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清末梟雄 作者:雨天下雨 (已完成)

 
regn13 2018-3-22 22:00:1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14 53602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9
第五百六十一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

    美國國內本來就對購買阿拉斯加充滿了反對的聲音,而且這還是沒有外部勢力插手的情況下,如今帝國突然宣佈對阿拉斯加的主權,並拒絕承認俄羅斯和美國買賣阿拉斯加的合法性,並高調宣佈已經派遣海軍前往阿拉斯加巡弋,並駐紮部隊。

    如此一來,就更是讓美國國內對購買阿拉斯加充滿了反對的聲音。

    花費七百多萬美元購買一個超級大冰箱也就算了,偏偏還會帶來和中華帝國開戰的風險!

    更關鍵的是,以美國目前的海軍實力而言,要保護美國海岸算是勉強可以做到,但是要跑到阿拉斯加和中國海軍爭奪阿拉斯加,其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美國在內戰期間,擁有的海軍各類戰艦並不少,但是絕大部分都是內河近海作戰的小型船隻,僅有的那些幾千噸以上的戰艦,也普遍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

    此外,自從1865年美國內戰正式結束以後,美國就已經開始大規模裁撤軍隊,其常備陸軍的數量相當少,海軍也是大規模出售、拆解內戰時期的戰艦,保有的現役戰艦數量相當少,而其中具備遠洋作戰的戰艦就更少了,並且這少部分戰艦也大多部署在東海岸,在西海岸的海軍實力相當薄弱。

    要不然的話,之前在夏威夷戰爭的時候,美國人也不會千辛萬苦才派遣了幾艘戰艦,多數還是木製戰艦了。

    這年頭的美國不管從國際影響力,還是從其自身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海軍實力而言。都是些相當薄弱的,甚至都不如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雖然在國家上的一票列強當中屬於二流。但是憑藉規模龐大的陸軍至少在亞洲陸地上是沒有多少對手。

    海軍縱然薄弱,但是也是能夠和英國人的東印度艦隊相互對抗。並且還創造了擊沉一艘英國大型添加劑及抵抗號的戰列。

    這種事情如果放在美國海軍身上,是斷然無法做到的。

    十九世紀中期的美國,和二十世紀中期的美國是兩碼事,甚至和十九世紀末期的美國也是兩碼事。

    美國的正式崛起,要在美國內戰結束以後,修生養息數十年,一直到美西戰爭時期,其軍事實力才追上了列強的步伐,並建設有一支號稱世界第三的海軍。等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美國憑藉其強大的國力建設起來的龐大海軍,才奠定了其世界頭號強國的基礎,並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從而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而在美西戰爭之前,美國的國力有限,軍事實力更加薄弱。

    更不要說是美國內戰剛結束後的這幾年了。

    如果僅僅是討論海軍的話,六十年代的美國海軍是和帝國海軍沒法比!

    在1867年的二月下旬,美國國會正式否決了購買阿拉斯加的提案。此舉是引來了美國國內輿論的一片歡呼。

    但是對於俄國人而言,這就不是什麼好事了!

    美國人拒絕購買阿拉斯加後,俄羅斯人並不死心,還想要向英國。法國推銷阿拉斯加,但是英國和法國更乾脆,連談判都沒有談判就拒絕了。

    開什麼玩笑。如果只要幾十萬美元的話,說不準他們也就要了。但是俄羅斯人開價七百多萬美元呢,大家都不傻。花這麼多錢幹嘛?

    而且中華帝國已經是明確表態,不會承認任何國家購買阿拉斯加的合法性,這稍微不慎就會引起和中華帝國的戰爭。

    英國人和法國和中華帝國的利益糾纏這麼多,這要是因為一個阿拉斯加就和中華帝國再一次爆發戰爭,是相當不划算的事。

    要不然,之前他們也不會和中華帝國簽訂四國條約了,直接把戰爭繼續進行下去不就行了。

    隨著中華帝國的工商業改革進一步推行,儘管尚未徹底完成工業革命,但是也已經初步有了成效,中華帝國在全球貿易的份額也是在穩步上升當中。

    而哪個國家和中華帝國做著最多的生意?

    最大頭的毫無疑問是英國人,英國一家就獨佔了帝國進出口貿易的近半份額,其次則是法國人。

    再接下來才是意大利,西班牙,荷蘭,普魯士等一票歐洲國際以及美國等美洲國家。

    這幾年來,英法兩國和中華帝國的國際貿易讓這兩個國家所獲不少,而且收益並不是簡單的幾十萬幾百萬這麼簡單,而是上千萬甚至好幾千瓦英鎊。

    中華帝國的每年的進出口貿易裡給英國和法國帶來的利益,都能夠購買好幾個阿拉斯加了。

    英法兩國拒絕了,其他國家就更加沒這個實力和膽子購買阿拉斯加了,所以俄羅斯人努力了這麼久,然後就發現想要賣國都賣不了……

    最後是不得不打消了這個念頭。

    不過俄羅斯人依舊保持著屬於自己的驕傲,堅決沒有說干脆把阿拉斯加出售給中華帝國的提議。

    俄羅斯和中華帝國處於事實上的敵對狀態,這出售領土給敵人是絕對不可能的。

    俄羅斯人出售阿拉斯加一事不了了之後,俄羅斯人則是開始尋求其他方式來解決財政緊張的問題,比如加大稅收之類的,毫無疑問此舉又會進一步激化俄羅斯國內的矛盾。

    不過這些對於中華帝國而言就不重要了。

    成功阻攔俄羅斯試圖出售阿拉斯加後,林哲為了預防萬一,也是開始準備正式發起對阿拉斯加的行動,免的夜長夢多。

    反正俄羅斯人在太平洋沿岸已經是沒有任何的海上力量,陸地上,帝國陸軍也已經是把控制線推進到了黑龍江以北數百公里,距離烏第河也僅有兩百多公里。

    目前帝國陸軍在黑龍江地區的實際控制線,已經是全面掌控了黑龍江流域,並向北延伸數百公里不等。

    整體上,雖然局部地區尚未恢復到尼布楚條約的邊界,比如烏第河一帶,而這些都是屬於靠近北極圈的凍土,冬季溫度都是零下好幾十度,軍事行動相當之困難。但是其他一些地形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尤其是在靠近蒙古方向的地區,則是早早已經越過了當年的尼布楚條約分界線。

    主要進攻方向則是沿著黑龍江進軍,依靠黑龍江作為主要的後勤補給路線,依靠內河炮艦船隻等向西進軍,目前已經西進遠離黑龍江邊境一百多公里,如果繼續打下去的話,很有可能一路打到尼布楚。

    帝國和俄羅斯的三大方向衝突中,中亞方向是帝國佔據一定的劣勢,要不然也不會坐視俄羅斯吞併了中亞大量地區了,而在蒙古大草原方向,雙方則是勢均力敵,在這片草原上,雙方都嚴重依賴騎兵進行作戰,而且補給非常不方便,有時候雙方的軍事行動都會進入到彼此的國境,但是由於騎兵數量都不多,而且這一片也沒有什麼大型城市之類的,所以談不上攻克了什麼地區。

    屬於雙方打來打去,今天帝國吃虧了,一句風緊扯呼就是後退數百公里,然而明天補充了實力後又是殺了回來,再把俄國人趕出去幾百公里,不過就算這樣,帝國也不可能佔據什麼城市據點,所以下一次俄國人又殺回來的時候雙方還是在大草原上交戰。

    這種性質的交戰,除了消耗雙方的實力以外,對彼此都沒有什麼好處,所以這幾年雙方在外蒙的大草原方向都是保持了克制,駐紮的兵力也不多,反正打來打去也沒啥好打。

    遠東這邊的話,帝國就是佔據了一定的便宜,主要是距離近,兵源補充以及各種物資補給都比較近,同時海軍控制了黑龍江流域後,可以直接海運補給然後抵達黑龍江流域,以供應帝國陸軍作戰。

    所以這幾年來帝國陸軍是不斷收復失地,不僅僅控制了黑龍江流域,而且還推進到了接近外興安嶺山脈的區域,俄國人則是節節敗退,只能頑固死守一些北方的據點。

    從這種情況來看,就可以看得出來,俄國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遠東地區的掌控能力,更不要說跨越大海保護阿拉斯加了。

    不客氣的說,就算帝國海軍不阻礙,俄國人都派不出幾艘軍艦和幾百個士兵抵達阿拉斯加。

    在這種情況下,帝國要實際軍事控制阿拉斯加,其難度不在於俄國人的反抗,因為他們沒辦法反抗,最主要的難度是克服當地的氣候。

    美國人反對購買阿拉斯加就已經說明了阿拉斯加的自然環境之惡劣,人們用超級大冰箱來形容阿拉斯加。

    當地幾乎沒有可用來耕種的土地,只能依賴捕獵為生,同時海上的航線在冬季的時候充滿了危險,各種冰凍,各種浮冰多不勝數。

    因此要想在阿拉斯加大規模駐紮兵力是不可能的,也是得不償失的。

    但是一個士兵也不駐紮也不好!

    為此,在經過連續多艘探險船的航線摸索後,帝國終於是向阿拉斯加派出了第一支遠征艦隊。

    這支遠征艦隊由太原號巡洋艦為核心,太原號自從在去年的第二次火奴魯魯海戰遭到重創後,在夏威夷當地進行了簡單的修理,然後勉強駛回了國內並進行大修,一直到今年一月份才重新服役。

    另外配屬了四艘加裝了火炮的海軍風帆蒸汽混合動力運輸艦組成,這支小艦隊上除了水兵外,還額外搭載了一個步兵連的海軍陸戰隊。

    艦隊上除了人員外,裝滿了各種補給品。

    這支艦隊被稱為『阿拉斯加特遣艦隊』,將會是帝國首次派出官方的艦隊前往阿拉斯加,以宣示主權。(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9
第五百六十二章 出兵勘察加半島

    這支艦隊在三月下旬由海參崴海軍基地出發,然後會抵達蝦夷地的稚內港,嗯,也就是前幾年帝國和日`本德川幕府簽訂的條約中,租界給帝國的蝦夷地港口。

    這個稚內港雖然只是個小港口,但是卻是一個控制宗谷海峽的重要的地方,同時也是帝國海軍在北方進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之一。

    稚內港規模小,不過依舊可以為艦隊提供煤炭,淡水以及食物等補給。

    而離開了稚內港後,這支艦隊就只能繼續朝著東方行駛,並且路途上沒有任何一家的港口可以停靠並補給。

    這也是為什麼這支艦隊裡只有一艘軍艦,其他四艘都是運輸船的緣故,準確的說,執行軍事任務的只有太原號,其他四艘運輸艦都是為了支援太原號以及海軍官兵們進行作戰任務的。

    這支艦隊離開稚內港後,將會沿著千島群島逐步向東航行,然後路上是走走停停,凡是遇上一座島嶼,就往上頭找塊大石頭,然後刻上幾個字,大體就是這島嶼是屬於中華帝國領土之類的廢話。

    有時候也會在島嶼上補給一些淡水,不過煤炭和食物這些補給就不太可能有了。

    按照計畫,這支艦隊將會以不快不慢的速度,一直沿著千島群島航行,然後抵達堪察加半島,不過他們並不會直接登陸進攻堪察加半島,這島嶼的大片地方都是凍土之類的沒有進攻的價值,而唯一的一座城鎮又是軍事據點城鎮,即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該城是一座天然的優良港口,還是屬於全年可以通航的港口,這對於北方沿海港口而言相當難度。

    不過該地駐紮有不少的俄軍。他們雖然沒有什麼戰艦了,但是陸地兵力還是有不少的,尤其是和帝國在遠東地區的衝突加劇後。海參崴,廟街等太平洋的港口被中華軍攻克佔據以後。現在俄國人在太平洋的港口就只剩下一個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對此俄國人也是更加注重該城,逐步增援了不少兵力,目前來說,這座港口城市擁有大約一千多人的駐軍,此外也有不少民眾,必要時候可以動員為民兵。

    倒是軍艦沒有多少,多年的持續衝突裡。為了爭奪黑龍江流域以及北海(鄂霍茨克海)的控制權,帝國海軍所屬的北海艦隊和俄國的部署在太平洋的軍艦進行了相對頻繁的交戰。

    儘管這一系列的交戰都是發生在黑龍江內河以及近海,規模也非常小,參戰的船隻普遍是幾百噸以下的小型軍艦,這種小規模戰鬥別說引起世界注意裡,就連帝國海軍內部都不怎麼關注。

    而這一系列的交戰中,最終以帝國海軍的北海艦隊全面掌控黑龍江流域以及鄂霍次克海的控制權而告終,俄國人在太平洋部署的大部分船隻都是被擊沉或者俘虜。

    目前俄國人在這一片海域僅剩幾艘船隻,而且基本都是那些木製風帆船隻,其實力是相當弱小的。

    然而俄國人的海軍實力雖然弱小了。但是考慮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俄軍陸軍兵力不少,而且要攻克該城就得進行登陸作戰。

    其難度縱然不如登陸夏威夷那麼大,但是也不小。更何況這個城市現在就是一個被困守的死地,根本不可能威脅到帝國在北海以及遠東地區的安全,因此帝國之前一直也沒想到說要去攻佔該城。

    克里米亞戰爭時期,英法聯軍也嘗試過封鎖甚至攻佔該城,而且還前後進行了兩次軍事行動,但是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最主要的理由不是這地方易守難攻,而是距離實在太遠,這跑一個來回都得好幾個月。而且附近也沒有什麼可供英法聯軍補給的港口。

    現在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的兵力,自然是不太可能說直接登陸攻佔該城。他們只是來繞了一圈,然後像征性的在港口開了幾炮後。不等俄羅斯人的岸炮進行回擊就已經是直接掉頭繼續往東航行了。

    然後繼續向東航行,並抵達阿留申群島,重複登錄島嶼,然後找塊大石頭刻上主權宣稱。

    而受到航程距離遙遠,補給的消耗速度,到時候他們的補給估計也會消耗的差不多了,因此會在探索完阿留申群島的部分島嶼後,將會返航。

    至於真正的軍事登陸行動,還得等第二次的遠征艦隊!

    不等阿拉斯加特特遣艦隊返航,海軍和陸軍內部就已經是開始商討著如何攻佔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了。

    儘管這座城市無法實際威脅到帝國的戰略安全,但是考慮到其戰略地位,控制該城後,基本上也差不多可以宣告控制了堪察加半島了,同時如果有了這座不凍港作為前出基地,那麼帝國海軍就能夠更加方便的進軍阿留申群島以及阿拉斯加,往返的航程可以縮短至少三分之一的航程。

    此外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這還是個不凍港!

    不像帝國海軍北海艦隊的其他幾個主要基地一樣,都是屬於凍港。

    目前帝國海軍在日本海以及北海海域的活動的北海艦隊,主要基地是海參崴以及廟街。海參崴是優良的深水港,而廟街則是黑龍江的出海口。

    但是這兩個港口都是屬於冬季封凍的港口,而且封凍期還特長,因此一般情況下,到了冬季的時候,北海艦隊的船隻除了特定情況下要留在當地的船隻外,大部分都會南下過冬。

    通常而言大部分船隻則是會直接回國前往青島,上海等港口,一方面是過冬,另外也是趁機進行保養維修。

    但是如果有軍事需求的話,那麼也會有一部分船隻會選擇去最近的蝦夷地的稚內港,這是屬於中國的租界港口,而且還是極為難度的不凍港,雖然港口水深不足,無法停泊大噸位的戰艦,而且安全性不怎麼好。因此並不太適合充當軍港,但是要在北方地區尋找一個不凍港本來就不容易,這有一個稚內港可以使用就相當不錯了。

    然而還可以去朝鮮的釜山剛停泊。

    不過在稚內港、釜山這些港口也就只能停泊。然後補給煤炭,淡水之類的。受限於當地港口的基礎設施,不可能說進行船隻的維護,甚至連彈藥都補給不了。

    由此可以看出,對於北緯地區而言,一個不凍港是相當重要的,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就是這樣的一個不凍港。

    因此哪怕是其實際戰略價值有限,但是就憑藉他是不凍港,那麼就擁有了其他諸多港口無法代替的價值。更別說這地方距離阿拉斯加還特近,從這裡出發要比從海參崴出發縮短了三分之一的航程。

    海軍為了攻佔這個不凍港城市,是準備下大力氣,而且是準備一次性成功的!

    為了獲取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口附近的一些詳細水文資料,外交部分還偷偷和英國人做了一筆生意,通過七轉八彎,以民間的捕撈公司的名義,向英國海軍私底下購買了這一地區的水文資料。

    英國人在克里米亞戰爭時期可是打過兩次,儘管都沒成功,但是掌握的資料肯定是不少。至少比帝國手裡知道的強得多。

    現在帝國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瞭解,只限於一個大概的兵力數字,此外就是偶爾遠遠的看過一眼。具體什麼情況瞭解的右舷。

    「既然要打,那麼就要一擊而下,也可以適當的多讓將士們進行實戰演練嘛!」林哲這話聽上去像是建議,但實際上就是給海軍下指示,要讓海軍放開手腳,多派幾艘戰艦過去,免的到時候陰溝裡翻船。

    聽到林哲這麼說,林達標卻是有些猶豫,帝國海軍實力固然不弱。但是帝國海軍的壓力更大啊!

    雖然簽訂了四國條約,和英國停止了戰爭。但是英國佬的東印度艦隊一直都在呢,而且是把新加坡當成了主要基地。好幾艘大型鐵甲艦都部署在新加坡呢。

    帝國海軍不可能對英國人的東印度艦隊視而不見,因此不管什麼情況下,帝國海軍都是需要保留一直決戰艦隊,以隨時迎戰英國人的東印度艦隊。

    這從帝國海軍開始大規模建設香港的尖沙咀港,並把南洋艦隊的司令部設立在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帝國海軍是打算把香港建設為核心的海軍基地,未來這裡會部署一直龐大的主力艦隊,以迎戰英國人的東印度艦隊或者其他國家的艦隊來襲。

    在這種情況下,帝國海軍不可能隨便抽調太多的戰艦去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作戰!

    不過林哲都已經指示要海軍重視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了,林達標自然也不可能敷衍。

    最後,海軍這邊是詳細斟酌了好幾天,才確定了艦隊規模,出戰的戰艦裡,自然不可能是用來決戰的那些主力艦,三艘炎帝級一艘都不可能去。

    而盤古級的話,因為五號艦也已經服役,可以從中抽調一艘調往北海海域並加入北海艦隊。

    然後是兩艘木製巡洋艦!

    上述三艦為主力,後頭則是跟著幾艘近海戰艦,包括兩艘鎮廣級小型鐵甲艦,以及一票的運輸艦之類的。

    大大小小的船隻加起來超過四十艘,其中大部分都是運輸船。

    將會搭載一個混成旅前往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進行登陸作戰,其中包括陸軍一個步兵團、一個炮兵營、海軍陸戰隊一個步兵營、一個炮兵連等。

    總兵力約三千人!

    必要時候,艦隊還會再抽調水兵,以組建臨時的水兵部隊上岸作戰,極限情況下可以動員將近三千五百人的兵力進行登陸作戰,當然了,動員水兵參戰一般都是特例情況,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

    海軍和陸軍協調完畢後,帝國海軍的北海艦隊幾乎是傾巢而出,然後還有帝國海軍第一艦隊所屬的盤古級鐵甲艦伏羲號,木製巡洋艦濟南號、武昌號一共組建了北太平洋特遣艦隊,

    該艦隊搭載了陸軍以及海軍陸戰隊共約三千名士兵還有大量的作戰物資補給等從海參崴出發,然後向東航行,抵達稚內港後,進行了最後一次補給,這個時候他們還遇上了剛返航的阿拉斯加特遣艦隊,很快這支特遣艦隊裡的太原號也是進行了緊急補給後,然後加入了北太平洋特遣艦隊的作戰序列。

    然後該艦隊是直撲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而去!

    由此宣告了帝國正式出兵堪察加半島,並引爆了帝國和俄羅斯的再一次大規模衝突!(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9
第五百六十三章 俄國人的恐慌

    1867年六月十六號,這一天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萬里晴空烏雲,海面上也沒有什麼狂風大浪。

    一艘小漁船正掛著風帆慢吞吞的出港,港口內還停泊著約莫數十艘船隻,多數都是一些小噸位的漁船,而在這些漁船的旁邊,則是停泊著四五艘裝載有火炮的軍艦,不過也都是一些幾百噸以下的小型軍艦。

    陸地上的諸多建築大多比較低矮,不過都是帶有濃厚的俄羅斯風格,最高大的就是一座東正教的教堂。

    城鎮雖然規模小,不過街面上走動的人並不少,這在太平洋北部,尤其是極北地區的沿岸城市裡是相當少見的。

    這是一座平靜的港口小城市,慵懶中帶著一絲平淡。

    不過這些平淡很快就消失了,因此海平面上出現了一縷淡淡的白煙!

    有經驗的水手一看就會知道,那是採用蒸汽機的船隻冒出來的煙柱,而看煙柱的大小就能夠大體猜測得出來,那是一艘噸位起碼超過兩千噸的大型蒸汽船隻。

    越大的船隻,採用的蒸汽機越大,鍋爐越大,這燒的煤炭自然也就越多,煙柱越大。

    那些小火輪的發出來的煙柱和今天海面上出現的煙柱相比,完全沒有可比性!

    煙柱很快就是引起了港口炮台上的一名水兵的注意,這個臉上掛滿了鬍子的水兵拉了拉旁邊的一個士兵,並開口道:「快看,那是什麼?」

    旁邊的士兵睜大了眼睛看了又看,而此時,海面上的煙柱已經是越來越清晰,而緊隨這道煙柱之後。還有另外兩道煙柱。

    看到這些,那名士兵的臉上很快就是露出了恐慌之色:「那是什麼,難道是中國人又來了?」

    在幾個月前。就有一支中國的艦隊曾近靠近過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甚至還對這個小港口進行了小規模的象徵性炮擊。這讓困守在堪察加半島上的俄軍驚慌不已。

    所幸的是,上次中國人並沒有進行登陸或者大規模炮擊,而是很快就退走了。

    然而現在,又有艦隊抵達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在這地方,在這個時間裡出現一支戰艦艦隊,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應該是中國人的艦隊。

    不可能是俄國人的,因為俄國在太平洋的戰艦多數已經被擊沉,而且就算之前沒被擊沉。但是也沒有這麼大的戰艦,都是一些幾百噸的小貨色,所以眼前這支還沒有露出全貌,但是領頭的那艘就是至少兩千噸的大型鐵甲艦絕對不可能是俄國人自家的艦隊。

    那麼是否是英法美等國的艦隊呢?

    可能性也不大,先說美國人,受限於美國海軍的遠洋能力以及美國西海岸都堪察加半島的遙遠距離,美國人如果派一艘兩艘船隻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有可能,但是絕對不可能派一支艦隊過來,因為此時的美國海軍沒有這個能力。

    而法國人也沒有什麼可能,法國人雖然在亞洲有一定的實力存在。但是海軍也普遍偏弱,他的主力戰艦清一色部署在英吉利海峽以及地中海,根本就不可能向亞洲派出多少戰艦過來。

    英國人的東印度艦隊倒是有這個實力。而且他們還做過這種事,十幾年前他們就來圍攻過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但是現在嘛,除非特殊情況,不然英國人也不會大大咧咧的冒險穿過中國沿海,然後跑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來。

    要知道從新加坡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一路上都得經過中國海軍的勢力範圍。

    以目前帝國海軍對英國皇家海軍的防備情況來看,英國人的東印度艦隊只要主力一出港,估計帝國海軍就會進行相關部署。東印度艦隊剛出現在中國南海沿海,估計就會遇上中國的主力艦隊。

    這一個搞不好。就是會引起兩國之間的再一次艦隊決戰,所以在沒有打算和帝國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英國人也是不會隨便抽調讓東印度艦隊進入中國的沿海,免的刺激到中國人以為英國要對中華帝國宣戰了。

    因此,這個時間裡能夠出現在堪察加半島海域的大規模艦隊就只能是一家,那就是中國海軍。

    港口外發現中國艦隊的消息很快就是被這幾個士兵們傳報了上去,不一會,幾名軍官模樣的人就是出現在炮台上,而且手中還各自拿著望遠鏡。

    其中一名大鬍子俄軍軍官從手中的單通望遠鏡看見,首先入目的是一片幾乎遮雲蔽日的煙柱,而這些煙柱西方,則是多艘黑乎乎的戰艦。

    儘管距離尚遠,但是這個俄國海軍軍官卻是一眼就看了出來,為首的那艘戰艦就是中國人的盤古級鐵甲艦。

    俄國人和中華帝國彼此低強度交戰多年,對雙方的一些軍事情報自然有所蒐集,再加上中華帝國作為緊隨英法等國發展鐵甲艦,其時間度上並不慢,而且在美國內戰中,中國建造的華盛頓號表現不俗也是引起了各國海軍的注意。

    去年的一場珠江口海戰,真正讓世界列強認識到了帝國海軍,而他們對帝國海軍裡的兩種主力艦,即盤古級鐵甲艦以及炎帝級鐵甲艦自然是相當關注。

    儘管具體的性能不可能知道的太清楚,但是一些表面上的東西還是能夠大體知道的,比如說眼前的這艘盤古級鐵甲艦,排水量應該是在兩千五百噸左右,並且有著非常明顯的外部特徵,那就是露天旋轉炮塔再加上集中在船體中央部分的副炮。

    同時,中國海軍把主力艦的風帆都給拆掉了只剩下蒸汽機這一事也是引起了各國海軍的議論紛紛。要知道這年頭大家還是不太信任蒸汽機的,除了極少數的內河近海戰艦外,那些遠洋戰艦基本清一色都有著風帆,哪怕是到了七十年代建造的那些萬噸鐵甲艦,也多數帶有風帆。

    而帝國海軍在1866年下定決心全面採用蒸汽機,放棄混合動力的做法,在當代很多海軍人士看來都是非常冒險,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裡,人們對風帆的爭論,其實就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裡的航空母艦是否配屬大口徑艦炮一樣,要知道早期的航空母艦也都是配屬八寸艦炮的,直到後面才慢慢取消。

    對於戰艦的設計和建造,儘管中國受限於工業基礎,尚未能做到和英國那樣輕鬆,比如同樣噸位下,蒸汽機的功率就明顯不如英國人的蒸汽機,但是帝國海軍為了縮小和英國等列強海軍的差距,往往會採用非常激進,甚至是不成熟的技術,用以換取部分性能上的戰術優勢。

    你可以說帝國海軍是具有創新精神,但是反過來說這也是帝國海軍的無奈之舉,要是有幾十艘鐵甲艦足以碾壓各國海軍的話,誰還要採用這些冒險的技術啊,還不是一樣會用最便宜,最成熟的技術。

    俄國人自然也是多多少少能夠打探到部分消息。

    如今只看了一眼,他就能夠確定,來的這艘鐵甲艦就是中國人的主力鐵甲艦之一,盤古級鐵甲艦。

    其他後頭的那幾艘,雖然還無法詳細分辨出來,不過也應該是中國海軍裡的那些一千多噸的風帆巡洋艦。

    此前俄國海軍可沒少在北海海域和中國海軍的這幾款風帆木製巡洋艦交手,雖然大多時候都是悲劇收場,但是好歹也是有了經驗不是。

    「你們看,他們後面還有運輸艦,十艘,不,他們有二十艘以上甚至更多的運輸艦!」

    一支敵人的艦隊了除了戰鬥軍艦外,還有著大量的運輸艦,這意味著什麼已經是非常明顯了,他們是要來進攻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而且這種進攻不僅僅是來炮擊港口,而是要登陸直接攻佔該地。

    這種情況讓港口內的俄軍相當驚慌!

    不一會,急促的鐘聲就是在這個小港口城市裡敲響了起立,一隊隊的俄軍士兵們開始扛著槍支走上炮台等防禦陣地。

    生活在這座港口城市裡的俄國普通百姓也是亂哄哄的!

    帝國海軍北太平洋特遣艦隊的到來,讓這座寧靜的港口城市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而此時此刻,特遣艦隊的旗艦伏羲號上,李炳龍也是和那些俄*官們一樣,手持望遠鏡觀察著遠方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他手中的這具望遠鏡是帝國自主生產的第一代單筒望遠鏡,早年帝國國內並沒有什麼專門的光學鏡片企業,軍方所用的望遠鏡一般都是進口貨。

    不過望遠鏡這種東西乃是軍隊的必需品,所以爭取國產化也是理所當然的,望遠鏡的原理大家都知道,關鍵就在於能否製作出合格的鏡片。

    望遠鏡的鏡片對精度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對人員的技術要求非常高。

    不過就算困難,軍方也不能坐視不理,而肩負著國防技術發展的三大武器公司更不能坐視不理,在皇室資產管理處的內部分工協調下,北方武器公司開始籌建鏡片廠,然後開始挖掘各種技術人員,然後研發並生產望遠鏡。

    李炳龍手中的這具望遠鏡就是北方武器公司鏡片廠所產的海軍專用的單筒望遠鏡,性能上勉強跟得上,但是唯獨的一個壞處就是,價格及其高昂,同樣性能的望遠鏡,從國外直接進口的話,比這國產貨要便宜至少三分之一,而且這還把越洋運費給算上了。

    國內的很多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工業產品,造價往往要比直接進口還要昂貴!(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9
第五百六十四章 第一混成旅

    造不如買的例子最為明顯的就是戰艦的主要子系統:蒸汽機

    林德機械公司生產的艦用蒸汽機系統,由於單個型號產量低,同時由於要追趕列強的最先技術步伐,不斷的投入資金進行仿製,研發,而且帝國海軍的規模也不像英國那樣,可以造很多戰艦。Σ, 

    由此就會出現這麼一種情況,林德機械公司花費巨資研發的某一型號艦用蒸汽機,最後只能裝機幾台,比如炎帝級鐵甲艦上的蒸汽機,一共就三套而已。

    這研發頻繁,而且耗資眾多,這軍方又採購不了幾套,所以平均下來的單套採購價格就相當之高昂。

    這最後就會反應到中國戰艦的造價上來,人家英國人建造一艘萬噸鐵甲艦,也就五十萬英鎊上下,但是帝國海軍已經開工的蚩尤號鐵甲艦,其預計造價也是將近五十萬英鎊。

    要知道,人家英國工人的工資可是比帝國工人的工資多了好大一截呢

    明明自家的人工費用比較低廉,但是為和總造價還是會和英國人的戰艦造價總體持平呢就是因為那些高技術產品極大的抬高了價格。

    國內的一些民用產品成本倒是控制了相當不錯,同樣是蒸汽機,這給海軍建造的大功率艦載蒸汽機和給民間使用的中小功率的工業蒸汽機是兩碼事,一個價格昂貴無比,而民用的則是因為產量大。同時技術也是成熟可靠,所以能夠極大的控制成本。

    當年林德機械公司的民用蒸汽機。尤其是企業用用來帶動各類機器的蒸汽機,雖然性能上可能會略遜進口貨,但是勝在便宜啊,林德機械公司當年就是依靠價格戰才硬生生的搶奪下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透過手中這款性價比相當低的望遠鏡,李炳龍看見了港口上已經是出現了騷亂,到處都是跑動的人群。而這副景象讓李炳龍露出了笑容。

    隨即他略微轉過身子。然後對身旁一個穿著陸軍秋冬禮服,肩膀上掛著陸軍少將的肩章,神情還略有些疲憊的中年男子道:「陳兄,我們已經到了這碧德城,想來以帝國將士的勇武,不用幾天時間就應該能夠把陛下的旗幟插在該城的城頭上了吧」

    碧德城,其實就是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因為其俄羅斯的原名音譯過來實在又拗口又難記,再加上帝國的官員們大多有著一副上國的優越心理。自然是不會認同俄國人的這些亂七八糟的名字,所以很經常對外國人起的地名進行改名。這碧德城源於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音譯前面兩個字彼得,但是彼得這個詞彙帶有濃厚的洋人氣息,一點也不符合國人對地名的喜好。所以在換了兩個同音字,彼得換成了碧德。

    同樣例子的還有鄂霍次克海,這也是俄國人以及國際上的稱呼,但是中國就直接稱呼為北海。

    等以後,估計阿拉斯加也會改名

    那陳姓陸軍少將看見遠方的陸地,可是大大鬆了一口氣,身為一個標準的旱鴨子。之前可是沒有做過船,更加不知道自己竟然還會暈船,以至於剛出海那幾天可是天天暈船嘔吐,後來吐著吐著就吐習慣了

    現在看見了陸地,哪怕是知道前頭有著好幾千俄國人在那裡,但是也依舊擋不住他對陸地的嚮往,這再在船上待下去,他恐怕要成為第一個因為暈船而死的陸軍將領了。

    「嗯,我們下午就登陸」言語中,他已經是迫不及待的想要離開船隻然後踏上陸地了。

    「陳兄你們先準備準備,我先去把他們的炮台掃一遍,免的讓他們破壞你們登陸」

    陳少將點了點頭,表示同意,這一場作戰儘管預計是陸軍的步戰為主,但實際上就和去年的夏威夷戰役一樣,依舊是海軍當主角,他們這些陸軍不過是配合而已。

    這一次攻略堪察加半島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總指揮官是帝國海軍北太平洋特遣艦隊司令李炳龍,而他陳月川雖然也是陸軍少將,並負責指揮混成旅進行陸戰,但是在整場戰役裡,他依舊是屬於副指揮官。

    由於這兩人軍銜都是少將級別,為了避免指揮不通暢的問題,最高統帥部任命李炳龍為堪察加半島戰役的最高指揮官,他陳月川乃是副指揮官。

    也就是說,這一次行動是以李炳龍為主,他陳月川為輔。

    兩人又是商議了一陣稍候登陸行動後,陳月川則是坐上了交通艇,然後轉到了一艘運輸艦上,他陳月川是準備帶著部隊登陸作戰的,自然要和他的部隊待在一起,至於李炳龍,他等會則是會帶著特遣艦隊裡的多艘戰艦,即盤古號,太原號等戰艦前出,對炮台、港口內的船隻甚至陸地上的敵軍兵力進行炮擊,以掩護第一混成旅的登陸作戰。

    第一混成旅,也就是專門為了攻克碧德港以及阿拉斯加等地組建的部隊

    該混成旅所屬的部隊以陸軍第五十一步兵團為核心,另外配屬了陸軍一個炮兵營,海軍陸戰隊一個步兵營,一個炮兵連。

    再加上一個輜重連、一個工程連以及一個小小的軍樂隊等輔助部隊,由此組建了第一混成旅。

    不過這個第一混成旅並不是嫡屬於陸軍的固定編制,實際上陸軍早在進行編制改革的時候,就已經正式撤銷了混成旅的編制,全部陸軍部隊清一色的步兵師,並沒有混成旅的正式編制。

    不過在實戰中,部隊的師級規模用來參加大規模會戰是很適合,但是對於一些小規模的戰役,尤其是到海外進行登陸作戰之類的,往往是用不了一個師,甚至有時候一個旅都用不上,這些年,帝國的主要軍事行動都是以步兵團為核心展開的比較多。

    再加上很多時候陸軍會和海軍的陸戰隊一起作戰,這也就導致了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在夏威夷又或者是現在的碧德港,陸軍都是無法派出太多部隊,往往一個步兵團就是極限了。

    為了指揮上的便利,最高統帥部也是撿起了以往的混成旅、混成團這種稱呼,然後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稱呼,比如某某守備團,某某支隊之類的。

    這一次登陸碧德港的部隊比較多,用混成團,守備團之類的不適合,所以乾脆就用了混成旅的名頭,稱之為第一混成旅。

    這裡頭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第一混成旅並沒有皇家陸軍的前綴,其他陸軍部隊的話,比如第一師,雖然大家日常口頭上都是叫第一師,但是正式文件上的稱呼乃是皇家陸軍第一步兵師。

    而第一混成旅是沒有皇家陸軍的前綴,因為這支部隊不僅僅有陸軍,還有海軍陸戰隊,甚至以後都還有可能轄有水兵,成分是相當複雜。

    因此這個第一混成旅並不是說某種固定編制,僅僅是一個戰時的臨時編制,大體上和某某方面軍某某特遣支隊類似,也可以稱之為碧德混成旅或者阿拉斯加混成旅之類的。

    陳月川回到了運輸艦準備登陸工作的時候。

    李炳龍則是回到了他的指揮室內,然後開始對下屬們傳達命令

    「傳令第一隊列隨本旗艦前出打擊敵軍炮台」

    想到等會俄國人在自己的炮火中倉皇逃跑的情景,李炳龍臉上的笑容就更濃郁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9
第五百六十五章 阿瓦恰灣

    當李炳龍率領著多艘戰艦前出,並靠近港口對扼守港口的俄軍炮台進行轟擊,並阻攔任何試圖衝出港口阻攔中華軍登陸的俄軍軍艦的時候。●⌒,

    在『隆祥』號客運輪船上,陳月川也是在臨時的作戰會議室裡部署作戰任務。

    隆祥號客船和今天船隊裡的大多數運輸艦一樣,並不是直接直接嫡屬於軍方的軍艦,而是屬於國內航運公司的船隻。

    除了一艘運煤船以及兩艘運輸艦海軍自身的船隻外,其他的都是國內幾家航運公司的船隻,大部分貨運船隻是屬於皇家航運公司,不過有四艘大型客輪卻是屬於南洋航運公司的。

    因為這一次行動需要搭載大量的士兵,為了讓士兵在經過漫長的海上旅途後保持戰鬥力,有必要改善士兵們的運輸條件。

    以往海軍運載士兵的時候,往往都是直接用貨船裝人,或者乾脆就是在戰艦上多拉人,這各方面的條件自然是不怎麼好的,而陸軍多次反映,運輸條件實在太過惡劣,以至於在陸軍士兵在運輸過程中出現了傷病的情況,而且抵達目的地後士兵也是狀況非常不好,需要好幾天來恢復。

    就連海軍內部的海軍陸戰隊也是有人表示過,這運輸條件實在是太差了。

    但是海軍自己也沒有什麼辦法,海軍裡的船隻大多是戰艦,少有的運輸艦其實也是專職輔助艦,比如運煤船,補給艦等,還有少量的普通貨船。

    可沒有什麼專職的運兵船。

    這一次,原本海軍依舊是打算用貨船裝人的,但是陸軍那邊是心痛自家的出征部隊啊,所以陸軍是自掏腰包,從南洋航運公司租借了四艘蒸汽客輪。

    這四艘客輪都是千噸以上的遠洋客輪,南洋航運公司用來跑遠洋航線的客輪船隻,而隆祥號更是一艘滿載排水量可達三千四百噸大型郵輪。

    這四艘客輪經過簡單的改裝。嗯,其實也就是加裝一些床架之類的,以便讓客艙住更多的士兵。

    而陳月川的混成旅指揮部就是設立在隆祥號上的作戰會議室裡,而這個作戰會議室實際上就是之前的頭等艙專用餐廳。

    隆祥號乃是南洋航運公司裡最豪華。噸位最大,航速最快的一級遠洋郵輪,船體採用和鐵甲艦一樣的柚木和鍛鐵混合的模式建造,奢侈的採用軍用級別的艦載蒸汽機,為了船體的美觀以及上層甲板的美觀。完全拋棄了風帆。

    其最高航速可達十五節,比當代的多數鐵甲艦還要跑得更快,巡航速度可達十二節之多,這個時候也是超越了大部分蒸汽戰艦。

    作為豪華郵輪的隆祥號,其內部裝飾自然是怎麼奢華怎麼來,這從它的船票就可以體現的出來,一張上海到倫敦的頭等艙船票,價格高達一千五百圓。

    前幾年南洋航運公司受到大西航航線繁榮無比,歐洲的幾家運營豪華郵輪的航運公司賺的盆滿缽滿的影響,也是開始涉足豪華郵輪的領域。

    耗費巨資建造了隆祥號以及另外兩艘豪華郵輪。但是真正把這三艘豪華郵輪投入市場後,才發現運營費用過於高昂,同時肯花高昂的價格乘坐豪華郵輪的旅客並不多。

    這三艘原本航行在中國到歐洲的豪華遊輪很快就是虧損嚴重,迫使南洋航運公司直接停止了其中兩艘的運營,只保留一艘,剩下的兩艘也就是偶爾跑一跑南洋或者日`本航線,這一次乾脆是出租給軍方。

    軍方給的租金雖然不算豐厚,但是至少南洋航運公司剩下了保養船隻的錢,如果船隻在戰爭中有所損傷或者沉沒的話,軍方也是會全額賠償。反正是虧不了。

    如果後續軍方不繼續租用了,那麼南洋航運公司就會考慮把三艘隆祥級郵輪中的兩艘轉調到歐洲分公司去,去運營歐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線,如果還無法挽回虧損的局面。那麼就會趁著這幾艘豪華郵輪的艦齡還很新,直接給賣掉,這樣至少能夠把當初建造船隻的成本收回來一大半。

    不提南洋航運公司在豪華遊輪上的抉擇失誤,且說陳月川卻此時坐在奢華的作戰會議室裡,已經接受了任務的麾下軍官們逐漸離開,只剩下他一個人。

    此時的他繼續看著牆板上掛著的那份碧德港的地圖。這副地圖還是出發前特地繪製的,參考了俄國人流傳出來的一些民用地圖,此外還有從英國人手裡要過來的地圖,最後才繪製了這副碧德港以及周邊地區的地形圖。

    在這個地形圖裡,可以看見碧德港,即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位於阿瓦恰灣的東部海岸,修築有小型的碼頭,陸地上有小型城鎮。

    整個碧德城在偌大的阿瓦恰灣中並不起眼,由於該地地處偏僻,而且內陸也沒有什麼值得開發的資源,同時三面都被火山包圍,根本就是一個死地,因此此地之前一直都是作為漁港使用,少量則是停泊軍艦,港口的基礎設施極度缺乏,碼頭有限,深水泊位更是一一個都沒有。

    這種情況在諸多帝國的海軍軍官們看來是相當浪費的。

    阿瓦恰灣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深水港,而且還是北太平洋西海岸裡僅有的一個常年不凍港,其戰略價值相當出色。

    這從後世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港口乃是後世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兩大基地之一,常年部署有大量核潛艇等軍艦,而進入新世紀後俄國人也多次宣稱要新建造多艘航母,先不論造航母是真是假,萬一是真的話,那麼俄國人打算把部署在太平洋方向的航母停泊在那裡?就是在阿瓦恰灣,也只能是在這裡。

    整個阿瓦恰灣簡單的呈現方圓五公里的不規則圓型,出海口位於東南方向,而出海口最窄的地方只有三公里。

    如果有必要的話,這裡完全可以打造為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

    幸運的是,現在俄國人對阿瓦恰灣的開發是相當薄弱的,在出海口並沒有部署大規模的重炮群,現在只在上面發現了若干小炮台,估計有前裝滑膛炮若干,不過都不是什麼重炮,對於艦隊裡的那些身披重甲的鐵甲艦而言,這些炮台的火力不足為慮。

    因此進入阿瓦恰灣並不是什麼問題,後續重要的是如何登陸,並攻佔這個港口城市。

    要知道此地雖然是孤城一座,但是並不是那麼容易攻克的,克里米亞戰爭時期,英法艦隊先後兩次圍攻該城,但是最後都失敗了,而第一次圍攻的時候,英法聯軍先後兩次進行登陸作戰,然而傷亡率超過,尤其是第二次登陸的時候,七百多人裡有兩百多人當場陣亡,其餘多數也是受傷。

    英法聯軍的失敗例子已經是充分說明了這個港口城市不好啃!

    英法聯軍的失敗前例,可以說極大的影響了帝國這一次對該地的軍事計畫,為了避免和十幾年前的英國人一樣遭到失敗,軍方是動用了豪華陣容,伏羲號鐵甲艦,三艘風帆蒸汽混合動力的木製戰艦,兩艘鎮廣級小型鐵甲艦。

    這些戰艦別說是去進攻區區一個小港口的炮台了,就算是把全盛時期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全滅掉都夠了。

    而預定登陸作戰的兵力上,也是從寬預料。

    英法聯軍第一次進攻碧德港的時候,其水兵和陸戰兵力加起來有兩千六百多人,參與登陸作戰的兵力前後超過一千五百人。

    要知道當時的俄軍在該城的防禦兵力其實也不多,也就幾百人而已,但是這都失敗了。

    為了避免出現失敗的情況,帝國軍方最高統帥部是料敵從寬,光光是陸戰兵力就派去了三千人。

    而且有必要的時候,按照當代的登陸戰傳統,還沒有從軍艦或者其他船隻上抽調水手,可以再輕易組建數百人的水兵部隊登陸作戰。

    不過即便陳月川也是不會輕視俄國人,戰爭在任何時候都輕視不得。

    陳月川還指望著靠這一次的戰爭給自己博取戰功呢!

    自從帝國統一後,就是沒有過大規模的戰爭了,雖然每年還會有一些小規模的軍事行動,比如和俄國人的軍事衝突,對日`本的干涉,進軍夏威夷等。

    但是這些小規模的戰爭機會也不可能輪到每一個陸軍將領。

    帝國數十萬大軍,絕大部分都是在國內無所事事,沒有戰爭爆發對於那些普通士兵而言自然是好事,他們可以順利的帝國三年服役期,然後被安排到地方政府或者進入工廠等企業任職,從而擺脫黃土朝天的命運。

    但是對於那些軍官們,尤其是渴望著晉陞,博取貴族爵位的軍官們而言就顯得非常難受了。

    沒有戰爭就沒有軍功,沒有軍功就無法快速晉陞,只能一年又一年的熬資歷,更別說貴族爵位了,想都別想。

    去年因為夏威夷以及香港問題和英國人關係極度緊張的時候,陸軍內部為什麼會掀起一番乾脆進軍緬甸和印度的風聲,就是因為這一場大規模戰爭下來,代表著無數的軍功,到時候才有機會博取一個貴族頭銜。(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9
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艦和炮台的較量

    可惜的是,帝國的整體國際戰略還輪不到陸軍內部來決定,所以陸軍想要開戰的希望自然是無疾而終。Σ。Σ

    在這種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一些小規模戰爭就成為了軍方軍官們極度渴望的機會!

    當初預計成立第一混成旅的時候,陸軍因為到底抽調那個步兵團以及炮兵營參戰,可是驚動到了好幾位陸軍大佬,這那個團要是去了,在該團服役的團長等一票軍官最不濟也能夠混一個戰鬥資歷回來,運氣好,下一個將軍就可能會從裡面產生了。

    那些團長之類的軍官就不說,而第一混成旅的人選也是意見非常的,陸軍內部和內閣一樣,都是派系不少,施清瑄,徐言青,林成飛這些人哪一個不是有著諸多舊部門生,這一個混成旅的旅長職務,可是被一大票的陸軍少將眼睜睜盯著。

    第一期軍校生,曾在第九師服役多年,又在黑龍江服役數年的陳月川因為資歷深厚,和俄國人交手的經驗也不少,同時因為剛好結束了在戰略司副司長的任職,銓敘司那邊正準備給他安排新職務。

    這一系列的情況讓他成為了最適合的人選,進而擊敗了一群競爭對手獲得了這個混成旅旅長的職務。

    在來堪察加半島之前,他按照管理是前往南京覲見皇帝。

    林哲接見他的時候,並沒有在辦公室內,而是帶著他在宮殿外散步,一邊走一邊聽取他對北太平洋局勢的一些看法,以及他準備採取何種戰術攻佔碧德港之類的。

    現在他還清楚的記得,當時他對陛下如此說:「要控制阿拉斯加,就必須先控制阿留申群島海域,而要前往阿留申海域,就必須先攻佔碧德港,以碧德港為補給港口,充當後續阿拉斯加戰略的大後方!」

    同時他也提到:「如今帝國在東西伯利亞方向的控制還非常薄弱,俄羅斯人在太平洋沿岸的四大據點。我們現在只攻佔了其中一個,也就是黑龍江出海口廟街,然而其他三個則是依舊被俄羅斯人掌控,要想徹底控制東西伯利亞。攻佔俄羅斯人控制的剩餘三個據點是必須的,只有把這三個據點給拿下來,才能夠宣稱把俄羅斯完全趕出太平洋沿岸,把俄羅斯驅逐到西伯利亞內陸地區!」

    陳月川的這一番論調,不僅僅是說攻佔碧德港。奪取阿瓦恰灣,更重要的是關於對整個東西伯利亞後續軍事行動的一個整體概述。

    東西伯利亞面積廣大,如果依靠常規的軍事手段,逐步推進控制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因為很多都是千里無人煙,同時極端惡劣的天氣也是難以克服的。

    這從帝國為了爭奪黑龍江流域,花費了大量軍費,和俄羅斯人打了好幾年才掌控了黑龍江流域就可以看得出來,常規的軍事行動是相當困難,而且成效並不大。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跳過一些荒無人煙的地方。利用海上的優勢,直接登陸俄軍的一些重要據點。

    比如托羅姆、丘米坎、阿楊、鄂霍茨克、碧德(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新馬林斯克(阿納德爾),尤其是阿楊、碧德、新馬林斯克這三個據點。

    這三個據點再加上已經被中華軍攻佔的廟街,就是俄國人此前在太平洋沿岸的四大據點。

    克里米亞戰爭之中,俄軍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就是死守這四大據點,並挫敗了英法聯軍進攻碧德的行動。

    如果把剩下的這三個據點給拔掉,那麼就可以宣告徹底把俄羅斯人趕出了太平洋沿岸,讓他們跑回去天寒地凍的東西伯利亞內陸地區。

    至於什麼時候才能夠把廣大的西伯利亞收入囊中,這就不是陳月川所考慮的問題了,甚至都不是現在林哲考慮的問題。

    那些還太遙遠!

    如今對於帝國而言。最重要的是先把俄軍在太平洋地區的一些港口。

    這一系列行動的第一步,就是攻佔阿瓦恰灣的碧德港。

    同樣是隆祥號上,諸多士兵已經是開始離開客艙,攜帶著裝具一個接著一個爬上甲板。此時運輸編隊的速度已經是降低了下來,和前面的戰艦編隊拉開了距離。

    隆祥號的甲板上正在列隊的士兵們可以清楚的看見前方的伏羲號、太原號等戰艦組成標準的縱隊。

    而在主力艦隊的前方,則是有數艘剛放下來的蒸汽快艇,這些小船是航道測量船隻,他們將會冒著敵人的炮火走在最前面,隨時測量水深。免的後面的主力艦在航道里撞上礁石什麼的擱淺。

    畢竟這地方帝國海軍之前只來過一次,現在大規模進入,對這裡的水文情況不是很熟悉,儘管有著英國人提供的一些水文資歷,但是不親自測量肯定是不放心的。

    在這幾艘測量船隻的後面,則是伏羲號為先導,後面跟著兩艘鎮廣級小型鐵甲艦,然後是三艘木製巡洋艦。

    一共六艘戰艦冒著淡淡的白煙,靠近阿瓦恰灣的出海口。

    這個時候,岸上小炮台的俄國人也是行動了起來,幾門前裝滑膛炮被推了出去,試圖進行阻攔射擊。

    不過他們的火炮都是一些小口徑火炮,射程和威力都相當有限,因此反而是海面上的伏羲號率先開火。

    其一百五十毫米的主炮率先開火,多枚的榴彈就是被打了出去,然後落在俄國人炮台附近爆炸。

    不用多久,艦隊裡更多的一百二十毫米艦炮也是陸續開火!

    一時間,炮彈不斷在俄國人的小炮台附近爆炸,偶爾有一枚炮彈剛好落在炮台裡面的時候,就會造成血肉橫飛的效果。

    俄國人的炮手們儘管是承受著密集的炮火,但是卻沒有退卻,反而是冒著炮火對火炮進行裝填,然後瞄準,繼而開炮,一個炮手倒下了,就會有後備的炮手上來補充。

    從望遠鏡裡,李炳龍清楚的看見俄國人是前仆後繼,在己方密集的炮擊下。縱然是死傷慘重,但是依舊沒有放棄炮台,而且還在頑強的開炮還擊。

    這種情況讓李炳龍看來也是不由得感嘆,這些俄國人倒是不怕死。

    如此猛烈的炮擊如果是在其他國家的軍隊裡。估計早就崩潰了,但是這些俄國人卻是死活都不放棄,彷彿士兵的生命一文不值,可以盡數犧牲浪費。

    早先他就聽說過俄國人的對待士兵就跟對待牲口一樣,陸軍的那些同仁說起俄軍。大多是又鄙視又無奈。

    早年帝國陸軍比俄國人早好幾年換裝後裝步槍,但是武器上的優勢並沒有給陸軍帶來多大的戰略優勢,要不然的話陸軍早就把俄軍趕回歐洲去了。

    其中和關鍵的一點就是,俄軍士兵對死亡的漠視!

    當然了,這也和俄軍人數眾多有關。

    歐洲壓路機的名號不是白叫的,俄羅斯人雖然總人口不如帝國,但是其軍隊數量並不少,在中亞還有西伯利亞地區部署的軍隊加起來也有好幾萬呢。

    而且俄國在西伯利亞地區有個相當優良的傳統,那就是民兵相當多,很多居民點裡的男性居民拿起槍支就可以上前線。

    尤其是在運動這一片。和中華軍作戰的俄軍裡,其民兵的比例相當多,而且軍隊裡的騎兵比例相當大。

    如此才是造成了帝國陸軍的一系列困難。

    早先聽陸軍的同僚們形容俄國士兵,李炳龍還覺得言過其實,但是今天看來,這些俄羅斯還真不怕死啊!

    不過李炳龍也只是感嘆罷了,如果俄國人繼續這麼前仆後繼下去,他反而是更高興,反正這一次出戰之前自己帶的炮彈足夠後,後面的眾多運輸艦裡。有好幾艘都是專門的彈藥運輸船,以確保特遣艦隊的彈藥充足。

    炮彈充足的情況下,如果俄國人願意繼續這麼頑抗下去,估計自己的炮擊就能夠大量殺傷敵軍有生力量。到時候陸軍的登陸作戰就會輕鬆很多。

    但是很顯然,俄軍雖然不要命,但是也沒傻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他們冒著猛烈的炮擊進行了將近半個小時的還擊,雖然大部分炮彈都落空了,但是也有幾枚炮彈命中了中華軍的戰艦。

    打中伏羲號的炮彈沒有任何效果。直接在裝甲帶就被彈開了,這個俄國人可以接受,畢竟他們也是知道鐵甲艦的,俄國海軍在1864年的時候就已經服役了大噸位的鐵甲艦,自然是知道這些大噸位鐵甲艦的厲害。

    但是有幾枚炮彈落在一艘小型鐵甲艦上面的時候,竟然也沒有造成什麼傷害後,俄國人就是相當絕望了。

    憑藉他們手中的這些十二磅,二十四磅的前裝滑膛炮,根本就無法有效對鐵甲艦造成有效的傷害,別說這些小口徑的前裝滑膛炮了,就算是目前那些六英吋甚至七英吋的後裝艦炮,也很難對鐵甲艦的裝甲帶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傷害。

    目前為止,各國海軍的大噸位鐵甲艦被撞沉的倒是有好幾艘,倒霉撞上水雷沉沒的也有,甚至自己遇上風浪沉沒的也有,唯獨沒有被艦炮直接擊沉的戰例。

    看見自家的岸炮無法對敵人的戰艦造成實際傷害後,炮台上的俄軍也是很乾脆的撤銷了炮台,以避免不必要的犧牲。

    而事後,李炳龍派人登陸去控制這座炮台的時候,登陸的士兵只見那座小炮台周邊堆滿了屍體,初數至少有七八十人之多。

    感嘆著俄國人的瘋狂,李炳龍正式率領艦隊殺進了阿瓦恰灣,而落後的運輸編隊也是小心翼翼通過了出海口航道,並進入寬闊的阿瓦恰灣。

    接下來李炳龍自然是繼續對碧德港口以及岸上建築進行大規模炮擊,而陳月川則是開始指揮著部隊進行登陸準備。

    下午三點,運輸編隊裡的士兵們開始爬下船,然後登上早已經放下來的小艇,緊接著就是奮力劃動船槳,直接衝向了碧德港位於北部的陸地。

    碧德港登陸作戰正式開始!(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9
第五百六十七章 他們的戰爭(一)

    廖大山奮力的劃動著手中的船槳,和船上其他的戰友們一起把這座小艇努力的推向岸邊。

    儘管他是低著頭,但是偶爾略微抬起的視線依舊能夠看見前方的陸地正在不斷的掀起爆炸,港口裡正在騰起一團又一團的火光,靠近碼頭的一些建築已經是倒塌。

    如此猛烈的炮擊,比起自己看到的一個師的火炮齊射還要猛烈啊,受到震驚的他稍微回了回頭,正好看見伏羲號的多門艦炮進行齊射,只見那些一百五十毫米的艦炮的炮口騰出數團巨大的火焰,火光閃起之後隆隆的巨響就是越過海面,傳到了廖大山的耳中。

    下意思的把視線隨著炮擊的方向前移,只見前方的港口裡又是騰起了數團爆炸的煙塵。

    爆炸聲中,彷彿可以聽見人員的吶喊和慘叫聲!

    在艦隊強大的火力支援下,廖大山他們的木艇很快就是抵達了灘頭!

    為首的一個中士班長率先站了起來,口中還大喊著:「快,快!」

    然後,這個年約三十的中士班長就是率先跳進了水裡,手中把步槍高高舉起,同時還不忘囑咐部下:「把槍舉起來,不要讓水泡了!」

    儘管帝國現役的最新步槍1864年型林德步槍已經是採用了金屬子彈,具備了一定的防水能力,但是除非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不然的話還是最好避免讓槍支直接被水泡,尤其是被海水泡。

    讓海水浸泡過的槍支,其木製的槍托等部件很容易變形。同時海水具有較大的腐蝕性,對槍支的一些部件也會造成較大的傷害。

    廖大山查看了看胸前的子彈袋。平常時候子彈袋一般都會掛在腰間的,但是這種登陸作戰。為了避免子彈被誰浸泡,所以裝著子彈的小袋子一般都是會提高到胸前或者背後位置。

    翻身下水,此時的下水登陸的地方,海水並不算深,只有大約半米多一些,不過只有是半米多,但是由於海水的阻力,這行走起來依舊是比較費力。

    值得慶幸的是,這年頭大家都沒有什麼灘頭反登陸的概念。通常時候防禦一方並不會在灘頭建設防禦陣地,然後對正在登陸的敵人進行密集的火力攔截。

    當然,這不是說他們不想這麼做,而是因為當代的火力密度比較低,就算是進行攔截也沒有多大的效果,反而還會遭到進攻方的密集艦炮火力覆蓋。

    在當代甚至是往後再過幾十年,艦炮的火力密度是要遠遠超過陸地火力密度的。

    艦隊裡的艦炮通常都是中大口徑的艦炮,四五英吋的口徑都算是小的六英吋,七英吋的只能算是副炮。八英吋甚至九英吋的艦炮才是主炮的口徑,而且這火炮數量相當多,以往的側舷戰艦,擁有的火炮都是好幾十門的。而新一代的中央炮位鐵甲艦,主炮一般保持在四門左右,但是加上副炮的話。一般也能夠做到十幾門到二三十門的程度,具體多少則是看噸位的大小了。

    比如現在進行炮擊任務的伏羲號鐵甲艦。擁有兩座雙聯裝的一百五十毫米露天炮塔,另外在側舷擁有六門單裝一百二十毫米的副炮。然後還有四門八十毫米的單裝副炮。

    這火力不是尋常陸軍可以比擬的!

    而陸軍呢,其野戰部隊的炮兵部隊使用的還是老舊的前裝線膛炮,以七十五毫米的前裝線膛炮為主,也有部分是九十毫米的前裝線膛炮。

    極少量的攻城重炮部隊,才會有一百八十毫米或者兩百毫米的重炮,不過這種重炮一般都是前裝短管臼炮,並不是常規的加農炮。

    其實不管是當代還是後世,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火力差距都是相當大,一艘戰艦的火力超過陸軍一個師的火力是非常正常的。

    當然的登陸作戰,前半部分一般都是比較簡單,因為登陸過程中通常不會發生戰鬥,真正的戰鬥都是發生在登陸以後的攻堅戰。

    廖大山跟著自己的班長越過海水,終於是踏上了沙灘後,就看見前頭一個年紀並不會比自己大多少,長的皮嫩膚白的少尉正在揮手。

    廖大山認得他,那是自己這個排的排長,是一個去年才畢業的年輕少尉,姓許,據說出身大富之家。

    不過廖大山很不理解,這出身這麼好的他為什麼要跑來從軍,掙這軍餉,雖說從軍的收入不少,但是對於那些大富大貴之家而言恐怕也不算什麼吧。

    一等兵廖大山自然是無法理解帝國的權貴階層為什麼對從軍如此踴躍的!

    從封建王朝的角度而言,一個王朝的初期往往就是武將階層的巔峰時期,在這個時期裡,往往是武重文輕,文重武輕一般則是出現在王朝的中期和後期。

    而在帝國又有所不同,帝國的貴族制度是全面偏袒與武將方面的,帝國現有的一百三十多名貴族裡,皇親貴族大約不足二十人,文官貴族也就二十幾人,而剩下的清一色是武將。

    而最近幾年裡,少數幾個獲封貴族爵位的新晉貴族,只有一個人是屬於文官系統的,那就是帝國駐日公使李博倉,其他七八個人依舊是軍方將領。

    開疆擴土,這是獲封貴族爵位的最佳途徑。

    同時,對於一個君主制的國家而言,其實貴族階層往往要比普通人對國家更具有歸屬感,為什麼?因為他們是這個國家的利益階層,保衛這個國家就等於保衛他們的頭銜和社會地位。

    而這種保衛,不僅僅侷限對外,同樣也是對內的。

    同時林哲在制定貴族制度的時候,就是把國內的貴族階層定位為軍事貴族,如果能夠培養出來類似於英國近代的軍事貴族階層或者德國的容克貴族階層。那是最好不過的事了。

    除了這些方面的因素外,帝國的權貴階層的子弟之所以踴躍參軍。還因為從軍之路也算是踏入仕途之路。

    而這一點不僅僅侷限在貴族階層,對於國內的大部分學子而言。能夠考進兩大軍官學校,那都是屬於人生莫大的幸事。

    尤其是陸軍軍官學校,那可是國內無數高等中學的畢業生們夢寐以求的學校,每年的招生考試,都是有著大量學子報考,報考的人多了,而招生規模依舊還是這麼多,所以導致錄取率也是年年上漲。

    報考難度比帝國大學和海軍軍官學校要大很多。

    從軍後,當幾年軍官。如果運氣一般般的話無法順利晉陞,然後到年齡安排退役後,一般都會專業到地方任職,而這一類的軍轉業官員,其實地方是非常歡迎的,理由很簡單。

    當代帝國哪一類人的綜合素質最高?毫無疑問,是軍官階層,準確的說是經過兩大軍官學校系統學習,培養出來的軍官。

    尤其是在帝國剛成立的那幾年裡。擁有近代科學知識的學子基本都是在軍隊,當年帝國大學成立的時候,還得跑到軍方去借調軍官來講課呢!

    帝國大學等國內學校採用的教材,也是陸軍學校早年編譯的。目前國內的大部分西方書籍,尤其是科學類的書籍,大部分都是由兩大軍校的學生們翻譯。

    帝國國內的諸多特殊情況。導致了國內學子對參軍的非常踴躍的,這種踴躍不僅僅是指權貴階層。而是指學子階層。

    廖大山自然是不太知道這些,他之所以參軍。理由沒有和那些軍官們那樣複雜,他的理由很簡單,他家裡兄弟姐妹五人,他是老大,就靠著家裡的幾畝薄田根本就無法填報肚子,為了給弟弟妹妹們騰出口糧,也是為了賺取薪餉養家,他在十八歲那年毅然報名參軍。

    如今他每個月通過軍方郵局寄回去的薪資,極大的改善了家人的生活,而且家中還來信,說家裡已經是準備再節省節省,準備繼續供他的三弟去報考皖北高等中學。

    廖大山接到家裡的信後,當即回信:讓三弟先去考,考上了學費他來解決。

    他的三弟今年十八歲了,前些年雖然家中貧寒,但是由於其人聰慧,被村裡的老秀才極為賞識,甚至讓他免費讀自辦的私塾,也算是官方名目裡的初等小學,而後則是順利考上了縣高等小學,一直到府初等中學,自入讀後學業常年名列前茅,至於學費開始是東借西借,後來則是靠廖大山支持。

    這年頭,可沒有什麼獎學金之類的,官辦學校花費極大,地方政府要辦學校,往往都是咬著牙硬撐,如果還來個免費上學的話,地方財政就更無法承受了。

    好在這年頭的軍人薪資不低,雖然供養一個人上學有些困難,但是咬咬牙也就過去了。

    但是讀初等中學以下和去讀高等中學甚至大學是兩碼事,初等中學的學費雖然也昂貴,但是廖大山也勉強能夠維持的住,但是高等中學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年頭的高等中學和後世的高中是兩碼事,高等中學還有另外一個稱呼,那就是大學預備科。

    往往一個省才有那麼一兩所,廖大山老家所在的安徽,全省才兩所高等中學,而在皖北,就只有一所而已,不僅僅競爭大,而且學費相當之昂貴,普通人家是絕對支撐不起的。

    不過不管什麼時代,那些天資聰慧的人總是不缺伯樂的,地方上的很多士紳,尤其是同宗同族的士紳們,是非常樂意資助那些有潛力的學生讀書的,這倒不是他們好心,而算是一個長期投資。

    反正些許學費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麼,但是萬一資助的學生以後出人頭地了呢,獲得的潛在收益可不小。

    因此,很多當代那些上大學的學子們,尤其是貧寒之家出身的學子,往往背後都有人在資助,當然了,由此也造成了一個相當有意思的風氣,那就是這些在讀的大學生們,基本上都是已經成家。

    很多富貴人家是一邊資助貧寒自家的學子上大學,然後直接把女兒嫁給他,直接綁在一起。

    和科舉時代的榜下捉婿差不多。

    自己的三弟如果能夠考上高等中學甚至以後上大學,這靠別人資質不靠譜,自己少不得要拉下臉皮,然後找戰友們還有幾個長官借上一些。

    這年頭的軍人薪資不低,而且士官以上的職業軍人薪資更高,軍官就更不用說了,一個月幾十塊甚至幾百塊呢。

    廖大山琢磨著,自己找戰友還有長官們借一借,估計能夠把三弟的學費給湊齊。

    反正不管怎麼樣,廖大山都是打定注意要把三弟供出去,他們老廖家幾百年,好不容易出一個讀書人,這老廖家以後能不能擺脫貧窮,走上富貴之路,希望就在他三弟身上了。

    廖大山看著眼前的這個許少尉,心裡頭已經是莫名其妙的開始想著,如果自己的三弟上了高等中學以後,也能夠考上軍官學校就好了。

    許少尉自然不知道廖大山的想法,此時此刻的他正努力的吆喝著,收攏自己麾下的這四五十號人,剛才沖攤的時候有些混亂,他這個排的士兵又是分座了三艘小木艇,在登陸過程中,相隔又比較遠,所以他是頗為費力,這才集合了麾下三個班的士兵。

    然後開始向陸地繼續挺進。

    登陸前,他領到的作戰任務相當之簡單,那就是第一個登陸,然後登陸後向內陸挺進,肅清海灘上可能存在的敵人,然後建立灘頭陣地,防禦敵軍的反擊,以便掩護後續的友軍部隊登陸。

    得知自己的排是首支登陸部隊後,年輕的許少尉並沒有害怕或者畏懼,反而是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這第一個登陸,最先參戰代表著什麼?

    危險和軍功!

    但是危險在軍功面前,卻是不重要了。

    許少尉就和外面傳聞的一樣,出身於權貴之家,而且還是帝國少有的貴族家庭。

    他父親是許才史,這個名字對於普通人而言興許並不算什麼,就算是在軍方內部也不算什麼名將之類的,但是許才史卻是正兒八經的陸軍高級將領,早年的從龍之層。帝國建立後論功行賞,時任陸軍少將,擔任某部師長的許才史被授予男爵。

    前年更是高昇陸軍中將,目前擔任第五軍軍長一職,可惜的是爵位並沒能繼續提高。

    有著這樣一個軍方高層的父親,許少尉追隨父親的步伐參軍也就不例外了。

    剛畢業不久的他自然是希望和父親一樣,能夠逐步高昇,最後是能夠獲封爵位,要知道他父親的男爵爵位並不是世襲的,以後許少尉可不能承襲爵位,以後能不能保持貴族之家,就得看許少尉的努力了。

    當許少尉率領著部隊向內陸挺進,並看見一隊俄國人的士兵正在跑過來的時候,他看見的彷彿不是敵人,而是軍功在向他招手!

    很快,在一連串的命令下,第一次參加實戰,手已經有些顫抖的廖大山採用跪姿,然後朝著百米外的敵人扣下了扳機,從而擊殺了他人生中第一個敵人。

    充滿興奮的許少尉,畏懼而害怕的廖大山,就是組成了當代的中華軍。

    這是屬於他們的戰爭!(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9
第五百六十八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

    隆隆炮聲中,阿瓦恰灣的東部區域裡硝煙開始瀰漫,使用黑火藥的火炮在發射後,產生的大量白煙,再加上戰艦蒸汽機的煤炭鍋爐燃燒後產生的白煙,兩者夾雜在一起,使得艦隊的逐漸被煙霧所瀰漫,這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帝國海軍的艦隊特地釋放煙霧,以迷惑敵軍的視線呢。

    陸地上,已經登陸上岸的數百名中華軍士兵大部分還在灘頭上,而小部分前出的部隊卻是已經和俄軍開始交火。

    不過交火的規模相當小,俄軍並沒有派出大規模的部隊來攔截,這倒不是俄軍沒有足夠的兵力,而是因為一旦這樣做,會引起中國艦隊的注意力,然後有可能直接炮擊他們的攔截部隊。

    在這個距離上,處於艦隊火力的最佳發揮距離,貿然動用大量的部隊前往攔截作戰,其後果是相當危險的,有可能還沒有和中華軍的登陸部隊交戰,就被中國艦隊的炮擊給直接轟崩潰了。

    目前的小規模交戰,來的小股俄軍主要還是試探,偵查為主。

    而應對俄軍小股部隊來襲的,就有許少尉所在的部隊,作為最先登陸的部隊之一,許少尉的這個排和所在連隊的其他兩個排一起,剛登陸就是向內陸挺進,以便掩護後續登陸的部隊。

    此時此刻,許少尉正彎著腰,小心的探出頭,仔細觀察著前方,前方大約一百五十米,是一到略有起伏的小山地,在那裡隱約還可以看見有俄軍走動,一些俄軍士兵也是偶爾露出頭來開槍還擊。

    同時,許少尉的部隊也是以一座低矮的山地作為掩護,士兵們都是以趴著的姿態,俯身用槍射擊。

    在許少尉的部隊身後,則是有多名炮兵,他們正推動著一門四磅的步兵炮。

    縱觀雙方的交戰模式,就會很清楚的感覺到。這場戰爭和以往的戰爭有所不同,尤其是雙方使用的一些戰術更是大大不同。

    十幾年前的克里米亞戰爭,雙方依舊是停留在前裝槍,線列對射的模式。而後的美國內戰期間,雖然南北雙方已經廣泛裝備後裝步槍,但是在戰爭的前期,雙方依舊使用線列對射為主,而中後期。線列戰術開始消失,繼而出現的是各種亂七八糟的戰術,散兵戰術就是在其中。

    不過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時,依舊會形成密集的隊形進行對射!

    整個六十年代,由於後裝步槍的迅速普及,直接導致了各國步兵戰術的混亂,很多人依舊頑固的使用線列戰術,而有些將領則是開始接受散兵戰術等,如此也就導致了同樣一場戰爭裡,有些戰役可以看見線列對射的場面。而有些戰役則是可以看見雙方躲在掩體後面對射。

    目前西方各國的戰術,都是有些混亂,並沒有說形成一個很完整的戰術體系,使用什麼樣的戰術,基本取決於前線將領們的個人態度。

    不過中華軍和俄軍卻是不太一樣,中華軍是全球第一家全面服役後裝步槍,並使用散兵戰術的軍隊,甚至為了更好的使用散兵戰術,拋棄了已經流行百年的軍隊編制,率先使用了一師兩旅四團的步兵師編制。

    不過。編制這東西和武器不同,如果是某種新式武器出現了,那麼很快就是會傳遍整個世界,並且引起各國的仿製跟進。但是編制這東西就不一樣了,這是屬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儘管中華軍並不會說刻意的對編制進行保密。

    各國在華武官多少都會接觸到中華軍的一些編制情報,比如說在觀看中華軍演習的時候,哪怕是不用別人明說,但是他們也會發現中華軍的一些編制和各國現有的編制極為不同。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中華軍的一個步兵營(團)下轄的步兵連只有四個,而不是線列時代裡的六個甚至八個步兵連。

    同時,他們也發現了中華軍的一個步兵連,並不是直接下轄十個或者八個十人隊,而是管轄一個四五十人的排,然後每個排也不是說有四個或五個十人的隊,而是轄有三個十四人的班。

    也就是說,中華軍的最基礎編制單位,並不是線列時代裡標準的十人,而是十四人。

    這種情況縱然是引起了各國的注意,不過這種注意是非常有限的,因為編制這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有時候你是很難判斷這種新編制到底是好還是差。

    畢竟各國陸軍並不是和中華軍一樣,都是一支年輕的軍隊,並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不管是武器還是編制又或者是戰術,這說改就改了,而這種事情在列強軍隊裡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當年換裝後裝步槍的時候,西方各國普遍有著大量將領反對。

    而在戰術上,相當多的西方將領是堅決反對使用任何線列戰術以外的戰術進行作戰,他們認為士兵趴在地上開槍嚴重影響了軍人的榮譽,同樣認為鬆鬆垮垮的散兵戰術會嚴重影響部隊的士氣,因為散兵部隊看起來遠遠不如線列部隊那麼威武。

    不管是歷史上還是這個時空,不管是海軍還是陸軍,在六十年代裡都處以一種非常迷茫,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也許聽上去只是一個普通的年代而已,但是對於世界歷史而言,尤其是對於世界工業歷史而言,卻是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在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法國、普魯士甚至美國等國家,都在這個時期先後完成工業革命,就算是俄國也是緊隨各國後頭,開始進行社會改革,試圖進行工業化。

    原歷史時空裡,東亞的滿清王朝和日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先後開始了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當然了,在這個時空裡,日`本現在還深陷在內戰之中,有著中華帝國的搗亂,短期內是別指望能夠統一了,不過即便如此,日`本內戰雙方的一些有志之士,也是開始進行了改革的試探,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嘗試建設一些工廠,尤其是軍工廠以及向外國派遣留學生了。

    德川幕府就是在1866年裡,向帝國派遣了高達三十多人的留學生,維新派那邊也是向英法等國派遣了一定數量的留學生。

    至於這個時代的中國,在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就已經開始進行工業化改革,嗯,並在六十年代期間依舊堅定不移的進行工業化,嗯,參考西方各國的前例,這一時期大體上可以認為是帝國進行工業革命的關鍵時期。

    至於有沒有完成工業革命,那就得看什麼標準了,如果只是簡單的標準來看,已經能夠建造鐵甲艦的中國,已經算是當代少數幾個強國了,這年頭可沒幾個國家能夠自造鐵甲艦,能夠造出來的清一色是列強。

    但是如果從工業規模、尤其工業產值在國民總產值的比例上而言,卻又是差很多。

    中國國土龐大,人口眾多,哪怕是只單純的計算農業產值,其國民產值也是妥妥的大國,但是這種所謂的龐大是徒有其表的。

    目前國內的工業產值雖然增長迅速,但是佔據的比例依舊不算高,以當代的典型工業國家英國為例子,英國的國民總產值裡,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佔據的比例已經是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

    而在中國,這個比例還不到百分之十!

    當代的中華帝國,儘管已經能夠建造鐵甲艦,上海的北岸工業區裡眾多的工廠正在冒著濃煙,但是這只是外人所能夠看到的最表面景象,實際上,如果你離開中國的幾個主要工業城市,深入到中國的內陸地區去看,那麼就會發現,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實際上依舊保持著過往五六百年的狀態。

    當代的中華帝國,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矛盾,兩級分化相當嚴重的國家,一方面是沿海的工業經濟高度發達,以上海、廣州、天津三大城市為代表,然後寧波、蘇州、武昌、當涂等城市為輔,組成了中國的工業化或半工業化城市。

    然而除了上述地區外,其他地方依舊保持在落後狀態,內陸地區的農村,實際狀態和明清時期並沒有任何的區別。

    如此也就造成了帝國的很多社會現狀是畸形的,特殊的。

    比如恐怕是沒有那個時代,比當代的帝國更加重視教育,這重視並不是說帝國政府重視,而是指民眾自身的重視。

    自從帝國推行新式教育制度以來,民眾視上學為改善自身命運的最佳渠道,同時帝國的新式教育制度和傳統的科舉制度並不同,古代的科舉制度要一路殺上去,最少也得靠上舉人後才能有實際的回報,但是在帝國的新式教育制度裡,哪怕是你只上到了高等小學,但是也能夠以此找到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這裡頭有什麼含義?

    代表著更多的機會。

    同樣是讀書,傳統的科舉興許要幾百個人裡頭,才能夠出現一個舉人,然後獲得實際利益,但是在帝國的新式教育制度下,只要是讀書,那麼就能夠出人頭地,哪怕是只讀了一個高等小學,那麼也能夠就此找到一個好工作,不一定說非得讀到大學畢業以後才能收穫實際利益。

    同時,帝國的新式教育制度很好的延續了明清科舉考試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只論個人才華,而不論社會背`景。

    只要你能夠考上,不管你的父親是當朝大官還是農民,那麼都能夠收到帝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9
第五百六十九章 他們的戰爭(二)

    至於高昂的續費,只要你能夠考上那麼自然不會成為什麼問題,大量的商人士紳願意資助一個前途無量的帝國大學學生,恩,順便還會嫁個女兒給你。

    即便是你有著高傲的自尊心,不願意接受資助,那麼也可以有其他諸多辦法解決學費問題,比如直接向皇家銀行或者其他幾家商業銀行申請學費貸款,這些銀行是非常樂意向這些注定會成為帝國官員或者大企業管理層的優秀學子們提供貸款。

    在當代的帝國,讀書是改變自身以及家人命運的最佳途徑,而這一點,對於貧寒之家和權貴之家的子弟是一樣的。

    因為就算是權貴子弟,他們要想追隨父輩的步伐從政或者從軍,一樣得考上帝國大學或者兩所軍官學校,考不上的話,這輩子也就只能當個混吃等死的貨了。

    不過即便這樣,權貴子弟因為自幼的良好教育環境,能夠考上的還是不少,比如帝國大學在讀的學生裡,儘管貧寒子弟已經佔據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比例,但是依舊有百分之三十的學生出身於權貴之家,別看權貴子弟的比例小,但是如果放大到整個中國的普通民眾和權貴的比例來看,那麼差距就是相當大了。

    在國內的總人口中,上流階層的人數不足萬分之一,然而他們卻是佔據了高端教育資源的百分之三十。

    而這種比例,也是帝國目前發展畸形的一個明顯特徵!

    整個六十年代,帝國實際上是處於一種相當混亂的狀態。高速發展和愚昧落後並存,公平和不公並存。當人們叫嚷著要建設一支可比肩英國三分之一實力的龐大艦隊時,國內的絕大部分的百姓依舊掙紮在溫飽線上。

    外灘大道上有著衣著光鮮的精英人士。他們做出的決定足以影響全國,甚至有可能被史書記載,然而同樣是上海,距離外灘大道不足的五公里的匯佳路,兩旁矮小的房子裡,擁擠著來自各地的務工貧民,他們住在最惡劣的環境裡,吃著最便宜的面包,做著最辛苦的工作。然而即便是這樣,他們一年到頭也存不下多少錢。

    如此的帝國,即便是林哲也不好判定,這到底算不算完成了工業革命呢?

    當然了,這年頭不僅僅帝國如此,實際上包括英國在內,大部分所謂的列強都一個鳥樣,倫敦這個城市的情況並不會比上海好到那裡去,有著光鮮的一面。但是更有著骯髒的一面。

    十九世紀,有個經典的名詞,就維多利亞時期,儘管維多利亞時期一般都特指英國。不過同樣也適用於當代的其他列強國家,該有的問題大家都有,公平的很。

    比如很多文學作品裡都描述明治維新裡的日`本。農民生活很辛苦,賣兒賣女很經常。經常出現這樣的情節,一個農民小子有著一個青梅竹馬的女友。然後這小子讀書很厲害,一直考上了陸士或者帝大,畢業後興奮的回到家鄉想要娶青梅竹馬,結果發現她已經被她父母給賣掉了,某一天,這小子就會在某家妓院裡發現這青梅竹馬的身影。

    同時代的英國也好不到那裡去,諸多文學作品裡都可以看見類似的描述,骯髒泥濘無法下腳的街道,童工,長達十四個小時甚至十六個小時的工作時間,煤炭工人死了後,礦主一毛錢都不會賠償,結果家人無依無靠,最後妻子成為妓`女,兒子淪為小偷。

    維多利亞時期,代表的是現代文明的開端,好的壞的都一起來了。

    同樣是這個時期,各國的衝突頻繁,戰爭就沒有停下來的時候,先後克里米亞戰爭,後頭普魯士為主導的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延後幾年還有普法戰爭。

    美洲有美國內戰。

    中國的崛起之路,伴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統一戰爭,然後還有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和俄國的持續邊境戰爭,夏威夷戰爭。

    同時緬甸、越南、日`本地區也是動盪不堪。

    整個六十年代是混亂無比,由此也是造成了各國普遍重視軍隊的發展。

    同時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也是讓戰爭模式持續變化,各國的軍人,尤其是老一輩的軍人很難適應這種巨大的變化,由此也是帶來了同一時期裡,各種戰術都存在,並不像後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戰術相對統一。

    不過在中俄兩國之間,由於兩國的持續交戰,雙方對彼此都是比較熟悉,所以打起仗來還有一定的套路。

    和中華帝國打了這麼多年的邊境戰爭,儘管戰役的規模都不大,但是依舊讓俄國人模式並學習了不少中華帝國的戰術套路。

    比如現在,俄國人就沒有和其他國家的軍隊一樣,端著步槍直接就排成線列進行對抗,而是躲在山頭後面進行攔截作戰。

    別看這種戰術非常普通,但是對於線列時代的軍隊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變化。

    許少尉看著前方的俄軍躲著不出來,也是沒有著急進攻,他的任務並不是說擊潰眼前的敵人,而是掩護後續的部隊進行登陸,只要敵人不衝過來那麼就算是完成任務。

    如此,雙方就是各自依託著低矮的山頭,然後進行對射,廖大山趴在地上,然後把對面的一個露出頭的俄軍士兵套入準星之中,深呼吸了後屏住呼吸,然後扣下了扳機。

    清脆的槍聲過後,子彈越過一百多米的距離,然後打在了那個俄軍士兵旁邊的土地上,激起的煙塵嚇了那俄軍士兵一跳,使得他趕緊縮回了頭。

    沒有命中敵人,不過廖大山並沒有露出什麼失望的表情,雙方距離一百多米呢。想要準確的命中敵人的頭部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開完一槍後,他也是主動的縮回了頭。然後熟練的退膛,把黃銅蛋殼退出來。從腰間的子彈袋裡拿出一粒子彈放進槍膛,完成一系列的裝填後,他才是小心翼翼的重新探出頭,很快就是瞄準了另外一名俄軍士兵。

    瞄準,射擊,整個過程不足五秒,又是一聲清脆的槍聲過後,廖大山可以清楚的看見自己所瞄準的那個俄軍士兵的頭部迸出了血液,然後整個人一動不動的趴在那裡。很顯然是已經死了。

    開槍,裝填,廖大山就這麼重複著自己的動作。

    不僅僅是他,戰線上的其他幾十名戰友同樣如此!

    這種對射其實命中率是相當低的,遠遠不如雙方站著進行線列對射,不用幾分鐘就能夠撂倒一大片,這種依靠掩體的對射,往往開了十幾甚至幾十槍也很難命中一個敵軍。

    不過好在大家都使用後裝步槍,射速普遍不滿。雙方你來我往打的也是挺熱鬧的。

    只是這種平靜的對射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一個傳令兵就是彎著腰快步跑到了許少尉的身邊,然而說了幾句。

    等那傳令兵離開之後,許少尉則是把麾下的幾個班長等士官喊道了身邊。

    不多時。廖大山的班長就是重新回來,然後大聲道:「大家都跟我來!」

    廖大山此時快速的收槍,然後從掩體上滑了下來。一邊整理著子彈袋,一邊道:「老安。我們去哪裡?」

    「連長大人已經帶著另外兩個排增援上來了,我們等會就要發起進攻!」廖大山的班長是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士。姓安。

    安中士和廖大山並不一樣,安中士是一名職業軍人,在七八年前就已經參軍,後來通過考核成為一名士官,繼而繼續服役並成為一名職業軍人,如果安中士願意,並且也沒有其他意外的,安中士可以一直服役到四十歲。

    廖大山卻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今年是他的第三年服役生涯,大部分和他一樣的士兵會在第三年服役結束後選擇退役,然後被安排回老家的地方政府擔任巡警或者低級政府辦事員,願意去大城市闖蕩的也可以安排到那些工廠當工人。

    不過廖大山卻是不這麼打算,他希望在在半年的時候通過士官考核,然後成為一名士官,繼而成為一名職業軍人。

    畢竟對於當代的帝國環境而已,軍人的收入水平還是比較高的,成為一名士官的話,每個月的薪水足以讓家人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生活。

    帝國軍方的服役制度裡,分為軍官,士官,士兵三個群體,士兵的話是採取招募制度,服役期一般為三年。士官則是從優秀士兵中選撥而來,服役期沒有固定年限,但是有最大年齡限制,戰鬥部隊是四十歲,輔助部隊是四十五歲,而由於是支援服役,所以按照個人意願,也可以提前申請退役,和軍官一樣,是職業軍人,士兵要成為士官,一個是戰場上立功,被直接晉陞,第二種就是在三年服役期結束後通過考核,然後轉為志願服役,並成為士官,這兩者的難度都比較大,普通士兵很難通過。

    軍官則是更簡單了,清一色軍校生出身,就算是普通士兵,士官立功被晉陞的,一般也會被安排前往軍校就讀速成班,以保證軍官的綜合素質。

    軍官,士官,士兵三者的關係,就像是一棵樹裡,軍官是主幹,士官是枝幹,士兵是葉子。

    士官輔助軍官完成訓練,作戰等任務,乃是士兵和軍官之間的紐帶和橋樑,一般而言,哪怕是最基礎的軍官也是不會直接指揮士兵作戰,而是通過指揮士官來達到指揮士兵的目的。

    這從軍隊裡的各班班長,副排長通常都是各級士官就可以看得出來。

    廖大山是想要繼續服役,並成為士官的,只不過最後能不能通過士官考核,他也是信心不大,畢竟和他有著同樣想法的士兵不在少數,而且軍隊每年吸收的士官名額也是有限,所以就需要進行競爭。

    安中士帶著廖大山以及另外十二名士兵暫時退了下來,然後從後頭的補給點裡補充了部分彈藥後,安中士就是帶著他們繞過了之前的山頭,然後朝著左側開始機動。

    彎著腰小跑的時候,廖大山朝著右側看了看,發現右側對面的俄軍也正在運動,而且看若隱若現的人影中可以判斷的出來,對面的俄軍似乎比之前更多了,這一去,恐怕不太好打啊!(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3-22 22:09
第五百七十章 俄軍的投降

    伏羲號上,李炳龍已經是沒有繼續待在指揮塔上,如今俄國人的岸防火力已經無法給他的艦隊帶來什麼威脅,現在他的艦隊要做的事很簡單,那就是持續給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而這種事自然是不用他一直盯著,自然有下面的諸多海軍軍官們負責。

    回到艦長室內,李炳龍開始書寫今天的部分戰鬥記錄。

    身為一個海軍指揮官,每天記錄航行和戰鬥記錄已經是成為一種習慣,這種記錄看上去雖然只是軍官的日記,但實際上並不是,艦長以及艦隊指揮官的戰鬥記錄,乃是海軍研究海戰戰術,乃至研究未來戰艦發展方向的重要參考信息。

    在今天的記錄裡,李炳龍先是中規中矩的如實記錄了今天的戰鬥,包括之前炮擊炮台,以及摧毀港口設施,掩護登陸部隊等事項。

    而在記錄的結尾,他是按照慣例寫下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縱然我軍的炮火在炮擊過程中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是建立在敵軍岸防火力低下的前提下,如果敵軍擁有大量的大口徑岸防炮,那麼以我軍艦炮的射程和精度而言,恐怕難以佔到太大的優勢,如能採用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火炮,那麼將會給我軍帶來重大的戰術優勢。」

    「在頻繁的持續射擊中,我軍現有的一百五十毫米的火炮其炮栓等過於沉重,對士兵體力的消耗非常龐大,以至於難以保持高速射擊的狀態!」

    這一次作戰,由於並沒有艦隊交戰,李炳龍自然是無法提及一些艦隊交戰的事,他的艦隊抵達碧德港後,主要干的事就是對陸地進行炮擊,所以他關注的重點也是在炮術方面。

    而他所提高的關於一百五十毫米的整體過於沉重,操作困難,士兵們難以持續保持高強度的裝填也是帝國海軍的一大老難題了。

    前文提過。帝國海軍的後裝火炮技術來源於英國人的阿姆斯特朗炮,而這種火炮有著諸多的缺點,其中就有火炮沉重,操作困難的缺陷。

    只不過這種缺陷在帝國海軍內部一直沒能引起太大的重視。因為在後裝火炮的精度和射程優勢勉強,火炮的其他缺點都是勉強能夠接收的。

    但是如今已經是1857年了,距離帝國服役第一門後裝火炮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之久,國內的工業技術也是有了極大的發展,而且他聽聞正在研發重點新式大口徑艦炮。採用的設計結構和老舊的1857年型艦炮有所不同。

    如果可能的話,李炳龍是希望海軍內部自身能夠六英吋以下級別的火炮也能夠採取新式的技術。

    雖然說這年頭大家的目光都盯著那些大口徑艦炮,海軍上下現在********要把十英吋級別的艦炮搞出來,甚至連七英吋級別甚至八英吋級別的艦炮都暫時擱置了,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十英吋級別的艦炮上,據說皇家武器公司的艦炮研發部門,百分之八十的人員都是為了這款火炮而工作著,至於其他的艦炮研發基本已經是被停滯了下來。

    李炳龍也是理解其他海軍同僚的想法,受到珠江口海戰和利薩海戰的影響,如今全球海軍都已經颳起了一片鐵甲無敵論。

    七英吋級別以下的艦炮無法對現有的鐵甲艦的厚重裝甲造成實際傷害已經成為了共識。如此也就迫使了各國海軍一股腦研發並服役更大口徑的艦炮,比如英國人服役的九英吋前裝線膛炮,中國研發的十英吋後裝炮。

    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炳龍卻是想到了其他一個問題,這海軍打仗也不可能全靠大口徑的主炮啊,這大口徑的主炮難以裝備太多,而且射速普遍偏慢,同時也不可能所有戰艦都能夠裝備這些大口徑的艦炮。

    一些五千噸以下的艦炮,要裝備十英吋的艦炮是非常勉強的,就算能夠裝備一些也很少。主力恐怕還得依靠大量的六寸甚至五寸火炮。

    比如夸父級鐵甲艦,五千多噸的排水量,只能裝備四門十英吋主炮而已,而且即便是這樣。都已經是嚴重影響了該艦的適航性,航程以及其他性能,這也好在是在帝國海軍裡,目前主要是以防禦英國海軍為核心戰略目標,對航程,適航性什麼的都不關注。只要火力夠猛,防護夠強,其他的都是可以犧牲的。

    而實戰中,大量的六英吋級別以下的火炮依舊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但是帝國雖然持續對1857年系列艦炮進行改進,但實際上一直都沒有研發新款的六寸艦炮,而從技術上來說,脫胎於五十年代技術水平的1857年型系列艦炮,已經是無法跟上這個時代了。

    李炳龍作為戰鬥在前線的艦隊指揮官,有必要讓南京的那些海軍大佬們知道,海軍不可能只讓一款十寸艦炮就包打天下,大口徑主炮雖然重要,但是六寸級別的副炮同樣重要。

    寫完今天的作戰記錄,並簡單的寫下了自己的一些建議後,李炳龍就是放下了筆,如何推動海軍的艦炮技術改革,這是以後的事,等回頭以後再談也不遲,現在的還是如何攻克碧德港重要一些。

    不過是否能夠攻克碧德港,現在李炳龍已經是沒有太大的話語權了,因為到現在來說,李炳龍帶領的艦隊已經是差不多完成了自己該做的事,打掉了炮台,提供火力支援掩護了陸軍登陸,而剩下的事就得靠登陸部隊自己解決了,他李炳龍的艦隊總不能長兩隻腳上岸打仗不是。

    「希望陳兄那邊打的順利一些吧!」

    李炳龍如此期望的時候。

    陳月川也是剛乘坐小艇,然後踏上了堪察加半島的土地,此時的他心情還是不錯的,從之前的得知的戰報來看,已經登陸的兩個步兵營已經是徹底控制了周邊區域,並驅逐了前來連接的俄軍數百人。

    現在他的部隊正在繼續登陸當中,儘管受限於登陸環境,這年頭也沒有什麼登陸艦之間的可以把火炮等重武器給直接送上岸來,登陸的部隊是清一色的步兵。

    不過陳月川也沒有太大的擔心,儘管炮兵部隊的野戰炮無法送上來。但是步兵部隊配屬的那些四磅步兵炮卻是可以帶上岸來,這些四磅步兵炮雖然威力不咋地,但是在近距離上對敵軍步兵的殺傷還是比較客觀的。

    更關鍵的是,現在陳月川的部隊還可以得到艦隊的艦炮支援。和艦炮支援比起來,第一混成旅自家的那幾個炮兵連的野戰炮就不算什麼了。

    整個登陸行動裡,陳月川並沒有讓部隊一登陸就發動進攻,而是一邊掩護一邊繼續進行登陸,要知道他的部隊可是有三千多號人呢。都得依靠來往小艇輸送,這登陸起來也是挺麻煩的。

    而且碧德港內的俄軍兵力不少,估計得有兩千之眾,在自己沒有準備好之前就貿然進攻,怕是要吃虧。

    反正也不急這一天兩天的,而且自己是進攻者,主動權在自己手上,所以陳月川自然是希望部隊全部登陸以後,做好全部準備才開始對碧德港發起全面的進攻。

    在艦隊的掩護下,陳月川的部隊足足花了兩天才完成登陸。甚至還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把十幾門陸軍的野戰炮都從船上卸了下來,為此還付出了一艘五百多噸的蒸汽運輸艦擱淺在沙灘上的代價。

    登陸完畢後,陳月川才是指揮著部隊朝著碧德港發起正式的進攻。

    而在這之前,碧德港已經是成為了李炳龍的艦隊長達兩天的炮擊,碼頭附近的建築大多已經是被摧毀,整個小城都是被瓦礫和硝煙所籠罩,雖然還無法判斷俄軍以及城內平民的具體傷亡,但是任誰看到這個場景,都不會覺得俄國人會好過。

    實際上。碧德港內的俄國人的死傷比李炳龍和陳月川預計的還要嚴重的多,這倒不是說俄軍死傷慘重,而居住在港口內的俄國平民死傷慘重。

    碧德港內有俄軍兩千人,之前在出海口炮台那裡部署有數百人。但是後來被炮擊死傷慘重,扔下的屍體就有七十多具,其他受傷的也不少。

    後來又是遭到帝國海軍的密集炮擊,陸陸續續也是死傷了一兩百人。

    不過即便如此,俄軍憑藉之前的一些防禦工事依舊保留了大約一千八百人左右的兵力。

    倒是城內的一些普通俄國人,他們面臨帝國海軍的炮擊根本就沒有防備的能力。這座城市本來就是小城市,艦隊的炮火差不多能夠覆蓋大半個城區,以至於居住在城內的俄國人死傷慘重,剩下的人都是一股腦的跑出城,以躲避戰爭去了。

    所以現在的碧德港,除了雙方軍隊以外,就只有兩三百具平民的屍體了。

    當陳月川的部隊發起進攻後,雙方就是圍繞著這座小城市進行了反覆爭奪。

    俄軍和中華軍交戰多年,對彼此的戰術都是相當熟悉,因此大家沒有出現什麼線列對射,然後幾分鐘的交戰就決定勝負的情況。

    雙方是躲躲藏藏,然後躲在廢墟的掩體裡開槍,這種戰術和當代的其他戰術是明顯不同的。

    而雙方的這種交戰模式,用後世的說法就是巷戰。

    只不過這種巷戰還非常原始,沒有機槍,手榴彈也很少使用,基本上都是用步槍進行射擊,偶爾會進行刺刀之間的肉搏。

    其血腥程度和後世一戰,二戰的那種巷戰沒法比。

    不過對於當代的戰爭來說,卻也是足夠血腥了。

    進攻的第一天,陳月川的部隊就是死傷超過百人,五天內,進攻部隊死傷將近五百人,儘管陳月川的部隊也是給俄國人造成了慘重的傷亡,並控制了大部分的城區。

    但是巨大的傷亡依舊讓陳月川皺眉不已,這麼大的傷亡可不是什麼好事。

    後續陳月川是被迫採取了更加謹慎的戰術繼續進攻,同時也是向李炳龍開始求援,讓李炳龍開始動員水兵,然後上岸作戰。

    對於陳月川的請求,李炳龍是有些不願意的,他麾下的水手可不是那些普通的陸軍士兵,可不是用來當炮灰的。

    海軍的水手,尤其是一些關鍵崗位的水手,可都是技術人才,這死傷多了,對海軍的影響會非常大。

    但是陳月川既然提出了請求增援的要求,李炳龍也不能視而不見,把技術崗位的水兵派到岸上去當炮灰,他自然是不會這麼做的,當即就是動員了一些非技術骨幹的水兵,比如運輸艦上的一些水兵,還有一些輔助部門的水兵。

    最後拼湊出了差不多兩百人上岸支援第一混成旅作戰。

    不過在兩百多水兵打陸戰自然是不精通的,很多人連槍都打不準,所以陳月川也沒有為難他們直接送上戰場當炮灰,而是讓他們承擔一些次要戰線的任務,比如守衛一些已經攻克下來的陣地,保護補給點之類的,以便可以讓他抽調更多的兵力奔赴前線作戰。

    碧德港城內的槍炮聲斷斷續續,一直響了十幾天之久。

    而當槍炮聲停下來的時候,穿著依舊光鮮,但是卻一臉疲憊之色的陳月川看到了眼前的這個大鬍子俄軍軍。

    只聽他嘰裡呱啦說了一大通,然後向陳月川遞上了自己的指揮刀。(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