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盛唐劍聖 作者:無言不信 (全書完)

 
V123210 2018-2-17 19:55:32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139 966037
V123210 發表於 2018-8-6 22:08
第四十章 箭在弦上

    安祿山一路向西疾馳,一口氣跑了十數里,回望身後並無追兵的跡象,方才送了口氣,罵罵咧咧的滿嘴都是髒話。

    繼續北上,又行了十里地,安祿山與暾欲谷匯合。

    「雄鷹的兒子意外是一條忠狗,實在可惡!」

    不等暾欲谷開口問,安祿山已經忍不住罵了起來。

    在安祿山幼小的心底,安思順的父親安波注是一個英雄,高高在上的雄鷹。

    故而在他心底,很希望安思順能夠與他一起奔赴大業,但結果讓他失望之極。

    暾欲谷心思何等機警,見安祿山的第一面已經猜出結果了,說道:「阿布思也遊說失敗了,他不敢背棄朝廷,怕受到裴旻事後算賬。」

    安祿山臉色驟變,抽出佩刀猛的凌空一揮,好似將裴旻一刀砍成兩段一樣,厲聲道:「該死的混蛋,又是他,三番四次的壞我好事,最好別落在我手上,我要讓他知道人彘是什麼滋味……」

    安祿山性格貪婪,永遠不會甘於現狀,他得到的越多,野心就越大。

    他籌謀多年,反心早已顯現。

    但他很清楚,唐王朝勢力猶在,哪怕沒有裴旻,依舊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安祿山並不急於一時,他可以等,等到朝廷越來越失人心,等到萬事俱備的時候。

    但是他們在應付監察御史的時候,發現還有一股暗自的力量調查他們,甚至查到了雄武城。

    雄武城表面上看來是防禦侵略,實際上是儲藏兵器、糧食,作為起事時候的大本營。

    也就是說,他們的反意,已經要暴露了。

    面對這種局面,安祿山也只能選擇孤注一擲,親自找安思順意圖拉攏這位兄弟一起起事。

    安思順手中的朔方軍有六萬四千七百人,要是拉攏了朔方軍,他成功的可能將會大增。

    暾欲谷也打算利用自己在突厥的威信,試著說服阿布思加入安祿山的反叛大軍。

    阿布思聚於漠南,有族部十萬眾,強行增兵,人人皆兵的他們,也能籌齊五六萬的兵馬。

    安祿山手中本就聚集了一股不小的力量,再多加十萬兵馬,他有絕對的信心一舉擊垮華而不實的唐王朝。

    卻不想接連碰壁,心底壓抑著怒火,無處發洩。

    暾欲谷也以習慣安祿山喜怒無常的脾性,無視了他的發狂,說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可以讓長安方面的人動手了。依照當前的局面我們還是有勝算的……」

    安祿山鐵青著臉,給了身旁親衛一個眼色,讓他通知下去。

    **********

    卻說安思順回到朔方,吩咐麾下兵卒備戰,親自動筆上疏,立表東北張康的反心,並自請入朝,以表事態嚴重。

    安思順沒有直達天聽的權力,書信傳到了長安,理所當然的傳到了尚書省張九齡的手上。

    張九齡不敢大意,立刻通知了李禕、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紘五相。

    五相齊聚,引起了軒然大波。

    隨著張守珪的入朝,長安的文武皆認為東北的局勢暫時穩定下來,可以放心的等西方的戰事結束。

    安思順的書信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李禕、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紘一併前往在興慶宮求見李琰。

    李琰在興慶殿接見了五人,殿中除了他們五人,還多了一位吉溫。

    見到吉溫,李禕、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紘五人都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這個吉溫,五人都極為反感。

    吉溫是洛州河南人,故宰相頊從子,母親是百濟義慈王的曾孫女,他有一個妹妹,正是當今皇帝李琰的愛妃。

    李琰不喜皇后,獨寵吉妃,人所共知,甚至動了廢皇后的意思,是裴旻壓了下來。

    但隨著對韋皇后越發的不滿,李琰對吉妃的寵愛也越來越重,多次破格提拔吉溫。

    韓休引外戚之禍,說破了嘴皮子,都沒用,牛脾氣上來了,跟李琰死磕起來。

    自古文臣不怕死,敢於跟皇帝硬剛的不在少數,

    韓休是裴旻安排給李琰的帝師,自身也是德高望重,李琰本是優柔寡斷,給逼得左右為難,上下不得。

    但後來李琰不知為何突然硬氣起來,直接將韓休關進了大獄。

    李琰畢竟是皇帝,原本支持韓休的張九齡、宋璟、源乾曜、李元紘只能選擇退一步,將韓休救出來,認可了吉溫的存在。

    無人幹涉的吉溫,憑藉李琰的信任提拔,已經是御史中丞了。

    吉溫本性陰詭,果於幹事,在御史台居然幹得不錯,只是手段狠辣,頗有當年來俊臣的感覺。

    「陛下,臣等有緊急情況匯報,還請吉中丞規避一二。」

    李禕身為輔政大臣,說話還是有著一陣底氣的。

    李琰一陣猶疑,看了吉溫一眼,見自己這位大舅子一臉不願,又想到李亨的話「身為皇帝,理當有自己的威嚴,對臣下言聽計從,與傀儡有何區別?」

    李禕終究不是裴旻,李琰對於裴旻言聽計從,對於李禕卻缺乏那種親近感與敬畏。

    想了一想,李琰沉聲道:「無妨,都是自己人,叔叔有什麼事情,直說罷。」

    李禕只好將安思順的上疏遞給了李琰。

    李琰原本還想裝著一副王者風範,一看東北張康意欲造反,瞬間心底一顫,面露懼色,手中奏章都抓不住,掉在了地上,驚呼道:「這張康要反,這可如何是好?」

    吉溫聞言,眉頭微挑,他的出現,滿朝文武沒有幾人歡迎的,唯獨張康派人送了重禮,用心結交,他可不信張康會謀反?此刻說道:「會不會有假?據臣所知,張康對朝廷忠心耿耿,為我大唐立下汗馬功勞,焉能造反?」

    李琰也強壓著惶恐,說道:「這些都是安思順的一人之言,他沒有證據,只靠著片面話語,不能斷定張康謀反。也許是同僚相互攻訐也不一定……」

    李禕沉聲道:「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臣覺得,理當做好應對準備,另外將安思順召入長安,親自聽他陳述。朝廷也要做好應對措施,避免真有其事。」

    王晙、杜暹一併道:「臣附議!」

    源乾曜、李元紘也認可了李禕的應對方式。

    李琰見廟堂諸相一致同意,本能的選擇了順從。
V123210 發表於 2018-8-6 22:08
第四十一章 毒殺 罷官 應對

    吉溫離開了廟堂,輾轉就來到了十王宅李亨的住所。

    吉溫是李琰的大舅子,但他跟李亨走的更近。

    他能有今日地位,也是李亨給他出的主意。

    裴旻入主輔宰,以尚書令這樣的雄職,威臨六部,張九齡、宋璟這樣的能臣幹吏,負責尚書省的事物。

    吏部官員的調配審核,皆經過他二人之手。

    宋璟是天下一等一的治吏能臣,對於官員的審核,格外嚴苛。而張九齡也是政壇上的一股清流,曲江風度名噪一時。

    面對他們兩人的把關,庸碌貪墨的無德之輩幾無擔當大任的可能。

    吉溫有才無德,自無發展空間。

    李亨讓吉溫去求自己的妹妹,發展外戚實力,為吉妃擠下韋皇后打下政治基礎。

    吉溫就如打了雞血一樣,讓吉妃逼迫李琰提拔自己。

    試問哪個女人不嚮往母儀天下的皇后寶座?

    李琰性子本就軟弱,無主見,讓吉妃一逼,真的就抬起了吉溫。

    吉溫對於李亨那是感恩戴德,將之視為最好的朋友,廟堂一有大事,他都會跟李亨說。

    而李亨也會給他準備一條通往高位的捷徑路線……

    吉溫將安思順的奏章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李亨,同時還附上自己的看法:「某覺得這是安思順杞人憂天,或者是心懷不軌。張康憑什麼造反?就憑他手上那不到十萬的兵馬?」

    李亨心笑「蠢貨」,對於遼東之事,他知道的更多。

    裴旻在上位之後就對遼東展開的整治,而且是親自負責此事,不但斷了遼東的軍備資源,強行結束與渤海國的戰事,並且調動朔方、河東軍半包圍燕雲之地,將張守珪請到了長安軟禁。

    這一連串的重拳出擊,只是一個前奏而已。

    只要一但有真憑實據,東北換帥,板上釘釘的。

    要不是西方突發戰事,裴旻率眾西征,東北的局面早就讓他用和平手段蕩平了。

    張守珪、張康養寇自重,真要有證據落在裴旻手上,不死也得掉層皮。

    張康為了自保,趁著裴旻西征的時候,動了反心根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經由他嘴,說出來的卻不一樣:「某也覺得安思順有些危言聳聽了,那張康不過一個契丹莽夫,憑什麼造反?我倒是覺得安思順居心不良,意圖逼反張康,這樣他好立平叛之功。」

    吉溫哼了一聲,說道:「真是如此,當某這個御史中丞是吃軟飯的不成?」

    送走了吉溫,李亨忍不住咧嘴笑了起來。

    **********

    長安驛館。

    張守珪在長安的日子過得並不舒服。

    能夠混跡京畿的大員,大多都有一定的眼力目光。

    作為唐王朝威名赫赫的邊帥,張守珪落入今日的田地,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裴旻在治他。

    身為唐王朝的尚書令、輔政大臣,文武第一把手,裴旻的權勢幾乎到了人臣之極,與歷史上的周公旦、伊尹、霍光相比。

    他要對付的人,長安誰敢與之往來?

    張守珪此次入京,帶了大批東北的土特產,意圖送禮巴結,為自己說情。

    但時至今時今日,長安大大小小的官員,沒有一個敢接受他的禮物。

    非但如此,即便他舔著臉求見套近乎,也無人敢接見。

    張守珪也大有落魄的鳳凰不如雞的感慨,回想自己昔年,與裴旻並稱雙壁,那是何等風光,哪裡想到這才多久,自己就落地這幅田地。

    「張大帥!」

    張守珪看著面前的劉駱谷,自嘲道:「大帥?現在哪來的大帥,不過是刀板上的魚肉而已。」

    劉駱谷一通安慰,正待要說,突然得屋外護衛來報,說是陛下召見。

    張守珪精神一震,來到長安已經月餘了,除了初到長安時,李琰見了他一次,就不曾見過龍顏。

    今日招自己相見,莫非是事情有了轉機?

    張守珪大喜說道:「我這便更衣入朝!」

    劉駱谷起身道:「大帥此去不知道多久,先將藥喝了吧,免得過了時辰……」他說著去給張守珪取藥湯了。

    張守珪換好了衣裳,喝了劉駱谷端來的藥湯。

    藥湯比往日喝的略苦一些,張守珪也沒去在意。

    張守珪急急匆匆的進宮,本以為會有什麼好事,卻不想等待他的卻是一場對峙。

    皇帝李琰、李禕、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紘五相外從朔方奉詔而來的安思順。

    安思順將自身的懷疑一五一十的向朝廷細說。

    張守珪這才知道今日召見他入宮,居然存著審問之意。

    張守珪在義子張康的鼓動下,確實因為熱衷權勢,幹了一些非法之事,但真沒謀反的心思想法,惶恐之下,趕忙跪伏在地辯解。

    張守珪太信他的義子了,也為張康打著包票,說他對朝廷是赤膽忠心。

    張守珪越說呼吸越急促,臉色越來越漲紅,突然一口血噴在了殿前,一頭栽倒下去。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堂上堂下的李琰、諸相都驚呼出來。

    「快,快傳太醫!」

    李禕見慣了生死,反應最是迅捷,高吼著傳召御醫。

    但張守珪所服用的毒藥是慢性藥,一點一點的在不知不覺中變深入臟腑,尤其是激動時候的辯解,加速了身體血液的循環流動,促進的毒性的並發,已經無力回天。

    李琰六神無主,李禕、王晙、杜暹、源乾曜、李元紘五相也想不到會是這種局面,一時間也只能將此事擱置。

    李禕、王晙、杜暹三人聚在了一起。

    「你們以為安節度所言之事,幾分真幾分假?」

    王晙道:「不好說,但裴相的態度,你我皆知,不排除他們孤注一擲的可能!」

    杜暹也說道:「某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李禕沉默半響道:「我以郭子儀為常山郡守,你們以為如何?」

    王晙、杜暹皆是知兵之人,眼中各自一亮,齊聲道道:「大妙!」

    常山郡地處南北咽喉,東北軍真要叛亂,常山首當其衝,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便在他們擬定應對之策的時候,意外得到了一個消息。

    安思順給罷官問罪:御史中丞吉溫彈劾了安思順,說安思順陷害忠良,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誣陷遼東將帥心存反意,逼迫張守珪以死明志。

    李琰聽信讒言,直接罷了安思順的官職,將他交給了御史台處置。
V123210 發表於 2018-8-6 22:09
第四十二章 造反

    東北,雄武城。

    午時剛過,校場周圍已經人山人海。

    十萬東北軍整裝待發,士早已靜靜地站在校場的中央。風吹拂著旗幟和戰袍,戰士們手持兵刃,紋絲不動,顯示出良好的訓練和紀律。

    尤其是最中央的一支軍隊,他們數量在兩萬之間,人人身披黑色衣甲,手中握著漆黑的大刀,身上閃發著暴戾的野性。

    這是安祿山最依仗的部隊,所有兵士都是他從奚族、契丹招募來的好手,取名為狼牙。

    遠處肥碩如山,魁梧如塔一樣的張康,披著一身麻衣,騎著自己的愛駒,在嚴莊、張通儒、平冽、李史魚、獨孤問俗等人的簇擁下來到戰士們的面前。

    張康濃眉緊有著著一對鷹隼般的銳眼,這雙眼睛裡有種東西,彷彿在凝視,卻又彷彿在沉思,呈現出遠遠超越其模樣的堅毅和沉穩。

    看著浩浩兵馬,張康馬不停蹄,直接來到戰士們面前,緩緩從他們面前經過,一個個地仔細看過去。

    感受到自己統帥對自己的重視,一個個的無名兵卒都激動的挺起了胸膛。

    不管在外人怎麼看,至少在東北軍中,張康的威望是無人可及的。

    張康驍勇無匹,又慷慨大方,他縱橫大東北,幾乎沒有輸過,而且每次都會將自己掠奪來的財富不取分文的讓給兵士。

    在張康麾下當兵一年,只要不是逃兵,大多都能娶上媳婦,過上舒適的日子。

    故而東北軍莫不以能夠入張康麾下效力為榮。

    這讓赫赫有名的東北少帥看了一眼,兵卒身體都暖洋洋的,有著一股自豪感覺。

    張康在部將的簇擁下大步登台,先向下面的人群伸手致意,所有人都安靜下來。

    「兄弟們,你們一定好奇,我為什麼要穿這一身……是啊,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張康早就沒有生身父母了,想戴孝都沒有對象。可是,你們知不知道,在我的心裡,你們的大帥就是我的父親,他待我就如親生兒子一樣,我有今日的一切都是他給的。」

    他說道動情之處,嚎啕大哭,繼續說道:「你們的大帥,我的父親,為大唐盡心盡力的戍守邊防,他來東北之前,東北是何景象?奚族、契丹為禍不斷,渤海國跟是連年挑釁入侵。是父帥,父帥他足智多謀、膽略過人、英勇善戰、治軍有方,組織留存的軍民修築州城,修復官舍,收集流亡的人,使地方百姓恢復舊業。」

    「契丹牙官可突干有勇有謀,經常侵唐邊境,在父帥之前的趙含章、薛楚玉皆對之毫無辦法。父帥到任之後出擊契丹,頻頻取得勝利。最後更是斬殺可突干,取得他的首級,獻給先帝……」

    「父親護住了我朝北疆,功勞與守衛西疆的裴帥相當……」

    張康說這話的時候,嘴裡就跟吃了屎一樣噁心。

    沒有人比他更加討厭裴旻,但是此刻他卻不得不將裴旻提出來。

    裴旻身為燕雲人氏,他的那顯赫的事蹟,即便是東北也有著莫大的人望。

    「先帝不止一次對滿朝文武說,『朕有靜遠,元寶,天下無憂!』有此足見,你們大帥的蓋世功績,父親對我大唐的貢獻……可是……」

    他咆哮道:「自先帝去世,新皇登基,一切都變了。新皇懷疑父親的忠誠,斷了我們的軍備。更加可氣的是朝廷要跟我們的仇敵渤海國議和?」

    他的聲音陡然拔高「這豈有此理,十數年來,渤海國殺了我多少兄弟同胞,傷了我多少百姓?這血海深仇,你們能忍嘛?」

    絕大多數台下的士兵都紅了眼睛,漫長的歲月,聚少成多之下,唐軍的損耗也不是一筆小數。多多少少都有兄弟朋友死於兵禍。

    「不能,不能!」

    兵卒撕心裂肺的吼叫著。

    「父親也不願,他要為你們報仇。可是新皇卻質疑他的忠心,將他軟禁入長安。就在昨日,我得到消息,他們逼死了我的父親,逼死了你們的統帥!」

    說到這裡,張康目眥盡裂:「我恨蒼天不公,我畏朝廷不平!」

    張康突然在台上單膝跪倒,身後諸將也都跟著拜倒。台下士兵一同下拜,騎兵也都下馬跪地

    「蒼天在上,非我張康無好生之德,更非我意欲啟動兵事。我就是去長安問一問陛下,我父親到底犯了什麼罪,為何要逼死他?只為討個說法,要個公道。哪怕最終丟了性命,也無怨無愧!」

    張康表現的大義凜然。

    張守珪卻是是一員大將,只是私心頗重,又受到張康的蠱惑。

    但是他自身的軍事水平還是有的,在東北軍深得信任。

    面對張守珪的不公待遇,兵卒心底也窩著火。

    這時那些早已經有異心的兵將更是聲勢浩大的起身高呼

    戰鼓被擂響,威武雄壯,充滿了殺伐之氣。至此全場氣氛達到了頂點,「討個說法」、「要個公道」,在場數萬人群的怒吼此起彼伏,震耳欲聾。

    張康滿意的看著這些,伸手點了自己的大兒子張慶宗道:「慶宗某給你一萬五千兵卒,以最快的速度拿下常山郡,切記,我們此次動兵,以討公道為上,不可妄造殺戮。」

    張康的兒子張慶宗是一個英武的少年,一點也沒有安祿山的肥胖,反而有著突厥人特有的威武粗獷。

    張慶宗高聲道:「父親大人放心,孩兒一定謹記教誨,不讓父親大人失望。」

    他十四歲就跟著張康上戰場殺敵,對於自己的武勇軍略有著足夠的自信。

    張康也對自己的兒子有著足夠的自信,而且他謀劃已久,對於常山郡的情況瞭如指掌。

    常山郡雖地處要沖,可是常山已經有一百多年沒有經歷戰事了,佈防早已鬆散,軍中兵士一個個都跟做夢一樣。

    而他麾下的兵士都是經過這些年的戰場磨煉,一個個身經百戰。

    以精銳之師,對戰毫無防備的弱旅,哪有不勝的道理。

    而且這個開門紅,必須拿到。

    此番他是被逼造反,實力壓根不足以撼動唐王朝,必須要有一個漂亮的開始,才能堅持的下去。
V123210 發表於 2018-8-11 13:31
第四十三章 開門紅,真的見紅

    利用了張守珪的死,張康煽動了東北軍將士的氣勢之後,開始了第一輪的軍事會議。

    暾欲谷、嚴莊、張通儒、平冽、李史魚、獨孤問俗,李歸仁、阿史那崒干、蔡希德、牛庭玠、向潤客、崔乾祐、尹子奇幾乎所有的骨幹文武大臣皆在此列之中。

    會議的氣氛有些凝重,並沒有多少之前的慷慨激烈。

    那些煽動人心的話,騙騙兵卒倒是可以,真正的核心成員是騙不了的。

    張康是天生的反骨仔,自私自利,一切以自己為核心,這叛逆的心一早有了。

    從認張守珪為義父的那一天起,張康就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取而代之。

    多年謀劃,張康成功架空了張守珪,正打算更進一步,緩緩圖之的時候,所謀之事,東窗事發。

    臨時臨急之間,張康只能選擇造反。

    這個時候的張康遠不是歷史上那個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手握數十萬大軍的北疆大帥。

    他的實力還是剛剛成形……

    而唐王朝也沒有經過李隆基後期的瞎搞,即便裴旻率二十萬西征,餘下的整體實力依舊凌駕張康。

    開會的所有人心底都很清楚,現在他們沒有與唐王朝叫板的實力。

    故而氣氛有些凝重。

    張康見文武眾人都有些緊張,大大咧咧的說道:「你們這是怕了?嘿嘿,我可一點都不怕。後路我都想好了,打不過,跑!別的不說,河東、河北的財富就在眼前,我們搜刮個乾淨,賺他娘個盆滿缽滿的,然後往極北荒地一鑽,照樣是耀武揚威的一條好漢。」

    話糟理不糟,張康這隨口說出的話,安撫住了眾多文武的心,氣氛變得緩和起來。

    身為謀主的暾欲谷,此時咳了咳,帶著幾分虛弱的笑道:「其實事情還沒有到那個地步,表面上看我們是實力懸殊,但其實我們還是有一定勝算的。首先我們與奚族、契丹的關係很好,只要我們取得前期的優勢,他們將會成為我們的援兵助力。其次,我們有一個強大的外援,阿拉伯!他們已經幫我們牽制住了最難纏的敵人,只要他們取勝,將會由西域自取河西隴右之地,威逼關中。到時候,朝廷必然自顧不暇,我們也能趁機謀取天下。」

    「最後,也是我要說的。朝廷的實力很強,但他的強在於外而不在於內。朝廷四方邊軍,久經戰事,戰鬥力尤為強悍。可他們的地方軍卻是百年未經戰事,早已疏於軍備,便如土雞瓦狗一樣疲軟。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取得初步優勢。」

    暾欲谷終究是年紀大了,為了復仇,嘔心瀝血的,身體已經有些支撐不住的了。

    接著暾欲谷的話,嚴莊續道:「某的意見與老先生相同,實話說,我們還不具備覆滅朝廷的實力。但我們可以利用朝廷地方軍軍事疲軟這一致命弱點,將河北一地,盡收囊中,最好的局面是將河東也給拿下來。河東節度使蓋嘉運空有夜叉凶名,卻早為酒色所誤,給了我們奪取的機會。」

    他環顧文武一眼,頓了頓,說道:「以河北為基,坐擁黃河天塹,待天下之變。這是我們的初步計畫,若是能夠更進一步,拿下河東,以整個北方為基,那就完美了。」

    這是他們兩人應對當前局面想出的戰略打法。

    以現在他們的力量無法真正的撼動唐王朝的根基,但只要他們將動靜鬧的夠大,影響了大西方的局勢,令得裴旻無暇分身導致戰敗。

    阿拉伯席捲河西、隴右之日,就是他們撼動唐王朝根基之時。

    造反,造的如此憋屈,暾欲谷、嚴莊也是大有無力之感。

    張康麾下以驍勇善戰之士居多,精於戰略謀劃的極少。

    暾欲谷、嚴莊視為個中翹楚,他們定下的戰略,無人有更好的意見。

    經過張康的瞎鬧,暾欲谷、嚴莊的細緻分析,諸多文臣武將發現唐王朝看似難以撼動,卻也不是沒有機會的。

    從秦漢開始,北地向來都是必爭之地,大有得北方者得天下一說。

    他們真要佔據北方,未嘗沒有機會得天下。

    何況就算失敗了,就跟張康說的一樣,大不了席捲河北財富,遠去北地,佔地為王,也是一個選擇。

    心念此處,原本變得緩和的氣氛,開始活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的商量著接下來的調度。

    阿史那崒干舔著嘴唇道:「我覺得我們可以來一個明攻河北,奇襲井陘的戰術。河東取不取另說,可井陘關,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如此,方能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蓋嘉運沉迷酒色,反應必然慢上半拍,我們一但得逞,將佔據戰局的主動。」

    張康滿意的點了點頭,井陘關背負太行,遙對華北平原,扼晉冀交通咽喉,天下九寨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軍事上所必爭之地。

    阿史那崒幹這一提議,正中要害。

    張康發現自己麾下諸將,不是沒有文武雙全能夠獨當一面的人物,但真正能稱上將的卻只有這個阿史那崒幹一人。

    想起這阿史那崒干,張康也覺得他是一個成大事的人物。

    阿史那崒幹此人其貌不揚,自小禿頭,鼻子歪斜,出身貧賤,鄉里鄉親都看他不起,就跟一坨牛屎一樣。但是一位姓辛的大家閨秀偏偏喜歡上了這坨牛屎,坐擁家財萬貫非他不嫁,最後還給他生了幾個兒子。

    阿史那崒干娶了辛家大小姐之後,運氣突然來了,飛黃騰達……

    「那井陘關就交給你了!」張康直接下嚇了命令道:「你回頭就領萬餘兵士,自取井陘關,不得有誤,」

    「阿史那,得令!」阿史那崒干高聲領命,他接令之後,又道:「少帥,你們都有唐人名字,我也給自己取了一個,叫史思明,少帥覺得如何?」。

    張康笑讚了句道:「好名字,那就叫你史將軍了。」

    他們言談間根本就沒有將常山郡放在眼裡,說的都是奪取常山郡之後的事情。

    便在他們會議開自尾聲的時候,一則消息傳到了會議大廳。

    先鋒大將張慶宗中伏遇襲身亡,一萬五千大軍,折損過萬……

    一瞬間,會議大廳冷場了。

    開門紅,真的見紅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8-8-11 13:32
第四十四章 搞事的李亨

    暾欲谷聽到這則消息,臉色陣青陣白,一口血直接嗆了出來。

    張康也傻眼了,有些不知所措。

    這第一步很關鍵,也很簡單,張康根本就沒有想過會失敗,心底就指望著能有一個開門紅,好的開始。

    哪裡想過敗得這般徹底,連他的長子都戰死了。

    張康自私自利,可虎毒不食子,張慶宗驍勇精明,深得他歡喜,居然就這麼戰死陣亡了。

    「可惡!」張康鐵青著臉,手按著面前的案几,也不知是年久失修,還是他勁力太大,案几居然支撐不住,垮塌了。

    殿中諸將各自嚇了一跳,看著張康的眼神皆有一些敬畏。

    張康名聲極好,與人交往不問出身、不分貴賤,均以禮相待,朝中官員,甚至江湖草莽、市井混混中都結交了不少朋友。且其為人豪爽,肯仗義疏財,人設也是極好的。可只有真正瞭解他的人,才知道張康手段之狠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風格。

    八年前,張康率兩千曲部東進游奕,結果途中迷了路,什麼也沒有得到。返回軍營的時候,途經一村,不發一言的將村中上下百戶人盡數殺絕。將老少首級棄之荒野,餘下首級皆充當自己的戰功……

    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只是張康所幹之事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只是他手段高明,無人察覺。

    張康雙目閃著寒光,切齒道:「我要常山郡雞犬不留!李歸仁、史思明,你們先行一步,逼近常山郡,其他諸將準備兵馬,一個時辰後,全軍連夜拔營出發。」

    所有文武將士莫不是肅然領命,紛紛退去了。

    直到大殿僅餘張康、暾欲谷、嚴莊還有那個敗退下來的兵士的時候,張康才問起了詳細的情況:「到底發生了什麼?常山郡的守備是一個靠裙帶關係起來的廢物,郡中兵士從未經過戰陣考驗,怎麼可能是我兒的對手。」

    兵士叩首道:「將軍打探到了,常山郡守不是原來的那個,就在今天換人了,是一個叫郭子儀的新人,他領著兵士伏擊了少將軍……」

    「郭子儀!」

    張康唸著這個名字,目眥盡裂。

    「我們忽視了一個人!」暾欲谷此時臉上透著一抹苦笑。

    嚴莊也道:「不錯,我們都為裴旻的光輝給吸引,只以為沒了他,我們就有勝算。忽略了另外一個輔政大臣李禕……李禕的功績遠比不上裴旻輝煌可怕,卻也是一位難纏的對手。應該是他,事先對我們做出了防範。」

    暾欲谷喘著粗氣道:「而且這個郭子儀也不可小覷,我不信,他來的第一天就能設伏打贏少將軍,他一定是早就來了。故意隱瞞了自己的身份來意,讓我們大意。直到我們起事的時候,才突然領兵而戰。此人的才智膽略,不能小覷。常山郡不拿,我們寸步難行。必須在唐軍援兵抵達之前,克復常山。」

    張康用兵也極為老練,自然明白常山郡的重要,「先生放心,我親自出馬,不將常山郡啃下來,老子不姓張。」

    他說著氣沖沖的離去了。

    暾欲谷、嚴莊看著張康離開大廳,相互望著,皆看著彼此眼中的無奈。

    本來此次被迫起事勝算就不是很大,而今給卡在了常山,勝利的機會越來越小了。

    十年謀劃,就是為了今日?

    暾欲谷、嚴莊心底居是不甘。

    **********

    長安、門下省!

    「漂亮!」

    李禕手上拿著的是郭子儀傳來的戰報。

    張康意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常山,但郭子儀技高一籌。

    郭子儀抵達常山之後,沒有立刻接替郡守職位,反而大膽的孤身入幽州潛入了范陽,勘察幽州的局勢。

    幽州兵馬調動異常,郭子儀聯和裴旻對遼東的制裁,安思順的情報,斷定張康確實存了反心,也料定常山郡將會是第一攻略點。

    返回常山之後,他依舊不表明自己的身份,只跟原來的郡守私下裡接觸。

    大膽的採取了主動出擊的戰術,將伏兵藏在了幽州境內。

    張慶宗想著兵貴神速,卻在大意之下一頭鑽進了郭子儀的包圍圈,丟了性命。

    看完戰報,李禕又取過一封私信,信也是郭子儀寄來的。

    取出了信,見信內容,李禕眉頭微皺。

    郭子儀寫的是求援信。

    信中闡述了很實在的一個問題,常山郡的兵卒自身的軍事素質太弱……

    這是唐王朝的通病,唐朝一直以軍事稱雄,即便是軍事疲軟的武則天時期,河北腹地也沒有經過戰事:外敵打不進來。

    隨著府兵制的沒落,中原大地又一百二十年不聞戰事,地方守兵的實力素質極低。

    相反邊軍的戰鬥力又尤為強悍,對比鮮明。

    郭子儀的原定計畫是全殲所有敵人,最後發現雙方的戰鬥素質不在一個檔次。

    強行全殲,對於自身損耗太大。不利於接下來的防守……

    郭子儀的軍事謀略何等了得?

    這一仗沒結束,已經考慮接下來的防禦戰了。

    不得已郭子儀改變了打發,採用的斬首戰術,強行斬殺張慶宗,摧垮敵人的鬥志。

    以常山郡現在擁有的力量,郭子儀很清楚,只能守住一時,後續的援兵必須盡快抵達。

    李禕長身而起,戳了戳手,寫了一封回信。

    他正準備入朝,卻聽得李亨求見的消息。

    李禕猶豫了一會兒,還是將他請了進來。

    儘管李禕不是很喜歡這個忠王,但他終究是李隆基的兒子,是李琰信任的長兄。

    「見過忠王!」

    李亨笑道:「叔叔不必多禮,某此來是替陛下問問東北戰事的,陛下對此很是掛心。」

    李禕略一猶豫,以李亨的身份地位是無權過問軍事上的事情的,但是他替李琰這個皇帝來問,也不能不說,道:「一切還在掌控之中,郭子儀有大將之才,短期內護住常山郡並無問題。某打算親自領兵支援,忠王放心,某這就入朝告之陛下。有某在,張康不過是跳樑小丑,蹦跶不起來。」

    李亨深知自己這位叔叔身懷的軍略,忙道:「不妥,叔叔切勿忘記父皇的重託。張康是跳樑小丑,不值得叔叔親往,讓杜相、王相一併出征即好,那時京畿軍務皆在叔叔一人之手。這軍事要務,在自家人手中,才能安心。」
V123210 發表於 2018-8-11 13:32
第四十五章 問三語

    李禕聽到李亨的話,雙目帶著些許溫怒的看著面前這個青年。

    李亨自是感受到那雙眼睛透著的不滿,可到了這一步,自己亦別無選擇。

    這是自己唯一的機會,錯過了意味著自己這一輩子都將碌碌無為的渡過餘生。

    與其這樣,還不如賭上一賭。

    面對自己這個叔叔,李亨毫無畏懼的說道:「叔父,漢朝大奸臣王莽,在反心未露之前,他為天下百姓稱為聖人,可最後?排除異己的是他,代漢而立的也是他。在下並非懷疑武威郡王的忠心,但是此役過後,武威郡王若得勝,功勞之巨,將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父皇為人所害,去世的早。陛下根基尚淺,無法服眾。屆時滿朝文武以武威郡王一人馬首是瞻,誰能保證他不起反心?誰能保證陛下在日後能獨當一面的時候,他捨得交還手中的權力?」

    他一副嘔心瀝血,語重心長的說道:「父皇英明神武,眼界超凡,便是看破這點,才以叔叔同為輔政大臣用來牽制武威郡王。從目前來看,成效並不顯著。武威郡王威望之重,並非叔叔能夠相比的。現今卻是天賜良機,武威郡王遠征西疆,遠離廟堂。而今廟堂上政務以宋璟、張九齡、李相為先,軍務以叔叔,王晙、杜暹為主。叔叔暫且插手不了政務,由軍務方入手,最是適合。王晙、杜暹是武威郡王的人,他們顯然不會坐視叔叔奪權,索性將他們調離出去,如此方便行事。只要叔叔緊握京畿軍務兵權,屆時就算武威郡王得勝回來,也不敢輕舉妄動。有叔叔箝制著,才能避免危局的發生。」

    李禕深深的看著李亨,道:「也許忠王的顧慮是對的,但我李禕幹不出此等之事。武威郡王對我大唐赤膽忠心,所行之事,堂堂正正。他明知我的存在是陛下為了掣肘於他,他卻毫不在意,反而讓王晙、杜暹全力配合,此等心胸氣魄讓人敬服。」

    「若真如忠王所言,武威郡王日後有異,我李禕當仁不讓與之勢不兩立。」

    「可現今武威郡王為我大唐江山在萬里之外,與強敵拚死拚活。忠王卻要我在後方對他施陰謀算計,行鬼謀之事,拖他後腿,我李禕堂堂七尺男兒,不屑做來。」

    「某今日問忠王三語:武威郡王執掌朝政多時,可有一點僭越之舉?武威郡王真有異心,他會這般輕易的離開長安,留下這麼大的空子?強敵來襲,武威郡王此次西去禦敵,可有向朝廷徵調一兵一卒,來增加自己的實力?」

    「武威郡王在前線為國效死,我等無力支援也就罷了,還在背後倒弄是非,就不怕寒天下人之心嘛?」

    「武威郡王是外姓臣子,面對家國有難,尚且能拋下一切利益得失,前去禦敵。我李禕身為李家後人,皇室宗親,豈能例外!」

    「忠王無需多言,某意已決,此番不平叛亂,誓不回朝!」

    一字一句,李禕用那剛毅無畏的表情,清晰有力的吐露而出。

    聲音不大,卻如警鐘長鳴,鐘聲震耳,迴響不絕。

    李亨氣勢被奪,居然莫名心虛,小退了一步,不敢正視李禕的目光。

    李禕說出了自己憋在心底的話,大覺痛快,作揖道:「某要入宮面見陛下,告辭了!」

    他大步離去,一步一步,剛勁有力。

    李亨原地待著,傻傻的帶著,過了很久很久,他才緩緩地轉過頭來,看著那已經沒有一個人的殿外,眼眸裡皆是怨憤惡毒。

    李禕親自向李琰表決討賊的雄心。

    李琰這個皇帝對李禕固然比不上裴旻那般敬重聽話,卻也沒有什麼惡感。

    尤其是這種局面之下,李琰完全不知如何調度才能掃平內亂。

    李禕站出來扛下這個重擔,李琰也是求之不得。

    況且李禕自身的軍功,固然比不上裴旻那般卓越,卻也是幾大邊帥中出類拔萃的一個。

    李禕得到了李琰的任命。

    負責尚書省的張九齡也指揮兵部、工部、戶部給李禕準備軍械、糧草、馬匹等戰略物資。

    與裴旻的遠征不同,裴旻遠去西域,後勤組織實在困難。

    但是李禕在自己的疆域戰鬥,唐王朝這個機構也體現了因有的水平。

    要兵器有兵器,要糧草有糧草,要馬匹有馬匹。

    張九齡還特地找個李禕,對他說道:「郡王此次征伐,若還有物資上的需求儘管直言,某定竭盡所能滿足要求……」

    李禕感慨道:「有如此後勤支援,我要是還打不贏張賊,哪有顏面回京?」

    李禕兵分三路,前部騎兵,以加急行軍的速度支援常山,他自率步卒以急行軍的方式趕往常山,後勤輜重則以正常速度行駛。

    事實證明李禕的用兵確實老道。

    加急行軍是指兵卒不帶任何糧草趕赴前線,他們所到一地,地方官員早已事先勞師動眾的為兵士準備好吃食以及睡覺之處。

    這樣能夠最大限制的提升兵卒的行軍速度,但顯然各種耗費是巨大的。

    只有在火燒眉毛的時候,才會用這種方式加急行軍。

    前部軍趕到常山郡的時候,郭子儀已經用光了儲備的箭矢:這一百多年未經戰事,常山郡城裡的箭矢儲備空缺,弓弩等器械也是年久失修。

    也幸虧守城的是郭子儀,他攻守兼備,才智超凡,沒有弓箭用鍋灰,沒有火油用沸水,沒有滾石檑木就近的拆毀民屋民舍,用盡一切辦法抵禦張康的進攻。

    張康也是機關算盡,都為郭子儀一一破解。

    最後張康甚至不顧殺子之仇,給郭子儀各種威逼利誘,高官厚祿。

    在威逼利誘無效之後,張康死磕常山郡。

    便在郭子儀隱隱覺得堅持不住的當頭,李禕的先鋒軍及時趕到。

    李禕帶來的先鋒軍是從中央禁軍裡抽調而來的。

    其實中央禁軍也是歪瓜裂棗,但經過裴旻的全力支持,李禕這年餘間的努力,有著一定成效,比起常山郡的守兵要好上許多,幫著穩定住了局面。

    李禕也在其後抵達了常山郡與郭子儀匯合。

    站在常山郡的城頭,看著破敗的城防,李禕也忍不住道:「苦了你了。」

    郭子儀眼中閃著莫名的火焰,說道:「苦的不是我,是幽州的百姓!郡王,不將張賊千刀萬剮,實在難消我心頭之恨。」
V123210 發表於 2018-8-11 13:33
第四十六章 勝券在握

    李禕有些愕然,叛軍他也痛恨,但郭子儀這態度顯然有些反常。

    郭子儀紅著眼睛說道:「之前幾日進攻,叛軍毫無章法,我覺得有異,派人去查了一查。那畜生強徵百姓入伍攻城,這些日子損耗最多的就是無辜百姓。」

    常山郡的弓矢不多,張康此舉顯然是用百姓的命來消耗守城兵的箭矢。

    郭子儀明知攻城的大部分是百姓,但他卻不能坐視他們衝到城樓近處,只能下令射殺。

    郭子儀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大將,為人智仁勇謀,忠孝節悌俱全,是德行無雙之士。

    讓他射殺百姓,實在是莫大的煎熬。

    但為了大局他卻不得不動手,誰也無法保證城樓之下一個個看似未經訓練的百姓中是否藏著驍勇的兵士。

    常山郡的存亡,關係整個河北乃至於河東的局面……根本別無選擇。

    那份內疚、惱怒,郭子儀不能與麾下的將士道明,都藏在他胸中,對於張康的痛恨,自然是深入骨髓。

    這種慘無人道的戰術,李禕聞言也是巨震,切齒道:「好狠毒的畜生!別說是子儀,即便是本郡王也饒不得他。」

    李禕終究是皇室宗親,在他心中李家王朝才是第一位,略過此事,問起了郭子儀這些日子瞭解的情況,問道:「對於接下來的戰局,子儀有什麼看法?」

    郭子儀道:「宜守不宜攻……」他看著周邊的兵士,低聲道:「並非是末將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河北地方軍的兵卒根本不足當,河北百年未經戰事,百姓安居樂業,兵士疏於征戰訓練,素質極低。而郡王帶來的京畿兵士,腐敗多年,固然經過年餘的改革,京中兵士懶散貪腐的風氣已改,軍容戰力較之原來確實好上許多,卻也稱不上精銳之師。而叛賊的主力軍十數年來,幾乎無月不戰。每一個兵士都經歷過戰場的生死磨礪,戰鬥力尤為可怕。」

    「毫不客氣的說,天下勁卒,武威郡王的河西、隴右稱第一,次之就數東北軍……正面打,就算我們兵力居於多數,也沒有什麼勝算。」

    李禕也知道戰場上實力的差距很難用戰術來彌補的。他也不懷疑郭子儀的判斷,自裴旻將郭子儀介紹給他的時候,他就瞭解了郭子儀那可怕的軍事才能。

    越是深入接觸,李禕越能感受到郭子儀的厲害,甚至很多時候有讓他自身有一種自愧不如的感覺,閉目沉吟片刻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郭子儀頷首道:「末將正有此意,叛軍打著為張守珪的旗幟是為哀兵,氣勢如虹,我們實力本不如他們,更無必要同他們硬碰。他們沒有穩定的後勤支援,等他們氣勢衰竭之際,即是我們大舉進攻之日。」

    李禕笑道:「此次我來,特地與工部討要來了諸多的守城弩。以我們的兵力,即便將他麾下的兵卒拼光,也悍不動這常山郡。」

    郭子儀訝然道:「原來郡王早有此心。」

    李禕搖頭道:「自己手裡的兵是什麼德行,本王豈能不知。要是多給幾年時間,本王不懼什麼東北軍,現在還是保守一些好,只是本王想不到子儀對東北軍的評價如此之高。」

    郭子儀搖頭道:「末將也不想如此,拋開敵我關係,這個張康還是有極高軍事水平的,他沒有將麾下兵士馴成河隴那樣如指臂使無敵強軍,卻將他們訓練成了一群餓狼。」

    便在他們商議的時候,遠處的一校尉押著三人向他們這邊走來。

    來到近處,校尉道:「信安郡王、郭將軍,此三人鬼鬼祟祟的出現在南門外,說是有要事求見郡王,還身懷尚書令密令。末將也不知是真是假,將他們押來了。」

    說著,他將繳獲上來的尚書令密令遞給了李禕。

    李禕肅然接過密令一看,確實是裴旻的字跡。

    他與裴旻公事多年,裴旻的字跡早已熟悉。

    而且裴旻是當世公認的楷書大家,他的楷書已經自成一脈,一般人根本模仿不來。在加上那貨真價實的尚書令印章……來人的身份是真是假不好說,但這份密令卻是真的無疑。

    看了密信的內容,李禕望向那個給捆縛住的青年問道:「你是徐銘?」

    他讓人給青年鬆綁。

    給捆縛住的青年正是裴旻安排往東北調查東北軍的徐銘。

    徐銘作揖道:「正是在下,裴相早已懷疑東北軍有異變,特派在下暗中潛入東北調查。」他說著指著身旁的兩人說道:「他們是裴相安排與我的護衛,多虧了他們,此次東北之行,某才能保住性命。我們一行十人,現今卻只剩三人了。」

    郭子儀聲在京畿,聽過徐銘扳倒武婕妤的事情,附耳與李禕細說。

    李禕一聽是徐有功的後人,也肅然起敬,讓人給另外兩人鬆綁,問道:「而今張康以反,你不回長安覆命,來常山可是有特別的事情?」

    徐銘道:「此次東北之行,驚心動魄,所發現之事,駭人聽聞。張康之罪罄竹難書……世人皆以為張康是因為張守珪而造反其實不然。張守珪自己不知,他這個義子人面獸心,早已將他架空。而且與奚族、契丹關係密切,更甚至與渤海國也有一定的往來。黑水之敗,唐軍喪師數千餘,此事不為人知。但數千餘我大唐忠烈的骸骨就堆砌在渤海國外鑄成京觀,任由風吹雨打。此役之敗,正是張康暗自洩露軍情,為了就是重創張守珪,好讓自己獨攬大權……還有他曾多次次殺良冒功,屠殺我大唐邊境百姓,將罪過推卸賊寇,用這些百姓的首級充當賊寇上繳。」

    他一字一句,所言之事,莫不是令人髮指的惡行。

    李禕驚駭之餘,忍不住道:「難怪張康會在這個時候造反,你掌握了如此重要的東西,要是讓你回到長安,他哪裡還有造反的機會?」他說著心底一動,道:「張守珪死的離奇,很有可能不是自盡而是他殺。如此一來,陛下是錯怪安思順將軍了。快,本王立刻安排人,送你回京,表明一切……」

    說著他與郭子儀互望一眼,皆看出了彼此眼中的意思。

    張康謀反,不說擁有大義,但他的說詞確實鼓動了東北軍的士氣。

    將這一切真實的消息傳出去,東北軍的軍心必然動搖,而且殺良冒功,東北百姓也會有敵愾之心。

    原本他們以逸待勞,勝算有七成,現在卻是九成九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8-8-11 13:33
第四十七章 霸道干涉

    張康謀反一事傳遍了大唐,但除了東北一地受影響之外,其他各處依舊是該幹嘛幹嘛,沒有受多少影響。

    這等大事,也在第一時間傳到了西域裴旻的耳中。

    在得到這則消息之前,裴旻心情是極好的。

    李林甫的計策已經初步取得了效果,因大量的牲口在吐火羅的草原逗留。

    破壞了吐火羅的生態,還有一些大兵在男人堆裡無處發***蟲上腦,看著吐火羅落單的姑娘,強行施暴。

    不過短短的兩個月,吐火羅的百姓對於阿拉伯兵士好感大跌,排斥抵制比比皆是。

    依照這個進度,吐火羅與阿拉伯離心離德的日子不遠了。

    東北叛亂的消息傳達,裴旻初次聽這消息,心臟都忍不住為之一揪,大有停住跳動的感覺。

    對於東北之亂,裴旻理所當然的想起了安史之亂,讓孫周全力查探情況,多次將之叫到了近處,詳細的瞭解東北的詳情。

    孫周也一五一十的將東邊傳來的消息細說。

    「現今信安郡王與郭子儀將軍同賊寇對峙常山郡外,郡王似乎沒有立刻平叛的意思,就固守著,任由叛賊的兵馬肆意叫罵。」

    「很理智的選擇!」

    裴旻但聽李禕出色的應對,徹底放心下來,說道:「信安郡王名副其實,有他在,兼之郭子儀的輔佐,什麼張康之流,翻不起風浪。」

    對於唐王朝的弱點,沒有人比裴旻更加清楚。

    唐王朝的弱點是因為他們的軍事國力太強所致。

    居安思危,是先賢警示後人的一句話。但真正能夠做到這四個字的談何容易?

    絕對的權力,會使人絕對的腐敗,絕對的安逸,會讓人喪失對於危機的警覺性。

    唐王朝立國至今,軍事實力普遍強大,即便是最為人詬病的武周時期,也有薛訥、王孝傑、阿史那忠節還有全才狄仁傑這些出色的人物。

    或許常有敗績,丟失了諸多外圍疆域,卻也能夠護住九州大地不為外敵侵襲。

    面對這種情況,九州大地的兵士疏於武備,早在裴旻認識之內。

    裴旻擬定的五年發展計畫中,就有重新訓練九州兵士的計畫,只是先以中央禁軍為先,避免外重內輕的局面。

    李禕的戰術打法揚長避短,換做是他易地而處,也會這麼幹。

    當然真要輪到他出戰,他才不屑領著那些所謂天子禁軍的蝦兵蟹將。

    河西隴右軍往東北一推,打法肯定不同。

    「裴帥,東北的情況就是這些,還有長安的動向,值得注意!」

    孫周頓了一頓說道:「陛下最近的行為有些異樣,高內侍不得陛下重用。現在陛下重用的是一個叫李靜忠的太監,還有陛下鍾愛吉妃,重用了一個叫吉溫的人,提拔他為御史中丞。」

    裴旻動容道:「高內侍怎麼了?」

    孫周搖頭道:「也不知是這麼回事,突然之間高內侍就不得重用了。屬下細細查過,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也不知道為何。」

    裴旻沉吟了半晌道:「許是先帝恩寵過甚所致吧。」

    高內侍是個太監,但他的地位已經不能用「位極人臣」在四個字來形容了。

    太子、親王見到他要恭敬的稱呼「高翁」,皇親國戚之類的郡王要稱呼「高爺」……

    高翁之翁,指的是父親。

    李隆基在自然無人說什麼,現在李隆基不在了。

    高力士還能當他的「高翁」、「高爺」?

    尤其是現今的皇帝,他跟高力士並不親,面對自己叫了幾年的父親,他心底能不膈應?

    疏遠也是理所當然對的。

    宦官與權臣最大的區別就是權臣有自己的力量班底實力,而宦官靠的只是皇帝的寵信,狐假虎威。

    一但寵信不在,宦官大多掀不起風浪。

    細細一想,高力士的沒落也在情理之中的。

    對於此,裴旻也只能感慨一句,風水輪流轉。

    高力士這種情況他干涉不了,畢竟裴旻不可能控制李琰的喜好。

    李琰不願意重用高力士,他強迫不來,固然對這位千古賢宦帶著幾分惋惜,卻僅是惋惜而已。

    李靜忠此人裴旻沒聽過,也沒有多少印象,只要不是記憶中李輔國、魚朝恩之流,他都不會過問。

    其實這也是裴旻自身存在最大的問題,太過相信歷史。

    古人將改名視為家常便飯,而歷史只會記載他最後的名字,對於之前的名字皆一筆帶過。那些名動天下的大英雄大豪傑,裴旻或許還記得一二,但一些奸佞或者無足輕重的人物,他真記不住原來的名字。

    就如改名張康的安祿山,裴旻千防萬防,防不到安祿山不叫安祿山。

    還有這個李靜忠,裴旻要是知道他就是惡名昭彰的李輔國,絕不可能如今日這般無動於衷的。

    至於吉溫,裴旻覺得有些耳熟。

    突然他心底閃過一個詞語「羅鉗吉網」,想到了對方的身份。

    李林甫擔任宰相時,欲大肆打擊政敵。

    酷吏吉溫與羅希善於拍馬奉承,得到右丞相李林甫的賞識,讓他們掌管刑獄。

    他們兩人辦案均根據李林甫的旨意行事,大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栽贓陷害手段,幫助李林甫排斥與打擊異己,落入他們手中如同被鉗夾住或落入網中一樣,無法掙脫。

    裴旻也是訝異,想不到自己困住了李林甫,他麾下的走狗吉溫居然憑藉裙帶關係,走上了歷史的舞台。

    「這個吉溫,沒幹什麼壞事吧?」

    裴旻不放心的問道。

    孫周道:「並未有傳出什麼惡名,只是最近因懷疑安思順搆陷張康謀反,給他關進了台獄。」

    裴旻道:「張康確實謀反了!這點毋庸置疑,而且他身上的罪罄竹難書……」

    孫周搖頭道:「之前朝廷並不知道張康野心,只以為張康反叛是為了他義父張守珪。而造成張守珪服毒自盡的正是安思順,故而在徐銘沒有查到真想之前,安思順反而成了逼反張康的罪魁禍首,受了重刑……」

    「豈有此理,簡直胡來!」裴旻毫不遲疑,立刻修書入朝一方面為安思順叫屈,另一方面怒斥吉溫恣意妄為,勸說李琰輕小人,遠佞臣,並且表明了外戚干政的禍害。

    同時也讓張九齡安排官員彈劾吉溫。

    行事果決,帶著些許的霸道。

    略一沉吟,裴旻突然有一種感覺,莫斯雷馬薩不攻的原因也許等著就是東北異變……
V123210 發表於 2018-8-14 13:15
第四十八章 李隆基的後手算計

    裴旻召開了一個臨時會議,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之前我一直覺得奇怪,莫斯雷馬薩為什麼不進攻。若是一開始,還可以用他們困住了拓折城,佔據著戰局主動來解釋。現在我們已經將人從城裡救了出來,死守就無法理解了。莫斯雷馬薩是一個善攻的統帥,沒有特別的原因,我不信他會如此老實的固守著。這些日子,我也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直到東北事發,我才心有所感,那頭獅子是不是在等這個機會?」

    許遠吃重道:「裴帥懷疑阿拉伯與張賊有聯繫?」

    裴旻道:「很有可能,經過上一次失利,阿拉伯內部的波斯動了叛心。儘管莫斯雷馬薩回師,以秋風掃落葉的氣勢蕩平了內亂。但是他們清算內部矛盾,耗損了不少實力。而且我們拉攏了法蘭克王國與拜占庭王國,依照阿拉伯現在的局面,強行開啟戰端是非常不理智的。」

    「這裡,也是我們大意的地方。即便是我,都沒有想到阿拉伯會在這種情況下,發動如此大規模的戰役。」

    「莫斯雷馬薩自然不傻,換而言之,他們另有倚仗。而東北軍的惡劣情況持續多年,自我入主尚書省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想解決此問題。張康狼子野心,不甘多年密謀毀於一旦,故而派人前往阿拉伯與之勾結。」

    裴旻一點一點的分析著,將相隔萬里的兩件事情聯繫了起來。

    高適駭然道:「若真是如此,那徐銘可就立大功了。張康肯定不會坐觀勝負,等著裴帥來收拾他。他會在恰當的時候,突然襲擊北地。這猝不及防之下,我軍必然損失慘重。最大的可能是北地淪陷,阿拉伯與叛軍遙相呼應,我們這邊都將大受影響。」

    裴旻也慶幸道:「現在得安思順節度的示警,信安郡王又機警過人,先一步派郭子儀固守住了常山郡。而今他自己親往前線,想來不用為之擔心……」說道這裡,他笑了起來道:「那頭蠢獅子太小覷我大唐了,真當我朝只有我一人嘛?」

    許遠跟著笑起來,說道:「如此,我們不妨可以好好利用一二。要是能誘惑他們來攻,將計就計,就算不能取勝,也能給他狠狠一擊。」

    裴旻道:「將你們叫來,也是為了此事,我們一併合計合計。」

    便在裴旻與麾下幕僚商議之際。

    孫周離開了軍營,前往龜茲找到了在龜茲複製顏杲卿的李林甫。

    西域諸王盡數救回,裴旻放他們各自回國,先行穩定民心,防止動盪。

    顏杲卿自然回到自己的崗位,以安西大都護府長史的身份,總領西域政務。

    而李林甫依舊負責西域的外交往來,他的奇與顏杲卿的正,正好是一黑一白,相輔相成,將西域諸國與諸王治的死死的。

    李林甫得知孫周早上門來,立刻意識到他是興師問罪來了,將他領到了府衙深處。

    「孫兄,某就知道你會來問罪!」

    李林甫依舊友好的打著招呼。

    孫周憋著一肚子的火氣,見對方都如此的直白,也開門見山的質問道:「東北張康謀反了,這點你知道吧!」

    李林甫微微頷首,說道:「如此大事,某豈能不知。卻不知現在情況如何?最好不要影響到西方戰事,要真的影響到了,我李林甫百死不能贖罪。」他長吁短嘆的,一臉憂心忡忡。

    孫周寒聲道:「這一切難道不在你的算計之內?」

    「天地良心!」李林甫駭然大叫道:「孫兄將我李某人想的太神了,我李林甫有多少力量,孫兄難道不知?你手握情報網,對於東北之事都一知半解,我又如何知道?我明白,現在孫兄對某成見極深,這也怪不得孫兄。我為裴帥大計,甘願背負千古罵名。只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萬萬沒有想到東北居然會亂起來。到底東北局面如何了,我現在是急死了。」

    孫周道:「細節我也不清楚,似乎沒有什麼大礙。」

    「那……崔希逸、張孝嵩那邊呢?現在情況如何?」李林甫又問了一個敏感的問題。

    孫周遲疑了片刻,說道:「高力士已經為陛下所排斥,他現在的地位實力大不如前,沒有什麼動靜了。」

    「不可不防!」李林甫肅然道:「高力士此人不可小覷,我敢斷定是他不願意與陛下發生衝突,畢竟陛下是先皇選定的天子。不然他強硬起來,陛下想要淡化他的存在,絕對討不得好。高力士對於先皇的忠誠,已經到了一種盲目的地步,先皇給他的任務,他一定會完成的。」

    孫周默然點了點頭。

    原來李隆基去世之前,給了高力士一個任務,一點點的削弱裴旻手中的兵權。

    李隆基並非不信任裴旻,但是他已經意識到裴旻存在的隱患:裴旻太年輕了,手中的權勢過重。

    新皇未必壓得住他,就算裴旻對大唐忠心耿耿,他的兒子呢?他的兒子是否也會對大唐如裴旻一樣赤膽忠心?

    李隆基終究是皇帝,他在世的時候,自信能夠壓得住一切,但他臨終之際,無可避免的為李唐的未來算計著。

    裴旻麾下猛將、名將輩出,但大體上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他自己一手提拔的,如封常清、哥舒翰、王忠嗣、僕固懷恩之類的人物,這些人物對於裴旻是忠心耿耿,無需考慮。

    但除了他們之外,還有如崔希逸、張孝嵩這樣的人物。

    他們在成為裴旻布下的時候已經功成名就,崔希逸原本就是地方都督,而張孝嵩在西域縱橫捭闔,也是早早的闖下了威名。

    他們信服裴旻,卻不是忠於裴旻。

    另外還有隴右郭知運的舊部、河西薛訥的舊部,他們屬於第三類人,與裴旻、唐王朝之間,皆有感情,算是中立。

    當然還有第四類高仙芝,高仙芝才華自不用多言,可他功利心極重。能夠為了前程拋棄舊長官,投奔裴旻,未必就不會轉投他人。不過如他這樣的卻是少數……

    李隆基讓高力士著重提拔崔希逸、張孝嵩,重用郭知運、薛訥的舊部,漸漸的讓河西、隴右的兵權轉移到他們手上。
V123210 發表於 2018-8-14 13:17
第四十九章 撤退 集結

    李隆基是打算利用裴旻入朝為相,遙領隴右、河西節度使的時候,通過兵不血刃的辦法,分裴旻手中的兵權,讓他對於河西、隴右軍無法完全的掌控。

    這樣可以緩解裴旻過於權重的局面……

    他臨終前覺得愧對裴旻也因如此。

    但是李隆基、高力士找錯了一個人……李林甫。

    李隆基、高力士皆以為李林甫身份李家宗室,理所應當的維護李家王朝,維護李唐天下。

    但其實李林甫只是表面惇厚,對李唐沒有半點感情,他的眼中只有屬於自己的利益。

    迄今為止,他的根,他的本皆在河西、西域,原本他還動了找機會進京入朝的念頭,脫離裴旻的束縛,可現在裴旻入朝為尚書令,總攬廟堂大權。即便進了京,一樣在裴旻手下任職,何必放棄自己這些年在西北經營的基業?

    完全不值當!

    而且李林甫還動了異樣心思。

    他自己真正擅長的是政治權謀鬥爭,而裴旻面臨的廟堂情況不需要用他的才能,朝廷需要的是張九齡、宋璟這樣治世能臣。

    但如果廟堂出現動盪,就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就如對付王鉷時一樣。

    故而李林甫參透了一點,唯有廟堂出現一些動盪,這樣自己才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裴旻現在的情況就差他人推上一步,一但功成,如他這樣跟隨多年的老人就有可能成為從龍之臣。同時,裴旻若取唐成功,必然會有一些忠於唐王朝的逆反之臣,也需要他這樣的人物存在。

    正如李林甫說的,他的利益與裴旻的連在一起的,壓根就沒有危害裴旻的想法,出發點完全向著裴旻自己的前途。正因為是這樣,即便是裴旻,也未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出異樣。

    孫周當然是向著裴旻的,他越是忠心,對於李隆基這種卸磨殺驢的作法,越不能認同。

    腦海中浮現了李林甫當初說服他的那段話:「裴帥當前的權勢幾乎抵達人臣巔峰,周公旦、霍光亦不過如此。但周公旦、霍光的下場如何?周公旦,古往今來,堪稱第一大賢!身為周武王的弟弟,他攝政當國,伐滅三監,遷都洛邑,制禮作樂,待天下大定,歸政成王。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他不避艱辛挺身而出,擔當起王的重任;當國家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時候,毅然讓出了王位。看是美好,可世人皆忽視了其晚年失意……周成王表面上對自己這個叔叔畢恭畢敬,事實上當做賊一樣的防範。」

    「還有霍光,霍光的功績何須多言?漢武帝晚年昏聵,險些誅滅自己九族,以至出現國無繼承人之弊端,是他執政帝國二十年,息兵養民積蓄國力。漢朝最強時期,莫過於宣帝一朝。若無霍光,何來孝宣之治。結果霍家滅族,更有數千戶人家被株連。先皇擔心裴帥未來難治,已經有心削弱他的權力。未來還了得?」

    「裴帥對此未必毫無察覺,只是先皇對他恩重如山,他不好自處。裴帥對我們恩重如山,難道孫兄願意見到裴帥鳥盡弓藏的一日?見到裴帥全族滅絕?」

    見孫周不在深入追究,李林甫也鬆了口氣,道:「當下之局不應該關注東方的一切,而是要如何幫著裴帥打贏阿拉伯這個強敵。只要裴帥能夠取勝,他回到長安的時候,將會攜帶雷霆之勢,一切宵小都會在強權之下,煙消雲散。吐火羅與阿拉伯的矛盾已經顯現,只是還不夠,還需要在添一把火,倒一桶油。」

    **********

    拓折城!

    自拓折城投降之後,莫斯雷馬薩就將自己的帥營安置在了城中。

    他既不出兵,也不撤退,就在城中乾等著,誰也不知他在想些什麼。

    這日,阿拉伯的毒蛇將軍蘭達來興沖沖的來到了拓折城帥營。

    「獅王,好消息,葛邏祿的族長正式給了我們回應,說願意幫助我們對付唐軍。」

    蘭達來一臉的興奮,向著莫斯雷馬薩邀著功。

    阿拉伯的軍事重心毫無疑問的轉到了東方,尤其是這一次,莫斯雷馬薩更是將他所有的老部將都召集了過來。

    東方重要,西方一樣重要。

    據蘭達來手中的情報得知,阿拉伯的哈里發打算在他們五大將中選擇一位智勇兼備的人為總督,負責西方的戰事。

    蘭達來為了表現自己,這些日子,一直在拉攏葛邏祿的可汗,希望它能棄暗投明,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但是葛邏祿的態度模棱兩可,既不拒絕,也不答應。

    一直到今日,葛邏祿才給了明確的消息,表示願意助他們一臂之力。

    莫斯雷馬薩自從見到裴旻的佈陣之後,對於拉攏葛邏祿就不抱任何希望了,驟聽蘭達來功成,大感意外,問道:「什麼緣故?」

    蘭達來一臉驚喜的道:「這也是最關鍵的,葛邏祿的可汗透露了一個關鍵消息,說是唐軍要退了,很有可能放棄一半西域,固守碎葉城與安西四鎮。末將估計唐軍這種賣盟友的行徑,讓葛邏祿的可汗寒心了,同時也忌憚我們的力量,擔心我們得勝後找他算賬,向我們妥協服軟。」

    「唐軍要撤?」

    莫斯雷馬薩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他等得就是這個時刻。他已經得到了消息,唐朝的東北已經反了。只是距離太遠,又沒有唐朝這樣的傳訊渠道,詳細情況不夠明確。

    裴旻撤軍,就跟當前得到的消息聯繫起來了。

    蘭達來古怪道:「末將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根據阿史那施透露的消息,唐軍確實有撤軍的跡象。唐軍這一撤,銳氣大失,我們完全有機會將他一口吃下。」

    莫斯雷馬薩猛的一錘案几,說道:「快,給我盯著唐軍的一舉一動,另外讓軍中兵士,做好戰鬥準備。你……」他看著蘭達來道:「再次給葛邏祿送上些珍寶,拉攏他們,讓他們提供唐軍的一切動向。」

    三日之後,莫斯雷馬薩得到了唐軍趁夜撤軍的消息。

    這位西域的獅王心頭一陣悸動,下達了三軍集結的命令……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V123210

LV:9 元老

追蹤
  • 291

    主題

  • 279508

    回文

  • 36

    粉絲

黃庭堅-如果一天沒有看書,在鏡子看到自己就會覺得討厭自己另一句是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也是說;如果三天不念書,說出來的話便失了水準都是說人要多讀書,增加自己的智慧以及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