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明星] 大戲骨 作者 : 七七家d貓貓 (連載中)

 
mk2258 2017-2-13 21:01:51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2182 1150615
Babcorn 發表於 2017-12-22 10:01
791 無底深淵

    「在試圖成為父母之前,人們應該先確定自己達到了標準。」接受採訪的亨利,語重心長地說道。話音輕輕拖拽著,猶如裊裊輕煙般,在空氣裡一點一點消散,視線微凝,瞳孔深處閃過一絲錯雜和深思,但轉瞬即逝,笑容就大大地綻放了開來,調侃著說道,「不要在家裡做實驗。」幽默的話語,卻是如此苦澀,嘴角還沒有來得及完全上揚起來,隨即就無力地鬆懈下來。

    梅瑞狄斯的父親是一個混球,刻薄、暴躁、憤怒、偏激、狹隘,將所有的怒火都朝著女兒宣洩而去,甚至嘲諷著梅瑞狄斯的體重;另一邊,亨利和艾瑞卡坐在簡陋的餐桌前,亨利叮囑著艾瑞卡服用維他命和阿司匹林,並且希望艾瑞卡有機會的話,應該進行艾/滋/檢測。

    「那天在巴士上,你為什麼哭了?」

    艾瑞卡如此問到,亨利站在原地,雙眼出神,眉宇之間的情緒緩緩消散,卻閱讀不出細節,腦海裡閃過一幅幅回憶的畫面,來自童年,來自……母親,最後,亨利再次恢復了平靜,「睡覺吧。」他回答到。

    馬克靜靜地坐在椅子上,莫名地就開始哀傷起來。

    亨利是如此得平緩、如此得祥和、如此得淡然,沒有特別的悲傷和痛苦,一切都被隱藏得好好的,猶如一條蜿蜒流淌的河流,波光粼粼,水聲汩汩,但他的身上卻總是有一股哈姆雷特式的氣韻,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帶著時光的重量。

    馬克真的真的好喜歡藍禮的表演,哪怕僅僅只是一個抬眼的動作,都是如此細膩而深刻。連帶著,馬克也開始喜歡起這個故事來,哪怕它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哈囉。這是精彩的一生,所有那些拘留、停課、開除,還有這些死亡會議。」

    這番話是來自學校教師辦公室的實時留言,前任教導主任正在電話另一端,他已經連續缺課了多天,一開始還尋找著生病或者家事的藉口,但這一次,他卻不再忍耐,一股腦地將內心的憤怒全部通過電話留言宣洩而出。

    「那些剪紙、無聊的家長、惡毒的孩子,他們就是累贅。他們玷污了我的靈魂,這種羞辱必須停止!那些原則必須遵守!這群孩子們認為胡鬧有理,我們才是被審判的那個人,這一切都是瘋狂的,每個孩子都有價值嗎?這就是所謂的教育代價嗎?那些沒有動力、沒有熱情、沒有頭腦的孩子們,你們都去死吧!」

    語言是如此有力,但比語言更加有力的是畫面:粉筆畫再次出現了,孩子們成為了掌權者,而家長和老師則成為了套上狗鏈的寵物——又或者說奴隸,孩子們可以肆意地摔打辱罵。在那一聲接著一聲的怒吼之中,電話答錄機似乎就要爆炸了。

    下一秒,他的嘶吼變成了德語,然後黑白畫面之上就出現了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的鏡頭——歷史教師正在課堂上,為學生們播放二戰的歷史資料片。

    視覺衝擊力,聽覺衝擊力,更重要的是一系列蒙太奇鏡頭的暗示:這到底是在譴責那些半途而廢的教師們,還是在譴責那些無法無天的孩子們,亦或者是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們?

    短短的幾個鏡頭切換,在放映廳裡掀起了激烈反響。這裡是柏林,他們發動了二戰,但同樣,他們也承受著二戰的磨難,更進一步,他們也是當下對二戰反思最洶湧的國度。托尼-凱耶以一組蒙太奇鏡頭,將美國當下的社會教育問題與歷史掛鉤,引發的反思漣漪,這才剛剛開始。

    「即使明知是謊言,也願意相信。」另一方面,亨利卻在怒吼,在竭盡全力地以自己微弱的能量,試圖為學生們注入嶄新的靈魂,「這樣的例子在生活裡比比皆是。我只有變得漂亮,才會快樂;我只有經過整容,才能漂亮;我必須減肥、出名、時尚!現在的年輕人,在輿論影響下,認為女性是低賤的,可以任人玩弄、欺凌、蹂躪、羞辱。」

    亨利那儒雅俊朗的面容,第一次浮現出了憤怒,英挺的眉毛糾纏在了一起,「這是大規模的毀滅,在我們餘下的生命之中,每天二十四小時,那股力量都會驅使我們努力工作,然後在沉默之中漸漸消亡。」

    「所以,為了保護我們的思想不受毒害,能夠與入侵思想、沉默我們的力量對抗爭,我們必須學會閱讀。」亨利站在講台之上,那高大的身影、激昂的話語,讓學生們都揚起了臉龐,「以此來激活我們的想像力,去培養我們自己的意識,還有信仰。我們需要這些技能去保衛、去維護自己的思想。」

    諷刺的是,亨利正在竭盡全力進行教師的職責時,學校的董事會卻正在試圖摧毀這些。雖然他們尊重教師的責任,也尊重教育的地位;但,現在學校的成績卻落後於平均水平,這會降低社區的價值,同時也降低整個社區的經濟。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他們必須先提高成績——那些數字,而不是思想。

    只有提高了成績,提高了名望,提高了升學率,社會才會繁榮起來,學校才會越來越多學生。但,在成績的數字背後呢?在經濟利益的背後呢?學生個體又應該如何?在金融洪流之中,思想又應該如何?

    教師們的責任應該是教書育人,但現在他們的責任卻是創造經濟價值。這是現實,不是寓言。

    隨後,電影進入了令人唏噓的階段:每一位教師,剝離了自己工作的身份之後,回到家中,卻必須面臨自己的問題。

    他們的痛苦,他們的悲傷,他們的掙扎,渾身上下充滿著負面能量,沒有人能夠解決;但在學校之中,他們卻必須打起精神來,好好履行自己的工作,因為他們的失誤,可能導致的後果卻是無人能夠承受的。

    在壓力之下,教師們一個接著一個開始崩潰,彷彿可以看見那靜謐祥和的校園以及隱藏在背後的教育系統,一點點分崩離析。

    那一點一點的壓力碾壓過來,猶如溺水一般,肺部裡的空氣一點一點地消失。馬克不得不張開嘴巴,大口大口地呼吸著,但眼睛卻捨不得眨,唯恐稍稍一眨眼,就會錯過了大屏幕之上的精彩,死死地盯著藍禮,乾澀的眼眶突然就開始疼痛起來。

    外祖父病危了。

    在病危之際,艾瑞卡接到了醫院來電,趕到了醫院,隨後亨利才匆匆趕來。隱藏在亨利那冷漠而疏離背影之後的故事總算揭曉:

    父親早早地拋棄了亨利,從小的生活之中,亨利就和母親、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在七歲那年,母親吞噬了大量安眠藥,終結了自己的生命,亨利是第一個發現屍體的,而外祖父則徹底陷入了崩潰之中,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一直到彌留之際都沒有能夠原諒他自己,但他卻忘記了還有一個需要照顧的亨利。

    亨利就這樣孤獨地、野蠻地、肆意地長大了。坐在外祖父的病床前,模擬著母親說話的語氣,告訴外祖父,「這不是你的錯。」但那雙深褐色的眼睛之中,卻有著茫然和膽怯,從來不曾關切過他,在七歲時發現自己母親赤身果體躺在衛生間的冰冷地板上的那個孩子。

    馬克睜大了眼睛,悲傷和苦澀在眼眶裡流動,但卻一點淚水都沒有,就彷彿張大了嘴巴,卻絲毫感受不到任何氧氣。突然,無止境的痛苦就湧了上來。僅僅只是看著安靜地坐在公園長椅上的亨利,那瘦弱的肩膀流露出些許落寞,他的指尖就開始微微顫抖。

    梅瑞狄斯來到了教室裡,她為亨利創作了一幅畫作;她的才華得到了亨利的稱讚,這讓梅瑞狄斯心花怒放。可隨即,亨利卻發現了梅瑞狄斯的脆弱和痛苦,他試圖幫助她,但亨利卻已經自身難保了,他就是一個泥沼、一個深淵,他就連自救都做不到,怎麼可能幫助其他人呢?

    亨利退後了半步,但梅瑞狄斯卻陷入了崩潰之中,她脆弱而痛苦地依偎在亨利的懷抱裡,亨利試圖推開梅瑞狄斯,可是支離破碎的梅瑞狄斯卻緊緊地抓住了最後的救命稻草,拒絕放手。

    這一幕被莎拉看到了,莎拉誤以為亨利正在佔梅瑞狄斯的便宜,於是大聲質問亨利。這嚇跑了梅瑞狄斯,同時也激怒了亨利。第二次地,亨利的情緒失去了控制,他在教室裡宣洩著怒火,憤怒著莎拉的誤會,憤怒著自己的有心無力,也憤怒著梅瑞狄斯的分崩離析。

    正當馬克以為這是谷底時,亨利再一次地繼續下墜。

    外祖父去世了。站在病房的衛生間裡,亨利的眼眶泛紅了起來,看不見淚水,也看不見悲傷,只是漸漸地泛紅起來,痛苦、酸澀和絕望,在一片茫然之中暈了開來。

    「我希望可以有不同的結局,我嘗試過了,但事實是,我們……」面對著鏡頭特寫,亨利幾乎無法呼吸,視線一點一點地散開,彷彿麻木的堅冰被殘忍而血腥地擊碎,「我們都有各自的難題,有些時候情況好點,有些時候則更糟,有些時候我們沒有辦法給予其他人太多空間。」

    亨利大口大口地呼吸著,但卻依舊缺氧,每一個字都是如此艱難,就如同每一次呼吸般,「這些孩子們需要別的東西。他們不需要我。」

    亨利決定將艾瑞卡交給社工。
Babcorn 發表於 2017-12-22 10:01
792 唏噓無措

    艾瑞卡的整個世界都崩潰了,她哭得撕心裂肺、驚天動地,她牢牢地抓住亨利拒絕放手,在社工的懷抱裡拚命掙紮著,試圖掙脫。

    亨利是她生命裡唯一的美好,也是她人生裡第一次感受到溫暖,更是她生活裡僅有的依靠,但現在,她卻不得不再次離開,被迫回到那個冰冷而殘酷的世界裡。

    艾瑞卡絕望地嘶吼著,那一聲聲呼喚,喚得讓人心碎,「亨利,不要拋棄我,不,亨利!不要,不要!」

    一聲比一聲懇切,一聲比一聲痛苦,一聲比一聲絕望。

    亨利手足無措地站在原地,扭過頭,不敢直視艾瑞卡的眼睛,拘謹地收攏著雙手,但震動的瞳孔和堅硬的肩膀卻洩露了內心深處的掙扎和洶湧。

    他抬起了左手,試圖將垂下來的發絲整理到腦後,但手掌還沒有來得及觸碰到頭髮,就這樣僵硬在了半空中,雙眼愣愣地出神,眼底深處輕輕蕩漾的光芒正在隱忍著巨大的痛楚和艱澀,眉宇之間的脆弱一點一點漾了開來,左手緩緩地、緩緩地落下去,輕盈地放在頭髮上,不敢完全放下去,似乎就連時間的腳步都在那雙眼眸之中停駐了腳步。

    艾瑞卡離開了,她的哭喊聲在走廊裡迴蕩著,漸漸地、漸漸地消散、沉寂。

    亨利站在了門口,右手抓住門框,他應該關上門,但動作卻僵硬在了原地,只留下一個背影給鏡頭,那濃濃的哀傷卻透露出一股深深的無助和無奈,他就這樣久久地站在原地,久久地,似乎雙腳都已經支撐不住身體的重量。

    然後,他關上了房間門。轉過身,背靠著門板,堅強的肩膀線條猶如沙子堆砌的城堡一般,慢慢地、慢慢地土崩瓦解,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顆顆沙礫滑落的過程;唇瓣的線條漸漸繃緊,隱忍而壓抑,沉悶而折磨,眼眶淺淺地泛紅起來,蒙上了一層透亮的水霧,忍耐,再忍耐,但淚水還是沒有忍住,悄悄滑落了下來。

    一個身材高大、意志堅強、內斂沉穩的男人,此時站在原地,茫然無措、失魂落魄、淚水涔涔,那雙眼眸深處的絕望一點點地、一點點地泛起來,明明依舊堅強地站在原地,但卻只剩下一個軀殼,靈魂的光芒正在漸漸暗淡。突然,窒息。

    馬克張大了嘴巴,卻根本做不出反應來,沒有流淚,沒有呼喊,沒有痛苦,只是一陣窒息的灼熱在翻湧著。此時此刻,馬克真正地讀懂了亨利的靈魂:

    那完好健康的軀殼之下,卻有一個遍體鱗傷的靈魂,孤單寂寞地遊蕩著,無法離開,卻也無法駐留,看著那滿目瘡痍、遍地廢墟,試圖幫忙,卻無能為力;試圖冷漠,卻心有羈絆;試圖救贖,卻束手無策。

    那淡淡的落寞卻是如此濃烈而熾熱,幾乎就要燙傷他的靈魂。馬克的指尖開始顫抖著,肩膀也開始顫抖著,就連心臟也開始微微顫抖著。

    空無一人的學校,猶如廢墟的學校。在家長來訪之日,整個學校卻空無一人,只有老師們坐在教室裡,苦苦等待著家長的到來,卻終於一無所獲,偌大的校園彷彿一座空城、一座鬼蜮,空蕩蕩得讓人心慌,卻又有一股悲涼在瀰漫:

    僅僅只是這所學校嗎?亦或者整個社會都是如此。

    整個學校正在土崩瓦解,校長被解僱了,老師們迷茫了,亨利也即將離開了,就連學生似乎都不再來上課了。猶如社會現狀,猶如教育系統,猶如……未來前景,一切都正在分崩離析。

    但得知亨利即將離開時,班上的學生們都表示了惋惜,就連當初第一堂課上粗口連篇的傑瑞,他也依依不捨起來。在他們的眼中,亨利是唯一一個在乎他們的人,卻不能留下來繼續照顧他們,於是,他們又一次被遺棄了。

    「我們需要某些事物,來幫助我們從現實的複雜中抽離出來,或多或少地思考一下,這些問題的由來;或多或少地思考一下,怎樣努力才能……」面對著採訪的特寫鏡頭,亨利陷入了自己的思緒之中,愣神之際,抬起眼睛看了看鏡頭,嘴角扯出一抹苦澀的笑容,隨後再次開始出神,「才能……擺脫那芸芸眾生的苦海。」

    結束了最後一堂課,亨利離開了教學樓,然後就看到了正在門口擺攤的梅瑞狄斯——她沒有出席亨利的最後一堂課。此時,梅瑞狄斯擺了一個杯子蛋糕的攤位,面前擺放了滿滿噹噹的微笑臉杯子蛋糕,但行色匆匆的學生們,卻沒有人停下腳步。

    亨利看著眼光閃躲的梅瑞狄斯,終究還是走了上前,打起了招呼,「嘿,梅瑞狄斯,最近沒有怎麼在課堂上看到你,你都幹什麼去了?」

    「烘焙。」梅瑞狄斯深深地看了一眼亨利,露出了釋然的笑容,如此回答到。

    亨利輕輕收了收下頜,「我注意到了。」他抿了抿嘴角,遲疑地說道,「很高興能夠看到你,因為今天是我在學校裡的最後一天。」

    「多麼諷刺。」梅瑞狄斯卻已經不在乎了,雲淡風輕地說道。簡單的一句話,卻意味深長。

    亨利沒有察覺到,而是從自己的公文包之中拿出了一個日記本,遞了過去,「這是我買給自己的,但我想,這贈送給你應該更加有用。」

    梅瑞狄斯接過了日記本,卻一言不發,只是將日記本放到了一旁,抬起頭,倔強地看著亨利。那灼熱的視線讓亨利有些狼狽,他垂下了視線,轉移了話題,「我覺得那個最好看。」亨利指了指旁邊的一個杯子蛋糕。

    所有的杯子蛋糕都是白色為底、綠色為笑臉;而那個杯子蛋糕則與眾不同,綠色為底、白色為哭臉。

    梅瑞狄斯輕笑地搖了搖頭,「那個不能給你。那是屬於我的。」亨利的眼神微微停頓了片刻,嘴角的笑容收攏了下來。梅瑞狄斯彎腰拿起了另外一個杯子蛋糕,「但,你可以拿這個,好嗎?」遞了過去,「我覺得這更適合你。」

    「謝謝。」亨利接過了杯子蛋糕,看著上面的笑容,再次抬起眼睛時,終於說出了口,「我很抱歉。如果我以任何一種形式傷害了你,那麼……」看著梅瑞狄斯那痛苦的眼神在閃躲著,亨利的瞳孔深處也出現了一絲掙扎,「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但不會一直這樣……」

    「再見,巴特老師。」梅瑞狄斯強忍著淚水,打斷了亨利的話語,粗暴地開口送客。

    亨利愣愣地看了看梅瑞狄斯,眉宇之間的落寞灑落下來,最後輕輕收了收下頜,表示同意。但腳步卻停留在原地,內心的掙扎和折磨始終不曾放過他的良知,可是,他卻無能為力。舉起了手中的杯子蛋糕,示意了一下,「再見,梅瑞狄斯。」

    亨利的聲音在微微顫抖著,唏噓而無措。

    目送亨利離開的背影,梅瑞狄斯拿起了那個綠色的杯子蛋糕,開始吃了起來。亨利似乎察覺到了什麼,轉過身,然後梅瑞狄斯瞪大了眼睛,微微抬起下巴,似乎在挑釁一般,一口,再一口,將整個杯子蛋糕塞入了嘴巴裡。

    那份決絕,那份憤怒,那份失落,落在亨利的眼中,卻百思不得其解。腦海裡突然就想起了剛才的對話:

    今天是我在學校裡的最後一天。

    多麼諷刺。

    對於梅瑞狄斯來說,今天是她在世界上的最有一天。那是致命毒藥。

    梅瑞狄斯口吐白沫地昏倒在地,亨利絕望地衝了上前,緊緊地抱住了梅瑞狄斯,不斷呢喃著,「不要,不要,不要……」他試圖拯救梅瑞狄斯,試圖把嘴裡的杯子蛋糕都掏出來,試圖做心肺復甦術,試圖人口呼吸,他只是絕望而木然地忙碌著,「梅瑞狄斯,一切都會好的,一切都會好的,一切都會好的……」

    卻無濟於事。

    說著說著,他的聲音就開始沙啞起來,那股茫然,那股苦澀,那股絕望,緩緩而決絕地撕裂著他的靈魂。低語呢喃和雙眼無神,卻勾勒出了世界崩潰的浩瀚和恢弘,寂靜無聲的震撼,足以讓靈魂都啞口無言。

    「我們有責任去引導年輕一代,不讓他們成為垮掉的一代。」採訪之中,亨利的聲音在微微顫抖著,他努力抬起了眼神,避開鏡頭的探索,但那一碰就碎的脆弱,卻無法掩飾,「不讓他們墮落,不讓他們變得一文不值。」沙啞的聲線就這樣戛然而止,眼眶裡一點水漬都找不到,卻透露出世界上最恢弘的哀傷,裊裊地,淡淡地,在每一位觀眾心底留下了無法抹去的痕跡。

    亨利重新找到了艾瑞卡,那小妮子遠遠地看到了亨利的身影,淚流滿面,喜不勝收,飛快地衝了過來,猶如乳燕歸巢般地撲進了亨利的懷抱裡,緊緊地、緊緊地抱著亨利,死都不願意放手,淚水打濕了臉頰,但嘴角綻放出了美妙而幸福的笑容,在夕陽底下熠熠生輝。

    時光似乎就在這一刻定格。

    「當我走過長廊,你們在教室上課的時候……你們中有多少人……曾經感受到緊壓在胸口的重量?我感受過。」最後一堂課,最後的告別,也是最後的傾訴。

    亨利的表情依舊雲淡風輕、波瀾不驚,只是那雙眉宇之中的錯雜和深沉,卻第一次能夠讀懂。「每個人?愛倫-坡在一百多年前就寫到了這種情況。伴隨著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厄舍府不只是一座古老的、衰敗地、正在裝修的城堡,還反映出現世的淒涼。」
Babcorn 發表於 2017-12-22 10:01
793 苦澀難當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沉寂的某個長日裡,沉重的雲層低懸於蒼穹之上。我獨自一人策馬前行,穿過這片陰鬱的、異域般的鄉間土地,最終,當夜幕緩緩降臨的時候,厄舍府清冷的景展現在我眼前。

    我未曾目睹過它過往的模樣,但僅憑剛才的一瞥,某種難以忍受的陰鬱便浸透了我的內心。我望著宅邸周圍稀疏的景物,圍牆荒蕪,衰敗的樹木遍體透著白,我的靈魂失語了,我的心在冷卻,下沉,顯出疲軟的病態。」

    在電影的最後,亨利站在講台之上,沉聲朗誦著愛倫坡的著名作品「厄舍府的倒塌」,在那深沉而沙啞、哀傷而恢弘的嗓音之中,書冊上的文字似乎正在演變成為現實中的影像:

    荒草橫生、殘破衰敗、了無生機的校園翻倒的課桌,結網的牆角,破碎的窗戶,滿地的枯葉,損壞的門板,散落的書籍,枯萎的盆栽,肆虐的狂風……只有那黑板上依舊殘留著課堂裡老師留下的板書,暗示著,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卻在這一片寂寥的廢墟之中,氤氳出淡淡的苦澀和悲哀。

    愛倫坡筆下的厄舍府,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學校,又或者說,教育系統,乃至於,社會。

    電影的最後一幕,亨利巴特獨自一人站在講台前方,孤單而落寞,面對著化為廢墟的荒蕪教室,安靜地,就這樣安靜地坐著,那雙悠遠而寧靜的視線,靜靜地看向鏡頭,沉靜的眸子裡流動著幽幽光芒,彷彿深的湖水,一點一點地漸變成為黑,最後所有光暈都徹底消失。

    「超脫」,大屏幕猛然一黑,出現了黑板粉筆字的字體,「detachnt」,在那悠揚而恢弘的古典樂之中,徹底黑暗了下來,然後出現了劇組工作人員的名單,第一個名字就是,「藍禮霍爾」。

    馬克愣在了原地,那種震撼,那種反思,那種洶湧,在大腦裡掀起了驚濤駭浪,無數思緒亂作一團,就好像雜亂的毛線團,根本找不到線頭的所在,視線裡只是大團大團的毛線在湧動著,但下一秒,「藍禮霍爾」的名字彷彿黑暗之中的一束光芒,「噔」的一聲在腦海裡點亮,然後,馬克就猛地站了起來,用力鼓掌。

    鼓掌,鼓掌,還是鼓掌。

    這是一個關於社會教育的故事,不僅僅是美國,在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教育的力量正在漸漸被削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正在讓下一代陷入迷茫,而經濟情況的低迷卻又進一步將教育推向了現實的深淵

    教育,本質意義應該是拓寬看待世界的看法、改變衡量事物的基準、還有思考問題的方式;但現在,教育卻成為了創造經濟收入、尋找高薪工作的跳板。人類的發展歷程,先追求物質的溫飽,而後追求精神的滿足,教育屬於後者,但現在教育卻開始為前者服務。這是整個社會的淪陷,也是快餐時代的畸形。

    這還是一個關於亨利巴特的故事,這個被家人遺忘、被世界拋棄的男人,歷經滄桑、傷痕纍纍,卻依舊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其他孩子的現狀;可是,他就連自救都做不到,又如何能夠拯救其他人呢

    在他的身上,凝聚的是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的矛盾思想,每一次努力,卻總是被現實打敗,每一次妥協,又總是被現實擊潰。他在苦苦掙紮著,卻始終無法逃離苦海。在故事的最後,教育系統崩潰了,而亨利則牢牢地抓住了生命裡的最後一絲希望,在世界末日的殘破廢墟之中,步履蹣跚地繼續前行。

    這是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卻也是一個鮮血淋漓的故事。那股混雜著苦澀和無奈的絕望,猶如溺水狀態一般,始終掙扎,卻始終圍困。觀影結束之後,滿嘴苦澀,無法表達;洶湧反思,連綿不絕。

    於是馬克就這樣忘我地鼓掌著,因為這部電影所折射的教育現狀,因為這部電影所反思的社會問題,更因為這部電影之中藍禮那足以讓靈魂顫慄的出表演

    站在鏡頭面前,舉手投足之間、言談舉止之間,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動作,整個表演就已經變得飽滿起來,不需要多餘的點綴和解釋,靈魂深處的共鳴就已經開始響動,每一位觀眾都可以感同身受,細細地品味到屬於自己的觀影感動,並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這才是真正的表演,這才是偉大的表演,足以讓整部電影成為一種享受的表演。

    震撼,這個詞來形容馬克此時此刻的內心想法,卻依舊顯得太過淺薄、太過簡單。於是,他選擇了鼓掌。

    馬克不是一個人,幾乎是爭前恐後,甚至沒有等到電影院燈光亮起,字幕才來得及剛剛往上滾動,觀眾們就已經迫不及待地站立起來,熱烈的掌聲幾乎沒有醞釀的過程,山呼海嘯般地洶湧而至,剎那間就塞滿了整個放映廳,然後開始……地動山搖。

    掌聲越來越炙熱、越來越洶湧、越來越瘋狂,在一片黑暗之中洶湧著,就如同這部電影一般,表面波瀾不驚,水下暗潮洶湧,那劇烈的湧動狠狠地撞擊著靈魂,激盪出一陣陣悠遠而綿長的迴響。人們看不到,也聽不到,卻可以感受到來自靈魂深處的天崩地裂、山呼海嘯。

    視覺、觸覺和嗅覺的弱化,進一步增強了聽覺的敏感,連綿不絕的掌聲被進一步放大,再放大,渾身都開始顫慄起來。

    反思,這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細細品味;致敬,這是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想法。

    掌聲足足持續了一百二十秒,字幕終於走到了後半段,放映廳的燈光徐徐亮了起來,光明再現,現場的掌聲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更上一層台階,沒有尖叫,沒有口哨,沒有歡呼,只是純粹的掌聲,沸騰的聲響漸漸攀登上了**,並且在托尼凱耶和藍禮霍爾起身走向舞台前方時,達到了巔峰。

    整個主會場都可以感覺到如同輕微地震般的絲絲震動。

    那些沒有進入首映式會場的觀眾們,那些負責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們,那些錯過了首映邀約的記者們,一個個都瞠目結舌、不可思議地朝著主會場放映廳投去了視線。頂尖的隔音系統嚴嚴實實地將所有聲響都留在了室內,但湧動而至的震動卻清晰地傳達出了一個事實真相:「超脫」,贏得了全場觀眾的支持,瘋狂地。

    這裡是柏林電影節,不是熱情好客的多倫多,任何一部作品都掌聲雷動;不是商業至上的戛納,好萊塢明星坐鎮的作品總是可以得到觀眾的掌聲;也不是克制有禮的威尼斯,即使想要破口大罵,但觀眾也會以簡單的掌聲感謝作品的上映。

    這裡是柏林。

    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面對討厭的作品,中途退場的觀眾屢見不鮮;面對尖銳的作品,針鋒相對的觀點沸沸揚揚;面對糟糕的作品,批評聲浪無比嚴苛、毫不留情。掌聲?那是留給藝術的,不是商業,也不是垃圾,只能是藝術。

    今天,「超脫」這部電影贏得了足足四分鐘的起立鼓掌待遇,這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還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去年的「一次別離」得到了如此待遇,而今年的「超脫」又得到了如此待遇還是說,藍禮霍爾?

    整個劇組的主創人員都走上了舞台前方,全場雷動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馬克只覺得自己的手掌都已經開始麻木了,紅彤彤的掌心死了成千上萬個細胞,但內心的亢奮依舊在源源不斷地井噴著,轉過頭,馬克就看到了自己的小夥伴們:卡塔琳娜、查克和克里斯汀。

    他們每個人都臉頰微微泛紅,眼睛閃爍著激動的光芒,用力地拍打著雙手,不僅僅是鼓掌,更是將所有力量都宣洩了出來。清澈透亮的眼睛裡倒映著藍禮的身影,整個靈魂都在嘶吼、歡呼、吶喊著,酣暢淋漓。

    突然,馬克乾澀的眼眶就濕潤了起來,溫熱的水汽模糊了視線。

    「超脫」不是一部感人的電影,不足以讓人潸然淚下,哀傷到苦澀、痛苦到絕望,所有的情緒似乎都被凝固了下來,只剩下茫然的呼救和無助的呼救;但此時此刻,洶湧的感動卻狠狠地襲擊了馬克,因為藍禮,因為那個將生命都奉獻給了表演的演員。

    馬克沒有看過「愛瘋了」,也沒有看過「抗癌的我」,僅僅只是因為「活埋」,那一部電影就讓他喜歡上了這名演員;而現在,一部「超脫」則讓他愛上了這位演員。

    上帝,他是多麼幸運。回想起昨晚,回想起紅地毯,再回想起剛剛結束的「超脫」,馬克就這樣毫無預警地被擊中了,然後淚水就滑落了下來,喜悅而幸福,嘴角的笑容肆意地綻放了開來。掌聲,更加熱烈了。

    站在舞台正前方的托尼,似乎敏銳地捕捉到了觀眾們的內心感想,於是,他推了推藍禮,將這位電影當之無愧的最大功臣推向了台前。剎那間,全場的掌聲再次突破了極限,猶如龍捲風過境一般,在放映廳裡肆虐過境。

    藍禮站在原地,看著那一片湧動的熱潮,感動和激動將胸膛塞得滿滿噹噹。他是如此喜歡這一刻,不是因為那熱烈的掌聲,而是因為那一雙雙感同身受、反思洶湧的眼睛。在這一刻,他知道,他完成了身為一名演員的任務,那種滿足感,無可取代。
Babcorn 發表於 2017-12-22 10:01
794 大汗淋漓

    「導演,選擇藍禮霍爾如此年輕的演員,出演如此沉重而深刻的一個角,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請問你當初是如何選中藍禮的呢?」

    「藍禮,歡迎來到柏林,感謝帶來了如此一部作品。我想請問一下,在接拍超脫之前,你在商業方面取得了不俗成功,選擇這樣一部藝術風格強烈、實驗性質濃郁的作品,勢必需要勇氣,你當初是怎麼想的呢?」

    「我想要詢問一下藍禮,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兩場,不對,三場戲,一場是公車戲,一場是送別艾瑞卡的戲,還有一場則是最後的朗誦戲。在這三場戲之中,你是如何揣摩角的呢?每場戲的情緒和情感都十分濃烈而細膩,起承轉合的銜接清晰而準確,我十分好奇你到底是如何表演的。」

    「托尼,我的問題是:在這部作品裡,你使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寫,並且還原了膠片的顆粒,是什麼靈感促使如此選擇的呢?還有,你又是如何捕捉藍禮那些表演細節的呢?」

    「藍禮,可以談一談你的合作演員嗎?兩位年輕演員,初次登上大屏幕,但她們的表演著實出彩,可以說一說你們在表演過程中的互動嗎?」

    「藍禮,我有一個好奇,為什麼亨利在初登場以及最後結束的時候,他的情感都是波瀾不驚,乃至於冷漠疏離的。沒有想像中的哀傷和痛苦,也沒有想像中的孤獨和落寞,你到底是如何揣摩這一角的?」

    「托尼,我想詢問一下關於阿道夫希特勒的暗示,這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嗎?」

    「藍禮,亨利到底是如何處理自己和外祖父、母親的關係呢?在缺少家庭引導的情況下,亨利又是如何成為一名教師的呢?還有,為什麼?你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表演過程中,你的揣摩和理解嗎?」

    ……

    按照電影節的慣例,放映結束之後,接下來就是觀眾提問交流的環節,現場的觀眾無比積極主動,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幾乎沒有喘息空間。

    作為重中之重,藍禮承擔了三分之二乃至更多的提問,話筒就好像一個燙手山芋,一直黏在他的掌心裡,他一直努力試圖轉移,卻始終沒有成功。即使藍禮穿針引線地將問題引導向薩米、貝蒂,乃至於卡爾、馬西婭、托尼等其他人,但繞一圈之後,問題還是會再次回到他的身上。

    不僅如此,每一個問題都是如此專業而深刻。問題的平均質量,遠遠超過了聖丹斯和特柳賴德,著實讓藍禮有些招架不住但,這就是觀眾們的目的。他們希望和主創人員分享自己的看法,也希望和劇組人員爭辯某些觀點,可以是贊成,可以是批判。

    藝術的存在意義就在於,它能夠引發各式各樣不同的想法。如果觀看完一部電影,所有觀眾的想法都是一致的,沒有變化,沒有多樣,沒有層次,那麼至少從藝術層面來說,這部作品是失敗的。至於爆米花,它追求的本來就是快感,而不是藝術,那就另當別論了。

    三十分鐘的觀眾提問環節被塞得滿滿噹噹,最後一個問題被提出來的時候,已經超時了,但藍禮還是友善地進行瞭解答;緊隨其後的就是記者提問環節,不同於觀眾們,記者們離開了座位,花團錦簇地將劇組成員們包圍其中,爭先恐後地進行提問。

    圍繞人群最少的不是兩位新人演員,而是身為編劇的卡爾隆德身居幕後的劇組成員,關注度總是稍顯不足,但即使是卡爾,身邊也環繞著七、八名記者,問題一個接著一個,著實應接不暇;至於關注焦點,那就更加不要說了。

    藍禮的身邊裡三層外三層,圍堵得水洩不通,那熱鬧洶湧的景象令人咋舌,足以和聖迭戈動漫展的人氣展台相媲美了。

    可即使如此,在外圍打轉的記者依舊絡繹不絕,就連托尼、馬西婭等人也都紛紛落井下石,「這些問題可以詢問藍禮」、「為什麼不去詢問藍禮呢」、「我覺得藍禮更加適合回答」……

    沸騰的人潮猶如海浪一般,一波接著一波席捲而來,四面八方被緊緊包圍,完全無處可逃,幾乎相當於一個密室除非藍禮能夠插上翅膀。密集的人群之中,空氣開始變得濃稠而炙熱起來,漸漸地,藍禮後背居然開始出汗了。

    這,絕對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世,從小到大,貴族的重要禮儀之一就是,儘可能避免在公眾場合大汗淋漓,尤其是夏天,腋下出汗之後,襯衫濕透了,那是十分失禮的行動。要麼就立刻更換衣服,要麼就穿著嚴嚴實實的外套遮掩。

    更有甚者,開始控制自己的出汗量,真正做到隨心所欲地出汗,完全違背了身體現象;至於那些做不到的,還有人選擇用手術,堵塞住腋下的汗腺。

    藍禮沒有那麼瘋狂,但在安靜狀態之下,他確實不太容易出汗。更何況,現在他身處於寒冬二月的柏林,現在後背居然開始出汗了。

    終於,記者們漸漸散開,但藍禮卻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時間,又回答了多少問題,只是覺得喉嚨猶如著火一般,乾澀得發疼,這著實有些狼狽。

    眼前遞過來了一瓶礦泉水,同時一個拘謹而禮貌的聲音響了起來,「下次就會有所準備了。」回過頭,藍禮就看到了傑克吉倫哈爾

    傑克站得遠遠的,約莫有兩步遠,清清楚楚地將間隔線劃分開來;然後直挺挺地抬起右手,舉著那瓶礦泉水,因為距離太遠,以至於他不得不上半身微微前傾,可是腳步依舊拒絕靠近,彷彿兩個人之間有一個無底深淵的溝壑一般;臉上帶著和煦的微笑,眼神平靜而自然,卻還是略顯生澀拘謹,緊繃的肩膀和乾澀的唇瓣,透露出他的小心翼翼。

    如此模樣,著實讓人忍俊不禁。

    藍禮沒有客套推辭,接過了礦泉水,抬手致敬了一下,擰開瓶蓋,然後就往喉嚨裡灌了兩小口水,乾涸的嗓子得到滋潤之後,這才總算是活過來了,微蹙的眉宇也稍稍鬆了開來,看向了傑克,「新手和老手的區別,細節還是可以看得出來。」

    這自我吐槽讓傑克靦腆地笑了起來,「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好多了。雖然說,對於許多人來說,第一次都是被冷落在一邊的。」

    「你這是在抱怨自己之前的首次柏林電影節之旅嗎?」藍禮笑盈盈地反問到。

    沒有想到,傑克卻聳了聳肩,撇了撇嘴,「我從來不曾參加過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隨即他就看到了藍禮詫異的眼神,再次聳了聳肩,「我說的是事實。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主委會為什麼會選擇一個從來沒有參加過主競賽單元的演員擔任評委。」

    「他們還邀請了一名阿爾及利亞的作家。」藍禮的回答讓傑克愣了愣,而後認真地點點頭,「這樣看來,我還是很稱職的。」

    歐洲三大電影節總是如此,每一年的評審團組成都讓人費解,作家、攝影師、模特、畫家、乃至於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演員。美名其曰,藝術是共通的。不過,評審團主席往往比較靠譜,他們才是掌握整個大方向的掌舵者。

    比如說2004年的戛納電影節,評審團主席是昆汀塔倫蒂諾,他對「華氏911」這部紀錄片大加讚賞,經過激烈的討論和商議之後,最終金棕櫚獎被頒發給了「華氏911」。如果不是昆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今年柏林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是邁克李。

    傑克察覺到了藍禮的視線,又接著補充了一句,「當年斷背山申請了柏林和戛納,但都被拒絕了。所以,我去過戛納、去過威尼斯,但柏林?這是第一次。」藍禮恍然大悟,輕輕收了收下頜。

    停頓了片刻,傑克又接著說道,「恭喜,剛才的作品十分精彩。」然後就可以看到傑克上半身再次微微前傾,始終保持著距離,卻壓抑不住激動的情緒,「老實說,你的台詞真是太精彩了,請問有什麼技巧嗎?你知道,將所有情緒都隱藏在字裡行間,不需要太過發力,同時也沒有太多修飾,那種力量卻與劇情天然契合。你怎麼做到的?」

    這僅僅是藍禮和傑克的初次見面,紅地毯之上才是第一次打招呼而已,兩個人甚至沒有一次正規的自我介紹。但,此時此刻,傑克卻表現出了難以置信的狂熱和執著,藍禮明白過來之後,不由就啞然失笑起來。

    「傑克,你是一名優秀的演員……」藍禮的話語沒有來得及說下去,傑克就直接打斷了,「但不是傑出的,更不是偉大的。」傑克毫不掩飾自己的失望,犀利地吐槽到,「之前表演斷背山的時候,李就一直強調,他讓我去感受那些情感、感受那些台詞,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這真是讓人有挫折感。對了,我覺得,你和李合作的話,一定非常精彩,你絕對能夠達到李的要求。」

    「斷背山」之中,傑克的表演堪稱精彩,即使面對希斯萊傑也不落下風。但傑克卻如此評價,可見他對自己的嚴苛要求了。

    於是,藍禮沒有再客套和謙虛,而是坦誠地說道,「傑克,你嘗試過到英國學習正統的學院演技嗎?如果你接受類似的課程,在最開始階段,朗讀台詞就是一項基本功,重點是,我們朗讀的不是劇本,而是報紙……」
Babcorn 發表於 2017-12-22 10:01
795 作者電影

    作為今年柏林電影節最備受矚目的電影之一,「超脫」的首映落下了帷幕,將近四分鐘的起立鼓掌,長達九十分鐘的觀眾提問和媒體採訪,熙熙攘攘、熱熱鬧鬧、沸沸揚揚,毋庸置疑地將今年電影節的氣氛推向了巔峰,在冰天雪地的二月裡,難得一見地迎來了一股暖流熱潮,著實令人歡欣鼓舞。

    但,這就意味著「超脫」取得了成功嗎?

    顯然不是。掌聲,意味著觀眾對藝術性的認可;喧鬧,意味著記者對話題性的肯定。可是,這卻不意味著影評人們讚賞這部電影,同樣,這也不意味著觀眾們就會熱愛這部電影。爭議和熱鬧、讚譽和狂潮,這些反響都是緊密相連的。

    詹姆斯-伯納德就不喜歡這部電影。

    這一次,詹姆斯是以「村之聲」的影評人代表,前來參加柏林電影節的。在電影節之前,詹姆斯最為期待的作品無疑就是「超脫」。不是因為托尼-凱耶,而是因為藍禮-霍爾。

    詹姆斯一直都十分欣賞藍禮,不僅是那些獨立作品,就連「速度與激/情5」,他也是讚賞有加,新生代演員之中,詹姆斯始終對藍禮刮目相看,不僅因為他的演技功底,還因為他的選片眼光。

    但,這一次,藍禮的選擇卻讓詹姆斯開始產生了質疑。

    「毫無疑問,托尼-凱耶是一位特別的導演,他的鏡頭總是對準某個現實問題,以平實卻犀利的視角進行剖析,鮮血淋淋地將社會的黑暗面和**處呈現給觀眾,讓人無處可逃。沒有寬容。

    這一次,凱耶將刀鋒對準了教育系統,電影認為教師們就是一堆唯利是圖、利益至上、怨天尤人的捕蠅紙。這是一次大膽而果敢的嘗試,落腳於教育的本質,提出了一個當代社會漸漸忽略的課題: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就業,學位,思想,還是財富,乃至於……政/治。

    可是,充滿了批判和審視的視角,卻過於偏激,也過於武斷。

    片面地提出問題之後,不曾深入討論,也不曾辯證思考,更不要說提出解決辦法了,更糟糕的是,故事後半段鋒芒盡失,急轉直下,所有的重量重新落在了男主角的個人問題身上,直接導致了問題的探討偏離軌道,留下的反思餘地著實有限。

    如此犀利、如此尖銳、如此血腥、如此殘酷地提出了一個不能解決也缺乏討論的問題,在我看來,攻擊性太過強盛,更像是為了批判而批判,卻缺少了真正本質核心的人文關懷。

    凱耶曾經在』美國x檔案』之中展現出來的尖銳和溫柔,在』超脫』之中卻只剩下一團模糊的概念,不僅僅是讓人失望,更是讓人反感的。」

    詹姆斯言語犀利卻條理分明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按照歐洲三大電影節的打分標準,滿分四分,最終詹姆斯僅僅給了一分。如果按照百分制來計算的話,這就是二十五分,可以說是超低評分了,徹徹底底地打入地獄。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詹姆斯的失望和扼腕,不過,隨後話鋒一轉,詹姆斯又表達了截然相反的立場。

    「整部電影之中,凱耶做出了大膽的嘗試:以拉近特寫鏡頭和還原膠片顆粒的手法,呈現出偽紀錄片的質感,並且將演員的表演放大、再放大,情緒的湧動被張揚到了極致,繼而帶來心靈的響應和靈魂的震撼。

    如此近乎實驗性質的拍攝手法,優點和缺點都是十分明顯的——

    兩位新人主演的演技缺點被放在了顯微鏡之下,薩米-蓋爾和貝蒂-凱耶的表現,對於新人來說已經實屬難得,大多數場景的情感表達都真實自然、質樸純粹,但細膩和層次不足的毛病也展露無遺,尤其是在關鍵節點的情感表達上,她們都失敗了,沒有能夠真正展現出角色的內心,甚至還暴露出了生澀到尷尬的表演處理。

    這可以說是偽紀錄片希望達到的目的,卻也可以說是電影反思共鳴的缺憾來源。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藍禮-霍爾的優秀。這位y世代演員的領軍人物,再次向觀眾展現出了他的傑出。即使是面對一眾耳熟能詳的老戲骨,霍爾依舊奉獻了當之無愧的最佳演出。近乎舞台劇式的鏡頭呈現方式,給予了霍爾足夠的空間,酣暢淋漓地盡情發揮,紮實的表演功底在眼神、嘴角、表情、動作、神態、肢體等各個細節全面爆發。

    僅僅只是電影的最後一場戲,霍爾就輕而易舉地再次證明了自己演技領軍人物的絕對地位。經歷了』活埋』、』愛瘋了』、』抗癌的我』的驚豔演出之後,我依舊可以信心滿滿地說:這,才是霍爾職業生涯的最佳演出。

    又或者說,截止到目前為止。

    霍爾的表演賦予了整部電影深沉的重量和豐富的反思,個人與社會的聯繫、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再到個人與教育的影響,那細膩而飽滿的表演,層次分明,娓娓道來,令人拍案叫絕。如果說,列舉出一個觀看』超脫』的理由,那麼,藍禮-霍爾就是答案。」

    撰寫完這篇影評之後,有記者好奇地詢問了詹姆斯的想法:為什麼給予了藍禮如此高的評價,電影卻僅僅只有一分呢?

    對此,詹姆斯表示,「作為一個整體,電影無疑是失敗的,甚至是難堪的。它錯過了一部藝術作品最重要的靈魂。僅僅因為藍禮的表演,我願意給四分。有多少分,就給多少分。但對於整部作品來說,一分是極限。」

    事實上,詹姆斯不是唯一一個不喜歡「超脫」的影評人。在首映式結束之後,影評人之間也產生了巨大的分歧,但他們也一致認可,這是一部作者電影,不能按照常理來衡量。

    所謂的作者電影,最早形成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法國,該理論認為,電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語言,成為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工作,正如作家用筆寫作一般,導演則用攝影機進行銀幕寫作。久而久之,這也形成了一股浪潮,漸漸發展成為一種高度肯定導演個性、貶抑惡俗化創作現象的「作者」理論,後來直接促進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誕生,並且開始影響全世界。

    作者電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導演擺脫了製片人、製作方的干擾作用,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唸完成的具有個人風格特徵的影片。

    在表現手法上,廣泛地使用表達個人主觀感受和競爭狀態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的「跳躍剪輯」等等;還採用一些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

    此類電影甚至可以進一步理解為,這就是導演自己拍攝給自己看的作品,不是面向大眾的,更多是留給真正專業的人士,鑽研、探討、批判、研究。

    「超脫」就是典型的作者電影。

    正是因為如此,作者電影往往高冷而深奧。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可能引起強烈反感乃至於抵制,更不要說普通觀眾了。

    在首映式之上,觀眾長達四分鐘的掌聲,某種意義上,就是在肯定托尼-凱耶的大膽和執著,這是對藝術的一種追求。當然,這僅僅只限於柏林電影節,換做任何一個其他電影節,哪怕是紐約電影節,恐怕觀眾都會憤而離場。

    在詹姆斯之外,另外一位資深影評人也表示了自己的不適。

    來自「時代週刊」的艾米-尼克爾森在影評之中如此說道,「我喜歡托尼-凱耶,我喜歡藍禮-霍爾——更為準確來說,我為後者而瘋狂,但我痛恨這部電影,深惡痛絕。」

    在藍禮以往的作品之中,艾米也是堅定不移的支持者,她毫不猶豫地給了「速度與激/情5」高分,並且呼籲觀眾們應該走入電影院,觀看一下「什麼才叫做商業電影的表演」,這是她的原話;而且在今年頒獎季之中,她也是「愛瘋了」的最大支持者,堅信著藍禮不僅僅值得一項提名而已。

    但,這一次在柏林,艾米還是痛心疾首地給予了差評。

    「整部電影充滿了自說自話、自圓其說,角色和角色之間沒有任何火花,圍繞著男主角展開的三個女性角色,劇情沒有絲毫說服力,冰冷而高傲地切斷了故事的情感聯繫,繼而使得所有的自白和旁白都淪為了自言自語。

    悲傷?痛楚?苦澀?艱難?孤獨?

    我不相信電影裡的任何一種情感,在觀看整部電影的過程中,我毫無感覺,只覺得自己——我相信這不是托尼-凱耶的初衷——超脫。我的靈魂完全離開了電影所營造的氛圍,冷漠地拒絕接受凱耶試圖強制灌輸的任何觀點。

    對我而言,這是一部沒有必要觀看的作品。」

    當然,作為藍禮的支持者之一,艾米還是在評論之中提到了他。

    「至於藍禮-霍爾——最近這兩年時間裡,我個人最欣賞的一位男主角,放心,你依舊是我心目之中y世代最出色的男演員,但,抱歉,這部電影之中,你的表演也沒有能夠把我留在電影裡。只能等待下一次了。

    另,這是一部托尼-凱耶拍攝給托尼-凱耶觀看的電影,所以,我們就沒有必要摻和了。」
Babcorn 發表於 2017-12-22 10:02
796 爭議漩渦

    「時代週刊」的艾米-尼克爾森毫不留情地進行了批判,即使是藍禮的表演,都沒有能夠讓她回心轉意,最終,她給出了「5/4」的分數,在滿分四分的評分標準之中,僅僅給出了一點五分。稍稍比「村之聲」好一些,但也依舊是杯水車薪,根本沒有太大差別。

    先是「時代週刊」,再是「村之聲」,在這之外,批判的聲音還有大把大把。

    「娛樂週刊」的影評人麗薩-施瓦茨鮑姆,她從來就沒有喜歡過藍禮。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因為康奈爾-麥格雷戈的關係,似乎整個「娛樂週刊」對於藍禮都充滿了敵意;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藍禮此前的幾部作品之中,麗薩都難以給出好評,最多也只是批評的力道弱一些而已,這一次抓住了如此難得的機會,她又怎麼可能會錯過呢?

    「結局是一個典型的反**,正當每一位觀眾都以為事情不能更加糟糕的時候,托尼-凱耶給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反擊:這部電影遠遠還沒有達到谷底。」

    嘲諷十足的話語,火力全開,不帶一個髒字,卻已經把「超脫」罵得狗血淋頭。

    「整部電影的主題含糊不清,前半段是一個』死亡詩社』的故事,中間段是一個』遠離賭城』的故事,後半段卻又是一個』洛麗塔』的故事。歸根結底,托尼-凱耶這部關於郊區高校的電影,卻講述了一個可愛老師的小小煩惱,以及那個愛上他的女孩的故事。

    藍禮-霍爾無疑是惹人喜愛的,在這部作品之中的造型和面容,達到了魅力值的巔峰。那些喜歡』暮光之城』的少女們應該會喜歡這部作品。」

    嬉笑怒罵、尖酸刻薄、嘲諷奚落,麗薩對「超脫」進行了全方位的攻擊,並且最終以「5/4」的評分畫上句點,徹徹底底地將這部作品釘上了恥辱柱,同時也成為了藍禮職業生涯的最低評分。可以看得出來,麗薩十分滿意自己的影評。

    作為一個藝術電影節,柏林始終堅持著開放所有批評和讚揚的原則,藝術的本質需要探討、需要分享、更需要批判,只有這樣,「創作」的過程才能不斷激發靈感。消滅那些反對的聲音,只留下那些讚美的聲音,那麼只能永遠原地踏步。

    所以,「超脫」首映式落幕之後,官方場刊之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評論,幾乎可以說是怵目驚心。

    「滾石」,「5/4」,「『超脫』以一種業餘而粗暴的手法,將一顆棺材釘刺入了聖經之中,但整部電影的討論卻是如此空洞、如此虛無、如此乏味,以至於感覺不到任何疼痛。」

    「今日美國」,「2/4」,「這部電影擁有無與倫比的強大力量,藍禮-霍爾的表演帶來了靈魂洗禮般的震撼,再次奠定了新生代演技領跑者的地位,娜塔莉-波特曼應該感受到威脅了;同時,這部電影沉浸在了一股無法忽略也無法抗拒的空虛之中,猶如站在一元店的廢墟裡,甚至不知道應該拯救什麼,亦或者是……值得拯救嗎?」

    「綜藝」,「8/4」,「托尼-凱耶的大膽嘗試無疑是令人欽佩的,他挖掘出了藍禮-霍爾的更多潛能,再次向人們展現了頂級演技的實力,其中至少有三場戲是影帝級別的,而剩下的每一場戲都絕對是提名級別的;但,在此之外,凱耶對於故事的推進和發展,卻失去了控制,缺少了情感羈絆之後,一切喃喃自語都變得如此空洞乏力,所有的獨白似乎都缺少了指向性,淪為空中樓閣。」

    雖然說,作者電影總是備受爭議的,許多電影經過三十年、四十年的沉澱之後,依舊是毀譽參半,喜歡和厭惡的極端情緒也依舊清晰分明;但是,「超脫」所承受的抨擊卻是難以想像的,尤其是各大權威媒體紛紛給予了超低評分加惡言相向,在一夜之間,幾乎將「超脫」推向了無法翻身的萬丈深淵。

    恍惚之間,首映式之上的觀眾掌聲和提問狂潮,似乎從來都不曾發生過。但,這也恰恰是柏林電影節的魅力之一。爭議越大,討論越多,對峙越猛,反而是電影受歡迎的徵兆。

    那些乏善可陳的電影,沒有人願意討論;那些讚譽如潮的電影,所有跡象都表明要拿獎了,反而備受冷落,往往最終無法登頂;那些劍走偏鋒、風格獨特的電影,讚譽和批評齊飛,卻最能夠激發起電影愛好者的狂熱。

    每一個人都渴望觀看這樣的電影,以自己的角度進行解讀和理解,然後與其他人交流意見,哪怕是爭吵到面紅耳赤也在所不惜。辯論,對峙,博弈,思想碰撞,這才是藝術的樂趣。

    「時代週刊」,「村之聲」,「娛樂週刊」,「滾石」,今日美國「,綜藝」,一共六家媒體,在「超脫」首映式結束之後,給予了差評;但在這之外,還有九家媒體,觀看完電影之後,紛紛以好評做出了回應,異口同聲地認為,這無疑是今年柏林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銀幕」,這是一本來自英國的權威電影專業雜誌,它在歐洲的地位堪比「綜藝」、「好萊塢報導者」在美國的業內位置,而且只高不低。

    這本雜誌每年都會與歐洲三大電影節合作,推出官方場刊,在場刊之中,首先他們會邀請六到九位專業影評人——這些影評人也得到電影節的官方認可,對電影進行打分,評出場刊評分;其次,他們還會邀請自己的專業影評人以及歐洲其他專業影評人,為電影節之上的作品撰寫影評。

    當然,在「銀幕」的官方場刊之外,其他雜誌也會推出自己相對應的評分統計,只是沒有得到電影節官方認可,權威性和傳閱度都有所不及罷了。

    始終保持客觀、權威、專業、藝術,這是「銀幕」雜誌取得成功的要素。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銀幕」關注電影行業的所有動態,藝術作品和商業作品都不例外,但相對而言,藝術作品是他們的重中之重,好萊塢作品得到了矚目程度則稍顯遜色,甚至比不上中東或者西歐等偏遠小國的藝術創作。

    第一時間,「銀幕」發佈了影評,送上了讚譽,這也為「超脫」的爭議漩渦奠定了整體基調。

    「這也許是自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truffaut)1966年的那部』華氏451度』以來,關於教育問題最優秀的一部作品。」

    弗朗索瓦-特呂弗,法國最偉大的導演之一,生涯第二部作品「四百擊」流芳百世。「銀幕」雜誌以「華氏451度」來衡量「超脫」,這本身就是一次偉大的類比。

    「特呂弗以寫實而詩意的手法展現了閱讀的重要,這將會成為歷史前進、社會更迭的火炬,照亮人類社會的虔誠;而凱耶則以逆反的視角討論了教育的重要,在生存、財富、名譽、地位之外,教育賦予人類最寶貴的東西:思想。

    選擇自由的思想,追逐夢想的思想,安逸生活的思想,創造財富的思想,成就自我的思想。教育,給予了每個人選擇的權利。

    但在當代社會之下,人們卻忽略了』思想』的核心,而將教育淪為財富和名望的踏腳石。這是社會的退步,也是歷史的悲哀。」

    「銀幕」雜誌的資深影評人安東尼-雷恩(anthony-ne),犀利地道出了托尼-凱耶的創作意圖和核心思想,隨後進一步對導演、對演員進行了評論。

    「凱耶選擇了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方式,還有近乎神經質的鏡頭視角,扭曲而矛盾的表現手法,呈現出每一個角色內心的掙扎和空虛;膠片質感的電影畫面和生澀樸實的學生演員,進一步混淆了現實與電影之間的界線,以半真實的手法記錄下生活的片段,呈現出了一種迷茫而困頓的狀態。

    這是現實的狀態,這是教育的狀態,這也是生活的狀態。任何一位觀眾,觀看這部電影之後,感覺到虛無、混沌和茫然,甚至是反感和厭惡,乃至於刺痛某部分教育相關人群的心理,那麼,凱耶的目的達到了。」

    可以看得出來,安東尼不僅僅對托尼表示了支持,而且還暗暗諷刺了一番那些反對批判者們,一箭雙鵰。作為「銀幕」的官方御用影評人,安東尼的態度著實是耐人尋味,更何況,這還不是結束。

    「在導演之外,年輕演員藍禮-霍爾奉獻出了職業生涯最佳演出——不久之前,他所主演的』愛瘋了』依舊成功折服了每一位觀眾。

    在凱耶那粗糲而原始的鏡頭之下,霍爾剝離了所有的修飾和雕琢,大巧無工地回歸到表演最基礎的位置:情感。一切的表演都是如此簡單,卻又是如此精妙,舉手投足之間的戲劇張力,打破了次元牆的封鎖,將導演的意圖和劇本的核心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落到最後卻又看不見任何痕跡。如此表演,讓人想起了』女王』之中的海倫-米倫。

    但問題就在這裡,霍爾僅僅只有二十二歲。

    選擇一個觀看這部電影的理由,藍禮-霍爾;選擇兩個理由,藍禮-霍爾,藍禮-霍爾;三個理由,藍禮-霍爾,藍禮-霍爾,托尼-凱耶。」

    「銀幕」雜誌的讚譽,這是全方位的,從導演到演員,從劇本到內核,一舉將「超脫」推向了巔峰行列,作為柏林電影節的官方場刊,安東尼的影評,毋庸置疑地成為了首批評論的領軍人物,「8/4」的評分,更是將這場爭議狂潮推向了巔峰!
Babcorn 發表於 2017-12-22 10:02
797 立場鮮明

    藝術創作領域裡,始終存在著這樣一種作品:有多麼討厭,就有多麼喜歡。極度的憎恨和極度的追捧,將此類作品推向爭議漩渦,在冰火雙重天的待遇之中浮浮沉沉,經過時間沉澱之後,或者湮滅於人海,或者流傳於世間。

    「超脫」可以算是此類藝術作品嗎?暫時不得而知,只有時間能夠證明。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影評人們確確實實是批評與讚譽齊飛、排斥和擁簇共存。正如「娛樂週刊」的麗薩給出了「0.5/4」的超低評分,「銀幕」的安東尼則給出了「3.8/4」的匪夷所思高分。

    如此旗幟鮮明的評分,看起來就像是孩子吵架一般,「我喜歡」,「我就不喜歡」,「我不喜歡你」,「我也不喜歡你」……幼稚而衝動,蠻不講理,兩個評分都偏離了正常軌道,但放在作者電影的背景之下,卻又順理成章、理所當然。

    兩位影評人,立場清晰、觀點堅定地表達了自己對「超脫」的態度。歷史上,無數邪典電影、藝術電影都是如此。撇開「超脫」未來的歷史地位暫時不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影評人的態度確確實實正在朝著如此方向發展。

    在「銀幕」之外,另外還有八家媒體紛紛迫不及待地送上了積極的肯定。

    「紐約客」,「3.5/4」,「沒有人提起,但不得不承認,這部作品讓我想起了』生命因你而動聽』,或多或少地。托尼-凱耶展現出了教育之中最重要的特質:信任,耐心,還有感同身受,並且以一種悲天憫人的視角敲響了警鐘;同時,藍禮-霍爾奉獻了堪比理查德-德萊福斯(Richard-Dreyfuss)的偉大表演,如果這依舊無法證明他是Y世代之中最出色的演員之一,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

    「帝國」,「3.2/4」,「憑藉著』超脫』之中入木三分的表演,藍禮-霍爾就值得起立鼓掌的待遇,如果可以的話,一座影帝獎盃會是更加合適的選擇。這無疑是今年以來最特殊的一次觀影體驗,跟隨著霍爾的眼睛,觀眾的心情猶如過山車一般,漫步在這片倒塌的厄舍府之中,反思洶湧。」

    「洛杉磯時報」,「3/4」,「這是一部時時刻刻讓觀眾保持顫慄的作品,猶如沾滿鮮血的拳頭粗糲而原始地砸向空氣,每一拳都能夠掀起氣浪,看不到,卻無比真實;同時,電影還有一些怪異的部分,粉筆畫和剪貼畫的使用,與電影整體風格格格不入。但,藍禮-霍爾又一次做到了,帶來震撼心靈的演出。」

    「美國週刊」,「3/4」,「托尼-凱耶大膽而瘋狂地進行了一場試驗:學生到底是如何漸漸地與教育脫節,教師又是如何漸漸地被逼向瘋狂。隱藏在學校教育的背後,根源到底是什麼?這無疑給所有觀眾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除此之外,感謝托尼-凱耶,再次奉獻了最好的藍禮-霍爾。」

    幾乎是與批判聲音針鋒相對一般,稱讚聲音也是一浪高過一浪,而且每一家都是絕對的權威媒體,影評人之間互不退讓、互相對峙的場面,火花四***彩絕倫,這在柏林電影節上屢見不鮮,但對於今年來說,卻是破天荒第一次。一部「超脫」,徹徹底底地讓電影節煥發出了生命力。

    在這一片喧鬧之中,最後登場的是「好萊塢報導者」。

    作為業內權威頂尖,「好萊塢報導者」的業務能力和輿論引導,這都是無與倫比的,邁克爾-菲利普斯以影評人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他的觀點、看法、意見無疑是重要的,同時也是影評走勢方向的重量級砝碼。

    這一次,邁克爾再次延續了自己對藍禮的推崇和喜愛。

    「藍禮-霍爾,又是藍禮-霍爾。每當我們在驚嘆著這位年輕演員的底蘊和實力時,他總是能夠再次帶來驚豔的表現。

    在』超脫』這部作品之中,霍爾值得稱讚的部分有太多太多,紮實的表演功底,準確的情緒傳遞,深刻的內核詮釋,以及動人的思想共鳴,但他最為出色的部分卻在於完整的表演:不僅僅呈現出了角色的所有起承轉合,將亨利-巴特這一角色立體而生動地呈現出來,整個人物鮮明而完整;還成功地串聯起了整個故事,將劇情流動的脈絡呈現在觀眾面前,繼而在觀影結束之後帶來震撼。」

    樸實的語言,卻絲毫沒有掩飾邁克爾的激動,恰恰相反,這些質樸的文字反而透露出了他無與倫比的亢奮,甚至可以想像他在撰寫上述文字時的眉飛色舞。

    「但是,在我們進一步深入討論霍爾之前,應該先討論一下這部作品的另外一位核心人物:托尼-凱耶。

    人們要麼瘋狂地喜歡這部作品,要麼瘋狂地厭惡這部作品。但無論是哪種觀點,沒有人可以否認,這部作品蘊含的情緒是如此沉重而尖銳,強大的能量蠻不講理地打破觀眾的防線,狠狠地砸向心窩,無論是喜歡還是厭惡,剎那間都變得無比強烈而濃郁起來。

    這恰恰也是凱耶的創作目的。在他以前的作品裡,一貫如此,鮮血淋漓地將現實的殘酷和癲狂展現在觀眾之中,甚至足以引起心理的強烈不適。不是視覺上的震撼,而是靈魂的重擊。這一次,凱耶又做到了。

    在教育系統裡,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人們普遍關注的領域,但』超脫』卻提出了第三個觀點:社會教育。社會對教育的定位和引導,某種程度上是更加強大的力量,擠壓家庭,擠壓學校,進而擠壓教師和學生,在龐大的社會機器之中,個人的力量無疑是渺小的——

    電影裡的角色們,每一個角色都正在試圖反抗。但,他們的反抗卻著實太過無力。電影的結局之中,凱耶給出了一個充滿希望又充滿苦澀的結局:

    亨利和艾瑞卡重逢了,失去家人、一無所有的亨利和艾瑞卡互相依靠著彼此,亨利給了艾瑞卡一個未來,在艾瑞卡的身上種下了一顆教育的種子;但,學校卻湮滅了,猶如倒塌的厄舍府。難道沒有人因為這部作品而想起2009年的』末日危途』嗎?」

    邁克爾深入地對「超脫」展開了分析,再次對托尼的試驗表示了稱讚,隨後話鋒一轉,又再次回到了藍禮身上。

    「在』超脫』這部作品身上,凱耶寄託了太多野心,而這些野心全部都落腳於男主角亨利一個人的身上。如果選擇了錯誤的演員,那麼這也許僅僅只是一個』洛麗塔』式的故事;但幸運的是,凱耶選擇了正確的演員。

    霍爾選擇了一種有趣而簡單的表演方式,著實耐人尋味,他剝離了故事本身所蘊含的哀傷和痛苦,反而以一種近乎行尸走肉般的麻木和僵硬來帶入角色,在電影的開始就營造出了一種冰冷的疏離感,遠遠地將所有觀眾拒之門外。

    但,這看似面癱的形象卻恰恰展現出了霍爾的深厚表演功底,眼神與動作透露出來的信息,猶如裊裊煙霧,始終若有似無地在指尖縈繞,彷彿拖拽著風箏的線一般,輕輕拉扯著觀眾的關注,始終保持距離,卻始終無法擺脫。那種深沉的落寞隱藏在了迷茫之中,將單一的情緒詮釋出了不同的層次。

    伴隨著故事的推進,霍爾抽絲剝繭、層次分明的表演,一點一點地挖掘齣電影的深意。更重要的是,以個人的故事經歷,折射出整個大時代背景之下的無奈和無助,進而延伸到學校、乃至社會,在每一位觀眾的腦海裡留下一個反思的線頭,至於是否願意將線頭拉出來,又將如何拉出來,這就取決於觀眾個人了。

    霍爾的表演令人想起了』血色將至』的丹尼爾-戴-劉易斯。不同之處在於,劉易斯走向了癲狂的深淵,而霍爾則背負著黑暗繼續前行。」

    上述就是邁克爾為「好萊塢報導者」撰寫的影評,通篇都洋溢著邁克爾對藍禮的偏愛,不僅如此,在文章的結尾,邁克爾還再次強調了,「喜歡霍爾在』超脫』之中演出的觀眾,可以回頭再去看看他在』愛瘋了』裡的演出,細膩而錯雜、豐富而飽滿,靈性十足卻又腳踏實地,那動人的表演真正地讓愛情變得令人嚮往,也令人恐懼。」

    在頒獎季沸沸揚揚的爭奪之中,遠在柏林的邁克爾,還是不忘送上一記助攻。這一份追捧,著實太過難得。

    最後,邁克爾給出了「3.2/4」的評分,不算驚世駭俗,至少沒有「銀幕」那麼誇張,卻依舊是柏林電影節目前為止,「好萊塢報導者」自己的最高分。這無疑是對邁克爾觀點的最好總結。

    正如邁克爾所說,喜歡也好,憎恨也罷,但可以肯定的是,「超脫」這部電影所帶來的情感給予了每一位觀眾沉重一擊,甚至引起了情緒的強烈不適,以至於形成了立場鮮明的兩種觀點,將作品本身推向了爭議的巔峰。

    最終,「超脫」首映式結束之後,十五家媒體給予了評論,電影的評分來到了「2.3/4」。

    滿分四分,僅僅只有二點三分,在柏林電影節目前已經上映的作品之中,落後於「戰地巫師」、「芭芭拉」和「只是風」,僅僅位列第四而已。在這之後,還有多部佳作沒有上映,顯然,極端正面和極端負面的評價讓「超脫」陷入了一個尷尬的位置,但,這才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Babcorn 發表於 2017-12-22 10:02
798 歡迎姿態

    「不,那就是一堆垃圾!完全就是在自說自話、自言自語……」

    「你沒有在認真看電影,那些自白與情節是緊密聯繫的……」

    「不,應該是你過度解讀了。整部電影就是陷入自己的情緒之中,無病呻/吟。」

    「無病呻/吟?你確定我們觀看的是同一部作品嗎?那個男人,他在七歲是目睹了自己的母親自殺,然後外祖父完全不管不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他獨自一個人堅強地成長起來,試圖去拯救那些無辜稚嫩的靈魂,但卻無能為力。你沒有理解嗎?因為他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教育,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團糟糕,所以他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辦?唯恐自己的錯誤,又帶來了更多的傷害。」

    「所以他就自怨自艾,然後害死了那個女學生?」

    「耶穌基督!你說什麼?害死那個女學生?你一定是在和我開玩笑,你他/媽/地是在開玩笑吧?他試圖幫助那個女學生,只是無能為力罷了!」

    「那麼就是他害死的。在我看來,他可以幫助她,只是他拒絕了。」

    「你的意思是,一個未成年少女,朝著老師投懷送抱,那麼這位老師應該敞開胸懷咯?」

    「嘿,嘿,你們都偏離了電影的主題,也偏離了討論的主題。這部電影是關於教育、關於社會的,我們現在正在討論的是,電影真的討論了這些話題嗎……」

    「誰說的!他必須解釋清楚,什麼叫做他害死了那個女學生?荒謬!荒謬至極!」

    「不然呢?難道你還要說是社會殺死了她嗎?這是一部好萊塢電影,不是法國新浪潮或者意大利現代寫實主義電影!」

    ……

    爭論不休,面紅耳赤地爭論根本停不下來,即使站在大街上,他們似乎就想要捲起袖子來,好好地打上一架。

    事實上,卡塔琳娜-科弗勒已經捲起了袖子,冬天那厚重的外套直接敞了開來,紅潤的臉頰甚至隱隱冒出了汗水。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旁邊團團圍住了一大群人,約莫十幾個,你一言我一語,整個討論好不熱鬧。

    馬克-拉坎特站在旁邊,束手無策,更為準確來說,他想要加入討論之中,但你來我往的速度著實太快,猶如機關槍一般,他根本就插不進去,更不要說勸阻了。

    站在旁邊的克里斯汀-舒特勒和查克-史密斯卻根本不在乎,克里斯汀還時不時嚷嚷一句,加入討論,「你們不覺得藍禮的表演真的太強悍了嗎?」又或者是,「藍禮簡直帥得讓人雙腿發軟」,諸如此類。

    視線猶如走馬燈般,快速地掃視著眼前熱鬧的人群,馬克又好氣又好笑,長長吐出一口氣,試圖把胸腔裡的濁氣清空乾淨,不想,一眼就看到了不遠處的藍禮。

    電影院門口是一條繁華街道,兩側林立著摩天高樓大廈和大型綜合商場,臨街商舖則展示著這座城市休閒生活的底蘊,書店、咖啡店、花店以及餐廳。馬克一行人,今天中午再次來到了電影院,第二次觀看「超脫」。

    昨天的首映式,信息量著實太大,而且震撼感著實太強,以至於他們忽略了許多細節,表演的細節,台詞的細節,還是故事的細節。所以,他們今天必須再看一遍。

    觀影結束之後,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分享意見來,沒有想到,討論著討論著,隊伍就越來越大,不知不覺,如同滾雪球一般,一大群人就熙熙攘攘地聚集在一起,他們甚至沒有來得及尋找到一個空地,站在電影院門口,就已經吵得不可開交。

    馬克根本不知道,事情怎麼就發展到這一步了,但更為意外的是,他居然發現了他們討論的主人公——

    約莫十幾步遠之外的露天咖啡屋庭院裡,藍禮正在悠閒愜意地享受一杯咖啡的時光。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這裡是電影節,演員和導演隨處可見的電影節,更何況藍禮一直都是主動加入影迷行列的那種演員。

    在電影院門口看到藍禮,這並不奇怪。

    沒有墨鏡,沒有帽子,也沒有遮擋,落落大方地坐在椅子上,一件鈷藍色的波點襯衫,隨意而凌亂的捲髮,臉上帶著舒適的神情,低調而平實,卻不由自主地吸引著四周的目光。

    坐在藍禮正對面的赫然是傑克-吉倫哈爾,兩個人正在愜意地閒談著,說話的主要是傑克,而藍禮則在禮貌而認真地傾聽著,時不時補充一句兩句,傑克的表情頓時就猶如春風吹皺了湖水一般,明媚而明亮。

    「我們詢問一下藍禮就知道了!」在大腦意識到之前,馬克就脫口而出地喊到,「夥計們,夥計們!」第二聲直接是石破天驚的吶喊,「藍禮,我們直接詢問看看藍禮,這些爭論就水落石出了!」說著,馬克就帶頭衝了過去。

    其他人站在原地,愣了愣,順著馬克的方向看過去,然後他們也明白了過來,一群人風風火火地就衝了過來。

    還好,咖啡屋是露天的,此時藍禮就坐在外面的花園裡,十幾、二十個人蜂擁上去,圍繞在木柵欄的外圍,不至於影響到其他顧客們。但,如此景象還是讓人們紛紛看了過來。

    「藍禮,你覺得這部電影是亨利的自言自語嗎?」

    「他當然不會這樣覺得,因為這是他的角色。你應該詢問托尼-凱耶!」

    「可他是演員,他才最有發言權!」

    ……

    嘰嘰喳喳的爭論聲毫不退讓,那激烈的場面看起來就像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一般,藍禮和傑克交換了一個視線,雙雙笑了起來,傑克抬起右手,往下壓了壓,「你們至少應該給這位紳士一個發言的機會。否則,我們永遠都沒有辦法知道答案了。」

    爭吵聲漸漸平復了下來,藍禮輕笑起來,對著傑克說道,「果然,有經驗的人還是不一樣。」一句調侃,讓傑克放聲大笑起來。

    隨後,藍禮抬起頭看向了眼前那一張張狂熱的臉孔,各式各樣的人群都有,有稚氣未脫的年輕人,有鬍子拉渣的流浪漢,有衣著隨便的中年男子,還有盛裝打扮的美貌女子……不同年齡和不同職業都聚集在了一起。

    這是電影的力量,同時也是他的榮幸。

    「首先,是的,我同意,這部電影聚焦在亨利的自我囈語之中。作為觀眾,其實它是粗魯無理的,強制性地拋出了一個未知陌生人的世界,然後看著他在痛苦之中浮浮沉沉,始終在原地打轉,找不到出口。不,客觀來說,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甚至可以說,我討厭這部電影。它太過自我了。」

    藍禮的回答,讓眼前的人群開始騷動起來,那些反對者們紛紛抬起了下巴,得意洋洋地看著其他支持者們,雖然沒有說話,但眼神表達的意思卻再清楚不過了。

    支持者們頓時就慌亂了,卡塔琳娜迫不及待地就嚷嚷到,「但是那些獨白都是和情節聯繫在一起的。」

    「是的。」藍禮肯定地說道,「但,我不喜歡。」

    乾脆利落、簡單直白的回答,讓人群一時間都沉默了下來,藍禮接著說道,「歸根結底,這是亨利的獨白,這是亨利的故事。作為觀眾,我為什麼要傾聽一名落魄教師的內心獨白呢?我認為,在這一點上,托尼是蠻不講理的,硬生生地把所有內容塞了過來。他有權利這樣做,我有權利不喜歡。」

    這下,反對者們紛紛高舉起雙手,盡情歡呼起來。

    藍禮聳了聳肩,一臉理所當然的表情,然後就看到了傑克一臉玩味的表情,「你是認真的?」

    藍禮但笑不語,只是端起了咖啡,輕抿了一口。他沒有開玩笑,事實的確如此。

    以觀眾角度來說,他更加喜歡那種留下餘韻和反思的電影,導演負責講述故事,然後將自己的想法隱藏在鏡頭和故事之中,放任觀眾來解讀;像「超脫」這樣,以亨利的獨白來解說詮釋,不僅太過直白,也太過粗暴。

    卡塔琳娜直接就愣住了,站在旁邊的克里斯汀按耐不住,揚聲問到,「那,那你不喜歡自己的這部電影嗎?」

    「哈。」藍禮放下了咖啡杯,「我不會說我喜歡這部電影,我也不會說我討厭這部電影。」這下大家都不干了,紛紛指責藍禮在狡辯,所有人眾口一致地把矛頭對準了藍禮,惹得傑克坐在旁邊哧哧地笑了起來。

    藍禮也沒有辯解,等大家稍稍安靜下來之後,他才說道,「我是一名演員,而且電影正在宣傳期,你們期待著我說什麼?」如此坦誠,卻讓人無法反駁,於是大家的表情都變得古怪起來,哭笑不得。

    藍禮接著說道,「重新回到電影上來。亨利的自言自語是有意義的嗎?是,當然是,這些台詞都是編劇、導演以及演員認認真真思考之後的結果。重點就在於,這些獨白,觀眾理解了嗎?又或者說,觀眾願意理解嗎?」

    「正如剛才所說,這些台詞都是與劇情鏈接起來的,同時也是與表演鏈接起來的。觀眾願意靜下心來,傾聽這些台詞,然後解讀背後的隱喻和暗示,重新審視這個故事,這自然是再好不過了。但,如果不願意的話,你們可以盡情地痛恨這部電影。我想,托尼不會介意的。」

    藍禮的臉上始終帶著笑容,談笑風生、如沐春風,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卻又敞開胸懷,擁抱所有的意見,批評、讚美、反對、支持。

    結果,站在旁邊的反對者們頓時就不滿起來,「歸根結底,你還是在推銷自己的電影嘛,說了那麼多,你還是喜歡自己的電影,說了等於沒說。」
Babcorn 發表於 2017-12-22 10:02
799 君子坦蕩

    面對反對者們犀利而尖銳的指責,甚至還有不屑和奚落,卡塔琳娜第一個就忍不住了,「你說什麼?藍禮已經敞開了心胸,接受了所有的討論,你們憑什麼這樣說?我看你們才是蠻不講理吧!藝術的討論本來就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每個人都允許發表自己的觀點,你們這一幅強迫藍禮接受自己觀點的嘴臉,真是令人作嘔!」

    卡塔琳娜咄咄逼人的指責頓時讓對方有些下不來台,一個個都倔強地轉過腦袋,拒絕眼神的溝通,也拒絕正面的回應。

    看著眼前針鋒相對、不可開交的影迷們,藍禮卻是呵呵地輕笑了起來,以前在特柳賴德也見到過這樣的影迷。不過,比起特柳賴德來說,柏林的影迷更加專業、更加資深、更加深刻,更加激進、更加投入、也更加可愛。

    「你們期待著什麼呢?我痛恨這部電影?如果是這樣,首先,我當初就不會接拍這部作品了,因為劇本就可以看得到大量的獨白;其次,我也不會出現在柏林電影節了,我相信最近這段時間,美國本土應該可以找到一些工作。」

    藍禮再次開口,那調侃戲謔的話語讓現場緊繃的氣氛稍稍緩解了一些,居然還有不少人沒有忍住,輕笑了起來,「作為觀眾,我不喜歡這部作品;但作為演員,我瘋狂地深愛著這部作品。它在不斷挑戰我的極限,和托尼合作,絕對是一段瘋狂的旅程,你們有多麼討厭這部作品,我就有多麼喜歡它。」

    「就我個人而言,我目前所有的作品,我都愛不釋手。」藍禮挑了挑眉尾,然後看向了傑克,「同樣的問題,我相信傑克也會給出同樣的答案。」傑克微微頓了頓,正準備開口,藍禮卻接著補充到,「等等,』波斯王子:時之刃』這部作品也包括在內嗎?」

    「哈哈。」所有人集體哄笑起來,就連杰克自己也不例外,他抬起右手的食指,指了指藍禮,但終究還是無能為力,無奈地搖搖頭,放任笑容上揚了起來。

    「藍禮,那麼我想請問一下,亨利到底代表著什麼形象呢?」卡塔琳娜終於抓住了機會,追問到,「我是說,以演員的角度。」

    藍禮啞然失笑,「演員的角度。」重複了一遍之後,認真想了想,「在我個人看來,薩米其實就是亨利。又或者說,亨利期待著,薩米未來能夠成長為自己。至於薩米和亨利到底是什麼形象,我想,每一位』喜愛』這部電影的觀眾,都有自己的解讀。」

    「喜愛」,藍禮刻意加重了語氣,惹得那一群反對者們也哄笑起來,其中一個人嚷嚷著,「藍禮,即使你說的天花亂墜,我也不會喜歡這部作品的。」

    藍禮端起了咖啡,表示了致敬。

    僅僅是這一個動作,藍禮就贏得了所有觀眾們的認可。心胸寬廣、君子坦蕩,接受批評,也接受讚美,始終保持謙遜,也始終保持熱忱。這樣的演員,真的是久違了。

    馬克清了清嗓子,「藍禮,謝謝你願意和我們討論,那麼,我們就不打擾你了。」馬克的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容,然後招呼著小夥伴們,轉身離開,腳步輕快地跳躍起來,洩露了內心的亢奮,「我告訴過你們,藍禮和那些好萊塢演員不一樣。他是歐洲演員!」

    ……

    嘰嘰喳喳、熙熙攘攘,僅僅三十秒前,還吵鬧得不可開交的這群人,現在卻猶如結識許久的老朋友一般,有說有笑地朝著電影院走去。討論的話語依舊是「超脫」,但漸漸地,就開始分享過去幾天的觀影體驗了。

    收回視線,藍禮就看到了傑克目不轉睛地看著自己,藍禮流露出了疑惑的神情,「怎麼,我剛才喝咖啡不小心蘸到嘴角了?」

    「不。」傑克輕笑了起來,低下頭,認真想了想,斟酌了一下話語,「作為觀眾,你真的不喜歡』超脫』這部作品嗎?」

    和昨天相比,今天的傑克顯得放鬆了許多,也自如了許多。不僅僅是臉上的笑容,還有肢體的語言,都是如此。兩個人剛剛在電影院放映廳裡意外相遇,傑克主動發出了邀請,一起到旁邊的咖啡屋喝一杯咖啡,藍禮點頭答應了。

    「是的。」藍禮的回答乾脆利落,「我個人看來,托尼有些發力過猛了,整部電影所帶來的觀影不適感,太過清高,也太過驕傲,還太過自我。」

    傑克意外地抿了抿嘴角,「事實上,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你所討厭的部分,恰恰是我喜歡的部分。尤其是粉筆動畫的部分,還有鏡頭專訪亨利的部分,那種荒誕和現實交錯的矛盾感,彷彿緩緩流動的河流,有種詩意感。」

    藍禮意味深長地收了收下頜,什麼話都沒說,但傑克卻一下就解讀了出來,噗嗤一下笑了起來,「喂,喂,你這表情是什麼意思。」

    「品味十分獨特的意思。」藍禮的回答讓傑克哭笑不得,拿起了眼前的糖罐,輕輕敲了敲桌面,「我這是在稱讚你的作品,你的。」

    藍禮舉起雙手,表示投降,然後故意誇張地抿了抿唇瓣,閉上了嘴巴。

    傑克無可奈何,耷拉著腦袋,無語地看著藍禮,最後感嘆到,「好吧,我承認,我討厭』波斯王子』這部電影。準確來說,應該是憎恨。」

    兩個人的眼底都湧現出了笑容,沒有再繼續談論「超脫」,而是閒聊起柏林電影節的其他作品來,就好像前來參加電影節的普通觀眾般。不過,交談沒有能夠持續太久,僅僅半個小時左右,兩個人就雙雙起身離開了。

    傑克和藍禮都是趁著中午休息的時間,偷摸摸溜躂出來的。

    作為評委,傑克需要觀看競賽單元的每一部作品,今年一共十九部作品入圍,全部觀看完畢,而且還要分析、解讀,在最後的評獎會議上,每一位評委都必須發表觀點和看法,並且必須言之有物,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作為演員,藍禮在柏林僅僅停留四天,他需要進行大量宣傳,密集的地毯式宣傳。今天中午能夠偷閒三個小時,觀看了一部電影,這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下午回去之後,他估計就在酒店房間裡待著,一直到通宵了。

    短短三天之內,這是內德-穆蘭第五次看到藍禮-霍爾了。但每一次看到藍禮,內德總是有著不同的感受,今天的藍禮看起來微微有些疲憊,但神情卻充滿了活力,他順口詢問了一下怎麼回事,藍禮就滔滔不絕地提起了今天中午觀看的電影,還有和觀眾們的交流。

    僅僅只是一件簡單的襯衫,一頭隨意的亂發,骨子裡散發出來的肆意和不羈,賦予了藍禮那儒雅俊朗的面容一股獨特的氣質。

    這一次「超脫」上映之後,「娛樂週刊」戲謔地嘲諷,這是藍禮職業生涯最帥的一部電影,甚至比「愛瘋了」還要更帥,並且諷刺那些喜歡「暮光之城」的影迷肯定會喜歡。但是,在內德看來,這番話從另外的層面來說,卻也是正確的,因為藍禮確實將亨利-巴特這個角色演繹得魅力十足。

    「你一點都不擔心嗎?」內德終於忍不住開口詢問到,「『超脫』上映之後,立刻就陷入了難以置信的爭議漩渦之中,現在各大媒體都正在討論這部作品,爭論不斷。」

    「帝國」雜誌是今天下午採訪媒體的排頭兵,首映式之前和之後,採訪內容自然也有所不同。

    「某種意義來說,這應該是導演的目的之一。」藍禮卻絲毫沒有擔心的模樣,托尼-凱耶就在隔壁房間接受採訪,今天是車輪採訪戰,至少有二十五家媒體需要進行採訪,任重道遠。

    藍禮不僅沒有擔心,而且還帶著笑容,「這部電影不僅僅把矛盾指向了教育,還指向了社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我們都曾經、正在或者即將接受教育,而且因為自己所身處的階級環境,教育都在面臨著不同的問題。」

    「即使是上流社會也是如此,那些常青藤名校,或者英國傳統百年名校,他們的教育價值觀也正在接受挑戰。教育無疑是未來的基石,所以,你可以想像,觀眾不會喜歡的。」對於如此問題,藍禮無疑是最有發言權的,上一世和這一世,他體驗了不同階級、不同層面的教育,對於托尼探討的問題也是深有感觸。

    「更重要的是,托尼選擇了一種實驗性的手法,近乎赤果、原始地展開討論。這是不友好的,甚至是具有攻擊性的。」藍禮攤開雙手,「所以,觀眾和媒體的激烈反應,這是正常的。如果托尼想要拍攝一部人見人愛的電影,那麼他就不是托尼-凱耶了。」

    內德微微愣了愣,隨後不由輕笑地點點頭,表示了贊同,但還是補充了一句,「你的意思是,對於那些批評的聲音,你不在意?」

    「是的,事實上,我閱讀了所有的影評,包括批評的和稱讚的。」藍禮點點頭,「可以的話,我願意和觀眾們展開直接的交流。不是辯論,而是交流。」辯論的目的是贏得議題的勝利,而交流則是交換雙方的意見並且保持雙方的立場不變,「我相信,托尼也勢必十分願意的。」

    如此坦蕩蕩的姿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眼前這位二十二歲的年輕演員,著實是老道睿智得不像話。

    內德的笑容終於徹底綻放了開來,「我想,觀眾們會十分樂意發表自己看法的。這裡可是柏林電影節,前提是,你們真的做好了準備。」
Babcorn 發表於 2017-12-22 10:02
800 熱潮不褪

    一大清早,威廉-泰勒反常地沒有賴床,而是早早地起來,坐在了電腦面前,開始瀏覽新聞。

    谷歌搜索窗裡只需要鍵入「柏林電影節」或者「藍禮-霍爾」的關鍵詞,新聞就鋪天蓋地地陳列出來。此時是洛杉磯的拂曉,而在柏林卻是下午的美好時光,威廉之所以趕早起床,就是為了第一時間關注藍禮最新作品的首映消息。

    正在大西洋彼岸上映的「超脫」,顯然是萬眾矚目,根本不需要太過費力,簡單一搜索,無數最新消息就顯示在了電腦屏幕之上。但,情況似乎有些不妙。

    「』超脫』遭遇口碑滑鐵盧,藍禮-霍爾演員生涯的首次失敗?」

    「讚美與批評交織,』超脫』面臨影評人的聲討。」

    「口碑遠遠低於預期,』超脫』在柏林面臨嚴峻考驗。」

    「首映式起立鼓掌四分鐘;官方場刊3分。』超脫』的冰火兩重天!」

    「觀眾惡評如潮:高冷,自我,矯情。』超脫』迎來了一片爭議之聲。」

    「極致的喜歡vs極致的厭惡,』超脫』面臨嚴峻考驗,托尼-凱耶到底怎麼了?」

    「藍禮-霍爾奉獻職業生涯最佳表演;托尼-凱耶奉獻職業生涯最糟作品』超脫』首映之後的困境。」

    ……

    眼花繚亂的新聞,簡直讓人應接不暇,積極的和消極的、正面的和負面的,各式各樣的新聞猶如洪水一般傾瀉而來,沒有緩衝的空間,沒有觀來說,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即使不是滿分一百分,但至少也是九十五分;同時,這也是一部不值得推薦的電影,因為它太過深刻,也太過沉重,更太過殘酷。傑作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挖掘出極致的美好,一種挖掘出極致的痛苦。這部作品屬於後者。更何況,單單是藍禮-霍爾那影帝級別的演出,這部作品就已經值得一看了。

    什麼鬼東西?感覺就是導演自己隨手拍出來的內心獨白,劇本應該是他年少輕狂時候的日記吧?

    各種藝術手法,各種宗教隱喻,各種現實影射,長鏡頭、偽紀錄、膠片與高清,以強烈對比來展現男主角內心的詩意。形式上來說,這確實是讓人耳目一新;但內容卻空曠而虛無,根本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分為兩個部分來說:情緒感染力,十分飽滿,視覺效果具有強大震撼力,藍禮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絕;敘事方面卻一塌糊塗,藍禮已經內斂、再內斂,甚至已經壓抑到冷漠了,但依舊無法阻止導演那顆自怨自艾、顧影自憐的文藝青年的心,太多的抑鬱和悲傷之後,就只剩下一個空殼,就好像男主角那大段大段的說教台詞一樣:做作且膚淺。

    不管別人怎麼說,我不喜歡這部電影。

    失望,真是大失所望。這是藍禮-霍爾第一次讓人失望,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部電影。

    ……

    議論狂潮從柏林的大街小巷一路蔓延到了上,熙熙攘攘、沸沸揚揚、嘈嘈雜雜,而且可以明顯感覺到,負面反饋信息佔據了絕對上風。

    作為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中最不受矚目、最備受冷落的一位,每一年的柏林都缺少足夠的話題,吸引大眾矚目,即使是偶爾邀請了好萊塢頂尖大牌拜訪,但爆點和噱頭的欠缺,還是導致了一片冷清,再加上格萊美和奧斯卡的迫近,柏林就更加清高了,更像是自娛自樂。

    即使與後起之秀多倫多相比較,柏林也已經漸漸落在了後面。

    「超脫」上映之後,壇之上的如此盛況,對於柏林電影節來說,真真是久違了,無論是媒體的爭議,還是觀眾的分歧,如此熱鬧,這看起來一點都不「柏林」。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不僅僅是歐洲大陸,北美大陸之上,熱潮也正在漸漸興起,如火如荼的頒獎季之中,」超脫「成為了一匹另類黑馬,帶動了更多的焦點。當人們發現,這部作品是在柏林首映,無緣參加今年頒獎季爭奪時,那種訝異和錯愕就更加明顯了。

    短短不到二十四小時的時間,雅虎論壇之上,直播貼的討論熱度就已經衝著一萬回帖量邁進了。要知道,在過去十年時間裡,柏林電影節沒有任何一個相關話題,討論熱度可以達到如此高度,甚至於整個電影節聯合起來的討論熱度,可能都比不上一部「超脫」。

    天堂與地獄式的討論交鋒,在發酵了開來。

    可是,這對於威廉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他開始擔心,擔心著「超脫」的口碑,擔心著藍禮的表現,擔心著柏林電影節的前景。

    雖然說,獨立藝術電影總是要面臨如此挑戰,即使是梅麗爾-斯特裡普、丹尼爾-戴-劉易斯、西恩-潘這樣的老戲骨,他們也不例外,搞砸的藝術電影著實不再少數,歸根結底,「藝術」就是一個不斷自我摸索的過程,即使不是今天,未來的某一天,藍禮也要面臨如此困境。

    但威廉還是不由自主地忐忑起來,他希望「超脫」能夠贏得認可,他也希望柏林電影節能夠為藍禮打開歐洲藝術市場的局面。現在,「超脫」卻陷入了一片爭議之中,媒體是如此,影評人是如此,觀眾也是如此,這著實是糟糕不過了。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