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隋唐大猛士 作者:木子藍色 (連載中)

 
mk2258 2018-10-16 23:04:13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322 67717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9
第940章 父母就是最大的佛

少室山上,僧人敲響了銅鐘。

鐘聲悠揚,傳遍山門。

寺中僧人、凈人還有寺裡的雇工佃戶都受命來集結,還有許多正在寺中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們,見到這般大動作,也都聚來圍觀。

道信方丈特地換上了皇帝禦賜的紫金袈裟。

大雄寶殿前,一眾僧眾都有些緊張,和尚無心才十二歲,他的目光卻更關注在穿飛魚服,佩千牛刀的許師兄。

方丈在上面講話,宣讀了一遍皇帝的旨意,然後宣佈考試,交由趙通事舍人主持。

趙舍人的考試也簡單,先宣佈登記,每個人依次上前登記姓名年齡籍貫,以及家中父母是否尚在,家中還有兄弟幾人,幾歲來山上出家,因何出家等等。

無心有些不安的排著隊來到前面,坐在案前回答問題。

“姓名?”

“無心。”

“俗家姓名?”

“王寶槍。”

“原籍何地,幾歲出家,因何出家,家中父母可還健在,有兄弟幾人”一連串的問題拋了出來。

無心撓了撓頭發,“俺老家河北襄國郡,家中父母還在,還有兄弟兩個。我六歲時前來拜師,成為俗家弟子,學習武藝,在這裡學藝六年了,還沒能打出木人巷、通過十八羅漢陣,因此不能下山。”

俗家弟子也算是少林寺的一個特色,少林講究禪法,對于年輕僧人們,除了坐禪打坐外,還習練武藝,用以收心斂性、屏慮入定,同時也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但習武只算是末技。

因少林也有大片產業,因此特意召有不少俗家弟子,他們不用如正式僧人一樣的落發為僧,而可以蓄發修行,這些人習練武藝,成為武僧,待武藝有成後,打通木人巷,通過十八羅漢陣便算出師。

然後有的武僧會下山回家,更多的則是留在山上或下山去管理寺廟的田莊質庫等。

每年,寺裡都會派達摩院的武僧到各地去尋找資質好天賦強的孩童,帶回寺中。寶槍就是在六歲時被看中的,當時他家窮,孩子六七個,家裡養不活這麼多孩子,於是父母便收了僧人幾貫錢,把孩子讓他們帶去少林了。

這一來,就是六年。

雖說是俗家弟子,其實也跟僧人沒什麼區別,就是不用剃頭發,但一樣有法號,一樣要遵守戒律。

一名書吏筆走龍蛇,把這些記錄下來,而趙舍人在旁邊也拿著支筆,他在自己的卷上寫下一行字,“無心,俗名王寶槍,十二歲,俗家弟子,家中父母尚在,兄弟二人。寫完,他在後面加了一句,雖家有三丁,然年未滿十四,不符合考試剃度條件,直接令回原籍家鄉,歸家。”

“方丈,無心不符合條件,需直接安排回家。”

按朝廷的最新僧道管理律令,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出家的,首先,十四歲以下,二十一歲以上者,皆不許出家。蓋因為,朝廷認為,十四歲以下,年紀太小,自己根本沒有這個決斷能力,而二十一歲以上,又是成丁,如果成丁出家,會讓朝廷損失一個青壯勞力。

固此,新出的律令裡,不論僧道,出家年紀都限制在十四到二十一歲之間,只有這個年齡斷才允許出家。

而對于尼姑和女道,更是規定,禁止四十歲以下的婦人出家,不論什麼情況都嚴禁。這其實就跟漢朝讓十來歲的姑娘就出嫁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人口,同時也是避免太多女子出家,導致社會風氣不好。

方丈伸手拍了拍無心的肩膀,“無心,從今日起,你便可出山了。”

“下一個!”

無心有些茫然的站起來,走到一邊。

身後一個乾瘦的光頭上前,他自稱為慧智,是正式剃度過的弟子,今年三十二歲。

趙舍人翻看寺中的卷宗,發現這個慧智在少林出家已經三年,此前曾是一名山賊,後來上山出家。

記下他的名字等信息,趙舍人對方丈道,“此人曾是賊匪,按律令,禁止軍人、工匠、罪犯出家,他需還俗,沒有資格參與考試剃度!”

方丈點了點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慧智世上已無親人家屬,讓他留下如何?”

“律令王法,不可違背!”

道信還有些猶豫,這時趙舍人告訴他,雖然慧智已經沒有了親人,但朝廷也不會再追究他以前的賊匪罪行,而是會讓他重新登記入籍,授田分地。

慧智有些不安的坐在那裡,甚至腿都在發抖。

隋亂之時,曾經被迫為賊,手上沾染過鮮血,做過不少罪惡之事,正因深感罪孽,又在兵敗潰逃後,才選擇了上山出家。

現在要下山,對前途充滿未知和恐懼。

“請拿上這個,到那邊殿下等候。”書吏把一張木牌遞給他。

又一人上前來,例行詢問後,依然是不符合出家的,因為通過詢問得知,他家中還有一個老母,原本他有兩兄弟,但戰亂中那位兄長也去死了,如今老母在家無人贍養。

“方丈,依然律令,僧道雖為出家之人,可也需要拜父母,有贍親守孝之責,不得為異教而廢禮,棄親滅倫。因此才有家有三丁方許出家的條例,而現在這位慧安的父親和兄弟都沒于戰亂之中,家中只一老母,需要他回去贍養,因此需得還俗下山。”

慧安在山上呆了十幾年了,已經習慣了這裡,聽說要讓自己下山,感覺很惶恐。

“方丈,我不想下山。”

方丈安慰他道,“心中有佛,處處便是佛寺,孝敬父母,父母就是最大的佛。”道信說出一番與時下許多佛宗完全不同的話來,其它宗派講究的是出世,是要拋棄割捨與原來的一切,但道信卻認為佛見本心。

因此才有少林武僧,有俗家弟子,如今他也支持朝廷讓慧安回家贍養母親。

“父母就是最大的佛!這句話說的好,我回京之後必定稟明陛下!”趙舍人大為贊嘆,這句話真是大智慧。

幾百僧人,第一輪登記問詢後,就有一半不符合出家條件,而被直接要求下山還鄉。另外的幾百武僧和俗家弟子,更是被直接要求下山。

通過了第一輪的三百余僧人,他們還要經過正式的經規考試。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9
第941章 王寶槍

考試內容就兩項,一是背誦少林寺戒律百丈清規,第二項是背誦佛經金剛般若經。必須一經一規都能做到通誦無誤,且對金剛經有一定的理解,方為過關。

若是連經規都背不全,自然是不合格的,也要被強令還俗下山。

好在道信的主持之下,少林寺的正式僧眾表現的還是非常不錯的,畢竟剛才已經淘汰掉了許多年輕的僧童,和許多練武為主的武僧們。

只淘汰掉了一成多點,依然還剩下有三百一十多名僧人,合格過關。

對於這些合格者,趙舍人等又詳細的登記了一遍資訊,然後告訴他們,過些天要前往洛陽,參加由禮部和僧錄司一起主持的考試,到時各地的僧人都將前來。

“朝廷於天下各地的僧道數量是有個總數編額的,一縣不得過百人,一郡不得過五百,一道不得過三千。因此你們現在雖通過了初選和初試,但還得在洛陽城進行考試,要經過禮部試。”

這是層層淘汰限額,一個縣僧人限額百人以內,如果是大縣可稍放寬點,因此一個縣的僧人,先得跟其它本縣僧人們考試競爭,成績最優的那批人,才可能通過,成績排後的,自然就得不到名額,拿不到度牒。

而後第二輪考試,沒通過的可以再考一輪,成績優秀者,可以安排到邊疆等缺少僧人的地去傳法。

同時之前第一輪通過的優秀者再考一次,從其中再擇出優秀者,然後授他們擔任朝廷、道、郡、縣四級僧錄司的僧官,協助朝廷官員管理天下僧人。

據說朝廷還會在洛陽建立一所佛學院,到時那些通過的僧人,要統一學習一年左右的佛法和朝廷的律令,然後才授給度牒,成為正式的僧人。

而沒有度牒的野和尚,各地一經發現,便將送去邊疆屯田,這是非常嚴厲的。

南北朝時起,各朝也開始有了對僧道的管理機構和一些規定,但遠沒有此時的大秦推出的這麼完整和嚴格。

又是禁私建寺觀,又是禁私自剃度,還各種限制。

小寺要兼併,大寺要管制,出家人還得考試。

少林因為方丈是護國法師,因此他們獲得了一項特旨,通過初次考試的這三百一十多人,一百人留在少林寺,雖然也要前往洛陽參與二輪考試,但已經得到了保送過關的特權。

而剩下的二百一十多名少林僧人,則也不會被淘汰還俗,朝廷直接讓他們分成四隊,前往帶方、武川、敦煌、安南四地,建立分寺。

皇帝直接給這三百多僧人頒賜度牒,甚至不需要他們再交錢,而按規定,度牒發給僧人,雖然考試通過,但也一樣要交錢的。一張度牒,收費十貫,並不便宜。

當然,若是跟宋朝時相比,卻又不貴了,宋代時一張度牒便宜點也得幾十貫,貴的時候得百貫。

因此宋朝官府有的時候急需錢的時候,上面不拔錢下來,直接發度牒給官府,給個幾十張幾百張的,往往就能籌到幾千上萬貫。

宋人度牒這麼貴,關鍵還是在於僧道能享有許多特權,比如不服役不納課稅等等,因此有人就想辦法獲取度牒,得一個出家人身份,然後逃避各種課稅勞役。

但在如今的大秦,休想。

僧道雖授給田地,但也得納租稅,同時嚴禁寺觀從事經濟活動,不得經營手工作坊,也不得經營放貸商貿活動,他們只可以自己耕種一點田地,自給自足,甚至不許把寺廟的房子出租,更不許搞素餐賣,總之就是你老實信你的佛念你的經就好,其它的就別想了,想想都是違規犯戒的。

不得娶妻不得納妾不得賭博更不得狎妓,也不得入坊間散居民間,更不得擅入市井。允許你們做些法事之類的,但也得報備。允許接受捐獻,但數額做了限定。

總之,想借僧道這層皮,過逍遙神仙生活,那是絕對不允許的,甚至僧道犯法,還要罪加一等。

一旦違法亂紀之後,就要收回度牒,剝奪其出家人身份,強令還俗,還俗的僧道且再不得剃度出家。

朝廷相信,除了真正有這樣信仰的人,那些濫竽充數之人,肯定會現出原形,被篩離出去。

你們信仰是你們的事,可以泥胎木像,但禁止銅像金身,禁止彩繪,甚至寺廟禁止建立在城池和村莊裡面,連旁邊也不許,必須得是遠離百姓居住之處的山野,還不得佔用田地等。

想如長安大興善寺那般,長安一百零八坊地,大興善寺就獨占一坊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出現了。

無心小和尚現在重新叫回了本名王寶槍,寺裡剛給他發了十貫錢的遣散費,這是出乎他意料的,過去六年,他吃住寺裡,甚至下山的次數都數的著,平時根本沒用過錢。

寺裡的大方讓他驚訝,他提著那袋子錢和幾匹絹,都不知道要怎麼拿。

負責庫房的僧人心疼不已,不過道信倒沒覺得什麼,發這些錢帛也是他的意思,既然朝廷的律令這麼明顯了,那麼少林還要強留著這龐大的寺產便是危險,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如果散去這些浮財,能夠換來禪宗的大力發展,他還是願意的。四邊新建四座分寺,朝廷還全力支持,可見未來少林的影響力會更大。

許和尚走上前,拍了拍王寶槍。

“不用擔心,朝廷會給你安排好的,到時你一路沿著官道,沿途可在驛站歇息住宿,這一路上也會很安全,不會有賊匪路霸什麼的。”

“回家做什麼呢?”

王寶槍茫然的問許和尚。

“回到家,好好孝敬下父母,友睦兄弟,安心在家耕種,有空讀讀書,別忘記了落下武藝。待你再過幾年,便可報名參選府兵,到時就可當府兵了。若是軍府裡表現的好,說不定沒幾年就能選入北衙禁軍之中,到時我們便能在洛陽再見了。”

許和尚的話,讓茫然的寶槍一下子找到了一個方向。

當兵,當禁軍,將來到洛陽城跟許師叔再會,也要跟他一樣穿上飛魚服,挎上千牛刀!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29
第942章 嶺南長流人

洛陽城外,運河碼頭。

貴妃李秀寧和趙郡公李玄霸姐弟倆一起來到碼頭,前來送別即將前往廣南道交趾郡兄弟李世民。

李世民一襲白袍,頭上一頂軟腳襆頭,腰間革帶。

此時的他左眼蒙著一隻黑色眼罩,胡須也沒打理,胡亂的布滿臉上,看著倒更像是一位江洋大盜般。

李秀寧取來一副蹀躞,親自為兄弟系在腰上。

“出門在外,要記得照顧好自己。”

這副蹀躞帶是她親自所製成,帶鞓和系垂的小帶用薄銀片製作,銀帶鞓的前端鉚有一件金帶扣,套金帶箍一件,中部釘十一件文武獸面紋金帶,後部釘五件桃形有孔金帶,帶末釘一件圭形金尾。十一件帶上均有“古眼”,下系小帶,並釘有金帶飾,還套有一件小金帶箍。

這是一條帶有很強收納功能的腰帶,可以懸掛水壺。

還可以把錢袋、扇子、香囊、解手刀、橫刀、箭袋都掛上,甚至能把紙墨筆硯等一起掛在上面,幾乎只要是尋常用的到的隨身東西,都可以佩帶在這條蹀躞帶上。

李秀寧表面帶著笑,可向來手腳伶俐的她,卻怎麼也沒法把蹀躞帶固定在腰帶一側上。

最後還是李世民笑著自己弄好了。

“三姐,你看我系上這個,像不像是一個長安遊俠兒?”

“你還笑的出來,此去廣南交趾,路遠萬裡,天涯海角,不知道你能不能適應那邊的酷熱的鬁氣。”

李世民卻似一副不經心的樣子,“三姐,你多慮了,多少嶺南長流人,不都原本是中原的官吏嘛,他們一樣在那邊活的好好的。就連羅藝、高士廉他們,不也都在嶺南呆了好幾年,也沒見他們少點什麼。”

言語間,李世民的那只獨眼裡閃過一絲落寞。

其實三娘他們一直在勸他,甚至就連柴紹李神通他們也勸他,說如今大勢已定,再一味的對抗已經沒有意義了,不如低個頭就好了。

只要李世民肯低頭,他們相信,他依然能夠保留他的爵位,甚至還能獲得一個不錯的職事。

可李世民就不是肯向羅成低這個頭。

羅成一開始說要讓他去帶方郡,後來又要他去武川,他都不理會他,最終還是要把他發配去廣南了。

去廣南也好,這樣一來,就能遠離中原,或許去了那遙遠的天之南海之角,才能夠真正的放下這段紛亂,重尋得安寧吧。

“二哥,你跟陛下認個錯道個歉,我跟三姐向陛下為你再求個情,陛下一定會讓你留下來的,別走了,別去廣南了好不好。”玄霸有點像一個孩子一樣的請求他。

李世民伸手想去拍玄霸的肩膀,卻突然發現,玄霸居然已經長的比他高大許多,他已經拍不到他的肩膀了。

“玄霸,是我牽連了你,本來你是國公,現在卻成了郡公。”

“二哥,只要你留下來,就算這郡公不要了,我都願意。”

“說什麼傻話呢,我跟羅成不對付,從來沒對付過,所以我也不可能跟他處的來,留下來,只會讓我痛苦,倒不如一走了之。四弟,替我照顧好三娘,還有大姐二姐他們。”

羅嗣業攻入長安,殺掉了李淵當時在長安城的諸子,連剛出生的也沒放過,但卻放過了李淵的一眾女兒,出嫁的未出嫁的都沒動。

這些女子,除了出嫁的幾個,沒怎麼受到影響,其它年幼的,都由玄霸接到了洛陽,其中兩個稍長的妹妹,被皇帝賜給了羅嗣業為妾。

“我走了,也許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李世民笑著轉過身去,可轉身後,眼眶裡淚水卻在打著轉。

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何就要跟羅成過不去,但他過不去自己那道坎,無法服這個軟低這個頭,他寧願從此長流嶺南,終身不再回來。

“二哥!”

碼頭外,一輛馬車在一隊騎士的護衛下奔來。

車簾掀開,卻是李世民被嫁給羅嗣業的那個妹妹。

“你們怎麼來了?”

兩個李家姑娘拉著李世民的手不願意松開,“二哥。”

李世民強做笑顏,“你們在晉王府還好吧,羅嗣業沒有欺負你們吧?”

姑娘搖了搖頭,“她對我們還好。”

只是李世民卻發現妹妹說這話的時候神色有些不太對勁,“你說實話。”

另一個妹妹苦笑道,“晉王平時對我們還不錯,很禮敬。可一旦喝醉酒後,便要打罵我們。”

“羅嗣業那個畜生!”李世民憤怒的罵道。

“二哥,別罵了,其實晉王也不是有意的,只是心裡太悲傷難過,所以有時便忍不住想要借酒澆愁,喝醉後他也控制不了自己而已。”

“你們居然還替殺父仇人說話?”李世民怒道。

兩個姑娘不再說話,其實他們又能如何呢,雖說出身公卿貴族名門,但說到底也只是個女子,她們並不能自主決定自己的命運。

就算三姐身為貴妃,可不一也一樣還是護佑不了李家嗎?

看到她們的樣子,李世民長長嘆了一聲。

李世民轉身走了,雖然身後傳來姐妹們的哭聲,但他還是硬著頭皮邁開腳步向前,一躍上了船。

他沒有回頭,因為回頭只怕會忍不住也落淚。

別了,洛陽。

別了,中原。

也許,此次安南再無回中原之日。

又也許,羅成如今剛愎自用,志驕意滿,種種倒行逆施,要不了他也會被眾叛親離,那個時候,或許他又能再回來了。

只是,父親卻再也不會復活了,兄弟們也不會起死回生。

“世民,路上保重身體!”

李秀寧在後面高聲喊道。

李世民肩膀抖動了幾下,最後還是沒扭轉身去,只是抬起手臂,對著身後揮了揮。

六娘看著那船漸行漸遠,終至模糊。

她轉過身,對著三娘行了一禮。

“姐姐,過幾天我們也要離開洛陽城了,也許到時匆匆,沒有時間入宮辭行,今日便先在這裡告別了。”

“離開洛陽?去哪?”

李六娘告訴姐姐,晉王妃崔氏已經告訴她們姐妹倆,說晉王即將賜實封地,然後前往之藩就國,到時她們便也會跟著一起前往。

“就藩之地?封在哪裡?”李秀寧問。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30
第943章 西部大開發

大秦開元四年的春天。

皇帝在地圖上劃了幾條線,於是整個天下便圍繞著這幾條線開始忙碌起來。

第一條線,重新疏通南北大運河,朝廷設立了四位運河轉運使,分別負責運河的河北段、河南段、淮南段以及江南段,四位轉運使都有自己的轉運使衙門,他們負責運河的疏通、河關的稅收、堤壩的維護,還有漕運的安全。

皇帝劃的第二條線,是自關中長安北,重建秦直道。當年秦始皇下令從雲陽修建一條直抵河套五原郡的道路,長達七百多公里。

這條道路到此時依然還在使用,只是不少地方年久失修。

皇帝之所以第二條線劃在這秦直道上,關鍵還在於大秦如今收復了河套之地。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是一個塞上糧倉,要想守好北疆,這個糧倉對于大秦無比重要。

可河套雖富,卻也有一個很致命的問題,那就是與關中之間,隔著一塊巨大的沙漠戈壁,這塊沙漠太大,穿行困難。

而如果不直接自北中向北穿越橫山和北邊沙漠,只能向西沿黃河東岸北上,或往東沿黃河西岸北上,但這兩條路線都有一個問題,一就是要繞更遠的路,二來就是沿黃河而行,尤其是東面的這條路線,會面臨著東西走向的無數條河流溝穀,而以當時的這個能力,是很難不斷的跨越這些河流修一條直道的。

如果要不斷的繞過這些河流,那麼道路將無限延長。

正是因為這種種原因,最後秦皇始下令修一條直道,直通北上抵達五原。

要翻越橫山山脈,要穿過茫茫大漠,尤其是這樣的直接向北,也一樣要面臨著越過許多山谷和河流的問題,當時的秦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那就是把這條路修在了子午嶺的分水嶺上。

沿著山脊修路,能並行十輛馬車。

子午嶺不低,但也並不算極高,這是一個可以修路行走的高度,同時關中的氣候加上地形,使得山嶺上修路相對簡單一些。

最關鍵的一點是,如此修路,就完美的繞過了子午嶺山脊兩側的那些山谷河谷,不用再填山架河,直接在山脊上穿行。

一直抵達了朔方定邊縣南側,再向北進入了鄂爾多斯高原,從此一直向北在昭君墳渡過黃河,抵達後世包頭一帶。

這條路線,大大縮減了從關中到五原的距離,尤其是關內雲陽到朔方定邊這一路,皆是連綿山脈,溝穀無數,可以說這條路線,簡直就是一項奇跡。

平均寬達十丈的一千五百里直道,既避過了山谷河流,同時因是修在分水嶺山脊上,使得他又並不遠離水源,這對於兵馬行軍和物資運輸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而後世直到近年,才修建出了一條沿著晉陜黃河大峽穀的黃河公路,可知秦直道有多了不得。

只是秦以後,對於河套的掌握並不牢固,因此使得這條直道也並沒有達到秦始皇最初設計的目的。

這條道路設計,就是一條進攻之路,是聯系關中與河套的。

但是秦以後,為防北邊胡人沿這條路直接南下,朝廷對這條直道卻是採取保守防禦策略。他們聯系河套,更多的還是利用代北的雲中郡,以太原雁門雲中為依撐,來控制河套。或者,很多時候,都是以雲中來牽制防禦河套的胡人。

修復秦直道的同時,皇帝還劃了一條線,從靈武打通一條水路,直抵榆林郡,把整個幾字形的河套地區,這一段河流相對平緩的黃河河套段,打造一條水上運輸線。

黃河很多地段都無法航運,但河套一帶千餘裡的河面上,卻是適合航行的,完全可以船運。

因此修復秦直道,從關中經一千五百里直道直抵九原城的陸上通道打通同時,皇帝也把靈武到榆林的黃河航運打通。

航運打通之後,關中與河套便不再是單薄的一根線系著。

同時,一條黃河航線,還能將長安、河西、隴右、朔方、定襄這幾大塊緊密的聯結在一起。

一千五百里直道,一千五百里水道,關隴河朔完全打通,聯結一體。

皇帝劃出的第三條線,便是自漢中通巴郡,再抵黔中,接雲南、通廣南,並與劍南相通。

這條西南大動脈,則完全是把整個西南諸道地區,給串通聯結,將他們盤活一起。

皇帝劃出幾條線,於是整個西北和西南地區,都變成了巨大的工地。

沿處可見的造船廠,四處都是木材廠,依拖一條條的河流穀道,按照皇帝的路線,要把沿途的這些舊路聯通起來。

這是大工程,西南西北諸郡,幾乎全都動員了起來。

每天都有新船入水,道路上車馬飛馳,一隊隊的奴隸被送過來,還有無數的百姓在農閑時響應官府號召,應役接受雇傭前來修路賺錢。

諸道各郡縣,實行全面規劃,然後分片包乾的形式,大幹特幹。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每隔十裡一座墩堡,每二十裡一座驛站,三十裡必有一座兵站,五十裡必有一座軍堡。

這一條,一支隊伍沿著初具雛形的漢黔道而來。

隊伍裡一個年輕人看著沿途修路的人,早已經沒有了最初時的那種好奇與興奮,他叫李三郎,又名李三寶,江南西道廬陵郡人,打小家貧,於是入商鋪做了個夥計學徒。這年代的夥計學徒沒後世那麼簡單,進了商鋪要拜師傅,頭三年什麼也不讓你學,只是打雜侍候師傅。

用師傅的話說,這就磨性子觀品性,學手藝不難,但養人口難。如果這三年裡,學徒不耐煩受不了,那就會被驅逐出去,根本不會傳授技藝。就算過了這頭三年,師傅也不是一下子把手藝傳給你。

第二個三年,只教基本功,同時侍候師傅的事也不能免。等到第三個三年時,才能讓你上手些簡單的,第四個三年過了,能勉強算是出師了,但還得繼續給師傅給鋪子裡做事,是沒有隨意跳槽一說的,甚至夥計前十年,基本上都沒有薪水,能有口吃的就算不錯了,逢年過節的再發點東西,就算主家大方。

如果沒有隋末這場動亂,或許李三寶這輩子也就這樣定性了,熬三年又三年,從學徒到夥計,然後再到管事再到掌櫃,老了的時候,或許也能積攢下一小筆錢,然後回鄉買點田地,安享晚年。

只是世道動亂,去年他隨師傅北上到豫章郡做買賣,結果遭遇到了林士弘和沈法興兩家交戰,師傅被殺死,貨物被奪走,他跳江才逃的一命。後遊到長江北岸,成了一個流人。

好在他運氣較好,此時北方一統,相對更安穩。

而南方三藩雖奉秦國正朔,北方不南征,但三藩自己卻又還是相互攻伐不斷。

稅賦也高,還有各種攤派,於是許多江南百姓,便都偷偷的渡江北上,對于這些南來之人,大秦朝廷向來還是比較歡迎的。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30
第944章 西海王國

李三寶雖才二十出頭,但因為在商鋪裡都當了十二年夥計了,因此多少識的幾個字,人也較靈活,所以他很好運的最後被安排了個差事。

從江南之地,逃到中原,再定居到洛陽,李三寶感覺日子發生了飛速的變化。

不久前,晉王羅嗣業被皇帝封建于青海湖邊,改封為西海國王,並讓他前往就藩建國。羅嗣業便在洛陽城開始招募封戶。

朝廷給出的政策是願隨嗣業去西海封地者,良民願去者授田給地,並發一筆安家費,其在中原的房宅田地,還都可以賣給官府回收,到了那邊,又由嗣業出錢幫他們建房安居。而如果是官奴,願意去者,則放免還良,同樣賜田給地。

李三寶雖然在洛陽有一份差事,但他看了這份招募令後,也十分心動。他希望能夠有一塊自己的田地,有自己的宅子。就算去遙遠的西海,可他覺得也不錯。留在洛陽,這邊地少人多,他很難分到屬於自己的田地,他不想永遠做個商鋪夥計。

應募受招之後,因他口齒伶俐,辦事勤快很快得到了嗣業的賞識,特意提拔他為西海王國的一名國官小吏,負責協助招募。

嗣業對於願意應募的人很大方,他是皇帝的兄長,軍功著著,得到的賞賜無數,他也不缺錢。

每個願意隨他去的人,他都給出了不少的安家費,甚至為他們采買了路上的帳篷、鞋子衣物和糧食等。

皇帝給嗣業西海八百里土地建國,又許他招募三千戶封戶子民,並給他八百名親衛騎兵,同時隨嗣業前往的還有二十名僧人二十名道士,以及二十名儒生,他們將跟隨前往,在西海王國建立佛寺道觀和儒家學院。

因為他應募的早,又得了嗣業賞識,因此成了王國的國官小吏,也便比其它人知道更多的消息。

比如說,嗣業的西海國八百里封地,其實是在吐穀渾國內,而現在吐穀渾國正內亂。年前,使臣唐儉出使吐穀渾,助吐谷渾王子慕容順兵變,奪取了吐谷渾王城伏俟城,並幽禁了老汗,成為吐穀渾的新汗。

而他的兄弟慕容恪和叔父還有相國天柱王,都因此在地方舉兵造反。

這個時候,慕容順急需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皇帝同意出兵助慕容順平亂,但也讓唐儉向慕容順提出了許多條件。

其中就包括將青海湖北、祁連山南的地方交給朝廷,由朝廷封建諸侯建國。

慕容順此時被兄弟叔父們反攻,很是狼狽,特別是天柱王還請來了吐蕃人的騎兵,他不得不答應了大秦的要求,同意把青海四郡中的西海郡一半的北部交給朝廷分封諸侯。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皇帝讓嗣業馬上前往就藩建國。

皇帝授派嗣業為青海道行軍總管,從隴右河朔調兵兩萬四千,交由嗣業統領,前往青海協助慕容順擊敗其它幾支叛軍。

嗣業已經早一步離開洛陽,前往隴右集結兵馬。

李三寶意識到,他們即將前往的西海王國,也許開國並不會太順利,萬一嗣業這仗沒打贏,那他們這些年後出發的西海國民們,或許就將無地安置。

但他相信那位能征善戰的陌刀大將軍王能夠有本事擊敗吐穀渾,能為他們在西海開拓一片安穩的新家。

新年後,第一批西海國的封戶開始出發了。

封戶們幾乎都是來自于中原招募的百姓,但其中大部份都不是中原人,許許多多人都跟他一樣,本是江南北逃之人,他們在中原,不像那些中原百姓那樣,能夠直接享受分田授地的好處,他們錯過了分田授地的最佳時機,於是只能分得少量田地。

如今有機會分到更多的田地,這些南來的北逃流民們心動了,於是報名參加,在拿到了一筆安家費後,更加堅定的相信未來的日子會更好。

第一批出發的隊伍,有一千多人,其中有一千移民青壯,另有二百王國親衛騎兵,他們是去開荒打頭陣的,沒有攜帶家眷婦孺們,只攜帶了一車車的物資。

他們將最先抵達西平郡西面,青海湖北邊,祁連山下。他們將在那裡建立起一座新城,皇帝已經賜名為西寧。

西平之西,西寧。

新的西寧城建起後,就將是西海王國的王城,同樣,朝廷還將在那裡設立西寧衛城,駐派府兵。

因為北鄰河西走廊,這裡也被朝廷稱為是青海的北大門,因此嗣業的王城,便首選此處。

這裡北通河西張掖,東抵西平,南臨青海,控扼咽喉。

從洛陽出發,這一千移民,加上二百親軍騎兵,後面還跟著好幾百的商隊,他們為嗣業運送物資前往西寧城,交貨後便再轉往伏俟城,準備從那裡買進一批吐穀渾特產的青海馬、青鹽等物後再返回中原。

因此,這一路上倒也不寂寞。

從洛陽出發時,他們是坐船,坐到陜縣後因有險灘,於是上岸,過了這灘後,再又換上長安的渭船,沿運河永通渠入長安,在那裡稍事休整補充後,便改換馬隊,沿渭河一路向西,出隴山,入隴西,過天水和隴西二郡後,便繼續向西沿著河湟河谷前進。

越往西,路越難走,人煙越稀少,但好在一路上治安很好,不見劫匪,倒是常見有府兵郡兵巡邏值守,還會不收報酬的護送他們路過防區。

路上,李三寶也不時的詢問那些護送他們的地方府兵郡勇們,問他們青海如今戰事如何了?

但他得到的答復要麼是不清楚,要麼就是說朝廷的大軍早已經過去,但後續的戰況他們還不知道。

就這樣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三寶他們終於在開元四年的夏初之時出了西平郡,進入到了青海,從邁過西平郡界碑的那一刻,他們便正式踏上了西海王國的領地上。

“到了,大秦西海王國!”

一名騎兵奔馳過來,向大家高聲宣佈道。

李三寶扭頭看了看身後,又轉身打量著前方,站在西平郡的界碑前,感受不到西海國與西平郡的區別,兩者都是差不多的。

但是他知道,這一腳邁出,他便真正成為了西海國王羅嗣業的封戶子民了。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30
第945章 臥榻之側的謀反

入夏以後,天亮的更早。

天光初曉,皇帝便也起床,剛洗漱完,殿內省太監張憲便前來稟報。

“大家,李君羨求見,說有急奏。”

李君羨身為親軍侍衛府都尉,在皇帝這裡享有密奏和麵君特權,他的奏章不必經過銀臺通政司,也不必經過政事堂宰相票擬,更不必經過翰林院學士朱批。

“有沒有說是何急奏?”皇帝一面洗臉一面問,宮女們站在旁邊伺候著,但皇帝洗漱向來都是習慣自己動手。

太監是殿中首的長官,殿中省由宦官掌領,掌皇帝生活諸事,統領尚食尚藥等六局。

而內侍省則是掌傳達詔旨、守禦宮門,灑掃內庭,內庫出納等事務,有掖庭、宮闈等六局。

兩省雖各有側重,但內侍省主要是以士人為官,主官為內侍監、次官為內侍和內常侍,掌侍皇帝,管理宮室。

而殿中省則專以宦官掌領,掌天子服禦之事。

簡單點說,殿中省是皇帝的內院貼身管家,而內侍省相當於外院大管家。

宮裡所有的宦官、宮女都歸內侍省管,同時內侍省還負責皇后嬪妃們的外事,比如外出護衛等等。

殿中省,則是專管皇帝衣食住行而已。

殿中省的首領稱為太監,可殿中省太監也一樣要歸內侍省的內侍監管,偏偏皇帝又規定了內侍監這個高官官只能由文官擔任,內侍也一樣是文官,只有內常侍這個三號才是宦官擔任。

如此一來,大秦立國一開始,就已經把太監的地位規定死了。

內三省中,秘書省皆是士人文臣,內侍高官官又是文臣,殿中省太監雖是宦官擔任,但他們只管皇帝衣食住行,宮廷事務他們管不了。

身為現在宮中一號太監,張憲雖為正三品,可他的這個正三品卻跟百官們的階銜完全不一樣,他一輩子也只能在殿中省或內侍省中任職,不可能轉任他職。

皇帝有意的控制著不讓這些宦官們過于擁權,他深知,宦官做為天子私人,就算無品無職,可也一樣有極大機會擁權,畢竟他們是皇帝身邊的人。

“大家,奴婢不知,也不敢問。”張憲低頭回答,他知道在皇帝的面前,最好是要本份,不要過於活躍。

他的前任太監,便是因為喜歡瞎打聽,愛結交外官,於是被皇帝下旨送回鄉養老去了。

皇帝臉上沒什麼表情,但張憲卻知道,這是皇帝滿意的姿態。

“召李君羨到億歲殿面聖,朕稍後就到。”

張憲心裡鬆口氣,躬身退下。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可不是亂說的,之前關中有位太守上奏,說什麼皇帝聖誕之日,他治下的郡中大山都震動,山呼萬歲。結果皇帝看到之後,大發雷霆,直接讓翰林學士朱批回復,讓政事堂將這種只知拍馬奉承之官,革職查辦,永不錄用,除籍為民。

張憲知道那人,本是關隴舊貴族,歸附大秦後授為關中一郡太守,因氏族志刊印後,覺得家族地位下降,於是便有些心慌,結果就弄出這麼一道山呼萬歲的奏章來,結果馬屁沒拍著,倒是拍到馬腿上了。

皇帝洗漱過後,吃了碗小米粥後便來到億歲殿。李君羨早已等候多時,他拜見過皇帝後送上一封奏報:有人謀反。

“誰要謀反?”皇帝問。

皇帝沒有打開那封密奏,直接問李君羨。

“監門衛中郎將長孫安業、河內郡丞李孝常、左武衛虎賁將軍劉德裕、鷹揚郎將元弘善等密謀造反!”

“哦!”

皇帝聽了之後很淡定,只是哦了一聲。

被李君羨點名的這四人,長孫安業是現在宮中很得寵的長孫昭儀的異母兄長,而李孝常則是李淵族人,至於劉德裕和元弘善都曾是隋驍果軍將領。

有人造反,皇帝一點不稀奇。

雖然在之前的統一之戰時,很多手握著兵馬的敵將,都主動投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統一北方後,就不會有人再起來造反了。

“長孫安業造反的原因何在?”皇帝一邊問,一邊拿起禦案上宦官早為他準備好的報紙。如今大秦報紙較多,大大小小的報紙有多達上百家,大的報紙發行量能破萬份,比如官方的東方新聞報和洛陽早報,都是官方喉舌。

東方新聞報由秘書省編輯發行,而洛陽早報由翰林院編輯發行,此外還有由國子監負責發行的太學報,由兵部主持發行的衛報等。

東方新聞報更是由朝廷規定,每期通過驛站,發往天下二十二道二百餘郡一千餘縣,保證每縣都至少有一份,且北衙十二軍南衙十二衛、四府,內軍十二府也都要送到營一級。天下各道郡縣的郡學、縣學校,也都要起碼一份。

正是有這樣的官方要求,所以東方新聞報的發行量相當驚人,每期起碼都是破萬份的銷量。

而也有一些小的報紙,只有幾百份千把份的銷量,甚至一月才一刊,但也憑著其各自特色,也一樣獲得不少特定人群的支持。

皇帝喜歡看報,他既要求官方辦大報,辦出影響力來,掌控輿論。同時也不反對私人辦報,只不過他早早讓政事堂出臺了一項書籍報刊出版令,來約束管理這些書籍報紙的出版發行。

每天早上,皇帝都會把最新的報紙都翻一遍,他看的很快,先大致掃一遍,然後再找到感興趣的內容細讀。

最近幾期的東方報上,主版都是在宣傳關於分封的事情,其中既有為何要調整許多封臣原來的爵位,也有包括諸侯分封在哪,因何分封,分封何地等的詳細報道。

其實羅成不用猜,也能想到長孫安業等人為何造反,自然是與這次的分封有關。

長孫安業做為長孫無忌和長孫無垢的異母兄長,當年長孫晟去世後,長孫安業兄弟幾個就把長孫無忌娘三個給趕出家門了。

後來長孫無垢嫁給了羅成為妾,長孫安業甚至派人來嘲諷辱罵,說長孫無忌娘三丟他們河南長孫氏的臉。

可誰又知道,羅成這樣一個軍功起家的傢伙,最後能成為皇帝呢。

好在觀音婢並沒因此記恨他們,反而為他們破例向皇帝求情,為他們謀求官職。

羅成破例授長孫安業為上黨郡公,授他軍職,此後又數次升遷,此時任監門中郎將,這是南衙四府中的監門衛府長官,負責皇城宮門守衛,不得不說很是看重。

之前調整爵位,以過去之功勞為封爵標準,而不以過去之家世門第,因此長孫安業雖為監門中郎將,但他在大秦開國的過程之中,並沒有半點功勞。

於是最後長孫安業的上黨郡公爵位被削,改封為虛封的男爵爵位,因為是虛封,所以連封號都沒有,只稱男爵,除了點爵祿,既無封地,也不能世襲。

反而他的兄弟長孫無忌,卻得封上黨開國侯爵位,實封五百戶,封地百里。

這就讓長孫安業又是羨慕又是妒忌恨。

改爵調封,不僅僅是長孫安業這樣的皇戚受影響,還有大量的舊貴族和降將們,這次也被調整了。

此前許多人歸附大秦,依然還承襲著自己祖上的公侯爵位。

但現在,一道詔令,這些人被打落雲端,跌入泥底。

李孝常,當初以隋六大糧倉之一華陰倉投李淵,被封為郡王。李淵滅亡,他歸附大秦,然後就是一路貶官降爵,先是郡王降為伯爵,再太守又降為郡丞。

而這一次,更乾脆,皇帝直接把他的伯爵也削了,連個虛封的男爵都沒有,甚至河內郡丞也要免去,據說要授他到雲南去任個郡司馬的閑職。

李孝常於是十分不滿。

很快,一大群不滿的人慢慢的走到了一起。

“陛下,長孫安業等謀反,證據確鑿。他們四人暗中密謀,還聯絡了不少官員將校,多是舊貴族等。”

“陛下,是否立馬抓捕他們?”

皇帝卻只是搖了搖頭。

“急什麼,就幾個跳樑小丑而已,讓他們先上竄下跳一會,正好也可以看看究竟有哪些人心懷不軌,你們親軍府盯好了,看這回能釣起多少大魚來,正好一網打盡。朕若是不好好展示一下雷霆之威,這些人還只以為朕是楊廣了。”

“陛下,若是搞大了,會不會影響不好?”說完這句話,李君羨才有些後悔,影響不影響這是皇帝決定的,輪不到他說話。

“無妨,害群之馬總是要清理掉的,眼下剛開始分封,多除掉一些,朕還能少分封幾個。”

“你們要做的,就是盯死他們,收集證據,記得要鐵證。”

上次的氏族志一經刊行發布,便引的無數人暗暗不滿,而這次緊隨而來的降爵改封,更是觸動了無數人的利益。

現在,這股勢力正在四處聯絡奔走,慢慢的在發酵著,可是皇帝卻決定不急著挑破這個膿包。

或許是時候把這些人一鍋端了,留著早晚還是個禍害。

這些人始終是不肯跟自己一條心的,或者說,自己始終也不可能真的能容忍這樣一群遺老們在他的新朝繼續屍餐素位,一切早就註定,他們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30
第946章 大非川

青海湖西岸,吐谷渾王城伏俟城。

慕容順面色陰沉。

“快快去請西海王來商議軍情。”等侍衛剛離開,他又大聲叫住,“算了,還是本汗親自去西海王處商議吧。”

局勢不如意,吐谷渾可汗慕容順也便寢食難安。

天柱王從吐蕃借得一萬騎兵,天柱三部又集結了三萬戰士。而最新消息,他的兄弟慕容恪遠走西域三彌山,成功的說動了西突厥射匱可汗,借得西突厥騎兵兩萬來援。

慕容恪組織了五萬騎東來。

而慕容安遠還有一萬騎也誓言要殺掉弒父弒君的逆子慕容順。

十萬騎,雖然已經抵達青海湖畔的羅嗣業說這不過是賊人們的虛張聲勢,不可能真有十萬騎。

但慕容順還是很慌亂,他眼下控制的地區,只是王城一帶,畢竟他雖是伏允大汗的嫡長子,早年還曾被立過太子,但畢竟曾經在中原為質十年,這十年間,吐穀渾變化太大了。

眼下他的全部人馬,加起來不到三萬,這些人也未必真的都是忠誠於他。他唯一能指望的也就是羅嗣業了,但羅嗣業只兩萬四千人馬,還有一半駐在西平郡。

慕容順甚至生出過一股沖動,想要暫時退入西平郡,甚至乾脆退到金城郡去。

吐穀渾雖說立國數百年,但其實這只是一個遊牧部落聯盟,來自遼東的宇文慕容吐谷渾王子西遷部落來此,建立了自己的汗國,他征服與團結了周邊的諸羌、氐部族,利用南北朝混戰時代,難得的機會,大肆擴張,終於占據了祁連山以南、青海湖以西的數千里之地。

但吐穀渾骨子裡沒有脫離遊牧部落的根子,青海湖邊雖有座汗城,但這也不過是吐穀渾僅有的四座城池之一。

而吐穀渾與突厥人其實也沒差別,雖有大汗、國相等一套朝廷,但實際上也就是諸部落聯盟,比如他慕容順過去為太子時,有自己的部落和地盤,他的兄弟慕容恪被封為尊王一樣有自己的地盤人馬,而國相天柱王,也一樣是天柱三部落的首領。

正是這種制度,使得吐穀渾人其實就是翻版的突厥。

他們極容易內訌。

而他們的生活和戰斗方式幾乎和突厥人一樣,打的時候全部落一起上,打不贏就一起跑。當年隋大軍滅吐穀渾,也不過就是占據了他們的伏俟城而已,事實上,慕容伏允等人一個都沒抓到,他們帶著部落牛羊跑遠了。

眼看著隋人追個不停,於是把太子交給隋朝,然後繼續跑。

於是隋朝大將就說吐穀渾被滅了,楊廣高興的把吐穀渾之地新設了四個郡,而實際上呢,慕容伏允一干人雖受了些損失,可基本實力還在。

於是沒多久,等隋軍一撤,他們又卷土重來,於是隋朝的所謂青海四郡,壓根就沒有真正的實行過統治。

現在,慕容順覺得秦軍的人太少了,才萬把人,真要打他沒把握。

伏俟城外,秦軍軍營。

青海道行軍總管大帳內,羅嗣業正閉著眼睛思索。

“大王,吐蕃自滅蘇毗之後,實力強勁,其吐蕃騎士極為強悍,而西突厥就更不用我說,這些人縱橫西域無敵,如今天柱王與慕容恪引來這兩頭惡狼,咱們寡不敵眾,不如暫避鋒芒,召集更多的兵馬,然後再來與他們決一死戰!”

羅嗣業抬起眼皮。

“陛下已分封我為西海國王,我之國土封地就在青海湖北面,祁連山下八百里地方,我的第一批封民已經從中原不遠數千里,帶著物資等到達了祁連山下,如今正在築西寧城。”

嗣業的話說的很明白,他是大秦第一個實封的國王。

他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棄守封地,置自己的封民於不顧。

“你是陛下欽封的河源國王,青海湖北是我羅嗣業的封國封地,而青海湖南,是你慕容順的封國封地,你我皆是大秦分封之臣,守土有責,是朝廷的屏藩。如今不戰即走,可對的起陛下的信任和分封?”

慕容順無奈的道。“可敵軍確實勢大,十萬精騎,數路來攻。天柱王與吐蕃的四萬騎,前鋒已經到大非川了,距離此處不過數百里而已,隨時就能抵達。”

羅嗣業敲打著桌案。

“慕容恪和慕容安遠還有突厥兵馬,還沒有蹤跡,說明距離我們還很遙遠。現在來的也不過是天柱王一路而已,三萬天柱部落兵,加一萬吐蕃兵,並不算多。”

現在伏俟城,有慕容順集結的三萬部落戰士,還有羅嗣業的一萬兩千秦軍,論數量並不弱于對方。

“節下,賊人不過區區幾萬部落蠻兵,我秦軍可以一敵數。”

青海道行軍副總管郭孝恪大聲請戰,“末將以為,正好趁賊子倡狂輕敵之際,來個各個擊破。末將請率前廂四千人馬為前鋒,南下截擊敵軍。”

羅嗣業走到地圖前,開始估算計量。

慕容順說天柱王的前鋒約五千人馬,已經進抵了積石山下的大非川一帶,那裡距離青海湖的直線距離很近,但從伏俟城到那裡,得繞湖繞山,這一圈繞下來,得有八百里路。

對於輕騎來說,八百里也得四五天的時間。

“天柱王的主力在何處?吐蕃的騎兵又在何處?”

羅嗣業問道。

一條條情報匯總起來。

天柱王的部落本就是在積石山北與西傾山之西的這一帶,其地在隋設立的四郡中的河源郡南部。

“大非川!”

羅嗣業拳頭砸在地圖上,天柱王的膽子倒是不小,他的主力還在集結之中,吐蕃的騎兵更是還遠在蘇毗境內,可天柱王的五千前鋒,卻已經一路北上。

他的前鋒雖到達大非川後就不再前進,可此時與後方的主力一樣脫節。

“郭孝恪!”

“末將在!”

“命你為前鋒,統輕騎開路,本帥統大軍隨後南下。”

“傳令兵,持本帥將令往西平郡臨羌城召薛萬均統本部六千人馬往大非川來匯合。”

“往臨洮郡臨潭城召程名振統本部六千人馬西來匯合!”

嗣業冷冷道,“吐蕃不過區區一南蠻兒,居然也敢挑釁我大秦天威,這一次,就讓他償償我大秦天兵的厲害!”

諸眾無不奮然,應聲允命!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30
第947章 臨洮

帝國西南。

臨洮郡與河源郡被高高的西傾山隔斷,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洮河便發源於此山。

洮源的土著羌人稱此河為從龍王宮殿流出的泉水,而漢人則稱此河為富桑曲。一條洮河,也是隴西黃土高原與甘南高原的分界。

西傾山下,洮源流過的地方西高東低,連綿不絕的高山之間,間夾著一塊塊的小盆地。沿洮河兩岸山嶺陡峭,小片的河灘地便有些房屋和人煙。

這裡冬長無夏,春秋短促,高寒陰濕。

河岸邊上,一個簡易的木寨子林立江邊,寨子以原木打入地中連結立起約兩人高,寨子不算大,呈方形。

其佈局,與中原道路上隨處可見的驛站相似,有馬廄區有交易區有休息區。

這座木塞子雖小,卻也有周長裡許,寨墻外還挖了一圈壕,裡面栽了些尖樁。寨子只開一門,門前設了吊橋,甚至在吊橋兩邊還修了四座箭塔守衛。

在大門上,還有一座小門樓。

門樓上高高立著一面旗幟,旗幟上繪著一個鬥大的秦字。

這面獵獵鮮艷的紅旗,在這青山白水間,顯得格外的耀眼。

夕陽西下,朔風凜冽。

在這個蠻荒的邊境之地,這紅旗便越發顯得張揚。

這不是大秦的一個驛站,也不是一座邊軍的堡壘要塞,實際上,這只是一座商人們建立的交易站,連邊市都稱不上。

大秦朝廷距此最近的衙門,是洮源縣,卻還在東面的一百多裡外。而西面雖還有河源郡,但高高的西傾山,實際上讓兩郡阻隔不相往來。

天陰沉沉。

王成身上披著一件羊皮袍子,頭上頂著一頂狗皮帽,腳上穿的也是鹿皮靴子,渾身上下都包裹在皮毛之中,一雙手籠在袖中。

他剛從大門處進來,很熟絡的跟守門的護衛們打招呼,進寨子後直接先往一個熟悉的商號去。

“老王,這麼快就回來了啊?”

大升昌商號的夥計笑著打招呼。

“事辦完了,就趕緊回來了,不敢多耽誤啊。”老王笑呵呵的說道,“小劉,最近生意還好不?”

小劉道,“你這不也瞧見了,大白天的人都沒幾個,你剛回來還不知道,要打仗了,所以現在大家都有些擔心呢,生意不好做,好多行商都回來了,有些更是直接回臨潭、臨洮城去了,等著避過風頭再說呢。”

老王前段時間回了趟中原,卻是回家給兒子成親結婚,為兒子娶親是大事,他必須得回去一趟,高高興興的把兒媳婦接過了門,辦過了酒宴後,他又一咬牙,給新婚的兒子兒媳們買了幾十畝地,又讓家裡給他們蓋座院子,給他們分出去居住。

高興雖是高興,可這麼一折騰,家裡的那點底子也又差不多了,老大是成親了,可家裡還有三兒子呢。

於是老王顧不得在家享福,便又馬上趕來了這邊。

老王在這邊有二十多年的經歷了,最早是跟著商隊來這邊收皮毛,到後來慢慢的就乾脆自己單幹,跑單幫自己去收。

為了能夠賺錢,他得深入到更邊遠的地方,直接從那些羌民手裡收,這樣一來,利潤大些,但也更危險辛苦。

好在老王跑了十年單幫,雖然說也遇過無數次兇險之事,但都化險為夷,更何況,這十年單幫也為他攢下了一筆家業。

他現在甚至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

尤其是現在中原安定,大秦朝廷威儀四邊,他們這些中原行商在邊地行走也安全的多了。

去年,數家大商號聯手一起,前出一百餘裡,來到這裡修建了這個交易點,這對老王這樣的單幫行商來說,可是大為方便了。

“小劉,喊你們掌櫃的過來,我貸筆款子。”

小劉勸道,“王叔,要不你乾脆歇些日子再進山。”

“沒事,你王叔我跑這邊多年,跟這邊的羌人熟的很,就算真打仗也不會有事。”

“你跟本地羌人熟,但就怕山對面的吐穀渾人過來,據說還有吐蕃人這次也來了。”

老王卻依然認為他們不可能打到這裡來,畢竟山那面還有個河源郡,就算河源郡沒什麼兵馬城堡,但什麼吐穀渾吐蕃人也不太可能直接往這邊來,他們要去也應當是往河西去。

小劉見勸不動,於是只好去後面喊了劉掌櫃過來,劉掌櫃是小劉的叔父,也一樣是中原人。

“老王,我聽三郎說你打算進山收貨?”

“嗯,總不能閑著嘛。”

老劉照例勸說幾句,都是相識多年的朋友了,見勸不動,最後只好罷了。

“那就照老規矩?”老劉問。

老王笑著應下。

老王在這邊跑了多年行商,他一般是跑單幫,每次在商號這邊先貸筆款子,然後再去購買各種需要的商貨,比如茶葉、鹽、酒以及一些布匹絲綢啊,甚至是一些鐵鍋刀子之類的。

這些東西都是山裡羌人最感興趣的東西,能賣個極好的價錢。

不過鹽茶酒以及鐵器這些東西,都是如今朝廷嚴格管控的,且專賣稅很高,商行進這些貨過來,也是不敢有半點偷逃走私,因此價格很高。

老王跑單幫本錢少,於是採取的都是先貸再買,然後去賣。回來後再償還本錢,支付利息。

利息不算高,但也不低,年息三分三。

借出去的款子一年的利息百分之三十三,但是提前還也不會少,如果拖延,則要復利加息。

當然,對于老王來說,鹽茶酒這些商品的利潤是很高的,而鐵器的利潤更高。所以只要不出意外,每跑一趟都能賺不少,只是一人跑,很辛苦,花的時間長。

照著老規矩,老王從大昌號借了筆款,簽字畫押按手印,然後那邊老劉便給他放款。拿了錢,老王便先在老劉這裡采購一批商品,大昌號是家皮毛收購商,但這裡也會有不少中原的商貨運過來賣。

采購了幾樣所需之物後,老劉便又去其它幾家商號逛了一遍,都是熟悉的掌櫃夥計,談笑間便把事情辦妥。

陳升昌號,豫成厚號、晉隆盛號、蔡祥茂號等一家家商號,都是這個交易點的合夥人,也是隴右一帶有名的大商號,他們一起出資修立了這個交易點,在此設立商鋪,就是為了能夠收到第一手的皮毛商貨,把收購價格降到最低,搶占交易區。

這些商號與老王這樣的跑單幫是合作共贏的關系,他們本錢大,因此主要是搞定點收購,許多羌人直接把皮毛送過來交易,當然也有一些更偏遠地區的羌人部落,來往不便,於是便有老王這樣的行商跑過去收購交易,然後再送回來賣給商鋪,這樣一來,老王他們能賺些,但大頭依然還是商號們賺。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31
第948章 跑單幫

對於大升昌這樣的商號來說,他們與羌人交易往往能有十倍之利,而對于老王這樣的行商,他們的交易有時更能達到百倍之利。

不過大升昌也不羨慕老王他們,因為他們量小,而商號量大,再一個,老王他們跑一趟時間長,周轉慢,比不得他們的效率。

這些大商號沿著河流,把交易點不斷推前,收購到貨物後,可以沿溪穀河流而下,大大便捷。

而老王這樣的單幫商人,則是要沿著那些河流的小支流,進入那些交通不便的大山深處,小木船、矮腳馬,都是他們的販運工具。

采買好了貨物,老王便去了飯館,雖然這裡地處遙遠邊疆,周邊盡是些土著羌人,但只要有錢賺,就有冒險者過來。

商號來了,建立了交易點,修了堡寨子,於是便有了掌櫃夥計學徒們過來,甚至有的掌櫃還會帶上家眷過來。

同時,這裡也會有飯館、青樓起來,有了支女、廚子們,甚至還有醫館。

老王逛了一圈,驚訝的發現,這裡居然還新建了一座道觀一座寺廟,甚至還有了一座書院,雖然那道士只是個缺牙的老道,帶著兩個年輕的瘦弱道士,和尚也才三五個。

但這些變化,卻是在他走後才有的,現在看到這些,總覺得有些意外。

他越來越覺得,這裡似乎越來越像是一座城市了。

在他吃飯的時候,甚至來了一位官差,那人自報身份,是臨洮郡洮源縣市署派出的市吏,負責這邊的交易和稅收,他還有一個助手,一個很年輕的人,看著好像還未成年的樣子。

這些陌生的新鮮面孔,讓老王覺得不太自在。

那位市吏陳明身份後,對他說了一通如今的局勢和潛在的危險後,然後又告訴他,就算到羌人處做生意,也不得胡做非為,敗壞朝廷名聲。

同時又告訴他,若遇危險,可向最近的哪幾處軍隊駐紮處求援。

最後,這位市令把他召到一邊,交待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要他走的時候帶一個人同行。

“帶人?”

“他會臨時充當你的夥計,但不需要你付他工錢。”

老王疑惑不解,官府免費給自己派一個夥計?

“那是朝廷的人,但他表面身份會是你的夥計,跟你一起同行,沿途探查地形,察訪各部羌人民情而已,你不用擔心其它。”

老王心想,這不就是細作間諜嗎?想想還有點小激動,覺得倒也不會妨礙自己,當下便答應下來。

過了會,市令便帶來一個漢子。

看起來真像是個夥計,一點不威猛。

那人見了他,說自己也姓王,也後路上便充做老王的本家侄子,讓老王多照顧。

一起吃了頓飯,這位小王不茍言笑。

老王總想試探的知道更多,但小王卻滴水不漏,一會後老王便覺得有些無趣了。

飯後,簡單的休息會後,老王去查看自己的貨物,各家商鋪都已經幫他打包好,他一番清點後雙方交接,然後又去了那邊廄區,租了六匹矮馬。

本來他一人只租四匹的,但因為加了個人,老王覺得可以多帶點貨,又是臨時又采購了一批貨物,加租兩匹馬。

這種馬個頭矮小,尤其是腳矮,雖不如突厥馬、吐穀渾馬高大雄壯,但勝在擅長翻山越嶺,對於他們這樣的行商來說,卻是極適合的。

畢竟他們要去的地方,往往都是那些鳥徑獸路,要翻山越嶺。

做好一切準備,在寨裡休息一夜,第二天天微微亮,老王便帶著貨物,與小王一起走出了寨子。

出寨子後,便是漫漫的行路。

一直走了好些天,彎彎繞繞的估計走了有二百多裡路。路上,老王沒去找羌人交易,“咱們這些跑單幫的啊,也有規矩,你看這出了交易點後這幾百里地方,其實也都是劃分了勢力範圍的,每一個跑單幫的都有一片自己的地盤,其它人是不能隨意越界的,否則就是撈過界,後果很嚴重的。”

這就跟獵人們一樣,每個獵人都有自己的獵區,獵人們只能在那片地方下陷阱、打獵,否則就會引沖突。

大商號們劃分交易點,單幫商人則是劃分山頭羌落。

這樣一來,大家相安無事。

若是有新人的,那得先拜山頭,得到允許之後,才可以。

“國有國法,行有行規!”

小王只是點頭,卻沒多說什麼。

老王的地盤,距離交易點很遠,足有三百里遠。好在這一路風餐露宿的雖辛苦,但卻沒有遇到羌人劫貨之類的。

“以前這些羌人很兇悍的,但後來臨洮郡尉帶著郡兵過來剿過幾次匪,殺了一些人,把人頭送到各部落傳看之後,那些人就老實多了。”

那位小王一路靜靜的聽著,每天晚上宿營的時候,便開始寫寫畫畫,老王看過,他也沒攔著,畫的都是這一路過來的路線,哪裡有河流哪裡有渡口哪裡有泉水哪裡有山谷河灘等等,畫的很詳細,甚至連這一路上哪裡有羌落,羌落多少人,首領是誰等,也都有記錄,而這些都是老王告訴小王的。

這天中午,他們剛翻過一座山,就聽到前面有呼嘯之聲。

然後突然跳出幾個穿著皮袍子的羌人,這些人看到老王,高興的呼喊著,甚至直接跑過來,幫老王牽馬。

小王嚇了一跳,手都伸到腰間的刀柄上了。

可老王卻笑著上前,與一個羌人高興擁抱。

“老王,你好久沒來了,還以為你不來了呢。”

“回中原老家一趟,給兒子娶媳婦。”

小王看著他們高興的樣子,如同是久別重逢的親人一般,十分驚訝。

羌人們興奮的迎接著老王往回走,甚至對老王的侄子也十分親切。

“老王,我們已經積攢了許多皮毛,你要是再不來,我們就要賣給其它漢人了。”那位挽著老王手臂的羌人大漢笑著說道。

而老王則指著六馱馬,“看到沒,我這趟可是特意為你們準備了許多好東西,包你們滿意!”

bluebruce 發表於 2019-9-12 09:31
第949章 天柱王的使者

這是一個自稱為留河部的羌人部落,居住在洮河的一條支流邊上,他們是遊牧部落,以牧羊養牛為主,也會在河灘邊上簡單的種點莊稼,但基本上就是刀耕火種,撒下點種子就等著收獲。

小王默默的打探著這個部落。

這應當是一個不大的部落,約有五百人左右,青壯者約為三之一。

部落裡只有少數人會說漢話,還說的是關隴一帶的土話,不過老王卻跟他們交流的非常自然,因為老王居然能說一口流利的羌話。

他好像跟這部落裡每個人都很熟悉,見面便笑著擁抱打招呼,甚至是那些羌人婦女們也很喜歡這老傢伙,遠遠的跑來招呼。

老王每見到一人,總要先擁抱一下,然後互相問候幾句,再從馬上拿出早準備好的禮物。

送給女人們的往往是一些木釵,給老人的或許是個木碗,給孩子的也許就是個小拔浪鼓,給男人們的則會是其它一些玩意,總之都是采購價格不高,但又挺有心意的小東西。

而羌人則會還送他一些如艷麗的野雞毛啊,鋒利的狼牙之類這些東西。

他們並沒有急著交易,而是拉著老王問長問短,然後請他進部落裡族長的帳篷裡聊天。

留河部落也是遊牧的,他們夏秋時在一個地方居住放牧,到了冬春時則又在另一處過冬,平時還是居住帳篷為主。

小王發現,老族長的帳中居然還有鐵鍋鐵壺瓷器杯盤這些東西,族長的妻妾女兒們,甚至穿著很艷麗的綢裙。

雖然只有族長家有這條件,但也還是讓小王比較驚訝的,怪不得這些羌人很歡迎老王,因為老王,他們的日子大為改善。

吃烤羊肉時,手裡拿的是漂亮鋒利的解手刀,燉湯煮茶的鍋壺還用上了鐵制的。

一頓接風宴後,交易正式開始。

老王從馬上卸下了一馱子貨,裡面主要是茶葉鹽酒以及一些鐵製品和絲綢布匹,另外還有些金銀首飾這些。

貨物一件件的擺出來,在那帳前顯得格外的耀眼。

一群群的羌人男女老少,擠的水泄不通,挨個前來觀看,驚嘆連連。

對於這些只知牧羊打獵的人來說,他們根本生產不出這樣精美的物品。

族長最先交易,他拿出來的東西是鹿皮、虎皮、熊皮、狼皮、豹皮這樣的好東西。

老族長有些得意的道,“你好久不來,我可是攢了好久,這些都是最好的皮子,我要換茶葉、鹽、酒,絲綢布匹,我還要換幾把橫刀。”

老王深入羌落,對東西也是很挑的,他並不是什麼羊皮羊毛都收,一般情況下,老王並不收購活的牛羊馬匹,也不要牛羊皮毛這些,這些東西太普遍,收購後還不容易帶出去。

老王主要就是收購一些比較稀有的東西,比如皮子這塊,他就主要收購那些虎豹熊狼的皮子,此外貂皮、鹿皮、野雞翎這些他也是要的。

此外他還會收購一些藥材,比如麝香、蟲草、酥油、黨參這些都是不錯的東西。

至於什麼牛羊、牛羊皮、牛羊毛這些,他一般都只是充當仲介,為他們介紹賣給其它專門收購這些的商人,從中間賺筆仲介費。

族長家有幾個強壯的兒子,居然能獵到虎皮,這讓他很驚訝。

“這熊皮、狼皮是我家兒子們獵的,不過這虎皮其實是我們收購過來的,是西傾山上的一個小部落獵的。”

留何部跟老王做生意多年,也慢慢的懂得了貿易之利,也開始經常組織自己部族的人去更偏遠的部落,收購他們的珍貴皮毛等,轉手賣給老王,又能賺一筆。

老王相信,要不了幾年,等那邊的收購點名聲漸起,這些羌人估計也會慢慢的過去直接跟商號交易了,到時好東西估計自己可能就沒多少希望了,只能零星交易些。

“橫刀我只能給你兩把。”

老王告訴族長,橫刀是特許經營商品,他每次能采購到的數量也是嚴格受限的。

小王在旁邊聽著他們討價還價,看著老王遊刃有餘的樣子,再看著那些羌人居然也很講規矩的交易,覺得大出自己的意外。

來之前,本以為這邊會是無比的野蠻落後之地,以為這些羌人會個個兇殘野蠻,但現在親眼所見,覺得他們的發式服飾雖與中原漢人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其實也跟漢人沒什麼兩樣的。

小王幫著拿貨,一邊做不經意的問,“聽說山那邊的吐穀渾人內亂,天柱王請來了吐蕃人,要打我大秦?”

族長一心全在新買的三把橫刀了,老王說只能賣給他兩把,他硬是講到了三把,這三把刀不比秦軍制式橫刀,屬於少府監下打造的民用橫刀,不論是材料不是工藝,都要差一些。

但這樣的刀,也是嚴格管控,實行專賣的,鐵匠們得先取得朝廷的特許,才能鑄刀。而鑄的刀也不能直接賣給客人,更不許直接接受客人訂制。

他們只能接受朝廷官府的訂單,刀打造好後賣給官府,然後再由官府出售給商人售賣。

刀特許專賣,稅更是重,鹽茶這些是百分之二十,而刀是百分之五十的稅。

朝廷批量采購的橫刀,一把造價不過幾百文錢,但是老王從大昌號拿貨,就是兩貫一把了。

而老王賣給羌人,其實已經是做價十貫一把。

但老族長卻覺得很劃算,這橫刀他早就羨慕不已了,比他們以前從其它部落那裡買到的鐵刀,好太多。

既鋒利,而且刀鞘刀柄也好看啊。

這樣一把刀,那就是身份的象徵。

“你說那事啊,確實有,先前有人從西傾山那邊過來,自稱是天柱王的人,說讓我們過去幫他們打仗,還說到時會有許多賞賜呢。又說搶到的東西,都歸我們。”

小王心中一動,“那老族長沒答應嗎,這麼好的條件?”

老族長哈哈一笑,“腦子發昏才會答應,我們現在生活的挺好的,自由自在,又何必去趟他們那渾水,真打起仗來就得死人,部落人口就要減少,我們才不去。”

過去的時候,羌人們喜歡打仗,那是因為過去缺少交易的機會,他們物資極度缺乏,而漢人偏又不賣給他們,有時又遇到邊將邊官壓迫,於是便乾脆造反,一來發泄心中怒氣,二來還可以搶到許多自己沒有又買不到的物資。

但是現在,日子還算安穩,又有穩定的交易管道,大家日子都還過的去,那為何為冒險去打仗搶劫呢?

“族長可知道,有哪些部落答應了那天柱王的使者,願意出兵呢?”

“這個啊,有的,不過具體的,你得問下我大兒子,他知道的清楚一些。”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