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卷 第一七八章 決定
還是那句話,朱棣能戰勝建文、逆襲成功,自身努力還是次要因素,必須要對手蠢到逆天才行。比如李景隆,當他抵達前線時,發現大軍一鼓作氣,眼看著就要攻破北平了,這位二世祖不高興了,因為這時候拿下北平城不是他的功勞,那還得了誰敢跟本帥搶功?李大帥當即下令,誰攻的城,馬上給我退回來他爹一代軍神李文忠要是知道自己有這麼個兒子,非得和太祖皇帝一起氣活了不可。
攤上這麼個老大,幾十萬大軍倒了八輩子黴,結果全軍覆沒……
按說就是瞎子也該看出這貨比趙括還坑爹了吧?可是黃子澄這白痴,回頭竟然又建議派李景隆去領兵打北平,也不知姓李的給他塞了多少好處……而建文對黃子澄的信任,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竟又答應了。
人說同樣的錯誤不能犯兩次,建文帝就偏偏不信邪,結果這次李景隆又刷新下限了。到了北平,他竟然被鄭和嚇得逃跑了,逃就逃吧,竟不跟部下說一聲,把六十萬大軍留在冰天雪地的北平外圍喝西北風……
就這樣一個敗掉百萬大軍的罪臣,換在哪個朝代,都夠死一百回了,可是在仁慈的建文這兒,他竟毫髮無傷。但是比起建文對朱棣的愛護來,這又算不得什麼了……從一開始兵圍燕王府,一直到靖難之役開打三年,建文帝反對囑咐他的將領,別讓我背負弒叔的罪名……
皇帝金口一開,朱棣自此成了刀槍不入之體,簡直就是開了掛,自從得知好侄兒的關愛後,朱棣自然要將這份『好意,用到極點。每戰必衝鋒在前,朝廷軍只能避其鋒芒,燕軍往往勢如破竹,戰局往往就此扭轉。
除了在戰場上耍賴,朱棣還用來打擊對手的士氣。一次大戰後,他竟只帶了十餘騎,在官軍大將盛庸營壘前,呼呼地大睡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盛庸的人馬躍躍欲試地圍定了燕王。燕王卻面不改色,朝著盛庸一陣胡吹海侃,然後從容地從鎧甲陣中穿過,揚長而去,盛庸不敢攔。
拜託,這樣還打個屁啊官軍士氣萎靡到了極點……
而朱棣的神話就此鑄成,之後哪怕遇到失敗和艱難的局面,他手下的將士都堅信,如天神下凡的燕王殿下,才是大明朝的真命天子,一定會帶給他們最終的勝利
而建文帝這個仁慈博學的年輕皇帝,從沒經歷過一天的戰場洗禮,在一幫二百五儒生的參謀下,他軍令零散、賞罰無度,政治上徬徨無措、朝三暮四。在兩軍交戰的最關鍵時分,建文帝竟傷情於宮嬪投繯自盡,不能自已,深居簡出,無心於朝政。朝廷上下離心離德,悲觀失望的情緒迅速瀰漫開來……
終於,建文四年,朱棣採納姚廣孝的建議,避開城市直搗京城。在建文帝格外恩典下得以活命的李景隆,毫不猶豫的背叛了皇帝,與谷王一道開城門迎燕軍進京,建文帝的所有儒雅仁和,太祖冀望於他的煦和文治都恍若一江流水向東流,奔流到海不復回……
鄭棠的思緒又深又長,十年來,他還沒這麼仔細的回顧過那段歷史,因為他怕被無邊的挫敗感壓垮,再也沒有勇氣支撐到建文帝重新振作的那天……
這時候,誦經聲停了,那位無能而仁慈的皇帝、憂鬱而悲憫的僧人,緩緩睜開了眼睛,對他柔聲道:「老爺子,給您添麻煩了。」
聽到這句話,鄭棠回過神來,縱使對建文君有再多的意見,每當看到這雙憂鬱如湖水的眼睛,也都煙消云散,他恭恭敬敬的叩首道:「老臣拜見皇上。」
「老爺子何必多禮,」建文君緩緩搖頭道:「落拓江湖不是君,快起來說話。」
「謝皇上。」鄭棠便坐在與他相對的蒲團上,視線微低,以別尊卑。
「對不起。」建文君望著鄭棠,歉然道:「不祥之人給鄭家、給浦江帶來大禍了。」
「怎麼能怨皇上?」鄭棠搖頭道:「世上本無禍,庸人自取之。若非孽子與明教勾結,朝廷又怎會盯上浦江,最終招致陛下暴露呢?」其實釀成危局的原因很複雜,但老爺子為了讓皇帝心裡好過,攬過了責任。
「令郎忠義無雙,當年陪我離開京師後,便一直四處奔走,苦求復國,豈能責難?」建文君道。
「皇上仁厚,如今朝廷大軍壓境,縣城已經被明教所佔,一場大戰一觸即發,浦江再無尺寸之地可稱安全。」鄭棠入正題道:「老臣請問皇上聖意如何?」
「這正是我來找你的原因。」建文面露困擾道:「我自己的想法,當然是不願再給百姓帶來痛苦,為此我寧肯向皇叔自首。因為寡人這些年靜修苦禪、反思過往,已經很清楚自己根本不是皇叔的對手,但是臣子們如今已經舉事,我如果臨陣脫逃,他們八成要遭朝廷毒手。就算朝廷網開一面,饒其性命,他們也生不如死,這對他們實在太不公平了」
「……」聽了皇帝的話,鄭棠輕嘆一聲:「陛下總是這樣替別人著想。」頓一下沉聲道:「如果陛下想去縣城與明教會合,老臣會立即敲響警鐘,集齤合兩千子弟兵,誓死追隨陛下」
「去了縣城又能怎樣?」建文目光中滿是迷茫道:「真如他們所說,半壁江山歸順,各省聯軍光復京城麼?」
「這個……」鄭棠低聲道:「不可能的。」
「嗯……」雖然早知道希望渺茫,但聽老爺子如此斬釘截鐵,建文君還是有些沮喪。
「陛下容稟,老臣以為原因有三。」鄭棠沉聲道:「一者,如果現在浙江的軍隊還在海上對付倭寇,我們起事還有可乘之機,但現在,唐云的軍隊已經包圍了浦江,我們一旦打起陛下的旗號,他一定不惜代價攻城,浦江縣城低矮狹小,易攻難守,只怕各省還來不及響應,我們就先城破人亡了。」
「二者,鄭洽他們在各省的活動,老臣還算清楚,知道和他們打交道的都是文官和藩王。但十年前的經驗告訴我們,打天下文官不頂事,還是得靠武將。偏偏朱棣在軍隊中的威信極高,各省軍官多是跟他造反起家的,非但不可能站在我們這邊,一旦起事,還會像唐云一樣不遺餘力的消滅我們。陛下想想,憑文官們拉起來的鄉勇義軍,能對付得了那些能征善戰的官軍?只怕各省起事之時,就是忠臣蒙難之日……」
「三者,如今的時機不對。如果前年起事,老臣還能看到些希望,當時朱棣北征,鄭和南下,張輔又在平交趾,大軍在萬里之外,國內空虛不設防,老百姓又被壓榨的苦不堪言。那時起事,難度要小,響應的人要多。但如今朱棣和鄭和的大軍早已回京,只有交趾有戰事,老百姓又能喘動氣了。我們此時起事,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困難倍增,希望渺茫……」
「唉……」聽了鄭棠的話,建文心裡最後一絲僥倖,也徹底破滅,頓一下,他幽幽道:「可是縣城那邊已經起事了,還有各省怕是也有所行動了吧?」
「佔據縣城的是明教的人,」鄭棠森然道:「明教是太祖皇帝欽定的邪教,陛下若與其攪在一起,還有何正統大義可言?」頓一下道:「至於各省,陛下放心,文官最大的毛病就是瞻前顧後,極少一往無前的勇氣。不確定陛下真在浦江現身,他們是不會行動的。」
「嗯。」建文點點頭道:「鄭家怎麼辦,朝廷知道寡人藏在浦江,是不會放過鄭家的……」
「鄭家早將生死置之度外,陛下不必介懷。」鄭棠卻淡淡道:「何況我們是太祖皇帝親筆所題的『孝悌之家,,沒有真憑實據,朝廷也沒法動我們。」
朱元璋實在是厲害,寫了幾個字,就讓鄭家豁出身家性命來保護他的孫子。
「唉,你們被這幾個字害慘了……」建文幽幽一嘆道:「鄭家忠義無雙,我不能讓你們遭難。不如你們把我綁了獻出去,換條生路吧。」
鄭棠倏然望向建文,見他說這話是認真的,並不是開玩笑,不禁暗暗感動,這位雖然不是明主,但是仁君,也值得效忠一世了。便斷然搖頭道:「若於這種買主求活的事兒,我鄭家將為天下唾棄,遺臭萬年還不如一死以全名節呢」
「唉……」建文想想也是,對鄭家這樣的人家來說,名節高於一切,包括生死。「那老爺子有別的法子?」
「陛下無須多慮,此事交給老臣了。」鄭棠點點頭道:「只是陛下要現在這裡委屈幾日了,等時機成熟,自然會有辦法。」
「我在哪兒都能待,」建文帝握住鄭老爺子的手,真心實意道:「還要以鄭家子孫為計,因為我賠上全族」
「陛下放心……」鄭棠低聲道:「老夫的幾個孫子重孫,已經去了福建……」 本帖最後由 陸雲 於 2013-9-17 19:45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