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玄幻] 定秦曲 作者:蒼穹戰狼(連載中)

 
Babcorn 2016-12-14 15:51:10 發表於 玄幻奇幻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49 44089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33
第一一六章 雲中城之圍(1)

    冒頓既然出現在雲中城的前線,楊翁子雖然不知道詳情,只不過從匈奴人的行動來看,楊翁子很清楚必然是有匈奴的大人物到達這個地方。

    這個匈奴的大人物到底是誰,楊翁子想著也就是那麼幾個人,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匈奴人在發起攻擊之前,居然派遣了一個說客來到北面的城樓下方。

    楊翁子沒有下令直接射殺這個說客,而是打算先聽聽對方說些什麼。

    這個說客的打扮就像是個匈奴人,但是從對方在說話的時候流露出來的一股濃烈的趙地口音,楊翁子就知道這是個叛徒。

    至於對方為何會背叛秦帝國或者是為何會出現在匈奴人的陣營當中,為匈奴人充當一個說客,楊翁子沒有興趣詳細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對於他來說,這個說客的存在使命,恐怕就是在他說完自己想要說的話之後就會終結。

    這個說客看了一眼城牆上密密麻麻的秦軍弓弩手,說他一點都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當這些弓弩手有不少人都將自己手中的弓弩對準他之後,他差點沒有嚇得直接撥馬就跑。

    只不過作為一個漢奸,或者是說一個趙奸,早就在當年秦帝國還沒有攻滅趙國的時候,就因為匈奴人的南下而直接投降的叛徒,他想要在匈奴更好的活下去,自然就只能夠聽從現在的匈奴單于的命令。

    也許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會記得當年同樣是戍守在邊地的一個小小的趙軍校尉,但是他知道若是自己的身份被人知道,恐怕他那已經不知道死活的家人都會以他為恥辱。

    畢竟當年他麾下的幾百個趙軍官兵,在面對頭曼單于南下的時候的攻勢,都能夠壯烈殉國,而他這個指揮官只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乾脆的成為了匈奴人的走狗。

    若非是他清楚當時的代地一帶的邊地情況,恐怕像是他這樣的人,也不過是匈奴人揮之則來的走狗而已。

    所以這次他想要更好的為自己的存在感增添一些砝碼。

    而勸降這個城邑的秦軍守將,無疑是最好的一個辦法。

    也許這麼一個叛徒應該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理想確實會很豐滿,但是現實卻會給予一個人非常骨感的觸感……

    「城塞上的秦人聽著,你們已經被偉大的冒頓單于包圍了,冒頓單于念在你們都是勇士的份上,讓我轉達一個事情,那就是只要你們開城投降,冒頓單于會讓你們活下去,成為匈奴的一員。」

    「就這樣?」楊翁子不由自主的嘀咕著這三個字,他沒有想到這麼一個說客的水平這麼差勁,不過他在回過味來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那就是從這個說客的話當中,楊翁子差點沒有下意識忽略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冒頓居然會出現在這個地方。

    楊翁子相信,在遠方的那一群匈奴人當中,冒頓必然是在看著這個地方的情況。

    若非是這個距離實在是太遠了一些,哪怕是秦軍最強勁的床弩都無法命中那個地方,恐怕楊翁子自己倒是不介意試試能否創造一個奇蹟。

    不過楊翁子也即是這樣想想而已,對於他來說,他倒是想到了給一個禮物,作為匈奴人南下的又一個「見面禮」。

    「直接射殺對方。」

    楊翁子對自己身邊的親衛弓弩手下達了這個命令。而在接到了這個命令之後,十多個弓弩手先後鬆開了自己拉著的弓弦或者是扣下弩機。

    十多根箭鏃幾乎全數命中了這個說客,而在對方在坐騎搖晃幾下身體之後,楊翁子似乎能夠從對方的眼神當中,看到的是對方不可置信的想法。

    楊翁子冷笑一下,絲毫不在意這個逐漸失去生命力,然後頹然從坐騎摔倒在地面上的死人。

    對於他來說,與其在意一個叛徒,還不如集中精力應對匈奴人準備發動的攻勢吧。

    ……

    冒頓在看到了前方的那個人影倒下在地面上之後,他能夠想到的是怎麼一回事。

    但是對於他來說,一個叛徒說客的命也不值錢,反正他對於這種人也沒有太大的好感,而在某個意義上,他更不可能對於一個事實上失去利用價值的走狗有什麼感覺。

    而在這個時候,冒頓身邊的一個匈奴部落首領恭敬的詢問著他:「單于,接下來我們應該怎麼做?若是單于當初的令喻還有效的話,我的部落勇士會為單于奉獻上這一座秦人的城邑。」

    聽到了這個匈奴部落首領的話,冒頓打量了一下這個他事實上有些欣賞的部落首領,因為對方的眼神當中沒有絲毫的隱藏自己的野心。

    冒頓不認為一個人沒有野心是好事,同樣不認為一個人有野心是壞事,對於冒頓而言,只要能夠為他所用的話,一個有野心的人所能夠做到的事情,遠不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所能夠比擬。

    這麼一個情況,事實上也算是匈奴人的生存法則之一。

    他的父親頭曼單于在知道自己返回匈奴之後,為何還會放他一馬,主要還是因為冒頓既然能夠再次出現在他的面前,那麼對於他以及匈奴而言,就是一個奇蹟。

    所以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哪怕是頭曼事實上也能夠感受到冒頓毫不掩飾的對單于寶座的野心,但是他最終並沒有將冒頓扼殺在「搖籃」之中。

    若是頭曼單于真的想殺冒頓,冒頓恐怕也沒有機會得到他的那一隊騎士。

    而冒頓也是對於一些有野心的人有著這麼一個感覺。

    他甚至在想,若是這個人的野心跟他的能力成正比的話,被對方殺死甚至是連自己的妻兒都被對方奪取的話,他也不會埋怨太多。

    而對方的能力在昨天似乎已經流露出一絲跡象。他都不明白自己都認為這個萬無一失的,偽裝秦軍運糧隊詐取雲中城門的計策到底為何會失敗。

    也許不僅僅是他以及這個想出這麼一個計策的部落首領,都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個情況。

    但是毫無疑問的,冒頓對於對方的思維方式很感興趣,若是對方的計策真的成功的話,他即使是知道對方有野心,都不會食言自肥,而是按照當初的約定,將雲中城一帶的大片草原,劃分到這個部落的名下。

    只不過眼下對方居然打算作為先鋒,攻擊雲中城,冒頓的內心突然浮現出一個想法,那就是:此人的野心跟他的能力事實上並不對等,像是這樣的人,恐怕也不值得我關注太多了。

    冒頓對於自己這個突然升起的想法,有著一種信任,他看著這個部落首領的眼神,夾雜著一絲不易覺察的輕蔑。

    他不認為這個部落首領不知道這一座雲中城的情況是怎麼一回事,而對方依舊是選擇作為一個主攻部隊,毫無疑問算是利令智昏的表現。

    尤其是這個部落因為計策失敗之後,在後續作戰當中,付出了兩千多人的傷亡,恐怕一個理智的人會有一種壯士斷腕的氣魄,讓其他匈奴部落試探性進攻一下,在進行下一步的安排。

    只不過對方最終沒有這樣安排,而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作為主攻部隊,恐怕對方是打算繼續賭博一把。

    冒頓雖然對這個部落首領的看法有所改變,但是也犯不著這這個眾目睽睽的環境下,太過打擊一個勇士的進取心,他隨後則是所處了一句話:「既然如此,那麼這次的行動就由你的部落來作為先鋒吧。」

    「感謝偉大的單于。」

    對方在說完這句話之後,興奮的離開了這個算是匈奴人高層最為集中的區域。

    而冒頓在看到了那個部落首領遠離之後,附近傳入他耳中的一些竊竊私語:

    「那個笨蛋恐怕不知道秦人在前幾天殺死他兩千多個騎手,並不是運氣使然的吧。」

    「誰知道呢,既然對方已經出擊,我們自然也樂得坐觀其變。若是那個笨蛋真的大敗虧輸,那麼他的部落,自然就是我的囊中之物。」

    ……

    像是這樣的話語事實上並不在少數,但是冒頓也沒有讓親衛阻止這樣的話語繼續流傳,因為這本身就是匈奴這個勢力,弱肉強食的一個法則體現:

    你可以圈養一隻狼,但是你無法改變一隻狼對於血肉的渴求,除非你讓它餓死。

    就好比是這一句話那樣,若是那個部落首領真的連自己的部落都保不住,在匈奴是沒有人會真的可憐他,也許對方會活下去,但是恐怕他只能是一個奴隸而已。

    想到了這裡的冒頓,喃喃說出一句話:「看不清現實就為眼前的利益所矇蔽,真的得到那種結果,恐怕也無法怨恨誰了。」

    ……………………………………………………分割線……………………………………

    「匈奴人上來了!!!」

    在雲中城北面的城牆上,一個秦軍百將大聲說出這句話。

    而城牆上看到北面如同潮水一般湧來的匈奴人的秦軍官兵不在少數。

    於是乎,整條北面城牆的官兵,幾乎迅速進入到戰鬥狀態當中。

    楊翁子自然也是將這麼一個情況看在眼裡,他並沒有將這一股看上去越有四五千人的匈奴人放在眼裡,而是詢問著另外一個情況:「其他方向的匈奴人是否有一起攻擊?」

    很快的,通過跟其他城牆方向傳達的旗語反饋當中,楊翁子很快的就知道了答案:

    「郡守大人,其他幾個方向的城牆都沒有發現匈奴人有行動的跡象!」

    聽到了這一句話的楊翁子不禁微微一愣,因為他真的沒有想到會有這麼一個情況的出現。

    對於他來說,這樣的話,匈奴人這一次的攻擊,恐怕也就是這看上去四五千人的匈奴人所發動的。

    要麼是這一支匈奴人的戰鬥能力超強,要麼就是這一個匈奴人的指揮官已經成為了試探雲中城防禦的犧牲品。

    很明顯,前面一個可能性是不太可能存在的,而後面那個可能性卻很有可能。

    若是真的如此的話,楊翁子都不禁替這個部落的匈奴人,被其他匈奴部落很乾脆的賣隊友的行為,表示真心的哀嘆。

    不過對於楊翁子而言,恐怕也就是這樣子而已了。畢竟他跟匈奴人,以及大秦帝國與匈奴之間已經處於戰爭的態勢當中。

    若是匈奴人每次都打算做這種戰術的話,他還真的求之不得。

    只不過眼下對於楊翁子而言,該怎麼應對這一批匈奴人的攻擊,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

    四五千人的匈奴人,大部分都依舊是騎在戰馬上,他們緩緩的策馬前進,護衛著一千多正在扛著十六條雲梯的步兵,向雲中城的北面推進。

    因為雲中城是一個平原要塞,就相應的攻擊準備而言,匈奴人認為僅僅憑藉一些雲梯就夠了。

    而那個在冒頓心中已經算被拋棄的匈奴部落首領,一時半會之間並沒有感覺到一些情況的異常。

    他甚至還在做著自己在其他匈奴部落吸引秦人的防禦力量之後,一舉突破雲中城的防禦,殺入這個城邑當中的美夢。

    但是等他發現情況不對勁的時候,他麾下的人員已經前往了將近一半的道路。

    他看了一眼另外兩個方向的匈奴人,並沒有如同他一樣向著雲中城推進之後,心中不禁咯噔一下。

    他並不是真正的有勇無謀之輩,能夠想到那種方式打算詐開雲中城城門的人,還真的很難算是一個笨蛋。

    只不過想到了自己很有可能已經成為了一個笑柄,或者是說絕大部分在這個區域的匈奴人,正在等著看他的笑話之後,這個匈奴部落首領頓時無法淡定了。

    他看到了情況不對勁之後,就打算很乾脆的直接率軍回返,但是他不禁想起自己在冒頓面前誇下海口,已經自己的這次出擊已經被不少匈奴人看在眼裡,若是真的就這樣率軍回返,先不說冒頓會不會找一個由頭將他之罪,繼而吞併他的部落,光是其他部落首領的嘲笑,就讓他的自尊無法接受…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33
第一一七章 雲中城之圍(2)

    匈奴人進攻堅固城邑的手段事實上沒有多少,甚至是比起東胡人還有所不如。

    畢竟這個跟匈奴人本身是遊牧民族有著很直接的關係,而東胡人則是漁獵為主的民族,在軍事力量方面的側重,自然是跟匈奴人有一定的區別。

    只不過即使是匈奴人不善於進攻堅固的城邑,這不代表楊翁子會對匈奴人掉以輕心。

    這一點從楊翁子看著匈奴人的一支四五千人的部隊單獨向雲中城北門發起攻勢,雖然心中有些錯愕甚至是嘲笑匈奴人的人心不齊,只不過他並沒有打算放任這些匈奴人就這樣發起猛攻。

    按照張嘉師原來的想法,雲中城的外圍應該佈置一條條防禦壕溝,儘可能的減弱匈奴人騎射的力量。

    但是楊翁子否決了這樣的做法,因為這樣的壕溝實際上能夠起到的作用不會太大之餘,若是匈奴人不計損失的衝入這些壕溝,與壕溝裡面的駐軍混戰,那麼若是匈奴人將壕溝內的官兵殺戮殆盡,那麼這些壕溝將會成為匈奴人對雲中城城牆的弓弩手帶來更大的威脅的地方。

    這一點是楊翁子所不希望看到的。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那就是張嘉師的這種算得上是相當嶄新的作戰思路,讓楊翁子有一種讚歎的感覺。

    這種作戰方式不是一無是處,但是對於雲中城而言,這種方式明顯是弊大於利,但是對於平原地區修築的營壘而言,這種壕溝作戰體系還是能夠相當有效的增加這個營壘的防禦能力,甚至是能夠在一些程度上,儘可能的避免這個營壘被敵人發起大規模突襲。

    而看著匈奴人前進的陣型,楊翁子自然是能夠想到對方到底是打算用什麼方式發起對雲中城的攻擊。

    那就是大批的匈奴騎手通過奔射的方式,壓制城牆上的弓弩手,而一些負責登城的步兵,則是趁機通過雲梯攀登城牆。

    這種作戰方式不見得是一無是處,畢竟匈奴人的奔射效率,即使是在大秦帝國的騎射手而言,都有所不如,更不用說本身也不是完全以騎兵為主要作戰力量的東胡人所能夠比擬的人。

    楊翁子奇怪的是匈奴人為何沒有動用一些大型的攻城器械,匈奴人並不缺乏這種東西,而從城牆上看著幾百米開外的匈奴人陣型,就能夠看到不少攻城塔沖車在待命。

    楊翁子不禁對這一支準備攻擊城邑匈奴部隊有一種悲哀的感覺。很明顯,這一支匈奴人的部隊已經成為了匈奴人試探雲中城防禦能力的棄子,若是匈奴人發起了大規模的攻勢,沒有理由不動用算得上必須的重型攻城器械。

    也許對於這一支匈奴部隊的指揮官而言,對方同樣很清楚這一點,但是對於對方而言,也許他已經沒有退路可言。

    楊翁子雖然並不是匈奴人,也不是一個對匈奴認識很深刻的人。但是在十幾年前的指揮一支偏師攻取河套地區的他而言,自然是對匈奴人的弱肉強食的社會狀態有著部分的理解。

    也就是因為如此,楊翁子才會對這一支匈奴人部隊感覺到悲哀,因為他能夠理解或者是想像得到一點,那就是若是對方就這樣折返的話,必然會得到一個比起全軍覆沒更慘的結果。

    只不過,就這樣的一個事情,楊翁子可不會對匈奴人心慈手軟。在當年的進攻河套地區的作戰當中,楊翁子可是屠滅了不少小型而失去了抵抗能力的匈奴部落。

    對於楊翁子而言,他的內心中有著一個明顯的想法,那就是既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麼不如乾脆的將這些人全部殺掉。

    從張嘉師的一些說法當中,以及楊翁子在邊疆的這十幾年的時間,他能夠清楚的知道一個事情,那就是這個天下並不僅僅只有這麼幾個勢力,而在更廣袤的海洋對面,在長城西面的大地上,同樣有著一個個更多地算是未知的勢力。

    楊翁子心底裡有一個野心,那就是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夠率領秦軍官兵,或者是一支部隊的指揮官,看一下大陸的另外一個盡頭的情況。

    而楊翁子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野心或者是埋藏在楊翁子心底裡面的願望,最終只會成為楊翁子的遺憾。

    因為就算是張嘉師都沒有想到的是,在三年後,大秦帝國準備發動對匈奴人的第一次大規模主動攻擊之前,年紀已經七十多的老將楊翁子,病逝在雲中郡郡守的職位上。

    也許對於楊翁子而言,他的最大的遺憾,並不是沒有看到大陸的盡頭的情況,而是他並沒有聽到,大秦帝國北伐匈奴的消息……

    ………………………………………………分割線…………………………………………

    「三百米!」

    一個秦軍屯長大聲的叫喊著這句話。

    他附近的幾十個秦軍弓弩手迅速的將自己手中的弓弩斜指向天空。

    而在這一面城牆上,不少秦軍弓弩手在各自的指揮官報出了匈奴人的距離之後,迅速的將自己手中的弓弩斜指向天空。

    「放!!!」

    將近兩千多根箭鏃射向了天空。

    而在射出自己手中的弓弩的箭鏃之後,這一排秦軍弓弩手迅速的後退,而後面的一排已經裝填好的箭鏃的弓弩手,再次將手中的箭鏃斜射向天際。

    在三次射擊之後,天空中已經被發射了將近七千根箭鏃。

    而這些箭鏃在分三次落下之後,匈奴人頓時付出了兩三百人傷亡的代價。

    用七千根箭鏃使用拋射的方式,只不過是讓匈奴人付出兩三百人傷亡的代價,這到底是否值得,楊翁子不知道,但是他很清楚與其讓匈奴人就這樣發揮出奔射的優勢,與秦軍官兵對射,還不如先來一次先聲奪人。

    只不過楊翁子自己都能夠想到,這些箭鏃是基本無法回收的了。

    而對於楊翁子而言,這些箭鏃到底能否回收,還不是太重要的事情,他知道,這些匈奴人在這種情況下,恐怕會選擇直接進攻了。

    ……

    正如楊翁子所想的一樣,在前鋒部隊還沒有進入到奔射的距離,後面陸續行進的部隊就被天空落下的三波箭雨射死射傷幾百個,這個匈奴部落首領的心不禁疼得直抽搐。

    但是他很清楚秦人這樣的手段,只不過是小兒科,畢竟眼下這個時候也算是天氣比較寒冷。大部分匈奴人的身上,有不少甚至是穿著幾件皮裘,秦人在這個距離選擇拋射,恰好能夠有效的減弱這種厚厚的皮裘所帶來的防禦能力。

    所以很多現在只不過是負傷的匈奴人,等待他們的結果就是死亡。

    畢竟相對於大秦帝國相對有效的軍醫體系,眼下的匈奴人也就是只有一些重要人物有著一些巫醫的治療。大部分的匈奴人在大戰之中負傷,更多地只能夠是聽天由命。

    所以在看到了自己的麾下勇士在遭受到這樣的打擊之後,這個匈奴部落首領把心一橫,直接下令全軍衝鋒。

    匈奴人的騎手不斷地加快胯下坐騎的速度,但是前方的匈奴騎手還沒有將手中的弓箭拋射上雲中城的城牆,又是一波密集的箭雨向著他們斜射過來。

    而與剛才射擊過來的箭鏃不同,這次射擊的箭鏃明顯使用的是平射的方法。

    平射的方式對於前面的匈奴人騎手帶來的是相對而言較為準確的命中率以及要強橫得多的箭鏃穿透能力。

    很多匈奴人的騎手在慘叫一聲之後,會很乾脆的被強弩的弩鏃直接穿透身體。

    這一種傷害對於相對而言缺乏醫藥的匈奴人而言,無疑是更為致命的傷害。

    但是更多地匈奴人是直接策馬衝過了自己同伴的身軀或者是直接讓坐騎踩踏上去,然後繼續衝過去。

    而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付出將近兩百人的傷亡之後,雲中城城牆上射擊過來的箭鏃數量越來越多。

    而這次射擊過來的箭鏃,不僅僅是算平射過來的箭鏃,甚至還有算是拋射的箭鏃。

    匈奴人的一些落馬的騎手,倒霉的話會直接被這些從天空落下的箭鏃直接釘在地面上。

    不少匈奴人會發出一聲虛弱無比的慘叫,但是更多地匈奴人卻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他們已經死去,或者是陷入重度昏迷當中等待死亡的降臨。

    ……

    楊翁子看著從頭上飛過的箭鏃,他知道這是一批叫做長弓手的弓箭手部隊在城牆下方對城外進行盲射所出現的現象。

    這種長弓對於楊翁子而言,後者並沒有什麼感覺,因為從很多方面而言,這種長弓除了在射程上有著一些優勢之外,其他的無論是穿透力亦或者是射速,都比不上一些張力較大的復合弓。

    這不過楊翁子在看到了這種情況之後,對於這種長弓的實戰能力只能夠暗暗搖頭。

    因為這種長弓據說在製作方面的工藝,甚至是比起一些性能相對而言更強一些的強弓要複雜。

    他不明白這種看上去沒有太大實戰意義的長弓為何會成為大秦帝國的制式裝備,但是張嘉師自己才不會說,這些長弓事實上有著自己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

    楊翁子並不知道張嘉師的想法,他很快的就下達命令,停止長弓手的射擊。

    而這個時候,頂在弓弩手前方的大盾兵的盾牌陸續傳來了叮叮作響的聲音。

    而這些聲音的出現,意味著的是匈奴人最終還是抵達了奔射的相對有效的距離。

    大部分發射過來的弓箭,是無法殺傷得到相對有效防護的秦軍官兵,尤其是組成了盾陣的秦軍重步兵,他們不太可能會被弓箭命中身體。

    但是相對的,因為需要射擊角度以及視野的秦軍弓弩手,他們雖然同樣也得到了部分盾牌的掩護,但是更多地,這些盾牌給予他們的防護效果並不強。

    一些匈奴人的弓箭穿過了並不算太小的鐵盾縫隙,命中了一些倒霉的秦軍弓弩手。

    也許一些弓弩手身穿鎧甲,匈奴人騎手的弓箭質量相對低劣的情況下,甚至是這些箭頭都無法射穿並不算太厚的札甲甲片,只不過不少被命中的弓弩手,很快就會被拖到後面,然後讓後方的人員送往城內,讓醫官進行治療。

    匈奴人與秦軍之間的對射,事實上就是一個命中率之間的對抗。

    有著機動性優勢的匈奴人在進行奔射的情況下,即使是一個有經驗的秦軍弓弩手想要準確命中對方都是有難度的事情。

    而匈奴人的奔射命中率則是更差。

    但是在匈奴騎手們付出了將近千人的死傷之後,匈奴人的步兵部隊已經接近到城牆對開兩百米左右的範圍。

    這些匈奴人的步兵在裝備方面可以說比起騎手有著優勢,一些匈奴人的步兵甚至是有著鎧甲這樣的護具。

    這對於正在盾牌掩護下,觀察著匈奴人情況的楊翁子而言,是一個有些驚訝的事情。

    因為在楊翁子的認識當中,匈奴人的步兵一般就是炮灰的存在,沒有幾個人會願意成為一個步戰的士兵。因為這代表著他們放棄了本身最有優勢的騎射手段。

    但是這些身穿鎧甲的匈奴人,他們身上的鎧甲樣式很是駁雜,甚至是有著一些看起來鏽跡斑斑甚至是燕國以及趙國已經過時的鎧甲樣式。

    楊翁子在稍微思索一番之後,很快的就想到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就是這些匈奴人很有可能是特意收攏了這些鎧甲,然後專門配備到一些人員身上。

    至於這些鎧甲的原主人,楊翁子知道只要是不出意外的話,那麼就免不了是早已經死亡的結果。

    但是楊翁子自己不知道的是,大部分鏽跡斑斑的鎧甲,它們的樣式是差不多的。而且這些鎧甲的數量約在六七百上下。

    楊翁子不知道的是,他在二十多年前沿著趙長城沿線進攻代地的時候,曾經聽說過一個傳說,那就是在以前的雲中城,趙國的守將在全軍覆沒的情況下,最終選擇的是投靠匈奴人。

    而這些鎧甲,就是當時全軍覆沒的趙國守軍的遺物…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33
第一一八章 雲中城之圍(3)

    弓弩,是防禦作戰當中最為重要的器械,沒有之一。

    當然,這是在冷兵器作戰歷史上的情況。像是火器興起之後,火器即使是性能不怎麼樣,都逐漸取代了弓弩的地位,甚至是直到張嘉師穿越之前,弓弩的製作甚至是使用,只能夠用愛好兩個字來規劃。

    也不是完全如此,一些特種作戰也會出現特殊制式的十字弓的場景,但是總體而言,這種十字弓的使用情況也算很稀少的了。

    而在眼下,秦軍官兵面對著匈奴人的自殺式作戰,楊翁子看著箭鏃的消耗,很是有一種牙疼的感覺。

    固然在雲中城的庫存當中,相應的箭鏃數量不少於一百萬,一些比較常用的箭鏃數量更加多一些。

    只不過這種庫存總會有完全消耗乾淨的一天,而堅守城邑的秦軍官兵是很難有效的進行消耗的箭鏃補充。

    回收一些箭鏃固然是能夠做到,但是這種做法更多地只能算是杯水車薪。因為回收箭鏃的數量多少不說,光是這些箭鏃在回收之後還有一定的損耗概率,就足以說明回收這些箭鏃的數量不太可能滿足相應的需要。

    楊翁子很想下令自己麾下的官兵節省一些箭鏃的消耗,但是面對匈奴人的騎射,想要比較準確的命中對方,是很困難的事情,而且若是在射擊的節奏上不如匈奴騎手的話,那麼對於這些秦軍官兵而言,反而會增加被對方命中的概率。

    在某個意義上,這一個情況是得不償失的。

    而且有一點讓楊翁子不得不重視的是,那些身穿鎧甲的匈奴人步兵部隊,一些箭鏃即使是命中對方,除了一些運氣較差的匈奴人之外,大部分箭鏃很難直接對對方造成有效的殺傷。

    在某個意義上,一些穿透力不算太強的箭頭甚至是無法有效穿透這些鎧甲的甲片,或者是只能夠對對方造成一點皮外傷,無法有效地讓對方直接失去作戰能力甚至是致死。

    楊翁子深吸一口氣之後,直接下達了一個命令,那就是讓城牆上佈置的床弩,對這些匈奴人的重步兵發起射擊。

    楊翁子並不是很希望一下子就使用這種大殺器,而在上次屠殺偷襲的匈奴人的時候,楊翁子都沒有下令使用這些武器。

    因為床弩這種武器的弩鏃是比較大以及製作數量較少。

    即使是在這麼幾個月甚至是一年的時間,張嘉師下令從其他地方調集這些弩鏃支援雲中城,但是雲中城的床弩弩鏃的數量只有不到十萬根。

    這也換句話說,這些床弩的弩鏃是必須要用在最合適的地方。

    若非如此,恐怕他早就下令這些床弩對著匈奴人進行一次威懾射擊了。

    而在這個時候,面對逐漸推進而沒有明顯減員的匈奴人重步兵,楊翁子最終還是決定使用床弩這種大殺器:

    「傳令下去,附近城牆的床弩對著對方的步兵前排進行兩次射擊。」

    楊翁子的這個命令在傳達到附近的床弩操作官兵耳中之後,他們很快的就從待命的地方來到自己的崗位上,迅速操作著床弩準備對目標進行射擊。

    床弩的張力需求越大,對於拉動弩臂的人員數量也越多。當然像是項羽這種不科學的人,單獨一人玩一張張力超過七石的強弩,也不過是小兒科。

    但是更多地秦軍官兵,只能夠協力拉開弩臂,因為僅憑一個人或者是少數人員是無法將弩臂拉動到裝填的限度,更不用說這些人能夠單獨使用一張張力相當大的床弩了。

    而雲中城的床弩,並不如同一些長城的床弩一樣,是單發弩,這些床弩是張嘉師經過思考之後,下令緊急生產的一批排弩。

    張嘉師很清楚雲中城的定位,所以射程以及穿透能力更強的床弩,不是太可能對匈奴人形成足夠的威脅,若是如此,還不如配備在射程以及威力方面相對而言較弱的排弩。

    因為這些排弩在射程上固然是不如同張力的單發弩,但是毫無疑問,一下子能夠射出更多弩鏃,對於匈奴人的打擊以及威懾力是更強的。

    張嘉師在理解到匈奴人的一些情況之後,知道匈奴人在裝備方面也許還是遠不如大秦帝國,但是這不代表匈奴人並沒有精心武裝起來的特殊部隊。

    若是在這種情況下,雲中城首當其衝的面對匈奴人的這些精銳部隊,僅憑單發床弩的射速以及較低的容錯率,即使是在射程上更有優勢,都不足以有效阻擋匈奴人的精銳部隊對雲中城的猛攻。

    這也是張嘉師下令緊急生產一批排弩的原因所在。

    至於張嘉師為何沒有全面恢復排弩的生產,主要還是因為這些排弩的生產工序明顯要更為複雜,而且在很多方面而言,這些排弩需要的零件質量更高,也意味著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張嘉師雖然在商業經營上,因為佔據一些利潤越來越多的行業,而有所提升,但是整體而言,張嘉師的收入根本無法維繫整個大秦帝**政方面的消耗。

    而這個事情的大秦帝國的稅收在某個意義上就是一個笑話。

    畢竟人口都減少了那麼一個範疇,想要在稅收方面有所起色,除非像是胡亥時期那樣對平民採取竭澤而漁的方式之外,恐怕還真的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當然張嘉師也不是沒有想過發行一些紙幣之類的玩意,畢竟大秦帝國本身的錢財數量的固定的,發行一些紙幣在某個意義上確實是能夠緩解赤字越來越嚴重的大秦帝國財政壓力。

    只不過,張嘉師在想到了一點,那就是交子這玩意到底是怎麼坑死了宋帝國的部分財政體系之後,張嘉師直接放棄了這個非常不靠譜的想法。

    ……

    最初交子由蜀地民間富商主持發行。

    《宋史?食貨志》記載:「富民十六戶主之。」在交子使用越來越廣泛的情況下,交子具有了統一的面額和格式,慢慢為大家所接受並作為支付工具使用,從而具有了信用貨幣的特徵,演變為鑄幣的符號,成為了真正的紙幣。作為紙幣的交子跟金銀銅鐵等鑄幣比,本身並沒有什麼價值,如果沒有鑄幣作支撐,其本身就變得一文不值了。因此,其流通功能的實現在於人們信任這一紙幣能夠代表實際的鑄幣,只要信用有保證,這一紙幣就能夠發揮其流通的功能而合理地存在下去。

    然而信用的維持並不容易,一般人沒有能力長期保證這一信用的存在。富商主持下的交子因為富商道德的喪失或者經濟條件的變化,不久就出現了「富民貲稍衰,不能償所負」的局面,從而導致紙幣不能得到兌現,信用危機的出現,也就使交子無法由私人繼續主持發行下去。於是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在轉運使薛田和張若谷的建議下,設立益州交子務,自二年二月發行「官交子」,交子的發行權從此轉移到朝廷的手中。

    北宋朝廷為了保證交子發行的成功,出台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法規和政策來,其大致內容為:第一,交子的流通期限一般以二年到三年為一界,稱為「兌界」,期滿後必須兌換為下一界交子,方可使用。創立「兌界」的原因可能因為當時交子是楮紙所制,容易出現破損和偽造品;第二,每界的發行總量限定在一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緡,其面額通常為一貫、五貫、十貫等;第三,每印發一界交子,必須備有一定的準備金,以保證紙幣能得到自由兌換;第四,禁止私人印刷交子,不僅私自印製交子的人要獲刑罰,甚至連知情而使用者以及知情不告者都要牽連入獄;第五,限定流通區域,開始時,「交子」主要限定在四川地區,後來擴大到陝西和京西等地。

    在早期封建政府對於紙幣的發行是比較謹慎的,紙幣監管法律政策的出台也說明政府對紙幣依賴信用的特性和易於仿造和濫發的弱點是有充分認識的,這套金融監管體系和措施應當說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交子」的順利流通。

    然而封建政府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紙幣的發行量,當出現政府巨額財政開支需要時,政府往往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利用手中的權力,濫用公信力,無限制地發行紙幣,最終造成通貨膨脹,從而使紙幣喪失了信用,也就變成了廢紙,北宋交子的命運也證明了這一點。

    官府發行紙幣,有時竟沒有準備金,比如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益州交子務在陝西發行交子六十萬貫,以支付糧草費,無鈔本。官府也不再遵守每界固定的發行數額,而大量超額發行。《宋史?食貨志》載,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7年)「界率贈造,以給陝西沿邊糴買及募兵之用,少者數十萬緡,多者或至數百萬緡,而成都乏用,用請印造,故每歲書放亦無定數。」可見,為了滿足陝西軍情之需,多發的一次交子量竟會超過一界總量的數倍,甚至導致成都地區交子的缺乏,又要增造。其結果必然導致通貨膨脹和紙幣信用的喪失。

    紙幣的分界發行慢慢成為了「通貨膨脹」的障眼法,因為每界發行新紙幣,往往規定新幣值舊鈔一比幾,比如元符年間(1098~1100年)換發時,新交子一緡要換回舊交子五緡,即新舊比價1︰5。

    政府濫用信用,從而導致了交子成為其斂財的工具,交子沒有了信用,也就喪失了流通的功能,從而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價值。封建政府於是用更改紙幣名稱的辦法來掠奪民間財富。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令諸路更用錢引」,把紙幣定名為「錢引」,名稱雖變,但其實質為斂財工具沒變,甚至變本加厲了。大觀元年(1107年)把交子務改為錢引務,這年的發行數「較天聖一界逾二十倍,而價愈損。」也就是說發行量由一百二十萬緡增加到二千多萬緡。而且沒有準備金,「不蓄本錢而增造無藝,至引一緡當錢十數。」可見,價值一千錢的緡只能當錢十多個錢,紙幣貶值是多麼嚴重。

    北宋交子的興衰歷程,對今天也是有借鑑的,政府的監管法制對於金融幣制的穩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紙幣的發行和穩定,能夠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創造了財富,對解決國家的一時之需有重大作用。政府毀壞了原有的金融法制,濫用了信用,其結局必然導致通貨膨脹,貨幣體系的崩潰。

    張嘉師很清楚,濫發紙幣的惡劣後果,那就是在缺乏財政儲備的情況下,紙幣濫發只會讓這個國家的信用按照相應幅度的直接下滑,而且這個下滑還是這個國家有著最起碼的相應儲備作為前提。

    而眼下,大秦帝國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財政儲備的方式,張嘉師只能夠將紙幣這種思路自己拋棄掉。若非如此,貿然直接使用貨幣來作為輔幣甚至是主流貨幣體系,張嘉師還真的不想自己所管治的大秦帝國,還沒有讓自己寶貝兒子嬴珣真正親政就完蛋的一天……

    ……

    所以在財政情況暫時沒有改善的前提下,張嘉師只能夠下令緊急生產一定數量的排弩來配備到雲中城的城防體系當中。

    而為了讓這些排弩得到足夠的放置空間,原來安裝在城牆上的床弩則是選擇性的拆除一些數量,而安裝這些這些排弩。

    至於拆除下來的排弩,張嘉師並沒有選擇讓它們移交到其他的地方,而是作為雲中城的床弩庫存。

    畢竟這些排弩的數量不多,基本上也就是能夠勉強增強雲中城的防禦力量。

    而在某個意義上,這些排弩如同安裝在城牆上的床弩力量,在射擊俯角上也有所限制,比如說只有極少數的床弩只能夠射擊城牆下方的敵人,一旦雲梯攻城,這些床弩基本上是無法打擊到攀爬城牆的敵人。

    所以在敵人攻城的道路上,這些床弩才是能夠發揮出相應作用的存在。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33
第一一九章 雲中城之圍(4)

    在秦軍的編制當中,床弩也算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兵種。 ()

    相對於後世王朝的重型弩兵部隊更多是使用在守城或者是防禦戰不同,大秦帝國的床弩部隊更多地是在野外作戰也發揮出相應的作用。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雙方列陣廝殺。若是沒有這個前提,床弩想要在野外作戰當中發揮出作用的餘地很小。

    再者,戰國時期的強國對於弩陣的使用已經算是相當成熟,而秦帝國在征戰當中,事實上只不過是更好的在這方面進行運作,更大的發揮出弩陣的效用。

    而在這個時候的雲中城,秦軍弩陣的威力逐漸展現出來。

    ……

    排弩,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將弩鏃放置成一排之後,然後發射出去。

    在某個意義上,排弩的容錯率相對於單發床弩而言是更好的。但是在射速,射程以及威力方面,卻遠不如單發床弩。

    在這個前提下,排弩在野外作戰當中,除了作為伏擊戰的一個主要部署發揮出作用之外,即使是在戰陣當中,排弩因為射程限制,很少會發揮出決定性作用,而是作為軍陣側面的防禦體系進行陣型的防禦。

    對於這麼一個情況張嘉師自然是比較明白,所以他一直沒有大規模生產排弩,除了成本方面的限制之外,排弩能夠發揮出作用的場合較小,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楊翁子的號令下,秦軍的床弩手迅速操作床弩,然後在準備妥當之後,一排排密集或者是速度相當快的床弩弩鏃飛向了匈奴人的步兵陣型當中。

    單發床弩的弩鏃射速比起排弩要快得多,但是一些床弩弩鏃並沒有命中目標,而是向著匈奴人的陣型前方或者是頭頂飛過去。

    在這個情況下,很少床弩手會知道自己的弩鏃是否有效的命中敵人,尤其是在越來越多的弩鏃飛向匈奴人的陣型之後,哪怕是一個神射手,都不太可能會看到自己的弩鏃軌跡。

    但是這不代表這些床弩弩鏃在發射出去之後就在做無用功。

    在密集的弩鏃射擊下,即使是有著一些鎧甲的防護,匈奴人甚至是有些人員頂著一塊大木盾,然後緩緩推進,但是在弩鏃的直接命中下,除非是這些弩鏃沒有準確命中到敵人,這些匈奴人或多或少都起碼負傷了。

    因為有不少匈奴人是連帶木盾以及鎧甲一起被弩鏃貫穿了身體,在這種傷勢下,也許直接死去會是一個最好的結果。

    而在越來越多的床弩弩鏃的射擊下,秦軍步兵弩手無法對這一支匈奴人的重步兵帶來較為有效的殺傷的情況,得到了根本性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匈奴人重步兵倒在了通往雲中城的攻擊道路上。

    不少匈奴人倒在地上呻吟,而他們的生命力在沒有得到有效的救治下,將會很快的流失乾淨。這對於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在痛苦中逐漸死亡的感覺。

    而一些匈奴人則是倒在地上,毫無聲息。他們的一些要害位置明顯是被弩鏃貫穿或者是插上一根弩鏃,這些匈奴人很快的甚至是直接的就死去。

    也許現在倒在地上呻吟的匈奴人,會更羨慕這些迅速死亡的同袍。

    ……

    匈奴人的攻勢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收到雲中城北面城牆的秦軍官兵的有效壓制。

    匈奴人甚至是付出非常慘重的傷亡,都無法給秦軍官兵帶來可觀的損失。

    這一點若是這一批進攻的匈奴人知道這麼一個情況,恐怕都得氣得活過來,然後再死一遍。

    匈奴人的奔射對於城牆上的秦軍官兵的殺傷力不算太大,但是有一點,那就是奔射的箭枝還是會命中一些倒霉的官兵,給這些官兵帶來殺傷。

    若是這些箭枝命中的是有足夠防護的地方,甚至是無法給秦軍官兵帶來什麼傷害,最多也就是有些皮外傷之類的。

    但是命中脖子甚至是貫穿了頭盔,那麼這個秦軍官兵就得聽天由命了。

    張嘉師在隨軍軍醫的發展上雖然有著不錯的進展,但是對於外科創傷方面,一直都沒有什麼辦法。

    青玉靈書當中並沒有青囊書這種已經絕版的玩意,而外科創傷手術更加是近現代才有效發展出來的新型醫學,所以在這些方面,張嘉師一直沒有太好的辦法來進行研究甚至是發展。

    …………………………………………分割線………………………………………………

    古代醫學並非沒有外科,而是在外科手術方面的發展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

    後世的觀點認為,早在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就可以發現頭顱的手術痕跡。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也就已經從戰爭、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總結出一些外科的實踐經驗。

    現代外科學開創於19世紀末,起先經常由受過培訓的理髮師代理執行手術——即所謂的「醫療理髮師」,因此在今天的許多英聯邦國家外科醫師被稱呼為「先生」而不是「醫生」。

    在20世紀初,隨著消毒、麻醉、止血、輸血等技術的產生和進步,現代外科學得以逐漸深化及完善。現代外科奠基於是19世紀40年代,先後解決了手術疼痛、傷口感染和止血、輸血等問題。

    傷口「化膿」是100餘年前外科醫生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問題之一,其時,截肢後的死亡率竟高達40%~50%。

    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檢查產婦前用漂白粉水將手洗淨,遂使他所治療的產婦死亡率自10%降至1%,這是抗菌技術的開端。

    1867年英國lister採用石炭酸溶液沖洗手術器械,並用石炭酸溶液浸濕的紗布覆蓋傷口,使他所施行的消毒止血肢手術的死亡率自40%降至15%,從而奠定了抗菌術的基本原則。

    1877年德國bergmann對15例膝關節穿透性損傷傷員,僅進行傷口周圍的清潔和消毒後即加以包紮,有12例痊癒並保全了下肢,他認為,不能將所有的傷口都視為感染的,而不讓傷口再被玷汙更為重要。在這個基礎上他採用了蒸氣滅菌,並研究了布單、敷料、手術器械等的滅菌措施,在現代外科學中建立了無菌術。

    1889年德國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國halsted倡議戴橡皮手套,這樣就使無菌術臻於完善。手術出血也曾是妨礙外科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872年英國wells介紹止血鉗,1873年德國esmarch在截肢時倡用止血帶,他們是解決手術出血的創始者。

    1901年美國landsteiner發現血型,從此可用輸血來補償手術時的失血。初期採用直接輸血法,但操作複雜,輸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國lewisohn提出了混加枸櫞酸鈉溶液,使血不凝固的間接輸血法,以後又有血庫的建立,才使輸血簡便易行。

    以上的記載可以說是外科手術的發展以及解決問題的時間。

    張嘉師對於這個事情並不是太清楚,但是他很清楚,外科想要真正的發展,那麼就必須要得到另外一個與之相關密切的醫學學科進行聯繫,那就是解剖學。

    但是眼下的解剖學事實上就是一個朦朧階段,尤其是《黃帝內經》這本醫書對於解剖方面的描述,在某個意義上言語不詳一樣:《黃帝內經》有豐富的解剖學知識記載,《靈樞》中的《腸胃篇》、《經筋篇》,《素問》中的《骨度篇》、《脈度篇》等,都是記述解剖學的專章。「解剖」兩字最先在《靈樞?經水篇》中出現,「若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視之」。

    歷史上對於解剖學的發展,主要有著以下的幾個記載:公元16年,皇帝王莽捕獲了一個名叫王孫慶的反對黨黨徒,史書記載「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度量五臟,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

    他們在虐殺之餘還想到了醫用價值,搞清了血管的來龍去脈。這份血腥的解剖學資料,因年代久遠而佚失。

    這算是中國古代解剖學的第一份正式記載。

    當然在若是算神話傳說方面的記載,則是要早得多:

    司馬遷筆下的神醫俞跗,就是其中被描述為中國解剖學的「鼻祖」的存在。

    俞跗:一作俞柎,上古醫家,相傳擅長外科手術,黃帝臣。西漢時期三位文史學家都記述了秦越人所論之上古醫生俞跗的事蹟。

    韓嬰,曾任文帝時博士,約生活於公元前二世紀中,他在《韓詩外傳》卷10寫道:「中蔗子曰:吾聞中古之為醫者,曰俞跗,俞跗之為醫也,榒木為腦。芷草為軀,吹竅定腦,死者更生」。(這個明顯是瞎掰出來的不科學的描述。)

    據《史記》的「扁鵲傳」中,曾經提到黃帝之時有一位良醫俞跗,相傳,這位以濟世活人之術而名傳知古的俞跗,就是數千年來中國姓俞的始祖。這位上古良醫的醫術之高超,幾乎已到達現代醫學的水準和境界。

    在5000年以前,俞跗醫療疾病時就不僅僅限於「對症下藥」,而已經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滌五臟」的現代外科技術,這種表現,可以說為中國人的智慧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相傳黃帝時期出現了三位名醫,除了雷公和岐伯兩人外,名氣最大的是俞跗(fu)。他的醫道非常高明。特別是在外科手術方面很有經驗。據說,他治病一般不用湯藥、石針和按摩。而是診斷清楚病因後,除非要做手術時就用刀子劃開皮膚,解剖肌肉,結紮。傳說有一次,俞跗在過河時,發現一個掉河裡淹死了的女人被幾個人打撈出來準備埋葬,俞跗擋住他們詢問死者掉進水裡多長時間。抬屍體的人說,剛掉進水裡,撈上來就斷氣了。俞跗讓他們把屍體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脈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後又讓人找來一條草繩,把死者雙腳捆綁好,倒吊在樹上。

    開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為什麼要這樣做。死者剛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時,俞跗才叫人慢慢將死者解下來,仰面朝天放在地上,雙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壓一放。最後他拔掉自己的幾根頭髮,放在死者鼻孔上觀察了一陣,發現髮絲緩緩地動了動,才放心地對死者家裡人說:「她活過來了,抬回家好好調養吧!」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酒、饞石、撟引、按扤、毒熨,一撥見病之氣。」說的是俞跗摸腳治病不用湯藥、不用藥酒、不用砭石、不用搖動筋骨按摩、不用牽動皮肉推拿、不用熱灸敷藥,只要找到腳上的特效穴,點撥之間就治好了病。

    在俞跗晚年的時候,黃帝派倉頡、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長時間,把俞跗的醫術整理出來,纂成卷目,然而,還沒有來得及公佈於眾,倉頡就去世了。後來,俞跗的兒子俞執,把這本書帶回來交給父親修訂。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醫書和俞跗、俞執全家人,一起化為灰燼。(這個……當其時的文字能夠形象形容相應的病症?)

    刨除這種算上相對而言只是傳說的記載,中國歷史上的解剖學的發展,甚至是有著官方的支持。

    公元1041年-1048年宜州推官吳簡解剖廣西起義領袖歐希范、蒙乾等屍體,一民政部工繪成圖譜《歐希范五臟圖》。

    宋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解剖學家楊介根據泗州處死的犯人屍體解剖材料繪成《存真圖》。

    清代醫學家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他致力於人體臟腑的研究達42年,根據屍體觀察及臨床心得編寫了繪有臟腑圖譜的《醫林改錯》一書,於公元1830年刊行於世,其**有25幅圖譜。

    這些研究者在某個意義上完善了中國古代解剖學的發展,而且其得到官方的支持,在某個意義上比起西方的一個倒霉的同袍要好得多。

    這個人就是安德烈?維薩裡,西方第一本解剖著作——《構造》的作者。

    而關於維薩裡的最著名典故,就是「夜半盜屍人」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33
第一二零章

    想要真正的將外科手術運用在軍隊當中,解剖學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像是一些傳說中的典故,或者是《黃帝內經》當中關於外科手術的描述,怎麼看都像是不靠譜的事情。

    這一點從歷史上的解剖學發展而言,就是一個非常讓張嘉師無奈的事情。

    而甚至是在一些方面而言,張嘉師讓墨家以及徐福為主的方士研製一些培育青黴素成功之後的藥膏,在抗菌以及一些方面而言,可以說是非常有效。

    只不過外用藥什麼的,還真的很難直接作為注射藥物來使用。張嘉師雖然是還有著一些放在道術空間的庫存藥-腦室中心論。他把這些發現和結論寫入《論人體的腦白體》「on-o-blood-in-anils」,宣佈了自己的發現和理論,卻被誣為「精神失常」的醫生,直到1657年死後,才被後人證實和接受。

    蓋倫提出了氣質這一概念,用氣質代替了希波克拉底體液理論中的人格,形成了4種氣質學說,此分類方式一直在心理學中沿用至今。

    直到16世紀蓋倫在歐洲是一個醫學權威。在這之前的絕大部分醫學學者不對實物進行觀察而相信蓋倫已經描述了一切可以描述的事物。放血療法成為一個基本療法。蓋倫認為人的所有疾病都是由於體液的不平衡造成的,體液分為四種,即黏液、黃膽汁、黒膽汁、血液,因此許多治療方法就是將有病的體液排泄出來,即放血或服用瀉藥和催吐劑。

    這一種治療方式事實上會導致什麼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比如說一個久病的人若是進行放血甚至是大量服用一些有助於排泄的藥物,這對於這個病人而言,無疑是催命符。

    只不過像是這種事情,無論是在東西方,都可以說是一個無獨有偶甚至是必然經歷的一個醫學發展進程。

    就好比是在東方,《本草綱目》就是對之前的諸多版本本草進行相應修正,增補的著名醫書。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34
第一二一章

    人體解剖學的發展以及普及,在古代受到限制的原因很多,但是更主要的是當其時的人沒有幾個會希望接觸這種讓他們很難接受的事情。

    張嘉師記得在青玉靈書當中提及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據說在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藩鎮節度使打算對人體方面的情況進行研究,但是在經過很多次選擇相應人員進行這一點工作的時候,最終都是得到失敗的結果。而這些人員不乏戰場上久戰餘生的老兵甚至是多年的屠夫。但是他們最終都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在這一方面讓這個藩鎮節度使滿意。最終,這個事情得到的是一個無疾而終的結果。

    張嘉師不太認同這個記載在青玉靈書當中的說法,對於他而言,在當其時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在人體解剖方面有著自己的觀點想法,甚至是接受這種方式的人員存在,是比較正常的事情。但是像是一個節度使之類的人為何想要做這一點,青玉靈書一來沒有說明原因,二來張嘉師本身也不是太認同這個說法有什麼可信度。

    而在這幾年的時間內,張嘉師並非沒有想過將解剖這個方面的學說發展形成自己的一個體系,但是張嘉師依舊是遇到了相應的難題。

    屍體的來源是一個方面,而屍體的保存問題也是另外一個方面。

    屍體的來源事實上與屍體的保存,兩者算是相輔相成的。屍體若是能夠保存得長時間而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存在,那麼其來源就能夠得到較為有效的保障。

    但是眼下的情況而言,張嘉師不認為想要做到這一點是很輕鬆的事情。

    屍體防腐技術雖然可以說是從很久遠的時候就有之,這一點可以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而產生的有意識的行為。

    古人認為,墳墓是死後在陰間生活的另外一個場所,所以為了保證自己在地下繼續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所以很重視墓室的修建,並進行一定的措施進行保護。而對於屍體的保存,則是保證形魄的重要措施,所以墓葬之內的防腐處理也就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對屍體的防腐處理,二是對用以保存屍體的棺槨進行處理。

    而後世則是將這些屍體防腐技術分為八個情況。

    死後即時沐浴消毒:

    這一點主要是後世馬王堆古墓出土女屍的防腐手段:為了保持屍體的完好,古人死後入殮之前首先要進行沐浴,先要用香湯沐浴屍體,再用酒擦洗。這種習俗起源很早,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員小宗伯下就有郁人和裸人兩種差役,前者用鬱金香草煮湯和用黑黍釀酒,後者則用香湯和黍酒沐浴屍體。浴屍活動一般選在招魂之禮進行完畢之後,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負責實施。

    《周禮註疏》卷十九中有王死後沐浴時用酒浴屍的記載:「王崩大肆,以秬」,就是說,周朝的王侯死後都要進行沐浴,沐浴用的就是黍酒。

    據說這樣沐浴出來的屍體能夠保持香美而不致有腐臭味。對此,賈公彥疏:「大喪築鬻,則此酒中兼有鬱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其實,用這種以混合鬱金香汁液的酒對屍體進行沐浴,和活著的人用於煮蘭湯以沐浴的蘭一樣,具有清香和消毒作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之後,有關研究人員對棺液進行化驗,檢測出了乙醇和乙酸。這說明了說明埋葬之時棺內放置使用了酒。人死後進行沐浴的習俗,主要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人死後的靈魂要到祖先那裡去,人不乾淨,祖先要拒納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沐浴屍體,經過蒸煮後,實際上具有一種消毒和殺菌的作用。酒的噴灑則更有利於封棺後加速棺內氧耗,建立缺氧條件,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使屍體在最初的**過程減慢或停止下來,這樣對於屍體防腐及保存是有作用的。這大概就是古今屍體沐浴習俗流行的原因。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用汞、砷對屍體進行防腐的習俗。經化學鑑定,馬王堆女屍之所以千年不腐,在於其兩個明顯特點:一是經過了汞處理,二是對屍體進行了黍酒及其他物體的浸泡。考古人員分析棺液沉澱物,驗證了裡面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對屍體細胞起到了固定作用,這成為古屍不腐的一個關鍵因素。

    使用多層紡品纏裹:

    屍體的**,細菌的分解是主要原因。而細菌又分為需氧菌和厭氧菌,抑制需氧菌的活動除了要實現殺菌消毒外,必須嚴密密封屍體以防止空氣進入。

    在先秦時期,對人死後的衣著進行了嚴格的限定。給屍體服衣稱之為小斂,放屍入棺為大殮。小斂之時所用的襲服,《儀禮?士喪禮》載:「乃襲三稱。明衣不在算。」三稱,就是指爵弁服、皮弁服、緣衣三套衣服,但是這不包括沐浴之後所穿的明衣。實際上來說是至少要穿四件衣服。除了包裹厚厚的衣物外,還要為死者填塞耳朵、覆面、裹首、結跗、縛手、套屍,然後在外面再以衾(單被)包裹,以絞結紮。可謂裡三層、外三層,嚴嚴實實的將屍體包裹起來,最大限度的避免屍體暴露於充滿細菌的空氣之中。

    為什麼選擇紡織品而非其他物品裹尸呢?

    這裡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入葬之初,墓室內的環境是不可能隔絕到防止**菌生長繁殖的地步,但墓室中的氧氣很快被隨葬品中大量的禽、魚、肉、蛋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又因為內棺和墓室都是密閉的,因此在槨室中形成了缺氧環境,從而使需氧菌得到了抑制。但是此時還有厭氧菌存在,一樣能夠導致屍體**。用紡織品裹尸,是因為屍體的蛋白質、脂肪及隨葬的絲織品分解產生的有機酸,使棺內環境逐漸向酸性轉化,導致厭氧菌無法適應並最終死亡,這樣屍體的**過程終於停止了。

    運用冰塊降低溫度:

    冰的防腐作用,主要表現在降溫方面,這對於降低**菌的活躍程度,延緩屍體**所起的積極作用。春秋時期的國君、貴族死後,舉行完招魂,在陳放屍體供人瞻仰時,如果是夏天,一般要在屍體周圍擺放冰塊,用以降低溫度,防止屍體迅速**。

    《禮記?喪大記》:「君設大盤造冰焉,大夫設夷盤造冰焉,士並瓦盤,無冰。」《儀禮?士喪禮》:「士有冰,用夷盤可矣」,但是那時沒有現代的製冰手段,冰的保存是非常困難的,因而只有達官貴族才具備使用冰的條件。

    古代不是沒有冰箱而是沒有製冷的冰箱。冬天的時候,人們在冬天把湖或河的冰鑿成一塊一塊,然後窖存起來用稻草、泥封好。等夏天的時候取出來用來保存易壞的食品。那時一些官宦人家有一種冰箱,這種冰箱分為兩層,上面放食物下面放這種天然冰。保存屍體也是同一個道理。在夏天時,把冰放在大盆裡然後把盆在屍體下面。以此達到防腐的目的。

    當然,也有一些因為自然因素導致屍體被冰化現象而保持多年的例子。

    後世在阿爾卑斯山區發現了一具「冰人」屍體。這個冰人臨死時穿著鹿皮外套,外加一件防寒防雨的草編大衣,頭戴一頂圓形小帽,此外,還帶著一張弓、十幾支箭和一把銅斧。

    冰人被發掘後,即由直升機運往德國的英斯伯拉克法醫研究所。經放射性同位素測定,這冰人系5300年前的古屍。

    這是迄今發現並保存得最完整、最古老的古屍,要比中國馬王堆的古屍還要古老3000多年。現在它的皮膚、內臟,甚至眼睛都保持完好,看來用冰凍的措施來保存屍體也是古人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屍體摘髒脫水風乾:

    人死後屍體會很快腐爛,主要是由內臟及軟器官腐爛並引起其他部位腐爛所致。如果將內臟及軟器官及時摘除並輔助以其他措施,能夠相對容易的較長時間保存屍體。

    古代木乃伊的製作便是其中的典型。

    木乃伊法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近乎完美的屍體保存技術,它的製作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中國古代雖然有類似的屍體保存技術,但是論最完善的技術,當以古埃及的製作方法為首。首先是用融化的松脂塗在面部,保護面部形象,防止它乾燥得太快。

    接著就是進行摘髒方式了:先將鑿子從左邊鼻孔塞進去,將篩骨搗碎,再用工具在顱腦中轉動破壞腦髓,用一根很細小的長柄勺從鼻孔裡伸進大腦將腦漿舀出來,最後把一些藥物和香料塞進空空的頭骨中去。接著就是取出內臟。胃、腸、肝、肺等都要掏出來,然後用棕油作清洗液,洗淨胸腔腹腔。

    再就是脫水過程。先填進用布包的泡鹼和其他臨時填充物,然後把它置於乾燥的泡鹼粉里約40天,待吸乾了水分後,取出裡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藥品、桂皮、泡鹼、鋸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後細心地縫上切口。

    待屍體抹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蠟、松脂和柏油混合物後,就要對其包裹晾曬。一般是掛到屋外任其自然風乾,以達到長久保存的目的。

    利用葬玉保存屍體:

    這個在後世的認識當中,算是最不靠譜的屍體保存技術。

    漢代專門為保存屍體而做的葬玉在漢玉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主要有玉衣、玉琀、九竅塞、握玉四種。而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綴玉面罩」和「綴玉衣服」在這時也發展成為玉衣,它是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專用的殮服。完整的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依據墓主身份的差異,文獻記載有金縷、銀縷、銅縷三個等級。這些玉衣的玉片,有表面平素的,有雕刻有柿蒂紋或雲紋並鑲飾金絲或金葉的,有表面印有蟠螭紋的。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的玉衣「縷為蛟龍鸞鳳龜麟之象,世謂蛟龍玉匣」。

    那麼,玉石為何除了作為玉衣等陪葬品之外,還被製成九竅塞呢?九竅塞是填塞或遮蓋死者的眼、鼻、耳、口、肛、陰等九個竅孔的,其目的是防止體內的「精氣」從九竅中逸出,企圖使「死者為之不朽」。其中含在死者口中的九竅塞是最重要的,這種塞子被稱為琀。以什麼材質作琀,本無定製。商代為貝,到了漢代一般就是用玉來做了,而玉琀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則是玉蟬。漢魏六朝,玉蟬的使用極為廣泛。以蟬作琀,可能與蟬的生態特點有關,希望死者像蟬一樣,在土中復生。只可惜,在已發掘的漢代墓葬中,蟬形玉琀依舊,而那些屍骨倒已無存了。

    棺內放置花椒香料:

    香料可以保持空氣清新,也可以使人體散發迷人香氣。同時,由於它本身還具有防腐殺菌的性能,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塗抹在屍體上用來防腐了。古埃及人用**製造的香屍(木乃伊),至今還保存在金字塔裡。我國出土的古屍千年不腐,其中也有龍腦、安息香等香料的功勞。

    用香料浸泡屍體或者將其放在屍體周圍,除了消毒之外,還對屍體保鮮有較好的作用。所以,古人用特製的香酒沐浴,達到了屍體的防**和防自溶的作用。另外,人們還在古墓中發現了一些用來存放薰香的香爐,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發現薰香對屍體也有防腐、殺毒的作用。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長安中大疫,宮人得疫」,燒了辟疫氣的月支香以後,「宮中病者差」。可見,古人用香料陪葬,不僅僅是想保持屍體散香,更主要的是為了防蟲、去蠹、祛邪,防止屍體**、黴變。

    優質材料製作棺槨:

    這種情況以黃腸題湊作為極限。

    「題湊」是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周代和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黃腸題湊: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中。根據漢代的禮制,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金縷玉衣等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勳臣貴戚也可使用。

    所謂「黃腸」,顏師古注引蘇林的說法即黃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後的柏木,即堆壘槨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黃。因題湊用的木材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黃而得名。

    墓葬中的「題湊」結構,據文獻記載,至遲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但缺乏實物的證據。

    從已有的漢代考古材料可知:「題湊」在結構上的基本特點,一是層層平鋪、疊壘,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內向」,即題湊四壁所壘築的枋木(或木條)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題湊的名稱便是由這種特定的方式衍生出來的。

    使用「黃腸題湊「,一方面在於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護棺木,使之不受損壞。

    但是這一種方式對於屍體防腐有沒有額外效果,恐怕暫時還沒有定論。

    選擇高地進行埋葬:

    防腐技術有多種,除了上面的幾種形式外,對於墓地的選擇也有很深的學問。在古代,高地埋葬是人們選擇墓地的一個普遍規律,其原因在於,一是對「形勝吉地」的選擇,二是它能夠比較有效的防止屍體腐爛。

    《呂氏春秋?節喪》記載:葬不可不藏也,藏淺則狐狸掘之,深則及於水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深。

    這是說高地埋葬可避水濕、狐患。高地之上利用瀝水,避免地下水對墓室進行滲透,也就可以有地效防止棺槨及屍體過早地腐朽了。

    高地埋葬最早源於戰國時期。齊康公的高山之巔墓葬,開獨特墓葬形式之歷史先河,為後代帝王的墓葬形式提供了很有建設性的參考標準。齊康公墓位於山東煙台芝罘一座高山上,至今經歷約2300多年風霜雪雨的剝蝕,仍然存有一個約有四五十立方米的封土堆。封土堆的中心地帶,現存一個長約2米,寬1.5米,深不過1.5米的坑穴,可惜裡面的齊康公屍體,早已經不知去向。他生前可能未曾想到,高山墓葬可以抵制身體的快速腐朽,但是不一定能抵擋得住盜墓賊的侵擾。

    高地墓葬的形式發展到後來就是實行崖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川地區的懸棺葬。它們的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在懸崖上打鑿數個孔釘,用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者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懸棺因此而得名。

    ……

    以上八種,嚴格來說應該是七種防腐手段,雖然說選擇較多,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想要在這一方面做出對於人體解剖學有著有益幫助的方式,事實上是很困難的事情。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34
第一二二章

    雖然古代的屍體保存方法並不在少數,但是嚴格來說,這些保存屍體的方式跟張嘉師想要的那種對於解剖學的屍體保存辦法,基本上不合適,甚至是毫無用處。

    比如說棺木之類的屍體保存方式,張嘉師不得不吐糟一點,那就是這到底是想要將那具屍體進行解剖實驗,亦或者是打算將他安葬,進行生物學的研究考察?

    而在某個意義上,這種做法毫無意義的,因為張嘉師想要的是在外科手術方面有所裨益的屍體保存辦法而不是一些學術研究的結果。

    類似於這一點的情況,比如說將屍體放在高出,防潮以及避免一些動物的破壞,同樣也不適合在這個事情上。

    而比較合適的大概只有一點,那就是對屍體進行比較有效的防腐處理。

    古代在這一方面的辦法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對屍體進行消毒之後,使用香料對於屍體進行相應的防腐處理。另外一個則是對這些屍體在進行消毒之後,直接用水銀進行防腐處理。

    只不過這兩個辦法都有自己的缺陷。

    第一個是香料對於屍體的內臟處理毫無意義,因為香料也許對於筋骨肌肉之類的防腐有著一定的效果,但是對於內臟的腐爛也不過是起到一點在初期的減緩作用。

    張嘉師不是沒有讓徐福等人進行過相應的嘗試,但是結果卻不如人意。

    一具屍體假如沒有進行內臟的防腐處理,即使是在體外進行香料防腐等工序,屍體也不過是稍微減緩在空氣中的敗壞程度。

    這一點也許能夠對屍體的保存有著一點意義,但是對於解剖學而言,這種做法明顯沒有太大的作用。

    而將內臟去除之後進行香料防腐的工作,這一個事情也不是張嘉師想要的,因為解剖學需要的是一個整體的認識,而非單獨的人體構造的認識。

    再者,解剖學並不是光是看就能夠清楚理解的。而想要將解剖學運用在外科方面,實踐是必不可少的。

    也許這種做法對於四肢之類的非要害創傷有著一定的幫助,但是對於身軀甚至是頭部重創而言,這種做法一點效果都沒有。

    ……

    而將水銀對屍體的防腐原料,則是一個很冒險的事情。

    水銀對內臟的破壞性很強,雖然在某個意義上,經過相應工序煉製出來的水銀防腐屍體也許能夠保存大概的情況,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這些屍體的內臟有可能會被水銀所侵蝕,破壞,而囤積在屍體內部的水銀,一旦在空氣中揮發,在眼下並沒有很好的水銀防護的技術下進行解剖,這些解剖人員無疑是正在進行一種慢性中毒的工作。

    這一種情況並不是張嘉師所想要看到的。

    張嘉師知道在秦代甚至是更早的時候就有著比較成熟的水銀,也就是汞的提煉方式。

    但是張嘉師在詢問出相關人員之後,他們給予張嘉師的答案就是提煉水銀的人員損失事實上是很大的。

    也許大部分人都算是慢性汞中毒,但是也有一些人員在接觸到大量的水銀之後,會出現急性汞中毒而直接死亡的結果。

    在張嘉師所在的後世,慢性汞中毒以及急性汞中毒的發生情況是比較類似的:由於汞富於流動性,且易在常溫下蒸發,故汞中毒是常見的職業中毒。主要發生在生產中長期吸入汞蒸氣或汞化合物粉塵。生產性中毒見於汞礦開採、汞合金冶煉、金、銀提取、真空汞、照明燈、儀表、溫度計、補牙、****,顏料、製藥、核反應堆冷卻劑和防原子輻射材料等生產工人中。

    汞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各種自然現象可使汞從地表經大氣﹑雨雪等環節不斷循環﹐並可為動植物所吸收。人類的生產活動可明顯加重汞對環境的污染。此種人為污染比重雖不很大,但排放集中,故危害遠較自然污染嚴重。含汞污水對江河湖海的污染即可引起公害病,如水俁病。

    短時間(>3~5小時)吸人高濃度汞蒸氣(>1.0mg/m3)及口服大量無機汞可致急性汞中毒;服用或塗抹含汞偏方可致亞急性汞中毒;職業接觸汞蒸氣常引起慢性汞中毒。

    慢性汞中毒在後世的醫學當中,最為常見的是幾個症狀:

    (1)神經精神症狀有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健忘、乏力、食慾缺乏等精神衰弱表現,經常心悸、多汗、皮膚劃痕試驗陽性、****減退、月經失調(女),進而出現情緒與性格改變,表現易激動、喜怒無常、煩躁、易哭、膽怯、羞澀、抑鬱、孤僻、猜疑、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症狀。

    (2)口腔炎早期齒齦腫脹、痠痛、易出血、口腔黏膜潰瘍、唾液腺腫大、唾液增多、口臭,繼而齒齦萎縮、牙齒鬆動、脫落,口腔衛生**者可有「汞線」(經唾液腺分泌的汞與口腔殘渣**產生的硫化氫結合生成硫化汞沉積於齒齦黏膜下而形成的約l毫米左右的藍黑色線)。

    (3)震顫起初穿針、書寫、持筷時手顫,方位不準確、有意向性,逐漸向四肢發展,患者飲食、穿衣、行路、騎車、登高受影響,發音及吐字有障礙,從事習慣性工作或不被注意時震顫相對減輕。肌電圖檢查可有周圍神經損傷。

    (4)腎臟表現一般不明顯,少數可出現腰痛、蛋白尿、尿鏡檢可見紅細胞。臨**出現腎小管腎炎、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的病例少見。一般脫離汞及治療後可恢復。部分患者可有肝臟腫大,肝功能異常。

    急性汞中毒的症狀則是如下:

    (1)全身症狀口內金屬味、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乏力、全身痠痛、寒戰、發熱(38~39c),嚴重者情緒激動、煩躁不安、失眠甚至抽搐、昏迷或精神失常。

    (2)呼吸道表現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難、發紺、聽診可於兩肺聞及不同程度乾濕噦音或呼吸音減弱。

    (3)消化道表現齒齦腫痛、糜爛、出血、口腔黏膜潰爛、牙齒鬆動、流涎、可有「汞線」、唇及頰黏膜潰瘍,可有肝功能異常及肝臟腫大。口服中毒可出現全腹痛、腹瀉、排黏液或血性便。嚴重者可因胃腸穿孔導致泛發性腹膜炎,可因失水等原因出現休克,個別病例出現肝臟損害。

    (4)中毒性腎病由於腎小管上皮細胞壞死,一般口服汞鹽數小時、吸入高濃度汞蒸氣2~3天出現水腫、無尿、氮質血症、高鉀血症、酸中毒、尿毒症等直至急性腎衰竭並危及生命。對汞過敏者可出現血尿、嗜酸性粒細胞尿,伴全身過敏症狀,部分患者可出現急性腎小球腎炎,嚴重者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壓以及急性腎衰竭。

    (5)皮膚表現多於中毒後2~3天出現,為紅色斑丘疹。早期於四肢及頭面部出現,進而全身,可融片狀或潰瘍、感染伴全身淋巴結腫大。嚴重者可出現剝脫性皮炎。

    亞急性汞中毒常見於口服及塗抹含汞偏方及吸入汞蒸氣濃度不甚高(0.5~1.0mg/m3)的病例,常於接觸汞1~4周後發病。臨**表現與急性汞中毒相似,程度較輕。

    但可見脫髮、失眠、多夢、三顫(眼瞼、舌、指)等表現。一般脫離接觸及治療數週後可治癒。

    後世對於汞中毒已經有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治療方式,但是這些治療方式很多的基礎是眼下張嘉師或者是這個時期的科技水平無法達到的。

    後世對於汞中毒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

    1.急救處理:

    口服汞及其化合物中毒者,應立即用碳酸氫鈉或溫水洗胃催吐,然後口服生蛋清、牛奶或豆漿,吸附毒物,再用硫酸鎂導瀉。吸入汞中毒者,應立即撤離現場,更換衣物。

    吸入汞中毒者,應立即撤離現場,換至空氣新鮮、通風良好處,有條件的還應給氧吸入。

    有吞嚥困難者,應當禁食,並口服綠豆湯、豆漿水、麻油三種物質混合的液體。注意口腔護理,對抽搐、昏迷者,應及時清除口腔內異物,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汞從傷口處進入人體後,應當立即停止使用汞溴紅溶液.汞中毒中醫治療方法暫無相關信息汞中毒西醫治療方法

    2.驅汞治療:

    急性汞中毒可用5%二巰丙磺鈉溶液,肌內注射;以後每4~6小時1次,1~2天後,每日1次,一般治療1周左右。也可選用二巰丁二鈉或二巰丙醇。治療過程中若患者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則驅汞應暫緩,而以腎衰搶救為主;或在血液透析配合下作小劑量驅汞治療。慢性汞中毒驅汞治療常用藥物為5%二巰丙磺鈉溶液,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用3天,停藥4天為一療程。根據病情及驅汞情況決定療程數。

    3.對症支持治療:

    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口腔護理,並可應用糖皮質激素,改善病情。發生接觸性皮炎時,可用3%硼酸濕敷。

    有機汞接觸史一旦確定,則無論有無症狀皆應進行驅汞治療。方法同慢性汞中毒,但頭一週應按急性汞中毒處理;口服中毒者則應及時洗胃。對症支持療法對有機汞中毒尤為重要,主要用以保護各重要器官特別是神經系統的功能,因單純驅汞並不能阻止神經精神症狀的發展。

    而張嘉師在青玉靈書當中知道一個情況,那就是古代對於汞中毒事實上並沒有相應的例子。

    這一點對於張嘉師而言是很不利的事情。因為對於眼下的張嘉師而言,假如在缺乏古代的治療方式作為前提下,大力發展汞防腐的情況,恐怕這一點對於大秦帝國而言,根本不是一件好事情。

    張嘉師可不想自己解決了一個問題的同時,卻因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而引發另外一個問題的出現。

    ………………………………………………分割線…………………………………………

    而想要解決標本這樣的問題,張嘉師並不是沒有想過用來作為替代屍體的物品。

    這樣的方式,就是張嘉師從後世的一些影視當中接觸到的人體模型。

    張嘉師很清楚一點,若是自己能夠出這樣的玩意,那麼對於發展解剖學,從而在實際上提升外科手術的運用程度,有著非常直接的好處。

    只不過,這一點很難做到,因為這對於張嘉師而言,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

    想要出一個有效的運用在解剖學上面的模型,首先在材料上就必須要有接近人體情況的材質。

    而想要做到這個程度的材料,據張嘉師自己的認知,大概只有兩種。

    一種是橡膠,一種就是明膠。

    橡膠這種玩意算是別指望了,最起碼張嘉師不認為自己能夠在找到天然橡膠之前,大秦帝國的石油產業突飛猛進,發展出橡膠這種玩意。

    而至於能否找到天然橡膠,張嘉師自己只能夠表示呵呵了……

    而明膠這種東西,反而在某個意義上讓張嘉師看到了希望。

    明膠,沒有固定的結構和相對分子量,由動物皮膚、骨、肌膜、肌魅等結締組織中的膠原部分降解而成為白色或淡黃色、半透明、微帶光澤的薄片或粉粒;是一種無色無味,無揮發性、透明堅硬的非晶體物質,可溶於熱水,不溶於冷水,但可以緩慢吸水膨脹軟化,明膠可吸收相當於重量5-10倍的水。

    明膠是非常重要的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之一,已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藥及化工產業。

    明膠是勝肽與膠原蛋白質部分水解的混合物,膠原蛋白通常自牛、雞、豬和魚的皮、骨骼、結締組織中提取。照相和醫藥級明膠一般從牛骨頭製成,雖然一些牛骨明膠也用於食品工業。明膠是一種動物蛋白不同於用於食品行業的許多其他的膠凝劑。

    明膠一般由動物物質精煉而成,因此明膠又稱「動物膠」。者會將牛和豬的骨頭和皮膚放入約70英呎高的爐裡煮滾提煉膠原,再浸濕隔渣。過程不使用動物的角和蹄。精練而成的物質干後會磨成粉末,再混入砂糖、己二酸、檸檬酸鈉,以及人造調味劑和食物色素。

    張嘉師眼下雖然並不是很明白明膠在古代是否能夠有效出來的方式,但是這不代表張嘉師在這一方面沒有任何的行動。

    在張嘉師還在遼東的時候,就曾經嘗試過讓一些方士出明膠,但是他放任這些方士明膠而不是指出一個道路(事實上張嘉師自己也不懂),方士不是萬能的,張嘉師任命負責這個方面的方士,給張嘉師的結果是一鍋似乎有些凝固的骨頭湯……

    好吧,這總算是有了一個起步……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34
       
第一二三章

    外科手術若是有足夠的基礎,而相應的醫工也有著必須的水平,那麼在戰場上就必然能夠有效提升傷員的存活率。

    當然,這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些醫工有著足夠的藥物支撐他們的治療手段。

    張嘉師在成為右將軍,執掌遼東郡之後,就對軍中的藥物體系進行相應的改進。

    但是由於缺乏這個時期的專業人才的幫助,在這一方面的進展並不如同在軍備方面的飛速發展。直到徐福以及韓終兩個秦帝國有名的方士為首的方士團隊加入之後,再加上墨家的支援,張嘉師在藥物醫學方面的相應發展研究,得到的是良好的發展基礎。

    在張嘉師西征之後,遼東軍以及之後張嘉師麾下的秦軍官兵在征戰當中,戰場的戰損比率有著一定幅度的下降,就是這一個事情所帶來的利好因素。

    也許這些藥物的逐漸出現以及逐步投入到量產當中,只不過是秦帝**方所得益的事情。張嘉師也沒有對這些藥物進行大規模民用普及的想法,因為一來這些藥物在一些情況下,完全算得上是軍需物資,而另外一方面則是這些藥物雖然部分進行量產,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些藥物的產量就算是連軍方的正常需求都很難滿足,更加不用說普及到民間。

    而相應的成本因素也是制約這些藥物普及到民間的一個重要關鍵。

    秦帝國固然是已經有了自己相對較為完善的醫藥體系。但是這些醫藥體系與中國歷史上的中醫學發展一樣,都是以採取野外的草藥作為主體的醫藥發展體系。

    這麼一來,想要普及這些藥物在民間當中使用,張嘉師不得不承認一點,那就是在沒有足夠的人工草藥養殖基礎之前,相應的藥物光是一個原材料短缺問題,就很大程度上已經制約了這些藥物的普及率。

    而相應的,這些中草藥的數量多寡,也直接影響了生產這些藥物的成本以及產量。

    ……

    所以在一切都沒有足夠的基礎之前,張嘉師不會講這些已經明確列為軍事物資的藥物對民間進行流通。

    也許,這些藥物假如出現在民間當中,那麼對於需要這些藥物的傷病人員無疑是一個福音,更有可能會有不少的人會因為這些藥物的出現而存活下來。

    但是張嘉師只能夠說一句抱歉,因為在這些情況的主導下,張嘉師不會因為一些平民的生死而放棄這種必須要保密的基礎前提。

    這樣的做法也許會被後世的史學家認為很是冷血,但是出於好鋼用在刀刃上的想法,張嘉師只能夠「默許」這麼一個有可能出現的結果。

    事實上,在一些比較有效的藥物方面,即使是有著一些量產的基礎,但是大規模生產也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為這些藥物即使是對一些傷病甚至是創傷有特效,只不過其有限的藥物有效期,也是這些藥物沒有大規模量產的價值的可能性。

    這一個事情可以說是一種讓量產這些藥物的人員甚至是張嘉師所在的後世藥商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藥品的有效期。

    ………………………………………………分割線…………………………………………

    在張嘉師所在的後世,藥品有效期是對於藥品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指標之一。

    後世對於藥品有效期的認識,是指該藥品被批准的使用期限,表示該藥品在規定的貯存條件下能夠保證質量的期限。它是控制藥品質量的指標之一。

    有相當數量的藥包括抗生素,生物製品的穩定性不夠理想,無論採用何種貯藏方法,若放置時間過久,都會產生變化,降低療效,增加毒性或刺激性。因此,對不穩定的藥須規定有效期,以免失效或誘發不良反應。

    藥品的有效期應以藥品包裝說明上標明的有效期限為準。對規定有有效期的藥品,應嚴格按照規定的貯藏條件加以保管,儘可能在有效期內使用完。為了保證其質量,在有效期內使用時,要隨時注意檢查它們的性狀,一旦發現有不正常現象,即使在有效期內,也要停止使用。

    而超過藥品有效期的藥品,事實上已經可以歸納到劣質藥品的範疇當中。

    而相對而言,後世更加是有相應於藥品有效期體系的相關指標:

    人們應按照藥品說明書上的儲存條件及相應的儲存溫度儲藏藥物。一般儲藏條件及溫度分三類:第一,常溫儲藏,要求在10c~30c;第二,放於陰涼避光處,要求溫度在00c~20c;第三,冷藏,要求在2c~10c。

    比如說後世這5種家庭常用藥需放入冰箱內:1。注射針劑,如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島素;2。口服藥、部分腹瀉藥,如麗珠腸樂、培菲康;3。外用藥,如治角膜炎、青光眼的滴眼藥;4。栓劑,如放於**的栓劑、治療女性**炎的栓劑等;5。生物製劑,如含有「生物」「活性因子」等字樣的藥品,因其活性成分易變質、分解,所以均要放置冰箱中冷藏。

    夏天,大家常用的止咳糖漿、感冒糖漿等糖類製劑並不需要冷藏,只要在室溫下存放即可。因為糖類製劑在溫度過低的環境下藥物溶解度會降低,易出現分層現象,使濃度下降。另外,一些外用乳膏保存溫度過低也會影響藥效。

    大家平時很多錯誤的用藥習慣也會降低藥效,比如人們打開藥片包裝後,把藥又放回去。藥品包裝的鋁片起到防腐隔熱的作用,藥片沒有鋁包裝的保護就會立即喪失藥效。此外,人們也應該經常整理一下家庭藥箱,把藥品分類放置。

    而光是家庭用藥都有著這樣的一個標準或者是建議,更加不用說相應的制度指標是存在的:

    後世對於有效期藥品有規定的使用年限,故必須加強管理,以保證藥品不致因保管不善而造成過期浪費:

    (一)有計畫地採購藥品,以免積壓或缺貨。

    (二)驗收時檢查效期,並按效期先後在帳目上登記。庫房內要設「效期藥品一覽表」,將每批藥品失效期的先後分別標明,使之一目瞭然。方法是在一個小牌上註明數量和失效日期,掛在該藥品堆架下。每次購進新貨時,再按效期先後作適當調整,發藥時取排在最先的該批藥品。這樣,從貨架上可以反映銷存情況,庫房人員可以通過效期藥品一覽表掌握到貨、發貨的效期情況。

    (三)每一貨位要設貨位卡,註明效期與數量,記錄發藥、進藥情況應與「效期藥品一覽表」相一致。

    (四)要定期檢查,按效期先後及時調整貨位,做到近期先用。

    (五)藥劑科因配方需要常將藥品倒入砂塞玻瓶中使用;因此必須注意再次補充藥品時,要儘量將瓶中的藥品用完,必要時可將剩餘的少量藥品用紙另外包開先用,防止舊藥積存瓶底,久而久之出現過期失效。

    (六)庫房人員要勤檢查。一般效期藥品在到期前2個月,要向藥劑科主任提出報告,及時作出處理。

    ……

    除了這些方面,後世對於藥品管理的一些情況,是張嘉師沒有想到,或者是說是張嘉師在經歷過相應問題之後才想到的。

    這些問題主要是一些關於藥品儲藏的方式。

    比如說一些來自後世的藥品錯誤的儲存方式:

    幾種錯誤的儲存藥品的方法及改正辦法:

    1、曬在陽光下的西藥。西藥基本是化學製劑,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加速藥物的變質。特別是維生素類和抗生素類藥,遇光後顏色會改變,藥效也會降低,甚至會變成有害、有毒的物質。

    比如最常用的維生素c片劑,如果在變質後服用,就會使人產生膽結石。孩子常用的魚肝油也很怕光,遇光後藥效會降低。所以對於維生素、抗生素以及氨茶鹼、硝酸甘油及各種針劑等,儲存時最大禁忌就是陽光,有效避免方法即避光存放。為避免遇光變質,最好應放置在棕色瓶中並置於暗處保存。

    2、高溫下的益生菌。酶類可以助消化、益生菌類可以治腹瀉,這兩類藥物是兒童常用藥,它們無論在服用還是儲存時都非常怕「燙」。酶類成分為蛋白質,高溫下會凝固壞死;益生菌是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高溫一燙就燙死了。所以,吃這兩類藥千萬不要用剛燒好的開水送服,另外,還要注意低溫保存。

    3、熱乎乎的「丙球」。有些藥物的化學反應都會隨溫度的上升而加快,溫度每上升10c,化學反應速度就加快2至4倍,因此,一般藥物都應該放在20c以下的地方保存。然而一些特殊的藥物,如抗病毒的干擾素、增加免疫力的丙種球蛋白等,應該放在2至15c的冰箱冷藏保存,否則容易降低藥物的功效,甚至發生變質。低溫、冷藏是怕熱類藥物最適合的儲存方式。

    4、冰箱裡蓋子沒擰緊的止咳糖漿與益生菌類藥物怕熱不同,糖漿類、外用乳膏劑則非常「怕冷」,必須室溫保存。很多市民習慣性將藥物放在冰箱裡,但實際上並非所有藥物都需要低溫保存。像小兒止咳糖漿、抗感冒糖漿,如果放到溫度過低的冰箱裡,會降低藥物的溶解度,出現所服的藥物和標註的藥物濃度不符合的情況。如果是皮膚外用乳膏劑,一旦溫度過低,會導致基質分層,影響藥物的均勻性和藥效。因此,這些藥都放在室溫下保存即可。除此之外,糖漿類藥物儲存另一「怕」就是微生物。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相當一部分給孩子吃的藥都做成了糖漿,比如小兒止咳糖漿等。這類藥物中因為加入了糖,孩子喜歡吃,可一些細菌也很喜歡。如果蓋子擰不緊,細菌就容易進入並滋生。避免方法應是對此類藥物擰緊蓋子,短期服完。

    5、招螞蟻的中藥。與西藥不同的是,中藥很怕蟲。中藥多為膏、丹、丸、散類製劑。在製作這些藥物時,蜂蜜是常用添加劑之一,所以特別招蟲子喜歡。日常家庭儲存中藥非常容易生蟲,所以最好不要大量囤積,吃完再買、少量多次是最好的辦法。

    6、遇潮的阿司匹林。特別容易潮解的藥品還有酵母片、維生素b1、葡萄糖酸鈣及一些含糖多的糖衣片等,膠囊劑也極易受潮。許多藥品在潮濕的空氣中,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潮解,藥品可出現溶化、發霉、發酵、粘連等潮解現象,此時藥物不能繼續使用。因此,平時應儘量將它們放在密閉小瓶內,並置於乾燥處保存。

    這些主要是後世的藥物儲藏的方式,雖然不能讓張嘉師以及相應人員得到一些問題的改善,但是對於一些藥物而言,張嘉師認為非常的有必要的。

    比如說張嘉師下令研製出來的青黴素藥膏。

    ……

    青黴素這種玩意,主要還是得益於張嘉師在穿越之前就放在道術空間的青黴素藥粉。

    儘管經歷了諸多的波折,秦帝國最終還是成功走上了一條能夠有效量產出青黴素以及調製出青黴素藥膏,一款作為治療傷員創傷,比較有效避免傷口感染問題發生的物品。

    但是在幾年的時間當中,張嘉師得到了幾個方面的難題。而最為主要的就是青黴素藥膏的有效期相當短的問題。

    與後世的藥品製作工藝不同,這個時期製作培育出青黴素,純度不高是在所難免的,而且這種純度不高的青黴素在調製成相應的藥膏之後,因為藥膏的水分揮發,結成硬塊而失去了絕大部分效用的問題,張嘉師只能夠選擇一種比較愚蠢的方式,那就是將這些青黴素首先進行乾燥成粉末的工序,然後將這些干燥的青綠色為主的粉末,放置在一些鐵質的容器內,等到有需要的時候再進行調配。

    但是這種容器的密封性較差,張嘉師也不是沒有接到過一些關於青黴素受潮而藥效大減的問題反饋。

    所以張嘉師選擇的是一種亡羊補牢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種方式就是選擇更有效的密封容器。

    在這種改變以及一些情況在對比之下,明顯是更有好處的一些方式的結合下,包括雲中城在內的大部分有不少秦軍官兵駐守的城邑,在青黴素藥粉這方面的配套上,基本能夠滿足一定基數的需求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35
第一二四章

    在守城作戰當中,物資的越發短缺問題若是在事先有所準備的前提下,能夠在一些方面起到減緩這個問題出現的時間。

    但是有一點,並非是事先囤積物資就能夠有效避免的,那就是對於死亡人員的處理。

    與進攻一方的情況不同,守城的一方的活動地區大致上就是防禦範圍的空間,在這一個前提下,屍體的處理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會伴隨著溫度的提升而出現等比性質的惡化。

    這一點同樣是張嘉師對於一些有可能需要進行死守的城邑下達了一個強制命令的原因。

    這個強制命令就是死亡人員若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必須要選擇火化的方式來進行處理。

    這一點對於秦帝國的很多地區的風俗而言就是一個挑戰,但是在秦軍多年來已經較為習慣火葬的方式而言,這一個命令並沒有得到反對。

    張嘉師也不太希望自己在這一方面而言會有一些人的心裡面不服,只不過他不得不兩害相衡趨其輕。

    因為若是一個固守的城邑因為屍體處理的問題而爆發大規模的瘟疫,這個城邑就算最後能夠堅守下去,恐怕等到援軍到來之際,都沒有幾個活人了。

    這一個情況就好比是一個古人就知道的常識,那就是「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主要就是在於屍體或者是腐爛物體產生的疫原,在受災區域迅速形成一個疫區,然後將疫區內的倖存人員迅速感染,甚至是通過多方面的擴散方式,讓疫原迅速向非疫區擴大,形成新的疫區的情況。

    而從疫區的形成範圍而言,大型的澇旱災害,蝗災,雪災等等,其範圍是相當廣泛的。

    但是若是從形成速度而言,澇災明顯就是最為迅速的一個典型。

    因為一般而言,地球上的澇災主要都是在天氣開始溫暖之後才爆發的。

    從張嘉師所在的後世對於1840年之後的大型災害的相應計算,部分例子明確說出了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的聯繫性質:

    1840年,四川岷、沱、涪嘉、渠江均發生特大洪水,嘉陵江北水涪調查洪峰流量52100m3/s,四川嚴重水災;長江、淮河中下游、沂沭泗地區水災;海河流域部分地區水災。這次災害死亡人數沒有相關計算,但是從其143個縣受災的描述而言,死亡人數不會少於10萬。

    1841年黃河決河南祥符,淹及豫、皖兩省23個縣,水圍開封城。

    長江中下游湘、鄂、贛、皖等省部分地區大水成災,全國受災縣城176個,死亡人數起碼15萬。

    1844年長江中游大水,湘、鄂、贛三省40餘縣受災,鄱陽湖區圩堤多決,松滋、枝江「大水入城」。西、北江大水,沿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水災。福建福州、浙江嵊縣、四川雅安和陝西渭南、華陰局地洪災較重。全國受災縣城107個,死亡人數起碼7萬人。

    1870年長江發生了歷史上最大一場洪水。

    據調查估算,宜昌站洪峰流量達105000m3/s;枝城站洪峰流量110000m3/s。洪水主要來自嘉陵江流域,7月上旬嘉陵江流域和三峽區間發生長時間大雨和暴雨,雨區緩慢東移,嘉陵江洪水與三峽區間洪水遭遇,造成了1153年以來最大洪水。這場洪水受災範圍,從四川盆地到長江中游平原湖區,估計約30000km2的地區受淹。

    嘉陵江各河沿岸、重慶至漢口長江沿岸城鎮農田普遍遭到淹沒,合川、萬縣、豐都、宜昌等縣全城盡成澤國。宜昌以下,圩堤普遍潰決,松滋縣龐家灣黃家埠堤潰,形成了今日的松滋河分流入洞庭湖的通道。荊江南岸公安縣「大水潰城淹平屋脊」,監利以下荊江北岸堤防多處潰決,漢江平原和洞庭湖區一片汪洋。據統計,湖北省有30餘州、湖南省有20餘州縣遭受嚴重水災。

    此外,豫北、河北承德地區以及淮河下游和遼河中下游部分地區水災。

    這一次長江歷史上的最大洪災,死亡人數很有可能無法大致估算,但是保守估計,起碼在三十萬人以上。

    1906年湘江發生近百年來罕見大水,死三四萬人。

    長江中下游沿江、淮河流域嚴重水災,沂、沭、運河堤決,裡運河啟歸海三壩。

    粵東沿海、廣西北部灣先後發生風暴潮災,傷亡嚴重,僅合浦、北海就死1000餘人。渭河流域及浙江、廣東部分地區水災。

    1908年珠江流域西、北、東江大水,沿江和珠江三角洲20餘縣被淹較重。

    廣東、海南沿海風暴潮災,傷亡千餘人。

    海灤河流域49個州縣水災。湖南澧水、山東淄河、汶河、雲南元江及黑龍江省嫩江上游大水成災。

    1915年華南地區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現大面積的大雨和暴雨,雨區範圍包括廣東、廣西兩省區以及福建、江西、湖南、雲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50餘萬km2,暴雨中心位於南嶺山區和武夷山區。這場暴雨造成珠江流域罕見的特大洪水,西江梧州洪峰流量54500m3/s,北江橫石洪峰流量21000m3/s,均為近200百餘年來最大洪水,東江也同時發生大水,三江洪水遭遇,又適逢大潮項托,使珠江三角洲遭受空前嚴重水災,三角洲所有堤圩幾乎全部潰決,受淹農田43.2萬km2,受災人口379萬人,死傷10餘萬人,水淹廣州市7天之久。

    與珠江相鄰的韓江、閩江、贛江和湘江、沅江等流域也同時發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據統計,廣東、廣西、湖南、江西4省有近100個縣市受災,廣東受災農田68萬km2,廣西26.7萬km2,兩廣600萬人受災;福建、雲南局地水災。

    此外,我國北部的遼河、松花江流域也發生了較嚴重的水災。山東膠東地區和浙江衢江流域水災。

    1917年海、灤河大水,堤決氾濫,下游平原嚴重水災,受淹面積3.9萬km2,103個縣市受災,天津市被淹,京漢、津浦、京奉鐵路中斷。

    岷江特大洪水,長江幹流上游同時大水,沿江37個縣市被淹較重。

    長江中游湘、鄂兩省沿江和遼河流域水災。福建沿海嚴重潮、洪災,死亡千餘人。黃河數決於山東境內。

    1921年淮河全流域大水,幹流中渡站洪峰流量15000m3/s。豫、魯、皖、蘇4省327萬km2農田被淹,災民760萬,死亡24900人,經濟損失2.12億銀元。

    四川岷、沱、涪、嘉陵江和長江上游幹流及漢江大水,渭河大水,長江寸灘洪峰流量76400m3/s,川、陝2省90餘縣市水災,死數千人。

    黃河決山東東明、利津縣境。

    遼河中下游部分地區和鄂、皖、蘇沿江及湘江上游水災。

    1924年海、灤河大水氾濫,華北平原約333萬km2農田受淹,74個縣市受災較重。

    珠江大水,沿江、三角洲地區嚴重受災,崩決基圍74條,決口151處。

    金沙江、瀾滄江和雅礱江大水,金沙江屏山站調查洪峰流量36900m3/s,川、滇2省40餘縣市受災,金沙江下游淹斃人畜數千。

    湘、資、沅江和贛江大水,湘、贛2省80餘縣市水災。

    湖北漢江、長江同時大水,黃石等10餘縣受淹。

    遼河流域部分地區水災較重。貴州舞陽河、都柳江大水,鎮遠縣淹死3000餘人。

    1931年,6~8三個月內,珠江、長江、淮河及松遼流域,降雨日數多數達35~50天,最多的桂林達59天。期間不斷出現大雨和暴雨,「南起百粵北至關外大小河川盡告漲溢」,造成全國性的大水災。

    全國受災區域達16個省592個縣(市),其中,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災情十分嚴重。長江各大支流普遍發生洪水,幹流上游宜昌河段最大流量64600m3/s,長江中下游江堤圩垸普遍決口,荊江大堤沙溝子、一弓堤、朱三弓堤等決口,江漢平原、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太湖區大部被淹,武漢三鎮受淹達3個月之久。

    淮河干、支流同時暴發洪水,幹流下游中渡站洪峰流量達16200m3/s,蚌埠上下淮北大堤100餘km盡行潰決,蘇北運東大堤失守,裡下河地區10多縣陸沉。

    據統計,湘、鄂、贛、浙、皖、蘇、魯、豫8省合計受災人口5127萬,佔當時人口的1/4,受災農田面積973萬km2,佔當時耕地面積28%,死亡約40.0萬人,經濟損失22.54億元。為本世紀以來受災範圍最廣、災情最重的一次大水災。

    1939年海河大水。7、8月間流域內出現連續多次暴雨,暴雨區位置偏北,在大清、永定、北運河一帶,昌平7、8兩月總雨量達1137.2mm。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潮白薊運河均發生大洪水,潮白河蘇莊站最大流量(還原)11000-14000m3/s,大清河系唐河中唐梅站調查洪峰流量11700m3/s,均為1801年以來最大洪水。海河流域7、8兩月洪水總量304億m3,僅小於1963年,其中海河北系7、8兩月洪水總量達84億m3,為1917年以來最大值。由於洪水峰高量大,次數頻繁,致使各河中下游河道多處漫溢、決口,下游主要河道決口達79處,扒口分洪7處,造成廣大平原地區嚴重水災,受淹面積達4.94萬km2,受災農田346.7萬km2,被淹房屋150萬戶,災民近900萬人,死傷1.332萬人。沖毀京山、京漢、津浦等鐵路160km,公路565km,交通幾乎全部中斷。洪水破堤,天津市被淹浸長達一個半月,市區百分之七八十的街道水深1-2m。晉、冀、魯、豫4省及天津市經濟損失合計約11.69億元(當時幣制),其中天津市經濟損失6億元。

    此外,蘇北里下河地區沿海風暴潮災,死亡1.3萬餘人。西遼河流域大水成災,內蒙赤峰地區24萬km2農田受淹。大渡河、沂河大水。

    全國發生大面積水災,範圍包括20多個省市,354個縣市,災民4450萬人,其中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的西江災情最重。

    長江中下游干支流普遍大水,幹流許多控制河段如沙市、湖口等處出現了歷史最高水位,江河圩垸堤防大多潰決,受淹農田達180萬km2,受災人口810餘萬,死亡達5.7萬人。

    珠江水系的西江流域發生大範圍的大雨和暴雨,上游支流紅水河、柳江、郁江、桂江均發生大洪水,幹流梧州站洪峰流量達48900m3/s,僅次於1915年(54500m3/s),其7天、15天、30天洪量均超過1915年,為西江幹流近百年來罕見的特大洪水。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遭受嚴重水災,廣東、廣西兩省區農田受災39.3萬km2,災民370萬人。梧州、桂林、柳州、南寧等沿江城市盡被水淹,梧州市被淹歷半月之久,市區水深達5-6m。

    此外,海灤河流域、四川盆地、漢江上游、沂沭泗水系、黃河下游和遼河中下游、遼西沿海地區也發生了較嚴重的水災。上海風暴潮災,死亡1600餘人,部分市區進水。

    ……

    從這些水災記載可以看到,水災的威力固然是很大,但是相當一部分的死亡人員並非是直接死在水災之下,而是死於其後因為很多方面而無法及時處理的屍體,腐爛物品所形成的大規模疫區而導致的疫病。

    水災所產生的疫病以霍亂傷寒、痢疾、甲型、戊型肝炎等水源傳播傳染病為主,而也有一定可能會爆發大規模的鼠疫疫情。

    而在這其中,霍亂是水災最為常見而且相當容易感染爆發的傳染病。

    霍亂是因攝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亂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種急性腹瀉性傳染病。每年,估計有300萬~500萬霍亂病例,另有10萬~12萬人死亡。病發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數小時內造成腹瀉脫水甚至死亡。

    後世認為霍亂是由霍亂弧菌所引起的。霍亂弧菌為革蘭染色陰性,對幹燥、日光、熱、酸及一般消毒劑均敏感。霍亂弧菌產生致病性的是內毒素及外毒素。

    正常胃酸可殺死弧菌,當胃酸暫時低下時或入侵病毒菌數量增多時,未被胃酸殺死的弧菌進入小腸,在鹼性****內迅速繁殖,並產生大量強烈的外毒素。

    這種外毒素具有adp-核糖轉移酶活性,進入細胞催化胞內的nad+的adp核糖基共價結合亞基上後,會使這種亞基不能將自身結合的gtp水解為gdp,從而使這種亞基處於持續活化狀態,不斷激活腺苷酸環化酶,致使小腸上皮細胞中的camp水平增高,導致細胞大量鈉離子和水持續外流。

    這種外毒素對小腸黏膜的作用引起****的大量分泌,其分泌量很大,超過腸管再吸收的能力,在臨床上出現劇烈瀉吐,嚴重脫水,致使血漿容量明顯減少,體內鹽分缺乏,血液濃縮,出現周圍循環衰竭。由於劇烈瀉吐,電解質丟失、缺鉀缺鈉、肌肉痙攣、酸中毒等甚至發生休克及急性腎衰竭。

    這也就是說,在醫療體系落後的地方,霍亂擁有非常高的發病率以及致死率。這也難怪古代的水災在沒有及時處理屍體的情況下,會出現包括大規模爆發霍亂在內的大規模複合性疫病。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5:35
第一二五章

    對於防禦一方而言,除了屍體處理問題需要妥當以及有效率,避免城內爆發瘟疫之外,還有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處理,那就是水源問題。 ()

    很多時候,一座城邑的防禦體系,對於守軍而言,水源問題會因地而異。

    就好比是在秦滅六國的戰爭當中,大梁城的失守並非是水源缺乏的問題導致,而是恰好相反,大梁城周圍的水源過於豐富,從而導致大梁城最終因為水利體系的發達而被王賁找到了水淹大梁的方式,最終攻陷了這一座集合了魏國最後的力量,打算進行死守的堅城。

    而同樣的例子在戰國時期也有著白起挖掘白起渠水淹鄢城的例子。

    當然同樣是水攻的例子,但是毫無疑問,兩者事實上很難有可比性。

    因為修築白起渠的難度比起王賁在大梁城外修堤壩蓄水水淹大梁城要困難得多。

    ……

    白起渠又名武鎮百里長渠、三道河長渠、藎忱渠,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戰國時期修建的軍事水利工程,建設時間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還要早23年。

    白起渠原本並沒有名字,這一條百里長渠的名字很有可能是是在白起死後才出現的。

    後世對於白起渠的描述主要如下:《中國水利之最》將白起渠列為「我國最早的灌溉渠道」的三道河長渠,位於湖北南漳和宜城之間,是戰國時期興建的水利工程。

    渠首西起南漳武安鎮西3.5公里之謝家台,東至宜城市鄭集鎮赤湖村附近島口入漢水,全長49.25千米,因渠首攔截蠻河,長近百華裡,故稱「百里長渠」。此外,長渠有支渠38條,渠身建築物126處,「結瓜」工程(主要是指10座中小型水庫、2671口堰塘)等多處。

    百里長渠灌區包括宜城、南漳6個鄉鎮及4個農場,面積達978.28平方公里。它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長渠之所以又叫「白起渠」,曾是秦將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國鄢城(為今宜城市鄭集鎮楚皇城遺址)的戰渠。

    長渠之名,最早見於中唐時期的《元和郡縣圖志》:「長渠在縣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兩道,爭灌鄢城。」

    據宋曾鞏《長渠志》記載: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遣白起攻楚。白起率兵進逼鄢城後,遇楚國重兵把守,久攻不下之時,即利用鄢城及周圍地理面貌、地勢條件,於距鄢城百里之遙的武安鎮旁漢水支流夷水河段上壘石築壩,開溝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秦楚鄢城之戰,是歷史上最激烈、最殘酷的戰事之一。

    《中國古代戰爭史》、《水經注》中都記載了當時的戰況:「水潰鄢城西城牆,又決東城牆,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戰事結束後,鄢入秦,秦以鄢為縣。之後,秦王封白起為武安君,武安鎮由此得名。戰後,民用此渠灌田,「戰渠」由此變「灌渠」,人稱白起渠。

    在後來的歷史當中,漢代南郡太守王寵又開鑿,「灌田七百頃」。故《水經注》記載白起渠灌田三千頃,木裡溝灌田七百頃。《讀史方輿紀要》也有相同的記載:長渠在宜城縣西四十里,亦曰羅川,又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蠻水也。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竭,壅是水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為渠不廢,今長渠是也。

    歷史上的白起渠的民用體系因為修繕情況的不同而時用時廢:

    根據後世統計,渠首曾先後經過10次維修、護建和改建,包括現在的白起碑閣亭,亭內保存了大量的碑記以及一些文化名人的題字。其中唐宋元各朝曾對白起渠進行過五次大的修復:分別為唐大曆四年(769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使之發揮了很好的灌溉效益。

    據記載:唐大曆四年(769年),梁崇義在今南漳縣東南四十五里的蠻河上建武安堰。北來至和二年(1055年)宜城縣令孫永重修,並制訂用水管理辦法。

    宋代治平三年(1066),由宜城縣令朱孥主持,進行大規模修治擴建,在渠首盧家畈築「靈溪堰」,以攔截壅高蠻水,渠水東南流,其下渠道與49陂相連,下游分支通長渠。灌溉面積大為增加,達6000餘頃。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又大修,興屯田39處。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又大修,建46斗門,並訂立灌溉用水制度。以至於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稱其時長渠「溉田三千頃」。

    北宋曾鞏著《襄州宜城縣長渠記》載:「酈道元之謂溉田三千餘頃,至今千有餘年」。宋鄭獬著《襄州宜城縣木渠記》說,漢南郡太守王寵復鑿木渠與之(長渠)合,「溉田六千頃」。然而,到了明代長渠逐年湮塞,漸致完全湮廢。

    到了清代,在人口劇增的壓力下,修治長渠一事才被提到官府議事日程中。嘉慶十二年(1807)、咸豐九年(1809)、光緒三十一年(1905),宜城縣令及士民曾幾次請修,然因地域間的利害衝突,議不能決,而未果。

    民國28年(1939年),國民黨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駐防宜城縣,電請湖北省政府復修。民國31年(1942年),長渠復修工程破土動工。為了紀念張自忠,將長渠更名為藎忱渠(張將軍字藎忱)。修繕工程施工5年,因為諸多方面的因素,修繕工序終未完成。

    1949年10月26日,湖北省水利廳召開全省第一次水利會議,會後通過修復長渠的建議。於1950年1月經水利部批准,並將其列為貸款工程項目予以支持。1952年1月,宜南兩縣投入4萬勞力,動工修復。1953年5月1日,長渠修復工程完工,人們在渠首舉行了隆重的通水慶典。

    ……

    從白起渠的情況而言,白起渠一開始雖然是因為軍事用途而進行修繕,但是恐怕白起自己都沒有想到,他所修築的百里長渠,最終會成為流傳千古的一條著名水利工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白起修築這一條在軍事意義上相對而言不合理的百里長渠,主要就是因為秦軍無法攻下擁有重兵死守的鄢城。

    這種說法認為,鄢城之下數十萬楚軍民雲集與此,被迫據城而守。白起此時身處絕地,後援以斷,所以必須速戰速決,不能拖延。而幾十萬大軍把守的鄢都哪是幾萬人馬一時三刻所能拿下的。於是白起引軍至鄢西百里的鳳翔縣屯兵。

    白起駐軍於鳳翔縣。幾十萬楚軍主力嚴守鄢都,等著秦兵因為後勤斷絕餓死。而白起卻派出幾千秦兵在離鄢城約一百里的蠻河武鎮築壩攔河,又自這條漢江支流東西向秘密修築一條百里長渠。

    在百里長渠修築好之後,白起掘提放水,引水灌城。一剎那間,幾十萬楚**民魂飛魄散,滾滾洪魔將這數十萬生靈一瞬間送入無底的深淵。鄢都一代,洪澤一片,魚蝦滿城,伏屍滿江。

    就這樣,幾十萬楚軍精銳就被白起這麼輕輕鬆鬆搞定了。而隨後,白起率數萬秦軍精銳對喪失中心集結點、並且人心渙散的餘下各路楚軍實行了一系列的各個擊破,最終取得鄢城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

    這一個觀點事實上有三個錯誤,第一個,秦軍修築長渠的人員事實上應該不止數千之數。當然,也有可能是白起讓附近的平民也加入到長渠的修築工程當中,才能夠成功修築這一條長渠。

    而第二個錯誤,是百里長渠與鄢城之間的距離不應該這麼遠,或者是說當其時的蠻水恰好流經鄢城附近,百里長渠很有可能是蓄起蠻水的水庫,最終在放水之後,成功淹沒鄢城。

    因為若是距離太遠,水攻不一定會有足夠的效果,而且蠻水本身並不是大型水系,想要有著足夠的水攻威力,距離也是一個問題。因此這個說法是比較靠譜的:長渠在縣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兩道,爭灌鄢城。

    第三個錯誤,即使是被水淹,鄢城也有一定的防禦能力,很有可能是白起在水淹郾城之後一段時間才正式對鄢城發起攻擊。

    這樣看的話,也有可能會讓楚軍重新整合防禦體系,但是別忘記了,若是鄢城內外被淹死的人員眾多,其屍體若是產生疫原,那麼鄢城很快就會變成一個疫區,而且其飲水方面的問題也很大程度上會助長相應傳染病的流行。

    所以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白起很有可能會選擇等待幾天的時間之後才發起對鄢城的攻勢。

    當然這算是一種比較冒險的軍事行動,因為若是鄢城已經成為疫區,那麼對於攻城的秦軍而言,同樣也會有感染的可能性。

    而秦軍在水攻之後隨後掩殺向鄢城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這一點也算是有例子可言。

    這個例子就是水灌晉陽。

    前453年,智瑤派軍隊駐守汾水堤壩,命士兵挖土修堤,將汾水導向晉陽城,晉陽城一夜間變成汪洋澤國。趙無恤怎麼也沒有料到荀瑤會來這麼一手,利用地理自然優勢來進攻人駐守的城池。

    晉陽城中軍民已經初現不安,趙氏的危機即將來臨。

    智瑤站在高處,俯視晉陽,對自己所作出的這一前無古人的戰術壯舉頗為自豪,不禁說道:「我智瑤打了半輩子仗,以前真沒有認識到這河水的的威力啊!它竟然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啊!」言者無意,聽著有心。韓虎與魏駒在側,心裡盤算的是他們的封邑主城,與晉陽的情況類似,都有一條河流在附近流過。

    若是智瑤這一句話暗藏威脅,那麼他們同樣會步趙氏一族的後塵。

    兩個月過去了,晉陽城裡已經是易子而食。趙無恤問計於張孟談:「為之奈何?」張孟談說:「讓我出城去見見韓虎和魏駒吧!」趙無恤應允。這天趁夜,張孟談秘密潛入韓虎與魏駒說道當前局勢:「若趙氏亡,韓、魏亦不保亦!」就是這一句話擊中了韓虎、魏駒的要害,唇亡齒寒啊。段規與任章也在煽風點火,於是兩家與張孟談約定,共滅智氏,一場驚天密謀醞釀成型。

    公元前453年3月,晉軍陣營中一片寂靜。韓虎、魏駒帶領著兩家親兵進入汾水的堤壩上,趁智氏之卒不備,突然進攻,將智氏親兵全部殺死,控制堤壩。然後將汾水導向智氏帥營,晉陽城中的水勢減退。趙無恤知道事情已按照計畫進行,率領趙氏親兵,從城中殺出。

    智瑤此時還在夢中,聽聞軍營裡一片混亂,驚醒之時,周圍已是一片汪洋,智氏大軍在混亂中不知所措。趙氏從晉陽城中殺出,韓氏、魏氏從左右進攻智氏的兩側,智軍已成甕中之鱉。

    智瑤無法控制軍隊,想奪路而逃。這時最恨智氏的趙無恤帶兵將智瑤活捉後殺死,還將智瑤的首級雕刻上漆,當飲酒之首爵。韓、趙、魏三家繼續剿滅、受降智氏的殘餘部隊。智氏的主力部隊在此戰中悉數被殲滅。

    從這個主要是記載於「水灌晉陽」的記載,則是說明了水攻之後若是乘著敵人沒有重新有效控制軍隊的時候,隨後發起猛攻,那麼對於敵人而言,將會是一場滅頂之災。

    只不過首先被水淹的晉陽並沒有遭受到隨後攻擊,若是將此情況推論到鄢城,那麼白起也不會選擇這種方式直接進攻鄢城,而是等待鄢城守軍變得衰弱不堪之後,才會選擇發起攻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這一點,似乎可以推論出王賁進攻大梁城,很有可能會選擇這一個方式,因為當其時的魏王假,最終選擇的是出城投降,很有可能當其時的大梁城城內的情況,已經變得無力繼續固守下去。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