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五姓女
五姓子都很傲,也很拗。
老崔找李逍買印刷技術,李逍哪會賣。他還以為李逍嫌價低,便開出了不錯的價碼,可不管他開啥價,李逍就是三個字回答,我不賣。
都知道戶部有錢,但李逍可沒打算賺戶部這點錢。
這年頭,世家豪族手裡,都握著些利器。比如說田地,又比如王方翼是太原王家子,他母子當年被逐出家門時,就靠著帶出去的家族制墨技術,照樣在外面混的很好。
制墨、製筆、造紙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技術,而且也多是壟斷在那些世家手裡。李逍突然弄出個印刷術,雖然老崔不知道具體的技術,但也清楚這技術的價值。
可惜,任他如何開價,李逍根本不賣。
哪怕他拿出清河崔的名頭來,但奈何人家就是不踩他。一般來說,五姓七宗的名頭還是不錯的,總能有幾份面子。奈何,遇到李逍這種愣頭青,他也沒辦法。
再說經過隋末唐初這些年朝廷對士族的針對,其實五姓七宗也就是表現上還好像挺風光的,但早不復當年了。畢竟,你要是在朝堂上都佔據不了多少說話權,又怎麼可能如過去魏晉時一般風光呢。
當年太宗弄出來的氏族志,可是狠狠的把五姓七宗的臉按在地上摩擦了幾回。
不過雖說如今不比當年,但好歹他們也是五姓七宗啊。
朝廷上不如過去,但百年的聲望還是在的。
老崔回到家裡,夫人問他為何悶悶不樂。
崔知悌道,“我五姓子今日卻讓一田舍漢欺侮,實是難以甘心。”
“哪個田舍漢兒敢欺侮夫君,夫君可是堂堂戶部度支員外郎。”崔知悌的夫人王氏,同樣出身五姓七宗,為太原王氏分支女。
雖說崔知悌家族只是清河崔氏的一個分支,早年就遷到許州,可畢竟也是清河崔的一支。
他家族早年遷於許州鄢陵,也是世代宦族。
祖父崔樞,曾任大唐的司農卿,父親崔義真曾任陝州刺史。
到了崔知悌這一代,兄弟六人,知久、知儉、知讓、知溫、知遜,個個人才。雖不及說百騎司統領張大師三兄弟皆為三品,門前列戟。可溫家兄弟六人,也個個都是品官。
崔知悌、崔知溫、崔知儉還都曾任過刺史。
這樣的家族底蘊是極強大的,既有門蔭,又走科舉。
還聯姻五姓七宗。
可這樣的崔家背景,崔知悌跟李逍好聲的談個購買印刷術他還拒絕。開始他只是打算以戶部的名義買,方便印刷債券,後來李逍不肯。
他便決定以崔家的名義買,這樣能開出更高的價來。
但任價開到千貫,李逍都不肯賣。
這就很過份了,一千貫加上崔家的名頭,李逍居然還不肯,這不是對他許州崔氏的侮辱是什麼,甚至是對清河崔的侮辱。
朝中的宰相崔敦禮雖說是博陵崔第二房的,但一筆寫不出兩個崔字,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啊。
“這印刷術很了得嗎?”王氏問。
崔知悌見過皇帝給他的藍溪鄉約堂糧食債券,印刷的十分精美。關鍵是這樣的債券,一百文一張,而皇帝有一萬張,據說李逍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印出了這些債券。
正因此,皇帝才特意把債券印刷之事交給李家。
崔知悌在地方當過刺史,早知是以翊衛起身,然後當上了千牛,最後又考了進士,後外放地方為縣丞,可以說是以門蔭入仕,最後又轉科舉,本來武職已經是六品了,結果科舉後卻轉為九品的縣丞文職。
可是最後崔知悌在地方乾的有聲有色,縣丞、縣令、州參軍、州司馬,直到州刺史,最後調回朝中。
他的見識還是很強的,基本上能推算出李逍印刷術的效率。
這將會是帶來書籍變革的一項新技術,就如同造紙術的出現取代竹簡一樣重要。
“若是能把印刷術拿到手,對我許州崔氏極有助益。”
王氏想了想,“妾身倒是有個辦法,既然一千貫錢李逍都不肯賣,那估計就不是錢的問題。不如與他聯姻!”
人說關東士族最重婚婭,比較看重聯姻,越是有名望的士族,越是不肯輕易跟一般的人家聯姻。五姓七家,往往也只跟五姓七家聯姻。
哪怕是李家坐了天下,甚至李家自稱是關隴李氏,可五姓七家實際上並不怎麼認可這個自稱隴西李的皇族。
打高祖坐天下到如今,三朝皇帝幾十年了,但皇家娶五姓女數量有限,建成娶過滎陽鄭氏女為太子妃,當年太宗還只是秦王的時候,想娶都沒人願意。後來當了皇帝,也只是給自己的兒子晉王李治娶了太原王氏女。
皇家嫁的公主到五姓七宗比娶的多,從這可看出皇家一面要打擊壓制五姓,可一面又想跟他們聯姻的矛盾心理,更別說,開國初的許多宰相如魏徵、房玄齡等都爭相跟五姓聯姻,哪怕要付出巨額的陪門財都願意。
婚姻,這也算是五姓七宗最拿的出手的東西了,不少五姓七宗的支族落魄,就是靠著跟那些權貴勳戚聯姻,既大收陪門財,又攀結權貴。
雖說這樣的事情崔知悌是不屑做的,但崔家的名頭確是很受歡迎的。
“李逍不過是個小小子爵,五品監正,我崔氏女豈能嫁入那小門戶?況且,李逍早已有妻,我崔氏女更不可能做媵妾!”
五姓女,只能為妻不能為妾,除非是給皇帝做妾。
李逍小小子爵,算什麼。
王氏笑著安撫丈夫道,“夫君別急啊,我崔氏嫡女自然是不能夠給李逍做妾的。但是,可挑一個奴婢生的嫁過去。”
崔氏名門,自然是家大業大,妻妾眾多。甚至因為五姓七宗重姻婭,只能五姓互婚,導致五姓七宗往往婚嫁較晚。但他們這樣的人家,就算娶的晚,也不可能一直單身的。
這樣的家族,男子十五六歲時,一般就會安排丫環給他們通人事了。甚至成年後,還會給他們先納妾,不但納妾,甚至還會有屋裡的丫頭。
妾所生為庶子,而婢所生,那就連庶子都算不上了。如崔家這樣的人家,是很瞧不起奴婢所生的孩子的,在家族裡,他們的地位其實就是奴婢。
聽起來雖然很讓人震驚,但在這個時代裡確實是如此,良賤不婚。母以子貴,但兒子的身份同樣取決於母親。
母親是妻,那麼兒子就是嫡。母親是妾,那兒子就是庶,若母親為奴為婢,那麼他們便也就只是奴婢。
崔知悌皺了皺眉,他如今也是四十年紀,妻子是河東王氏女,妾也納了不少,有的是在娶妻前納的,還有是在外任官時納的,在外任官攜帶妻子不便,在外自然少不了納妾。
除了妻妾外,他也有些收用過的丫環家伎,自然也有她們生下的兒女。
崔家的庶女,那也是高貴的,不可能隨便嫁給別人為妾。但若是說把崔家婢生的送給李逍為妾,倒也還說的過去。
“只是這李逍極得聖寵,小人幸進,若是以婢生女許他為妾,怕是他未必高興。”
王氏道,“就算是婢生女,那也是我崔氏婢生女,是崔郎君你的婢生女,他李逍一介無根無底的田舍漢暴發戶,如今有機會跟我崔氏結姻,高興還當來不及呢,哪有他挑三揀四的資格?就算是把婢生女許他為妾,他也少不得要陪門財的,到時就讓他拿一百萬陪門財,再把那印刷術給我們崔家就是。”
陪門財,這是五姓七宗特有的一樣規則,因改朝換代,一些本來處於統治地位的高門士族家道中落,變得窮困潦倒。因時勢所迫,他們不得不“紓尊降貴”,通過與出身“寒門”的富戶通婚來獲取巨額錢財。有個專有名詞叫“陪門財”,說白了,就是庶族卑姓要想與高門望族結親,需要為其身份地位的懸殊而向高門支付“經濟補償”,這種情形在當時很盛行。
山東的高門世家“自矜門第”,認為自己家族的門第高貴,對於想與之通婚的門望沒有他們高的聯姻對方,要求多給他們家族“陪門財”才肯通婚,“婚姻多責資財”——即便當時朝中重臣如魏徵、房玄齡等都熱衷與高門世家通婚以給自己家族長臉——沒有大筆錢財陪嫁,高門世家堅決不與寒門庶族通婚,即便家族中滿是大齡剩男剩女也在所不顧。
這股歪風邪氣曾讓太宗李世民也惱火萬分,甚至還特別下了詔書,“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勿得受陪門財。”能讓皇帝以國家文件的形式來規定嫁娶不能多收錢財,可見當時的風氣到了什麼程度。
但就算是皇帝的金口玉言其實也難以左右民間的婚姻,禁陪門財的效果並不理想。
朝廷不允許公開收受高昂陪門財,但高門望族卻悄悄的嫁娶。而另一方面,那些沒有門當戶對的人家,沒陪門財又不肯嫁,導致自己的兒女年齡大了,成為大齡剩男剩女,但也不肯為之嫁娶。
尤其是不肯輕易嫁女,弄的關東五姓七家好多老姑娘嫁不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