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 熬鷹航空業 作者:中克希德 (全書完)

 
regn13 2018-1-7 22:43:07 發表於 都市言情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127 65799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9
第八百九十九章:不過是從頭再來
    能源的開發永遠是一個難以繞開的話題,而能夠讓420廠卯足勁頭往重型燃-蒸聯合循環發電機組的路上走,這對於420廠的未來而言自是然屬於最好不過的選擇,也是現目前420廠唯一要走、能走的路,除此之外楊輝是真的想不到420廠的未來還有其它的選擇。

    暫時先不說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總經理的事,先把420廠的未來規劃好,這才是最重要的:「進軍大型成套發電設備製造領域就確實是很有前途,而且有總公司的大量技術作為後盾支持,我相信以420廠的技術,加上吳仲華院士在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的影響力,要完成重型燃氣輪機的研製肯定是沒有問題,區別就僅僅是在於現在到底是準備研製哪一個級別的重型燃氣輪機,是選擇b/級、e/級、更或者是g/h這種超級巨無霸。」

    話是這樣說的,但真要涉及到重型燃氣輪機的研製規劃,以現在420廠的技術能力,最多也就是開發一款e/級重型燃氣輪機,也就是100-200m級的重燃氣輪機,並且此時國內技術最多也就支持到e/級燃氣輪機的研製,同樣在九十年代,國際上最為普遍和主流的技術也是e/級重型燃氣輪機。

    在國際上的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正是e級重型燃氣輪機的技術發展和成熟期,80年代初推出的e級基本型號單機功率為31-105m之間,燃氣溫度則達到1100,單循環條件下熱效率約為30%,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的時候,單機功率增加到37—130m,燃氣溫度達到1200,效率約為32%,這時候的e級重型燃氣輪機成為全球重型燃氣輪機市場主流產品。

    對比國際上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重型燃氣輪機大發展,國內的同行卻是死傷慘重。

    1980—2000期間,由於全國範圍內油氣供應嚴重短缺,從國家層面直接發出文件要求不允許使用燃油/燃氣做為發電燃料使用,此時的重型燃機失去市場需求,全行業都進入到低潮。

    除了保留金陵汽輪機廠一家重型燃機製造廠外,其他的製造企業全部退出該行業,人員和技術迅速流失,大學的燃機專業改行,人才培養和國家研發投入基本停止,國內與國際水平差距迅速拉大。

    在上一位面一直要等到2002年,隨著西部地區陸續發現大量的天然氣資源,西氣東輸和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的增加,國內又點燃了重型燃氣輪機市場大規模需求,通過引進了國外先進的/e級重型燃機製造技術,成功實現了國產化製造,滿足了電力工業的需要,至2013年底的時候,全國重型燃氣輪機電站裝機超過34000m,約佔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3%。

    這聽起來好像是很美好的樣子,在新世紀的時候通過技術捆綁招標,借此機會把三巨頭的技術分別引進到國內的上氣、哈氣、東氣三家單位,重型燃氣輪機這東西又重新在共和國蓬勃發展。

    但是這種宣傳口的說法,你要是真的相信就輸了,2000年之後的共和國是屬於屎都快要拉出來的時候才急匆匆地挖茅坑,國外三巨頭當然看出了共和國的急需,因此也就是象徵性地把一些燃氣輪機的冷端部件製造工作放在共和國,並且號稱整套設備在共和國實現了50%以上的國產化率,絕對是良心廠家云云。

    而國外三巨頭則依然保留了最核心的燃氣輪機控制系統、熱端核心部件的製造工作,更加喪心病狂的則是這三巨頭是死死不放機組的後續維護工作,而後續設備的維護工作才是大型成套工業設備的重要盈利來源。

    就可以毫不客氣地說,2000年之後的國內雖然宣稱是實現了50%以上的重型燃氣輪機國產化,但是這50%的國產化不過就是一個賣苦力的打工仔而已,最核心、最來錢的部分永遠是輪不到國內廠家手上。

    若是真的要想實現大量盈利,你終歸還是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行得通,現在420廠還有機會借國際上重型燃氣輪機還僅僅只是在e/級上面發力的時候,還是有可能迎頭趕上,只需要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整套燃-蒸聯合循環發電機組的研製工作,差不多就算是完成了最艱難的第一階段目標。

    要說是怪國家在80年代自廢武功,放棄了對重型燃氣輪機技術路線的持續發展,這確實也是令人悲傷的事實,畢竟共和國的重型燃氣輪機產業建立於50年代,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也並不晚,甚至比國際重型燃氣輪機三巨頭之一的三菱重工燃氣輪研製業務還要更早。

    也就是在早期階段的1950—1970年,國內在消化吸收前蘇聯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自主設計、試驗和製造燃氣輪機,並開發出多種型號的燃氣輪機,包括車載燃氣輪機、機車燃氣輪機和重型燃氣輪機等,培養了國內的第1代燃氣輪機核心技術自主研究開發、試驗研究、產品製造和工程服務技術隊伍,全行業技術水平進步顯著。

    然後就是在大革命的時候耽誤了十年,而大革命結束的時候更是直接被紫陽真人揮淚斬馬謖,這原因歸咎起來,上面也說了是因為國內的油氣資源不足所導致,真說起來也確實有些道理,這一點必須要承認,脫離當時國內實際環境的馬後炮,這個楊輝還做不到。

    但現在既然知道未來的重型燃氣輪機業務在共和國會重新枯木逢春,那就肯定不能夠再坐視不理,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整個項目的開發,這也是一款重型燃氣輪機比較正常的開發週期。

    至少上一位面的國內在自主研製重型燃氣輪機的時候就直用了整整8年時間,你要說那時候國內在重型燃氣輪機上的技術水平有多高,其實也不見得就比現在高,甚至因為這一位面的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出現,共和國在相關技術領域的經驗還要更豐富一些才對。

    「就好好幹吧,雖然現在國內政府方面還是對重型燃氣輪機設備的研製沒有政策上的扶持,但是按照現目前國內經濟發展的速度來看,未來不出十年就將是重型燃氣輪機重新王者歸來的時候,現在好好地準備。政府那邊不給任何的扶持,但是總公司會相應地給各種支持,技術、人力、甚至是資金方面都有可能。」(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09
第九百章:初現崢嶸
    反正楊輝就僅僅只知道此時的塔里木盆地已經陸續發現了好幾個大型油氣田,共和國天然氣方面貧氣國的帽子也終於可以甩掉,而與之相對應的油氣資源開發利用也就必須要考慮到。

    然而在2002年國家提出西氣東輸、2007年開工整個項目之前,這些天然氣資源都只能夠在新.疆本地消化,而新.疆作為一個重工業此時還不太發達的地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首先還是以發電為主。

    作為一個人口相對比較集中的省份,九十年代的新.疆的用電方面其實和中原地區一樣,都是屬於那種很難給你敞開的情況,那麼隨著大量本地天然氣資源的發現,建造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燃-蒸循環發電機組的發電廠,這就有了發展空間。

    所以說這時候的政府方面雖然還沒有全面放開關於燃油/燃氣發電的禁令,但是可以先說這些設備是立足國外市場,暫時不會往國內,其實誰也拿你沒有辦法,至於說新.疆那邊發電需要,這個時候恐怕還沒有多少人會想到420廠是打算以此為突破點。

    也就是除了向巧這位挖空了心思要想發展燃-蒸來循環發電技術的420廠廠長,這才會一看到國內發現了大規模的油氣儲備區之後,就如此迫不及待地研究推銷燃蒸發動機技術。

    「國內這些年勘探出了一片大型的天然氣儲氣區,現在我已經和國內的天然氣開採單位、電力單位取得了多方,他們也對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燃-蒸循環發電技術表示很感興趣,甚至就在我們現在所處的西南腹地,同樣也發現了好幾個優質天然氣藏區。我們正在爭取簽訂一份三方合同,先在我們巴蜀腹地這邊保證2000年之前建立一家實驗性的燃-蒸循環發電廠。」

    既然決定了要大搞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發電廠,那麼對各種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採動向就要做到瞭如指掌,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住設備的使用和潛在客戶第一手資料。

    正是基於這種原因,再加上向巧對用電量更大的沿海地區發電廠的考察,她清楚的知道要想把燃-蒸聯合發電技術在共和國大量推廣,沿海地區的天然氣來源是必不可少,為此也是操碎了心。

    向巧的想法可算是把燃蒸聯合技術的潛力要挖了:「但話又說回來了,我們之所以會看中烏克蘭的曙光-機器設計聯合體,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燃-蒸聯合循環技術可以用在我們的民用發電領域,甚至我們還準備對這項技術進行相應的改造和發展,使得它可以繼續在艦船上作為動力系統存在。」

    好歹現在的420廠也算是海軍艦艇動力單位,既然好不容易進入到了這個領域,那就更應該好好地抓住這最後一項軍用動力系統業務,絕對不能放鬆了。

    雖然420廠未來發家致富的技術是決定了要在民用領域花心思,但是要想做成套發電設備的商,這就不僅僅是需要有大功率的重型燃氣輪機,小功率的航改型燃氣輪機作為電廠調峰使用也是必備之物。

    所以說未來的420廠不會,也不能放棄航改型的燃氣輪機領域,而既然要留下50M以下的航改型燃氣輪機業務,軍用艦艇方面的動力系統也相應的需要繼續重視。

    所以楊輝對於420廠在艦用燃氣輪市場中的追求,那也是非常認可的:「這倒是沒有說錯,在可見的未來簡單循環燃氣輪熱效率已經發展到頭,但是在未來對燃氣輪機熱效率提高的不斷追求下,肯定是必須要有新的技術投入科研當中,最終將使其能夠大幅度降低油耗和成本,不過這東西要說用在軍艦上,我們倒還需要多研究研究。」

    在向巧看來,燃-蒸聯合循環並非是不能在大型水面艦艇上使用,唯一的問題只是燃機和蒸機之間的並機問題而已,而這時候的90年代中期,全電動力系統的概念已經受到了各方的關注,那麼420廠未來的水面艦艇動力系統,完全就可以繼續在燃-蒸聯合技術路線上走下去,反正隨著電推技術引入軍艦之後,變速箱會直接被取消,當年困擾著光榮級巡洋艦動力系統最大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首先必須要肯定的是,燃蒸聯合循環技術搬上軍艦上,絕對是可以實現最高60%的熱效率,你要再加上電推技術的引入,艦艇的續航能力將會得到一個非常大地步,一直被詬病的燃氣輪機動力系統油老虎的問題就可以得到顯著地解決,最保守的估計,這技術也應該是可以讓同樣油料儲備的軍艦在航程上至少提高30%。

    只可惜的是,燃蒸聯合動力系統的體積還是有些太大,燃氣輪機和蒸汽輪機兩套動力系統同時存在還會導致整個軍艦的動力系統變得極為複雜,況且蒸汽輪機還需要大量消耗淡水,這些可都是蒸汽輪機的弱勢之處。

    燃-蒸聯合上艦雖然是可以非常有效的解決簡單循環燃氣輪機熱效率低的問題,但是這同時也帶來了蒸汽輪機的各種固有毛病,所以這種動力系統的設計用在寸土寸金的驅逐艦上面,恐怕還並非是良配,算起來真可謂是得不償失的典型。

    相比之下,大型水面艦艇的動力系統要實現更高的熱效率,最終實現大規模節油目標,還是美國佬所選擇的中冷回熱技術更好一些。首先這東西結構較為緊湊、適合在驅逐艦上使用;其次在於它依舊只是單一的燃氣輪機在做功,在提高了熱效率的同時,不會像燃蒸聯合那樣引入了蒸汽輪機的缺點。

    所以說,楊輝本人是打心眼裡並不太願意支持燃-蒸聯合動力系統用在驅逐艦這種軍艦上,要說它唯一的好處,那大概就是它可以產生大量的高溫蒸汽,只要能把這技術研究一番之後,倒是可以用在航空母艦的動力系統上面。

    把燃-蒸聯合動力系統用在常規動力航母上,這就真的是太有意思了,首先航母也終於是可以擁有燃氣輪機的快速啟動等優點,這一點優勢甚至是連核動力航母都無法具備的能力,而且要使用燃氣輪機作為動力的話,整個航母艦隊就可以向重油說再見了,完全可以統一使用航空煤油為艦艇、飛機油料保障,而這也將極大地簡化後勤保障難度。

    航母上的廢氣鍋爐可不是用來給艦艇的推進系統動力,它是專門為蒸汽彈射器大量的高溫蒸汽而存在,或者是要打算用於發電系統使用也行,再加上航母的底層動力系統安裝空間可以更大一些,燃-蒸聯合動力系統那較大的體積也可以不是不接受。

    而這樣的燃-蒸聯合動力系統就應該是常規航母最好的動力選擇,但最終該又怎麼說呢,這燃-蒸聯合上軍艦你不能說不好,也不能說它吊打一切,只是說要看它對應的艦艇是什麼類型,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到最後只留下一句:「這個技術還是可以好好研究一下,雖然用在驅逐艦上面不太合適,但是把它和QC-280燃氣輪機國產化結合起來,未來也可以是常規動力航母的一個不錯的動力選擇方案,具體的問題還是你們自己看著辦就好,我這裡倒是無所謂了。」(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10
第九百零一章:有所小成
    420廠的燃蒸聯合動力系統技術路線確實是可行的,在未來全面放棄航空發動機領域之後,即便是光靠地面的燃氣輪機業務,整個工廠同樣也能夠有很好的發展,甚至以後說不定還能成為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中流砥柱。

    「現在420廠這種情況確實是處於關鍵時刻,我也不好在這個時候把你安排到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去當總經理,不過給你安排一個副總經理的職位還是必須的,正好你現在這邊只要能把烏克蘭那邊曙光-機器設計聯合體的項目做好,那麼這項目一旦完成,就將對於你後面的發展很有幫助的,至於現在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這邊的總經理的職位,我會另外有安排。」

    所謂另外有安排,當然就是啟動楊輝的第二個備用方案,也就是繼續啟用一位在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甚至是整個中航西南都德高望重的老人來擔任這職位,而這樣的一位老人的選擇,就只能是624所的劉大響院士。

    首先是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整個共和國航空發動機行業對於核心機的重要性已經有了一個非常清楚地認知,可以說現目前所有共和國在研,或者說是計畫要進行研製的航空發動機項目,它們全都是衍生自624所設計的核心機。

    並且還要考慮到幾乎所有的航空發動機在測試中,那也都是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到624所的高空台進行測試,完全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整個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發動機型號、總師、總工都是受了624所的好處。

    那麼作為共和國現在這一系列核心機的研製者、624所的所長、總工程師、工程院院士,劉大響現在當這個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總經理,肯定也是不成任何問題的,只要有他來坐鎮,哪個又敢說一個「不」字?

    要安排劉大響作為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新一任總經理之前,楊輝還需要到錦官城之行最後、同樣也是最重要的611所去看看,那裡才是此行的真正目的地。

    想想先前的0111所都在最後階段因為各種原因對初始設計進行了,萬一這邊的611所也把之前楊輝所熟知的方案給改了,那肯定就有些讓人各種尷尬,現在還是先看一看,這樣至少可以做到心裡有數。

    611所這時候的重點項目已經從十號上面逐漸轉移到新的四代重殲,畢竟一家國內的重點設計所不能一直光盯著以往的光輝,考慮到十號現在雖然已經大成,但共和國航空人追趕世界頂尖航空技術的精神則是一直不斷。

    在這裡,楊輝倒是再一次看到了611所的設計方案,也確實和上一位面的設計差不多,特別是正面看過去的時候,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東西真心的夠大、夠科幻,只不過側面一看的時候,則依舊是難以言說的痛!

    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雖然心裡面是踏實了一些,但這時候又莫名地有一種失落,或許這個地方還可以做到更好、那個地方難道就不能改一改設計,這可是上一位面被怨念最深的設計細節啊。

    「你們的速度倒是挺快的,雖然我不能說你們的設計和0111所那邊的方案相比誰更好一些,但是你們現在開始的等比例模型,這一點卻是實實在在地超過了國內其它兩家設計單位,效率上值得鼓勵啊!」

    對於楊輝而言,能夠提前這麼久看到611所的四代重殲身影,這時候更是心情大好,又一起同現在已經被611所內部任命為611所四代重殲方案總負責人的楊為扯了很多,一直又等到第二天才又在132廠的極力邀請之下,來到了132廠這邊看看十號戰鬥機生產線。

    132還是那個132廠,和楊輝上一次來的時候一樣,單就從外表來看,確實給人一種秋風蕭瑟的感覺,可是楊輝知道就在這蕭瑟、破敗的表面下,在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廠房中,卻有著怎樣的洞天。

    這時候又看到了一位老熟人,說起來這應該是至少有六到七年的時間沒有再見到過,而這位就是132廠科研技術力量最為雄厚的時候,整個132廠的廠屬設計科負責人,也就是早年的132廠總工程師屠基達。

    想當年,011基地拿到第一個大項目,準備開始殲教七a研製的時候,因為各種技術人員的不足,這差點兒就要將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還好當時的屠基達總工及時伸出援手,把當時同樣也正好沒有項目的132廠廠屬科研技術人員全部借調,現在想來還是頗有些勵志的味道。

    首先對此人,楊輝是懷著感激的態度:「屠總工,這次倒是沒想到把你也驚動過來了,那正好合適,我們就一起進去看看最新、也是我們國內空戰能力最強的戰鬥機如何進行生產。」

    參觀一款飛機的生產,當然是參觀總裝線最為直觀,這也最能夠反映工廠的生產組織效率的地方,那自然而然的,一行人就走進了總裝車間裡面,就在這裡面,楊輝看到了令人滿意的景象。

    在仔細地打量了之後,這才終於有了一種科技感:「不錯,能夠如此迅速地完成生產線的改造,並且保證工人的培訓工作順利完成,駕馭國際最先進的脈動總裝線,這肯定也是費了一番心思的,要知道這可是世界上第一條軍用戰鬥機脈動總裝線,你們搶了個頭籌,很好、很能幹啊,以後只要十號的子系統生產能夠上來,就再也不用擔心軍隊訂單的大量積壓。」

    一路上又圍繞著整條脈動生產線進行了仔細地參觀,軍用戰鬥機的脈動總裝線和大型運輸機/客機的脈動總裝線不同,軍用戰鬥機機體結構相當緊湊,內部的管線設計極為複雜,因此一條軍用戰鬥機總裝線的站位是要遠遠多於之前mp-75總裝線站位數的。

    就這一眼望去,分明這至少是十多個站位的設計,也就是說一架十號的生產,需要經過十多次的總裝線脈動之後,這才能夠最終走下生產線進行後續的測試、塗裝、工廠試飛等程序。

    一邊參觀,旁邊的132廠廠長也解釋著最近的生產情況:「132廠在去年就停止了殲七五戰鬥機的生產,經過我們對生產線的改造、工人培訓之後,現在已經全面轉為生產十號。之前在空軍試訓基地那邊進行了十號的幾場異型機模擬對抗之後,空軍對十號的信心大增,不僅訂單打大量增加,甚至現在軍隊在十號還未完成所有試訓之前,就要求我們這邊開始進行初始批量的生產,按計畫,再有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保證一個月三架的交付速度。」(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10
第九百零二章:隱約地需求
    這次的楊輝在132廠並沒有逗留太久,對於生產線上首批進行製造的十號戰鬥機也並沒有給與太多的關注,不過這次倒是讓楊輝得到了一個比較讓人感興趣的新情況:巴基斯坦之前不知道從哪裡通過一些消息渠道,得知了611這邊有一款和-16差不多體格的新戰鬥機,那也是直接就來人諮詢了共和國這邊到底有沒有出口的打算。

    因此在楊輝前往624所的途中,心裡面更是默默地計算著到底該如何解決巴基斯坦這邊的問題,畢竟作為共和國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共和國但凡能有的常規武器裝備,只要巴基斯坦願意採購,一般都是可以出口的,只不過就現在十號這種情況而言又顯得有些棘手。

    首先按照上一位面的情況看,上一位面的十號沒有進入巴基斯坦,那是因為有梟龍戰鬥機存在中巴之間,加之上一位面的十號定型時間很晚,而定型之後的空軍又如飢似渴地不斷採購,132廠的產能連共和國空軍自己都不能滿足,更況於出口?

    至於說什麼十號做為共和國自己使用的一款主力戰鬥機,要保證戰機性能的保密,這說法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實際上這些也並不能算是最主要的原因,單就考慮現在這一位面十號戰鬥機的生產能力而言,這一位面的巴基斯坦真要是說引進十號,說不定國內還有可能會考慮。

    不過楊輝相信巴基斯坦所知道關於十號的消息絕對是屬於小道新聞,大概應該也是俄羅斯那邊的發動機供應商洩露的消息,巴基斯坦最多也就是根據俄羅斯那邊透露出的關於31n發動機消息,再加上一些關於十號的小道傳說,這才根據-16的體格來對比之後,這才總覺得可以從共和國得到一款性能和-16相似的輕型三代戰鬥機。

    只可惜巴基斯坦想的太美好,真以為共和國的三代單大推輕型也會像-16那樣追求綜合性能的話,那就真的是大錯特錯,作為一款定位共和國具體國情的空優型戰鬥機,要出口到巴基斯坦雖然也能有用武之地,不過這肯定在費效比上面沒法和-16比,這一點楊輝承認。

    想到這裡的時候,楊輝就感覺到一陣無力,上一位面的十號就是因為多用途能力弱,這才導致後來放開出口之後也是鮮有問津,而這一位面的情況恐怕會更加嚴重。

    要知道上一位面的十號雖然多用途能力不太好看,但好歹在飛機設計的時候也要求了有一定的多用途作戰能力,但這一位面由於殲18的出現,空軍心裡有了底之後,就更是喪心病狂地直接要求十號不考慮多用途能力,完全是奔著注重空戰能力去。

    現在的十號在航電上完全就沒有兼容過地攻擊模式,這種情況下唯一有可能使用的對地武器大概就是機炮掃地,甚至連火箭彈都沒法使用,因此設計中就只給十號準備了各種空空導彈而已,而這也是為什麼十號的研製速度能夠這麼迅速的原因之一。

    「隨緣吧!能出口就出口,不能出口也就算了,中航西南的戰鬥機出口序列中又不止這十號戰鬥機一款,就比如閃電戰鬥機的性能也是一點都不弱,更何況還有即將完成定型的殲18、研製中就定位出口的輕四,各種東方不亮我西方亮。」

    話是這樣說,但楊輝心裡面清楚地知道這話只是說給自己聽聽而已,就比如閃電這款戰鬥機雖然性能優良,但這時候又因為閃電的高配版有大量的美國貨,這就導致巴基斯坦肯定是沒法引進閃電的高配版,除非是美國解除對巴基斯坦的武器禁運。

    但要是美國解除了對巴基斯坦的武器禁運,巴基斯坦首先想要採購的肯定是-16,而非是閃電式戰鬥機,這就是說除非閃電的高配版能夠完全不依賴美國技術,這樣才有可能進入到巴基斯坦,也就是說使用渦扇12發動裝上閃電,這才有可能讓巴基斯坦對閃電感興趣。

    想到這裡,這或許是可以接觸一下巴基斯坦那邊,看看他們對換裝渦扇12發動機之後的閃電有沒有興趣,要還是沒興趣的話,那麼楊輝就只能推薦他們裝備一款雙發的准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殲18玩玩,正好這時候的三哥應該也在接觸蘇27系列的戰鬥機,所以是有壓力才有動力啊。

    楊輝所不知道的是,這一位面的三哥可不僅僅是在談引進蘇27系列的蘇30mki戰鬥機,甚至三哥還在談引進毛子的蘇33戰鬥機,只不過這些還屬於是印俄之間的內部秘密消息,非當事國的當事洽談人員是絕對不可能知道。

    至於說三哥的時候,為什麼又會扯到引進蘇33戰鬥機,這主要還是因為該位面的楊輝在蝴蝶翅膀方面煽動的太猛,整個國際上對短距離垂直起降類航母大失其望。

    三哥據說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被毛子忽悠了一番之後,這傢伙也是提前了上一位面的維克拉馬蒂亞航母悲劇史,只不過這一位面的三哥還屬於挺有眼光,直接就看中了烏克蘭那邊水裡泡著的瓦良格。

    現在巴基斯坦應該還沒有感受到來自三哥的強大壓力,主要也是三哥的蘇27系列還沒有到貨,但是只要三哥宣佈了蘇27系列戰鬥的引進之後,到時候巴基斯坦又該如何對抗,這肯定就有點意思了。

    「楊總,624所到了!」

    伴隨著一路的「胡思亂想」,這也是直接就到了624所,也沒有其它的事情,這直接就往劉大響院士的實驗室去,這一方面是為了宣佈對劉院士的新人事任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早一點看到重四配套的發動機展開研製。

    「重四的競標已經開始,相應的航空發動機研製工作也需要重視,考慮到中航東北那邊現在已經有三代大推的研製工作,應該是沒有時間再摻和到四代大推的研製,所以四代大推的研製工作花落我們聯合航空發動機是沒有問題,雖然看起來是沒有競爭,但正是因為沒有競爭,卻更顯得這個項目的重要啊!」(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10
第九百零三章:佈局未來
    「這個沒問題,讓我當幾年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總經理當然是好事,等過渡幾年之後再委任更加合適的年輕一代,這是很不錯的方案,我同意,但是有要求。」

    同意出任總經理是一回事,有沒有條件又是另外一回事,你真的要算起來,其實還真就別以為所有人都是挖空了心思地想要往上走,要當eo、要迎娶白富美之類的,有的人出於各種原因,其實早就已經看淡了。

    就比如劉大響院士,人家已經五十好幾的人了,再過幾年就要準備退休的事,況且退休前也是屬於那種功成名就的類型,不僅是拿到了工程院院士榮譽,在行業中也是公認大拿,衣缽也有人傳承下去,可謂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大多數人都已經是沒有太多向上之心,一般來說還真就沒有幾個人會願意在這個關頭去給自己找一個高風險的活。

    現在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總經理職位空缺出來,楊輝找到這裡來,其實對於劉大院士來說就屬於是高風險的活,完全可以不接。

    畢竟任何蓬勃發展中的大公司,有之前第一任領導珠玉在前,後面的第二任都是很難做出什麼令人歎服的功績來。

    就比如拿上一位面的蘋果公司來說,喬布斯時代是如何的風光無限,但是隨著喬布斯的去世,繼任者庫克的成績如何評論?

    坦白的說,庫克沒有能力?當然不是,你要把他拉到其它的任何一個歷史悠久一些的大公司做eo,他都可以做到不出大問題,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轉。

    但是蘋果不一樣,創始人喬布斯時代太風光了,加上it類公司出現的時間不長,歷史還沒有沉澱下來,沒有那種百年老公司的厚重感,真正的百年老公司有自己的套路,只要上的任eo不是一個豬都無所謂。

    現在的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也是如此,歷史的積澱還不夠,公司也主要是靠著第一任領導人白抗拉起來的,也就是當年0112所的白老所長帶領下走出來的。

    由此可以知道,出任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總經理一職,又會是怎樣的一個困難,一般這種情況下的接任者想要做好,並且想贏得認同都是很困難的。

    所以,劉大院士肯定知道這些棘手的問題所在,但他還是願意接手這個任務,為下一任真正的總經理做好鋪墊,這就絕對是高風亮節,現在提出一個要求也是正常的。

    「請說,我們能做到的一定滿足,現在國內整個航空發動機業務板塊中,能夠足夠德高望重的就您老人家一人,您有要求我們怎麼也給滿足了。」

    看了楊輝兩眼之後,劉大響院士心裡也就有著落了,反正話都說到了這份上,怎麼也得要開誠布公地談談。

    緩緩地伸出一根手指:「唯一個要求,現在我雖然已經沒有再具體主持核心機的研製工作,但是624所這邊我也實在是放不下,那麼我就要求航發總公司的總部暫時設在624所,直到下一任總經理選出來。」

    雖然說這要求是涉及到了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總部選址的問題,但這些對於楊輝而言,其實也同樣是思考了很久很久的心事,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也還是懸而未決。

    實際上隨著624所在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重要性不斷提高,整個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總部安在哪裡的問題,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有很多人提出,大部分人是傾向於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總部安到624所。

    另外的一家有力的競爭者自然是0112所,這也是整個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起家班底,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能夠有今天,同樣也是全賴0112所,所以早年的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總部設立在0112所所在的地也無可厚非。

    只不過隨著624所的強勢崛起之後,一切都有了另外的變化……

    既然現在劉大響院士提出了這個條件,楊輝也只能順水推舟,以後的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總部,就設立到涪城624所又何妨。

    不僅公司總部設立在這裡,楊輝甚至還可以來的更進一步,讓整個共和國的航空發動機行業的科研試驗中心都集中過來。

    「這個問題我可以給你肯定的回答,只要劉院士你答應出任,那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總部就設立到624所這邊。不僅如此,之前已經論證準備很多年的新一代超大流量高空台建造,同樣也可以留在624所!」

    新一代的高空台是完全立足於未來研製30噸級超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需要,把這個高空台項目也留在624所的話,也就意味著整個624所完全抓住了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發動機測試關。

    早知道關於新一代超大流量高空台的選址問題,在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內部一直都是各種扯皮當中,624所做為國內唯一也是最有經驗的高空台建造、維護、使用單位,要是不爭一肯定說不過去。

    而與之爭鋒相對的0112所,那也是早早就計畫好了,是一定要拿下新一代超大流量高空台,這時候就更是沒有道理說把項目讓給624,因此就算兩單位同是貴為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的中流砥柱,也是少不了各種撕逼不斷。

    現在好了,一切塵埃落定,結果很明顯地表明了楊輝做為總公司領導的立場:一切以公司技術佔比更加重要的624所為主導,未來的0112所也就只是一家發動機整機設計所而已。

    總的說起來,未來的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一共四家重點設計單位,首先是以624所為中心,這裡負責研發發動機的核心機,並且嚴格把控整機測試工作。

    其它的420廠,就負責衍生核心機的燃氣輪機製造,0112所負責衍生中、大、超大推力的軍民用渦扇發動機,608所衍生小推力發動機、渦獎、渦軸,以此保證各單位分工明確,避免公司內部的無序競爭。

    一聽到上級的總公司領導都把情況定下來了,這還有什麼不知足的。

    「好,既然總公司都把624所的位置放到如此重要了,那我老頭子也豁出去,這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總經理職位,我就接下來了。」

    說到了激動之處,那更是站起來就帶人往外走:「走吧,做為第一個見面禮,我這就帶大家去看看四代大推的核心機,保證看了之後不會失望,這才是一款真正的四代大推的核心機該有的樣子。」(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10
第九百零四章:這很好,很四代
    做為重四使用的新一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肯定也是用盡了共和國現在能夠掌握的所有相關重點技術,因此核心機的研製更是極端風險之舉。

    雖然整個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早在好幾年之前就展開了相關技術的預研,但一直到現在這個時候,四代渦扇大推的研製工作依舊是快不起來。

    「這就是現在的四代大推核心機,也是前幾個月才進行的第一次點火測試,總體上來說還算是比較的成功,雖然陸續有些小毛病暴露出來,但都是可以接受的那種。」

    這話講起來好像是舉重若輕,似乎遇到的好像都是些小事一樣,但楊輝知道這核心機的研發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就這種複雜且精密的機械工程設計而言,要是不出些問題才是真的壞事。

    唯一的好消息則是就現目前的情況而言,好像核心機的研發中還沒有遇到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這一點就非常的好,意味著我們只要能夠按照計畫推進它的設計製造工作,成功是指日可待了。

    現在說四代大推的研製立項,那應該是比四代重戰還要更早一兩年的時間,只要能夠按照進度走下去,甚至很有可能在重戰的第3架原型機就安裝上配套發動機。

    因此,楊輝焉能有不激動之理:「這全賴624所的全體設計、試制人員同心努力,才能夠有核心機現在的進度。不過啊,我們也才踏出了一小步,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甚至核心機的研製都還至少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我說的對吧?」

    距離核心機剛點火測試不過幾個月的時間而已,楊輝認為這款核心機可以2年之後完成定型,本來就已經是把時間掐的非常緊,這要是中間出一些小問題的話,就算是用3年時間也很有可能。

    對於這些時間節點,劉大響做為624所的現任總工程師,當然是知道的清清楚楚,認同地點點頭之後,也就繼續在前面埋頭帶路。

    一邊走,還是簡單而不失時機地進行著一些介紹:「聽這聲音,那邊應該也還在進行測試工作,具體的應該是對核心機的最大空氣流量進行測試,雖然最終數據還沒有出來,不過我記得上次的測試中就已經達到了68kg的空氣流量。」

    要說這空氣流量,四代大推肯定是不會比三代大推小,但是四代重戰為了超音速巡航指標,肯定要求小涵道比設計,這樣就導致同等整機空氣流量的情況下,四代大推的核心機空氣流量肯定會75kg的位置,甚至還有可能往上一些。

    一路上還沒有走到那邊的聲音來源之地,楊輝倒是首先看到了穿著中航東北制度的工作人員在匆匆忙忙地準備著什麼,不過看他們的臉上倒是喜笑顏開的樣子,想必是有什麼好事。

    雖然挺好奇的,但楊輝肯定是沒有指指點點的:「對於這些中航東北的人,他們過來應該是有些時間了,倒是那邊的太行發動機核心機,應該已經沒有問題了吧?」

    要說這太行發動機的核心機,624所也算是相當盡心盡力地幫著進行研製,據說最終的性能都還挺不錯,要是願意的話,在這款核心機上好好下功夫,未必也沒有衝刺到15噸最大軍推的可能。

    「沒錯,這正是中航東北那邊的工作人員,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們就完成了太行的核心機研製工作,他們現在留下的人都是常駐在這裡的代表,東北那邊的高空台製造工作好像出了點資金上的問題,恐怕他們太行的整機測試工作,後續也要在我們所裡進行了。」

    能夠聽到如此勁爆地消息,楊輝也是不知道該怎麼說,大概也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

    「原來如此,不過現在我們也沒有什麼好說的,還是繼續說我們的核心機吧,這才是當下最重要的。」

    …………

    一台四分之一剖面的一台核心機實物擺在楊輝面前的時候,這才發現原來這次的核心機設計確實花費了很多的心思,特別是和一旁的太行核心機進行直觀對比的時候,就更顯得其中設計的優勢之處。

    首先楊輝是明顯地看到四代核心級的燃燒室又短了一節,這肯定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進步,而由此帶來的發動機體積、重量減少,也同樣是比較可觀的收益。

    要再加上四代大推的核心機只採用了6級高壓壓氣機的設計,這同樣又要比太行核心機的九級高壓壓氣設計機短了太多。

    「嘖嘖,這還真是一款強大的核心機,6級軸流式的壓氣機設計,直接就要比太行的核心機短了至少四分之一,這可是了不得的進步啊!」

    能夠直接在三代大推的核心機的基礎指標上,一來就給砍下來四分之一的尺寸長度,這簡直就像是放了一個大衛星一樣,看起來也是相當的不真實,但現實卻又實實在在地擺在那裡。

    而每當說道核心機的尺寸時,做為624所總工程師的劉大響院士,還依舊是想第一次說道一樣的喜形於色,這可真不是他不想控制自己,而是因為他完全控制不了這激動的情緒。

    「之所以我們能夠把6級高壓壓氣機的設計拿出來,是因為有一項現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技術做為後盾。隨著大小葉片的引入,我們才能夠保證6級高壓壓氣機設計依舊滿足要求。」

    大小葉片是楊輝很早之前就確定下來的技術,雖然最早只是想給渦軸發動機上使用,卻沒想到技術成熟的速度如此之快,直接就用到了四代大推上,確實可喜。

    「這個技術我知道,好像這個大小葉片不僅僅只是在核心機上面可以使用,發動機風扇的設計中應該也是可以用的,到時候在設計風扇的時候,就可以做到級數更少,想想就覺得是挺刺激了。」

    一項優秀的技術就是這麼牛逼,當然通用突破可調靜子技術的時候,那也是大規模地帶動通用的航空發動機性能多方面大突破,現在大小葉片技術在重要性上也是堪比可調靜子技術。

    此時,從一旁又傳來了另外的聲音,這聽起來感覺倒是挺熟悉,好像是哪裡聽過幾次來著……

    「是啊!我們也正是因為有這一項技術,才能夠保證四代大推在技術上可能達到美國119發動機水平,要是對發動機的壽命要求沒有美國那麼長的話,甚至17也噸是可以保證做到的。」(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10
第九百零五章:年底喜事頗多
    一款性能足夠優秀的航空發動機對戰機而言絕對是有非常大的性能提升,至少就現在看研製當中的四代大推,它的性能已經是相當不錯,新的四代重戰也只有靠著這款最大推力高達17噸的渦扇發動機,才有可能實現媲美-22的超音速巡航。

    必須要知道的是,當年美國人研製-15的時候,為其配套研製的-100發動機推力也只有11噸不到,按理來說蘇聯對應研製的蘇27戰鬥使用兩台11噸的渦扇應該也能夠保證雙方航空發動機上面的對等。

    但是為什麼研製蘇27的時候,配套的al——31發動機推力卻達到了12.5噸?

    這主要就是因為蘇27的體格比-15大了半圈,而現在-22使用的-119發動推力早期型雖然也還達不到17噸,看起來共和國這邊的四代重戰配套發動機的動力是不是太過?

    然則非也,當年蘇27的發動機確實比15早期使用的-100更猛,但是蘇27的體格也要比-15大半圈,現在共和國重四同樣也要比-22大半圈,那麼配套發動機的推力也肯定要比-22早期型的-119發動機大一些,更何況-119在服役之後,那也同樣是進行過幾次性能提升,這就猶如當年美國給早期製造的-100升級到-100p-220一樣,實際上壽命中期的-22也是進行過技術升級的。

    只不過因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22生產線關閉之後,-22也不可能再有後續的生產批次下線,因此對那兩百多架的-22進行升級的時候,也就是只偷偷摸摸地在美國空軍支持下做了,甚至連正式的消息報導都很少。

    這其實就很像美國對各種特種飛機進行升級改進一樣,只要沒有新批次的飛機生產,老飛機就算再怎麼進行技術升級,同樣也不可能會有新的編號給它,最典型的就比如美國的戰略電子偵察機r-135,這飛機的作戰設備主要都是電子設備,而電子設備則遵循摩爾定律的18個月技術性能翻倍。

    所以,美國的r-135偵察機都是每兩年輪流回美國本土進行電子設備的升級,那麼從這款飛機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之後,中間所經歷的技術升級簡直是數不勝數,但美國佬卻一直都只是將其稱之為r-135,而並沒有a/b/之類的劃分-

    22在上一位面停產之後,因為沒有新的技術升級型-22戰鬥機生產服役,自然所有已經生產服役的-22都統稱為-22就行,可並沒有a/bd的技術性能劃分,但誰要是說-22服役之後就沒有進行過技術升級,那就是真正的大錯特錯,要知道到了-119發動機大修時間之後,普惠還按照當年-100的套路對-119進行過技術升級。

    因此總體說來,共和國的四代重戰配套發動機出於各種原因把最大推力定在17噸是必須的,雖然這表面看起來甚至是都要比-22使用的-119都更加牛逼,但要是從時間上算起來的話,你真到了服役的時候,具體的誰又知道美國佬又用最新的技術把-119升級到了什麼級別。

    料敵從寬、待己從嚴,這種態度終歸是沒有錯誤的

    「江總工,你在624所這邊負責四代大推的核心機研製工作,任務重要性極為重大,希望可以保質保量地完成我們的既定目標,之前你是0112所那邊的技術人員,後來調到624來接劉院士的衣缽,現在看來也已經足以獨立完成項目,所以未來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核心機都要看你的,擔子不小啊!」

    之前楊輝有聽到爆出四代大推17噸推力的豪言壯語,那自然也是四代大推的核心機總負責人江和甫,這位也是通過之前的小推核心機積累了完整的核心機研製開發經驗,之後又通過為中航東北的太行發動機核心機進行改進、調校之後,對軍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核心機有了很好的認識,現在擔任四代大推核心機研製,這即是624所的意見,也同樣是整個聯合航空發動機公司高層通過的決議。

    所以就現在看來,整個核心機工程能夠順利進行下去,這位也同樣是出力頗多、功勞不小

    對現目前整個中航西南旗下四代重戰所做的準備都有了一個較為清楚的認識之後,楊輝當然也就對來年的四代重戰大競標有了更多的期待,就是不知道中航東北那邊對新的四代重戰研製給出了什麼方案,這是楊輝現在最期待的一個謎團。

    94年是台.海危機到來之前的寧靜,也是中航西南唯一還剩下的一段可以好好做準備的時期,不過楊輝卻已經是早早地就知道了危機即將到來,雖然沒有進行光明正大準備,但還是加強了對公司旗下各條戰機、發動機生產線的徹底檢修,並加強對生產原料、上遊子系統生產商的生產能力統計、管理。

    也就是在這個讓楊輝已經有些頗感緊張的時候,中航西南公司則依舊是按部就班地向前高速推進,比如第一批次的十戰鬥號機終於在伴隨著生產線正式開動之後的第15次脈動的時,走下了第一架正式生產交付的十號戰鬥機。

    也是在各方相關人員地注視下,首次接受十號列裝的滇南空軍某部隊樂呵呵地看著新娶到手的「老婆」,管裝備後勤的副師長更是直言要住在132廠就不走了,也不用回家過年什麼的,這次就在132廠等著第一批的十號下線完成試飛之後迅速交付。

    與此同時,試訓基地那邊也順利完成了所有有關十號戰鬥機的飛行測試,編寫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飛行手冊,同時加緊訓練、考核首批接裝部隊的飛行員,做到人等裝備,而非裝備等人。

    同樣值得高興的還有炮偵-1無人機,這款飛機非常順利地完成了改進試飛,新添加的戰場通訊中繼功能性能優越,得到了陸軍部隊測試之後的一致好評。而新的「巡海者」長航時無人偵查機也迅速地完成了設計工作,第一架原型機也在緊鑼密鼓地建造,按照進度的要求,這次甚至是可能在年底進行首飛,畢竟誰叫無人機的設計比較簡單、試飛週期也短。

    而為激動人心的,就要數第一架直18直升機完成了原型機的製造,通過歷時兩年的時間對直8直升機進行了近乎是推到重來的設計之後,新的直18直升機不僅身高顯著得到控制,體重上實現了減肥工作,外形也都更加的科幻、炫酷。(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10
第六百零六章:一條折線設計
    原本是要準備好好地在貴羊過年,但誰又知道那邊直18研製的進度如此迅速,就算是mz-2200發動機的定型還需要一年多時間的測試工作才能夠說勉強能夠滿足初步交付裝機試飛,但是早就已經等不及的602所那邊喪心病狂地把原本是給s-70黑鷹直升機做備用的幾台發動機,硬是想辦法搞來了兩台做直18的原型機測試使用。

    就這樣,原本設計中是要安裝mz-2200的發動機艙在改進一下之後,又勉強塞進了黑鷹直升機使用的t700-ge-701a渦軸發動機,這功率上雖然比不得mz-2200發動機的來的更猛,但是人家性能成熟,且動力也可以滿足空載情況下的直18試飛使用。

    這也是為什麼等楊輝到了的時候,直接就能夠看到原型機上面安裝上了發動機的原因,那當真是602所為了搶進度,簡直就無所不用其極。

    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認這種辦法是有一定效果的,雖然這樣會增加設計中的一些工時浪費,並且使用美國提供的t-700發動機也是屬於偷偷摸摸的,萬一真被查出來的話,到時候恐怕那二十架好不容易能夠有機會繼續使用的黑鷹也要斷了零部件生產供應,這樣肯定就不太合適了。

    只不過,現在602所確實又能夠搞來了t-700發動機使用,想必也是得到了軍隊那邊的認同之後才敢這樣做,要不然這時候的直18鐵定還在進行模擬測試、或者乾脆就是推後了原型機的製造工作。當然也還有一種可能則是使用現在還沒有完成測試mz-2200進行地面測試,飛機暫時不升空飛行,等待一兩年之後mz-2200發動機的最終定型。

    現在一切都好了,本來t-700發動機的長度也就要比mz-2200短了一節,雖然發動機的尺寸和發動機艙匹配上有些不太合適,但好歹也是能夠裝進去,另外的發動機空氣流量上面倒是有些不太匹配,這就只有通過安裝多個放氣活門的設計解決,也算是能夠讓發動機順利匹配運轉。

    實際上也並非是所有人都知道這次直18里面裝的是t-700發動機,畢竟這人多口雜的,誰也不能保證絕對的保密,至少這次直18的原型機總裝備下線儀式公開度比較大,光看這圍觀的一圈群眾就知道關心這款直升機的人是絕對不少。

    首先陸海空三軍全部到位,甚至楊輝都還隱隱地看到了一位來自第二炮兵部隊的軍官,雖然他穿的軍裝和陸軍部隊都是一樣,但是楊輝一打聽之後也就知道了這傢伙是來自二炮。

    要說二炮跑來關注直18的研製工作確實就沒什麼意思了,要算起來這二炮對航空器的依賴還真就不多,倒是說他們和航天方面的牽扯會更深一些,至於直升機這東西就更不用說了,就算二炮列裝了直升機之後,也不過是通勤方面會使用一下而已。

    而對於這種簡單的通勤需要,實際上使用直9直升機就能夠滿足使用要求,現在如此大規模費盡心思的關注直18直升機,倒也是沒有太大的必要,因此楊輝也沒有對二炮方面來人給太多的關注度。

    倒還是陸航那邊對直18需求最大,現在看來也同樣是對直18最上心的軍種,在貫穿著整個直18的研製過程中,那真就是絕對的要人給人,要錢給錢,甚至連黑鷹上面使用的t-700發動機也冒著極大風險弄過來滿足裝機測試需要。

    這一切,你都不能說它不是誠意滿滿,因此602所也深感責任重大,雖然這並不是進行直18的首飛儀式,但原型機的總裝完成工作,也同樣是非常值得高興且重視的。

    「大家看,這就是我們的直18直升機,現在已經通過各種手段把飛機的空重降低到了6.2噸,這樣的數據雖然並不能達到像黑鷹直升機那樣的5噸之輕,但是也非常有效地讓直18和直8兩款飛機拉開了差距,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我們,國內製造直8直升機空重是7噸」

    對於這介紹中的直18空重有效地降低一事,楊輝表示這很正常,真要是空重沒能夠降下來的話,這才是真正的丟人丟大發了,須知這次直18是全面取消了原本極為笨重的船型底,並大面積換用更加輕的鋁鋰合金、複合材料,發動機上面更是直接就少了一台。

    就以上這些改進措施帶來的減重效果。要是不能保證減重接近一噸左右,設計人員直接就可以找個地洞鑽進去算了。

    伴隨著現場接待和介紹人員的帶領,楊輝還是不情不願地來到了這款直升機的旁邊,也並不是說現在楊輝對這款直18直升機下線沒有興趣,而是說這實在是受不了602所的審美觀。

    而這其實也怪楊輝,之前沒有考慮到要給直18設計一款塗裝來用,雖然不能說讓人看了就覺得牛逼到爆,但怎麼也不至於把戰鬥力降低到最低的min吧?

    可是這次的602所就真是夠硬氣,那是直接就把之前直5時代的塗裝拉出來塗上了直18,必須要知道的是,直5時代的直升機塗裝採用的是那種全白色塗裝,簡直就是把這輩子要丟的臉都一次性丟完了,醜的那叫一個慘不忍睹。

    楊輝也承認,這全白色的塗裝在天空中萬里無雲的時候,從地面視角看看空中的飛機時,這塗裝可以起到一定的低可視效果,但現在這是飛機下線拉出來裝逼,而不是說參軍入伍啊!

    你就是再不濟、涂個陸軍的三色迷彩也算是稍微能夠看得過眼,其它的選擇比如軍綠色的塗裝也不是不行,到時候只要那八一軍徽塗上去之後,也還能算是很有一番味道的,現在嘛

    也罷,只要能忍就暫時忍了吧,至少軍隊方面沒有表現出對塗裝的不滿意,那楊輝就認了,後面等把軍隊的大佬都送走了之後再說也行,但是全白色塗裝堅決是不能夠再要了,這是最基本的審美問題,絕對不能將就和容忍。

    不過除開塗裝之外,楊輝還真找不出這款直18還有什麼嘲點,首先機身已經控制到了5米以下,這是肯定可以滿足海軍艦載需求的,而全新的四片風擋倒是設計出了客機風擋的感覺,對於飛行員的視野則會有非常好的優化,比起之前的直8簡直是雲泥之別。

    而讓楊輝完全沒有想到的是,這直18的設計中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居然在側面靠下的部分設計了一條貫穿前後機身的折線,折線以下部分向內急劇收縮,看起來好像有一種設計中就兼顧了隱身效果的意思,總體來說這就比較像nh-90的機身折線設計,它不僅起到了實際的隱身作用,同樣也能起到很好的視覺美化效果,可謂是一舉多得。

    然而當楊輝實際上問到了設計人員關於這條折線的設計思想之時,得到的回答才真是讓人差點就一口老血吐出來,那可真是(未完待續。)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10
第九百零七章:隱身潮流的降臨
    在冷戰之後,只要是大型軍事武器裝備,隱身設計幾乎就是必須要考慮到的重要指標,從軍用戰鬥機開始,之後的無人機、巡航導彈、甚至是空中加油機這種大型特種飛機都有人一直嚷嚷著要隱身。

    那麼現在6o2所在設計直18的時候,引入機身側面的折線設計,就肯定是最時髦的好東西,走出去也絕對拉風。

    只可惜,這時候6o2所方面,看樣子似乎連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條簡單的折線設計,居然還有著部分隱身效果,可能在他們看來,這設計最開始壓根兒就沒有考慮過雷達隱身效果吧。

    也是當楊輝問道他們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時,回答的則是:「很簡單啊,之前直8的機身太寬了,我們這次改進只是對飛機的高度進行了縮減,倒是寬度方面一直沒有動過。而為了保證飛機的寬度能滿足艦載要求,我們只能對飛機的側面進行折邊,主起落架輪距就可以小一些,保證儘量較小的佔地面積。」

    就面對這種回答,楊輝還能說什麼,這尼瑪完全就是尷尬啊,人家原來的想法只是為了縮小主起落架輪距離而產生的設計,現在倒是讓滿腦子都是隱身的楊輝想多了。

    不過嘛!能這樣就更好,反正是一舉多得的好想法,要知道這年頭只要能夠和隱身粘上邊的,那都是人們眼中的好東西,絕對是高大上,忽悠人的時候都不帶任何臉紅。

    這才提醒著:「這設計確實能夠有效縮短主起落架之間的輪距,是充分地考慮到了海軍艦載要求的體現,並且還能夠讓機艙空間利用做到最大化。不過你們這樣設計,就沒有想到過它還有一定的隱身能力嗎?」

    也只有當楊輝刻意提到這直升機的隱身能力時,這時候才有人恍然大悟,「隱約」地想到直升機隱身設計。似乎美國、歐洲都在這方面很是有一些做為了,現在想來……

    真是越看越有意思,越想越覺得很有可行性,給直18的設計中引入隱身設計的話,這好像還真的是可行!

    「隱身?這個我們倒是聽說過,只不過直升機考慮隱身設計的話,雖然也有美國的Lh輕型隱身武裝直升機項目,但是我們這款通用直升機和Lh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開始並沒有考慮到太多的隱身設計。」

    大明鼎鼎的Lh項目,這正是2ooo年之後美帝下馬的美軍歷史上最大軍事裝備科研項目ah66科曼奇直升機。

    現在要說通用直升機對隱身方面要求,當年直18直升機立項之時,不管是三軍部隊還是6o2所、中航西南,大家都沒有提到過這方面要求,現在直18的設計人員說一開始就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也還是說的過去。

    而如今是不經意之間,就在設計中實現了直18的隱身設計,這肯定就要好好揚一下這優點,爭取能夠放大這不經意得來的優點才是最好。

    對此,楊輝已經有了想法:「ah66做為武裝直升機,確實很有必要在隱身上面下功夫,但是我們的通用直升機也不是不需要隱身性能,具體的可以參考歐美最新研製的通用直升機nh9o,它就要求在直升機的設計中考慮到低可探測性,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隱身設計。」

    好歹nh9o也是全世界通用直升機領域的最近也是最大的一個項目,做為和a4o運輸機同時代立項,同樣也經歷了各種歐洲成員國扯皮之後,這個項目好歹也算是效率挺高的。

    至少上一位面的nh9o就是在95年進行的飛工作,現在這個位面想來也不會在時間節點上差太多,也就是說這一位面的nh9o和直18的飛很有可能是同一時間進行。

    而實際上這兩款飛機的外形也挺相似,真要是不知道的,說不準還會以為直18是nh9o的放大1.1或者1.2倍設計產物。

    而做為直升機設計、製造行業的從業者,對於歐洲現在轟轟烈烈進行中的nh9o又焉有不知道的理由,現在總公司來人指出直18的折線設計和nh9o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兩相對比之下,才現可不就是這樣嘛!

    當真是拍著腦袋,來了一個經典的原來如此表情:「沒錯,我就說這設計怎麼感覺有點眼熟,原來是和歐洲的nh9o在氣動設計上撞車了,不過既然nh9o可以保證低可探測性,我們也一樣可以做到嘛。」

    緊接著又是一陣迅反映過來,大聲地感謝著總公司、領導、av:「今天楊總這話可算是提醒我了,我們馬上就著手對直18的外形再進行隱身修形,不過在進行相關測試的時候,還希望總公司幫我們協調一下相關的微波暗室進行測試,聽說最近國內最近對隱身設計比較重視,重點型號的試驗測試都要排隊很久。」

    聽這話,楊輝怎麼感覺這18的設計師們對國內的隱身測試方面挺關心的,就好像是早已經知道這些一樣,這尼瑪明顯是……

    終日打雁,這次也是被雁啄了眼,原來自己也有被下屬設計師們套路的一天,當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也行,正好你們設計直18的時候本來就有很好的隱身外形,僅僅只需要進行小幅度的氣動修形就夠了,到時候你們需要協調相關測試工作的時候,直18項目享有和公司輕四隱身戰鬥機項目同等優先等級。」

    楊輝差不多也能夠想到,這次的直18應該是一開始或許只考慮了縮小主輪距,所以採用機身折線設計。

    只是到了後來肯定還是有人現了這設計的隱身效果,但又因為直18一開始就沒有提到過隱身設計要求,所有在對飛機的隱身方面測試中,一直沒有受到重視罷了。

    有總公司支持之後,後續的相關試驗測試工作就會容易很多,等到通過直18項目積累了足夠的直升機隱身設計經驗後,再過幾年之後的武裝直升機項目招標中,這絕對又是6o2所的殺手鐧。

    沒想到這6o2所是真的是夠心機,楊輝表示很滿意:「好了,你們要求的我都給辦到了,現在我進機艙內部去看看,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吧?」

    做為一款體格要比黑鷹、nh9o稍微重2噸左右的通用直升機,尺寸上稍微也要大那麼一點點,楊輝對機艙內部的設計還是比較期待。(未完待續。)8
regn13 發表於 2018-1-8 20:10
第九百零八章:還有誰能這麼猛!
    要說直18的貨倉,它還真就是挺不賴的設計,首先是體現在貨倉的寬度上面,在直8時代是1.96米的貨倉地板寬,真算起來這數據實際上在90年代並是多寬敞的設計。

    必須要知道,並且有必要進行對比的是,黑鷹的貨倉地板寬是1.88米,nh90則為2米,米17為2.34米,比較之下的直8直升機貨倉地板1.96米寬真的只是一般水準,只不因為直8設計中機身的壁厚比較大,所以從外面看起來,就覺得直8體格大的一逼。

    而這次設計中採用了全新的設計,又對機身進行折線修形,有效地調整了原有的設計缺點,保證了貨倉寬度不會變小,但是艙壁厚卻很有效地受到控制。

    不過,要是說直18的貨艙寬度沒有被縮減是一個好消息的話,那麼在高度上來說,直18就被砍的就屬於是連它媽都不認識了,那可真是怎一個慘字了得。

    要知道早期的直8直升機貨艙高度是達到了1.83米的存在,這尺寸足已經保證共和*隊士兵直立在貨艙中行走,所以說裝備直8直升機的部隊,可以說是這年代國內人機工程最好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要是繼續在直8的貨倉尺寸上不做太大的改動,只改發動機系統以及減重設計,那肯定它就是最受士兵歡迎的通用直升機,而且沒有之一。

    這年頭不光是說共和國,甚至一直標榜注重人文關懷,在工業設計中最注重人機工程的歐美直升機設計,那也不可能保證乘員在艙內直立行走。

    超級美洲艙高豹1.55米,黑鷹更是只有1.37米,就連最新設計的nh90也同樣只有1.58米的高度。你除非是eh101這種重型直升機,才有可能擁有1.9米的高度,可以保證一般身高的士兵在艙內直立行走。

    所以說,直8那1.8米的貨艙高,其實是剛好能夠保證共和國的士兵在艙內直立行走,而這卻是多麼難得的設計,它可以直接秒殺一眾所有通用直升機,是在人機工程上誰能與爭鋒?

    只可惜,也正是因為這1.8米的貨艙高度數據,才導致了飛機的整機高度簡直讓人無法直視,這才有現在直18設計中,軍隊要求對貨艙高度狂砍一陣,那可真是讓軍隊的兵哥哥們哭了一路。

    「這就是貨倉了,現在我們對貨倉從新進行設計,原來的船型底改為平底設計,這樣我們就成功地減下了0.4米的高度,這也是我們對飛機減高的設計中,效果明顯的設計,其它的就要看這邊,比如這裡………」

    從設計上來說,這次對直8的大改型直18是成功的,不僅通過改掉船型底的設計來實現減高度,同樣還有更直接的縮短起落架高度,這也能實現降低0.2米左右的高度。

    再有其它的,當然就要數對貨艙的高度狂砍,這些加起來之後,實際上就已經不知不覺的砍下了約1米左右的高度,也就成功地讓直8從原來的6.6米降到5.6米,這樣的數據要說上艦而言,其實已經能夠滿足要求了。

    可是,這次通過了發動機的改進設計,將由原來直8所使用的渦軸6發動機減速器豎直放置,改為發動機減速器橫置,這樣的設計讓發動機艙的高度也能夠減少很多。

    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以上的各種縮減飛機高度的設計,以及新的螺旋槳轂設計等等,最終也是保證了飛機高度控制在了5米左右,上艦肯定是妥妥地沒有問題了。

    就是唯一不爽的一點在於,以後在直18的艙內走動時,彎著腰走是必須的,這時候還是突然有些懷念直8那漂亮到極點的人機工程設計。

    那時候的法國佬簡直就是為咱共和國人種特別設計的超黃蜂直升機,要知道當時法國人研製直8的原型機超黃蜂的時候,法國人的格可不是1.8米就能普遍直立行走,所以這才是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

    現在想來,當年國內決定仿製超黃蜂之時,肯定也是考慮到了這飛機的貨倉高度設計的優秀之處,只可惜現在的不肖子孫要對直8狠狠地揮刀下去。

    但不管如何說,現在的直18也確實是在原直8直升機的高度上,成功地實現了縮減1.6米。高度下來的計畫。

    其他的方面,就比如這飛機長度實際上也有所縮減,不過縮減長度這種事情就好說多了,首先貨艙方面是沒有必要再縮短,就現在的長度也差不多是夠用了。

    倒是飛機的尾梁相應地縮短一些,畢竟這次直18的旋翼直徑都從原來的19米減到了17米,這個時候必須要對飛機的尾梁也相應地減1米。

    這樣一來一去,尺寸上和nh90有著驚人相似的直18也就震撼登場了,而且這直18的發動機的其實功率要更猛一些,配合著更長一些的貨艙長度,用起來的時候任務彈性會更大。

    反正總體來說,直18經過對直8項目的魔改設計之後,體型上也就是稍微比nh90大15%左右,倒是發動機也比rtm322的功率大了20%左右。

    直18做為一款最大起飛重量在11噸的通用型直升機,飛機的空重為6.2噸,到時候算上飛機帶的2噸內油,或者再帶上0.8噸的外掛油箱,極限情況下也就是9噸的最大載油狀態起飛,這時候可是還能留下約兩噸的艙內載重!

    樣這的數據這對於一款通用直升機來說,其實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果了,若是不帶外掛的0.8噸油料,共計2.8噸的載重也絕對是夠用了。

    而在執飛高原航線的時候,以mz-2200發動機的能力,保證常規載油的時候載重2噸飛行,這一點能力也還是可以有的。

    而後期這款飛機做為艦載機的時候,空重肯定會有所增加,畢竟是需要加裝各種反潛設備之類的,但是以直18的體格,保證這些反潛設備的安裝也都只是小意思了。

    而後續的時候,隨著對mz-2200發動機不斷提升功率,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還可以有所增加,至少設計中這直18的機身強度是可以達到13噸的最大載重而不會損傷到機體的結構設計。

    要知道,比如nh90做為一款最大起飛重量在9噸的飛機,空重只有5噸多一點點,但是直18現在空重卻要比nh90多了整整一噸,而這些可都是為了保證未來13噸最大起飛重量所必須要付出的機體結構重量。(未完待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