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藍色(已完成)

 
mk2258 2016-12-1 11:51:3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606 2093007
V123210 發表於 2017-8-9 21:40
唐朝好地主 第1377章發難

    「朕有詔令要下,大學士有朕草詔。 .」

    翰林院,承乾聽完了例行的稟報後,對內閣的票擬都點頭同意,然後當大家以為皇帝要離開時,承乾卻坐在那裡沒動。

    皇帝口述,學士擬詔。

    今天的草詔,由翰林學士許敬宗草擬。

    皇帝的詔令讓人驚訝,許敬宗越寫越皺眉。

    等皇帝口述完,許敬宗還沒寫完,可已經按捺不住,中途將筆放下。

    他質問皇帝,「陛下要加稅,對酒糖絲瓷如鹽鐵茶一樣專賣,課重稅,如此大的事情,陛下為何不與大臣們商量呢?如此頒下詔令,請問內閣能贊成,科院能同意嗎?」

    「臣為陛下欽封之翰林學士,為陛下諮議顧問,可如此大的事情,陛下卻根本未與臣等提過一句,現在就要草詔,臣實在不懂。陛下若是不信任臣,那請陛下明說。」

    承乾捏著自己的下巴,那裡已經留起了短短的鬍子,他慢悠悠的道,「許學士倒是快人快語,但朕也有一個問題,請許愛卿教朕。」

    「陛下請問。」

    「朕還是不是大唐天子?」

    許敬宗愣了一下,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究竟什麼叫君權,君權究竟有多大,有沒有限制,限制在哪?、

    千百年來,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

    周朝八百年天下,西周時週天子權威很高。但到了平王東遷,東週開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週天子的權威就一日不如一日。

    甚至曾被楚王問鼎。

    諸侯雖說尊王攘夷,可群雄爭霸,誰又真正的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呢?

    秦始皇一統天下,皇帝的君威振於天下,皇權頭一次如此強大。但其實在秦朝廷中,秦朝的丞相依然擁有極大的權力,皇帝的君權也是得與相丞妥協的。

    秦亡漢興,丞相依然擁有極大的權力,並不是皇帝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甚至說來,秦漢時的權力,那是遠比後來魏晉時權力大的。

    當然,東晉渡江之後,皇室勢弱,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話。

    大的趨勢,其實自漢以來,相權其實都是在不斷的被削弱之中。

    從丞相,到後來的群相制度,從丞相能開府置幕僚,到後來諸相政事堂、中書門下議政,趨勢都是皇權加強,相權減弱。

    特別是到了貞觀時期,皇帝文治武功,超越秦皇漢武,皇帝的權威更是無限高漲,宰相說罷就罷。

    而當這位越來越驕橫的皇帝被臣子們逼迫退位,並被流放美洲之後,如今朝堂上承乾為天子,但中樞制度經過再次改革。

    現在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承乾當然是天子,但這不意味著他就能為所欲為。

    馬週不等許敬宗回答,主動站了出來。

    「陛下是大唐天子,臣等為大唐的臣子,臣子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是陛下的助手,也應當是陛下最信任的人。可現在陛下如此重大的事務,卻根本不經臣等,突然就要草詔,試問,這是何道理?」

    「天下萬里河山,億兆子民。」馬週繼續道,「陛下再英明神武,一個人也治理不瞭如此大的疆域,國家有如一個人的身體,陛下是那頭腦,臣等就是那四肢,若陛下不信任自己的四肢,那陛下有再好的想法,也執行不了。」

    承乾靜靜的聽完。

    「現在你們也知道此事了,朕現在諮詢你們的意見。」

    許敬宗不客氣的道,「臣反對!」

    「鹽鐵茶本就已經是朝廷專賣,每年因此獲得不下五千萬貫,佔據朝廷財收一半。鹽稅高昂,其實這是一種變相的人頭稅。鐵和茶,除了經營者本身的課稅,朝廷還要加徵百分之二十的重稅,已經有些影響鐵和茶的發展。」

    「現在蠶繭、瓷器、蔗糖和酒都要專賣壟斷,課以重稅,陛下有沒有想過這是否合理?如果稅太高,則經營成本高,價格也高。糖價太高,可能許多百姓以後就不吃糖了,畢竟糖不是鹽,不是必需品。而如果許多百姓都不吃糖,那麼製糖業就要大受影響,許多醣商可能要破產,甚至種甘蔗的百姓也要損失。」

    「陛下是否想過後果?如果糖商破產,種蔗農虧本,那朝廷不但徵不到這糖稅,甚至連普通的糖產業的稅也徵不到了,朝廷不但不會多 收,反而還會嚴重流失稅收,甚至百姓也會因此怨聲載道。」

    承乾卻道,「不要危言聳聽,朝廷的鹽稅實行以來,十餘年了,不是實行的很好嗎,朝廷僅鹽稅這些年,起碼收得三四億之多。茶葉稅調整後,徵十一稅,茶產業不也沒破產,不還越來越興旺嗎?」

    馬週苦笑。

    「總有一個限度的,原來茶葉無專賣,後來加稅三十稅一,再後來改二十稅一,再十稅一。如今陛下又要五稅一。茶農茶商們的忍耐力也是有限的,如今的茶葉價格也是不斷的上漲,百姓們已經不太高興了。」

    可承乾聽不進去。

    「你們還有什麼意見嗎?」

    馬周等人又各自說了一些反對加稅的理由。

    承乾聽完,點頭。

    「嗯,朕已經諮詢過你們了,你們的意見朕也都一一聽過了。好了,現在朕的意思還是不變,請馬院長用印後把這詔令送去內閣用印,再送去科院審議封駁。」

    許敬宗心裡感覺火起。

    皇帝這話什麼意思?

    諮詢過了,意見聽過了,然後繼續我行我素?

    這算幾個意思?

    學士們的話是耳邊風?

    「陛下,就算我們願意草詔,願意用印,可這詔書到了內閣也未必能通過,內閣通過了,還有六科封駁。」

    承乾臉色不快。

    「翰林院只是朕的顧問機構,你們替朕草詔,但無封駁之權!」

    馬周也氣的不輕。

    皇帝今天一大早這是吃錯了藥啊,說話這麼沖。

    「陛下說的沒錯,翰林院只是陛下的顧問機構,無封駁之權。但我等有權拒絕為陛下草詔!」

    翰林院的許多職責,與過去的中書省類似,中書決策和草詔,門下審議和封駁,尚書執行。

    翰林院沒有封駁回皇帝詔令的權力,但他們有權不給皇帝草詔啊。

    過去中書也沒少這樣做,皇帝的詔令如果太過份,中書就拒絕草詔。

    「馬週,這是你一個人的意思,還有所有學士的意思呢?」

    「臣馬週拒絕草擬此詔。」

    「臣許敬宗拒絕草擬此詔。」

    「臣孔潁達」

    翰林院九位學士,馬周是翰林承旨學士,他不肯草詔,其餘八位學士也一樣都不肯草詔。

    一時間,禦書房裡的氣氛十分僵硬。

    「沒了張屠夫,也不用吃帶毛的豬,你們不草詔,朕可以自己草詔。」

    過去草詔的是中書舍人,後來翰林學士也可草詔,與中書舍人分掌內外詔。

    現在草詔之權都在翰林學士。

    可承乾是天子,翰林學士不肯草詔,他自己也是能夠直接擬詔的。

    遇到這麼一個執拗的皇帝,馬周他們也沒辦法了。

    他們總不能去搶皇帝的筆,不讓他寫吧?

    一片沉默。

    學士們一個個面冷如霜,站在那裡,沉默的看著皇帝自己寫詔書。

    許敬宗還是忍不住。

    「陛下就算自己擬詔,可這詔令在內閣和科院也通不過。沒有內閣的印章,沒有六科的印章,沒有他們的署名。這詔書也就只是一道中旨,下面的官員可以拒絕執行。請問,到時陛下又打算怎麼辦呢?」

    無規矩不成方圓。

    朝廷也有一套制度的。

    沒有了製度,那豈不亂套。

    這套決策審議執行的製度,可不是現在才有的。

    隋唐以來,這套制度是越發的成熟。

    皇帝限制相權,弄出了三省六部群相制度,如今又有內閣翰林院內外相。而相同的,皇帝的權威也不是就至高無上為所欲為了。

    皇帝的詔令要經過翰林草詔,經過內閣用印,還要經過六科最後封駁,任何一關沒有通過,皇帝的這詔令都將變成無效的中旨。

    辦事官員可以拒絕執行。

    這,就是製度。

    在這個制度下,需要的是君臣協議,有時需要互相妥協讓步,或者是做利益交換。

    連李世民那麼強勢時,都有詔令被中書門下退回的時候,不要說如今了。

    「他們當然可以駁回朕的詔令!」

    承乾不屑的哼了一聲,他現在就是要讓他們駁回。

    既然談不攏,那就掀桌子。

    要不然,他這個皇帝永遠沒出頭之日,永遠就是宰相們控制的傀儡。

    他現在要看看,宰相們有沒有這個膽氣跟他硬頂到底。

    真把事情鬧大了,除非這些人廢掉他。

    但他仔細分析過,宰相中也許有人會這樣想,但不會所有人都這樣想。

    他就是要拼一把,不拼,就永遠是這樣了。

    皇帝這話一出。

    馬周眼中閃過一道光,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皇帝這話中有話啊,他想幹嘛?

    許久,馬周長嘆一聲。

    「陛下,何必如此呢。陛下有自己的想法,這是好事,不如召開一次御前會議,把內閣諸相、和我們翰林院學士,還有御史大夫、議會的科議員們召集一起,仔細的商議一下。」

    「臣相信,總是能夠達成一致的。如果陛下的計畫真的可行,那麼眾臣也沒有理由反對,不是?」

    馬周還是不希望把事情弄的太僵,現在的局面很好,他希望挽救。

    「也許內閣和科院與諸位學士們態度不同,能夠一次通過呢?」承乾沒有停筆,繼續寫著詔令。

    馬周想要開一次御前會議,很好,他這是退讓了。看來他的強硬,還是有幾分作用的。不過現在就開御前會議太早了,他必須把他的態度,也傳給內閣諸相,和議院那邊,他要讓他們都明白他的決心。

    等詔書被駁回,再來開這次御前會議也不遲。
V123210 發表於 2017-8-9 21:40
第1378章 廢君的提議

    張超躺在海邊沙灘的草亭子下的躺椅中,中原已經下了第一場雪了。

    從欽州送來的時報,比發行晚三天,有時快的話只晚兩天。只晚兩三天的時間而已,對於遠在南洋呂宋島上的張超來說,報紙的內容還是很有時效性的。

    比如今天收的報導,上面就有漢京昨天剛下了第一場雪的報告,雪很大,是鵝毛大雪。半夜開始下,到早上已經沒過膝了。

    算來,這雪其實是大前天晚上下的。

    抬頭看了看天,天藍海藍,雲也特別的白。

    太陽很辣,張超穿著沙灘褲,上身白背心,鼻子上架了水晶墨鏡。

    他都已經曬黑了。

    十一月了,時間過的真的挺快的。

    算算時間,李世民從呂宋出發也快三個月了。李治應當已經快到達澳州了,李世民估計還在南太平洋飄著。

    不容易啊。

    其實要去美洲,尤其是去北美金山,李世民的艦隊應當走北太平洋航線,經日本向東航行。

    南北兩條航線都行,只不過北太平洋航線上基本上沒什麼島,也就難以補給淡水休整。這條航線要近些,但卻更危險些,尤其是李世民的帶著幾萬人。

    走南線,則是得先到南美,這條航線上太平洋的島嶼眾多,能夠補給。等到達南美沿岸,再沿海岸北上,利用海陸風到達金山,沿岸航線雖然使得航程更遠,但沿岸航線比較安全。

    其實這兩條航線,都是利用洋流,環太平洋洋流。

    只要當心無風帶和海上風暴,還是比較安全的。

    等年後,張超想派人把崔十三娘他們都接到這裡來,只是不知道她們是否願意呢。比起中原漢京的繁華,這裡現在還只是一個大工地。就算到了明年,呂宋城修起來了,那也連漢京邊上的一個商鎮都不如。

    不過說實在在的,張超確實想把一家人接過來。

    漢京雖繁華,可這繁華下也不太安全。

    當年李淵復辟,可就想著要劫持張家家眷。護法戰爭,李世民也派人圍了張家。

    第一次逃過了,第二次他死了一個兒子。

    這樣的事情,他不想再來第三次。

    遠在呂宋,張超還一直在密切盯著承乾。

    承乾變了,或者說皇帝本就會如此。

    這位年輕的皇帝,迫切的想拿回屬於他的權力,不甘心由元老們執政。

    元老們也不放心把權力就這樣交給皇帝,於是乎現在漢京的平靜水面下,是洶湧的潛流。

    到這個地步,其實張超也很迷茫了。

    把權力交出,後果不可控。雖然承乾是他一手教出來的,可皇帝在分封法上已經表現出一些不好的苗頭了。

    誰能保證皇帝到時大權在握後,究竟會幹什麼。要是他要削藩,怎麼辦?

    不交。

    也不好辦。

    承乾畢竟是天子,他要親政要掌權,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鬧大了,那麼君臣關係徹底破裂,大家便只能廢除承乾了。

    張超並不想這麼做。

    大家已經發起過兩次玄武門宮變,逼兩位皇帝下台了。再來一次,那李家就沒有一個皇帝坐的穩皇位了。

    這樣子可就會形成極不好的傳統,以後大家看皇帝不滿,就要逼皇帝下台。那皇帝還能有半點權威嗎?

    從長遠來講,如果中央朝廷失去權威,那也是容易出事的。

    本來張超認為,現今這種元老輔政的格局,非常好。他甚至願意離開中樞,免的他這個權臣妨礙到皇帝和元老們的權威。

    可就算如此,承乾還是不滿意。

    這弄的有點跟後世中美關係一樣複雜。中國崛起了,美國人不安了,認為中國是威脅,於是要想盡辦法要打壓要削弱,今天這裡下個絆子,明天那裡弄點麻煩,甚至挑唆一群中國的鄰居,要來挑釁中國。

    中國煩不勝煩,又沒辦法,打又打不得。

    畢竟中國實力沒美國人強,打也打不過,二來中國跟美國人貿易往來大,一打兩家都倒霉。

    本來說兩國共存,多好。可美國人就是不干,你威脅到我了,你想要取我美國而代之了,你人心大大壞了的,我們不跟你玩了。

    但美國為啥不直接跟中國打呢?

    實力確實比中國強點,但也沒強到說揍就能揍的,他敢來揍中國,中國也能揍的他滿頭包,完全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擺明兩敗俱傷的結果。更別說,兩家的貿易關係,一打起來,兩家都過回到解放前,白讓別人撿了好處。

    於是乎,兩國就形成了這麼一種複雜的博弈關係,生意是照做,可另一邊又整天**,卻沒誰敢先來動個手。甚至不是以前美蘇的關係那樣,那時美蘇冷戰,美蘇之間的貿易額可是很少的,打不起來是因為兩邊實力都強。

    而與中國,則還有經濟因素在裡面。

    現在張超覺得跟承乾關係也差不多。

    承乾老有被害妄想症,總覺得張超威脅到他了,總擔心有一天張超要取而代之什麼的。

    可他又沒實力拿張超怎麼樣,於是心裡越發的不爽。

    張超倒是有實力,但他也不能對承乾動手。

    在承乾沒有成為昏君暴君,在他被天下唾棄之前,張超沒有理由向皇帝下手。他要向皇帝下手,那麼如今的平衡也會打破。甚至他自己的那個政治同盟都會分裂。

    大家能跟著張超干李世民,但不一定會跟他干承乾。

    張超沒有理由去廢除承乾,支持他的人絕不會多。承乾當皇帝,現在局面挺好的,而對底層的廣大百姓來說,大唐的統治下,大家生活很好,為什麼要改朝換代呢。

    大家都喜歡安穩,誰破壞安穩,誰得不到支持。

    時機不成熟而強行摩擦,這是要出亂子的。出了亂子,對誰都沒好處,大唐內亂,到時大家為了各自的理念,互相開戰,還如何開拓呢。

    而且如果開了這樣的先例,諸侯看皇帝不爽,就要廢掉皇帝。那以後,大家都這樣,這天下豈不永無寧日了。

    承乾在弄出收回鑄幣權這一方案,被駁回後,現在又折騰著要把發鈔權收為官有,還要把絲綢、瓷器、糖、酒幾樣也納為專賣,課以重稅。

    不得不說,承乾倒還挺有魄力的。

    軍隊那邊插不進手,人事那邊也插不進,現在就往經濟這裡來下手了。

    不出例外,這次又被駁回了,連翰林院都不肯草詔,內閣也不用印,六科更是直接駁回。

    說白了,這幾項商品,都是現在最賺錢的,而且也都是由大貴族大商人們壟斷的,誰願意這些商品被朝廷壟斷專賣呢。

    御前會議已經開了幾次,君臣協商都沒能達成一致。皇帝的態度堅決,而元老們意見也很統一,這個事情不能行。

    現在僵硬著,誰都不肯退讓。

    馬周他們都給他寫信,希望他入京。

    承乾甚至都給他寫信,說希望他能支持他。

    更有甚者,許敬宗甚至在信裡提到是不是應當廢掉承乾。

    不省心啊。

    遠處海鷗鳴叫,大海浪潮聲聲。

    躺在椅子上,張超想著對策。

    朝堂上君臣僵持著肯定不行,總有一方得退讓。

    但現在沒人肯退讓。

    承乾的態度值得玩味,他似乎故意這樣。

    這後面肯定有長孫無忌的影子,有人跟他說把長孫無忌拿下,這樣皇帝肯定得退讓。

    這是要殺雞儆猴。

    但張超依然認為這種肉體毀滅對手的朝堂爭鬥方式不行,這種手段一出,那就是沒有底限了,以後是不是暗殺下毒行刺無所不為,是不是要連家眷妻妾孩子都要下手?

    朝堂爭鬥,可以政見不合,但一定得有底限。

    沒了底限,就是要亂。

    「看來這一次,只能自己讓步了。」張超長嘆一聲,其實不論承乾的動機,只說這次方案的本意來說,倒也是值得支持的。

    把紙鈔的發行權收歸中央銀行,這也是對這方面的增加管控,而且做為統一的中央王朝,朝廷掌握發鈔權也是理所當然的。私人發鈔,本來也是可行的,但這裡面容易存在監管漏洞,也不是所有的商人都跟張超一樣有底線。

    北宋交子最初就是商人們私發的,可後來各種超發,各種挪用本金,甚至無準備金發行,導致信用破產,無法兌付等情況,傷害的還是百姓利益,所以後來朝廷直接就禁止商人私發,把交子發行權收歸了朝廷。

    朝廷也會有超發等問題,但畢竟說來這也是朝廷的權力之一。

    至於稅,鹽鐵茶酒糖專賣歷史上也是有的,蠶繭瓷器,承乾也想要插一手,有些過。

    張超覺得可以改一改,雙方各讓一步。

    漢京。

    御書房裡,御前會議第五次舉行。

    前四次,都沒有談出任何結果來。皇帝一意孤行,重臣們堅決反對。

    現在皇帝準備第二次下詔,而翰林院、內閣、科院也毫不打算妥協退讓。

    「陛下,太師從呂宋呈上的奏章剛到。」

    就在承乾準備開口時,內閣次相房玄齡將一份奏章呈上。

    內閣首相、太師、呂宋國王、鎮海軍節度使張超的奏章。

    承乾眉頭一皺,聽到這個名字,他下意識的坐正了身子。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0 18:29
唐朝好地主 第1379章 摘桃子

    張超這個時候上的奏章,到底會說什麼呢?

    承乾坐在那裡,思緒紛飛。

    王承恩將奏章從房玄齡手裡接過,遞到皇帝面前。「陛下!」皇帝還有愣神,王承恩遞過去的奏章也不接,他不得不小聲喚道。

    連喚了好幾聲,承乾才終於回過神來。

    「哦。」皇帝哦了一聲,拿過奏章打開。

    奏章很長,足有萬言。

    許久,承乾終於看完,他長嘆了一聲。

    「將太師的奏章讀給諸位大臣們聽吧。」

    王承恩接過奏章,開始誦讀。

    這封奏章只有房玄齡和皇帝看過,連馬周、褚遂良等都是頭一次聽到內容。

    出乎意料,這不是反對皇帝提案的奏章,居然是封支持皇帝的奏章,但也不是完全的支持。

    對於鑄幣發鈔,張超提出,發鈔權可收歸朝廷的中央銀行,但鑄幣權,理應允許私鑄,朝廷需要做的是訂閱貨幣鑄造的成色、大小、重量、面額標準,然後監督檢查。

    鑄幣廠需要向朝廷繳納十稅二的特別鑄幣稅。

    十稅二,這原本就有。

    允許私人建設鑄幣廠,但要申請特別牌照,無照者不得鑄幣。鑄幣廠必須接受朝廷的監督管理,只能鑄幣朝廷統一的貨幣式樣。禁止私鑄其它類型的錢幣,違反者,輕者處以罰款,重者查封。

    原本承乾一開始想收回鑄幣權,後來又想加征五成的特別稅,使鑄幣廠的稅達到十稅七。現在張超提出了一個妥協方案,特別稅是兩成,而原來的所得稅還是兩成。不過這個特別稅和所得稅一樣,徵收方式是鑄幣收入所得扣除成本、費用、損失後的金額。

    這樣鑄幣廠的稅達到十稅四,但鑄幣的利潤還是較高的。

    發鈔權,收歸朝廷,由中央銀行負責。其餘的所有銀行、錢莊等,不得私自發行鈔票。但是,張超建議朝廷允許各銀行、錢莊發行莊票、銀票、支票。

    按張超說的,這種不算錢鈔,只算票據。

    票據必須是記名的,有限流通。

    這算是張超的退步妥協,私人銀行交出了直接發鈔權,但保留了票據業務,相對來說,朝廷這邊,當然也是一次勝利了。

    馬周等則在驚嘆張超居然能讓步這麼多。

    不說別的,這發鈔權對現在的銀行來說,要是一項最重要的權益保障了。交出發鈔權,只保留票據業務,銀行損失不小啊。

    尤其張超的工商銀行,那是全國銀行業的龍頭了,張家發行的寶鈔,甚至比朝廷的還要受歡迎。

    一年起碼幾千萬上億的發行,現在交出去,這可不止是割肉這麼簡單。

    這就是張超的誠意了。

    連承乾都有些動容。

    對於專賣,張超則認為鹽專賣制度不變,鹽民製鹽,朝廷收鹽,然後賣給鹽商,實行的是民製官收商運商賣制度,在官府賣鹽的時候,直接把鹽稅加在鹽價裡了,鹽商買鹽的時候,交稅填鹽票,憑這票引,就是交稅證明,可以合法販運鹽,沒有票引,就是私鹽,一經查處重罰。

    原來茶專賣也差不多是如此,茶民製茶,商人販茶,茶民不需要把茶賣給官府。而是茶商買茶時,申報衙門,納稅開單,開的單子就是茶引。每批茶都有相應的官府引文,有引文才可以銷售販賣,這相當於商品的售賣許可證和完稅證明,沒有茶引,就要重處。

    茶稅為十稅二,直接在茶售價上加價兩成為稅。

    糖、酒、瓷器都是如此,需要糖引、酒引、瓷引,官府並不需要如鹽一樣,把這些商品先收購到官倉再賣,而是直接在交易的過程裡發鹽引收稅,控制的環節減少,生產者和販賣間之間更加自由,對市場影響不大。

    至於蠶繭專賣,張超則反對。

    認為天下百姓都種桑養蠶繅絲紡織,家庭手工佔據了很多市場份額,如果朝廷對此徵稅,對普通百姓影響很大。

    而那些規模大的繅絲廠、紡織廠,則也在經營過程中,向朝廷交納了所得稅等,因此沒必要再特別徵稅。若是皇帝堅持,那他認為可以對那些規模較大的繅絲廠、紡織廠提高些稅收,對這些行業的作坊,把所得稅從兩成,提高到兩成半或者三成。

    王承恩宣讀完。

    御書房很安靜。

    四次御前會議,君臣誰也不肯讓步。

    但張超卻拿出了一個新的方案,一個兩邊都互相退讓一步的方案。

    但這不算是和稀泥。

    「房相覺得如何?」承乾問。

    房玄齡看皇帝的態度有所鬆動,當下心中高興。「陛下,臣以為首相的提議很不錯,以此方案,朝廷收回發鈔權,將糖酒瓷器等列為特別商品,多徵稅收,增加了收入,而茶農茶商等雖利潤減少,但不至於受到太大影響。」

    影響肯定是很大的,但既然如張超這樣最大的茶商、糖商、瓷器商都願意退讓,那麼朝廷有何理由還要步步緊逼不肯退讓呢。

    翰林院長馬周也贊成張超的這個計畫,互退一步。

    大家都不願意就此僵著,更不想看到皇帝的詔令再一次被駁回。駁回一次,那麼還沒什麼。

    可皇帝詔令連續兩次三次的被駁回,這就是要出大事了。

    現在張超主動提出一個台階,當然是好事。

    房玄齡和馬周兩人都帶頭靜態,褚遂良、岑文本、許敬宗等也都同意。

    承乾望向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臉上沒什麼表情,其實心裡還挺鬱悶的。

    好不容易才下定決心,要硬剛一波,結果張超一道奏章,就把這事給平息了。

    現在張超已經給出了這麼好的條件,承乾也沒有理由再堅持。

    再堅持,那承乾雖是皇帝,可也不佔理。

    之前承乾想硬剛,那是他佔著理。

    一拳揮出,用盡了全力,本以為能傷到對方。

    結果倒好,一拳打在了棉花裡。

    房玄齡趁熱打鐵,要求在御前會議上,就根據張超的提議,寫成兩道新的提案,一道就是鑄幣和發鈔,一道是將糖酒瓷器等幾樣商品列為特別商品加征兩成特別稅,並按茶葉一樣推出票引制度。

    承乾無法反對。

    再反對,那就是無理取鬧,而且那是張超的退讓,他必須得慎重考慮。

    心裡還是有些不甘,可最後想想,這次的鬥爭似乎是他的勝利。

    張超都退讓妥協了,也是時候見好就收。

    當下承乾點頭同意。

    於是經過一番仔細商議後,達成了新的提案,基本上就是以張超的這個提議為基礎。

    翰林院長馬周這次親自草詔,房玄齡更是當堂用內閣印。

    科院的六科給事中,也都在場,他們也都表示回頭就通過。

    原本僵硬不下,現在卻迎刃而解,十分順利。

    大家都鬆了口氣,總算沒有弄到無法收場。

    會議結束,承乾留下了長孫無忌和高士廉、宇文士及、楊仁恭幾位宰相。本來那幾位都已經年邁,可為了避免朝中儘是張黨,承乾也是煞費苦心的挽留他們。

    「恭喜陛下,這次張黨終於是退讓妥協了,陛下贏了一仗。」楊仁恭笑著向皇帝祝賀。

    承乾卻搖頭。

    他並不覺得這次是贏,更你是張超在讓,還是那種小孩子哭鬧,然後大人隨意給點糖果的那種安撫。

    張超還把他當成孩子。

    他以為自己是胡鬧,卻不是把自己當成君主。

    看看今天御前會議上的那些人,內閣和翰林院還有上院,之前自己擺出那樣強硬的態度,他們都不肯退讓一步。

    可現在張超一封信,他們卻立馬退讓了。

    這些人的眼裡,張超比他這個皇帝說話還更管用。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也是一個讓人惱怒的發現。

    「這個事情,就這樣辦吧。」承乾絲毫沒有打贏勝仗的喜悅,只是覺得索然無味。

    贏了又如何,那不過是張超讓的。

    「陛下,蘇烈張北大捷,上書請求繼續北伐。」宇文士及提起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

    聽到這事,承乾又是覺得頭痛。

    大破薛延陀,擒夷男可汗,殲敵十萬,又得回紇和契苾歸附。這本來是一件天大的喜訊,可偏偏打贏這仗的是蘇烈,張超門下大弟子。擒拿夷男的,也是張超弟子薛禮,連奪得夷男大纛的都是張超弟子高侃。

    那邊王玄策剛剛授封為郡王,這邊絳郡王蘇烈又立下這麼大一個功勞。

    早知道就不該答應讓蘇烈前統兵。

    「蘇烈立此大功,朝廷當加賞,臣以為,可加封蘇烈為樞密副使,讓他回京。」

    承乾眼前一亮,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那調誰接任呢?」

    「樞密副使屈突通老元帥忠心耿耿,可擔此重任。」

    承乾對屈突通的印象很好,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此次北伐兵馬,是新組建的天子近衛六軍,此六軍十二萬人馬,按此前定下的制度,是護衛五京要地。現在仗打贏了,臣以為可以調回近衛六軍,讓他們進駐五京。至於北邊,可以調新組建完成的南衙兵。」

    南衙十六衛,擁有三十二萬兵馬。

    完全可以抽調個十萬八萬的北上輪換,接替近衛六軍繼續北伐。

    輪換不是目的,只是個手段。目上的自然是把蘇烈薛禮高侃這些人一股腦的全都換下來,然後換上比較可靠的人,比如長孫家高家楊家等這邊的保皇黨將領們去統兵,順便摘桃子。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0 18:29
唐朝好地主 第1380章 偷雞不著蝕把米

    新的詔令,很順利的通過了議會貴族院的六科審議。

    順利的好像本就該如此,似一陣清風拂過,杳然無蹤。

    又是一個清晨,百官上朝。

    朝會上,楊恭仁突然提出一個奏議,請封蘇定方樞密副使,調其回京任職。另外,他認為近衛六軍在北方打的很好,現在可以讓南衙抽調兵馬去接替,讓六軍回到五京戍衛。

    畢竟戍衛五京才是近衛六軍的職責,現在除漢京外其餘四京空虛,不能長久如此。而且調新完成組建的南衙軍北上,也正好是借此鍛鍊這支新軍。

    他甚至提議,一次調南衙四個軍過去,分批輪訓,用實戰來演練。

    內閣分管兵部的宰相岑文本出列反對。

    傻子都看的出來,這是故意要調蘇烈回來,什麼輪訓,這明擺著是要摘桃子,是不想讓蘇烈再立新功。

    這最難打的仗都讓蘇烈打完了,薛延陀等損兵十萬,回紇和契苾兩部歸附,剩下的那就是些軟柿子隨便捏啊。

    不管派誰去,這也都是撿功勞的機會。

    兵部尚書李秀寧也反對。

    「現在北方戰事還沒有結束,眼下正是趁勝追擊,擴大戰果的時候。此時臨陣換帥,還要把打了大勝仗的近衛六軍撤回來,這不但是傷害將士們的忠心,也是貽誤戰機。」

    李秀寧不客氣的直接噴楊恭仁是不知兵事。

    樞密使李靖、北衙元帥秦瓊,都先後出列,認為楊恭仁老邁昏庸,出昏招。

    蘇烈有功,皇帝要封他樞密副使,大家當然支持。但陞官可以,換帥卻不行,怎麼也得先打完這仗再說。

    至於天子六軍戍衛五京的職責,暫時可以調南衙諸軍替守。

    「要換輪鍛鍊兵馬,也不是這麼一個鍛鍊之法。莫非楊公是收了胡人的好處,才替他們說話。」

    「休得胡言,老夫怎麼會收胡人之錢財替他們說話。」

    「那你怎麼出這樣的昏招呢?此時換帥換兵,那豈不是給了胡虜一個喘息之機?眼下已經是冬天,若現在換兵,今年都不用打仗了。等到明年開春之後,這些胡虜經過一冬的休整,都已經能恢復不少實力了。到時再打,可不會有這麼好的機會。」

    論起軍事,楊恭仁當然不是對手。

    本來只是由他來提議,後面自然會有長孫無忌、宇文士及等人支援。

    可現在他被噴的體無完膚,卻沒有人肯站出來了。現在站出來也沒用了,張黨的反應太激烈了。

    承乾彷彿又回到了之前,心裡想罵娘。

    現在倒好,加封還是不加封?可加封了,也不能換帥。白白就給蘇定方晉陞樞密副使了。

    呂宋。

    呂宋城外新建了一處工坊,不是普通的作坊而是油坊。這裡榨的也不是一般的豆油菜油,卻是椰子油。

    椰子不但可以鮮榨椰汁,也可以深加工。椰肉既可以榨油,也可以生食還能做菜,又可以製成椰奶、椰蓉、椰絲、椰子糖、餅乾、椰子罐頭等。

    椰纖維還能做毛刷、地毯、纜繩等。椰殼可以做各種工藝品,椰樹幹可以做建築材料,連葉子都能拿來蓋屋頂或紡織。

    可以說,這東西全身是寶。

    如今的唐人已經習慣了鐵鍋炒菜,炒這種烹飪方式算是成了比煮還要更通用的方式。

    隨著炒菜流傳的首先是炒鍋,如今在聯合鋼鐵的產量和技術革新下,鋼鐵產量那是不斷翻翻。

    有了大量鋼鐵,不但各種武器鎧甲數量和質量大增,連帶著各種鐵製農具和炊具也都普及更廣。

    設在廣州佛山的佛山鐵廠,成了張超名下又一大鋼鐵大廠,每年產的鐵數量極大。

    而緊挨在佛山鐵廠邊上,就有一家大型鍋廠。這家廠全名廣州鐵鍋廠,專門生產各式各樣的鐵鍋鐵壺等,其鐵鍋質量極佳,產量也高,因為靠近佛山鐵廠,成本較便宜,而技術又過硬,使得如今銷售遍及天下。

    每天都有大量的鐵鍋運上珠江裡的船上,然後銷往各地。

    佛鐵和廣鍋,現在是名揚海內外,甚至連歐洲商人都特意採購廣鍋。

    物美價廉的廣鍋,也算是為炒菜貢獻了很大力量。

    鐵鍋價格便宜了,質量更好了,如今的大唐百姓,幾乎家家都有鐵鍋。條件好的,那是大鐵鍋小鐵鍋,甚至還有炒鍋煎鍋燉鍋等分類。

    鐵鍋有了,炒菜也就更流行了。

    不過炒菜不光得要有好鐵鍋,還得要有油。

    尤其是需要植物油,動物油脂炒菜也行,但易凝固,炒菜也煙大,是絕不如植物油的。

    早年油可是很貴的。

    甚至照明用和食用的油是不分的。

    點燈和吃的都是一個油。

    還價格很貴,一般都起碼百文錢一斤油。

    這個價格,也正是限制炒菜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大唐那些大城市裡的百姓,一個成年人做普通的工一天也才賺百文。而在過去,一天能賺二十文都算不錯了。

    炒菜偏偏又是最費油的。

    好在這十來年,油產業也發展的很迅速。

    沒有戰亂,糧食儲量不斷增加,尤其是得益於疆土的開拓,耕地大增。於是有更多的田可以用來種植各種經濟作物,比如種甘蔗種棉花種麻種桑,又有種大豆種油菜的。

    還有在山上種油茶樹的。

    榨油的技術也提升了許多,種的多了,油產量提升了,油價自然也就慢慢下降了。

    十五年前,一斤豆油百文。

    而現在,大豆油才十文錢一斤,十五年跌了十倍。

    豆油菜油茶油麻油,這是現在最主要的幾種植物油,豆油最便宜些,菜油貴的不多。但茶油和芝麻油就要偏貴些。

    普通百姓吃豆油菜油,加上些動物油脂,富貴人家吃山茶油和麻油。

    而現在,有了美洲引進的花生、玉米也可以榨油。

    當然,椰子也一樣可以榨油,甚至在後世時,椰子油可是和橄欖油一樣,屬於比較高價的植物油。

    呂宋遍地都是椰子樹,椰子也多,把椰子加工,當然很有必要的創收手段。而且本地產油,也就不必專門從中原運來。

    張超的目標,還是將來呂宋都能自給自足最好,不用受中原的限制。

    一顆椰子,經過層層加工,分揀出來,做罐頭的做椰子糖的榨椰油的,甚至椰子上的纖維都要扒下來,用以紡繩。

    殼都還能留下來有用。

    榨油廠的房子就是用椰樹建的,頂是椰葉蓋的,門是椰殼做的。

    油坊裡轉了一圈,張超表示很滿意。

    出了椰油廠,又去視察了下其它的作坊。

    現在呂宋的作坊還不少,有專門加工大米的碾米場,加工甘蔗的榨糖廠,還有提煉蔗糖的製糖廠,又有生產椰子糖等更進一步加工的糖廠。

    此外還有加工木材的木材廠,也有專門做家具的家具廠。

    有漁廠,加工各種魚產品。

    甚至還有飼料廠,把貝殼、臭魚爛蝦、谷糠等加工成飼料,賣給那些養豬廠、養雞場等。

    海邊還有修船廠,山下有磚廠、瓦廠。

    麻雀雖小,但確實五臟俱全。

    從中原運來各種貨物,雖然也還算方便,但運輸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呂宋這邊各種物產十分豐富,直接就地取材,倒也方便便宜。

    這些工廠作坊,既有呂宋國有的,也有不少是由私人開設。

    有著十幾萬人的呂宋城大工地,各種需求還是比較多的。尤其是那些築城的人,哪怕不少是奴隸,可依然也有工錢,這就使得這裡的購買力還是不錯的。

    甚至有人在這裡建起陶器廠,挖土燒窯製作各種陶器出售。

    城裡的商舖也越開越多,雜貨鋪,裁縫鋪、木匠店、鐵匠店、飯店、客棧、茶樓,甚至青樓和賭坊也終於落戶這裡。

    張超是來者不拒,只要老實的登記註冊,然後守法經營,按時納稅,他對他們都是相當客氣的。

    各種各樣的行會也建立起來,甚至以籍貫建立的各種同鄉會館,呂宋一天比一天的熱鬧。

    不少人甚至挺喜歡這裡的。

    十一月的漢京,大雪紛飛,而在十一月的呂宋,卻跟中原五六月一樣的天氣。每天穿著又拖鞋,甚至一件單薄的袍子就夠了。

    也有些人水土不服。

    好在張超對於衛生防疫是十分重視的,基本上就是實行的軍中的那一套衛生管理制度。

    不喝生水,不得隨意大小便,清潔衛生,修了許多廁所和浴室,定期噴灑消毒水。

    並且修建了好幾所醫院,在各街區,也都有診所。

    那些管理治安的警察,還有那些巡邏的民兵們,甚至都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隨時監督疾病情況。一旦有人得了病,會立即上報。

    若是得了那種會傳染的痢疾等,更是要第一時間上報並隔離。

    靠著這些辦法,呂宋大量的土著、移民等在一起生活,又是炎熱的島上,可卻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疫病。

    幾個月裡,出現了不少例水土不服,以及痢疾等傳染疾病,但都好在最快的速度控制住了,沒有造成什麼嚴重後果。

    征服一塊新疆土,最怕的就是水土不服,怕的是疫病。古代中原王朝對嶺南等地方的難以征服,就是因為那邊炎熱以及多瘴癧。究竟什麼是瘴癧,古來說法不一。

    但張超認為,對食物、衛生等多加控制,保證食物和飲水乾淨,保證居住環境清潔衛生,勤洗澡換衣服,甚至有一套防疫系統,備足藥,那麼是能應對的。

    這正如就算是中原地區,過去也常發生瘟疫。瘟疫又常發生在饑荒和戰亂之後,為什麼這種時候多發?

    這跟食物乾淨和身體衛生有很大關係,也與人死後沒及時掩埋而導致。

    過完這個冬天,呂宋城就能建的差不多了,到時這些奴隸就能安置到各個種植園裡去,讓他們去墾荒種地。

    種水稻種甘蔗種椰子,只要能保證糧食產量,張超就能去征服更多的土著部落,抓來更多的土著奴隸。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0 18:30
第1381章強勢插入

    早朝結束。

    承乾難得的召房玄齡、馬週、長孫無忌、魏徵一起談話。

    宮中的一處偏殿,一張桌子,一個紫銅火鍋,備下了各式各樣的火鍋料,以羊肉片為主。

    開元二年即將結束,眼下已經是歲末年尾,各地的朝集使也陸續抵京。

    想想一年來,朝堂中樞始終不太順,承乾也想跟幾位好好的聊聊。四位大臣,倒是代表了現在朝中的三股勢力。

    房玄齡和魏徵是中間派,馬周自然是張黨的主要人物,尤其張超不在京,馬週為首,而長孫無忌是保皇派。

    張黨勢力是最強的,房玄齡和魏徵多數情況下,都支持著他們,長孫無忌這邊實力較弱。

    他這個皇帝,有的時候也挺無趣。

    不過怒過了,火過了,甚至是強硬過了,現在他也慢慢的多了些思考。就如這一次,他原本想要來個硬拚,結果張超一道奏章,就完全不一樣了。

    張超的退讓,承乾事後想來,還是比較意外。

    「西海艦隊海軍攻佔了戒日國西出海口古吉拉特港,南海艦隊也攻佔了阿拉幹國的吉大港,控制了恆河的入海口。」

    不管朝堂上君臣怎麼鬥,可是大唐將士們開疆拓土,還是讓他這個皇帝激動高興的。

    王玄策如釘子一樣的紮在了坦尼沙,他成功的在坦尼沙一線,牢牢的佔據著許多城池堡壘,建立了一個堡壘防禦集群,使得戒日王雖然與遮婁其、阿拉幹、迦摩縷波等幾國建立聯軍,但也一樣無法西進。

    而唐軍依仗著海軍的優勢,西海與南海兩軍艦隊同時向戒日國的東西海口發動進攻。

    西海艦隊成功的攻下了戒日國在西部的出海口古吉拉特港,這裡算是戒日國的一個西南突出部,西面是大沙漠,東面是德干高原上的遮婁其國,這個突出部,現在被唐軍攻佔了最重要的港城,他們失去了西出海口。

    東面,南海艦隊繞過了李家坡,穿過海峽,進攻了戒日國的盟友阿拉幹國。將恆河入海口附近的吉大港給攻佔了。

    這座海港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阿拉干人手裡也有百餘年,可是在南海艦隊的進攻下,他們並沒能守住。

    如今南海艦隊佔據吉大港,封鎖恆河入海口。

    戒日的東西海口,便都被唐軍控制並封鎖。

    大唐在印度洋上又獲得了兩座重要的港口,同時還極大的削弱了戒日國的實力。沒了這兩大海口,戒日的經濟可要損許多。更別提,唐軍佔據這兩海口,戒日國必須要派兵回防,坦尼沙那邊壓力也就要減輕許多。

    房玄齡感嘆著道,「這還是當初文遠定下的戰略,目光長遠啊。如今我們奪下這兩港城,戒日國就算是不足為慮了。」

    「朕準備向古吉拉特和吉大增派兵馬。」

    長孫無忌笑道,「兩港非常重要,是我們在印度地區的重要支撐點,臣請陛下為兩港城命名。」

    古吉拉特和吉大這兩名字,在唐人看來,太番了一點。對於這新徵服之地,自然應當賜個漢名。

    承乾想了想,笑著道,「吉大港賜名永吉,古吉拉特賜名新吉,如何?」

    「非常好。」

    長孫無忌讚揚。

    古來對新徵服之地的賜名很多,懷遠懷化懷柔懷安也有武安武定或者寧遠寧夏等,懷、寧、武、安、鎮、歸、綏、德、興、新等等。

    兩座新徵服的港口,本身都帶著吉著,皇帝賜名一個永吉一個新吉都不錯。

    承乾的意思,這兩座港城都比較重要,不但位置重要,而且週邊的土地也好。比如吉大港,扼守著恆河出海口,這附近可是最肥沃的河口平原。

    這兩地都是由朝廷的海軍艦隊打下來的,因此承乾並不打算賜封諸侯做封地,而是有意將這兩要地做為朝廷直轄的領地,甚至將來也不打算賜給宗室皇族。

    永吉、新吉兩港,設為兩個州,依託兩港,向周邊開拓。

    朝廷調南衙兵馬過去駐紮,派刺史縣令等過去管理。

    朝廷的分封法,承乾並不是完全的支持。他認為,分封是對的,但不能一刀切。比如陰山、燕山、天山以北,分封諸侯沒有問題。但在林邑、扶南甚至是黃金半島這些地方,不能分封。

    他甚至都反對信度分封。

    這些地方看似遠離中原,但極為肥沃,相當有利於發展。這樣的地方,應當是握在朝廷手裡的。

    現在打下了吉大和古吉拉特,他就反對分封,甚至原來的信度港,承乾也計畫著要換封,把這塊港口,從諸侯手裡換回來,做為朝廷直轄。

    「之前王玄策的犍陀羅領地換到了坦尼沙,現在犍陀羅在朝廷手裡,朕打算用犍陀羅的領地加上部份新下來的戒日國領地,從諸侯手裡換回信度港和周邊的領地,幾位以為如何?」

    「朕是這樣想的,如信度這樣的港口非常重要,若是交給諸侯,只怕也沒有能力迅速的發展經營起來。而信度對於大唐,對於整個信度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交給朝廷來經營,那麼以朝廷的力量,能夠迅速的將港口發展起來,到時對朝廷,對整個信度的諸侯們也是非常有利的。並且,朝廷可以駐軍信度港,既能保護海上航線,一旦信度有警,朝廷也能迅速的派兵增援。」

    長孫無忌自然是立即贊成的。

    如信度、吉大、古吉這樣的港口很多,比如李家坡也是一個重要的港口。但李家坡張超肯定不會吐出來的。

    黃金半島整個都封給了鎮國公主,李家坡名義上其實也不是張超的,那裡是張超與鎮國公主的兒子張十一郎張琮的。

    不過能收回一塊就一塊。

    琉求、李家坡都收不回,但信度、新吉、永吉以後肯定得握在朝廷手裡。

    馬週一直沒說話。

    他往火鍋裡下菜。

    「馬院長,你的意思呢?」

    馬周放下筷子,笑了笑。

    「陛下的想法是對的,信度、永吉、新吉這些重要的港口,確實應當由朝廷掌握並經營,海外的領地,雖分封諸侯開拓,但也需要有朝廷的領導主持。陛下的思路,完全正確。」

    大是大非的觀念上,馬週並不糊塗。

    大家雖然平時跟皇帝爭,但也不過是為了限制下皇權,卻從來沒有人想過要把大唐搞衰弱。

    馬週相信包括張超在內,所有的大臣們,都希望大唐強大。

    大唐中央朝廷是乾,諸侯是枝,強幹弱枝,才是對的,如果弱幹強枝,那整個體係就要崩塌。

    「調南衙一個軍過去,先把阿拉幹給滅了再說。」長孫無忌狠狠道。

    阿拉幹國其實立國的歷史相當悠久,起碼有七八百年歷史。這個小國,不算印度體系裡,而應當是緬甸體系的。

    一直以來,他們在緬甸的那加山脈西南一帶,也就是後世緬甸的西部沿海地區,地盤其實挺小,不過在這個時候,算是孟加拉灣一帶比較強大的勢力了。

    東面是大山,西面是大海,地形限制了阿拉干人的發展,一直被侷限在這片狹長的沿海地帶上。

    長孫無忌說先乾阿拉幹國,也是比較有道理的。

    畢竟,西面的恆河河口平原,過去是高達王國控制,後來戒日滅掉高達等國,把勢力拓展到了東面的恆河海口。

    戒日國的實力還是比較強的,而且恆河入河口的平原上,也無險可守。唐軍遠來,倒不好立足。不如先以吉大港為依託,先滅了實力較弱的阿拉幹,這樣背靠著那加山脈,無後顧之憂,就能攻略恆河河口平原了。

    長孫無忌往火鍋裡下了半盤鵝腸。

    「陛下,先攻下阿拉幹,然後奪取恆河海口平原。然後,我們向東北方向,可以將小婆羅門和大秦婆羅門吞併,則可以通過那加山口,與雲南道接境。到時,永吉也不再是一塊飛地,而雲南道也將獲得一個出海口。並且,大唐還可以自南包夾吐蕃,待以後征服吐蕃,則青藏也可直通永吉港入海。」

    雖然說從這邊翻越那加山脈到雲南,或者翻越大雪山到青藏,都比較困難,但修出一條道路來,通騾馬還是可以的。

    哪怕路比較難,甚至每年會有大雪封山期,會有雨季泥石流,可有一個通道直接出海,都一樣是非常的重要。

    這不僅是說把雲南把青藏的商貨運出來,而更在於大唐能夠通過海上,迅速的把商品或者是軍隊快速的運進雲南或藏區。

    南北兩邊同時能夠聯通雲南和青藏,這無疑會讓這兩塊現在大唐還在開拓征服的地區,能夠更加迅速的融入大唐之中。

    「永吉、吉大還有信度,各駐一軍。」承乾拍著大腿說道。每地駐軍兩萬,若加上海軍在三個港,各駐一個分艦隊,基本上差不多了。

    「關於雲南道,臣以為也應當派駐兵馬進駐了。」長孫無忌道。

    雲南的南詔本來在六詔中實力只屬於中等,但因為比較接受漢文化,並且一直與朝廷關係較好,在護法戰爭中,又出兵相助,為護法軍打通東西,算是立功不小。

    如今南詔王和蘇毘女王一樣,是大唐的自治領,權力不小。不過長孫無忌始終相信那句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此一時,彼一時。

    現在朝廷騰出手來,當然得加強雲南的控制。

    至於理由,就以掃蕩那些劫掠雲南商路上的不服王化的蠻夷為理由。以此理由,唐軍進駐雲南,到時大軍過去了,再撤出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南詔王可以繼續當他的王,但云南可就不再是一塊朝廷無法直接干涉的化外之地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0 21:38
第1382章改土歸流

    氣氛很好。

    君臣幾個頭一次能聊的這麼順暢,承乾高興的都不由的多喝了幾杯。

    「朕聽說,雲南多銀礦、金礦啊。」

    經歷了幾次貨幣的變動,如今承乾也算是對貨幣比較敏感。深知貨幣天然不是黃金,但黃金卻是天然貨幣。

    朝廷雖然現在說是把紙鈔的發行權拿到了手,但馬週、褚遂良等人卻盯著朝廷,最後弄出了不少的附加條件。

    朝廷計畫明年發行一億貫寶鈔,以三千萬價值的金銀銅做為準備金。但這一億寶鈔發行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因為按馬週說的,一億寶鈔數量很多,哪怕是以三千金做準備金,依然是超發了七千萬貫。

    這相當於所有人手裡的錢要貶值,貶值七千萬。

    為了避免這些寶鈔對現有貨幣體系的衝擊,馬週要求朝廷發新寶鈔後,對原有的舊鈔全部回收銷毀。

    並且,這一億寶鈔以三年為期。

    也就是說,三年內朝廷不得再發新鈔,三年後朝廷回收這一億舊寶鈔,投放新鈔。

    一億新鈔換一億舊鈔。

    在去年,朝廷其實就是發行的新鈔,並把舊鈔回收了,因此市面上的寶鈔其實不算太多。

    相對於天下龐大的貨幣量來說,去年發行的鈔倒是影響不算太大。

    明年發一億,數量有些多,但回收舊鈔銷毀後,則相對經濟總量來說,還算在控制之內。

    三年不得發新鈔,這讓承乾想著靠不斷發鈔,通過超發賺錢的念頭算是不行了。

    而且馬週還提出了一個發鈔條件,就是這些鈔不能直接發。

    而是由朝廷的戶部發行債券,然後由央行購買。朝廷賣出債券,拿到錢,用的是朝廷的稅收做抵押,拿到的錢也不是直接用來發薪水發賞賜,而必須且在水利設施、道路交通、運河疏通等基建上面。

    這樣限制的目的,也是為了讓這些錢能夠迅速的流通,進入市場和百姓的手裡,另外也能讓這些錢用的比較有價值。

    承乾對此不算很理解,但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

    三年一個億,以後都是新鈔換舊鈔,三年一屆,也許以後每屆發行量能增加個千把萬一年,但確實有了很多限制。

    發鈔限制多,而且他也意識到,如果沒有本金的發鈔,確實會造成很多麻煩。畢竟,紙可不是錢。

    錢印多了,貨物少了,必然意味著百姓手裡的錢不值錢,會跟去年太上皇搞出來的麻煩一樣大。

    但金銀不同了。

    金銀都是天然的貨幣,甚至本身也算是一種商品。

    長孫無忌家在伊麗發現大金礦,張超家在呂宋發現大金礦,承乾是很羨慕的。這些金礦都是他們的私人領地上,跟他李承乾沒有半文錢的關係。

    大唐的金銀產量極低,一年原來不過一兩萬兩金銀產量。後來朝廷倒是堪探出了不少金銀礦,產量也提升不少,但一年那麼一二十萬兩的產量,對於大唐如此龐大的帝國來說,金銀依然是太稀少了。

    缺金缺銀缺銅,遠遠無法滿足貨幣交易需要,所有才會有如今的紙鈔。

    大唐現在最大的金產地,是在嶺南。

    也是這幾年才開發的,在廣西的邕州和交州,都發現有不少金礦。朝廷對這些金礦,都是與其它礦產一樣的政策,允許私人開採,先取得開採證,然後交承包開採費,最後開採出來的黃金,朝廷要徵課,直接課金。課完金後,礦上還要交經營所得稅這些。

    反正礦隨便你開,只要有證,稅還是挺重的。

    不過大唐自產的金銀量還是太少,主要還是通過外貿流入黃金和白銀。朝廷一方面對金銀銅採取比較嚴厲的管制措施,比如禁止金銀銅器下葬,對金銀銅製造器具有嚴格的限制,對此類產品徵收重稅。

    以使得朝廷能夠得到更多的金銀銅來鑄造錢幣。

    現在朝廷不禁私人鑄幣了,只管理不禁止。

    不論是朝廷還是私人,誰有本事弄到金銀銅,誰就能鑄更多的幣,自然也能賺更多利潤。

    承乾早聽說,雲南、黔中、劍南等地也有不少金銀,尤其是雲南,據說發現了不少銀礦,儲量還很大。

    「雲南金沙江流域發現不少金礦,而在南詔發現許多銀礦,另外,遼北也發現有金礦!」

    不過這些金礦,都比不過在伊麗和呂宋發現的金礦。兩地的金礦儲量既高,而且開採也更容易。

    「臣預計伊麗、呂宋兩大礦一年可採二十萬兩黃金以上,若加上朝廷自海外輸入之黃金,以及其它地方所產,大唐今年能新增黃金百萬兩。」房玄齡說道。

    呂宋發現了不止一個金礦,而是許多個金礦,據估計一年能產三十萬兩黃金,而伊麗的金礦一年能產十萬兩。

    朝廷其它各地的金礦加起來,一年能產個幾萬兩。

    而通過貿易,能換回五六十萬兩黃金。

    百萬兩黃金,聽的就讓人心跳加速。

    一枚金幣現在含金八錢八,值二十貫銅錢,一百萬兩黃金,如果都鑄成金幣,那可是價值兩千多萬貫。

    這不是紙鈔,而是真正值錢的金幣。這種金幣投入市場,可是能極大的穩定貨幣市場的,紙鈔多了,就會貶值,物價上漲。但一年就算新增兩千萬貫價值的金幣,對整個市場也不會有半點壞影響。

    以現在大唐的商品經濟總量,兩千萬不算什麼。價值兩千萬的金幣,只會有更積極的影響。

    劍南、黔中、廣西、雲南,這些現在大唐比較落後,甚至是控制力比較低的地方,卻偏偏是金銀礦最多的地方。

    承乾覺得哪怕是為了金銀,也得對這些地方進一步的增強控制了。

    「之前褚相提到過,說是對西南地區,要實行改土歸流。朕覺得這倒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案。只是此前朝廷騰不出手來,現在局勢平穩,朕認為時機到了。幾位覺得如何?」

    所謂改土歸流,也是張超最先提出來的。

    劍南道南部、黔中道還有雲南道,不少地方其實還是土人羈糜,朝廷設置了不少的羈糜州,任命夷人首領為刺史等官,讓他們自治。

    羈糜制的核心,自然是朝廷對這些邊疆地區鞭長莫及。無法武力征服,便通過這種羈糜制來控制,只要邊疆的這些蠻夷表示臣服中原朝廷,那朝廷就給他們授官,在他們地盤上設州置縣,但實際上還是土人自治。

    只不過有了這麼一個名義上的臣屬關係後,中原人進入要容易的多,雙方也會有更多的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流。當漢人勢力滲透的差不多的時候,可能朝廷就會直接設個縣什麼的,一點點的吞食,將之納入直轄之中。

    當年的嶺南本來也是這樣,後來張超來了個猛龍過江,強硬的在嶺南改土歸流,雖然叛亂不少,打了好幾仗,但最終還是把嶺南給直接扳直了。

    不過嶺南因為開發較早,算是有一定的基礎,哪怕是那些豪強,其實也多是漢人。

    但在西南,這邊情形卻大不一樣。

    就比如雲南,朝廷設立了雲南道,可實際上這邊卻是以南詔國為首的勢力範圍。

    在這邊,最大的問題,就是漢人數量極少,基本上遍地蠻夷,而且交通極其不便,崇山峻嶺。

    朝廷要改土歸流,那就是要建立真正的統治,而不再是土人自治。

    房玄齡倒覺得不急於一時。

    「臣以為,可以分步來。先修路,修幾條交通大道,通了路不論是行軍駐兵還是通商貿易,都是方便的多。修幾條交通要道,貫穿黔中雲南和劍南、廣西,然後沿路築些城鎮,駐兵屯田。」

    「修路、駐兵,然後是屯田,再是建學校、建議會,推廣漢文化,然後編戶齊民。」

    「會不會太慢了一點?」承乾問。

    大唐連信度都打下來了,總不能連個緊鄰中原的雲南黔中還搞不定吧。

    大唐朝廷上下,現在基本上都有一個共識。

    那就是蠻夷得征服,大唐有責任推廣漢文明,幫助他們走出那種野蠻落後的生活方式。

    許多雲南的蠻夷,還在進行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過的跟個野人一樣。

    大唐有責任幫助他們啊。

    想想,雲南黔中有多少的金銀礦,又有多少的土地。哪怕山多水多,可也一樣能夠開闢梯田種植水稻土豆啊。

    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有一個共識,有這麼一群窮鄰居,總免不了這些人隔三差五的會來打劫富鄰居的。

    蠻夷鄰居日子苦,總免不了要來劫掠,哪怕名義上臣服,也是叛服不常。為了保證邊境的安寧,朝廷也有必要去征服並統治那裡。

    大唐不遠萬里的去開拓西海領、大夏領、河中領、遼北領、信度領、扶南領等,沒理由卻要把家門口的這片地區給遺忘了。

    這麼大一塊地方,卻如狗皮膏藥一樣貼在那,不除掉都不舒服啊。

    魏徵向來是反戰派。

    一向認為窮兵黷武,好戰必亡。認為開疆拓土,不過是帝王的好大喜功,將士流血,百姓承役,實在是勞民傷財。

    尤其是如今雲南、黔中等西南蠻夷都臣服老實,何必又要起幹戈呢?

    「改土歸流,只怕必然引起西南夷反叛,到時戰事又起,永無寧日也。」

    房玄齡對這位老同學的話不以為然,「若按魏公所言,朝廷當初也不該削平嶺南,不該攻滅高句麗,掃滅突厥,平定吐谷渾了?」

    「一味的武力征服,臣以為並不可取。」

    「有能力不取,難道要等將來蠻夷反攻?」

    承乾看著幾位重臣爭論起來,笑了笑道,「魏公所言有些道理,但朕以為該出手時就出手,太師曾有一句話,朕至今記憶深刻。國與國之間,其實就是弱肉強食,通行的是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正是弱肉強食。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1 18:25
唐朝好地主 第1383章石見銀山

    「倭人如此無禮,簡直放肆!」

    早朝上,從倭國返回的高表仁把出使倭國的情況稟報皇帝。

    「當年倭國太子致書隋煬帝時,就曾寫道日出天子致日落天子,讓煬帝十分震怒,不過當初有高句麗在,便沒有發兵徵討。想不到,如今這倭人還是如此狂妄,身為我大唐藩屬,做為大唐臣子的倭王,不但自稱天皇,還敢拒不面朝北拜跪接旨。」高士廉一番數落,堅決支持自己兒子直接回國的舉動,讚揚兒子保住了帝國尊嚴。

    承乾也對倭人的無禮感到不滿。

    大唐建立的宗藩體系,只有大唐才是帝國,也只有大唐的皇帝可以稱為皇帝,其它的最大的也只能是國王。

    倭國是大唐的藩屬國,接受大唐的冊封,國王居然敢稱天皇,那置大唐於何地?

    「既然倭人如此狂妄,那大唐理應出兵教訓之。」承乾坐在龍椅上,很平淡的說出這句話。

    身為大唐皇帝,擁有億萬子民,數十萬的軍隊,承乾確實有這個資格說這樣的話。

    小小的島國而已,也敢夜郎自大,真是不知死活。

    魏徵出來反對。

    如今大唐四處用兵,雖說朝廷有財力支撐,但依然是比較危險的。

    房玄齡這次卻沒反對魏徵,而是認為眼下朝廷確實不適合立即出兵倭國。

    北伐還沒結束,對真臘的南征也一直還在打,信度戰場也還在用兵,甚至朝廷已經在準備朝鮮戰爭。

    這個時候,對倭國用兵,確實不是時機。

    房玄齡主張下旨斥責倭王,勒令其去除天皇稱號,向大唐陪罪。

    「新羅與百濟如今打的很兇,朝廷也已經準備多時,今年可以出兵朝鮮半島南部,滅新羅與百濟。」

    「待滅掉新羅百濟,到時再南征倭國不遲。 」

    房玄齡的態度很明顯,不著急,慢慢來,一個個的打過去。倭國也得意猖狂不了多久。

    ‧‧‧‧‧‧

    呂宋。

    又是一支船隊抵達呂宋港。

    張超親自過來迎接,從船上下來的卻是琉求國公張璟。

    本來按朝廷制度,諸侯是不得隨意離開封地,更不能這樣跟其它諸侯互相串門的。

    要離開封地,甚至得向朝廷報備。

    朝廷甚至計畫在各個諸侯的封地,派駐監察御史,以監督諸侯們的一言一行,據說還要派出史官負責記載諸侯的一言一行。

    不過張璟這次南下,卻沒有報備朝廷,他直接帶著船隊就來了。

    船隊載來了三千多員琉求來的移民,有山夷也有漢民,其中還有不少的工匠。

    「父王,你要的鑄幣機械也都運來了。」

    張超在琉求早就有一個鑄幣廠,現在準備在呂宋也建一個鑄幣廠。

    呂宋現在有八個金礦在同時開挖,現在來呂宋淘金的淘金客超過萬人,他們多數在八個金礦裡淘金,淘到金子上交金礦,他們拿提成,收入還是挺高的。

    而張超有八個金礦同時開採,收穫更多。

    這裡的金礦比較好採,尤其是那溪裡的金砂,每月收穫極高。

    初步估計,如果人手充足,一年能開採五十萬兩黃金。這麼多的黃金,當然不能囤在倉庫裡。

    最大利益化,就是鑄成金幣或者加工成金飾,然後流入市場。

    以張家的技術水平,如果鑄成金幣,直接就有八個點的利潤。雖不如過去,但也還是很大的利潤了。

    五十萬黃金,能鑄成五十多萬金幣,僅鑄幣的利潤就有四萬兩。金礦是張超自己的,開挖難度低,成本也小,僅這幾個金礦,一年就能為張超帶來超過千萬的利潤。

    而有了這些金幣,張家的工商銀行能以此獲得更多利潤,甚至對張家工商銀行的信用也是大大的穩固。

    就算沒有了發鈔權,張家還能發銀票。朝廷徵稅等只收鈔票,朝廷採購也只用鈔票,但銀票一樣能流通。

    張超這次叫兒子來,當然不僅僅是為了送點鑄幣機器、工匠和一些人來。

    爺倆留下工人們卸船,往城裡走。

    經過半年的建築,呂宋城現在除了還沒有城牆,其實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

    八條大街,對應著八座城門。

    城牆還沒有,但城門卻是有了。

    貨物進出,其實都要走城門,畢竟車馬要靠街道而行。

    街道還沒鋪磚石,但地面的土硬化過,還鋪了一層沙子,倒也乾淨清爽。街道兩邊,留有人行道,還栽了行道樹。

    棕櫚樹和椰子樹一排排的,很有呂宋的獨特魅力。

    街道兩邊全是店面,不過現在只有部分店面裝了牌匾開張,許多還是空著的。

    「先留著,等以後人多起來,這店自然也就能租出去了。」

    「不賣嗎?」

    張璟有些意外。

    呂宋城是由張超自己出錢修築的,所以呂宋城的房屋商舖等也全都是屬國王的資產。而且這還不是王國的資產,是國王資產。

    城裡房屋、店舖、倉庫等很多,但張超基本上都是租而不是賣。

    出租雖然一時收不回資金,可張超又不缺錢,房屋出租才是細水長流。以後呂宋人口越多,商業越繁榮,這裡的房屋店舖自然也就越貴。

    做地產還是做出租,張超估計自己是大唐頭一個了。

    「呂宋城人不少。」張璟看著街道上人來人往。

    「現在人是不少,但等呂宋城修好了,這裡也安置不了這麼多人。現在這邊工坊之類的還較少,多數人還是要安置到外面去墾荒屯田。」

    呂宋的人口現在構成比較簡單,人數最多的是呂宋土著,呂宋城以奴隸為主,而在周邊,則是歸附的呂宋土著為主。第二大人口則是琉求移民來的山夷為主,漢人反而是最少的。

    張超現在分了不少田地出去,那些歸附土著都給他們授了田,其實就是把他們原來世代擁有的地,再劃給他們,但要登記入冊,然後將他們的戶籍也登記,這樣他們就成了呂宋王國的編戶齊民,要納稅,要服役。

    張超在呂宋,實行的是朝廷一體的兩稅制。

    不抑兼併,攤丁入畝,可以以錢代役。

    但做為新開拓的土地,要吸引人過來,自然得有優惠條件,比如來了就分田授地,頭幾年免稅等等。

    張超免起稅來是一點不心疼的,那些漢移民過來,田地免十年稅賦。土著的田地,也給他們免五年。

    張超不缺錢,而且通過工商這方面的稅收,比靠收田賦高的多。另一方面,張超自己也經營農莊,經營各種作坊,甚至建房子出租。

    更何況,張超僅是開採黃金和鑄幣,一年就能有千萬貫的收入呢。

    不過錢還是沒人嫌多的。

    今天張超把兒子叫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準備帶上兒子去搶錢。

    「出兵倭國?」

    張璟聽了父親的話,驚訝出聲。

    「要打倭國也應當是朝廷出兵吧,雖然那倭王無禮,可也輪不到我們去教訓啊。」張璟也聽說了上次高表仁出使倭國的事情。

    「當然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可以做為我們出兵的理由。我真正要出兵倭國,是因為我的人在倭國發現了兩個大礦山。」

    「什麼礦山?不會是金礦吧?」

    張超搖頭。

    「一座是銀礦一座是銅礦。」

    「銀礦和銅山?」

    張璟還以為是金礦,畢竟黃金貴重。而如果僅是銀礦和銅礦,就跑去倭國,不太划算吧。

    「這可不是小礦山,那銀礦叫石見銀山,而銅礦叫別子銅山,其儲量非常驚人。你知道以我們掌握的新式開採煉銀法,一年能從那裡開採到多少銀子嗎?」

    「多少?」

    張超笑著道,「你可以猜猜。」

    「十萬兩?」

    「不止,如果只是十萬兩,哪值得我如此興師動眾。」

    「二十萬,不,五十萬兩?」

    「再往高了猜。」

    「難道是一百萬兩?」

    「哈哈哈,你也太低估了石見銀山的儲量和我們家的技術了。以我們的技術,加上銀山的儲量,我們一年能輕鬆從石見銀山得銀五百萬兩之巨。」

    「當然,要用我們的新技術,就必須得用煤。用木炭是不行的,如果煤跟不上,會大大製約我們的採銀量。但就算前期開採的少些,一年百萬兩還是不成問題的。」

    一枚銀幣,含銀八錢八,價值四貫銅錢。

    一百萬兩銀,鑄成幣,那就是近五百萬貫錢了。如果一年開採五百萬兩,那得是兩千多萬貫價值。

    「父親,那石見銀山能開採多久?」

    「開個兩三百年不成問題。而且石見銀山不止有銀,還有黃銅、鐵、鉛等礦產。」

    張璟聽的都大為心動。

    「爹,這個石見銀山在哪,我回頭就組織人馬去搶。」

    石見銀山在倭國本州島的東北端,與九州島隔海相望,在本州島的地理上,屬於中國地區。

    倭國這些年不斷向中原派出使者,還派出留學生留學大唐,這些人回到倭國後,把大唐的先進制度、思想、律法等帶回。

    現如今倭國也開始改革,他們將倭國設為五畿七道,京畿區域裡的五國為五畿,而京畿之外的其它領地則仿大唐,共分七道。

    另外,將諸道下的令制國,都授以州名。每個令制國,也是一個州。

    石見銀山,就是在山**的石州石見國。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1 18:25
唐朝好地主 第1384章趁虛而入

    不得不說,倭人模仿能力還是非常強的。

    本來倭國在二百餘年前,還是諸島割據時代,後來和國統一諸島,建立大和國。但大和國的政權,其實一直都是在公卿的手裡,天皇基本上都只是個擺設。

    而他們的社會制度,則是一個奴隸主貴族私有部民的製度,這種制度其實非常落後。

    奴隸主貴族階層直接霸佔著大片的優質土地,把平民變成自己的私有部民。

    大和國分為貴族、平民、部民三個階層,部民其實就是奴隸,是被大和國征服諸國的過程裡,俘虜的人口。

    這些部民被貴族階層奴役,又按分工編成不同的部。比如負弓矢以充警衛的是韌負部。

    提供陶製品的土師部、陶部。

    充任宮延雜務的膳部、豚養部、馬飼部、鍛冶部、弓削部。

    在屯倉、田莊中耕作的田部、部曲。

    地方上提供水產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

    由外來僑民中的有知識者編成的史部、藏部等。

    其中以在皇室直轄領地中勞作的田部和在貴族的田莊中從事生產的部曲數量最大,田部民又包括三種類型:將移民和被征服者直接編成田部;保留原有的農村公社的形式,採取向公社成員徵收年貢形式進行剝削的田部;由地方貴族所獻的私有奴隸部曲──徭丁編成的田部。

    部曲則往往以其所屬貴族的氏姓作為部名,如大仲部、蘇我部等。

    部民組織一般由下級氏族貴族統帥,稱為伴造,職位可以世襲。有的貴族與部民並無血緣關係,但也自稱氏上,將部民作為氏人。對於外來的部民,往往保留其原有的內部結構,由其原首領任伴造,部民中有的為天皇或皇族私有,分別名之為名代和子代。

    在早期,這種制度倒也有積極的一面,促進了社會發展。

    但到瞭如今,這種制度也變了樣。

    奴隸主貴族們直接霸佔了最優良的田地,把平民也變成了自己的私民部民,土地兼併,甚至豪族之間的徵戰,也讓社會十分動亂。

    朝中掌權的蘇我氏也意識到鄰居大唐的先進制度,在不少曾經出使和留學大唐的倭人勸說下,他決定仿大唐制度,改革倭國,想要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蘇我氏的革新,其實力度相當大,堪比大唐的貞觀新政。

    蘇我氏的改革包括改年號、遷新都,向全國宣佈改新詔書。

    將都城遷到最繁華的貿易港難波,宣佈土地和人民都歸國家所有,所有部民成為公民。

    並且仿大唐的均田制,推行班田制。每六年按照人口數班給分田,具體為男子三畝,女子為二畝,奴隸一畝,這些地死後要歸還國家。

    在中央,他確立中央集權制度,仿大唐設立中央和地方機構以及各種官職。

    具體的就是中央設神官、太政官兩大機構,太政官下轄八部省。太政長官為太政大臣。

    地方上行政機構則設五畿七道,各地設國,國下為郡,郡下為裡。

    廢除官位的世襲制,並實行徵兵制。

    改革力度之大,讓得到消息的張超都為之驚嘆。

    這是直接廢除奴隸制,並全面實行中央集權了。

    中央二官八道一台五府制,地方則是五畿七道郡國裡制,土地制度則推行班田制,又實行全國徵兵制。

    不過張超始終覺得,這些倭人步子邁太大了,這樣會扯到蛋的。

    說句最簡單的,眼下的倭國內,朝中自然是蘇我氏當政,這也是倭國的傳統,公卿掌權,而地方上則是貴族和豪強們掌權。

    不說別的,僅僅是部民,就佔有整個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這些人都是皇室和貴族豪強們的奴隸,他們會輕易的把這些奴隸放出來,讓他們成為平民?

    再一個,土地也基本上都是皇族和貴族們的,他們願意把土地交給朝廷班田?

    原來地方,都是貴族豪強們控制的,貴族和豪強們佔據著土地,表面上這些土地是國家所有,他們只是代理經營,在委任書上署名,成為名田。名田的主人是名主,於是又有小名主和大名主之分。

    小名主就是那些富裕農民小地主,大名主則是貴族和地方豪強。

    在以前,物部氏控制著倭國朝廷,後來蘇我氏打敗物部氏取得朝堂控制權,一直到如今,幾十年的時間裡,他們一直掌握著朝堂大權。

    天皇,不過是他們的傀儡罷了。

    現在蘇我氏願意主動改革,一方面是大唐給的壓力很大,二來是地方貴族豪強越來越不太聽朝廷中央的命令,這才是他真正改革的動機,說白了,就是想要攬權而已。

    蘇我氏雖然是公卿專權,還沒到後來的幕府時代,武士階層控制天下的地步,但他確實也想通過這種改革,把權力抓的更緊。

    只是,這改革也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了。

    真正的歷史上,倭人是更晚一些時候才進行的改革,那個時候是維新派把蘇我氏幹掉後,扶立新的天皇,然後全面推行改革,號稱大化革新。

    而現在,蘇我氏居然帶頭改革了,不得不說,歷史有時讓人啼笑皆非。

    可就算最大的地主皇室和蘇我氏帶頭改革,下面的貴族豪強們也未必願意啊。

    幾十年前,物部氏當政,實行保守政策。而蘇我氏眼界較開闊,一意改革,結果被物部氏阻攔,兩大貴族開戰,最終蘇我氏贏了。蘇我氏的族長蘇我馬子扶立自己的外甥女為推古天皇,積極實行改革。

    後來,仁德太子進一步提出改革計畫,結果蘇我氏卻擔心損害蘇我家族利益而殺了聖德太子和他的兒子山背大兄皇子,另立天皇。

    可不到二十年,現在大唐的壓力下,在地方的不穩下,蘇我蝦夷卻又被迫開始帶頭改革。

    地方上的貴族和豪強們,可不是一個大名主一封委任狀就能滿足的。

    改革意味著舊有利益集團的損失,必然會有反對。

    不過張超挺樂於看於倭國的這種變化,他們亂起來才好。

    其實倭人的改革處處模仿大唐,比如班田制,就是過去大唐的均田制,甚至他們的班田農民,也是一樣要負擔租庸調的,但負責卻比大唐的重。受田每段,交納租稻兩束兩把。而調則還分為田調、戶調、付調,庸為力役和代役納物,部之,負擔很重。

    就算部民過去為奴隸,可轉為班田後的公民,日子並不會更好過,相反,負擔還更重了。

    這有點類似於南北朝時期貴族地主莊園裡的佃戶部曲,他們不用向朝廷納稅服役,只給貴族地主們種地納租就好了。如果變成了編戶良民,雖然分田授地,可租調和庸卻不少。

    就如隋朝時均田,一個男丁授的田比一夫一婦授的田要多,可相比起來,租庸調卻要比平均的少。於是乎,許多隋朝男子寧肯打光棍都不娶妻,因為娶了妻負擔就要重許多。妻子授的田沒有男丁多,可一夫一婦納的租調和承擔的庸卻要高的多。

    石見銀山。

    現在那塊地方被劃為五畿七道的山**,隸屬於石州石見國。山**有八國,石見國則有安濃、邇摩、那賀、邑知、鹿足、美濃六郡。

    石見銀山現在還只是很零星的開採,並沒有大規模開採,可以說這是當地的倭人沒有發現這裡的儲量。

    但張超知道啊,在明朝的時候,石見銀山可是達到當時全球三分之一的銀產量,相當驚人的。

    倭人不知道沒關係,他知道就行了。

    還有別子銅山,在四國島,屬於南海道,歸屬於伊予國。

    這座銅山要到一千年後才會被發現,而他的銅儲量卻是相當的驚人,六十五萬噸銅儲量。

    這座銅礦開採了近三百年,佔據江戶幕府當時全國三分之一的銅開採量。

    十三億斤銅儲量。

    在中國明清時期,每年向日本進口的銅就高居百萬斤之巨,這還沒算日本向荷蘭等國出售的銅,他們的銅最高時一年能達到幾百萬斤之巨。

    別子銅山儲量高,但在伊予大銅山還不少,甚至許多銅山都是夾金夾銀的。

    「趁著倭國內亂將起,我們正好混水摸魚,以討伐倭王無禮為由出兵,然後攻佔石見銀山和別子銅山,反正這兩地都離海邊不遠,對於我們來說出兵不是什麼問題,尤其是伊予的別子銅山,它處於四國島,倭人力量不強。」

    張超打的是如意算盤。

    進攻倭國,一面是挖金子挖銀,另一方面還能抓奴隸。

    倭國別看著好像地方很小,但倭國的土地還是很肥沃的,而且倭人也比較能生,處在島上也算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安穩日子,人口不少。

    中原對於銅、銀、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張超也不用擔心挖了太多黃金白銀和銅,會造成中原貨幣過多,通貨膨脹什麼的。

    黃金白銀可是天然貨幣啊。

    這可比燒瓷器、燒玻璃、造香水、釀酒、製糖來錢快的多。

    「咱們什麼時候出發?」張璟聽了已經是熱血沸騰,飢渴難耐了。

    「不急,咱們先準備,湊兩支艦隊,準備好軍械物資等。還得等朝廷和議院批准我們去征討倭國才行。」

    這麼大的銀山銅山擺在面前,張璟恨不得現在就去攻佔石見國和伊予國。

    「爹,乾脆咱們偷偷組織人馬,就以海賊之名行動。」

    張超呵呵一笑。

    「別心急,那銀山銅山又不會跑。再說了,除了你爹我,別人現在也不知道那兩座銀山銅山啊。先正常的報告朝廷吧,相信能通過的。」

    「萬一通不過呢?」張璟很著急,這麼大的兩塊肥肉都到嘴邊了。

    「真要通不過,再按你說的辦。」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1 18:26
第1385章張學

    京師大學堂。

    寒冬臘月,學校也要放假。

    這所學生數量比國子監還多的京師大學堂,擁有眾多學科,設有許多個分院。與國子監裡教的都是經史為主兼學行政管理不同,京師大學堂其實是一所專科技術學校。

    這裡主要的是理工、農醫、管理等,理工下還有工學院,工學院下又還有地礦、水利、測繪、機械、土建等諸多分類,哪怕是一個土建類裡,還下分有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務工程、道路橋樑、城市規劃等等。

    這所擁有一萬餘人的巨大學校,有龐大的校區,更有著無數的院系。

    而這些院系分類,都是由校長張超最初定下的。當初,許多人甚至都搞不清楚這些院系分類,到底是乾嘛的。

    但現在,這麼些年過去。

    這所學校裡的學生,卻成了最受歡迎的。

    每一個都跟寶貝一樣,還沒畢業,就已經被人來爭搶了。

    一開始,還有人說這裡是一所工匠學校,有點瞧不起的意思。但很快就沒人這樣說了,如今的大唐,日新月異,到處都是建設,工商大興。

    也沒有人再說什麼工匠製造是什麼奇技淫巧,因為工匠的發明創造可是非常值錢的。

    大唐甚至都有了專利法案,工匠的發明註冊登記後就是受保護的,長達二十年的專利保護,別人家要用,只能付專利錢。如果仿照,是要吃官司被罰款的。

    更不要說,京師大學出來的並不僅僅是工匠。

    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離不開他們的影子。

    修路鋪橋建設碼頭鋪設軌道,甚至是建築城池蓋房子,連修下水道也是充滿著學問的。製造各種機械,什麼織機紡車什麼馬車船舶什麼水車水力鍛鎚水力紡車‧‧‧‧‧‧‧

    這裡還有最優秀的會計,專業的老師。

    這裡還有精通律法的法學院學生,能幫你打官司。

    這裡也有最多的醫學生,各科醫生都有,甚至有專門學習醫護專業的護士。

    也有專門學習農牧的學生,專門研究土地啊種子啊莊稼的種植培育防蟲防病土壤問題等等。

    雖然許多進來學習的學生,剛考進來的時候,只是基礎成績不錯。可在這裡學習四年之後,往往就能成為某一專業很不錯的人才了。

    而那些又讀了四年的研究生,更高是人才中的人才。

    甚至還有讀完研究生後,繼續留校,一邊當老師一邊繼續讀博士生的,這種,已經是某一領域裡的權威。

    大唐這麼大,但這樣獨特的大學,現在卻僅此一家。

    雖然學校有一萬多學生,但對於整個龐大的帝國來說,他們都是非常稀少的。畢竟那麼多個分科裡,細分下去,每個院係也沒多少人,而且在校的還是好幾屆的學生。

    今天。

    京師大學堂裡熱鬧非凡。

    許多學生來自天南地北,在京學習的幾年裡,並不怎麼回家,節省時間節省路費。

    不過今天的熱鬧,還是有些不一樣。

    臨近年底的時候,學校正舉行一次特別的面試。

    每年的年底,各地的封國諸侯,還有各道州的封疆大吏們,都入京朝集。這些諸侯、官員們在接受完吏部、議會等的考核後,在元旦前都還會有一段時間。

    這段空閒時間裡,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別開生面的面試會。

    其實就是招聘會。

    諸侯和地方官員,甚至是許多商會、公司,都會在這個時候來參加京大舉行的這場面試會。

    大家想要招聘什麼樣的人才,這個時候就可以去挑選面試了。

    不過一般情況下,往往都是學生們選東家,不是東家選學生。因為這樣專業的人才較少,而需求卻多。於是乎,學生們可以從容的挑東家。

    各個院系的學生,他們自己組成一個面試團,他們可以從容的面試那些有意向需要聘請該專業人才的東家。

    「謝謝王刺史,我們會認真考慮你的條件的,如果有同學願意接受你的條件,我們會通知你的。」

    一名年輕的水利系學生笑著對一位來自淮南道的刺史說道。

    水利系的這些學生,只給了他一刻鐘的時間述說自己的條件,然後也不給答覆。

    這個身著緋袍的四品刺史無奈的笑笑起身,在他的後面,還站在一排的官員呢,哪個不是身著緋袍,甚至還有紫袍金魚袋的大州刺史甚至是布政使在那排隊。

    「好的,那我就敬侯你們的消息了,我們壽州的誠意很足,條件也不錯。若是肯來我們壽州,我們一定給予最好的待遇。過去之後就能成為公務員,提升速度是很快的,三年之後,肯定就能進入流外品,五年內,保證起碼是個九品。」

    他還在那裡說著,後面一位儒雅的官員卻道,「五年才是個九品,你也好意思說啊,老王。同學們,來我們潁州,三年,三年我就能保證能升入九品。」

    壽州在淮河南,屬淮南道。而潁州卻是在淮河北,屬於河南道,偏偏壽州和潁州,還是隔淮河相望,那算是老鄰居了。

    王刺史和張刺史都是刺史,自然就得拚政績。而偏偏淮河是一條比較桀驁難馴的河,雖然朝廷每年拔不少錢治理,可水患不斷,算是他們最難纏的一個問題了。

    相比於壽州,潁州境內還有潁河、汝河、小汝河、淝水等,情況比壽州複雜多了。張刺史是真的很需要水利系這種專業的學生,雖然他在任幾年,每年都要從京大挖一些學生過去,可誰嫌多啊。

    老王被老對頭給懟了,老臉通紅。

    「同學們,來我們壽州,我老王承諾,三年就幫你們實授八品。而且來我們壽州,若是安家落戶,我老王送你們一套房子,還給你們分田!」

    老張不樂意了,你瞎抬什麼價。本來人就不好請,你還三年八品,給房分地。這不破壞行情嗎?

    好歹自己也是四品刺史,一州之長。老張一怒,直接開出三年八品,給田給地,還帶介紹媳婦的條件。

    一群布政使啊刺史、長司、司馬的都圍著看熱鬧。

    這京大的才子們,真是搶手啊。

    當年還瞧不起人家是工匠,現在好了,工匠你還請不到呢。

    一個個紫緋高官在這裡登門面試,說幹口舌,別人還只給一刻鐘。

    可大家確實挺需要這些人才的,而這些人才不愁嫁啊。

    管他是水利還是建築又是城市規劃、或者什麼下水道之類亂七八糟的,大家都搶著要。

    現在不但搶畢業生,而且連大三實習生也搶,甚至連那些什麼大一大二的都有人爭著要了。

    暑假那麼兩個月時間,甚至都要搶去指導指導一番,專車接送回。

    都是為了政績啊。

    而人才難得,有這些專業人才指點指點,往往就能幫他們解決地方上的許多重要問題,幫他們大大提升政績。

    那些商隊也一樣來請人,他們請的較多的還是什麼學法的學會計的,還有學工商管理的。

    另外請那些專業的機械啊測繪的也多。

    反正別看這學校林林總總幾百個學科,可還真的不愁沒人要。

    特別是那些地方的諸侯們,那叫一個財大氣粗。

    朝廷的官員們,封官許願好歹還有點克制。可他們卻好,有時為了一個人才,開出的條件能讓官員們氣的跺腳。

    動不動什麼來我封地,給你田地千畝,什麼給你一個國官。

    國官雖然不如朝廷的官,可在封地裡也是一樣的高高在上啊,更何況他們開出的薪水什麼的待遇實在太好。

    每次搶人,往往都是諸侯搶到的最多,然後是那些商號,他們財大氣粗。搶到最少的,卻偏偏是朝廷和地方的官員們,他們開不出那麼好的條件。尤其是這些技術類的學生,到了衙門裡,擔任的也往往是技術類的吏職,想陞官,比起國子監畢業的那些,卻是要難的多。

    當官,還是進士舉人最好當官,然後是國子監的學生。

    幾個宣撫使們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他們在京大到處遊逛。

    那種爭的面紅耳赤的事情,堂堂一道宣撫使是不會拉下臉面去做的,讓手下的刺史們去爭就好了。

    「這京一年一度的面試,現在是越發的熱鬧了啊。」一位宣撫使扶著白鬚感嘆。

    「可不是,當初張超建起這所京大,誰又能想到,會有今天這麼火熱的局面呢。」

    「可惜這京大是張家牽頭建立的私人學校,要是朝廷所設,哪有這麼麻煩。直接把學生分配給各地好了。」

    一人道,「分配哪那麼容易,一年畢業的學生也就三千左右,天下二百餘州啊,還沒算上各諸侯領呢。一州也就分個十來人,完全不夠啊。」

    白鬍子宣撫使道,「要我說,乾脆朝廷再建一所啊。張超能建京師大學堂,我們就建個漢京大學啊。到時多招點學生,然後直接分配給朝廷中央和地方,省的那些諸侯和商號來搶人。」

    「這個想法不錯,回頭可以奏報朝廷。」

    另一個則想到,地方上也可以建啊。他們都是一道長官,哪道下面不得有個八九州十來州啊,在道城建所大學也沒什麼不能的。哪怕建不了京師大這麼完整的院系,也可以建小點,比如建個理工大學,建個農業大學之類的嘛。

    甚至沒有能力建個理工大,那我建個建築學院,建個水利學院總行吧。

    幾個宣撫使一下子來了精神。

    「不過,我們沒老師啊。」這些可都是專業院校,老師當然也得專業,可不是隨便請幾個老儒就能行的。

    一拍大腿,「說到底,還是得求著京師大。」

    可不,除了京師大,哪裡還有這麼多老師呢。學生都難請,想請老師,只怕是更難啊。

    「還是張文遠聰明啊,他張家每年從京師大挑走大批學生,想要什麼專業的就有什麼專業的,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可不,誰讓這整個學校都是他張家建的呢,那些學生裡,可好多都是張家免學費還發獎學金供著讀完書的,那些學生豈有不感恩圖報之理。再說了,張家開出的條件,也向來是極好的,學生們哪有不願意去張家的。」

    幾位宣撫使都不由的感嘆,跟張家確實沒法比啊。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1 21:28
第1386章李世民

    大唐貞觀十六年二月。

    自呂宋灣出發,乘西南季風啟航,順太平洋上的黑潮東行,最後抵達中美洲,行程萬餘海裡,歷時六個月,終於看到了海岸線。

    有張家的領航船,這一路雖然艱難,但好在沒有迷航。幾次遇到風暴,也順利的躲過,也沒有陷進無風帶。

    據船員說,無風帶是非常可怕的,船隻進了無風帶,可能要等上一兩個月才會有風,沒有幾條船能等這麼長時間。

    一路東行,走走停停,乘著風順著洋流,一路還算順利。因為南線比北線上多島嶼,所以李世民的艦隊雖航行了六個月,但補給還算順利。

    船員說回來只需要三個月,可以順洋流直航能省很多時間。

    一路過來,李世民的艦隊踏上了不知道多少的大洋島嶼。

    一開始,從呂宋南下,經歷了無數的島嶼,他還以為那就是扶桑大洋呢。結果後來才知道,那不過是呂宋群島、渤泥群島還有望加錫群島、爪哇群島以及香料群島等。

    那都沒出南洋。

    而這些島加起來得有幾萬個,卻都已經被劃進了張超家族的封地。李世民頭一次知道,原來張超的封地居然這麼大,他不由的罵了好幾次娘,說張超是個騙子。

    他沒有去澳州,在香料群島就和兒子李治的艦隊分道揚鏣了。

    一路向東,有時十天半月甚至更久都看不到一座島。他們儘可能的登陸那些小島,有時為了躲避風暴,而更多的時候還是為了補給淡水。

    也為了上島能夠腳踏下實地,讓人舒緩一下情緒。

    海上遠航,是非常的艱難的,尤其是當他帶了太多的人畜的時候,船艙裡密集緊湊,根本沒有活動空間,人員得輪流上甲板透氣。雖然上甲板,得負責擦洗甲板,可好多人甚至願意一直承擔這份活,只為了能在甲板上透透新鮮空氣,不過就連這份念頭都是奢侈的。

    每登陸一島,李世民都會在自己的海圖上添上該島,他還會為島命名,還要讓工匠在島上立下石碑。

    離開了南洋後,李世民就要求船上所有人都重新以貞觀紀年。開元元年,恢復為貞觀十四年,而開元二年,便是貞觀十五年。

    大洋上的那些島都太小了。

    甚至比呂宋更加的野蠻原始,李世民都無法跟那些土著交流。

    每次上岸補充淡水後,他會帶著人去狩獵,獵一些島上的新奇獵物,也會採挖一些島上的水果和植物莖塊等。多數動物植物,那些領航員都知道,這些人不少是往返過這條航線四五次的。

    他們登陸的島,其實這些人以前都來過。

    以前他們也試圖和土著們交流,但根本沒用。於是後來他們便與土著井水不犯河水,不過李世民還是希望這些人都成為他的子民。

    他每到一地,都勒石刻碑,宣佈這些島為大唐的疆土。

    然後要派人去請土著來拜見,土著們畏懼不敢,就先禮後兵。但苦無交流困難,不少領航員能講一些瑪雅人的話,殷人的話,可卻不會講那些小島土著的話,只能靠著手勢比劃。

    李世民用他帶來的布匹、瓷器等一些東西,賞賜給那些土著,然後還給他們封了不少官。大的島設一個羈糜州,小的設個羈糜縣,更小的設個鄉。然後任命那些土著首領為州刺史、縣令、鄉長之類的。

    不過土著們倒也不白要皇帝的賞賜,他們很有交易精神,將自己種植的許多木薯一類的東西來交換。

    也有一些土著不知好歹,拒不臣服,也不接受賞賜。李世民一怒之下,發兵攻打,也武力征服了許多土著。他將其中的青壯男女帶上船,一路向東。

    走走停停。

    整整六個月。

    連新年都是在海上渡過的。

    終於看到那海岸線時,李世民都差點流淚了,還以為這輩子就一直在海上飄蕩了。

    「陛下,對面就是中美洲的西海岸,那裡有一個馬蹄形的深山海灣,是個天然良港。那是瑪雅城邦的地盤,不過我們以前來過幾次,跟他們關係還不錯,每次都用絲綢、瓷器等與他們交易,關係挺好。」領航船有三艘,防止萬一船出事,還有其它的領航船,不至於這支艦隊就迷失在大海裡,畢竟就算有海圖,可也很難就走的對。

    瑪雅人是中美洲的地主。

    他們有悠久的歷史,屬於叢林文明。到如今,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雖然瑪雅人的文明進程比較奇特,發展到現在,整個中美洲擁有幾百萬人的人口,也擁有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城邦,他們從來沒有出現過如中國希臘埃及一樣出現強大統一的帝國。

    他們喜歡在城市的廣場建立巨大的石碑,石碑上雕刻歷代統治者的雕像,還會在叢林裡建造金字塔。

    他們是農耕為主,以漁獵為輔,城邦之間也有戰爭。

    此前的冒險船隊,已經與瑪雅人結成了貿易關係,中原的各種商品,非常受瑪雅城邦的歡迎。

    「在內陸,有一個強大的瑪雅城邦蒂卡爾,是由一位叫做美洲虎之爪的王在三百多年前開創的,到如今,成為瑪雅城邦中最強大的一個,他們的王城面積超過十萬畝,王城擁有五萬多居民,祭祀的金字塔就有三千多座,控制著上千里的疆域,有著兩百多萬的人口。」

    這個城邦的都城,擁有兩丈寬的溝渠和高高的城牆。

    「這裡比較強大的城邦還有北部的米拉多,中部的提奧提華坎等,實力都不弱。」

    李世民對於這些拗口的城邦名皺眉。

    「這個蒂卡爾是什麼意思?」

    「如果翻譯成大唐的意思,應當是聲音之地。」

    「聲音之地?然後是個回音山谷?」

    「陛下,他們是在叢林中。」

    知道的這些消息,還是讓李世民比較驚訝的。原來張超跟他說中美洲不適合立足,他還不太相信。現在確實相信了,能擁有兩百萬人口,甚至國都有五萬人口的城邦,這確實很強大了。

    看來這個地方,確實沒他立足的份。

    大小二百多個城邦,在他的理解中,城邦應當就算是一個割據的王了,類似於春秋戰國時代。大小二百多個城邦,這種地方狗腦子都能打出來,不能呆。

    卡拉穆克爾、卡拉闊爾、帕倫克,全是中部、西部強邦。

    卡拉穆克爾甚至曾經聯盟卡拉闊爾大敗蒂卡爾,奪走瑪雅城邦霸主地位近百年時間,直到如今蒂卡爾重新奪回霸主地位。

    這個卡拉穆卡爾也有著廣闊的地盤和龐大的都城,這個城邦名在瑪雅裡意為蛇的意思,因此也被稱為蛇之王朝。

    「這些大邦都在內陸嗎?」

    「中部內陸的邦最強大,西部和北部也有強邦。西部強邦帕倫克在西海岸,但在我們南面一千多里,這附近的邦不算大。」

    這些瑪雅人更喜歡居住在叢林裡面,他們在叢林裡建造城市,開挖運河,耕種田地。

    當一支百多艘大船組成的龐大風帆艦隊,滿載著近三萬餘人進入阿卡普爾科港時,連個迎接的人都沒有。

    這港雖然是個天然深水良港,可港口邊並沒有城池,也沒有商港。瑪雅人喜歡居住在叢林裡,並沒有人在這海邊築城。

    甚至都沒有人在這裡捕魚。

    船隊沒有半點阻礙的就登陸了。

    「記錄下來,貞觀十六年二月初二,龍抬頭。朕率遠徵艦隊登陸中美洲,在阿卡普爾科城邦的海港登陸,未遇抵抗。」

    「這座港口,就命名為遠東港吧。 」

    唐帝國遙遠的東方港口。

    跟隨李世民身邊的幾名史官,立即手持筆將這些都記錄了下來。李世民的身邊有一支史官隊伍,他認為自己在開創歷史,這些都足以記錄下來。

    艦隊靠岸,就如此前登陸那些海中小島一樣。

    一批士兵去偵察週邊二十里的情況,一批士兵則在十里內進行狩獵。還有一批人則安排去取淡水和撿木頭,另有人去採集野果等。

    李世民叫來一位領航員。

    「你帶一隊人,帶上一批絲綢和瓷器,還有茶葉和玻璃鏡等,去這個阿卡邦。告訴他們朕來了,跟他們談談,朕願意跟他們進行一次貿易。」

    那名船長帶著一隊人馬往內陸去了。

    一批批的船員下船,李世民甚至讓人把他心愛的戰馬也給牽了下來飲水吃草。從中原出發的時候,帶了幾千匹馬,這一路上也是遭了罪,時間太長,馬死了上千匹,讓他心疼無比,這可是他的騎兵啊。

    武媚娘抱著孩子下了船,她有些新奇的打量著這個地方。

    「二月的中原還是春寒料峭,可這裡卻如五月天。」

    李世民看著還在熟睡中的兒子李弘,笑道,「聽說這個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終於是到了美洲了。 」武氏感嘆。

    「可還沒到美國,從這裡沿岸北上,起碼還有不下七八千里路程。」

    武氏笑笑,「我們從中原來到這裡,海上茫茫萬里都過來了呢。現在只要沿著海岸航行,七八千里算什麼,起碼再不用擔心迷失方向,或遇大風暴無處躲避,也不怕淡水和食物不足了。」

    「哈哈哈,說的好,萬里大洋都跨越過來了,這最後一段路有什麼好擔心的。」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