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藍色(已完成)

 
mk2258 2016-12-1 11:51:3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606 2092987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2 18:09
唐朝好地主 第1427章閒皇帝

    禦書房。

    張超翻看著內閣呈送的奏章副本,翻看了幾本之後,就有些索然無味了。過去,內閣在奏章上票擬批示建議。而現在,內閣擁有直接的批示權,因此他們在批示處置奏章後,送翰林院審議,如果通過,則發回下面的相應部門。

    另外會將一份副本呈交皇帝御前,另一份送到議會。

    一般的行政事務,議會也沒有審核權,現在審議權在翰林院。不過議會有權瞭解情況,皇帝張超也是如此,按憲法規定,皇帝並沒有直接的審議權,皇帝擁有的只是最終的否決權。

    日常事務中,行政處置和審議分別在內閣和翰林院,不需要經過皇帝。

    有馬周和房玄齡這兩個閣院班子,張超其實輕鬆了許多,不需要宵衣旰食的批閱奏章,因為現在奏章不需要都經由皇帝之手批閱了。內閣直接處置,翰林院審議封駁。

    皇帝看到的都是批示過的副本。

    馬周等人的處置都很老到和得體,並沒有什麼需要張超動用否決權的地方。他甚至已經習慣不去看那些副本了,因為每天早朝,閣院都會例行匯報一下事務情況。

    一些重大問題,內閣決策之前,也會請求張超。

    以前楊堅楊廣父子都是勤政的代表,經常批閱奏章到三更半夜,忙的是宵衣旰食。

    但雖然有三省協助,可國朝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而決,依然是會讓皇帝忙不過來。

    唐朝武德以後,三省改為中書門下,也有了貼黃和批紅,為皇帝分擔了許多壓力。有了宰相貼黃後,皇帝處理事務的壓力大減。

    但依然離不開皇帝,樣樣事情都得經他之手。

    唯有現在。

    內閣負責制,內閣既擁有決策權,又負有行政權。翰林院掌審議封駁權。

    已經不需要經由皇帝了,直接處置。

    這種制度下,皇帝確實解放出來了。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內閣有九個宰相,翰林院還有九個學士。九個宰相負責決策,當然比一個皇帝來想對策更有效率。而九位學士負責審議封駁,也會比一個皇帝來盯著看,更有效率。

    以前的皇帝,不論是楊堅也好楊廣也罷,甚至是李淵李世民李承乾,都是緊握著權力不願意鬆手。

    哪怕自己累的要死,也不肯松半點手,甚至會有如承乾為了得到那權力,最後弄的自己皇位都丟掉了。

    張超倒是習慣了當甩手掌櫃,以前幾度入中樞為相,也數次出鎮地方,甚至還在南洋呂宋當了一段時間悠閒國王。

    他自己是比較崇尚現在這種分工方式的。

    皇帝嘛,天子。

    九五之尊,是天下之主,又不是奴隸。

    國家事務,他拿個大方向,負責路線就行。至於細節操作,這些交給下面的人就好。

    就如一個家主,下面不也還有管家嘛。

    至於說擔心權力被竊取,現在的這個制度,也是很平衡的。

    過去中書門下,是把決策和審議放在一起,然後行政單列。而現在,張超是把決策和行政放在一起,審議單列。

    內閣想怎麼做,然後想法經過翰林院審議,通過好,他們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執行。

    內閣和翰林院相互平衡,而議會又在監督著他們。

    張超這個皇帝,其實完全可以每天開個早朝,朝會上聽下他們做個簡報然後就能輕鬆的度過美好的一天了。

    不用再面對堆積如山的奏摺。

    再厲害的皇帝,總不可能比九個宰相九個學士加一起還更厲害吧?

    皇帝是終身的,但宰相和學士卻是五年一任,最多兩任十年,每一任還要改選三分之一。

    因此,皇帝也不用擔心宰相、學士們會竊奪權力。

    畢竟這世上,張超就一個,張超能代唐,那是多方面的條件聚集在一起,這種事情可不是經常能有的。

    做皇帝的,就跟公司的董事長一樣,選好一個總經理和他的高管團隊就好,不用自己事事親為。

    董事長要做的,是給出公司發展的方向,然後是把握好人事權。

    「陛下,許議長在宮外侯見。」

    「許敬宗已經到了嗎?宣。」

    許敬宗的身穿著黃色蟒袍,這是大華朝王爵才能穿的袍服,屬於天子特賜。

    上次的論功行賞,許敬宗也以其擁立之功,成為三十六位王爵之一,晉陞郡王之爵。

    當初一心支持張超,特別是在後來甘當馬前卒,衝在最前面勸說張超代唐,最終的努力還是沒有白付的。

    曾經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學士的他,在李世民當了皇帝后,並不是很得重用,還幾次被貶,多虧著張超一直提攜他。

    可依然是跟房杜他們無法相比的,連岑文本褚遂良這些後進之輩,都遠比他職位高,若不是他這次大膽的勸進,哪輪的到他封王。

    「臣許敬宗拜見吾皇。」

    「議長不須如此客氣,坐。」

    內侍搬來椅子,許敬宗卻只坐了半邊屁股。

    「召你來呢,是想問下憲法的事情。」

    「憲法草案已經通過了下院,正提交上院。」

    議會擁有立法權,但議會有上下兩議。一個法案由一院提出,在本院通過後,還得在另一院接受審議和表決。

    兩院有一院不通過都不行。

    憲法的製訂還算順利,而且張超也相信上院不會通不過。

    「我們大華的國策是以法制國,因此設立成文法體系非常重要。憲法是我們的基本法,是大華法律的根本。但只有一部憲法是不夠的,我們要在憲法的根本上,制訂更多的相關法律,來指導我們大華帝國各個方面。」

    「請陛下指示。」

    許敬宗很恭敬的道。

    「議會應當著手準備籌備制訂一部民法典。」

    民法典是民法體系的一般法,也就是基本法。憲法是國家所有法律的一般法,而民法典屬於民法體系的一般法。

    後世法律比較完備,民法體係有婚姻法、繼承法、著作法等許多分類法,而這個民法典,就是這些所有民法體系裡的一般法。各民法體系的分類法的根都在這,都是以這個為基本。

    大華要以法制國,肯定也得有自己的民法體系,議會要製訂婚姻法、繼承法等等分類民法,但首先就得先制訂民法典。

    後世中國沒有自己的民法典,但也有自己的民法通則。而後世民法典裡比較有名的,則是法國拿破崙親自參與制度的法國民法典。

    「保障民事權力,調整民事關系。」這是民法通則的根本。

    而拿破崙的民法典,更是提出了重要的三項原則,影響後世幾百年。

    這三項原則就是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和契約自由原則。法典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力,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

    並且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為能力。

    按憲法的規定,立法權是在議會。議會兩院可以建立立法會,組織官員、專家、學者等研究擬定法律草案。

    不過張超當然也可以跟許敬宗提出一些立法建議的。

    比如張超就提出十八歲即為成丁,也就是成年。而每個大華人,都享有民事權力。每個大華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受平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人人享有民事權,人人享受平等民事權。

    這是根本原則。

    「我們還要堅持一條原則,那就是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條是憲法裡規定的,民法典裡也要重申。」

    許敬宗道,「陛下,這些指示我能記下來嗎?」

    「當然可以,不但要記下來,還得劃重點做記號。」

    既然是要以法制國,那就得把一項項法律完善起來。

    過去的貞觀律,太過簡陋,根本無法適應如今的需求。

    憲法、民法典,然後是各類民法,以及刑法等等,都要開始一項項的建立起來。

    「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添附於該財產的一切物。」

    這一條規定,是為了使生產資料可以自由的使用和收益或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保障。

    許敬宗掏出個筆記本,拿出鉛筆認真的記錄著。

    他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自己就是皇帝放在下院的代表,他沒有當自己是什麼下院裡資本家、士人、地主們的代表,他牢記著自己是皇帝的代表,必須得代表皇權,維護皇權。

    要維護皇權,當然得在製訂法律的時候,按皇帝的意志來。

    皇帝說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那當然是無比正確的。

    若皇帝哪天換個說法,他肯定也認為是對的。

    反正不管怎麼說,他許敬宗就是緊跟著皇帝就對了。至於什麼限制皇權,什麼君主立憲,這些他才不會跟那些國子監裡的年輕書生一樣傻傻的相信呢。

    那些生瓜蛋子,連權力的真正本質是什麼都摸不清楚,就以為一個憲法能夠約束限制的瞭如張超這樣的雄主?

    狗屁,制度是死的,人才是活的。

    「盡快建立民法典立法會,沒有成文的法典,這到處都是亂糟糟的,工商界更是野蠻競爭,出現了許多惡性競爭的情況。我們得盡快出台這些民法,鎩一鎩這些歪風。」

    讓許敬宗組織下院的人抓緊制訂民法典。

    另一方面,張超又讓魏徵組織上院的人制訂刑法。

    以前人講律法要寬厚,要簡單。

    巴不得越簡單越好。

    這種思想,造就的是地方官員擁有極大的司法解釋權,反正怎麼判,看官員的意願,中間可操作空間太大。

    尤其是過去,主管司法的往往還是些民政官。

    而現在,張超要求在全國各地,各州各道各縣,都要設立法院、檢察院,專門負責司法審理,民事糾紛、刑事案件等,都歸法院負責。還要設立一審二審等原則,不能讓縣令升堂審案,讓鄉下族長鄉老審案。

    他還準備新建一所律法大學,專門培養法官、律師、檢察官等。

    相比於每天去盯著內閣的執政,張超現在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議會立法這邊。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2 18:09
唐朝好地主 第1428章 中原亂不亂,張超說了算

    秋高氣爽。

    一年一度的兩稅的秋稅也開始了。

    如今朝廷的正稅還是兩稅制,夏秋徵稅,兩季都征的是錢,不再徵收實物。每到夏秋糧食收穫之後,也正是朝廷糧食署和糧商們下鄉收糧的時候。

    百姓留足口糧之後,把富餘的糧食出售,換成錢鈔,然後繳稅。

    兩稅現在已經正式取消了戶稅,對於農戶,完全實行按田畝徵稅。對工、商戶,則按其收入徵收二十稅一的稅。

    朝廷取消戶稅,也不再分主戶客戶,都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依照田畝以及商舖作坊等收稅。

    過去有人藉著戶籍漏洞逃稅,人在這縣在籍,但卻到那縣置辦田莊產業等。而現在徵稅卻不管戶籍在哪,都是按產業徵稅,有幾處產就征幾處稅。

    租庸調和一切雜捐、雜稅都全部取消,丁額也廢除,統一攤丁入畝。

    官紳一體納糧繳稅。

    取消戶稅後,依然是每年分夏秋兩次徵稅,夏稅限六月前,秋稅十一月前納畢。

    「今年秋又是一個豐年,各地都要開始糧食收購。近些年,商品豐富,糧食也是大豐,糧價一直都是在持續走低。這過去是個好事,但現在來看,也不全是好事,穀賤傷農。」

    近年,各種工商大興,種桑種麻種棉種甘蔗種藥材種香料種茶種豆種油菜等等,都有很好的經濟效應,反倒是種糧食,糧價一直不高。

    要不是這些年田賦不斷降低,其實種糧很劃不來的。

    「賓王,朕覺得朝廷應當關注下這些糧農。今年的秋糧收購價格,理應當提升一點。」

    在東南等糧食產區,糧食的收購價格非常的低,斗米不過五文。而剛曬好的新稻更便宜,麥、粟等價格也都很低。哪怕是經過運輸、加工,運到了漢京、長安這樣的大城,斗米也不過二十文左右,還是上等的大米。

    持續低糜的糧價,已經讓越來越多的百姓減少糧食種植面積了。百姓也會算賬的,種糧要是不賺錢,那還那麼辛苦幹什麼。

    種棉花種甘蔗種茶葉種桑種麻,甚至是種油菜種大豆種花生,許多收益還更高些。

    但對於朝廷來說,糧食產量是必須保證的,這是國家最基本的戰略物資,糧食安全高於一切。

    張超記得他小時,外婆家在鄉下,那個時候糧食是政府統購統銷,甚至是規定了糧食的種植面積的。那時糧價低,有人想種植些其它的作物,結果上面就來人直接把種好的給拔掉毀掉,強令再種植糧食。

    後來種菸草,也是如此,每家每戶必須種植多少畝才行,達不到面積要罰款等等。

    這種強制的行政命令,其實深得百姓的反感厭惡,還引發不少矛盾衝突。

    張超既要保證糧食的種植面積,但又不能用這種手法。

    唯一的可行辦法,就是朝廷宏觀調控了。

    利用朝廷的調控手段,提高糧食的收購價格,那麼百姓自然而然的就會願意多種些糧食。

    馬周也知道穀賤傷農。

    「但這幾年朝廷各地的糧食產量確實很高,這些年來農業技術的大大提高,新式農具、肥料、以及耕牛挽馬等數量的提高,再加上水利設施的大量修建,既減少了旱澇災害,也保證了灌溉,加之朝廷開拓墾荒移民,我們現在不論是耕地面積,還是耕作技術,以及耕作工具,以及水利設施等,都是全面的提升,糧食的產量節節提高。」

    為什麼武德初糧價居高不下?

    說到底一是糧食產量不足,二是土地荒蕪多,三是運輸調控不足,還有就是技術等不夠。

    市場缺糧,加上缺乏管理,商人囤積等,導致的就是各地糧食普遍緊缺,糧價自然也就居高不下。

    而在貞觀後,情況好轉,不論是管理方面,還是耕地面積,以及畝產等都全面提高,兼之朝廷對糧食調控做的好,基本上糧食供應已經相當充足了,這才有糧價的不斷走低。

    現在市場上的糧食價格,其實是真實的市場反應。

    朝廷確實能夠提高收購價格,但這種干預市場的行為,其實並不算明智。

    「陛下,如今糧食儲備很充足,這個時候如果提高糧價,只怕會有人趁機倒賣糧食給朝廷,造成朝廷損失。」

    張超倒不這麼看。

    「只要管理做的好,就不會有什麼問題。比如我們要提高糧食收購價,但也得做好限制條件,例如,只從百姓手裡收購的今秋新糧提價。」

    「當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因地制宜,在保證本地糧食安全的情況下,也不能一味的只種糧食,適當的根據地方情況,搞一些特色種植,種其它的經濟作物等,增加百姓收益。」

    不管是種果樹還是種棉麻桑樹,又或者是種大豆油菜花生這些榨油作物,都要講究個效益。

    「如今我們有玉米土豆等新作物,在一些不適合種植稻麥的地區,也要推廣這些高產作物。這樣,百姓可以在保證自己糧食產量的情況下,能有剩餘的田地種些其它賺錢的作物。」

    「朝廷收購來的糧食,也要做好調控。特別那些十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必須得修建足夠的糧倉,儲藏好足夠的糧食,不說多,三五年的糧食是必須的,甚至要向九年糧儲努力。」

    手裡有糧,心中不懂啊。

    如漢京、廣州、揚州、登州這樣上百萬人口的大城,每天消耗的糧食都在五六千石以上,糧食的需求是巨大的。

    萬一遇上什麼洪水地震暴雨等等災害,導致運輸不及,那這些完全依靠買糧吃的大城百姓,可就會相當恐慌了。

    大城儲有數年糧食,不但能夠穩定大城的糧食安全,也能保證在周邊遇災害等情況時,可以迅速的調拔轉運糧食。

    從隋朝修建了運河開始,就在運河沿線,修建許多能儲存千萬石以上糧食的巨大倉城,以為作糧食的戰略轉運中心。

    而張超要求更高,十萬人以上的大城,都得保證有三年以上的存糧,在東西運河,以及長江、淮河、黃河還有沿海一線,這些交通的幹線上,必須要修建一系列的糧倉,這樣就可以保證,不管哪裡遇到什麼災害等情況,都能迅速的調劑轉運糧食。

    甚至再出現如貞觀初那種百年一遇的大旱大蝗災,以及貞觀末那種南方大洪災,也一樣可以迅速的救援,將損害將至最低。

    大災之時,往往會餓死許多人,最重要的原因往往不是真的缺糧,而是有糧卻運不過去。

    「我們也得鼓勵地方上的社倉和義倉,每個鄉都得有社倉,每個縣都得有義倉。百姓自己集糧,朝廷派人協助監管。社倉義倉裡的糧食,負責救災備荒,也對地方上的孤寡殘疾等救濟。」

    對於糧倉裡的糧食,每年都要更新。新糧入庫,最舊的陳糧則出庫,保證糧食儲量的同時,也利用好舊糧,不浪費每一粒糧食。

    舊糧可以出售給邊地的諸侯,可以出售給那些食品加工廠,可以出售給那些釀酒廠之類的。

    「什麼時候,我們有了九年之積,百姓也有了九年之積,那就真正的進入了盛世之時。」

    中原的各大城重鎮要儲存足夠的糧食,而邊地的各軍事要塞堡壘,也一樣得儲存足夠的糧食。

    「有些規定還得重申,比如釀酒,鼓勵用雜糧水果等釀酒。如果要用糧食釀酒,必須、只能向朝廷的糧食署購買糧食,買陳糧釀酒,禁止用新糧釀酒。」

    過去朝廷也搞過統購統銷,不過後來還是放開了,允許市場自由買賣。不過一直以來,朝廷都是最大的糧食採購和加工供應商。

    「還有一條,朝廷收購糧食的時候,要儘量給予糧農們方便。有條件的,就下鄉收糧,免百姓運輸艱難。再其次,不得在買糧的時候,搞什麼火耗。朕知道火耗肯定會有些,但那算是商業成本,不能攤加到百姓頭上,克減斤兩,加征火耗不行。」

    「再有一個,一邊購糧,一邊付錢,這個糧款一定得及時,不能托欠百姓,也不能直接搞什麼先扣稅款。買糧和交稅,這是兩回事情,得分開。」

    「朕知道,有些地方的糧站,聽從地方官府的命令,剋扣百姓的糧款,打白條,拿這些糧款挪作他用,這是堅決不允許的事情。內閣應當下令各地糾查,並積極清欠,償還兌付百姓手裡的白條。」

    老話說的好,天下亂不亂,其實是百姓說了算。

    別看百姓力量渺小,可積小成眾。要是鬧出民怨沸騰,到時有人揭竿而反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雖然說,一般的民變,根本翻不了天,但破壞力卻是驚人的。

    千日建設,可能都不及一場民變帶來的毀壞。

    「穩定,才是發展的前提。帝國的將士們在外征戰,帝國的諸侯們在四邊開拓殖民,我們中原就更加不能亂。」

    張超奉行的基本國策,其實就是中原本位制。

    對外征服也好,諸侯分封四邊也罷,其實都是為了保證中原地區有一個安穩的大環境,能夠全力的發展建設。

    四邊的諸侯地,張超不去管他們,隨他們自己發展建設,他眼睛盯著的,還是中原地方。

    中原安穩不亂,那大華帝國就亂不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2 18:09
第1429章女王

    張超親自到漢京水門接了青鸞一行。.

    「靈兒都長成大姑娘了。」張超看著彷彿跟青鸞一個模子裡印出來的女兒,忍不住嘆道。女大十八變,真是越變越漂亮。

    這個姑娘,長這麼大,張超也只見過三回,這是第三回。上一次見她時,還是十年前。

    那個時候丫頭才七歲,粉嫩可愛。

    而現在,她已經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十七歲的蘇毗小女王。十七年前,張超在洮州與青鸞相遇時,她那時和現在的靈兒一樣。

    一樣的美麗、大方。

    若說她們母女有什麼區別,就是那時的青鸞更野一點,更熱烈奔放一些。而靈兒,明顯繼承了他張超的一些基因,要稍矜持一些。也許是張超以前派去的那些漢人女官們的教導,自小學習漢文化的靈兒,更像是一位深長於宮廷之中的皇家公主。

    但又比公主們落落大方許多。

    她下了船後,就是直接騎馬。

    騎馬的姿勢很帥。

    同樣騎著馬的青鸞已經越來越有女王範,更加成熟美豔,她笑著說,「靈兒現在可是我的好幫手,蘇毗內政,我都慢慢交由她負責了。她處置起事情來,可是相當有條理。」

    「都是母上教導有方。」靈兒道。

    青鸞對張超道,「這次靈兒來漢京,一來要來看看你這個當爹的,二來呢,也是要為自己的終身大事著想,她要來挑一個夫婿。」

    靈兒還是很有想法的,張超此前已經在青鸞送來的信裡瞭解了一些情況。或許是自小接受漢家文化熏陶,也許是明白漢家勢力的強大。

    靈兒這幾年慢慢學習理政,甚至有了自己的小女王府一班幕僚班子,她的小女王府,很多人都是漢人。她也學習父親張超,在蘇毗推行改革,主動進行漢化。

    可以說,還是很成功的。

    如今蘇毗國雖是大華的一個自治領,但發展很快。

    經營的西南商路,已經直接連通關內隴右河西、山南京畿、蜀中雲南,以及通往了印度。

    不過她的漢化改革,也還是受到了一些來自蘇毗貴族們的反對。其實蘇毗這幾年擴張迅速,在高原上,已經是最強的勢力,不少蘇毗貴族不免有些膨脹,想要擺脫大華的種種干涉控制,甚至想趁著中原改朝換代而獨立。

    好在青鸞完全支持著靈兒的改革,青鸞這位女王在蘇毗那也是威望極著。

    這次靈兒來中原,一來見張超,希望得到父親皇帝的支持。二來希望能夠在中原找到一個丈夫,最後是一位比較有實力的中原豪門,為她的改革帶去更多的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十七歲,是時候找個丈夫了。」

    張超笑笑,不過蘇毗是母系社會,女人當家。靈兒來中原找丈夫,只能是上門女婿了。

    中原的新貴豪門是不少,只怕願意去當上門女婿的不多。

    「相隔十年,這一路來,感覺變化好大。越往東行,越是繁華。道路通暢無比,尤其是那丹灞道的秦嶺軌道,真讓人大開眼界。在蘇毗的時候,還覺得玉樹這些年變化夠大的,可想不到中原卻還能有如此大的變化。」

    玉樹做為蘇毗的國都,這些年確實也發展很快。成為西南商圈的一個核心點,人口也有超過十萬人。

    在高原上,這確實能夠算的上是一個奇蹟了。

    可是往東過來,十萬人的城,真是比比皆是。一踏入大唐的境內,是如此的繁華和安寧。

    靈兒後面的是她弟弟雪狼,十來歲的一個小夥子,長的跟他舅舅黑豹有的一拼,不過眉眼裡還是能看到張超的影子。

    這小夥還是頭回來到中原,一路早看花眼了。

    「中華的兵將最威武,人人騎著高頭大馬,個個都有鎧甲。」

    張超說,「那要不你這次就別急著回去了,留在漢京呆幾年。你可以到講武堂裡學軍事,也可以在京師大旁聽課程。京中勳戚將門子弟也多,你也多交幾個同齡朋友,我再給你挑一批同齡少年做你的夥伴騎士,如何?」

    雪狼聽了大為心動。

    相比起蘇毗玉樹,這漢京確實巍峨無比。

    僅是那巨大的城牆,就高聳的如同他們的雪山一樣。那護城河,根本就是一片湖。

    到處都是人流,道路上往來進出京城的人是這麼的多。

    連中原的女子都這麼溫柔漂亮。

    想到漢家女子,雪狼那有高原紅的臉蛋更紅了。

    「既然心動,那就說定了,留下來。咱們爺倆也得好好親近親近!」

    青鸞呵呵笑著道,「雪狼要不回去,黑豹可得急死,他還一心要把雪狼培養成蘇毘國的大將軍呢。」

    「狼娃在蘇毘練的確實不錯,這身體夠結實。不過讓他在漢京呆幾年,對他將來大有幫助,開闊眼界,多結交些朋友,也多學習些兵法戰策。想當一個大將軍,就得博學多識。漢京講武堂,堪稱當今世界最好的軍校了。」

    「你要把他留下,那是不是還要封他個爵呢?」青鸞笑問。

    封個爵當然沒問題,自己的兒子,哪怕是私生子,議會也是會承認的。畢竟她的母親身份也不低,蘇毘女王還是很有份量的。

    「那就封狼娃為西昌國公如何?」

    「才封個國公啊?皇帝的兒子不都是封國王嗎?」青鸞打趣。

    張超笑笑,「若狼娃讓朕給他取個名字,朕當然可以給他封王。」

    「那你就取撒。」

    「叫張如何?」

    「挺好的啊。」

    雪狼對這個漢名似乎也挺喜歡,當下張超笑道,「既然你喜歡這個名字,那你以後就叫張,朕封你為西昌國王。」

    西昌在劍南道的西面,橫斷山脈的東邊,在玉樹的南方。

    位於後世藏川滇交匯之處。

    川滇藏交彙的這片地區,朝廷現在還是有些鞭遠莫及的,這裡又偏偏是朝廷即將要改土歸流的川滇前沿。

    也是中原通往中南半島驃國和印度諸國的一個重要通道。

    分封自小在青藏高原上長大的張過去,背後依靠著蘇毘和大華朝廷,相信能夠更好的打開那邊的局面。

    「你說話可要算話,我們母子幾個可都聽到你說了要封狼娃為西昌王了。」

    「朕金口禦言,一言九鼎,當然說話算話。」

    雪狼咧嘴大笑。

    一下子就受封為王,這還是讓他相當興奮的。在蘇毘國,女人為主,男人再厲害,也不當家,在部族裡,男人雖然帶兵打仗,但也頂多做到將軍,是不可能為王的。

    青鸞面帶著微笑。

    西昌,其實現在是蘇毘的疆土,張超現在把西昌封給兒子為封地,這倒是慨蘇毘之慷了,不過青鸞倒不在意這點。

    蘇毘本身現在也是大華的自治領地。

    「你們娘幾個一下子全都來了,蘇毘沒事吧?」張超與她們並轡而行,心情大好。

    「家裡有我母親和我兄弟黑豹呢,不會有事。」青鸞這次娘三個一起來中原,對家裡很放心。她母親原是東女國的國王,但東女國和西山八國、白狼羌、多彌等小國、部落都併入了蘇毘。

    黑豹也是蘇毘的大將。

    每隔幾年,青鸞都會來中原一趟,家裡也一直是這樣安排的,向來都無事。

    「吐蕃人呢?最近安份不?」

    吐蕃這些年受到張超的特別針對,本來強勢崛起高原,結果卻被張超針對的厲害,各種手段,又是挑動吐蕃新舊貴族爭鬥,又是挑動蘇毘獨立,又毒殺了老贊普,使得吐蕃陷入內戰之中。

    這些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吐谷渾亡了,蘇毘卻在青藏崛起。

    蘇毘崛起後,更是對吐蕃用兵不斷。

    「如你預料的一樣,吐蕃人在老贊普死後,雖然內訌了一陣子。可是老贊普之子,年僅十二歲的棄宗農在其叔父論科耳和宰相尚囊等親信大臣的擁戴下,登陸贊普寶座。」

    那是十年前的事情。

    十年前,棄宗農十二歲,而十年後,這位二十二歲的棄宗農已經被尊稱為松贊幹部。

    從繼位之初,吐蕃受到蘇毘、羊同的東西夾擊,他們被迫堅守吐蕃國都山南瓊結一帶。

    當時青鸞以後吐蕃會很快滅亡。

    結果松贊幹部居然堅守了下來,他派人與南面的尼婆羅聯姻,迎娶了尼婆羅公主,借尼婆蘭之兵先將吐蕃的一些叛亂舊貴族消滅,並消滅了許多在宮廷內部的反對勢力,局勢穩固下來。

    在局勢穩定下來後,松贊幹部遷都邏些,他也得到了邏些、彭域等地區人的支持,北方地區得到鞏固。

    這個年輕的讚普招募和訓練士卒,經過三年,吐蕃練出一支精銳。此後用了三年時間,他迅速的收復了大量吐蕃被叛亂者佔據的地方。

    與舊都小而窄的雅隆河谷相比,吉曲河谷地域更為廣闊,邏些地處吉曲河谷上游,是彭域的中心,也曾是蘇毘的根據地,是藏區的中心。

    邏些北有念青唐古拉山做屏障,東連娘波、工布等地,西鄰羊同,南依雅隆河谷,位置適中。

    遷都邏些後,更有利於防禦北面的蘇毘和西方的羊同。

    青鸞這十來年,雖然也是一統藏區北部和東面地區,但這幾年對吐蕃的進攻已經有些乏力了。

    「吐蕃最近聯合尼婆羅軍剛滅掉了象雄,正野心勃勃的計畫著西征羊同。我們是有點小瞧吐蕃人了,尤其是那個松贊幹部,小小年紀,倒確實幹出了不少事情。」

    高原上地廣人稀,防禦確實比進攻容易,尤其是吐蕃還拉了尼婆羅這個強力盟友。尼婆羅地方雖不大,但兵強馬壯。

    「我這次入京,就是想問下你的打算,不能再讓吐蕃那小崽子繼續這樣下去了,要讓他再吞併了羊同,那下一個目標不是我蘇毘,也是朝廷的青海道。 」

    張超點了點頭。
Babcorn 發表於 2017-8-23 09:21
第1426章 憑他也配

    漢京。

    城東,蘇毗女王府。

    宅子很大,不過青鸞幾年來一次,這裡倒是長時間空置著。

    「還跟原來一樣。」

    進府,將東西放下,府中轉了一圈,青鸞滿意的笑道。

    「這府裡一直留著人呢。」

    時近午後,陽光正好。

    秋日的太陽已經不熾熱,金色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地上,有如斑駁的碎金。

    兩人坐在花園裡的桂花樹下鞦韆上。

    青鸞青青的蕩動著鞦韆,兩人隨著慢慢晃悠。

    兩人就這麼聊著,既聊對付吐蕃這樣的朝政大事,也聊西南商路的絲茶貿易,偶爾又會聊聊靈兒和雪狼的成長,談談兩個孩子如今的狀況。

    間或又聊些青鸞的近況。

    這麼東拉西扯的都很輕鬆。

    青鸞笑著道,「十三娘還真給你在選秀啊?她可真夠大方的。」

    「有時她確實大方的過頭,也許這就是名門閨秀的特質吧。」

    青鸞抿了抿嘴唇,側著臉看著自己的男人,十八年前,她一眼就看上了這個男人,要他做自己的情郎,是她主動的摸進他的帳中。

    十八年後,他似乎還是當年的那個他,沒多少變化。

    「那是她愛你,與她出身無關。」

    在一個女人面前,不要過多的去談論另一個女人。青鸞好不容易來一趟,張超也希望彼此之間更多些交流。

    「靈兒在蘇毗,應當也會有許多愛慕追求者吧?她就沒有看上一兩個嗎?」

    「這丫頭心氣高著呢,蘇毗國的男兒竟然無一個入她眼的。」

    自小學習漢文化,身邊又有張超送去的女官們,接觸的久了,雖然身在高原,可心卻一直在中原。

    她仰慕中原文化,喜好中原的服飾、飲食。

    平日裡不論穿衣還是吃喝,都是比照中原的流行。

    她的廚子、裁縫,甚至都是中原請過去的。青鸞就這麼一個寶貝的女兒,自然是處處將就著她。

    如今她長大了,成為小女王執政,推行漢化改革,也可以說是自小受到的影響的延續。

    「這是好事啊,畢竟我張超的女兒嘛。從另一方面來說,蘇毗是大華的自治領,趨勢就是慢慢的融入到中原文化和行政體系中,主動的漢化也能為你們帶來更多的利益。」

    主動永遠比被動好。

    「蘇毗的男兒都不懂得如何追求打動她,只知道比勇鬥猛,什麼殺野獵打狼獵豹子的,殊不知越是勇猛,靈兒越看不上他們。靈兒喜歡詩詞歌賦,喜歡繪畫音樂,那些人哪有幾個懂的。」

    「哈哈哈,我們家姑娘還是個文藝范兒。」

    「不過你說的這些,中原還真不缺。中原既不缺殺虎獵豹的勇士,也不缺能吟詩做賦的才子,既然靈兒喜歡才子,那朕這次就替她好好選一選夫婿。」

    「其實這丫頭也不純是喜歡能吟詩做賦的才子,她更喜歡的是那能夠經世治國的才子,打小就崇拜的是你這個爹。她這次,就想找一個如你這般的才子做夫婿,將來回蘇毗,也能幫助她。」

    這丫頭確實是挺有想法,眼光也高。

    「狼娃子呢,這次就讓他留在這邊讀幾年書,也讓我們父子間多相處些時間?我呢,也正好給他在中原,選一門好親事,給他找一個強力的妻族?如何?」

    「你都封他為西昌國王了,留下來呆幾年,等十五歲時就藩也很好。」

    青鸞對於情郎的安排是順從的。

    情郎起兵,她二話不說的率兵支持。

    情郎說讓兒子留下,她也沒意見。

    「轉眼間,我都老了。」青鸞感嘆著。

    「你一點不老,正成熟呢,如那美麗的果子,眼下正是熟透之時。」張超笑著在他臉上刮了一下。

    「比你老多了,你看我臉上的皺紋都這麼明顯了。要不是放心不下靈兒,我都想著把蘇毗交給她,我就留在漢京了。」

    張超笑笑。

    「終於想通了,捨得放下那邊的一切嗎?」

    「你不知道,多少個日夜,我也輾轉難眠,以前女兒小,還能一起睡,一起聊聊天,可現在她早就分府別居了。」

    蘇毗雖然說是個母系社會,男女關係上也算是比較另類開放,但其實蘇毗女人對自己的另一伴也是很忠誠的。

    她們一生可以不止一個配偶,但如果她們在沒有與現交往的情郎斷絕關係,那並不會再與別的男人交往。

    青鸞十幾年前選中了張超,一直到如今,十八年時間,聚少離多,兩人生了兩個孩子。雖然聚少離多,但她卻從沒有想過說要換一個情郎。

    「其實我最羨慕的是十三娘還有平陽,她們能常陪在你身邊。」

    「那這次你就多住段時間,先讓靈兒回去。若是家裡安穩,就可以一直住下去。」

    「那你能經常來陪我嗎?」

    「當然可以,你願意,也可以入宮啊。」

    「偶爾去宮裡轉轉還行,若讓我從此長住在那深宮裡,我還是不習慣。」

    傍晚,張超親手下廚子,為青鸞還有一雙久未見面的兒女親自做了一桌美食。

    靈兒對父親倒沒陌生感,張超做菜,她就在一邊看著,父女倆居然也能聊的很好。

    張超問了些她關於擇偶有標準和打算。

    她直言說想如中原一樣,找一個夫婿,然後招到蘇毗去,但不會如蘇毗傳統一樣的不在一起,而是打算組建一個家庭一起生活。

    「將來孩子得隨我姓,姓張。」靈兒道。

    「你這想法挺好的,夫妻一起生活,當然更好。你若想找一個能夠與你談的來,又有才能可以輔佐你的,也不是太難。將來,他或許能成為你的國相呢。」

    靈兒沒有抱怨什麼,只是微微笑著說些這些年的成長故事,或許蘇毗特殊的傳統,那邊的家庭,都是外祖母、舅公、母親、舅父組成一個家庭生活著,蘇毗人的家庭裡面並沒有父親這個角色。

    他們會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但這個父親並不會進入他們的生活。

    靈兒打小接受漢文化,但也畢竟生長於蘇毗。

    這是一個好姑娘,不論是見識還是情商,都很高。

    張超與她輕鬆的閒聊著,她偶爾給張超遞個東西什麼的。

    「你現在進行的漢化改革,肯定會遇到不會的阻力。不過你有這個信心很好,這次回去的時候,我會給你準備好一個夫婿,還會給你準備幾百士人吏員,讓他們幫助你推動改革,另外,我再給你調拔一個軍進駐蘇毗,做為你的堅強後盾。」

    「謝謝父皇!」

    「謝什麼,你是我的寶貝女兒。而且,從公來講,你也是大唐的封臣,蘇毗也是大唐的自治領。」

    蘇毗國過去是蘇毗族,然後在聯合了東女國、白狼羌、多彌國、西山八國、白蘭羌等許多大小國、部族組建的這麼一個國家,在建立的過程中,一直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受中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女王青鸞還是張超的女人。

    這讓蘇毗越發的脫離不開中原。

    張超並不因為青鸞是女王,就打算讓蘇毗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蘇毗可以成為一個自治領,一個分封諸侯,但必須得納入大華的體系之內。現在女兒青鸞有意推動漢化,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他願意給女兒提供官吏、士人,也願意派兵入駐,全面支持她的改革。

    「我計畫五年時間內,完全漢化。」

    「很好。」

    張超讚揚。

    「關於吐蕃,蘇毗準備提請朝廷允許我們出兵征討,吐蕃人如今實力越來越強了。」

    這個吐蕃贊普松贊幹部,甚至向蘇毗國派出使者,提出迎娶靈兒小女王。其目的很明顯,想把蘇毗拉為他們的盟友,甚至想藉機再吞併蘇毗。

    「關於吐蕃,你不用擔心。如今的吐蕃,確實讓他們偷偷著又起來了,但再起來,也只能在藏河那邊得瑟一下。朝廷不會再讓他有機會崛起了,朝廷會有一個完整的戰略來對付他,到時將從四面向吐蕃進攻,一步步的困扼鎖死他們。」

    張超沒打算讓蘇毗獨自對付吐蕃,他也不打算讓蘇毗吞併吐蕃。

    吐蕃會被攻滅,會被瓜分,分封給一個個的諸侯功臣們。

    那片高原不會直轄,但也不會輕易授給外族。

    「你做個五年計畫,我到時幫你看看,給你修改補充一下。」

    朝廷現在也有五年計畫,內閣五年一任,因此張超讓馬周他們制訂一個五年計畫。

    列出五年執政的目標,然後按著這個綱領計畫去實行努力。

    五年一任,五年一個計畫,也是為了保證政策的連續性。若是朝廷中央,朝令夕改,那什麼事情也都辦不成。

    不但中央朝廷如此,地方各道州,張超也一樣要求他們制訂五年計畫。

    現在從中央到地方,主政官都是五年一任,為的就是保證這個政策的連續性,如果三年一任,那官員到任還沒適應情況呢,結果已經過了不少時間了,等他搞清楚情況,再拿出一個主政方案,可能任期就過半了,那個時候,他可能想的就是其它的事情上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3 11:50
第1431章 溫柔鄉

    「我挺喜歡靈兒這姑娘的,一點也不像是在蠻地長大的,倒跟名門閨秀一樣知禮懂事。」

    今天青鸞帶著兒女入宮拜見皇后崔鶯鶯等。

    靈兒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長的好,又特別會說話,而且話語中還那麼的有見地。高興之餘,十三娘給靈兒不少賞賜。

    「這丫頭確實是有主見的,她這回來還要來招一個夫婿回去,得是能文允武的大才子。你幫忙看看,哪家勳貴大臣家有這樣合適的。」

    崔鶯鶯想了想,「要不新科進士裡選一個?這馬上又要開科舉了,到時新科進士裡選個俊傑。」

    今年是帝國復興元年,因此今年也要舉行科舉。

    新科舉三年一科,每科錄取五百進士。但這幾年,經常因各種原因加恩科,有時還會破格增加進士錄取數量,進士如今確實不算很稀奇了。

    可進士的含金量依然是很高的,比起國子監或者京師大裡入仕為吏的那些學子,進士出身的士子往往被認為是最正途,他們雖然往往也得從底層幹起,但陞遷的速度卻是最快的。

    中進士十年後,基本上都能擔任一縣正印官。

    現在每次科舉,都會成為舉國熱鬧的大事,讀書人也紛紛以考中進士為自豪。就算不少人已經進入了官府為吏入仕,可每到科舉的時候,也往往會要請假去參加考試。

    朝廷對這些人也都是一視同仁的。

    如果考中進士,肯定能夠另有重用。

    每年進士榜下,各大豪門榜下捉婿更是成為一個漢京熱鬧事。狀元郎帶著進士們遊街,更是會成為一場京師狂歡節,連京師商人們的生意都能跟著上漲許多。

    「新科進士不行,都是初出茅廬的小子,哪有什麼經驗,估計靈兒也看不上他們。要我說,還是得從勳戚貴族子弟中選,他們打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天生佔優勢。」

    而且做為名門貴族子弟,身後還會有一個比較強力的家族,這對於靈兒來說,當然也是有好處的。

    「要不,我安排崔鄭兩家年輕俊傑與靈兒見一面,看看她能看上哪個?」

    崔家是十三娘的娘家,鄭家則是她的舅家,安排崔鄭兩家子弟,若成功,也算是親上加親了。

    「可以,若是靈兒選不中,到時再安排其它家族的,我相信中原勳戚子弟這麼多,總會有合適的。」

    「哎,青鸞這些年也挺不容易的。我挺佩服她的,獨自拉扯到兩個孩子,培養的這麼優秀呢。而且自己還打下了那麼大一片疆土。」

    「她還更佩服你呢。」張超想到青鸞說過崔鶯鶯大氣的話,笑著道。

    「佩服我什麼,我除了管管家裡面的瑣事,比起她可差遠了。」

    張超要封張珷為西昌王之事,在內閣獲得支持,然後在議會貴族院,也很順利的通過了。

    這位張珷是誰大家都很清楚。

    都不用介紹,那個腮上紅通通的跟個小豹子似的張珷往貴族院那台上一站,底下的議員哪個看不出來,這位就是皇帝的兒子啊。

    看那眉眼,看那樣子,活脫脫的就是皇帝的種啊。

    而且人家的身份也確實如此,蘇毗女兒的兒子,蘇毗女王不就是皇帝的情人嗎,誰不知道。

    皇帝要給自己的私生子一個皇子身份,要讓他列入皇族譜序,這當然沒問題。而且皇帝拿出來給這位皇子分封的地方,又本身是原來隸屬於蘇毗國的,那就更加沒有問題了。

    於是乎,現在皇帝有三十二位皇子了,如果加上被殺的那位十三皇子,應當是三十三位了。

    這位今年不過十歲的張珷,論年紀應當排序十八。

    因為這位十八皇子西昌王還剛十歲,雖然受封,但現在還不能就藩之國。於是乎,按制度,西昌國暫時交由朝廷代管,由朝廷選派國相、將軍、議長等過去主持國務。

    為保西昌國安寧,朝廷又決定往那邊調派一個軍進駐保護。

    一個新設的封國,需要朝廷一個軍兩萬人進駐保護嗎?

    正常情況當然不需要,不過大家也明白,這兩萬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衝著吐蕃去的呢。

    甚至還有更深的用意,這是為下一步打通到印度的通道準備的。

    先讓這兩萬人適應那邊的氣候、地理。

    從議會出來,張珷還是十分的興奮。

    張超親自帶著他和靈兒,並青鸞,一起逛漢京城。

    張珷覺得眼花繚亂。

    買買買,逛一路,買一路。

    最後又去了講武堂。

    講武堂如今的規模越發的龐大,下分了好幾個學院,有士官學院也有各級軍官的培訓學校,科目也分的比較多。

    這所大華最高級的軍校,哪怕是一個士官,能進來的也都不是簡單人。只有那些最優秀的士兵、士官,才能進入到這裡培訓進修。

    堪稱是各軍的兵王。

    一般要升士官的士兵學習,都是到設在下面的其它幾年士官學校培訓。那些進修的士官也基本如此,非精英中的精英,是進不來的。

    而各級的軍官培訓班,也差不多如此。

    一個講武堂學生的頭銜頂著,就能保證今年在軍中的晉陞通暢。

    要知道,這所帝國最高軍校,校長可是由皇帝張超親自兼任。

    進入講武堂,就能被稱為天子門生,這和那些通過會試能夠在金殿殿試的進士們一樣,都是天子門生。

    等講武堂學習畢業時,他們還能獲得由皇帝親自頒賜的長短劍,無比榮耀。

    「以後你就在這裡學習,從預科讀起。」張超帶張珷進入講武堂,這所位於北郊的學校,其實就是一座軍堡衛城,進入裡面讀書的,都是現役軍人,在這裡,他們要絕對服從於學校的管理。

    「這裡有許多勳戚貴族子弟,但他們能進來,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勳戚貴族子弟,憑藉的也不是父兄們的威名和家族的榮耀,他們能進來,是因為他們通過招生考試考進來的,或者是在軍中得到推薦進來的,都是精英。」

    「你算是破例進來,走了後門,但你現在進來只算是預科生,還不算是正式的講武堂學生。若是你在一年之內,無法通過這裡的考試,那麼就算你是皇子你也要被淘汰出局,無法真正成為一名講武堂學生。」

    「明白嗎?」

    張珷點了點頭,他一進來,就感覺這座軍城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在吸引著他。這裡的一草一木,這裡的每個學員、教官,都那麼的讓他喜歡。

    「很好,進來了,就得拿到勳劍和畢業證離開,不要丟你爹的臉面,不能墮了我們皇族的威名。」

    「給你三天時間,三天後,你就帶行李過來報導,正式開始你的軍校生涯。」

    帶著張珷去拜訪了下學校裡的教導主任和那些各科教官們,張超讓張珷先留下來呆一天,感受下這裡的環境,然後丟下他,和青鸞靈兒一起回城。

    「不知道他能不能承受的了,這裡的教學可是相當嚴格的,訓練難度也大。」

    「這孩子打小挺好強的,肯定能行。」青鸞倒不擔心什麼。

    回到京中,張超讓人把平陽娘三個也接上,一起回宮。

    宮裡頭,崔鶯鶯笑著迎接平陽和青鸞,一群女人相處的極好,李令月、張靈兒還有其它公主們也都開開心心的聊著。

    張超坐在躺椅上,感覺真有些神仙般的快活。

    三宮六院,嬌妻美妾,兒女成群,這在後世,哪敢想像。就算是億萬富豪,若是敢包在外面有女人,也要鬧離婚。

    正室小二小三見面,怎麼可能親如姐妹,早就開撕了,不抓個臉開花,也不會罷休的。

    哎,後世科舉雖然發達了,但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核心卻丟失了啊,真是讓人心痛。

    可這年頭。

    妻子幫忙為丈夫納妾。

    崔鶯鶯都貴為皇后之尊了,也還張羅著為張超選秀呢。

    三個女人一台戲,這裡都幾十個女人了。

    看著那些漂漂亮亮可愛的大公主小公主們,張超滿足的笑了。

    青鸞聊了一會,走到張超旁邊的躺椅上坐下。

    「謝謝你。」

    「謝我什麼?」

    青鸞微微一笑,卻並不回答。謝什麼?謝謝老天,能讓她在那個最美最勇敢的年紀裡遇到他。

    謝謝他接受她。

    這個男人有時看很散慢,但卻總是那麼吸引著她,在蘇毗的時候,也常孤獨寂寞,母親和兄弟他們也曾經勸過她,沒必要死守著張超。

    沒必要這麼委屈自己。

    可現在,坐在這裡,感覺當初的那點委屈似乎又不算什麼了。

    「我決定了,不回去了。蘇毗就交給靈兒吧,你再給他選一個老成的國相,選個將軍和議長,再多給他安排些士子吏員過去。這中原我是捨不得走了,再也不想走了。」

    「不想走就別走,留在這裡,我陪你,你陪我。」張超笑著牽起她的手,握在手心。

    如此聊著天,看著遠處靈兒跟李令月、張麗華等一群姐妹們嬉笑著聊著天,真好。

    「感覺這中原就是個溫柔鄉,一來就不想走了。每次走時總千般不捨萬般難離的,這一次,我是真的不走了,這輩子就老死在中原。」

    「哈哈,我陪你一起變老。」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4 11:08
唐朝好地主 第1432章 戰爭稅

    太子張璟統兵出徵了,京郊送行的人很多。

    張超特意從京畿調了近衛軍的一個軍兩萬人給張璟,近衛軍的裝備那是相當的耀眼,輕重騎兵輕重步兵還帶著炮兵,光是個輕騎兵就分了四種,重騎也有兩種。

    兩萬人的一個軍,擁有騎兵六千,步兵一萬四。其中重步兵三千,炮兵一千。

    那一件件明晃晃的板甲,把送行的百姓看的是熱血沸騰。而那些胡夷商人們,則看的是目瞪口呆。

    不說全身包鐵的重裝騎兵、重裝步兵,就是那輕步兵,也是人手一件鋥亮的胸板甲啊。

    這玩意,看著比過去的明光甲強多了。過去的明光甲,也就前胸後背兩個回護鐵板,其餘地方有鐵鱗片的也有皮甲的。

    可現在你看這胸板甲,前後各一片,皮帶一扣上,胸背都保護在這鐵板之內。那麼的鋥亮,那麼的結實。

    「這大華朝太厲害了,居然連輕步兵都是鐵板甲啊,這得多少錢啊。」

    不驚嘆不行,哪怕是過去西方的兩大強國,羅馬和波斯,他們雖然也有重裝騎兵,但也沒有誰有這種板甲。更別說輕步兵都有鐵甲了,輕步兵在西方,其實基本上就是農兵了。

    遇戰臨時徵召的農民,拿著最簡陋的武器,能有頂頭盔加一根長矛都了不得了。

    可你看看人家大華朝的輕步兵,標配是胸板甲一套,加鐵索子甲一套,加罩袍、戰衣,還有鐵盔、皮靴,更有能防箭的絲綢披風。

    武器方面,更了不得,人手一張弓這是標配,配上兩壺四十支箭。橫刀、短刀、匕首,刀就起碼三把。另外還會有一支長槍,還會配有手戟或者是短柄斧、鐵骨朵、鐵鎚這種鈍器。

    最讓那些蠻子們驚嘆的還是他們居然普遍有兩匹馬。

    一匹騎行,一匹馱裝備。馱的裝備包括帳篷、睡袋、毛毯、雨衣、繩索、工兵鏟、行軍飯盒、水壺、一個月的糧食,甚至還會有鹽油醋等。

    這哪裡是去打仗,這是去野營吧?

    更別說那些盾兵的大盾,弩兵的硬弩,火槍兵們的火槍,以及手雷等。

    西方各國的精銳只有騎士們。

    其它的輕步兵,幾乎都是農民。

    可看看這東方帝國,人家不但有常備軍,職業軍隊,還有著如此好的軍紀,如此精良的裝備。

    士氣如宏。

    『為那些可憐的新羅人百濟人悲哀,他們輸定了。』

    「真想像不出,為何這大華朝如何強大富裕?」

    許多胡人都對大華軍隊的裝備而震驚痴迷,在他們看來,這麼一頂鋥亮閃光的胸板甲,起碼得值五十個金索裡達以上了。

    五十索裡達,相當於二十五頭牛。

    這還是他們算的比較便宜的,畢竟西方的那些鐵甲,一套十來個金索裡達,但那鎧甲能跟大華的這板甲比?

    哪怕只是胸板甲,不算是其它部件,這一件也能當西方普通鎧甲的五套以上啊。

    西方一個裝備完備的騎士,全套裝備普通點起碼要五十索裡達左右。那都已經算是精銳無比,需要五百畝耕地和超過一百個奴隸勞作,才能維持的起騎士的裝備和日常訓練、作戰花費。

    可人家大華,一個輕步兵,居然就比他們一個騎士的裝備還好。

    一副胸板甲,五十索裡達。

    三把刀劍一把長矛加把弓,這麼好的刀劍和弓,起碼也得五十索裡達吧。

    還有兩匹馬,不得二十索裡達?

    還有頭盔、披風、靴子,另外還有鐵索子甲等護具,怎麼也得再來個三十索裡達吧。

    各種帳篷等,十索裡達。

    隨便一算,一個輕步兵裝備花費一百六十索裡達以上?

    價值八十頭公牛?

    那裝備更好的重步兵呢?輕騎兵和重騎兵呢,甚至是那巨大的炮呢?

    那些精明的泰西商人,都感覺自己算不過來了。

    這哪裡是打仗,這是把全部家當都穿身上了啊。

    要是俘虜一支華軍,扒下他們的裝備,這得發財啊。

    不過許多蠻夷們並不知道,雖然大華將軍備出售到海外,確實賣的天價。不比他們計算的那些價格便宜多少,量大才會有些優惠。

    可實際上,大華的軍械生產成本其實較低,低到一般人都不敢相信。

    就比如戰馬和代馬的馬,大唐現在自己的代北、河套、隴右、青海、河西、西域、遼西、遼東等地都產馬,而蘇毗、漠北等這些草原上的產馬地,更是源源不斷的將優質戰馬交易輸入中原。

    朝廷的各個軍馬場裡,優良戰馬那是成群成群烏泱泱的。

    這些馬在軍馬場裡經過訓練調教後,送入各個軍中,甚至以低價賣給士兵軍官們。

    一匹戰馬,價格才在一萬錢左右。

    十貫而已,這在過去,是一頭牛的價格而已。而過去一匹優良戰馬,起碼也是在五十貫起,甚至經常能賣七八十貫。

    而現在,戰馬賣十貫,甚至是七八貫賣給軍官士兵們。

    充足的戰馬來源,使得戰馬的價格很低很低,對軍方來說,戰馬不貴,貴的是養馬。

    一匹好的戰馬,得提供足夠的精料,這個花銷相當於養五個步兵了。

    而蠻人們最羨慕的板甲,其實也沒有那麼貴。

    如胸板甲這種批量生產的輕步兵標準裝備,其實還遠遠不如過去的明光甲貴,不但比過去的明光鐵甲便宜,甚至比那種皮質為主的明光甲都便宜。

    原因就在於如今鐵產量大增,鋼產量也同樣大增。

    過去生產點鋼,都得千難萬難,千錘百鍛的,而如今的煉鋼技術,那都是一爐鋼液就能得到幾千斤。

    一批批的鋼板軋出來後,再通過水力鍛鎚的迅速加工成型。

    整片整片的大胸板甲,其實比起原來那種一片片甲葉子串成的鐵甲,不知道節省了多少的時間。

    成本細算起來,一件更優質的胸板甲,成本還不到過去一套防禦力反不足板甲的鐵甲的一成成本。

    從開採鐵礦到冶鐵鍊鋼,到軋鋼鍛打成型,規模化,批量化的生產,水力鍛鎚的使用,讓各個環節的效率都提升了無數倍。

    最終成本大大降低,尤其是產能大大提升。

    誰又能想到,由兩片鋼板,加上兩塊牛皮內襯,加幾條牛皮帶組成的一套步兵胸甲,其實成本低的驚人?

    軍器臨鎧局胸甲司的核算成本,是每套只有五貫錢。

    差不多相當於一頭公牛的價格了。

    這樣的一套在軍器監看來相當簡陋的只能防護前胸後背的輕步兵甲,出售到羅馬或法蘭克,價格確實是五十索裡達起步的,那是相當於二十五頭公牛的價格。

    但羅馬皇帝希拉克略還跟揀了天大便宜一樣,希望能夠儘量多買些,錢不夠,還希望大華的銀行能夠借款給他們買軍械。

    價格如此懸殊,關鍵還在於鐵這東西,在大華如今不算值錢,雖然朝廷控制的很嚴,但這些年鐵產量是年年攀高。鐵產量多,鋼產量也同樣多。

    羅馬人還在用百鍛得鋼的老辦法,可大唐卻能一爐一爐的得到大量鋼液了,一爐就能得到幾千斤鋼液。

    鋼產量能讓羅馬皇帝妒忌死。

    大華有充足的鋼鐵產量以生產軍械,甚至還有能力全力生產鋼鐵的農具、炊具等。

    佛山鐵廠一個月的鐵產量,能當的上羅馬帝國一年的鐵產量還有多。甚至連廣州鐵鍋廠一年生產鐵鍋消耗的鐵,都比羅馬一年用來生產軍械的還多。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確實一點都沒錯。

    鐵甲、鋼刀,還有那數百斤甚至數千斤重的鑄鐵大炮。

    大華的炮兵,甚至都能奢侈的用鐵鑄成的鐵彈做為炮彈,而羅馬人還在用石彈。

    大華的軍器監各局,能夠輕輕鬆鬆的一年生產幾十萬套的鎧甲,甚至大華六十萬官軍,所有裝備都是朝廷置辦的。

    而羅馬人,卻還是靠著騎士們自備裝備作戰。

    一把優質的橫刀,不過才二百錢的出廠價。

    一支長矛,才八十文錢。

    一套全身騎士板甲,也不過才二十貫錢成本。

    這些,都是外人不敢想像的。

    這也,也是大華得以縱橫所向無敵的資本。

    可這些,羅馬人也好、阿拉伯人也罷,他們只能羨慕的流口水。因為他們沒有大華這麼先進的技術,一個武器產業,可不簡單。

    從採煤到煉焦,從挖鐵礦石到冶鐵到煉鋼、軋鋼再到武器製造加工,這裡面是國家級的巨大工業體系。

    過去,這個體系是由張超一點一點的建立起來的,如今冶鐵鍊鋼這塊的關鍵技術依然是掌握在皇家手裡,而朝廷有先進的軍械生產體系。

    羅馬人想要複製,根本不可能,這可不是挖走一個兩個工匠就有用的。

    ‧‧‧‧‧‧‧

    「太子殿下的艦隊已經到過了漢口,駛入長江了。」

    馬周向張超稟報。

    「陛下,有一件事情,最近許多胡商都在打聽軍械的事情,看樣子好多人想要販賣軍械。」

    朝廷現在有軍械出口,是賣給羅馬和法蘭克、阿克蘇姆等盟國。

    都是大單,散貨還沒賣過。

    對阿拉伯人更是嚴格封鎖武器出口。

    不過好東西總會引人注意的,這次太子出兵,算是一次武器展示了。

    許多胡商也多少打聽到了一些消息,比如大華軍械成本要比羅馬等國便宜的多。

    東方帝國的好東西很多,絲綢、瓷器、茶葉、蔗糖,甚至是紙張,還有船隻等等,但這些武器也明顯是好東西啊。

    這麼精良的武器,那是絕不愁賣的,隨便拉到哪去,都能賣出個好價錢。特別是那些蠻族人的地盤,他們最缺的就是好武器,自己加工製造能力不足,只能通過採買補充。

    這麼好的中原軍械,若是拿去跟蠻子們交易,換回黃金白銀寶石甚至是奴隸等,那絕對能大賺一筆。

    「胡商想買軍械是個好事啊,我們如今軍方的裝備換裝的也都差不多了,目前正是產能過剩,開工不足,好多軍械廠都改接了一些民用的農具、炊具等在做呢。」

    「還有,我們換裝下來的許多舊軍械,也都堆在倉庫裡面呢。」

    「派人組織下這些胡商溝通溝通,他們想買軍械當然沒問題,先把我們換裝下來的舊軍械推薦給他們。能賣多少賣多少,價格方面要把持住就好。若是他們想要新式裝備,也可以,但這個價格就要賣高些。」

    軍器監這麼大的產業,如果產能過剩,也不能就此裁汰,軍工體系還是非常重要的。

    若是通過做軍械出口,做外貿易訂單,既能維持這個軍工體系,又能夠獲得利潤,那當然沒理由不做的。

    至於說,武器出口會不會威脅到大華,其實距離就是最好的安全保障。

    什麼羅馬啊、法蘭克啊,離中原那是太遙遠了,就算賣給他們再多,他們也不可能有本事打到東方來。

    至於說,軍械出口,難免會有些軍械流出到阿拉伯啊,甚至是真臘啊、驃國、狼牙修、室利佛逝、阿拉干、戒日、獅子國、新羅、百濟、東瀛等這些大唐的敵國手裡。

    可張超還是那句話,這種小規模的流入,是不會引起什麼太大的質變的。

    大華士兵裝備一件胸甲,成本才五貫。賣出去,至少五十貫,而百濟這些敵國可能買到手,得花費六十貫。

    這樣高昂的成本,他們又能買的起多少呢?

    「陛下,那諸侯們想購買軍械?」

    「諸侯要買當然也賣,價格方面,可以比出口價格稍低一些,但諸侯購買的軍械都需要做登記備案,他們購買的軍械數量,不得超過所擁兵額裝備量太多。」

    諸侯是有生產軍械的權力的,但卻只能自用,不得對外販賣。

    因此多數諸侯其實自己生產不了,又無別外能買,只能在朝廷這裡購買裝備。而那些有能力有技術可生產裝備的,但鐵又是朝廷專營,他們還得在朝廷這裡購買鐵料鋼料,依然要受限於朝廷。

    朝廷通過提高鋼鐵材料價格,甚至是直接提高軍械的出售價格,就能很大程度上控制諸侯軍隊的規模和裝備的優劣。

    而朝廷甚至還能通過對諸侯出售裝備,再賺一筆,相當於徵了諸侯一大筆戰爭稅。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4 11:08
唐朝好地主 第1433章 十王

    漢京城。

    秋去冬來,漢京城門外路邊的柳樹葉子黃子,慢慢掉光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條。

    每日城門處進進出出的百姓商旅卻依然是絡繹不絕。

    蘇毗小女王要選婿的消息,已經傳遍了京城。

    據說蘇毗女王已經決定傳位給小女王,這位獲得玉樹公主封號的小女王即將成為女王,她要招一位夫婿回玉樹。

    雖說蘇毗國女人為尊,但這位小女王既是皇帝的女兒,又是一國之女王,大華朝,女子封王的可僅僅只有安南王平陽公主和那位蘇毗女王了,現在蘇毗女王位就要傳給這小女王。

    京中的勳戚貴族們都很心動。

    誠然女王是招婿上門,可哪個貴族家裡沒有十個八個兒子。嫡子多,庶子更不少。頂級的豪門雖說一家能有四五個爵位,可依然還是有兒子沒爵位的。

    連嫡子都沒能個個有爵,更別說庶子了。

    如果能夠讓小女王看上,到蘇毗去做個女王丈夫也是不錯的。

    對此感興趣的人很多,紛紛打聽消息,詢問怎麼報名應選。這熱鬧勁,不弱於皇后舉辦的選秀了。

    張超看著大家反響熱烈,倒也想著乾脆搞成一個活動。

    一個熱鬧的活動,也算是增加些皇家的影響。

    皇家內庫拿出了一大筆錢來,然後公開比選,跟考進士一般熱鬧。也要分成海選、筆試。

    還要二次面試。

    年齡得是年滿十八到二十五歲的青年才俊。

    身高相貌這些都有規定,如果長的歪果裂棗般的當然過不了。這比徵兵檢查還要嚴格,會有專門的御醫帶隊檢查把關,不但查身高查體重,甚至還要檢查身上有沒有疤痕,有沒有疾病。

    又有專門的人負責審查祖上三代,查家庭出身,查是否清白。

    一道道的頭卡過了,最後還要比文試武。

    考做詩寫賦,彈琴奏樂。

    考算術策問,經史,幾乎就是科舉考試。

    還要考體能,考箭術騎術,甚至還考馬球。

    大小項目一堆,每個項目都要打分。

    最終成績好的,還要經過最後一輪面試,由張超、青鸞和靈兒為主考官。

    這陣式,比進士還難考。

    畢竟考進士以文為主,雖然也會要求考些體能箭術,但總不會考騎術、考打馬球,不會要求考彈琴繪畫這些吧。

    這些項目,確實就是只有那些名門貴族子弟才都有涉獵到的。

    有人稱為這是最嚴考試,可這依然攔不住年青士人們的熱情,報名的人都快把蘇毗女王府前的報名點給擠破了。

    十位皇子都到了就藩之國的年齡。

    太子都親自統兵征伐東海三國了,這十位皇子當然也沒有理由還留在漢京。從二皇子到十一皇子,每人的封地都已經定主了。

    三位在漠南,三位在漠北,另有四位在安南金洲。

    七位皇帝兄弟,則早一步分封去了東北。

    二皇子張琿封綏遠國王,位置在陰山下的前套地區。

    這塊地方,以前叫做敕勒川,也就是在後世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特平原。

    不過封給張琿的只是前套的東北角,隋唐時,曾經是東突厥人的汗庭牙帳。貞觀後,也一度收歸為朝廷直轄。

    張琿的綏遠城將在後世的呼和浩特位置,但南面的前套大半份地區,依然還是由朝廷直轄,西面的後套,以及西南的西套平原,也是朝廷直轄。

    將前套的這個東北角劃給張琿,張超也是深思熟慮過後。

    朝廷的漠南地區,相當於後世內蒙的中部,燕北相當於內蒙的東部。

    漠南與漠北之間,有茫茫大漠,貧瘠。

    分封宗室,肯定得條件稍好一些,如果封地在陰山北的沙漠戈壁地,那宗室也發展不起來,將來萬一朝廷有事,也遠水難救近火。

    在綏遠南面,是振武和勝州,再往南,就是長城,是河東大同。

    綏遠處在長城外、陰山下,地方不錯。

    張琿對這個封地還是很滿足的。

    三皇子也封在漠南,在綏遠東邊將近三百里遠的九十九泉,那裡也是一片盆地,在大同北邊長城外,後世的集寧。

    三皇子封號宣德王。

    四皇子則在更東邊,在張家口外的燕子嶺。這是長城野狐嶺外,如今也稱張北。四皇子因此封號張北王。

    綏遠、宣德、張北。

    這三地都在長城外。

    同時,這三地還是通往漠北地區三條重要的道路之上,算是扼守必經之路。

    漠北三王,則封在通往西域的金山附近。

    老八到老十一,則封在南洋的金洲。

    那片蘇門答臘大島上,據說山區多金,四個兒子還有平陽都是分封在那島上的西部。

    張琿等對於自己的封地還算是比較滿意的,雖然老五老六老七其實對於遠封漠北不太滿意,但他們也無法改變張超的決定,不管怎麼說,比起遠封東北的那七位皇叔還是要好上一些的。

    張超對七位兄弟,每人給他們的建國本錢都一樣,一人一百萬貫錢,然後給他們三千奴隸。

    對十個兒子,則是每人兩百萬貫錢,以及一人五千個奴隸。

    靠著這些物資,他們能不能夠發展起來,就看他們自己本事了。當然,他們也可以向妻子娘家求點支援,或者向張超借點錢,但這些可就都要還的。

    張琿等拿到封地後,便立即開始派出自己的夥伴騎士,還有一些管事去打前鋒。

    要經營好一塊封地可不容易,好在幾位大的皇子倒都有過一兩年的管理封地經驗,各自也都還積攢了一筆錢財,還張羅了一批人手。

    諸王都開始在與一些商家洽談,經營封地就跟經營產業一樣,光靠自己是不夠的。

    就是把這五千奴隸送到封地去,都不是個簡單的任務。

    何況,還要採購各種物資,到了那邊,還得修建城堡呢。

    商人們都如聞到腥的鯊魚一樣圍過來,這可是大生意,隨便接到一個單子,都能賺不少。

    一些建築商甚至很豪氣的開出條件,願意帶資墊資為皇子們修城堡,只要到時將城堡裡的地皮劃一些給他們就行。

    他們打算用這些地皮來建築開發商舖、住宅,來出售出租賺錢。

    這也是以前張家最喜歡玩的套路,他們修建漢京時就是這樣做的,後來修建了許多新城、新港,幾乎都是這樣操作,賺的盆滿缽滿。

    也有商人過來希望接下糧食生意。

    他們表示願意為皇子們運輸糧食到封地去。

    也有許多奴隸商人,趁機過來商談奴隸出售之事。

    張超很樂於看到皇子們開始為了自己的封地忙碌著,看著他們去與商人們,去與那些豪強貴族們打交道。

    其實皇子們需要的,他這裡都有。

    但張超卻沒有讓張家的那些產業卻給皇子們提供什麼優惠。

    他們都已經長大了,是時候讓他們去摔打去折騰,過多的呵斥並不是好事。如果他們摔痛了,向張超請求援手,張超到時肯定也會拉一把,但不是現在。

    這十位皇子,也都已經完婚,每人都有自己的妻族,基本上都是頂級貴族豪門,各家族對於女婿建國,當然是不遺餘力的支持。

    張超也不反對。

    他最近忙著的一件事情,是與大臣在商議一件事情,就是把燕北的諸侯換封到漠南。

    原來漠南、燕北都是諸侯封地,張超曾經想過要把燕北漠南都收歸朝廷直轄,把兩地的封臣換封。

    但這個計畫並不順利,許多封臣也經營自己的領地不下十年時間,投入了那麼大,怎麼能讓朝廷說換就換?

    況且,燕北、漠南,其實離中原挺近,交通什麼的也方便,還能換哪去?換遼北還是信度、河西?

    不,太遠了。

    幾次試探之後,都是無果。

    最後張超拿出了另一個方案,把燕北的封臣換到漠南,補償一些,增加封地,提升爵位,甚至給他們家族再授一兩個爵位,給一兩塊封地。

    靠著這個補償方案,又加上對他們封地換封的損失再補償些錢財。

    好不容易,最後才達成初步的一致,燕北諸侯換封到漠南。

    朝廷將燕北納為直轄,與饒樂道合併為一道,但漠南依然為諸侯自治領,並且張超承諾以後不再要求諸侯換封。

    正是因為漠南無法直轄,張超最後才將三位皇子分封到了漠南,佔據了三個要地。

    朝廷與漠南的邊界,基本上還是長城一線。

    長城外,就是漠南的諸侯領,長城內,就是朝廷的直轄道。

    河套除了割了一個角給張琿,其餘的依然是隸屬朝廷直轄。

    張家口、大同、勝州、豐州,這是長城北邊邊界一線的要鎮,而在長城外,是綏遠、歸德、張北、羊城等諸侯城堡。

    皇子們一個個長大了,分封四邊,守護皇家。他們還年輕,還有足夠的時間去經營建設他們的封地,相信二十年三十年後,他們就能成為帝國的守護者。

    既守護邊疆,又要威懾異姓諸侯,身為宗室諸侯,他們的職責更重。

    每人的初始本錢都是二百萬和五千奴隸,一視同仁。當然,張琿肯定是諸皇子中條件最好的,他的封地綏遠最肥沃,適合耕種也適合放牧,交通還便利。而他當初在大宛經營幾年,自己也早已經積累了一筆不小的本錢。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4 11:08
唐朝好地主 第1434章 抗稅

    這幾天有那年輕御史上奏,對皇帝那種亂發錢的態度不滿。一個皇兄弟一百萬,三千奴隸。一個皇子二百萬,五千奴隸。

    有錢也不是這麼亂花的,有這錢,多救濟下天下百姓什麼的多好?

    張超看過之後只是呵呵。

    他又沒動用國庫的錢,這用的是皇家自己的內庫。皇弟皇子們長大分封,他給他們錢又有什麼毛病。皇家的錢又不是什麼與民爭利來的,也不是什麼搶來的。

    對於這種管的太寬的御史,張超的批覆是讓他們到諸侯封國去當個御史。有那盯著朕的工夫,不如替朕多盯盯諸侯們。

    這些年輕御史們精力充足,熱情很高,只不過有的時候未免方向錯了。懟皇帝有什麼用,張超能有什麼把柄讓他們捉的。

    御史大夫鄭元璹入宮面聖。

    這位沛國公是鄭善果的從兄弟,是崔鶯鶯的從舅,隋朝大臣鄭譯之子。打小就相當有才,很小的時候繼承爵位,出任過許多職務,都做的非常不錯,有公認的有能力之人。

    尤其是入唐後,數次出使突厥,期間還被突厥人扣留過幾年,但節操不失。

    將御史台這個掌握糾察彈劾的衙門交給他,當然也是對他能力和忠心的信任。鄭元璹對於自己手下的那些愣頭青表示自己工作不到位,回頭就會好好的調整他們。

    「這些人勇氣可嘉,御史台中,就是需要這種敢出風頭的御史。不過勇氣是好事,但方向得對。先讓他們到地方卻磨礪磨礪吧。」

    「臣明白。」

    鄭元璹向張超稟報了一件事情,御史台派往各封地的御史們,工作還是比較賣力的。大唐幾千封臣,朝廷往每個封地都派了至少三個御史。小的封地,只有三個監察、監稅、監軍三個御史。一些大的封地,更是直接派出了以三個御史為主的三個團隊。

    御史台的這些個外派的御史團隊是相當的龐大,足有一萬多人。多數御史,都是那些從國子監、京師大,還有那些有舉人身份的士子。

    在經過短期的培訓過後,派往封地。

    這些御史確實有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一到封地,盯的死死的。

    「發現有不少封臣領地有違規之處,偷稅漏稅逃稅,甚至是私自購買軍械,走私等等。甚至發現有抗稅的。」

    「抗稅?」

    張超眉頭皺了皺,偷稅和抗稅可是兩回事情。

    諸侯擁有對封地裡的稅收權,但有三分之一得上繳國庫。

    如果只是偷做下賬目,偷逃稅款,情況還不是太嚴重,但直接抗稅不交,那就是對抗朝廷中央了。

    誰敢這麼大膽子?

    「查出來的有不少,足有十幾家直接抗稅不交,找的各種理由,挪用本應上交的稅款,拒不上繳。」

    張超呵呵了一聲。

    這膽是真肥啊。

    朝廷的稅都敢不交,三分之一的稅上繳中央,這可是國策。也是朝廷長遠能夠控制諸侯們的一個手段,諸侯再發展,也得交三分之一的稅給朝廷,朝廷吸納這些稅收,也得以更強大。

    如果今天有人不交稅,朝廷不處置,那以後誰還肯交稅?

    都不交稅,那朝廷威信何在?

    今天不交稅了,明天是不是要拒不接受朝廷御史的監督。再後天,是不是要拒不執行朝廷的律法?

    是不是要脫離朝廷?

    對張超來說,分封諸侯的目的是拱衛中央朝廷,而不是讓他們分裂出去的。

    現在出現的一點點苗頭,都不能接受。

    「御史們掌握了他們抗稅的證據嗎?」

    「嗯,證據很充足。」

    「很好。」張超冷笑了幾聲,看來有人還真想試試他的刀鋒不鋒利了。張超溫和沒錯,善待前朝貴族官員們也沒錯,但都是有條件的。

    唯一的條件就是他們順應新朝。

    大華代唐,是場沒有流血的政變,對許多百姓來說,這天下除了換了一位皇帝,似乎其它的都沒有變。

    基本上來說,也確實差不多。

    就好比當年唐代隋,政治制度以及掌握朝中權力的那些關隴貴族門閥都沒變一樣,隋唐一體。

    而大華與唐,其實變化也不大。

    唐的那幾千貴族,大華都保留了,甚至連前朝的宗室們都只是降低了爵位而已,公主們的封號都得到保留。

    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人就能為所欲為。

    防微杜漸。

    一點苗頭都不能容忍。

    「立即召開御前會議,著內閣、翰林院還有御史台、大理寺以及議會兩院的長官們前來。」

    張超對此事高度重視,這是大方向,是政治路線,原則問題,不容輕視。

    馬周、房玄齡、魏徵、許敬宗等人匆匆趕來,在殿外侯見,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是什麼大事,皇帝突然召開御前會議。

    要知道,正常情況下,皇帝雖然也會不定時的召開御前會議,可一般都會提前透露下會議的主題,讓大家有個準備。

    「諸位,陛下召見。」

    一名內侍出來相告。

    大家懷著疑惑的心情入殿。

    當馬周等看到鄭元璹坐在殿中的時候,更加驚訝。

    御史大夫在這裡,那麼這場會議必然與他有關了。

    莫非是哪個大臣犯了事?

    「德昭,你跟大家講下情況。」

    鄭元璹於是向諸位朝中大佬們講了現在諸侯裡出現的一些不好苗頭。

    什麼亂攤亂派,加征苛捐雜稅。

    什麼亂徵用百姓給他們免費服役。

    還有諸如走私軍火,偷稅。

    甚至是抗稅。

    鄭元璹在說攤派、走私這些的時候,馬周等大佬還不是很在意,這種事情肯定會有,朝廷也一直在針對的治理。

    若只是這麼點小事,也不值得皇帝如此興師動眾。

    可是當說到抗稅的時候,大佬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

    連房玄齡都在想,哪個這麼大的膽。

    抗稅?這跟造反有什麼區別。

    「是誰?」

    「明目張膽找各種理由拒不繳稅的有十幾家封侯,其中爵位最高的是潁川縣公韓瑗。」

    「韓瑗?」

    一說韓瑗,在座的倒都知道。

    蓋因為這位縣公來頭也不算小,貞觀中還擔任過一段時間兵部侍郎之職。韓瑗也是個二代,他是南陽韓氏出身,他父親韓仲良,曾是隋朝官員。入唐後為大理少卿、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

    南陽韓氏,也算是一流豪門之列,雖不是頂級,但聲望實力不小。

    韓仲良病逝後,其子襲爵,並很快做到了兵部侍郎之職。

    「韓瑗妻子長孫氏,長孫無忌堂兄長孫詮之女。」房玄齡道。

    以前韓瑗能做到兵部侍郎,也與長孫無忌關係很大的,妻子長孫氏出身,不得不說借力很多。

    可張超就奇怪了,長孫氏都被連根拔起了,這韓家不更應當珍惜眼前,低調做人嗎?

    「證據充足嗎?」馬周問鄭元璹。

    「很充足。」

    馬周點點頭,既然如此,那還講什麼客氣。

    「陛下,臣以為,韓瑗既然要做仗馬之鳴,那朝廷就越發不能縱容,此事必須防微杜漸,殺一儆百。」

    「看來是朕對他們太好了。」張超的話裡也充滿著殺氣。

    「著御史台、大理寺、刑部組成三法司會審調查組,著議會貴族院參與調查並監督,若查明屬實抗稅,則將韓瑗交與議會貴族院貴族審判庭審理宣判!」

    「該抓的抓,該殺的殺!」

    張超一句話,為這樁案子定了型,也同時掀開一場大風暴。

    太過仁慈,都讓諸侯們忘記了,他張超是一位開國之君。

    哪怕有約法有憲法,可有些事情他們依然觸碰不得。

    敢伸手,就得被砍。

    「要殺嗎?」

    魏徵問。

    「殺!」

    張超毫不猶豫,他過去能夠讓貴族們保存下來,那是為了穩定。只要大家轉而忠於新朝,那你好我好大家好,以後大家都在新朝制度下,做一個快樂的大華貴族多好。

    可既然有些人捧起碗吃飯,放下碗就罵娘這種行為,張超是不能忍的。

    房玄齡、馬周這些人既是新朝貴族,也是朝廷重臣,不論從朝廷角度,還是從貴族階層的角度來考慮,他們也都還是支持張超的。

    韓瑗等人的這種做法非常危險。

    他們開了一個極壞的頭。

    三分之一稅收上繳朝廷,這個是基本國策,不容改變。

    誰敢挑戰,誰就得死。

    馬周他們對於現在這種局面很滿意,並不想跟朝廷爭太多。

    過去一個爵位,只能拿到點俸祿。

    而現在有封地,還有治民之權,三分之二的稅收還歸自己。

    在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封國裡,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讓家族有了延續發展的本錢,這麼好的分封制度,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真要變成獨立的王國?

    這是不現實的,朝廷不可能允許,而且就算真的變成了獨立的國,估計日子反而會難過。

    一個小小的國家,如何跟龐大的帝國對抗?

    韓瑗這種掀桌子的行為,簡直是太愚蠢了。

    「立即派兵過去!」許敬宗道。

    「不。」張超擺手。

    「一切自有規章制度,大華依法治國,走法律程序。先調查審理,然後傳喚韓瑗入京出庭受審。」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4 11:08
第1435章捅破天

    南陽韓家曾經與洛陽長孫家聯姻,也算是得勢一時。.只不過如今新朝,長孫氏被放逐,韓家也算是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韓瑗原為潁川縣公,封地在張北的北方,位於一個叫狗泊的湖泊旁。朝廷改封韓瑗為寧邊縣公,其封地也就叫寧邊縣公國。

    依著狗泊邊,百里封地。

    封地不算大,又在陰山北麓。

    歷晉、隋、唐三代,或隸鮮卑,或附契丹。

    過去一直是遊牧民的牧場,因為境內有狗泊這個大湖,還有一條旋流河,清流湍急,在這裡拐彎向東注入另一個大湖,因河水在拐彎處有漩渦,故名旋河。

    這裡乾燥少雨,但是地下水豐富,而且還有湖有河,因此水草豐盛,並且也能種植一些抗旱的糜子、穀子,或者是土豆、玉米這些。

    這裡距離張家口四百里,距離幽州八百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韓家得到這塊封地,到如今也經營了差不多十年時間。

    這十年裡,他們在這裡從無到有修建起了一座城堡,用土夯製而成的土堡。

    動用家族財富,招募了不少移民,也前後買來許多奴隸,在這裡建立了牧場。也建立了屠宰加工廠,皮革羊毛加工廠等。

    將公牛公羊等宰殺曬成肉乾,製成肉鬆,把牛奶加工成奶油、奶皮子等,還加工牛羊皮,把牛羊毛加工紡織成地毯、毛毯、毛線、繩子等。

    他們的城堡裡還開設了一些商舖,收購一些遊牧民的牛羊皮毛藥材等,也出售許多中原的商品。

    十年間,從無到有,在這塞上,倒也初具一些規模。

    韓家的城堡有支三百人的衛隊,領地裡也有了幾千人的人口。每年的收益其實還可以,尤其是韓家這些年一直還在暗中搞走私。

    向漠北的遊牧部落出售一些敏感物資,比如軍械鐵料等。他們這些買賣避開朝廷,完全就是走私行為,並不納稅。

    今年張超代唐,長孫被拔起,韓瑗也從兵部侍郎職位上下來。

    賦閒在家的韓瑗,在朝廷的稅官開始向韓家徵稅的時候,韓家不但對稅收賬目做假賬,偷逃稅款,而且還找各種理由拒不繳稅。

    在塞外呆了段時間,這韓瑗似乎還真的以為自己就不歸朝廷管轄了。

    其實韓家就算如實納稅也並不多,畢竟朝廷只是收的稅而已,還只是三分之一。韓家經營的封地,大頭收入並不是靠稅,而是靠他們經營牧場、販賣皮毛、酥油肉乾,以及販賣中原的商品所賺的利潤,稅相比於他們直接經營所得的利潤,不過兩三成而已。

    就這兩三成,他們自己還拿了大頭。

    可韓瑗就是不想給。

    過去上交給大唐朝廷的稅,他也一直是各種偷漏,但朝廷對此也只是睜隻眼閉隻眼。

    而現在,朝廷卻並不想縱容他。

    入冬的塞上,早已經降過了霜。

    早上起來,地上白茫茫的一片。

    開始打霜後,草也開始枯黃。

    每年這個時候,寧邊的牧場也開始大肆屠宰牛羊,以免得入冬後缺少草料掉膘。

    以前草原上的牧民,到了冬天大肆屠宰牛羊,只留下一些母畜和小羔崽,可要是遇到大雪,依然會凍餓死大量牲畜,損失巨大。

    不過現在,寧邊的牧場每年都會種草,收穫的草料存儲起來。也會有過冬的圈,能防寒擋雪。

    寧邊的幾千人口,本身則主要靠中原購入的糧食生活,也會吃些牛羊奶等。韓家甚至如許多分封在漠南的諸侯一樣,還從南面的中原地區購入高粱、大豆等飼料。

    甚至會買中原的一些商家的青儲飼料。

    韓瑗看著奴隸們正將一頭頭肥壯的公牛公羊宰殺,滿意的點頭。

    這些該死的奴隸們做事還是挺努力的,不過就是太貴了,買一個不便宜。

    今年的活牛羊價格又跌了,如今這個季節,來收牛羊的商人減少了許多,就算收,價格也遠不及從前。

    直接賣生牛羊給他們,還不如自己屠宰。

    這樣還能更充分的利用,牛肉可以曬成肉乾,加工肉鬆,也能做成肉罐頭。連骨頭都能賣,皮可以硝製出售,也可以再加工成皮靴或皮衣。牛毛能做繩子毯子,羊毛則能紡成毛線,賣的更貴。

    韓家養的馬很少,主要是養牛羊。

    馬如今不值錢,養起來卻花費更高。中原現在不缺馬,往馬比養牛養羊太不划算。

    不過近年中原的奶肉、皮毛等的需求卻是越來越大,到了秋後天氣涼爽的時候,也是每年草原各地大量向中原販賣牛羊的時候。

    那些經驗豐富的牧人,能夠一次趕上幾千上萬的牛羊沿路南下。直接把活的牛羊送到幽州,然後在那裡運上船,沿運河南下。或者運到津門,在那裡坐海船運到沿海各地。

    雖然這樣運輸牛羊,死亡率不少。

    但這些折算在成本中,還是能夠接受的。畢竟活的牛羊運到中原地區,還是更受歡迎的。

    但讓韓瑗不太滿意的是他們家的封地離幽州有八百里,這個距離不算遠,但相比於其它許多諸侯,這就有些遠了。

    距離每遠一百里,牛羊的收購價格就要跌許多。

    都是分封到塞外的諸侯太多了,這些鬼地方,每年降雨很少,乾旱少雨,種植糧食是沒前途的,只能是辦牧場。

    可養牛養羊的人多了,什麼都降價。

    如今一匹普通挽馬的出場價,都不到五貫錢。一頭壯牛,才賣兩貫。就算到了中原,一頭牛也不過五貫左右。

    過去許多人一輩子都吃不到牛肉,貴族之家也不敢說經常能吃到牛肉。

    可是現在,漢京的牛肉,一斤不過二十文錢左右,這個價格低的販夫走卒都能經常割個半斤一斤牛肉打打牙祭。

    光靠牧場,收益是有的,但不算多。

    韓家這些年賺錢,主要靠的是他們家的一個地下軍工坊。走私鐵料過來,然後加工成刀劍鐵甲等,再秘密走私到漠北去販賣,靠著這個,韓家這些年倒也確實還算賺的不少。

    「公爺,那位劉御史又來催稅了。」

    一名管事過來稟報。

    聽到御史二字,韓瑗就一臉不快。二十出頭的毛小子,乳臭未乾,居然也敢天天來找他不痛快。

    本來韓瑗對於朝廷來的人,都是例常給他們點好處,然後大家都好。

    可是這次來的幾個御史,一個個比一個脾氣臭。跟茅坑裡的石頭一樣,又臭又硬。

    那監軍御史天天盯著他的三百衛隊。

    就三百個人,有什麼好盯的?朝廷給他的兵額是三千,但他這封地總共不過幾千個人,他要那麼多兵做什麼?兵不要錢養嗎?

    就這三百兵,他都是分成幾班輪值,然後平時不當值時是他的牧民,要去放牧牛羊的。

    最討厭的還是那監稅御史。

    一來就查賬,他讓人送去一袋子金幣,足有百枚,結果被原樣奉還。他咬牙又加了一百,結果還是被送還了。

    還讓人帶了句話,再送,他就要上交朝廷,並舉報他行賄。

    韓瑗無奈,只好讓人給他賬本。

    本以為這賬做的滴水不漏,可這王八蛋硬是天天在那裡查,結果還真讓他查到些問題。

    然後緊咬著不放了。

    韓瑗對這個劉御史的反擊也很簡單,他找各種理由拒不繳稅。

    既然這人是監稅御史,那他的任務就是為朝廷徵稅,然後徵不上稅,他自然就是失職。

    他想迫這人低頭妥協。

    只是他明顯低估了這人。

    「姓劉的又有什麼事?」

    劉御史是個舉人,還是國子監裡讀書考中的舉人。一般來說,能在國子監裡讀書的,不是勳戚貴族官員子弟,也是地方士族豪強子弟,沒點身份是進不去的。真有幾個窮學生,那也基本上都是那些貴族官員們的窮親戚,並不是真正一點身份都沒有的。

    劉御史有個舅舅是個五品官,靠著舅父的關係,品學兼優的他得以舉薦進入了國子監深造。

    在國子監讀書時,他參加了科舉考試。

    雖然沒能高中進士,但起碼也是個舉人。

    二十多歲的他響應朝廷號召,先入仕為試吏,然後再一邊從仕一邊準備以後再考進士。

    在京城衙門裡幹了兩年,如今成為了御史。

    監察御史為從八品職,但他們這種則是檢校御史,相當於見習御史,只有從九品,算是實品裡最低一級,僅比流外的吏員們高一點。

    不過就算是從九品,劉御史也是做的很認真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還是抓到了這位韓縣公的不少問題,本來只是偷逃稅,結果現在成了抗稅。

    一本奏章送回御史台,現在這事已經捅破天了。

    劉御史心情是激動的。

    大華現在他這個級別的檢校御史有近兩萬個,但要想回到御史台,就得在兩萬個同僚中拼過九成九的同僚們,才有機會回去。

    「韓縣公,御史台剛發來命令,讓韓縣公隨某一起回京一趟。」

    劉御史看到韓瑗過來,立即面帶著微笑說道。受了這傢伙幾個月的氣了,今天終於舒暢了。

    「御史台召某入京?何事?」

    「自然是關於寧邊縣公納稅的一些問題,御史台要聽你當面解釋。」

    韓瑗臉色變的很不好看,想不到這點破事,居然還捅到御史台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7-8-24 17:36
唐朝好地主 第1436章帶刀御史

    御史台牽頭,聯合大理寺、刑部搞了三法司專案組。

    魏徵和許敬宗兩個也各自抽調人手,協同督查。總之,在復興元年的年底,漢京突然就颳起了一股寒風。

    御史台給韓瑗命令,讓他到京接受御史台的質詢。緊接著,議會貴族院也給他發來命令,讓他入京到貴族院參加聽證會。

    韓瑗一下子感覺事情不太對勁了。

    他真沒有打算抗稅什麼的,不過是想要拖一拖,以此向那個劉刁毛施壓而已。可是現在,性質變了。

    這個該死的劉刁毛,這是要弄他抄家啊。

    思慮了許久之後,韓瑗認定,姓劉的肯定沒有這麼大的膽子。這是個陰謀,從一開始就是個陰謀。

    是張超,他要清洗了。

    清除異已,他是長孫家族的姻親,現在長孫被放逐了,姓張的連他也不肯放過了。

    這一入京,只怕再回不來了。

    一個抗稅之名,那就是相當於謀反做亂,有去沒回。

    萬一到時再順帶查出他走私軍械,那就更完蛋。

    「姓劉的,你這是自己找死,你逼我的。」韓瑗咬牙切齒恨聲喊道。

    「父親?」

    「這裡不有呆了。」韓瑗長嘆一聲。

    「趕緊收拾下東西,準備跑。」

    「跑?往哪跑,為什麼要跑?」

    「張超要滅我們韓家,已經動手了。再不跑就來不及了。」韓瑗咬牙,「我們去漠*******瑗的兒子震驚莫名。

    逃跑,去漠北,那豈不是要棄封地當叛臣?

    「爹,真到了這一步嗎?」

    ‧‧‧‧‧‧‧‧

    韓瑗讓兒子去通知韓家的衛隊,召集那三百人。

    寧邊堡一處。

    監稅御史正和監察御史、監軍御史坐在一起,另外還有寧邊堡的國相、將軍、議長三人。

    寧邊國只有幾千人,一座城堡,因此朝廷的人只有這六個。

    「諸位,朝廷已經成立了三法司調查組,現在正式對韓瑗抗稅一事朝廷調查,可我看韓瑗有鋌而走險的打算,我們得防止他魚死網破。」

    寧遠國相是個中年人,過去他在漢京也只是一個老吏,這次調來這裡做個國相,聽著很高大上,其實這國相還不如中原的一個縣丞。

    起碼縣丞做為縣令的佐貳官,也是負責著一縣之地。中原一個縣,怎麼也得有數萬人口甚至是十幾萬。

    幾千人?那不過是中原一個鄉鎮的人口而已。

    到了這邊,還不被韓瑗信任,基本上是坐冷板凳,還不如韓瑗一個管家權大。

    另外那兩位也差不多,寧邊將軍,有一個將軍名號,名義上能統兵三千。但韓家只有三百衛兵,偏偏還分成三班倒,平時只有一百人。

    哪怕這一百人,他也只是名義上統領,實際上也是歸韓瑗的家將管著。

    那位議長就更不用說了,寧邊城也有一個議會,但只有三十來個議員,基本上都是韓瑗的人。

    「趙將軍,萬一韓瑗要狗急跳牆,咱們能不能控制局面?」

    趙將軍也很無奈,「我來了這麼久,跟衛隊裡的人也算認識,但熟的沒幾個。如果要叫人,最多能叫的動十來個人。」

    一個將軍,才能調動的十來人。

    確實很無奈。

    劉御史道,「要我看,咱們得做好準備。」

    ‧‧‧‧‧‧‧

    韓瑗的兒子派人召集衛隊,命令剛下,馬上就有人悄悄來找趙將軍。

    「世子剛下令召集所有衛隊。」

    「三百人都召集了?」

    「嗯。」

    「知道召集衛隊做什麼嗎?」

    「不太清楚,不過世子讓大家收拾行李,帶上家眷。」

    趙將軍眼中露出驚訝之色。

    ‧‧‧‧‧‧‧‧

    六人多方打聽,終於感覺到了許多不尋常。

    「韓瑗這是要狗急跳牆了。」

    「他這是要北逃,咱們必須得阻止他們。」

    「怎麼阻止?」

    「先下手為強。」

    老趙在衛隊裡其實還是有一些朋友的,他平時出手大方,經常請客喝酒吃肉什麼的,倒結交了幾個人。

    此時事關重大,連忙暗中聯絡這些人過來。

    屋裡,十來個漢子圍坐一起。

    「諸位,估計你們也得到了韓瑗的命令,只怕你們此時還不知道他要幹什麼吧?告訴你們,韓瑗抗稅、走私軍火,現在朝廷要查他,這個人屁股底下全是屎,根本不敢進京,現在正準備逃。」

    「他想要你們護送他逃到北邊去,可是你們想想,北邊是誰?是回紇人,回紇人現在也是朝廷的藩屬,他們能逃的掉嗎?逃的了初一也逃不過十五。」

    十來個漢子一下子緊張起來。

    攤上大事了。

    「韓瑗死定了,他們逃不掉的,我老趙來到這裡,承蒙大家厚愛,經常一起吃飯喝酒,如同兄弟。在這個緊要關頭,我老趙得為大家著想,要伸手拉大家一把。你們不能被韓家裹挾著走上叛逃之路。」

    「不能糊塗的丟了性命,還連累了妻兒。若是你們信的過某,我老趙不但能拉大家出這火坑,還能送大家一場富貴。」

    一名魁梧的漢子低沉聲音道,「你要我們怎麼做?」

    「很簡單,先下手為強,拿下韓瑗父子,控制寧邊城,然後押解他們入京受審,到時,你們不但都不會受到牽連,還將有功,朝廷定然會有獎賞。」

    「我們人手不夠。」有人道。

    「大家總都有些兄弟朋友,拉過來一起幹。」老趙道。

    一眾人猶豫了會,但最終還是被老趙說動了。

    韓瑗真要是叛逃,他們要是被裹挾,那可就危險了。

    ‧‧‧‧‧‧‧‧

    寧邊堡中,韓瑗正指揮著妻妾兒女們收拾細軟,能帶的就帶,不能帶的就丟下。

    「衛隊召集了沒有?」

    「正在集合。」

    「讓他們快點,我們得抓緊時間,萬一走漏了消息,我們就走不了了。」

    「姓劉的那幾個呢?」

    「好像還在各自屋裡。」

    「你帶隊人過去,把他們都宰了。」

    「宰了?」

    「反正我們要逃,這些人還留著幹嗎?不殺不解我恨。」

    世子叫了幾位家丁,便往那邊過去。

    一座土牆壘的院子,外面門邊牆上掛著塊寧邊御史衙門的牌子。

    世子對著那牌子冷哼了一聲。

    「敲門。」

    門敲了一會沒回應。

    世子冷哼著讓人撞開。

    幾個家丁用力撞開門,趾高氣揚的衝了進去。

    廳中。

    劉御史在,其它兩位御史在,連那國相、將軍、議長三人也都在。

    世子笑笑。

    這倒好,人都齊了,省的他一個個去找了。

    「幾位,這是在喝茶呢,倒真是好閒氣雅質啊,剛才本世子叫了半天門,你們居然也都不應。」

    劉御史看著世子身邊的那七八個家丁,一個個挎著刀,卻毫無懼色。

    「世子,你這是做什麼?我們在此商議公務,你卻不請自入,還破門而入,只怕有些說不過去吧?」

    「姓劉的,收起你那一套,這是寧邊城,是我韓家的封國。你們拿著我韓家的俸祿,卻還處處與我韓家作對,平時對你百般忍讓,今日某忍不了了。」

    「為何世子今日卻忍不了了,世子今日要做什麼?」

    世子哈哈大笑了幾聲。

    「做什麼?不還都是你們逼我們韓家的?本來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多好啊,可你們這些王八蛋,吃我們的喝我們的用我們的,卻還要背後陰我們,要幫著張超對付我們。既然如此,那就別怪我們無情,今天,某就是來請你們上路的。」

    「上路?去哪?」

    「送你們去見閻王爺!」

    「殺了我們,世子父子就能保全?你們不想想,殺了我們的後果?我們可是朝廷的人,是皇帝的人!」

    「皇帝?狗屁,不過是個篡位者,殺了你們又如何?殺了你們我們就去漠北,張超能奈我們父子何?」

    劉御史鼓起掌來。

    啪啪啪。

    「哎呦,世子你還真是個實誠人呢。你這是當著我們的面,交代了自己的謀反叛逃計畫啊。」

    他拿起一個杯子,往地上狠狠一砸。

    「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大家還不快上!」

    杯子摔落地上響起時,從廳堂兩側房間內,已經衝出了三十餘人,人人手執橫刀。

    局勢突變。

    世子回頭,大門已經被堵上了。

    將軍老趙站了起來。

    「諸位兄弟們剛才可是親耳聽到韓家父子要謀反,諸位,隨某一起擒下這亂臣賊子,換功領賞啊!」

    「殺!」

    老趙拔出自己的佩劍,大喊一聲,率先撲了上去。

    三十餘名漢子各自揮刀圍上去。

    韓世子連把刀劍都沒有,結果老兵出身的老趙,一個大腳丫子就踹中他的心窩,把他踹的倒地不能起,幾下就被人按住個捆了手腳,扔到了一邊。

    那七八個家丁雖然有刀,可哪是三十多人的對手。

    片刻功夫,已經都被打倒在地。

    劉御史低頭看著腳下那個面脹成豬肝色的世子,不屑的冷哼一聲。

    「就你們這種貨色,也敢謀反,真是不自量力。」

    老趙把自己的劍在世子身上擦乾血跡。

    「先下一城,開局不錯。」

    「拿下世子還不夠,還得把韓瑗拿下。」

    老趙此時自信滿滿。

    「走吧,我們隨士子去見韓公爺。」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