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淺釋】作者:春雨軒主人〈天〉

yukiten 發表於 2009-3-10 10:28:56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8 16782
yukiten 發表於 2010-8-26 10:28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10-8-26 10:30 編輯

【禪詩淺釋】第六十五 《恢群樂》

【禪 詩】
『捫心先自問,勿嘆人情惡;利鎖堅而韌,名韁脆不弱;慈航渡眾生,法炬恢群樂;若望世風平,勤填貪慾壑。』


【淺釋】
『要怨嘆人情險惡之前,也要先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不小心之間,也犯了同樣的錯。
人情之惡、起於圖利之心熾旺,一似手腳緊緊扣上巨鎖鐐烤,堅牢而不可解破;愛重名聲,也像馬身套上韁繩,緊固而無法鬆脫。
孔孟苦口婆心之勸說,與名利相較,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令人嘆息也無濟於事。
只有以佛法的燻陶:以〈布施〉度化慳貪;以〈持戒〉度化邪淫;以〈忍辱〉度化瞋恚,以〈精進〉度化懈退;
以〈禪定〉度化散亂;以〈智慧〉度化愚癡之聰明〈聰明絕頂之人,在世間占盡便宜、必然欺詐成家,野心難制,做盡愚癡之事〉,
六度萬行,世風才能太平,眾生才有真樂

【2008年西遊日記】 十月二十三日 〈星期四〉

※  1、『今日來到華清池,池水清碧如往昔;氤氳溫泉濛薄霧,當年情景思迷離。』

※  2、『洛陽、咸陽、念西安,何時長治而久安?火宅眾生苦不盡,空門暢意始長安。』

※  3、『西安夜市超熱絡,   回想長安燈如晝;摩肩擦踵今猶古,今夕何夕西安過。』

※  4、十月二十四日〈星期五〉
       『西遊西安計劃中,今年季秋始成行;歷史長河賦三都, 長安、洛陽、和北京。』
yukiten 發表於 2010-8-26 10:37
【禪詩淺釋】第六十六章《解方便》

【禪詩】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空生閃電;
  比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見。

                                                         唐‧慧能



【淺釋】
『萬萬不可因為佛經上有解說:「本性〈佛性〉如虛空,無一物可見;無一法可了知。」

便以為十法界、無物無法,無知無見。
這錯誤大得像浮雲遮蔽天空,看不到太陽的真面目;也像虛空連連擊發閃電,明明眼見,卻強裝不見。
抱持了〈無見〉〈空知〉的念想,到頭來又變成偏執錯誤的〈眾生知見〉。
解說佛性佛理,便失卻允切方便。能了悟此非,性體才臻圓成;靈光才能常顯。

【〈真〉空是什麼?】『空』就是眾生的本性本體。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浮雲飄過月亮,我們感覺月亮在快速移動,是月亮在動嗎?
舟行河上,我們總覺得,兩岸的景物,飛快向後拋去,景物是在飛跑嗎?
月亮哪有肉眼能見之運動 ,岸景也是依然停在那兒。
眾生的〈真如性體〉也如前述之月亮、河岸景色一般,不曾作止生滅,生命之悲歡離合、生沉萬狀,實在說來,
也像前述的〈月運〉〈舟行〉一樣,只是一時的夢、幻、泡、影、露、電,因果現象而已!
讓我們對真正的生命意義及真相,產生誤會與謬見,真正的本性,佛性是如如不動的,
想通這點,就能走向証空、悟道的虛空大道,真正了解生命的意義與真相了。

【續2008年西遊日記】 十月二十五日 〈星期六〉

※  1、『十一點前航機飛,麥田大地漸遙違;山河器界一矇矓,四天三夜西安回。』

※  2、『驪山依稀灞橋影,吹面清寒楊柳風;咸陽舊市中山路,古城已歷千年晴。』

※  3、『依水而居古渭城,法門遊歷次皇陵;一日盡覽帝王苑,地宮膜拜法王城。』

※  4、『西安歸來心始安,一路拜陵又朝山;千里之行從腳下,千年古物果不凡。』
yukiten 發表於 2010-8-27 08:20
【禪詩淺釋】第六十七則  《天真佛》

【禪詩】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與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唐‧玄覺〈永嘉〉


【淺釋】
超燈彼岸的諸佛,或者具足法分、法流的等覺菩薩,已經無學可學,無為可為,可說是清淡閒適的超然道人。
妄想早已根除,何須刻意去清除妄想;已實證真心實性,別無真身待求。
證得實性,即無〈無明〉,也無〈無明〉盡,不是〈佛性〉是什麼?
幻化的假身,轉為淨空的真身,不是〈法身〉是什麼?
法身覺悟了,便是無有一物的本來面目。恢復了天真本然的自性如來之佛。
這時五蘊遮蔽的浮雲空來空去;
貪嗔痴充滿世間、害人的三毒、對祂而言,還不是虛出虛沒,這樣證得了實相的般若,人空法空,剎那極短的時間,便滅卻了彌天地獄的罪業。
和尚〈我‧玄覺〉如果有拿以上所說話語,欺瞞眾生,我發誓一定會招來無窮塵沙的劫數,遭到地獄拔舌的苦刑。』

【西山有隻虎拖羊】〈一則笑話〉

  論語中提到一位孔子的學生,名叫公冶長,據說他有一特長、聽得懂鳥語。
有一天他見有一隻鳥對他說:『公冶長!  公冶長!西山有隻虎拖羊。你吃肉來我吃腸。』
公冶長聽了半信半疑,趕忙提了長槍趕到西山。
果真看見一隻猛虎!叼著一隻羊拖著走。
於是大聲吆喝,舉槍作態,把老虎嚇走。帶回死羊,料理了大快朵頤,卻忘了給鳥腸吃。
不久公冶長又聽得鳥叫說『公冶長!公冶長!西山有隻虎拖羊,你吃肉來我吃腸。』
公冶長很高興的提著獵槍趕到現場,解果大吃一驚,但見老虎不是叼著羊,是叼著一個死人的屍體。
急忙趕走猛虎、報告官府,縣官派人勘查後,不相他聽懂鳥語的事。
認為他胡說八道,把它當殺人嫌犯收押調查。
有一天那隻鳥又飛來嘲弄公冶長不守信用,公冶長趕快小聲要求獄卒密報縣官。
縣官秘密著人用浸過烈酒的粟米灑在空院,鳥吃了粟米,亂聲歌跳。
縣官乃問公冶長說:『你說聽得懂鳥語,那我問你現在鳥在說些什麼?』
公冶長很仔細聽了聽回答說:『報告縣長,鳥說:「粟米好吃,可是酒味太濃太烈了。」
縣長聽了哈哈大笑,終於相信公冶長聽得懂鳥語,賜他無罪!

【續2008年西遊日記】 十月二十六日 〈星期日〉

※  1、『只知石榴花開紅,哪曉果子更嫩紅;粒粒鑚珠汁欲滴,滋味不與他果同。』

※  2、『延安蘋果超便宜,滿街石榴大逾梨;遊走岩洞觀土偶,栩栩生態洞洞奇。』

※  3、『西廂午睡老人樂,壯漢繫牛汗珠落;迎親場面鬧洋洋, 嗩吶鼓吹民生樂。』
yukiten 發表於 2010-8-27 08:29
【禪詩淺釋】第六十八則  《萬劫春》

【禪詩】
『優鉢羅花萬劫春,頻犁田地絕纖塵;道吾道者相招好,不是香林採葉人。』


【淺釋】
『妙法蓮花,萬古長春〈佛心佛性,千劫萬劫,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頻頻犁除我們心田中的雜草,棄絕塵沙妄念,心田自然清清淨淨,知曉佛道的美妙,
相招相勸,好好地將薪火相傳,不要只做表面上拜拜神,燒燒香、香火林中,尋枝摘葉的迷途香客。』


【人生二十難】

※  1、貧窮布施難:缺乏金錢財物,愛莫能施,只能以精神,心力、道德風範佈施。

※  2、豪貴學道難:有錢有勢,諸事容易解決,不會想到學道的必要性。想到,已經遲了!
       所以有豪貴富裕的人,要上天堂,好比駱駝穿針孔還難的說法。
      〈基督教〉才勢權力,容易使人傲慢!榮華不長久。

※  3、棄命必死難,貪生惜死,人之常情,要慷慨成仁;從容就義,世不多見。為正義絕食者少,為面子或當手段者反多。

※  4、得睹佛經難〈包括其他宗教經典〉。能讀經而了義,能悟入經典,誠心開示別人者,更為殊勝難見。

※  5、生值佛世難:能生在我佛駐世時代更難。

※  6、忍色離欲難:忍住貪慕色情和放棄過度欲念、很困難。

※  7、見好不求難:看到好處利益、不去汲汲搶求占有,很難。

※  8、被辱不瞋難:要忍受被侮辱的狀況,不生氣反撲報復、很難。

※  9、有勢不臨難:不親近巴結有勢力的強者也難。

※  10、觸事無心難:碰到利、衰、譭,譽、稱、譏、苦、樂之來,能中心大定,八風不動者很難。

※  11、廣學博究難:生有涯,知無涯,有涯之生如何追逐無涯之知。

※  12、除滅我慢難:自己無論哪方面、有一點高於他人,不知不覺就對人傲慢起來。

※  13、不輕末學難:不管哪一行業,對初學者不會有輕視心態,難。

※  14、心行平等難、心理上、做人上,對其他不管什麼人,都能和自己平對待。難!

※  15、不說是非難:逢人相處,總有應對談話,能保護別人隱私,能儘量不談他人是是非非,真不容易。

※  16、會善知識難:要碰到一個學佛學道、真正入門證悟的人。太難太難,碰到了也會當面錯過。
        例如梁武帝碰達摩祖師、也當面錯過。

※  17、見性學道難:學佛學道,能直下見性,頓悟程到的人,鳳毛麟角。

※  18、隨化渡人難:隨緣隨機就能點撥渡化,開示悟入聖根道種、成佛成道,最難最難。

※  19、睹境不動難:五陰塵境紛至沓來,能如如不動,瞥爾由他來來去去者,至難至難。

※  20、善解方便者難:對佛經義理,澈悟理解,又能以巧妙方便的法門為眾生解黏去縛者。功德自是無量。

◎  以上二十舉條,條條都難,難能而能,便是真正的聖根道種,倚天之寶,龍象之姿,續佛慧命的佛門佛子。

【續2008年西遊日記】 十月二十七日 〈星期一〉廈門次日

※  ﹝飽蚊吻﹞『生平一苦怕出門,暗夜飛來幾隻蚊;萬般本事無一用,失血失眠損精神;

               自打嘴巴劈拍響,不知蚊也聞不聞?亮燈不見蚊影蹤,熄燈耳畔響嗡嗡;

               翻覆起臥難入睡,慷慨任她飽血吻。〈感謝了!多情的蚊小姐〉』
yukiten 發表於 2010-8-31 22:24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10-8-31 22:27 編輯

【禪詩淺釋】第六十九則  《意暢哉!》

【禪詩】
『一入空門意暢哉!浮雲名利也忘懷;無心對鏡誰識誰?優鉢羅花火裏蓮。』

                                                            元‧從源


【淺釋】

一旦修行能有法份,能入法流,心性確能意會真空其實不空的道理後,內心領略何等不思議的暢快如意?
學佛也就豋堂入室了!是時、視浮名利祿,如過眼煙雲,對鏡無心,誰在對鏡?
鏡中人又是誰呢?亦不過是浮生之逆旅,時光中的過客罷了!真正之我,不來不去,誰又真識?
天天坐臥一起,欲尋卻海天到處萬萬難覓。以上悟了!何只是岀淤泥而不染的淨妙蓮花,簡直是火堆中綻放的蓮花。
【花是色,無花是空】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譯文】

為了徹悟通解:佛學上〈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的道理,所以我種了一些香花樹在僧寺的周圍。
有時我一看再看,花又未開,哪裡像是香花樹呢?倒像是清淨莊嚴的華嚴語呢!
可是時節來時,花開滿樹,它們實實在在是香花樹啊!花,時有時無。
有無都不能否認它們是香花樹吧!
人都有佛性。修證的人,時機成熟時,突然吹起千里萬里悠然快哉的方便之薰風,開出夢寐難求的智慧之花;
花開無色,看是無花,心知有花,到底是空還是有呢?
仔細琢磨,不是華嚴經上的儁詠妙語嗎!
智慧有開有不開,我們不能否認,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花開不開、花開未開之間的差別而已。


【空的聯想】
『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


『時常體會碧綠的山泉溪水,心理上是不是覺得比較空明清淨呢 ?
默默地覺知自己的精神、日漸靈明清澈,觀照世界、世情,比起往昔、境界也就更為空靈寂默了。』

【無為:是什麼事都不作嗎?】

【什麼事都不做,不是像木頭??石塊嗎?木頭石塊又如何成佛呢?
不胡為亂作、莫不該為而為、莫不該做而做、不顛倒錯亂、不見縫就插針,不觀風就煽火,不惟恐天下不亂,得志澤加於民;
不得志,韜光養晦,修身現於世。不勉強攀高接貴、攀龍附鳳,這樣才接近〈無為〉】


『余住無方所,旁薄無為理,時涉涅槃山,或玩香林寺,尋常只是閒,言不干名利,東海變桑田,我心亦安恬。』

【淺釋】

『我心自在,無心馳騖任何方向所在,內心堅定踏實〈無為〉而志在〈無所不為〉的道理。
心路行涉超脫在幽美的山谷蹊徑,或遊賞香林禪寺,尋常就愛優閒無事的日子,不高談求名逐利的事。
縱使遭遇滄海演成桑田的變故,我心也會恬然接受,寧靜如故。』
                                                                             春雨軒主人 ten  恭敬撰譯
yukiten 發表於 2010-9-10 11:09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10-9-11 09:37 編輯

【禪詩淺釋】第七十則 《閒雲放恣》

【禪詩】
奇峯聳霄,閒雲放恣;
遠岸堆青,環山蓄翠;
鷲鳥高飛,虺蛇蜷睡;
澗水漂沙,巖花挺穗;
各擅其心,胡可歸類?
各應其時,焉堪造次,
冷靜迴觀,在求如意;
磬響提神,檀煙蘊粹;
勃然而悟,慧力何匱?
風動江天,月明我寺。

                                   南北朝‧淨曜


【淺釋】

『雄奇的山峯,高聳雲霄;閑散的白雲、恣意地不斷的幻化不可方物的姿態。
河岸遠方、蓊蓊青蔥;環繞青山,片片翠綠;鷹鷲盤旋高空,蟲蛇綣曲藏臥。
澗水漂洗白沙;巖花高挺嫩穗,各各發揮專擅的生命力,哪能一一將其歸類?
通通依順季節時令,開放風發,哪能顛倒錯亂?
我不斷冷靜關照,萬物皆各求自在如意,磬音杳裊,提神醒腦,檀煙氤氳,奇香擁粹,
此時心靈豁然有悟,慧力源源湧來,靈思何憂匱乏,江上吹起快然清風!
明月中天,清光朗照莊嚴的佛寺,我已不知身在何處? 』  ten 恭譯

                 

為竟陵王講解《维摩經》---净曜尼

〈f0ng 提供淨曜尼珍貴史料〉

   歷來女尼,為上層统治階級講解佛經的,真是代有人才,各有所擅。
生活在宋齊之交的名尼〈净曜〉,就是佼然出眾的一個。
  净曜,俗姓楊,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人。從小開始,净曜就對佛法痴迷非凡,真可以说是志道專誠,樂法翹懇。
   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净曜跟着老師濟瑗,學習佛法,白天研求,夜晚精思。這樣十年以後,對于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非但多有所涉,并且深入堂奥,在當時比丘尼裏,可以毫不慚愧地稱得上是一代宗匠。當時朝廷上層统治階級如齊文惠帝、竟陵文宣王等,無不對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齊武帝永明八年(公元490年),竟陵王仰慕她对于佛经的精深研究和深刻的理解,特地把她请到府第之中,讓她開講《维摩經经》。

  開講那天,竟陵王恭敬行弟子禮,净曜高高坐在講席之上,底下王府善男善女,濟濟一堂,肅静聆聽。
  净曜見满座鸦雀無聲,清一清嗓子,講了開来:“今天,我在這裏给各位開講《维摩經》。《维摩經》又叫《维摩詰經》,全稱《维摩詰所说經》。經文一共有三卷,總計十二品,後秦譯經大師鸠摩羅什翻譯。
  講到这裏,净曜稍許停一停,又接下去说:“《维摩經》主人公维摩诘,是個在家學佛的居士。自從佛陀釋迦牟尼創建佛教以來,佛的信徒由出家人和在家人两部分構成。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女,统稱‘四眾弟子’,比如我比丘尼净曜,就是出家佛弟子;在家佛弟子皈依受戒後,男信徒叫優婆塞,女信徒叫優婆夷,统称‘居士’,比如竟陵王和在座各位,就是在家居士。比如我们這位维摩詰,由于是個居士,并且是居士中的代表人物,所以他說的這部經,就成了在家佛學子弟學佛的重要經典著作。

  這時,聽眾们聚精會神,纷纷報以會心的微笑,彼此心裏不约而同地掠過一個念頭:事闗我们在家佛教徒的修持,我们一定要好好聽聽。
  只聽净曜接續話题道:“维摩詰是印度毗離舍(吠舍離)城的居士,家裏非常富有,是個深通大乘佛法的人。我们现在開講的這部經經,就是他和文殊師利等菩薩,一起討論佛法的文字紀錄。

  “經经裏講點什麼呢?”净曜忽然自己拈出一個問题,然後自己作答道:“這部佛經又叫《不可思議解脱經》,所谓‘不可思議的根本,僧肇在《维摩诘所說經注序》裏指出:‘此經所明,统萬行则以不二為門。’這個道理,各位可以仔细想想,體味體味。”

  聽眾们聽這到裏,有的带有僧肇經注抄本的,又纷纷翻了起来。竟陵王聽得入神,伸長頭頸,顯示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虔誠。
  净曜掃了底一眼,又開講道:“經裏指出嘆大褒圆,弹偏斥小,批判了當時好多佛弟子在宗教實踐中所蹈所悟的片面性,認為有些人講的绝對境界,實際上是歪曲了佛道。又指出菩薩行于非道,就是通達佛道,雖然示有资生,可是恒觀無常,所以實在没有贪圖;雖然示有妻妾采女,但却經常遠离五欲的污泥。以上這些,就是你们各位在家居士通達佛道的真正菩薩行。再之,經裏還把無言無说,無有语言文字,排除一切是非善惡等差别境界,作為不二法門的極致,這些也是應該在學習中注意到的。”净曜到此總括一句:“總之是,這部在家佛教徒學佛寶典的核心,就是闡揚大乘般若性空思想,為各位樹立了平時修行的最高準则。今天,我们就講到這裏,下次正式涉及原文,系统講解。谢谢各位静心聽講,祝各位功德圆满,共証菩提。”

  竟陵王聽完净曜開講满心歡喜,和諸弟子们纷纷合十稱善,信受奉行。

 後来,净曜大名在外,又被普賢寺聘去,作為一寺之長,领導维持,管理眾務。二十年来,寺裏眾尼不管是老是少,都對她非常崇敬,猶如事奉父母那樣,一時間拜她為師、列為弟子者,多達四百餘人。』

【長老尼偈】
『一葉扁舟泛渺茫,呈橈舞棹别客商。雲山海月都抛却,赢得莊周蝶夢長。』


『輕搖橈槳,我拋離市纏,泛一葉扁舟孤棹,不是歸航,是駛向無何之渺茫,雲山啊!
海月啊!一一遠遠拋卻,我夢與莊周等長,是粉蝶飄飄?還是莊周逍遙?』

                                   ten  恭譯
yukiten 發表於 2010-9-20 12:50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10-9-20 12:56 編輯

【禪詩淺釋】第七十一則 《百花新》

【禪詩】
『眾生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

萬別千差明底事,鷓鴣啼處百花新。』

                                                    洞山禪師


【淺釋】

『眾生和諸佛之間,並沒有互相干擾、不相包容的矛盾存在。
山再高、也不會訪礙白雲往來飛還;竹與竹間、無論如何相近緊密,也不妨礙水流通過。
甚至可以以說:眾生即佛,佛即眾生。所差者何?
眾生的習性,萬別千差,諸佛習性滅盡,只剩本性,所以沒有分別。
山高水深的後面,是不是有一股看不見的偉大神秘力量。
這力量也一樣隱藏在人類的多才多能;鹧鴣的宛轉啼聲;百花的花團錦簇,爭奇鬥艷;以及萬紫千紅的大千世界裏。

※1、【來來往往是何人?】


『枕上思量千條路,明朝依舊打豆腐;若實主人何悠往?行客投旅不遑住。』


﹝說解﹞
凱蘭達道、東村、西村、中山路、中正路,海角七號、〈2630〉是永遠的住家嗎?
住在凱悅,睡在希爾頓,是永遠的主人嗎?
有的人夜夜思量明日的活計,千條路,萬條路,第二天起來,還是忙著磨豆腐。〈或老行業〉。
再富貴有錢人家,住五星級、六星級豪華飯店,能長住不走嗎?
就是飯店主人,也不是眞主人,有一天也一要離開呀!王永慶先生不也走了嗎?
是眞主人就不必急急忙忙趕著離開,不是嗎?他的成功,不徒然在有錢,而在愛人濟世。

※  2、【行者的家風】

『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霸占好煙霞;無心為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


﹝說解﹞
秦始皇的貢獻,主要是:一、統一六國,終結戰亂。二、字同文、車同軌。三、統一度、量、衡。
其他的都很有爭議。如焚書坑儒、建阿房宮,造兵馬俑、建萬里長城等等,也沒有使秦祚久久長長。
只傳二世而亡。從西安,長安,咸陽,延安一路走去,凡有高起的山巒,高的是帝王苑囿陵寢,矮的是百姓墳墓,豈不是

「城外土饅頭,肉餡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所以對修行人而言,在塵世間,室家清淡為足。哪會講究家室華美,廣置田宅,認為等於徒然霸佔美麗的風煙彩霞,反而訪害修道。
無心無為,不刻意求道,道也會不期而致。尤其是口頭上念念炫耀修行求道的人,努力反成為多餘。君不見石崇富可敵國,金谷陵
園,惹來殺身之禍;寵妾綠珠,花容月貌,墬樓身亡。當前政治人物,昧於史鑑,下場也有令人鼻酸之處。

                曹洞宗的創始人~洞山良价禪師

                            感謝fong提供珍貴之洞山禪師資料

  洞山良价禪師(807~869)禪宗曹洞宗之開祖。唐代會稽(浙江會稽)人,俗姓俞。幼從師誦《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時,忽以手捫面,問曰︰「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 ﹖」其師駭然,知其資稟異賦,即指往五洩山禮靈默禪師披剃。年二十一,詣嵩山受具足戒,尋謁南泉普願禪師,深領玄旨,又訪溈山靈祐,參「無情說法」之公案,不契。依靈祐之指示往詣雲巖曇晟,問無情說法之義,有省,然猶涉疑滯。於是更歷參魯祖寶雲、南源道明等人。後於過水睹影時,豁然開悟,大悟前旨。後嗣雲巖之法,大中(847~859)末年,於新豐山提撕學徒,不久,移豫章(江西省)洞山普利院,倡五位君臣說,門風頗振。咸通十年(869)三月朔,命剃髮披衣,鳴鐘辭眾,大眾號慟不止。師忽開目謂曰(大正51‧323b):「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於悲何有?」遂令主事僧辦愚癡齋。眾猶戀慕不已,乃延七日,至第八日浴訖齋畢,在方丈室端坐而寂。世壽六十三,法臘四十二。敕諡「悟本禪師」,世稱洞山良价或單稱洞山。其嗣法弟子有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華嚴休靜、青林師虔等二十六人。尤以本寂之法系,稱作曹山,合稱之,即為『曹洞宗』。著有〈玄中銘〉、〈豐中吟〉、〈寶鏡三昧歌〉、〈洞山語錄〉等。

  有關洞山良价禪師與土地神之故事。洞山住持僧院期間,不令土地神窺知其蹤跡。一日見僧拋散米粒,念頭一動,終被得知。碧巖錄第九十七則(大正48‧ 221a ):「洞山和尚一生住院,土地神覓他蹤跡不見。一日,廚前拋撒米麵,洞山起心曰:『常住物色,何得作踐如此?』土地神遂得一見,便禮拜。」

  洞山錄(大47‧ 511c ):「師問僧:『世間何物最苦?』僧云:『地獄最苦。』師曰:『不然!』云:『師意如何?』師曰:『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洞山提示生死之根本問題未能解決為最苦;謂人眩惑於目前之事物而不究真實。衣線下,指袈裟,引申為修行佛道之事。

  洞山五位,是良价禪師接引學人所設立之權宜方法。以真理立為正位,以事物立為偏位,即依偏正回互之理,立五位(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之說。曹山本寂禪師復承洞山之本意而發明之,假託君臣之例而說明五位之旨訣,稱為君臣五位。即:
君位,指本來無物之空界,為正位,即五位中之正中來。
臣位,指萬象有形之色界,為偏位,即五位中之偏中至。
臣向君,為捨事入理之意,即向上還滅之偏中正。
君視臣,為背理就事之意,即向下緣起之正中偏。
君臣道合,為冥應眾緣而不墮諸有之意,即兼中到,指動靜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之究竟大覺之道位。



  洞山三路,為接引學人而設之三種手段: 

1.    鳥道,鳥飛空中,其跡不存,取無蹤跡、斷消息,往來空寂處之意。

2.    玄路,玄玄微妙之路。取離言語文字之意。

3.    展手,與垂手同義,不止向上一路,更係為人度生之化他門。

   前二者屬自受用門,後者則屬他受用門。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大47‧ 511a ):「僧問:『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師曰:『不逢一人。』云:『如何行?』師曰:『直須足下無私去。』云:『秖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師曰:『闍黎因甚顛倒?』云:『甚麼處是學人顛倒?』師曰:『若不顛倒,因甚麼卻認奴作郎?』云:『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不行鳥道。』」鳥道比喻不染污之行,即指不留痕跡自由無礙之佛道修行。此以鳥飛完全不留蹤跡而作喻。對於僧之問「如何是鳥道」,洞山之答即示此。然若執著鳥道,即非鳥道,故洞山更示以「不行鳥道」,以脫卻其執著。

  洞山三句,即「向上一句」、「門頭一句」、「超百億一句」。一句,即表示以自己所信之一語句拈提宗旨。
 向上一句: 指導學人,令彼到達佛向上之境界。佛向上,即不執著於佛之境界且應超越之。
 門頭一句: 於現實之中辨得圓融無礙者;亦即通過差別之事象,開示平等之真理。
 超百億一句: 又作絕續句、不來句、倒底一句,即謂一切究極之當體。

‧摘錄自‧《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yukiten 發表於 2010-9-28 10:04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10-9-28 10:05 編輯

【禪詩淺釋】第七十二則 《廓爾無聖》

【禪詩】
『不畏法末畏人末,但盡凡情莫語聖;無人到我經行地,明月清風付予誰。』


【淺釋】

『行情最好時,有人了錢;行情最壞時,也有人賺錢。
佛駐世時,正法盛行,可是也有人不信正法,與佛法交臂而過,沒有淨緣、學到或學好佛法;
象法、末法時代,去佛日遠,邪法流行,淨緣更難遭遇,佛子無行,穢亂正法,但是有佛經傳世,本身念正心直,
透過正法師、善知識與佛經,還是能學佛有成就,入佛法流、得到某種程度之果位。所以關鍵在人學佛之正信悲願與猛利心。
而不一定在正法或末法的差別。人人不立願、了義、經行,不走前賢的腳步,縱有明月清風的美好禮物,〈成佛的妙訣〉
又能交付予誰呢?從盡作人本份的凡情開始,就是一條成聖成賢的直道捷徑,高談闊論佛法神道,非但誤人, 也在誤己。 』
                                                                                                    ten 淺釋

※  1、『東庵每見西庵雪,下澗長流上澗泉;半夜白雲消散後,一輪明月到窗前。』

﹝說解﹞

東邊尼庵、常常很羨慕望見西邊尼庵屋頂瓦上的白雪,〈如同坐這山望那山的意思〉。
我們常常嘆賞別人的成功,而忽略自己身上也具備成功的條件。
劉邦羨慕秦始皇出巡車隊的壯盛,項羽卻說:「有為者亦若是。〈有志氣的人也能有此成就。〉
後來他們不都是為王為帝嗎?楚霸王與和高帝。山下的澗水流的還不是山上的泉水嗎?
學佛學道也是一樣,前聖前賢的行跡腳步經驗是多麼重要,必須等到日裏夜前的白雲消散淨盡後,
半夜時分您才會忽然發現一輪明月正掛在東窗前您頭上的高空,您不覺得她與您多麼親近嗎?

※2、【皈依】
『皈依不是他家事行善,功德還由自己生;
萬樹開花由地暖,千江月現因波清;
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朝參暮禮常如此,在處皆通極樂城。


【說解】

『皈〈歸〉依、並不是師傅的事,更與他人無關。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信,願,行,證。都不能由他人代做;功德一件一件都要自己自動默默精進努力去做。
萬樹千枝,為什麼盛開百花,是因為春來氣暖,繁花是以怒放,我們心裡的春天何時來臨呢?
三十六宮,有幾宮存在有暖春的氣息呢?千江萬水,因何湧現美麗無比的月影?
想必是水清才會月明吧!眾生的心田,若不是雜生著失去般若引導的無明穢草,
世界應該處處綻開光明智慧的鮮花芳草,社會不會充滿矛盾仇恨怨忿、失望愁苦。
政府高官逢廟必拜,朝參神,暮拜佛,日彌陀、夜上帝,如果能真心虔誠,做神佛希望我們做的事,
那麼、全國上下,哪裡不是淨土;哪裡不是西方極樂的城土呢?又有誰上不了天國呢?』
行善辛苦蒙福,做惡爽樂造禍,自思想邏輯上已經南轅北轍,千差萬別,
一疑非我族類,在宗教界上怎麼努力,也無法溝通融合,台灣政治社會,不就 是這樣互相撕裂,永無止境嗎?
為什麼連電影中海角七號的情結,溝通自然自在,少憂少慮,不受政治強烈的思想行動的干擾,悠然生活的快樂,
在台灣會這麼困難享有呢?只有滿州,墾丁屏東海邊一角,才保有這份天真自然嗎?
這裡海水清靜,這裡芳草遍地;這裡喜笑怒罵親切,這裡沒有深仇大恨。這裡人心正常乾淨。
yukiten 發表於 2010-10-8 08:04
【禪詩淺釋】第七十三則 《本自然》

【禪詩】
『山堂靜夜坐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
何事西風動林野,一聲寒雁唳長天。』

                                                     川禪師


【淺釋】

『隨同心地清淨,佛土亦清淨。敬由靜入,是以無言勝於有言,真理不落言詮。
仁者說禪,常在言外之意,妙在弦外之音。
寂寥時刻,心境最接近自然,斯時緣念未起,靈思清澈,聞和達聰。不解原因為何?
西風多事不時吹起,吹動茂林曠野,長天傳來飛雁寒唳,夜鶯孤啼 聲聲觸動幽懷禪機,悟悅曷勝殊妙?不覺發為謦咳。

【相關法語】

﹝遠公看山﹞

※1、『得意看山山轉好,無心合道道相應;
      多時不向門前去,蘚葉苔花積幾層。』


﹝說解﹞
『經行修學、意有所得,心曠神怡,抬頭望望青山,覺得青山也特別美麗起來了。
沒想到、不去刻意汲汲得道,反而感到〈道心〉時時不期而來相應,多時專心經行會意,
已忘多長時間沒有向門前走去,苔花蘚葉又積深幾層了!

※  2、『巖畔梅花冷看人,一任流年暗中換;
        遠公心地元無住,卻共飛雲住此寺。』


﹝說解﹞
『山巖旁邊,梅花逕自怒放,一似冷眼觀察這個人間世界,聽任流年匆匆偷換。
遠大師的內心,本來就沒有任何執著,所以飛動的流雲,也就樂得與他共同歇住此寺。

※3、『最愛白方窗紙破,亂穿青影照禪床;

       千峰頂上寺一間,老僧半間雲半間;
       夜晚雲隨風與去,到頭不似老僧閒。』


﹝說解﹞

我最喜歡的是:
方方白白的紙窗,好些地方有裂縫穿孔,外面的山林樹葉、花枝青影,閃閃凌亂地映入老僧的禪床,多幽美的圖案呀!
多美好的感覺呢!群山頂上,就這麼一間廟寺,我宿半間,雲住半間。
有時夜半 ,雲友隨風飄遊離去,就只有我一人獨宿,到頭看起來,流雲還不如老僧清閒呢?
12345678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yukiten

LV:1 旅人

追蹤
  • 3

    主題

  • 158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