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38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17
第四百六十章 眾說紛紜

    國內雖說很少拍武俠和功夫片,但影視劇裡的打鬥場面並不少見。

    比如歷史劇,雙方大將騎在馬上互相廝殺,就需要武術指導。

    而且,內地拍攝的動作戲講究寫實,武行不像香江出身京劇戲班,而是正規的武校。

    觀眾對比內地的動作戲和香江的動作戲就能一目瞭然,差別很大。

    想把兩者結合起來很有難度,需要仔細琢磨才行,可能最終也沒有結果,卻值得一試。

    好夢公司由於拍了《臥虎藏龍》的電視劇,和國內知名的武術指導都有聯繫,還曾借鑒過香江的武俠片,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經驗積累。

    林子軒不可能一直陪著李桉,只是找人帶著李桉和這些武術家們交流。

    在李桉尋訪武術名家的同時,媒體對《臥虎藏龍》進行了追蹤報道。

    記者們想挖掘出更多的新聞素材。

    一千萬美金的投資在國內絕對稱得上是大製作了,張億謀以往的電影最多也就四百萬美金左右,內地超過五百萬美金的影片不多。

    不少內地電影人一直呼籲要拍自己的商業大片,如今大片來了。

    雖說和好萊塢的商業大片還相差甚遠,但足以讓媒體興奮了。

    他們想知道這部合拍片有哪幾家公司投資,主要演員是誰,在那裡拍攝等等。

    包括林子軒在內的好夢公司員工,以及曾經出演《臥虎藏龍》電視劇的演員都被採訪。

    經過小說和電視劇的傳播,國內觀眾對《臥虎藏龍》並不陌生,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故事,武俠愛好者對小說的電影版尤為期待。

    正因為熟悉,所以出現了各種猜測。

    他們最關心的還是演員的問題,會是原班人馬出演麼?

    陳導明飾演的李慕白,俞菲鴻飾演的俞秀蓮,徐晶蕾飾演的玉嬌龍,夏宇飾演的羅小虎等等,不說是深入人心,也算是廣為人知。

    有人猜測這麼高的投資肯定會請港台的明星出演。

    內地觀眾熟悉香江的武俠電影,劉德樺、梁家暉、梁潮偉等人都在候選之列,還有出身內地的武打巨星李連節。

    其中,李連節的呼聲最高。

    不過也有人指出李連節的片酬太高,自從進軍好萊塢之後,李連節的片酬就一路飆升,一千萬美金或許只夠他一個人的片酬。

    即便他願意降低一半的片酬,那這片子也沒法拍。

    在這個年代,正是港台明星在內地無限風光的時候,四大天王紅遍全國,在知名度上或許比內地的大明星還要高上一籌。

    同樣有人覺得原班人馬出演就挺好,這部內地的武俠片就該由內地的演員來演。

    雙方各執己見,眾說紛紜。

    記者採訪了陳導明和俞菲鴻等人,就連出演了配角的張國粒都不放過。

    林子軒事先交代過,先別把話說死了,讓這個新聞持續的發酵,當然,他自己也沒有逃過記者的圍追堵截,不得不做出正面的回應。

    「林總,《臥虎藏龍》的主演會用香江的大明星麼?」記者詢問道。

    「這部戲所有演員的片酬預算只有一千萬人民幣,我們在和兩岸三地的演員進行洽談,只要片酬合適,又得到導演的認可,不排除使用香江演員的可能。」林子軒回答道,「我個人傾向於使用內地的演員,還沒有定下來,有消息了會通知大家。」

    「會用電視劇的原班人馬麼?」記者追問道。

    「不好說,電視劇和電影不同,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我們會盡量選擇合適的演員,給觀眾呈現最好的效果。」林子軒應付道。

    「林總,有人說李桉以前沒拍過武俠片,你怎麼想到和李桉合作,而不是香江的導演?香江的導演不是更擅長拍武俠片麼?」記者好奇道。

    這同樣是娛樂媒體議論的熱點,在圈子內部也有爭議。

    大家普遍認為武俠片是商業片,和文藝不沾邊,李桉能不能拍好武俠片,這麼大投資怎麼收回成本,好夢公司會不會因此一蹶不振。

    唱衰的聲音雖然不是主流,不過的確存在。

    這幾年,國內也有一些投資超過五千萬的大片問世,但無一例外的遭遇票房慘敗。

    國內的導演基本上是拍文藝片出身,讓文藝片導演拍商業片本身就是一個冒險,他們總想在商業片裡加入個人的情懷。

    李桉給《臥虎藏龍》定位的不是商業大片,而是一部不一樣的武俠片。

    說白了,是他看到香江的武俠片不合心意,就想著自己拍一部,這和看小說覺得不過癮,自己提筆來寫是一個道理。

    至於能不能拍好,拍完後能不能賺錢,他心裡同樣沒底。

    但他覺得自己想拍,那就拍好了,為此承擔著不小的風險,如果片子賣不出去,他同樣會遭到銀行的追債。

    一部電影在沒有經過市場檢驗之前,誰都不知道會不會成功。

    「不是我們找的李導,而是李導來找的我們,他覺得《臥虎藏龍》可以讓他實現自己的武俠夢,我們對他充滿信心,也會給予足夠的支持。」林子軒如此說道。

    「林總,你和馮導合作默契,拍的片子在票房上都很成功,馮導可以說是目前內地最成功的商業片導演,你為什麼不讓馮導來拍這部片子呢?」記者提問道。

    這個問題比較尖銳,有挑撥的嫌疑。

    他不能說馮曉剛擅長拍喜劇片,目前還掌控不了這種類型的影片。

    也不能說馮曉剛在國際影壇的影響力不如李桉,拉不來投資,進入不了西方的電影市場。

    更不能說馮曉剛正在處理家庭矛盾,沒空拍片子。

    如果他真的這麼說了,經過媒體的斷章取義,新聞報道或許就成了好夢公司高層不合,馮曉剛或會出走的消息。

    這就成了負面新聞,這個記者顯然挖了一個坑,等著林子軒往下跳。

    然而,林子軒在演藝圈混跡多年,有足夠應付記者的經驗。

    「馮導正在籌備自己的新片,在檔期上和《臥虎藏龍》有衝突,大家明年就能看到馮導的新片了,相信會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林子軒轉移話題道。

    不管怎麼說,好夢公司現在成了娛樂媒體的焦點,名氣飆升。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9:56
第四百六十一章 相處

    事實上,林子軒和馮曉剛早就談過這個話題。

    為什麼不讓馮曉剛執導《臥虎藏龍》?有上面的幾個原因,他們需要借助李桉在好萊塢的影響力,打開好萊塢的市場。

    拍攝《臥虎藏龍》能不能賺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積累拍攝大片的經驗。

    有了這個經驗,好夢公司接下來就能自己拍攝大片,不需要李桉了。

    林子軒從來沒有幻想過李桉會加入好夢公司,那不現實。

    說得現實點,李桉只是一個外人,馮曉剛才是自己人,孰重孰輕,大家心裡都有譜。

    好夢公司目前缺少的一個是經驗,一個是機會,經驗可以學習,機會則需要把握。

    《臥虎藏龍》就算不賺錢也沒什麼,要從長遠來看。

    只要在好萊塢打響了名頭,以後好夢公司的影片進入北美市場就有了渠道。

    正如《小城之春》是好夢公司在歐洲的名片一樣,《臥虎藏龍》將成為好夢公司在北美地區的名片,起到敲門磚的作用。

    李桉想要實現他的武俠夢,林子軒想的則是電影夢。

    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

    至於馮曉剛的新片,那是明年的事情了,到時候再說,反正還早著呢。

    「馮哥,我可是把話給放出去了,你明年可不能休息了。」林子軒叮囑道。

    「那記者有問題,咱們把他們單位記下來,以後別給他們獨家新聞了。」馮曉剛玩笑道,「明年吧,等尤子緩過來,我們琢磨琢磨,再拍一部賀歲片。」

    「那行,投資多少你來定,今年在電視劇上賺了不少,資金沒問題。」林子軒保證道。

    「現在電視劇市場太火爆了,我都有心拍電視劇了,比拍電影賺錢啊。」馮曉剛感慨道。

    這是實話,國內不少電影導演都改行拍電視劇了。

    林子軒和馮曉剛是拍電視劇出身,對這個行業太熟悉了,如果加上葛尤,三人聯手拍一部電視劇,不說質量能達到多高,火爆肯定沒問題。

    好夢公司投資的諜戰劇《借槍》正在影視基地拍攝。

    由於同樣是發生在津門的故事,場景和《潛伏》有相似之處,不過兩部戲的年代不同。

    《潛伏》所處的年代抗日戰爭已經勝利,《借槍》則正處在抗戰時期。

    自從《潛伏》火爆後,其他影視公司開始跟風。

    光是今年在總局備案的諜戰劇項目就超過五個,不過一部劇集籌備需要時間,僅僅有資金還不行,還要有一個好劇本。

    一部三十集的電視劇從籌備到拍攝完畢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

    如果匆忙上馬,或者一邊拍一邊寫劇本,質量很難保障,結果可想而知。

    好夢公司早有準備,有了製作《潛伏》的經驗,才能這麼快的進入拍攝階段。

    張嘉繹在租界的一家洋行裡,拿著雞毛撣子無所事事的走來走去,他是洋行的小職員,靠著每月微薄的薪酬過日子。

    要真是如此,日子雖說不富裕,卻還能過的下去。

    不過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是津門地下情報的負責人,他的情報來源很有意思,不是冒險去打探情報,而是靠拿錢來買。

    所以,他每天都在為錢發愁,在家長裡短中執行任務。

    洋行放工,張嘉繹從洋行出來,搖搖晃晃的走在大街上,一副鬆鬆散散的樣子。

    這正是林子軒要求導演給熊闊海這個人物做出的改動,把熊闊海塑造成一個俗人,渾身上下透著一種俗氣,喜歡耍貧嘴,油嘴滑舌。

    這和人物學過相聲有關,也是一種生活狀態。

    這麼設定區別於以往的地下工作者形象,讓張嘉繹演起來更為自如。

    至少不用裝作抬頭挺胸,氣宇軒昂的模樣。

    張嘉繹沒有和別人說自己有病的事情,他覺得這是自個的事兒,沒必要說出去,演戲就認認真真的演戲,不給劇組添麻煩。

    每天他都要提前半小時起床,用熱水沖後脊樑骨,這麼做能夠緩解疼痛。

    他還隨身帶著止疼藥,拍戲的時間長了就靠止疼藥維持,平時的話會服用中藥調理。

    張嘉繹不清楚林子軒為什麼要改,或許這樣更適合熊闊海這個人物。

    而且,這麼改讓他演起來更舒服,走起路來和平時一樣,不用刻意去演。

    結束了這一天的拍攝,天早已黑下來,大家從影視基地趕回京城休息。

    一旦進入拍攝階段,劇組會給演員提供食宿,雖然不是星級的豪華酒店,但條件不差。

    京城本地的演員會住在家裡,公司有相應的補貼,劉霖就是如此。

    「你們公司最近挺火的,請了李桉來拍片,投資還那麼大,你們有沒有機會在裡面演個角色?」在車上,張嘉繹和劉霖閒聊。

    兩人在《借槍》中扮演一對夫妻,經過這些天的交流已經熟識了。

    他們還沒有成名,不是那種倨傲的性子,待人謙和,很好相處。

    「誰知道呢,我剛進公司,估計沒什麼機會。」劉霖回應道。

    《臥虎藏龍》的啟動在好夢公司內部同樣是個大新聞,俞菲鴻和徐晶蕾的機會自然最大,其他演員也有想法,在裡面演個配角也好啊。

    一部電影裡需要不少配角,林子軒不介意給自己公司的演員提供機會。

    「你們公司還要演員麼?」張嘉繹突然問道。

    這個念頭在他心裡存在一段時間了,經過一個多月的瞭解,他明白想在京城長期發展,加入一家影視公司很有必要,否則拍戲的機會不多。

    既然總要加入影視公司,不如加入好夢公司,從目前來看,合作的很舒服。

    「林總這麼看重你,你要來肯定沒問題。」劉霖鼓舞道。

    「這可說不定,林總似乎沒這方面的意思。」張嘉繹不確定的說道。

    林子軒之所以沒有邀請張嘉繹來好夢公司,是因為張嘉繹的單位在長安電影製片廠。

    如今雖然國有電影製片廠不景氣,可總算是國有單位,牌子硬,說出去有底氣。

    比如閆暱,人家是空政的演員,有軍級的,不可能簽約民營的影視公司。

    就算林子軒捧紅了閆暱,也沒想過把她挖過來,如果他提出來了,只能讓閆暱為難。

    對張嘉繹同樣如此。

    除非張嘉繹自己下定決心離開長安電影製片廠,否則林子軒不會強求他加入好夢公司。

    林子軒覺得人和人之間相處,舒服和適度最好,強求不會有好結果。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9:57
第四百六十二章 商業價值

    七月中旬,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香江分總司的負責人來到了京城。

    這人林子軒以前見過,叫做芭芭拉羅賓遜。

    她是今年剛加入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在香江創辦了哥倫比亞亞洲電影製作公司。

    這家公司主要是為了製作亞洲本地語言的電影。

    隨著《泰坦尼克號》在全球的成功,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已經不滿足於向全球市場推銷自己的電影了,他們想更深入的參與到其他國家的電影行業之中。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有意投資那些有潛力的亞洲電影人和電影。

    芭芭拉是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的常務董事,負責亞洲本地語言電影長片的開發、製作和購買,是公司的實際負責人。

    她在亞洲的電影行業有一定的影響力,張億謀早期的影片就是她推向國際市場的。

    她和港台的不少大導演都有交情,深諳華國的傳統文化,是一位資深的電影人。

    張億謀最新的電影已經交給芭芭拉負責向國際推廣,雙方合作的相當愉快。

    這個推廣不僅是賣片子那麼簡單,而是全球化的宣傳推廣,包括參加各種影展和電影節。

    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有這種資源,雖說芭芭拉只負責一個香江分部,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公司,資源可以共享。

    這就是大公司的好處。

    好夢公司就做不到這一點,連華國的南方市場都還沒有搞定,更別說是走出國門了。

    除了張億謀,芭芭拉還和香江的徐可達成了合作協議,會投資並代理徐可的最新影片。

    她這次來京城,主要是為了李桉和《臥虎藏龍》。

    芭芭拉需要詳細瞭解這部電影,從而做出評估,李桉能引起她的興趣,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影片本身怎麼樣。

    在來之前,她對好夢公司做過瞭解。

    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家具有潛力的公司,雖然製作的電影不多,卻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芭芭拉對馮曉剛尤為關注。

    作為華國國內商業片導演的代表人物,馮曉剛在內地電影圈只算是二線導演,不過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更注重影片的商業價值。

    以往華國國內沒有出名的商業片導演,就只能和文藝片導演合作。

    馮曉剛的出現屬於一個驚喜,他的電影在華國有票房保障,尤其是和葛尤的搭檔,三部票房大賣的賀歲片就是最好的證明。

    然而,馮曉剛電影的局限是不夠國際化,沒辦法推向國際市場。

    芭芭拉需要和馮曉剛談談如何轉型的問題。

    在這方面,好萊塢電影公司是專家,人家對商業片的研究深入到了每個細節的地步。

    如果馮曉剛願意接受建議,芭芭拉會利用公司的資源幫助馮曉剛走向國際電影市場。

    在她看來,馮曉剛有這種商業潛力和價值。

    李桉結束了半個月的行程,和內地的幾位武術名家進行了交流,解開了一些疑惑。

    他本人畢竟沒有練過武術,很多東西都是憑想像而來,如今和現實結合,就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只是自己的空想。

    空想並非沒有用處,或許在武術上沒辦法實現,但在電影中可以變成現實。

    不是所有的武俠片導演都懂武術,他們更多的是憑借自己的想像來構築武俠世界。

    以前徐可拍武俠片的時候,有武行建議這招不能這麼用,我們洪拳全世界有十萬會眾,他們看到洪拳這麼打會給笑死的。

    徐可說我的片子賣給全世界上千萬人看,這麼打觀眾才會覺得好看。

    李桉現在心裡有了點底,不過這些空想的東西要等到現場拍出來才能知道是什麼樣子,以後需要和武行磨合的地方還有很多。

    拍電影就是一個不斷嘗試和磨合的過程。

    導演們往往喜歡這種感覺,不滿意了可以重拍,不像生活,不滿意了沒辦法重來,這是一個構築世界的過程,所以電影會和夢聯繫在一起。

    每一部電影就像是一場夢。

    然而,在電影公司看來,電影是一種昂貴的商品,只有具有價值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芭芭拉羅賓遜四十歲上下,個性自信開朗,善於交際,是典型的美國女人。

    八十年代中期,她在京城的華清大學教過兩年書,會說一點中文,對京城並不陌生。

    「我來過京城很多次,這個國家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化,文化上越來越開放,兩國之間合作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芭芭拉如此說道。

    在交流中,芭芭拉和李桉深談了《臥虎藏龍》這部電影。

    如果可能,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願意購買這部電影在北美地區的發行權。

    這只是雙方初次的接觸,接下來會有美國的專業團隊評估《臥虎藏龍》的商業價值,制定相應的推廣和發行計劃。

    光是這套流程估計就要大半年的時間,不是說大家談談就能達成協議的,那不現實。

    除了和李桉的交流,芭芭拉沒有冷落林子軒和馮曉剛。

    她對馮曉剛的影片讚譽有加,認為馮曉剛展現了商業片導演的才華,有商業片頭腦。

    這讓馮曉剛受寵若驚。

    馮曉剛在國內的電影圈不怎麼受待見,就算憑著《一聲歎息》在國外拿了獎,也不能挽回在圈內人心目中的印象。

    更何況,開羅國際電影節的那個獎項份量不重,大家不怎麼看得上。

    國內重藝術輕商業的氛圍一時半會改變不了,馮曉剛說自己經常被打壓不是開玩笑。

    這次受到外國友人的高度讚揚,馮曉剛有一種遇到知音的感覺,覺得還是外國人懂電影,對芭芭拉的好感度直線上升。

    尤其是聽到芭芭拉說想把他的電影推向國際的時候,心中難免有點小激動。

    「我這算不算是崇洋媚外,怎麼就覺得這老外說到我心坎裡了,不會是遭到敵人糖衣炮彈的攻擊了吧?」交流結束,馮曉剛冷靜下來,說笑道,「還別說,這糖衣炮彈真是舒服,防不勝防啊。」

    「這怎麼算是崇洋媚外呢,咱們這是打入敵人內部,糖衣咱們吃了,炮彈咱們再打回去,為了攻佔好萊塢,咱們受點罪算什麼啊。」林子軒調侃道。

    「還是林總的覺悟高,說起來,都是為人民服務。」馮曉剛配合道。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9:58
第四百六十三章 文化差異

    芭芭拉羅賓遜這次來京城雖然主要是為了李桉和《臥虎藏龍》,不過林子軒不會放過推銷的機會,他邀請芭芭拉觀看好夢公司投資拍攝的影片。

    除了馮曉剛的《一聲歎息》,還有林曉玲剛拍完的《回家》。

    姜聞的《許三觀賣血記》後期製作還沒有完成,而且,那部片子是歐洲電影人投資,早已被歐洲的電影公司接手。

    林子軒希望和芭芭拉達成長期合作的關係。

    如果能借助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平台把好夢公司的影片做全球推廣,不光能帶來收益,還能增加好夢公司的知名度。

    同時,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也不吃虧,他們會從中獲得收益。

    比如張億謀的電影,在他們的推廣下,張億謀拿了獎,電影在西方獲得好評,賣出了好價錢,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按照合同收取提成。

    自九十年代海外的電影人進入國內的電影行業以來,大致有三種合作模式。

    一個是代理,他們來國內挑選影片,負責向國際影壇推廣,收取提成。

    第二個是購買放映版權。

    比如購買了影片在北美的版權,他們會運作電影進入北美地區的院線,獲取票房收益。

    第三個是直接參與投資,那電影的版權就歸投資商所有。

    由於華國盛產文藝片,對於歐洲的電影人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像是意大利的馬克穆勒,法國的讓路易等人,較為關注華國導演的動向。

    好萊塢是九四年之後才開始重視華國的電影市場,在此之前,他們沒有太大的興趣。

    如今《泰坦尼克號》在華國的票房成績證明了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市場,目前這部影片在國內的票房已經達到兩億八千萬,突破三億問題不大。

    相當於四千萬美元,按照票房分賬比例,好萊塢的電影公司能分到八百萬美元左右。

    這足以讓好萊塢重視這個亞洲新興的電影市場,他們不會放棄任何能獲得利益的機會。

    相對應的,同樣給華國國內的電影公司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創造了機會。

    眼下的情況是,芭芭拉屬於強勢的一方,他們掌握著平台和資源。

    她來確定一部電影有沒有推廣的價值,能不能給公司帶來收益。

    如果是成名導演的作品,像是李桉那樣的,她會重點關注。

    對那些具有潛力的導演,她同樣有興趣,包括馮曉剛、姜聞和田狀狀等人。

    芭芭拉選擇影片的標準是看這部電影符不符合西方觀眾的價值觀,或者能不能吸引西方觀眾的好奇心,電影最終還是要面向觀眾。

    她對《一聲歎息》和《回家》兩部影片的看法不同。

    《一聲歎息》展現的是東方式家庭對於婚外情的處理方式,這部電影在西方沒什麼市場。

    你讓法國人看這部片子,他很難理解,有個情人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美國人是另外一種處理方式,比如前幾年在美國上映的《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和《一聲歎息》的主題差不多,都是講述婚外情的故事,主角最後都回歸了家庭,但兩者的處理方式有不小的差異。

    在《一聲歎息》中,張國粒在妻子和情人之間左右搖擺,狼狽不堪。

    《廊橋遺夢》裡女主角雖然有過內心的掙扎,但導演卻講述了一段細膩感人的愛情故事。

    據說美國人看完這部片子引發了國內的離婚大潮,想要尋找自己的真愛。

    說起來,《小城之春》和《廊橋遺夢》更為相似,只是美國觀眾可能接受不了東方式的含蓄,會覺得沉悶無趣。

    從這三部影片的對比就能發現,即便是同樣的題材,東西方導演的處理方式會截然不同。

    這就是文化的差異。

    那麼為什麼像《泰坦尼克號》等好萊塢大片在華國會受到歡迎呢?

    一方面是國內商業片的匱乏,另一方面是這類影片表現的主題在全球範圍內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它幾乎抹平了文化間的不同。

    比如災難面前的人性,男女之間的愛情,貧富差距等等,在任何國家都存在。

    芭芭拉對《回家》這部影片給予了好評,因為影片符合西方人的價值觀。

    在她看來,《回家》講述了一個救贖的故事。

    一個殺了人的囚犯在監獄裡接受改造,出獄後尋找心靈的救贖,並最終獲得諒解。

    整部影片充滿了人道主義的關懷。

    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在國內,或許覺得女警察的角色代表著國家機關,太虛假,可在芭芭拉看來,這是女囚犯在救贖路上遇到的指引者,相當於上帝的使者。

    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影片的解讀會出現極大的差異。

    作為資深的電影人,芭芭拉認為這部影片在歐洲很有市場。

    歐洲觀眾對這類救贖的故事很有興趣,他們信奉上帝,總是祈禱被上帝救贖。

    再者說,因為五塊錢坐了十七年的牢,這還是首次在華國監獄內實地拍攝的影片,這些都能拿來作為宣傳的噱頭。

    如果能夠拿到一些有份量的獎項,賣出一個好價錢並不難,關鍵還是要靠宣傳和運作。

    芭芭拉有意代理《回家》這部電影海外的版權交易,包括亞洲和歐美等地區,提成是收益的百分之三十。

    就是說他們接手後,好夢公司只要配合宣傳就行了,其他都由他們進行操作。

    片子賣出去之後獲得的收益,除掉營銷成本,他們還要拿走百分之三十。

    這個營銷成本包括宣傳材料的製作,參加電影節及電影市場的各種花費等等。

    按照影片的投資規模,營銷成本大致控制在三千到五萬美元之間。

    電影的投資越大,營銷成本越高。

    像《回家》這種小成本文藝片,營銷成本不會超過一萬美金。

    在國際電影市場上,百分之三十的提成屬於正常範疇,如果是著名導演或者製片商比較有辦法,提成可以降到百分之二十五。

    林曉玲顯然還不能享受這種待遇。

    芭芭拉要把《回家》這部電影帶回香江讓公司評估,並制定相應的推廣計劃,在獲得認可後,才會和好夢公司簽署代理協議。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9:58
第四百六十四章 思考

    馮曉剛對於這個結果頗為鬱悶。

    他目前拿得出手的電影就是《一聲歎息》了,可惜還是沒有被人看上。

    說實話,國內的電影導演對於國際影壇極為熱衷,特別是那些大導演。

    他們先在歐洲影壇不斷的征戰,獲得榮譽後就開始長達數年的沖奧之旅,美國奧斯卡是國內大導演的終極目標。

    雖然嘴上說著不在意,但每年總局推薦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時候,競爭都極其激烈。

    因為一年只能推薦一部電影,那是屬於大導演的戰場。

    馮曉剛同樣有這樣的想法,想著自己的電影能在國際影壇上風光一把。

    這很正常,每個人都一樣。

    以前拍電視劇那會,他可能覺得能拍電影就滿足了,現在拍了三部賀歲片,票房有了,他自然有了更高的追求。

    怎麼轉型,怎麼走向國際影壇,就這個問題他詢問了資深電影人芭芭拉。

    芭芭拉認為馮曉剛應該繼續走商業片的道路,《一聲歎息》有點不倫不類,介於文藝片和商業片之間,兩邊不討好。

    雖說影片在內地的票房不錯,不過那更多是由於馮曉剛和張國粒的號召力。

    如果讓一位不知名的導演來拍,會不會賠本還說不準。

    有的導演擅長文藝片,有的導演擅長商業片,有的導演兩者兼備,只是那樣的導演不多。

    導演在起步階段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

    等你在一個領域達到頂峰的時候,才有資本嘗試新的東西,否則很容易失敗。

    在好萊塢,即便是大導演,失敗的次數多了,同樣會被主流的電影圈子踢出局。

    她鼓勵馮曉剛繼續拍商業片,但不是那種京味喜劇,而是要走國際化路線。

    「該怎麼走國際化路線呢?」馮曉剛請教道,「我可以把片子裡的京味淡化,也可以把拍攝地點放到國外去,可它本質上還是一個東方的故事,我現在弄不明白的是什麼樣的故事能讓東西方的觀眾都接受。」

    這是馮曉剛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京味喜劇讓他獲得了成功,《一聲歎息》是一次轉型的嘗試,但這次轉型毀譽參半。

    馮曉剛顯然不能繼續拍這類影片了,如果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觀眾恐怕不會再買賬。

    他很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兒,所以有了回歸賀歲片的打算。

    可就算是拍賀歲片,也不能是以往的京味喜劇,要有創新才行,不然就是吃老本。

    作為一位有追求的導演,馮曉剛當然不想吃老本,他還想著衝向國際影壇呢。

    創作需要時間上的積累,這是馮曉剛要休息一年的原因之一,他要好好琢磨這個事兒。

    在這個問題上,林子軒能給他的幫助不多。

    或許能從側面提醒一下,但不能直接告訴馮曉剛該怎麼做,別人告訴你的東西遠沒有自己琢磨出來的深刻。

    更何況,林子軒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他畢竟不是導演,沒辦法用導演的思維考慮問題。

    所以,他沒有逼馮曉剛拍新片給公司賺錢,而是給了馮曉剛充足的時間去消化和思考。

    「我沒辦法給你一個標準,在東西方文化的理解上你可以和李桉聊聊。」芭芭拉建議道,「想要國際化,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和國際上的製作團隊合作拍片,如果你需要,我可以負責聯繫,但你要有個能打動我們的劇本。」

    這的確是最簡單的辦法,和好萊塢的團隊合作,時間久了自然就知道怎麼國際化了。

    不過這種國際化合拍的影片投資成本肯定要上升,沒有三千萬拿不下來,再加上後期的宣傳費用,至少是四千萬人民幣。

    在國內絕對屬於商業大片了。

    林子軒雖說對馮曉剛的新片投資不封頂,可也要考慮怎麼收回成本的問題,光靠國內的票房收入肯定不行,要想想其他手段。

    「我覺得那個芭芭拉說的挺靠譜,咱們要不要試著干一把?」馮曉剛詢問道。

    「那只能走其他路子收回投資了,大批量的植入廣告。」林子軒提議道,「在寫劇本的時候就要把廣告考慮進去,和廣告商聯繫,有了十幾條廣告,成本就差不多回來了。」

    商業片植入廣告的做法很常見,馮曉剛以前就做過,只不過還有點遮遮掩掩。

    植入廣告的好處是把電影劇情和廣告融合在一起,讓觀眾不經意間對廣告有了潛意識的知覺,這要比直接播放廣告更容易被觀眾接受。

    廣告可以是電影中靜態的擺設,或者畫面的背景,也可以是演員使用的道具。

    以馮曉剛和葛尤目前在國內電影市場的影響力,植入一條廣告,至少要收一百五十萬。

    十幾條廣告就能超過兩千萬,再加上其他廣告商的榮譽贊助,收回電影成本並不困難。

    「太狠了吧,別到時候觀眾光看廣告,把劇情給忘了。」馮曉剛調侃道。

    馮曉剛雖然這麼說,卻沒什麼不好意思,他們當初拍《京城人在紐約》的時候,為了拉投資還不是死命的朝裡面加廣告。

    關鍵是願不願意做的問題。

    那些文藝片導演遇到這種情況或許要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馮曉剛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他現在想的是用什麼方式和好萊塢合作。

    是和好萊塢的製作團隊,還是請好萊塢的演員,要寫一個什麼樣的劇本。

    對他來說,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一旦成功完成了這次的轉型,馮曉剛就能從國內二線的商業片導演躍升到一線的位置,甚至還有機會向著國際大導演衝刺。

    芭芭拉離開了京城,不久從香江傳來消息。

    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願意代理《回家》這部影片,並把合同傳真了過來。

    經過評估,他們的電影專家認為像這種小成本文藝片有以小博大的可能性。

    尤其是這種女性題材的電影,加上導演同樣是女性,在電影節上容易獲得女性評委的好感,同時不會讓男性評委反感。

    只要運作得當,拿上一個有份量的獎項難度不大。

    他們希望影片的導演和主演配合歐洲方面的電影宣傳,影片有機會獲得不菲的收益。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9:59
第四百六十五章 加入

    林子軒從劉霖哪兒聽說張嘉繹想加入公司,就抽時間到《借槍》的拍攝現場去了一趟。

    一個是和張嘉繹聊聊,再者說,他是這部劇的製片人,需要時不時的出現,刷下存在感。

    實際上是劉霖告訴了林曉玲,林曉玲再轉告給了林子軒。

    隨著好夢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林子軒和公司員工之間無形中出現了隔膜。

    如果一家公司只有十幾個人,老總和員工隨時可以面對面的交流,一旦超過一百人,就會出現不同的等級,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即便林子軒想對每一位員工都深入瞭解,他也沒有那個時間。

    公司裡的老人他知根知底,新加入的職員就只能混個臉熟了。

    劉霖這個演員他有一定的瞭解,肯努力,有上進心,或許不能大紅大紫,卻值得培養。

    如今《回家》這部影片被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代理,劉霖下半年要配合他們到歐洲參加電影節和影展的宣傳。

    九月份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應該是第一站。

    所以,《借槍》劇組要安排好演員的檔期,把劉霖的戲份盡早結束或者推遲拍攝。

    劉霖是好夢公司的演員,協調起來相對容易,如果是其他公司的演員,難免牽扯到各方的利益,少不了進行扯皮。

    這是影視公司願意用自己公司演員的一個原因,沒那麼多麻煩。

    經過協調,劇組決定把劉霖的戲份推遲拍攝,提前拍攝的話改動的地方太多,過於倉促。

    劉霖在劇中的角色是個典型的賢妻良母。

    周書真原本是津門唱大鼓書的名角,紅遍津門,但在那個年代這屬於下九流的營生,和藝術家一點不沾邊,女人家拋頭露面的總歸不好。

    嫁給熊闊海後,她就收山了,安心的在家裡好好過日子。

    日子雖然清貧,可她心裡高興,那會兒沒有女人願意賣藝為生,都是迫不得已。

    她想把自己以前的習氣改掉,在人前賢惠端莊,讓丈夫有面兒。

    這是一個相對平淡的角色,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怎麼在平淡中演繹出真性情,讓觀眾記住這個角色,非常考驗演員的功底。

    「他們表現的怎麼樣?」林子軒詢問道。

    「還不錯,只是估計很難達到《潛伏》那樣的狀態,這部戲開頭有點散,情節不夠緊湊,沒有太多懸念,觀眾可能不太好入戲。」導演分析道。

    「沒事兒,本來就不是《潛伏》的路子,不用想那麼多。」林子軒安撫道。

    《潛伏》裡懸念重重,能吸引觀眾一直看下去,《借槍》裡多了份生活氣息,略顯平淡,不過越往後越精彩,有個循循漸進的過程。

    《借槍》中沒有一線演員加盟,主要是二三線演員挑大樑,但林子軒不怎麼擔心。

    目前國內的諜戰劇還少,只要《借槍》能在年底播出,基本上沒有同類型電視劇競爭,觀眾的選擇不多。

    這就是搶佔先機。

    等到觀眾被《借槍》吸引,這部劇就算是成功了,劇中的演員也能跟著出名。

    中午吃飯的時候,林子軒和張嘉繹聊了聊。

    他們沒去外邊下館子,就是和劇組的工作人員一塊吃盒飯,影視基地外邊有數十家飯館,靠著為基地內的劇組提供盒飯謀生。

    一份盒飯五塊到八塊錢不等,一葷兩素三個菜,味道算不上好,但基本上能吃飽。

    劇組裡訂盒飯的職務是個肥差,能從飯館拿到回扣。

    有的劇組飯菜差,有的劇組伙食好,這取決於劇組的資金以及訂盒飯劇務的貪婪程度。

    只要不是太過分,一般不會有人深究這種小事。

    不光是盒飯,那些負責採購的人員手腳都不乾淨,吃回扣是普遍現象,每個劇組都有。

    林子軒以前經常跟組,深諳其中的門道,對這種事懶得去管,水至清則無魚。

    或許是因為他表示要在劇組吃飯,今天的盒飯尤為豐盛,有四個菜,兩葷兩素,還有碗湯,算是給劇組加餐了。

    林子軒也不說破,和張嘉繹聊起加入公司的事兒。

    「我這次出來就打算在京城長期待下去,廠子裡每年就那麼幾部戲,大家都爭著呢,我覺得還是出來好了,自食其力。」張嘉繹坦然道。

    「要不這樣,你辦理停薪留職好了。」林子軒建議道,「我以前也是從單位出來的,離職的話牽扯到不少事呢,單位分配的房子要還回去,戶口保險都要轉出來,挺麻煩的。」

    張嘉繹只要辦理了停薪留職,原則上就是自由身了,可以和好夢公司簽合同。

    停薪留職有一定的期限,不是無限期,一般是兩年,兩年內不回原單位,就算是離職。

    這相當於有一個緩衝期,如果張嘉繹在京城混的不好,還能回長安電影製片廠上班。

    如果兩年後張嘉繹出名了,在京城站穩了腳跟,那離職也沒什麼。

    這種做法起始於八十年代,一九八三年國家下發文件,鼓勵個人經商,也就是個體經濟。

    九十年代初期全民下海那會最為興盛,全國有數千萬人從單位停薪留職,下海經商。

    隨著社會越來越開放,停薪留職的人越來越少,大家都選擇直接離職。

    這展現了一種對未來生活的自信,不留退路,不過停薪留職這種政策還沒有取消。

    「我倒是沒那麼多的牽掛,工作了七年,廠子裡一直沒分房子,只有單身宿舍,就是戶口有點麻煩。」張嘉繹苦笑道。

    這時候,京城對於戶籍管理相當嚴格,戶口想要轉到京城並不容易。

    張嘉繹明白林子軒是為他考慮,過上兩年興許戶籍政策就放開了。

    等他賺了錢,在京城買上房子,安個家,再想辦法把戶口轉過來不遲。

    「那行,等拍完這部戲,你回去辦手續。」林子軒安排道,「眼下在咱們公司拍電視劇的機會多些,演電影的機會不多,不過以後肯定會好起來的。」

    「只要有戲拍就成,主角配角我都願意演,這些年閒的心裡發慌。」張嘉繹表態道。

    「也別太累了,注意適當休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林子軒叮囑道。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10:00
第四百六十六章 愛好

    八月初,姜聞從法國回來。

    《許三觀賣血記》的後期製作基本完成,要送交總局審查,在此之前,這部影片在京城電影製片廠內部進行了首場放映。

    林子軒、馮曉剛和葛尤悉數到場,他們還邀請了李桉。

    李桉在和內地的武術家交流後,又忙於查看拍攝《臥虎藏龍》的外景地。

    他對內地並不熟悉,只知道一個大概的地理位置,需要內地方面的配合。

    好夢公司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按照劇本中提到的場景尋找合適的拍攝地點。

    比如會有邊疆大漠、京城的宮殿樓宇、南方的古樸小鎮、竹海茂林等等。

    慕姍姍和鳳凰衛視合作製作了一檔叫做《美麗華國》的節目,現在已經錄製了上百期,足跡踏遍華國的大江南北。

    公司員工從節目中選出幾十處看起來不錯的景點,供李桉選擇。

    李桉覺得滿意的話,會到實地考察一番,再做出決定,這樣大大節省了時間。

    就算如此,想把影片中十幾處外景地都確定下來,也需要兩到三個月才能完成。

    尤其是在邊疆沙漠,那裡交通不便,需要當地的嚮導領路。

    電視劇可以湊合,電影想要拍出真實的大漠孤煙,一定要到實地才會有感覺。

    電影真正拍攝的時間不會太長,預計只要五個月,主要是前期的籌備工作耗時耗力。

    李桉雖然人在京城,還是會和香江保持聯繫,處理各種事務。

    到了十月份,香江的製作團隊會分批來到京城,和內地的工作人員合作,包括製作道具,搭建場景,招募和培訓演員等等。

    爭取明年能夠開機拍攝,下半年拍攝完成。

    香江的電影人注重效率,效率就是金錢,香江和內地在片酬的算法上稍有不同。

    以武行為例,《臥虎藏龍》這部電影付給武行的片酬是一百萬美金,這一百萬美金包括整部影片所有的武打場景。

    在內地的話,片酬往往按照時間來算,每個月多少錢,拍攝時間越長片酬越高。

    這是對工作人員來說,在演員的片酬上兩地一致,都是按整部電影來算。

    演員在簽合同的時候一般會註明影片的拍攝週期,超過這個時間片酬另算。

    否則一部片子拍上四五年,演員還是拿同樣的片酬,那就很吃虧。

    當然,有些導演拍片的速度快不起來,像是香江的王家味,演員想拍他的電影就要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而且片酬不變。

    這些天,李桉在看《美麗華國》的節目錄像,挑選他滿意的外景地。

    不過不能光是工作,也需要適當的放鬆。

    《許三觀賣血記》是姜聞執導的第二部影片,有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成功,大家對這部電影抱有不小的期待。

    前來的都是京城電影圈的知名人物,既有導演也有電影評論家。

    故事大家都清楚,林子軒的小說六月底就出版了,銷量還不錯,到現在剛剛超過十萬冊。

    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林子軒獲得了意大利的文學獎,讀者好奇,第二個林子軒在國內就是暢銷書作家,具有不小的知名度。

    再加上小說被姜聞改編成電影,各種宣傳都很到位,有這個銷量是正常現象。

    在眼下純文學圖書陷入困境的情況下,《許三觀賣血記》的熱銷讓出版社和其他作家看到了希望,重點是如何營銷。

    國內的作家往往不知道怎麼推銷自己,都是把小說交給出版社就不管了。

    出版社對於純文學書籍沒有太多的宣傳手段,主要是依靠作家的知名度進行宣傳。

    像林子軒這樣多方面發展的不多。

    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是當下的一種熱潮,出版社和雜誌社願意和影視公司合作,向影視公司推薦作家的作品,為作家創造收益。

    以《許三觀賣血記》來說,改編成電影林子軒能拿到三十萬的改編費用。

    其他還有電視劇和各種形式的舞台劇,運作的好,光是改編費用就超過百萬。

    所以,怎麼推銷自己的作品,是國內作家和出版社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在這點上,《百花》雜誌做的很好,他們在八十年代就和張億謀簽訂了「首看權」協議,為作家和導演之間牽線搭橋。

    對《許三觀賣血記》這部小說,國內的文學評論界基本上是一片好評。

    然而,對姜聞拍的電影,有人不大看好,擔心姜聞拍的太過尖銳,會和當年的《活著》一樣過不了審查,最終不能在國內上映。

    也有人覺得姜聞會把這部片子拍的和《活著》的風格類似,在藝術性上無法超過張億謀。

    還有人對葛尤能不能突破表示懷疑,葛尤拍了三部賀歲片,別到時候觀眾還是看賀歲片的感覺,那樣就把這部片子給毀了。

    圈子裡各種聲音都有,葛尤的壓力不小。

    這些天,葛尤雖然一直宅在家裡,卻也會翻看報紙,和朋友交流。

    他拍的時候覺得挺好,拍完後覺得還能更好,就會有這方面的擔心,觀眾能不能接受。

    葛尤拍賀歲片也有壓力,但壓力不大,只要把觀眾給逗樂就行了。

    對待文藝片,他格外的認真,不想被人當成單純的喜劇演員看待,藝術在他心目中還是相當神聖的,他有著一顆成為藝術家的心。

    「尤哥,忙什麼呢?聽說喜歡上攝影了?」林子軒招呼道。

    「瞎忙唄,就是覺得好玩兒,買了一台相機拍拍身邊的景致,是那種一拍就能出照片的,方便,不用到照相館去洗了。」葛尤回應道。

    葛尤有不少愛好,不光是玩玩,他喜歡琢磨,能把愛好琢磨成專業水平。

    有愛好的人生活過的有滋味,不會覺得孤獨,還能緩解壓力。

    「馮哥正在琢磨下一部片子,可能會和好萊塢合作,還是賀歲片。」林子軒提醒道。

    「前兩天曉剛和我提了一嘴,他有個想法,我倒是沒什麼,就怕老外不適應咱們的工作方式,溝通起來麻煩。」葛尤擔心道。

    「沒事兒,在咱們的地盤,不能太慣著他們,華國人民早就站起來了。」林子軒玩笑道。

    兩人聊了幾句,電影開始放映。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10:01
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生的悲喜劇

    姜聞的這部《許三觀賣血記》更像是一個傳奇故事。

    影片通過許三觀這個人物勾勒出華國底層民眾幾十年的生活變遷,每一次遇到生活上的磨難,許三觀都是依靠賣血來化解。

    賣血成為底層民眾謀生的主要手段,電影中的小鎮成了一個縮影。

    姜聞著重刻畫了許三觀賣血時的神情和舉動,他把許三觀當作英雄進行塑造。

    一個有著各種毛病的小人物原本不具備英雄的氣質,然而,在每一次賣血的時候,許三觀都像是上戰場的英雄。

    他是為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愛人才去賣血的,這件事本身就有一種悲劇的東西在裡面。

    於是,許三觀在姜聞的鏡頭下成了一位悲劇英雄。

    只不過,葛尤的演繹截然不同,他沒有把許三觀當成一個英雄來演。

    許三觀平日裡的所作所為沒有英雄事跡,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瑣事。

    姜聞擅長塑造英雄,葛尤善於演繹小人物,兩人的合作把各自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葛尤只是演好自己的小人物,英雄的氣質是姜聞強加在葛尤身上的,這兩種氣質在葛尤的身上既矛盾又和諧,還顯得有些滑稽。

    這部片子沒有太多的悲劇,而是以喜劇的成分為主。

    葛尤就是用這種喜劇的方式來演繹姜聞所要表達的悲劇英雄形象,看似矛盾,其實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在大家看來,這就是一出人生的悲喜劇,混淆了悲劇和喜劇的界限。

    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交集。

    在《活著》中,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死去,帶著濃重的悲劇和宿命色彩。

    在《許三觀賣血記》裡,通過許三觀的不斷努力,保住了家庭,雖然遇到了諸多磨難,卻沒有造成悲劇的結果。

    張億謀用客觀的鏡頭記錄下福貴的一生,葛尤在裡面的表演很精彩,不過人物更多的是隨波逐流,處於被動的狀態。

    姜聞的方式和張億謀不同,他用鏡頭參與到了故事之中。

    通過鏡頭的處理讓葛尤具有了一絲英雄的色彩,在每次賣血的時候都會有葛尤的特寫鏡頭,突出那種凝重的氛圍。

    尤其是最後為了救兒子,許三觀從小鎮前往滬城,一路賣了六次血,籌齊了手術的費用。

    他自己差一點沒有死掉,關鍵這個兒子還不是他親生的,而是他老婆和別的男人的孩子。

    許三觀賣血養育照顧自己的兒女是人之常情,可這一次就有點英雄的意味了,不為利己,甘願犧牲,這其實就是英雄的行為。

    這一段情節是許三觀生命中的高朝,但真正讓觀眾動容的是結局。

    當許三觀老了,家裡的生活好了,不需要他再賣血,他有天突發奇想,想去賣血試試,不過因為他太老,已經沒人要他的血了。

    於是,許三觀坐在街頭痛哭。

    他擔心以後家裡再碰到磨難,自己沒有能力再照顧這個家庭了。

    在《活著》這部影片裡,福貴歷經人生的諸多苦難,最後仍然笑著面對生活。

    在《許三觀賣血記》的結尾,許三觀卻痛哭失聲,為未來而擔心。

    一個笑,一個哭,都讓觀眾難以釋懷。

    葛尤在張億謀的鏡頭裡笑的很燦爛,那是一種歷經滄桑後的淡然,他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在姜聞的鏡頭裡,葛尤哭的很傷心,不能賣血,他再也無法把握以後的命運了。

    說不上哪種面對人生的態度更好,但葛尤演繹的同樣精彩。

    有人覺得葛尤無法突破,看了這部片子,就知道葛尤沒有重複以前的形象。

    他塑造了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小人物,奉獻了一次極為精彩的表演。

    姜聞的導演手法更為純熟,在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時候,他還在進行各種嘗試,如今他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影片結束,放映廳內燈光亮起,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姜聞和葛尤站起來致謝,這是內部放映,來的都是和他們交情不錯的人物。

    接下來會有一場簡短的討論,說一說各自對影片的看法。

    有人恭喜葛尤,有人探討姜聞的這種拍攝手法是否合適,導演過度的參與到劇情之中,有破壞劇情的嫌疑。

    還有人擔心片中的情節難以通過審查,賣血是一種非正常的謀生手段,是灰色地帶。

    把這種手段當成度過難關的救命稻草本身就不太恰當,再把人物塑造成英雄的形象過於冒險,帶有諷刺的意味。

    姜聞對這些問題做出了解釋,闡明了他的拍攝意圖。

    他想拍的是民間的傳奇,民間的溫情,民間的人性,民間的倫理結構,民間人生世態,這些東西構成了影片的主題,再通過許三觀這個人物表現出來。

    他不滿足於冷靜的觀察,而是要深深的挖掘。

    至於能不能通過審查,姜聞不怎麼在乎,如果要修改的地方太多,他不介意就這麼算了。

    這部片子雖然是合拍片,但資金主要來自歐洲電影人,版權在人家手裡,他做不了主。

    在馬克穆勒的推薦下,《許三觀賣血記》將入圍今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

    如果影片在總局過不了審查,姜聞會和當年的張億謀面臨同樣的處境,只是不知道他有沒有張億謀的好運氣。

    有人詢問了李桉對這部影片的看法。

    作為在歐洲和好萊塢都有影響力的導演,大家想知道李桉是怎麼看待國產電影的。

    「感觸挺深,我以前對內地的影片接觸不多,這部片子很有想像力,人物塑造的很好,尤其是葛先生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李桉評價道。

    「那這部電影在好萊塢有沒有市場呢?」有人追問道。

    「在歐洲的話會賣的不錯,商業片在好萊塢更受歡迎,不過如果能進入好萊塢的藝術院線,或許會有不錯的成績。」李桉如此說道。

    在好萊塢,文藝片一般第一輪在主流院線上映,第二輪在藝術院線上映。

    在藝術院線,一部電影可以超長放映,上映一兩年都是常事,能夠取得更好的票房成績。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10:01
第四百六十八章 修改

    正如不少人擔心的那樣,姜聞把《許三觀賣血記》送到總局後,結果不太理想。

    根據參與審查的鄭洞添所說,電影審查委員會的委員們分成了兩派。

    一派以導演和影評人為主,他們認為這部影片的藝術性強,在真實反映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加入了傳奇的色彩,極具感染力。

    另一派是部分影評人和圈外的人,包括作家、社會學者和歷史學家等等。

    他們覺得影片有歪曲和醜化的嫌疑,很可能在社會和國際上造成不良的影響。

    導演把一個賣血的農民塑造成了拯救者的形象,讓觀眾怎麼看這個社會。

    總局的官員對此表示認同,把意見轉交給姜聞,讓他修改後再送審。

    《許三觀賣血記》的小說能順利出版不代表電影就能通過審查,小說是文字性的描述,遠沒有畫面來的直觀,這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

    而且,從傳播的角度來說,小說的影響力遠沒有電影廣泛。

    像這類純文學的小說,在國內的銷量很難超過百萬冊。

    可電影一旦上映,或許就會有數百萬的觀眾,如果還在電視上播出,那就更沒譜了。

    以華國電視台的電影頻道為例,一部電影只要有百分之零點一的收視率,就說明有一百二十萬的觀眾看了這部片子。

    電影頻道最好的收視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二,那就相當於有兩千萬的電視觀眾。

    這是小說沒有辦法相比的,很難讓兩千萬讀者都看《許三觀賣血記》。

    如今看純文學小說的讀者越來越少,影視劇成了觀眾的最愛。

    所以說,目前國內在圖書上的審查遠沒有影視劇那麼嚴格,這和傳播範圍和影響力有關。

    林子軒事先做了一些工作,和總局方面有過溝通,只是看起來效果不佳。

    姜聞對此早有心理準備。

    當初執導《陽光燦爛的日子》,為了過審他刪掉了不少精彩的片段,一直都很惋惜,如今又遇到了這種情況。

    「怎麼改?補拍一個光明的結局?讓葛尤哈哈大笑,不帶這麼折騰的。」姜聞牢騷道。

    「先改改看吧,還有時間,這個態度要有。」林子軒勸說道,「實在過不了咱們就甭管了,反正這種事在國內又不是第一次,不過你要想清楚後果。」

    今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在九月初舉行,姜聞還有大半個月的時間修改電影。

    不管最終能不能過審,態度一定要到位,互相留下台階,有迴旋的餘地。

    在國內,影片沒有通過審查就私自送到國際電影節參展的不在少數。

    第六代導演裡大多數都是如此,有不少導演因此受到了總局的處罰。

    輕一點的寫個檢查,交點罰款就過去了,情節嚴重的幾年內不准執導電影。

    張億謀那時候就是寫檢查和交罰款,據說還限製出境,這才沒有參加戛納電影節,實際上沒那麼嚴重,等風頭過去就好了。

    對於參與製作的好夢公司來說,頂多是罰點錢,主要處罰的還是導演。

    「張億謀不是沒事麼?這都什麼年代了,我覺得問題不大。」姜聞頗為自信道。

    「你自己看著辦吧,要是罰款的話公司幫著交,咱們這段日子低調點,別給那幫記者亂說的機會。」林子軒囑咐道。

    總局的罰款只是個形式,它願意罰款說明問題不大,一般不會超過五萬塊。

    最讓人不放心的就是記者,那是一幫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主。

    本來沒事都能被他們鬧出事來,一旦鬧大了,總局為了以儆傚尤,處罰就會更嚴厲些。

    不少第六代導演年輕氣盛,會和記者聊這些事情,訴訴苦什麼的,以為只要把事情鬧大了,總局在輿論的壓力下或許會妥協,自己還能博取名聲。

    事實上,總局不可能妥協。

    而且,等到這個導演被處罰了,記者會很高興,對他們來說這是大新聞。

    「行了,我再琢磨琢磨怎麼改吧。」姜聞如此說道。

    看著姜聞平靜下來,林子軒離開了姜聞的電影公司。

    姜聞不是一個善於經營的人,他當初開這家電影公司的時候意氣風發,想要做一番事業,到了現在只剩下一個空殼子。

    主要是產量太低,你幾年才拍一部片子,公司裡的員工怎麼養,誰還願意跟著你。

    如果像馮曉剛那樣一年拍一部票房大賣的電影,還能維持的下來。

    在國內,像姜聞這樣的情況不少,張億謀以前也有自己的班底,不過現在他加入了張偉評成立的影視公司,成為藝術總監。

    隨著國內民營影視公司的迅速發展,導演從海外獲取資金,單打獨鬥的局面將逐漸消失。

    加入影視公司,成為簽約導演,這是一種新的合作模式。

    影視公司為導演提供拍攝資金和配套服務,導演可以安心拍片子,不用為其他瑣事操心。

    林子軒回到家裡,慕姍姍正在看電影。

    「姜哥怎麼樣?沒問題吧?」慕姍姍關切道。

    「沒事兒,就是發發牢騷,他心裡明白著呢。」林子軒回答道,「看了李桉的片子感覺怎麼樣?有沒有找到採訪的要點?」

    由於要給李桉做一次訪談,慕姍姍正在做功課。

    採訪一位導演,至少要把人家的電影大致過一遍,這是最起碼的尊重,別鬧出笑話來。

    李桉的電影沒有在內地上映過,慕姍姍從廣播學院的表演系找來了錄像帶。

    「說不好,他的電影感情方面表現的很好,尤其是在處理女性之間的感情上非常細膩。」慕姍姍評價道,「我看了一些影評,大多集中在李桉怎麼溝通東西方文化上,對於電影本身的評論倒不是很多。」

    慕姍姍之所以沒有在李桉剛來京城的時候就做訪談,是因為不太瞭解李桉和他的電影。

    再說,國內的電影圈對李桉的研究不多,資料不好找。

    「觀眾不見得喜歡聽電影裡的故事,他們都沒看過李桉的電影,估計更喜歡名人的八卦,比如李桉曾經在家裡閒了六年時間,李桉和好萊塢大明星的合作等等。」林子軒分析道。

    「那怎麼能行?我想進行有深度的訪談。」慕姍姍堅持道。

    「好吧,到時候別忘了問他對奧斯卡的看法,觀眾肯定想聽這個。」林子軒提醒道。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10:02
第四百六十九章 困頓的時光

    1985年,李桉從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畢業後曾經有過一段困頓的時光。

    剛畢業的時候還很意氣風發,他的畢業作品在紐約大學的影展上獲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個獎項,顯露出過人的導演才華。

    他被美國大型經紀公司的經紀人看中,成了經紀公司的簽約導演。

    那位經紀人非常看好李桉在美國的發展,然而事情並沒有按照預想的方向前進。

    這時候,李桉的妻子還在上學,李桉寫了個劇本到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尋找投資的機會。

    他兩個星期跑了三十多家電影公司,有的電影公司覺得不錯,就建議李桉對某個部分加以修改,過了兩個月再去,電影公司還是建議修改。

    這在好萊塢是正常現象,電影公司會讓作者三番五次的修改,這樣一耗就有一兩年時間。

    不是無疾而終,就是繼續發展,這被稱為好萊塢電影公司的企劃煉獄。

    據說平均一個劇本從初稿到開拍要經歷五年左右,這還是指千萬分之一順利拍成的劇本,絕大部分新人的劇本根本走不到最後。

    好萊塢不缺少劇本,缺少的是機會。

    在沒有知名導演推薦,沒有後台的情況下,想拿著劇本在好萊塢獲得成功那是天方夜譚,這就是真實的好萊塢。

    那幾年,李桉的主要工作就是寫劇本。

    他自己寫的劇本,和其他美國編劇合作的劇本,找美國作家來寫的劇本,總共有十幾個。

    光寫劇本,找不到投資,拿不到錢,他只能靠著妻子的收入生活,還要養活孩子。

    除了寫劇本,他平常就是在家裡做飯、帶孩子、做家務。

    到了1990年,所有的路子都堵死,沒有一個劇本成功,銳氣消耗殆盡,他有些絕望。

    畢業快六年,仍然一事無成,剛開始還能談談理想,如今快要四十歲,也不好意思談理想了,只能整日的消沉。

    這期間,李桉會幫人家拍片子,不是做導演,而是看器材做劇務這種雜活。

    但他做劇務不太機靈,不懂得變通,鬧了不少笑話。

    「您那時候怎麼想的?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行業麼?」慕姍姍詢問道。

    「不是這樣的,我還是覺得我只適合做導演,不適合做劇務,做其他事情都不太靈光。」李桉回應道,「到了九零年,我們有了第二個孩子,岳父和岳母來美國看孩子,他們一下飛機,我太太就叮囑他們不要提拍片的事情,怕我會受不了。」

    「到了連提都不能提的地步?」慕姍姍詫異道。

    「倒不是不能提,而是那段時間我非常消沉,我太太擔心我。」李桉回憶道,「那時候家裡都是我做飯,我每天做好飯菜給他們吃,岳母問我,你燒飯這麼好吃,我來投資給你開麵館好不好?」

    「您當時怎麼回答?」慕姍姍好奇道。

    「我說,我開餐館跟家裡燒飯不一樣。」李桉略帶苦澀的笑了笑。

    雖然有些消沉,李桉卻沒有真正放棄電影,他給寶島的報紙寫影評和報道,也寫劇本。

    幾個月後,轉機來了,他寫的劇本在寶島獲了獎。

    此時,李桉的存折裡只剩下四十三塊美金,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得了獎,要回寶島領獎,可機票就要一千美金,李桉根本負擔不起,還要寶島這邊寄錢給他才能返回寶島。

    領獎的當天,李桉連一套像樣的西裝都沒有,只得借了弟弟的西裝和領帶。

    「我看了您拍的第一部長片,裡面出現了太極拳,您是怎麼構思的?」慕姍姍提問道。

    「我一直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有一天覺得太極裡的推手很有意思,就像是人際關係一樣,要圓柔應對,而不是硬碰硬。」李桉解釋道,「我覺得武術和人生哲學有關,為此還去波士頓拜訪了一位太極拳師傅。」

    「練習太極拳?」慕姍姍追問道。

    「主要是請教問題,那時候很窮,做研究都是自己來,除了訪問,還想親身體驗一番。」李桉回答道,「於是就到附近的社區大學裡報名學了太極拳,一週一次,學費很便宜,學了一個多月,一邊學一邊寫劇本。」

    這個劇本為李桉贏得了四十萬台幣的獎金,還有一個拍片的機會。

    寶島的電影公司給李桉提供一千兩百萬台幣的資金,讓李桉在美國包拍。

    所謂包拍,就是電影公司給錢,李桉交影片,至於李桉怎麼拍,電影公司不管。

    「當時有人鼓動我卷錢跑路,到美國就不回來了,買套房子,改善家人的生活。」李桉沉聲道,「我還是想把片子拍出來,和電影公司談了十天,簽了合同,我弟弟是擔保人。」

    一千兩百萬台幣相當於四十五萬美金,對於山窮水盡的李桉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但想用這筆錢在紐約拍一部電影並不容易。

    李安只能找熟人幫忙,薪酬便宜,就這樣組成了一個混雜的劇組,計劃一個月拍完。

    他要用最少的錢做最多的事,先做好計劃,計劃好了才去拍片,這樣能省錢。

    整部電影拍了二十四天,李桉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

    「這部片子我一毛錢都沒有賺到,電影公司的錢都用到影片中了,連道具都是從我家裡搬的。」李桉講述道,「徐立公來紐約看片子,在我家裡做客,奇怪我家裡窮的連張餐桌都沒有,我告訴他,餐桌在拍片子的時候被砸爛了。」

    電影的最終成本是一千三百五十萬台幣,折合四十八萬美金。

    獲得了寶島金馬獎多項提名,並拿到最佳男主角、女配角和評審團特別大獎,在寶島的票房成績超過一千八百萬台幣。

    李桉以後的電影事業就順風順水了。

    在寶島接連取得成功,返回好萊塢拍片,進入好萊塢主流的電影圈。

    「您對奧斯卡怎麼看?」慕姍姍最後問道。

    「奧斯卡是美國電影的一個獎項,我覺得用平常心對待就好,每年的奧斯卡都會有風向球,會有很多的公關活動,那些會員會受到彼此的影響,也會受到社會氛圍的影響,還有票房和影評等等。」李桉如此說道,「大家都在拚命的往前擠,拿獎的話是很大的榮耀,全世界都在看,不拿獎並不表示藝術比別人差,就是這麼回事。」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