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 熬鷹航空業 作者:中克希德 (全書完)

 
regn13 2018-1-7 22:43:07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127 65806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7
第八百七十九章:雷達之謎
    中航西南旗下的子公司群體中,大家在技術上都還算是不錯,並且在國際化的激烈競爭中也表現出了敏銳的洞察能力,這確實是可圈可點,但實際上光有國際性的視野也並不夠,至少光電探測系統公司所面臨的情況就是如此,他們現在有必要、也同樣有能力去拿下這次的蘇27國產機載雷達項目。

    一想到自己這次離開公司之前,同事和領導們所寄予的重託,就感覺此行責任重大無比,而現在一看到總公司的大領導關心也到了自己所面臨的這次項目,這就是好事啊!

    也就一五一十地「從實招來」了其中實情:「這次我們公司之所以前來競爭蘇27戰鬥機的雷達項目,這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叫我們現在很快就要面臨無米下鍋的窘境,空警100的預警雷達系統已經研製完成,之前洪都那邊的輕四雷達項目我們又輸給了長紅,這次要是再拿不到新的項目來維持科研團隊,必將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這裡面實際上也就涉及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作為技術能力絕對不俗的中航西南公司旗下專門研製雷達的子公司,居然也同樣免不了在公司內部出資支持的項目中競爭中失敗的情況,這就很是值耐人尋味了。你要說技術能力的話,這光電探測系統公司的能力難道還不夠強大?

    笑話,這能夠完成預警機上面預警雷達研製的單位,技術上要是都還不夠牛逼的話,這整個共和國就是真的找不出幾家技術能夠足夠優秀的公司了,但這種情況下依舊輸掉了項目,有意思

    實際上,之前所以這次輕四的雷達系統最後給長紅方面,這主要就是因為長紅那邊使用的技術太猛,這長紅公司不僅資金充足,同時技術路線走的也是異常風騷,看了之後更是讓人口水狂流不止,畢竟這九十年代能夠承諾在輕四雷達項目中使用有源相控陣技術的,除了長紅公司這異數以外,國內可沒有任何公司敢吹這牛逼。

    看到大領導對於光電探測系統公司之前輸掉輕四雷達系統的原因很感興趣,這傢伙索性在確認周圍沒有安全問題之後,也開始娓娓道來。

    也是挺光棍地說著:「之前輸掉輕四項目的雷達競標,我們那也是沒有辦法,長紅公司那邊也不知道是磕了什麼猛藥,向洪都提供了充足的技術資料證明之後,說他們可以在三年之內解決有源相控陣雷達的t/r組件生產問題,保證按時交付一款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而這一點我們絕對沒法做到的。」

    這話一說出來不僅僅是說話的人依舊是有些不服,一旁聽話的楊輝更是一臉懵比,這長紅公司什麼時候可以如此吊炸天,連有源相控陣上面的新一代小型t/r組件都能夠三年之內給完全解決,這海口就連英法兩國都不敢誇下啊!

    要知道同樣是九十年代的技術背景之下,英國為颱風開發的雷達也同樣只是屬於脈衝多普雷體制的機械掃瞄雷達,雖然一直說颱風這款飛機裝備的r雷達是屬於末代機掃雷達中的技術巔峰,甚至可以日翻日本為-2戰鬥機開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但是,這也非常無奈地證實了一個情況:九十年代英國為颱風研製的雷達也同樣是難以用上有源相控陣雷達,雖然英、德、意三國在90年代也有過開展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製探索工作。

    無獨有偶的則是同為歐洲雙風之一的法國佬,他們專門為陣風戰鬥機開發的雷達雖然不是機械掃瞄雷達,但是那坑比的無源性相控陣雷達只不過性更加水一點而已,其大概水平也就是和殲18所使用的雷達差不多,畢竟法國佬把陣風的機頭雷達空間擠佔地簡直不忍直視。

    不討論雙風的雷達性能如何,這裡也僅僅是通過歐洲的情況來做一下對比,以此引申到這次長紅公司提出的三年解決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研製生產問題的技術風險。

    事實證明,這時候長紅廠若是真的能夠解決他們所承諾的t/r組件問題,長紅廠就是整個共和國微電子工業的一方大亨了,以後靠著這技術風光二十年起碼是可以有的。

    當然了,實際上楊輝心裡面也非常期待這次長紅廠所言非虛,那麼不僅是輕四的雷達有了下落,甚至就連重四的雷達也能夠說可以大大地放下心來,畢竟這有源相控陣雷達只要t/r組件的大問題解決了之後。

    唯一還制約雷達性能的無非就是組件數量集成度而已,一台雷達集成的t/r組件越多,功率就越發的強大,而同樣的t/r組件質量水平下,雷達口徑就是限制組件數量多寡的最大因素,而這也就是造成輕型機和中型機之間雷達性能差距的根本。

    換一句話來說,只要t/r組件性能過關,重型機和輕型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之間的硬件就是單純地加減法而已,對於雷達整體集成能力方面的要求倒是其次了,而後來在給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劃代的時候,靠的也就正是通過給t/r組件性能、製造工藝之間進行對比。

    聽了對長紅那邊技術的模糊介紹之後,這時候就有了太多的問題:「他們搞有源相控陣雷達?那麼這個t/r組件的問題之前也沒有聽說過啊,而且我們國內製造的雷達大部分電子元器件都是我們公司和長紅當年合資的一家公司進行生產,這家公司去年的財務報表中也並沒有反應出他們大筆投入科研資金搞t/r組件之類的意思。」

    t/r組件這種軍用電子工業中相當重要的一種電子元器件,絕對是中航西南公司在國內外都重點監控的技術,只要國內哪一家單位說對此技術有所突破,中航西南就絕對是第一個湊上去做評估,更何況是監控中航西南持有一半股份的電子元器件公司技術發展。

    所以這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這都是各種糾結啊!而下一刻卻又是峰迴路轉,一切水落石出,只聽到一句

    「這個問題也同樣是讓我在之前非常納悶的,大概都是前幾天輕四的雷達系統競標徹底塵埃落定了之後,這才由長紅那邊的一些內部消息傳過來,好像聽說他們的技術是從以色列引進,這個消息我雖然也不知道真假,但是現在這消息已經要求封口了。」

    好嘛!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居然是長紅那邊走了技術引進的路子,若是說這技術從以色列引進的話,那麼一切都不難解釋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8
第八百九十章:有備而來
    要說這玩戰鬥機機載相控陣雷達的先驅者,美國算是絕對的第一梯隊,特別是有源相控陣更是絕對領先,然後就要數蘇聯在此之前也算是比較溜,只不過蘇聯後來走上了無源相控陣的邪路,更是一去不復返。

    那麼真要說九十年代除了美帝之外,還能夠把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這東西玩兒的比較成熟,也就僅僅是以色列這一家而已,畢竟費爾康預警機項目對以色列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方面的技術拉動作用是非常大。

    整體算起來絕對是在技術上的先驅了,若是能夠從以色列引進有源相控陣的t/r組件製造相關技術,長紅那邊說三年之內解決相關的問題,這似乎也能夠說的過去了。

    至於說為什麼都已經是引進到以色列的技術了,怎麼還需要用上3年的時間才能夠搞定,這就是涉及到了雷達波段的問題,作為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雷達波,這雷達波也是由t/r組件發射接收,那麼t/r組件肯定也要分不同的波段。

    很不好意思的一個問題:以色列在費爾康系統上面的t/r組件是l波段,而這l波段的雷達一般是不會用到戰鬥機的機載火控雷達上面,至於說為什麼就有些不太好解釋了,這需要說到雷達波段的分類和各自優缺點等等,三天三夜也難以說完,可以自行擺渡搜索。

    也就是說,這次長紅公司引進的可能僅僅只是以色列的t/r組件生產製造技術,後續還需要對症下藥把雷達波段改為戰鬥機雷達使用的波段之後,才能夠最大限度的匹配上機載火控雷達使用。

    但只要能夠引進到l波段的t/r組件製造技術,這對於後續戰鬥機機載波段雷達t/r組件的研製肯定是一副大補藥,三年時間搞定戰鬥機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關鍵部件研製,只能說長紅廠還真是有兩把刷子。

    遙想在上一位面共和國同以色列合作,那主要就是太過於明目張膽了,直接就要說採購或者更進一步乾脆就是把機載平台飛到以色列去進行預警機改造,你如此大張旗鼓去裝逼,美國佬要是不給你把手打斷才怪事了。

    像現在這樣就挺好了,在當年長紅和以色列進行機載雷達合作的時候,楊輝就提醒過要低調行事,偷偷摸摸地引進點t/r組件的製造技術,又並非是直接就引進產品實物,一般還是有極大可能成功的。

    而這次洪都那邊能夠通過長紅公司的競標,這就說明長紅已經是得到了相應的各種配套製造技術之後,這才有可能讓他們拿下項目研製與供應合同,洪都現在全面貫徹中航西南項目供應商的資格評審,那是對國外引進的技術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想開了這麼多,還是回應著一句:「長紅公司很有一套,既然你們輸了,那就認栽好了,正好你們之前也沒有研製小口徑機載雷達的經驗,有的僅僅是當年從14所換過來的ag-9雷達技術。而ag-9雷達的口徑卻又也正好和蘇27戰鬥的雷達口徑相吻合,之前我就說過讓你們對ag-9進行現代化的深度改進,現在的情況是如何,有沒有眉目?或者對這次競標有信心沒有?」

    稍微清楚了這次前來競標蘇27國產化雷達設備的情況之後,又得知了輕四的機載雷達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突破,這突然又感覺到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未來距離重四的研製成功又多了一份保障。

    至於說這時候光電探測系統公司帶來參加競標的雷達,這就更是讓人老懷大慰,畢竟中航西南這次是志在必得此次國產化蘇27戰鬥機的雷達系統,現在國內絕對其他沒有任何單位能夠拿出更好、更成熟的雷達來。

    「楊總就放心好了,我們上次之所以在輕四項目中輸掉,其實也並非是因為我們提供的雷達在性能上比長紅提供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更差,這主要是因為洪都那邊考慮到以後輕四要對國外出售。認為四代機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聽起來會更加好看一些,所以這才把我們的機掃雷達放棄,但我們的技術是絕對的優秀,說起來長紅、14所兩單位也並不一定就比我們強,而且這次我們優勢更加明顯。」

    這話又透露出了一個新的情況,看來這洪都還是真的成精了,還都知道根據產品的銷售定位來針對性地選擇子系統,要知道這有源相控陣雷達是光聽起來就感覺吊炸天的技術,特別是美帝在-22上面首次使用了這東西之後,帶來的示範和廣告效應絕對不會差。

    洪都能夠如此流氓,那麼楊輝倒是放心了,雖然九十年代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末代頂級機械掃瞄雷達性能差距並不大,但是外銷的時候相控陣雷達絕對是高大上的東西,再配上四代隱身戰鬥的身板,那肯定是泡妞利器。

    「不錯,這次就好好地表現、競爭,國內在此之前也從來都沒有研製過相同口徑的大型機載火控雷達,大家都是同一水平線,而你們之前早就在ag-9的基礎上摺騰了好多年,相信這將是一款性能足夠讓人驚豔的好雷達。」

    ag-9雷達的年代確實是比較久遠了,且由於當時的技術限制,雷達也只是用的模擬信號為主,所以要說改進的話就需要動很大一番手術,但這絕對不是說不行,至少美國佬自己就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在ag-9的基礎上改進出了更加現代化的an/apg-71數字式火控雷達。

    按照剛才公司來的這位競標負責人所說,現在拿出來的這款雷達是同樣對ag-9雷達進行深度改進,甚至走的路線都是和apg-71相同,都是將雷達由模擬改數字,又優化了一些冗餘的設計之後,新的雷達至少在對空作戰中絲毫也不輸apg-71雷達。

    至於說多用途作戰能力,這時候的國內空軍並沒有對國產蘇27有相關的要求,畢竟都有了更加好用的殲18,也懶得對蘇27瞎費心思,那麼這次雷達設計原則就是那一句。

    「我們著重關注雷達的空對空作戰能力,甚至還按照ag-9能制導遠程不死鳥空空導彈的設計,又相應的考慮到了引進俄羅斯r-33遠程空空導彈的制導問題,到時候只要能夠得到這款導彈的相關接口數據,蘇27飛機的機體能夠發射這款導彈,我們的雷達就能夠滿足。」

    沒聽錯,這次更是直接就給國產化的蘇27考慮上了r-33遠距離空空彈,這倒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到時候空軍就不用去打本來就只能少量引進的米格31截擊機主意,那東西讓海軍裝備就好,也免得最後把空軍的後勤搞得各種混亂。

    計畫中海軍後期就兩款主力戰鬥機:米格31和殲18,空軍則是三款:十號、蘇27、殲18。

    以上這樣差不多是完全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的戰鬥機專業需求,也算是有了完整的專業化戰鬥機體系構架,然後各種強五、殲六、殲七、殲八、側板閃電之類的,一但壽命到了之後就說換裝好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8
第八百八十一章:從不缺項目
    能夠把ag-9往apg-71的基礎上進行改進,這本身就說明了這次光電探測系統公司走的技術路線是沒有問題,到時候把蘇27早期原裝的倒置卡格倫塞雷達換掉,那絕對就是一次非常大的技術飛躍。

    再隨後也沒有打算繼續深入地瞭解這款為國產化蘇27準備的雷達,畢竟這可並非是楊輝的專長,強制裝逼要去瞭解一波的話就顯得沒有什麼大的必要,還不如準備一下去找老同學敘舊。

    早就已經聽說自己的老同學現在已經在601所算是嶄露頭角,這次已經是被定為蘇-27國產化項目的總師,不過兩人都知道這次的見面絕對不會涉及到蘇-27的子系統招標。

    一方面是王永慶不會,並且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放水,他能夠在僅僅三十五歲不到的年齡當選為蘇27國產化項目總師,這601所背後還有多少熬資歷的人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恨不得把人放到放大鏡下面仔細觀察,只要稍微有一個風吹草動,那就是呵呵

    而要說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更簡單了,楊輝是絕對不可能走關係拿項目的,先不說中航西南是不是一定離了這個項目就活不了,退一萬步來說就算這次的雷達競標也失敗了,光電探測系統公司的科研隊伍也絕對不會真的就無事可做,或者說是無米下炊。

    隨便巴拉兩下,項目總歸還是會有的,比如這時候的中航西南無人機業務可一直都是在光電探測系統公司旗下,為巡海、地獄貓、田園貓幾款無人機研製配套的合成孔徑地形測繪雷達、遙感測控系統等等項目,反正隨便怎麼也不可能被餓死。

    又或者再把目光看長遠一些,考慮到長紅那邊都已經引進了以色列的l波段t/r組件生產技術,要說那東西雖然不適合用作戰鬥機機載火控雷達,但是用那東西做回老本行,結合光電探測系統公司的技術優勢,以-818為平台研製出一款出口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預警機,那性能肯定也是不俗。

    再或者要是覺得不用太早更新預警機技術,那麼使用長紅公司引進的l波段t/r組件為基礎,完全可以展開共和國海軍的神盾系統研製工作,而且這東西對於光電探測系統公司來說其實也並非難事。

    首先中航西南同海軍的關係一直不錯,要是說想要參與到海軍的神盾系統競標,相信以中航西南的口碑和關係,海軍絕對是對此非常歡迎,而這還僅僅是拿到項目競標資格。

    而且在技術上來看,其實也並不是沒有可能,首先預警機的雷達天線面積絕對不比盾艦的天線小,那麼這時候在預警機研製方面的硬件技術積累:電磁兼容、冷卻等等技術都可以對神盾系統有非常大的借鑑。

    其實說白了,這神盾系統差不多就可以看做是相控陣預警機系統裝在船上而已,他們兩者需要處理的目標任務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兩系統的複雜程度大概都是相差無幾,所以說只要能夠研製大型預警機,那麼想要再研製神盾系統也是可以做到的,只不過神盾系統就是看需求而定。

    再考慮到中航西南之前已經拿下了052b型驅逐艦的數據鏈系統合同,對海軍艦載數據鏈非常熟悉,後期的整個軍艦各種數據與神盾系統數據結合就可以做到非常緊密,而這又是一大優勢。

    所以也別看這時候的光電探測系統公司像是無米下炊的境地,那僅僅也只是表象而已,只要願意,那分分鐘都是大項目,所以說楊輝是真的犯不著去幫著走關係之類的,實在是沒有任何的必要

    老同學之間見面嘛!其實也沒有太多的什麼煽情,大概也就是憶往昔崢嶸歲月,再一直說到最近幾年的各自近況,一起吐槽一下心中的不快,特別是兩人都還同處一個系統、行業的時候,男人之間就會不知不覺地說到行業中的各種毛病等等。

    這樣也就漸漸地談到了這次的蘇-27項目,而這當真還是透露出了一些之前沒有對中航西南公開的所謂內部消息,而這內容倒還是可以聽聽,至少這消息和楊輝上一位面所聽到的是不一樣。

    對比上一位面的情況之後,這便適時的接上一句:「原來情況是這樣的,看來空軍對蘇27的國產化改進還是很有看法,而且這眼界也著實不低,直接就奔著蘇27m型去了,要是這次項目真的能夠成功的話,這將是一款功能強大的重型戰鬥機。」

    其實真要說這蘇27m,在上一位面它最終是沒能最終完成定型的,但是真要說這款飛機的來龍去脈,大概可以說這就是集中了蘇27家族在首次定型之後二十年的所有改進措施,它就是一款基於蘇27基礎的先進技術驗證機。

    蘇27m其實也有過很多代號,在九十年代的時候被稱之為蘇35(這個要和2010年之後的新蘇35區分開來),後來也有過蘇37的編號。

    這款飛機上也是使用了三翼面佈局設計,而這個蘇-27m的三翼面佈局歷史,甚至是可以追溯到蘇33艦載戰鬥機之前,就蘇33的三翼面佈局都是從這款飛機上面移植過去的。

    蘇27m不僅僅是在氣動上採用了三翼面佈局,它還完全重新設計了新的座艙航電,早期滿是儀表的航電也終於被替換掉,一平三下的佈局首次在蘇27家族中出現,後來的蘇30系列航電就是從蘇27m的基礎上移植過去。

    這款飛機在動力系統上面更是動了大手術,在早期的計畫中是改為使用數字式全權限電子控制系統的al-31m發動機,後來很快就不滿足了,再次改為使用推力更大的14噸級31發動機改進型,並且要加裝矢量噴管技術,而這技術就是後來用來坑了三哥的蘇30mki戰鬥機上面使用的矢量推力發動機。

    由於發動機使用了全權限數字式控制系統,又加上矢量推力控制,加上飛機又採用新的數字式雷達,這樣在新機飛控系統上面的改進就體現出來了。

    飛控在原來的模擬電傳基礎上,直接改為三軸四余度數字式電傳設計,並且亞音速飛行情況下再次放寬20%的靜不穩定設計,之後又將雷達、發動機的控制都整合到飛控當中,直接就實現了傳說中的火飛推一體化交聯設計。(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8
第八百八十二章:毛哥,對不住了
    這就是蘇-27m,一款在蘇聯時期展開的蘇-27戰鬥機全新升級方案,當時立項這款戰鬥機的時候是83年,大概是在第一款蘇27戰鬥才剛剛服役的時候就展開了全面、徹底的改進設計,其跨度之大,大概就類似於從早期的-15a/b直接到了-15e,因此這項目有較大的風險也就再正常不過。

    最終這款蘇-27m戰鬥不管如何換馬甲,蘇35、蘇37這些都一一試過了,但終究還是免不了下馬的命運,而受到這一型號所驗證的先進技術恩惠的蘇27家族後續改型則是各種各樣。

    蘇30mkk繼承了航電、蘇33艦載機繼承了氣動、蘇30mki繼承了矢量推力、蘇34繼承了增推之後的發動機技術,因此當年蘇-27m的所有先進技術都通過小步快跑的方式在各種蘇27改進型中實現。

    如此,這才有了新世紀的時候,毛子根據這些小步快跑所驗證的技術,終於是能夠比較成功地完成了新一代蘇35戰鬥機的研製工作,而這新的蘇35作戰能力上雖然是強於此前的蘇30/33/34之類各種改型,但其實也僅僅是當年蘇27m項目提出的性能指標而已。

    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共和國空軍這次直接要求在國內的蘇27國產化中實現當蘇27m的指標,這還不如說成是要求在九十年開始研製蘇35戰鬥機,而樣又這有可能嗎?

    楊輝心裡面反正是一萬個不相信,就現在軍隊提出的這種要求,你別說是奉天這邊了,就算讓中航西南來操作也不見得就能夠迅速完成,要知道之前對蘇27系列戰鬥機的氣動沒有任何研究的情況下摸清楚設計,反正是頗為困難的。

    對於自己的老同學接手這樣一項有挑戰的任務,楊輝只能在心裡面默默地表示,兄弟你一定要帶領麾下的科研隊伍好好埋頭苦幹才行,作為老同學的楊輝也只能是多多幫扶一下,其它的就實在是沒有太大的辦法。

    「很有挑戰的一個項目,對於三翼面設計不說你們中航東北,就算我中航西南同樣也沒有接觸過,但要是你們有需要配合的話,只要是原則上沒有問題的,中航西南會儘量配合。」

    這時候已經不是楊輝來走後門拿子系統的問題了,這完全就變成了中航西南盡心盡力的幫著坑硬骨頭,這情況兩人都是心裡明白的很。

    啥也不說了,兩人猛地相對大笑:「好啊!我等的就是你老同學這句話,那我現在就直說了,關於雷達的問題我可以直接給你提前公佈,你們公司旗下光電探測系統公司帶來的雷達項目各方面都沒有問題,我們和空軍商量對比之後,已經定下了這次的雷達供應單位就是光電探測系統公司,現在綜合來看你們的雷達是性能最優秀、也是進度最快的,所以也只有它才能夠滿足我們國產化蘇27的進度要求。」

    這話就算是好消息了,能夠提前知道結果,這總歸是讓人可以放下心來的好事情,其它的你還想知道那麼多干什麼,大家總歸還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只要能隨機應變,一切都是可以好起來的。

    雖然一早就猜到了這種結果,但現在咋一聽到結果終歸還是令人高興地:「關於雷達方面就放心好了,光電探測系統公司都能夠研製預警機系統,技術上肯定沒問題,而且這款雷達更是提前了好年就有進行相關的研究,總體上是不會有問題的,就是不知道你們對雷達有什麼特殊的要求沒有?」

    楊輝這本來就只是一句無心之言,卻不曾想到王長慶還真就當真了,緊緊地接著這話茬提出了一個讓人始料未及的問題。

    「好吧,你既然都主動說到了對雷達的特殊要求,那我這就藉機會把軍隊要求的對隱身目標探測能力提出來,這必須要涉及到你們雷達系統的研製工作,現在有可能做到對隱身目標的遠距離探測嗎?」

    真要說實話,王長慶在說出這話的時候也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這年頭對隱身目標的探測一直都是大難題,軍隊雖然是提到過加強蘇27對隱身目標的探測,但實際上卻並沒有對此做太多的硬性要求,現在的王長慶同樣也只是順帶提一下而已,成與不成也都是無所謂了。

    卻不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年頭對隱身目標探測一直都是大難題,畢竟這時候隱身目標本身也還沒有發展到高.潮階段,既然矛都還沒有徹底發展成熟,相應的盾自然也不可能直接就一步登天。

    但是楊輝是誰,這可是來自2010年之後的人,那個時候世界各國對隱身類目標的探測都還算是小有成果,單在戰鬥機方面而言,其實最好用、最實用的辦法就只有一個:雙波段雷達。

    未來海上的軍艦在盾艦的發展中會陸續進化成雙波段,以此做到在增強探測距離之後,也還能夠更有效的對抗隱身類目標,同樣的道理,把雙波段雷達搬上戰鬥機之後當然也能夠行得通。

    這就涉及到上一位面毛子在新蘇-35戰鬥機上面祭出一項有意思的技術:戰鬥機襟翼雷達。

    所謂的襟翼雷達其實很簡單了,這主要就是因為隨著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出現,機載雷達天線的形狀佈局就可以更加的靈活,反正都是若干個小t/r組件陣列而成,此時的陣列是什麼形狀就無甚所謂了。

    用圓形陣列沒問題,這是比較常規的戰鬥機機頭雷達佈局,但是要說改成矩形陣列其實也沒有問題,比如毛子就是這樣幹,直接根據戰鬥蘇27家族的前緣襟翼內部閉式盒段形狀,還愣是把百十來個l波段t/r組件塞進了襟翼裡面。

    這一下就好玩兒了,在機頭安裝常規的波段火控雷達,滿足最基本的多功能使用需要,在襟翼裡面安裝異型陣列的l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從而出其不意的實現對隱身目標探測和警戒。

    l波段的雷達比較適合遠距離探測和警戒,但是由於它的波長原因,卻又並不適合作為火控照射雷達,所以火控雷達一般都是波段雷達。

    而設計隱身戰鬥機的時候雖然號稱是全方向、全波段雷達探隱身,但實際上這些都是吹的,真正的隱身戰鬥機主要還是注重對波段的隱身控制,對於其它波段的雷達雖然也有一定的隱身效果,但這傢伙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用l波段的雷達出其不意的一照之下,還有可以有不錯的探測效果。

    而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採用l波段的空警2000、費爾康號稱能夠遠距離探測隱身目標的原因,這可不僅僅是因為預警機的雷達功率大的原因而已,這l波段的雷達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現在好了,l波段的t/r組件直接就可以從長紅採購到,而有了成熟的t/r組件之後,襟翼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製週期會更加快一些,到時候就可以按照毛子上一位面在新蘇35上面干的那樣,給這次國產的蘇-27也裝上這等好東西,自然也是可以實現對隱身目標有效探測。(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8
第八百八十三章:成熟一點,像我當年一樣
    襟翼l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是絕對的好東西,特別是上一位面毛子自己都在蘇27家族中安裝使用的,這至少就證明技術上是絕對可行的。而既然技術上可行,現在國內又有能力研製l波段的機載襟翼相控陣雷達,那也就直說了這次的相控陣雷達項目。

    「大概在技術上就是這樣,我們中航西南絕對有能力提供這一技術,也可以在雷達的研製進度上追上蘇27的國產化,所以這就看你們是不是願意接受這一項新技術,畢竟在此之前的全世界所有軍用戰鬥機上面都沒有用到過這種技術,誰也說不好最後的效果如何。

    東西再好,你也要看做系統集成的單位是誰,至少就現在的奉天所方面而言,楊輝還真不敢說他們就一定能接受並加裝l波段相控陣雷達,至少現階段奉天所最大的任務就只是實現蘇27的國產化而已,性能提升也是後期的需要。

    但這時候的情況主要就好在負責國產化蘇27的總師是王長慶,一位當年和楊為、唐長紅、楊輝三人住同一個寢室的大神,而這時候的楊為、唐長紅都已經混的相當不錯,那副總師或者總師的職務絕對是亮瞎人眼。

    那麼相應的要是說王長慶沒有一些想法,那也肯定是不可能的,畢竟當年的室友們都已經嶄露頭角,自己這次也不能落後,好不容易接手一個大型項目,要是還沒有做出一點業績、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

    「這個方案聽起來確實很有可行性,不管你們最後能不能按時提供l波段的襟翼相控陣雷達,這次我們也一定會把該技術列入到國產蘇27戰鬥機項目的新技術研發目錄,至少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反隱身方案,到時候我們也是用定了。」

    能夠迅速地下定決心,這倒是出乎了楊輝的意料之外,倒也是表明了王長慶在奉天所這邊還是屬於典型的行動派,幹起事的時候更是雷利風行,能夠有它領導蘇27的國產化工程,這樣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

    伴隨著楊輝輕易地幫著解決了國產蘇27對隱身目標探測這個要求之後,這就給了王長慶一個很好的信息:自己這位老同學果然是很有一套,絕對是屬於非常有想法的那種,這就必須要多多諮詢一下,說不一定就還能有些新的收穫。

    越想越覺得此事可行,為了能夠按時給軍隊提供優秀的戰機,為了

    「l波段雷達很不錯,那麼我就再提一個不情之請,主要是想要聽聽作為中航西南公司的總經理,你們對於這次國產蘇27戰鬥機項目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是看法沒有。噢對了,說了這麼久也還沒有把這次國產蘇27戰鬥機的軍隊編號告訴你們,這次國產蘇27戰鬥機編號為殲11。」

    對於這殲11的編號,楊輝倒是沒有太多的看法,無非也不過就是一個編號而已,你要延續上一位面殲11/15/16的編號都沒有問題,但要是打算接著殲18的編號來個殲19其實也無所謂,只要不把殲20這個代號給佔了就好。

    倒是剛才提到的關於國產化27的意見,楊輝這時候還真有一些想要說的,畢竟這蘇27的國產化還是對軍隊有很大的意義,它說起來對中航西南的衝擊雖然有,但楊輝也不能因為它對中航西南的戰鬥機訂單有一定的衝擊就選擇視而不見,還是覺得應該給自己這位老同學提醒一下。

    好好地想了想上一位面蘇27家族的各種發展歷史、成功與失敗之後,總結各種問題和原因,楊輝還是覺得這次的國產化改進或許是有一些太過於激進了。

    倚靠著沙發,兩人如同在大學的時候那樣:「我就這樣說吧,蘇27國產化打的就是時間差,主要是因為現在軍隊急需重型制空戰鬥機,所以選擇引進並國產化蘇27戰鬥機,那麼這第一步就不是讓軍隊看到多美好的未來,反而是早一些拿到生產的型的殲11才是正理。」

    而這次殲11項目中直接就瞄準蘇27m去,楊輝就覺得明顯是不靠譜的,上一位面蘇27國產化之後的殲11系列早期沒有太大的技術進步,那是因為軍隊急需三代機頂到一線去。

    現在這一位面雖然有了十號和殲18兩款戰鬥機可以頂上去,看起來有時間和機會給殲11來精雕細琢,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恐怕並非如此吧!

    殲11系列在這一位面確實並不如同上一位面那樣要的很急,而且看空軍的意思,好像也是打算讓奉天所把國產的殲11的性能整上去。

    那是現在殲11最尷尬的問題就是,它立項上馬的時間幾乎已經和之前中航西南四代輕型為同一時間,甚至還要更晚一些,這就意味著一旦殲11項目拖長了的話,來自四代輕戰的跨代競爭就會壓得殲11喘不過氣來。

    更何況,馬上就要展開競標的四代重戰也要開始了,到時候殲11的立項恐怕也不會比四代重戰早多久,至少按照中航西南的預計,最早是有可能在2005年左右就實現四代重戰的定型交付,到時候來字四代重戰的壓倒性優勢,恐怕殲11系列更是難以有所起色。

    誠然也有可能會因為四代重戰的造價高,肯定軍隊還是會採購一些殲11系列的三代重戰,但是這又有什麼意義?

    這一位面的殲11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上一位面山鷹的路數,上一位面的山鷹就是趁著洪都的l-15還沒有來得及成熟之前,使用了一些成熟可靠的技術解決部隊的急需,這才**絲逆襲翻身,最後贏得大筆訂單。

    這一位面的四代重戰不是l-15,但是殲11唯一能夠走的路卻只能是上一位面的山鷹那樣,先用成熟技術把飛機交付使用了之後再說其他的後期改進,沒看到上一位面的山鷹不還是在最後魔改了t-2000出口型、dsi進氣道的海軍型?(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8
第八百八十四章:結構補強
    但說實話,楊輝說的話是正兒八經的很有道理,只不過良藥苦口,這就要看作為總師的王長慶能不能聽進去了,畢竟這可是王總師第一個大型項目,要是真的遲遲做不出出色的成績,或許他本人也會無地自容。

    而且楊輝也能夠看得出王長慶心裡面還很是糾結的,或者說是在各種掙紮著,他心裡面對於楊輝剛才所說的一番話肯定也有過各種衡量,要說沒有想法肯定是不可能,但最終還是要必須承認現在的首要任務確實是完成蘇27的國產化,軍隊提出的蘇-27m也只是一個中長期指標而已。

    這時候的問題就很尷尬了,需要作為總設計師的王長慶來做一番艱難地取捨,是到了衡量一位總設計師能力水平的關鍵時刻了,要是決定正確自然就是名利雙收,若是失敗的話,那不過也是功敗垂成罷了。

    也是經過了一番艱難地心理抉擇之後,這才有了初步的一些想法:「就是說我們的殲11要速度,那麼我倒是覺得三翼面氣動、矢量推力之類的可以選擇先暫時放棄,這兩種技術不管是我們共和國,亦或是毛子他們自己,恐怕大家也都還沒有搞清楚,所以風險是有些太大。至於其它的,我倒是覺得都可以先試一試再說,我們國內的技術水平還是比較堪用。」

    對於這比較堪用的說法,肯定也是經過了一些評估的,至少雷達、玻璃化的座艙和航電、甚至三軸四余度的飛控硬件都是可以做到,這些是國內經過中航西南多年努力培養出來的配套供應商,能力還是挺不錯。

    而且以上這三點技術也確實對殲11的戰鬥力提高非常大,是屬於那種投資小、見效快的改進措施,就算讓中航西南的總工程師來做選擇,大概也會做出同樣的取捨,因此楊輝要給出肯定的回答。

    「很有道理,確實這三翼面的設計沒有太大的必要,至於發動機的話,我看直接就使用之前蘇27使用的al-31發動機也沒問題,全權限數字式控制倒是還沒有太大的必要,那東西一個搞不好就是重大的設計缺陷,還是讓毛子自己去當那個小白鼠吧。」

    對於殲11的發動機,這在楊輝看來是完全沒有什麼必要的,反正又不打算真的上火飛推一體化設計了,給發動機控制系統整那麼高大上幹什麼,只要立足基本的使用需要就夠用了。

    至於31發動機的推力是不是夠用,這倒是不需要太過於擔心,這次新的雷達換裝之後,相對於老式的1噸重蘇27原裝雷達,至少可以減下來400公斤的重量,到時候的襟翼相控陣雷達或許會把這400公斤重量的減重佔用了。

    但是能夠給殲11減重的也絕對不可能僅僅只是雷達而已,至少楊輝相信換裝了新的航電系統之後,整個航電對蘇27的減重可以有很大的改觀,然後就以減下來的重量直接拿來加強機體結構,一定要像上一位面共和國進口的蘇30mkk所要求的那樣,至少軟骨病你不能再繼續帶著。

    至於說這樣改進出來的殲11機體重量肯定還是和早期的蘇27是一個樣子,甚至還會有一些超出也有可能,對戰鬥機的機動性能增加不會太大,這樣的一款殲11戰鬥機又能夠有多大的機動性提升,空軍又是不是願意接受這樣的戰機?

    其實這個就很好辦了,首先必須要知道的一點問題,戰鬥機的機動性指標不僅僅是涉及到整機推重比,你同樣的整機推重比之下,就同樣的機動性要求而言,安全飛行包線範圍同樣也是戰機機動性指標的一大重點要素-

    14之所以牛逼,並不是因為它的機動性有多好,而是因為它的高機動下安全飛行包線範圍足夠大,不管你的亞音速、跨音速、超音速,還是低中高三種空域高度,人家都能夠表現出不俗的機動性。

    或許你大黃蜂的低空亞音速性能優秀,但是-14也絕對不會弱太多,而到了中高空之後的時候,人家-14依舊能夠保證機動性不會大幅度下降,大黃蜂就只能欲哭無淚,而這就是飛行包線的重要性-

    14和大黃蜂之間的飛行包線差距是氣動和飛行高度不同所導致的,但影響戰鬥機飛行包線的絕對不僅僅只是氣動和高度而已,速度、最大允許過載、整機重量也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

    既然速度和最大許用過載也能直接影響到飛機的包線數據,那麼這次按照楊輝給殲11進行結構補強的思路進行改進,或許對於殲11整機的某一小部分包線範圍的機動性增加不多,但結構補強之後的殲11戰鬥機至少是能夠克服蘇27系列的一些跨音速陷阱。

    就比如以蘇27戰鬥機限定在噸的重量,飛機的速度在0.85馬赫以下時,可用過載為8g;而在0.85-1.25馬赫之間(跨音速),最大許用過載就急劇降低到5.5g;在1.25馬赫以上的時候又恢復到6.5g。

    以上就是大名鼎鼎的蘇27側位戰鬥機跨音速過載陷阱,噸對應的是5噸內油加兩發導彈加兩發導彈,甚至蘇27也只有在全機不到19噸的重量下,才可以在0.85馬赫以下拉出9g的過載,而這時候各個馬赫區間的過載都能增加上1g,但是就算這6.5g的跨音速飛行過載,其實也並非是什麼好看的數據。

    以上也是為什麼經常有聽到蘇27有著9噸的超大內油,但是卻經常都不是裝滿的狀態,這可就不是空軍不願意裝滿了,反而是這蘇27裝滿了油料之後它軟骨啊,這種滿油的情況下就算是僅僅兩中兩近的外掛,也已經是高達27噸的重量。

    想一想這27噸的重量可比之前噸的正常起飛重量多了足足4噸,噸的時候跨音速過載都只有5.5g,想想27噸的時候跨音速過載會爛到一個什麼級別,那簡直就是不忍直視了。

    與之相應的,-15戰鬥機因為空重並沒有蘇27大,機體結構也比較敦實,因此也是大部分實現了設計要求的全包線範圍9g過載,當然後來也有爆料說-15有部分飛行包線中過載是限制在7.5g左右。

    但是這7.5g的過載,那也是軟骨病的蘇27可望而不可及的,除非願意犧牲空重給機體結構進行加強,這才有可能讓蘇27系列的跨音速過載從5.5g增加到6.5g或者7g,到時候殲11的飛行包線範圍絕對可以有很大的改觀。

    你再加上換裝數字式電傳飛控之後,不說像蘇27m那樣放寬20%的靜穩定度,放寬10%總是能夠達到嘛!再加上結構補強之後的許用過載增大,這時候的殲11才能夠算是一款合格的重型戰鬥機,一款真正的長腿重型制空機,到時候就算遠距離大內油飛到黃海,也能夠好好地同-15/16喝上一壺。(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8
第八百八十五章:重點項目
    讓殲11小步快跑,走上一位面殲11的道路,不需要對蘇27系列的機動性能再進行強化,只需要對結構進行加強就已經是非常不錯了,只要能夠保證殲11的機動性不會比老前輩蘇27弱就差不多夠用了。

    當然這實際上差不多也能夠算是上一位面蘇30mkk走的路子,唯一不同之處就在於蘇30mkk是從雙座的蘇27ub基礎上發展而來,機動性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損失,但蘇30mkk有還算可以的多用途作戰能力。

    但說實在的嗎,就上一位面的蘇30mkk到了共和國之後,更多的也都是被用作了空優作戰,空地作戰模式真就沒有讓這傢伙用上過幾回,所以實際上共和****對重型戰鬥機的作戰任務實際上就是空優,而並非是空地/空海作戰。

    更何況在這一位面還有殲18擺在那裡,對於多用途作戰任務而言,殲18絕對是現目前國際最頂尖水平,就算蘇30系列將也不好說能夠強過殲18。自然這一位面的空軍就更不可能說什麼要給殲11加上多用途作戰能力,自然單座就會是必然選擇。

    大致上來說,王長慶還是比較明智地選擇了聽取楊輝的建議,實在是因為此時的殲11不能夠慢工出細活。

    「確實是很有道理,也難怪不得當年的011基地可以在你的帶領下,經過短短地十多年時間就實現了對整個航空工業的垂直整合,中航西南現在就算放在全世界航空工業中,也是能夠算的上前五的大型公司,這次你的建議我聽了,殲11的首批次國產化技術標準就按照剛才你建議的那樣來。」

    作為多年的同學,同樣也是作為中航西南公司的競爭對手公司的大型項目總設計師,充分聽取對手的意見和看法也是一種要求,至少現在的王長慶達到了,至於以後殲11項目之後雙方又會不會展開激烈的競爭,這就是以後的事情了。

    就好想這時候楊輝心裡面神遊天外所想到的一樣,蘇27家族的國產化終究還是落到了奉天這邊,那麼上一位面那樣的總設計師長期勞累,在因公殉職的事情是否又會再次發生,現在殲11的總師是換成了王長慶,是不是有可能避免上一位面的悲劇?

    又想到上一位面殲15的總師實際上是因為趕進度才最終殉職,那麼現在的殲11同樣也需要趕進度,王長慶是不是

    「項目固然重要,但是你做為總設計師在項目開始開始之後肯定會非常勞累,所以還是應該多多注意一下身體,之前我們中航西南已經有出現過項目高級管理人員因為過度勞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事。這次你們這邊要趕進度的話,還是要注意一下。對了,你們奉天所是不是還有一位叫做羅陽的人嗎?我倒是覺得你可以和他合作分擔一下工作也行。」

    能夠因為趕項目進度而最終勞累致死,這樣的人怎麼也還是有兩把刷子,人品能夠過得去的,技術能力也肯定弱不到哪裡去,到時候兩個大牛一起做殲11項目,這就不至於再來什麼因公殉職了吧!

    只可惜,楊輝的想法雖然很好,但是這時候的羅陽可絕對不至於去給王長慶打下手,好歹這羅陽也是屬於王長慶之前就已經在奉天所參與工作的存在,雖然這只是早了一年時間而已。

    但是早一年時間也是前輩,更何況這時候的羅陽也在業務上很有能力,至少就王長慶所知道的消息,羅陽已經早在兩年多以前就參與到另外的一個重點項目中。

    這才搖頭:「羅陽?他之前倒是和我們一樣,都是所裡重點培養的人才,在殲八2項目之後我們就分開負責兩個不同的項目,我這邊是負責殲11戰鬥機項目,他好像是在搞下一代戰鬥機。」

    這絕對是首次聽說到關於奉天所的下一代戰鬥機消息,倒是沒想到奉天所這邊也把年輕一代總設計師拉了出來,並且挑起下一代戰鬥機研製工作的大梁。

    看來奉天所也是得益於中航西南這條大鯰魚效應,至少在總設計師年輕化上面很有一些做為了,也希望他們能夠有一些令人歎服的設計出來,也若有所思地回答著:

    「我這倒是給忘記了,你們奉天所也在角逐下一代重型戰鬥機項目,羅陽做為你們所裡年輕一代總師,去做新項目也很有可能。」

    當然,除羅陽之外的奉天所同樣還有其他的重點青年總師人才,比如上一位面在羅陽殉職之後,接任殲15研製工作的孫聰,他同樣也是和羅陽、王長慶同一時期的高級人才。

    也不再瞎說太多了,楊輝表示這樣已經很不錯了,至少自己是把該提醒的都提醒到了,相信這一位面的項目少了之後,奉天所的人力也會充足很多。

    「也罷,現在就看你自己有什麼打算了,注意身體為好,歸根到底這才是革命的本錢。」

    擺擺手,也不打算再繼續扯這款殲11戰鬥機的事情,老同學見面你也不能全都扯工作上的事情。再往後倒是又小小透露了一點關於米格31項目的消息,楊輝相信這個項目很快也就要知會到奉天所這邊,提前透露一點做為談資也無所謂。

    ……………

    關於殲11項目的子系統競標一事,對中航西南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懸念,楊輝甚至都沒有等到項目最後宣佈競標成功是誰,就徑直離開了奉天所,回到中航西南的總部。

    在這裡,渦扇12發動機已經完成了所有的測試定型工作,加上之前已經交付殲18的裝機測試,渦扇12可以隨著殲18一起交付軍隊,只不過這時候的楊輝回總部可並不是說什麼關於渦扇12的消息,反而是要說到這次提前到來的四代重戰競標一事,這是整個中航西都必須要嚴陣以待的重點項目,絕對不容有失。(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8
第八百八十六章:稀奇古怪的設計
    四代重戰絕對是需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不過這時候的611、0111所兩單位的方案都已經完成了幾乎是前期所有的氣動測試,這時候差不多進入到了機體結構設計階段,需要的只是根據各種軍隊要求的設計指標,完成機體空間的安排之類的。

    為了通知到兩單位,同時也是為了能夠快一些看到兩種方案的效果圖、縮比模型,楊輝選擇了一個一個去參觀。

    0111所於總師主持了前期的氣動設計,不過這時候的重四詳細設計已經由原殲18的總師接手,得益於殲18項目中積累了豐富的雙發戰鬥設計經驗,這次接手了重四的設計之後,還是能夠清楚地知道各個地方該如何進行設計。

    楊輝到了會議室的時候,還能夠聽到他沉穩有力的聲音,正在掌握著重四全局的設計。

    「對於這個尾翼的設計,應該是我們這次方案的重點核心之處,至少就現在這種氣動設計來看,全世界也就只有我們這樣幹了,雖然理論和模擬測試中得出的結論都表明它擁有很好的氣動和隱身效果,最終要是能夠成功的話,這就又是一項堪比我們研製dsi進氣道一樣的重大工程突破,不過這對我們的結構、飛控設計都很有挑戰啊」

    門外的楊輝也是聽的迷迷糊糊,這年頭又要進行新的技術創新不成,這倒是讓人各種好奇這重四的尾翼到底是如何設計,之前楊輝也不是沒有看到過0111所的氣動方案,感覺那設計也很常規啊!

    心裡面是一萬個不清楚,但楊輝還是非常清楚這時候還不方便打擾,安靜地找了一個靠近角落的位子坐下,又順手想要把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拿出來記一下重點,但一想到這裡談到的都是重點絕密信息,就算記下來也沒有太大的必要,反正也是拿不出去的。

    台上的總師都是同楊輝接觸了多是年的同事,也是眼看著楊輝帶著當年的011基地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清楚楊總經理不是那種喜歡端架子的人,這時候就算看到了楊輝前來旁聽,同樣也只是點示意而已。

    敲了敲桌面之後,把與會的其它人從新拉回到這次會議但主題:重四的結構設計於盒段空間分配。

    「還繼續尾翼的設計,之前這款飛機採用的是從殲18尾翼發展過去的全動水平尾翼加外傾雙垂尾,只不過為了實現更高的機動性,垂尾使用了全動設計,這一點大家應該都知道,之前也都是有心理預期準備的,那麼現在的問題是因為在模型自由飛中暴露出了航向穩定性較差的問題,所以臨時又增加了一對外傾腹鰭。」

    這話裡面透露出的還是老問題,一直被四代機唾棄的腹鰭原本在0111所的四代重殲中是被放棄的,現在倒是出問題了,因此又把腹鰭加回來,這一點楊輝倒是之前不知道的。

    至於說剛才門口聽到的所謂這次四代重戰的尾翼設計很有挑戰,是堪比dsi進氣道的新發明,這大概就說的全動垂尾,這技術在此之前確實沒有實用化過,一點重四上面使用了,的確又是突破性的設計。

    只不過,這腹鰭的設計真的又很有必要再整上來,要真是如此的話,那簡直就是毒瘤一般的存在啊嗎,難道就不能用其它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一旁的楊輝為這腹鰭的設計已經操碎了心,但與會的其它骨幹設計師們卻一副氣定神閒,對於這次萬惡的腹鰭設計並沒有引起絲毫的波動,難道他們都已經接受了這設計,會不會太容易就妥協了。

    伴隨著疑惑,解釋繼續著:「現在為了能夠給這個項目有很好殲的氣動隱身能力,我們有工程師提出了把平尾向下外傾一定的角度,形成類似美國-4戰鬥平尾那樣的佈局,一方面可以提昇平尾的隱身能力,同時這向下傾斜的平尾也能夠起到類似腹鰭的作用,幫著穩定戰機的航向穩定性。」

    無論如何這絕對是第一次聽說使用類似-4戰鬥機的平尾向下傾斜設計方案,還能夠起到隱身、平衡航向的作用,不過聽了之前的介紹之後,腦袋裡面倒是直接就出現了-4那奇怪的平尾設計,確實看起來很有一些特點。

    同樣的,這種類似-4戰鬥機的平尾設計方案,差不多就可以把這次的重四尾翼設計看成是分改為外傾雙垂尾的-4戰鬥機,這種設計確實頗有一些怪怪的味道,但是看起來首先感覺是靠譜的。

    至於說這種平尾向下傾斜的設計是不是能夠起到一定的隱身作用,這一點稍微想想之後同樣也能夠得到肯定的答案,理論上這樣的設計是能夠有非常不錯的效果。

    按照那邊美國對戰鬥機氣動外型隱身技術探索的時候所得出的結論,至少sr-71在研製的使用,其垂尾的設計可並非是什麼外形雙垂尾設計,反而是內傾斜的垂尾在隱身效果上更加優秀,只是因為戰鬥機的機動要求,這才最終不得不選擇使用外傾的雙垂危。

    這也就是說,戰鬥機的垂尾不管內傾還是外傾斜都能夠有不錯的隱身效果,同理也可以得到另外一個結論,戰鬥機的平尾不管是向上傾斜(外傾雙垂尾)還是下傾(外傾腹鰭)他們都能夠起到不錯的隱身效果。

    而這次的重四方案就是採用一對全動外傾雙垂尾、一對下傾斜平尾或者說是一隊大的全動式外傾平尾也能行,反正總的來說局就一句話:因為之前設計中的戰鬥機航向穩定性不足,最終採用了這種看起來比較折中的設計。

    而仔細想想之後就會發現,這一對外傾垂尾和一對大的下傾平尾結合之後,其效果實際上就和核潛艇中的型尾舵有些相似,只不過上面的垂尾外傾角度和下面的平尾下傾角度肯定會有所不同,要不然下傾的平尾就等著直接觸地好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8
第八百八十七章:考慮用二維
    儘管這次0111所的重四方案經過對尾翼的重新設計之後,楊輝已經對這款飛機有了全新的感覺,或者說是有了新的認識。

    也是忍住沒有插上一句話,就這樣看著這些0111所的骨幹設計師對這次重四尾翼的新設計展開著激烈的討論,特別是這尾翼之後雖然還是四翼面的氣動舵面佈局,咋一聽起來好像是並不太複雜,但是楊輝作為項目設計的骨幹,也沒有人敢輕視這尾翼設計的難度。

    大老遠從長安那邊新成立航電公司趕回貴羊參加會議的厲雲一直皺著眉頭,他不知道這次新提出的X型尾翼設計對項目的其它設計部門有沒有帶來一些特殊要求。

    反正他只知道這次對他本人將要負責設計的電傳飛控方面將會有很大的挑戰,這共計四個翼面全都是可動設計,而且還都是有一些傾斜角度,因而這些翼面所要起到的作用也都是相當複雜,涉及到的翼面動作配合確實也很不簡單。

    「這次的新氣動方案出來之後,倒是給你們隱身設計部門和氣動部門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你們這何況又不是把問題一股腦地塞到了我這飛控設計部門來,X型尾翼設計,這在控制上很有挑戰啊!」

    其實真要說起來,光是這全動垂尾的飛控設計就已經是一個大難題了,不過這也還不是不能接受,咬咬牙也能夠挺過去,之前的全動外傾垂尾就算配合上全動平尾設計也都不是什麼事,大不了就是變成類T-50尾部的設計就行了,飛控上也能夠比較輕鬆。

    現在新之後的氣動設計難就難在全動平尾它要下傾,這時候就不僅需要起到配平的作用,同時還需要保證穩定飛行航向,而這也是電傳飛控編寫的又一個難點,而這次偏偏是全動下傾平尾和全動外傾垂尾攪合到了一起,這就需要好好地研究研究

    作為總設計師,孫惠中清楚地知道這次新方案對飛控要求的極端,也硬著頭皮安慰著:「現在我們這不也是沒有辦法了嘛!為了優化氣動外形設計,保證四代重殲的隱身性能足夠地優秀,可以達到F-22同一個級別,甚至是更強一些,那我們是絕對不能要腹鰭。」

    堅定不移地表達了對腹鰭這一毒瘤的增恨之後,孫總師還是覺得也不能夠對飛控這邊要求的太過,又想到之前拜訪於總師的時候所商量出來的方案,綜合抉擇之後,終於又下定了一個決心。

    「但若是實在對這次的飛控設計很難有足夠的把握,我們也可以考慮把方案中的三維矢量噴管改為類似F-22那種二維矢量噴管,這樣一來至少發動機的推力矢量控制上能夠減少很多的難題,並且二維矢量的發動機對飛機尾部的姿態控制也能夠要求小一些。」

    將三維矢量尾噴管改為二維矢量,這也是最近一段時間才由設計隊伍提出的新想法,主要也是考慮到了四代重殲對隱身能力的高追求,使用類似F-22的二維矢量噴管當然又比使用三維矢量噴管擁有更好的隱身性能。

    至於那些說三維矢量噴管使用鋸齒形設計之後,同樣也有可能實現不錯的隱身效果,其實這話也沒有錯誤,只不過真正的問題卻是:雖然三維鋸齒矢量能夠隱身,但是這隱身能力完全沒法和二維矢量相比。

    為了獲得更加優秀的後向隱身能力,同樣也是為了能夠稍微簡化一下這次0111所的四代重殲尾部姿態控制協調難度,減輕飛控編寫的難度,保證降低研製中的風險,在綜合權衡利弊之後,使用二維矢量確實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至於說這樣會不會有損戰機的機動性,這一點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也不好輕易地說誰對誰錯。

    這時候最困難的問題反而不再是技術上能否搞定二維矢量的事,要知道雖然中航西南在二維矢量戰鬥機發動機領域沒有太多的研究,但是由於之前也同樣立項了大飛翼隱形機的預研,因此作為配套大飛翼隱身機的預研項目,二維矢量倒也不能說是沒有研究。

    這就是預研的威力,它雖然不能讓你直接拿到成熟的技術,但是有了預研這個階段之後,你只要某一個項目有需要,那麼就能夠直接把預研的技術拉出來大量投資就行,這樣一來在技術的研製難度、進度上都能有效地控制,以做到降低技術風險。

    整個會議從一開始之後,中途就沒有再停止過,楊輝對於這次新的0111所四代重殲方案自然是更加地好奇了,就現在這種情況下搞出來的方案,也不知道最後會是什麼樣子的結局,又或許是611那邊更勝一籌也有可能,畢竟根據上一位面的殲20設計思路來看,那也是相當有競爭力的重四方案。

    楊輝現在唯一可以肯定的一點:不管是611所還是0111所的設計方案,這兩款四代重殲都是非常吃飛控設計,到時候不管是兩個方案誰最終勝出,恐怕都必須要把中航西南在戰鬥機電傳飛控領域的所有資源集中起來,一場大協作的攻堅戰不可避免。

    還算能夠給楊輝一些安慰的,大概也就是上一位面的殲20首飛之後,直到楊輝出事之前也都沒有出現過重大的飛行事故,這說明611當時負責殲20設計的楊為對飛控設計管理還是很有一套,輪到這一位面的四代重戰的時候,希望也能愉快地搞定飛控設計。

    一直等到會議完成的時候,楊輝這才站起來傳達著最新消息,微笑面對著一眾所裡的骨幹設計師,他們是中航西南0111所角逐四代重殲項目的核心科研設計隊伍,必須要把消息都傳達到位。

    「我聽了一下現在對重殲方案的最新設計,說實話對於這種「大膽冒進」的設計我是很欣賞的,咱中航西南之所以能夠有今天,這正是因為我們有追趕的壯志,到了現在四代重戰的時候就只有美國繼續了F-22戰鬥機項目,現在的俄羅斯已經在這方面後勁不足,而我們要的就是複製當年蘇27對F-15的之間龍虎鬥,而現在這個方案讓我看到了希望。」

    也沒有打算停頓太久,趁著熱就繼續打鐵:「那麼我再宣佈一個最新的消息,明年的下半年海空軍就會聯合召開四代重殲的方案競標,有資格參與項目的一共是三家設計所,你們算是一方,611那邊一方,另外還有奉天的601也會參加這次的角逐,大家都好好地準備。」(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8
第八百八十八章:航電系統
    如果說重四項目在國內的三家設計單位之間競爭,是考驗這三家單位各自的系統集成能力,那麼對於各種子系統的研製和採購上面,這就又是另外的一番畫面了,至少在航電系統方面,中航西南一直都是國內最先進,並且沒有之一。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現在共和國在航電設備技術上敢說最好的只有,也只能是中航西南,重四的整機系統集成還需要進行競爭,但是在航電這一子系統設計上面就屬於是沒有太多懸念的項目,現在整個共和國可以做四代機的航電,只能是歷雲所帶領的專業化航電設備製造公司。

    國內也只有歷雲所帶領的團隊才能夠完整地搞定一整套系統,至少人家在此之前就已經能夠完成類似22戰鬥機早期使用的寶石柱航電系統,並且還能夠裝上殲18使用,所以在能力和技術積累上都已經是國內最頂尖。

    楊輝在散會後肯定是留下了一邊的厲雲,兩人又是一前一後的來到旁邊的小會議室,這才悄悄地談論著這次最重要的重四航電系統設計。

    「先說說設計吧,畢竟我們這次的0111所方案和611所方案都內定使用你們提供的航電,因此這套航電的設計就必須要足夠的優秀,你大致能說一下設計思路,又或者是有座艙佈局效果圖更好,我倒是很想先睹為快。」

    要想看看座艙的航電設計,這當然是可以有的,這次的航電設計是很早之前就已經把預研項目下達,而航電的設計是遠沒有戰鬥機整機設計那麼久的設計週期,並且只要能夠完成早期的技術構架,效果圖差不也都能夠做出來了。

    這坐下之後,厲雲遞過來一張隨身攜帶的保密軟盤,這裡面有大致的介紹性資料,當楊輝懷著好奇和激動之心打開這張圖之後,那真是

    第一張圖僅僅只是渲染的效果圖而已,但這圖裡面要表達的信息絕對令人眼前一亮,至少這重四的座艙航電設計比起殲18而言,肯定是又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那一平三下的顯示器設計被放棄了,而就是這一平三下的設計,卻是22戰鬥座艙的早期標準設計。

    楊輝倒是對這設計方案非常感興趣,在他看來這簡直就是22航電過渡到35階段的二合一,在採用了這樣的設計之後,項目的研製風險肯定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而這才是一款優秀的戰鬥機在航電上該有的設計,可以在性能和技術風險之間做到不錯的平衡。

    仔細回味了這航電的設計方案之後,首先還是要給出肯定:「這確實很有想法啊!單就是這一平四下的設計而言,特別是這個大型液晶顯示器,簡直就是神來之筆,不過我覺得現在國內應該還沒辦法製造如此大的軍用液晶顯示屏吧」

    想要製造出合格的軍用級大型液晶顯示器,這還是很有一些挑戰的,至少在殲18時代也就只有三塊小的液晶顯示器而已,而那就已經是付出了相當之大的努力和投資之後才做到的,至於以現在國內的技術要想直接做出35那種大型的軍用級液晶顯示器,當然還很有一些難點需要突破。

    不過也就是在剛才楊輝提出了問題之後,從厲雲的反應來看,這傢伙應該是對解決這一塊大型液晶顯示器有了想法,要不然也不會在楊輝提出了問題之後還是無所謂的樣子,那明顯是胸有成竹囉!

    也是一直等到楊輝繼續看著另外的一份文字性介紹之後,這傢伙才終於算是讓人大開眼界,原來90年代的航電設計還可以這樣來玩兒,簡直就是6的飛起啊!

    耳邊也不失時機地響起了:「楊總您絕對沒看錯,其實效果圖中所看到的大型液晶顯示器並非是一整塊的,而是由兩塊中型液晶顯示器拼接而成,只不過我們在技術上已經有能力實現對這兩塊顯示器的「無縫拼接」,並且經過特殊的算法合成之後,能夠實現兩塊顯示器聯合顯示大幅動態圖像,所以這也才有了之前所看到的那張效果圖。」

    使用兩塊液晶顯示屏拼接在一起,以此來顯示大型圖像的技術,這在上一位面的2000年之後也是屬於比較主流的新一代軍用戰鬥機顯示器技術,這樣的好處自然就可以做到有效地降低航電的成本,並且保證顯示器有一定的容損余度,就算有其中的一塊顯示器壞了,也還有另外的一塊可以繼續使用,不至於整個顯示系統立刻趴窩。

    當然,就現在這一位面為重四所設計的座艙航電來說,實際上單就拿容損率來說,這絕對是非常高的,畢竟這次厲雲所帶來的重四航電設計又並非僅僅只是兩塊中型屏幕接合成一塊大屏而已。

    這反而是根據90年代和2000年頭幾年的技術水準,在綜合評估了之後,還是決定保留另外的三塊下視顯示器,只不過這三塊下視顯示器比起殲18的下視顯示器甚至還要更小一些,大概也就是7英吋左右不到的而已。

    已經有了大型顯示器佔據了最寶貴的空間,其它的三塊顯示屏的安放位置就有些講究了,左右兩塊肯定是橫著放置在大型拼接顯示器的下方,大概就是飛行員膝蓋的上面一點,不過由於是橫著放置,再加上這次是一款正兒八經的重型戰鬥機,座艙空間也挺大的,倒也能夠放的下。

    而中間的一塊顯示器自然就是豎著放置在中軸線上,也就是以往常常是用來安放中置操縱桿的地方前面一點,而這同樣也是屬於大屏幕的下方,只要稍微低頭一點,也還是能夠保證飛行員能夠及時、清楚的看到並且操作顯示器。

    至於說原本中置的操縱桿怎麼辦,這也是沒有辦法了,為了保證能夠在座艙中騰出足夠的空間來放置一平四下的顯示器,飛行操縱桿很無奈地被安放到了飛行員的側邊,也就是說土鱉終於也用上了傳說中高大上的側桿。

    至於說這中置操縱桿和側置操縱桿之間到底誰好,這就還真不好多扯,只能說兩種都有各自的好處,而現在的重四需要騰出以往放中放置操縱桿的地方,那肯定就隨遇而安的使用側桿囉,反正都影響不是太大。

    因而楊輝現在看到這重四的座艙航電設計的時候,從一開始到現在都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這顯示屏真它娘的多,到時候飛行員想看什麼看什麼,當真是咱不差那點屏幕資源,論勢態感知和數據監控,咱絕對牛逼。

    當然,最讓人滿意肯定還是因為這三塊7英吋的小型顯示器用上了高大上的壓力傳感技術,也就是我們後世爛大街的觸摸屏技術,只不過在這九十年代的時候,你要想保證可靠性的同時還做到7英吋的大屏,那肯定只能是使用單色的顯示器,所謂彩色觸摸屏肯定是不可能的。

    不過就算是這樣,也足以讓這次的重四座艙設計變得高大上起來,那傢伙簡直是牛逼到沒朋友了。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