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0章 微服行軍(二)
在之前有過這種“微服行軍”的不少經驗的情況下,張海等人當然也早就明白了怎樣避免誤會,從而最大限度的避免資訊失真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隊伍雖然在晝伏夜出為主的潛伏行軍過程中,但張海卻也要求官兵們以比戰時更頻繁的次數每日都要擦身洗漱,行軍的時候注意披好外套避免內襯的不乾淨。每個人都準備了乾淨而看起來十分正規而合體的近衛軍常服,鎧甲主要使用軟甲並罩在衣服的內部。儘量避免刀槍等白兵的外露,以經過包裝後給人感覺很神秘,似乎如同什麼神弩盒子一樣的燧發排槍為主要武器。
針對那些被請過來的百姓,暴露在外面的士兵年齡整齊的以十四五歲左右氣宇宣昂的年輕且五官相對端正的小戰士為主。
這一切的一切,都能給哪怕對新朝武裝力量結構絲毫沒有瞭解的人以一種印象:“這絕對不會是一支土匪武裝。天下沒有什麼土匪能扮成這樣,哪怕知名戲班的都不行。甚至:這也絕對不是地方上的什麼官軍。
這樣:隊伍在給陌生人高大上之感的同時,並沒有太大的殺器讓人感覺到不自在,再配合張海等人比較坦然而平易近人的話語,就很容易給尋常的民眾以信任了。就算有個別疑心重的,也並不影響大局。
張海率領的隊伍在西北一帶第一批接見的人是甘南一帶的一些村中的老人。一共二十多人,為了避免給這些人的顧慮,這二十多人也都是把時間錯開分別召見的。以前的時候張海率領的隊伍瞭解情況多從半大孩子或婦人入手。但是如今並非別人天下或者新朝還沒有鞏固下來的時候,就沒有必要這樣做了。
雖然新朝已經建立了數年,但是不論北方還是南方,不論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一家之中年長的男性往往是主事兒的人這個特點卻沒有什麼區別。瞭解的資訊也是一般百姓中最多的。對新朝沒有多少見識或瞭解的時候,見到外鄉口音的人或許會天然有一些警惕。然而在新朝十年新朝白話基本上已經在軍政體系中基本完成了推廣的時候,就沒有人會對這種口音感覺到奇怪了。這時代很多回鄉探親的學生在寄宿制新學學堂嚴厲的要求下很多人家鄉話都說不太利索了。一口標準的新朝白話與新式用語習慣,反而更給人以“大官”的感覺。
同外人談話,張海參考了內情部的不少經驗總結也習慣了正題前說一些客套的場面話,然後再做一些瞭解,能讓那些被帶來的時候有些緊張的百姓心緒平靜下來能夠正常交流,宋子悅等親衛連在選人的時候也多少有了些經驗。一些心理素質過差或者誤會過深的人雖然也會帶過來稟報,但並無必要再多廢時間進行過問。
“看村裡人們的氣色,似乎這兩年來也並沒有什麼改善啊。是土地重新調整後有什麼不公嗎?或者是來收的稅款公糧太多?”即便是聊天打探情況,持續十多次的情況下也會讓人感覺到一絲疲憊,不過比過去稍稍成熟了一些的張海卻克制著自己,儘量不讓這種有些厭倦的感覺體現出來。
“換了鋼制農具以後,女人下地勞動也能接近一個勞力了。前年的時候管子水田也普及到地方上,糧食的收成比三前年改善了很多。不過這兩年來大軍西征,不少年輕人都要經過村裡住宿,用度和著實不少……。”
“給錢麼?怎麼個價錢。”
“價錢給的很足,聽說是按京城的公共糧店價格出的錢。即便是粗糧,百斤也能換來一兩銀子。這兩年來四鄉里各村日子過的緊了一些,糧價也漲的不象樣。但是上面下來的年輕人專門解釋過:這是銀錢過度集中在一個地方帶來的結果,總會隨著西征的結束好轉起來的。
“百斤城品糧一兩?那這兩年也換不來多少前吧……。”張海按照準備好的原則詢問道。
“聖主見笑了。這兩年來來即便是西北一代,中等戶一年下來不遇到太壞的運氣都能收上二十餘擔糧,可比前朝的時候寬裕了不少。這樣幾年下來,每戶都能有二三十兩銀子了。太多的糧食我們也吃不玩,近半數也只能買給附近的飼養場。過去的時候賣不了多少錢,但是近年來卻似乎大不一樣了。”
張海這才反應過來:十兩幾十銀子或銀元對於自己甚至京城裡的一些富戶當然不算什麼錢。可是即便到了糧價不是很賤的清朝,外戰中一般的小兵戰死撫恤也不過二三十兩銀子罷了。如果是剿滅遇難還要更低。在這還不像東南一帶那樣富裕的西北一帶,人們對銀錢的概念還並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
就這樣,花了一整夜的時間詢問了二十多個請來的人,也讓宋子悅等親衛連的人對更多範圍內的群體進行了一些初步的瞭解後,這陝南普通地方一帶的民間經濟與負擔狀況算是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
對於這些瞭解來的情況,張海其實還是有著一絲懷疑的態度。張海當然希望中原的人均經濟水準能夠早日趕超歷史上1800年英國的水準。可卻也知道:要讓傳統經濟人均起來改善個四五倍哪兒有那麼容易?建國初期的新中國都用了四十年左右的時間到八十年代左右才與舊中國有了生活上根本性的改變。離新朝七年不過三年而已。這西征以來負擔相對沉重的西北都有這麼大的進步,那其他地方特別是東南一帶又會是什麼樣兒?
有著這些懷疑,張海也沒有按原計劃讓隊伍沿著通向陝南的大道去走了。而是改變隊伍的形成,向南進入川蜀一帶看看那裡的情況。
“我們現在入川的話,一個半月以後可能就無法趕到運河……。”宋子悅剛想說什麼才意識到了有些不妥。
張海則笑道:“許多人以為蜀地遙遠,忘了當年的一些唐詩了。走水路我們的行程反而可以比路上更廣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