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水滸逐鹿傳 作者︰任鳥飛 (已完結)

 
q781009 2019-7-6 16:36:34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05 75140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20:58
第七百七十九章 出師未捷身先死(求訂閱!)

    …

    南宋老將宗澤死了。

    自從過了江之後,宗澤就一心謀劃殺回過報仇雪恥,收復失地,救出趙氏之女,滅掉大中,然後北上直搗黃龍迎回二聖。

    為此,宗澤先後給趙構上了二十多道奏章。

    宗澤先是請趙構不要跟大中議和,君臣一心,率領大軍殺過江去,恢復正統。

    可那時已經派杜充限制住了宗澤的趙構,連聽都沒聽。

    後來中宋議和成功之後,大中從南線調走了五萬大軍北上,宗澤探明這一消息之後,認為這是收復失地的天賜良機,也可能是最後的機會,所以,連連給趙構上奏章,請趙構務必要把握這個機會過江北伐,否則,必悔之晚矣。

    可趙構仍是連理都沒理宗澤,讓宗澤的十幾份奏章全都如石沉大海一般。

    這裡得說明一下,趙構不理宗澤,也是有原因的。

    是。

    當時,大中從南線調走了五萬大軍,可那時大中在南線仍有十萬人馬,他們堅守各個要地,宋軍要想突破他們堅守的防線,沒有一兩個月時間,絕無可能,而有這一兩個月時間,中軍完全可以從北線再撤回來,進而讓南宋前功盡棄,然後可以以此為藉口,一舉殺過江滅了南宋。

    除了這個最重要的原因以外,還有另外幾個原因:

    首先,雖然趙構對宋軍的掌控比以前要強上一些了,可還是有不少聽調不聽宣的將領,因此,並不是說,趙構想北伐,就能北伐的,當然了,話又得說回來,事在人為,如果趙構真要北伐,他也一定能想到辦法解決這一難題。

    其次,北伐是需要錢的,自從宋朝的海上國際貿易被大中斷了以後,宋朝的經濟體系就出了嚴重的問題,目前,南宋只能靠蜀中救濟和從其屬地橫徵暴斂度日,而這點錢勉強維持南朝朝廷的運轉都不夠,南宋朝廷甚至連軍費都開不出來,哪有錢去北伐?

    再次,李成和鐘相這兩伙義軍,現在鬧得越來越凶,尤其是後者,已經滾雪球般滾到了二三十萬很早以前,趙構就派沿江招捉使孔彥舟,去剿鐘相這伙義軍,卻不成想,孔彥舟率所部,殺居民,燒廬舍,掠財物,暴橫不奉約束,關鍵是,孔彥舟還暗中跟鐘相這伙義軍勾結,以至於,鐘相這伙義軍,越剿,聲勢越大。

    以上種種,都讓趙構沒法騰出手來去破釜沉舟。

    其實,也正是因為探明這些,大中才敢從南線調走五萬大軍。

    所以說,宗澤的主張,也並非全對,至少是有一些侷限性。

    可話還得再說回來,宗澤看得也不錯。

    那時,的確是趙宋唯一的機會。

    那時,趙宋如果果斷出擊,中軍勢必不能全力應付北線的金軍。

    如此一來,中軍就會面臨雙線作戰的苦境。

    然後,趙宋再想辦法遊說西夏參戰。

    加上,那時大中在中原立足未穩。

    趙宋還真有可能將大中從中原趕走。

    只可惜,趙構並非能做此孤注一擲、放手一搏的雄主。

    而且,不僅不是雄主,因為跟大中議和南宋最大的壓力突然沒了,趙構還心生懈怠,有些無心朝政(也可能是因為對南宋現下的時局很是力不從心,進而讓趙構有些自暴自棄),另外,趙構最近還有些貪圖享受了。

    這並不是冤枉趙構。

    李衍不是開始在燕京修建自己的皇宮嘛,趙構也在臨安修建他自己的皇宮,不,應該說,趙構先李衍幾個月,就開始修建了東南八路提刑司收取諸色經制錢赴臨安,共收錢六百六十餘萬緡,這筆錢大多都被趙構用來在臨安修建他自己的皇宮了。

    而且,不僅趙構開始懈怠,就連趙構手下的人,也都是這樣。

    而這些人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趙構的兩個宰相汪伯彥、黃潛善他們專權放任,不能提出任何施政方針,滿腦子都是如何討好趙構。

    宋趙構寵幸的內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又驕奢作亂,引起許多人的不滿。

    另外,還有很受趙構寵幸的王淵金人攻打東京、河東,宣撫使范訥統領勤王兵屯駐雍丘,王淵那時為先鋒,後來,趙構成立在元帥府,王淵便以所部歸趙構的大元帥府,為趙構帶去了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因此,趙構即位之後,對王淵極為器重,譽為柱臣,加上王淵跟康履等宦官交好,南宋始置御營司,便以王淵為都統制,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繼而改稱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進保大軍承宣使,正趕上,江南群盜蜂起,趙構又以王淵為制置使平杭州一帶盜匪,王淵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獲全勝,於是,趙構將王淵升為樞密使,並兼任御營都統制,可以說,趙構對王淵是寵幸至極,王淵因而節節高昇,同時,王淵也因此而膨脹,聚斂錢財,搜刮民脂民膏,以供他自己享樂。

    其實,也不只康履等宦官、王淵,現在的南宋朝廷,從上到下,都散發著一股腐敗的氣息,沒有了銳志。

    老將宗澤見此,憂憤交加,連連給趙構上奏摺,希望能改變趙構,能改變這一切。

    可宗澤的奏摺,要麼被黃潛善等人所阻礙,要麼被趙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宗澤憂憤成疾,背上長毒瘡。

    也就在這時,傳出,大中要遷都燕京,並且已經開始在燕京大建宮殿。

    得知此事了之後,南宋小朝廷開始沸騰,南宋的文武百官開始歡呼雀躍以汪伯彥、黃潛善為首的人分析,大中這是要將重心移到北邊,準備跟北邊的胡人死磕到底,而且,李衍開始驕奢淫逸,沒有了進取之心,他們大宋終於沒了外患,至少暫時沒了外患。

    這也就導致了,本就開始腐敗的宋朝官吏,更加墮落。

    見情況不僅沒好,反而還越來越差,宗澤終於一病不起!

    諸將入室問候病情,宗澤看著諸將說:“我因為二帝遭受不幸,趙氏女被叛臣盡佔,積憤成這樣,你們如果能夠消滅敵人,則我死而無恨了。”

    諸將都流著淚說:“怎敢不效力!”

    諸將出去後,宗澤嘆息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處於彌留之際的宗澤,沒有一句話談及家事,言語中全在唸唸不忘北伐,最後連呼三聲“渡江!渡江!渡江!”,溘然長辭,享年七十歲。

    得知宗澤死了,趙構非但沒有傷心,還以杜充接替了宗澤、朝廷終於收了宗澤的兵權而沾沾自喜。

    更有甚者,將宗澤之死與大中遷都並稱“雙喜臨門”。

    當然,南宋也並非全都是糊塗人。

    何俌就對左右之人說:“吾深惜夫宗澤抱忠義之志,競為讒沮,郁而不得少伸也。澤為帥,義士已團結,盜賊皆已歸附。然有張仲孝友主於內,而後吉甫得以專征戰於外,汪、黃既主中東南之議,則宗澤還京之請,雖二十疏而何益?百計排沮,憂憤成疾,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蓋亦抱無窮之恨。澤死而杜充代之,是何異以淵代逖、以姜維而續孔明之事功也?宗澤在則盜可使為兵,杜充用則兵皆為盜矣。”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20:59
第七百八十章 往昏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求訂閱!)

    …

    最近這段時間,趙構的心情很不錯。

    呈尾大甩不掉之勢的宗澤部的十幾萬人馬終於在杜充的帶領之下完全歸附朝廷了,他趙構的統治,又穩了一些。

    更讓趙構高興的是,大中要將重心北移了,而且,種種跡象都表明,李衍往昏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趙構和很多人看來,李衍不僅好色成性,才登基不到兩年時間,就已經擁有上萬女人(其中近半是他們老趙家貢獻的,趙氏的帝妃、帝嬪、王妃、帝姬、嬪御、王妾、宗姬、御女、近支宗姬、族姬、宮女、采女、宗婦、族婦、歌女,全都加到一起,共有七千多人近八千人,後來,李衍的女官將不佳的趙氏之女(其實,這已經是鄧述等內侍幫金人篩選過了的)又剔除了一些,像年齡太大的(一般情況下是三十歲以上的就被剔除,但身份特殊的或是特別漂亮的,可以適當放寬條件),像相貌不佳的,像身材不佳的,等等,可即便是這樣,還有四千多近五千人。),而且還將花至少數億緡修建自己的皇宮,這不是驕奢淫逸,甚麼才是驕奢淫逸?

    與李衍一對比,趙構覺得,自己才花幾百萬緡修建自己的皇宮、只有幾個妃嬪、後宮中的女人加到一塊都不到五十,自己簡直就是千古明君。

    一昏一明。

    再加上,他趙構比李衍整整小了十六歲。

    他趙構早晚能取李衍而代之!

    這麼一想之後,趙構的心情不免大好!

    帶著這樣踰越的心情,趙構回到了他剛剛建成不久的皇宮。

    雖說趙構將他能籌集到的錢,全都用到了他的皇宮之上,可他的皇宮還是小得可憐。

    小到了甚麼程度?

    北宋皇宮小吧。

    趙構剛剛建成的皇宮連北宋的皇宮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想想也是,就是一個富豪人家修宅院,可能都得花上百萬緡,建這個皇宮,趙構才花幾百萬緡,這個皇宮又怎麼可能大?

    不過

    雖說,對於一個皇帝而言,趙構的皇宮有些小得可憐,可因為臨安城的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青山四圍,中涵綠水,金碧樓台相間,全似著色山水,獨東偏無山,乃有鱗鱗萬瓦屋宇充滿,此天生地設好處也。”,又因為趙構的皇宮雖小但五臟俱全,金鑾殿、垂拱殿、選德殿、福寧殿、勤政殿、復古殿、朝會區、後寢區、後苑區、宮內服務區、東華門宮殿區、慈寧宮區俱有,還因為顛沛流離了很久的趙構終於有一個家了,趙構還是非常喜歡自己的皇宮的,進而非常喜歡待在自己的皇宮之中,以至於,只要沒甚麼要緊的事,趙構就會回到後宮哄一哄他的寶貝兒子趙旉,享一享天倫之樂。

    就事論事說,也不怪趙構如此喜歡趙旉。

    委實是,趙構想兒子都快想瘋了他之前一連生了五個女兒,沒有一個兒子,著實是急了好幾年,甚至,他都懷疑他自己生不了兒子了。

    如今,趙構得償所願,怎能不惜之如珍寶?

    更關鍵是,趙構之前的那五個女兒,現在全都在李衍手上,趙構想見也見不到,甚至趙構此生都有可能再也見不到他的五個女兒,也就是說,趙構現在就只有趙旉這一個後代了,這無疑更增加趙構對趙旉的喜愛。

    再者,這趙旉也真是聰明可愛,才一歲多,就能言會走,跟趙構還很親近,很會討趙構的歡心。

    這讓趙構對趙旉格外疼愛,恨不得天天陪著趙旉,看著趙旉成長。

    來到了潘賢妃住的寢宮,趙構一眼就看見了被趙旉的奶娘抱在懷中的趙旉。

    趙構從身後拿出一個搖鼓,一邊搖、一邊向趙旉走去、一邊道:“旉兒,看看父皇給你帶甚麼好玩的東西了?”

    趙旉興高采烈的伸出兩隻小手欲向趙構撲來,並奶聲奶氣的說道:“我要,父皇,我要!”

    趙構來到趙旉身邊,將搖鼓放到趙旉手中,然後接過趙旉,自己抱著,之後就是哄著趙旉玩。

    這時,潘賢妃也從裡間走了出來,然後來到趙構身邊,笑著說道:“官家太寵愛旉兒了。”

    趙構道:“誒~這算甚麼寵愛,就是尋常百姓,得一子,也比朕做得要多得多。”

    潘賢妃並非真的像她的封號一般那麼賢惠,她說趙構寵愛趙旉,更多的是撒嬌,而非真心想制止。

    所以,很快潘賢妃就跟趙構一塊逗弄趙旉玩。

    兩人逗弄了趙旉一會,潘賢妃似無意的說道:“剛剛張姐姐和劉妹妹又因為瑣事拌起嘴來,然後不歡而散,臣妾想勸阻,可礙於身份,實在是沒法相勸,哎,一會官家去哄一哄她們二人吧,後宮若是不和,傳出去該讓人笑話咱們大宋的後宮沒有規矩了。”

    這“張姐姐”和“劉妹妹”是趙構登基的時候納的兩個才人。

    作為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妃子,實在是太難看了,所以,趙構就納了一個開封祥符人張氏和一個金陵人劉氏為才人。

    張氏比潘賢妃要大一些,潘賢妃為顯她自己大肚,便管張氏叫“張姐姐”,劉氏比潘賢妃小一些,潘賢妃就管劉氏叫劉妹妹。

    張氏和劉氏只是兩個才人,而潘賢妃是趙構目前唯一的妃子,因此,潘賢妃自然是有資格管張氏和劉氏的。

    那潘賢妃為甚麼還要說這話?

    答案顯而易見,她這是想讓趙構立她為皇后。

    說起來,潘賢妃是目前最有機會也是最有資格當趙構的皇后的她是趙構目前唯一的一個妃子,又給趙構生了趙構唯一的一個兒子,誰能比她更有資格?

    甚至,當初趙構即位之時都已經準備立潘賢妃為皇后了。

    只可惜,趙構當時的這個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

    最終,潘賢妃都已經到嘴邊了的皇后之位,飛了。

    對此,潘賢妃自然是極不甘心的,尤其是這皇后之位最後竟然落到了一個在大中皇宮中、為大宋帶來無比屈辱的女人身上!

    所以,潘賢妃時不時的就想讓趙構廢了刑秉懿,立她為皇后。

    對於潘賢妃的小心思,趙構這個人精,哪能不知?

    說實話,潘賢妃若是不這麼急切,不用這些幼稚的手段、幼稚的話逼趙構,趙構真有心立潘賢妃為皇后的心思,畢竟,潘賢妃是趙構目前唯一的妃子,又是趙構目前唯一兒子的母親。

    可潘賢妃表現得太膚淺了,德行也太差了,根本不適合當中宮皇后。

    這不僅又讓趙構想起了刑秉懿,想到刑秉懿若是在他身邊,他就不用為後宮之主的事犯愁了。

    可話又說回來,潘賢妃畢竟給他趙構生了一個兒子,唯一的一個兒子,有功,他也不能做得太過。

    因此,趙構說道:“朕知道你想當皇后,可現在還不是時候,大臣們不同意現在立你為中宮……你啊,將旉兒照顧好了、教育好了,這皇后之位,早晚是你的,就是朕不立你,將來旉兒也會立你。”

    一聽,還得等到她兒子長大當了皇帝才能立她為皇后,潘賢妃一下子就急了,進而口不擇言道:“那臣妾到底得等到甚麼時候啊,官家是天子,是大宋的皇帝,怎麼事事都聽臣子的,這大宋到底是誰說得算?”

    趙構一聽,臉頓時就沉了下去,然後放下趙旉,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21:00
第七百八十一章 憲聖慈烈皇后(求訂閱!)

    …

    一邊往外走、趙構一邊回想起他與刑秉懿在一起時的點點滴滴。

    那時,他還是一個不受重視的皇子,渴望著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刑秉懿一直在他身邊支持他、鼓勵他、勸他振作精神、說有朝一日他必定會有非同一般的成就。

    哪像這個潘賢妃,整日就想著怎麼爭權、爭名、爭利,哪有一點婦德?

    還有田春羅和姜醉媚,也都是難得的好女子。

    想到這裡,趙構不禁又想起為他挑了刑秉懿、田春羅和姜醉媚的母后韋賢妃,也不知道她老人家現在怎麼樣了,過得好不好……

    想著想著,趙構就來到了門外。

    突然!

    一個身形與韋賢妃至少九分相似的身影出現在趙構眼中!

    這無疑是一個女人的身影。

    說女人,其實有點過了,準確一點說,她應該是一個少女雖然她長得比絕大多數女人都要高大很多,但她臉上還未徹底褪去的嬰兒肥還是能將她的真實年紀暴露出來。

    她姓吳,去年趙構登基之前被選入宮中伺候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的。

    當初,趙構之所以選了她,就是因為她的身形與趙構的母親韋賢妃很相似,讓趙構有熟悉感和安全感。

    後來,趙構登基,封她為義郡夫人。

    雖說有夫人之名,但實際上,趙構並沒有碰過吳夫人。

    首先,趙構之所以不碰吳夫人,主要是因為吳夫人的外形跟他母親韋賢妃太像了,這就導致他對吳夫人實在是生不起邪念。

    其次,這吳夫人雖然也算漂亮,可並不是那種絕色,跟趙構的其她女人無法相比,至少是在現在的人尤其是趙構看來,吳夫人算不得絕色。

    再次,跟吳夫人同時進宮的一個劉氏,傾城豔名盛於天下,乃真正的人間絕色,當世的美人,有她跟吳夫人一比,吳夫人就更顯得暗淡那劉氏,入宮之初才是紅霞帔,現在才過去一年多時間,就升為才人,與背影深厚的張才人,共享趙構的榮寵,再加上一個母憑子貴的潘賢妃,趙構又不是生猛的李衍,哪能照顧得過來?

    再其次,自從趙構登基了之後的這一年多不到兩年時間裡,趙構先從商丘跑到金陵,然後又從金陵跑到了臨安,國家又是各種各樣的事情頻繁,直到最近這段時間,才安穩了一些,趙構哪裡有心思臨幸吳夫人?

    除了這些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這吳夫人進宮之前,習過武,精於騎射。

    進宮之後,吳夫人常常著戎裝侍奉在趙構左右。

    經歷了磁州王雲被暴民打死、趙構被磁州人劫回去之事後,趙構的心理已經有了陰影。

    於是乎,趙構就將吳夫人當成了他的女侍衛,天天帶在身邊保護他。

    這吳夫人也不負趙構的重視,不僅武藝高強,人還非常聰明。

    一年前,吳夫人跟從趙構到四明時,衛士突然發生兵變。

    當時闖進宮內的士兵詢問趙構在哪裡,吳氏急中生智騙過了他們,才救了趙構一命。

    也正是因為此事,趙構非常信任吳夫人。

    吳夫人也因此成為趙構身邊非常重要的一個女人。

    見趙構怒氣衝衝的從潘賢妃的宮裡出來,熟悉後宮一切的吳夫人,不用問也能猜到發生了甚麼事。

    吳夫人不動聲色的跟在趙構身後,一句話都沒有說。

    見此,趙構暗暗點頭,心道:“此女倒是聰明,有為後的潛力,就是長得……”

    想到這裡,趙構又用眼角的餘光仔細看了看吳夫人,隨後心道:“也不算難看,只是長得也太大了……”

    過了一會,趙構對吳夫人說道:“你沒事的時候,不要總是練武,也要讀一讀書。”

    吳夫人是聰明人,一點就透,心道:“官家不喜歡我,原來是因為我只是一個武婦,不通文墨,我當多讀書才是。”

    也就是從這一日起,吳夫人開始努力讀書。

    如果歷史不發生改變,吳夫人也就從今日起慢慢開始蛻變成那個博通書史、善於寫作的憲聖慈烈皇后。

    ……

    因為後宮亂糟糟的,趙構也就沒了心思在後宮再待下去了,因此,在吳夫人的陪同下,趙構來到了前院,想去垂拱殿將之前沒有批閱的奏章批一批。

    事也趕巧了。

    趙構剛到垂拱殿坐下,就有內侍前來稟報:“稟報陛下,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張浚求見。”

    聽了內侍的稟報,趙構不禁眉頭一皺!

    趙構知道張浚求見所謂何事。

    李衍準備遷都燕京,將大中的重心北移,並在燕京大興土木,這是難得的好消息。

    可在張浚看來,大中這是在麻痺他們大宋。

    而且,張浚言之鑿鑿的說:用不了多久,中軍就會殺過江來。

    在這個南宋的文武百官都在歡呼雀躍的時候,張浚跳出來說這種喪氣話,別人能給張浚好臉色看才怪。

    汪伯彥、黃潛善當廷就呵斥張浚危言聳聽,並請趙構處置擾亂民心的張浚。

    有宋一朝,很少因大臣的言論而處罰大臣,更何況又是這個多事之秋。

    所以,趙構只是訓斥了張浚幾句,就讓張浚下去了。

    可張浚卻堅持他自己的看法,時不時的就找趙構說這事,搞得趙構不厭其煩。

    不過

    想當初,李衍入主東京汴梁城的時候,張浚與秦檜、呂頤浩等人,聽說趙構在應天府,二話不說,就馳赴應天府,為此,他的家人跟秦檜、呂頤浩等人的家人一樣,全都遭到了大中的迫害。

    因此,在此事上,大宋對張浚有所虧欠。

    另外,不久前,也就是議和之前,楊沂中率軍偷渡長江,打算一舉滅掉南宋,趙構得知此事了之後,匆忙南逃,留下朱勝非抗禦,讓張浚一同節制軍馬,後來朱勝非被趙構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並未趙宋保住了數萬兵馬,因此,立有大功。

    面對這樣對大宋忠心耿耿、大宋有所虧欠又立有大功的張浚,趙構實在是不能據之不見。

    可張浚要是老生常談,趙構的耳朵又快要聽出繭子來了。

    所以,想了想,趙構沖內侍吩咐道:“你去跟張浚說,他若是還要說中軍即將南下,就不必來見朕了,若是想說旁的事,就請他進見。”

    不長時間過後,內侍領張浚進到垂拱殿中……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21:00
第七百八十二章 何去何從(求訂閱!)

    …

    見張浚進來,趙構強自打起精神來,道:“愛卿若還是老生常談,可就是欺君了。”趙構先聲奪人,封死了張浚危言聳聽的嘴。

    張浚心中不免有些悲哀,認為趙構是被汪伯彥和黃潛善那兩個庸相所誤,進而失去了對時勢的分析能力。

    張浚有心再勸一勸趙構,可他又實在是擔不起欺君之罪。

    最後,深吸了一口氣之後,張浚道:“臣此來並不是來說中軍即將南下的。”

    趙構問:“那愛卿想說甚麼?”

    張浚沖趙構一拜,然後不答反問道:“請問官家,您覺得臨安府適合當我大宋的都城嗎?”

    “這……”

    趙構還真沒想到張浚想說的竟然是此事,進而一時之間有些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張浚的問題。

    張浚並沒有難為趙構,而是很快就闡述了他自己的觀點:“臨安府當都城,原本是很合適的,江南富饒,氣候宜人,臨安又四通八達為江南的中心地帶,關鍵是,臨安北、西、南三面環山,形成一個東南向的馬蹄形屏障,易守難攻,實乃少有的都城之地。只是……”

    趙構隱隱猜到張浚想說甚麼了,不過他還是裝作不知的問道:“只是甚麼?”

    張浚道:“只是臨安離海邊太近了,而大中海軍又極為強大,有一次運送十萬大軍的能力,若是中軍突然從海上殺過來,陛下當何去何從?”

    趙構聽言,眼中不禁浮現出了一絲擔憂之色!

    張浚所說的這些,趙構並不是沒有想到。

    可問題是,現在也沒有比臨安更合適當南宋都城的地方了像咸陽,長安、洛陽、開封這些適合當都城的地方全都在長江以北,甚至就連金陵都被大中佔了,哪裡能當他們南宋的都城?

    要知道,這都城可不比其它地方,它對交通、人口、防禦、周邊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

    說實話,如果真較起真來,這臨安其實不適合當都城。

    可這話又得說回來,只剩一隅之地的南宋也真是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了。

    趙構沉吟了一會,道:“愛卿到底想說甚麼?”

    張浚道:“官家該給自己、給大宋留條後路,萬一……”

    張浚想說的是:“萬一中軍殺過來,官家您該怎麼辦?”

    可話到嘴邊,張浚想起了剛剛他跟趙構的約定,所以他的話戛然而止。

    趙構聽言,眉頭就是一皺!

    趙構聽出來了,張浚這還是在堅持中軍很快就會打過來,只不過張浚現在換了一種說法罷了。

    趙構不禁有些不悅,心道:“這張浚也太可惡了,就不能念叨點好事嘛,非得咒中軍打過來,其心可誅!”

    見趙構的臉色變了,張浚怎麼可能不知道他又將趙構惹怒了?

    張浚連忙補救道:“官家當初選擇臨安府當都城,主要是考慮到,江南經濟繁榮,集江南之財,進可以收復失地復我大宋全境,退可以安心發展,等待收復我大宋全境的機會,可隨著大中海軍切斷了咱們大宋的海上貿易,江南的經濟大退,已經無法達到官家的預期了。”

    張浚這話算是說到了趙構的心坎裡。

    當初,趙構之所以選擇臨安當都成,主要就是看中了江南地區的經濟實力,想要集江南之財來壯大他自己。

    可來到江南之後,趙構才發現,江南地區的經濟情況,嚴重滑坡。

    造成這種局面,其實有很多原因,像之前江南地區爆發了方臘起義,像北宋末期對江南地區壓榨得太狠了,像現在戰火頻繁阻斷了南北貿易,等等……

    而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大中全面封鎖了南宋對外的貿易,尤其是海上國際貿易。

    自從南宋建立之日起,中軍就嚴禁宋人進行海上國際貿易,一經查到船上有人是宋人(大中的人,全都有戶口和身份證),立即扣押所有貨物,毫不通融。

    為了能全面封鎖南宋的經濟,也為了保證大中的利益,海關還專門成立了一個規模很大、組織結構非常嚴密的海警部隊,嚴厲打擊走私。

    總之一句話,乖乖的交關稅,保證你在大中暢通無阻,並且享受優厚的政策和福利,而不交關稅,則保證你血本無歸。

    那宋人真就一點做國際貿易的機會都沒有?

    當然不是。

    只要你跑到江北定居加入大中的國籍(在大中擁有房產,並且居住超過三個月(暫定),便可以跟所在區域的戶籍管理處領取大中的戶口),便可以進行海上國際貿易。

    不過

    一旦進入大中的境內,就不允許再回到江南了。

    也就是說,這是一條單行路。

    大中嚴禁宋人做海上貿易的做法,導致不少江南的人往江北跑。

    加上,江南如今戰火不斷,百姓遭到了各方的迫害,而江北的大中已經完全安定下來。

    江南人往江北跑的就更多了,甚至就連臨安的人都往江北跑。

    這也就導致,臨安現在不禁經濟不行了,就連人口都出現了問題,根本就不適合當都城。

    趙構又想起剛才張浚所說的萬一中軍從海上攻過來……

    過了一會,趙構問張浚:“張愛卿,有甚麼,你就一塊說出來吧。”

    張浚正了正衣襟,然後說道:“自從官家登基以來,皆因有蜀中的錢糧支持,我大宋才可以續日,依微臣愚見,官家不如將都城遷到蜀中吧,秦得蜀地而一統天下,漢得蜀地而滅掉項羽建立了四百年的強漢,太祖得蜀地而先後滅掉南方富裕的南唐、吳越等國結束戰亂建立我大宋,蜀地易守難攻,又盛產糧食,官家若入蜀地,聚起三五十萬大軍,諒中軍再強大,也奈何不了我大宋。”

    “遷都蜀地?”

    趙構眉頭不禁緊皺!

    蜀地的確是有張浚所說的這些優點。

    可有一點,就注定了蜀地的格局。

    這點就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換而言之,也就是蜀地的交通實在是太不便利了。

    而這一點,不僅限制了蜀地的格局,也使得蜀地完全不夠資格成為都城的所在地。

    這麼說吧,如果趙構按照張浚所說的撤入蜀地,那麼中軍只要不顧一切鎖住蜀地的門戶,那趙構和他的南宋可就會與世隔絕,然後南宋的其它地區就會失去“大腦”,進而任中軍宰割。

    更關鍵的是,南宋目前雖然只剩一隅之地,但並非到了只有固守蜀地才能不被滅絕的絕地。

    因此,趙構不可能選擇跑去蜀地固步自封。

    可話又說回來,萬一中軍真從海上攻過來,趙構除了蜀地以外,也真沒地方可以逃了。

    另外,趙宋目前也的確是需要蜀地的供養。

    所以,張浚所說之言也並非完全是廢話。

    順便說一句,趙構清楚,張浚所說的,其實還是在防中軍突然南下,只不過,張浚這次找的切入點,讓趙構不得不重視張浚所說的。

    過了好一會,趙構才不動聲色的說道:“遷都蜀地,那江淮、荊楚、三湘、兩廣、八閩全都不要了?”

    “這……”

    張浚未來也是當上宰執的人,怎能想不明白趙構的顧慮?

    而且,不僅趙構,張浚也不願意失去這廣袤的疆土,讓南宋變成一個彈丸小國。

    想了一會,張浚的眼睛突然一亮,隨即道:“臣這裡有一個兩全之計。”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21:01
第七百八十三章 一盤散沙(求訂閱!)

    …

    張浚所謂的兩全之計,其實並不高明,只不過就是由他先入蜀地經營川陝,萬一中軍真從海上殺過來,則趙構再率領南宋文武百官以及南宋大軍進入蜀地。

    不過

    雖說張浚的兩全之計並不高明,可趙構卻動心了!

    包括川陝在內的西部地區,是趙構又愛又恨的一個地方。

    西軍無疑是大宋最強軍。

    可由於指揮系統混亂(陝西有六個經略安撫司的部隊,又有河東經制使的部隊),再加上代行陝西制置使之職的范致虛被三千金軍打敗,沒有了威信,難以指揮其它五路宋軍,所以,王彥率軍西進與張憲合兵一處之後,僅用一個月時間,便先後拔攻延安府的東城、鳳翔府、長安、秦州等地,擊潰了鄜延、永興軍、秦鳳三個經略安撫司的主力。

    後來,陝西各地民眾紛紛響應鄜延路經略安撫司的號召,起義兵抗擊中軍,保家衛國主要是為前者。

    西部的人,非常戀土,保衛他們自己的家園,是他們骨子裡流淌的東西,根深蒂固。

    因此,一時之間,豪傑四起,孟迪、種潛、張勉、張漸、白保、李進所領導的數支義軍,都有很強的戰鬥力,甚至敢正面與中軍對戰。

    在這些義軍的配合下,鄜延路經略安撫司一舉收復了同州,並乘駐守陝州的中軍兵力空虛之機,發兵一舉收復了陝州。

    同州位於長安以東的渭水北岸,由於渭水南岸地形狹窄,重兵不易展開,因此同州就成了進攻長安或拱衛長安的一個重鎮。

    不僅如此,同州還是潼關和蒲津關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所以,宋軍控制了同州,就切斷了長安之中軍與潼關和蒲津關之中軍的聯絡。

    而義軍佔領陝州,也切斷了陝西中軍與河南中軍的直接交通。

    因此,陝西中軍統帥張憲和王彥一聽陝、同二州被宋軍奪回,自已後路被斷,便不敢再攻打熙州,慌忙率軍東撤。

    熙河路經略安撫使張深派宋將張嚴、劉惟輔率軍掩擊東撤的中軍。

    可劉惟輔不願受張嚴指揮,擅自率軍由吳山出寶雞,去襲擊中軍遊騎。

    劉惟輔一走,張嚴的兵力被大大削弱,加上大意輕敵,因此在鳳翔附近的五里坡遭到中軍的伏擊,被中軍將領楊從義打得大敗,張嚴本人也在五里坡戰死。

    戰敗張嚴,張憲便改變了主意,不再急於進攻同州、陝州打通與河東、河南聯繫的信道,而是駐軍鳳翔,並派楊從義率軍北進,打擊涇原路經略安撫司的主力部隊。

    楊從義部很快從側翼迂迴擊潰了涇原軍的主力。

    只可惜,就在楊從義部要徹底滅掉涇原軍主力的時候,涇原軍統制曲端突然率部殺出,然後擊退了楊從義部,保住了青溪嶺以西的陣地。

    自那以後,涇原路經略安撫使席貢就被曲端架空,曲端成了涇原軍的實際領導者。

    爾後,曲端利用戰爭間隙,在涇原招收流民潰兵,擴軍練兵,慢慢成了西軍中較強的一股勢力,在他的轄區內,社會秩序穩定,凡過往行人都可得到軍隊兔費的糧草供給。

    因此,曲端不僅成了涇原軍的話事人,也慢慢成了大宋西軍實際的領導者(並不是絕對的領導者,只是聽曲端的西軍將領比較多),至於原本代表大宋的領導者范致虛,現在已經失權了,聽他的將領已經所剩無幾。

    范致虛打仗的能力不行,但人品絕對沒有問題。

    鑑於自己已經掌控不了西部地區,范致虛立即寫信給南宋小朝廷,請趙構派人來取他而代之,不能讓大宋最強的西軍成為一盤散沙,最後被中軍一一攻破,而且,范致辭虛還推薦了席益、李彌大、唐重等有能力又對大宋忠心耿耿的將領、官員來代替他。

    有宋以來,大宋的皇帝,有一個,算一個,全都不信任武將,而到了趙構這裡,達到了最頂峰。

    曾多次見過武將叛亂的趙構,對武將已經極其不信任了。

    更何況,曲端根本就不是趙宋選出來的大宋西軍的領導人,而是他自己奪了席貢的權,他自己趁亂壯大的。

    在趙構看來,曲端的這種作法,就是典型的軍閥,說不準就會成為第二個李衍。

    試問,這種情況下,趙構又怎麼可能放心將大宋的希望大宋西軍交給曲端?

    可話又得說回來,西線之所以敗而不潰,川陝線之所以還在南宋的控制之下,也幸虧有曲端帶人抵擋。

    這種情況下,趙構也真沒法拿曲端開刀。

    更為關鍵的是,川陝線那裡,有問題的,還不僅僅是曲端。

    中宋簽署《大統和議》之前,張憲和王彥分別親率大軍奪回了同州和陝州,並且繼續西進,先後收復了鳳翔、長安等地。

    後來,《大統和議》簽定,張憲和王彥放棄了鳳翔、長安,沿渭水東撤,蝟集在同州、河中府一帶,扼守新河橋,以確保黃河兩岸的交通,也確保將來收復川陝線時可以直接揮兵西進。

    在中軍東撤了之後,曲端率軍進入秦州,劉希亮、王擇仁則率軍進入鳳翔、長安,各據一方。

    不久,劉希亮被義兵逐出鳳翔,只好投靠曲端。

    而曲端卻殺掉劉希亮,吞併了其部屬。

    這時,王擇仁也被新任命的永興軍經略安撫使郭琰趕出長安。

    那時,南宋小朝廷根本顧不上西部地區,只能讓范致虛繼續節制陝西六路軍馬。

    可范致虛的能力實在是太有限了,威望又被金軍打光了,實在是難以服眾。

    范致虛在不得已之下,將曲端升為吉州團練使,充任自己節制司的都統制。

    然而,曲端卻並不領情當曲端得知孟迪等義軍頭領已接受范致虛的指揮之後,怏怏不快,便發佈公告,稱中軍已經過河歸國,戰事已停,就不要耽誤農時云云,然後以此為藉口,曲端下令將渭河以南的義軍全部遣散,將轟轟烈烈的民眾抗中運動強行壓制下去了。

    這樣一來,鄜延路一帶的百姓驚恐不安,害怕中軍會再次發起進攻,於是紛紛遷徙,進而導致整個西部都人心惶惶。

    可以說,現在的川陝線,現在的西部地區,亂糟糟的一片,軍閥割據。

    這也是趙構不願意入蜀地的原因之一。

    張浚願意替趙構去蜀地經營川陝線,這是好事。

    先不說,張浚所說的後路一事。

    南宋若想收復故土,哪怕只是自保,指定離不開大宋最強大的西軍。

    因此,趙構不可能讓川陝線、讓西部地區這麼一直亂下去。

    而且,趙構手上也沒有誰比張浚更適合去經營川陝線、經營西部地區的人。

    所以,沒做過多考慮,趙構就任命張浚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訪問風俗,罷斥奸贓,搜攬豪傑,為大宋朝廷收攬川陝諸將的心,為大宋朝廷經營川陝線、經營西部地區……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21:02
第七百八十四章 必粉身碎骨以報官家的皇恩浩蕩(求訂閱!)

    …

    時進大統三年。

    經過整整兩年的經營和發展,大中朝終於贏得了人心、贏得了民心。

    能這麼快做到這一點,這裡面有很多原因。

    例如,在這兩年裡,中軍左衝右殺,硬生生的佔據了中原地區,硬生生的奪回至關重要的燕去地區,給飽經戰火的中原人民帶來了和平。

    例如,大中皇帝李衍,強行推廣的玉米和紅薯,讓中原人民終於不再挨餓,並且有了一些餘糧。

    例如,大中朝的經濟,已經展現出了其高度繁榮的一面。

    例如,大中朝政策能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大中朝的官吏,不僅能力強,還公平公正。

    又例如,大中皇帝李衍,願意親自為他們守國門。

    等等……

    總而言之,大中已經在中原地區站穩腳跟了。

    另外,隨著大中與南宋議和,與西夏結盟,與大金罷戰,中軍也得到了數月時間的休整。

    現如今,大中終於具備了再次對外擴張的基礎。

    也就在這時,吳玠來到了東京汴梁。

    吳玠此次進京,並非李衍所召,而是他自己請求的。

    事實上,去年秋天,吳玠就想回京面聖。

    可就在那時,中金兩軍,在邊境爆發了一場規模不小的摩擦。

    大中方面擔心金人會來大中搶掠糧食,因此,有很重要防禦任務的吳玠便沒有回成京。

    不過

    此事並沒有在那了卻。

    中金邊境穩定了之後,吳玠又給李衍上奏摺,請求回京面聖。

    同時,吳玠也在奏摺中說了一些他想見李衍的理由。

    李衍想了想,准了吳玠的請求。

    於是乎,吳玠年都沒有在遼東過,就乘坐李寶的戰船走水路來到了膠東半島,然後從膠東半島來到了東京汴梁。

    時隔兩年多,君臣再見面,吳玠愕然發現,李衍的相貌竟然絲毫都沒有變,仍是那麼年輕,看著就跟二十歲出頭一般,而李衍看吳玠,卻發現吳玠比那時要蒼老了一些。

    這兩年多,大中可以在中原逐鹿,可以安心發展,可以說,吳玠厥功至偉,如果沒有吳玠為大中守住東北高麗諸州和日本諸州的門戶,大中絕不可能安心在中原地區與宋金逐鹿和發展,進而也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大中。

    所以,得知吳玠回來了,李衍在第一時間就召吳玠進宮陪自己吃飯。

    飯後,君臣又聊了一會北方的形勢,李衍便找了個機會,道:“你想去陝西?”

    吳玠就是為此而來,哪能否認?

    他道:“不錯,臣想去西部。”

    李衍不置可否道:“說說你的理由。”

    吳玠道:“岳飛、張憲和王彥皆是能戰之將,這是不容置疑的,可他們全都是河北人,是東軍,不瞭解我們西部,我們西軍。”

    李衍沒說話,讓吳玠繼續說。

    吳玠繼續說道:“在我們西部地區,軍人既是大多數居民的身份,也是大多數居民的職業,在我們西部地區,受人們尊重的既不是腰纏萬貫的商人,也不是才富五車的文人,而是軍事技藝高超的軍人,在我們西部那種特殊的環境中,人在少年時,就開始學習騎射,人大多慷慨而豪邁……”

    隨著吳玠的講述,李衍發現,自己和大中的文武百官似乎是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他們忽視了西部地區的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

    漢書》上引用古諺說:“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這裡所說的“關西”,指的是函谷關以西,即秦隴地區。

    由於來自西北的少數民族,如匈奴、突厥、羌、回訖、吐蕃等不斷的南侵和東進,秦隴地區歷來就是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對壘交兵的戰場。

    長期的戰爭在造就秦隴地區尚武傳統的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出自秦隴地區的名將,如白起、蒙恬、李廣、趙充國、馬援、竇固、班超、李靖、郭子儀等等。

    到了宋朝,由於西夏政權的建立,宋夏雙方更是在秦隴地區鏖兵不己。

    殘酷的戰爭在錘煉出了一批又一批出類拔葷軍人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秦隴地區的尚武精神。

    “被邊之地,以鞍馬、射獵為事。其人勁悍而質木。”

    這正是秦隴地區尚武精神的寫照。

    也就是說,西部的秦隴地區全民皆兵,並且猛將輩出。

    而要想收復西部地區,只靠戰,或者只靠不戰,也就是只靠政治、政策,都不行。

    要想收復西部地區,必須要有一個對西部地區極為熟悉的人來主持才行。

    吳玠生長在西部地區,並且能征善戰,說實話,李衍手中真是沒有人比吳玠更適合收復西部地區的。

    不過,李衍並沒有因此而直接表態,而是說道:“朕已經將伐宋一事交給岳鵬舉了。”

    吳玠之所以如此積極的去西部地區,就是因為,吳階自覺其功勞已經被岳飛、劉錡超過,甚至就連韓世忠和楊沂中的功勞都比他要大了,這是好勝心極強的吳玠所不能接受的。

    再者,伐宋有可能是大中的最後一戰,他吳玠若是不立些大功,等將來天下大定,他如何能成為一等功臣?

    所以,吳玠才積極爭取主持西部的戰爭。

    可話又得說回來,吳玠也知道,李衍不是那種說話不算數的君主李衍答應他們這些臣子的事,從來沒有不辦的。

    因此,慢了一步的吳玠,怎麼都不可能主持伐宋。

    對此,吳玠極為清楚。

    所以,吳玠並沒有跟岳飛爭,而是說道:“能幫官家收復西部,臣已經心滿意足,哪還敢貪伐宋之功,所以,官家放心,臣保證配合岳飛伐宋。”

    聽了吳玠的保證,李衍放心了。

    沉吟了一會,李衍又問吳玠:“那你覺得,誰能替你鎮守東北?”

    吳玠遲疑了一下,道:“楊政、郭浩都可以,不過最好是韓世忠,他精通水戰,能更好的鎮守東北十三州,只是……不知韓世忠的傷還要不要緊。”

    李衍不動聲色的問道:“你弟弟吳璘不可以嗎?”

    吳玠沉默了一會,說道:“其實,臣心中的第一人選就是舍弟,舍弟他知兵、懂戰、明禮,戰功也能服眾,又是官家您一手提拔起來的,對官家您忠心不二,他常言必窮其一生來報官家的知遇之恩,可……他是臣的弟弟,臣去西部,他在東部,這一西一東兩個關鍵之地皆由我們兄弟來主持,別人會說閒話的,而且舍弟也太年輕了一些,還可以再鍛鍊幾年。”

    李衍聽言,看著吳玠說道:“朕是那種連這點擔當都沒有的皇帝嗎?”

    吳玠聽罷,一拜在地,道:“官家自然能肩天下,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吳玠所不知道的是,李衍對吳璘的信心還在他之上。

    而且,韓世忠重傷還未完全痊癒,李衍實在是想不到比吳璘更適合鎮守高麗和日本諸州的了。

    另外,從本心上來講,李衍也願意將他們兄弟拆開,免得他們吳家形成一個尾大甩不掉的大家族。

    所以,李衍打斷吳玠道:“不必多說了,就由吳璘接替你鎮守東北,你儘早與吳璘交接,然後就去陝西吧。”

    吳玠聽言,略帶哽咽的說道:“吳家上下必粉身碎骨以報官家的皇恩浩蕩!”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21:03
第七百八十五章 見證奇蹟的時刻(求訂閱!)

    …

    李衍入主汴梁城不久,就給中科院在離皇宮不遠的地方畫出了萬餘畝土地。

    當時,李衍此舉,讓人目瞪口呆。

    要知道,這片地區,可是趙佶為自己擴建皇宮準備的。

    誰能想到,李衍會將這上萬畝土地全都畫給了中科院?

    更為關鍵的是,鬼才知道,這個中科院是干甚麼的?

    有些人路過中科院的時候,經常聽到,一些巨大且怪異的聲音,像“呼哧、呼哧”的呼吸聲,像“嗚嗚嗚”的怪叫聲,等等……

    有人因此而猜測,李衍在這中科院裡養了一隻或是一群神獸或是怪獸。

    還有人猜測,中軍之所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皆是因為有這些神獸/怪獸相助。

    這些人這麼猜測,其實也不能一點根據都沒有。

    除了中科院中總傳出這樣那樣的怪聲,李衍這個皇帝,隔三差五就往中科院跑,並且一待就是大半天。

    李衍後宮中的一些女人,對此忍不住酸溜溜的說道:“這中科院都快成官家的第二個家了!”

    而平民百姓則猜測,李衍去中科院,是去親自喂養這神獸/怪獸,跟它們聯繫感情,免得它們叛變,甚至是噬主。

    這也在無形當中給李衍增加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在這個封建社會當中,這其實也可以增強李衍的統治。

    中科院當然不是李衍飼養神獸/怪獸的地方,而是李衍親自主持的國家級科研所。

    至於那些怪聲,當然不是神獸/怪獸發出來的,而是李衍親自主持研發的火車所發出來的。

    說到這火車,就不得不說蒸汽機了。

    實際上,早在幾年前,李衍和劉慧娘、白瓦爾罕等人就已經研製出來了最早的蒸汽機。

    這其實沒甚麼難的,哪怕沒有劉慧娘和白瓦爾罕這兩個機關高手,有李衍提供的理論基礎,隨便找點通曉機關製作的人,也能造出來最早、最簡單的蒸汽機。

    可蒸汽機好造,要將它運用到工業上,就難了。

    最早的時候,李衍想將蒸汽機直接安置到船上,想打造出來自己的鋼鐵艦隊。

    可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成功。

    後來,李衍又提出了火車的概念。

    中科院開始雙管齊下。

    在研製的過程當中,在李衍的帶領下,數萬科研人員,對最早、最簡單的蒸汽機進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改進。

    分離式冷凝器、汽缸外設置絕熱層、用油潤滑活塞、行星式齒輪、平行運動連桿機構、離心式調速器、節氣閥、壓力計等等技術先後被攻克。

    終於,在去年中旬,中科院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用蒸汽機,它比李衍他們研製出來的最早、最簡單的蒸汽機的工作效率整整提高了三倍多。

    也就在那時,最早、最簡單的火車頭也出了方案。

    這火車頭,李衍等人本想一步到位,也就是直接全用鋼鐵的研製。

    可這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最終,李衍等人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木製為主,只用鋼鐵製造其核心區域。

    可即便是這樣,難度依然非常大。

    還好,有李衍這個來自後世的人引導這一群肯鑽研的人。

    李衍先後提出來了,翻砂、退火、拋光等概念(其實,在此之前已經有這些技術了,只不過它們並沒有被用到工業上),甚至李衍還帶人製造出來了最早的車床,總而言之,李衍當兵時的軍工實習一點沒浪費,幾乎全都用上了。

    更為關鍵的是,李衍會練鋼鐵,這可是工業化的基礎。

    而最關鍵的還是,李衍的眼光遠超這個時代的人,往往他的一個小主意,就能點醒數萬研究人員,然後讓研發前進一大步。

    減短節說。

    經過包括李衍在內的無數人的無數努力,世上第一個火車頭終於研製出來了。

    而今日就是這個火車頭試行之日。

    這樣的日子,對火車研製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李衍,怎能不親自來見證?

    所以,李衍早早的就來到中科院,然後和所有科研人員一塊看著那個在李衍看來又大又蠢又難看的火車頭,以及圍著中科院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六條鐵軌。

    說起這鐵軌,也是有故事的。

    給鐵軌定寬度的時候,中科院的研究人員不敢擅自做主,所以請李衍來定奪。

    李衍清楚的記得後世的鐵軌是一千四百三十五毫米,因此,第一個想法是給中科院這個數值。

    可問題是,現在的長度單位跟後世的不一樣。

    大中以前的長度單位就不說了,差不多是一朝一個樣,總變。

    而大中朝的長度單位,是李衍強行歸定並強行推行的。

    為此,李衍還舉行了一個非常隆重的儀式。

    當時,李衍當著十幾萬人的面邁了一步,並將那一步定為“一米”這一長度單位也被稱為“衍米”。

    爾後,李衍當眾宣佈,這就是他這個政權的長度單位,並且規定,一米等於三尺,一米等於十分米,一米等於一百釐米,一米等於一千毫米,三米等於一丈,一千米等於一公里。

    就是現在,李衍邁得那一步,都還在漢城遼東王府前有一個羅馬雕刻大師,給李衍雕刻一尊石像,那尊石像代替李衍一直邁著那一步。

    李衍那一步只定不可能毫無偏差的等於後世的一米。

    所以,李衍就是給中科院一千四百三十五毫米這個數值,也絕不可能等於後世火車軌道的長度。

    後來,李衍想通了,自己又何必糾結後世火車軌道的寬度?自己是始創者,應該是後世的人追尋自己的腳步才對。

    最後,李衍故技重施,走了兩步,規定這就是鐵軌的寬度。

    按說,李衍走的這兩步應該是兩米才對。

    可李衍這兩步走得有點小了,結果只有一千八百七十六毫米。

    這也就成了這個世界的鐵軌之間的固定寬度。

    再順便說一句,在研製出這個火車頭之前,李衍和中科院的研究人員已經研製出來了蒸汽機車,也就是在蒸汽機的帶動下能跑的車,那車的時速四到五公里,比人走得還慢,並且不會拐彎。

    可即便如此,那輛蒸汽機車仍給李衍和數萬科研人員,尤其是後者,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這也是李衍和數萬科研人員能研製出來火車的原因。

    而此刻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21:03
第七百八十六章 工業革命(求訂閱!)

    “嗚嗚嗚……”

    “呼哧、呼哧、呼哧……”

    親眼見證火車頭跑起來了的李清照,忍不住激動道:“跑起來了!跑起來了!官家,快看,這火車真的跑起來了!”

    與李清照相比,早已見過蒸汽機車跑、並且反覆實驗過多次的一眾科研人員,雖然也很激動,但卻遠沒有李清照這麼激動。

    劉慧娘看了一會,道:“官家,咱們似乎是研製成功了,只是……這火車的速度,與官家所說的,比馬跑得快無數倍,差很多啊。”

    這火車頭的速度比之前的蒸汽機車的速度要快上不少,大概能達到時速十五六公里的樣子,幾乎相當於一個人快走的速度,而且,因為有鐵軌,它還解決了不能轉向這一弊端。

    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向前邁了整整一大步。

    當然了,這火車頭離能投入使用,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

    可雖說如此,見,在自己的帶領下,人類終於研製出了火車,李衍還是很高興的。

    李衍對劉慧娘、李清照、白瓦爾罕等人說道:“雖然它現在還很慢,可朕相信,不久的未來,它一定能改變人類的出行!到那時,朕要在大中的所有地區都鋪滿鐵軌,不,朕要在全世界都鋪滿鐵軌,到那時,從東京到燕京只需一天,從燕京到高棉也只不過三五天,從燕京到遙遠的西方也不過十幾天!”

    聽完了李衍的暢享,李清照想說:“這根本不可能實現。”

    可看著不遠跑動的鋼鐵怪獸,想到李衍以往所創造的種種奇蹟,李清照忍不住又心道:“也許真會有那麼一天也不一定。”

    突然!

    還在跑動的火車頭出現了一聲怪響!

    李衍等人全都將心提了起來,白瓦爾罕更是一邊往火車頭那裡跑、一邊問道:“怎麼回事?”

    不長時間過後,處於火車頭中的人,探出頭來,大聲回覆道:“轉曲桿斷了,木頭做的不行啊,必須得用鋼鐵製做才行!”

    慢慢的,火車停了下來。

    主要科研人員,包括李衍和劉慧娘,全都一窩蜂的湧向火車頭,白瓦爾罕更是直接躥上火車頭親自查看火車頭目前的情況。

    將火車頭裡裡外外查了幾遍,白瓦爾罕等人才從車頭上下來。

    白瓦爾罕來到李衍身邊,匯報導:“官家,咱們研製的火車,應該是成功了,可它仍存在不少問題,而這次的主要問題,出現在傳送構件上,臣剛才仔細檢查過了,不僅轉曲桿斷了,其它木製的傳送構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痕,這些傳送構件必須要用鋼鐵製作才行。”

    這點,其實並不算問題現在是研發階段,用木製的構件能大大縮短研發的時間,畢竟,木製的比鋼鐵製的要容易製作得多,等將來研製得差不多了之後,再換回鋼鐵的就行。

    又有一個研究人員,也就是墨家當代的鉅子(墨家當代的族長),道:“這構件的材料並不算甚麼大問題,真正的問題還是出在蒸汽機上,官家提出的以石油代替煤來做蒸汽機的原動力,方向是沒有錯的,可這石油燃燒的熱量要遠遠大於煤,咱們研製的蒸汽機根本承受不了這種熱量,臣剛剛仔細檢查過了火車上的蒸汽機,才跑了這麼一小會,它就已經變得滾燙,所以,就算構件沒有問題,咱們的蒸汽機也堅持不了太長時間,所以,這蒸汽機還得改進,另外,臣覺得,目前階段,以煤來充當原動力,應該就夠用了,這也能大大降低咱們研發的難度。”

    來到這個時代以後,李衍才知道,自己真是小覷了古人。

    實際上,不論是媒,還是石油,在這個時代,甚至是更早以前,就已經被發現,並且已經發始使用了。

    煤炭被大量用於生產和生活的記載是在漢代。

    不過當時煤還不叫煤炭,而是稱作湮石、石涅、黑丹等。

    漢書中有記載,“豫章出石,可燃為薪”。

    不少文獻中還有記載,說西漢時煤炭就已經被作為燃料來煉鐵。

    漢以後關於煤炭的記載越來越多,像《豫章記》中就提及到了用煤炭來燒飯,可見那時煤炭的用途已經很日常了。

    除了煉鐵、燒飯,南北朝時期,還有記載表明,當時人用煤炭來取暖。

    而到了宋朝,用煤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宋朝開始用焦炭煉鐵,這是冶金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劃時代的發明,相比於歐洲,中國要早了好幾百年。同時,宋代也是古代開發利用煤炭最有成效的一個時代,是煤炭在中國大規模開採和普遍使用的一個時代。也是在宋代,“煤”正式成為了煤炭的名稱。

    石油同樣早就出現了。

    幾十年前的沈括,就在其《夢溪筆談雜誌一》中寫下:“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

    而沈括只是最早用文字記錄下石油的人,其實中國人早就知道了石油的存在,並且開始使用石油。

    因此,李衍將煤和石油用在蒸汽機上,也就順理成章了。

    只不過

    李衍的思維跑得太快,白瓦爾罕、墨鉅子他們的研發能力根本跟不上李衍的思維。

    就以這蒸汽機為例。

    白瓦爾罕、墨鉅子他們勉強也就能用煤炭來發動蒸汽機,李衍就告訴他們可以用石油來發動蒸汽機,結果導致他們的步子邁得太大,扯到蛋了。

    不過

    這都是小事。

    只要方向沒錯,慢慢改進就可以了。

    李衍給白瓦爾罕、墨鉅子等人下令,讓他們立即改進火車頭,盡快推出第二代火車頭。

    同時,李衍讓人將鐵軌鋪出了中科院,穿過汴梁城所有鬧市區。

    對於突然出現的鐵軌,汴梁城中的所有人,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明白朝廷這是要搞甚麼名堂?

    直到幾個月後,一隻鋼鐵巨獸從中科院中衝了出來。

    人們見此,無不四散而逃,以為“巨獸”要來害人了!

    等人們逃到遠處一看,只見,這“巨獸”的樣子,雖然很嚇人,可它好像只會沿著鐵軌跑。

    更為關鍵的是,在這只“巨獸”的頭頂上還站著一個人。

    這人……竟然是他們的皇帝陛下。

    這時,混在人群中的中科院人員跟人們講解道:“這並不是甚麼怪獸,而是火車,它能載人,也能載物,它是陛下同我們中科院的研究人員一同研製出來的……”

    沒有經過這種鋼鐵巨獸衝擊的人,在看到鋼鐵巨獸呼嘯而過之後,無不心生震撼,無不被發明出它的李衍所折服。

    不久之後,朝廷又推出了一個叫“紡織機”的東西,這紡織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織布的效率,並且,織布機織出來的布質量也比手織的要好。

    又過了一段時間,中科院的人,開始騎著一群怪牛出行在李衍的指引之下,自行車也誕生了。

    慢慢的,一場由李衍強行推出的、由蒸汽機、煤、鐵和鋼組成的工業革命開始爆發……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21:04
第七百八十七章 火槍(上)(求訂閱!)

    …

    任何一個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到的力平衡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在加速度和質量一定的情況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且與物體質量的倒數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李衍強行推出的工業革命爆發不久,李衍就提出了力的三大定律,為機器的製造和應用解決理論基礎知識。

    不久之後,李衍又對自己提出來的力的三大定律加以補充: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力使物體獲得加速度;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至於具體的力學方程式,年頭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李衍也忘了,所以,他也就沒有提供,任由以後的人慢慢總結去吧。

    一場革命,不可能由一兩個人來完成,它必須是無數人共同推動的。

    就比如,朝廷推出來的紡織機。

    那台紡織機原本只比手工紡織快三到五倍。

    可經過民間高手的不斷改進,它的產能不斷增加,僅僅幾個月過後,它的產能就超過手工紡織的十倍以上。

    而且,這場工業革命,爆發得不僅僅是一兩個點,而是全面爆發。

    採煤,冶鐵,煉鋼,甚至就連農業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不過

    話又說回來,現在還只是工業革命爆發的初期階段,李衍點得這場大火,最後到底能成為一個怎樣燎原之勢,還得等以後慢慢觀看。

    將工業革命點燃了之後,李衍對工業研發投入的精力明顯要少了很多。

    這首先是因為李衍的能力差不多也就這麼大了,再多,李衍也就能提供一些發展方向上的建議,具體的,還得靠廣大民眾。

    其次,李衍的本職工作是皇帝,並不是科研人員,他不可能將太多的精力放在科研方面,那樣會本末倒置,進而有可能葬送自己的統治。

    當然了,該關注的,李衍依然在關注。

    將精力從工業研發上收回來了之後,李衍將原本投入到工業研發上的精力,又放回到了武器研發上。

    其實

    這些年來,大中的武器研發,一直都沒有中斷過。

    像大中一直在研發的以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等這種輪船成型了之後,它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用於戰爭。

    像大中的沒良心炮,經過這麼多年的不官改進,它的射速、射程和精準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像大中的轟天雷,經過這麼多年的改進,它已經與後面抗日時期的手榴彈差別不大了。

    而大中目前在武器方面最大的研究成果就是,大中已經研製出來了火槍,準確一點說,應該是燧發槍。

    單單是火槍,其實沒甚麼難研究的,也不至於讓大中花了這麼多時間才研製出來。

    其實,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大中就已經研製出來了火繩槍。

    嗯……說是大中研製出來的,也並不完全準確。

    在大中開始研製火槍以前,這個時代,其實就已經有最早的火槍了很多年以前,就有人發明了一種簡單的竹管,一端封死,裝入火藥,在裝火藥的部位留一個小眼,引出引信,點燃後用敞開的一端燒傷敵人。

    不過

    這最早的火槍,傷人威力不夠,而且,竹管特別容易炸膛,很容易傷到自己或是自己人。

    後來,有人被炸裂的竹筒所傷,於是發現這種爆裂的碎片殺傷力更大,便有人在火藥前端放入了小鐵珠,這就是突火槍。

    而大中的火槍,就是在突火槍的基礎上研發的。

    最出的改進是比較容易的。

    有李衍這個有後世眼光的人指引,大中的科研人員,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研製出來了很成熟的火繩槍。

    只不過,這火繩槍,弊端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由於引發火繩槍需要一段火繩,所以槍手要在自己身上攜帶長達幾米的火繩,在臨戰之前,槍手必須先點燃火繩,才能開槍,麻煩得要死,關鍵是,在天氣潮濕的時候,火繩極難點燃,並且,火繩點燃時也很危險,稍不小心,火星就會點燃身上背著的彈帶,引起爆炸傷及槍手自己,甚至是傷到槍手的同夥,而且點燃的火繩在夜間很容易暴露自己,這樣欲在夜間偷襲敵軍簡直不可能。

    其次,火繩槍操作極其複雜訓練有速的槍手,一分鐘之內也很難開到兩槍以上,而有這個時間,訓練有速的弓手都可以射出十幾二十箭了,就是弩的射速都要遠遠快於這火繩槍。

    再次,這火繩槍在雨天完全不能使用其實不光是雨天不能使用,就連風大時也不能使用,因為風會把火門上的傳火藥吹走,而且由於使用的是有煙火藥,所以射擊時簡直像煙霧彈一樣會嚴重迷盲己方軍隊的視線。

    最後,這火繩槍最大的弊端是,射程近,尤其是有效射程,非常近,與弓弩遠遠無法相比。

    這也是,雖然大中早就研發出來了火槍,可是卻一直沒有裝備給軍隊的原因。

    李衍看過科研人員研製的火繩槍之後,給科研人員提供了兩個主要研究兩個方向彈道和打火。

    換而言之,李衍讓科研人員提高火槍的射速和精準度。

    而李衍心中的目標就是這燧發槍。

    這燧發槍相比較火繩槍,可以說是,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並且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

    只有這樣的炎槍,才能取代弓弩,成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關鍵是,燧發槍的成本較低,也便於大量生產。

    上一世的歐洲,在燧發槍被研製出來了之後,裝備了整整二百年時間,才被淘汰。

    經過這近十年的研究,大中的燧發槍終於很成熟了,終於可以裝備部隊了。

    不過

    李衍並沒有給立即所有部隊換裝。

    首先,現階段根本造不出來這麼多燧發槍,沒法給所有部隊都換裝。

    其次,單有武器,沒有戰法,也不行大中目前的戰法,是經過多年實際情況無數軍人群策群力總結出來的,而且將士們全都適應了這種戰法,不可能說改就改,至少不可能全改了。

    再次,李衍準備將這燧發槍當作秘密武器,準備到關鍵時刻使用,然後用它橫掃天下。

    最後,李衍只給兩支部隊裝備了燧發槍也就是李衍的親軍解煩軍和踏白軍。

    與此同時,李衍又給岳飛、劉錡、吳玠、韓世忠、張憲、王彥、吳璘等將領每人送去了一千支燧發槍,以及自己對火槍的理解和對火槍這種武器在戰場上的運用的理解,讓岳飛等人在實戰中摸索火槍加入戰場之後的戰法。

    ……
q781009 發表於 2019-7-13 21:05
第七百八十八章 火槍(下)(求訂閱!)

    …

    陝州。

    中軍大本部的校場上。

    岳飛、吳玠、張憲、王彥四人親自試了一會李衍派人給他們送過來的燧發槍,四人又一塊去查看了他們打過的靶子。

    越查看,岳飛四人臉上的神色越是凝重。

    最後,王彥最先開口說道:“這火槍好生厲害,射程竟在四百五十到七百步,三百米以外還能穿透一指厚的木板,其射程與穿甲能力都在神臂弓之上,就是射速也要大大強於神臂弓,依我看,它已經完全可以取代伸臂弓了。”

    張憲隨後說道:“這火槍唯一比不上神臂弓的地方就是它的射擊精度。”

    大中的燧發槍其實是要先進於歐洲早期的燧發槍。

    這是因為,先知先覺的李衍,在燧發槍研製之初就提出了膛線的概念,這是歐洲早期的燧發槍所沒有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歐洲早期的燧發槍射擊精度很低,只有在五十至七十米的距離上才有可能擊中自己所瞄準的目標,而大中的燧發槍的射擊精度卻可以保證,只要是訓練有素,絕對可以射中三十米以內自己所瞄準的目標,並且,隨著膛線技術的成熟,這射擊精度還可以再提升。

    但話又說回來,雖然大中的燧發槍的射擊精度要超過歐洲早期的燧發槍的射擊精度,可這精準度仍然是比不了弓弩。

    王彥道:“雖說這火槍的射擊精度比不上神臂弓,但在火槍和神臂弓之間,我仍然選使用火槍,而且,官家給的火槍戰法設想中,有解決火槍射擊精度的辦法,那就是可以用排成一排進行射擊彌補。”

    張憲笑道:“我只是說這火槍的射擊精度不如神臂弓,並沒有說這火槍不能取代神臂弓,官家是走一步看一百步之明君,他既然將這火槍送來給咱們實驗,那就說明,官家已經準備好用這火槍取代神臂弓了,甚至是取代弓箭,只不過,官家做事,向來穩妥,因此需要咱們用實戰來支持他的想法。”

    吳玠道:“這火槍完全取代神臂弓還可以,但想完全取代弓箭,卻還不是時候,它的射速和精準度與弓箭相比,差得太遠了,所以,除非是這火槍能再進一步改進,否則它取代不了弓箭。”

    張憲道:“可培養一個弓手至少要兩年時間,而且這個弓手還必須要有天賦,而這火槍,咱們都是剛摸沒多久,就已經能使用了,而且,這火槍上還有一柄刺刀,因而它不僅可以當做遠程武器使用,還可以當做近身武器來使用,所以,這火槍才是長久的裝備,我個人愚見,弓箭也早晚得被火槍所淘汰。”

    吳玠說道:“你說得不錯,這火槍早晚要完全淘汰弓箭,但並不是現在,現在,咱們大中有近百萬軍隊,其中熟練的弓箭手可能超過十萬,你難道要讓這十萬弓箭手放棄他們所熟悉的弓箭,改為用他們並不熟悉的火槍?另外,這火槍在發射過程當中會有巨響傳出,因此,騎兵絕對不可能裝備它,所以,騎兵還是得裝備弓箭。”

    王彥道:“依我看,騎兵早晚也會被淘汰。”

    吳玠笑道:“至少現階段騎兵不會被淘汰。”

    岳飛看了吳玠、張憲、王彥一眼,對於他們到底為甚麼而爭,心知肚明。

    原本

    這西部地區的總指揮之位本應該在張憲和王彥之間選一個的。

    可不成想,到了這最後時刻,吳玠卻被空降過來,搶走了本該屬於張憲和王彥的總指揮之位,張憲和王彥還能如此克制,只是在小事上與吳玠爭辯一下,其實也算是比較顧全大局了。

    岳飛是伐宋的大元帥,自然不能讓吳玠、張憲、王彥一直爭下去,進而心生間隙。

    因此,岳飛道:“官家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也應該是官家沒有冒然給咱們換裝的主要原因,所以呀,這火槍到底能不能取代弓弩,還得等它上了戰場之後,才知道。”

    李衍既然已經定下了西部地區的總指揮是吳玠,那依李衍的性格,也就輕易不會再換人,因此,張憲和王彥是無論如何都爭不過吳玠的。

    而岳飛雖然是大元帥,但因為兩條戰線距離太遠,他本人根本無暇直接管理西線的戰鬥。

    所以,岳飛需要吳玠的支持,至少是需要吳玠的配合。

    基於此,岳飛沖張憲、王彥說道:“你們西線的實力比我那東線強太多了,要不然,我給官家上個奏章,請子才兄或者是宗本去東線幫我?”

    大家都是人精,明白岳飛這是在說:“你們兩個如果不能全力配合吳玠的工作,那我就只有將你們調到東線去了。”

    而且,這些人全都明白,以李衍的性格,岳飛這奏章一上,張憲或王彥一定會被調走。

    這也是中軍一直以來的傳統,在指揮一事之上,中軍從不含糊。

    岳飛此言,無疑是將張憲和王彥架起來烤了。

    這也說明,岳飛這個人不太會為人處事。

    還好

    吳玠將話接過來,道:“大元帥大人,你跑到下屬這裡明搶下屬的左膀右臂,這不太合適吧?”

    岳飛道:“我不白要子才兄和宗本,我拿王德、牛皋跟你換。”

    吳玠連想都沒想,就道:“不換,雖然王德、牛皋也很能打,但子才和宗本可是在東線這裡打了一年多,哪是初來乍到的王德和牛皋能比的?”

    岳飛看了張憲和王彥一眼,然後問吳玠:“當真不換?”

    吳玠毫不含糊的說道:“絕對不換,你岳鵬舉要是想要強換,那我吳玠只好也給官家上湊折,請官家治你一個以大欺小之罪。”

    岳飛和吳玠這一唱一和,直接明確了四人之間的上下級關係,同時還警告了張憲和王彥,不要試圖挑戰這種上下關係。

    從這點上來看,岳飛和吳玠的默契還是不錯的。

    而張憲和王彥不禁一陣苦笑!

    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挑戰吳玠權威的意思。

    他們都是老行伍了,跟李衍從南打到北,從西打到東,從北打到南,然後又從南打到中,最後問鼎中原,哪能不知道,在李衍所建立的中軍當中,上永遠都是上,下永遠都是下,哪怕上真錯了,也不允許下去改變?

    也就是說,中軍的上下級關係是非常明確的,不可改變的,除了李衍,誰都改變不了。

    所以,他們不可能犯這個低級錯誤。

    當然,他們對吳玠突然空降到西部,也不免有些酸澀。

    不過,話又說回來,他們也能理解李衍的這個作法,誰讓他們之前沒能一舉收復西部,否則怎麼會有吳玠取他們而代之一事?

    在這種大是大非之上,是絕對不能含糊的,他們要是敢含糊,岳飛和吳玠也絕對會毫不猶豫將他們調走,就是換成他們,他們也一定會這麼幹,這是中軍的傳統。

    所以,張憲先表態道:“張憲乃官家之臣,乃大中之臣,自然尊官家和朝廷之命,官家和朝廷讓張憲在西線,張憲就在西線,官家和朝廷讓張憲在東線,張憲就在東線,在西線,吳將軍是主將,張憲自然聽從吳將軍指揮,在東西,岳將軍是主將,張憲自然聽從岳將軍指揮,總之,在東線也好,在西線也好,張憲都會盡大中之臣和一個軍人的本分。”

    王彥隨後道:“王彥亦然。”

    張憲和王彥都表態了願意聽岳飛和吳玠的命令,不過他們也說明了:“我們聽你們的,並不是因為我們服你們,而是因為官家和朝廷讓我們聽你們的。”

    對此,岳飛和吳玠並不在意,他們又不是軍閥,因此,他們只需張憲和王彥聽他們的命令即可,並不需要張憲和王彥服他們。

    所以,此事很快就過去了。

    爾後,四人談起了正事。

    岳飛道:“張浚入蜀之後,宋軍似乎統一起來了?”

    ……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q781009

LV:9 元老

追蹤
  • 868

    主題

  • 47982

    回文

  • 1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