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水滸逐鹿傳 作者︰任鳥飛 (已完結)

 
q781009 2019-7-6 16:36:34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05 75206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50
第五百八十二章 靖康元年(求訂閱!)
    …

    十二月末,東路金軍攻破信德府城。

    完顏宗望等金軍將領登上城樓,假惺惺地下令撫諭居民。

    其實在破城之初,完顏宗望等金軍將領就已經悄悄下達密令,對各部明確劃分了搶劫範圍。

    最終結果是,女真人搶掠的地區,殺戮無數,而漢兒、契丹等族搶掠地區,只是稍微搶了些財物而已。

    女真人貪婪嗜殺的強盜本性,暴露無疑。

    郭藥師所率之軍一直在信德府城外,沒有入城搶劫,所以不曾殺戮一人。

    有人問郭藥師原因,郭藥師道:“我輩入京,素無歹心,復來歸朝。”

    有人竟然信了郭藥師所說的鬼話,想要聯郭藥師退金兵保宋。

    說郭藥師所說的是鬼話,絕對沒有冤枉郭藥師。

    可以說,如果沒有郭藥師,東路金軍打到此地,就不會再前進了。

    趙佶禪位給趙桓,是完顏宗望等人所沒有預料到的,加上河間和中山二府未破,後路有危險,完顏宗望等人商量是不是就此退兵還師?

    這時,郭藥師建議說:“南朝未必有備。”,接著,郭藥師進一步鼓動完顏宗望等人說道:“汴京富庶及宮禁中事,非燕山之比。今太子郎君兵行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勢,急趨大河,將士必破膽,可不戰而還。苟聞有備,耀兵河北,虎視南朝,以示國威,歸亦未晚。”

    完顏宗望被郭藥師說動,最終採納了郭藥師的建議,決意繼續南侵。

    完顏宗望派遣郭藥師為前鋒,不過只給了郭藥師一千騎兵。

    郭藥師再三請求再給他增加一些兵力。

    完顏宗望才又給郭藥師增加了一千騎兵。

    顯然,金人根本不信郭藥師這個屢叛之人。

    郭藥師也知道,他的名聲徹底臭了,可他並不甘心仕途就此完了,所以他極力表現自己。

    郭藥師親率兩千輕騎兵從信德府出發,疾馳南下,沒過多久,便抵達黃河邊上……

    ……

    靖康元年,正月初一。

    趙佶正式向宋欽宗趙桓提出,他想在正元節前,前去亳州蒙城燒香,拜祭莊周,祈願道祖老莊保佑國泰民安。

    此時,軍國大權還掌握在趙佶手裡,趙桓怎敢不答應?

    太史通過占卜推算了一番,建議趙佶選擇正月初四辰時啟行。

    可正月初三晚上,趙佶聞聽金兵已渡過黃河,.感覺情況急迫,於是,等不到正月初四辰時,這天晚上夜漏二鼓之時(即夜裡九點到十一點之間),趙佶就悄悄的離開了龍德宮,車駕東出,直至通津門,下河乘船而去。

    這時,趙佶身邊僅有蔡攸以及內侍數人扈從。

    通津門是陸路城門,南側就是汴河東水門。

    汴河是東京城裡最主要的一條水上交通幹道,從外城西水門入城,流入內城水門,橫穿皇宮前邊的州橋、相國寺橋,然後流出內城水門,再經過外城東水門,出城朝東南方向流去。

    趙佶等人匆匆登船,沿著汴河連夜出城。

    水在夜中流,船在水上行。

    此時正值寒冬時節,汴河水位較淺,因而船速稍緩。

    趙佶覺得如此行進太慢,於是棄船上岸,改乘肩輿(即轎子)。

    可坐了一會兒肩輿,趙佶又覺得肩輿還不如船快,於是又回到河岸邊,徵得一條運磚瓦的船乘之。

    由於走時太過倉猝,侍從們甚至都還沒來得及準備食物。

    經過這番顛簸勞頓,趙佶開始感到飢餓。

    蔡攸急忙派內侍在船上尋找食物。

    後來,內侍從舟人處得餅一枚,趙佶等人分而食之。

    一夜之間,趙佶他們竟然就逃了數百里,天亮時已抵達南都(即應天府,也就是後世的河南商丘)。

    至此,趙佶才稍稍鬆了一口氣。

    天亮之後,也就是正月初四。

    太上皇后、太皇妃以及王子帝姬等也按照之前制定好的計畫離開了汴梁城,前去追趕趙佶。

    趙桓命平涼軍節度使、中太一宮使范訥,統領勝捷軍扈從。

    這天,不少朝廷官員聞聽趙佶已經離開京師,相繼逃出了汴梁城。

    趙佶在南都並沒停留多久,他們買了駿騾之後,便趕緊騎上繼續向南前進。

    途中,路過一個村莊。

    趙佶走累了想歇歇腳,見一戶人家竹扉半掩,遂拍門而入。

    這戶人家只有一個老婆婆在家,趙佶於是與她拉起了家常。

    老婆婆問趙佶姓氏。

    趙佶回答說:“姓趙,居東京,已致仕,推薦長子自代。”

    趙佶騎著駿騾到達符離(後世安徽宿縣北符離集)後,又改為乘大船繼續南下。

    船行至泗州(後世江蘇盱眙西北),趙佶棄船登岸,至江邊集市上買魚。

    趙佶很會買東西,他與賣魚人討價還價,最終得勝而歸。

    買魚歸來,趙佶頗有感觸,遂賦《臨江仙》小詞一首:過水穿山前去也,吟詩約句千餘。淮波寒重雨疏疏。煙籠灘上鷺,人賣就船魚。古寺幽房權且住,夜深宿在僧居。夢魂驚起轉嗟吁。愁牽心上慮,和淚寫回書。

    到達泗州後,趙佶才停住匆忙的腳步稍微休憩。

    泗州城地處淮河下游,淮河在此處與汴河相連,這裡是南北交通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這時候,行宮副使宇文粹中以及童貫、高俅等大臣,都相繼從後面追趕了上來。

    童貫本來已被趙桓任命為東京留守,但童貫聞聽趙佶南幸,於是私率勝捷軍親兵傾巢而出,追趕趙佶,美其名曰“護駕”。

    童貫膽子的確很大,對於趙桓的任命他竟敢拒不從命,這也是童貫後來被定罪處死的十大罪狀之一,即:不俟敕命,擅去東南;差留守,不受命。

    像童貫這樣擅自離開京城,前往東南地區的官員其實還有很多。

    達貴、百姓和那些地位較低的官吏就不說了,高官自尚書而下逃遁者,如張權、衛仲達、何大圭等五十六人。

    以至於上朝的人只剩大半,不少位置都空著。

    蔡京、蔡攸與宋煥家族,千餘人,無一在京師。

    而蔡京、蔡攸門下之士,棄官而逃者十之七八。

    童貫和高俅都是手握兵權的重臣,而且他們都是領兵而來童貫領著三千勝捷兵,高俅領著三千禁衛兵。

    名義上,童貫和高俅都是來給趙佶護駕的,都要保護趙佶過淮河,去揚州。

    而實際上,童貫和高俅都是來跟著趙佶保命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加之他們本就屁股不乾淨,所以,他們預感到,自己若是留在汴梁城裡,十有仈Jiǔ凶多吉少。

    童貫比高俅早一步到泗州,所以趙佶被童貫搶到手,保護了起來。

    童貫詐傳趙佶命令,令高俅守禦浮橋,不得南來。

    高俅對這道命令很懷疑,執意要面見趙佶。

    可童貫就是攔著不讓高俅見。

    東路金軍已於正月初七兵臨汴梁城下,並開始猛烈攻城。

    趙佶聞訊,趕緊動身離開泗州,並往揚州。

    這時,高俅拒不執行童貫的命令,帶領禁衛軍也要跟隨趙佶南下。

    童貫大怒,遂令勝捷軍shè殺禁衛軍。

    禁衛軍軍士不少因此中箭身亡,還有一百多人從橋上掉到河中淹死。

    勝捷軍是西軍強軍,童貫的親兵,更是其中的精銳,禁衛軍哪裡是其對手?

    打不過童貫,高俅只好下令禁衛軍停止前進。

    高俅父子兄弟都站在路旁等候,希望能再見上趙佶一面。

    不久,趙佶乘坐肩輿而來。

    趙佶、高俅見面之後,君臣相顧泣下。

    趙佶想說些甚麼,可或許是因為蔡攸、宇文粹中、童貫等大臣陪伴在側的緣故,趙佶最終一語沒發。

    路上之人見此情形,莫不扼腕流涕。

    高俅於是留守泗州,控扼淮津,以防金軍前來追擊。

    趙佶到達揚州後,仍感覺不太安全,執意要渡江南下。

    當地父老力諫車駕不可渡江。

    但趙佶不聽。

    正月十五上元節這天,趙佶乘船渡過長江,到達南岸鎮江。

    鄭皇后此時已經追至揚州,但她並未跟隨趙佶過江,最後留居在了揚州。

    追隨趙佶南而來的那些王子帝姬們,此時四散在沿路州縣。

    鎮江是趙佶此行的目的地。

    紹聖三年,趙佶以平江、鎮江軍節度使身份被宋哲宗封為端王,那年他才十四歲。

    政和三年,趙佶將鎮江由州升格為府,這是兩浙地區最早由州升格為府的城池。

    這說明,鎮江在趙佶心中地位是比較高的。

    關鍵是,鎮江北有長江天險,可以阻擋金軍南下。

    而且,鎮江的政治局勢對趙佶也比較有利鎮江知府蔡翛是蔡攸的弟弟,江淮荊浙等路制置發運使宋煥是蔡攸的妻弟,而蔡攸是趙佶最信任的人。

    所以,只有來到鎮江,趙佶才有些安全感。

    至此,趙佶便在鎮江住了下來……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56
第五百八十三章 滅李朝(求訂閱!)

    …

    海南島。

    海南郡城,李衍的臨時行宮。

    李衍拿過梁紅玉遞來的一份上書“徽宗禪位於其長子趙桓,是為欽宗,欽宗以“日靖四方”與“永康兆民”改元靖康,今徽宗遠遁鎮江府避難,留欽宗駐守汴梁城……金西路軍被阻太原城,金東路六萬大軍過黃河兵臨汴梁城下……”的密報看過了之後,喃喃道:“只剩一年時間了嗎?”

    李衍畢竟不是研究固歷史的,所以對於年號並不是太清楚。

    不過

    李衍知道,靖康之恥發生在靖康二年正月。

    而且,從目前的情報上也不難分析出來,只有六萬大軍的金軍暫時還攻不下宋國。

    畢竟,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宋國現在湊出二三十萬能戰之兵,其實並不難。

    甚至可以說,趙桓如果給於忠臣良將足夠的信任以及足夠的政策支持,宋國絕對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再變出幾十萬大軍。

    這麼說吧,只要趙佶、趙桓父子以及宋國的那些大臣自己不作死,敢放手一搏,憑現在的金國根本滅不了宋國,就是換成水泊梁山,結果也一樣。

    這可不是李衍抬舉宋國,而是宋國的國力在那擺著。

    宋國擁有一億多人口,各地禁軍、廂軍、鄉軍加到一起仍有大幾十萬,只要有一個有種一點的君主率領,根本就不是現在的金國或是現在的水泊梁山可以滅亡的。

    北宋之所以失國,包括南宋之所以偏安一偶,主要就是因為,宋國的君主也就是趙佶、趙桓、趙構父子三人懦弱,總是戰和不定,又屢屢出昏招,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不是其國力不行了,這也是當初李衍佔據燕雲沒有南下的原因之一。

    李衍放下密報,問梁紅玉:“前線怎麼樣了?”

    梁紅玉道:“蕭宣撫傳回來的消息說,東路軍和西路軍均已打到北江古法州,不日應該就能滅掉李朝。”

    李衍這次出海,除了是來打通海上絲綢之路.,還有一個軍事目的,那就是滅掉李朝。

    所謂的李朝,就是後世的越南,以前叫安南,現在大多數人都管它叫作李朝。

    這個國家,原本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公元前三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就是中國的領土,唐朝時,這裡是安南都護府的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宋國無力統一,故正式DúLì,此後作為宋國的藩屬國存在。

    不過

    這個國家自從立國之後,就表現出來了極強大的侵略性,經常sāo擾宋國搶奪宋國的領土,還搶奪宋國的人口。

    水泊梁山得了海南島之後,李衍準備將海南島建成水泊梁山海上絲綢之路南線的橋頭堡,所以,在這兩年間,在李衍的命令下,戶部先後向海南島移了一百多萬漢人和一百多萬日本人,李衍還將文武雙全又有經驗的蕭嘉穗派來經營這裡。

    征服大海相當不容易,海上不僅風高浪急,更難辨方向,所以,人類征服大海,最難的兩點就是避免翻船以及辨別方向。

    前者,造船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了的水泊梁山基本上已經克服了,尤其是寶船誕生了之後,一般的大風大浪已經不能摧毀水泊梁山的戰艦了。

    後者,在李衍的啟發之下,水泊梁山已經發明出來了比較先進的羅盤、氣象儀、六分儀等辨別方向的航海工具。

    可雖說如此,為了安全起見,水泊梁山現在的航行仍是在離大陸不遠的近海進行這樣即能保證有參照物辨別方向,也能保證一旦遇到大風浪,可以靠岸躲避。

    李衍沿路建了膠東郡、上海郡、TaiWan郡、香江郡、海南郡等多個沿海大郡以及幾十個港口作為中轉站,確保來往船隻的安全。

    其實,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是一條很成熟的航線了,有些膽大的宋人甚至僅靠幾支比舢板大不了多少的小船就順著這條航行進行海上貿易。

    李衍此行的目的只是疏通一下這條航線,然後引外國的海商來水泊梁山貿易。

    東線不用說了,這是水泊梁山自己建立起來的航線,絕對安全。

    西線第一站就是李朝。

    原本,李衍是想跟李朝搞好關係,共好雙贏。

    可這只是李衍一廂情願的想法。

    因為有水泊梁山在背後大力支持,能力非常強的蕭嘉穗,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在海南島上建了三座大城和十幾座小城以及幾百個村莊,讓這座偏僻的小島變得繁榮起來。

    這惹來了李朝人的貪婪,同時,李朝人也擔心海南郡做大威脅到它。

    所以,不久前,李朝對海南郡發動了入侵,搶劫了海南郡的三座縣城和十幾個村莊,掠奪了大量的糧食和財富以及十多萬人口。

    這李衍要是還不打李朝,那李衍也就不是李衍了。

    所以,一到海南郡,李衍就讓蕭嘉穗等人制定攻打李朝的戰略戰策。

    蕭嘉穗早就在謀劃報仇一事了,要知道,這海南郡可是他一手所建,郡中百姓都等同於是他的子女,被李朝攻打,還被李朝擄走了十多萬,他怎麼可能不想報仇?

    因此,蕭嘉穗收集了大量有關李朝的情報,還招攬了很多李朝人。

    李衍得知這些事之後,乾脆任命蕭嘉穗為宣撫使,任命韓世忠和岳飛為左右都統制,負責統兵攻打李朝。

    這李朝之人,也真是膽大妄為,竟然集結了八萬大軍,號稱二十萬,跟梁山軍正面決戰。

    結果,梁山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李朝的大軍擊敗,然後殺死殺傷了三萬多,擒獲了兩萬多,之後蕭嘉穗將梁山軍分成東西兩路大軍,直奔李朝的國都北江古法州殺去。

    此戰其實一點懸念都沒有李朝的軍隊太落後了,有些兵甲都不全,而梁山軍則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軍隊,沒有之一。

    東西兩路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沿路城鎮皆被兩路大軍輕易攻破,僅十幾日兩路大軍就先後攻到了李朝的都城北江古法州之下。

    李衍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傳來李朝被滅的消息。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57
第五百八十四章 東皇大帝(求訂閱!)

    …

    跟李衍所預料的差不多,沒過多久,就傳來了,李仁宗駕崩,李仁宗的侄子年僅十二歲的李陽煥(即李神宗)繼位,緊接著,北江古法州被梁山軍攻破,李朝被梁山軍所滅。

    目前,蕭嘉穗等人正派大軍押送李陽煥和李陽煥剛納的王后以及李朝的王公大臣和李朝的王公貴族之女來海南郡城見李衍,稍後他們還會將李朝的寶物給李衍送來。

    不過

    這個過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

    就在蕭嘉穗等人攻打北江古法州時,高棉國突然派來了一萬戰象來救援李朝。

    事後,蕭嘉穗等人才知道,李朝向高棉國稱番納貢,李神宗還認蘇耶跋摩二世為伯父,高棉國才給李朝派來了這一萬戰象。

    這高棉國只是高棉人自己的叫法,宋國管他們叫真臘,後世的人管它叫柬埔寨,後世學者則稱這個王朝叫吳哥王朝。

    別以為柬埔寨一直那麼弱,這個時代的柬埔寨,也就是高棉國,可是非常強大的,它佔有後世的柬埔寨全部、泰國及老撾大部、越南及緬甸南部,是東南亞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國家,對中南半島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單論國土面積,高棉國一點都不輸水泊梁山,就是兵力,也不輸水泊梁山高棉國擁有幾十萬大軍、近二十萬戰象。

    戰象很厲害,它們刀槍不入,勢不可擋,它們那長長的鼻子輕輕地一點就將人捲起,然後將人摔得粉身碎骨,它們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立即便成為肉餅。

    第一次對上象兵,韓世忠、岳飛等人心裡其實很沒底,可以說,那仗他們是硬著頭皮打的,並做好了,一旦勝不了,就果斷撤退的打算。

    可讓韓世忠、岳飛等人沒想到的是,那戰象厲害是厲害,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它們非常膽小,膽小到梁山軍的沒良心炮僅一輪shè擊,它們就驚了,隨即**竄,然後相互踩踏。

    結果,梁山軍幾乎不戰而勝。

    李衍很快就見到了李神宗等李朝的王公貴族。

    才十二歲的李陽煥,見到李衍之後,瑟瑟發抖,一看就不是甚麼英明的君主。

    倒是李神宗的王后,表現得落落大方,讓李衍很欣賞。

    李衍老實不客氣的將李陽煥的王后以及二十多個他看上的李朝美女收入自己的後宮之中,然後讓人將李陽煥等人送去漢城,以後再決定怎麼處理。

    在這之後,李衍將李朝改為安南郡,任命呂將任太守,並調卞祥和第二廂在此郡鎮守。

    就在蕭嘉穗等人清理安南郡上的李朝殘兵和餘孽之時,一個叫范志陽的佔婆人來到海南郡城求見李衍,並給李衍獻上了二十名佔婆美女(其中三個還是范志陽的女兒)以及十大籍珍寶。

    佔婆就是佔城,佔城稻就產自這裡,它位於中南半島東南部,北起後世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裡地區,王都為因陀羅補羅,形象一點說,它就是後世越南的南部。

    佔婆原是中國漢代所置日南郡的象林縣,後像林縣功曹之子區逵(也作區達或區連,又稱釋利摩羅),殺縣令,自號為王,始建佔婆國。

    南線的第二站就是這個佔婆國。

    所以,聽聞范志陽是佔婆人,李衍想了想,便見了此人。

    一見面,范志陽就跪拜道:“亡國人范志陽拜見東皇大帝!”

    聽了范志陽此言,李衍就是一怔,“我甚麼時候有這個稱號了?”

    其實,這是范志陽給李衍起的尊號。

    這個時代的消息不是那麼靈通,李衍崛起的時間又短,因此,范志陽只知道,李衍來自於東方一個強國,是那個強國的國王,卻不知那個強國是甚麼國,而且水泊梁山也不像一個國家的名字,因此,范志陽並不知道怎麼稱呼李衍。

    另外,范志陽有求於李衍,因此,極力吹捧李衍,想將李衍哄高興了,然後答應他的請求。

    所以,范志陽給李衍起了“東皇大帝”這個尊號。

    見李衍對“東皇大帝”這個尊號似乎並不反感,只是有些納悶不已,范志陽道:“在亡國人心中,您就是東方最偉大的帝王,所以亡國人才尊稱您為東皇大帝。”

    范志陽只說了兩句話,就說了三個“亡國人”,李衍要是還注意不到,那就是故意為難范志陽了。

    李衍並不想為難范志陽,所以看著范志陽問道:“你自稱亡國人,是何意?”

    范志陽趕緊道:“亡國人本是佔婆國王室的後裔……”

    簡單一點來說,區連當年建立佔婆國不到百年,皇權就落到了范家人的手上,然後傳了幾百多年,被旁姓所滅。

    而這范志陽就是范家的直系後代,如今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海商,而他求見李衍的目的就是想讓李衍幫他復國,他承諾,只要李衍幫他復國,佔婆國就永遠尊水泊梁山為宗主國。

    對此,李衍本不想答應。

    要知道,李衍這次出來,並不是來打仗的,而是來打通商路的。

    佔婆國並沒有像李朝那樣攻打水泊梁山的屬地和搶奪水泊梁山的人口,也沒有明確反對跟水泊梁山貿易,李衍沒理由更沒必要攻打佔婆國。

    可范志陽卻給李衍找了一個藉口,那就是一直在打仗的高棉國和佔婆國似乎聯手了,而它們的敵人顯然就是水泊梁山。

    還有,佔婆國也曾打劫過海南島,掠奪過宋國的人口,還經常通過襲擊來往商船或對外用兵來獲取利益,也是一個侵略性很強的國家,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貿易對象。

    另外,還有一個很小的藉口,那就是范志陽的三個女兒都很漂亮,尤其是二女兒范宏敏,簡直是國色天香,讓李衍很留戀,她們組三個給李衍吹了些耳邊風,這多少也影響到了李衍一點。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佔婆國有可能自己商路上的絆腳石。

    所以,李衍最終還是動了滅掉佔婆國的念頭,畢竟這個重要的周轉站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最安全的。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58
第五百八十五章 佔婆國亡(求訂閱!)

    …

    王倫如今也已經四十大多了。

    在王倫想來,他的餘生很可能就在TaiWan郡渡過,王倫甚至連他自己的墳塋地都找好了。

    可是

    李衍卻一紙調令將他調到了海南郡。

    海南郡剛剛遭遇了一場罕見的大颱風侵襲,李衍親自去慰問受災的百姓了。

    在出去之前,李衍派了李助和陳箍桶去接王倫。

    李助和陳箍桶接到王倫之後,王倫執意要看看海南郡城,因此三人邊走、邊聊。

    王倫一邊打量這座新興的城市、一邊道:“二位可知君上為何調王倫至此?”

    李助道:“如果是旁人問起,我們一定是不知的,但太傅問,我們怎敢不說?”

    這些年來,王倫勞苦功高,先後為李衍、為水泊梁山治理了濟州郡和TaiWan郡,前者現在是水泊梁山第一牧場、第一貿易地,後者所產糧食超過了水泊梁山糧食總產量的三成,李衍都說:“若無王倫我焉敢一口吞下九州八郡?”

    李衍登基為遼東王時,封王倫為三公之一的太傅,以彰其功。

    陳箍桶也道:“不錯,太傅是跟君上最久之人,君上最信任之人,此事也非是絕頂機密,自無不可與太傅所說之理。”

    王倫回想起以前他與李衍的點點滴滴,暗道:“跟君上最久,我當之無愧,君上最信任,怕是未必吧,不過沒關係,我會用此生來證明我的忠誠。”

    李助又道:“現在,君上面臨一個重要的抉擇,那就是要不要佔據中南半島。”

    陳箍桶道:“中原地區,宋金兩國已經開戰,此乃奪取中原的最佳時機,因此,咱們水泊梁山應該養兵蓄銳,等待問鼎中原之機。”,頓了頓,陳箍桶接著又道:“可我們到這裡了之後,才發現現在也是奪取中南半島的好時機,這裡雖然民風彪悍,但武器裝備和戰法都極為落後,咱們梁山軍已與中南半島的第一強軍高棉軍對陣過一次,那次咱們梁山軍幾乎不戰而勝,所以,咱們若是調大軍過來,不用多,僅十萬,應該就能平定中南半島,君上說,這裡是海上貿易不可越過之要地,若是奪取了,咱們水泊梁山必定能繁榮昌盛。”

    李助接過話頭道:“不過君上有兩個顧慮,第一個就是,能不能一戰而下中南半島,君上不想梁山大軍陷入到中南半島的戰爭當中去,因為這樣君上就沒法入主中原了,第二個就是,打下這裡容易,難的是怎麼治理這裡,這裡離漢城太遠,而且國家和民族眾多,很不好治理。”

    聽到這裡,王倫眼睛一亮,道:“君上想讓王倫來治理這裡?”

    李助和陳箍桶同時一笑,道:“君上似有此意,不過前提是,君上肯打這裡,並且能順利打下這裡。”

    王倫想了一會,道:“二位能否與我說說這中南半島的形勢如何?”

    李助道:“這中南半島如今最強的國家為高棉國,其國力與咱們水泊梁山相當,就是戰爭能力落後,其最強的戰象,在咱們梁山軍的飛雷炮前,不堪一擊。”

    陳箍桶道:“高棉國左側的是李朝和佔婆國,李朝已經被咱們水泊梁山滅了,那裡現在變成了咱們水泊梁山的安南郡,佔婆國目前已和高棉國聯手,兩國陣兵與安南郡邊界。”

    李助道:“高棉國左側是由孟人和泰人建立的十幾個小國,其中最大的兩個是墮羅缽底國和女王國,再往左是蒲甘,蒲甘本也是一個不小的國家,可蒲甘王,奢華宴樂,廣建寺廟,勞民傷財,以至於蒲甘如今已經沒落,國力遠遠無法跟高棉國相比,就連墮羅缽底國和女王國都比不上。”

    陳箍桶道:“高棉國上面是大理國,它是宋國的藩屬國,高棉國隔海相對的三佛齊……”

    在李助和陳箍桶的介紹下,王倫對中南半島的形勢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

    不過,王倫並沒有滿足於此,他想更多的瞭解這裡,想讓這裡成為他人生當中最大的功績,相要靠這裡名垂史冊。

    李助和陳箍桶是支持攻取中南半島的,而李衍取不取中南半島,很大程度會看王倫的態度,所以,兩人不僅親自為王倫介紹中南半島的形勢,還給王倫介紹了不少孟人、泰人、高棉人、佔婆人以及熟悉這些國家的宋人。

    這次的巨型颱風給海南郡這個新興的大郡當頭一棒,讓從中原和日本移來的民眾終於知道這裡為甚麼條件艱苦了,也讓他們重新認識這裡。

    李衍各地走了一圈,頒發了一系列的救災政策,回來之後,又命人從TaiWan郡運來三百萬石糧食,保證海南郡的所需。

    哪裡都不可能無災無難,颱風雖然可怕,但人類一定能適應它、戰勝它。

    到那時,這裡的人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好地方,後世無數人跑來這裡度假,就是證明。

    救災的事,告一段落之後,李衍將已經到海南郡六七日的王倫叫來。

    王倫給李衍上了一道摺子,然後道:“臣以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今東南半島,唾手可得,君上應順應天意,將之納為版圖。”

    李衍一邊看王倫遞上來的奏摺、一邊道:“你可曾想過,一旦咱們梁山大軍陷入到中南半島的戰爭當中,我就將無力逐鹿中原了?”

    王倫道:“君上若信王倫,請君上滅掉高棉國,再派兩個廂正規軍給王倫,十年內,王倫必還君上一個完整的中南半島。”

    李衍抬起頭看著王倫問:“你有把握嗎?”

    王倫迎著李衍的目光道:“請君上信王倫一次。”

    十幾日後,李衍任命王倫為宣撫使,呼延慶和韓世忠為都統制,從水中攻打高棉國的都城吳哥城。

    呼延慶和韓世忠帶領三萬大軍,繞過佔婆國,沿著湄公河往上走,到達了東南亞最大的一m個湖,也就是洞裡薩湖,然後從洞裡薩湖再沿著一條小河直插到吳哥城下。

    高棉人此前從來沒有碰到過有人從水上直接攻到吳哥城下的事,因此對此毫無防備。

    結果,吳哥城被呼延慶和韓世忠輕易攻破,高棉國的權貴階層被呼延慶和韓世忠一鍋端了。

    另一邊,岳飛得知了此事之後,果斷在邊界對高棉國和佔婆國聯軍發起總攻。

    雙方在橫山關打了一場大決戰。

    本來,這應該是一場勢均力敵之戰。

    退一步說,就算聯軍不是岳飛的對手,也不可能一戰就敗。

    可高棉軍在開戰前一刻得知吳哥城被梁山軍攻破,自蘇耶跋摩二世以下高棉國的權貴階層皆被水泊梁山捉了,直接撇下佔婆軍退回國,想要救援吳哥城。

    結果,佔婆軍被岳飛打得大敗,岳飛順勢帶大軍一舉攻下了佔婆國的都城因陀羅補羅。

    佔婆國亡。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58
第五百八十六章 提上褲子就不認賬(求訂閱!)

    …

    岳飛滅掉佔婆國後,命人將佔婆國的國王、王后、王公貴族、王公貴族之女以及佔婆國的金銀珍寶全都送到海南郡獻給李衍。

    依照之前滅掉李朝的慣例,李衍將佔婆國的王后和自己看上的王公貴族之女留下,然後命人將佔婆國的國王、王公貴族、王公貴族之女以及佔婆國的金銀珍寶全都送回漢城。

    得知李衍滅了佔婆國,范志陽立即跑來面見李衍,想跟李衍要佔婆國。

    可是,李衍手下的大臣,全都反對將佔婆國給范志陽,為此,王倫還特意從前線回來一趟勸說李衍。

    佔婆國在海上絲綢之路西線的必經要道上,其位置甚至比安南郡還重要,如果扼住此道,水泊梁山的海上貿易就得被掐斷,如此要地,李衍怎麼可能給范志陽?哪怕他將他的三個國色天香的女兒全都獻給了李衍。

    李衍將佔婆國改名佔城郡,任命郭永為太守,調花榮和第四廂鎮守。

    至此,李衍答應給王倫的兩個廂已經全部到位。

    不過

    李衍也不是提上褲子就不認賬的主。

    李衍答應,只要范志陽在滅高棉國的過程當中立功,就在高棉國的疆土當中給范志陽畫一個郡。

    范志陽也看出來了,李衍就是一個提上褲子就不認賬的主,因此,他是不可能要回佔婆國的故地的,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謀求一塊新的屬地。

    范志陽發動他的全部力量,從佔城招募了五千人馬,李衍又讓岳飛從佔婆國的戰俘中挑出五千刺頭給了范志陽。

    這樣,范志陽就有了一萬大軍。

    范志陽帶領著這一萬大軍前往吳哥城參戰,爭取自己打下一塊屬地。

    水泊梁山在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連滅李朝、佔婆兩國,又攻佔了中南半島第一強國高棉國的都城吳哥城,讓中南半島上的所有國家都大驚失色。

    很快,就有一些由孟人或是泰人所建的小國跑到海南郡向李衍進貢,很多甚至直接向水泊梁山稱藩。

    對於這些小國的進貢和稱藩,李衍一律接受,並命他們出兵攻打高棉國,同時許諾,只要是他們自己打下來的土地就歸他們所有。

    那些小國的國王得了李衍的承諾之後,紛紛起兵攻佔高棉國。

    不久,女王國、墮羅缽底國、蒲甘以及三佛齊這四個中南半島上的大國也向水泊梁山稱藩納貢。

    李衍命令,女王國、墮羅缽底國、蒲甘以及三佛齊也出兵攻打高棉國。

    對於李衍的這個命令。

    與高棉國接壤的女王國和墮羅缽底國很積極的接受了這個命令,各組織了五萬大軍攻打高棉國。

    而與高棉國不接壤的蒲甘和三佛齊則對李衍的這個命令陰奉陽違這兩國的人也不傻,知道他們就是打下高棉國的領土也不能將它們變成自己國家的領土,這種情況下,他們又怎麼可能積極參戰?

    後來,王倫就是以這個理由滅了蒲甘和三佛齊。

    當然,這只是藉口,就算蒲甘和三佛齊跟女王國和墮羅缽底國一樣積極攻打高棉國,王倫也一定會滅了它們,因為,從始至終,王倫的目標都是整個中南半島。

    一時之間,高棉國被十幾個國家攻打,廣袤的疆土變得越來越小。

    ……

    西路金軍仍然在圍攻太原城他們自包圍太原城以來,一直攻城不止,可又一直久攻不下。

    而東路金軍則一路勢如破竹,十二月三十日到達邯鄲。

    完顏宗望給了郭藥師兩千人馬,讓郭藥師去奪取浚州的黃河大橋。

    郭藥師率領這兩千人馬從邯鄲出發,晝夜疾馳,朝著浚州的黃河大橋兇猛地撲來。

    郭藥師很善於長途奔襲,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用兵之道,貴在神速。”

    肩負浚州的黃河大橋防守重任的梁方平和衙內軍,沒料到金軍會長途奔襲。

    此時正值春節。

    過年了,必須要慶祝,至少,梁方平和衙內軍的人是這麼認為的。

    於是,梁方平與衙內軍上下歡慶春節吃餃子,並趁機玩了個通宵。

    第二天一早,睡意朦朧的衙內軍上下聞聽金兵從天而降,頓時陷入慌亂之中。

    梁方平登城一看,但見金兵的旗幟在晨風中獵獵作響,嚇得他渾身冷汗直冒,隨即二話不說就帶著親軍逃出城了。

    衙內軍的將士見主帥都逃了,於是也一哄而散,紛紛往黃河大橋橋南逃竄。

    郭藥師派出二十名士兵,快速搶佔天成橋南頭,對沿橋往南逃跑的衙內軍潰兵實施象徵性的攔擊。

    結果,嚇得守橋的衙內軍士兵大驚,連忙放火燒橋,想借黃河天險阻擋金兵。

    當時,有數千宋兵擁擠在橋上,他們幾乎全都被這把大火燒死或是掉下黃河被淹死。

    而二十名金兵中只有三人受了點傷。

    負責守衛黃河南岸的何灌部,見梁方平率領殘部朝京城方向逃竄,也跟著紛紛棄岸而逃,望風而遁。

    很快,西起河陽東至北京大名府,在這數百里長的黃河天塹上,宋國再也沒有一名守兵,被宋國上下寄予厚望的黃河防線,就這樣不攻自破了。

    見宋軍一戰未戰就全都跑了,郭藥師對宋國無比失望和慶幸他自己投了大金國。

    郭藥師很快在黃河北岸組織渡河追擊宋軍。

    由於黃河大橋已經被宋軍燒燬,要想過河必須得找到渡船。

    浚州原來就是一個渡口,但自從建成大橋以後,渡口的作用在逐漸減弱,所以城內民船和艄公也日漸減少。

    金兵找了很久,僅找到了十餘條小船每船隻能載五七人。

    金兵試探著浮水過河。

    可因水急浪猛,金軍一時不能渡河,而且損失了幾十人。

    後來,金軍從上下游得到了幾條大船,才開始將騎兵渡過黃河。

    此時,完顏宗望所率領的金軍主力騎兵也來到黃河岸邊。

    完顏宗望對郭藥師這次突襲浚州的表現很滿意。

    當初,郭藥師剛投降時,完顏宗望對郭藥師還抱有懷疑。

    如今見郭藥師立此大功,再無反覆的可能,完顏宗望對郭藥師不再懷疑,對郭藥師的建議也高度重視起來,並大加採用。

    後來金人提出,與宋朝以黃河為界,向宋朝大量索取金帛,皆是郭藥師所謀。

    由於渡船太少遠遠不夠用,金軍於是砍伐樹木製成若干木筏,用來擺渡。

    金軍用了五天時間才讓精銳步騎全部渡過了黃河。

    過河之後,完顏阇母望著洶湧翻捲的滾滾波濤,很感慨地對強綁來的沈管說:“南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輩豈能渡哉!”

    沈管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很納悶,宋軍為甚麼不利用黃河天塹來阻擊金兵?為什麼要棄河而逃?

    從黃河岸邊到東京汴梁,不到三百里路,對於騎兵而言,也就是兩晝夜之間的路程。

    聽聞金軍已渡過黃河南下。

    趙桓嚇壞了,下令南幸。

    換而言之,趙桓也準備追隨趙佶的腳步往南跑。

    李綱得知,連忙舍了性命攔下趙桓。

    李綱對趙桓說:“禁軍將士的父母妻子皆在都城,他們豈肯捨去?萬一他們中途散歸,陛下將依靠誰來防衛?而且,敵騎已經逼近,他們若獲知陛下乘輿出城未遠,必派健馬疾追,那時候陛下將何以御之?”

    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曹曚也向宋欽宗匯報禁軍軍情:“陛下若親征,六軍都願死戰;若巡幸,恐將發生蕭牆之變。”

    趙桓這才意識到,此時出城可能已經晚了,如果硬是出城,不僅有被金兵追擊的危險,而且還有來自禁軍內部的憂患。

    最終,趙桓只能硬著頭皮留下來抵禦金軍……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59
第五百八十七章 獅子大開口(求訂閱!)

    …

    金軍已經過黃河正向京師逼近的消息不脛而走,汴梁城裡一片慌亂景象,許多權貴人家開始張羅著離開東京避難,普通百姓則人心惶惶,憂心忡忡,不知所措。

    趙桓在下令處罰了擅自離京出逃的朱勔、王黼和李彥之後,又頒布了一系列人事任命:任命吳敏知樞密院事,任命唐恪為吏部尚書,任命李梲為同知樞密院事,任命李綱為兵部侍郎,任命何栗為御史中丞,等等。

    同日,朝廷安排有關人員在汴梁城的大街小巷四處散發小榜,招募敢勇死士,組成先鋒敢死隊。

    百姓紛紛響應,積極報名參加。

    還有一些來自淪陷區的公職人員以及潰散的軍兵,也紛紛前來應募,以期雪恥報仇。

    甚至,許多富豪之家也散榜說,他們要自備錢米,招募敢戰之士助國抗敵,守衛京師。

    總之,民間的抵抗意志還是很強的。

    不過沒用,因為朝中的大臣,大多都不想打這仗,就連趙桓的幾個宰執都是極力避戰。

    白時中、張邦昌認為,金軍來勢洶洶,而且目標很明確,就是朝著汴梁城而來,而京師內的守城力量不足,勤王之師又不知道何時才能到來,所以,他們力勸趙桓出城避戰,南幸襄陽或者西幸洛陽。

    趙桓本人對於是守城還是出城,顧慮重重,患得患失他覺得,出城去襄陽或者洛陽吧,那邊又沒有可靠的人做依託,又怕路途上生變,而且還要背負棄宗族和京城百姓的罵名,而留在汴梁城裡,身旁可用之臣很多,皇威也可以得到維護,可是,他又怕汴梁城失守,社稷淪喪於自己手中。

    就在趙桓這種患得患失之下,金軍來到了東京,趙桓也再沒有了逃跑的可能。

    趙桓只能任命一直主戰的李綱為尚書右丞,並任命李綱為親征行營使,全權主持抗金軍事指揮,曹曚副之,讓他們將指揮機關設置於大晟府內,由他們自行辟置官屬,賜銀錢各百萬,賜朝議、武功大夫以下以及將校官誥宣貼三千道,允許便宜從事。

    李綱領命,隨即招募武勇之人抗金,並暫不追究梁方平、何灌的不戰而丟黃河天險之責讓他們帶領衙內軍進城協防,然後下令全城軍民積極行動起來,全面開展備戰,修樓櫓,掛氈幕,安炮座,設弩床,運磚石,施燎炬,垂檑木,備火油,凡是防守所需之器械,都做了充分的準備。

    最終,李綱得兵四萬,然後將他們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每軍八千人,並建立了統制、統領、將領、隊將等組織體系,每天進行軍事訓練,以提高其軍事素質和戰鬥力。

    李綱安排前軍駐紮在通津門外,以保護城內糧倉。

    此時,汴梁城的倉庫裡有豆粟四十餘萬石,後來勤王之師集結於東京城外,多虧有這批糧食做軍糧。

    後軍駐紮在朝陽門外,控制樊家岡一帶較淺的濠河,使敵人騎兵不敢接近城牆。

    而左、右、中軍都駐紮在城中,作為戰略預備隊,以備緩急之用。

    汴梁城由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組成。

    城防工事主要分佈在外城,而且修築得很堅固。

    外城共有城門十四座,其中水門七座。

    每座城門口都設置有圓形或方形的甕城,以加強城門入口的防護。

    甕城上設有戰棚,供守城士兵防禦和休息之用。

    外城城牆每隔六七十步設有一座馬面,馬面突出於城牆之外,可以交叉射擊,保護城牆不受敵軍破壞。

    大約每隔二百米設有一座庫房,內藏各種武器和軍需品。

    為加強城防,還在外城周圍還開挖了一條護城河,河兩岸栽有榆樹柳樹這也能給攻城敵軍構成不小的障礙。

    可以說,汴梁城之堅,天下少有,憑城中的四萬軍、百萬多民,足夠的糧食和物資,宋軍只要一心堅守,金軍絕不可能攻下汴梁城。

    金軍渡過氾水之後,擊鼓而壯行,浩浩蕩蕩,氣勢震天,大隊騎兵勁旅朝著汴梁城奔襲而來。

    趙桓得知此消息之後,為應對非常之變,對領導機構作了調整首先撤銷李綱親征行營使一職,改任李綱為御營京城四壁守禦使,接著免去白時中太宰職務,任命李邦彥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張邦昌為少宰兼中書侍郎,趙野為門下侍郎,王孝迪為中書侍郎,蔡懋為尚書左丞、同知樞密院事,吳敏繼續擔任樞密院使,耿南仲由簽書樞密院事陞遷為尚書左丞。

    同時,趙桓向全國諸路各派出一名身邊內侍,讓他們代表朝廷督促諸路帥臣趕緊率勤王之兵入京增援。

    正月初七,完顏宗望率金軍騎兵到達汴梁城外。

    不過

    金軍並沒有立刻展開攻城,而是直奔京城西北郊而去,然後搶佔了牟駝岡,並在那裡安營紮寨。

    這牟駝岡乃北宋天駟監(即養馬的一個地方)。

    此時,牟駝岡養有兩萬餘匹戰馬,庫房裡的糧草飼料更是堆積如山。

    而且,牟駝岡地勢險峻,三面環水,如同沙洲,背靠霧澤陂可作屏障,佔據此地,易守而難攻。

    搶佔牟駝岡,很顯然是郭藥師建議並帶路的。

    幾年前,郭藥師來東京覲見趙佶時,趙佶曾安排人陪郭藥師在此打過幾場馬球,所以郭藥師對這裡的情況比較熟悉。

    金軍佔據此地可謂一舉兩得,一得地利,二得軍需,為即將進行的攻城戰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很快,金軍便向汴梁城發起了進攻。

    李綱親臨現場指揮作戰,於西水門大敗金軍,斬獲了一百多名金兵。

    完顏宗望感覺宋軍並不是一點戰力都沒有,於是派遣吳孝民等金使來見趙桓。

    完顏宗望此舉,一方面是試探一下宋人的態度,另一方面則是偵查一下汴梁城內的軍事實力。

    吳孝民見到趙桓後,說:“皇子郎君路上截得赦書,方知皇帝即位,而上皇已禪位,今來之意欲議和,皇子郎君要一大臣過去。”

    聽說金人想要議和,趙桓大喜,隨即看向李邦彥與張邦昌等宰執大臣問:“誰可去金營議和?”

    宰執們全都默然不語,無一人肯站出來。

    李綱見狀,挺身而出,道:“臣請求前去。”

    趙桓不同意,道:“卿方治兵,不可。”

    趙桓見除了李綱外,沒人肯主動請命,於是便命同知樞密院事李棁奉使,鄭望之、高世則副之。

    退朝後,李綱留下沒走,他問趙桓為什麼不派自己去金營議和?

    趙桓回答說:“卿性格太剛強,不可以往。”

    李綱分析說:“今敵勢方銳,吾大兵未集,不可以不和。可是,和須有策,得策則中國之勢遂安,不然則禍患末已,宗社安危,在此一舉!臣擔心李棁柔懦,恐誤國事也。”

    李綱進一步分析道:“金人生性貪得無厭,又有燕人為之謀劃,而燕人素來狡獪,他們必張大聲勢,提出過分之要求,以窺測咱們中國之反應。如朝廷不為之動,措施處置合宜,他們當戢斂而退;如朝廷震懼,所求一切皆答應,他們則知中國無人,必更加覬覦,如此則憂患未已也……”

    對於李綱所分析的,趙桓滿口答應,不過轉頭就又對李棁說:“愛卿此去要盡力促成議和矣。”

    李棁果然懦弱,到金營之後,不敢發一言,金人嘲笑他說:“此乃一婦人女子耳。”

    還好有副使鄭望之據理力爭。

    然而

    不管鄭望之怎麼爭,完顏宗望還是依郭藥師之計,跟宋國要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匹,表緞一百萬疋,割太原、河間、中山三鎮,還要以親王、宰相為質,才可退師。

    在這個過程當中,金軍又攻了一次汴梁城,想要以武力震懾宋國。

    可李綱與下屬官員數人,冒著箭雨登城督戰,激勵將士。

    很多士兵受傷,李綱皆厚賞之。

    趙桓也見形勢危急派出一些內侍前來慰問。

    內侍們手持御筆,向官兵們宣讀趙桓的褒諭,並帶來皇宮內庫中的美酒、銀碗、采絹等珍貴物品,一一頒發給將士們。

    將士們皆激情高漲,歡呼雷動。

    雙方自卯時至申時一直激戰。

    宋軍的將士們一直堅守城牆,殺敵數千。

    金兵見守城有備,宋人戰鬥意志很強,汴梁城又高且堅,難以攻破,迫不得已退師而去。

    丟了黃河天險的何灌與梁方平這次也參戰了。

    不過二人的表現卻截然相反。

    何灌率軍防守北部城牆,他作戰勇猛,因此身受重傷,最後以身殉國。

    梁方平率軍防守西部城牆,他命軍士箭無虛發,等敵人接近時再開弓射擊。

    城上參與防禦的百姓見梁方平所下的命令奇葩,都以為梁方平已經叛變投敵。

    於是,數千名百姓在喧囂中將梁方平抓了起來,並扭送到開封府關進了監獄。

    後來,百姓又說梁方平家藏有金人,於是都跑到梁方平家中去捉金人,結果一些渾水摸魚的潑皮將梁方平家中洗劫一空。

    很快,金軍的條件就送到了趙桓這裡。

    趙桓看過之後,將大臣們召集起來,詢問他們的意見。

    給事中李鄴曾攜黃金赴金營請和,那是在趙佶禪位之前,他主動請纓前去的。

    趙桓覺得李鄴是最先接觸金人的人,瞭解到的情況可能最多,於是讓他最先說說己見。

    李鄴說:“金軍兵強馬壯,十分強盛,敵強我弱,只可議和。他們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朝廷宜速與和!”

    李鄴這番話後來不知怎麼的就傳到了宮外,然後在汴梁城中廣為流傳,人們送他一個外號曰:“六如給事”。

    李鄴出使議和,可謂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金軍剛入河北境時,且貪且懼,日行不過一舍,完全是試探著前進。

    遇到李鄴後,金人才知道趙佶有求和之意。

    而且,李鄴又在言談中說及宋**事弛備。

    金人這才敢大膽南下,郭藥師這才敢晝夜急行一百五十里突襲浚州黃河大橋。

    宋國的一眾大臣聽了李鄴的話之後,全都大驚失色

    李梲支持李鄴的看法,他說:“金軍之勢的確雄盛,未可輕易抵擋,宜從速許之,不可緩也。”

    鄭望之則如實奏報說:“金人索要數額龐大,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匹,表緞一百萬疋,割太原、河間、中山三鎮,還要以親王、宰相為質,才可退師。”

    趙佶問宰相李邦彥:“怎麼辦?”

    李邦彥對李鄴和李梲所說的深信不疑,因此回答說:“金軍已兵臨城下,而我城內守軍不足,唯有議和才能保社稷江山,不如先答應他們,只是數目太大,可考慮答應給金八十萬兩,銀二百萬兩,緞子如銀之數,牛、馬各五百頭,羊一千口。”

    趙桓點了點頭,他不願意也不敢冒險抵抗,他只想保住社稷江山,保住趙家天下,保住自己的小命。

    ……

    d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00
第五百八十八章 康王趙構(求訂閱!)

    …

    李梲議和歸來時,完顏宗望將宋朝降官沈管、武漢英、楊信功等人釋放,讓他們跟隨李梲回京,目的是,讓他們勸說趙桓君臣接受金人所提出的議和條件。

    這些宋官雖然全都向金人投降了,但卻各有各的打算。

    其他人先不說,沈管在金營時,很注重打探金軍內部的情況,對於金軍的底細,他瞭解的非常多。

    沈管覺得金軍孤軍深入,已處於險地,因此,他回京後不僅不勸和,反而建議朝廷與金m人開戰。

    可令沈管沒想到的是,宰執們個個膽小如鼠,不敢抗戰,執意求和,唯有李綱見識宏遠,且有膽有謀。

    沈管於是拜見李綱,對李綱說:“敵騎不過五萬,能戰者只萬餘人,太子營不到二千,郭藥師常勝軍約有三千騎,諸營部兵聞只有三萬餘,其過河者只有大半,可以邀擊。”

    李綱說:“待與諸公議。”,然後留沈管於幕中。

    第二天,李綱與沈管同入殿門宰執閣子,等著續引至後殿見趙桓。

    等了一會兒,見內侍還沒過來,他們便一同來到東府樞密院。

    沈管見耿南仲、李梲等人也在這裡,便將對李綱所說之話又對他們說了一遍。

    李梲聞言,厲聲說道:“賢敢道金人不強?若與戰,能決勝負否?”

    李綱對李梲的膽小怕事很瞧不起,說:“不用如此怕他金人。”

    沈管情緒有些激動地說:“管忘身棄家,以圖南歸,目的就是想稟告官家並讓朝廷知道,金人不多,可以擊爾!至於戰鬥結果怎樣,非管所敢知。”

    不久,李邦彥等宰執大臣一起走了過來,沈管又對他們說:“城下之戰,社稷之安危,固不可輕舉,可待金兵歸時,以重兵擁其後,必有必勝之策。”

    李邦彥等人聽後都默不作聲,顯然,他們聽不進去沈管之言,一心只想議和,苟活性命。

    金人要求派趙佶最喜歡的鄆王趙楷去軍營做人質,這讓趙桓有些為難。

    因為趙楷此時並不在汴梁城他也出城南下避難去了。

    此時,趙桓的皇弟皇妹們大多都離開了京城各自逃難而去,只有肅王趙樞與康王趙構留在京城沒走。

    到金營做人質肯定是有一定的風險的,趙桓不知趙樞和趙構是否願意去?

    趙桓還有些茫然,不知該不該強令趙樞或趙構前去當這個人質。

    這時,趙構主動求見。

    讓趙桓很詫異的是,趙構竟然主動請纓!

    趙構道:“金人必欲以親王為質,自為宗社大計,豈應辭避!”

    趙桓很高興,認為趙構很有擔當,隨即就任命趙構為軍前計議使,令張邦昌、高世則副之。

    宰執大臣們對趙構主動請纓前去金營做人質,很是欽佩。

    李梲安慰趙構說:“大金恐南朝失信,故欲親王送到黃河,亦無他。”

    趙構正色凜然地說:“國家有急,死亦何避!”

    被趙桓點名隨趙構一同去金營作人質的張邦昌,聽了趙構此言,心裡更加恐懼不安。

    第二天,宰執們都來到崇政殿開會議事,李邦彥著重向趙桓匯報議和所需財物的準備情況,以及割讓三鎮的文件起草情況。

    李綱不同意全部接受金人的議和條件,更不同意割讓三鎮,他說:“尊稱以及歸朝官,可如其所欲,這無大害。但犒師金幣,其數太多,竭盡天下尚不足以充其數,何況都城乎?應當酌量與之。太原、河間、中山,乃國家之屏障,號為三鎮,其實有十餘郡地,塘濼險阻皆在焉,割之何以立國?而且,保塞乃翼祖、順祖、禧祖陵寢之所在,子孫奈何與人!至於遣質,宰相當往,親王不當往。今日之計,莫若擇使與金人慢慢商談,稍延幾日,勤王大兵就將四方雲集,恁地時,金人以孤軍入重地,勢不能久留,雖所得不滿意,也必求速歸。然後與之約盟,以重兵護衛其出境。如此,他們就不敢輕視中國,其和方可久也。”

    對於李綱的見解,宰執們皆不以為然。

    李邦彥與張邦昌等人紛紛說道:“都城破在旦夕,肝腦即將塗地,尚何有三鎮?而金幣之數,皆不足較也。”

    趙桓也不認可李綱所建議的,現在他滿心全是打發走凶狠的金人,然後苟安。

    為此,趙桓甚至願意全盤接受金人的條件。

    李綱獨自與宰執們爭論了兩個多時辰,無一人站出來幫李綱說話。

    李綱感覺很孤立,也對趙桓和其他宰執大臣很失望,於是說道:“官家擢臣自庶僚,參與大政不過數日,臣之所以受之而不辭,是以為徒以議論或有補萬分之一。今與宰執異議,不能有所補,願還庶僚,以安愚分。”

    趙桓見李綱要辭職,連忙道:“不須如此。卿趕快出去治兵,堅固城守,以防金人再次攻城,此事徐議可也。”

    李綱受旨離開崇政殿去巡察城防。

    可走出殿門之後,李綱覺得還是應該再提醒一下趙桓,於是又返回殿內對趙桓說:“金人議和所須,宰執欲一切許之,這不過欲脫一時之禍,不知他日付之何人,能為陛下了此?願更審處,後悔恐無所及!”

    趙桓已打定主意全盤接受金人所提的條件,因此並不喜李綱所言,只是城防還離不開李綱,所以,才對李綱好言相說,將李綱又請了出去。

    李綱走出皇宮,來到北部城牆一帶巡察了一會兒,又返回崇政殿,他還是希望再爭取一下。

    可御前會議已經結束,誓書也已經出城,趙桓全盤答應了金人所求。

    李綱徒嘆,無可奈何!

    趙構與張邦昌在趙桓的催促下,也動身前往金營做人質。

    李鄴和右武大夫高世則,分別擔任計議使副,攜帶著朝廷和議誓書,一同前去金營,繼續進行和談。

    趙構很有天賦,悟性也很高,另外無論是學文還是習武,他都很努力,如今,他已飽讀詩書,善於騎馬shè箭,能挽弓至一石五斗,可謂是文武雙全。

    曾有人誇讚這時的趙構“英明神武,有藝祖之風”。

    從這時的趙構敢於自挑重擔入金營為質來看,此言並不虛。

    趙構在臨行前入宮向趙桓密奏說:“朝廷若有便宜,無以一親王為念。”

    此話雖然說得很輕,份量卻很重,足以看出此時的趙構不愧一少年英雄。

    張邦昌臨行前也曾入宮密奏趙桓,他請求趙桓御批,保證不改變割地議和之方案,以保證人質安全。

    可趙桓沒同意。

    剛一出城,張邦昌就開始悲愁垂涕他擔心這是一條不歸路,害怕從此一去而不回。

    看到張邦昌失魂落魄的樣子,趙構慷慨豪爽地說:“去做人質,是為國解憂分難,此男子事,相公不可如此!”

    聽了這話,張邦昌感到有些慚愧,於是停止落淚。

    直到夜幕降臨,趙構和張邦昌才到達金營。

    這時,金軍騎兵交相奔馳,往來不斷完顏宗望故意製造出一種很緊張的戰爭氣氛。

    張邦昌嚇得膽顫心驚,而趙構則毫不畏懼,意氣閒暇宛如平日……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01
有點不會寫了。

    有在說我在水歷史。

    這個……

    我想,我得解釋幾句了。

    現在,大家應該能看出來,本書很明顯是兩條線發展。

    一條是主角出去打通海上絲綢之路,為以後殖民全世界打下基礎。

    另一條是中原地區,北宋君臣不斷作死,最後被金所滅。

    這是必然的趨勢,不算劇透。

    很多人都說,知道靖康之恥,不用我寫。

    可我說句大話給您,有些朋友可能只知道個模糊大概,可能都不知道,金軍第一次沒能攻下汴梁城,過了一年又來,才攻下……也不能說攻下,是趙桓君臣配合金軍將汴梁城送給金人的。

    我不是想給大家普及這段歷史,懂這段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我一直在跳著寫,不重要的,全都沒寫,重要的也只是數筆帶過。

    也就是說,我一直在加速甚至是超速寫這段。

    我想早點讓這段過去,讓主角回來一統中原,然後將中原百姓在金國的鐵蹄下救出來,滅金、滅宋、滅西夏、滅蒙古、殖民全世界。

    當初設計這段劇情的時候,我有兩個考慮。

    第一,宋國現在還不能滅,並不是說軍事上不夠,而是政治上不夠,如果由主角來滅,主角就成了侵略者,失去了大義,勢必得遭到漢人無盡的抵抗,就像南宋抵抗金人入侵一樣。

    第二,主角如果自己成為侵略者,就勢必得親手殺了那些愛國的人,有些膩味。

    就拿被趙桓割了的太原、河間、中山三府來說。

    守衛這三地的都是寧死不當亡國奴的英雄,他們後來都不尊趙佶趙桓的命令開城,不佔據大義怎麼讓這些英雄開城?

    反過來,如果讓金人滅了北宋,主角來當救世主,那麼主角就佔據了大義,名正言順,可以說,大兵一到,很多地方不攻自破,中原不需幾戰就能打下來,成為天下之主。

    而想讓金滅掉北宋,趙佶、趙桓父子以及他們的臣子就得作死,否則之前沒想過滅掉北宋的金人不可能將北宋滅掉,說實話,北宋君臣要是不作死,也沒人能滅掉北宋。

    我可以指天發誓,我一直在快進這個過程,重要的戰爭都是一兩筆就過,但這段太曲折,我就是再加速,也不可能三五章就讓靖康之恥發生。

    還好,現在快了,金人第一次南侵就快要結束了,然後就是第二次金人南侵,再然後主角回歸,天下一統。

    還有,大家擔心的帝姬甚麼的,放心,全都是主角的,李泰迪不是白叫的。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01
第五百八十九章 前恭後倨(求訂閱!)

    …

    趙桓認為,現在金軍已經兵臨城下,隨時都可能發動進攻,社稷江山因此隨時都有毀滅的威脅,能與金人議和,就能保住祖宗的江山社稷,就能保住他自己的性命,所以,趕緊湊足金銀,已迫在眉睫,為此他已經不顧一切。

    趙桓下詔說:“大金所需犒軍物數浩瀚,朝廷竭力應副,如供祀宗廟器皿,亦不敢吝。至於親王內外百官之家,已行告諭,盡數供助,尚恐未能敷數。忠義之民,理宜體國,將私家所有願助國用者,限日下於戶部尚書聶山等處送納。”

    不久,趙桓又下詔說:“蕃衍宅諸王金銀絹帛,道官樂官伎術等官及五司官,察視曾經賜帶,各家有見在金銀,只今納元豐庫。若敢隱庇轉藏,並行軍法。諸宮觀寺廟、奉先普安諸墳、六尚局諸司並開封府公用金銀,拘收納左藏庫。”

    兩天後,趙桓召集宰執們來福寧殿開會,匯報蒐集金銀的情況。

    結果,金僅得三十萬兩,銀僅得八百萬兩。

    這點金銀,距離金人所要,差距太大,宰執們惶恐不安,紛紛謝罪,只有李綱不謝。

    趙桓很著急,他以為金人若得不到滿足,是不會輕易撤軍的,於是令張道濟去將宮中用於宗廟祭祀的那些金銀器皿全都蒐集拿來,總共折算了銀五百萬兩,金一百萬兩。

    趙桓隨後安排唐重、謝克家、李擢、師驥四人,去往蔡京、童貫、何執中、鄭伸、高俅、王憲、彭端、劉宗元等人家,以及這些人的親戚家,蒐集金銀財寶對這些人家所有的金銀珠寶直取,並當日就送到元豐庫交納。

    宋欽宗對唐重等人說:“他們若敢徇情隱庇,或轉為藏隱,允許知情人告發,一旦查實,給舉報人一半充賞,隱藏之人,並行軍法。”

    這些人當中的蔡京、童貫、高俅,都是趙佶的寵臣,也有已經去世的,如何執中,而身份最特殊的是鄭伸,他是趙佶的老丈人,即鄭皇后(現在是太皇太后)的父親,名義上還是趙桓的外公。

    可見趙桓的喪心病狂。

    為早日湊齊金人所要的金銀,趙桓可謂是挖空了心思,絞盡了腦汁。

    正月十五那天,趙桓又下一道聖旨,要求不管有沒有官職,不論何人,只要曾經獲賜金帶,那麼都要將所獲賜金帶向開封府報告並交納,若膽敢隱瞞不報,被人舉報告發,則將根據情節輕重予以判決和遣送。

    也許是覺得這樣下聖旨還不夠直截了當,效果還不夠立竿見影,於是他也學習趙佶的做法,直接用御筆進行指揮。

    趙桓寫了一份御筆交給尚書省,讓尚書省據此直接去(搶奪)取金銀。

    御筆中寫道:

    “將曾祗應於娼優之家,並袁陶、武震、史彥、蔣翊、郭老娘逐人家財籍沒,並內侍省官、道官、藥官曾經特賜金銀許系金帶人,及楊球、張補、姜堯臣、李宗寶、張師寶、李宗振、宋暉、董庠金銀,並仰聶山、何栗、周懿文、李光只令直取。”

    這份御筆的意思很明確,就是直接將點名的這些人家的財產全部沒收。

    而趙桓點名的主要是三類人,一是娼優之家,二是曾經特賜金銀許系金帶的內侍,三是楊球等依附於蔡京童貫的一些**官員。

    (歷史上,李師師、趙元奴的財富,就是被趙桓的這條命令奪去,然後獻給金人的。)

    李邦彥負責落實這件事,他對聶山、何栗等人說:“奉聖旨:御筆中所載之人,若敢狥情隱庇,並轉為藏匿之家,允許他們當日自首,如有違抗,並行軍法。若其他人,有所隱藏之物,以半充賞。”

    後來,殿中侍御史李擢向趙桓建議:“為盡快湊齊金銀,可下達一份詔書,凡市民百姓納金銀數多者,先授以官,這樣做,不僅可以示民以信,亦可激切來者。”

    趙桓當即便同意這樣辦。

    於是,有兩個名叫王宜和王革的普通百姓,因為繳納金銀數額多而被授以官職。

    中書侍郎王孝迪向趙桓提出了一個建議,說:“欲將在京官吏軍民之金銀,全都收集起來,以滿足議和所需,則必須在城內通衢張榜公告,規定期限,令他們全都拿出來交公,期滿不交者,斬之。奴婢與親屬以及其他人,能揭發報告藏匿行為的,以半賞之。”

    趙桓覺得王孝迪所建議的有理,便同意了王孝迪的建議,還讓王孝迪成了一個臨時機構,專門負責收簇金銀。

    王孝迪於是派人在城內通衢到處張榜公告,榜曰:“專領收簇大金國犒軍金銀所:面奉聖旨,大金國兵馬圍京城,其勢甚急,朝廷為宗社生靈遣使議和,須籍金銀幣帛,以結盟好。金國要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今來所斂金銀,上自宗廟、宮禁、乘輿、服飾之物,盡行剗刷,止得十餘萬兩,銀一千二百餘萬兩。盡數津致前去,大金為見其數未足,復遣使臣諭意,難為退軍,兼恐兵眾犒賞不均,必致怨怒,卻來攻城,男子盡殺,婦人驅虜,屋宇焚燒,金銀錢物,竭底將去……”

    東京百姓讀到“金銀不足,則必致怨怒,卻來攻城,男子盡殺,婦人驅虜,屋宇焚燒,金銀錢物竭底將去”,無不扼腕唾罵,並紛紛議論說,男子殺盡,女人虜盡,宮室焚盡,金銀取盡,這王中書所說真是一派胡言,還有人諷刺王孝迪為“四盡中書”,可以與李鄴的“六如給事”相媲美。

    後來,所有人都說已經致仕的前宰相王黼,在擔任宰相期間大搞貪污受賄,家中財寶堆積如山,為啥不取而用之?

    趙桓於是下詔削奪王黼在身官爵,流放衡州,沒收其全部家產。

    官吏從王黼家中得金寶以億萬計。

    吳敏和李綱都建議斬殺王黼。

    可趙桓覺得,此時公開斬殺退休大臣,不太合時宜,於是便將這件事交給開封尹聶山去處理。

    聶山秘密派出武士追殺王黼於路途之中,而對外則公佈說,王黼為盜匪所殺。

    搜刮三尺,趙桓還嫌不夠,又拿祖宗所藏珍寶珠玉等物抵給金人。

    趙桓不僅拚命的收集金銀珠寶滿足金人的貪婪之心,還下令,今後對金國的稱呼,只以“大金”為稱,必須要用“國”字的時候,依自來體例施行,更不得以金國為稱。

    這個時代,一提到某某國,便意味著它是一個藩屬國。

    藩屬國雖有獨立的領土與主權,但要接受宗主國保護,與宗主國是朝貢關係。

    簡單點來說,宗主國是大國,而藩屬國是小國。

    趙桓下這道旨意,很明顯是在討好金人。

    趙桓討好金人,可不僅僅這一件小事,他還每天都送給完顏宗望一些好東西,像龍腦、椽燭、薰香,讓完顏宗望好好保養自己,又送以服御、犀玉、腰帶、真珠、寶器、女樂、珍禽、香藥、茶、錦綺酒果之類,讓完顏宗望在城外過得舒服一點,每天還對完顏宗望噓寒問暖。

    李綱對趙桓此舉很不以為然,他常常向趙桓勸諫,甚至據理力爭。

    李綱認為賞賜這些貴重物品,不足以為德,效果恐怕會適得其反,讓金人更加輕視大宋,認為大宋軟弱可欺。

    可是,李邦彥等投降派一致稱讚趙桓的美德,對李綱所言,都不以為然。

    面對軟弱可欺的宋國朝廷,金人益加放肆,索取無所忌憚,甚至要求宋國朝廷向他們提供妓樂、珍禽、馴象之類。

    而趙桓等人無不從之。

    這也就罷了,畢竟形勢逼人強。

    可趙桓還給仍在頑強抵抗的太原、河間、中山三府下詔,讓三府守官盡快投降。

    趙桓的詔書是這麼說的:

    “應中山、河間、太原府並屬縣鎮及以北州軍,已於誓書議定,合交割與大金事。昨者,大金以朝廷招納叛亡,有渝信誓,因舉大軍,直至京畿。重以社稷為念,所繫甚大,遂割三府以尋歡盟,庶銷兵革之憂,以固兩朝之好。其犬牙不齊去處,並兩平兌易,合照誓書施行。如有州軍未便聽從,仰將此詔書遍行告諭,各務遵稟,母或拒違,自取塗炭。

    兩朝封疆接畛,義同一家,各寧爾居,永保信睦……”

    可以說,趙桓都快沒有底線了。

    自正月十五日開始,四方勤王之師陸續漸至城外。

    李綱將這數萬之眾安置在京城四周,並分別建立起有效的組織機構。

    正月十八日,統制官馬忠率京西募兵來到城下,然後在順天門外,恰好與一群金兵相遇。

    馬忠率軍乘勢擊之,殺獲甚眾。

    勤王之師不斷雲集,讓趙桓的態度慢慢發生了轉變。

    等到京畿、河北路制置使种師道與統制官姚平仲率領涇原路、秦鳳路之兵抵達東京城下。

    卑躬屈膝很久了的趙桓,終於直起腰板。

    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

    种師道和西軍一來,金軍立馬收斂起之前的狂妄態度,並悄悄向北移砦,增修城壘,似要全力鎮守牟駝岡以自衛,遊騎也不敢外出剽掠了。

    不過

    种師道還沒進城,宰相李邦彥就派人送來一份敕書,說:“朝廷與金人和議已定,敢言戰者滅族!”

    种師道這年已七十六歲高齡,而且身上有病,所以他沒騎馬,而是乘坐肩輿入城。

    見到趙桓後,种師道道:“臣不知京師有如此之急,臣曾揣測金人必不敢渡河,故來遲。今臣在此,陛下不須憂也!”

    已受盡了委屈的趙桓,聽了种師道此言,差點沒哭出來。

    趙桓道:“愛卿可有退敵之計?”

    种師道道:“臣以為,講和非計也。京城周圍八十里,如何可圍?城高十數丈,粟支數年,不可攻也。若於城上紮寨,而城外嚴拒,守以待勤王之師,不逾旬月,敵自困矣。然而,業已講和,亦不可廢止。金銀不足,請以見數與之,如其不退乃與之戰!況且四鎮之地,內有保州,此乃宣祖陵寢所在,不宜割與。”

    种師道此言一出,李邦彥等主張議和的大臣,臉色全都變得很不好看。

    完顏宗望得知大宋西軍已至城下,立即派使節王汭入城覲見趙桓。

    名義上這是回謝趙桓的賞賜,其實完顏宗望這在是觀察瞭解宋國目前的情況。

    王汭入殿,伏地拜奏,對趙桓賜到沈香山子、花犀、玳瑁酒器並奇獸珍禽等,表示感恩之至。

    王汭這次覲見,禮節與以往相比,恭敬了許多。

    趙桓回頭對种師道笑道:“彼畏卿故也。”

    此前,汴梁城諸門盡閉。

    种師道下令打開東部城門與南部城門,聽任市民出入如平常,民心因此而稍稍安定,金人則擔憂不已。

    种師道又向趙桓建議,先不給金人其所勒索的金銀,另外派大軍扼住於黃河,使金軍匹馬不還。

    對此,宋欽宗皆答應。

    种師道受命出外巡城,經過視察,他對破敵已胸有成竹,對身邊的親信說:“敵易破也,但扎連珠寨對壘,使不得虜掠。待敵糧匱乏時,便可進兵。再派兵將臨黃河設伏,等其半渡時擊之,此萬全之策也。”

    种師道想進一步瞭解一下金軍的內部實情,於是派出幾名驍勇出城,抓獲了三名金兵。

    种師道令他們說一說他們軍中情況。

    其中一人寧死不說。

    种師道下令斬之。

    种師道又問第二個人,這人很恐懼,於是坦白說出他所知道的軍中情況。

    种師道下令將另一人破其腹,以驗所食之物。

    破腹一看,這個金兵腹中無它,只有一些豆子。

    种師道對在場的眾人說:“敵糧已匱,可以殄滅。”

    隨後,种師道將那名活著的金兵放還,讓他回去將這些事告訴完顏宗望。

    宗望得知此事後大驚,於是決意求和。

    前來勤王的官軍,除了种師道與姚平仲外,還有鄜延路的張俊、韓時中,環慶路的汪洋、馬遷,熙河路的姚古,秦鳳路的种師中以及折彥質、折可求等勤王兵,另外還有劉光國、楊可勝、李寶諸路兵,號稱二十萬之眾。

    來自不同地方的勤王隊伍積聚在城外,互不相屬,缺乏統一的指揮體系。

    而指揮不統一,各軍就將無法協同作戰。

    李綱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他於是上奏,請求趙桓下令讓种師道和姚平仲等勤王官軍聽從自己節制。

    趙桓降下御筆說:“師道老而知兵,職位已高,與卿同官,替曹曚可也。”

    趙桓的意思是要讓种師道接替曹曚,擔任親征行營副使。

    其實這麼安排很合理,也可以讓宋軍形成統一的指揮,只要謀劃得當,完全可以全殲完顏宗望這四五萬人馬。

    可很快趙桓就又犯了他們老趙家的老毛病,他害怕李綱兵權太重,於是又收回之前所下的命令,改讓种師道為簽書樞密院事、充河北、河東、京畿宣撫使,以姚平仲為宣撫司都統制,宣撫司統一指揮西兵以及四方勤王之師。同時,又調撥京師駐紮在城外的前軍與後軍,也歸屬宣撫司指揮。

    种師道將城外勤王之兵集中分為兩寨,一寨屯城於西南,一寨屯城於東北。

    與种師道的宣撫司相比,李綱的行營司權威有所下降,行營司所屬隊伍只有左、右、中三軍而已。

    兵權分為兩部分,不相統一。

    而宣撫司計畫採取行動時,又往往托以機密不向行營司通報。

    如此一來,行營司對宣撫司在城外的軍事行動計畫一無所知。

    李綱有些失落,並為此擔心不已!

    可趙桓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他很好的控制住了臣子們的野心。

    同時,趙桓發現,自己這邊有二十萬大軍,可謂是兵強馬壯,而金軍那邊只有四五萬大軍。

    那是不是可反擊了?

    這個念頭一在趙桓心中出現,就一發不可收拾。

    等趙桓聽說,金人將城外后妃、皇子、帝姬的墳墓攢殯全都發掘殆盡後,十分氣憤,於是下定決心跟金軍開戰!

    ……

    d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02
第五百九十章 不勝而勝和不敗而敗(求訂閱!)

    …

    為了瞭解金軍的情況,种師道派人去將沈管請到宣撫司來。

    沈管到了宣撫司後,對种師道說:“當初黃河岸邊若有千人守之,金兵豈能至都城?”

    种師道對此也感到很不可思議,不過,事已至此,再計較這些,已經沒有意義。

    种師道仔細問了金軍的情況,又就河北地形特點,以及在何處攔擊金軍為好等情況,諮詢沈管。

    沈管將之前對李綱所說的又對种師道說了一遍。

    聽了沈管所說,种師道令姚平仲率兵向金軍營地逼近,迫使金軍遊騎不敢外出抄掠。

    果然!

    金兵皆很緊張,躲在營地中,不敢出動。

    种師道心下大定,開始謀劃反攻。

    李綱支持种師道這一謀劃。

    很快,在御前會議上,以李綱和种師道為代表的軍方主戰派很明顯的佔據了上風,並得到了趙桓的大力支持。

    會上甚至初步確定了出兵進攻金軍的日期,並做了相應的軍事部署。

    但是,以李邦彥為代表的主和派對於用兵仍是推三阻四。

    他們以為,出兵攻擊金人是一種很冒險的行為,一旦失敗,前邊的和談努力都將前功盡棄,而國家也將面臨淪喪之危。

    對於將相之間的分歧,趙桓心裡很清楚。

    不過趙桓不認為這有甚麼問題,就像他的態度發生轉變一樣。

    以前由於軍力不足,他自然要採納李邦彥等人的建議,議和。

    而現在,勤王之兵已來了二十多萬,數倍於金人,特別是西軍名將种師道已來到他身邊,他當然要找回之前丟掉的尊嚴,希望用武力驅逐金人。

    憑良心說,趙桓有這個轉變,並不違背人性情理和基本邏輯。

    可問題是,趙桓的轉變也有些太快了,而且轉得也有些太大了。

    從之前一味求和,趙桓迅速變成一味主戰,甚至是希望立即跟金軍打一仗。

    趙桓在一天之內五次派內侍去催促种師道,讓种師道考慮是否可以早日出兵?

    种師道很冷靜,也很沉穩,不肯貿然出兵,他要按計畫等姚古率西軍到來後再攻擊金人,不讚成提前動手。

    种師道的表現令趙桓有些失望,趙桓於是又將希望寄託在都統制姚平仲身上。

    姚平仲很勇敢善戰,也一直試圖表現他自己。

    可從之前的童貫,到現在的种師道,全都壓著姚平仲,不讓姚平仲表現自己。

    如今,終於讓姚平仲等來了表現自己的機會。

    姚平仲對趙桓說:“士兵都願速戰,可現在遲遲不戰,他們都很有怨言。”

    趙桓說:“種宣撫不同意馬上開戰。”

    姚平仲立即道:“臣願領兵夜叩金營,生擒斡離不(完顏宗望),奉康王以歸。”

    趙桓聞言大喜,當即向姚平仲許諾:“若成功,當授以節鉞。”

    要說,劫營,你就快點去吧。

    可趙桓非讓術士楚天覺推算一下劫營的日子。

    結果,楚天算過之後,說得勝之日為三天後的二月丁酉(即二月初一)。

    三天時間,黃花菜都涼了,而且中間隔了這麼長時間,怎麼可能不走漏風聲?

    可趙桓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宋軍一定能一擊得勝,然後他就可以一雪前恥,成為秦皇漢武那樣偉大的皇帝。

    趙桓不僅讓姚平仲偷襲金營,等姚平仲出兵了之後,他又讓李綱出兵相助。

    李綱說,事先沒有商量,兵馬也沒有準備,冒然出兵不妥。

    趙桓不聽,連派三波內侍催促李綱出兵。

    李綱無奈,只好下令大軍緊急集合。

    天快亮時,前軍統制張撝、右軍統制石濬、中軍統制辛康宗、左軍統制劉佃、後軍統制王師古、敢戰軍統制范瓊,全都集合完畢,然後他們率軍從封邱門出城,向班荊館、天駟監挺進。

    可這時,姚平仲劫營已經失敗了,而姚平仲也已經撇下部隊獨自逃跑了。

    原來

    姚平仲命手下大將王通為先鋒軍統制,率先去劫營。

    王通領命,然後率五百名敢戰死士直抵金營。

    可是,王通連劫兩寨皆空,至第三寨,金軍數千鐵騎突然殺出!

    這數千鐵騎均是金軍精銳,又突然而至!

    王通與敢死隊頓時陷入金軍的包圍之中!

    他們殊死拚殺,以待援兵。

    然而

    後援之兵,大都連人帶馬墜落到寨旁的深溝之中,西軍將領陳開戰亡。

    王通見重傷已半,而金軍騎兵正從南北兩面湧來,即將形成前後夾攻之勢,只能率三百騎兵突圍而出。

    王通見到姚平仲後,姚平仲令他率眾上馬,往西而竄。

    這時,金軍騎兵己追了過來,將宋軍中軍沖散。

    宋軍的潰軍立即往回跑。

    而金軍則一直追趕宋軍,追至板橋才開始回撤。

    姚平仲大敗而逃,姚平仲的副將楊可勝不幸被俘。

    當天夜裡,完顏宗望親自審問楊可勝,說:“兩國已通和,又來劫寨,何也?”

    楊可勝回答說:“可勝以勤王兵到京師,三軍欲戰,故可勝率之以來,非朝廷之意也。”

    楊可勝將責任全都攬到自己身上,任完顏宗望如何逼問,都不改口。

    完顏宗望因而大怒,下令斬殺楊可勝。

    陝西勇將楊可世的兄弟楊可勝因此英勇就義。

    這時,另一部分金軍追至幕天坡,與李綱所率大軍相遇。

    金軍集中兵力向宋軍中軍發起猛烈衝鋒。

    李綱見狀,下令以神臂弓還擊。

    宋軍與金軍鏖戰於幕天坡。

    戰狀很激烈,雙方互有死傷。

    最終金軍戰敗,退去。

    為防止金軍再來戰,李綱與行營司諸軍皆宿於城外。

    對於姚平仲夜襲金營,趙桓本以為必定成功,他期待著清晨能傳來大獲全勝的好消息。

    可是,第二天清晨,李邦彥等主和的人一起上奏說:“西兵勤王之師及親征行營司兵,為敵所殲,無復存者。”

    趙桓聞訊大驚,急忙下詔,令各軍不得進兵!

    緊接著,趙桓將責任全都推給姚平仲和西軍,並親自給完顏宗望寫信,說要捉姚平仲明正典刑,並又送給完顏宗望一大堆寶物,希望和金軍繼續議和。

    李邦彥等主和派認為,危亡在即,僅做出這些措施是不夠的,還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表明議和的誠意,應該召李梲持國書割地以和,並奉地圖和誓書,令路允迪前去割太原,秦檜前去割河間,程瑀前去割中山。

    趙桓同意李邦彥等人所湊,令宇文虛中當面向金人解釋,說姚平仲等擅用兵甲,幾誤和議,已遣割地使,交割三關之地。

    趙桓、宰執大臣以及有關各方全都相聚在都堂裡開會。

    他們一致認為,當前形勢之下必須堅決執行和議政策,不得有絲毫動搖。

    种師道也在場,他提出不同建議,說:“劫寨已誤,然兵家亦有出其不意者。今夕再遣兵分道攻之,亦一奇也。如猶不勝,然後每夕以數千人擾之,不十日,敵人遁矣。勝負兵家之常,正當再擊之耳,何遽喪氣乎?”

    對於种師道的這個建議,趙桓和李邦彥等宰執皆不聽。

    不僅如此,李邦彥等人還紛紛啟奏,認為李綱、种師道出師敗績,可正典憲,請求罷免李綱和种師道的職務。

    趙桓准奏,於是罷免种師道宣撫使職務,改任大一宮使;罷免李綱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職務,命蔡懋代之。

    趙桓比任何人都知道,姚平仲劫營是誰安排的,可劫營兵敗,總得有人來承擔責任,所以李綱與种師道成了替罪羊。

    李邦彥等人還嫌這樣不夠,要將李綱捆綁起來,交給金人處置。

    可不知為什麼,金使竟然不接受,反說這樣不可,認為還是由大宋自行處置比較好。

    李綱在城外得知事情有變,遂立即領軍入城,然後前去面見趙桓,想跟趙桓商量對策。

    可趙桓拒而不見。

    這時,李綱才知道自己已經被免職,於是退到浴室院等待趙桓降罪。

    蔡懋接替李綱行營使職務後,立即派人統計損失情況,結果是行營司兵所失才百餘人,損失情況並不像李邦彥等所說的那樣嚴重,而西兵折傷也不過千餘人,其他各勤王之師因為沒出兵,故沒有任何損失。

    很明顯,李邦彥等主和派誇大了兵敗損失,他們這是要以此打擊主張向金人開戰的李綱和种師道等軍方勢力。

    政治鬥爭向來是無恥和沒有底線的,這不怨李邦彥他們狠,為了一己私利,敢拿國家的前途賭,怨只怨趙桓昏庸無能,作為北宋的最高決策者,趙桓很明顯缺乏應有的洞察力,根本看不清事情真相,而且他也缺乏應有的決斷力,在和與戰之間搖來擺去,前幾天,他還極力催促种師道出兵進擊金人,現在卻又認為出兵是一個錯誤選擇,認為議和才是正途。

    蔡懋也是主和派中的一員。

    因此,蔡懋上任之後,立即下令,大軍撤入城內,只留范瓊與馬忠所部在城外。

    金軍見此,又開始猖狂起來,四處派遣遊騎耀武揚威。

    蔡懋又下令不准抵抗和還擊。

    蔡懋的舉動讓宋軍將士很不解,人們私底下都認為蔡懋有二心,可能已經暗中投降金人了。

    宋軍劫營一事,引起了完顏宗望的高度Jǐng惕。

    完顏宗望覺得,宋軍不顧人質安危前來劫營,說明人質在宋人心目中的份量還不夠重。

    而且,從趙構來到金營後的一系列表現來看,他並不太像是一個親王。

    特別是前些日子,完顏宗望為檢驗趙構的箭法,曾與趙構一同shè過一次箭,沒想到,趙構竟連發三矢皆中筈。

    這讓完顏宗望等金人大吃一驚!

    金人普遍認為:“趙構應是將官良家子,似非親王,豈有親王精於騎shè?”

    完顏宗望遂決定將趙構遣送回去,另換一個親王來做人質。

    趙桓無奈,只能讓肅王趙樞去換趙構回來,另外,趙桓還把他唯一的親妹夫曹晟派去當人質。

    完顏宗望還要宰相李邦彥前來當人質。

    趙桓騙完顏宗望說,李邦彥已經不是宰相,然後將張邦昌升為太宰,也就是宰相,讓張邦昌繼續留在金營當人質。

    說李邦彥已經不是宰相,其實也不完全是騙完顏宗望。

    李邦彥等主和派對於姚平仲劫營失敗,不以為憂,反以為喜。

    因為這恰恰給他們創造了一個契機,他們正好可以借此將反對議和的李綱趕下台去。

    陰謀得逞以後,他們興致勃勃地在都堂裡置酒,公開慶賀。

    這惹起民間尤其是太學生的憤怒。

    太學生紛紛上書,要求李綱和种師道復用。

    這種聲音越來越大。

    後來,數萬人不期而集會於宣德門外。

    恰好百官退朝,朝官們從東華門陸續朝宣德門走來。

    李邦彥走到門口時,有人忽然認出了他,大家呼啦一擁而上,紛紛指責他,曆數其罪,有人大聲嫚罵道,“李邦彥,汝是浪子,豈能做宰相?”

    有人徑直走到李邦彥跟前,毆打李邦彥,還有人拾起地上的瓦礫朝李邦產猛地扔去。

    李邦彥見勢不妙,扭頭便跑。

    因為善於踢球,李邦彥跑得非常快,僥倖撿了一條狗命。

    人們認為趙桓身邊有奸臣,矇蔽聖聽,才將保衛汴梁城的李綱和种師道免職,因此怒火中燒。

    內侍朱拱之宣李綱,沒有按時到達。

    眾人很憤怒,當即一齊上前,將朱拱之拽下馬,很快便將其活剮,割肉離骨,斷其肢體。

    這時,有人假托趙桓有詔令:“殺內臣者無罪。”

    瘋狂的人們於是見到內侍便毆打。

    前後被毆打者,有張太尉等三十七人。

    不僅毆打,而且百姓爭著吃這些內侍的肉。

    有十幾名內侍被活活打死。

    人們還將那些死去的內侍的肝腸挖出來,掛在竹竿頂端,對街上的百姓大聲說道:“此逆賊也!”

    很顯然,此時無論是市民、軍人,還是太學生,人們的情緒都已經失控,已變得越來越瘋狂,有些人甚至喪失了理性,有些人則是趁機作**。

    一場愛國學háo,就這樣逐漸演變成一場大宋歷史上非常罕見的血腥暴**。

    見形勢如此,趙桓趕緊給李綱復了職,並宣李綱趕緊進見。

    李綱見到趙桓之後,連忙哭著請死。

    趙桓也委屈的哭了,隨即下旨,恢復李綱尚書右丞職務,並兼任京西四壁守奭使,將蔡懋免職。

    李綱極力推辭,趙桓不許,令李綱馬上前去東華門至右掖門一帶安撫軍民。

    李綱領旨前去。

    人們一見到李綱,皆呼叫道:“右丞且與百姓為主!”

    李綱回答說:“綱已在此,即登城矣。百姓不足憂,促歸照管老小。”

    眾人見李綱的確已恢復職務,於是稍微散去了一些。

    可仍然有一些人不肯散去,他們喊著要見到种師道才肯退走。

    李綱趕緊回去稟報趙桓。

    趙桓於是又派人去城外西軍中督促种師道,讓他立刻入城彈壓。

    不久,种師道乘車而來。

    眾人上去打開車簾子一看,果然是种師道,遂大聲喊道:“果我公也!”

    人們才慢慢退去。

    李邦彥見趙桓恢復了李綱和种師道的職務,大感不妙,遂向趙桓請辭,想以此試探一下趙桓的態度。

    趙桓不批准李邦彥致仕,只同意免去其宰相職務,讓他擔任觀文殿大學士、太一宮使。

    趙桓心想,“現在迫於社會壓力,不得不重新啟用李綱,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家政策又回到主戰的軌道上去,未來沒準還要議和,所以李邦彥等人還有用。”

    對此,儘管趙桓沒有明說,可李邦彥已經心領神會了。

    李綱復職後不久,便登臨城牆,巡查防務,慰問官兵,鼓舞士氣。

    李綱下的軍令,與蔡懋恰好相反。

    蔡懋曾號令將士:“金人近城,不得攻擊。”

    有些士兵不服號令,發現金人靠近便點火開炮,並發shè床子弩。

    結果這些士兵皆獲杖刑,被打得皮開肉綻。

    宋軍將士們對此很憤怒。

    李綱則明確宣佈:“見到敵人來了,就攻擊,擊中者賞。”

    宋軍將士們聞訊,無不歡欣鼓舞。

    幾日後,宋軍將士向城外猛烈發shè沒良心炮,痛擊聚集在咸豐門外的金人。

    金人皆驚呼而退,轉眼間便遁無一人。

    金軍來到東京城外已經一個月了,儘管沒有破城,但割地賠款的戰爭目的已經達到。

    在得到趙桓割讓三鎮的詔書以及肅王來軍中做人質之後,完顏宗望決定引兵北去。

    雖然宋國尚有大量金帛還未繳清,但完顏宗望認為不能再等下去了。

    因為根據探報,主戰的李綱和种師道已經復職,宋軍仍有不少勤王之兵正往京城趕來,而他們只有不到四萬人馬,且糧食已經快耗盡。

    完顏宗望覺得,再這樣繼續對峙下去,他們可能就走不了了。

    很快,完顏宗望就派遣邠門使韓光裔入宮辭別,並代他向趙桓致朝辭之禮。

    見金人要撤軍,趙桓心中大喜,當即特派開封府少尹王時雍等人,攜帶茶果、龍腦、酒藥等許多禮物,趕赴金營賜宴。

    東路金軍很快便開始從汴梁城外正式退兵。

    种師道得知,入宮向宋欽宗建議說:“賊歸必不設備,請邀諸河,候其半渡可以擊之,三戰可使無噍類,若縱之去,他日禍不可測。”

    正巧,李梲等主和派大臣都在趙桓身邊。

    他們全勸趙桓不能追擊,否則會前功盡棄。

    趙桓更信李梲等人之言,於是下命不許追擊。

    作為一個富有實戰經驗的老軍事家,种師道敏銳地意識到,若喪失這一重挫金軍主力的大好機會,將後患無窮。

    种師道心急如焚,屢勸趙桓不聽,加上他本來身體就不太好,導致心火上攻,進而一下子就病倒了。

    勸趙桓截擊金軍的不只种師道,還有張叔夜。

    張叔夜也上湊章說願率大軍截擊金軍。

    可趙桓理都沒理張叔夜。

    結果,金軍就這麼大搖大擺的帶著無數珍寶和他們掠奪的婦人離開了大宋。

    金軍退兵,意味著歷時一個多月的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終於結束。

    有人認為,在李綱的領導下,北宋最終贏得了這場保衛戰的勝利。

    其實,這場保衛戰在軍事上並沒分出勝敗,金軍兩次攻城失敗,宋軍一次劫營也失敗。

    按照戰況來說,雙方應該算是打和。

    不過

    如果按照戰果來說。

    金人得了宋國的大量金銀寶物,又擄走了不少宋人婦女,而自身卻僅僅折損了數千兵馬,關鍵是讓宋人聞風喪膽。

    可謂大獲全勝。

    所以,此役,金人不勝而勝,宋人不敗而敗……

    ……

    ……

    PS:大鳥盡力了,將極為曲折的金人第一次南下縮在兩章結束。

    下章大鳥會寫回主角。

    祝大家新年快樂!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q781009

LV:9 元老

追蹤
  • 868

    主題

  • 47982

    回文

  • 1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