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玄幻] 定秦曲 作者:蒼穹戰狼(連載中)

 
Babcorn 2016-12-14 15:51:10 發表於 玄幻奇幻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49 44099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6
第七十五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15)

    《兵法簡述》當中,有不少是關於作者認為,或者是已經成為當其時羅馬軍作戰的一些經驗,畢竟弗拉維烏斯?韋格蒂烏斯?雷納圖斯本身也是一個作戰經驗相當豐富的指揮官以及坐鎮一地的總督。

    所以在這一方面而言,《兵法簡述》所提及的一些內容,是對於羅馬軍的某一個時期的軍事作戰規章有著很大的幫助。

    除了前文所介紹過得部分內容之外,接下來的內容可以說是可以連貫在一起的:

    六、有些對兵事相當有研究的人認為,軍隊在轉移時遇到的危險通常比直接戰鬥時更大。在接戰時大家都攜帶著全部武器,敵人就在你的對面,看得清清楚楚,雙方都是在充分準備之後才投入作戰的。可是部隊在轉移時,軍士們一般都輕裝,他們的注意力不那麼集中,一旦遭到突襲或者預設的埋伏,會立即顯得驚慌失措。因此,將帥應當十分認真、十分細心地預見到可能出現的情況,力避行軍途中遭襲擊,要是真的發生這種情況,也能較易於將其挫敗,而不致受損。

    因此,官長首先應當有經精確繪製的戰場地形圖(itineraria),上面不僅要標明從一地到另一地的步數(距離),而且要使官長一看就能精確地瞭解道路狀況。要把那些按比例微縮了的路徑、所有的交叉路口、山巒、河流都標示得很醒目。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認為,凡有先見之明的將帥身邊都帶著他們作戰地區那些省份的地圖,這些圖不僅僅是標有若干個記號,而確確實實是認真細緻地繪製而成的。有了這樣的地圖就可以不只是憑理念的推斷去選擇方向,而是從圖上能完全看清他們準備行進的那段路的走向。此外,將帥應當掌握每一個細節,親自去向受尊敬的熟悉地形的智者單獨請教,仔細詢問。為了斷定真實的程度,蒐集情報要廣泛,接觸面要寬,力求所掌握的材料準確無誤。

    再,在有走錯路的危險時,務必事先找好合宜的熟悉道路的嚮導,要有人看著他們,向他們講明兩種選擇:要麼受獎,要麼受罰。如果他們能明白他們是逃跑不了的,只要好好完成任務,他們將受到嘉獎,而背叛意味著死路一條;如果他們能懂得這一點,就會是很有用處的人。還必須判定,這些嚮導都是干過這一行的,是有經驗的行家。要避免因兩三個人出差錯而使大家陷入絕境。還應當記住,缺少經驗的鄉巴佬有時很會說大話,總是要人相信他知道許多實際上並不知道的東西。

    最最重要的預防措施是口風一定要緊,一定不要讓任何外人知曉部隊將去的地方和所走的途徑。在征戰中加強保密措施是確保安全的最佳手段。所以,古人在軍團裡都供奉彌諾陶洛斯的雕像。這意思是要表明將領要像在內心深處同根本無法接近的迷宮**奉的這個牛頭人身怪物一樣,把他的計畫深藏不露才是。

    其實,順著敵人認為最不可能的路徑運動反倒是比較安全的。當然,由於敵方派出的偵察人員會探聽到我方隊伍的行動;或者僅屬猜測,也可能曾為他們所目睹;有時也會出那麼幾個逃跑者和背叛者。這時就要立即決斷,該用什麼方法去挫敗他們的企圖或者採取何等樣的反措施。

    在將帥準備率領他的部隊開進前,最好派出最忠誠、最精靈、最細緻的人騎上上等的馬匹去察看前方的地形,探明前後左右的整個地勢,要躲開敵人可能設伏的地塊。偵察人員夜間出動比白晝強。一旦被敵人捕獲,這些人員中有的可能會背叛。

    先頭部隊最好是騎兵,步兵尾隨其後;輜重、馭獸、輜重兵和車馬居中央位置,再配置一部分騎兵和步兵殿後,準備擊退來襲之敵。在軍隊開進時,誠然,敵人有時會從前面實施襲擊,但更多的是從背後襲來。輜重要由武裝隊伍掩護好,因為設伏的敵人往往會從兩側攻擊輜重隊。要特別重視行軍縱隊中預料有可能遭到敵人攻擊的那一部分,應專門指派優秀騎兵和輕步兵以及步兵弓箭手對其進行加強,以便抗擊敵人的襲擊。即使敵人要包圍整個部隊,那也應當準備好兵力從各個方向給以反擊。

    為了在這種突然襲擊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混亂中不致造成大的傷亡,應當提醒軍士們保持沉著冷靜,把武器準備好。這是因為在艱難時刻突然性會使人震驚,而只要所發生的一切是屬設想範圍之內的或曾有過預見的,那就不致引起恐慌。古時的著作家曾特別強調指出,要是負傷的輜重兵(有時會有這種事情)害怕了,馭畜叫喊不迭開始表現出不安了,此時作戰部隊決不應受到驚嚇,他們的隊伍不能稀拉,不能拉開得超過正常的距離,也不要無端地擠成一堆,以免影響自己的行動,給敵人提供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在運送輜重時也要像正規軍一樣,舉著旗幟的緣故。輜重兵現如今稱「加利阿里」,從中挑選富有經驗的稱職的人士,分撥給他們近200匹馱畜和一部分馭手。要為他們備足飼料,讓大家都知道某一部分輜重應該隨哪一面旗幟行進。走在前邊的戰士要與輜重拉開一定的距離,以求發生交戰時不致因隊伍過於密集而使輜重蒙受損失。

    當部隊行進時,要根據不同的地形變更護衛的方式。比如,在開闊地上通常是騎兵,而不是步兵來襲;而在森林、山坡或沼澤地帶則應多注意防止步兵的襲擊。尤其要力避由於管理不嚴有些人急匆匆朝前挺進,另一些人則慢吞吞掉在後頭,因而出現隊伍脫節或者稀拉現象。而敵人是會毫不遲疑地插入這些空隙的。

    據此,應當委派一些富有經驗的督軍、副將或者保民官,他們既要能使性急的人放慢速度,又要能激勵那班過於懶散的人盡快行進。其實那些走在頭裡距離拉得太遠的人,一旦遭到襲擊,往往只能朝前奔跑,而不會轉身回來的;而那班遠遠掉在自己隊伍後面的人,則既可能被敵人的部隊擊潰,也可能垮於自己的絕望情緒。

    還應當明了,敵人在他們認為有利的地點會隱蔽地設伏,或者公然發動攻擊,直接投入戰鬥。為使這種隱蔽的埋伏不致造成禍害,將帥應對此表示關注,這就必須事先把一切都研析透徹。使人措手不及的埋伏要是本身也遭到包圍,那它同樣是十分危險的,甚至比它為對方準備的險境更險。

    如果敵人企圖在山坡地上直接用兵實施攻擊,那就應該派出一支小隊去搶佔制高點,好讓逼近過來的敵人看到他們是在低處,因而不敢繼續冒進,因為他們已經看清在他們當面和高處都有武裝的部隊防衛著。要是沒有險情的道路路面狹窄,那麼就應派一些軍士帶上斧前行,不管有多大困難,要把這條路拓寬,這總比想省力走好路而遭到危險要強。

    我們還應當熟悉敵人的習慣:通常他們在什麼時候發動攻擊,是夜間還是黎明時分,或者善於對正在休息的疲憊的對手實施攻擊,要竭力打亂他們的習慣做法。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探明他們的主力是步兵還是騎兵,是標槍投手還是弓箭手,他們在人數上是否佔優勢,武器是否精良。我們應當設法把一切都搞得對我有利,於敵有害。還應該仔細盤算,什麼時候出發為好,是白天還是夜間;離我們急於去的地方有多遠的路程;在途中,夏天要設法保障用水,冬季要避免難以通行,甚至根本無法通行的沼澤地或者水量很大的溪流。在這種難走的路上部隊很可能在到達原定的目的地之前就遭包圍(甚至被殲)。

    如果說能否做到上述各點足以反映我們的隨機應變能力和兵法掌握運用達到何種程度的話,那麼我們能否捕捉住敵人因經驗不足和失誤為我造成的有利時機大加發揮,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大事。我們務必要竭力洞察一切,把敵人營壘中的背叛者、逃跑分子都拉到我們這邊來。通過這些人可以準確地瞭解敵人當前在想些什麼,下一步準備怎樣行動。我們應當讓騎兵和輕裝步兵隨時做好準備。當敵人分散開去尋找他們所短缺的飼料和食物時,以猝不及防之勢向他們發起突擊,在其極度恐嚇的情況下擊敗他們。

    七、在涉渡江河時,疏忽大意常常會造成巨大的災難。如果水流很急,如果河道很寬,那對於輜重,對於輜重兵來說很可能就是他們的葬身之地;有時一些比較遲鈍的戰士亦難免喪生此處。故此,應當尋找比較淺一點的灘頭;一旦找到,那就把備有上等馬匹的騎兵分成兩排,兩排之間留出一段距離,好讓步兵和輜重通過。第二排要頂擋水勢,第一排負責救護被水流捲走或衝倒的人,把他們轉送回部隊。要是河水太深,無論步兵、騎兵都無法趟水過去;但水流經過的地方若較平坦,那就可以開溝挖渠,讓河水分出許多支流來,如是也就能夠比較容易涉渡過去了。

    如果河道能夠通航,那就在水裡打樁子,再在上面鋪上木板,也就可以通行了;要是必須緊急過河,那就設法將空的大木桶連綴起來,上面鋪上長方木,放到河面上去,也能成為通道。輕騎兵用干樹枝捆成束,把他們的鎧甲和武器放在上面,免得弄濕,他們自己則手攥綁著捆束的韁繩,同馬匹一起游過河去。

    不過,一般認為,更好的辦法是部隊用車輛載一些獨木舟,就是用單根樹幹鑿成的稍寬一些的小船。由於木材本身的種質,加之船體製作得細而又長,這種獨木舟十分的輕巧。與此同時,事先還要準備一些面板和鐵釘。如是,很快就能搭起一座便橋。由於這橋是用專門為此準備好的繩索連起來的,在短時間內其牢固性未必比石拱橋差多少。

    由於敵人往往會在這樣的渡口佈置伏兵和實施突襲,應當在河流兩岸都部署武裝警衛小隊,以防被河道分隔成左右兩塊的部隊遭到攻擊。但更可靠、更安全的措施是事先把柵欄布好(即修好工事)。當敵人真的發動攻擊時,就能憑藉這一設施,從兩岸頂住來犯之敵,使我軍免受損傷。如果這橋樑不僅為了單程通過,而且返回時,甚至運送給養時都要使用,那就要在橋的兩頭挖掘寬寬的溝壕,構築路堤,而且還要指派軍士守衛。這些軍士應當始終扼守住橋頭兩端的工事,直到這裡的事態允許他們撤守為止。

    八、當我敘述過在行軍途中應予提防的事情之後,現在要把話題轉到軍隊應該停留的營地的設置上來了。戰時軍隊未必能常常遇到四周由城牆護衛的城池作為臨時休憩或長期駐守之用。從另一方面講,軍隊如若在一個沒有任何防禦工事的地方停留,那實在是太冒失,也太危險了。擔負備糧任務的軍士常常要分頭到各地去籌措徵集,因而很容易遭到設伏之敵的襲擊。對方有漆黑的夜幕作掩護,而軍人總不能整夜不寐,尤其騎兵的馬匹又往往會分散在各牧場上。這些時候都正是對方實施突然襲擊的有利時機。

    建立營地時僅僅選一般條件尚可的地方是不夠的,那必須是附近這一地區內最最出色不過的所在,否則由於我們的疏漏把最好的地方叫敵人佔去,我們就會蒙受損失。應當關注夏天切莫離有害的水源太近,而離好水源過遠;冬季不要找缺少飼料和柴火的地方和在突發暴風雨時容易發生水淹的地方;在陡峭的山崖上和道路難以通行之處都不宜建營,因為萬一遭敵人圍困,便難以突圍脫身。那地方要以敵人從稍高的地方擲射過來的標槍和箭鏃落不到為好。

    謹慎細緻地採取所有這些措施之後,就可以根據地形特點布設正方形的、圓形的、三角形的或者長方形的營地了。其實勿須過於考究營地的形式,要注重實用。但一般認為長度超過寬度三分之一的模樣是更加中看的。營地的面積應由測地人員丈量,他們懂行,對部隊的員額心中有數。要是窄了,守衛者會覺得擁塞成堆;如果寬於實際需要,人員就會布得太散。兵事專家提出過三種築城方法。

    首先,當只需宿營一夜,或者在途中只需佔用簡易營地時,就鋪上一排排鏟下來的草皮墊上土就行了。但要圍上柵欄,也就是打上比較稠密的木樁子,或者布上捕獸器。

    如果土質松疏,無法鏟切草皮,那就設法圍上類似於(磚)牆一般的工事,而且要快速地挖出5英呎寬、3英呎深的塹壕,其後再在塹壕的內側壘上土堤,這樣部隊就能穩穩當當地在裡面休息。這是第二種方法。

    要是長期駐守的營地,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如果與敵人兩營對壘,那就必須非常謹慎,而且要費更大的力氣。各百人隊按督軍和基層長官的分配能得到一片經過丈量的空間去布營。他們放好自己的盾,把輜重安置在自己的旗幟周圍,腰間別著劍去開挖8英呎、11英呎、13英呎不同寬度的壕溝。要是怕敵人太強,也有將壕溝挖到17英呎寬的。通常壕寬總成奇數。隨後就壘土堤,為了不使堆土坍塌下來,要用木樁或樹桿、樹條加固。

    土堤上要構築雉堞,要有箭窗,就像真的城牆一般。這項工作由百人隊長輪流監看,每挖10英呎換一次班,這樣不至於因某些人的偷懶而將壕溝挖淺、挖窄了,或者出現別的差錯。經心的保民官會到各處去巡視巡視,其中最勤勉的一直要堅持到工程竣工才離開。為了防止正在作業的人受到突然襲擊,所有的騎兵和未有擔任作業的步兵(這些都是頭銜較高的享有特權的人士)都要全副武裝地站立在壕溝正面,作好戰鬥準備,敵人真要來襲,便將其擊退。

    其次,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在營地裡找一處地方將旗幟豎起來。在軍人眼裡沒有任何東西比他們的軍旗更應受到敬重,更加偉大的了。

    在此之後,要為統帥和他的隨從設置營帳;也要為保民官們安排營帳,並讓專門為此指派的雜役兵為他們準備用水、柴火和飼料。接著再按等級為軍團、輔助部隊、騎兵和步兵分配營地。

    每個百人隊要指定4名騎兵和4名步兵擔任夜間警戒。考慮到一個人整夜值崗很難始終保持高度警覺,夜間警衛隊分4個班次,用水漏計時,夜間值勤的時間每班不超過3小時。所有的哨兵都按司號兵的號聲上崗,按號角聲下崗。保民官要挑選一些最合適的、最富經驗的人去查哨,他們能夠發現什麼地方出了差錯並及時報告。這些人被稱作「哨監」。如今這已成為一種武職,稱巡哨官。擔任夜間警戒的騎兵要到營地牆外去執勤。白晝,如果營地設置好了,有些軍士一早就去值崗,另一些人員則在下午去上崗,這取決於人和馬的疲勞程度。

    長官的首要任務之一是密切注意部隊是否已進駐營地,或者已在城裡;要使牲畜的放牧,穀物和其他糧秣的輸送,用水、柴火和飼料的供應能夠確保安全,不致遭到敵人的襲擊。為此只有依靠在我們的運輸隊行進的沿途,選擇合適的地點,把武裝小隊部署在工事裡、城裡或者有圍牆圍起來的堡壘裡。如果沿途沒有現成的舊工事,那就應選擇合適的地點,迅速構築小型堡壘(castellum),挖掘寬闊的壕溝將其圍住。

    castellum是castra(營地)的小稱,是外來借用詞。在這些作為警衛哨所的小型堡壘裡,應駐有一定數量的步兵和騎兵,他們的任務就是保護為我們運送糧秣的道路暢通無阻。當敵人得知在他們前後左右都有對方的兵力在防備時,他們未必會下決心到這些地方來。

    (這一段內容應該是英譯本的描述,因為作者使用的長度單位,應該是羅馬制式的。)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6
第七十六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16)

    在某個意義上,弗拉維烏斯?韋格蒂烏斯?雷納圖斯編寫《兵法簡述》可以說是有著自己相當的自信。

    這一點與其在編寫《兵法簡述》之前,堪稱有著相當豐富的相關經驗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種相關經驗不僅僅是指雷納圖斯在軍事上的實踐,而且其本身還有著相當豐富的學識有著根本的聯繫。

    這一點可以從接下來的內容當中可以看到:

    我的這些有關兵法的簡要陳述是以相當權威的典籍為基礎的。任何認為值得一讀這些簡述的人想必都急切地想知道決戰是怎樣設定的。兩軍正面衝突往往不過兩三個鐘點的事,此後敗北一方就會喪失鬥志。因此,必須事先對一切都考慮周全,而且要在事情走到這種命定的狀態之前就把一切都安排妥帖。優秀的將帥從來不會到正面開戰時才去謀劃如何殺傷或者驚擾敵人,而又保存自己的兵力不使遭損。這些措施應該提前秘密設定才是,因為一俟正面開戰對雙方來說履險的程度是等同的。這一點古人以為至關重要。我現在就來加以闡明。

    對於統帥來說,最有效、最高明的招數是從全軍中挑選懂得兵法而又是大智大勇的人;一定要革除一切阿諛奉承之風,在戰時此風危害至極。要經常同被挑選出來的人談天,談論敵我雙方的情況,談論哪邊的人多,是我方多還是敵方多;誰的裝備精良,補給充足;誰的軍士訓練有素;誰在艱苦條件下更加英勇無畏。應該剖析明白,哪一方的騎兵更出色,步兵又怎樣,要認識到軍隊的實力在於步兵。對於騎兵要弄清楚,哪一方在弓箭手方面佔上風,誰在箭鏃方面更強;哪一方穿鎧甲的人數多,哪一方的鎧甲質量好;誰的馬更耐勞。最後,還應當搞清楚戰場的地形條件對誰有利,是有利於我還是有利於敵。

    如果我方騎兵值得誇耀,那我們所期希的戰場應該是平坦的原野;如果我方的步兵的實力較強,那我們就應當選擇狹窄的,有壕溝、沼澤地縱橫交錯的地方,選擇那些長滿樹林和崗巒起伏的地形。還應該分析誰的給養準備得充足,誰在這方面不敷;這一點十分重要,有人說飢餓是自身內部的敵人,常常能不用刀、不用劍地使你吃敗仗。

    當然,主要的問題還在於判明是迅即投入戰鬥還是作必要的拖宕更有利。有時候敵人期盼盡快結束戰鬥,要是長時間地拖宕下去,他們會因兵力不足而疲憊不堪,或者因思念親人而跑回家鄉去。由於毫無戰績可言,沮喪情緒有時也會使他們躲藏起來。這時候,沉重的負擔,孤寂的境遇,致使許多人憂悒地離隊而去。有的人甚至會成為叛徒,另一些人則可能投誠過來。當種種不幸接踵而至時很難再說什麼忠誠不忠誠了。於是,來時人數眾多的隊伍漸漸地減員而稀疏起來了。

    有一件事很重要:瞭解敵軍的統帥是怎樣的人,瞭解他身邊的隨從和高級指揮人員的情況。他們的特點是輕率冒進呢還是謹慎穩重;是英勇無畏呢還是貪生怕死;他們是否精於武事抑或只憑自己狹隘的經驗進行廝殺;他們的隊伍中哪些種族勇敢,哪些種族懶散。

    我們還必須瞭解,我方的輔助部隊的忠誠程度如何,它們的實力怎樣;敵軍的士兵怎樣,我軍的情況又怎樣,哪一方在期待勝利方面更具信心。

    (後世認為通過此類調研有可能使精神振奮起來,也可能使精神沮喪下去。在那些滋長著悲觀失望情緒的部隊裡,統帥充滿激情的言辭足以使頑強奮戰的勁頭大增。只要統帥自己神采奕奕,無所畏懼,那他的部隊一定會朝氣蓬勃。當利用埋伏或者某種有利態勢建樹了某項卓著的功勛,而使敵人開始陷入災難之際,或者能從敵人中選中較薄弱的或裝備較差的一部擊而勝之,這時就最能明顯不過地證明上述論斷之正確了。)

    要謹防讓一支動搖不定和驚慌失措的部隊隨意投入正面交戰。你的部隊是由新兵組成的還是由老兵和有經驗的軍人組成的,這支部隊不久前剛征戰過還是連續幾年沉溺於和平環境之中,這是大不一樣的:那些長年不參與交戰的人也可以認為與新兵無異。如果軍團、輔助部隊和騎兵是由各地匯聚攏來的,優秀的統帥就應當為各部隊委派經過精選的富有經驗的保民官,先讓他們去訓練部隊使用武器的各種方法,再將大家集合到一起,親自對之實施教練,就好比他們已面臨實戰那樣。

    還應當親自不斷地使他們感受到他們掌握兵事技藝的程度,他們的體力已有多少增強,能否賦予他們使命,能否準確地按號音的命令、信號的指示以及他的口頭指令,甚至他的一個簡單的示意去行動。如果他們在某個方面出現差錯,就讓他們繼續進行練習,直到掌握自如為止。而如果他們真是在操練步法、射箭、擲矛、保持隊形諸方面都已表現相當好的訓練水平,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還是不能突然地讓他們投入實地戰鬥,而是要在勝利把握較大的條件下讓他們參戰。在此之前還應讓他們經歷一些規模較小的交戰。

    如是,一個警覺的、鎮定自若的、聰明的將帥由於能密切注意自己的部隊和對方的部隊的一切情況,他就會像法官處理發生民事案件的雙方之間的矛盾那樣作出判斷。假若他能夠斷定,在許多方面他確已超過敵人,那就應立即投入於他有利的交戰。一旦發現敵人強於自己,就要力避正面戰鬥。要知道即使部隊人數較少,實力較差,在突然襲擊和設伏時,由於統帥指揮得當通常也是能夠贏得勝利的。

    十、任何一種技藝、任何一種勞作,若不經曆日復一日、堅持不懈的磨煉,斷難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如果說這是一條規律,那麼不管事情大小,它都是正確而適用的。兵法高於一切,因為它要維護的是自由和國家的尊嚴,保護行省的安全,捍衛整個帝國的穩定,對此誰又能置疑呢?

    曾幾何時,拉西第夢人,隨後是羅馬人捨棄了所有其他的學問,惟兵法是尊。蠻族人至今仍以為值得珍惜的只有兵經之藝而已。他們深信,餘者無不繫連於此,借此能夠獲致一切。兵經之藝對於準備爭戰的人來說至關重要,它能幫助你保全生命,贏得勝利。

    因此,既然將帥被授予如此巨大的權力和高位,那麼國人的命運、捍衛城邦的責任、軍士的生命、國家的榮譽等等都維繫於他的忠誠和勇敢;他就不僅應當關注整個的軍隊,而且應當關注到每一個具體的士兵。因為一旦士兵們真的在戰爭中發生什麼不幸,那便是他作為將帥的過失,也是國家的損失。

    故而,要是他所率領的部隊是由新兵或者長期未參加過戰鬥的軍士所組成,他所應當竭力關注的就不僅是各軍團和輔助部隊,甚至也應當關注某些基層部隊的兵力狀況以及他們的情緒、習慣等等。他應當儘可能地熟知他的助手(comes)、保民官,他的隨從,以至普通的士兵,要叫得出他們的姓名,摸透他們的脾性,瞭解他們在戰爭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他應該為自己贏得崇高的威望,同時表現出嚴格治軍的氣勢。對於犯有軍事過失的人必須依法懲治,其中的任何人都不要奢望得到寬恕。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應當努力作出榜樣,不徇私情。

    有了這樣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當敵人分散開去擄掠搶劫,在各處逍遙自在遊蕩的時候,他就可以派出富有經驗的騎兵或步兵,帶上那些新兵和脫離軍務較久的人一起,在十分有利的條件下去襲擊敵人。這樣做既可以增長他們的才幹,又可以提高眾人的勇氣。他還應當善於在渡口、陡峭的山崖上、狹窄的森林小道旁以及沼澤間難以通行的路邊設伏,不使任何人窺見其中奧秘。

    在作戰時機上他應當巧作安排,使我方處於已做好一切戰鬥準備的狀態,而敵人此時卻正在開飯或者睡覺或者休息,他們的部隊正在悠然自得,腳上連鞋子都沒有穿,活脫一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景象,真是毫無戒備。在這般情況下作戰,我軍一定信心十足。但是,久未看到或者從未見過怎樣負傷、怎樣殺死人的軍士,一旦身臨其境,親眼目睹這一切,是會受到驚嚇的;他們腦子裡考慮的往往是怎樣跑脫多於怎樣戰鬥。

    當敵人來襲時,我們的將帥則應該以逸待勞攻擊那些因長途跋涉而疲憊不堪的隊伍,或者出其不意攻擊敵人的後方,可以調動部隊突然出現在對方意想不到的地方,還不妨率領一支精悍的小部隊去收拾敵方那些出外尋找飼料或擄掠百姓因而遠離隊伍的散兵游勇。可以由這些做法做起。萬一不成功,也不致造成大的危害;要是結果良好,就會有很大的幫助。聰明的將帥善於在敵人之間製造紛爭。任何一個民族,哪怕是很小的民族,只要內部不發生自相殘殺的狀況,是不會被敵方滅盡的。這是因為內戰引起的仇恨會燃起人們消滅對手的**,而疏於對公眾利益的衛護。

    在這部著作中,我一直在盡力倡導一種思想,即任何人都不應該對如今我們能否達到先人們曾經達到過的程度持悲觀絕望的態度。也許有人會說:「已經有多年了,誰也不再去挖壕溝、壘土堤,把部隊準備駐留的營地圈起來了。」對此應當這樣作出答覆:「如果真能採取這樣的防護措施,那無論是敵人夜間的攻擊還是白晝的突襲,對我們就都不會造成危害了。」

    波斯人效仿羅馬人的樣子在營地周圍挖掘壕溝。由於當地幾乎全是沙土地,他們便攜帶許多空袋子,用沙土裝滿袋子,再把這些袋子一個個摞起來壘成土堤。蠻族人則用他們的大車在自己周圍擺成一個大圈,就像一座築有工事的營地。他們在裡面安詳地過夜,不用擔心會遭到突然襲擊。

    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我們害怕學習人家從我們手裡學過去的東西嗎?過去,這些東西都是眾所周知的,實際生活中是這樣做的,書本上也是這樣寫的。後來所有這一切全丟棄了,誰也不這麼辦了;和平生活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使學習武事的必要性淡漠了。可是,我們能夠用實例證明恢復已經不再實際應用的那些知識是完全可能的。

    古時,人們有時也會忽視對武事的研習。起初這種研習能以恢復得益於書本的教誨,後來又依靠將帥的威望。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收編了在其他統帥領導下不止一次被打得潰不成軍的西班牙軍隊。他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強調紀律,強迫大家挖戰壕,從事各種勞作,又反反覆覆地對他們進行訓練,再三告訴他們,如若不想沾上敵人的鮮血,那麼你在挖掘戰壕時就應渾身上下蓋滿塵土。後來,他就是率領著這些部隊攻下努曼蒂亞城,燒死所有的居民,令之無一倖免的。在阿非利加,原來由阿爾比努斯率領的一支部隊曾蒙受過很大的屈辱。

    (註:這事發生在公元前二世紀初的朱古達戰爭中,當時統治努米底亞的國王朱古達很能對付羅馬軍隊的統帥們,每次他都通過收買、賄賂等手段使戰事平息下去。公元前110年初,羅馬軍隊在執政官奧盧斯?波斯圖米烏斯?阿爾比努斯統率下重又開進努米底亞。據傳,阿爾比努斯也被朱古達收買了。他在返回羅馬時任命自己的兄弟阿夫爾為副帥。阿夫爾深入努米底亞腹地冒險進軍,朱古達把他引進沙漠,趁黑夜襲擊並佔領了羅馬軍隊的營地。阿夫爾?波斯圖米烏斯被迫同朱古達簽訂和約,羅馬人必須撤出努米底亞全境。夜襲後倖存下來的羅馬士兵沒有穿上衣,沒有拿武器,從山崗上走下來。

    走在前面的是一群以阿夫爾為首的羅馬軍官。阿夫爾也是半裸著的。羅馬人垂頭走著,不敢抬頭看望在四周肆意嘲笑他們的敵人。羅馬士兵緩緩地走向軛門,兩支標槍插在地裡,第三支標槍橫綁在上面,這就叫做軛門,因為它很像駕牛用的牛軛。每一個半裸著的人,彎著腰困難地從標槍下面鑽過去的時候,努米底亞人都發出一陣陣大笑聲。在最後一名羅馬士兵鑽過軛門,努米底亞人已看夠了這個熱鬧場面之後,波斯圖米烏斯被允許帶走他的軍隊。十天之後,努米底亞境內就再沒有一個羅馬士兵了。這就是羅馬人蒙受的一次奇恥大辱。)

    後來梅特盧斯接過指揮權,嚴格貫徹古時的規矩,使這支隊伍徹底改變面貌,終於打敗了強迫他們承受屈辱的人。辛布里人在高盧殲滅了西庇阿和馬利烏斯的軍團;蓋猶斯?馬略收編了這些部隊的殘部,教他們作戰的技巧和方法,並同他們一起在一次大戰中擊潰了無數的辛布里人、條頓人和亞布隆人。不過,激勵新募選來的軍士的勇氣比之讓受過驚嚇的人恢復這種勇氣要容易些。

    十一、對比較一般的武事規則作過這些導言式的概要敘述之後,武經的敘論程序要求我轉到實戰本身及其難以捉摸的結局上來,轉到決定民族和人民的命運這個時日上來。會戰較量的結果維繫著全局的勝利。這時候統帥應當全神貫注,集中精力;巨大的榮譽期盼著勤勉奮進者,嚴重的危險威脅著怠惰懶散者。這時節你所獲得的經驗的意義,你在武事經略方面的作戰素養,計畫之明晰精確,以及指揮中是否鎮靜沉著等等,這一切都將清晰地充分表現出來。

    古時,軍士在投入戰鬥前,通常要適度地讓他們進食,酒足飯飽的軍士膽子更大,會戰持續時間長久也不會因飢餓而感到乏力。

    如果只能在敵方能目視的情況下將部隊帶出營地或城池,那也應當注意到在我軍從狹窄的城門洞裡出來時,儘管敵人已經集合起來,且已有所準備,但是要知道他們是連我們那些較弱的兵力也並不曾戰勝過的事實。如是,應當關注的問題主要是:若要出城,必須在敵人趨近過來之前先將自己的部隊布好陣。要是敵人以嚴整的兵陣趨近過來,而我方仍居於四牆之內,那時將帥要麼推遲出戰,要麼佯裝城內有大軍設伏,以求敵人開始朝我方罵陣時一邊心裡還在作著我軍是否不準備出城來的揣摩;或者當敵人開始擄掠,或者開始後撤,他們的隊伍由此而出現混亂時,則可令我方精兵突然衝出城外,猝不及防地向他們撲去。

    長時間地行軍會使軍士疲憊,騎兵也會因騎馬過久而疲勞,要防止強使軍人疲憊不堪地投入大會戰。在艱苦跋涉之後還要想廝殺,必定會損兵折將。精疲力竭的隊伍即使兵陣布得再好,又何濟於事呢?這在古人來說也屬禁忌。古人是力避如是行動的,而軍隊本身,不管是古時的還是現今的,都信此不疑。可是我們有些羅馬將領往往分不清是非,缺乏經驗使他們對此掉以輕心。兩軍對壘,一邊是疲憊憔悴,萎靡不振,另一邊是生龍活虎,精神抖擻,誰勝誰負豈非不言自明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8
第七十七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17)

    有點意思的地方是,即使《兵法簡述》的作者弗拉維烏斯?韋格蒂烏斯?雷納圖斯在編寫《兵法簡述》的時候下了功夫,但是作為一本要展現給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觀覽的兵書,在一些方面而言,韋格蒂烏斯都免不了要為當時的皇帝歌功頌德:

    原始時代尚處於粗野而未開化狀態的人的生活,他們的交往,同無語言的野生動物之間的首要界限是有無城市。 作為城市,其共同利益的概念反映在「國家」一詞中(共和國=共同的事業)。因此,最強大的民族及其神聖的統治者把建造新的都市或者擴大別人建立的城市使之顯威揚名,視作最高的榮譽,並常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它們。在這項事業中,桂冠非您,大仁至聖的皇帝陛下莫屬。

    以往的統治者建造的都市寥若晨星,有的終其一生不過一座而已;而虔誠的陛下,由您所堅持不懈地締建的則無計其數。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都市,似乎不是人們用雙手所建造,倒像是由神祇揮手而就。

    您福星高照、謙虛謹慎、生活清廉、溫文爾雅、熱愛科學,這些方面均勝過歷代君王。您治理國家的碩果,您剛毅性格的風範,我們親眼目睹;先輩們曾幻望的、所期盼的,並祈願千年萬代衍生無窮的未來,我們已經擁有。我們已能向整個世界稱道,祝賀它有了惟獨人類的智慧才能希冀求得,不過上蒼的仁慈才能恩惠賜予的福祉。

    建造城池,那是何等艱辛的藝術。羅馬城多虧您的眷顧而成為這種艱辛藝術的見證。曾幾何時,這座城市因有卡皮托利尼堡壘護衛而拯救過公民,以致而後能以更大的光榮、更大的聲譽統治起整個的世界。

    為了全部完成我遵奉陛下的旨意而著手撰寫的這部著作,現在我要按一定的規程列舉我從許多大作家的著述中蒐集到的箴言教誨。它們將告知應該怎樣捍衛自己的都市,又該怎樣摧毀敵人的城池。如果我確能以此為眾人帶來裨益,我將為我操勞的著述感到無比欣慰。

    ……

    而在這一卷,也就是《兵法簡述》的第四卷內容當中,很多方面涉及了關於民政方面的內容。

    這一點應該是與韋格蒂烏斯本身作為一個總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都市和城堡,若得天然的或人手創建的或兩者兼而有之的屏障衛護,那將使之格外地固若金湯。

    假如城市聳立於高地,聳立於懸崖峭壁之上,或為大海、沼澤地、河流所圍繞,那就可以認為得了天然屏障之護佑;人工屏障則指壕溝和城垣。前者因有優越的自然條件,為保障安全只需明智地選擇地形;在一馬平川的大地上,那就必須依憑建築者的技藝了。

    我們見到過建築在廣闊原野上的許多古老的城市,雖然地理位置不盡理想,但靠著創建者的努力和技藝,它們遂成為不可征服的堡壘。

    二、古人認為外牆決不能整個建成一條直線,否則必定遭到攻城槌猛烈的撞擊。古人在奠定垣基時常常以凸緣和敵台掩護城牆,而在各城角上又豎起若干塔樓。若有人移動梯子或機械靠近如此構築的牆體,那守城一方便不僅可從正面,還可以從多個側面擊潰他們,甚至可以打擊他們的後部,就像將其困在了口袋之中一般。

    三、要使這樣的城垣免遭毀壞,應該按以下方式興建。城牆之內要築起兩道牆,其間相隔20英呎;將掘壕挖出的泥土堆放在兩道牆之間,並將其夯實。最靠外的堡壘的那道稍矮一些,第二道牆更要矮許多;從城牆起沿階梯樣逐步升高的台地就像順著平坦的斜面可以登上最前面的堡壘。

    如是,任何攻城槌都無法將城垣毀壞,因為大地牢牢地支撐著它;而假定有什麼方法把石塊搗壞了的話,石塊之間壓實了的泥土也會像一堵牆壁那樣擋住進攻者的通道。

    四、要防止敵人放火燒燬城門。為此應當在城門上裹上潮濕的獸皮和鐵片;後來古人又發現能在城門上方加築一道向前伸出的工事。當有人進入城門時可以放下一道格柵(閘門),格柵用鐵環和繩索吊著,其功用在於一放下來就能消滅鑽到這裡來的人。

    城門上方的牆要留有孔洞,從上面可以朝這些孔洞裡倒水來撲滅著了起來的火勢。

    五、城市前方要挖掘出寬而深的壕溝,使圍城的敵人不能輕易將它填滿填平;要是讓壕溝灌上水,可以防止敵人挖地道,就是說這樣的壕溝可以從兩個方面阻止敵人實施坑道作業:一是本身的深度;再就是用灌水的辦法將坑道淹沒。

    六、應當採取一切措施使眾多的敵弓箭手即使把受驚的守城者從工事上趕走,並把梯子靠上來,也不能登上城頭。為此,需要讓城裡的居民儘可能多地準備好鎧甲和盾。再把雙層草蓆或奇裡乞亞的山羊皮毯順著射孔拉起來,用以擋住飛來的箭鏃,至少讓箭鏃或標槍不那麼容易穿透擺動著的遮蔽物。

    眾人還創造了另一種方法:用各種材料編織叫做「梅塔拉」的筐子,裡面裝滿石頭,把它們堆放在兩個雉堞之間。要計算好時間,只要敵人開始爬梯,當他們剛要抬腳往上爬時,就把這些「梅塔拉」朝他們頭頂上砸下去。

    七、守城和圍城的方法很多,我將在適當的地方談及。現在應當指出,有兩種實施圍城的方法:一種是當敵方部署軍團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不斷地以突然襲擊驚擾被圍困者時;另一種是當)敵方或者截斷被圍困者的水源,或者等待他們受不了飢餓的折磨而投降,因為敵方是不會讓他們得到任何糧食補給的。如是實施圍困,敵方自身不會有多少事情可做,也比較安全,但卻能把對方弄得疲憊不堪。

    當地人只要有一絲絲可能就應當竭盡全力將所有的糧食儲備都往城裡運,以求使他們自己有充裕的食物,而使敵人缺糧,進而逼其撤兵。不僅要把豬,而且要把所有不能圈養的牲畜統統宰殺掉,再醃製起來;這樣既可以有較豐足的肉類,又可以減少糧食的消耗。城裡還可以養雞,這樣做開銷並不大,對病員來說尤其必要。要特別關注儲備馬匹的飼料,要是無法拉走,就把它燒掉。酒、醋、各種水果,如蘋果要設法集中儲備。凡一切有用的東西統統不要留給敵人。把宅邊的菜園子分掉或者平掉,這是一件既有利又愉快的事。

    要是收成好,而從一開始就沒有能在合適的人選幫助下合理地分配這些糧食,以致不夠保障人們健康所需,那將是非常有害的。有些人在豐衣足食的條件下也能注意節儉持家,他們就不會有受凍挨餓之虞。

    往往會發生把普通老百姓趕出城外去的事情,因為無論從年齡上還是性別上講他們都不能成為軍人,不那樣做就會使保衛城市的武裝人員被飢餓拖垮。

    八、應當備足瀝青、硫磺、樹脂、被稱作燃料的液態油(石油),以供燒燬敵人機械之用。為了鍛造兵器,倉庫裡應當有生鐵(用作冷熱加工)和煤的儲備。要提前運到製作矛和箭的木料。還要竭力到江河裡去蒐集大塊的石頭,因為江河裡的石塊重量大,投擲出去更有效;應當在所有的城頭和塔樓附近擺滿各種大小石頭。小一點的可以用投石帶、棒投器拋射出去,也可以用手投擲。大一點的可用弩炮打出去。最重的還可以將它們推滾到胸牆邊去,一旦把它們從城頭推下去不僅可以砸死砸傷衝到城邊來的敵人,還能砸壞他們的機械設施。

    要準備好新伐的木料製作大輪子,或者用鋸好的大段木材製作圓柱形的滾木。為便於滾動,輪子和滾木都要做得十分光滑,這些東西順著斜坡突然飛快地從上面滾下去通常能使敵人大吃一驚(也能使馬匹受驚嚇)。

    手頭應當常備木頭、木板和各種尺寸的鐵釘。要對付圍困者的機械,自己就必須隨時準備好另外的機械,尤其當被迫倉促去增築城垣和加大難堞的高度時更需要這些機械。只有這樣才能使敵人的活動碉樓無法靠上城頭,無法由此而佔領整個城市。

    九、應當盡最大的努力儲備繩索,沒有繩索把各種弩炮和其他的投射器具拉緊,這些武器將毫無用處。馬鬃和馬尾毛對弩炮來說很有用。當然,女人的頭髮同樣適用於這類武器,這一點已由當年羅馬處於困境的實踐所證明。當卡皮托利尼遭到圍困時,由於長時間不斷地使用,投射器都毀壞了;而後備的繩索又沒有。

    於是羅馬的主婦們剪掉自己的長發,送給正在戰鬥的丈夫。投射器修復了,敵人的進攻被擊退了。這些端莊的女人寧肯暫時剃光自己的腦袋,同自己的丈夫自由自在地生活,也不願保留一頭秀髮而遭受敵人奴役。還應當蒐集獸角和生獸皮,用來製作鎧甲和各種機械設備。

    十、一個城市如果在垣牆之內擁有永不枯竭的水源,便有了巨大的優勢。要是大自然沒有賜予這種福分,那就需要掘井,不管掘多深都得掘,然後用桶和繩子汲水。

    有時候城市所在的地方很乾燥,有山崗和懸崖圍繞,這時駐在小丘上的警備部隊就要到駐區之外,到山下去尋找水源,要從碉堡的射孔和塔樓上用能射到水源所在地的弓箭掩護擔水的人,而且還要讓他們自由地到駐地來送水。若水源地處弓箭射程之外,只要仍然在城市所在的那個斜坡上,在城市和水源之間就應該設置小型工事,有人管它叫「堡壘」,在裡面部署若干弩炮,再配備些弓箭手,以防止敵人來搶水。

    此外,在所有的公共建築物內,要像許多私人房舍一樣極其用心地建造蓄水池,以便下雨天用來積儲雨水。處於被圍困中的人,在受圍時間內要是能有很少一點水供飲用也就很滿足了。

    十一、如果城市濱海,而市內短缺食鹽,就應當在盤子和其他器皿裡灌滿海水。經太陽一曬,海水會凝固成食鹽。要是敵人不讓趨近水邊,這是常發生的,那還可以堆聚一些暴風雨時由海上推到岸邊來的沙子,用淡水沖洗這些沙子,經過陽光蒸發,也能變成鹽塊。

    十二、如果決定要攻城或向工事發起衝擊,這種悲壯的戰鬥對雙方的危險性是等同的,從流血的程度來看攻城一方會更多些。

    準備突入城內的部隊首先要布好陣,將各種足以造成恐怖的機械設施一一排列起來,以求一舉破城。這必然會大大加劇戰場驚心動魄的氣氛,真所謂鼓聲、號聲、呼喊聲震天,喧囂一片。這時(實際上這種恐嚇只能嚇倒不適應這種氣氛的人),要是市民們懾於首次衝擊而不知道怎樣在嚴重時刻進行鬥爭,敵人就有可能趁勢把雲梯推近城邊,並突入城內。而首次衝擊一旦被鬥志旺盛有作戰經驗的人們所挫敗,那被圍困在城中的一方就會勇氣倍增。這時候製造恐怖聲勢對戰鬥已起不了多大作用,那就要靠實力、各種技藝和指揮藝術決定勝負了。

    十三、這時,擁向城邊的將有龜背車(testudines)、攻城槌(arietes)、鐮鉤篙(falces)、帶頂通道車(venei)、柵欄車(plutei)、舟鰤車(musculi)、碉樓車(turres)等各種攻城用具。

    我將對這些器材分別作出介紹,講述其構造、用途以及擊敗它們的方法。

    十四、龜背車是用長方木和木板製作的。為了避免著火,用生獸皮、山羊毛織的奇裡乞亞地毯或一塊一塊縫製而成的蓋布把它罩起來。在頂蓋下放著鐮鉤篙。篙的一端扎有彎彎的鐵鉤,由此得名鐮鉤篙(因為鐵鉤呈彎狀,像一把鐮刀)。其功用是從牆裡面把石頭鉤出來。有時篙頭要包一層鐵,這就成了攻城槌,其所以叫攻城槌或許是因為它有一個硬邦邦的「額頭」,用這「額頭」可以去搗毀城牆;也可能是它要照大公羊的樣子先是朝後退走幾步,然後再以更大的力量和更快的速度向前撞過去。

    龜背車得到這個名稱是因為它很像真正的烏龜,一會兒把腦袋伸出來,一會兒又縮進去,活脫一個烏***它時而退後幾步,時而又把攻城槌推向前去,以更有力地去撞擊城牆。

    ……

    從以上內容可以明確看到,韋格蒂烏斯在這方面有一個觀點關聯,那就是民生的影響對於相應的城市防禦戰術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不僅僅如此,在下文當中,韋格蒂烏斯在很多方面展現了當其時西方的攻防作戰體系的細緻描述。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8
第七十八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18)

    在弗拉維烏斯?韋格蒂烏斯?雷納圖斯的的心中,攻城作戰的攻防體系在戰爭當中,或者是在軍隊的戰術體系當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若非如此,《兵法簡述》的第四卷內容,就不會基本環繞這個方面的論調來進行相應的描述編撰。

    而除了前文提及的內容之外,在《兵法簡述》的攻防作戰的相應描述,還有著一部分非常詳細的篇幅,而這些篇幅的主角,成為了當其時的攻城作戰的相應西方器械的描述:

    古人稱之為「攻城車」的一種作戰車輛,現今在士兵和蠻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稱作「卡烏齊」。這種機械是用輕木料組合的,寬8英呎、高7英呎、長16英呎。它的頂用木板和雙層樹枝做成。兩側也一樣用樹條編就。這樣可以在遭到攻擊時不致被石塊和矛穿透。外層為了防止被投射過來的燃燒物點著而包有潮濕的、剛剛剝下來的獸皮,或者用破布片釘成的覆蓋物。當這些「攻城車」數量較多時,也排列成隊,在它們的掩護下攻城者可安穩地靠近築城工事,去掘毀城垣的牆基。

    「活動擋箭牌」是一種類似拱門一樣的裝備,也用樹枝編成,上面覆蓋有奇裡乞亞山羊皮毯或者一般的獸皮;這種車由三個不大的輪子滾動開進,其中一個輪子在中間,其他兩個在前頭,即所謂的「車頭部分」。靠這三個輪子,它能像大車一樣朝任何方向轉動。攻城者坐在上面貼近城牆,利用它作掩護射箭、投石或擲矛,把守城者趕下胸牆,以求搶得有利時機,更容易爬梯子登上城牆頂部。箭和矛都是從城垣上投射過來的;對著城垣用泥土和木頭可壘築土堤。

    十六、所謂「舟鰤車」,是一種體積較小的設施。戰士們在其掩護下去摧毀城市的尖柱防禦工事。除此之外,它還能用運來的石塊、木頭和泥土把壕溝填滿,並能將其夯實,以便於活動碉樓不受阻攔地貼近城垣。

    舟鰤車的稱謂緣於一種海魚的名稱。這種魚儘管比鯨魚小許多,但它們常常盡力幫助鯨魚;同樣,這種小車在大碉樓車前邊把路壓平,為之開道。

    十七、碉樓車是用樹條和木板製作的。從外形上看像是一幢建築物。為了不讓敵人縱火將如此龐大的設施燒燬,它們的外層用生皮和由布片綴成的覆蓋物結結實實地包裹著。由於這種車車體很高,相應的也就要做得很寬。通常的寬度為30平方英呎,有時是40平方英呎,甚至50平方英呎。其高度不僅超過城牆的高度,甚至要超過城牆上石砌的塔樓的高度。根據力學定律,車體下裝有許許多多的輪子,這麼巨大的設備沒有這麼多車輪滾動是前進不了的。如果有這樣一座碉樓車朝城牆邊開過來,那對城市來說確是一種直接的威脅。

    在每座碉樓車裡放置著許多的梯子,有些梯子能夠通過各種方法伸進城裡去。在碉樓車的下部還有攻城槌,可以用來搗毀城垣。中部還放著用兩根長桿和編好的木條做成的(跨)橋:突然把這種跨橋伸出去,搭在碉樓和城牆之間。碉樓上部藏有攜帶長矛和弓箭的士兵。他們從碉樓高處用長矛、投擲標槍、石塊殺傷守城者。一旦發生這種情形,城市無疑會迅速淪陷。當守城者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自身高高的城牆上時,忽然眼前出現一座更高的敵人的城樓,他們還能有什麼辦法去保衛自己的城市呢?

    十八、不過,面對如此險峻的局面仍然還有許多方法可以抵禦。

    首先,如果可以信賴守城部隊,如果他們確實有勇氣,那他們就要以實施突襲,用實力將敵人打退;他們可以剝下敵人碉樓車上的獸皮,點燃這個龐然大物的木料。假如市民們不敢出城,他們也可以用大型弩炮放射帶火的箭鏃(燃火箭)或火熱的矛(火矛),讓它們穿透皮包木面或覆蓋物,在樓體內起火。

    燃火箭就是那種能鑽到車體內燃起火來的箭鏃,因為它們在飛行中就已經著了火的。火矛很像矛,它的頭部裝有一個很牢固的鐵帽,在鐵帽管和矛桿之間裹著硫磺、瀝青、樹脂,還纏有塗了油的麻絮,這種油是可燃物。火矛由弩炮射出去後能穿破保護層,帶著火鑽透木材,於是就把這種塔形巨車燃燒起來了。

    有時,當敵人入睡時,人們帶上火種用繩索從城牆上吊下去,把巨車點著,再重新爬回城頭上來。

    十九、其次,守城部隊還可將敵人企圖把碉樓車靠近過來的那一段牆增高。可以用混合土和石塊,或者甚至就用一般的粘土、磚頭,萬不得已用木板墊高也行。總之,不讓敵人在這座碉樓車上居高臨下地攻擊守衛城牆的人。要是碉樓車的高度低於城垣,那它就毫無用處了。

    攻城部隊為了防止發生這種情形,也常常想出對付的點子。比如,他們先製造一個外表看來似乎要低於城牆上射孔的碉樓車;然後在碉樓車裡悄悄地再暗藏另一座木質的小碉樓。當車體靠上城牆時,他們突然用繩索和滑輪把這座小碉樓從中向上升起。這時全副武裝的攻城部隊從小碉樓裡一躍而起。由於小碉樓高於城牆,他們就能登上城頭,佔領城市。

    二十、有時,守城部隊為對付活動碉樓車,推出一種長長的包有鐵皮的方木,用來推頂對方的碉樓車,不讓它靠近城牆。

    記得有一次,敵人包圍了羅得人的一座城市,推來一輛大碉樓車,那巨車比城牆和城頭上所有的塔樓都高。有一名機械師的腦子特別好使,他想出一個辦法:夜晚,他在城牆腳下挖一條地道,通到第二天那座碉樓車將要停下的地方。接著他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那塊地方下面的土挖空運走了,只剩下薄薄的一片表層。當這個龐然大物的輪子轟隆隆地滾動到這塊底下已經挖空了的地方時,那大物一下子陷了下去,顯然這鬆鬆的一層土皮是怎麼也承受不住這麼重一部碉樓車的。這樣,它也就根本無法貼近城牆了,甚至連動都動不了啦。於是城市得救了,敵人只好棄車而去。

    二十一、當碉樓車逼近過來時,投石手用石塊,投射手用標槍,其餘的人用各種弓弩發射箭鏃,長矛兵投擲鉛球和標槍(missilia),從城頭上把他們攆走。企圖爬梯子登城的人要冒很大的危險,就像第一個發明用梯子攻城的卡帕涅伊那樣,他是被菲旺人擊斃的,當時這一擊竟是如此之有力,以致流傳開一種說法,說他似乎是遭閃電擊斃的。

    攻城方登上敵人的城牆靠的是雲梯、斜橋和槓桿。

    雲梯與豎琴相像,故名。豎琴上有琴弦,碉樓車旁的橫木上亦系有纜繩,借助於滑輪可將梯子放下。只要這梯子一搭上城頭,士兵們便立即從碉樓車裡躥出去,順著這梯子,登上城頭,攻進城裡去。

    斜橋就是我在上文中已提到過的跨橋,因為它是突然從碉樓車中部向斜刺裡伸出搭上城牆的,故得此名。

    槓桿是這樣一種器具:往地裡埋下去一根很高的柱子,柱子上端橫向裡再固定一根更長的木頭,這根木頭要恰巧固定在中央,以求保持平衡。如是,一頭朝下壓時,另一頭就能往上翹起:在木頭的一端掛著一個用樹條或木板做成的筐子,裡面可裝下若干名武裝人員。當用繩子把另一端拽住,往下壓去,坐在那一端筐子裡的人就能升起來,攀上城頭。

    二十二、守城部隊通常用各種弩炮、蠍子弩、弩弓、棒投器(弓箭手備用的)、投石帶來對付這種攻城方法。

    有一種弩炮是靠著用動物的筋製作的弦繃緊的,其兩端的距離越長,也就是炮身越長,射程便越遠。只要弩炮的製作符合力學原理,而且射手經驗豐富,深得其中奧妙,就能百發百中。

    另一種弩炮是用來拋射石頭的,石頭的重量與繩索的粗細和長短成正比;繩索越粗越長,拋射出去的石頭就越大,力度也大,它的飛行速度就像閃電一樣非常快速。

    沒有一種投射武器的力度能比這兩種更厲害的了。

    蠍子弩現在我們稱之為手弩,之所以叫蠍子弩是因為用它們射出去的箭又小又細,但卻能置人於死地。

    關於棒投器、弩弓和投石帶,我想不用多說了,因為如今都還在使用。

    弩炮打出去的大石頭不僅能砸死砸傷人和馬,還能砸毀敵人的器械。

    二十三、對付攻城槌和鐮鉤篙(falces)的方法很多。有人用繩索吊上一塊塊覆蓋物和褥墊(culcita)放下城去擋在攻城槌要撞擊的地方,好讓它先碰上些軟塌塌的材料,等撞到城牆上時勁兒已減了大半。

    另一些人從城垣上先用繩圈設法把攻城槌套住,再集合一大批人使勁把它斜過來,甚至連同龜背車一起把它們調過頭去。

    還有人用繩索繫上鐵鉗子或帶尖齒的夾鉗(forfex),他們把這叫做「狼嘴」(lupus),用這種夾鉗去鉗住攻城槌:或者讓它調轉方向,或者讓它頭朝上翹起,總之使它無法撞擊。

    有時,守城部隊在城牆上將柱腳和石頭柱子等重物來回晃動,借勢往下扔去,讓這些大傢伙把攻城槌砸個稀爛。

    但是,假如攻城槌的力量確實大到把城牆撞穿一個洞的話,這也是常有的事,甚至還有把城牆撞塌了的,那也仍有一線得救的希望:把城裡最靠近的房子毀掉,這就等於又聳起來一堵牆,要是敵人膽敢從豁口裡穿過來,那他們就難免送命於兩堵牆垣之間。

    二十四、攻城的另一個方法是隱蔽的地下攻城法。這種方法也稱作鑽洞法,它的別名叫兔子鑽穴。兔子在地下挖多處洞穴,在裡面藏身。

    如果敵方圍城的人很多,他們就會投入很大的人力在地下挖通道,就好像用手工採金、采銀的窮人在尋找金礦、銀礦的礦脈時挖掘礦坑一樣。敵人在挖好坑道之後就等於給城裡人建造了一條送葬之路。

    敵方要想達成這種隱蔽的攻城法可以採用兩種計謀。他們或者趁夜間從地道潛入城內,向毫無警覺的市民發起攻擊,打開城門,放自己的部隊進城,到處殺戮尚未搞清怎麼回事的對手;或者前出到城垣牆基前,刨出一大塊牆基,把一些干燥的方木放下去,暫時支撐住很快就會倒塌下來的垣牆,然後再把枯樹枝和其他很容易點燃的材料堆放在上面。如是,他們讓部隊作好各種準備之後,便點火燒著這些東西。當這些木質的支撐和樹枝行將燃盡時,城牆就會突然倒塌下來,這樣攻城的通道也就打開了。

    二十五、有無數的實例足以證明,突入城裡的敵人往往會被消滅殆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無疑是由於該城的軍民還控制著城牆和塔樓,佔據著市內較高的地點的緣故。此時,人們會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地從窗戶裡,從樓頂上向敵人投去石塊和其他各種投擲器材。為避免出現此類狀況,攻城部隊通常要故意放鬆對有些城門的圍困,好讓該城的軍民有機會外逃,從而停止抵抗。絕望往往會鑄成某種表現勇氣的必然***實如果當真如此不幸,那對市民來說就只剩下一種生機(不管敵人是夜間還是白天突入城裡)——控制住城牆和塔樓,佔領較高的地點,在各處,無論大街小巷攻擊敵人,與他們周旋到底。

    二十六、有時候,圍城一方會想出一些計謀,比如假裝攻城無果而遠遠地離去。一俟該城軍民在飽經驚嚇之後開始放鬆,甚至逍遙起來,不再在城牆上設崗警戒時,敵人便利用漆黑的夜晚秘密地攜帶著攻城的梯子折返回來,並登上城頭。據此,當敵人撤離時,應當格外警覺,要在城牆上、塔樓上繼續設置小型的崗亭,以便警戒人員冬天能在裡面避風雨,躲寒冷,夏天不致遭烈日曝曬。

    實踐還使人們養成一種習俗:在塔樓裡喂養幾條很厲害的嗅覺特別靈敏的狗,它們能憑嗅覺覺察到敵人已經臨近,而且用吠聲告知你這個消息。鵝也同樣是一種十分靈敏的禽類,它們也會以叫聲告訴你有人在夜間突然來襲的消息。要不是一大群馬利鵝洪亮的叫聲把已經登上卡皮托利尼城堡的高盧人嚇退下去的話,也許他們會把羅馬人的姓字永遠地磨滅掉了。出於驚人的警覺或者說是某種機遇,一群禽類居然拯救了注定要去統治整個世界的那批人的命運。

    二十七、不僅在圍城時,而且在其他各種形式的戰爭中,努力探明與敵人習慣有關的一切,並設法精細地瞭解這些習慣,至關重要。比如你應該知道敵人什麼時候停止一天中辛苦的勞作,什麼時候他們比較鬆弛,這個時間有時在中午,有時在傍晚,更多的是在夜間,也可能在他們開飯時,在雙方都要休息或者為適應某種身體上的需要的時候。

    否則,你如果不瞭解這些,就無法選定有利的伏擊時機,當城裡出現這種情況時,狡猾的圍城者往往會故意中止交戰,促使對方進一步放鬆警覺。當對方對這種懶散現象不加節制而愈演愈烈之際,圍城部隊便突如其來地把攻城機械前移過來,把梯子靠上城牆,於是城市被攻佔了。

    所以說,任何時候在城頭上都應當隨處準備好石塊和其他的投擲材料,一旦發現這種襲擊,飛奔上城的人便能隨手抓起來與敵人拚鬥或朝他們的腦袋砸過去。

    二十八、要是圍城部隊中也出現這種懶散現象,他們同樣可能遭到類似的突然襲擊。當他們開飯或者睡覺時,由於無所事事或者出於某種需要而分散出去活動時,城裡的軍民便可能突然來一次出擊,把毫無準備的他們殺得落花流水:攻城槌和機械車輛被燒燬,土堤和將用以置城裡人於死地的所有設施盡遭毀壞。

    為了防止發生這類情狀,圍城部隊將壕溝挖在弓箭的射程之外,而且外側還要用圍子和樁柱,甚至小塔樓加固之;萬一城裡出來突襲也可以憑此抵擋一陣。這種設施叫做洛裡卡(小胸牆)。

    二十九、投擲器材,不管是鉛球也好,矛、標槍、長矛也好,只要從高處朝位置在低處的人扔去,力度就大。張弓射箭,用手、投石帶或棒投器投擲石塊,其射程和投擲距離都同投射點的高度有關:投射點的高度越高,其落點就越遠。

    各種弩炮,要是由富有經驗的人認真操作,那比其他任何武器都厲害。無論是勇敢精神還是別的防禦工事都無法保護戰士們抗禦其攻擊。它們就像閃電一樣破壞力極大,各種設施一旦被命中,不是被其擊毀,就是被它們穿透。

    三十、攻城梯和攻城機械對奪佔城垣能發揮極大的作用,但其高度必須超過城牆上防禦工事的高度。這個高度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予以認定:一是取一支箭,將一根細細的可任意延伸的亞麻繩的一端縛在箭上,把這支箭射上城頭,亞麻繩的長度便是城牆的高度;二是當太陽西斜的時候,塔樓和城垣會在地上投下它們的斜影,此時在不被敵人發覺的條件下去丈量一下這個影子的長短,同時在地裡埋上一根10英呎高的桿子,用同樣的方法再丈量其影子的長度。這時,按這根10英呎長的桿子的影子就很容易確定城牆的高度了。眾所周知,某一物體投下的影子的長度取決於該物體的高度。

    ……

    最後,弗拉維烏斯?韋格蒂烏斯?雷納圖斯為《兵法簡述》的第四卷提出了自己的結論:

    我認為,我在這裡記敘兵法著作家們有關圍城和守城的看法或者那些已為必要的近期經驗所證實了的內容,那都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另外,我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大家千萬千萬注意,無論如何不要突然發生短缺水和食物供應的情況,因為這樣的災禍是任何兵法所無法補救的。據此,在城裡必須儲備儘可能多的東西,眾所周知,圍城的時間取決於圍城一方的意願和能力。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9
第七十九章 西方古典軍事典籍(19)

    《兵法簡述》一共有五卷,這五卷內容是否就是弗拉維烏斯?韋格蒂烏斯?雷納圖斯正式整合出來額內容,似乎無法得知。

    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那就是英文版以及俄文版雖然在內容上有所不同,但是其篇幅一直維持在五卷左右。

    而第五卷的內容,可以說是一個關於海戰方面的總結形式的存在。

    ……

    戰無不勝的皇帝,遵奉陛下您的聖命,我覺得在結束了記敘陸地戰爭的方法之後,還有一項涉及海上戰爭的內容應予補述。

    在敘述海戰之實施方法時,我應力求做到言簡意賅。

    很久以來,我們的海面一直相當平靜,我們同蠻族人的戰爭一般只限於陸地。

    羅馬人民的水師時刻保持著嚴陣以待的狀態,那是為了國家的榮譽、利益和尊嚴,而不是出於某種衝動而激發起來的所謂必要性;或者說,水師始終處於戰備狀態正是為了避免這種必要性。如果明知一個王國和它的人民在遭到外來入侵時能夠迅速給以反擊,並對此種貿然行為進行懲罰,那麼顯而易見,任何人都是不會下決心去向這個王國及其人民挑起戰爭,或者對之施加侮辱的。

    一、在米塞農和拉韋納,通常軍團都配有水師,以便萬一需要水師保衛城市時能就近解決;他們能夠快速地駕起艦船徑直駛向世界任何地方。高盧、西班牙、毛裡塔尼亞、阿非利加、埃及、撒丁和西西里都離米塞農的水師不遠。從拉韋納水師一般可直航伊庇魯斯、馬其頓、亞該亞、普羅彭提斯海、攸克辛海,也可以去東方、去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島。

    在戰事中兵貴神速通常比之勇敢精神更加有益。

    二、停泊在坎帕尼亞的利布爾納艦船的上司是米塞農水師的水師長官;在伊奧尼亞海的則屬拉韋納水師的水師長官轄領。兩位水師長官各統領10名保民官,而每位保民官又指揮著若干個大隊。每個利布爾納(水師單位)屬下領若干名艦長(nauarchus)。也就是這些船主、艦長,除去負責艦船的有關職責之外,還應當每天關注舵手、槳手和各類人員的日常訓練。

    三、在海戰方面,不同的省區在不同的季節具有各自的優勢,因此也就有了不同類型的艦船。

    當年屋大維在亞克興角海戰中主要就是靠了利布爾納艦打敗安東尼的。從這次重大海戰的經驗中可以看出利布爾納艦比之其他型號的艦船更有用。因此,後來羅馬的統治者皆以其為樣本,取其名稱,按其模式建立自己的水師。

    利布爾尼亞是達爾馬提亞的一部分,其主要城市為亞捷爾季納(即今之扎達爾,亦稱薩拉。)如今建造的艦隻都是按這個省的艦船為模型,之所以取名利布爾納艦也由來於此。

    四、建造一座房子要注意石頭和沙灰混合土的質量,建造一艘艦船就更必須從各個方面謹慎仔細認真對待。這是因為登上一艘構造得不好的艦船比住進一幢不好的房子要危險得多。

    利布爾納艦主要的材料是柏、家松和野松,以及雲杉;使用的釘子是銅的,不是鐵的。雖然這樣做成本要大許多,但更牢靠,而且是合適的,因為鐵釘遇上熱氣和潮濕容易生鏽,而銅釘即使泡在水裡也仍然能保持原有的金屬性能。

    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建造利布爾納艦所用的木料都是在每月15-22日之間砍伐的。只有在這八天之內砍伐的木頭才不會腐朽,同年的其他日子裡砍伐下來的木頭會被蟲子從內部蛀壞,漸漸變酥、變爛,這一點既已由造船技藝作出過解釋,也業經造船工人的日常實踐所證明;此外我們從對宗教信仰的觀察中也能看得出來,因為只有這幾天可以說才始終是黃道吉日。

    六、最適宜於砍伐林木的時間是在夏至過後,也就是七、八兩個月,以及秋分時節,亦即到元月朔日之前,因為這幾個月內樹液開始發乾,樹身變得乾硬起來。

    應當注意,不要在林木剛砍伐下來就把它鋸成板材;而鋸成材之後也不能馬上送去造船,因為圓木也好,鋸材也好都要經過一段相當的時間之後才能收水。假如用潮濕的木材去下料,當木材的自然漿液滲出時,就會擠到外面來,而且會出現寬寬的縫隙;對於船隻來說,再也沒有[比木板上開始出現裂縫]更危險的了。

    七、至於艦船的規模,最小的利布爾納有一排槳;稍微大一點的,是兩排;比較普遍的有三排槳、四排槳,以至五排槳的。我希望不要有人嫌它大了。據報導,在亞克興角海戰中相遇的全是大得多的艦船,它們通常有六排,甚至更多排的槳。更大的艦船上還裝著偵察小船,這種艦船每一側配備有近20排槳手,不列顛人稱它們為塗上了樹脂的……

    這種艦船是用來搞突然襲擊的,有時候他們會騷擾自由航行,破壞為敵艦供應軍需品的運輸工作,跟蹤攔截敵艦,並截獲它們的計畫。

    為了不使這些偵察船過於顯眼而暴露自己,它們的帆和大索都不用白色,而是用與海浪相似的海藍色,甚至通常用來涂刷船體的蠟也改用這種顏色。水手和軍士的軍裝也都一律採用海藍色,如是,不僅夜間,即使白晝執行跟蹤任務的那些人也不易被發現。

    八、率領部隊乘艦船航行的人,必須能夠事先分辨風暴和漩渦的徵兆。要知道,利布爾納因遇上風暴和巨浪葬身海底的次數和船數,比亡於敵人之手的要多。

    人們在觀察大氣現象時對風和狂風暴雨的特性重視程度不足,應當十二分地注意自然科學的這個分支。大海是不知道憐憫的。有先見之明的人因遇事謹慎而免災;凡事漫不經心的人往往會因疏忽怠惰而遭不測。

    研究海洋科學的人首先應當瞭解有多少種風,並知曉它們的名稱。古人根據天軸的位置只承認有從世界四個方向吹來的四種主要的風,但根據後來的經驗統共確定了十二種風。為了不致引起疑惑,我用希臘和拉丁兩種文字列舉出它們的名稱,先列主要的,然後再跟著提出與之相關聯的從左右兩側吹來的另外幾種。

    讓我們先從春分開始,也就是從東方的邊緣開始,從那裡吹來的風是阿費里奧忒斯風,亦即向陽風(東風);由其右側吹來的是凱基阿斯風,或者叫埃弗羅-博雷伊風(東北風);從左側過來的是埃弗爾風,或者叫武爾圖倫風。控制南邊的是諾特風,或者叫阿斯特爾風;由其右側吹來的是列夫科諾特風,或者叫白諾特風;從左側過來的是利勃諾特風,或者叫科爾風。居西邊的是澤費爾風,也就是傍晚風;由其右側吹過來的是利潑斯風,或者叫阿夫裡克風;從左側過來的叫亞品格風,或者叫法伏尼風。最後,北邊那部分屬於阿帕爾克季阿斯風,或者就叫北風;從其右側颳起的是弗拉斯阿斯風,或者叫齊爾齊風;從左側來的就是博雷伊風,也就是阿克維隆風。

    這些風通常是一個方向的,有時也有兩種合在一起的,要是大風暴則有三種合成的。一旦來一陣狂風暴雨,本來是平靜而安寧的大海會立即掀起大浪,而且變得十分凶殘。不同的季節,在不同的海域,海風輕輕吹拂,沒有暴風雨,而是明媚的好天氣;有時則不然,明媚的好天氣會瞬息之間變成狂風暴雨。

    和風吹拂時,舟楫可以抵達預期的港口;逆風時,舟楫應當停泊,或者調轉方向返航,抑或被迫冒險頂風而行。只要細心地研究風的特點並注意觀察,整船傾覆之事也並不是輕易就會發生的。

    九、下面應當談到關於月份和日期的問題了。法力無邊而且容易發怒的大海,不容許人們整年都平安無事地在它上面航行,但一年之中有幾個月份對航行來說是非常適宜的,有的月份則要冒很大風險,還有一些月份根據該海域的自然條件,對艦船來說根本無法航行。

    耕作日結束,也就是在昴星團升起之後,從5月25日起,到大角星升起,也就是9月16日之前這一段時間,海上航行是平穩的。這是因為夏季風比較和緩。

    自此以後,直到11月11日航行就會有問題,危險較大,因為在九月的望日[註:按古羅馬歷,每月中間的一日,約當滿月之時為望日,在3、5、7、10月為15日,在其他各月為13日。](9月13日)之後大角星就升起來了。這是一顆裹著強勁風暴的最有威力的星星。而9月24日,秋分那一天一般會有非常厲害的風暴。10月7日前後出現多雨的摩羯星座,同月11日是金牛星座。從11月起,冬季昴星團的降落所引起的頻繁的狂風暴雨會嚴重影響航行。

    從11月11日到3月10日,海上無法航行。在這段時間內,白晝短,黑夜長,天空中濃雲密佈,氣氛晦暗,風力強勁,有時雨雪交加,不僅使任何艦船無法在海上行駛,即使在陸地上趕路也直不起腰來。

    航海節,如果可以這樣稱謂的話,在許多城市裡都要舉行隆重的表演和公眾演出。在此之後由於許多星座的影響,並從季節本身的角度考慮,直到5月15日(五月的望日)海上航行總還有一定的危險。這倒並不是因為商人們缺乏於事業的毅力而在這種季節不敢出海,而是因為當軍隊乘利布爾納航行時理應比受個人發財致富所驅使而不顧一切地出海的商人更要謹慎小心才是。

    十、此外,某些其他星座的起落也會引起狂風暴雨。雖然在所有這些情況下,著作家們的見證為我們提出了某些日期;但出於多種原因,氣象變化多端。應當牢記,由於認識的侷限我們無法瞭解天體現象的所有原因,對於航海所必須關注的情況可以分成三類。眾所周知,風暴可能準確地在預期的日子來臨,也可能先於或者後於預期的日期發生。在希臘語中先於預期日子來臨的叫冬前風暴,在預期日子發生的叫越冬風暴,滯後出現的叫冬後風暴。要把這些名稱全部列出來,我覺得太長了,沒有必要。許多著作家努力記述的不僅有每月發生的現象,甚至有每天發生的現象。

    行星的遠行,當它們每次按上帝的意志依指定的途徑靠近或離開星座時,同樣也常常成為明媚的天氣變成陰霾的天氣的原因。新月日必有暴風雨,對航海人是最可怕的日子,這一點不僅有經驗的水手,就是普通人也都知道。

    十一、即使天氣晴朗,仍有許多徵象可以說明暴風雨之將至;而當暴風雨肆虐之時,也同樣會有徵象說明天將放晴。這些徵象都可從一面鏡子裡看清,這鏡子便是月亮。

    月亮呈淡紅色將起風,呈淺藍色將有雨,若是兩種色彩相混,則預示著傾盆大雨和狂烈大風。月亮歡悅明亮的外貌告訴水手們天氣將像它一樣清朗,尤其當這是在這一現象連續出現的第四天之後,而月角並未變尖,月球沒有呈現出淡紅色彩,其光澤亦未因蒸發而顯得混濁。

    當太陽升起,或者當它被遮擋之時,陽光是歡快地直射下來,還是因為烏雲湧現而有所變化;太陽是閃爍著通常的光輝還是受到風的影響而呈現出火紅的顏色,這裡同樣有著很大的差異。它不應當顯得蒼白暗淡或者有日斑(太陽黑子),因為這預示著不久將有雨。

    有經驗的水手從空氣、從大海本身、從雲層的厚薄和形態中都能得到有關氣候的啟示。鳥類、魚類也都能提供某些信息。

    這是維吉爾在他的《農事詩》中以神祇的洞察力所作的理解;這也是瓦倫在其所撰寫的有關航海事宜的書卷中所盡力記敘過的。如果舵手們說他們懂得航海之事,那他們所懂得的僅僅是實地經驗教給他們的常識,未必有多少科學根據,也並不是高深的科學使他們掌握的知識。

    ……

    從這一部分的內容來看,作者在海戰的認識上,似乎更多地是從一些另外的資料上得到。

    這一點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作者本身並非是一個海戰指揮官,若是其詳細知道海戰的情況,反而是一件怪事。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9
第八十章 羅馬人的關鍵海戰(上)

    《兵法簡述》第五卷的內容主要是關乎海戰方面的。

    但是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截止到公元四世紀前後的著名海戰不算太多。

    其中較為人熟知的有兩個:

    米拉海戰,阿克提姆海戰。

    前者是第一次布匿戰爭當中的三次海戰之一,而後者這是奠定屋大維在羅馬共和國地位,開拓羅馬帝國的最重要一戰。

    …………………………………………分割線………………………………………………

    米拉海戰是指第一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艦隊與迦太基艦隊在西西里島東北岸米拉(今米拉佐)海角附近進行的海戰。戰爭初期,羅馬人為改變海上劣勢決定建立海軍,趕造120餘艘大型戰船,並針對士兵不諳海戰而擅長白刃格鬥的特點,在船頭安裝一種稱作「烏鴉吊橋」的接舷吊橋(前端有鐵鉤,兩側裝欄杆)。

    前260年,執政官g.杜伊利烏斯率羅馬艦隊與迦太基艦隊(130艘戰船)在米拉海角附近遭遇。迦太基人仗恃其戰船航速快、機動性好、人員訓練有素,採用撞擊戰術。羅馬人採用接舷戰戰術:靠近敵船後立即放下接舷吊橋,鉤住敵船甲板,士兵迅速沖上敵船與敵格鬥。面對從未見過的烏鴉吊橋,迦太基人驚惶失措,結果戰敗,損失50艘戰船。羅馬新建海軍取得首次海戰的勝利。

    而在米拉海戰之前的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經過近10年的南征北討,橫跨歐亞非三州,用馬刀和鐵蹄建立起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東至印度河、南接古埃及、西起希臘、馬其頓,北至多瑙河,從小亞細亞直到埃及,希臘文明遍佈各地。但是,這個靠殺伐建立起來的大帝國的根基卻是那麼地脆弱。公元前323年,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突然病故,其部將開始相互爭權奪利,這個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軍事帝國迅速分裂,在經過了一番激烈鬥爭後,帝國被一分為三,他的將領們建立起了各自的****王朝。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分裂成了三個各自獨立的王國,即:安提柯王朝統治下的希臘、馬其頓;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塞琉古王朝統治下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至此,希臘文明結束了,混合著希臘與東方因素的新文明產生了。羅馬人,接過了希臘人的接力棒,開始了新的文明歷程。公元前260年,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第一次「布匿戰爭」正處於膠著狀態,地中海湛藍的水面,很快將被熾熱的戰火和士兵們的鮮血染成一片死亡的顏色。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的矛盾,源於對西西里島的控制權的爭奪。

    形狀象長筒皮靴的意大利半島從歐洲大陸一腳伸出,將地中海分成了東西兩半。東面是當時的文明中心希臘世界,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敘利亞,西面是沒有完全開發的西班牙和蠻族高盧;地中海的南岸是埃及和貿易大國、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

    這一年對羅馬人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羅馬人終於統一了波河流域以南的意大利半島,長期的征戰基本上塵埃落定,人心在激動過後開始有些失落感。雖然在波河流域與高盧人戰事還沒有結束,那不過是些小摩擦。一切看上去都很平凡。但在這表面的平凡的底下,暗潮洶湧。

    第一次布匿戰爭爭的導火線就是「墨西拿事件」。

    墨西拿位於西西里島的東北端。,而西西里島位於地中海的中心,一座海島,將地中海攔腰分為兩半。公元前三世紀時,希臘人和迦太基人,各自在西西里島上擁有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希臘人以敘拉古為代表,佔據了東西西里島;而迦太基人則在以利利俾為基地,在從希米拉到赫拉克里亞一線以西建立了穩固的勢力。一山容不下二虎,兩者在西西里島上或明或暗,時冷時熱地較量著雙方在熱戰時都使用僱傭兵作戰,一旦戰事告一段落,又會遣散這些傭兵。敘拉古為了與迦太基作戰,曾經從意大利各地招募了一些驍勇善戰的僱傭兵,這些傭兵不但能攻善守,而且自視頗高,還給自己的軍團起了個威震四方的名字--瑪美提,即「戰神瑪爾斯之子」的意思。

    公元前289年,敘拉古像以往那樣解散了這些傭兵,讓這些戰神之子解甲歸田。可是這些僱傭兵就是靠戰爭吃飯的,沒了戰爭也就等於失業,而且許多傭兵是因為在本地犯了罪才投入這個賣命的行業的,所以也回鄉歸田不得。於是有一些不願意老老實實下崗的僱傭兵就組織起來,以打家劫舍為生,以至於變成了一夥海盜。公元前288年戰神之子瑪美提攻克了西西里島東北角的墨西拿,建立了自己的根據。這樣一來,敘拉古不但失去了對西西里東北部的控制權,還陷入了同時與迦太基和瑪美提兩面作戰的困境。公元前278年,敘拉古向正在羅馬征戰的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求援。

    這個皮洛士王是一個富於幻想的人物。作為希臘人的後代,他極端地崇拜當年統帥希臘人橫掃歐亞非的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大帝的豐功偉業激勵著無數希臘人,而作為當代所公認的最優秀的武將之一,皮洛士王也一樣,他渴望著能像亞歷山大一樣再次開創一個屬於希臘人的帝國。皮洛士王用了三年的時間收復了西西里島的大部分土地,但苦於沒有海軍而無法與西地中海的海上霸主迦太基在海上爭鋒,所以始終無法拿下迦太基在西西里島西端所建立的要塞利利俾。

    當然,迦太基也暫時無力在陸地上與皮洛士爭鋒。皮洛士不但擁有大量的重裝步兵,以及訓練有素的職業僱傭兵,甚至還擁有戰象!連精銳的羅馬軍團也曾在這些龐然大物吃過敗仗。可是,在經歷了多年征戰後,遠征意大利的皮洛士開始厭倦了,在貝內圖溫戰役中,已經對大象不再陌生的羅馬人將皮洛士的軍隊殺了個丟盔棄甲,大象的神話從此破滅。皮洛士不得已於公元前272年選擇了撤退,臨走時,他留下了一句頗具深意的話:「我為羅馬和迦太基留下一個多好的戰場!」果不出他所料,僅過了8年,也就是公元前264年,羅馬和迦太基在西西里島正式交戰了。

    皮洛士離開西西里後,迦太基的勢力又開始向東蠶食,墨西拿的瑪美提依舊不斷從北向南擴大自己的領土。實力還不足以與迦太基正面對抗的敘拉古決定先平定內亂。

    經過數次苦戰之後,公元前265年,敘拉古的希耶羅統兵在墨西拿南面的龍崗奴斯河大破瑪美提,收復了大片失土,迫使這些戰神之子退守墨西拿,希耶羅也因此被擁戴為敘拉古王。

    瑪美提軍團見大事已去,破城勢在難免,而且深知破城之後自己所面臨的下場,也知道這時求神不如求人,於是緊急向敘拉古的夙敵迦太基求援。此時,一直在隔岸觀火的迦太基的海軍艦隊就停泊在墨西拿西北的伊奧利亞群島。迦太基人當然不希望敘拉古平定西西里東部,然後沒有後顧之憂地與自己開戰。所以接到瑪美提的請求後,迦太基人大喜過望,希望以此在西西里島的東北角建立第二基地,從而形成犄角之勢,從東西兩面壓迫敘拉古。於是迦太基的艦隊立即起錨南下駛入墨西拿港,沒有制海權的敘拉古眼睜睜地看著迦太基軍從海上登陸,受收魚翁之利,把希耶羅氣得七葷八素。可是自己的實力又實在無法與之抗衡,只好憤憤地撤兵解圍,退回敘拉古。

    瑪美提人看著敘拉古退了兵,還沒有來得及高興就發現自己是在引狼入室。把自己從危險中解放出來的迦太基根本沒有絲毫要離開的意思,反而不斷地擴展勢力,一副這次來了就不走了的架勢。雖然迦太基人幫助自己趕走了敘拉古是值得感謝的,可是一向逍遙慣了的瑪美提軍團卻十分不願意失去自制權。明言要求迦太基離開吧,一是人家不一定肯走,二是自己的主力已經在龍崗奴斯河被敘拉古殲滅,說起話來沒有說服力,一旦對方翻臉,自己也沒有本錢去強制對方,反而有可能會被趕出墨西拿。

    猶豫再三後,瑪美提人決定再找一支援軍,把自己從自己的「救星」迦太基的手裡再解放一次。離墨西拿最近的大國非羅馬莫屬,而且羅馬對待盟國的寬容態度也是遠近聞名的,有些盟國甚至得到了完全的羅馬市民權,他們的成員可以投票選舉羅馬的官職也可以參加競選。更吸引人的是,不管是否得到了完全的市民權,羅馬的盟國都享受著高度的地方自治,羅馬幾乎不去過問盟國的內部事務。於是瑪美提人派出了使者前往羅馬,一面向羅馬求援,一面向羅馬錶示願意加入羅馬同盟。

    一般來說,羅馬總是歡迎一個新的城邦加入羅馬同盟的,以為增加盟國數量會減輕羅馬和羅馬盟國的兵役負擔。但是這次羅馬元老院面對墨西拿使者的請求卻相當為難,他們憑著長年的經驗認為此事相當複雜,匆忙派兵海外,凶多吉少。與元老院的慎重氣氛相反,市民的反響異常熱烈,主戰派佔上風。到底出兵與否,雙方爭持不下。還有一些有私心的舊貴族派閥也反對出兵。隨著羅馬疆土的拓展、經商的騎士階層的壯大和平民參政權的擴大,這些祖上出身農民的貴族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小。每一次戰爭都會湧現一批戰功卓著的平民階層和騎士階層的執政官,按照按羅馬的法律,他們在卸任後都會自動成為羅馬元老院議員,這些都是那些舊貴族不願意看到的。

    同時,在當時的羅馬市民中,善於經商的坎佩尼亞人開始多過原來的羅馬農民,他們在與海外的貿易往來中致富,給迦太基人獨霸西西里對這些人來說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所以他們是出兵支持派。南意大利的大希臘城邦加入羅馬同盟的時日尚淺,可他們與西西里島的貿易關係卻是源遠流長,他們在期待和觀望,期待羅馬出兵保護自己在西西里島的貿易權益,同時也抱有腳踩兩隻船的態度,如果西西里歸於迦太基控制之下時也好有個退路。

    面對複雜的形勢,元老院舉棋不定。可是羅馬平民的熱忱卻日益高漲。這時的羅馬平民在經過長期的抗爭和努力後已經有了相當多的政治權力。公元前285年前後,羅馬的平民會議已經有了完整的立法權,這一權力原來是由元老院提案,平民會議投票批准而得以實現的。而現在,平民會議不但有權批准法案,也有權提案。自從20年前擁有了這項權力以來,平民會議還從來沒有動用過它。現在,面對元老院的猶豫,羅馬市民們準備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力了。在保民官的召集下,羅馬平民會議討論了當前的局勢,提出並通過了接受瑪美提的加盟申請,羅馬元老院也接受了既成事實。當年的執政官阿匹烏斯?克勞狄被派往墨西拿與交涉,當然羅馬元老院沒有忘記戰爭的可能性,所以還派出了兩個軍團隨行。

    平民會議沒有想到,這個決定竟挑起了一場延續百年的戰爭。由於迦太基人就是腓尼基人,羅馬人稱腓尼基為「布匿」,所以這場戰爭稱為「布匿戰爭」。

    至此,羅馬邁出了通往「布匿戰爭」的第一步。

    公元前264年,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正式爆發。

    ………………………………………………分割線…………………………………………

    羅馬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當中,一開始在陸軍方面,多次擊敗迦太基的陸軍部隊。

    只不過,很可惜的是,當其時決定墨西拿地區的歸屬權的戰場,並非在陸地,而是在海洋。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9
第八十一章 羅馬人的關鍵海戰(中)

    米拉海戰在某個意義上,雖然算是一次相對於幾次布匿戰爭當中的海戰而言,是小規模的戰爭。 但是毫無疑問,若是米拉海戰失敗,那麼羅馬帝國還有沒有稱雄地中海的歷史軌跡,這個還真的是一個未知數。

    ……

    在米拉海戰之前,羅馬人舉傾國之力趕造了120餘艘大型戰艦,其中有100艘是五帆三列槳的大型戰艦,配備了約3萬名水手,相比迦太基海軍不遑多讓,經過了短期的海上適應,在執政官西庇阿的統帥下,羅馬艦隊揚帆起航,直奔梅薩納。

    迦太基艦隊比羅馬多30艘,幾乎全都是五列戰船,統帥翰尼巴所乘的旗艦則是當時最先進的七列巨型戰艦!雙方在發現敵情後都命各自的艦隊展開成橫排一字陣型,所不同的是,迦太基艦隊是一字排開,這是當時海戰的標準陣法;羅馬人則出人意料的排成了兩排。這樣,陣面比迦太基戰陣窄了一半,迦太基戰艦很容易就可以造成合圍。

    也許是出於後人的一些詩歌描述,一種觀點認為羅馬海軍的執政官杜伊利烏斯只懂陸戰,在陸地上指揮著羅馬軍團的時候可是所向無敵,可是面對這茫茫大海……他有些茫然了。

    可是,作為一個執政官,他又怎能被這些困難擊倒。畢竟,他所肩負的,是整個羅馬的命運。壓力有時更是動力,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聰明才智反被更大程度地激發了出來。自己既然熟悉陸戰,何不在海上延續這種自己最擅長而戰士們也擅長的作戰方式?

    情勢立刻為之改觀。當時的海戰主要是利用風力的裝甲船頭撞擊敵艦,然後用火箭或火球攻擊敵人。杜伊利烏斯卻想到了一個更高明的注意。在他的主持和設計下,所有羅馬戰船都裝上一個可以避敵鋒芒發揮己長的秘密武器。

    這種武器就是一個裝設在船頭的長12米,寬1.2米的吊橋。在橋頭的底部裝有一個粗大的鐵釘,吊橋的另一端約3.7米處則開有一個洞,吊橋通過這個洞就可以連接到設在船頭的吊桿上。吊桿的頂部裝有滑輪,系在橋頭的繩索通過滑輪可以將吊橋吊起放下。當敵船接近時,突然放下吊橋,橋底的鐵釘便會牢牢釘在敵船的甲板上,這樣,就可以在敵艦甲板上打一場「陸戰」。由於吊橋的形狀酷似烏鴉嘴,因此這種吊橋被稱為「烏鴉吊橋」,而裝備這種接舷吊橋的戰艦則被羅馬海軍稱作「烏鴉戰艦」。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羅馬人把海戰變成了類似陸戰的戰場,而這也可以說是接舷作戰的一個開創式先河。

    ……

    接舷戰,用己方船舷靠近敵方船舷,由士兵跳幫進行格鬥的海戰方法。

    用己方船舷靠近敵方船舷,由士兵跳幫進行格鬥的海戰方法。是最早的一種海戰戰法,一直沿用至17世紀。槳船時代的接舷戰戰術,通常進攻的船排成一列橫隊,以船舷靠近敵船舷後,士兵跳上敵船進行白刃格鬥殺傷對方,或俘獲敵船。

    中國春秋時期,公輸般創造了「鉤拒「,對敵方戰船可以「進則拒之「,「退則鉤之「。

    古羅馬艦隊在公元前260年米拉海戰中,使用接舷跳板搭在敵船舷上,士兵通過跳板沖上敵船格鬥。14世紀,艦船雖然裝備了火炮,但由於射程近、威力小,雙方艦船接近後仍以接舷戰決定戰鬥的勝負。1661年,中國鄭成功率領艦船在收復台灣的海戰中,先用火炮轟擊,再用接舷戰擊敗了荷蘭艦船。17世紀後,隨著艦炮威力增大和艦艇機動性能的提高,接舷戰戰術逐漸被戰列線戰術所取代。

    當雙方的船互相接近而又不能正好撞上,或者某一方在最後時刻採取了避免被撞的行動,或者雖造成撞擊而對方無損傷時,由於雙方距離很近,必須通過靠幫廝殺來決出勝負。這就是接舷戰。古代的海戰,通常都是以撞擊戰的形式開始,而又以接舷戰的形式結束。

    ……

    在大海上,羅馬戰艦並沒有像迦太基人想像中的那樣躲閃,反而掉轉船頭以艦首逼近迦太基戰艦。當兩艦靠近後,羅馬人立即放下「烏鴉吊橋」,轟隆一聲,吊橋下方的大鐵釘直直楔入敵艦的甲板,雙方的戰艦被連成了一體。

    早已披掛整齊的羅馬陸軍重裝步兵潮水一般通過「烏鴉吊橋」沖上了迦太基戰艦。

    迦太基戰艦上都是水兵和划槳手,他們早已經習慣撞擊戰和在遠處用弓箭等遠射武器對戰的海戰模式。論白刃格鬥,迦太基人怎麼會是強悍的羅馬重裝步兵的對手。一時間,迦太基戰艦上處處刀光劍影,鮮血將甲板染成了血紅。

    羅馬軍團強大的戰鬥力使得羅馬艦隊迅速佔據了戰場上的主動權,那些試圖繞到背後進攻的船隻也被第二排的羅馬戰船撞破或捕獲。連翰尼巴的旗艦也被烏鴉吊橋釘住,翰尼巴見敗局已定,慌忙中下令撤退,自己則在貼身衛隊的保護下,乘傳令快船逃離了旗艦,他的身後,迦太基水兵的慘叫聲響徹茫茫大海。

    羅馬人捕獲迦太基戰船30艘,撞沉15艘。殲敵3000,俘虜7000人。雖然大部分的迦太基艦隊逃遁而去,但對羅馬人來講,一隻初建的海軍第一次與地中海海軍強國的優勢艦隊交鋒,即取得了勝利,其象徵意義更大一些。

    米拉海戰的勝利極大的鼓勵了羅馬人的信心。羅馬人確信他們的「烏鴉戰艦」是無敵的。於是,公元前256年,羅馬派出330艘戰艦,4萬步兵和10萬划槳手組成的強大艦隊遠征北非迦太基本土。在埃克諾穆斯海角海戰中再次擊敗迦太基海軍。同年羅馬遠征軍在非洲登陸包圍迦太基城。但沒能攻下。公元前255年,羅馬軍隊在撤回本土的途中遭遇罕見的風暴,280艘戰艦,2萬5千名士兵和7萬划槳手全軍覆沒。

    公元前241年,重新組建的羅馬海軍以新建的200艘戰艦,在西西里島西面埃加迪群島附近決定性的海戰中全殲迦太基海軍120艘戰艦。迦太基至此一蹶不振。徹底喪失地中海制海權。而此時迦太基國內又爆發內戰。內外交困的迦太基被迫向羅馬求和。賠款32000塔蘭特,並將整個西西里島割讓給羅馬。公元前238年羅馬又乘迦太基僱傭軍暴動之機,出兵攻佔撒丁島和科西嘉島。並於公元前227年將兩島置為一行省。

    羅馬與迦太基在地中海的3次海戰,決定了兩國的命運。西西里島成為羅馬的第一個行省。而其後攻佔撒丁島和科西嘉島則將迦太基徹底逐出意大利周邊地區。從此羅馬轉入對迦太基的戰略進攻。最重要的是,羅馬從此取得了最重要的地中海制海權。這直接影響了後來兩次戰爭的結局。

    ……

    在米拉海戰當中,烏鴉戰船成為了羅馬軍勝利的關鍵。而相對而言,同樣也是烏鴉戰船確定了羅馬人在海戰當中的信心。

    但是烏鴉戰船本身並不是一個發明,而是在五層戰船上加裝接舷吊橋的改良型。

    接舷吊橋是羅馬海軍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對抗迦太基時在戰船上所設的一種裝置,具有很強的海上作戰意義。

    接舷吊橋,是羅馬海軍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對抗迦太基時在戰船上所設的一種裝置。

    根據波利比奧斯《歷史》記載,這種吊橋寬1.2米、長10.9米,兩側設有小欄杆。船頭的滑輪和帆桿使吊橋得以升降。吊橋的前端有一形似鳥喙的重型鐵釘。當吊橋下落時鐵釘可以刺入敵船的甲板,使得兩船相互固定,從而為羅馬士兵進入敵船提供了通道。

    公元前3世紀的羅馬並非海上強國,十分缺乏海戰經驗。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前,羅馬共和國還未曾在意大利半島之外作過戰。羅馬軍隊的強項是陸地作戰,以其遵守紀律且驍勇善戰的士兵而著稱。烏鴉吊橋使羅馬海軍可以匹敵強大的迦太基海軍。羅馬運用吊橋戰術贏得過多次戰役,其中包括邁利、薩爾賽、廷達裡斯、埃克諾穆斯角等知名戰役。

    儘管烏鴉吊橋有其長處,但也不乏缺點:它不適用在大風大浪中使用,因為兩船的固定連接會危及兩方的船體結構。因而在風浪大的海上航行時,吊橋便被棄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船舶工程教授bonebaker根據吊橋大約一噸的推算重量認為,排水量約250立方米的羅馬五層櫓船(quinquereme)的穩定性不會因此而受很大影響。

    而另外一些歷史學家則認為吊橋的重量影響了戰船的適航性,羅馬在前255年和前249年因為風暴而幾乎完全喪失的兩大艦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吊橋導致的不穩定。隨著羅馬海上作戰能力的增強以及士兵經驗的增多,後來吊橋不再被使用。在埃克諾穆斯角戰役之後就沒有了吊橋使用的記載,在決定第一次布匿戰爭勝敗的埃加迪群島戰役中羅馬就是在沒有吊橋的情況下取勝的。

    不過公元前36年瑙洛庫斯戰役中阿格里帕就使用了一種類似烏鴉吊橋的裝置,名為「哈爾巴」。

    ………………………………………………分割線…………………………………………

    而在米拉海戰失敗之後,海軍主力損失慘重的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當中餘下的兩場海戰,同樣受到嚴重的影響。

    埃克諾穆斯角海戰是發生在公元前256年夏,第一次布匿戰爭(thefirstpunicwar,公元前264—前241年)期間,羅馬艦隊和迦太基艦隊在埃克諾穆斯角(西西里島南海岸的海角)附近的海戰。

    羅馬艦隊(二百五十艘艘戰船以及一批載有4萬名登陸部隊的運輸船)在執政官盧基烏斯?曼利烏斯?武爾索(luciusmanliusvulsolongus)和馬庫斯?阿蒂利烏斯?雷古盧斯(marcusatiliusregulus)指揮下駛往阿非利加,企圖遣送登陸兵登陸,對迦太基實施突擊。羅馬人考慮到渡海時可能遭到敵人襲擊,便把艦隊分成4個隊。第一縱隊及第二縱隊依序成為鍥型的兩側,第三縱隊的兩側與前面兩群艦隊形成的兩側對其,其餘船隻與其對齊,並排一列,最後則是第四縱隊,也就是後線部隊。整個艦隊前方開放後方則極其嚴密整齊,這使得艦隊有效率,並容易維持。全艦隊看起來像是以三角形形式佈陣。三角形底邊後則是載有馬匹的運輸艦。這樣的佈陣也起到了震撼對方的效果。

    羅馬艦隊在西西里島附近遭到了哈米爾卡?巴卡指揮的迦太基艦隊(二百三十艘戰船)的攻擊。迦太基將領看到羅馬佈局後,從容不迫的令四分之三的艦隊以一字排開;所有艦隊皆正面面對羅馬艦隊,其右翼延伸到大海。迦太基企圖越過敵軍從側面來進行包圍。其餘艦隊則是排列在左側,指向岸邊,與主力艦隊形成一個角度,並延伸超過。迦太基的右翼是由漢諾統領,他的戰鬥群包括有特殊船頭設計的軍艦,用來撞擊敵軍,而且最快速的五層艦,擁有攻擊船隻復側所需的速度。開戰後,第一縱隊與第二縱隊的敵軍輕易擊潰部分迦太基軍隊,羅馬人在後面窮追不捨。

    結果是第一縱隊與第二縱隊與第三縱隊和第四縱隊分離,因為第四縱隊與第三縱隊還要保護其滿載馬匹兵員的運輸艦。迦太基軍隊乘機而上,而羅馬人則有非常的信心與勇氣,只要敵人一靠近,戰場就變成的純肉搏。迦太基的四縱隊分別吸引羅馬軍隊至三處各自相距很遠的海域進行作戰。

    但最後,哈密爾卡的戰鬥群由於羅馬人的「烏鴉」而被迫潰退,此時雷古盧斯見後方後線部隊正陷入掙扎,便率軍趕往,後線部隊雖然已經嚴重受創,但見到雷古盧斯的旗艦,重新鼓起精神參與戰鬥。結果這次戰役變成的迦太基人自己被包夾,並驚訝的發現自己正在被支援而來的敵人包圍,於是開始撤退,航向大海。隨後,雷古盧斯立即率其船隊支被迦太基人包圍的好如「圍城」的第三縱隊友軍並反而包圍了迦太基人並成功俘獲五十艘戰艦及其水手,迦太基人僅少量人逃離。

    此戰,羅馬艦隊擊沉迦太基艦共約三十餘艘戰艦,並俘獲近七十艘戰艦。羅馬人損失戰船24艘.埃克諾穆斯角海戰的勝利為羅馬人鋪平了通往北阿非利加的道路,提高了羅馬隊在西其地中海及其希臘的威望,頑固了其在西西里東南部及東部的統治,並流傳給後人一個不朽的傳奇,英雄的故事與不屈不饒的精神,從一無所有到組織其一個個龐大的艦隊。此後,其軍隊在克魯彼亞城附近順利登陸,並很快攻下迦太基阿斯匹斯城。

    ……

    在某個意義上迦太基人很明顯不知道自己應該吸取教訓,或者是受限於自身軍隊的近戰能力較為薄弱問題,無法有效應對接舷戰的情況,最終同樣導致了埃克諾穆斯角海戰的慘敗。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19
第八十一章 羅馬的關鍵海戰(下)

    若是說米拉海戰之後,逐步奠定羅馬人在地中海海域方面的霸權,那麼阿克提姆海戰則是可以說是羅馬帝國奠基的最關鍵戰爭。

    ……

    公元前31年9月2日,阿克提姆海戰爆發。羅馬統帥阿格里帕率領260艘戰船,在希臘西海岸迎戰安東尼率領的220艘戰船。由於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奧佩特拉棄軍而逃,導致安東尼的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此次海戰成為安東尼與屋大維鬥爭的決定性戰役。

    後人認為,阿克提烏姆海戰發生於公元前31年9月2日,是古羅馬屋大維和安東尼為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海上決戰。公元前42年,「後三頭」除掉了刺殺凱撒的共和派勢力之後,內部爭奪加劇。公元前37年,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結婚。並公然聲稱將羅馬東方行省部分地區贈予她和她的子嗣。公元前36年,屋大維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坐鎮意大利而與東方的安東尼對峙。屋大維趁機慫恿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宣佈安東尼為「祖國之敵」,並向埃及女王宣戰。

    公元前32年,安東尼率領6萬步兵、1.5萬騎兵、15萬海軍水兵、500艘戰船(其中一半是埃及海軍)直撲雅典。而此時屋大維也已作好了充分準備,他動員所有的軍隊和船隻,總計步兵80000人、騎兵1.2萬人、戰船400艘。其中陸軍由他親自率領,艦隊則由阿格里帕指揮,他們分別集中在意大利東南部布倫的西和塔蘭托港。

    屋大維的戰船上裝備有一種叫「鉗子」的新武器,這是把一塊跳板外面包上鐵皮,一頭裝有鐵鉤,另一頭拖有繩索,進攻時,用弩炮把「鉗子」投射出去,用鐵鉤把敵艦拖近船舷作戰。由於「鉗子」有鐵皮包著,敵人既無法砍斷跳板,又無法割斷後面的繩索。這種武器可發揮羅馬軍隊陸戰實力強大的優點,是海軍武器的一個進步。

    而安東尼的戰船則比較龐大,有的戰船高出水面三米以上,有多層槳架,每支槳最多需十人劃動。船上裝有旋轉的「炮塔」。船的兩側備有木材「裝甲」,以防敵艦衝撞。安東尼的艦隊共分八個支隊,每個支隊有一小隊偵察船伴隨。整個艦隊分別配置在希臘西部海岸一帶,主力位置在阿克提姆海角。它位於普雷佛扎城以南,安布臘基亞灣狹窄出口處南岸。

    在希臘西海岸,夏季的風上午總是從海上吹向大陸,到中午就轉為西北風,風力相同。安東尼根據這個規律制定了作戰計畫。他把實力最強的艦隊集中在右翼,利用轉向的風力迂迴到敵人的左翼搶佔上風,利用上風和艦船的優勢與屋大維的艦隊進行決戰。他認為屋大維的艦船較小,而且又是逆風作戰,這樣就可以迅速擊敗屋大維。一旦屋大維的艦隊被擊敗,他的陸軍就會因缺少運輸船隻和糧食而不戰自亂。這樣安排,安東尼認為萬一失利也可順風逃跑。為此,他命令各艦攜帶風帆(當時作戰都是划槳進退,一般不帶帆),甚至連戰爭費用也一同裝在船上。

    然而,這個美好的作戰計畫,由於一個逃兵的出現而全部落空了。正當安東尼高興地打著如意算盤時,屋大維聽到了這個逃兵的報告。之後,他決定將計就計。他把艦隊在海面上分左中右三部成一線展開,各由阿格里帕、阿倫提和自己指揮。他們面對普雷佛扎海峽,等待著安東尼的艦隊駛出港灣。

    公元前31年9月2日正午,海上颳起了常見的和風,大戰也隨風而至。安東尼的右翼和阿格里帕的左翼同時向對方側翼迂迴。不一會開始交戰,安東尼的士兵不斷用機械或手投擲巨石、弩箭和帶倒刺的鐵標槍。阿格里帕率領左翼戰船,充分發揮船體輕、機動性好的優點,避開安東尼艦隊的遠程矢石攻擊,猛烈撞擊敵艦,將其擊沉。一次不成,立即退回,重新組織再次撞擊。駕駛人員和搖槳人員冒著極大的風險和疲勞,奮力划槳,時而進攻時而後退,時而分散時而集中;雙方艦船互相撞擊,有的撞擊船頭、腹部,有的破壞尾舵、槳板。海面上,大船小船混雜在一起,喊聲、號角聲和船板破裂聲交織在一起,戰鬥十分激烈。

    最成功的還是屋大維艦隊的「鉗子」。士兵們隨心所欲地選擇較弱的敵手,然後用弩炮把「鉗子」投射出去,鐵鉤死死拖住敵艦,敵人砍不斷跳板,夠不到繩索,船上的步兵則趁機踏著跳板跳到對方甲板上,用長矛、短劍殺死敵人,海戰頓時變成了陸戰。船上、海上血肉橫飛,到處是漂泊的船板和斷殘的肢體,鮮血染紅了海面。

    就在安東尼指揮右翼仍在苦戰之際,他的中央和左翼艦隊感到勝利無望,竟然掉頭向港內逃跑。埃及女王急忙指揮她的預備隊阻擋,可是哪裡知道她的預備隊不但沒有截住逃跑的戰船,反而轉舵回身,舉起他們的船槳,直接向屋大維投降了。安東尼眼睜睜看著逃跑的戰船一籌莫展,他最害怕的事終於發生了。安東尼知道敗局已經無可挽回,除了撤退沒有其他辦法可想。於是,他掛起了事先約定好的信號旗,通知克里奧佩特拉,準備逃跑。

    埃及艦隊接到信號後,紛紛掛起船帆,不顧一切地穿過眾戰船,向廣闊的海面逃去。仍在激戰之中的安東尼的其他戰船,看到信號後也放棄了戰鬥,扯起風帆,把投射器等重機械丟入海中,以減輕負載,迅速撤離。一些沒有帶風帆的戰船,包括安東尼的旗艦在內,因為無法逃走,便重新組織力量,準備血戰到底。這時,屋大維的士兵情緒更加高漲。他們沒帶風帆無法追擊逃跑的敵艦,就死死纏住無法逃走的敵艦。他們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對殘餘敵艦的攻擊上:有的集中幾艘戰船,從四面八方同時撞擊一艘敵艦;有的猛力撞擊敵艦下層,折斷它們的長槳;有的通過接舷跳板沖上敵艦與敵人展開肉搏。安東尼艦船上的士兵竭力用船鉤推開敵艦,用斧頭砍殺衝上來的敵人,用沉重的矢石擊退靠近的敵船,砸死那些想爬上船來的敵軍。由於安東尼艦隊上的士兵拚命抵抗,屋大維的戰船遭到很大損失。於是屋大維命令艦隊撤離敵艦,改用火攻。

    不一會,千萬支火箭、紮著火把的標槍和發射器射出的塗有泊油的木炭塊,從不同方向飛向安東尼的戰船。霎時,安東尼的一些戰船燃起熊熊大火,熾烈的火焰映紅了海面。安東尼的旗艦也被敵艦的「鉗子」死死鉤住了,他急忙爬上另一艘戰船,帶著殘存的四十艘戰船逃走了。這時,夜幕已經降臨,屋大維艦隊因為沒帶風帆,而且也看不清整個戰場,所以就沒有追趕。

    第二天,沒能逃走的安東尼的一些戰船全部投降。安東尼的陸軍看到海軍大敗,也都投奔了屋大維。

    阿克提姆海戰滅亡了曾經無比發達的埃及王朝,從此埃及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而由於屋大維的勝利,他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羅馬的救星,以後更建立了羅馬大帝國。羅馬帝國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內的北非一帶),西起比利牛斯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半島,形成了古代史上一個最龐大的帝國,地中海都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阿克提姆海戰,實際上是以屋大維為首的西方文明與以安東尼為首的東方帝國的較量。屋大維的取勝,使埃及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而羅馬才是帝國的中心。如果在阿克提姆海戰中安東尼取勝,可以肯定地說,羅馬和埃及的地位就要交換一下,安東尼會把首都建在亞歷山大城,而羅馬則只是安東尼帝國的一個行省。那麼歷史上輝煌的羅馬文明,也就到此為止,不會有以後的繁榮了。

    ……

    而這一次海戰取勝,暫時還不是屋大維能夠安枕無憂的基礎。

    在這一次海戰戰敗,則是導致了兩個人的最悲慘下場,這兩個人分別是安東尼以及克里奧佩特拉。

    屋大維不給他們喘息的機會。前30年8月他在阿格里巴的幫助下入侵埃及。馬克?安東尼無處可逃自殺,數日後克利奧帕特拉也自殺。

    公元前44年,愷撒被敵人暗殺,克里奧佩特拉找到了她的新聯盟-安東尼。隨後,她成為安東尼的情人。他將羅馬帝國的部分疆土,包括塔爾蘇斯、昔蘭尼、克利特島、塞浦路斯和巴勒斯坦賜給了女王,以示愛意。

    他們的同盟激怒了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憤怒的屋大維不久向埃及豔后宣戰。安東尼落敗,克里奧佩特拉在屋大維進入亞歷山大後不久便死去了。但她並非死於他人之手,傳說,她以一條毒蛇自殺身亡。她的死標誌著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覆滅。亞歷山大仍然是埃及的首府,埃及從此成為了羅馬的一個省。

    而有一件事情比較有意思,那就是作為凱撒的親兒子,小凱撒的結局成為了謎團。

    有一種說法是阿克提烏姆之戰勝利後,屋大維率領羅馬軍隊攻入埃及本土。女王見敗勢無法挽回,便派人將年僅17歲的小法老愷撒里昂送到紅海邊的伯勒尼基港避難,據說可能有逃亡印度、再建托勒密王國的計畫。

    但是不管如何,後三頭同盟在安東尼死後,雷必達隱居,最終讓屋大維成為了唯一的勝利者。

    ……

    而在後三頭同盟當中有一個人很關鍵,那就是小龐培。

    公元前45年,屋大維聞訊,隨即派遣薩爾維丁那斯率領艦隊企圖消滅龐培,他本人則從利吉姆(rhegium)由陸路與薩爾維丁那斯會和。雙方在利吉姆地角附近的海峽中發生海戰。龐培的船隻輕便,水手駕駛技巧嫻熟,加之海峽潮流湍急,羅馬人的艦船四處碰撞,他們的水手沒有經驗,軍中大亂。落日時分薩爾維丁撤軍,並在利吉姆附近修理船隻。由於屋大維與安東尼即將進軍馬其頓和東方行省,擊敗殺害凱撒凶手喀西約和布魯圖的軍隊,而將西西里的戰事放在一邊。

    公元前42年,在屋大維征進行兩次腓力比之戰以及公元前41年在意大利與安東尼的兄弟琉西阿斯?安東尼進行戰爭時,意大利一片混亂,屋大維無暇顧及西西里,這本是小龐培反擊的好時機,然而小龐培優柔寡斷,固守西西里,錯過了奪取權力的戰機。

    公元前40年,屋大維與安東尼和解,在布林迪西達成協議,兩家通婚,三巨頭重新瓜分羅馬。

    與此同時龐培部將門諾多魯斯(menodorous)擊敗屋大維部將赫勒那斯,重新奪回撒丁尼亞和科西嘉。小龐培利用自己對西部島嶼的控制權,封鎖了由意大利到西地中海的貿易線路,東方的商人不敢從西班牙、阿非利加等行省販運糧食,導致意大利出現饑荒,糧價飛漲。羅馬人們把責任歸咎於屋大維對龐培的戰爭,要求他和龐培講和。屋大維迫於安東尼的壓力決定速戰,向人民徵收稅,引發暴動,暴動被迅速鎮壓

    然而龐培的朋友、幕僚都勸龐培議和,終於,在公元前39年,龐培與三巨頭訂立合約。合約內容包括:停止戰爭,保護商業貿易,龐培退出意大利並不得繼續收容逃亡者,他可以繼續佔據現在已經佔據的島嶼以及伯羅奔尼撒,有被選舉權。三巨頭還指定龐培為第三年的執政官之一

    但是不久,由於伯羅奔尼撒的利益衝突,加之小龐培沒有履行不劫掠的諾言,終於在公元前38年,龐培與三巨頭的內戰再次爆發。龐培門下的一些貴族不滿於龐培親信被解放的奴隸,他們策動門諾多魯斯背叛龐培。

    門諾多魯斯於是串通屋大維,獻出撒丁島和科西嘉,裡應外和進攻西西里。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屋大維從塔蘭托啟程航往西西里。其部將卡爾維西阿斯和門諾多魯斯投降的艦隊從伊特魯里亞起航。陸軍在利吉姆集結,這樣屋大維的軍隊兵分兩路向西西里進軍。龐培在墨西拿(messana)等待屋大維的進攻。他派出門諾多魯斯的死敵門尼可拉圖斯(menecratus)迎戰卡爾維西阿斯和門諾多魯斯。黃昏時分兩軍遭遇,門尼可拉圖斯退到丘米(cumae)附近的海灣裡過夜。

    次日門諾多魯斯把艦隊擺成半月形靠近陸地,以免被沖散。此時門尼可拉圖斯出現,其艦隊向門諾多魯斯逼進,使敵艦有可能擱淺。雙方展開戰鬥,戰鬥中,門尼可拉圖斯陣亡,門諾多魯斯受傷無法指揮,卡爾維西阿斯於是迂迴截斷門尼可拉圖斯的艦隊,使之逃跑到開闊海域,在蒙受了巨大損失後停止攻擊,返回戰前駐紮的地方。

    在右翼,屋大維的艦隊在墨西拿附近與龐培相遇,龐培處於劣勢。然而屋大維遲遲未動,等待卡爾維西阿斯的支援。龐培任命阿波羅菲尼斯為海軍大將,代替叛變的門諾多魯斯和陣亡的門尼可拉圖斯。當屋大維得知左翼敗績時,引軍支援被困的卡爾維西阿斯,途中遭到龐培突襲,大敗,屋大維和一些倖存者游回岸邊,不少艦船觸礁逃往意大利。次日海面颳起史無前例的風暴,屋大維剩餘的艦船互相碰撞,有些觸礁沉沒,其艦隊全軍覆沒。

    屋大維第三次進攻西西里編輯

    公元前36年,安東尼支援屋大維300條艦船,屋大維聯合自己組建的艦隊,再次進攻西西里。但是在西西里的海岸,由於海峽的風暴,屋大維的艦隊受到損傷。風颳了一整夜,屋大維損失了6條重船,26條小船,屋大維的進攻不得不推遲一個月。在這段時間裡,門諾多魯斯不滿屋大維沒有授予他海軍司令的職位,策劃了新的叛變,重新投靠故主小龐培。

    在艦隊休整完畢後,聯合雷必達,海陸並進。屋大維先渡海到斯特隆波利(stromboli),這個島屬於伊奧利亞群島,位於西西里東北。他把指揮權交給阿格里帕,他本人從維波(vibo)帶來援軍,計畫奪取塔羅米尼昂(tauromenium),從而在南北兩個方向夾擊龐培所在的墨西拿。阿格里帕應和屋大維,將艦隊前移至亥厄拉島(hiera)。[18]龐培意識到危險,命令阿波羅菲尼斯往邁利(mylae)支援德摩卡里斯。在邁利,阿格里帕與德摩卡里斯和培比阿斯展開海戰。阿格里帕利用一種在布匿戰爭中使用過的烏鴉吊橋登上敵艦進行搏鬥。戰鬥中培比阿斯的旗艦被阿格里帕撞沉,培比阿斯逃生,下令撤退。

    阿格里帕勝利後,龐培趕往邁利,屋大維進攻塔羅米尼昂,在附近登陸。屋大維隨即遭到龐培陸軍的包圍,艦船遭到龐培的攻擊,孤立無援,次日逃往科尼費西阿斯處,命令阿格里帕支援他們。科尼費西阿斯受飢餓所迫,經歷很大困難後突圍與阿格里帕會師。阿格里帕在陸地的勝利使龐培陷入困境,龐培絕望,便要求與屋大維在海上一決雌雄。

    在約定的日期,雙方按照傳統,各派遣三百條艦船,在墨西拿附近海域展開激戰。阿格里帕設計了一種叫做「鉗子」的裝置,即一根一段裝有撓鉤的鐵桿,另一端拴在纜繩上,可有弩炮發射,然後將敵艦勾住,拉過來進行近戰,以發揮阿格里帕的優勢。戰鬥非常混亂,阿格里帕開始佔據優勢,龐培的艦船向墨西拿逃跑,[22]他的步兵投降屋大維,龐培走投無路,一番喬裝打扮之後乘船倉皇逃往東方,欲投奔安東尼(安東尼與屋大維有隙,又以寬宏大量為聞名)。

    公元前35年,小龐培在希臘的密提林島登陸,安東尼派遣部將泰提阿斯試探他。在取得了安東尼的允許後,龐培來到小亞細亞,招募軍隊。小亞細亞總督福尼阿斯不知道安東尼的態度,又懼怕龐培,於是他召集附近的軍隊抵抗小龐培。小龐培招募當地人民組建軍隊,擊敗了他們,佔領了尼西亞和尼科米底亞,並且迅速發展自己的勢力。福尼阿斯和另一個將軍泰提阿斯在陸地上向小龐培進攻。龐培山窮水盡,他的黨羽紛紛投靠安東尼,只得撤退到比提尼亞內地。最終,由於叛徒出賣,小龐培逃離的計畫失敗,在一次戰役中被俘。

    公元前35年,小龐培在米利都被處死,年僅40歲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22
第八十三章

    張嘉師本身不是沒有想過憑藉青玉靈書的幫助來發展火器。

    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那麼是他能夠從青玉靈書當中找到的火器資料而言,都無法讓他滿意。

    而在這其中,《火龍神器陣法》算是張嘉師認為值得關注,但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相應書籍。

    ……

    火龍神器陣法又名火龍神書、最勝神機。明代漢族軍事著作。

    在當時,火器火藥是先進的軍事技術,屬於軍事機密,所以未能公開刊印,靠漢族民間抄本流傳下來。是書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有抄本。現存最早的抄本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曾經收藏過的明抄本。

    後世對《火龍神器陣法》的相應研究算是比較詳細的:

    後人認為,本書的成書情況,作者在序言中講得很神秘,頗具神話色彩。他自稱少年時,就涉獵儒書,精研將略,遨遊湖海,尋訪有道之士。有一天遇一黃冠玄服,碧眼長髯的道士,自號止止道人。道人文師孔孟,武邁孫吳,上窮星宿,下辨山川。他拜道人為師,從游三年,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中秋節,道人將先師秘授兵書《火攻》傳授給他,並囑咐說,不數年有聖天子起於淮甸,你要前去輔佐,建立功勛。說罷飄然而去,不知所終。朱元璋起兵後,他投奔朱元璋,按書上所記述的方法鑄造火龍神器四十根,便按圖著譜,以遺留將來,並作序以論其始末。

    序後落款為永樂十年(1412年)。序中假托仙人授書,類同於《史記》中黃石公授書的故事,顯然不可信。但是,它說明本書所記火藥、火器技術是有師傳的;後人並且在新的實踐經驗基礎上進行了增補。具體成書年代是否為永樂十年,難以遽斷。但書中所載火器大多限於明初水平;《武經總要》不見記載,明中後期大型兵書如《武編》、《武備志》等始收錄。由此推測,本書當成書於明中期以前,後人在傳抄中也竄入一些新的內容。

    《火龍神器陣法》不分卷(有的著錄為一卷),約萬餘字,附圖47幅。全

    書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總論火攻:火攻風侯、火攻地利、火攻器制、火攻法藥、火攻兵戒。

    二是記述各類火器:(1)陸戰火龍神器:木人火馬天雷炮、火獸卷地飛車、鑽風神火流星炮、八面旋風吐霧轟雷炮、九矢鑽心神毒火雷炮、單飛神火箭、神行破陣猛火刀牌、衝天火葫蘆、飛天神火毒龍槍、神機萬勝火龍刀;(2)水戰火龍神器:神飛獨角火龍船、攔火神行沖敵飛蓬、八面神行威風火炮、四十九矢飛廉箭、飛空滑水神油罐、水底龍王炮、翻江混海飛波神甲;(3)埋伏火龍神器:無敵地雷炮、穿山破敵火雷炮、渡水神機炮、隔河神捷火龍炮;(4)安營立寨火龍神器:神火萬全鐵圍營、天兵拒敵神牌、百子連珠炮;(5)偷劫火龍神器:燒天猛火無攔炮、神威烈火夜叉銳、飛雷霹靂炮;(6)守城火龍神器:萬勝神毒火屏風、爛骨火油神炮、萬火飛砂磁炮、鐵汁神車、神仙自發排叉銳;(7)攻擊火龍神器:轟天霹靂火雷、毒龍噴火神筒、神火飛鴉、毒霧神火煙炮;(8)卷末附錄火器六種:埋藥火筒、滿天煙噴筒、火磚、火妖、飛天噴筒、火蜂窩。三是記述各類火藥:火龍萬勝神沙神水神煙、火攻神藥法器、火攻從藥法器、神火配訣、毒火配訣、烈火配訣、飛火配訣、法藥配訣、爛火配訣、逆火配訣、火攻雜用諸方、解射罔毒、毒藥、解毒藥、神奇法藥。

    勢若飛龍,威力很大,在朱元璋奪取政權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他擔心此法久而失傳,便按圖著譜,以遺留將來,並作序以論其始末。序後落款為永樂十年(1412年)。序中假托仙人授書,類同於《史記》中黃石公授書的故事,顯然不可信。但是,它說明本書所記火藥、火器技術是有師傳的;後人並且在新的實踐經驗基礎上進行了增補。具體成書年代是否為永樂十年,難以遽斷。但書中所載火器大多限於明初水平;《武經總要》不見記載,明中後期大型兵書如《武編》、《武備志》等始收錄。由此推測,本書當成書於明中期以前,後人在傳抄中也竄入一些新的內容。

    該書所錄火器大都是「武經」不載,當時世所罕傳的先進火器。它在「兵戒」後附註「神槍、彈銳、發廣、糧(狼)機四器已傳於世,今不復錄。」又在目錄中聲明:「火龍神器諸件皆古韜略武經等書之所未載,乃異人秘授,用以輔佐天子,以勘禍亂,以寧幫國,功莫大焉,慎勿輕洩!」

    它記載的40多種新式火器,較之宋元有了很大進步,種類顯著增多,如按用途分有水、陸、攻、守、安營、偷寨、埋伏等類,按性能分有燃燒、爆炸、射擊等類;已從陸地發展到空中和水上,如火箭、神飛獨角火龍船等;從地上發展到地下、水下,如地雷、水雷等;由單功能發展到燒、炸、毒等多種功能,如衝鋒神火葫蘆、神威烈火夜叉銳、飛雲霹靂炮等,既可燒傷、炸傷敵人,又可以煙、毒迷盲、毒傷敵人;火炮、火箭由單發發展到多發,如百子連珠炮,一次可以裝鉛彈一百枚,八面旋轉連續發射,九矢鑽心神毒火雷炮一次可以發射九支箭矢,四十九矢飛廉箭則可以同時發射49支箭簇,矢傅毒藥,見血封喉,立時而斃,大大增加了殺傷力;尤其是集冷熱兵器於一體的火器,更具特色,如飛天神火毒龍槍,槍身用銅鑄或鐵打成管形,中藏鉛彈,槍頭兩側裝製毒火藥筒,槍鋒傅毒藥,敵遠發鉛彈擊之,近則發毒火燒之,再近則舉槍用刀鋒刺之,一器可以三用。這些火器,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先進技術。

    本書所記載的火藥配方很詳細,既有配方歌訣,又有用料數量及炮製方法。關於火藥的配製,它提出「必要知藥性之宜」,懂得藥性的特點及何種條件下適宜用何種火藥,才能取得火攻的勝利,「得火攻之妙」。關於火藥配方,與《武經總要》的記載相較,成份顯著減少,而效能增強,這是古代化學研究的一個很大進步。

    《火龍神器陣法》還論述了火攻的有關原則和方法,反映了火器大量裝備軍隊以後的軍事思想。它認為天候和地理條件在火攻中至關重要,一定要做到「上應天時,下因地利」。「知天之時而善用之,斯百戰百勝矣。」「苟不辨地利而用之,不得其宜,未有不捨器而走,徒資寇敵也。」強調發揮各類火器的長處,「用之合宜」,如戰器利於輕捷,攻器利於機巧,埋器利於爆擊,守器利於遠擊等。

    尤其強調各類武器的相互配合,要求火器與冷兵器、遠兵器與近兵器、長兵器與短兵器搭配部署,互相取長補短,「遠、近、長、短相兼,分番疊出,各為陣號,聞某號而出,聞某號而入,則兵力不疲於戰。火炮、火銳、火彈,此遠器也,則與長槍、大刀相間;火槍、火刀、火牌、火棍,此近器、短器也,則與長弓硬弩相間。」這種配合併要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而「隨機應變」。它還指出,僅有好的火器仍不能保證打勝仗,還必須「選以精兵,練以陣法」,「利器、精兵、陣法三不可缺一,一有所缺,則非萬全。」並強調「器貴利不貴重,兵貴精而不貴多,將貴謀而不貴勇。」

    它認為火攻在當時至為厲害,「勢莫能當」,所以「不可輕用,亦不可妄用」。既要上順天時,下得地利,還要「中應人和」,「人和」的內容是,「以仁為心,以義為軍聲,以明為賞罰,以信為紀律,因時以制宜,設奇以料敵。」具體提出八戒:一戒擾民,二戒反燒本營,三戒玉石俱焚,四戒風候未定,五戒火攻欲求驍勇智將,六戒火攻降軍,七戒火攻雜有民眾的軍隊,八戒殘害生靈。

    《火龍神器陣法》記載了許多當時不能公開的先進火藥、火器製造技術,反映了明代軍事技術的進步,保留了重要的軍事科技資料。它的許多內容被後世兵書所選錄,如《武備志》、《火龍經二集》等兵書就選錄了《火攻風侯》、《火攻地利》、《火攻器制》、《火攻兵戒》,以及火藥配方等內容。它是現存成書較早的一部專論火器製造技術的獨立兵書,在古代軍事史和軍事技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火龍神器陣法》在所能看到的只有抄本。

    現存最早的抄本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曾經收藏過的明抄本。另有清抄本多種。各抄本之間文字互有異同,書名也有改變。有的抄本將書名改為《火龍神書》、有的改為《最勝神機》。這些抄本中,比較重要的有清道光二十年陔華吟館翁心存抄本,後有清光緒帝師傅維新派翁同穌的跋文。還有一種精抄本,字體工整,繪圖精美,共四冊,第三冊書後有兩行貼上去的題記:「余為開歸道時,同年王奎麟署襄陵令,遇道人智修,傳授此書,一部共四卷,此乃天書。該道人向言九十餘歲即修書二部。其捲得之不易,珍貴,切莫視輕願子孫。密秘寶藏,幸甚!戊寅三月十三日宮大梁題。」

    ………………………………………………分割線…………………………………………

    對於張嘉師而言,《火龍神器陣法》對於發展火器部隊的優勢,就在於其能夠提供相關火器的製作方式甚至是火藥配置的公式。

    這麼一來,對於發展火藥武器的大秦帝國,有著很大的幫助。

    但是張嘉師看不上的是這一本書的內容描述當中,其火器的缺乏實用性以及造價等等的問題。

    這一點可以從《火龍神器陣法》的內容看出:

    火龍神器陣法授受序:

    昔黃帝有涿鹿之戰而風後為之師,禹有三苗之征而伯益為之師,湯有鳴條之役而伊尹為之師,武有牧野之伐而呂望為之師,此兵法所由起也。然同力以德勝,同德以義勝,惟上應天命,下順人心而已,未嘗有火攻也。一再而春秋五伯專征,再降而戰國七雄並角,是皆糜爛其民,悉無義而舉。時雖有孫子著《火攻》之篇,惜未見諸行事;田單作火牛之陣,猶未極其精詳。及漢高奮起泗上,以張良為師,韓、彭為將,誅秦滅項而成帝業;光武起昆陽,以鄧禹為師、姚耿為將,滅莽中興而復炎祚,亦未見火攻之法也。

    迨至三國,謀臣戰將紛然傑出,曹操以奸雄之姿而虎據中原,孫權祖父之業而坐定江東,天下莫強焉。時惟諸葛孔明,躬耕南陽,不求聞達,遇異人秘受以火攻陣法,感先主三顧之勤,盡鞠躬後已之忠,燒藤屯甲於博望,鏖兵於赤壁,火藤甲於長板,六出岐山,三分天下,百戰百勝,逾出逾奇,遭瞞喪膽,孫權褫魄。火攻之法至孔明而盡其秘矣,至若埋攪地龍於葫蘆套內,非天雨大降則司馬父子已盡為灰燼矣。使人心未盡以亡漢,天命不限以三分,則席捲長驅而成一統之業,不猶運諸掌乎,向無孔明之火攻,雖有關、張諸名將,以吳、魏之勢較之,未必畏蜀如虎也。

    是故兵家之無敵者莫過水攻、火攻,然水惟近於江河湖海始可壅激而為之,識地利者猶能趨避。惟火攻之法,戰有戰器,埋有埋器,守有守器,水有水器,陸有陸器。衝鋒破敵者,火猛而器銳;劫營亂陣者,火迅而器利;守城安寨者,火烈而器重。騰空而飛者以應天雷,埋地而擊者以應地雷,伏地而發者以應水雷,兵持而戰者以應火雷。雷以火為威,火以風為勢,明用則乘機而運,暗用則刻期而發。毫有差,社稷之安危所繫,三軍之存亡所關,火攻固可易言哉。

    予少也,涉獵儒書,精研將略,遨遊湖海,參訪有道。一日遊天台上清玉平洞天,遇一道士,黃冠玄服,碧眼長髯,吟步松下。予前揖之,飄飄然真神仙丰度也。予拂石共坐,叩其所蘊,文師孔孟,武邁孫吳,上窮星宿,下辨山川。予再拜稽首,請以師禮視之,從游而四方者三年,自號止止道人,終不言其姓氏。一日遊武夷真元化洞天,顧予而言曰:「我昔年十二應童子試,後參元悟道,無意功名久矣!但吾師秘授以一言,用之,上則忠君報國,下則輔世安民,中則立身行道。吾不忍秘,願授於子。當今天地,開元入至中國,帝心厭亂,不數年有聖天子起於淮甸,汝征輔之,懋建元功,女無負予所囑。」予再拜,展視,乃《火攻》一冊,越三日,相送出山二十餘裡,丁寧與另,行未及百步,回首瞻望,但見煙飄渺,林木三日,相送出山二十餘裡,丁寧與另,行未及百步,回首瞻望,但見煙飄渺,林木掩映,不知其所知。時至正十三年中秋日也。

    ……

    先不說這種相對而言神神道道的玩意,張嘉師表示:

    時惟諸葛孔明,躬耕南陽,不求聞達,遇異人秘受以火攻陣法,感先主三顧之勤,盡鞠躬後已之忠,燒藤屯甲於博望,鏖兵於赤壁,火藤甲於長板,六出岐山,三分天下,百戰百勝,逾出逾奇,遭瞞喪膽,孫權褫魄。

    這些內容……作者是不是三國演義看多了?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24
第八十四章

    在《火龍神器陣法》一書的前部分內容當中,有一些內容真心很雷人。 ()

    尤其是關於諸葛孔明的一些說法,甚至是很有可能直接使用當其時相對流行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的說法(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這個名字是後人簡略的。):

    「時惟諸葛孔明,躬耕南陽,不求聞達,遇異人秘受以火攻陣法,感先主三顧之勤,盡鞠躬後已之忠,燒藤屯甲於博望,鏖兵於赤壁,火藤甲於長板,六出岐山」

    好吧,面對這麼一個情況,張嘉師真心表示無法淡定了:「一本火藥武器的書籍出現這種內容,都是什麼鬼???」

    ……

    首先,火燒博望坡確實是發生過的,但是這個是劉備的成功戰例,跟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原先與關羽、張飛失散的劉備借此機會重逢,並於汝南一地依附當地領袖劉辟、龔都等,企圖於曹操背後發動奇襲;然而翌年(公元201年),於官渡和倉亭大獲全勝的曹操,決定回頭剷除位於背後的威脅,劉備在穰山一役失利後,被迫逃往荊州投靠劉表;獲得劉表賞識的劉備,則被委以守衛荊州北方的重任,駐屯於南陽新野。

    三國演義當中將這個功勞放在諸葛亮身上:

    建安七年(西元202年),劉表企圖趁曹操北上攻擊袁尚的契機,襲取許都,乃派遣劉備領軍出擊,劉備於是發兵北伐,一直打到葉縣,已接近許昌,嚴重威脅中原安全,曹操調大將夏侯惇、於禁、李典反擊劉備,劉備將陣線後撤,選擇博望與曹軍對峙。

    對峙過程中,某日,諸葛亮讓劉備刻意派出少數軍隊與夏侯惇交戰,並故意敗退,而後又燒燬自軍營寨。種種跡象使夏侯惇誤判劉備無力再戰,決定追擊,李典勸諫,夏侯惇認為是李典判斷有誤,故與於禁追擊。然而,當行進至狹窄的林間山道時,劉備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殺出,夏侯惇應對不及,遭伏兵攻擊。困難時刻,李典指揮自軍人馬前往接應,救出了夏侯惇,之後兩軍撤退。這一戰讓諸葛亮名聲大振。

    據《三國志》,博望坡之火系劉備為引曹兵入伏,偽遁前自燒屯營而起,非如《三國演義》所言先將曹兵引入伏內,後用火攻。

    《三國志?魏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於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於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很明顯……這個事情是讓人傷悲的故事……

    劉表雖有襲取許都之心,然經此一役,劉表再無主動出擊之作為。日後劉備雖勸劉表趁曹操遠征柳城之際出兵,但劉表卻不允許,終致錯失問鼎中原的良機;也在其死後,荊州的基業瞬間被曹操所佔據,迫使劉備必須尋求江東孫權的幫助,促成後來的赤壁之戰。

    ……

    赤壁之戰,跟諸葛亮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回到鄴城後,立即開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1、於鄴鑿玄武池以練水軍;2、派遣張遼、於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南征;3、令馬騰及其家屬遷至鄴,做了實際上的人質,以減輕西北方向的威脅;4、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5、以罪名殺了數次戲侮及反對自己的孔融,以維護自己的權威。

    同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趨至宛、葉。

    章陵郡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勸劉琮投降曹操,對他說:「逆順有一定的道理,強弱有一定的形勢。以臣屬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對國家叛逆;以剛接手的荊州去抵禦朝廷大軍,必會陷入危險;依靠劉備去對抗曹操,一定失敗。這三個方面我們都不行,拿什麼去對付曹操大軍?而且將軍您自己考慮一下,您比得上劉備嗎?如果劉備擋不住曹操,則即使是投入荊州的全部力量,也不足以自保;如果劉備擋得住曹操,則他就不會再居於將軍之下子。」劉琮聽從他們的意見。九月,曹操到達新野縣,劉琮就以荊州投降曹操,派人用朝廷過去頒發的符節去迎接曹操。曹軍將領都疑心劉琮是詐降,婁圭說:「現在天下分裂,各地割據勢力都貪圖用代表王命的符節來抬高自己的身份。這次送來符節,這必定是真心誠意。」曹操於是接受劉琮的投降,繼續進軍。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曹操南下的消息,依附劉表、屯兵樊城的劉備一直不知道,直至曹軍到達宛的附近時才發現:而劉琮已向曹操投降,卻不敢告訴劉備,劉備發現狀況,於是派親近詢問劉琮,這時劉琮才派宋忠告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頗氣憤,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曹操知道江陵貯有軍用物資,恐怕劉備先到,佔據江陵,就留下輜重,輕裝前進。到到襄陽後,聽說劉備已經過去,曹操親自率領五千名精銳騎兵急速追趕,一天一夜跑了三百餘里,在當陽縣的長阪追上劉備。劉備拋下妻子及兒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人騎馬逃走,曹操俘獲了大量的人馬輜重。

    張飛率領二十名騎兵斷後,他據守河岸,拆去橋樑,模握長矛,怒目而視,對曹軍大喊道:「我就是張翼德,有誰敢來決一死戰!」曹軍不敢逼近,劉備得以順利逃亡。

    曹操進軍江陵,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封為列侯,連同蒯越等人,被封為侯爵的一共有十五人。曹操下令從獄中釋放韓嵩,用朋友的禮節來接待他,讓韓嵩評價荊州人士的優劣,都加以提拔任用。任命韓嵩為大鴻臚,蒯越為光祿勳,劉先為尚書,鄧羲為侍中。

    江東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派魯肅到夏口窺探虛實,魯肅抵達後,聽說曹操大軍已向荊州進發,便日夜兼程前往,等他到達南郡時,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劉備已經向南撤退。魯肅便直接去見劉備,在當陽的長阪與他相會。魯肅傳達了孫權的意圖,與劉備討論天下大事,對劉備表示誠懇的關心。並且詢問劉備說:「劉豫州,如今您打算到什麼地方去?」劉備說:「蒼梧郡太守吳巨是我的老朋友,打算去投奔他。」魯肅說:「孫將軍聰明仁惠,敬重與優待賢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傑都歸附於他。現在已佔有六郡的土地,兵精糧多,足以成就一番事業。如今為您打算,最好是派遣心腹之人到江東去與孫權將軍聯繫,可以共建大業。而您卻想投奔吳巨,吳巨不過是個凡夫俗子,又在偏遠的邊郡,即將被別人吞併,怎麼可以託身於他呢?」劉備聽後大為高興。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諸葛子瑜的朋友。」於是諸葛亮與魯肅也成為朋友。劉備採納魯肅的計策,進駐鄂縣的樊口。

    曹操從江陵出發,將要順長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危急,我請求奉命去向孫將軍求救。」於是他就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諸葛亮在柴桑見到孫權,對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在長江以東起兵,劉備在漢水以南召集部眾,與曹操共同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基本已經消滅北方的主要強敵,接著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

    在曹操大軍面前,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備逃到這裡,希望將軍量力來加以安排。如果將軍能以江東的人馬,與佔據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及早與操斷絕關係;如果不能,為什麼不早點解除武裝,向他稱臣?現在,將軍表面上服從朝廷,而心中猶豫不決,事情已到危急關頭而不果斷處理,大禍馬上就要臨頭了。」孫權說:「假如像你說的那樣,劉備為什麼不服從曹操?」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壯士,還堅守節義,不肯屈辱投降;何況劉備是皇室後裔,英雄才略,舉世無雙,士大夫們對他的仰慕,如同流水歸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這是天意,怎麼能再居於曹操之下呢?」孫權勃然大怒,說:「我不能把全部吳國故地和十萬精兵拱手奉送,去受曹操的控制。我的主意已定!除劉備以外,曹沒有能抵擋曹操的人,但劉備新近戰敗之後,怎麼能擔當這項重任呢?」諸葛亮說:「劉備的軍隊雖然在長阪大敗,但現在陸續回來的戰士和關羽的水軍加起來有一萬精兵,劉琦集結江夏郡的戰士,也不下一萬人。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經疲憊。聽說在追趕劉備時,輕騎兵一天一夜奔馳三百餘里,這正是所謂『強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盡的時候,連魯國生產的薄綢都穿不透』。

    所以《兵法》以此為禁忌,說『必定會使上將軍受挫』。而且,北方地區的人,不善於進行水戰。另外,荊州地區的民眾歸附曹操,只是在他軍隊的威逼之下,並不是心悅誠服。如今,將軍如能命令猛將統領數萬大軍,與劉備齊心協力,一定能打敗曹軍。曹操失敗後,必然退回北方,這樣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就強大起來,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勢。逃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今天!」孫權聽後非常高興,就去與他的部屬們商議。

    劉備駐軍樊口,每天派巡邏的士兵在江邊眺望孫權的軍隊。士兵看到周瑜的船隊,就立即乘馬回營報告劉備。劉備派人前去尉勞。周瑜對慰勞的人說:「我有軍事任務在身,不能委派別人代理,如果劉備能屈尊前來會面,實在符合我的願望。」劉備就乘一隻船去見周瑜,說:「現在抵抗曹操,實在是很明智的決定。不知有多少戰士?」周瑜說:「三萬人。」劉備說:「可惜太少了。」周瑜說:「這已足夠用,將軍且看我擊敗曹軍。」劉備想要召呼魯肅等來共同談話,周瑜說:「接受軍令,不得隨意委託人代理,如果您要見魯肅,可以另去拜訪他。」劉備既很慚愧,又很高興,於是帶領關羽、張飛兩千人跟在周瑜的後面,不歸周瑜統領。

    同年十二月,孫劉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長期相持。曹軍正把戰船連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擊敗曹軍。」於是,選取蒙衝戰船十艘,裝上干荻和枯柴,在裡邊澆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邊插上旌旗,預先備好快艇,系在船尾。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謊稱打算投降。當時東南風正急,黃蓋將士艘戰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時升起船帆,其餘的船在後依次前進。曹操軍中的官兵都走出營來站著觀看,指著船,說黃蓋來投降了。離曹軍還有二里多遠,那十艘船同時點火,火烈風猛,船象箭一樣向前飛駛,把曹軍戰船全部燒光,火勢還蔓延到曹軍設在陸地上的營寨。頃刻間,濃煙烈火,遮天蔽日,曹軍人馬燒死和淹死的不計其數。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銳戰士緊隨在後,鼓聲震天,奮勇向前,曹軍大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濘,道路不通,天又颳起大風。曹操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在路上,騎兵才勉強通過。老弱殘兵被人馬所踐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

    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但已經來不及。

    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