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迷失在一六二九 作者:陸雙鶴 (連載中)

 
jack780111 2009-1-12 17:07:14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42 466168
MOLK 發表於 2017-11-6 14:15
七五二   書信


談判結束之時,會場氣氛還是不錯的,就連那個一直在趙立德麵前擺傲氣的鄭氏使者,這會兒也咧開嘴笑得頗為歡樂。如果不是因為鄭阮兩家實在不對路,不能讓外人看到他們坐到一起,少不得便要去找個酒樓行院之類地方好好快活一下。

    不過他們還是分別與趙立德約定,要找時間好好聚一聚。其中阮使又特別熱情的與趙立德說了許多客氣話方才提出辭別。而趙立德這邊也很給他麵子,親自送其出門。

    走到大門外時,他卻忽然輕咦了一聲——門口站著阮使的幾名衛士,隻是讓趙立德頗感驚訝的是,那些人身上竟然沒有懸掛刀劍,而是在每人後腰間都插著一把鐮刀。

    “這啥意思?阮兄你的部下還要親自下地割稻子麼?”

    趙立德知道這位使者可是阮朝王族出身,手下配備武士全都是軍中精銳,職業士兵。怎麼看也不像還要親自下地幹農活兒的樣子啊?

    對於趙立德的疑惑,那位阮使卻是苦笑了一聲,示意一名衛士露一手給趙大人看看。隻見那衛士隨手摘下腰後鐮刀,反手握持,連續做了幾個撩,抹,勾,鑿等動作,配合身形步法,居然是一套極其嫻熟的武功招式。

    趙立德本人雖然不會功夫,但跟張陵,周晟那幫人接觸多了,平時見他們練武也不在少數,眼力價兒還是不錯的。此時見那衛士所施展出來的招法,竟然是以鐮刀當作近戰武器,專門貼合鉤鐮特色的一套招式。看那衛士施展開來的熟練程度,顯然不是短期內所能練出來的。

    “哈!安南之國不愧是盛產稻米之鄉啊,連兵刃都這麼的貼合當地實際……”

    “唉,趙兄,你就別笑話咱們了。”

    麵對趙立德的感歎,那阮使卻是滿臉鬱悶,無奈搖頭道:

    “你當我們不想用正兒八經的刀劍兵刃麼?可是國中哪怕大匠精工打製出的兵器,在貴方的農具麵前卻是不堪一擊。而在沙場之上,武器不行那可是生死攸關的問題。山不轉那隻好水轉——後來是陶軍師召集國中武者們,大家集思廣益,才搞出來這麼一套鉤鐮戰法……”

    看了看那幾名衛士,阮使又道:

    “他們幾個還隻是學的軍中技藝。而暹羅,南掌的那些江湖武者更是將此技發揚光大,不僅僅用鐮刀,連鋤頭也有了相應的招法——以後趙兄你若在街上看見身上有佩戴鐮刀短鋤的,可千萬別大意以為人家是農夫。那多半是從咱們那邊過來,正兒八經走江湖的,左手鉤鐮右手短鋤施展開來,尋常三五十人都未必近得了身!”

    “呃,還能這麼搞的?”

    趙立德倒有些尷尬了——他先前還說鐮刀鋤頭隻是生產工具,不能用於戰鬥呢,沒想人家安南人民的適應力這麼強,專門搞出了一套鉤鐮招法來。

    “是啊,其實從貴方買來的農具,有一半以上還是進入了軍中。不僅僅是短柄鐮刀,還有長柄的——就是把你們提供的鐮刀裝上長槍柄,外加一個鐵槍頭,眼下咱們國中最精銳的軍隊,裝備的全是鉤鐮槍……嗯,在和鄭軍爭搶稻穀時很不錯的。直到對方也出動了鉤鐮隊。”

    阮使半是玩笑,半是認真的告知了趙立德這一“真相”,令後者亦是苦笑不已。

    ——當初委員會那些人還真以為光隻出口農具,就能不介入那兩家的戰爭行為了。現在看來,還是太天真啊。

    …………

    正當趙立德這邊為“非法外勞”之事而費心費力時,同一時刻,遠在山東大陸的威海衛軍港地區,同樣作為地區指揮官的龐雨卻正看著一封書信發呆。

    ——同樣作為瓊海軍的直轄屬地,威海這邊當然也收到了委員會所發出的清查指令。不過在威海這邊肯定沒有外勞問題。他們招募的全都是貨真價實中國人,來多少要多少,全收。

    自從登州一戰,瓊海軍在山東建立基地以後,招募勞工便一直是這個基地的主要任務之一。登州那邊十餘萬難民被“消化”完畢,難民營撤銷後。威海衛便接過招募大旗,成為瓊海軍在中原大陸上最主要的一個人員聚集點。

    雖然沒有再發生類似於登州之變那種大亂,但這幾年來,陸陸續續零散來到威海,並通過此地輾轉前往南方的移民仍然有數萬之多。這其中大部分都是衣食無著,打算去海外碰碰運氣的窮人。但同時也有一些家中略有資財,並不缺乏膽略,敢於去海外闖一闖的小商人,小業主成群結夥來到此地——經過這麼長時期的宣傳,以及北京那邊的開拓和炫耀,去短毛轄下討生活,對於大明百姓來說已經不再僅僅隻是走投無路之下的選擇。總算有些人開始相信短毛那邊有發財機會的說法,並且敢於親身實踐了。

    相較於民間人士的小心翼翼,官方人員行動起來就要大膽許多——這裏的官方並非單純指大明朝廷,而是那些擁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大佬們,比如地方督撫之類。

    眼看著以錢謙益為代表的東林黨近水樓台,從瓊海軍這邊撈到了大量好處,其他政治勢力對於和短毛打交道自也是極感興趣。不過大部分人還是走北京那邊的關係,本來瓊海軍在北京那裏設的“駐京辦”就相當於一個外交機構。與大明朝廷,地方實力派打交道的任務是那邊負責。

    而威海這邊,主要還是一處軍事基地,外加吸納民間勞動力,以往跟明朝官方打交道的次數並不多——但凡事終究有例外,大明官場上聰明人甚多,終究還是有人想到除了北京那幫公侯女婿之外,短毛軍還有另一股力量,也在大明的土地上。

    此刻擺在龐雨麵前的這封信,便是來自於這樣一位聰明人之手……嗯,絕對是聰明人:他當前的身份是“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陝西三邊總督”。而在若幹年後,他更將會成為大清帝國實質上的宰相,親手滅亡南明的首席功臣。

    ——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疇。

    忽然接到這麼一位曆史名人的來信,龐雨心中還是有幾分小激動的。要說明末諸臣中,單以治事才能而論,他們平時內部談論起來,基本上還是公認要以這位洪亨九為最高。隻可惜他的才能在崇禎手裏並沒有能發揮出多少,最終卻是要通過滅亡自己的故國來得到表現,也委實讓人感到遺憾與惋惜。

    以後的事情姑且不論,至少這位洪總督當前可是位高權重——年初的時候,崇禎皇帝解除了五省剿匪督辦陳奇瑜的職務,而將這項職責一並委任給了陝西三邊總督。由此洪承疇獲得了指揮明帝國中西部地區大部分軍隊的權力,當然同時他也要對這一地區的軍事安全負責——主要就是針對越來越厲害的流寇。或者按後世的說法:農民起義軍。

    聰明人辦事的特點就是脈絡清晰,洪承疇顯然很清楚皇帝交給自己的責任——剿匪。而剿匪最重要的條件,當然就是要有軍隊支持。大明帝國的軍隊在目前階段,總還是比流寇要強一些的,但卻也強得有限。

    曆史上洪承疇靠這支軍隊確實壓製住了農民軍,但期間還是經曆了不少波折。後來明廷先後又派遣了盧象升,孫傳庭,熊文燦等一大批名臣與之聯手,方才取得決定性的優勢,幾乎就要將農民軍徹底消滅了——如果不是後金再次入關,逼迫明軍掉頭分兵的話。

    不過對於洪承疇本人來說,他可不想別人來分薄他的功勞。隻要有可能,他還是希望能獨力把陝西亂匪壓下去的。光靠大明本身的軍隊肯定做不到這一點,但洪承疇的眼中可不僅僅隻有明軍……

    ——在這個時空,大明王朝的軍隊序列中,可還有那麼一支武裝力量,擁有無比強大的戰鬥力,連建奴韃子都不放在眼裏的。雖說官場上都說他們是一夥驕兵悍將,朝廷其實並沒有調動他們的能力。但對於洪亨九這樣的人精來說,任何勢力,隻要能溝通,能談判,便都可以利用起來,無非利益交換罷了。

    ——他很清楚短毛要什麼,他手頭恰巧有這樣的資源,而且還非常充裕……

    …………

    “洪承疇打算賣人口給我們?”

    那封書信中寫的比較委婉,但在龐雨等人在討論的時候,眾人還是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實質:無非還是用人口交換資源罷了。如果瓊海軍願意親自出兵,象當初解決登州叛亂那樣協助大明朝廷處理掉陝西流寇,那當然是最好了——洪總督許諾:到時候可以把所有流寇,連同他們裹挾的亂民統統交給瓊鎮處理,你們帶到哪兒去都行。

    或者退一步:他那邊也可以把俘獲到的流寇及其家屬,亂民押送到山東來。用這種方式換取瓊海軍的先進武器,比如火炮和火銃之類,乃至於糧食,布匹等軍用物資也是多多益善。

    不管表麵用什麼理由,實質上還是在販賣人口。
MOLK 發表於 2017-11-6 14:16
七五三  千裏迢迢


按照慣例,這樣的要求肯定是要發送回海南,由委員會商討之後定奪。但同樣是按照慣例,這類由地方機構遞交上去的事務,委員會在做決定時多半還是會充分尊重地方機構的意見,畢竟站在第一線的人員才是最了解實際情況的。

    委員會建立至今,唯一一次否決前方意見,強行做出新安排,就是在上回關於威海基地的新任指揮官人選上,他們空降了一個肖朗過來,結果便導致了旅順擴張戰略和瓊海鎮的遼東之戰。

    雖說那件事情並沒有給集體帶來什麼大損失,但最終去收拾殘局的還是龐雨他們這群人。而且旅順基地被裁撤,威海基地仍由龐雨領導……這些事情雖然沒有人提起,但明眼人其實都看在眼裏的。此後委員會對外提出“指導意見”時就變得更加謹慎了,通常不會再否決前方的建議。

    故而龐雨他們現在討論出來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是能影響到後方委員會決策的。他們在討論時也必須更加謹慎,拿出來的方案也要有可行性才行。不能因為覺得反正後麵有人把關就胡亂開口。

    隻是大家在略略討論幾句後,首先就否決了出兵陝西的可能性且不說能不能打得過,彈藥補給這些具體問題。就是在內心深處,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可向來都是把李自成作為正麵角色來宣傳的。

    即使後來隨著網絡文化興起,各種“真相反轉”越來越多,政府在宣傳口徑上也有了些變化。而在親身來到明朝後,他們所了解到的許多事實,也讓他們對陝西農民軍的流寇作風很不感冒,但要說讓他們親自去鎮壓農民起義,做那“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劊子手”,這種事情還是不能幹的。

    更何況對於大明朝的那幫貪官汙吏,他們也委實沒什麼好感如果不是恰恰落到明末這個特殊時間節點,後麵奪取天下的滿清完全讓人無法接受,以現代人的思維習慣,知道誰是將來的勝利者,那還不趕緊去抱個政治大腿,混個開國元勳當當,豈不比“逆時代潮流而動”,非要去跟一個正在崛起的新政權正麵硬剛要好得多?

    隻是討厭滿清,並不等於就能接受大明。瓊海軍這群人雖然接受招安,在頭上掛起了大明朝的旗幟。可在他們內心之中,哪怕是當初一力主張招安的龐雨等人,對於明帝國可也沒有絲毫的忠誠心。

    他們從一開始來到這個時代起,就沒打算接受任何封建王朝的統治。與明王朝的妥協,隻是出於對現實的考量而已。最初時候他們可也是與陝西流賊一樣,同樣名列於“四大寇”之一,走的造反路線。隻是後來發現以他們的能耐手段,哪怕不造反也能在這個已經腐朽的帝國體係中混得很滋潤,這才改弦更張,改走官場路線。

    但是對於陝西那些因為活不下去而殺官造反的老百姓,他們依舊抱著同情的態度雖然這年頭“官逼民反”和“殺人魔王”之間其實相差不遠,那些因為自己活不下去而造反的窮人,在擁有了力量後卻往往表現的比原本那些官吏更加凶狠殘暴,這種事情在所難免。但無論如何,他們可沒興趣為了一個封建王朝,而向那些造反農民動手。

    就算不考慮“政治正確”,僅僅從效益比上來說先前瓊海軍出兵登州,一方麵是需要在明帝國麵前展現實力;同時在大陸上獲取立足點和分基地;同時還能大量收攬難民,減少中原王朝的損失,以及順帶著削弱了滿清的力量當然最後一條隻有他們自己知道。

    在綜合了這麼多有利因素之後,他們方才出兵作戰,之後果然順風順水,一戰成功,也撈到了最多的好處。而之後肖朗在條件並不成熟的時候強行奪取旅順,雖然也勉強成功占領,可之後卻陷入了與後金的長時間拉鋸戰中。

    雖然在解龐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沒讓後金占到什麼便宜,但他們本身卻也不得不把大量精力花費在“pvp”上,旅順口基地遲遲不能從單純軍事用途上擺脫出來,這對於向來講究效益的瓊海軍來說,無疑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龐雨果斷提出止損,要求撤銷旅順口基地的意見得到了後方委員會的支持,就連肖朗自己也不好反對。

    而現在,洪承疇居然想要他們千裏迢迢的跑到陝西,去為大明朝掃平叛逆?就連他們這個小團體中最熱衷於軍事,向來是聞戰則喜的胡凱,徐磊二人都明確表示了反對之意,更不用說吳南海,陳俊這些地道的“種田派”了。

    所以直接出兵的可能性一開始就被排除。

    …………

    但是之後,關於洪承疇所提出的,用人口換物資的計劃,卻是得到了所有人的高度重視,大家對此都很感興趣

    “……都是些很誘人的條件啊。”

    眾人都已經仔細閱讀過那封信,不得不說,洪承疇這個人確實有能耐,他與瓊海軍以前從沒接觸過,卻顯然對他們做過非常詳盡的了解。書信中雖然隻有寥寥數語,卻是深悉人心,提出的條件令短毛們很難拒絕。

    隻要瓊鎮同意接受,並且願意提供糧食支援,陝西方麵可以負責把人送到山東。而要求交換的物資也不一定是軍事用途。對糧食和布匹這類民生物資的需求量反而更大。很明顯,洪承疇非常清楚陝西民變的核心問題之所在。

    人多,糧少,養不活那麼多人。

    大明朝進入到崇禎年,可以說真是天災**全都來了。西北地區連續數年的大旱災,糧食絕收,導致大批農民失去唯一的生活來源。而關中平原曆經千年開發,本就是生態平衡十分脆弱的地方,當地土地過於貧瘠,根本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口這才是陝西民亂不斷的根源。

    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換了誰上台都一樣。哪怕高迎祥,李自成等流寇得勢以後,唯一的辦法就是裹挾大批民眾向外麵打,根本不想也不敢留在關中。

    洪承疇身為陝西三邊總督兼提督五省軍務,他很清楚當地的老百姓若還留在陝西,要麼活活餓死,要麼就是為賊寇所挾,變成令大明帝國頭痛的亂匪。而將其遷往南方,既可以讓他們有一條活路,也能夠從短毛這邊換取到相應的資源,可以說一舉兩得的好事。

    隻是對於大明朝的官員來說,治下民眾大批外遷,說明你地方治理的不好,屬於絕對的減分項。所以那些官員根本不顧老百姓死活,也一定要將他們留在原籍。洪承疇能夠打破這一條,主動提出遷民之議,本身可是冒著一定政治風險的。

    但至少從這一點上能看出,他確實是個能做實事的官兒。不管後來此人作為如何,至少在這一時期,他還是大明帝國相當少有的優秀官僚之一。

    而龐雨等人對於這一條的商議也很快得出結果:他們覺得可以嚐試一下。

    會議結束後他們便向南北兩邊同時發了電報如果這項計劃真正得以實施的話,必然又將是一個大項目。不僅僅山東團隊,北京的那批公侯女婿們肯定也要出手幫一把的。具體怎麼操作,怎麼實施,肯定還需要大夥兒集思廣益,做更進一步的商議和討論……包括向洪承疇集團提供哪些物資,通過什麼方式提供,以及如何接收移民……等等諸多因素都要考慮在內,有的好煩呢。

    “千裏迢迢啊,就算能夠成功,這一路上也不知道會死多少人。”

    吳南海托著腮幫子,看著牆壁上的大明全土地圖沉吟道。他的臉盤子又胖了一圈,龐雨現在都快要回憶不起當初那個在海灘上初次遇見的“精瘦版”吳南海是什麼樣的了。這家夥來到大明朝後,最大的收獲大約就是身上這兩百斤的肥膘。

    不過吳南海與人為善的好心腸倒是從來沒有改變過,他在這裏“吳大善人”的名聲也愈發響亮。龐雨甚至聽說最近山東民間開始流行供奉彌勒佛,而佛像的臉模子卻和吳南海很相像。

    暗自搖搖頭,把對他的小小嫉妒心排除掉,龐雨開口道:

    “我們救不了所有人,隻要盡力而為,便足以心安理得。”

    “也隻能這麼想了……在這個時代,若不能學會自己寬慰自己,心理上肯定受不了的。”

    吳南海聳肩笑道,看來他的自我心理調節工作也做得不錯,龐雨對此頗為羨慕。

    …………

    洪承疇的要求被同時發送到海南與北京,自是又引起了一番大討論。隻是,還沒等委員會就這個議題作出回應,一條更加勁爆,也更加緊急的訊息從北京那邊傳了過來。

    後金兵破關!未來的滿清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親自統兵,過宣府,大同,繞過堅城,甚而置邊塞明軍於不顧,率軍長驅直入,其兵鋒直取北京!
MOLK 發表於 2017-11-13 18:01
七五四 猶豫


   “怎麼可能!曆史上根本沒有這一出啊?”

    可以想象,當那些自以為了解曆史真相,知道未來將會如何發展的現代人們在忽然聽到這個消息時,他們臉上是如何的驚詫以及不可思議。

    根據“人人平等”原則,瓊海號上的那一百多位乘客全都是有權力查看那本記載著明朝近幾十年曆史的“金手指寶典”的,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大多數人也確實都仔細閱讀過。雖然人人都知道隨著他們的介入,對曆史進程的幹擾越來越多,這本“金手指寶典”已經越來越不準了,但到了這真正關係到他們自身利益和生死存亡的意外發生,以往經驗再也無法使用的時候,很多人還是難免驚慌失措。

    ——曆史上在崇禎七年左右,後金兵是有一次入侵,確實也是由皇太極親自率領的,但隻在宣大邊境轉了一圈就離開了。皇太極那一次的攻擊重點顯然並不在明朝,而是針對蒙古的。不過在擊潰了蒙古林丹汗之後,摟草打兔子,順手試探了一下明朝西部防線的防禦能力。

    結果卻發現這個王朝已經衰落到一定程度,在東麵的山海關錦州防線,其實已經是他們能夠拚湊出的最強壁壘,而在草原這一帶幾乎是不設防。於是皇太極毫不客氣,之後幾年連續派遣阿濟格,多爾袞等一班小兄弟過來,搶人搶東西順帶著讓小弟們練級,活生生把明朝磨垮了。

    但至少在崇禎七年這會兒,北京城還是比較安全的,後金大規模越過蒙古草原,對內地的侵攻要等到幾年之後才會到來。若非如此,願意去北京結親家,做生意,乃至於參觀遊覽的穿越眾也不會這麼多,都差不多能占到整個大集體的十分之一了——現代人對於“安全”的考量可一向是重中之重。

    然而現在,他們卻被突然告知:有一大波僵……呃,後金兵即將襲來!

    …………

    且不說北京那邊是如何的兵荒馬亂,作為距離北京最近的一處分基地,當身在威海的眾人從電報房裏拿到剛剛翻譯出的電報紙時,一幫人的詫異與震驚和其它地方的同伴並無二致。不過“第三團”這個小集體畢竟是瓊海軍諸多小團隊中最長於開拓進取,思路也最是開闊靈活的一群人。在最初的驚愕之後,他們很快就平靜下來。果斷接受了這一現實,並且立即著手考慮應對之法。

    按照大明帝國一貫的尿性,以往哪怕主動對外用兵都能把事情搞得一團糟,這回被人打了個措手不及,那更是一片混亂。北京城裏現在正兒八經的軍事情報沒得到多少,各種小道消息倒是滿飛。盡管在那邊的林漢龍,陳濤等人竭盡所能,得到的信息也依然是模糊甚至自相矛盾的。他們甚至連後金軍隊已經推進到了何處都弄不清楚,隻知道對方是衝著北京來的——但是就連這消息本身是從何而來都不太清楚,隻是街麵上都在這麼傳。

    “在北京的那幫人也太廢物了,說是人脈暢通,卻連個消息都打探不明白,我們這邊怎麼應對啊!”

    聽到胡凱的抱怨,龐雨卻是苦笑了一下:

    “沒辦法,說起來漢龍他們也算盡力了,都是直接從首輔周延儒,兵部尚書張鳳翼那些人手中打探的第一手資料。可是就連明帝國本身都沒搞清楚的事情,他們也不可能未卜先知。”

    “說起來後金兵就算入寇,也絕無可能那麼快就暴露出自己的真實目的,可那邊街麵上已經在到處傳說皇太極這一次又要打北京——很有可能隻是虛晃一槍啊。”

    小夥子徐磊這幾年專心搞業務,在軍事方麵的嗅覺倒也挺靈敏了,一眼便看出這其中必有貓膩。對此龐雨倒是毫不意外——兩軍交戰,必然是以諜戰為最優先。而在情報戰線上,後金可比明朝強得太多。北京這邊雖然是大明首都,估計也有不少後金諜探在彼。這種時候冒出來放個謠言,製造混亂……等等小手段不要太多。

    曆史上的那次入侵,後世人看著史書,才知道皇太極隻在宣大地區轉了一圈就走了。當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後金兵會打到哪兒才會停?根本就不可預知。曆史上的北京城中是否也是這麼混亂?同樣也無從了解。

    書上隻記載了那些大的曆史進程以及結果,當時芸芸眾生的反應,升鬥小民的想法……這些可都不在那本“金手指寶典”的記錄範疇之中。

    也許,可能,大概——這一次皇太極的行動其實並沒有超出曆史軌道,後金兵還是會在宣府,大同一帶搶掠一陣,便心滿意足的回去了。攻打北京之說隻是煙幕彈而已,北京城仍舊會安然無恙,瓊海軍在北京的那批人安全也依然會有保證——可是,誰又敢賭呢?

    輕輕歎了口氣,龐雨搖搖頭:

    “無論如何,要按最壞的打算來考慮,看來我們要準備去京師地區轉一圈了——帶著部隊去。”

    同樣的疑難與困惑,也同時出現在海南,台灣,以及呂宋等地,那些收到了消息的穿越眾,隻要稍有頭腦的,也大都看出了其中的蹊蹺之處。然而他們的想法卻都和龐雨差不多——身處在這大時代之中,再沒有了居高臨下,俯瞰曆史的清晰感。也許隻有那些最睿智,最有天賦的偉人才能看破曆史迷霧,做出正確決斷。

    然而瓊海號上這一百多遊客之中,顯然並沒有這樣的人才,他們隻能按最保守,最穩妥的方式來考慮問題。而很自然的,這些人在麵對安全問題時,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第一個概念都是:

    “我們最近的軍隊在哪兒?”

    ——然後,他們的目光便都投向了山東,威海。

    …………

    龐雨這邊,很快便收到了來自後方的緊急電報,要求他用最快速度整理好部隊,第三團隨時要做好出擊的準備。

    但其實在還沒收到電報之前,整個威海衛基地就都已經動員起來了。龐雨和吳南海等人當然清楚他們所處的位置,本來就是作為北京先遣站的後援而存在。何況第三團對於戰鬥從來都無所畏懼,不久前才衝到遼東去跟後金幹了一仗,並且在那裏與對手糾纏了整整一個冬季——對於和後金作戰,他們可沒有任何回避之意。胡凱和徐磊更是自信滿滿,打算把上一回在遼東憋出的窩囊氣好好找回來。

    ——事後他們攻打了對方一座城?還堆了座京觀?那隻能算開胃小點心,對付的都是些無名之輩,連個史上有名的貝勒爺都沒幹掉,那算什麼報複?

    但這一回可不一樣了:皇太極親自帶隊,後金那些出了名的大小貝勒幾乎都在隨行之列,怎麼著也得留幾個下來,才讓人知道什麼叫穿越者之怒啊!

    ……胡凱等具體帶兵人員興衝衝的忙這忙那,反正他們到時候隻需要聽從指揮,能把部隊拉得出去就行了。往哪兒打,怎麼打,自然會有人考慮的。

    而負責考慮的人這會兒卻正在煩惱中——還是在那間會議室中,龐雨正盯著牆上的地圖發呆……

    部隊倒是準備的很快,可你怎麼往外派呢?大陸畢竟不是海南,不是他們短毛的地盤。在大明朝廷沒有發出正式指令之前,他們不可能自說自話的把軍隊拉到北京去。這方麵本就是十分敏感的問題,而值此混亂之際,隻會更加敏感。

    “肯定不能走陸路,隻有從海上運兵前往天津,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最快的速度,也不至於引起太多麻煩。”

    雖然吳南海和陳俊兩人都不負責軍事,但在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上他們卻也能說上幾句,對此龐雨自是沒有異議——這可不僅僅隻是個借道的問題,後勤補給,輜重運輸,這些後續問題才是大頭。

    以威海衛的地理位置,以及他們和大明山東官員不太融洽的關係,這些關係到瓊海軍生死存亡的生命線顯然不可能放在那些明朝官僚的地盤上。乘坐海船,自天津登陸,然後前往北京,這幾乎是唯一的選擇,隻不過……

    “一下子有兩三千武裝部隊在天津登陸,明朝方麵會有什麼反應?”

    龐雨不是肖朗,天津更不是旅順,他不可能不考慮當地主人的反應。如今的天津知府乃是王璞,算是明朝官員中與他們瓊海軍關係最好的一位,但就算是王介山,顯然也不可能允許他們就這樣輕易登陸——他畢竟還是大明的官兒。

    “如果是明朝方麵主動提出邀請的話,就不成問題了吧?”

    陳俊皺眉道,在他想來這應該不是什麼大麻煩,畢竟這是大明朝的首都受到了威脅,這種時候難道還會把主動前來的援兵拒之門外嗎?但已經多次和明朝官僚打過交道的龐雨卻知道沒這麼簡單——曆史上李自成都打到北京城下了,崇禎皇帝的朝廷還在爭論要不要給他封個王,讓他回西安呢。

    明朝的政治體製到了那一時期,已經僵化到了幾乎沒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地步。眼下雖然不知道有沒有達到那種程度,但以他們的行政效率,就算能夠做出決斷,恐怕形勢也已經敗壞到一定程度了。

    ——有些人永遠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