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玄幻] 定秦曲 作者:蒼穹戰狼(連載中)

 
Babcorn 2016-12-14 15:51:10 發表於 玄幻奇幻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49 44153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4:36
第一九八章 諸子百家十二派(36)

    明神宗在張居正死後,迅速廢除了他給予張居正的褒榮,對其家人進行追究的同時,廢除了張居正在明穆宗繼位之初,就對大明帝國進行的相應改革。

    而這一點,可以說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最大的伏筆。

    但是對於戚繼光,明神宗更多的只是不希望看到戚繼光繼續留在北京城,而非對其採取殺手。

    當然,明神宗在張居正的教導下,自然也很清楚明朝軍隊的衰退情況,這也是《紀效新書》以及《練兵紀實》兩本出自戚繼光之手的兵書,得以繼續保留的同時,繼續作為明朝軍官必修典籍的原因。

    若是沒有明神宗的默許,《練兵紀實》以及《紀效新書》會不會遭到明神宗「焚琴煮鶴」的手段對付,恐怕是一個未知之數。

    ………………………………………………分割線…………………………………………

    中國歷史上的兵家,最後一本有一定影響力的,則是由蔡鍔在清朝末期開始編纂,在公元1917年正式成書刊印的《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洞口縣,一說蔡鍔故居位於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人,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起義。其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

    蔡鍔在1887年隨家人遷至武岡山門黃家橋(今洞口縣山門鎮)。幼年在私塾讀書。12歲考中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並受到該學堂中文總教習梁啟超的賞識,並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後入上海南洋公學(後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這時,中國在**的清王朝統治下,山河破碎,國力孱弱,帝國主義虎視鷹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蔡鍔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懷著急迫的心情,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傾吐了滿腔的愛國抱負。

    1900年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復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

    在日本,蔡鍔一面如飢似渴地學習軍事知識。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華的途徑。1902年2月,他在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題為《軍國民篇》的文章,闡述了他的救國救民主張。他認為中國之所以「國力孱弱,生氣銷沉」,主要由於教育落後,思想陳舊,體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變上述弊病。必須實行「軍國民族主義」。

    1902年11月,蔡鍔又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他思想活躍,成績突出,與同學蔣方震、張孝准,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當時,他雖然熱切地希望變中國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但是還沒有確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著從改革軍事入手,幫助清廷革除弊政,藉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

    1904年初,蔡鍔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先後應聘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陸軍小學總辦等職。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他講解精闢,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讚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不久,雲南總督李經羲聘請他到雲南擔任軍職。

    當時,雲南和全國一樣,********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以推翻清王朝為宗旨的民主革命運動正在醞釀之中。大批同盟會會員和從日本回國的思想激進的青年軍官,分佈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和新軍第19鎮中。他們活動頻繁,積極策劃和組織反清革命鬥爭。蔡鍔雖未參加同盟會,卻受到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的影響,暗中與同盟會保持聯繫,對革命黨的活動給予同情和協助。他向同盟會員保證:一旦發生革命,一定給予「絕對同情支持。」

    1911年(宣統三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蔡鍔在就任雲南都督後,積極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頓財政,裁減軍隊,興辦教育,開發實業,使雲南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

    1911年10月30日,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蔡鍔於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抵達昆明,這年的農曆九月初五日武昌起義,起義成功的消息傳到雲南後的第三天,蔡秘密約集同志劉雲峰、劉存厚、唐繼堯、韓鳳樓、沈汪度、殷承瓛、雷飈、黃永社等計畫響應,預定於十二日發動,推蔡為總指揮,以新軍為骨幹。不料事機洩漏,初九日雲南總督衙門的總文案熊范輿、劉顯冶把新軍不穩的消息密告李經羲和統制鐘麟,李、鐘會商後擬下令解散新軍以杜絕亂源。蔡等知道事機迫切,千鈞一髮,遂約同李根源率講武堂學生自西北攻城,蔡鍔自己率三十七協一部分攻東南門,而最終,因為蔡鍔的臨機應變,起義最終成功。之後,蔡鍔被推舉為雲南都督。

    而在這之後,到蔡鍔在1913年再次前往北京,是《曾胡練兵語錄》前期編纂的主要時間。

    ……

    《曾胡治兵語錄》的兩個主角。分別是清朝後期對抗太平天國的兩大名將:曾國藩以及胡林翼。

    而在《曾胡治兵語錄》的蔡鍔題序內容當中,說出了他為何要寫這一本書:

    辛亥之春,余應合肥李公之召,謬參戎職。時片馬問題糾葛方殷,瓜分之謠諑忽起,風鶴頻驚,海內騷然。吾儕武夫。惟厲兵秣馬,赴機待死耳。復何暇從事文墨,以自溺喪?乃者統制鐘公有囑編精神講話之命,余不得不有以應。竊意論今不如述古;然古代渺矣,述之或不適於今。曾、胡兩公,中興名臣中鋒佼者也。其人其事,距今僅半世紀,遺型不遠,口碑猶存。景仰想像,尚屬匪難。其所論列。多洞中竅要,深切時弊。爰就其治兵言論,分類湊輯,附以按語,以代精神講話。我同袍列校,果能細加演繹,身體力行。則懿行嘉言,皆足為我師資,豐功偉烈,寧獨讓之先賢?

    宣統三年季夏,邵陽蔡鍔識於昆明。

    「合肥李公」一般是指李鴻章或是其曾經作為地方督撫的兄弟,而這個時候的「合肥李公」則是指李經羲。這一點從蔡鍔前往雲南的前因有所說明。

    而從這一點來看,當其時的清朝不少地方新軍部隊,很有可能已經步入清朝八旗兵的後塵,而雲南的新軍部隊則是蔡鍔認為需要改變的情況之一。

    ……

    《曾胡治兵語錄》嚴格來說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兵書,但是對於民國亂世而言,這一本書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而且更加是作為黃埔軍校的教材之一。

    當然。作為黃埔軍校教材的《曾胡治兵語錄》,多了一卷由******編纂的內容,其名字為《治心》篇: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日夕用得著的,有過一兩句,所謂守約也。

    凡沉痾在身,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者,約有二端:一曰以志帥氣,一曰以靜制動。人之疲憊不振,由於氣弱。而志之強者,氣亦為之稍變。如貪早睡,則強起以興之;無聊賴,則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帥氣之說也。久病虛怯,則時時有一畏死之見憧擾於胸中,即夢魂亦不甚安恬,須將生前之名,身後之事,與一切妄念,掃除淨盡,自然有一種恬淡意昧,而寂定之餘,真陽自生。此以靜制動之法也。

    外境之迕,未可滯濾,置而遣之,終履夷涂。

    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

    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兄自問近年得力,惟有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人家不是,自從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令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

    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古人辦事,掣肘之處,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惡其拂逆,而必欲順從,設法以誅鋤異己者,權奸之行徑也。聽其拂逆,而動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無敵國外患而亡為慮者,聖賢之用心也。借人之拂逆,以磨礪我之德性,其庶幾乎!

    與胡中丞商江南軍事,胡言凡事皆須精神貫注,心有二用則必不能有成。

    余亦言軍事不日進則日退,二人互許為知言。

    研幾工夫最要緊。顏子之有不善,未嘗不知,是研幾也。周子曰:幾善惡。中庸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劉念台曰:卜動念以知幾。皆謂此也。

    失此不察,則心放而維收矣。

    誦養氣章,似有所會,願終身私淑孟子,雖造次顛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須臾不離,或到死之日,可以仰希萬一。

    神明則如日之升,身體則如鼎之鎮,此二語可守者也。惟心到靜極時,所謂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畢竟未體驗出真境意來者,只是閉藏之極,逗出一點生意來。如冬至一陽初動,貞之固也,乃所以為元也;蟄之壞也,乃所以為啟也;谷之堅實也,乃所以為始播之種子也。然則不可以為種子者,不可謂之堅實之谷也。此中無滿腔生意,若萬物皆資始於我心者,不可謂之至靜之境也。然則靜極生陽,蓋一點生物之仁心也,息息靜極,仁心之不息,其參天兩地之至誠乎。顏子三月不違,亦可謂洗心退藏、極靜中之真樂者矣。

    我輩求靜,欲異乎禪氏入定,冥然罔覺之旨,其必驗之此心,有所謂一陽初動,萬物資始者,庶可謂之靜極,可謂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也。不然,深閉固拒,心如死灰,自以為靜,而生理或幾乎息矣,況乎其不能靜也?有或擾之,不且憧憧往來乎?深觀道體,蓋陰先於陽信矣,然非實由體驗得來,終掠影之談也。

    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雖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此綿綿者,由動以之靜也。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此穆穆者,由靜以之動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福。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損,君子以懲忿窒慾;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鼎,君子以正位凝命。此六卦之大象,最切於人。頤以養身養德,鼎以養心養腎,尤為切要。

    讀書之道,朝聞道而夕死,殊不易易。聞道者必真知而篤信之,吾輩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無把握,焉能聞道。

    餘生平略述先儒之書,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忮不常見,每發露於名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見,每發露於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

    將欲求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

    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污。余於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掃除淨盡。爾等欲心地干淨,宜於此二者,痛下工夫,並願子孫世世戒之。

    以上則是《治心》篇的主要內容。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4:36
第一九九章 諸子百家十二派(37)

    《曾胡治兵語錄》嚴格來說雖然不算純粹的兵書,但是其在中國傳統兵家最後的歷史當中,可以說是有著非常大影響力的存在。

    這個影響力,主要就是指中國當其時的軍事體系,很快就從北洋系轉變成黃埔系,而黃埔系不僅僅是指黃埔軍校的軍官體系,而且還有後來KMT所建立的陸軍中央大學為主導的軍校體系。

    嚴格來說,陸軍中央大學不一定就是等於黃埔軍校,但是在黃埔軍校停辦之後,陸軍中央大學沿用的,依舊有著一定程度的黃埔軍校教學方式。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毫無疑問,黃埔系逐漸成為了中**事體系發展的骨幹。

    而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兵家最後的餘暉。

    ……

    從黃埔系的情況來作為對比,《曾胡治兵語錄》影響最大的則是有幾個方面的內容。

    這些方面分別如下:

    《將才》:

    曾國藩: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則兵不悅服;不勤,則營務鉅細皆廢弛不治。故第一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釐。故又次之。身體贏弱者,過勞則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苟闕其一,則萬不可帶兵。故吾謂帶兵之人,須智深勇沉、文經武緯之才。數月以來,夢想以求之,焚香以禱之,蓋無須臾或忘諸懷。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帶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

    胡林翼:求將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氣,有智略。

    天下強兵在將。上將之道。嚴明果斷,以浩氣舉事。一片肫誠。其次者,剛而無虛,朴而不欺,好勇而能知大義。要未可誤於矜驕虛浮之輩,使得以巧飾取容。真意不存,則成敗利鈍之間,顧忌太多,而趨避逾熟,必至敗乃公事。

    將材難得。上駟之選。未易猝求,但得朴勇之士,相與講明大義,不為虛驕之氣、誇大之詞所中傷,而緩急即雲可恃。

    兵易募而將難求。求勇敢之將易,而求廉正之將難。蓋勇敢倡先,是將帥之本分;而廉隅正直。則糧餉不欺,賞罰不濫,乃可固結士心,歷久常勝。

    將以氣為主,以志為帥。專尚馴謹之人,則久而必惰;專求悍鷙之士。則久而必驕。兵事畢竟歸於豪傑一流,氣不盛者,遇事而氣先懾,而目先逃,而心先搖。平時一一稟承,奉命惟謹,臨大難而中無主。其識力既鈍,其膽力必減,固可憂之大矣。

    論將材之體:

    古來名將,得士卒之心,蓋有在於錢財之外者。後世將弁,專恃糧餉重優,為牢籠兵心之具,其本為已淺矣。是以金多則奮勇蟻附,利盡則冷落獸散。

    軍中須得好統領、營官,統領、營官須得好真心實腸,是第一義。算路程之遠近,算糧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強弱,是第二義。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雖多,調度雖善,有效有不效,盡人事以聽天而已。

    璞山之志,久不樂為吾用。且觀其過自矜許,亦似宜於剿土匪,而不宜於當大敵。

    揀選將材,必求智略深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辛苦。三者兼全,乃為上選。

    李忠武公續賓,統兵巨萬,號令嚴肅,秋毫無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官民,無不爭思倚重。其臨陣安閒肅穆,厚重強固。凡遇事之難為而他人所畏怯者,無不毅然引為己任。其駐營處所,百姓歡忭,耕種不輟,萬幕無嘩,一塵不驚。非其法令之足以禁制諸軍,實其明足以察情偽。一本至誠,勇冠三軍,屢救弁兵於危難。處事接人,平和正直,不矜不伐。

    烏將軍蘭泰遇兵甚厚。雨不張蓋,謂眾兵均無蓋也。囊無餘錢,得餉盡以賞兵。

    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將材不外智勇二字。有正無奇,遇險而覆;有奇無正,勢極即阻。智多勇少,實力難言;勇多智少,大事難成。而其要,以得人為主。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設五百人之營,無一謀略之士,英達之材,必不成軍。千人之營,無六七英達謀略之士,亦不成軍。

    統將須坐定能勇敢不算本領外,必須智勇足以知兵,器識足以服眾,乃可勝任。總須智勇二字相兼。有智無勇,能說而不能行;有勇無智,則兵弱而敗,兵強亦敗。不明方略,不知佈置,不能審勢,不能審機,即千萬人終必敗也。

    貪功者,決非大器。

    為小將須立功以爭勝,為大將戒貪小功而誤大局。

    ……

    右論將材之用:

    蔡按:古人論將有五德,曰:智、信、仁、勇、嚴。取義至精,責望至嚴。西人之論將,輒曰「天才」。析而言之,則曰天所特賦之智與勇。而曾、胡公之所同唱者,則以為將之道,以奧心血性為前提,尤為扼要探本之論,亦即現身之說法。咸、同之際,粵寇[5]蹂躪十餘省,東南半壁,淪陷殆盡。兩公均一介書生,出身詞林,一清宦,一僚吏,其於兵事一端,素未夢見。所供之役,所事之事,莫不與兵事背道而馳。乃為良心、血性二者所驅使,遂使其「可能性」發展於絕頂,武功燦然,澤被海內。按其事功言論,足與古今中外名將相頡頏而毫無遜色,得非精誠所感,金石為開者歟?苟曾、胡之良心血性而無異於常人也,充其所至,不過為一顯宦,否則亦不過薄有時譽之著書家,隨風塵以殄瘁已耳!復何能崛起行間,削平大難,建不世之偉績也哉!

    《尚志》:

    曾國藩: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

    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

    今日百廢莫舉,千瘡並潰,無可收拾。獨賴此耿耿精忠之寸衷,與斯民相對於骨岳血淵之中。冀其塞絕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天心,庶幾萬一有補。不然、但就時局而論之、則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

    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於此關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實足以欺世盜名。

    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苟且之心。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焉者。吾輩當立準繩,自為守之,並約同志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之。

    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於一發。

    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

    軍中取材,專尚朴勇,尚須由有氣概中講求。特恐講求不真,則浮氣、客氣夾雜其中,非真氣耳。

    胡林翼:人才由磨煉而成,總須志氣勝乃有長進。成敗原難逆睹,不足以定人才。兵事以人才為根本,人才以志氣為根本;兵可挫而氣不可挫,氣可偶挫而志不可挫。

    方今天下之亂,不在強敵,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難治,而在士大夫之好利忘義而莫之懲。

    吾人任事,與正人同死,死亦附於正氣之列,是為正命。附非其人,而得不死,亦為千古之玷,況又不能無死耶!處世無遠慮,必有危機。一朝失足,則將以薰蕕為同臭。而無解於正人之譏評。

    蔡按:右列各節,語多沉痛。悲人心之陷溺,而志節之不振也。今日時局之危殆,禍機之劇烈,殆十倍於咸、同之世。吾儕身膺軍職,非大發志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宿,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須以耿耿精忠之寸衷,獻之骨岳血淵之間,毫不返顧,始能有濟。果能拿定主見,百折不磨,則千災萬難,不難迎刃而解。若吾輩軍人,將校但以躋高位、享厚祿、安富尊榮為志,目兵則以希虛譽、得餉糈為志,曾、胡兩公必痛哭於九原矣。

    《勇毅》:

    曾國藩: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毀而無譽,有恩而無怨。自修者但求大閒不逾,不可因譏議而餒沈毅之氣。衡人者,但求一長而取,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材。苟於嶢嶢者過事苛求,則庸庸者反得幸全。

    事會相薄,變化乘除,吾當舉功業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運氣一囊之中,久而彌自信其說不可易也。然吾輩自信之道,則當與彼賭乾坤於俄頃,較殿最於錙銖,終不令囊獨勝而吾獨敗。

    國藩昔在江西、湖南,幾於通國不能相容。六七年間,浩然不欲復聞世事。惟以造端過大,本以不顧生死自命,寧當更問毀譽。

    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工夫。

    我輩辦事,成敗聽之於天,毀譽聽之於人。惟在己之規模氣象,則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隨眾人之喜懼為喜懼耳。

    軍事棘手之際,物議指摘之時,惟有數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曰待民不可騷擾;二曰稟報不可諱飾;三曰調度不可散亂。譬如舟行,遇大風暴發,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則成敗雖未可知,要勝於他舟之慌亂者數倍。

    若從流俗毀譽上討消息,必致站腳不牢。

    胡林翼:不怕死三字,言之易,行之實難,非真有膽有良心者不可。僅以客氣為之,一敗即挫矣。

    天下事只在人力作為,到水盡山窮之時自有路走,只要切實去辦。

    冒險二字,勢不能免。小心之過,則近於葸。語不雲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國家委用我輩,既欲稍稍補救於斯民,豈可再避嫌怨。須知禍福有定命,顯晦有定時,去留有定數,避嫌怨者未必得,不避嫌怨未必失也。古人憂讒畏譏,非惟求一己之福也。蓋身當其事,義無可辭,恐讒謗之飛騰,陷吾君以不明之故。故俏俏之憂心,致其忠愛之忱耳。至於一身禍福進退,何足動其毫末哉?

    膽量人人皆小,只須分別平日膽小、臨時膽大耳。今人則平日膽大,臨時膽小,可痛也已。

    討寇之志,不可一眚而自撓。而滅寇之功,必須萬全而自立。

    兩軍交餒,不能不有所損。固不可因一眚而撓其心,亦不可因大勝而有自驕輕敵之心。縱常打勝仗,亦只算家常便飯,並非奇事。惟心念國家艱難,生民塗炭,勉竭其愚,以求有萬一之補救。成敗利鈍,實關天命,吾盡吾心而已。

    僥倖以圖難成之功,不如堅忍而規遠大之策。

    兵事無萬全。求萬全者,無一全。處處謹慎,處處不能謹慎。歷觀古今戰事,如劉季、光武、唐太宗、魏武帝,均日瀕於危。其濟,天也。

    不當怕而怕,必有當怕而不怕者矣。

    戰事之要,不戰則已,戰則須挾全力;不動則已,動則須操勝算。如有把握,則堅守一月、二月、三月,自有良方。今日之人,見敵即心動,不能自主,可戒也。

    古今戰陣之事,其成事皆天也,其敗事皆人也。兵事怕不得許多,算到五六分,便須放膽放手,本無萬全之策也。

    蔡按:勇有狹義的、廣義的及急遽的、持續的之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臨難不苟,義無反顧,此狹義的、急遽的者也。成敗利鈍,非所逆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廣義的、持續的者也。前者孟子所謂小勇,後者所謂大勇、所謂浩然之氣者也。右章所列,多指大勇而言,所謂勇而毅也。軍人之居高位者,除能勇不算外,尤須於毅之一字痛下工夫。挾一往無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氣,毀譽、榮辱、死生皆可不必計較,惟求吾良知之所安。以吾之大勇,表率無數之小勇,則其為力也厚,為效也廣。至於級居下僚[將校以至目兵],則應以勇為惟一天性,以各盡其所職。不獨勇於戰陣也,即平日一切職務,不宜稍示怯弱,以貽軍人之羞。世所謂無名之英雄者,吾輩是也。

    ………………………………………………分割線…………………………………………

    在某個意義上,《曾胡治兵語錄》雖然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其因為中國當其時的國情,在整體的軍事實力不強的前提下,並沒有讓其成為一本足以讓世界也為之震動的兵書。

    只不過,毫無疑問的事情是,若是沒有《曾胡治兵語錄》作為相應的教程,對黃埔系有著很大的影響的話,那麼北伐會不會走向另外一種結局,這一點沒人會知道。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4:36
第二百章 諸子百家十二派(38)

    除了兵家之外,最後的諸子百家十二派,也就是醫家,可以說是傳承至今的一個學派。

    當然,這種傳承,更多只能算是廣義上的,而非全面的。因為有不少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著名醫師,他們自身有著一種比較禁錮的思維,導致其所學的醫術因為很多的意外,只能夠曇花一現的展示出來。

    就好比是華佗,其醫術在其被曹操所殺之後,可以說其根本已經失去,而非與同時代的另外一個名醫張仲景一樣,有著其著作的《傷寒雜病論》流傳於世。

    ……

    後世有一種說法是,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而醫家最早成名的人物是扁鵲,後世的人往往以醫術高超的醫師,稱其為扁鵲,說明其醫術的精湛。

    扁鵲[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緩,字越人,尊稱扁鵲,號盧醫。扁鵲是戰國時著名醫學家,居中國古代十大醫學家之首。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如下: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葛洪、孫思邈、錢乙、宋慈、李時珍、葉桂。)

    扁鵲在青年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結拜了名醫長桑君,得其真傳,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開始行醫生涯。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他天資聰穎,善於汲取前代、民間經驗,逐步掌握了多種治療方法,後來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隨之巡診列國。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通過望色、聽聲,即能知病之所在。並帶領弟子到各地行醫,因其醫術高明,被當時廣大老百姓尊稱神醫,並且借用上古神話中黃帝的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後為秦武王治病。遭太醫李醯嫉妒,派人把他殺死。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他精於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讚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蔡桓公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需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萌芽裡,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綜合療法為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先秦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儘管《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置。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醫的範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

    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應用了藥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輕病,就一起請扁鵲治病,扁鵲對公扈說:「你的志氣強身體卻很弱,有計謀卻並不果斷,齊嬰你的志氣弱身體卻很好。沒有謀慮卻過於執著。如果把你們的心臟互換,就能平衡病也就好了。」扁鵲讓二人喝了藥酒,他們昏死了很多天,剖開他們前胸找到了心臟,將它們互換放置好,然後給他們吃了神藥,於是二人過了一會便醒了,就像剛開始一樣的健康,後來二人就向扁鵲告辭回家了。

    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

    司馬遷稱讚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因此,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扁鵲雖然奠定了中醫的基礎,但是其只有一本《難經》流傳下來,這一本醫書很明顯無法代表扁鵲全部的醫術水平。

    ……

    而在先秦到秦漢交際的時間當中,中國歷史上流傳的醫書應該為數不少,而這一點從《史記》關於焚書坑儒的記載當中也有相應的說明: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從這一點來看,醫書當其時與藥物學的書籍,卜算的教程等等書籍是不在其焚燒的範疇。

    但是在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著名醫書不多,其中的代表則是《黃帝內經》以及《難經》。

    ………………………………………………分割線…………………………………………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它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書之始祖」。

    由此可見,《黃帝內經》雖然並非神話時代流傳下來的,但是其在《難經》之前已經有著相當的影響力。有可能指導著其面世之後的醫者的醫療道路。

    當然,這個時期的《黃帝內經》還沒有正式成書。但是很明顯,其已經有了一定的內容被整合起來,並且流傳後世。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誌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髒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深遠影響。

    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黃帝內經》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後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黃帝內經》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思想,闡述人與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診斷和養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則問題。成為中國醫學的基石,中醫理論體系的源泉,臨床各科診治的依據。後世奉為「經典醫籍」,為學中醫者必讀之書。是研究中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漢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淵藪,是一部綜合論述中醫理論的經典著作。它的集結成書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識為基礎,古代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通過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以及醫療實踐的反覆驗證,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斷到綜合,逐漸發展而成,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原則和學術觀點。

    《黃帝內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也為後世中醫學的不斷完善與向前發展提供了可能。《內經》一書不僅是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最佳見證,同時,也是現代中醫學研究發展的可靠基石。

    ……

    而除了《黃帝內經》之外,先秦時期流傳到後世的,則是扁鵲編寫的《難經》。

    《難經》是戰國時期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扁鵲,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古代中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

    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有可能,《難經》的部分內容,就是扁鵲針對當其時流傳的《黃帝內經》當中,不合理的情況所進行的疑問解答。

    當然,這個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只有天曉得,因為後世的完全版本的《黃帝內經》不能夠跟當其時的粗陋版本作為比較。

    而後世認為,作者把自己認為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對人體腑臟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託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

    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衝門(消化道的7個衝要部位)和八會(髒、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洩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後世歷史上,《難經》有多種刊本和註釋本。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4:36
第二零一章 諸子百家十二派(39)

    中國古代醫家,在很多方面而言,都算是比較全面,而且是基礎相對紮實。

    但是有一點,可以說是醫家學派的弱點,那就是對於傳染病體系的研究不足之處。

    醫家對於傳染病的態度,在某個意義上可以說是躲避不及,這也許跟醫家對傳染病的認識不足有著很直接的關係。

    當然,這種傳染病的範疇太大了一些,就好比是在中國古代的傷寒,往往會跟重感冒混為一談。

    而在這方面而言,在張仲景寫出《傷寒雜病論》之前,古代是沒有系統應對這種病症的治療手段,往往會讓患者自生自滅……

    ……

    《傷寒雜病論》是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公元219年,張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當時,書籍的傳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傳開來十分艱難。不久,原書亡失。

    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蒐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並最終找全了關於傷寒的部分,並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餘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苟無叔和,焉有此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淵源頗深,不但為他整理了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於張仲景的文字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裡說:「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繫。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之後。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並受到醫家推崇。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可以想像,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並把著作者推向醫聖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去世800年後的宋代,是《傷寒雜病論》煥發青春的一個朝代。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裡發現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

    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後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至此,《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場了。

    在歷史發展到張嘉師原來所在的世界之後,《傷寒雜病論》成書近2000年的時間裡,一直擁有很強的生命力,它被公認為中國醫學方書的鼻祖,並被學術界譽為講究辨證論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響的臨床經典著作。書中所列藥方。大都配伍精當,有不少已經現代科學證實,後世醫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療效。歷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學者對其理論方藥進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種專著、專論,從而形成了中醫學術史上甚為輝煌獨特的傷寒學派。據統計,截至2002年。光是為研究《傷寒雜病論》而出版的書就近2000種。

    《傷寒雜病論》不僅成為我國歷代醫家必讀之書,而且還廣泛流傳到海外,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特別在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藥製藥工廠中,傷寒方一般佔到60%以上。日本一些著名中藥製藥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製藥公司出品的中成藥(浸出劑)中,傷寒方一般也佔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藥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讚歎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註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註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

    ……

    而張仲景據說其編纂的醫書不僅僅是《傷寒雜病論》,還有著以下的醫書:《療婦人方》、《五臟論》、《口齒論》等,可惜只有《傷寒雜病論》流傳下來。

    而後世歷代的醫者認為:《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

    在我國醫學上,醫生問病情的時候,首先要瞭解病人有些什麼症狀,比如頭疼、發熱、怕冷、咳嗽等等以及病人的表情,還要按一下病人的脈搏,這一系列的症狀稱做為症候群,綜合在一起的症候群,中醫就稱它為「證」。通過對「證」的仔細辨別,就可以討論治療,然後處方用藥。這樣的全過程。叫做「辨證論治」。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自己寫的序言《傷寒卒病論集》裡說道:「……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說明他是在繼承了古代已有成就的理論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更有新的發展,才寫成《傷寒雜病論》的。

    東漢末年期間。社會上巫術治病、迷信鬼神有一定的市場,所以一旦患病。往往因得不到救治而威脅著病人的生命健康,張仲景看在眼裡,心中非常感慨。所以在他著作的自序中寫著「……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來眾方……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僳。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借其命,若是輕生」。張仲景如此大聲疾呼,破除迷信,所以以正確的觀點寫成《傷寒雜病論》,決不是偶然的事情。

    張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結為「八綱辨證」和「六經論治」。

    八綱辨證是書中貫徹辨證論治的具體原則。所謂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通過運用四診--望、聞、問、切來分析和檢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質而歸納出來的。在辨證時還聯繫病人體質以及致病因素的強弱。

    六經論治是從《黃帝內經?素問》中的六經理論引出。而通過張仲景的運用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所謂六經,就是三陽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和三陰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

    張仲景把疾病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引起病理生理的變化現象,以及病勢進退緩急等變化,加以綜合、分析,用三陽經、三陰經的名詞,歸納成為六個證候類型。

    在某個意義上,張仲景可以說是開創中醫學的「對症下藥」的系統性治療範疇的先河。

    因為在後世被認為是《傷寒雜病論》中卷部分的《金匱要略》,則是很明確的說出這個情況:

    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分外科婦產科等病證。《金匱要略》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書名「金匱」,言其重要和珍貴之意,「要略」,言其簡明扼要之意,表明本書內容精要,價值珍貴,應當慎重保藏和應用。

    《金匱要略》被古今醫家讚譽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該書已經由學苑出版社編輯出版並發行。

    《金匱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紹以內科雜病為主的多科病證脈治,論述精要,為讀者提供了辯證論治及方藥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則,是我國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著作之一。書中重點論述了內科病證,諸如痙、濕、、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瘧病、中風歷節、血痺、虛勞、肺癰、咳嗽上氣、奔豚氣、胸痺、心痛、短氣、腹滿、寒疝、宿食、風寒積聚、痰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氣、黃疸、驚悸、吐血、下血、胸滿、吐血、嘔吐噦、下利等40多種。同時還論述外科、傷科如癰腫、腸癰、浸淫瘡、刀斧傷等病證。此外,設有女科病證的專篇論述。該書以疾病分篇,論述每種病證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階段的治療,以及「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臨床實踐,便於後世業醫者分析比較,學習掌握治療中的圓機活法。此外,書中另有臟腑經絡病脈,攝生養慎以及飲食衛生、飲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論述。

    《金匱要略》總結了東漢以前的豐富診療經驗,當時對多種疾病的病因認識,已明確地歸納為三大類,並將體虛感受外邪、從經絡傳入臟腑[所謂「內所因「]列於發病的首位。重視四診合參,以臟腑經絡為辨證重點,結合營衛氣血、陽陰五行等理論。在論治方面,重視預防和早期治療,所謂「上工治未病「。強調在治病時必須照顧整體,調整臟腑功能。

    《金匱要略》共收集方劑262首,方劑的特點和《傷寒論》方一樣,所收載的大部分方劑,確有較高的療效,如大柴胡湯、瀉心湯、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鱉甲煎丸、當歸生薑羊肉湯、半夏厚朴湯、厚朴七物湯、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甘麥大棗、酸棗仁湯、腎氣丸、麥門冬湯、葶藶大棗瀉肺湯、黃土湯、枳術湯、括萎薤白白酒湯、桂枝茯苓丸、溫經湯、膠艾湯、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散、白頭翁湯、苓桂術甘湯、十棗湯等方,均廣泛地應用於臨床。由於所載方劑具有藥味精煉、配伍嚴密、主治明確的特點,被後世譽為「眾方之祖「,或稱之為「經方「,後世方劑學發展的重要依據。

    ……

    由上述內容可見,張仲景雖然在漢末時期當世並沒有出眾的影響力,尤其是在三國志當中,並沒有對張仲景的相應記載。

    但是在中國醫學的歷史當中,張仲景的建樹明顯比在《三國志?魏書?方技傳》當中有著記錄的華佗,要大得多。

    當然,這一點很有可能是華佗並沒有系統的醫書著作流傳,有著直接關係。

    而從《方技傳》當中的描述來看,華佗很有可能跟張仲景,分別算是中醫內外科的代表:

    華佗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4:37
第二零二章 諸子百家十二派(40)

    中國古代的醫家,可以說在很多方面奠定了中國醫學的發展基礎。

    但是有一點,那就是出色的醫家不一定是一個純粹的醫師,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歷史名人身上得到體現。

    這兩個歷史名人分別是晉朝時期的著名道士、煉丹術士葛洪以及隋唐時期的著名道士孫思邈。

    葛洪[公元284~364年]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肘後方》等。

    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有名的醫生,是預防醫學的介導者。著有《肘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例如「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變為紅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就描述了鐵置換出銅的反應,等等。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謂有《內篇》二十捲,《外篇》五十捲,《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捲,《神仙傳》十捲,《隱逸傳》十捲;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捲。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

    在葛洪的著作當中,其煉丹術方面的著作較為出名。而所著作的《肘後方》,則是開啟了醫學家在藥方當中需要配備應急藥物的先河。

    而《肘後備急方》中同樣收載了多種疾病的資料,其中有很多是珍貴的醫學資料。這部書上描寫的天花症狀,以及其中對於天花的危險性、傳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確。書中還提到了結核病的主要症狀,並提出了結核病「死後復傳及旁人」的特性。還涉及到了腸結核、骨關節結核等多種疾病,可以說其論述的完備性並不亞於現代醫學。書中還記載了被瘋狗咬過後用瘋狗的腦子塗在傷口上治療的方法。雖然該方法沒有作用,但是原理上還有可以借鑑的地方。

    另外,對於流行病、傳染病,書中更是提出了「癘氣」的概念,認為這絕不是所謂的鬼神作祟,這種科學的認識方法在當今來講,也是十分有見地的。書中對於恙蟲病、疥蟲病之類的寄生蟲病的描述,也是世界醫學史上出現時間最早,敘述最準確的。

    ……

    而孫思邈被後人稱之為「藥王」。其單獨著作有在中醫學史上影響很大的《千金要方》以及《千金翼方》,兩者被合稱為著名的《千金方》,而其在後來則是與唐帝國進行合作,負責督導建議,聯合大量的醫師編纂出《唐本草》

    《新修本草》很有可能則是《唐新本草》的另外一種說法,因為兩者的編纂時間是基本重合的。而唐帝國不太可能會在同一時間內分散資源,編纂兩本本草類書籍。

    孫思邈公元581年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陝西境內的秦嶺太白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當時的朝廷下令征孫思邈為國子監博士,被他拒絕了。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瞭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孫思邈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采製藥物,為人治病。他蒐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提出傷寒禁忌十五條,頗為後世傷寒學家所重視。他蒐集了東漢至唐以前許多醫論、醫方以及用藥、針灸等經驗,兼及服餌、食療、導引。

    孫思邈的按摩等養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捲。分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全書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集方廣泛,內容豐富,是我國唐代醫學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影響和貢獻;並對日本、朝鮮醫學之發展也有積極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捲,屬其晚年作品,系對《千金要方》的全面補充。全書分一百八十九門,合方、論、法二千九百餘首,記載藥物八百多種。尤以治療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最見療效。

    他堅持辯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

    在藥物學研究方面,孫思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藥物的採集、炮製到性能認識,從方藥的組合配伍到臨床治療,孫思邈參考前人的醫藥文獻,並結合自己數十年的臨症心得,寫成了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載方5000多首,書中內容既有診法、證候等醫學理論,又有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養生、食療,又涉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是對唐代以前中醫學發展的一次很好的總結。而《千金翼方》載方近3000首,書中內容涉及本草、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補益、中風、雜病、瘡癰、色脈以及針灸等各個方面,對《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補充。書中收載的800餘種藥物當中,有200餘種詳細介紹了有關藥物的採集和炮製等相關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將晉唐時期已經散失到民間的《傷寒論》條文收錄其中,單獨構成九、十兩卷,竟成為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喂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洋過海,廣為流傳。

    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這些都是日本天皇在位的年號)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藥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遊覽、憑弔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藥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在歷史上,舊唐書記載孫思邈的著作如下:

    據《舊唐書》載:「自注《老子》、《莊子》,撰《千金方》三十捲行於世,又撰《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

    又據《耀州志》載孫思邈:「《老子注》,《莊子注》,《千金方》三十捲,《千金翼方》三十捲,《千金髓方》二十捲,《千金月令》三卷,《千金養生論》一卷,《養性延命集》二卷,《養生雜錄》一卷,《養生銘退居志》一卷,《禁經》二卷,《神枕方》一卷,《伍髒旁通道養圖》一卷,《醫家要鈔》五卷。《唐書》(指新唐書)與《道藏》及《通志略》中載孫思邈書尚有二十餘種,皆道家者言,疑道流依託也,不盡載。」

    ……

    若是以關於孫思邈的記載來作為描述,那麼孫思邈很有可能是一個對中國醫學內外科進行融會貫通的全才。

    而更重要的是,孫思邈的《千金方》,確實是中國醫學著作當中,佔據非常大影響力的典籍。

    而有一點有點意思的是,若是按照《舊唐書》的記載而言,那麼《千金方》很有可能單獨指《千金翼方》,而非《千金要方》以及《千金翼方》的統稱,若是按照這個思維來考慮,那麼《千金翼方》很有可能就是完全的《千金方》,其對《千金要方》起到的作用則是刪減,補充其不足之處。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4:37
第二零三章 諸子百家十二派(41)

    在中國古代醫學當中,除了醫師跟道士有著對中醫學的深刻認識的人之外,還有一個職業在醫學上有著較為另類的深刻印記。

    而這個職業,就是中國古代的法醫。

    在張嘉師所在的後世,法醫運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以及相關的刑事科學技術、司法鑑定技術對與法律有關的人體(**、屍體、精神)和犯罪現場進行勘察鑑別並作出鑑定的科學技術人員。

    古代法醫被稱為令史、仵作,主要做簡單的屍表檢驗(並不涉及現代西醫科學技術特別是病理學的內容)。

    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是秦代的「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尸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秦代的《封診式》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規範,它對法醫鑑定的方法、程序等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在人命案件中,鑑定檢驗的主要內容有屍體的位置、創傷的部位、數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檢驗完成之後,必須提交書面報告,稱為「爰書」,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鑑定結論和現場勘察報告。

    《封診式》是當其時的秦國官吏在審判案件方面的模本教程,這一點可以從《封診式》的內容能夠看到:

    治獄:治獄,能以書從?其言,毋治(笞)諒(掠)而得人請(情)為上;治(笞)諒(掠)為下;有恐為敗。

    訊獄:凡訊獄,必先盡聽其言而書之,各展其辭,雖智(知)其訑,勿庸輒詰。其辭已盡書而毋(無)解,乃以詰者詰之。詰之有(又)盡聽書其解辭,有(又)視其它毋(無)解者以復詰之。詰之極而數訑,更言不服,其律當治(笞)諒(掠)者,乃治(笞)諒(掠)。治(笞)諒(掠)之必書曰:爰書:以某數更言。毋(無)解辭,治(笞)訊某。

    有鞫:敢告某縣主,男子某有鞫,辭曰:「士五(伍),居某裡。」可定名事裡,所坐論雲可(何),可(何)罪赦。或覆問毋(無)有,遣識者以律封守。當騰,騰皆為報,敢告主。

    封守:鄉某爰書:以某縣丞某書,封有鞫者某裡士五(伍)甲家室、妻、子、臣妾、衣器、畜產。?甲室、人:一宇二內,各有戶,內室皆瓦蓋,木大具,門桑十木。?妻曰某,亡。不會封。?子大女子某,未有夫。?子小男子某,高六尺五寸。?臣某,妾小女子某。?牡犬一。?幾訊典某某、甲伍公士某某:「甲黨(倘)有它當封守而某等脫弗佔書,且有罪。」某等皆言曰:「甲封具此,毋(無)它當封者。」即以甲封付某等,與裡人更守之。侍(待)令。

    而關於令史指導方面的內容應該有以下幾則:

    ?(癘):爰書:某裡典甲詣裡人士五(伍)丙,告曰:「疑?(癘),來詣。?訊丙,辭曰:「以三歲時病疕,麋(眉)突,不可智(知)其可(何)病。毋(無)它坐。」令醫丁診之,丁言曰:「丙毋(無)麋(眉),艮本絕,鼻腔壞。刺其鼻不疐(嚏)。肘?(膝)□□□到□兩足下奇(踦),潰一所。其手毋胈。令?(號),其音氣敗。?(癘)?(也)。」

    賊死:爰書:某亭求?甲告曰:「署中某所有賊死、結髮、不智(知)可(何)男子一人,來告。」即令令史某往診。令史某爰書:與牢隸臣某即甲診。男子死(屍)在某室南首,正偃。某頭左角刃痏一所,北(背)二所,皆從(縱)頭北(背),袤各四寸,相耎,廣各一寸,皆?中類斧,腦角出(?)皆血出,柀(被)污頭北(背)及地,皆不可為廣袤;它完。衣布禪?、襦各一。其襦北(背)直痏者,以刃夬(?)二所,?(應)痏。襦北(背)及中衽□污血。男子西有?秦綦履一兩,去男子其一奇六步,一十步;以履履男子,利焉。地堅,不可智(知)賊?。男子丁壯,析(皙)色,長七尺一寸,髮長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男子死(屍)所到某亭百步,到某裡士五(伍)丙田舍二百步。?令甲以布??貍(埋)男子某所,侍(待)令。以襦、履詣廷。訊甲亭人及丙,智(知)男子可(何)日死,聞?(號)寇者不?(也)?

    經死:爰書:某裡典甲曰:「裡人士五(伍)丙經死其室,不智(知)故,來告。」?即令令史某往診。?令史某爰書:與牢隸臣某即甲、丙妻、女診丙。丙死(屍)縣其室東內中北廦權,南鄉(向),以枲索大如大指,旋通繫頸,旋終在項。索上終權,再周結索,餘末袤二尺。頭上去權二尺,足不傅地二寸,頭北(背)傅廦,舌出齊唇吻,下遺矢弱(溺),污兩卻(?)。解索,其口鼻氣出渭(喟)然。索??(椒)郁,不周項二寸。它度毋(無)兵刃木索?。權大一圍,袤三尺,西去堪二尺,堪上可道終索。地堅,不可智(知)人?。索袤丈。衣絡禪襦、?各一,踐□。即令甲、女載丙死(屍)詣廷。診必先謹審視其?,當獨抵死(屍)所,即視索終,終所黨有通?,乃視舌出不出,頭足去終所及地各幾可(何),遺矢弱(溺)不?(也)?乃解索,視口鼻渭(喟)然不?(也)?及視索?郁之狀。道索終所試脫頭;能脫,乃□其衣,盡視其身、頭髮中及篡。舌不出,口鼻不渭(喟)然,索?不郁,索終急不能脫,□死難審?(也)。節(即)死久,口鼻或不能渭(喟)然者。自殺者必先有故,問其同居,以合(答)其故。

    穴?:爰書:某裡士五(伍)乙告曰:「自宵臧(藏)乙復(復)?衣一乙房內中,閉其戶,乙獨與妻丙晦?堂上。今旦起啟戶取衣,人已穴房內,?(徹)內中,?衣不得,不智(知)穴?者可(何)人、人數,毋(無)它亡?(也),來告。」?即令令史某往診,求其?。令史某爰書:與鄉□□隸臣某即乙、典丁診乙房內。房內在其大內東。比大內,南鄉(向)有戶。內後有小堂,內中央有新穴,穴?(徹)內中。穴下齊小堂,上高二尺三寸,下廣二尺五寸,上如豬竇狀。其所以埱者類旁鑿。?廣□寸大半寸。其穴壤在小堂上,直穴播壤。柀(破)入內中。內中及穴中外壤上有?(膝)、手?,?(膝)、手各六所。外壤秦綦履?四所,袤尺二寸。其前稠綦袤四寸,其中央稀者五寸,其?(踵)稠者三寸。其履?類故履。內北有垣,垣高七尺,垣北即巷?(也)。垣北去小堂北唇丈,垣東去內五步,其上有新小壞。壞直中外,類足?之之?,皆不可為廣袤。小堂下及垣外地堅,不可?。不智(知)?人數及之所。內中有竹?,?在內東北,東、北去廦各四尺,高一尺。乙曰:「□?衣?中央。」?訊乙、丙。皆言曰:「乙以乃二月為此衣,五十尺,帛裡,絲絮五斤?(裝),繆繒五尺緣及殿(純)。不智(知)?者可(何)人及蚤(早)莫(暮),毋(無)意?(也)。」?訊丁、乙伍人士五(伍)□。曰:「見乙有?復(復)衣,繆緣及殿(純),新?(也)。不智(知)其裡□可(何)物及亡狀。」?以此直(值)衣賈(價)。

    出子爰書:某裡士五(伍)妻甲告曰:「甲懷子六月矣,自晝與同裡大女子丙?,甲與丙相捽,丙僨庰甲。裡人公士丁救,別丙、甲。甲到室即病復(腹)痛。自宵子變出。今甲裹把子來詣自告,告丙。」即令令史某往執丙。即診嬰兒男女、生發及保之狀。有(又)令隸妾數字者,診甲前血出及癰狀。有(又)訊甲室人甲到室居處及復(腹)痛子出狀。?丞乙爰書:令令史某、隸臣某診甲所詣子,已前以布巾裹,如?(杯)血狀,大如手,不可智(知)子。即置盎水中榣(搖)之,?(杯)血子?(也)。其頭、身、臂、手指、股以下到足、足指類人,而不可智(知)目、耳、鼻、男女。出水中有(又)?(杯)血狀。?其一式曰:令隸妾數字者某某診甲,皆言甲前旁有乾血,今尚血出而少,非朔事?(也)。某賞(嘗)懷子而變,其前及血出如甲□。

    ……

    從四則《封診式》例子描述當中可以看到,當其時的令史已經有了明確而有條理的檢驗手段,儘管從現在的眼光看來,當其時的例子可以說有很多漏洞,但是不得不說,《秦律》能夠在這一方面有著相當清晰的描述指導,可以說是一種跨越性的準則。

    當然,也許這麼一個情況不僅僅是《秦律》自身的問題,說不定在先秦時期,已經有了法醫體系的正式指導學習體系。

    至於爰書是什麼?這是一種結案形式的報告文件,而出現在《秦律》當中的爰書,則是在某個意義上說明了相似的案例應該採取怎麼樣的方式判決的一種指導方針。

    ………………………………………………分割線…………………………………………

    而在中國古代法醫體系當中,有兩個很著名而且影響力也很大的名人,一個則是狄仁傑,而另外一個則是編纂出《洗冤錄集》的宋朝刑獄提轄宋慈。

    狄仁傑,後人認為其不是一個純粹的法醫,這一點也沒有說錯。但是毫無疑問,狄仁傑有類似於法醫鑑別的能力,這一點同樣是毫無疑問的。

    狄仁傑在早年的為官經歷當中,有一點是很著名的,那就是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一年之內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一時名聲大振。

    唐時規定,寺丞分管中央各部門有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覆審。每位寺丞覆審完畢的案件,要會同其他五位寺丞一同署名(畫押)才具有法律效力。其他寺丞若有不同意見,也要在畫押時寫明。唐制,丞斷罪後,須經大理正審核。

    很明顯,狄仁傑在其擔任大理寺丞的履任經歷當中,其斷案能力是受到其同僚以及相應人員的肯定,而這些刑獄方面的案件覆核是包括很多方面的,若是狄仁傑沒有這方面的能力,那麼其必然不會得到這樣的評價論調。

    ……

    而宋慈則是一個公認的中國古代法醫的翹楚,同時被世界法醫學界認為其是「法醫鼻祖」。

    當然,宋慈除了是一個法醫之外,還是一個能上戰場的武官,在治理地方的時候,也是一個得到讚譽的地方官。

    宋慈被認為其負責法醫體系的記載,被認為是從1235年開始。但是從宋慈的履任經歷而言,宋慈提點刑獄的時間是1239年到1240年開始,這一點也許是因為宋慈的一個典故而出現誤差:

    有一天,他在一個已結案的卷牘中看到一樁自殺的命案,死者是一個莊稼漢,他覺得莊稼漢自殺的案例很少,必有萬不得已,非死不可的遭遇,才會走上絕路,而且案卷中並無自殺的詳細原因,於是他決定趁案發為時不久,重新加以審理。第一步,他先開棺驗屍,發現死者腹部的傷口,進刀輕、出刀重,據仵作的說法,案發後,刀子在死者手上,但並非緊握,他更覺得可疑,其中必有曲折。因此他探訪了死者的鄰居、親友,終於查出冤情,揭發了一件強掠婦女、殺害無辜的命案真相。

    原來地方上有一個名叫吳良的官宦之後,仗恃著做過戶部尚書的父親餘蔭,貪酒好色,胡作非為,偏巧縣知事是他父親的門生,而且為官不正,往往使作姦犯科者逍遙法外,百姓早已怨聲載道。有一天吳良看到一位姿色出眾的少婦,意圖染指,打聽到原來她是莊稼漢的新婚妻子,助紂為虐的管家就獻計悄悄將莊稼漢害死,做成自殺的樣子擄走新婦。還拿出一筆銀子,在衙門上下大通關節,於是一樁命案,就草草了結。吳良不但逍遙法外,還享盡豔福。但宋慈將案子重新整理,拘捕吳良和管家治罪抵命,莊稼漢的冤情,終於平反,贏得當地民眾的稱讚,轟動一時。

    這個典故被認為是宋慈擔任長汀縣令所發生的事情,也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這樣的誤差出現。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4:38
       
第二零四章 諸子百家十二派(42)

    在中國古代的醫術體系當中,法醫算是相當另類的一種。

    但是以張嘉師原來所在世界的目光來看,法醫也算是醫生專業的一個範疇。只不過其對治療方式沒有什麼側重點,算是精通人體以及部分生物的結構的一個範疇。

    而宋慈的《洗冤錄集》所記載的內容,卻是對醫藥方面有著相對詳細的理解,尤其是對毒藥方面的情況,可以說有著一定的描述。

    ……

    《洗冤集錄序》:

    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蓋死生出入之權輿,幽枉屈伸之機括,於是乎決。法中所以通差今佐理掾者,謹之至也。年來州縣,悉以委之初官,付之右選,更歷未深,驟然嘗試,重以仵作之欺偽,吏胥之奸巧,虛幻變化,茫不可詰。縱有敏者,一心兩目,亦無所用其智,而況遙望而弗親,掩鼻而不屑者哉!慈四叨臬寄,他無寸長,獨於獄案,審之又審,不敢萌一毫慢易心。若灼然知其為欺,則亟與駁下;或疑信未決,必反覆深思,惟恐率然而行,死者虛被澇漉。每念獄情之失,多起於發端之差;定驗之誤,皆原於歷試之淺。遂博采近世所傳諸書,自《內恕錄》以下,凡數家,會而稡之,釐而正之,增以己見,總為一編,名曰《洗冤集錄》,刊於湖南憲治,示我同寅,使得參驗互考,如醫師討論古法,脈絡表裡先已洞澈,一旦按此以施針砭,發無不中。則其洗冤澤物,當與起死回生同一功用矣。淳佑丁末嘉平節前十日,朝散大夫、新除直秘閣、湖南提刑充大使行府參議官宋慈惠父序。

    賢士大夫或有得於見聞及親所歷涉,出於此集之外者,切望片紙錄賜,以廣未備。

    慈拜稟。

    從洗冤錄集的序言當中,在當其時的法醫檢驗工作當中。已經有了相對明確的指導書籍,其中有一本叫做《內恕錄》。而這一本書有可能已經失傳,但是其能夠被宋慈在這個情況下提起,明顯是一本相當重要的書籍。

    而從以下的《洗冤錄集》內容來看,《洗冤錄集》應該是有部分內容是後人增加或者是成為官方行文而增添的內容。

    這一點從《洗冤錄集》的第一卷內容可以看出:

    一、條令:

    諸屍應驗而不驗;初復同。或受差過兩時不發;遇夜不計,下條准此;或不親臨視;或不定要害致死之因;或定而不當,謂以非理死為病死。因頭傷為脅傷之類。各以違制論。即憑驗狀致罪已出入者,不在自首覺舉之例。其事狀難明定而失當者。杖一百。吏人、行人一等科罪。

    諸被差驗復,非系經隔日久而輒稱屍壞不驗者,坐以應驗不驗之罪。淳佑詳定。

    諸驗屍,報到過兩時不請官者;請官違法或受請違法而不言;或牒至應受而不受;或初複檢官吏、行人相見及漏露所驗事狀者,各杖一百。若驗訖,不當日內申所屬者,准此。

    諸縣承他處官司請官驗屍,有官可那而稱闕;若闕官而不具事因申牒;或探伺牒至而託故在假被免者,各以違制論。

    諸行人因驗屍受財。依公人法。

    諸檢復之類應差官者,差無親嫌干礙之人。

    諸命官所任處,有任滿賞者,不得差出,應副檢驗屍者聽差。

    諸驗屍,州差司理參軍,本院囚別差官。或止有司理一院,准此。縣差尉,縣尉闕即以次差簿、丞,縣丞不得出本縣界。監當官皆缺者,縣令前去。若過十里或驗本縣囚,牒近縣。其郭下縣皆申州。應復驗者,並於差初驗日,先次申牒差官。應牒最近縣而百里內無縣者,聽就近牒巡檢或都巡檢。內複檢應止牒本縣官而獨員者,准此。謂非見出巡捕者。

    諸監當官出城驗屍者,縣差手力、伍人當直。

    諸死人未死前,無緦麻以上親在死所。若禁囚責出十日內及部送者,同。並差官驗屍。人力、女使經取口詞者,差公人。囚及非理致死者,仍復驗。驗復訖,即為收瘞。仍差人監視;親戚收瘞者,付之。若知有親戚在他所者,仍報知。

    諸屍應復驗者,在州申州;在縣,於受牒時牒屍所最近縣。狀牒內各不得具致死之因。相去百里以上而遠於本縣者,止牒本縣官。獨員即牒他縣。

    諸請官驗屍者,不得越黃河、江、湖,江河謂無橋樑,湖謂水漲不可度者。及牒獨員縣。郭下縣聽牒,牒至,即申州差官前去。

    諸驗屍,應牒近縣而牒遠縣者,牒至亦受。驗畢,申所屬。

    諸屍應牒鄰縣驗復,而合請官在別縣,若百里外,或在病假不妨本職非。無官可那者,受牒縣當日具事因在假者具日時。保明,申本州及提點刑獄司,並報元牒官司,仍牒以次縣。

    諸初、複檢屍格目,提點刑獄司依式印造。每副初、復各三紙,以《千字文》為號鑿定,給下州縣。遇檢驗,即以三紙先從州縣填訖,付被差官。候檢驗訖,從實填寫。一申州縣,一付被害之家,無,即繳回本司。一具日時字號入急遞,徑申本司點檢。遇有第三次後檢驗,准此。

    諸因病死謂非在囚禁及部送者。應驗屍,而同居緦麻以上親,或異居大功以上親至死所而願免者,聽。若僧道有法眷,童行有本師未死前在死所,而寺觀主首保明各無他故者,亦免。其僧道雖無法眷,但有主首或徒眾保明者,准此。

    諸命官因病亡,謂非在禁及部送者。若經責口詞,或因卒病,而所居處有寺觀主首,或店戶及鄰居並地分合干人,保明無他故者,官司審察,聽免檢驗。

    諸縣令、丞、簿雖應差出,須當留一員在縣。非時俱闕,州郡差官權。

    諸稱違制論者,不以失論。《刑統?制》曰:「謂奉制有所施行而違者,徒二年,若非故違而失錯旨意者。杖一百」。

    諸監臨主司受財枉法二十匹,無祿者二十五匹,絞。若罪至流及不枉法贓五十匹,配本城。

    諸以毒物自服,或與人服而誣告人罪,不至死者,配千里。若服毒人已死。而知情誣告人者,並許人捕捉。賞錢五十貫。

    諸緦麻以上親,因病死輒以他故誣人者,依誣告法,謂言毆死之類,致官司信憑已經檢驗者。不以蔭論,仍不在引虛減等之例。即緦麻以上親,自相誣告,及人力女使病死,其親輒以他故誣告主家者。准此。尊長誣告卑幼,蔭贖減等自依本法。

    諸有詐病及死傷受使檢驗不實者,各依所欺減一等。若實病死及傷不以實驗者,以「故入人罪」論。《刑統?議》曰:「上條詐疾病者杖一百;檢驗不實同詐妄,減一等杖九十。」

    諸屍雖經驗而系妄指他屍告論,致官司信憑推鞠,依誣告法。即親屬至死所妄認者。杖八十。被誣人在禁致死者,加三等。若官司妄勘者,依「入人罪法」。

    《刑統?疏》:「以『他物』毆人者,杖六十。見血為傷。非手足者其餘皆為他物,即兵不用刃,亦是。」

    《申明刑統》:「以靴鞋踢人傷。從官司驗定:堅硬即從他物,若不堅硬,即難作他物例。」

    諸保辜者,手足限十日,他物毆傷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湯火三十日折日,折跌肢體及破骨者三十日。限內死者。各依殺人論。諸齧人者,依他物法。限內墮胎者,墮後別保三十日,仍通本毆傷限,不得過五十日。其在限外及雖在限內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毆傷法。他故,謂別增余患而死。假毆人頭傷,風從頭瘡而入、因風致死之類,仍依殺人論。若不因頭瘡得風而死,是為他故,各依本毆傷法。

    乾道六年,尚書省此狀:「州縣檢驗之官,並差文官,如有闕官去處,複檢官方差右選。

    本所看詳:「檢驗之官自合依法差文臣。如邊遠□小縣,委的闕文臣處,複檢官權差識字武臣。今聲說照用。」

    嘉定十六年二月十八日

    敕:「臣僚奏:『檢驗不定要害致命之因,法至嚴矣。而檢驗失實,則為覺舉,遂以苟免。**睿旨下刑部看詳,頒示遵用。』刑寺長貳詳議:『檢驗不當,覺舉自有見行條法,今檢驗不實,則乃為覺舉,遂以苟免。今看詳:命官檢驗不實或失當,不許用覺舉原免。余並依舊法施行。奉聖旨依』。」

    ……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看到,這種指導式的描述,並不是宋慈所擔任過的官職能夠做到的。因為宋慈還沒有做過南宋的三司高級官員,還真的很難讓自己的著作行文南宋全境。

    而文中有一個很大的紕漏,那就是嘉定十六年是公元1223年,宋慈並沒有在這之前正式擔任官職的記錄,很有可能這個嘉定十六年,是指之後的敕書上表的時間,至於上表這個敕書的大臣到底是誰,暫時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而《洗冤錄集》當中有對於屍體死亡原因的一些表現的描述:

    二十五、屍首異處:

    凡驗屍首異處,勒家屬先辨認屍首,務要子細。打量屍首頓處四至訖,次量首級離屍遠近,或左或右,或去肩腳若干尺寸。支解手臂、腳腿,各量別計,仍各寫相去屍遠近。卻隨其所解肢體與屍相湊,提捧首與項相湊,圍量分寸。一般系刃物斫落。若項下皮肉卷凸,兩肩井聳,系生前斫落;皮肉不卷凸,兩肩井不聳,系死後斫落。

    二十六、火死:

    凡生前被火燒死者,其屍口、鼻內有菸灰,兩手腳皆拳縮。緣其人未死前,被火逼奔爭,口開氣脈往來,故呼吸菸灰入口鼻內。若死後燒者,其人雖手、足拳縮,口內即無煙灰。若不燒著兩肘骨及膝骨,手、腳亦不拳縮。

    若因老病失火燒死,其屍肉色焦黑或卷,兩手拳曲、臂曲在胸前,兩膝亦曲,口、眼開,或咬齒及唇,或有脂膏黃色突出皮肉。

    若被人勒死拋掉在火內,頭髮焦黃,頭面渾身燒得焦黑。皮肉搐皺,並無揞漿蟽皮去處,項下有被勒著處痕跡。

    又若被刃殺死卻作火燒死者,勒仵作拾起白骨,扇去地下灰塵,於屍首下淨地上用釅米醋、酒潑。若是殺死,即有血入地。鮮紅色。須先問屍首生前宿臥所在?卻恐殺死後移屍往他處,即難驗屍下血色。

    大凡人屋。或瓦或茅蓋,若被火燒,其死屍在茅、瓦之下。或因與人有仇,乘勢推入燒死者,其死屍則在茅、瓦之下。兼驗頭、足,亦有向至。

    如屍被火化盡,只是灰,無條段骨殖者,勒行人鄰證供狀:緣上件屍首。或失火燒燬、或被人燒燬,即無骸骨存在,委是無憑檢驗。方與備申。

    凡驗被火燒死人,先問元申人:火從何處起?火起時其人在甚處?因甚在彼?被火燒時曾與不曾救應?仍根究曾與不曾與人作鬧?見得端的方可檢驗。或檢得頭髮焦拳,頭面連身一概焦黑,宜申說:今來無憑檢驗本人沿身上下有無傷損他故,及定奪年顏形狀不得。只檢得本人口鼻內有無灰燼,委是火燒身死。如火燒深重,實無可憑,即不要說口、鼻內灰燼。

    二十七、湯潑死:

    凡被熱湯潑傷者,其屍皮肉皆拆,皮脫白色。著肉者亦白,肉多爛赤。

    如在湯火內,多是倒臥,傷在手、足、頭面、胸前。如因斗打或頭撞、腳踏、手推在湯火內,多是兩後與臀、腿上,或有打損處,其皰不甚起。與其他所燙不同。

    二十八、服毒:

    凡服毒死者,屍口、眼多開,面紫黯或青色,唇紫黑,手足指甲俱青黯,口、眼、耳、鼻間有血出。

    甚者遍身黑腫,面作青黑色,唇捲髮皰,舌縮或裂拆、爛腫、微出,唇亦爛腫或裂拆,指甲尖黑,喉、腹脹作黑色、生皰,身或青班,眼突,口、鼻、眼內出紫黑血,鬚髮浮不堪洗。未死前須吐出惡物或瀉下黑血,穀道腫突或大腸穿出。

    有空腹服毒,惟腹肚青脹而唇、指甲不青者;亦有食飽後服毒,惟唇、指甲青而腹肚不青者;又有腹髒虛弱、老病之人,略服毒而便死,腹肚、口唇、指甲並不青者,卻須參以他證。

    生前中毒而遍身作青黑,多日皮肉尚有,亦作黑色。若經久,皮肉腐爛見骨,其骨黲黑色。

    死後將毒藥在口內假作中毒,皮肉與骨只作黃白色。

    凡服毒死,或時即發作,或當日早晚,若其藥慢,即有一日或二日發。或有翻吐,或吐不絕,仍須於衣服上尋余藥,及死屍坐處尋藥物器皿之類。

    中蟲毒,遍身上下、頭面、胸心並深青黑色,肚脹,或口內吐血,或糞門內瀉血。

    鼠莽草毒,江南有之。亦類中蟲,加之唇裂,齒齦青黑色。此毒經一宿一日,方見九竅有血出。

    食果實、金石藥毒者,其屍上下或有一二處赤腫,有類拳手傷痕;或成大片青黑色,爪甲黑,身體****微有血;或腹脹,或瀉血。酒毒,腹脹或吐、瀉血。

    砒霜、野葛毒,得一伏時,遍身發小皰,作青黑色,眼睛聳出,舌上生小刺皰綻出,口唇破裂,兩耳脹大,腹肚膨脹,糞門脹綻,十指甲青黑。

    金蠶蠱毒,死屍瘦劣,遍身黃白色,眼睛塌,口齒露出,上下唇縮,腹肚塌。將銀釵驗,作黃浪色,用皂角水洗不去。一雲如是:隻身體脹,皮肉似湯火皰起,漸次為膿,舌頭、唇、鼻皆破裂,乃是中金蠶蠱毒之狀。手腳指甲及身上青黑色,口、鼻內多出血,皮肉多裂,舌與糞門皆露出,乃是中藥毒、菌蕈毒之狀。

    如因吐瀉瘦弱,皮膚微黑不破裂,口內無血與糞門不出,乃是飲酒相反之狀。

    若驗服毒,用銀釵,皂角水揩洗過,探入死人喉內,以紙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再用皂角水揩洗,其色不去。如無,其色鮮白。

    如服毒中毒死人,生前吃物壓下入腸臟內,試驗無證,即自穀道內試,其色即見。

    凡檢驗毒死屍,間有服毒已久、蘊積在內試驗不出者,須先以銀或銅釵探入死人喉訖,卻用熱糟醋自下盦洗,漸漸向上,須令氣透,其毒氣燻蒸,黑色始現。如便將熱糟、醋自上而下,則其毒氣逼熱氣向下,不復可見。或就糞門上試探,則用糟、醋當反是。

    又一法,用大米或佔米三升炊飯;用淨糯米一升淘洗了,用布袱盛就所炊飯上炊。取雞子一個,鴨子亦可。打破取白,拌糯米飯令勻,依前袱起,著在前大米佔米飯上。以手三指,緊握糯米飯,如鴨子大,毋令冷,急開屍口齒外放著,及用小紙三五張搭遮屍口、耳、鼻、臀、****之處,仍用新綿絮三五條,釅醋三五升,用猛火煎數沸,將棉絮放醋鍋內煮半時取出,仍用糟盤罨屍,卻將棉絮蓋覆。若是死人生前被毒,其屍即腫脹,口內黑臭惡汁噴來棉絮上,不可近。後除去棉絮,糯米飯被臭惡之汁亦黑色而臭,此是受毒藥之狀。如無,則非也。試驗糯米飯封起申官府之時,分明開說。此檢驗訣,曾經大理寺看定。

    廣南人小有爭怒賴人。自服胡蔓草,一名斷腸草,形如阿魏,葉長尖,條蔓生,服三葉以上即死。干者或收藏經久作末食,亦死。如方食未久,將大糞汁灌之可解。其草近人則葉動。將嫩葉心浸水,涓滴入口即百竅潰血,其法急取抱卵不生雞兒研細,和麻油開口灌之,乃盡吐出惡物而蘇。如少遲,無可救者。

    ……

    從這一部分內容的描述來看,宋慈也許不是完全從現實中認識到死者的相應情況,而是以古時候流傳的相關典籍或者是常識來認識到這些問題。

    但是毫無疑問的事情是,《洗冤錄集》作為宋慈的著作,很明顯是其心血所在。

    而後人認為宋慈作為現代法醫學的鼻祖,也不無道理。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4:38
第二零五章 諸子百家十二派(43)

    在中醫方面,似乎一直流傳著一個基礎,那就是一個有著精湛醫術的醫師,必然會對大量的草藥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

    當然,這樣的認識不一定是他們自己的經驗,而是他們從前人留下的典籍或者是他們的師父的言傳身教所掌握的知識。

    而在中國的醫學典籍當中,對草藥的藥性有著很大的一部分重點描述。這一個情況可以從《本草》類別的醫學典籍得以證明。

    ……

    《本草》類別的醫學典籍,可以說是作為中醫架構的重要基礎。

    最初期的《本草》類別典籍就是作為中草藥的重要描述基礎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歷代有多種傳本和注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年),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年),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年)、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年)。

    書中藥味365種,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稱為「三品分類法」,以應「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種,無毒。大多屬於滋補強壯之品,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種,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這是我國藥物學最早分類法,為歷代沿用。當中藥物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所載藥物藥效絕大部分是正確的。

    《神農本草經》不止進行了藥物的蒐集工作,還有意識地對所收藥物進行了分門別類工作,將365種藥物按照上、中、下分為三類,這被稱為「三品分類法」。分類的依據主要是藥物的性能功效。

    《本經?序錄》中即言:「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別藥性來使用,如百合、當歸、龍眼、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

    《神農本草經》中也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藥物理論,由此奠定了藥物學的理論構架。此部分內容主要見於序錄部分,相當於全書總論,雖然文字並不長,只有十三條,但已經涵蓋了藥物學的各個方面。

    以藥物配伍為例,《神農本草經》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所謂君臣佐使,本為社會中的不同階層成員,有不同的職能與等級,藥物學將其借用來說明藥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藥為君藥,中品藥為臣藥,而下品藥為佐使藥。在組方時,應該充分考慮藥物的特性,方中既要有君藥、臣藥,還要有起協助作用的佐使之藥。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則來處理。

    在藥物配伍中,兩味或兩味以上的藥物用在一個方劑中,相互之間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的藥物共同使用能發揮更大的功效,有的兩藥相遇一方會減小另一方的藥性;有的藥可以制約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有的兩種藥品本身均無毒,但如果兩藥相遇則會產生很大的毒性,不能同用等。《神農本草經》**總結了七種關係,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等,認為對此「七情」要「合和視之」,這便是「七情合和」的配伍原則。

    《神農本草經》中對於所收錄的各種藥物的功效和主治疾病都進行了簡要的記載與描述,這無疑是早期臨床藥學寶貴經驗的總結。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研究都證明《神農本草經》中對於所載藥物的功效認識大部分是正確的,其中許多藥物至今仍然在臨床廣泛應用,比如人參補益、黃連止痢、麻黃定喘、常山截瘧、大黃瀉下等。而且各種藥物主治疾病的種類也非常廣泛,約有170餘種,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疾病。此外,《神農本草經》中對於藥物的性味、產地與采制、炮製方法,乃至用藥原則和服藥方法等都有涉及,極大地豐富了藥物學的知識體系。

    ……

    而在《神農本草經》之後,很多朝代都對《本草》類書籍的編纂很是重視。

    在唐朝前期,則是出現了《新修本草》,而在宋朝時期,《本草》類的書籍已經相對較為成熟。

    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以下數本:

    《本草圖經》,古代中藥學著作。簡稱《咽經》,又名《圖經本草》。宋?蘇頌(1020年-1101年)等編撰。,共20卷。目錄1卷。

    圖成於1061年.本書收集全國各郡縣的草藥固,參考各家學說整理而成。

    蘇頌在集賢院校理任上,與同時代的藥物學家掌禹錫、林億等編輯補註了《嘉祐補註本草》一書,校正出版了《急備千金方》和《神農本草》,在此基礎上,獨力編著了《本草圖經》二十一卷。

    宋仁宗於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命蘇頌等編撰。一名《圖經本草》。二十捲,目錄一卷。成書於1061年。本書蒐集全國各郡縣的草藥圖,參考各家學說整理而成。《本草綱目》評價此書「考證詳明,頗有發揮。但圖與說異,兩不相應,或有圖無說,或有物失圖,或說是圖非,……」。

    原書已佚,佚文及圖見於《證類本草》。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082年,宋元豐5年)簡稱《證類本草》。古代中國藥物學著作。共31卷。唐慎微編著。

    唐氏鑑於《嘉祐本草》、《本草圖經》問世以後,「而世之醫師方家,田父裡嫗,猶時有以單方異品,效見奇捷,而前書不載,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系統地集錄自《神農本草經》以下唐宋各家醫藥名著外,還收輯「經史傳記」、「佛書道藏」等書中有關藥物的資料,編為30卷,載藥1558種,附方3000餘首,有圖和炮製方法。因此,本書可稱是集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在明代《本草綱目》問世之前500多年時間,一直是研究本草學的重要文獻。它取材廣泛,故後世有許多已經失傳或散佚的古書,可從其引文中略窺梗概。所以李時珍對它的評價是:「使諸家本草及各藥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很大的文獻價值。

    本書在宋代曾幾次修訂,在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經醫官文晟等重修之後,被作為官定本而刊行,遂改名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至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經醫官曹孝忠重加校訂,再次改名為《政和新修證類備用本草》。紹興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又作校定,名為《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後於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有平陽張存惠將寇宗爽的《本草衍義》隨文散人書中,作為增訂,因又改名為《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證類本草》是在掌禹錫《嘉祐本草》和蘇頌《本草圖經》基礎上,收集民間驗方,各家醫藥名著以及經史傳記、佛書道藏中的有關本草學記載,整理編著而成的。全書共31卷。第1、2卷為序例,以後各卷,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穀、菜(以上又各分為上、中、下三品),有名未用、圖經外草類、圖經外木蔓類,凡13類,敘述藥物別名、藥性、主治、產地、採集、炮炙、辨析、附方等。本書內容豐富,收載藥物1746種,其中增加藥物660種,有藥圖294幅,分類較有系統,論述也較周詳。書中引述了大量文獻資料,據統計,共引經史方書240餘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開寶本草》、《日華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內容幸賴《證類本草》保存下來,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績。本書增加方論1000餘條,各藥之後共附古今單方3000餘首。總之,《證類本草》對宋以前的本草學成就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在《本草綱目》問世之前流行500餘年,一直是本草學研究的範本,在本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集北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的本草學著作,代表了宋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該書雖為民間醫家個人著作,但由於它的高水平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流傳甫始,就引起朝野各方面的重視,宋政府後據依校刊增訂為《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紹興本草》等作為國家藥典頒行全國。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歷代刊本中,有將書名「備急」改作「備用」者,但其內容並無差異。將寇宗奭《本草衍義》中的藥物內容逐條鄧以合編,改稱《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此後各種《政和本草》刊本都是該本的復刻。明代萬曆年間,開始出現《大觀本草》與《本草衍義》合編的刊本,稱為《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

    ……

    而在中國醫學史上,還有一種比較另類的《本草》類醫學典籍,這種醫學典籍被稱之為《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為古代漢醫專著,專門記述由海外傳入中國的藥物著作。見《通志?藝文略》。五卷(一說二卷)。唐?李珣撰。本書雜記南海郡縣藥物的產地及功能主治,原書已佚。

    原書六卷,至南宋末年亡佚,所敘述的藥物散見於《證類本草》及《本草綱目》等書。今存佚文中,有藥物124種(一說131種、一說128種),其中16種藥物為首載,如車渠、金線礬、波斯白礬、瓶香、釵子股等。該書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獸、魚蟲、果等6類,詳論藥物形態、產地、品質優劣、真偽鑑別、採收、炮製、性味、主治、附方、用法、禁忌等。

    後世認為《海藥本草》的主要成就如下:

    1、廣收海藥,稽其原委。該書註明外國產地的藥物達96種,如金線礬「生波斯國」、人參「出新羅國所貢」。

    2、旁徵博引,內容詳細。雖佚文僅存藥百餘種,但引用之書多達40餘部,如漢書、唐志山海經等。對藥物描述頗為詳細,如蓽茇味辛溫,又主老冷心痛、水瀉、虛痢、醋心、產後洩痢。

    3、記載嶺南藥物。該書增加前人未載的嶺南藥物9種,如海紅豆、海蠶沙等,詳述嶺南藥物性味、功用畏忌,如沖洞根「味辛溫」、補骨脂「惡甘草」。

    ……

    而《本草》類書籍影響最大的並不是以上的幾本著名《本草》類典籍,而是明朝李時珍所編纂的《本草綱目》。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4:38
第二零六章 諸子百家十二派(44)

    在中國的醫學史上,本草類的醫學典籍雖然不少,但是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卻不多。 ()

    而明朝的著名醫師,也被稱之為「當世藥王」的李時珍,他所編纂的《本草綱目》,可以說是中國醫學史上,本草類醫學典籍的最高水準著作。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李時珍其祖父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例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願李時珍再學醫藥。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時珍38歲時,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職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任職一年,便辭職回鄉。

    關於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於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編寫《本草綱目》打下基礎。這期間,李時珍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鑑別各地的藥材,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包括《本草品彙精要》。與此同時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開闊了眼界,豐富知識。

    東璧堂是李時珍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從太醫院還鄉後創立的堂號,辭官返鄉後坐堂行醫,致力於對藥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間,以自己的字——東璧為堂號,創立了東璧堂。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35歲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覆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很不一致。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蒐羅百氏」,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治風痺、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有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今陽新縣)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為了找到真正的蘄蛇,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對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

    龍峰山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說得簡明準確。李時珍瞭解藥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覆諦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

    鯪鯉,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岩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後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瞭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並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隻穿山甲。從它的胃裡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也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做了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而據說,除了《本草綱目》之外,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

    李時珍借用朱熹的《通鑑綱目》之名,定書名為《本草綱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手編寫,至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後歷時27年。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儘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後人認為,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在後世,《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草綱目》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書中首創了按藥物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現代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

    而李時珍的醫術範疇很是廣泛,其對藥物,藥方的理解程度,完全可以從《本草綱目》當中看出,而關於李時珍其他的醫術,則是可以從其脈學方面的著作可以看出:

    李時珍感其時代的中醫脈學存有缺憾甚至謬誤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編著成《脈訣》,即《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複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鑑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

    後世認為,《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範之作。

    而李時珍的典故也不少,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以下幾則:

    救活「死人」:

    一天,李時珍和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抬棺材的人停下來,眾人聽了,面面相覷,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覆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醒了。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

    (這個典故貌似不是李時珍首創,以前看書籍的時候,好像跟孫思邈也有關係。)

    活人斷症其生死:

    一天,有家藥店老闆的兒子大吃大喝後,縱身翻越櫃檯,請李時珍診脈,李時珍告訴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

    為一味草藥專程考察:

    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後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來到北方。終於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牛花,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嘗試,並記下了「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善於對對子:

    李時珍自幼聰穎善對,還沒上學就跟著父親認熟了好多字。剛入學時,私塾先生望著被樹木環抱的遠山,出了上聯:「遠聲隔林靜。」李時珍當時雖然只有八歲,但見朝霞分外明媚,過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脫口對道:「明霞對客飛。」

    有位藥鋪主人,膝下有一個女兒,聰慧而美貌,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才華出眾的男子結為伴侶,決定用藥名作上聯徵婚:「玉葉金花一條根。」許多求婚者望聯興嘆。其中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時珍幫忙。李時珍少年助人為樂,脫口對道:「冬蟲夏草九重皮。」鋪主見馬公子比較英俊,又交給他一副上聯,限一天對上。這上聯是:「水蓮花半枝蓮見花照水蓮。」馬公子只得二請李時珍對出下聯:「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鋪主看後非常高興,隨即再出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限半天對出。馬公子無奈三求李時珍。李時珍為了成全這樁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紅娘」作下聯。鋪主十分滿意,當即答應訂婚。

    ……

    歷史上對於李時珍的典故還有很多,至今已經無法完全辨別其真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李時珍作為中國古代醫學的四大名人之一,其醫術自然是毋容置疑的。
Babcorn 發表於 2016-12-15 14:38
第二零七章 諸子百家十二派(完)

    中草藥作為中醫的治療方式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其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而作為鑑別以及使用草藥的典籍,本草類的諸多醫藥書籍可以說是其中一個讓中醫師認識到草藥作用的重要環節。

    只不過,在諸多的本草類典籍當中,存在著不少錯誤的地方,即使是在《本草綱目》之前最為重要的本草類典籍,就是指《經史證類備急本草》這種算是官方機構編纂的本草類典籍,都一樣存在著很多的錯誤。

    這些錯誤,小的治不好病還在其次,大的甚至會讓病人因為藥性問題而死亡。

    這也算是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的一個重要基礎。

    至於李時珍有沒有在這個方面被坑過……

    張嘉師表示,有也不奇怪,就好比是在古代,沒有被地圖坑過的將軍,絕對是沒有上過戰場的將軍。

    當然,《本草綱目》也不是完全無誤的,甚至是在一些藥性方面的錯誤,也屢次出現,但是這一點對於《本草綱目》而言,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而且李時珍也多次尋找自己編纂出來的《本草綱目》的錯誤,甚至是進行過三次大幅度的修正,這一點對於李時珍而言,是最難能可貴的。

    ………………………………………………分割線…………………………………………

    《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製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200年。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

    《本草綱目》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佔後世已知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濕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本書17世紀末即傳播,先後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其有關資料曾被達爾文所引。用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學方面影響最大,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後世認為,《本草綱目》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明顯含有生物進化的思想,受到達爾文的高度重視。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中,引用了《本草綱目》中關於雞的七個品種和金魚家化的資料。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廣泛涉及醫學,藥物學,生物學,礦物學,化學,環境與生物,遺傳與變異等諸多科學領域。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昇華、沉澱、乾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本草綱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藥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

    《本草綱目》編寫後,李時珍希望早日出版,為瞭解決《本草綱目》的出版問題,70多歲的李時珍,從武昌跑到當時出版業中心南京,希望通過私商來解決。由於長年的辛苦勞累,李時珍終於病倒在床,病中囑咐他的孩子們,將來把《本草綱目》獻給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傳佈於世。可惜李時珍還沒有見到《本草綱目》的出版,就與世長辭了。這年(1593年),他剛滿76歲。

    不久,明朝皇帝朱詡鈞,為了充實國家書庫,下令全國各地向朝廷獻書,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將《本草綱目》獻給朝廷。朝廷批了「書留覽、禮部知道」七個字,就把《本草綱目》擱置一邊。後來仍在南京的私人刻書家胡承龍的刻印下,在李時珍死後的第3年(1596年),《本草綱目》出版。

    公元1603年,《本草綱目》又在江西翻刻。從此,在國內得到廣泛的傳播。據不完全統計,《本草綱目》在國內至今有30多種刻本。1596年的金陵胡成龍刻本現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並與2010年3月入選為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公元1606年《本草綱目》首先傳入日本,1647年波蘭人彌格來中國,將《本草綱目》譯成拉丁文流傳歐洲,後來又先後譯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在這部書中,李時珍指出了許多藥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瘧疾,延胡索能夠止痛。他還舉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像用錫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會使飲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寫作中遇到難題時還跑到實地進行觀察。如看到舊本草中所說,穿山甲吞食螞蟻是通過鱗甲來誘捕。他覺得奇怪,認為百聞不如一見,他搞到一隻活的穿山甲,仔細觀察了它的生活規律後,發現它是用舌頭吃螞蟻。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發現裡面竟有螞蟻一升之多,於是寫下了這段記載。

    李時珍就這樣認真刻苦,一絲不苟地寫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綱目》。由於他在書中批判了水銀「無毒」,久服「成仙」「長生」等說法,當時皇帝大臣都信道士們的水銀煉丹,所以這部著作大書商們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後於公元1596年才與讀者見面。出版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到處傳播它,並進行翻刻,成為醫生們的必備書籍。從17世紀起,《本草綱目》陸續被譯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國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共收集531種現代藥物和製劑;其中採取《本草綱目》中的藥物和製劑就有100種以上。

    ……

    《本草綱目》的藥物與藥方之間的聯繫,主要是以藥物的藥性為主。

    而記錄在《本草綱目》的藥方當中,很多都算是附錄在藥物的介紹當中:

    露水:

    釋名在秋露重的時候,早晨去花草間收取。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藥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癩的散劑調成外敷藥,可以增強療效。

    藥方:白花露:止消渴。百花露:能令皮膚健好。柏葉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強視力。韭葉露:治白癜風。每天早晨涂患處。

    明水:

    釋名:亦稱方諸水。方諸是一種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諸,取其殼中貯水,清明純潔,即是方諸水。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用以洗眼,可以去霧明目,飲此水,還有安神的作用,亦去小兒煩熱。[10]

    漿水:

    釋名:亦名酸漿。粟米(這個不是指玉米,而是指小米、稞子、黏米)煮熟後,放在冷水裡,浸五、六天,味變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藥用。但浸至敗壞,則水有害。氣味甘酸、微溫、無毒。

    主治:上吐下瀉(漿水煎乾薑飲用),過食臘肉,致筋痛肚悶(漿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鷹屎,效果更好),手指腫痛(漿水加鹽泡患處,水冷應換熱),臉上黑痣(每夜用熱的漿水洗臉,再用布揩紅,以白檀香磨汁涂擦),骨鯁在咽(慈石經火鍛醋淬後,加焙過的陳橘紅和多年漿水腳,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漿水還能調中引氣,開胃止渴,解煩去睡,調理臟腑,利小便。

    臘雪:

    釋名:取霜法,用雞毛掃取,裝入瓶中,密封保存於陰涼處,雖成水液,歷久不壞。氣味甘、冷、無毒。

    主治:臘雪用瓶密封貯存,放陰涼處,數十年也不壞。臘雪有益於菜麥,又能殺蟲蝗,用以浸五穀種,則耐旱而不生蟲,灑家具上,能驅蒼蠅,淹藏一切水果和食品,崑可免蛀害。春歸有蟲,雪水容易**,所能不能入藥。

    附方:臘雪能解一切毒。治時氣溫疫、酒後暴熱、小兒熱狂啼等。亦治黃疸,但服時須稍加熱。臘雪洗眼,能退眼紅;煎茶煮粥,可以解熱止渴;塗抹痱子有效。

    黃土: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赤白痢,腹內熱毒絞痛,下血。取乾土,水煮開三五遍,沉澱去滓,暖服一二升。黃土又解諸藥毒。如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等。治小兒烏紗驚風(驚風一種,全身現烏黑色)。用黃土一碗、陳醋一杯,同炒。炒熱後,用布包好,熨小兒全身,直達腳下,刺破為宜。

    眼睛突然看不見東西,用黃土溶水中,取上面清液洗眼。肉痔腫痛。用向陽的黃土、黃連、皮硝各一兩,調豬膽汁,同研如泥,做成棗大團丸,塞進****裡。過一夜,團丸隨大便排出。用藥時,須內服烏梅黃連二味丸。跌打損傷。用黃土五升,蒸熱,分兩包輪換熨傷處。勿使包冷,但也不宜太熱,恐燙傷皮肉。此方神效,跌至氣絕欲死者,往往可以救活。蜈蚣或其他毒蟲螫傷。取黃土摻敷或用醋調土涂擦。

    東壁土:

    釋名:古舊房屋東邊牆上的土,叫東壁土。氣味甘、濕、無毒。

    主治:突然心痛。用陳年東壁土、枯礬各二錢,共研為末,製成密丸,艾湯沖服。吐瀉煩悶,藥物中毒,中烏頭毒等。用陳年東壁土煮汁飲下。目中翳膜。用東壁土細末每日點膜上,以淚出為好。脫肛。用皂莢磨粉,和東壁土細末,炒熱,裝入布袋,趁熱熨****突出部。痱子癢。用東壁土乾粉末撲之。耳瘡唇瘡。用東壁土和胡粉敷上。瘰癧流水。用老茅屋廚房裡土牆上的土,研末,加輕粉調敷,半月可愈。各種惡瘡。用東壁土、大黃等分(即一半即一半的意思),滴水華水調勻,搽瘡上,幹了再擦。背癰。用煙燻的東壁土,加黃等分,用蜆殼粉(蜆,一種小螺,生湖沼泥地,通稱硯子)加東壁土末涂敷。

    鍛灶灰:

    釋名:指鍛鐵爐中的灰,含有鐵的作用。氣味辛、苦、微寒、無毒。

    主治:症瘕結塊。蘇恭指出:治突然長起來的結塊有效。產後陰脫。用紫色鍛灶灰,加羊脂,充分和勻,布包好,在火上烘熱,熨患處,推納使上。

    菊枕:

    《本草綱目》記載用懷菊花做枕,可明目。且對中風、面癱、破傷風、小孩驚風、惡風濕痺(關節炎)等都有好處。

    主治:風熱頭痛。用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膝風痛。用菊花、陳艾葉作護膝。病後生翳。用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末,每用二、三錢,加蜜少許,水煎服。婦女陰腫。用甘菊苗搗爛煎湯,先熏後洗。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紅椒(去目)六兩,共研為末。加淅地黃汁和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臨睡時茶送下。

    ………………………………………………分割線…………………………………………

    在張嘉師的心中,醫家也算是可以作為國家政策扶持的諸子百家之一。

    但是有一點,那就是有些醫家的書籍就算是青玉靈書當中有著記載,都不一定能夠發揮出它自身的作用。

    這一點還需要張嘉師自己在空閒的時候做出權衡才對下一步的安排做出決定。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Babcorn

LV:9 元老

追蹤
  • 986

    主題

  • 920465

    回文

  • 38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