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清末梟雄 作者:雨天下雨 (已完成)

 
regn13 2018-3-22 22:00:1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14 53617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3
第一百八十八章 營造皇宮

    拿下揚州後,不僅僅代表著中華軍的兵鋒已經深入到蘇北地區,更重要的還是徹底保障了江南地區的戰略安全,中華軍已經不用在長江南岸的鎮江,無錫等地囤積重兵防備清軍的渡江南下。[+新^^+

    如果江北地區的中華軍不大規模慘敗,那麼就已經可以宣告江南地區已經告別了戰爭,從而可以放心的恢復生產。

    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鎮江府、江寧府這兩個府,一個月前還是人煙稀少,人們捲縮在家裡不敢出來,但是自從中華軍拿下揚州後,彷彿一夜之間大量的人口就是冒了出來。

    有些是躲在鄉下的人陸續回城,而大量前幾年逃難到松江府甚至浙北地區的人也是陸續回鄉。

    昔日的軍事重鎮鎮江、丹陽、南京等地也是有了些商業氣息,商人們開始打開大門做生意,從上海地區運送過來的大量貨物陸續擺上貨架。

    而長江上的貨船也是多了起來,前幾個月見到的船隊大多數都是由海軍的炮艦進行護送,而現在這些商船也是敢單獨航行,不比擔心遭到北岸清軍的攔截和炮擊。

    潘立宣坐在蒸汽客輪慶昌號上,看著長江兩岸炊煙升起不由感嘆:「這打了這麼多年,這兩岸總算是安定下來了!」

    一旁的剃著寸頭,身穿中華裝的中年男子也是道:「是啊,雖然只有幾個月的功夫,但是聽說鎮江和江寧那邊的恢復很快,聽說聖上恩典,免去了鎮江和江寧兩府、太平、寧國四府今年的田賦,好讓農家修生養息!」

    「這四府在過去幾年受創良多,皇上體恤民生自然不能不管!」潘立宣道:「救濟災民,幫助百姓耕種恢復生產所需頗多,也不知道財務部那邊能不能撐得下來!」

    「潘處長也不用擔心,如今帝國雖然艱難,但是賦稅多在工商,財政上還是勉強支撐得過去的。再加上浙北、蘇松太一片聽說今年農業態勢良好,順風順水,不出意外的話是又是一年豐收之年!」

    看這潘立宣身旁這人的穿著就知道,此人是帝國官員。自從林哲正式頒發聖諭推廣中華裝以來,這中華裝已經成為了帝國文官的標準著裝,只要是行政官員大多數已經是換上了中華裝。

    不過在民間,由於沒有強制性的推廣,其民眾著裝大多數還是馬褂長袍。而上海地區,尤其是從商人員相當多一部分該穿西服,也有些人玩復古穿漢服,這中華裝在民間倒是不多見。

    所以單單看這人的著裝,就可以判斷出此人應該是帝國官員。

    此人名為林嵐,乃是林哲的堂兄,嚴格上來說算得上是皇室族親,不過林哲制定的皇室規章中,可沒有以往那些封建王朝以往,是親戚都當成皇室。所謂的皇室基本只限於林哲的直系族親。

    而很不巧,林哲這一長房嫡系素來人丁單薄,林哲所在的長房這一支已經連續兩代單穿,林哲別說兄弟了,就連嫡親堂兄弟都沒一個。而林哲的爺爺有兄弟二人,也就是林家二房,而這二房也是人丁單薄,二房長子無出,二十幾年前就已經病亡,二子也是個早亡的命。年不足三十就是在行商時被匪徒謀害,只留下膝下也只有一子,名為林覽,今年二十六歲。

    林家三代直系內。男丁只有兩個,一個是長房的林哲,一個是二房的林嵐。

    這血脈單薄,面對唯一的堂兄,林哲雖然見都沒有見過他幾次,但還是很大方的封了他一個不世襲的子爵。並委任其為宮務廳宗內室的室長,讓他處理皇家那些亂七八糟的親戚。

    從血脈來說,如果林哲一直沒有兒子,那麼這個林嵐就是合法的首位皇位繼承人,當然了,這種事絕對不會出現,如果林哲一直沒有兒子而且突然暴死的話,估計領兵的那幾個大將一個個就舉旗反旗自己登基了,誰還在乎你林嵐啊。

    這次去上海,就是因為林哲的一個姑姑的兒子,也就是林哲的表兄打著皇室的旗號在上海興風作浪行欺男、霸女之事,小事也就算了,但是竟然敢以皇室採購的名義詐騙了多個商家數萬兩銀子,這不沒幾天就被商貿區巡警處因詐騙罪逮捕了,巡警等司法機構也是不好擅自處理,所以報告到了宮務廳宗內室。

    雖然林哲並不怎麼待見這些親戚,但是好歹也是事關皇家臉面,所以宗內室的室長林嵐親自跑了一趟上海,把這個敗壞皇室臉面的表親給抓了回來,現在還被關在客船上呢,

    提著人回南京的時候,林嵐剛好遇見潘立宣也從上海回京,兩人都是在宮務廳辦事,雖然一個是管錢,一個是管人,但是平日裡也有交往,所以索性同船而回。

    一路上所見所聞,都是讓這兩人感到戰爭似乎已經遠離了江南。

    抵達南京後,林嵐告別潘立宣,然後帶著人把犯法的表親直接帶走,不出意外的話這位林哲的表兄將會被非常低調的依法審判,當然了事關皇室臉面事後肯定不會直接關進監獄,宗內室已經在老家餘姚設立了一座很特殊的皇室別院,嗯,說是別院其實也就是條件好一些的監獄,專門給這些犯事的皇室族親準備的。

    而潘立宣雖然是宮務廳的人,但相對於宮務廳的其他機構來說,他主管的財務處以及宮務廳的另外一大實權機構:情報處,實際上和皇室內務扯不上關係,都是正兒八經的行政機構,這財務處和情報處的辦公地方都不是在臨時行宮的宮務廳內,而是各自另選擇地方辦公。

    而潘立宣的財務處辦公地點乃是距離臨時行動一千多米外的一棟宅院裡,就和南京的其他軍政機構的辦公地方一樣,都是臨時挑選的民宅。

    沒辦法,石達開實在太狠,撤離南京之前一把火把所有王府之類的燒了個精光,以至於林哲這個帝國皇帝都找不到什麼好地方安身,只能徵用民宅作為臨時行宮,而其他軍政機構的辦公地方就更是如此了,大多數都是徵用那些規模大一些的民宅。

    至於皇宮以及各機構的辦公建築,目前已經正在大規模建造當中,由內閣工商部、農林部、民政部等多個部門派出的相關人員,聯合組成了臨時性機構,也就是『營造事務處』歸屬內閣直轄。

    由於時間緊迫,不管是林哲還是各大軍政機構,總不能一直待在條件不恰當的民宅裡生活辦公,所以營造事務處的任務還是比較緊迫的。

    其中重中之重自然是皇宮,一開始營造事務處是準備倣傚明清宮殿,打算建一座新的紫禁城出來,這提案剛報上來就被林哲當面駁回,開什麼玩笑,如今中華軍四處開戰,軍費開支龐大無比,人家北邊的滿清都知道暫停修宮殿之類的事,我這中華帝國新立怎麼能不顧國力大肆營造宮殿,怕死的不夠快啊。

    再者,身為一個後來者林哲也不願意住在這些規模龐大,但是陰深無比的龐大宮殿啊,所以指示了營造事務處,新皇宮要中西結合為主,甚至還親自畫了簡圖給他們。

    所以這新皇宮雖然佔地面積會相當大,幾乎把原來的太平天王府佔地全部籠罩進來,不過在設計上南邊部分會是以個巨大的綠地廣場,中軸位置是一個巨大的三層磚石建築,該建築主要是林哲辦公,接見群臣,外賓之類的建築。

    在後方的大片園林中,還有數座三層小樓,主要是皇室家人的生活居所,兩側還有一些比較低調的平方,主要是宮內工作人員的生活、辦公所在。

    整體佈局非常簡單明了,但實際上這只是看似簡單,實際上建築規模相當大,尤其是主殿,說是三層呢,但是面積那麼大,而且用料都是清一色的石料,造價比那些傳統宮殿還要高得多。

    林哲也沒讓他們一下子就造出來,這樣工程太大,耗費國力太大,所以只是讓他們先建造後半部分,也就是北面的幾棟宅院。那裡原本就是後宅,雖然經歷大火但是水池子假山也燒不壞,把殘骸清理了,移植一些草木就能恢復如初,再在中間修幾棟洋樓的話,基本就差不多了。

    至於前半部分的巨大廣場以及那座龐大的主殿,慢慢修吧,沒有個一兩年功夫修不起來。

    林哲的宮殿都是用的西式宮殿,對於軍政機構的辦公建築就更是要求用西式的了,畢竟當初的中央機構在上海辦公的時候,大元帥府周邊的三棟巨大的辦公建築可都是西式建築,也都是用慣的了。

    為了求快,以及減少花費,林哲親自要求不要搞亂七八糟的花樣,什麼石雕,壁畫之類的一律不要,就光推推的一棟建築。

    這些辦公建築一部分是沿著新建皇宮兩側建立,也有一些則是分散在城內其他地方,凡是部級以上的中央機構都有一棟,而一些較為特殊的機構也能獨自分一棟,雖然各建築的內部設計不同,外部也是有些差矣,但是都是營造事務處建起來的,而且清一色的西式磚石建築,所以在很多當地人的眼中,這些辦公建築都是差不多的。

    只不過不管是皇宮還是那些辦公建築,現在都還沒建成,林哲這個帝國皇帝都只能委屈在民宅裡頭,而其他各辦公機構的辦公條件更是簡陋,潘立宣的財務處也不例外!(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3
第一百八十九章 財務處諸事

    南京城內,距離臨時行宮大約一公里外的某個街道上,這條街道上和南京城的其他街道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那就是街面上行走都是身穿中華裝的行政人員。:

    這條無名小街以往應該是權貴之家集中居住的街道,兩旁的院樓規模都比較大,中華軍攻克南京前,這裡曾被太平軍徵用作為那些高級將領的住所所在,興許是太平軍走的急,這一片住宅並沒有被燒光。

    所以中華軍進城後,就是繼續把這一片街道徵用,用來臨時安置部分遷移到南京的各辦公機構。

    比如說財務部,又比如說工商部這兩個中央內閣部門,又比如宮務廳財務處,又比如說常鎮江道衙門,江寧府衙門等大量機構都是臨時安置在這裡。

    類似的地方同樣還有幾處,分別安置了眾多政府機構,不過和政府機構分散安置不同,軍方那邊的各機構卻是比較統一,最高統帥部的各部都是直接安置在和臨時行宮只有一路之隔的一片宅院中。

    當然了,上述辦公地方都只是臨時性的措施,總不能一直都在民宅辦公不是,等到營造事務處把那些辦公大樓建起來,這些機構就會陸續遷入新的辦公大樓。

    據說軍方自行出資修建的最高統帥部大樓已經在皇宮右側動工,這一建就是一大片的建築群,是打算著把軍方的各部機構都集中安置。

    潘立宣走入財務處,很快就是有人迎了上來,潘立宣當即就是對隨從道:「讓各科長們都到會議室來開會!」

    不多時,同樣穿著中華裝的諸多財務處官員就是陸續走進會議室,而潘立宣早早就坐在上頭,這些下屬們走進來也沒有和其他政府機構裡的官員們那樣拘謹,而是一個個都比較隨意的各自坐下。

    宮務廳財務處雖然已經歸屬官方行政機構,但實際上這個機構和官場扯不上關係,財務處的前身就是林氏商行總部,各科的科長們實際上都是以前的那些大掌櫃。就連那些科員們都是各地的掌櫃、管事,裡頭一個傳統的官員都沒有。

    所以這個財務處如其說是一個官方機構,倒不是說一家帶有官方背`景的公司總部!

    潘立宣見人都來的差不多了,也沒有太多的廢話。直接就是開口道:「我這一次去上海有些久了,這些日子裡家裡頭的事都說一說吧!」

    當即下頭的相貌年輕,只有三十左右,但是卻學著眾人留著短鬍鬚的年輕人道:「處長走的這些時日,大事雖然沒有。但是小事不斷啊,就說我這邊,前頭內閣財務部那邊說用度緊張,再度拖延了皇室獻金的拔給,現在已經累計拖欠這些這邊三萬銀圓的皇室獻金了,而營造事務處那邊又行文過來,所財務部拔給營造皇宮的費用多有拖欠,讓我們暫支八千銀元用以採購石料!」

    此人名為安林池,乃是前林府外管家安管家的長子,他的父親安管家早年一直都是林府外管家。掌管林府產業十餘年之久,說起來林家的生絲產業全面從蒸汽繅絲廠轉移都是他一手操持的。

    不過安管家年近七十,前幾年精神頭差了後就是退了下來,他退下來後潘立宣才上的位。

    父親是外管家,這安林池也是打小混在林氏商行裡的,財務處成立後,他擔任財務處度支科科長,大體上主要掌管皇室銀錢上的花銷,比如接受政府拔給皇室的『獻金』,即皇室維持費/生活費。負責拔給皇室生活所需的花銷。也算得上是財務處裡真正和皇室有著直接聯繫的一個機構。

    不像其他機構都是純粹的商業機構,比如說紡織科,機器科,船業科等!

    潘立宣隨手翻看著他遞上來的文件。然後道:「財務部那邊有沒有確定下來拔給的日期?」

    安林池搖搖頭:「沒有!」

    潘立宣聽罷皺眉,這些內閣的人尤其是財務部的人,一個個都是盯著我宮務廳財務處裡的錢,不想給錢就算了,反而還想要從我這邊拿錢,哼哪有那麼容易的事。當即就是道:「你給他們行個文,就說拖欠的獻金月內必須到位,不然的話就告他一個漠視皇家的罪。至於營造事務處那邊來借錢,你斟酌著辦,可以先給他們三五千圓,但是一定要讓他們立下正式的字據來,以後少不得要拿著這些字據和財務部那邊理論的!」

    度支科這邊涉及的都是和皇室生活有關的事,其中最大頭的就是各種皇室用品的支出了,潘立宣翻看了後,然後道:「上個月的開銷又是多了不少,這樣下去可不行,你們度支科這邊要嚴格審核內務處送過來的採購單,比如說這個煤油燈採購,採購價明顯比市價多了一成多,你是怎麼審核的,這樣大的紕漏也看不出來,再換一個供應商!」

    安林池面露尷尬之色道:「這個供應商是陳爵爺的陳氏商行,把燈具的採購單子給他們是宮內遞了話出來的!」

    一聽到這陳爵爺,又說是宮內遞了話出來的,立馬就知道這個陳爵爺應該是皇后陳靜的弟弟陳麟,陳靜被封為皇后以後,他也是水漲船高被封為子爵,雖然說不是世襲的,但好歹也是貴族的一員的。

    事涉皇親潘立宣也是感到頭痛,這些涉及到皇親的事都比較麻煩,再說宮內那邊遞了話出來,自己這邊也不好直接批駁,但是這價格卻是不能放開去的,要不然的話有樣學樣一個個都把皇室都冤大頭了。

    當即道:「那就先駁回去,讓他們把價格降下來!」

    安林池道:「如果他們不肯呢?」

    潘立宣道:「那就拖著,反正現在臨時行宮內也用不著這麼多燈具,這些燈具都是為新宮預備的,等三五個月等得起!」

    把度支科的麻煩事匆匆處理了後,潘立宣才是提起興頭來開始處理其他幾個科室的事。

    相對而言,其他幾個科室的工作才是財務處的主要機構的主要工作,負責皇室生活開銷不過是次要的而已。

    首先說的是紡織科科長石德全,這個石德全乃是林氏商行的老資格大掌櫃了,六十多歲的他身子骨還是非常健朗:「我們家今年湖州那邊的蠶繭收成有些不太好,怕是很難供應上海的繅絲廠,一開始本想著和另外幾家合作,但是那幾家蠶繭要價有些高,所以我們這邊籌劃著在浙江還有蘇南其他幾個地方再找幾家供應商!」

    潘立宣道:「現在我們需求的蠶繭數量越來越多,尤其是第五分廠已經即將投產,寧波那邊的第六分廠也已經即將動工,這收購蠶繭一事不能拖得太久,要多找多看,回頭你上個詳細報告給我!」

    雖然說目前紡織產業是皇室產業的大頭,但發展的比較平穩,勢頭非常好,並沒有太多亂七八糟的事,所以潘立宣也沒有太多操心。

    真正讓他操心的還是機器科這邊的事,財務處的機器科,管著皇室產業的諸多重工業工廠,比如說林德機器廠,金陵兵工廠,林德機械公司,江南礦務都是歸屬機器科打理。

    而匯報的事也是多而雜亂,比如說林德機器廠的擴張,金陵兵工廠的籌建都是麻煩事一大堆的那種。

    「現在的技術人員還是太少,而外聘也是越來越難,香港、南亞那邊凡是能找的基本都已經找遍了,但各廠所需的技術人員,尤其是中級技術人員缺口還是相當大!」機器科的科長褚欒義道:

    「各廠打到報告到我這來,所以能不能讓我們牽頭,和海陸兩軍的軍官學校那邊協商,讓他們委託培訓一些技術人員!」

    潘立宣聽罷卻是搖頭:「海陸兩軍的軍官學校不好插手,他們自己所需的軍官都培養不過來,那裡有閒幫我們培訓人啊,既然缺得多了,乾脆就我們自己辦,讓各廠一起出人出錢,聯合辦一個培訓學校出來,到時候再分。」

    「自己辦?」褚欒義沉思著:「自己搞的話,錢好說,但是這師資不好辦啊,而且我們以前也沒辦過學校,裡頭是什麼章程都不懂!」

    潘立宣卻道:「沒辦過無妨,以前的繅絲廠,機器廠,船廠還有銀行我們不也一樣沒有辦過,但是現在不也好好的,只要用心用力總歸是能夠辦的起來的!」

    對於財務處來說,諸多事務都是從零開始,以前開辦蒸汽繅絲廠是這樣,搞林德機器廠,林德機械公司也是這樣,後來搞上海造船廠還是如此,全都是從頭開始搞起,現在還不是一樣有聲有色。

    涉足國人從未涉足過的領域,這也算是皇室產業的一個特性了。

    「這樣我回頭找幾個廠子協商協商,到時候再弄個章程出來!」

    財務處各科分別掌管一個行業裡的產業,要處理的事多而零碎,要掌管一個資產近千萬的龐大商業集團,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處理完這些內務,潘立宣也沒有閒著,第二天就是拿著厚厚的一疊報告書前往臨時行宮求見林哲。

    不過等候林哲召見的人有些多,他到了後只能等著,剛巧,財務部那邊協辦大臣泰竹磐在等著,既然碰上了,潘立宣少不得要和他們撈到幾句,讓他們快點把皇室獻金給拿過來。

    不過這群財務部的人個個都是鐵公雞,一聽說要錢就各種藉口支開話題,說了半天也沒給潘立宣一個明確說法。

    而且很快就是有宮務廳秘書處的來宣財務部協辦大臣泰竹磐覲見,泰竹磐當即就是對潘立宣打了個呵呵:「有空再聊!」

    然後就是閃身入內,留下一個背影給潘立宣!

    此時旁邊響起一聲嘀咕:「這些一毛不拔的鐵公雞,遲早有一天把他們給收拾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3
第一百九十章 預算赤字

    潘立宣回頭一看,只見旁邊一個身穿校官禮服的軍官,潘立宣對軍隊的將領認識的不多,只能從軍銜上看出是個陸軍上校。 新‧

    看著軍方的人對財務部露出如此不滿神情,潘立宣也是心中呵呵一笑,財務部的人雖然拖著財務處好幾萬圓的皇室獻金不肯給,但是拖欠軍方那邊的軍費就更多了,聽說都有好幾百萬圓,前些時候趁著揚州大捷,軍方找到財務部那邊,要求拔下拖欠的軍費,結果人家財務部只給了三萬圓,連零頭都不夠。

    如此也就怪不得軍方這邊的人對財務部的官員沒好臉色了。

    被潘立宣和軍方的人罵為鐵公雞的財務部協辦大臣泰竹磐此時也是苦著臉色向林哲訴苦:

    「現在我們的國庫存銀雖然還有些,但是今年軍費暴漲,實在是難以維持啊!」

    財務部協辦大臣泰竹磐之所以被林哲召見,就是因為拖欠軍費的事。

    年初開始,軍方就是籌備渡江北伐,為了北伐軍方擴編整編軍隊,囤積物資都是要花錢的,為此軍方要求拔給高達五百萬圓的擴軍整編軍費,財務部雖然說還有些錢,但是新生的帝國到處都是需要花錢,以前維持現有部隊的經費就很勉強了,現在軍方又來一個大擴張,不可避免的就是出現了財政漏洞,財務部雖然盡力湊錢,但是也只給了軍方一百五十萬圓不到,讓軍方那邊的諸多將領極為不滿。

    但是財務部也有財務部的苦楚,自從去年成立大帥府成立統一的財務部後,財務部就是背上了帝國所有開銷的重任。

    越來越多的軍費需要他們這裡支出,同樣帝國轄區內諸多官吏的薪資也需要財務部支出,然後還有各種亂七八糟的雜項支出,比如說為了恢復甦南、皖南地區的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錢財購買糧食種子,農具等,也要施粥救濟那些受到戰爭傷害的難民。然後還要重建遭到嚴重破壞的南京城等城市。

    這些以往的就不說了,光光是一個揚州善後就需要數十萬圓的前期投入,軍方進攻揚州的時候,可沒顧慮到會不會破壞城市。會不會讓城內的百姓流離失所,和清軍一起把整個揚州城給燒了個精光,以至於無數百姓流落街頭。

    為了救濟揚州城內的百姓,重建必要的公共設施,給難民搭建簡易居所。財務部不得不撥款五十萬巨款用於戰後善後支出。

    也好在軍方攻克揚州城後,也繳獲了大批的戰利品,其中除了火炮,槍支刀劍這些軍械外,還繳獲了大量糧食、金銀財貨,總價值百萬圓以上。

    只是那些軍糧被軍方直接就給扣下充當軍糧了,移交給財務部的金銀等財物也只是過了過手,還沒捂熱呢,就是被軍方提走三十萬充當軍費,然後又是揚州善後費用。這打了揚州一戰,繳獲到手的錢轉手之間就是被花了個精光,一毛都沒剩下。

    林哲聽著泰竹磐訴苦,也是有些鬱悶,按照道理來說自己的中華帝國佔據浙江、蘇南等富裕地區,應該是不缺錢的,但是那裡會想到需要用到錢的地方越來越多,去年的時候支出的都是幾萬兩幾萬兩銀子,但是現在都是幾十萬幾百萬砸下去,這賺的越多花的也越多。似乎永遠都不夠錢用一樣。

    翻看著泰竹磐帶過來的報告書,上頭列有財務部預計的今年財政收入預算,而後頭還有支出預算,兩者一對比。缺口竟然高達五百萬圓之巨。

    目前中華帝國控制區只有浙江、蘇南。而江北、福建北部、皖南這三個地方剛打下來,只能算是軍事控制,對財政貢獻有限。

    按照地區來劃分的話,商貿區大約可以為中央財政貢獻一千萬圓的歲入,除商貿區外的蘇南地區,大約可以為中央財政貢獻兩千五百萬圓的歲入。浙江大約可以貢獻一千萬圓的歲入,另外上海、寧波兩地海關大約可以貢獻一千萬圓的歲入。

    上述總額大約在四千五百萬圓左右,而按照稅種來區分,那麼佔據大頭的則是工商行業。

    僅僅是擁有獨立行政體系的商貿區一地,其千萬收入就完全來之於工商稅,江蘇、浙江兩省的工商稅加起來大約在八百萬,另外鹽茶也有一千萬左右,海關也有千萬左右。而蘇南、浙江兩地的田賦才多少?蘇南也不過八百萬,浙江更多只有三百萬不到。

    工商和農業稅收的比例大幅度顛倒,這在太平天國之前是沒有的,開始出現是清廷實行釐捐制度,而中華帝國成立後,整合釐捐為各種工商稅種,進一步加大了對商業稅的徵收力度,如此就導致了在新生的中華帝國裡,其工商業的稅收收入已經佔據了絕對的主力位置。

    以往被封建王朝視為根基的田賦反而是降低到次要地位。

    僅僅依靠蘇南、浙江兩地就取得四千五百萬銀元的歲入,這個數字任誰看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這就是事實。

    但是如果你覺得這預算收入多不可思議,那麼看到了財務部那邊給出的財政支出預算就會更加驚訝了。

    包括軍費、行政支出、戰後重建,以及各種亂七八糟的支出加起來,財務部那邊給出了總額五千萬的支出,比預算收入足足多了五百萬。

    看到這麼多的預算赤字,林哲覺得頭都大了,這缺的可不是幾萬幾十萬,而是五百萬啊!

    看看想要找出一些削減的項目來,但是翻來翻去都是找不到可以削減的項目,軍費不用說了,不能少,擴軍打仗沒錢可不行,就算是北面滿清那些人都知道一年砸下去幾千萬來維持戰爭,所以其他方面都可以不給錢,但是軍費不能少。

    而其他的,比如戰後重建,裡頭的救濟難民也不能少,總不能看著人民餓肚子不是,這施粥力度本來就不算強,再減少的話估計就會發生大規模餓死的情況。而市政重建,民房之類的可以展緩,城牆也沒必要。但是政府辦公機構,必要的道路整修不能缺啊。

    再說這教育經費,對面的日`本明治維新都知道餓肚子也要辦教育,而自己正打算著建立新式的教育體系。學校肯定是要建的。

    還有官吏的薪資,雖然說很多官員都有外快收入,但是相當多的中下層政府僱員,比如那些普通科員們,人家一家老小都指望著薪資養家呢。不給的話憑什麼讓人家跟著你幹啊。

    至於宮殿營造和南京中央機構的辦公建築,這些已經儘量剋扣了,皇宮現在都只修後半部分的,主要就是修幾棟洋樓,而大工程也就是主殿以及宮殿前的廣場現在還停留在初步階段,財務部那邊也沒有給多少預算,加起來不過幾十萬而已,大頭還得以後再出。

    翻了一遍,得,就沒地方可以省錢的!

    看樣子是要動用老本啊!

    如今國庫裡還有一千多萬的庫存。這些錢都是以往存下來,大頭都是繳獲,但是這些錢用一些少一些,現在填補了缺口,但是明年呢?後年呢?

    林哲搖搖頭不去想以後的事,錢這種還是走一步看一步,明年缺錢明年再說吧!

    到最後,林哲沒辦法,只能是拿自己開刀,先把皇宮的營造費用再砍掉三分之一。然後又削減了今年半數的皇室獻金,雖然皇室開銷不少,但是皇室自己也有錢,可以從皇室產業那邊貼補一二。

    看見林哲自己動手砍掉了這些開支。旁邊的泰竹磐一臉的感動,直呼陛下聖明,體恤黎明百姓云云。

    林哲也不想和他多扯皮,這砍掉皇宮的三分之一營造費用,這宮殿要修起來還不知道得猴年馬月呢,他也是個普通人。當初設計宮殿的時候就是抱有極大的期待,現在一拖再拖,估計沒個三五年功夫都修不起來了,這心情自然好不到那裡去。

    把他趕出去後,林哲又是見了其他幾個人,兩個小時後,潘立宣才見到了林哲。

    潘立宣一進來,林哲就先提起了皇室獻金一事,說空缺的部分讓皇室產業那邊補貼,潘立宣雖然也是一臉苦色,但是這皇室產業說白了就是林哲的私產,人家喜歡怎麼用就怎麼用,所以也就只能照章辦事了。

    不過今天潘立宣來找林哲,可不是為了說這皇室獻金的事,他來主要還是為了回報皇室產業。

    「如今皇家銀行已經走上了正規,在現有各大城市都已經有了分行,下一步我們準備把分行繼續開到各地的縣城,爭取半年內分行突破一百家!」

    林哲道:「銀行的事你們看著辦,新版貨幣的發行怎麼樣了?攤子鋪開沒有?」

    潘立宣道:「隨著各大分行的建立,我們已經把新版銀幣、銅幣發行下去了,民眾對銀幣比較喜愛,不過對銅幣略有牴觸,發行出去的銅幣已經開始貶值!」

    對這個情況林哲也是有所預料的,銀幣因為採用的是和洋銀元一樣的制式,民眾接受起來比較快速,但是銅幣的話,由於新版銅幣的含銅量有些不足,和舊版的銅錢兌換上已經開始持續貶值,一枚面額一分的銅幣,初始發行是兌換十枚小錢,但是現在市面上實際上已經只能兌換七枚小錢。

    畢竟人人都不傻,你家一分的銅元含銅量頂多只有和以往的五枚小錢含銅量差不多,但是卻想要當十個小錢使,人家肯定不願意啊,現在之所以還能夠保持在七枚小錢的兌換率,這還是因為新版銅元採用機制,樣式精美,花紋清晰,普通老百姓比較喜歡收,要不然的話早就跌倒五枚去了。

    對於銅元的貶值,就算貶值到兌換五枚小錢,這發行銅元也還是賺的,不過賺的都是些小錢,這點錢在已經擁有數千萬歲入的中華帝國眼中還不算什麼。

    發行新版銅元,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減少銅的使用,回收那些老舊的銅錢,發行銀幣的目的也差不多,主要是為了回收那些亂七八糟的銀塊。

    回收銀、銅,發行新版銀幣,銅幣主要就是為了統一貨幣,為以後的廢兩改元奠定基礎。(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3
第一百九十一章 清軍南援

    七月八號,一片廢墟的揚州城內,施清瑄和沈馳雲等第一軍、第五軍的將領們彙集一堂,身為江北軍務總司令的施清瑄坐在主位上,朗聲說著下一步的戰略安排:

    「為鞏固蘇北,第五軍須盡快繼續北上攻略蘇北等地,以攻佔清江浦,殲滅偽清李鴻章部為要,蘇北一地屆時可能會有敵軍增援部隊,到時候沈兄你要謹慎為上!」

    施清瑄繼續道:「而我會率本部第一軍回援皖北,於第二軍一道攻佔皖北駐地,殲滅太平賊軍陳玉成部,以完成統帥部之皖北戰略!」

    這說的都是大方向,而且也都是之前出征前聯合參謀部那邊定下來的大戰略,就算是身為江北軍務總司令的施清瑄也是不能隨意變更的,他能夠做的就是在聯合參謀部的壓力下,給剛攻克揚州的部隊爭取多幾天的就地休整時間,好恢復部隊的士氣,補充戰損的兵力。如您已閱讀到此章節,請移步到 :中文.in.閱讀最新章節

    揚州一戰中,第一軍和第五軍雖然戰果極大,但是損失也不算小,比如說作為主攻部隊的皇家陸軍第三步兵師更是前後累積傷亡兵力數百人,當場戰死者三百餘人,而因為攔擊江淮新軍突圍而遭到重創的第九協防師更是死傷慘重,戰死、失蹤等加起來超過一千人,另外還有不少於一千人受傷而喪失戰鬥力。

    所幸後方的軍訓部在揚州戰役剛結束,就是給第一軍、第五軍送來了大約總數一千人的新兵補充,不過這補充新兵都是皇家陸軍的新兵,可沒協防軍的份。

    協防軍的兵員損失要想補充,尤其是戰時大規模補充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俘虜補充進去,而這種事也是中華軍干熟了的,這剛拿下揚州呢,就是採取最為強硬的手段把所有俘虜的頭髮剃光,然後強制把他們編入協防軍裡頭。

    不過為了讓這些剛俘虜的清軍士兵不至於造成麻煩,軍訓部派來的人也沒有說一股腦全部補充進去。而是和以往一樣,先挑選那些願意主動的加入中華軍,身強體壯的俘虜士兵補充到現有的幾個協防師。

    挑選了幾千人分別補充到第九協防師、第二協防師等現有部隊後,其他俘虜則是新編為兩個協防師。

    這兩個新編協防師裡的士兵要麼是老弱。要麼是那些不願意主動投誠的死硬分子,從這些俘虜裡中華軍方面也是發現,相對於太平軍俘虜士兵而言,這些清軍士兵的投誠態度要更強硬一些,但是身體。訓練等各方面素質還要更差一些。

    對於這種情況,中華軍方面自然是毫不心軟,甭管你願不願意,總之都得被編入新的第十六協防師、第十七協防師裡頭,後續等待他們的命運就是充當炮灰。

    不過為了避免不要必要的麻煩,軍訓部並沒有把這兩個由投降清軍士兵組成的協防師繼續放在蘇北作戰,而是把他們編入第一軍內,讓他們後續去皖北和太平軍打,免的到時候出現什麼陣前反叛的情況。

    而相當的,原本歸屬第一軍的第二協防師則是被調入了第五軍繼續前往蘇北作戰。

    七月十號。施清瑄率領本部第一軍離開揚州,開始向西行

    施清瑄率領第一軍走了後,沈馳雲也是率領本部第五軍在蘇北一地發起了下一輪的大規模攻勢,第五軍以第五騎兵團為前鋒偵查力量,以皇家陸軍第五步兵師為絕對主力,第二協防師、第十協防師、第十二協防師為輔助力量,朝著蘇北各地發起了頻繁進攻。

    七月十一號,第五軍攻克揚州東面的泰州,此後第五軍也是開始分兵,其第十二協防師繼續東進南通等地。到時候海軍方面將會護送駐紮在上海等地的皇家陸軍第七步兵師派遣的一個步兵團發起登陸南通的作戰,而第十二協防師的任務就是為第七步兵師之第二十步兵團打開一個登陸進軍通道。

    至於第五軍主力,則是繼續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他們的目標就是淮安城。

    淮安城這個依靠漕河發展起來的地方乃是江南地區少數重量級大城。擁有人口數十萬之巨,比遭到過戰爭創傷的南京、蘇州、揚州等名城更多,單純以人口論,現在的淮安城乃是名副其實的江北第一城。

    而且淮安城乃是三聯城的格局,也就是說他並不是傳統的那種單一城池,而是新舊三座城池連在一起的城池。三城城牆周長約十七華裡,高一丈多到兩丈八尺不等,交錯密集的城牆體系讓淮安城形成了一個複雜並穩固的城防體系。

    如今城內不僅僅有李鴻章的江淮新軍近八千人,另外還有蘇北本地綠營、團練等近萬人,又有自從揚州失陷後,清廷緊急從皖北、魯南等地抽調援軍抵達蘇北,目前已經累計抵達綠營等舊軍五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兩千河南練軍從河南增援而來,和同樣河南過來的五千綠營舊軍駐紮在宿遷一帶,隨時能夠增援淮安。

    實際上,清廷抽調的援軍遠遠不止這麼一點,揚州失陷給清廷造成的震動是相當大的,自從消息傳到京師後,清廷就已經是陸續抽調兵力南下,拋開那些綠營、八旗等舊軍不提,值得注意的就是各地練軍以及大批量的馬隊。

    馬隊暫且不提,清廷好歹是自詡騎射起家,騎兵一直都是他們的主要戰力,抵擋當初太平軍的北伐,捻軍的肆虐,相當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騎兵部隊,目前來說,清廷在直隸,蒙古,東三省等地隨時能抽調超過萬人的騎兵部隊,不過這些騎兵乃是滿清的最後家底,乃是用來拱衛京畿的,除非被人打到京師來,不然的話清廷是不會讓輕易讓這些騎兵部隊出戰的。

    如今南下作戰的清廷,尤其是在皖北,河南等地和捻軍,太平軍作戰的清軍主力,實際上是各省練軍。

    不得不說,歷史上的清廷能夠搞出洋務運動來不是偶然,,原時空裡他們先後搞出了淮軍,定武軍,新建陸軍,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等軍隊,這個封建王朝也並不是後世人想像的那樣故步自封,對一些新東西他們還是學習的非常快速,只是他們的學習大多是發生在被打之後,每一次戰敗後總會掀起一番改革搞出,然後改革著就把這改革死了。

    原時空不提,只說本時空,受到林哲創辦余勝軍的影響,清廷早早就開始了創辦新軍,一開始是編練八旗新軍、江淮新軍,但是後來發現八旗新軍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所以是草草收尾,轉而把精力放在了裁汰練新上,從而全新組建了『京畿練軍』。

    這支全新組建的京畿練軍據說效果相當不錯,這從清廷開始全國推廣『練軍』這種新軍就可以看得出來,清廷對練軍還是相當滿意的。

    當時恰逢林哲率軍造反,同為團練,更同為新軍的江淮新軍立馬就成為了防備對象,清廷立即就是削減了對江淮新軍的扶持,轉而把扶持轉向到了對『練軍』上頭。

    於是乎京畿練軍,直隸練軍這兩支受清廷中央直接掌控的練軍大規模擴大不說,各省也是大辦練軍,河南、、安徽、湖廣、甚至雲貴等地都是廣辦練軍。

    截止到1857年的七月,清廷中央掌控的京畿練軍有一萬八千人,直隸練軍有八千人。另外各省有數量不等的練軍,比如河南有練軍五千人,安徽的皖北地區也有練軍兩千人,山東有練軍千人。

    地方練軍中,最多的自然是戰事緊張的湖廣兩省,受到多方面的刺激,湘軍一直在變化之前湘軍中的胡林翼主持,倣傚余勝軍創辦的新軍兩千人戰果良好,後續曾國藩、胡林翼等湘軍的主要將領開始大規模辦新軍,累計到現在已經編練新軍八千人,謂之『湖廣練軍』,以和以往的舊式湘勇區別。

    再加上其他各省的部分練軍,到目前為止,清廷中央、地方的練軍總數已經超過四萬人。

    如果再把江淮新軍殘兵八千人算上,八旗新軍這支徒有其表的一萬兩千人也算上,那麼清廷控制下的各式新軍超過六萬人。

    當然了,這六萬人裡頭,除了江淮新軍是清一色的洋槍樣炮外,其他各地練軍的武備上還有著極大的差距,比如直隸練軍,他們用的就是天津機器局自產的槍炮,雖然也說是滑膛洋槍而不是老式的火繩槍,但是性能上距離直接進口的洋槍差距比較大。

    至於一些地方練軍,有些更是依舊拿著火繩槍的!

    因為揚州失陷,中華軍大舉進軍蘇北甚至有可能威脅到山東,清廷已經詔令直隸練軍等大軍南下蘇北。

    因此對於北上蘇北的中華軍第五軍來說,未來的面臨的挑戰相當大!

    不過北方的大量清軍暫時來說還不算是中華軍面臨的主要威脅,如今中華軍的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皖北地區。

    陳玉成在皖北那邊搞出來的聲勢實在太大,採用挾裹流動作戰模式的陳玉成所部已經膨脹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動不動就是號稱幾十萬大軍,儘管裡頭絕大部分都是流民,老弱婦孺,但是皖北和南京嚴格上來說只有一江之隔,隨時都能威脅皖南、蘇南等地。

    而之前派往皖北作戰的第二軍受限於兵力不足,只能被動防守,無力出擊。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施清瑄才率領第一軍西進皖北,以求和第二軍聯合作戰,徹底肅清皖北之威脅,殲滅陳玉成所部。

    七月中旬,施清瑄率軍過滁州,然後直撲鳳陽府之合肥!(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3
第一百九十二章 選秀和國本

    七月的南京炎熱似火,位於原來的兩江總督府、天王府裡眾多工人正在揮灑著汗水工作著。(.in.)

    這些工人有些是南京周邊僱傭而來,而有些則是南京城內的百姓,其中不乏可以看見男婦的身影,入城後中華帝國在南京城大興土木,除了修築皇宮外,還有修築大量的辦公大樓,平整道路,興建橋樑。

    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南京殘破,缺乏諸多辦公建築的緣故,而另外一方面,這也是中華帝國救濟難民的一項重要措施:以工代賑!

    受到持續戰爭的影響,當初中華軍攻克南京城後,面對的幾乎是滿城餓著肚子的十餘萬百姓,林哲總不能坐視這些百姓餓死,所以就是展開了大規模的救濟行動。

    所謂救濟其實更加重要的並不是直接給他們發放米面,而是讓他們找到工作,獲取收入以購買米糧,畢竟中華帝國不可能一直供養這些百姓。

    但是以往太平天國佔據南京期間,採用聖庫制度幾乎讓城內的所有商業、手工業都遭到破壞,短時間內讓老百姓找到工作以養家餬口談何容易。

    為此,一方面是工商部、民政部等內閣部門開始大規模鼓勵城內的商舖重新開業,而另外一方面就是大興土木,以工代賑,讓城內百姓可以獲得臨時性養家餬口的工作。

    但是這也造成了中華帝國的財政支出嚴重,負責南京城重建、皇宮營造、政府辦公大樓建造工作的營造事務處在短短數個月裡,就已經花費了將近六十萬元之巨,其中少量是購買材料外,另外大部分都是用來支付雇工的薪資。

    數以萬計的人獲得收入後,拿著錢去購買米糧,這也就導致了南京城內最先恢復的商業不是其他,而是米糧相關行業。

    由此帶動下,其他的行業也是逐漸恢復,這從這幾個月來南京城內的商舖逐漸出現人氣就可以看得出來。

    不過南京城內的商業之所以恢復的這麼快速。也和中華帝國定都在南京,同時還帶來了大量的軍人,官員等有關,要知道當初中華軍進入南京城後。一度在城內屯兵五六萬之多,而當時南京剩餘的百姓人口也不過十五萬而已。

    除了軍人外,還有大量的官員以及他們的家屬陸續從上海等地遷移過來,這一部分又有上萬人之多。

    大量的軍政人口進入南京,這些人都是需要消費。而且他們不缺錢,有了市場需求,那麼就會有商人聞風而來。

    於是隨同這些軍政人口進入南京城的還有來自各地的商人們!

    而隨著南京的商業市場恢復過來,並需求一切物資,尤其是米糧等生活物資,這也就讓南京城周邊的農民們開始把自家中的糧食,蔬菜,養的雞鴨等送進城內。

    等到七月份,南京城已經勉強算是擺脫了太平天國造成的惡劣影響,初步恢復為一個正常城市應該有的面貌。

    只是人們偶爾還能夠看見斷牆瓦礫。從那些前太平天國的諸多王府殘骸中依舊可以感受到昔日太平天國的存在。

    不過這些王府殘骸已經無法存在多久了,為了補貼財政,財務部大舉出賣了一些不動產,包括以往被太平軍徵用,但是現在已經找不到主人的普通商舖,宅院,也有一些太平軍修建的建築,至於那些王府雖然被燒了個精光,但是這些王府一個個都是佔地面積廣大,而且多位於城區核心位置。只買個地皮也值不少錢。

    比如說石達開的翼王府地皮,就是被位於蘇南一帶的實力錢莊『同盛錢莊』花費巨資購入,然後開始修建新的建築,當然了人家也不是自己住。就算是錢莊老闆也沒奢侈到這種地步,而是充當錢莊總部。

    也許是受到了商貿區外灘的一排排豪華大氣的各大商行、銀行總部的影響,以至於現在很多商行都喜歡修建一個豪華巨大商行總部充當門面,而且一般都是西式風格的磚石建築,之前杭州、蘇州都已經出現過不少,現在南京這邊也是開始出現了。

    在這座大興土木的城市裡。臨時行宮卻是顯得安靜無比,典型江南水鄉風格的後院裡,假山流水之中隱約有著一棟院落。

    而這棟並不算大的院落住著林哲夫婦,這對中華帝國的皇帝和皇后以及他們的女兒淑純公主。

    陳靜看著正捏著女兒臉蛋,把女兒逗得哇哇叫的林哲,心裡頭也是感覺有些安慰,她可是很難能看見林哲如此童趣的時候,甚至連林哲的笑容都少見。

    大多數時候,林哲和陳靜兩人都是相敬如賓,彼此間都是非常客氣的那種,雖然說林哲從來不會在陳靜面前擺什麼臉色,但是也很少會和現在這樣發自內心的笑。

    看著這父女倆,陳靜自己也是臉上掛上了笑容,去年女兒剛出生的時候她還有些擔心林哲不喜,但是沒想到林哲這麼疼愛這個長女,剛稱帝呢,就是封了長女為淑純公主。

    不過就算林哲自己疼愛這個女兒,但實際上其他人對陳靜生下來的不是兒子而是女兒,實際上有些意見的,去年的時候還是只是林家那邊,林老太太可是親自對陳靜說過:老林家人丁單薄,就指望著林哲多生幾個兒子傳宗接代呢!

    而等林哲稱帝后,他的後代問題就更加嚴重了,身為帝國皇帝的林哲一個兒子都沒有,這如何能夠讓帝國群臣放心啊。

    從稱帝開始,就不斷有人進言讓林哲廣納後宮,其中這些人有些固然是想要把自家女兒送進宮中,但是更多的還是擔心林哲無後。

    到了如今,林哲的後代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帝國的問題。

    畢余同不止一次的上書,請求林哲廣納後宮,以固國本。

    什麼是國本?

    儲君!

    偌大一個帝國,連個繼承人都沒有,你讓畢余同等一大票官員怎麼不擔心啊!

    面對這種情況,林哲也是不太好一直壓著,雖然說娶妻講究一個要看對眼,當初想著的是如果有看順眼的就納為妃,不過很不巧,這大半年來一個看對眼的都沒有。

    為啥?

    因為林哲天天面對的都是官員,而後宅裡那些伺候人的都是一些侍女,但是你要說讓林哲和一個侍女情投意合,那難度就忒大了。

    林哲自己不找,這不,下頭的那些官員們就是自己行動了。

    上個月十幾個內閣大臣聯手向宮務廳內務處施壓,前清進士出身,後擔任過浙江布政使等要職,後主動投效中華,並被委任為教育部大臣的江道泉更是直接找上宮務廳內務處,要求他們盡快給林哲選秀,充實後宮。

    這折騰了半個月,內務處從浙江、蘇南等地挑選了眾多佳麗,林哲的母親,也就是這個帝國的皇太后按照規矩已經選出了五十多位佳麗,等候林哲的最後挑選。

    對此陳靜也是知道的,不過她倒是沒有和後世的女人一樣對此大驚小怪,書香門第出身的她對三妻四妾並沒有什麼反感,她的父親以前就娶了好幾個小妾,對林哲的充實後宮的行為她內心裡雖然有些吃味,但是絕對是不敢有任何一絲流露,反而是比皇太后更加積極幫林哲選秀。

    原因很簡單,她是皇后的,這因為沒有兒子就已經讓外面的大臣們相當不滿意了,如果還阻撓林哲納妃,估計外頭的那些大臣就要鼓動起來要求林哲廢后了。

    因為這事和私人感情無關,而是一個政治事件,一個對於外面那些大臣們而言,事關國本的大事。

    別說她了,就算是林哲這個當事人,如果他想要反對的話都是無法反對的。

    只是身為男人他也不介意多納幾個后妃,以前想著找幾個看對眼的,但是現在發現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後,也就由得外面人安排了,大不了自己以後再從這些入宮的女人裡再找幾個順眼的就是了。

    看著這個正在逗著女兒玩的丈夫,陳靜的思緒繼續亂飛著,而想多了就會鬱悶一件事,那就是什麼時候才能夠生個兒子?

    半天后,她悄悄起身然後走到林哲身邊,深吸了幾口氣後才紅著臉俯下身來:「我們回房去?」

    抬頭看了看,看著陳家已經是面帶紅暈,兩人也是夫妻幾年了,只是看那麼一眼就知道這女人讓自己和他回房,定然是要發生些什麼的,只是以往陳靜可不會這麼主動啊,更何況還是大白天的。

    林哲站起身來,然後低聲逗她:「現在就要,現在還是白天呢?」

    陳靜面色更紅了,但是還是道:「你晚上不是要宴請大臣嗎,等你回來都晚了!」

    說著,然後又補了句:「醫務處的醫師說,這幾天容易懷上!」

    林哲看著臉色已經緋紅的她,可是很少見她這樣主動呢,當下也是有些意動,連可愛的乖女兒也不逗了,直接攬著她的腰就是往裡走。

    不用多時,房內就是傳來連續的喘息低吟,房外頭的侍女們聽見這些聲音,一個個都是紅了臉,心裡頭嘀咕著:現在還是大白天呢!

    不過一個年歲較大,陳靜從陳家帶過老的老媽子抱著淑純公主側耳聽了一會,卻是面帶喜色:「看來我們家娘娘還是得寵的,這下就不怕那些選秀進來的爭寵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3
第一百九十三章 混戰皖北

    七月二十八號廬州府合肥縣城外,一路風塵僕僕西來的施清瑄整個人絲毫看不見疲憊神色,反而是神采奕奕。(.in.)

    從滁州西進後,施清瑄率領第一軍大舉進攻皖北各地,攻略皖北之瀘州與東部的大片地區,也先後和陳玉成麾下的太平軍交戰多次。

    這些只有幾千人的小規模交戰毫無意外,第一軍通通取得了全勝,面對陳玉成麾下那種流民式的軍隊,甚至都不用出動皇家陸軍部隊,僅僅是憑藉協防軍部隊就能夠擊敗他們。

    兩天前,施清瑄麾下的第二騎兵團,在騎兵總監兼任第二騎兵團團長王呂雲少將的指揮下,又是襲擊了一支太平軍,取得了殲敵兩千餘人的巨大戰果。

    帶著多場的大勝,施清瑄率領的第一軍主力部隊終於是抵達廬州府的府城所在合肥縣。

    不過讓施清瑄有些鬱悶的是,興許是知道自己很難抵擋住中華軍的主力部隊進攻,陳玉成竟然是提前率領大軍撤離了合肥,只在合肥留下了不到兩萬人的兵力。

    這兩萬兵力聽上去似乎有很多,但是對於已經膨脹到了二十幾萬規模的陳玉成所部來說,實在 不算什麼。

    而且這兩萬人裡,和陳玉成的其他部隊一樣,都是只有極少量的太平軍老兵骨幹,其他的都是挾裹而來的流民,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老幼婦孺。

    陳玉成留下這兩萬人如其說是為了阻擋施清瑄的西進步伐,倒不如說是甩開包袱,好帶著青壯大軍西逃。

    陳玉成之所以這麼幹脆的放棄了合肥,倒不是說陳玉成真的害怕了中華軍,而是他知道是不可為。

    這裡頭除了中華軍自身來勢洶洶的因素外,也和瀘州府周邊無雄關險地可守有關,包括合肥在內,整個瀘州府都是一馬平川,根本就是守無可守的地形。

    早年太平軍攻克瀘州陷合肥是很輕鬆,後來清軍收復合肥同樣輕鬆。今年陳玉成再一次把合肥打下來也沒有花多少的力氣,由此可見,瀘州一府就是一軟柿子,誰都可以捏一把。

    瀘州守無可守。而之前陳玉成也是連續派遣了多支偏師,試圖伏擊、攔截施清瑄的第一軍,但是這種連刀劍都無法配齊的流民部隊要想在平原地形上和中華軍進行野戰,這勝利的希望幾乎等於零。

    失敗數次後,陳玉成很乾脆的主動退出合肥!

    反正他本來就是流動式作戰。不侷限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他繼續流動下去,就能夠挾裹諸多民眾加入自己,持續發展壯大。

    就算是運氣不好,被中華軍逮到了數十萬大軍被一舉擊潰,只要陳玉成保住他麾下的從南京帶來的五千骨幹士兵,那麼不用兩個月他就能夠東山再起,重新挾裹出一支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的大軍出來。

    陳玉成走的乾脆而瀟灑,這留在合肥的都是老弱婦孺,面對如此合肥施清瑄都沒有多花什麼心思。只是把大軍的架勢擺出去,稍微試探後就是發起進攻,城內的太平軍也就抵擋了兩個小時左右,然後就是徹底崩潰了。

    看著已經破開的城門,施清瑄不以為意:「讓協防師先進城清剿,肅清城內賊軍餘孽,嗯,吩咐下去,入城後一應事務按照老規矩處理!」

    施清瑄口中的老規矩是什麼?兩個字:剃頭!

    自從剃髮令施行後,目前中華軍雖然對自身轄區的民眾並不強制性剃頭。對於攻佔的大片農村地區,或者是不怎麼抵抗的城池也不會強行要求民眾剃頭,一般而言只是對俘虜、投誠的官員等進行強制性的剃頭。

    但是對於一些抵抗堅決的城池,打下來後往往會執行比較殘酷的剃髮令。不僅僅要求敵軍俘虜,投誠官員剃髮,同時還會強制性的要求全城男丁剃髮,甭管是滿清的那種辮子還是太平軍的披頭散髮,一律通通都要剃掉。

    之前在南京,揚州就已經幹過了。而現在,面對皖北地區滿地皆匪的情況,作為江北軍務總司令的施清瑄覺得有必要採取更加強硬的政策,不然不足以震懾當地。

    現在的皖北地區,其形勢要遠遠比其他省份更為複雜,其他地方比如說皖南、蘇北或者江西,這些地方中華軍雖然也和太平軍,和清軍開戰,但是這種交戰都是比較正規的,都是雙方的軍隊進行交戰,而不會有大量的民眾摻和進來。

    但是在皖北地區卻是不是這樣,首先是陳玉成採用流動式挾裹作戰,挾裹了大量民眾和中華軍進行戰鬥,以至於皖北的南部地區,也就是淮南地區和陳玉成所部形成了極為密切的關係。

    另外一方面也和捻軍有關!

    早期的捻軍還不是捻軍,而是叫『捻子』何為捻子?就是恐嚇錢財、敲詐勒索的土匪,太平天國時期的捻子是一種普遍性的全民活動,尤其是荒年欠收後,皖北地區的農村地區,更是整個村,整個親族的青壯都去當捻子,呈現『居者為民,出者為捻』的態勢。

    隨著皖北地區持續遭到戰爭破壞,加上災荒練練,加入捻子的百姓越來越多,到最後終於是席捲了整個皖北地區,甚至各大捻子頭領聯合起來,其盟主張樂行自號『大漢永王』。完成了從土匪到起義軍的轉變。

    而去年更是聽封不聽調的條件,接受太平天國冊封,其張樂行被封為沃王,並開始蓄髮,改換太平天國旗幟。

    陳玉成和捻軍各部深入合作,在今年上半年幾乎聯手瓜分了整個皖北地區。

    但是別以為皖北就只有陳玉成和捻軍了,實際上還有清軍,還有各種地方武裝。

    之前清軍還控制著合肥,蚌埠等淮南一帶的地方,此外皖北的一些大城池還也在清軍手中,不過大多都是困守一地,無法對捻軍或太平軍發起反攻。

    清軍之外,還有一些地方武裝,有各種各樣的團練,鄉勇,甚至一些地主豪強的私人武裝等,其中歷史上名聲最顯的就是苗沛霖了。

    這個人貧寒出身,但是卻考上了秀才,而後見捻軍肆虐皖北鄉里,他開始籌辦團練,並在抵抗捻軍中迅速發展擴大,他正式辦團練也不過一兩年時間,但卻是力量迅速膨脹,現在已經掌控鳳台周邊地區,麾下據傳有兵萬人之多。

    1857年的苗沛霖自然無法和原時空裡1860年以後的他相比,至少現在苗沛霖還沒有投靠捻軍,不過其力量已經足以左右皖北局勢。

    此外在皖北地區,類似苗沛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各種人數多則數千,少則數百的團練,鄉勇多如牛毛。

    如今的皖北是太平軍、捻軍、清軍、地方團練鄉勇交趾在一起,造成了極其複雜的局勢。

    面對各種亂七八糟的武裝勢力,施清瑄可沒時間來拉攏或者分化之類的,這些計策聽上去或許很好聽,但是對面中華帝國來說通通都不需要。

    對於中華軍而言,直接打過去比用計策拉攏分化容易多了!

    不過擊潰這些亂七八糟的匪軍容易,但是為了避免中華軍大軍掃過之後,後方的各種土匪又如同春風野草一樣瘋長,就必須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得讓他們知道,中華軍不是太平軍,更不是清軍,任何敢於反抗的人都會死的很慘很慘。

    基於此,施清瑄選在了在合肥立威,破城後直接把滿城男丁的辮子、長發一股腦都剃掉了。

    但是讓施清瑄意外的是,原本他以為會遭到很大的反抗,畢竟剃髮這種事國人還是很排斥的,對於傳統儒家子弟而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輕易剃掉,而對於接受了幾百人滿清統治的人而言,腦袋上的辮子更是向滿清朝廷效忠的對象,不能輕易剪掉的。

    但是很不巧,這合肥被清軍、太平軍先後攻克多次,清軍來了,逼他們剃髮留辮子,太平軍來了逼他們蓄髮,這一來二往大家也都習慣了,你讓他們蓄髮就蓄髮,剃頭就剃頭,乾脆的很。

    不過倒是有幾個老學究捧著那條被強行剪掉的辮子嚎啕大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剪掉了辮子沒臉面對祖宗之類的。

    對此施清瑄一臉鄙夷,早兩百年前滿清入關的時候怎麼不見你祖宗說這話!

    滿清朝廷留辮,太平天國蓄髮,中華帝國剃髮,這國內三大政權對待區區頭髮的政策其實也就代表了三家勢力水火不容的現狀。

    這對待頭髮的政策已經不僅僅是什麼道德倫理之類的事了,而是一個區分個人政治態度的事,留辮代表你效忠滿清,蓄髮代表你贊同太平天國,剃髮代表著你支持中華帝國。

    也好在合肥這邊的百姓逆來順受,所以剃髮令並沒有遭到太大的抵抗,而拿下合肥後,這些雜物施清瑄也是懶得處理,很快就是率領大軍再一次進軍。

    而在第一軍的南方,和州的第二軍也是開始了相關行動,而他們的目標則是安慶!(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3
第一百九十四章 科舉和新式教育

    太平軍只注重攻克主要城市,對鄉里以及一些小縣城地方採取無視態度,不重要掌控地方不同,中華軍每到一地,其觸角就會延伸到那裡。 .

    隨同中華軍一起進軍的實際上還有組織部派遣的大量官員,他們將會充任新佔領地方的各級官員,建立行政機構。

    為了獲得足夠多的官員,中華軍對於前清甚至是太平軍的文官都算是比較優待的,只要你願意投誠,並剃掉頭髮,換上中華裝,那麼就會繼續當中華帝國的官員,這一點在之前的浙江、蘇南以及皖南等地已經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縱觀中華帝國內的官員,除了中央機構以及蘇南等重要地區的官員是余勝軍出身的外,其他大部分地方的地方政府的官員都是降官出身,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前清降官,也有少量是太平天國的降官。

    之所以這麼做,主要還是因為中華帝國內的文官極度缺乏,不接受降官的話林哲總不能抽調大量軍官去擔任文官職位。

    但是一直接納降官也不是個事,畢竟這些人都還帶有濃厚的封建官員意思,對於中華帝國的一些政策執行起來很有難度。

    比如說,傳統封建王朝的官員一般講究儒家中的無為而治,同時重視農桑,但是中華帝國在上海商貿區起家,對工商發展的重視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

    而在扶持工商業發展上,這些傳統官員就顯得有所不足了!

    為瞭解決官員,尤其是新式官員不足的問題,在林哲的指示下,由教育部準備舉行中華帝國的第一場科舉!

    科舉,這對於舊時代的士子們而言具有神聖地位,那些苦學多年的士子們可都一門心思想要依靠科舉步入仕途,從而光宗耀祖。

    因此舉辦科舉,也不僅僅是為瞭解決官員數量不足的問題,同樣還是為了拉攏士紳階層。拉攏年輕士子們的心思。

    不過當林哲看到教育部大臣江道泉遞上的科舉章程後卻是皺起了眉頭,因為江道泉籌劃的科舉幾乎和前明、前清的科舉一摸一樣,都是只考四書五經,而這自然無法讓林哲滿意。

    身為後來者,林哲可對八股文章沒有半點好感,而且就算你把文章做出花來,也不代表你就是一個合格的行政人才。

    所以他帶江道泉如此道:「江愛卿。這章程總體來說是好的,不過時代在進步。我們總不能故步自封一直在八股文章裡找救國之道!」

    江道泉是傳統儒家士子出身,聽到林哲這話自然是有些吃味,但是也沒敢直接反對,要知道他面對的可不是什麼明清兩朝的皇帝,而是中華帝國的皇帝,而中華帝國除了繼續沿用帝制外,骨子裡和明朝、清朝這些傳統王朝截然不同。

    當即他道:「臣愚鈍,還望陛下示下!」

    當即林哲道:「取士應取博學之士,而不只限於八股文才。詩書文章、中外時務、工商濟民都應有之!」

    說了這句。林哲生怕江道泉還不夠瞭解自己的意思,當即又道:「新取之士應當務實為上,勿要誇談之輩,應通曉時務為上,勿要故步自封之輩!」

    這說的都是一些表面的東西,林哲免的讓教育部的人瞎折騰,乾脆直接把考試的科目都親自定下。考取的科目除了傳統的四書五經等八股文章外,還列入算學、格物、天文地理等一些基本的近代科學常識,此外還有份量很重的策論。

    至於近代科學常識考什麼內容,可以直接參考陸軍軍官學校那邊,陸軍軍官學校可不僅僅教授打仗內容,還有地理。格物等近代科學呢。

    江道泉看著林哲親自列出來 考試科目,也是不由得傻眼了,這樣的科舉古往今來也就頭一回吧,就算是康熙乾隆年間的博學鴻詞科也沒聽說過要考格物、地理這些科學內容啊。

    不過這是林哲親自決定的,江道泉也沒辦法,只能是硬著頭皮去操作了。

    不用多久,浙江杭州城內。帝國要舉行首屆科舉的消息就是傳遍了整個士紳階層,城內的諸多士子們這幾天談論的都是這些事。

    『董兄,你可知道了,這登極恩科就定在九月間,而且首屆恩科據說從簡,只要生員以上功名者皆可報名!」一個年約二十,剃著寸頭,穿著中華裝的士子一邊搖著摺扇,一邊學著。

    而旁邊的董離面容看上去比去年要成熟了許多,只聽他道:「我昨日去看過佈告了!」

    當即那士子就道:「那董兄可是要參加這一次的恩科?」

    董離露出一絲猶豫神情:「我也沒決定好,我聽說好多同窗都不參加呢,文兄你決定了要去?」

    「去,為什麼不去,你是知道的,以我的才學要中舉後再去參加會試這輩子怕是沒希望了,現在好不容易有生員就可以報考的恩科,怎麼樣也要去試上一試。至於那些說不參加恩科的,哼,一個個都還怕以後北邊打回來呢,他們也不想想,我們大中華王師上下十萬精銳之時,西進北上無一回合之敵,這北面別說打回來,這能守住北邊都是奢望。」

    說到這裡,文昌林繼續朗聲道:「如今這個局勢,別人不清楚,難道我還不清楚,昨天我剛聽了我父親說,說我大中華王師已經攻陷合肥,拿下皖北也就是詢月之間的事了,如今我大中華新立,乃是求賢若渴的時候,錯過了這一次的恩科,以後要想再考可就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董離看著這個同窗,心中也知道文昌林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文昌林他爹早在去年就降了中華帝國,被委任為餘杭縣知縣,據說甚的上司的重視,有望在年內再升一級。

    文昌林他父親是中華帝國的官員,這文昌林自己自然也是早早剃了頭,甚至還穿上了當代普通人很少穿的中華裝。

    說實話董離對這一次的恩科也是想去的,他家境貧寒,如果再功名路上再無法取得進步的話,估計這輩子就和仕途無緣了。想到這裡,董離也是有些後悔,去年他的舊年同窗好友呂道說過可以為他舉薦,當時他害怕中華軍不能長久,清軍會打回來,所以就婉拒了。

    但是現在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來,中華帝國的根基已經越來越深厚。加上在戰場上頻繁獲勝,連被清廷吹噓為固若金湯的揚州都拿了下來。這日後真要統一了中國也不是什麼稀奇事。

    在這種情況下,董離也就放下了以前的擔心,想要去試一試這恩科,好給自己博一個功名前程出來。

    不過他也聽說這新王朝的恩科可不僅僅考四書五金,那佈告上說是為了招納天下博學之才,要應考不僅僅八股文章要出色,而且還得通宵中外時事,天文地理,格物算學。

    董離自問八股文章沒有問題。要不然也不會少年之身就考上了秀才,算學也勉強過得去,畢竟這一年多來他可是給人當賬房呢,不會算學可不行,但是那些天文地理,中外時事還有格物就不知道是啥玩意了。

    當即他面露為難之色道:「只是我聽說恩科還要考格物時事這些,你知道的我平時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那裡懂這些,去應考怕是徒生笑話啊!」

    不過文昌林卻是嘿嘿一笑,然後翻開了身旁的書箱:「你看這是什麼?」

    董離一看,只見裡頭是十來本書籍,書籍的封面上有寫『初等算學』『天文地理概論』『格物之基礎物理』『格物之基礎化學』『基本機器概論』等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過的名字。

    文昌林道:「嘿嘿。這是我爹託了人,從上海商貿區帶回來的書,聽說都是教育部親自主編的書呢,到時候考試內容就從這些書裡出!」

    文昌林說的有些錯,實際上這些書並不是教育部主辦,而是陸軍軍官學校、海軍軍官學校翻譯,編寫的教材。這年頭軍校生也不容易,要掌控近代軍事技術,你還得具備基礎的科學知識,尤其是那些海軍的軍官,要是不懂幾何數學,天文水文等學科,連遠洋航行都不行。

    不過這些教材雖然都是兩所軍校自行翻譯並編寫的,但是這些教材都是一些最基本的教材,同樣也適用於給其他初學者使用,所以教育部偷懶直接照抄了過來,然後印刷發行,乃是為了這一次的恩科專門準備的。

    畢竟在科舉裡要靠格物之類的學科,你總不能讓學生們無書可學吧?

    而這些書籍也是給籌備中的『帝國大學』準備的教材書籍,帝國大學,一開始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用的『國子監』,按照一開始教育部那邊的官員策劃,其實就是傳統王朝的那種國子監,教習四書五經。

    但是內心裡已經決定進行新式教育改革的林哲可不會同意去搞這些國子監,所以親自改名『中華帝國大學』,授課內容除了傳統的國學,即四書五經外,還有算學、格物等學科,所學內容和恩科考試內容一致。

    如果是按照林哲的心思來說,即便是現在的帝國大學也是遠遠不夠的,他的目標是要建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種現代的教育體系。

    並且也已經有了一個初步規劃,那就是以前清時代的各種官方學府為基礎,比如那些縣學、府學。

    各地的私塾改為小學,而縣學改為初中,府學改為高中,然後再建立幾所和帝國大學這樣的大學,由此建立一個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只是現在帝國新立,還沒有足夠多的時間來完成,所以只能是一步一步來,要完成整個教育體系的改變,也不僅僅是學科上的變化,實際上更重要的是要讓士子們知道,學了新式的學科就能當官!

    這樣他們才有動力去學新式學科,才會去報告更高級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學!

    而要想讓士子們知道新式學科可以幫助他們進入仕途,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科舉裡加入這些內容。

    所以說,這一次的『宣武登極恩科』不僅僅是說要招攬一些博學之才,更重要的還是向整個社會階層傳遞一個消息,那就是要想當官不僅僅文章要做的好,同時還得通曉天文地理,格物算學。(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3
第一百九十五章 科舉題目

    中華帝國的首場科舉雖然因為要加考算學、格物等實務之學而引起了士子階層中的議論,甚至不少人極為反對從而宣言不去參考這登極恩科。{中文.

    }

    不過中華帝國畢竟和太平天國不同,太平天國也是辦過科舉,不過太平天國天生就和讀書人階層作對,傳統儒家的讀書人恨不得把毀孔廟,刪改經書的太平天國給滅掉呢,那裡會去參加什麼太平天國的科舉啊,1854年的天京科舉,報名者不足十人,後來強行把讀書人壓進去考試才勉強完成了這一次的科舉考試。

    但是中華帝國卻不是這樣,總體而言,儘管中華帝國的崛起讓諸多愚忠滿清的不滿,但是支持中華帝國的人也有不少。

    為何?

    首先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中華帝國可沒有大規模廢除儒家,毀孔廟,改經書,同時對傳統儒家學子也並不排斥,甚至是大規模接納,要知道如今整個帝國的官員階層中,絕大部分都是前清降官出身,而這些前清降官又都是傳統科舉出身的。

    此外,中華帝國雖然在官制上進行了革新,但總體上還是採取了傳統的儒家封建王朝的一些體制,這從當初林哲的登基大典、定都大典就可以看得出來,基本都是採用古制,進行了比如說『祭天』這種極為重要的傳統活動。

    林哲登基是合乎傳統禮制的,而對認死理的那些傳統讀書人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

    有時候,名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尤其是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如果年初林哲沒有選擇直接登基,那麼他直接用一個所謂的『中華元帥』稱呼就是名不言不順,是不可能得到廣大士紳階層的支持的,是不可能讓諸多前清官員那麼幹脆的投誠的。

    所以這才有了當時的林哲佔據不過彈丸之地就登基稱帝,所為的並不是什麼過一把皇帝的癮頭,而是為了讓新生的中華政權取得一個合乎古制的大義名分。從而讓控制區內的士紳百姓支持自己,讓軍政官員們看到希望。

    因此在諸多人看來,尤其是在浙江、蘇南等這些中華軍掌控去內的民眾、士紳們看來,新生的中華帝國雖然剛崛起。但是已經是一個正統的王朝,只要繼續發展下去他日徹底取代清朝成為神州大地的主人是有希望的。

    除了這些名義上的東西外,還和一些利益關係有關。

    那些士紳官僚們支持林哲?是因為可以獲得繼續當官的機會。

    那些普通百姓支持林哲,是因為林哲保證了浙江和蘇松太等地的安定,而不用和安徽、湖北等省份一樣慘遭戰爭的破壞。

    工商業的商人們支持林哲。是因為林哲保證了他們的商業利潤,所以這些商人們也就成為了中華軍的最主要支持群體。

    中華帝國的起家根基是哪裡?是上海商貿區!

    中華帝國的最大支持群體是誰?商貿區的各大商行!

    商貿區中從工商業收取的稅收,採購的軍械物資幾乎完全支持了中華軍的擴大發展,而作為回報,中華軍不但把極大的擴充了商貿區內的地區,同時還施行了諸多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

    過去數年扶持的生絲業、茶、瓷器等行業就是明證,在商貿區政策的推動下,大量繅絲廠如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短短幾年時間廠絲就是徹底擊潰了傳統的土絲,出口量連年增加。

    這不僅僅讓那些投資繅絲廠的生絲商行高興。同樣也讓收購生絲的那些洋行們高興,也讓上海周邊的養蠶繭的農民高興,也讓那些種植桑葉的農民高興,同時也讓提供貸款給繅絲廠、農民的錢莊等金融機構高興,行業利潤的提高,對於整個生絲產業都是形成有利的促進作用。

    而江南一地,什麼產業規模最大?

    毫無疑問就是生絲。

    帝國促進推動工商業的發展也不僅僅體現在生絲行業上,其他行業也同樣大力扶持,帝國成立後頒發的第一部法令,就是『帝國公司法』。有利的支持了工商業的正規化,推動了大量的傳統商業行會轉化為現代化的企業,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利潤。

    綜合上述,也就造成了中華帝國的最大支持群體並不是社會底層的農民。也不是那些封建官僚,而是工商階層!

    如果採用歷史教科書的說法,中華帝國的舉旗造反,是一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資本主義革命』為民族的崛起帶來了希望……

    而採用務實的說法,那就是中華帝國給社會各階層帶來了實際的利益!

    因此在中華帝國轄區內,雖然也有些讀書人對新生的帝國不屑甚至反對。但是支持的人也同樣不少。

    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宣武登極恩科也是隆重召開了,按照傳統,科舉一般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不過由於登極恩科的會試在九月就要舉行,時間緊迫,所以這一次的考試有些顛覆傳統,略過以錄取生員為目的的縣試、府試、院試這三級考試,留待後續再進行,直接從鄉進行,只要生員功名就可以直接參加。

    同時為了照顧以前的那些舉人,所以舉人可以不參加鄉試,可以直接到南京參加會試。

    由於科舉考試要考除了八股文章之外的其他內容,而且佈告上也是說明了到時候考試的詳細科目:

    包括:經學、格物、史論、策論四大主要科目,另外還有算學、物理、化學、自然四個小科目。

    由於是第一次辦這種科舉,為了降低難度吸引更多的士子參加,實際上對科學知識的要求還是比較低的,必考的格物實際上就是數學、物理、化學、自然的一個粗淺彙總,裡頭的試題不會要求士子去驗證一加一為啥等於二,也不會讓士子去探討過於電磁、粒子之類的物理話題,而是只考一些基礎的科學知識。

    細分出來選考的四個小科目才是重點,基本考試難度已經相當於軍校生的畢業考試了,估計這些普通士子沒幾個能答得出來。

    而考試科目一經公佈,書店裡有關格物以及其他相關書籍就是遭到了哄搶,教育部提前印刷發行了書籍一共有十三種,每種都是印刷了五千冊之多,分別在各大城市書店裡銷售,但是沒相當沒幾天功夫就是被各地的學子們哄搶一光。

    不管是教育部還是林哲,都低估了科舉、當官對於這些學子們的吸引力,只要有晉身的途徑,這些學子們可不管你考試的內容有多難。

    不得已,教育部那邊再一次加緊印刷這些介紹基礎科學知識、介紹外國時事的書籍,不過士子們可不會空等,那些書商們更不會空等。

    教育部新印的書還沒印完呢,一些盜版書商就是賣起了簡陋的盜版,甚至有不少都是手抄書,而一些貧寒之家的學子也是很難直接購買一整套十幾本的新書,所以都是到縣學或者書院裡聽課的時候,直接抄書。

    而有意思的是,這些縣學或書院的老師們也都是老學究,那裡懂什麼科學知識啊,所以都是照本宣科,直接讀一本了事。

    不過也有聰明人看得出來,格物雖然也是必考,不過掌握一些基本內容就行了,而四大必考科目中,除了格物以及傳統經學外,還有史論和策論兩科。

    關於這兩個科目到底是什麼內容,一些神通廣大的學子們也是從陸軍軍官那邊偷窺到了他們的試題。

    陸軍軍官學校去年的畢業考試中,同樣有史論和策論,其中史論中有一題為「秦商鞅變法乃強一統六國;宋熙寧變法而亂黨爭積弱,試論兩者差異得失!」

    又有一題「明軍戶制前強後弱,清八旗綠營亦前強後弱,因何?如何避之?」

    這史論的題目看上去都是廣泛而空大的,而且這種題目爭議性極大,對考生的自主思維要求非常高。

    而這種題目也是貼合當代,屬於非常務實的題目,一個說的是改革變法,一個說的是軍制改革,對於中華帝國而言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如果是史論還在學生們的正常接收範圍內,那是策論一科就讓人更頭大了,同樣緊貼時代,陸軍軍校去年畢業考試裡的策論中有這麼一道:

    「自中英之戰外商蜂擁而來洋貨遍地,又商貿區成立後發展迅速商稅激增,試論開港通商利弊以及應對之策!」

    這些試論、策論的題目對於一些只知道四書五經的普通學子而言,其難度是相當大的,不過還好,這以前的科舉也不是沒有策論,因此那些學子們普遍還能接受,一個個都是磨拳搽掌,試圖發揮出色一舉奪冠。

    眾多士子中的董離也不例外,由於鄉試是預定在八月,時間緊迫,這短時間裡他幾乎是天天埋首眾多書籍中,所幸的是之前文昌林就贈與了他一套新書書籍,要不然的話他是連書都買不起的,只能和其他貧寒學子一樣去抄書。

    就當中華帝國轄區內的學子們奮力苦讀,等著八月的鄉試!(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3
第一百九十六章 董離科舉行

    就當後方進行科舉考試的時候,中華帝國的大軍也在各地持續征戰。 .

    不過自從中華軍拿下揚州和合肥後,各地的軍事行動雖然還在進行,但是已經沒有大規模的戰役,在皖南地區、皖北地區都是進行頻繁,但是規模不大的戰事,中華軍和太平軍圍繞著一個個縣城進行爭奪,規模不大但是打的卻是非常激烈。

    中華軍大規模殺傷太平軍的同時,自身的身亡也是積少成多,每一次只傷亡幾十上百人,但是天天都在打仗,這累積起來也是造成了相當可觀的傷亡數字,同時除了打仗的死傷外,疾病也是困擾中華軍的一大因素,比如說第一軍在進軍皖北後,就是遭到了一場大規模的疾病,第三師打仗沒死傷多少人,反而是因為一場突如其來流行疾病被奪走了數百人的生命,更多的人都是病怏怏的,以至於部隊失去了以往的戰鬥力而不得不休整。

    由於前線部隊持續傷亡,後方的軍訓部也是不得不持續派遣更多的新兵補充前線,僅僅是七月份,軍訓部就是累計向各個戰線的中華皇家陸軍部隊送去了三千多人的補充兵員。

    而隨著運輸補給線的延長,尤其是皖北地區的部隊作戰所需的物資調運也是越來越困難,種種情況表明,中華軍在經歷了六月份、七月份的順利作戰後,已經進入到了一段困難時期。

    不過這種困難對於那些雄心壯志的中華軍將領來說不算什麼,自從攻佔合肥後,施清瑄的第一軍就是繼續西進北上,所部皇家陸軍第一師和皇家陸軍第三師分別帶領一部分的協防軍部隊。

    其第一師北上鳳陽府,而第三師則是西進六安一帶。

    北上的第一師還好,雖然也遭到了來自太平軍以及捻軍的拚死抵抗,但是地形平緩,非常有利於中華軍這種攜帶了大量裝備,騾馬眾多的部隊作戰,因此各方面的戰事進展順利。

    但是在六安方向卻是遭到了不小的麻煩。先是第三師以及協同作戰的第十四協防師、第十七協防師因為疾病大量減員,第三師減員數百人,而在揚州編成的第十七協防師更是減員近千人。

    減員嚴重的第三師諸部又是在六安方向遭到了陳玉成所部主力的抵抗,陳玉成所部利用大別山區的地形優勢,避開第三師的主力部隊,反而是多次彙集大量兵力襲擊第三師的後勤補給線,讓第三師諸部防不勝防。

    在這種艱難條件下。第三師依舊在八月七號攻克舒城,然後圍困於陳玉成主力在六安州城。

    而北上的第一師也是順利進入鳳陽府境內。先後攻克定遠,進軍鳳陽府城,不過第一師進軍鳳陽後,面臨該地極其複雜的形勢也是大感頭痛。

    因此第一師面對的不僅僅是捻軍,還有清軍,各種地方團練,比如說之前在定遠,打的就是清軍,但是在鳳台一帶。卻是和捻軍交戰。

    而鳳陽那邊,則是有著清軍之餘,還有大量的團練部隊,其中就是苗沛霖的上萬人馬。

    對於各種亂七八糟的武裝勢力,第一師是採取穩紮穩打的態勢,一路上甭管遇上什麼武裝力量都打,而打下一地就進行穩固一地。並沒有說大軍一路直奔鳳陽府城而去。

    這樣的話,估計跑到了鳳陽城外還沒和城內的清軍打呢,人家捻軍就把你的後勤路線給打掉了。

    相對於第一軍的混戰局面,第二軍的進軍要順利的多,他們沿著長江北岸進軍,順利進入安慶府。其前鋒已經抵達安慶府城。

    不過和守無可守的合肥不同,安慶府城可是擁有良好的防守地勢以及城防工事,之前清軍已經多次試圖收復該城但是都沒能成功。

    加上石達開西撤後,試圖以安慶作為東面防禦的重要據點,又是加強了該城的城防體系,並增援了兵力,以至於目前的安慶城內不僅僅城防體系完善。而且兵力高達五萬餘人,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太平軍的老兵,這座城市並不好打。

    基於此,第二軍要想順利拿下安慶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為皖北地區的各軍進展困難不同,在皖南方向的第四軍倒是順風順水,一路西進已經攻陷微州府和池州府大部分地區,第四軍除了留下部分兵力在安慶城的長江南岸,以配闔第二軍圍攻安慶城外,一部分部隊已經西進彭澤,其兵鋒直指九江。

    在福建的第三軍也算是打的比較順利,不過受到福建山地地形的影響,進軍速度相當緩慢,第三軍在福建爬山爬了一個多月,才進入建寧府,南下部隊倒是比較快就進入了福州府,不過第三軍本來就兵力薄弱,第三軍主力第十步兵師的前身是第十混成旅,再前身是第四師所轄的第十混成團。

    兵力一直都是不滿編的,加上進入福建後又是得分兵進軍建寧府,以至於進入福州福境內的第三軍只有三千皇家陸軍和兩千多協防師部隊。

    總兵力不過五千人而已,而隨著中華軍南下福建後,福建那邊已經是所有能夠搜刮都兵力都彙集到福州城。

    不過第三軍雖然兵力少,但是戰鬥力還是不弱的,再加上福建那邊的清軍也都是一些老舊綠營八旗,打起來也不吃力,在連江一帶和清軍連續交戰了兩次,先後擊潰清軍三千多人後,目前清軍已經龜縮在福州城內,而第三軍在休整補充後就會繼續進軍福州城,依照雙方的戰鬥力對比,拿下福州城是指日可待了。

    縱觀中華軍的各條戰線,雖然說都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和麻煩,但總體來說還算是比較順利的,唯一算得上比較麻煩的就是蘇北那邊。

    受到揚州失陷的刺激,更害怕中華軍一下子就打到北京城來,清廷是大為恐慌已經是從北方各省抽調了眾多兵力彙集蘇北各地。

    經過持續增援,淮安城那邊已經有兵五萬多人,而在淮安城北邊的宿遷等地也有兵近萬人,另外更多的京畿練軍,直隸練軍已經開始南下。

    面對這麼多的清軍,第五軍的沈馳雲也是感到頭痛無比。他所部也就兩萬人左右,主力只有一個師八千多人而已,而且淮安城又是堅固無比,強行進攻的話能不能打下來不說,但是自身肯定是會遭到巨大的傷亡。

    無奈之下只能是在淮安城外安營紮寨,以求進行長時間的對持,以等待皖北那邊戰事完結。第一軍回援蘇北。

    如此外部環境下,中華帝國的首次科舉考試也是正式開始了。八月十七號,浙江杭州、江蘇蘇州、安徽蕪湖三地同時開考,各省學子分別彙集一地。

    報告的生員超出了教育部的預計,浙江一省有四千多名學子報考,江蘇學子有六千多人報考,安徽那邊少一些,但是也有一年多人報考。

    上述三個地區的報告人數達到了一萬兩千人,而有意思的是,這些考上也不全都是浙江、江蘇、安徽三個地區的人。還有著江西、福建、甚至山東等省份的人偷偷跑過來參加考試。

    由此可見科舉對學子的吸引力有多大!

    杭州城內,董離看著人頭湧湧的考察,也是不由得驚訝,雖然知道會有一部分人來應考,但是沒想到會有那麼多,就連他之前親耳聽見不來考試的幾個同窗也是遮遮掩掩的來報考。

    文昌林看著好幾千人的規模,一臉的苦悶:「怎麼會有這麼多人!」

    董離看著文昌林的苦悶。自然也是瞭解他心中的想法,本來文昌林和董離兩人都以為,這一次的恩科應該是沒有太多人來應考的,而帝國現在求賢若渴,到時候勢必會降低錄取標準,而這樣一來。自己中舉的希望就大大增加。

    但是現在一看來考的人那麼多,增多肉少到時候自己的機會也就小了。

    儘管心中有些憂愁,但董離還是給身旁的好友打氣:「別擔心,你我這一個月來埋首書卷日夜不休,文兄你的格物已經大有長進,到時候必然是不輸給任何人的!」

    文昌林卻是依舊不樂觀:「你我苦讀詢月不假,但是他們也沒放鬆啊。你瞧,現在都還在拿著書看呢!」

    文昌林說著,還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個書生,那書生穿著有些補丁的長袍,一看就知道是貧寒自家的子弟,仔細了看還可以看見他手上的書是一本自行抄寫的『初等物理』。

    眾人等了片刻,前頭的大門就是打了開來,先出來幾個穿著和軍服樣式相似,但是顏色卻是黑色的巡警,手持棍棒的他們魚貫而出維持持續,隨後又是走出來了一個身穿中華裝的中年男子。

    文昌林看見了低聲在董離身邊道:「我聽說各地鄉試由教育部的大臣們下來親自主辦,此人應該就是教育部的協辦大臣鐘大人了!」

    此時也不見鐘大人多廢話,說了幾句的場面話後就是宣佈考生入場,當即數千人就是一擁而入。

    鐘松止看著密密麻麻的考生,在看看考場內眾多的座椅,也是不由得鬆了一大口氣。由於首次科舉意義重大,所以各地鄉試的監考都是由教育部大臣親自下去監考,教育部大臣江道泉主考江蘇考場,而兩個協辦大臣分別負責浙江和安徽考場,鐘松止身為協辦大臣,負責的就是這浙江考場。

    之前部署考場的時候,由於沒有預料到會有多達四千人報考,以至於考試的地方不夠大,座椅不夠多,後來他親自到杭州府借調,這才解決了考院以及座椅紙磨等問題。

    等考生都入場後,鐘松止和教育部的其他幾個官員以及宮內廳派遣的一個監督官員,甚至還有軍方的押運軍官,一起打開了密封的試卷。

    和以往的傳統鄉試考試的試卷都是由主考官自己出題不同,這一次的各省鄉試採用的試卷都是由兩所海陸軍校的講師、教育部選拔的幾個精銳人才聯合出題,由林哲審核後密封,以密詔的形式由教育部、軍方、宮務廳三方聯合押送到考場。

    提前印刷好的試卷開啟了後,很快就是分發到各考生手中。

    董離看著手中的試卷,先看了第一頁的試卷,乃是經學,也就是傳統的四書五經,這個對於董離等傳統讀書人而言沒有難度,片刻功夫就是把幾個試題的破題給擬定了下來,不過他沒有急著直接做八股文章,而是翻開了其他幾頁的試卷。

    史論一共是三道題目,首題為: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策論也有三道,首題為:江南桑繭極盛,生絲遠銷外洋於國民大益,然重桑繭輕米糧,江南糧倉已有名無實,需調外地米糧,試詳言得失利弊策!

    又有格物試卷,這個格物的試題就比較多了,涵蓋算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一共三十餘題,其首題乃是一道物理題:詳言熱質守恆與能量守恆定律孰對孰錯!

    然後又是各種算術題,化學物理題,還有一個很有淺白的地理題:「普魯士位於何處」

    看著這些題目,董離的眉頭皺起,苦苦思索著該如何作答!(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3
第一百九十七章 恩科放榜

    帝國的首場科舉分為兩場,首場考四大科目,包括經學、史論、策論、格物。[+新^^+第二場考四小科目,包括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算學。

    不過為了避免報考的學子擅長後面的四小科目,但是前面的經學、史論等不突出,所以兩場考試並沒有說直接連接,哪怕是第一場考砸了,第二場依舊能夠參加考試。

    這主要是因為這一場科舉並不僅僅是為了錄取通古博今的人才,同樣而是為了錄取在近代科學方面的人才,而這兩方面的人才錄取標準也是不一樣的。

    第一場考試裡,董離和其他學子一樣,傳統的經學對於他來說沒什麼問題,出的考題雖然也算難,但是對於能夠在前清時代一路殺到院試並考上秀才的學子們來說沒殺大問題,因為做八股文章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一種本能了,大多都能夠破題寫出來,區別只是寫的好壞而已。

    但是其他的史論、策論以及格物三科的難度就是大一些,很多學子包括以前的董離,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傳統讀書人,天天埋首四書五經,有些人甚至連史書都看得少。

    而史論和策論的題目雖然不要求文才,但是對考上的自主思考下以及博學要求相當高,要想說出個所以然來可不容易,尤其是策論的幾道題目,都是當代的一些重大問題。

    首題說的生絲和米糧的衝突利弊,第二題說的是司法問題,第三道說的是教育問題,這些問題你讓內閣的那些官員們來作答都不一定能夠說的出來,而考生們能說出個所以然來就不容易啊。

    反倒是格物一科,雖然是新出現的科目但是由於提前公佈了要靠格物,教育部方面也是提前印刷發放了諸多書籍,這一個月來幾乎所有學子都在臨時抱佛腳,日夜苦讀這些新書書籍,加上格物所謂四小科的一個彙總科目。出的題目出了少數幾道壓軸的題目外,其他的都是一些常識。

    只要你在過去一個月裡下了功夫死記硬背,不說拿滿分,但是混一個及格線問題不大。

    董離是一道題接著一道題寫。其中在策論上花的時間最多,三道策論加起來,寫了至少一萬餘字。

    一場考完,整個人都是快要累虛脫了。

    交了考捲出去後,路上不時聽見其他學子在談論考試的情況!

    「唉。那幾道史論實在太難,我往日裡對史書看的少了,這一次要過恐怕是很難!」一個中年考生唉聲嘆氣著。

    也有人說著:「史論還好,策論的那三道我只做了一道,其餘兩道都是胡亂寫的!」

    很奇怪的是,大部分人都和董離一樣,沒覺得新加入的格物一科有多難,反倒是史論和策論兩科難道了絕大部分學子。

    此時,文昌林不知道什麼時候也是走到了董離身邊,然後也是哭喪著臉道:「這一次經學估計是沒考好!」

    董離一聽也不覺得意外。文昌林的經學功底本來就不怎麼好,當初能考上秀才都是僥倖,他也不好出言安慰,不然有賣弄之嫌,當即就是道:「哦,那你其他三科考的怎麼樣?」

    說起其他三科,文昌林卻是馬上轉換了臉色,露出一臉喜慶道:「這還用說,你知道我的平時喜歡看雜書,這史論和策論六道題都做了。我想應該不會太差,格物的話也全答了!」

    董離道:「這就好,很多人的史論和策論都沒考好,只要把這兩科把握好了。考上的希望極大!」

    「是嗎?」文昌林雖然說出的是疑問句,但臉上卻是笑容更濃郁了。

    「走,回去休息一番,然後我們秉燭夜讀,備戰下一場!」文昌林說罷,就是快步走了。前頭有幾個奴僕打扮的家人已經候著了。

    董離自然沒人來接,只能是自己徒步回家,回到家裡,又是把考試的事說了給母親聽,董母聽他說全部題目都答完了,面露欣慰之色:「好,這就好,我之前燉了雞湯,你喝了再用功!」

    說罷就是起身!

    董離看著臉色蒼白中的母親,那裡忍心讓再其勞作,當即就是道:「我自己去就好,您歇著!」

    董母沒堅持,就是繼續躺回床上。

    董離出了房門,就見外頭的妹妹董璇小跑了過來:「哥哥,哥哥,我都煲好湯了,娘說哥哥你喝了雞湯就能中舉呢!」

    看著這個只有十二歲的小妹妹,董離蹲下身來擦著她臉上沾上的草灰,可是越擦越髒,讓她的臉上彷彿成了小花貓一樣,再低頭看看她身上穿著寬大、用自己的舊衣服改的衣服,一時間竟是說出話來。

    前兩年的時候自家雖然不算富裕,但也算中等之家,家中有良田百畝,但是奈何多病多災,如今田宅皆變賣,原來的一家老僕也是被迫送了出去,如今一家三口只能依靠自己給他當賬房獲得的微薄薪資過活。

    十二歲的妹妹從以往的什麼都不會做變成了如今樣樣家務都得做,得閒了還得和多病的母親一起做針線活,做刺繡去賣給外頭的鋪子,以賺取微薄的銀錢。

    董離半響後起身,起身後仰起了頭儘量不讓眼淚流下來,口中說著:「把雞湯送到母親屋裡去,我先去看書了!」

    回到房中,他收拾心情直接捧起一本初等物理看了起來!

    這一次鄉試一定要中,絕對不允許任何的失敗,不然自己有何面目面對對自己抱有所有期望的母親和幼妹!

    次日,文昌林也是跑了過來,要和董離一起作伴讀書,他人來了不說,還帶來了一箱書,另外還有幾個食盒。

    文昌林指著那一大堆的書說:「這都是我家老頭子從商貿區那邊新弄來的,都是一些考試用得上的書,嗯,我還約了陳兄和林兄他們等會也是要過來其抄書的!」

    董離知道這些書籍的珍貴,文昌林為何要來他家裡一起讀書他也是知道的,相互學習倒是其次,主要的是董離沒錢買書,這種新式書籍一本兩本還好說,但是一賣就是十幾本的話對於董離來說是一筆非常為難的開銷,這文昌林來說是一起讀書,但實際上就是讓董離有機會自己手抄書,嗯,文昌林約的另外兩個人也是如此。

    就連那幾個食盒裡的酒菜,文昌林說的是:「酒菜下肚,這才有力氣讀書嘛!」

    董離知道這是文昌林用另外一種方式幫襯自己,而且也是照顧到了自己的面子,沒說直接送書或者送錢糧過來,雖然心中有所嘆氣但是也沒有拒絕。

    文昌林帶過來的食盒有好幾碟菜,而且多時一式兩份,文昌林如此說:「我們把酒言歡,總不能讓令堂和令妹一旁看著啊,又不方便同席,所以就讓他們送了兩份過來!」

    董離沒說話,只是倒了杯酒一灌而下,然後道:「今天我們便來論一論這個物理,昨夜我看至子時頗有所得……」

    不多時,這董離和文昌林就是各執書討論起來,而後又有兩個書生來到董家,進入書房後,這四個年輕書生有時候在抄書朗誦,而有時候則是爭論其對錯來。

    董離和文昌林等人的幾日苦讀,乃是名副其實的臨時抱佛腳,也不求甚解,只求背得知識點更多一些。

    三日後,他們再一次去了考場,一連四科考下來,所有學子都是愁眉苦臉,由此可見根本就沒有幾個人考得好。

    董離也不例外,這一次四小科目的題目比當初的彙總格物要難得多的,之前的格物一科都是考一些常識,但是現在四小科目靠的卻是要深入的多,單單是為了算學的那幾道題,董離苦思冥想草稿紙都用掉了好幾張,最後算出來的答案也不知道是對還是錯。

    這考完後,眾人就是提心吊膽的等待放榜的日子了!

    這幾天裡,城內學子有些苦等,而有些則是流連於酒樓花船之中醉生夢死!

    八天後放榜,這一天董離又和一群好友早早的抵達了放榜所在,其他學子也是早早候著了,等到時辰到了,就連裡頭出來了一隊身穿黑色警服的巡警,他們的中間還有幾個身穿中華裝的官員。

    不過帝國對官員的著裝只規定了中華裝,但是沒有劃分官員品級之類的,下到普通的科員上到內閣大臣,穿著的中華裝都是一樣的,所以也沒辦法從著裝上分辨出這出來的幾個官員是什麼級別的官員。

    只見這幾人在巡警的護衛下,把手中的幾張大紅紙展開,然後貼了上去!

    貼完後,眾多學子圍上去細看,也有前排的好事者高聲朗讀著中舉的名單。

    「一等首名,紹興府山陰縣陳錦珍!」

    話音落下,只見外圍一個年約二十**的學子一聲狂呼,很明顯此人就是得了頭名的陳錦珍了。

    「一等第二名,嘉興府嘉善縣李南泉!」

    「一等第三名……」

    隨著前頭的中舉人名陸續傳出,人群中不時傳來一陣歡呼,甚至有些中舉的學子喜極而泣,也有的狂叫不已。

    「二等三十六名,杭州府富陽縣董離!」(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