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39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2 08:18
第四百四十章 簡單的力量

    馮曉剛把自己設想的結局和林曉玲的結局相比較,發現林曉玲的結局包含的意義更深。

    利用一系列的巧合化解家庭矛盾,固然增加了影片的戲劇性,給觀眾一個相對輕鬆的結局,但在塑造人物上無疑是失敗的,太過流於表面。

    馮曉剛的影片總會在結尾處給觀眾一碗心靈雞湯,迎合觀眾的情感需求。

    這是他的電影能取得票房成功的原因之一,他知道觀眾想看的是什麼。

    至於這個結局是不是符合生活,倒不是那麼重要,他擅長的是諷刺和幽默,避免出現較為沉重的戲份,這是向市場妥協的結果。

    在《回家》這部影片中,隨著於小琴的突然死亡,沒有人能證明陶蘭沒拿那五塊錢。

    十七年前,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陶蘭失手打死了於小琴,十七年後,如果陶蘭依舊執著於證明自己的清白,那她和十七年前沒什麼兩樣。

    經過十七年的牢獄生活,陶蘭不再是那個衝動的小姑娘。

    誰拿了那五塊錢,這個事情重要也不重要,對於陶蘭的繼父來說,這是他的心結。

    如果沒辦法化解這個心結,那這個家庭將永遠處在矛盾和痛苦之中,最終分崩離析。

    於小琴已經死了,就因為偷拿了五塊錢,她值得麼?

    有時候,活著的人需要背負更大的責任,繼續爭論誰拿的五塊錢對坐了十七年牢的陶蘭來說意義不大,她打死了於小琴,就要把這份責任背負起來。

    如果十七年前的陶蘭能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和於小琴爭執了。

    固執的爭論誰對誰錯往往是孩子喜歡做的事情,等到成年之後,對錯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包容和理解。

    這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

    通過陶蘭向繼父認錯,化解老人的心結,把這個人物塑造的更為豐滿和立體。

    此時,陶蘭不再是一個茫然失措的女犯人形象,而是讓觀眾看到了這個家庭未來的希望。

    相對於爭論對錯,背負起家庭的責任,需要更大的勇氣。

    這個結局簡單而沉重,正因為如此,才更有力量。

    馮曉剛明白這就是《回家》和他以往拍攝的電影的不同之處,他的影片或許更能迎合觀眾的口味,卻不夠深刻。

    「這是你自己的想出來的結尾?」馮曉剛詢問道。

    「不是,我在監獄裡和陶蘭的人物原型談過,這是她的想法。」林曉玲回應道,「她放下了那五塊錢的事兒,只想著出獄後能夠贖罪,畢竟把人家的女兒打死了,這才是她放不下的地方。」

    「這就是生活啊。」馮曉剛感慨道。

    無論編劇如何費盡心思的巧妙構思,也不及生活本身來的真實可信。

    即便馮曉剛明白這個道理,他也不會拍攝這類影片,至少目前不會。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放棄自己擅長的東西,拍自己不擅長的東西,這不是尋求突破,而是一種任性。

    馮曉剛有自知之明,在沒有成為國內一線大導演之前,他不會任性。

    雖然不拍這類片子,但他不缺少鑒賞力,這部《回家》光是這個結局,就足以成為一部好片子了,不過最後還是要看成片怎麼樣。

    馮曉剛看著專注於拍片的林曉玲,感歎時代變化太快了,新一代的電影人成長了起來。

    林曉玲幾年前還在跑劇組,一年前才開始拍第一部長片,如今已經有成名導演的氣勢了。

    這讓馮曉剛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別自己還沒追上前面的人,就被這些後輩給超越了。

    好在他對自己在商業片領域的才華頗為自信,不至於有太大的壓力。

    林曉玲拍完1997年的戲份,接下來是1980年的劇情,對她來說是一種考驗。

    十七年間,京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想要真實呈現當年的生活環境並不容易。

    如今的老房子越拆越少,高樓大廈林立。

    那些破舊狹窄的胡同,樸素的衣著服飾,家裡的佈置,街上的叫賣聲,鄰里之間互相的問候,都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

    林曉玲需要把握好那時候人們的思想和感情,盡量的還原真實。

    唯一脫離劇組的是徐晶蕾,她的戲份結束了。

    相比較一年前拍攝《我們倆》,現在的徐晶蕾表演的更為自如,放得開。

    這個放得開是指不刻意的表演,在《我們倆》裡她還有著表演的痕跡,如今更貼近生活。

    由於戲份不是那麼多,角色本身性格固定,沒有太大發揮的空間,在《回家》中,徐晶蕾不如劉霖那麼的引人關注。

    四月份,當《泰坦尼克號》火爆大螢幕的時候,華國電視台在一套的黃金檔播出了二十集的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

    校園、青春、愛情、事業、奮鬥……

    這些關鍵詞迅速引起了在校大學生和社會上青年人的關注,這部電視劇就像是一首有關青春的歌謠,唱出了所有青年人的理想和追尋。

    徐晶蕾一下子成了青年人心中的偶像。

    她不是那種第一眼看上去很漂亮的女孩,相反有些普通,但看久了會覺得很舒服。

    在一項評選活動中,徐晶蕾成為最受大學生歡迎的當代女星的第二名,憑著這部電視劇,她成功邁入國內一線女演員的行列。

    廣告商看重徐晶蕾青春的形象,紛紛邀請她代言產品,拍攝廣告。

    基本上都是主打青少年市場的產品,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就連美國一家知名的運動鞋廠商都有意請徐晶蕾作為他們華國地區的代言人。

    如果能夠談成,三年的代言費不低於兩百萬。

    不僅是徐晶蕾,《將愛情進行到底》裡其他演員同樣受到關注,成為媒體採訪的焦點。

    《將愛情進行到底》的成功再次證明了林子軒造星的能力。

    從閆暱到徐晶蕾,還有一幫因為這兩部戲出名的演員們,在演藝圈裡,一直流傳著林子軒捧誰誰紅的說法,如今又一次得到驗證。

    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準確,理論上講,只要有足夠的資源和積累,演員總能走紅。

    媒體只看到那些走紅的演員,沒看到那些失敗的演員,之所以失敗,除了自身的原因,就在於資源的不足。

    演藝圈是一個金字塔,底層的演員永遠是大多數。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2 08:19
第四百四十一章 啟動

    經過大半個月的討論,《臥虎藏龍》這個項目終於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林子軒代表好夢公司,江至強代表桉樂影片有限公司,分別在合同上簽字,這份合同隨後會郵寄到美國,在李桉簽字後才會生效。

    按照合同規定,李桉拍攝《臥虎藏龍》的片酬是一百萬美金。

    相對於他在好萊塢拍片時的片酬,這算是友情價了。

    在好萊塢,李桉的片酬在一百五十萬美金以上,這個片酬並不固定。

    拍商業片和文藝片的片酬不同,拍西片和拍華語片的片酬也不同,都可以商量。

    除了片酬,李桉還有百分之五的分紅。

    好夢公司由於先期的投入,在影片後期的票房收入和版權收入上佔有主導權。

    按照約定,還掉銀行的貸款和去掉好夢公司的投資後,在剩下的純收入中好夢公司佔有百分之五十五,桉樂影片佔有百分之三十。

    還有百分之十是徐立公所屬的公司,剩下的百分之五是李桉的分紅。

    這部影片拍完後要在三地上映,三家公司都要出力。

    這個收益比例是按照大家出力多少來計算的,這時候,無論是江至強還是李桉,對這部電影的票房都沒有太多的信心。

    一方面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這是李桉第一次拍武俠片,拍成什麼樣無法預料。

    如果是香江的徐可來拍這部片,投資商會更有信心些。

    江至強的想法是能把海外的版權賣出去,保本不賠就行了,他接手《臥虎藏龍》,主要是想和李桉打好關係。

    再說,即便是和好萊塢電影公司簽訂了播出版權合同,也存在著不小的風險。

    好萊塢電影公司不是傻子,人家有專業的人員對影片的質量進行評估。

    而且,肯定會在合同中制定各種限制條款,要求影片達到一定質量才會付款,否則隨便拍一部武俠片糊弄他們就行了。

    一旦出現好萊塢電影公司不認可《臥虎藏龍》的情況,那麼銀行的七百萬美元貸款就需要他們三家賠付,其中作為擔保人的江至強首當其衝。

    香江的銀行很難對在內地的好夢公司做出處罰,需要到京城的法院申請才行。

    這是桉樂影片佔有盈利百分之三十的原因,它承擔著主要的風險。

    所以說,一部電影賺錢了大家都高興,賠錢了肯定會不斷的扯皮。

    簽訂合同是為了明確各自的責任,為以後走法律途徑提供必要的依據。

    在李桉簽字後,林子軒會在香江一個指定的賬戶上匯款一千萬人民幣,作為啟動資金。

    資金到位,預示著這個項目正式啟動,李桉會從美國回來,籌建劇組。

    一部商業大片的拍攝牽涉到方方面面,《臥虎藏龍》是好夢公司這兩年最大的項目。

    林子軒讓徐晶蕾不要接戲了,下半年拍幾支商業廣告賺個上百萬就好了,接下來的時間全力準備《臥虎藏龍》的試鏡和拍攝工作。

    以徐晶蕾現在的知名度,拍一支廣告的收入在十五萬左右。

    江至強帶著合同離開京城,在京城的這些天,他對內地的電影產業有了初步的瞭解。

    相對於香江來說,內地的電影產業頗為落後,不僅表現在電影市場的不開放,還有電影人的觀念過於保守。

    這都什麼時代了,內地還在就電影的藝術性和工業化進行爭論。

    在香江,商業片是主流,文藝片是補充,這才是一個正常的電影市場,如果把文藝片當作主流,那這個市場永遠做不大,只能是自娛自樂。

    他覺得好夢公司在內地能發展的這麼快,和觀念有關。

    林子軒在投資方面偏向於商業片,他敢投資《臥虎藏龍》這麼大的項目,就能看出有一種冒險精神,這種精神是一家公司發展的動力。

    在冒險的同時,林子軒不乏冷靜。

    他為了這個項目準備了四年時間,讓一部武俠小說在內地被觀眾和讀者所接受,看似冒險,實際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再說馮曉剛,這是一個極有商業頭腦的導演,他拍的商業片在內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和馮曉剛交談,江至強腦海裡會出現香江的那些商業片導演。

    這幫人總是把觀眾放在首位,抓住觀眾的心理,他們拍片子就是奔著市場去的。

    江至強沒見到葛尤,不過戛納影帝的頭銜,內地最好的演員之一,強大的票房號召力,這是每家電影公司都想擁有的演員。

    還有好夢公司的總經理,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東雖然年輕,但反應相當快,口才好,善於學習,在談判中據理力爭,同時具有很強的交際能力,能不知不覺的拉近彼此的距離。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人的觀念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刻板保守。

    江至強甚至覺得他們的觀念有點超前了,比如好夢公司還經營著一家網站。

    經常和好萊塢電影公司接觸,他對時光網的模式並不陌生。

    在西方就有類似的網站,叫做IMDb,也就是互聯網電影資料庫,這是一個原本由志願者自發維護的網站,起源於1990年,主要介紹電影的內容,演員等各種信息。

    直到1996年才成立公司,依靠廣告、許可證和合作獲取收益。

    時光網目前的規模和影響還不能和這家公司相比,因為內地的網民數量不多,影響力不大,而且內地對使用網絡限制較多。

    不過創辦時光網這種做法說明好夢公司對於未來有著明確的規劃。

    作為電影人,江至強明白這樣的網站掌握在一家電影公司手裡能起到的作用,隨著時光網的影響逐漸增大,好夢公司能從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收益。

    在江至強眼裡,好夢公司是一家值得合作的公司,他很看好好夢公司的將來。

    他把這個意思轉達給了徐立公和李桉,簡單介紹了一下好夢公司的情況,讓兩人放心。

    李桉在好萊塢的片子已經拍完,他沒有影片的最終剪輯權,在後期製作上參與的不多。

    在好萊塢,一部電影往往會出現兩個版本,一個是影院公映的版權,一個是導演剪輯版,這是因為導演一般沒有最終剪輯權。

    接到江至強的電話,李桉放下心來。

    他準備把手頭的工作盡快處理掉,一個新的挑戰正在等著他。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2 08:22
第四百四十二章 主旋律

    送走了江至強,林子軒在公司裡開了一個會。

    對這次的談判做了一番總結,並安排接下來公司的事務,目前好夢公司的資金相當充足,拿出一千萬沒什麼問題。

    後續電視劇和電影的收入會陸續到賬,足夠用來拍攝《臥虎藏龍》。

    然而,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一部電影上。

    想等到《臥虎藏龍》有收益,至少要兩年後才行,他們可不能幹等兩年。

    今年馮曉剛休息,公司失去了電影方面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無論是姜聞的《許三觀賣血記》還是林曉玲的《回家》,票房都不會太樂觀。

    如果能獲得總局的大力推廣,《回家》這部片子興許能有所收穫,想要大賣不太可能。

    但一家影視公司不能光依靠一個導演支撐,好夢公司走的是多元發展路線。

    除了繼續拍攝電視劇外,林子軒還打算投資一部電影。

    前些天和韓三評聊天,他就有了一個想法,華影集團的成立不可避免,好夢公司以後少不了和這家巨無霸合作。

    怎麼合作就成了需要考慮的問題。

    可以想像,這樣的國有企業肯定相當霸道,它自己又能拍片子,又能發行,一條龍服務,不需要和其他公司合作,一個人就能搞定。

    你想和它合作,就要證明自身的能力,否則光是那些霸王條款就夠你受的。

    韓三評擔心進入華影集團佔不到好位置,想得到上面的重視,一個看你有沒有人脈,第二個看你有沒有拿得出手的業績。

    韓三評有人脈,他上面有人,可在京城這個地界,能混到廳局級的幹部,誰上面沒人啊。

    就算上面的人想幫你加把勁,說說話,也得你自己爭氣,有本事才行。

    在京城電影製片廠的這幾年,韓三評四處拉資金,跑關係,維持著京影廠的局面,拍攝了上百部電影,可以說是兢兢業業。

    雖然沒有讓京影廠發生巨大的變化,卻也證明了自己的管理水平。

    只是這樣還不夠,在這種時刻,不能說我拿個良好就能交差了,至少要優秀才行。

    韓三評想在未來的華影集團裡站穩腳跟,需要更為顯眼的成績。

    這是他不投資《臥虎藏龍》的原因之一,這時候要走的穩,不能冒險。

    和好萊塢導演李桉合作,投資上千萬美元,拍攝商業大片,看起來很風光,能出風頭,但在上面人的眼裡,這是冒進,是投機,一點都不穩重。

    怎麼能讓人放心把華影集團的重要位置交給你,弄不好兩三年就被你搞垮了。

    如今是韓三評需要使勁的時候,要讓上面的人看到他的能力,不過又不能太冒險。

    作為京城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想要出成績,最好的方式是拍電影,而且還要拍主旋律電影,這樣才是最穩妥的做法。

    上面的人最欣賞的就是主旋律電影,電影和宣傳不分家。

    你不能劍走偏鋒,拍什麼商業大片,韓三評對此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準備今年在主旋律電影上下功夫,尋找好題材。

    所謂主旋律電影,就是以弘揚和歌頌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人生的影片。

    比如宣傳領導幹部的先進事跡,拍攝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還有領導人的傳奇偉業等等。

    只是,現在國內的觀眾在經過好萊塢大片和各種娛樂片的洗禮後,不怎麼喜歡看主旋律影片了,主旋律影片在創作上過於模式化,沒有創新。

    這是韓三評苦惱的地方。

    如果花大力氣拍了一部主旋律電影,結果賠本了,那就得不償失了。

    雖說能夠通過單位包場的方式把票房給拉上去,看起來賠的不是那麼慘,但觀眾的口碑沒辦法改變,上面的人可不好糊弄。

    林子軒覺得反正要和華影集團合作,韓三評佔個好位置對好夢公司有好處。

    他不介意這時候幫韓三評一把,以後大家繼續愉快的合作。

    今年好夢公司會和京城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一部主旋律電影,叫做《生死抉擇》。

    《生死抉擇》的劇本林子軒已經送給韓三評了,估計這會兒正在京影廠被評估呢。

    即便韓三評不拍,他也會和其他電影製片廠合拍,拍主旋律影片對好夢公司同樣有好處,能在總局那裡留下好印象。

    與此同時,京影廠內部正針對《生死抉擇》這個劇本開討論會。

    《生死抉擇》講的是反腐倡廉的故事,華國北方某省會城市的市長從黨校學習一年回來,發現整個局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他不僅多出來一個競爭對手,還發現他以前的老部下集體腐敗,他的妻子也陷入其中。

    在這些盤根錯節的關係網背後,竟然是培養他的老領導。

    於是,他面臨著痛苦的抉擇,是選擇同流合污,還是做出一個國家幹部應有的選擇。

    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這絕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官員貪腐問題滋生,造成嚴重的影響,成為老百姓關心的話題。

    此時拍這麼一部片子,想必會引起觀眾的共鳴,誰都想把貪官污吏送進監獄,弘揚社會正氣,希望有清廉的官員主持正義。

    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韓三評看了這個本子,印象深刻,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自己的老部下,自己的老領導,自己的妻子都是腐敗分子,自己該如何抉擇?

    哪怕是撤職、坐牢、殺頭,都要和腐敗鬥爭到底!

    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個劇本非常的主旋律,還能抓住社會熱點和觀眾的心理。

    其中下崗職工問題,幹部子女問題,集體貪腐問題,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韓三評覺得這樣一部片子票房不好說,不過一定會產生極大的社會反響,因為它和這個時代合拍,反映了這個時代出現的問題。

    按照林子軒的估算,這部影片的投資在七百萬左右,拍攝週期是三個月。

    對京影廠來說,只要想拍,有的是工作人員和演員,導演更是一抓一大把。

    這一回,韓三評決定自己做導演,調動京影廠的資源,把這部主旋律影片給拍出來。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2 08:26
第四百四十三章 年度大戲

    京城電影製片廠,會議室內。

    「你們覺得這個劇本怎麼樣?」韓三評詢問道。

    韓三評雖然已經決定要拍這部戲,但該走的程序還是要走,京影廠是國有單位,講究民主集中,不能被人說成是獨斷專行。

    不過他親自來主持這個會,可見其重視程度,下面的人心裡有底,沒有誰會公開反對。

    「會不會太敏感了?」有人擔心道。

    《生死抉擇》的劇情牽扯到省會級城市的主要領導幹部,這個級別有點高。

    省會級城市不是鄉下的小縣城,領導都是省部級官員,一旦到了這個層次,基本上就把高層的矛盾鬥爭給擺明了。

    這在以前的影視劇中極少出現,尤其是涉及到現實題材,大家難免有些打鼓。

    雖說故事是虛構的,可保不齊就會有人對號入座,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這個不用擔心,咱們只討論劇本,藝術要具有原則性,不能被外力干擾,要是怕這怕那的咱們還拍什麼電影。」韓三評果斷道。

    韓三評要的就是這種層次的矛盾鬥爭,能夠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

    以前觀眾沒看過,才會感興趣,如果只是一座小縣城的貪腐問題,也不需要他來拍了。

    「劇本裡涉及到不少法律知識,還有對腐敗的量刑問題,這需要公檢法方面的人員審查,別鬧了笑話。」有人提醒道。

    「這個好說,把他們請過來就是了,這個片子對他們有利。」韓三評決定道。

    說實話,對省部級官員的量刑,一般的公檢法部門都不好下定義,要司法部或者紀委部門的人進行協商才能給出適合的量刑。

    就算現在不考慮,在電影拍完進行審查的時候也要提到這個問題。

    「情節是不是修改一下,一個領導幹部身邊都是腐敗分子,老百姓看了會怎麼想,會不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有人委婉道。

    這倒是個問題,觀眾看了這部片子會不會覺得現在的貪腐問題很嚴重。

    或者稍微修改一下,不要把主角的妻子牽扯進去,再樹立幾個正面形象,讓觀眾覺得貪腐問題還能控制,官員中還有不少清廉之人。

    但這麼一改,整部影片所表達的那種反腐倡廉的力度就被削弱了,起不到震撼的效果。

    只有把主角放到絕境之中,身邊的人都是腐敗分子,都是敵人,才能彰顯出這個抉擇的莊嚴性,才是真正的生死抉擇。

    韓三評想了一會,在心裡評估其中的利害關係。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我們搞藝術的不能粉飾生活,要講究真實,要相信觀眾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韓三評如此說道,「對於腐敗現象,要徹底揭示,任何的迴避和粉飾,都會使問題更嚴重。」

    在座的人一聽,就知道韓廠長是下定決心要拍這部片子了。

    韓三評在京影廠經營多年,以強勢著稱,他下決心要拍的片子大家還是什麼可說的。

    這件事就這麼通過了,接下來是完善劇本,送到總局進行備案審查,拿到拍攝許可證,盡快籌建劇組,進入拍攝階段。

    韓三評決定拍攝《生死抉擇》,一方面劇本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還有他沒有更好的選擇。

    如果他手裡有個更穩妥的主旋律劇本,他不會選擇《生死抉擇》,反腐是社會的熱點不假,但也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問題。

    這是一把雙刃劍,拍這部片子肯定會得罪一些人,同時也會獲得一些人的賞識。

    為了盡快的拿出成績,這是他目前最好的選擇。

    上一次吃飯,韓三評只是和林子軒抱怨目前沒有好的主旋律影片,沒過多久,林子軒就拿來了《生死抉擇》。

    不僅拿來了劇本,好夢公司還願意出資五百萬和京影廠合拍。

    京影廠只要出資兩百萬,如此既能拍一部主旋律影片,還降低了風險。

    這份人情韓三評記在心裡,他現在的眼光不局限在京影廠這一塊了,要從全局考慮。

    一旦進入華影集團,肯定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有像好夢公司這樣的民營影視公司支持,能讓他在華影集團裡更為自如。

    當然,他也會在職務範圍內給好夢公司提供一些便利,這是合作共贏的局面。

    再說,林子軒身後還有慕致遠,這是可以借助的力量。

    官場上的關係錯綜複雜,總結起來只有一句話,無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這個「道」是指你平時的人際交往,你能借助的關係多,成功的機會就大。

    五月初,好夢公司和京城電影製片廠簽署了合作拍攝《生死抉擇》的協議。

    好夢公司雖然投資了五百萬,但拍攝以京影廠為主,好夢公司只起到輔助的作用。

    林子軒擔任製片人,韓三評是導演,工作人員和演員大多來自京影廠。

    好夢公司的演員也會在其中出演,比如俞菲鴻會出演主角的妻子,馮曉剛在裡面客串一家夜總會的老闆,張國粒出演下崗職工的代表。

    加上京影廠的那些老演員,說是年度大戲都不為過。

    由此可見,韓三評是真的下功夫了。

    他不光是想拍一部主旋律影片,還要把主旋律影片拍的好看,於是,他把明星和主旋律影片結合起來,以此吸引觀眾的興趣。

    但要把握好這個度,不能讓明星搶了影片的風頭,觀眾光看明星,卻忘了影片講什麼。

    所以,他在選擇演員上以合適為主,沒有讓葛尤過來客串。

    這畢竟是一部嚴肅的反腐倡廉題材的影片,觀眾看到葛尤可能會出戲。

    作為國內電影行業的龍頭單位,京城電影製片廠一旦動員起來,力量是很大的。

    《生死抉擇》五月份籌備,六月份開機,九月份進入後期製作,十月份上映。

    爭取在上面決定華影集團領導班子之前取得成績,造成社會反響。

    這部片子在濱城拍攝,林子軒雖然是製片人,卻不用真的跟著劇組去拍戲,只要把資金打到賬戶上就行了。

    再說了,他也管不了韓三評,隨便韓廠長折騰去吧。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2 08:28
第四百四十四章 文憑

    通過論文答辯,慕姍姍拿到了京城廣播學院電視文化傳播專業的碩士學位。

    對她來說,就是走個形式,答辯沒什麼難度,主要是寫論文花費了不少時間的精力。

    慕姍姍一直比較忙,抽不出時間來,而且她對待這件事比較認真,不願意隨便寫篇論文應付過去,才拖延到現在。

    林子軒取笑她這是學霸綜合症。

    在學校裡,其他同學考六十分就會開心不已,終於過了及格線,學霸們不一樣,他們考九十九分和拿零分一個模樣,非要滿分才行。

    要是看到一位學霸垂頭喪氣的走出考場,千萬不能認為他考砸了,否則你會受到打擊。

    慕姍姍雖然不是那種一定要拿滿分的人,卻對自身要求很高。

    林子軒在這一點上和慕姍姍不太一樣,他是個追求八十分的人,八十分是個不上不下的成績,既不會不努力,也不會把自己逼得太緊。

    他給自己留下了緩衝的空間,進退自如。

    這樣的人或許會活的悠閒自在一點,卻很難成為頂尖的存在,那些頂尖的人往往是追求完美的人,也就是一心要拿滿分的人。

    各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同,人生的道路也不同。

    京城廣播學院在九八年成為了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不過慕姍姍不打算繼續考博士了。

    或許是受到林子軒的影響,慕姍姍的心態變得平和不少,尤其是有了女兒之後,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不再過於追求事業了。

    如何兼顧職業和家庭是困擾這個時代職業女性的重要問題。

    說起來,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會互相影響和促進。

    這些年,如果沒有慕姍姍在一旁催著,林子軒或許走不到這一步。

    他可能只會寫寫小說,混混文藝圈,卻不會開公司,成為引領國內影視行業風潮的人物。

    如果沒有林子軒,慕姍姍或許會成為華國電視台著名的新聞主播,數年後甚至是主持每晚七點的《華國新聞》,也就是觀眾所說的「國臉」。

    《華國新聞》的主持人基本上都是京城廣播學院播音專業本科出身。

    以慕姍姍的身世背景,在華國電視台新聞主播的職位上熬上十年的資歷,到了兩千年就有機會主持《華國新聞》。

    這或許正是李虹當初為女兒規劃的人生道路。

    然而,在林子軒的影響下,慕姍姍成了著名的綜藝主持人,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總是充滿著意外,沒辦法把控方向,就像是大學生的命運一樣。

    今年有經濟學家向國家高層提出了高校擴招的意見,擴招的幅度在一倍以上。

    他們提出幾點理由,其一華國的大學生數量遠低於世界上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

    其二由於國企改革,有上千萬的下崗職工進入勞動力市場,為了不讓年輕人和下崗職工競爭,就把他們送到大學裡去。

    其三國家要保持經濟增長率,就要擴大內需,子女上大學需要老百姓花錢,促進了消費。

    其四高校有能力擴招,此時一個老師只帶七名學生。

    總結起來,就是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

    這是高校擴招的主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高校擴招的建議是經濟學家提出來的,而不是教育學家,所以這是一次經濟行為,而不是教育決策。

    報紙上對此有一些爭論,不少教育學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認為擴招應該循序漸進,當前高校的基礎設施和教育資源無法滿足擴招後的教學要求。

    而且,不能把現在的問題推到以後解決。

    擴招之後,或許能暫時緩解社會上的就業壓力,可四年後呢,這批學生畢業了,還是照樣要走向社會,面臨就業。

    擴招一方面給更多年輕人提供了上大學的機會,另一方面大學教育從精英轉向了大眾。

    為了祝賀家裡出了第一位碩士生,林子軒帶著家人出去吃了頓飯。

    在這個年代,碩士生已經不稀奇了,他就是藉著這個理由一家人熱鬧熱鬧。

    「老哥,嫂子都碩士了,你這個文憑有點低啊。」吃飯的時候,林曉玲埋汰道。

    「改天我拿個博士給你瞧瞧,現在拿博士又不難。」林子軒談定道。

    這倒是實話,不少高校會定期舉辦培訓班,只要交錢就能上,去不去上課無所謂,到時候發畢業證,碩士博士都有。

    其中最好拿的是工商管理一類的學位。

    一些八十年代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學歷水平普遍不高,就是遇到了好時候,膽子大一點,發家致富,成為著名的企業家。

    到了他們這個層次,不缺錢,缺得是文化底蘊。

    遇到記者採訪或者參加交流活動,如果說自己是小學畢業,有點拿不出手。

    於是,這類針對企業家的培訓班就應運而生,學校方面主要是為了撈錢,企業家得到了文憑,拿出去有面子。

    有些甚至是國外的大學和國內的院校合作,資產不到五千萬的老闆都進不去,門檻很高。

    這其實算是一種商業交流活動,這幫企業家在一塊上上學,興許還能談合作,如果有女人想傍大款,也會想辦法進入這種培訓班。

    「那能一樣麼?他們那是自欺欺人呢,明白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兒。」林曉玲反駁道。

    「思想狹隘了不是,現在是經濟掛帥的時代,成功的標準變了,以前是唯有讀書高,現在是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林子軒調侃道。

    「你們倆啊,吃個飯都不消停。」鄭秀蓮不滿道,「甭管什麼時候,多唸書都有好處,以後讓小雪念博士,咱家也出個博士。」

    老一輩人對唸書較為執著,他們經歷過那個沒書可讀的年代,吃過沒有文化的苦。

    「那行,咱們小雪以後考個女博士。」林子軒逗著女兒玩兒。

    「隨她自己吧,別逼得太緊了。」慕姍姍看著女兒,關愛道。

    小丫頭根本弄不清什麼是博士,她在乎的是,那個博士能吃麼?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2 08:30
第四百四十五章 調節

    五月中旬,當《泰坦尼克號》在國內持續火爆的時候,姜聞帶著《許三觀賣血記》的劇組回到了京城,經過大半年的忙活,電影終於殺青。

    主要是資金快花完了,否則他還要繼續折騰呢。

    來自歐洲的投資商見識了姜聞拍片時的狀態,備受折磨。

    即便他們和不少文藝片導演合作過,知道這些人有藝術理想,拍片子追求完美,可像姜聞這樣的也不多見。

    這不是說姜聞脾氣大,相反姜聞發脾氣的時候不多,更多的是和人講道理。

    歐洲的投資商就這麼不知不覺的被說服了,眼看著資金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

    比如,在那座小城鎮裡有一條小河,常年不修,百姓倒垃圾,河水不夠清澈,不符合五六十年代青山綠水的感覺。

    為了追求效果,劇組找人修了河道,清理了垃圾,幫助當地人解決了大問題。

    姜聞是那種只要手裡有錢就敢花的主,他拍片子從來不知道要節省資金。

    在他的觀念裡,不敢花錢拍什麼電影。

    別看歐洲的投資商對姜聞頭疼,可只要《許三觀賣血記》在歐洲獲得了成功,他們還會繼續投資姜聞的下一部電影。

    這個圈子就是這樣,成功的人總會受到追捧和優待。

    接下來,姜聞要去法國做電影的後期。

    歐洲電影公司的設備更先進一些,國內大導演的影片基本上都在國外做後期。

    以京城電影製片廠為例,廠子裡的設備都是八十年代從國外引進的,沒有報廢就不錯了。

    在電影行業,好萊塢的設備最先進,尤其是特效技術,其次是歐洲和日本。

    國內的電影設備大多來自德國和日本,落後至少十年的時間。

    不僅是電影製片廠,電影院也一樣。

    為了放映《泰坦尼克號》,華影公司花重金改造了京城的院線,還從美國的音響公司引進了一套新型的揚聲器系統。

    這套系統專門為數碼音響電影院設計,可以逼真的還原影片中的音響效果。

    從這裡就能知道,國內的院線原來是什麼樣子,影院的設備早就過時了。

    不是說大家不想用好東西,而是沒錢買,或者說不捨得花錢買,總覺得還能用,湊合湊合就行了,久而久之,和其他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由此可見,國內電影產業的工業化迫在眉睫。

    這和工廠一樣,想要趕上發達國家的生產水平,就要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管理經驗。

    相對於對姜聞的頭疼,歐洲人對葛尤相當滿意,認為葛尤是一個有天賦的演員。

    這麼說是因為他們對葛尤還不太瞭解,葛尤應該屬於後天努力的類型。

    葛尤善於演繹小人物的內心,他知道那是一個什麼狀態。

    影片中許三觀就是個地道的小人物,在和姜聞的探討中,葛尤嘗試了很多種表演方式,尋找狀態,光是這個過程就用了一個月。

    結果效果很好,他雖然演出過不少小人物的形象,但這次演出來的是一個不一樣的感覺。

    歐洲的投資商邀請葛尤到歐洲發展,和歐洲的知名導演合作,應該會碰撞出藝術的火花。

    「這是好機會啊,多少人都想進軍國際影壇呢,你怎麼就這麼給拒了?過去試試也好,就算不成了,咱還能回來不是。」林子軒好奇道。

    「還是算了,我倒不是不動心,而是覺得成不了。」葛尤搖頭道,「火花是那麼好碰的麼?要真那麼容易碰,早就釀成火災了,別到時候拍出來的東西中不中洋不洋,那就沒臉了。」

    「你就是放不開,不去試試怎麼知道?」姜聞反駁道,「我倒是想去,可人家不要我。」

    「還真有點,在國內待慣了,跟老外拍戲沒法交流,咱們自己拍戲,怎麼著怎麼著的,一說就明白了,和老外你說半天,中間還有個翻譯,弄得太亂,找不著狀態。」葛尤解釋道。

    「所以說根子還是在你自個身上,那些跑去好萊塢發展的,要先學英語,不懂英語根本找不到戲拍,環境改變人啊。」姜聞感慨道。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扮演葛尤老婆的演員叫做陳憧,八十年代去的好萊塢發展。

    「我就不換環境了,也別改了,能把國內的戲演好就成了。」葛尤笑著說道。

    《許三觀賣血記》拍了大半年,也就過年的時候休息了一段時間。

    葛尤下半年暫時沒有工作安排,一個是好好休息,還有就是要從人物裡走出來。

    這和拍喜劇片不一樣,拍這種片子太消耗心神,尤其姜聞的要求又高,葛尤要全身心的投入進去,現在拍完了,要讓自己脫離許三觀這個角色。

    在好萊塢,著名演員一般都有私人的心理醫生,就是為了預防演員陷入角色,無法自拔。

    特別是那種出演極端角色的演員,比如毒販、殺人犯、精神病人等等。

    國內還沒有這種觀念,演員會進行自我調節,不認為這是病,需要看心理醫生。

    大家比較忌諱這個,要是被媒體報道了某個演員去看了心理醫生,媒體和讀者不會說演員演戲太投入,而是會各種猜忌。

    其他劇組和導演知道了,那這個演員接戲的機會就少了,劇組怕出事。

    這是東西方的觀念不同。

    葛尤調節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在家裡宅著,平時拉拉二胡,游游泳什麼的,心裡舒展。

    與此同時,《泰坦尼克號》在國內上映將近兩個月,票房超過一億兩千萬,打破了由《真實的謊言》創下的好萊塢電影在內地的票房紀錄。

    如果是一般的電影,能上映一個半月時間就很長了。

    但在總局的支持下,《泰坦尼克號》非但沒有下檔,反而朝著二三線城市蔓延,甚至一些小城鎮都在放映。

    華影公司不願意錯失這個好機會,準備繼續放映三個月,一直到暑假結束。

    隨著《泰坦尼克號》在國內的持續火爆,廣播、電視和報紙都在談論著這部影片,片中的男女主角成了華國青少年的偶像。

    電影的海報、貼紙、相片在全國各地賣到斷貨,這更像是一場全民的狂歡。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2 08:32
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版

    《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拍完,林子軒開始著手小說的出版事宜。

    他準備弄兩個版本,一個是小說版,還有個是劇本版。

    雖然講的是同一個故事,但兩個版本的差別不小,這不是說導演不忠於原著,電影是在原著基礎上的再創作,要允許導演有創作上的自由。

    這是李桉為什麼想要拿到《臥虎藏龍》小說改編權的原因。

    越是有自己想法的導演,越不會滿足於按照原著講故事,他們要講自己的故事。

    《許三觀賣血記》最終定稿的劇本和小說有差異是正常現象。

    一旦牽涉到原著和電影改編,各方的立場都不一樣。

    原著讀者抱怨電影沒有拍出原著的精髓,編劇瞎編亂造,毀原著。

    編劇和導演要麼叫苦,要麼指責原著讀者不懂電影,從文字到影像不是一個簡單的翻譯過程,而是要重新梳理和創作。

    林子軒把小說和劇本一起出版,讓讀者有一個對照,再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要這麼改。

    相當於做一個普及的工作,讀者看了之後或許就明白原著和劇本為什麼不同。

    不光是讀者,對於那些想要進入演藝圈的作家同樣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有的小說適合於改成劇本,有的小說沒法改,這是有原因的,作家們弄清楚了,以後創作小說的時候就會有方向性,不那麼盲目。

    不過,這麼做可能會影響到圖書的銷量。

    喜歡看小說的讀者不一定喜歡看劇本,你把兩者放在一起,圖書的價格肯定會翻倍。

    原本小說的價格是十五塊一本,現在變成三十塊,讀者購買的時候會想一想,值不值的。

    出版社建議分開發行,這麼做能增加小說的銷量,劇本的話就很難說了,畢竟不是和影視圈有關係的人,誰會沒事買劇本來讀啊。

    林子軒沒有同意,他的本意是讓大家能瞭解小說和劇本的不同。

    而且,像這類純文學的書籍市場越來越狹窄,銷量本來就不會太好,他不怎麼在乎。

    或者說,林子軒有點任性,只是他現在有任性的資本。

    如果林子軒是個新人,敢提出這種要求,出版社分分鐘讓他知道新人兩個字怎麼寫。

    如今他頂著暢銷書作家的頭銜,每年版稅上千萬,像這種作家出版社籠絡還來不及呢,自然不會因為這點小事兒鬧矛盾。

    更何況,《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拍完了。

    林子軒和姜聞合作的上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國內票房超過五千萬,在全國範圍內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轟動一時。

    這回加上葛尤出演,效果想必會更好。

    出版社不擔心會出現《活著》當初被禁的局面,《許三觀賣血記》的情節沒有《活著》那麼尖銳,小說和劇本他們都看了,問題不大。

    再說,到了下個月,意大利的格林扎那卡佛文學獎就要頒布了。

    一旦獲獎,肯定會出現一撥林子軒書籍的銷售熱潮。

    在此時出版林子軒的新書,怎麼想都不會吃虧,反而可能會大賺一筆,即便不得將,和一位暢銷書作家保持良好的關係也沒什麼不好。

    這是他們願意出版《許三觀賣血記》的主要原因。

    對於會不會得獎,同樣有記者電話採訪了林子軒。

    林子軒一般不接受採訪,能拿到他私人手機號碼的都是較為熟悉的人,他不好拒絕。

    「這個不好說,意大利那個獎聽說是由中學生來做評委,《活著》是現實題材的小說,主題有些悲觀,不一定符合中學生的閱讀習慣。」林子軒回應道,「能入圍就是好事兒,謝謝大家的關心。」

    「那你下個月會去意大利麼?」記者追問道。

    「最近手頭上的事情挺多的,應該不會過去。」林子軒如此說道。

    這個獎項主要是意大利那邊的出版社在操辦,林子軒去不去沒什麼影響。

    他這些日子的確有事,趁著《潛伏》的餘熱,好夢公司的下一部諜戰劇《借槍》進入了籌備階段,劇本已經通過審查,由原班人馬製作。

    這個原班人馬指的是劇組幕後的工作人員,而不是指原來的演員。

    這牽扯到投資的問題。

    《潛伏》的巨大成功導致王志聞和閆暱等人的片酬大漲,王志聞在國內的電視圈是片酬最高的那一批男演員。

    他與陳導明和張國粒是一個級別,一集五萬左右,三十集的劇集就要上百萬的片酬。

    閆暱目前的片酬是一集九千,拍一部戲也要幾十萬才行。

    如果真用原來的演員來演,光是演員和工作人員的片酬就要佔去投資的一半,只有三百萬用來拍戲,拍出來的質量可想而知,糊弄觀眾呢。

    那為什麼不提高投資呢?投資一千萬來拍不就行了。

    投資都有風險,目前國內的電視行業的確繁榮,但投資一千萬以上的電視劇不多,影視公司考慮的就是風險問題。

    尤其是跟風的電視劇,更要如此。

    這時候,還沒有大數據和詳細的市場調查,影視公司對於市場只能是一個大致的判斷,沒辦法做到精準的定位。

    比如什麼題材最受歡迎,哪位明星在觀眾中有號召力,誰的粉絲更有凝聚力等等。

    在大數據時代,都能通過網絡做出統計和判斷。

    影視公司會根據大數據來製作電視劇,選擇演員,做出投資預算。

    通過《潛伏》的成功,林子軒認為諜戰劇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只是,他仍然不會投資上千萬拍戲,用最小的投資獲得最大的盈利才是影視公司成功的關鍵。

    林子軒打算在《借槍》中主演以新人為主,再找一些老演員出演配角,新老搭配。

    陝省的長安城,長安電影製片廠。

    張嘉繹在家裡接到廠子裡的電話,說有京城的人找他,還留了一個電話號碼。

    張嘉繹1991年從京城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被分配到長安電影製片廠,國內的電影製片廠普遍不景氣,拍戲的機會不多。

    作為年輕演員,他一年能有一兩部戲拍就不錯了,主要以跑龍套為主。

    記下京城的電話號碼,謝了打電話通知他的人,放下電話,張嘉繹露出回憶的神情。

    他在京城生活過四年時間,往昔的大學時光似乎又回到眼前。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2 09:03
第四百四十七章 闖一闖

    張嘉繹和林子軒是差不多年紀的人,他們那會畢業的時候沒什麼選擇,國家包分配,要回到原來的戶籍所在地工作。

    他是陝省人,自然被分配了回去,能進長安電影製片廠,算是專業對口。

    當然,他也可以選擇留在京城,相當於沒有單位的北漂。

    在九十年代初,北漂和盲流是一個概念,住在出租屋裡,居無定所,經常被警察臨檢。

    這是為什麼張國粒當初來京城要找單位掛靠的原因,沒有單位就是無業遊民。

    在那個年代,戶籍有時候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

    長安電影製片廠是國家八大製片基地之一,曾經紅火過,但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和國內其他的電影製片廠一樣,陷入了困頓。

    每年的資金能拍上十幾部電影就不錯了,這些影片自然輪不到張嘉繹。

    他還要自己出去找,演不了電影,那電視劇也行,他不挑戲,只要有戲拍就成。

    在長安電影製片廠的這七年,他真正演主角的電影只有兩部,其他都是配角和龍套。

    但勝在安穩,每月都有工資可拿,就是那種吃不飽餓不死的狀態。

    張嘉繹想過到外邊闖一闖,他的那些同學裡在京城有混得開的,打電話讓他過去,說京城的影視圈很火爆,來了就有戲拍。

    可能演不了主角,不過就算配角也收入不錯,演員的片酬漲的飛快,大家趕上了好時候。

    每每聽到這些話,他的心裡就一片火熱。

    能夠掙錢是一方面,關鍵是有戲拍,不至於像現在這麼空閒,心裡空落落的。

    他看電視劇的時候,總是在琢磨人家是怎麼演戲的,自己要怎麼演,尤其是看到精彩的地方,心裡就發癢,恨不得演上一遍才過癮。

    可惜,他一直沒有找到發揮的機會。

    有時候,他懷疑自己是不是眼高手低,不然怎麼沒有導演看上他呢。

    長安電影製片廠有不少知名導演,每次廠子裡有片子開拍,他都會去試鏡,可總是撈不到主要角色,有資歷方面的問題。

    廠子裡那麼多演員都等著拍戲呢,論資排輩,年輕演員自然要靠邊站。

    也有導演告訴張嘉繹,你還年輕,要多磨練,別在乎角色的大小,要演好每一個角色。

    這些道理他懂,有些老藝術家一輩子演配角,照樣塑造經典的形象,被觀眾熟知。

    但他還是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不可能做到心如止水,波瀾不驚,他甚至擔心現在不出去闖闖,以後或許就沒有膽氣出去了。

    平淡的生活最能消磨一個人的意志,這七年的龍套生涯對他有不小的影響。

    張嘉繹不想去靠那些同學,他要面子。

    當初畢業的時候大家都是意氣風發,想像著會出人頭地,拿獎拿到手軟。

    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七年時間過去,他一個獎都沒有拿到,倒是長安電影製片廠給他發了一個模範演員的獎狀,以茲鼓勵。

    他原本想能演一個拿得出手的角色,再去京城發展。

    有了代表作,到京城也好找戲拍,不會被當成純新人看待,起步高一點。

    他去年倒是拍了一部電影,演了主角,可惜一直都沒有在影院上映。

    這是國產電影的現狀。

    每年都有將近一半的影片無法上映,只能放在倉庫裡,這部分影片被稱為壓倉片,有些甚至要到兩年後才能出現在影院。

    好夢公司的電影能夠及時上映一方面是和華影公司打好了關係,另一方面是華影公司覺得有利可圖,才會積極的推動。

    對於那些一看就知道沒有票房的電影他們不感興趣。

    張嘉繹看了看手裡的電話號碼,聽說是一家叫做好夢的電影公司。

    他看娛樂新聞,知道好夢公司,是這幾年發展最好的民營影視公司。

    不過,現在的影視公司太多,剛才電話裡只聽了個大概,是不是那家公司還兩說呢,再說了,人家那麼大的公司,怎麼會找到他的啊。

    張嘉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撥打了電話。

    接電話的人態度挺好,是好夢公司的職員,想讓張嘉繹來京城為一部戲試鏡。

    「你們怎麼找到我的啊?」張嘉繹最後忍不住問道。

    「這個我就不清楚了,我只負責聯繫,你放心,我們公司在業界有一定的名氣,我們會報銷你來回的車費。」電話那頭公式化的回應道。

    掛了電話,張嘉繹琢磨起來。

    是有老同學幫忙推薦了,還是某個導演偶爾看了他演的龍套角色,總不會有人突發奇想,就打電話讓他去試鏡吧。

    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個機會,好夢公司拍的影視劇有質量保證,應該不會坑人。

    無論這次試鏡能不能成功,他都想趁著還有一股子勁頭,出去闖一闖。

    這時的張嘉繹沒有了上大學時候對未來的幻想,有的只是珍惜任何拍戲的機會。

    闊別七年的京城,他來了。

    以林子軒在京城演藝圈的交際圈子,想要打聽一個京城電影學院畢業,還在圈子裡的混的演員不是難事。

    如果是剛進影視圈那會,他想找一位演員,不一定有人搭理他。

    他要是推薦某個不出名的演員演戲,還可能遭到別人的質疑,你憑什麼看好這個演員。

    現在質疑林子軒的人已經不多了,大多數時候大家都是默默的接受,然後見證這個演員被林子軒捧紅,這就是習慣成自然。

    實際上,林子軒對自己的選擇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有時候需要一點冒險。

    比如在選擇閆暱上就是如此。

    好在《潛伏》這部劇劇本精良,是一部好劇,閆暱只要正常發揮就行,這就是戲包人。

    這一次選擇張嘉繹,同樣是冒險。

    如果讓張嘉繹演《借槍》的男主角,那他就要把這部戲給扛起來,也就是人扛戲。

    畢竟你是男主角,觀眾看的是你的表演,你不能正常發揮,要超水平發揮才行。

    林子軒擔心這時候的張嘉繹會不會太年輕了,扛不起來這部戲,不過能不能行總要試過才知道,他願意讓張嘉繹來試試。

    這是他讓職員聯繫張嘉繹的原因。

    有些演員缺少的不是才華,而是一個機會。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03
第四百四十八章 評語

    張嘉繹到廠子裡請了半個月的假。

    長安電影製片廠本來就沒戲可拍,演員出去自己找活是正常現象,有時候一兩年都見不到人,只是把戶籍檔案和人事關係掛靠在電影廠。

    這屬於長期請假,沒有工資可拿。

    比如張億謀,他現在雖然是國際知名的大導演,可戶口還在邕城電影製片廠。

    那是他畢業後分配的單位,雖說有十幾年沒有回去了,但以後退休的話他還是邕城電影製片廠的退休職工,享受職工的一切福利待遇。

    這就是國有單位的好處,你只要不自己申請離職,就還是原單位的職工。

    張嘉繹把家裡的事情安排好了,坐上了前往京城的火車。

    六月初,京城的天氣有些熱。

    張嘉繹下了火車,走出京城火車站,看著京城巨大的變化,感慨不已。

    他九一年離開的京城,這七年正是國內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候,各地都有變化,不過長安處在西北,不是改革開放的重點地區。

    和京城相比,長安的變化並不明顯。

    有對比才知道外邊的世界變化有多大,親眼所見和在電視上看到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

    這一刻,張嘉繹覺得自己以前的猶豫有點矯情了,再不出來或許真的就晚了。

    現在不是以前,華國的流動人口越來越多,戶口不再成為一種地域的限制。

    事實上,剛畢業那會他有機會留在京城,家裡托關係給他找了一家單位,雖然單位不是太好,不怎麼對口,但總能留在京城。

    只是那個名額被人給頂掉了,只能說他家裡的關係不夠硬。

    這是張嘉繹情緒上有牴觸的地方,他原想混出個模樣再來京城,誰知道這一混就是七年。

    社會在飛速的向前,處在這樣的時代,不進則退,如果跟不上時代,只能被時代所淘汰。

    張嘉繹擠上一趟公交車,擠進了京城演藝圈的大時代之中。

    此時他還不知道自己要試鏡什麼角色,自己的未來會怎麼樣,能不能在京城站穩腳跟。

    一切都是未知數。

    他下了公交車,來到一幢十幾層高的寫字樓前,這兒是好夢公司的所在地。

    張嘉繹向門口的保安打聽了一下,知道好夢公司所在的樓層,就坐電梯上去了。

    他其實應該先找家旅館休息,吃頓飯,養足精神,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前去試鏡。

    不過他覺得要過來打聲招呼,弄清楚試鏡的電視劇和角色。

    按照張嘉繹的想法,好夢公司不會讓他演主角,頂多是一配角,還是戲份不多的那種。

    倒不是他妄自菲薄,而是資歷擺在哪兒呢,京城的好演員太多了,以好夢公司的名氣到哪兒找不到演員啊。

    他真的就是來打聲招呼,問問什麼時候試鏡,大概是個什麼角色。

    這時候,好夢公司剛剛上班。

    「你叫張嘉繹?我給你查查。」工作人員打開電腦,查了起來,「哦,是《借槍》劇組,在友誼賓館試鏡,你試鏡的角色叫熊闊海,是劇中的男主角。」

    「男主角?」張嘉繹一愣,懷疑道,「你是不是看錯了?」

    「沒錯,就是男主角。」工作人員確定道,「九點鐘我們有班車去友誼賓館,都是劇組的人,你跟著他們去吧,省得來回跑,有什麼事兒和他們說就成。」

    張嘉繹看看時間,都八點半了,他早飯還沒吃呢。

    而且,突然聽到要試鏡男主角的消息,他有點發懵,這連劇情都不知道,怎麼演啊。

    「這部戲講的什麼內容?」張嘉繹詢問道。

    「你不知道啊?」工作人員詫異道,「你看過《潛伏》麼?《借槍》是部諜戰劇,男主角是個地下工作者。」

    如果是京城演藝圈的演員,會知道《借槍》的大概情節,也知道自己試鏡的是什麼角色。

    這不難打聽,劇組會發出通告。

    「我剛從外地來,才接到通知。」張嘉繹不好意思道。

    《潛伏》這種上半年的熱播劇他肯定看過,現在還有電視台在不斷的重播。

    看到王志聞演的余則成,張嘉繹想過自己演會怎麼樣,地下工作者是個很有挑戰性的角色,因為他們是雙面人。

    王志聞扮演的余則成非常成功,把人物的心理轉變,在正邪之間的掙扎展現的恰到好處。

    「這樣啊,要不你再準備準備。」工作人員好心的提醒道。

    「沒事,我想試試。」張嘉繹回應道。

    張嘉繹不想放棄這次機會,這可是男主角的試鏡,他很珍惜。

    到了九點鐘,他跟著一群人下了樓,樓下停著一輛中巴車,這是好夢公司的班車。

    從好夢公司到友誼賓館大概有半個小時的車程,這段時間張嘉繹沒有閒著,他和坐在一起的人閒聊,打聽這部戲的情況。

    到了友誼賓館,他基本上摸清了《借槍》的來龍去脈。

    這是由好夢公司老總林子軒親自打造的第二部諜戰劇,採用《潛伏》原班人馬製作,主要演員會從新人裡選拔,這些天光是試鏡男主角的演員就有幾十人。

    原來不是弄錯了,而是真的要給年輕演員機會。

    搞清楚狀況,張嘉繹在振奮的同時,壓力陡增,能不能獲得這個角色就看下面的試鏡了。

    林子軒翻看著劇組試鏡的結果,上面會有導演組對演員的評語。

    他看到了一張寫著張嘉繹名字的試鏡表格。

    這張表格上面分成幾項,包括演技、台詞、外型、可塑性、性格等等。

    試鏡結束後,導演組會針對每一項給出一個分數,最後寫上評語和是否錄用的建議,由林子軒做出最終的決定。

    通過這張表格基本上能反映出一個演員的素養。

    比如演員的性格是謙遜還是桀驁,這同樣是選角的重要參考標準。

    劇組當然願意使用性格好的演員,容易溝通,不惹麻煩。

    這是對主要演員的評判標準,配角的話就不會這麼嚴格了。

    在這張試鏡表格上,演技是四分,台詞是四分,外型是三分,可塑性四分,性格五分。

    在滿分五分的情況下,說明張嘉繹在試鏡時的態度獲得了認可。

    後面附有評語:演技過關,態度謙和,可塑性強,外型略微欠缺,建議進入第二輪試鏡。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04
第四百四十九章 合適

    好夢公司逐步走上正規,這不僅表現在規模上,還有專業性上。

    以前拍電視劇不是這麼選演員,主要還是靠推薦。

    幾個人寫好劇本,湊一塊商量,這個角色誰演合適,那個角色誰演合適,有時候劇本就是按照某個演員的性格特徵寫的。

    雖然也有試鏡,但不正規,就是和演員聊聊,雙方滿意了就成。

    這裡面人情關係佔了很大的比重。

    有演員不想演,但抹不開情面,有劇組不願意用這個演員,可推不掉介紹來的關係。

    這都是常有的事兒。

    那時候京城演藝圈不算大,數來數去就那麼多演員,能夠挑大樑的大家心裡都有數。

    基本上是來自戲劇學院和電影學院,只要是這兩個地方出來的應該會靠譜,如今社會上的藝術學校越辦越多,大多是糊弄事的。

    看著當演員賺錢,大家一擁而上,到所謂的藝術學校學上一年,就敢出來拍戲了。

    那些藝術學校連中專都算不上,就是為了撈錢,能學到什麼東西。

    這導致影視行業的整體製作水平被拉低了,變得越來越混亂,粗製濫造,良莠不齊。

    劇組拍戲不看演技,只要漂亮就行,媒體願意刊登那些外表漂亮的演員,因為讀者愛看。

    就這樣,演員像韭菜一樣,一茬一茬的,快速的更新換代。

    好夢公司採取這種打分制來選拔演員是借鑒了國外的經驗,這樣的確專業了,不過只是針對主演,否則工作量太大。

    張嘉繹能拿到這種分數說明各方面的表現都還不錯。

    五分是滿分,要表現的讓人無可挑剔,或許只有葛尤或者陳導明這樣的才行。

    這只是第一輪試鏡,初選是為了刷掉大部分的演員,能留下的不超過十個人。

    第二輪是帶妝試鏡,穿上劇中人物的服裝,拍造型,看看是不是合適,還會提前給演員一部分劇本,指定某個演出場景。

    這才是決定性的試鏡,林子軒有空的話會去參加。

    第二輪基本上就定下來了,除非是兩名演員旗鼓相當,導演組難以取捨,那種狀況很少。

    專業化能給一部戲選擇最為合適的演員,盡可能的不受人情關係的影響。

    不過,華國是個人情社會,尤其是演藝圈這種氛圍,根本避免不了。

    林子軒也不例外,他同樣喜歡用自己人,不介意照顧他看好的演員。

    第二天,林子軒詢問了負責試鏡的導演組成員。

    「張嘉繹的這個外型三分是怎麼回事?」林子軒不解道。

    「哪個演員啊,各方面表現的都不錯,就是形象不大好,我們後來問了,他剛從外地坐火車過來,沒來得及收拾。」導演組的人回答道,「這倒沒什麼,還有一點是他駝背,看起來不是那麼的正氣。」

    作為一名演員,演技是一方面,形象同樣重要。

    能在影視劇裡的出演主角,大多是那種看起來濃眉大眼,正氣凜然的演員。

    這種演員觀眾容易接受,像葛尤那樣還能混出來的畢竟是少數。

    在諜戰劇裡,作為一名地下工作者,需要有種大無畏的精神,整天彎腰駝背的不太好看。

    這是大家對地下工作者的固有印象。

    不說以前老電影裡塑造的那種高大全的形象,就是王志聞扮演的余則成,也是氣宇軒昂。

    如果不是張嘉繹整體表現的不錯,光憑這一點就可能進不了第二輪試鏡。

    張嘉繹的駝背是一種病,他原來不駝背。

    他從電影學院畢業,進入長安電影製片廠,那時還年輕,拍戲的時候拚命,什麼都自己來,不偷奸耍滑,結果在二十二歲那年得了強直性脊椎炎。

    從那以後他直起身子就會疼,只能哈著腰走路,逐漸就駝背了。

    這是一種慢性病,不好根治,需要慢慢治療緩解,疼得厲害了要靠吃止疼片維持。

    林子軒沒說什麼,他要親眼看看張嘉繹的狀態怎麼樣。

    演員的外型可以靠化妝彌補,有的演員能從十七八歲的活潑少女演到老態龍鍾的模樣,除了演技了得,就是化妝的功勞了。

    第二輪試鏡三天後進行。

    這三天時間張嘉繹一直窩在一家小旅館裡,沒去找他的同學,而是把《潛伏》的碟片租來一遍遍的觀看,琢磨著自己該怎麼演。

    通過上次的試鏡,他大致瞭解了劇中這個叫熊闊海的人物。

    熊闊海原來是學相聲的,後來被趕出師門,在洋行裡做職員,同時還是一位情報人員。

    他處在社會的底層,有妻子和女兒,需要自己掙錢養家餬口,還要花錢買情報,可他就是沒錢,每天都要為錢的事情忙碌。

    這個人物和《潛伏》裡的余則成顯然不同,余則成屬於社會中層,不會整天為錢發愁。

    張嘉繹琢磨著不能和王志聞演的一樣,他要演出自己的東西。

    學相聲的嘴皮子一定好使,還可能有點耍貧嘴,於是,他又找了相聲的碟片來看。

    他在小旅館裡對著鏡子練習,一段不長的劇情他反覆的練,看看那種表演更好一些。

    試鏡那天,他起的很早,小旅館的條件不太好,就在馬路邊,夜裡吵得慌。

    由於沒休息好,他的脊椎又疼了起來,只能吃兩片止痛藥暫時止痛。

    來到友誼賓館,張嘉繹坐在外邊等著,心裡還在琢磨著等會怎麼演才好。

    不一會,有人帶他去化妝,給他換上一身長袍,讓他看起來有三十多歲的模樣。

    整個試鏡過程相當順利,他對自己的表演還算滿意,沒有出現情緒不到位的地方。

    表演完了,他隱約聽到試鏡的導演和好夢公司的老總低聲討論著什麼,意思是表演還行,就是形象有點問題。

    張嘉繹知道自己的情況,他努力的直起身子,雖然很疼,但他臉上沒有表現出來。

    「放鬆下來,試鏡結束了。」好夢公司的老總擺擺手,然後對身邊的導演說道,「把劇本裡熊闊海的性格特徵改一改。」

    「這合適麼?」導演猶豫道。

    以往扮演地下工作者的演員都是身形挺拔偉岸,這個張嘉繹不知道觀眾能不能接受。

    「我覺得挺合適。」林子軒確定道,「劇本是死的,人物是活的,根據演員的特徵修改人物有什麼不合適的,要懂得變通。」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