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隋唐大猛士 作者:木子藍色 (連載中)

 
mk2258 2018-10-16 23:04:13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322 67727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7
第930章 權力的遊戲

開元四年悄然來到。

今年是朝廷統一北方之後的第一個正旦,因此在年前,各道郡縣的主官便都趕來京城朝集,甚至周邊諸藩屬也都特使者前來朝賀進貢。

中京洛陽,比往年更加熱鬧。

這裡與兩年前秦軍剛入城時相比,已經完全變了個樣,雖還沒有完全恢復到大業年間的繁華熱鬧頂峰時,可也已經很有氣象。

洛陽城外駐守了北衙的四萬八千禁軍,分屬北衙十二軍,從中抽調組成番上宿衛。

除北衙禁軍外,還有自南衙十二衛中抽調出來的兩萬四千人組成的四府,負責京城治安、皇宮宿衛、宮門守衛等。

另外內軍的九衛府,也還有七千二百人。

這些駐於中京內外的軍隊,就達到了近八萬人的規模。

此時的洛陽城中,還有大量的少府寺的作坊和內侍省內務府的宮廷作坊,集中了大量的工匠、奴隸等。

加上城中的居民商戶,外藩在京者,那些百官和其家眷,還有宮廷人員,整個中京洛陽城內,已經有三十萬的人口。

若是把洛陽二十二縣的人口全算進來,則達到了驚人的百萬之多。

雖大秦設有六京,可如今北方一統後,天下暫時休兵後,皇帝卻常駐于中原腹心之地的洛陽,於是天下的財富都往洛陽匯集而來,人口也都往這邊流動。

大秦不禁工商,甚至鼓勵工商,因為工商稅收是如今朝廷的主要財政來源。據民部的最新統計,大秦開元三年,朝廷的鹽稅收入達到了驚人的一千八百萬貫,而茶稅達到五百萬貫,酒稅三百萬貫,另外各類礦稅也達到二百多萬貫,僅專賣之稅就有近三千萬貫。

而工商稅以及邊市和港口的市舶稅收入也很驚人,僅市舶稅就達到了六百多萬貫,其中邊市的收入占大頭,約四百萬貫,市舶的貿易關口的稅此時還少些,只有二百萬貫左右。

而工商稅也有八百多萬貫。

這在許多大臣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畢竟隋朝時完全沒有工商之稅,也不禁礦產。

而大秦立國不過幾年,如今還有江南沒有完全收復,可一年的這些專賣稅、市舶稅、工商稅等就達到了四千多萬貫。

而稅務總署還說潛力巨大,鹽務局更是說只要時局穩定,那麼私鹽將被嚴厲打擊控制,到時鹽稅一年能達到三千萬貫左右。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錢,朝廷才能在這次軍改中,推出府兵和禁軍結合的新軍制,編設了近三十萬的北衙常備禁軍。

要知道,兵部的預算,禁軍養一兵,平均一年得五十貫開銷,三十萬禁軍,一年就得一千五百萬打底,還不算軍械消耗、馬匹耗費這些。

更別說,一旦打仗,軍費更大。

反倒是正稅的兩稅,其實去年收入不多。

糧食僅收入三千多萬石,絹布兩千多萬匹。

“當初不少人都認為,這些工商市稅和專賣之稅,會讓天下怨言,可現在只看到一片繁榮熱鬧,好像對百姓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覺得大家手裡似乎都有了點餘錢,市場上的商品物資也多了起來。”

洛陽街上。

剛從交趾返回沒多久的高士廉能切身的感受到這巨大的變化,當初他離開洛陽被貶往交趾的時候,感受到的是洛陽城的衰弱。

而如今再回來,感受到的卻是這個城市的涅槃重生,一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陛下治理天下確實有一手,很多時候提出的策略,高屋建瓴,一開始好多人還明白不過來,可用不了多久,便能發現其高明之處。”

騎馬與高並行的是他的外甥長孫無忌,“要說這稅對百姓其實也有些影響的,比如說鹽價是實實在在的漲了,而且漲的不少,但好在鹽價雖漲,可朝廷供應齊全,鹽質量比過去有加強,百姓倒也能承受的起,畢竟鹽一年也吃不了多少,這價格也是公平穩定的。這邊買鹽多出了錢,但其它方面的各種攤派附加取消,尤其是這個攤丁入畝按畝征稅,納錢代役且直接計入兩稅,不額外征錢後,普通百姓的負擔其實是減輕了許多的。”

過去的租庸調稅制,基本上就是以丁為基礎的稅制,有丁就有租就有調就有庸,管你有沒有田產,你均到田是這麼多,沒均到田也是這麼多。

能足額授地的畢竟少數,而絕大多數人均不到田或只均到極少田,這就意味著他們承擔的稅賦不合理,承擔了本身不該承擔的重擔,生活自然就苦。

而且,百姓最怕的還是役。

一年免費二十天的勞役,得自帶幹糧,有的時候這二十天還不算在路上的時間,為了去做二十天役,路上可能往返還得一兩個月,更有甚至如遇上征遼東這樣的大役,服個役運糧得運到自己破產,只能砍手砍腳以求逃避服役。

古人常說,普通百姓之家,若是不遇災害戰事,則辛苦耕作三年,能有一年之積餘。可一年之積餘,服一場大役,就能折騰光。

現在朝廷不需要百姓服這免費役,而是在每畝田中,再加征了一筆折役錢,朝廷官府遇工程時,再用這錢來雇傭百姓去做工。百姓去做事,則還有工錢,這樣不會有損失。

更重要的是,折役錢攤入田畝,就意味著田地越多的人承擔的這折役錢越多,普通百姓的負擔就變相的減輕了。

“漢朝朝講究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信奉中庸之道。這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極端,盡量不擾民,所以才有了文景之治,有了漢武之威。我們的皇帝陛下雖年輕,但僅通過這稅賦制度,卻找到了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朝廷的稅賦增加了,但百姓負擔卻減輕了,真是太神奇了,尤其難得的是,還沒有說是直接對富戶豪強巧取豪奪,而是通過地稅通過商稅巧妙的把錢收上來了,還沒引起太大怨言,真是難得。”

高士廉那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以前他根本就沒有想過還能這樣幹。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7
第931章 開元氏族志

想歷史上的漢武帝,連年用兵匈奴,耗光了文景兩位皇帝幾十年的積蓄,最後靠著各種強硬手段硬搶,搞破產了無數富戶豪族商賈,這才撐過來了。

可現在一對比,明顯羅成的手段更高明啊。

就算是當年曾被無數人稱贊的隋文帝楊堅,時人贊他手腕高超,可他的國策也未必比現在羅成的好。

“一面是能征善戰,軍隊能打,深得將校擁擠。另一方面,又深懂治國之術,理財有道,這天下他不得誰得?”

長孫無忌對自己的妹夫也很佩服,“其實我仔細研究過後,覺得皇帝的策略,其成功的關鍵之處在於制度,設立了規則,一個讓大家都能信服的規矩,然後大家都在這個規則內玩,於是便都相安無事。這不像是劉徹,玩規則玩不過,就來硬的橫的掀桌子,吃相難看,大家都極不滿。”

歷史上漢武帝劉徹的種種政策,可以說已經算的上是一個暴君了。最後他沒亡國,也算是賭國運僥幸賭贏了,但也贏的極其危險,這方面可以說他比楊廣要強一點,但也只是運氣更好些。

楊廣也是劉徹式的人,也想賭,也不按規矩來,可他又沒劉徹的底子,隋帝國才歷一世,關隴集團之強大更不是漢朝的勛戚集團能比的,更別說隋還沒有宗室支撐,偏偏他還打高句麗失敗了。

於是楊廣失敗了,亡國了,被弒殺了。

羅成其實也是個強硬的人,但長孫無忌認為羅成雖強硬,但羅成又是個講規則的人,這樣的人,跟他玩,就算玩輸了,但大家也能服氣,況且,羅成還是那種處處給人留餘地之人。

就算工商稅這些和攤丁入畝,對貴族官員有利益損害,但羅成也不是只盯著一頭羊薅羊毛,每頭羊薅一點,然後還再給點甜頭補償一下,於是大家都能接受了。

“咱們皇帝這兩年,派出許多官員下郡縣明察暗訪,調查案卷,聽百姓民聲,但凡那些地方豪強大族家聲敗壞,惡行鄉裡者,皇帝都收錄名單,然後下詔,把這些大族豪強遷到六京,這也是仿漢初之時政策。”

把這些大族豪強遷到六京居住,一來免的他們再為禍鄉裡,二來也可以充實戰後的六都,畢竟這些人皆為大族豪強,底蘊深厚,他們能帶動消費,甚至讓朝廷更好監管。

除去了這些人,地方官吏也更能少些阻礙。

這些人遷走後,甚至使得各地地方的吏治也能大大好轉,畢竟過去這些豪強大族在地方上,還基本把持了吏治,甚至是世襲掌握。如今他們一走,連根拔起,過去盤根錯結的勢力也打散了,官府可以重新佈局,另外招募任使新吏員,胥吏階層也不再是過去的鐵板一塊。

與之同時,是大秦律在各地的全面推行,郡縣官學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文化知識,不再只掌握在士族之手。

一面是推行律法,一面是普及教育,同時又加強輿論宣傳導向,去除諸地的許多舊俗惡習,比如搗毀那些不被官府承認的淫祠,將許多蠱惑人心的巫師妖道惡僧等繩之以法,加強對僧道巫的管控,朝廷設立專門的管理衙門,給天下的寺廟道觀頒給官府的認定文書,所有的僧道都要持有度牒才能出家,否則就是野道士野和尚,發現就要強制還俗。

更不許亂搞法會道場,不許隨意收取香火捐獻等,更給他們限制田額,禁止超額,且所擁之田地也必須納租稅。

正是在這一條又一條的政令之下,大秦雖入關沒幾年,但每到一處,都在飛速的安定下來。

秦軍每攻佔一地,要不了多久,盜賊就匿跡,豪強大戶也不敢非為。

“當然,時間還短,也不可能一天就大治,也有許多惡官劣史,惡紳盜賊,但總的來說,是渾水在變清。”長孫無忌道。

“大亂之後,往往便是大治。”高士廉也點頭道,天下士民百姓最終能選擇羅成,也正是證明羅成是那個結束動亂的治世之人。

看著街道之上,行人熙熙攘攘,車、馬不時經過。

僅看街道上大家穿的衣服,還有經過的車、馬就能知道,當下大家的生活狀態了。雖然不少人也身著布衣,還打了補丁,可衣服幹凈整齊,大家行走在外,身上臉上都很幹凈,這就是禮。

倉稟足而知禮儀。

面無饑色,雖行色匆匆,但臉上帶著微笑。

街道筆直寬闊,幹凈而又整潔,路邊的溝渠沒有橫流的污水,沒有亂飛的蠅蟲,每隔一段還能看到有專門的垃圾房和公共的廁所。

街上馬匹的數量很多,許多人騎著馬行走在街上,拉車的也以馬為主,還有些老人婦人則騎著驢騾,街上幾乎看不到牛車。

就連跟隨在主人身邊的奴隸們,也都精神面貌不錯,衣著整潔。

高士廉也發現有不少不足之處,但這些都掩蓋不了這座城市的活力。

這座城池到處散發著激昂的活力,他想起他離開洛陽時,那時的洛陽,已經慢慢變的如一潭死水。

不過十年,洛陽重新活躍起來了。

甥舅兩人一直來到皇城前,遞上符印,經監門衛的兵將查驗過後,才得以進去。

穿過重城,經過重重的檢驗後,兩人終於進入了皇宮,一路來到億歲殿外侯見。

億歲殿中。

“陛下,高士廉和長孫無忌到了。”

“傳。”

兩人入殿,皇帝自禦案後走出,親自站到階前迎接。

高驚訝不已,想不到皇帝如此客氣,慌忙上前拜見。

“你是觀音婢的舅父,便也是朕的舅父,今日在億歲殿也無他人,不用如此大禮。”羅成扶起高士廉,這位之前貶往交趾,貶為縣主簿,後羅藝鎮安南,便重用他為長史,他的才能得到羅藝的充分肯幹。

這次羅成便調他回京,要授他要職。

“朕知你才華,又有幹才,因此授你為禮部四司之一的禮部司郎中。”

禮部司是禮部四司之首,掌禮樂、學校、儀式、制度、衣冠、符印、冊命、喪葬、賻贈等事務。

這是一個重要的職務,雖只五正品,但職權很重。

授他此職,顯示出皇帝對他很期待。

“陛下,臣惶恐,恐有負聖恩。”

羅成笑道,“朕知道你的才幹,瞭解你的品德,因此才授你此職,你莫要推辭。這裡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馬上交給你,朕知道你北齊王族出身,對士族譜系十分瞭解。”

眼下,大秦已經統一北方,除了江南三道未平,基本上已經平定天下。

不過士族也還是大秦繞不過去的一個詞,尤其是其中的山東士族,雖已沒落,但性好矜誇,仍依仗祖輩地位,嫁女之時多聘禮,甚至相互聯姻,大搞學術壟斷,羅成認為這不僅有擾亂風氣,甚至也是一種對抗朝廷之意。

因此他給高士廉的任務,就是讓他與禦史中丞韋挺以及翰林學士岑文本,國子監博士令狐德芬等人一起刊正姓氏,編撰一本氏族志出來,把天下的氏族都理一遍譜系,同時重新排定一個官方的排名。

壓制那些舊士族,扶植有擁立之功的庶族地主,更要提高皇族羅家的地位,加強皇權。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王朝當然得有一代新氏族當頭。

其最終目的是既要徹底的打壓自西魏北周隋以來的政治巨頭關隴集團,同時又要打壓一直以來壟斷學術的關東百年士族,新修的氏族志,也是為即將開始的實封諸侯做準備,這將是開元諸侯分封預告版。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7
第932章 許和尚

許和尚如今是御前侍衛,七品帶禦器,隸屬千牛衛府。

做為一名從小被遺棄在少林寺前的孤兒,他打小被少林收養,然後成為一名武僧。若不是隋末的這場動亂,或許他一輩子會呆在嵩山上,做一名棍僧。

皇帝入洛,北方平定。

許和尚原本想要重回少林,繼續以往的日子。但是師父卻要他留下,就留在秦皇身邊當一名侍衛,還讓他還俗,師父說這樣對他好對少林也好,他不明白裡面的原因,但卻聽從師父的話留了下來。

在洛陽的日子,倒是跟在少林時的日子沒多大區別。

每天一早起來練武,然後當值隨駕。不當值的時候,他則會練練武看看經書,偶爾也會去洛陽城裡的幾大寺廟裡拜拜佛。

他在洛陽城裡也有一座小院,這是皇帝所賞賜,甚至他還在大秦開元錢莊裡有一筆存款,這筆錢有一百多貫,他平時吃用都是衛府的,並沒有什麼額外的花銷。因此這錢他便和其它的同袍們一樣,存到錢莊裡面。而錢莊給他一張憑條,並且還付給他們利息。錢莊再用他們的錢,拿去借貸,收起利息差。

錢莊的這種運作手法,其實倒跟以前寺裡的質庫差不多。寺裡有質庫,百姓可以抵押借貸,寺裡收息。

因為已經還俗,他開始蓄起了頭發,頭發抓起成髻,一開始的時候,總是不習慣,二十多年的光頭習慣了,如今的頭發總讓他覺得不自在,但慢慢的倒也開始習慣。

今天,皇帝召見。

許和尚特意換上了幹凈整齊的銀袍子,佩上了禦賜的千牛刀。

等殿中傳來內侍的傳喚聲,他便站在殿前整理了下衣襟,然後高聲報名。

“許和尚,在皇宮當差可還習慣?”

皇帝對他很欣賞,不稱他名也不叫他官職,而是每次都叫他許和尚。

“回陛下,習慣。”

羅成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習慣就好,現在有個差事要交給你,辛苦你跑一趟。”

“臣不勝榮幸。”

羅成給許和尚的任務,是讓他回一趟少林。

“少林當初助朕奪取洛陽,功績不小,朕一直記得。”

事實上,皇帝在奪取河南之後,很快就以實際行動酬謝了少林,不但將少林原本的兩萬多畝寺產全都交還給了他們,甚至又還賞賜了不少錢糧等。

不久前,朝中出了一項新的政策,就是設立了專門的佛道管理機構,以控制佛道教團發展,純潔教團風氣。

其主要的制度,還是控制寺觀的數量,禁止私人建寺立觀,須朝廷審批同意。其二,設立僧道官,全面加強僧道管理,同時規定了度牒制度,僧道剃度,都需要先取得朝廷的度牒,否則為非法。

再一個,就是對其經濟的控制,嚴格限制其擁有田畝的數量,並規定了禁止寺觀經營質庫、放貸、經商等經濟活動。

禁止寺觀私自剃度,禁止寺觀容留犯人。

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而道教做為本土教派是在東漢末年產生,這兩大教派在中土的發展極盛影響巨大。

擁有規模可觀的僧道教團、數量眾多的信徒,有雄厚的寺觀經濟,和不可忽視的社會影響力。

他們在經濟、文化甚至政治上都有極大的基礎。

一方面,佛道有積極的一面,佛道的信仰有時比法律的規範作用更大,可教化人民,陰翊王綱。

可另一方面,這種擁有強大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信仰一量突破世俗規範,其給朝廷帶來的沖擊力也是相當巨大的。

從南北朝時起,朝廷便開始立法規加強對僧道管理,但這一時期也是佛道兩派互相攻擊的混亂時代,他們或借用士族豪強或借助朝廷,相互打擊,如南梁武帝就極為崇佛,甚至入寺中不肯還朝,要朝廷出鉅款贖他。

而另一面,北魏武帝,卻又滅佛。

這一切,都顯示他們巨大的影響力,以及朝廷對其的失控。

在北周武帝滅佛的時候,當時北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僧尼,或依附於寺廟,寺廟數量達四萬餘座,僧尼三百餘萬口,相當的驚人,嚴重的威脅到了北周朝廷,最終為佛教帶來一段慘痛的黑暗時代。

北周武帝滅佛,但他三十餘歲就病逝,此後北周很快就亡國,楊堅篡位立隋。

楊堅是從小養在尼姑庵裡的,因此他稱帝后對佛教很尊崇,大肆發展佛寺,搞迎舍利子,辦會等。

京城大興,甚至有好幾座占據一整個坊區的大佛寺。

而洛陽附近的少林寺,其實還只能算是隋時的一座不太出名的寺廟,但依然擁有兩萬多畝地的廟產,還有質庫等放貸業務,可見其底子雄厚。

佛教在南北朝時是達到相當興盛的狀態的,魏武和周武的滅佛,其實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就是他們的發展太過,已經觸及朝廷底線。

只是北周武帝雖滅佛毀寺,但並不屠殺僧尼,只是強令還俗,手段還是很靈活的,只是太過剛硬,造成的反彈也是巨大,影響不好。

如今大秦幾乎一統天下,也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

士族門閥是一個問題,這佛道也是個問題。

但羅成沒有搞激烈的打壓策略,而是希望能夠尋求一個更靈活的方式。

如今的初步普查,雖然僧道沒有如北周時多達幾百萬這麼嚇人,但也有百萬之眾。

當年北周武帝滅佛,強令僧尼三百萬僧尼還俗,但後來楊堅再崇佛,於是無數的僧尼又重新剃度。

到如今,僧道的數量也是多達百萬,全國擁有上萬的寺觀。

這還沒算上一些其它的外來教派,比如景教等,另外地方上的各種小淫祠野神仙都還沒算進去。

上到皇室貴族下到販夫走卒,信仰佛道者眾,簡單粗暴的禁止肯定不行。

畢竟信仰者眾,深入人心,且寺觀遍地,經濟實力不容小覷。

羅成的決策中心還是控制,而不是取締。

禁之不能止,堵不如疏,只要能夠控制的好,一樣能為朝廷所有,起到積極教化的那一面。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7
第933章 回歸本源

“陛下,可是最近傳言厲害的禁佛道之事?”

羅成笑笑,“有心之人故意散播謠言,朕從沒有說過要禁佛道,也沒有這麼想過,更沒這樣的打算。不過你在寺廟中長大,但也應當聽說過佛道中也有害群之馬,如佛教裡的彌勒教,便數次做亂,而道教裡也有如孫恩世奉五斗米,在東晉借教起兵叛亂之事,這些人依託佛道,居心不良,利用信眾做亂,不得不防。”

許和尚聽了,心裡鬆口氣,雖說還俗了,但對於佛教,在他心裡的地位依然極重,那是難以割捨的,如血脈盤相連。

“隋楊時過度崇佛,也確實導致了佛教的混亂無序,大量私建寺廟,許多罪犯無賴冒充僧呂,行不法之事,敗壞佛家風氣,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因此朝廷呢,要推出律令法規加以管理,而不是傳言的禁止。”

朝廷、道、郡、縣四級,都將設立專門的僧道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天下的寺觀以及僧道,因此天下所有的寺觀都要登記在冊,所有的僧道也要登記並發給譜牒。

“二十人以下的寺觀,將合併居住,二十人以上的寺觀保留,但一百人以上的寺觀,將折分。對於合併後的空寺觀,將折毀。”

“所有的現有寺觀要登記,現有的僧道也要登記,並經過專門的佛道考試,考試合格者,發給度牒,而對佛道經義都不通解者自然不合格,將強令還俗。”

此外,朝廷還出律法,規定對于佔用良田、佔用民地的違規寺觀予以拆除,同時,還對寺觀的裝飾、用具,以及規模規格等,都做出了具體標準,違觀者將予以拆除、取締等。

具體到規定了寺觀不得起斗拱,不得彩畫梁棟,除原有以外,不得再鑄銅像、貼金、彩繪等。

京城設有僧錄司和道錄司,派出官員掌管天下僧道事務。道一級則設僧錄局和道錄局,郡一級設僧錄處和道錄處,縣一級,也設立僧錄房和道錄房。

各級僧道管理衙門,主官都為朝廷命官,而副官中會選任一位有名望的僧道。

這些僧道官員,無俸有祿,且有專門的官袍和印信,其品階為視品。

各級的僧道衙門,專則管理佛道事務,如寺廟的登記管理,如僧道的綱紀管理,剃度考試等等,僧道違法亂紀者,也交由他們專門處理。

此外,還有一個特別規定,那就是禁止婦女到寺觀中燒香拜佛,婦人只許到尼姑庵、女道觀中去,違者燒香婦人和寺觀都要受罰,這一條的加入,是有官員表示為純凈風氣。

寺觀的規模還分為大寺觀、中寺觀、小寺觀三類,大寺觀為五十到一百人,中寺觀為三十到五十人,小寺觀為二十到三十人。

每個寺觀都要嚴格按照自己的等級擁有僧道,不得超額,只有當有缺額時,才可再剃度,還得經過朝廷僧道衙門的考核準許方可。

同時,朝廷還規定,各郡的寺觀,還採取十家互保的方式,即十座相同規模的寺院連結互保,相互監督,防止有私自剃度僧道,私自容留犯人,私自放貸占田等非法之事發生。

一家違法,其它家必須揭發,若一家發現,則其它九家沒有檢舉者也都要受罰。

而各寺中,也一樣是連坐法,十人一連,互相監督,不許勾結婦女,不許許安歇奸細,不許收容賊匪罪犯,不許擺葷設宴,不許賭博,不許占佃公產、不許四處遊走

每個僧道都頒授油牌,上面寫有僧道年齡、外貌、籍貫等,由官員不定期檢查。

對于違法僧人的處置,有徒刑勞改,有剝奪譜牒,有充軍流邊等等。

“大秦沒有法外之地,沒有治外之民,佛道寺觀也不能例外。”

這一道道律令法規,都只有一個目的,管理,管理的最終目的則是讓佛道回歸本源,你崇佛通道可以,只要勸人向善不宣揚罪惡便行,至於其它的,你們就不要摻與了。

“每僧道田額十畝,不足者不增,超者過收回。若是寺觀產佃給百姓租種者,田地直接收回授給百姓。”

這一條是最狠的,允許寺觀的僧道們擁有田地,但最多只能一人十畝上限,且不許佃出收租,只能自種,自己不種就要收回。

按這樣的新法規,少林寺擁有好幾百僧人,而且他們還有大量的奴隸,也被稱為凈人,少林的凈人上千,都是寺中的奴僕,做些耕種灑掃等事務。

他們的田地三萬多畝,還有大量的寺產用以放貸,有專門收取抵押放貸的質庫。

“因為少林有功,因此朕打算嵩山少林保留一百僧人,其餘的僧人,則是讓他們到邊地建立新的寺廟,勸善宣仁。”

嵩山的少林寺給他們留一百個和尚,這是大寺的最高僧人上限,超出的那幾百人,把他們安排到朝鮮、塞外、雲南、青海等地去建個新寺,畢竟這些邊塞之地,新移民們也一樣會有信仰需求,寺觀有時也能給予這些移民們心裡慰藉,還是有不少作用的。

當然,少林寺這幾百號僧人,也要考核的。

有一些一點佛教經義都不通的,這種要勸其還俗,而他們寺中的凈人,也就是寺裡所有的寺奴,則要放免還良。

寺裡的那幾萬畝地,留一千畝給寺裡,其餘的收回朝廷。當然,朝廷公開的說法是給他們在邊地置換,用以建立分寺,置辦新的寺田。

當然,就算只留一千畝地,也一樣是要交納兩稅的,一樣是按畝收租,租率一樣,並且寺裡也要按寺中規模財產,徵收戶稅。

許和尚怔怔出神。

這一條條律法新規,簡直是太嚴苛了。

雖然不是如王世充一樣的明搶,但卻給他們上了一道又一道的咒。

“佛寺道觀,當回歸本源,僧道們也應當重歸信仰,世俗的事情,還是交由朝廷吧!”

羅成一句話,讓許和尚不知道該如何辯解。

“許和尚,你如今是朝廷官員,但你也是少林出身,所以這次朝廷讓你帶宣旨官回少林,幫助宣讀新規,向寺裡的方丈長老們解釋清楚。”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8
第934章 青苗法

開元四年的春天,似乎格外的寒冷。

洛陽城大雪紛飛,連下三天不止,城中許多房屋倒塌。

新任的洛陽府尹長孫無忌一面下令城中青壯全面出動,幫忙除雪救人,一面安置受災民眾。同時,還向金吾衛請求幫助。

皇帝派出負責京城治安的金吾衛幫忙救災,還調了北衙禁軍和內軍出動。

因得到及時的救援和安置,城中百姓受災者雖眾,房屋倒塌不少,但壓死和凍餓死的卻只有十幾人,不得不說這幾乎是個奇跡。

在朝會上,皇帝對于這位新上任的洛陽府尹大為贊賞。

下朝之後,皇帝在億歲殿中召見了洛陽府尹長孫無忌以及禮部司郎中高士廉。

聽取了長孫無忌匯報的最新情況後,羅成很滿意,雪終於慢慢停止了,災情也控制住了。府庫拔出了大量的薪炭以賑濟百姓,許多房屋受損的百姓也被轉移安置到安全的地方,大家總算挺過去了。

“城中有禁軍府兵相助,情況倒不錯,只是洛陽城外二十餘縣,可也有得到及時的救助?”

身為洛陽府尹,正三品的大員,年輕的長孫無忌不僅要負責城內,還要負責城外的二十餘縣,他是一百多萬人口的長官,手心手背都是肉。

“回陛下,各縣上報的情況,都很不錯,洛陽府此次全面出動了府兵、郡兵和鄉團、民兵們全力救災,大家齊心協力眾志成城,表現都極為不錯。”

羅成滿意的點頭。

災情年年有,關鍵還是在於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組織救援能力,而這次洛陽府表現這麼出色,最關鍵之處倒不全是長孫無忌的功勞,而是朝廷先前早有預案,因此當災情發生後,各級官府按照預案,按班就班的執行就行。

長孫無忌的表現就好在他的執行能力很強,有好的預案,再有好的執行,於是一切都很好。

“雪雖然快停了,但依然不能掉心輕心,都說下雪不冷化雪凍,得做好防寒抗凍的工作,尤其是對於那些孤寡殘疾,更要照顧好,你們洛陽府裡的官員們,應當下去各縣蹲點包乾負責,縣裡也要派官吏下鄉蹲點包乾,鄉裡也要派吏員駐村。要形成層層包乾,有專人負責,務必不使這場雪再凍死一人,再餓死一人。”

蹲點包乾這種做法,可是後世天朝的強力手段之一,羅成覺得很實力。

“對于百姓被毀壞的房屋,官府也應當登記,可由朝廷適當的求助補貼一部份,然後再上報朝廷,朝廷會下拔一筆專門的錢款,用做給百姓們的無息貸款,以修補重建房屋,不能讓百姓在這個寒冷的春天裡,居無定所。”

羅成是個生活成長在後世的人,因此他有一個很強的體驗,就是後世天朝的安穩。穩定是優先於一切的,也是一切發展的基礎。

讓百姓有地方住,有飯吃,就是安穩的前提。

給災民發放無息貸款,同時打擊發災難財放高利貸的行為,便是羅成力主的。過去隋朝,因為稅制的不合理,於是地方官員甚至沒有俸祿,全靠職田收入。官府沒有辦公經費,全靠公廨田和公廨錢。

朝廷給一塊地再給一筆錢,然後官府把這筆錢交給民間的豪強子弟,讓他們去放貸,收取高利用做辦公費用,其月息達百分之八,年息幾乎就是翻倍,不得不說這是非常高的,對朝廷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所以現在羅成早取締了這種公廨錢,並禁止民間高利貸。

遇到這樣的災情,他甚至特拔錢糧,給災民發免費貸款。

甚至眼下剛開春,可朝廷已經在討論通過皇帝的一項青苗法了。所謂的青苗法,其實就是百姓可以在春天向朝廷申請借貸一筆錢,用做購買種子或租借耕牛等等生產所需,然後到了夏收之後,再還本償息,利息很低。

青苗法其實在歷史上出現于唐末,北宋變法時加以改良,本是良法但後來因各種原因而歪掉了。

北宋時的青苗法,是把國家常平倉裡儲藏的糧食拿出來,折成錢然後放貸給鄉下農民或城郭居民,然後收取利息。

這樣做,一來可以打擊抑制民間高利貸,二來可以緩解百姓所需。

青苗法的利息為兩分,也就是年息百分之二十。

相比起隋公廨錢年息百分之九十六,明顯要輕的多,比民間借貸也低的多。

但北宋的青苗法因許多反變法派為反而反,於是故意亂搞,還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使得這項益法最終成了害民之法。

羅成正在討論中的青苗法,則是半年貸,利息百分之十。春天貸的夏收後還,夏天貸的秋收後還。

青苗法本錢也是來自於國家的常平倉儲備糧,朝廷拿出一半的錢糧來,用做本錢放青苗貸,支持百姓,然後收回錢本息之後,再用這筆錢,從那些產糧區糴買糧食。

產糧區的糧價肯定會相對便宜一點,這樣糴糧入倉,既能保證朝廷的儲備糧,同時這個糧食價格差,還能讓朝廷也收益一筆。

羅成給青苗法設置了一條紅線,那就是嚴禁官府強制百姓借貸,更不許把這筆錢糧外包出去放貸,而且常平倉的糧穀只許最多以一半來放貸。利息也是固定死的,禁止官吏私自加息,哪怕到期償還不了,也不許繼續復利加息。

並且,青苗貸不給九等戶中的上三戶,除非是遇災年之時,情況特殊。

貸期半年,不得提前徵收,以免出現表面一分息,實際因為提前收息,而使得真實利息為兩三分的情況。

同時,還貸時,可以以錢以物,最終目的還是為方便百姓,尤其是支持普通百姓,免得他們困於債務。

而遇到如現在這樣的災情,羅成則是要朝廷出臺一項救災法規,讓各地官府以義倉、社倉之錢糧,救援百姓,放糧賑災以及免息借貸。

“還有一事,洛陽二十餘縣,有一百多萬人口。據朕所知,均田令推行的並不算太順利?”

“回陛下,洛陽之地,向來地狹民眾,且此地處中原腹心,因此權貴豪門紛紛置地買田,兼併嚴重,朝廷雖以無主之地、官府公田分授百姓,但百姓得授田地依然要遠低於其它郡縣田畝數,平均下來,一丁授田僅二十畝左右。”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8
第935章 禁令

“還是太少了。”羅成搖頭,雖說洛陽的田地比較肥沃,這裡河渠縱橫,灌溉系統發達。可一丁僅二十畝地,在這個時代的農耕技術來說,還是產量太低,因此收成也少。

一般來說,此時一戶家庭五六口人,起碼得有百畝之地,才能勉強過於溫飽且有富餘的日子。這一百畝地,得有二三十畝用以種植桑麻養蠶紡絲織布,剩下的六七十畝地才能用於種糧。

而這些地往往一般只能種一季,甚至還得輪種休耕,畝產也只能一石多點。萬一遇上點自然災害,百姓的日子便會很難過,甚至不免要借債欠錢,而一旦陷入債務之中,則很可能會讓一戶自耕農破產。

所以古人常說,耕種三年,而有積餘。

新的兩稅法下,普通百姓的賦稅是減輕了,但若是田地太少,依然會很艱難。

“之前朝廷推行公田和買政策,雖也有效果,買回不少田地,但洛陽不比其它地方,貴族官員、僧寺道觀太多了。”

長孫無忌還有些話沒說,那就是洛陽做為中京皇都,這裡也遍佈著皇家的莊園,此外,隸屬於軍隊的屯田也很多。

朝廷雖有限田令,但貴族官員們都有官爵在身,他們的田額是很高的,一位親王,其田額超過萬畝。

哪怕是一位九品小官,他也有二百畝的田額。

更別說,京城之地,貴族官員無數,再限田,也註定不像一般地方郡縣。

“無忌,這方面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皇帝問這位年輕的大舅子。

“陛下新推出的佛道管理律令中,對寺觀的限田臣覺得很不錯,據臣所知,洛陽城裡城外的大寺觀,普遍都擁有寺田在萬畝以上,中寺也一般有千畝以上,一般小寺都有上百畝數百畝之多。而且洛陽府內又寺觀眾多,這些寺觀占田量之巨,極為龐大,若能清理出來,可新增數萬頃之地,能給數萬丁授田。”

“還不夠。”羅成搖頭。

和尚道士雖田產多,但洛陽府二十餘縣,也就那麼千餘寺觀,全清出來雖不少,但面對一二百萬百姓來說,一人也增加不了幾畝地。

“臣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限購了。禁止洛陽府本地戶籍居民以外者在洛陽府境內購買田地,可避免占田。”

“對於貴族官員,也要進一步加強在六京和中原這樣的腹心要地的田額。”

長孫無忌的意思,一位親王,如果擁有一萬畝的田額,那麼在六京境內,最多只能各擁有其十分之一或更少的田額,其總田額不變依然是一萬畝,但在洛陽其只能最多擁有一千畝或是五百畝地。剩下的田額,可以在其它地方購買。這樣做的目的,則是避免在中原這樣的人多地狹的地方占田太多,使得普通百姓能授分的田太少。

“朕的皇家莊園在洛陽有多少地?”

羅成突然問。

長孫無忌馬上報出一個數字,非常驚人。

這些皇家莊園都是皇帝的私產,此外還有太上皇名下的田莊,有皇后、妃嬪們名下的田莊,都有許多。

這些地主要都是以前屬于隋朝皇家的,然後自然現在歸屬于大秦皇家,皇帝拿出不少賞賜給了妃嬪、大臣們。

“朕讓內侍省整理一下,保留十分之一的莊園,然後其餘的全都置換到地廣人稀的邊疆之地去,置換出來的地,你拿去分授給百姓吧。”

“陛下聖明!”長孫無忌激動的高呼,他沒想到,皇帝居然如此大方。要知道,洛陽的土地,當然是比其它地方的好。

洛陽城一畝地,甚至能當的上河北兩畝,當的上江南三五畝,當的嶺南十畝八畝,至於如隴右關外這些地方,那一畝能當幾十畝。

可皇帝卻願意帶頭,拿出九成的洛陽皇莊來置換到邊疆去,這對他來說,那真是極大的支持了。

“當然,洛陽身處中原腹心,又是京畿重地,不管怎麼說,都肯定是人多地少的,因此僅是抑制兼併還不夠,也得想辦法多遷些百姓到邊郡去。”

羅成要求長孫無忌想辦法,從洛陽二十二縣中,每縣選出一到兩千戶,準備遷移邊疆。具體的標準,就是貧困無產者,或者是此前有不良紀錄的比如加入過賊匪的,或為寺觀佃民者,或是放免還良的原奴隸等,把這些人乾脆遷到邊郡,給他們在那些地廣人稀的地方,授足田地,充實邊疆,拓荒殖邊。

一縣遷走一二千戶,則就能收回約十萬畝地,剩下的萬戶人家,按每家兩丁算的話,一人能新增五畝地,一戶就能增加十畝。

而通過寺觀收田、公田買回,新的限田令等多項措施,預計一丁能達到三四十畝左右的授田,這樣一來,一個家庭就能有七八十畝,甚至是百畝之地。

自耕農的增加,尤其是大量能夠有富餘的自耕農,能夠讓國家更趨穩定。

“百姓所授之田為露田,禁止買賣,身死田收。而對于私田買賣,必須到官府立契,並按交易價格徵收一分的契稅,規定,契稅由買方交納。”皇帝敲打著龍椅扶手,對長孫無忌說道,“把這條記下來。”

私田買賣,必須登記立契,必須過戶,還必須交稅,稅率百分之十,這稅不低。而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要增加土地兼併的成本,同時,朝廷還能從中得到一筆稅收。

不過羅成也知道,這年代的置地,就跟後世的買房一樣,似乎成了一個硬投資,有賺不賠的買賣。

有錢了,第一選擇肯定是買地。

所以契稅也僅僅有一點點限制作用,關鍵還是要對地狹人多的地方,加大禁購和限額還有人口分流,並禁止普通百姓把所授之田交易買賣,如此才能保證有絕大部份的土地,能夠一直分授給普通百姓,讓他們成為擁有田地的自耕農,而不是一兩代之後,又成了失地的佃農。

對于一個新建立的王朝來說,羅成不僅要關顧眼前,更要放眼未來,做為開國之君,他得把一個良好的制度框架建立起來。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8
第936章 羅秦單李、閻崔鄭周

高士廉在偏殿等了許久。

他本以為很快能受到召見,結果這一等就是一個多時辰。眼看著午餐時間都到了,皇帝還沒有結束與無忌的召見。

一位宦官進來,提著一個食盒。

“高郎中,陛下還沒有結束與長孫府尹的召對,特命某前來送餐,請高郎中在此先用午餐,稍後陛下召見高郎中。”

餐盒打開,內侍取出了四菜一湯來。

菜式簡單又很精緻,每個菜份量不多,兩葷兩素再加一個湯,聞的香氣撲人。在這裡坐了一個多時辰,雖說有火烤著,但也確實是餓了。

大秦的官員們,都有工作餐。

大家早上吃了飯到衙門上班,午間就在衙門吃飯,餐錢由衙門出。餐後休息一會便繼續上班,然後到黃昏時散衙下班回家。

一般情況下,官員都是不住衙門的。

當然,若是有單身的官吏,衙門也會安排宿舍給他們,有的是直接在衙門後院安排房間,有的是另行租住。

宰相們每天下朝後,上午也是在宮裡的門下省政事堂當值處理公務,他們每天的午餐,都是皇帝讓禦廚烹飪,特賜在政事堂廊下用餐,等級規格就要高的多,足有八個菜,且十分精緻豐富。

這是宰相們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有時臣子們奉召入宮面奏,若得皇帝特旨,也可以到政事堂廊下用餐,但一般非三品以上重臣,是不好意思去的,一般都會推辭不受。

當然,也有如現在高士廉一樣,皇帝讓人給他送一份過來。

對許多官員來說,其實更願意吃送餐,畢竟級別若低了,跟宰相們共餐,是壓力很大的事情。

燒鹿尾、炒牛肉,然後是韭菜炒雞蛋,再加一個清炒菘菜,然後一個紫菜湯,高士廉吃的很滿足。

鹿尾牛肉可都是好東西,一般人可吃不到。就算是官員,也不是隨時都能吃到牛肉的。

飯吃好,又坐了會,才終於有內侍過來傳喚。

“長孫府尹已經結束奏對了嗎?”

高士廉問引路的侍者。

那名年輕的內侍宦官只是點了點頭而已,並沒有與他搭話的意思。高士廉見狀,不敢再問,生怕犯個勾結內官、窺探禁中之罪。

見了皇帝,發現皇帝還在吃飯,一邊吃飯卻還一邊在看著奏章。

“臣禮部司郎中高士廉拜見吾皇!”

羅成抬起頭來,“讓你久等了,賜坐。”

內侍取來一個蒲團,高士廉只著襪子跪坐其上。

“朕正在看你編的氏族志,一百卷,這麼短時間裡,你們編好了一百卷的氏族志,很用心啊。”

羅成先是稱贊了高士廉他們的辛苦,可接著話鋒一轉。

“但是朕看到氏族志中收錄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卻是以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民幹為第一等,朕有些意外,很是意外啊。想山東士族,五姓七家為首,在北朝之時確實曾冠蓋一時,然如今世代衰微,全無冠蓋,而靠以婚姻得財,不解為何卿等獨重之?”

高士廉聽到皇帝這話,大為驚訝。

他奉命修氏族志,以自己的理解當然就是要為貴族門閥們修定譜序,畢竟自魏晉起,門第制度興起,特別是九品中正制後,士人入仕,國家取士,那都是要以門第為依據的。因此士族最重譜序,但各家發展久遠,不免譜序浩繁,因此往往有許多人便冒充世家等等。

在接到這個任務後,高士廉等找來了當世最有名的幾位譜牒大家,由這些最權威者疏清整理各大士族郡望的譜系,然後再給他們排定名次。

最終他們排出的這個大秦王朝士族門閥排行榜的第一名,便是博陵崔氏。博陵崔氏是五姓七家中的一家,在清河崔和滎陽鄭衰弱後,其家族便漸為山東士族之領袖。

可誰知道,皇帝現在卻對這個排名非常不滿。

因為這根本不是他的意圖。

皇帝修氏族志做什麼?搞這個排行榜幹什麼?

難道是要給那些傲慢的士族捧臭腳?

當然不是,他是皇帝,他開創了一個新王朝,怎麼可能去捧那些老牌士族門閥的臭腳?想當年,皇帝還只是一個山東小吏的時候,就敢硬剛滎陽鄭氏了,現在都當皇帝了,還需要捧他們臭腳嗎?

捧他們的臭腳,對于大秦皇帝和大秦皇朝來說,又會有什麼好處呢?

皇帝修氏族志的目的,還是穩定。

穩定什麼?當然是要穩定一個新的貴族士族集團出來,以徹底的把舊士族給打壓下去,讓有開國之功的這些新貴族們站上來。

博陵崔氏的崔民幹不過是一個侍郎而已,于大秦開國更沒有什麼重要的功勛,他排在榜首,那麼大秦這些開國功臣們排哪裡去,甚至,大秦皇帝的羅氏家族排哪裡?

皇帝的臉色越來越不好看,語氣也越來越重。

他直接把高士廉他們拼命趕出來的這本氏族志扔到了殿中,“好好反思一下。”

高思廉沒想到辛苦這麼久,不但沒有得到半點表彰,反惹來皇帝的如此不快。

“還請陛下明示!”

他原以為修氏族志,就是為各大士族門閥整理譜序,因此自然是把那些歷史久的門閥排在前面,可現在皇帝卻明顯對這個方向不滿意了。

“不須論數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級。”

皇帝終于直言不誤的告訴了高士廉他修氏族志的本來目的,不是給舊士族們立碑做作,而是要為大秦王朝的功勛之家定地位。

此時的士族,主要就是四個地域集團,並各有所尚。

比如說山東士族尚婚婭,江左士族尚人物,關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貴戚。

可以說,關隴集團其實入隋後就開始解體,在楊家父子兩代的努力打擊下,已經不復西魏北周時的那般強盛,雖然也有楊玄感叛亂反隋,但最終還是被鎮壓。

楊廣也因為打擊關隴貴族太急,導致幾乎跟關隴貴族同歸於盡。

而江左與代北士族,到眼下大秦立國,幾乎是已經沒落。

唯有以崔盧鄭李王為首的這五姓七門代表的山東士族集團,雖經北齊滅國,以及隋末戰亂的接連打擊,勢力衰弱不小,但依然根深蒂固,到了此時,也依然有一定勢力。

尤其是山東士族因為喜歡搞聯姻,清河崔滎陽鄭都早早與羅成聯姻,因此算是在隋末戰爭中站對了隊伍,眼下依然還保持著他們的社會地位。

甚至連房玄齡、魏征等宰相,也都爭相與這些山東士族聯姻。

這種情況,讓皇帝很不爽。

因為士族的強大,必然會影響到皇家的權威。

這些士族尤其是掌握著學術,甚至在地方上有很大的經濟勢力,若是不加以控制,便可左右輿論,甚至影響到朝廷以後的取仕,威及到統治根基。

這是不允許的。

特意選高士廉帶頭來修這個氏族志,一來因為他是皇帝親戚,是長孫氏的舅舅,屬于外戚,二來高士廉是北齊王族出身,他並不屬於山東士族集團,本以為這位皇家外戚能領會到他的意思,誰知道這氏族志一送上來,結果卻還是捧了山東士族的臭腳。

“大秦開國立朝,氏族譜系當重新定立,其排序等級的依據,應當是對朝廷建立的功勛。因此,這第一等,自然是大秦皇家羅氏!”

大秦皇家羅氏,這個才起家三代的家族,根本稱不上氏族,但現在皇帝明確表態,皇家羅氏就要列在第一等,為天下第一姓。

“臣,領命!”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8
第937章 貴族志

羅成直接點明,並列出了新氏族志的第一等級。

高士廉恍然大悟,若是按他們之前的思路,這羅家怎麼也不可能榮登榜首的,甚至他們之前評定的等級,皇族羅氏,是以襄陽羅氏列在了最後一個等級榜上的,因為羅成的祖父羅榮,是貧民出身,再往上數十幾代,都找不到一個名人。

而皇帝羅成又不屑于搞攀附名人,亂認祖宗這樣的事,他不是李淵,當了皇帝後,非讓大臣們給他七拐八連的認到了老子李耳的門下。

甚至就是西涼皇帝那個祖宗,都未必是真的。

本來李家是趙郡破落戶出身,也就是說他們家以前是在河北趙郡,注意,這個趙郡破落戶並不是說他家是趙郡李氏,只是跟趙郡李同在趙郡而已,並不是那一支的。

後來李家隨宇文泰出頭了,於是便也開始樊附名人,為了自抬身價,便說自己是隴西李氏。

硬生生的把自己擠進五姓七家之列,但實際上,關東士族們根本不承認這事。

羅成當皇帝前沒有攀附過名人,當皇帝後也不曾有這樣的打算,他就是襄陽羅氏出身,祖上十八代那都是平民百姓。

甚至多追幾代,都已經查不到譜序了,畢竟普通小民,不可能跟大族一樣修譜。

但是現在皇帝說了,所有的士族都是先輩們開創,後世子孫經營積累起來的,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有了後來的士族。

現在,舊士族們成為過去式了,他羅成要率領大秦的勛戚們,開創新的氏族時代。

因此,他皇族羅氏,便自然而然要成為這個新氏族志排行榜的第一位。

皇族羅氏占據第一等第一家。

然後第二等便是以外戚次之,外戚首當其沖是誰?自然是皇太后家秦氏家族,因此齊郡歷城秦氏便排在第二等第一家,然後二等第二家便是皇后家族濟陰單氏家族。

再接著是四妃的家族,分別是李貴妃家的隴西李氏,閻妃家的榆林閻氏、崔妃家的滎陽崔氏、鄭妃家的滎陽鄭氏。

接著是太上皇的諸女婿家,如齊郡的周氏、王氏、趙氏、杜氏等。

第三等,則是諸宰相之家,以當今的十一位宰相家族列入其中。

第四等,為諸功勛大將之家,以受封為公侯的那些武將排列其中。

第五等,以本朝任三品及以上的職官大臣排列其中。

第六等,以伯子男等貴族排列在上。

第七等,以郡太守等四五品職事官等排列其中。

第八等,以獲五品散官者列其中。

第九等,以獲五品軍功勛官者列其中。

高士廉仔細的聽完,發現按皇帝的這個旨意,那麼他們之前修的那一百卷的氏族志完全可以扔掉了。

新的氏族志,是完全不管以前的士族名望家聲這些的,只以本朝的官爵職位高低為依據。

皇族第一等,然後是皇親國戚第二等。

第三等是宰相,第四等是公侯,第五等是三品以上大臣,第六等是伯子男封侯,第七等,郡太守等四五品的職事官員,第八等是獲得五品散官,而第九等,就是連沒有官職,但有五品以上軍功勛官的士卒都能列入其中。

原來的那些舊士族,管你是山東士族還是關隴士族,只要你不是外戚家族,不是有爵位者,不是五品以上的實職、散階、勛官獲得者,便全都無資格進入。

且進入氏族志還有一個標準,就是只錄本身以及昆弟子孫。

如崔氏鄭氏這樣龐大的家族,就算是外戚,但也只錄妃子的父親、叔伯和兄弟,至於其它的支系,都無資格進入。

原本第一等第一名的崔民幹,在新朝既非外戚,又不是功勛封侯,僅有一個侍郎之職,不過是正四品下,因此他的家族博陵崔氏,也僅僅只能排到第七等。

按新標準修,姓氏榜估計能增到到三百多姓,而家族榜能增加到三千多家,崔氏得排到姓氏榜百名開外,家族榜千名開外去了。

之前高士廉的氏族志,上面的一千多家,那都是魏晉以來的士族門弟,真正的累世冠冕之家。

是純以郡姓做為門第等差的。

這也是最傳統的排行法。

之前的標準就是尚姓,以郡姓為基礎,可現在皇帝卻要尚官尚爵,以爵位官職為依據。大量根本稱不上士族的家族姓氏,也上榜了。

完全否定了魏晉以來的門閥觀念,全力扶持大秦的功勛官員統治集團。

說到底,其實就是新門閥與世封制,就是為皇帝即將開始的實封諸侯做準備依據的。

大量軍功起家的寒門庶族,甚至是地主、平民,也終於能夠躍然登上這個新氏族志,在皇帝的幫助下,開創一個新的士族。

高士廉得了這道明確旨意,返回衙門後,立即召集一眾同僚,口傳皇帝旨意,全面重修氏族志。

眾人震驚之餘,但還是如實奉旨修訂。

結過日夜加班的努力,終于,高士廉等很快又新修訂出一本氏族志呈到御前。

新修訂的氏族志,收錄三百三十五姓,五千六百八十七家,分列九等。

在這份譜序中,最低標準就是五品,或勛官或散階或實職。低於五品的,全都無資格進入。

大量的舊士族,哪怕是百年士族,甚至幾百年士族,可就因為沒能跟崔鄭等家族一樣及時的站隊,沒趕上趟,未能授官獲爵,於是榜上無名。

高士廉捧著新修訂好的氏族志,與一眾同僚們面面相覷,都有些唏噓不語,甚至有點心裡沒底。

連範陽盧氏這樣的士族領袖,都沒有能進入五千六百八十七家的榜內,是否會有些太過,這樣的氏族志頒布之後,天下能夠認可嗎?

五千六百八十七家,倒有近半人的家族譜氏空蕩蕩的,他們都是普通百姓出身的軍校,往上數八輩,都找不到一個當官的,甚至是讀過書的。可現在,也全都名列氏族志上了。

岑文本翻看著他們費盡心神的心血,苦笑著道,“我覺得這應當叫貴族志。”

溫大雅等人聽了,也都是一笑。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8
第938章 除爵奪封

被溫大雅等人稱為貴族志的開元氏族志新版送呈皇帝之後,果然令皇帝十分滿意,僅僅只是略做修改幾處之後,便下令秘書省刊印雕板,然後印刷萬份頒發。

除氏族志上五千餘家,每家賜一份外,還令天下二十三道二百餘郡一千餘縣皆頒賜,令宣揚通告。

此志一出,天下嘩然。

尤其是許多舊士族,震驚的發現,他們這些數百年的老士族居然榜上無名。

而新氏族志上大半的家族,他們以前根本聞所未聞。

天下二百餘郡,每郡都冒出來許多新的郡望貴姓,細一打聽,好多人十年前甚至都還只是個販夫走卒,甚至曾經還是個奴隸,如今也憑軍功勛爵,赫然列於榜上。

隨著氏族志一起頒布的,還有朝廷最新公佈的爵位調整。

朝廷正式推出了實封爵位和封虛爵位。

這次的調整,除了實封虛封的調整外,最大的變化還是許多舊貴族忽然間除爵了。

這裡面包含了大量關隴貴族們,許多貴族是從北魏時起就爵位傳承,到現在都是歷經數個王朝,也有更多的是起家武川的關隴貴族們,他們歷經西魏北周隋,然後入秦,原本大秦開國之初,他們的爵位是被承認的。

但這一次,好多人的爵位沒了。

有些人因為及時的歸附還好些,但爵位也大大降低。

洛陽城中。

竇府。

竇抗接到朝廷的最新詔令,他的岐國公爵位被收回了,他兄弟竇慶的陳國公爵位也被收了。

廳中,空氣似乎被凝固。

竇抗兄弟倆坐在那裡一言不發,面沉如水。

“大哥,你倒是說句話啊,咱們總不能就這樣一聲不吭吧?”

“說什麼?還能說什麼?成王敗寇,得天下的是羅家,又不是我竇家婿李氏。”竇抗嘆氣,“我早估計著會有這一天的,只是想不到還真的來了,來的這麼快,下手的這麼狠。”

竇抗出身河南竇氏,這個河南籍貫很有意思,就跟長孫無忌也是稱為河南長孫氏一樣,他們其實都是早年北魏的代北之地的豪強或乾脆就是鮮卑人。

後來北魏將都城從平城遷往洛陽,於是大量的鮮卑貴族們便把籍貫改成了河南。

竇抗是隋朝洛州總管竇榮定之子,李淵的妻兄,其家族也是關隴貴族的核心家族之一。早年入太學讀書,與李淵還是同學,後來任千牛備身,再出任梁州刺史、岐州刺史、幽州總管等職,襲爵陳國公。

後因受楊廣猜忌,被免去官爵,陳國公爵位由兄弟竇慶襲爵。

李淵起兵入關之後,竇抗立馬前往投奔,於是被李淵倚重,在短命的唐王朝先後任將作大監、納言、左武侯大將軍等職。

李淵從不稱竇抗之名,向來呼他為兄,宮中更是稱其為國舅。

大唐立國後,評定功臣,竇抗和堂弟竇軌皆名列其中,竇軌封酂國公,竇抗封岐國公,他的兄弟竇慶依然是陳國公,一門三國公,可就其顯貴。

可誰能料到,李唐是個短命王朝,還沒撐兩年,就被打進長安滅國了。

竇氏家族自然也就只能歸附,然後舉家回到原籍洛陽。

到了洛陽後,竇抗就感受到了新朝對他們家族的冷淡,竇家幾乎和李淵家族一樣,受到冷遇。

原本還保留著爵位,起碼還是個貴族。

可現在他們三兄弟的國公爵位全都被除去,兄弟三人的散階都被免去,於是雖未下旨為民,可實際上已經沒了官身而為庶民了。

氏族志上,他們河南竇家這樣的關隴名門,連五千多名的大名單都沒擠進去。

不僅是竇抗三兄弟的國公爵位被奪,實際上整個河南竇家所有的子弟,爵位官階勛位全都除掉了。

從貴族之家,一夜之間就成了平民百姓之家。

“大哥,我打聽了,李家比咱們家還慘。”

竇慶嘆氣說道,本來皇帝授玄霸為唐國公,還給李世民留了敦煌郡公爵位,去年還授他武川郡司馬之職,但據說李世民桀驁不馴,拒不赴任,終究還是惹怒了皇帝。

因此這一次皇帝乾脆將他削籍為民,並下詔遷往帶方郡為屯田民,讓地方看管監視。就連李玄霸,都因此受到牽連,被降爵為趙郡開國公。

這一次皇帝下手很狠,一次性削掉了兩千多個爵位,降爵無數,被削掉的基本上都是那些前朝爵位,好多是從北魏西魏時就傳下來的貴族之家。

另外還有大量被削被降爵的,則是先前統一之戰時那些投降歸附的,既有隋朝官員,也有一些割據勢力的官員,還有不少賊匪亂軍,當時好多人都授了爵,而這一次對這些人也來了一次集中清理,歸附封爵後沒有什麼貢獻,甚至行事不檢的,都被處以削爵和降爵的懲罰。

國公的爵位,總共就保留了三十多個,郡公有三十多個,縣公有四十來個,加起來不過百來個公爵。

侯伯加起來有三百多,子男加起來三百多。

總共一起,也就七百來個。

實封爵就這七百來個,其餘的便是虛封爵,虛封爵最高為侯,約封了五百來個。

“他娘的,姓羅的就是過河拆橋啊。當初那個豪爽大方,只要歸附,那就是公侯相待,可如今呢,既除爵又罷官,這是鳥盡弓藏!”

竇抗對兄弟道,“你這就說錯了,對于羅成來說,我們連弓都算不上,因為在他眼裡,只有他的那些從龍的文武將士,才算是弓,我們,我們是那兔子。”

竇慶只覺得胸膛憋的慌。

他對于河南竇家沒能上氏族志倒沒多在意,反正現在那氏族志也被人稱為勛格、貴族志,甚至有人稱為暴發戶譜,因此上了還覺得惡心。

可羅成這邊奪爵罷官,那邊又搞憑官爵等級限田,超出要和買或置換,以前還只是置換超過的三分之一,這回卻要動真格的,超出就換,說是置換,可拿洛陽、長安的地,去換那遼寧、隴右的地,誰肯?

但現在,皇帝還真就這樣做了。

這才剛開元四年,還有江南三藩未定,皇帝卻已經迫不急待的向他們這些人開刀了。

“大哥,羅成這是出昏招了,他這一刀,不知道砍了多少舊貴族舊士族,又引多少曾經的梟雄反王好漢們不滿,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9
第939章 頓悟成佛

嵩山。

許和尚帶著通政司的一位六品的綠袍通事舍人騎馬來到山下。

遠遠的,早有接到消息的方丈帶領著一眾寺僧下山前來迎接。

廣丈道信看著身穿飛魚補服的許和尚,覺得有些陌生了,這個自己當年在山門前撿起的嬰兒,如今脫去僧衣換上飛魚袍,腰配千牛刀,顯得是那麼的高大,甚至有了一股子威勢。

“方丈!”

許和尚上前便拜,方丈連忙讓過。

“施主如今已不再是佛門中人,也不是這寺中之僧了,貧僧豈敢。”

許和尚愣了一下。

那位年輕的通事舍人笑著上前先對方丈行了一禮,然後請方丈準備香案,迎接聖旨。

諸人回山。

寺中大雄寶殿前,年輕的通事舍人宣讀聖旨。

開頭門下二字,令方丈也不由的清楚,這不是一道中旨,這是經過三省的正式旨意了。

聖旨很長,卷軸足有丈長,其中的內容更是用詞優美,一看就知道是出身翰林學士們之手,方丈是有文化之人,雖是出家之人,但也博覽群書,甚至能夠做詩寫賦,因此還是馬上就聽明白了這些華麗語語之下的聖意。

皇帝特賜方丈為護國法師,又尊南天師道分支上清教王知遠為護國天師。

王知遠是號稱山中宰相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的弟子,陳後主與隋明帝楊廣都稱以弟子禮問以仙道事。

此時天下道派,天師道其實並不是最強盛的,最強盛的是北方的樓觀道,就算是天師道也還有南北天師道之分,可皇帝卻偏偏沒有尊終南山中實力更盛的樓師道的觀主為天師,卻尊了南天師道的一個分支的茅山上清派王知遠為天師,確實足夠令人玩味。

就算是少林,其實在此時的佛教諸宗中,也不是實力排前的,方丈的名望也並不很高,可皇帝卻偏偏就賜封他為護國法師。

方丈心知這護國法師不好當,這不,皇帝的佛道改革就先從他們少林起了。

這位通事舍人除了來宣旨,還要來主持一場佛經考試,通過者才能發給度牒,通不過者就要強令還俗。

更別說就算通過的,也不是都能留下來。

方丈還將入洛陽接受僧錄司的天下僧正一職,這是僧錄司的副長官,其長官為僧錄事郎中。

授銜封官雖是好事,可少林此時非天下佛門之首,方丈也非佛界權威,卻給他這榮銜官職,擺明瞭是要架在火上烤了。

更何況,接了這銜職,就得率先開始在少林改革。

這偌大的少林,多少代的積累,才有了如今的規模,卻只能保留一百僧人,所有的奴隸都要放出,田地也只能留一千畝。

雖然皇帝說要為少林在帶方建東少林寺,在廣南建南少林寺,在武川建北少林寺,在敦煌郡西少林寺,乍一聽,確實很了不得,皇帝敕旨朝廷修建,四座分封都將是五十人的中寺規模。

各還賜給一千畝僧田。

只是如此一來,這嵩山的少林,卻不免要衰弱。

佛寺本是世外清靜之地,修行之地,可既然在這紅塵之中,就沒有誰能超脫世外。就連這少林也一樣,擁有三萬多畝寺田,萬貫寺產,擁有數百的寺廟凈人奴隸,這使得少林裡的僧人們可以建起雄偉的大殿,立起高大的佛像,為佛像樹金身繪彩漆,讓他們可以自己訓練抄經人,抄寫經書翻譯經書。

表面的法像莊嚴之下,是離不開那份龐大的寺產支持的,而這些寺產的保障,又離不開朝廷和官府的支持,否則就會如王世充據洛陽時一樣,一道命令,就會有無數兵馬過來強奪寺產,收走寺財。

現在,皇帝給了他護國法師之銜,又授他天下僧正之職,這是皇帝給的賞賜,換他的效忠。

在皇帝面前低頭,方丈覺得很正常,沒有哪座大寺哪位方丈敢於藐視皇帝,除非是一個野和尚,反正無根無基,逍遙自在,但他不行。

“貧僧領旨,謝皇帝恩!”

最終,身披著紫金袈裟,頭頂明亮的大和尚,還是上前領旨謝恩了。

那位年輕的通事舍人似乎一點也不意外,做為讀聖賢書的儒教弟子,他對於佛道的感觀只能說一般,三教之爭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在中土實力更強大的儒教子弟,都需要貨賣帝王家,釋教又如何能超脫於物?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只要是在這陽光普照之地,不論是世俗還是世外,皆是大秦天子所轄,世俗世界歸皇帝管,世俗之外的也歸皇帝管,大秦皇帝是天之子,不論儒釋道還是士農工商,皆須服從皇帝的意志,皇帝,才是世間唯一的代言人!”

這番霸氣的話宣下,方丈一句反駁之言也沒有。

釋道儒三教之間可以爭論,可以攻擊,但皇帝的話不可爭論不可攻擊,尤其這位天子,還是方丈看來是魏晉三百年來的最強者,就更不可爭論攻擊了。

方丈相信,佛道兩教肯定會有人反對皇帝的新政,肯定會有人對抗,但他不想當這個出頭人。

“方丈,從現在起,你就不僅僅是嵩山少林的方丈,你還將是大秦護國法師,是天下僧正。既然你已經接下這恩旨,那就要好好的為皇帝辦事。你須知道,要在中土傳播佛法,發展信眾,這都是離不開皇帝的允許和支持的。煌煌百萬大秦甲兵,風行天下,從無敵手,秦軍將士的鐵騎與戰刀,絕不會有人願意試的。”

別人或許不知道皇帝為何要尊這少林方丈為護國法師,他卻是知道一些的。

蓋因為如今佛教諸派林立,而少林是當年北魏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少林是禪宗祖庭,但比起長安城的密宗祖庭大興善寺卻不論名聲還是規模都小的多。

密宗此時的影響力極大,可皇帝卻選了禪宗少林。

據說皇帝說了這樣一句話,禪宗不是漢傳佛教,又不離漢傳佛教,是中土化後的佛教。他們沒有生搬硬套天竺的佛經戒律,而是依據中土風情地理人士風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全新的管理制度。

更重要的是,今年才四十二歲的少林禪宗方丈四祖司馬道信,是一個對佛法很有獨特悟性之人,他提出的佛性人人皆有,頓悟成佛之說,雖還未系統化,但已經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面也使得天竺傳入的佛教更中國化。

相比起大興善寺、青龍寺等這些大寺都喜歡引入天竺僧人,大量翻譯天竺佛經的做法,無疑少林道信方丈的這種人人皆有佛性、頓悟成佛法,更得皇帝欣賞,也更適合本土化。

正因此,他才會被皇帝賜予護國法師的銜頭,授以天下僧正之職,就是表明對禪宗的支持,也有利用禪宗的佛法來改良現如今的佛教諸派。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因為儒家對他的統治更有幫助,皇帝現在於佛道諸宗派中選擇了少林禪宗和茅山上清派,也是一樣。

“陛下曾與許侍衛談論過禪宗佛法,對於法師的佛法很贊成,說過兩句話,“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年達摩祖師面壁坐禪九年,而一朝頓悟成佛,關鍵還是頓悟。”

這番話,令道信方丈震驚無比。

少林之所以稱為禪宗祖庭,就是因為他們的修行方式講究坐禪,而四祖道信卻走了另一條路,就是認為並不一定要坐禪漸進,而是可以頓悟成佛,他認為每個人都有佛性,不一定需要專門通過坐禪修練的方式。

徹見心性本源,方為主旨。

他的這種學說,其實是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但是道信雖然接掌少林也多年,但眼下還年輕,他的這套學說,其實也還未完全成型,還在琢磨完善的階段。

但偏偏現在這位通事舍人所說的皇帝之言,卻是把他一直以來在鉆石琢磨而還未琢磨透的那點東西,一下子給打通了。

皇帝所說的這幾句話,正是他苦苦追尋,還未能參透的。

他感覺,現在經皇帝一點拔,頓時有一種一語道破天機,讓他頓悟的感覺。

這正是他追尋的那種佛心本性。

突然間,他覺得自己已經頓悟成佛了。

“想不到陛下,居然早就頓悟明白。”道信無比佩服。

這下道信的一眾弟子都震驚萬分,特別是號稱極有佛性,深得道性真傳的弘忍,更是震驚萬分,做為原本被預定為下一代方丈住持的他,在這方面還只參研出一點點感覺來。

現在師父卻說,皇帝居然已經頓悟了?

“弘忍!”

“師父,徒弟在。”

“為師決定派你前往敦煌,奉旨建立西少林寺,你選五十名僧人,預做準備吧!”

從達摩祖師初到中土,到如今四祖道信,禪宗在中土佛門中的地位一直很尷尬,一直受到密宗等一些宗派的排擠。

如今,禪宗終於能得到大秦天子的欣賞與支持,尤其是皇帝居然對他們禪宗如此瞭解,道信認為,他們沒有任何可猶豫的,必須全力支持皇帝。

如此,方能讓禪宗發揚光大。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