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水滸逐鹿傳 作者︰任鳥飛 (已完結)

 
q781009 2019-7-6 16:36:34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05 74006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2:59
第五百七十二章 喜當爹(求訂閱!)

    …

    得知宋江死了,李衍唏噓不已!

    不知為何,李衍突然想將自己梁山泊的那些老兄弟聚在一起,想跟他們大碗喝回酒、大塊吃回肉。

    這個念頭一在李衍心中出現,就一發不可收拾。

    水泊梁山徹底佔下日本已經近一年時間。

    在這期間,水泊梁山以優越的條件移走了四百多萬大和民族、蝦夷人等原來生活在九州等八郡的人,然後又移入了九百多萬漢人,令漢人成為此八郡的主要人口。

    在趙鼎、許貫忠、孫靜等能臣的治理之下,九州等八郡的一切都已經步入了正軌,現在即便沒有李衍在平安京坐鎮,九州等八郡也可以快速有序的發展。

    所以,李衍與許貫忠、朱武、喬道清等人商量了一番,然後重新在九州等八郡佈防李衍任命王彥為北海節度使,負責九州等八郡北面的所有軍事,任命張憲為九州節度使,負責九州等八郡南面的所有軍事,任命朱武為九州等八郡都統制,全面負責九州等八郡上的軍事,任命劉錡為九州等八郡的副都統制,輔佐朱武。

    不久之後,李衍就準備率領二十萬大軍(其中有三萬是由郝忠(板部武士的侄子板部一郎)、倪忠盛(平忠盛)、湯為義(源為義)所率領的日本武士)回漢城。

    就在李衍即將動身之際,李衍一年前納的妃子藍璋子,也就是鳥羽上皇的中宮藤原璋子,跪在李衍面前,不停的磕頭。

    (藤原氏如今改成杜、阮、藍、閔、席、季、麻、強、賈、路、婁、危、江、童、顏、郭等十六姓,換而言之,藤原氏的倖存人員被孫靜分成了十六家,不僅藤原氏,橘氏、平氏、源氏等原日本的大家族也全都被孫靜給分成了十幾家。)

    看見同床共枕了快一年的藍璋子的頭都快磕破了,李衍真想答應藍璋子的所求。

    可李衍又實在是不能答應藍璋子的所求。

    因為藍璋子求的是饒過他兒子崇德天皇一命。

    為了九州等八郡的安穩,孫靜建議,崇德天皇不能留,哪怕他如今只有六歲,哪怕他已經將天皇之位禪讓給了李裕。

    而且,孫靜建議,不僅崇德天皇不能留,所有有原日本皇室血脈的男人都不能留。

    古往今來,朝代更替,皇室之人莫不是這個結果。

    別說這公不公平。

    皇室之人出生之後,便享受榮華富貴,便不耕而食,這公平嗎?

    所以,當一個皇室不能治理好自己的江山,被別人推倒,就應該受到這些懲罰。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藉口。

    總之,這些人不能留。

    經歷後世的電影、電視、小說熏陶了多年又掌了十來權的李衍,早已知道婦人之仁是要不得的,這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自己的親近之人。

    所以,李衍慢慢起身,然後對樟子身邊的席得子(藤原長實之女)說:“我在船上等你們一個時辰,時間到了,樟子如果不願意隨我回漢城,你就自己過來吧。”

    得子是李衍最近才發現的好姑娘,雖然只有十二歲,可她已經長得亭亭玉立,漂亮得不像話,而且極為聰明,更重要的是,她特別善解人意,跟她在一起的時候,李衍非常舒心。

    李衍已經準備讓得子擔任自己身邊的貼身女官了。

    因此,李衍可以不要樟子,但不能不要得子。

    言畢,李衍就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李衍走後,得子來到樟子身前,道:“我能體諒您身為一個母親想救自己兒子的心情,可君上是一國之君,他不能留下威脅他統治的人,也就是常情,我想,您也不希望,再經歷一次國破家亡吧?這次有君上留收您,收留禧子小姐和統子小姐(藤原樟子的兩個女兒),下次吶,會不會再有人收留您、收留禧子小姐和統子小姐,您好好想一想吧,您是沒有了顯仁公子,可您還有君上,還有禧子小姐和統子小姐,還有您腹中您和君上的孩子,您是聰明人,應該知道哪多哪少?何去何從?”

    樟子摸了摸自己微微隆起的小腹,淚如雨下。

    得子見狀,有些於心不忍,於是又道:“君上有幾百個女人,不會缺您一下,您如果離開君上,您、留禧子小姐和統子小姐都將在冷宮中渡過殘生……您應該知道,那樣下場會有多淒慘。”

    從小生長在宮中的樟子,怎麼會不知道,那些不受君主喜歡被打入冷宮中的妃嬪有多淒慘?

    哭了足有半個時辰,樟子才止住淚水,然後在得子的幫助下,畫了一個李衍喜歡的裝束,再然後一支手牽著六歲的禧子、一支手牽著五歲的統子跟在得子身後去見李衍。

    見樟子最終還是來了,李衍很高興李衍雖然有無數女人,可這個才二十出頭的少婦,簡直是人間尤物,讓李衍真心有些割捨不下,而且她還是鳥羽上皇的中宮、白河法皇的情人,這種身份更能增加李衍對她的性趣!

    李衍來到樟子身前,道:“我保證還你三個兒子。”

    樟子咬了咬下唇,道:“求君上給他一個……一個痛快。”

    李衍道:“我會跟辦這事的人說的。”

    李衍也不願意面對這種事,畢竟他的心也是肉長的。

    恰在此時,李衍看見了樟子牽著的禧子和統子。

    李衍一貓腰,將禧子和統子抱了起來,然後道:“禧子、統子,父王帶你們去漢城吃年糕好不好?”

    對於喜當爹一事,已經有過幾次經驗了的李衍,早已沒有了心裡負擔。

    不過

    李衍沒有心裡負擔,樟子卻擔心不已!

    當初,樟子就是白河法皇的養女,被白河法皇撫養長大,結果在她十一歲的時候……

    樟子很不希望她的兩個女兒禧子和統子也走她的老路,可她又無力改變甚麼,她只能看著李衍跟禧子和統子親近,默默地擔心,尤其當她看到李衍身後的耶律答裡孛之後,更加為禧子和統子擔心不已據說,耶律答裡孛原來也是李衍的“女兒”……

    李衍回到漢城不久,孫靜就將日本皇室全部發配到遙遠的西表島。

    結果,船隊剛走了一半,就碰到了罕見的大風暴,裝運日本皇室的大船沉入海底,船上的人全部遇難。

    孫靜因押運人員辦事不力,大發雷霆,然後懲處了負責人,連降三級。

    可也不知怎麼的,那負責人在那之後,卻時來運轉,官運亨通,最後一路做到了正三品高官……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3:00
第五百七十三章 揚帆出海(求訂閱!)

    …

    李衍今年三十四了。

    在後世人看來,三十四應該是年富力強,可以百步穿楊。

    可在這個時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二到四十歲之間,就是帝王的平均壽命都不足五十(只有四九點七六歲)。

    雖然李衍看著只有二十多歲的樣子,身體機能比自己十七八的時候還好十幾倍。

    可在看到自己的一眾老兄弟之後,李衍不禁生出“自己是不是老了?”了的念頭。

    晁蓋如今已經五十七歲了,明顯比以前蒼老了許多,算是徹底步入了老齡化。

    不過,讓人高興的是,甚麼都放下了的晁蓋,身體非常硬朗,而且,晁蓋一次情之所至寵幸了一個侍女之後,竟然得了一子,一不小心就有後了。

    晁蓋跟李衍說:“我第一次看見那個臭小子之後,激動了三天三夜,那小子跟我簡直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李衍聽了這事之後,給那個為晁蓋生了兒子的侍女封了個“誥命夫人”,然後親自為她和晁蓋主婚,讓晁蓋明媒正娶了她。

    婚禮當天,晁蓋異常高興,逢人便說:“老了老了,反倒是娶了妻生了子,淪為俗人。”

    是個人就能看得出來,曾經志比天高的晁蓋,如今真的全都放下了,開始安享晚年,成為一個幸福的老人。

    老了的,不只晁蓋。

    安道全也快六十了,不過老傢伙精於保養,如今還能夜御三女,看他的身子骨,就是活一百歲都沒有問題。

    皇甫端也五十多了,身體也不錯,如今水泊梁山的十幾萬匹馬都歸他和他的徒子徒孫們管。

    魯智深四十八歲,早年李衍賜過魯智深不少美女,如今魯智深也是兒女數人。

    不過,魯智深沒像晁蓋一樣淪為俗人最近這段時間,魯智深可能是有所頓悟,開始跟他師父智真長老參起了禪,似有當一個真和尚的意思。

    林沖今年四十七了,不過他還是極為熱衷仕途,李衍曆數其功給他封了個正三品的“玄菟承宣使”,如今鎮守玄菟郡。

    柴進如今也四十七了,但他心態不錯,看起來也就三十多歲的樣子,仍是李衍手下一員得力的情報干將。

    卞祥四十六。

    阮小二四十五。

    老兄弟當中,四十歲以上的都快見半了,而且不少人都明顯見老。

    這不禁讓李衍動了出去走走的心思。

    李衍知道自己的身體。

    如今自己的強悍身體絕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

    就是不知道五年以後,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會不會像晁蓋他們一樣變老,老到行不了遠路、出不了海。

    正好,李衍現在還有時間,而且,前不久,造船廠剛剛造出了水泊梁山的第一百艘寶船。

    當然,這些全都是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只有通商,才能讓一個國家真正的富強起來,閉關鎖國,只能讓一個國家越來越窮,這是已經得到過歷史證明的。

    而且,李衍知道,雖然宋金目前局勢很緊張,但靖康之恥沒有個一兩年是發生不了的。

    李衍完全可以趁此機會出去走走,去看一看這個時代的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以及非洲和歐洲,換而言之,李衍準備打通完整的海上絲綢之路,為水泊梁山開闢出一條長久的財路。

    其實,海上絲綢之路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唐朝時它叫“廣州通海夷道”,現在正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鼎盛時期,北宋之所以那麼富裕,很大程度是因為有這條財路源源不斷的給北宋輸血,否則,憑趙佶君臣那麼揮霍,北宋早就一貧如洗了。

    對於李衍準備親自去打通海上絲綢之路,水泊梁山從上到下全都反對。

    可這根本沒用。

    李衍我行我素的命年僅十歲的李存監國,任命聞煥章、趙鼎、許貫忠、王倫、朱武、孫靜、喬道清、蕭嘉穗、陳公輔、陳康伯、陳箍桶為十一輔政大臣。

    李衍並沒有讓素有賢名的劉慧娘垂簾聽政,只是任命李衍和劉慧娘生的次子年僅七歲的李厚為繼位監國以防萬一李衍沒讓劉慧娘垂簾聽政的做法,讓一群大臣更加敬服李衍,同時所有人都看出來了李衍對於後宮干政的態度。

    李衍從二十萬大軍中選出了六萬大軍其中四萬是梁山軍的將士,一萬是契丹等少數民族的將士,一萬是高麗、日本兩族的將士。另外,這六萬大軍並不算日不落艦隊左軍的四萬海軍和水手以及呼延慶的兩萬兩棲軍。

    跟李衍同去的將領有李俊、呼延慶、岳飛、韓世忠、吳璘、楊沂中、李石(耶律大石)、倪忠盛、湯為義等等。

    另外,李衍還帶了五萬匹好馬、三千輛奔雷車、五百沉螺舟以及足夠用的沒良心炮、床弩、轟天雷等等。

    李衍又命孟康和三千隨船船匠從兩千多艘大海船中篩選出了一千艘不算一百艘寶船,這一百艘寶船李衍全都帶上了。

    除此之外,李衍讓李應、扈成等戶部的商人精心給自己準備了五百船的貨物,其中有茶葉、瓷器、玻璃、香皂、精鐵等等。

    最後,李衍招募了一千有意出國賺錢的商人與自己同行這些商人也可以帶上自己的船跟李衍的船隊一塊出海,例如,王澤就組織了三十艘大海船裝上滿滿的貨物跟李衍的船隊一塊出海。

    見李衍揚帆出海已經成了定局,聞煥章等人只能盡力封鎖李衍出國的消息。

    可惜!

    李衍出國的動靜鬧得實在太大,因此,李衍前腳剛離開,後腳金國就知道了這個消息。

    這時,金國剛剛將天祚帝押解到上京不久。

    天祚帝首先被押到太祖廟,祭告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祭告完金太祖後,天祚帝又被押到會寧府皇城大殿,參拜金太宗完顏吳乞買。

    在這裡,天祚帝將降書呈上,書曰:

    “遼降臣耶律延禧謹伏斧鉞,躬詣大金國,俯伏待罪。臣聞人不患其勇,患其為暴也。伏念臣祖宗創二百年之基,承天統位,繼子傳孫,郊祀上帝,內外歡慶……”

    完顏吳乞買看完降書,下詔削封天祚帝為海濱王,然後將天祚帝送往長白山東,築室居之。

    恰在此時,被金人打聽到,李衍揚帆出海去了。

    起初,金人並不相信一向有賢名的李衍會這麼不務正業。

    可反覆確認過多遍之後,金人終於完全確定,李衍真的揚帆出海了。

    對此,金人很不理解。

    不久之後,手握重兵的完顏宗望與完顏宗翰突然向完顏吳乞買建議,出兵南下攻宋。

    完顏阇母、完顏斡魯等前線將帥也都紛紛表示支持。

    伐宋的首倡者是完顏宗望,他對完顏吳乞買說:“索要屬於咱們大金的燕地戶口,宋人不給,宋人還違反盟約招納耶律延禧和張覺,許的糧食轉眼間就不認,且臣打聽到燕山軍心不穩,攻之,可令其反叛,燕地唾手可得。”

    完顏宗翰隨後道:“此時若不伐宋,待遼東王歸來,我大金恐再難報此羞辱大仇。”

    完顏吳乞買於是下詔給有司,令他們:“備軍,準備伐宋。”

    ……

    d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2 23:01
第五百七十四章 伐宋(求訂閱!)

    …

    完顏宗望之所以提議南下攻宋,有很大程度跟那些原來的遼國漢人官員有關。

    宋國接管了燕京之後,實行“換官”政策,即將原在各州縣任職的遼國漢人官員大量調至內地任職,再從內地調官員來燕地。

    首先,宋國此舉就已經說明了,宋國對這些遼國漢人官員不信任。

    這也就罷了。

    關鍵是,原遼國的漢人官員,因為其是燕地漢人,在內地大受宋人的歧視,就是宋國朝廷對他們的態度也是模棱兩可(一方面拉攏他們,一方面又不信任他們)。

    而且,這些原遼國的漢人官員先是被派到內地為官,又調到宣撫司任職,來回奔走,教他們疲於奔波又難以安穩,進而心生怨恨,最終,這些原遼國的漢人官員大多都逃去平州(也有一些逃去遼東),然後將宋國的虛實全都告訴給了完顏宗望。

    上京是金國的政治中心,除此之外,金國還在宋國東北部和西北部還有兩個軍政中心,形成兩個軍政集團。

    一個是以平州為中心,由完顏宗望主持,控制著關內平、營、灤一帶戰略要地,擁有精兵強將戰將完顏阇母(完顏吳乞買的異母弟,時任南京路副都統。)、完顏撻懶(即完顏昌,是完顏吳乞

    買叔父完顏盈哥之子,時任奚六路軍帥,負責經略奚地事務。)都駐守在此地。

    另一個是以雲中府(即原遼西京)為中心,由完顏宗翰主持,控制著山西以及西北地區,完顏斡魯(完顏吳乞買伯父完顏劾者之子、完顏撒改的弟弟、完顏宗翰的叔父。)、完顏希尹(是女真貴族

    完顏歡都之子,是女真文字的實際創製者,一直在給完顏宗翰做助手。)副之,戰將完顏婁室(作戰勇猛,屢建奇功,因擒獲天祚帝而獲完顏吳乞買賜“鐵券”:惟叛國罪不赦,余罪不問。)、完顏銀

    術可(不僅有軍事才能,還富有政治遠見,是一員智將。)駐紮於此。

    完顏吳乞買、完顏斜也等金國最高決策層,對於出兵南下攻宋,到底有多少勝算,心裡其實並沒有多少底。

    因此,為了麻痺宋國,為了暗中考察宋國的軍政情況以及山川地形,為了出兵南下做好充分的準備,完顏吳乞買先後向宋國派出了三批使者完顏吳乞買的這個做法,跟當年完顏阿骨打在舉兵攻

    遼前,向遼國連續派遣使者的做法完全一致,如出一轍。

    對於金國使者的到來,趙佶很重視趙佶不僅調馬擴入京擔任接伴使,本人對金使也很熱情,親自設御宴招待。

    不過

    對於金國頻繁派遣使臣,加上金國捉了天祚帝,趙佶也有些隱隱不好的預感。

    所以,趙佶下旨召金門羽客張虛白入宮。

    所謂“金門羽客”就是道士,有名望、有本事的道士。

    張虛白就是其中之一,他極擅推演之術。

    這張虛白與其他金門羽客還有一個不同他非常喜歡喝酒,每次酒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無所隱諱。

    而且,張虛白還曾大醉之後躺在趙佶的腿上,而趙佶很寬容地說:“張胡,汝醉矣。”趙佶每次都稱呼張虛白為“張胡”,而不張虛白的名字。

    不久,張虛白便應召來到宮中。

    趙佶告訴張虛白天祚帝已被女真人虜俘,又說金人派遣使節來宋國,讓張虛白推測一下吉凶禍福。

    張虛白於是用太一術數推算了一會兒,說:“天祚在海上,築宮室待陛下久矣。”

    左右之人一聽此言皆大驚,可趙佶並沒生氣,他望著張虛白緩緩地說道:“張胡,汝又醉也。”

    ……

    金國那麼大的調兵動靜不可能瞞過所有人。

    不久,宋國朝廷就接到中山府知府詹度的奏報,發現女真國相完顏宗翰與副統耶律余睹率本國將兵前來蔚州柳甸舉行大閱兵。

    又過幾日,詹度又奏報,女真選拔女真軍兵一萬五千人,又選拔渤海軍五千人、奚軍二千人、鐵離軍二千人,分別於平州和雲中府路兩地屯泊。

    沒過多久,詹度再一次奏報,女真選拔本國正軍和漢兒軍,漸次前來雲中府等處駐紮,還發現金軍在蔚州與飛狐縣等處屯泊,他們聚集軍馬,收集糧草,當地人皆稱女真人欲來侵犯邊界。

    遺憾的是,這些情報全都沒有引起趙佶和大宋朝廷的注意和重視,也沒有引起肩負著大宋邊防重任的童貫與蔡攸的注意和重視。

    更令人不解的是,童貫竟然上劄子奏請廢罷安肅、永寧、保定等軍,理由是,燕地已經收復,這些地區的軍隊沒有用了,而且國家現在又財政緊張。

    其實,趙佶、童貫、蔡攸如此,也有一點原因有人奏稟,常勝軍威勢極振,就連燕山鄉軍都全副披帶,躍馬而行,金人看見繞道而行,不敢觸犯虎威。

    對於郭藥師與常勝軍,童貫與蔡攸一直很看重,他們曾多次對趙佶說郭藥師與常勝軍可以依靠。

    又聽到金人見常勝軍繞行的消息,趙佶也就覺得燕地沒有甚麼問題。

    直到詹度又奏報:“國相宗翰行下雲中府所轄縣,令本管鄉軍,每名要計物色等及軍幕赴雲中府送納,及山西一帶添屯兵馬。”,趙佶才覺得,河東路靠近雲中,還是派人去看看為好。

    於是,趙佶命令童貫前往河東、河北以及燕山看看。

    可能是已經七十一歲了的童貫真的老了,也可能是戎馬半生又取得了臣子最高榮譽的童貫想歇歇了,接到趙佶的命令之後,童貫並沒有立即起行,直到太原府知府張孝純奏言“金人遣小使至太原,

    欲見貫,議交割雲中地。”,在趙佶的一再催促之下,童貫才慢吞吞的啟程……

    趙佶和他的大臣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完顏吳乞買已經於一個半月前下達了伐宋詔書:

    “十月甲辰,詔諸將伐宋。以諳班勃極烈杲(完顏斜也)兼領都元帥,移賚勃極烈宗翰兼左副元帥先鋒,經略使完顏希尹為元帥右監軍,左金吾上將軍耶律余睹為元帥右都臨,自西京入太原。六部

    路軍帥撻懶(完顏昌)為六部路都統,宗望為南京路都統,阇母m副之,自南京入燕山……”

    現如今,金軍兵力已經部署完了,就差向反應遲鈍的大宋發起進攻了……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45
第五百七十五章 無法避免(求訂閱!)

    …

    雖然已經決定出兵南下討伐宋國,但在出兵之前,金人仍然很小心,他們儘可能多的打探宋國的軍事情報,以期一擊必勝。

    直到全都準備好了,完顏宗翰才派遣小使來見剛剛從東京來的童貫。

    童貫此時才慢吞吞的走到真定府,並於真定府住下了。

    太原知府張孝純,實在是等不及童貫來太原了,於是派親信帶著金國的小使去真定府見童貫。

    一見面,金國小使就對童貫說道:“中國違盟,本朝方弔民伐罪,國相、二太子出師已不可當也,特來告之。”

    童貫一聽,頓時傻了眼,他萬萬沒想到,金國真要打宋國!

    童貫趕緊一方面派人去將馬擴叫來、一方面硬著頭皮繼續往太原走。

    童貫到太原沒多久,馬擴就來了。

    童貫趕緊將金國小使的話跟馬擴說了,然後讓馬擴與辛興宗擔任正副使臣,持宣撫司軍書去往雲中拜見完顏宗翰,確定金軍到底有無進犯之意?

    馬擴走到代州茹越寨時,獲得一個情報完顏宗翰已經派遣隆德府所逃義勝軍,先出五台山繁時縣界山路;派遣易州所逃常勝軍韓民義等,先出飛狐、靈邱縣路,目的是探聽宋朝邊防虛實。

    馬擴立即派人將這個消息告訴給了童貫。

    馬擴等人繼續往前走,到達宋金邊境時,守邊的金軍不允許宋國使節入境,說必得有元帥命令才可入境。

    馬擴無奈,只得在邊境上等待。

    幾天後,傳來完顏宗翰的命令:“只許宋人入境三人,其餘人員不許越境。”

    與完顏宗翰見面之後,完顏宗翰很隨意的看完童貫所寫之信,然後說道:“童貫在信中沒說甚麼有用的,你來說說,見我是為了甚麼?”

    馬擴道:“兩國自海上交往,今已過數年,貴國先帝大聖皇帝與本朝各以氣義相結,兩國永結同好,中間緣童大王休致,暫委譚宣撫負責燕雲之事,因他不知首尾,又因幕府非人,遂有不周事節,今主上黜罷譚稹,再起童大王,只為兩家早商定前事,使兩界士民安業,各享太平,現童大王專遣某等上稟,不知山后土地甚麼時候還給我們大宋?”

    完顏宗翰冷冷的說道:“貴國早已違誓背約,暗納張覺,又誘天祚帝,收接燕京逃去職官民戶,我們累次追取,你們宋人只是敷衍推脫,毫無誠意,我金國雖然弱小,兵不足百萬,然並不是可以隨意欺辱的!”

    今年七月,隆慶府三千義勝軍叛變,逃到了金國,緊接著,易州常勝軍首領韓民義與易州守臣章綜結怨,遂率五百人投奔完顏宗翰,然後對完顏宗翰說:“常勝軍惟郭藥師有報國心,如張令徽、劉舜仁之徒,因張覺皆已對宋國絕望。”

    再加上金國這段時間收集到的有關宋**事的消息。

    完顏宗翰此時其實已經做好了出兵伐宋的準備。

    馬擴見完顏宗翰話中有出兵威脅之意,便道:“國相若喜山後之地,不願全部交割,咱們完全可以商量,沒必要大動干戈,一旦導致兩大國交兵,不知何時能了,兩國生靈必【m.】遭塗炭,此事非小,利害所繫,願國相深思之。”

    完顏宗翰沉吟了一下。

    馬擴見狀,道:“請國相摒棄左右,馬擴有秘事與國相商量。”

    完顏宗翰道:“他們都是我的心腹之人,事無不可能對他們言。”

    馬擴道:“此乃兩國大事,沒商定前,不便說於他人聽。”

    言畢,馬擴給完顏宗翰遞了個眼色。

    完顏宗翰見狀,沉吟了一下,然後揮揮手,讓左右退去。

    馬擴這時才道:“臨行時,童大王令我告訴國相,本朝緣譚稹不務大計許糧不給,另有張覺一事,主上亦自知是失,願國相念兩國舊好,同滅大遼契丹,不為深較,至於山後之地,只交割蔚、應兩州即可,其餘盡歸貴朝,若蒙俞允,兩國從今以後各自安撫邊民,日後國相不論要何物,皆可找童大王,童大王必一一奏上應付。”

    完顏宗翰哈哈一笑,道:“雲地現已盡歸我所有,憑甚麼割讓兩州給你?”

    馬擴道:“國相一旦聽奸人挑唆,兩國不得已交兵,必各有損傷,我大宋河東河北州城堅固,軍民皆習戰鬥,若有人侵戰,民眾保家衛國必據城堅守,如何容易攻破?你們大金國不過能虜掠些村民錢財罷了,縱有所得,又何償所失?殺一南人,即是與契丹報仇,殺一女真,亦是與契丹報仇。今貴國滅盡契丹,又得南朝金幣,得早休兵,各享太平,莫是上策,豈可輕言戰鬥之事?兩州之地,換得邊界長治久安,何其划算。擴久被命奉使,不敢不為兩國極盡忠言,乞國相深思之。”

    完顏宗翰似有些動搖。

    沉吟了一會,完顏宗翰道:“你先回去,回頭我會派使節通知你我們大金國的決定。”

    馬擴回到太原之後,將這些一五一十的全都告訴給了童貫。

    童貫大驚,隨即不信道:“金國在邊界這點兵馬,怎敢打我大宋的主意?”

    馬擴說:“我去年自雲中回,便以此事報大王,勸大王分三路,選拔十萬軍兵分統,以壓助常勝軍,乃是預知此意。在任邱縣,就金人擒獲天祚帝之事,我曾向大王分析過;在保州,我曾給大王寫過報告,請趕緊備邊;在京師,我又勸大王提十萬兵出壓境,拱衛邊疆。我預知,此賊深懷張覺之憾,為契丹亡國之臣所激發,必生不測之變,大王皆不信之……現在,金人必乘我北面無備,犯我大宋邊界,大王還不早做隄防?”

    童貫說:“自得到你茹越寨所寫信件,我即給太原、真定、中山、河間、燕山府路下令,令他們分定策應,各自管好防區。我又令郭藥師秣馬厲兵,出城下寨。現在,太原府路官軍,加上義勇、膽勇、義勝軍等民兵,合計起來須有數萬人。我已令李嗣本擺拽耀兵。或許粘罕(完顏宗翰)得聞如此聲勢,便不敢來犯。”

    馬擴道:“希望如此罷。”

    第二天,代州邊關忽然傳來報告說,金國元帥府差遣使副完顏撒盧拇和高慶裔來訪問。

    宣撫司趕緊安排機宜朱彥通與馬擴,擔任館伴負責接待。

    完顏撒盧拇和高慶裔來到太原,首先將完顏宗翰的一封信交給童貫,信中說:

    “大金固倫尼伊拉齊貝勒左副元帥致書於大宋宣撫郡王閣下:既憑來信,復沐使音,未孚結納之誠,難避重煩之議。領兵前去之由,已載別牒。且兩朝之事,若不互相容會,須至爭戰……”

    總結一下完顏宗翰的意思,其實就是九個字金軍入侵已無法避免。

    童貫看完信之後,大驚失色,道:“兩大國之間事,且須商量,何故如此草率?”

    完顏撒盧拇說:“軍馬已起,有甚麼好商量的!”

    高慶裔道:“皆因貴國失了道理,才導致如此,不怨我大金國妄動刀兵。”

    馬擴道:“兵者凶器也,我大宋乃大國,世界廣闊,軍不下百萬,國富民強,若貴國省悟,萬事好商量,反之,一旦開戰,恐貴國追悔莫及!”

    完顏撒盧拇道:“若是怕你國,我大金國就不會舉兵來見!”

    高慶裔道:“事已如此,再逞口舌之爭,又有甚麼意義?你們若能勸動你國皇帝,割與河東河北兩路地土,以大河(黃河)為界,存取大宋宗廟社稷,興許還能削去我們大金國的怒火。”

    從高慶裔的此番話中,不難看出,金國這次出兵的目的,也可以說是金國目前最大的期望就是,要宋國的河東、河北兩路土地,然後以黃河為界跟宋國南北分治,並沒有滅掉宋國的想法。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45
第五百七十六章 入侵(求訂閱!)

    ?…

    對於邊界上的緊張形勢,東京汴梁的官民絲毫沒有察覺到,到處都是歌照唱、舞照跳,蔡攸還請求趙佶廢除安肅與保信二軍,恢復其為梁門與遂城二縣。

    安肅與保信二軍,是宋太宗趙匡義時所建,與保州、易州構成犬牙交錯之勢,相互牽制,以控山西之路,是宋國北方沿邊最為要害之處,宋遼澶淵之戰時,此二地號稱“銅梁門,鐵遂城”。

    蔡攸奏稟:“祖宗昔以二縣建安肅、保信,為扼易州一帶,今既得燕山,而景薊為外藩,則安肅保信在內地,無所用之,當復廢為縣。”

    蔡攸身為國家軍事主管,在戰爭來臨前夕,竟認為這些軍事設施無所用之,真乃天下奇聞。

    趙佶認為蔡攸所湊有理,便同意了廢除安肅與保信二軍。

    安肅與保信二軍被廢之後,北方忽然傳來消息說,金軍已大舉入侵。

    這頓時就讓趙佶、蔡攸等人傻了眼。

    其實,此時,燕地的形勢已經很危急了。

    燕地本是易守難攻之地易州西北有紫荊關,昌平之西有居庸關,順州之北有古北口,景州東北有松亭關,平州之東有榆關。

    如果宋國能盡數收復燕地,然後能夠盡數佔據這些關口,則燕地或許可以保全。

    可是,榆關之內的平、營、灤三州,自後唐之時便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所佔領,然後遼國改平州為遼興府,管轄營灤二州,號為平州路,至石敬瑭時,遼太宗又獲得了燕山的檀、順、景、薊、涿、易諸州,建燕山為燕京,管轄檀、順、景等六州,號為燕山路,與平州路成為並列的兩個路。

    當初,宋國在與金國進行商談交割土地之時,趙佶因不明遼國政治地理,誤以為燕京並所管州城已經將關內之地全都包含在內,不知道平、營、灤三州不在燕京的管轄範圍之內。

    這個失誤,令趙佶很懊悔,所以他一再詔令趙良嗣,讓他在談判中極力爭取平、營、灤三州。

    可是,金人並不傻,他們對平、營、灤地區的戰略價值看得很清楚,因而多次拒絕宋國的請求。

    後來,金人不僅要保留此地,而且還在此駐紮重兵,並派金國大將完顏宗望駐守,目的就是要給自己留出一條南下的通道。

    趙佶為收回此地,不惜冒險收納金國叛臣南京節度使張覺。

    張覺事件,是趙佶在收復燕京過程中犯下的最致命的錯誤之一,給了金軍入侵宋國一個非常好的藉口。

    金軍分東西兩路伐宋,完顏宗望率東路軍先行出兵。

    宣和七年十一月末,金軍佔領了檀州,幾日後又佔領了薊州。

    直到這時,燕山府才確認金軍已大舉入侵。

    可這時已經有些晚了,因為很快,金軍就兵臨燕京城下。

    早在二十天前,郭藥師已將常勝軍集結完畢,駐守於燕京東郊這是宋國準備得最充分的一支軍隊。

    見金軍來犯,郭藥師派人入城向蔡靖請示出兵迎敵。

    蔡靖的內弟許采極力向蔡靖建議:“且令郭公披坐鎮,可遣張令徽、劉舜仁以偏師應敵,若郭公去,假使取勝,必益驕,不可制,不勝則一敗塗地,燕山必陷險地。另外,古北口以及居庸關,亦須防守,不可孤注一擲。”

    蔡靖不聽,從國庫中拿出大量金帛,大張旗鼓地犒賞常勝軍。

    爾後,郭藥師親率大軍出發。

    常勝軍一路往東挺進,一日後便來到了三河縣的白河之西岸。

    此時,完顏宗望也已經率軍兵臨白河之東岸。

    不過,完顏宗望很忌憚常勝軍,所以沒敢先發起進攻。

    第二天一早,天還沒有全亮,郭藥師就率領常勝軍渡過白河,然後向金軍發起進攻。

    完顏宗望下令還擊。

    雙方鏖戰三十餘里,郭藥師一度取得勝機。

    可是不知為何,張令徽突然帶著所屬人馬遁逃!

    劉舜仁見張令徽逃了,也率領本部人馬逃了回去,只剩郭藥師自己苦苦支撐。

    最終,郭藥師也不得不敗退。

    其實,白河之戰,常勝軍與金軍殺了個旗鼓相當,完顏宗望甚至到最後都不認為自己勝了,如果不是張令徽和劉舜仁帶所屬人馬逃走,常勝軍此戰很可能會取勝。

    郭藥師、張令徽和劉舜仁逃回來以後,相互指責,張令徽拒不承認因他而敗。

    張令徽與郭藥師矛盾很深,而且由來已久。

    當初,張令徽與郭藥師在遼國做官時,張令徽官職一度曾在郭藥師之上。

    投降宋國之後,郭藥師不僅官位在張令徽之上,而且還受到趙佶寵幸,並且得到童貫和蔡攸的賞識,可以說是平步青雲。

    這讓張令徽很嫉妒。

    王安中在任時對此已有所覺察,曾向趙佶推薦過張令徽,朝廷也曾委任張令徽為節度使。

    但張令徽還是在郭藥師之下,所以心裡一直很不平衡。

    這也許就是張令徽率先逃走的原因之一。

    見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都敗退而歸,蔡靖感覺形勢很不妙,於是召集燕山府監司開會議事。

    轉運使呂頤浩建議,立即組建一支二千人的敢死隊,然後打開城門,護送重要人員向南撤退。

    提舉官沈管以及蔡靖的幕僚許采與蔡松年都不讚成開城門逃走。

    蔡靖權衡利弊之後最終聽取了沈管等人的建議,準備死保燕京城。

    呂頤浩和廉防使梁競表面沒說甚麼,不久卻攜帶家屬到達城南門,準備出城而去。

    另外有漕司吏卒大約一二百人,也在城南門砸門,他們也想出城南逃。

    蔡靖派人將呂頤浩等人攔了回來。

    蔡靖將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常勝軍的身上,希望常勝軍能守住燕京。

    可蔡靖不知道的是,昨天夜裡,把守燕京城東北門的刺史皇賁,已暗中派人去聯絡金軍,表示可以開城門為金軍做內應,並且還請示二太子宗望:“不知太子要活的郭藥師,還是要死的郭藥師?”

    耳目眾多的郭藥師,已經得知此事,而且他還知道,皇賁背後的主謀便是張令徽和劉舜仁。

    張令徽和劉舜仁若反,燕京城必破無疑,郭藥師為求自保,下令儒林郎王樞,起草好了向金軍投降的降表。

    降表中說:

    “待時而動,動靜固未知其常;順天者存,存亡不可以不察……”

    不久,郭藥師便派人請蔡靖呂頤浩李與權沈管等燕山府主要官員來自己家中議事。

    蔡靖等人結伴而來他們並不知道郭藥師已決定向金人投降,並在家裡預設了伏兵。

    蔡靖一進門,郭藥師便對他說:“張令徽當初就沒有與金人作戰之意,他盜用軍中大印,已向金人遞交降表,我雖然已派人追了回來,但現在情況很危急,金軍旦夕將至,已情不得巳,咱們莫且投降怎樣?”

    蔡靖一聽郭藥師要投降,氣憤地說:“靖誓死報國,此出何言邪?相公欲負天子耶?靖以死報君,豈可投降!”

    說著,蔡靖取下佩刀便要自殺。

    郭藥師一下子將蔡靖抱住,然後郭藥師手下的將校上前將蔡靖的佩刀搶下。

    呂頤浩轉身想逃跑,被郭藥師手下的軍官們制止住。

    郭藥師與蔡靖等人坐在一起,解釋說:“藥師實不得已,不能與諸公主終始之義。”

    說著,郭藥師假惺惺地掩面而泣。

    從此,蔡靖等人便被扣在藥師家中。

    幾日後,完顏宗望率大軍兵臨城郊。

    郭藥師於是趕緊率領眾軍官出城迎拜。

    後來,郭藥師回家對蔡靖等人說:“太子有令,南朝官並不殺,令出城降。”

    蔡靖說:“我們已經被拘執,何必再降?見時用何禮數?若少有屈辱我必死。我若死,舉家骨肉,請郭相公全部縊死,一坑埋之。”

    蔡靖又叮囑兒子蔡松年要英勇不屈。

    眾人都向郭藥師請求,“免見太子。”

    郭藥師說:“必須要相見。”

    第二天,金軍正式進入燕京城,將金國旗幟遍插於燕京各城牆之上。

    ……

    天才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m.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46
第五百七十七章 休!休!(求訂閱!)

    …

    金軍兵分兩路伐宋,西路軍較東路軍出兵稍晚一些於十二月初從雲中府出發,很快便進入忻州、代州之境。

    當天,代州邊關便緊急向太原宣撫司報告:“金軍已過馬邑(朔州)!”

    接到這個報告之後,童貫立即與參謀宇文虛中、范訥,機宜王雲、朱彥通等開會商議,最後決定赴闕,即回東京見趙佶。

    童貫跟張孝純和張孝純的兒子機宜張浹說:“現在形勢很危急,本王必須赴闕稟議,明日便行,河東就交給賢父子了。”

    張孝純愕然,說:“金人已渝盟入寇,大王當在此勾集諸路軍馬,併力保家衛國,怎可離去?大王若去,人心必將駭散,是將河東棄與賊,河東既失,則河北豈能保耶?且乞大王駐司在此,共竭死力,率眾報國……大王,太原府路地險城堅,人亦諳戰鬥,只要上下一心,金賊未必能破也。”

    童貫大怒,道:“本王只是承宣撫,不繫守土,若宣撫司駐此經營,卻要帥臣做甚?”

    感覺到了他自己話中的推脫之意太過明顯,童貫語氣稍稍一緩,又道:“本王到京稟奏官家,即日便發諸路軍馬來策應,這才是解河東之圍的良策,本王留在此處,於守土,並無所益。”

    張孝純一聽這話,憤然而起,鄙視道:“尋常見童大王一副英雄模樣,沒想到事到臨頭,卻如此畏懦,國家有難,竟一門只思走竄,是甚麼節操?”,他隨即回頭望著他的兒子張浹說道:“休!休!自家父子與他死守!”

    童貫惱羞成怒,隨即狠狠一甩袖子離開了!

    馬擴認為,童貫打算離開太原,是被宣撫司的一眾幕僚所蠱惑,於是給童貫起草了一份劄子(即公文),他在劄子中這樣分析:

    “粘罕(宗翰)緣劉延慶軍敗而輕視我大宋,繼有張覺和天祚之隙,遂聽余睹、蕭慶輩語,乘我邊防空虛,乃敢渝盟,兩路直入。然而,擴見金軍入侵賊馬並不多,只有區區數萬,並非不可敵。大王應乘機應變,力為措畫御捍,且賊所忌者有四,所幸者有三。

    賊一忌郭藥師手下常勝軍,勇於戰陣;二忌河東、河北兩路堅城可守,卒不能攻;三忌民兵守城養銳,不輕易出戰;四忌戰線拉得太長,首尾難顧,糧草輜重供應不足。此四忌也。

    賊其一幸,大王退避,諸帥無統,軍民氣喪,不能相互增援;其二幸,大宋不能迅速調集河北、河東兩路重兵防禦險要;其三幸,大宋區別歸朝官不用,上疑下懼,自生變亂。此三幸也。

    河東地險、多關隘,人皆諳戰鬥,賊必不能長驅。唯河北路,雖雄、霸州至順安軍界有塘濼,但廣信軍、保州、中山、真定府皆是坦途,萬一常勝軍有變,燕山失守,賊馬乘之,定長驅南渡。大王應速移宣撫司入真定府。真定與太原系鄰路,足可相為應援,兼城堅糧多,加以大王據之,左右多西人,慣熟守禦,金賊雖入境,決不敢越以南渡。兵法云:攻者常自勞,守者常自逸。決可挫彼銳兵於堅城之下。”

    馬擴將這篇劄子交給童貫。

    童貫看過之後,沉默不語。

    馬擴見狀,知道童貫這應該還是想回京赴闕,於是道:“大王掌握國家兵柄,當此緊急報國之時,於大王來說,不可不盡力!何況結交女真,恢復燕山之事,乃是大王所經手,今有此窟窿,也必須由大王來彌補,不只是別人不知金人情偽,不能彌補,而且也不得使別人來彌補,此言非特系國家利害,亦系大王一身利害,乞大王深思之,勿惑於眾人苟且之議,陷國家與大王於被動之地!”

    童貫聽罷,臉上陰沉不定,不知有何抉擇?

    不久,童貫便讓馬擴退去了。

    很快,宣撫司又接到代州關報,說金人已打破馬邑縣,遊騎已至代州城下。

    馬擴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又跑來見童貫,勸道:“大王宜早過真定,唯恐有不測!”

    童貫聽了,大怒,隨即叱責馬擴說:“爾因為家小在保州,故要我去真定,只是要去保爾家小也!”

    馬擴聽言,知道童貫已經怕了,下定了逃出太原的決心,於是道:“馬擴願隨大王入京,還請大王休要言語重殤馬擴,馬擴只是不想大王失此,名節掃地,為眾人唾罵殺去也!”

    童貫沉默了許久,才緩緩的說道:“你如何不知,我身旁無兵,如何能御此大敵?”

    馬擴道:“大王若至真定,何患無兵?今日番騎入寇,孰不顧惜鄉土,營護骨肉?此乃人人保家衛國之時,人人皆死戰之士!大王若去真定立旗募勇,不需三月便能得十萬大軍!”

    童貫暗自一笑他笑馬擴太天真,大軍怎麼可能如此輕易便得到?

    不過童貫一向喜歡馬擴,不忍打擊馬擴的積極性,遂道:“既是如此,本王派你去中山、真定府招置忠勇敢戰軍馬,由你來統一指揮,如何?”

    馬擴也不推脫,真接跟童貫提了六個要求:

    “一、請大王給中山、真定府州縣下令,讓他們收取破舊盔甲,組織人力進行搶修。

    二、請大王給中山、真定府州縣下令,讓他們收集境內戰馬,以備馬軍之用。

    三、請大王給河北諸州府下令,令其各招忠勇敢戰之人,擇官統帥,互相應援,同時,將歸朝人有武勇者,激勸編之行伍,使為前鋒,將其家小移近以南州軍,厚加給恤。

    四、請求大王調徑原路精兵到河北與河東協防。

    五、請求大王調撥勝捷軍一千人來真定,給馬擴充當衙兵,馬擴以為招置軍馬之本。

    六、一旦出現不測,那麼請大王趕緊循唐朝故事,奉大駕入蜀,委一大臣留守京師,以圖克復。”

    對於馬擴提的這六個條件,童貫全都答應了。

    馬擴於是去了真定府,準備無中生有變出一支大軍來。

    馬擴前腳剛走,後腳童貫就帶著宣撫司官員撤離了太原,回京赴闕。

    ……

    d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47
第五百七十八章 忠奸人(求訂閱!)

    …

    完顏宗翰嚴戒部伍,整肅器甲,率西路軍一路小心翼翼的向代州挺進。

    在完顏宗翰看來,此番他們西路軍必然要有幾場硬仗打,完顏宗翰甚至跟副帥完顏希尹和耶律余睹說:“今日至代州,與南軍必有數戰,不可能一帆風順,你們要有心裡準備。”

    然而,讓完顏宗翰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竟然一路勢如破竹,根本就沒有碰到多少抵抗。

    在朔州的時候,守將孫翊忠而勇,帶大軍出城與金軍決戰,結果他前腳剛出城,後腳漢兒們就開城投降了。

    金軍到了武州,漢兒亦為內應,武州也毫不費勁的被金軍佔領。

    僅三天時間,完顏宗翰就率領西路軍來到了代州城下。

    代州也稱雁門郡,北拒雁門,山河之險,號稱據高負險、憑山控水、地形完固。

    完顏宗翰以為,到了這裡,應該打一場大仗了。

    可讓完顏宗翰怎麼都沒想到的是,代州的漢兒們竟然將代州的守將也就是義勝軍統帥李嗣本擒獲,然後直接開城投降。

    這些漢兒到底是甚麼人?怎麼紛紛投降?

    其實,他們就是義勝軍,由燕雲漢人組成的義勝軍。

    義勝軍是由譚稹招募的,組建這支軍隊的本來目的是,固防和牽制常勝軍。

    可宋人當面以番人來辱罵這些燕雲漢人,視其非我族類,這使得燕雲漢人無法在宋人那裡找到歸屬感。

    可以說,這些燕雲漢人之所以叛變,與宋人對他們很不信任有很大關聯,這是宋人一貫歧視他們所產生的惡果。

    另外,宋國從李衍手上得到燕雲之後,實行的政策,讓大宋失去了燕地漢人的民心。

    蔡靖妻弟許采,在反思宋國治理燕山之教訓時指出,其失燕人之心者三:一換官,二授田,三鹽法。換官失士人心,授田失百姓心,鹽法並失士人百姓心。

    換官,表面上看是在重用那些漢人官員,其實是對他們不信任,不敢讓他們繼續在原處為官,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大失原遼國漢人官員之心,有些響應宋朝號召赴朝廷換官者,後來也都越境而逃,如趙公嚴、趙公倫、姚企望等人。

    授田,即將燕人的田地給常勝軍,後來燕人回來,無田無產,不少富裕之人,淪為上街乞討。

    鹽法,則是指宋朝在燕山地區推行的經濟方面的失敗之舉李衍控制燕雲的時候,燕雲地區沒有稅收,鹽一元兩百斤,就是遼國後期,燕雲地區的稅收也不嚴重,一貫錢得鹽一百二十斤,結果到了宋國控制燕雲地區的時候,宋國的掌權者不考慮實際情況,在燕山地區大行和內地價格一樣甚至更高的官鹽制度,每斤鹽二百五十文甚至二百八十文,讓燕人吃不起鹽。

    加上,自從宋國從李衍手上接過燕雲之後,燕雲地區,尤其是雲地的漢人,一下子就從天堂掉到了地獄,後來甚至易子而食。

    這讓漢兒們既無限想念水泊梁山的統治,又恨死了宋國,認為宋國別說跟水泊梁山相比,就是跟金國相比,都不如。

    所以,金軍一到,各地漢兒紛紛開城投降。

    金軍佔領代州後繼續南下。

    幾日後,金軍便兵至忻州。

    忻州也是戰略要地,自古便有“晉北鎖鑰”之稱。

    忻州知府名叫賀權,也是一個軟骨頭,見金軍勢眾,似不可抵擋,於是放棄抵抗,開門投降。

    完顏宗翰大喜,下令,兵不入城,皆在城外紮營休整。

    金軍的下一個目標是石嶺關。

    石嶺關又稱“白皮關”、“石嶺鎮”,位於太原北面,是雲中通往太原的必經之地。

    此關,地勢險峻,嶺橫東西,路縱南北,扼守著太原通往忻、代、雲、朔之要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面對金軍長驅直入之咄咄攻勢,張孝純很焦急,他急切地謀求守此險關之人。

    這時,有人向張孝純推薦冀景,說冀景可以守關。

    冀景征剿過田虎、王慶、方臘,第二次北伐收復燕京時他曾擔任過選鋒將官,富有實戰經驗。

    從履歷上來看,冀景的確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張孝純於是命冀景前往石嶺關守關。

    可冀景卻以兵力不足為由推辭不去。

    張孝純無奈,只得命王宗尹統領官兵敢勇隨冀景前往石嶺關,同時又命歸朝人耿守忠率八千義勝軍助之。

    冀景見此,才不得不前往石嶺關。

    不過,冀景對耿守忠很不信任,因為耿守忠是一名漢兒,是遼國降將,是義勝軍的副帥。

    冀景因此令耿守忠擔任選鋒,走在大軍最前面他擔心耿守忠偷襲他。

    耿守忠行至忻口,突然返回,對冀景說:“守忠所部儘是步軍,若借得敢勇家軍馬,則金不能至關。”

    冀景於是下令,讓敢勇軍暫且借一部分軍馬給耿守忠。

    耿守忠卻想要一半敢勇軍,認為非如此,不能抵禦金軍。

    冀景感覺耿守忠行為異常,似乎有叛變之心,於是率領親隨人等棄關潛遁。

    耿守忠率軍來到石嶺關,果然敗而獻之。

    冀景聞聽耿守忠叛變投敵,不敢回到太原,逃去了汾州。

    石嶺關作為太原以北最後一道天然屏障與重要關口,就這樣輕易丟失了,於是,金軍如入無人之境,直至太原。

    完顏宗翰知道宋軍的戰鬥力比較差,但沒想到竟如此不堪一擊。

    從此,完顏宗翰逐漸萌生了顛覆宋朝政權的想法。

    其實,在入侵之初,金軍並沒有兩路大軍會師東京,滅亡宋朝的戰略計畫,其作戰目標只是佔領燕山地區與山西之地,他們打出的旗號是以大河(黃河)為界,劃河而治。

    當然,也不是說,宋國就沒有仗節死難之臣。

    文有吏部員外郎傅察。

    武有武義郎奏差代州西路都巡檢使李翼和折家的折可與。

    都是有氣節之臣,與國仗節死難。

    前者,不顧完顏宗望威逼利誘,據不投降,據不跪拜完顏宗望,慷慨赴死。

    時人為其賦詩一首,題目叫“吏部員外郎傅公”:貪胡寒盟,兵忽逾塞。公持漢節,迓客於界。控弦琰來,草木震駭。胡雛桀傲,自矜強大。公誓不慴,有死無拜。殺身成仁,播美千載。

    又有人讚曰:方賊之始至也,事出意表,莫不錯愕失措,望風竄伏,公獨雍容,不憚一死,以為忠義之倡,可不紀哉?

    後者,率軍與敵血戰死守崞縣,後因漢兒崔忠叛變而失城,寧死不降。

    在崞縣縣城被金軍攻陷的前一天,李翼就已經做好了以身殉國的思想準備,他以四事囑其子李宗周說:“若城破,我不能苟活順從金人。聽說代州史安撫已突圍,戰役將官辛漸罵賊而自刎,此乃我輩楷模。我死以後,你要想辦法回歸鄉里,將我之死訴於朝廷,使我死節不泯,則後世會說我乃有宋之忠臣,而你則為孝子矣。他日朝廷推恩,可讓你伯父遺孤受之。你繼母攜重貲嫁給我剛剛幾個月,我以國事為重,豈能顧戀她?我死後,你當侍奉她如同親母。假設你們都不幸陷敵,你也不要背棄她。我死後,如果你能返回故里,則將我骨營葬於先壟,使得我死後能侍奉先人於九泉,死復何恨!”

    李翼和折可與被俘後,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多次派人對他二人好語相勸,可二人不僅不降,還大罵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

    李翼道:“我乃南朝臣子,因奸賊內應,致使城破被擒,殺則任殺,豈肯拜汝番狗耶?”

    翻譯佩服李翼氣節,婉轉翻譯給完顏宗翰和完顏希尹,想保全李翼一命。

    可李翼並不領情,道:“今不幸被番狗搶辱,我豈是苟生者!”

    折可與也大聲說道:“我八十年世守之家,怎肯負國敗壞家聲,無知畜類,不若亟殺我!”

    金人惱怒李翼和折可與辱罵,一擁而上棒揍李翼和折可與,李翼的前額被棍棒擊傷,折可與則被打壞了一隻眼,可他們仍然罵個不停。

    完顏宗翰嘆李翼和折可與守節,又派人諄諄告諭說:“汝等本皆合死,念汝等忠義,姑欲全貸,尚敢肆惡言罵,辱尊貴大人。”

    李翼回答說:“我輩若手有寸刃,當殺爾,豈特罵耶?”

    金人知道李翼和折可與最終是不會屈服的,於是用馬車載著他們來到崞縣城裡,巡行示眾。

    剛入城不久,走在大街上,李翼忽然看見了獻城的漢兒崔忠,隨即對崔忠大罵不已!

    崔忠羞愧地無言以對,掩面逃走。

    被害之時,李翼向看守的金兵提出一個請求:“冀少緩,倘得南面望拜,死無所恨!”

    金兵不答應。

    李翼於是轉頭朝南,大聲呼道:“官家啊,官家啊,臣力弱,不能翦滅此賊,以報國恩!”,悲愴之聲,至死方絕。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48
第五百七十九章 盡忠報國(求訂閱!)

    …

    太原古稱晉陽,別稱並州,也稱龍城。

    不過,此時的太原城已經不是晉陽古城晉陽古城早在宋太平興國四年,就被趙匡義下令燒了,據說是因為晉陽古城具有龍脈。

    晉陽古有唐國之稱,唐朝實發祥於此,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便以“唐”為國號,並封晉陽為北都、BěiJīng,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為“三都”、“三京”。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

    晉陽因此名聲顯赫於天下,民間紛紛傳說這是一座“龍城”。

    因此,趙匡義在滅掉北漢之後就下令將晉陽古城焚燬了。

    三年後,出於防禦契丹的需要,趙匡義又命潘美在晉陽故城東北三十里汾河對岸的唐明鎮,修建新城池即太原城,但規模和形制比晉陽古城要小很多。

    童貫率宣撫司撤離了太原之後,河東路安撫使兼知太原府張孝純與副都總管、河東宣撫司都統制、勝捷軍總管王稟,一邊組織城內軍民準備迎戰、一邊派人出城聯絡附近諸州郡請他們出兵增援太原。

    十天後,完顏宗翰率西路金軍突破石嶺關,迅速抵達太原城下。

    自進入宋國境內以來,西路金軍從沒遇到過宋軍的有效抵抗。

    但在太原城下,西路金軍遭到了宋軍的頑強阻擊。

    首先前來增援太原的是河東名將孫翊。

    金軍入侵之初,孫翊帶兵出去跟金軍決戰的時候,漢兒打門投降。

    孫翊迫不得已只能輾轉帶領手下大軍來到了太原。

    孫翊來到太原城下時,西路金軍已經將太原城圍上了。

    張孝純站在城樓上向孫翊喊話說:“敵已在近,不敢開門,觀察可盡忠報國!”

    孫翊回答說:“但恨兵少力乏!”,然後就帶領兩千將士殺入金軍當中。

    孫翊手下的軍隊雖然不足兩千,但士氣很旺盛,作戰也很勇猛。

    完顏宗翰登高觀察戰場形勢,見孫翊軍勇猛難當,遂決定用計取勝。

    完顏宗翰下令驅朔州百姓到太原城下,以示孫翊軍。

    孫翊麾下多朔人,看到親人被金軍押上了戰場,軍心頓時大**,接著便發生了軍變。

    當時,孫翊正與金人激烈交戰,忽被叛徒從背後所害。

    可惜一代名將,就這樣慘死在了叛軍的刀下!

    孫翊所率之兵,皆盡為金人所殺。

    前來太原增援的還有陝西軍隊,也就是大宋最精銳的西軍主要有府州知州折可求、鄜延路守將劉光世,另外還有職並軍馬使韓權、晉寧知縣羅稱等等。

    其中折可求與劉光世是主力,分別率領兩萬多人馬,共計,宋軍大約有四萬多援兵。

    折可求是西北名將折克行之子,在與西夏的多年戰爭中,折克行愛護士兵,多次出奇制勝,戰功甚多,所部被宋人尊稱為“折家兵”。

    從唐初至北宋末年,數百年間,折氏家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

    楊家將佘太君的娘家,其實就是這個折家。

    宋朝河東路有三個州即府州、麟州、豐州,是民族雜居之地,其中以黨項族為主。

    從趙匡胤時開始,宋朝便對該地區實行特殊政策,也就是因俗為治,任用當地土豪或少數民族酋領為知州或蕃官,加以羈縻,使其互相牽制,從而鞏固邊防安定秩序。

    後來,夏州李繼遷反宋,其子李元昊建立夏國脫離了大宋。

    宋朝接受了這個教訓,對位於河東前沿地區的麟、府、豐三州調整統治政策,進一步加強對地方土豪勢力的拉攏。

    但是,因麟、府、豐三州的具體情況所以不同,故策略也各有不同。

    豐州後來被西夏所陷,王氏便不再世襲,而麟州楊氏也只襲封了三代而已,唯獨府州的折氏一直世襲軍權。

    折家在此勢同藩鎮,這對於時刻提防著不要重蹈晚唐藩鎮之禍的宋朝來說,的確是個例外。

    宋朝讓折家世襲軍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其在此長期抗擊西夏。

    府州東瀕黃河,西北臨草原大漠,南瞰河西諸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折氏家族也的確不負朝廷重望,數代與西夏作戰,前後達百餘年,立下了纍纍戰功,而西夏騎兵始終未能東逾黃河。

    正因為如此,西夏對折氏家族可謂是恨之入骨。

    (後來,折可求被毒死,西夏人趁折氏家族奔喪之機,侵入府州,然後對折氏家族趕盡殺絕,甚至挖屍掘墳,從這一點上也不難看出,折家,有多遭西夏人恨,進而也可以說明其家對宋朝的貢獻有多大。)

    折可求率兩萬援兵,自府州涉黃河,經岢嵐州,至天門關,發現有金兵在此據守,於是轉道走松子嶺,來到太原西南的交城駐紮。

    而劉光世領兵從鄜延出發,一路向東北方向的太原開進,在交城與折可求相會,分別駐防。

    劉光世在北伐攻取燕京之戰中未能及時到達燕京城下接應郭藥師,致使已先攻入燕京城內的宋軍失援而大敗,問責時受到降官的處分。

    後來,劉光世在平定河北起義軍中立功,又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在汾河北岸,宋軍與金軍展開大戰。

    兩軍自早上戰到日中,不分勝負,宋軍各路軍打得都很頑強,可以說是寸步不讓。

    守到日中,金軍的一支奇軍突然自折可求部的後面殺出!

    形勢隨即大變。

    劉光世很快便望風而逃,折可求部潰敗,羅稱、韓權戰死於陣中,河外兵將十喪七八。

    這場戰役,宋軍損失了一萬多人,而金軍在此以逸待勞,大獲全勝,指揮這場戰役的金軍將領是完顏銀術可和耶律余睹。

    此時,太原城內,居民僅有兩萬餘人,士兵僅有王稟率領的勝捷軍三千人以及一些廂軍。

    勝捷軍是童貫的親軍。

    童貫在離開太原之前,任命王稟為副都總管即副帥,並留下一部分勝捷軍讓王稟指揮,令他負責守衛太原。

    王稟是開封人,字正臣,出生於將門世家,其祖父和父親皆為西軍將領。

    平定田虎、王慶、方臘暴**時,王稟擔任步軍統制,立有戰功,後跟隨童貫北伐,再後來擢升為河東宣撫司都統制,隨童貫駐守太原。

    王稟天性豪爽膽大,又英勇善戰,雖然手上只有三千人馬,可每隔一兩天,王稟便率領一隊輕騎出城偷襲金軍。

    王稟他們騎著戰馬,手握大刀,衝進金軍營中,左右轉戰,殺敵百人左右,就退回來。

    可以說,太原城之所以能守衛那麼長時間,有很大程度都是因為膽大的王稟,時不時的以攻代守。

    折可求、劉光世敗走以後,大宋那邊就再沒有新的援軍來了。

    張孝純不禁有些動搖,認為兩萬多民、三千多兵抵擋不住六萬善戰的金軍,進而動了投降的念頭。

    因此,張孝純召集諸監司開會商議,想要開城投降。

    王稟得知此事之後,立即率刀手五百人來到知府府衙拜謁張孝純。

    王稟讓刀手們列隊於府衙門前。

    王稟大聲問道:“汝等欲官否?”

    眾人回答:“然!”

    王稟說:“為朝廷立功,則官可得!”

    王稟又問:“汝等欲賞否?”

    眾人回答:“然!”

    王稟道:“為朝廷禦敵,則賞可致!”

    王稟接著又道:“汝等既欲官,又欲賞,宜宣力盡心,以忠衛國。借如汝等輩流中有言降者,當如何?”

    眾人舉起大刀回答:“願以此戮之!”

    王稟問:“如稟言降,當如何?”

    眾人又舉起大刀回答:“亦乞此戮之!”

    王稟又問:“宣撫與眾監司言降,當如何?”

    眾人又舉起大刀回答:“亦乞此戮之!”

    張孝純見狀大驚,自此以後絕口不復言降事,而城中的兵權從此盡在王稟手中。

    為加強城防,彌補兵力不足,張孝純與王稟下令,太原城內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全部編入守城之列。

    張孝純與王稟決心與金軍進行殊死拚殺,堅壁固守待援。

    張孝純對城內軍民說:“金人雖在城下,無能為害,太原自古雄藩,城堅糧足,加之兵勇,我非不欲出師,當俟金人糧盡氣失,將驕兵惰,乃候援兵附近,內外相應,使胡騎匹馬不歸,上為朝廷報復,下保汝等血屬,可乎?”,眾皆唯諾。

    太原城周長僅十里,他們在土城之外挖掘了一條戰壕,在土城之內又築起了一道重城。對城內存糧實行軍事管制,不分貧富,均按人頭每日供應。

    張孝純坐鎮府中,統籌後勤安排,王稟則每日在城牆上督戰守城,他身先士卒,每日往來馳驅,凡有告急之處,他都親臨支援,他不僅贏得了太原父老百姓的愛戴,甚至連城外的金兵,也都知道城內有一位英勇善戰的王總管。

    金軍輪番進攻了十幾天,太原城依然巍峨聳立。

    雲梯、偏橋、拋石車等各種攻城武器,都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兩岸邊上稍大一點的石頭都被金兵用光,可每次進攻都遭到太原城軍民的頑強阻擊,每次都被擊退。

    完顏宗翰對此很惱火,他下令在城外廣築工事,用鹿角連營把太原城圍困的如同鐵桶一般。

    太原城現在就像一座孤島,完全陷入金軍的四面包圍之中,所有的對外聯絡通道都被金軍徹底切斷……

    ……

    ……

    PS:說兩句。

    寫了這本書深讀了《水滸傳》以後,大鳥認為《水滸傳》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實至名歸,甚至可以說,如果它只有上半部,它就是中國第一名著。

    當然,羅貫中補的後半部也是極有水平的,不愧文學大師。

    可羅貫中在《水滸傳》中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那就是他不該污衊王稟英雄王稟。

    此公乃史上一等一的大英雄,在大鳥心中,此公之輩才是漢人的脊樑。

    這樣的英雄是不該被污衊成小人的,哪怕是為了藝術創作。

    羅貫忠錯了。

    他如果還活著,應該給王稟道個歉。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48
第五百八十章 禪位(求訂閱!)

    …

    雖然西路金軍被王稟和張孝純拖在太原城下,但金軍還有東路軍。

    佔領燕京之後不久,完顏宗望就率領大軍離開燕京城,然後一路向南挺進。

    此時,宋國北方邊關如松亭關、韓城鎮、符家口、石門鎮、野狐關、古北口等,全部失守,把守這些關隘的官軍都已望風而潰經州知州郁中正,已被金人囚禁;景州知州吳震,已從海上遁逃;薊州知州高公斡、昉曾評,已率牙隊之兵往南逃奔;檀州知州徐傑倅、黃文也相繼逃遁;順州知州林良肱、倅路擴,則逃進燕山;涿州知州葛逢,此前已先逃亡;易州知州黃烈,逃跑時墜城折斷左足,又不幸折斷右足而死。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不抵抗,再加上郭藥師等降將、二臣的攢落,完顏宗望才下定決心繼續向南挺進,準備繼續擴大戰果。

    造成這樣的結果,這些守臣有不可推卻的責任,但更大的責任還是在宋國那些掌權之人,也就是趙佶等人。

    早在金軍準備南侵之際,中山府知府詹度就曾多次上奏報Jǐng,說金人有南下入侵的跡象,提醒朝廷早做準備。

    可趙佶、童貫、蔡攸等人根本就沒有將詹度的報Jǐng當回事。

    不僅詹度報過Jǐng,燕山府知府蔡靖也曾屢次密奏金人的動向,蔡靖甚至還曾使用銀牌馬緊急奏報朝廷,並通告各關口要隘,說金人擁大兵侵犯清化縣,劫掠居民,焚燬廬舍,破壞鹽場,各關口要枕戈戒備。

    然而

    知樞密院蔡攸,在接到這些Jǐng報之後,以為這只是邊境上的局部衝突。

    恰逢,此時趙佶正在東京城外南郊圜丘(天壇)舉行郊禮。

    所謂的郊禮,就是天子祭拜天地的大禮,是皇帝身份的象徵,是政權合法化的標誌冬至日祭天,是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的活動,是一項國家大典。

    宋朝的祭天禮儀主要表現為“三歲一親郊制”,即每三年一次,於十一月冬至日,在東京城南郊圜丘,由皇帝親自主持祭祀昊天。

    這郊禮其實與西周天子每年親自舉行的祭天禮儀有所區別,也與後代有司攝事祭天不同。

    “三歲一親郊制”,據說是始於秦始皇,但宋代以前似乎並沒有真正實施過。

    宋朝的“三歲一親郊制”,是宋仁宗時形成定製的,此後一直流傳了下來。

    不知為何,趙佶對舉行大禮格外重視趙佶在位的這二十五年間,親自主持的大禮達十八次之多,包括南郊大禮與明堂大禮。

    趙佶的好基友蔡攸,非常清楚趙佶對於大禮的重視,因此,蔡攸壓下了這些Jǐng報,怕壞了趙佶的興致蔡攸認為,等郊禮事畢再處理這些事也不晚。

    蔡攸不禁沒跟趙佶說這些事,就連宰相白時中和李邦彥對此也不知情。

    蔡攸敢如此,也不是一點依仗都沒有.蔡攸以為,河東路有童貫親自坐鎮,必萬無一失;而燕山路有郭藥師把守,常勝軍必能與金人相抗衡。所以,不差這幾天。

    後來接連五天,關報益急,白時中和李邦彥也已知情。

    白時中和李邦彥擔心,一旦公開這些關報,將會引起人心大**,遂與蔡攸共同隱匿不報。

    這幾天裡,蔡攸、白時中和李邦彥每天都去都堂敘議,一直到天黑才散去。

    只是,蔡攸三人所議的是何事,沒有人知道。

    直到童貫從太原逃回來,金軍入侵一事才浮出水面。

    而此時,金軍的西路軍已經在圍打太原城,東路軍更是已經開始南下了。

    童貫回京的第二天,金使撒盧拇和高慶裔也來到東京。

    撒盧拇和高慶裔直言,宋國要想平息這場入侵,必須割地稱臣。

    這時,蔡攸、童貫等人才感覺到了情況的危急,於是將這些報告給了趙佶。

    不過,蔡攸、童貫沒敢說郭藥師和常勝軍叛變,他們只說常勝軍被圍,金軍開始南下。

    趙佶聞訊大震,讓蔡攸、童貫等人趕緊想辦法阻止這場浩劫,實在不行,就下旨任命郭藥師為永清軍節度使,封燕王,張令徽封郡王,將燕地割讓給郭藥師,讓郭藥師世代鎮守。

    從趙佶的表現和應對上不難看出,趙佶怕了。

    完顏宗望率東路金軍很快便跨過白溝河,一路之上,勢如破竹,眼看就要到達黃河。

    倒不是說,東路金軍就一直沒有遇到過抵抗。

    事實上,金軍在進攻河間、中山二府時都受挫了,遭到了宋軍的堅決抵抗中山府的守將是詹度,河間府的守將是陳遘,他們率領全城軍民奮死抵抗,詹度更是用澆水成冰的方法將中山變成一座冰城,使金兵一次次無功而返。

    後來,完顏宗望欺河間、中山二府兵少將寡無法出戰,也可以說完顏宗望膽大妄為,竟繞過了二府直奔東京而來。

    見完顏宗望都快打到黃河了,下一步就是過黃河而直取汴梁城,趙佶急忙命皇太子趙恆為開封牧。

    開封牧,在宋朝並不常置,宋太宗、宋真宗皆是先當開封牧,然後繼任皇位。

    趙佶此時命趙桓為開封牧,其目的自然是讓他留守東京抵禦金軍,而他自己則打算南幸淮、浙,也就是逃去南方。

    很快,趙桓入朝,趙佶令趙桓除去太子所佩金魚,賜以排方玉帶。

    按宋朝朝儀規定,排方玉帶只為帝王所用。

    (這其實也是有例外的,當年王安石收復熙河,蔡京收復青唐,王黼收復燕京,也曾被皇帝賞過排方玉帶。)

    趙佶此時賜給趙恆排方玉帶,其用意大概是在向大臣表明,太子趙桓在留守京師期間,可以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

    隨後,趙佶又賜給趙桓兩位小殿直和兩位宮嬪。

    這也是有前例的。

    當初,趙佶繼位之時,欽聖皇后(即向太后)曾以兩位侍女賜之,這兩位侍女就是趙佶的兩個皇后已故的王皇后(即趙桓的生母)和現在的鄭皇后。

    從趙佶的這一系列做法上不難看出,趙佶已經準備讓趙桓留在東京汴梁幫他頂雷,甚至有禪位給趙桓的意思,而他老人家則準備去南邊祈求神靈保佑大宋平穩渡過此劫……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15:49
第五百八十一章 新君(求訂閱!)

    …

    除了準備將這個爛攤子交給趙桓打理他自己南幸以外,趙佶還聽從宇文虛中的奏稟,罷應奉司、江浙諸路置局,罷花石綱等諸路采斫木植置造局,罷西城租課內外修造,罷講議司,罷道官,罷大晟府,罷教樂所,罷艮岳官吏,罷延福宮寶錄宮官吏,京城所瓊林宜春苑所並罷,接著又下了罪己詔。

    可以說,趙佶將自己這些年所做的一切全都推翻了。

    其實,這才是趙佶所犯的最大的錯誤。

    如果趙佶不這麼著急推翻自己,而是有擔當的站出來率領整個大宋抵抗金國入侵,那麼他最後未必會滿盤皆輸,跟著他的那些大臣最後也不會被趙桓等人清算,全都落得一個慘淡的下場。

    不久,趙佶任命宇文虛中為保和殿大學士、充河北河東宣諭使,令他立即趕赴河北、河東傳達聖諭,以穩定軍心和民心,任命姚古為京畿輔郡兵馬制置使兼都統制,即方面軍統帥,任命王蕃為寶文閣學士、充畿輔郡兵馬制置副使兼都統制,令王蕃速去陝西篩選援兵。

    稍後,通直郎、陝西轉運判官李鄴上書,乞請成為議和使,前去與金人議和。

    趙佶大喜,立即採納,然後下旨讓李鄴以給事中身份出使金軍講和。

    李鄴要求攜帶黃萬兩,前去講和。

    這讓宰相白時中和李邦彥頗感為難他們從國庫中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黃金。

    趙佶於是拿出祖宗留下的金甕二個(各五千兩),命書藝局立即銷鎔為金牌子,交給李鄴帶去。

    雖然趙佶對李鄴有所期待,但感到金人不是那麼好打發的趙佶,並沒有將希望全都寄託在李鄴身上。

    換而言之,這並沒有打消趙佶南幸的念頭。

    不過

    此時,趙佶還有些猶豫!

    趙佶猶豫,不是要不要走,而是要不要將皇位傳給趙桓。

    按照趙佶本來的打算,是想先讓趙桓監國,暫時不將皇位傳給趙桓。

    可給事中、直學士院兼侍讀吳敏和李綱卻認為,目前汴梁城中,有人主張守,有人主張和,有人主張出城迎戰,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趙佶南幸,國家沒有一個統一的掌權者,汴梁城必破無疑。

    趙佶畢竟執政了二十五六年,知道吳敏和李綱並不是危言聳聽,當初燕京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攻而破的。

    這讓趙佶動了現在就禪位的念頭。

    可皇位不比其它,先不說其巨大的誘惑性,只說,一旦禪讓出去,那……從古至今,失去皇位的人,大多可是都沒有甚麼好下場。

    所以,趙佶還下不了禪位給趙桓的決心。

    這時,東路金軍馬上就要到達黃河了。

    宋國的一眾大臣全都慌了,迫切需要解決目前困境的辦法。

    而趙佶引咎辭職,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畢竟,金人所指責的暗納張覺、誘天祚帝、不歸還舊遼官和燕人等事,皆是趙佶搞出來的,因此,趙佶退去皇位給金人一個交代,再賠償金人一些精神損失費甚麼的,最多再割讓一些土地,這事有可能就這麼過去。

    可以說,這時候,絕大多數宋臣,都覺得趙佶退位,換一個新君,是解決大宋目前困境的一個好辦法。

    可趙佶雖然有退位南幸的意思,卻遲遲不肯下禪位的詔書。

    而金軍那邊馬上就到黃河,可能再過個十日八日就打到東京汴梁了。

    宋國的一眾大臣,全都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童貫在太原的時候,曾收到過一封金國的檄書。

    這封檄書赤果果的指責趙佶的種種罪責。

    童貫將這封檄書給白時中、李邦彥、蔡攸等人看過之後,眾人都怕這封檄書刺激到趙佶,所以,他們找人潤色了一下,然後將改了無數次的檄書交給趙佶。

    如今,見趙佶遲遲不肯下禪位的詔書,李邦彥建議說:“不若以檄書進呈,用激聖心,令上早做決斷。”

    宰執大臣們全都同意李邦彥的建議。

    於是,他們將檄書呈現給了趙佶。

    這封檄書曆數了趙佶的種種罪責,主要罪責有以下幾點:

    一、收納金國叛臣張覺,而且金國屢要不給,還用謊言欺騙金國。

    二、許糧不給。

    三、交付歲幣不積極。

    四、違約,誘天祚帝來宋國。

    五、拒不歸還遼國舊臣和燕地富民。

    另外,金人還拿趙佶和天祚帝相比,說趙佶是千古昏君,讓河東、河北兩地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等等……

    果然!

    看完檄書,趙佶涕下無語,最後道:“休休,卿等晚間來商量。”

    當晚,趙佶等人商量過後,由吳敏寫下禪位詔書,而趙佶則裝病禪位。

    不過

    這位也不是說想禪就禪的。

    因為趙桓根本不願意當這個亡國之君。

    起初,不少人都認為,趙桓是尊古禮推讓,畢竟這是新君都愛干的事。

    可慢慢的,所有人都發現,趙桓是真不想當這個頂雷的亡國之君。

    趙桓跪在趙佶身前慟哭不受命。

    童貫與李邦彥將御衣穿在趙桓身上。

    趙桓拼了命的掙脫,一點都不配合。

    趙佶見趙桓是真不想當這個皇帝,於是怒道:“汝不受,則不孝矣。”

    趙桓回答說:“臣若受之,是不孝矣。”

    趙佶君臣勸了好久,趙桓就是不當這個皇帝。

    趙佶實在沒辦法了,只能將鄭皇后叫來,讓鄭皇后勸趙桓。

    很快鄭皇后就過來了,然後勸趙桓受詔繼位,說:“官家老矣,吾夫婦欲以身讬汝也。”

    趙桓還是極力推辭,似下定了不當這個亡國之君的決心。

    趙佶見軟的不管用,於是下令,擁(架)趙桓去福寧殿即位。

    趙桓邊哭、邊掙扎,因為哭得太過悲傷、掙扎的太過用力,竟然昏了過去。

    等趙桓甦醒過來,已經坐在福寧殿的龍椅上了。

    趙桓哇哇大哭,仍然不肯即位。

    一直折騰到了快天黑,趙桓仍抵死不從。

    這時,百官都已在垂拱殿上集合許久,等待面見新君。

    白時中大急,說:“不等了,先出宣詔。”

    於是,白時中來宣詔說:“群臣願見新天子!”

    見木已成舟,又有趙桓最信任的耿南仲和一直保趙桓太子之位的梁師成從旁勸說,趙桓才下詔讓吳敏出去說,“今天太晚了,大家先散去吧,明日再來朝見新君。”

    隨後,宰執們先到宣和殿去參見趙佶,然後又回來去福寧殿參見太子趙桓。

    趙桓繼位,是為宋欽宗。

    ……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q781009

LV:9 元老

追蹤
  • 868

    主題

  • 47982

    回文

  • 1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