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南遷?
早春時節,大明關內再一次發生了劇變。
李自成數十萬大軍從洛陽撤圍,直奔開封,將開封攻佔之後,終於如願以償地將周王抓來一刀剁了,金銀財寶弄了個盆滿缽滿。
洛陽城突然也失去了任何消息,據左都督吳三桂匯報,他領軍前去追擊李自成,後來有一股流賊趁虛而入,攻克了洛陽。
吳都督自然是與李自成在開封死戰,但洛陽城實在是無法兼顧……
就這樣,洛陽的福王遭了「流賊」的毒手,吳都督在深表遺憾的同時,表示必然要與那「流賊」決一死戰。
當李自成的大軍徑直往京師進發的時候,吳都督卻在洛陽城中「彈壓地方」,等著朝廷下發軍餉。
……
這一天--崇禎九年三月十七日,北京城中掛著大風,天色昏暗,也一如崇禎皇帝的內心世界。
他的生命在數次重病之下,早已衰竭殆盡,一切對他來說都已經沒有了意義……在此人心惶惶之際,早朝已經無可奈何地取消了,從崇禎皇帝的內心擴展到整個人、整座大明皇宮、整個大明帝國都是一片死寂。
早朝取消的原因自然是上朝的大臣人數越來越少--稱病的,辭官的,家裡死了長輩必須守孝的等等不一而足。
內閣首輔溫體仁早在春節期間就自告奮勇地前往南京籌措餉銀,他向皇帝拍著胸脯保證隨隨便便弄個千八百萬兩銀子那是木有半點問題--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崇禎皇帝信了,授予溫體仁欽差大臣之職。亦或者說。崇禎私下裡還是存著一絲念想,朝中皆是無能之輩。也就溫體仁還算是個「能臣」了。加之溫體仁與江南的東林黨不對付,崇禎還真的只有選擇相信溫大人了……
時間的流逝只會帶來更大的壓迫感。沒有人敢預測,長時間威脅著大明的李自成大軍會在什麼時候攻入北京城來,卻又沒有人能禁止自己的思緒往這方面奔跑,然後打內心深處發出深深的戰慄。
這天夜裡,崇禎皇帝便因為無法停止的顫慄而不能入眠,耳畔也還是一陣陣不停迴旋的哭聲。縱然太監侍女們已經給他服下再多的安神藥都無法改善,崇禎皇帝就只能直直的坐著,在強自忍受精神的折磨同時,崇禎皇帝感覺更加麻木……
就這麼枯坐了一夜。到了天明時分,崇禎皇帝終於打起精神,在御書房中召集臣子議事,研究「禦寇之策。」
朝中現在已經找不出什麼有見識的大臣來,溫體仁去了南京,周延儒去了湖廣,都是打著籌餉的旗號。崇禎皇帝好不容易想起了一人,便是國子監祭酒陳於泰。
這陳於泰乃是狀元出身,學問也還算不錯。陳於泰帶著幾許「受寵若驚」的心情。誠惶誠恐地在太監帶領下進入了紫禁城,最終被領到了御書房。
崇禎皇帝與陳於泰說了幾句沒營養的話之後,開門見山地問道:「時局糜爛至此,陳愛卿有何見解?」
以往。陳於泰從來沒有得到過這種「御前獨對」的隆恩,更想不到崇禎皇帝會在這種危急存亡之秋重視起他的意見來,這一剎那間。他的心中充滿了感動……
在一陣輕微的內心掙扎之後,陳於泰決定鼓起勇氣來陳說自己的「肺腑之言」--雖然他明知崇禎皇帝一向喜怒無常。也明知「茲事體大」,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陳於泰卻更清楚。局勢已經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再不發表見解的話,恐怕永遠都沒有可能再說話了。
陳於泰先請崇禎皇帝屏退了左右,然後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啟稟皇上,如今賊勢已大,而且進逼京師,根本無可抵禦……」
「夠了!」崇禎皇帝冷冷地呵斥了一聲,直將陳於泰嚇得腳底一滑,險些沒有跌倒。
不過很快崇禎皇帝又恢復了常態,他心知自己不愛聽這等花歸不愛聽,然則陳於泰總歸說的是事實。沉默片刻之後,崇禎皇帝長歎一聲,緩緩地道:「陳愛卿有何良策,但講無妨。」
陳於泰先前被崇禎皇帝的呵斥嚇了一大跳,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後來見崇禎恢復常態,這才放下心來。
陳於泰將心一橫,沉聲道:「陛下,為今之計,唯有南遷,憑借長江天險,或可御賊!」
崇禎皇帝眼睛深邃了起來,喃喃自語地開口問道:「南遷?」
陳於泰點了點頭,小聲應道:「正是南遷。」
崇禎皇帝臉色數變,最終死死地咬住嘴唇,緩緩地搖了搖頭,道:「昔年成祖有言,我大明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蕃,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朕即位以來,國事日非,自知無顏見列祖列宗於地下,又豈可倉皇南遷?」
陳於泰有些急了,他心裡很清楚現在實在不是優柔寡斷的時候,於是上前兩步,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泣聲道:「事急從權,還望陛下速速決斷!」
崇禎皇帝再一次搖頭,淡淡地道:「我朝秉承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朕不敢擅離京師。若天命在我大明,自當逢凶化吉;若天命不在我大明,君王陪葬,如此而已。」
陳於泰很驚訝這番話竟然是由崇禎皇帝口說出--在所有大臣眼中,皇上多疑、無能、刻薄寡恩,實在是個難伺候的主兒,亦或者說,與他爺爺萬曆皇帝一樣,乃是一代「昏君」。
可是,「昏君」竟然說出這種話?!
陳於泰鼻子一酸,在也忍不住,放聲痛哭起來:「陛下仁義,臣罪該萬死,不能救大明於危難之際……」
崇禎皇帝擺了擺手,長歎一聲之後,便不再說話。
場面沉默了下來,陳於泰思索片刻之後,又開口了:「陛下執意在北京與城池共存亡,乃是大明之福。臣請派一人南下江南督軍……」
崇禎皇帝一愣,江南?江南文恬武嬉,又哪有什麼可戰之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