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藍色(已完成)

 
mk2258 2016-12-1 11:51:3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606 2093024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23 12:49
第280章 科舉主考武安伯(第三更,1200月票加更!)

    第三更送上,謝謝打賞的諸位兄弟們,謝謝!

    夜深。

    張府卻依然燈火明亮,人聲鼎沸。

    「你家的羊羹好吃!」

    李淵拿著勺子舀了一勺子的羊肉泡饃,吃後非常滿意。

    皇帝突然帶著三省宰相們駕臨,張府也沒有什麼準備,因為聊的比較晚了,李淵乾脆讓張超準備點食物。

    張超看著滿廳的宰相、學士,還有幾位親王、駙馬們,一時也沒辦法準備出太多的豐盛食物,一來沒這麼多新鮮食材,二來真搞個豐盛宴席,都得天亮去了。

    就吃羊肉泡饃了。

    也就張超膽大,皇帝要在你家吃個宵夜,結果張超只弄了份羊肉泡饃。羊肉泡饃不是張府特有,這是屬於秦烹,也就是比較傳統的關中食物了,古稱羊羹,俗稱羊肉泡。反正在關中,這算是一道很有名也很普通的食物了。

    張超到後廚去吩咐了下,親自指揮著周氏和秋月冬晴,以及一眾廚房裡人幫忙,甚至崔鶯鶯和紅線、七娘她們也全來了幫忙了。皇帝和眾宰相學士們到來了,還要在張家吃宵夜,這是榮耀啊。

    烙餅,羊肉湯都是現成的,因為張府人多,羊肉湯也算是一道日常菜式,每天廚房都會早早的煮好一鍋湯肉湯。

    這也是張超選擇了羊肉泡饃的原因,有現成的。

    張家的烙餅是用麵粉搟好後,抹了麻油,加了芝麻的,兩面金黃,又薄又脆。

    羊肉泡饃李淵也常吃,可今天晚上卻覺得張家的羊羹格外好吃。

    「陛下,這羊肉泡饃最關鍵的就是湯清肉爛,煮湯是最重要的,骨湯和肉湯一定要分開煮,肉要先醃製一天,再煮半天,而且得使用很多調料,調料的種類和份量也是格外重要的。一鍋好湯,才是這羊肉泡饃好吃的關鍵。」

    「另外,吃羊肉泡饃還有一樣很重要,必須得親自撕烙餅,撕的越碎越好,這樣吃起來來才更有味道。」

    那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正賣力替皇帝老子撕烙餅呢,結果張超這麼一說,三人都扭頭過來了看著他。

    李淵哈哈一笑。

    從盆裡拿起一張烙餅,真的自己撕了起來了。

    「陛下,再撕碎點,越小真好。」張超站在旁邊,做起了指導。

    「朕原先就曾聽說過灞上張三郎,是個奇才,會編書會寫詩還會醫術,尤其還會美食,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啊。」李淵笑著說道,看的出來了,他今晚似乎很高興,自己坐那撕烙餅,還不忘記招呼其它宰相、學士們一起撕。

    於是乎,張家的大廳裡面,一群宰相以及尚書、黃門侍郎等三省高官們,和幾十個新任的翰林學士們,就坐在張家的一樓大廳裡一起撕烙餅。

    這場面相當壯觀,還好張家大廳夠大,上百人坐在裡面也不顯擁擠,不過那些侍衛內侍們可就沒機會坐廳裡了,他們只能呆在張家的廊下。羊肉湯也沒這麼多,張家臨時給他們烙餅吃。

    廳裡有地暖,很是暖和。

    李淵把張超特別叫到他旁邊坐著,一邊掰烙餅,一邊跟張超閒談。

    皇帝跟張超面前,和大家一樣,都擺著個空碗,然後大家賣力的撕著烙餅。李淵剛才已經吃了一小碗現成的泡饃,不過他覺得沒吃過癮,還要再來了一碗,而且要跟張超他們一樣,自己掰烙餅。

    把烙餅掰的細碎,張超叫來了府中僕傭,讓他們把這些帝王將相們掰好的烙餅端下去。一份上好的羊肉泡饃不是掰了就吃,而是先把烙餅掰碎了,然後還要拿去加工一樣,把掰好的烙餅放鍋裡,加上發好的黃花菜乾、發好的木耳以及粉絲,加上青蒜煮熟,然後出鍋放上香菜。

    「朕那碗可別搞混了。」

    李淵笑著對張超道,親自掰的烙餅呢。

    「請陛下放心,不會搞混的。」

    管家親自端著李淵的這碗碎餅去廚房,第一份煮。

    這碗餅由崔鶯鶯親自出馬,在周氏和秋月娘三個的指導下完成,而且全程都有宮中內侍觀看,做好後,還有一個內侍上來了先試吃了,等了一會後才讓送到前面去。

    一大碗羊肉泡饃端到李淵面前。

    用姜、蒜、桂皮、八角、黨參、山楂等調料燉出的羊湯,配上黃花菜、木耳再加些粉絲,加點青蒜、香菜,再上塊二兩多的切片熟羊肉。

    還有那塊李淵親自掰碎的五兩的烙餅。

    好大一碗。

    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

    香氣四溢,誘人食慾。

    尤其是在這冬夜裡,一碗如此羊肉泡饃,真是誘人。

    「陛下請慢用!」

    張超笑著道。

    李淵拿起筷子先夾了塊碎餅,烙餅已經浸滿了羊肉湯,一口吃下去,味道相好好,不但有烙餅的香味,而且還有羊肉湯的濃郁。李淵點點頭,又夾起一片羊肉。

    這是一片鹵過的熟羊肉,選用的是半歲大的羊腿肉,這種肉最鮮嫩,鹵出來了的味道也好。

    感覺不到半點羊肉的羶腥。

    再夾一筷子粉絲,滑溜好吃,木耳和黃花菜吃起來了也讓這湯不膩。

    「美味,從未吃過如此好吃的羊羹。」

    李淵一口氣吃了大半碗才減慢了速度,不忘向張超大讚。

    「這個跟面條一樣的是什麼,滑溜好吃。」

    「陛下,這是粉絲,用紅豆製成,因製成後如絲製,故名粉絲。」綠豆的栽培歷史挺久的,唐朝之前早就有了,但用綠豆製出粉絲,這卻算是張家的特產了。其實綠豆粉絲製作挺簡單的,只是前人沒有去弄,或者說有人弄人但沒有傳開來。

    一會功夫,其它人的羊肉泡饃也好了。

    於是,大唐的一眾帝王將相,就在張家吃羊肉泡饃,吃的非常爽快,讚聲不絕。

    「好飽,這羊肉泡饃是朕吃過的最好吃的一種做法,不知不覺就吃了一大碗,痛快。」李淵哈哈大笑。

    其它人也都是點頭,羊羹常吃,也吃過泡饃,可跟張家的一比較,他們以前吃的也太簡單了。

    「閻愛卿,你回去之後,把今晚之事畫下來了,到時畫好之後,朕要掛在宮中收藏,畫名朕都想好了,就叫微服私訪張學士府夜宴圖!」

    一個吃泡饃吃的肚子正撐的大臣連忙站了出來領命,將作少監閻立本,朝中有名的擅長書畫。閻立本父子三人都是擅長工藝、書畫。他爹曾是隋朝的殿內少監,他哥閻立德是尚衣奉御,為宮廷設計服飾、輿傘儀仗等物。

    他們一家,都是工程世家,搞建造設計非常厲害,正因是工程世家,因此他們家繪畫水平也極高。

    「文遠啊。」

    「臣在!」

    李淵這頓宵夜吃的很滿意,他躺在張家的靠背椅上,滿意的摸著肚子道,「回頭朕派幾個御廚過來,好好跟你家學學怎麼做菜。」

    「還有,你家這些家具很不錯。」

    說了兩句閒話,李淵終於正色道,「如今天下一統,朕有意要重開科舉,選拔人才。去年冬已經讓國子學和各州縣學保舉在校合適生徒,以及推薦各地未在學而有才德之未仕者入京,再過些日子,就正式考試。」

    「這次朕準備多選拔一些人才,所以這次打算多開一些科目,快馬決定開設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明字、童子、道舉諸科。」

    「朕打算此次科舉考試就在新的翰林學士院中舉行,由諸位新授翰林學士為考官。」

    李淵從這些翰林中,欽點了四名主考官,張超、魏徵、房玄齡、杜如晦。另外有十八名同考官,剩下的翰林學士為考官。

    這讓張超十分意外,沒想到自己居然也能當上主考官。不過看了另三位考官,他倒算是沒那麼驚訝了。

    今年的科舉,會是大唐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不過總的來了說,皇帝雖然重視,但科舉也完全沒有後來了那樣的重要。眼下的科舉,也僅僅是進行取才的一種方式,還是一種比較次要的方式。雖說設了許多個科目,但眼下科舉還只是剛開始,影響力還非常弱小,從隋朝開皇時始開科舉,到現在,陸續也弄了許多年了,中間也停過許久,影響力在提升,可還是不高。

    這也是為什麼四個主考官都只是四五品官員,還多是東宮和王府屬官。

    不過能當上科舉的主考官,張超還是覺得非常榮幸的。

    傳說中的科舉考官可是相當牛的啊,那些考生以後豈不是就成了自己的門生了?

    想想以後,門生遍及大唐官場,甚至是朝廷三省六部,想想就激動啊。

    裴寂、蕭瑀這些三省宰相們估計現在也看不上主考官這樣的位置,畢竟就算是禮部試通過了,也只是得個做官資格,還得參加吏部試。要考身言書判,最後過關了,才會授官,但一般也是授正九和從九品的低級官職。

    一般真正的勳貴甚至是高官子弟,都是不屑於參加科舉的,因為他們可以門蔭入仕,方便的多,而且往往一入仕起點就很高,比考科舉可簡單又划算的多。

    我要不要把這大唐的科舉制度給改一改,讓他提升點影響力呢?張超暗想著。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23 12:49
第281章 張超的三把尖刀(第四更,為刀在手跟俺走加更!)

    今天第四更了,為刀在手跟俺走的萬賞加更,謝謝了!兄弟們別急,今天還會有更新,記得訂閱哦!

    這一晚,直到天色漸曉,李淵才有些疲倦的起身,帶著一眾人離開了,諸學士們也都一一告辭離開。

    秦王府學士虞士南還笑著跟張超說以後享受不到張超家的宵夜美味了,皇帝已經在皇城的安上門內太常寺旁邊拔了一片宅院,做為翰林學士院。以後翰林學士們要編書議事等,就都要去那邊了。

    張超笑笑,這段時間,張家確實熱鬧的不像話,真正是往來無白丁,談笑皆鴻儒。張超的名氣,這段時間也飛漲。

    跟長安的這些名士學者們,張超也是混的很熟了。

    太子走前,還叫張超過去好好讚了一遍。

    張超還感覺到李世民走時給他投入的一個隱秘目光,兩人目光短暫碰撞,然後收回,互相裝著不認識似的。

    秦瓊沒走,留了下來。

    「明天可以換牌匾了!」秦瓊站在大門口,回頭看著那塊學士府的牌匾。

    李淵臨走前,還御筆親題了字賜給張超。

    「大學士第」「武安伯府」「詩書禮樂」「耕讀傳家」「翰林學士」

    李淵御筆親題五塊門匾,還特別下旨在張府敕造五重門樓,以安放五道御賜的牌匾。

    這樣的榮耀可是一般官員們求都求不到的,皇帝卻給張超御賜親題五個匾額。

    秦瓊看著張家的大門,很高興,比張超還高興。

    「我過些天就要正式離京去同州赴任了,看到你現在這個樣子,我很高興。」

    「我對現在這個樣子也挺滿意的。」張超笑著回道,他滿意的倒不是今天剛升了武安縣伯,也不是高興皇帝給他賜門匾,他高興的是他在長安站住了腳。

    那天之後,第二天一大早果然就有將作監的人過來了為張家修門樓,為首之人居然還是將作監的少監閻立本。

    見到張超這位年輕的將作少監十分的客氣,張超拉著他一起進府喝冰糖雪梨,後世人對於閻立本更熟悉的還是他的畫,其實這位閻兄卻是位工程世家,一家父子三人都是搞工程的,而且很有名,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這幾朝,閻家都混的很開。

    閻立本還是北周武帝的外甥,他的母親是宇文邕的女兒清都公主。

    張超對閻立本很客氣,因為閻立本這個將作少監本來了就官職很高,更何況在太宗朝他先當工部尚書,後又升了宰相。

    張超喜歡結交善緣。

    閻立本對張超也很客氣,造個門樓其實都算不上工程,可他卻親自來了了。皆因皇帝一次給張超寫了五個匾額,這可不是一個武安伯或者翰林學士就能得到的。

    僅花了幾天時間,五座門樓就快馬建好了,而皇帝御筆親寫的五個門匾也已經制好,一塊塊的安裝在了上面。

    第一重門樓上安的就是大學士第四個字,然後是武安伯府,接著是翰林學士、耕讀傳家、詩書禮樂。

    安放牌匾的當天,張超特意擺了酒席,老牛更是大發放神,又弄了一個一千響爆竹,炸的務本坊是人人皆知。

    許多張家的客人都來了,許多勳貴,不少士族,連帶著一眾翰林學士也大多出席。這份熱鬧,看的隔壁國子學裡的一眾學生都驚歎羨慕不已。

    不過這熱鬧之中也少了些人。

    秦瓊和羅士信都已經離了京,正式到同州、華州赴任去了。李世績也回了河南,徐圓朗基本上被打殘了,但還在負隅頑抗,李元吉不再出征,河南戰場由李世績這個河南大總管全權負責。

    這段時間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朝廷正式下令,撤除四個行台,而將全國劃分為十五個監察道,並已經選了十五位監察御史,授為觀察使,巡察各地。

    四行台撤除,行台官員召回。

    李世民和李元吉、段綸、李伏威四行台尚書令都被召入京師。

    李世民曾上書反對立即撤除行台,認為天下還不太平,時機未到。特別是巴蜀偏遠,需要有行台能夠臨機決斷,而江淮更是不能冒然撤消,不然恐引起李伏威等的誤會,或引發動亂。

    不過太子卻上書力陳撤除行台之必要,最終李世民的反對沒起作用,皇帝下旨,三省通過,四行台就此撤除。

    李世民的陝東道大行台撤消,李世民留在洛陽的行台僕射屈突通和行台兵部尚書殷開山等,也都被調回京中。

    東宮上下一片歡欣鼓舞。

    整天忙著白天編小學教材,晚上編字典,寫資治通鑑的張超,也被李建成召去東宮。

    李建成臉色極好,在他看來,這次是取得了重大勝利。

    「大家說說,如何趁勝追擊!」

    張超在太子的殿上,也有了一席之地。他這個崇文館大學士、太子洗馬跟魏徵並排著坐一塊。

    眾人各抒已見,都提出了不少的建議。

    有些還挺不錯,比如,就有人提議,讓朝廷重開封建之制,給皇子們分封諸侯國。他甚至提出給李世民封到蜀中去,改封蜀王。

    這個提議確實不錯,若朝廷真的開分封建國之制,那李世民封到蜀國去,肯定也就是封一個郡國之地,諸侯國最多一兩個州大小。

    就藩之國後,諸侯可是不得輕易離藩的,若沒朝廷召令,他們根本沒機會入京。只是呆在蜀中自己的那二畝三分,李世民當然鬧不出什麼來了。

    不過建議是好,李淵肯定不會答應。

    「文遠,你可有何建議?」太子見張超一直沒說話,直接點名。

    張超看了看一眾人,心裡無奈,他知道自己這個時候是得拿出些真東西來了的。畢竟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東宮的核心會議。

    「回殿下,我認為這次撤消行台,我們東宮確實贏的漂亮。但秦王如今依然身兼多職,既是雍州牧又是天策上將,還是尚書令,並是十二衛大將軍。陝東道大行台撤消之後,秦王在河南的部屬大多歸京,其實力依然不可小覷。」

    「若能將秦王分封就國,這自然是好的,但以如今的局勢來了看,這卻幾乎不可能。一來天下還未真正安穩,大唐立國不久,陛下怎麼會讓秦王這樣一員能征善戰之大將離開?再者,陛下很重親情,肯定捨不得讓秦王分封邊疆,然後數年才能一見。」

    「臣以為,與其現在就想著如何把秦王分封蜀地,還不如再等等。」

    「就只是再等等嗎?」李建成對張超這番話似乎不太滿意。

    「也不是坐等,臣以為,當下第一要務,是讓秦王和齊王從宮中搬出。」

    這話一出,倒讓李建成意外。

    「秦齊二王早已成年,甚至孩子都有了好幾個。到現在還一直居住在宮中,出入隨意,每次出入都是騎馬通行,甚至還拾弓刀,宮禁如無物。這是違背制度的,也有損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權威。」

    李建成聽到這裡不住點頭。

    「因此,臣有三個建議。一,殿下可上書陛下,要求為二王在宮外建造王府,建好之後讓二王搬出宮外,並且以後嚴明宮禁。」

    「其二,殿下可上書陛下,今後諸王面見陛下和殿下,必須行朝禮而不是家禮,除非是宮中家宴。陛下的敕、太子的令、諸王的教,也必須重申,皇帝的敕最高,其次為太子的令,然後才是親王教,諸部衙有司,得按照此優先順序執行,而不能再只是按接到的敕令教的先後順序執行。」

    「文遠說的好,這點很重要。孤的太子令,經常都不如秦王教管用,太胡來了!」

    張超笑笑,「殿下,只要先讓陛下發旨聲明,然後再抓幾個典型,殺雞儆猴,那麼此事就能改爾。」

    「這第一第二條建議都非常好,文遠,你這第三條又是什麼?」李建成沒有想到,張超居然還真的有好建議,還都是這麼實用的。

    張超也沒什麼顧忌,他說的這幾條,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就算他不提出,隨著天下一統,皇帝自己也會提出來了的。而他現在說出來了,卻能讓太子更加信任於他。

    「至於第三條,臣以為,如今天下一統,朝廷也當偃武修文。過往因戰爭需求,因此才有各地行台,有諸王統屬的軍隊。但現在,天下一統了,朝廷也應當歸於正規,凡事得按制度而行。諸王擁有軍隊,本就不符名制度。因此,臣這第三條,就是向陛下進言,收歸諸王兵馬!」

    「諸王可保留親事府和帳內府,但其餘左右六護軍府數萬之兵馬,須上交朝廷。」

    大唐手裡有軍隊的不光是皇帝太子和兩個親王,其餘郡王甚至公主,也有人手裡有不少兵馬。好多,名義上已經是歸屬於十二衛,但實際上多是他們的直屬兵馬。

    秦齊二王手裡,甚至每人有幾十個軍府兩三萬的精銳部隊。

    張超的建議就是只保留這些人手裡的侍衛,但把其餘的部隊都解除。如此一來,李世民李元吉長平公主等這些原來了手裡有兵的,最多一人只剩下千餘護衛。

    張超說這些是沒什麼壓力的,這本來了就是歷史趨勢,而且李世民真要造反,也不可能跟漢王楊諒一樣弄個十幾二十萬兵馬造反,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就沒用到他的那些兵馬,因為正常情況下,其實李世民也不能隨意調動這些兵馬的。

    「說的好!」李建成拍案叫好,大聲稱讚,哎喲,張三張文遠,真是王佐之才,老天派來了助他的啊!(未完待續。)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23 12:49
第282章 奪儲還是篡位(第五更,為hcylovegtt萬賞加更)

    送上第五更,為hcylovegtt萬賞加更!兄弟們,訂閱走起啊!

    「太子招招狠辣,這是欲置秦王於死地啊,先罷陝東大行台,又要秦王搬出皇宮,現在還要撤王府左右六護軍府,三郎,你知道這幾條是何人給太子獻謀劃策?」

    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房玄齡找到個機會,詢問張超。

    「除了第一條,其餘兩條都是我向太子建議的。」張超回道。

    房玄齡驚訝的望著張超。

    「我還以為是李綱、竇軌,或者是裴世矩、鄭善果所言,要不就是友賀德仁、魏徵、王珪、徐師謨、歐陽詢等人出的謀劃,真沒料到是你。」

    張超笑笑,「其實這些,我不說也會有其它人說,我先說還能得太子信任。」

    「話是如此,只是初聽到時我還是有些驚訝的。文遠,你真認為陛下會下令秦王裁撤秦王府左右六護軍府嗎?」

    「既然陛下都撤了四行台,那麼再裁撤王府護軍府也不稀奇。畢竟如今天下一統了,諸王手裡握著大軍,也不符合制度的。」說到這裡,張超卻依然是一副很平淡的面容,「但是這其實算不得什麼大事。沒有了陝東大行台,也沒有戰事,秦王府就算保留著左右六護軍府幾萬人馬,可也輕易調動不得,調兵得有皇帝旨意,有兵部的兵符,缺一而不可。」

    「可......」房玄齡也不知道要說什麼了,總覺得兵權這個東西,一旦交出去了,那可就徹底沒有了半點依靠了。

    「在長安城裡,難道秦王還能調動的了幾萬府兵?有親事府和賬內府千餘護衛,其實已經不少了,再多,可兵都在關內各軍府,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的。」

    「東宮咄咄逼人,秦王府形勢不妙啊,殿下最近都有些急躁了。」

    「房公莫及,我有一策可化解之。」

    「哦,有何妙策?」

    太子這邊撤行台撤護軍府,讓李世民搬出大內,重申敕、令、教的上下等級,其實都是一直在打壓李世民的威望,而且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段。

    李世民連反對的理由都找不到。

    這種光挨打還不了手的感覺是很糟糕的。

    「我勸殿下暫時低調,其實關鍵的不是殿下當不當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或在不在大內居住,又或者秦王教是否能與太子令並行,最關鍵的是秦王殿下能得到多少人的忠心。只要有人,就輸不了。」

    「因此,太子要撤行台,那就讓他撤。他要讓秦王般出大內,那就搬,搬出去了其實還更安全,更方便。太子要撤掉護軍府,也沒關係。我們還可以趁機把秦王府的將領們安排到外面,分掌兵馬,還更有利。」

    裁撤行台是勢在必行的,畢竟行台權柄太大,就如陝東道大行台,差不多管轄河東河北河南三地的軍政大權,簡直就是個關東******,誰能容忍,不說太子,李淵也不可能一直讓他存在的。

    但撤了行台,朝廷也一樣還會有軍事上的需求,不可能三百多州就這樣散著,雖設了十五道監察州,可監察州只是監察,不管具體的行政的。

    尤其是現在好多地方還有叛亂未平,邊疆之地更是不穩,軍事上的壓力很大。因此如今各地存在著許多總管府,一些刺史加總管號,並加使持節名,可以總領軍政。

    有的總管管數州甚至十餘州,也有總管管一兩州的,總之就是負有軍事重任。

    張超覺得,完全可以上奏朝廷,整理一下這些總管啊都督等,統一一下。

    「十五監察道的設立不錯,但只是監察,現在地方幾百州,朝廷中央根本管不過來了,尤其是許多邊疆之地還不太平,而許多腹心內地也是新附不久,因此我以為,朝廷有必要在監察道觀察使之外,再設一武將,以統管兵馬。」

    張超意思很簡單,朝廷嫌行台權力太大,撤了。可又對地方州縣兩級制管不過來了,加了一個十五道監察道,監察方面雖然加強了。可地方上的軍事方面卻還是散著的,沒有了行台的總領,就顯得太散了。

    因此張超建議,朝廷再設十五個大都督,京畿和都畿的可以是親王遙領,其餘十三道則派出大將鎮守。大都督府下,還可按需要,設立一些都督府分領。

    「觀察使是文,大都督是武,州縣之上十三道有這一文一武統領,可解需求。」

    四大行台,改成十五道大都督府和監察道,文武分領道內州縣民政和軍事。

    房玄齡聽到張超的這個說法,有些眼前一亮。

    漢魏時就有都督府,後來還兼領刺史,總領軍政。到了周隋,改稱總管。

    隋朝時,更有五大總管府,幾乎是把大隋江山分領,各統數十州,權柄極大。

    唐朝此時也有總管府,但又設置了一些都督府,反正有些混亂,但沒有如隋朝時的那種大總管府出現。

    張超也沒想過弄大總管府,要不然,那就是大行台變大總管府,換湯不換藥,朝廷也不會答應。

    他提出這個十五道大都督府,其實也是為李世民考慮的。李世民當不了大行台尚書令,也出不了京了,那就讓他的手下去爭些大都督、都督的位置,這些可都是能統兵的職位。

    只要手下忠心,撒出去了既能統兵,還有地盤,這實際上也依然是保存李世民實力的一個辦法。

    十五道大都督,只管軍事,且不兼刺史,不管州事,那麼大都督加使喚持節,也只是一個派駐將領,對朝廷來了說,既能滿足軍事需要,又不用擔心地方將領實力過強,擁兵過重。

    畢竟只統兵不管民政,他們還是限制比較多的,再在這些大都督下,多設些都督,同時取消大都督、都督們的自置幕僚的權力,兵將改為輪換,就不用太擔心了。

    「十五個大都督府下,再設四十五個都督府,天下分設六十都督府,這樣就兵權就比較分散,都督府非戰時接受朝廷詔令,聽從大都督府調遣,平時並不受大都督府節制。」

    張超的這個大都督府和都督府並不是完全的上下級關係,比如河北道,可能轄有二三十州,而河北道大都督府,只轄幽、定等數州之地,而河北道魏州都督府,則轄、貝兩三州,卻並不在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直轄之中,只是在戰時,會歸屬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管轄,平時,大都督府對本道的其它都督府,只有監督權,並有直接管轄權。這樣的設置,也是防止大都督府權力過大,一道之內,一大三小四個都督府能互相制約。

    畢竟要推出這個制度,總得讓朝廷放心。

    要是不考慮這些,就很難通過。不可能朝廷剛撤了四行台,又設權柄極大的十三道大都督府。

    這樣的都督府制度,比起原來了的總管府制度,看起來權力要小了,但張超認為有利於安置秦王府的將領,讓他們分掌兵權。對李世民來了說,掌握一些兵權是最重要的,其餘的可以暫時不考慮。

    「秦王府的將領都外調,如此一來秦王府空虛啊!」

    「秦王在京城,有千餘護衛足矣,太子的地位,不可能主動在京城動兵。真要到那份上,秦王府多一群將領,也沒有什麼用。」

    「我總是覺得很危險。」

    「危險肯定是有的,但若是秦王把護軍府交出去,把府中將領調出去,也能暫時的的麻痺東宮,為殿下再爭取更多準備時機。」

    「準備?難道最後要?」房玄齡驚問。

    「當然是得做兩手準備,如果能夠讓陛下換儲,這是最好的。可萬一不行,最後總也得有另外的準備啊,房公,你說是吧?」

    房玄齡真沒有想到要到那一步,他們現在一直做的準備,都是如楊廣當年奪嫡那樣的準備,想辦法讓皇帝廢掉建成,另立秦王為儲。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凡事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的。若真到了那一天,秦王只要有實力,那麼退可離京,在外登高一呼,四方雲集,強取啊!」

    房玄齡擦汗,這個張三,年紀輕輕,可說到起兵造反這樣的大事,居然如此淡定從容。

    「嗯,我回頭會跟秦王轉達你的話的。」

    房玄齡腳步有些踉蹌的離開,他受到的衝擊有點大。

    大內。

    宮殿爐火正旺,李淵和裴寂、蕭瑀、陳叔達、楊恭仁一眾宰輔們在談話。

    「秦王上奏,稱眼下天下剛統一,邊疆未靖,一下子撤掉行台之後,地方上諸總管府有些混亂,這不利於朝廷對地方及邊疆的控制。因此奏請整理天下總管府,於十五道設立大都督府,並每道再置三都督府,加號使持節,督諸州兵馬、甲械、城隍、鎮戍、糧稟,總判府事,但不再加刺史,文武分領,諸卿怎麼看此事?」

    「陛下,這是好事,臣贊同秦王之議。撤掉行台之後,地方上確實有些散。現在設立十五道,派觀察使監察各道州縣,又設大都督府和都督府以掌邊要之地鎮戍,這是良策。」

    「臣附議,都督府還是多設一些的好,一道內設一大三小都督府,這是老成謀國的想法。」蕭瑀等也都贊同。

    李淵點了點頭,「那就收諸王府兵馬,然後分調這些將領赴各道任都督吧!」

    對於秦王沒有反對撤消行台,還交出所統護軍府兵馬,並提出這樣於國有利的良策,李淵很滿意,看來自己之前過於擔心了。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23 12:49
第283章 座師(第六更,求訂閱!)

    第六更送到,求點訂閱!

    在張超的眼裡,李承宗只是個可憐的孩子。玄武門李建成失敗後,他的幾個兒子也都沒被放過,不過李承宗卻連那個時候都沒活到,他早夭了。

    崇文館,張超難得的空出些時間,來了履行自己這個傅的職責。

    「把這個筆畫名稱表好好記牢。」

    不過張超的教育也很粗糙,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大唐第一套小學教材已經編好了,正在交給張家書坊努力刻印中。

    李淵已經親自看過這套教材,對此十分滿意,發話要刊印發行。天下諸州縣官學,都要發給,以為開蒙課本。對此張超很高興,因為朝廷的第一批訂單,就是三萬套,每州最低一百套。以後看情況,可能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

    雖然張超給了朝廷最優惠的印刷價格,但頂不住量大,依然很賺錢。尤其是,這些教材書可都寫著張超主編,那才是真正揚名天下的好事。教材發到天下數百州和下面的千餘縣,那時就真的天下何人不識君了。

    崇文館小學的學生們提前領到了新課本,這些都是由學士們親自抄寫的,彌足珍貴。

    李承宗是一年級學生,他的語文課是從筆畫名稱學起的,本來張超原來了是打算讓學生們從拼音學起,最終想想還是先識字後寫字再學拼音,畢竟這樣比較符名正常的學習過程。

    識字就是學三字經、千字文,還有一些簡單的詩詞歌謠。

    學筆畫,同時還能跟書法課一起學,一邊學筆畫,一邊練筆畫。

    李承宗很努力的握著筆寫著橫豎撇捺,這孩子雖然年輕,卻很有股子刻苦勁,雖然才六歲,可寫出來了的筆畫,比張超的毛筆字還好的多。

    張超拿過他寫好的,仔細看了幾遍,都挑不出毛病。

    「很好,今天老師再教你一首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你先把他背熟,然後老師給你講解其中的意思,到時你把再這裡面不認識的字好好抄寫記熟。

    張超把自己抄寫的這首憫農詩交給李承宗,就算是佈置了家庭作業,然後很不客氣的就宣佈下課了,讓他回家。

    李承宗很有禮物的給張超行禮拜別。

    收拾好幾本書,張超站起來了伸了個懶腰,拍了拍屁股。

    哎,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都又到旬末,明天終於又可以旬休一天了。自到崇文館上班以來,張超最盼的就是旬休了,一月才三休,實在是太少了些。想他在白鹿書院,那可是制定了學五天休兩天的,一月都能休**天。

    不過這段時間,張超連旬休都沒能完整休過。

    前兩次旬休,都得去翰林院裡編書。

    朝廷已經立了好幾個項目,比如編寫九經正義,比如編寫南史北史等數朝官修史書,另外還要編武德字典,同時武德詞典的項目也正式確立了。

    張超慶幸自己沒有跟皇帝漏嘴說過四庫全書什麼的,要不然真要編一套四庫全書,或者編一套武德大典,那真正要命。

    就算如此,張超也是忙的要命,旬末要編書,晚上也要加班編字典,連個加班費都沒有。他還得自己抽空寫資治通鑑。

    此外,他如今隔三差五的收到許多學者儒士們送來了的書稿,想要印書。一本本看,十分頭疼,有時張超自己水平也有限,根本看不出好壞。

    還好,他找到了兩個助手,馬周和岑文本。馬周雖是崇文館學士,沾了張超的光,也當上了翰林學士。

    張超很不客氣的把這兩個崇文館的手下,調到自己手下,做了自己的館主助理和秘書。不但崇文館裡的許多事務,都要這兩人協助處理,就是編書,他也經常找這兩人幫忙。如今許多人投來了的書稿,張超也直接交給他們兩人先看,他們覺得好的,張超再看一遍。

    其實也就是隨意的看看,大多數都是他們說好,就也說好。

    不過因為欽點了大唐首屆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之一,因此最近張超不但每天收到不少儒士們的書稿,還收到許多生徒和鄉貢的行卷。

    大唐第一次科舉考試的制度,多還是採用的隋朝科舉制度。

    這些制度十分簡單,讓張超這個對明清時科舉更加熟悉的人,十分的鄙視。

    比如唐朝的科舉一年就考一次,而且也不是多級考試制度。沒有什麼府試鄉試會試殿試,統統只有一個禮部試。

    而且秀才居然是隋唐科舉裡面最難考的一個,還有一個專門的秀才科,一科只錄一兩個,比進士科含金量居然更高。

    除了秀才科外,還有明經、進士等五十多個科目,簡直是嚇人。字寫的好,能來了參加明字科,算術學的好能來了參加明算科,律法學的好還能參加明法科。

    若是對經典熟悉,參加明經。若對詩詞歌賦時策掌握的好,那對參加進士。

    甚至還有一個童子科,張超仔細瞭解了一下,簡直是嚇一跳,完全就是大唐版的中科大少年班。

    朝廷規定,凡十歲以下,是以下,不是以上。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和論語的,就可以參加童子科考試。能背誦十捲的就可以授官,能背誦七卷的就可以授予出身。

    這你敢信?

    這意味著十歲以下的孩子,你只要能背熟三本書,考試的時候能背誦個七卷十捲的,就能得到出身,甚至能當官。

    會背書就能當官啊,十歲以下就能當官啊。張超想問,這當的是什麼官啊?

    他的幾個親傳弟子,來恆來濟都有這本事,只是過了十歲年紀了。

    李承宗也有這本事啊,才六歲呢。

    總感覺大唐的科舉有點亂來的感覺,甚至就因為李家把老子當成了祖先,於是科舉裡還特別加了一科,道舉試。道舉試不是考道路工程的,考的是道家思想,考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是為了扶持道教的。

    還有醫舉試,專門為醫學人才準備的。

    零零總總,一共五十多科。

    這裡面,最重要的當屬四科,秀才、俊士、進士、明經。秀才和俊士都是那種千里挑一型的,因此每年都只錄取一兩個。

    進士和明經,算是後世科舉中的兩個雛形吧,一個專考經,一個主考詩賦策問。其是進士科是百錄一,明經是十錄一。

    而考明經的又多以士族子弟為主,因為他們家裡書多,打小有機會學習,家裡也有人傳授講經。普通寒門子弟沒這機會,學經一般也學不全,因此他們考進士科,做詩詞歌賦,做時務策問。

    但因為進士錄取少,因此往往又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五十歲考上進士,還說年輕有為。三十歲考上明經,都稱太老了。

    這也是一種對士族的傾斜。

    張超有時也不得不說,唐朝的政策還挺傾斜性的。

    那些勳戚官僚子弟,一般都是不用參加科舉的,他們可以門蔭入仕,入仕的起點高,還容易。

    地主士族子弟要入仕,一般就要難些,多數是直接有名被征辟,或者參加科舉,考明經是個量身定製似的出仕路途。

    只有那些普通的寒門子弟,想當官最難。

    哪怕參加科舉,都完全不點優勢。他們沒有良好的家學,對經義的研究大不如士族子弟,因此多只能參加進士科,可進士科的錄取比例卻是百比一,只有明經科的十分之一。

    最最要命的還有一點,唐朝的科舉考試是不糊名的,甚至是不完全看成績的。

    除了考試成績,考官還得看考生的出身和名氣。

    因此士族子弟又佔了許多優勢。

    考生們得到保舉,來京參加考試,為了增加些名氣,便把自己的作品,詩詞策論等送到各個名士或者達官貴人手上,讓他們觀看點評,希望能借此揚名。

    張超現在就是長安文化圈裡的當紅名士,又被欽點了主考官。

    於是乎,每天都有無數的士子過來投卷。

    最讓張超有些無語的是,還有許多醫舉科的人也來投卷,這些人都認為張超醫術高明,是一位神醫,紛紛把張超認定是他們的代言人,一群學醫的大夫們,天天來投捲來拜訪。

    弄的張超也只得閉門不見,真見不過來。

    最搞笑的是有些道舉科的也來找張超,我靠,你們難道沒聽說過我以前是跟和尚的嗎,你們這些道士找錯人了啊!

    而隨著算盤如今在長安的流傳,許多來考明算科的,也紛紛來找張超這位發明了算盤的算術高手,想要跟他探討一下自己在算學上的研究發現......

    科舉改革看來勢在必行啊,這個艱巨的任務看來還得我這個大學士扛起來了!

    不過說起來,唐朝這種一年考五十多科的壯舉,也還是挺務實的。需要什麼人才,就專門開一科,這等於是專業招聘啊。

    後來的那種科舉制度,雖然看起來選拔更公平合理,但卻使得那些讀書人只鑽石經義詩詞,已經不去學習真正的實務能力了,特別是明清的八股文,更是弄出了大批什麼也不會的腐儒學究。

    「三郎,這有篇行卷很不錯,裡面有詩、詞、賦和策論各數篇,洋洋灑灑共有數萬字,都寫的很好,而且字也很不錯,你看看?」

    岑文本拿著一個捲軸進來。

    「哦,能讓景仁如此稱讚,看來定是位才子,拿來我看看。」

    張超接過捲軸,打開,一個名字郝然映入眼簾。

    「孫伏珈!」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23 12:49
第284章 奪妻(第七更!求訂閱!!!)

    今天七更了,拚命了,兄弟們,你們看完爽過後,記得投票打賞支持一下啊!

    張超書房裡,馬周聽到孫伏伽三個字時,眉頭皺了皺。

    「孫伏伽,這行卷是孫伏伽所投?是那個孫伏伽?」

    孫伏伽的名頭可不小,他並不是普通來京參加科舉的各地州縣學裡的舉薦的生徒,也不是地方官員推薦的鄉貢。孫伏伽也不年輕,今年已經四十出頭,是河北貝州武城一個書香門第出身。

    早在隋大業三年,自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孫伏伽就已經參加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進士科考試,並且一舉高中,和房玄齡是同科進士。

    此後步入仕途,先後擔任了大理寺史、尚書令史、萬年縣法曹。

    萬年縣法曹品級不高,但其職責相當於首都一個區的政-法委書-記兼公-安局長,是很有實權的。

    李淵入長安,隨後建立大唐,孫伏伽也轉投大唐。因為多次向朝廷上建言,李淵還曾經公開稱讚說,在群臣中惟李綱可為我善盡忠心,孫伏伽可對我誠懇直言,其餘皆唯唯喏喏,只知俯首聽命而已,非我所望啊!

    他說萬年縣法曹孫伏伽,至誠慷慨,詞義懇切,指陳得失,無所迴避。此人耿直,宜處憲詞。立即封他為治書侍御史,並賜帛三百匹。

    後來又加封為五品的御史中丞。這可是御史台的佐貳,已經是非常重要的實職高官。

    孫伏伽的官路可以說是很順利的,只是前不久,這位御史中丞卻彈劾了廬江王李瑗。緣因李瑗見一商人的妻子貌美,就找藉口誣陷了這個商人然後殺了他,又納了其妻為妾。孫伏伽彈劾李瑗,結果最後皇帝偏袒李瑗,反免了孫伏伽的官。

    「這孫伏伽現在跑來向三郎投行卷,這不能收啊!」馬周在長安城裡也是呆了挺長時間的,對於朝中不少事情也知道一些。

    張超倒覺得挺有意思的。

    朝廷對於這第一次科舉,其實並不是太重視,而且因為是第一次,所以規則也不多。

    主要的規則就那麼幾條,一是工商子弟不得參加,賤民自然就更沒資格。第二,要參加科舉,雖沒有地方上的考試,但一得是地方州縣學的學生,有州縣學的老師推薦。二是地方上比較品行良好有才華的人,地方官推薦,稱為鄉貢。長安城的國子學、修文館學生也一樣屬於生徒。

    還有一條,就是官員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孫伏伽雖免官,但不是罪官,而且免官之後他確實不是官員了。

    不過孫伏伽沒有舉薦書,所以他來張超這裡投卷,希望能夠得到張超的推薦。

    這次考試,還沿用隋朝時的一些考試規則,比如公卷通榜制。

    一名考生,取得了考試資格後,到了長安,還要先投一份公卷。就是向禮部,投一份資料表,附帶自己的以往作品,也稱省卷,以供瞭解其平時所學專長。一般公卷包含古律詩、賦、文、論共五卷。

    公卷之外,考生也會向公卿大臣投獻自己所寫的詩文等作品,即「行卷」以求公薦。如果他們的作品能在名儒評審圈裡打響名氣,甚至能不經考試就獲得任用。

    孫伏伽現在向張超投卷,不僅是想要名氣,還想要得到張超的舉薦,獲得參考的資格,要不然,他這個免職的官員,連參考的資格都沒有。

    能在十幾年前的大業三年就考中進士科的人,才能肯定厲害,尤其還都做到了五品的御史中丞,若他參加科舉,以才能論肯定能中。不過唐朝的科舉可不是那麼公平的,首先你得取得推薦,才能參考,其二得有名氣。

    再加上考試還是不糊名,結果也不全以成績論,還要看名氣品德這些,所以其實唐朝的科舉有太多做弊的地方。

    孫伏伽是被皇帝免官的,因此正常考,他就算有才能可落選的機會還是極大。

    現在,孫伏伽把行卷投到張超手裡。

    「廬江王殺人奪妻之事有證據嗎?」張超問馬周。

    「據說當初就是因為孫伏伽證據不足,所以才被免了官。」

    「我想見一見他,讓他進來吧。」

    孫伏伽站在張府那座大學士第御筆親題的門樓牌匾前,背負著雙手,靜靜的等待著。一襲白袍,襯著他有些削瘦的身子,在寒風中顯得有些孤傲。

    來張家之前,他其實已經去拜見過許多公卿大臣,可惜都沒有人願意替他說話為他講理。最後他想到一個辦法,就是來參加科舉。

    他聽說了如今長安城裡最當紅的是學士張文遠,便特意來這裡投行卷。他不是真的為了能考個進士,十幾年前他就考上進士了。他現在來,只是想見見張文遠,看這位紅人名士,能不能替他說幾句話。

    「孫郎君,我家郎君請你過去。」王管家出來,笑著對孫伏伽說道。

    本都已經做好了被拒絕結果的孫伏伽聽到,有些微微意外。

    「多謝。」

    春寒料峭,外面很寒冷,但張家的書房裡卻很溫暖。

    穿過張家聖旨敕造的五重御筆親題門樓牌匾,進到張家書房。孫伏伽看到了如今名滿長安的小張學士。

    年輕,年輕的過份,卻又很高大俊朗。

    「孫先生請坐。」

    孫伏伽行禮,坐下。

    張超看著孫伏伽笑了笑,孫伏伽個子挺高,但有些削瘦,骨架大,卻沒多少肉。留著挺長的鬍鬚,人看起來還是很儒雅的,不過目光卻有些凌厲,讓他看起來帶了幾分刺的感覺。

    「我問孫先生一個問題先,孫先生是真欲參加貢舉考進士呢,還是想要為自己的罷官翻案?」

    孫伏伽也在打量著張超,聽到張超如此直接的問題,他笑了。

    「先前我彈劾廬江王殺人奪妻,一個關鍵證人被其買通,臨時翻供,導致此案證據不足。我現在已經重新又查到幾個確切的證據,只是希望能夠把這些上達天聽,重開此案。」

    「你能如實說出這些,我挺高興。孫郎君,我一直很欽佩你的為人,身為御史,便不畏強權。廬江王這事做的不對,我支持你。這樣,你回頭把你的證據都整理一下,再寫道摺子,我替你奏呈陛下。」

    孫伏伽喜出望外。

    「如此多謝張學士了。」

    「這只是為了公理正義,不因為其它。對了,你還打算參加此次科舉嗎?」

    「實不相瞞,其實我來投行卷,也只是想找一位能替我說話的人。」

    「嗯,這我知道,我覺得你不妨參加一下,如果你願意參加,我會替你舉薦,到時你就能參加禮部試了。」

    孫伏伽考慮了一下,最後點頭,「既然張學士讓我參加,那我就再參加一回吧!」

    張超與孫伏伽談了許久,最後將他送出府。

    「三郎,真想要參與此事?」

    馬周疑惑的問,畢竟是涉及到一位郡王,連岑文本都覺得孫伏伽罷官,並不僅是因為辦案證據不足,畢竟他是御史中丞,又不是大理寺卿。御史本就有風聞奏事的權利,辦案證據不足跟他也沒關係,那是大理寺的問題。

    可皇帝卻把他免職了,這就說明皇帝其實是不太滿意他彈劾廬江王的。

    這個時候,張超卻趟這渾水,有必要嗎?

    若是其它人,張超也許不會去趟這渾水,可既然是彈劾廬江王,他當然願意趟一趟。他跟廬江王也許沒仇沒怨,可跟他兒子廬陵王有過節啊。

    那王八蛋上次弄副棺材去他張記當鋪搞事,最近也開起了當鋪和錢莊,公然山寨張記,這是擺明了跟他過不去。

    別人不惹他,他也不想惹別人。

    但如李崇高這樣莫名其妙就要懟他的人,他也不會怕事。

    現在有這麼個機會,張超當然也要搞事。

    再說了,廬江王父子和他親家王君廓都是太子一黨,張超搞一搞,也是讓水更渾。

    「賓王、景仁,交給你們兩一個任務,替我寫一道奏摺,我要為孫伏伽抱不平,同時要彈劾廬江王李瑗。」

    馬周和岑文本不由的怔住,你要抱不平你要彈劾,那你自己上奏啊,幹嘛要讓我們來替你捉刀代筆。

    張超當然不會說他其實對那種奏摺文體不太習慣,也怕自己用詞出錯。所以才會讓這兩位代筆,不過他公開的理由是他最近要編書還要審稿,太忙。

    理由有些牽強,但好歹還能用。

    馬周和岑文本都是有真材實學的人,兩人一陣商議,很快就寫出了一篇洋洋灑灑數千字的奏摺。這奏摺裡引用了孫伏伽查證到的證據,為孫伏伽陳情,也同時彈劾廬江王李瑗。

    張超看過之後,非常滿意。

    不愧是日後當宰相的名士,果然是滿腹經綸啊。

    拿起筆,在奏章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張超就讓人送出去了。

    他現在的級別,是可以上奏章的。

    張超本來打算順便在奏章中談一下關於科舉的事情,最後想想,還是先不談了。

    「管家!」

    「三郎有何吩咐?」

    「去問下十三娘她們東西都收拾好了沒有,明天早上我們回灞上。」

    難得有一次休息時間,張超打算明天全家回灞上張家溝,好些天沒回去了,再不回去,家裡都要大變樣了。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23 12:50
第285章 張家鎮(第八更,25000!)

    今天腦子發熱,又發回瘋,狂更八章,兩萬五千字!兄弟們,這麼給力的更新,你們不給點訂閱、月票、打賞支持一下作者嗎?

    一隔近月,再回到張家溝,發現這裡依然十分熱鬧。

    白鹿書院,擴建已經完成,在村東一側圈佔了一大片地方,還折了原來的村牆一塊,向外擴展了大片。如今新的教室、宿舍、食堂都已經建起,操場也更大。甚至書院裡還修建了幾個水塔,水井裡裝上了井車,水塔下立起了筒車,書院也有了自來水。

    一進村子,就能聽到書院傳來的朗朗讀書聲。

    張超和馬周這兩個正副山長不在,書院裡還是運行的很好。新的小學教材編好後,白鹿書院是繼崇門館小學後,第二批用上新教材的學生。

    村裡的那條中路,如今還已經正式改建了一下,成為了一條集市。那條村路兩邊,沿屋簷搭了伸出的雨蓬,雨蓬下屋牆邊,設了許多個簡易的攤位。

    附近的村民們每天可以過來這裡趕集,買賣些土產。

    一頭,還有張家開設的一間正式的店舖,是一家雜貨鋪,什麼針頭線腦,油鹽醬醋、鍋鏟鋤頭,零羅百貨,各種都有,大大方便了附近百姓,都不用再去鄉上縣裡。甚至這鋪裡還有個窗口,可以辦理張家溝到長安的寄信以及寄物,這裡還賣車票,每天有幾趟車往返長安,只要花點錢,就能搭趟順風車了。

    另外這裡還可以存錢,典當,也能借錢,算是張記錢莊、當鋪在這裡的一個窗口了。本鄉的鄉民,還能享受優惠。

    「沒想到,才一月而已,這裡這麼熱鬧了。」

    趕來迎接的鄭管家笑著張超解釋,如今隨著白酒坊、陶器場以及書坊的運營,張家溝的人越來越多了,數家作坊以及學校,還有洗澡溝那邊的工地,使得在這裡作事生活的人數,已經突破了五千。

    五千人,比一般的鄉人口還多。何況這五千人集中在這一塊,還都是在做工,做工可不同於普通居住,做工都是能賺不少工錢的,他們辛苦些,但工錢也比較高,相比於普及的農民來說,這些人算是高收入的人群了。

    有錢就有消費,有消費自然就會有市場。

    張家溝村,也已經迅速的在向著張家鎮的方向發展。

    普通的村民們也獲利不少,比如把空閒的房屋租出去,比如給這些工人們洗衣裳等。

    張超沒想到,張家溝都已經出現了服務業了,還甚至有些人家在家裡支幾張桌子,都開始做些私房菜,給那些想來喝幾杯,或者加個餐的人服務。

    『前幾天還有個商人過來,提出想在這裡租棟房子,然後弄些***來,不過被村正他們拒絕了。』

    連伎-女都來了,看來張家溝的熱鬧確實已經名聲在外了。

    「那個商人的要求其實也可以答應,但不能弄到我們村裡來,可以給他們離村子有些遠的地方租塊地,讓他們自己蓋個房子,或者我們蓋個房子租給他們,讓他們經營。」

    有些東西,光靠禁也是禁不住的。畢竟這裡這麼多的工坊,有這麼多的工人。這就跟後世那些礦區一樣,礦區裡的那些洗頭房是最多的,因為他們需要比較高。

    「熱鬧挺好的,不過也要注音一些東西,比如村裡得安排巡邏隊,白天晚上都得有人巡邏,得加強防火防盜。」

    當初張超堅持把酒坊、酒罈坊、印書坊都建到張家溝來,也正是因為預料到了現在的情況。工坊多,就工人多,賺工錢的工人多,就會帶動消費,服務業的需求也會有,這一樣也是需求。

    甚至還會有青樓、賭坊也會過來。

    只要能控制的好,其實規劃好了,是又能增加不少錢的。

    不說別的,人多了,這裡的消費力就能吸引周邊的鄉民來這裡交易,讓這裡形成一個新的市集中心。

    張家溝規劃一下,可以建一條商業街出來,可以出租商舖、攤位,光這筆錢就不少了。甚至以後,還能對一些商家收些衛生費治安費什麼的,不需多,可積少成多,也不少。

    幾千個賺工錢的工人,消費力還是很高的。

    張家大院還是那個樣子,家裡留下的僕傭們把家裡打理的很好,就跟他們剛離開時一樣。

    張超剛坐下,就有許多人趕過來拜訪。

    有裡正有村正,還有書院的老師,作坊的管事們。

    大家來了都先恭喜張超又陞官晉爵了。

    「三郎啊,咱們家書坊快要停工了,我正要去京師找你呢。」負責印書坊的是崔鶯鶯帶來的一個陪房,也姓鄭,鄭昭鄭管事。

    「怎麼回事?」

    聽說印書坊要停工,張超馬上皺起了眉頭。

    現在張記書坊可是張家的重點產業,不僅僅是印書坊利潤很可觀,而且印書坊還是維持張超名聲的一個好工具啊。

    多少名士大儒,本來有些不服氣張超如今紅的發紫,想要找張超辯論一下經義,考據一下歷史的,結果張超一句你想要印書嗎,就把他們給誘惑了。

    他還剛從皇帝那裡拿到了把崇文館版小學教材刊印三萬套的大單子呢,一套可是有六個年級十二冊,而且還有數門課程呢,雖然每冊書印數不多,但加起來可是等於有上千萬頁的書可印啊。

    隨隨便便就是數千貫的利潤啊,而且書印出來,他張超那就真正的天下皆知了。

    而且他還準備再擴大下書坊,再多招些人,然後把朝廷正準備編的五經正義,以及修的各朝史書的印刷單子也接下來。

    「三郎,紙張和墨供應不上了!」

    鄭昭一臉無奈,印書坊確實火爆無比,如今都已經前後招了五批刻字學徒了,其它的制板、印刷、裝訂等學徒工也招了許多,書坊的人數都突破了兩千。

    雖說大多是些學徒,可生產力還是很高的。

    張超那邊源源不斷的下單子,書坊這邊排的也很緊。

    可現在問題不是雕版刻字刻不過來,而是材料不足。印書最重要的兩個材料,紙張和墨,同時出現了供應問題。

    原來印的少,還沒這問題,可現在印刷單子實在是大,光一個小學教材全印完,就得上千萬頁,光一聽這個數字就夠嚇人的了。

    原來給張家供應紙張的長安紙坊都無奈的表示供應不了這麼多,管事又去聯繫了京畿其它一些紙坊,可許多紙坊每年的產量也就那麼多,而且多數是早就有了買家的,一下子又要增加許多產量,他們也一時提高不了。

    「現在長安的紙價都上漲了兩成了,都是我們印書坊四處買紙給買漲價的,但現在我們再加價,也買不到更多的紙了,那些造紙坊的產量都達到上限了,只能等到明年才可能有紙。」

    「墨水也是這樣嗎?」張超問道,印刷的墨是張家自己加工的,主要是向墨坊買粗煙子,然後再買膠,加油等一起調製。

    「松煙子和膠都供應不過來了。」

    這倒是麻煩了,沒有紙沒有墨,搶到再多的印書單子也沒有用啊。這可不像是雕版,自己多培養一些工人,反正也能刻的出來。可沒有紙,沒有墨,拿什麼印書?

    不能看著那麼多的訂單壓在那裡啊,都是錢啊,都是名啊。

    張超還打算要辦一坐長安半月談呢,都在籌劃之中了,你現在跟我說缺紙少墨,印刷不了,這不是坑爹嗎?

    必須解決。

    「小鄭管事,你看看有沒有辦法我們直接收購幾家造紙坊和制墨坊,收購過來後,我們再多招募一些人,擴大生產規模?」

    「回三郎,能開造紙坊和制墨坊的,都不是普通商人,多是些大家族的產業。他們是不會輕易把這些產業出售的,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

    如果能用錢解釋的事情,對張三來說都不是事。可如果錢都解決不了,那就有些麻煩了。他還是有些習慣用後世的思維來思考,卻忽略了這裡是大唐啊。

    你願意出高價收購,可人家不願意賣,這有什麼辦法。

    「那我們自己請匠人來建造紙坊和制墨坊呢?」

    張超知道,在南北朝時,造紙術是有了根本性的發展的,有了大量的造紙作坊出現,也使喚得紙的質量更好,價格更便宜,讓紙真正的成為了文字的載體,取代了簡、帛。而制墨也是一樣,到了此時,成為了比較成熟的產業。

    「三郎,要想從那些作坊裡挖出造紙和制墨的匠人,比直接買他們的作坊還要難的。特別是那些懂得關鍵技術的匠人,許多往往都是那些家族裡的奴僕部曲,想挖都是挖不到的。」

    造紙和制墨雖然如今成為比較成熟的產業,但每個掌握著這種產業的家族,都是嚴守秘密。想靠挖人來另起爐灶,比直接收購別人的作坊更難。

    該死的封建思想,太保守了,怪不得社會難以進步,就是這些人妨礙了啊。

    手裡拿著錢,居然收購不到作坊,也挖不到技術人才,這讓張超很火大,還不如後世付專利費呢。

    「實在不行,那我們自己建作坊,自己培養工匠。」

    「可是我們沒有那技術啊!」

    張超冷笑幾聲,「不就是造紙和制墨嘛,算不得什麼高深的本事,我就會!」

    小鄭管事望著張超,一臉不信。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23 12:50
第286章 栽桑種茶(九連更!)

    要瘋就瘋到底了,謝謝刀在手跟俺走的打賞!第九章,今天兩萬八了,我繼續碼字去!

    聽聞張超回了灞上,趙四娘趕來拜謝。

    她家積存的那些糧食,張超一句話,灞上酒業便直接全部收購了,完全按市場價收購,並沒多要趙家讓利半分。雖然這個價,趙家依然是虧的褲子都沒了,可起碼還算剩下了條小褲衩的。

    當初以斗米四五百錢的價格收的那些糧食,到現在只能以斗米五十文的價格清倉。以十分之一的進價出貨,一進一出就虧掉了九成。而且這還沒有算上趙家為了籌這些購糧款借貸,而要付的高利。

    若再算是大半年的資金佔用的損失,趙家真是血虧巨損。

    但起碼現在張超買了她們家的糧,讓她們還能拿回一點點本錢,這點錢雖然不多,可卻好歹能還掉先前借貸來周轉的資金,拿回他們家的抵押莊田鋪產了。只是,如此一來,趙家多年積蓄算是付之東流了。

    「借張家的三千貫錢,我們暫時還拿不出來,得過幾個月。」

    隔了一段時間未見,趙四娘又銷瘦了不少,下巴都尖了。

    「這個沒事的,畢竟當初也是說好免息借給你們半年。」張超笑道,「其實你也別太擔心,就算到了半年,你也不用急著還,我也不會收你利息,你可以等情況好了再慢慢還不遲。」

    趙四娘挺堅持的道,「白紙黑字的契約,我們是不會反悔的。若到期我們還是還不上,到時張家可以把我們當初抵押的田產收去抵債就好。」

    崔鶯鶯聽說趙四娘來了,還特意讓紅線過來請她去喝茶聊天。這女人,上次得了張超保證說對趙四娘並無那種意思後,對趙四娘變的熱情了起來,經常派人給趙四娘送些東西,連張家那在長安名媛貴婦圈裡風靡的香水,也都給趙四娘送過幾瓶。

    中午,張家的院裡飯菜飄香。

    張超在院裡擺了數桌,請書院的先生、作坊的管事,還有裡正村正等一起吃飯。

    飯菜延續了張家一貫的風格,葷多素少。

    不過張超雖然每頓都要求葷多素少,可真正吃起來,他的筷子卻基本都是夾的素菜多。尤其是今天桌上有幾道野菜。

    熱油快炒,放了點茱萸做的辣醬,再放點蒜子,田裡采有野菜出鍋端上來還青翠青翠的,吃起來口感也極好。

    就連村正他們,也都覺得張家的野菜就是好吃。

    以往野菜也是農家們桌上的常菜,可吃了幾十年,大家早厭惡野菜了,覺得野菜毫無味道,吃的刮腸子。但今天張家的野菜,卻味道又鮮又好吃。

    張超喜歡魚肉,但不會專門吃大魚大肉,因為他可是很講究飲食營養均衡的,又不是那些個爆發戶,一朝暴發,便整天雞鴨魚肉把自己給吃成了一個大胖子。看看那些豪門士族,就較少這種大胖子,因為他們會講究健康,這跟後世人一樣。

    沒的吃的時候,就想著天天吃大魚大肉。可等條件好了,又想著健康長壽,得吃清淡,甚至只吃素了。

    「大家別客氣,這唐僧肉、東坡肘子還有水煮魚,都夾著吃啊。」

    老爹坐在那裡,熱情的招呼著大家。他對現在的生活挺滿足的,一切都好,只要張超不再想著去闖禍,就好了。

    有了張超父子的招呼,大家倒沒客氣。

    雖然這半年來,跟著張家一起,也沾了不少光,家裡進項多了很多,偶爾也能割兩斤肉,不過緊巴著過了幾十年,面對著一桌子的雞鴨魚肉,大家的胃口還是很好的。

    飯後,張超與大家坐在有地暖的屋裡商議著事情。

    裡正做為縣裡鄉上的代表,找張超要募捐點錢,這也是縣裡的慣例了。每年年後,這段時間就是青黃不接的時候,不少孤寡家庭生活還是挺艱辛的,得官府救濟。但官府也沒錢,平時一點辦公經費,還靠公廨田收租以及公廨錢放貸收息呢。

    因此,這筆開支,最終不免又得攤到下面去。寧民縣的縣令很體恤百姓,因此這錢自然就得向富戶們勸捐了。

    張超無奈的笑笑,這也似乎成了這年頭判斷一個好官壞官的標準了。好官,他們要攤派的時候,會找富戶大戶。壞官,則找普通百姓。

    其實張家去年冬天和過年的時候,也拿出不少的錢糧布匹薪炭這些,送給那些鄉里的孤寡。但個人行為歸個人行為,官方歸官方。縣裡開了口,張超還不能拒絕,要不然他就是為富不仁。

    「過了冬,路上化凍,好多路都成爛泥漿路了,不少地方橋也有毀壞。照例,縣鄉得出錢出糧,招民夫修路補橋。」

    「該出多少,裡正一會直接說個數,找賬房拿錢去!」張超挺豪爽,反正這也是避不過的,一點點錢糧也不多,也就懶得去說了。

    裡正如期的從張家要到了錢,而且張超還大方的多給了不少,這讓裡正很有面子。哎喲,張三郎哪怕當上了大學士,也很尊敬我這個裡正爺的啊。

    「三郎啊,這馬上就要開春了,有件事情得給你提個醒啊。」

    裡正提醒張超記得開春後栽樹。

    栽樹,這是朝廷的任務。

    朝廷均田授地,也是有附帶要求的,比如你得交租庸調,交糧還得交納絲或麻,還得服二十天免費勞役。

    此外,為了保證你能向朝廷交納絲麻,因此朝廷有特別的規定,授田之後,永業田每畝至少得種五十顆桑樹。

    過去在唐以前,均田的地也是分永業田和口分田,其中口分田又叫露田,死後要歸還。永業田是可以傳給子孫的,露田種糧,而永業田得種樹。

    種桑樹、棗樹、榆樹,反正得種很多。

    不准用露田種樹,也不准少種不種,不然的話,朝廷有權隨時收回你的田。

    新授田之後,朝廷給三年時間種樹完。

    張家父子去年授了許多地,所以今年就得按規定數量種上樹。

    「三郎,按朝廷均田令,所授永業田,每畝課種桑五十根以上,榆、棗各十根以上,三年種畢。鄉土不宜者,任以所宜樹充。」

    張超父子都是實授了一丁一百畝地的,其中就各包含了二十畝永業田。好在他們的勛爵永業田和官人永業田,倒是不需要強制種樹。

    但就算如此,張家的四十畝人丁永業田,也需要都種上樹。一畝五十棵桑樹,榆樹棗樹還得各十根。

    算一下,張家得種兩棵桑樹,四百棵榆樹和棗樹。

    這是最低限制,三年內種不滿數量,這永業田就得收走。

    加起來種五千棵樹,也確實不少了。

    說來許多普通百姓,本來就地不多,授田也不足額,還得拿出一些田來種桑種麻,糧食畝產又低,確實很辛苦。

    不過張超倒無所謂,他本來就不靠那點田地產糧吃飯,張家現在手裡的田地加起來都好幾千畝了,拿出四十畝來種桑榆棗樹,真不算什麼。

    況且,就算朝廷沒這種樹的命令,他也同樣打算今年春要大種樹的。

    不過他要種的是洗澡溝坡上而已,不過他不會如朝廷那樣種桑樹,一畝才種七十棵樹,效率太低下了。

    這種方法種出來的桑樹,是那種高高大大的桑樹,采個桑葉困難無比。張超準備搞那種密集低矮的桑樹園,要建這種桑樹園,也不是太困難,就是記得剪枝。

    讓桑樹永遠長不高,年年發新枝,年年剪,就年年都是比較低矮了。到了一定年限,到時可以挖掉老樹再栽新的。

    張超不準備栽榆樹和棗樹,他要栽馬奶葡萄和騰梨,用來摘果實的,既能賣鮮果,還能賣乾果,還能釀酒。

    經濟樹木只栽油茶、油桐,以及茶葉樹。

    還是得自己栽些茶葉樹,就算不如南方的茶好,可自己炒點綠茶,或者弄點紅茶,總比茶磚沫子好。

    現在比較麻煩的就是,張超能不能買到那麼多的樹苗。

    「桑樹苗有買,長安附近有很多個大的苗圃,有大量的桑苗。不過其它的樹苗就比較少了,尤其是這個葡萄、騰梨、油茶、油桐、茶葉等樹,估計有也很少。」

    面對這個問題,張超也只得靠自己了。

    「那我們就自己建幾個苗圃起來,自己播種育苗。」

    這大唐,什麼都得自己動手。

    裡正村正他們對於張超要搞苗圃,也沒人反對。只是覺得張三郎真是財大氣粗,為了喝點散茶葉,就能自己種一片茶園出來。

    「還得去買點稻種,仔細的篩選一下,等到穀雨的時候就可以浸種了,今年溝裡那片新開的千畝梯田,就要都種上水稻。」

    「咱們這裡真能種水稻嗎?」裡正等人還從沒見過有人在灞上種過水稻。不過裡正在渭南見人種過,也挺不錯的。

    「當然可以。」張超笑著道,他費了這麼大的功夫,一個冬天,請了無數的人過來又是修壩又是挖山的,好不容易才整出了千來畝梯田,又費了許多人力物力打造了許多筒車,在坡上挖了那麼多池塘,不就是為了種水稻的。

    「放心吧,種水稻其實也插簡單的,選種、浸種,然後弄塊秧田育秧,等秧苗長的差不多了,到時就把秧拔了移栽到稻田裡去。」

    「還要專門弄一塊秧田啊?」

    「那是當然,而且這塊秧田還得弄的非常仔細。」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23 12:50
第287章 張三開的,朝廷為何開不得?

    求訂閱!

    「聽說張三郎回灞上去了?」

    李世民從宮裡回來,手捧著新一章的資治通鑑。一章內容很快就看完了,沒的看了的李世民無奈的放下。這個張三,最近新章寫的越來越慢了,原先還很努力,很快寫出了周紀秦紀七捲了,可寫到漢紀後,就慢了起來,好久才等到一個新章節。

    都寫的這麼慢了,這張三居然還跑灞上鄉下去了。

    「聽說張三回去安排種桑備耕呢。」房玄齡最近跟張超打的挺熟,藉著同在翰林院裡編字典修書的機會,不時的跟張超接頭談話。「張三去年在灞上買下了一萬多畝荒溝坡,花了不少錢請了許多鄉民給他修壩,還把溝兩邊的荒坡開出來上千畝的梯田,據說今年要在那荒坡上種樹種菜,養雞養鴨,嗯,還要種千畝水稻,再過個幾年,據他說能開出起碼三千畝水稻田。那溝裡修上壩蓄上水之後,還要種蓮藕養魚養鴨子。」

    李世民聽了大為驚訝。

    「一萬多畝的荒溝,能開出三千畝種稻子的水田?」

    李世民雖然年紀,而且這些年主要是帶兵打仗,可對農事也並不是完全陌生的。他相當清楚,荒溝變成水稻田,這得有多麼的令人驚奇。如果這些是事實,那就太了不起了。長安周邊這樣的荒溝可不算少,要知道,長安四面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河流匯入長安,所謂八水繞長安,這還只是八條主要的河流,還有許多支流呢。

    不少的河流上游或者支流,都是如灞上洗澡溝這種荒溝荒坡。如今,這樣的荒溝坡,居然能變成米糧川,豈不驚奇,這是筆巨大的財富啊。

    大唐定都關中,可關中只有一塊平原,人口眾多,使得關中糧食每年都得靠外輸入大批。一旦出現意外,長安就得斷糧,這對於大唐來說,是個極大的隱患。

    連當初隋朝開皇之時,都發生過好幾次因關中災害欠收,而導致皇帝得帶著軍隊和百官去東都就食的情況。

    若是張超的這種方法,能夠推廣開來,把荒溝荒坡,變成產糧田,那可是能增加許多糧食的。關中自產一斗糧,都當的上從東南起運的一石糧了。

    「張三這種方式,能夠推廣開來嗎?」李世民問。

    「我瞭解過一些,如果是朝廷推廣,還是比較難的。因為這前期投入得很多,而且張三開發這洗澡溝,也並不全靠種糧來回本。他似乎是搞的很複雜的一套,坡上挖土修壩,平整坡地開梯田,溝裡取泥肥田,然後攔壩蓄水,河裡種藕養魚養魚,坡上種果樹養雞養豬。種桑樹養蠶,養蠶織絲。這蠶沙餵魚,魚能賣又能養鴨。雞糞鴨糞又能養魚,到了冬天,清河泥又能肥田肥樹....果樹收果子賣錢,稻田收稻子賣錢,菜地收菜賣錢,雞鴨魚豬等也能賣錢。」

    「而且張家自己有熟食坊等,他們家自己養的這些雞鴨魚豬等,自己都能加工再出售了,總之,他這萬畝溝坡,利用的很足。甚至修的水壩邊還建水力磨坊、碾坊,連那水都沒放過。一般人,連這套聽都聽暈了,更別說把他弄到一起了。」

    「你覺得張三這套墾荒種植養殖方式能成嗎?」李世民問。

    這一套確實有些繞,很複雜,但他覺得應當是有用的,要不然,張超這麼聰明的人不會辦不用的事情。

    「我覺得能成,張超有錢,因此前期買溝坡,請人修壩開堤田種樹這些都不是問題,也有錢買雞崽鴨崽豬崽魚苗,他有錢投入。他家在長安有熟食鋪有酒樓,因此種出的菜也好,養出的雞鴨鵝,豬羊都不愁銷,種出的水稻更不用愁銷了,長安的大米可是賣的很貴的。」

    「這麼說來,張超確實不會虧本,還很賺錢。」

    李世民也稍搞明白了張超的套路,可是別人想學他卻有些難了。一來是前期投入太大,修壩開梯田,需要很多人力物力,這還不是說開墾一塊就能種一塊的,得是整體的規劃。

    而一般真正有錢人,又寧願更直接簡單的去收購現有田地,並不願意這麼費力的去開荒。或者他們有錢直接去做生意,去放貸收益更高。

    不過李世民覺得張超這種方式很好,短期看來投入大些,但長遠看,有個四五年,甚至最多十年,張超就能把近兩萬畝的溝坡開發完成啊,到時這片地又能值多少?那可是年年不斷產出的聚寶盆啊。

    「這個張三,腦子總跟別人不一樣啊。他有錢沒急著去放貸去販賣,反倒是投入這麼多開墾荒溝,發展種植養殖。」

    房玄齡打斷了李世民。

    「其實張三也搞放貸的,而且搞的還十分有新意。前不久,京城開了兩家新店,一家是張記當鋪,一家是張記錢莊,就在西市。短短時間,已經相當的火爆,甚至引起許多人模仿跟著開起了當鋪錢莊,如今長安城東西兩市,當鋪錢莊有數十家。」

    「不過卻唯有張記兩家生意最好,口碑也最好。」

    「錢莊、當鋪?」李世民臉色不太好,剛說張超有錢沒想著搞放貸,結果這邊就出了兩家。

    房玄齡把當鋪和錢莊的經營模式講了一遍。

    李世民眼中有光,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錢莊的經營模式,當鋪還不算新鮮,不就是寺院裡的質庫嘛。可這錢莊,以往雖有些店舖兼營此項業務,卻沒有如張記這樣專業啊。

    存錢居然還有利息。

    但這利息也只有放貸利息的一二成而已。

    張超這邊拿一分兩分的利息吸引百姓手裡的閒錢存進去,然後他轉手就把這些錢以七八分的利息再貸出去,空手套白狼,借雞生蛋,這招玩的多溜啊,充滿張三的風格啊。

    「張記錢莊還有存摺、莊票?莊票都已經是不記名有固定數額見票即兌?」

    李世民敏感的發現這裡面有問題。

    這莊票豈不成了紙質的銅錢?成了可以流通的貨幣了?

    若是張記到時多開幾家,甚至洛陽、太原等各地大城都開上那麼一家分號,那到時豈不是憑著一張票,就能不帶錢帛走天下,隨時可能兌取?

    李世民越想,越覺得這張記錢莊厲害,更覺得這莊票厲害。

    大唐立國數年,也統一了天下,得了不少隋朝的府庫,但天下動盪多年,錢幣混亂。大唐去年特意鑄造了新銅錢,開元通寶,停止其它舊五銖錢等銅錢的流通。

    但這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開元通寶的數量有些少,就算鑄錢爐不斷的鑄錢,也還是難以滿足需求。因此只得又以絹來做為貨幣,甚至規定超過十貫錢以上的交易,就得用絹,不能用銅錢。

    但同時又有許多人把銅錢儲存起來不用,還有些人把銅錢熔了鑄銅器而獲利,導致朝廷的錢荒越來越嚴重。

    先前還有許多舊錢流通,這種情況不這麼明顯,可現在朝廷兌換收繳舊錢熔鑄新錢,一邊是那些不法之徒把新錢熔鑄銅器,還有許多人把新銅錢窖藏不用。

    市面上舊錢不斷出現,朝廷不斷收,不斷鑄。

    舊錢大量減少,新錢卻也在不斷的減少流通,朝廷拚命鑄銅錢,可流通的開元通寶反而越來越少,導致就是如今的物價也變的很奇怪。

    早兩年,是物貴錢賤,現在卻反過來,變成了物越來越賤,錢卻變的貴了起來。

    表面看,各種物價跌了,好事,但實際李世民卻也知道些內情,百姓手裡沒錢可用了。大宗交易還好些,能用絹,有時還能用金銀。但平時的小額交易,百姓手裡都沒銅錢,又可不能把絹零的裁減。

    這就使喚得物價在不斷下跌,但實際上大唐遠還沒有到物資充實的情況。

    物價跌,不是物產多,而是大家突然間手裡沒銅錢,買不了。市場上,現在甚至都開始重現以物易物了,雖說還沒到一種極為嚴重的地步,但苗頭卻很不好了。

    因此現在朝廷都有大臣請求暫時不要禁止舊錢流通,不要熔鑄舊錢等議,還有人提議要鑄大錢,以一當五當十,甚至有人提議鑄金錢銀錢鐵錢。

    「玄齡,你說如果朝廷開一家錢莊,然後發行莊票做錢幣,你覺得可行嗎?」

    房玄齡不由的臉色大變,「殿下,萬萬不可啊。」

    「為何不可?既然張三的張記錢莊可以發行莊票,還不出亂子,這麼紅火,那朝廷為何不可呢?」

    房玄齡嘆道,「張記錢莊,那是私人所有。他發行莊票,那都是有本錢的,就算多發一點點,也是在控制範圍之內。甚至就算張記超發,多發,可一旦出了亂子,也有朝廷會馬上收拾爛攤子,到時查封張家一些產業,一樣能把這窟窿填上。可是殿下,你想過沒有,若是朝廷也搞錢莊,也發行莊票,發行這種紙線,你覺得天下百姓會信嗎?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證朝廷不會多發濫發呢?而一旦若是出現了信用兌換的問題,誰來給百姓們填這窟窿?」

    李世民臉更黑了。

    這是什麼道理,難道他張三開的錢莊,我李二就開不得?他開了就正常沒事,朝廷開就一定不行?

    但靜下心想想,房玄齡的話也有道理。張三開錢莊發莊票,還有朝廷在後面盯著呢,不敢亂發莊票。可若朝廷來開錢莊,可就難保證不會亂印亂發了。

    哎,道理是如此,可想想就不舒服啊,憑什麼他張三做的事情就都是對的呢。

    「玄齡啊,你說我在洛陽也開一家錢莊,你看如何?」

    房玄齡無語,你堂堂秦王缺那點錢嗎?缺嗎,缺嗎,缺嗎?(未完待續。)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23 12:51
第288章 致富經

    眼看著要開春了,張超也給張家的管事們發佈了最新的指示。

    「在洗澡溝坡邊蓋一排豬舍,去買些母豬崽來,我們養母豬。」養母豬,是為了後面的養豬事業做準備,要大量養豬,豬崽必不可少,可外面並沒有豬崽場,靠零星的買豬崽太麻煩了。因此還是得靠自己,先建個母豬場,到明年就能產崽,那個時候豬場就有仔豬了。

    養豬,這可是生態養殖不可少的一環。

    豬場後面還得建幾個發酵池,到時把沼液餵魚餵豬,沼渣肥田肥樹。

    「買多少母豬崽?」

    「能弄多少先弄多少,一百隻肯定是得要的,二百隻也不嫌多。記得有公豬崽也要,買回來留些做種豬,其餘的長到幾十斤就給閹了,做肉豬。」

    自己建個母豬場也是有好處的,不但以後自己養豬不用費心去尋豬崽,而且還可以賣豬崽啊。母豬養的好,賣豬崽可比養肉豬划算的。豬崽可是相當貴的,若是如有些人一樣稍黑心點,多養點時間才散,一隻小豬崽可是非常值錢的。

    「現在開始,可以去收蛋了,雞蛋、鴨蛋、鵝蛋都收,這個得有經驗的女人們去收,收那些剛下沒多久的新鮮蛋,拿回來孵蛋。」

    「三郎,我們沒這麼多老抱雞啊!」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孵蛋,這得有老母雞啊。

    張超笑笑,「誰跟你們說孵蛋就一定得有老抱雞啊,我教你們一個好方法,咱們不是有炕嗎?可以專門建些孵蛋房,裡面就壘上炕,只要看著點炕上溫度,再在炕上放些谷糠等,這其實就跟母雞抱窩孵蛋是一樣的。」

    「這也能行?」有人驚訝。

    「當然能行!」後世的那些孵蛋場都是用電,但用炕也是一樣的,孵蛋最重要的就是溫度,只要溫度到了,火炕也一樣孵蛋。孵蛋一講究溫度,二是得選好蛋。

    以前張超看鄉下外婆孵小雞都要選蛋,拿蛋對著燈照,能看到裡面的蛋暈,然後根本暈的不同,就能知道哪個是好蛋哪個是壞蛋。

    唐朝農村的家庭婦女們也基本上都會養雞養鴨,對這個他們倒也非常熟悉。

    「先收蛋,然後你們可以先試幾窩,雞鴨鵝都試試,找一下方法,積累點經驗,等你們掌握的差不多了,到時就開始大量孵。我們有差不多兩萬畝的溝坡呢,因此我的計畫,咱們今年第一批先孵個雞鴨鵝各一萬。」

    「各一萬?」

    大家都非常驚訝,好大的手筆啊,一萬啊,張口就來。平時家裡一次也就是孵個十幾二十隻,還是有老母雞帶著,這一下子弄幾萬隻,到時這些小雞崽小鴨崽小鵝怎麼養?

    「到那邊溝坡那邊,還沒開發的地方圍幾塊地方起來,雞鴨鵝儘量分開點,而且一萬隻小雞也不要弄一起,就一千隻圍一塊,地方圍大點。裡面蓋上雞棚、鴨棚、鵝棚。

    我們每天給他們喂食,也讓他們自己找點食。」

    張超要求一千隻一千隻的養,也是為了預防出現疾病。雞鴨養殖,最怕的就是生病,而養殖數量太多,場地小,就最容易生病。一旦生病,有時弄不好一下子就全死光了。

    讓雞半散養,其實也是增強抵抗疾病,一般農村散養的雞,就很少生病。

    一千隻雞圍一片地方養,這也是張超現在能想到的比較好的一種預防生病的辦法了。

    「記得鴨子等圍在水邊,要圍一塊水面進去,讓鴨子可以去水裡打水。」

    養雞鴨,前期還是得喂點飼料的,高粱豆子甚至是酒坊釀酒剩下的酒糟,都可以加工成雞鴨鵝豬牛的飼料。

    到時還可以想辦法養點蚯蚓,這可是雞鴨們的最愛啊,等到河裡有魚了,那個時候也能經常撈些魚蝦給雞鴨吃,既能把新鮮的給他們吃,也能曬乾了弄碎做飼料。

    「再買些牛羊來養。」

    有近兩萬畝地,暫時也只開發了一小部份,因此有的是荒坡,特別是好多地方現在暫時開發不了,但是會把那些雜樹灌木等砍掉燒掉。砍燒過後,這些荒坡上就會長出許多草,最是適合養牛羊了。

    生態養殖,牛羊吃草,糞可發酵做肥,肥樹肥田肥魚。

    背靠著長安這座數十萬人口的大都城,張超是不用擔心他搞的生態養殖的產銷問題的。產出的那些肉蔬禽蛋魚,這都是長安城很需要的。而水果果乾,長安城也一樣很需要。

    如果張超是在一個小地方搞生態養殖,可能還比較麻煩,因為一座古代小城沒有那麼大的消化能力。但在長安邊上,就算張超的生態養殖規模再大許多倍,都絲毫沒有問題。

    酒坊的管事今天也被張超叫了過來。

    灞上酒坊雖然有六家股東,但具體的酒坊管理,卻主要是由張超委派的管事管理的,其餘幾家雖也有派人參與經營,但還是以張家為主。

    「酒坊生產酒的酒渣,以後張家全部購入,現在可以簽一份購銷契約,把這個價格等都談好寫在契約上。」

    白酒釀酒後的酒渣,也叫酒糟,這種下酒料已經沒有了再釀酒的價格,但是用來餵豬牛羊,做飼料,卻是最好不過了。

    豬吃了酒糟,會皮膚紅潤,睡的多,長的快,紅裡透白的大肥豬。

    而牛羊吃了摻酒糟的秸桿飼料後,會皮毛順滑,油光水亮的,胃口大好,吃東西不挑食了。

    一頭牛要是一天能喂上兩回,只要一天有七八斤,那牛就能長的又肥又壯。

    如果是喂給豬羊,不但能催肥,還能大大提快出欄時間。

    背靠著一個大酒坊,張超覺得不多養點豬牛羊,那簡單就是浪費啊。嗯,這些酒糟買回來,自己用不完,還可以加工一樣,做成飼料賣給別人。

    反正,生態養殖,最重要的就是充分的利用。

    還有一件事情,張超也十分重視。上次他試驗的肥料情況,證實他的看法是對的。用簡易發酵池製造出來的沼肥,肥效極好,比起村民們簡易的堆肥漚肥,效果翻翻都不止。他們那種方式,很多肥效其實都揮發浪費掉了,而且利用的也不充實。

    最重要的是,他們那種傳統的漚肥方式,一次得兩三月時間。而張超這種,有十天就能漚出一池肥了。

    把漚好的沼液馬上運去施肥,效果最好,擱置一兩天,效果降低兩成左右,但依然遠高出普通的漚肥。至於沼渣,和草木灰等配製干肥,也有很強的肥效。

    張超已經跟裡正他們談過了,張超建肥廠的計畫得到了白鹿鄉里的支持。

    上到寧民縣下到白鹿鄉,縣令裡正都公開支持。

    張超得到了最需要的人力。

    有了人,其餘的部份已經很簡單了,因為已經是在張家溝實驗過的,因此張超並不擔心這個肥廠的肥產出來後沒有人要。

    沒有人要也不怕,他張超有幾千畝地呢,何況還有新開墾的千多畝水稻田,都需要肥。而且白鹿鄉許多人也知道了張三郎研究出的一種新的肥,肥效很好。再有縣鄉里支持,官方推廣,張超今年的肥產出來後,不怕銷不出去。

    而只要等今年這些肥用了之後效果出來了,以後就更不用愁了。

    這個肥場是他和程處默幾個合夥的,不過這幾個傢伙最近在忙著賣酒的事情。張超給了他們每人一個經銷區,他們第一次做這麼大的生意,雖說都有家人可以派去打理,但幾個傢伙都很認真。

    非要親自參與其中,張超也就隨他們去了,反正肥廠該談的也都談下來了。

    之前他已經找雍州衙門和長安、萬年兩縣衙談過了關於長安城的廁所肥料清理問題。在張超表示願意在長安六街私人出資修建六十個免費公共廁所,同時負責免費清理全長安的廁所和肥料後,雍州和長安萬年縣衙,都對此表示非常支持。

    他們省卻了很多事,省了開支,當然樂意張超來接手這塊公共衛生服務。他們需要付出的很少,就是把原來衙門在城外的幾個肥廠交給張超,然後再劃了幾塊地皮給張超,然後一切就解決了。

    以後,這清廁所,倒夜香,就都成了長安肥料廠獨家承包了。這長安肥料廠非常有社會公德心,還一口氣簽下了三十年的承包合約。衙門不用給肥料廠任何錢,肥料廠也不用給衙門承包費,甚至連稅錢都免了,肥料廠的肥車進出長安,也不用交任何過門稅等。

    等張超從寧民縣招募到人手後,長安肥廠就可以正式開業了。

    「三郎,印刷坊的紙存量已經不多了,再買不到紙,頂多十天,我們就得停產了!」正當張超為長安肥廠已經萬事俱備,只欠當風而高興的時候,小鄭管事又皺著眉頭來找張超了。

    紙不多了,墨也不多了,再不進料,印刷坊就要關門了。

    印刷坊可不能關門,現在作坊裡養著近兩千號人呢。哪怕說都是些工資極低的學徒,可停產一天,張超也還得付一天工錢啊。

    看來,這個問題不解決都不行了。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23 12:52
第289章 李三娘子

    造紙不難,但遠水難解近渴。

    造紙的工藝張超有,別說造些簡單的草紙,就算造較好的皮紙、竹紙、麻紙甚至是宣紙、毛邊紙,張超都有工藝。雖然有工藝不等於就馬上能造出紙,可有工藝在手,造出紙也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印書坊只剩下了十天的紙,自己造紙卻是來不及了。

    還是得想辦法買紙。

    造紙術在南北朝時迅猛發展,到如今已經是遍地開花。總的如說,如今按造紙原料可分為五類紙,以麻為主料製成的麻紙,以桑皮、青檀皮、楮皮等製成的皮紙,以竹子製成的竹紙,還有混合多種原料制的漿紙,用廢舊紙加新料為漿的還魂紙。

    益州的麻紙,是如今紙中上品,有白麻紙、黃麻紙、麻桑紙、麻布紋紙,朝廷的詔令、奏章等各種文書均用白麻紙,撫慰軍旅,用黃麻紙。

    長安的朝廷每月都要耗益州麻紙五千番。

    歷史上最有名的宣紙,也屬於皮紙的一種,是以青檀皮為主原料造的紙,因產地涇縣,屬於宣州,而得名宣紙。但是此時,張超還沒聽過宣紙之名,估計要麼這宣紙還沒造出來,或者是還沒有改良工藝使得紙張達到揚名的程度。

    如今大唐四大造紙產地,蜀中、江西、浙東、皖南。

    麻紙、皮紙、竹紙。

    益州麻紙最好,皮紙和竹紙的工藝都還不算最好,因此後世的宣紙、福建竹紙,都還不算出名。

    長安周邊也有不少的造紙作坊,但紙造的都一般,而且產量也有限。

    如今真正的造紙中心還是益州,益州麻紙以麻為原料,種類繁多,品質上乘而且他們生產的麻紙還普遍在製造過程中加入了專門的藥劑,使得紙可防蟲蛀。

    他們甚至造出十色箋,信箋有十種顏色,色色俱全,應有盡有。

    在家呆了一天,張超又返回了長安。

    回到長安,張超帶崔鶯鶯先去了翼國公府。

    秦瓊已經去了同州上任,但長廣公主卻是留在京城的。張超和崔鶯鶯拜見,長廣公主倒是很熱情的招待了二人。

    「十三娘啊,你上次送的香水我真的非常喜歡,上次我進宮拜見陛下的時候,陛下的好多妃嬪們也想托我向你訂些香水呢。」

    「這個沒有問題。」崔鶯鶯的香水生意做的很不錯,她沒有開店,而是只在這個上層的圈子裡賣,有點神秘,卻反而十分受歡迎,宮裡的嬪妃,名門中的貴婦,貴族家的千金,如今誰不知道張家的香水。

    閒聊了一陣,張超也向長廣公主提起來意。

    「我知道段總管家有造紙作坊,想求義母幫忙引見一下高密公主和段總管。」

    高密公主是李淵四女,長廣公主是李淵五女,兩人是緊挨在一起的姐妹,關係還是很不錯的。高密公主和長廣公主也樣,現在的丈夫都是二嫁的。高密公主先嫁的長孫孝政,後改嫁段綸。

    段綸原是隋朝兵部尚書段文振的兒子,曾舉兵迎接李淵入關,後又為李家招撫安定巴蜀。在益州左僕射竇軌率兵入河南協助李世民攻打洛陽期間,接替竇軌鎮守巴蜀,擔任益州總管,功封紀國公。

    去年冬,段綸入京朝拜,然後朝廷裁撤四行台,益州行台也被撤了,段綸暫時被留在了京中,還未返蜀。

    張超早聽聞,段綸在巴蜀權柄極大,有自行其是的權力,可以設官授官。巴蜀在隋唐之交,並沒有受多少戰火,可以說是極為富裕的。

    益州的造紙業更是其中極有名的賺錢產業,聽說段綸手伸的很長,早在這些產業裡插足。不但自己也在益州建了數個大造紙作坊,甚至把持著益州的麻紙運往長安洛陽等地的銷售。

    甚至在長安周邊,段家也有幾家規模不小的造紙坊,造的就是麻紙。

    說句簡單點的,長安的朝廷用紙,都是通過段家。長安城裡有半數的紙,也都是由段家掌握供給的。

    這就是權貴們的賺錢之法,權然後是錢。

    段綸雖然在蜀中沒幾年,可卻已經跟個土皇帝一樣了。那些造紙作坊雖然不少也都是些當地的大族手裡的,可那些地頭蛇卻是頂不住段綸這條強龍的。

    這次段綸沒有馬上回蜀中,也因為朝廷陸續接到了好幾個告他謀反的密報,但朝廷派人去調查卻什麼都沒查到。

    正好這次朝廷裁行台,便讓他先留在京中了。

    張超估計,密告段綸謀反的,肯定就是蜀中的那些被他搞過的當地大族。只可惜段綸是附馬,而且本身在蜀地也沒有搞什麼大新聞,因此僅憑點捕風捉影自然是告不到他的。

    「找四姐夫買紙嗎?」長廣公主笑笑,這在她看來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已。

    長廣公主叫了車馬,帶著張超去高密公主府上拜見公主和段綸。

    高密公主府很大,朱門白牆,院中高樓,十分氣派。門前,停著不少車馬。

    「那好像是三姐的馬車。」長廣公主認出其中一輛馬車,她問迎出來的門子道,「三娘來了嗎?」

    「回五公主話,三公主和柴駙馬今日正好來訪。大公主夫婦以及二公主和竇駙馬也在。」

    「看來倒是來的巧了。」長廣公主笑著對張超道,「正好給你引見下幾位公主和附馬。」

    進府,高密公主已經得到通報,出來迎接妹妹。

    「五妹今日怎麼想起帶著你那名滿長安的義子張三郎來我府上了。」高密公主打量著張超。

    李淵除了這幾年生的那些年幼皇子公主外,早年生了五子五女,其中四嫡子一嫡女。嫡三子李玄霸和庶五子李智雲已死外,其餘三子五女都已經是娶妻嫁人。

    今天,張超倒是意外的與李淵的五個年長女兒都見面了。

    長公主長沙公主、駙馬馮少師,二公主襄陽公主、駙馬竇誕,三公主平陽公主,駙馬柴紹,四公主高密公主,駙馬段綸,五公主長廣公主,駙馬秦瓊不在。

    因為張超是長廣公主附馬的義子,因此大家對他倒也挺客氣,尤其張超如今在京也挺有名氣的,上次皇帝夜訪張府,柴紹就也跟著去過,不過那次張超跟柴紹倒也沒說上幾句話。

    不同是宋明清幾朝駙馬,唐初的駙馬是很受重用的。不會如晚唐宋時當了駙馬,就不能再受實職要職。更不如明清駙馬一樣,尚了公主,甚至都不能跟公主住一個府上,連想親熱一次,還得提親向公主的嬤嬤請示,還得花錢。

    唐初的駙馬多是出身名門,同時也深受重用。

    如李淵現在這五個駙馬,大駙馬是在秦王府任職,算是混的最差的一個了。二附馬竇誕,也是已故皇后的侄子,如今是安豐郡公、刑部尚書。

    三附馬柴紹,岐州刺史、平道軍將、右驍衛大將軍、霍國公。

    四駙馬段綸,紀國公、益州總管。五駙馬秦瓊,翼國公、同州刺史、羽林軍將。

    一個個不是國公就是郡公,不是尚書就是總管、刺史、軍將。

    都是實職要職,深得信任。

    「要買紙嗎?這是小事,你要多少,我回頭跟管事說聲就行了。」段綸對於張超想要買紙倒是沒怎麼在意,段家現在可是掌握了益州麻紙的大半銷售,尤其是長安洛陽等地的益州麻紙,都要經過他手。

    「我要的比較多。」

    「比較多?能有多少?」段綸笑笑。益州大造紙坊就有上百家,還不算上那些小的家庭作坊,大大小小的造紙作坊,每年產出的紙是相當量大的,甚至能供應關中和河南、山南、河東等大半天下。

    連朝廷的用紙,都是段家壟斷,獨家供應的。

    張超需要的紙張真的很多,基本上現在印刷術是張家獨此一家,而憑著張超的名望人脈,他又接到了很多印書單子,既有朝廷的,也有私人的,還有寺廟和張家書坊自己的,最近還有道觀主動來找張超印道經的。

    反正,獨家的生意真的很好做。

    尤其是印刷書比手抄便宜好幾倍,這更是誘人,更別提印刷書的精準,以及雕刻的新張體字精美,還有印刷的快速。

    現在張家印書坊兩千多人,全力開工,單子都已經排到半年後去了。

    隨便印一套書,千本起印,一本起碼也是數卷甚至十幾卷幾十捲。哪怕只有十捲,一卷百個板,十捲一千個版,意味著一套書起碼是一千頁,一千本,那就是一百萬頁。

    紙坊造的紙比較大,買回來一張來裁成多張,但一百萬,這也是個驚人的數字。可以說,印刷術是真正的在改變傳統的讀和寫的方式。

    印刷坊,開始讓書變的普通、普及。

    印刷坊打破了抄書的種種限制,不過現在還面臨著紙的供應問題,麻紙用來書寫不錯,雕版也不錯,但還是太貴了些。

    「不管你要多少,我都能滿足你。」段綸很豪氣的揮手道。

    張超本來想要談談長期供應合作,看順便能不能把價格減一減。不過他看著段綸這樣子,最後還是笑著沒再多說什麼。

    算了,先從段家買一批紙應急,然後自己開始造吧。

    其實,印刷沒必要用麻紙的,竹紙更合適!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