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大唐盜帥 作者: 盜帥二代(已完結)

 
LEMON汽水 2010-12-22 12:23:0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45 841153
taichishu 發表於 2013-9-12 01:05
第十四章 房遺愛請罪

    接下來的一些,都是後世存在且常見,在唐朝卻還沒有出現的規章制度。這些制度大多都如義務教育一樣,人人耳熟,隻要稍作解釋就能明白。

    這也是杜荷理想中的制度,簡單易懂,不將律法雜化,清清白白的讓人明白,讓人理解,讓人遵守。

    不像後世的大多制度,迷迷糊糊,有利時人人出來認領,有害的時候,就推卸責任,一句有關部門就將問題給解決了。到底有關部門是什麼玩意,天知地知,反正那些被害者是一無所知。

    李世民作為一個皇帝,他的目光遠遠勝於他人,對於規章制度的理解,也有著超乎常人的見地。每每開口詢問,都問到了點子上。

    杜荷根據自己這幾個月總結出來的答案,一一解答。往往他指出一二,李世民就能全盤意會。

    一本書,十六萬字,李世民欲罷不能的看了整整一個下午。他與杜荷針對這一本超時代的書籍,廢寢忘食的討論求解,直至黃昏,方才翻過了最後一頁,合上了書本。

    李世民閉眼深思,腦海中源源不斷的都是書本中的要點,「此書奧妙,朕如此認真的閱讀,竟然無法全窺其中神妙,便是稱之為『奇書』,都算是對於此書的褻瀆……」

    他深深的看著杜荷,眼中閃著難以言語的異彩,道:「賢婿啊,這些真的是你所寫的?太不可思議了……」他說道這裏,都不知如何用語言來形容了。

    杜荷暗叫「慚愧」,書中的知識點,全是後世的精華,放在前世,自然有著異樣震撼,心中也准備好了說詞,點頭道:「一字一句,確實是小婿所寫。不過其中大部分是沿用了他朝的制度,取之以長,避之以短,總結出來的……」杜荷這裏的他朝說是宋朝、明朝以及天朝。

    但此刻在李世民的耳中自然認為是唐朝以外的國家。

    李世民的目光並不短淺,他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上除了大唐,還有許許多多的國家。這些國家也許比不上大唐強盛,但也有可可取之處,也沒有多問,接受了這個說法。毫不為意的認可了這些制度的存在。

    杜荷也暗自讚歎,心道:「岳父大人便是岳父大人,這股海納百川的氣度,時非他人可比……」

    這正是李世民最明顯的長處之一,李世民治下的大唐,多姿多彩。整個大唐王朝雖然號令四夷,但絕不妄自尊大。他們有虎視天下的力量,卻能夠很謙虛的吸取著周邊諸國的長處,用來壯實自己。

    故而杜荷說「沿用了他朝制度,取之以長,避之以短」,李世民非但不覺得吸取他國的制度是一件恥辱,反而覺得取長補短是理所當然。況且杜荷終究太過年輕,所在職位又很少接觸這些律法知識,即便再如何的天資過人,也不可能創出如此多的制度。能夠將這些吸取他朝之長,與長孫無忌一樣,寫出一本如此了得的律法書,已經非常的了不起了。

    「陛下,是否可以用膳?」到了規定的時間,負責伺候飲食的內侍向李世民請示。

    李世民一望天,方才知道不知不覺一個下午就這麼過去了,遂然點頭道:「去准備吧……」說著又對杜荷道:「你也一起來,朕好久沒有與你開懷暢聊了……」

    杜荷笑著從命。

    飯桌上,李世民讓人拿出來珍藏許久的葡萄酒。兩人又針對制度,展開了互談。

    酒酐耳熱之際,李世民突然問起了杜荷關於未來儲君的事情。

    「至君集謀反,承乾被貶之後……魏卿家與褚卿家等,常勸朕早日立儲。對於這等大事,朕想聽聽賢婿有什麼見解……」他漫不經意的問著,但那雙眼睛卻是灼灼有神的看著杜荷。

    立儲,關係一個國家的未來。

    秦始皇是何等威武,滅六國,逐匈奴,雄視天下,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僅存不過二世。隋文帝楊堅,那是何等了得,結束了數百年的動蕩,統一天下,可還是二世即亡。

    兩者皆因未來皇帝之過,促使偌大的王朝,毀於一旦。

    對於王朝的未來,那是每一個皇帝都無比重視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不例外。因為他自己是依靠非法手段取來的皇位,對於這種事情,更加的在意敏感。他希望大唐王朝能夠流傳百代,更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走他的老路,用武器對付自己的兄弟。

    所以在立儲一事上,很是猶豫,向來處事決斷的他,在此事上意外變得優柔寡斷,拿不定註意。

    杜荷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故而想聽一聽他的意見。

    杜荷見慣了處事果斷的李世民,這時將他左右為難,心中也是暗嘆。人誰無情,如歷史上記載的一般,在李承乾被貶之後,對於儲君的人選,李世民是舉棋不定的。有意李泰,有意李治,也有意李恪,在立了李治之後,又有立李恪的想法,最後還是定在了李治身上。

    這種舉棋不定的作風,顯然是與李世民平素的風格是格格不入的。

    杜荷沉吟了片刻道:「這是岳父大人的家事,小婿實在不好過於幹涉。但小婿覺得,立儲既然是國之大事,關係整個王朝的未來。那更加不能著急,應該認真的,好好的從諸位王子中選擇一位最適合的。岳父大人正當壯年,還有大把的年華,成就一番輝煌,何必急在一時?」

    李世民認同的點了點頭,也不再細問了。

    酒足飯飽,杜荷告辭離去。

    李世民話有所指的提醒道:「明日朕會在朝堂與群臣商議細節,你最好做足了准備,小心一些……」

    杜荷會意一笑,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再一次感慨武媚娘的了得。

    他寫的《律書》與長孫無忌的《律禮》在後半段有著嚴重的分歧。

    兩種不同的觀點,結果自然是需要經過一番龍虎之爭,方才能夠判斷誰勝誰負。

    李世民這裏並沒有表示杜荷的觀點勝於長孫無忌,當然也沒有表明長孫無忌的觀點,更加高明,隻是選擇了沉默。

    畢竟李世民是皇帝,作為一個皇帝,要評價是非對錯,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一諾千金,不會隨便開口表面觀點,直到重臣商議出一個對錯,他才會做出最後的選擇。

    杜荷與長孫無忌的分歧就如吵架的公婆,雙方都有道理,但究竟那個觀點正確,實在難以分清。

    李世民已經料到明天的朝會上必然會有一番熱鬧,所以讓杜荷多做准備。

    這裏固然有鼓勵的話,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那則表明李世民默認了杜荷與長孫無忌的這一次爭鬥。對於這種因政見不和而引發的良性爭論,李世民作為一個皇帝還是很樂意見到的。不但認可,反而以期待的心情,盼望明日的到來。

    當然,如果杜荷沒有聽武媚娘的勸,繼續用他的老方法,結局絕對不會如此的和睦。

    就如武媚娘說的「無意引發紛爭,與有意引發紛爭,是兩回事」。

    用註記的方式,針對性實在太嚴重了。現在的杜荷是屬於無意引發紛爭,李世民自然無怪罪之理。

    勝負就在明日……

    杜荷離宮,這剛一出宮,便聽到了熟悉的叫喚。

    「公子,公子……」

    杜荷尋聲望去,卻是自己府上的管事之一。杜荷早已當家作主,依照正統的叫法應該稱之為「老爺」,但杜荷因為年少,不喜歡這個稱呼,依舊讓府中上下傭人稱呼自己為「公子」。

    杜荷好奇的迎了上去,「怎麼了沈叔?」

    沈叔的父親是蔡國公府上的總管,他本人叫沈丘,因為杜荷自立門戶,沈丘被杜如晦派到杜府來幫助杜荷,搭一把手,給他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在身旁調用。沈丘有些著急道:「房家二少爺已經等了一個下午了,好像有什麼急事,坐立不安的,有什麼事情,問他也不說……夫人讓我在這裏等候公子,告訴一聲。」

    杜荷表示明白,沒有遲疑,翻身上馬,即往府中趕去,心中想著是不是房遺愛闖了什麼禍了。

    回到杜府,房遺愛在大殿上來回走動,心緒不寧,目光不住往殿外望去,見到杜荷的身影,神色微變,忙快步上前,想要說什麼,卻又難以啟齒,猶豫了片刻才道:「老大,對不住了……」他哭喪著臉,將與李恪會面的事情細細明說。

    原來在別了李恪之後,房遺愛坐立不安。他對杜荷尊敬無二,違背了誓言,心底覺得做了叛徒一樣,極不好受,他想了很多,甚至想過杜荷可能會因此與之絕交。有心瞞下此事,來個神不知,鬼不覺,但他還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決定自首,將一切說明。

    房遺愛偷偷的瞧了杜荷一眼,也怕他與自己劃地絕交,心中忐忑……

    杜荷先是一怔,隨即笑道:「說就說了吧,這不怪你,重情重義,並非壞事……」說著,他有著迷茫的撓了撓頭。

    原本就有些雲裏霧裏的未來儲君,這一下,就更加茫然了。

    雖然他並沒有告訴房遺愛李世民立儲的關鍵,但卻透露了一些消息。

    如果李恪能夠察覺這個關鍵,那麼他便有了與李治一較高下的條件……

    為了他的皇儲,更加不好判斷了。
taichishu 發表於 2013-9-12 01:08
第十五章 朝野震動

    其實杜荷一直不參與皇儲之爭,也是有些理由的。因為他知道最後繼承皇位的將會是不爭的李治。對於李治這個皇帝,歷史上褒貶不一。但毫無疑問,他的所作所為,固然是無法與李世民相提並論,可稱一句有為之君,那絕不是誇贊。

    對於他將來的繼位,杜荷並不抱以反對的態度。因為杜荷知道,李世民這樣的皇帝,就算放眼整個華夏,也就是那麼幾個,不可能指望未來的大唐皇帝都跟李世民一樣能幹。

    歷史上李治幹的不錯,雖然他在性格上有些暗弱,但不失為一個好皇帝,一手打造的「永徽之治」,也被譽為有貞觀遺風。由他來做皇帝,就算無法做到與李世民這般,君臣和諧,讓大唐王朝日新月異,可將大唐維持現在的情況,卻是不難。

    俗話說得好,打江山易,而守江山難。李治之能,守住大唐江山,是綽綽有餘的。

    杜荷心底認同他的存在。

    如果李治是秦二世胡亥,隋煬帝楊廣之類的人。即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違,杜荷也要幹涉其中,不讓他敗壞大唐王朝。

    如今因為房遺愛的說漏嘴,透露了一些重要的消息,可能導致李恪的上位。

    最先杜荷覺得有些迷茫,不知大唐的未來將會落在誰人之手。可轉念一想,卻笑自己多心。

    李恪上位又如何?

    李恪在歷史上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李世民說他因果類我。《舊唐書》中也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之前在讀二十四史的時候,也表示: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李恪給杜荷的感覺也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好人物,是一個有為之人,他做皇帝,未必就會輸於李治。

    既然李治行,李恪也可以,那何必計較他們兩人究竟誰能繼位呢?

    心念於此,杜荷心中寬慰,也不再深究了。

    至於房遺愛臉上還是有些難以釋懷。

    對於此事,杜荷最開始心底還是有些介意的,但一想房遺愛沒有瞞下此事,上門請罪,也表明了他的心意。朋友之間,應該體諒一下,也就看開了,反而改勸他不必將此事放在心上。

    房遺愛見杜荷非但沒有怪罪,反而替自己著想,更是感動,心中的愧疚,反而更加盛了。

    杜荷好說歹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才勸住了房遺愛。

    「咕咕咕咕……」

    杜荷耳中聽到了一陣雷鳴聲,目光落在了房遺愛的肚子上。

    房遺愛尷尬道:「老大入宮,我心裏不踏實,嫂子給我准備的晚餐,但我心中藏事,吃不下……」

    杜荷知道房遺愛是性子,笑著讓人重新准備食物。

    心細的長樂在勸說房遺愛無果之後,已經讓廚房將房遺愛的那一份熱在鍋裏了,直接端上即可。

    招待了房遺愛,杜荷這才回到了書房靜思。想著如何去打明天的那一戰。他根據後世寫的新法,沒有什麼好考慮的,那些便是因為在歷史上實用,才衍生的實用制度。

    唐朝文武大多都是有見識的良臣名將,這些制度應該不會引發多少爭論。真正讓杜荷重視的還是後段部分與長孫無忌《律禮》中起矛盾,爭論最大的地方。即便是杜荷,也沒有足夠的信心勝過長孫無忌。

    因為這一次,他的對手不僅僅是長孫無忌一人,而是整個受到儒家薰陶的文臣。

    李世民也不認為杜荷能夠取勝,故而才有了鼓勵一說。

    杜荷已經做足了思想准備,看著由自己編寫的律,口中囔囔念著:「訟師,律師……」等字樣。

    養精蓄銳了一夜,杜荷一大早,穿上了整整齊齊的官服,走在了早朝的路上。

    群臣齊聚太極殿。

    李世民先處理了當天必不可少的要務,讓內侍端上了一個木盤,盤中陳放著數十本書籍,正是杜荷昨天逞上的《律》。為了今日,他昨夜便讓朝中負責印刷的機構,以活字印刷術,臨時印了數十本,以作討論。

    「這是小杜愛卿自我編寫的《律》,朕看了大受啟發,嘆為觀止……有許多獨特的想法,連朕都聞所未聞,妙不可言!」他昨天已經三次細讀,每次都有一番認識感受,此刻依舊對於這本書,給予了無數的讚賞之詞。

    長孫無忌聽了瞳孔一縮,大唐律法,大多由他制定,這也是他最大的成就。杜荷涉及此項,無異於在他的虎口中奪食。這種舉動,本就難以釋懷,更何況還得到了如此讚譽……

    不動聲色,漫不經心的瞄了杜荷一眼,用眼神示意那些與他交好的公卿大臣,打算與杜荷一鬥。

    他是文臣之首,最先拿到了《律》,如彌勒佛一般的臉龐,至始至終都露著笑意,但隨即他卻笑不出來了。

    在律法一道上,他的幹略勝於朝堂上的每一個人。什麼制度,可行不可行,他心底有著自我的一套標准。

    隻看了第一篇,長孫無忌徹底呆住了。這第一篇是官員的審核制度。因為科舉制度的誕生時間短,雖然被稱為盛於唐朝,但很多地方都不完善。就如當初,進士出身的才子需要依附長孫渙,為他在青樓賣弄文採泡妞一樣。

    如果科舉制度能夠更加完善,也不必發生這類事情了。

    杜荷這裏採用宋明朝的任官制度,在他們那個年代,科舉已經成形,規章制度,自然是要勝在逐步摸索的唐朝許多。條條款款,讓長孫無忌無話可說。這一刻,他清楚,自己制定的官員的審核制度,與杜荷的相比起來,相差大多了。被他取而代之,完全是意料中的事情。

    一時間,長孫無忌都不敢往下看了。第一篇就是如此,接下來的十數篇,豈不將他這些年來的努力,全部化為烏有?

    長孫無忌的心臟,忍不住的「突突」跳動。

    其他文武大臣也不住的發出陣陣驚嘆,看往杜荷的眼神,也變得格外重視。

    尤其是第三篇「義務教育」,更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魏徵驚喜若狂道:「好一個義務教育,此法施行,不亞於昔年孔聖人的有教無類,將文化傳於大眾,必能使得我大唐人才源源不絕……」

    褚遂良也幸喜道:「教育乃國之根本,少年強,則國強。小杜大人這話說的太好了,警示名言,警示名言……」

    他們都是文士,像這種利於天下讀書人的制度,他們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

    不過有喜有悲!

    朝中那些與世家聯繫一起的大臣,一個個都慘白著臉……

    似乎悲慘的命運,正在等候著他們。

    義務教育一但推廣,他們世家的優勢將會大幅度的削弱,加上先前合理的任官制度。世家想要稱霸中流階層官員,已經不太可能了。

    他們想要拒絕,可一個個如鯁在喉,什麼也說不出來。

    畢竟能夠站在這朝堂上的,沒有一個是那種蠢笨之極的人物。

    義務教育給大唐帶來的利處是顯而易見的,此時拒絕,必將成為眾矢之的。

    「陛下,這義務教育,確實利國利民,隻是動靜太大,臣擔心國庫不足,好事成壞事……」出班提議的是盧家的一位諫官,他也不敢當這出頭鳥,隻是迂迴著想要否定這一制度。

    「不然……」根本無需杜荷說話,耿直的魏徵第一個就站了出來,「我大唐稅收,有所出,有所入,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此利民之事,便是有再大的難處也要克服。哪怕國庫真的不足,也需想方設法,節儉開資,將這義務教育落實下去……」

    魏徵這一番話,登時引起了朝中絕大多數人的認可。

    那諫官一件勸說不成,也灰溜溜的退回去了。

    接下來的條條款款都在群臣的商議之中。

    杜荷作為當事人,反而沒有什麼說話的餘地了。

    不是因為他寫的不好,實在是因為寫的太好的。滿朝文武,來來去去的都是讚歎聲,沒有幾個反對的。個別有著不同意見建議的,還沒有等他開口解釋。魏徵、褚遂良、馬周、岑文本這一類大臣給擋回去了。

    杜荷總不能跟他們一樣,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吧,隻能呆在一旁做個啞巴了。

    一般來說,這種新制度,都會引發爭論的。

    用一句話來概括,即是真理在實踐辯論中誕生。

    隻是杜荷沿用的制度,早已經過了這道程序。已經在實踐與辯論中,彌補了所存在的不足,不敢說完全的正確,但絕對不可能出現很大紕漏的。想要找碴,也是一件非常幸苦的事情。

    即便是長孫無忌這種律法上的奇才,也挑不出任何的毛病,隻能沉著臉,暗自焦慮,心道:「這杜荷究竟是什麼人物,這般了得……」他發現自己研究律法,數十載,還比不上杜荷這個毛頭小子。

    更悲催的是,他發現杜荷大多的制度都比他定的更加高明,連辯駁的機會也沒有。

    長孫無忌沉聲翻著書,迫切的想找出不足地方來。

    看到後小部分,長孫無忌眼睛一亮,出班道:「小杜大人確實是奇才,諸多條款,讓人嘆服……但畢竟太年輕了,看事不充分……竟然在為訟師說話,提議認可訟師地位,卻不知訟師是禍亂法紀的根源……」
taichishu 發表於 2013-9-12 01:12
第十六章 朝堂舌戰

    杜荷對於長孫無忌此刻的站出來,沒有任何的奇怪。這都是在情理之中了,這也是杜荷與長孫無忌最大的分歧所在。

    長孫無忌在《律禮》中有這麼一句話「諸為人作辭蝶,加增其狀,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減誣告一等。」

    律師這一職業在後世非常的吃香,在中國許許多多的法律上的事情都離不開律師,在別的國家,律師更是超然的存在,有的甚至能夠登頂,成為國之總統。然而卻不知,在明朝以前,律師還是被稱之為訟師的時候,這個職業幾乎是人人喊打的。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鄧析,其被視為古代訟師的鼻祖。他擅長訴訟,辯論之術無人能敵,是那種能將死的說成活的,稻草說成黃金的人物。史書上給他的評價「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是說他辯才無雙,出口就是道理,哪怕是定死的事情,也能辨出一條活路來。

    他創造了一門學說,叫做「兩可說」,在正統觀點看來,這是一種「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的詭辯論,簡單地說,就是模棱兩可、混淆是非的理論。

    因為這套詭辯的理論,讓他找到了許多律法上的漏洞,以此來打官司,無往不利。不管犯事的人孰對孰錯,他都能打贏。也是因此,鄧析也因此受到了當權者的忌憚,認為他是亂國之根源,將他殺了。

    從此,訟師就是鑽律法空子的代名詞,被譽為亂國之本。

    鄧析之後,訟師並沒有斷絕,但毫無疑問,一但訟師為他人打官司,勝利了,那就無恙,一但失敗就是罪加數等,嚴重處罰。

    故而長孫無忌在《律禮》中,加重了對於訟師的處置。到了宋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衙門每結案之前,幾乎必先辦訟師。故而在這個時代,「訟師」往往被視為影響社會和諧、挑詞訴訟的不安定分子。

    杜荷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訟師的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若真無存在的意義,也不會越來越受人矚目。說到底,就是傳統文化認為權力具有至上,不承認權力與權利之間有衝突、有矛盾,權力意識完全取代了權利意識,是一種極端的偏激思想。

    杜荷見到《律禮》中對於訟師的態度之後,心中就有了為訟師正名的想法,在書中的最後部分,也寫出了自己的看法。

    很明顯,這種舉動是挑戰流傳了千年的常識,引發的爭論是顯而易見的。

    果然,長孫無忌這話一說出口,朝野跟著譁然。

    魏徵、褚遂良、馬周、岑文本這些還沒有看到後面的大臣,一個個加快了翻閱的速度,看到了杜荷對於訟師的評價,臉上也是微變。他們對於杜荷的這本書,報以了極高的評價。在言語中,不止一次暗自表明,此書的內容,遠遠勝過長孫無忌的《律禮》,想不到在最後一部分,竟然會出現這種不應該的錯誤,一個個都搖頭遺憾。

    杜荷卻是不以為然的道:「亂國之根,亂國之本,這不盡然吧……」

    「非也……」長孫無忌一臉的剛正無私,道:「小杜大人且不聞春秋鄧析?此人辯才無雙,打官司欲勝則勝,欲加罪則加罪。曾創辦私學,教人學習辯訟,求學者無數,致使鄭國大亂。小杜大人如此為訟師開拓,實在難以理解?」

    鄧析在那個時代是一個怪才,他給人打官司,不論對方是非,明碼標價。大事件,衣服一套,小事件褲子一條,短時間內就成為巨富,以致求學者無數。鄧析的本領是對於法律條文咬文嚼字,在不同案件中,隨意作出不同的解釋,將律法視為無物。

    他的學生也是如此,不過年余,鄭國出了一大票類似於鄧析的人物,致使鄭國大亂。鄧析也因此獲罪,施以竹刑。

    長孫無忌這話明裏是對事不對人,但暗中卻指杜荷居心叵測,想要讓大唐步入鄭國後塵,不可謂不嚴重。

    李世民、魏徵、褚遂良、馬周、岑文本等人都聽出了絃外之音,但隻以為長孫無忌是無心之言,雖覺得誇大,卻也沒有任何的不妥。他這一開口,立刻給那些想找杜荷麻煩的諫官提了一個醒。

    立刻就有人站出來道:「陛下,鄧析之禍,以是前車之鑒。小杜大人,人中俊傑,竟然將之無視,實不知居心何在……」他就是先前想反對「義務教育」的諫官。此刻受到長孫無忌不經意的一句話,茅塞頓開,毫不猶豫的成為了他的一把刀子。

    杜荷漫不在意的一笑道:「鄧析之禍,確實是前車之鑒……但是不知在做的諸位可曾想過。鄧析為什麼能夠攪得鄭國大亂?」

    李世民與一幹重臣,聽了此言,先後一怔,繼而沉思。

    杜荷傲然自答道:「史書上記載的清清楚楚,那是因為他抓住了法律的漏洞,以彼之矛,攻彼之盾,這才成功。所以我一直認為,鄭國之亂,罪魁禍首不在鄧析,而在於鄭國的律法制度,存在了嚴重的不足,這才讓鄧析屢屢投機取巧……反過來說,隻要律法制度,沒有漏洞,那麼鄧析口才再如何了得,他有憑什麼顛倒是非黑白,憑什麼將死的說成活的?」

    杜荷這番話讓滿朝文武眼中一亮,這個中道理並不是沒人理解。隻是有些事情,流傳了千百年,已經成了一個衡量對錯的標准。就如鄧析此事,隻要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因為鄧析的訟師才華,使得鄭國大亂。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出於對史書的尊重,也無人深入其中去想,去考慮。大家都是怎麼覺得的,那麼自然是真的。

    如今杜荷這麼一說,就如撥開了滿天的烏雲一樣,給了他們一個全新的思路。

    每一個人都不由得心想:「杜荷說的真不算錯……還真的如他說的一樣,鄧析能夠在州府衙戰無不勝,關鍵是在於他每次都能夠抓住律法漏洞,要是沒有漏洞可抓,那鄧析又能如何?」

    「所以……」杜荷揚聲道:「我覺得過在鄭國的制度不夠嚴謹,而不在於找出制度漏洞的鄧析。我認為如何鄭王能夠如陛下一樣擅於納諫,擅於改正錯誤。將鄧析找出來的漏洞,一一改正,彌補。我相信假以時日,在州府衙戰無不勝的鄧析,會因為無漏可循,而每戰必敗。鄭國也會因為鄧析的存在,越來越強大,而不是大亂……」

    杜荷在表達自己意見想法的時候,還不忘記拍拍李世民的馬屁。

    果然,向來自戀的李世民,聽了杜荷這話,從頭舒服到腳,臉上也露出了感興趣的神色。他並不怎麼看好杜荷,因為訟師在這一千多年中,都是那種人人喊打的職業。這種想法,根深蒂固,想要改變,絕非易事。

    但是杜荷這種反向論言一說,讓他眼睛一亮,登時覺得有些意思了。

    杜荷續道:「可見訟師的存在有利有弊,他們專研律法一項,能夠摸清楚律法的漏洞。我大唐法制,固然高明,但未必就沒有可鑽的控制。與其對於漏洞一無所知,不如將之探明,加以改良,讓我大唐律法,更加的嚴謹完善,此乃訟師存在的利處之一。」

    「一派胡言,強詞奪理……」那盧家諫官一臉鐵青,見事情如此曲解,氣得幾欲跳腳:「鄭國之禍,罪在鄧析,豈是你一言可定?」

    杜荷藐視的瞧了他一眼道:「這位諫官大人,你真的讀過那段典故?鄭國之亂,非在鄧析,而是在於他教出來的徒子徒孫。可見隻要掌握訣竅,人人都可以成為鄧析。追及緣由,自然是因為鄭國自身根本存在的緣故。」

    諫官說不出話來。

    長孫無忌見杜荷又佔據上風,忍不住道:「小杜大人這番話,另辟蹊徑……還有點意思,但這並不足以表明訟師存在,利大於弊。就算什麼也不做,照樣會有個別訟師,會為了錢財而藐視我大唐律法,為他人訴狀脫罪。」

    杜荷暗叫「厲害」,這長孫無忌果真不是他人可以相比的。輕飄飄的一句話,當即指明了要害。正如長孫無忌說的那樣,因為訟師的地位極其低下,沒有真正的能人異士願意當一個訟師的。當訟師的人,大多都是那種被生活逼的走投無路的讀書人,他們為了錢,為了利,敲詐勒索,坑害當事人,有的更是為獲漁利而昧良心使用捏造證據、栽贓陷害等伎倆,無中生有,顛倒是非,被貶稱為「訟棍」。

    也是因為如此,明朝以前的各朝各代對於訟師的處罰是不遺餘力。

    長孫無忌抓著這一點,正是擊中要害。

    杜荷坦然一笑,道:「我並不否認長孫大人說的是實情,但絕不能以偏概全。我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江南,因為一個婦人擋路,跋扈的土豪把一個村婦活活踢死,土豪拿出十兩紋銀作償命資。婦人的家人,見財起意,不去府衙告狀。此事讓一訟師遇到,訟師路見不平,代擬一狀詞,寫到:『……夫身有紋銀十兩,已可踢死一人,若家有黃金萬鎰,便將盡屠城?』短短幾字訟詞寫得鏗鏘有力,充滿正氣,把土豪的凶惡橫暴淋漓盡致的勾畫出來……訟師又被稱之為刀筆吏,與天下文人沒有什麼區別。筆能殺人,亦能活人;文可行善,亦可為惡,刀筆始終是操縱在人手裏,以直為直或是以曲為直,取決於人心的曲直。」
taichishu 發表於 2013-9-12 01:21
第十七章 如火如荼

    杜荷這番話說的是鏘鏘有力,擲地有聲,目光四週一掃。高昂道:「故而在下覺得,訟師絕對不是禍亂的根源,雖然,訟棍,的存在,確實讓人髮指。但試問哪一朝代沒有亂國之奸佞?難道就因為他們,否認所有的文臣武將?這有些不公道吧…………小子這裏覺得「訟棍」必須嚴懲。可那些能夠為百姓伸張正義,身懷公德心的訟師,應當受到嘉獎。不能因為對於「訟棍」的偏見,而牽連到他們。」

 魏徵對於杜荷的意見本不以為然,但聽了杜荷的諸多解釋,也漸漸的改了想法,不過隻是思緒鬆動,還不足以讓他改變自己的意見。這裏沖著前面的那些優秀制度,他打算給杜荷一個機會,一個說服自己的機會,上前一步,開口道:「小杜大人,言辭鑿鑿,確實不無道理。訟師與訟棍之間,不能混為一談。但是千百年來,訟師的存在可有可無……訟棍之惡,卻是深入人心。嗯要改變大眾的看法,絕非易事。若無實在的利處,我不認為有這個必要,多此一舉。」魏徵表面是否認了訟師的存在,目的卻是讓杜荷給出一個真正讓人信服的理由。

    這也點破了實際,杜荷固然憑藉口才,說的頭頭是道,但訟師存在的真正意義,卻沒有明顯的表示。魏徵這一開口,朝堂上那些反對杜荷的人,也相繼閉上了嘴巴。

    杜荷擅於詭辯,這在朝堂上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隻比口才,滿朝文武還真沒幾個有杜荷這般厲害。魏徵的話也給了他們重新整理思緒的機會消除了朝堂上劍拔弩張的氣氛。

    杜荷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緒道:「我記得陛下曾說過一句話,「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見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百姓的支持。天下百姓好,國家自然定安強盛。天下百姓遭罪,哪怕實力在如何雄厚,也隻有滅亡一途,就好比隋朝……」

    杜荷這話無人反對且不說是李世民開的金口,事實亦是如此。由古到今,王朝的大起大落,大多都與百姓有關。強大如隋朝者,還不是因為各種超大動作,引起了百姓的暴動,以致義軍四起二世而亡。

    不過大多人都覺得奇怪,這與訟師的存在與否,有什麼關係?

    隻聽杜荷接著道:「律法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更好的約束百姓,維護王朝的安定。可不知諸位想過沒有,真正懂法瞭解法律的百姓又有幾人?除去那些世族門閥子弟,又有多少讀書人會去瞭解我大唐的律法?沒有,據我所知,基本上沒有。這樣,律法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為了在百姓犯錯的時候用來懲罰百姓的道具?」

    杜荷話音一落,包括李世民在內的所有瞭解內情的大臣臉色都有些難堪。

    杜荷接著道:「百姓知法,才能守法不知法,如何讓他們遵守?在我看來百姓是最弱勢的群體,也是最強大的群體。他們隻求溫飽,逆來順受,但如果真的逼急了他們,他們的力量,足以撼動整個王嶄。」

    長孫無忌陰陰的道:「這些道理人人都知,人人皆懂,恕在下愚昧,實在不知小杜大人說的這些,與訟師有什麼關係。」

    杜荷坦然一笑:「這長削大人就大錯特錯了,不是沒有關係,而是關係密切。」他環視四週一眼,道:「由古到今,官逼民反,數不勝數。這百姓造反,大多都有個源頭。漢朝文景之治、宣帝中興,乃是我華夏史上最著名的盛世之一。可在這盛世中,依舊發生了幾起官逼民反的事情。這為什麼?公認的盛世裏,為什麼會出現官逼民反的事情?」他自問自答,「那是因為奸商惡吏的迫害,即便在清明的盛世,再偉大的國家,都無可避免這種蛀蟲、敗類的存在。他們在遠離京師的偏僻處,為所欲為,就如土皇帝一般,囂張跋扈、欺壓百姓。而百姓卻隻能逆來順受,直到忍受不住的時候,奮起反抗…………隻可惜,他們並非是生活在秦末、漢末、隋末,能夠一呼百應。他們的反抗就如大海中的浪花,根本不值得一提,就連地方駐軍都能將他們覆滅。在這裏,我問長孫大人一句,究竟是百姓的錯,還是奸商惡吏的錯?」

    長孫無忌一怔,這個問題,還真將他給難倒了:於情百姓無罪,實在是奸商惡吏害人,但於理,百姓是聚眾造反,個個都應該殺頭,滅九族。他沉吟片刻,以有了答案道:「雙方皆有過錯,奸商惡吏固然是可恨,但並不是百姓造反的理由……」

    杜荷反問道:「那依照長別大人的意思,百姓就應該毫無怨言的面對壓迫,直至死亡?」

    長孫無忌佯怒道:「小杜大人,你這是什麼意思?」

    杜荷自若一笑道:「長別大人別誤會,小子絕無冒犯之心,隻是在想辦法。陛下英明神武,更勝昔年文帝景帝,一手打造的。貞觀盛世,也毫不遜於文景之治、宣帝中興。可誰也不能保證,在大唐就無奸商惡吏的存在。如果此事發生在我大唐,應該如何處置?」

    長孫無忌心中有些不安,他對杜荷非常瞭解,深知杜荷最擅長在辯論中暗埋陷阱,引誘他人入瓮,一時間也沒有草率開口。

    杜荷見長孫無忌謹而慎行,心叫不好,這老狐狸太狡詐了,竟然不中計,這可如何是好?

    他忙高聲問四週:「不知諸位大人,有哪個能夠回答我這個問題?」與其讓長孫無忌看破自己的意圖,不如趁他還沒有想到關鍵之處,拉一個替罪羊出來。

    聽杜荷發問,一人應聲而出,道:「我大唐制度較之七百年前的漢朝更加完善,即便有這等蛀蟲存在,也絕不可能囂張多時,隻有監察禦史察覺,將他揪拿出來。小杜大人,拿七百年前的例子與現在相比,也太小覷我大唐了。」

    監察禦史是隋文帝設立的官職,唐朝沿用之後,加以改良,品秩不高,權限卻極廣,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貪官污吏遇上了他們,等於遇上了閻王爺。

    杜荷目視來人,臉上一喜,這送上槍口的大神,竟然就是那位盧家諫官,心中暗笑:「看來這幾大世家,對於自己的怨念,還真不是一點半點……」

    面對諫官的逼問,他暗自歡喜,道:「這位大人說的有理,但不知大人想過沒有。先是奸商惡吏在前,接著是百姓受累,最後才是監察禦史將奸商惡吏揪拿出來。監察禦史並不是神仙,他們負責糾察官員,但我大唐地大物博,各地官員加起上少說也是萬計。他們不知道哪一個官勤政廉潔,哪一個官欺民作惡。要查到他們身上運氣好,月餘之間,運氣不好,就是幾年。毫無疑問,在監察禦史沒有查到這些奸商惡吏身上的時候,這些奸商惡吏在這月餘,這年余裏,會給我大唐帶來多大的惡劣影響?」

    諫官說不出話來。

    杜荷高聲道:「這裏訟師就有存在的意義,百姓因為不懂法律,故而受到欺凌,有怨難訴。遇上清官明吏,還有伸冤的可能。一但遇上那些縱容包庇的官員,那百姓隻能自認倒楣。」他說道這裏,腦中突然閃現一件事情,笑道:「就好比前些日子,滎陽的縣尉,他美名在外,可幹的確實包庇縱容的惡事,利用職權,糊弄百姓。如果這時,有訟師的存在,那縣尉便不敢明目張膽的作惡。」

    他說這話的時候,似笑非笑的看著那諫官。

    諫官氣的臉色緋紅,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打臉,這可是赤裸裸的打臉。

    李世民聽到這裏也樂了,眼睛不知不覺瞇了起來。

    前一陣子的動亂,滿朝文武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到。

    滎陽縣尉是鄭家人,鄭家立足千年,就如一顆夾樹,開枝散葉,茂密非常。他們因為擁有不可比及的資源,家族中人才輩出,但終有個別寄生蟲。他們依仗家勢,常常惹是生非。

    為了顧全鄭家的榮耀,滎陽縣尉面對鄭家的刑事案件,大多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回到家裏,以家法嚴懲惹事之人。但不管怎麼樣,這種作法就是犯罪。武媚娘抓著這一點,攪合的四大家族人心惶惶。

    其實那縣尉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官員,也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但他們忠於世家,面對家人難免徇私了。

    四大家族互結親家,同氣連枝,杜荷如此數落鄭家人,跟打盧家人的臉,沒啥區別。

    杜荷肅然道:「這也是訟師存在的最大好處,他們可以維護百姓的利益,維護大唐王朝的安定,能夠以自身的律法知識,警示地方官員奸商惡棍,維護大唐的利益。」

    褚遂良問道:「小杜大人,這一說,到讓我對訟師另眼相看了。不過小杜大人莫要忘記了,你所說的都是好處,可還有壞處。人心未必都是大公無私,你也承認有剛直的訟師,也有黑心的訟棍。訟師可以維護大唐的安定,但訟棍確在敗壞大唐的法紀。認可訟師,也意味著承認訟棍的存在……」

    杜荷道:「這就要看我大唐官吏的本事了。如果地方官員,連一個顛倒是非的訟棍都對付不了,讓無辜的人,受到不白之冤,那他有什麼能耐繼續坐在那個位子上?褚大人覺得,我說的可有道理?」
taichishu 發表於 2013-9-12 01:25
第18章《唐律疏議》

 地方官吏,若是浮明斷是非,維護地方安定,這最基本的任務都做不到的話,那麼確實沒有資格繼續坐在那個位子上了。

 褚遂良認可了這一說話,退了下去。

 長孫無忌心中著實惱火,他已然猜透杜荷話中佈下的陷阱,也有了反陷阱的方法。但天不從人願,他避開了陷阱,可那個礙事的諫官卻傻乎乎的一腳踩了下去。讓杜荷重重的扇了耳光,長了氣焰,也讓他失去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如今見杜荷侃侃而談,理越說越足,認可的人也越來越多,長別無忌也不免有些焦慮,沉聲道:「小杜大人說的確實在理,不過你能說服我們,未必就能說服天下文人……孔聖人雲,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聖人之言,不可違背………」

 杜荷大感頭痛,長孫無忌這傢伙既討厭,又厲害,此刻不但搬出了聖人之言,而且將對象直指天下文人,將事態無限嚴重化,自己卻是置身事外,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

 面對這種局面,已經掌握主動的杜荷,也不得不慎重行事。在儒風盛行的古代,孔子的話,向來如聖諭一般,受到追捧,想要否定他的話,必須要有十足的證據,不然必將受到朝中絕大部分文臣的誅罰。

 長孫無忌這一招,已然將杜荷逼上了絕路。

 因為這一句,局勢急轉直下。

 杜荷腦中思緒飛轉,突然一笑道:「聖人一生所求,乃是光復周禮,希望各國諸侯,停止兵戈,侍奉周君…………不知長孫大人,如何看待此事?」

 「這……」長削無忌眼中瞳孔一縮」答不出話來。

 杜荷臉上浮起了一抹微笑,他這一招是靈機一動之作,正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李世民在幾年也不知是腦袋秀逗了,還是讓門給夾了,出了一個少見的昏招,效仿古制,分封所功之臣。長孫無忌是反對最嚴厲的一個,那時候,他才顧不得什麼孔子不孔子的,將分封駁斥的一文不值。

 如今他搬出孔子來對付杜荷,杜荷順水推舟,也搬出孔子來對還擊。

 他笑道:「聖人的思想值得效仿,但孔聖人畢竟是千年前的人物,在不同的環境,使用不同的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不行的制度,現在未必不行,那時可以的制度,現在也未必適合。這可是當初長孫大人的話,難道大人自己忘記了?」

 杜荷道:「小子覺得任何事情都要有創新,敢於創新的思想。就如當初的兩季水稻一樣,不大膽嘗試一下,哪裏會知道結果如何?就算失敗了,重新更改就走了。世上任何事情都需要放手行動,才會知道結果。不入手嘗試,又哪裏知道能不能行?更何況,這提拔訟師的地位」就算真的失敗,也不會給國家帶來多少影響。」

 杜荷說道這裏,退了下去,該說的他都說了,至於成與不成,一切就看李世民以及滿朝的文武,有沒有魄力嘗試。

 李世民這時開口道:「此事無傷大雅,試試無妨………,諸位愛卿,以為如冉?」

 李世民是一個思想開闊的皇帝,杜荷有很多後世的想法,他人不以為然,但李世民大多都能夠理解,接受。也是因此,他才會重用杜荷,依照他的建議以全新的方式,處理政務。

 開江南,推廣番薯,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等等。

 開江南與推廣番薯,都為大唐帶來了矚目的貢獻,開拓海上絲綢之路也已經有了眉目,唐朝的海上使節已經順利的抵達了馬來半島,抵達東南亞諸國,並且到達印度,還與羅馬展開了交接,大概在年余後,第一批由羅馬、印度、東南亞諸國齊聚的大型商隊,即將抵達廣州、上海,這兩個南方港口。

 海上絲綢之路也即將達到預料中的目的,可以想像在不久後的將來,海上絲綢之路將會與路上的絲綢之路一樣,成為大本文字由樂優提供,請記住樂優。唐的經濟支柱。

 可見杜荷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最後都得到了證實,並且給大唐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如今杜荷如此費盡心思的為訟師說項,李世民即便對此還有些懷疑,依然決定了暫時採納。就如杜荷說的一樣,這不是打仗。失敗了,不會給大唐帶來多大的危害。既然如此,嘗試一下,又有何妨?

 滿朝的文武,讓杜荷說服的有一些,聽了杜荷辯論,保持中立的又有一些。如今加上李世民的支持,此事也就此決定了下來。

 最後,李世民高聲道:「長孫愛卿的《律禮》集前朝之長,妙不可言。小杜愛卿的《律》,創意百出,各種制度,簡單明了,亦是高明。朕決定將此兩書合為一體,集彼此所長,為我大唐今後治世依據。這新成的書,就叫做《唐律疏議》吧。至於編輯人選,自然由兩位為主,弘文館的學士任由你們調配,儘快將《唐律疏議》完成。」

 流傳千年的律法寶典,震驚中外的朝時代法典,在李世民的這一聲號令下,即將面試。

 因為長孫無忌的身份地位更在杜荷之上,成書後主編人,以長孫無忌為先,杜荷為後,但是隻要稍作瞭解的人都清楚。這本《唐律疏議》,杜荷的存在,要勝於長孫無忌許多。

 也因如此,在若幹年之後,但凡編輯《唐律疏議》,杜荷的名字,永遠都位於長孫無忌之前。

 便是杜荷本人,也想不到自己在未來的千年裏,他就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死死的踩在了周瑜的頭上。

 當然,這是後話。………………

 在唐朝的宮殿上這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剛剛結束。

 在遙遠的西南方,真正的戰爭,卻拉開了序幕。

 松贊干布將頭盔掛在馬鞍上,任由漆黑打卷的頭散亂地披在肩膀。他仰望天空,浮雲正在飛快地聚合,即使是最勇健的鳥兒也不見了蹤影風很大,卷過連綿起伏的群山,搖動層層疊疊、鬱鬱蔥蔥的林海。漫山遍野的沙沙聲越來越大,逐漸匯成海嘯般的巨響。

 這位吐蕃的贊普身材高大、肌肉蟠虯,雄壯威武有如猛獅。一張棱角分明的臉上五官配合得恰到好處,散著異族男兒粗野豪放的魅力。隻是眼神冷如堅冰,眉宇之間帶著一股逼人的寒氣。

 他眉頭緊鎖,使得英俊絕倫的面容有些陰沉。

 在他的下方,殺聲震響。不同陣營的雙方舞動著兵器利刃,展開殊死搏鬥。

 他們所在的西南地處青藏高原附近,這裏多山,地勢北低南高,丘陵溝壑縱橫交錯,環境十分複雜。故而與唐朝所經歷的戰場多有不同,部隊根本無法形成整齊而密集的方陣,是小股部隊揮所長的地方。

 在這種地形下,地採取部隊小編製進攻是最明智的選擇。

 吐蕃軍就分作二十多個縱隊,不斷的向他們的敵人象雄國展開攻勢。

 當初杜荷禍水東引之計,可坑苦了松贊幹布這位西南方的霸主。

 他們依照杜荷的計畫,對南詔展開了徵伐戰。

 南詔實力遠遠比不上吐蕃,但南詔就如秦漢時期的南蠻,那裏的人蠻橫驍勇,地勢又極其惡劣,縱然有兵數十萬,在山林中,也難以揮。

 松贊幹布用盡所有計策、辦法都難以取得理想中的戰績,互有勝負,與南詔拼了一個兩敗俱傷。

 松贊幹布畢竟不是常人,很快就察覺了進攻南詔絕對不是什麼高明的策略,改變了方法,與南詔講和。

 松贊幹布不僅會用兵,會打仗,內政、外交也是一把手。抓住了了南詔處於山地,交通不便的弱點,利用通商等互利條款,與南詔結盟,潛心展吐蕃,休養生息。

 一直以來,松贊幹布心中就有一個疑問,祿東贊是他的老師,是他的吐蕃的諸葛亮,算無遺策,怎麼會勸說他攻打南詔。直到侯君集的出現,一切疑問,方才了解這一切都是大唐,都是杜荷搞的鬼。

 松贊幹布氣極,卻也無可奈何。大唐如此強勢,縱然他有爭雄之心,也無爭雄之力,隻能以擴展自身實力為先。經過年余的展,到這一天,松贊幹布終於絕對向自己的宿敵,西南方唯一能與吐蕃較勁的象雄國開戰。

 象雄國歷史悠久,論人口兵力並不亞於吐蕃。

 不過吐蕃在松贊幹布的英明領導下,上下一心,文臣不貪,武將無懼。而象雄國的國王年老體弱,麾下數子都是碌碌無為之輩。唯一拿得出手的,僅有一個,而且還是一個女的。

 滿朝的文武也沒有幾個有真才實學,松贊幹布有絕對的自信能夠戰勝象雄國。

 不過戰事並非如他所料,象雄國因為與大唐拉上了關係,裝備有了改善,加上歷史悠久,兵卒百姓有著少見的凝聚力。

 這正面交鋒,象雄國所表現出來的實力,毫不輸於吐蕃。士兵們在茂密的林木和灌木之間遭遇,拼殺得異常慘烈。

 不到半個時辰,三千八百名士兵,就這樣消失在這片吃人的山林當中。
taichishu 發表於 2013-9-12 01:33
第十九章 西南、東北之事

    松贊幹布見象雄國後方大亂,心知……欽陵……成功了。PS:這個欽陵正是吐蕃諸葛亮祿東贊的長子,此人與父親一樣,是一個極其優秀的人才,是吐蕃的後起之秀,論及用兵才華,松贊幹布都有些自愧不如。當然熟知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欽陵這麼一個人物。

    他是吐蕃的戰神,戰無不勝的薛仁貴即是在大非川敗在了他的手上。在他的顛峰時期,先是滅薛仁貴的十萬唐軍,後又全殲李敬玄、劉審禮的十八萬唐軍,深受當時的大唐王朝忌憚。因為有他的存在,吐蕃才能力壓那個時期的大唐王朝。

    當然現在的欽陵還很年輕,隻有二十五歲,但此刻的他已經初露名將之風,大將之器。

    此次與象雄國對決,欽陵即在戰前出謀劃策。

    他在決戰之前,前後二十次率千餘兵馬游擊,襲擾象雄國駐軍。他派出千餘人,但撤回時卻隻有九百人,餘下一百人藏於密林。如此反復,聚少成多,在象雄國的後方漸漸凝聚成一支兩千以上的奇兵。

    象雄國對此還無察覺,最終欽陵率領的這隻奇兵在象雄國與吐蕃死戰之時,一舉踹掉了象雄國的軍營,與正面的吐蕃軍展開了前後夾擊之勢。

    此戰象雄國大敗,五萬大軍,幾乎盡數被殲。象雄國最高軍事統帥戰死疆場,通往象雄國的門戶已然打開。

    前線戰敗的消息,很快就傳入象雄國。

    象雄國上下舉國震動,草木皆兵,口惶不安。

    在象雄國王宮滿朝文武都在為此事憂心,象雄國國王一手扶著腦袋,陣陣劇痛刺jī著他的神經。

    今年他已經七十六歲了疾病纏身,根本沒有心力在處理國事,堅持在這一刻,隻因後繼無力,後世子孫沒有人能夠繼承他的位子。偌大的國家,隻能依靠他來支撐。

    象雄國國王發現到了此刻,他竟然找不出一個可用之將一個能夠輓救象雄國與水火的英雄……

    默然心想:「存在數百年的象雄國,即將傾塌了嗎?」

    這時剛毅沉穩的腳步聲響起,高挑的身影出現在門前。

    陽光灑在她的身上,仿佛為她披上了一層黃金色的戰甲。

    王宮裏雜亂的聲音瞬間停息,來人是一位女子。她的身材高大苗條,容貌美麗,身上穿著火紅色的皮製戰甲腰間懸掛著一柄長長的配劍,一身的英氣勃勃,仿佛剛從戰場上凱旋迴來將軍一般。戰甲覆蓋下的美腿修長健美,而雙臂也顯然是充滿了力量,長長的手掌按在腰間的佩劍上隱含的威勢從她身上透了出來,不怒而威。

    她高傲的就如一隻孔雀,無視著朝中的文武,高聲道:「父王,既然無人敢戰,就讓女兒去吧……」

    高句麗。

    在高句麗長白山腳下有一個奇特的族群他們個個姓軒轅,相親相愛,互為一家形成了一個被稱之為「軒轅村」的大型村落。

    軒轅村的村長是一今年過六旬老者,叫軒轅究軒轅客之名放眼整個高句麗都是赫赫有名,他被高句麗人稱之為長白山參王,是高句麗最大的人參商販,黑白兩道通吃。依仗著長白山上的豐富物資,隱隱有高句麗第一富豪的架勢。

    這日,軒轅客招來了自己的孫子軒轅天,軒轅天今年二十五歲,穿著一身皮裘,魁梧壯碩,健步如飛,英氣逼人。

    「爺爺……」

    軒轅天來到了軒轅客的面前,那英武的臉龐浮現一抹笑意。出人意料的是,他這一聲「爺爺」叫的是最純正的漢語。

    軒轅客看著如自己兒子一模一樣的臉龐,眼中流露傷感之情,轉瞬即過,表情在軒轅天來的那一刻,以是萬分嚴肅。

    軒轅天自幼喪父,年少老成,見爺爺露出少見的表情,也收斂了笑容。

    軒轅客沉聲道:「天兒,你還記得自己是哪裏人…………」

    軒轅天毫無猶豫的道:「爺爺、父親的教導,天兒永不敢忘,我軒轅村上下,皆是來至中原,我們是華夏人……,實是因為當年隋帝伐高句麗戰敗,百萬大軍幾乎全滅。爺爺領著殘餘兵馬喬穿著高句麗百姓,方才逃過此節。當年,爺爺暗自聚集流落在各地的隋兵,為的就是為慘死高句麗的華夏兵卒復仇……,隻可惜,事與願違。」

    記起往事,軒轅客以是老淚縱橫。

    他本姓王,叫王客。在楊廣第一次徵伐高句麗時,在軍中擔任一個小小的校尉,全無名聲。但與北地長大,熱情驍勇,滿懷豪情壯志,一心想效仿歷史上的北地群豪,護國安邦,憑藉自己的能力幹出一番事業。

    那時候,隋朝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大軍,遮天蔽日的殺往高句麗。但是來護兒所率的江淮水師,在平壤郊外受到伏兵的襲擊,敗退。陸路的三十萬隋軍,也在平壤城下。受到了攻擊,全軍大潰,三十萬兵馬,僅二千七百人退還遼東。

    王客就陷入其中,受到了追殺,有國難回。

    王客領著殘餘兵馬,在高句麗蟄伏下來,利用高句麗地廣人稀的特點,在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立足,收編那些流亡在各地的隋兵敗卒。依照王客當時的心思來說,他料想楊廣不會甘於失敗,一定會捲土重來。

    他們在高句麗潛伏,一來可以瞭解情報,二來在關鍵時候,能夠形成一股決定性的力量,拿下高句麗,為那些死去的戰友報仇。

    他的想法不錯,隻可惜,全無用武之地。如他想像的一樣,楊廣並不甘於失敗,捲土重來。但是第二次徵伐高句麗,楊廣隻是打到遼東,根本就沒有殺入高句麗的真正領地。雙方在僵持的時候,楊玄感乘機反叛,迫使楊廣不得不撤軍回師。第三次徵伐高句麗,來護兒率水軍直趨平壤,戰爭還沒開打,高麗王就投降了。

    王客的算計,再次告吹,失去了用武之地。

    這一回真的是悲劇了。

    王客為人剛直忠義,不然也不會在戰敗之後,依舊想著復仇,覆滅高句麗。

    此時他已經聚集了一千多號人,現在眼看目的無法達到,自己卻背負起了一個重大的累贅。王客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他覺得人是他聚集起來了,就要對這一千多號人負責。

    王客最初有意返回隋朝,但最後放棄了。

    他們這一人太過顯眼,一但成群而行,必然受到滅頂之災。不得已王客領著這一千多號人在長白山腳下開荒,經過漫長的發展,依仗長白山上的豐富物資,一行人已經融入了高句麗。

    雖然如此,王客始終不忘故土,改姓為軒轅,目的就是要警示自己是炎黃子孫。

    餘下的人也是故土難離,紛紛效仿。

    軒轅村也因此而得名。

    軒轅客屬於北方的熱血漢子,對仇恨看的很重,小恩不忘,有仇必報,午夜夢回,常常夢見平壤城下那屍橫遍野的慘景,即便已經在高句麗立足,也不忘此恨,立志復仇,攪亂高句麗。

    不過他能力有限,一直以來都是小打小鬧,並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動作,直到最近才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面對軒轅天的答案,軒轅客很是滿意,頜首道:「做人最關鍵是不能忘本,我們的根在中原,即便是離得再遠,也要死記這一點。」他頓了一頓,方才說起正事:「昨天我入城採辦,遇上榮留王……」

    軒轅天眼中閃過異色,他對於高句麗的國情有著一定的瞭解。

    榮留王是高句麗的國王,但是他這個國王有些有名無實,軍權全部都掌握在高句麗莫離支淵蓋蘇文的手上。若榮留王是阿鬥類型的君王,那兩人之間,將會相處融洽。可惜榮留王也有自己的雄心抱負,要與淵蓋蘇文一較高下,兩人最近卻演越烈,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了。

    雖然榮留王是一國之主,但看好他的卻沒有幾個。在這今年代,拳頭就是硬道理,坐擁高句麗絕大部分兵權的淵蓋蘇文佔據著絕對的優勢。

    軒轅天心中一動,追問道:「榮留王想跑?」

    軒轅客眼中透露著欣慰的神色,道:「你猜的不錯,榮留王前些日子糾集了一批大臣,想要暗殺淵蓋蘇文,隻是消息走漏,淵蓋蘇文逃過一劫。淵蓋蘇文經此一事,已經與榮留王撕破了臉面,兵圍王宮。榮留王見勢不妙,已經由密道逃脫,現藏身與平壤城中。他希望藉助我們的商隊前往遼東,投奔他的算依仗遼東兵馬與淵蓋蘇文一決高下。他的要求,我同意了…………你可知道緣由?」

    軒轅天毫不猶豫的答道:「爺爺是想製造榮留王、淵蓋蘇文內鬥,好讓中原趁勢覆滅高句麗。」

    軒轅客舞動起了那蒼老的拳頭,激動道:「你說的不錯,我這些年無時無刻不關註中原的動向,發現現在的中原今非昔比。他比隋朝更加偉大,更加強大。君王也遠遠不是當年的隋帝可以相比的。隻要高句麗內亂,以唐朝半年滅薛延陀的威勢,破高句麗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他越說越興奮,眼中洋溢著淚光,以他現在的財富地位」想回故土,那是輕而易舉的。可他並不甘心這樣回去,他要親眼見到高句麗的滅亡,然後在風風光光的離開。

    這一日,似乎即將到來。

    「明日我便暗送榮留王往遼東,而你立刻前往中原,求見唐皇,表明一切,請他做好准備,兵發高句麗。」
taichishu 發表於 2013-9-12 01:39
第二十章 非杜荷不可

    弘文館。唐王朝的國家圖書館,天下文人嚮往之地。

    能夠在弘文館任職的,不是一方大儒,就是國家政要,再不然就是那些才華橫溢的後起之秀。

    大唐武風蓋世,威震天下,但絕非是重武輕文,對於文官還是很重視的。

    為了鼓勵文風,李世民在早年還曾設立文學館,親封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晶為十八學士,以鼓勵天下文士進取效仿。

    十八學士,不是宰相,即是帝師,或是名震天下的大儒,文風也因此盛行。

    杜荷早年推廣的圖書館,發明活字印刷術以及改良造紙術也從側面使得唐朝文風大漲。

    弘文館上下都是名噪一方的人才,杜荷的任務即是與長別無忌指揮他們編寫《唐律疏議》。

    杜荷雖然也被譽為當世名士,但在咬文嚼字上的功夫,卻低的可憐。他編寫的《律》,都是用白話文寫的,沒有什麼文筆可言。要流傳百世,顯然不行。長孫無忌在這方面,也好不到哪裏去。雖然作為古代人,他比起杜荷來,有著先天性的優勢,但是比起那些專門研究此道的那些文士相比,那就要遜色許多了。

    杜荷、長孫無忌的任務就是將《律》與《律禮》上的要點觀點,融合一處,至於弘文館裏的學士,則負責潤色,將他們寫的用優美易懂的詞句描繪。

    在這期間杜荷難免與長削無忌接觸、碰頭。

    也許是被虎口奪食,以長孫無忌待人處事那三分笑的態度修養,對上杜荷也沒有任何的好臉色,沉著臉,像欠他幾百萬似得。

    杜荷難得見彌勒佛一般的長孫無忌這幅模樣,也樂的噁心噁心他,常常在他身旁溜達。

    長孫無忌心中厭煩之極,可卻奈何不得杜荷,連趕他的力量也沒有,隻能眼不見,耳不聽的將杜荷視為空氣。

    杜荷最初覺得新鮮,時間一長,也有些無趣了。

    杜荷雖然跟長孫無忌不和,在政治場上有著極大的矛盾,但也不能否認這傢伙的一身才華。以他的能耐,處理此事,那是綽綽有餘的。

    《唐律疏議》成書之後,還要給李世民過目,杜荷也不怕他耍什麼花樣,直接就交給他處理。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櫃,隻是時不時的過問一下進度,將省下來的時間用來陪小寶兒、小百合,小日子過的極為舒坦。

    轉眼半年即過。

    因為西徵薛延陀是唐朝立國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徵伐,雖然歷史很短,隻是半年即結束了戰爭。但是二十五萬大軍的所需,依然是天文數字,將唐王朝所聚集的一年物資,消耗的幹凈。

    在這段時間裏,整個王朝的任務即是修養生息。

    這幾乎可以算是一種慣倒了,凡大戰之後,迎來的必然是新一輪的發展,以便能夠再次出戰。

    這也與李世民這位皇帝的本性有關,李世民屬於那種銳意進取的君王,他從來不嫌自己的領土太大,能夠出兵徵伐,絕對不會有任何好遲疑。

    《唐律疏議》在半年中已經修編成冊,經過反復商討,已經取代了舊版的貞觀律,成為大唐王朝全新的律法准則。

    在這半年裏,最大的事情,莫過於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避,在趙回這經驗豐富的航海船長的帶領下,大唐的外交使節順利的通過東南亞海域,與那裏的國家取得了聯繫。並且受到了世界上唯一一個能與大唐相提並論的大食國國王的熱情接待,在大食國的引領之下,外交使節一直西行,與西面的拜占庭帝國建交。

    作為使者的李義、王玄策他們更是在拜占庭帝國國王的接待下,參觀了古羅馬的象徵羅馬鬥獸場。

    經過一年半的出使,李義、王玄策游走於西方的個個國家。

    西方的國家不論是什麼大食國,還是拜占庭帝國,論科技與唐朝一比起來,那就是小巫見大巫。

    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他們這些極西之地,也經常流通一些唐朝的珍貴物品:絲綢、瓷器、茶葉、宣紙等等物品。

    對於東方神秘而偉大的國家都隻是聽聞,從來沒有見過。

    對於大唐使節,也表達了十足的敬慕。得知李義、王玄策開通海上絲綢之路的用意之後,一個個都欣喜若狂。

    尤其是大食帝國更是如此,他們距長安實在太遠,商隊一路上要經過無數的國家。這從他國領地上經過,不安全不說,還需要繳納各種稅收,以至於貨物昂貴的嚇人。

    這能夠直接從海上通過,這可是天大的好事。也因此大力支持。

    大食帝國在西方是最大的國家,有著一定的號召力。

    他國見大食帝國如此熱衷與唐朝的貿易,即便他們對大唐沒有那麼瞭解,也紛紛效仿。

    當李義、王玄策決定返回的時候,小小的三百人的團隊,壯大到了整整萬人,各國商隊使節都帶著本國特產隨行,與年末抵達了廣州、上海兩個港口。

    在各國商隊使節抵達的前兩個月,李世民已經得到了消息,讓吳王李恪負責接待來使,並讓劉仁軌全權處理貿易,務必讓這一次規模盛大的商業盛會圓滿召開、圓滿落幕,形成雙利之舉。

    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海上絲綢之路能夠源源不斷的為大唐產利。

    劉仁軌經過在蘇州的歷練,行政幹略,穩重出色,面對這種少見的盛況,他上上下下打點的井井有條,上海、廣州兩地,紅紅火火,洋溢著無比濃厚的商業氣氛。

    原來的船隊分坐兩批,一對是各國使節,他們在李恪的帶領下,趕往長安覲見李世民,另一隊則在上海、廣州行商。

    這一日,杜荷受到了李世民的召見。

    在甘露殿,李世民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看得出來這位大唐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心情很不錯。

    沒有多餘的閒扯,李世民道:「還有三天,西方的來使即將抵達長安,你就全權負責接待了。」

    杜荷一臉的驚愕,自己身兼三職,檢校右威衛大將軍、尚書省左司郎中以及科技院院正,不論那一個職位都不管迎接來賓的事情。

    李世民讓他負責迎接這些西方來的使者,有些不符合他的職位啊。

    李世民瞄了杜荷一眼道:「意外嗎?滿朝文武,朕瞧著就屬你最輕鬆,更何況朝中文武有誰比你更加瞭解西方?朕可不想讓那些遠方的來使說是孤陋寡聞。」

    杜荷慚愧的低下了腦袋,有些不好意思。自從唐朝引進了評分制度,每年都會選擇出一個最佳人選。

    滿朝文武,無不兢兢業業的,意圖取得一今年度最佳的榮譽。杜荷卻是不同,這能當甩手掌櫃的事情,他絕對不自己動手,能夠偷懶的事情,他也絕不不會多幹片刻。

    除了前段時間,繼承大將軍之後的接收政務,忙碌了一陣子之外,其他時間大多都過的比較空閒。

    李世民高高在上,慧眼如炬,什麼人勤勞,什麼人懶惰,看的清清楚楚。故而杜荷這幾年為大唐立的貢獻不低,但卻從來沒有取得任何的年度最佳的稱號。

    也因如此,李世民有事沒事的都會給杜荷幾個任務,讓他處理。

    杜荷就如萬金油一般,就算是不在他管轄之內的事情,也能處理的妥妥當當。

    西方使節即將來長安,這什麼大食,什麼拜占庭帝國,離大唐少說也有十萬八千裏的距離,雙方沒有任何的摩擦矛盾,與之通商是百利無一害的舉動,李世民對於此事刨艮重視。

    現在他對於西方的國家也有一些瞭解,深知大食帝國、拜占庭帝國都是那邊數一數二的強國。尤其是大食帝國,更是被譽為西方最強。李世民好面子,為人自戀,這皇帝之間的攀比心,比一般的皇帝更重,不想讓這些遠來的使者覺得大唐任何地方遜色於他們。

    這負責接待使節的人選就額外重要的,思前想後,李世民隻想到杜荷這一個人選。

    唐朝知曉禮儀,才智超群的人並不缺乏,然而天下所有文人,都有著一種思想的禁錮。他們覺得華夏流傳下來的文化天下無雙,華夏之外的國家都是夷狄,都是野蠻人,沒有幾個會去瞭解他們的歷史,學習他們的東西。

    當然唐朝風氣開放,這種思想禁錮已經有所改良。但事實證明,華夏的文化確實天下無雙,周邊沒有國家能夠相提並論。如此真正瞭解西方歷史的人,滿朝文武除了杜荷,沒有一人。

    李世民想來想去,這個任務,還非杜荷不可。

    隨即念起自己作為一國之君,還沒有杜荷這個臣子享福,心中不平,朕忙死忙活的,沒個清閒,作為臣子的,豈能太過享福,當即下定了決心,將此事交給杜荷處理了。

    雖然杜荷並不是禮部的人,但隻要他的領命,什麼禮部不禮部的,隻要高興,乞丐也能充充場面。

    杜荷見李世民又莫名其妙的給他安排任務,發現自己過的輕鬆,幹的事情,好像一點也不比那些什麼最佳大臣少。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杜荷心中誹謗,卻隻能攬下了這個任務。

    不就是接待外賓嗎,小意思。
suwll 發表於 2013-9-12 12:46
第二十一章 鄉巴佬進城

長安城外,十里亭。

十里相送相迎,這是古代最高的送迎禮節。

古代基本上每一個大型都市十里外都會有一個路碑似得亭子,以作標識。

杜荷作為接待大使,領著禮部的一票人”在等候著使者的大駕。

同來的使者已經列好了迎接的隊伍,整整齊齊的做足了架勢。杜荷卻撬著二郎腿,坐在亭子里”無所事事的哼著小曲,打磨時間。依照常識”他這位接待大使,應當起表率作用,領著迎接大軍,恭恭敬敬的等看來使。

杜荷不吃這一套,他裝作生手,不懂行規,坐著悠哉的候著,打算等對方到的時候,才起來做做樣子。

在迎接的使者中,杜荷屬于最年輕的,不過對于他的插上一腳”也沒有人說什麼閑話。只因禮部尚書正是杜荷的準岳父江夏郡王李道宗,他身后的一票人,都是李道宗麾下的蝦兵蟹將。面對頂頭上司的女婿,有哪個會不知趣的打小報告。

杜鼻便是偷懶,也偷的是有恃無恐。

“來了,來了”,”眼尖的禮部官員察覺了一隊規模極大的團隊正從遠方徐徐而來。

杜荷聽到情況”舉目眺望”果然有一大隊人策馬而行,規模極大。

他的眼力勝過常人許多,已經發現了人群中走在前方的趙回、李頭、王玄策等人,還有許多異族打扮的人物在后面跟隨。

他來到迎接大軍的最前方”裝作一副等了很久的架勢。

在他身后的那些站得兩腳發麻的大臣們”一個個都翻著白眼誹謗中帶著些許的羨慕。

等對方來到近處以后杜荷迎了上去。

“奉我大唐皇帝之命,杜荷特此恭迎遠方來的貴客。”杜荷這些日子越惡補了一下此類禮節,一舉一動渾然天成,不卑不亢”即顯示出了大唐王朝熱情好客的一面,也彰顯了大唐王朝的氣度風范。

那范兒,即便是干慣了這類事的禮部大臣們,也暗自驚訝。

一干來使見自己受到如此榮耀,也倍感有面子。

雖然杜荷比較年輕但他們已經吃過一次虧了,不敢在有任何的掉以輕心:在江南的時候,他們就曾嫌棄李恪太年輕了,覺得唐王朝小覷了他們”有些不悅。經過介紹,方才知道對方竟然是皇帝的兒子”鬧了一個大紅臉。

杜荷雖然年輕但那氣度”完全不遜于李恪,又哪敢有任何的掉以輕心?

大食國的使者歐斯特更是為之一變,驚呼上前”來到杜荷面前又是禮拜,又帶著敬慕的眼光”嘰里咕嚕的說了一大通,很是激動。

拜占庭帝國的使者也為之變色,上前表示友好。

歐斯特說的是阿拉伯語,杜聽得迷迷糊糊只是依稀聽出幾句走音的“,杜荷”的字樣”不解的瞧著眼前異常高大的“黃毛猩猩”大吼大叫,望著一同前來的趙回、李義、王玄策他們。地位最高的李義給身旁的一個西域人打了一個眼色。

這遠離大唐出使他國,言語不通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李義、王玄策他們早已經雇傭了一批精通漢語、阿拉伯語等翻譯者的存在。

經過解釋方才明白。

原來杜荷之名,已經傳揚到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那邊去子。

倒不是因為他的戰功彪炳,而是當年與大食國最初建交的時候,即是李世民壽誕之時,斗獅一事。

大食國雖是西方最強,但那一依舊始于奴隸社會,崇尚拳頭、力量。拜占庭帝國更是如此,他們繼承了當年羅馬帝國的習俗”最喜歡野蠻的斗獸運動。

斯巴達克斯是斗獸場上的冠軍,赤手空拳的打死獅虎,放眼西方,能夠做到如此的,寥寥可數。

在他們西方,獅子是勇敢、勇猛的象征”但杜荷卻將兇猛的獅子,戲耍與腳下,勇名早已傳遍西方。

斯巴達克斯也坦然承認,論武勇,比不及杜荷萬一。

斯巴達克斯在西方不是最強”但也能進入前十大之列。不及萬一,豈不表示西方無人可敵?

因此杜荷的名氣更大,在西方人的視線里,他們不知道唐王朝有一個偉大的皇帝,卻知道唐王朝有一個無比驍勇的勇士。

這個人就是杜荷。

杜荷這以自報姓名,那些久聞大名的使者自然一個個大為振奮”想不到這還未抵達長安,就遇到了這傳說中的人物,自然要表露自己的敬仰。

杜荷聽了這個解釋,忍不住啞然失笑,想不到自己的名氣都傳到西方去了”忙笑著客氣了應付了幾句,領著眾人往長安面見李世民。

進入了長安城,杜荷的臉僵硬的抽搐著”他有一種領著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觸。

比起什麼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的王城,長安這天下最大的都會,規模實在是太驚人了。

大食國使者歐斯特是大食國哈里發,也就是皇帝歐麥爾的弟弟”拜占庭帝國的使者,是他們皇帝的次子,叫瓦倫斯,他們都是見過世面的大人物,但此刻就如進城的鄉巴佬一樣,讓長安城的規模震撼的是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

“太偉大了,這簡直就是真主的神跡……”歐斯特走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嘆服道。

“錯了,這是上帝的恩賜”唯有上帝,才有這般力量”,瓦倫斯露著同樣的表情,但對于歐斯特的話,卻給了駁斥。

“你這話是對真主,最大的侮辱”歐斯特眼睛紅了。

瓦倫斯也挽起了袖子道:“你這是對上帝”最大的不敬……”

兩人就像小孩子一樣,拌著嘴,促碰著彼此的底線。

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兩國相鄰,其中阿拉伯帝國信奉的是伊斯蘭教”而拜占庭帝國卻是基督教。兩國的關集也不好,因為阿拉伯帝國的強勢,已經占領了拜占庭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處于敵對雙方。

只不過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歐麥爾要對付薩珊王朝,也就與拜占庭帝國互不侵犯了。但彼此間所存在的仇恨,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一路過來,他們沒少相互嘲諷。

杜荷從翻譯口中了解經過”再次失笑,心中再次升起荒謬的感覺。東方與西方,果然有著本質意義上的差別,尤其是在信仰上。華夏自古不缺精神領袖,如道教老子、佛教菩薩、如來等等,但這些信仰並非盲目的。

而西方卻不一樣,他們對于信仰有著一股盲目的情緒,在絕大多數人心中信仰甚至高于皇帝,宗教的勢力,奚是比一個皇帝更有主權。

這是杜荷作為東方人的思想,怎麼也想不明白的關鍵。

對于兩人的爭論,杜荷頗為自豪的道:“創造這份奇跡的不是伊斯蘭教的真主,更不是什麼基督教的上帝,而是我華夏子民。”

經過翻譯的傳達,歐斯特、瓦倫斯停止了“真主、上帝”的爭論,更是驚嘆連連。

他們所了解的大唐只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富饒、強大。他們並不了解李世民的偉大之處,也不了解華夏的歷史”更不知道唐朝有今日”時非一代朝代之功”更多的關鍵在于千年文化的累積。只覺得唐朝了不起”了不得,心中更是敬仰。

杜荷給他們介紹長安城,但聽到長安城人口多達百萬時候,一個個都驚的說不出話來。

西方最大的特點地廣人稀”這種百萬人口的城市,在他們看來就算是做夢一樣。羅馬鼎盛的時候,王城也遠遠不及啊。

鄉巴佬進城,遠遠不止歐斯特、瓦倫斯這些人。

由高句麗遠道而來的軒轅天也即是其中之一。

高句麗遠遠比不上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但他們那自大的性子就如當年的夜郎一樣,目中無人,軒轅天也微微受到一些影響,以為唐朝固然比高句麗強大,但也不會強大到哪里去。

直到南下親眼所見,方才了解其中的差距,咋舌道:“高句麗的王城,跟大唐的王城相比,那就是癩蛤蟆跟天鵝的距離呀……那些癩蛤蟆常念殺出遼東,入侵中原”與大唐一較高下,將南方沃土歸為己有。我的娘耶”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多傻的腦子,才能喊出這個。號。”

作為自幼被灌輸漢人至上思想的軒轅天,這一刻也為自己的國家如此強大而覺得自豪。

在朱雀大街上走著,軒轅天想著應該如何才能見到大唐皇帝。他雖然不怎麼了解唐朝的制度”卻也清楚,高高在上的帝王,可不是他這種身份,想見就見的。必須想個法子,腦中思緒電轉,突然察覺后方有些喧鬧,頓住了腳步,往后觀望,一列士兵分開道路中央的百姓,護著一群裝束各異的西方人往皇宮方向走去。

長安四通八達,消息流通迅速。在歐斯特、瓦倫斯這些西方來使,逼進長安的時候,消息就傳開了。

知道的不知道的議論紛紛。

軒轅天聽身旁的一個行腳商人道:“那些就是大食國、大秦國的使者吧,果然跟我們大不一樣,看那塊頭,還有那金毛,跟猴子一樣。還是我們中原人好看,瀟灑倜儻,尤其是杜大將軍,更是男人中的典范,若有他萬一,我也不愁找不到婆娘了。”他有些自哀自憐。

軒轅天心中一動,暗道:“杜大將軍,難道就是那個打敗侯君集的杜荷?”他目光落在杜荷的背影上,若有所思。
suwll 發表於 2013-9-12 12:47
第二十二章 狗咬狗計

杜荷領著一眾使者面見了李世民,經過一路上的見聞交談,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等西方大國”已經不敢有任何的放肆之心。

最初他們接待大唐使者的時候,聽起李義、王玄策描繪的大唐王朝,心底有些不以為然的。

這自然在情理之中,人都有添犢之情。在外人面前”大多人都不會說自己的國家如何如何的垃圾。哪怕這個國家,真的不怎麼樣。

也許唐朝很強大,但他們根本不信有李義、王玄策所描繪的那麼強盛,心中一直覺得唐朝最多最多就是領先他們一點點而已。這一點點的距離是可以追的上的,而不是用來仰望的。

直到來到了江南,這一群使者們就傻眼了。江南雖然現在還遠遠比不上關中、中原、西川這類地方富饒,但是最近幾年,受到了杜荷的影響”王朝的目光都放在這里。

以至于有眼光的商賈紛紛在這里入主,兼之江南是茶葉的大本營。武家茶廣布大唐異國,帶動了當地的經濟,使得整個江南呈現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這種百姓安定”商賈遍地的情形,在如今的西方是萬萬看不到的。

畢竟計建社會與奴隸社會還是有著本質意義上的區別。

在西方,財富大多都聚集在貴族奴隸主領主的手上,百姓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使喚的下人。那個時期,他們是沒有什麼自由可言的。在大唐固然不敢說什麼民主自由”但只要不是那些犯了罪,或者交了賣身契的傭人尋常百姓還是有很大的自主權。

在唐朝你可以看見一個尋常人奮斗成為億萬富豪但在西方就不那麼容易了。西方的貴族奴隸主領主擁有一切力量,常人再如何的努力,都是在為這些貴族奴隸主領主效力。他們做事的熱情可想而知。

雙方在這點上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在西方不可能瞧見這種百姓富足天下富足的景象。

隨著深入大唐腹地,各國使者都傻眼了。他們這群使者有些強大,有些弱小”弱小的國家發現自己“偌大”的國家,占地面積都比不過唐朝的一個城鎮,羞得他們險些要找個地縫鉆進去。

即便是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這類所謂的強國,也察覺出了大唐的地大物博。他們從江南抵達長安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根據他們了解,大唐面積他們才走了一半,再往西面還有高昌,北面更子不得了,有兩三個他們所走的路程那麼廣泛。

西方最偉大的征服者是亞歷山大,他打下了無比遼闊的領土,但與唐朝相比起來亞歷山大似乎還差得遠呢。

今日到了長安,遇到的震撼更為嚴重。

一座城池,一百萬人口……

正街干道寬一百多米,能夠容下八十輛馬車並排而行,那規模在各國使者眼中實在是驚世駭俗。即便是西方最強的阿拉伯帝國他們通往皇宮的干道都不及長安城干道的一半。

這差距實在是太大……

夜郎當一次也就夠了,只有傻子才會反復在第一地方跌倒。前來長安的都是各國精英,一路上的見聞,他們哪里還分不清楚事實真相。人人都明白,真實的大唐王朝比李義、王玄策描繪的,比他們想象中的要強的多得多。

面對如此強盛的王朝,各國使節全然沒有了爭鋒的意思,一個個如乖寶寶一樣的聽話乘巧。

對于李世民敬若神明,對于杜荷也是言聽計從。

送上了禮物國與國之間”展開了接觸”互定盟約,商議絲綢之路的互利條款。

面對強盛的大唐,各國使節也放下了姿態,並沒有做出不合理的開價,唐王朝也希望能夠長久的與各國交易”也沒有謀求眼前的利益。雙方開的價碼都在彼此的接受范圍之內,算是一拍即合,大事瞬定。

李世民設宴款待,朝中有身份地位的大臣自當相陪。

宴會上的余興節目,也以,“武”為主。

西方的那些使者比起扭扭捏捏的舞蹈,干練霸氣的節目,更加符合他們的胃口。

尤其是《秦王破陣樂》這種殺氣騰騰的大型節目,讓一干使者看的是拍案叫絕。

宴會結束,杜荷安排使看到驛館休息,安排好他們的住宿之后”這才返身回府。

杜荷詭異一笑,策馬緩行”過了兩條街”穿進了一個街道小巷。………………

軒轅天看著杜荷的身影消失在視線之中”也加快了步伐。

他在找著面見李世民的機會,一直苦無辦法。直到在大街上遇到了迎接異國使者的杜荷之后,心中便有了打算。自己見不了皇帝,但杜荷行啊。即便是遠在高句麗的軒轅天,也聽過杜荷的名號。尤其是北伐薛延陀一戰,讓他的大名在北方迅速傳揚。

軒轅天也一直在宮門口等著杜荷,直到杜荷的出現。

事情有些急,但他也看出了杜荷身懷任務,並沒有貿然的上前搭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麻煩。他遠遠跟隨,直到見杜荷將使者送到驛館之后,才打算上前道明一切。

還沒有等他上前,杜荷的身影已經消失在小巷中去了。

“那里是近路?”對于長安,軒轅天毫不熟悉,並不清楚,那小巷是一條死路。

當他跟隨進了小巷,轉彎玉走的時候,郝然發現前面是一個死胡同,一匹罕見的駿馬在胡同的最深處。

跟隨了杜荷一路,自然知道那馬正是杜荷的坐騎。然而馬上的人,卻沒了蹤影。

“不好”,”軒轅天突然生出一股做賊心虛的感覺,盡管在怎麼問心無愧”暗隨了杜荷一路,這是事實。他常年在長白山上生活”翻山狩獵”練就一身不俗的輕身功夫,想不到還是讓察覺了,心念即動,轉頭回望,一道身影擋在了小巷入口,堵住了他的去路,正是自己跟蹤的杜荷。不知何時,杜荷已經在他身后出現了,心中更是駭然。

杜荷在入皇宮的時候,並沒有察覺軒轅天的跟蹤。畢竟他們一行人委實太過矚目,吸引人的注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即便杜荷六識再怎麼的敏銳,亦不可能在成百上千人的注視下,察覺出那個跟隨自己的視線。

出皇宮的時候”便不一樣了。

皇宮重地,閑人禁止游蕩。

雖然對方輕身功夫不錯,依舊沒有躲過杜荷那少有的警覺性。他無法判斷這暗中跟蹤的人,目標是他,還是一干異域使者,沒有聲張。

直至將對方引入小巷,才確定目標是他。

至于如何來到軒轅天身后的,那就在簡單不過了。他的輕功,日漸精進”直接翻過小巷圍墻,隔著一堵墻從軒轅天的身旁經過。

“你是什麼人”跟蹤我做什麼?”杜荷藝高人膽大,有恃無恐的看著面前的人物,心中不由得贊嘆了一句“好一個人物……”,軒轅天身強體壯,年歲不大,卻有著北方人的英武氣概,頗有燕趙之風。

軒轅天也穩定了情緒,笑道:“杜大將軍好本事,在下跟隨將軍,並無惡意。實在是有要事相求,希望見皇上一面,勞煩引薦”,杜荷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有些意外,逼近了幾步,奇道:,“幫你引薦,對我來說卻是不難。不過,要是沒有合理的解釋,我不認為有這個必要。”

軒轅天找上了杜荷,也不算沒有道理的。盡管他不了解杜荷,可杜荷的事跡卻聽過不少。尤其是江南瘟疫一事”為了百姓,不顧自身安喜。

在這個世上,討厭杜荷的人不少”但卻沒有一個人認為杜荷是大jiān大惡的壞人。

軒轅天亦相信杜荷會以正確蹲態度面對他這份情報,也不打算隱瞞,而是邀請杜荷往酒館一續,地點有杜荷自己定。

杜荷帶著軒轅天來到了武家的迎賓樓,要了一個安靜的雅間。

軒轅天這才放心,將來意表明。

杜荷細聽經過,也是肅然起敬,想不到在高句麗的深處,還存活著這麼一群人,心中也是感慨,叫了酒菜,熱情的敬了軒轅天三杯。

軒轅天性子豪爽,來者不拒,一口一杯的干了,一抹嘴道:“我不遠萬里而來,便是希望大唐能夠出兵北上,收復故土,為橫死他鄉的百萬同胞報仇……”,杜荷默然不語,緩緩道:“這遼東,自古以來皆是我國領土,取之必然。高句麗的那群跳梁小丑,也蹦醚不了多日。你的請求,我可以應你,不過,你別抱多大的希望。現在的皇上,英明神武,他不是楊廣,不會隨著性子,強來的。高句麗那里情況更為惡劣,揮兵討伐,所需所耗,比之北征薛延陀,只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大唐剛剛從前線退下不足半年,不可能在發動規模巨大的遠征。這不合理的遠征”那不叫遠征,叫做勞民傷財。”,軒轅天終究沒有習過兵事”並不曉得,打仗即是打錢打糧,不是說打就能打的,聽杜荷如此一說,登時傻眼了,怔了半響道:“那爺爺的這番布置,豈不是又一次白勞無功?”

杜荷神秘一笑,道:“也不盡然,只要你所言屬實,還是很有用的。最起碼,在我大唐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出兵之強,讓他們斗個兩敗俱傷……”
suwll 發表於 2013-9-12 12:47
第二十三章 驅狼吞虎

古往今來,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識人標準。

杜荷自然也不例外。軒轅天年紀不大”但穩重老練”一舉一動,豪爽直率,讓人心生好感,也讓杜荷信了他的這一番話。

軒轅天此刻在杜荷心中的定義:要不就是一個在高句麗蟄伏多年的愛國者,要不就是一個騙術無雙的大騙子。就算是騙子,那又怎麼樣?

自己只是一個傳信的人,究竟要不要接見”全看李世民的意思。

即便軒轅天有歹心,他作為一個平民,在距離李世民數十米開外,在沒有任何武器,想要在眾目睽睽之下,給自身武藝達到一流水準的李世民照成任何傷害。即便項羽之流的絕世高手”也不行。如果軒轅天並非想行刺李世民,而是打算利用陰謀來不陷阱。這也無妨”大唐威震天下,難道還沒有屬于自己的情報網嗎?

他們有大把的時間求證合適,如果屬實”自然是好事,如果軒轅天另懷鬼胎,又何嘗不能將計就計?

杜荷早已非政壇上的菜鳥”也是從多方面來考慮這個事情的。當然,這不能說他不信任軒轅天”只是身居高位,凡事都需謹慎以對”以免殃及家人。

杜荷先招待了軒轅天,同時詳細詢問軒轅天關于高句麗的情況。

軒轅天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將自己所知的一切都告訴了杜荷。

杜荷聽了連連點頭,與他想象中的差不多。高句麗實力有限”真正困難的還是在于氣候原因。歷史上李世民征伐高句麗也是受到了氣候環境的影響。那一戰李世民親征,多年未指揮戰斗,這位曾經的大唐最高軍事統帥的軍事水平毫未生疏。領著唐朝的虎狼之師,一路攻城拔寨,破遼東城,克蓋個城,定卑沙城”並且堂而皇之的在鴨綠江邊閱兵。

這次征伐高句麗,唐軍攻克玄菟、橫山、蓋個、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后黃十城在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中斬首四萬之眾,自己卻僅僅只付出了兩千兵卒的代價。如此戰績,與楊廣相比,那是天差地別了。但是最后李世民還是退兵了,在惡劣的環境下,讓高句麗的橋頭堡壘安市城擋住了前進的步伐。戰線太長,消耗過大國亦不能無君,李世民從長遠考慮”只好帶著俘虜投降的高句麗軍官、酋長三千余人撤回中原。

此戰雖重創高句麗,收復了遼東這塊故土,讓失地重回華夏懷抱是不可多得的大勝。

心高氣傲的李世民卻因為終究未能滅亡高句麗,而接受不了這個勝果,自認為失敗。

現在正是一個絕好的機會,記得歷史上淵蓋蘇文是直接依仗優勢兵力,將高句麗的國王榮留王殺了,以鐵血手腕穩住了高句麗的局面聚集高句麗所有力量,化作一塊又臭又硬的石頭,來阻擋唐軍。

也許是因為蝴蝶效應榮留王意外的在軒轅客的幫助下活了下來,使得高句麗面臨分裂的局面。在內部有軒轅客的相助若能輔以唐朝的推波助瀾,滅高句麗,將會不走歷史老路。

杜荷當即進宮,面見了李世民。就如他說的,以他現在的身份地位,只要李世民不在睡覺,不在與宰相們商議軍國大事,基本上都能隨時見到。

李世民聽到杜荷的敘述,眼中登時間射出一道異彩。

他太明白此事的重要性了。

遼東從戰國、秦、漢時期”這里就屬于華夏的領地,但是因為隋朝的沒落”高句麗趁勢而起,將遼東一地,歸為己有。

漢人的領土意識遠遠高于任何一個民族”其他民族可以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漢人卻不一樣。遼東是華夏領土”然而卻一直被高句麗統治,這是任何漢家皇帝都無法忍受的。

更別說是李世民這位統治玉望極強的帝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斯睡。

在北定薛延陀之后,若有若無的,李世民已經將目光指向東北的高句麗了。前朝無法完成的事情,就由他來代為完成,李世民當即接見了軒轅天”詳細的向他詢問了經過。如杜荷先前想的相差無幾,李世民固然有著好大喜功的性子,可絕對不會像楊廣一樣,盲目的亂來。

面對此次良機,也未做出出兵的打算,李世民大贊道:“令祖情操,令朕動容……只是萬里遠征,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決定的事情。你回去告訴令祖,稍安毋躁。那麼多年都熬下來了,也不差這點時間。”

軒轅天已經從杜荷哪里知道了原因,也沒有多說,表示明白。

李世民笑著命人取了一把唐刀,贈與軒轅天,以表彰他們的忠義。

軒轅天先行退下。

李世民哈哈一笑,長身而起,一臉興奮的道:“你小子真是朕的福星,這等好事,都遇上了……少則一年,多則兩到三年,我大唐必將踏平高句麗。”

軒轅天在的時候,李世民要維護君王的威嚴,一直不芶言笑。如今他退下了,面對自己人的杜荷,李世民也就恢復了常態,表露了自己的喜悅之心。

這征伐高句麗,李世民念在心中,可他清楚,征伐高句麗要比征伐薛延陀還要困難。

當然這不是實力的差距,而是文化的差別。

薛延陀擁兵三豐萬”確實很強大,李世民卻不屑一顧。只因薛延陀是游牧民族,跟他們對戰交鋒,那是野戰決勝負。在野戰上,大唐勁旅,不懼任何人,包括驍勇善戰的游牧民族。

而高句麗卻是農耕民族,他們學習漢唐文化,以城池為居,據險而守”打起來特別的困難。

萬里遠征,打的是極為艱難的攻城戰,氣候又是惡劣。

種種因素,無不是難以攻克的難關。

依照李世民的原定計劃,,大唐需要潛心發展五六年,才有征伐高句麗的可能。現在只需兩三年,大唐足以將高句麗納為領土。

杜荷笑著答道:“全是岳父大人洪福齊天之故,小婿不過是沾點微光而已。”

李世民也自戀的仰起了腦袋,過了會兒才道:“此事,你覺得應該如何利用?”

杜荷道:“這不需要小婿來賣弄了吧……當年對付突厥,岳父大人的分化”內訌手段,可是玩的呼啦呼啦的,哪里還需要小婿班門弄斧。”

李世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杜荷領著軒轅天離開了皇宮,走在路上”他問起了安市城的情況。

安市城走進入高句麗腹地的必經之路,軒轅天來的時候,就曾路過此城”根據記憶,一一作答。

杜荷聽的詳細”沉聲道:“這安市城將是我大唐攻打高句麗最堅固的壁壘”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希望你們能夠遷入安市城中,屆時定能立下奇功……”

軒轅天並不精于兵法,但也知杜荷在軍事上的水平,毫不猶豫的點頭道:“此事我會與爺爺說的。”………………

第二天,李世民便以天可汗的名義支持榮留王,並且修書強力指著淵蓋蘇文,以下犯上,罪大惡極,要求他立刻自縛請罪。

杜荷見李世民這莫名其妙的舉動,有些不解。但經過一番細思,心中恍然,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手段高明。他這簡單的幾句話,已然榮留王、淵蓋蘇文推向死地。

看上去李世民只是毫不在意的發表一下看法,然而這“毫不在意”卻能產生無比巨大的連鎖反應。

淵蓋蘇文野心極大,他已經造反,走上了不歸路,自然不會如李世民所願”自縛請罪。唐王朝的影響無比巨大,這一公開支持榮留王”淵蓋蘇文不可能不心急,更不可能跟榮留王繼續對持下多他唯一能做的”就走向夾唐示好,在唐王朝沒有出兵幫助榮留王之前,滅了榮留王。

而榮留王雖是正統,實力遠遠不及淵蓋蘇文。一但淵蓋蘇文出兵,榮留王必然求助已經宣布支持他的唐王朝。

這樣一來,唐王朝就能夠在高句麗這兩個分裂的諸侯間,左右逢源,分別在他們彼此的后面揮動馬鞭,讓他們彼此狗咬狗,讓高句麗在內斗中損耗國力。大唐趁機凝聚糧草、經濟”為再次出征而準備。

至于軒轅客、軒轅天的存在,李世民讓他們繼續蟄伏,等待時機。

果如李世民算計的一般,得知唐王朝支持榮留王,淵蓋蘇文慌了。他本不將榮留王放在眼底,打算先清掃榮留王的勢力之后,在出兵遼東,一統高句麗。但榮留王卻跟唐朝拉上了關系,這意義就大不一樣了。

唐朝的實力,加上榮留王正統的地位,足以將他一舉掀翻。

投降”這不可能。

榮留王要的是他的命,一投降,什麼都沒有了。

淵蓋蘇文見李世民暫時只是口頭支援榮留王,還沒有出兵的意思。當即派心腹入唐,表示臣服之心,同時也出兵遼東,打算在唐朝未行動之后,滅了榮留王,以防止榮留王借助唐朝之力坐大,反敗為勝。

榮留王得知淵蓋蘇文出兵”也慌了,論實力,他實在不是淵蓋蘇文的敵手”不得已只能求助于支持他的唐王朝,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