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藍色(已完成)

 
mk2258 2016-12-1 11:51:3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606 2092992
Babcorn 發表於 2017-8-17 12:58
第1407章 登基前夕


    長樂宮。

    張超和房玄齡過來看望皇帝。

    北宮冷清了許多,之前長孫無忌等一堆人在這裡熱熱鬧鬧的,承乾這個皇帝也還是有幾分皇帝氣派。

    而現在,連長孫無忌都出宮去變賣自己的家族產業去了。

    偌大的北宮,十分冷清。

    「陛下又瘦了許多。」房玄齡見過禮後,望著承乾有些心疼的道。二十出頭的皇帝,還是個孩子呢。

    承乾坐在長樂殿前廓下,背靠著紅色的廊柱,直接坐在地上,一身便袍,一條腿垂到了廊下。

    他對張超二人的見禮絲毫不以為意。

    「這長樂宮,居住過兩位太上皇,朕本以為,朕會是第三任入住的太上皇呢。」

    張超站在一邊。

    「是陛下不想再當這皇帝的,不當皇帝去當唐王,到了唐國,到時想怎麼折騰都隨陛下。」

    承乾不滿的哼了一聲,他現在對張超是無半點好感的。

    十幾年的師徒情義,早已經化為昨日。

    「攝政,朕與皇后和貴妃離婚一事,為何還沒有辦好?」

    「這個事情,我問過夏花姐妹倆了,她們兩個現在還都有孕在身,陛下如何說的出離婚這樣的話呢?她們都不想離,也願意隨陛下去非洲。不管去天涯還是海角,她們都願意跟隨陛下一起。」

    「她們願意,可朕不願意。」

    房玄齡在一邊勸說,「陛下何必說如此氣話,兩位娘娘如此情堅意定,陛下應當高興才是。」

    張超也坐了下來,他不理會承乾,只是看著顯得有些冷清的北宮。

    「你若真不願意離開中原,也可以留在這裡,這長樂宮可以一直住著。」

    「那我寧願去非洲。」

    留在這裡,那就是張超的眼中釘肉中刺,雖然能當張超的眼中釘也不錯,可他不想連累皇族的其它宗室。

    過了會。

    承乾主動問,「我要去的那個地方如何?」

    「還不錯,比太上皇的美國和澳國公的澳國,土地可能不那麼肥沃、氣候不那麼好,但交通要方便的多。朝廷在非洲東北有殖民領,那裡還有繁華的貿易航線,陛下的領地在非洲的南面,但沿著沿岸航行到北邊來比較方便,雖然與中原依然遙遠,但起碼不是獨處遙遠異域。」

    承乾點點頭。

    他問張超一個一直想要問的問題。

    「聽說你與諸侯、官員們約法,還在擬大憲章?你真的能做到嗎?」承乾認為,皇帝怎麼可能做出那些?

    卻不料張超道,「約法是我主動提出的,大憲章也是我主動提出的,而且大憲章的頭一條,就是憲法高於一切,高於皇權。陛下,其實憲章限制一點皇權,這並非壞事。」

    「不是壞事嗎?」承乾茫然。

    「當然不是壞事。」

    「過些天,憲章草案就要擬出來了,到時我會讓陛下也參考一下。等到正式成法,還要所有的諸侯、議員、高官們簽名蓋章,到時也請陛下也簽個章。」

    憲法不僅僅是約束皇權,也是對帝國體制,對諸侯對官員地主商人百姓們的一個約束,頒布後所有人都要共同遵守。

    憲法既約束皇權,也保護皇權。憲法也約束諸侯,並保護諸侯。

    「陛下,內閣已經擬定了禪讓大典的時間,定在八月初八。」房玄齡終於提起此事。

    承乾面色僵住,很艱難的點了點頭。

    「朕知道了!」

    此時已經進入七月,酷暑難耐。

    張超跟承乾打了聲招呼,就去見兩個女兒。

    夏花和妹妹兩個都挺著個大肚子,都是六七個月的身孕。

    張超來了,兩人招呼著他坐。

    「要不你們回家裡住段時間,在這裡怕是也照顧不周。」

    夏花搖頭,「出嫁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嫁雞從雞,嫁狗隨狗,不管他過去是皇帝還是將來是庶民,我們都會跟著不離不棄的。」

    「你們是不是怪我?」

    「是的。」

    夏花很直接的回答,在她看來,父親是太師是首相,還是國丈,他應當幫著丈夫維護他的皇位,可父親卻篡位了皇位。

    她想不明白,為何要這樣。

    「其實事到如今,也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承乾肯聽我的一些勸告,也不會有今天的。他登基不過兩年餘,可卻一直得不到朝臣的支持,你道為何?」

    「不是父親不肯支持嗎?父親是百官之首,諸侯之首,若父親肯支持,誰能反對?」

    張超苦笑。

    事情哪有這麼的簡單。

    「我們都是在浪潮尖上,只能順勢而行,不能逆勢而行。這次回京時,我根本沒想過要做什麼,可是許多人跟我說,讓我代唐,他們說承乾不行。你知道這些話越來越多的人說出來,尤其是許多實權文武說出來時,有多危險嗎?」

    「夏花,就算是我,也不能逆這浪頭。」

    看著夏花繃著的臉,張超不想再解釋什麼。

    「等到明年五月,到時你們乘季風南下。乘季風南下再西行,一路上會快捷許多,我會先安排一批人去那邊,為你們建好城堡,開闢一些耕地,放牧一些牛羊,到時你們過去之後,也不會那麼艱辛。」

    「爹,如果你真疼愛女兒,那就別把陛下流放到那非洲去!」若華道。

    「如果他願意,當然可以留下,但他並不想留,我也不會勉強。」

    八月八禪讓大典。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朝堂上,這段時間,張超也一直在進行著各種人事、組織的調整。

    現在的調整,基本上就是為新朝做準備了,上來的人,就會是以後新朝的人,甚至現在調整的衙門架構,也會是新朝以後的架構。

    長孫無忌等人已經辭去內閣職務,現在馬周是次相,褚遂良、岑文本、於志寧、楊師道等依然是群輔,加入了王珪、唐儉、鄭善果三人為輔相。

    而翰林院削去批紅之權,改為擁有封駁之權,議會貴族院罷去六科。

    翰林院以房玄齡為翰林學士承旨,孔潁達、陸德明、李守素、虞士南、崔干、孫伏珈等八人為學士。

    御史台則負責監察事務,有風聞奏事,監督彈劾之權,同時也設置台獄,負有特殊案件的審理,與刑部、大理司並稱為三法司。

    而議會兩院則擁有立法權,財政預算審核通過權,監督行政權。

    一閣一院一台一會,就形成了如今全新的帝國權力格局。

    內閣決策執政、翰林院審議封駁、御史台糾察彈劾、議會立法監督。

    御史台的權職也是在不斷的加強之中,現在與內閣、翰林院、議會並列,充分的顯示了在新朝之中,這個衙門的重要性。

    可以不客氣點說,張超當了皇帝以後,只要能夠控制御史台,那麼有這麼一個監察機構,就能緊盯著閣院,到時哪個宰相、學士要是不合張超的意,就能用御史台把他弄下去。

    皇帝都不需要出面,驅使御史們緊盯就行。

    其實承乾就是缺了這種手段,只知道用皇帝的權威去硬壓,這算是落了下乘。

    皇帝聰明的做法,永遠都是馭使著手下的臣子們互相制衡,哪裡需要皇帝親自出馬。

    先上後下,這段時間以來,中樞在整頓調整,人事已經差不多理順了,該拿的都拿下了,該換的也都換了,現在則在開始地方上的人事調整。從道一級的宣撫使到左右布政使到按察使到都指揮使,然後是邊疆領的總督、提督,接著是中原各州的刺史、長史、司馬、六曹等等,等調整的差不多了,也就是張超全面控制天下,正式受禪登基的時候了。

    一切都有條不紊,連長孫無忌都妥協了,沒有哪個再不識眼的。

    受禪日子一天天臨近。

    國號、年號等都在確定。

    國號有兩個,中華帝國,或者華夏帝國。全稱則是中華聯邦帝國,或者華夏聯邦帝國。

    張超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中華帝國這個國號,中華中華,也可以簡直中央之國,中央的華夏帝國。

    在這個時代,華夷還是要分的比較清的。

    分封諸侯,也就是要尊王攘夷。

    至於年號,自漢武帝起,採用登基後年號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其實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換算起來比較麻煩。

    而西方現在採用的還是羅馬共和國時的獨裁官儒略‧凱撒時執行的取代舊羅馬曆法的儒略歷。這種曆法在幾百年後,被羅馬教會改良後變成了後世的公元歷。

    張超有個想法,打算推行一種新的曆法,不是傳統中國歷史上的這種皇帝年號歷,而是能把整個中國歷史串起來的紀年。

    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選擇。

    一是以西周時的共和執政的那年做為共和元年,從那往後這樣推算疊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正式年代記載的開始。

    另一種則是以孔子的誕生之年為紀年開始。

    一種是共和歷,一種是孔子歷。

    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而如今是開元三年,對應歷史上應當是貞觀十三年,算來應當是公元639年,這麼一計算,如果按共和歷來算,現在應當就是共和歷1400年。

    如果用孔子紀年,那麼今年就是孔歷1190年。

    還有一種紀年,後世也用過,不過如果按黃帝紀元來算,就應當是黃帝紀元5017年。這個紀年,遠不如共和紀年和孔子紀年來的精確,缺少足夠的史書資料支撐。

    所以張超個人還是比較傾向於共和紀年或者孔子紀年,也可心選擇一種紀年然後再加上帝國年號紀年一起兼行。

    比如今年八月八,張超登基御極,那麼今年就可以改元,則今年是共和紀年1400年,中華聯邦復興元年。

    拿著筆,張超在紙上寫下共和歷1400年,孔子歷1190年,中華聯邦帝國復興元年幾行字。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7 18:11
唐朝好地主 第1408章 皇后

    張超這段時間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半夜才回到城東的太師府。

    現在這裡已經改為攝政府,十幾年來,這座大宅門改過很多次名字。最初的學士府,後來成為趙國公府,再後來成了越王府,再後來又成了相府,再變成安國趙王府,又改為首相府,又成為了攝政府。

    朱門前的那條橫街,牌樓越建越多,門樓也越建越多。最早是六重門樓,後來七重,如今都已經是九重門樓了。

    朱漆大宅門越發的高大,但也越發的森嚴,已經沒有人能夠讓這棟大門為他打開。能走大門的側門,已經是十分了不得的人物,一般的人,都只能走側牆上開的小門進出。

    張超回家,也喜歡走側門,從側門進去離居住的內院也近,還不用那麼興師動眾。

    現在的攝政府的四周,駐紮著三千人的侍衛,一般人根本難以靠近。

    從側門進了府。

    府中靜悄悄的,老鐵槍已經出殯下葬,府中的靈堂也撤了,但府中家眷卻還都在服喪中,禁止娛樂。

    回到府中,先去浴室裡洗了個澡,然後換回了喪服。

    然後他去了妻子崔鶯鶯的房間,與她說起宮裡兩個女兒的決定。

    聽完,崔鶯鶯只是點了點頭。

    兩人成婚也快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來,崔鶯鶯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沒什麼變化,雖然她的頭銜也一變再變,隨著丈夫不斷的陞官晉爵而變化。

    只不過她和剛嫁入張家時並沒改變多少。

    她不是一個講究穿戴的女人,甚至不如張超那樣講究飲食,平時在家也不如杜十娘那樣喜歡化妝打扮,也不如盧氏那樣熱衷於名門貴族家的那些貴婦們的聚會。

    她不愛出門參加貴婦們的社交圈子,也不喜歡逛街購物。

    這些年來,她比較喜歡的事情就是盤點計算家裡的賬本,教育子女,管理越來越龐大的府中事務,和越來越多的人員。

    她也不太關係外面的什麼軍國大事,朝堂政治。

    甚至不會去特意關注丈夫在坊間的形像,若非必要,都不會去其它貴婦人家走動。

    她甚至都極少回娘家。

    她比丈夫還大幾歲,過了四十歲後,就不肯再生孩子了,認為年紀大了,以後老了兒女卻還年幼。每次與丈夫敦倫的時候,都會要求丈夫戴套。

    這是一個在府中很有威望的女人。

    張超向來不怎麼管理府內的事務,偌大的張府,被她管理的井井有條,深得府中下人敬畏信服。

    「八月初八,日子定下來了。再過不到一個月,你就要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了。」

    崔鶯鶯微微一笑,「這些年我妻憑夫貴,從學士夫人到國公夫人,再到國王妃,如今要當皇后,也沒有什麼激動的。」

    她的女兒當過皇后,另一個庶女做過貴妃,現在她自己也要當皇后了,她確實沒有什麼太過激動的。

    甚至心裡面,反而總有些不踏實。

    丈夫又不是什麼天潢貴胄,不過是一無所有的白手起家,二十年,從白丁到親王,已經足夠讓人驚訝了。

    如今卻要成為一個龐大帝國的皇帝。

    「其實若非父親突然病重,本來我現在應當都帶著一家老小到了呂宋的。相比起這皇后,我覺得王妃還更踏實些。」

    張超拉過妻子的手,二十年。

    妻子也從當年初次見面時的羞澀靦腆,到如今的成熟穩重。當年他們悄悄私下通信,約會青龍寺,如今兩人都老了。

    眼角的皺紋掩飾不住歲月的痕跡。

    「不用擔心,一切都很好,會順順利利的。」

    雖然崔氏出身的家族,只是清河崔的一個小支,當初家裡甚至將她賣婚給一個白丁的張超。但家族的家規卻一直很嚴格,她打小受到過很傳統的教育。

    謹守規矩,相夫教子,這些年來,張超在外打拚,家裡始終一切和諧安寧。剛入門的那幾年,還對丈夫領進門的其它女人會有些醋意,對杜十娘她們也有過些嚴厲的時候,還曾跟平陽鬧過一陣子。

    但慢慢的,她也放開了,不糾纏於那些小節。丈夫帶回來的那個孩子,她還收做嫡子,後來平陽想要認回孩子,她也沒攔著。

    越活越大氣。

    這段時間,家裡人都在悄悄的議論著丈夫要當皇帝的事情。杜十娘也都半老徐娘了,最近每天還喜上眉梢的,要不是公爹剛去世,她還不知道要怎麼的妝扮的花枝招展呢。

    盧氏姐妹們也都神色不同。

    崔鶯鶯要淡定的多。

    「你又沒吃飯吧?」崔鶯鶯看著帶著些疲憊色的丈夫,關切的問,「我讓人給你熬了小米粥,煲了湯。」

    張超輕輕拍了拍左手掌心裡妻子的手背,「有勞了。」

    崔鶯鶯把手從丈夫手心裡抽出,白了他一眼。「我又不是外人,還這麼客氣做什麼。」

    她起身,親自去廚房端來小米粥、銀耳湯還有一些鹹菜。

    張超摸摸肚子,「晚上的時候只簡單的吃了一點,太忙,也沒什麼胃口,這會子還真是餓了。」

    張超吃飯很挑剔,崔氏總說他的嘴和胃是最刁的。確實如此,一般外面做的飯菜,他都不太喜歡吃。他喜歡自己做飯做菜,但最近哪有時間自己弄的閒心。內閣也有廚子,有堂下飯工作餐。

    但這些廚子做的飯菜總是不合他的意。

    妻子的手藝很樸實,但說來也怪,哪怕是很簡單的飯菜,卻吃的很有味道。

    「我的胃早已經被你給養刁了,習慣了你做的菜,吃別人做的,還真不習慣。」

    崔氏白他一眼,心裡卻十分高興。

    夫妻二十年,她早已經習慣了丈夫的一切。丈夫身上的一道疤痕一顆痣,丈夫口味的鹹淡,甚至什麼時候喜歡喝什麼茶,什麼氣氛喝什麼酒,都早就瞭如指掌了。

    這種默契,就如夫妻兩個房-事的時候,可以不發一言,卻能全程配合無間一樣,一個簡單的眼神或者是一個動作,她就能立即知道丈夫想要換個什麼姿勢。

    兩人甚至都能默契到知道對方什麼時候達到頂峰,能夠互相配合一起到達那個時間。

    「等你登基御極,搬進了皇宮,我給你再選些美人入宮,選那些年輕漂亮,出身好的官宦小姐,名門閨秀。」

    張超端著碗,粥吃的正香。

    簡單的小米粥,加上十三娘親自弄的泡菜,微酸的泡菜配上小米粥正好開胃。

    「你怎麼想起這些事情來了?」張超笑道。

    「你還剛四十出頭,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不說宮女三千,起碼也得添些年輕秀女,多生些孩子也好。」

    「當皇帝了,也不是為了睡更多女人。真要睡更多女人,我也不用當皇帝啊。」張超夾了點泡菜放進粥裡攪和在一起,笑著說道,其實他現在女人也不少,也十來個了。

    就這十來個,平時還不能一一照顧到呢。

    而且他也不想再生了,跟崔鶯鶯不想生一樣,他覺得自己都四十多歲了,再生,等那些小崽子們成年,他都六七十了,太麻煩。

    他可不想自己和老太上皇一樣,六十多歲,還生上幾十個兒女。

    原來張超分配給家裡女人的時間,都是儘量的算好她們的排卵期,這樣多生點孩子。

    而現在,則是儘量算好安全期。

    張超現在有三十一個兒子,二十七個女兒,他覺得已經夠多了。

    真的再多,其實親情反倒淡了。

    四十多歲的人了,其實腦子裡已經不像二十來歲的小夥一樣,喜歡追求女人。

    「最近大郎他們做什麼呢?」

    因為老鐵槍去世,張超把兒子們都召了回來。老鐵槍下葬後,他也沒讓他們返回。

    等張超登基,毫無疑問嫡長子張璟肯定是要冊封為太子的。其餘諸子,也肯定要加封。

    「在家讀讀書,也出去會會朋友。」

    這些兒子,尤其是已經加冠的十一個兒子,本來都已經就封,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個班底,就算是在京城,也有各自的朋友圈。

    對此,張超倒也不是很在意。

    「玩歸玩,讓他們也多注意點,不要惹出什麼亂子來。尤其是眼下這個時候,出了事情,我可不跟他們講情面的。」

    「知道了。」崔鶯鶯答道,見丈夫吃完飯,便收拾好碗筷。

    「今晚輪到大盧氏了,你早點過去吧。」崔鶯鶯道。

    家裡女人這麼多,她自有一套管理的辦法,比如張超每天在哪院哪屋歇,都是有規矩的。

    「最近累,今晚我就在這屋睡了,省的動。」

    「你在我屋睡,大盧氏等下又有意見了。」

    「管她呢。」張超笑著道。

    「那我讓人去跟大盧氏說一聲。」

    交待了一個丫環過去那邊院裡通傳,大盧氏早已經收拾好了,等著張超過來。雖然說還在孝期,要禁房-事,但平時也沒什麼機會跟丈夫說話聊天,一個月也輪不到幾天。

    尤其是之前張超去呂宋,一去就是一年多時間。

    結果等了半天,來了個丫環說張超不來了。

    「大王在哪屋呢現在?」

    丫環回道,「在王妃那呢,說是今天有些累了,就在那邊歇下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7 18:11
第1409章 金殿早朝

    雖然對外宣稱皇帝中了風疾,癱瘓不能理事,但早朝並沒因此而取消。 .

    這段時間以來,每天早上的朝會並未中斷。

    只不過,早朝的時間做了調整,不用早天不亮就早早的起床洗漱,然後微光裡坐著馬車趕到則天門外。

    張超體恤上朝的官員們,特將早朝時間定在了每天早上五更三點。一夜五更,每更五個更點,因此五更三點,相當於早上的六點十二分。這個時候稱為破曉,正是天剛亮的時候。

    比起原來的早朝時間,要推遲了不少,給上朝官員們從容的時間,常參官能睡個好覺。

    常參官們現在早上五更三點才出門,這個時間也可以稱為卯時五刻。

    儀式和過去差不多,只不過如今坐在金殿上的是張超。

    張超現在是攝政王或者攝政首相,他坐在金殿上,百官上殿,然後按規矩議事。

    在過去,朝會有常朝和大朝之分,初一十五,為朔望大朝,遇上節日慶典,如冬至元旦,還要舉行更熱鬧隆重的大朝會。

    平時稱為常朝,常朝也有好幾種,尋常是早朝,但也有午朝,甚至還有晚朝,朝會時間不同,名稱也不同。

    朝會一般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性質,因此百官中也並不是所有官員都參加朝會。

    一般參加朝會的為常參官,文官五品以上職事官,以及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

    常朝武將不參,散官虛銜不參,五品以下不參。

    因此常參的官員並不算多,都是實職高官為主,兼一些御史等。

    內閣、翰林院、御史台、大理寺以及諸部寺等的主要官員基本上都參朝,因此也算是一個御前會議。

    坐了快兩月的金殿,張超現在對於早朝也算是得心應手。

    早朝程序倒也比較簡單,官員們將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奏,算是一個通報會。基本上,也不用在朝會上做什麼具體的處置。

    不過這個朝會,其實也是一種權力的體現。如果能把握的好,那麼朝會也一樣能為皇帝抓權。

    比如通過朝會,張超能夠過問各衙的事務,甚至可以把一些人事問題直接拿到朝會上討論,甚至一些本屬於內閣的重要決策問題,屬於御史台的監察彈劾問題等,都可以放到早朝上來。

    「啟稟攝政,據樞密院參謀司軍情局的上報,倭人正在大舉徵召士兵,他們計畫徵召十萬士兵。並且還在打造戰船,準備入朝。而新羅和百濟,目前也在倭國的調和下,休兵罷戰。三國幾次秘密協商,已經達成聯盟,要共同防禦我中原。他們甚至定下了三國瓜分在中原朝鮮道的協議。」

    樞密使秦瓊奏報。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朝廷裡大家都比較忌諱用大唐這兩個字,但因為新朝還沒立,因此大家也挺迷茫的。在朝會上,大家現在習慣用中原代替大帝二字。

    不得不說,因為這兩年各種事情,但讓中原耽誤了對於朝鮮半島的進一步控制。

    在征滅了高句麗之後,朝廷將高句麗人幾乎都遷走了,後續遷移了一些百姓過去,但數量比較有限。

    朝廷也在那裡設置了總督、提督等高,還駐紮水師和南衙兵,但總體來說,那裡百姓比兵也多不了幾個。

    正因此,新羅和百濟才會大膽的越界佔地。

    因為大唐之前沒功夫理他們,新羅和百濟甚至因為爭搶大唐朝鮮道南邊的土地,而大打出手,打了快兩年時間了。

    現在唐軍不斷向朝鮮道增派兵馬,添築軍港、兵部,運輸儲備物資,他們也都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當大唐北伐軍掃滅薛延陀、奚、契丹、四國之後,島上的兩個夜郎這下終於知道怕了。

    在已經嚇破膽的倭人的協調下,終於握手言和,三家聯合。他們不但要一起對抗大唐,甚至還準備瓜分大唐的朝鮮道地盤。

    不得不說,這些人既自卑又自負,挺狂。

    張超問平陽。

    「大司馬,現在帝國在朝鮮道準備的如何了,調派了多少兵馬過去,又輸運儲存了多少糧草?」

    大司馬是兵部尚書的別稱,平陽現在依然是兵部尚書。她在這個位置,表現的還非常不錯。

    「回攝政,目前朝廷已經先後往朝鮮道派駐了南衙三個軍,共六萬人駐紮朝鮮道,兵力大多部署在南北兩端,北面有一個軍,防範東北的人,南面有兩個軍,是準備南征新羅百濟的。另外我們的北海艦隊四個分艦隊,目前已經有三個分艦隊進駐朝鮮道,平壤駐紮一個分艦隊,在鴨綠江口駐紮了一個分艦隊,還有一個分艦隊駐紮在攝政的封地耽羅島上。」

    大唐對於朝鮮半島一直在增派兵馬,只不過之前新羅和百濟打的正熱鬧,朝廷也就沒急著先動手。

    慢慢調派兵馬過去,同時修築城池、港口,運輸糧草軍械過去。

    對於大唐來說,要打,那就一戰功成,不跟他們磨蹭。

    只不過因為當初選擇了把高句麗人全都遷走,使得現在的高句麗故地朝鮮道,有些過於空虛,遷過去的那點移民,生產出來的糧食物資,根本不夠駐軍所需,更別說增派兵馬,以及準備大戰所需了。

    朝廷得源源不斷的從遼南、登州海上運輸糧草軍械過去。

    到現在,朝廷在朝鮮半島上,已經派駐了六萬陸軍和一萬五千水師。在離百濟很近的耽羅島上,還有張超家的不少兵馬。

    「我們在朝鮮道的西海岸,目前已經建立起了八個可停泊海軍艦船的港口,並且都在港口建有城堡,儲存了足夠十萬人作戰一年的糧草、軍械。一旦戰爭開始,就算中原一年時間不往朝鮮運糧運軍械,憑儲藏的糧草器械,也足夠支撐我們打上一年。」

    平陽的這個保證,讓張超非常滿意。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唐軍這些年來,為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因為這些唐軍訓練好、裝備好,作戰經驗豐富,尤其是從來沒有缺過補給。哪朝有過帶兩匹馬的騎馬步兵?有誰見過帶四匹馬的騎兵?

    有哪朝的士兵有兩套鎧甲?

    前無古人。

    但唐軍這些年做到了。

    步兵普遍都擁有兩匹馬,一匹馱裝備,一匹騎行代步。騎兵更是擁有四匹馬,能夠保證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連續一個月都在馬背上跑,根本不需要下馬。

    就連運輸糧草器械的民夫,基本上都是民兵,他們都能夠做到人手一匹駑馬或者是一頭大走騾。

    大唐軍就是這麼壕無人性。

    也就是靠著這種超牛的機動性,以及高達百分之一百五的弓弩裝備率,讓他們是戰無不勝。

    更別說,這還是一支擁有火炮的部隊。

    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當然厲害,不過消耗也確實驚人。好在大唐打仗,基本沒輸過,每次攻城破池,擄奪的戰利品也是相當豐厚的,要不然還真維持不住。

    只要有充足的糧草器械,張超真不擔心遠在大海對面的朝鮮戰場。

    其實以大唐現在的大航海,有著數量驚人的海船,這些商船基本上都編入了大唐的預備役裡,只要朝廷有需要,一聲令下,可以徵召無數的商船做為運輸艦為朝廷運兵運物資,只要事後給予些補償,商人們也會承擔這個義務。

    「如果現在下令,朝鮮兵馬就能立即投入進攻嗎?」張超問。

    「可以,朝鮮的七萬五千海陸戰士,早就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

    「很好,將士們建功立業的心很足,這是好事。不過在我們正式進攻之前,還有一件事情要做。」張超目光掃過殿中眾人,「這些年我們與新羅、百濟、倭國的貿易也很多,在三國的不少港口都有我們的商舖,甚至形成了一些唐人街唐人坊,都是我們大唐的商人和眷屬,甚至有唐人在那邊開設工坊,帶去的工人夥計等。」

    這些人數量可不算少,倭國的難波津,就有一個很大的唐人街,有幾千唐人生活在那裡,從事著各種貿易等。新羅和百濟也是如此,在這三國港口的唐人起碼有近萬人。

    這要戰爭一起,到時滯留的那些唐人只怕要遭殃。

    「先派人通知那邊的唐人,讓他們悄悄的做好撤離準備,我們會派出商船去接應他們返回。」

    「攝政,如果大規模的撤回這些商人,只怕必然會引起那些敵國的注意,到時我們就難以發動突然進攻了。」樞密副使蘇烈道。

    「大規模的撤走華商,確實會引發這樣的問題。但是,這些都是我中原華夏子民,我們不能如此拋棄他們。就算因此會貽誤些戰機,但也值得我們去做。」

    馬周道,「如此大規模的撤人,只怕也不容易,恐怕三國會阻攔。」

    「所以我們得計畫周密,到時調水師去接應,能撤回多少算多少。」

    打仗不先撤回本國商民,那一開戰,到時他們肯定將會首先遭殃。就算現在這樣撤,只怕這些人也要損失很多。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8 07:52
第1410章 百年禁令

    議會,上院。

    上院經過重新推選,如今三百六十五名參議員,有三分之一換了新人。換上來的人,自然都是攝政張超信的過的人。

    這次連各道上院都已經重新改選過了,公開的理由自然是為了約法和憲政,事實則大家都明白這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起碼過去的那些右派,肯定是不可能再站在帝國上院裡的。

    帝國上院三百六十五名參議員,同樣也是五年一任,可連任兩任,但每屆要改選三分之一。參議員們需要是實封貴族,且未在進行擔任實職,並已經就藩。

    三百多參議員幾乎都是伯爵以上的實封功臣,代表的是各大貴族。此時大家臉上還帶著進入帝國上院的喜悅,齊聚一堂。

    雖然說現在他們當的還是大唐的參議員,但大家心裡都有數,這次改選後,就是新朝的議院了。此時能夠進入上院,那也代表著他們成功的邁入了帝國新朝,在新朝搶先佔了一個位置。

    魏徵做為上院議長,對這些人喧囂的樣子很看不慣。

    拿起槌子敲了幾下。

    議會大廳漸漸的安靜了下來。

    「諸位參議員們,非常高興在這裡與大家共濟一堂。你們在站在這裡,代表的是帝國五千多實封貴族和三千多虛封貴族,代表著帝國八千多世襲和終身貴族們。」

    「在今後的五年甚至是十年裡,我會與你們中絕大多數人一起在這裡並肩努力,為帝國為天下社稷為天下蒼生百姓而努力。」

    一眾參議員們都面帶著微笑。

    魏徵說的這些不過是些套話而已,今天大家聚在這裡為了什麼,他們心裡非常的清楚。

    「好了,廢話就不多說了,以後我們有的是時候敘舊交談。現在,讓我們先來辦正事吧,本屆議會第一次全體參議員會議正式開始,現在就關於長孫無忌等帝國一千三百餘位貴族的封地換封一事,大家進行討論,稍後我們將就此開始表決。」

    「請諸位參議員們都記住,你們是代表著帝國八千餘貴族,同時,你們也是帝國的封臣,你們也要充分的考慮帝國的利益。」

    一共一千三百八十六位貴族,涉及換封。

    這些貴族,都是右派。

    他們過去是保皇黨,這次都面臨著換封。

    如長孫無忌這樣的,要換封到非洲去。也有一些還是轉變的較快的,他們也要換封,但不用換到非洲去,只不過要從漠南、西域、信度等較好的地方,換到遼北、西海等地去。

    實際上大家也都明白,長孫無忌等已經向攝政臣服認輸,他們已經同意了換封。

    現在拿到上院來,不過是來走個程序而已。

    不過攝政是個很在乎這程序的人。

    經過了上院後,那麼這換封也好,收回封地、削爵降爵等,就統統是所有貴州代表們做出的一致決定了。

    「伊麗郡王長孫無忌,原封地天山北伊麗河谷,封地一千二百餘裡。現議會提請將他換封到非洲新琉求島,爵位降為新琉求侯,封地一百二十里。可擁領地警衛隊兩千!」

    一名書記在台上宣讀。

    第一個就是長孫無忌。

    曾經的貞觀八貴之一的洛陽長孫氏,那位太上皇心腹,如今終也逃不過被流放海外的下場。

    不少參議員對他這個結果,即唏噓,又覺得他好命。遇到了的是張超這樣的仁慈之人,要不然,隨便一個其它開國皇帝,都不會對長孫這樣的人有好下場的。

    郡王削為縣侯,一千二百里的封地,降為一百二十里。

    還是在遙遠的非洲,洛陽長孫家難再翻身了。

    至於這個新琉求,據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島,在非洲東海岸,聽說有福建浙江加起來還大。

    「現在大家可以自由發言,陳抒已見。」

    沒有誰替長孫無忌抱不平,如果是改選前的上院,估計還會有些右派要兔死狐悲的為長孫說幾句話,但現在,這上院裡都是攝政的堅決支持者,又哪個會替長孫說話。

    有人站起來發言。

    但卻不是為他說話,而是認為長孫的待遇太好了些。

    就不該給這種人保留爵位封地,根本不用換封,直接將長孫家族充軍到朝廷的嶺東道去開荒守邊好了,他們的爵位全都收回,封地也都收回。

    持這樣態度的人還不少。

    既然撕破臉皮了,自然應當斬草除根。還給長孫無忌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幹嘛?哪怕是非洲的荒島,也不能便宜他,更不能讓他帶著財產跑路。

    等討論的越來越過火,魏徵不得不幾次敲響木槌把參議員們的話題帶回。

    要不然,再討論下去,就得是長孫家哪些人該殺,哪些人該流,哪些人沒入掖庭了。

    不管怎麼說,這個處置決定是張超做出的。

    魏徵本人是比較贊同的,這不是婦人之仁的問題,而是張超這種溫和的處置,能夠讓這場本來不應當出現的改朝換代,能夠更平和一些,避免叛亂衝突。

    現在給了長孫等人一條出路,他們才能甘心的離開中原。否則,他們肯定要做魚死網破的拚命,哪怕他們就算拚命,最後結局肯定也是敗,但沒有必要傷及無辜。

    每場戰爭,都會造成很多損失,很壞的影響。

    「現在開始表決!」

    書記開始點名。

    點到一個參議員,該參議員站起來,然後表決。

    「贊成!」參議員舉起手,大拇指朝上。

    最後三分之二的參議員表示了贊成,但也有三分之一左右表示反對。不過他們反對的理由是不應當給長孫換封,而是直接流放他。

    「將反對參議員們的理由記錄在冊。」魏徵對書記員交待。

    議會表決是超過一半就可以獲得通過,現在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通過,對長孫無忌的降爵換封減地當然就此通過。

    接著開始對第二個換封提案進行公示、討論和表決,第二個是長孫順德。

    僅僅一個長孫家族,他們擁有實封爵位七十多個,虛封一百多個。這個龐大的洛陽長孫氏家族,擁有不下三百男丁,他們家族擁有一個王爵,三個國公,七八個郡公縣公,還有十幾個侯伯,一堆的子男爵。

    現在,這些實封爵位都降爵和減封,連虛封爵也都全都降封。

    一個實封男爵只剩下十里封地,一個子爵只有二十里,伯爵三十里。

    長孫家只有長孫無忌保留侯爵,往下就只有三個伯爵,然後其餘皆為子男爵。虛封爵也以伯爵為最高。

    長孫家各爵的封地,也多在新琉求島上和周邊的小島上。

    長孫家、弘農楊家、京兆韋氏、杜氏,河東裴氏、江南蕭氏等大小上百個貴族豪門,這次算是被連根拔起。

    除了有些家族有些子弟在張超這邊,保留一兩支分枝留在中原,他們幾乎全都要被遷到海外去。

    如弘農楊氏,關西名門,漢代起的門閥,隋朝皇族。此時,隋朝皇族這支也就保留了楊師道而已,而當年楊素的那支,也就是楊弘禮保存了。

    當然,若要說這次被遷走的家族中,最大的自然還是李唐皇族。

    自上次李世民和李治遷離中原後,這次從皇帝承乾到李道宗等宗室,整個皇族,中原一個不留,大宗小宗上百家被遷走。

    他們的爵位也一樣的被削被貶,封地被減。

    皇帝承乾已經被內定為唐國王,這次沒在討論表決之列,但其它的那些已經都被決議削降遷移。

    討論到了後面,都是乾脆整個家族一起打包表決。

    足足一千多封侯,實封的五百多,虛封八百多。

    一個接一個的被表決通過,裁定削爵減封換封。

    帝國八千多貴族,這一下子等於就少了一千三百多。這些人雖然最低也還有個男爵爵位,可實際上他們被取消了三代的議員資格,他們保留著貴族頭銜,卻無法像其它貴族一樣的進入貴族院,既無推選為參議員權,也沒有資格推選參議員。

    他們甚至被要求,三代內都不得再踏返中原,甚至都不能派人回中原經商。

    三代,這是近百年的禁令。

    一千三百多位貴族的削爵減封換封,半天時間就決議完了。

    全部都在貴族院通過了。

    魏徵看著那一箱的決議記錄,怔了一會神。

    「抬上這些,去內閣。」

    內閣,攝政張超看著那些記錄。

    有了這些,那麼長孫無忌等人就真的徹底的被掃出中原了,他們百年內都不得重返中原。

    這百年時間,他們也許能在那裡立足,甚至是闖蕩出一番事業,但百年都無法再影響到中原帝國了。

    而且他們的被放逐,並不是張超的命令,不是新帝國的命令,而是唐帝國,是貴族院參議員們的集體決定。

    他桌上還擺著一些奏報。

    那是下面將軍們發回的報告,長孫等已經下令封地士兵繳械,全都如約交出了封地。

    長孫無忌、高士廉等這些保皇派,還有他們的家族,已經徹底的妥協了,他們也再對張超和他的新帝國形成不了半點威脅。

    現在,就等他們變賣掉自己在中原的產業,然後舉族遷往海外了。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7-8-18 17:19
第1411章 國相



    七月。

    攝政首相張超頒令,天下七十歲以上老人,皆賜糧一石、布一匹。

    眼看著離八月八這個太史局選定的大吉之日越來越近,最近朝廷也是不斷的頒下許多為人稱贊的仁善政令。

    比如給老人賜糧食布匹,給養老院、孤兒院、育嬰堂、救濟院等增拔款項。又免了許多地方的田賦!

    給京師國子監和京大的學生們錢糧賞賜,給官京畿將士錢糧賞賜,給各地駐軍拔賞,給各地官學的老師學生們提前發中秋節禮。

    而這段時間,似乎各種祥瑞也是頻出。

    張超最後甚至不得不親自出面,要求各衙給下面通知,祥瑞不要弄的太過火。只有如王莽、武則天這樣的人才會喜歡搞祥瑞,還大肆的搞。

    張超並不需要這種祥瑞來為自己的登基造勢。

    相比起造祥瑞,其實他還有更多的事情要處置。

    商議大憲章的內容,甚至還要調整朝堂的組織架構,甚至是連諸侯國和諸侯領的衙門組織結構,張超也要跟馬周等商議。

    張超的意思很直白,諸侯可以自置屬吏、得斂賦、擁兵馬。但不是沒限制的,諸侯是朝廷的封臣,諸侯的封地也是朝廷的自治領。

    他們得實行朝廷的律法稅賦,同時要了便於對大唐這幾千家諸侯封臣管理,張超提出朝廷對諸侯領地上的組織要實行統一標准。

    比如,王公侯的封地稱國,伯子男的封地稱領。

    封國內設立國務院、議會、軍務院、監察廳、警察廳、法院等機構。領地內設立總管府、議會等。

    各國各領的組織架構得是一樣的。

    「我認為諸侯可以自置官吏,但朝廷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國務院的國相、議會的議長、軍務院的將軍,或領地的總管、校尉這些應當由朝廷替諸侯選派才高且經驗豐富、品德優良者充任。」

    這與西漢時分封制度類似,西漢分封,諸侯封國的傅、國相,也都是由朝廷任命調派,其它的官員屬吏則是由諸侯自己任命。

    朝廷派出傅和相,當然也是有要對諸侯監管之意。

    現在張超提出這個要求,馬周想了想,倒也覺得不是不可行。

    「如果由朝廷派出國相、議長、將軍或總管、校尉這些,幫助諸侯處理事務,應當也是可行。」

    這個需要與諸侯們進行溝通,溝通好了就沒問題。諸侯就算知道朝廷有意要安插個人手過去,但只要事先說好,諸侯是封地之主,國相等官員派過去後,就不是朝廷官員,而是諸侯領地官,他們拿的是諸侯的俸祿,替諸侯辦事,因此當以諸侯為尊。

    「我認為各諸侯國、領,朝廷要派出監察御史和監軍御史以及監稅御史。」

    之前派的三個,國相、議長、將軍,算是封國的三大頭,而現在張超又提出派三個,這三個卻又完全不同了。前三個,算是朝廷幫諸侯們找的管家、護衛隊長這類。而後面的這三位御史,卻就完全是朝廷的人了,過去就是實打實的是監察的。

    監察御史是監察諸侯的,監軍御史是去監察諸侯軍隊的,監稅御史是去監視諸侯稅收的。

    如果說朝廷要派國相、議長、將軍給諸侯,諸侯也許還可以拒絕。

    但張超要派這三位御史過去,諸侯卻是沒理由拒絕的。

    畢竟現在的分封制度與西周與西漢類似,但卻並不相同的。諸侯們不是獨立出去的,他們是帝國封臣,封地只是個自治領,自治而已,是有限度的。

    他們三分之一的稅收還得交給朝廷呢,他們還得實行朝廷的律法稅賦呢。

    一個諸侯封地派出六人,或者說派出兩個團隊。

    大唐好幾千實封諸侯呢。

    「這得起碼兩三萬人,會不會太多了?」

    褚遂良提出了另一個方案,就是一個區派出幾位御史。本來朝廷也在諸侯的封地區劃分了好幾個領,比如信度領、河中領、漠南領等。

    「朝廷派出總督、提督,再派出御史,這樣能節省許多人手。」

    張超卻笑著搖頭了。

    派出國相、議長、將軍,或者說派出總管、議長、校尉,那是為了對封地增強一些控制權,起碼得有知情權。

    一個封地派出三個,幾千塊大小封地得派出上萬,但這些人是由諸侯負責供養,朝廷要做的,不過是選派萬把人過去。現在帝國如此之大,讀書人也多,選出萬把號人來,相信還是比較容易的。

    至於這些人派過去了後,會不會被諸侯架空,到時副相副將實際管事什麼的,其實張超也不在意,他只要有這麼三個人呆在諸侯封地內,到時五年一換或任滿兩任十年一換,有人能夠在那裡就好。

    至於說御史,上萬御史聽起來很驚人。

    但這些人可以當成是以後朝廷御史的見習了,從國子監或京師大又或者是那些科舉的舉人中選一批人出來,從軍中挑一批士官或者軍官出來,讓他們到各封地去做監察御史、監軍御史、監稅御史,在諸侯那裡干完一任或者干滿兩任,到時再按他們的成績,再選擇優秀的安排到監察院、大理寺、刑部,又或者是戶部,以及軍中任職就是。

    成本雖有,但絕對不高,而且會很值得。

    「國相、總管、議長、將軍、校尉這些派過去,他們是聽從朝廷還是聽從諸侯的呢?」

    岑文本再次問道。

    張超手指輕輕的敲擊著桌子,這個問題估計會是很多諸侯關心的。畢竟國相、將軍這些可都是諸侯封地內的重要職務,總不能由朝廷把持。

    「我還是那句話,這些屬於諸侯封國官,是由朝廷代諸侯們選拔推薦過去的,他們並非朝廷官員。就算過去是朝廷官員,一旦接受調令,也就不再是朝廷官員而成為了諸侯國官。他們到了諸侯封地,自然是以諸侯為尊。」

    「當然,如果諸侯違憲或謀逆,那麼就算他不是國相,任何一個封地內的百姓,都有義務向朝廷檢舉諸侯的不法行為。」

    這番話沒什麼毛病,滴水不漏。

    當然,張超表示,不強迫諸侯們。如果諸侯們自己有更好的人選擔任國相,那他們可以任命朝廷選去的這些人為副相、副將、副議長嘛。總之,人選出來了,是要送過去的,用不用是諸侯的事。

    馬周對張超這種有些無賴的做法,也只能笑笑。

    不過這了是無關大雅的事情,大家就算知道這是張超派去的耳目,也沒太大的關系。

    真要說來,其實雖然現在朝廷的諸侯雖多,可與西漢的分封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西漢的分封,最大的一個特點首先是分封在中原,其實就是擁有的地盤較大,尤其是人口多。大的諸侯連地千裡,擁城上百,據縣數十。

    他們擁有廣闊的封地,以及上面的眾多人口。

    漢初,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諸侯的。

    相比起來,現在大唐的諸侯雖然數量更多,好幾千。可他們的封地無一例外都在四邊,是在傳統的華夏中原之外。

    特別是漠南、燕北不少地方的諸侯,封的地根本是在那條干旱線之外,那是不能種植莊稼的地區。如遼北、河中、西海等地,也一樣是相當遙遠且地廣人稀之地。

    少數大諸侯才有幾百裡封地,許多小諸侯,更是封地才不過十幾二十裡而已。哪怕如程咬金等這些封王的諸侯,他們家族不少兄弟子侄也都有分封,但封地卻不是在一起的,而是分散的。

    甚至有一塊在遼北一塊在信度一塊又在西海的情況。

    那些地方遠在四邊,地廣人稀,尤其還蕃漢混雜,想要開發起來,需要投入的本錢不少,而且要形成足夠的實力,那就需要更漫長的時間了。

    除非他有如房玄齡家的碎葉河谷,有張超以前的那些封地,還有本身在中原強大的土地和財富。

    要不然,想如西漢的諸侯一樣威脅中央,那太遙遠了。

    光有土地還是萬萬不夠的,還得有人口,龐大的人口。

    但他們處於四邊,遠離中原,想發展還是太慢。就連後世,東西部的發展都是天差地別,更別說這個時代朝廷直轄的中原,和諸侯們的邊疆封地的差別了。

    但封地畢竟是封地,這是諸侯們的根基,慢慢發展,哪怕差點,這也是自家的地盤。

    就好比那些窮苦百姓一樣,以前給人佃田耕種,現在分到手一塊地,哪怕這地不是水田不是路邊的平地,是不能灌溉的山坡地,旱地,但畢竟是自己的地。

    諸侯以為會比朝廷需要他們而更需要朝廷。

    張超手裡現在可不僅握著中原的土地,朝廷今年新打下的饒樂、松漠、嶺東三道,也就是奚、契丹、霫故地,另外原來朝廷打下來的林邑、扶南、朝鮮,也一直是握在朝廷手裡,是直轄地。

    連海外的永吉、新吉、信度三港也是朝廷直轄。

    更別說,原隸屬於張家的那些封地,呂宋、琉求、渤泥、大宛、狼山等封地,現在也將成為朝廷直轄的了。

    更還有此前剛從長孫無忌等諸放逐諸侯手裡收回來的那幾百塊大小封地呢。

    反正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張超是暫時不會拿出來分封了,那些地方,都將是朝廷的直轄地,現在一時開發不過來,也會是塊自留地,留著慢慢開發。

    至於以後宗室、功臣分封,漠北、東北,甚至是西伯利亞,美洲、澳州、非洲,能封的地方多著呢。

    當年李世民、李承乾犯過的錯,張超肯定不會再犯。

    諸侯的分封制度不會變,但每一次分封他都會異常謹慎小心的。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7-8-18 17:19
第1412章 白虎


    樞密院。

    白虎堂軍議大廳。

    李唐雖還沒被代,但虎字已經不避諱了。樞密院的軍議大廳已經被稱為白虎堂,原來將軍出戰的兵符也由魚符改回了虎符,甚至百官佩帶的魚袋金、銀魚,也改為了金銀虎。

    軍議廳裡,四面牆壁上全是一幅幅巨大的地圖,廳中央則是一個巨大的沙盤。

    張超掃了幾眼,就看出牆上的這些地圖可不一般,是如今大唐在各地戰場上的態勢,有的是已經開戰了,有的已經打完了,有的則正在准備中。

    有塞外的饒樂、松漠、嶺東三道態勢圖。

    有漠北態勢圖。

    有遼北、朝鮮與靺鞨、室韋態勢圖。

    也有與東海三國新羅百濟倭國的態勢圖。

    更有中南半島上與水陸真腊的態勢圖。

    還有黃金半島上與狼牙修、羯荼、室利佛逝態勢圖。

    以及信度與戒日、獅子國、阿拉干、遮婁其等國態勢圖。

    也有在紅海一帶,與阿拉伯人的態勢圖。

    更有西域河中地區與阿拉伯人的態勢圖,有裡海地區與哈扎爾人的可薩汗國的態勢圖。

    這些圖上,詳細的標繪著各方的界線,還有占據的重要城堡等,甚至連駐扎的兵力上面都有標明。

    這些可謂是大唐頂級的軍事機密,不可泄露分毫。

    正是源源不斷的情報彙聚到這裡,最終才能讓樞密院裡的這些將帥、參謀們對帝國周邊的情況了如指掌,以做出相應的對策。

    眼下,漠北、嶺北、東北等地區,暫時不用理會了。薛延陀可汗、奚汗、契丹汗、霫汗全都在大唐的監獄裡學習改造之中。漠北的回紇和契苾如今臣服帝國,不敢對帝國有半分無禮不忠,他們正忠心的執行著追打薛延陀落水狗的命令。

    而室韋也靺鞨諸部,現在也喪了膽,老實的稱臣納貢,送來了質子,甚至送來了各部酋長們的女兒來和親。

    張超收下貢物和質子以及來和親的女子,暫時同意不去討伐他們,那些極遙遠的北國,先放著,等遼東遼北等地穩固了,到時再進去收拾他們不遲。

    現在帝國在東北的實際控制線,以嫩江和松花江為界,嫩江北面就是室韋人,松花江東北就是靺鞨諸部。

    張超現在將室韋諸部地區,統劃為嶺北道,而靺鞨諸部地區統劃為海東道,實行的是自治領,實際上相當於羈糜制,這些地方距離太遙遠了。

    距離成了限制帝國進入這一地區的最大敵人。

    現在先設為自治領,也是給帝國創造些滲透的機會,通商貿易的時候,借機偵察這兩地區的詳細情報,甚至是去收買一些小部族首領等,為將來進入做准備。

    裡面那邊的西海道,目前帝國和可薩人是達成協議,以伏爾加河為界,帝國占據伏爾加河的東岸,他們占據西岸,有羅馬人做為中間人,帝國也就不再追究這些突厥人。

    當然,可薩人也得放棄自稱是突厥正統的聲明,可薩是可薩,突厥是突厥,兩者不相連。

    而帝國也就不越過伏爾加河去征討他們。

    這一協議有羅馬人在中間撮合,到現在還保持的不錯,大唐在這邊也不需要駐兵太多,基本上都是分封貴族們各自守好自己的領地。

    河中道則受到阿拉伯人的威脅,唐軍在那裡駐扎了三個軍。

    現在雙方有些零星的衝突,但兩頭巨獸,還沒有全面戰爭的打算。阿拉伯人還在全力的征服波斯故地,目前的主要戰略方向是向東奪取亞美尼細和小亞細亞半島,並且想要爭奪由可薩人控制的高加索地區。另一個戰略重點,則是要將南面敘利亞旁邊的阿拉伯另一分支加薩尼王國攻滅,並奪取敘利亞,然後奪回西奈半島並越過紅海,進攻埃及、諾帕夏、阿克蘇姆等國。

    加薩尼這個阿拉伯人的分支,立國數百年,連薩珊人都從來沒有征服過他們,他們被羅馬人賜封,成為羅馬人的藩屬國,一直為羅馬人征戰。

    現在阿拉伯人欲除之而後快,打通他們與敘利亞之間的障礙,以打到地中海的東海岸去。

    阿拉伯人在河中地區僅僅是試探了幾次之後,便很聰明的不准備馬上與東方的強大帝國開戰,他現在主要敵人是波斯殘余以及羅馬帝國。

    爭奪地中海東岸地區,明顯比現在多線開戰,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而現在帝國與羅馬結盟,但也沒有打算在河中地區與阿拉伯人開戰,這邊投放兵力等也太不方便。

    張超堅持的戰略,是在紅海地區與波斯灣與阿拉伯人交戰。尤其是在紅海,要守住西奈半島,保護運河,不讓阿拉伯人越過紅海。

    在波斯灣,也是要保護大夏,保護阿富汗這個四通通道。若大夏有失,則信度和河中、西域地區將被切割。

    看著這一副副地圖,如今帝國的形勢很明顯,北方和陸上暫時還是比較穩定的。目前戰爭都在沿海諸地,東海三國,中南沿海,還有印度洋、波斯灣、紅海等這沿海。

    樞密副使蘇烈為張超等介紹當下形勢。

    「樞密院計劃在接下來幾年時間裡,分成三個戰場用兵,第一個戰場,東海。擬投入八到十萬兵力,計劃三到五年時間掃滅百濟、新羅和倭國三國。第二戰場,則是紅海、波斯灣戰場,聯合羅馬、阿克蘇姆等揭制阿拉伯人,我們也是計劃用三到五年時間,滅亡阿拉伯。」

    「第三戰場,則是從中南半島到印度,我們將持續投入兵力,打一場長期戰爭。」

    張超聽完後卻搖了搖頭。

    「攝政,這些都是在我們得到的情報推演後得出的結論。」蘇烈解釋。

    張超笑笑。

    「三五年時間,用十萬兵馬掃滅東海三國,倒也不無不可。但阿拉伯人,想三五年滅亡他很難。而且,紅海這邊雖然與我們有很大的利益關系,但我們也還得正視一個情況,那裡我們得審慎的投入,我們不能讓自己陷得太深,得有隨時抽身的能力。」

    張超對阿拉伯人的了解,可是比這裡在座的將帥參謀們都清楚。

    看看他們短短幾年時間就掃滅了波斯,這個勢頭可不一般,而且歷史證明,他們簡直就是席卷中東,羅馬也根本不是對手。

    對抗有必要,但還沒有那麼必要。

    阿拉伯人對於羅馬的威脅是最大的,還有紅海南岸的那幾個國家,對大唐的威脅當然有,但還沒到達那個層面。

    「十年內都不可能滅掉阿拉伯人,我們現在就要做好一個長期的准備。樞密院准備一下,朝廷要在紅海地區再設立一支艦隊,必要的時間我們可以放棄西奈半島,但必須得奪得紅海的控制權。」

    「另外,在大夏地區,要增派一兩個軍,這塊地方不能有失。」

    「再者,從現在開始,要開始派人與阿拉伯人接觸。既然短期內滅不掉他們,那我們就得正視他們。他們已經取代了波斯,如果能達成一些協議,這對我們也是有利的,比如我們可以跟他們開展一些貿易。」

    蘇烈怔住。

    一邊打仗,一邊貿易?

    「這有何不可呢,以前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不也隔三差五的交戰?但雙方也一樣經常互市。」

    打仗,是為了帝國的利益。

    貿易,當然也是為了帝國的利益。

    阿拉伯人占據這麼廣闊的地方,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呢。

    「我們可以開放我們大夏南面的大夏港、信度的信度港以及紅海東口的吉布提做為與阿拉伯人交易的貿易港,允許阿拉伯商人前來交易。」

    蘇烈他們都是軍人,想的只是打仗。

    張超卻想的更遠一些。

    就算聯合羅馬等國,可畢竟那裡太遙遠了,大唐不可能在那邊投入太多力量卻與阿拉伯人打,打贏了最利益的也不是大唐。

    對於大唐來說,最大的利益訴求不是滅掉阿拉伯,而是要遏制他,或者說只要保住紅海這條貿易線就足夠了。

    因此,與阿拉伯人展開貿易,並不會對大唐的戰略有什麼影響。

    蘇烈原本還計劃派出艦隊攻占扼守波斯灣的哈伊馬角以及對面的阿巴斯港,張超提出修改計劃。

    「我們與阿拉伯人戰爭,並不妨礙我們與他們開展貿易,而我們與他們貿易,也不妨礙我們進攻他們。我支持奪取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北岸的阿巴斯港可以攻打,南面的哈伊馬角地形並不易守,我認為可改為攻奪哈伊馬角北部的海塞蔔,這裡是一座天然良港,而且南面皆是山區,易守難攻,同時與海峽對岸的阿巴斯港形成南北守望之勢力,對於我們扼守波斯灣出口,非常重要。若是攻下此二港,則能堵住波斯灣,不讓阿拉伯人從海上威脅我們的大夏、信度等地,也能保護我們的海上航線。」

    這條霍爾木茲海峽,介於波斯於阿拉伯半島的阿曼角之間,東接阿曼灣,西連波斯灣,形成人字形,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東西不過三百裡,南北寬僅一二百裡,海峽中還多島嶼、礁石和淺灘。

    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當是兵家必爭之地。

    以大唐的海軍實力,如果把這條海峽兩邊的港口奪下,扼守海峽,那阿拉伯人就別想從海上出來。

    哪怕一開始不能直接攻下兩岸的港口,也可以先攻下海峽中的那些島嶼,一樣能夠駐軍。

    「我們一邊打他們,一邊又要跟他們貿易,他們願意嗎?」

    「我們不封鎖他們的貿易,他們就感天謝地了,他們豈會有不願意之理?要知道,過去波斯人富裕強大,就是因為他們把持著東西方貿易的巨大利潤,羅馬人要與東方貿易,都得經他們手中扒層皮。阿拉伯雖是新興強國,可他們也一樣需要貿易的利潤。」

    當然,張超也不願意放棄這麼大的市場。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7-8-18 17:19
第 1413章 太子掛帥


    攝政張超的決定,讓蘇烈感覺果然姜還是老的辣,他這個學生還沒學全啊。一邊和羅馬、阿克蘇姆、帕諾夏、阿羅迪亞、加薩尼、馬庫裡亞、可薩等一群人群毆阿拉伯人,一邊卻又還要跟阿拉伯人做生意。

    這邊還要謀劃著要奪取阿拉伯人的霍爾木茲海峽,真是所有便宜都讓帝國占盡了,這麼無恥,不,是這麼聰明靈海的策略他還真是活久見。

    「諸位,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為了政治服務。所以不管是戰爭也好、外交也罷,甚至是貿易都是一樣的,只要能夠服務於我們的最終目的,那都是好的。」

    帝國對於那遙遠的地中海、波斯灣,沒有什麼領土要求,太遠了。頂多占幾個港口,做成商港就好。帝國在那邊最大的利益訴求,就是保證帝國的外貿。

    貿易對於如今的大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龐大的稅收,以及巨大的貿易順差,都為大唐在持續輸血。有人說,中原什麼都不缺,還跟他們貿易什麼呢?

    這話當然不對,中原什麼都不缺嗎?

    錯,中原缺金缺銀缺銅,甚至缺奴隸。許許多多的原材料當然也缺,從海外進口那些原材料,然後加工成商品,提升附加值再賣出去,這不就賺了許多。從海外賺回來的金銀銅,緩解中原的貨幣緊缺。

    從海外輸入的奴隸,也能幫助帝國在周邊的殖民開拓。

    從長遠的戰略上來說,大唐在海外搞貿易,在周邊搞吞並統一。

    現在中原百姓日子過的較好,生活成本低,其實正是享受著這些紅利。朝廷早年征服了吐谷渾、突厥,不但北方邊疆不受襲擾,而且牛羊馬匹等也是大量輸入中原,價格不斷下跌。

    過去一匹馬得幾十貫,一頭牛都得十幾二十貫錢。而如今呢,一頭壯牛,不過四五貫錢,一匹馬不過十貫左右。

    過去大量的百姓都買不起牛,靠人手挖腳鏟,而現在種地基本上都有牛馬,甚至家裡還有拉車的騾子,代步的驢。以前優良的馬都是軍用戰馬,許多府兵都只能買騾或驢來馱物資,但現在,馬到處都是。

    甚至許多尋常百姓商人,都擁有雄俊的高頭大馬。

    過去禁止私宰耕牛,許多人一輩子都沒吃過牛肉。而現在,隨便到哪個地方,會沒有牛肉買呢,在哪個酒樓會吃不到牛肉?

    甚至是毛衣、皮衣,這些如今也進入尋常百姓之家。以前婦人天天織布紡絲,而現在不少人在冬天裡也開始拿著毛衣針坐在火爐前打毛衣。

    一件羊毛織成的毛衣,可是能當的上過去好幾件衣服,還更保暖。

    甚至西北的棉花,如今也進入千家萬戶,厚實的棉被,能讓人舒舒服服的一覺睡到天亮。這棉花被可比絲綿被既暖和又便宜,過去一床被子得一兩貫,還沒這麼暖和。

    如今這幾年棉花越來越多,每年輸入中原,可是讓人交口稱贊。

    交州、琉求的糖、西北的棉、信度的麻布、草原的牛馬、還有毛衣皮鞋,甚至是東南的鹽、南方的茶、北方的煤、廣州的鍋······

    商品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價格卻反而越來越便宜。

    過去能吃飽飯就是好日子,現在大家不但能吃飽還能穿暖,甚至努力干幾年還能起棟大房子。

    衣服穿的越來越體面,許多人都不穿補丁衣服了。而過去,誰家衣服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家裡兄弟姐妹多的,更是大的穿完給小的穿。

    未來幾年,朝廷對外重中重中,還是在於東海三國。

    相比什麼遙遠的紅海、波斯灣、印度洋,東海三國無疑對於大唐來說更重要一些。甚至連東南亞都比不上東海三國。

    東海三國與中原一衣帶水,受中原影響較重。而且這三國離中原既近,又人口重多,而且朝鮮半島的南部,那可是很肥沃的平原,這可不是什麼塞上不能耕種的旱區,也不是寒冷的東北,這可是富饒的平原啊。

    倭國雖是島國,但他們的土地多是那種火山灰的肥沃土地。

    這幾地過去有大海相隔,對於中原來說,確實有些鞭長莫及。過去中原對朝鮮,只能是沿著海岸線過去為主,路途太過遙遠漫長,一有些動亂也反應不及。特別是在中原內亂之時,更是控制不了。

    但現在不同了,以大唐的航海技術和造船術,還有強大的海軍,這三個小國攻滅沒有技術上的問題。

    滅這三國,大唐能得到很多土地,還能得到大量人口。

    如果吞滅這三國,大唐的人口就能突破一個億。

    在這個時代,人口永遠是一個國家最重要最基本的資源。

    人多,確實力量大。

    高句麗都滅了,這三國不可能不留。

    也許在倭國發現特大銀銅礦之前,朝中會有些人認為攻滅百濟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之後,就收兵了。

    但是現在,就算張超不堅持,那些大臣將帥們也會堅持要滅倭的。

    敵人有三個,但不一定就要三個一起打。

    秦瓊做為樞密使,向張超提議,先派兵攻占朝鮮與倭國之間的對馬島,這樣就能切斷倭國與朝鮮的聯合,同時,也是威脅新羅。

    然後朝廷以大軍進攻朝鮮西南沿岸的百濟。

    「直攻百濟王都百濟城,破其國都,擒其國王,則百濟群龍無首,一戰可定。」

    秦瓊的作戰方案很簡單,卻也非常犀利。

    先派一支艦隊攻占對馬島,把倭人先給攔在倭島上。

    同時呢,這支艦隊又正好處於新羅的屁股後邊,讓他們不敢輕易派大軍去增援百濟。

    如此一來,唐軍就只要對付一個百濟就好了。

    而百濟的國都偏偏就是在海邊不遠,這可是最利於唐軍從海上進攻,搶灘登陸,直搗王城的啊。

    無可挑剔的一個作戰計劃。

    先滅百濟,再破新羅,然後渡海南下征倭。

    各個擊破。

    張超認可這個作戰計劃。

    緊接著,白虎堂上,一眾元帥將軍們個個都呼吸粗重起來了。

    既然作戰方案已定,那麼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統兵將帥人選了。

    誰都知道,這次張超滅東海三國的決心堅定,也都知道,以帝國實力,滅這三國會很輕松,會比當年滅高句麗還輕松。

    既然這是一場能在短期內打贏,並且包贏的戰爭,那誰去領兵就是誰撿功勞啊。

    誰不想去?

    這前朝鮮那邊一直是在備戰狀態,主將是海軍元帥張仲堅,副將是北海艦隊大將軍劉仁軌。

    不過蘇烈他們都盯著,誰願意袖手旁觀呢。

    「攝政,某願請纓前往朝鮮!」

    蘇烈第一個忍不住請戰。

    然後多員將帥都紛紛請戰,哪個也不願意落於人後。

    張超想了一想,這征東海三國,就跟當年隋平南陳一樣,明擺著手到擒來的功勞。

    張超確實是員猛將,不過他是員騎將,陸上作戰,不弱於李績,擅長大兵團作戰。但說到打新羅百濟這樣的海上國家,只怕有些外行。

    當然,還有一點,蘇烈這幾年功績確實很高,甚至讓他有點飄。

    他剛滅三國擒三王,若再讓他滅東海三國,那就真的有些讓人頭疼,會功高難賞。

    這對他並不是好事。

    「此次用兵東海,關於統兵元帥,某心裡倒有個人選。」

    張超斟酌著說出一個名字。

    「某擬由琉求國公張璟擔任東征元帥,不知道諸位意下如何?」

    這真是一個出人意料的提名。

    蘇烈怔了一下,然後不由的笑了。

    張璟是張超嫡長子,現在是琉求國公,馬上就將成為帝國的皇太子。這個時候,張超要讓張璟來當這個征東元帥,確實很合情合理。

    誰都能看出張超的用意,這是要給張璟一些耀眼的資歷,要給他鍍鍍金。但從另一面來說,張璟也不是那種什麼世面都沒見過的,他在琉求兩年,也掃滅了幾十萬山夷,可以說,還是顯露出很不平凡的。

    再說了,用皇子或宗室為帥,這也是歷來的傳統。

    這下,誰也不好再去爭這元帥之位了。

    但張璟只是掛銜,下面的大將位置還是能爭的。

    「以琉求國公、鎮東節度使張璟為征東元帥。」

    「以海軍元帥張仲堅為征軍行軍長史!」

    行軍長史,這相當於參謀長了,也算是軍中二把手。

    這個任命大家倒也能接受,畢竟張仲堅為了這一戰,都籌備了兩年,總不能這個時候把他弄一邊去。

    「以牛進達為行軍司馬!」

    這是三把手。

    牛進達的爵位、資歷、威望,都足以擔任此職。牛進達現在是右軍大都督,駐東都登州。

    毗鄰朝鮮,調他入朝,各方面都不錯。

    從張超的角度來說,牛進達既是個老資歷的大將,又足夠忠心,打仗也挺有本事,另一方面,牛進達相比起秦瓊程咬金李靖蘇烈他們來說,又還差了一些資歷威望,就算這次平滅東海三國,也不用擔心功高難賞。

    「以北海艦隊大將軍劉仁軌為第一軍團司令,目標攻奪對馬島和巨濟島,負責攔截倭國對朝鮮增援,以及牽制新羅之兵。」

    「以薛仁貴為第二軍團司令,目標百濟王都。」

    「以高侃為第三軍團司令,負責進攻百濟王都外圍。」

    ······

    張超將朝鮮戰場上的兵馬增至十萬,混編為五個軍團。

    兒子張璟為元帥,張仲堅和牛進達擔任長史和司馬。

    而下面的五個軍團,則分別由張超的五個門生擔任司令,各統兵兩萬。分別為劉仁軌、薛仁貴、高侃、上官儀、牛見虎五人。

    蘇烈等名宿大將,都沒得到任命。

    聽到最後,不免有些失望。

    「諸位元帥將軍們,如何?」張超笑問。

    諸將都打起笑臉表示贊成。

    於是,此事就此議定。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7-8-19 17:22
第1414章 光榮屬於大唐,偉大歸於中華



    距離八月八越來越近,大唐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少了。這個創造了無數輝煌與榮耀的帝國,終將逝去。

    翰林院最近接到了一個任務,攝政張超給他們的任務。

    為這個即將逝去的帝國修史。

    歷代以來,都是後一朝為前朝修史。

    修史,也算是對一個王朝,對那王朝的帝王做一個蓋棺論定。

    房玄齡是翰林院學士旨承,也是翰林院長,這次修史,他將是主編。大唐立國不過二十余年,他又是個親身經歷者,對於大唐十分熟悉,甚至大唐的三代君王他亦非常了解。

    可是當他打開卷軸,提起了筆,卻又不知道從何下筆了。

    他該如何為這個帝國評價呢?

    「光榮屬於大唐,偉大歸於中華。」

    這是他在請求張超之後,攝政張超對於他的答復,這也將是這本唐史的基調。身為代唐的新朝君主,張超並沒有要求他攻擊詆毀大唐。

    開國皇帝李淵的高瞻遠矚他的韜光養晦,都是充滿著戰略眼光的,這是一位相當了得的皇帝,如果不是他,隋末亂世將延續更久。是這位皇帝迅速的結束了隋末動亂,穩定了天下。

    而李世民當然更有功績,他推行分封、大興工商、改革科舉等等新政,讓中原迅速的從隋末亂世裡恢復過來,並且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裡達到前所未有的強盛,開疆拓土無數,這是一位了不得的君主。

    就算是承乾,他也有護法之功,對華夏功不可沒。

    張超對於這本唐史,唯一的要求,就是真實,要全面,不能失於偏頗。唐雖短暫,但卻如秦如隋一樣的了得,他們是偉大的王朝。

    雖然三位皇帝各有各的缺點,如李淵過於追求平衡,不但在朝中玩平衡,在幾個兒子中也玩平衡,最終卻親手造成了兒子們的喋血玄武門,自己也只能黯然退位。在事隔數年後的復辟,更是讓他的名聲掃地。

    李世民也是一個偉大的君主,雖也是武力篡位,但繼位之後能夠納諫,十分開明,堅持推行新政,以分封制激勵將士們開疆拓土,讓大唐橫掃周邊,拓地數千裡。

    帝國強盛而又繁華,百姓過上富庶日子。

    只不過後來卻迷上丹石長生之術,思想轉變,倒行逆施,為天下所不容,在護法戰爭中一敗到底,最終被流放美洲。

    承乾也是個年輕有為的皇帝,可一心想要集權。

    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偉大之處,也有他們的眼光不足之處。他們的偉大,造就了大唐的光榮。

    光榮、偉大。

    再多的謚美之詞,對於大唐來說,都不為多。

    可最終,這麼強大的帝國,沒有毀於外族之手,卻是在這不流血的政變中被取代了。

    再過幾天,中華帝國就要代唐建立,攝政張超也將成為帝國的開國皇帝,他房玄齡,也將成為這新帝國的大學士。

    其實,除了換了一個皇帝,這新帝國依然是唐的延續。

    就如當年唐是隋的延續一樣。

    甚至中華帝國代唐,更加簡單更加輕松,除了長孫無忌等與皇帝一起流放海外,甚至都沒有流一滴血。

    太上皇李世民曾經看到過分封制導致的危險,會有諸侯擁有挑戰朝廷的實力,他想要廢分封,再集權。但諸侯已經不肯,他想要抑制工商,打壓那些實力強大的資本家,可那些人也不肯。

    他本以為,他能夠擊敗他們,但最後被擊敗的卻是他自己,甚至那個扛旗的人還是他的太子。

    曾經也曾意識到皇權受到威脅,他想要集權親政,可那些元老們卻不肯交權。他想要抗爭,但最後丟了皇位。

    實力最強,且一直深得人心的張超,最終果然還是走到了最前面,代唐自立。可李世民李承乾父子都不願意放手的權力,張超卻主動放棄了不少。

    願意約法、立憲,限制皇權。

    這簡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現在張超雖然還未稱帝,但確實深得人心。百姓們心裡確實也記念著大唐的好,但大家卻也更期待歡迎張超的新朝。

    這真是一個讓人驚嘆的結果。

    編寫唐史,二十余年的歷史。

    這麼短短幾十年的歷史,要如何將他的偉大和光榮體現出來,又要如何把他強大無比卻又轟然倒塌的原因寫下來,讓後人反省警惕呢?

    這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而在這歷史之中,他房玄齡,大唐的開國功臣,卻又三次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如今又將成為新朝重臣,他要如何在這歷史裡定位?

    還有張超?

    這個大唐興盛強大的功臣,最後又成了大唐的掘墓人,他一手推動大唐榮耀無雙,卻又將大唐隨他的榮光一起葬送。

    對這位皇帝,又該如何在史書中書寫。

    還有那些被流放的,以及留下來的。

    這些在唐帝國史書上必然要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又將如何書寫。

    公正。

    攝政張超的要求很簡單直接,可房玄齡卻覺得很難。

    內閣。

    次相馬周將一份奏章遞到張超面前。

    「這是關於倭國兩礦開發計劃書。」

    「這事情不是已經定好了嗎?」張超接過,一邊翻看一邊問。

    之前確實已經定好了,甚至這個兩礦開發,還成了皇帝下台,大唐滅亡的引火索。

    當時在議會上,挫敗了皇帝的計劃,他們的計劃得到議會支持。

    不過還沒來的及進行招募股東,張超就回來了。

    現在,這個事情,他想問問張超的意思。

    張超翻看了一遍,計劃與原來的已經大改。原來是礦歸朝廷,再由朝廷出讓承包,由大唐的勛貴官員議員們出資認購股份。

    而現在,議會提出,兩礦是由張超堪探發現的,所以礦產權歸屬於張家。

    「其實沒有必要,既然這件事情已經在議會上公開表決並通過了方案,我認為原來的方案就挺好。」張超合上這份計劃書,搖了搖頭,輕笑道。

    他明白許多人的想法,他張超馬上就將成為新朝皇帝,他張超不是承乾。同樣是皇帝,但手裡的權力卻天差地別。

    而這礦確實是張家發現的,所以他們認為可以還給張家。

    不過張超不是那種吃獨食的人,他是皇帝,又不缺這點錢。

    皇帝的權力也是來自於下面的人支持,每一次得罪下面的人,他的支持就少一分。就如李世民或承乾,早晚有一天,他們的支持率掉光,然後他們就成了孤家寡人。

    「我的意思還是不變的,礦產權歸朝廷所有,然後朝廷公開招標。大家可以競標承包權,兩個礦分開來。不論是貴族還是議員還是普通的商人,只要有實力都可以參加競拍,設立一個最低保證金,只要能交納保證金的,就都可以取得競拍權。」

    「最後價高者得。」

    這是張超願意接受的一些修改,不再說只讓議員們有資格競拍,而是公平公正公開的讓所有人都有權競拍。

    當然,競拍到的人,也可以再發股招募合伙人,一起經營。

    朝廷只負責監管、收稅,其余的就按照市場規則。

    「這會不會太簡單了一些,而且對張家也不太公平。」

    「這也簡單,按朝廷的規矩,張家發現了這兩大礦產,可以獲得朝廷的一筆賞賜。張家也可以參加競標的嘛,一切公平公正公開就好。」

    「不過有一點你說的也有道理,朝廷的利益也得考慮到。因此,拍下的人,得保證銅、銀的產量,每年得達到一定的產量,否則將要罰款,嚴重者取消承包經營資格。」

    銀銅都屬於重要的物資,他們開采後除課稅外,也要交由朝廷收購的。如果產量不足,也損害朝廷的利益。

    張超准備讓人組兩家礦產公司,到時去公平競拍。若是拍到了承包權,那就再拉上一大群與張家關系好的諸侯們合伙經營。

    反正有權大家賺,如承乾那種看到錢就睜不開眼,到處想摟錢的想法不同,張超還是比較在意支持者的利益的。

    「攝政,有一句話我不知道當問不當問。」馬周有些猶豫道。

    「有話你說直說,我們倆多少年的老伙計了,你還需要對我支支唔唔嗎?」

    「是關於長孫家族等被換回來的封地。」馬周道,「這些封地不少人都盯上了,比如我就聽說蘇烈私下裡曾說,此次他立功最大,自認為當換封到伊麗。」

    馬周倒不是跟蘇烈關系不好,故意打他小報告。

    只是他認為自己有責任跟張超稟報這些。

    張超笑了笑,「蘇烈啊,他這人啊,最近是越來越口無摭攔了。」

    馬周說的這些話,他其實早就知道了,有暗影在,如今六扇門和飛騎又都效忠於他,哪裡有點風吹草動的他會不知道呢。

    不過他倒不認為蘇烈忠心有問題,只不過他最近確實有點恃功自傲了。

    伊麗河谷也確實肥沃,加上李道宗等許多被放逐諸侯被收回的封地,都很肥沃。

    不說蘇烈看上了伊麗,其它封地也被許多人盯上了。

    大家都自認為是功臣,有從龍之臣,當然也想得些好處的。

    「伊麗河谷我打算收歸為朝廷的直轄,包括大宛,還有琉求、呂宋、爪哇等封地。但漠南、遼北、信度、河中、西海等地收回來的封地,朝廷還是會拿來分封給功臣和宗室。」

    「琉求和呂宋等南海諸地,以後也不分封?」

    「不分封了,都為朝廷直轄之地,留著以後慢慢開發。今後東北、漠北、嶺北、以及信度、河中等地繼續為分封之地。」

    馬周想了想,這倒也沒錯,諸侯越封越多,中央朝廷肯定也得保持強大的實力,否則,弱干強枝,肯定維持不久。

    「對蘇烈還是得加以安撫,否則只怕他會不滿。」

    「放心吧,蘇烈也就是口直心快一些,他立的功大,我也會認真考慮給他相應的封賞的。」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7-8-19 17:22
第1415章 蘇烈要反


    賞功罰過,還得及時。

    從管理學上來說,賞罰得分明,而且得及時。有功則必賞,有過則必罰,非如此,不足以彰顯出功過的區別。

    秋意漸涼。

    張超請了自己的門生們過府吃飯,都是自己的門生,也沒有請別人。坐陪的是張璟為首的張家兄弟們。

    「哪天出發?」蘇烈笑著對張璟道。

    「回師兄的話,定的日子是九月初,待重陽節過後就出京。」張璟回京也有段時間了,最近應酬很多,四處拜訪那些世叔世伯,還常去講武堂、國子監和京大,為自己招攬了不少年輕優秀學子。

    這次去朝鮮,也是他主動向張超請求的。

    最終如願以償,被張超授為征東元帥。

    有張仲堅和牛進達兩位老帥保駕護航,又有劉仁軌、薛仁貴等師兄們幫忙,這次東征,統率十萬水陸兵馬平東海三國,確實十拿九穩。

    八月八後,他就將是皇太子。冊封為皇太子之後,就統十萬大軍征滅三國,這功績對於他的太子之位的穩固,以及對於他的資歷威望都有巨大幫助。

    「這次我本來很想充當你的助手的,奈何攝政不肯同意。」蘇烈笑著說道,張璟馬上就將成為太子,而且這個太子之位肯定是非常穩固的,蘇烈本來跟張璟關系就不錯,現在更是願意與未來太子拉近些關系。

    「我也好希望師兄能夠一起去呢。」張璟有些遺憾的道。

    張超笑著走過來。

    「你們聊什麼呢?」

    張璟道,「正跟師兄說,這次征東遺憾他沒能去呢。」

    張超笑笑,「東海三國,不過是攝爾小國,這等小國不過是剛好給你們練練手的。你蘇師兄如今可是軍界大佬,殺雞豈能用牛刀?」

    「對了,你張伯父和牛伯伯也來了,你過去給兩位見個禮。」

    張璟起身跟蘇烈告聲歉,轉身過去了。

    涼亭裡就剩下張超蘇烈師生兩個。

    「剛打完一場大仗,這才閑了幾天,就坐不住了?」張超笑問。

    蘇烈紅紅的臉膛,高大魁梧的身材,一身絹甲,襯的越發英武不凡。這個十六歲就隨父親帶領鄉兵征討隋末流賊的大將,如今不過五十出頭,可跟十幾年前比,胖了好多。

    「你這臉色紫紅紫紅的,這有些不好的苗頭了。以後得多注意些飲食,少吃鹽少吃糖少喝酒,還得少吃肉。」

    張超看蘇烈這明顯是三高症狀了。

    他知道不少將領因為平常訓練量大,因此吃肉喝酒也非常講究個痛快。要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蘇烈也是這樣,講究灑脫痛快。

    如今地位也高,飲食也好,什麼山珍海味吃不著。

    但這體重卻也是直線上漲,現在腰圍大的驚人,一個大肚皮。

    臉也肥肥的。

    其實宰相裡面,馬周就也有糖尿病,如今越發厲害,一天得喝上好幾大壺水,然後茅廁上不停,整個人瘦的厲害,還很年輕一人,可身體卻連房玄齡他們大他一圈的人都比不了。

    「那個大夫也勸過說,不過讓我每天喝粥吃索還不能喝酒,那我還不如出家當和尚,否則這日子有啥意思。」蘇烈道。

    張超哼了一聲。

    「自己的身體自己要愛護,你想想你如今貴為國王,擁有八百裡的木鹿封國,家裡妻妾成群,子女一堆。你難道不想活過八九十歲,甚至活上百歲,好好享夠了這富貴榮華?」

    「活一百歲?可不敢想。」

    「有什麼不敢想的,多保養保養身體,不說活一百,活個七八十歲肯定沒問題的。平時吃淡點,多注意休息,飲食搭配合理一些,酒肉不說不能吃,但得適量。」

    「平時多飲飲茶,另外運動很重要,但也要適量。」

    「我到時安排大夫定期給你上門檢查,每半月檢查一次,做好記錄,這樣身體哪裡不適也能盡早發現。」

    三高古人一般稱為富貴病,主要表現就是肥胖。

    在古代,確實只有富貴人才容易長的肥頭大耳。

    「多謝老師。」蘇烈笑笑。

    「定方啊,我最近聽不少人說你跟人說想要換封到原來長孫無忌的伊麗河谷封地?」

    蘇烈怔了一下。

    「這哪個王八蛋背後說我壞話呢。」

    「你也不用管哪個說的了,說你壞話的人多了,還有人說你心情怨恨,想要造反呢?你說我會信嗎?」

    蘇烈怔怔的道,「老師,我絕無二心。」

    「我們師生也快二十年了,我豈能不知你心?別人不知道,說些這種離間之語,我當然不會信,不過你平時也要多注意一下。你現在可是堂堂親王,樞密副使,地位不同一般,你的一言一行,都會有許多人關注,莫要讓人誤會的好。」

    「是,我以後一定多注意。其實我說換封,也只是開個玩笑的。」

    「你就算真有那想法,也沒什麼。賞功罰過嘛,這是應該的。你滅三國擒三國,這功績夠大了。雖然朝廷給你加封親王,還授你一子爵位並遼北百裡封地,但我認為還不夠匹配你功績的。」

    「我已經擬在信度為你增賜百裡封地,再賜你一子為開國侯。」

    「學生不敢接受!」

    「這是你自己為自己掙下來的賞賜,有什麼不敢受的。這份詔令稍後會送往議會表決。」

    張超曾聽說一家單位發生過一件這樣的事情,一位在關鍵崗位上的員工,因為急於處理私事,結果耽誤了當天要做的工作,給單位造成了數十萬元的損失。而領導卻只是輕描淡寫的批評了幾句而已,未做任何處罰。

    於是,這位員工也覺得犯了錯也無所謂,工作越發漫不經心,而其它的員工看了也紛紛效仿,在工作中疏忽大意,掉以輕心,大大小小的錯誤不斷發生。

    同樣還是這個單位,一個做文秘的員工,在完成本職工作外,還積極的一些主流媒體記者聯系,宣傳單位事跡,由此為單位化解了好幾起危機,使單位樹立了良好的形像。

    單位領導本來准備給他五千元獎金,文件擬好了,卻沒了下文。據說是財務上資金緊張,於是領導便只好放放再說,隨後不了了之。最後這位員工憤而辭職,其它員工也覺得干好干壞一個樣,人心渙散,各自天天混日子。結果,這個單位,自然很快就是一盤散沙的局面。

    其實古人早就講究賞罰分明,有功賞有過罰。

    唐初的府兵,本質就是一群農兵,為何卻能屢戰屢勝,攻無不克呢?因為府兵制初期正是賞罰分明,能夠及時的兌現軍功。於是乎,府兵們為了軍功為了勛賞甚至為了升官入仕,十分拼命。

    而後來,不過幾十年,府兵制卻崩潰了,府兵再也不能打了。則是因為,朝廷不能兌現那些承諾的軍功賞賜了,地主自耕農子弟爭相當府兵,本就是為了軍功賞賜為了入仕的途徑,可後來,府兵戍邊無輪替,一當好幾年。

    打了仗立了功也不能兌現田地錢財賞賜,甚至一般府兵子弟根本就無法晉升為軍官。

    漸漸的,地主自耕農子弟都紛紛想辦法逃避當府兵,最後被征召進去的,都是些窮的辦不起裝備,又不強壯的人當府兵。這些人當了府兵,也成了混日子的兵油兵痞,府兵再也不能打了。

    在張超代唐過程中,蘇烈本來就是堅定的支持者,甚至在此前的護法戰爭中,蘇烈也是最早起兵的。

    甚至因為皇帝殺了張超之子,他還殺了皇帝的三個兒子。

    一直以來,這位門生,確實對他忠心耿耿。

    更不說,他此前還滅三國擒三王。

    賞賜必不能少,但適當的敲打敲打也不能少,要不然萬一他膨脹過頭,居功自傲,干出什麼傻事來,就悔之不及了。

    「最近李靖身體不適,已經請辭歸家。如今是秦瓊代任樞密使,我擬由秦瓊接任樞密使,你出任兵部尚書,平陽則擔任北衙元帥。你覺得如何?」張超問。

    李靖年紀大了,最近又腿疾復發,痛起來路都走不了,只能在家躺著。

    張超給他送了副輪椅,最後也同意了他的辭呈。

    樞密副使和兵部尚書,也不好說哪個職務高或低,都是朝廷重臣。

    「等新朝建立後,我會冊立張璟為太子,到時你來擔任太子太保一職。」

    東宮三師三少,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還有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這些都是東宮太子的老師。

    太子太師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則保太子安全。三少,則是東宮三師副職。

    這些三公三師、東宮三公三少等職,好多都成了榮譽加銜,沒有實職。

    但張超現在跟蘇烈說,讓他擔任太子太保,以後負責保護太子安全,實際上就是相當於過去統領東宮六率,這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職務。

    若太子登基,他這東宮的統兵將軍,太子老師,將來自然難得重用。

    蘇家一國王兩縣侯,三塊封地一千裡,又給他加太子太保銜,還執掌兵部,確實是皇帝的重用恩賞。

    「烈謝過老師,烈定保護好太子。」




小雲雲530929 發表於 2017-8-19 17:23
第1416章 朕的大唐亡了

    立秋過後,日變短,夜變長。 .

    天也一天比一天涼快。

    八月初七。

    夜。

    登基的前一夜。

    張超一家人已經搬進了紫禁宮,入宮第一件事,張超把紫禁宮,改回紫微宮。

    登基用的冠冕禮袍都准備好了。

    殿內省尚衣局女奉御帶著一群局內宮女圍在張超四周,為他試衣。尚書局的人手藝非常的高超,衣服袍冠鞋襪等都非常的貼身合適,不大不小剛剛好。

    這些人也是非常辛苦,她們負責宮中皇家的衣服,不但要制作,而且每天半夜就要開始熨燙衣物,等皇帝起來前,就要把衣服准備好送過去。

    衣服熨燙的很整齊,而且熏過衣。

    上玄下赤的龍袍,顏色偏暗,這種色調張超並不喜歡。赤是暗紅,玄色,則是先染白再染黑,黑中揚赤。

    皇帝的這套大禮服,其實還是起身周,一直延續到如今,像征的是正統。

    奉御捧來旒冕。

    皇冠嚴格來講,不叫冠。

    皇帝戴的叫冕,冕和冠算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雖然說這都是戴在頭上的物件,但對於帝王而言,含義就帶有唯一性和推他性了。

    就好比皇帝自稱朕,朕雖然也是我的意思,但除了皇帝其它人不能用。

    冠,就好比我,很平常,誰都能用,甚至連猴子都能戴。

    但冕,則獨顯尊敬,彰顯身份。

    所以加冕、衛冕也就擁有獨特的含義。

    冕,天子、王侯、卿大夫才能戴的帽子,說文解字裡專門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

    帝王冠冕,就是皇冠,皇帝才能戴的帽子。

    這個帽子也一樣是千百年來都不曾改變的式樣,

    大體由「」、「旒」、「纓」、「」、「纊」、「」等組成。

    ,就是頭頂上那塊長方板,前圓後方,寓意天圓地方;旒,就是懸掛在方板前後的那個珠玉簾,一般用五彩絲線穿五彩珠玉串連而成;

    纓,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綢繩;

    ,有專門用途,也是絲做成的線繩,線繩下端有個黃色綿丸,專用名詞叫纊;

    纊,其實就是掛在頭上的玉,謂之,因為兩塊正好位於左右兩只耳朵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冠冕如何固定在腦袋上?用一根叫做玉笄的東西,其實就是俗稱的簪子;玉笄的兩端繞頷下系朱紅絲帶,這樣才能把整個冠冕固定住,叫做。

    旒,就是擋在天子眼前的那個珠簾。

    天子冕十二旒,前後各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戴著冕,前面還有一排珠簾,這是會擋住視線的。

    魏征和房玄齡、馬周、孔潁達等一群重臣站在旁邊。

    孔潁達做為翰林學士,又是孔聖後裔,他問張超。

    「旒珠垂於眼前,會擋住君王視線,可陛下知道為何一直以來卻要掛這十二串旒珠呢?」

    明日就將是登基御極,因此現在開始,大臣們也開始尊敬張超為陛下。

    張超當然也是知曉一這些這旒珠緣由的,不過還是笑著問,「學士定然知曉深意。」

    「旒珠確實大有深意,漢書東方朔列傳裡曾記載東方朔的一番言語。他曾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一個人過於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也就少了信徒和朋友。所以說,做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摭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

    蔽明和充耳這兩個詞,十分形像。

    「陛下可知為何特意要摭住一些帝王的視線,堵塞一些他的耳朵呢?」

    張超明白這也是古人的一種思想體現,要求當皇帝的人,主要精力要用在嘉獎有德之人,忽視和赦免人的小過失,不能苛求完美。這體現的其實是一種中庸之道,凡可不可過於較真。而中庸,正是不走極端。

    該睜只眼閉只眼的時候,也要睜只眼閉只眼,難得糊塗。

    「學士果然學識淵博,一頂冠冕,也能說出這麼一番大道理。不過這話確實對,身為帝王,統領萬裡河山,億兆子民,應當有選擇性的去看,有選擇性的去聽。目光應當去看到天下的不足之處,看到百姓的艱苦。耳朵要聽到忠懇的建議,聽的進那些治國的良言忠告。」

    張超幾句話,讓孔潁達等都稱贊不已。皇帝心裡能清楚這些,自然是社稷之福。

    明天的禪讓大典一切都已經准備妥當了。

    「承乾那邊呢?」

    既然是禪讓大典,自然就得承乾出面。

    不過禪讓大典中,最重要的人卻不是承乾,而是奉送皇帝璽綬的行事官,漢魏禪讓時是以御史大夫行事,目的除崇重禪讓儀式外,亦像征著舊漢官僚向魏朝皇帝臣服。

    而魏晉禪讓以太保加太尉組合奉送璽綬。太尉源於東漢皇帝即位禮儀,太保則出身尚書顧命。

    魏晉以後,則各朝禪讓基本上沿襲太保加太尉的組合。

    眼下朝中的太師是張超。

    太傅為房玄齡,太保是李靖。

    自從曹丕代漢行禪讓禮以來,基本上各朝興替都以禪讓行式。楊堅的隋,李淵的唐,都是禪讓而來。

    除了禪讓以外,還有一種王朝更迭的方式是革命,不過比較少,以禪讓為主。

    「陛下,明天先繼皇帝位,再繼天子位。」

    這也算是一種古禮,二重即位。

    同一王朝內的繼位,一般是先繼天子位,再繼皇帝位。而禪讓則相反,先繼皇帝位,再繼天子之位。

    皇帝繼位和天子繼位,是兩個階段,皇帝繼位是吉禮,天子繼位是凶禮。

    兩個新舊王朝交替,兩位天子都必然要到場,另外百官也得到場。

    而為了明天的這場盛大的典禮。

    大唐八千多位諸侯,不論年紀老幼,除了在外典兵打仗的,基本上都要到。京中文武百官,以及京外地方上的州刺史以上朝集資格的官員,也都要前來。

    為了這一天,朝廷已經准備了三個月時間。

    如今漢京城裡,各道進奏院都住滿了入京的諸侯和官員們。

    璽綬是皇帝禪讓儀式上最重要的像征物,因此早就選好由李靖和房玄齡兩人奉送璽綬。

    「承乾願意出席明天的典禮嗎?」

    「已經派王承恩過去問過幾次,但都沒准信。一會說來,一會又說不來。」

    張超笑了笑,他能夠理解承乾此時的心情,只怕確實是猶豫萬分。

    當年他助李世民篡位奪權,當他准備登基的時候,李淵也是不肯出席。最後還是張超過去請人。

    承乾護法之戰,迫李世民下台後,李世民也一樣的不願意出席承乾的登基儀式,還是張超用的激將法。

    「派王承恩過去跟承乾說,他出席典禮並做好配合,是之前談好的協議。如果承乾到時不肯來,那之前的協議自然也就當他放棄了。」

    都這個時候了,再使小性子耍脾氣也沒有意義。

    長樂宮。

    夜已深。

    可承乾卻又哪裡睡的著。

    他披衣站在殿前,引頸望天。

    滿天的繁星,明天肯定會是個好天氣。他多麼希望明天會是個惡劣的天氣,最好是雷鳴暴雨,狂風大作才好。

    明天,大唐帝國就亡了。

    朕的大唐,朕的帝國。

    自他祖父從隋帝手裡接過璽綬,得禪讓天下,到如今,不過二十二年而已。實際上,帝國只存續了二十一年。

    唐三世而亡。

    這和隋幾乎一樣。

    也許後人會干脆說唐二世而亡,根本不把他當成一帝。

    以後他會有什麼名號呢?少帝、廢帝、哀帝、殤帝、讓帝、末帝?

    愧對高祖皇帝,如果高祖皇帝得知他這個長孫,把唐帝國折騰亡了,估計在地下都不安心,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

    還有遠在美洲的父皇,若是他知道自己把他趕下台,最後卻只當了兩年皇帝,估計只怕是帶兵從美洲打回中原的心都有吧?

    是啊,太上皇還不知道這些呢。

    也許自己應當給太上皇寫封信,把這個消息告訴他。

    可這信怎麼寫呢?

    當初若不是他聽信張超的話,起兵護法清君側,若他不把太上皇趕下台,也許就沒有如今的這些事情了。

    這世上,也許唯有太上皇能壓的住張超。

    可惜當初他信錯了人,他寧信張超,也不信自己的父皇。

    「陛下,夜深露重,莫著涼了。」

    皇後張氏拿著一件批風過來,為皇帝披上。

    承乾對這個怎麼都不願意離婚,寧願隨自己去那遙遠非洲受苦,也不肯留在這中原當新朝公主的妻子有些無奈。

    對她,他是真的心情復雜,既有些感動,又還有厭惡。

    「朕的大唐都亡了,著涼又受的了什麼。」

    夏花握住承乾的手。

    「陛下,大唐還沒有亡,你只是丟了中原,你還有唐國。」

    「什麼唐國,不過是放逐海外而已。一個幾萬裡之遙的異域,算什麼唐國?」

    「陛下何必如此說,想當年越王勾踐不也臥薪嘗膽,然後才能率三千越甲吞吳嗎?」

    「丟了中原,可陛下只要不放棄,一樣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承乾的眼中閃過一抹亮色。

    東山再起!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