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水滸逐鹿傳 作者︰任鳥飛 (已完結)

 
q781009 2019-7-6 16:36:34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05 74000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23
說幾句。

    自從金軍南下了之後,不少人都給我提意見,還有不少人直接默默的走了。

    這些意見我都看到了,也一次又一次試圖挽回流失的那些人。

    可開弓真是沒有回頭箭。

    讓十個寫小說的寫北宋末年,可能最少有九個要寫靖康之恥,因為這是逃不了的。

    說實話,在寫這段之前,我一直在考慮怎麼讓主角直接融入進來。

    可主角的實力太強了,他只要一出現,金軍立即就會縮回去,絕不敢南下,然後,主角要想要中原大地,就得自己侵略,之後就是中原漢人不斷反抗主角,進而就是漢人自相殘殺,讓外族得利。

    那樣的話,一定更屈辱。

    所以,我最開始設定的是,這段時間讓主角在國外發展,把國外當成主,把國內當輔。

    可當我真這麼做的時候,不少人都不買賬,訂閱一直在掉,不少人紛紛留言表示他們不喜歡國外的歷史。

    跟一些讀者聊過之後,他們都說,不瞭解這時的外國歷史,沒有帶入感,很多人還說我跑偏了,逐鹿中原都逐鹿到國外去了。

    沒辦法,我只能將國外主角的線大幅度縮短,進而就只能剩國內的線了,這樣就導致主角的戲少了不少。

    為了避免如此,國內的情節,我真是一直在大縮特減,沒用的一點都不寫。

    可再怎麼減,有些重要的人和事,我也得花些筆墨交代一下,因為它們是主線,他們是主角今後要用的人才和事件,更為重要的是,不寫,金軍根本南下不了。

    如今,金軍已經兵臨城下了,主角那邊也準備出兵了。

    這樣尷尬的局面終於快要結束了。

    這裡我強調一下,快,也並不是馬上,因為還有幾件事必須交代清楚的,像汴梁城如何破,像趙桓如何被勒索甚麼,等等……

    這些不得不寫,不寫真銜接不上。

    所以,請大家儘量擔待。

    另外,在這裡,我再跟大家道個歉,讓您瞭解這段屈辱的歷史,是我做錯了,真做錯了。

    看小說是為了爽了,這段歷史真是太沉重了。

    如果我有機會再寫這段歷史,我一定注意,換一種方式度過這段歷史,儘量不給大家造成反感。

    這本書……我只能跟大家說,抱歉了!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24
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破不立(求訂閱!)

    …

    金軍已渡過黃河,而負責守河的折彥質和李回,竟然都不知了去向。

    一想到這事,趙桓便恨得牙癢癢!

    因此,折彥質一逃回汴梁城,趙桓便免去了折彥質的副宣撫使之職,責授海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哪怕折彥質給趙桓帶回來了數萬人馬。

    李回是單騎逃回汴梁城的,直接被趙桓免去了簽書樞密事職務。

    西京留守、西道總管王襄,棄西京而南下,置朝廷於不顧,趙桓對此也非常生氣,因此也免其職,任命孫昭遠為西道總管。

    趙桓令孫昭遠即刻起身前往陝西傳達聖旨,命永興軍路經略安撫使范致虛,總領陝西六路帥臣,督促陝西勤王軍馬入援京師。

    目前陝西這六路的帥臣分別是環慶帥臣王似、熙河帥臣王倚、涇原帥臣席貢、秦鳳帥臣趙點、鄜延帥臣張深和永興軍帥臣范致虛。

    這六路軍馬,是北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被稱為大宋西軍。

    趙桓希望大宋西軍能及時趕到京城勤王,就像上次种師道領軍勤王那樣。

    孫昭遠僅率三名騎兵悄悄離開汴梁城,隨後汴梁城的所有城門皆緊緊關閉。

    金軍即將兵臨城下,而四方勤王之兵,無一人到來。

    在京諸軍,此前大部分已出戍河北、河東,去救援太原,潰散而歸。

    換而言之,京中的這些兵將大多都是驚弓之鳥。

    可雖說如此,現在汴梁城中的皇宮衛士、上四軍、中軍以及京東西路弓箭手等加到一起,仍共有七萬餘人,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面對嚴峻的局面,趙桓與大臣們經過研究決定,對京城四壁實行分區守禦。

    分別任命提舉官孫覿負責東壁,安扶負責西壁,李擢負責南壁,邵溥負責北壁。

    每壁部署三萬人(包括民眾)。

    殿前司指揮使王宗濋擔任都統制。

    王宗濋又以京城諸營兵萬人分作五軍,作為預備隊,以備緊急救護前軍屯駐順天門,左軍、中軍屯駐五嶽觀,由姚友仲統領;右軍屯上清宮,後軍屯景陽門,由辛康宗統領。其餘五萬七千人,分配到京城四壁。劉延慶和范瓊也分別統領材武人守衛四壁。

    趙桓令所有守城將士皆掛甲上城。

    汴梁城無論多麼堅固,畢竟是一座孤城如果沒有外地勤王兵前來救援,獨守孤城,處境肯定會很艱難。

    曾經出使金軍的吳革,對此看得很清楚,於是他來到宮中面見趙桓,請求派他前去陝西,調動陝西兵馬,趕來汴梁城增援。

    吳革曾以秉義郎、幹辦經略司公事身份跟隨涇原軍鎮守西北,可以說是在西軍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對西軍的作戰能力充滿信心。

    趙桓很高興吳革能主動請纓,當即下詔,令吳革以武功大夫、閣門宣贊舍人身份,持節前往陝西調兵,讓他到達陝西后,同陝西諸帥臣講清楚京城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請他們趕快率軍入京勤王。

    吳革當天就離開了汴梁城,然後直奔西南而去……

    陝西畢竟距離京師太遠,而遠水不解近渴。

    因此,趙桓更多的將希望寄託於距離京師較近的四道總管。

    其實,趙桓早已給四道總管下令,讓他們立即率兵勤王。

    可是,截止到目前為止,趙桓君臣只得知西道總管王襄已經往南逃去,其它三道總管都沒有消息。

    當初,趙桓設置四道總管的目的就是保衛京師安全。

    然而關鍵時刻,卻沒有一道總管能領兵入衛。

    一念及此,趙桓便很是傷心。

    沒幾日,金軍的遊騎便出現在汴梁城下。

    戰爭氣氛隨即籠罩在京城上空和人們心頭,朝廷上下全都開始緊張起來。

    為加強領導,趙桓對朝廷執政班子又做了調整,任命御史中丞曹輔為簽書樞密事,陳過庭為中書侍郎,馮澥為尚書左丞,孫傅為尚書右丞。

    同時,趙桓對守城指揮機構也做了調整,設置京城守禦使及以下屬官職,任命尚書右丞孫傅為守禦使,殿前指揮使王宗濋為守禦副使,郭仲旬、盧益為提舉守禦司幹辦公事。

    唐恪率領新執政班子登城視察一圈之後,向趙桓建議,必須增強城防領導力量。

    於是,趙桓又下令,對每一城壁再增置提舉官一員東壁為辛康宗,南壁為高材,西壁為張撝,北壁為劉衍。

    任命劉延慶提舉四壁,劉鞈副之。

    對每一城壁,又安排一名宗室擔任同提舉;

    對每一城門,又安排一名宗室負責城門啟閉。

    如果汴梁城內的人,能夠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守衛汴梁城,以汴梁城之堅,以汴梁城所擁有的充足物資,以汴梁城所擁有的七萬大軍,以汴梁城所擁有的兩百多萬民眾,還是有很大希望守住汴梁城的。

    可惜

    汴梁城中的人根本做不到萬眾一心團結一致!

    東壁守城士兵見金軍遊騎在城下活動,便放箭射擊。

    後來,辛康宗覺得金兵離城已遠,遂令士兵不得發箭辛康宗擔心箭矢被金軍拾去,反被金軍所用。

    有一個軍士不聽辛康宗的命令,竟無故向空中射箭。

    辛康宗見此,對這個軍士一頓呵叱。

    這個軍士記恨在心,於是四處散佈說“辛太尉是童貫親戚,不准城上士兵射金賊,他的目的是想讓金賊登上城來。”

    城中百姓聞聽後皆以為真,四處喧騰,到處傳播,議論紛紛,慷慨激昂。

    沒多久,人們都前往宣德門聚集。

    很快便聚眾數千。

    這些人又將登聞鼓抬到東華門,猛烈敲鼓,大聲號呼,請求趙桓下旨誅殺辛康宗。

    朝廷的官員們皆不能制止。

    後來,東華門內的皇宮衛士,擔心這些人衝入皇宮,於是從樓上開弓射箭。

    這些人見狀,大驚而跑。

    不過

    這些人並沒有就此罷休。

    這些人又紛紛從東華門跑向城東,然後登上東城牆,找到辛康宗,之後二話不說,就將辛康宗殺而磔之(千刀萬剮),辛康宗的十幾名部將,也皆被殺死。

    騷亂一直持續到晚上才聲勢稍退。

    趙桓君臣全都被這些人的瘋狂給震驚到了。

    趙桓很快就下旨,要求開封府抓住為首者,嚴懲不貸。

    當晚,開封府便抓獲五名為首者,皆腰斬於東城壁,這才將這場動亂徹底鎮壓下去。

    軍政不肅,已成為這時宋國無法醫治的一個頑疾。

    不僅如此,這時的宋國,還政令不通,軍令不行,兵民皆驕,不能制御。

    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軍隊,還有這樣的百姓,一旦遭到強敵入侵,豈能不一敗塗地?

    順便說一句,這也是李衍一直按著不出兵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宋國就像是一個病入膏肓的重病患者,如果不經歷一場大手術,是根本無法治癒的。

    換而言之,不破不立。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25
第六百一十二章 六甲正兵(求訂閱!)
    …

    由於聶昌已出使金軍,大宋樞密院暫時無人掌管。

    而值此關鍵時刻,沒有主管軍事的大臣怎麼可以?

    所以,趙桓經過考慮之後,提升尚書右丞孫傅為同知樞密院事,讓孫傅主管軍事。

    孫傅陞官後,尚書右丞一職又出現空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趙桓竟讓幾天前剛剛免職的李回出任這一職務這著實讓人費解,要知道,李回可是丟了黃河,還丟了軍隊,一個人逃回來的,而且,李回在任職樞密使期間毫無作為。

    就在李回覆職的同一日,還發生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

    此事就是,殿前指揮使王宗濋竟然發現了一個奇才。

    在拱聖軍中,有一個名叫郭京的副都頭,逢人就吹噓說,自己可以擲豆為兵,且兵能隱形,現在若讓他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個六甲正兵,便可以破敵,還說,六甲正兵臨敵時,正兵不動,神兵為用,所向無前。

    拱聖軍屬於騎兵,正歸殿前司管轄。

    王宗濋聽說此事之後感到很驚異,覺得郭京有可能就是大宋的救世主,於是向朝廷推薦,說若用此人,可生擒金軍二帥,能將金兵掃蕩無餘。

    宰相唐恪對郭京所說的那一套根本不信,當面羞辱郭京說:“老兵兒戲,果能如你所說?”

    郭京被唐恪問得啞口無言,不能作答。

    然而,唐恪不信,不代表所有人都不信。

    作為軍事主管的孫傅,每日苦思破敵之策,想得頭髮都白了。

    一日,孫傅翻開詩卷,試圖從中獲得靈感。

    孫傅翻開的這卷詩,是宋仁宗時代丘浚的《觀時感事詩》,其中一句“郭京楊適劉無忌,盡在東南臥白雲”,引起了孫傅的注意。

    孫傅心想:“這郭京興許就是救大宋之人。”

    可惜

    郭京被唐恪給否了!

    不過也沒關係。

    因為唐恪很快就被趙桓給罷黜了。

    唐恪是八月份出任宰相的,那時候,救援太原已經徹底失敗。

    事實證明,目前的宋軍根本不是目前的金軍的對手。

    因此,唐恪上任之後,便與耿南仲、聶昌等主和大臣一道,致力於與金人議和,希望通過談判來解決宋金之間的問題。

    然而,金人一邊談判、一邊進軍自八月開始,金軍的兩路大軍,迅速南下,毫無止兵之意。

    唐恪感到情況很不樂觀,多次提醒趙桓:“金人今冬必來。”

    打不過,又談不攏,怎麼辦?

    唯一正確的選擇,便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唐恪於是密奏趙桓,力勸趙桓避敵鋒芒,早日離開東京前往洛陽或者長安,然後召集天下之兵,與金人開戰。

    唐恪甚至考慮到,京師諸軍可能皆懷戀故土與親眷,不一定願意護衛趙桓離京,於是他又建議,速召四道總管領兵護衛而行。

    趙桓一開始覺得唐恪言之有理,接受了他的建議。

    不久,何栗前來奏事。

    拿不定主意的趙桓,向何栗說起了唐恪的建議。

    何栗一聽,堅決反對,說:“即使當年周室東遷,也沒有唐恪這個建議過分。這就好像不肖之子,要將父祖遺留下來的田宅全都賣掉一樣。”

    趙桓身旁的內侍們也不讚成唐恪的建議,他們都不願意離開東京。

    趙桓見眾人都反對離京,幡然而改。

    因此,當唐恪再次催促趙桓趕緊離京時,趙桓很生氣,並狠狠地用腳跺著地面說:“朕當死守社稷!”

    恰在這時,侍御史胡舜陟趁機上奏,彈劾唐恪與聶昌。

    胡舜陟說,唐恪智慮短淺,不能經畫邊事,今國勢日蹙,誠不可以備位。又說,朝廷若繼續留用唐恪與聶昌,則所有政事不修,威刑不振,人材無一可用,將士不肯用命。

    汴梁城中的軍民這時也普遍認為,唐恪是一個俗吏,昏懦無能,人們甚至都想找機會揍唐恪。

    有一天晚上,唐恪乘轎外出,被百姓發現。

    百姓皆向唐恪拋磚扔瓦,甚至將他照明的燈籠都打破了。

    在衛兵保護下,唐恪棄橋騎馬,才得以逃脫。

    回家後,唐恪當即上書請求辭職。

    趙桓覺得,唐恪已失人心,不適合繼續擔任宰相,遂免去少宰職務,讓他擔任觀文殿大學士、中太一宮使兼侍讀。

    唐恪罷相了之後,趙桓任命何栗為門下侍郞,成為準宰相。

    經過趙桓重新調整,朝廷新的執政大臣分別是:門下侍郞何栗、同知樞密院事孫傅、中書侍郎陳過庭、尚書右丞李回、簽書樞密院事曹輔。

    現在唐恪已罷相,何栗重回朝廷,並成為準宰相,孫傅覺得,何不聽一聽何栗對郭京的看法?

    於是,孫傅立即去找何栗,並跟何栗推薦郭京。

    何栗聽了孫傅對郭京的介紹之後,認為:現在大敵當前,凡是願意拿起武器與金人戰鬥的,朝廷都應該積極鼓勵與大力支持。

    因此,何栗、孫傅等執政大臣研究決定,撥給郭京錢絹數萬,令他自行向社會招兵。

    郭京於是從一個副都頭一下子被提拔為武略大夫兗州刺史,統制六甲正兵。

    郭京隨後將天清寺作為軍部,在此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

    天清寺門口很快便豎起一面大旗,旗上寫著四個醒目的大字六甲正兵。

    對於郭京弄的六甲正兵,也不是沒有人看破。

    中書舍人孫覿,就明確指出:郭京獻六甲法,欺騙朝廷,尤為妖妄。

    孫覿還特意去見了郭京一次,當面道:“學士院、中書省、後街司有十幾人,全都報名參加六甲兵了,他們都是些市井小兒,豈堪戰耶?”

    郭京說:“不用他們打仗,只要他們拾金人頭就行。”

    孫覿又道:“那麼,用誰去斬金人,而讓他們拾金人頭?”

    郭京面色惱怒,並不答孫覿之言。

    翰林學士承旨吳開、給事中安扶、中書舍人李曾、李擢聽了孫覿和郭京的問答之後,皆相視而嘆息。

    可惜!

    不論是趙桓,還是何粟、孫傅,對孫覿之言,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又或許,趙桓等人也知道,郭京有可能是一個騙子,可他們自感實在是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來阻止金軍侵略,所以才寄希望於郭京和他的六甲正兵。

    …… 本帖最後由 q781009 於 2019-7-13 16:26 編輯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26
第六百一十三章 貓鼠之戰(求訂閱!)
    …

    不少大臣都認為郭京是個騙子,六甲正兵是個笑談,如唐恪、孫覿等人。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大臣認為郭京是個奇才,如王宗濋、孫傅、何栗等人。

    大臣們對郭京的看法不一,互相攻擊,這讓趙桓感到莫衷一是。

    按照道教經典《道藏》的說法,六甲正兵威力無窮,能召風雲雷電,能破軍寨,能使木牛木馬,能使壁上畫人走動,能令百草冬月放花,能辟水火刀兵,能破百萬之眾……

    如果郭京真會練六甲正兵,那十幾萬金軍,又有何懼?

    可關鍵是,郭京真會練六甲正兵嗎?

    為了徹底弄清郭京到底是否掌握奇門遁甲之術,是否能救大宋於水深火熱之中,趙桓令郭京入宮,在殿前演練一番趙桓要親自檢驗此事的真偽。

    郭京能讓這麼多大臣相信他,怎麼會一點“道行”都沒有?

    郭京上殿之後,親自在地上畫了一個陣圖,並以陣的兩角為“生門”和“死門”。

    畫好了陣圖之後,郭京讓人將一貓一鼠分別放在生門和死門之上。

    貓從生門進入陣中,鼠從死門進入陣中,不久,貓就捉到鼠,將之吃掉。

    郭京又讓人將一貓一鼠分別放在死門和生門之上。

    鼠從生門進入,貓從死門進入,貓卻怎麼都發現不了鼠,任鼠在它左右亂竄。

    演練完畢,郭京說:“如此用兵,我軍入生道,則番賊不能見,可以勝也。”

    趙桓和他身旁的內侍們看得目瞪口呆。

    從此,趙桓開始對郭京深信不疑。

    郭京在城內廣泛招募六甲神兵,進展非常順利,報名者眾多,但他只要七千七百七十七人。

    郭京招兵的條件是,不問武藝高低,不問年齡老少,只要出生年命符合六甲就行。

    六甲即: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

    有許多市井小兒與游手好閒之輩,皆搖身一變,成為六甲神兵。

    有一個名叫薄堅的人,會使用棍棒,平日裡經常在街頭設場子,靠打把式賣藝為生,郭京錄用了他,並讓他擔任教頭。

    還有一個叫劉無忌的人,是一個賣藥道人,經常將身子倒立於泥中,向路人乞錢,屬於無賴之輩,也被郭京招募為六甲神兵,且任命他為統制。

    郭京對招兵有自己的標準,除了年命要符合六甲以外,有時還需要相視其面目,來決定是否錄用。

    有一個販賣絲織品的商人前來報名,決心上戰場殺敵,並當場交上請命書。

    有個武臣想收這個商人為副將,但郭京不批准。

    因為郭京見這個商人面相不祥,並直言不諱地對他說:“公雖才,但明年正月當死,恐連累眾人。”

    何栗在開封府任職時曾招募了五千奇兵,現在,他已回到朝廷擔當重任,就將這五千人馬交給郭京領導。

    於是,這五千人馬也變成了六甲神兵。

    郭京令六甲神兵全都鬼顏異服,率領他們耀兵於市。

    京城居民看見後,不論貴賤,無不喜躍,皆以為天降神人,佑助大宋滅寇。

    百姓們因此對郭京很敬重,一提到他的名字,全都以手加額,皆呼為相公。

    另一方面,有識之士則對朝廷熱衷於裝神弄鬼而感到寒心,並為大宋的命運擔憂不已。

    有人對孫傅說:“自古未聞以此成功者。今朝廷或聽之,宜少付之兵,待其有尺寸之功,乃稍進任。今委之太過,萬一失利,必為朝廷蒙羞。”

    孫傅一聽這話很生氣,說:“郭京乃為時而生,敵中瑣微之事,他無所不知。幸虧你與我說這話,若與他人說,則將給你定一個沮師之罪。”

    汴梁城中一些像郭京這樣掌握一點術數之類的人,見郭京如此光鮮,便都開始倣傚起來。

    有一個還俗僧,名叫傅政臨,人們稱呼他傅先生,他向朝廷獻策,說有辦法制敵,也想招募勝兵。

    朝廷同意。

    還有一些商賈伎術之人,如賣藥的劉朱傑等,也皆聲稱懂得軍事,有退敵之策,希望能拉起隊伍。

    朝廷皆同意,讓他們各自招兵買馬。

    於是,汴梁城裡掀起一股招兵熱潮。

    這些隊伍名稱各異,有的稱“六丁力士”,有的稱“北鬥神兵”,有的稱“天官大將”,等等……

    當然,趙桓君臣,也沒將希望全都寄託在這些“神兵”之上。

    趙桓君臣還是讓四方盡快派兵來勤王。

    不過

    因為之前敗得次數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宋國目前成建制的軍隊所剩無幾,再加上金軍得了河東地區之後陳兵於關中讓西軍無法來救援京師,以至於這段時間只有王瓊和鄭建雄率領八千兵馬前來勤王。

    對此,趙桓君臣是又急又無奈,這也讓不少人更傾向於不顧一切與金人議和。

    東京的金軍越聚越多,多到很快就會掐斷來往東京的各個要道,以至於趙桓君臣都已經對勤王軍到來不抱希望了。

    可就在這個時候,南道總管張叔夜,率一萬三千人馬前來勤王。

    經浴血奮戰,張叔夜的人馬好不容易殺到汴梁城下,然後進入汴梁城屯駐於玉津園。

    當初,种師道主持樞密院工作時,得知太原、真定相繼失陷,便預感到大事不妙,金人很可能再次南下過河,圍攻汴梁城。

    於是,种師道傳檄令張叔夜與錢蓋,各自統兵赴京護衛。

    張叔夜當時彙集了京西南路、荊湖北路之兵共計十五萬八千之多,打算開赴京師。

    可是,种師道去世之後,唐恪與耿南仲一心想與金人議和,不想與金人進行軍事對抗,便以無糧養兵和不給金人出兵藉口為由,建議取消种師道已下達的命令。

    趙桓覺得唐恪和耿南仲說得有得,於是下詔,令張叔夜和錢蓋停止進兵,已經集結的軍隊,散兵分屯。

    前不久,張叔夜突然接到趙桓的手札,說金兵已到京郊,令他趕緊率兵勤王。

    張叔夜急忙又召集人馬。

    可是倉卒之間,張叔夜僅集結了一萬三千人。

    張叔夜知道不能再等了,再等可能就趕不上勤王了。

    於是,張叔夜讓長子張伯奮率領前軍,次子張仲熊率領後軍,他自己親率中軍,立即向東京進發。

    張叔夜一行到達潁昌府時,恰好遇到西道總管王襄領兵往南逃遁。

    張叔夜去見王襄。

    王襄問:“公欲何往耶?”

    張叔夜回答說:“金人已到郊甸,主上坐席不安,欲以兵勤王。”

    王襄說:“賊兵甚盛,不可往也。”

    張叔夜不以為然,他勸王襄領兵與自己一同赴京。

    可王襄不聽。

    張叔夜於是領兵從潁昌府出發,繼續向東京前進。

    行進到尉氏縣時,張叔夜一行遇到了金軍遊騎。

    張叔夜二話不說,便率大軍與金軍展開戰鬥,一戰殲敵數百。

    此時,金軍的主力尚未到達京師,在郊外活動的遊騎都是東路金軍的先頭部隊。

    一路之上,張叔夜率領勤王軍與金人作戰大大小小共有十八次之多,終於趕在金軍主力到達汴梁城下之前,抵達汴梁城南門外。

    受命赴陝西組織援兵的吳革,也隨張叔夜一起回到城下。

    吳革前些天出城之後,不斷遇到金軍遊騎。

    沿途百姓告訴吳革,西路金軍正從西往東疾速而來,去往陝西的路,全都被金軍控制。

    吳革於是打算回京。

    後來,吳革偶然得知張叔夜率領勤王兵正從潁昌府入援京師,他於是前去會合,之後隨軍一塊勤王。

    張叔夜帶來的這一萬多勤王兵馬來得實在是太及時了,而且,還與金軍連續交戰了十八次,皆勝。

    趙桓因此登臨南薰門,親自檢閱張叔夜帶來的勤王軍。

    張叔夜手下的這支人馬人數雖然不多,但絕對是一支一等一的勁旅,而且軍容嚴整,軍紀肅然。

    趙桓看過之後,大喜,當天晚上便在睿思殿親切接見張叔夜。

    張叔夜建議說:“敵鋒甚銳,希望陛下能像當年唐明皇之避安祿山那樣,暫時去往襄陽,然後再想辦法去往雍州。”

    應該說,這時勸趙桓暫離東京的大臣,都是頭腦清醒的,如种師道、唐恪、孫覿等。

    張叔夜的頭腦也很清醒,一見面就向趙桓提出這個建議。

    可這時,趙桓再想離開汴梁城,已經不太現實了。

    首先,汴梁城中的人就不能放趙桓離開在很多人看來,趙桓這個皇帝如果在城中,汴梁城還有點守住的希望,如果趙桓離開,那汴梁城則必破無疑。而這些人中,不少人都是手握重兵的重臣。另一方面,很多人的家眷和親朋好友都在汴梁城中,而帶家眷和親朋好友一塊逃,不太現實,畢竟他們的家眷和親朋好友中男女老幼皆有,這兵荒馬亂的,往哪逃?如此一來,他們只能想方設法不讓趙桓離開汴梁城,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汴梁城,才能保住他們的家眷和親朋好友。

    其次,金軍已經到汴梁城下了,趙桓若跑,必定會被金軍的騎兵所追殺,趙桓不是天祚帝,以他那蹩腳的騎術,怎麼可能跑得過擅騎的金騎?

    再次,趙桓還懷有一種僥倖的心理他所僥倖的是,汴梁城還能夠像上次那樣巋然不動,金人打不進城;或者,耿南仲與聶昌去金軍和談成功,金人在得到黃河北岸的廣袤土地之後,立即停止進軍,班師回國;亦或者,不久之後,勤王大軍將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與金軍形成對峙。

    ……

    ……

    PS:前面欠了不少打賞加更,這個月又請了幾天假,算算,裡裡外外欠了不少更了。

    全還,看樣子是夠嗆了,書已經進入尾聲,快的話,三兩個月就能完結了,慢的話,也就是四五個月的事。

    關鍵是瑣事太多。

    想了想,還是能還多少還多少吧。

    所以,最近我如果有時間,就儘量多寫一點,還一還。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34
第六百一十四章 汴梁城破(上)(求訂閱!)

    …

    張叔夜率領勤王軍進入汴梁城不久,金西路軍主力與東路軍主力皆陸續到達汴梁城下。

    有人粗略統計了一下,金軍總共大約有十萬餘人馬。

    這其中,有不少是從河北河東強迫前來運送糧草的民夫,他們也充數於其間。

    另外,金軍還抓來了一些近城之民,令他們運石伐木,製造攻城器具,這些人的數量也不少。

    總得來說,金軍能戰之兵應該不超過八萬。

    完顏宗望將司令部屯駐於東京東北郊區的劉家寺。

    完顏宗翰將司令部屯駐於東京西南郊區的青城這裡原是宋朝皇帝舉行郊祭的齋宮。

    金軍的主力逐漸散開,然後在汴梁城四壁分別設置若干軍寨,將汴梁城四周包圍起來。

    金軍終於兵臨汴梁城下。

    面對這種情況,趙桓不知所措,又不想甚麼都不做,坐以待斃。

    思來想去,趙桓下詔,三高官官改回原來名稱,太宰、少宰仍叫尚書左、右僕射。

    接著,趙桓任命門下侍郎何栗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即宰相;任命檢校少保、鎮海軍節度使、充上清寶錄宮使劉延慶為檢校少傅。

    不久,趙桓又下詔,要到京城南壁去視察城防。

    到達南熏門時,趙桓見張叔夜率領的勤王軍,軍容整肅,很高興,當即命取下宰相何栗笏頭上的金帶,賞賜給張叔夜。

    張叔夜則趁機建言說“郭京狂率,指望他必敗事。現在城外金人營壘尚未建全,我願率諸將出城擊之,金人必敗。”

    趙桓並不採納現在的趙桓,已經沒有出戰的膽量了。

    很快,金軍就正式開始攻城。

    老實說,最開始,宋軍打得很不錯。

    范瓊私自領兵出城偷襲金軍營寨,成功返回,斬獲金人首級數百。

    宋軍隨後派敢死隊縋城而出,燒燬了金人砲架五座,鵝車二座。然而,尚有七座砲架未燒燬。尚未架設的砲架不可勝計。姚友仲於是又率領前軍一千人作策應,下城接戰,殺死殺傷金人甚眾。

    劉延慶當年領兵北伐收復燕京時雖然被遼軍擊潰,名聲一落千丈,但他作戰經驗還是很豐富的,他見東南城防較弱,便親臨城上,指揮禦敵。劉延慶指揮作戰很有一套每天晚上,他都令人在城下堆積乾草數百捆,發現金人攻城就點火報警,以此可防金人偷襲。他還接受他人建議,在東城壁上安置了一座九牛砲,此砲雖然有些磨損但還可以用,在城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多次擊碎金軍攻城之雲梯。趙桓還專門下詔,封這門大砲為護國大將軍。

    趙桓還任命張叔夜為簽書樞密院事,晉入執政大臣行列,並讓張叔夜與孫傅一道,共同處置四壁城防事宜,同時,張叔夜依舊兼任南道總管,其餘三道也並聽其節制。

    從張叔夜的職務上,不難看出,趙桓真是準備重用張叔夜。

    可趙桓這個人用人非常有問題一方面,他想放權給大臣,另一方面,他又不敢放權給大臣。

    就以張叔夜為例。

    多年不得志的張叔夜,突然被趙桓重用,便想大展拳腳,以抱趙桓的皇恩。

    張叔夜計畫出城跟金軍戰一場,鼓舞宋軍的士氣,讓金軍不敢小覷宋國,也讓宋國不這麼被動。

    因此,張叔夜派人通知范瓊、李實、張仙、裴淵、蒙造、王瓊、折彥文、何仲剛、張撝等守城將領,讓他們來日午時上城,開會議事。

    可是第二天張叔夜一直等到了下午,他昨天曾派人通知的諸將,竟一人都沒有來。

    張叔夜納悶不已!

    大約到了午時,忽然有內侍跑來,給了張叔夜一份趙桓的手詔“聞卿檄召諸將,莫是欲出戰否?如欲出戰,幸先示及。”

    張叔夜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這個簽書樞密院事一職,其實是空有其名,根本沒有實權。

    張叔夜頓感無比沮喪,“在這多事之秋,我要這個虛名有何用?”

    張叔夜越想越覺得不是個滋味,他於是上書請求,免去自己簽書樞密職務,自己只擔任南道總管,率領南道官兵守城。

    然而,趙桓也不同意。

    才不能盡其用。

    加上,各路勤王之師至今一支都沒有到其實也不是一支都沒到,胡直孺率領一萬人馬前來勤王,結果胡直孺所部孤軍作戰,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圍中,大軍被擊潰,胡直孺不幸被虜。

    再加上,今年冬天也不知道是怎麼了,竟然異常的寒冷女真人生活在東北苦寒之地,非常適應這種天氣。而宋人則極少遇到這種寒冷的天氣,因此根本不適應,很多將士甚至凍得握不住兵器。更關鍵的還是,心裡壓力,很多宋人都認為,就連老天也是幫金軍。

    如此種種,以至於宋軍這邊士氣越來越低落。

    另一方面,金人極為狡詐,他們不光打,還一邊打一邊派使節跟宋國和談,讓宋人根本做不到橫下心來跟金軍決戰到底。

    而且,完顏宗翰很會談,準確的說,完顏宗翰很會把握宋人的心理,尤其是把握趙桓的心理。

    完顏宗翰曾要求趙桓本人出城會盟,但遭到拒絕。

    完顏宗翰很快降低要求,提出讓太上皇趙佶和太子趙諶出城。

    這條被拒絕了之後,完顏宗翰又降低要求,讓趙桓派宰執與親王來軍中做人質。

    如此一來,根本不在乎宰執和親王生死的趙桓,就拒絕不了了,然後派人去和談,進而對和談抱以希望,無法全力應戰。

    不過

    談歸談,金人從未真正停止過攻打汴梁城。

    而且,越攻越凶狠,就好像不破汴梁城勢不罷休。

    不可否認,金軍的戰鬥戰是很強。

    可宋軍當中,也有一些很有戰力的軍隊,比如麟府兵,也就是折家軍,就非常能打。

    王瓊所率領的一千多名麟府兵,在金軍攻打汴梁城其間,屢次出戰有功。

    王瓊也是一個忠勇之將,一直盡全力守衛汴梁城。

    可惜,不久前,王瓊在增援宋門時,被金軍大砲擊傷了腳,流血不止,然後被扶下城去。

    王瓊一走,這一千多麟府兵便不聽別人指揮,就連都統制王宗濋都指揮不動他們。

    一日,王宗濋見金軍攻城甚急,於是以利誘騙麟府兵,說“如敢用長槍殺賊者,例推承節郎,賞金碗五隻,有官人轉三官。”

    麟府兵士卒們見有重賞,於是爭先效命,一戰殺死金兵三千餘人。

    可是,戰鬥結束後,王宗濋所許諾的告身與金碗皆無法兌現。

    麟府兵士卒們皆發怨言,甚至差點釀成嘩變。

    總而言之,宋軍雖然一直落在下風,但只要紮紮實實的據汴梁堅城而守,此戰還是有得打的。

    舉兵十萬,日費千金。

    只要宋軍堅持住,金軍一定堅持不住。

    最終,此戰很可能是另一個檀淵之盟。

    只可惜……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35
第六百一十五章 汴梁城破(下)(求訂閱!)
    …

    這天早晨,風雪漫天遍地,眼前一片白白茫茫。

    完顏宗翰望著聳立在不遠處的汴梁城,很高興地對手下文武說:“雪勢如此,如添二十萬新兵!”

    不久,金軍就趁著大雪向宣化門展開進攻。

    此時,護龍河已被金軍填平,護龍河兩邊的樹木也被金軍伐倒。

    換而言之,現在只剩攻城了。

    金軍很快就將兩百餘尊大砲安置在城下,然後一齊開砲。

    這些炮,其實主要是投石車。

    不過,金軍的投石車是改裝和特製過的,有的甚至是可以拋起一百斤重石塊的七稍砲,還有一些是可以將數塊石頭並發的撒星砲,另外還有千餘強弓勁床弩一齊發射助攻。

    一時之間,矢石如雨漫天飛舞,全都撒向城樓,其猛烈程度可謂空前。

    有三百五十多名宋軍官兵來不及躲避,僅一輪攻擊便死於砲石和箭矢。

    得知這些情況之後,趙桓當即詔令自己的隨身衛兵,全都登城增援。

    何栗與孫傅也很快從其他城門調來不少增援隊伍。

    這次,金軍很有勢在必得之勢。

    於是,有人向何栗建議,派奇兵郭京與他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正兵出戰,解決掉金軍,還大宋一個安寧。

    郭京與他的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正兵,一直屯駐於天靖寺。

    此前,何栗也曾多次派人讓郭京出師。

    可郭京再三推辭,說:“非至危急,吾師不出。”

    昨日,有人對郭京說:“賊兵攻圍甚急。”

    郭京笑說:“擇日出師,便可致太平,直抵陰山而止。”

    郭京還對那人吹噓說,他組建的這支神兵,只是去斬首而已,不必戰也。

    郭京此前還曾向趙桓請求備好檻車數十乘,好用這些檻車來裝載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等金人高級俘虜。

    對於郭京的誕妄與虛狂,此時的宋人,大都信從,不以為怪。

    當然,也有一些有識之士為之寒心,知其必誤國也。

    這次,金軍攻勢極猛,何栗於是強令郭京出師。

    在何栗強令之下,郭京終於登上宣化門的城牆。

    郭京首先在城牆上樹起一面面旗幟,並在每面旗幟上畫上天王像,說:“天王旗每壁三面,按五方指示。”

    站在郭京身旁的眾神兵都說:“這旗幟可令虜落膽矣。”

    在場的宋軍將士們聽了神兵們此言,皆對這些六甲神兵感到神秘莫測。

    見時候差不多了,王宗濋下令打開宣化城門,讓神兵出戰。

    只見這七千七百七十七名六甲神兵排成七個方陣,雄糾糾氣昂昂奮然出城。

    聞聽大宋的希望六甲神兵終於要出戰了,汴梁城中的市民,都蜂擁至宣化門附近,在寒風中延頸企踵,等候捷報。

    黑壓壓的觀戰人群,一眼望不到邊,大約有幾十萬人。

    還有人悄悄跟著神兵出城看熱鬧這部人竟有數萬之多。

    郭京在城牆上見六甲神兵已出城,便請何栗傳令:城上除了留下守城使臣軍兵以外,其餘人員一律下城。

    郭京給出的理由是,他要在城上施展六甲神法,這神法可使人隱形,不能讓金人有所察覺。

    何栗於是派人傳達命令,令城上其他人員全都到城下去。

    此時城上聚集了很多人,這些人都想親眼目睹一下神兵是怎樣狂殺金人的。

    可惜,他們都被趕下了城牆。

    見宋軍出戰,金軍很快迎戰。

    此次迎戰的主力是完顏婁室的部隊。

    完顏婁室兵分四路,鼓噪而進。

    另一方面,六甲神兵前軍已經越過護龍河,直奔金營而去。

    完顏婁室之子完顏活女親臨前線指揮。

    完顏活女見宋軍步兵竟敢排著方陣大踏步前進,覺得很可笑。

    完顏活女哪裡知道,這是一支滿載著大宋君臣和大宋百姓全都希望的六甲神兵大軍。

    完顏活女當即派出二百餘名騎兵,突襲神兵前軍。

    說是遲,那是快,神兵們很快就明白自己也是血肉之軀,根本就不是神兵。

    六甲神兵的前軍很快就被騎兵衝斷,然後變為前後兩截。

    前面的神兵被金軍騎兵用馬刀一掃而盡,如同割草一樣。

    後面的神兵紛紛後退,盡墮護龍河,屍骸堆積如山,竟然將河上的吊橋都壓住,吊不起來。

    很短的時間內,六甲神兵前軍便被金人騎兵蹂踐殆盡。

    神兵們哀號之聲,令人不忍聞聽。

    郭京見此,對身旁的張叔夜說:“沒想到金人竟如此猖狂,我將下城親自作法,定讓金人片甲不留!”

    說罷,郭京匆匆出城。

    可郭京既沒有作法,也沒有作戰,而是率領殘餘神兵往南逃遁而去。

    (後來,郭京逃到襄陽,仍然有千餘名神兵跟隨著他。據說,他在那裡找到了一個趙家宗室,想立那人為帝,但被襄陽守將張思正、錢蓋、王襄所制止。恰巧那時,正好有人從東京逃難而來,向張思正描述了郭京與六甲神兵之事。張思正很憤怒,下令逮捕郭京,不久又將郭京殺掉。)

    當郭京率領六甲神兵往南逃竄時,金軍並沒有去追趕,而是直奔宣化門急衝而來。

    站在城門內的百姓,見此情形都很慌亂,他們急呼守軍趕緊關門堵住,城門於是急閉。

    百姓們聞聽城外軍聲已亂,於是議論紛紛:

    有人說,郭京已敗走金兵即將入城。

    有人說,郭京本是一個金人細作。

    有人說,是郭京放金兵入城來的。

    還有人說,郭京跑了不礙事,官軍肯定能守住汴梁城。

    ……

    被堵在城門外的金軍,見城上樓櫓都已頹毀,於是轉攻城牆。

    城上樓櫓是昨日被金兵放火燒燬的,昨天夜裡姚友仲曾命人緊急修復,但又被金軍大砲摧毀。

    何栗、孫傅、王宗濋等人以為,六甲神兵既已出戰,威力無邊,金軍不可能有機會再來攻城,所以,對城防部署有些鬆懈大意,以至於城上甚至連撞竿都未準備。

    這麼說吧,何栗等人根本就沒想過,郭京與他的六甲神兵會如此不堪一擊,然後遁逃而去,他們全都以為,郭京和六甲神兵一出,十幾萬金賊的腦袋立即全部被割掉,然後大宋之危立解,再然後收復失地。

    正當何栗、孫傅、張叔夜、王宗濋等人,對郭京極為憤慨之時,城下金軍已將雲梯架好,身穿鐵衣的金兵沿梯而上,奮力攀登。

    城上宋軍將士發現金兵已登城,皆大驚失色。

    何栗、孫傅、張叔夜、王宗濋等人急令將士上前應戰,將金兵趕下城去。

    這時,戰棚內,其實有不少御前衛士與守城官兵。

    可是,在宋軍與金兵登城處之間,隔著一個寬達一二丈的空闊平台,此時金軍的砲矢又如大雨而下。

    這些宋軍將士竟無一人肯上前死戰。

    王宗濋趕緊令城下負責策應的麟府兵上城交戰。

    可麟府兵,卻因為王宗濋沒能兌現之前所承諾之賞,根本就不聽王宗濋的命令。

    另一方面,完顏宗翰得知已有士兵登城,當即下令,鳴鼓振旅,全面進攻。

    於是,在響徹震天的戰鼓聲中,金兵們搬來數架雲梯,紛紛沿梯登城而上,絡繹不絕。

    見金軍攻勢如此銳不可擋,城上宋軍更是丟魂落膽,不敢近前。

    何栗、孫傅、王宗濋等,見情況危急,皆相繼下城而去。

    張叔夜大呼上了郭京的當,倉促間,急忙上陣應戰,卻被金兵箭矢射傷,他的兩個兒子急忙上前將他背下城去。

    很快,金兵登城者接踵而來,而城上宋軍將士盡散。

    當然,也不是說,宋軍這邊就一個敢上城牆防守的人都沒有。

    負責守衛南壁城門的侍衛馬軍司郭仲荀,在關閉宣化門後,領兵欲登上城牆與金兵作戰。

    可城上金兵箭下如雨,使得郭仲荀最終無法登城,於是退入內城。

    由於汴梁城太大,各防區斥堠互不熟悉,信息無法及時溝通,因此,混亂之際謠言四起,而又無法禁絕。

    南薰門守軍欲下城逃跑,就謊稱:“范統制獻了戴樓門。”

    而曹門守軍欲下城逃跑,就謊稱:“盧太尉獻了封邱門。”

    廣大市民與兵卒聽說之後,皆跟著亂傳。

    結果,所有人的心裡都崩潰了,數萬大軍、大幾十萬民眾,竟然被幾百金兵奪下了城牆。

    很快,宋軍的將士們皆棄甲倒戈,狼籍於道路;市民們則四處奔跑,像沒頭蒼蠅一般。

    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汴梁城陷入一片極度混亂之中,好似世界末日來臨一般……
本帖最後由 q781009 於 2019-7-13 16:36 編輯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36
第六百一十六章 逐鹿中原(求訂閱!)
    …

    金軍在攻佔了宣化門後,繼續沿城牆向東進攻通津門(即汴梁城的東水門)。

    沿途樓櫓,皆被金兵縱火焚燒。

    火光亙天,照得滿城彤紅。

    此時,大雪仍在飄灑。

    這場大雪已有二十多天未止事後,很多人都說,是這場百年難得一見的大雪葬送了北宋王朝。

    風勢迴旋,發出陣陣怒號,如同雷霆之聲。

    見大火借狂風之勢迅速蔓延而來,守衛東水門的宋軍將士,哪還有心作戰,皆棄城逃命而去。

    唯有一人不肯逃走,這個人就是內侍黃經臣。

    黃經臣以保德軍承宣使的身份,受趙桓指派督視東壁。

    現在東壁城牆失守,將士奔潰,黃經臣遙望城中巍峨宮闕,忍不住號啕大哭。

    黃經臣知道自己無力挽救大宋的江山社稷,於是縱身投火而死。

    黃經臣是活躍於宋徽宗時代的一個老宦官,曾與童貫關係很密切。

    宋徽宗時代的宦官,沐浴皇恩可謂至深。

    可是,在這次國難中能以死報國者,僅此一人。

    守城宋軍中,有兩名統制官不肯棄城而逃,奮勇殺敵,拚死搏戰,最後為國捐軀,犧牲於城牆之上,他們一個叫何慶彥,一個叫陳克禮。

    守衛京城四壁的官員將領很多,能在最關鍵時刻以死報國者,僅此二人。

    金軍佔領東水門後,立即派出一部分金兵進駐城門內的醴泉觀。

    金軍雖然只有數百人,可宋軍望之奔潰,沒有一人敢上前與之交戰。

    宋軍不敢殺敵,殺起自己人卻毫不含糊。

    兵潰之後,短時間內便有一百多名內侍與將吏被宋軍亂兵所殺。

    最令人感到沉痛的是,姚友仲也被宋軍亂兵所害。

    姚友仲出身於將門,三世忠孝,聲滿華夏。

    自守禦汴梁城以來,姚友仲夙夜勤勞,食息不暇。

    在諸將中,姚友仲應該是最無負於宋朝廷的,立下的功績也最大。

    可惜!

    這樣一位抗敵英雄,沒能死於敵人的刀槍之下,卻被自己的同胞活活打死!

    這是誰之罪?

    金使劉晏本是奉完顏宗望之命來議和的,也被亂軍活活打死。

    這樣的強盜死有餘辜,因此,換一個角度來看,亂軍也不是一點好事都沒幹。

    總之,不管好人壞人,不管宋人金人,在這個城破之日,皆被這股誰都無法掌控的暴風捲入其中。

    完顏宗望評論說:“此時南宋已無號令,不可罪渠。”

    完顏宗翰評論說:“國破人亂,自然之理。”

    金兵在攻佔東水門之後,曾有人擅自下城縱火,並將城下旁邊的居民屠殺殆盡。

    完顏宗翰與完顏宗望聞訊後傳令:下城殺人者,滅族!

    金兵於是不敢下城,皆在城上鞏固陣地,以防城內宋軍反攻。

    得知宣化門與東水門皆先後失守,趙桓放聲大哭,說:“悔不用种師道言,以至於此!”

    种師道曾向趙桓提過多次建議,其中至少有三條很重要一是春初金軍北撤時,建議趁其半渡黃河之際進行夾擊,狠狠打擊金人氣焰,讓他們對大宋產生懼怕,不然異日必為患也。二是金軍北撤後,建議調遣關中、河北、河東各路兵馬,集中優勢兵力,沿著滄、衛、孟、滑一線進行設防,以防金人再次南下。三是太原失守後,建議宋欽宗撤離東京,去往陝西長安,以避敵鋒芒。

    令人遺憾的是,這三條建議趙桓一條也沒有採納。

    現在,趙桓後悔了,只是不知道他是後悔沒聽种師道的哪條建議?

    這天晚上。

    何栗與孫傅對城破深為自責,他們一同入宮,向趙桓叩頭請死。

    趙桓長嘆一聲,朝他們揮了揮手,表示不必如此。

    何栗準備率領殘兵和百姓與金人巷戰,孫傅同意。

    張叔夜和劉延慶隨後入宮,勸趙桓趕緊出城避險。

    可直到這時,趙桓還是猶豫不決。

    劉延慶見狀說:“情況緊急,臣先領兵衝出去,為陛下奪一城門。臣在門外候駕。”

    於是,劉延慶與其子劉光國率領部分宮廷衛士以及陝西兵,作為護駕先鋒,斬關奪取萬勝門。

    經過一番奮戰,萬勝門大開,數萬潰兵與百姓潮水般湧出。

    劉延慶父子在城門外等候趙桓很久。

    可趙桓始終沒有出現,劉延慶父子於是只能領兵往外殺。

    後來,劉延慶被金兵追上殺死,劉光國在走投無路之下,殺死王黼的愛妾張氏,自縊而亡。

    劉延慶在這場保衛汴梁城一戰當中,立功不小,而且從始至終都很清醒。

    如果沒有郭京橫插這一槓子,劉延慶很可能洗涮之前的恥辱。

    要知道,目前汴梁城內,比劉延慶更懂軍的,已經沒誰了,雙方如果繼續打下去,表現突出的劉延慶,必定會受到趙桓重用。

    劉延慶如果能率領宋軍抵擋住金軍的攻擊,保住汴梁城,那他就能挽救自己的名聲。

    再有,趙桓如果肯跟劉延慶一塊逃出汴梁城,劉延慶也有機會護駕、有機會輔佐趙桓抵抗金人入侵,進而洗涮之前的恥辱。

    可惜……這些都只是如果!

    劉延慶與張叔夜勸趙桓趕緊出城逃跑,何栗與孫傅則勸趙桓下決心在內城與金人巷戰,可趙桓自己卻覺得,這兩個選擇都很冒險,最好還是與金人和談,這樣也許才能保住大宋的江山社稷、保住他的小命,因此,趙桓最終沒去與劉延慶父子匯合。

    此時,宮中上四軍衛士猶有兵力一萬多,軍馬亦有數千匹,另外還有專為護駕而準備的兩千精銳人馬。

    這些將士,大多數都很希望奪門而出,突圍而去。

    如果趙桓能將這些力量有效的組織起來,匯合劉延慶父子手上的宮廷衛士以及陝西兵,是很有希望突圍成功的。

    然而,趙桓根本不是這樣的人物,趙桓所信任的大臣中也根本沒有這樣的人物。

    只有卓越的人物,才能在關鍵時刻扭轉乾坤,改寫歷史。

    李衍是在一日後得知,汴梁城已經被金軍攻了破的。

    李衍當即下令,大軍開拔,逐鹿中原……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38
第六百一十七章 悄悄出兵(求訂閱!)

    …

    金軍雖然佔領了汴梁城的城牆和外城,但仍在加緊備戰。

    為甚麼?

    因為城內尚有數十萬軍民,一旦這些軍民堅決抵擋,也很可怕。

    所以,完顏宗翰一方面向趙桓君臣表示希望和議,另一方面又下令在城外大量砍伐林木,將圓木和板材運到城牆上,構築各種專門針對城內的防禦設施,以防城內軍民進行反攻。

    戰爭打到了這種程度,完顏宗翰其實已經不準備再打了。

    首先,困在內城的趙桓君臣,已經是他們的盤中餐、碗中肉,這仗已經不用再打了。

    其次,如果再緊逼,那數十萬軍民可就會困獸猶鬥了這是最可怕的,很多幾年甚至是幾十萬都攻不破的堅城,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再次,在這種情況下和談,已經能取得對他們大金最有利的結果了,因此沒必要再戰了。

    所以,接下來又進入到了宋金和談階段,也就是進入到了金人勒索宋人階段……

    與此同時,人在漢城的李衍,悄悄出兵了。

    這次,李衍對中原勢在必得!

    因此

    李衍任命劉錡為前軍都統制,統帥其本部人馬、第一營、鐵浮屠、枴子左右軍、兩棲軍、奔雷軍,共計大約三萬五千人馬,其中大部分是馬軍,以確保其行軍速度。

    李衍任命韓世忠和岳飛分別為左右軍都統制,各統制兩萬五千人馬。

    李衍任命楊沂中為中軍都統制,統帥解煩軍等三萬精銳。

    李衍任命張憲為後軍都統制,統率兩萬人馬。

    另外

    李衍以踏白軍為奇兵,令踏白軍不從膠東半島登錄,而是從華亭縣登陸,然後從後面殺向東京汴梁。

    順便說一句,李衍讓李縱組建第六廂了之後,讓武松繼任了踏白軍統制一職。

    武松不用多說了,武藝高強,有勇有謀,熱衷仕途,更關鍵的是,他是李衍起家時的兄弟,對李衍忠心耿耿,另外,武松的年紀也好,如今才三十出頭,正適合替李衍統帥踏白軍。

    害怕武松有所疏漏,李衍又將自己的義子李盛派給武松擔任副手。

    李盛是李衍不久前新收的義子。

    在當李衍的義子之前,李盛自然不叫李盛,而叫平清盛,李衍手下大將平忠盛之子。

    沒錯,李盛就是,歷史上,平安時代末期權臣,日本歷史上首個軍事獨裁者,也是武家政權的鼻祖,通稱平大相國、清盛入道。

    老實說,李衍其實已經忘了平清盛這個人,畢竟他只是外國名人,不是中國名將。

    可是金子總能發光的。

    前段時間,李衍西行,大大小小打了幾十仗。

    最後一統計,累計戰功最多的,竟然是一個小校。

    沒錯,那個小校就是平清盛。

    說起來,這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出於要保留實力的目的,每戰梁山軍將帥都先讓外族兵出戰,危險的任務也讓外族兵上。

    這種事屢禁不鮮,李衍甚至親自處罰了領軍大將,都改變不了這個現狀。

    直到很久以後,異族兵表現出了他們的忠誠,並且屢立大功,李衍乾脆頒布了相應的軍法,才慢慢杜絕此事。

    不過,目前階段,還是這種風氣。

    而在這種風氣之下,外族兵出戰的機會自然會多一些。

    雖然這有些不公平,但所有外族將士都知道,李衍是公平的。

    李衍曾提拔過很多外族人才為己用,而且對這些外族人才很信任。

    就像之前擔任踏白軍統制的李縱,就是高麗人,不僅統領李衍最信任的親兵,現在更是擔任一方面軍的主帥。

    像金富軾,像耶律大石,像席長實,這些外族大臣,現在都在水泊梁山擔任要職,有的甚至主政一方。

    因此,一些有理想、有抱負的外族將士,拚命立功,想要出人頭地。

    而平清盛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平清盛頭腦清明,武藝高強,每戰必身先士卒,更難得的是,平清盛是李衍最忠實的擁護者,逢人便講李衍的傳奇往事,最喜歡談論忠君愛國,不少大和族的少年因此聚集在平清盛身邊,他們這些人作戰勇敢,悍不畏死,僅僅數戰就在梁山軍中脫穎而出,然後成功引起了李衍的注意。

    李衍也沒讓平清盛他們這些人失望,很快就將平清盛收為義子,並將平清盛調到踏白軍任副統制,他的那些同伴,也被李衍編入到踏白軍中。

    不過,為了制衡平清盛,李衍又在這些人中挑了幾個表現比較突出的收為義子,像源賴朝、源義經,等等……

    除了這第一縱隊的十幾萬大軍以外,李衍還準備了兩支部隊,作為第二縱隊和第三縱隊。

    第二縱隊是駐守在遼東半島的水泊梁山西軍。

    李衍給西軍的任務是,伺機出擊奪下燕地或平州,最好能順勢將燕雲全部吞下將金軍徹底關在中原,然後李衍就可以全部吃下這兩支膽敢來打劫漢人的強盜軍團。

    不過

    這顯然不容易做到。

    為了防止水泊梁山出兵騷擾金國,金國也在邊境上屯積了五萬精銳大軍。

    而且,這五萬精銳金軍可是由當世第一名帥完顏斜也直接統領。

    更關鍵的是,居庸、松亭、古北等險要關口全都在金軍的控制之下,這種情況下,從關外往關內打,實在是太難打了。

    所以,李衍並沒有給吳玠下死命令,只是讓他伺機而動,並且,首先要保證水泊梁山屬地的安全。

    第三縱隊是由王彥所統帥的預備役李衍給兵部下了死命令,無論如何,也要準備出十萬可戰預備役。

    李衍下的這個命令其實有些難為兵部。

    要知道,目前梁山軍的戰線拉得實在是有些長,中南半島和朱羅國那裡已經分去了梁山軍十五六萬正規軍李衍之前讓人招募的二十萬預備役也有大半投入到這兩個戰場了。

    而水泊梁山的地盤看著是不少,可實際上卻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需要大量人口維持發展,而水泊梁山的總人口也就三千多萬,漢人人口才一千五百多萬。

    更關鍵的是,這些年,梁山軍一直在打仗,著實是有些兵老師疲了,不少以前的老兵都復原或是退居二線了,因此佔用了大量的預備役。

    現在,李衍又跟兵部要兵。

    而且,李衍要得還是可戰之兵。

    這真的很難辦。

    李衍不是不知道兵部難,可戰爭這種由無數人博弈的國事,是很難敢保證絕對不發生意外的,並不是李衍率軍出徵了以後真的就能所向睥睨。

    所以,必須得多點準備。

    另外,除了軍隊以外,這次李衍又帶了很多謀士和大臣,甚至是重臣,其中就包括趙鼎和許貫忠這一文一武首臣。

    ……

    汴梁城被攻破的第三天凌晨。

    劉錡率領前軍,武松率領奇軍,登上日不落艦隊右軍的艦隊分別前往膠東半島和華亭縣這部分人馬是從遼東走的,前軍一天就到膠東半島了。

    四日後,李衍親率中軍、左軍和右軍登船前往膠東半島。

    又過六日,張憲率領後軍押運推積如山的糧草輜重、武器物資前往膠東半島。

    逐鹿中原正式開啟!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39
第六百一十八章 不宣而至(求訂閱!)

    …

    李衍之所以選劉錡擔任前軍都統制,率領梁山軍最先出擊,就是因為李衍手下大將之中就屬劉錡最穩重。

    此次出兵逐鹿中原,可不僅僅是打仗,還有不少政治層面的事需要妥善處理,像與殘宋的關係,與地方的關係,與百姓的關係,等等,換成岳飛那個愣頭青或是韓世忠那個有時好得意的傢伙打頭,沒準會壞事,只有穩重的劉錡最讓李衍放心。

    此次出征,事關重大如果李衍這次還不能問鼎中原,那麼李衍可能就沒有機會問鼎中原了,漢人恐怕也沒有機會改變這段屈辱的歷史了。

    為防萬一,李衍讓趙鼎和孫靜跟劉錡一路讓他們二人一個負責政治、一個為劉錡出謀劃策。

    後面證明,李衍這麼做簡直太英明了。

    此次出征,事情遠比李衍出兵前所想的要多得多。

    事實上,梁山軍剛登陸膠州半島不久,就出事了水泊梁山出兵一事很快就被人知道了。

    這其實也正常,數萬大軍同時登陸膠州半島,不可能一點消息都不走漏。

    而且,山東地區的民眾,這幾年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受盡了人間疾苦,因此,曾經無數次拯救過他們的李衍回來了,他們怎麼可能不奔走相告?

    所以,這個消息根本就沒法封鎖。

    不過

    最先得知水泊梁山出兵的,並不是金軍,而是離山東不遠的由趙構所統領的相州大元帥府。

    當初,金軍大軍壓境,趙桓急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侍御史胡唐老建議說:“聽說康王出使,至磁州、相州一帶,為士民所遏,不得進,此乃天意也。請就地拜為大元帥,讓他率天下兵馬入衛京師。”

    何栗認為,冠以大字,本朝無此先例,因此感到有些為難。

    胡唐老力爭說:“今社稷危矣,猶惜一‘大’字?”

    何栗於是同意,並立即起草詔書。

    趙桓看過之後,令人將詔書製成蠟丸,並馬上招募勇士出城送信。

    武學生秦仔、張九成、馮朝英、甄邦傑等四人,願持蠟詔去往相州。

    後來,秦仔最先順利到達相州,將趙桓的御筆親書給了趙構。

    這封御筆親書上寫:

    知卿起義勤王,可除卿兵馬大元帥,陳亨伯元帥,汪伯彥、宗澤副元帥。應辟官行事,並從便宜。家中安樂無慮,前日賜錢五千緡。

    此後一兩天,又有七個送信人先後到達相州,皆懷揣蠟彈,內容全都一樣。

    那時,汴梁城還沒有破,甚至金軍主力都還沒到汴梁城下。

    沒兩天,趙構就又收到趙桓的一封親筆書信,這是一個名叫劉定的人自汴梁城帶去的。

    劉定是城破前受趙桓之命緊急出城的。

    劉定告訴趙構,汴梁情況十分危急,恐怕很難守住。

    趙構緊急召集汪伯彥、耿南仲以及其他有識之士一起開會,研究商討對策。

    眾人爭爭吵吵了幾天,也沒有一個固定的辦法。

    又過了幾日,曹輔攜帶密詔出城,最後輾轉將密詔送到趙構手中。

    曹輔送來的密詔大概內容是,“金兵已佔領汴梁外城,皇上已與之講和,金人答應兵不入城。”

    此時的趙構,還是很想去救援汴梁的,那裡有含辛茹苦將他養育成人的母親韋賢妃,有他心愛的王妃邢秉懿,有他五個女兒。

    可這時的趙構,並不能左右他自己的想法。

    對於趙構急於救援汴梁城的想法,很多人都不以為然。

    有人甚至勸趙構不要離開相州,說:“汪伯彥守衛相州很嚴備,暫且住在相州很安全,假如金人來攻,必不可犯。”

    趙構聽了這話很生氣,將那人狠狠叱責了一番,同時多次召集使臣與諸將領,在世恩堂開會,商議入援汴梁城的路線。

    秦仔、劉定等使臣的看法是,勤王大軍可徑直南下,經濬州與滑州,直奔汴梁城救援。

    可諸將領都認為不可,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辯倒秦仔、劉定等人。

    說白了,諸將領壓根就不想去救援東京他們知道十幾萬金軍在汴梁城外屯集,因此,救援汴梁城等於是自投羅網,一旦靠近則全軍覆亡。

    這些人想領兵北上,回到邢州、洺州一帶,於是,他們提出可先渡過黃河,去北京大名府。

    也就在這個時候,大元帥府得知水泊梁山出兵了,數萬梁山軍已經在膠州半島登陸了。

    這一變故,徹底打亂了趙構等人陣腳。

    趙構趕緊又將汪伯彥、耿南仲以及其他有識之士召集到一起開會,研究商討對策。

    汪伯彥道:“遼東王崛起於山東,發跡於河北,此次不宣而至,必為兩地而來,咱們萬不可再去大名府,一旦去了,必被金軍和梁山軍夾擊而亡。”

    耿南仲也道:“汪副元帥說得不錯,而且,北道總管趙野與兩河宣撫使范訥擁兵自保,逃往南京,致使大名府幾乎成為一座空城,咱們就算去了那裡,也不可能聚集多少兵馬,依我看,咱們不如南下,那裡才是咱們大宋的根本。”

    楊惟忠道:“焉知遼東王不是來勤王的?”

    楊惟忠與黃潛善是不久前來相州的,他們帶來本司兵馬一萬兩千多其中,知廣信軍張煥二千五百,知保定軍高公翰二千五百,知濬州辛彥宗五千,知安肅軍王澈二千,以楊惟忠為都統制。

    楊惟忠、黃潛善他們的到來,使得大元帥府軍聲益振,共有兵馬近兩萬。

    趙構很高興,因此對他們撫慰優厚。

    黃潛善小聲對楊惟忠道:“你的話中已有答案,遼東王是王,非陛下屬臣,遼東王與陛下通信,都以平等口吻,怎麼可能勤王,且遼東王的兵馬不宣而至,足見並無解救咱們大宋之意,多半是來趁火打劫的。”

    楊惟忠和他們帶來的這一萬多人馬是黃潛善目前最大的政治資本。

    因此,黃潛善又耐心跟楊惟忠說:“遼東王當初在山東、河北兩地做了很多善舉,因此兩地百姓很多都不忘其恩,許多百姓家裡甚至供奉遼東王的畫像,他若來到山東、河北,怕是陛下都驅使不動兩地之民。”

    言畢,黃潛善看了趙構一眼。

    很顯然,黃潛善這話是說給趙構聽的。

    汪伯彥、耿南仲、黃潛善這些有識之士,其實都看出來了,李衍這次來,必是不懷好意,也知道,李衍到來,對山東、河北兩地有多大的影響,所以才一至認為不能北上應迅速南下。

    聽了黃潛善之言,趙構面沉似水雖然李衍成名之時,趙構還小,但從小便有大志向的趙構怎麼可能不知道他父兄又敬又畏視為大患的李衍到底有多厲害?

    楊惟忠這才知道李衍到來問題的嚴重性,隨即道:“誠如幾位相公所說,那河北、山東兩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可南下也不成啊,咱們這兩萬多人馬,對戰金人的十幾萬大軍,無異於以卵擊石。”

    汪伯彥想了想,道:“不如先去開德府與宗副元帥匯合,然後再做計較?”

    宗副元帥即宗澤。

    開德府舊稱澶州,宋真宗曾與遼太后遼聖宗在此簽約講和,即“澶淵之盟”,奠定了宋遼兩國邊疆的百年和平。

    此時,副元帥宗澤已在開德府站穩了腳跟當初,宗澤領兵從大名府進軍開德府時,沿路曾與金軍血戰十三仗,每戰皆捷,終於暫時將金軍打退,站住了這塊要地。

    楊惟忠有些遲疑道:“可宗副元帥一心去救援京師,咱們這點人馬,哪能幹成此等大事?”

    汪伯彥微微一笑,道:“宗澤跟本官一樣只是副元帥,在我二人頭上還有元帥,更有大元帥。”

    說這話的時候,汪伯彥沖趙構謙恭的點了點頭。

    楊惟忠有點反應過來了,於是也看向趙構。

    趙構沉吟了一會,道:“傳令,轉戰開德府。”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6:40
第六百一十九章 你不行,我替你(求訂閱!)

    …

    當初,宋國和水泊梁山簽署了租借協議之後,宋國並沒有在膠萊河邊駐軍,而是將兵力主要布在了青州,給雙方留了一塊中間地帶,同樣的,水泊梁山也沒有在膠萊河邊駐大軍,只是在登州和萊州各駐了一營一人馬,並任命李道為統領,維持水泊梁山在膠州半島的統治,以及維持膠州半島的治安。

    這也是宋國和水泊梁山這兩年能和平相處的原因之一。

    劉錡一率大軍在登州登陸,早已接到秘令的李道,就趕緊帶人將劉錡及其大軍安頓好,然後進入劉錡的中軍大帳向劉錡、趙鼎、孫靜等人匯報他所收集到的情報。

    李道不是一個人來見劉錡等人的,他還帶來了一個人。

    李道和那人進入中軍大帳之後,定睛一看,帳中,坐主位的是劉錡,不是趙鼎,也不是孫靜,然後放下心來。

    趙鼎如今在水泊梁山的職務是少宰,屬於宰執之一,而且是准宰相,位置和品級都要遠遠高於只有太尉頭銜的劉錡,就連孫靜也是從一品的文官,級別要高過劉錡。

    可在軍中,坐主位的還是劉錡。

    這說明,在水泊梁山,不會出現外行指導內行的情況。

    身邊一個武人,李道很慶幸自己能為這樣的朝廷效力。

    李道收回雜念,向劉錡、趙鼎、孫靜行了一禮,然後道:“小將拜見將軍,拜見趙相公,拜見孫相公。”

    劉錡道:“免禮,李統領,你可有收集宋國的最新情報?”

    雖然水泊梁山有專門的情報部門,但目前階段,每天都有大事發生,關鍵是,漢城畢竟遠,李道才臨近前線。

    李道答道:“小將一直有派人收集周邊的情況,旁的不敢說,對於對面的青州,小將可以說是,瞭如指掌,目前青州方面,大概還有兵馬一萬多,分東南西北四個寨子駐紮,乃是當年張叔夜佈置下防範咱們梁山軍的,為首將領名叫雲天彪,有些將才,這一萬多人馬被他練得不錯,戰力不俗,只是不知這一萬多人馬為何沒隨張叔夜去勤王,前段時間,宋國康王召集天下兵馬勤王,雲天彪也沒去。”

    孫靜聽罷,冷冷一笑,道:“還能有甚麼,心思活了罷了,這個道貌岸然的小人就交給我解決好了,你們繼續向西挺進吧。”

    劉錡道:“豈敢讓相公犯險,我派一支偏師擋住這一萬多人馬即可,量這一萬多驚弓之鳥也不敢擋咱們大軍前進的去路。”

    孫靜道:“在金軍發現咱們水泊梁山出兵之前,咱們離東京越近,對咱們水泊梁山就越有優勢,豈能在這些小魚小蝦上浪費時間?”

    劉錡也知道,現在是分秒必爭的時候,所以也就不再爭了。

    孫靜吩咐完書僮準備出發之後,回過頭問李道:“汴梁城的最新消息你有嗎?”

    李道立即給劉錡等人介紹他身旁之人,道:“這是我好友李孝忠,現名李彥仙,有韜略,善應變,重氣節,金軍第一次進犯東京時,他散盡家財,招募兵馬勤王,被授予承節郎,然後率三千壯士增援京師,當時李綱奉旨宣撫兩河,他上書彈劾李綱不知用兵之術,結果遭到有司追捕,不得不易名逃匿,如今金軍又來打劫我漢人,少嚴不憤,再度出山,可惜報國無門,輾轉從東京來到我這裡,他對東京之事知之甚詳,幾位大人有甚麼事都可以問他。”

    孫靜看了李彥仙一眼,道:“那你說說,東京城現在怎麼樣了?”

    李彥仙一臉悲憤的說道:“不久前,在郭京那個奸細的幫助下,金軍攻破了汴梁城的外城……”

    雖然金人確信,趙桓君臣已插翅難飛,但目前也還存在著一些隱患。

    例如,城內還有大量武器與馬匹,隨時都可以組織作戰。

    例如,城外隨時可能出現勤王兵馬,前來救援。

    又例如,趙構被趙桓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正在召集宋國的兵馬,準備跟他們決戰。

    等等……

    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覺得,必須想辦法消除這些隱患,使宋國君臣毫無反抗之力,毫無外來希望,到那時,趙桓君臣就可任其宰割。

    其於此,完顏宗翰要求趙桓出城會盟。

    為了早日與金人達成和議,為了盡快穩定城內的局勢,為了早點送走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這些金國瘟神離開,趙桓鼓足勇氣,帶著何栗等十幾位重臣離開汴梁城,前往完顏宗翰的軍營當中投降。

    在金營當中,趙桓讓孫覿、吳開與何栗共同起草了一份屈辱至極的降表,然後向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乞降。

    等趙桓離開金營,一路上嗚咽不已。

    趙桓剛走入皇宮,守衛在宮門口的張叔夜和將領王燮、鄭建雄就跑上前,拉住趙桓的坐騎,號啕大哭。

    人們都知道,趙桓此次親赴金營議和,肯定是受了不少的屈辱,這不光是趙桓的屈辱,也是所有漢人的屈辱。

    李彥仙提到此事之後,悲憤不已,堂堂七尺男兒,竟然淚流不止!

    李彥仙問:“不知遼東王此次前來,可是為解救東京之圍的?”

    李彥仙來到李道這裡,其實並不是投效水泊梁山的,而是想勸老朋友李道帶兵跟他去勤王的。

    換而言之,李彥仙根本就沒想過水泊梁山會出兵,他是來挖水泊梁山的牆角的。

    是李道覺得李彥仙是大才,才將他引薦給老上司劉錡的。

    對於水泊梁山不宣而至,李彥仙其實也有一定的猜測,可他還是想聽聽水泊梁山的人是怎麼說的。

    這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就連金軍南下搶劫,都找了一大堆藉口。

    而藉口找得好,對內能夠凝聚力量,鼓舞士氣,對外能夠代表天意,解民倒懸。

    這就是,所謂的師出有名。

    趙鼎道:“君上聽聞,金人兩次南下,在我漢人之地,造成無數殺孽,強搶無數民女,行盡強盜所為,入漢人之地,猶如進入自家,趙宋對此毫無作為,任我漢人受盡金賊欺辱,大怒,君上說,我漢人非無人也,只是一小群羊領著一大群狼,才被一群狗所欺,讓良善百姓成為可憐的池魚,君上今番舉兵,一來,殺胡狗為漢民報仇,二來,弔民伐宋。”

    李彥仙聽罷,臉色就是一白!

    自古以來,為師出有名,可謂藉口無數。

    但總結起來,無非三個:

    第一個,天道規律。

    所以真正霸氣的藉口就是沒有藉口,以大欺小,弱肉強食,本身就是自然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比你大,就要欺負你,你阻礙老子國家統一,你阻礙自然趨勢,這本身就是逆流,就是違抗自然規律,這就是我打你的理由。

    第二個,弔民伐罪。

    如果不能直接在實力上碾壓對手,那就要去獲得民心的支持,直接去動搖對方的民眾基礎。只要對方無道,那我便能以此為藉口,弔民伐罪,懲罰你,制止你。

    第三個,報仇雪恥。

    你對我有錯在先,那我對你實施報復也就是合情合理。金人出兵,就是用得這個藉口。

    而李衍看似是用第二和第三個藉口,可李彥仙卻很敏銳的感覺到,李衍這次出兵,用得其實是第一個藉口你不行,我替你!

    李彥仙很悲哀的想:“遼東王此來根本就不是為救大宋而來的,而是要滅大宋的!”

    不理會李彥仙這個小人物所想,孫靜只帶著一個書僮見雲天彪去了,而劉錡很快就下令整軍,於次日一早便帶著大軍繼續向西挺進……

    ……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q781009

LV:9 元老

追蹤
  • 868

    主題

  • 47982

    回文

  • 1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