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藍色(已完成)

 
mk2258 2016-12-1 11:51:3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606 2089070
mk2258 發表於 2016-12-1 12:12
  第十章落戶大唐
  飯後,柯七娘子母女三個關了麵館,幫著張家溝一夥人借了幾輛大車拉著錢糧回村。路上積雪還未化盡,天陰沉沉,北風呼嘯,可大家卻都非常高興,一路上喜笑連連。
  “今年能過個好年了。”黑臉漢子柯五望著車上滿滿的錢糧道。

  “不但能過個好年,明年還能休息大半年呢。”黃臉的柯山臉上紅紅的,剛才高興,多喝了幾杯濁酒,身材高大的他卻酒量一般,幾杯酒已經有些上頭了。

  鄉上離張家村只有五里,很近。

  大車沒有騾馬,只憑人力拉推,倒也走的順暢。張家溝一夥府兵出征近一年凱旋,按制,若非遇戰事緊急徵召,他們接下來十個月內免番上宿衛,也免於到車騎府值守訓練,可以安心的休整十個月。

  “明年又是點檢府兵之年了,等三郎入了戶籍也該參加咧。”柯五幫忙推著車,一面望著長的很高大的張超道。

  張超皺眉。

  “我不想當府兵。”

  “府兵有啥不好咧,當府兵能免賦役,還能優先分田咧。等上戰場打仗,立了功,還能得錢糧賞,掙得功勳呢。要跟你爹一樣得個勳官,還有田地賞賜捏。萬一運氣好,還能升職當官哩。”一聽張超說不想當府兵,張家溝的漢子們都炸了。

  時人都很願意當府兵,當府兵並不僅是因為可以免賦役。而是因為府兵還是許多普通百姓脫離庶民,能夠進入官僚階層的極難得機會。憑本事有很大機會掙得錢糧田地,運氣再好點還能獲勳得地,再運氣好點,還能升為軍官,從此鯉魚躍龍門,也成為官的一員。

  這個時代的普通庶民想要跨越這一層太難了,雖然隋朝起就已經有了科舉,但隋的科舉也並不完善,也僅僅是可望而不可及,普通的百姓飯都吃不飽更別說讀書了。就算讀了書,若朝中沒人推薦保舉,也是難以科舉入仕的。

  當府兵,上戰場,掙功勳,這才是庶民們的機會。

  張超笑笑,他沒那麼多野心,也不想當官。這個年代,當兵打仗的死亡率還是很高的。

  “不想當也沒啥。”老爹走在張超旁邊,倒沒什麼表情。“點選府兵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咱家就咱爺倆兩個,我已經是府兵了,按規矩你也點不上。”

  大唐府兵三年一點選,主要是從自耕農和地主中挑選年輕子弟。首選財多,其次選力壯,再選丁多。就是說,想當府兵,官府的挑選標準是首先得是家庭比較有錢,其次得是比較年青力壯的年青男子,如果既有錢又年青力壯,則優先從丁多的家庭中挑選。

  獨子一般是不選的。一旦選中,那就是有了軍名,終身服役,從二十一歲要服役到六十歲止。

  這種府兵點選制度下,一般人想當府兵還當不上。張超的情況,明顯就不符合第三條,雖然張家算是有錢,可以有財力自備裝備,張超也年輕,可張家總共才兩丁,老爹還已經是府兵,因此張超正常情況下是選不上的。

  不過如張超這樣的年輕人主動不願意當府兵的,在關中卻算是極少數的,就如宋明時的讀書人不願意參加科舉一樣,讓柯五他們都覺得張超想法好奇怪。

  “五郎,大山,等下到家了,你們跟你們爹說下,明天我家擺席,讓他們過來吃席。”老爹對柯五和柯山二人道,主動的轉移了話題。

  “好咧。”

  五里路,並不遠,大家推拉著大車很快到了村門前。

  唐朝的村子都有村門,許多村子還有村牆。這也是自南北朝時延續下來的,有些類似鄔堡一樣的自保能力。

  村門口,一個老頭站在門口,大家都叫他根叔,是個殘疾,一條腿瘸的。據說隋時也是個府兵,後來連年征戰,不堪其苦,就自殘以逃兵役。如今村里安排他守村門,晚上打更,給他些錢糧,也算是照顧他一個孤老。

  “鐵槍回來了,錢糧都裝了三大車,賞賜很豐啊。”根叔撐著根拐杖站在門口,看著大家拉著三大車錢糧回來,也很高興的上前打招呼。

  “根叔,鐵槍哥現在是隊副,還授了武騎尉的勳官呢,是上官了。”柯山笑著道。

  “啊,那真是恭喜鐵槍了。”

  老爹從車上拿了一小袋糧食和一塊布遞給根叔。

  “這是一斗粟米和三尺布,根叔拿家去。”

  “這可使不得。”

  “跟我還客氣個啥。”老爹把東西放到根叔懷裡,“明個我擺宴,正式收三郎為子,到時根叔過來喝兩杯。”

  根叔千恩萬謝的收下了。

  柯七娘在一邊對張超道,“你爹就是心腸好,村里孤兒寡母的都非常照顧,經常送糧送柴。”

  張超微微一笑,放低聲音對她道,“七娘也正是因為老爹心地善良才能看上他吧。”

  “說啥呢。”七娘臉上飛紅,扭頭走一邊去了。

  進了村子,各人各回各家。

  七娘也避嫌先回了自己娘家。

  十二石粟米,留了點在七娘麵館,又給了根叔一斗,還剩下十石都運回了家裡。老爹和張超把這千斤粟米都搬進了家,窯洞很小,最後糧食都堆到了床邊,壘起了一個小糧堆。

  望著這堆粟米袋子,老爹非常欣慰。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動盪不安的年月裡,糧食比黃金還金貴。

  老爹名下原有三十畝地,但因為常出征在外,因此老爹並不自己耕種,而是給村里其它人耕種,老爹再收些租子。租子收的不算高,是按兩成來收,約定每畝每年收兩鬥粟,這是按照畝年產一石收的。

  這個數字是比較公正的,兩成的租則較低,也是老爹心善。

  老爹三十畝地,一年收租可得六石粟。因為老爹是府兵,是免賦稅的,因此這六石粟不必再上交朝廷,全屬於自己。原來老爹就一人,這些糧食是足夠的。不過老爹經常接濟孤寡,遇到年成不好,還會降低些租子,因此老爹生活也一直都過的清貧。

  “老爹,咱們家太小了,現在家裡有糧也有錢了,我看咱們趁著冬日里閒,正好請人再箍兩孔窖,再平整個大點的院子,順便再打口井在院裡,以後生活也方便。”小小窯洞裡放下千多斤糧,一下子就滿滿噹噹了。

  “也好咧,聽你的。”老爹倒是從諫如流。

  從軍府回來,老爹的裝備大多留在了車騎府。頭盔、鎧甲等多留在府庫內,帶回家的只有弓和橫刀,還有他的鐵槍。這是為了日常在家能夠訓練。

  “過兩天我請媒人過來,你想要找啥樣的女娃就跟媒人說,你也二十一了,村里這年紀的娃都好幾個了。現在請人說媒,正好等新窖箍好了,就能成親。”老爹對張超真的是沒的說的。

  “老爹,我的事不急咧,倒是你,我看你跟七娘也是互相有意,也沒必要拖著哩,早點請人做媒把人娶回家來不更好捏。”

  老爹有些心動,卻又不願意跟張超談這個。

  “這事再說。”

  “再說啥啊,老弟,我看三郎說的很有道理。你和七娘一個有情一個有意,互相願意已經足夠了。若是老弟不嫌,就由我來當這個媒人。”

  一個爽朗的聲音在外面響起。

  “裡正來了啊。”老爹起身。

  裡正是個鬚髮半白的老人,穿著一身圓領袍衫,頭上戴著頂軟腳襆頭,長的很慈眉善目的。

  “這是大山的父親,咱們張家裡的里正。”老爹跟張超介紹。

  大唐五戶一保,百戶一里。裡正就是一百戶的長官,在後世,相當於一個村委主任。但在唐朝,縣以下是鄉,管著五里五百戶,但鄉一級卻沒有鄉長,而是由五個里長輪流負責主一鄉之事。

  因此這個里正,其實也相當於後世的一個鄉一把手。

  柯山父親柯仁正是寧民縣白鹿鄉五個里正之一,而這個月也正好輪到柯仁主持白鹿鄉事務,這些天他一直都在寧民縣里衙門中聽差辦事。

  五個里正輪流主持鄉事,每人輪一個月,輪到之時則到縣衙聽差辦事,協助縣衙各司處理涉及白鹿鄉的各種事情,比如徵稅收糧,審理訴訟、捕盜捉賊。

  這些裡正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負責收所部手實。手實,就是戶籍編造的基礎檔案。

  裡正的主要職責就是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

  唐初時的戶籍管理是非常嚴格的,裡正村正們對於轄區的戶口管理很嚴格,戶籍三年一造,而裡正鄉正的手實檔案,卻是實時更新的。

  哪家生了孩子,哪家老人去世,哪裡遷來了外人,甚至哪家買了奴僕,這些都會立即登記報備。若是他們這個工作沒作好,有漏記的,被上面發現,則從縣衙相關有司到裡正村正以及當事人,都要挨板子,嚴重的還要徒一至三年。

  徒刑也就是強制勞役。

  柯仁已經聽說了張老爹路上帶了個還俗和尚回村,還要收為兒子繼嗣,因此今天他早早的就回村來,主要就是來查看並登記的。

  裡正到了,很快村正也來了。

  張家溝的村正也姓柯,叫柯安,是黑臉漢柯五的父親。柯安做為張家溝的村正,是裡正柯仁的下屬,主要負責的就是協助裡正柯仁,並管理張家溝的村治安,調解糾紛,協助徵收稅賦等。

  裡正柯仁和村正柯安過來後,例行公事的詢問了一番張超的來歷。張超把他原來在山里跟隨老和尚修行的話又說了一遍,本來還以為柯仁他們會有許多盤查,結果只是問了幾個問題後,就算完事了。

  “好了,等把手實報到縣衙,過幾天,你的戶籍就能下來了。”

  過程順利的都讓張超有些意外。

  “好了,三郎的手實也登記好了,現在咱們還是來談談鐵槍老弟跟七娘的好事哩。”柯仁撫著花白鬍鬚笑道。

  老爹居然老臉微紅,有些不好意思,張超看的心裡直樂。
mk2258 發表於 2016-12-1 12:13
   第十一章三間九屋
  裡正柯仁說服了老爹,當天就去了七娘的娘家。論輩分,裡正還是七娘子的堂伯,因此柯仁親自出馬,七娘子的父母都沒有反對。他們提出,只要七娘子的婆家願意女兒再嫁,他們當然是非常願意的。
  七娘本人對這事當然更高興,她也主動的跟裡正說了,只要趙家願意她改嫁,那她當初帶去趙家的那十畝地的陪嫁就不要了。

  七娘退了一步,趙家倒也不是不講情理的人。兒子戰死了,留下七娘帶著兩個女兒過活,也是艱難。現在媳婦要改嫁,他們也沒理由攔著。最關鍵的還是七娘沒有生兒子,帶兩個丫頭留下也不能給兒子傳宗繼嗣,又有七娘願意放棄十畝地的陪嫁,趙家考慮過後最終願意放人。

  不過張超覺得,估計也還跟裡正親自去說媒,以及老爹如今升了軍官這個消息傳過去的原因。七娘和柯家都願意的情況下,如果趙家再阻攔著,可就得罪裡正和張老爹了,趙家也只是小老百姓,他們得考慮拒絕的後果。

  裡正出馬,一個頂倆。他成功的說服了柯趙兩家,讓老爹和七娘的婚事訂下了日期。老爹和柯家約定,等新窯箍好,就正式迎娶七娘進門。七娘的兩個女兒,到時也跟著七娘一起過來,兩個女娃,趙家並不願意留。

  張超的戶籍也很快就加急辦好了,鄉上、縣里、州上以及朝廷都有了一份檔案。從現在起,張超就正式成了張家溝的一個村民。

  張家現在的頂級大事,就是箍新窯洞。

  冬日里農閒,正是箍窯洞的好時候,大家都有空,冬日里雨水也少。

  張家溝的幾十戶人家,基本上都是住的窯洞,這裡雖不是陝北高原,白鹿塬的黃土層一樣很厚。尤其是張家溝所處的位置,正是南塬和北塬之間的溝邊上。那道被稱為洗澡溝的山溝,其實很寬很深,就是稱為山谷都不為過。

  從塬上到溝底,起碼有好幾百米。因此溝北就成了一道山坡。這種溝坡地形,十分方便修建靠山窖。比起地坑窖和獨立箍窖,省心省力。

  修窖是大事,對於許多村民來說,一輩子能修一座新窖,然後娶妻生子,無疑是人生最大追求。

  “老爹,我畫了個圖,咱們按這樣修。”

  對於自己未來的新家,張超可是很用心。花了好幾天時間,張超畫了一個新窖的設計規劃圖。按他的打算,新窖不打算再這孔舊窖上擴建,而是直接挪到相距幾十步外的地方,在那裡建全新的三孔窖。

  新窖就是靠山窖,利於塬下溝坡的崖勢,先把崖面削箍,然後挖窖。

  張超計劃修三孔窯洞。

  窯洞前取土平空,然後做一個大院子,修圍牆再建一個大門門樓。

  三孔窯洞則一門三窯洞,每孔窯洞進門一個正間外,兩側開門各有一間側房,三間房都建門窗。

  這樣一來,三孔窖就實際上有九間房,等於是三個套間。

  每間窯洞的大小他都已經設計好了,高一丈三,寬一丈,深三丈。正面的那個中間主房比其它房略高一些,是老爹和七娘以後的住房。

  左右兩側的兩套房,則是他和蓮娘蘭娘的房間。

  剩下的幾個房間還能用來做廚房、糧倉、儲物間等。

  三套房子主間都修暖炕,雖說窯洞裡冬暖夏涼,但這裡冬天還是很冷的。三個主窯洞坐炕,自然能更舒適。

  張超的設計裡,窯洞是主窖坐東,按八卦可稱為東震宅。大門朝西,主窯在東。南北兩側的院牆,則會沿院牆搭建牲口棚、柴屋、茅房。

  院中還要打上水井,栽上棗樹梨樹核桃樹。

  為了能讓老爹看的明白,張超還畫了設計規劃圖,上面註明了一個個尺寸數字。甚至最後還配了一副完工效果圖。

  雖然是用炭筆劃的,但確實很生動。

  老爹一看最後的效果圖,就喜歡上了。

  “哎喲,這要真的修成這樣,真是美的很啊。三窖九間,還有這麼大的一個院子。這門樓也好看,氣派。院裡還有水井,這打水也方便了。”

  老爹看的都有些捨不得移開目光。

  “只是,修這麼大的院子,得要好大人工啊。”

  張超笑笑。

  “老爹,修窯洞其實不要什麼材料成本,都是人工成本。我這些天也問過柯山叔他們了,知道咱們這裡修窖,都有個傳統。一家修窖,全村幫忙,幫忙修窖只要管吃就行,不要工錢的。這樣一來,咱們只要出錢請幾個窖匠就好,其餘的都不用花錢。”

  村人幫忙不要錢,這也是古人互相幫忙的一個體現。畢竟大家普遍都沒錢,建個窯洞得耗費大半生積蓄。人工方面能省就省,而另一方面,村人農閒時也沒其它事情,互相幫個忙,還能賺兩頓飯錢,也是很滿足的。

  “讓鄉親們白幫忙也不好,咱們得一天管三頓飯,另外窯洞修好後,還得給點謝禮。”

  張超點頭,“這個沒問題,我也同意。”

  給工錢是給不起的,哪怕一天給十文二十文,可這座院子修起來也得幾月時間,人工若都算錢,可就很大一筆了。

  “這個火炕是啥?”

  “就是取暖的,天冷的時候可以在下面燒火,白天可以在上面坐著,晚上還可以在上面睡覺,暖和。”

  “這不跟灶台一樣了?好是好,就是費柴吧?”

  “放心吧,這種炕並不費多少柴。”

  新窯洞新炕新灶新院子,老爹看著這一切,很是喜歡。

  “得算下要多少人工哩。”

  “放心吧,我都估算好了,花不了多少錢的,家裡的足夠了。等窯洞修好了,七娘也正好進門,到時這麼寬敞的院子,她也會高興的啊。”

  “那就修。”

  百姓修窯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難在於修窖得請窖匠,得請木匠,這都得花錢。此外還得請鄉親幫忙做工,雖說不花錢,可人來幹活總得吃飯,不但得吃飯,還得吃的好些,要不然鄉親會說你太小氣。

  這年頭,糧食是金貴的,肉更金貴。

  多數百姓家裡一年下來,根本沒什麼節餘,因此想修一孔新窖,得積蓄多年。

  但如老爹這樣,手裡突然有一大筆錢糧的,想修窖又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錢有,糧有,鄉親也有,剩下的就都很簡單了,請工匠,請鄉親,買料買菜,接著就開干好了。

  地基是不要錢的,只是需要請風水師過來看看吉凶就好,然後你想挖多大就挖多大,院子想圈多大也能圈多大,反正也不佔田地,都是荒坡山崖。

  老爹雖是外來戶,可在村里本來就人緣好,經常救濟孤寡好善樂施的。況且現在又剛升了官,成了村里第一個正式的官人,因此老爹出面,跟大家一說要修窖,立即得到全村上下的響應,都表示會來幫忙。

  老爹也大方的表示,每個來幫忙的,都包一頓三餐,管飽。

  這個條件,讓許多鄉親都大贊老爹大方。別人家做事幫工,也都只包兩餐,老爹卻能包三餐,還能說出管飽這話,真是非常了得。冬日里閒著也是閒著,出點力氣還能活動手腳,又能賺三餐飽飯,能節省不少口糧,大家當然是樂意的。

  老爹還特別聲明,不管男女老幼,只要願意來幫工的,都管飯,這下大家更高興了。

  甚至第二天一早,附近的幾個村子裡的人也巴巴的跑來,說到時要來助工幹活,老爹自然也不回絕,都點頭同意了。這個新院子有些大,需要的人工不少,人多些,也能早些修好。
mk2258 發表於 2016-12-1 12:14
   第十二章太極與鐵槍
  早上起來,張超換上了全套的新衣鞋帽。頭上是黑色的軟腳襆頭,身上​​一件白色的圓領缺骻袍,腰間革帶,腳上烏布靴。
  穿戴好,張超打了盆水對著照看,發現水中的那個自己也很有幾分唐人風采。

  這圓領缺骻袍其實就是一件衣裳相連的長袍,不過在大腿外側中部位置開了衩。在領口還有一顆隱藏的外領紐,而在一邊乳下腰上位置還有一顆襟紐。

  這種袍子算是在漢深衣的基礎上改進而來,與大唐的官員士人們的圓領袍須差不多,只不過官員士人們的袍衫並不開骻,而且衫擺也較長,直接到了腳麵。而普通庶民們穿的圓領骻衫,衫擺卻只到小腿肚位置。

  衣服鞋帽都是七娘幫張超趕製的,七娘手藝很好,針腳細密,衣服穿在身上恰到好處,不大不小。因為天冷,袍衫還是夾層的,裡面夾了些絲綿。

  開了骻的袍衫,其實和民國時的長袍有些相似。庶民袍衫開骻也是為了勞作方便,軍中的士兵們也都穿這種開骻袍,也是為了作戰騎射方便。

  人靠衣衫馬靠鞍。

  張超換上了新袍衫,也與大唐百姓一樣再無區別。雖然這袍衫是麻制,沒有他原來的衣服穿的舒適,可這卻讓他不再感覺自己是個外來者。

  精神大好的張超站在窯洞外,興致很好的打起了拳,太極拳。

  正自我感覺良好的打的起勁,上茅房回來的老爹在邊上看了幾眼,冷哼了一聲,“你這耍的什麼玩意?”

  “老爹,這是太極拳,你看我這拳,雖然看似輕柔緩慢,但實則能夠四兩拔千斤。”

  “我試試。”老爹說完,一拳打來,張超連忙抵擋,他還想用太極拳法來化解,結果老爹稍一用力,張超就跌了個四腳朝天。

  老爹彎腰伸手把屁股摔的巨痛的張超拉了起來,替他拍打身上的雪。

  “你這拳,名字倒取的好聽,太極。可惜實際上卻無半點威力,若只是練練養生,我看也行,可若說強身健體甚至是上陣殺敵,你這拳就不行了。我看,你以後也別練這個太極了,跟我練,保准勝過你這太極千百倍。”

  老爹如此貶低太極,張超也沒法反駁,太極拳雖然傳說厲害,可惜自己練的不行,剛才練那幾招,也不過是以前在公園裡學老頭們的。

  老爹願意教他武藝,張超還是很興奮的,畢竟老爹可是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多年,死人堆裡殺出來的,肯定厲害。

  興奮的答應了下來,誰知老爹卻只是把自己的那桿十五斤重的纏鐵槍提了出來,扔給了張超。

  “紮好步,端好槍,往前扎。扎的時候用盡全力,一邊扎一邊吼。”

  張超端著那支沉重的槍,按老爹的要求擺好步伐,用盡全力向前一扎,出槍之時大吼一聲,確實有些氣勢。

  “還像模像樣,就這樣,保持這個姿勢,今天就扎一百槍。記住,每槍都得認真全力,不可懈怠。”

  一百槍,這不是小意思嗎?

  張超覺得一百槍沒什麼難的,可當他連續扎出八九槍之後,卻感覺不行了。腿酸,手臂更酸,腰也酸脹,嗓子都喊不出來了。

  剛想鬆懈下,結果老爹一巴掌就拍在他的肩膀上,差點把他拍坐下了。

  “咬牙也要堅持,做不到一百,不許停。”

  最終張超也沒能扎出一百槍,扎到第二十七槍,他的雙臂就抬不起來了。十五斤重的長槍,拿在手裡有些沉,可一遍遍的刺出收回,才更感沉重。

  “算了,今天就到這裡吧,沒想到你個子這麼高大,力氣卻這般不濟。才二十七槍就不行了,以後得加倍練了。”老爹苦笑著搖頭。他給張超訂一百槍時,就是訂了個很低的數字,誰知道他連一百都完不成,只能刺出二十七槍。

  張超放下長槍,氣喘吁籲。

  “老爹,要練到你這本事,得什麼程度?”

  “什麼時候你能一口氣刺出一千槍,那麼你也就有了我的本事。”

  一千槍,張超無言以對,自己練到猴年馬月也不一定能成啊。

  早飯吃的是七娘送來的蒸餅,其實也就是大鏝頭。唐人的蒸餅,就是把蒸籠蒸的麵食都稱為蒸餅,不管是饅頭還是饃饃還是包子還是花卷,都叫蒸餅。今天送來的蒸餅,其實是黃麵饃饃,就是用糜子麵做成的饃饃,黃色的糜子麵粉蒸出來的饃饃也是黃黃的。

  早上練槍出了那麼多力氣,張超食慾大好。

  拿起一個黃饃饃他就大口咬了下去。

  可馬上張超又差點吐了出來,好酸。

  “老爹,咱家這蒸餅是用老面發的吧,是不是忘記放鹼了。”

  “嗯,做麵食都用老面發的,鹼是啥?放鹼做啥?”

  原來,這個時代沒有酵母粉,因此百姓們發麵都是用老面,也俗稱酵頭。其實就是把一塊麵團放一天,第二天這團面就成了酵頭,可以用來幫助發酵。在後世,許多北方百姓也還是用這種方式發酵。

  後世的老面饅頭也就是這樣做出來的,但卻不會酸。因為大家會加點小蘇打,也就是鹼。加了鹼後,就會中和掉酵頭的酸味,而且還能讓面更膨脹鬆發。

  大唐明顯就還沒有使用這種方法,或者說是沒有這種鹼。

  怪不得蒸餅酸的。

  張超記得食用鹼其實也很好提煉的,在一些鹽湖里就有天然鹼,常有夏曬鹽東撈鹼的說法。把天然鹼和石灰等加工提煉,最後就能得到食用鹼,甚至可以直接用食鹽加工提煉食用鹼。

  這些提煉方法上中學的時候就學過並實驗過的,張超覺得自己又找到了一個生財之道。若是自己能提煉出食用鹼,那麼以後大家吃麵食就都不用吃酸的了,而且加了鹼的麵食,還會更加蓬鬆。這樣的好東西,一經問世,還會愁賣不出去?

  而且這東西加工起來也不難,材料也就是鹽或者石灰、草木灰這些東西。鹽這東西若是在中唐以後會很貴,但現在和隋朝一樣,鹽朝廷是不收稅的,斗米現在幾百文錢,但一斗鹽卻只有百文左右,比米便宜多了。

  吃了兩個帶酸的蒸餅,勉強填飽肚子後,張超就不肯再吃了。又沒懷孕,吃酸饅頭實在沒胃口。

  走到門外小院裡蹲下,張超想著自己的日程計劃。

  修窯洞是當前第一大事,不過窯洞一時半分也修不好,這個火炕和新灶不能擱置,得馬上開始。另外,還得提煉鹼麵出來。

mk2258 發表於 2016-12-1 12:15
   第十三章執衣
  吃過早飯,村正柯安領著四個人過來。
  “鐵槍老弟,這是車騎府和縣里給你派的人,我給你帶過來了。”

  張超發現來的四人有兩個是本村的,本村兩個都是十六七歲的後生,另兩個則大約三十歲,好像前些天在車騎府也見過,是府兵。

  “他們這是?”

  村正對張超倒是很客氣,解釋說這四個人是老爹做為九品武官的隨從。不過這四人各有名目,其中兩個本村的少年是縣里派給老爹的,一個是白直一個是執衣。這屬於是力役的一種,也是百姓的勞役一種。白直是護衛,執衣則是那種負責筆墨書僮類似,因此一般白直是成丁,而執衣是中男。

  大唐百姓始生為黃,十六到二十一為中男,二十一為成丁。

  至於另外兩個,則都是車騎府派來的,是白鹿車騎府裡的當值的府兵。按制,老爹這個隊副雖只是從九品,但也是一名實職武官,因此按品級可以享受兩名仗身使喚。

  仗身其實也是力役的一種,但是只配給武官的,相當於警衛員吧,一般都是從當地軍府中抽調當值府兵配給。因為張家溝的府兵都在休假,因此這次抽的是當值的其它村的府兵。

  四個人都很恭敬的上來行禮,老爹倒是很隨意。畢竟以前也是做過校尉的,肯定對這些很熟悉了。

  據說當世猛將羅士信在張須陀帳下為將之前,就是一個地方縣里派過去為張須陀服務的中男。有一次打仗的時候,羅士信也想上陣,結果將士們都嘲笑他。張須陀道:“你連穿盔甲都沒力氣,怎能打仗呢?”羅士信大怒,當即身披兩副甲,懸掛兩壺箭,飛身上馬演示一番。張須陀非常讚賞,許其出戰。

  賊軍剛剛列陣,羅士信便馳馬衝入賊陣,連殺數人,並斬下一人的首級,用長矛挑著在陣前巡走,賊軍都不敢逼近。張須陀乘勢進攻,大破賊軍。羅士信每殺一人就割下鼻子藏好,然後以鼻子的數量報功。張須陀嘆服,將自己的戰馬賞給羅士信,並將他留在身邊,從此與秦瓊成為張須陀麾下雙雄,勇名後來甚至都傳到了楊廣的耳中,特意派畫師給羅士信畫像送入宮中。

  現在村里的兩個少年也如當年的羅士信一樣,被派到了老爹身邊做事。兩人都還年青,做不了護衛,實際上就是做跑腿的雜役。

  張超不由的對大唐的官員待遇很羨慕,雖然說老爹只是個九品官,還是從九品下,做為外官連薪水朝廷都不發,可還有職田收租,有勳田。現在還有四個隨從,還是不用自己掏錢的。

  不過聽老爹在一邊解釋了下,張超才知道,若是官當的大,隨從更多。比如京官有防閣和庶僕,三品以上還有帳內和親事。外官則有白直和執衣,武官有仗身,此外還有門夫啊,手力、士力這些。

  這些都是百姓免費服役,由官府安排指派給官員們使喚的。

  老爹的這四個隨從,每人是服役兩月。役滿,就要由縣衙和車騎府再換人前來。雖然這四人是在為官府服役,但他們卻得聽老爹的話,幫老爹幹活,不論公私。

  “八郎和十三郎以後就跟著三郎吧。”老爹直接就把本村的柯八郎和柯十三郎兩個少年安排給了張超使喚。兩個柯家少年既是本村,關係也熟。柯八郎是柯五的弟弟,柯十三則是柯山的弟弟。唐人習慣同族同輩論行,因此往往就能排到很長,什麼十三郎,二十一郎等等。

  兩個少年都才十六年,雖未成丁,但他們已經到了均田的年紀。均田制,中男就可以均田。但是租庸卻要到二十一歲才開始交。因此有幾年時間是比較寬鬆的,但不用交租庸卻也需要承擔些雜役,就比如被縣里指派給各級官吏們做執衣。

  “以後請三郎哥哥照拂。”兩個傢伙似乎來時早得到指點,居然還能說出這番客氣的話來。

  張超笑著對二人道,“客氣啥。”

  老爹進屋換了套新衣,七娘趕製的黑色襆頭和圓領袍衫。

  “三郎,我去軍府一趟,晚點還要去縣里拜會下縣令等上官。”

  大唐的府兵並不是完全脫離地方官府,州縣對各地軍府還是有很大的參與管轄權的。例如朝廷調兵,皇帝的調令和兵部的兵符,要先下到州刺史手中,刺史和軍府將軍各執一半合上之後,才能調兵。平時點兵、訓練、檢閱等,刺史也是要參與的。

  因此慣例,老爹雖只升了個隊副,可也得去拜會下縣令等官。畢竟府兵平時也是在鄉,歸由縣里監官的。

  “老爹,去縣城順便幫我買幾樣東西回來,藥店估計會有。”

  張超托老爹買的東西主要就是鹼石、芒硝、石灰幾樣東西,這都是提煉鹼用的,有了這些東西既能提煉出燒鹼,也能提煉出純鹼,還能再加工出小蘇打。總之,有了這些材料,以後就能吃上不酸的饅頭和蓬鬆的包子了。

  雖然用這些東西來提煉鹼太麻煩了,但畢竟只為吃的話也需要不了多少。

  老爹聽張超說了幾樣東西,都是很奇怪的東西。聽著不像是藥,倒像是道士們煉丹的材料。他疑惑的望著張超,張超以前不是跟老和尚的嗎,怎麼還學會了道士煉丹這套?

  “這些東西我都有用的,到時你就知道了。哦對了,老爹你再幫忙買點油回來,最好再買點小點的鐵鍋,如果能有茱萸、蔥薑蒜大小茴香之類的也買點回來。”

  老爹眉頭皺了皺,香料可是很值錢的東西,就算是麻油也很貴啊,一斤得一百多文呢。不過張超說要,他也只是皺了下眉頭。

  “好,我到了縣城一起買,要多少?”

  “每樣先少買點就行。”

  老爹帶著衛府派來的兩個仗身背著褡褳走後,柯五和柯山又來了。

  原來這兩個人不但是府兵,還學過點窖匠。

  “也不算是學過,就是農閒時會經常跟著窖匠去做活,也算會點泥瓦之類的活計。”柯五笑道。他其實府兵之餘,除了是個耕田農夫外,更多的還是打獵下套。偶爾空閒時,也會跟著父親去建窯洞。

  他父親柯安既是本村的村正,也同時是村里的富農,還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窖匠。十里八鄉修窯洞,都會來請他去。柯五兄弟幾個,有三個都跟他爹學了這手藝,不過柯五因為打小喜歡打獵下套,後來又點了府兵,因此沒能出師,結果他爹就不承認他也是個窖匠。柯五到現在也不敢對外說自己學過窖匠,只能說幫過工,會一點。

  柯山的情況也差不多,他爹是個里正,但他小時跟他伯父學過木匠。

  “你們來的正好,新窯洞還得等老爹從縣里回來請風水先生呢。你們正好幫我盤個炕。”

  有現成的勞力不抓,豈不浪費麼。

  張超現在跟柯山和柯五兩個也是非常的熟了,正好柯小八和柯十三兩個人也在,劉鈞便打算乾脆趁現在有空,把這個炕給盤了。

  “盤炕?就是你畫的那個圖上正屋裡的那個灶嗎?”

  “什麼灶,那是炕。灶是做飯的,灶是坐和睡用的。”張超糾正他們。

  “那是睡覺的,可我看那圖上不是還留著燒火的灶口嗎?”

  “火炕是燒火取暖的,燒了火後炕上才暖和,天再冷也不怕了。”

  柯家四人都一臉懵逼。他們實在想不明白,燒火的灶,怎麼能睡覺,這人不都給烤熟了?

  張超也懶得跟他們細細解釋了,毫不客氣的差使起四個人來。舊窯洞實在很小,張超極不客氣的干脆準備來個重新佈置,把外間的灶膛拆掉,然後靠門窗的地方盤炕,再在灶尾,也就是窯洞裡麵點挨著炕建個新灶,這樣炕就不需要再要燒火口了。

  而且灶台燒火的熱煙通過炕道,也能給炕加熱。此處,炕修在門窗邊,也利於把煙囪修在窯洞外,有利於排煙通氣。

  張超指手劃腳的把計劃說了一通,柯五四個倒是很快就理解明白了。

  “用土磚就行了,我家那裡還有些土磚,可以先拿來用。”柯五很大方的道,他現在也被張超描述的那個火炕和新節柴灶說的有些意動了,若真有這樣的好東西,自己家也得建一個。

  柯五本來也是準備要建新窯洞的,因此已經準備了兩年了,這兩年空閒時就挖土削崖,夯制土磚。正常情況下,許多人家的窯洞都是得住許多代的,代代相傳。不過因為子女生的多,往往祖傳的窯洞難以容納全家人,因此最後便得有些兒子分出去另過,自己修窖。

  而修一口新窖,得全家人一起幹上好幾年。

  張超倒也不客氣。

  “那就先藉著,等回頭再夯好了還你。”

  柯山在一邊也很興奮的道,“我去再叫幾個人過來幫忙,多叫幾個人,你這火炕和新灶一天就能弄好。”

  “那就多謝五叔和大山叔了,來幫忙的中午和晚上都在這吃飯。”張超笑著對大家道。

  “嗯,好類,我這就去叫人。”
mk2258 發表於 2016-12-1 12:16
第十四章拜師收徒
  由於人多,而且有柯五和柯山這兩個專業匠人學徒帶領,因此張超的舊窯洞改造工程還是進展的非常順利。只用了不到半個時辰,大家就把窯洞裡原來的那點雜七雜八的家當都給搬到了院子裡空處,然後咣咣咣一頓拆,那個被煙熏的黑不溜湫的灶台,就給拆掉了。
  一群張家溝的後生小子在柯山的指揮下,拿著柳筐把他家原先準備用來建新窖的大土磚給抬了過來。

  這些土磚都非常大一塊,跟城磚似的,比起普通的青磚起碼大個好幾倍。都是一遍遍的夯實成型的,現在藉來用倒是正好合適。

  盤火炕其實沒啥技術,關鍵是得懂得結構。有張超在一邊指導,還有詳細的施工圖,柯山和柯五他們幹的非常快。一塊塊的磚壘起,黃土和沙子攪拌的沙漿很好的起到粘合作用。張超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壘。

  還沒到午後呢,一個能容納五六個人的火炕就已經盤好了。柯山還特意從他家裡找來了一根大木料,加工後做成了炕沿子,柯小八則從自己家裡找來了一個大蘆席,算是也貢獻了自己一份力。

  如此一來,等炕乾燥後,鋪上炕席,燒上火,就能暖和的睡在上面美美滴了。

  時間還早,張超又指揮著大家趁熱打鐵,在炕後壘起節柴灶,最後在屋外又開始壘煙囪。因為這個煙囪張超要求壘一丈三高,因此比盤炕還多費了些時間,得搭腳手架子。

  張超帶著大家在屋裡折騰,很快引得許多村里小孩都來圍觀,沒多久,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來了。大家都跟看雜耍似的看著,特別是對窯里新修的那個炕,特好奇。等聽說這炕以後是坐和睡的地方,他們都覺得非常驚訝。

  “這炕可以燒火,到時暖和滴很。”柯五現在已經完全相信了張超,雖然他並沒有真正體驗過這火炕的暖和舒適,可這卻不妨礙他一遍遍的跟圍觀的鄉親們解釋。柯五一個不被父親承認的窖匠學徒,現在卻剛建好了一件連他父親這個老窖匠都沒建過的新傢伙,不由的很是自豪。

  村正柯安很快也趕來了,當他從兒子嘴裡聽說屋里新修的這兩樣東西的作用後,抿著嘴不說話,只是上下左右的打量著這個新灶和新炕。

  “真有這麼神奇?這灶能省很多柴?”

  張超點頭,“這灶改了結構,使得通風順暢,也不積灰,因此好燒還省柴,起碼能省一半的柴火,還更省時間。”

  柯安點了點頭,又圍著火炕打轉,看了半天后,又問張超,“這炕下面燒火,上面睡人,不會烤的難受?”

  “當然不會,不需要多少柴火,就能把炕燒暖。白天甚至做飯的煙火還能暖炕,讓人冬天裡坐在這上面也非常暖和。若是到了晚上,也只要加一點柴火,就夠一晚上暖和了。”

  “好東西。”

  柯安是個老窖匠,對於灶膛這些也是懂的。雖然還沒真正見識過這兩新東西的厲害,可憑藉著內行的眼力,他還是發現這兩樣東西不簡單。

  “若真有你說的那麼好用,以後冬天可就真的不怕風雪,再冷也不怕了。”村正感嘆著道。

  柯五有些得意的對他老子道,“回頭我給咱家也壘一個,其實這個火炕和節柴灶壘起來都很簡單的,一看就會。”

  話剛說完,他爹柯村正就是一個暴粟敲在他頭上。

  柯五都懵逼了,雖然柯五長的五大三粗,黑臉膛大漢,還能開的硬弓,戰場上殺過人。但在比他瘦小的多的老子麵前,挨了打卻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口。

  這年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就是子的天。別說敲幾個暴粟,就是拿棍子打,也只能小承受,大避走,根本不敢有還手的。

  柯五隻是覺得被打的很冤枉,為什麼打我,完全沒有理由啊。

  “這火炕是三郎的手藝,你問過三郎了嗎,你想給自己修就自己修?”柯老爹卻不對著兒子一頓恨鐵不成鋼的語氣。柯村正是個老窖匠,也是個老手藝人。十多歲開始拜師學藝,做了一輩子手藝人,因此深知手藝對於一個手藝人的重要性。

  火炕是個新鮮事,以前關中可沒有。如果這東西真的如張超說的這般好,那這東西可了不得。說遠點,這是能夠吃一輩子飯的手藝,甚至是能傳給子孫的鐵飯碗。哪怕現在張三郎教會了兒子盤炕,可這也不代表兒子就能把這手藝據為已有。

  若是張三郎大方些,可以把這手藝傳給自己兒子,以後兒子就算是三郎的徒弟了,就代表著能使用這項手藝。可如果三郎不肯讓兒子使用這手藝,也不理虧,他們也不能說什麼。

  總之,手藝都是各家吃飯的本事,是輕易不能偷窺也不會外傳的。

  兒子現在學了一手,也不問過張三郎,就要自己給自家修炕修灶,這在老手藝人眼裡,可是很犯忌的。

  “三郎,叔知道你是個有本事的人。若是你不嫌老五愚笨,你就收他做你一個弟子,以後讓他年節都給你送節上禮。將來他靠著你賞他的手藝掙飯吃,也肯定會上供給你一份。”

  張超被村正這番話說的愣住了。

  盤個火炕改個灶,這在張超眼裡真算不得什麼,更算不得什麼手藝密訣。可是現在看村正的模樣,卻似乎很看重這個。還要讓柯五拜自己為師,以後還要給自己送年節禮,甚至以後靠這手藝賺了錢,還得孝敬自己一份。

  “村正,這真不算啥。”

  “三郎,咱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若看的上老五,你就收他做個徒弟,以後他也多個討生活的手藝。你若是看不上他,那我也讓他給你保證,以後絕不會亂用你的手藝。若他敢,我打斷他的腿。”村正話說的十分的硬。

  柯五這個時候也回過神來了,知道老爹也是為了自己好。

  不過讓他叫比自己小許多的張超為師,心裡還是有些遲疑。

  那邊柯山倒是比較想的開,經村正一說,他也明白,盤炕壘灶雖然簡單,但這卻是張超的獨門手藝,若沒他指點,一般人也是看不過去的。今後若是這火炕和新灶好用,肯定會有不少人也要改,那到時這就能成為一項很好的賺錢手藝了。

  “三郎,你若不嫌我愚笨,就收我我柯山為徒。”

  “大山叔,這可使不得,你是我長輩呢。”

  村正在一邊道,“手藝這東西,不論長幼,只論能力。你有手藝,那你就是大山和老五的師傅,肯讓他們跟著學,那是賞他們飯吃。”

  張超想了想,“村正,山叔五叔,你們看樣行不,我乾脆跟山叔五叔他們拉一個修炕灶的班子,以後若是這火炕和新灶真的好用,也有人願意請,那我們就一起接活。到時賺了錢,再一起分,咱也別說什麼師傅徒弟了,就當一起攬活賺錢,怎麼樣?”

  “這個主意不錯,不過該是師徒還是師徒。你還是師傅,以後這班子就是炕灶張家班,三郎就是匠頭也是班主,接什麼活,怎麼幹活,賺的錢怎麼分配,這都由三郎說的算。規矩先立在前頭,以後事情也好辦。”村正是個很講規矩的老手藝人,很多張超沒想到的,或者不去想的事情,他都想到了,並說了出來。

  不管張超是否贊同,最後事情還是這樣決定了。

  盤炕壘灶的建築隊張家班子正式成立了,初步定下的是張超為匠頭兼班主,而柯山和柯五兩個算是張超的親傳弟子,也是兩個副班頭。至於今天一起幫忙盤炕壘灶的這二三十號張家溝的村民,則都一起納進了這個班子裡。

  老村正還跟大家立下規矩,以後盤火炕壘節柴灶是張超的獨門手藝,其它人是不得偷師更不許在外打著張超手藝的名號攬活的。

  活由張超接,也由張超安排幹,最後賺了錢也由張超安排分配。

  村民們都很贊同這個主意,也不覺得村正過分幫張超說話,反而覺得這事本來就該這樣。甚至非常感激村正幫他們說話,也感激張超讓他們加入到了他的張家班裡頭,畢竟如此一來,以後他們也多了份手藝,藝多不壓身。

  村正趁熱打鐵,生怕張超會反悔。

  讓張五去家裡取來了珍藏的一壇高粱酒,然後把張超請到上座,讓柯山柯五等一眾新加入張家班的村民依次上前敬酒示意。

  尤其是柯五和柯山兩個,村正特別讓兩人給張山下跪磕頭,行了拜師禮。如此一來,兩人就算正式列入張超的門牆之下,成了他炕灶手藝的親傳弟子了。

  “師傅,這新炕灶啥時能用啊?”柯山現在都有些迫不急待的想見識下新炕灶的作用了。若是真的好用,那新成立的張家班,可就有用武之地,找到賺錢的門道了。

  “怎麼也得乾燥幾天啊。三天吧,最多三天,你們就可以親自見證了。”張超對於自己的火炕和新灶,可是自信滿滿。

  真金不怕火煉,三天之後,能不能行好不好用,一試就知。

mk2258 發表於 2016-12-1 12:16
   第十五章開始動手
  傍晚的時候老爹回來了,褡褳裡還背著張超託他買的鹼石、芒硝、石灰等物。進了門,老爹看到大變樣的破窯洞,也不由的驚訝出聲。
  破舊的窯洞,盤了火炕改了新灶,張超還順帶著他的張家班把舊窯洞里里外外的倒飭了一遍。幾樣簡易的床榻桌櫃擦洗過重新擺好,屋裡也重新用黃土填平夯實了一遍。甚至窯洞牆壁和屋頂上也都打掃過了,蛛絲網以及煙灰等都掃過了,舊窗戶柯山也修過了,還換上了新的蘆葦窗簾,破窯洞這麼一弄,倒也顯得敞亮了幾分,井井有條起來。

  老爹屋裡院裡的走了幾遍,滿意的微笑。

  “你都把炕盤起咧。”

  張超笑著在一邊講了下今天發生的這些事情,老爹聽說張超收了柯山柯五做徒弟,還成立了一個張家班,準備以後專做盤炕改灶手藝,倒也表讚揚的點頭。“村正老哥是個精明人,也是個講規矩的人,他這也是為你們好。”

  “這炕灶真好用?”老爹圍繞著新炕灶轉了幾遍,最後還是有些不放心的問道。牛皮已經吹出去了,張家班都搭起來了,若是最後發現沒用,那就尷尬了。

  “三天后你就知道了。”

  炕還不能馬上睡,灶也還得乾燥。

  因此晚上這頓,吃的是張超兩個徒弟的孝敬。現在張超一家已經不再是兩口人了,兩個軍府派來的仗身,縣里派來的兩個白直和執衣,這四個人現在都在張家聽差,因此他們吃住也在張家。

  柯山和柯五知道老爹家今天開不了夥,便各自送來了做好的蒸餅。

  兩家送來的蒸餅其實是黃饃饃,糜子磨面後做成,裡面還放了紅棗泥做餡。量還算很足,可張超吃起來依然感覺很酸。

  勉強吃了兩個,張超就沒胃口了。

  趁著天還有些亮色,張超便取了鹼石、芒硝、石灰這些準備提煉鹼。

  芒硝化學名十水硫酸納,鹼石也是天然鹼為水合碳酸氫納,石灰則主要是氧化鈣。芒硝能夠制純鹼和硫酸,鹼石也能製造純鹼。

  若是在後世用這些東西提煉鹼非常方便,有許多種方法,還高效高能。但在大唐,則很多材料沒有,因此會比較麻煩一些。不過張超需要的量不大,也對純度沒那麼要求高,因此復雜點,也還是能得到想要的鹼。

  兩個府兵和村里的兩個後生見張超拿著許多藥材在院子裡擺開,還開始架起了瓦罐生火,雖然好奇,可都沒湊過去,反而離的遠了些。

  老爹倒是過來看了幾眼,感覺張超像是跟道人燒丹似的。問了兩句,張超說不是煉丹,只是做一味藥,用來做麵食的調料,麵食裡用了後就不發酸還能蓬鬆好吃。他有些不能置信,但也只是搖搖頭,就到一邊去了。

  他今天已經去縣里請了風水師,等明天就要來看風水。等風水看過後,就得正式準備開始建窯洞了,建窯洞會有很多事情,他要考慮的事情很多。

  沒人打擾,張超便一人認真的做起了自己的實驗。這是一個由多個化學反應,最後通過一道道的程序,最終提煉出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實驗。

  鹼石,也就是鹹水湖里的天然鹼塊,藥店有售。芒硝和石灰藥店一樣有售,似乎這年頭各種化學品,不是入藥就是煉丹,因此別的地方很難買到,但大夫和煉丹道士手里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化學材料。

  明朝神醫李時珍的本草綱木里就有寫鹼石,到明代時已經有聰明人發現在提煉鹼石可以得到鹼,用來洗衣和做麵食,大賺其財。不過在眼下,鹼石的作用就兩個,一是一些藥方裡用做藥材,二就是道士們用來煉丹了。

  天然鹼最方便加工出燒鹼,先把鹼石弄成鹼液,然後加入一定量的石灰,最後經過多道工序,最終就成了燒鹼。

  不過張超需要的是做麵食的食用鹼,而不是這種腐蝕性極強的燒鹼。

  但張超還是先提煉合成了一小部份燒鹼出來,只因為燒鹼最好合成,而且燒鹼也還是很有作用的,比如造肥皂,造紙,可都需要這種東西的。張超仔細的查看了自己造出來的燒鹼,品相不是那麼的好,純度也不高,但絕對是燒鹼,這玩意有了,以後就能造肥皂了。

  不過現在張超不急造肥皂,剛才燒鹼的提煉成功,讓他知道自己腦子裡記得的那點化學知識還是有用的。燒鹼提煉成功,那說明製造純鹼和小蘇打的方法甚至是製造硫酸的方法都是可行的。

  只不過要更複雜一些。

  張超戰鬥熱情高漲,接下來熱火朝天的投入煉製之中。

  老爹一邊在考慮著造房子的事情,一邊則不時的往院裡看幾眼。見張超心無旁鶩的在那裡折騰,唯有苦笑。

  折騰了小半天,經歷了幾次接近成功的失敗之後,張超終於提煉出了純鹼、硫酸。最終又趁熱打鐵,利用純鹼加工出了小蘇打。

  純鹼也稱碳酸納,而小蘇打則是碳酸氫納。純鹼和燒鹼一樣,也是不能直接食用的,但是加工成小蘇打後,則可以成為食品添加劑。

  有了純鹼再製作小蘇打就很簡單了,直接把純鹼溶液通二氧化碳就能得到了。

  “三郎,天不早了,別弄咧。”老爹忍不住過來叫道。

  “弄好咧,老爹。”張超笑著對老爹道,他的面前,幾個陶碗裡已經是他的幾樣成品了,燒鹼、純鹼、小蘇打、硫酸。

  每樣數量不多,可起碼成功了。

  老爹看著張超面前那幾個碗,裡面有粉末也有液體,隔著老遠就能聞到刺鼻味。

  “這就成了?”

  “嗯,成了。”

  “這個東西能用來發麵,我怎麼聞著刺鼻呢?”

  “這四個里只有這個面鹼是用來發麵的,其餘幾樣不是。”張超把小蘇打指給老爹看,為了方便,他直接把小蘇打稱為面鹼。

  看著老爹還將信將疑的樣子,張超打算用事實說話。

  “老爹,我現在就用這個做點蒸餅,到時你一看就知道有沒有用了。”

  張超打算就做今天晚上吃過的黃饃饃,剛才他吃的少,因此筐里還剩了幾個,到時做好了一起比較一下,高下立判。

  “拿糜子麵來。”

  老爹把磨好的糜子麵拿來,糜子也稱黃米或者黍米,比粟米要大些。

  “老爹,再拿點大黃米麵來。”

  糜子麵也有糯和粳之分,一個軟一個硬。大家習慣把硬的稱為糜子米,這種米不粘,適合蒸餅。而軟的則習慣稱為大黃米,這種則適合做糕點。

  張超要做黃饃饃,並不打算如張家溝的村民一樣全用糜子麵。而是採用了混合,糜子麵七合,再加三合的大黃米麵。

  七比三混合後的麵粉一起,加水混合均勻。

  和好面好,張超把他裝入一個大碗裡,拿了塊濕布蓋上。

  “等他發一個時辰的面。”

  做麵食等發酵是個沒辦法的事情,急不得。

  張超便和老爹一起,坐在屋裡生了盆火,幾個人一起烤著火一起聊天。談的還是建新窯洞的事情,得請哪些窖匠,請哪些村民來幫工,該買些什麼料,還要得買菜之類的,事情很多。

  不知不覺,一個時辰就已經過去了。

  這個時候天也完全黑了,村里開始寂靜下來,多數村民都是日落而息。晚上捨不得點燈費油,要么燒堆火烤烤,要么就只能早早上床。

  老爹點起了油燈,油燈用的的豆油,雖是點燈用,卻並不便宜。太平年月都得一百來文一斤,現在糧食貴,這豆油也跟著貴,一斤得好幾百文,點一個晚上,起碼得一兩油,要數十文錢。

  面已經發酵過了,現在要開始放入酵頭二次發酵。

  張超把化好的老面酵頭與發過的面混合均勻。

  可惜沒有糖。

  這年代蔗糖都還只是印度人才會些最初級的提煉技術,這樣的蔗糖還昂貴無比,且極為稀少。大唐的百姓要吃甜,多數只能吃蜂蜜。

  要么就是吃麥芽糖,大唐的麥芽糖甚至還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餳。而大唐的甜品飴,也就是加餳的飲料,甘之若飴,就是來自於此。

  老爹家裡既沒蜂蜜也沒麥芽糖,更沒庶糖,張超也只得做罷。

  放入了化好的老面酵頭後,張超又加入了一點點的面鹼,這也是他的黃饃饃與大唐蒸餅最大的不同了。

  加入溫水,把麵團和成軟硬適中之後,張超把麵團放入一個大碗,再次蓋上。這一次,得發酵四個時辰。

  “好了,等明天天一亮,面就發好了。”

  “這就好了?”老爹他們都覺得驚訝,也普通的蒸餅也沒啥區別啊。

  “家裡有紅豆和紅棗不,有的話,我做點紅豆泥餅餡,明天放蒸餅裡。”

  柯小八連忙道,“我家有,我家有,我去拿來。”

  不等張超回話,他就已經跑出去了。

  一會,柯小八就已經跑了回來,果然拿了紅豆和紅棗。張超便把紅豆和紅棗洗淨蒸熟再做成紅豆餡,完事,大家還都看著他。

  “現在大家都去睡一覺,明天早上面發好了,就做紅豆棗餡蒸餅。”

  簡單洗洗,張超睡去了。

  天還沒亮,張超就被叫醒了。

  睜開眼睛一看,老爹還有其它四個全都衣服穿的好好的站在他床邊呢。

  “三郎,面發好了哩。”

  張超看他們一個個紅著眼睛的模樣,估計昨晚他們都沒睡好。

mk2258 發表於 2016-12-1 12:17
   第十六章老鐵槍黃饃饃
  經過一夜的發酵,麵團已經鬆軟。
  加入了鹼麵發酵的麵團,明顯要更加的鬆軟,老爹等雖是男人也可是看的明白。“真的不一樣。”

  柯十三伸手按了按麵團,感覺麵團極為鬆軟。驚訝的都出聲,“好軟。”

  老爹的一個仗身趙叔也伸手進去按了按,驚訝的道,“跟婆娘的胸脯子一樣軟咧。”

  大家一陣笑。

  張超也試了試,很滿意發酵的效果。

  “好了,一起做蒸餅吧。”

  張超只和了一升糜子粉,因此也做不了多少個饃饃。幾個人一起動手,大家倒都不陌生。

  先把發好的麵團重新揉勻,這也算是個體力活。柯小八很勤快的包下了揉麵的活,等面揉好後,張超把麵團分成了二十個。

  取一個麵團按扁,包入適量的紅克棗餡,收口輕揉,整成圓型。

  “燒火準備上鍋蒸。”

  “家里新灶能用了嗎?”老爹問。

  張超查看了下新灶,已經壘好一天一夜了,差不多好了。當下道,“那就用新灶,正好一邊試新灶一邊蒸這新式饃饃。”

  “我來燒火。”柯十三連忙坐到灶口去燒火。火石打火,麥桔引火,火順利的引燃。

  “好燒。”柯十三也常在家燒火,深知火開頭難燒,尤其是在冬季裡更不好燒。可現在火在灶膛裡卻燒的很旺。

  “直接加點細樹枝,燒的更快。”張超笑著指點。一般的灶通風不暢,因此一開始時燒的時候得盡量用樹葉麥桿引火,還得小心,要吹風。但這種新灶,根本不需要吹火,也不需要那麼小心翼翼,燒起來就不容易滅。

  新灶有三個鍋,和舊灶只有一個鐵鍋不同。新灶灶口上是一個大鐵鍋,後面一點還有一個小鐵鍋,小鐵鍋那裡還轉了個彎,形成一個小七字頭,那裡有個更小的鍋架在上面,也有一個小灶口。

  當大灶燒火的時候,大鍋加熱,那個稍小些的後鍋也會加熱。這樣一來,大鍋做飯,後鍋則可以燒水。至於那個小灶,則可以熱個菜什麼的,或者在大灶做菜時,小灶也可以另燒火蒸飯或者蒸饅頭。

  指揮著趙叔他們給前後鍋裡都添上水,又指揮著柯小八和柯十三加柴生火。

  前鍋還是原來的那口大鐵鍋,原來燒開半鍋水,得兩盞茶的時間,也就是二十分鐘左右。但現在,卻只用了一盞茶的時間鍋裡的水就開了。

  甚至順帶著連後鍋的那鍋水也都已經溫熱了。

  把蒸籠架上開水鍋,張超讓他們繼續燒大火。

  “大火燒兩盞茶時間。”

  大家都圍著灶口烤著火,柯十三燒火燒的正起勁。連連喊著這灶好燒,“都不用怎麼理會,直接往裡架柴就行,大片劈材往裡架,一點都不會滅。這灶真好燒,省事多了。”

  趙叔坐一邊,也感慨著道,“燒的也快,同樣燒一鍋水,比尋常省了近一半時間哩。”

  另一位王叔則道,“還不止呢,你看後鍋的那鍋水,都不用另燒火,這都已經也開了。燒一灶柴,開兩鍋水呢,可了不得。”

  張超笑笑,他走到灶台前面,那裡是火炕與之灶台相連的。炕與灶相連,但與灶口是隔了一灶之距,加之修炕時,也特意在炕灶之間壘了一堵三尺多高的牆壁,因此倒不用太擔憂油煙跑到炕上來。

  等以後修了新窯洞,有專門的廚房了,就更不會有油煙了。

  新灶上已經鋪好了蘆葦的炕席,張超手按到上面,已經能感受到席面暖暖的。

  張超直接脫了鞋,按著炕沿的木頭上了炕。

  “老爹,來炕上坐,好暖和的。”

  老爹過來,手摸在炕上,果然發現一陣陣暖和。他學張超的樣子脫了鞋,也上炕坐了席上。

  “嘶。”

  老爹舒適的直吸氣。“暖和,真是美滴很。”

  趙叔王叔還有柯小八和柯十三,也都過來爭著上炕。好在這炕本來也修的蠻大,可以睡個五六人,坐個七八人自然沒問題。六人坐在炕上還顯得很寬,只是炕上現在還沒有炕桌,是個缺憾。

  “回頭這上面再擺個矮炕桌,正好。”

  “要的,要的。”老爹也連連點頭。

  坐在暖炕上,可比坐灶口烤火還要舒適。

  “夜裡睡覺也有這麼暖和,那真是太美了。”柯十三驚嘆連連,舒服的都直打哆嗦。“回頭也要俺爹請三郎幫我家盤一個。”

  感受著暖炕的舒適,很快鍋裡的饃饃也熟了。

  陣陣誘人的香氣撲鼻而來,老爹擦著鼻子下炕,“我去看蒸籠,熟咧。”

  蒸籠從灶上端下,打開。

  一陣白汽升騰而起。

  大家卻都迫不急待的去看籠裡的蒸餅了。

  白色的蒸汽裡,二十個黃麵饃饃顯露出來。

  “哇,好大。”

  柯小八忍不住驚呼。剛才蒸餅是大家一起做的,他親眼看著放進蒸籠裡的。每個蒸餅都是尋常那樣大,一升面和水加紅豆和棗泥做了二十個蒸餅,甚至比尋常的餅還要小點。可現在蒸出來的餅,卻好大一個。

  “只用了原來一半面,卻蒸出來一樣大。”

  加了鹼麵的黃麵饃饃蒸的很大,十分的蓬鬆。饃饃蒸開了口子,幾道裂縫咧開,還能看到裡面那紅色的紅豆棗餡。

  張超取來筷子和碗,先夾了幾個出來。

  “大家試試口感味道怎麼樣。”

  柯十三最是等不及,饃饃還沒涼,就已經抓了一個在手,燙的他左右手不停的倒騰,然後也不等再涼涼,就送到嘴邊咬了一大口。

  饃饃很燙,可柯十三卻顧不得了,他眼睛冒光。

  “好吃,好鬆軟,沒有酸,還有點甜,真好吃。”

  其它人本還想等饃饃再涼涼,可聽了也有些等不及了。連老爹都向著饃饃吹了幾口氣後,咬了一塊入嘴。

  依然還很燙,可入口卻是真的很好吃。

  口感鬆軟帶甜,真的沒有半點尋常蒸餅的酸味。吃了一輩子蒸餅,早都已經習慣了酸味的老爹,到現在才發現,原來蒸餅還可以沒有酸,還可以這麼好吃。

  張超自己也吃了一個,確實很好吃。

  硬糜子和軟糜子七三配比,加上有鹼麵中和老面酵頭的酸味,以及鹼麵讓饃饃更加蓬鬆,使得這黃麵饃饃跟他昨天吃到的唐朝糜子蒸餅完全就是兩種食物。

  “吃啥咧,這麼香?”

  大家正吃的高興,門外傳來柯山的聲音。

  柯山和柯五一大早就過來了,正好趕上張超他們吃饃饃。

  “叔,快過來,三郎昨天煉了一味丹藥,把這丹藥加入糜子麵中和麵後,蒸出來的糜子餅可好吃了,又鬆又軟,不酸還甜咧。”

  柯山和柯五兩個一人抓起一個,吃過之後,也連連驚嘆。

  “老爹,你說咱們多蒸點這個饃饃,然後拿到鄉里和縣里去賣,你說有人買不?”張超問老爹,弄出了這麼好吃的黃饃饃,他可不滿足於只是自己吃。他算過了,要蓋起他規劃的那個新窯洞,家裡的存錢可能還遠遠不夠。

  得想辦法再開源。

  “當然有人買,好吃的把舌頭都快咬掉了。這是加了仙丹啊,太好吃了。”柯五直嘆。

  “就是拿到長安去賣,都會有人吃咧,太好吃了。”柯山也在那裡舔嘴唇。

  二十個黃麵饃饃,八個男人,很快就吃光了。

  買,肯定有人買。

  但張超也在考慮如何賣出更多,效益更大。七娘在鄉上有一個麵館,直接把黃饃饃放那裡賣肯定是行的,但鄉上的情況他也見過,每天的客人其實並不多,就算大家喜歡,也賣不出多大量。

  去長安賣,倒也是一個辦法。只是他也還沒有賣過,不知道方不方便。

  想了會,張超倒是找到了一個辦法,一個利益最大利的辦法。

  “老爹,你說若是咱們把咱這黃麵饃饃送到各個驛站和酒樓飯店裡去賣怎麼樣?”

  “別人為啥要幫咱賣饃饃?”老爹現在也習慣了張超把糜子蒸餅叫黃麵饃饃了。

  張超笑笑,“互惠互利啊。只要咱們的黃麵饃饃好吃的口碑打出去了,到時名氣在外,他們幫我們賣黃麵饃饃,也能給他們增加生意啊。況且咱們也不讓他們白賣,咱們是合作,他們每幫咱們賣出一個黃麵饃饃,咱們給他多少錢,這不是兩全其美么?”

  柯十八不解的插問,“三郎,咱這黃麵饃饃這麼好吃,你又有獨家的密方,咱幹嘛要讓別人幫著賣還分他們錢,咱們自己賣就好了,錢都自己賺。”

  “錯。”張超搖頭。

  黃麵饃饃好吃,但也得賣出去,或者說賣的多才利潤大。一天賣一百個,能賺什麼錢。若是一天能賣一萬個呢?

  而要想把品牌打出去,要把銷量提上去,憑著他們自己從頭做起,很難。如果是搭上那些酒樓飯店之類的車,那肯定就容易的多。

  還有一個問題則是,若是自己做,別人也許會眼紅會搗亂,但如果是合作,他們也能得利,那他們不但不會搗亂還會出力。

  這也是張超和柯十三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

  柯十三想的是全自己賺到,而張超想的是如何賺更多。

  “那就試試咧。”老爹想了想,最後道。

  “嗯,那我們現在就再做一些,然後拿到鄉里縣上還有長安城裡去,跟那些酒樓飯店推銷我們的黃麵饃饃。只要他們肯幫著賣,我們就分利給他們。 ”

  想了想,張超又道,“推銷的時候,我們這個就叫黃麵饃饃,跟店里和客人推銷介紹的時候,都叫黃麵饃饃,咱們不叫蒸餅。”

  這是品牌意識,蒸餅根本沒有什麼獨特性,但如果叫黃麵饃饃卻是頭一家獨一份。黃麵饃饃其實就是蒸餅,但並不是所有的蒸餅都叫黃麵饃饃。

  黃麵饃饃,唯灞上張家溝獨一份。
mk2258 發表於 2016-12-1 12:18
   第十七章日進數千
  “一二三四五六七......”
  冬日里天亮的晚,天還是黑的,老爹的舊窯洞院裡就熱鬧起來,院裡點著好盞燈,還生了幾盆火加強光線。這個時候老爹也不再心疼燈油費錢了。

  黎明的院子裡,擺滿了一籠籠剛蒸好的黃饃饃。

  趙叔王叔兩個府兵,還有柯小八柯十三兩個後生,以及柯山柯五兩個張超門下大弟子,連上老爹和張超,八個人都不停的忙碌著。

  昨天一整天,他們八個都在為今天早上做準備。

  拉著石碾子給糜子去殼,用石磨把糜子磨成麵粉。然後是篩麵和麵揉麵,把紅豆、紅棗蒸熟,最後做成豆沙棗泥餡。等到面發酵好了,又忙著做成饃饃。

  一石糜子,加酵頭加水和麵,再加上豆沙棗泥,差不多最後就做出了兩石的饃饃。

  這裡的一石是容積單位,一石等於十鬥,一斗十升。唐朝一升等於三小升,而一小升只有二百毫升。因此這一大升也只有六百毫升而已,糜子的密度和麵粉差不多,一升糜子約五百二十克左右。

  張超心裡一換算,這大唐的一升糜子麵,只有三百一十二克。而大唐一斤十六兩,約六百八十克,平均一兩隻有四十二點五克。實際上,一升糜子麵,若換成重量單位,只有七兩多一點點。

  兩石的劑子,張超最後做出了兩千個饃。

  張超他們做的這些黃饃饃個頭並不算大,一個饃約五十來克,一兩多一點點。這個大小,跟後世的一個白面饅頭差不多。

  一石糜子麵,最後蒸出了整整兩千個黃饃饃。

  看著一筐筐的黃麵饃饃,大家雖然都很累,可卻又都非常興奮。

  “一石糜子麵三千文錢,蒸了兩千個黃饃饃,一個饃饃合一文半本錢。”柯十三扳著手指頭認真的道。

  “瓜娃,紅豆和大棗也是本錢。”柯五教訓自己的本家侄子太年輕。

  “紅豆和大棗也值不了多少錢,豆沙主要是紅豆,紅豆便宜。這裡的豆沙本錢不到一千錢,就算一千錢,那樣一個饃饃也才兩文本錢。”

  豆子屬於粗糧,比起糜子還不值錢。就連大紅棗,那也是極便宜的東西。

  “三郎,我們一個饃賣多少錢?”

  大家都望向張超。這麼好吃的黃饃饃,肯定不能賣的太便宜。可剛才這麼一算,這黃饃饃成本其實很低,甚至比普通的蒸餅還便宜些。

  現在糧價這麼貴,一斗糜子本錢三百錢,斗米都五百錢,一斗豆子也得二百錢。在外面吃頓飯,哪怕就是吃碗湯餅,弄不好都得五十文錢。

  平時七娘店裡也買蒸餅,大小跟黃饃饃差不多,都賣到五文一個。

  黃麵饃饃這麼好吃,不說多賣,起碼也得跟一般的蒸餅一個價吧。

  材料本錢一個兩文,如果賣五文錢確實利潤還是很高的。不過張超可不滿足,況且在他看來,成本並不止兩文。

  人工本錢還沒有算呢。

  八個人乾了整整一天,這些饃饃要賣出去還得要一天時間。因此這人工成本其實還得算上十六個天時。

  一天人工成本該算多少?

  大唐有規定,百姓每年需為國家免費服二十天役,如果那些不能服役的,則需要按每天二尺絹的數量交錢代役。一匹絹現在值錢五百,二尺絹也就是一百文錢。

  一百文錢也就二升米,能換三升多點糜子。

  這個標準,肯定是要比民間的普通百姓們的收入高些的。

  十六個天時人工,那就等於一千六百錢。折到兩千個饃饃裡,每個增加了零點八文錢成本。

  這還沒有算上鹼麵這一獨家秘製調料的本錢。

  秘製調料成本也不便宜,鹼石等東西都是在藥店裡賣的,因此價錢也不便宜。這一石糜子麵,張超用了一升的鹼麵,相當於百分之一的配比。這升鹼麵用到的材料成本,不算張超的技術和人工,也得五百錢。

  張超還擁有的獨家秘製方法,這個東西的價值就不好說了。

  獨此一家的絕密性,使得張超就算說他值多少錢都行。

  如果不說這個秘方的價值,只論秘方的實際成本,那麼折算下來,每個饃饃的糜子麵、酵頭、鹼麵、豆沙和人工,甚至算上柴火一起,總共成本是糜子麵三千錢,紅豆和大棗兩千錢,人工一千六百錢,鹼麵成本五百錢,總共是七千一百錢。

  一個饃饃的全部全本能折到三文半多點錢。

  “要不咱們賣十文一個?”張超試探的對著老爹道。

  老爹把一籠剛蒸好的饃放進一個饃框裡,“貴了。”

  尋常外面賣的饃都是五文一個,大家都敢已經習慣了這個價錢。就算有漲落,也是跟著糧價漲落,如果別家饃都賣五文一個,你卻買十文,那大家肯定不會來買你的。別說漲到十文,價格翻了一倍,就算是漲一文,賣六文一個,只怕大家都不一定會來買。

  經老爹這麼一提醒,張超也意識到自己確實忽略了自己的銷售對象的心理。

  “我說,就賣五文一個。”老爹一語定音。老爹是那種比較樸素的人,他不會如張超一樣滿腦子精明算計,想著如何利潤最大化。他想著,三文半錢的本,還包含了人工,賣五文。一個就賺一文半,兩千個那就是賺三千文錢了。

  拿一石粟和不到一半的紅豆做饃,最後賺的純利潤卻還能買一石的粟米,這個利潤已經非常不錯了。

  做人要知足,知足常樂。

  張超不是會這樣樸素的,不過他考慮到一樣新事物,最開始需要的是名氣。只要大家都接受了,名氣有了,其它的自然就有了。現在少賺點,就當是打廣告。人家賠本都要賺吆喝,自己的利潤都能達到百分之五十多了,都能算的上是暴利了,還有什麼不知足。

  “好,就五文一個。”

  五個銅板一個饃饃,估計這樣的天價也維持不了多久了。今年大唐已經攻占了中原,甚至殺進了河北,繼河東平定後,大唐又拿下了河南河北,雖然河北現在又有了反复,可總體上大唐已經佔據了北方大多數地方。

  李靖今年也隨宗室李孝恭南征蕭銑,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李靖就輔佐李孝恭平定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蕭銑。

  而現在,據說李靖都已經越過了南嶺,率軍到達了桂州,嶺南各地梟雄土酋,紛紛望風歸降。

  北方南方都差不多平定,大唐的天下已經穩定下來,戰事減少,生產恢復,尤其是大唐得到了中原河北和荊襄江南嶺南等地後,南方的大批糧食等特產肯定就能源源不斷的輸入中原北方,甚至是直接輸入關中。

  到時,糧價肯定不可能再維持一石幾千文的天價。那時,說不定新糧一上市,來自東南的糧船就要隨著楊廣修的大運河北上,糧價肯定就會跟過山車一樣的降下來。

  現在斗米五百文,到時斗米一百文五十文都不一定能維持下來。

  因此從這方面來說,歷史經驗已經告訴張超,現在做這個饃饃生意,其實大有可為。把饃饃轉成銅錢,等糧食下跌,那銅錢就會恢復本來的價值,那時張超手裡有許多賣饃饃賺的銅錢,可就大大升值,等於能趁機身價大漲發上一筆。

  天亮了,張超他們也把兩千個饃給準備好了,都用鋪著麥桔的柳筐裝著,上面還蓋了襖著保溫。

  老爹給大家分了個工,柯小八和柯十三一組,柯山柯五一組,王叔趙叔一組,老爹和張超一組,每組帶五百個饃饃。

  老爹和張超去長安,而其它三組則分別去寧民縣、玉山和藍田三縣城裡推銷。

  約定好這次主要是上門向各個飯店酒樓驛館推銷,順帶也在街市上散賣,盡量打出黃饃饃的名頭去。

  為了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張超先給他們六人每人發了一天的工錢。一人一百文錢,一文不少,就當是昨天做一天饃饃的錢。還跟他們說好了,今天出去賣饃饃,回來也一樣一人一百文。

  趙叔王叔和小八小十三四個都是官上差到老爹身邊差使服役的,因此本來是不用給他們工錢的,但張超給了,老爹也沒反對。他們四個推辭了一會,最後也興高彩烈的收下了。

  至於柯山柯五兩個,倒很聽師父張超的話,讓他們收下也就收了。

  不過拿到了一串黃澄澄的銅錢,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六人明顯積極性更高了。

  不過對張超來說,這個錢本來他都已經是算入成本之中的,並不影響最終利潤。而且一天給三升糜子麵的工錢,他覺得其實很便宜了。花點點錢,讓大家有如此高積極性,很值得。這可是自己的元老員工啊。

  張家溝離長安城只有三十里。

  不過在這個時代,這三十里沒有車沒馬,只能全憑一雙腳走過去。張超和老爹一人還背了二百多個饃饃,連筐一起也二三十斤呢。

  老爹背上筐,沒帶自己的鐵槍,只挎了把橫刀。

  府兵是有資格挎刀出行的,沒有人能為難。

  “老爹,你現在也是個武官了,咱回頭賣饃賺了錢給你先買匹馬。”

  “這個不急,賺了錢先把新窯弄好咧再說。”

  背著近三十斤東西,老爹卻輕鬆如空手。

  晉升為了隊副,老爹其實已經有資格得到朝廷給他配馬了。不過朝廷按慣例是不會直接給他馬的,而是直接給兩萬五千錢。這筆錢就是買馬錢,老爹得自己買馬置鞍等。以後每月,還會有一筆馬料錢補貼。

  現在的物價,兩萬五千錢不多,但還是能買到一匹馬的,不過只能買到比較普通的馬。如今大唐跟草原的突厥人關係還是不錯的。

  大唐起兵,就跟突厥人是達成過協議的,協議內容有些屈辱,向突厥人進貢錢帛得到突厥人的支持,用金錢子女換突厥人的戰馬和騎兵支持。而且突厥人到了中原來打仗,打下來的地方錢糧人口都歸他們,只土地歸大唐。

  屈辱的協議,可當初為了能夠與隋末諸反王們爭奪天下,也唯有如此了,當時跟突厥人達成協議的並不只李唐一家,而是許多家。突厥可汗效仿當年隋文帝楊堅,也想利用中原漢人內亂,然後扶持漢人各地諸侯樸互爭鬥,讓中原一直分崩離兮,而突厥人好坐收漁人之利。

  因此現在每年都有大批的突厥馬流入大唐。

  去長安比回張家溝輕鬆,因此有好長一段路都是下塬,走的下坡路輕鬆不少。

  走了小半天,長安已經在望了。

  張超不由的激動起來了。

  “大唐長安,我來了!”
mk2258 發表於 2016-12-1 12:20
   第十八章長安長安
  站在灞上,可以遙望長安。
  不過望山跑死馬,三十里路全憑一雙腳板,卻讓張超著實的累的夠嗆。特別是還背著二百多個饃的柳筐,近三十斤的重量時間一久,讓張超後來休息時間越來越頻繁。不過老爹卻沒幫他背,用老爹的話說,這也算是一種鍛煉,而張超就是缺練。

  一個優秀合格的府兵,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槍刺的多好或者刀劈的多有力,或是弓射的多準,最基本的一項能力應當是能走能跑。能走善跑,才能跟上急行的隊伍,才能奇襲或者包抄敵人,或者是在遇到逆風的局勢時,能迅速的脫離戰場。

  如果你連跑都不會,那你再能打,也是戰場上最先被淘汰掉的。

  以前張超也往返過灞上幾次,可不是坐車來,就是騎車來。三十餘里路,非常輕鬆。但這次,實打實的用腳板走了三十里路,還負重三十斤,真是夠累。

  巍巍長安城,漸漸靠近。

  通往長安城的官道上,行人漸多。各種服色的人,甚至是各種膚色的人。

  那座由隋朝兩代皇帝耗費許多人力財力,由當世第一建築大師宇文愷傾心主持修建的長安城,雖然改了名字,由大興城改為了長安城,中間也經歷了幾年的戰亂。

  但李唐入主關中數年,這座雄城也漸又恢復了許多繁華和大氣。

  隋亂唐興,長安城也最先恢復元氣。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望著那高大的城牆,形式大氣的城門樓,張超心裡有種難以言明的激動感。

  大唐,中國歷史上最受國人推崇的朝代,強漢盛唐,漢與唐就是中國人最自豪的時代。唐也許並不算最富裕的,也許他也是對外戰爭中贏得次數最多的,但一說起唐,國人無人自豪,甚至是心懷嚮往。

  為何,因為唐有一種精神,一種一往無前的精神,唐也中國古代人最為自信的朝代。哪怕唐只有百年的強盛,可依然使得唐在中國古代中可以排到歷朝之最受歡迎的一朝。

  那些進出長安城,往來在官道上的行人臉上,張超已經能看到唐人的那種強烈自信了。武德四年,這是大唐重要的一年,秦王殿下贏得了中原大戰,擊敗了王世充和竇建德,而李靖則南征擊敗了江陵蕭銑,並順利進軍嶺南,百越俚人降服。

  經歷了隋末十餘年的戰亂,關中的百姓重新又看到了天下太平的希望。

  “要是能有個班車就好了。”張超揉著自己酸楚的腿向老爹道。

  “什麼班車?”

  “就是固定往來長安與灞上的牛車馬車,用來裝載乘客。”

  原本張超以為自己的想法很有前瞻性,誰知老爹聽了卻只是哼了一聲,不以為然的道,“你說的這個班車是要付錢才能坐的吧?”

  “這當然得付錢啊,不過付點車錢就能坐著車來,這也很划算吧?”

  “划算個屁,二三十里路而已,走走路還能怎麼了。哪裡有那麼金貴,不走路那腳是用來做什麼的?除非是運了許多東西,才用牛馬車子。不然,誰還要花錢坐車,這不是有病?”

  老爹不是享樂主義,而是樸素主義。在他看來,就算有錢,也不應當這樣浪費。走路又走不死,何必多花錢。

  一番話,竟然說的張超無言以對了。

  其實老爹的想法是這個時代人普遍的想法,小農思想,自給自足。他們一生最大的願意,就是能有一些自己的田地,然後努力干活,沒災沒禍,攢點錢,修一孔新窯洞,然後娶個婆姨,生一堆孩子,然後再攢錢,等孩子大了,再給孩子修窯洞,給孩子娶媳婦,那時自己也慢慢老了,開始幫兒子帶孫子......

  他們一般都不會離開鄉,更別說縣。就算離長安只有三十里,如果不是做役,可能幾年都不會去一次。就算去個鄉上縣里,他們都會自己背著乾糧。要買點鹽巴針線什麼的,也肯定是要從家裡背點雞蛋土雞或者糧食什麼的到集市上換。

  老爹這樣的老府兵,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過,也算是比較少的見過大世面的人了。

  “長安現在還是沒有以前熱鬧。”老爹說的是隋開皇后期和大業前期,那個時候才是長安城真正最繁華熱鬧的時候,天下各地的許多百姓商賈,以及來自西域各地的胡商,都匯聚長安。

  “長安以後肯定會越來越熱鬧。”張超望著那巍巍長安道。

  隋唐長安城與後世的北宋汴京同樣都非常繁華,非常龐大。但卻又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清明上河圖中的東京,商賈遍地,沿街沿河甚至連橋上也都擺了許多攤舖。

  但在隋唐長安城這種情況卻比較少見,因為隋唐長安城規劃上,是帶有軍事理念的。整個長安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

  外城又有一百零八個坊組成,外郭城不但有高大的城牆,而且就是城區裡的各個坊區,也是相對獨立的,有一道道的坊牆和坊門相隔。

  此外,隋唐的商舖也不是沿街設立,相反,街道兩邊是嚴禁開設商舖的。特別是長安的御街朱雀大街更是如此,別說不能開商舖,就是街兩邊的房子對著御街開門開窗戶都不行,只有品級極高的那些重臣貴戚,才有資格開個窗。

  長安城的商舖,集中在專門的市場。

  有東市和西市兩個商業市場區,因此長安人購物也稱為買東買西,簡稱買東西。後世的買東西正來源於此。

  除了東西兩市,這兩個專門的商業區,其它各坊裡頂多只有一些小型的生活類店鋪。只有到了中晚唐以後,唐長安城才會慢慢的轉變,那個時候,各個坊區裡都開始有了大量商舖,甚至慢慢形成了各個極有特色的坊區商舖,比如相鄰東市的平康坊,就是大唐著名的虹燈區娛樂集中地。

  其它的一些坊,也形成瞭如鐵匠加工啊等等特色商業區。

  但是在初唐,長安城還是幾乎沿襲著隋大興城的規劃。各個坊區就如同是一艘大船上的一個個水密艙,是嚴格獨立分開的。這樣的好處是便於管理,在大興城建造之前,中國可還沒有過如此龐大的都城。

  大興城建造設計之初,就是準備平定天下後,把天下各地的那些前朝的勳貴大族都遷入大興以充實京師,同時釜底抽薪,削弱各地的那些地方勢力,以加強新王朝的統治。

  因此大興城設計之初,就是衝著能容納百萬人口,以及萬一發生戰事,就算城門被破,可一百零八坊,每個坊都能成為隔離艙,大大增強防禦力,讓長安城能有更強的戰鬥力。

  一到晚上,不但長安城要宵禁,關閉城門,各個坊門也都要關閉。因此一到晚上,實際上長安城的所有居民,都跟關進了鴿子籠一樣。無故敢半夜在街上閒逛,那可是要吃板子的,弄不好被巡街的軍士砍了,都沒冤可叫。

  現在的長安城,還沒有在城北建大明宮,因此整個長安城還是呈一個巨大的方形。

  長安城最熱鬧的也就是東西二市,其中東市周邊都是達官貴人皇親國戚居住的坊區,但東市的熱鬧興盛程度卻不如西市。蓋因唐朝有規矩,朝廷視商賈為“賤類”,以工商為未利,嚴禁百官入市。

  西市則距大內較遠,周圍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場經營的商品,多是衣、燭、餅、藥等日常生活品。因為西市繁榮,又稱為金市。

  西市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

  西市的飲食業最為興盛,因此張超他們這一行,目的就是西市。
mk2258 發表於 2016-12-1 12:21
   第十九章開門紅
  西市與長安其它的里坊一樣,也是封閉式的。東貴西富,朱雀大街是長安的中軸,朱雀大街以東屬萬年縣,而以西屬長安縣。東城的北部,都是勳貴官僚宅邸。而西城,尤其是西市邊上,則多是富商居住之地。
  外郭城的東西兩城的南部一帶,則多是普通的市井百姓。

  雖然西城不如東城勳貴雲集,但卻勝在熱鬧。

  張超隨著老爹繞著長安城牆,從東繞南城到西城,經西城三門中的南門延平門入城。門口站著一隊守門士兵,這些士兵也是番上的府兵。對於入城的百姓,也不是很嚴。多數都是直接放行,只有一些惹眼的才會被叫到一邊問話。而那些帶著貨物的商販,也要叫到一邊檢查,並且交稅。

  張超和老爹各只背了一個柳筐,算不得什麼很多貨物。但老爹挎著橫刀,張超的襆頭則掩不住他的短髮。

  “哪里人,進城幹什麼,背上筐里是什麼?”

  一名很年青,但身上卻穿了一件山文字甲的軍官叫住了兩人。

  “有過所嗎?”

  過所相當於明朝的路引,也是一種通行證。一般離家百里,都是要過所的。

  “我是參旗軍下灞上白鹿車騎府的府兵,隊副張鐵槍。這是我兒,張超。”老爹倒是不卑不亢的自報身份。

  一面說著,老爹一面掏出了自己的官印。

  銅製的官印並不大,但上面卻有老爹的官職和名字。

  年青軍官接過仔細查驗過,然後遞還,笑道,“原來是我們參旗軍的同袍,老哥好。”

  “我也是參旗軍的,就是萬年的驃騎府兵,現任旅帥,我叫崔琰,老哥可以稱為我五郎。”

  “長官好。”老爹行了個禮。

  參旗軍正是大唐關中十二道中的萬年道的軍,關中十二道,每道一軍。萬年道這一軍正是參旗軍。

  大唐現在的兵馬系統其實有些亂,名義上軍隊系統是十二衛。但實際上,大唐立國開始就恢復了十二衛的名字,也授任了許多將領為十二衛軍官。不過實際上嘛,大唐十二衛四府,現在僅僅就是個空頭名字。

  大唐真正的軍隊實際上是分成了好幾塊,第一塊就是十二道十二軍。這十二道就相當於把關中地區劃為了十二個軍分區,每個軍區分下有一個軍,各領大約一二十個驃騎府和車騎府。

  十二道和十二衛最大的區別在於,隋朝的十二衛,是各衛摻雜,同一個地區內,也許有二十個軍府,但這二十個府並不只隸屬於一衛,而是隸屬於多衛,可能每衛都轄一兩個軍府。這樣的做法,大大防範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形成割據,可以有效的互相監督。

  但如今是初唐,是要爭天下。關中是大唐的核心,而當初周邊也不太平。因此才把關中分設十二道,設十二軍。這樣就能集中力量進行防禦,更加有效。

  十二道十二軍就是大唐府兵的一支重要力量,擁有二百餘個衛府,名義上有十幾萬府兵。

  但除了這十二軍,大唐還有好幾支重要的軍隊力量,這就是李淵父子四人手裡的軍隊。李淵稱帝后,把自己當年帶著起家的那支軍隊中,挑選了三万精銳常駐京師,這支軍隊也叫元從禁軍。

  太子李建成也有自己的東宮兵馬,稱為東宮六率,以及東宮親勳翊衛三衛五府。東宮六率和衛府的兵數量不少,也是一支精銳力量。

  此外秦王李世民和齊民李建成,也各有自己的王府兵馬,稱為左右六護軍府,另還有親事府和帳內府,數量也都有數万。

  當然,李家的那些宗室,手裡也還握著或多或少的兵馬,比如正南征的李孝恭,以及李神通等人,連長平公主的駙馬柴紹手裡也握著一支軍隊。

  另外那些歸附李唐的隋末反王,不少也還是擁兵一方,如燕王李藝、吳王杜伏威等。

  名義上,大唐所有的軍隊都隸屬於十二衛,但具體上,卻還是分屬好幾個山頭。十二軍,算是名義上歸屬朝廷統轄的軍隊了,比太子和二王的軍隊更中立些。

  參旗軍,隸屬萬年道下,關中的萬年、灞上等數縣都歸屬萬年道,各府都歸參旗軍統領。老爹的白鹿府也是參旗軍下,而這個崔琰很明顯也是參旗軍的。

  不過老爹都五十多才是個隊副,而人家看上去不到三十,卻已經是旅帥了。不過張超聽到對方姓崔,便覺得這不算什麼了。

  崔氏,可是隋唐時期最頂級的豪門之一,號稱為五姓七高門的崔氏,可是在裡面佔了兩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不論是哪個崔氏,都是了不得的。

  七宗之中,李氏也有兩個,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大唐皇族就是隴西李氏的一支。

  崔琰倒沒有那些二代的傲氣,對只是個小隊副的老爹也很客氣,還多聊了幾句。

  “原來你就是上次虎牢之戰中,持鐵槍衝入河北軍中奪得先鋒之功的鐵槍將啊,聞名已久啊。”崔琰看來是個崇拜勇士的年青人,知道了老爹就是本軍上次立功的那人後,更加熱情了。

  “某隻是一老卒而已,不敢稱將。”老爹客氣道。

  “老哥過謙了,老哥這是來長安干啥呢。”

  “沒啥,做點買賣。”老爹在自己的崇拜者面前,沒多說什麼。

  不過張超倒看出這個崔旅帥是個高富帥,年輕多金,性格也很真爽。當下便在一邊道,“我們爺倆做了些黃饃饃來長安賣,這饃可好吃了,不酸還甜,最能充飢。五郎哥哥在這里當班也餓了吧,不如拿兩個去吃。”

  一面說,張超一面已經直接掀開柳筐,從裡面取出兩個還帶著熱氣的黃饃饃。

  “哦,好香。”

  崔琰忍不住讚道,“這不是蒸餅嗎,怎麼叫黃饃饃?”

  “五郎哥,這可不是普通的蒸餅,你看我們的黃饃饃,一拿出來隔老遠就有股清香。而且你看,這饃是不是好大,你看這裂開的口子,裡面的紅豆棗沙都露出來了。還有你拿在手裡捏下,你就知道,這饃有多鬆軟了。”

  崔琰本來一看是黃色的蒸餅,就知道是糜子做的,便沒啥胃口。平時他吃的可都是白面蒸餅,裡面的餡都是羊肉的。

  不過黃饃饃被塞到手裡,他手一按上去,發現果然很鬆軟,軟的不像話。

  “五郎哥,你吃一個試試,包你吃了一個想倆,不好吃你罵我。”

  “我倒想試試是不是真有這麼好吃。”崔琰聽張超這麼一說,也不好推辭了,當下拿起一個咬了一口。

  他本來還想,若是不好吃,立即就不吃了。

  可一口下去。

  哇,好鬆軟,而且,為什麼這蒸餅不酸?

  又鬆又軟,不但不酸,而且好像還有甜味。再咬一口,咬到裡面的紅豆沙了,紅豆和大棗蒸熟做成的沙餡,有豆香也有棗甜,給這黃色的蒸餅帶來了一份極難得的口感味覺。

  “好吃。”

  說了一句好吃後,崔琰忍不住又大口吃了起來,一個黃饃饃,也就五十多克出頭,唐朝一兩多點的樣子。

  唐人食量普遍較大,男子差不多都能吃十幾個。

  一兩多的黃饃饃,崔琰居然幾口就吃掉了,他忍不住又把第二個也給吃了。等發現兩個都下了肚,他才有些不好意思的對著張超父子兩笑笑。

  “讓兩位見笑了,今天真有些餓了。不過這個黃饃饃真是好吃,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蒸餅。”

  “崔大哥餓就再多吃幾個。”

  崔琰笑笑,“這個饃是你們自己做的嗎?帶了多少來賣啊?”

  “五百個。”

  “這樣吧,五百個我全包了,正好請當班的手下弟兄填填肚子,也讓他們償償這麼好吃的蒸餅。”

  “是黃饃饃。”張超糾正。

  “對,黃饃饃,這麼好吃可比那些蒸餅好吃多了,比羊肉白面蒸餅都好吃。你們賣多少錢一個啊?”

  “五文一個。”張超沒漫天叫價。

  “啊,這麼好吃才賣五文一個?普通的蒸餅都賣五文一個了,那白面帶肉餡的可是賣十文一個。”

  張超笑笑,再次重申五文一個。同樣大小的糜子蒸餅也賣五文,但是黃饃饃可是很鬆軟的,比起普通輕,因此用料節省了許多。況且這一個黃饃饃裡還有許多成本更便宜的紅豆沙呢。

  普通蒸餅賣五文一個,肉餡蒸餅十文一個,利潤可遠不及五文一個的黃饃饃。

  五文一個,五百個就是兩千五百文。

  崔琰雖是高富帥,可也不能隨身帶著十幾斤銅錢在身上。不過高富帥人家自然不會帶銅錢,他掏的是銀子。

  一根小銀條,剛好是二兩重。

  一兩銀子當銅錢一千六,二兩就是三千二。

  老爹還準備拿刀切一點下來找給崔琰,結果崔琰卻揮著手道,“老哥這蒸餅...”

  “黃饃饃。”

  張超再次在旁邊糾正。於是崔琰笑著接道,“對,老哥這黃饃饃太好吃了,五文一個真是太便宜了。這二兩銀條子就別找了,那麼客氣乾啥。”

  老爹堅持要找,張超只看著不說話,最後老爹還是沒找成,人家有錢任性,老爹也只好收下了。

  崔琰拿過兩筐黃饃饃,立即叫來手下兩名隊正,讓他們叫手下過來分饃饃。五百個饃雖然不少,但崔琰這一旅可是兩隊一百人,一人五個,都還只是讓他們半飽而已。

  都是青壯府兵,五大三粗,哪個平時吃飯不得用盆。

  一邊吃,這些府兵一邊大讚好吃,引得城門處進出去往的行人都頻頻側目。

  “這蒸餅真這麼好吃咧?”

  “老哥,這蒸餅還有麼?給我也來兩個。”

  “給我也來二個。”

  最後,有些幸運的路人,從守門參旗軍士手里分到了一點償償,吃過之後全都大聲叫好。

  “對不住了諸位,今天的黃饃饃都賣完了,只有這麼多了,實在不好意思。各位若覺得好吃,回頭幫我們宣傳宣傳,我們這是黃饃饃,灞上白鹿鄉張家溝張鐵槍家黃饃饃,獨一無二,不酸反甜,鬆鬆軟軟最好吃的黃饃饃,每個還只有五文錢,跟普通蒸餅一個價,卻比肉餡白面蒸餅還好吃。”

  “這小哥,明天還有不?我天天早上從這過,明天給我留點?我要五十個。”

  “我也要五十個。”

  “我要一百個!”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