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山東大旱(三)
「不要搶,一個個來,都有的吃!」掖縣碼頭外的空地上,山東新軍第七師的官兵們正在維持秩序,將大量來自青州、濟南二府的災民分隔開來,然後給他們送來了香噴噴的午餐。
午餐主食是蒸土豆,個頭中等,一人五顆,外加一條醃製得噴香秋刀魚,肯定是吃不飽的,但差不多也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了。要知道,現在就連登萊開拓隊隊長樑向儉也不太清楚會湧來多少難民呢,而且今年下半年的收成目前看來很是堪憂,有些地方甚至還零星上報發生了蝗災,聽了讓人心驚肉跳。因此糧食必須省著吃,原本的以工代賑計劃在三萬噸南洋新米抵達前,也必須暫停,靜觀其變。
「截止今天(1665年6月20日),我們已經通過海路蒐羅了超過1.2萬名來自青州、濟南二府的災民。據海軍前方來報,說在二府腹地仍然聚集著大量衣食無著的災民,只可惜他們力量有限,無法深入內陸引導那些災民到海邊來。而且,他們還聽說一開始還有西四府地方上的士紳、富戶們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結果後來都陸續停止了,因為災民數量實在太多,有限的糧食根本救不過來,也不敢救。」從黑水縣就跟隨樑向儉的祕書黃漢華輕聲彙報著,「現在鄰近西四府的河北、河南、江南等省的府縣也都遭了災,同樣產生了大量的難民,真不知道山東這幾百萬人怎麼辦,誰來給他們吃的?難道就這麼活生生餓死嗎?」
「哪有那麼誇張,小黃。」樑向儉將手裡的摺扇一擺,說道:「山東西四府今年確實很慘,顆粒無收,但這並不代表地方上一粒糧食都沒有。鄉間富戶士紳、糧鋪官倉,應該都有不少存糧,就是不知道多少罷了。另外,韃子朝廷原本去年就在謀劃南征事宜——這隻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來——而為了防備我們進攻,他們往山東調來了不少糧草,就儲備在濟南、青州一線,以供給全省十萬軍隊的軍需。這個數量其實也是很可觀的,拿出來也是能救不少人的,唯一的問題就是他們想不想救罷了。唔,現在已經可以看出點苗頭了,韃子不想救,至少不是太想救,因為賑災的主力軍還是以地方士紳為主。而也正是因為看出來朝廷不想救,山東地方上的官員才對出海逃荒的百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人心都是肉長的,很多官吏也是山東本地人,地方上都******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了,不放人家逃荒還待怎地?」
「司令,我聽說去年年底韃子就調了不少駐防濟南的部隊南下江南省,應該是要加入南京方面,大舉南下入侵南明瞭。照這麼說,山東內陸其實是比較空虛的,我們要不要派一些人馬登陸,將當地衣食無著的災民都收攏起來呢?反正他們留在清國境內,最後能活下來一半都算是運氣好了,那還不如便宜了我們,到我們登萊二府生活呢,這裡的災情好歹還輕些。」黃漢華向自己的上司建議道。
「我也考慮過這個問題,老實說,一旦登陸,事情就有些不太可控了。這個賭注,對我來說下得有點大啊。」樑向儉說道:「而且,現在山東西四府境內究竟還有多少災民,也是個未知數,少了的話可不值得我軍大動干戈。我估計今年上半年至少有幾十萬人湧入了河北、河南境內,現在應該擴散到了更遠的府縣了,畢竟歸德、大名、河間、淮安諸府也開始遭災了啊,消化不了這麼多災民的。所以,還是等等再看吧,我也擔心南洋的稻米到底能不能安然抵達登州呢,荷蘭東印度公司究竟能籌集多少糧食運輸到馬魯古群島,這都是一個未知數。在此之前,任何不加節制地狂收難民的行為,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讓我們自己人吃虧。更何況我們還打算在萊州府清軍控制區內蒐羅災民呢,這個人數應該也相當龐大,會消耗我們極多的糧食,所以還是等等再看吧。不過,在此之前,小規模地——要求規模兩百人以下,精悍善戰之士最好——派人登陸接應災民的行為卻是可以進行的,但頻次不可過高,否則難保地方上的清廷官員會怎麼想。」
黃漢華聞言輕輕點了點頭,明白自己的上司兼恩主的想法了,說到底還是目前自己腰桿不硬,糧食儲備過少,不然倒是可以集結個一兩萬人,在萊州灣西側的濟南府近海登陸。到了那時候,只要樹起大旗放糧,估計聞訊趕來的災民沒個十萬也得有八萬吧。
只不過那樣一來,大概就要與清軍正面廝殺了,雖然濟南府境內他們沒有什麼得力兵馬,但從青州府調兵回援卻也不難,因此這個方案成本過高,如果沒有絕大收益的話確實不宜實施。而與之相比,小規模地派人上岸,打著商人或其他什麼名號,收攏難民出海前往登州,成本確實是比較低的,收益卻不一定低,絕對是現階段最適合的蒐羅移民的方法。而且,也不太容易引起清國地方官員的反彈,他們可以更容易地裝作看不見,放任災民自去,更何況在如今這個混亂局面下他們也未必盡知鄉間詳情。
「掖縣這邊已經沒什麼好看的了,只需按部就班即可。小黃,趕緊收拾下東西,隨我去一下南邊看看,那裡也很緊要呢。」樑向儉收起了摺扇,朝自己的祕書吩咐道。
「明白了,司令,我這就安排去。」黃漢華立刻回答道。
1665年6月23日,騎著安達盧西亞馬的樑向儉大搖大擺地進了平度州城,沒有遇到任何阻攔。按照這些年來東岸與清廷方面結下的默契,作為緩衝勢力帶的萊州府的邊界一直很模糊,在該府二州、五縣、二衛共九個行政單位當中,府城掖縣、即墨縣、鰲山衛被東岸軍隊控制(另外東岸人還在後世青島海邊築了個膠州堡,故此時萊州有兩個膠州城),濰縣、昌邑縣、高密縣和靈山衛被清軍控制,這算是劃分得比較清晰的。
但除此之外,萊州府還有兩座大城的歸屬比較模糊,即膠州城和平度州城。在這兩處地方,東岸沒有駐軍、清軍顧忌到東岸人也沒有駐軍,地方政務由清廷委任的官員處理,但東岸的商人過來進行貿易時,也沒有任何人刁難、阻攔或徵收賦稅。甚至有時有東岸官員途經時,清廷方面也會客氣地招待一番,時不時地互相傳達、接收一些函件,看起來就像是清廷故意保留的兩座交流窗口似的(且已經存在很多年了)。
這或許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滿清朝廷從很多年前開始,就壓根不想和東岸人敵對,他們一直在試圖接觸、溝通、談判,只可惜收效一直不怎麼大罷了。其實想想也就明白了,指望從中國撈人口的「黃衣賊」,在那個時候又怎麼可能與「我大清」接觸呢?換做如今這個景況倒還差不多!
而這次山東大旱,上半年西四府的農業收成就已確定完蛋,而六月份時之前災情相對較輕的登萊二府也開始加重,整整一個多月滴雨未下。幸好這時候地裡的糧食差不多也到了收割的階段,再加上登萊二府的水利設施不錯——好吧,至少登州府還行——政府組織也相對得力,故地裡的糧食至少收回來了五六成,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當然了,收回了五六成,那僅僅是指東岸人的控制區。但在清廷治理的地區,比如濰縣、昌邑縣、高密縣、膠州、平度州等地,地裡能收回十之二三當地官員恐怕就已經可以獲得一個「能幹」的稱號了,故萊州府清軍控制區也是一片「大飢」,百姓如果在家鄉附近無法找到能夠賴以活命的糧食的話,就只能出外逃荒了,而他們逃荒的首選目的地也是現成的,那就是東岸控制區。
樑向儉就是在這麼一個背景下進了平度州城,清廷委任的知州在一刻鐘前緊急去鄉下「尋幽探密」去了,州衙裡的三班捕快、團丁弓手什麼的兩股顫顫,一副死了老娘的表情,看著護衛著樑司令的騎兵聯隊官兵們緩緩進城。可憐他們中很多人還沒東岸人騎的黑水大馬高呢,原本還想著阻攔一下的,結果幾天沒吃飽飯,氣力有些不足,被那些全副武裝的騎兵一擠一碰,隊形便東倒西歪了起來,結果平度州城就這麼輕鬆地換了主人。
「在平度州城設立大營,騎兵前出,曉瑜遠近,讓各地饑民前來自行前來,斷不至於少了一口吃食。」志得意滿地坐在知州衙門簽押房內後,樑向儉直接開始朝衙門裡的清國胥吏、佐貳官員們發號施令:「清廷無道,驟遇災荒,竟不能保全民眾,這樣的朝廷要之何用?爾等今日便自去吧,若誰心中尚存一分悲天憫人之意,願指引鄉間父老前來州城就食,樑某不勝感激。」
給州衙內一干舊官員下了逐客令後,東岸人便堂而皇之地在州城這裡豎起了大旗,一面蒐羅各地受災難民,一面調兵遣將,做好防禦態勢。同時,他也派出了使者前往青州府一帶,與清軍進行交涉,表示進軍平度州之事純為救災而來,不必過於「驚詫」,俟後自然退去。另外,他還表示青州、濟南、兗州諸府境內若有災民無處就食,萬望放一條生路使其得以前來萊州,為此,東岸人甚至願意支付一些銀兩給清軍,只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膽量收了。不過,樑向儉也預計此舉吸引不了過多的災民前來,畢竟青州府駐有重兵,災民一般也不會往這裡湧,估計最終有個兩三萬人能湧入萊州府就相當不錯了——這點人數,東岸人還是有把握安置下來的。
東岸人的旗子在平度州城一豎便是半個月。在這半個月間,來自平度州、濰縣、昌邑、高密等地的災民絡繹不絕,短短時間內竟然聚集了六萬多人,令東岸人大為吃驚,他們一開始可預計至多隻有三萬人啊!不得已之下,只能縮短這些人的整訓時間,立刻開始後送工作,分批安置到了登州府的大嵩縣(原大嵩衛)、靖海縣(原靖海衛)、榮成縣(原成山衛)、威海縣(原威海衛)等地安置。這些衛改縣人煙稀少,荒地甚多,用來安置災民那是相當不錯的,以後若是開發出來的話,那就是自己的基本盤了。
值得一提的是,南邊的膠州要塞、即墨縣、鰲山衛等地也傳來消息,鄰近的膠州城、靈山衛等地亦有不少饑民湧來,目前已妥善安置,據初步清點有上萬人之多;另外,還有一些來自青州府的災民浮海而來,大概亦有六七千人之多,望煙臺方面速調集一批船隻過來運輸。
1665年7月8日,從寧波府定海港啟程的運輸船分別抵達了膠州、榮成、威海、煙臺、大嵩、靖海等港口,江志清之前扣在手裡沒發的五千噸稻米終於運抵了登州府,這大概是因為最後一批返航的移民運輸船從南洋拉回了一萬五千噸稻米(為此花費了超過30萬元現金)的緣故,另外大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批貿易船也已抵達了熱蘭遮港,這其中同樣包括了大量稻米。
原本因為吸收了九萬多災民而有些危險的東岸糧食儲備,至此算是稍稍緩解了。如果接下來朝鮮方面答應的糧食準時度送到,東岸朝鮮公司、東岸日本公司也能採購到相當數量的糧食的話,那麼就更是穩妥了。畢竟,這九萬多災民也不是幹吃飯不幹活的,馬上組織他們在荒地甚多的幾個衛改縣墾荒(專挑靠近河流、小溪的地方,希望河道沒徹底乾涸吧),應該不至於一點糧食都收不到,這就能解決一小部分糧食消耗了。
而就在7月8日當天,一批大修完畢的機帆船也從煙臺、濟州等地啟程南下,朝馬魯古群島駛去,準備去荷蘭人那裡運糧——在這個東南風佔主導的季節,也就他們這些機帆船可以無視季節航行了,當然這也是冒了極大風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