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藍色(已完成)

 
mk2258 2016-12-1 11:51:3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606 2093006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2 21:36
唐朝好地主 第1387章 瘟疫

    澳洲。

    澳州東南海岸,定南港。

    這裡擁有優良的深水海港,有怡人的氣候,港灣附近還有平坦開闊的平原。

    比起李治最選見到的澳洲北部地區不知道好了多少,那邊根本就是一片赤色而炎熱的荒漠,連水都少見的可怕地方。

    好在領航員告訴他那並不是他要呆的地方,他們沿著海岸一直航行,偶爾靠岸補給,經過漫長時間的航行後,到了東海岸。

    比起北部,東海岸地區氣候變的更涼爽些,而且海岸邊土地條件也越來越好,但他們一直航行到東南海岸,在一片叫雪梨灣的地方登陸。

    據領航員說,第一次發現這裡的時候,那位在桅杆上的眺望哨手正在吃一個雪梨。他激動的指著那港灣大叫,快看。

    下面的人笑道,看什麼,看雪梨嗎?

    後來大家發現這裡非常的美麗,於是笑著就把這裡稱為雪梨灣。他們還在這裡種下了雪梨種子,此後他們又陸續來過幾次。

    李治登陸後,果然在港灣岸上發現了一片雪梨樹。據說那些冒險船隊每次來都會在這裡種一些雪梨,他們還為這些雪梨建了籬笆保護,如今最早種的那片雪梨樹已經結了果。

    相比他父親李世民從呂宋出發時帶了近三萬人,李治的隊伍人口相對少的多,只有五千餘人。

    登陸之後,李治把這裡賜名定南灣和定南城,他還把雪梨當成了他澳國的國樹。

    登陸定南,然後開始建立營地。

    只不過這片肥沃的港灣平原上,卻有著大小三十餘個部落,有著近一萬土著。這些土著並不歡迎他們的到來,在他們剛到達這裡的頭一天,就有好幾個出去打獵採摘的人被土著擄走了。

    一開始,李治還以為是迷路了。

    可第二天,那幾個人的人頭被扔到了營地門口,這不可能是野獸的行為。

    李治堅決反擊,他組織了一支千人的兵馬,裝備鎧甲武器,然後反擊。

    土著人很凶,但遠不是他們的對手,承乾一連攻破了好幾個部落,殺死了百餘土著,俘虜了數百人。

    可事情並不順利,土著開始跟他打起了游擊戰。

    這些土著人並非統一的,他們本身很分散,但一直以來,有了固定的領地和界線,互不越界。

    李治的到來,卻是侵佔了他們的領地,他們紛紛來攻擊。

    土著正面打不過李治,可如野獸一樣,經常前來偷襲。

    特別是李治派出去打獵和伐木、採集野果的人經常會被偷襲,弄的人心慌慌。

    李治不得規定,每次去打獵,都得至少有百人出動。而且去伐木等,也起碼得要有上百人結伴同行。

    在寨子沒有修起來前,他不得不白天修建營地,晚上留下一批人把守,然後其餘人回到船上睡覺。

    如此無止盡的折騰,讓李治很惱怒,卻又找不到什麼好的辦法。

    一大早,李治騎馬巡視自己正建設中的營地。

    文廟、武廟、龍王廟、城隍廟等廟最先建起,然後是國公府、議政廳,倉庫、兵營等,城牆採用的是雙層原木然後填土,城不大,但有了城牆可以更安全,有了房屋可以住的舒適,甚至有了衙門,能有秩序,有了商舖,可以交換所需要。

    他們已經在城外開闢了一片耕地,簡單的耕種了一下,種下了從中原帶來的各種作物的種子。

    五千餘人,李治給他們都分了田地,不過今年暫時還是採用集體耕種,然後按需分配的制度。

    要等到安穩度過今年,然後明年才能讓大家自己耕種。不過因為運來的牛馬等有限,李治的國務卿還是建議他先實行公社的模式。

    讓幾十戶結為一個社,他們集體勞作,共同墾荒耕種,這樣能充分利用牛馬耕具以及勞力,在前期墾荒的過程中,有更好的效果。

    等那些地開墾好了,或者從中原運來更多的牛馬耕具後,到時大家再分田到戶不遲。

    於是現在澳國下面分有幾十個社,一般百來口人二三十戶為一社,共同墾荒種地,青壯還要抽空訓練和輪值防守巡邏等。

    抓來的那些土著俘虜,則成為了李治的私人財產,他們為李治耕種他的國公府田地。

    李治也把一些奴隸,用來賞賜給作戰有功,以及獻策有功的人。

    「澳公,今早出去巡邏的人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

    簡陋的原木建成澳國議政廳裡,軍務大臣向李治報告。

    「什麼奇怪的事情?」

    「巡邏隊發現一個土著的臨時營地,這些人好像原本是想要準備襲擊我們的,可我們的巡邏隊卻發現他們都死了。」

    「死了?誰殺死的?」

    「是瘟疫!」

    一聽瘟疫之名,李治的臉色都有些慘白,這種鬼地方,若是爆發瘟疫,防都沒法防。

    「確定是瘟疫?那些巡邏隊現在哪,隔離了沒有?」

    「確實是瘟疫,不過萬幸的是,現在以確定那些人得的是天花。」

    天花,最可怕的一種瘟疫,傳染性強,而且致死率高。過去中原,也是聞天花而色變。不過後來張超發明了接牛痘之法,大部分的唐人,都接過牛痘。而接過了牛痘,是不會再傳染天花的。

    「我們估計,這些天花是我們的人傳染過去的。」軍務大臣告訴李治他的推斷。

    大部分的唐人都接種過牛痘,不懼天花。但李治帶來的這五千多人裡,有不少各地的奴隸,其中有些接種過牛痘,也有些沒接種過。

    現在無疑,這些沒接種過的人裡,不知道誰得了天花,然後被土著接觸傳染了。

    「馬上檢查登記一下,看看我們的人裡,有哪些人沒有接種過牛痘的。把沒接種過的,分批隔離,讓我們的大夫想辦法,看能不能現在從牛身上弄到痘漿,給他們接種了。」

    李治等大多數唐人是接過痘的,所以聽說是天花後,心裡倒是鬆口氣。不過他有不少奴隸沒接過,他也擔心自己的這些新臣民會被傳染。

    排查很快開始,對這些來到澳洲的新自由民們做了詢問登記以及隔離。

    接下來,巡邏隊在附近發現了更多土著的屍體,他們無一不是感染天花而死。連李治的營地裡也終於有人染上了天花。

    幸虧隔離的及時,最終有一百多人感染了天花,只有不到二十人活了下來,成了麻子臉,其餘的都很快就死了。

    大夫成功的弄到了牛痘,開始給剩下的人接種。

    通過種了牛痘人發的痘傳痘,定南城那三千多沒接過痘的人,也都種上了痘,不再擔憂天花傳染。

    「澳公,臣有一個對付土著人的計策。」軍務大臣提出一個陰狠的招數,用那些染天花而死的土著屍體,扔到土著人活動的區域,向他們傳播天花。

    利用瘟疫,手段確實狠辣,但歷史上並非沒有,甚至很多戰爭時候,都有過這種作法。

    比如西漢和匈奴的大戰,也曾用過瘟疫之法。

    土著人的襲擾讓李治也是不勝其煩,他猶豫再三之後,還是同意軍務大臣的提議。

    「把那些得了天花而死的土著屍體,扔到我們周邊去,要讓土著無法在我們百里之內立足。」

    天花的威力是強大的,不懂的接痘防疫的土著人。

    雖然他們兇猛彪悍,更習慣這裡的地理氣候,可他們防不住那看不見摸不著的天花。

    在澳軍的有意散播之下,附近百里的大小部落,開始迅速的被天花感染。

    每天都有人死亡。

    甚至整個部落整個部落的死亡。

    能在感染天花後活下來的人,十不足一。

    那些土著也終於意思到,這瘟疫是由那些外來者傳來的,他們不再捍衛自己的領地,開始慌亂的往內陸逃去。

    一個月的時間,三百里之內已經都沒有一個土著。

    土著們留下了起碼一萬具屍體。

    聽到這個數字總結後,年輕的李治也不由的驚嘆。

    「派人去把這些屍體掩埋吧!」

    附近的土著遠循了,也沒人來騷擾了,定南城的建設迎來了一個高潮。

    領航的幾條船,載著一些澳州土產即將離開。

    李治千般不捨的送到碼頭。

    「這是我給皇兄的奏章,望代為轉呈。」

    「請澳國公放心,我等一定轉呈陛下。」

    「希望你們明年還能來,替我們送些牛馬和耕具過來,最好是幫我們送些豬羊過來,種豬母豬種羊母羊種牛母牛這些,這裡氣候不錯,很適合放牧養殖。」

    這裡種地固然也不錯,但有這麼大的地方,地是種不過來的。如果放牧,能更輕鬆一些,而且還能提供奶肉,並且羊毛牛皮豬皮這些是可以紡織和制皮革,是能做衣服鞋子的。

    畢竟到了這裡,以後主要靠自給自足了。

    總不能十年之後,大家就只能圍著草裙過日子吧。

    領航員只帶走了三條領航船,剩下的幾十條船都留給了他們。

    收起錨,揚帆。

    船隻離港,看著港灣裡的那些船,還有岸邊那座小城越來越遠,船上的人也都很是感嘆。

    也不知道這幾千人,能不能在這裡紮根立足。

    希望下次來的時候,他們還在!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2 21:36
唐朝好地主 第1388章 張家又在搞什麼陰謀

    開元三年。

    漢京,紫禁宮甘露殿。

    蘇烈在這裡向皇帝親自稟報著北伐之戰的戰果。

    戰果是非常輝煌的,生擒薛延陀可汗夷男,生擒契丹可汗大賀摩會、大賀窟哥父子,奚汗可度。

    歷時一年有餘,前後數場大戰,殲薛延陀部三萬餘,奚、契丹兩萬餘,室韋、靺鞨、霫諸部兩萬餘。

    鐵勒回紇和契苾臣服。

    擒三汗,殲敵七萬餘。陣斬加起來就超過三萬,還有近五萬的俘虜。

    現在不但漠南收復,連奚契之地也盡皆攻佔。

    沿土河一直打到潢水,也就是後世土哈河到西遼河一帶,這大片大片的土地,如今已經直接掌握在唐軍的手裡。

    室韋、靺鞨、霫、鐵勒等殘兵紛紛北遁。

    「蘇元帥功高勳著,此戰定我大唐北疆二十年之太平,為大唐開疆拓地千里,朕要重重加賞。」

    宣旨官上前,宣讀詔令。

    晉樞密副使、木鹿郡王蘇定方為木鹿國王,加賜遼北封地百里,賜其一子為開國子。加蘇定方太子太保銜、晉驃騎大將軍散官,授太子賓客,原樞密副使職不變。

    一戰功成,榮升國王之爵,散階也升到了從一品的武將之頂。

    殿中的一眾大臣們都注視著這位才剛過五十的將軍,帝國最耀眼的一顆將星了。

    皇帝這次如此大方的晉陞蘇烈親王之爵,也算是讓朝野驚訝。如今的爵位可不比過去,尊貴無比啊,而且封了之後想撤很難,一個親王國授封,那可就是世代承襲的。

    可皇帝還是封了,甚至還特別加封蘇烈一子開國子實封爵。

    「臣蘇烈,謝陛下!」

    回京後,岑文本、秦瓊他們就透露過,他這次要晉爵陞官,但真接下晉封詔令時,還是無比的亢奮的。

    大唐第二位實封異姓國王。

    不過他的功績也確實不小,這一次,直接滅三國,擒三汗。

    薛延陀就此國滅,漠北現在由朝廷一分為二,分為西面的契苾汗國和東面的回紇汗國。

    而草原東部的奚、契丹,過去一直是草原統一時期的附庸,也一度為中原王朝附庸。

    這兩部,還曾得到大唐的賜姓和封王。

    可惜這次站錯了隊,被蘇烈直接滅國。

    李承乾也不打算再留著這兩國,連自治領的機會都不給他們,直接將奚地劃為饒樂道,將契丹地劃為松漠道。

    兩道與遼西、遼東、朝鮮一樣,為朝廷直轄之地。

    本來有不少朝臣認為應當把這兩地設為諸侯分封之地,畢竟這裡遠離中原。此外,燕山以此,原來與奚人之間,朝廷也是將那地劃為諸侯分封地的。

    現在朝廷把更北的奚契之地設為直轄,那燕北的諸侯領反倒被包在中間了。也有朝臣提出,不如把漠南和燕北的諸侯,移封到奚契之地。

    但皇帝否決了。

    他沒有說是否以後要給漠南燕北的諸侯換封,但現在,他並不打算把剛打下的奚契之地分封。

    他直接將兩地設為直轄道。

    至於朝廷要如何控制這塊遙遠的疆土,這是以後的事情,反正雖然中間隔了燕北諸侯領,但在更東邊,卻與遼西、遼東是相接的,所以這兩地也不算完全的飛地。

    何況就算是飛地,承乾會在意嗎?

    信度的信度、永吉、新吉三港,可不都是確確實實的飛地,但那又如何。現在承乾的腦子也比較活了。

    他不再認為距離就是一切問題。

    從漢京出發,陸路到達高昌,跟從漢京出發,走漢江長江水路,然後出海航行到信度港,以大唐的航海技術和運力,海路還更便捷,不論是運輸能力還是調軍能力,都遠比陸上強的多。

    一條船能載上幾千石物資補給,而要把幾千石物資陸路運到高昌,那耗損是相當驚人的,還得需要大量人力畜力。

    這就好比朝鮮道看似遠離中原,可實際上卻很近,往來方便,交通運輸方便。

    諸侯們的勢力已經夠強了,不能再輕易的分封了。

    要分封,也有地可封,比如漠北,比如遼北。甚至是更遠的白山黑水的靺鞨人佔據的那廣闊的東北叢林原野,都可以分封。

    蘇烈這次回朝,也已經正式交還了兵符印信。

    晉位樞密院樞密副使,他也就不再擔任南衙元帥。

    承乾提名由張公瑾出任南衙元帥一職,在內閣爭了幾天,最後還是通過了,承乾又提名由屈突通擔任北伐元帥,率領輪換的南衙四軍北伐。

    目標是緊鄰潢水,而且實力相對較弱的霫部。

    既然實力弱,又還敢反叛大唐,當然得掃滅。就算再遠,大唐也不放過他,蘇烈掃滅奚契之後,承乾就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堅決要調回蘇烈和近衛六軍。

    對此,最後在長孫無忌等的支持下,房玄齡等也做了退讓,岑文本、褚遂良雖反對,但最終還是通過了皇帝的決定。

    近衛六軍班師回朝,回到五京駐地戍衛。

    而從南衙中選調四軍,開始調往北方,先是要在奚契修路、建兵站,待糧食軍械等運過去之後,一切準備充足,那麼到了秋高馬肥之際,屈突通就將正式率領南衙的四個軍和北地諸侯們進攻霫部。

    到時回紇和契苾都將受詔出兵協助。

    眼下,兩部都各回漠北,他們要奉詔對薛延陀殘部進行掃蕩。

    攻滅霫部後,大唐接下來的目標會是室韋和靺鞨,這兩部都是在那寒冷無比的極北之地,可就算如此,承乾也是不會放過他們的。

    自上次張超上奏章,將發鈔權交還朝廷,又同意朝廷對糖酒瓷器等徵收特別稅後,朝堂上,君臣的關係得到緩和。

    正旦大朝會,整個漢京的百姓都看到了大唐朝廷展現出來的富裕和強大。

    新年之後,朝廷做了幾件大事。

    一是蘇烈在北方滅了奚、契,然後班師回朝,大唐多了兩個道。新年過後,朝廷的西海艦隊在張亮的率領下進入紅海,與羅馬、阿克蘇姆三家聯軍,在蘇伊士運河北面的西奈半島,與阿拉伯人展開交戰。

    目前戰事還算進展順利,據說已經奪下北岸大片地區。

    李靖的孫子李伯瑤也在年後出任了南海艦隊靖遠大將軍,他率領南海艦隊以永吉港為大本營,展開對阿拉干人的進攻。

    在朝鮮。

    北海艦隊安瀾大將軍劉仁軌也率軍南下,對百濟人率先發動進攻。

    在扶南。

    扶南提督崔琰依然還在和真臘人交戰之中,已經盡復原扶南之地,把湄公河的河口平原盡皆奪下,已經開始沿河攻入真臘境內。

    ‧‧‧‧‧‧

    大唐軍隊四處出擊,連諸侯們也不甘寂寞。

    信度,王玄策等信度諸侯,不但頂住了戒日王的圍攻,甚至還開始頻頻反擊。在西海和河中、大夏,大唐的諸侯,也開始與阿拉伯人頻頻交戰,雖然還不是全面戰爭,但大唐與阿拉伯人,已經邊界不穩。

    連遠在東海、南海的張超、張璟父子都閒不住。

    張璟上奏摺,稱倭王對大唐不敬,自稱天皇侮辱大唐皇帝。主辱臣死,琉求公國臨近倭國,他身為大唐的諸侯,有義務維護大唐帝國和大唐皇帝的威嚴。

    他請求發兵倭國。

    這個請求令承乾有些一頭霧水。

    不過考慮良久之後,他還是想否決。

    他覺得這是張家想趁機擴張,哪怕不是想佔倭國土地,那也肯定是看上了倭國的人口財富。

    不過張璟的提議卻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尤其是岑文本等人。

    最後,這個出兵請求在議院通過。

    緊接著呂宋國王張超,安南國王李秀寧、爪哇國王張鐵槍都請求出兵倭國,提案也都順利通過。

    百姓們都覺得太師一家子就是這麼了得,有人侮辱大唐他們第一個出來維護。而承乾卻感覺到事情不對勁,琉求靠近倭國,張璟要去劫掠下倭人,搶點錢財人口說的過去。

    可張超的呂宋、鎮國公主的黃金半島,張鐵槍的爪哇可都離倭國很遠呢。

    他們都爭著要打倭國,這裡面肯定有問題。

    思來想去,承乾認定張超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想搶在朝廷攻下新羅、百濟之前,把倭國吞併。

    朝廷的計畫是先攻佔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和新羅,然後順勢南征倭國,把東海的這三國滅掉。

    張超迫不急待的這是想要虎口奪食。

    承乾想要阻止,但長孫無忌勸阻了他。

    在長孫無忌看來,不管張超是要劫掠倭人,還是乾脆想搶先吞併倭國,都沒關係。倭國雖然看似不大,但人多兵也不少,尤其是島國環境,張超想一下子吞併倭國沒那麼容易。

    讓張超去打頭陣,還能緩解朝廷在朝鮮戰場的壓力。

    總不可能張超把倭國攻滅了,朝廷卻還連百濟新羅都沒攻下吧?長孫無忌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朝廷的實力怎麼都給張家強,哪怕張家爺孫父子還叫上情人齊上陣都遠不如朝廷。

    讓張超卻佔點便宜吧。

    不過這便宜也不能全讓張超一家佔了。

    長孫無忌出謀,仿當年朝廷對高句麗之計,允許貴族或者百姓,申請對倭私掠證,允許他們在倭境劫掠倭人。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2 21:37
唐朝好地主 第1389章張氏盟友

    鎮國公主府。

    張琮今年十五歲了,天子和太子十二而冠,皇子十五而冠。現在諸侯子弟也普遍開始十五加冠,早加冠早成人。

    對大唐的百姓來說,加冠就意味著成人,就可以娶妻生子了。而對於諸侯們來說,十五而冠,這就意味著如果有爵位在身的子弟,就算是自動成為了議會的上院議員,有資格推選和被推選為參議員。

    哪怕當不上參議員,就當個地方上議員,這也是一種權力。更何況,十五加冠後,就能正式就封領地了。

    張琮是張超第十一子,嫡母崔氏。但大唐哪個不知道張琮其實是張超跟鎮國公主生的,張超三十一個兒子,卻只有五個封國公,為何,因為這五個兒子身份不簡單。

    四個是崔氏所生,皆嫡子,而張十一雖然實際上是外室生由嫡妻養的,但他的生母是鎮國公主啊。

    所以張超五個兒子封國公,明面上好像是五個人都是嫡子,但實際上是因為張琮是鎮國公主之子。

    張琮的領地在李家坡,黃金半島最南端,他的正式爵位叫新漢公,取自李家坡最高的山名為新漢山,這山與對岸半島南端最高山大漢山相襯。

    身為國公,李家坡倒不算大,但李家坡海峽東面的那幾個群島,卻都是劃在他名下的。後世的賓坦、巴淡、昆杜爾,甚至是南面靠近蘇門答臘沿岸的這些大島,也都在他名下。

    算起來,實際領地有好幾個李家坡那麼大,也相當於擁有數縣之地,這在實封國公中,也算是領地較大的。

    特別是這裡雖然說遠離中原,都是些島。可因為這裡在馬六甲海峽的東口,在如今東方貿易繁榮的情況下,大唐的商船經過,都會到李家坡補給。甚至這裡還成為了重要的香料市場,短短十來年時間,李家坡現在可是擁有不下二十萬人口。

    這是一個相當富裕的港城。

    張琮的加冠禮選在鎮國公主府,也是崔鶯鶯有意的。雖然張琮和平陽的關係一直不親,但崔氏還是願意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讓平陽多參與。

    加冠的人則選了秦瓊和馬週。

    平陽請了許多人,幾乎京城的勳戚貴族高官都到了。

    連皇帝承乾,都特意前來,為這位表弟祝賀了幾句,送了不少御用禮物才離開。今天客人多,皇帝在大家也都拘束著,承乾與大家打完招呼,便回宮了。

    儀式十分隆重,觀禮者眾多。

    一直熱鬧了大半天,客人才陸陸續續散去。

    後花園裡,平陽今天很滿足。

    兒子終於長大了。

    李靖秦瓊馬周等一群人都還沒走,這些都是關係極親切的世交。

    茶擺上來,蘇烈笑著問,「公主這次也派兵去倭國,這裡面到底有什麼秘密啊?」

    「其實你就是不問,今天我也是要跟大家說的。文遠給我來信,說明了詳細情況,讓我找機會跟大家說下,也免得他一一通知。」

    後花園裡留下的客人不少,全是與張家關係極好的,李靖秦瓊蘇烈馬週褚遂良岑文本許敬宗孫伏伽崔幹鄭善果魏徵等,還有許多家不在家,如程咬金等人今天都在外上任,各家派了子弟來送禮,此時卻沒在。

    張超在倭國發現了大銀山和大銅山,銀山能年產百萬兩白銀,銅山更是擁有起碼十億斤的儲量。

    這個消息一出,連魏徵都有些不淡定了。

    他們也知道張超在呂宋發現不少金礦,據說一年能開採起碼二三十萬兩黃金。

    但倭國一座銀山,就能年產百萬兩銀,一座銅山,更是有十幾億的儲量,這消息也太勁爆了一些。

    難怪,張超父子要出兵琉求了。

    還拉上了老鐵槍和平陽。

    讓人羨慕啊。

    如果攻下倭國這兩地,那以後真是能享用百年了。

    「其實文遠的意思呢,還是有財大家發,也沒想著要吃獨食。」

    這話一出,大家都眼前一亮。

    張超的為人,大家還是比較瞭解的,向來是有財大家發,這些年帶著大家做這個投那個,各家族哪個不發財,就算是長孫無忌、楊恭仁這些如今跟張超反目的,過去不也發了財,甚至就算到了現在,他們也一樣還在張家的那些產業裡有份子。

    「文遠是這樣想的,因為我們幾家封地在海上,到倭國也還算方便,而你們各家封地有的在遼北有的在燕北漠南,還有在西域和信度的,發兵也不方便。所以文遠計畫,我們各家呢組建一家新商號,我們出船出兵,你們則出些人力管事等,咱們一起攻下礦山,然後採礦煉銀煉銅,甚至是直接鑄幣。 」

    李靖笑著道,「這樣一來我們就太賺便宜了,有我們沒我們其實也都一樣,你們就足夠了。」

    他年紀大了,對錢財之物算是看淡,可他兒孫多,家族大,都五代同堂了,也得為家族後人考慮考慮。

    經營家族封地也是比較費錢的,只不過他不太願意這樣白佔便宜。

    「當然不是白佔便宜,要攻佔地方,還要建礦開採,需要的人實在不少。其實攻奪地方,還只算是前期的小投入,後期的開採管理才是大問題。我們張家,其實也缺人,如果有各家一起合作,那每家出一些人,就能解決人手不足和管理不足的問題了。」

    各家合夥,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護住這份利益。

    如果張家吃獨食,這麼大的兩個礦,到時消息傳出,誰不會眼紅?甚至連皇帝都會眼紅的,這位年輕皇帝可是對錢盯的很緊的,連個鑄幣他都想榨兩油花出來,更別說發現這麼大的金山銀山了。

    一年產銀百萬兩,還能產銅起碼三四百萬斤,這些錢能鑄出價值數百萬貫的錢來。

    幾百萬貫看著好像不多,可這是一個能源源不斷,每年都不斷的固定進項,甚至能越產越多,這樣的固定收益,就是張家,也不可能小瞧啊。

    張超讓平陽跟大家提議,咱們還跟以前一樣,合夥幹買賣,股份制經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有船出船。

    至於股份嘛,這個可以後面細說。

    反正張超不是那種吃獨食的人,只要是一條船上的,都能在這裡分一份好處。

    樞密使李靖也不是那種矯情的人,平陽把話說到這,他笑著拍膝蓋,「好,那我李靖就不客氣的佔份便宜了。」

    貴族院長魏徵是個文人,平時逮誰噴誰,甚至經常自己人也噴。但在這個錢上,他也不清高了。

    誰說正直人就不要錢了?

    他魏家好幾個兒子呢,不得多賺點錢。反正又不是貪污來的,有什麼燙手的。

    秦瓊更不客氣了,張超可是自己的義子,另一邊來說,張超還是自己的親家公呢。張秦兩家的關係能一般嗎,張家要去倭國開礦,他秦瓊當然二話不說要支持的。

    至於股份,張超隨便看著給,多少都無所謂。

    蘇定方呵呵笑著認領一份。

    其它的馬週、褚遂良、岑文本、許敬宗、孔潁達、陸德明、李守素、於志寧、虞士南、楊師道,還有李君羨、吳黑闥、常何、郭孝恪等等,自然都願意入一股。

    這船不上才傻呢。

    有錢大家一起賺。

    還有很多沒來的,但肯定也得給他們留一份的,比如程咬金牛進達羅士信單雄信還有王玄策崔琰等人。

    不過是個股份多少的問題而已。

    其實說白了,就是張超帶大家發財。

    這玩意如李靖說的,張超要不帶他們,自己也有能力攻佔和開發,完全沒壓力。

    不過人家張三郎向來就是這麼仗義大方,有財一起發,從不吃獨食。

    不過長孫無忌、高士廉、楊仁恭、宇文士及等等這些人家,這次肯定就不會帶了。

    反正這些人端起碗就吃,放下碗就罵娘,帶他們幹嘛。

    皇帝那裡,以後也許給份進貢,但現在先不帶他玩。

    「文遠這在呂宋倒是住上癮了?真不打算回來了啊這是?」秦瓊笑道。

    「他還真是喜歡上那了,說那裡藍天白雲大海沙灘,一年到頭沒有冬天,住的舒適呢。住海邊上,還天天有海鮮吃。沒事,泛舟下海捕魚,或者騎馬上山打獵,日子過的不知道多瀟灑。我聽的都是羨慕妒忌了,這不,他打算把十三娘她們全接過去呢,我也打算過兩月和琮兒去趟呂宋。」

    張琮已經加冠,那就要就封。

    平陽打算先和張琮去趟呂宋,然後送兒子去李家坡。

    蘇烈在一邊哈哈笑道,「當初我就也應當在南海要個島做封地,這說的我都心動啊。漢京哪哪都好,就是這到了冬天啊,濕冷,冷的骨頭疼。 」

    「那也容易,到文遠那去買個小島,然後你就可以在上面蓋上渡假別墅,有空的時候就乘船過去,住上幾個月。釣釣魚曬曬太陽,美不死你。」

    「那個島我也不是領主啊。」

    一群人哈哈大笑。

    大家拚搏努力到如今,這日子確實挺不錯的,有滋有味,尤其是如今大家都成了諸侯,有自己的封地。等年紀大了,就辭職回封地,當個逍遙領主,將來這份家業還能傳給兒子,子傳孫,孫傳子,代代相傳。

    「最近朝廷開始回收舊鈔和舊元寶,新鈔和新錢正式開始發行,據說這次要發行一個億的寶鈔啊。」

    「嗯,才兩千萬的銅錢做準備金,胃口夠大的。」

    「朝廷收回舊鈔,那張家工行的鈔回收,工行又不能發新鈔,難道你們要跟朝廷拿黃金白銀換寶鈔?」蘇烈問了一個問題。

    失去發鈔權後,張家原來發行的舊鈔是要回收的。張家總不能直接拿金屬錢幣兌換吧,張家的錢也是超發過的,真要這樣兌換,張家的工行估計得被擠兌破產。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2 21:37
第1390章 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

    「我們和陛下有協定。」平陽微笑著說道。

    上次張超讓了一大步,不但交出發鈔權,還把自家最賺錢的好幾樣商品,都允許皇帝納入特別稅目錄。

    相對應的,朝廷這次收回發鈔權,並開始發新鈔新幣,收回舊鈔的時候,也是不能亂來的。

    如果朝廷要求張家的工行回收兌換所有百姓手裡的鈔,但不給張家新鈔,那張家拿金屬幣來回收,這會讓張家工行破產。皆因為過去發行的寶鈔裡,張家發行的最多,哪怕去年發行新鈔兌換舊鈔,可現在市面上也有超過七成是張家工行發的寶鈔。

    而這些鈔,張家也是按照一比五準備金發行的。要張家一時拿出這麼多金銀銅貨幣來,那可是很難的,尤其是限期內兌換,就可能產生擠兌。

    可張家又不能發新鈔,現在只有朝廷手裡才有新鈔。

    張家也不能拿金屬錢幣去向朝廷換鈔,張家同樣沒這麼多錢。

    好在張超早有準備,他當初答應退讓的那個奏章,還有一個副本,裡面還有幾個附加條件。

    其中就涉及到這次兌換的問題。

    朝廷這次發行一億新鈔,同時回收兌換所有的舊鈔,按一比一兌換。但新鈔的總量會超過舊鈔總量,多餘的鈔,並不是直接投放。

    事實上,按約定。

    朝廷的鈔由央行發行,印刷一億新鈔。這些鈔不是直接流通,而是交換。

    戶部發行一億債券,由央行買入,這債券是三年百分之十利息。三年後,戶部要拿一億一千萬還給央行,戶部是拿朝廷的稅收做為擔保。

    戶部有了這麼多錢,轉入民生銀行。

    然後民生銀行向其它幾大行貸款,張家的工商向朝廷的民行貸款,民行拔下的款就是以新鈔。

    張家用這新鈔兌換回收舊鈔。

    舊鈔不能流通要銷毀,可這舊鈔本身也是錢,張家當然不能白銷毀。

    張家拿舊鈔買入央行購買戶部的債券。

    央行把用債券換回來的舊鈔,集中銷毀。

    最後,央行手裡既沒有了新鈔也沒有了債券,朝廷發行的債券轉移到了各大行手裡。

    戶部三年後兌付債券,還要付給張家利息。

    而張家向民生貸了款,也要向民行付貸款利息。

    另外央行要退還原來張家存放在那的發鈔準備金。

    一切都理清了。

    張家既回收了舊鈔,同時手裡又有了新鈔。

    一手是債券,一手是貸款,相當於兩個戶口。不過實際上來算,債券的利息要比貸款低,張家要虧點利息。

    但張家不發鈔以後,不再需要向央行存放發鈔準備金,這筆錢原來存在央行裡,是沒有利息的。現在張家可以拿這筆錢做放貸本錢,雖然依照新規,也要有準備金,但畢竟變少了。

    而且新約定,準備金放在央行也是得有利息的,只不過利息比普通存款利息還要低的多。

    總的來說,現在這方面,算是有了一個完整的協議,不會亂。

    「挺複雜。」蘇烈捋著鬍子笑道。

    「銀行這塊確實是挺複雜的,但不這麼轉一圈,那我們手裡就沒有鈔。」好在民行給他們的貸款,利息是要低些的,要不然,張家工銀就成了給朝廷的民行打工的了。

    「為什麼要發債券,直接印鈔然後貸給工行不行嗎?」

    「直接貸給我們的話,那我們回收來的舊鈔呢?」

    「央行回收啊。」

    「那我們多虧。」

    債券也是有利息的,可以抵消部分貸款利息。

    「那幹嘛央行不直接兌換工行的舊鈔?」

    「那他們虧,鈔是我們發的,他們憑什麼幫我們兌換呢。」

    說到底,其實還是個利益問題。以前各自都有發鈔權,誰發的鈔,當然誰收益。現在要讓朝廷幫忙新鈔兌換,他們可不樂意。

    朝廷不免費換,朝廷貸給你新鈔,要賺你一筆利息。至於舊鈔,拿去買債券,雖然說債券要給利息,但朝廷得了現錢。

    轉一圈,朝廷小賺,私行小虧。

    以後要得到鈔,除了吸納百姓手裡的鈔,便只能向朝廷的銀行貸了。

    不過好在不能印鈔,可還能鑄幣,也能夠發行自己的銀票。

    現在發行了兩家這麼大的礦,加上張家在呂宋的金礦,張家以後能源源不斷的增加大量金屬幣,為張家的工銀提供補給。

    蘇烈打仗一把好手,但對於什麼銀行錢莊,什麼債券什麼貸款這些並不熟,事實上平陽也不太熟,她也只是大致的說了下。具體是如何運轉,這個得張家的工銀裡的管理層那些專業人士才知道。

    反正她只知道,張家讓了步,但也還沒太虧就行。

    張家的工銀,依然實力雄厚。

    皇帝雖然有發鈔權,可也不是能隨便發的,三年只能發一億,還把兌換所有舊鈔。以後發新鈔,都要把舊鈔兌換回來,哪怕每年增發一點,那麼總量不會有太大變化。

    甚至這鈔還得用債券抵押,最後債券到了各銀行手裡,朝廷還得付利息。

    「把舊幣回收改鑄新幣,這也是瞎折騰。」

    舊幣回收鑄新幣,把回收來的錢融了,再鑄新錢,翻新一遍,其實沒什麼利潤可言。

    只有把那些金銀銅塊拿來融了鑄成錢,才是真正的利潤。

    說來還是承乾精明。

    管你們怎麼做生意,做什麼生意,他只盯著一樣,收稅。

    如果是很賺錢的生意,那他就要把它列入特別稅名單裡。跑外貿的,朝廷征關稅、船稅。

    那些出口利大的商品,什麼絲綢茶葉瓷器糖酒等,統一還要加稅,一加就是兩成。

    「估計今年朝廷僅是鹽茶糖酒瓷器和海關的稅收,就能破億。這還不算工商稅收和兩稅正稅呢。那些加起來,一年折算起碼也得六千萬。若是再算上朝廷搞和買經營的那些,一年收入還能增加個兩千萬。」

    年收入折錢一億八千萬貫,這個收入確實嚇人。

    過去武德年間,還徵收實物稅的時候,折錢的話一年估計也就一千多萬,而到現在,不到二十年,翻了近十倍。

    「其實朝廷開支也挺大的。」李靖倒是說了句公道話。

    這一億八千萬,有三分之二是留給地方的,留縣留州留道,留這麼多稅給地方幹嘛?

    地方官吏的薪水,學校教師的薪水,還有各級機構的辦公費用,以及一些道路橋樑建設,水利維修等的項目錢款。

    以前朝廷收的稅少,但稅全上繳朝廷,地方沒節餘,甚至官吏薪水、辦公費用、官學開支,全都是靠朝廷給的田租,還有朝廷給錢放貸收息。而且有薪水的官和吏很少,絕大多數吏都沒工資。

    而地方上要做什麼項目用錢,多數還是再額外徵收。

    所以一面是朝廷沒錢,一邊是地方沒錢,另一方面百姓負擔還重。

    現在雖然有人說朝廷冗官冗吏冗兵,官吏數量確實多,官員的數量也大大增加了,吏員的數量更是龐大。

    可是帝國對於地方上的統治卻是大大增強了,效率也強了。

    各地富裕起來,百姓生活也好多了。

    甚至因為工商興盛,稅收多了,但百姓的負擔還輕了。

    每年朝廷做預算案,最大的開支還是軍費。六十萬大軍,養軍費用不少,尤其還有許多新設的軍校等,另一方面則是打仗開支大,朝廷不斷的對外用兵,甚至多個地方開戰。

    幸好還是無往不利,處處攻城破地,繳獲戰利品也多,朝廷賞賜、撫卹給的多,糧草軍械耗費的多,但靠著繳獲等,平衡了許多開支。

    要不然,以大唐如今這種四處開戰,還總是打的這麼大,早就破產了。

    隨便打一仗,耗費都是千萬貫以上。

    官吏薪水也確實佔了朝廷開支的大部分,剩餘的則是文教醫療,還有基礎建設。到處挖河修路,就沒有停過。

    每年收入除了留下一成左右,其餘都會分到各塊,然後往往到了年底,還要超支不少。

    好在宰相們都很老成,每每開支高,但起碼不會有赤字,多多少少每年都要勒緊褲腰帶節餘下來一點。

    其實這個節餘多是來自於諸侯領地的稅收,這筆錢是不直接納入財入列表裡的,被內閣列在一個專門的賬目上存著,類似於宋朝的封樁錢。

    此外,皇帝還有個內庫,每年也能存下不少錢。

    按李靖所知道的,現在朝廷到開元二年底的國庫加內庫積存,總共是兩個億。

    這筆錢也才相當於一年的財收而已。

    打一場三十萬人的大仗,要是打上一兩年,也就差不多了。

    現在朝廷打仗每年都還有進項,能填補打仗的軍費,萬一哪天唐軍打不動了,情況就不同了。

    「當今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擊敗大唐。」蘇烈豪邁的說道。別說過去經常能夠騎到中原王朝頭上拉屎拉尿的北方草原胡人。

    就算是那些南方山裡的蠻夷們,也沒有能力造成什麼太大的麻煩了。

    李靖嘆了口氣。

    「當今大唐,確實無人可敵。但是,最堅固的堡壘卻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

    外部敵人已經沒有誰能擊敗大唐,可沒有外敵卻還有內患。

    秦瓊道,「所以文遠說的很對,天下那麼大,我們何不一致槍口對外呢?真有一天,如果內部有了叛臣,我們諸侯也可以起兵勤王,一起守護大唐。」

    李靖笑笑不說話。

    諸侯屏藩朝廷,這算是最理想的狀態。可就算是宗室諸王分封,最終都往往會起兵叛亂。

    誰能保證,最先亂的不是諸侯呢。

    況且,就算這代諸侯忠心耿耿,可第二代第三代呢。

    再者,他其實最擔心的還不是諸侯而是朝廷。

    如承乾這樣年輕而又比較有魄力的皇帝,萬一哪天他想要削藩呢。

    只要有朝一日皇帝能真正掌握大權,那麼擁兵六十萬,國庫裡有著幾億積存的皇帝,會不會率先打破這種平衡?

    也許張超的想法是對的,確實需要限制皇權。皇帝是那個實力最強的諸侯之主,他才是最有能力也最有可能去打破這個平衡體系的人。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3 19:29
唐朝好地主 第1391章以毒攻毒

    「陛下,聽說太師在倭國發現了特大銀山和銅山,一年能開採幾百萬兩白銀和幾百萬斤銅。」

    王承恩一路小碎步跑到甘露殿。

    飛騎成立以來,終於取得了第一個有用的情報。

    正在練字的皇帝抬頭,筆下那個永字最後一筆撇太長了,一篇極好的歐體楷書就這樣廢了。

    「詳細道來。」

    擁有數億兩白銀儲量的倭國石見銀山,還有十幾億斤銅儲量的別子銅山,簡直堪稱千百年來最大的銀銅礦發現。

    而現在,張超正準備拉著張黨的一眾人合夥去倭國挖銀山銅山。

    「怪不得張鐵槍張超張璟和平陽都要出兵倭國,還說什麼君辱臣死,原來不過是為了去搶錢。」

    不說過幾億十幾億的銀和銅儲量,就說一年能開產百萬兩銀幾百萬斤銅,這都能讓承乾眼紅無比。

    「絕不能讓這銀山銅山落入張黨手裡。」承乾馬上做出了決定。要是讓他們佔有這兩大礦山,以後他們的實力更加無法控制了。

    丟下筆,承乾在殿中踱步。

    「王承恩,你認為朝廷如何才能攔住太師他們佔礦?」

    「宣佈收歸國有。」王承恩腦子轉的很快,「現在太師並沒有對外宣佈這兩座礦山的發現,他們此前申請用兵倭國,也只是打著討伐倭國無禮之名。既然如此,陛下不如現在就宣佈朝廷發現了這兩大礦山,然後直接宣佈這兩大礦山為國有,由朝廷組織兵馬去攻佔這兩礦山,派人開採。」

    承乾有些心動,但沒馬上下決心。

    這個辦法聽起來不錯,可這不亦於虎口奪食。如此大的兩個礦,可不是一年千萬的收益這麼簡單,這是持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收益啊。僅這兩個礦,就能保證朝廷以後銅銀需求的九成九了。

    這麼大的利益,若是直接搶,那張超估計再好脾氣也會翻臉。

    可他也不可能就這樣放棄,全給張超他們,那他們以後實力更強。

    「王承恩,去請長孫國舅來議事。」

    長孫無忌被請來,承乾直接道,「朕打算召開兩會!」

    「這個時候開兩會?」

    議會兩院大會,每年年底會召開一次,平時是不開大會的。

    議會中最重要的是上院,上院裡最重要的是六科。平時兩會議員們也就是監督朝廷、彈劾官員的權力,但在這方面,他們又不如御史台專業。

    就算是兩會大會,更多也就是個形式。

    「陛下有何計畫?」

    「國舅可聽說過倭國發現了特大銀礦銅礦的事情?」

    長孫無忌還真不知道這事,這件事情現在還很保密,知道的只有秦瓊等這些張超準備拉入夥的人,但王承恩的飛騎確實還挺厲害,這件事情被他們偵知立即報告了皇帝。

    聽完,長孫無忌震驚。

    「這是真的?」

    伊麗發現大金礦,一年全力也頂多開採十萬兩黃金。張家在呂宋發現的諸多金礦,一年也就產二十餘萬兩黃金。

    現在倭國一個銀礦,居然能夠年產幾百萬兩白銀?

    「張超已經準備拉著李靖蘇烈秦瓊他們去倭國佔礦開採了。」

    「太可惡了!」長孫無忌聽了很憤怒,張超碰到這麼好的事情居然不帶他。

    「陛下想通過兩會幹涉此事?」

    「朕是這樣想的,既然張超他們想獨吞,那朕就不能讓他們如意。朕召開兩會,宣佈朝廷發現了這兩處大礦,然後朕要組建兩家礦產公司,公開向兩會代表們出讓四成的股份,然後與股東們共同開發兩礦。」

    朝廷獨佔,承乾覺得也不可取,那就拉上其它貴族和商人們。

    先宣佈發現兩礦,然後國有,再賣掉四成股份,讓貴族商人們參與進來。

    如此一來,朝廷賣掉兩座礦能夠一下子賺上一大筆錢,再由各家一起投資成立這麼兩家礦業公司,一起合作開發。

    這個思路讓長孫無忌都不由的驚訝,皇帝這個想法真的是非常棒的。

    當天,承乾就發佈消息,正式宣佈朝廷在倭國發現了兩個大礦產,公佈了兩礦的位置、儲量,然後宣佈這兩座礦產歸發現者大唐皇家所有。

    這個時候,承乾又耍了點手段,這兩礦不是國有,而是皇帝所有。如此一來,這礦成了他的私產。

    緊接著,他又發佈消息,宣佈皇帝將出讓兩礦四成股份,然後皇帝與購入股份的股東共同開發兩礦。

    一石驚起萬重浪。

    鎮國公主府。

    平陽非常的不高興,昨天才剛與一眾人達成合夥開發倭國礦產的協議,結果今天就出事了。

    這個消息誰透露出去的?

    秦瓊端著茶杯,也是面色凝重。

    「想不到居然讓陛下先得了消息,現在反被他們搶先一步了。我們怎麼辦?」

    跟皇帝打官司,證明這礦是他們先發現的?

    「我馬上給三郎去信,問下他的意見。」

    「只怕是來不及,再快的飛信,到琉求再到呂宋,這來回也得十多天。可皇帝馬上就要召開兩會! 」

    皇帝這個時候召開兩會,其實就是一場變相的招標會。把四成礦產股權拍賣,價高者得。

    但皇帝明顯防著張超他們財大勢粗搶奪,據說皇帝有意這次的四成股,上院三成下院一成,每一成股總發行十萬股,每一百股為一手。

    總發行四十萬股,共四千手,兩院的議員,每一位議員只能限買一手。

    這樣一來,想多買股,光有財力不夠。

    哪怕是張家富甲天下,可張家總共四十個封爵,加上平陽和兩個長公主女兒,他家也才四十三,另算上下院裡張家這邊的民議員,也就百來人。如果除去還沒有正式就藩獲得議員席,以及在朝任職因此沒入議會的,張家最多能買到一百手左右,不過萬股。

    折算只有零點一成的股份。

    就這點,還得競拍。

    拍下來,出了錢,這個錢還是買股的,入了股,還得另按股份出資開發礦產,前後要出兩次錢,最關鍵的還是只能拿到極少的股。

    哪怕事後張家可以從別家收購股份,可這本錢就大了。

    再說了,誰願意放棄這麼優勢的資產呢?

    「我們堅決反對皇帝的這個計畫。」蘇烈道。

    秦瓊嘆了一聲,「可現在情況對我們不利,很被動。皇帝這次搶佔了先機,他宣佈要出售四成股給兩會議員,大家都有機會買到這麼優勢的資產,你認為誰會反對呢?」

    張黨自稱新黨,改革黨,以朝野在議會影響力大是沒錯。

    可現在涉及到這些議員們本身的切身權益了,誰還跟著他們反皇帝啊?

    同意皇帝的計畫,那大家都能分一杯羹,而反對,則好處都讓張超他們得去了,誰傻啊。

    「早知道我們也應當先公開的。」蘇烈懊惱。

    「可過早公開,皇帝也一樣會找藉口來奪的,只要皇帝帶上貴族商人們,大家不也一樣更願意也分一杯羹嗎?」

    一直沒說話的許敬宗道,「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皇帝這次搶佔了時機,但他也犯了個錯,就是太貪心。他把兩礦宣佈為皇帝所有,而不是朝廷所有。」

    「所以呢?」郭孝恪問。

    許敬宗嘿嘿一笑。

    「所以嘛,破解的辦法就在這裡。陛下既然想在議會上搞事,那我們也就跟他在議會上解決。到時我們可以在議會上提出,這兩礦應當歸國有,歸朝廷而不歸皇帝私人,然後提出由朝廷招標,讓私人承包開採。」

    「這樣,我們可以拉上所有的貴族或民議員一起來組建合夥的開採公司,公開發行股票,由貴族和民議員們自己認購。這樣一來,大家人人有機會入股。有錢的就多投,沒錢的就少投。而且入股的錢,就直接是開發本錢,不需要再按股出資了。」

    這樣一來,雖然比之前的開發計畫是很劃不來,但比起皇帝那個,他們起碼也止了些損。

    最主要的是,不便宜皇帝。

    按許敬宗的計畫,礦歸國有,朝廷出讓承包。貴族們合夥承包開發,發行股票貴族商人們認購,按認購出資比例佔股。

    朝廷得承包費和課稅,而貴族們出錢更少,佔股更多。

    反正,就是沒皇帝什麼事。

    「這計畫真要拿出來,估計皇帝會很生氣。」

    「那又如何?」許敬宗不以為意的道,皇帝跟臣下搶食,吃相太難看,那就別怪臣下掀桌子。

    如果以財力認購,肯定是他們財力更足,只要把股票價格提高一點,那麼就會有很多人會考慮劃不划算。

    就算依然想買,可也會受限於財力。

    「咱們的損失依然很大啊,本來這兩個礦產就是我們的,現在卻要分給所有人。」

    「可總比直接被皇帝奪走六成的強?」

    平陽點頭,認可許敬宗的這個以毒攻毒的計策。

    「時間上來不及先問文遠了,我們先按這個計畫來。既然皇帝要在議院兩會上向我們出手,那也別怪我們反擊了。」

    「想這麼簡單的拉攏兩會代表,皇帝還是太年輕了些。他會的,我們更會。」許敬宗捋著鬍鬚道。

    話雖如此,不過在座的眾人還都是心裡很痛。這麼大的利益,不得不拱手讓出來許多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3 19:30
唐朝好地主 第1392章左派、右派

    漢京,議院。

    議會大廳,兩會七百多名代表齊至。

    內閣、翰林院以及御史台等不少京衙官員也早早到來列席會議。

    樞密使李靖、副使蘇定方、兵部尚書李秀寧、北衙元帥秦瓊、中軍大都督郭孝恪、左千牛衛大將軍李君羨、左金吾衛大將軍吳黑闥‧‧‧‧‧‧

    一位位大帥上將身著由絹製成的絹甲禮服進入。

    緊接著,翰林院的學士馬週、許敬宗、孔潁達、陸德明、李守素、虞士南等也來了。

    一眾學士進來,直接走到了左邊。

    李靖秦瓊等一眾將帥笑著起身迎接,「你們這是要跟我們坐一塊啊。」

    「是啊。」馬周笑道。

    以往一年一度的議院兩會大會上,朝廷文武來列席會議都是文左武右,但今天,李靖他們卻早就佔了左邊,馬周也沒去右邊,也來到左邊坐到了一起。

    御史台大理寺的孫伏珈崔幹鄭善果他們也來了,馬周笑著向他們招手,他們了徑直過來。

    等人來的差不多,內閣的一眾人也過來。

    褚褚良、岑文本、於志寧、楊師度等笑著過來。

    ‧‧‧‧‧‧‧

    當長孫無忌和杜淹、戴冑等人過來,看到這情形,不由的愣了一下。

    長孫無忌哼了一聲,沒有往左邊去,而是直接轉身去了右邊。杜淹、戴冑也跟著過去。

    後來的楊仁恭、宇文士及、高士廉等人倒也往右邊去。

    等到人都差不多到齊,議會大廳裡,左右兩邊涇渭分明。左邊是以馬週、褚遂良、秦瓊、平陽等為主的張黨,連坐在左邊的議員,幾乎都是他們的人。

    而右邊的,則是長孫無忌、張公瑾等為首的文武官員和議員,相對來說,數量少的多,還沒有三分之一。

    「今天這情形不太對勁,估計他們又要搞事情。」

    杜淹對長孫無忌說道。

    長孫無忌一邊在盯著坐到左邊的這些人,一面點頭,「估計他們想要反對。」

    「他們怎麼反對,跟我們爭誰先發現的兩礦?」

    高士廉鬚髮皆白,年紀大了,本來早退休安享晚年了,可外甥無忌卻非要拉著他們這些老骨頭留在中樞。

    他雖老,可經驗卻越發的豐富,只一眼就看出,今天這陣勢,怕不是要出大事。

    「皇帝陛下駕到!」

    一名內侍進來,高聲喊道。

    皇帝承乾身著明黃龍袍進來,明黃龍袍黑色幞頭,其實這不算是最莊重的禮服,只算是尋常便服。

    皇帝這個時候召開兩會大會,算是比較讓人意外了。

    畢竟一般朝廷大事,有內閣。如果有重大事情,皇帝可召開御前會議,而現在直接召開兩會大會,不免讓人疑惑。

    皇帝可是一直對議會不算特別好感的,態度也只比太上皇當初好點而已。

    主動召開議會大會,這是要給議會更多權力和話語權?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百官和兩會議員起立,向皇帝山呼。

    李承乾走到台上,面向朝,雙手虛扶:「諸愛卿平身!」

    「賜坐!」

    承乾坐下,一眼掃過大廳。

    七百多議員,幾百官員,一千多人坐在大廳,濟濟一堂。

    不對。

    有些不太對勁。

    仔細看,承乾也發現了今天議員的坐席還有百官的坐席不對。

    左右分開,涇渭分明。

    左邊是新黨,右邊是保皇黨。

    這是什麼意思?

    內侍太監王承恩上前,高聲宣讀關於朝廷在倭國發現特大銀銅礦一事。並宣佈皇帝的開發打算,倭國正式納為大唐的一個直轄道,名扶桑道。扶桑道做為朝廷直轄道,則所有礦產皆歸朝廷所有。

    現在這兩礦由皇家發現,因此皇家擁有。

    皇帝現準備出售四成礦產份額,由議員們認購,然後共同開發。

    ‧‧‧‧‧‧‧

    許多官員和議員還是頭一次聽說這件事情,紛紛為如此巨大的礦儲而驚嘆。

    匹夫無罪,懷壁其罪。

    擁有這麼大的銀銅礦,朝廷不打倭人還見鬼了。

    更何況,他們此次有冒犯大唐無禮之舉,更是給了大唐發兵的理由。

    眾人對於皇帝願意拿出四成股份來給大家認購,也都很熱情,這麼大的礦產,起碼能保證兩三百年的持續開發,認購股份也就能成為家族幾百年的穩定進項。

    「現在,此議案交由兩會代表決議!」

    承乾頭一次把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兩會議員們決議,而不再是只給科院審議。承乾認為,科院的六科參議員,早就被張黨拉攏了,他們就是張黨的人。

    如果由科院來審議,結果肯定是更利於張黨。

    他讓兩會所有代表來審議,甚至不只是讓科院來審議,七百多名代表,每人一票。

    大廳裡,一時眾人交頭接耳,都很興奮。

    馬周秦瓊等交換眼神。

    許敬宗起身。

    「臣翰林學士許敬宗有本啟奏!」

    承乾皺眉。

    可今天這場合,也不能不讓他說話。

    「許愛卿請講。」

    「啟奏陛下,臣對之前所宣讀之事有幾個疑惑不解之處。首先,請問陛下,這倭國發現特大銀銅礦產之事,可有真憑實據,由誰發現,在哪發現,具體的儲量都如此清楚,又是如何測知的?」

    王承恩上前,替皇帝代答。

    「許學士,關到如何發現倭國礦產一事,其實也是說來湊巧。殿中省和太府寺、少府監有一支聯合堪探隊,四處堪探礦產。上次高表仁出使倭國,他們也隨著東渡倭國,然後聽聞了關於一些倭國礦產的消息,然後前往實地堪探,終於證實發現了這兩大礦產!」

    大唐原有六省,除中書門下尚書三大外省,還有三個內省。秘書省管理圖書典籍,內侍省為內傳宦官機構,管理宮廷事務,殿中省則是負責皇家宮廷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諸事。

    少府監是皇家掌管手工業製造的機構,太府寺掌錢谷金帛等庫藏。

    王承恩說這幾家機構聯合在日本堪探到了大礦,聽起來似模似樣。

    「王太監,此事不實吧。據某所知,此次發現的兩大礦乃是由東海聯合礦產所堪探的,我這裡還有詳細的發現證據,可以充分的證明,這兩礦是由他們發現的,並且關於儲量等等,都是由他們做出的結論。我能拿出這些證據來,請問,王公公能拿出同樣的證據來嗎?」

    王承恩開始扯皮。

    反正他只要咬定,這官司也是打不出結果的。

    「許學士,也許這只是個巧合,皇家的堪探隊和這家聯合礦產同時發現了。」

    許敬宗呵呵。

    「好,既然說是巧合,那暫時先不爭論此事。就算是少府監、殿中省、太府寺一起發現的,那這礦也應當歸屬於朝廷,而非宮廷。」

    許敬宗毫不客氣的出面跟皇帝搶礦,殿中、少府、太府,只有殿中省是皇家宮廷機構,而且這也是個朝廷機構,更別提少府和太府都是隸屬於內閣的衙門。

    他們發現的礦產,不應當歸屬朝廷所有嗎,怎麼能歸皇帝所有呢?

    許敬宗乘機提出了他的新方案,礦產歸朝廷所有,由朝廷將礦產出讓承包,組建一家礦產商號,招募股東,認購股份,聯合開採經營。

    朝廷得到承包費和礦產課稅,不需要親自經營管理,礦產交由專業的礦產公司來經營開採。

    所有議員和官員,都有資格認購股份,入夥礦產公司。

    許敬宗有備而來,早就拿出了比朝廷更詳實的方案。

    甚至有對兩礦開發的詳細數據,前期招募多少股份,需要投入多少啟動資金,要招募多少工匠,然後每年能開採多少,預期利潤多少,回報率多少等等,算的非常清楚。

    許敬宗的方案裡,其實很直接的就告訴在座的官員和議員們,大家都擁有認購資格,都能當股東。

    比起皇帝的那個方案,沒有誰先獨佔六成,也不用先買下四成股再來分攤經營成本。

    兩個方案高下立判!

    當然是許敬宗提出的這個方案,大家能得到更多股份,拿到更多收益。

    「我提請議會代表,對此方案進行審議!」

    上院院長魏徵,下院院長高士廉。

    兩人都敲起木槌讓議員們肅靜。

    房玄齡坐在那裡,看著這戲劇性的一幕,心裡暗嘆。

    不用決議,他心裡都知道會是什麼結果。

    皇帝的提案,好處大頭由皇帝佔了,議員們也能分佔一些好處,朝廷也能收些課稅。

    而現在許敬宗的提議,朝廷既能收課稅也能收一筆承包費,皇帝是佔不到什麼好處了,但百官和議員們能分到所有的礦產股份。

    魏徵又敲打了幾下木槌。

    「現在,先對第一份議案,上院代表進行表決。」

    魏徵開始念參議員們的名字,每唸到一個,由他們回答贊成或否定。

    「否!」

    「否!」

    「否!」

    ‧‧‧‧‧‧‧

    坐在左邊的參議員們無一例外的投下了否定票,甚至連坐在右邊的那不到三分之一的參議員,本來是支持皇帝的,可今天也有半數投了否定票。

    高士廉緊接著讓下院的眾議員代表投票。

    由工商資本家、地主、士人代表組成的眾議員代表們,也幾乎是八成的人投了反對票。

    「現在,開始對第二份議案,進行表決!」魏徵面無表情的道。

    台上,承乾的臉色鐵青,他以為搶到了先機,可卻不料,在這議院,張黨的反擊更加猛烈,直接來個釜底抽薪。

    第二份議案,在參眾兩院,得到了九成的讚成率。

    張黨後發置人,讓他連個修改方案的機會都沒有,直接讓兩份方案在議院兩會表決,結果也不言而喻。

    慘敗。

    更多的議員加入了左派陣營,支持皇帝的右派更少了。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3 19:30
第1393章 傀儡皇帝麼

    承乾是黑著臉離開議會的,長孫無忌一行人也有點抱頭鼠竄的感覺。他們走的非常匆忙,一刻也不願意多停留。

    而馬周等人卻都喜笑開懷。

    特別是如許敬宗、褚遂良這些早對皇權沒什麼敬畏的人來說,今天可不僅僅是把皇帝的奪礦謀劃擊敗這麼簡單。

    皇帝親自召開的議院兩會,親自提出的議案,卻只得到了一成左右的支持率。相反,由他們提出的議案,卻得到了九成的支持。

    雖然說,這是因為他們的提案,讓議員們更受益,可這不簡單啊。

    皇帝這次不僅想佔礦,還想通過議會大會,繞開六科,想要拉攏更多的議員來對抗張黨,可最終結果卻慘敗。

    看到皇帝吃憋的樣子,就讓人痛快啊。

    有了這次議會大會的先例,以後他們也有了依據,今後可以開大會來懟皇帝了。

    房玄齡沒有跟著皇帝離開,他有些神情複雜的看著議院裡高興的這些人。

    「馬相啊,你們這次可真是‧‧‧‧」房玄齡搖了搖頭。

    皇帝那邊和馬周他們這邊,兩邊人都沒有事先跟他通氣,這麼重大的事情,直接就拿到議會上來了。

    沒個溝通協議的機會都不給,兩邊的博弈也是越發的激烈了。

    今天皇帝慘敗,越發的讓新黨威信大增。

    皇帝的權威再次被壓制了,對這一切,房玄齡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他知道一點,他這個代掌首相大權的內閣次相,其實也已經沒了權威。

    今天的左右之分,讓他看明白了,新黨的實力確實已經大到覆蓋整個朝堂的架式,從內閣到翰林院,再到御史台、議會,他們都佔據著更強的實力。

    上次鑄幣權和發鈔權以及特稅商品之爭,再到這次礦產歸屬開發之爭,兩次交鋒,皇帝和保皇黨是慘敗。

    新黨不但大勝,尤其是他們的反應速度,以及他們處置的方式,都充分的表明著他們對皇帝的不妥協。

    一個強大的利益同盟。

    「房相,你覺得,朕即國家合理嗎?」

    馬周詢問房玄齡。

    朕即國家,君權神授,不得不說,天人合一這一套,自漢代提出,到現在算是深入人心。

    皇權至高無上,甚至皇帝即國家這種說法也為人接受。

    可是貞觀以來,這種觀念卻在受到衝擊。

    如今的新黨,他們的政治理念,已經是不滿於朕即國家,君權神授這一套了。在馬周等這些新黨裡,一個新的政治理念,已經慢慢的在張超的引領下形成共識。

    這個理念,即國家大於皇帝,甚至是民族高於國家。

    他們已經不能接受朕即國家這個理念了。

    皇帝和國家誰大?國家的利益應當高於皇帝的利益,國家不等於皇帝。而在新黨裡,甚至還有些人更認為,民族的利益當高於國家利益。或者說,朝廷不等於國家,民族才是國家。

    現如今的新黨,正是團結在這個共同理念之下的,雖然也有些人並沒有什麼政治信仰之類的。

    但新黨們的這個理念,卻實際上為如今最大的幾個階層,貴族封臣階層、工商資本階層甚至是官僚士大夫階層、地主階層們提供更大的利益和保護。

    新黨就差就誰當皇帝都無所謂,國家高於皇帝高於朝廷這種話了。

    相比起長孫無忌他們這些保皇黨,可以說兩邊的理念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長孫無忌他們還是堅決的認為皇帝認為朝廷的利益最高,皇權不容觸犯。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這也是新黨的一個共識,天下不僅是皇帝的,也是那些貴族、官僚、資本家們的天下。

    當然,現在還沒有誰去提天下是那些平民百姓們的天下。

    不論是長孫無忌還是馬周,左右黨都還是奉行自古以來的精英政治的,普通百姓只是被領導者,哪能參與進來呢。

    朕即國家。

    天下人是天下人的天下。

    思想的碰撞已經是如此劇烈,想讓新黨的這些人,還對皇權敬畏,這已經是不可能的。

    皇帝想要再執掌大權也幾乎不可能了,皇帝天天找麻煩什麼的,新黨會容忍,但也是有底限的。

    一旦超過這條線,或者說皇帝做的事情已經嚴重危協到了眼下的政治態勢,那麼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大唐再來一個太上皇已經沒有什麼不可能了。

    房玄齡這些年也讀過不少西方的歷史和書,也知道在西方,有過除帝制外的許多國家制度,比如羅馬共和,甚至如古希臘城邦,不同的城邦還出現了不同的制度,有的是民主制,有的是貴族制,有的是君主制。

    古希臘和古羅馬,從城邦到共和,而羅馬從共和最後又到了帝國。

    羅馬的元老院等制度,確實讓他對君權神授這種學說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可是,房玄齡還是難以接受大唐的這種改變。

    他認為現在的大唐,正在分裂。

    今天議會有了左派和右派,這算是一個正式的分裂黨爭的標誌了。

    大唐帝國如此疆域廣闊,富裕而又強大,數千萬人口,幾十萬的精銳軍隊。這樣龐大的帝國,一旦分裂,總有一天,會內訌戰爭。

    「房相,某和文遠曾經探討過當下和未來的局勢發展。我們並沒有打算說廢除帝制,這天下還是需要一個皇帝的。只不過,皇帝不能是再無所限制。朝廷,當由內閣、翰林和議會輔佐君王共治,由諸侯屏藩朝廷。」

    「傀儡皇帝麼?」只有兩個私聊,房玄齡也就沒忌諱的直言。

    「不,各司所職吧。」

    其實張超已經與馬周、褚遂良等不少人探討過立憲的事情。只不過,他沒有選擇英法等國的君主立憲體制,而是計畫等到條件成熟的時候,推行德國的君主立憲體制。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被人稱為虛假的君主立憲,也被稱為是封建性質的君主立憲。

    有一個很大的背景,是因為當時德國從分裂到統一,容克貴族勢力強大,也沒有什麼資產階層民主的環境。

    相比於英國國王的統而不治的虛君,德意志皇帝卻擁有內政外交法律軍事各方面的實際大權。

    英國內閣只對議會負責,但德國內閣卻是對皇帝負責。

    英國的議會,上院議員是由國王任命,而下院議員是普選產生,他們的下院權力更大。而德國相反,聯邦君主任命的聯邦議會擁有實權,普選產生的帝國議會也就是下院權力較小。

    英國憲政,君主虛位,議會至上。而德國憲政,是立憲是虛,專制是實。

    德國憲政的特點就是容克貴族主導,資產階級次之,是封建專制。

    在大唐想一步到位,實行虛君憲政是不太可能的,思想觀念上一下子很難轉過彎來。

    所以張超和馬周他們探討的結果是,未來大唐應當實行的是憲政,但是皇帝依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不過朝廷裡由內閣和議會輔佐皇帝,再加上封建拱衛,形成一個有著大唐特色的憲政體系。

    皇帝是通過內閣和議會治國,而實質上是分封貴族、官僚士大夫、資本家共治天下。

    「立憲?」

    「以設立成文憲法,來確定大唐的政治制度,明確權力劃分。這就如周禮設立制度,此後千百年來一直為各王朝所推行一樣。」

    「憲法能限制皇權嗎?」房玄齡表示有些懷疑。

    「立憲是為了讓內閣和議會擁有治國的法理依據。」

    說到底,其實有沒有成文憲法都不重要,哪怕是口頭上的不成文憲法,只要大家都能維護,那也是一樣的。

    就如現在,大多數人有了共識,認為內閣宰相們領導朝廷,比皇帝直接管理朝廷要更好。

    「內閣和翰林院輔佐皇帝治國,可如果內閣宰相和翰林院學士都要由皇帝任命,那麼一切不就都還是空中樓閣嗎?」

    「文遠的意思是以後宰相和學士的任期為五年一任,可連任兩屆,但每屆要改選三分之一的宰相和學士。新宰相和學士的人選,由內閣和翰林院提名推薦,皇帝選用。」

    張超和馬周也早意思到宰相和學士的重要性,如果任由皇帝掌握任命宰相和學士的大權,那所謂的大唐特色憲政不就是空談嗎。

    所以,這個權力其實並不會直接交給皇帝。

    九位宰相九位學士,每隔五年各換掉三個。每次宰相和學士們向皇帝舉薦候選宰相和學士名單,各推薦六人。

    最後皇帝從中各選三人。

    皇帝選擇的餘地較小,侯選人是宰相和學士們提出的,他並不能在這些候選人之名提名。

    「以後三品以上官員的薦舉權在內閣和翰林院,由他們舉薦候選人,皇帝選擇任命。」

    人事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權力,握住人事權,才可能握住權力。

    三品以上高官職位,也一樣由宰相和學士們舉薦,皇帝還是二選一。三品到五品官員任命權,則直接則於內閣。五品以下文官任命權直接在吏部,五品以下武官任命權在兵部。

    而立憲,就是要把這些寫成成文憲法,以使內閣和翰林院能夠抓住這些權力不再交出。

    「我感覺我真的老了,已經跟不上你們的腳步了。也許你們是對的,但我希望每步邁出的時候能夠更穩重些!」房玄齡嘆道。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3 22:11
第1394章何不代唐

    開元三年。

    五月。

    一條大帆船自漢江駛入御河,船帆上那巨大的紅色九頭鳥紋章,是那麼的顯眼。

    張超站在船頭,撫著船舷感嘆,他還是回來了。

    一個月前,他接到家中急報,老鐵槍重病。

    張越兄弟幾個,將老鐵槍從燕北送回了漢京醫治。

    可就連漢京最好的御醫也宣佈束手無策,爪哇郡王已經七十多歲了。早年間徵戰不休,身上留下太多創傷,雖然後來保養不錯,可此時也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

    老鐵槍倒是很灑脫,用他的話說,本來他早死在河北了。是張超千里迢迢趕到河北用神藥治好了他,讓他又續命快二十年。

    這輩子對他來說,足夠了。

    什麼福都享過了,了無遺憾。

    接到信後,張超立即交待好呂宋的事務,然後乘船回京。

    一路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終於回到了漢京。

    這幾年,張超和老鐵槍相處的時間比較少,老鐵槍大多數時間都在經營著他在遼西青龍的領地。

    「御河沿岸,越發繁榮了啊。」張超感嘆著。

    從漢江到漢京的這二百餘裡,那條河已經疏濬的越發的寬闊和深了,白帆點點。沿岸也到處都是一個個的村子、鄉集、城鎮。

    遍佈碼頭。

    這段河流,被稱為御河,稱的上是最繁華的一段水路。

    漢京以及週邊的大量商鎮,使得這塊平原上人口眾多,有數百萬之巨。這麼多的人口,必然消費極大。

    而在這個時代,由於交通運輸的問題,使得許多商品都是本地生產加工。

    甚至別的不說,蔬菜瓜果和肉禽蛋等,就主要是在京畿生產的。

    尤其是緊鄰著御河的這一線,交通運輸方便,使得這週邊的田,現在基本上都是種菜種瓜果的,養殖業更是大興。

    據說這一線有數百家養豬場、養雞廠、養鴨、養鵝場,為京畿提供著充足的豬肉、禽蛋。

    沒有冷凍技術,想從更遠的地方運豬肉進京,這是不現實的。而運活豬,同樣艱難,成本高。因此在緊鄰京畿,靠近運河的地方搞養殖,是最划算的。

    而因為這些養殖業的大興,京畿週邊的土地除了種菜以外,種的最多的就是土豆、玉米、紅薯、大豆,因為種植這些可以餵豬。

    規模化的養豬場,不同於家庭養殖,還能隨便哪扯點豬草就能養豬。規模化的養豬場,必須得有飼料,而大豆紅薯這些養豬,是成本較便宜,又比較能讓豬有營養快速出欄的。

    一個並不算大的京畿地區,每天消耗掉的糧食還能從遠些的地方運來,可新鮮的蔬菜瓜果,以及豬羊肉、禽蛋等卻得就近供應。

    工坊林立、商鎮遍地,沿河到處都是碼頭,河上船來船往,岸邊都是蔬菜瓜果種植還有那遍地的養殖場。

    過去沒什麼人願意吃豬肉,如今京畿的豬肉消費卻遠超過羊肉。

    「都是市場規律,有需求就會有供應。京畿百姓發現種菜比種糧划算,於是就都種菜。不靠河的地方,賣菜不方便那就種土豆紅薯賣給養豬場。河裡船多,於是碼頭也就多了起來,大小的商鎮也多起來。許多商人,都直接在京畿附近建立工坊,生產各種商品供應京師,節省運輸費用,同時這邊的需求也更大,甚至可能材料更充足,生產成本也低。」

    很多東西,並不需要太大的干涉,他們有自身的規律。

    聽說有御史曾經上奏,說京畿肥沃的平原,現在卻沒有幾畝地種糧食,說大家都追逐商利云云,還說要禁止京畿的土地去種植太多的水果蔬菜,禁止養太多豬羊雞鴨等。

    結果他的奏章,被許多官員噴的體無完膚。

    朝廷現在糧食是充足的,加上東西運河以及長江、黃河還有許多新開通的陸上道路,許多糧食運輸要方便的多,到處都是糧倉,朝廷還得經常把吃不完的舊糧拿出來平售,賣給商人釀酒,甚至是餵牛馬餵豬餵雞鴨呢。

    京畿地區的工商大興,市場繁榮,朝廷一年都不知道要從這裡面收多少稅。甚至正因為有了這些大量的工坊以及養殖場等,漢京這麼大的都城裡,生活的成本才沒有太高。

    漢京百姓的菜籃子很豐富,每天都有充足的果蔬肉蛋供應,價格還不便宜,各種其它的生活用品也很充足不貴,漢京百姓的生活幸福度可是很高的,而這些低生活成本,正利益於京畿的這個龐大的供應鏈。

    「最近朝堂上不是很太平。」

    柯慶在一邊道。

    他比張超先回來,對漢京的局勢有更清楚的瞭解。

    「什麼時候朝堂又會太平,這是權力的中心,自然永遠不會停止鬥爭。」

    張超雖在外,但對漢京局勢很清楚。

    其實他不在意承乾時不時的要搞點事情,對張超來說,現在局勢一直都還在掌控之中,因此承乾鬧就鬧,反正不會危害大局。

    「我知道,蘇烈其實一直都想支持你代唐,和他一樣想法的人不少,軍中不少將校都會支持你。」

    張超笑笑。

    「孟子曾經和齊王說過一段話,當年齊國趁秦楚交戰之時,在燕國內亂期間,發兵攻燕。一路勢如破竹,攻佔了燕國。本來一開始燕國的百姓很高興齊國出兵,因為當時有個傳統,諸侯會幹涉別國,在別國內亂之時出兵,那叫禁亂隊暴,恢復太平。」

    「正常情況下,平定內事後,會扶立一位該國新君,然後撤兵。可是當時齊王攻下燕國後,卻並不撤兵,而是要吞併燕國。這在當時可是極少見的,畢竟燕國是大國,大國之間,往往只削弱而不吞滅。」

    「本來齊軍入燕的時候,燕國百姓簞食壺漿夾道歡迎,認為他們是仁義之師。可當齊王不撤軍後,燕國百姓卻都紛紛起來攻擊齊軍。孟子對齊王說的那番話,就是針對此事。如果齊王在攻破燕國後,立一個燕國新君,然後撤兵回國,則燕國百姓會一直感激齊國,甚至齊國也能因此獲得對燕國的控制影響 。」

    但齊王沒有聽孟子的,而是想吞併燕國,結果最後非常狼狽的撤出。

    「我曾經與大家兩度扶立天子不假,但我只是那個策劃者。」

    蘇烈等一部分人認為,張超有實力代唐,自己稱帝。張超卻很清楚的看到,事情絕不是這麼簡單的。

    護法之戰,南軍勢如破竹,那並不是他的聲望大,而是保扶太子承乾。

    眼下張超能控制大唐局勢也不假,但又不完全如此,褚遂良、岑文本甚至是秦瓊、程咬金等這些人,都支持他,是因為眼下這種局勢對大家都有好處。

    就比如推行分封。

    張超和大家的關係,不是主從,而是盟友。

    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

    「教頭,你說大家是更願意看到現在這種局面,還是願意看到一個如太上皇那樣的強勢皇帝出現?」

    柯慶想了想,「對諸侯們來說,眼下的局面當然更好。 」

    「沒錯,對諸侯來說,眼下這種皇權受到限制的局面對大家的利益更有保障。而另一方面,支持皇帝的人,忠於大唐的人依然有不少,甚至是百姓商人們,也對如今的太平很滿意,沒有幾個人真願意打仗。」

    張超現在是最大最強的一路諸侯,是諸侯領頭羊,大家跟隨他沒錯。

    可那是因為他是諸侯,為諸侯們一起努力限制皇權,維護大家的利益。

    如果張超自己要當皇帝,那麼諸侯中有幾個真正會支持他的就不好說。

    許多人都不願意眼下的這種平衡局面被打破,張超如果稱帝,以他的實力諸侯可能會控制不住,到時別說什麼限制皇權,可能又回到了貞觀之時。

    開國皇帝的權力是最難限制的。

    再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朝建立,必然會有大批的舊王朝得益者受損。

    除非張超有決心,打他一個稀巴爛,再建秩序,重新一統。

    但這裡面的代價呢?

    就算張超自己願意君主立憲,可別人會相信嗎?

    如果他代唐,那麼眼下最後一點脆弱的和平也就維持不住了,必然會有戰爭的。

    「當不當皇帝其實並不要緊。」張超道。

    柯慶搖頭,他無法理解這種想法。

    「不當皇帝,如何保證你設想的這些制度的延續?」

    「當了皇帝就能保證延續嗎?權力從何而來,又如何保障的?」

    權力的本質是什麼?

    就好比李淵李世民都曾經是皇帝,一言九鼎,可為何最後失去權力?歷史上這樣的皇帝可不少,比如說玄宗李隆基,幾十年的皇帝,權力已經達到頂峰,可為什麼安史之亂一起,太子登基,將他尊為太上皇后,他的權力就失去了呢?

    又或者說,歷史上唐朝一直有後宮干政和太監把持朝政的傳統,這些皇后、太監們,又是怎麼把握的權力?

    「我不是就那麼的不想當皇帝,我只是不想因為我的慾望而毀了這太平盛世!不當皇帝,當一個國王,也挺不錯的。」

    「我還是不能明白。」

    「教頭,我們是那開創的一代,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總有這樣的開創者。就好比周公制禮,他開創的那套禮制,可不僅是在周朝推行,而是自周以來,一直到如今,都是中原王朝的法理根本,分封、宗法,種種禮儀制度,奠定國家、朝廷統治的根基。」

    「一千多年了,今天我們華夏走到瞭如今這一步,是過去從不曾經到達的頂峰。前面沒有人走過,後面的路只有我們自己摸索著走,新的時代,新的製度。如果永遠恪守前規,那我們也不可能超脫前人,只會在千年前先賢劃下的圈子裡重複循環,不斷的治亂循環,二三百年一次。若要超脫,我們必須得有創新,得走自己的路!」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4 11:18
第1395章 立誓

    漢京的水門碼頭,木鹿國王、樞密副使親自前來迎接老師回京。繪著紅色九頭鳥的大船剛一靠近碼頭,蘇烈就已經先登上了船。

    「烈拜見老師。」

    雖然現在也是國王之尊,年紀也比張超大十多歲,但禮不可廢,一日為師徒,終生為師徒。

    張超笑著上前,拉起蘇烈,拍了拍他的手臂。

    「我在呂宋的時候,聽說你在張北大破胡虜,也是驚嘆不已。尤其是對回紇兩部用的攻心之計,真是妙不可言。滅三國,擒三王,了得。」

    「都是老師教導有方,跟隨老師十餘年,才學的老師些許皮毛而已,不值一提。」蘇烈眼裡有些得意之色,畢竟擒三汗滅三國之功績,可沒幾個。

    船上的人開始往下搬東西,張超和蘇烈上了馬車往家趕。

    馬車裡,蘇烈眼裡有光,他壓低聲音對張超道,「老師,時機已經成熟了。」

    「什麼時機?」

    「代唐的時機。如今朝野上下,對皇帝多有不滿者。而老師在軍政兩界,在朝野之中,可是威望了得。只要老師一句話,學生願意帶著衝鋒,赴湯蹈火,在所不惜。」蘇烈拍著胸膛道。

    張超仔細打量著蘇烈。

    十八年前他們相識於河北,那個時代蘇烈已經是一員大將。眼下蘇烈已經五十出頭了,額頭的發際線都往後退了許多,不過他面色紅潤,身材魁梧,卻依然健壯的如同一隻獅子。

    蘇烈現在軍中地位很高,憑藉滅三國擒三汗之功,更是威望極高。眼下也是他最為自信的時候,說話之間,神色飛揚。

    「定方啊,你現在可是堂堂一國國王,封地不是位極人臣了,對吧?」

    蘇定方點了點頭,國王之尊,封無可封了。

    「論說,你應當對現狀是十分滿意的吧,畢竟就算改朝換代,哪怕是擁立之功,你的爵位也不會比現在更高,對吧?」張超問。

    蘇烈沉默了下,還是點了點頭,確實如此。

    「那你支持我代唐,你有何好處呢?」張超再問。

    「我相信老師統治下,天下能更好。」

    「我四十多歲了,就算當了皇帝又能再當幾年,二十年算長了。安保二十年後,張璟會比承乾更優秀?又或,你如何肯定,我以後不會如太上皇一樣呢?畢竟,屁股決定腦袋,坐在什麼位置,就會考慮什麼問題,所處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會不一樣,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同。」

    「可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蘇定方還是有些覺得機會難得。

    「先不說這個了,說說最近朝堂上的情況吧,聽說承乾動不動就要搞點事情?」

    蘇定方笑笑,「他也就只能搗搗亂了,宮裡弄了八百侍衛,又拉攏了長孫無忌一幫大臣,長孫無忌自稱是什麼保皇黨。我們也有個黨,號為新黨。」

    張超聽了發笑,這還搞起黨派政治了。

    「不過不用擔心皇帝,他既無兵權,又無法掌控朝堂,其實除了發發脾氣,也沒什麼用。」

    「老師,要我說,還是得防範一二。皇帝這樣不停的折騰,早晚要折騰出事來。要我說,得把長孫無忌弄了。」

    「怎麼弄?」張超問。

    蘇烈眼中帶著殺氣,「長孫無忌是他那保皇黨的領袖,要弄他我們還是有辦法的,議會和御史台,我們都有人,還佔著優。他們都有監督彈劾權,找長孫一些把柄,然後彈劾他,到時牆倒眾人推,他還不得倒台?」

    「那你打算怎麼弄長孫呢?讓他罷官免職,還是流放砍頭?」

    蘇烈想了想,「僅僅罷官免職不夠,要弄就一步到位,把長孫流放,就送他去美洲跟太上皇做伴,或者去澳州陪李治。要不,就送到那個什麼信度或者是非洲去。他家不是在西奈有塊海外殖民地嗎,把他全族扔那去。」

    張超搖頭。

    「你覺得長孫無忌能夠接受這種安排嗎?長孫無忌可不是沒有力量的人,他長孫家有許多封地,也有許多人馬。更何況,他還是保皇黨領袖,有許多盟友。逼急了,兔子還咬人,狗急還跳牆。長孫無忌要是直接起兵,你想過後果嗎?」

    「那就打,長孫無忌雖然詭計多端,真論打仗,十個長孫無忌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對手。到時有我出馬,就能滅掉所有叛亂。」

    張超沒急著表態。

    內訌,戰爭,這是他一直在避免的。

    「我一路從呂宋來到漢京,所到之處,看到的都是熱火朝天的建設,是發展。海外都在忙著開拓殖民,中原各地都在忙著耕種經商,大家都在忙著賺錢。大家的生活也都挺好,太平景象。」

    「你知道有一句老話,叫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打起仗來,可不僅僅是死幾個人這麼簡單的事情。大好局面,可能一朝盡喪。」

    「那我們也不能懼怕戰爭!」

    「我並不懼怕戰爭,這輩子我指揮打的仗不少,死在我的兵馬刀下的亡魂怕是得有幾十萬。我不懼怕戰爭,但從不輕言戰爭,戰爭必須要慎重再慎重,因為你能挑起戰爭,但不一定能隨時結束戰爭!」

    「可總不能就這樣任長孫無忌他們折騰?」

    「只要在那個規則之內,我們就不用懼怕他們折騰,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蘇烈,打仗講究戰略戰術,而朝堂鬥爭,也一樣講究戰略戰術。朝堂上的事情,我們用朝堂的規則來解決,戰爭或殺人,永遠都只是最後一步,是不得已而為之。」

    如果朝堂爭鬥,都靠殺人來解決,那豈不成了獨——裁。

    馬車入城,終於到了張府門口。

    下車,站在大門口,張超還有些恍然。他似乎都已經習慣了呂宋那裡的炎熱天氣,習慣了那邊的海風,習慣了那裡椰樹建起來的呂宋王城。

    崔鶯鶯得到門丁通報,立即帶著家裡女人孩子們出來迎接。

    「怎麼查的這麼黑。」

    崔氏看著張超那黑不溜秋的臉,忍不住笑道。

    家裡的幾個年紀最小的傢伙,甚至都不肯認他。

    長樂公主李麗質抱著一個孩子過來拜見公爹。

    張超伸手接過自己的嫡長孫,剛想逗弄幾下呢,結果這小子不客氣的張嘴就大哭,似乎張超這個黑人把他嚇倒了。

    崔氏連忙把孩子搶回去,搖晃幾下,那小傢伙立即不哭了。

    簡直豈有此理。

    都說隔代親,可這小子居然嫌棄他祖父。

    「爹身體怎樣?」張超問旁邊的七娘。

    七娘也已經老了,兩鬢銀絲,身子銷瘦許多。她面帶愁容,「現在臥床不能起,但人還清醒著,只是已經瘦成了一把皮包骨。一直念叨著你,等你回來呢。」

    張超進門,先去看老爹。

    臥室裡。

    老鐵槍確實已經瘦脫了形,見到張超,他掙紮著想坐起來。

    「爹,我來。」

    張超上前扶老爹坐起些,靠在床頭。

    「三郎,你回來了。」

    「早該回來的,路上耽誤了些時間。」拉著老鐵槍的手,張超都不敢相信他瘦成了這副模樣。

    那雙長滿老繭的有力大手,現在也軟軟的。

    「別難過,我這輩子值了,要不是等你回來,我早就走了。幾次到了閻王殿門口,都還唸著你,又回來了。」

    「爹,我帶回來不少藥材。」

    「沒用了,御醫早說了,我這是壽元已盡。年輕時損耗太多精血,這些年補回了不少,可畢竟年過七十了。說來,我都能活到七十多,簡直不敢相信。該享的福也享了,足夠了。」

    老鐵槍唸唸不忘的還是七娘他們娘幾個。

    一妻四妾,還有七子五女。這是他和七娘她們這些年生的,大的出嫁了,小的也都有十來歲了。

    「等我死後,我的爵位還有我的封地,都交給你繼承。你那七個兄弟,一個比一個沒用,都是我年紀老了,對他們太過寵溺,沒有一個成才成器的,封地給他們也沒用。」

    「爹,封地和爵位我都會給他們的。」

    「不用了,你早年也幫他們七個都弄到了一個爵位和一塊封地,七個侯爵,足夠他們了。」

    說了幾句,老爹拉著張超的手。

    「爹,你要說什麼?」

    老爹示意張超低頭。

    「三郎,許多人說你要篡位謀朝,你跟爹說,是真的嗎?」

    「爹,沒有的事。」

    老爺子讓張超發誓,「你跟我起誓,說你絕無此二心,說你對大唐對皇帝忠心不二。文遠啊,人不能忘本,我當年只是個獨眼老府兵,你是我收留的一個剛下山的小沙彌,咱們能有今天,都是當年太上皇的好。你是承乾的老師又是他的丈人,你不能奪他的江山。」

    「爹,你放心,我發誓,這輩子都不會起二心,不會篡奪李唐江山社稷!」

    老爹聽後,欣慰的點頭。

    「這就好,這就好,做人不能忘本。你現在是李唐的功臣,如果你踏出那一步,就是遺臭萬年的逆賊,不值得。」

    說著說著,老爹咳嗽起來。

    張超幫他拍背,老爹喘氣越來越粗,越來越急促,獨眼滑過一行行的淚水,然後如風箱一樣喘氣的他,突然平靜了。

    「爹?」

    那個錚錚鐵骨的獨眼老鐵槍已經不再回應了。

    「張越、張邁、張道、張連、張巡、張述、張遷!」張超向著屋外大喊,「爹走了,進來送最後一程!」

    張越七兄弟聞言連忙擁了進來。

    老爹躺在張超的懷裡,那隻眼睛還張著,嘴也大張著,可無聲無息了。

    七兄弟一下子跪在地上。

    張超伸手為老爹合上眼,高喊一聲,「爹你路上走好!」

    門外,七娘一聲悲呼。

    女眷們都開始哭了起來,連府中下人們也一起哭泣,為這位張家老太爺送行。
V123210 發表於 2017-8-15 10:34
唐朝好地主 第1396章請陛下退位

    「陛下,太師剛剛入京。 .」

    王承恩入殿稟報。

    張超一入京,六扇門和飛騎就全面運作起來,張府週邊到處都是他們的近探子,恨不得能變成蒼蠅飛到府內卻盯著。

    每隔半個時辰就往宮裡稟報一次最新動靜。

    「陛下,張鐵槍去世了。」

    張超入京了,張鐵槍去世了。

    承乾坐在御案前,有些索然無味。

    「王承恩,隨朕去一趟太師府,不需要擺駕,叫一隊侍衛便服就好。」

    不管怎麼說,承乾對老鐵槍印像很好,當年在灞上,老鐵槍對他也挺好的。更別說,護法之戰,老鐵槍也是拼了命起兵響應的。

    這是一個比較純粹的老將。

    太師府。

    滿府素縞,全家戴孝。

    府中已經派人向各家告喪。

    承乾是來的最快的,老鐵槍已經洗沐更衣入斂,靈堂也已經設好了。

    承乾上前,上香。

    「多謝陛下。」

    「老郡王回京也有一段時間,朕也派了禦醫多次會診,只可惜回天無力。」

    張超披麻戴孝。

    語氣比較平淡。

    「老爹是壽終正寢,七十二歲高壽,走的也不痛苦,還跟我做了最後交待,走的很安詳。」

    「朕已下詔,追封老郡王為太傅、遼王、尚書令。」

    「多謝陛下。」

    這些不過是些死後哀榮,遼王只是追封,並不能承襲。太傅、尚書令也不過是能在墓誌銘上比較好看一些而已。

    陸續有通好的家族趕來。

    秦瓊最先到來,帶著兒子懷玉來的,大長公主也過來了。

    「想不到鐵槍老哥就這麼去了。」秦瓊很哀傷。

    「他走的很安祥。」承乾告訴秦瓊。

    張越兄弟幾個,跪在靈前答謝前來祭奠的親朋。

    張超陪著承乾到後花園裡漫步。

    他們既是師徒,又是君臣。

    承乾長的比張超還要高大,身形挺拔。

    兩人走在花園的小徑上,卻一時都不知道開口說什麼。

    最後還是張超先打破沉默,他把老爹最後跟他說的那番話,讓他起的誓這些都說了。

    「老爹很感激皇家,也感激陛下。」

    承乾有些驚訝,他沒想到張超會對老鐵槍發那個誓言。

    「陛下,那誓言並非只是敷衍老爹,那也是我真心之言。」

    「我知道陛下對我有些猜忌,其實也是人之常情。我們過去是師生,後來是岳婿,再成了君臣。陛下也登基禦極,成為九五之尊。我們的關係慢慢有些疏遠,這一年多,我一直在呂宋,不是我故意怠政,實是想讓陛下多些時間可以思考。」

    張超與承乾在涼亭裡坐下。

    「陛下,如今帝國的發展非常不錯,也來之不易。」

    承乾點頭。

    對張超,他確實很忌憚。畢竟張超有立君者和廢君者的稱號,兩立兩廢。而今朝野聲望巨大,朝中更是掌握大權。

    說句難聽的,張超若真要廢他,就是一句話的事情,承乾他知道自己都沒有反抗的能力。

    他既掌控不了軍隊,也得不到朝堂大臣的支持。

    「倭國銀銅礦的事情,是朕有些貪心了。」承乾主動提起此事。

    張超笑了笑,「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發現這兩座礦確實沒跟朝廷報備,但如果開發,該納的課稅也不會少一分一釐的。其實,朝廷不用親自經營,朝廷做好監管,然後收稅就行。」

    這次的兩院大會,承乾吃了一個大虧,碰的頭破血流。

    當著那麼多議員和百官的面,皇帝的權威一落千丈。

    賠了夫人又折兵。

    「陛下,不論如何,大唐帝國不會變,大唐的皇帝也會一直是李氏。」

    張超突然說起這話。

    承乾心中警惕。

    他望著張超,不知道他這個時候說起這些是何意思。

    「如今朝堂,內閣和翰林院主政,議會封駁審議,併負有監督彈劾之權。在這個架構下,朝廷運轉的很好。對外的開拓捷報連連,無往不利。而內,更是工商興旺,一片繁榮。」

    「這些來之不易。」

    承乾盯著張超,「太師想說什麼呢?」

    「陛下以為,現在這種模式,是不是能更好的治理天下呢?內閣票擬、翰林院批紅,御史台監督彈劾、議會審訊封駁,樞密院和兵部負責軍事。各司其職,井然有序。」

    「那朕呢?」承乾臉色已經不太好看了,終於要攤牌麼。

    「陛下是天子啊。」

    「然後呢?」

    張超沒理會承乾那張不好看的臉,他自顧自的把他心裡已經架構好的那套大唐特色的憲政體系緩緩的說了出來。

    外有諸侯分封屏藩,而內政由內閣宰相負責,翰林院、議會、御史台等協助,既分權又監督。

    內閣、翰林院、議會等都對天子負責。

    但天子的權力要受到限制,天子是天下之主不會變,但四邊交給諸侯,朝堂交給宰相、學士們等。

    「呵呵,一切都好,可太師考慮過朕嗎?朕的位置呢,難道以後就成為一個高高在上,但毫無實權的傀儡皇帝?」

    「當然不是,內閣、翰林院、議會、御史台、樞密院等都是在陛下領導之下運作。」

    「實質上朝中大事,都由內閣票擬、翰林院批紅、議會封駁,御史台負責監督百官,朕依然只是個擺設。」

    「如果內閣處置不對,陛下可以否決啊。遇重大事務,陛下有權召開御前會議,也有權召開議會兩院大會。」

    「朕不能接受!」

    沒有其它人,這裡只有他們兩人。

    這已經說的非常直白了,頭一次如此攤牌。

    雖然心裡早明白這一切,可真聽到張超親口說出這些的時候,他還是不能接受的。

    他氣的發抖。

    保留一個天子頭銜嘛,然後呢,他這個皇帝跟個傀儡有什麼區別。

    「太師,為何如此多此一舉,你現在要兵有兵,要人有要,何不直接讓朕給老師加九錫、假黃鉞?何不讓朕直接禪位?」

    「我從沒有想過,要篡位皇位?我所謀劃的這些,只是為了讓大唐延續更久,是為了讓我華夏開疆拓土,殖民四海。」

    「朕不接受!」

    「臣想讓陛下與諸侯、大臣們約法立憲,明文立憲,把如今朝堂的權力侵害,組織架構以明文寫下來,立為制度,永遠遵守。」

    「諸侯大臣共同宣誓護衛大唐,維護天子。如有人叛亂,或朝中有人篡位,則諸侯與地方大臣共同起兵勤王護駕!」

    立憲,就是要明文約法,君臣共同信守約法,保證現在的這種模式的運營。

    皇帝依然是天下共主,但朝堂由內閣、翰林院、議會負責,首相是行政之首,首相向皇帝負責。

    但皇帝雖是天下之主,可皇權將受到極大的限制,皇帝沒有官員的直接任命權,沒有軍隊的直接指揮調動權。

    宰相學士雖名義上是皇帝選任,但其實是由內閣和翰林院舉薦候選人。兩會議員,則是推行出來的。

    皇帝是天下兵馬的最高統帥,但實際軍隊的選將權由內閣代行,調兵權在樞密和五軍都督府,統兵權在三衙,軍政系統歸兵部。

    「朕不接受!」

    承乾再一次道。

    「陛下,這是大勢所趨,貴族、士大夫、工商地主們,都希望維護現在的製度。沒有人再願意接受太上皇那樣的皇帝了,那樣的時代太不穩定了,大家的利益難以穩定。窮則思變,但現在大家都很滿足當下,沒有人想變。」

    「朕說了,朕不接受。」

    張超看著承乾,很平靜的道,「說句實話,就算陛下不答應,又如何呢?陛下難道以為憑藉八百宮廷侍衛,陛下就能變天?或者,陛下以為長孫無忌他們號稱保皇黨,就真的能改變如今這大局?」

    「陛下,順勢者昌,逆勢者亡啊。」

    「就算拚個魚死網破,朕也決不會當個傀儡皇帝。」

    「臣說過,陛下並不是傀儡皇帝,只不過和內閣等各司其職。」

    承乾冷笑,「那朕的職責是什麼?傀儡嗎?」

    皇帝的情緒很激動,現在基本上什麼話他都聽不進去了。

    張超嘆氣一聲。

    「如果陛下真的萬般不能接受,不容半分妥協,那麼最後的結果其實也很明了。」

    「什麼結果?」

    「或許到時陛下只能退位,朝廷扶立新皇登基。」

    「太子才兩歲! 」承乾咬牙怒道。這種大逆不道的話,簡直是太目無君上了,欺凌君主,大逆不道。

    「不到萬不得已,並沒有人願意這樣做。」

    「朕就算當太上皇,也不會當這個傀儡的。」

    「其實陛下不急著下結論,回宮後好好考慮再三。就算陛下立憲約法,可陛下依然是大唐皇帝,天下共主。」

    承乾不再回答張超。

    張超嘆氣。

    他確實不願意再讓皇帝掌權了,但保留皇帝,也是為了天下穩定。內閣群相制,又有翰林院制衡,能保證中樞的穩定。而議會兩院,代表的是現在天下掌握著權力的貴族、士大夫、工商地主這三大階層。

    把皇帝高高供著,也同樣是鎮著朝廷大臣和邊疆諸侯,這是共主,維持大唐帝國的重要聯繫,沒有這個共主,則大唐帝國和分封諸國就要散了。

    話他也跟承乾挑破了,他若不能答應,那就只能換個皇帝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