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藍色(已完成)

 
mk2258 2016-12-1 11:51:3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606 2092960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7 11:37
第1447章 皇恩浩蕩

    復興二年。

    春。

    皇帝張超下詔,再次重申永不加賦。在重申田賦總數固定不增加的情況下,朝廷公佈了朝廷中原直轄地區的田畝數量。

    一千四百四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比之貞觀初的八百二十萬頃,增長了六百餘萬頃耕地數量。

    雖然說此時一畝地面積比後世的小,此時一畝五百五十平左右,而後世一畝六百六十平左右。

    但朝廷依然擁有十四億四千多萬畝田地,這個耕地數量是相當恐怖的。尤其,這個耕地數量,是不包含諸侯封地內的耕地面積的。

    如果加上諸侯的耕地面積在內,那麼將突破兩千萬頃地。

    大華不缺耕地,就算這兩千萬頃,都只是已經耕種的田地。如呂宋、朝鮮、河中、信度等地還有大量的可耕地沒有開墾出來。

    朝廷兩這兩十億畝已耕地來攤分固定的三千萬貫田賦和丁稅,每畝分攤不過十五文錢。

    這十五文錢裡,包括了田賦,也包括了攤入田賦中的丁稅。

    兩十億畝耕地面積,大華總人口也不過九千萬,平均每人佔有耕地二十二點二畝左右。

    看似不多,但對比隋最強盛時,人均九畝耕地,其實已經翻了兩倍多。

    而大華如今的農業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從事農業的人口大大減少,因此實際上,農夫們擁有的耕地數量還要增加不少。

    一家擁地百畝,算是非常尋常的自耕農。

    擁有一百畝地,田稅和丁稅加一起也不過一千五百文錢,除此之外,別無他賦。

    農民們其它的開支則是種子、肥料,還有耕種折舊,牛馬使用等開支。相對來說,哪怕糧食賣的最便宜,只要不遇災,這一年都能有不少存余。

    對於百姓來說,永不加賦,真是一劑最讓他們放心的良藥。

    總田賦和總丁稅一直固定為三千萬貫,但大華不斷開疆拓土,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平攤下來的賦就一直在不斷的降低。

    這是一個非常直觀的開拓紅利,哪怕不移民去邊疆,百姓也能得到非常直觀的好處收益。

    對百姓來說,還有一個最大的福利是攤丁入畝,丁額固定。

    過去丁稅佔大頭,一家有幾個丁就得承擔幾個丁稅和丁役。有的時候,役甚至比稅更負擔重。

    在擁有的耕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家裡人丁越多,則負擔越重。

    百姓無法承擔這種壓力之後,就會自然則然的少生,甚至生了也會溺嬰棄嬰,甚至送孩子去出家,及至賣兒賣女為奴。

    那些出家的,賣為奴的,過去實際上根本就不能算是國家子民,對國家毫無益處。

    國家的人口達到一定程度就漲不動了,根本原因還是土地不足,負擔太重,於是百姓自己調節了人口增長。

    而現在,一個永不加賦,讓百姓的田賦大大減輕,甚至可以說,純田賦來說,甚至不及過去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

    而一個攤丁入畝,不需要再承擔免費勞役,更是大大的減輕了百姓負擔,解放了生產力。

    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大增。

    朝廷對外開疆拓土,移民實邊,耕地面積在不斷的增加,於是每畝田賦進一步的降低了。

    百姓的負擔更輕了,他們都能擁有足夠耕種的田地,可以養家,甚至供養更多的孩子。

    甚至醫療技術的提高,以及醫療投入的增加,百姓手裡更富裕,如牛痘接種技術,如鄉鎮醫院的設立,鄉村診所的推廣扶持,都讓百姓的壽命延長,新生兒夭折率大大降低。

    這個時代的百姓,算是遇上了最好的時代。

    有不下兩千萬的奴隸在為他們墊腳,讓他們成為幸福的自耕農,可以多生多育,可以生的起,也養的起。

    每人個都在享受著這個時代的紅利。

    耕地、田賦,甚至是醫療和教育等基礎的投入。

    朝廷鼓勵人口增長,但若沒有一定的基礎條件,就算有政策鼓勵,也是空的。進行能夠讓百姓早婚早育,但百姓若養不起,生的多了也會直接拋棄溺死。甚至百姓貧窮,孩子病了也無錢醫治,一樣容易早夭。

    歷史上,滿清人口爆炸,正是源於永不加賦,尤其是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徹底的放開了人口增長的閘門。

    家庭人丁增長,不再是負擔,而是一個幫助。

    如今就算生再多也不怕,雖然中原地區已經不再分田均地了,但兒子長大後,可以把家裡田產傳給嫡長子,然後讓其它兒子或去經商打工,或者去邊疆移民屯墾。

    到了邊疆,一樣能分到田地,努力之下也能建立一個家族。

    就算去做工人,去經商,以如今的環境,也會很有發展前途。

    生的多,不用愁負擔重稅賦重,也不用愁將來孩子分家,把本就不多的幾畝地給分的越少,不擔心孩子們將來無法生活。

    正月裡皇帝的新詔令一下,繼續重申永不加賦,重申攤丁入畝,讓百姓們都無不感恩。

    而隨著這道詔令下達的,還有朝廷的男十五女十四為結婚年齡,晚婚兩年則將由官媒匹配的詔令。

    朝廷鼓勵大家多生育,在對晚婚處罰的同時,也對多生的夫婦進行一定的獎勵。

    甚至出台了每生一個孩子,官府就給予一筆補貼款。

    孩子接牛痘免費,六年免費義務教育等等條件。

    多生孩子朝廷居然還給賞錢。

    這可真是破天荒的事情。

    另一方面,朝廷也鼓勵鰥夫寡婦再娶再嫁。

    「好政策啊!」

    「是啊,皇恩浩蕩啊。」

    「陛下真是仁義天子。」

    「吾皇萬歲!」

    這年頭,百姓普通十五六歲就成親,然後就開始生孩子,一兩年懷一個,正常情況下,能生到四五十歲。

    一個女人生上十幾個非常正常。

    只不過由於過去普遍條件不好,生的多但夭折率較高,能留下一半就不錯了。可就算能活下來大半,但因為天災或者負擔重原因,許多人家這一半也是養不活的,最終孩子或溺或棄或賣,最終能留下來三五個都不容易了。

    朝廷甚至放開了百姓納妾的禁令,只要婚後五年無所出,就允許百姓納妾。而在過去,百姓沒爵是不能納妾的,除非是無後且到了四十多歲,這個時候才允許納妾。

    但現在,朝廷規定,只要娶妻後五年無所出,就允許納一妾。

    為了增加人口,張超也是非常的努力了。

    雖然這些年朝廷不斷的征服外族甚至是購買奴隸,但張超對此也還是有一條警戒線。

    不論如何,都得保證漢民族為主體,而且還得是佔據多數。

    否則,中華必亂。

    他可不能接受華夏將來有一天,會如印度一樣的被換種。

    漢家可以允許一部份胡夷與漢通婚然後同化,但這也得小心謹慎。

    最穩妥的當然是漢一直為主體,一直保持強大的數量,而要做到這個,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鼓勵漢人多生。

    一對夫妻若是生上五個以上,保持這生育率,再減少點夭折率,那麼漢人的人口增長率將會是非常可觀的。

    現在甚至有人向張超建議,那些崑崙奴等異族奴隸,尤其是那些看著與中原人種大相差異的奴隸,要閹割他們,避免他們繁衍後人過多。

    這個提議被內閣否定了,張超倒也不支持。

    現在的奴隸數量確實多,包括突厥奴、高句麗奴、琉求奴、呂宋奴等等在內,數量突破了兩千萬,佔據了大華人口的兩成多。

    但奴隸們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的現狀,都注定他們不可能如漢人一樣的生育繁衍。

    他們許多人甚至連娶妻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生孩子,這些人也沒有什麼醫療保障,他們奮鬥一生可能都換不回自己的自由。

    他們工作條件也艱苦,壽命會普通偏短。

    就算有些人能娶到媳婦,可他們也會養不起太多孩子。

    總的來說,奴隸們的人口增長率,會遠遠低於漢人的增長率,這是事實。

    再加上部份蠻夷胡狄,其實也算是半個華夏人,他們世代居住於華夏周邊,比較容易通過通婚被同化入漢主體。

    在御前會議上。

    張超對內閣的宰相們提出一條建議。

    多生孩子不但有獎勵,而且應當是階梯式增幅獎勵,生的越多,獎的越多。而且朝廷應當免費為產婦接生孩子,生產的費用一律免費。

    孩子接受六年免費義務教育期間,那麼孩子的醫療和教育費用,都應當由朝廷承擔。

    這些策略,都是為了保證人口的增長率。

    而人口,在這個時代,是超出一切的頂級資源。

    尤其是對於如今正在不斷擴張,無人可敵的情況下,人口增加不是壓力,而是動力。

    大華不有數之不盡的田地等著開墾,有著許之不盡的地方,等著去征服。

    只要能夠保持人口增長率,朝廷也就夠將眼下的對外擴張態勢保持住。

    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大華的擴張一天不止,那麼大唐就一天不用遭受外敵的入侵。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7 17:50
唐朝好地主 第1448章 太子

    耽羅。

    十幾年前,這還僅是一個受百濟約束的藩屬小島。島上一群野蠻人,過著很原始的生活。

    後來張家從大唐皇帝手裡得到這個島做為封地。

    島上蠻夷們的宗主屁話也不敢說一個,老實的把島的宗主權交給張家。張家向來喜歡以德服人。

    張家一面接收了島的宗主權,一面跟當時的百濟談了幾個大單子。這些外貿單子讓百濟的王室和貴族們大賺了一筆,於得乎,連被迫讓出耽羅島的那點不快,也完全拋諸腦後了。

    百濟王甚至此後派人主動的詢問張家。

    說他們沒海的島很多,雖不如耽羅島大,但離百濟近啊。

    張家推辭了幾次,推辭不過,便花了點錢,再加了幾張貿易單子,勉為其難的收下了百濟拱手送出的幾個島。

    從始至終,不論是大唐還是百濟又或是灞上張家,都沒人有問過耽羅島上那些土著們的意見。

    他們的那個王,誰也沒有當做一根蔥。

    張家其後派出了艦隊登島,宣佈耽羅島從此為灞上張家所有。島上的蠻夷,也從此成為張家的領民。

    張家給島上蠻夷在內陸圈了一塊地給他們繼續過日子。

    然後就開始了對耽羅島的開發。

    他們先了建設了港口碼頭,修了城堡,然後在這裡建成倉庫商舖等,使之這裡成為了張家商船隊對東海三國的一個貿易轉口港。

    運往三國的商貨,很多在這裡入港停岸,然後分批轉往三國。從三國收回來的商品,往往也會在這裡先中轉一下,然後再運回中原。

    與東海三國的奴隸貿易很興盛。

    耽羅島上也就成了一個極大的奴隸中轉站,修建了許多奴隸營地。

    而同時,張家往三國出售的商品中,牛馬牲畜也是一項大宗商品。不管是新羅還是百濟又或是倭國,對優良戰馬的需求都很大,對耕牛挽馬的需求也是極大。

    張家從旅順或登州滿載著牛馬渡海,將耽羅當成一個很大的轉運港。

    耽羅因為轉運牲畜,這裡甚至成了一個巨大的牧場,島上到處都是牛馬。

    因這轉運貿易之利,耽羅島也成為一個很繁華的島,商港繁華,島上滿是奴隸和牛馬,甚至開闢了許多耕地,種植了許多糧食。

    沿島海面上,也更是漁船點點,捕鯨船、捕漁船遍佈,也把耽羅島當成了一個極好的母港。

    到後來,張家甚至把許多手工商品的加工作坊,直接在耽羅島開設分廠,利用那些奴隸就近加工,然後再銷往三國,降低成本,賺的更多的利潤。

    正是在這種模式下,耽羅島從原先一個很荒涼的海外大島,日漸變成了一個十分繁榮的商業轉口貿易港,甚至還成了一處挺繁華的手工商加工基地,還是一個漁糧產地。

    簡直成了漁米之鄉,商業大港。

    連百濟新羅倭國等商人,近些年都不斷的過來貿易。

    島上的奴隸市場,甚至壟斷了與三國的奴隸貿易。奴隸換牛馬,換絲綢,銀銅換鐵鍋鐵農具等,更是興盛。

    去年底。

    朝廷開始對三國華人撤離,撤離的華商多數都沒馬上回國,而是撤到了耽羅島上。

    而耽羅港也並沒因此停歇,甚至越發的繁華。

    因為原先三國的貿易港,現在因為華商的撤離,而變的格外的蕭條,華船也不過過去依靠貿易。

    華船不去貿易,但還沒有禁止他們來耽羅貿易,因此原先三國各個港的貿易,一下子幾乎都轉移到了耽羅。

    耽羅港一下子繁華了數倍。

    張璟是在年後抵達的耽羅港,他從平壤過來。

    此前他一直在平壤,做著征討三國的全面部署,會見東征十萬兵馬的將校們,與他們溝通進攻的計畫,甚至是各種後勤補給等等。

    當一切都準備妥當,張璟就離開了平壤,乘船直抵耽羅島。

    耽羅靠近百濟,距離新羅和倭國也近,張璟把自己的東征大本營設立在這裡,也更有利於指揮。

    尤其是這裡就算到了冬季,也並不會有港口結冰封凍等問題。

    「耽羅港確實很美麗,這裡的海跟琉求一樣純淨,天和呂宋一樣的藍。」

    薛仁貴笑著道,「耽羅還出乎意料的繁華熱鬧呢,誰能想到,這麼一個小島,如今居然有不下二十萬人口,簡直不敢相信啊。」

    「聯通東海三國的商貿,這港豈能不富不繁華?」張璟在琉求呆了兩年,對於工商的認識還是很深入的。

    無商不活。

    說到底,耽羅能有如今這繁華,與張家的投入是離不開的,更與這裡緊鄰東海三國,佔據在重要航線上離不開。

    轉口貿易,讓這裡脫胎換骨。

    「這地方漂亮的過份,等征服三國,到時我一定要在這裡買一塊地皮,然後建一莊舒適的莊園,得空的時候就來這裡曬太陽釣魚和游泳,一定會非常的舒服。」

    「你現在就可以啊。」張璟笑著說道,他在這島上也是有不少產業的,送個莊園給薛仁貴這位師兄毫無問題。

    薛仁貴卻擺手。

    「無功不受祿,臣可不敢收受。」

    李璟是儲君,他是臣。

    但他不是東宮臣子,因此身為張超的門生,雖然與張璟關係較熟,可此時卻也不敢公然收受太子的贈禮。

    一套別墅莊園值不了多少錢,他薛仁貴現在好歹也是堂堂實封國公,沒有必要貪婪這點。

    若是讓人彈劾一道,說他結交太子什麼的,那他真是有嘴也說不清楚。

    張璟對薛仁貴哈哈大笑,聰明的他明白薛仁貴在拒絕什麼,也不強求。

    誠如父皇對他所說的,不必心急,不必擔心,好好去歷練,等他做好準備,以後,自然會傳位給他。

    張璟現在也沒想著要怎麼結交重臣,網羅勢力。他還年輕,沒到那個時候。他現在手下也有自己的一群夥伴騎士,有自己的東宮臣屬,他經營好自己的那個小班子就好。

    「殿下,各路兵馬都已經準備就緒。如今天氣轉暖,春回大地,我們是否該開始發動進攻了?」

    「華商撤的如何了?」

    「基本上都撤回來了,還有極少數沒走的,也是些與夷人通婚,在那邊有家有口的。」

    「三國現在什麼態度,依然還要負隅頑抗到底嗎?」

    「這些人,有如夜郎自大,一直以來都是井底之蛙,他們看到的天,以為還就是只有井口那麼大的一片呢。雖然他們也清楚我大華的強大,可卻還心存著一些僥倖,以為三家聯合一起,就能抵抗的了我大華,甚至還幻想著要奪取高句麗故地呢。」

    「確實是井底之蛙。」張璟冷笑。

    「如果一切已經準備妥當,那麼就按照我們的預定計畫進攻吧。」

    海風還很冷,張璟穿著皮袍站在那,冷冷的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大華帝國復興二年,春。

    朝鮮戰爭開始。

    半島西南,百濟國都百濟城。

    王宮。

    百濟第三十代王,百濟武王扶餘璋躺在病榻上聽著將軍們的稟報。

    「大華太子、東征元帥已經移師耽羅島。」

    「大王,大華這次是認真的,十萬兵馬,水陸並進,我們是第一個目標。」

    「大王,我們打不過大華的。」

    百濟王臉色蒼白,雙眼渾濁。

    「我們能堅持多久?」

    「大王,華軍一旦展開進攻,會直接從海上進攻我們百濟城,我們根本抵抗不了。」

    「能堅持多久?」扶餘璋依然問。

    「三個月。」一個將軍道。

    旁邊立即有人道,「一個月都堅持不了。」

    「你們想辦法堅持三個月,新羅和倭國都會來援,我們一定能擊退華軍。」百濟王道。

    百濟王雖然看著就只剩下了一口氣還在吊著,可只要還有一口氣,就沒有人能夠改變他的決定。

    眾將退出宮殿。

    一將在宮門前長嘆。

    「三個月?三天只怕都堅持不住。」

    一群百濟將軍都沉默不語。

    不少將軍是曾經在唐滅高句麗之戰中,加入過戰爭,與唐軍一起並肩戰鬥過的。他們可是親眼見識過唐海軍的強大,更知道他們的攻城火器之猛烈。

    高句麗那些堅固的城池,在唐軍面前也是毫無抵抗之力。

    百濟城雖是百濟國的都城,可這城也有一個大弱點,就是靠海太近。

    這讓全面繼承了大唐的華國軍隊,能夠直接乘風破浪而來,在華國與百濟城之間,那是毫無障礙。

    扶餘璋還在幻想著新羅和倭國的軍隊來援,可將軍們卻清楚,他們根本趕不及。

    「嗚!」

    號角聲吹響。

    警鐘長鳴。

    將軍們站在王宮的石階上震驚的抬頭遠眺。

    臨高遠眺,遠處的港外,白帆點點。

    「華軍!」

    「華國海軍來了!」

    一艘又一艘的戰艦,就從那藍天白雲之下突然出現,跳躍在那碧海之上。

    數以百計的戰艦,許多都是四桅五桅的巨大風帆戰艦。

    有些將軍,連忙掏出千里鏡觀望。

    「炮艦!」有人驚呼。

    「起碼二十條炮艦!」

    隨著這幾聲驚呼,諸將如墜冰窟。

    數百艘戰船,而且起碼二十艘的炮艦,這麼強大的軍力,百濟城估計連一天都守不住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7 17:51
第1449章 忘本

    百濟。

    這是扶餘人建立的王國,扶南人是早已經滅亡了許久的國家,在如今朝廷的遼北道一帶,當年部分扶餘人南下,先後建立了高句麗和百濟。

    扶餘、高句麗、百濟,都是扶餘人所建立的國家。扶餘最先滅亡,高句麗一度稱霸遼東,但也在數年前亡國滅種。

    百濟人上次站在中原一邊,一起滅亡了高句麗。

    但這一次,他們自己卻也要亡了。

    百濟南下在朝鮮半島西南建立國家已經傳了三十代王,他們由八大氏族組成,沙氏、燕氏、協氏、解氏、真氏、國氏、木氏、伯氏,這些人都是扶餘人。

    但百濟國統治的階層卻主要是三韓人。

    這類似於過去的吐谷渾,吐谷渾的統治階層是鮮卑慕容氏,但國家的主體民族卻是羌氐。

    百濟甚至與同是扶餘人建立的高句麗不同,高句麗治下的主體並不是三韓人。可以說,百濟與高句麗相差很大。

    百濟倒也新羅挺相近,國家主體民族都是三韓人,區別只是百濟的統治者是外來的扶餘人而已。

    中原商人習慣稱百濟的都城為百濟城,但實際上,百濟的都城叫居拔城,也叫固麻城。

    百濟人甚至還有五個別都,中都古沙城,東都得安城,南都久知下城,西都刀先城,北都熊津城。

    一個小小的王國,卻有六個都城。

    這倒與春秋時的燕國很想像,採用的是數都制度。國雖小,但這種數個都城的制度,卻是把國家分成幾大戰略區域,重點經營都城,形成防禦集群。

    過去百濟國力也曾強盛過,但百濟畢竟國小地狹,兼之其一面與高句麗對抗,又與新羅結盟不定,有時聯合起來對抗高句麗,可又常反目成仇,互相攻打。

    打來打去,結果就是越打越弱。

    後來百濟甚至向倭國朝貢,以換取倭國的支持。

    說到底,百濟就是沒有長遠戰略,如果百濟真能聯合新羅一起對付高句麗,或許能夠更強一些。

    但他們每當對高句麗取得一些勝仗,肯定很快就會內訌交戰,然後高句麗殺回來,反反覆覆個不停。

    這種反覆中,地小人少的百濟自然最終鬥不過地盤大人口多的高句麗,不過他們運氣好的是中原最終滅了高句麗。

    可百濟再次鼠目寸光,居然又要跟中原虎口奪食。

    百濟國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利條件也很優越,農業比較發達,養蠶、紡織等手工業也都有不錯的發展,尤其是貿易發達,與高句麗、新羅、倭國,中原都有商業往來。

    百濟也使用漢字,在三百年前就建立了儒學教育制度,朝廷官府、貴族全都使用漢字,甚至使用漢語。

    百濟如今受南朝影響極重,也是好雅。

    可再怎麼雅,在鋪天蓋地的戰艦面前,也都是虛的。

    有人畏懼,也有人瘋狂。

    「殺光那些漢賊!」

    有將軍高喊,下令派兵搜捕城中的華人。

    曾經繁華的碼頭區,如今很是冷清。

    一些娶了百濟女人為妻在這邊落戶的華商,並不願意離開。對有些人來說,這裡是他們的產業,有他們的家族親人,那這裡就是他們的家。

    大隊士兵衝過來。

    一家做絲綢生意的華商舖被撞開。

    「軍爺,我是百濟人,我娶的妻子是百濟人,我的兒子是百濟人,我早就也是百濟人了。我入了百濟籍,我向百濟納稅,我是百濟人!」

    鋼刀架在脖子上。

    那個商人大聲叫喊著。

    可那個百濟軍官卻只是對著他吐了口中唾沫。

    「該死的漢賊,奸細!」

    鋼刀揚起,那華商絕望的閉上了眼睛。

    他的百濟妻子擋到他的前面,替他向同袍求情。

    可那百濟馬韓人卻厭惡的一腳將他踹開。

    他再次舉刀揮下。

    揮到一半,卻落不下去了。

    一個老漢抓住了他的手。

    「刀下留人!」

    「又冒出來一條漢狗!」軍官扭頭打量著這個漢子,乾瘦的一個漢子,毫無出眾。若不是此時他一隻手就牢牢的把他的手握住,讓他揮不下刀,他根本不會注意到這樣的一個人。

    黃臉漢子眯起眼睛,目中閃過寒芒,這寒芒讓那馬韓人感覺眼中一刺,他覺得剛才有一瞬間自己似乎害怕了。

    這簡直不可能。

    「老狗滾開!」

    這時那個華商老闆也連忙沖黃臉漢子道,「老秦,快讓開,這裡沒有你的事情,你趕緊自己離開吧。」

    黃臉漢子扭頭看著那個胖子,「雖然你剛才自稱自己不是漢人,認自己是百濟人讓我挺瞧不起你。可不管怎麼說,你也是我東家。你曾經幫過我,平時待我也還不錯,我老秦不是那種見死不救的人。」

    「不管怎麼說,你也是漢家人,容不得由一個百濟馬韓狗侮辱。」

    「這話說的漂亮!」

    一個聲音在外面響起,隨著話語剛落,一名馬韓軍官被一腳踢入鋪中,砸倒了一個貨架。

    「這位兄台剛才一番話語真是說的漂亮極了,忍不住就要過來打個招呼。」

    說話的是一個三十左右的漢子,方臉膛,濃眉大眼。

    「這位兄台是?」

    黃臉老秦有些意外的看著這個剛進來的人。

    「先自我介紹一下,某姓徐,家中排行老二。山東琅琊人,曾在遼東跟高句麗人打過仗,之後退役回鄉,現在跑點小買賣。」

    老黃一聽,就覺得跟這人莫名的親近,他也是曾經在遼東打過高句麗人的。

    「黃安,大家都稱為我老黃。以前也是軍中效力過的,不過如今在這裡添為一保安,混口飯吃。」

    兩人旁若無人的打著招呼。

    那個馬韓軍官可就怒了。

    「找死!」

    他怒喝一聲,試圖扯回自己的手,結果扯了幾下還是沒扯動。

    徐二過來,對他冷笑幾聲。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爾等跳樑小丑,也敢辱我中華,死!」說完,他一腳踢在那人的腿間。

    一聲驚人的慘叫。

    黃二皺了下眉頭,可看徐二那瀟灑,心裡這段時間積聚的怒氣也一下子發作,手挽了一個刀花,一刀刺下,卻正中那人心窩。

    「呸!」

    「老哥刺的准,手藝沒落下啊。」

    那邊的胖掌櫃卻愣愣的看著這一切。

    「老黃,你怎麼把人給殺了?」

    老黃哼了一聲,「東家,我最後叫你一聲東家了,你平時精打細算,怎麼這個關鍵時候卻糊塗一時呢?中華與百濟,誰強誰弱?你放著大華的身份不要,卻要去爭一個百濟身份?你是有多蠢?」

    「算了,言盡於此,你曾經幫過我,我現在也算是還你了,以後咱們互不相欠,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你若還想繼續去做你的百濟人,那我勸你現在趕緊離開這裡。」

    「不過我再給你一個忠告吧,大華的軍隊就要打過來了,你也別再傻傻的想當什麼百濟人了,趕緊收拾下細軟,找個地方躲一躲,等到我漢家軍隊入城,你也就安全了。」

    說完,老黃也不想再理會這個市儈的商人。

    「徐兄弟,你不介意搭上老哥這個伴吧?」

    徐二哈哈一笑,「現在這城裡到處亂糟糟的,許多百濟狗正四處亂咬人,我這也是要去救人,能救一個算一個。」

    「那正好,加上我一個也不多,一起搭檔。」

    「同行!」徐二哈哈大笑。

    兩人都曾經是在軍中效力,雖然已經脫下軍袍,不再是軍人。可他們還記得曾經張超對軍人說過的話,脫下了軍裝,不再是軍人,但職責卻依然還在心中。

    兩人相伴大笑出門,留下屋裡兩具百濟兵的屍體。

    胖掌櫃的面如土色,見狀連忙大叫,「別就這樣拋下我啊。兩位,我出錢僱傭你們保護我一家。」

    「老黃!你病的要死時,是我救了你。」

    老黃回頭,「剛才我救了你一家,算是還了。」

    胖掌櫃的哭喪著臉,「我給錢,金子,我拿金子做報酬。」

    老黃只是笑笑,頭也沒回。

    「十枚金幣,不,給你們兩個人二十枚金幣。」

    「五十枚!」

    「一百枚!」

    「老黃,求求你了,你怎麼忍心我們一家子就這樣喪命於此啊?」

    老黃腳步停滯。

    他猶豫了一下。

    「黃兄,這等忘本之人還管他做甚。」

    「老黃,求求你了,小寶還那麼小,平時那麼喜歡你。」

    老黃腳步停下。

    這個掌櫃的有時確實讓人不齒,可他確實救過他,那次他病重,差點死了,掌櫃的給他請了大夫,為他買了藥,救了他一命。後來他就給掌櫃的做護衛,跟他往來中原百濟間販貨出海,幫他做了不少事。

    剛才更是還救了他一家。

    但老黃還是不能見死不救,救命之恩不是說還就能還的上的。

    「掌櫃的,如果你不放心,那麼你就跟著我們一起吧。」

    「黃兄,帶上一個人,只怕不方便,這外面到處亂糟糟的。」

    老黃對著徐二無奈道,「這人與我有過救命之恩,我不能現在這樣拋下他。讓他跟著我們吧,至於最後能不能活下來,全靠他造化了。」

    「黃兄你這是真仁義,兄弟服了,好吧,就帶上他吧。」

    掌櫃的立即謝恩謝地,最後又求他們讓他帶上百濟妻子和兒子同行。

    老黃推卻不過,只好答應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8 17:22
唐朝好地主 第1450章監視

    漢京。

    錦衣衛指揮使柯雄發入殿。

    「小八來了,坐。」

    張超拿著硃筆正在給一些臣下給自己的奏章上寫『知道了,』見內侍領著柯小八進來,笑著對他招手。

    「臣拜見陛下,吾皇萬歲。」

    曾經跟隨著張超身後的小跟班柯小八,如今已經長成一條雄壯的漢子,連名字都早改成了柯雄發。這個曾經的小跟班,這些年一直也是緊跟著張超,做過他的親隨,當過他的親兵,後來也升為軍官,再後來進入暗影。

    二十年的時間,他也成長為了一個優秀的軍官,一名情報高手。

    大華代唐,他也擁有開國縣公爵位。

    在上次的情報部門改組時,這位皇帝的心腹也被授為錦衣衛指揮使。

    錦衣衛指揮使,統領的是大華的錦衣衛們,管理的是大華最大的軍事情報機構,既隸屬於樞密使,但也直接向皇帝負責。

    級別同樣是正三品。

    「跟朕說說,朝鮮那邊戰事如何了?」

    柯小八坐的挺直,聲音很洪亮。

    渾身上下都充滿著軍人的嚴謹,看不出半點當年那個嘻嘻哈哈的小跟班樣了。

    「回陛下,太子殿下已經攻佔百濟國都,生擒百濟王扶餘璋,百濟朝廷皆降。」

    「哈哈,旗開得勝,打的好。擒賊先擒王,先破百濟國都,百濟也就一盤散沙也。」

    「陛下,新羅和倭國都已經發兵要救援百濟。目前,新羅從陸上增援百濟,發兵八萬,而倭國發兵五萬,從海上來。」

    張超絲毫不以為意。

    「他們速度倒還是挺快的啊!」

    至於五萬八萬的,張超真不在意,就算是十萬二十萬,那也不過是烏合之眾而已。

    雖說是客場做戰,可華軍是有強大海軍支援的,現在又佔據了百濟城,更別說南邊還有耽羅這樣的大港做為戰略支撐點。

    太子雖還年輕,可輔佐他的牛進達、張仲堅都是老帥,薛仁貴、劉仁軌等五名統兵大將,也都是戰陣經驗豐富。

    除非這些人驕傲的太過,要不然,對方豪無機會。

    「錦衣衛有什麼計畫嗎?」張超給柯八拿了碟糕點,結果他坐的筆直,不肯接。

    「客氣個啥,朕可還是記得當年你頭一次我做的黃饃饃時你喜歡的樣子。一口一口,差點把自己的手指頭和舌頭都給吃掉了。」

    柯八聽到這,也不由的笑了。

    是啊,那個時候的他,不過是灞上鄉里的一個小孩,哪見過什麼世面,更沒吃過什麼好吃的,日子苦巴巴的。給地主家養牛,一天也才混一頓飯而已。冬天去砍柴燒炭,夏天去河裡摸魚,都不過為了填飽那永遠飢餓的肚皮。

    「這幾年,我們倒也很少有機會坐一起聊聊天了。」張超把糕點推過去,「這可是你以前最喜歡吃的桂花糕,朕知道你今天要來,特意讓人給你準備的。」

    「謝謝陛下,居然還記得這些。」

    「哈哈,拋開君臣身份不說,朕跟你也算是兄弟。」

    簡單的幾句話,柯雄發卻感激的身子發抖。在戰場上,再強大的敵人都沒讓他喪過膽,在搞情報的時候,也曾經十分冷靜狠辣,但皇帝跟談聊家常,說過去,卻讓這鐵漢忍不住想落淚。

    當年那個三郎哥哥已經成了皇帝,而他那個放牛娃居然也成了縣公。

    這些真是過去從未想到過的。

    接過一塊桂花糕,放進嘴裡,還是那個味道。

    「陛下,錦衣衛有一個計畫,準備在東海三國配合太子殿下的攻勢,發起一波敵後行動,包括策反三國的官員、將士,還有刺殺那些不肯合作歸順的頑抗分子,燒燬他們的糧倉,毀壞他們的交通道路‧‧‧‧‧‧‧」

    收集情報之餘,策反、刺殺、毀壞,這些也確實是錦衣衛的手段。

    「很好,放手去做,大膽的去做。只要於帝國有利的,僅管去做。朕要交待一條,你們做好情報收集的同時,也要做好反間諜的任務,要嚴防我們的軍中有敵人細作潛入,竊取我們的情報。另外,錦衣衛還得安排人保護太子,以及其它高級將領們,要防止敵人狗急跳牆也對我們的將領實行刺殺。」

    歷史上,明軍援朝抗倭,錦衣衛和東廠就派出大量的人員深入朝鮮甚至是倭國,為抗倭援朝,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若有機會,直接把新羅王、倭王什麼的都殺了,那當然對局勢會有幫助。若是能把敵軍將帥給殺了,對戰爭幫助更大。

    燒燬敵人糧草,毀壞他們交通,甚至能讓他們直接輸掉一場戰爭。

    而能夠及時的收集到敵軍的重要情報,比如知道對方的兵力部署,作戰計畫等,就更是有了先機。

    張超打仗,一直還是非常重視情報這一塊的。

    過去他統兵,每次暗影都在幕後做了無數支援。

    現在,他希望錦衣衛也給予太子東徵全力的支持。

    「小八啊,你們錦衣衛的主要職責是軍事情報,但既然與軍事有關,那麼你也得時刻注意著我們軍方將校們的思想動態,這方面要把握好。」

    張超話中之意,是要讓錦衣衛也盯著軍中的將校們,監視軍官們。

    這種監視不是監軍們的那種公開監察,而是一種秘密監察。瞭解他們的思想,把握他們的動態,偵察謀逆反叛。

    「臣明白。」

    「朕每年會給錦衣衛兩百萬貫經費,這筆經費由朕內庫拔給,不經閣院議會,不用他們審核批覆。這筆錢就是你們的特別活動經費,錦衣衛另造一個賬冊就可。」

    要臣下辦下,當然得有經費。

    大華六十萬軍隊,都是常備軍,諸侯的私兵也多。這麼多的軍隊,那麼多的軍官,肯定得加強監管,在正常的監察體系外,讓錦衣衛也盯著軍隊,任務增加了,錢肯定也得跟上。

    一年兩百萬,秘密專項經費,有了錢就能招募更多人,收買更多的線人等。

    「陛下,不用拔錢,臣也保證把事情辦好。」

    「朕當然相當你小八的忠心,但你手下人呢?就算是工坊裡的東家要讓工人們加班,這也得要給加班費的。你手下帶著錦衣衛,那麼多人,也不容易。要保持士氣高昂,讓大家有幹勁,適當的激勵是要的。」

    「總不能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吧?」

    張超笑笑。

    「你過去沒有獨擋一面,主要是管業務這塊。現在你一人獨掌錦衣衛,這麼大一個衙門,上上下下,不僅要抓業務,團隊建設也要抓好。朕給你幾點建議,做為指揮使,你首先得抓住錢袋子,其次抓住官帽子,再抓業務。」

    不管哪裡其實都一樣,大到皇帝,小到工坊車間。

    管理,本質都是管人。而要管人,最重要的當然就是人事和財務。屬下幹的好,上司能夠給下面人晉陞,辦事有功勞,能夠給賞賜。

    哪怕是平時讓大家多加加班,能給點加班費,也是能大大提升積極性的。

    若是上司不能為下屬謀福利,哪怕再有本事,大家也不會喜歡你。

    張超用柯小八作錦衣衛指揮使,一來他是自己人,忠心可靠,二來還是他辦事能力強。

    但業務能力強,不代表就能帶好錦衣衛,更不表示能牢牢的替皇帝掌握好。

    「你也別跟朕多說,二百萬你拿去,該花就花,只要花的有效果,就算你再找朕要二百萬,朕都只會高興。」

    從來軍隊都是重中之重。

    軍隊就是把利劍,但這也是把雙刃劍,鋒利,能殺敵致勝的同時,也容易傷到自己的手。

    張超相信很多人,但他不會全憑著別人的忠心,他要的是控制。

    是掌握大局。

    忠心不是指望臣下給,而是皇帝掌握局勢。

    張超需要的就是能夠隨時掌握局勢,把握動態。一旦有人想要謀亂作反,他能立馬知道,也能第一時間處置,而不會等到事情最終爆發的時候,手足無措。

    就如同唐明皇李隆基,在位那麼多年,也曾經很英明,可對軍隊卻最終失了控,結果才有了安史之亂,開元盛世化為灰燼,大唐也從此沒落。

    柯八離開的時候,帶著兩百萬離開的,一席話,也讓他對錦衣衛未來的工作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張超不僅給了錦衣衛二百萬,他還給了飛騎二百萬,六扇門也給了二百萬。

    錢,張超是不缺的。只要能派上用處,他很高興花錢。

    ‧‧‧‧‧‧‧‧

    「賓王,最近不少人跟朕上奏,說把東海三國攻下之後,應當改為分封,而不應當直轄,理由是朝廷鞭長莫及,難以有效控制,就如同對高句麗一樣。這事你怎麼看?」

    馬周也是聽說了一些這種風聲。

    「臣的意思,朝鮮半島必須由進行直轄。朝鮮對於朝廷非常重要,尤其是現百濟和新羅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極佳的糧食產地。若朝廷直轄此地,則對於朝廷開發遼東,甚至是更東北的地區,是種要的糧食補給地。」

    「那邊經營海港,也會成為重要的海軍港。」

    「再則,若在朝鮮半島駐紮海陸兵馬,向那邊移民。以那邊的氣候地理條件,用不了太久,就能變成一個擁有極多人口,可以自給自足,並能夠震懾東北海戰略支撐點,因此,臣以為,朝鮮半島是無論如何不能分封出去的。」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8 17:22
唐朝好地主 第1451章皇帝采邑

    馬週的眼光還是比較長遠的,他看到的不僅僅只是半島那一隅之地。

    他還看到更過多,可以說,他看到的是未來東北亞地區的未來,要控制東海三國也罷,征服靺鞨、室韋人也好,甚至就算是經營遼東,朝鮮半島都是那個戰略支撐點。

    整個半島就是一個整體,事實上,朝鮮半島與遼東半島是一個雙子。

    兩個半島是一個整體,對整個東北局面起著關鍵的支撐作用。遼東半島多山地,而朝鮮半島,尤其是南部卻多肥沃平原。

    這兩個半島與海對面的登州半島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三足,讓整個東北都穩固。

    以如今朝廷的航海技術和海軍實力,可以說黃海其實就是一片內海,跟家門口的水塘子一樣。

    甚至靠著這海,還能大大節省交通運輸的負擔,減少距離。

    「朝鮮半島南部地區,是最適合發展的。若有二十年時間,那裡就將又是一個淮北,到時擁有幾百萬人口也不是問題。若能開發控制,則以朝鮮半島的糧食供應遼東以及靺鞨地區的開發,而朝鮮半島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也能讓朝廷在東北有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基地。」

    張超點頭。

    「賓王你說的很對,朝鮮半島確實是非常重要,這裡與遼東大陸相連,與淮北登州半島相望,又緊鄰靺鞨之地,確實是一個眼。」

    今天張超找馬週,其實並不是真要談什麼朝鮮分封。

    朝鮮是絕不可能分封出去的。

    這塊地方,真論實際管理控制的潛力,其實遠高於遼東遼北等地。並且論起發展潛力來,也遠高於遼東遼北等地。

    這樣一塊地方,就如比是關中對於西北地區而言,是河西走廊,對於西域和青藏、關隴等地的作用一樣。

    那是一個關鍵之點。

    他今天找馬週來談的,其實是另外一件事情。

    「伯玉最近在朝鮮的攻勢取得了很好的開頭,朕在考慮,待攻下東海三國,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和新羅自然是歸朝廷直轄,但倭國若征服,朕想將之設為太子的采邑。」

    「太子的采邑?」

    采邑跟封地其實差不多,但也還是有一些細節上的差別的。

    比如說,過去封地是世襲的,但采邑是終身的。過去諸侯入京朝拜天子,天子會在京畿附近劃一塊地給諸侯做為湯沐地,以做他們入京時休息之所。

    這塊地以及地上的百姓,都隸屬於采邑主。

    采邑主享受采邑的土地收益、稅賦等,後來又擁治民、擁兵,直到後來慢慢的采邑也就變成世襲封地。

    而現在張超提出的這個太子采邑,是把倭國劃歸給太子,由他管理,並且享受采邑的諸多收益權力,實際就和封國一樣。

    若說區別,就是倭國這塊采邑,為太子采邑。就是說,這塊地是只屬於太子的,張璟現在為太子,這塊地歸他所有。但當他繼位為皇帝后,這塊地就不再是他的采邑,若冊封了新太子,這塊地就歸新太子。

    總而言之,這塊采邑就是跟太子這個儲君之位捆綁的,當了太子就能繼承這塊地,若不是太子,就不能再擁有這塊地,這塊地,只做太子的采邑。

    「太子已經是儲君,還需要封地嗎?」馬周有些疑惑。

    太子管理著東宮,也有自己的一套僚屬和衛隊,雖說是由朝廷供給他們俸祿,只是朕以後,太子也應當能夠有機會歷練。不僅僅是說跟隨皇帝學習政務,聽老師們講經講課,光是聽和學是不夠的,他還得有機會去實習操作。

    把倭國列為太子采邑,則以後太子能夠親自管理這塊地方,可以積累實際的政務經驗。

    當然,另一方面,太子有采邑,則也會有自己的收入,不再全靠朝廷供給。張超認為,還是應當給太子一些財務自由的,至於太子有了采邑,再建一支私軍,他認為只要在監管之內,當然也是允許的。

    諸侯都有封地,都有軍隊,太子為什麼不能有呢?

    至於說太子有兵就會造皇帝的反?

    張超是不擔心的。

    倭國距離中原極遠,離漢京更遠,太子在采邑又能擁有多少兵。親王擁兵額度不過一萬。

    就算給太子增加到一萬五的額度,那才多少人。

    而且養兵花費可也不小。

    給太子一個練手的機會。

    當然,這也算是增強皇家的實力。

    不僅宗室諸王有兵,太子也一樣有兵有地盤。

    「陛下的考慮,似乎也沒有問題。」

    相比起朝鮮的地緣戰略性,倭國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他處於東海上,是一片群島組成,不通大陸。

    又處於邊緣。

    「這件事情,朕希望由你來提出,如何?」

    張超笑著對馬周道。

    內閣首相提出將原本劃歸朝廷直轄的倭國,改設為太子采邑,這確實也符合程序,當然,這也不僅僅是符合程序問題。

    張超不親自提,也是為避免會有些人反對。

    皇帝親自提,跟首相提,效果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這也是張超讓太子以後感激馬週。畢竟,多一個這麼大的采邑,那對太子來說也是有極大助益的。

    有地盤有錢,太子能做更多的事情,能提高自己的名望影響力,穩固自己的儲君之位,這都是很重要的。

    若馬週提出這些,那太子肯定要記他一個大人情。

    馬週辦事效率很快。

    回去之後,立即就擬了這麼一個提案,然後在內閣上討論。

    張超和馬週都跟內閣諸相們通過氣,因此大家都明白這個計畫是皇帝的意思,討論了半天,就已經全票通過。

    然後送到翰林院審議。

    翰林院以房玄齡為首的學士們,研究後,也認為並無不可。首先,倭國現在還沒亡,那塊地還在敵人手裡。

    其次,這塊地以後只用做太子采邑,因此並不會說太子將來當皇帝后,把這塊地再分給他的兒子們,而是只傳太子。

    因此這地實際上也還算是在朝廷掌握之中,並一直在朝廷掌握之中。畢竟,太子是儲君,當然是代表著朝廷,而不是封臣體系。

    再者說,讓太子有塊采邑親自管理,在繼位之前,多磨礪一些管理的能力,這對於將來繼承帝國當然也是大有幫助的。

    若是太子一塊采邑都管不好,那大家也能提前看明白。

    內閣提出,翰林院通過,因為涉及到封地采邑這些,所以最後又送議會貴州院審議。

    最終自然也是通過的。

    如今的這屆議會,是與內閣翰林院配合的最好的一屆了,對皇帝的意圖更是心領神會,從來還沒有出現過與皇帝意圖作對的那種情況。

    於是乎,倭國還在倭人手裡,但大華帝國已經通過決義。

    在朝鮮南新設帶方道和樂浪道,並將倭國改為扶桑道,為太子采邑,直接太子和東宮管理,太子在扶桑采邑,可擁兵一萬五。

    其餘方面,太子采邑幾乎和諸侯封地的權益差不多,三分之一稅繳朝廷。朝廷也要派出御史等。

    雖然扶桑現在還是倭國,但大華上下,似乎無視他們了。在大家的眼裡,這倭國已經是扶桑道了,頂多再多等半年,到時太子殿下肯定就已經將扶桑攻下了。

    ‧‧‧‧‧‧‧

    「駱賓啊,太子來信,對於你提出將倭國設為太子采邑一事,非常高興啊。他讓朕代他轉答謝意。」

    馬周笑笑,「這都是陛下之意,臣不過是出面提議而已。」

    「你這齣面提議很好啊。朕現在還要請你幫個忙!」

    「陛下儘管吩咐。」

    「朕最近在想,皇帝也應當有個採邑。」

    馬周怔了一下。

    你說太子要有采邑,讓我來提,我提了,現在也通過了。怎麼著,現在皇帝也需要一個采邑了?

    皇帝你是缺錢了?還是缺啥了?

    馬周不太明白,張超可是天下最有錢的人了,他更是皇帝,天下之主,還要一塊采邑做什麼?

    張超假裝沒看到馬周的疑惑,自顧自的說下去。

    「朕以為,呂宋、渤泥、爪哇、望加錫四群島,可做為皇帝采邑。其製仿太子采邑,四群島為皇帝專有采邑。朕在位,采邑就是朕的,但朕退位或者哪天駕崩了,就由新皇繼承,采邑不分封給諸皇子。」

    「四群島,可擁兵額十萬。」

    張超說了個十萬兵額,更嚇了馬週一跳。

    皇帝你要十萬兵幹嗎?天下六十萬兵都是聽你節制啊。

    張超卻只是笑笑,「兵額十萬好聽點而已,並不是真擁兵十萬。」

    采邑兵跟朝廷的兵當然還是不同的,朝廷的兵是受朝廷約束的,皇帝哪怕節制兵馬也受憲法約束。

    但采邑兵不同,采邑兵屬於私兵,雖說調動也受朝廷節制。

    但這采邑兵其實是為預防萬一的,一旦有意外時,那一支完全聽命於皇帝的軍隊就會有大用。

    馬周感覺自己心跳的厲害。

    剛設了一個太子采邑,現在又來一個皇帝采邑。

    太子采邑是倭國,而現在皇帝采邑,更直接就是原來張家的南洋封地了。

    「陛下,此事只怕朝廷大臣們未必肯支持!」

    「總要努力試試,跟大家好好談,耐心談,朕相信大臣們最終能理解朕的想法的。不過此事,還是先由你來提。」

    馬週一臉苦笑,無奈的點頭。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8 17:23
第1452章三足鼎立

    身為首相,馬周也還是很有自覺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哪怕如今實行這個內閣責任制,哪怕他可以直接不經皇帝而批示奏摺,處理朝政。

    但他不過是皇帝的大管家而已,還是有任期限制的。說是內閣宰相最多能兩任十年,但又有一個每五年改選三分之一的限制,因此有些宰相是做不到兩任的。

    他也相當清楚,做出了政績,那是在皇帝的領導下,是皇帝的領導有功。若是出了責任,自然就是宰相辦事不力。

    內閣首相也不是那麼好當的,國家那麼大,疆域萬里,百姓億萬。他這個首相,在內閣裡都還有另外八個宰相,說是群策群力,但也充滿競爭。而翰林院,又是專門盯著他們的。

    內閣既決策,又執行。

    可有時千辛萬苦想出來的決策計畫,翰林院卻可能找出理由否決不通過,他只能拿著退回來的決策計畫,與內閣諸相們一起再商議修改計畫。

    更別說,還有御史台整天盯著他們。

    那更是一群完全不干實事,就盯著辦事找麻煩的傢伙。

    他們不像翰林院,翰林院負責審議封駁,否決他們的計畫,總還能列出個一二三四五各種理由來,得很充足。

    可御史台那些人,他們彈劾人,哪裡需要什麼證據。

    他們擁有風聞奏事的權力,就算是聽到點流言蜚語,都能因此彈劾。他們不需要自己找證據,讓你找證據來辯護。

    甚至議會那裡還有兩院議員一堆人呢。

    而首相最不自由的地方還在於上面還有一個皇帝。

    那才是真正的婆婆。

    不管是提出五年計畫,還是各種其它方面的重大決定,那肯定得先向皇帝請示匯報的。

    尤其皇帝還是張超,這種威望無比的皇帝,哪怕有憲法限制皇權,但很多時候,皇帝的中旨,比朝廷正式的詔令還管用。

    皇帝一句話,比誰都管用。

    有時,馬週覺得遇到這樣的皇帝是好事。

    因為大方向他拿了,他只負責執行就好了,重大決策,皇帝會召開御前會議,與重臣商議拿出決策,這讓他壓力小了許多。

    而且皇帝在重大決策上,還從來沒出現過什麼大問題,跟著皇帝的指揮走,總是對的。

    做為首相,有時也還得為皇帝背鍋。

    明明是皇帝的意思,但皇帝不想出頭,他就得站出來。

    上次太子采邑,事情辦的挺順,太子還記了他一個人情,這是好事。

    可現在,皇帝采邑,卻很棘手了。

    「無輔,陛下怎麼會突然提出這事來呢?這不是添亂嗎?這可不是太子采邑,只怕一提出來,到時肯定就群情洶湧啊,咱們內閣若是出頭提議,到時可就要被架在火上烤了。」

    內閣會議上。

    馬週把話題剛一提出,結果諸相就都炸了。

    誰會不知道這事情是皇帝的意思啊。

    問題是,這次的事情跟上次的事情性質不一樣啊。

    太子只是個儲君,實際上只是學習政務,並不能直接掌握什麼國家權力,因此,皇帝說給他一塊地,讓他練練手,也給他點收益,大家覺得,這沒什麼不對。反正那地現在也不是朝廷的,離中原也遠,給了就給了。

    可現在皇帝得寸進步了。

    說皇帝也要一塊采邑,還一要就把南洋的諸島差不多都要過去了。

    楊師度搖頭嘆道。

    「本來呂宋等封地原是張家的,但陛下登基後自己說要收回朝廷直轄,這才多久,半年不到,陛下又要將之設為皇帝采邑。這簡直就是朝令夕改啊。而且,上次朝廷收回這睦封地,可也是花了錢的,現在又要拿給皇帝做采邑,我怎麼感覺,這是一個套路啊,皇帝在坑朝廷的錢!」

    褚遂良聽了哈哈大笑。

    看起來確實像。

    張超上次把張家的封地還給朝廷,打包賣兩億,是分期付款。可現在張超又要把其中好幾塊封地劃給皇帝做采邑,這確實有坑朝廷錢的嫌棄。

    雖然說大家也知道這是個玩笑話,皇帝不缺錢。

    而且張超就算要坑錢,也並不是就不能說的過去。畢竟那些領地原先是張家的,在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一條下,張超把封地給朝廷,然後賣錢,說的過去。

    張傢俬產嘛,朝廷是公家的嘛。

    而現在張超說把這幾塊封地再給皇帝做采邑,似乎也正常。皇帝采邑,這就跟皇帝的宮廷開支一樣,應當算是朝廷的開支。

    公是公,私是私。

    「我也想不明白,陛下要那點采邑做什麼呢?那麼遙遠,全是荒島和土著蠻夷,一年也收不了幾兩銀子稅收。」

    「我覺得陛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那采邑私兵。」

    「十萬,嘖嘖嘖。」岑文本也不斷嘖嘖有聲。

    皇帝還真是敢說,開口就要十萬兵額。

    一男爵不過一千兵額,一個親王也不過一萬,太子也不過一萬五。

    皇帝卻要十萬。

    簡直就是漫天要價啊。

    最大的問題還是皇帝要兵幹嘛?

    宰相們都是聰明人,想的到朝廷兵和私兵的區別,可是皇帝為什麼需要一支這麼多的私兵呢?

    難道皇帝要重走承乾走過的老路?

    「我覺得不像,估計陛下也只是想多幾分保障而已。就算擁有采邑和私兵,也不代表陛下就會做什麼。」

    褚遂良道,「但卻代表著能做什麼。」

    一把劍,懸在頭頂的利劍,他能落下,但還沒落下,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落下。

    「我覺得這實無必要。」褚遂良很不客氣的道。

    皇帝已經是天下之主,如果說皇帝想要增加點收入,弄塊采邑收稅什麼的倒也尋常。可如果皇帝是衝著那私兵去的,這就有些危險的苗頭了。

    大家當然相信張超不是瘋子。

    可大家擔心的是,現在開這個一個頭,那以後的皇帝也繼承采邑和私兵,那今後的皇帝能保證跟張超一樣英明?

    若是以後出了一個昏庸的君王,或者說如承乾如李世民一樣的那種想有所作為又有能力的君王,到時他們要收權,要重振皇綱,這怎麼辦?

    如果大家不同意,他們是不是就要組織自己的私軍入京勤王?

    頭痛啊。

    馬週捏著下巴。

    「陛下漫天要價,那我們就落地還錢,買東西不也還有討價還價嘛。皇帝采邑,我看可以設立,這個沒有什麼問題。反正陛下又沒要求在中原設立皇帝采邑,呂宋等幾島,都還是荒的。相信也沒多少人會在意的,關鍵是這個私兵額的問題,十萬太多。」

    「要不兩萬吧!」岑文本道。

    太子是一萬五,皇帝兩萬,也不少了。

    「要我說,采邑地方也太大了。不如就劃一個呂宋群島吧,真給那麼多地,陛下肯定也開發不了。」

    內閣裡。

    九位宰相你一言我一語,反正大家都覺得皇帝開的條件挺離譜的,你說你要三萬多個島幹嗎?

    那麼多島,你開發的過來嗎?

    就算要圈地弄自留地,可也用不了啊。

    以呂宋群島為皇帝采邑,采邑兵額兩萬。

    呂宋群島其實島也挺多,大小八千餘島,不過反正都是些荒島,又不是琉求、海南,甚至連耽羅島都不如。

    商議許久,算是得出了一個討價還價的條件。

    「那我去跟陛下請示一下。」馬周道。

    御書房。

    張超早料到馬週會來。

    「怎麼樣,內閣談出一個什麼結果來?」

    「呂宋群島為皇帝采邑,采邑兵額兩萬。」

    張超笑笑。

    「老馬啊,過來坐。」

    「你明白朕為何要這個采邑嗎?」

    「似乎明白一點。」

    張超點頭,「朕有時也很猶豫,也是想著如何讓這大華朝長久延續下去,也長久的安穩下去。你熟讀歷史,也應當知道,長治久安是繁華富庶的根本,而要長治久安,關鍵是什麼?是穩定,沒有穩定就沒有一切的基礎。」

    「什麼最穩?三足鼎立最穩,比什麼四隻腳五隻腳都立的穩。朝廷、諸侯,還有皇帝,朕以為這就是大華帝國的三隻腳。」

    張超以三足鼎做比喻。

    皇權、責任內閣制以及議會。

    這三者其實代表的正是皇帝、朝廷和諸侯。

    現在皇帝和朝廷的關係有些太模糊,尤其是憲法之後,皇帝將大權交給內閣,確實變的較虛。現在他是開國之君,當然不虛,但以後,可能皇權就會很虛。

    皇權太盛不是好事,但太虛肯定也不行。

    需要平衡。

    平衡如果被打破,就會危險。

    所以現在張超尋求的還是讓這個結構更加穩固。

    太子采邑,是為了讓太子地位更安穩,也是給太子更多鍛鍊的機會,同時也是增強皇權保證。

    現在他又提出皇帝采邑,其實出發點也是一樣的。

    「老馬,就以呂宋做為皇帝采邑,另外兵額改為一萬八吧。」張超出人意料的主動退了一步。

    直接答應了四群島減為一個群島,並連兵額也減到了一萬八。

    「老馬,朕的誠意也拿出來了,朕的出發點你也明白,所以呢,這就是底限了,你想辦法去談,並且談成。」

    馬周點了點頭,「臣一定盡力促成!」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9 17:21
唐朝好地主 第1453章公主采邑、皇后采邑

    「首相,請恕某直言,你這樣太沒原則了。」

    翰林院中,虞士南看到內閣遞來的這皇帝采邑折,不由的搖頭。內閣責任制,這內閣首相更是執掌內閣,代天子執政,這天下都挑在他肩上,怎麼能什麼事情都對皇帝唯唯諾諾呢。

    「某倒覺得皇帝采邑並無不妥之處,現在翰林院裡諸位大學士們不過是擔憂皇權會因為這采邑再次擴張。但實際上細思之,這種擔憂卻絕對是毫無必要的。一萬八千采邑兵,又能如何?」

    「天下諸侯數以千計,每人最少也有一千兵額。甚至各諸侯也還有自己授封的騎士,騎士們也有自己的採邑。」

    馬週來翰林院前是早有準備的,肯定會有人反對,但他也肯定會想辦法讓這采邑通過。

    「皇帝采邑並不在近畿,也不在中原,而是在遙遠的南洋呂宋,那裡對朝廷來說,太過遙遠的海外。甚至雖然收歸朝廷直轄,可朝廷都還沒有計畫對那裡開發,在朝廷手裡,也許再過二十年,都不會有什麼變化。」

    「但若交給陛下,以皇帝的私庫去開發呂宋,相信會比等朝廷投入開發更快更好,對朝廷來說,稅賦能增加,呂宋也開發了。而對陛下對皇室來說,也是增加了一個收入來源,又非與民爭利,這豈不是雙贏的好事?」

    馬週態度很好,笑著對學士們道。

    天下有封地的諸侯五千多呢,皇族才多少,不過百。

    現在皇帝要讓太子和皇帝都有一塊額外的私人采邑,當然算不了什麼。

    「陛下還是很有誠意的,一萬八千私兵而已,也一樣是要受到朝廷管束的。非朝廷的調令,也不能出境,這個皇帝采邑,大家就視為朝廷多了一個諸侯就行了。」

    「哪能這麼算呢?」孔潁達道。

    「那你要想太複雜,其實也是沒必要的嘛。鄭學士、孫學士、崔學士你們說呢?」

    鄭善果、孫伏伽、崔幹,這三位學士都是皇帝的姻親,馬週相信他們應當願意幫他說話的。

    鄭善果笑了笑。

    官場起起伏伏,大起也大落過。

    如今也終於進入翰林院,成為學士,列入宰輔,鄭善果的經驗是更豐富的。

    皇帝有什麼想法,其實都很明擺著。

    這個皇帝采邑,對現在的皇帝來說,不過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但對以後的皇帝來說,也許就會很重要。

    許多學士們反對,是擔心皇權會又慢慢的要突破限制。

    他們怕是的是這種想法,皇權要擴張,勢力要打破大華開國時皇帝與諸侯、大臣們的約法,打破憲法,最終結果可能是失衡和動亂。

    「呂宋為皇帝采邑,采邑私兵一萬八,我覺得這個可以接受。只要明確協定,皇帝采邑,與諸侯封地一樣受憲法和朝廷約束,那麼皇帝采邑還是很安全的。」

    孔潁達有些動容,神色略為鬆動。

    「以後不會又還有什麼公主采邑、皇后采邑、貴妃采邑什麼的吧?」虞士南問。

    要是皇帝以後沒完沒了,那誰也受不了啊。

    「公主采邑肯定是會有的。」

    皇帝也有好多女兒,還有姐妹,這些公主長公主,當然應當有一份采邑。現在皇帝還只是對部份公主封了采邑,但還沒有規範過。

    按制,公主的采邑應當是終身製,而不是世襲的封地。當然,若皇帝有意要給自己的姐妹女兒們弄個世襲的封地,這個事情也不是完全沒有商量的餘地。

    但大家還是比較希望公主的是終身製的采邑而不是世襲的封地。

    「公主采邑必須為世襲,若公主去世,采邑必須收回。而且,我提議公主的采邑,應當由朝廷代管,且不得按封地標準擁有兵額。公主領地采邑上,由朝廷駐兵或者建立民兵。」

    虞士南接連提出了好幾條要求。

    公主采邑這塊,過去比較模糊。

    現在虞士南覺得可以藉這次皇帝采邑,把采邑這個事情弄清楚,劃好界限。

    馬周苦笑,這些傢伙一個個都不簡單啊。

    這邊又堵上他了。

    「這個我覺得可以考慮。」

    「不是可以考慮的問題,是得和皇帝、太子采邑等一同商討。議會甚至因當訂立一個采邑法。」

    哪些人可以有采邑,采邑的授封標準是什麼樣的,怎麼封,怎麼收回,怎麼管理。

    統統都要一次討論清楚。

    「那也行,就先來議一議這個采邑法吧,提請議會建立采邑法立法會。」

    一個皇帝采邑,立時在漢京掀起了又一輪熱議。

    大家都在爭論要不要有皇帝采邑,然後引申請為要不要有公主采邑,甚至要不要有采邑等。

    在議會的聽證會上,有人更是很直接的道,應當取消采邑。

    對皇后公主,應當實行過去的那種虛封食邑制,就是分封時食邑多少戶,真實封多少戶,然後把每戶的食邑,直接算成俸錢,比如一戶二十文什麼的,那麼真封一千戶,一月就是二十貫采邑月俸發給,由朝廷發給錢。

    這就是南北朝以來的食邑分封制,爵位、采邑這些都變成了虛的,封號跟封地沒關係,因為封地只是虛的,寄祿而已。采邑多少戶也不是真的就能夠管理封民,不過是計算俸錢標準而已。

    過去食邑,是真的給一塊地方,連同上面的多少戶人口劃給封臣,然後封臣要管理這些人,並向這些人收取稅賦,甚至還能役用這些人。

    但後來,漸漸的就由朝廷代管,到最後,根本就沒有封什麼地方,更不會有指定哪些是邑民,實際上就是朝廷財政拔錢而已。

    當然,在唐朝推行分封法以來,朝廷已經實行實封,連公主采邑也都因此在恢復實封采邑。

    現在有人提出虛封食邑,雖也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反對的人卻更多。

    反對的人還是以貴族院的諸侯為主。

    他們可是實封諸侯,現在要改回虛封實邑,那你們以後是不是要把貴族們的爵位、封地也改成虛封食邑?

    這個必須防範,誰知道下院那些人會不會真這樣幹。

    采邑得有。

    爭論了半天,結果因為某些眾議員過火的言論,導致了參議員們的迅速改變觀點。

    參議員們整齊一致的對實封采邑支持。

    但參議員們支持實封采邑,卻又不想讓皇族擴張太厲害,宗室年年封,若是連公主都連連封,這還得了。

    所以參議員們最終達成了幾條。

    皇后和四妃還有公主們可以有采邑,其它皇帝嬪妃則沒有。

    后妃和公主的采邑,為終身製。

    后妃公主的采邑,由朝廷派人代管,不就藩不親管。

    后妃公主采邑,由朝廷派駐士兵和組建民兵負責安全。

    至於皇帝和太子的采邑,則可分別擁有一萬八和一萬五的采邑兵。

    其實也有人想提出皇帝和太子的采邑不擁私兵,而是由朝廷駐兵。但這種想法沒有誰傻頭傻腦的提出來。

    皇帝和太子的采邑,怎麼可能跟皇后公主們的采邑相同呢。

    甚至許多人都認定,皇帝這次要弄出這個皇帝與太子采邑來,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采邑兵。

    一支皇傢俬兵,本質上跟承乾當初的那八百宮廷侍衛一樣。

    但數量更多,父子倆有三萬三的私兵,說起來,也算是一支數量不少的軍隊了。

    當初張超憑南洋五萬兵,發起護法之戰,一路北伐,打進漢京,逼迫李世民退位。

    有三萬三皇傢俬兵,威懾力提升不少。

    皇帝、內閣、諸侯,三足鼎立。

    在這種共識下,采邑法很迅速的就拿出了草案,然後在議會通過了。

    太子采邑在倭國、皇帝采邑在呂宋。

    皇帝與太子的采邑,都是皇帝欽定的,都在海上。

    一個在東海,一個在南洋。

    未來是大航海的時代,海上肯定更有發展潛力。

    ‧‧‧‧‧‧‧

    「臣幸不辱命。」

    御書房,馬周前來覆命,他帶來的是議會通過正式頒行的采邑法,以及皇帝、太子、皇后、四妃、公主們的采邑分封表。

    這次不但張超和張璟的采邑有了,連皇后與四妃的都有了,甚至所有公主也都得到了一份采邑。

    她們的采邑分佈各地,都相對較小,但又算是還比較富裕的地方。這些采邑對於后妃公主們來說,就真的純粹是一個私房錢來源而已。

    公主們的采邑,嫁人後也相當於嫁妝,但是當公主去世後,則採邑收歸朝廷所有,其子女沒有繼承權。

    張超笑著拉著馬週一邊坐下,親自給他倒茶。

    「辛苦老馬了,這回肯定頂了不少壓力吧?」

    「都是臣的本份。」馬周只能這樣回答。

    張超心情挺好。

    呂宋又回到了他的手裡,雖然少了渤泥等群島,但其實光一個呂宋,也足夠開發很久了。

    「朕準備自內庫中拔款,全面加快呂宋群島的開發,老馬你以為如何?」

    「呂宋是一個比較有潛力的地方,此前陛下已經打下了一些基礎。朝廷此前接下呂宋後,確實騰不出手來開發,現在為陛下采邑,陛下能夠開發,這是好事。」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9 17:21
唐朝好地主 第1454章東西皇帝

    一身紫袍的赫拉克洛納斯微笑著向和超走來。

    大華帝國的皇帝身著明黃的龍袍,站在御階上向他張開手。

    兩人擁抱在一起。

    「在君士坦丁堡聽說陛下登基稱帝,欣喜不已,恨不能馬上趕來慶賀。恭喜你,這是我遲來的祝賀。」

    分開後,赫拉克向張超躬身行禮。

    張超笑著道,「也恭喜你,奧古斯都!」

    兩人一起笑了起來。

    奧古斯都,這是一個封號,源於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屋大維的封號。這個封號到了此時,就是相當於皇帝頭銜。

    羅馬一直以來,都是歐洲唯一的帝國,波斯的萬王之王也算是帝國皇帝,但波斯並不算歐洲。

    在羅馬帝國的體制內,其實一直以來,都不是只有一個皇帝。

    在中原漢人認為,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可在羅馬人那裡,卻不是這麼回事。

    屋大維建立了羅馬帝國,將羅馬從共和帶向帝國,後來屋大維的奧古斯都頭銜,便也成為日後歷代羅馬皇帝的稱號,視為皇帝的同義詞。

    不過奧古斯都一直只是個榮譽頭銜,羅馬皇帝真正賴以行駛權力的頭銜是元首。早期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其實稱為元首製,嚴格來說,元首製應當不是真正的君主制度。

    因此羅馬帝國早期的歷任,其實應當稱為元首而不是皇帝。

    羅馬帝國真正的君主制建立,應當是在戴裡克先-君士坦丁時代,戴裡克先使用了主人這個稱號,被認為具有了君主制的特徵,君士坦丁則更進一步,在他統治時,羅馬的國名從用了八百年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簡稱羅馬共和國,變更為了後世非常熟悉的羅馬帝國。

    因此,也可以說君士坦丁才算是羅馬帝國的真正開創者。

    不過羅馬人有個同職同權多人擔任的傳統,因此從共和國時代起,每年一任的執政官其實就都有兩人。

    到了帝國時,對於皇帝來說,龐大的帝國統治起來也是相當任務沉重的,而且出於欽定繼承人的需要,就出現了多位皇帝共治的局面。

    理論上說帝國皇帝也是元老院選出來的,因此生前要把自己屬意的繼承人先扶起來。

    戴克里先時就是四帝共治。

    後來,他把帝國劃出不同的區域,由多位皇帝們分頭管理,各管一塊區域,這才算是創新。

    這個創新也確實讓行政效率提升了許多。

    而這也是後人喜歡稱東西羅馬分裂的原因,但這只是以中原人的習慣來稱。實際上,東西羅馬並沒有真正分裂過,甚至也沒有什麼東羅馬帝國。

    羅馬其實一直都是統一的,只不過同時有兩個皇帝分治東西而已,他們以前甚至還有過四帝共治,所以東西兩帝共治根本不算什麼。

    這就好比後世有些國家有雙首都一樣。

    在羅馬人自己那裡,雙方皇帝都是互相承認對方的合法性,並且都認為對方是統一羅馬的一部份。

    這在中原人看來,簡直是無法思議的事情,但在羅馬,這確實是事實。

    後世不少人把東羅馬,稱為拜占庭帝國,但實際上,東羅馬一千多年的傳承,他們從沒有自稱過拜占庭帝國,也沒有自稱過拜占庭人,他們一直自治羅馬。

    東西羅馬時,東西兩帝分聯名發佈法典以通行全帝國。

    世上從沒有西羅馬帝國這麼一個國家,也沒有拜占庭這麼一個國家。

    在約二百年前,蠻族領袖奧多亞克廢掉了末代西部羅馬皇帝后,派出使者,把皇帝的信物送到了東羅馬宮廷,向東皇帝表示效忠。

    同時表示,羅馬只需要一位皇帝。

    這其實就相當於把西治的治權歸還給了東部皇帝,從此羅馬結束了東西分治局面。

    當然,這只是表面上,實際上西部已經被蠻族王國瓜分了,他們名義上承認羅馬為宗主,但實際上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皇帝去治理了。

    因此說,蠻族滅西羅馬前,羅馬一直是統一的帝國,只不過是東西部分治,那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的兩個部分,由兩位皇帝分治,卻依然是統一的帝國。

    蠻族廢了西皇帝,瓜分了西部羅馬,然後表示承認羅馬為宗主,但西部以後也不需要另一位皇帝了。

    因此羅馬回到了一位皇帝,回到了只剩下東部實際控制的狀況。

    蠻族們名義上臣服於羅馬,受領羅馬的官位,算是羅馬帝國的封臣諸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只有一個羅馬。

    這其實就是中原的天-朝體係是相似的,東方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周邊的蠻夷們臣服於中原皇帝,接受皇帝的冊封,比如過去的高句麗王、百濟王、新羅王、契丹汗等等,也屢有叛亂入侵戰爭,但總體上,這個宗藩體係是相對穩定的。

    皇帝只有一個。

    歷史上歐洲第二個皇帝,是法蘭克帝國的查理曼。

    而查理曼獲得的皇帝稱號,卻是羅馬皇帝。這個稱號也是比較有來歷的,當時東羅馬是女皇伊琳娜單獨執政時期,羅馬只有這一個皇帝。

    而查理曼多次幫忙解決倫巴第人對羅馬入侵,於是羅馬教宗選中'羅馬貴族'查理曼為新的羅馬皇帝。

    他們的邏輯也是沒問題的。

    因為歷史上羅馬有多數皇帝同時在位,並且羅馬也有過好幾位女皇。而此時帝國祇有一位女皇執政,而法蘭克人又不承認女性統治者,教宗又認為伊琳娜是殺位,本身合法性有些欠缺,於是就又立了一位皇帝。

    這另立一位皇帝不是取代女皇,而是傳統多皇共治的意思。

    只不過女皇因為查理曼是蠻子拒不承認,雖然查理曼確實是受封的羅馬貴族,也還是高盧地區的統治者。但這就好比有契丹王要當皇帝一樣,中原當然不肯。

    查理曼後來提出娶女皇,歷史上女皇的丈夫也往往有羅馬皇帝稱號,但女皇拒絕。

    契丹可汗想當皇帝,還想靠娶女皇武則天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武則天豈會敢,一個蠻子也想當皇帝,還想娶女皇?

    不過女皇運氣不好,查理曼運氣也不太好,他的使者還沒到羅馬宮廷,結果女皇就被人推翻了。

    新繼位的皇帝跟查理曼搞了很久,最後互相奈何不了對方,只得承認了查理曼這個法蘭克帝國皇帝的合法性,但拒不承認他是羅馬皇帝。

    不過查理曼還是一直自認自己是羅馬帝統的正統,視自己為羅馬皇帝,歷史上,後來德國的神聖羅馬皇帝的頭銜和帝統,正是從查理曼這裡流傳下去的。

    這也就是神羅帝國的帝統,雖然他們其實一直沒被羅馬人承認過。

    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製度與傳統,所以哪怕是在西羅馬皇帝被廢,西羅馬沒了後快二百年,但東羅馬也依然還是實行著多帝共治傳統。

    只不過,在西羅馬之後,他們不再劃區分治而已。

    比如現在,東羅馬人是自稱羅馬的。

    赫拉克皇子的父親希拉克略是一個新王朝的開創者,但他們依然是羅馬帝國,只不過是希拉克略王朝,然後希拉克略是皇帝,但皇帝還有兩個,一個是長子君士坦丁,還有一個就是次子赫拉克。

    君士坦丁比赫拉克早成為皇帝,而赫拉克是在其母親幫助下,剛獲得奧古斯都稱號,也成為共治皇帝的。

    當然,雖然是共治皇帝,但論起權力,肯定不如他父親。

    「多虧了上次的貸款和軍械訂單。」

    身著紫袍的赫拉克皇帝對張超感激的道,這幾年他一直負責與東方帝國的聯絡,與東方帝國結盟,與他們的貿易得到保證,還得到了貸款、軍火甚至是軍隊的支持,這讓如今被阿位伯人打的很狼狽的希拉克略皇帝也是精神一振。

    特別是去年皇子帶回去的那龐大軍火訂單,更是讓皇帝極為高興。他母親又在旁邊吹枕頭風,於是乎,希拉克略終於為赫拉克也加了奧古斯都封號,並賜他紫袍。

    在羅馬帝國,紫袍尊貴無比,只有皇帝能穿,這和中原的明黃龍袍是一個等級。

    成為了奧古斯都後,赫拉克也沒閒著,馬上又趕來中原。因為他聽說老朋友張超居然成為了東方新的皇帝,建立了一個新的帝國。

    他希望能夠早點見到張超,與張超重申友誼,並建立更多的聯盟合作。

    「阿拉伯人最近攻勢好猛,他們對亞美尼亞的攻勢,已經讓我們和可薩人的聯軍都頂不住了。我們極需皇帝陛下的支持!」

    「尊敬的奧古斯都,你需要什麼樣的支持呢?」

    「軍械,大量的軍械,還有戰艦,我們需要更多的戰艦,我們還需要火砲!」

    「如果皇帝陛下能夠派了一支艦隊進入地中海支援我們就更好了。若是皇帝陛下,能夠在阿拉伯人的北方派軍隊南下,對我們也將有極大的幫助。」

    張超笑笑。

    羅馬人想要軍火,想要戰船,甚至想要大華直接出兵介入戰爭,想的倒是挺好的。

    「尊敬的奧古斯都,想來你來的路上,也應當知道,大華帝國也有許多敵人,而且目前正在多處征討作戰中。大華暫時沒有能力派出遠征艦隊深入地中海,或者是在河中或大夏方向對阿拉伯人出兵。」

    赫拉克臉上充滿失望。

    「不過呢。」張超話鋒一轉。

    赫拉克精神一振,目光望向張超,充滿期待。

    「我與奧古斯都是老朋友了,我中原與羅馬人也是極好的貿易關係,大華繼承大唐,因此我們願意遵守三皇協議,繼續我們的聯盟。」

    「兵我們出不了,但我們可以向羅馬兄弟支援戰船、鎧甲、武器等。」

    「價格嘛,好商量。」

    赫拉克無奈的笑笑,他也知道不會是無償援助,「可以貸款吧?」

    「當然。」張超笑著答應。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9 17:21
唐朝好地主 第1455章寵幸

    陽光普照,夏風和煦。

    巍巍宮城,金色的硫磺宮頂,紅色的宮牆高高聳立。

    一條緩緩流淌的御河繞牆而過,水清澈無比,這些水自丹江口水庫引來,能夠直接飲用,御河裡甚至能看到不時有魚跳躍出水面。

    金水河流過北苑禦花園,注入幾個如鏡般的湖泊,勾勒出更為燦爛的美麗景象。

    禦園河邊,皇后崔鶯鶯與妃嬪們在這邊開闢了一片田園,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田地和菜園。

    崔鶯鶯在宮裡也分田授地,有名份的宮嬪妃子都分得一塊田地,甚至大些的公主也有一塊地。

    地不算大,兩三分的田地。

    「這些地可以種些糧食也能種些菜。」

    崔鶯鶯站在田埂邊上,對著那片原本是花園的土地笑著道。

    「我計畫在金水河邊架幾架水車,然後修條引水渠,這樣岸邊的田地就能直接種上水稻,跟我們以前在灞上時的鯨魚溝一樣。」

    夏風吹來,將十三娘的聲音浸在那風聲和水波里。她聲音裡帶著喜悅,是那種真正的喜悅。

    「岸邊和渠邊全種上桑樹,稻田裡還養魚,養鯉魚。」

    張超微微笑著,目光落在她臉上,看著她那輕鬆的樣子,也是非常高興。他一身便服,頭上隨意的抓了個髮髻,甚至都沒有戴冠。

    手裡一把摺扇,輕輕在掌心裡敲打著。

    「還可以養點雞和鴨,散養。河邊還可以種點蓮藕!」

    崔鶯鶯笑著挽上丈夫的手,「你這一說,我感覺我都要把這裡變成鯨魚溝了。」

    「那不好嗎?鯨魚溝多好啊,山青水秀,還有梯田有果園,有農家小院,有小碼頭。」

    「那我還要在這裡種上玉米、甘蔗。」

    「當然沒問題,還可以種上辣椒茄子豆角,種上冬瓜。」

    北苑的這片土地很平坦,原本是個花園苗圃,用來種糧種菜當然是可以的。況且,崔鶯鶯她們要在這裡分地種地,其實也只是一種休閒娛樂的方式,又不在意產收益,因此可以隨便種。

    每人一小片地,帶著自己宮裡的內侍宮人一起種這點地還是會很輕鬆的,這更多的是休閒。

    「田間再蓋些小院,每人地邊蓋個農家小院。來這裡做事累了就休息休息,還可以在這裡做頓午飯吃什麼的。院前弄個木板小碼頭,弄條船,還可以劃划船,下個網撈點魚蝦啥的。」

    夫妻倆手挽著手,身子靠在一起。

    以前他們也長這樣,但是現在反倒是少了許多時間,雖同住在一個宮中,但卻往往好幾天都未必能見一面。甚至見面了也難得能這樣的靜下來,談談心。

    幾句閒聊,夫妻二人倒感覺好像回到了舊日時光。

    「我有些想夏花了,不知道她現在到哪了?」

    張超看著田地間正在忙著視察自己領地的妃嬪們,道,「算算時間,應當還在印度洋上,或許是在新吉,又或是信度港了。若是一切順利,再過些時間,他們就能到達自己的封地了。」

    夏花最終還是沒有接受父母的挽留,執意要隨承乾一起去非洲,若華也是這樣考慮的。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她們嫁給承乾的時候,他是帝國太子,後來是帝國皇帝。如今,這位皇帝成了被放逐的唐國國王,可她們並不因此改變什麼,她們還是會帶上孩子跟著他毅然登陸大帆船,乘風萬里,去往那遙遠未知的地方。

    「其實我可以留下承乾,這樣夏花她們也會留下來了。」

    崔鶯鶯搖了搖頭。

    「你當然可以這樣做,但沒必要。以後我可以給夏花寫信,也一樣的。」她知道自己女兒的脾氣,有時很像她。

    太平公主李令月笑著過來。

    「父皇,母后,我可以在這裡種花嗎?我喜歡牡丹,我想在這裡種上一片牡丹。」

    牡丹是富貴之花,許多貴族之家都喜歡種牡丹,甚至牡丹還有各種各樣的品種,一些好的品種,甚至能價值上千貫。

    「這是皇后分給你的地,你想種什麼都行。不過有一點,得親力親為,要不然,就浪費了皇后的一番心意了。」

    「謝謝父皇,謝謝母后。」李令月笑嘻嘻的謝過,又如風一般的跑了。

    崔鶯鶯笑笑。

    「這丫頭性子好歡樂。」

    「你直說她很野也行的。」

    兩人一起笑。

    張超隨手扯了些狗尾巴草,編了簡易的花環,插上幾朵小野花。

    「送給你?」

    「謝謝!」

    接過這個簡單的花環,崔鶯鶯笑著戴在頭上。

    「好看嗎?」

    「嗯,好看。」

    「我都老了,哪裡還好看。徐惠她們這些丫頭才年輕又好看!」

    遠處,徐惠也在查看著自己的地,計畫著要如何規劃。在她旁邊,還有一群同樣很年輕的姑娘,她們穿的也繽紛多彩,就如那田間的花蝴蝶。

    上次的選秀,崔鶯鶯她們最終還是突破了與張超達成的協議,為張超最終選了十二個秀女。

    徐惠之外,還有另外十一個才貌皆全的秀女,她們出身名門,家教好氣質好還年輕美麗。

    「年紀大了,更喜歡的就是那些味道醇厚的東西,有綿長的回味。」

    「人都給你選進來了,你也不能一直推說忙,就不去。都是些小姑娘,離開家裡進到宮裡來,心裡忐忑不安的,你要是如此冷遇她們,她們心裡還不知道要多擔憂呢。」

    「她們現在不是挺開心的麼。」張超有些無奈。

    徐惠向來身子有些單薄,田裡地轉了一圈,竟是微微出汗。拿著香帕搧動著風,轉頭,恰看到皇帝與皇后兩人手挽著手,肩靠著肩坐在一起。

    甚至還能看到兩人不時的發出笑聲。

    看著皇帝與皇后如此親密無間的樣子,她不由的微微嘆了一聲。

    低下頭,微微的嘟起嘴,徐惠覺得有些委屈。

    御書房裡,她與皇帝幾乎每天都能見面,閒暇之時,皇帝也願意跟她聊聊天,甚至為他講些各地風俗異事之類的,皇帝見多識廣,還很幽默風趣,經常能逗的她忍不住笑出聲來。

    可是每當出了御書房,這快樂也就留在了身後。

    皇帝從來去她的宮裡,甚至也沒召她去過甘露殿。

    此時的徐惠穿著一件宮裙,這款是鄭妃新設計的,她看了後喜歡,自己也親自做了一件,只是她身子有些單薄,這款式穿在身上,總沒有鄭妃穿著好看。

    低頭又看了眼自己的那平平的胸,她不由的露出煩惱之情來。

    過去,她從來沒有覺得這是什麼問題,可是現在她越來越發現,這是自己最大的缺陷。

    可是怎麼才能改變呢。

    侍女說多喝牛奶能補,她現在天天早上都喝牛奶。

    韋才人和鄭才人結伴過來,這兩個也是今年新選中的秀女,一起被封為才人。徐惠與她們關係不錯,兩人一個出身京兆韋氏,是隋時時名帥韋孝寬的後人,一個則出身滎陽鄭氏,御史大夫鄭元璹之女,也是皇后的表妹、鄭貴妃的從妹。

    「徐惠,你又在發什麼呆呢?」韋才人笑問。

    「肯定又是在想陛下了。」鄭才人接嘴。

    「沒有。」徐惠連忙否認,可臉上飛起的紅霞卻已經出賣了她。

    韋才人拉著她的手,「我們剛遠遠就看到你站在這裡發呆,還一會低頭瞧自己的胸,然後嘆一聲氣的。怎麼的,又嫌棄自己胸平了?」

    徐惠扭頭看了眼韋才人和鄭才人,她們兩個就比自己有料多了。

    她們穿著的裙子還是由她幫忙做的,跟自己身上的也是同款,可穿在她們身上感覺就完全不同。

    「徐惠,跟我們說說,你天天在御書房見陛下,就真的還沒有被陛下臨幸過嗎?」

    「沒有。」

    「一次都沒?」

    「沒。」

    徐惠越說越沒底氣。

    韋氏有些恨鐵不成鋼的道,「你比我們可是條件好多了,咱們這十二個裡,現在就你天天有機會見到陛下,還整天能跟陛下聊天說話,多好的機會啊,你居然還真的只知道傻傻的聊天。」

    「就是,虧我們一直說你最有心機聰明呢,拿出那天面試時在宮裡你假裝暈倒吸引陛下關注的聰明勁來啊。」

    徐惠跺腳。

    「我跟你們說過多少次了,那天我初次見到陛下太過激動緊張,然後就暈倒了。是真暈,不是裝的。」

    「哪有這麼容易就暈,你現在天天見陛下,也沒見你再暈過啊。」鄭才人笑著回道。

    反正大家都覺得,那天徐惠是裝暈。

    然後成功的吸引到了皇帝的注意,現在皇帝不就破例讓徐惠在御書房整理收拾嗎,他們可沒這樣的好機會。

    平時連見皇帝一面都難呢,更別說聊天說話單獨相處了。

    現在她們都常後悔當時怎麼就沒有想到徐惠的辦法。

    「也不知道陛下什麼時候才會注意上我們呢。」

    「是啊,咱們這一批十二人,連一個被召侍寢的都沒呢。」

    韋才人和鄭才人一起嘆氣。

    論出身論長相,她們都自認更勝過徐惠,鄭才人更是有表姐皇后、堂姐貴妃,可在這裡也沒用,一樣得不到皇帝的寵幸。

    「徐惠,今天盧氏穿的那套衣服真漂亮,你幫我們也做一套吧?」

    徐惠無奈的點頭應下。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9 17:21
第1456章華租界

    崔鶯鶯摟著張超的臂膀,頭偎著。

    「你看那幾個丫頭,笑的那麼開心,真羨慕她們,還那麼年青。」

    徐惠她們的年紀確實是能當她的女兒,甚至她的大女兒比她們年紀還大些呢。這些丫頭,正是天真爛漫的年紀。

    「我覺得你最近很喜歡悲春嘆秋的,怎麼一副老氣橫氣的樣子,你可是母儀天下的皇后,看著還跟一朵花似的呢。」

    「不行,我老了。」

    崔鶯鶯笑了笑,伸手向那三丫頭招手。

    張超道,「你叫她們幹嘛,我們這樣坐著多好。」

    徐惠三人見皇后伸手相招,連忙提著裙腳過來,三人剛才還笑笑鬧鬧,過來了卻也拘束許多。

    連鄭才人這位崔鶯鶯的小表妹,也都很守禮的見禮。

    「拜見陛下,拜見皇后娘娘。」

    崔鶯鶯點點頭,依然摟著張超的手臂。

    「你們三個剛才聊什麼呢?」

    徐惠平時跟張超也算是相處的熟了,可在皇后面前還是十分緊張,小聲的說是在商量做衣服的事情。

    「哦。」

    「你們身上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麼?」

    「是徐才人做的。」鄭才人道。

    「別這麼拘束,都是一家人。」崔鶯鶯笑笑。「衣服做的不錯,好手工。徐惠,回頭也給我做兩件。」

    「是,皇后娘娘。」徐惠連忙答道。

    張超在一邊道,「徐惠每天下午要給朕整理禦書房,上午還要去給公主們上課講詩,只怕沒那麼多功夫,婉言不是做的衣服很好嘛,你讓她給你做就是。」

    崔鶯鶯撲哧一笑。

    「你還心疼啊。」一邊伸手悄悄在他腰上擰了一下。

    張超哎呦一聲,引得徐惠三人望過來,眼中都充滿豔羨。皇后和皇上二十年夫妻,居然還能如此情深,真讓人羨慕。

    徐惠甚至馬上腦海裡幻想著,自己依偎著皇帝,摟著皇帝的手臂,跟皇帝聊著天。

    要是如此,該多好啊。

    「你們也坐啊,何必這麼拘束。外人總以為一入宮門深似海,以為天家皇宮冷血無情,其實也許別如此,但我華朝張家不會。你看我與皇后二十年夫妻,關係和睦,與鄭杜盧等妃嬪們關係也很好,她們之間也很親密,情同姐妹。」

    「你們既然入了宮,以後也要記得這一點,莫要爭風吃醋,挑撥離間等,要把彼此當成一家人。剛才看你們三個有說有笑的,如姐妹一般,朕和皇后都很欣慰,以後關係莫要生了。」

    三人坐到一邊。

    徐惠倒還經常能跟張超說話,也已經是習慣了些,但鄭韋兩才人入宮許久,卻還是頭次跟皇帝離這麼近,小心臟都是緊張的撲通撲通的跳個不停。

    張超平時對人多是比較親切的,所謂有理不在言高,他並不喜歡在說話時表現的太過強勢逼人。

    雖然張超不是個面人,狠起來的時候也是殺伐果斷,但並不在說話時表現。甚至就連長孫無忌也承認,張超說話挺有技術水平。

    跟張超聊天,往往會是一種享受。

    博聞強記,總能把話說的很有意思。

    三個姑娘坐在旁邊,開始還緊張的不行,一句話也不敢插。可沒一會,已經被張超逗笑了好幾次,徐惠也膽子大起來,跟平時一樣在張超面前充當著好奇寶寶,不時的提出幾個疑問。

    很好的配合了張超的話。

    連韋鄭兩才人也是驚嘆連連,小女生的那種崇拜感,也確實氣氛挺融洽的。

    到後來,鄭婉言、盧音音、鄭紅線、杜採薇她們也都過來了,於是更加熱鬧了。

    此時剛好天氣又不算太炎熱,河邊風也涼快,這裡一片草地,又有樹蔭可摭陽,大家在張超邊上圍了一圈,拿張毯子就席地而坐。

    倒成了皇家的一個野營般氣氛。

    杜採薇等人倒是不拘束的,她們早習慣了張家的氣氛,說起話來較隨意。有她們加入,氣氛更輕鬆,聊的話題也更隨便。

    開始聊著大家準備種點什麼,後來變成要在這裡修個休閒的小院子等。另外九個新入宮冊封的才人們,坐在最外面點,聽的如痴如醉的。

    聊到後面,甚至又聊些以前打仗的事情啊,還聊些諸如呂宋、信度、羅馬等等的情況。

    張超雖然其實也沒去過羅馬,沒去過美洲、非洲,可畢竟有那麼多的後世知識,加上此時他身也確實對各方有許多情報收集,因此說起來,那是既新鮮又有趣。

    什麼美洲土著其實是中原古代的殷人,殷商被滅後,一支在東邊徵討夷人的軍隊,於是乘船出海,結果順風航行很遠,最後順洋流飄到了美洲,在那邊安家落戶,經過千多年的時間,終於成為瞭如今的美洲殷人。

    又比如說波斯和羅馬人的千年爭雄,歐洲的野蠻人等等。

    還說當年的匈奴人被漢朝打的西逃,結果到了西方,卻把那些歐洲蠻子們趕離老家,蠻子們老家被佔,於是只好西遷,結果就把羅馬打的幾乎滅亡。

    內侍宮人們見皇帝他們聊的開心,便乾脆拿來了各種點心瓜子水果之類,又送來茶水。

    於是大家一面吃著點心磕著瓜子,一邊繼續說,還能邊品味著茶。

    波斯姬和羅馬姬兩個胡姬,這個時候也說一些故鄉時的見聞,講講她們的波斯、羅馬老家。

    「波斯那麼強大,已經被滅了嗎?」

    波斯姬阿梅沙有些心情低落,點了點頭。

    雖然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離家二十多年了,可心裡還是經常記掛著故鄉的。

    「阿拉伯人很強大嗎?」

    「阿拉伯人之於波斯,就類似於北方草原遊牧部族,之於過去的中原王朝。以前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各部族林立,一盤散沙,並不曾對波斯人構成過什麼真正的威脅,但這一次,阿拉伯人卻把波斯人給直接滅了。」

    阿拉伯人這次如此厲害,還是因為他們在那位先知的帶領下,以宗教聯合在了一起,一盤散沙,凝聚成了一枚金剛石,誰擋誰死。

    尤其是他們的那種同化策略,那就是野蠻的征服,誰不服就毀滅誰。可以說,在歷史上,他們的這種同化策略,比漢家的同化政策更加充滿侵略性。

    漢家的同化,還是比較溫柔的,懷柔為主。

    而阿拉伯人的同化擴張,卻是極為野蠻和兇殘。

    擴張到哪,就征服到哪,然後撒下種子,越來越強。

    「現在阿拉伯人已經成了公敵,羅馬帝國與西歐日耳曼蠻族諸國,還有北非的那些國家,現在都聯起手來,要一起圍絞阿拉伯人,我們大華也是同盟。」

    這些國事,不涉及什麼機密,對她們說說也沒什麼,她們其實也就是當成一個比較新奇的見聞聽聽罷了。

    夏風徐徐。

    河邊楊柳依依,河邊綠草青青,野花五顏六色的綻放著。

    拋下政務,與妻妾女兒們這樣在野外享受著自然,讓人陶醉。

    ‧‧‧‧‧‧

    張超在享受著自然,享受著悠閒的時候,內閣的諸相卻正忙著與羅馬奧古斯都赫拉克進行談判,列席談判的還有大華的數百家大型商團,既有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等銀行機構,也有如四海船廠、大華航運等船舶行業,也有鋼鐵聯合公司、軍器監這樣的武器軍工產業。

    更也還有許多絲綢、瓷器、茶葉、蔗糖、香料等諸多熱銷外貿商品的商家。

    大家與羅馬奧古斯都談的是一樁大生意。

    內閣談的是與羅馬人聯合遏制阿拉伯人,而那些商人則是來跟羅馬人談貸款、軍購、外貿的。

    上一筆貸款都還剛變成各種軍備等陸續運往地中海,現在羅馬人又要更大的貸款,要更多的軍備和商品。

    「尊敬的奧古斯都殿下,我們大華是希望羅馬帝國將蘇伊士運河轉讓給大華,如果實在不行,也可以改為租借給大華。」

    內閣首相馬周向赫拉克提出了一個合作方案,羅馬帝國將他們控制下的紅海與地中海之間的蘇伊士運河租借給大華帝國。

    「包括運河兩岸百里內地區,都一起劃為租界,租讓給大華帝國。」

    租借運河給大華做為貸款的一個保證條款,大華租下運河,同時也願意承接運河的安全保護任務。

    赫拉克根本沒有想大華會提出這樣的一個計畫,有些怔住。

    「為了保證大華羅馬聯盟的穩定,大華帝國還希望在羅馬君士坦丁堡設立一個大使館,我們將向羅馬帝國都城派出大使,大使長駐羅馬國都,全權代表大華帝國。」

    設立大使館,派駐大使,這個赫拉克倒是比較贊成的。有這樣一位使者長駐君士坦丁堡,以後兩個帝國聯絡起來肯定更加方便些。

    只不過,大華提出租借蘇伊士運河,這還真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蘇伊士運河千百年來,存存廢廢,羅馬帝國疏通維持運河也是花了不少代價的,尤其是這條運河還是與東方貿易的重要通道。

    若別人提出這要求,羅馬肯定是絕不會考慮。

    但現在提出的是大華,而且租借運河,甚至與貸款和軍備捆綁的,那他們就不得不慎重考慮了。

    「首相閣下,請給我些時間,容許我仔細考慮如何?」

    馬周微笑著道,「當然可以!」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