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水滸逐鹿傳 作者︰任鳥飛 (已完結)

 
q781009 2019-7-6 16:36:34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05 74005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2
第五百六十二章 藤原氏在行動(下)(求訂閱!)

    …

    大鳥居。

    也就是平安宮的後宮。

    見到阪部夫人之後,玉藻前主動道:“母親,您怎麼進宮了?”

    阪部夫人道:“你父親說,藤原氏的忠實大人親自來拜訪他,還送給咱們阪部氏很多禮物……”

    玉藻前打斷阪部夫人道:“藤原家想求甚麼?”

    見玉藻前的神色似乎不太對,阪部夫人遲疑了一下,才道:“藤原氏的人不想上公審台,忠實大人說,藤原氏會效忠君上……也會幫助咱們阪部氏成為藤原氏那樣的大世家……”

    玉藻前想都沒有想,就道:“您去跟父親說,讓他不要再見藤原氏的人了。”

    阪部夫人聽言,遲疑了一下,然後猜測道:“君上要對藤原氏動手了?”

    玉藻前本不想跟阪部夫人說這些,可想到阪部夫婦對她的養育之恩,又擔心說不到位阪部氏的人做錯了事惹怒了李衍進而連累到她!

    所以,遲疑了一下,玉藻前道:“君上接管九州等八郡最大的障礙就是以藤原氏為首的日本世家,以君上的性格,他們要麼完全放棄之前所擁有的一切,要麼就是徹底滅亡,絕不會有第三種可能……您去跟父親說,阪部氏不要引火燒身。”

    阪部夫人臉色一白!

    緩了一會,阪部夫人才道:“我這就回去跟你父親說。”

    玉藻前又道:“我跟您說的這些,不要外傳,否則會給阪部氏帶來滅頂之災,還有,您以後不要再進宮了,如果有事,我會通知您和父親,君上他不喜歡我們幹政,而且我也不可能一直在日……在平安京。”

    聽玉藻前這麼說,阪部夫人暗自一嘆,“我們把一切都想得太簡單了。”,然後微微一拜,道:“好的,夫人。”

    玉藻前想阻止阪部夫人拜她,可遲疑了一下,玉藻前又將伸出去的手收了回來。

    ……

    禮部侍郎李資深剛走出禮部,藤原忠通就迎上去,道:“李大人。”

    李資深看了藤原忠通一眼,道:“不知李大人有何見教?”鑑於藤原忠通獻了平安京,李衍除了認命藤原忠通暫代平安通判,還賜藤原忠通為“李”姓,也就是說,藤原忠通現在的名字是李忠通。

    藤原忠通,不,李忠通,道:“我們藤原氏有些美女想獻給君上,不知該走甚麼流程?還請李大人教我。”

    李資深的眼睛微微眯了眯,然後道:“送來我們禮部吧,回頭我會派人去宮裡請人來挑選。”

    李忠通拜道:“謝謝李大人。”,然後沖遠處一招手。

    不久,上百個穿著十二單華服的少女,低著頭,邁著小碎步,從遠處走過來。

    李忠通不著痕跡的將一棵雞蛋大小的寶珠塞到李資深手中,小聲道:“還請李大人照顧一下我們藤原氏的人。”

    李資深摸了摸手中的寶珠,遲疑了一下,然後小聲道:“看在這棵寶珠的面子上,我提點你一句。”

    李忠通趕緊小聲道:“謝李大人!”

    李資深壓低聲音道:“你現在姓李。”

    李忠通聽罷,瞳孔一縮!

    李資深沒再理會李忠通,而是沖手下人吩咐道:“請這些小娘子進去,讓張媽媽她們好好安置她們,再去將此事告訴宮中,請宮裡派人來挑選。”

    吩咐完,李資深就離開了,原地只留下目光閃動不停的李忠通……

    ……

    藤原賴長來到一處院落當中。

    一個年紀不到三十歲的日本武士,見藤原賴長到來,起身迎上前,道:“大人!”

    藤原賴長道:“平君,你手上還有多少忠心的武士?”

    日本武士,也就是伊勢平氏的平忠盛,道:“一千,卑職敢保證還有一千名武士會忠於藤原氏。”

    “只有一千嗎?”藤原賴長喃喃道。

    平忠盛道:“是的,大人,雖然卑職手上還有更多的武士,但卑職不敢保證他們的忠心。”

    藤原賴長想了想,道:“你將這一千名武士集合起來,等候我的命令。”

    平忠盛看似不經意的問道:“不知是甚麼命令,是攻打平京宮嗎?”

    藤原賴長的臉一抽,道:“平京宮有至少三萬精兵強將守衛,區區一千武士怎麼可能攻打下平京宮?”

    這時,一個跟平忠盛長得有七分像的武士走過來,道:“大人請息怒,我哥哥只是想問一下具體行動,我們好做出相應的準備。”

    藤原賴長看了這個跟平忠盛長得有七分像的武士,也就是平忠盛的弟弟平忠正一眼,道:“不該問的不要問,你們只管聽命行事就可以了。”

    言畢,藤原賴長就離開了。

    離開伊勢平氏的駐地之後,藤原賴長七拐八繞過之後,又來到了一處院子,然後左右看看,見沒有人跟蹤他,才推開大門進入其中。

    一個跪坐在院中的青年武士,緩慢的睜開眼睛,然後道:“哪陣風將賴長大人您吹到我這裡來了?”

    藤原賴長道:“我時間緊,就不跟你拐彎抹角了,你有多少可靠的武士?”

    青年武士道:“我們河內源氏的武士都可靠。”

    藤原賴長道:“我問有多少!”

    青年武士,也就是源為義,畢竟是跟藤原家吃飯的,見藤原賴長有些怒了,收起嬉皮笑臉,道:“八百。”

    藤原賴長皺眉道:“才八百?”

    源為義道:“其他的大多都戰死了,沒死的,也不知道與在都逃到哪去了。”

    藤原賴長道:“將你們源氏的武士集合起來,聽我的命令。”

    源為義問:“甚麼命令?”

    與平忠盛和平忠正兩兄弟不同,源為義經常幹些亂七八糟的事,像窩藏罪犯、排擠同僚、部下行為粗暴經常惹事等等,這些年如果不是藤原忠實、藤原賴長兩父子保源為義,源為義在平安就早就混不下去了,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藤原忠實、藤原賴長兩父子算是源為義的主人,藤原賴長跟源為義的關係也比跟平忠盛和平忠正兩兄弟更近一些,而且,源為義這個人多少有些渾,因此,要是不跟源為義說清楚,源為義有可能不聽他的命令,所以,藤原賴長避重就輕道:“我們藤原氏正在試探遼東王的底線,如果遼東王真容不下我們藤原氏,你們河內源氏的武士可能就會派上用場……”

    目送藤原賴長離開了之後,源為義沖身後的房子深鞠一躬,道:“燕君!”

    與此同時,平忠盛和平忠正兩兄弟正在跟一個龍眉鳳目皓齒朱唇三牙掩口髭鬚四旬左右年紀的人慢慢品著一壺極品好茶……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2
第五百六十三章 忍和逃(求訂閱!)

    …

    藤原氏的密室當中。

    藤原氏的主要人員又齊聚一堂。

    藤原師通問:“讓你們做的事情,都做得怎麼樣了?”

    藤原忠實最先開口道:“阪部很客氣,也很熱情,我想,他應該會盡力為咱們藤原氏說話的,不過,阪部只是一個立有小功的武士集團的頭腦,在遼東王那裡,他應該不會有太重的份量,所以,我請他為咱們藤原氏和玉藻前牽線,許諾幫玉藻前得到王后之位,還許諾讓阪部家成為咱們藤原氏這樣的大世家,板部並沒有一口回絕,我想他應該是動心了,只是……到現在都還沒有消息傳回來。”

    藤原忠通沖藤原師通和藤原忠實一拜,然後道:“禮部已經收下咱們藤原氏的美女,李資深也收下我送的重寶,並承諾盡快請宮裡的人來挑咱們藤原氏的美女。”

    藤原賴長道:“伊勢平氏有一千忠心的武士,河內源氏有八百忠心的武士,再加上咱們藤原氏自己的兩千武士,應該能護咱們周全。”

    藤原師通慢慢站起身,然後走到一副寫著一個“忍”字的書畫前,之後一邊看著那個“忍”字、一邊道:“有一分希望,咱們藤原氏都不能撤離平安京。”

    如果藤原氏選擇撤離,先不說他們能不能安全撤離,藤原氏花了幾百年時間才建立的大好局面,必然就會蕩然無存。

    更關鍵的是,藤原氏撤離了平安京之後,又能去哪裡?

    現如今,日本的大部分已經淪陷,而傾全日本之力都沒能改變這個局面,僅僅他們藤原氏就能改變?

    因此,如果藤原氏選擇出逃,要麼選擇一個隱秘之地隱姓埋名,要麼就只能是揚帆出海遠走他鄉。

    不論選擇哪種,藤原氏都將成為歷史。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藤原氏是不會走這一步的。

    過了一會,藤原師通問道:“橘氏等世家準備怎麼辦?”

    藤原長實道:“橘氏跟咱們藤原氏一樣,將奴隸全部遣散,將橘氏的妙齡少女全都送到禮部,另外,他們還獻給遼東王一萬斤金、五萬斤銀,竭盡全力向遼東王表示臣服。”

    一個戴著斗笠看不清相貌的人隨後用沙啞的聲音說道:“橘氏也聚集起了一股不小的武裝力量,準備在萬不得以的時候殺出平安京,另外,千家家與北島家等不少世家花重金買通了西城的守衛,如果遼東王明日不改變公審的命令或是不頒布特赦,他們準備從西城逃出平安京。”

    藤原忠實道:“一群蠢貨,遼東王怎麼會不防著他們出逃?如果他們真從西城逃出平安京,必然是死路一條。”

    藤原長實悠悠地說道:“那你讓他們怎麼辦?不出逃就得上公審台,死得可能性更大,所以還不如搏一搏。”

    藤原師通長嘆了一口氣,道:“如果遼東王明日不改變公審的命令或是不頒布特赦,咱們藤原氏也只能兵行險招了。”

    說到這裡,藤原師通看向藤原忠實,問道:“撤走的名單擬好了嗎?”

    藤原忠實道:“擬好了,一共五百二十四人。”

    藤原師通眉頭一皺,道:“人數太多了,這麼大的目標,不可能逃得脫……將人數壓到二百以下,記住,這關係到咱們藤原氏的生死存亡,不可婦人之仁!”

    藤原忠實略帶慚愧的一拜,道:“我知道了,這就回去重擬名單!”

    藤原師通又看回那個“忍”字,道:“只等明天了。”

    對於原日本的公卿貴族來說,這是他們此生當中最煎熬的一天。

    能用的辦法,他們全都用了,可遼東王就是沒有改變公審的命令或是頒下特赦。

    原日本的公卿貴族知道,他們的末日來了。

    夜晚,一些沉不住氣的原日本的公卿貴族,率先從西城逃走。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竟然真的逃了出去。

    這給了那些還在觀望的原日本的公卿貴族很大的信心。

    因此,越來越多的原日本的公卿貴族從西城逃出了平京城。

    午夜十分,橘氏也動了!

    m

    橘氏的一百多個核心人員在兩千多名武士的護送下突然從東門殺了出去。

    藤原氏的人聽說,橘氏的人也成功逃出去了之後,躍躍欲試。

    可藤原長實卻隱隱覺得這其中有問題,建議再觀望一下。

    可藤原師通考慮了一下,道:“不能再等了,再有一個時辰天就亮了,到那時,咱們就左右不了咱們自己的命運了。”

    藤原師通隨後沖早已經準備好了的藤原氏的核心人員道:“出發!”

    就在這時,藤原忠實道:“忠通一家不知道去哪了。”

    藤原賴長嗤之以鼻道:“還能哪去了,不想跟咱們一塊走唄,他可是有遼東王的特赦令,又何必冒這個險?”

    眾人紛紛譴責藤原忠通,有人甚至建議將藤原忠通一家捉回來。

    藤原師通長嘆了一聲,道:“忠通一家不走也好,萬一……忠通也能將咱們藤原氏延續下去。”

    聽藤原師通這麼說,其他人頓時沉默了,畢竟他們所選之路也有很大的風險。

    藤原長實的眼珠微微動了動,然後沖藤原師通深鞠一躬,道:“叔叔,我也想留下來。”

    藤原長實的風評很不錯,為官清廉,廣受愛戴,因此,他有信心走下公審台。

    其他人想譴責藤原長實的這種叛徒行徑,不過卻被藤原師通阻止了。

    藤原師通拍拍藤原長實的肩膀,道:“藤原氏留下的人,就全靠你和忠通照顧了。”

    藤原長實向藤原師通又鞠了一躬,道:“是。”

    藤原長實之妻源方子,領著兩個兒子從人群中走出來,然後來到丈夫身邊站定,夫婦二人目送藤原氏的核心人員在數千名武士的護送下向南門而去南城有一條藤原氏在二百年前挖的密道,那條密道直通城外的一座莊園,而那個莊園中無時無刻不備有數千匹好馬。

    所以,今夜如果只有一家能平安的逃出平安京,那麼那一家一定是藤原氏!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3
第五百六十四章 塵埃落定(求訂閱!)

    …

    兩百年的準備,並沒有白費,藤原氏的核心人員,並三千八百武士,順著一條誰也沒有想到的密道逃出了平安京,來到了藤原氏已經經營了幾百萬的一個莊園之中。

    藤原氏的核心人員不敢耽擱,他們直奔馬場而去只要被他們拿到那些好馬,就算是成功走出了逃命的第一步。

    近了!

    又近了!

    更近了!

    周圍沒有任何動靜傳出,這說明梁山軍根本不知道他們藤原氏的核心人員在這裡!

    藤原氏的核心人員無不喜出望外!

    沒有人能阻止他們逃脫!沒有!沒……

    突然!

    河內源氏的武士毫無徵兆的紛紛拔出武士刀向藤原氏的武士殺去!

    河內源氏的武士大多出身於陸奧地方,常與蝦夷人等未開化的野人戰鬥,因此戰力很強,至少在日本人中很強。

    而藤原氏的武士生活在鳥語花香的京都,架子是不錯,但真動起手來,比河內源氏的武士差遠了。

    而且,河內源氏的武士突然出手,以有心算無心。

    所以,在很短時間內,河內源氏的武士就屠戮了數百藤原氏的武士!

    這一變故讓藤原氏的核心人員大驚,藤原賴長更是怒聲質問源為義:“為甚麼要背叛藤原氏?”

    源為義根本不理會藤原賴長,他先是將手中的信炮點燃扔向空中,然後拔出武士刀也加入廝殺的人群當中!

    藤原賴長還想質問源為義,卻被藤原師通和藤原忠實攔住了。

    藤原師通道:“不要白費力氣了,殺了咱們,河內源氏就可以崛起,至少可以保住其家族,他在拔出武士刀的那一刻,就已經做好了選擇,所以,他不會受你的話影響的,你不用白費力氣了。”

    藤原忠實道:“不錯,當務之急是趕緊擊敗河內源氏的武士,源為義剛才放的信炮應該是在召梁山軍過來,現在看來,這果然是一個圈套,不過,他們應該沒有料到,咱們藤原氏有這條密道,所以,才給了咱們可乘之機,河內源氏的武士現在應該是想拖做咱們,等梁山軍過來。”

    這時,平忠盛和平忠正兩兄弟帶著數十名伊勢平氏的武士過來。

    離得很遠,平忠盛就問道:“河內源氏是怎麼回事,為甚麼突然向咱們發起進攻?”

    藤原忠實道:“現在沒有時間跟平君你解釋,你快帶伊勢平氏的武士擊敗河內源氏的武士,否則咱們全都得死在這裡。”

    平忠盛聽罷,臉上一驚,然後道:“哦,好!”,然後就抽出腰間的武士刀!

    可是

    下一刻,就輪到藤原忠實露出滿臉震驚之色!

    藤原忠實看著越來越遠的平忠盛和平忠盛手上還在滴著他的血的武士刀,以及正在屠殺藤原氏核心人員的伊勢平氏的武士,喃喃道:“伊勢平氏也背叛了藤原氏……”

    藤原忠實的頭高高的拋起,然後“砰”的一下子掉到了地上,再然後就在不遠處看著河內源氏和伊勢平氏的武士屠殺藤原氏的武士和藤原氏的核心人員……

    大概一柱香過後,遠處傳來了萬馬奔騰的聲音。

    藤原氏的武士和藤原氏的核心人員知道,一定是梁山軍追來了,因此想四散逃走。

    可河內源氏和伊勢平氏的武士根本不給他們機會逃走。

    而且,那些藤原氏的武士也就罷了,他們好歹身手敏捷,而那些藤原氏的核心人員全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你讓他們往哪跑?

    不久之後,方傑就率領三千馬軍到了此地。

    接下來,就是一場殘酷的屠殺,一個不留……

    同樣的屠殺還在西面和東面上演,只有王勝駐守的北面沒有發生這樣屠殺,因為沒有原日本的公卿貴族從北門逃走……

    ……

    都堂。

    聽完四門埋伏人員匯報之後,胡銓看著始作俑者孫靜,道:“讓他們上公審台接受平民和奴隸的審判不是更好嗎?”

    孫靜道:“太耽誤時間了,咱們得盡快幫君上穩定此八郡才行,那樣,咱們才可以安心將此八郡徹底變成咱們水泊梁山的。”

    胡銓道:“可你這麼做,有可能會濫殺無辜,而且會殺掉不少人才,我認為這不如公審,公審雖然也難免殺戮,但是凡是能從公審台上走下來的人,都是良才,至少也是良善。”

    孫靜聳聳肩,道:“我已經說過了,太慢了,現在穩定大於一起,你如果覺得我的做法有問題,可以去君上那裡參我一本。”

    胡銓毫不退讓道:“我會的。”

    孫靜無所謂的笑笑,心道:“君上既然讓我來負責此事,必然是更認可我的主張,豈是你一個小小的諫官能改變的?”

    果然!

    李衍將胡銓的奏摺駁回,並讓孫靜負責接下來的公審。

    孫靜因此更清楚李衍的態度,利用公審對日本的公卿貴族展開了第二輪的血腥殺戮。

    與此同時,前線傳回來消息,梁山軍大獲全勝截止到目前為止,共有三十二萬日軍被俘,斬殺了十三萬多日軍,五萬左右日軍不知所蹤。另外,鳥羽上皇死在**兵之中,白河法皇下落不明。

    逃掉的那個是白河法皇,而不是鳥羽上皇,日本連最後一絲機會也沒有了。

    白河法皇如今已經六十多了且不說,關鍵是,作為掌權者的他,得為日本落到現如今這般境地負責,因此白河法皇對水泊梁山的統治根本構不成威脅。

    所以,日本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

    以許貫忠為首的梁山大軍,用了近四個月時間,將日本的絕大多數殘軍和地方武裝剿滅,剩下的零星武裝,被徹底剿滅也只不過是一個時間的問題罷了。

    在這期間,日本的公卿貴族被孫靜殺了個七七八八,剩下的也全都被孫靜拆成無數家分別賜予漢姓遷往水泊梁山的十幾個郡、幾百個縣原日本的公卿貴族名不存實還亡。

    不久之後,有人發現了吊死在一片小樹林中的白河法皇的屍體,當時,他身邊還有數百陪葬人員。

    李衍頒布惠民善政:

    分糧……

    分田……

    九州等八郡免稅三年……

    科舉……

    興辦教育……

    發展醫療……

    等等……

    另外,九州等八郡到處貼滿告示,招募良民移往遼東郡、膠東郡、海南郡、華亭縣、東莞縣,去者不分男女老幼皆賞良田二十畝(十五年租用權)、錢三十元、四人賞牛一頭……

    與此同時,宋燕地駐軍和官吏的給養,全都攤派在河北、山東、河東百姓的頭上,還必須得運到燕京才能交納,為了運送一石糧食,沿途盤費十幾石到二十幾石,造成這些地區百姓的極大災難,王黼又在全國徵收免夫錢,州縣官吏對百姓竭澤而漁,急如星火,加上連年災荒,餓殍遍野,幾地的百姓苦不堪言,以至於各地紛紛起義,多者五十萬,少者二三萬,地方大**。

    借此機會,水泊梁山在膠東郡大量招收災民,然後運到九州等八郡安置。

    日本塵埃落定,到了高速發展時期……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4
第五百六十五章 天下稱快(求訂閱!)

    …

    宣和六年八月,趙佶以收復燕雲失地為由,頒布詔書,大赦天下。

    趙佶在詔書中說:

    禁暴者以不殺為武,本仁義以行師;域民者以博愛為公,兼威懷而示德……

    趙佶之所以頒布這道詔書,是因為,鑑於目前宋、金、西夏之間緊張的局面,趙佶想通過這道詔書向金國、西夏以及剛剛滅掉日本的水泊梁山傳達以下幾個消息:

    第一,大宋收復燕雲地區,僅僅是為完成一種歷史使命;

    第二,除了收復燕雲地區外,大宋對其他地區沒有任何興趣;

    第三,大宋希望從此以後與鄰國保持和平友好的關係。

    趙佶的這番政治用意,在金國似乎並沒產生什麼反應,也沒有任何回應。也許是因為金國上下全都很繁忙,沒有人注意到趙佶的這份詔書。或者是有人看到了,但毫無深入解讀的興趣,因為此時金人對趙佶已經很不信任了。

    西夏也沒有回應趙佶的這番政治用意現在,西夏已經為金國馬首是瞻了。

    同樣的,水泊梁山也沒有給趙佶回應水泊梁山正在全力消化九州八郡,顧及不上趙佶一道小小的詔書。

    對於三個鄰邦的反應,趙佶很失望,也很惶恐。

    趙佶覺得他應該做點甚麼,以改變大宋目前不利的局面。

    於是,趙佶對於宋國的高層做了一些調整。

    趙佶提拔白時中擔任特進、太宰兼門下侍郞即右相,提拔李邦彥擔任少宰兼中書侍郎即左相。

    不久,趙佶又任命趙野為尚書左丞、翰林學士承旨宇文粹中為尚書右丞、開封府尹蔡懋同知樞密院。

    這些人,再加上領樞密院事的蔡攸,一起構成了宋國高層決策團。

    白時中是壽州壽縣人,登進士第,歷任吏部侍郎、尚書右丞、中書門下侍郎等要職。政和年間,他曾擔任過春官,負責編輯地方上奏的各種祥瑞。他做事很認真,當無法用文字來描繪那些祥瑞時,他就用圖畫來表述。他呈送的《政和瑞應記》以及《贊》,曾獲得蔡京好評,趙佶也很喜歡,後來他便以此平步青雲。

    值此關鍵時刻,趙佶讓白時中這樣只懂得獻媚的文人出任宰相,這只能說明趙佶的用人之道的確存在著問題,這也就難怪北宋會滅亡了。

    左相李邦彥,即所謂“李浪子”、“浪子宰相”,也不是什麼能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人物。他長相很俊朗,文采很好,生長市井,應對便捷,善調笑謔罵,能踢蹴鞠,經常以街市俚語為詞曲,人爭相傳唱,自號李浪子,他曾說自己要“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

    李邦彥見總領三省的太傅王黼雖然已經失寵,但還沒有去職,遂私下裡悄悄與蔡攸密謀,打算彈劾王黼。

    王黼失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當政以後,宋國的情況每況日下,比如他推行的伕役錢搞的怨聲載道,不過最重要的原因卻是趙佶發現了王黼與梁師成居然是鄰居,而且兩家還有便門想通,換而言之,這一內一外兩個重臣相交太密切了,有瞞上欺下的嫌疑。

    任何朝代,大臣與內侍相交結都是犯忌諱的,皇帝對此皆是相當敏感。

    朝官不得交結宦官,宦官也不宜與朝官交結,這是宋代防範宦官專權的一條重要原則。

    按照規定,兩者若相互往來,將受到懲處。

    然而,宋徽宗時期,特別是宣和以來,宦官與朝官相交結,已經成為一種普遍風氣,士大夫幾乎無不奔走於宦官之門,已經相習成風,皆以附內侍為榮,但凡權勢顯赫的宦官,無不門庭若市,他們各立門戶,公受貨賂,以販鬻官爵,只不過以前心思全都在書畫和道家上的趙佶並沒有注意到這些事罷了。

    趙佶對王黼很失望。

    當初,趙佶力排眾議,破格提拔王黼,可以說對王黼是寄予了厚望。

    趙佶給王黼的待遇也最高,不僅賜給他宅邸,還親自給他的宅邸命名為“得賢治定”,甚至又親自給他題寫了“載賡堂”、“膏露堂”、“寵光亭”、“十峰亭”、“老山亭”、“榮光齋”、“隱庵”等七塊碑額。

    王黼與粱師成在趙佶面前很會表演。

    王黼才智出眾,能言善辯,既善於攬權斂財,又善於巧言獻媚,逐步贏得了趙佶的信任。

    而梁師成則是另一種風格,他愚訥謙卑,老實厚道,不能說不會道,但他善於察言觀色,處事老道,也深得趙佶的寵信。

    近幾年來,王黼和梁師成在趙佶面前一唱一和,陽奉而陰違,趙佶覺得他二人把自己害慘了。

    不久,年僅三十五歲的御史中丞史何栗挺身而出,他上疏彈劾王黼,連奏七章,列舉了王黼奸邪專橫、陽奉陰違、結黨營私、巧取豪奪、驕奢淫逸等十五條罪狀,請求朝廷罷免王黼,並按律治罪。

    王黼的政治嗅覺很靈敏,他感到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於是在十一月初,他主動上章請求致仕,他在奏章中說:“陛下用臣不為不盡,任臣不為不專。緣臣薄祐,取戾陰陽,內積憂虞,外傷疲敝,捫心自悼,弔影生嗟,獲戾天人,莫之可逭。倘許盡還印綬,退即裡居,脫身於風波洶湧之中,收功於桑榆衰蹇之域,人非鬼責,少緩顛隮,永言此恩,是為終惠。”

    趙佶很快便批准了王黼的請求,他在御筆中寫道:“王黼陳乞致仕,其應恩人數、朝謁禮數等,一切並依蔡京例施行,仍給節度使俸”。

    這年,王黼四十五歲。

    王黼是宣和二年十一月正式出任少保、太宰兼門下侍郎即宰相職務的。

    其實,早在宣和二年六月蔡京退休前,王黼就已經深得趙佶的信任,並開始掌控朝政大權。

    王黼採取罷方田、毀辟雍與醫學算學、並會要和六典諸局等一系列減輕賦稅雜役和精簡政府機構的改革措施,贏得了當時人們的廣泛好評,人們覺得他很有魄力,都稱讚他為“賢相”。

    後來,王黼設置應奉局,自兼提領,以進貢趙佶為名,向各地官員攤派,要求進貢四方珍異之物,才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反感這些東西,能到趙佶手中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其餘全都被他和粱師成瓜分。

    隨著權力地位的鞏固,王黼越來越專權霸道,恣凶稔惡,說一不二,對於與他看法不一致的大臣,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迫害,中外畏之,無敢言者。

    所以,王黼罷官的消息傳開後,天下稱快。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5
第五百六十六章 金國不會攻擊大宋?(求訂閱!)

    …

    宣和六年十一月初,童貫派人去請保州廉防使馬擴來太原童貫之所以將馬擴找來,那是因為童貫準備讓馬擴與邠州觀察使辛興宗一起去雲中拜見完顏宗翰,商議要回雲地一事。

    童貫對馬擴很欣賞,認為與金人談判,馬擴是最合適的人選。

    馬擴接到童貫的命令之後,在第一時間啟程。

    僅一天時間,馬擴就來到了太原。

    童貫聽說馬擴前不久曾去過燕京,便向馬擴詢問起燕京的情況。

    馬擴於是就燕京的問題向童貫做了很詳細匯報,並重點談了談“常勝軍授田的利害”。

    童貫道:“一直以來老夫都擔心常勝軍將來會成為大宋的禍患,準備對常勝軍進行削減,不知子充你意下如何?”

    馬擴回答說:“下官亦知常勝軍他日必為禍患,然而現如今女真正是因為顧慮常勝軍才不敢舉兵窺燕,若遽削之,恐怕就會消除女真的最後一絲擔心,那樣一來,女真人必將對我大宋無所畏懼,燕地恐怕就危險了,而且常勝軍也有可能嘩變或者是叛降女真。”

    童貫對此其實很清楚,他問:“那子充你有甚麼好辦法?”

    馬擴沒怎麼想就回答說:“如今常勝軍能戰之兵也就三萬多人,太師如果能於陝西、河東、河北三路選精銳馬步十萬人,分為三部,再擇良將統帥,一駐於燕山,與郭藥師對營相制;一駐於廣勝軍或中山府;一駐於雄州或河間府。犬牙相臨,使常勝軍進有所托,退有所忌,那樣,金人就算有歹意,又豈敢輕易前來?”

    童貫搖搖頭,道:“你的主意雖然不錯,可如今國勢艱難,實籌集不到如此多的精銳馬步。”

    馬擴也知道,自從种師道和劉延慶那兩敗之後,大宋的確沒有多少可用之兵,而且還要防著宿敵西夏的侵擾,讓童貫現在籌集出十萬精銳,的確是難為童貫了,於是感慨道:“國家挫威,皆自延慶之遁,儻當時再起种師道,提許多西兵舉事,卻不至如此誤國家大事!”

    童貫默然不語。

    童貫很不願意再提起那兩敗。

    首先,不管怎麼推脫,在名義上,那兩敗都是他所領導的。

    其次,他也的確有些責任。

    先說劉延慶遁逃一事。

    當時,劉延慶在撤軍前曾向童貫請示過,童貫回答的模棱兩可,讓劉延慶據實而定。

    劉延慶被捕入獄之後,審訊他的時候,他拿出一份有童貫和蔡攸二帥簽名的允許其自行決斷的手札,來為他自己辯護,審訊於是不了而了之,劉延慶最後無罪釋放。

    後來,朝議劉延慶喪師辱國,皆認為不可不【m.】行法,於是貶劉延慶於筠州副節度使。

    至於种師道那一敗,童貫心理很清楚,如果不是他與种師道的矛盾由來已久,兩人精誠合作,興許就不會有後面的那些事了。

    童貫真的很看好馬擴,否則,只憑馬擴當著童貫的面提起种師道和劉延慶,而且批評一個表揚一個,馬擴的仕途很可能就此完蛋。

    幾天後,童貫向馬擴和辛興宗下達了“前去雲中,跟女真人要回雲地”的命令。

    臨行前,童貫特意召集李宗振、辛企宗、辛永宗、孫渥、姚友仲、杜常蘭等十幾名宣撫司的幕僚與將官舉辦了一場酒宴,為馬擴與辛興宗送行。

    這十幾個人環列在童貫周圍,以金盃酌酒,逐次第飲。

    童貫主動說道:“山前所任帥臣都非良材,現巳生弊病,如果能要回山後,選擇帥臣不是一件小事,你們都說說看,誰適合當山後的帥臣?。”

    李宗振等人於是將陝西六路,以及河東河北諸路武臣,全都細數了一遍。

    童貫搖搖頭,說:“此輩太平之地可作邊帥,山後西臨西夏,北接韃靼,南為燕地依託,所以必須得一文武兼通,智勇以廉,識諸國人情者,才能堪此大用。”

    說到這裡,童貫看向馬擴,道:“老夫以為,非吾馬宣事不可也。”

    誰也沒想到,童貫竟然想舉薦馬擴為雲地的帥臣,包括馬擴自己。

    說實話,見童貫有意讓他領兵鎮守雲中,馬擴心裡感到很振奮,對童貫也很感激。

    童貫看了馬擴一眼,問道:“如果由子充你鎮守雲中,當用軍馬幾何?”

    馬擴想了想,道:“當用三萬。”

    童貫道:“國家現在舉步艱難,能不能再少些?”

    馬擴道:“不能少於兩萬,雲中府屯一萬,各個關隘分駐一萬。”

    童貫笑道:“兩萬則要好辦得多,每歲當以三百萬緡資軍,凡有你所舉薦之人材,老夫必一一依從。”

    馬擴道:“擴必不辜負太師所望!”

    ……

    十一月底,馬擴與辛興宗來到雲中。

    不巧的是,完顏宗翰不在雲中他回上京去了。

    代理元帥職務的完顏希尹,派高慶裔來跟馬擴與辛興宗扯皮。

    高慶裔說:“大帥不在,我等不敢談雲地歸屬問題,而且,貴朝收了原遼國官員和燕地富民,誓書所載,各不得收納叛逃,貴朝已先失約,所以依我看,就算大帥回來了,也不會歸還你們山後之地。”

    馬擴辯說:“原遼國官員和燕地富民逃歸燕京,乃張覺之罪,本朝已斬張覺之首函送。其餘民戶,多隱山谷,見者相繼遣返,未見者已派人去捕捉,並非納收叛逃。貴朝曾言,譚稹多有不適之舉,我朝已經責貶譚稹,再委童太師,誠意與貴國交好,望貴國早還我大宋山後之地,使兩界生靈安定。”

    高慶裔道:“你朝若想要山後之地,先將遼國舊官和燕地富戶發回,然後再議歸還雲地一事,否則休開此口。”

    馬擴與辛興宗跟高慶裔一直耗到十二月上旬,仍然沒有任何進展。

    馬擴與辛興宗商量了一下,決定先回太原。

    二人回到太原之後,童貫問:“你二人入境後有何所見?”

    馬擴道:“女真人現在在訓習漢兒鄉兵,並增加了飛狐、靈丘的守衛人數,與之交談,他們數次指言張覺,並索要原遼國官員和燕地富戶,下官感覺很不好,怕他們準備久佔雲地不還,甚至犯我河東之地,願太師早做準備,加固國防。”

    童貫聽後,並沒有表態。

    童貫心裡一直認為,金國此時不太可能會出兵進攻大宋,因為金國才剛剛建國,國內還不太平穩,經濟上也缺乏支持,僅糧草一項,就夠金國愁的,而且金國還沒捉到天祚帝,另外有強鄰水泊梁山在側,所以,現在南下與大宋交戰,是極為不智的,有可能會使金國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大好局面蕩然無存。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5
第五百六十七章 相(求訂閱!)

    …

    入冬以後,京東路一帶盜賊蜂擁而起,北方各地形勢突然變得嚴峻起來。

    這無疑讓本就難過的大宋國,更加雪上加霜。

    蔡京一黨趁機吵嚷,白時中與李邦彥名望太輕,擔當不了宰相大任,無力壓服天下,他們呼籲請蔡京重新出山。

    宋國現在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國家沒錢,而且到處都需要用錢。

    更為關鍵的是,會搞錢的王黼已經被趙佶拿下了,剩下的白時中、李邦彥、蔡攸等人,溜鬚拍馬樣樣在行,讓他們搞錢就一塊白瞪眼了。

    這不禁讓趙佶想起,當初蔡京在位時,他隨便揮霍的幸福日子,進而動了重新啟用蔡京為相的念頭。

    朱勔此時很得寵,當初他父子逼反東南民眾一事早已翻篇,趙佶對他的寵信尤勝從前。

    見趙佶有意復啟蔡京為相,跟蔡京一直很親近的朱勔力勸。

    於是,宣和六年十二月,趙佶給蔡京寫下一份手詔:“朕執權乘要,以正主道,賦事圖功,責在大臣。比年以來,任非其人,政失厥中,明發怵惕。念我烈考之謨訓,修革蠱弊,庶幾持循,肆命近弼,置司講議。太師致仕蔡京輔朕初,載誕著碩,膚屬閔勞,以官職之事,即安裡閭憲,其言行尚有賴焉。《書》不雲乎:‘詢茲黃朆,則罔所愆。’京可兼領講議司,聽就私第裁處,仍免簽書,毋致勤勞,以稱朕貴老貪賢之美。”

    就這樣,蔡京重新出山,兼領講議司,仍領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請,至都堂治事,又一次登上了大宋的政治舞台。

    蔡京第一次任相是崇寧元年七月,那年蔡京五十六歲,趙佶二十一歲。

    當時,大宋正面臨著兩條道路的選擇,要麼走改革之路,要麼走保守之路,新黨與舊黨為此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剛執政不久的趙佶,迫切想有一番作為,於是他毅然選擇了“紹述父兄”即走改革之路,並選擇蔡京作為首輔大臣。

    蔡京對趙佶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決心盡死以報。

    蔡京上台後,迅速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崇寧變法熱háo,國家面貌很快就煥然一新。

    可崇寧五年二月,任相不足四年的蔡京因專權而被趙佶罷相。

    當時,蔡京雖然相位已退,但他在朝內精心構築起的人脈關係還在。

    因此,僅僅十個月後,即崇寧五年十二月,蔡京便復出,第二次任相。

    一直到大觀三年六月,又有不少大臣彈劾蔡京專權,以至於趙佶也開始討厭起蔡京,遂蔡京二次罷相。

    那年蔡京已六十三歲,他以為自己從此可以告別政壇了當時,他雖然已經下台,但仍不斷遭到政敵的攻擊,因此,他被迫離開東京,到杭州居住。

    政和二年二月,蔡京忽然接到趙佶御筆手詔,曆數蔡京之功,並召蔡京回京。

    蔡京喜出望外,舉家又遷回東京。

    四月,趙佶在內苑太清樓宴請蔡京,讓親王作陪,令蔡京感動不已。

    五月,趙佶下詔,令太師蔡京落致仕,三日一至都堂議事。

    於是,蔡京第三次出任宰相。

    蔡京那次出任宰相,時間長達九年。

    那九年,是蔡京人生最輝煌的時期,也是宋徽宗時代最輝煌的時期,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北宋最頂峰、最鼎盛的時期。

    蔡京第三次罷相,與收復燕雲戰略有關。

    趙佶剛開始啟動“聯金滅遼收復燕雲”這一戰略時,蔡京是極力贊成並積極推動的,但後來他的態度慢慢發生了轉變。

    蔡京的態度之所以發生轉變,一是因為他對童貫總是越過他單獨向趙佶奏稟不滿,二是因為他意識到了大宋的孱弱以及邊境並沒有做好打仗的準備,害怕冒然挑起戰爭,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後果。

    有一次,趙佶在禁中曲宴宰執,酒酣後大家一起泛舟。趙佶忽然發給童貫一張紙片,令他告訴蔡京,請大家對收復燕雲之事進行表態,如果同意就在紙片上籤名。

    蔡京拒絕簽名,說:“容仔細面陳,難便書名。”

    蔡京對收復燕雲消極的態度,讓趙佶認為蔡京老了,於是讓年富力強又積極支持收復燕雲的王黼代替蔡京。

    這裡說一句題外話。

    如果蔡京不再次復相,以蔡京此前的政績,他縱然不能成為一代名相,也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宰相,不會成為六賊之一。

    可惜,蔡京太貪戀權勢了。

    如今,蔡京又被趙佶請出來,第四次任相。

    這年,蔡京已經近八十歲,已目盲不能書字,足蹇不能拜跪,凡是需蔡京簽署的文件,他皆讓季子蔡絛為之,甚至連上朝奏事也由蔡絛來代替。

    蔡絛每次上朝,侍從以下皆迎揖,呫囁耳語,堂吏數十人抱文書以從。

    蔡絛的趾高氣揚和耀武揚威,引起一眾大臣的強烈不滿。

    而這其中最為不滿的就是白時中與李邦彥他們雖然身為宰相,但幾乎沒有處理任何公務的權利,只能按照蔡絛簽發的文書來處理事務。

    雖然朝中大臣對蔡絛畏之如虎,但蔡攸不怕,他根本就沒把這個小弟放在眼裡,而且他還在暗中尋找搞掉這個小弟的有力證據。

    此前,趙佶曾有提拔蔡攸為相之意,可很多人都明確表示反對:“蔡六豈堪作相!”,蔡攸於是落節鉞,仍領樞密院事。

    蔡攸雖然沒甚麼才幹,但他對於爬上宰相寶座,還是非常熱心的。

    而只要搞掉蔡絛就可以逼退蔡京,他蔡攸就有希望爬上宰相寶座。

    李邦彥等人煽風點火,極力挑撥蔡攸與蔡京、蔡絛之間的矛盾他們希望借蔡攸之手來打擊蔡絛囂張的氣焰。

    宣和七年正月,奉議郎尚書司封員外郎許亢宗奉旨出使金國,祝賀吳乞買榮登大金皇帝寶座。

    路過燕京時,許亢宗驚訝的發現,燕地出現了極為嚴重的饑荒,父母食其子,甚至有病死的屍體插紙標於市集之上賣錢,別說是平民百姓,就是大宋的士兵都餓得骨瘦如柴,很多士兵甚至硬生生的餓死了。

    其實,面對這一情況,趙佶也嘗試著改變。

    去年,趙佶將保障燕京糧食供給的任務,下達給靠近燕京的河北、河東和京東等路,而各路轉運司官員又將糧食數額分攤到了民眾的頭上。

    由於缺乏運輸力量,各路轉運司官員還特別要求百姓,必須將糧食運送到燕京繳納。

    為了運送一石糧食,沿途運費要花上十幾石甚至二十幾石糧食,這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甚至災難。

    再加上,這兩年河北、京東等路連年發生災荒,收成很不好,餓殍遍地。

    各地於是相繼爆發了多起抗捐風暴或農民暴動事件,少者幾百人,多者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此起而彼伏。

    影響比較大的有,山東的張萬仙,人數達十萬;山東的張迪,人數五萬多;河北的高托山,號稱有三十萬人;其他兩三萬者不可勝數。

    說到這裡,趙佶和宋國得感謝李衍和水泊梁山。

    這些義軍,以及那些餓得受不了了的民眾,最後或主動或被動(被宋軍攆的),全都聚集到了膠東半島,然後被水泊梁山的人運往九州等八郡,否則僅這些層出不窮的義軍就夠宋國喝一壺的。

    其實,最開始,趙佶和宋國也不想將這些災民給李衍、給水泊梁山。

    可那些災民見宋國連最後的活路都不給他們,是真拚命,而且很多宋軍將士也不忍心阻止災民們的最後生路。

    後來,李衍乾脆派人跟宋國談,答應給宋國五十萬斤好鐵,換這些災民。

    趙佶君臣綜合考慮過後,才不再阻攔李衍招募這些災民。

    如此一來,兩河、京東西、浙西水,環慶、邠寧、涇原等地的災民紛紛往膠東半島遷徙,然後被水泊梁山遷往九州等八郡。

    (河東和燕地離膠東半島太遠,而且宋國嚴禁這兩地的民眾離開此二地關係到宋國的國防,而且連年戰**已經讓些二地流失了不少人口,宋國怎麼可能再放這兩地的民眾離開?)

    數月之間,水泊梁山就招募到了六七百萬災民,而且這個數量還在快速增加。

    雖說有水泊梁山幫宋國緩解災民和暴動的壓力,但對宋國而言,今年仍是多災多難。

    正月,河東、陝西等地突然發生大地震,多地房屋倒塌,民眾傷亡和財產損失都很嚴重,甚至就連東京汴梁都有震感。

    二月初,趙佶聽聞燕山大飢,立即下詔,要求自京師運米五十萬斛至燕山,並點名令工部侍郎孟揆親往措置。

    孟揆率領船隊自京師出發,沿大河北上,從保信沙塘進入潞河,然後運達燕京。

    此時,大權在握的蔡絛,肆為奸利,賞罰無章,遣使四出,誅求採訪,喜者令薦之,否則劾之,中外搢紳,無不側目。

    而且,蔡絛還倣傚王黼設立的應奉司,創置了一個宣和庫式貢司其實,蔡絛此舉也是在為趙佶和宋國籌錢,不過因為他的手段不夠高明,宣和庫式貢司也成了他被攻擊的把柄。

    蔡絛的狂妄恣肆,讓蔡攸極為氣憤,他暗中加緊搜尋搞掉蔡絛的證據。

    功夫不負有心人,蔡攸終於在蔡絛寫的一本名叫《西清詩話》的書中發現了有力證據。

    在這本書中,蔡絛竟敢引用蘇軾和黃庭堅的言論,這就是罪證趙佶前不久曾下詔,明令嚴禁引用蘇、黃文集,否則以違制論。

    與此同時,蔡絛還有一個更大的把柄,被白時中和李邦彥抓住了,那就是蔡絛利用職權,破格提拔大舅子韓梠擔任戶部侍郎。

    白時中和李邦彥上朝彈劾蔡絛,指責他竊弄權柄,以權謀私。

    蔡攸更狠毒,他甚至向趙佶提建議,處死蔡絛。

    趙佶對蔡絛的表現早有耳聞,也早就很不滿,於是下令流放蔡絛。

    蔡京聞訊急忙進宮哀求。

    趙佶看在蔡京的面子上,免除了蔡絛的流放處罰,勒令蔡絛停職,並撤銷對蔡絛的賜出身敕。

    這時候,趙佶對蔡京很失望,他知道今日之蔡京已非昔日之蔡京,他希望蔡京能主動提出辭呈。

    可是,蔡京留戀權力,迷戀權力,遲遲不肯交出宰相大權。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6
第五百六十八章 天祚帝被俘(求訂閱!)

    …

    宣和七年,也是遼國保大五年,這是遼國紀年的最後一年。

    這年二月,天祚帝被金軍俘獲,標誌著歷經九代皇帝、橫跨二百一十年的遼帝國,終於徹底落下了歷史帷幕。

    西夏皇帝李乾順的皇后名叫耶律南仙,是遼國成安公主,也是天祚帝名義上的女兒。

    當年,李乾順繼位之初,為鞏固西夏與遼國的關係,李乾順曾多次向遼國請婚。

    後來,天祚帝將宗室女耶律南仙收為女兒並封為成安公主,嫁給了李乾順。

    李乾順也就成了天祚帝的女婿。

    天祚帝落難了之初,李乾順也是極力幫天祚帝復國。

    奈何!

    天祚帝是另一個阿鬥!

    天祚帝被李衍擊敗了之後,輾轉逃回夾山。

    不久之後,李乾順惱怒金國失信沒有將雲右之地給他,於是將天祚帝請去西夏長住。

    天祚帝在西夏期間很是心神不寧,他知道女真人是不會放過他的。

    果然!

    不久金國便派遣使臣入夏,向李乾順提出:如天祚帝逃入夏境,應將其擒捕送給金國。夏國如果能以事遼之禮來事金國,那麼,金國則可將原遼國西北一帶的土地割讓給夏國。

    李乾順見遼國滅亡已成定局,為了保全夏國,遂答應金國提出的條件。

    耶律南仙將這個消息偷偷告訴給了天祚帝,天祚帝害怕被李乾順送給金國,迅速離開了西夏。

    天祚帝隨後重回夾山大本營,然後驚訝地發現,留守人員又聚得了數千兵馬。

    後來,陰山韃靼毛割石部也來到夾山投靠天祚帝。

    有了這兩隻隊伍,天祚帝自謂得到天助,信心大增,於是,不顧眾人勸阻,執意要兵出夾山,收復燕雲地區失地。

    去年冬天,天祚帝聽說完顏宗翰回上京去了,雲中由完顏希尹代理元帥之職,他以為時機已成熟,遂率契丹與韃靼軍共五萬人馬出夾山,下漁陽嶺,然後接連攻下天德軍、東勝、雲內、寧邊等州,大軍如入無人之境其實,這裡本就沒有多少人駐守,甚至這裡連歸屬問題都還沒定下來。

    天祚帝這次出山南下,其真正目的並不是收復燕雲失地,而是想趁機去投靠宋國。

    這是有證據的。

    天祚帝這次不僅帶走了夾山的全部軍馬,而且還並攜其新納的幾個妃子以及二子秦王和趙王及宗屬。

    此外,天祚帝還攜帶了其所擁有的全部寶物。

    很顯然,這是天祚帝有計畫的一次大搬家行動。

    天祚帝之所以想逃去宋國,那是因為童貫受趙佶之命,誘天祚帝來宋國。

    童貫因此將一個番僧推薦給趙佶。

    趙佶令這個番僧持其御筆絹書秘密去夾山聯絡天祚帝。

    番僧來到夾山找到了天祚帝,然後將趙佶的親筆書信交給了天祚帝。

    趙佶在信中向天祚帝保證:“你若來我大宋,我以兄長之禮待你,你的地位在我兩個弟弟燕王和越王之上,賜給你千間住宅,待女三百,一定優待你。”

    天祚帝大喜,於是與番僧約定接應時間。

    其實,宋國的這些小動作,金國早就知道了,正張網以待,準備捉天祚帝。

    天祚帝率軍剛過雲中,忽然接到報告說,完顏希尹以大兵遮其歸路;之後又接到報告說,完顏宗翰早已回到雲中,正派大軍前來追襲。

    天祚帝大驚,急令大軍速向武州挺進。

    完顏希尹將蔚州、應州、奉聖州與雲中府的漢兒鄉兵組成先頭部隊,追擊天祚帝,而將一千餘女真騎兵埋伏在天祚帝必經的山谷之間,以逸待勞。

    當天祚帝率軍走到奄遏下水之西,女真騎兵突然從韃靼軍背後殺出,韃靼軍頓時潰**。

    一番交戰之後,遼軍死傷無數。

    天祚帝急忙往南而逃,完顏希尹派完顏婁室率五百騎兵一路緊追不捨。

    天祚帝本打算直接去武州,然後南投宋國。

    可當天祚帝跑到武州附近時,有一個隨行僧人勸天祚帝不要去宋國,這僧人說:“南朝弱,必不敢留,隱當為女真所索,等辱m不可再辱,莫若徑歸女真,亦不失為王也。”

    或許是天祚帝覺得這僧人言之有理,遂改變計畫,又轉向西逃,終於逃到了山金司。

    宣和七年正月,黨項小骨碌部族派人來山金司,請天祚帝去他們那裡。

    小骨碌部族是黨項一個很小的部族,分佈在天德軍和雲中之間,以前一直臣屬於遼國。

    天祚帝打算與小骨碌部族首領一起投靠西夏,遂急忙趕往天德軍,計畫從那裡過沙漠,進入西夏。

    途中,天祚帝一行忽然與金兵遭遇,天祚帝又狼狽而逃。

    天祚帝迎來了人生當中最慘的時刻,慘到途中數次沒糧,甚至到了以雪充飢的地步。

    後來,天祚帝來到一個農家借宿,被那戶人家知道了身份,那戶人家立即跪拜天祚帝,將家裡的糧食全都拿出來孝敬天祚帝。

    天祚帝感其忠,封那家男主人節度使之職。

    歷盡千辛萬苦,天祚帝終於到了小骨碌部。

    天祚帝當即就任命小骨碌部族首領為西南面招討使、總知軍事。

    小骨碌部族首領對天祚帝很尊敬,不以天祚帝失國而稍虧其臣節。

    可天祚帝前腳剛到小骨碌部,後腳完顏宗翰便率軍殺來。

    天祚帝的隨行人員全都被捉,只逃了天祚帝一人。

    為防天祚帝逃往西夏,完顏宗翰下令,陳兵於雲中與西夏邊境之上,布下了一張長達三百里的戰網,等待天祚帝自投羅網。

    與此同時,完顏宗翰懷疑天祚帝逃去了宋國,因此派人前去找童貫索要。

    童貫當然說沒見過天祚帝,因為天祚帝真的不在宋國。

    可金人不信。

    沒辦法,童貫只能派遣諸將到邊境上去搜索,並下令:遇有異色目人,不問便殺,將其頭給金人。

    二月的一天,在應州新城東六十里處的茫茫雪地上,完顏婁室手下一隊騎兵正在例行巡邏,忽見東有一人馳駿馬,手更牽二馬,望北馳去。

    騎兵圍之。

    天祚帝可能是不想再逃了,於是下馬道:“我就是大遼天祚帝。”

    完顏宗翰一直懷疑宋國像藏匿張覺那樣,也將天祚帝藏匿了起來。

    現在,天祚帝已被金軍俘獲,此事終於平息。

    二月末,完顏宗翰派人到太原向宣撫司獻捷,並請從歲幣中預支銀絹二十萬以賞軍。

    童貫答應了完顏宗翰的請求。

    不久,童貫上賀耶律氏滅亡表。

    西夏太子李仁愛對姥爺天祚帝的遭遇很同情,聽說天祚帝已被押送到上京,遂悒鬱而卒,年僅十七歲。

    同月,耶律南仙因愛子夭亡而悲,因祖國滅亡而痛,因李乾順無情而憤,遂絕食而死。

    遼國徹底淪為歷史。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7
第五百六十九章 固若金湯?(求訂閱!)

    …

    趙佶之所以試圖招納天祚帝,是事出有因的。

    當時在燕山戍邊的常勝軍軍心很不穩,這些人每言及天祚帝,則人人變色曰:“此我等故主也,使主在,豈敢遽降南朝?乃故主已亡,誓不從女真,所以歸投南朝爾!”

    趙佶聽說這些事之後,很擔心,天祚帝復出,常勝軍會解體,然後去投天祚帝,所以才想誘天作帝來宋國徹底解決這個隱患。

    如今,天祚帝被金國捉了,讓趙佶長舒了一口氣,然後將目光放到金國身上。

    三月,趙佶令童貫從太原前往燕山,進一步部署北方防務。

    此時,仍有人說郭藥師圖謀不軌,有成為安祿山第二之苗頭。

    不過,趙佶對此,其實並不是很相信。

    甭管大宋現在有多舉步維艱,凡是郭藥師所需要的兵械甲仗軍馬等各種戰略物資,趙佶都讓人儘量滿足,而且,早在宣和五年,趙佶就已下詔加封郭藥師為太尉,召他入京,賜他豪宅、美人自趙佶重定武官制度之後,太尉便成為武階官之首,正二品,作為一名身在京外的武官,能獲此官銜,可謂殊榮,再加上千間豪宅、幾十位美人,趙佶對郭藥師不可謂不恩寵有加。

    所以,趙佶覺得,郭藥師實在是沒有不忠心的理由。

    可有一件事,讓趙佶對郭藥師並不是很放心,那就是趙佶再召郭藥師入京,郭藥師總找藉口推脫。

    因此,趙佶才讓童貫去試探一下郭藥師。

    趙佶在手札中囑咐童貫,如察得郭藥師心懷異志,可將他挾入京城。

    童貫在與金人辦理完銀絹交接手續後便離開太原,然後沿著真定府、河間府、莫州、雄州這條路向燕山府開進。

    馬擴於半路截住童貫,然後對童貫說:“金軍之所以一直與大宋保持表面友好不出兵南下,並非是他們信守約定,而是因為他們顧及三股勢力,即平州的張覺、奚地的蕭干和夾山的天祚帝。這三股勢力都是遼國殘餘,對金國均構成嚴重的威脅。可現在隨著天祚帝被俘,這三股勢力全都已經不存在了,金人因此沒有了後顧之憂。所以,我們要高度Jǐng惕,因為金軍隨時都可能向大宋發動突然襲擊。”

    童貫道:“老夫此去燕京正是防備此事。”

    郭藥師獲悉童貫要來燕山府,心裡很不安,因為他曾拒絕入京受封。

    當年,接到朝廷詔書時,郭藥師猶豫再三,最後還是不敢入京,他擔心,一旦入京,將被解除兵權,失去ZìYóu。

    其實,郭藥師對趙佶本來印象很好,可是通過張覺之死,他覺得像自己這樣的遼國降將,在趙佶眼裡甚麼都不是,可以隨意出賣,他看清了無情的宋國朝廷,他很害怕有一天自己會變成第二個張覺。

    所以,郭藥師覺得,只有牢牢的掌控住常勝軍,才能保證他自己的生命安全。

    對於如何接待童貫,如何在童貫面前進行表演,郭藥師著實費了一些腦筋,然後做了一系列精心安排。

    這天,郭藥師率領數騎離開燕京,遠到易州去迎接童貫。

    在易州城外,郭藥師以極隆重的禮節參拜了童貫。

    這嚇了童貫一大跳。

    童貫急忙閃身避開,然後很不解地說道:“汝今為太尉,位視兩府,與我等矣,此禮何也?”

    郭藥師回答說:“太師,父也,藥師惟知拜父耳!焉知其他?”

    童貫釋然。

    隨後,郭藥師邀請童貫視察常勝軍。

    童貫一行跟隨郭藥師來到一片四山之地。

    郭藥師搖動手中令旗。

    寂靜的荒野之上,立即奔來了無數鐵騎,鐵騎身上的盔甲反shè的太陽光,似乎將太陽都遮擋上了。

    郭藥師再一搖動手中的令旗。

    鐵騎立即迅速退去,郊野沉寂如初。

    童貫對郭藥師指揮訓練的騎兵大加讚賞。

    童貫以自己戎馬半生的眼光看來,有郭藥師這樣一位大將和這樣一支鐵軍來守衛燕京,來保護大宋的北大門,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童貫於是拿出大批錢財犒賞郭藥師和常勝軍。

    燕山府路宣撫使兼燕山府知府王安中,是王黼和粱師成推薦的人。

    自從王黼和粱師成失寵倒台後,王安中整天惶惶不安,他知道自己在燕京的日子恐怕已經不多了。

    果然!

    童貫來到燕京後,立即建議趙佶召王安中還朝,由蔡靖接替王安中的職務。

    王安中在燕地干得實在是不怎麼樣,而且軟弱無能。

    因此,趙佶很快便同意了童貫所湊。

    緊接著,童貫又奏請在河北路置四總管,即四路軍事總管,以加強河北防禦。

    一是中山府軍事總管,由辛興宗負責。

    二是真定府軍事總管,由任元負責。

    三是河間府軍事總管,由楊惟忠負責。

    四是大名府軍事總管,由王育負責。

    這四路軍事總管,同時兼任諸路副都總管,童貫要求他們積極招集逃亡軍人,以及招收各處游手好閒人員充軍童貫想用這四總管來建立起河北軍事組織體系,然後通過這套體系來招兵買馬,充實實力,以此來鞏固和加強河北的防禦。

    童貫的這個想法並不是來燕京之後才想出來的之前,他在太原與馬擴談話時,其實就已形成了這個想法。

    在童貫的設想當中,燕山地區是第一道防線,四軍事總管是第二道防線,而黃河則是第三道天然防線。

    童貫以為通過這樣的部署,河北防線應該會固若金湯。

    回京後,童貫向趙佶匯報說,“郭藥師練兵有術,力能抗擄,忠義可嘉,絕無異圖。”

    同時,領樞密院事的蔡攸也向趙佶保證,郭藥師絕對沒有問題,大可放心使用。

    趙佶這才打消了對郭藥師的疑慮。

    後來趙佶又接到一些奏報,說郭藥師與金人私下有接觸,提醒趙佶要引起注意,可趙佶對這些奏報全都不予重視,全都擱置到一邊。

    古往今來,很多人指責童貫,說他對郭藥師嚴重失察,才導致的靖康之恥。

    也有人從另一個角度,說郭藥師太會表演了,他高超的演技,竟然能矇蔽住老奸巨猾的童貫。

    或者也可以這樣說,童貫太愚蠢,他辜負了趙佶的重託,他沒能看清郭藥師的本質,也沒能將河北邊防部署好。

    或許還可以這樣說,最愚蠢的恰恰就是趙佶,為什麼要派童貫去考察郭藥師呢?如果換另一個人去,也許就會是另一個結果。

    其實,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宋國必然要用常勝軍,而掌控常勝軍最合適的人只有郭藥師,別人無可代替,郭藥師和常勝軍已成為宋國手中很不好處理的一個問題,弄不好就會發生兵變,將靖康之恥提前,有可能這才是童貫重賞郭藥師並極力拉攏郭藥師的一個現實原因。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8
第五百七十章 舉兵南下(求訂閱!)

    …

    蔡絛被勒令停職了之後,是個人就能看出來,蔡京的宰相之位當到頭了。

    可留戀權勢的蔡京,仍然不肯主動退去相位,他很希望自己能再當幾年宰相。

    趙佶在一等再等之後,終於再也等不下去了,於是趙佶讓剛從燕京回朝的童貫和蔡攸去蔡京家,令蔡京上章謝事。

    蔡京不得已,才上交了宰相的印章,並寫了辭職的奏表。

    蔡京這次出任宰相只有短短四個月時間,最後黯然下台。

    縱觀蔡京這一生,雖然逃不了阿諛奉承、曲意逢迎、舞弄權術、行事霸道、專權跋扈,但也不失為是一個合格的宰相。

    如果蔡京能再年輕二十歲,哪怕只年輕十歲,有經驗豐富又能力卓絕的蔡京輔佐趙佶走過這段最艱難的時刻,有可能就不會有接下來的靖康之恥發生。

    縱觀歷史,李邦彥、白時中、蔡攸之流,與處於巔峰時期的蔡京相比,差得真不是一點半點。

    然而,時也,運也,命也。

    五月五日,趙佶以童貫“克復燕山府等州及收高托山等”為由,下達詔書讓大臣們議封童貫為廣陽郡王。

    六月六日,趙佶正式頒布詔令,太師、豫國公童貫,依前太師、領樞密院事、河北河東陝西宣撫使,進封廣陽郡王。

    制曰:“王者申九伐之威,以和眾安民為盛德,大臣廑四方之慮,以折訩厭難為殊勛……”

    在此之前,宋朝異姓非外戚,無封王者。

    李衍那是特殊情況,趙佶不封,李衍自己也封了,到時候趙佶也得捏著鼻子認,所以莫不如做個順水人情。

    在蔡京主政初期,為持紹述之說的政治需要,蔡京曾建議趙佶封王安石為舒王。

    後來何執中又被趙佶封為清河郡王。

    但他們都是死後追贈的。

    活著進封為郡王的只有童貫,這在宋朝是史無前例的。

    童貫不僅封王,還是宦官封王。

    這在中國歷史上,僅有三位。

    第一位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宦官宗愛。

    宗愛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親信,太武帝后來死於宗愛之手。太武帝死後,宗愛立拓跋余為帝,拓跋余封其為馮翊王。拓跋余後來試圖奪回皇權,又被宗愛所弒。宗愛連殺兩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瘋狂的宦官,後被新皇帝拓跋濬“具五刑,夷三族”。

    第二位是唐肅宗時期的當權宦官李輔國。

    李輔國相貌奇醜,曾助肅宗登基。肅宗死後,他扶立代宗,日益驕橫,自稱“欺壓皇上的老奴”。代宗封其為博陸王,不久派人將其暗殺。

    第三位就是童貫。

    童貫率軍進駐燕京是在宣和五年。

    為甚麼那時不封王,而偏偏在兩年之後才封?而且中間童貫還曾致仕過。

    當年,趙佶在景龍門外舉行儀式歡迎宋軍凱旋時,對童貫可是很冷淡的,因為燕京並不是宋軍收復的,而是李衍讓的和朝廷花錢從金軍手中贖買回來的。

    趙佶因此而對童貫不滿,不久,趙佶便斷然解除了童貫的職務,令其致仕。

    其實,趙佶做這前後矛盾的事,原因很簡單現在,趙佶離不開童貫,在風雨之中飄搖的大宋也離不開童貫。

    趙佶雖然玩世不恭,也做過不少荒唐事,但他並不是蠢人。

    這幾年,國事不振,邊境線上,金人的態度越來越讓人難以捉摸,燕山地區又存在著郭藥師與常勝軍這一隱患,西北地區西夏小動作不斷,而河北山東等地的農民暴動雖然暫時平息了,但隨時都有死灰復燃的可能。

    因此,趙佶急需像童貫這樣懂得軍事又能夠震住局面的人來保護大宋,讓大宋平穩渡過這一艱難的時期。

    趙佶原以為譚稹是塊好材料,可以替代童貫,可實踐證明,譚稹這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趙佶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重新重用童貫的。

    童貫今年已經七十二歲了,與童貫同時代的老臣們基本上都已經離開了朝廷鄧洵武在四年前已經去世,鄭居中也在兩年前去世。

    而年輕一些的大臣,如白時中、李邦彥、蔡攸、宇文粹中等,都是些文人,不懂軍事,更鎮不住場子。

    趙佶想來想去,覺得無人可以替代童貫。

    所以,要想守住邊防,要想維護大宋的安全,還得依靠童貫。

    因此,趙佶希望用封王這種最高賞賜來籠絡住童貫,希望童貫能為大宋江山之穩定竭盡全力。

    童貫對於封王很高興。

    這也正常,畢竟這是臣子的最高榮譽。

    經趙佶批准,童貫將自己的府邸又擴建了許多,更加富麗堂皇。

    據說,施工人員向童貫表示祝賀,並請求賞賜,童貫在高興之餘,賞賜給工匠每人一隻金碗。

    這足可見,童.貫有多高興。

    封童貫為王的同時,趙佶也晉封蔡攸為太保,並讓蔡攸領樞密院事。

    太保與太師、太傅並稱為“三公”,都屬正一品,都是表示恩寵的加銜。

    蔡攸曾擔任過北伐副帥,接觸過軍隊,在趙佶眼裡,蔡攸也算是知兵,將來可以擔任童貫的接班人。

    趙佶希望,童貫和蔡攸這一老一少,能擔負起大宋的國防重責。

    可就在童貫歡天喜地慶祝自己獲得王位之時,就在蔡攸不擇手段培植自己勢力之時,時刻關注北邊動態的馬擴,突然探到,完顏宗翰又回到了雲中,正組織力量修治飛狐縣和靈丘縣城防工事。

    馬擴很Jǐng覺,立即給童貫寫信報告了這個情況,並建議童貫火速調陝西精兵,屯守中山府和真定府,選調智勇之將守衛易州一帶,以防金軍突然發動南下入侵。

    童貫和蔡攸對馬擴的這封信都沒有重視起來。

    童貫和蔡攸還是認為,金國目前剛剛建國,國內局勢還不穩定,又有強鄰水泊梁山在側,此時不可能冒險出兵南下,金兵在邊境上製造緊張空氣,只不過是為了向大宋多訛詐一些錢財罷了。

    因此,童貫和蔡攸覺得沒必要理會此事。

    然而

    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童貫和蔡攸的意料遠在東北的金國精英們此時正在秘密策劃舉兵南下……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8
第五百七十一章 宋江死水滸結(求訂閱!)

    …

    宣和五年,二龍軍隨童貫和蔡攸凱旋。

    曆數往日之功後,脅迫衙內軍斷後的宋江,被趙佶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

    吳用授武勝軍承宣使。

    戴宗授兗州府都統制。

    李逵授鎮江潤州都統制。

    黃信授武奕郎兼諸路都統領,仍任青州。

    其餘二龍軍的倖存人員皆有封賞。

    可以說,宋江和二龍軍的人,終於得到了他們想要得到的。

    就是代價太大了一些。

    從北到南,又從南到北,二龍軍最早的一百單八將,如今只剩五個,中途招降的將領全部戰死。

    宋軍雖然連敗兩場大仗,可未有一支軍隊像二龍軍這樣戰損這麼大。

    也正是因為如此,趙佶才對剩下的宋江等人大加封賞,準備重用。

    連年征戰,宋江也累了,受賞之後,便向趙佶請了聖旨,回鄉省親。

    趙佶准了。

    數日之後,宋江帶著二百隨行軍健,挑擔御物、行李、衣裝、賞賜,離了東京,衣錦還鄉,回歸故里山東鄆城縣宋家村。

    鄉中故舊父老親戚,都來迎接宋江,回到莊上。

    可惜老父宋太公已死,兄弟宋清也亡,家早已不是原來的家了。

    宋江來到宋老太公的墳前,痛哭傷感,不勝哀戚。

    宋家在鄆城的名聲極好,宋江後來又受了招安,因此,雖然多年未歸,莊院田產,傢俬什物,皆如舊時。

    昔日州縣官僚,探望不絕。

    在莊上住了數月之後,宋江擔心趙佶怪罪他,因此,設了一場大宴,請當村鄉尊父老,飲宴酌杯,以敘闊別之情。

    次日,宋江便啟程回京。

    宋江一回到京中,神行太保戴宗便來探望宋江。

    二人坐間閒話。

    戴宗道:“小弟已蒙聖恩,除授兗州都統制。今情願納下官誥,去廟裡陪堂求閒,過了此生。”

    宋江不解道:“賢弟何故行此念頭?”

    戴宗道:“前些日子,小弟夜裡夢見崔府君勾喚,因此發了這片善心。”

    宋江道:“既是崔府君召賢弟,為兄也不好阻攔。”

    自此相別之後,戴宗納還了官誥,去到泰安州一處廟裡,陪堂出家,每日慇勤奉祀聖帝香火,虔誠無忽。

    數月之後,戴宗大笑而終。

    宋江聽後默然不語。

    不久,宋江到楚州為安撫,兼管總領兵馬。

    到任之後,宋江惜軍愛民,百姓敬之如父母,軍校仰之若神明,訟庭肅然,六事俱備,人心既服,軍民欽敬。

    時間匆匆如流水。

    轉眼間,一年多過去了。

    這天,宋江忽聽得朝廷降賜御酒到來,與眾出郭迎接。

    入到公廨,開讀聖旨已罷,天使捧過御酒,教宋江飲畢。

    宋江亦將御酒回勸天使,天使推稱自來不會飲酒。

    御酒宴罷,天使回京。

    宋江備禮,饋送天使,天使不受而去。

    宋江自飲過御酒之後,感覺肚腹疼痛,心中疑慮,然後想到自己定是被下藥在酒裡。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兩年前,宋江挾衙內軍共同對敵,李逵更是一斧砍了高衙內的狗頭,得罪自高俅以下無數達官權貴。

    當時,國家大事頻發,趙佶焦頭爛額,而宋江脅迫衙內軍一同應敵又有功,高俅等人自然不敢動手中有數千軍馬的宋江。

    如今,宋江手上已經沒有多少軍馬,立功一事又過去兩年,關鍵是,大宋這兩年,暴民四起,京中早有風聲,宋江會復起裹民暴動,自立為王。

    也正是因為聽到了這些風聲,這兩年宋江一直老老實實的在楚州治軍治民,想要造福一方。

    可惜!

    高俅等人最終還是沒有放過他!

    宋江嘆曰:“我自幼學儒,長而通吏,不幸**於罪人,並不曾行半點異心之事。今日天子輕聽讒佞,賜我藥酒,得罪何辜。我死不爭,只有李逵現在潤州都統制,他若聞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義之事壞了。”

    宋江因此心生一計,然後連夜使人往潤州喚取李逵星夜到楚州,說有要事相商。

    且說李逵自到潤州為都統制之後,好不痛快,只能終日飲酒、賭錢打發時間。

    聽得宋江差人來請他,李逵道:“哥哥取我,必有要事。”,便連夜去了楚州。

    李逵來到楚州拜罷宋江,宋江道:“兄弟,自從分散之後,日夜想念眾人。吳用軍師武勝軍和黃信兄弟青州遠,難以前來,只有兄弟在潤州鎮江較近,特請你來商量一件大事。”

    李逵道:“哥哥,甚麼大事?”

    宋江道:“你且飲酒!”

    宋江請李逵進後廳,現成杯盤,隨即管待李逵酒食。

    將至半酣,宋江才道:“賢弟不知,我聽得朝廷差人齎藥酒前來,賜與我吃。這該如何是好?”

    李逵大叫一聲,道:“哥哥,咱們反了罷!”

    宋江道:“軍馬盡都沒了,兄弟們又各自分散,如何反得成?”

    李逵道:“我鎮江有三千軍馬,哥哥這裡楚州軍馬,盡點起來,並這百姓,足可湊出萬餘大軍,如今天下大**,有這萬餘大軍做基,我等同弟,天下盡可快活,強似在這奸臣們手下受氣!”

    宋江聽罷,暗道:“我做對了。”

    原來,那接風酒內,已下了毒藥。

    李逵追問道:“哥哥幾時起義兵,我那裡也起軍來接應。”

    宋江道:“兄弟,你休要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賜藥酒與我服了,死在旦夕。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我死之後,恐你造反,壞了我等忠義之名。因此,將你請來,相見一面。你喝下的酒中,我已下了毒藥。你我兄弟一道去了吧。”

    李逵見說,垂淚道:“罷,罷,罷!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

    聽了李逵之言,宋江含淚而終。

    稍後,李逵跪死在宋江身前。

    武勝軍承宣使軍師吳用,忽一日,心情恍惚,寢寐不安。

    至夜,吳用突然夢見宋江、李逵二人,扯住衣服,說道:“軍師,我等以忠義為主,替天行道,於心不曾負了天子。軍師若想舊日之交情,可到墳塋親來看視一遭。”

    吳用剛想細問,就醒了過來,原來是南柯一夢。

    吳用淚如雨下,次日,便收拾行李,徑往楚州而去。

    吳用到了楚州,才得知宋江和李逵已於數日前被毒酒毒死。

    吳用稍稍一想,便知個中緣由。

    尋到墳塋,吳用置祭宋公明、李逵,然後以手摑其墳冢,哭道:“仁兄英靈不昧,乞為昭鑑。吳用是一村中學究,始隨晁蓋,後遇仁兄,救護一命,坐享榮華。到今數十餘載,皆賴兄之德。今日既為國家而死,託夢顯靈與我,兄弟無以報答,願得將此良夢,與仁兄同會於九泉之下。”

    言罷,自縊於一旁的槐樹之下。

    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德,忠義兩全,又見吳用義氣,遂在宋江墳旁為吳用堆了座新墳。

    月後之後,黃信獨自來祭拜宋江、李逵、吳用,在三人墳前大醉了一場。

    酒醒之後,黃信回到青州,掛印離去,然後去了膠州半島,之後輾轉去了漢城。

    原來,黃信就是水泊梁山在宋江身邊埋下的那根釘子。

    有絕句一首:

    天罡盡已歸天界,地煞還應入地中。

    千古為神皆廟食,萬年青史播英雄。

    史官有唐律二首哀挽,

    詩曰: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赤族已堪憐。

    一心報國摧鋒日,百戰擒遼破臘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

    早知鴆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

    又詩:

    生當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鐵馬夜嘶山月曉,玄猿秋嘯暮雲稠。

    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

    千古豪傑埋玉地,落花啼鳥總關愁。

    ……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q781009

LV:9 元老

追蹤
  • 868

    主題

  • 47982

    回文

  • 1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