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淺釋】作者:春雨軒主人〈天〉

yukiten 發表於 2009-3-10 10:28:56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78 16780
SHIOWSHAY 發表於 2010-1-16 11:40
禪語這種東西嘛
偶爾看看很不錯
不過看久了,就會覺得它嘴炮
我也送上一首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要執著囉~
yukiten 發表於 2010-1-17 11:17
【禪詩淺釋】第四十七則 《觀河見》
【禪 詩】

生死無端別恨深,浪花流到去來今;
白頭霧裡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後心。
─今人‧南懷瑾

【淺 釋】

人之生也、不知因何而生;人之死也、不知為何而死?老來更是貪生惜死,臨去幽恨深深!
而東逝的流水,翻湧的浪花,去去來來,古今何嘗兩樣?
你如不信,到你年老頭白、兩眼昏花時,霧眼朦朧,你回頭再去看看你童年熟悉的小河,小河是否依舊?流水潺潺,浪花如昔。生命有哪些方面?
像小河浪花一樣。永恆如新的呢!請您試試把祂找出來。

  南先生這首禪詩,可說是經典名偈,值得再三玩味。靈感好像得自楞嚴經。
剖解入木,令我印象深刻,
《禪門法衣何處去?會此一偈悉端的;望門投止空歡喜,解空須解拈花意。》末四句是ten的禮讚!

【雲門拄杖】《碧巖集》第六十集
【舉頌旨】《筆者禮讚》
行誼親證如來儀,拄仗化龍如摩西;
乾坤安在此形身,山河大地無遮蔽。

《行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當親自印證我佛如來的萬千殊勝、莊嚴威儀。
不必妄想利用禹門三月三級的大浪,像鯉魚一樣,隨著飄零落水的桃花,逐浪而上,逆水躍過巨浪,化身為龍,孥雲攫霧而去。雲門大師說:『我的拄杖,隨念望空擲去,也能化為飛龍。
〈西方出埃及故事,後有追兵,前有大海,摩西拄杖隨念一擲,海水向兩旁裂開,隨眾因得安渡紅海,到今以色列地方,安居建國。〉
有我斯有天地,乾坤與我實為一體之兩面。天地寄託在我形身之內,覺悟時,山河大地,破碎如虛空,哪裡還有遮蔽?》

  
【ten 膜拜禮讚】
拈花空揭正法眼,微笑印我涅槃心;
山河大地忽遁隱,乾坤自在此一身。

【拄杖‧錫杖】
《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
                                 ─唐‧永嘉‧證道歌

缽盂、錫杖,都是出家人的法器,道具。
隨身攜帶,用食、拄杖、防身,諸多方便,日用不缺。對於修為高的大師,除了象徵權威莊嚴之外,必要時,念力所及,還真可能有神通法力。據說世尊在度迦葉時,住火龍石窟,火龍現通,鼻噴烈火,欲加害世尊,世尊乃以三昧之火,逼退火龍,大火反燒自身。
火龍無路可逃,卻見世尊缽內,現出廣大清涼世界,乃自投身缽內,故號〈降龍缽〉。

又說高僧稠禪師,也曾在懷州王巫山,以錫杖解除兩虎之惡鬥,故稱《解虎錫》,錫上掛有雙環,叫做『兩鈷』,表示真、俗二諦。毎鈷、毎環又各套三個圈圈,共有六個圈圈,象徵六度萬行。一振之間,響聲歷歷,能現三千威儀。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持缽拄杖,固然是切身行道所需。卻不可徒具形式,虛張聲勢,裝模作樣。一定要躬行實踐,踏實修行。領悟真、俗二諦,勤修六度波羅蜜,現出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缽盂、寶杖所至,行腳所及,要像世尊如來,親身蒞臨一樣,能降伏心魔,制服惡念。

《紛紛芸芸爭世道,潇潇灑灑乾坤巡;擲杖化龍吞乾坤,
  山河大地幾時存;君有拄杖我寧給,君無拄杖我來尋;  只緣從前認識神,如今學道不認人。》碧巖集   雲門拄杖                        

                                       ten  撰偈並譯解

『心不守一〈本心〉,千差並起〈心起分別,矛戟森然〉,在人生道上,爭爭攘壤奪奪,永無止休,〈看看今日台灣,一目了然,中東也是一樣,輪迴重演,如何是個了局?〉只是因為無始以來,認識了《識神》,〈被六根、六塵污染的六識〉不是真神《本心本性》,如今學道,便忘記本來面目。如果心能守一,心守一境,心中洋洋灑灑,天地乾坤任你攸遊,有何阻礙?所以雲門大師說:『我擲杖化龍,能吞吐天地,不受山河阻塞。你說你有拄杖 ,只是標形虛持,怎能化龍?如果可以,我願給你我之拄杖;你說你無拄杖,非無拄杖,只是被識神蒙蔽,如果可以,我真希望,可以從君處為你取出現用。』

   以下附錄fong 蒐集之《碧巖集》作者圜悟禪師之珍貴史料,敬請參考!

◎附〈1〉︰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三卷第一冊〈克勤〉(摘錄)

  克勤繼承法演的禪風,認為‘人人腳根下《本有此段大光明,虛徹靈通,謂之本地風光》’〈示胡尚書悟性勸善文),強調‘唯要人〈直下契證本來大事因緣’〉〈示樞禪人〉。克勤之出名,是由於他所作的《碧岩錄》。此書為評唱雪竇重顯(980年~1052年)所作之《頌古百則》的,影響很大。禪宗不立文字,後來講禪者常取古德的語句,以為典據。因此一些以機緣為主的古德的語句,被整理成檔案保存了下來,這就是所謂的《公案》。〈這些公案一方面用來作為判斷當前是非的準則,一方面則作為去探討古德的領會和所說道理的資料。〉
但是,由於公案的文字比較簡略、晦澀,意義很費揣摩,因此宋初以來,即有一些禪宗大師為之作注。相傳最早有臨濟宗汾陽善昭(947年~1024年)集古人語句一百條,每條各用偈頌來陳述,稱為頌古。繼之,雲門宗的重顯也作了《頌古百則》。從此,禪宗出現了一個新的流派,即從文字上追求禪意。克勤的《碧岩錄》在推動這一禪風的發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克勤《碧岩錄》雖以《頌古百則》為基礎,但他在頌前加了垂示(總綱),在頌文中加了著語(夾註),同時再加以評唱(發揮),因而使公案意思更明顯,便於理解。
然而這股流風發展下去也就使禪宗走向舞文弄墨的途徑,而失去了不立文字的本來面目。克勤的門人大慧宗杲,即有懼於此,而將《碧岩錄》刻板毀掉。但這並沒能制止它的流行,而且以後也繼續有同類的著作問世。
克勤的著作除《碧岩錄》外,尚有《擊節錄》、《語錄》和《心要》等。

@附〈 2〉、【  克勤(1063~1135)  】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俗姓駱。字無著,又稱圜悟克勤、佛果圜悟。彭州崇寧(四川省崇寧縣)人。幼時投妙寂院自省出家,剃發受具後,從文照及圓明敏行學經論。複謁真覺勝、玉泉承皓、金鑾信、真如慕哲、黃龍祖心、東林常總、白雲守端等師。後至舒州太平寺,參五祖法演而嗣其法。與佛鑒慧勤、佛眼清遠被譽為叢林三傑,世稱‘演門之二勤一遠’;或稱‘演門三佛’。



  師甚受成都太守郭知章、宰相張商英、張浚、樞密鄧子常等人的推崇。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7),獲徽宗賜紫衣及‘佛果禪師’號;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月,又蒙高宗賜號‘圜悟禪師’。嘗居成都六祖寺(後改為昭覺寺)、潭州(湖南省)道林寺、灃州(湖南省灃縣)夾山、金陵蔣山太平興國寺、汴京天甯萬壽寺、潤州(江蘇省)金山龍游寺、南康郡(江西省)雲居山真如禪院諸刹,大振法道。其間在夾山之碧岩,撰雪竇重顯之頌古百則的著語,編成《碧岩錄》十卷。南宋·紹興五年八月示寂,年七十三,諡號‘真覺禪師’。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紹隆等人,著作除《碧岩錄》外,尚有《圜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佛果擊節錄》二卷、《圜悟禪師心要》二卷。
yukiten 發表於 2010-1-17 11:26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10-1-17 11:28 編輯

【禪詩淺釋】第四十八則  《無情水》
【禪  詩】
正人說邪法,邪法悉歸正;
邪人說正法,正法悉歸邪。
─ 川禪師
《江北成枳江南橘,春來都放一般花。》


【淺  釋】
《法無定法,宰心當須清淨、虔正。》
『 請看浩渺無情水,幾處隨方幾處圆?』


    川禪師的禪詩,寥寥數語,真是落地有聲,顛撲不破。眼淨心即淨,眼明心即明,淨心在了悟,可是淨心、了悟,也不是尋常就能做到之事。豈是菩提樹下,皆成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場。佛法到處有人講;梵音到處有人唱。為什麼社會仍是風氣日下;眾生還是日日在沉淪;宗門還是天天有穢聞?值得三思!種橘得枳,指鹿為馬,都錯在起心動念。所以菩薩常道:『不怕惡念起,唯恐覺悟遲。』

寒山祖師說:「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 大道妙高,就像畢竟空虛的藍天中,那顆清涼圓滿的明月,手指明月,並不表示能瞭解明月的真心, 或明月所象徵的意義。 唱一首佛曲, 也道不盡禪思的靈明美妙。只有眾生的心水明淨,菩提的真影,才會如實的顯現,那才是如假包換的元明真月‧佛心佛性‧真常大道。

※《雲起南山雨北山,驢名馬字幾千般》南山起雲‧北山下雨,世事紛紛紜紜,誰定是非?每天稍有空暇,我不曾看連續劇,我拿起遙控器,從九十九台往前看起,96、95,兩台都是宗教台,內容比較和平溫馨。基督教節目我看,有少數牧師布道證道,我由衷佩服,一流的,口出蓮花,讓人深心悅服,我小六就喜歡讀聖經,最疼我的國文老師、陳世慧女士、在教界也是有名有實的先輩;我也喜歡恭聽星雲、聖嚴、淨空、證嚴、常照等大師的開示,我希望藉此撿擇我學法的心得,印證我心中的法流。我不知道我究竟是誰?我感覺我只是天上的流雲,地上的流水,隨緣任運,隨處方圓,愛過不受拘束的內心自在生活。

    秦二世當朝,奸相趙高輔政,為了築造一言堂 ,專制獨裁,在朝堂上,命人牽來一條鹿子,說成是「馬」。有人指稱是「鹿」,立即拖出斬殺,群臣為之噤聲,再問,皆答是「馬」,這就是「指鹿為馬」的故事。秦朝因此加速敗亡。多年來台灣在政客論政上,宗教說法上,是不是也存在著、這種指鹿為馬的現象與缺點呢?現在政黨也輪替了,宗門有些方面,也有失去本來門風的問題存在。敬愛的善知識!無盡的煩惱、滅盡了多少?無邊的眾生、度化了多少?無量的法門,領略了哪些?無上的佛學、進窺到哪一種境界?橘子無論在南在北,春來開出的花朵沒有兩樣,爲什麼江南開出橘子,江北卻開出比較小的枳呢?是不是雲起南山北山雨,驢名馬字分別起呢?

※   十大法界的詮意:人類一切的歷史,古今社會的存在、與變遷,中外時空的演變,千奇百怪的現象,萬物的『成、住、壞、空』;『生、成、變、滅』都是人類及生靈的心所作成的。《三界所造,唯是一心》《是〈這個〉心作佛,是心作菩薩‧‧‧是心作餓鬼,是心作地獄囚魂。》十種心念〈心理狀態、動機、意願〉,造成十種不同的生活空間與遭遇。

◎   1、諸佛世界,法界平等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念念眾生平等。
◎   2、菩薩界:上求佛道,下濟眾生。滿修十大波羅蜜,心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   3、緣覺乘〈辟支佛〉世界:因緣性空,眼觀飛花落葉
也能悟道,諸如此類。也有〈獨覺乘〉之稱。
◎   4、聲聞乗世界:無苦、集、滅、道,四諦真空,聞聲悟道的境界。
◎   5、天人的世界:俱十善心而致,不偷盜、殺生、邪淫、妄語、
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

◎   6、人類的世界:注重人道倫常,守戒持正的世界。

◎   7、阿修羅道的世界:強烈嫉妒、傲慢、好鬥、爭勝的世界。◎   8、畜牲道的世界:過度愛取、狂欲、吝嗇、貪戀造成的世界。

◎   9、餓鬼道的世界:過度貪得、狂欲、癡心、妄想,招來的世界。

◎   10、地獄道的世界:習常叛逆、邪惡、毀謗、違法〈世間、出世間〉   帶來的世界。

  【真心法性偈】
   《心性本來是一體,性如濕氣心似水;濕氣空中時隱現,
     水為因緣直也迴;水流大地入江海,水藏草木無欠虧;
     溼氣布滿天與地,時為溼氣時為水;心生意念分凡聖,
     四聖六凡仔細推;聲聞緣覺佛菩薩,天人阿畜地獄鬼;
     心同虛空捨形相,六道業緣念奔隨;法性遍滿三千界,
     可證聖凡實一歸。》─ten  恭撰

yukiten 發表於 2010-1-17 11:51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10-1-17 11:56 編輯

【禪詩淺釋】第四十九則 《不繫舟》

【禪詩】
未到無為岸,空憐不繫舟;
東山白雲意,歲晚尚悠悠。


─唐‧皎然

【淺釋】
知有〈無為〉岸,〈是岸〉眾喜歡;
〈有為〉成夢幻,〈無為〉始到岸。
生命如孤舟,漂流無定所;隨時風浪起,誰憐不繫舟?
最愛東山雲,不解世間愁;無心時出岫,歲暮意悠悠。
萬枝枯空,時來滿樹通紅;殘花碎掛,到底幻化無蹤;冬樹
枝空,屆春應化無窮;枝體花用‧大道隱藏其中;莫憐舟不
繫,無為到空岸;意同東山雲,歲晚仍悠悠。

眾生學佛,未得〈正果〉,不到〈究竟〉,就叫做〈未到無為岸〉。好多人空自哀憐,人生沒有目標,就像脫離繫縛的小船,隨風隨浪,四向漂流,茫無所依。
這便是〈空憐不繫舟〉;請大家看看:東山的白雲,她在山谷裏,飄進飄出,飄來飄去,難道是存心有意的嗎?〈雲無心以出岫〉,她隨緣任運,任意東西。
因為沒心機,不算計。所以歲歲年年,年頭到年尾,一直都是悠哉!悠哉!哪有煩慮?〈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台灣過去八年,口水滿天,吵吵鬧鬧,無有了時,是不是〈事如春夢了無痕呢〉?

如果說皎然的這首詩還不足以說明他受南宗的影響的話,那麼他的《五言偶然五首》就更加清楚了。
其云:

    樂禪心似蕩,吾道不相妨。
    獨悟歌還笑,誰言老更狂!

    偶然寂無喧,吾了心性源。
    可嫌蟲食木,不笑鳥能言。

    隱心不隱跡,卻欲住人寰。
    欠樹移春樹,無山看畫山。
    居喧我未錯,真意在其間。

    禪語嫌不學,梵音從不翻。
    說禪顛倒是,樂殺金王孫。

    真隱須無矯,忘名要似愚。
    只將兩條事,空卻漢潛夫。


      不學禪語,不翻梵音,只管成佛作祖,不顧經書的作派,"獨悟歌還笑"的狂態,與南宗傳人何異?如廝之作,方于南宗之歌行偈頌,怕亦是"吾無間然也"。

      皎然的"說禪顛倒是"有兩層意思,一是六祖所言"若有人問汝義,問有以無對,問無將有對",以便"二道相因,生中道義",二是破外求之心,反身自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二說皆出自南宗。

      皎然特別強調大隱於市、在喧而靜的理論,為他的放歌縱酒、交遊名宦辯護。他的"居喧我未錯,真意在其間"固然得意于郭象的廟堂即山林之說,更重要的是取自永嘉玄覺的《勸友人書》中"智圓則喧寂同觀"、"慕寂於喧,市廛無非宴坐"等意。

      玄覺從六祖得無生之意,故大行此道于東南。皎然也特別重視此說,如雲"知爾學無生,不應傷此別"(《五言送至洪沙彌遊越》)、"不到無生理,應堪賦七哀"(《五言題餘不溪廢寺》)、"從君汗漫遊,莫廢學無生"(《答道素上人別》)、"此夜偶禪室,一言了無生"(《五言酬元主簿子球別贈》)等,特別是最後一句,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玄覺當年從六祖一夜悟道、頓了無生之旨的情況。出家人以了斷生死為第一等大事,皎然早年習道術,服紫芝,也是為了得長生,其後知浮生不可留,轉入空門,同樣是為了解脫生死,無生無死,瀟然自在,實為真不死之藥,因此皎然對此十分重視,期有所成。

      皎然兼取諸家,以為己用,他在隱心於市方面取玄覺之說,而在某些方面又從天臺宗義,與禪宗有別。如雲"原上無情花"(《五言苕溪草堂自大曆三年夏新營洎秋及春彌覺境勝因紀其事簡潘丞述湯評事衡四十三韻》),下自注雲:"聖教意,草木等器世間,雖無情而理通。又雲,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是其義。"所謂"無情而理通",即是無情而有性,與天臺湛然之說同,而與禪宗之論別。神會、慧海皆斥以黃花為般若,將翠竹作法身之說,足明其旨。

      皎然作為詩僧,一生總在禪與詩之間徘徊。作為一個僧人,總是不滿於做一個普通的詩人,還是以明心悟道為最終目標,想"脫卻文字累,免為外物攖"(《答蘇州韋應物郎中》),害怕因受詩道小術之累,而耽誤了修禪證心的大事。雖然他自謂"佳句縱橫不廢禪"(《七言支公詩》),但總是心懷猶豫,害怕因詩礙禪,因小失大。這種徘徊和猶豫使他在詩與禪方面都難達至極境,禪詩相助終成了禪詩相妨,迫使他在晚年下定決心,棄詩務禪,以為"世事喧喧,非禪者之義",博識多聞,只會擾我真性,決心深入林峰,專修禪道。但他其實又對詩文終難割捨,一經李洪勸說,便又重操舊業,以禪詩自娛了。

      皎然內外兼精,諸家皆備,不負一代偉才之論。而他又心懷兩端,無融合眾說之力,故難以造極。總其一生,徘徊出入,而又以出世為宗。於出世之道,往來釋老而又以釋門為歸。於釋氏之教,兼重禪律而又終歸於禪。於禪學之說,雜取台禪而又終歸禪宗。於禪宗之道,出入南北而又歸宗北秀。于內外之學,時禪時詩,時詩時禪,注力孰多,恐怕皎然自己也難以說清楚,而其終以詩名世,非以禪顯宗,或可見其文才終勝於道心,四子之科,獨居文學。雖然如是,他的引禪入詩,意境創開,對於詩學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的。
diago 發表於 2010-1-17 12:06
54# yukiten
【『 請看浩渺無情水,幾處隨方幾處圆?』
雲起南山雨北山,驢名馬字幾千般》南山起雲‧北山下雨,世事紛紛紜紜,誰定是非?
寒山祖師說:「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


說真的.得不得.失不失.得在哪?失在哪?沒去思考過.層次不同也怕誤解了先祖們的智慧
但是呢!文章裡總能讓我找到一片純淨的水.洗滌了心.純淨了性
往往彷彿總能撒下甘霖.
讓心情變得好恬靜舒適.^^
yukiten 發表於 2010-1-31 23:26
【禪詩淺釋】第五十則  《中巖月》

【禪詩】
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月燈;
此境此時誰會意,白雲深處坐禪僧。

                                                                ─五代‧延壽

【淺釋】
                 中巖月兒西落,孤猿啼聲滿壑;
                 夜半殘燈搖曳,吟詠不已香客。
                 今夕到底何夕?際此闗鍵時刻。
                 感應道交契合,妙理絲絲入扣。
                 白雲深處何寄? 雲白月白之際。            
                 此時此境難遇    僧禪究竟佛意。─ten 恭譯


【落花吟】
東風庭院舞落花,閑情可有價?
忽念前塵歷險徑,夢也擔驚怕。
紅紅綠綠飛滿天,何處可為家?
似登雲棧騎羸馬,親朋勞牽掛!
不再苦吟傷春句;不再酒醒悲落花。
不時夜禮中天月,早起曉餐天邊霞。
清谿旁,松濤下,一朵小白花。─ten 敬撰

【春光讚】
失戀冬陽 , 春風春雨春花香;
柳絮紛飛 ,   春上高牆。
望卻飄雪仲冬酷寒;
嘆息花落水流滿江。

【悲落花】
悲落花,花落春殘日。
空園誰複惜禿枝?
芬芳早共流水逐;猶有蜂蝶癡。

【江上月】
江上月,江月照何人?
紅塵自古無長客;
賞春幾見舊遊人?  望月欲斷魂。
yukiten 發表於 2010-1-31 23:56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10-1-31 23:58 編輯

【禪詩淺釋】第五十一則  《一輪寒》
【禪詩】
一重山盡一重山,坐斷孤峰仔細看;
霧捲雲收山嶽淨,楚天空闊一輪寒。

【淺釋】

不言坐破、坐穿蒲團、雲墊,而說坐斷孤峰,說明慕道的堅貞,道盡修道的過程與滄桑。
雄踞孤峰仔細看!看到什麼呢?
默察內心的世界,雲山蕩蕩,霧捲雲收,根塵清淨,悟道心情、躍然紙上,好像一輪寒月高掛,
賢者心境一似楚天高闊,晴空萬里無雲,月色依然淒清,而吾心定靜光明,驪龍得珠,月寒心暖,人間天上,禪悅盈胸、歡喜滿懷。

【翠微過板】
碧巖集第二十則
古代和尚參禪,要歷盡辛酸,遍嚐艱苦,有時候要遭叱 喝; 有時候要挨棒打。
立下大丈夫志氣,經歷山山河河,不屈 不撓,百折不回,參見前輩尊宿。這情節叫做『棒頭有眼 明如日,要識真金火裡看。』
請看龍牙和尚的案例!
龍牙參問翠微大師:『達摩祖師西來的意義是什麼?』翠微 回說:『把我的禪板傳過來!』
龍牙傳過禪板,翠微舉起來就打, 龍牙說:『打、就讓你打咯!可是您還是沒告訴我,祖師西 來的意義啊!』龍牙又去參問臨濟大師,所得待遇也是一 樣。
不過這次不是禪板,而是蒲團。
後來他又去參拜洞山 大師,問同樣的問題,洞山回答:『等待洞水倒流的時候, 我就告訴你:祖師西來的意義。』
這次他回頭轉腦,明白 過來了!學禪是要靠自己向內心參悟,哪能靠別人來解說 呢?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嗎?

【ten贊】

死水如何振清風?黑山難憑繼祖燈;
洪波浩渺浪滔天,是處方見真蛟龍。
雪翁當年愛洞庭,七十二峰峰峰青;
無限美好波心處,歸來徒賞石畫屏。
遙對暮雲念歸程,不見遠山碧層層。
杖挑明月誰置信?何況露柱掛燈籠?
分別計較生狐疑,醒來囈語還是夢。

                【清心滌慮歌】筆者編寫
  嗔是心中無名火,能燒世間功德林。
  欲行清淨菩薩道,忍辱不動護真心。
  碧澗常流清泉水,寒山特見月華明。
  觀空無心境愈寂,沉默是金颐養神。
  人人都有一方便,價值超值百匹練。
  相吵相罵長伏弱,至老至死不入縣〈獄〉
  城外羅列土饅頭,餡草餡肉在城裡。
  人人有份吃一個,莫嫌入口沒滋味。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高淡清虛就是家,何須霸占好煙霞?
  無心於道道自得,有心向人人轉賒。
  至今寂寞禪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風。
  忙處須閒淡處濃,世情疏後道情通。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只說只今事,一枕黃粱午夢長。
  空門寂寂淡吾身,溪雨澈澈洗客塵 。
  臥向白雲情未盡。任他黃鳥醉芳春。
  最好靜中無一事,修然養得道芽長。
  鼓角城遙無伺候,輪蹄路絕免逢迎。
  只有此途為上策,更無餘事可闗情。
  半夜白雲消散後,一輪明月照窗前。
  行客投旅不遑住,若實主人何悠往?
  人好何須立規矩,好醜在人不在法。
  今生做善招惡報,全由舊惡今先熟。
  即熟即脫如種果,善業未熟報在後。
  秋風落葉滿空山,古詩殘燈石壁間。
  昔日經行人去盡,寒雲夜夜自飛還。
yukiten 發表於 2010-2-1 00:07
【禪詩淺釋】第五十二則 《愛吾身》
【禪 詩】
智慧如來大,恩情父母真;
深知梟獍惡,吾更愛吾身。
                                                    隋‧敬脫

【淺 釋】

如來〈佛〉慧通無窮之劫,明照無量之界,聖凡瞻仰, 外道服降,三十二相,百千種光。
眾生自許聰明,也只是世智聰辯,夜郎自大而已,是以讚言:『智慧如來大。』絲毫不過分。
人身難得我已得,當知莫蹈兇殘、忤逆與不孝〈梟獍〉,六道如苦海,最苦入三途〈火途地獄、血途畜牲、刀途惡   鬼〉。
所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勿使毀傷,孝之始也。
進而做到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断,法門無量誓願學,無上佛學誓願成。
愛身、何如修身?修身、何如修道?修道、即是孝親。是不是呢?〈母親節將屆,特選此篇以饗關懷之讀者〉

【楊黼朝山】
楊黼四川參無際,有僧攔路報消息;
佛在君家等候你;奈何朝僧走千里。
古代太和人楊黼,喜歡朝山拜佛。聽說四川地方有一位得道的和尚、人稱『無際大師』,乃辭別年老的母親,獨自迢迢前往參訪。
路上  碰到一位老和尚,相談之下,知道他的行程目的。
和尚建議說: 『檀越要去參訪無際,還不如去拜見佛陀較好。』楊黼說:『但是佛在哪裡呢?』
和尚說:『施主只要返回家去,就會看到一位倒穿木屐 ,肩披灰色衣服的人,那人就是佛了。』
楊黼聽了, 回心轉意,匆匆兼程趕路回家。到家已是夜深時分。
楊母聽到兒子叫門聲音,喜出望外,來不及整裝,隨便披上一件灰色素衣,木屐也穿反了,急急出 來開門。
楊黼看到母親的模樣,想起老和尚的話,心生羞愧,母親天天倚閭切盼,自己卻離家朝僧,老和尚所指佛陀,分明就是母親。
從此留家孝親,勤註孝經,全力勸孝。

【世人敬佛輕孝親,忘卻堂上佛兩尊;釋迦彌勒何樣狀?參訪豈必見真身?】
【金彩玉雕旃檀佛,釋迦彌勒笑呵呵;家中有佛失禮敬,徒然喃喃唸彌陀。】  筆者敬撰

【2008年四、五月紀事簿】
﹝契 子﹞《浮雲遊子江湖心,長程短程尋又尋;
                    如今歸路已鎖定,仙師叮囑勿逡巡!》
去年訪同安時,素珠載雪枝與我繞廈門外環快速道路一周,風景絕佳,大道寬闊,廈門大橋、海滄大橋、跨海聳天,與藍天白雲相映,景觀瑰麗,遠眺海天大道,無人無車,心曠神怡,曷勝懷念?印象永存。素珠說:『有一所在,老師一定喜歡!我希望能帶你們走一趟。』這是願望,故事契子,才有今年這段記事。

◎   1、四月十九日,啟程赴閩。
    《 航機發動聲隆隆,一飛沖天霧濛濛;颱風周邊多亂流,我笑菩薩也心驚。》

    《 動如未動華航機,尺尺寸寸百千里;台港航程一時半,餐罷機身已下移。》

    《為赴福清起身早,風雨綿綿赤臘角;好時好日有風雨,豪飲生啤洋人笑。》

  今天有雨,煙雨濛濛,古人說:好時好日多風雨,想一想!著實不錯,飛機降落在香港赤臘角機場。轉飛福州還要待機一個多小時,我們進入一間吧台。秀明問我喝不喝生啤酒?我說可以。侍者端來好大的一杯生啤酒,像喜瑪拉雅山那麼高,令人望而生畏,我不禁皺起苦臉來,可是鄰座卻坐著一位〈阿兜啊〉,正在喝第二大杯,滿臉綻開燦爛的笑容,豎起大拇指,對著我直說:『好喝!好喝!』沒見過這麼會鼓勵人的人!

◎   2四月二十二日。

《福建山多水遠長,福清閩清畔閩江; 山山疊翠水接水,溫泉金沙橄欖鄉。 靠水吃水山吃山,早年艱苦今回甘; 天仁天福鐵觀音,美食拜訪三里香。》
   福建山多田少,早年生活極為艱苦,所以紛紛移民海外,建立 許多僑鄉,台灣也是其中之一。現在大大不同了,科學進步,山山開鑿隧道,貨暢其流,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其直如髮,直通北方瀋陽,一路連接通都大邑,舊屋翻新,舊市擴建,生活改善,國力驚人。近年來也流行喝老人茶,台灣天仁茶莊轉戰大陸,今已改稱天福,還設立學校,培訓人才,大發茶市。女士先生們!大家中午好!如果蒞臨福清,喝茶之外,可探問一家名叫〈三里香〉的小餐廳,美食之佳,冠絕天下,包君滿意,讓人垂涎讚嘆!謂余不信,何妨一探究竟。

◎   四月二十三日赴厦門、同安。二十四日遊牛嶺。

     二十六日參加江炳坤先生感恩餐會。
《素珠完願廈門行,龍頭山過望牛嶺;乘何可速脫火宅?同安牛車奔遠程。》
從同安到牛嶺,來去五百多公里,沿途要經過三十多個隧洞 ,每個隧道,都長 兩千公尺 到六千多公尺不等,全程比基隆到屏東還遠,不是景觀非常特殊佳麗,素珠不會攜我們前去遊覽,我心理實在非常感恩。素珠在廈門,幫夫春森君做事業,又積極領導慈濟在廈門的慈善培訓後進、救濟孤貧弱勢的工作,我銳意清修也已有多年。人生多苦,如處火宅,法華經云:修行有成,有可能乘鹿車、或小白牛車、大白牛車,三車一途,遠離火海苦宅,這次莫名奇妙造訪牛嶺,這裡獅醒牛吼,人煙罕至,靈氣氤氳,遠離市纏,隔絕塵寰,恍如仙境。是不是

菩薩在鼓勵我長年勤行六度,奉行諸善的志節呢?


  
《南山南靖到南平,閩清福清到南清;我生慕道愛佛老,三寶拜過禮三清。》
《牛嶺形勢使人驚,重嶺九層蟠蟒龍;雙龍抱珠長汀市,文化大城客家風。》

牛嶺五路財神道觀、向前望去,重巒疊翠,綿遠無際,遠方長汀市、圍繞一座圓帽形山巒而建立。
沒見過這種型式的城市,好大的一個客家風味的大都會。長汀、離龍岩不遠,龍岩也是個客家城市。
yukiten 發表於 2010-2-22 18:59
本帖最後由 yukiten 於 2010-2-22 19:02 編輯

【禪詩淺釋】第五十三則 《勸人歸》    曹洞禪師

【禪 詩】
淨洗濃妝為阿誰?子歸聲裏勸人歸;
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淺 釋】為誰?〈為什麼?〉洗去鉛華,為誰?〈為什麼?〉卸卻濃妝?歸真之處,需要一臉鉛華、一身濃妝嗎?

【淺 釋】為誰?〈為什麼?〉洗去鉛華,為誰?〈為什麼?〉卸卻濃妝?歸真之處,需要一臉鉛華、一身濃妝嗎?


   浪蕩天涯人世,不如飄然歸去!歸向何方?杜鵑的啼聲,
似乎聲聲在摧促:歸向樸素啊!歸向純真啊!百花落盡的時節;枝葉空寂的所在,不遠處,有一個更更美麗的家園伸身手迎接你,你仔細聽聽!亂峰深深的遠方,是不是還有杜鵑在幽幽的啼叫呢?

【金剛經第九章相關法語】
◎  1、《三位聲聞已岀塵 往來求靜有疎親;明明四果元無果,幻化空身即法身。》
【譯 文】《修得前三果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已然超出六塵,只是因修持〈無為法〉的功力程度有深有淺,而有不同的名稱。就算是修全四果〈加上阿羅漢果〉,也還是在人天小果,尚非學佛究竟〈終極目標〉,仍在二乘階段。只有修到完全空去幻緣之身,進入大乘〈菩薩〉〈佛陀〉之境界,才證得〈法王之身〉,天心月滿,只此無相虛空之一相,才是我佛唯一真空之實相》

  
◎2、《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譯文】《佛界以外,儘多絕頂聰明的人士,過目不忘,博文強記,岀入各家,諸多發明創建,發言驚人,雄辯滔滔。但其論調緊及一時一地,所知所見快意當時,反而障礙菩提大道;晦暗般若智明。這叫做為學日益,益則益矣!與靈覺生死何關?老來所學無用,淚灑西風,悔憾何益?聲聞,緣絕,二乘仁者,飲寂滅酒,臥涅盤槃床,精進有成,超然物外,修然認真,令人敬佩。可惜無悲空有智,不起大悲心,不修利他念,不屑接物利生,所以佛批評他們〈二乘精進
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yukiten 發表於 2010-2-22 19:06
【禪詩淺釋】第五十四則 《生死河》
【禪詩】
莫繫念之念,成為生死河;
輪迴六趣海,不見出長波,
余本性虛無,緣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處坐。   


【淺釋】

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牲、地獄六道〈六趨海〉
雖然苦樂境遇有差,總是因為癡心涓涓,妄念焰焰,本性被蒙,心心都被染纏繫縛。六根不得清淨。
六塵污染,執著六識,乃淪入永無休止的生死輪迴之中。
所以說:『人天路上,植福為先;生死海中,修道為急』。歷劫相隨心作身,幾回出沒幾因循。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學難遇今已遇;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相關法語】
《蚌腹隱明珠,石中藏碧玉;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
修道有成就,外表和常人似乎也沒有差別。
活計看來恰似無,應用頭頭皆具足。
〈明珠〉〈碧玉〉〈麝香〉可比作〈道果〉;
﹝當風立﹞即是比作〈有得果之念〉。
不當風,就是何必站在風頭,炫耀自己多有修為成就呢?有珠蚌貴;有玉石奇;有麝鹿香。
但得本,何愁末?〈貌悴骨剛人不顧,調古神清風自高。〉
佛祖不是不愛〈二乘四果〉,就是太愛他們成就來之不易,才期望他們迴小向大,更上層樓。
同遊涅槃彼岸;共證大乘佛果。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yukiten

LV:1 旅人

追蹤
  • 3

    主題

  • 158

    回文

  • 1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