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文藝生活 作者:薪越 (連載中)

 
kevin1217 2016-11-8 04:59:59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80 98045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05
第四百五十章 片酬

    作為好夢公司的老闆,林子軒這麼說了,意味著張嘉繹就是《借槍》的男主角了。

    他是看過張嘉繹的表演後做出的決定。

    前面試鏡的幾個演員大多是在模仿王志聞,想要表現出亦正亦邪的氣質來。

    他們覺得《借槍》既然是部諜戰劇,作為地下工作者就應該果敢無畏,面對敵人,要心狠手辣,絕不留情。

    主要是《潛伏》裡的余則成太深入人心了。

    這種想法是不錯,但《借槍》和《潛伏》這兩部戲的差別很大。

    準確的說,《借槍》只是披了一層諜戰劇的皮,內在裡講的是一個男人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的故事,和生活劇沾邊,還帶上點諜戰元素。

    在《借槍》中,熊闊海一再強調,諜報組只負責情報,不負責行動。

    他不是不願意冒險,而是不想死的太冤枉,所以說,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下工作者,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或者說是一個俗人。

    地下工作者首先是一個人,他有家庭和親人,有自己的生活。

    張嘉繹表演的時候顯然有自己的想法,沒有一味的模仿,把底層人物的心態表現了出來。

    如今有想法,會思考的演員越來越少了,大部分演員只是按照劇本和導演的要求去演。

    這樣的演員只能算是合格,談不上優秀。

    林子軒想要的是那種有能力撐起一部戲的演員,會思考是最基本的要求。

    「坐下談吧,我比你大上兩歲,就叫你小張好了。」林子軒招呼道。

    「叫小張就行。」張嘉繹坐下來,答應道。

    張嘉繹是七零年人,林子軒是六八年,張嘉繹離開京城的時候,林子軒在拍自己的第一部電視劇,還沒什麼名氣。

    兩人以往沒有交集,這是第一次見面。

    張嘉繹心裡頗為感慨,別人用七年時間成了影視公司的老總,他用七年還在跑龍套。

    不過倒沒什麼不服氣,人家能成功是人家的本事,即便在長安,他也聽過好夢公司和林子軒的名頭,那些熱播和拿獎的影視劇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只是覺得自己應該早點出來,京城才是演員的大舞台。

    「小張,從剛才的表演看,你有自己的想法,這個很好,但還不夠,熊闊海這個人物有點複雜,他面對不同的人要表現出不同的面孔來,面對妻子和孩子、面對上級、面對兄弟、面對敵人,都不相同,每張面孔就像是一個獨立的人格,這個要好好琢磨,把層次表現出來。」林子軒講述道,「這部戲要靠你扛起來,成不成都在你身上。」

    「林總,我會好好琢磨,演好這個角色。」張嘉繹表態道。

    「也別有太大的壓力,這是整個劇組的事情,咱們一起來解決,遇到困難可以和導演,或者直接和我說都行。」林子軒溫和道,「這部戲下個月開拍,爭取年底前播出,你要做好準備,你在京城有住處麼?」

    「暫時住在旅館裡,還沒來得及找住處。」張嘉繹坦誠道。

    張嘉繹來的時候帶了一千塊錢,這點錢在京城估摸著能撐上個把月。

    就算好夢公司的試鏡沒戲,他也有時間找個劇組先混著,一旦進了劇組,就是包吃包住,可能條件不太好,不過總算有個安身的地方。

    北漂基本上都這樣,跟組意味著生活有了保障。

    「這樣吧,你先搬到這兒來,這兩間房平時就是試鏡用的,沒人住。」林子軒安排道。

    好夢公司在友誼賓館長期租房用來劇組試鏡,較為方便,如果把試鏡地點放到公司裡,進進出出的影響辦公。

    現在是劇組籌備階段,只有七月份這部戲開拍後才會安排演員的食宿。

    當中差了一個月,林子軒考慮到張嘉繹剛從長安過來,就這麼安排了。

    「這合適麼?」張嘉繹驚訝道。

    他雖然拿到了這個角色,但在京城演藝圈,還是個新人,沒想過有特殊待遇。

    「沒什麼不合適的,過兩天還要試鏡女演員,你有空幫著給搭搭戲,早點熟悉起來。等會劇組會和你簽一份演藝合同,至於片酬,你是老演員了,就按一集六千塊來算吧,你覺得怎麼樣?」林子軒詢問道。

    在國內的男演員裡,頂尖的像是陳導明等人一集在五萬左右,一線的男演員大概是兩三萬的樣子,二線男演員在一萬上下。

    六千塊一集是二線男演員的最低標準,三線男演員在六千以下,三千以上。

    三千以下的基本上是新人的級別,拍過兩部戲,有一定的表演經驗。

    還在藝術院校的學生一集兩千塊以下,大部分是一千塊一集,這是九八年的市場行情。

    在同等等級上,女演員的片酬普遍比男演員要低一些。

    從這裡就能看出,演藝圈裡新人和頂尖演員之間的差距。

    林子軒給出這個片酬,是從多方面考慮,他雖然看好張嘉繹,卻不會貿然開出高片酬,畢竟市場在哪兒,不能隨便破壞了。

    六千塊一集剛剛好,既照顧到了張嘉繹的面子,還不用付出太多資金。

    如果在其他劇組,趁機壓價都說不定。

    「林總,這太高了吧,我以前沒演過有名氣的角色。」張嘉繹不好意思道。

    張嘉繹把自己定位在三線演員,三千塊一集的片酬他都能接受,六千塊一集的話,拍《借槍》他能拿到十幾萬的片酬了。

    他清楚自己沒那麼大名氣,值不了這個價。

    「沒人會嫌片酬高,這個片酬不代表你的現在,我看好的是你以後的發展。」林子軒如此說道,「等你拍完這部戲,片酬還會往上提。」

    聽到這句話,張嘉繹心裡一熱。

    這些年,在長安電影製片廠,他認真拍戲,得到的認可卻很少,沒有機會,沒有出路。

    他聽說過,林子軒看好的演員都會成名。

    最出名的莫過於早就成為頂尖演員的葛尤,最近出名的是依靠《潛伏》走紅的閆暱,還有一個叫徐晶蕾的女演員。

    成名意味著你所塑造的角色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作為演員,誰不想得到認可呢。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06
第四百五十一章 三十而立

    和好夢公司簽好《借槍》的演藝合同,張嘉繹走出友誼賓館,出了口氣。

    他知道自己應該能在京城這個圈子裡立足了,這樣的結果比他想像中的要好很多倍,他原本做好了艱苦奮鬥的準備。

    他有些明白林子軒為什麼能成功了。

    林子軒能對他這樣不知名的演員如此照顧,顧及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麼待人以誠,別人也會以誠心回報。

    簽完合同後,林子軒問過他需不需要提前支取片酬,家裡有沒有困難。

    按照影視行業的規矩,演員簽了合同,可以拿到一部分定金,一般是片酬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間,大明星會拿的多一些。

    剩下的片酬在拍完後一次付清,這是為了防止演員在拍戲期間鬧矛盾。

    也有因為影視劇不賺錢賴賬的,演員和影視公司由於片酬鬧糾紛的事情並不少見。

    在這方面,演員往往是弱勢群體,影視公司有合同在手,演員在拍戲期間保不齊就有把柄落到影視公司手裡,就算告上法庭,也難有勝算。

    這是演員需要經紀公司的原因,有後台才不怕被坑。

    國內的影視行業還不規範,存在著各種問題,很難保障演員的權益。

    按照《借槍》這部戲的長度和張嘉繹的戲份,他差不多能拿到兩萬到三萬塊的定金。

    這些錢不算太多,卻能解決他在京城的生活問題,至少能生活的體面一些。

    他在心裡感謝林子軒,是因為林子軒給了他相應的尊重。

    六月十三日,從意大利傳來消息,《活著》獲得了今年的格林扎那卡佛文學大獎。

    在最後的投票階段,《活著》以153票的懸殊優勢擊敗了來自英國和阿爾巴尼亞的兩位作家,輕鬆的拿到了這個獎項。

    意大利的多家媒體不惜篇幅的對這部小說做了詳細的介紹。

    要注意,這是在世界盃期間,這時候的意大利媒體往往只報道和世界盃相關的新聞。

    消息傳到國內,不少媒體相繼做出報道,華國電視台在第二天白天的新聞裡做了播報。

    這個獎畢竟不是諾貝爾文學獎,不會上晚上七點的《華國新聞》,也不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不過能提升林子軒在文學界的地位。

    在圈子裡,拿獎和沒拿獎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出版社趁機推出了《許三觀賣血記》,並在封面上印上一行字「意大利格林扎那卡佛文學大獎得主最新力作」。

    他們早就做好了兩手準備,只等到消息傳過來,就讓印刷廠印刷。

    林子軒接到不少祝賀的電話,包括作協和文聯的領導。

    他一一應付,說著各種或真或假的應酬話。

    林子軒能感覺到一些人的態度變化,這就是知名作家和著名作家的區別。

    你拿了獎,在國際文壇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你本身的價值就不一樣了。

    這個獎的獎金不算高,折合人民幣只有十幾萬,但能提高《活著》在各個國家的銷量,相信明年國外的版稅會更多一些。

    與此同時,他還接到一些大學的邀請,讓他過去演講。

    作家到大學演講,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以前沒人邀請他,不是說他沒有名氣,而是有所顧忌。

    現在《活著》獲獎,連華國電視台都播了新聞,說明沒事了。

    出版社還在觀望之中,要不要出版《活著》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

    國內的單位就是這樣,做事情總是小心翼翼。

    這次盜版商走在了前面,他們或許覺得能填補國內的一項空白,於是,《活著》的各種盜版肆無忌憚的出現在了圖書市場上。

    林子軒見過一個最離譜的版本,封面上是一名時裝女郎,嫵媚妖嬈。

    或許是從香江那邊盜版的,裡面繁體字和簡體字交叉出現,看的眼暈。

    而且,為了充實書籍的內容和吸引讀者,盜版商還在後邊加了一篇言情小說。

    《活著》是部中篇小說,只有十萬字左右,看起來很薄,盜版商怕賣不出好價錢,才加了一篇艷俗的言情小說,證明物有所值。

    這樣不倫不類的盜版書賣到了八塊錢一本,紙張粗糙,錯字連篇,盜版的一點都不走心。

    也是,要是走心了,就沒有暴利了,他們只想打著《活著》的名號賺錢而已。

    順帶的,張億謀拍攝的電影的盜版碟也跟著暢銷起來。

    市面上原本就有《活著》的盜版碟,但看得人不多。

    有些人是衝著張億謀和葛尤才買來看看,只是這個故事不討喜,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如今《活著》獲得了國外的文學大獎,那些不喜歡看小說的人好奇,想知道這是個什麼故事,就去買了《活著》的盜版碟。

    對於這種情況,林子軒早已習慣。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遭遇,國內其他作家都是這麼個狀況。

    只要稍有名氣的作家,書籍都會遭到盜版,有作家甚至開玩笑的說,想知道國內哪位作家的名氣最大,問問盜版商就知道了。

    整個六月,林子軒都在各種應酬中度過,不是他請別人,就是別人請他。

    他在文學圈和演藝圈都有朋友,放在一起就是文藝圈,不知不覺間,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竟然走到了這個地步。

    所謂三十而立,林子軒今年剛好三十歲,成家立業,他都做到了。

    「小林可以考慮在作協和文聯混個領導,上面有人好辦事,咱們也要向著高層發展。」馮曉剛鼓動道。

    馮曉剛先前去了一趟濱城,幫著韓三評籌備《生死抉擇》的拍攝工作。

    作為京城電影製片廠的廠長,韓三評平時很忙,不可能一門心思的拍戲,說是導演。其實算是總導演,下面還有兩個副導演幫襯。

    這兩名副導演在京影廠都有名氣,擅長拍攝主旋律影片。

    馮曉剛作為好夢公司的代表過去做協調工作,沒多大的事兒,就當是散散心了。

    他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國內影視圈的獎項都是由文聯主辦,如果林子軒成了文聯的高層,那好夢公司的影視劇拿獎會相當輕鬆。

    馮曉剛在拿獎這件事情上一直都念念不忘。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08
第四百五十二章 翻譯

    對於馮曉剛的這個提議,林子軒不置可否,他在猶豫。

    在國內,只要你到了一定的層次,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都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比如作協和文聯的領導打電話給他的時候,暗示他要在文學界發揮更大的作用。

    慕致遠同樣有這個意思。

    他當初鼓勵林子軒出來開公司,是想磨練林子軒,以後再回到體制內工作。

    如今好夢公司越做越大,林子軒不可能這麼放手,那麼走另一條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像作協和文聯這種單位相對來說較為輕鬆,都是文化人,要臉面。

    在這個年代,最多是背後下絆子,不會真刀真槍的來,沒那個必要,又不是生死大仇。

    如果林子軒不太在乎名利,不摻和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在裡面混混挺好。

    與其讓別人掌握話語權,不如親自參與進去,才能為自己代言。

    更何況,有了這個身份,在社會上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做事情會方便的多。

    當然,不是你想進去就能進去的,不僅要有資歷,還要有關係。

    馮曉剛鼓動林子軒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林子軒有這樣的條件。

    好夢公司目前是國內最大的民營影視公司,林子軒在圈子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還是暢銷書作家,拿到了國外的文學大獎。

    加上慕致遠在文化部門的關係,在文聯裡混個小領導問題不大。

    這是因為林子軒還年輕,二十年後興許就混到文聯的高層了,這都是有可能的事兒。

    馮曉剛在電影導演協會裡才混個小領導,正在朝著中層前進。

    在華國,想要發展的好,就要不停的朝上面混。

    這麼做對好夢公司的發展也有好處,不光是拿獎的事兒,而是各個方面,只有掌握了權利,才能做自個想做的事情。

    對此林子軒不想多談,他轉移了話題。

    「電影籌備的怎麼樣?咱們這次要給足韓廠長面子,把人情做踏實。」林子軒詢問道。

    「那是自然,裡子面子都給他,到上映的時候咱們花錢包場,把票房給抬起來,怎麼著也要有五千萬,不然不好看啊。」馮曉剛調侃道。

    馮曉剛清楚好夢公司投資拍《生死抉擇》的目的,就是為了幫襯韓三評。

    與其說是投資電影,不如說是投資韓三評這個人,用五百萬保證好夢公司以後的平穩發展,這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五千萬哪夠啊,能破億最好。」林子軒不滿足道。

    國內的主旋律影片背後基本上都有上面的支持,國企單位包場是抬高票房的主要手段。

    上面發文讓各單位學習電影中傳達的精神,下面的單位就要包場讓職工看電影。

    只不過,往往出現電影院出票了,卻沒有觀眾去看的尷尬局面。

    「太多了吧?《泰坦尼克號》現在還沒到兩億呢。」馮曉剛懷疑道,「說起來還是拍主旋律影片好,至少票房好看,我以後也得琢磨琢磨。」

    馮曉剛的三部賀歲片最高的也就三千多萬票房,和主旋律大片沒辦法相比。

    「放心吧,咱們以後有機會。」林子軒如此說道。

    《許三觀賣血記》六月中旬在全國上市銷售,藉著林子軒獲獎的熱潮,圖書銷量不錯。

    讀者和文學界的評論家普遍給出了高度的評價。

    有評論認為這部小說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慾望。

    而且,由於小說和劇本一起出版,引起了影視圈的關注。

    對於這部林子軒和姜聞合寫的劇本,電影圈同樣認為是一次成功的改編,給電影行業的編劇們提供了一個改編的範本。

    一片叫好之聲,和林子軒以往的小說受到抨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方面這是一部好小說,另一方面是因為林子軒地位的提升。

    除非是那些想要譁眾取寵的人,否則沒人會無緣無故的得罪林子軒,都在一個圈子裡混,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這點面子還是要給的。

    這其實不能算是一種好現象。

    評價一部小說應當以小說為主體,而不是以作家的名聲和地位。

    但在國內,這種情況並不鮮見,早已有之。

    或許只有到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後,才能對一部小說做出相對客觀的評價。

    《許三觀賣血記》不僅在國內熱銷,還引起了國外出版社的關注。

    一些國家的漢學家準備翻譯這部小說,國外的文學類雜誌對小說做了介紹。

    法國的《讀書》雜誌認為這是一部外表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完美結合的小說。

    那些漢學家在翻譯《許三觀賣血記》的同時,還注意到林子軒的其他作品。

    《臥虎藏龍》這樣的武俠小說他們沒法翻譯,但另一部在華國暢銷的兒童書籍很有意思。

    目前,三部《小雪的大冒險》在國內的銷量估計是七百萬冊,加上盜版的話超過一千五百萬冊,絕對是暢銷書籍。

    這個故事的內容並非是純東方的,而是更傾向於西方的故事體系,魔法世界的設定很容易被西方的兒童所接受,翻譯起來的難度沒有那麼大。

    那麼,這部在東方暢銷的兒童故事能不能在西方暢銷呢?

    故事發生在英國,有位英國的漢學家把《小雪的大冒險》其中的一個章節翻譯出來寄給了國內的出版社,讓出版社做出評估,有沒有翻譯的必要。

    畢竟如果翻譯出來沒有出版社願意接手,他拿不到稿酬和版稅。

    這家出版社叫做布魯姆斯伯裡出版社,在英國出版行業規模中等,以出版兒童圖書出名。

    他們聽說一部兒童故事能有幾百萬的銷量,就把這篇翻譯的小故事拿到中學和小學裡去。

    出版社讓數百名中小學生閱讀,並給出反饋,調查這些學生對這個故事是否感興趣。

    最終,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對《小雪的大冒險》產生好奇心,想要繼續閱讀相關的故事,其他的學生雖然不太感興趣,卻也不怎麼討厭。

    這個結果足以讓他們做出決定了。

    出版社讓那位漢學家先翻譯一冊,出版後看看銷量再決定是否繼續下去。

    同時,布魯姆斯伯裡出版社聯繫了林子軒,商量出版《小雪的大冒險》英文版的事宜。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08
第四百五十三章 作家經紀人

    布魯姆斯伯裡出版社願意出版《小雪的大冒險》是因為林子軒不是一位新人作家,而是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著名作家。

    而且,這部童話小說在華國的銷售業績過於優異,值得他們嘗試。

    如果沒有以上兩點做基礎,即便小說真的很好看,他們也不會有出版的打算,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有這本小說的存在。

    出版社和林子軒簽訂了出版合同。

    他們並沒有明說只出版《小雪的大冒險》第一冊,而是在合同中加入了一個限制條款。

    如果《小雪的大冒險》第一冊在英國的銷量少於十萬冊,出版社有權利終止後續圖書的出版,出版社不承擔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責任。

    十萬冊是一部小說是否暢銷的分水嶺。

    小說銷量超出十萬冊,說明這部小說有一定的讀者群,值得出版社加大推廣力度,或許還能經營出一個圖書品牌。

    銷量低於十萬冊,不是說這部小說沒有前途,而是出版社要考慮投入風險的問題。

    通過各種渠道推廣書籍花費不菲,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

    要是低於一萬冊,出版社可能就直接放棄了,連成本都不一定能收的回來。

    出版社不是慈善機構,他們看重的是圖書帶來的收益,圖書的價值由市場來決定。

    他們出版這部兒童圖書只是試水,給出的條件不是很高,只有百分之十的版稅,這還是因為林子軒拿了意大利文學大獎的緣故。

    林子軒沒有討價還價,這份合同只是關於《小雪的大冒險》第一冊的出版。

    如果這部小說在英國的銷售火爆,他自然會和出版社繼續談條件。

    由此可見,在書籍出版的過程中,合同的重要性,不僅要防止合同中出現的陷阱,還要盡可能的保障自身的權益。

    作家不是律師,弄不清楚裡面的條款,上當受騙的大有人在。

    林子軒有這方面的經驗,請了律師過來對合同進行核查,排除出版社的各種霸王條款。

    「林先生,你應該在歐洲尋找一位經紀人,負責推廣你的作品,我們可以為你介紹這方面的專業人士。」出版社的人提醒道。

    目前,林子軒的小說在歐洲受到歡迎,但還沒有進入英語區國家。

    就是說沒有英文版本,英國雖然屬於歐洲,不過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聯繫不怎麼緊密,他們覺得自己屬於英語區國家。

    在西方,作家大多都有自己的經紀人,經紀人的作用非常大。

    他們代理作家的作品,為作家選擇合適的出版社,協助作家和出版社進行稿酬和版權的談判,替作家爭取利益,評估與發掘作家的商業潛能。

    其中包括對作家的現有作品進行國際版權拍賣、翻譯,並將作品推向電視、電影、戲劇、音像等各種領域,擴大作品的商業價值。

    他們會不斷的和作家交流,瞭解作家的寫作潛能,幫助作家保持創作的可持續性。

    當然,經紀人不是白幹活,而是會從作家的收益中拿到提成。

    一名經紀人往往代理很多位作家的作品。

    他們在出版行業有人脈關係,和文學界的評論家熟悉,知道怎麼把一部三流小說包裝成暢銷書,還能把一名新人作家捧成暢銷書作家。

    作家和經紀人的關係較為複雜。

    一方面,經紀人幫助作家處理出版上的雜務,讓作家能夠安心的寫作;另一方面,他們會研究圖書市場的趨勢,給出作家創作上的建議。

    一般來說,不是出版社要求作家修改作品,而是經紀人這麼做。

    經紀人會盯著市場,研究讀者,給作家提出這樣那樣的建議,怎麼寫才會符合市場需求。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在干涉作家的創作自由。

    作家依賴經紀人,同時又想保證創作上的自由,這和演藝圈裡演員和經紀人的關係一樣,演員不想演這部戲,但經紀人覺得演這部戲會紅。

    不少作家和經紀人是好朋友,但也存在著矛盾。

    對林子軒來說,要找的經紀人應該叫做作品海外版權代理人。

    他以往的書籍是這麼操作的。

    比如有一位意大利漢學家看上了《活著》,這人會給《活著》寫一份介紹,交給意大利國內出版社的編輯看。

    如果編輯願意出版,就會聯繫林子軒,洽談出版合同。

    只有談好了出版合同,這位漢學家才會翻譯小說,等小說在意大利出版,這位漢學家還會寫文章,接受記者的採訪,給《活著》做宣傳。

    實際上,這位意大利翻譯就起到了經紀人的作用。

    這只是針對意大利而言,隨著《許三觀賣血記》和《小雪的大冒險》陸續在各國出版,林子軒需要找一位熟悉歐美國家出版行業的版權代理人。

    在華國國內,還沒有作家經紀人的概念,都是作家和出版社直接聯繫。

    作家選擇出版社依靠的不是版稅收入或者作品的推廣,而是和出版社編輯的私人交情。

    作家往往是比較宅的一類人,不善於商業談判,或者有些清高,不屑於討價還價。

    這樣一來,作家的權益就有可能得不到保障。

    他們可能拿不到高的版稅,作品得不到好的推廣,銷量上不去,無法改編成影視劇,體現不出作品應有的價值。

    在這方面,林子軒的選擇都很慎重,他會選擇有實力和誠信,懂得運營推廣的出版社。

    在國內想要打聽出版社的底細不難,但在國際上,就很被動了。

    林子軒只能等著國外的出版社來聯繫他,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瞭解和判斷哪一家出版社更為合適,世界上那麼多的國家,不可能都深入瞭解。

    這樣帶有一定的隨機性,一不小心就會被坑。

    所以說,國內的作家想要走向國際找一位經紀人尤為重要。

    在歐洲,有一本書籍叫做《作家與藝術家年鑒》,這是一本作家的參考書。

    上面不僅有各大出版社的詳細介紹和聯繫方式,還有文學經紀人的目錄,記錄了各位文學經紀人最新的聯繫方式和代理的作家作品。

    新人作家如果不想直接向出版社投稿,可以把稿子投給文學經紀人。

    以林子軒如今的名氣,想要在歐洲尋找一位文學經紀人並不是難事。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09
第四百五十四章 區別

    林曉玲的《回家》後期製作完成,準備先在電影學院放映,聽聽學生們的意見。

    這是電影學院的傳統。

    由於資金有限,她不可能像姜聞那樣跑到國外做後期,只能在國內剪輯,還好沒有超支,剩下的錢夠劇組的人員吃一頓殺青飯。

    影片紀實風格的拍攝手法不需要太多花俏,只要把故事講述完整就行了。

    這是林曉玲獨立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我們倆》相當於學生作品,有鄭洞添在後面指導。

    經過《我們倆》和《小城之春》兩部影片的磨練,她顯然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

    六月底,天氣悶熱,電影學院放假在即。

    林曉玲、徐晶蕾和劉霖三人走在校園裡,回憶著過往的校園生活。

    不知不覺間,她們從電影學院畢業一年了,踏入社會,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徐晶蕾憑藉著《將愛情進行到底》成為一線演員,在青年演員中嶄露頭角,不時會有學生上前找她索要簽名。

    都是學弟學妹,她不會拒絕。

    相比較而言,劉霖就落寞不少,除了幾個熟人,認識她的人很少。

    這就是現實,在學校上學那會可能察覺不到,可一旦進入了社會,差距會逐漸拉大。

    尤其是在演藝圈這種地方,有人會紅遍全國,有人則默默無聞。

    如今,劉霖和好夢公司簽約,成為公司旗下的演員,將會在《借槍》中出演張嘉繹的妻子,是劇中兩位女主角之一。

    她的形象成熟秀麗,適合出演主旋律影視劇。

    在《借槍》中,她扮演的周書真是津門有名的大鼓書藝人,嫁給張嘉繹後就收山了。

    因此她要去學半個月的大鼓書,不要求唱的多好,但要有模有樣,氣場十足。

    就像張嘉繹在劇中原本是學相聲的,肯定要練幾段相聲貫口,比如《報菜名》什麼的。

    劉霖看了劇本,這部戲主要靠張嘉繹撐起來,她的戲份相對平淡,沒有太多的爆發點。

    周書真這個角色和《潛伏》裡的王翠平沒辦法比,王翠平和余則成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周書真更像是一個陪襯。

    雖然如此,劉霖還是認真的琢磨角色。

    別人給了你機會,你要是不知道把握,那或許就沒有下一次機會了,演好這個角色,才會有下一個角色等著你。

    如果不是她在《回家》裡的出色表現,也就不可能參與到《借槍》的拍攝。

    林子軒喜歡照顧自己公司裡的演員,會給他們提供演戲的機會,像張涵宇和傅標等人都會在《借槍》中出演重要的配角。

    每一部戲都是一次磨練,等他覺得差不多了,就會讓這個演員挑大樑,出演主角。

    一個公司的資源有限,不可能對每個演員都公平,這個世上也沒有絕對的公平。

    林子軒喜歡那種願意努力的演員,每部戲都有進步,這樣的演員在哪兒都有前途。

    他看了《回家》這部片子,劉霖的表演很到位,展現了人物不同的形象。

    在女警察面前她是犯人,在母親面前她是女兒,在繼父面前,她覺得自己是罪人。

    能把這三個形象的內心活動都表現出來,說明這個演員的可塑性很強。

    林曉玲在電影學院有一定的名氣,不過和那些大導演沒辦法相比,更何況電影學院每年都會有風雲人物出現。

    闊別一年,那些新生或許都不知道林曉玲是誰。

    《回家》的放映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來看這部片子的學生大多是衝著徐晶蕾來的。

    影片片長九十分鐘,是標準的三段式結構。

    前三十分鐘講述了1980年的往事,中間三十分鐘講了女警察送女犯人回家的過程,最後三十分鐘發生在回家之後。

    這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開頭的起因,中間的鋪墊,和後來的高潮。

    事實上,這部片子一直都很沉悶和平淡,沒什麼高潮,就算是結尾感情激化的時候也很平淡,淡淡的幾句話就交代了過去。

    雖然沉悶,但這部片子的細節非常飽滿,沒有太過刻意的安排或者矯揉造作的場景。

    一切顯得那麼的真實,就像是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一樣。

    有些學生忍受不了前三十分鐘的生活瑣事。

    在這個重組的家庭裡,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做父母的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維護著各自的孩子,也有對彼此的不滿和對生活的厭倦。

    極為生活化的展現了普通家庭的日常狀態。

    如果能熬過前面的三十分鐘,接下來的三十分鐘是一趟漫長的回家之路。

    在寒冷的冬天,女警察帶著犯人在京城的街道上不停的行走,通過幫助犯人解決一件件的小事,化解了犯人心中的惶恐和困惑,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這麼拍會讓觀眾看的很累,觀眾更想看到犯人回家後的衝突,而不是在路上的過程。

    熬過一個小時,女犯人終於到家了,開門的是她的繼父。

    看到女犯人的一瞬間,繼父愣住了,不過還是讓女犯人進了屋。

    就在觀眾以為接下來會是一場情感爆發的大戲時,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下面的劇情依舊很平淡,沒有撲到母親懷裡痛哭,沒有太多感情的交流。

    而是克制和隱忍。

    母親想要關心女兒,又顧忌著繼父的心理,女兒在監獄裡多年,早已不善於表達感情。

    她們彼此關心著對方,卻不知道如何表達,只是用最普通和簡單的言語對答著。

    如果是那種煽情的影片,這段場景正是催淚的時候,讓觀眾把一直壓抑的情感宣洩出來。

    但林曉玲只是用這種冷靜客觀的方式記錄下這個家庭的故事,沒有大起大落,高潮迭起。

    好在最後繼父和女犯人達成了和解,這個家庭能夠繼續下去,觀眾可以稍微鬆一口氣。

    看完之後,觀眾普遍心情沉重,沒有從看電影中得到愉悅感,反而有種直面現實慘淡人生的壓抑,為這個家庭以後的生活擔心。

    電影學院的學生就是這種感覺,一直都揪著心,最後也放不下來。

    這就是文藝片和娛樂片的區別,娛樂片讓觀眾輕鬆愉悅,文藝片給觀眾的是沉重和思考。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10
第四百五十五章 叫好不叫座

    影片放完,下面是和學生的交流時間。

    學生們提出的問題較為尖銳,有人認為這部電影的劇情太拖沓,把一部三十分鐘的紀錄片硬是拉長成九十分鐘的電影。

    有人覺得劇中女警察的形象太正面,不夠真實,這個安排有刻意的嫌疑。

    還有人就影片過於沉悶,色調過於灰暗提出不同意見,覺得導演故意用一種冷談的態度拍攝這樣一個故事,有點故作深沉。

    有批評自然也有讚揚。

    對於劇情拖沓的意見,有人覺得正是由於那些不起眼的細節才讓人物更為豐滿。

    女警察是影片中唯一讓人感到溫暖的角色,如果沒有這個角色,這部電影會更加灰暗。

    每個人因為各自生活閱歷和個人喜好的不同,對一部電影的看法可能截然相反。

    有人覺得這是一部爛片,有人卻看的津津有味,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導演帶著自己的影片和學生交流,就是想多聽聽其他的意見。

    當然,不能任何意見都聽,要是那樣的話,電影會被改的面目全非,一塌糊塗。

    首先要確定的是,你的電影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其次,要明確這部電影的定位。

    《回家》是一部文藝片,電影的消費群體是那些文藝片愛好者,而不是所有的觀眾,所以不能聽從那些要求加快劇情節奏的建議。

    那樣的話和商業片就沒有區別了。

    不是說商業片不好,而是那麼改就成了四不像,兩面不討好,所以定位很重要。

    導演要清楚影片要在影院公映,還是只是作為地下電影。

    如果沒有女警察的角色,想要通過審查很難。

    那些認為女警察不應該存在的學生,估計沒有實際拍攝電影的經驗,不知道拍一部電影要考慮那些方面,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即便在好萊塢,拍電影也要受到很多的限制,不能肆無忌憚。

    對那些大導演來說,他們清楚自己要拍的是個什麼片子,不會被學生的意見所左右。

    就像是張億謀,他會和學生交流,他覺得對自己有啟發的建議會接受,其他意見則無視。

    新人導演面對批評的時候往往會急於辯解,或者對自己產生懷疑,這同樣是一種考驗。

    做任何事情,心態很重要,即便面對批評,只要認為這是自己要的東西,就要堅持下去,而不能瞻前顧後,那樣或許就會毀於一旦。

    林曉玲的心態頗為放鬆。

    在來電影學院之前,這部影片在好夢公司內部放映過,林子軒和馮曉剛等人都看過,大家討論過影片的得失。

    相對於電影學院的學生,他們的看法更為專業。

    對《回家》的票房,他們普遍不看好,這麼沉悶的片子觀眾能堅持不退場就不錯了,但影片的確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或者說是叫好不叫座,在業內會贏得口碑,只是觀眾不會買賬。

    這是文藝片普遍會遭遇的困境,那麼怎麼盈利呢?

    如果總局願意推廣的話,可以用包場的方式把票房抬起來,或者賣給華國電視台的電影頻道,在電視上播出。

    最常見的則是到國際上各大電影節去沖獎和賣片。

    商業片有商業片的運作模式,文藝片有文藝片的出路,像這種小成本文藝片,只要拍的不是太差,收回成本並不難,只要找到合適的路子就行。

    下半年有影響力的電影節只有威尼斯電影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林子軒傾向於威尼斯。

    交流結束,三人離開電影學院,有種難言的情緒。

    看到那些學生,就像是看到以前的自己,什麼都不怕,什麼都敢說,鋒芒畢露,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沒什麼顧忌。

    或許只有在社會上磨練一段時間,才會懂得收斂。

    「這幫傢伙一點也不講情面,我拍的有那麼差麼?」林曉玲抱怨道。

    「行了吧,還有說我演技不好的呢,我都習慣了。」徐晶蕾無所謂的說道。

    自從進入演藝圈之後,媒體對徐晶蕾的演技爭議不小,主要是和她搭戲的演員太出彩了,顯得她演技很一般。

    在《我們倆》中,和她對戲的是老戲骨金亞琴,人家拿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后。

    在《臥虎藏龍》裡,作為主角的徐晶蕾被陳導明和俞菲鴻給徹底壓制了。

    到了《將愛情進行到底》,她的演技爆發了,可青春偶像劇本來就不講究演技,媒體和觀眾都不在意,一群年輕演員,能有什麼演技。

    剛剛和學生交流的時候,有人提出在《回家》裡徐晶蕾明顯沒有劉霖有戲。

    兩人是同班同學,如今的名氣差別很大,在這部電影裡,她確實不如劉霖發揮的好。

    「我是佔了角色的便宜,咱倆換換,你肯定比我演的好。」劉霖解釋道。

    「別安慰我了,以前在班裡你就用功,底子好,我是能偷懶就偷懶,給荒廢了,等到真想學的時候,畢業了。」徐晶蕾無奈道。

    「你這話應該和那些學弟學妹們說去,讓他們引以為戒。」林曉玲打趣道。

    「這種事兒怎麼好說,我現在可是偶像了,要保持良好的形象。」徐晶蕾說笑道。

    這倒不是玩笑,她接了不少廣告,那些廣告商看重的是她青春健康的形象。

    在合同中有規定,一旦出現破壞形象的新聞,廠商不僅會終止合同,還可能要求賠償。

    負面新聞對明星來說是一場災難,牽扯到演藝合同和廣告合約等等問題。

    當然,炒作緋聞不算,那個可以澄清,不會造成不可扭轉的負面影響。

    「我就弄不明白,現在的年輕人怎麼想的,怎麼就喜歡上你演的那個角色了,要是他們知道你生活中什麼樣,估計心都碎了。」林曉玲調侃道。

    「你這是嫉妒,我生活中有那麼糟麼?」徐晶蕾不滿道。

    「也不算多糟,就是大大咧咧,沒心沒肺,丟三落四,不講究穿衣打扮,愛睡懶覺,不喜歡做飯……」林曉玲數落道。

    劉霖看著林曉玲和徐晶蕾互相挖苦,有些羨慕。

    在演藝圈,光有演技不行,還要講究機遇。

    徐晶蕾碰到了林曉玲,加入了好夢公司,參演了多部影視劇,這條路走的非常順利。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12
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情味

    正如劉霖想的那樣,在如今的演藝圈,演員選擇一家影視公司真的很重要。

    以前演員都是在體制內,要麼是電影製片廠,要麼是話劇院,或者戲劇單位,只能演出本單位的影視劇,不夠自由。

    後來政策放鬆了,膽子大的演員出來單干。

    也就是跑單幫,自己找戲拍,自己談片酬,也有的演員只在單位掛個戶口,到處拍戲。

    到了九三年,民營影視公司陸續出現,投資拍攝影視劇。

    演員們剛開始是和民營影視公司合作拍戲,但隨著民營影視公司的規模逐漸擴大,他們只得加入某個影視公司,被影視公司收編。

    如果不加入的話,演員得到的演戲機會會非常的少。

    影視公司更傾向於培養自己公司的演員,你不加入進來,就沒有戲拍。

    這很好理解,影視公司的資源有限,我投資的影視劇,用自己的演員不僅便宜,還好管理,為什麼要用其他的演員呢。

    這是對那些二三線的演員而言,一線明星在選擇上更為自由。

    像陳導明和王志聞,他們不愁沒有戲拍,主要是看哪家公司的本子好,和誰合作更舒服。

    經過幾年的發展,國內民營影視公司的格局基本上定型。

    以好夢公司為主的幾家公司是第一梯隊,這些公司主要在京城,南方也有一兩家規模相當的公司,身後是房地產商的投資。

    這個梯隊的公司每年會投資多部影視劇,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在業內有口碑和影響力。

    第二梯隊的公司較多,以拍攝電視劇為主,很少投資電影,一年總有兩三部盈利的劇集。

    第三梯隊是無數隨時可能倒閉或者卷錢走人的影視公司,每年只投資一兩部電視劇。

    賺了錢就走,賠了錢就關門。

    一般是外行入場試水,或者有老闆想要捧紅某個演員,弄個影視公司玩玩。

    這個行業的准入門檻越來越低,從而失去了以往的高雅神秘,漸漸淪為了資本的玩物。

    想要在影視行業長期發展的演員會選擇前兩個梯隊的影視公司。

    想走捷徑的演員往往選擇第三梯隊的影視公司碰碰運氣,保不齊能夠一炮而紅呢。

    這都是沒準的事兒,只能說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第一梯隊的影視公司資源多,同時競爭也會很激烈。

    以好夢公司為例,除了公司本身投資的影視劇,還和京城電視藝術中心關係密切,推薦演員拍攝藝術中心的電視劇非常容易。

    加上和華國電視台,以及京城電影製片廠等單位的良好關係,在提供拍戲機會和做宣傳上佔有極大的優勢,能為演員提供一個很好的發展平台。

    但這樣的公司旗下會有眾多優秀的演員,肯定重點照顧像葛尤和俞菲鴻這樣的大明星。

    想要在其中立足並獲得發展的機會並不容易,要慢慢的熬才能出頭。

    不少沒有太大名氣的演員更傾向於第二梯隊的公司,競爭壓力不大,能得到公司的重用,或許還有機會成為公司力捧的對象。

    等到混出來名氣,再尋找更好的發展平台不遲。

    這就是目前國內民營影視公司和演員的現狀。

    劉霖從電影學院畢業後沒有加入影視公司,拍戲只能演配角,很難紅的起來。

    這是一個競爭殘酷的圈子,從龍套到明星是一條坎坷的道路。

    不可否認,有那種拍了一部戲突然就走紅的演員,但那樣的機會極少,更多的演員是通過一部部戲的積累,才能給觀眾留下印象。

    觀眾只會關注那些主演和明星,卻很少注意那些配角們。

    劉霖珍惜加入好夢公司的機會,努力演好每一部戲,至於能不能成為大明星,要看機遇。

    七月份,她就要加入《借槍》劇組,開始她在好夢公司的第一部戲。

    林子軒同樣在考慮這個問題。

    由於要在歐洲給自己找一位作品代理人,他想到了公司的演員和經紀人。

    演員無疑是影視公司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葛尤給好夢公司帶來的利益不僅是票房收入,還有無形的資產,他是公司的一張名片。

    好夢公司想要發展壯大,需要更多像葛尤這樣的演員。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簽約成名的演員,第二個是培養那些還沒成名的演員。

    林子軒把重心放在了後一個方面。

    以他在京城演藝圈的關係,想要簽那些有名氣的演員不難,可你簽了人家,就要提供相應的資源,不能簽了來當門面,那沒有意義。

    按照好夢公司如今的規劃,一年投資三部電影,五部電視劇,這是極限了。

    其中一部電影肯定是為葛尤準備的,一旦簽了太多成名的演員,資源不好分配。

    所以,林子軒更願意培養新人,這樣的演員對公司的忠誠度和認可度更高。

    還有一個問題是公司和簽約演員的關係,公司為演員提供機會,同時會從演員身上獲取價值,無論是片酬還是廣告收入,公司都會有一定的提成。

    以前圈子裡靠的是人情關係,沒有提成這種說法。

    現在不同了,在商業化的時代,把一個新人捧成明星需要花費很多的資源,當新人成為明星後,就要回報給公司。

    這麼說可能顯得冷冰冰的,沒有人情味,可不這麼做,公司遲早要倒閉。

    這牽扯到一個忠誠度的問題,明星成名後,存在著跳槽的風險。

    林子軒其實很懷念以前的日子,那是個講交情的年代。

    不過如今是市場經濟了,人們越來越看重利益,交情不值錢了,沒有人還會一輩子在一家公司上班,誰給的工資高,待遇好,就往誰家跳。

    作為一家影視公司,需要在商業化和人情味之間找到平衡。

    他要把經紀人這個部門正規起來,對演員的日常生活進行管理,為旗下的演員制定發展規劃,讓他們看到成名的希望。

    演員成名後,還要給他們提供上升的空間。

    比如走國際化路線,或者可以拿到公司的干股,這個干股不是真正的股份,只是分紅。

    也可以讓演員參與到公司的運營之中,增加他們的話語權,同時會有諸多的限制措施。

    然而,無論怎麼做,在商業化的大潮中,人情味終究會越來越淡。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14
第四百五十七章 等級

    七月初,林子軒和馮曉剛開車前往首都機場,李桉從香江過來了。

    「百分之二十五這個是不是太高了?」馮曉剛擔心道。

    「這是封頂的比例,有了這個比例,他們就不會覺得百分之十高了。」林子軒回應道。

    「咱們開公司原本只想拍個電影,沒想到卻成了剝削的資本家。」馮曉剛感慨道。

    兩人聊的是好夢公司經紀部門成立的事情。

    以往是演員出名後才會配一名助理,沒有長遠的規劃,大家的關係不錯,等級不明顯。

    好萊塢的經紀公司非常專業,對演員和導演會劃分明確的等級,根據等級安排服務。

    一位好萊塢的大明星會有一支龐大的團隊幫助他打理所有的事務,新人演員往往是和其他演員一起由同一位底層的經紀人負責。

    這就是等級的差距。

    林子軒把公司裡的演員簡單劃分為一線、二線、三線和待培養的新人演員。

    新人演員目前沒辦法為公司創造價值,公司還要給他發工資,保障日常生活,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劇組裡跑龍套,磨練演技。

    三線演員演過幾部電視劇,卻沒有給觀眾留下太深的印象。

    二線演員在觀眾那裡混了個臉熟,不過沒有成名作,屬於半紅不紫的狀態。

    一線演員被觀眾認可,有代表作,有廣告代言,能為公司創造可觀的收益。

    上面還有超一線演員,目前只有葛尤在這個檔次,但葛尤是公司的老闆,就沒有算進去。

    好夢公司的經紀部門會根據這種劃分提供不同的服務。

    比如,一線演員有專門的助理,公司配備車輛,有權優先選擇公司新劇裡的角色,定期在報紙和電視上露面,保持知名度。

    同時,公司會從演員的收入中按照百分之十五進行提成。

    二線和三線演員的提成是百分之十,新人演員不提成。

    提成高代表著地位高,收入高,這和國家稅收一樣,收入高的人個人所得稅也高。

    再說,高提成是因為高質量的服務,享受特權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至於所說的百分之二十五的提成,那是超一線演員的標準。

    超一線演員的待遇是每年會有一部大製作影片,每年的廣告收入上千萬,年底會獲得公司的分紅,參加公司的會議,並有建議權。

    國內的超一線演員太少,只是一個標桿,鼓勵公司的演員繼續努力。

    有時候,劃分了等級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不過也會帶來一些問題。

    在徐晶蕾走紅後,媒體會報道好夢公司的八卦,比如公司的一姐之爭。

    好夢公司最早簽約的演員是劉焙,劉焙由於《甲方乙方》被觀眾所熟知,隨後出演了多部影視劇,在《一聲歎息》中有不俗的表現。

    她是一個很穩的演員,不僅演戲的狀態穩,心態也穩。

    劉焙和林子軒、葛尤等人都是好朋友,這是早期一起相處結下的交情,大家經常聚會吃飯,到家裡喝茶打麻將什麼的。

    她在好夢公司裡是元老級的演員,地位就不用說了。

    不過劉焙一直低調,安安靜靜的演自己的戲,媒體不怎麼關注,她也不太在乎。

    後來,俞菲鴻因為出演《臥虎藏龍》加入好夢公司,又由於《小城之春》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影后,媒體把俞菲鴻看作是好夢公司的一姐。

    這只是一個宣傳噱頭,好夢公司內部沒有這種叫法。

    現在徐晶蕾成了青年人的偶像,風頭正盛。

    媒體捕風捉影,或者自己想像,報道兩人為了角色和在公司的待遇爭吵,爭一姐的位子。

    這屬於娛樂八卦,讀者喜歡看女演員互撕的新聞。

    記者報道的時候用「猜測」和「據說」這樣的詞語,想告他們都很難。

    實際上,不說她們的關係不錯,就算關係一般,也沒那閒工夫吵架,如果連這點涵養都沒有,那這個演員的成就有限。

    想想看,她們都是學表演的,控制情緒是必修課,怎麼可能輕易發火。

    但這樣的報道反映出一個問題,一家影視公司的演員多了,難免會出現勾心鬥角的局面。

    尤其是劃分了等級之後,激勵作用是有了,也可能帶來惡性競爭。

    此時好夢公司的簽約演員還不多,這種情況不明顯,以後就難說了。

    林子軒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在加強管理的同時盡可能的營造一種相對公平的氛圍。

    而且,在選擇簽約演員上,品德一項要嚴格把關,尤其是學校裡老師的評語。

    林子軒喜歡那種懂得努力、重感情、有擔當的演員,這樣的演員值得培養,能夠和公司一起走下去,而不是成名後就離開。

    在才能和品德之間,他會選擇品德好的演員。

    「你這個要求有點高,現在的年輕演員不像咱們那會了,誰會甘心跑幾年龍套啊,一心想著出名,稍微受點罪就抱怨沒機會,真給他機會了他能演得好麼?」馮曉剛牢騷道,「要我說,就該壓他們幾年,好好磨練磨練。」

    「那樣你就被他們恨上了,說你仗著自己資格老,打壓新人。」林子軒說笑道。

    「你這一說還真是,咱們不過是剛剛混出名堂,還沒資格打壓別人,我自個就經常被人打壓,找誰訴苦去。」馮曉剛無語道。

    這倒是實話,好夢公司雖然發展的很快,但只是在國內的民營影視公司裡翻騰。

    相對於即將成立的華影集團,還有好萊塢的大電影公司,還不夠份量。

    不過往後的事情誰都說不準,他們剛成立公司的時候只想著能拍電影,如今卻成了剝削演員的資本家,還要和李桉合作拍片子。

    「等哪天咱們能隨意打壓別人,就成圈子裡的一霸了。」林子軒調侃道。

    「還是算了,地主惡霸人人喊打,我還想多活幾年呢。」馮曉剛搖頭道。

    兩人說笑著,來到了首都機場。

    李桉這次來的低調,沒有通知媒體,過兩天,好夢公司和李桉會舉辦一場發佈會,宣佈《臥虎藏龍》的拍攝計劃正式啟動。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15
第四百五十八章 創作理念

    李桉從美國回來後,在寶島和香江待了半個多月,接觸了不少業內的專業人士。

    這次組建《臥虎藏龍》的劇組,以香江的製作團隊為主,還有他從好萊塢帶來的班底,以及寶島的熟人,至於內地這邊,由林子軒負責。

    這是兩岸三地的一次合作。

    由於各自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的不同,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

    作為導演,李桉需要從中協調,他要弄清楚這些人的能力,怎麼讓這些人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從而完成他心目中的武俠片。

    香江的製作團隊或許拍過很多部武俠片,有成熟的經驗。

    但李桉想拍出來不一樣的武俠片,就要和他們不斷的溝通。

    比如攝影,李桉想用傳統水墨畫的色調來展現武俠世界,水墨畫素雅,不濃墨重彩,透著文人氣息,和以往商業化的武俠片有不小的區別。

    再說美術造型,武俠片的造型很重要,每個演員的造型都要進行設計。

    大俠穿什麼衣服,官宦人家穿什麼衣服,不僅看起來要合乎各自的身份,還要具有美感。

    香江的造型師偏向於誇張的造型方式,怎麼吸引觀眾怎麼來,所以在香江的武俠片中總能看到一些穿著稀奇古怪的人物形象。

    李桉偏向於寫實,尊重歷史,不喜歡花裡胡俏的造型。

    以玉嬌龍的服裝為例,作為高官的子女,衣飾華美,要人工刺繡的才行,不能隨便拿件衣服糊弄,拍電影和拍電視劇不同。

    就這樣幾件衣服,在內地四個人要繡上兩個月才能完成,花費就不用說了。

    而且,現在繡出來的服飾和古代的肯定不同,就算繡工沒有差別,但缺少了一份細緻的品味,或者說是沒有了歷史的底蘊。

    李桉想要那種古樸的東西,要寫實的做工和款式。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香江的電影人交流,有人不能接受他的想法,認為這麼拍不是武俠片,更像是歷史片,沒什麼前景。

    拍電影就是這樣,要找在創作理念上盡可能一致的團隊,在拍攝之前要統一思想,否則在拍攝的過程中肯定會亂套。

    李桉在香江的這段時間和不同的人交流,在圈子裡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香江的電影圈子不大,大家知道了李桉想拍一部另類的武俠片,怎麼個另類法,各人聽到的都不相同,不過他們普遍不看好這部片子。

    一個是華語片市場不景氣,再者說,他們覺得李桉拍武俠片是外行。

    李桉的文藝片沒得說,拿過很多獎,可武俠片是香江人的天下,不是誰都能拍好的。

    雖然不看好這部片,不過還是有人願意和李桉合作,因為李桉在好萊塢有名氣,和李桉合作或許就能進入好萊塢的電影市場。

    何況,現在香江的電影市場不怎麼好,能參與到這麼大投資的一部戲裡也不錯。

    就這樣,李桉在香江頗受歡迎,無論是演員還是幕後工作人員都很熱情。

    江至強為李桉牽針引線,負責談合同和薪酬。

    由於這部電影的資金有限,所有資金要先用在影片的拍攝上,工作人員的薪酬需要等到電影賣出去之後才會支付,這個要事先講明。

    李桉在香江大致談妥了製作團隊,這才來到內地。

    林子軒和馮曉剛兩人前去接機,表示對李桉的重視,而且,李桉這次來京城不光是《臥虎藏龍》的拍攝事宜,還要參加一些交流活動。

    這是很難避免的事情。

    李桉畢竟是在好萊塢取得成功的導演,內地的電影人總想知道好萊塢是什麼樣子,是一種什麼運作模式,裡面有什麼門道。

    最主要的是他們想知道怎麼才能成功打入好萊塢。

    包括電影協會的領導,韓三評,華影公司的經理,電影學院的教授和不少導演,他們和林子軒打過招呼,要求舉行一次業內的交流活動。

    林子軒沒辦法拒絕,聽聽李桉怎麼說也好,至少可以讓內地的電影人瞭解真實的情況。

    實際上,李桉的電影並不是純粹的文藝片,而是兼有商業的屬性。

    他的片子在全球的票房都不錯,能給投資商帶來可觀的回報,如果他是位純粹的文藝片導演,也不可能進入好萊塢的主流電影圈子。

    怎麼把握商業和藝術之間的平衡同樣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林子軒把李桉接到酒店休息,第二天下午在京城電影製片廠召開了一場內部的交流會。

    現場氣氛頗為熱烈,李桉談了談自己在好萊塢的拍片經驗。

    按照他的說法,沒什麼竅門,好萊塢有一套成熟的運作體制,每一部片子開拍前都會經過細緻的市場調查,導演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有限。

    這不是說導演沒有貢獻,導演的工作主要是放在影片本身上。

    「拍片的時候,我有一位製片人,幫我打理所有人的事情,我把想要的東西告訴他,他負責辦妥,我只要專心的拍片就行了。」李桉如此說道。

    這牽扯到內地和好萊塢電影體制的不同。

    在好萊塢是製片人主導制,製片人的地位要高於導演,負責劇組的一切事務,甚至可以更換導演,具有主宰地位。

    內地則是導演中心制,製片人的作用不大,有時候,導演就把製片人的職務給兼任了。

    所以說,內地的導演很難適應好萊塢的運作模式。

    你想要打入好萊塢,就要按照好萊塢的規則來,去適應它,而不是讓好萊塢適應你。

    「那怎麼平衡藝術和商業之間的關係呢?」有人提問道。

    「我覺得藝術不是孤芳自賞的東西,拍的片子要有人回應才是好片,否則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別把商業和藝術看作是對立的兩面,能夠渾然天成最好。」李桉回答道。

    結束交流,在私下談論的時候,李桉認為內地的導演把自己看的太重了。

    當導演拍電影,不是說我拍的東西觀眾一定要看,沒有這種說法。

    觀眾有選擇看和不看的權利,所以導演不能太自我,太自我不是藝術,要放低身段,每部戲都抱著謙虛學習的態度,才能有所進步。
kevin1217 發表於 2016-11-23 08:16
第四百五十九章 武術和舞蹈

    對於李桉在交流時的言論,內地電影人有不同的意見。

    電影行業的工業化本來就是圈子裡爭論的焦點,要不要走好萊塢的模式還沒有定論。

    堅持藝術論的人認為好萊塢模式吞噬了導演的創作才華,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導演在其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其他的一切都是輔助導演的工具。

    包括演員都是如此,這就是導演中心制。

    華國電影行業一直採取的就是這種創作模式,這造就了導演非常高的地位。

    他們認為國內不能照搬好萊塢那一套,除了好萊塢,還有歐洲的道路可走。

    歐洲電影人崇尚個性化創作,批判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化,所以歐洲盛產文藝片,國內的藝術院校在教學的時候是以歐洲的影片為主。

    這是國內電影圈推崇藝術論的主要原因。

    多年以來,學校的老師就是這麼教的,這種觀念早已根深蒂固。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好萊塢的商業電影正在攻佔全球的電影市場。

    以《泰坦尼克號》為例,這部電影不僅在華國獲得成功,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它讓全世界的電影人看到了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威力。

    超過十億美元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證明。

    路怎麼走看起來很明顯,總局組建華影集團就是一種嘗試,能不能成功還是未知之數。

    有人不看好李桉未來的前景,認為李桉在好萊塢的體制下會消磨掉自己的才華。

    這種事情早已有之,不少歐洲的著名導演前往好萊塢發展,獲得成功的人很少,他們的性格和理念很難適應好萊塢的拍片方式。

    國內媒體對李桉來到京城進行了報道,有追捧也有批評。

    好夢公司召開了一場發佈會,宣佈邀請李桉執導《臥虎藏龍》的消息。

    這個消息以前只在圈子裡流傳,沒有得到證實,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界說明。

    影片的總投資是一千萬美金,至於演員都有誰,以後會陸續公佈。

    一方面演員還沒有定下來,另一方面,這是一種宣傳策略。

    讓媒體自己去猜,去向演員證實,這樣一直都會有相關的新聞出現在報紙上。

    李桉回答了作為導演的問題,他要拍一部不一樣的武俠片。

    他不是說說而已,這次來京城,除了選演員和看外景,他還準備拜訪一些武術名家。

    李桉隨身帶著不少記載武功的書籍,倒不是武功秘籍,而是武術家的心得體會,他想從中體會到武者的精神,用在電影之中。

    這點他和林子軒提起過,請林子軒為他找幾位內地的武術家進行交流。

    李桉追求的是一種精神,香江武俠片裡的武打不同於武術套路上的演練,用的只是武術的外形神氣,而不是本質。

    武術講究的是實打,招式要有效的擊敗對手。

    武俠片裡的武打要在視覺上呈現動作的動感、美感和電影感。

    說白了,就是看著能打、刺激、帥氣,至於現實裡能不能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看的興奮,花錢買票就行了。

    李桉在香江和武行們交流過。

    香江的武行大多是京劇戲班出身,包括程龍、袁和評、程曉東等人,以前都學過京劇。

    在香江的武俠片裡,套招就是京劇舞台上的編舞,是一種「戲」的概念,而不是「武術」的概念,武術只是一個幌子。

    電影中最精彩的武術動作,往往是京劇武行出身的人編的。

    他們把武術和京劇融合在一起,從其中的亮相和身段都能看出京劇的影響。

    武行在出拳和收手的時候既帥又快,兩人交手的時候表現出的勁道很有戲感,這不是真正的武術,要編演過才行。

    觀眾看武俠片,和在戲台下看京劇的武戲一樣,不會緊張和投入。

    它呈現的是一種距離的美感,疏離而超然,和看真實的拳擊比賽的感覺絕對不同。

    據說香江以前的電影武行裡不乏練家子,但因為需求,電影裡的武打招式和現實裡的武打招式漸行漸遠,慢慢的形成了武術擱一旁,只追求電影感的局面。

    李桉不想用京劇表演的路子來拍《臥虎藏龍》,在這點上和香江的武行有分歧。

    他們覺得拍的好看點就行了,可李桉想拍的更寫實一些。

    比如劍是雙刃的,不能過肩揮舞,否則容易傷著自己,刀才能過肩。

    香江的武行在這點上用的就不對,用劍像用棍子一樣,不符合武術的基本原理。

    棍打一片,劍點一尖,這都是武術中的要訣。

    香江武行不注重武術原理,而是能用則用,為求方便和螢幕效果,自己研發了一套辦法。

    內地科班出身的武術人員更講究這些。

    不過,如果真的讓內地的武術隊或者武術名家來拍電影,寫實是寫實了,可拍出來的效果不好看,沒有香江武行編排出來的招式具有美感。

    到底是用武術還是舞蹈?

    李桉頗為掙扎,他來內地和武術家交流,是想在武術和舞蹈之間找到一條新的路子。

    這其實是香江武行早就驗證過的東西,電影是電影,武術是武術,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只是,李桉還是不甘心。

    他想拍的武俠片不僅要好看,還要有一種精神在裡面,演員要遵守武術的基本原理,出拳用劍都要有各自的姿勢。

    李桉不想拍那種快速打來打去的場景,他想把武打動作放慢給觀眾看。

    快好拍,糊弄一下就過去了,觀眾不會深究。

    慢很難,一旦慢下來,相當於放大來看,容易露出缺點。

    對於《臥虎藏龍》,李桉有很多的想法,武戲的部分只是其中之一。

    林子軒給李桉介紹了陝省著名的武術家馬閒達先生。

    馬先生的馬家拳和馬家鞭在內地武術界是一絕,他本人出身武術世家,擅長通背、劈掛、開門八極、戳腳等拳械。

    他長期出任全國武術比賽的總裁判長,還擔任國內多部影視劇的武術指導。

    李桉和馬閒達聊了不少心中的疑惑,其中有一點就是武術能不能打的好看。

    武術本身同樣分為表演和實戰兩種,能不能把表演的套路加入到電影之中,讓演員的武戲不只是像舞蹈一樣的花架子,還要有些真東西。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kevin1217

LV:6 爵士

追蹤
  • 8

    主題

  • 2387

    回文

  • 0

    粉絲

~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