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京華亂局 之一 猜題
又是會試時節,本來就冠蓋雲集的北京城半月之間就多了幾千趕考舉子,京師的飲食、住宿乃至娛樂行業全面開動起來,迎接這三年等一回的盛會。
蔣逸凡本是登堂入室弟子中最懶散的一個,但從去年秋天到至今的半年多裡,他卻變成最忙碌的一人!去年秋天急急忙忙趕回福建去考了個舉人,跟著又拼了命一般趕回北京,繼續協助風啟處理京師的事情。眼看會試就要開始了,他又忙著幫李彥直猜題!
考進士的題目也能猜?能!不過有機率和條件。
明代的會試與鄉試相似,分為三場,一般是二月初九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考試與批卷的流程基本都和鄉試類似,不過監考更嚴、難度更大、競爭更激烈而已。
而在會試的前幾天,皇帝就會欽點考官,一經點中,考官便不得回家,立刻要住進試院裡坐光榮牢,等到考試之前一天,才由考官臨時翻書擬定題目,並召集工匠,在內簾刻印,當場出卷子。
這麼嚴密的流程,這樣隨機的出題,也能作弊?可以的。
李彥直在西山讀書的這段期間,陸炳那邊的關係由風啟在維護著,嚴世蕃這邊則是蔣逸凡在走動。蔣逸凡能說會唱,論到生活情趣和享受功夫比李彥直高了不止一籌,與嚴世蕃正是臭味相投。一開始嚴世蕃只當他是李彥直地跟班。讓他作陪而已,不想一來二去便見識到他的好處來,自此他的私宴上常少不了他!
在欽點主考官之前地幾日。嚴世蕃忽對蔣逸凡道:「明天後天會有幾個要緊客人來,你萬不可遲到!」蔣逸凡問事誰,嚴世蕃卻笑而不答。
蔣逸凡就留了心,第二日開始,果然就陸續有五位兼銜各部侍郎、太常卿的翰林院學士駕到,蔣逸凡一見之下心中便有數,有什麼數?往年科考的主考官,必至少有一人是從這種身份的人裡選出來的!所以蔣逸凡便猜這五人必是今年主考官的後備人選!兩日一夜。一連五場聚會,或酒會,或茶會,或只是遊園,或只是「恰巧」郊遊遇到,但蔣逸凡總是設法逗這些人多說話,回到家後又將他們說的所有話都記下了,記了足足有二百餘句「話屎」,同時還讓風啟派人去打探這五個人的喜好脾氣,分類記錄在案。
結果不出所料。兩日之後,大內傳出旨意,命大臣孫承恩、張治速速入宮候旨,二人聽到消息後馬上讓家人收拾日用諸物,當天下午就直接搬到試院去住,那些消息靈通點地舉子便知這二位便是本科會試的總裁官了!這兩人,卻正是那五個「要緊客人」中的兩位!
蔣逸凡大喜,忙把孫、張二人的「話屎」調出來,其他三個扔一邊去,又細細琢磨他們的詩文、個性、愛好。擬出六個題目來。
為了這次的會試,蔣逸凡在過去幾個月裡就做了大量的準備,花了大量金錢,派人搜羅了許多鄉試、會試的程文----什麼是程文?程文就是主考官在各房考官改卷之前自己擬作的標準文。也就是俗稱的標準答案!而蔣逸凡所搜集到地程文裡,恰恰就有張治六年前在山東主持鄉試時所擬的程文一篇!鄉試會試,考試題目和文章作法其實一理相通,主考官出的題目雖然肯定會不同,但有了張治這篇程文,蔣逸凡對這一科錄取的文風風向標就有了七八分的把握!
雖說背後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著他,但眼前堆著這麼多的材料,要在一兩日間看完也絕非易事。要看完了還能從中撮取提煉更是難能!也虧了蔣逸凡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將這些材料一掃而過,跟著以孫、張很可能會喜歡的文風。按照自己猜出的六個題目,連夜擬成文章。
他擬成一篇,就讓人給已經回城、住在隔壁地李彥直送去一篇,到離會試進場還有兩個時辰時,才算把最後一篇擬完,李彥直通讀了一遍之後,便來邀他一起去應試。蔣逸凡癱瘓在那裡,無力地搖頭道:「不行了,不行了,這兩日我腦汁都絞盡了,進場也沒力氣提筆。三捨你去吧,我等下一科再說。」
李彥直心中對手下的前程出路另有一番安排,蔣逸凡考不考得上進士他認為都無妨礙,就不相強,獨自應試去了,他經歷過這麼多的事情,定力遠非常人可比,臨場十分鎮定,心神絲毫不亂,宛若平時,光是這一點已壓倒絕大多數舉子了。
打開試卷一看,首藝的題目卻正好與蔣逸凡所猜測地第六個題目極近,那可真是新鮮熱辣得緊!李彥直記性雖不如蔣逸凡,卻也不差,因此不用夾帶了範式文章進考場。他也沒法完全把蔣逸凡所擬的程文默寫出來,但大致的佈局卻是照搬,又加上自己的臨場發揮,一篇漂漂亮亮的首藝就成了。這也是李彥直本身有這個底子,否則也沒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和他背後的「會試後援團」銜接上!
到第二場做一篇誥文,第三場做一篇試策,那就全靠李彥直自己平時的功底了。不過按會試地慣例,這第二場第三場只要保持在水平線上就可以,真正見高下地還是第一場的首藝。
李彥直、張居正等人在考場努力著,蔣逸凡在補睡大覺,陸爾容在寺裡拜佛,但除了他們,並不是所有人都圍繞著會試轉。東南、西北,許多與會試無關地事情在繼續進行著。在浙江,有一艘來自日本的船進入了雙嶼,是來做生意地麼?沒人知道。只知道船上走下一個和尚,不久又走進了王直的院子裡。
當然,這是天下人都不會去注意的「小事」。更別說遠在朝堂地大人物們。在國防事務上,大明皇朝無論是天子還是首輔最關注的都肯定不是東南,而是西北!
赫赫大明,以驅逐韃虜而得天下!因此對蒙古人的防範亦最嚴!明初太祖、成祖直殺到罕難河邊,仁、宣以後勢力南縮,到英宗天順年間韃靼人開始侵入河套,並以之作為給養地窺伺山西、陝西,這些韃靼人即為「套寇」!到孝宗弘治十年。大明乃專設總制(到嘉靖年間改為總督),總領陝西三邊軍務。所謂三邊者,乃陝西之甘肅、延綏、寧夏三邊,一切的佈置,目的都是為了對付「套寇」。
套寇之患,自英宗以降百年不絕,河套不清,三邊永無寧日,三邊不寧,國家便要背負沉重的國防負擔。所以從第一任三邊總制開始。如何解決河套問題便成為歷代有志向大臣心中的一個重要議題,到了正德年間名臣楊一清任三邊總制時又明確提出了「奪回河套」的主張!
可惜,楊一清地計劃歷三十年未能進行,而套寇也就越來越是猖獗,到了近年終於有兩個人站了出來,準備勇敢地推行這一項阻力重重的國防計劃!這兩個人,便是眼下的三邊總督曾曾銑與內閣首輔大學士夏言!
會試,是國家的倫才大典,復套,是大明的國防要務。北京城裡,不知有多少要事正並行不悖地在進行著,而陸爾容在上香回來的轎子中卻正微笑著想著另外一件事情----她的人生大事。
她一回到家中,就聽張管家說嚴世蕃又悄悄跑來了。心想:「不知會不會與李郎有關。」偷偷躡步走到後面偷聽,便聞父親陸炳道:「復套復套,哪有那麼容易的?要動兵,錢從何來?若真有這麼容易,也不會拖到今日了!前日我也聽說曾銑上書,主張收復河套,陛下已將曾銑奏疏交復兵部議復。兵部尚書陳經的議復似乎十分審慎!看來此事多半又要胎死腹中了。」
嚴世蕃哈哈一笑,道:「陸老哥。你這消息。可就過時了!陳經雖然主持因循,可是今天陛下已降下詔書。斥責兵部!這詔書的大意我讀了之後恰巧還記得,要我給你念一遍不?」
陸炳道:「請!」
嚴世蕃便默念道:「寇據河套,為中國患久矣,連歲關隘橫被荼毒,朕宵旰念之,而邊臣無分主憂者。今銑能倡復套之謀,甚見壯猷,本兵乃久之始復,迄無定見,何也?其令銑更與諸邊臣悉心圖議,務求長算。若邊境千里沙漠,與宣大地異,但可就要害修築,兵部其發銀三十萬兩與銑,聽其修邊餉兵造器,便宜調度支用,備明年防禦計!」跟著嘿了一聲,道:「這文采不錯吧?」
陸炳嗯了一聲,道:「這詔書是誰擬地?」
嚴世蕃道:「還能有誰?你認為現在我家老頭子還有機會擬詔書麼?當然是夏二愣子!」
陸炳哼了一聲,說:「他們倒是將相一心啊!」
嚴世蕃歎道:「一心是一心,不過他們之間可沒什麼聯繫,只能說是一心,畢竟不同體。間無由入啊。」
陸炳哈哈一笑,道:「這你就差了!你可知道夏言的岳父,和曾銑乃是老鄉麼?」
嚴世蕃動容道:「真有此事!」
陸炳又是哈哈一笑,道:「不止如此!」
室內沉默良久,跟著便是聽不清楚的聲音,陸爾容知道這是兩人壓低了聲音說話,此屋已是內室,室內二人居然還把聲音壓得有如耳語,其秘可知!陸爾容心中猜到了幾分,忖道:「此事應該與李郎關係不大。」
便不再聽,轉到外頭去,打聽會試的消息。卻聽一個小廝道:「伊兒姐姐從香料鋪回來了!」
陸爾容大喜,忙道:「快去幫我喚她過來!」抱歉,今天遲了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