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淺釋】作者:春雨軒主人〈天〉

yukiten 發表於 2009-3-10 10:28:56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8 16877
yukiten 發表於 2009-10-12 23:31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09-10-12 23:34 編輯

【禪詩淺釋】 第三十七則  《歸真處》─五代‧德韶
【禪  詩】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古松搖般若,幽鳥弄眞如;況有歸真處,長安豈久居?


【淺  釋】
悟通玄妙的天道,達到頂峰,已非人間富貴聰明可比,心即是法,心外更無他法;
一眼望去,遠山近巒,無雲遮霧鎖,滿目翠綠,是何清淨世界?正如法身妙相,本來面目。
長安,再繁華美麗,哪是久居歸真之地?
離開塵境煩惱;脫去火宅困擾,面對青山,心閑一境,坐觀松濤搖曳,靜聆幽鳥清音;
六根自趨清淨,心中澄澈,殊少見聞覺知。玄妙禪理,如明月清光,失聯老友,會來敲扣心扉。
感通無上妙理,會有飄然出塵,恍惚不在凡間的感覺。

【法華經】第三頌  譬喻品〈筆者所著法華指要之十〉  
無明妄動火宅生,諸子貪玩不覺驚;
三界五趣有情眾,分乘三車安樂行。
為了對治眾生的〈增上慢〉,以為:在人間享有榮華富貴,享有利樂長壽;
或昇為天界的人,獲得初、二、三果,成為世間人人羨慕的仙人,便自我 滿足。
以為學佛修佛,已經達到〈究竟〉《最終目的》世尊巧用〈火宅喻〉 利用家宅失火,怎樣搶救家人?
脫出火宅的故事,來開示佛理大義,簡稱 『火宅喻』
真正的本土家宅,在台灣嗎?錯!作夢的人,才作如是想。你前生在台灣嗎?
妳來世在台灣嗎?真正的家宅、是法性之土。又稱〈常寂光土〉《佛土》
即是真心清靜的世界。眾生與佛,本來同一不二,只因無明〈失去般若之明〉
妄動,第七意是挾持第八意識,把有汙染的種識,當作本來的我,如幻似有,識生萬有。
立此有情世界,同處於有煩惱、障礙、痛苦的正依兩報世界。
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折磨燒煮,如同生活在失火的家宅之中。
但卻不自知,不自覺,不知驚,不知怖,猷然歡樂嬉戲於其間,
佛陀提供羊車,鹿車,牛車,載送下中上三界三品行者,脫離火宅,離開煩惱之家,
回到真空第一的本家。以上了解,便了解妙法蓮華經的二十八分之一。

法華經、經中之王,法中極唱。
【禪言禪語 】《五祖宏忍的故事》
從釋迦牟尼成佛開始,算第一代佛祖的話,迦葉傳燈就是第二代,到達摩祖師就有二十八代。
這叫做《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在中國,達摩祖卻是初祖第一代,這叫做《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是初祖,》
達摩傳二祖神光〈慧可〉,再傳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宏忍,六祖慧能。
這就叫做《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中西合起來共有三十三代。所以〈三三33〉也就成了佛祖的代號。

【釋宏忍】俗性周,有說是黃梅縣人;有說是淮左潯陽人。
他母親懷他沒幾個月,家中庭室,就有霞光映照,夜夕如晝,出生時滿室異香,家人欣駭,到達會講話的時候,言詞語氣就與鄰居孩子大有不同。
七歲時候,外出邂逅四祖東山道信禪師,道信問他:『小朋友!你姓什麼啊!』
他回答:『姓倒是有,不過不是一般的百家姓。』大師再問:『那是姓什麼呢?』
他回說:『我姓佛,是佛姓〈性〉。』
禪師知道佛度有緣人,這孩子就是〈有緣人〉了!
便帶弟子拜訪孩子長輩親人,解說因緣,希望他出家,他母親居然欣然同意。道信大師為他取名叫做〈宏忍〉。
我們且把時光往前推上七年,七年前,宏忍的母親還是一個雲英未嫁的小姐,有一天她到江邊洗衣服,
有一位栽植松樹的老道人、走過來向他拱手敬個禮說:『我可以暫時寄住在妳這裡嗎?』
周女很錯愕的回答道:『不行啊!我有父親、兄長在上,你到我家去向他們請求吧!』
老道說:『你如果先答應了!我就好去你家求宿。』
周女點了點頭,老道就欣然離開了! 時過不久,周女莫名奇妙的懷孕了!父母對此不能諒解,誤會她敗名失節,
把她趕出家門,可憐孤女流落街頭,為人幫傭度日,後來生下一兒,便是五祖宏忍。
當地流俗,認為無夫懷孕,是不祥之兆,周女無奈,把他拋置濁水港裡,
到了第二天,嬰兒又逆流回到原處,體膚面色,更為鮮明可愛,
周女回來察視發現,驚訝心痛,抱回撫養,當地人都叫他〈無姓兒〉。
筆者按:五祖真幸運,出生時滿室生光,我出生時,也是滿室燈光,
因為我媽生我難產血崩逝世,辦喪作齋作法事,所以燈火通明,我是怪物,在母親
懷裡十二個月,剋母不祥,一個月換三姓,像皮球一樣,被拋來拋去,不是無姓兒,是〈多姓兒〉。
yukiten 發表於 2009-10-30 19:06
【禪詩淺釋】第三十八則 《也太癡》─神賛禪師
【禪  詩】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燈籠露柱熾然悅,莫學驢年紙上鑽;一燈即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


【淺 釋】

可憐啊!蒼蠅!眼識轉不開,大門這麼大,門也敞開著。
不從大門飛出去,偏偏要在關緊的窗戶上,又撞又跳,像神風特攻隊一樣,沒有希望的奮勇投窗。
飛蛾撲火、還不是一樣愚癡。
我們笑蒼蠅,飛蛾愚癡;
我們人類每天每天,因為眼、耳、鼻、舌、深、意,六根不清淨,生起色、聲、香、味、觸、法,過度無止境,忘生奮死得拼命追求,揚起顛倒錯亂的六塵,形成不清淨的六識,胡做非為而不自知,在五行偏頗中受苦;
在生死輪迴中受難,福中不知禍之將至;禍中不知福之即來,其愚其癡、與蒼蠅投窗,飛蛾投火,是不是五十步在笑百步呢?

     這則禪詩也在點破讀書人或學佛的人,不要長年累月,一味往書裡鑽, 以致皓首窮經,卻不通經義,應該要:
〈靈光獨耀,回脫跟塵,體露真常, 心性無染,但離妄緣,即證如來。〉──百丈禪師雋語。

    修佛為什麼要根據了義經?對佛經了義,就是悟的開始;
對佛經會錯了意‧如何引動頓悟呢?禪詩就是悟者留下的心語密碼,他不會寫的很白話,讓你像喝開水一樣明白佛理的。
像《空門》就是真佛世界,我們的心沒有進入禪者的心,學佛修佛、就要迂迴彎曲,多走很長冤枉的路‧這叫因地不真,果遭迂迴。
禪詩代表禪者的心、有所領悟時的心境,是活潑的、歡喜無限的,他會用最最優美的詩詞,表達了他無限滿懷的法喜,如同向妳你招手,希望我們追隨而去!
同往十方真佛世界《空門》。
您讀禪詩,只要有一丁點歡喜輕鬆的感覺,佛心即己醒覺,佛芽就在滋長。

※   
您相信針尖上可以走馬嗎?您相信芥子那麼小,可以容納整個喜馬拉雅山嗎?您相信一粒粟米中‧包藏很大的天地世界嗎?
如果有一天您相信以上所問。那麼您要相信的、那可就多了。
露水凝成可以掛上燈籠的冰柱,人一到領悟的時候,一悟萬悟‧海闊天空。一切不可能,都化為可能,喜悅何如,這稱為禪悅,禪天的人,不再以五穀為時,而以禪悅為食,所講的就是指這個!不從這方面努力!
拼命在經書上鑽研,不要說從鼠年牛年到狗年豬年,就是到驢〈n〉年,還是沒頂在水中,永無出頭的時候!萬年愚昧, 一悟乃得永除。  
yukiten 發表於 2009-11-11 11:49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09-11-11 11:52 編輯

【禪詩淺釋】第三十九則  《片帆歸》─川禪師

【禪 詩】  《舊竹新生筍,新花長舊枝;雨催行客到,風送片帆歸。》

【淺 釋】
《舊竹年年長新筍, 新花歲歲生舊枝;宇宙人生莫不皆然。
     新陳代謝,新舊對立,也是眾生計較分別以致。有形有色,
     無不有增有減、有垢有淨、有生有滅。實相無相,真空之性
     哪有新舊、生滅、垢淨、增減?此理若通,道近咫尺,蓬萊
     路已不遠,雨助水勢,風送片帆,萬里行程客旅,飄舟不覺到
     到岸;孤客欣然返鄉;田園依然青青,紫陌清晰在望。》


【還源去】─傅大士
【1】  《還源去,生死涅盤齊。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
生生死死、和永遠超脫輪迴〈無餘涅盤〉,本來並無兩樣,只因為性空緣起,分別心一起,失去般若〈智慧〉之明,毎個人能發揮出來的法性佛性,便有不同高低層次的差別。

【2】  《還源去,說易運心難。般若無形相,教作若為觀。》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嘴巴說道很容易,因為那說出來的,根本不是道。要運用空靈的妙心,演譯真空實相的大道,才是千難萬難。般若〈佛智慧〉是沒有形相的,可以用眾生知、見、聞、覺、嗅、觸出來的,都不是《智慧》,法師對信眾開示說法利生,都應該作如是觀。要把以上觀點、說明白,講清楚。真空實相、就是:真正在虛空中,如實存在的真相。

【3】  《還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想追求般若大智慧,還不簡單嗎?只要平息心中因為計較是是非非、掀起的萬丈洪波巨浪,萬法平沉, 眼、耳、鼻、舌、身五根趨清淨,《成所作智》就來了!意根隨之清淨,《 妙觀察智》也突現了!最頑強的第七末那識一旦清淨,分別心盡去, 《平等無分別智》就跟你邂逅,虛空破碎,洪波不見,巨浪平息。

    第八心王種識、就此脫纏離染,《大圓鏡智》堂堂顯露。四智完足,般若智慧,何待外求?從此千江有水千江月,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潛藏秘用,宏法利生。〈大士說簡單,回想過程,往事歷歷,筆者常常苦笑呢!〉

【4】  《還源去,依見莫隨情。法性無增減,妄說有虧盈。》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凡事要依據我佛知見,而不是眾生知見、俗情俗見。法性佛性、從來就是在真空中,以無相的方式存在著,所以不可能有增加或減少的情形發生。任何人說法性、佛性會有增有盈,有減有虧,我們可以肯定這個人在胡說、在妄語,那世間人的佛性,法性,為什麼會層次上有那麼多差別呢?是因為眾生六根不淨,般若之明被五蘊遮蔽,苦因與善果之間,也存在著層層次次的複雜差別。報應有別,法性無差。

【5】  《還源去,獨處可幽棲。涅槃生死是,煩惱即菩提。》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無論怎麼繁忙,也要偷個浮生半日的閑暇, 調理一下生活上的凌亂,也調理一下心理上的凌亂,獨個兒静坐冥思:聽一聽 您頭腦裡的音響資訊;靜聽您內在身體的肢體語言,人人修法棲禪處,一例 清風滿目前。人死何嘗死?人死不是燈滅長眠,人死是生死海裡輪迴,一念 迷就是生死眾生,一念覺就是涅槃佛。煩惱就是迷,菩提就是覺。

【6】  《還源去,何須更遠尋。欲求真解脫,端正自觀心》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 蓬萊咫尺,何勞千里迢迢、追尋覓取,若是有心追求超出三界,脫離五形束縛,得到無餘涅槃,必須端正自己,從觀心開始做功,《觀心無我,觀身不淨》紅塵此身,六根、六塵、六識 難得清淨, 才會淪沒生死海中,不得出頭。如得清淨。便自解脫。觀心如何呢?觀心無我, 這臭皮囊是我嗎?這被意識形態〈六識識心〉控制的我是我嗎?是便有我相, 有我相便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悟諸相虛妄非相,即得真空實相。這叫 做真解脫。

【6】 《還源去,心性不思議。志小無為大,芥子納須彌。》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心思性靈之靈能作用,大無邊際,雄圖大展何足為重;無妄為,不擾民生事,順天應運,最為重要。無為之妙用,無方無際,猶如一粒芥子,可以容納一座喜馬拉雅山一樣。這不是匪矣所思的事情嗎?佛陀佛經是這樣說的!
yukiten 發表於 2009-11-20 14:55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09-11-20 14:57 編輯

【禪詩淺釋】第四十則 《無古今》《即事》─清‧闡乘
【禪  詩】
《木魚敲碎夢,青磬撫圎心;一炷香繚繞,靈機無古今。》   

【淺  釋】木魚之聲 ,敲碎夢幻泡影般的人生;
                     青磬之音,撫觸圓滿妙明的本心。露何在?電何去?
                     清香氤氳之中, 靈機活潑,盪盪樣樣!  古今哪有二致?

【續還源去】─傅大士


【7】
《還源去,解脫無邊際。和光與物同,如空不染世。》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解去纏縛,脫離汙染的心靈〈佛性〉

世界,是無邊無際的,祂可以跟宇宙最光明的物事同其光輝,共其燦爛,

互不相礙;也可以和任何低俗蒙塵的環境人物、同在共處而不受污染。在

真空中,乘如如之道而來,乘如如之道而去。

【8】
《還源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後,一念一時修。》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悟姓高,有來源的行者,可能經由頓悟

而進入阿羅漢以上的修學境界,不必一階位、一階位循序次第上進。因為法性

是沒有法性前、法性後的差別的。一乘圓頓的佛性法力、能夠:難以心思口議地 解脫眾生的罪業。一了就一切了;一證就永遠證。其妙用之無窮無盡,就像拿恆河的全部泥沙,一粒一粒來計算一樣,難以窮計。這叫做《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恆沙也無極。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一地聚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彈指源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衹刼。》生生世世,不氣餒地虔誠修道學佛,就是期待有這一天的來臨。天下是沒有白吃的午餐的。

【9】
《還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王三昧,萬行悉圓修。》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心性不要《心猿意馬,上下浮沉》

  要讓心王安住大定之中《三摩地》,六度悉經萬行,修行圓滿究竟。

【10】
《還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煩惱病,自飲勸眾生。》
《回到我們心靈的故鄉去吧!》世界上沒有一種酒、能像般若〈智慧〉

  的酒、那麼甘純清淨。喝下它,能治療百般的煩苦熱惱。自己喝了智慧的

  的酒,把煩惱的病治癒了!也要去奉勸無數煩惱的眾生,去酣飲智慧的美酒。不要喝人間的〈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一直苦叫:〈我並沒有醉,

我只是心兒碎〉。
yukiten 發表於 2009-11-22 20:36
【禪詩淺釋】第四十一則 《無人識》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地幾橋》
─曼殊大師

【淺釋】

浙江潮浙江潮,就是錢塘潮;
尺八,就是日式洞簫。
蘇曼殊,是民初大大有名的和尚。
能詩能詩、能畫、能文。
此詩意境之美,實難名狀!
在世間、出世間之間;在有情與無情之間.情與無情之間,揉腸打結,千折百迴,簫聲嗚咽簫聲嗚咽,流洩飄灑。
在春雨樓的四遭,卻又叮泠孤影,踽踽彳亍在繁華的眾生之間,
想像《白首一袈裟,天涯又海涯,風聲雨聲花落紅,一樣看花幾樣情?有人嘆惜花兒落,有人卻喜果結成。》
故國神遊,家鄉何處,歸心忽然殷切。不免要問,是歸國歸家呢?還是歸真?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休;寄到原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蘇東坡
耳熟能詳錢唐朝,念茲在茲難罷休,既到只見煙和雨,浙江幾時起風潮?
未悟時未悟時,廬山煙雨是大地的一角;
浙江怒朝野是虛空緣月一時幻生的景象時幻生的景象。
先前臆度,山總是山,山都是山;水總是水,水都是水,仔細分別計較仔細分別計較,白馬也可說非馬,白馬是以白顏色區分出來的馬,馬是總稱。
所以廬山煙雨,有別於它山煙雨,浙江潮水,也不同一般潮水。
所以學禪未悟者,自以為超出眾人常人自以為超出眾人常人。
你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它偏要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悟禪的人,觀心無我,眾生平等,廬山煙雨、浙江潮水,跟世人同屬依報世界,萬物與我同體。
所以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也可以說:看萬物,就是萬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見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王陽明

※廬山絕美,山只一座,但橫看側看,外觀自是不同;遠望鳥瞰,或身處山中,景色也有差別,廬山如此,眾生萬象又如何?近山遠月,大小便會起錯覺。眼識清淨者看來,山河世界,芸芸眾生,都是〈性空〉之〈緣起〉所生,暫時存在之空花水月,夢幻泡影,六根未淨,乃執著為實有。升沉萬端,悲苦萬狀,不是熟枕邗鄲,就是南柯日夢。
虛空破碎,哪有一物?(既到原來無一物)
yukiten 發表於 2009-12-10 07:08
【禪詩淺釋】第四十二則  《花落紅》─弘一大師
【禪    詩】

花落紅,花落紅,怎奈風聲又雨聲。
也可泣,也可喜,一樣看花兩樣情。
有人嘆惜花凋落,有人卻喜果結成。


【淺  釋】

《花兒落了有人惜,花兒落了有人喜。
    豈關風狂和雨急,兩種看法皆有理。
    惜花是惜花綺麗,可喜是喜果甜蜜,
    花果飄零年復年,落葉歸根也有期。
    百年人生如逆旅,歸途未必皆朝西,
    江國春風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裡。》

【馬祖的故事】《不是媽祖》
馬祖、湖南南嶽衡山、懷讓大師的高足。
唐代宗大曆年間,駐錫開元精舍。教化江西,與石頭希遷和尚齊名。
家鄉四川、成都、簸箕街。世代以編賣簸箕為業。
成道後回鄉弘法,大家爭來膜拜,結果看到是馬簸箕的兒子,信眾一哄而散!
馬祖感嘆不已,只好到長江下游〈下江〉傳法。
這叫做〈學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遠來的和尚才會敲鐘。〉
yukiten 發表於 2010-1-5 01:40
【禪詩淺釋】第四十三則《載月歸》─川禪師
【禪  詩】
得樹攀枝未足奇,懸崖撤手大丈夫;
水寒月冷魚難覓,留得空舡載月歸。

【淺  釋】
咄!《為君通一線,日出嶺東紅;細嚼莫咬碎;自知滋味全。》
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是為有〈我相〉,
徒然得意自詡,實在癡愚,無足自喜為奇,只有拋棄貪、嗔、癡、愛四惡業,
人天路上,縱然福德深厚,榮華耀眼,也要以慈悲為舟航,大開方便布施之門,不要行險倖進,陷人民於無助之境遇,才不愧為懸崖勒馬的大丈夫。
漁夫出海捕魚,有時水寒夜冷,捕不到魚獲,或魚兒不來上鉤,有智慧的漁夫,並不在意,放任《船空月明,心空理明》,所得不是更豐碩嗎?
〈看看最近政治上千詭百譎、天翻地覆的變化,讀讀筆者道德經,禪詩淺釋,答案不都在裡面嗎?〉

【媽祖的故事】《呂祖說麻姑化天妃記》─見道藏精華第九集
唐末‧宋初、呂祖‧純陽先生〈呂洞賓〉,南逰麻姑仙壇,巧遇王方平先生,

坐論丹臺。剛好麻姑仙子、翩翩然回來,天姿仙容美麗,神采奕奕照人,實在沒法用言語、文字來描繪、形容。純陽先生趁此良機向方平先生說:『東南

海面及島嶼,經常飆起飓風狂浪,〈年年都有幾次颱風〉,危及航海行旅的生命與安全。真是令人憂心啊!不過,宇宙萬事萬物、絕不能以剛對剛、以暴制暴,剛暴的物事,只有柔和才能對制。因此,我想到西王母處,推薦一女性仙籍,在人間選一個積善家庭,降生法身,到東南海、天風狂捲,海濤洶湧之間拯救危難。不過,這樣艱鉅的任務,沒有具備廣大的神通,也無法承擔勝任。』說著說著,眼睛卻一直瞄向麻姑仙子。

     王方平完全領會呂祖言下之意。微笑附和說:『是的,除非擁有觀音大士的慈悲法力,具有菩薩的慈航寶筏,難以擔當這樣的重擔。自古女性的真人,大半喜歡在蓬萊仙島、神州閬苑之間逍遙遨遊,吹笙度曲、飲酒簪花,自在快樂

。對這種循風逐浪,聞聲救苦的辛苦重任,恐難引起興趣。』麻姑在旁聽了,連聲冷笑,微起朱唇說:『這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麻煩事兒!還不是志在人為,只是不知該投生何處為宜?』呂祖接下話說:【福建莆田地方,有位姓林的大善人,世代積下陰德無數,仙姑確有心志,那可真是足供大鵬展翮的所在。麻姑當下慨然自許。一待緣份來臨,就往莆田投生!

   就這樣過了幾年,麻姑聽說莆田林披〈有說林愿〉夫婦確實仁愛聞名於鄉里,生有九個兒子,都有賢名。仙子自己推想,也是命中定數,自己姓麻,去掉上頭广〉部,不就是〈林〉字嗎?於是毅然降生林家。時當南唐中興庚申年,宋太祖建隆元年。

  三月二十三日剛剛傍晚時分,但見紅光照射林家和寢室,異香氤氳流布。天妃媽祖誕生了!直到彌月,聽不到一聲啼哭,取名〈默生〉後稱默娘。與生具有靈通,能預知他人禍福,八歲從師訓讀,文義悉能通解。十三歲,有一位叫〈元通〉的老道士,教授她〈玄微祕訣〉,從此通符咒,知變化,驅邪救世,應手隨心,遠近皆知。還有人繪聲繪影說看到到她御風神遊,飛度大海。

   二十 歲那年農曆 九月八日 、重陽節的前一天,與家人說:『明天九九重陽,是中國人習慣豋高望遠的節日,我也剛好有這個願望,如果稍晚回來,不必忙著派人找我。』事後親人想起來,似乎就是在預告升天之期日已來臨。

  九月九日當天,默生姑娘逕上湄州山峰最高處,當時濃霧在山谷中翻捲,一道白氣直沖藍天,還可以聽到響亮的天樂,飄飄乘風直上,一眾登高爬山的男女逰客,同時看到這種難得一見的奇觀,有的跪下膜拜;有的唏噓驚叫!有生之年,他〈她〉們一定永遠忘不了這天遭遇的奇蹟景象。

  默娘凌虛直上天庭,遠遠就看到純陽先生已在前面歡迎她,但見他身佩天遁寶劍,手執仙拂,依舊仙風道骨,含笑對仙子說:『仙子好!恭喜妳升天回庭,在神仙歷史上,你又別開一翻生面了!化身林家,妙年得道,閩海這天涯一角,就要仰仗仙姑保障了。』

從此以後,閩海以東、以南海洋上,屢屢顯現媽祖的靈異與神蹟;航行海上的船隻船隊,但凡遇到巨風大浪、危險驚懼的時候,只要呼喊〈孃媽〉數聲,馬上就會在萬頃煙波之上,隱隱約約地出現萬盞的神燈,或呈現麻姑原來的形象,頭上挽有一髻,其他髮絲,自然飄垂。麈拂指揮之間,狂風巨浪就像蛟龍被馴服一般,乖乖聽受節制,於是乎風恬浪靜,讓長帆巨舟,解除危難,安渡海峽,功德實在令人感佩。在天上證位《碧霞元君》,在人間受封《天妃》〈水神、懷慈母之心,德與天配,故稱天妃〉,在湄洲嶼上,建廟祭祀,香火鼎盛,信徒眾多,每年慶祝娘媽聖誕,車隊如龍,連綿絡繹,匍匐膜拜,萬人空巷,當初移民或商旅,代代感恩,一至於此,其來有自。
yukiten 發表於 2010-1-5 01:46
【禪詩淺釋】第四十四則  《看此月》─貫休
【禪  詩】
今人看此月,古人看此月;如何古人心?
難向今人說。古人求祿以及親,及親如之何?
忠孝為朱輪。今人求祿惟庇身,庇身如之何?
惡木多斜紋,斜紋復斜紋,填塞何紛紛?

【淺  釋】

江月一樣照古今,如今江月照何人?如何難向今人說?
古人觀月 何心情?為何古今之人,心思相差那麼懸殊呢?
古人也求利祿,利祿一得,便念及孝親、承歡膝下,忠心報國。即此一念,成就忠孝雙全。
就像良好木材,可成高貴華車之紅色朱輪。車身堅固,耐行遠道。

今人更努力追求利祿,但追求所得,大多只用來庇護身家之榮華,渾然漠視舉手之勞可以拯救的弱勢同胞,一如斜紋惡理的朽木敗樹,也可以用來做車輪嗎?
國家社會讓這些惡木劣輪充斥,甚至於當家治國,行車有不傾覆的可能嗎?世風有不敗壞的可能嗎?國家有不衰亂的可能嗎?
yukiten 發表於 2010-1-5 01:52
【禪詩淺釋】第四十五則  《不斷冰絃》
【禪 詩】
若有人耳惟聽泉,泉聲入耳常涓涓;
穿林岀澗度天樂,終古不斷冰絲絃;
此聲不來耳不往,中自寂然遺外響;
青燈照壁夜沉沉,獨倚軒窗月東上。》
                                           明‧宗泐

【淺 釋】

修行者的心聲:仁者的耳朵,特別喜愛接納、輕聲細語、涓涓綿綿的泉水聲,冰絲一般的雪白琴絃,萬古撥弄不斷。穿林越澗、無止盡地流洩,美如仙宮的妙樂,是我的惟獨至愛,使我中心恬然寧靜,淡泊清淨,再無他響煩擾我耳根清聽。夜深人靜,萬籟寂寂,青燈微光、映照四壁,我輕倚軒窗,注目那孤獨的月兒緩緩東上。   
筆者恭譯

【敘別】
明月不可招,流光入堂中;
白雲不可約,掛我屋上松  ;
茲會固難得,後會寧易逢;
明朝在東郭,隔水但聞鐘。》
                                        明‧宗泐
明月、是不可能招招手就來相會的哟!
可是現在她流洩的清光,卻親切地照入我的陋室堂中;
白雲、是不可能跟她約期幽會的哟!
可是她現在卻多情地掛在我屋邊高大的蒼松之上。
子貞啊!這個美妙的夏夜,你我能有緣份聚會,在西齋雅堂,剪燭西窗,聯床夜話,快意賦詩。
這聚會固然難得,但是,難道往後要約期相會,就更容易嘛!
明天早上,我在東邊外城裡,再也看不到你瀟灑的形影,只能隔著千山萬水,獨個兒在此,聽聽清晨的鐘聲,餘音嬝嬝在我耳邊杳杳嗡嗡。
      筆者恭譯

     以下附錄fong精心蒐集編作的宗泐生平事蹟,非常精采珍貴,請參考欣賞!

【宗泐】

[明]僧(一三一八至一三九一)。字季潭,臨海(今浙江臨海)人,俗姓周。寓意詞章,尤精隸古,虞文靖、黃文獻、張潞公皆推重為方外交。洪武初詔舉高行沙門,高居其首。卒年七十四。《列朝詩集》

   宗泐(1318~1391年),字季潭,別號全室,俗姓周,臨海人。其父母早亡,寄食鄰里。八歲時趨臨海天甯寺(即今龍興寺)出家,十四剃度,二十歲時至杭州淨慈寺。師從大訢笑隱,大訢試以《心經》,宗泐出口成誦,遂為之授具足戒。此後居淨慈數載,其間“博咨經典,精求義蘊,律論梵藏,備盡厥旨”。


大訢累主名刹大寺,宗泐均追隨左右。大訢死後,遂回歸故里,隱居雲嶺、紫籜嶺和天甯寺諸處。道法益盛,聲名日隆。元末,應杭州僧眾堅請,出主中天竺萬壽永祚寺。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征江南有道僧人,應召稱旨,住天界寺。五年(1372年),朝廷建廣薦法會于蔣山太平興國寺,受命升座說法。九年(1376年)春,明太祖命“育發以官之”,宗泐表示不願為官,希望終老釋門。太祖從之,禦制《免官說》以賜。後同杭州演福教寺住持、天臺宗高僧如玘注釋《心經》、《金剛經》、《楞伽經》等,頒行全國。

    洪武十年(1377年),在高僧覺原慧曇未能完成西行的情況下,宗泐應命出使西域,“涉流沙,度蔥嶺,遍遊西天,通誠佛域”,經時五年,“往返十有四萬余程”,一路備曆艱辛險阻。途中創作的《隴頭水》一詩,充分流露出離情別意之苦,鄉井思緒之慨:“隴樹蒼蒼隴阪長,征人隴上回望鄉。停車立馬不能去,況複隴水驚斷腸。誰言此水源無極,儘是征人流淚織。拔劍砍斷令不流,莫教惹連征人愁。水聲不斷愁還起,淚下還滴東流水。封水和淚付東流,為我殷勤曆鄉里”。


洪武十五年(1382年)終於取得了《莊嚴寶王》、《文殊》、《真空名義》等經。同時攜回了洪武三年(1370年)出使西域,而卒于斯里蘭卡的僧人—同為台州一脈的覺原慧曇的遺衣。歸國後乃授僧錄右善世,仍住天界寺。又奉詔作《贊佛樂章》八曲,分別為善世曲、昭信曲、近慈曲、法喜曲、禪悅曲、遍應曲、妙濟曲和善成曲等。
並經常出入內庭開懷論道,與明太祖的關係十分密切。在朱元璋的賜詩中,有“泐翁此去問誰禪,朝夕常思在月前”之句。宗泐則以“奉詔歸來第一禪,禮官引拜玉階前。恩光更覺今朝重,聖量都忘舊日愆。鳳閣鐘聲催曉旭,龍池柳色弄晴煙。有懷報效暫無地,智水頻澆道種田”回應。


因參與朝政較多,為權臣所忌,時釋智聰由胡惟庸案獲罪,而牽連宗泐。有司奏擬極刑,太祖下旨免死,遂離開天界寺,退居安徽鳳陽槎椰峰。其間一度住持水西寺,朱元璋親書“寂寞觀明月,逍遙對白雲(宗泐詩句),汝其行哉”法書相贈。旋回台州,出主黃岩覺慈寺。十九年(1386年),復又詔住天界寺。時人譽之“於內聖外王之略,無不畢備”。不久,退居江浦石佛寺。二十四年(1391年)卒於寺,享年74歲。學士宋濂贊其像曰,“笑隱(大訢)之子,晦機(元熙)之孫,具大福德,足以荷擔佛法,證大智慧”,“信為十方禪林之領袖,而與古德同道同倫者”。

    宗泐談吐風雅,精通諸子百家,善詩,工書。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臨天界寺,讚賞其博學通儒,呼為“泐秀才”。其詩風骨高騫,圓融淵湛,“所為文詞,禪機淵味,發人幽省”,為虞集、黃縉、張翥等名家所推重,被譽為“博遠古雅,當代宏秀之宗”。尤擅隸書,筆法以古拙見功夫。所著有《全室外集》九卷,《續集》一卷,《四庫全書》收錄。錢謙益認為,《全室外集》中,“以欽和禦制詩為首”。此外,《千頃堂書目》尚載其有《西遊集》一卷,“蓋奉使求經時道路往還所作,見聞既異,其記載必有可觀”。《明詩別裁集》錄其詩二首,即《夏夜與錢子貞集西齋賦詩敍別》和《聽泉軒為藏無盡作》。




黃岩區人民政府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黃岩概況 >> 歷史人文

宗泐(約1327~1407),明初禪宗高僧,俗姓陳,字季潭,號全室。幼年被臨海周某收養,8歲養父母亡,入天寧寺為僧,後師從杭州淨慈寺高僧大訴,受其真傳。師圓寂,回台州居雲嶺。明洪武五年(1372),應詔赴大齋會,為朝廷祈福,作《贊佛樂曲》8章。帝命住持京師天界寺,掌管全國僧事,稱天界禪師。


洪武十年十月,受詔與演福寺如玘重注《心經》、《金剛》、《楞伽》,次年七月成,朝廷頒行全國。十二月,繼承慧曇法師遺志,奉旨率領佛徒30人,出使印度取經。涉流沙,度蔥嶺,遍求名刹,往返數萬里,於洪武十五年歸國,取回《莊嚴寶王》、《文殊》等經,時鬚髮俱白,帝授右善世僧籙。同年,薦舉姚廣孝,帝命姚師事燕王朱棣。不久,宗泐請退,居黃岩覺慈寺,收徒文謙,後師徒應詔赴京。


  宗泐常入內宮,與帝開襟論道,遭朝臣嫉妒,受胡惟庸冤案牽累,擬處極刑,幸帝詔免,退居鳳陽槎枒峰。洪武十九年,詔回天界寺。永樂初,朱棣殺戮建文舊臣,宗泐入獄。太子少保姚廣孝極力上疏請赦。晚年居江浦石佛寺。約於永樂五年(1407)卒,得舍利30顆。著有《全室外集》10卷、《西遊集》1卷。宗泐好儒術,朱元璋稱“泐秀才”;人稱“學博才瑰”,“其詩風格高騫可抗”,“當代宏秀之宗”。
yukiten 發表於 2010-1-5 01:57
【禪詩淺釋】第四十六則 落日邊
【禪 詩】
遙指家鄉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絃;
空中韻奏般若樂,水上花開朵朵蓮。─明‧梵琦


【淺 釋】
我心已然堅定明確,我的家鄉不在上海,不在長安,是在落日的天邊。這一條歸路,沒有彎道,沒有叉路,直直如絲絃。家鄉就是《淨土》;落日邊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是以作者自號〈西齋道人〉。西方淨土、雖然想起來十分遙遠,但是只要能以〈正直之心〉當做道場,自性自悟,自心自度。銳意絕邪思;沉潛趨淨美,一入空境,耳根清淨,如同長日聆聽般若妙樂,何等受用?如同天天觀賞朵朵心水蓮花,何等賞心悅目?正是白雲也封鎖不住;青山怎能加以收藏?西方就在咫尺尊前;得道哪有路途遠近的差別?

【禪詩】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淺釋】

遇緣即施,緣散即寂。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
俢禪不俢心《淨土》,十有九人,不入枯禪,也陷野狐禪。五蘊當前,見若不見,聞如未聞,心淨佛土淨,修禪臻究竟。

以下附錄 fong收輯之淨土宗、〈藕益大師〉之生平及淨土大要,敬請參考!
師諱智旭,字藕益,號西有,姓鍾,吳縣人。父持白衣大悲咒,夢大士送子而生師。少以聖學自任,著書闢佛,凡數千言。及閱雲棲竹窗隨筆,乃焚所著論。年二十,讀地藏本願經,發出世志,日誦佛名。天啟元年,年二十四,聽一法師講經,疑情忽發,用心參究,已而豁然,尋掩關於吳江。遇疾且殆,始一意求生淨土。疾少閒,結壇持往生咒七日。說偈曰:
稽首無量壽,拔業障根本;觀世音勢至,海眾菩薩僧。
我迷本智光,妄墮輪迴苦;曠劫不暫停,無救無歸趣。
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濁亂;雖復預僧倫,未入法流水。
目擊法輪壞,欲挽力未能;良由無始世,不植勝善根。
今以決定心,求生極樂土;乘我本誓船,廣度沈淪眾。
我若不往生,不能滿所願;是故於娑婆,畢定應捨離。
猶如被溺人,光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懇拯暴流人。
我以至誠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結一七淨壇。
專持往生咒,惟除食睡時;以此功德力,求決生安養。
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寧即墮泥犁,令疾生改悔。
誓不戀人天,及以無為處;仰願大威神,力無畏不共。
三寶無邊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攝受令增長。



  其後歷住溫陵、漳州、石城、晟溪、長水、新安,廣宏台教,而歸老於靈峰。時諸方禪者,多以淨土為權教,遇念佛人,必令參究誰字。師獨謂:持名一法,即是圓頓心宗。

  有卓左車者,嘗設問言:如何是念佛門中向上一路?如何得離四句絕百非?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如何是淆偽處腦後一鎚?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等語,撇向一邊,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震動大千世界。師答言:向上一著,非禪非淨,即禪即淨。才言參究,已是曲為下根;果大丈夫,自應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間阿誰?淨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淨土。此是向上一路。若捨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捨西方淨土,別言唯心淨土。此是淆偽公案。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是腦後一鎚。但能深信此門,依信起願,依願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大法輪,照古照今,非為分外。何止震動大千世界?

  又嘗示人云:夫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專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如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或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一念現前之心,本是離句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離見,何勞說妙說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種種法門,悉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著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試自簡點:若於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然用不著。

   又云:若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得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云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佛讚歎。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謂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故信願持名者,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故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又

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即是凡聖同居淨土;
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
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
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
  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也。

問曰:如何持名能斷無明?
答曰: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三觀。只為眾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問曰:既始覺合本,則當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說往生?
答曰:若達當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說箇往生?說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文殊、善財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無措思惟。伏願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輕藐;勿視為深,而不敢承任。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順治十年冬,有疾,遺命闍維後,屑骨和粉,分施禽魚,結西方緣。明年正月二十一日,晨起,病良已。午刻趺坐繩床,向西稱佛,舉手而逝,年五十七。既寂二年,如法闍維;啟龕,髮長覆耳,面貌如生。門人不忍從遺命,收其靈骨,建塔於靈峰。所著四十多種,俱行于世;內有選定淨土十要一書,凡修淨業者,不可不閱

贊曰:明季四大師,首雲棲,後靈峰,皆徹底宏揚淨土。良以時丁末法,淨土益為契機也。靈峰於淨宗三要,注重信願,尤為扼要。蓋淨宗行人之首先目標,在求往生極樂。而於所修佛因之頓漸,皆往生以後之比較。若未往生,何庸定議?其言曰: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乃在持名之深淺。又曰: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得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何其深切著明也。若無靈峰,安能使末法眾生,修此淨土法門,而得大無畏也哉!
  重點特以翻紅醒目,以助向上理會!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yukiten

LV:1 旅人

追蹤
  • 3

    主題

  • 158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