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全解並歸序(修定版 多圖)

news 發表於 2007-12-13 20:40:57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364 76567
news 發表於 2007-12-24 20:35
注:
--------------------------------------------------------------------------------

  [1] 小明王韓林兒只是義軍的招牌而已,大權都在劉福通手里。劉福通被殺,韓林兒被朱元璋救出,從此受朱元璋挾制。1366年,被朱元璋沉船于江中淹死。

  [2] 順帝:明宗長子,名為妥懽貼睦爾,在位35年。死后被北元謚為惠宗,被朱元璋謚為順帝——因為他順天休命,未抵抗明軍就逃了。

  [3] 徐達,字天德,明朝開國的軍事統率,右丞相。一生戰功卓著,被朱元璋稱為「萬里長城」,后被朱元璋親自害死。

  [4] 元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蘇默。忽必烈1260年在此登基作為蒙古帝國的首都。現在的北京(元大都)城是「略歪」的——中軸線偏離正南正北約2.2度,正好指向元上都的中心。

  [5] 健德門:徐達1368年攻入北京后,將健德門改名為德勝門。

  [6] 北元的結局:1372年,徐達北伐,大敗北元。1388年,明將藍玉北伐大勝,俘虜北元諸王、官員3000多人,軍士7萬余人,大汗被部將縊殺。殘延了29年的北元滅亡了,蒙古帝國的合法「宗主」不復存在,各部又陷于對大汗寶座的爭戰之中。
news 發表於 2007-12-25 19:30
第27象 庚寅(坤下震上 豫)明朝立國

 讖曰

惟日與月
下民之極
應運而興
其色曰赤

  頌曰

枝枝葉葉現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
江東岸上光明起
談空說偈有真王  

New_27_FT_9-24.gif
news 發表於 2007-12-25 19:52
  金圣嘆:「此象主明太登極。太祖曾為皇覺寺僧,洪武一代海內熙洽,治臻大平。」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惟日與月】:明朝的「明」字。1368年,明朝登上了歷史舞臺。

  【下民之極】: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賤,少年時要飯,被迫做了和尚。

  【應運而興 其色曰赤】:朱元璋應運而起,建立明朝。

  「赤」:紅色,喻「朱」,「朱」也是紅色。

2. 解頌

  【枝枝葉葉現金光 晃晃朗朗照四方】:喻明朝的「明」。

  【江東岸上光明起】:朱元璋在江東的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明朝。

  【談空說偈有真王】:指佛門出了帝王。「偈」:音街,佛家的詩。

  圖中:天上日、月,喻「明」字。樹上掛曲尺,即「木、∟」,合為「朱」。

二、文征解卦

  卦為「豫」,下為坤,指地;上為震,指雷。

  「豫」卦運勢「如意安泰,可得長輩扶助」。朱元璋投軍后,得到首領郭子興的器重,將養女馬氏許配給他。后來郭氏一家戰死,朱成了首領。

  「豫」卦大象:「雷出于地上,陽氣奮發,萬物欣欣向榮」。正合明朝驅逐了蒙元,救民于水火。雖然朱元璋大殺功臣,但他安養生息,重農桑、修水利、抑豪族,成功地恢復了生產,也算是為民造福之主。
news 發表於 2007-12-26 18:29
第28象 辛卯(坎下震上 解)燕王奪位


 讖曰
草頭火腳
宮闕灰飛
家中有鳥
郊外有尼

 頌曰
羽滿高飛日
爭妍有李花
真龍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  

New_28_FT_9-24.gif
news 發表於 2007-12-26 19:34
  金圣嘆:「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宮中大火,建文祝發出亡。」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圖

  【草頭火腳】:燕王的「燕」字。下邊的「四點底」,在造字法中代表火。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子孫為藩王,燕王朱棣駐守北平,實力最強。

  朱元璋的太子早亡,立太子之子朱允炆(音:文)為皇太孫。1398年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削藩,削至燕王,燕王反。1399年七月,燕王發動「靖難之役」,以「靖難」除奸之名爭帝位。

  【宮闕灰飛】:與圖相應,指燕王攻入南京,建文帝出逃時燒了宮殿。

  【家中有鳥】:家燕,喻燕王朱棣,后來的明成祖。

  【郊外有尼】:建文帝落發扮為僧,逃出郊外。「尼」,僧尼,借代佛門。

  金圣嘆注解中的「祝發」,古代是「剃發為僧尼」的意思。

2. 解頌

  【羽滿高飛日】:燕王羽翼豐滿,高飛要上帝位。

  《推背圖》中「高飛」有稱帝的意思,如第13象的「雀高飛」。

  【爭妍有李花】:「李花」,指李景隆。「妍」,音:言,美麗。

  指李景隆帶重兵抗擊燕王,與朱棣中原「爭妍」,兩次大敗。而后,在朱棣殺到京城時,又「爭妍」獻媚,不抵抗就獻城投降。

  【真龍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建文帝落發出家,云游四海。

  「方外」:世俗之外,舊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亦指出家修行之所。

  官方史書雖記載了朱棣抱建文帝尸首痛哭,但多認為那是掩人耳目,不然朱棣就不會在全國核查僧人的身份,也不會在鄭和下西洋時,安排錦衣衛到南洋搜尋建文帝了。而且,整個明朝都沒有給建文帝謚號、廟號,朱允炆的謚號「惠帝」,還是滿清入關后逃亡的南明政權所定,這很說明問題。民間記載朱允炆出家逃難,以及游離南洋的書籍很多。

  {朱元璋先當和尚后當皇上,其孫先當皇上后當和尚,如此循環!}
cloudsau 發表於 2007-12-26 20:12

keep post plz

:emo 041: keep post plz
news 發表於 2007-12-26 20:35
二、文征解卦

  卦為「解」,下為坎,指水;上為震,指雷。

  「解」卦為「草木舒展之象,遇困可解之意」,「解」卦大象:「春雷大作,大地解凍,喻冬去春來生機再現」。與本象主角燕王奪位時的運勢相合。

  「解」卦的運勢:「宜把握良機,快速處理,身邊困境,宜出外求解,因貴人在遠方,以西、南為吉方」——正合燕王的制勝之道,能幫助他的「貴人」都在南方京城里。

※ 長途穿襲奪京門,孤軍走險定乾坤

  朱棣初期只有10萬兵力,因為明朝的開國功臣良將已被朱元璋殺盡了,所以燕軍基本是所向披靡,曾兩敗李景隆的50萬、60萬大軍。但南軍兵多勢重,攻不勝攻。燕王以一隅抗一國,到1401年陷入困境。

  此時,「貴人」——南京宮廷里不滿建文帝的太監來送信了,說南京城空虛,宜直取。于是,1402年正月,燕軍穿入山東,繞過重兵守衛的濟南,破小縣奪路南下,過了江蘇徐州,山東之軍才南下追擊。四月,燕軍在淝水大敗追擊的軍隊,隨后突破淮河防線,一直打到長江。朱棣之子引番騎趕到,準備強渡長江天險。

  這種長途奔襲、以弱伐強國的戰術,宋遼時蕭太后干過,也是《推背圖》第17象的內容,當時由于寇準的堅守,遼軍議和退兵。

  此次不同以往,這是朱家的內訌,南軍沒有抵御外邦的同仇敵愾,反而不乏觀望者。一旦燕王風頭強勁,就有人來充當幫他的「貴人」了。

  六月初三,朱棣孤軍在瓜洲強渡長江,鎮江守將降城。十三日朱棣兵臨金陵金川門,守門的李景隆獻了京城。燕王的冒險大功告成。

  回頭再看「解」卦的運勢——與本象的史實珠聯璧合。
news 發表於 2007-12-27 19:51
第29象 壬辰(巽下震上 恒)仁宣之治


 讖曰
枝發厥榮
為國之棟
皞皞熙熙
康樂利眾

  頌曰
一枝向北一枝東
又有南枝種亦同
宇內同歌賢母德
真有三代之遺風

New_29_FT_9-24.gif
news 發表於 2007-12-27 20:31
  金圣嘆:「此象主宣宗時張太后用楊士奇、楊溥、楊榮三人,能使天下又安,希風三代,此一治也。時人稱士奇為西楊,溥為南楊,榮為東楊。」

一、陳曦解頌、圖

  本象預言的是明朝的全盛時期——仁宗、宣宗在位時的仁宣之治,盛世一直延續到英宗初期。

※ 辨析:三楊

  金圣嘆解為:西、東、南三楊,是以明朝時三楊「居地所處」劃分的。頌中的三枝:向北、東、南,與上述并不完全對應。

  筆者以為:《推背圖》是預言歷史事件的,本象是以歷史事件來隱喻「三楊」,故不能完全按照明朝的民間稱謂,來對應解釋「三楊」。

1. 解頌

  【一枝向北一枝東 又有南枝種亦同】

  「一枝向北」:指隨朱棣五次「向北」征伐蒙古的楊榮(時人稱他為東楊)。
  「一枝東」:指號「東里」的楊士奇(時人稱他為西楊)。
  「南枝」:指在當時稱為「南楊」的楊溥,他進入內閣[1]最晚。
  「種亦同」:也姓楊。

  與圖中三樹對應,喻:楊榮、楊士奇、楊溥。他們都是明朝的五世老臣,歷經建文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宣宗、英宗。

  楊榮(1371—1440),原名楊子榮,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入翰林院。永樂(朱棣年號)初年為文淵閣大學士,入七人內閣,謀而能斷,尤擅長邊防,深得器重,朱棣為之改名為楊榮。1410~1424年,隨朱棣五次北伐蒙古。在仁宗、宣宗、英宗即位時,他三次穩定了政局,值內閣38年。

  楊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號東里。1399年,因學行出眾,入翰林院,永樂初年入七人內閣,自仁宗時成為內閣之首。直至英宗初年,任內閣40年。

  楊溥(1372-1446),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同入翰林院。永樂年間選為太子近臣,受讒言入獄十年。太子(仁宗)即位才出獄,組建弘文閣,掌閣事。宣宗即位后入內閣,與二楊共值,始有「三楊」之稱。

  明仁宗、宣宗都是圣明賢德的君主,他們任用三楊實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利民興國的措施,如「平反冤濫、重農減賦、賑荒懲貪」等,使這一時期吏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是明朝的盛世。

  【宇內同歌賢母德】:指被譽為「女中堯舜」的張太后。

  張后是明仁宗的皇后,是仁宗、宣宗、英宗初年三朝國母。在她做太子妃時,就以賢德聞名,成了保全朱高熾太子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

  仁宗在位一年即逝,28歲的宣宗即位,尊母親為皇太后,軍國大事多稟報張太后裁決。宣宗在位10年去世,張太后立9歲的英宗即位。群臣請她以太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她尊祖制不允,重用三楊輔佐幼主。

  張太后勤儉治家,不允許娘家人干預朝政,還震懾宦官王振使之不敢專政。他勉勵宣宗體恤民情,也教導英宗繼續祖、父時的國策,使明朝的國力在她晚年達到了全盛。

  【真有三代之遺風】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民風純樸、天下大治的時期。

  明朝建文帝時,崇尚「三代」古風,認為那是完美的理想社會。甚至恢復了「三代」時的一些官名。

  本句除了贊頌「仁宣之治」,還隱喻了明朝尚古的理想。

2. 解圖

  圖中只見「三楊」,未見決策者張太后的影子,暗喻張太后雖然裁決主導大事,但形式上未垂簾聽政,而是啟用三楊輔幼主。

  這種畫迷——以圖中不顯示來隱喻幕后人物,后邊還會出現
news 發表於 2007-12-27 21:33
3. 解讖

  【枝發厥榮 為國之棟】

  指三楊治國有方,使朝野天下欣欣向榮,堪為國家棟梁。

  「枝」:指三楊。「厥」:音決,字意為「其」。第21象出現過,作拆字迷:「厥」有宮門大開之意。因「闕」(音卻)是指宮門,「闕」無門,厰開了就是「厥」字。這里似喻仁宣之治時,朝廷言路大開,從諫如流——當然,這是三楊勸諫仁宗、宣宗的功勞,故曰「枝發厥榮」。

  【皞皞熙熙 康樂利眾】

  「皞」:音浩,古通「昊」,廣大。「熙」:光明,和悅,興盛。

  本句指從「仁宣之治」到明宗初年,也就是張皇后作為一國之母的時期,明朝天下大治,百姓安樂。

二、文征解卦

  卦為「恒」,下為巽,指風;上為震,指雷。

  「恒」卦為「相對并行之象,努力不懈之意」,正與圖、讖、頌中「三楊」共值內閣相合,同心理政,努力治國。

  「恒」卦大象為:「震為動,宜向外發展;巽為入,向內,一內一外,各居本位,故能恒久」。正合「三楊」治國,內外各有所長,配合默契,執政時間很長。

  「恒」卦運勢:「萬事亨通,能恒久努力,安守本份則吉,妄動則招災」。正合三楊「安守本份」的治國方略。宣宗即位后,皇叔朱高煦叛亂,楊榮力主御駕親征,平定叛亂是本分之舉。而后寬赦其他親王,以及放棄在交趾(越南)的駐軍,都是本分的戰略。


--------------------------------------------------------------------------------

  [1] 內閣:明朝的核心權力機構。明成祖朱棣創立了內閣雛形,本是輔佐皇帝、幫助決策的近臣班子,由文淵閣等大學士組成,因文淵閣等都在皇城內,故又稱內閣。后來演變為制約皇帝的最高權力機構。明朝后期的內閣,常規職責是:票擬(批閱)章奏、草擬圣旨、奏議朝政、封駁帝命、保薦人才等,內閣奏章最終要皇帝批準。皇帝自己擬旨獨斷專行已經不行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news

LV:3 士兵

追蹤
  • 4

    主題

  • 352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