裏,念人我是非、念得失有無;念頭帶著吾人在十法界中游走不停。一念善,諸佛菩薩、天人之境;一念惡,惡鬼畜生,諸苦相現。吾人身心所以不能安住,就是因為「心」被「念」頭牽引,輪轉不停,因此不得安寧。
  
  吾人每日休息的時候,眼、耳、鼻、舌、身都會停止活動,唯有心念仍然東游西盪、上山入海,一刻不曾稍歇。為了要把念頭修好、修正、修淨,所以佛陀指示 我們要修「六念法門」,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乃至「四念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主要的,也是為了對治我 人心中的顛倒妄念。
  
  經云:「心如冤家身受苦」,經典裏把念頭當作盜賊、惡馬、惡象等,必須調伏。因此,有的人到深山裏苦修,有的人在關房裏苦學,各種的修行法門,無非都是為了對治心中之一念也。
  
  所謂「染情染境」,吾人的心,一旦被染著,然會以牛糞心看人;反之,以佛心看人,一切皆佛。因此,吾人若能時刻自我「觀心」,讓希聖成賢、成佛作祖的「念力增上」,讓真善美的淨念相續,進而心無住著,泯然清淨,這就是最大的修行也!
  
  《人間福報》2000年6月29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7 09:03
   藝術的人生
  
  世間上,凡一切事物具有審美的價值者,統稱為藝術。藝術不只是一幅畫、一個雕刻,甚至一首歌、一筆字、一個建築、一場講演,只要能給人美感,可以引起別人的共鳴,能夠讓人的心靈昇擴大,這就是藝術,這也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提倡「生活的藝術」,即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有藝術在焉!一般人喝茶,但有的人品茗;有的人愛書,也有的人捕捉書中的智慧,這就是藝術。
  
  人的生活離不開美感,從生活中感受、領略美的事物,才能享有藝術的人生。世間上,有的人脂粉庸俗,這是因為沒有藝術;有的人氣質高雅,這就是藝術。有的人只是注重外表的事相,而沒有內涵;沒有內涵,即使是一幅畫、一首詩,也不是藝術。
  
  藝術講究的是「美」。一朵花,靜靜的開放,不一定美;但其隨風搖曳,婀娜多姿,才更是風姿綽約,更有美感也。一幅畫,雖然色彩斑斕、景致幽靜;但也要有高低曲線,深遠難測,才能耐看,才是藝術,才是美的作品。
  
  藝術是人類情感與智慧的結晶,透過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刻、語言、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可以透過眼耳的觀賞聆聽,從視聽上去感受它的美;藝術尤其需要用心靈去體會,才能豐富人生。
  
  生活中,懂得幽默,就是一種藝術。近代知名的詩人作家郭沫若先生,為人風趣幽默。有一次應邀參加漫畫家「廖冰兄」的畫展,席間,郭沫若問廖冰兄,為什麼取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自稱為「兄」?一同出席的版畫家王琦搶著代為回答:「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叫冰兄!」郭沫若一聽,說道:「喔!我明白了,郁達夫的妻子一定叫郁達;邵力子的父親一定叫邵力。」一句話,引得滿堂賓客捧腹大笑。
  
  宋代的石曼卿學士,有一次出遊報寧寺,侍從不小心使馬受到驚嚇,馬背上的石曼卿因此摔了下來。隨從大罵侍從,而石曼卿只溫和的握著馬鞭,對隨從說;「好在我是『石』學士,如果是『瓦』學士,豈不要摔破了。」
  
  一句幽默的話,一些和善的語言,會化解人的難處,這就是生活的藝術。所以,人,不一定要擁有萬貫家財,也不一定要日日高朋滿座,但何妨為自己營造一個藝術的人生,讓自己的心靈時時浸淫在真善美的境界裏,這樣的人生,何其高雅,何其富有啊!
  
  《人間福報》2000年6月30日
FCheng 發表於 2020-6-17 09:05
    不當的朋友
  
  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世間上,君子以道為友,小人以利為友;不管什麼時候,人總離不開朋友。
  
  儒家把「朋友」定為五倫之一,可見朋友的關係是有道德倫理可以規範的。朋友對人的一生非常重要,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生的前途事業,與交友得當與否,有密切的關係。
  
  《經》說:「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花、如秤的朋友是不好的損友。因為,如花的朋友,在他有求於你的時候,視你如寶 貝;當你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就棄你如敝屣。如秤的朋友,當你有辦法的時候,他就卑躬屈膝的向你低頭;當你失勢的時候,他就昂起頭來看不起你了。因此, 朋友要交「如山如地」的朋友,這才是可以共患難、同生死的益友。
  
  一般社會上說,朋友要俱備三個條件:一、友直;二、友諒;三、友多聞。其實,朋友有多種:有吃喝玩樂的朋友、有共同創業的朋友、有同甘共苦的朋友、有虛情假意的朋友。有的人因朋友而終身受益;有的人因為朋友而陷入不拔之地,所以交友不能不慎重。
  
  戰國時代,同在鬼谷先生門下受業的龐涓與孫臏,本是同學又兼好友,後來龐涓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華在他之上,於是設計陷害,使得孫臏險些喪命。因此,朋友之間要能互相成就,不要嫉妒障礙;能夠「成人之美」,才能做朋友。
  
  朋友之交,重要的是誠信、正直、互助、體諒。所謂「能容諫諍之友,勿交阿諛之人。」人的一生,如果能有幾個「莫逆之交」、「刎頸之交」、「金石之 交」、「金蘭之交」、「杵臼之交」、「布衣之交」、「管鮑之交」的「患難諍友」,那是莫大的福報;否則寧可沒有,也千萬不作「市道之交」、「烏集之交」、 「勢利之交」。
  
  古人對朋友的選擇,極重品德。管寧與華歆本是同席讀書的好友,有一天,門外車聲隆隆,人聲鼎沸;華歆禁不住好奇,一再向外探頭張望。管寧一見,認為華歆不是一個值得交往的朋友,因此與之「割席絕交」。
  
  儒家說:「近朱者赤、近墨則黑。」洪自誠說:「結交益友,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結交惡友,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朋友之交,應以「規過勸善」為要,切莫「朋比為奸」。萬一交到不當的朋友,一生終將受害,豈可不慎!
  
  《人間福報》2000年7月1日
12345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FCheng

LV:4 遊俠

追蹤
  • 26

    主題

  • 178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