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逍遥小地主 作者:木子藍色(已完結)

 
mk2258 2017-12-17 10:56:25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31 170418
mk2258 發表於 2018-6-29 20:51
第240章李記捕奴隊





    長安豪宅的廳堂裡,李逍愜意的躺在藤椅裡..lā

    他已經讓人去接婉娘和貞妹來長安居住,在玉米收穫之前,他還得常呆京中,還是讓她們兩個過來方便些。

    長孫無忌吃飽喝足後,已經離去了。兩人其實沒談什麼,雖然長孫無忌想跟李逍談點什麼,但他並不想談什麼,也沒什麼可談的。

    多為大唐保留點元氣吧,畢竟大唐並不是就真的天下無敵了。東突厥雖然被滅了,可西域的突厥卻還總是反复無常,連降服的吐谷渾都是叛服無常。

    更別說,在那高原上,還有一個更強橫的勢力已經崛起了。貞觀朝時,吐蕃人還不過是小打小鬧,襲擾襲擾一下邊州,唐軍出兵擊退了他們,雙方議和。李世民把文成公主和親松贊乾布,兩邊休兵。

    但李逍知道,吐蕃人是不會滿足於現狀的。已經掃服高原諸部的吐蕃,將會向大唐露出鋒利的爪牙。

    歷史上,大唐自高宗時起,跟吐蕃打打和和,前後可謂是延續了二百多年。甚至強大的唐帝國在對吐蕃的無數戰爭中,其實是勝少敗多的局面,更不用說,安史之亂後,西域、隴右、河湟之地盡入吐蕃之手,甚至連長安城也被人家攻破過。

    現在吐蕃贊普依然是松贊乾布,名義上松贊乾布那是李治的姐夫。

    李治在即位之後,也冊封了松贊乾布為西海郡王、駙馬都尉。大唐此時國力依然強盛,因此松贊乾布也一心在忙著掃除高原上的不服勢力,忙著厲兵秣馬。

    不過這位牛逼的干布也沒幾年活的了,再過幾年他就會死。

    而這位一死,那吐蕃就將擺脫與大唐的臣屬關係,吞併高原各部的吐蕃將會把目光對準青海的吐谷渾,想要吞併大唐的這個叛服不常的臣屬國。

    唐吐最終會在青海開戰,大唐滅掉吐谷渾,而吐蕃則聯合西突厥人進攻親唐的西域諸國,一場持續二百年的大國戰爭就將開始了。

    可以說,唐與吐蕃是宿敵,兩國幾乎是同興同滅,幾乎打了一輩子。大唐的衰弱,離不開在吐蕃那裡流失的血液和力量。

    沒幾年了,多為大唐保留點力量吧。

    若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李道宗、薛萬徹等這些人不死,就不會把無數的關隴豪門牽連進去,大唐的衛府軍也不會受到嚴重削弱。

    躺在椅上,李逍想著,等過段時間玉米收穫了,那麼秋天還可以再種上一茬,這樣明年就能有足夠的玉米種子,把玉米種植推廣到更廣闊的地方。

    關隴、河西甚至是遼東之地,都能種上玉米,為邊軍增加糧食,增強邊軍的戰鬥力。

    讓李逍親自去前線為大唐帝國廝殺,李逍是不肯的,那太危險了。但呆在後方,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李逍也願意為大唐帝國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此時,薛仁貴帶著程伯獻薛楚玉他們應當已經登陸百濟了吧,一場全面的東征之戰應當打響了。

    征遼,這也是一場巨大的對外戰役,隋唐幾代皇帝對遼用兵,甚至兩位帝王親征,許多人一直不明白,楊廣征遼都徵亡國了,為何英明的李世民還要親征高句麗呢

    皆因高句麗對中原王朝的強大威脅,甚至不亞於北方草原的突厥人。草原游牧民族是旋興旋滅,各部落交替不休,但東北的高句麗人卻歷經了好幾百年,實力越來越強大,不斷的蠶食。

    不但把中原王朝曾經統治的遼東之地吞併了,甚至已經吞食到了遼西,再不竭制他們,他們就要殺入河北平原了,這是哪個皇帝都不允許的。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所以楊廣當年打服了突厥人之後,便開始征遼打高句麗人。

    後來楊家亡了,李家坐了天下。李世民一雪渭橋之恥後,也開始打高句麗人。

    不管是被稱為昏庸的隋煬帝楊廣,還是英明的天可汗李世民,他們在這件事情上卻是出人意料的一致,甚至一眾貞觀名臣們,也沒誰反對東征。

    只可惜滅掉了東突厥的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也沒達成目標。如今大唐君臣上下,都把高句麗視做了大唐第一外敵,個個欲滅之而後快。

    但歷史上,徵高句麗之戰可是打了很多年,直到十餘年後才滅掉百濟、高句麗,但最終卻又因吐蕃和西突厥人的進攻,被迫抽調回兵力,結果讓戰果被新羅人給摘走了。

    甚至因為帝**事重心轉移到西面,而讓東北的契丹、靺鞨人崛起,新羅統一三韓半島,靺鞨人建立渤海國,契丹也從此一直成為中原北方威脅,一直到唐王朝滅亡,契丹人建立大遼,然後再繼續威脅中原王朝數百年。

    “但願我之前提出的平遼策,能夠讓大唐提前十餘年滅掉高句麗,讓大唐有更多的時間從東北戰場上抽身出來,也希望大唐能多有些時間穩固這個戰果,把攻滅佔領的高句麗、百濟消化掉,而不是最後便宜了新羅人。”

    李逍心裡思量著,然後突然又笑了。

    自己不過是個小小的六品玉米監正,一個種玉米的,操的心倒是比宰相們還遠了。

    還是想點實在的吧,自己知道這些,對自己能有什麼實用的地方呢?

    家裡原有一千二百畝地,現在又新增幾百畝永業田,那些收租的職田不管,他現在手裡的田地已經有差不多兩千畝了。

    自己或許可以再買點田地?秦嶺山區,倒是挺適合開墾荒地的,只是以前這種山地難以種植,收穫很低,開墾不划算,但有了玉米後,倒是能夠粗耕廣種,到時就算收成低一些,算起來也肯定還是划算的。

    不過就算有錢買地,可還是缺人。

    李家的地現在都是佃給周邊的佃戶們種,這也就是關中地廣人稀,百姓均的田少,要不然有地沒人種也沒用。

    或許遼東戰事開啟,正好通過薛仁貴他們,看能不能從遼東買點高句麗、百濟奴隸回來。

    “究竟是花錢向薛仁貴他們買呢,還是直接買幾條船,弄點人手到百濟去劫掠捕奴呢?”李逍想到了武裝捕奴隊,直接捕貌似比買更划算啊。

    想到這,李逍也沒心思再躺在那了,他起身向池塘邊走去。

    那裡趙持滿正在練箭。

    趙持滿是員猛將,雙拳能打死老虎,徒步能追上戰馬,如今成了李家的家丁隊頭兼李逍的私人保鏢兼車夫,但他並沒有把功夫放下。

    有空的時候就會騎馬射箭。

    “好箭法。”

    李逍看著趙持滿連發數箭,箭箭正中數十步外的箭耙上的中心,不由的鼓掌叫好。他是真羨慕佩服他的箭法,自己三十步外,十箭能夠射中五六箭就不錯了。還得是步下站樁射,若是騎馬射箭,就算是射固定靶,十箭都難中一二箭,若是說移動靶,就更難了,除非是在二十步以內射,準頭還稍好點。

    “多練就好了,熟能生巧,無它爾。”趙持滿收起弓,“三郎你有空也要多練練騎射,身為關隴子弟,如今還是貴族,若是不通騎射那是要被人恥笑的。”

    大唐尚武,尤其是關隴子弟,更是人人尚武。貴族們自然不說,那是以軍功起家。就連一般的地主子弟,那也肯定是要爭著入衛府當府兵的,大家圖的不僅是當府兵能免租庸調,更看中的是當了府兵有機會上戰場殺敵立功,從而獲勳得升官,步入仕途,改變自己和整個家族的命運。

    “好,以後多練。”李逍應下,如今可是大唐,文人都習慣佩劍出行,若是他一個貴族不會騎射,確實讓人恥笑。

    “對了,二哥,你說現在秦大哥他們在海那邊做戰,你在這邊肯定也心癢難耐吧。你說若是我組織一支家丁隊,然後僱條船把他們運到百濟去,捕捉百濟人回來為奴種地如何?”

    趙持滿驚訝的看著李逍,想不到他還有這樣的想法。

    “渡海捕奴,風險挺大,不過倒也有可行性。”

    “風險自然是有,不過若是由二哥你親自帶隊,以你的本事,我相信襲擊一些百濟村子,捕些百濟人回來為奴隸應當不是問題吧?”李逍笑瞇瞇的道。

    “讓我去?”趙持滿語氣有些激動。

    “嗯,我雖向陛下多次為二哥求情,可似乎沒有什麼作用啊。二哥呆在我這裡,確實是十分委屈。倒不若讓二哥去海那邊大顯身手,說不定將來還有轉機。”

    趙持滿呼吸加快。

    “我願意去,什麼時候動身。”

    “先別急,這事得從長計議,我們得做好謀劃準備,不能打無準備之戰。”..

    是猛虎,就得讓猛虎歸山,讓他虎嘯山林,而不是窩在他身邊當個家丁隊頭而已。

    組織捕奴隊到別國捕人百姓回來為奴,這事有點陰損,但李逍向來對那三韓半島上的人沒有什麼好感,再說這年頭也沒什麼人道關懷,這世上,大唐人才是自己人,至於其它人。

    至於其它什麼吐蕃人、高句麗人、百濟人、契丹人、突厥人甚麼的,那通通都是帝國的敵人,不算人!
mk2258 發表於 2018-6-29 20:51
第241章後花園裡的棉花





    大唐的江山不是各部落贈送的,中國後世的雄雞版圖也不是充話費送來的,雖然在中國各朝的史書記載上,有著許許多多被周邊民族侵略的記錄,而對周邊征服的記錄很少。

    但這其實不過是一種選擇性記錄而已。

    恰相反,中國的古代歷史,其實並不是一部落後挨打的歷史,而是一部華夏民族不斷開拓進取的對外征服史。

    從最早華夏部族所在的黃河中上游流域那一小塊地盤,到後來不斷征討四夷,佔據黃河兩岸。再到後來向南擴張到淮河以南,再到漢江以南,再到巴蜀,再到江南,再到嶺南······

    華夏民族的腳步從沒停止過,炎黃子孫也一直在進取。

    秦帝國征服嶺南,漢王朝開拓西域·······

    一個小地主也敢組織捕奴隊跑別國去捕奴,這確實很大膽。但地主家的家丁隊長趙持滿卻很興奮,他似乎又找到了生活的目標,他這種人天生為戰鬥而生,讓他窩在地主身邊當個車夫,這實在是太委屈他了。

    “給我一條船,再給我一百個人,不,五十個人就夠了,配備上弓箭、橫刀等簡單的武器,我就能縱橫百濟,給我帶回一船船的百濟奴隸來,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趙持滿已經殺氣騰騰。

    當年太宗親征高句麗,趙持滿是禁衛,曾隨駕皇帝左右。可惜那個時候他護在皇帝身邊,沒多少做戰立功的機會,反不如軍中小卒薛仁貴。當年薛仁貴萬軍之中一襲白袍直衝敵陣斬殺高句麗將領,那風采確實讓人熱血沸騰。

    他親眼見證了薛仁貴由一小兵而直升五品的將領,那是一個傳奇。

    但大唐軍中,從不缺這種熱血的傳奇。

    他已經被發賣為奴,沒有機會再重返戰場,再不能策馬馳騁,但現在李逍給了他一個機會。

    “我知道長安有不少閑漢無賴,只要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五十個人,很好招。”趙持滿說道。

    長安城裡不但有遊俠兒,也有閑漢無賴。

    閑漢其實並不只是小地痞,這種人更類似於亡命徒,因各種各樣的原因生存在長安,既有大唐的逃犯,也有那些滯留不歸的胡人。

    這些人凶狠手辣,又亡命大膽,遊走在黑白之間。只要有錢,他們什麼都敢干。

    殺人、劫貨,都行。

    甚至有的人願意替人做牢,甚至是去死,只要給出滿意的價格就行。

    其實不管什麼時代,什麼地方,都總不缺少這樣的人。

    比如長安被官府收編的不良人,這些捕賊的不良人其實本身就是些惡漢閒人。而每次若是長安有兵變或謀反時,也總會有許多亡命徒加入其中。

    “我先給王三哥去封信,問問海那邊的情況,那是他覺得可行的話,那麼我們就動手。”李逍本來也就是突然冒起一個念頭,但跟趙持滿一說,卻還真的也躍躍欲試了。

    “好,我可以先試著聯繫些閒人惡漢。”做為曾經的長安偶像,趙持滿在長安街上,還是很有些路子的。

    看著他急匆匆的出門去了,李逍笑笑,還真是一刻也等不急了啊。

    回到書房給王方翼他們寫了一封信後,李逍再次回到院裡散步。

    做為一名京官,有一個好處就是一天只用上半天的班,上午在衙門視事,下午就可以回家休息了,比起地方官員們那是舒服的多。

    十天還能有一天休沐,再算上各種各樣的節假日,其實大唐的公務員當的還是很舒服的。

    更別提李逍這種特意為他設立的衙門,又沒有誰來干涉管束他,日子過的更加瀟灑了。

    反正他只要把玉米種好了就行,沒有其它事情。

    沿著那佔地幾畝的荷塘漫步,荷塘邊種著不少的花兒,這個季節,許多花都已經凋謝。

    牡丹、薔薇······

    李逍想像著這些花盛開時的景象,突然一株花映入李逍的眼簾。

    長的像是一棵果樹,莖上長著很細的枝條,綠色的葉子像是鵝掌。此時沒有花朵,但卻結著果子。

    細看下,李逍不由的瞪大了眼睛。

    如同桃子一般的果實,這,這不是棉桃嗎?

    他蹲下身,仔細的打量,觀察半天,又特意摘下一個棉桃瓣開,果然發現了裡面白色的棉花。

    “臥槽,棉花。”

    “阿郎,這不是綿花,是白疊花。”一位打理花園的園丁小聲的提醒。

    白疊花?不,這明明就是棉花啊,怎麼可能錯,這是棉桃,裡面還有綿絮呢。

    不過那位園丁堅持稱這不是棉花,說了半天,李逍才領會過來,原來這人說的是綿花,也就是木綿花。

    在此時,還沒有棉花這個字呢,只有綿。也沒有棉花,只有木綿。木綿不是能織布作被子的棉花,而是只能用來填充被子枕頭的。

    唐人稱棉花為白疊花。

    按園丁的解釋,這白疊花是自西域高昌國傳來。

    高昌,那是在西域。

    據說在林邑,也有白疊花,真臘國王就常穿白疊花織成的白疊布衣。

    白疊花能織布,這園丁也知道。

    但李逍有些疑惑的是,他在大唐也挺久了,可好像沒見過棉花啊,而且他記得好像棉花不是到宋朝時才出現在中國,甚至到了明朝時才大規模種植的嗎?

    怎麼唐朝就有了?

    再細問才知道,原來這園裡雖種了白疊花,但是當做觀賞花卉種植的。而且中原也很少有人種植白疊花,也就是在皇家的園林裡,和一些王公貴族們的後花園裡,才能見到一些。

    至於白疊花織成的白疊布,那就是高昌國人才有的技術,而白疊布其實也有高昌人販賣到長安來賣,但價格極高。

    在高昌國本地,白疊布一尺就值錢四十五文,而一匹布是四十尺,折算下來一匹棉佈在產地就賣到一千八百文錢,而那些西域商人千里迢迢運到長安來後,價格更是翻了數倍。

    常常一匹白疊布賣數千錢,價格比起蠶絲製的絹帛還貴。

    因此,在長安城,穿棉布衣服的其實比穿絲綢衣服的還有錢有勢,一般人還真穿不起也穿不到棉布衣服。
mk2258 發表於 2018-6-29 20:51
第242章能長出錢來的樹





    “白疊布這麼貴?為何我大唐沒有種植呢?”李逍疑惑。

    “白疊布不易種植,相當嬌嫩,且種出來的白疊花雖可織布,但花絮裡有籽,相當難去除。僕聽說在那高昌國,其實疊花一斤,上品也不過直錢七文而已。但就因籽難去除,織造不易,因此疊布一尺直錢四五十文。”

    棉花去籽好像確實是個很麻煩的事情,似乎宋代的時候有一個很傳奇的女性叫黃道婆的就改良了當時的棉花織布技術,她打造出了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推弓,三錠腳踏紡紗車。

    而按這位園丁的話,高昌人雖然種植著棉花,可既不沒有去籽的攪車,也沒有彈棉花的推弓,更別說腳踏的紡紗車了。

    高昌人的棉花加工織布水平極為落後,產量很低。而唐人雖有人種植了棉花,但只拿來觀賞,因為高昌那邊的氣候條件跟這邊不一樣,用高昌的種植辦法,在這邊挺難成活,宮廷和貴族們種棉花,那都是有專門的園丁精心伺弄。

    沒有人想著能把棉花大規模推廣種植。

    李逍聽的眼冒金光啊。

    他感覺眼前真的有好多金子在飛過,一匹白疊布居然能值好幾千錢,真是搶錢啊。

    百姓們最常穿的麻布多少錢一端呢?

    四百多文一端,而一端麻布足有五十尺,比一匹四丈還多了十尺。但價格,反而才只有棉布的十分之一,甚至是二三十分之一。

    大唐的絹和布,其實也是充當著貨幣的功能。大唐缺銅錢,因此實行的是錢帛兼行的政策,就是絲製的絹和麻制的布,也一樣當成貨幣流通。

    而絹布價格呢?

    貞觀時匹絹值粟十五石,當時一斗粟也就幾文錢,折算下來一匹絹也就值個四百五十文左右。

    到永徽初,糧價和絹價都還是比較平穩的,匹絹差不多值粟十石,去年的時候一石粟值百錢左右,因此一匹絹差不多是一千錢。

    當然今年因為旱災,長安糧價已經大漲,但這不算正常情況。

    大唐幾乎全國各地都種桑養蠶,因此其實唐朝的蠶絲不少,絹只算是一種比較普通的絲織品,因此價格其實不算貴,比其它高級絲織品便宜不少。

    而按官方的規定,一匹絹等於一端布的價格,一匹絹四十尺,而一端布是五十尺,絹價和布價其實是四比五,絹不算很貴,但布也並不很便宜。

    但是一斤棉花卻是可以織成數丈的粗棉布,若是織成細棉布,則能織更長。可高昌的一斤棉花才七文錢,一斤棉布卻高達四十五文,相差巨大。

    關鍵原因在於當地的氣候,種棉不難,但織佈極難。

    李逍仔細觀察了園裡的棉花,這種棉應當屬於草棉,據說這種棉學名叫非洲棉,耐乾旱,適合西北邊疆氣候,生長期短,只要一百三十天就可以了。

    在高昌好種,但這種棉花的棉絲和棉籽附著堅固,脫子不易,高昌人並沒發明大彈弓,更別說攪車,因此去籽極為費時。

    且這種棉纖維比較短,紡起紗來也很費心力,特別是高昌那邊過於乾燥,濕度小,織佈時棉紗更容易斷。

    高昌畢竟是西域小國,論起技術水平革新方面,可是遠遠不如中原王朝的。因此他們雖早就種棉花,但生產不易,產量有限。而棉種雖早傳到中原,可中原人卻因為適應性問題和種植方式原因,導致並沒有推廣棉花這種重要作物。

    李逍覺得草棉一樣是可以在中原種植的啊,改變下種植的方式、技術,用更適合中原氣候的方式來種植就行,別死照著西昌的方式種植,人家那邊氣候畢竟不一樣的。

    至於說織布難,這更難不倒李逍了。

    去籽的攪車、彈棉的彈弓、紡紗的腳踏車,有了這些東西,紡紗織布還不手到擒來。

    雖然李逍對於這幾樣工具也只是有點大致印象,畢竟當年曆史課上還是學過黃道婆的,不過記不清不要緊。就跟李逍弄出曲轅犁一樣,只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加上一結大致的細節,那麼缺失的部份,完全可以找工匠填補。

    大唐的工匠其實底子還是很不錯的,頒下賞格,重賞之下,自然有人會去鑽研。尤其是李逍還早有了方向的情況下,解決問題還是不難的。

    在布不僅僅是衣料,還能當錢的年頭里,若李逍能夠引進推廣棉花種植,發明織布機,建起織廠,那他豈不是就將擁有印鈔機?

    這小錢錢還不得數都數不完,想想都讓人流口水啊。

    “這個棉籽還有嗎?”李逍迫不急待的問。

    園丁小聲的糾正李逍那叫白疊花,“府裡還有一些白疊花籽,阿郎要嗎?不過白疊花已經過了花期,現在種的話,得明年才能開了。”

    “沒關係,趕緊拿來,我有大用。”李逍心情興奮。

    在他眼裡,現在這棉花已經成了搖錢樹了。

    等園丁取來種子,李逍立即回到房中,關好門好,他帶著棉種進了空間。

    空間裡,李逍打量了下,隔了幾天沒來,空間似乎又擴大了點,不過擴大的不太明顯。

    那幾塊田壟上,李逍種植的各種菜蔬瓜果都鬱鬱蔥蔥,尤其是那一百株玉米,更是高高挺立如衛兵,那些玉米棒子飽滿粗大,已經頂著紅色的纓須。

    眼看著再用不了多久,這一百株玉米就能收穫了。

    外面的玉米每株才留了兩個穗,甚至沙苑的玉米才留了一穗,但這裡的玉米,卻每株留了四穗,依然飽滿。

    空間裡果然更有靈氣。

    李逍找了塊地,拿起放在靈泉邊的鋤頭,挖鬆了土,然後把那把棉花種子撒了下去。

    拿桶又從靈泉里打了桶水,細心的澆灌一遍,李逍拍拍巴掌,看著這小塊土壟,滿心的期待著不久之後,這裡能夠長出一片片的開元通寶,不,是雪白的棉花。

    再過兩年,他就能蓋上柔軟的大棉被了,他可是想念棉被許久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6-29 20:51
第243章皇帝顯身





    太極宮裡。

    皇帝心神不寧,忍不住浮想聯翩。

    百騎司統領徐大師在一名小宦官的引領下進入甘露殿,在皇帝面前頓首。

    “陛下,昨日長孫大師自李逍宅第離開時,李逍送了兩株玉米給太師。太師回府後,便一直未再出府。”

    “李逍呢?”李治忙問。

    “昨日午後,李逍身邊的趙持滿先後到平康坊以及東西兩市見了不少人,有長安遊俠兒,也有閒人惡漢,還見了好幾個大商賈。”

    遊俠商賈,閒人惡漢。李治一聽這些,馬上眉頭就緊皺了起來。這個趙持滿這個時候上竄下跳是要幹嘛,尤其是見那些閒人猛漢,這是想要糾集亡命。

    難道長孫無忌要謀反?

    李治不由的想遠了,長孫無忌如今已經致仕,不掌朝政,京城的內外兵馬自然是掌握不了的,但造反不一定就非要掌兵。當年太宗玄武門之變,不也只靠著幾百人而已嘛,可一樣成功了。

    只要時機把握的好,一樣有機會以小搏大。

    好在百騎司也不是吃乾飯的,在長安更是眼線密布。長安的惡少年、兩市的閒人惡漢,六街的遊俠兒之中,就一樣有百騎司的人。

    徐大師跟李逍倒也沒仇沒怨,這個時候很如實的禀報了打探到的情況。

    李逍想要組織人手乘船去百濟捕奴,運回關中種地?這個結果大出李治意外,他甚至並不能相信。

    “加派人手,盯緊點太師府,還有李逍。”最後,李治只是面色陰沉的說了一句話。

    李逍並不知道皇帝對他忠心的懷疑,就算知道,他估計也只會說一句老子又不一定要忠於李治,老子忠於大唐啊。

    日子還是繼續過。

    天氣越來越熱,沙苑那邊種的西瓜是越來越受歡迎,李逍每隔幾天就去一趟同州,天氣熱,他已經開始改乘船往返不騎馬了。

    玉米長勢不錯,雖然今年干旱少雨,但幾十塊小試驗田是不會缺水的。一個個的玉米棒子鼓鼓脹脹,披著青色的紗袍,頂著紅色的盔纓,如同是一個個的將士。

    看著這些即將成熟的玉米,玉米監上下都是十分高興,到了此時,已經沒有人會在懷疑李逍的玉米產量了。明眼都能估算出產量,肥水最足的玉米地,畝產起碼能折到十一二石,而就算是最差的沙苑鹽鹼地,畝產都能折到一石半到兩石。

    雖然玉米還沒有經過試吃和加工、儲存幾個環節的考驗,但大家都相信不會再出什麼意外的。

    祥瑞,真正的祥瑞。

    負責把守三個實驗區玉米的軍官,更是越發的認真起來,警戒線甚至已經撒到了二里之外,那一塊塊的田間地頭都有士兵看守,不分日夜。

    而玉米監的官吏們也認真的對每一株玉米,每一個玉米棒編號造冊還掛上了牌子,這份認真的態度,讓人驚訝。

    李逍本來還想著這玉米即將成熟,現在正是鮮嫩的時候,想摘幾個來蒸著吃新鮮的,結果堂堂玉米監正現在也無法下手了,每個玉米都被編號造冊掛牌,甚至那名冊還送到台省報備。

    少一個都會被發現。

    雖然李逍說食用試吃也是玉米監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李元芳這個副手卻也幾番勸阻。

    按他的話說,要試吃,也得等長熟了後再試吃,而且試吃這種事情,得由朝廷到時派人來監督執行,並且試吃的人肯定得是牢裡的囚犯,怎麼能讓玉米監正試吃呢。

    好在除了外面那幾塊玉米地,李逍空間裡還是有一塊玉米地的,雖然種的也不多。

    不過那是他的自留地,每天李逍都會摘幾個回來,蒸玉米、玉米燉排骨等,過足了新鮮玉米的癢。

    直吃到空間裡的玉米老了,李逍費了大半天的功夫,把空間里地百株玉米棒子都瓣下來了。

    除掉他吃掉的新鮮的,最後還足足收穫了三百六十八個玉米棒子,每一個都粗如兒臂,鼓鼓脹脹,剝開殼衣,裡面一排排的玉米粒金黃且又飽滿,比預料中的還要豐滿。

    看著這些又長又飽滿的玉米棒,李逍很滿足。這些玉米他捨不得再吃了,空間裡種出來的玉米怎麼都比外面的強許多,他覺得這些玉米做為種子更合適。

    空間裡的玉米棒子收穫後,過了一段時間,外面幾塊地的玉米也開始陸續收穫。

    北苑的那片玉米最先收穫,零散分隔開來的十來塊小地塊,加起來也不過三分地左右。

    但是卻足足有八百羽林軍日夜守衛。

    這一天,玉米監收穫玉米,早早就奏報過朝堂。

    一大早,就有宦官前來通知,皇帝會親自前來收穫玉米,政事堂的宰相們也將親來。

    對於大唐的君臣們來說,今天將不亞於每年開春之後的親耕儀式。每年皇帝的親耕儀式,不過是個儀式,皇帝扶著犁,由大臣牽牛引路,耕個一兩壟地就完了,表示下對農事的重視。

    但今天不同,今天玉米將收穫,這是上天給大唐的祥瑞。

    一種能夠畝產最高達十二石的祥瑞莊稼,只要能再通過試吃,並且適合儲藏,那麼這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隴河中等無數原本不適合耕種的土地,也不再畏懼乾旱一樣能夠種上玉米,甚至玉米生長時間短、抗干旱的優勢,能夠大大彌補原來青黃不接的空當。

    以前粟黍之後,不僅可以種麥,也能種玉米了。

    本來李逍覺得,收玉米嘛,不過是個簡單的事情。

    北苑的那三分地,總共也就一千株左右的玉米,北苑地的肥水條件稍好些,但也基本上是按每株兩穗保留的,一共就兩千個棒子左右。

    一個鮮玉米棒不過三百來克,(唐朝一斤大約六百八十克左右,一斤十六兩,因此一兩約為四十二克半。)也就是半唐斤而已。

    兩千多個棒子加起來也就一千多斤。

    新鮮棒子摘下來還得去外面的葉殼和紗須,最後還要曬乾水分。一般一百斤新鮮棒子能得八成八的干玉米,能出八十八斤左右帶芯幹玉米。而晾乾後的帶芯玉米棒去芯脫粒後,出籽率一般在七成到八成半左右。

    這麼算下來,如果出籽率高點,一百斤新鮮棒子就能出到八十斤。如果低點,也能有大概七十斤。

    北苑這三分來地,最後晾乾脫粒後,李逍估計能得大約八百來斤,因為每株只留了兩穗,而這地保肥保水,玉米籽多且飽滿,出籽率肯定不會低。

    這麼三分地,玉米監上下近二百號人呢,一人摘個六七個就摘完了。若是把八百羽林軍算進來,一人剛好就摘一個。

    可朝廷很重視玉米收穫。

    必須等皇帝和宰臣率京城百司官員前來後,才能收穫玉米。

    北苑,在朝廷劃給玉米監的那一千畝地中間,三分地的玉米試驗田顯得有些孤零零的,李逍戴著頂草帽,等的百無聊賴,許久才終於見到皇帝和百官浩蕩的隊伍。

    祭拜天地,感謝社稷。

    皇帝明黃色的袍服,根本就不像是來收玉米的,更像是來做秀的,不過李逍倒無所謂,這種事情古今都很常見。

    “李卿,朕聽說北苑這三分地的玉米,起碼能收十幾石玉米?”

    李逍被宦官帶到皇帝的面前,他遵照著宦官的吩咐,一直低著頭。臣子是不能大膽直視皇帝的。說來李逍到如今,也沒見過皇帝幾面。

    每月也就初一和十五參加朔望朝會,可每次朔望朝會京師九品以上官員都要參加,他一個六品官已經排的很後很後了,他站在自己的班位上只能遠遠的看到皇帝一個大概的樣子,根本看不清楚。

    他更不知道,其實皇帝就是經常來他那蹭吃蹭喝的老王。

    “回陛下,這幾塊試驗田加起來大概是三分大小,因為保肥保水,又是育秧移栽,精選良種,精心種植,因此產量較高。但玉米新鮮摘下來後,還得脫葉晾曬,最後還要去芯脫料。玉米棒晾曬要折去一成多的水份,去芯又要折去一到兩成。”

    “這三分地能摘一千一百餘個棒子,最終大概能得到八百來斤幹玉米粒。”

    李治一聽能得八百來斤幹玉米粒,非常激動。幹玉米粒啊,那就是純糧食了。他起身走到那片玉米苗前,伸手就瓣下一個老玉米。

    剝去外殼,然後從摳下一粒飽滿的玉米,看著這粒黃澄澄的玉米粒,李治甚至激動的流下了眼淚。

    “李卿,你是大唐的功臣,是天下的大功臣,你抬起頭來。”李治看著低著頭的李逍笑道。

    李逍緩緩抬頭,目光先是落在皇帝的靴子上,然後是他那明黃的袍子上,最後一點點上升。

    當李逍目光終於和皇帝的目光相對時,他不由的驚了。

    這,這不是常來蹭飯吃的老王嗎?

    怎麼可能?

    李治看到李逍那震驚的目光,心裡極為得意。本來他還想跟李逍繼續玩下去呢,但今天他忍不住把自己的真實身份告訴他了。李逍是個大功臣,他沒必要還一直在他面前隱藏身份。

    “怎麼樣,是不是很驚訝?”

    李逍心裡十萬隻草泥馬正在奔過,轟隆隆!
mk2258 發表於 2018-6-29 20:51





    李治得意之下,還把剛摳下來的玉米粒直接扔進了嘴里當松子似的嚼了起來,驚的旁邊的宦官面無人色。

    這可是還沒有試吃過的玉米啊,萬一這玉米有毒可咋辦。

    皇帝對著內侍擺了擺手,“無妨,這玉米其實朕都吃了好幾次了,前幾天還在李卿的府上吃過一次呢。”一邊說,他一邊笑著著額頭冒汗的李逍,還對內侍以及李績等幾位宰相介紹起玉米的吃法來。

    “朕跟你們說啊,李卿可是烹飪高手,這祥瑞玉米啊,到了李卿的手裡啊,可是吃法多變,十樣多樣還不帶重複。這還沒完全長老的時候,可以燉湯喝,也可以直接蒸煮著吃,朕就喜歡吃蒸的。”

    “新摘下來的嫩玉米,但不要太嫩也不要太老,直接放鍋裡蒸,蒸胡之後就那樣拿在手裡,咬一口就十多粒玉米在嘴,軟糯鮮甜,甚至連那玉米棒芯都可以嚼碎了吃掉。”

    “也可以把這還嫩的玉米粒脫下來炒菜,香、甜,口味極佳。”

    ·······

    李逍看著李治得意洋洋的跟百官臣僚們吹噓玉米的十八種吃法,說的唾沫橫飛的樣子,心裡的那十萬匹草泥馬再次呼嘯而過。

    這個該死的老王,不,是皇帝小兒,把老子戲弄了這麼久。不時來到他家混吃混喝,原來居然深藏不漏,竟然是當今天子。難怪他幾次朝會時,聽著上面那龍袍皇帝的聲音有點耳熟呢,當時只是完全沒有想到那裡去。

    扮豬吃虎啊。

    李逍目光移向太傅李績,心想老元帥你也不厚道啊,我家的飯菜你可沒少吃,甚至我還孝敬了你我李家莊最新研究出來的香水、香皂這些,藥酒送了一瓶又一瓶的,你老就這麼對我啊。

    李績臉皮很厚,對李逍責問的目光,只是撇了撇嘴,露出老頑童般的笑容。

    李治還在那裡說著玉米粒能弄成爆米花,放熱鍋裡炒,玉米粒最後便會膨脹爆裂開來·······

    “陛下。”

    御史大夫宇文節都有些聽不下去了,你堂堂一國之君,當著百官的面老說這個好吃那個好吃,哪有點明君的樣子啊。

    李績也咳嗽了兩聲。

    這下李治終於從得意興奮中回過神來,這裡可不僅只有李三呢。

    “嗯嗯,朕是要告訴諸位臣工,玉米此物,朕和李逍早就試吃過許多次了。”李治伸手讓李逍走到他面前去,“李卿,你跟大家談談玉米儲藏的問題。”

    李逍無奈走過去,結果比他也沒大幾歲的皇帝卻非要拉著他的臂膀,還一手撫著他的背,簡直跟長輩對小輩一樣。

    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回陛下,玉米種胚大,易發熱,吸濕性較強。因此在貯藏時穩定性要差點,易發熱發霉,這方面不如粟、黍。不過比起麥、稻來,卻也不差。 ”

    “那要如何貯藏呢?”李績望著李逍問。

    玉米的產量大家已經都親眼看到了,而皇帝也說經過他試吃,證明玉米不但可食用,而且還很好吃,不比麥稻差。現在關鍵之處還是在於是否易貯藏,要知道在唐人的主食之中,可不久是麥稻粟黍這些,還有大豆、高粱以及芋頭。

    芋頭也是一種主食,而且產量還不低,在江南道嶺南道可就有許多俚越人主種芋頭,並以芋頭為主食,但芋頭有一個缺點也是十分明顯,那就是不易貯藏。

    如果玉米也跟芋頭一樣,那雖有許多不比麥稻差的優點,但不能很好貯藏就將大大限制這種作物的推廣種植。

    “玉米貯藏主要以穗藏法和粒藏法,所謂穗藏法自然就是不用脫粒,把整穗貯藏存放。”

    說起這個,李逍自然是專家,哪怕他其實也只是個二把刀,但這裡再沒有比他更專業的人了。

    好歹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麼?

    到大東北去旅遊,那裡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農民家裡存放的玉米棒子。

    “穗藏法又以堆藏法為主,玉米採下來後去掉苞葉,然後放入能夠通風的倉庫裡,這樣風乾一年去除水份後,等第二年時再脫粒,甚至等到要吃的時候再脫也可以。”

    “還有一種掛藏法,先把玉米的苞葉撕開,然後編織成辮狀,用繩子連接懸掛起來,只要保持良好的通風,避免被雨淋到就行。 ”

    “就這麼簡單?”李績忍不住問,他家以前可是河南數一數二的大地主,家有良田千頃,僮僕數千。雖然他年紀輕輕就混社會,但對農事還是熟悉一些的。按李逍所說的,這穗藏法其實也挺簡單啊,把棒子摘下來,去除苞葉,要么直接堆起來風乾,要么直接掛起來風乾,不淋雨加通風就行了,多簡單啊,甚至比起麥稻粟還好收穫,還好儲藏啊。

    畢竟粟麥稻還得收割呢,還要脫粒,粟麥稻的脫粒可比玉米難多了,費時費力,還得搶天時,不能雨淋不能等,要不就易發熱發霉壞掉。

    可這玉米多簡單啊,一個好幾兩重,手一瓣就下來了,背回家除去苞葉差不多就完事了。

    “對,穗藏法就是這麼簡單。”李逍點頭。

    玉米不脫粒貯藏其實也是有好處的,沒脫粒那麼孔隙就大,空氣流通性也好,貯藏堆裡的溫度和濕氣就容易隨著空氣散發出去。

    有時天氣不好,來不及及時晾曬乾燥,就只有通過堆穗堆放過冬,這樣才能把玉米粒裡的水份降到安全的標準範圍內,等到合適的時間,再進行脫粒貯藏。

    整穗的玉米,穗粒緊密,玉米粒在穗軸上排列緊密,皮層光亮、果皮堅硬,更有利於貯藏,還能防蟲、防黴。

    甚至穗藏法的玉米,還能繼續保持營養成份向玉米粒內輸送,能增加玉米粒的飽滿程度,促走籽粒後熟。

    “穗藏法比較適合天氣乾燥的地方,比如關隴地區。但缺點也是有的,比較佔地方。”

    李績一揮手,“這算什麼缺點,小問題。可以按你的方法,百姓收穫後,可以先穗藏乾燥,然後再脫粒。官府徵收乾燥後的玉米粒,不就行了?這樣,玉米粒入倉,既方便徵收,也便於糧倉貯藏了。”

    “太傅明見。不過若是南方地區種植玉米的話,那邊天氣濕熱,穗藏法就不如粒藏法了。”

    南方地區天氣熱,所以直接把玉米先晾曬乾,然後脫粒,就可以存進倉中了。男方溫度高,大太陽下曬乾玉米還是很快的。

    “不過南方地區貯藏玉米的話,得防受潮。”

    “那貯藏的好,能貯藏多久呢?”宇文節問,這也是個關鍵問題。最易儲藏的粟、黍,可是能夠存上十年的。朝廷的很多轉運大糧倉,就是直接挖在地下,在地下糧窖裡存放,只要不打開,存上十年沒有問題。

    “玉米貯藏關鍵是能夠渡過第一個冬天,只要過了第一個冬,或者說是第二年的在夏天,那麼起碼能存三年以上,甚至在管理得當的糧倉之中,存五六年也是沒問題的。只不過,時間久了,肯定也就陳了,不論是口感還是營養都要差些的。”

    宇文節瞪大著眼睛,激動的鬍子都亂抖了。

    “五六年,你確定?”

    “五六年當然是沒問題的,就算普通農戶家裡,也能存個兩三年的。”李逍對這個還是很自信的,人家東北百姓,把玉米就掛在屋頂下,都能掛個兩三年。

    “別說五六年,能存個三年就足夠了。”來濟也忍不住驚嘆。除了粟黍比較容易儲藏,麥稻可是較難儲藏的,極易霉變。而玉米居然比麥稻還易儲藏,這怎麼不令人激動呢。

    如此易儲,就表示玉米有更高的種植價值。

    幾位宰相一個個都興奮的滿面通紅了,老相國宇文節甚至激動的跪地高呼上天垂青,高祖太宗保佑。

    “陛下,此等祥瑞玉米,一定要多種,全面推廣,種越多越好。”

    司農卿劉祥道甚至向皇帝進言,玉米各方面都遠超粟黍,不論是產量還是耐旱、易儲各方面,朝廷完全可以在北方全面推廣種植玉米,尤其是在過去沒有灌溉條件不適合種麥的山區推廣。

    這樣一來,可以大大增加糧食的種植面積,以及糧食的產量。哪怕是僅把原來春粟改種玉米,一畝就算只增加一石產量,那麼光是一個關隴地區,增加的糧食產量都極為驚人。

    戶部尚書也立即算了一筆賬,如果真的把粟改成玉米,那麼僅是這筆糧食增產的量,就足以滿足關隴所需了,以後長安就不再需要由關東地區再運糧入京了。

    做為帝都所在的關中地區,漢以後就再不能自給自足了。尤其是大唐帝國疆域廣闊,而關隴周邊又多敵人,吐蕃、吐谷渾、突厥,甚至是西南的羌、獠等蠻子眾多,大唐在關隴可是屯駐了二百多個軍府,更別說長安城還長期保持著好幾萬的番上和禁衛軍。

    更兼龐大的宮廷人員和官僚貴族等,每年西北邊軍、京師長安的糧食缺口都很大,都需仰仗關東輸運糧食。而糧食運輸是極其耗費的,尤其是從關東運進關中,在陝州有一段路,甚至根本無法通船運,只能陸上轉運。

    一年從關東地區轉運兩百多萬石的漕糧,朝廷付出的成本其實是個無底洞。更別提,還有同樣龐大數字的民間商人運進關的糧食。

    李績也向皇帝道,“玉米擁有如此多的優處,那麼河中、隴西、朔方,甚至是西州,完全可以實行軍屯,利用玉米就地解決軍糧問題,不必大費周章的從長安運送過去。”

    一群宰相們興奮的發瘋,百官們跟著狂喜,李治則早就笑的合不攏嘴了。
mk2258 發表於 2018-6-29 20:52
第245章就這樣把你征服





    如此祥瑞,豈不是說上天也滿意他這個天子?

    大唐對祥瑞很看重,朝廷有禮部郎中、員外郎掌圖書、祥瑞。甚至對於祥瑞也有詳細的分類,有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端、雜端等幾大類數以百種祥瑞。

    其中最頂級的為嘉瑞,又稱為五靈,分別為麒麟、鳳凰、神龜、龍、白虎。

    李治今天特別高興,一激動,就下旨把玉米列為嘉瑞,合麒麟鳳凰等五靈並列,以後嘉瑞就有六靈了。

    本來在各種祥瑞中,除五靈外,景星、慶雲等神奇自然天象為大瑞,如五星連珠,日月合璧,河出馬圖,洛出龜書,海不揚波等。

    各種稀奇動物為上瑞,白狼白鹿赤兔等。

    飛禽類的一般列為中端,比如蒼鳥白燕這些。

    而植物類的向來是排在下端的,嘉禾、芝草、木連理這些。

    一指多穗的谷、稻、麥稱為瑞,一般以九穗以上為瑞,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成王之時有三苗貫三桑而生,同為一穗,大幾盈車,長幾充箱,這都被認為是太平瑞應。

    李治認為,玉米可不是什麼嘉禾、靈芝能比的。一般的嘉禾也就是一個吉祥徵兆,但玉米可卻是關乎天下民生,能夠大大提升大唐國力的寶貝。這樣的寶貝,有極其重要的實用性,因此必須得提升等級,直接提升到與麒麟、龍龜等一樣的靈級。

    繼位五年,好不容易擺脫了元老們的控制,李治更迫切的需要得到一份上天的嘉獎,讓天下百姓都明白他的合法性。

    祥瑞這東西,其實大家都明白,不過是統治需要而已。

    管他是景星慶雲,還是神奇的飛禽走獸,都算不得什麼,現在皇帝說要把玉米列為六靈之一,百官自然樂的拍拍馬屁。

    於是乎,禮部郎中便鄭重的接過聖旨,為嘉瑞新添第六靈。

    “玉米監藍田縣男李逍獻玉米、曲轅犁有功,朕要重賞!”

    前段時間,李治懷疑李逍跟長孫無忌在搞什麼陰謀,讓百騎司查了許久,最後百騎司上奏的結果卻讓人意外,李逍並沒有什麼陰謀,而是勸說長孫無忌等元老們致仕歸鄉。

    這是個讓人意外的結果,卻也讓皇帝對李逍的那點猜忌散去。

    現在皇帝便以嘉瑞玉米和曲轅犁的功勞,要賞賜李逍。

    “進藍田縣開國子爵,賜實食封五十戶,通前共食實封百戶,賞田千畝,金銀瓶各一對,彩絹千段。”

    開國子爵,正五品上,食邑五百戶,永業田八百畝,可置媵三人。

    擁有五品的官爵,李逍的妻子還能獲封縣君封號,跟丈夫一樣享受五品的品秩,雖然這只是一個榮譽頭銜,並沒有什麼實際的俸祿、永業田之類的經濟好處,但哪個女人不想呢。

    一眾百官臣工,聽著皇帝御口欽封李逍子爵,無不艷羨。

    多年輕啊,才二十一,剛成丁的年紀呢,李逍卻已經是服緋衣佩銀魚了,五品的朝散大夫階,又得開國縣子爵位,還是真封一百戶。

    不過羨慕歸羨慕,但沒有人反對。

    畢竟玉米是如此神奇的好東西,用玉米換個開國子算不得什麼,再說李逍的爵位裡還有一份曲轅犁的功勞,官員們也幾乎都是地主,身為京官,他們哪裡還不知道曲轅犁的先進呢,如今朝廷早就明令各地方官府全面推廣曲轅犁這種先進的犁具了。

    初唐之時封爵倒是不難,但真封難得。

    基本上,軍功最易得爵,而就算文官,只要能得三品實職,基本上也會授爵,特別是若能入中樞為相,那必然授爵。

    不過封爵容易,但一般都是虛封的多。

    按制,每個爵位都有食邑,比如親王為正一品,食邑萬戶,開國男為從五品上,食邑三百戶,並給世襲永業田,親王一萬畝,開國男五百畝。

    不過實際上,是不可能有這麼大方的。食邑基本上都是虛的,唯有特加食實封這幾個字才是真封,而且一般真封也較少,如長孫無忌這樣的重臣,歷經三朝,也不過真封一千餘戶。

    能夠真封五十、一百戶的,那都得是天大的功勞了。畢竟真封那是實打打的好處,享受朝廷劃給的封戶的租稅收益,那一百戶百姓本該繳給朝廷的租稅,轉交給封君,封君只需拿出三分之一來給朝廷就行了。

    一戶食邑,最少有三丁,這好處很實惠。正因為真封要把朝廷的課戶轉給封君,因此朝廷是不會輕易給真封的。

    夏風陣陣,吹動墨綠色的玉米葉子,沙沙做響。

    李逍跪謝皇恩。

    對於得封開國爵和加了五十戶真封,加一千畝地,李逍高興是很高興的,但說對李治感激則倒沒多少,做為一個後世人,他不如這個時代的人,天生缺少那種對皇權的敬畏。

    李逍對天都不敬畏,更別說對天子了。他敬畏的只是自己內心深處的一套處世規則,李逍信的是仁孝禮義信。

    特別做為一個穿越者來說,李逍甚至早知道李治的一生,知道他的結局,甚至知道這個大唐帝國的未來,知道了這些,對他也就少了許多的威嚴。

    李治賜爵賞地,或許別人會感恩戴德,但李逍只覺得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他拿出了這麼珍貴的東西,換回這些只是合理的交換而已,甚至李治還賺的更多。

    “收玉米!”李治高興的看到李逍向他跪拜謝恩,他覺得自己收服了李逍,一個奇才,心裡一股征服感油然而生,這股感覺從腳底直升頭頂,讓人心醉神迷,這種感覺,就如那天他在金殿之上,聽到長孫無忌乞老歸鄉一樣。

    皇帝帶頭走進玉米地裡,身後跟著提著柳筐的李逍,皇帝指定要李逍做他的助手。

    皇帝就跟個興奮的猴子似的,見一個棒子就瓣一個,一口氣就瓣完了一行,然後氣也不歇一口,又開始瓣第二行。

    等李治瓣的滿頭大汗,面色潮紅,把李逍手裡的那個柳筐都裝滿了,還想再瓣第三行時,才發現那三分來地的玉米,已經被百官們給瓣光了。

    要不是看皇帝那麼興奮,才特意留了兩行給他,要不,早瓣完了。

    李治有點意猶未盡,但看了眼地頭上一筐筐滿滿的玉米棒,又不由的露出了滿口白牙,笑容滿面。
mk2258 發表於 2018-6-29 20:52





    北苑三分地,足收了二千五百八十九個玉米棒子,按李逍的初步估算起碼能收穫八百斤的干玉米粒。

    看著那一筐筐的玉米棒子,那裡面也有皇帝自己剛摘下來的一柳筐。

    “這些玉米馬上拿去曬乾,然後脫粒做種。”皇帝此時還牽著李逍的手,笑呵呵的問這位臣子,“李卿,今夏還能再種一季嗎?”

    “可以。 ”

    李逍回答很簡潔,他很想甩開皇帝的手,兩個大男人拉拉扯扯的像什麼樣子,尤其是李逍身上還穿著粉紅色的官袍,這更有搞基之嫌疑了。

    天氣還這麼熱,據說唐朝的氣溫比後世要搞出一兩度的樣子,大熱的天,還得穿件長袍,這讓李逍很不舒服。若不是怕有御史彈劾,他甚至都想發明幾件短袖背心和七分褲來穿。

    “那這些玉米抓緊晾曬脫粒,趕緊播種。”

    “陛下,今春播種的試驗田玉米,總共不到四千株,預計可收穫不到八千棒玉米。今春七個玉米種種出了將近一畝地,因此把現在收穫的所有玉米都再搶種下去,也頂多能種一千一二百畝。”李逍提醒皇帝。

    “能種一千一二百畝?很好,足夠了。”皇帝對這個數字很滿意,七個玉米棒子轉眼就變成了近八千個,這一翻就是一千多倍啊。這近八千個玉米棒子種下去就是一千多畝,那等收穫後,那明年春天,就能在全天下推廣種植了。

    “李卿啊,長安四十八萬軍民糧食耗費巨大,尤其是如今西北邊境不寧,吐谷渾叛亂無常,西域諸國也是在突厥人和吐蕃人的挑動下,時時劫掠商道,朝廷早有意要用兵西北,掃蕩西域,恢復漢時西域舊疆,奈何糧食供應艱難啊。若是玉米能夠全面推廣,僅在關中河隴之地,就能大大增產,到時不但京師不再需要仰仗關東糧食漕運入京,甚至邊軍也能夠靠軍屯民屯就地解決糧食需求啊。”

    皇帝拍了拍李逍的背,“李卿身為玉米監正,負有重要使命啊。”

    下層經濟基礎,決定上層經濟建築的高度。

    大唐已曆三代,雖說府兵所向無敵,關中長安越來越繁華,但大唐到如今,也依然到達了一個瓶頸口。

    在西北,大唐雖有關中平原之肥沃,又在擊敗突厥後收復了河套平肥,佔據了河西走廊,可卻難以再向前推進,雖在太宗之時就已經兵入西域,平滅高昌國設立西州,但此時大唐在西北的疆域,別說恢復漢時廣闊,甚至連隋朝時的全盛之時都沒達到。

    畢竟隋朝還曾滅掉吐谷渾,進軍西域,設立了西海、且末等四郡。

    論理說,大唐絕不可能比隋朝還不如的,但實際上唐軍卻難以繼續向外擴張,對叛服不常的吐谷渾,甚至都沒有直接吞併,而是每次出兵後就又冊立吐谷渾一位新汗。

    這些關鍵之處,還是在於軍隊難以在青海、西域等地長期立足,經歷隋末戰亂之後,隴右河西之地人口稀少,更別說青海西域之地了。

    大軍要長期駐紮,就需要糧食,而若從關中運過去,不但遙遠,而且本身關中糧食就不能自給,還得靠從關東運來,這就導致大唐在隴右河西等地駐軍的規模無法太大,甚至不能對西域、青海等地大規模用兵。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這就好比歷來各王朝擊滅草原游牧汗國之後,卻無法真正佔領草原一樣,那裡不是農業區,草原游牧區無法種植糧食,也就無法適應中原農耕文明的那一套。

    不能駐城屯軍,不能屯田移民,自然也就無法真正佔領。

    隴右河西等地倒是可以屯田移民,但那邊未經開發,人煙稀少,地雖多,但人少水利不興,糧食產出有限,養不了太多軍隊。

    雖然說貞觀三四年的時候,天下無災,連年大豐,鬥粟只直三四錢的低價,這雖是事實,可實際上還有一個事實,就是天下各地糧食雖然豐收,但如果要調運糧食,卻非常麻煩。

    尤其是到了唐代時,糧食最大的產區集中在河南河北這兩地,另外江淮的稻產區也開始成為重要糧倉,反倒是做為帝國重心所在的關隴,已經不能夠自給。

    蜀中雖也是重要糧產區,但蜀道艱難,就算糧食多,也難以出蜀。

    自立國之初,關中糧食不足的問題就困擾著皇帝和宰臣們。其實自漢以後,魏晉都將都城移到了關東,西魏又立都關中長安,關隴集團所建立的幾個王朝又都以關隴為中心,這導致了京畿之地糧食供應的難題。

    當年楊廣繼位之後,也是有感於此,便在洛陽營造新都,開挖南北運河,打造長安洛陽東西兩京製,讓帝國重心東移,加強南北控制的同時,也利用大運河解決糧食糟運問題。

    李治也在營造東都洛陽,但帝國如今的重心依然還是長安,而且隨著吐蕃的興起,讓帝國西面的安全局勢遭到嚴重挑戰,一面是帝國在關隴大量設立軍府,屯駐府兵,一面又是西北邊疆局勢不穩,需常常駐兵用兵,更加劇了糧食的供應問題。

    現在有了玉米這樣的高產作物,李治巴不得馬上就用玉米全面取代關隴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粟。

    關中種的最多的是粟、然後才是麥,甚至有五粟三麥,稻黍各一分的說法,粟的種植面積極廣,可產量卻一直很低,偏偏關隴地區乾旱少雨,許多地方只能種粟黍,而無法種植更需要水的麥稻。

    “既然玉米試種已經成功,臣以為今夏收穫的八千顆玉米可全部種於北苑。北苑田地肥沃,灌溉方便,不懼天旱,能最大保證玉米的產量。”司農卿劉祥道向皇帝建議,現在種子寶貴,既然試驗成功了,那就沒必要再如先前一樣,到處試種,甚至種到那沙苑的鹽鹼地去,那是浪費。

    八千顆玉米棒全都種到北苑,到時能保證最大產量,等秋收後,那時的種子能種上十萬畝啊。多收一個棒子,明年就多出千粒種。

    “李卿,你以為如何?”李治現在很寶貝李逍,他覺得李逍就是上天派給他的福星,是上天賜給他的寶貝,是如玉米一樣的祥瑞。

    要不然,李逍一介平民,如何能夠獻出平遼策,又如何能說動長孫無忌這群元老們交權,更別說現在又獻玉米和曲轅犁了。

    “李卿,你似乎還未有表字?”李治突然問。

    古人成年之後,都會取表字。一般都是師長所取,古人自稱名,或長輩稱其名,表字則是同輩稱呼。

    男子二十歲加冠,舉行成人禮儀式,男子把蓄留的長發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

    男人二十冠而字,加冠后由長輩賜以字,就謂之成人了。

    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

    “回陛下,臣還未有表字。”李逍如實答道,以前的李三郎十六歲離家時還是未加冠所以也沒表字,後來在外遊蕩,二十歲那時又剛好參加了江南的農民起義,整天跟官軍玩捉迷藏呢,哪裡來的及搞什麼加冠儀式,更沒有長輩賜字。

    回到關中後,這事他也沒怎麼在意。

    今天皇帝提起,他才突然發現,自然確實連個表字都沒有呢。

    “人怎能無字呢,字是德行的體現,李卿啊,不如朕為你賜一個表字,如何?”李治笑瞇瞇的道。

    李逍總覺得皇帝這笑容有點壞,似乎不懷好意。

    可皇帝要賜表字,那是一種榮譽,別人求之還不得呢。雖然李治的年紀不比李逍大幾歲,但人家是君。

    天地君親師,君可是僅在天地之後,還排在父親和老師之上的。

    “請陛下賜字!”

    一般來說,字跟名是有關聯的。

    屈平,字原。曹操,字孟德。梁啟超,字卓如。楊過,字改之。

    平和原,意思相同,這是並列式。有過就改,字和名意思相反,這是矛盾式的。

    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話裡,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作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

    還有延伸式的,比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白意的延伸。還有輔助式的,比如鄭樵,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字和名那都是有關聯的,但皇帝比李逍賜的表字,卻很有意思。

    “朕賜卿表字祥瑞!”

    李逍心想著祥瑞跟逍字有半個通寶的關係嗎?李逍李祥瑞,你他娘的怎麼不直接給我取個表字叫大寶貝呢?
mk2258 發表於 2018-6-29 20:52
第247章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祥瑞啊,告訴你一個好消息,薛仁貴已經率兵攻入百濟的武珍州,殺敵三千,俘虜五千餘。”

    太傅李績坐在李逍的辦公室裡,喝著金銀花茶慢悠悠的說出一個好消息。

    “英公,這武珍州在哪啊?”李逍對於百濟一無所知,只知道這是佔據三韓半島的西南部的一個小小藩國,以前也叫馬韓。後來扶餘人南下,在這裡建立起了百濟國,國君也姓扶餘。

    因為百濟和高句麗都是扶餘國的王子所建立的,因此百濟雖然過去跟高句麗打打和和幾百年,但如今,百濟卻還是跟高句麗勾結一起,共同對抗天朝上國大唐。

    本來百濟也是對大唐納貢的,可當大唐要百濟出兵配合大唐進攻高句麗的時候,他們卻又不聽王命了。

    於是乎,本來就採納了李逍平遼策準備先滅百濟再攻高句麗的大唐皇帝,正好就找到了出兵理由,皇帝李治頭號心腹打手薛仁貴大兄弟,立馬就帶著幾萬人馬坐著船跑百濟去了。

    到達百濟前,還先把百濟西南海上的耽羅國給先滅了。耽羅國無辜躺槍,沒招誰也沒惹誰,結果被百濟牽連,引來滅國之禍。

    “這武珍州啊,算是百濟西南沿海大城了。”

    李逍翹著二郎腿,很不屑的道,“百濟也不過我大唐一個州那麼大,他下面的一個州,頂多也就我大唐一個縣那麼大了,還能是多大城。”

    李績聽了也不由哈哈大笑。

    “你別瞧不起人家百濟嘛,人家百濟這塊地方雖說不大,可想當初在馬韓之時,也是有五十四國的。”

    “五十四國?五十四個村吧? ”李逍再次毒舌。小小一個百濟,以前居然還有五十四國,這讓李逍不由的更不屑了,甚至讓他想到了日本戰國。到不動就國戰,其實就是村跟村的持械鬥毆嘛。

    李績倒還是挺公正的,說想我們華夏,在先秦的夏商周時代,那也是邦國眾多的。尤其是在周以前,多是邦國聯盟,大大小小的國也是數之不盡的。只是後來西周分封諸侯,再後來春秋戰國,天下一統,從此之後,我華夏才沒那麼紛紛雜雜而已。

    這其實算是一種社會進程,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是如此。

    只能說,百濟那塊地方,發展的比較落後一些。我們中原都早就進入中央集權時代了,他們卻還處在我們的先秦時代。

    後來馬韓被南下的扶餘人影響,也算是一統,當年的五韓五十四國,到現在則成了百濟的一百四十七個郡縣。

    武珍州,就是在百濟的西南沿海,後世那是光州地區。此時管轄著未冬夫里縣、伏龍縣、屈支縣三個縣。

    薛仁貴他們也不是沒有遇到抵抗,百濟人在唐軍佔領耽羅不久,其實就發現了這一支自海上而來的軍隊。

    薛仁貴的四萬海軍,走的是沿海岸路線,自登州出發,沿渤海灣廟島君島先到遼東半島南,然後再沿海岸向東,最後到達鴨綠江口,再折向南,沿高句麗西海岸航行,最後進入百濟海岸。

    高句麗沿岸和百濟沿岸的人一日三驚,嚇的要死,總以為唐軍水師隨時要登陸,結果薛仁貴這支大軍在海上飄了幾個月,最後卻一路到了耽羅去了。

    當時百濟人還以為唐軍去日本了呢,聽說日本天皇對唐使者不敬過,惹得大唐皇帝不滿。

    正當他們鬆口氣,結果就傳來唐軍攻滅了耽羅國。這下把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嚇的不輕,連忙召集貴族集結兵馬,但貴族們還沒有完成集結,薛仁貴卻已經率軍登陸百濟,大軍直攻武珍州。

    僅三天時間,薛仁貴就攻下此城。

    “薛公勇猛!”李逍讚歎。

    李績道,“如今百濟王是前任國王扶餘璋的長子扶餘義慈,這小子很聰明,年輕時曾經隨使團來我大唐朝貢過,不過當時隱藏了身份,扮做一普通官員。這小子可是偷學了我大唐不少東西,繼位之後模仿我大唐實行改革,強化王權,加強集權,建立了自己的王城軍,特別是他繼位後不再與高句麗交戰,轉而聯合被我大唐削弱的高句麗調頭對付新羅。”

    扶餘義慈的戰略不能說是錯的,高句麗跟隋唐打了幾十年,強悍的東北虎實力大大削弱,這時扶餘義慈便聯合高句麗打新羅。

    他甚至親自率領自己組建的王城軍,聯合貴族軍隊,攻入新羅,連搶了十幾座城池,在國內威望大增。

    “薛仁貴雖然出其不意的攻下了耽羅和武珍州,但現在扶餘義慈的反應也很快,他沒有馬上來奪武珍州,反而是第一時間派出大軍阻住了武珍州北上和東進的幾處要隘山口。”

    武珍州所處之地,多山。雖然武珍州處於一個平原上,但那頂多算是一個不大的丘陵平原,諸山環繞,通往北面和東面大平原,都是險隘山口,而今這些要道都被扶餘義璋被兵堵住了。

    '這麼說,新羅人不能馬上跟薛將軍會師了?'

    李績搖頭,“只能從海上來,但海上不方便,尤其是糧草、器械的補給運輸會比較麻煩。”

    按原來的計劃,薛仁貴這支水師在百濟南登陸,打高句麗和百濟一個措手不及,在那裡登陸後,穩紮穩打,步步蠶食。以戰養戰,就地補給,同時還要依靠新羅人協同配合,讓新羅人提供一些糧草器械。

    而現在扶餘義慈卻把路給提前堵住了。

    “薛將軍有四萬大軍,只怕百濟人攔不住吧?”

    李績笑道,“攔是肯定攔不住的,只是我們也不能輕易損傷兵馬。畢竟這四萬兵馬好不容易從海上過去的,損失一個可都補充不易。再說,我們真正的對手可是高句麗人,目標是平壤,可不想在百濟浪費太多力量。”

    “那英公此來不會只是告訴我這些吧?我一個種玉米的,又不是兵部官吏。”李逍道。

    李績倒也沒再繞彎子,“我是想從你這裡借點玉米種子,然後再從玉米監借點懂的種玉米的農夫,送他們去武珍州。”

    “英公是打算讓薛將軍在百濟屯田?”

    四萬東征水師,一人就算一月消耗一石糧,一年就得十二石,還不算戰馬馱騾的口糧,一匹戰馬可是起碼五倍士兵口糧消耗。水師起碼也有幾千戰馬,幾千馱騾的。

    這樣算下來,這四萬兵馬,一年軍糧可得七八十萬石之巨。若說從中原海運過去,確實相當艱難,畢竟跑一趟就得兩三個月之久,更別說運那麼多糧得多少船了。

    如果能夠就地軍屯,倒是能夠解決糧食的問題。

    “武珍州山多田少,如果屯田,以熟田種植水稻,再在山地種植玉米,那麼就能大大增加軍屯收穫。”李績說道。

    “沒問題,我可以調拔人手和玉米種子還有一些曲轅犁及工匠們,讓他們隨船去百濟支援薛將軍屯田。”李逍倒沒小氣。

    李績笑著道,“你就沒想過要親自去一趟嗎?”

    “還是別人,我這人啊,最不愛的就是冒險,我喜歡舒適的生活。去一趟百濟多不容易啊,光是在海上就得飄上兩三個月,受不得這風浪顛簸,更別說這夏季多風暴,萬一遼海上龍王興風做浪,我可不想去餵魚,更不想到龍王的水晶宮去做客。”

    “呆在長安多好啊,這天下之大,可是再沒有一處有長安這般繁華啊。長安四十八萬人口呢,百濟一國,也不比這多多少人。”

    李績無奈搖搖頭,李逍這人哪都好,就是太懶散了。

    李逍嘿嘿兩聲,“不過英公,我雖不願往,但倒想安排點人搭下你們的順風,跟著一起去。”

    “你的捕奴隊?”李績哼了一聲。

    “這你也知道啊?”

    “你以為你的那點事情誰都不知道啊?長安雖有四十八萬軍民,但哪裡不處於朝廷的監視之下呢。你讓趙持滿整天招募閒人惡漢,又是招募懂航船的船長、水手,早就引起朝廷的注意了,幸好你也就是想去百濟混水摸魚下,要是有其它想法,你早就被扔進大理寺天牢裡了。”

    “我又怎麼可能有其它什麼想法呢,不過是響應朝廷嘛,我組織人手去百濟捕奴,那也是為朝廷出一份力啊。你想想,我這船隊出發,肯定要裝滿布匹、糧食去的,到了百濟,這些錢帛糧食肯定是先送到軍營,然後換取將士們的戰利品啊,公平買賣,還順帶著為將士們提供了點軍糧布匹,多好?”

    “你不是去捕奴嘛,怎麼又成做生意了?”

    “捕奴做生意兩不識嘛。”李逍攤攤手,“反正都是順帶,總不能空船去啊。”

    “你小子膽是真的大,什麼錢都敢撈 ”

    “賺錢是小,為國分憂是大。”李逍呵呵的說道。跟軍隊做生意是決不會虧本的,畢竟東征軍在外,戰利品不會少,但他們手裡有戰利品也不是那麼好變現的,離中原那麼遠,李逍派人拿錢糧換他們的戰利品,那就是沒有中間商賺他的差價,這是一手交易,能利潤最大化啊。
mk2258 發表於 2018-6-29 20:52
第248章 开中商屯





    撈錢嘛,其實誰都喜歡。

    連堂堂英國公、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傅、中書令李績,都一樣的喜歡撈錢。

    “陛下已經下旨在武珍州設立武珍都督府,以薛仁貴為武珍都督府都督,掌統諸蕃,撫慰、征討、敘功、罰功,總判府事。”

    這個權力很大。

    不過李逍聽出了一些話外之音,“朝廷準備設州立縣,殖民屯駐嗎?”

    “當然。”

    李績的話裡很是霸道,對於百濟的處置,朝廷裡其實一直是有兩派聲音的。一派認為,百濟畢竟遙遠,在海之東。此次出兵百濟,目標是高句麗。因此對於百濟,應當以征服為主,擒其君王入長安,然後冊立一個新的百濟王,朝廷在百濟設一個大都督府,派將領率兵鎮守。

    這其實是一種羈糜制度,就是朝廷雖然在那裡征服,然後駐軍,但實際上統治的依然是百濟之民,而且是委任百濟原來的那些酋長首領們為州縣長官。

    羈,馬絡頭也;縻,牛靷也,實際就是籠絡控制。承認當地土著貴族,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實際就相當於自治。

    所謂“羈縻”,就是一方面要“羈”,用軍事手段和政治壓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經濟和物質的利益給予撫慰。

    這種制度,其實也是朝廷的一種無奈手段,主要還是鞭長莫及,難以有強力控制。但這種制度也有其好處,因為漢族統治階級可以緩慢地伸展勢力,安置州縣,逼迫各族逐步後退。反之,例如南朝梁末,梁統治者退出雲南,州縣全為豪酋佔據。

    但是朝廷里以李績為首的不少大臣則堅決反對這種策略,他們認為應當直接設州置縣,派出朝廷官吏上任,一邊駐軍,一邊移民,要直接把這些蕃人直接納入朝廷統治之下。

    就如同大唐立國之初對於嶺南的政策一樣,嶺南之前多由漢人豪強和俚人酋長佔據,大唐立國,他們上表稱臣依附,但實際上卻依然是一方土豪,國中之國。此後朝廷加強控制,引發了嶺南豪強們的叛亂,但朝廷沒有絲毫姑息,幾場平亂戰爭打下來,最終朝廷還是成功的奪回了統治權。

    雖說嶺南,尤其是嶺南西部的控制力還不算強,但起碼這是進步。

    李績認為對百濟,也應當用這種政策。

    一面設立都督府,屯駐兵馬鎮守,同時設州置縣,派遣官吏前往,再陸續移民過去,對於百濟的豪強酋長們,則以打擊為主,對百濟百姓,則編戶齊民,納入朝廷的戶籍,授田均地,讓他們成為課戶。

    李逍也是讚成這種策略的,比如雲南,在南朝梁末時退出,到如今,雲南都一直是被那些豪強佔據,並沒有如嶺南一樣成為大唐的疆域,甚至到了中唐之時,雲南還崛起了一個強大的地方勢力南詔國,這個南詔後來到了宋時又成了大理。

    幾百年間一直未能納入中原統治,若非如此,只怕經過唐宋努力,早就把帝國的西南疆域推進到更西南的地方去了。

    “武辰都督府現在的地肯定很便宜了。”李逍摸著下巴道,成年的男子要加冠,成年的男子也得蓄鬍鬚,否則別人會說你不爺們。李逍現在整天穿著緋色官袍已經夠娘了,因此他如今也是蓄起了鬍鬚,精心修剪過後,倒也更添了幾分威武。

    “肯定便宜,怎麼,你還想在武辰州買地啊?”李績問。

    “做生意嘛,就得有眼光。既然朝廷有意要把百濟納入疆域,那麼就得早下手啊。現在沒人買,那正是抄底入手的好時機。”

    李逍的想法很簡單,趁著現在武辰州還在打仗呢,地價便宜,先下手買他一大片,然後組織捕奴隊過去,一邊去敵境捕捉百濟人為奴回來屯田種地,一邊還可以向在百濟的官軍購買些戰俘來屯田。

    買地、屯田,然後產出的糧食可以直接賣給官軍,賺了錢再從官軍那裡買俘虜或金銀等戰利品,俘虜留下繼續屯田,金銀等物可以運回中原售賣,這絕對是賺錢的好買賣。

    雖然風險挺大的,但賺的更不會少。

    做生意嘛,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況且,李逍還是很信任薛仁貴的,人家可是四萬大軍在手,還有蘇烈這位猛將呢,就憑那個在大唐偷師過的扶餘義慈,他是對手嗎?

    “要是英公怕風險,我們可以先在耽羅島上屯田嘛。耽羅島也是很大的,在那里屯田肯定沒什麼風險。不但可以屯田,還可以在那裡建造船工坊、藥酒工坊呢。 ”

    李績倒不是膽小的人,這是個天生膽大,膽大到包天的人。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放著富家公子哥的日子不過,跑到瓦崗去當賊去了。要不是膽大,也不可能後來當了國公,更不可能如今更是朝中首相。

    不過李績膽大歸膽大,但其實也是很謹慎的。

    他做事,向來是謀定後動。

    “屯田其實哪裡都可以屯田的。”

    “英公,屯田確實哪裡都可以屯田,但你在一般地方屯田,就算種出了糧食,能賺多少錢?可如果是在百濟屯田,把糧食賣給東征軍,可就不一般了吧?”

    糧食豐年,糧產地鬥粟只賣兩三文錢。但若是邊關前線呢?有時有錢都買到糧食,別說鬥粟二三錢,你就是賣他鬥粟二三十,他們都願意買。

    想當年隋末之時,李密圍王世充於洛陽,城中缺糧,斗米可是賣到幾千錢的。

    雖說百濟的東征軍也可以屯田,但畢竟現在還是在戰爭之時,東征軍主要任務還是打仗的,哪有多少時間屯田。而若是移民,又還沒有那麼適當的條件。

    這個時候,若是有如李逍這樣膽大的人,去進行商屯,還真是個不錯的主意,這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

    軍隊多了糧食來源,商人們賺了暴利。

    唯一需要的就是商人們敢冒風險,得膽大。

    “只要英公在朝堂上建言,讓東征軍將俘虜賣給願去百濟為國屯田的商人為奴,那麼大事可成!”李逍誘惑著李績。
mk2258 發表於 2018-6-29 20:52
第249章 跑马圈地





    李績既是當朝宰相,同時也算的上是大唐數的上的有錢人,他家田多地廣,尤其是人多。早在隋朝時,人家家裡就僮僕千人,那個時候李家還只是地方上的一個豪強。

    而現今,李家那是宰相之家,山東新貴們的領袖,家裡的奴僕不知道有多少。李逍鼓動李績去百濟屯田,其實不過是想搭個順風船而已。

    藍溪李家如今雖也擠進了大唐貴族之列,但畢竟還是體格太小了。若是李績也願意去百濟屯田,那不但會有政策上的支持,比如李績一句話,說可以讓征東水師把俘虜賣給屯田的義商,那麼屯田的奴隸就有來源了。

    另外以李績的關係,到時去那邊買地肯定也方便便宜啊。再者,到那邊買地後,李家若是能挨著李績的屯堡,到時還能沾光更安全些。甚至就是去百濟,也能搭他們的船,或者說跟著他們的船隊的。

    “英公,別看百濟現在還戰火紛飛的,但用不了幾年,百濟必然滅國,到時就是我大唐的州縣了。百濟可不比遼東苦寒,雖處於大海之東,但那邊的氣候跟江淮無異,田地也很肥沃,現在不搶先下手,以後那裡的土地肯定會很搶手的,到時可就沒那麼容易得到了。”李逍誘惑著李績。

    土地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有種特別的誘惑力。幹什麼營生,都不如買田置地來的簡單,買地那就是旱澇保收啊。

    做什麼都可能虧本,但買地最不會虧本,也是最穩定的收益,還能傳子傳孫世世代代受益,土地就是這個時代人的命根子。

    皇帝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王公貴族官僚們,哪一個不是大地主。沒有土地的人,才是這個時代最慘的人。

    不過就算是李績如今貴為太傅、英國公、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令,但在中原也不是說想買地就能買地的。畢竟,天下安定,誰也不會輕易賣地。田地買賣也是受到嚴格監管的,巧取豪奪更是容易出事。

    可百濟就不同了,這可是一塊未經開發的處0女地啊。

    趁著還沒有朝廷的限制之前,趕緊出手這可是最划算的。現在買地,既便宜,又好買,想買多少買多少,可以挑最好的地下手,可以連片的買地,這樣最適合耕種管理。

    比起這裡一小塊,那裡一小片的碎地,多好。

    想在中原買到這樣的好地,做夢吧。

    而且如李逍所說的,百濟那邊的地,確實比什麼隴右河西的地好啊,氣候宜人,而且土地肥沃,特別是若朝廷征服百濟後,就不用有什麼擔憂了,畢竟三韓半島只是一個半島,除了南邊還有一個扶桑,再無威脅了。

    如江淮一樣的好地,但卻無江淮百之一的價格,沒有各種限制,現在不下手,確實以後會後悔的。

    李績終於和李逍達成了協議,二李一起去百濟屯田。賺錢李績其實沒太大動力了,畢竟李家的錢多的都數不過來,錢庫裡面銅錢一堆又一堆,不少錢串拴錢的繩子都因為太久沒用而爛掉了。

    李家的絹帛堆的數不過來。

    但李績對地比較看重,他李績兒孫不少,但也不是個個都是成器的。按他的話說,等那邊屯田有點起色後,到時就安排一個不成器的兒子過去打理,其實就是要安排一個兒子在那邊開枝散葉,從此讓李家多一個百濟房出來。

    這也算是為李家做百年之計。

    李逍跟李績廢這麼多話,一來是想藉李績的地位拉些政策支持,二來還是想跟李績借點人和錢。

    去百濟屯田、捕奴是個很冒險的買賣,買船購武器,還要招募亡命,這些都要錢。除了這些,還得趁著先機,盡量多買點地下來,到時又得購買奴隸、耕牛、農具等,這些可都不便宜。

    李逍手裡現在錢是有些,但不多,買牛花了不少,辦做坊也費了許多,他想跟李績先借點。

    “好說好說,不就是藉點錢嘛,要多少直接說就是。”李績財大氣粗,李家很有錢,但究竟有多少錢,李績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非常有錢就是。

    “英公,不光是藉錢,還要找你借點人手呢。這去百濟屯田,可不比只是捕奴,方方面面都得要人啊。你也知道我藍溪李家以前只是小門小戶,又沒有宗族家人,沒多少能用可信之人啊。”

    “沒問題,要藉多少直說,我給你安排。”

    李績要安排人去百濟屯田,這是為李家百年千年考慮。家國天下,家總是第一位的,中原雖大,可總不免分分合合,每過二三百年必要經歷一次分合,為李家在百濟立一個分支,這也是為李家長遠考慮。

    萬一中原的主幹出了事,將來還有邊地的分支,還能繼續李家的延續。

    “百濟屯田,是人多力量大,要是能多些貴族世家去百濟屯田,對我們來說是越安全的。”

    李逍也不擔心去的人多了,會有利益紛爭,現在百濟一片空白,大家可以盡情的去圈地,就算是朝廷也會默許,畢竟如今朝廷並沒有能力把整個百濟就納入直接控制之中,朝廷也希望藉助這些豪門之手,能夠穩定新控制的百濟呢。

    而對李逍來說,若是去的貴族豪門多了,那也不用擔心朝廷政策上的變更了。大家投入那麼多,朝廷就算到時想撤走,估計大家也不會肯了。有他們在朝堂上發聲,長遠利益能夠得到保證。

    李逍現在要做的,就是給大家指一條路,然後跟著這股洪流進入百濟,盡情的去跑馬圈地。

    “程家、薛家、蘇家等等,多聯絡幾家。有錢大家一起賺,有好地大家一起圈嘛,甚至就是天子,我們也可以勸說下陛下,讓陛下派中官去圈點地立幾個皇莊啊。”

    李逍一副我是大忠臣的樣子,我處處都在為皇帝陛下考慮。

    “哈哈哈。”李績大笑,“這個也沒什麼問題,不過是打個招呼而已。不過啊,祥瑞,若是有你親自去百濟主持,我更放心啊。”

    李逍連忙擺手,拉倒吧,我藍溪李家可就我這麼一根獨苗呢,這百濟現在還只打下了一座城,誰知道徹底征服那些棒子得要多少時間,那麼危險的地方我是不會去的。

    “我李逍哪有資格主持局面啊,自然還是得英國派子弟前去主持大局啊。”

    “讓敬猷去吧。”李績道,李敬猷是李績的孫子,長子李震的次子。李績還有幾個庶子,但他最後決定讓次孫去而不是挑一個庶子去,想法比較傳統。

    畢竟李敬猷是大宗房的,另一方面李敬猷也比較年輕,年輕人沒有什麼牽掛,正好可以去闖一闖。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