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玄幻] 定秦曲 作者:蒼穹戰狼(連載中)

 
Babcorn 2016-12-14 15:51:10 發表於 玄幻奇幻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49 44096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0
第六十五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2)

    《謀略》的內容可以說涵括的方面比較廣泛。

    其中在其第一卷當中,就有著對於一個指揮官而言,在情報隱蔽方面的多方面提及:

    當然,這些方面的內容,更多是從當其時已知的例子進行相應的引述:

    隱蔽己方計畫:

    1.馬爾庫斯?波爾奇烏斯?加圖認為,臣服於他的西班牙各城邦總有一天會依託各自的工事,重新操起武器來抗爭的。因之,他給每個城邦單獨下了一表,讓他們平掉工事。如若命令不迅速予以執行,將有戰禍臨頭。他下令此表務須於同一天內下發所有城邦。如是,每個城邦都會以為此表是專門下達給它的。要是得知所有城邦都接到同樣的命令,難免發生串通起來實行抵制的情形。[公元前195年]

    2.迦太基將領希米爾科希望突然在西西里島登陸,可他對這次航行的目的地秘而不宣,只是給各艦艦長每人一隻密封好的封套,內裝標明航線的圖表和停泊的港口,並下令只要艦船未因遭到暴風雨襲擊而與旗艦離散,任何人不得拆讀手裡的封套。[公元前396年]

    3.蓋猶斯?拉埃柳斯以特使身份被派往西法克斯那裡去,他隨身帶去一批扮作奴隸和侍者的間諜。其中一人,盧奇烏斯?斯塔托留斯,曾多次到過該地,看來敵人營壘中有人認出了他。為了掩蓋他的真實的社會地位,拉埃柳斯象打一個奴隸那樣鞭笞了他。[公元前203年]

    4.塔克文[高傲者]決定要殺掉加比的頭目們,但不想把這個意圖託付給任何人,所以對兒子為此事而派來向他請示的使者也是點滴不漏。他只是一個勁兒地在花園裡漫步,一邊用小樹條摧折那些長得最高的罌粟花的莖頭。使者沒有得到任何答覆,回去後只好把親眼見到的老塔克文的作為如實稟報給小塔克文。於是,兒子也就明白了該如何對待那些挑頭的加比人了。

    5.蓋猶斯?凱撒認為埃及人的忠誠值得懷疑,於是他希望給人一種他終日耽於縱酒狂飲的印象。當他去視察城市及其防務時,又裝作被當地的美色所俘,他是被埃及人的習俗和生活征服了。在裝著這副模樣的同時,他調來增援兵力,一舉佔領了埃及。

    6.當文蒂迪烏斯同安息國王帕科盧斯作戰時,得知有一個叫法爾奈烏斯的塞爾海斯提卡省人,自稱是盟友,實際上卻把文蒂迪烏斯軍隊配備的一切情報都透露給安息人。於是文蒂迪烏斯便來了個將計就計,假裝著對所最想要發生的事表示懼怕,而對他所害怕發生的事情卻又裝作希望它發生。他擔心駐紮在卡帕多西亞境內托羅斯山脈一側的軍團在未獲增援前安息人會渡過幼發拉底河。

    於是他認真地使那個奸細像平常一樣去向安息人獻策,叫安息人的軍隊在那路程最短,幼發拉底河流入一條很深河床的措格馬附近渡河。他斷言,假如安息人走這條路,他就能利用丘陵地的有利地形躲過安息人的射手;但他也擔心安息人會順開闊地向下游推進。安息人受這一情報所騙,率領軍隊繞過下游的路走,為了準備材料和在河上架橋總共費了約四十天時間,而且因為架橋地點選在相當寬闊的河面兩邊的堤岸上,建橋費的工更多。文蒂迪烏斯利用這段時間在安息人到達前三天把自己的部隊收攏回來,遂即開戰,戰勝了帕科盧斯,將其擊斃。[公元前38年]

    7.米特拉達悌遭到龐培圍困,他想在第二天撤離。為了隱蔽自己的企圖,他擴大了採辦糧秣的地區範圍,甚至抵近了與敵人部署相接壤的平原。他還安排了第二天要接見許多人,以便消除懷疑,並下令在整個營壘中多點焰火。然後,在夜間換第二班崗時,他率領隊伍貼著敵人的營壘跟前撤走了[公元前66年]

    8.凱撒?圖密善?奧古斯都--日耳曼尼庫斯皇帝想鎮壓日耳曼人,因為他們已經武裝起來了。但他知道,要是他們事先獲悉要有像他這麼一位大統帥前去,那他們一定會更充分地進行戰爭準備。他把他離羅馬出巡的目的宣佈為到高盧行省去作一次調查。他就這樣出敵不意地把戰火燒了起來,並借此鎮壓了那些剽悍的野蠻部落,進而保障了那裡的安寧。[公元83年]

    9.克勞狄烏斯?尼祿應當在哈斯德魯拔與他的兄長漢尼拔會師之前消滅哈斯德魯拔和他的部隊,這是關鍵所在。但尼祿對他自己的部隊缺乏信心,很想跟他的同事、受命指揮戰役的李維烏斯?薩利納托聯合起來。同時,尼祿為了不使對面紮營的漢尼拔窺透他的行動,乃挑選出一萬名非常強悍的勇士留下,並下令留守的臨時統領務必一如既往地派出警衛和崗哨,點燃同樣數目的燈火,使營帳外觀跟過去毫無二致,以使漢尼拔不致產生懷疑,貿然來攻擊留守的少數部隊。當尼祿秘密行軍到翁布里亞去與李維烏斯會合時,他不許擴展營帳,以免迦太基統領獲悉他已抵達的消息。哈斯德魯拔一旦知道執政官的兵力已經會合一處,肯定會避戰而去。如是,尼祿用他增援的軍隊出其不意地攻擊而獲勝。在漢尼拔得到這一消息之前,尼祿已回師對付漢尼拔了。這樣一來,尼祿用同樣的計畫把兩個最足智多謀的迦太基將領擊敗。[公元前207年]

    10.泰米斯托克利說服手下的人把拉棲第夢人下令拆毀的城牆盡快地修復好。他對斯巴達派來查詢此事的使者說,他將親自去結束這種猜疑。他真的到了斯巴達。到達以後他先裝病,拖延時日,而當他發覺他的花招已引起對方猜疑時,隨即聲稱,斯巴達人聽到的完全是一派胡言,並要求他們派若干知名人士到雅典去實地核查那邊是否在加緊修築工事的事實。同時,他私下裡給雅典人寫信,要他們把到那裡去的人全部扣下,直到所有的城牆全部修復為止。那時他就可以對斯巴達人說雅典確已加強了城防工事,他們派去的那批要人可以返回,條件是先要把他放回去。斯巴達人爽快地表示同意,因為他們不願意因殺死他一個人而遭致自己一方許多人被害。[公元前478年]

    11.盧奇烏斯?富留斯把他的軍隊帶到了一處不利的陣地。他決定不露自己的慌張,以免得其他人跟著驚愕。他稍稍調整了一下他的行進方向,似乎是要作一次遠距離迂迴,去攻擊敵人。如是,他終於將他的行軍路線掉轉了過來,使他的隊伍在不知不覺中擺脫了困境。

    12.梅特盧斯?庇護在西班牙時有人問他,你明天準備幹什麼,他回答說:「要是我的戰袍能告訴你,那我就立刻把它燒掉。」[公元前79--前72年]

    13.有人問馬爾庫斯?李錫尼?克拉蘇,他準備何時開拔,他答道:「你是擔心聽不到號聲嗎?」

    ……

    刺探敵方計畫:

    1.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利用往西法克斯那裡派遣使節的機會,下令保民官和百人隊長一同前往,他們的使命是刺探國王的兵力。為了更加便於探聽出軍營的部署狀況,他們故意放跑一匹駿馬。裝作去追趕那匹馬,他們乘機跑遍了大部分築壘營地。當他們把偵察結果回報之後,戰爭也就以火燒軍營而告終。

    2.當年,與伊特魯里亞作戰時,羅馬統帥對於偵察工作的各種機敏的方法還一無所知,昆圖斯?費邊?馬克西穆斯命令他懂伊特魯里亞語的弟弟費邊?西索換上伊特魯里亞人的衣裝深入到奇米尼森林中去探個究竟。此前,我們的部隊還從未到過那裡。他十分謹慎、盡心盡力地完成了任務,在穿越過整個森林之後,發現卡梅裡的翁布里亞人對羅馬人並無敵意,他勸說他們同意結盟。[公元前310年]

    3.當迦太基人發覺亞歷山大的實力發展過大,已構成對阿非利加的威脅時,乃派了一個很剛強的名叫哈米爾卡爾?羅狄努斯的自由民裝作被流放者逃到國王那裡去,千方百計地去討好國王,博取信任。得手之後,羅狄努斯即刻將國王的計畫洩露給了他的同伴。[公元前331年]

    4.也就是這些迦太基人派遣長期以使節身份居住在羅馬的人來保衛己方情報的安全。

    5.馬爾庫斯.加圖在西班牙期間對於截獲敵方的計畫一籌莫展,他下令三百名士兵同時對敵人的駐地發起襲擊,從敵群中抓獲一名俘虜,將其帶回本營。經過拷問,此人吐露了彼方的全部秘密。[公元前195年]

    6.在與辛布里人和條頓人交戰期間,執政官蓋猶斯?馬略想試探一下高盧人和利古里亞人的忠誠程度。他給他們寄去信件,信中寫明在規定時間之前不得拆開裡邊尚密封著的另一件信套。後來,他在預定時間以前,要求將原件收回。他發現所有的密封件都曾被拆開過,於是他明白敵對行動正在醞釀之中。[公元前104年]

    將軍們也還有另外獲取情報的方法,他們不依靠任何外界的幫助,全憑自己謹慎從事,仔細觀察獲取情報,有例為證:

    7.伊特魯里亞戰爭期間,執政官埃米柳斯?保盧斯正要將他的軍隊開到韋圖洛尼亞城附近的平原上去,忽然他發現遠處有一大群鳥好似受到驚嚇一般從森林中飛出來。有兩點根據使他琢磨著那邊很可能設有埋伏:其一,這群鳥是受了驚嚇飛出來的;其二,一下子飛出來竟有這麼多的鳥。他派出幾名偵察兵前去打探,結果發現足有一萬名波希人在那裡等待著襲擊羅馬軍。於是,他派他的軍團從敵人所未曾料及的另一方向將敵擊潰。

    8.與此類似的另一例:奧雷斯特斯之子蒂薩梅努斯聽說敵人已佔領前面的山崗[一座天然要塞],乃派出幾個人前去偵查實情。派去的人回來稟報說他的疑慮沒有根據,於是隊伍繼續開進。但是,當他看到有一大群鳥同時從那可疑的山崗後飛起來,而且全都不再落下時,他便得出結論:那裡必有敵軍埋伏。於是率領他的隊伍實施迂迴,終於避開了那些設伏等他入甕的人。

    9.漢尼拔之弟哈斯德魯拔還是知道李維烏斯的軍隊與尼祿的軍隊已經會合了[儘管尼祿和李維烏斯為了隱蔽真情沒有分開紮營]。因為哈斯德魯拔發現馬匹因長途跋涉變得削瘦,人曬黑了,說明這都是行軍後出現的自然結果。[公元前207年]

    ……

    擇定作戰方式:

    1.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他總是喜歡選擇擺開陣勢交戰的作戰方式。

    2.蓋猶斯?凱撒在內戰時掌握著一支由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組成的軍隊,他知道敵軍都是未經訓練的新兵,因而他總是力求擺開陣勢交戰。

    3.費邊?馬克西穆斯在與因勝利而忘乎所以的漢尼拔作戰時,決意擯棄任何冒險性決戰,專心致志固守意大利一策。他以此策贏得了穩健派和大將軍的雅號。[公元前217年]

    4.拜占庭人在與腓力爭戰時力避決戰之險,甚至放棄領土防禦,只退守城堡;終因腓力失去持久圍困的耐心而撤走。[公元前339年]

    5.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當普布柳斯?西庇阿步步進逼時,吉斯科之子哈斯德魯拔把他的軍隊分佈在西班牙的各城市之間。結果,西庇阿為了不致分散兵力去強攻許多城市而將軍隊撤回冬季營地。[公元前207年]

    6.當薛西斯臨近時,泰米斯托克利認為,雅典人既無力進行陸戰,保衛他們的領土,也無力忍受圍困,因此建議將他們的妻子和孩子都送到特羅伊真和其他城邦去,放棄城市,把戰場轉移到海上去。

    7.伯裡克利在同一座城邦與斯巴達人爭戰時採用的也是同樣的戰法。[公元前431年]

    8.當漢尼拔還逗留在意大利時,西庇阿就把軍隊運到了阿非利加。這就迫使迦太基人把漢尼拔召回。如是,西庇阿就把戰爭從自己的領土上轉到了敵方的領土上。[公元前204年]

    9.當斯巴達人把狄西里亞[一個雅典人的城堡]築成要塞後,便常常從那裡發動突襲。於是雅典人派出船隊去騷擾伯羅奔尼撒半島,這樣一來迫使斯巴達人把駐紮在狄西里亞的斯巴達軍隊召回。[公元前413年]

    10.當日耳曼人按通常的慣例從森林牧場和隱蔽的掩體向我方發動攻擊,隨後又安全地躲進林中深處時,凱撒?圖密善?奧古斯都大帝把帝國的疆域一直向前推進了一百二十里,這樣不僅改變了戰爭的性質,而且打掉了對方的掩蔽部,制服了敵人。[公元83年]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1
第六十六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3)

    《謀略》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要觀看這一本著作的人有著相當充足的西方歷史知識。

    因為恐怕除了作者自己之外,其他人觀看《謀略》更加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證才能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一點從《謀略》的譯本本身的一些著名事件的註釋以及名詞解釋就能夠看到:

    如何率領軍隊通過受敵威脅的地方:

    1.執政官埃米柳斯?保盧斯領著他的軍隊在盧卡尼亞沿著海邊的一條狹窄的小路前進。這時設伏等候他的他林敦人的船隊用弩炮向他的部隊開火。他用俘虜來掩護行進中的隊伍。為了不傷害俘虜,敵人停止了射擊。(公元前282年)

    (埃米柳斯?保盧斯未同他林敦人作過戰,因此這裡仍可能如本卷第二章第7例注中所提及的是帕普斯所為。)

    2.斯巴達人阿格西勞斯帶著大批虜獲物從弗裡吉亞返回,緊隨其後的敵人利用有利地形襲擊他的部隊。於是他把俘虜分成兩列,走在他的部隊的兩側。由於俘虜受到敵人的寬恕,斯巴達人才得以通過。(公元前396年)

    3.還是這位阿格西勞斯要通過被底比斯人佔領的一道峽谷。於是他掉轉行進方向,擺出一副朝底比斯推進的架勢。底比斯人發了慌,乃撤回去守衛家鄉的城牆。這樣一來,阿格西勞斯又繼續按原先的行進方向前進,沒有受到抵抗,順利抵達了目的地。(公元前394年或377年)

    4.埃托利亞國王尼科斯特拉圖斯在與伊庇魯斯人作戰時只有一條狹窄的峽谷能攻入伊庇魯斯的領地。但他卻出現在另一個地點,裝出似乎要從那裡攻打的姿態。當伊庇魯斯人的大批部隊都跑到那邊去阻擋他們時,他留下少部分人,以造成他的軍隊依然留在原地的印象,而他自己卻率領其餘的部隊穿過這時已無人把守的峽谷攻進了伊庇魯斯。

    5.波斯人奧托弗拉達提斯率領部隊去皮西迪亞,發現一些要隘已被皮西迪亞人佔領。於是他便裝作他的通越計畫受挫開始退兵。皮西迪亞人信以為真。奧托弗拉達提斯在夜幕掩護下,派出一支精兵前去攻佔原來的地點,翌日率領整個部隊越過了要隘。(公元前359--前330年)

    6.馬其頓王腓力在向目的地希臘挺進中聽說德摩比利隘口(溫泉關)。已為希臘部隊所佔。這時埃托利亞的使者來跟他談判媾和。他扣下使者,親自率軍強行軍直奔隘口。因守軍正等候著使者返回而放鬆了警惕,他出其不意的到來使他成功地通過了德摩比利隘口。(公元前210年)

    7.雅典將軍伊菲克拉特斯與斯巴達人阿納克西比烏斯交戰於赫勒斯滂沿岸阿拜多斯附近。有一次,他要率領他的軍隊通過被敵人哨隊佔領著的地方,那裡一面是陡峭的大山,一面瀕臨大海。耽擱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天天氣奇冷,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誰也不會犯愁出事的。他挑選了一些最強壯的人,讓他們用油擦身子,又讓他們喝酒取暖。然後命令他們貼著海邊前行,在最險要難行處泅水渡過那地方。如是,他出敵不意地從背後擊潰了隘口的守軍。(公元前389--前388年)

    8.有一次,格奈烏斯?龐培無法渡過河去,因為對岸有敵軍守著。他設下一計:不斷地將他的部隊拉出去,又拉回來。時間一長,敵人終於受騙鬆懈了對於羅馬人來犯通道的戒備,他便乘隙來了個突擊,成功地強渡過河。

    註:色諾芬在《希臘史》第二卷第一章中曾記敘過斯巴達人在埃戈斯波塔米施用過類似的計謀。

    9.印度王公波羅斯阻止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領軍隊渡過希達斯皮斯河,亞歷山大就令他的隊伍作渡河演習。他用這種計謀迫使波羅斯加強了對岸的防衛,而他卻突然率領他的軍隊在這條河的上游渡了過去。(公元前326年)

    9.還是這位亞歷山大,在涉渡印度河時受阻,他便向沿河各處派出騎兵佯裝要渡河。如是,便使敵人處在緊張的待戰狀態;而在稍遠的地方他佔領了一個島子,起初用一支小部隊,後來用大部隊,並進而從這裡把隊伍送上對岸。當敵人的主力趕來鎮壓這股兵力時,亞歷山大自己則在一處無人守衛的淺灘處渡過河去,並與他的部隊會合。(公元前326年)

    註:作者在這兩例中將同一條河流說了二個名稱,蓋取材於不同的史料所致。

    10.一次,色諾芬下令他的部下在亞美尼亞人佔領的河對岸尋找兩處渡河地點。當他在下游渡口被敵人擊退時,便轉到了上游;而當他在這裡也遇到敵人抵禦時便又折返到下游渡口處,不過臨走時他命令他的一部分士兵留在原地,並要他們等亞美尼亞人返回去防守下游時乘機在上游渡口渡過河去。亞美尼亞人以為所有的希臘人都已開拔到上游去了,而未曾注意到留下來的那些人,於是這些人便在未遇任何抵禦的情況下在下游的津渡過了河,並掩護自己的同伴,好讓他們也渡河過來。(公元前401年)

    11.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執政官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無法把他的士兵從雷吉翁沿岸運送到墨西拿去,因為迦太基人守衛著海峽。於是,他散佈流言,說他無法將一場未經人民贊同的戰爭再繼續打下去了,並裝作把艦船駛回意大利去的樣子。當迦太基人真以為他已離去而各自分散之後,阿庇烏斯突然又返駛回來並在西西里登陸。(公元前264年)

    12.某些斯巴達的將軍準備航行到錫拉庫薩去,但擔心受停泊在沿岸的迦太基人艦隊的干預,於是把他們俘獲來的十艘迦太基艦船以凱旋而歸的姿態航行在前頭,把他們自己的艦船或者貼著被俘艦船的旁邊,或者拖在其後面。斯巴達人用這種表面形象哄騙過迦太基人,終於成功地駛了過去。(公元前397年)

    13.腓力無法渡過一個叫做斯忒那的海峽(即赫勒斯滂海峽,今稱達達尼爾海峽),因為雅典艦隊在戰略要點設了防,他給安提帕特寫了一封信,說色雷斯人反叛了,把他留在那裡的守備部隊切斷了聯繫,要安提帕特不顧一切,火速趕到他那裡去。腓力設法讓這封信落人敵手。雅典人推想,他們已經獲悉了馬其頓人的秘密情報,於是把艦隊撤走了。這時腓力便在無人阻撓的情況下渡過了海峽。(公元前340--前339年)

    切爾松尼斯一度曾在雅典人管轄之下,腓力受阻無法奪佔它,因為控制著海峽的不僅有拜占庭的艦隊,而且還有羅得人和希俄斯人的艦隊。但腓力把俘獲的船隻歸還給這些地方的人民,作為調停他和挑起戰爭的拜占庭人之間媾和的抵押品,而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把談判的時間一拖再拖,還故意對條款的細節提出修正,不久他便集中了一支艦隊,利用敵人毫無防備之機,出敵不意地突進海灣。(公元前339年)

    14.由於敵人封鎖嚴密,雅典人卡布里亞斯無法安全接近薩摩斯的港灣。他派出幾艘船隻駛向港口,他估計敵人為了提防會跟蹤追趕的。當敵人中計離開後,他便在毫無阻礙的情況下以留下的艦隊奪佔了這座港灣。(公元前388年)

    ……

    如何擺脫困境:

    1.在西班牙戰爭中,一次,昆圖斯?塞多留決心渡過河去,而敵人卻從背後襲擾他。他讓他的部下在河岸上構築起一座新月形的壁壘,用木材堆放在上面,並將其點燃。他用這種方法阻斷敵人之後,順利地渡過河去。(公元前80--前72年)

    2.在帖撒利之戰中也有過同樣的情形,底比斯人佩洛皮達想渡河。他在岸邊選定一塊比他為紮營所需大得多的空地,用易燃物和其他材料構築起一道壁壘,並放火將它燒起來。當火勢將敵人隔斷之際,佩洛皮達乘機渡過河去。(公元前369--前364年)

    3.昆圖斯?盧塔提烏斯?卡圖盧斯被辛布里人擊敗,他的救生之望只有渡過河去,可敵人把守著河岸。他擺出一副他的部隊將在臨近的土崗上安營紮寨的架勢,一邊下令部下不要打開輜重,不要卸下彈藥,更不要離開隊伍或軍旗。為了更有效地加深已給敵人造成的印象,他命令在顯眼處搭起幾頂帳篷,點燃燈火,讓一些士兵修築壁壘,另一些士兵到敵人能看清的地方去收集木材。辛布里人以為這一切都是切實認真的,於是他們自己也選地紮營,在鄰近野地裡分散開,以便籌劃到為他們駐留所必需的物資。如是,辛布里人就為卡圖盧斯提供了不僅使他渡過河去,而且還能襲擾一下敵營的機會。(公元前102年)

    4.克羅埃蘇斯無法渡過哈利斯河,他既無船隻,也無錢財營造一座橋樑。他逆流而上,在他們的軍營後側開挖一條水渠,這樣一來河床就跑到他的部隊的背後去了。(公元前546年)

    5.格奈烏斯?龐培在布隆迪辛決定離開意大利,將戰爭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去,因為凱撒從背後進逼他。當他準備上船的時候,在幾條通道上設置了障礙,在另一些地方他以沿途構築的壁障進行封鎖,有些地方用溝壕斷開,溝壕裡還安了許多尖尖的樁子,並用柴束將其遮蓋起來,上面再撒上一層薄土。在通往港灣的幾條大路上為了確保安全他橫七豎八地放上許多樹條,還把樹條摞成高大的堆。經過這樣安排後他希望造成他企圖守住這座城的印象,讓一些弓箭手留守在城牆上,其餘的部隊則井然有序地登上了船隻。當他開航時,留守的弓箭手也循著他們熟識的道路撤走,乘小船去追趕他。(公元前49年)

    6.當執政官蓋猶斯?杜埃柳斯不慎闖入錫拉庫薩港時,被設在港灣入口處的鐵鏈困住了。他把全體士兵都集中到船的尾部,當船頭朝上翹起的時候,他吩咐划槳手奮力向前划去。就這樣,船頭超過鐵鏈向前推去。當船體的這一部分越過去之後,士兵們重又回到船內,再把船頭朝下壓低,重量便又轉到這邊,從而使船整個地越過了鐵鏈。(公元前260年)

    註:據佐納雷斯記載,運用這一謀略的地點不在錫拉庫薩,而在希波。

    7.因為敵人把艦船沉進了大海流經的一個相當狹窄的灣口,於是斯巴達人來山得連同他的整個艦隊都被困在雅典的港灣裡了(指比雷埃夫斯港)。來山得命令他的部下悄悄登上岸去。然後,他把他的船裝上輪子都運到了附近的穆尼希亞港。(公元前404年)

    8.昆圖斯?塞多留的副官伊爾圖萊烏斯在西班牙境內率領步兵大隊沿著蜿蜒於兩座險峻大山之間的一條長長的窄路前進。忽然,他發現敵人的一支大部隊正在靠近過來。於是,他就在兩山之間挖了一道壕溝,用木頭壁障堵住,並把木頭點燃,然後趁機逃走。敵人對他實施的襲擊因此被阻。(公元前79--前75年)

    9.內戰時期,蓋猶斯?凱撒率軍與阿弗拉尼烏斯作戰時,無法安全地隱蔽部隊。他讓作戰第一線和第二線的部隊緊握手中武器,留在前面;而將第三線秘密地撤到後面,去挖鑿一道十五尺深的壕溝。這樣,士兵們就可以在傍晚時分攜帶武器到這裡來歇息。(公元前49年)

    10.伯羅奔尼撒人把雅典人伯裡克利攆到了四周被高山峻嶺圍繞著的只有兩個出口的地方。伯裡克利下令自一端挖一道很寬的壕溝,將敵人阻隔開;自另一端鋪設一條便道,以便實施突圍。圍攻者沒有料到伯裡克利的軍隊會通過他親自構築的壕溝逃遁,所以把隊伍都集結在鋪了路的那一端。可是,伯裡克利把預先準備好的鋪板架在壕溝上使他的隊伍未遇阻礙地擺脫了險境。(公元前430年)

    …………………………………………分割線………………………………………………

    在某個意義上,雖然《謀略》的作者有著豐富的學識,而在一部分的例子取材上,也有著很深刻的意義,但是《謀略》雖然在歐洲的軍事史上也有著一席之地,只不過很明確的一個情況,那就是《謀略》本身怎麼看都是小眾軍事著作。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5
第六十七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4)

    《謀略》作為一本軍事著作,有些事情的描述比較模糊,這一點對於一本軍事典籍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就好比是哈斯德魯拔,這一位在迦太基軍事上也算是一員戰將的存在。

    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漢尼拔的弟弟。

    在《謀略》當中,有講述到哈斯德魯拔在支援漢尼拔的時候,因為一些細微的軍事舉措,最終導致其被西庇阿率軍突襲而導致全滅的內容:

    普布柳斯?西庇阿在西班牙時發現迦太基人首領哈斯德魯拔一大清早,在開早飯之前就把隊伍拉出來,列好陣勢,準備作戰。西庇阿便讓自己的部下隱蔽起來,閒呆到午後一點鐘。他命令大家好生休息,吃飽肚皮。當敵人又飢又渴,加上手持武器長時間佇候被弄得精疲力竭,開始折返營地時,西庇阿突然下令部隊出擊,交戰中他大獲全勝。(公元前206年)

    就這些情況而言,《謀略》有著相當的可取之處:

    梅特盧斯?庇護在西班牙與伊爾圖萊烏斯戰爭。伊爾圖萊烏斯在拂曉就讓他的部隊整好隊伍,朝梅特盧斯的陣地開進。梅特盧斯則讓他的部隊在營帳裡閒呆到中午。那時正值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後來,當敵人在炎日的烤曬下被搞得疲憊不堪時,梅特盧斯輕而易舉地擊敗了他們,因為他的隊伍精神抖擻,部隊的實力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公元前76年)

    還是那個梅特盧斯,在西班牙跟反塞多留的龐培軍會師之後,一再提出挑戰。可對方卻掛出免戰牌,他們認為自己無力跟兩支軍隊較量。過了一段時問,梅特盧斯發現塞多留的部隊士氣極盛,一個個摩拳擦掌,求戰心切。他想,還是適時避過他們這股狂熱為上,於是他把隊伍撤走了,而且還敦促龐培也把隊伍撤走。

    只不過在另外一些方面而言,《謀略》很多內容算得上是「誇誇其談」:

    為將者對自己的部隊失去信心時,為穩住陣腳應做些什麼:

    1.當沃爾斯奇人準備攻擊執政官提圖斯?昆克蒂烏斯的軍營時,昆克蒂烏斯只留下一個步兵大隊擔任值勤,而讓其餘的部隊都去休息。他還命令司號兵騎上馬,一邊吹號,一邊繞著軍營轉圈。他用這種顯示力量的辦法把敵人與自己隔開一定的距離,並使對方整夜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次日天剛破曉,他突然出擊,敵人由於徹夜未得成寐而疲憊不堪,於是他輕易地將他們擊潰了。(公元前468年)

    2.在西班牙時,昆圖斯?塞多留在騎兵方面遠不如敵人,敵人信心十足地徑直向他的工事逼來。於是,他連夜挖出許多壕溝來,並把作戰線部署在這些壕溝之前。隨後,當騎兵按慣例奪路向前衝進時,他把他的作戰線後撤。敵人緊追不捨,結果都掉進了溝壕,因而大敗潰輸。(公元前80--前72年)

    3.有一次,雅典指揮官卡雷斯正在等待援軍來到。他擔心敵人會在援軍抵達之前認為他兵力單薄而向他的營地發起進攻。於是他命令在他指揮下的一部分士兵夜間從營寨背後出去,回來時則要儘可能讓敵人看清他們的走向,以造成已有新生力量來到的印象。這樣,在期待的援軍來到之前他就用意想中的增援部隊堅定了自衛的信念。(公元前366--前338年)

    4.有一次,雅典人伊菲克拉特斯紮營在一片平地上。他獲悉色雷斯人夜間要下山來搶劫他的營地;他還得知下山的路只有一條。於是,他悄悄地把他的隊伍拉了出去,部署在色雷斯人必經之路的兩側。當敵人前去襲擊他的營地時,營地上依然燈火不滅,其實這只是少數人在那裡點燃的,以造成似乎主力大部都還留在營內的印象。如是,伊菲克拉特斯得以從側翼攻擊敵人,並將其擊潰。(公元前389年)

    雖然說在這些內容而言,也算是對題,但是這種比較空泛的例子引用,毫無疑問是沒有太大的主觀性。

    尤其是很多時候,一些例子根本是不可能被覆制的情況下,這些例子引用,更多是一種沒有意義的描述。

    ……

    退卻:

    1.高盧人在與阿塔羅斯交戰之前把他們的金銀財寶如數交予忠誠的護衛者,並指示一旦他們的軍隊在會戰中敗北,便把這些金銀財寶撒滿一地,讓敵人爭相去搶奪。如是,他們自己便能更易於逃遁。

    2.敘利亞國王特賴豐戰敗之後,在他撤退的一路上撒滿了錢物。安條克的騎兵因忙於搶奪這些錢財而遲誤了戰機,他也就成功地退走了。(公元前134年)

    3.昆圖斯?塞多留在戰鬥中被昆圖斯?梅特盧斯?庇護擊敗。他認為有組織地撤退未必安全,於是下令他的士兵分散撤走,並告訴他們重新集結的地點。(公元前75年)

    4.盧西塔尼亞人的首領比里亞托採用塞多留將部隊先化整為零,又集零為整的辦法擺脫了他所處的困境和我軍對他的威脅。(公元前147--前139年)

    5.當波爾森那的軍隊緊逼著霍拉提烏斯?科克萊斯的時候,科克萊斯下令他的部下迅速撤過橋回城。為了不讓敵人窮追過來,他還命令把那座橋樑炸燬。在進行這一切的時候,他本人就像衛兵一般守在橋頭,阻擋迎面過來的敵人。後來,爆炸聲告訴他橋樑已被炸燬,他便縱身跳入河裡。儘管他身上多處負傷,精疲力竭,但還是帶著兵器游到了對岸。(公元前507年)

    6.阿弗拉尼烏斯在西班牙的伊萊爾達附近離凱撒而去。當凱撒對之緊追不捨時,他紮下一座營寨。於是,凱撒也紮下營寨,並派遣他手下的人出去搞糧秣。這時阿弗拉尼烏斯突然又發出了撤離的信號。(公元前49年)

    7.安托尼正設法擺脫安息人對他的緊逼,但每當破曉時分他拔營起程時,他那退卻中的部隊總要遭到蠻夷人的箭矢之害。因此,有一天,他讓他的部下直到臨近正午時才回營,以此給人造成他已紮下一個久駐營地的印象。等安息人對此已不再疑惑並撤離時,他立即利用這一天餘剩下的時間不受干擾地開始了他的井然有序的行軍。(公元前36年)

    8.腓力在伊庇魯斯吃了敗仗,為了不使羅馬人在他退卻時將其殲滅,他請求實行休戰,以便埋葬死者。結果,哨兵們都放鬆了警覺,腓力趁此逃之夭夭。(公元前198年)

    9.普布柳斯?克勞狄烏斯在一次海戰中為迦太基人所擊敗。他深知必須突破敵人的圍困,於是下令餘下的二十艘艦隻裝成勝利者的姿態駛進。迦太基人還真以為是我方在遭遇戰中佔據優勢。如是,克勞狄烏斯反倒使敵人畏懼起來,因而成功地撤走了。(公元前249年)

    10.有一次,迦太基人在海戰中失利,想擺脫掉尾隨其後、緊追不捨的羅馬人。於是假裝他們的艦隻忽然擱淺在沙灘上,似乎真的再也無法開動了。迦太基人用這個辦法使勝利者顧慮重重,深怕自己的兵船也會遭到同樣的不幸,因而迦太基人留下了一條退卻的生路。

    11.阿特萊巴特人康繆斯敗於神一般的凱撒之手,從高盧逃往不列顛。當他抵達海峽時正好遇上順風,但卻已是落潮時分。儘管艦船都被擱淺在沙灘上,他還是下令把帆都揚了起來。跟蹤而來的凱撒從遠處看到鼓滿了風的帆船,心想康繆斯已經逃出他的掌心,取著一條遠走的航路離去了。他也就放棄了追殲的念頭。

    ……

    如何消弭因不利的先兆在士兵中產生的恐懼心理:

    1.西庇阿將他的軍隊從意大利運到阿非利加,他登岸時被絆倒在地。當他看到士兵們為此而生懼色時,便以他的堅定和自負使眾人的擔心變成為鼓舞士氣的一股力量。他高聲說道:「為我慶賀吧,我的部下!我已經重重地撞擊了阿非利加。」(公元前204年)

    2.蓋猶斯?凱撒正要登船,忽然跌倒在地。他大聲說道:「大地母親,我要緊緊地抓住你。」他這樣解釋這件事情,似乎是表示他是命裡注定要再度回到這塊現下他就要離去的土地上來的。

    3.當執政官提比略?森普羅尼烏斯?格拉古正列陣與皮森特人交戰時,一次突如其來的地震使雙方震驚不已。此時,格拉古以新的兵力和精神力量鼓勵催促他的部下向敵人發起衝擊,可對方卻被這突發事變壓倒了。如是,他使敵人屈降,將他們擊敗了。[註:據弗洛魯斯說,公元前268年擊敗皮森特人的是執政官森姆普羅尼烏斯?索富斯。]

    4.由於意外事件塞多留的騎兵的盾面上和他們的坐騎的胸脯上濺滿了血跡,塞多留解釋說,這是勝利的象徵,因為盾面和馬的胸脯通常是濺滿敵人鮮血的地方。

    5.底比斯人伊巴密濃達的士兵都在垂頭喪氣,因為一陣風把他的長矛上的飄帶象束髮帶一樣刮了下來,一直被吹到了某一個斯巴達人的墳頭上。伊巴密濃達說:「夥計們,別擔心!那是斯巴達人滅亡的預兆。除了給人送葬,墳墓一般是不用裝飾的。」(公元前371年)

    6.一天夜裡,一顆流星從天空中劃過,看到這一現象的人無不驚嚇不已。還是那個伊巴密濃達說道:「這是神靈從天上給我們的一道光。」

    7.有一次,臨與斯巴達人開戰之前,伊巴密濃達坐著的那把椅子忽然歪倒在他的腳下。士兵們都嘀咕說這可不是個好兆頭。可伊巴密濃達卻大聲說:「沒什麼,這是說我們不能光坐著待機呀。」

    8.蓋猶斯?蘇爾皮奇烏斯?加盧斯不僅告訴士兵們將要出現月食現象,以使大家不致以為又是什麼怪物臨頭,同時還講給他們聽發生月食現象的起因和道理。(公元前168年)

    9.當錫拉庫薩人阿加索克利斯在與迦太基人作戰時,他的士兵們在一次戰役之前因遇上類似月食的現象而陷入驚恐之中。他們把這類現象當作怪物臨頭的徵兆。他給大家解釋之所以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並進而說明不管怎樣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與他們的使命毫不相干的。(公元前310年)

    10.當雷電在伯裡克利的軍營上空震響時,他的士兵驚恐萬狀。伯裡克利把士兵們召集到一起,當著大家的面取兩塊石頭相撞擊而生火花。他告訴士兵們,雷電就好比是兩塊雲在空中相碰撞而產生的現象,並借此消除了眾人的恐懼心理。

    11.雅典人提謨修斯正準備與克基拉人打一場海戰。當他的艦隊剛起錨出航時,他的舵手忽然發出撤離的信號,因為舵手聽到了一名槳手的噴嚏聲。提謨修斯驚呼道:「在這成千上萬人當中有一個人有點發冷,難道你就吃驚了嗎?」(公元前375年)

    12.雅典人卡布里亞斯準備進行一場海戰。一個雷電剛好打在他的船頭前。士兵們都為這一不祥之兆驚愕不已,但他說:「現在才真正是開戰的好時機,諸神之中最強大的朱庇特神已顯靈,他的力量已降臨我們的艦隊。」

    ……

    而在《謀略》當中,有一個例子不得不說確實很有意思:

    波斯國王居魯士想振奮他的部下的士氣,派他們去幹砍伐森林的勞累活,從早到晚幹了整整一天。第二天,他又大排盛宴宴請他們。席間他問大家,這前後兩天你們喜歡過哪種日子。當眾人回答說他們喜歡慶宴的日子時,他接著說:「可是,只有經過了前一天的苦,才會有後一天的甜;這就是說,要是你們不能征服米底人,你們就談不上自由和幸福。」他就這樣激起了大家的求戰**。

    而這個例子,在某個意義上不太可能完全套用。畢竟很多時候一支部隊的構成不同,這樣的戰術的效果也會有一定的變化甚至是毫無作用。

    就好比是對於一支貴族階層出身的羅馬騎兵隊而言,這樣的方式只會引起一個反效果。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5
第六十八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5)

    後世將《謀略》此書主要分為四卷內容,由於有一些人認為《謀略》的部分內容為後人所添加的,所以本身屬於《謀略》作者編纂的內容多寡,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而從《謀略》第三捲開始,雖然其標題比較引人注意,只不過其內容基本上還是屬於相對而言的事例引述:

    出敵不意:

    1.執政官提圖斯?昆克蒂烏斯,在一次戰鬥中擊敗了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他決定去攻佔城牆高築的安蒂烏姆。他把士兵們召集到一起,向他們解釋這樣做是何等地有必要;只要不延誤,又是何等地容易做到。他利用士兵們被他的演說激發起來的熱情一舉攻克了這座城池。(公元前468年)

    2.馬爾庫斯?加圖在西班牙時發現,只要出敵不意,就能攻克一座城池。如是,他在崗巒起伏和荒蕪人跡的地方以兩天時間穿行了一般需要四天走完的路程,終於殲滅了對此毫無戒備的敵人。當他的部下問起他為何竟能如此輕易取勝時,他告訴大家,他們之所以贏得勝利是因為兩天之內趕完了四天的行軍路程。(公元前195年)

    而從第一個事例而言,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兩支勢力只不過是意大利中部的中小城邦力量,但是有一點比較有意思的,那就是埃魁人在公元前308年才被羅馬人正式征服融合,成為羅馬崛起的又一支附庸力量。

    在這裡,簡要的描述一下羅馬共和國的一些歷史情況:

    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暴君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高傲者塔克文),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tributa)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行使最高行政權力。部族大會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貴族構成。

    驅逐國王之後的最初十六年,羅馬陷入了長期的所謂「騷亂」之中。公元前494年,當時羅馬同鄰近部落發生戰爭,而羅馬平民拒絕作戰,帶武器離開羅馬,史稱「平民運動」,在這種情況下,貴族被迫承認了平民選舉保民官和召開平民大會的權力,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會獲得特里布斯會議(comitiatributa)稱號,但其決議僅對平民有效。公元前454年羅馬成立一個由貴族和平民構成的十人立法委員會。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員會頒布了一部法典,並刻在10個銅表上,公元前450年,又增兩表,這就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

    前5世紀-前396,羅馬與伊特魯利亞城邦維愛進行了戰爭。最終維愛被滅,伊特魯里亞人一蹶不振,羅馬的領土卻翻了一倍,成為了意大利中部強國。

    前390-前331年,高盧人入侵併夷平羅馬城,但後來被擊敗逐走。此後700多年羅馬保持不被外族攻克。

    前264年-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前215年-前148年發動4次馬其頓戰爭。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並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3年,克拉蘇戰死於安息。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內戰中擊敗龐培,被宣佈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史稱後三頭同盟。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結束了,古羅馬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

    從這些羅馬共和國的簡單描述來看,羅馬共和國的滅亡,進入到羅馬帝國時代。主要還是決定於兩點,一點是凱撒被刺殺,另外一點則是屋大維成為後三頭同盟的最終勝利者。

    ……

    尤利烏斯?凱撒,在後世往往會被稱呼為凱撒大帝,在某個意義上,此人同樣也被認為是羅馬共和國最後的戰神。

    而後三頭同盟的身份很有意思,要麼是凱撒的親屬,要麼就是凱撒的心腹。而在這一點而言,後三頭同盟事實上就是凱撒所掌握的力量的一個直觀體現。

    雷必達是凱撒的心腹,同時也算是凱撒在羅馬城的一個軍事上的掌控人員之一。

    他的父親在羅馬內戰時期因捲入反對元老院的陰謀而死。雷必達前往投奔力量不斷壯大的愷撒,並成為後者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在愷撒的支持下,雷必達進入政界;他很快在晉陞體系中嶄露頭角。

    前49年雷必達成為裁判官;當愷撒在西班牙與龐培留駐在那裡的主力軍隊戰鬥時,是雷必達代替他監管著羅馬。前48年-前47年,雷必達負責管轄被愷撒征服的西班牙的一部分。雷必達忠實地為愷撒工作,在愷撒於東方打敗龐培之後,他設法讓雷必達於前46年當選為執政官。前44年2月,愷撒被元老院宣佈為終身獨裁官。雷必達被愷撒任命為騎兵長官,這是一個相當於愷撒代理人的重要職務。

    屋大維又被稱之為奧古斯都,生於羅馬,原名蓋烏斯?屋大維烏斯?圖裡努斯(gaiusoctaviusthurinus)。其父親蓋烏斯?屋大維烏斯(gaiusoctavius)來自一個尊貴但是並不出名的騎士階級家庭,他在公元前58年逝世前是馬其頓的總督。更重要的是,其母親阿提婭是羅馬最偉大的將領與實際統治者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的侄女,凱撒領養了屋大維,並經由遺囑指定其為第一繼承人。

    安東尼指控屋大維是靠充當孌童討得凱撒歡心收養他的。羅馬歷史學家蘇埃多尼烏斯(suetonius)分析安東尼的指控是想潑屋大維髒水。身為凱撒的養子,依照羅馬的習慣,屋大維烏斯因此接受了新的名字: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屋大維亞努斯(此後被稱為「屋大維「)。

    公元前44年3月愷撒被刺殺時,屋大維正在阿波羅尼亞軍中。他年方十八,那些對手們常常下意識地輕視這個年青人。然而,他反覆強調自己是愷撒的兒子以喚起人們對他的好感(以至自稱蓋?朱利烏斯而故意省掉屋大維)。

    他行軍到意大利,並招募愷撒舊部擴充軍隊。到羅馬後,他發現首都掌握在謀殺愷撒的共和派,馬爾庫斯?尤尼烏斯?布魯圖與卡西烏斯手中。在一陣緊張的僵持之後,他與馬克?安東尼,以及馬爾庫斯?埃米利烏斯?雷必達,凱撒的重要同僚,組成同盟。這三人組成被稱為第二次三頭執政的軍事獨裁。然後他們開始清理元老院。300元老與3000騎士被籍沒產業並殞命。這不僅是場「淨化」,很大一部分籍沒的財產被用來維持擴充他們的軍隊。

    而安東尼的身份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在某個意義上甚至是比起屋大維與凱撒的關係更近,因為安東尼是凱撒的女婿,外加作為埃及女王的第二個情夫……

    前54年,馬克?安東尼加入了凱撒在高盧的參謀部。在高盧戰役中他再次體現了他超眾的軍事才能,但他本人的性格則到處製造麻煩。據說凱撒本人就多次因為他的舉止而發怒。

    雖然如此馬克?安東尼成為凱撒的一個強烈的支持者。前50年他作為市民的護民官為凱撒效力。當時凱撒為期十年的行政總督職務到期,凱撒想參加競選執政官的職務,但羅馬元老院中龐培領導的保守派要求他首先放棄他的行政總督和軍隊指揮官的職務。但凱撒無法滿足這個要求,因為假如他放棄他的職務的話他就成了一個平民,在他獲得執政官的職務前他可能作為平民受到迫害,而且沒有兵權他完全無法防禦龐培的軍隊的攻擊。馬克?安東尼建議凱撒和龐培同時放棄他們的軍權。但這個建議被反對,馬克?安東尼本人成為攻擊的對象,他被元老院驅逐,逃離羅馬參加凱撒的軍隊。

    凱撒此時已經將他的軍隊開駐到他的行政總督領地的最南端:盧比孔河畔。此時他知道已經無法與龐培達成一個和平解決的方案了,因此他率軍渡過盧比孔河進軍羅馬,開始了最後一場古羅馬共和國內戰。在這場內戰中馬克?安東尼是凱撒的副指揮官,在所有與龐培的作戰中,他指揮凱撒的左翼軍,顯示了凱撒對他的信任。

    凱撒成為羅馬獨裁者後馬克?安東尼成為他的騎兵統帥,他的右手。凱撒於前47年赴非洲與龐培的殘餘勢力作戰時將意大利半島交付馬克?安東尼管理,但馬克?安東尼作為管理員的技巧比起他的將帥技巧來就遜色多了。當到處不滿之聲興起時他決定使用武力。上百市民被殺,羅馬城陷入無政府狀態。凱撒對此非常不滿,他解除了馬克?安東尼所有的權力。兩人在此後兩年中沒有再見面。前44年馬克?安東尼被任命為凱撒第五任執政官的助手後兩人才和解。

    不論兩人之間有什麼爭執,馬克?安東尼始終是凱撒的支持者。在前44年2月的牧神節上馬克?安東尼公開向凱撒敬獻一頂王冠。凱撒拒絕接受這個禮物來表示他不想成為帝王。

    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該尤斯?卡西烏斯和馬可斯?布魯圖斯為首的一群元老們謀殺。

    馬克?安東尼怕謀殺者會血洗凱撒的支持者,化妝為一個奴隸逃出羅馬。但當凱撒的刺殺者沒有對凱撒的支持者採取任何舉動後馬克?安東尼很快又回到了羅馬。他與刺殺者談判。一開始他作為當年的執政官似乎打算追求和平和減輕各方之間的緊張。在西塞羅的建議下元老院決定****刺殺者。在凱撒的葬禮上,馬克?安東尼作為凱撒多年的副官、助手和親戚是理所當然的說悼文的人。在他的悼文中他指責謀殺的罪行,發誓與謀殺者誓不兩立。他顯示了他的辯論的天才,扯下覆蓋著愷撒屍體的寬外袍來顯示凱撒身上的傷痕。當晚羅馬市民襲擊刺殺者的住居迫使他們逃亡。

    (古羅馬的領養制度:在古代羅馬,領養男孩是很常見的事,尤其在上層社會元老院階層中。羅馬人認為一個家庭至少要有一個男孩,但男孩又不能太多。因為家族需要一個男性繼承人,但養育孩子的花費又太高。領養就成瞭解決方法。它還能密切家族間的關係,培養鞏固他們的聯盟。在帝國時期,這個制度也成為保證帝位順利交班的手段:皇帝把他選定的繼承人收養為子。

    羅馬是由有權勢的家族統治。每個元老的責任是生育孩子來繼承他們的產業、家族姓氏和政治傳統。大家庭是奢侈的事情。女兒們要豐厚的嫁妝,兒子進入仕途(cursus-honroum)也要花錢。一個家庭的政治地位越高,錢也花得越多。所以,羅馬家庭限制他們孩子的數目,避免超過三個。

    首席元老appius-claudius-pulcher(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有六個孩子,在當時被認為是政治自殺。有時,孩子過少也不是好的選擇。嬰兒會早夭,男性誕生太少都是致命的。對那些受詛咒而多子或因天譴而無後的家庭,領養是救命之方。即使像lucius-aemilius-paullus-macedonicus這樣富裕的人也毫不猶豫把他最大的兩個孩子過繼給別人:一個給了西庇阿家族(這孩子就是小西庇阿,第三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另一個給了費邊。

    據羅馬法,轉讓孩子由他人領養是家父(pater-familias)一種法定權利。被領養的孩子通常是最長的,健康和能力都合格。領養是無子家庭一項昂貴的投入,質量必須有保證。大部分有領養協議的家庭地位相近,常常是政治聯盟或者有血親上的聯繫。一個被貴族收養的平民會成為貴族,反之亦然;然而,至少在共和國時期,這需要元老院同意(如publiusclodiuspulcher的著名案例)。領養需要花筆錢,男孩使用他養父的名字,再加上一個指明他本來家族的cognomen。領養不是件隱秘的事,也不被認為可恥,被領養的孩子也不必和他原來的家族斷絕關係。就像一個婚約,領養是加強家族間聯繫和政治聯盟的方法。被領養的孩子通常同時享有原家族和現家族的好處。幾乎所有的羅馬豪門望族都領養孩子和把孩子過繼給其他家族。

    共和國時期最著名的被領養者是屋大維。他本名gaius-octavius,被尤利烏斯?愷撒領養,得名gaius-julius-caesar-octavianus。羅馬人還可以收養比他年長的人,如clodius,他姐姐clodia也是一個著名的被領養的女性。

    臨死的人把孩子留給他人監護也是種常見的不正式的領養。監護人對被監護人於是也有了家父的權利。如獨裁者蘇拉把孩子託孤lucullus;奧古斯都亦撫養馬克?安東尼的孩子。)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5
第六十九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6)

    張嘉師本身並沒有想過之後的事情,他也許在眼下面對匈奴人的全面攻擊,也不會預料到自己日後會有跟羅馬共和國作戰的一天。 ()

    而在某個意義上,公元前200年前後的羅馬共和國,事實上已經逐漸的走向強盛。

    這個時期的羅馬共和國的第一個大敵,並不是自顧不暇的大秦帝國,而按照原來的歷史,哪怕是終漢一朝,都沒有跟羅馬共和國以及羅馬帝國正式爆發戰爭的事情。

    在兩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02年,羅馬人在扎馬戰役當中,取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

    因為這一次的勝利,在某個意義上宣佈羅馬對於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受到其多年壓制的歷史終結。

    ……

    扎馬戰役發生於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統率的羅馬軍隊(2.5—3萬步兵,6000—8000騎兵)在扎馬(北非古城,在迦太基西南120公里處,今卡夫地區)附近與漢尼拔統率的迦太基軍隊(3.5萬步兵,2000—3000騎兵,80頭戰象)進行的一次作戰。

    這一次是當時的名將漢尼拔與大西庇阿的唯一一次正面衝突,並使漢尼拔一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戰敗。

    當時的漢尼拔由於深入意大利,雖然攪得羅馬人心,但也由於自身兵力得不到補充,而不敢再進行大的正面衝突,而羅馬人也忌憚漢尼拔而不敢主動攻擊他,公元前208年,漢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魯巴爾倣傚哥哥的行軍路線從西班牙前往意大利支援哥哥,羅馬讓人自然不會讓他們再次得逞,而哈斯德魯巴爾也沒有哥哥那樣的才能,前207年尼祿於梅托汝斯河戰役全殲了這支援軍,這次失利對漢尼拔來說是不可想像的,這使得他在直到扎馬會戰的前期不敢再有任何行動。

    羅馬沒了這個鑽心刺,也開始有所行動了,大西庇阿基本控制了西班牙半島,開始看向了迦太基非洲本土,他先聯合了迦太基後方的努米底亞,然後開始進軍非洲,兩次烏提卡戰役他以微弱的傷亡勝利,從而在非洲站穩了腳跟,並軟硬兼施的威脅著迦太基本土。這時漢尼拔也奉旨回到非洲,漢尼拔15年的意大利征伐成了無用功,還為他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敵對兩軍戰鬥隊形編成的原則是:輕裝步兵在前,其後兩列橫隊是重裝步兵;兩翼是騎兵。羅馬人特別加強了自己戰鬥隊形的右翼,在此配置了4000—5000努米底亞騎兵;在左翼是2000—3000羅馬騎兵。迦太基人把自己的騎兵平均分配,而將戰象和輕裝步兵置前,並把戰鬥隊形的第二列橫隊配置在第一列之後200米。為了同迦太基的戰象鬥爭,西庇阿指定了專門投擲手。受過訓練和具有經驗的羅馬軍隊在素質上超過迦太基軍隊。戰鬥由迦太基人發起,把戰象投入衝擊。但由於羅馬軍隊投擲手機智行動,並用喇叭和號角發出強烈的喧囂聲,致使迦太基戰象調頭回走,在步兵和騎兵隊伍中造成混亂。羅馬騎兵趁此轉入衝擊,爾後有意後退並將迦太基騎兵從戰場上吸引開。漢尼拔決心以自己的步兵包圍敵人兩翼,並為此使軍隊的兩列橫隊從兩翼開進。羅馬人也重複了這種機動,於是戰鬥成為戰線正面的衝突。在激烈戰鬥過程中,西庇阿命第二列橫隊的軍人——主力兵成大隊地前出至兩翼側並拉長戰鬥橫隊而包圍敵人。迦太基人由於受到從兩翼的衝擊,開始後退。羅馬人將最有經驗的軍人——後備兵投入戰鬥,編成方陣(10列)並衝擊由老兵組成的迦太基人的第二列橫隊。迦太基人經受住了這次突擊。

    但這時他們受到展開的羅馬騎兵從後方的衝擊,於是這就決定了交戰的結局。迦太基的軍隊被粉碎。其損失達萬人之眾。漢尼拔得以逃命。羅馬人共損失1500人。點評:在扎馬的交戰中第一次實行了戰鬥隊形的梯次配置,擴大了軍隊的機動能力。戰鬥隊形的第二列橫隊得以機動靈活打退突擊或向敵人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戰鬥隊形的縱深增大了。不僅騎兵,而且成縱深梯次配置的步兵也成了機動的手段。對羅馬人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交戰開始之前東努米底亞皇帝馬西尼薩轉到了他們一方,他強有力的騎兵在羅馬人的騎兵中造成了總的優勢。

    戰鬥看起來似乎在兵力上勢均力敵,但其實不然,漢尼拔戰法的精髓就在於兩翼騎兵的機動性和包夾,而這時候漢尼拔精銳騎兵努米底亞騎兵在意大利已幾乎損失殆盡,到非洲後雖有些許補充,但臨時拼湊的隊伍顯得不堪一擊,「萊利烏斯與馬西尼薩已將漢尼拔的騎兵逐出戰場並回頭衝擊迦太基軍的後方」,可見這支騎兵已不具備當年的雄風了,大量新加入的非洲步兵(主要是馬戈的部隊以及來自毛裡塔尼亞、利古里亞、高盧、巴利阿里群島與利比亞的步兵)更是未戰先怯,直接導致了失敗。

    ……

    漢尼拔的兵敗原因,在某個意義上與其弟在之前率領援軍支援,最終兵敗戰死有著相當的因果關係。

    若是哈斯德魯巴爾成功與漢尼拔匯合,漢尼拔統帥一支生力軍,說不定可以對羅馬人發起再一次的乘勝追擊。

    只不過歷史沒有假如,漢尼拔在扎馬戰役戰敗之後,最終也走向了最後的人生道路:

    迦太基在此役戰敗後對漢尼拔的軍事能力失去了信心,於是隨即向羅馬投降,正式結束第二次步匿戰爭。戰後羅馬向迦太基定下了極為苛刻的條款,除了巨額戰爭賠款之外,迦太基失去了所有海外領土,海軍解散至只剩下十艘防海盜的軍船,並從此不得在未經羅馬許可下建立軍隊。

    四十六歲的漢尼拔在此時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並證明他在內政上的能力不亞於他的軍事才華。戰後他先低調行事了一陣子,但迦太基政局的**使他不久之後便出頭予以整治,他被選為行政官後恢復了這個職位的威信,並進行了一系列成效顯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稅收的情況下分期付清對羅馬的戰爭賠款。

    扎馬戰役之後七年,羅馬人開始顧慮迦太基人復甦的經濟會對他們再次造成威脅,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漢尼拔。漢尼拔為此自願流放離開迦太基。他首先拜訪了迦太基的故鄉腓尼基的推羅城,隨之旅行至以弗所,被準備向羅馬開戰的塞琉古帝國國王安條克三世奉為上賓。

    漢尼拔不久便發現安條克的軍隊無法與羅馬軍的力量抗衡,因此建議他派遣艦隊登陸意大利南部,並自願率領這批軍隊。但聽信內臣進言後的安條克三世不願將任何重要職位交給漢尼拔,因此未予採納。據斯特拉波與普魯塔克所記,在這段期間內他亦花了一段時間在亞美尼亞王國宮廷中,幫國王阿爾塔克西一世興建新首都artaxata。

    公元前190年,漢尼拔受命指揮安條克的艦隊,但在錫德戰役被羅馬的盟軍擊敗。安條克在連串戰役中敗給羅馬之後,有意向羅馬人求和並交出漢尼拔,因此漢尼拔逃至克里特島,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亞細亞,投靠當時正與羅馬盟國帕加馬交戰的比提尼亞國王普魯西阿斯一世。漢尼拔在這場戰爭中為普魯西亞斯立下戰功,再次讓羅馬人決心使其就擒。在羅馬的要求下,普魯西亞斯同意將其交出,但決心不落入羅馬人手下的漢尼拔至此服毒自盡,據推測是服毒自盡。

    其死亡的正確年代仍受到爭議,但歷史學家李維的著作似乎暗示漢尼拔與小其十二歲的大西庇阿同於公元前183年過世,享年六十四歲。

    ……

    而作為漢尼拔的最強大敵,大西庇阿在扎馬戰役之後的人生也走向了輝煌:

    西庇阿返回羅馬之後獲得了一次盛大的凱旋式並被贈予「征服非洲的」(africanvs)的稱號。他拒絕被給予其它更高的榮譽(曾有一些西庇阿的支持者甚至提出授予他終身執政官或獨裁官職位)。前199年西庇阿當選為監察官。在從監察官職位卸任後,他在許多年裡都沒有參與政治活動,直到前194年第二次出任執政官。

    前193年西庇阿與其他幾名代表一起前往非洲,試圖調解正在擴張中的馬西尼薩與業已衰落的迦太基之間的尖銳矛盾。由於羅馬人明顯偏向馬西尼薩,這次調解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前191年,羅馬與東方最強大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爆發戰爭。這次戰爭的起因是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侵入巴爾幹,然而羅馬人的擴張意圖也起了決定作用。

    在安條克三世被趕出希臘後,羅馬元老院決心派遣遠征軍入侵位於亞洲的塞琉古帝國本土。大西庇阿的弟弟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被元老院任命為羅馬軍隊的指揮官,而大西庇阿與他同行(作這種安排的原因是,西庇阿剛於前194年的執政官職位卸任,尚未達到再次出任執政官的時間間隔)。很有可能,真正掌握軍隊領導權的是大西庇阿。前190年,羅馬軍隊在馬格尼西亞(位於小亞細亞)徹底打敗了安條克三世。大西庇阿由於生病沒有親自指揮這場戰鬥。在返回羅馬後,他的弟弟盧基烏斯獲得了「征服亞洲的」的稱號。

    西庇阿對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偏愛以及他個人性格上的某些缺點給他豎立了不少政敵。老加圖是西庇阿的反對者中的代表人物;加圖以嚴厲和簡樸著稱,他認為西庇阿追求浮華並對其十分厭惡。當西庇阿兄弟結束了與安條克三世的戰爭返回羅馬後,西庇阿的敵人們找到了打擊他的把柄。表面上,打擊行動是針對大西庇阿的弟弟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的。前187年,保民官指控盧基烏斯挪用了安條克三世償付羅馬的賠款。西庇阿不得不出面為弟弟進行辯護,儘管他知道政敵們真正的目標是他本人。西庇阿在法庭上質問,為何保民官如此關注3000塔蘭特黃金的去向,而不關注已經進入國庫的15000塔蘭特;他是在暗示,羅馬能獲得賠款一事本身就是盧基烏斯的功勞。這種高調的舉動弄得法官們不知所措,於是這次審判不了了之。

    但事情並沒有這樣了結,這問題接連糾纏了西庇阿兄弟好幾年(實際上,大西庇阿去世後盧基烏斯終於被定罪,被課以罰款並險些坐牢)。前185年,西庇阿本人遭到指控,他被控在戰爭期間接受了安條克三世的賄賂。這事一直被鬧到公民大會。根據記載,西庇阿在公民大會上發表了一篇演說。他在演說中完全不提審判本身,而是向民眾強調他對羅馬的貢獻,尤其提醒民眾注意審判他的這天正是他在扎馬戰役中戰勝漢尼拔的日子。結果他成功地在人民中引起了一場支持他的狂熱,許多人,包括一些法官都簇擁到他身旁,一直跟著他到卡皮托裡山(羅馬七丘中的一座,朱庇特神廟位於其上)上去了。他們在那裡舉行祭典並向神祈禱給予羅馬更多像大西庇阿這樣的傑出統帥。於是西庇阿利用自己的個人威望擺脫了審判。雖然後來又有好幾次審判他的企圖,但都被他未來的女婿提比略?塞姆普羅尼烏斯?格拉古(老格拉古)巧妙地給阻止了。老格拉古的兒子、大西庇阿的外孫提比略?格拉古是古羅馬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在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西庇阿的精神受到很大打擊,精力明顯衰退。他決定隱居,於是離開羅馬到利特爾盧姆(在坎帕尼亞)自家的莊園去居住。他在那裡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

    大西庇阿的死亡時間並沒有定論,但是後人似乎很喜歡將其的死亡時間與漢尼拔列為同一年:

    大西庇阿可能去世於前183年9月。他的確切去世日期不詳。李維最開始甚至說西庇阿死於前187年,後來發現了西庇阿在公民大會的演說才認為他的去世時間不可能早於前185年。波里比阿認為西庇阿死於前183年,這個年份被大多數現代學者所接受。很諷刺地,西庇阿的對手漢尼拔也死於這一年。

    據記載,西庇阿拒絕葬在阿皮亞大道沿線的西庇阿祖祖輩輩的墓地裡,原因是墓地在羅馬境內。西庇阿留下遺言,直譯過來是:「不知感恩的祖國,你們有何資格擁有我的遺骨。」因此他的墓位於利特爾盧姆。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6
第七十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7)

    《謀略》的事例選擇可以說非常廣泛,但是在一些方面而言,卻有些不太跟相應題目對應。

    當然,這一點也許不是作者的錯誤,而是關於當其時的相關情況的理解與後世有著一定的偏差。

    這些內容在《謀略》當中可以說相當顯而易見:

    因勢制宜,因情措法:

    1.斯巴達人克利阿庫斯打探到色雷斯人把維持他們生計的一切必需的東西都運進山裡去了,他們的惟一希望是想借此使他因食物短缺而撤走。於是,按照推算,在色雷斯人的使者快要抵達之前,他下令當眾處死一名俘虜,將他的屍體切割成塊,再分給各營帳食用。色雷斯人見到這番情景深信克利阿庫斯既然能吃得下這樣噁心的食物,那他一定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於是只好投降了。(公元前402--前401年)

    2.當盧西塔尼亞人向提比略?格拉古宣稱,他們的糧食足夠吃十年,所以他們並不怕被圍困時,格拉古說,「好呀,那我就等到第十一個年頭再收拾你們」。懾於這樣的說法,盧西塔尼亞人雖然手頭還有充裕的糧食,很快也就投降了。(公元前179--前178年)

    3.奧盧斯?托爾誇托包圍了一座希臘城鎮。有人對他說,那裡的青年人正在認真地練習投擲標槍和射箭,他答道,「用不了多久我就會出大價錢把他們都賣掉的」。

    從以上的內容來看,西方人作戰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會不介意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處理方式,但是這些例子跟標題有些偏差。

    ……

    聲東擊西,調動敵人:

    1.漢尼拔回到阿非利加時,許多城鎮都仍然由強大的迦太基軍隊守備著。西庇阿的方針是要把這些城鎮都攻下來,因此經常派部隊出去襲擊這些城鎮。最後他親自出馬,擺出一副要大大地劫掠一番的樣子,後來又假裝畏懼而退卻。漢尼拔以為西庇阿真的害怕了,就把各個地方的守備部隊都撤下來,開始追擊西庇阿,準備決戰。如是,西庇阿實現了自己的預想,在馬西尼薩和努米底亞人的配合下,奪下了這些失去守軍的城鎮。(公元前202年)

    2.普布柳斯?科爾內柳斯?西庇阿意識到攻陷德爾米努斯的困難,因為那裡有從各地集中來的兵力守衛著。於是,他便去攻打別的城鎮。當各城鎮的守軍紛紛被召去保衛他們自己的家鄉時,德爾米努斯便失去了各地對它的支援,西庇阿隨之攻下了這座城鎮。(公元前155年)

    3.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在與伊利里亞人的戰爭中一心想攻陷他們的都城。他在久攻未克之後便轉而去攻別的城鎮,並成功地調動敵人去分兵把守那些城鎮。伊利里亞人還以為都城的工事是足以對付那一點敵人的。不料,當皮洛士做到這一點後,便把他的兵力重又調集回來,現在都城已無守兵。皮洛士一舉將其攻陷。(公元前296--前280年)

    4.執政官科爾內柳斯?魯非努斯將克羅托內城圍了一段時間,但未能將其陷落,原因是來了一批盧卡尼亞的援軍。於是,魯非努斯假裝放棄他先前的計畫,一面出大價錢收買下一名叛逃者,把他派到克羅托內去。這名使者裝作從監禁中潛逃出來,他勸說市民們相信他帶去的羅馬人已經撤走的消息是真實的。克羅托內人民也真的相信了他,並因而遣散了他們的盟軍。嗣後,由於守備部隊已被遣走,他們變得軟弱無力,因而在遭到突然襲擊時只好投降了。(公元前277年)

    5.迦太基將軍馬戈擊敗了格奈烏斯?皮索,並圍住了皮索躲避在那裡的一座塔樓。馬戈疑慮到會有援軍來救助,便派出一名叛逃者去告知前來救援的軍隊說皮索已被敵軍俘虜。馬戈用這辦法將援軍嚇退,他因此大獲全勝。(公元前216--前203年)

    6.亞西比德一心想奪佔西西里的錫拉庫薩城,他當時駐紮在卡塔那。他從卡塔那的守軍中挑選出一名經過考驗的特別靈巧的人,派他到錫拉庫薩人那邊去。當人們把他帶到民眾大會上去時,他竭力勸他們說卡塔那人是非常敵視雅典人的,說要是能得到錫拉庫薩人的支援,他們就能擊潰雅典人,亞西比德就會同他們聯合起來。錫拉庫薩人受這些主張所誘惑,便離開自己的市鎮,把全部人力都投到卡塔那人那邊去了。這時,亞西比德卻從背後來攻擊錫拉庫薩,他發現那座城市竟如他希望地那樣毫無防備,於是便將它征服了。(公元前415年)

    7.特羅伊真人民被克拉特羅斯指揮的軍隊征服了。雅典的克萊奧尼摩斯前來攻打這座城鎮,他往城裡投擲矛,上面還粘著告示,聲稱克萊奧尼摩斯前來解救他們的國家了。與此同時,他還把一些已被爭取站到他一邊的俘虜派回去瓦解克拉特羅斯的隊伍。通過這種辦法他在被圍困者中間製造內亂之後,便把他的部隊帶了過來,並終於佔領了這座城鎮。(公元前277--前276年)

    這方面的例子描述與聲東擊西並沒有太直接的關聯,這一個情況也許是譯本的翻譯者的理解問題。

    ……

    驚敵:

    1.腓力施盡各種辦法也無法降服普里納蘇斯的要塞。於是他正對著城牆開始刨土,假裝著要挖一條地道。要塞裡的人推想這地道肯定會通到要塞裡來,只好投降了。(公元前201年)

    2.底比斯人佩洛皮達,有一次打算同時攻打馬格尼西亞人的兩座彼此相距不遠的市鎮。當他向其中一座市鎮開進時,下令按照預先作出的安排,要有四名騎手頭戴花環從另一個營寨飛馳而來,就好像是傳來勝利喜訊的使者。為了使這一騙局更加圓滿,他又吩咐把兩座市鎮之間的一片森林點燃,以給人造成一座市鎮正在燃燒的印象。除此之外,他還下令讓一些俘虜穿上當地市民的衣服排列起來。被圍者見到這番情景無不驚恐萬狀,以為他們的一處市鎮已被攻陷,因而停止了抵抗。(公元前369--前364年)

    3.有一次,波斯國王居魯士把克羅埃蘇斯圍困在薩迪斯。那地方,一面有座陡峭的高山擋著通向市鎮的道路。在靠近城牆的地方居魯士豎起許多塔架,那高度就等於山脊上的高地一般;他又在那上面放上許多穿著波斯軍裝的假人。夜間,他把這些假人抬上山。黎明時分,他便從另一端向城邊發起攻擊。等到太陽升起,那些假人在陽光照耀之下閃閃爍爍,活像一個個武士,這邊的守軍以為他們的市鎮已被從背後攻破,因而紛紛潰逃起來,把地盤讓給了敵人。(公元前546年)

    攻其無備:

    1.西庇阿在攻打迦太基之前正趕上潮汐變換前抵近迦太基城下,正如他所說,這是神的指引。隨後,當退潮落出瀉湖時,他突然就在敵人未曾料及他會發起攻擊的地方登上了城頭。(公元前210年)

    2.費邊(謹慎者)之子費邊?馬克西穆斯,發現阿庇城已被漢尼拔的軍隊佔領。他先察看了市鎮周圍的情況,然後派出六百名士兵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攜帶雲梯在市鎮的北非地中海沿岸羅馬時代的城市遺址一處工事堅牢因而無有戒備的地方登上城牆,繼而又將城門打開。這些人在執行他們的任務時,天正好下著大雨,雨聲蓋住了他們行動時的聲響,幫了他們的忙。費邊自己則根據信號在另一處發起攻擊,終於攻克了阿庇城。(公元前213年)

    3.在朱古達戰爭中蓋猶斯?馬略一度曾封鎖了穆盧查河附近的一個要塞。這要塞建築在多岩的山丘上,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能夠抵近,其他地方彷彿經過精心設計一般全是懸崖峭壁。有一個利古里亞人,是輔助部隊中的一名普通士兵;一次他出外弄水,在山崖之間到處尋找,居然爬上了山頂。這個士兵回來之後向馬略報告說有辦法進到要塞去。於是,馬略派了幾名百人隊長帶著他們手下最機靈的士兵和最熟練的號手出發了。這些人去時光著腦袋,赤著雙腳,這樣山下的人能看得清他們,在岩石之間攀登起來也更方便些。他們的盾和劍都系在背上。那名利古里亞士兵為他們作嚮導。這批人手執木杖,腰纏皮索,終於登上了要塞的背面。由於地勢十分險要,那裡根本無人守備。他們遂即根據事先作出的決定吹響軍號,還大聲喧囂鼓噪。這信號一出,馬略立即鼓動他的部下竭盡全力拚死向要塞守軍發起進攻。要塞裡的平民則在呼喊守軍去保護他們,他們因覺得市鎮已被從背後攻破而驚得失魂落魄。如是,馬略終於攻進並拿下了這座堡壘。(公元前107年)

    4.執政官盧奇烏斯?科爾內柳斯?魯非努斯連連攻克撒丁的許多城鎮。他的辦法是令他的主力部隊夜間登陸上岸,並指示他們潛伏起來,等待他親自率領艦船抵達。當敵人前來迎擊時,他便佯裝後退而引敵追擊至很遠的地方。這時,潛伏岸上的部隊再去攻擊已無人守備的城鎮。

    5.雅典將軍伯裡克利有一次包圍了一座城池,由於人民奮勇抵抗,圍而未克。夜間,他命令司號兵吹響軍號,並在臨海的城牆下大聲喧囂鼓噪。敵人以為他們已經在那邊攻進城來,便棄城逃走。於是,伯裡克利乘虛而入,攻陷了這座城池。

    6.雅典將軍亞西比德謀劃著攻陷庫齊庫斯,乘夜間出人意外地抵近市鎮,命令他的司號兵在城堡的另一處吹響他們的軍號。守城的兵力本是充足的,只因大家都聚集到誤以為敵人來突擊的那個地段上去了,亞西比德便成功地在毫無抵禦的地方破城而入。

    7.米都利將軍色拉西布洛斯竭力想佔領西錫安港。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從陸地上進攻西錫安人。然而,當西錫安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對方不斷來犯的方向上時,色拉西布盧斯突然率領他的艦隊攻佔了港灣。(約公元前600年)

    8.腓力包圍了一座濱海城鎮。他悄悄地把兵船兩艘一對一對地鉤連起來,共用一塊甲板,並在其上設置塔台。繼而他又在陸地上從別的塔台發起進攻。如是他把城鎮守備部隊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直到他把裝備有塔台的兵船從海上開來,逕自駛抵毫無守備的城下。

    9.伯裡克利準備進攻伯羅奔尼撒人的一座城堡,只有兩條通道通向這座城堡。伯裡克利挖一道壕溝切斷了一條通道,並對另一條通道開始設防。守備城堡的部隊放鬆了被切斷的那條通道的防禦,傾全力於護衛他們目睹對方正在加固設防的另一條通道。不料,伯裡克利把預先準備好的鋪板架在壕溝上,取敵已無防備的通道攻進了城堡。(公元前430年)

    10.安條克在與以弗所人作戰。他命令跟他聯合的羅得人夜間向港灣發起攻擊,而且要喧囂鼓噪,喊聲連天。當大部分民眾都輕率地衝到港灣去後,其他地方的工事已無人守衛,安條克乘機攻破另一地段,進而征服了全城。

    佯撤:

    1.當雅典將軍福爾米翁蹂躪了哈爾基季基人的土地,哈爾基季基人的使者指控這一暴行時,他寬厚和藹地作了答覆。就在他準備打發使者離開的那天夜裡,他假裝說他接到了市民們的來信,要他回去。於是他後撤了一段距離,還把那幾個使者放了回去。使者們回去之後說一切都平安無事了,說福爾米翁已經撤走。哈爾基季基人以為既然已得到許諾說要賠償他們的損失,而且隊伍也撤走了,於是就放鬆了對城鎮的警戒。不料,福爾米翁突然又折返回來,這時哈爾基季基人已完全無力抵擋這突如其來的攻擊了。(公元前432年)

    2.當斯巴達指揮官阿格西勞斯包圍了福西亞,獲知那些為福西亞人提供支援的人被戰爭的重荷壓得精疲力竭時,他略略地把部隊退出去一小段距離,彷彿是要把兵力調作他用,以此為福西亞人的盟友撤走援軍提供一個好機會。未隔多久,阿格西勞斯又把他的隊伍開了回來,並在福西亞人失去支援的情況下一舉將其擊敗。(公元前396--前394年)

    3.當亞西比德與拜占庭人交戰時,拜占庭人緊閉城門,堅守不出。亞西比德設下埋伏,假裝撤兵,使對方放鬆了警衛,再戰而勝之。(公元前409年)

    4.比里亞托撤兵後走了三天的路程,突然又折返回來,只用一天時間就趕完了撤兵時走了三天的路程。這樣一來使塞哥布里根人在虔誠地供奉祭祀放鬆防衛之時,他把塞哥布里根人打了個措手不及。(公元前147--前139年)

    5.在曼提尼亞附近的一次作戰中,伊巴密依達獲悉,斯巴達人已前來支援他的敵人。他腦子裡浮起一個念頭,要是悄悄地去那裡襲擊一下,也許能擒獲那些斯巴達人。於是,他下令天黑以後多點營火,以此表明他仍留在原地,而隱匿下已經拔營離去的實情。不料,一名叛逃者出賣了他,拉西第夢人的軍隊竟然趕來了。他立即放棄向斯巴達繼續開進的設想,將這一計畫轉而用以對付曼提尼亞人。他又叫人像先前一樣點燃營火,使斯巴達人誤以為他會留在那裡。而同時卻急行軍四十里地折返曼提尼亞,他發現曼提尼亞毫無防備,於是攻下了它。(公元前362年)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6
第七十一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8)

    除了《謀略》之外,西方古代影響力較大的兵書還有一本同樣是由羅馬人,名字叫弗拉維烏斯?韋格蒂烏斯?雷納圖斯著作的《兵法簡述》。

    與《謀略》相對的是,《兵法簡述》引用的例子很少,在很多時候,其內容主要是關於作者自身的理解。

    而在某個意義上,毫無疑問的是《兵法簡述》更加適合當一本兵書。

    ……

    後世的人對《兵法簡述》的認同度很有可能比起《謀略》更高。

    這一點從一些英語版本的《兵法簡述》出現對應性的批註有著密切關係:

    「卷一所述系有關新兵之募選、訓練和操習等內容;韋格蒂烏斯堅持認為,訓練必須非常認真、非常細緻地進行。「沒有任何一種訓練課目對於士兵來說比之作戰時無比準確地保持隊形更加關要的了。」他講述了許多種兵器,羅馬士兵都被要求成為使用這些兵器的能手。這使我們想起當今步兵無數職責中的一種。新兵應當努力鍛鍊,以求初期,在夏季時日,能達到半天行軍20英里,繼而提高到24英里的水準。古時的規章是每月必須進行此等距離的拉練三次。——英譯本卷前提要」

    古時,有一種慣例,人們把自己潛心研究的成果記載下來,纂寫成書,呈獻給他們的君主。研究工作除去祈求上蒼保佑之外,務必爭得皇帝的恩護,否則斷無成就可言。再則,任何人都不該比君主懂得更多更好,只有君主博學才會給臣民帶來莫大的裨益。屋大維?奧古斯都及其後的列位英明君主,都樂於披覽此等呈文獻卷,佐證此情的實例枚不勝舉。如是,在統治者的鼓勵之下,崇尚辭令之風大盛,除非因失慎而遭貶責。我亦深受各種實例所激奮,且察覺到陛下比任何別的君主更能容忍我從事著述的勇氣,以致對我的身份較古時那些著作家低卑的事實無所顧忌。這個小小的卷本既不特別要求典雅的辭藻,也不刻意於思維之敏銳,只需勤奮而誠實地去勞作即可。故此,我決意將傳授我們兵法的各派史家的觀點以及夾雜在他們的著述之中迄今尚鮮為人知的內容整理出來,服務於羅馬。

    我在敘述有關新兵的募選和操練時,竭力遵照定規分部分編地展示出古時的風貌。但這決非表明,您,戰無不勝的皇帝陛下,對此抑或不盡瞭然;我祈望陛下明察,即在古時,羅馬帝國的締造者們亦已十分認真地垂注於您如今為造福國家所做的一切,我也祈望陛下能在這個小小的卷本中找到您認為在處理有關至要至切的事務時不可闕如的內容。

    一、戰爭的勝利並不完全取決於人多勢眾,或者說作戰兇猛;只有武藝精湛,熟諳兵法,訓練有素,才能確保勝利。

    據我所知,羅馬人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靠的是軍事訓練,靠的是機巧地安營紮寨的技藝和自身的軍事素養。在較少兵力的羅馬人與眾多的高盧人爭戰中,羅馬人表現出巨大的實力,難道有別的緣由嗎?矮小的羅馬人英勇地迎戰高大的日耳曼人,難道能依仗什麼別的訣竅嗎?西班牙人不僅在人數方面,而且在膂力方面都強於我們,這一點顯而易見。無論是機智善謀,還是物質財富,我們從來無法與阿非利加人相提並論。誰也無法否認,在兵法運用和理論知識方面我們不如希臘人。但是,我們常常能夠打贏。個中原因就在於我們擅長募選新兵,教他們如何使用兵器,堅持每天操練;在操練時、在軍營生活中能預見到行軍和交戰時可能發生的一切;對怠惰者嚴懲不貸。

    熟悉整軍經武之道使人在戰鬥中勇氣倍增。一個人只要堅信對自己的事業完全在行,他就會無所畏懼。實際上,一支人數較少,但訓練有素的隊伍在作戰時往往更易於奪取勝利,而龐大臃腫、缺乏訓練的烏合之眾是注定會大敗潰輸的。

    二、從根本上講,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從哪些省份、從哪些民族招募青年士兵更相宜。任何地方,人都有懶惰和勤奮之分。不過,某些種族的人在武事方面要強於其他種族,而且不同的天穹之下的氣候條件對於人的體力和精神力量影響頗大。

    在這裡,我們不能不追記一下某些大學問家曾予肯定過的看法。所有住得離太陽近的地方的種族,能沐浴到陽光的輻射。誠然他們的天資比較聰穎,但有人說他們體內的血液比較少,因而在白刃格鬥中缺乏堅毅和頑強精神;他們害怕負傷,因為知道自己體內少血。反之,北方諸民族遠離太陽熾熱的光線,儘管他們並不那麼敏慧,可血液充沛,精神飽滿,生氣勃勃,而且總是特別熱衷於廝殺。因之,應當從那些氣候溫和的地方去招募新兵,應當招募那些血液充沛,不怕負傷,甚至視死如歸的人來當兵。當然,他們也不應該是失去理智的人,理智可以使他們在軍營生活中保持節制,而在戰鬥中會有助於他們定下合理的決心。

    三、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哪樣的新兵更加有用,是農村兵還是城市兵?我覺得,在這方面從來不曾有過疑慮:農村出來的人對於搞武事說來要合適得多。因為他們頭頂遼闊的藍天,是在勞動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能夠忍受陽光曝曬,對於夜間的濕度並不在意,沒有澡洗也不在乎,更不知奢侈為何物;他們心地純良,有點小惠就很滿足;有一副能夠承受各種勞動的身軀,農村生活使他們養成了操持鐵器、挖壕掘溝、肩挑背扛的習慣。

    不過,有時候也有必要吸收一些城裡人參軍。城市兵一旦註冊入伍,首先要讓他們學習幹活,跑步,負重,經受陽光曝曬、風塵吹撲,能滿足於粗茶淡飯,能在露天或者簡易帳篷裡留宿。要在學會這些以後再去教練他們如何使用兵器。在進行遠距離行軍時,要讓他們到邊遠的兵營去,多派他們去巡邏放哨,讓他們遠離城市的誘惑,以此發展並加強他們的體力和精神力量。

    應當承認,在羅馬建立城市之後,羅馬人總是從城裡走上戰場的,但那時他們並未受奢華生活所腐蝕:「年輕人在野外跑步和操練之後往往汗流浹背,於是便到台伯河裡去游泳,洗淨汗水。」同一個人,既是軍人,又是莊稼人,不過掉換一下手中的工具罷了。

    這在當時是很平常的;大家都知道,當人們規勸昆圖斯?辛辛納圖斯實行****獨裁時,他還在地裡耕作呢。可以認為,軍隊的主力應由農村(的兵員)來補充。我說不清道理,但現實確是:品嚐過生活樂趣越少的人,越是不怕死。

    四、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應徵人伍的新兵的年齡問題。假若要保持古老的傳統,那誰都清楚,應當在人們發育成熟之初就將他們招募入伍。學東西從年輕時期就起步,不僅掌握起來快,而且會學得更好。再則,軍事上的敏捷和機靈,跳躍和奔跑的熟巧,理應在軀體隨著年齡增大而變得衰弱之前練就才好。機警是指經過一系列持續的訓練使戰士變得剛毅而精力充沛的一種素質。所以,一定要挑選年輕人來當兵。正如薩盧斯特所說:「年輕人要想在戰爭中經受一切,就必須在兵營生活的實踐中學習軍事。」一個青年在受完訓練教程之後仍未滿戰士所應達到的年齡,他若為此感到懊惱,那要比他為已經過了這個年齡因未受到訓練而傷心好得多。

    整個訓練教程應當有一段持續的期限。但願人們不要以為掌握武器的本領是一項不起眼的或者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你想成為一名騎兵,或者步兵射手,或者持盾兵,就必須研習各種兵器和使用兵器的方法,以便能在原地,不紊亂隊列,不妨礙戰友,用大力把金屬矛投向指定的目標,能挖壕溝,學會靈巧地使喚矛,操持盾,擋掉迎面飛來的標槍,能預先避開襲擊,也能勇敢地承受來襲。對於學會了所有這些本領的年輕軍士來說,同任何敵人廝殺就不僅不會感到恐懼,而是樂於去與他們搏鬥了。

    五、我們知道,對於新兵的身高從來就有按精確尺碼規定的一定要求。兵陣兩翼的騎兵和軍團前列大隊的步兵,他們的理想身高是6英呎,至少也要達到5英呎10英吋。當年,挑選的餘地比較大,因為希望從軍的人比較多,即使在城市居民中公民的責任感使一部分最強壯的年輕人仍保持著選擇軍事職業的志趣。據此,假如真的有什麼要求的話,應予注意的與其說是身高,不如說是膂力。這個說法是對的。他說過,蒂德烏斯儘管個子矮小,他使喚兵器的本事可大得很。

    六、擔當募兵任務的人在挑選兵員時,一定要特別關注他們的臉部表情、視線眼神、整個體態都能配得上補充軍隊所需人員的條件。這一點不僅在人,即使對馬和狗也是可以根據許多表徵予以鑑定的。有些大學問家對此理解深切。比如曼圖亞的詩人曾說過,這種情形同樣可以比照蜜蜂的狀況觀察到(見《農事詩》:

    它們有兩種不同的類別:一種強些,一眼就能辨明,渾身熠熠發光;另一種惰怠,令人憎厭,拖著鼓鼓的肚腰,醜陋不堪。

    但願將要獻身於馬爾斯事業的年輕人有這樣一副外相:活潑的雙眼,筆挺的腰背,寬厚的前胸,肌肉強健的肩膀,有力的雙手,長長的指頭,恰到好處的腹部;他們的下半身應當乾瘦些,小腿肚子和兩腳不能因食肉多而過於肥大,而應該是肌肉發達,強壯有力的。如果你發現一個新兵身上具有這些特徵,那就不必拘泥於他的身高。強壯有力的軍士比之大高個子軍人會更有用處。

    七、下面我們再探討一下,在挑選軍人時,哪些職業的人應當被選中或者被否棄。我認為,垂釣者、捕鳥人、糖果點心師傅、紡紗織布的,以及所有從事同女人柔情有關的差使的人,都應該從兵營裡轟走;而鐵匠、制車能手、屠夫、追捕鹿和野豬的獵手則應當募選來擔任軍職。國家的福祉整個說來取決於募選的新兵不僅應該在身體方面,而且應該在精神方面都是最優秀的;帝國的實力,羅馬人民的穩定和安全都是建立在募兵時認真細緻地進行如是篩選的基礎之上的。

    不能認為這件事很容易做到,不可隨隨便便將其委託於初出茅廬之輩。大家知道,古人在這方面有許多突出的優點,其中塞多留便以擅長募兵著稱。承擔守衛行省和決定戰爭命運的年輕人(如果兵源充足,有挑選餘地的話),在出身門第和個人德行方面都必須是無可挑剔的。榮譽感使軍人成為優秀分子;責任感不允許他們遇難而退,使他們成為勝利者。如果說大部分時間只是在兵營裡閒散虛度,到頭來培養出一批膽小鬼,那有何裨益可談?延長軍中服役的時間從來無法彌補募兵工作中對新兵進行初試時犯下的失誤。這一點,不管從自身的體驗,還是從歷史實例中我們已深有所悟;最慘的敗北都是由於長期的和平環境使募兵工作缺少應有的認真細緻態度,以致越來越多的傑出年輕人爭相去民事崗位就職所造成的。有時候,有些原本屬於大莊園主名下的新兵,由於負責募兵事務的官員徇私情或者故意疏怠,被招募之後又配給了原先的主人。所以,應當讓大人物出面,而且要極其認真細緻地把那些適合軍隊需要的青年人選拔來從軍。

    八、被招募來的新兵不應立即取得軍人標識[註:英譯本在此處有一方括號,其中的文字是:[這標識是烙印在戰士手上的,用熱鐵烙,也可以用別的方法烙,但那是無法去除的。]]。起初,他們應當接受試練,看看是否真正適合從事此種職業。我認為應當檢驗他們的機敏性和膂力,看看他們能不能學會操持兵器,有沒有作為一名戰士所不可或缺的勇敢精神。雖然許多人乍一看似乎完全符合條件,但一經檢驗就會發覺根本不合格。應當將不合格的人淘汰掉,再挑選強有力的人來替代他們。要知道,一旦發生衝突,真正起作用的並不是軍人的數量,而是他們的勇敢精神。

    如是,當新兵註冊登記之後,就應該通過日常的訓練培養他們掌握兵器的本領。但由於長期的安定環境所造成的疏怠使日常訓練顯得鬆弛。怎麼能讓自身對整軍經武之事昏昏然的人去教人操習武事呢?我們應當從歷史上或者(專門的)書卷中去發掘古時有關的規則和習俗。可是,古人為我們敘述的僅僅是某些軍事事件和戰爭的結果,而我們現在十分需要的東西,恰如眾所周知地那樣往往被他們擱置一邊。

    誠然,無論是拉西第夢人、阿非利加人或者希臘人都曾寫過整本整本有關許多戰術原理方面的書籍。但是我們還是應當研究羅馬人自己的兵法:正是羅馬人在原本很小的地盤上擴展成一個大帝國,其疆域幾乎達到太陽升起的地方,達到世界的盡頭。著重研究羅馬兵法的必要性迫使我讀遍許多著述家的作品;我將在這個小小的卷本裡儘可能準確地來敘述著名的監察官加圖對兵法的見解,大著作家科爾內柳斯?塞爾蘇斯和弗龍蒂努斯堅持不懈地反覆闡明的觀點,勤奮的軍事法規的化身和捍衛者帕泰恩在他的作品裡所記敘的內容,以及可以從奧古斯都、圖拉真和哈德良的敕令中引申出來的精髓。我自認我本人在這方面不具備任何特別的威望,但我在這裡提及的那些人物的見解卻是流傳極廣的。我以一定的格式將其轉述出來,也可以說是對之進行一番簡述。

    九、對新兵實施的第一堂軍事訓練課應該是走步伐。無論是行軍還是在兵陣中,首先要注意使全體軍士在運動時保持正確的隊形。而要達到這一步,只有依靠堅持不懈的操練,使大家學會既快捷又均衡地運動。一支部隊如果遭分割,而又不能保持嚴整的隊形,那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一般說,夏季走步5個小時可達20英里;如更快一些,所謂走大步,同樣時間內可走24英里。快於這個速度,就是跑步了。跑步的時間距離很難確定。青年軍士尤其應當勤練跑步,善跑有以下幾點功效:能夠向敵人發起猛烈攻擊;必要時能迅速搶佔有利地形,以趕在同樣準備如是行動的敵人前頭;能迅速而大膽地前去偵察敵情,並飛快地折返回來;進而更易於突擊潰退中的敵人的後方。

    軍士還應當通過堅持不懈的訓練學會跳躍,學會躍過溝壕,翻越任何足以成為障礙的高地;一旦遇上類似的困難,能夠毫不費力地予以排除。此外,在戰鬥進程中,在刀槍如林、箭似飛蝗的戰場上,一名戰士若能以跑步、躍進而運動,那他就能殺傷敵人,使之喪失視力,震撼其神經,並在其未及作好準備進行自衛或擊退對手之前,即令之受到沉重打擊。薩盧斯特曾這樣描述過偉大的格奈烏斯?龐培的習武,「他跟機靈鬼比跳躍,跟飛毛腿比跑步,跟大力士比槓鈴」。否則,要是不持之以恆地堅持習武,即使他自己,又使他的部隊得到這樣的鍛鍊,他又怎敵得過塞多留呢?

    …………………………………………分割線………………………………………………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到,大量包含著作者自身見地的內容,毫無疑問的將《兵法簡述》的作用性提升到超過《謀略》的地步。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即使是《謀略》引述了大量例子,但是《謀略》本身因為更像是敘事詩而受眾面較低。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6
第七十二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9)

    一本好的兵書,它讓人接受的根本,主要是這一本兵書能否讓一個學習觀看的人能夠簡單明白。

    《謀略》雖然引用了大量的事例,但是不客氣的說一句,那就是假如沒有一定學識,甚至是可以說相當的歷史功底的人,在觀看《謀略》的時候,很有可能根本不知道其中相當一部分的例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尋根究底,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那就是《謀略》確實在讓一個人在理解軍事相關水平的說明的層面上,遠不如《兵法簡述》。

    ……

    《兵法簡述》有一部分內容很有意思,那就是這一部分內容與《制勝的科學》有著一些類似,那就是該怎麼樣訓練一支部隊。

    當然,兩者有著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制勝的科學》在某個意義上則是「排槍黨」的作戰教程,而《兵法簡述》的這部分內容,則是作者對於當其時新兵的訓練的理解。

    十一、在古人的書卷裡記載著他們訓練新兵的方法。他們用樹條像編制籬笆那樣做成盾,這種「籬笆」樣的盾的重量要比國家規定的普通盾重一倍。同樣,發給新兵的不是真的劍,而是比劍重一倍的粗木棍。就這樣他們不分清晨還是午後堅持朝木製的人形靶練習刺殺。

    利用人形靶進行訓練不僅對軍士很重要,就是對角鬥士來說也會得益匪淺。無論是在競技場上還是在戰場上,一名軍士要是從未刻苦地在人形靶上下過功夫和學過技藝,那他就不會成為不可戰勝的高手。

    每個新兵都必須親自把木製的人形靶打進地裡去,要讓它直挺挺地穩穩地立在那裡,其高度有6英呎。新兵應該對著這種人形靶就像面對真正的敵人一樣,用自己的「籬笆」盾和粗木棍,就像使用真的劍和盾一樣進行訓練。他應當時而竭盡全力去刺傷它的頭和臉,時而攻擊它的兩肋,時而向它的小腿刺去,盡力砍傷它的胴窩;一會兒倒退,一會兒躍進,一會兒撲過去,就像對付真正的敵人一般。他應該在這個靶子上做盡所有的攻擊式樣,練就各種軍事動作的所有技藝。在操練這些動作時,要時刻特別注意讓新兵在殺傷對方的同時力避暴露自己身體的任何部位,以免被對方擊中。

    十二、此外,古人練習廝打時重視操練刺殺敵人,而不是亂砍一氣。對於那種戰鬥時只會亂砍亂劈的人,羅馬人不僅很容易戰而勝之,而且往往拿來取笑。如果一味砍劈,不管你用多大的力氣,往往不會致命,因為對方對身體的重要部位總會用武器進行護衛,骨骼本身也會起到保護作用。反之,當刺殺時你可以把劍刺進去起碼2英吋,這就足以使其傷重致死;當然此時必須把利器刺及十分重要的部位。另外,當你砍劈時,你的右手和右肋都呈暴露狀態,而當你刺殺時,則身體各部位都是不暴露的,而且可以在對方尚未發覺時即將其殺傷。這就是為什麼羅馬人在交戰中主要使用這種辦法的道理;平時新兵訓練時使用重一倍的這種樹條盾和粗木棍,而戰時他們手中的真傢伙卻是輕了許多的武器,這樣他們就會覺得很輕鬆,因而作戰起來就會更加鎮定自若,更加精神抖擻。

    十三、新兵還應當深入而認真地做好戰術演練,這是由專門家相傳給我們的學問,這一做法部分地保留至今。眾所周知,即令如今,在所有交戰中,那些長於部署兵陣的人總要比別人更善戰。由此可以理解,受過訓練的軍人要比未受過訓練的人強,因為懂戰術的人在作戰方面總歸要超過其他同伴的。

    我們的祖先嚴格遵守這樣的訓練制度,對此非常看重,以至對於學習過操持武器的人要獎勵雙倍的薪餉,而那些在這類演練中成績欠佳的人,則不發給穀物,代之以大麥。若要重新領取那份小麥,就必須當著軍團長、指揮官和高級軍官的面用事實證明他們確已能夠完成兵法的一切要求。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是否幸福、是否光榮,要看它有沒有足夠數量的經過訓練的軍人。要知道,無論我們的衣裝多麼華貴絢麗,金銀首飾多麼光彩奪目,這些東西無法強使敵人敬畏或者喜愛我們,只有懾於我們的武裝,他們才會馴從我們。加圖所言極是,他說,在別的事情上犯下某種失誤,那是可以在隨後加以改正的,惟獨在交戰中敗北,則是無法改正的,因為懲罰會立即隨著失誤而至,結局無非是兩種:要麼參與交戰的人由於怠惰和未經訓練而即刻身亡;要麼趁機逃竄,進而他們也就永遠失去了與勝利者較量的勇氣。

    十四、現在讓我回到開頭的題目上來。新兵在接受用粗木棍向人形靶進行刺殺訓練時,還要練習像對付真人那樣朝人形靶投矛,這種矛比以後使用的真正的矛要重。這時,操練掌握武器的人會注意到要把這矛投擲出去是必須花很大力氣的。一個新兵在把矛投擲出去之前一定要先看清目標,要練習投中靶子,至少也要投到靶子附近。經過這樣的訓練會增強臂力,掌握投矛的經驗和熟巧。

    十五、對於募選時被認為最適合於當弓箭手的第三等級和第四等級年輕的新兵,應當讓他們堅持使用競賽用的木製弓箭操練射靶技術。為此,應當選拔幹練的專職教頭去培養弓箭手掌握最佳的機敏性,訓練他們如何端正地執弓,如何有力地開弓,以求左手保持平穩,右手按規範拉曳,同時將視線和意念集中於射殺對象。總而言之,無論是騎射還是步射,都要使他們練就一手百發百中的硬功夫。要想使功夫達到如是程度,必須勤學苦練,必須鍥而不捨,持之以恆。

    優秀的弓箭手在交戰中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加圖在其論述兵法的著作中曾說得十分明確;克勞狄烏斯則在他的軍隊裡組建了龐大的弓箭手部隊,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並終於打敗了過去遠比他強大的敵人。努曼蒂亞人曾強使羅馬軍隊屈辱地從牛軛下鑽過,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在與他們交戰之前認定,只有每個百人隊都配置一部分經過選拔的弓箭手才能擊敗對方,否則斷無取勝之可能。

    (按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軍事改革,軍事組織和財產等級密切相關。第一等級應提供98個百人隊(centuria),其中18個騎兵百人隊,80個重裝步兵百人隊;第二、三、四等級各出20個步兵百人隊;第五等級出30個輕裝步兵百人隊。不同等級的百人隊的人數是不相等的。凡17至60歲;一說17至46歲)的有產公民,皆有自備武裝和給養服役的權利和義務。裝備隨財產等級而有所差別。比如第一等級的公民備有頭盔、胸鎧、脛甲、圓盾、短劍和長槍等全套武裝,以下等級依次減少。第三、四等級公民備有弓箭和投擲矛,因而適宜於當弓箭手和投矛手。)

    十六、還應盡力訓練年輕人學會投擲石塊,用手投或借助投石帶。據說,首先發明投石帶的是巴利阿里群島的居民。島民都要認真練習投石本領。如果孩子們不能使用投石帶將指定的石塊擊中食物,母親就不許他們進食。對付頭戴盔胄,身披鎧甲的戰士就常常用投石帶或投射器投擲大石塊,這些石塊比任何箭矢重得多,儘管打下來只能傷及身體的某個部分,但卻可以在不見大量出血的情況下致敵於死地。大家都知道,在古時的一切交戰中都有投石手參加。全體新兵都要通過單個訓練學會這項本領,因為攜帶一條投石帶不會增加任何負擔。有時戰事會發生在佈滿石塊的地形上,有時則必須守住一個山頭或者一塊丘阜,或者需要用石塊或投石帶擊退包圍城堡或城池的蠻族人。

    十七、必需向年輕的新兵傳授怎樣使用一種叫做馬蒂奧巴布利的鉛球。古時,在伊利里亞有兩個各有6000人組成的軍團,因為他們非常擅長而且力大無比地使用這種投擲器具,人們便以馬蒂奧巴布利(大力神投手)稱呼之。大家也都知道,長時期來他們參與了歷次戰爭,戰績輝煌。戴克里先和馬克西米安兩位稱帝后覺得應當給這兩個馬蒂奧巴布利軍團封號;於是一個軍團被命名為朱比特軍團,另一個軍團則被封為赫拉克勒斯軍團。兩個軍團比其他軍團受到兩位皇帝更多的鍾愛。

    他們的盾上都帶有五顆這種馬蒂奧巴布利鉛球。只要士兵們適時地投擲這些鉛球,那麼持盾兵(重裝兵)就同樣能履行弓箭手的職責。他們能夠在白刃格鬥之前,甚至能在標槍和箭鏃飛抵之前便重創敵方的人和馬。

    十八、不僅對新兵,即使對基幹人員也要不斷加強馬術訓練。很明顯,這種訓練課目儘管如今已不大受重視,但卻仍然保留著。通常架置一些木馬(「鞍馬」),冬天搭上個棚子,夏季就露天進行練習。起初,年輕的新兵只是徒手練騎術,以便先掌握熟巧。隨後再持械操練。訓練時還要注意使新兵從左右兩側上下馬,同時要手持馬刀或矛。必須堅持不懈地在和平時期盡力加強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受訓者在一旦戰鬥突發時能毫不遲疑地躍身上馬。

    十九、還必須嚴格訓練年輕的新兵在負重60磅的情況下健步行軍。在艱難的路途中負重行軍是由於有時必須隨身既攜帶糧秣,又攜帶武器的緣故。只要養成這種習慣,就不必顧慮這會有多大的困難了。事前堅持不懈地加強訓練便能使任何難事變得輕而易舉。

    古時軍士們就常常這樣做,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維吉爾的作品(《牧歌》第三章第346首)中得到證明。他寫道:

    羅馬人酷愛自己的武器,任重而道遠;他們會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隊伍齊整,營壘森嚴。

    二十、寫到這裡,我要進而言明,應當讓新兵通過操練掌握一些什麼武器,或者說給他們裝備些什麼的事了。在這方面古風幾已蕩然無存。我所指的是:儘管騎兵的裝備由於仿照哥特人以及阿蘭騎兵和匈奴騎兵的模式有所改進,但步兵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他們的防護裝備已全都沒有了。從建立城邦之初到格拉提安皇帝統治時期,步兵一直是披鎧甲、戴頭盔的。但隨著怠惰之風和貪圖安逸自在的陋習滋長起來,野外訓練中止了,有人還認為裝具太笨重,於是軍土們也就很少再穿戴護具了。

    漸漸地有人向皇帝提出免穿鎧甲,後來又提出免戴頭盔等等諸如此類的要求。可是在與哥特人爭戰中,由於我們的軍士胸前毫無防身之物,腦袋也沒有什麼遮護,他們的傷亡極其慘重,敵人如雨般的箭鏃奪走了他們的生命。而即使在連遭如此重大的失敗,這些失敗又使如此多的城市遭致毀壞之後,居然還是沒有人去關心讓步兵戰士重新穿戴上他們的鎧甲和頭盔的事。

    一支部隊布好陣勢,而軍士們幾乎毫無防身護具,處在敵人的攻擊之下,連連有人負傷,這時他們腦子裡所想的與其說是怎樣作戰的問題,不如說是如何逃命的事情。實際上,身上沒有鎧甲,頭上沒有頭盔的步兵弓箭手,如果他們使用弓箭,無法持盾,那他們又怎樣來防護自己呢?那些龍標手和旗手,左手執著標竿和旗杆,而胸前和頭上全無護具,他們在交戰中又能做些什麼呢?

    對於那些很少進行操練,很少接觸武器裝具的步兵軍士來說,鎧甲和頭盔實在是太沉重了。當然,假如他們每天都使用這些相當沉重的武器和裝具,甚至能隨身攜帶著,久而久之也就不會感覺到它們的重量。誰要是承受不了攜帶古老的防護裝具的勞累,那就會使自己的身軀處於毫無防護的狀態,進而將不可避免地遭到傷亡,甚至冒被俘或者叛國逃跑的危險,那豈不更悲慘得多了嗎?所以,他們拒絕訓練,不願吃苦受累的做法實際上使自己蒙受到極大的恥辱,這就無異於綿羊任人宰割一般。

    ………………………………………………分割線…………………………………………

    從這一部分的內容來看,《兵法簡述》成為了一種「科普」書籍。但是在某一方面而言,這一種內容描述對於理解當其時的羅馬軍情況,有著一定的幫助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6
第七十三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10)

    《兵法簡述》的篇章大概與《謀略》差不多,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兵法簡述》在介紹作者的一些理解見識的內容上,要比起《謀略》要豐富不少。

    而《兵法簡述》有一點是《謀略》無法比擬的,那就是在《兵法簡述》當中,很大程度上介紹了羅馬人的軍事簡述。

    這一點也許不是一個很多人都認為不錯的內容,但是毫無疑問的,作為一本軍事典籍,這樣的內容也算是符合題材。

    而正如後世英譯本的一些描述可以看到,即使是翻譯者都認為這些描述,非常有意義:

    在卷二中,韋格蒂烏斯論及軍團的編成及其軍官,論及古時的晉陞制度和軍團會戰時的佈陣。我發覺,羅馬人規定士兵們存錢的做法跟如今美**隊的做法實乃同條共貫;彼時警衛和值勤的登記辦法現在仍在沿用,而羅馬的警衛值勤制度與我們的內務指南也僅有細微的差異。

    從對野戰樂隊的記敘中可以看出,原來它便是當今美國將其作為裝飾排場之用的先驅。照韋格蒂烏斯的說法,軍團之所以戰績輝煌,賴於其武器裝備和機械設施,以及它的士兵的英勇無畏。一個軍團擁有55架弩炮(一種投擲機械),用以拋射標槍,以及10台由公牛拖拉的石弩(一種機械投石器),用以投擲石塊。每個軍團都配備有架橋器材,有許多「用長長的繩索或鏈條串接在一起的獨木舟」。此外,「不管需要怎樣的勤務,營地都有力量和條件建成一座堅固設防的城堡」。培養工匠的工作也就是為履行現在由軍隊中各種勤務部門履行的一切職責做好準備。

    ……

    《兵法簡述》有著比較詳細的介紹羅馬人軍事的內容描述。

    而按照相應的內容以及時間推測,這些內容應該是公元三世紀前後羅馬人的軍事配備為主的。

    導言:

    陛下對先人有關各種軍事教令的細節瞭如指掌,深察其情,因而運用起來可謂得心應手。這一點可以從一個接續一個的勝利和凱旋中得到證明。事業的成功是技藝高超無可爭辯的明證。可是,沉著鎮靜、戰無不勝的皇帝陛下,您依然還要以您那虛懷若谷的氣度,竭力從各種古代典籍中探求實例和材料,儘管近年來您的許多功勛早已蓋過了古時的輝煌。如是,當我決定在我的這個卷本中向陛下簡短地敘述這一切時,與其說那是為了施教,不如說只是稟報情況而已;我對您的深深的敬意使我輾轉反側,驚恐不安。

    作為人類的主宰和領袖,一切蠻族的征服者,還有什麼比之盡心盡力地在整軍經武的學理和方法方面不斷探索新的內容更加恢弘的呢?抑或由您頒下一道旨令,讓人家去描述您本人業已實行過的一切,豈不更好?而從另一方面講,違抗如此偉大的皇帝的委託,在我看來簡直就是犯罪,理應受到懲處。因是,我服從了,但又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感受到那實在是勉為其難;如若我拒絕,我當真害怕那該是更加不恭的舉止。陛下無限的寬宏使我獲得巨大的勇氣去從事這一極富冒險性的事業。

    其實,作為您的忠誠的僕人,我早就將關於募選和訓練新兵的一冊小書呈獻給您了,為此我是不該遭到非難的。

    如今,既然我原先顧慮重重的勞作不會受到懲處,我也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直接按照旨令去做這件事情了。

    從導言中的內容來看,當其時《兵法簡述》的出現很有可能是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原因,至於這樣的原因到底是如何,後世也沒有一個比較確實的論調。

    而從內容來看,正如導言的描述一眼,卷二的篇幅很大程度上描述了羅馬人的軍事體制:

    一、軍隊[正如羅馬人民的大作家、大詩人在其著作中所稱,乃由武器加男子漢所合成,分為三大部分:騎兵、步兵和水師。騎兵部隊之所以稱作側翼(alae)是因為恰如飛鳥的雙翼從左右兩面掩護著兵陣。如今人們亦稱之為「執旗隊」,因為騎手們揮舞著旗幟;現在這種旗幟也有稱「火舌」的[註:稱「火舌」的都是小旗。]。還有另一類騎兵,因隸屬軍團編制而叫軍團騎隊,穿戴護腿(ocreati)的所謂騎士隊便是軍團騎隊的實例。

    水師也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船稱作利布爾納[註:俄英兩種譯文對此詞的處理均取音譯,漢譯隨之,其由緣請參閱本書卷五之第三節。],另一部分是武裝帆船(巡洋用)。騎兵守衛平原;水師保衛海洋和江河;步兵堅守高地、城市、平坦地和懸崖峭壁。由此可見,國家最需要的是步兵,因為它守衛的地域最大,而這支龐大的隊伍所消耗的東西卻最少。

    「隊伍」(exercitus)這個名稱的由來緣於其自身的基本作業,即隊列訓練(exercitium),這可使它永遠不會忘記為何以這一名稱稱謂的要義。

    步兵也分成兩類:輔助部隊和軍團。輔助部隊一般由具聯盟(socii)關係或者條約(foederati)關係的部落派出。羅馬人特有的那種英勇無畏的精神通常而且主要由正規軍團來體現。「軍團」一詞來源於e-ligers(選拔),這個詞的涵義本身要求募兵者必須具備忠誠和勤奮的品德。一般說選入輔助部隊的人數較少,而進軍團的人要多得多。

    二、馬其頓人、希臘人和達達尼人,總的說來都排方陣,而且每個方陣要部署8000名武裝軍士。高盧人、克爾特伊比利亞人,乃至大多數蠻族人在交戰中每一方陣也常常要使用6000名武裝軍士。羅馬軍團一般有6000名戰士做軍事勤務,有時還會更多些。

    現在我按照自己的觀點來表述一下在軍團和輔助部隊之間有些什麼區別。

    輔助部隊在開赴戰場時來自不同的地方,人數不一樣,他們之間先前沒有什麼聯繫,訓練不同,彼此並不熟悉,習俗也不一樣。他們的作戰方法不同,使用的武器各異。如果在交戰之前共同戰鬥的各部隊之間差異太大,要奪得勝利自然不會那麼容易。再則,既然在征戰中全體軍士的運動和隊列都必須按統一的信號和命令執行,要是過去大家從未在一起相處過,更談不上十分默契地聯合行動過,也就很難協調一致地去執行這些命令。可是,即便是這樣的隊伍,只要迫使它們天天用各種課目進行強化訓練,不出一年,也能取得明顯的效果。輔助部隊總是作為輕裝兵配屬於軍團的戰鬥隊列,在交戰時與其說主要起配合作用,不如說是一支快速支援力量。

    軍團自身則有若干個重裝的全建制大隊,也就是有主力兵、劍矛兵、後備兵,以及類似於輕步兵的先頭部隊,即標槍投手、弓箭手、投石手、弩炮手的隊伍;還有屬於自己編制的軍團騎兵。他們執行同樣的命令,團結友愛,協調一致地構築營地,操練兵陣,實施交戰,在各方面都是完整一體的,不需要任何外部的支援,——這樣的軍團通常能夠戰勝任何兵力的敵人。偉大的羅馬帝國便是證明,它就是依憑這些軍團浴血奮戰,打敗了無計其數的敵人,這些敵人是經過選定的,有的則是形勢提供了與之交戰的機遇。

    三、有些部隊至今仍然稱作軍團,但由於對過往年代的輕蔑,軍團的堅強的實力已經衰敗。當年人們獲獎是因為英勇善戰,而今則靠耍陰謀,施詭計;當年軍士得到陞遷是因為他們能吃苦耐勞,如今則是徇私情。再,在統帥的侍從們服役期滿後,按規矩發給服役證書,打發他們回家;留下的空缺不再安排別人。

    有些人由於體弱多病不適於服役,理應退伍;另一些人開小差或者因各種偶然事故而喪命。若此,不要說是每個月,就是每一年也沒有多少年青的新兵來補充軍團的缺額。因此不管原先的部隊何等的人多勢眾,從員額上講它已經開始在萎縮了。軍團人數之所以越來越少還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它們的任務艱巨,武器沉重,責任重大,紀律嚴明。許多人爭先恐後地往輔助部隊跳槽,也是因為那邊的勞務輕鬆,而獲獎的機會倒反而更多。

    著名的老加圖,作為軍人在戰鬥中無往而不勝,他擔任執政官期間常常率軍親征,他認定,惟有撰寫一部兵書,才算為國家謀求更大的福祉。理由是英勇行為只能在一代人中留下記憶;能寫出為國家造福的東西來,則可以流傳千古。許多其他的人也倣傚加圖著書立說,尤其是弗龍蒂努斯,他的力作備受聖明圖拉真所嘉許。對他們的教誨,對他們的訓示我將務求表述得簡明、準確。

    維持一支軍隊,不管你是殫精竭慮還是怠惰疏懶,都要支付同樣的費用。至高無上的奧古斯都皇帝[註:「奧古斯都」一詞原有宗教涵義,意為「諸神推崇之人」,後成為羅馬帝國元首和皇帝的稱號。這裡的「奧古斯都」是指本書呈獻於的那位皇帝。公元284年戴克里先登上皇位,改元首製為「多米那特製」(即君主制)。

    他讓馬克西米安主管帝國西部,駐蹕意大利北部的米蘭;他本人則主管帝國東部,坐鎮小亞細亞的尼科美底亞(今土耳其的伊茲米特),兩人均稱「奧古斯都」。293年兩位共治者各任命一名助手,稱為「凱撒」(副帝),分別治理部分地區。這就形成了「四帝共治制」。同時規定,「奧古斯都」在20年任期屆滿後交卸職權,讓位於「凱撒」;兩位「奧古斯都」將其屬下的「凱撒」收為養子,並將女兒嫁給「凱撒」,以期用血緣婚姻關係保持世襲統治,防止非法篡位和宮廷政變。

    這種多帝同朝共治的制度延續了很久。下文「當皇帝一接受奧古斯都的帝號,他就是盡善盡美,體現神的意志的代表……」亦此義。如果由於您的旨意而使整軍經武的強固秩序得以中興,使您的先王們的瑕疵得到彌補,那不僅對於當今時代,而且對於未來世紀,都將得益匪淺。

    四、所有的史學家都認為,每一位執政官在出征伐敵時,不管對方兵力多少,他所率領的部隊總不會超過兩個軍團,最多配屬若干盟邦的輔助部隊。這是軍團訓練有素的反映,也是他們對自身充滿必勝信心的表現。他們認為,有兩個軍團完全足以應付任何一次戰爭的需要。我將根據軍事法規範來敘述古時軍團的編成。

    如果這一敘述略顯晦澀或者不那麼流暢,我也不該受到責備,那是這個題目本身難度實在太大所致。因此,對於這一篇記敘應當反覆多次地讀,專心致志地讀,務求全面理解,牢記在心。無疑,哪一位皇帝確能把握兵法精髓,使他的軍隊不論多寡都能善征慣戰,那他的國家必將無敵於天下。

    五、如此說來,只要我們能夠精選到既富勇敢精神,又有強健體魄的年輕的新兵,能堅持四個月或者更長時間的天天訓練,那就能遵奉我們戰無不勝的君主的旨令,幸運地在他的領導下組建起我們的軍團來。

    一旦軍士們的皮膚上烙上無法去除的標識,就可將他們登記註冊,隨之要讓他們立下誓言,這叫軍人誓辭。他們要以神、基督和聖靈的名義,以皇帝陛下的名義起誓,陛下是除神之外人類尤其應當尊重和崇敬的對象。當皇帝一接受「奧古斯都」的稱號,他就是盡善盡美、體現神的意志的代表,他的臣民就應當對他表示忠誠和崇拜,就應當為他做出殫精竭慮的效勞。

    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軍士,只要他們認定誰是按照神的意志實施統治的,他們就會像為神服務一樣地服務於他。如是,軍人們宣誓將竭盡全力去做皇帝命令他們做的一切,將始終堅守崗位,為了羅馬帝國的利益視死如歸。

    六、一個軍團有十個大隊。第一大隊在人員數額和素質上都要優於其他大隊。編入這個大隊的男子在出身和教育程度方面都是優秀分子。它榮持鷹幟,這是羅馬軍團的主要旗幟,同時也是整個軍團的軍旗。它是帝王們形象的紀念標誌,也就是真正的神聖的軍旗。這個大隊有1150名步兵,132名穿著鎧甲的騎兵,素有「千人大隊」(cohorsmiliaria)之稱。

    它是軍團的主體,當需要投入戰鬥時,佈陣就從它排起。第二大隊由555名步兵、66名騎兵組成,稱作「五百人大隊」(cohorsquingentaria)。第三大隊也有555名步兵和66名騎兵,通常要求這個大隊的人員特別強壯,因為他們的位置在兵陣中央。第四大隊由555名步兵和66名騎兵組成。第五大隊也是555名步兵和66名騎兵,編入第五大隊的也必須是堅定強壯的軍士,因為和配置在右翼的第一大隊相對應,第五大隊在左翼。這五個大隊構成第一排。

    第六大隊有步兵555名、騎兵66名,編入該大隊的年輕的新兵應是精銳力量,因為在第二排裡它的位置就在鷹幟和帝王圖像後面。

    第七大隊由步兵555名和騎兵66名組成。第八大隊由步兵555名和騎兵66名組成,它的建制中應有無畏勇士,因為在第二排裡第八大隊位居中央。第九大隊由步兵555名和騎兵62名組成。第十大隊也由步兵555名和騎兵62名組成,通常該大隊也由優秀戰士編成,因為在第二排裡它配置在左翼。

    整個軍團就由這樣十個大隊合成,總人數為步兵6100名,騎兵730名。在一個軍團裡不會出現少於這個員額的情況;有時,如果有命令不止建立一個千人大隊的話,那麼徵募的人數就會大於以上的員額。

    ……

    從以上的內容描述,可以明確的看到當其時羅馬軍體制當中的核心——軍團的編制情況,這一點對於研究羅馬軍事而言,有著很大的幫助。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6
第七十四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11)

    羅馬人在進入到帝國制度的國家,也就是成立了羅馬帝國之後,其軍事方面的發展可以說相當迅速。

    但是在一些方面而言,羅馬帝國在進入到新紀元的時候,對外開拓的力度有所削弱。

    而這一點因素是相當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點,那就是羅馬皇帝當其時的執政能力成為了非常關鍵的因素。

    而《兵法簡述》的出現,似乎與當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兵法簡述》的第一個完整的讀者,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的羅馬皇帝。因為這一點在《兵法簡述》的每一卷前言當中,都毫不忌諱的被作者提出,尤其是第三卷的前言,更加是直接點名了這一點:

    據古文獻記載,在馬其頓人之前,世界霸主是雅典人和斯巴達(拉西第夢)人。誠然,雅典人不僅精於武事,而且在其他各種技藝方面也都業績輝煌;斯巴達(拉西第夢)人則僅限於對戰爭備加關注。然而,史家認為,正是他們首先憑藉從交戰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得出某些結論,並將其編著成書的。當時普遍的看法是武事無非是英勇無畏,在某種程度上再加上機遇;而他們則主張要重視作戰經驗,要研究訓練和戰術問題。他們提升兵法教官,稱之為戰術家,請他們教年輕人作戰實踐和使用兵器的各種方法。這可真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奇人!他們希望探究的主要是具有關鍵意義的戰法,舍此其他戰法概無以存在。

    羅馬人正是以他們所定的準則為據,不僅在實際中運用這些作戰法規,而且還按照自己的理論著書立說。

    戰無不勝的皇帝陛下,您命令我這個小人物將散見於諸多的著作家的眾多書卷中的內容儘可能言簡意賅地敘述出來。細讀浩瀚的卷帙令人厭倦;瀏覽片言隻語又恐一知半解,得不出完整的理念。

    ……

    《兵法簡述》的第三卷,主要是關於軍事訓練方面的內容,而作者在前面的內容當中可以看出,他對於兵貴精不貴多這種觀念是相當推崇的:

    拉西第夢人在交戰中運用戰術取得了怎樣的好處勿用細說,只要以克桑提普斯為例即可明了:他孤身一人去找迦太基人,給他們提供援助,那不是兵力和勇氣,而是智慧和兵法運用。他徹底粉碎了敵軍,將阿蒂柳斯?雷古盧斯生擒活捉,使羅馬軍隊大敗潰輸,以一次交戰的輝煌勝利結束了整個戰爭。他聽從這位高參的計謀,不僅打敗了羅馬的多位執政官,同時還殲滅了他們的多個軍團,雖然憑實力和軍隊的員額漢尼拔都比不上他們。

    故此,誰想控制世界,就要做好戰爭準備;誰想贏得勝利,就必須刻苦訓練軍隊,要憑藉本領和智慧,而不是希圖僥倖。誰也不敢向明知在交戰中比自己更加強大的對手去挑戰,或者對之施加侮辱。

    一、我在本書卷一中講了許多有關募選新兵和對他們實施訓練的看法。卷二敘述的是軍團的構成和內部管理問題。在這第三卷中將會聽到戰鬥號角的響聲。我將在這一卷中談及作戰的全部技巧和制勝的決定因素。如果軍團內部規章明確,軍士訓練有素,那麼我在這裡所講述的內容就比較容易被接受,就能帶來更多的裨益。

    軍隊是軍團、輔助部隊以及騎兵的集合體,它是為實施戰爭而建立的。軍隊的規模究竟多大為宜,這個問題當由職業專家來決定。薛西斯、大流士、米特拉達悌等國王都曾將無數的民眾武裝起來。實際上過於龐大的軍隊之所以潰敗與其說是由於敵人的英勇,倒不如說是出於自身的臃腫。要知道,人數越多,出現偶然性的機會就越多。比如,在轉移時由於人數眾多,行動就比較緩慢;因為隊伍距離拉得過大,通常容易受到敵軍即使是小股部隊的襲擊;在穿越複雜地形或涉水渡河時往往會因輜重轉移遲緩而引起混亂;此外,為無數的馱獸和坐騎準備飼料也是一大難事。

    在任何一次征戰中備足糧草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且又必須先行,否則勢必會拖住龐大軍隊的後腿。儘管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備足了儲備糧,終因人數太多,每天的消費量太大,很快也就耗盡了。人員過多又往往會造成缺水現象。一旦軍隊返回後方,由於人多,在撤退時不可避免地會有許多人喪命,而那些能夠僥倖逃生者也已成了驚弓之鳥,就再無膽量去奮勇作戰了。

    古人寧願不要龐大的軍隊,而要訓練有素的精兵,其道理就在於此。這是他們從實際經驗中記取的免除上述各種難處的靈丹妙方。在一些不太大的戰爭中,他們認為有一個軍團再加上若干輔助部隊就足夠了,也就是1萬名步兵和2000名騎兵。這樣一支隊伍通常可由行政長官以等級稍低的將軍的身份率領出征。如果預見到敵方兵力眾多,則往往還派出一名執政當局的代表,作為高級輔佐率領2萬名步兵和4000名騎兵去對付敵人。要是許多氏族爆發起義,而氣勢又十分囂張的話,必須加以鎮壓。這時要派出2名將軍率領2支部隊,他們領受的命令常常是:「著令兩位執政官同心合力抑各自竭力奮進,以祈國家免罹禍害。」

    總之,在漫長的歷史上羅馬人曾經在不同的國家跟不同的敵人作戰,但不管什麼時候軍隊總是夠用的,因為他們認為軍隊未必要搞得很龐大,但卻要有足夠的兵源,即使這樣,他們始終堅持一條原則:軍營之中盟邦輔助部隊的員額決不能超過羅馬公民的人數。

    ……

    接下來的內容則是說明了作者對於一支軍隊的制度以及後勤方面的相應見解:

    二、現在,我要來說說部隊的醫務狀況,這是一個值得引起特別重視的問題。這裡包括:營地選址、飲用水、季節、醫療服務、訓練的形式類別等方面。

    所謂選址,說的是營地不應當選在鼠疫流行的地區,不應該選在瘴氣瀰漫的沼澤附近,也不應該選擇太陽曝曬、不長林木、沒有植被的地方。

    夏季時節,軍士務必要宿於帳篷。他們出發的時間要早些,以免遭太陽曝曬和路途疲憊而得病;他們應該在黎明之前就拔營開進,在熱氣散發之前抵達指定地點。嚴寒的冬季,最好不要在雪地上和冷峭中實施夜行軍。應當使軍土們有充足的柴火,並保證他們的衣裝能夠禦寒,怕挨凍的軍士不是強壯的人,不適於戰事。

    軍隊不該飲用有害的、泥坑裡的污水;飲用髒水無異於服毒,不能飲鴆止渴:這會導致傳染病。一旦發生此類情狀,他們的直接官長、保民官,甚至統帥都要親自對他們表示始終如一的關懷,以求使患病的袍澤能夠由於良好的膳食,並得到傑出的大夫的看護治療而盡速恢復健康。作戰任務的負擔已經相當沉重,要是再讓疾病去折磨他們,那實在是太不幸了。

    有作戰經驗的官長都曉得,對於軍士的健康來說,體育鍛鍊的功效比之醫生的治療更好。因此,他們希望步兵在遇到雨雪天時也要堅持在頂蓋下從事鍛鍊,在其他情況下就到野外去鍛鍊,要天天練,堅持不懈。同樣,他們命令騎兵連同他們的馬匹不僅要經常在平坦的地方操練,而且要到陡峭的、溝溝坎坎的、難以通行的隘路險徑上去訓練,以便即使在艱難的戰鬥時刻也不致面對先前未曾經歷過的險阻而束手無策。

    由此可以結論,軍隊應當怎樣大力地堅持進行軍事訓練。如果他們在軍營生活中對這樣的勞作已經習以為常,應付自如,則在同敵人接戰時就能贏得勝利。如果在秋季或夏天大批軍士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太久,那就有可能使水質變得渾濁,使他們吐納的空氣受到污染,進而染上危險的疾病。為避免發生此類現象,只好頻繁地搬遷駐地。

    三、這一節我要來敘述一下有關軍糧、飼料和穀物的準備事項。

    有人認為,糧秣不足比之會戰失利對軍隊來說更加致命,即所謂飢餓比刀劍更加可怕。假如某些別的物品覺得不敷使用,那是可以就地予以補充或找其他東西替代的;但是,一旦糧秣發生嚴重短缺,而事先又未有充分準備,那實在是無計可除其害了。在征戰中,你手裡最有力的武器莫過於使自己方面糧草充足,而陷敵人於食不果腹的境地。因此,在開啟戰事之先,務須全面進行考究,應有多少儲備,消費的需求有多少,以便隨後能夠及時地把飼料、穀物和其他糧食運到,因為這些物資通常要由行省提供,再將其存放到適合於轉運,而且比較安全的地方去,所收儲的數量要比計畫消費的多一些。

    要是有保障提供的數量不足,那就提出要求撥款的申請,而且一切都應提前準備妥帖。要明了,在沒有武裝保衛的條件下,想安安全全地控制財物是不可能的。常常會發生要求你必須付出雙倍的消耗的情況,也常有圍困的時間比想像的要持久得多的情況,因為敵方即使自己已在挨餓,也不會中止對他們想以飢餓戰勝的對方的圍困。

    一旦敵人入侵,那就必須把所有的牲口,把全部糧食作物,甚至水酒,統統搬運到適宜的有武裝人員守衛的工事裡去,或者儲藏在極其安全的城池裡。這些都是敵人可能掠奪去供他們自己享用的好東西。這種事要用敕令的方式實施,要使這些物資的掌有者深信這樣做的必要性;有時甚至不得不強制他們這樣做。同時還要派出押運隊幫助他們轉運。

    對於行省的居民,應當堅定不移地要求他們在敵人入侵之前就把自己家人和所有財物都隱藏在四門之中(城池裡)。此前務必要加固城牆,準備各種投射武器,因為等到敵人來了再去做這些事,人們就會因恐懼而陷入混亂;而原本可以從別的城市獲得的援助,會由於交通中斷而無法得到。

    只要我們的穀倉有可靠的保衛,而且支出有度,加上資源充盈,尤其如果一開始就採取預防措施的話,一般說來軍隊不致受到缺糧所威脅。可要是到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收藏的時候再想到節約,那就為時太晚了。

    古時,在艱苦的征戰中軍人的糧食按等級分發的少,按人頭平均分發的多。不過,一俟困難時刻過去之後,所有扣除的部分會由國家如數補還給他們的。

    應當想方設法做到不使冬季短缺柴火和飼料,不使夏天少水。任何時候都不應當出現缺糧、缺醋、缺酒,尤其不應當發生缺鹽的情況。

    城市和要塞最好由不太適合於編隊列陣的軍人去守衛;他們可以用各種兵器,用箭鏃、棍棒、弩、投石帶、用弩炮拋射出去的石塊守衛這些地方。

    要千萬防止各行省單純善良的民眾被敵人的狡詐詭計和陰險的許諾所迷惑而受騙上當。常常因為輕信他們假裝要談判、要媾和的諾言而釀成禍害。

    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如果麇集到一處,他們就要挨餓;而假如他們分散成小股,則又易於遭到頻繁的攻擊而被擊敗。

    在韋格蒂烏斯時期,其前及其後,圍城的軍隊攻克一座永備的構築堅固的城鎮時非翦除其抵抗力不可的這種概念,可以從查士丁尼(483-565)統治時期倖存下來的一篇專題論文中得到證實。軍事工程師覺得他的傑作完全可與建造一座比較堅固的城市的最高水準相當,他提供了一個能夠安全實施指揮,充分提供用水,自然也能大量儲存食物和埋伏守衛部隊的場所。

    四、有時候,不同地區集結起來的軍隊會滋擾生事。他們實際上不願意去作戰,卻佯裝憤懣,質問為什麼不讓他們參戰。這種情形多半由那些在駐地長期養尊處優之輩所挑起。這些人不習慣嚴格的生活方式,鄙視他們必須在征戰中付出的辛勤勞動,而且懼怕交戰,因為他們早就荒廢了軍事訓練,如今又鋌而胡作非為。

    一般說來,這類疾患有許多良方可以醫治。當這些部隊(未集結前)還分散居住或各自仍留住在原有營房裡時,保民官或者他們的副手,以及這些人的直接官長就要極其嚴厲地強迫他們進行各種訓練,要求他們培養堅毅精神和自我克制能力,尤其要服從命令。他們應當不斷地在野外進行軍事訓練(正像他們所稱謂的這叫野外狂跑)[還要經常檢查他們的武器是否完好無損]。這些人不能享有假期,必須隨時隨地注意對他們下達的命令和發出的信號有無回應。

    必須堅持讓他們練習射箭、投矛,用投石帶或徒手拋擲石塊,並全副武裝地操練各種動作,以短棍代替刀劍學習劈砍功夫。這些練習應當佔據他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直到汗流浹背為止。同樣,還應該強迫他們操練奔跑和跳躍,學會跨越溝壕的本領。如果駐地周圍有大海或者江河,夏季就應該使全體人員下水游泳。此外,還要強迫他們砍伐林木,在灌木叢中和陡峭的懸崖上開闢通道,把樹木削平,把溝挖好,佔領一塊地方,準備好盾,設法不讓同伴們將自己從陣地上攆走。

    當這些軍人,不管是軍團的還是輔助部隊的,或者騎兵部隊的人員,他們在各自的駐地,經過這樣的訓練,掌握了這些本領,一旦以後從各個分隊集結到一起去征戰時,很自然地就會因一種試比高低的競爭心理渴望早日投入戰鬥,而不願再過沒有戰事的寧靜生活。一個在心中對自身的功夫和實力充滿信心的人是不會考慮滋擾生事的。

    從另一方面講,軍事長官必須謹慎從事。在保民官、他們的副手和基層指揮人員的協助下,他應當獲知在軍團裡、在輔助部隊或者騎兵兵營裡哪些人是不安定分子和好生事分子,這一點他必須據實明察,而不是輕信告密者出於妒忌的讒言而定斷。對於不安定分子和好生事分子,軍事長官應有先見之明,應讓他們離開軍營,派他們去執行看來他們樂意去做的事情,比如,加強並守衛要塞和城市。軍事長官這樣做的時候應力求乖巧,要讓他派出去的那些人心裡覺得他們是專門被挑選出來的,因而深感榮幸。

    就大多數人來說,大家齊心一致地決意要破壞秩序,那是從來也不會的,但他們有時會受到少數人挑動。而這少數人就是希望只要大家都來為他們的罪過分擔責任,他們就能躲避為他們的惡習和罪行應受的懲罰。如果說極有必要建議採取強有力的方法的話,那最正確的措施便是照先人的習俗嚴懲少數罪魁禍首,以收殺一儆百之功效。

    有些將帥善於通過做艱苦的工作、加強訓練的途徑將隊伍整治得井然有序;而有的官長則一味用懲罰威懾迫使軍士馴從就範,相比起來前者理應受到更多的稱道。

    五、在交戰中,戰士們需要細聽許多命令和信號,因為那是正在進行生與死,成功與失敗的鬥爭場合,任何細微的疏怠都不能恕諒。在所有的制勝要素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正確地履行所收到的信號。由於在混戰中不可能只靠口頭命令去掌握人數眾多的軍隊,情況本身又常常要求下達新的命令或者去執行新的任務,於是自古以來各國人民在實踐中創造出許多借助於信號得以使統帥認為必須做的事情總能讓整個部隊知曉進而去執行的辦法。

    這類信號大致有三種:口述的(vocalia)、聲傳的(semivocalia)和無聲的(muta)。其中前兩種是可以聽到的,後一種要通過視力。

    口述信號由人的嘴巴發出,在警戒和交戰時可以表現為口令,像「勝利」、「武器光榮」、「勇敢」、「上帝與我同在」、「皇帝凱旋」等等,在一定時間內由部隊的主要負責人確定。但應當注意,這些口令必須每天更換,以避免用久了會被敵人竊知,而便利他們的間諜在我駐地範圍內不受懲罰地來回轉游的危險。

    聲響信號由喇叭、軍號或號角發出。喇叭本身便是(銅製)樂器;軍號(bucina)也是一種銅管樂器,彎彎的,像一個金屬圈兒;司號兵吹的號角大多用野牛角製作,一般都有銀鑲邊。要是會吹,倒也並不費勁,聲音還相當悅耳。根據這些樂器的聲音部隊能夠確切地分辨出:是在原地停留,還是向前推進或者後撤。

    作無聲信號的可以是鷹幟、龍旗、各種各樣的小旗(vexilla)和手旗(flammulae)、馬尾巴、羽毛等等。將帥把旗幟往哪兒指,部屬就高舉自己的旗幟跟著朝那個方向挺進。也還有別的無聲信號,比如將帥在戰場上命令在馬上或者衣服上,甚至兵器上做上某種記號,以分清是敵軍還是自己人;此外他還可以用手勢,按蠻族風俗用鞭子或者他穿衣服的特殊動作發出信號。

    軍士要在駐地、在征戰中、在軍營訓練時學會這一切,以便能夠分辨不同的信號,理解它們的含意。當然,和平時期就應該不間斷地進行訓練,並練就在激戰和混戰中使用這些信號的全部技巧。

    部隊行進時掀起的塵土也是常見的無聲信號,這種宛若雲霞的塵土飛揚,表明敵人已近在咫尺;當部隊遭分割時,如果別無他法傳遞消息,夜晚可用火焰,白晝就放濃煙為盟友施發信號。也有人在工事或城池的炮樓上豎起桿子,用豎起來、放下去表示他們在做什麼,借此作為聯絡信號。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