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隋末逐鹿記 作者:梧桐疏影 (已完成)

 關閉
fdm0216 2009-4-15 13:16:23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513 208849
fdm0216 發表於 2009-4-20 15:54
第四集 第一百二十五章 宋金剛降夏


  五月上。

  定楊軍尋相殘部困守介休,唐軍將其圍困。

  唐軍并未大舉攻城,而是派出使者宇文士及入城勸說尋相投降,此時,介休已經成為了一座孤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多次被唐軍擊敗的尋相也認為定楊軍大勢已去,無力回天,遂降。

  尋相率領定楊軍殘部投降的時候,李世民已經率領前鋒遠離了介休,正在追趕輕騎逃亡的宋金剛。

  疾奔數十里后,李世民率領前鋒精騎抵達張難堡。

  李秀寧率部奪取張難堡后,劉武周從晉陽派出大軍前來圍攻,屢攻不下,李秀寧部雖然損失慘重,卻依然堅守城市,使得定楊軍從晉陽到前線宋金剛大營的這條糧道一直未能打通,為李世民殲滅宋金剛立下了汗馬功勞。

  得知宋金剛被李世民擊敗之后,晉陽的劉武周驚慌不已,將圍攻張難堡的大軍調回了晉陽。

  李世民到達張難堡之后,抵達城下,脫下頭盔,讓城頭上的李秀寧辨認,李秀寧及其左右大喜,雀躍不已,高聲呼喊,興奮得大聲哭泣。

  李秀寧想打開城門讓李世民入城歇息,李世民并沒有同意,他決定乘勝追擊,不給宋金剛喘息之機。

  李世民和麾下將士還未用膳,李秀寧命守軍呈上糙米飯,李世民匆匆用過膳食,給戰馬喂上干草之后,帶上一些干糧,往北面疾馳而去。

  就在李世民和宋金剛交鋒之際。大本營位于韋澤關的河北軍也在行動,大軍源源不斷地通過井陘進入太原郡。除了幽州和上谷的兵力沒有怎么抽調之外,高暢河北腹地地駐軍基本上全被徐勝治調到了山西。

  劉武周鎮守晉陽。將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前線宋金剛和唐軍的交鋒之上,几乎把所有地力量都用上了,為了奪回浩州和張難堡,重新打通糧道,他強行征召了許多本地人入伍,使得境內流民四竄,百姓們為了活下去,紛紛向東逃入了河北軍的勢力范圍,在河北軍地地盤內,高暢在河北所用的那一套農村政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雖然。不是很適應河北軍的那一套,比如,在用膳的時候要感恩,要多謝靈寶神君賜食;比如每十天就要去神廟禱告,為神君大人祈福;不過,無論如何,只要能夠活下去,庶民們對此還是能夠忍受的,甚而,用不了多久。他們也就習以為常的,實際上,這就是人類的本性,對于抱著強烈意愿想要活下去的人,沒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時間一長,也就習慣了!

  于是,就在定楊軍和唐軍激戰正酣之際。徐勝治悄無聲息地在晉陽東面進行著預謀已久的擴張計划,慢慢擴展了夏軍地勢力范圍。

  時間進入五月,當唐軍和定楊軍勝負已分時,徐勝治率領夏軍已經占據了晉陽以東的大部分土地,整個太原郡的東面都成為了夏軍的勢力范圍。夏軍的前鋒就駐扎在壽山。有一部分輕騎甚至多次在榆次出現,距離晉陽不過數十里。

  只不過。現在的劉武周已經焦頭爛額,把地盤交給河北人,在他看來,總比拱手讓給李唐為好,有河北人在此為他擋一擋,他才有機會逃回馬邑。

  是的,得到宋金剛部被李世民殲滅的消息之后,驚恐不已的劉武周已經決定放棄晉陽,放棄所占據的李唐土地,逃回馬邑老巢了。

  其實,如果有可能地話,他也不想這樣做。

  李世民擊敗宋金剛的消息傳到晉陽,并非他劉武周一人獨知,整個晉陽城的上層社會都知道了這個消息,說實話,對于劉武周的統治,晉陽當地的那些豪族從內心深處來說絕對是無法認可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利益都已經緊緊和李唐綁在了一起,當初之所以不敢反抗劉武周,只是迫于形勢地無奈之舉,現在,得知定楊軍的主力被唐軍殲滅,李世民正率軍朝晉陽進發,劉武周已然時日不多,他們自然明白,打落水狗的時候到了。

  劉武周并不是什么蠢貨,他自然也察覺到了城內的這股暗流,只是,由于兵力薄弱,士氣不穩,他已經無法將這股暗流壓制下去了,因此,他明白,在當前的局勢下,放棄晉陽乃是明智之舉。林雷

  就在劉武周准備放棄晉陽前夕,徐勝治派使者來到了晉陽與劉武周見面。

  之所以派使者在這個時候去見劉武周,徐勝治希望劉武周能夠繼續駐守晉陽,為此,夏軍愿意給他提供幫助,糧草,軍械,甚至軍隊,所有地這些,夏軍都愿意提供。

  徐勝治其實也清楚,就算劉武周愿意留下來,就算夏軍盡全力幫助,晉陽多半也守不住,這是大勢所趨,非人力可挽回地。

  畢竟,晉陽是李唐起家的根基,雖然,由于李元吉地原因,劉武周輕易就奪取了晉陽,然而,和經營數年的李淵相比,劉武周在晉陽根本就沒有什么根基,唐軍的主力一到,城內准備開門迎接唐軍入城的恐怕多不勝數,若想沒有人為唐軍開門,除非將全城的百姓全部殺光,又或是將他們趕出城去,可是這樣一來,兵力本來就不多的定楊軍又怎么能守住城池呢?沒有城內的百姓幫助,守城本就是一件苦差事。

  雖然清楚堅守晉陽的最終結局是如此,徐勝治還是派遣使者想要勸說劉武周堅守晉陽,甚至寧愿往這個窟窿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徐勝治的眼光放在了天下,而不是僅僅放在山西這個地方。

  目前,夏王高暢正率領夏軍在河南與鄭國王世充交鋒,高暢采取的戰略是分兵突進。將王世充的部隊分割包圍開來,最好吃掉王世充地主力。

  由于是突入敵境作戰。夏軍的后勤補給非常困難,為了日后地統治。夏軍又沒有采取就地取糧的政策,暫時來說,因為王世充集團一直以來對高暢妖魔化地宣傳,軍中大部分是河北人的夏軍自然也得不到河南人的支持,因此,閃擊戰才是高暢所需要的,一旦陷入持久戰,夏軍的作戰能力雖然遠遠比鄭軍強大,卻也有著失敗的可能。

  徐勝治知道,關中的李唐絕對不會坐視王世充失敗。不會容忍夏國占據東都,因此,在合適的時候,唐軍一定西出潼關,與鄭軍聯合作戰,增援東都。

  之所以現在關中的李唐仍然沒有什么大動作,仍然在一旁坐山觀虎斗,有著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為王世充現在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雖然在戰略上他處處被高暢壓制,丟了許多重要地地盤。然而,他畢竟麾下還有十萬大軍,只要有軍隊在,他就沒有到走投無路的時候。

  李淵希望王世充和高暢能夠多打几場仗,互相多消耗一些兵力,等他加入戰局時,唐軍遇見的阻礙也就會少一些,如有機會的話。他也不介意順手將東都納入自家的版圖。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另一個理由。

  那就是因為唐軍的主力現在都在山西,一日沒有將晉陽奪回,李淵就不可能將大軍抽調到關東作戰,畢竟。如果任由劉武周占據晉陽。讓其緩過氣來,當唐軍在關東作戰時。劉武周再順勢南下河東,就算是進抵長安城下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譚的事情啊,所以,在解決晉陽的劉武周之前,李淵并沒有西出潼關的打算。

  所以,為了給中原作戰的高暢贏取時間,徐勝治就必須在山西拖住李唐地大軍,雖然,河北軍正源源不斷地從河北進入山西,總的來說,夏軍的實力還是在唐軍之下,畢竟,徐勝治手下這兩萬多人,沒有上過戰場,沒有見過血的新兵占了多數。

  所以,要想拖住唐軍,使其無法離開山西,徐勝治就必須將劉武周的定楊軍綁在夏國的馬車上,不管怎樣,定楊軍雖然被唐軍打得一敗涂地,其核心的戰斗力還是有的,只是由于其政權地局限性,除了軍隊的戰斗力之外,在其他方面的實力可以說是一無是處,而在這方面,夏國是有一定的優勢的,雙方如果取長補短地話,也不是不能夠壓制住唐軍地氣勢。

  徐勝治雖然打著一副如意算盤,可惜,他高估了劉武周的勇氣,劉武周這時已經對李世民畏之如虎了!

  當初,劉武周率領定楊軍南下攻擊時,他地謀主內史令苑君璋對他有所勸諫。

  苑君璋說,當初唐朝皇帝李淵僅僅只有一個州的兵力,他卻從河東入關中,所向披靡,無人能敵,一舉攻下了長安,這是上天把江山交給了他啊!不是人力可以達到的。晉陽以南,道路狹窄危險,如果我軍孤軍深入河東,沒有大軍在后支持,一旦進攻受阻,有什么辦法能夠返回呢?在卑職看來,我們應該北面和突厥人結盟,南面和李唐交好,面向南方稱王,然后坐等中原群雄逐鹿,讓其分出勝負之后,再舉地而降,如此,也不缺一場大富貴啊!

  在那個時候,劉武周心氣正高,自然希望自己能夠更上一步,大富貴并非他心中所愿,因此,他并不愿意采納苑君璋的建議,甚至,為了耳根清淨,他將苑君璋留在了后方,自己開始了南進之舉。

  宋金剛戰敗,唐軍步步緊逼之后,劉武周想起了當初苑君璋的勸諫。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

  他認為苑君璋言之有理,李淵的確是上天指定的天子,自己不該與之為敵,因此,他拒絕了夏國使者的建議,仍然決定放棄晉陽要晉陽的話,他愿意拱手將晉陽送上。

  說實話,劉武周非常希望夏軍能夠進駐晉陽。這樣,當他回到馬邑之后。還有時間重振旗鼓,任憑河北人和唐軍在晉陽打生打死。

  這個建議對徐勝治來說。非常具有誘惑力,可是,他最終還是拒絕了,他非常清楚,和劉武周比起來,他在晉陽更是毫無根基,現在的晉陽,夏軍除了有几個敵情司地探子之外,就沒有了別的助力,軍隊一旦冒冒然進入晉陽。就像是自動進入一座囚牢而已,成為了瓮中之鱉地那只鱉。

  最終,徐勝治的使者還是沒能完成他地任務,劉武周還是決定放棄晉陽。

  為此,他任命了唐儉,楊伏念等原唐王朝的臣子為晉陽留守,并沒有像下屬進言的那樣將晉陽搶光,殺光,燒光,他不想和李唐結下不共戴天之仇。今日留一線,他朝好相見啊!

  不過,為了照顧河北人的情緒,他派遣使者和夏國的那個使者一起,往南前去和宋金剛會和,讓宋金剛負責并州戰局。

  和劉武周不同,宋金剛雖然被李世民擊敗,丟盔卸甲。狼狽而逃,然而,他卻沒有喪失和李世民交鋒的勇氣,依然想重新收拾殘部,與李世民再次交戰。

  不過。介休一戰后。他率輕騎突圍,一直逃到了清源縣附近才停了下來。

  這個時候。那些亡命北逃的定楊軍殘部也慢慢匯聚了起來,宋金剛將潰兵收攏起來,清點人數,也有一萬多人。

  宋金剛准備集結殘余部隊,反身再戰,向緊追不舍的唐軍前鋒發起攻擊,他認為李世民率領孤軍緊追不舍,后面沒有主力大軍支持,到了清源,也是強弩之末了,若是他能率軍絕地反擊,未嘗不能將其擊退。

  然而,到了這步田地,軍中糧草已然消耗干淨,劉武周在晉陽也自顧無暇,只忙著北歸之事,沒有可能派兵押送糧草來給他,因此,定楊軍中士氣極其低落,大部分將士都不愿意聽從宋金剛的命令,反身和唐軍交戰。

  甚至,軍中有些將領心懷不軌,想要砍了宋金剛的腦袋降唐,幸虧宋金剛察覺到了這股暗流,這才沒有給那些人以可乘之機。

  就在這個時候,劉武周地信使來到了清源。

  繼續統率軍隊和唐軍作戰!

  宋金剛得到劉武周的命令之后,不由暗自苦笑,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保住性命就已經不錯了,還能奢望擊敗李世民?

  雖然知道在現在這種局勢下,唯有率領親信心腹如劉武周一般北逃,然而,宋金剛還是心有不甘啊!

  想著當初南下大軍所向披靡時的意氣風發,再看看如今的困窘,人生大起大落,還真如滄海桑田啊!

  就在這個時候,夏軍的信使向宋金剛進言了,他給了宋金剛一條路走。

  第二日,宋金剛率領數千他還能控制的軍隊向東北進軍,此時,劉武周已經放棄了晉陽,唐儉等人封存了官倉,緊閉了四門,城頭上重新打起了李唐的旗號,宋金剛軍的目的并非晉陽,而是在晉陽東面的榆次。

  當初,定楊軍攻擊晉陽,李元吉對車騎將軍張達不滿,讓其率領本部人馬前往榆次和定楊軍交戰,張達兵力單薄,定楊軍聲勢浩大,一氣之下,張達率部降了宋金剛,之后,一直打著定楊旗號鎮守榆次。

  由于是降將,再加上和李元吉有仇,張達自然知道若是定楊軍戰敗,他也逃不過當頭一刀,因此,當徐勝治派出使者進入榆次,要求他投降夏國時,張達欣然應許。

  夏軍在榆次准備了大量糧草和軍械,這些都是宋金剛所欠缺地東西,因此,在使者的勸說下,宋金剛才率軍移師榆次。

  最初,宋金剛盤踞上谷,為了替義兄魏刀兒報仇,這才率軍攻打當時盤踞河間的高暢,不想,他不但被高暢擊敗,連老巢上谷郡也落入了夏軍之手,如今,高暢雄霸河北,兵鋒不但進入山西,甚至連中原之地也多落入其手,聲勢之甚,天下無出其右。

  現在的宋金剛呢?不過是喪家之犬,當初之所以投奔劉武周,乃是因為當時高暢的勢力遠沒有現在這般強大,他希望自己日后能報被高暢擊敗之仇,不過,到了如今這步田地,當初的那點小心思他自然也就沒有了。

  投靠高暢,似乎也不是像他想象中的那般困難,只短短數息的時間,宋金剛就已經有所決斷了!

  仍然能統率大軍作戰,和單騎逃亡東突厥相比,其實無需考慮就能有所決斷。

  五月上,宋金剛率部進駐榆次,在榆次南面扎下大營,與鎮守榆次地張達部形成犄角之勢,派出大量斥候,嚴防唐軍的攻擊,與此同時,徐勝治在壽山集結重兵,為其后援。

  就在宋金剛在榆次扎營的當日,李世民率領唐軍前鋒進駐晉陽,晉陽留守楊伏念,唐儉等人打開城門,迎接李世民入城。

  五月中,唐軍后續部隊趕到晉陽,李世民讓李仲文率領本部人馬北上,追擊逃亡的劉武周部,他自己則親自率領數萬大軍向榆次進發。

  榆次與晉陽相隔不過數十里,大軍朝發夕至,李世民斷不能容許它落在敵人手中。

  宋金剛雖然盤踞榆次,在李世民看來,卻沒有什么威脅,李世民真正擔心的乃是占據并州東面,背靠太行山地夏軍徐勝治部。

  李世民希望能趁大勝之機,挾余勇一戰定乾坤,將夏軍趕出山西。

  五月十一日,李世民率領五萬唐軍進逼榆次,榆次守軍張達部和宋金剛部一共加起來,再加上少量夏軍共有一萬五千人,兵力處在下風。

  為了抵御唐軍地攻擊,徐勝治動用了大量輜重兵在榆次構筑了防務,深溝高壘,拒馬鹿砦,一應布置皆和李世民在柏壁所做的一般。

  有句老話說得好,風水輪流轉,今天到我家。

  榆次城就像一個將刺鼓起來地刺猬一樣,擺在了李世民的面前,讓李世民頗有几分無處下嘴的感覺。

  作戰謹慎一向是李世民的強項,最初的几天,他并沒有向榆次發動猛烈的進攻,要想攻破榆次,就必須先攻破宋金剛的大營,那段時間,李世民親自帶著斥候去查看宋金剛的營盤,為的就是尋其破綻。

  宋金剛的北地兵擅長野戰,擅攻不擅守,李世民原以為按照自己對宋金剛的了解,能夠輕易攻破宋金剛的大營,然而,實地觀察之后,李世民才發現對面那座大營的風格和宋金剛完全不搭,如此看來,這座大營多半出自河北人之手。

  未曾和夏軍真正交過手,李世民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前面的几日,他只是派出少量兵力向宋金剛發出試探性的進攻,多番挑釁,想將宋金剛激將出來,所作所為,就像當初在柏壁宋金剛對他所做的一樣。

  然而,不知道出自什么原因,宋金剛一改往日攻掠如火的風格,并沒有上李世民的當,而是以不變應萬變,就是堅守不出。

  一時間,榆次的戰場就像當初的柏壁一樣敵我雙方對峙起來,只是攻守之勢正好調了個頭!
fdm0216 發表於 2009-4-20 16:01
第四集 第一百二十六章 王世充之死


  李世民之所以沒有率領唐軍大舉進攻榆次,并非因為他面前的這個對手,不管宋金剛如何驍勇善戰,終究是他的手下敗將,李世民并沒有把他放在心上,李世民擔心的是位于宋金剛身后的夏軍,夏軍大舉進入山西之后,這些人躲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少兵力?他暫時還搞不清楚,敵勢未明的情況下,不宜倉促行事。

  李世民在榆次前踟躕不前,另一路唐軍李仲文部則一路高歌猛進。

  劉武周敗退晉陽之后,定楊軍軍心潰散,面對唐軍李仲文部的進攻,他無法阻擋,如果,僅僅只是面對南面唐軍的進攻,他也許還能支撐,然而,他的最終依靠卻給了他致命的一擊,讓他徹底沒有了翻身的機會。

  去年劉武周率軍攻擊晉陽時,突厥人曾派兵助戰,但是,當劉武周聲勢日盛,突厥人又改弦易轍,在李淵卑躬屈膝的請求下,撤回了助戰的突厥軍隊,采取了坐山觀虎斗的策略,只不過,在從晉陽撤離的時候,突厥將軍阿史那步利沿途留下了少量部隊,從石嶺(山西省忻州市南)以北,每一個險要的關口,都有突厥人留下,名為協防。

  當劉武周潰敗之后,突厥人更進了一步,阿史那矣利弗徹底拋棄了劉武周,轉而與李唐結盟,打著為李唐助戰的旗號,阿史那步利再次率領突厥軍從草原進入中原,劉武周原本的領地皆被突厥人掌控,本人也成為了突厥人的階下囚。最終,因為想要逃回馬邑,事情泄露,被突厥人所殺。

  對于突厥人地南下,李世民自然是憤怒無比的,然而。對此他也只能忍耐,敢怒不敢言。畢竟,情勢逼人啊!

  不過,突厥人的南下對李世民也不是全無好處,當突厥人的前鋒逼近時。宋金剛和榆次守將張達率領守軍連夜撤離了榆次。在大隊夏軍的掩護下,撤回了壽州休養。

  徐勝治之所以讓宋金剛撤退,怕的是被突厥人和唐軍南北夾擊,榆次比較距離晉陽太近,不易防守。

  李世民正准備進軍,徹底將夏軍驅逐出山西時,他收到了長安地密令。

  李淵命令李世民火速撤軍,讓唐儉負責并州政務,李仲文負責軍務。讓其和突厥人打交道,唐軍的主力部隊則全速南下。

  最初,李世民認為這是亂命,夏軍如果一直停留在山西,這危害人人皆知。不過。看了密令地具體內容之后,他決定立刻執行。

  既然突厥人有南下牧馬的意圖。李世民決定利用這一點,他讓李仲文和突厥人交好,然后利用突厥人的兵馬攻擊晉陽東面的夏軍部隊。

  驅虎吞狼這樣地計策也算不上多么精妙,還要看具體執行人李仲文地能力如何,不過,事到如今,李世民也只能盡人事,安天命了!

  李淵之所以命令李世民率領主力唐軍南下,那是因為在河南,河北高暢和東都王世充之間的戰役就要分出勝負了!

  本來,李淵的幕僚,包括李世民天策府的謀臣們都認為夏國和鄭國的交鋒將是一場漫長的戰斗,大軍不打上一年半載是分不出勝負的。的確,夏軍的戰斗力比較強悍,河北地實力也要強于河南,不過,王世充畢竟是本土作戰,天時,地利,人和都有,高暢要想奪取東都,不是在短時間之內就能辦到的。

  然而,戰局最終的走向出乎了他們的預料,就在他們認為戰局仍在僵持階段時,河北高暢就快贏得戰爭的勝利了。

  因為,王世充戰死了!

  讓我們把目光轉到五月地河南戰場,在那里,几十萬人正在為了功勛和生存奮勇厮殺。

  最初,高暢在制定南下進攻王世充地作戰計划時曾經深入地了解過河南的情況,他和徐勝治以及一干謀臣一致認為,王世充地實力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強大,不錯,鄭國占據著廣漠的地盤,然而,那些城池和他之間只是表面的隸屬關系,真正接受他號令的只有洛陽一城,雖然,他派了大量王氏族人到某些重要的城池和險要的關卡擔任主將一職,希望能保持東都洛陽的指揮,然而,他的那些親屬大多為無能之輩,并不能在短時間內抑制當地原本的主將,更不要說奪取兵權,反倒是如此任人唯親,使得臣下更是眾叛親離,因此,王世充只是看似強大,實則虛弱。

  不過,如果在大軍南下作戰時,王世充采取龜縮戰朮,集重兵與洛陽,面對洛陽堅固的城防,就算夏軍擁有優良的攻城器械,不付出大量人力物力,不損耗大量兵力,不花費大量時間,也是無法將其攻克的。

  那么,計划的第一步就是要將王世充引出洛陽,要把王世充引出洛陽,高暢就必須御駕親征,擺出一副聲勢好大的場面來。

  計划很順利,當高暢出現在濟陰郡時,王世充為了御敵于國門之外,親率大軍進抵滎陽,准備在滎陽以東和夏軍會戰。

  他沒有料到的是夏軍居然會從延津關,以及河陽渡河,快速南下,奪取了金鏞,偃師等城池,將他的大軍和洛陽徹底分割開來,甚至,有一段時間,他和洛陽之間根本就無法聯系。

  當知道自己陷入夏軍的包圍之后,王世充決定放棄東面的土地,率領大軍西返,一路打通關卡,打回洛陽。

  當務之急,他必須打下虎牢關。

  虎牢關原本的守將是楊公卿,后來,王世充把荊王王行本(這個王行本不是鎮守河東被李唐所殺的王行本)派往了虎牢關,讓其擔任主將,畢竟。楊公卿不過是平原盜賊,迫于無奈才降的王世充,王世充對他不是很放心,荊王王行本是他地哥哥王世偉的兒子,將虎牢關交給他看守,王世充才能放下心來。

  當初。夏軍從河陽渡過黃河之后,尉遲恭率領大軍進襲洛陽。王伯當奪取金鏞之后,也率部進抵洛陽城下,而劉雅和薛萬徹則率領一萬多大軍東進。林雷

  在夏軍敵情司的努力下,偃師守將鄭鋌打開城門迎接夏軍入城。劉雅留下一千人鎮守偃師。隨后率軍繼續東進。

  就在他奪取偃師時,薛萬徹的兵鋒已經進抵虎牢關下。

  薛萬徹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洛口倉,一個就是虎牢關,王世充擊敗李密之后,將洛口倉的糧食大部分移到了東都含嘉糧倉,在瓦崗軍圍城地時候,東都因為缺糧,王世充吃夠了苦頭。他不想再來一次。

  雖然,有大部分糧食都轉移了,洛口倉還是存儲著大量糧草,王世充的大軍進駐滎陽,后勤轉運大多依靠與此。因此。洛口倉也算是一個重要地目標。

  洛口倉的守將乃是漢王王玄恕,看守倉城的士卒有兩千人。

  王玄恕是王世充眾多兒子中的一個。說到他地能力,除了吃喝玩樂地話,就找不到還有什么優點了,這樣的一個人,卻讓他鎮守洛口倉,如果非要找一個理由的話,那就是他姓王,他是王世充的兒子。

  畢竟是戰爭時期,又是駐守糧倉,雖然位于戰場的后方,按照常理,也應該派一些斥候到倉城外去打探吧?必要的警備還是應該有的吧?

  可是,我們的漢王大人呢?

  他每天只是飲酒作樂,觀賞府中的歌姬跳舞唱曲,對于倉城地防務一點也不放在心上,在他看來,洛口倉位于戰場后方,前面又是天下險關虎牢關,在滎陽還有老爹的十几萬大軍,夏軍是打不到這里來的,天下沒有比這里更安全的地方了。

  面對這樣的對手,薛萬徹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洛口倉奪下,一個人也沒有走脫,我們地漢王大人,是在酒醉中被夏軍擒獲地,當他酒醒之后,居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后來得知自己階下囚的處境之后,方才面無人色,戰戰栗栗。

  隨后,薛萬徹率軍進抵虎牢關。

  虎牢關是天下雄關,洛陽地屏障,然而,它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抵御敵軍從外向內的進攻,當敵人從洛陽方向攻來時,關城的許多設施也就用不上了。

  面對突然出現的夏軍,王行本和楊公卿都面無人色,夏軍從這個方向出現,洛陽呢?是不是已經落在了夏賊手中。

  楊公卿是鄭國的左輔大將軍,他麾下有一萬人,在這里面,有一兩千人隨他南征北戰的老兄弟,另外几千人則是從洛陽征召而來的新兵。

  薛萬徹在洛口倉留有一部分兵力,因此,進抵虎牢關時,他的兵力只有五千多人。

  按照楊公卿的意思,既然敵軍兵力不多,那么本方只需要守住關城就好了,虎牢關面向洛陽的一面不是很險峻,但是,鄭軍已經在關下建立了大營,敵軍兵少,只要我軍以逸待勞,依靠深溝高壘防守,虎牢關可算是穩如泰山。

  不過,王行本并不贊同楊公卿穩守不出的戰朮。

  雖然,虎牢關地勢重要,它是東面大軍的后路,不容有失。

  然而,既然現在夏軍已經出現在了關城背后,那么洛陽也就陷入了危險的境地,不要說洛陽,洛口倉多半已經丟失了,洛口倉一失,虎牢關的補給也就成為了問題,軍中的糧草僅僅只能供半月之用,固守并非良策。

  既然夏軍兵力不多,我軍更應該大舉出擊,擊潰面前的這只夏軍,隨后,一路向西,解洛陽之圍。這才是進取之策啊!

  王行本是主將,又是王世充的侄子,有王爺的稱號,楊公卿雖然是左輔大將軍,虎牢關的兵力也大多掌握在他手中,然而,除非叛亂,不然他只有聽從王行本的號令,于是,迫不得已。只好率領大軍出擊了,不過,為了給自己留一條后路,他將一千精銳留在關城。

  虎牢關下的交鋒呈一面倒地態勢。

  夏軍來到關前雖然耀武揚威,然而,在和鄭軍交鋒之中卻不堪一擊。兩軍接觸沒有多久,薛萬徹就率軍后撤了。

  如果夏軍的戰斗力如此不濟。為何在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下要挑戰呢?

  對此,楊公卿自然充滿了疑惑,在他看來,這是非常粗陋的計謀。不過是想引鄭軍遠離關城。一方面設下伏兵伏擊,另一方面派兵奪取關城罷了。

  于是,他准備鳴金收兵。

  然而,王行本卻有著不同的意見,認為應該乘勝追擊,敵軍遠來疲憊,又是異地作戰,士氣自然低落,本方獲勝也是當然。

  楊公卿再一次妥協了。他任由王行本率軍追擊,自己則率軍押后,如果王行本遇到埋伏,等敵軍合圍的時候,他再從外面殺出。說不定有意外之喜。

  事情就像楊公卿預想地那樣發展了。王行本果然遇伏,他也趁此機會率領后軍掩殺了過去。可惜,這個時候的夏軍不再像第一次交鋒時那般不堪一擊,夏軍地兵力也比鄭軍要多,楊公卿自然不知道,這個時候,劉雅已經率領另一只夏軍趕到了虎牢關下。

  經過一番死戰,楊公卿率領親衛將王行本從重圍中救了出來,沿途經過一番厮殺,方才趕到關前,而這個時候,他在關下修建的大營已經被夏軍攻破了,變成了一片火海。

  幸好,由于他事先的布置,關城還在他的手中,夏軍攻擊了一陣虎牢關,由于攻城器械欠缺,不得不放棄了攻擊。

  楊公卿和王行本回到了虎牢關,此時,王行本已經不像當初那般意氣風發了。

  后來地事情就簡單了,走投無路之下,楊公卿又沒有拼死一戰,以身殉城地勇氣,唯一的一條路就只有開關投降了,不管怎樣,這樣做至少能保住性命。

  虎牢關的陷落是四月間的事情,而虎牢關一旦打上了夏國的旗號,滎陽的王世充也就腹背受敵,被高暢關在牢籠之中。

  為了返回洛陽,王世充率領主力大軍離開滎陽,往西突進,他將滎陽留給了自己的侄子唐王王仁則鎮守,在離開滎陽時,他對王仁則說,務必在他攻下虎牢關之前堅守滎陽,擋住西進的高暢大軍。

  當初,王世充擊敗李密后,滎陽郡的郡守郭慶歸附了東都,那個時候,東都名義上地掌門人是楊侗,于是,郭慶恢復了原來的姓氏,改名叫楊慶。

  后來,王世充篡位稱帝,楊慶又改名為郭慶。

  王世充為了籠絡郭慶,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從某方面來看,郭慶也算得上是王氏一族的人,這次,王世充揮師西進時,郭慶依然鎮守滎陽,為王仁則的副手。

  就在王世充率軍離開滎陽時,陽武落入了夏軍手中,高暢軍和高雅賢部在陽武會師,第二日,大軍并未休整,高暢率軍一路疾行,疾奔滎陽。

  王仁則在滎陽城東扎下大營,親率一萬士卒駐守,郭慶則率領滎陽守軍守城。

  高暢并沒有在滎陽城下和鄭軍耗時間地打算,他決定再次冒險行事。

  此時,滎陽城下地夏軍共有四萬人,高暢將其一分為二,他讓高雅賢和裴元慶在滎陽城下扎營,與鄭軍對峙,自己則和徐世績率領兩萬夏軍輕裝突進,繞過滎陽,尾隨王世充的主力大軍而去。

  就在王世充倉皇西逃地時候,乘著營中混亂,裴元慶的父親裴仁基在夏軍敵情司的幫助下逃出了滎陽,使得裴元慶沒有了后顧之憂,因此,在滎陽城下,裴元慶多次只率領少數親衛前往鄭軍大營挑戰,王仁則不敢出營作戰,只能命士卒在營內辱罵。

  王仁則身為王家族人,自然不會輕易背叛王世充,所以,明知局勢不利,他仍然沒有投降的心思,而郭慶就不同了,雖然,他娶了王世充的侄女,然而,卻沒有陪王世充殉葬的打算。

  只是,戰局一直不明,所以他還在觀望。他不知道洛陽是不是還在鄭國手中?不知道王世充的主力部隊是不是能攻下虎牢關,逃脫高暢軍地包圍?

  不過,當夏軍開始攻城之后,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觀望下去了。

  夏軍的攻城器械非常犀利,各種手段層出不窮,雖然。在城下有王仁則的大營,拉開了防守的縱深。既便如此,在第一日的攻擊下,守城的鄭軍將士也死傷甚多,王仁則雖然龜縮不出。裴元慶仍然率領小股精騎突入了王仁則地大營。將他的前營燒毀,夏軍一路沖殺進來,如入無人之境,他在城頭上觀望,心驚膽戰,不能自已。

  于是,郭慶決定打開城門,投降夏軍。

  雖然,他和王世充侄女地婚姻不過是政治婚姻。然而,婚后兩人卻感情非常的好,因此,他的夫人也知道了他想要投降夏國的想法。

  他地夫人對他說。

  “皇上把我嫁給你,讓我侍候你地飲食起居。無非是希望你能夠忠心侍奉皇上。為國家效力。而今,你辜負了皇上的信任。作出了背叛之舉,只是為了苟合性命,說實話,這讓我非常心疼!如果你投降夏賊,我也就不能再做你的夫人,不過是婢女一個,你又何必要我這樣的一個婢女呢?希望你能派人把我送到皇上軍中!”

  郭慶不肯,等他出去之后,他的夫人對左右親信說。

  “如果夏國滅鄭,我家一定被屠;要是鄭國擊敗夏國,夫君也會被處死,人生至此,又有什么意思呢?”

  隨后,郭慶的夫人自殺。

  夫人自殺之后,郭慶雖然哀傷,不過,卻也算是斬斷了和王世充的聯系,讓他再無后路可退,于是,派出親信向城外的高雅賢乞降。

  最初,高雅賢害怕這是郭慶在詐降,不過,裴氏父子和郭慶在瓦崗軍,鄭國都曾同殿為臣,他們認為郭慶乃是真降。

  當夜,裴元慶率領精銳夏軍從滎陽西門入城,隨后,從東門而出,從背后襲擊王仁則大營,鄭軍大營告破,死傷無數,降者甚多,王仁則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攻下滎陽之后,高雅賢親自駐守滎陽,裴氏父子率領大部夏軍向西進發,郭慶也率領本部人馬混雜其間。

  往東都回師的王世充部共有十萬余人,前鋒為大將單雄信,率軍兩萬,他親自統率中軍五萬,大將張志,郭善才,燕琪為其后隊。

  五月十日,單雄信率領前鋒進抵虎牢關前,夏軍據關固守,單雄信命令前隊向虎牢關發起進攻,不克,在關前留下數百具尸體,隨后,單雄信命令大軍筑營,砍伐樹木,修建攻城器械,准備在第二日再次發起攻擊。

  五月十一日,徐世績率領輕騎追上了鄭軍后隊,在孟原向斷后地燕琪部發起攻擊,燕琪命令士兵停止前進,結陣自保。

  徐世績并未率領騎兵沖陣,而是圍繞鄭軍的陣型,縱馬疾奔,從箭矢攻擊鄭軍戰陣,一個時辰后,鄭軍戰陣開始崩潰,徐世績率軍突入敵陣,生擒鄭國左建威將軍燕琪,鄭軍降者眾多,潰散者不計其數。

  十一日,單雄信強攻虎牢關,不克。

  十二日,王世充主力進抵虎牢關,與單雄信會師。

  徐世績率領輕騎追上郭善才部,郭善才接受了燕琪的教訓,背靠山坡列陣,使徐世績的騎兵無法圍繞鄭軍戰陣攻擊。

  十二日下午,徐世績率軍遠遁,往西而行,高暢率領主力進抵郭善才軍陣之前。

  十二日傍晚,郭善才部崩潰,郭善才被斬。

  十三日,王世充親自指揮大軍圍攻虎牢關,鄭軍分為几個批次,強攻虎牢關,晝夜未息,這一日,鄭軍在關前丟下了數千具尸首,守關的夏軍也多有傷亡,在關下修筑地大營皆被鄭軍攻破,不過,虎牢關仍然牢牢掌握在夏軍之手。

  十三日,徐世績輕騎追上鄭軍張志部,張志已然扎下大營固守,這座大營只和王世充地大營隔著一座山。

  見鄭軍嚴陣以待,徐世績放棄了立刻進攻的打算,以輕騎沖營乃是不智之舉。雖然立功心切,徐世績也不會出此昏招。

  十三日晚,高暢率軍抵達。

  當晚,高暢率軍夜襲張志,張志率部奮勇抵抗,終于擊退了夏軍地進攻。然而,山下所筑地大營皆被夏軍所燒。幸好他將主營建筑在山谷口,附近又有山泉,這才保住了主營,不過。一萬人經此一役。只留下了三千人不到。

  十四日,張鎮周率領一萬精銳前來援助張志,另一面,王世充仍然命令大軍猛攻虎牢關,單雄信身先士卒,曾攀上關城,最后卻被薛萬徹擊退。

  這一日,沒有了關前的大營阻擊,虎牢關的防務變得困難了。幸虧夏軍兵力眾多,這才沒有被鄭軍奪下關城。

  十四日,張鎮周准備在山上筑營,與在山口筑營的張志呈掎角之勢,高暢率軍猛攻。使得張鎮周無法筑營。兩軍在山坡上激戰,鄭軍雖然有著地利。然而,士氣和夏軍完全沒得比,雄闊海率領陌刀營第一個沖上了山頭,砍下了張鎮周的帥旗,鄭徹底崩潰。

  這一日,張鎮周陣前投降,張志在戰斗中被殺,夏軍打通了山谷通道。

  十五日,王世充的主力部隊被包圍在了虎牢關前,這時,他還有五萬人左右,然而,由于缺乏糧草,士氣低落,營中多有士卒逃亡。

  十六日,鄭軍調轉兵鋒,在關前列陣,准備與夏軍交鋒。

  徐世績勸諫高暢,認為這個時候滎陽既然被我軍占據,不必和鄭軍會戰,只需將其困住即可,虎牢關在我軍掌控之下,敵人無法奪關而逃,在對方窮途末路之際,何須與其厮殺呢?

  高暢從其言,閉營不出,只讓徐世績率領小股輕騎襲擾鄭軍側翼。

  十七日,裴氏父子率領援軍趕到。

  就在裴氏父子趕到戰場之際,王世充率領數千精銳帶著自家親族南下,在他軍中,有几個熟識當地地形地向導,他們告訴王世充,在南面數十里,有一條小道可以通過嵩山回洛陽,只是,那條小道崎嶇難行,大軍難以通過。

  王世充離開大營后不久,就被夏軍斥候發現了行蹤,裴元慶得到了高暢命令,率領精騎即刻南下,追擊王世充。

  王世充離開后,單雄信率領的左營率先向高暢投降,原本,王世充還希望單雄信能夠拖住高暢,給他地逃亡爭取時間,可惜,他所托非人,要知道,當初單雄信既然能背叛李密,現在自然也能背叛他了。

  單雄信投降之后,鄭軍也就徹底崩潰了,降的降,逃的逃,仍然奮勇作戰者實在是少之又少,數萬大軍,旦夕盡喪。

  隨著王世充南逃的都是他地親信死士,對其忠心耿耿,面對裴元慶地追擊,他們不計生死,奮勇抵抗,為王世充贏得了逃亡的時間。

  最終,王世充還是在裴元慶追到之前,進入了茫茫大山,只不過,這個時候,跟在他身邊的只有几百人了。

  只要能夠回到洛陽,自己一定能夠東山再起!

  在山嶺中跋涉時,他不停地在心中這樣給自己打氣,雖然,他非常清楚,自己已經不可能再東山再起了,可是,如果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他還能有活下去的勇氣嗎?

  山路的確難行,一路上,盡是荊棘,林中更是瘴氣密布,每一天,都有人死去,不是墜下山崖,就是中了瘴氣之毒。然而,這還不是最讓王世充驚恐的事情,最讓他害怕的是,那個裴元慶居然也率軍進入了山區,一路尾隨,窮追不舍。

  我又沒有殺你全家,為何這樣對我?

  當然,要是能夠回到東都,我一定將你裴氏滿門抄斬!希望我兒現在已經知道了裴氏父子背叛的消息,將他裴氏滿門抄斬。王世充在左右地攙扶下,艱難地蹣跚而行,他臉上露出了猙獰的神色,不過,轉瞬又變為了哀傷。

  不曉得洛陽現在怎么樣了?

  我兒有將它好好守住嗎?

  哎!

  王世充發出一聲長嘆,停下腳步,轉頭回望上下。

  這個時候,他正站在半山腰的山徑之上,說是山徑,其實算不得是路,乃是采藥人的小道,一旁是高高聳立的崖壁,一旁則是萬丈懸崖,山徑只能容得下一人行走,王世充地左右這個時候已經放開了他地手。

  現在,正是暮靄時分,殘陽如血,回首望著山下,層林盡染,霞光萬丈,如果不是要逃命的話,這還真是一幅上佳地美景。

  江山如畫啊!

  可惜,這江山不知會是誰家的江山?

  王世充再次嘆了口長氣,准備重新上路,這時,他聽見了一陣倉皇的呼喝聲。

  “陛下,小心……”

  實際上,他只聽見了一聲陛下,隨后,他下意識地抬起頭,一個黑影從天而降,由小變大,迎面而來。

  然后,他感覺自己飛了起來。

  嗯!

  的確是飛了起來!

  他瞧見四周的景物飛快地在眼前馳過,天旋地轉!

  隨后,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五鳳三年,五月二十一日,王世充在嵩山之中被飛石擊中,墜崖身亡!
fdm0216 發表於 2009-4-20 16:09
第四集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五鳳三年大事記


  五鳳三年。

  這一年,大江南北發生了許多事情,天下大勢也是在這一年由模糊變得清晰起來,明眼人通過這一年發生的戰事,大概都能明白所謂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洛陽方面夏國和鄭國交鋒的情況。

  五月,王世充率領鄭軍主力在滎陽和虎牢之間被河北高暢圍困,苦戰數天,鄭軍盡滅,死傷萬余人,余者皆降。

  在大營告破之前,王世充率領少量精銳星夜南逃,想從小路返回洛陽,裴元慶率軍一直緊追不舍,最終,王世充還是擺脫了夏軍的追擊,帶著親隨進入嵩山山坳,也不知道是天意還是碰巧,王世充在群山峻嶺中穿行時路遇飛石,被飛石擊中,墜崖而亡,其親隨遍尋山谷,皆無法找到其尸體,不得已,只好自顧出谷,出谷后,大部分親隨皆自尋生路,逃匿四方,唯有極少數王世充的鐵杆死士方往洛陽而去,向鎮守洛陽的太子王玄應報告王世充的死訊。

  說起來,還是不知道是天意或巧合,昔日,被王世充擊敗以致眾叛親離的李密在永濟渠一役中被唐軍伏擊,因而不知所蹤,不管是瓦崗軍還是唐軍,都遍尋其尸體不得,如今,王世充也是如此,這兩個難兄難弟的命運還真是極其相似啊!

  他們都有意氣風發,同樣也有墜入谷底地時候。再看一看如今還在台上耀武揚威的那些皇帝,大王,他們最終的命運可堪玩味啊!

  就在王世充的死訊還未傳出嵩山之前,收到鄭軍在虎牢關前大敗的消息后,河南各地原本還打著大鄭旗號的城池紛紛改弦易張,將大鄭旗號砍掉,打起匆忙制造而成的大夏旗號.

  事實上。當高暢率領大軍進逼洛陽時,真正還聽從大鄭號令地只有王玄應鎮守的洛陽。以及鎮守襄陽地魏王王弘烈。

  夏軍大舉進逼洛陽,這個時候,王玄應已經知道王世充戰敗的消息,不過還未得到王世充的死訊。即便如此。他依然惶恐無比。

  此時,洛陽大概有著一萬多精兵,如果強征城中百姓守城,還是能征集十來萬精壯,含嘉倉的存在也使得洛陽無缺糧之虞,省一省,采取配給制地話,也還能堅持半年之久,當初。王世充和瓦崗軍交鋒時,可是受夠了圍城缺糧之苦,登基為帝之后,自然對此多有准備。

  正因為城中有糧有人,城池高大。護城河寬廣。守城器械充足,因此。有許多大臣皆向王玄應進言,讓其拼死守城,拒夏軍與洛陽之外。當初,瓦崗軍聲勢如此浩大,動輒將兵數十萬,到最后,圍困了洛陽一年之久,還不是把洛陽沒有半點辦法。當然,這些大臣武將們也明白孤城不可守地道理,他們向王玄應進言,乘洛陽尚未被夏軍團團包圍,還能和外界取得聯系之前,讓他派出使者往西進入關中向李唐求援,畢竟,現在夏軍勢大,洛陽一旦落入高暢之手,高賊更是如虎添翼,李唐斷不能容許洛陽落入夏賊之手,一定會派出援軍來救援,唐軍一旦到達洛陽城下,外有援軍,內有堅城,夏賊也只能無功而返。

  之所以勸王玄應向關中求援,這些出身世家豪族的大臣們自然也是有著自己私心的。

  畢竟,高暢雖然是高穎公的子孫,號稱出自北海高家,有著皇族血統,然而,其所作所為,一點也看不出他有站在世家豪族的立場,興邪教,滅名教,建神廟,不拜祖宗,重重離經叛道的行徑,讓這些世家大族心有余悸。

  雖然,關中李唐代表的是關隴門閥的利益,他們這些出身關東的世家大致是看不起那些以武起家地關隴門閥的,相互間還是有著矛盾和摩擦的,不過,不管如何,門閥與門閥之間的斗爭也只是內斗而已,就算唐軍前來,洛陽落入李唐之手,關東門閥被關隴門閥壓制,畢竟,也不會有滅族之禍,要是洛陽落在高暢這個邪教頭子之手,讓那些泥腿子賤民上了朝堂,當家作主,實乃世家之恥耶,聖教蒙羞,因此,他們寧愿將東都讓給西邊,也絕不送于東面。

  這個時候,王玄應早就沒有了主張,他雖然身為太子,對那些大臣卻沒有王世充那般的威信,當初,王世充在篡位時,狠是殺了一批人,讓那些洛陽豪族噤若寒蟬,在另一個時空中,當唐軍包圍洛陽時,城中地大族曾多次計划祕密打開城門迎唐軍入城,結果,無一例外,這些行動計划全部被王世充偵知,然后,又是一陣腥風血雨。林雷

  和王世充相比,王玄應差了太多,再加上沒有父親在身邊,他也失去了方寸,只好同意那些大臣地建議,派使者向關中求援。

  當高暢派使者進入東都,勸王玄應投降時,王玄應戰戰兢兢地拒絕了!

  拒絕高暢的招降后,王玄應以為高暢會惱羞成怒,會立刻命令大軍攻城,然而,出乎王玄應意料地是,城外的夏軍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扎營筑寨,修建攻城器械,并沒有即刻揮師攻城的意思。

  高暢在洛陽城東,城南都扎下了大營,然后就此按兵不動。

  其實,也算不得按兵不動,一方面徐世績率領本部人馬南下攻擊魏王王弘烈鎮守的襄陽,另一方面,高暢向那些棄鄭降夏的將領們發出通牒,命令他們親自到洛陽城下,覲見夏王,如有不從,當為叛逆。

  就在高暢圍困洛陽之時,六月中,李世民率領大軍從并州南下。進駐河東。

  就在李世民率軍南下之際,李淵命令潼關以東地唐軍集結,然后向洛陽進發,率領這只唐軍的統帥乃是齊王李元吉,副帥屈突通。

  名義上是齊王領軍,真正指揮這只軍隊的卻是屈突通,其麾下有黃君漢。史萬寶,王君廓。劉德威等大將。

  與此同時,李世民率領大軍穿越太行山,進駐河內,與濟源的李道宗會合。集結大軍。攻擊河陽,想奪取夏軍在河內的這個橋頭堡,隨后從盟津過河,增援東都,南北合擊東都城下的夏軍大部。

  就在唐軍大舉東進之時,在群雄并起的南方,戰事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四月,李靖率領在彭城休整好几個月地夏軍突然南下,攻擊鐘離郡。李靖的夏軍共有兩萬余人,其中,除了一部分河北和山東地士卒外,大部分都是他新近在彭城征召的江淮子弟,對著南方的水土。這些江淮子弟比起北方人要熟悉得多。正是為了將這些江淮子弟訓練成軍,李靖才在彭城休整了許久。

  也是因為李靖在彭城休整的時間很長。麻痺了坐鎮江都地吳帝李子通,那家伙奪取江都之后,自覺自己有了問鼎天下地本錢,一舉一動,甚是狂妄。

  進入五鳳三年以來,李子通一直在向南方用兵,針對的對手并非強悍的江淮軍,而是比他孱弱的梁王沈法興。

  在這一年,李子通率領大軍南下,占領了京口,擊敗了梁軍大將蔣元超,將其擊殺,丹陽以及相連的几個郡縣全都投降了李子通。

  眼見李子通氣勢日盛,投降了李唐被李淵封為吳王的杜伏威得到了唐王朝的命令,讓他攻擊李子通。

  丹陽乃是杜伏威起事的老巢,最終江淮軍被叫做丹陽軍,因此,杜伏威是絕不容許李子通占據丹陽的,新仇舊恨,一起算,于是,他讓副手輔公佑率領精兵一萬進攻李子通。

  就在杜伏威和李子通交戰之際,李靖率領夏軍南下了。

  這個時候,鎮守鐘離郡地乃是李子通手下大將左孝友,由于李靖進軍速度奇快,水路兩進,左孝友措手不及,他的水師還在渡口上就被夏軍派精銳部隊奇襲燒毀了,當夏軍進逼鐘離時,他已經無法組織部隊抵抗。

  左孝友雖然是李子通的大將,不過是后來在途中率領本部人馬投靠李子通的,他自然沒有為吳帝拼死作戰的意思,見戰局無法挽回之后,左孝友命令部隊放棄了抵抗,投降了夏軍。

  北面戰敗,南面地戰局也對李子通不利,在和江淮軍地交鋒中,雙方互有勝負,然后,戰爭的主動性一直掌握在江淮軍手中。

  最初,在和李子通地交鋒中,輔公佑挑選了精兵一千人,讓他們為前鋒,然后命令數千人隨后出發,自己則率領主力尾隨在后,在那几千人的背后,他安排有督戰隊,下令,后退一步,立即斬首。

  李子通用方陣和輔公佑對抗,輔公佑的前鋒一千人拼死作戰,輔公佑再率軍從左右兩翼包抄,李子通失利,于是后撤,當輔公佑追擊時,李子通乘江淮軍陣型散亂,突然發動反擊,擊敗了輔公佑。

  當晚,江淮軍大將王雄誕率領精銳死士數百人夜襲李子通的大營,在上風處放火,李子通大敗,數千人被俘。

  這個時候,李靖率領夏軍從鐘離南下,進逼江都。

  李子通放棄了江都,不戰而退,將江都拱手讓給了李靖,與此同時,面對江淮軍的緊逼,他放棄了京口,集結兩萬人,南下攻擊吳郡的梁王沈法興。

  吳郡一戰,沈法興大敗,率領左右親信數百人倉皇逃離吳郡,吳郡另一變民軍首領聞人遂安派部將葉孝辯前去迎接沈法興,走到中途,沈法興突然后悔,想要誅殺葉孝辯,吞并其眾,事情敗落,葉孝辯率軍攻擊沈法興,走投無路之下,沈法興投江而死。

  李靖占據江都之后,直接面對投降李唐的江淮軍,故而,沒有再繼續南下追擊李子通,李子通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擊敗沈法興后。吞并了沈法興地疆土,全部納入了自己的勢力范圍,北到太湖,南到嶺南,表面上,又重振了聲威。

  八月,李靖率領夏軍和江淮軍對峙。

  對于降唐。輔公佑一直有著不同的意見,他并不贊同杜伏威降唐的決定。只是一直隱忍不發,在和夏軍的交鋒中,江淮軍屢次被夏軍擊敗,京口。丹陽落入了夏軍的手中。再加上,江淮軍一向以劫掠為主,對地方建設并不注意,故而,民心也不在江淮軍這邊,因此,輔公佑向杜伏威進言,希望和李靖談判,轉而投靠夏王朝。

  杜伏威不許。輔公佑又沒有多說什么,退帳而出。

  九月,江淮軍在歷陽郡再次被李靖擊敗,輔公佑率領本部數千人馬脫離了戰場,投降了夏王朝。杜伏威震怒不已。卻無法可施,唯有率軍西進。前去攻打江陵的蕭銑,希望能將功贖罪,協助巴蜀方向地李孝恭共同覆滅蕭銑。

  十月過后,夏國已經在江南占據了大量版圖,為了建立良好的地方政權,鞏固夏國地統治,維護夏國的法令,李靖停止了進軍,開始了休整,畢竟,真正能決定天下誰有的戰場還是在北方。

  在塞外,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決定將并州納入自家的版圖,只是,由于東面地阿史那缽畢仍然不聽從他地號令,他決定還是采用以前的手段,就像扶持李淵和劉武周那樣在并州扶持一股勢力,他選定的這個目標正是唐真鄉公李仲文。

  李世民率領大軍南下之后,李仲文在和徐勝治的交鋒中,屢處下風,不但無法攻克壽州,榆次最終也沒有能保住,只是憑借晉陽高大的城牆以及當地豪族的支持,這才沒有讓夏軍進入晉陽。

  當突厥軍為其助戰之后,李仲文甚是欣喜,在突厥人的幫助下,宋金剛和張達部吃了一些小虧,不敢過于靠近晉陽,然而,這個時候,李仲文已經無法節制突厥人了,突厥人在并州的所作所為,造成的破壞完全超過了被他們稱為流賊地夏軍。

  眼見唐政府對突厥軍應對軟弱,阿史那矣利弗有了南下奪取中原的野心,他收容了隋朝宗室楊政道,准備打著隋楊的旗號吞并并州,進取關中。

  為此,他命令自己的老弟阿史那咄攻擊原州,將軍阿史那泥步會合梁師都,攻擊延州,自己則率領主力從馬邑南下,奪取并州,河東,進入關中,在他看來,唐軍正在東都忙著和夏軍交手,他完全有機會建立當初北魏帝國的功勛。

  就在突厥人蓄勢待發之際,中原地戰事也在五鳳三年年底有了分曉。

  李世民率領大軍猛攻河陽,河陽守軍由尉持恭率領,經過一個多月地圍攻,唐軍無力攻下河陽。

  最初,尉持恭和劉雅等人率軍從河陽渡河,進攻東都時,他們的糧草轉運都要通過河陽,河陽成為了重中之重,然而,當高暢解決了王世充,包圍洛陽之后,有了洛口倉,黎陽倉糧食地支持,又加上黃河以南都成為了夏國的版圖,河陽也不再是孤城一座,士卒源源不斷地通過黃河浮橋進入河陽換防,李世民縱然英勇,也無法在短時期內攻克河陽。

  就在李世民在河陽城下難以前進之時,李元吉和屈突通率領另一部大軍來到了東都,他們在城外扎下了大營,與東都呈犄角之勢。

  也是在這個時候,王世充的死訊傳到了洛陽。

  大臣們希望王玄應打開城門,放唐軍入城,王玄應雖然不是什么天縱奇才,卻也不是蠢貨一個,自然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他知道,唐軍一旦入城,主客易勢,當初,鄭國和唐朝多次交戰,他姓王的一家人和唐王朝的那些大臣們有著許多說不清楚的恩怨,唐軍進城之后,那些大臣到還沒有什么,仍然可以當他們的官,而自己和王氏一族,恐怕就只能被囚禁度日了。

  就在王玄應覺得王家已經毫無前途之時,王玄應和一個人暗中會面了,那個人就是魏王王弘烈。

  徐世績率領的夏軍還沒有到達襄陽城下,王弘烈就已經派人向徐世績請降了。

  襄陽落入夏國版圖之后,王弘烈自告奮勇,說是要進入東都勸說太子王玄應投降,高暢應許了他。

  王弘烈向王玄應細說了一番利害關系,既然王家已經沒有翻身的余地,要不投降唐王朝,要不投降高暢,要不就身死族滅,在這三條路中,走哪一條最好呢?

  身死族滅也就算了,要想保住王家,投降唐,還是夏呢?

  王家在唐王朝有著許多仇人,當初,有許多叛逃的大將和大臣,王世充都下令將他們留在東都的親族殺了,若是投唐,那些仇人難道會放過我們嗎?

  若是投降夏?

  的確,在夏國和鄭國交鋒時,也有許多鄭國大將投降夏國,他們的親族也在東都,可是,這個時候高暢已經率軍包圍了東都,大家害怕城破后被夏軍清算,也只是將那些叛將的親屬軟禁了起來,并沒有大開殺戒,因此,雙方并沒有什么血海深仇。

  再加上,蘇威現在也在東都,他是高暢的王妃的爺爺,又從小將高暢撫養大,就算如此,王世充對蘇威也是尊敬有加,有蘇威出面,就算投降夏國,王氏一族丟掉了富貴,命總是能保住的吧?

  至于手下的那些大臣,那些洛陽豪族,他們和李唐的關系,大家心知肚明,怎么能聽取他們的意見呢?

  聽了王弘烈的一番話,王玄應深以為然。

  正好,他控制的軍隊仍然掌握著城防,這也是唐軍無法進城的原因,要想打開城門放夏軍入城,對他來說還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不過,時間一久,就有些難說了,畢竟,夜長夢多啊!

  八月下,王玄應打開洛陽東城,夏軍進入了洛陽。

  洛陽失守,唐軍只好西返,只不過,高暢是斷不會容許唐軍從容后退的。

  當初,他之所以將洛陽圍而不攻,就是想引李唐的大軍東進,一開始,他就沒有放這數萬唐軍西返關中的打算。

  正因為如此,他才命令尉持恭不惜一切代價在河陽阻擊李世民,務必使南北兩路唐軍無法合攏,然后,分而擊之。

  最初,他想先擊破李元吉率領的唐軍,然后再傾全力攻打東都,然而,他沒有想到洛陽居然不戰而降,這對他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消息。

  九月初,夏軍通過洛陽,從洛陽西門出,襲擊唐軍大營,李元吉和屈突通沒有想到夏軍會突然從洛陽沖出,措手不及之下,臨近洛陽的几處營寨皆被夏軍攻破。

  屈突通率領精銳部隊阻擊夏軍,讓齊王李元吉率領主力向西撤退。

  夏軍一路緊追不舍,咬住不放,屈突通戰死在了陣中,后軍崩潰,高暢親率主力向李元吉率領的唐軍大部發起了攻擊。

  史萬寶率領本部人馬留下來斷后阻擊,在他的拼死阻擊下,高暢的行軍步伐慢了下來,李元吉率殘部退入弘農郡。

  到達弘農郡之后,李元吉見后面沒有夏軍追擊,松了一口氣,准備重振兵鋒,收攏潰兵,徐徐退回關中。

  他沒有想到的是原本南下攻擊襄陽的徐世績部在襄陽不戰而降之后,就已經北上,進入了弘農,在唐軍松懈下來之后,徐世績部向唐軍左翼發起了攻擊,唐軍戰陣再次崩潰,一潰千里,再也無法阻止起來。

  這個時候,高暢率領主力部隊已經擊潰了史萬寶部進入了弘農,史萬寶被雄闊海在亂軍中斬首。

  最后,李元吉只率領少量精騎逃回了河東,十萬唐軍死傷狼藉,大部被俘,黃君漢被殺,王君廓被夏軍生擒,李唐的關東戰事糜爛如斯,再無挽回的可能。
fdm0216 發表於 2009-4-20 16:25
第四集 第一百二十八章 殘陽如血(全書完)


  五鳳四年,十月十日,酉時。

  長安東城城頭。

  李世民站在城樓,向著東面眺望,城下,夏軍修筑的大營連綿十余里,這還僅僅是東面的夏軍大營,除此之外,在長安城的西面,南面,北面都修筑著夏軍的大營,只是,這城東的大營乃是夏賊的頭領高暢的主營,因而,李世民才把注意力放在了長安城東。

  一國的滅亡來得真快啊!

  李世民發出了一聲長長的嘆息,自從晉陽起兵以來,占據關中建立政權之后,李唐也曾經消滅了許多政權,不是將那些王爺,皇帝斬于馬下,就是把他們抓到長安來囚禁,或在鬧市中斬首,不想,現在李唐也到了滅亡的時候了!

  嗯!說起來,李唐王朝其實還沒有滅亡,唐皇李淵已經率領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還有文武百官以及關隴門閥的子弟們南下,越過秦嶺,進入漢中,在巴蜀建立了政權。

  然而,李世民知道,這只是皇朝的苟延殘喘罷了,在高暢占據了大半個中國的情勢下,唐王朝的滅亡指日可待。

  這也是李世民放棄入蜀,而是寧愿留守長安的原因。

  一向慣于隱忍的他這一次決定和對手轟轟烈烈地厮殺一番,最后的輝煌,是的,這個時候,他不再是大唐的秦王殿下,而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將軍,馬革裹尸,這難道不是武將最好的歸宿嗎?

  人生無常啊!

  站在長安城頭,李世民不由想起了當初自己率領大軍圍攻大興的情況,那個時候的唐軍不也是像現在的夏軍一般聲勢浩大,氣勢雄偉嗎?

  還是那一座城池。換了一個名字,大興。隋楊并未因此而大興!長安,李唐也并未因此而長久安全!

  時也,名也!

  恍恍惚惚中。李世民的思緒回到了几個月前,其實,在几個月前,在前去救援東都洛陽地唐軍失敗的時候。李唐就已經有了覆滅地征兆。

  五鳳三年九月和十月間。高暢占據洛陽,率軍擊潰了由李元吉率領的東征唐軍,唐軍的副統帥屈突通,大將黃君漢,王君廓,史萬寶等人不是被殺就是被俘,十萬大軍返回河東地十停不過一停,李淵在長安得到兵敗的消息,一時激憤。竟然口吐鮮血,大病一場。

  得到李元吉失利的消息后,李世民從久攻不下的河陽城下撤軍,經太行,一路急行軍返回河東。駐守蒲坂。與此同時,太子李建成帶著急切之間征集來地數萬新兵進抵潼關。鎮守潼關,防止夏軍闖關進入關中。

  經過這一系列地戰爭之后,關中,河東人口驟降,子弟損傷無數,原本還算得上繁華的長安現在也變得冷清了許多,李唐的戰爭潛力几乎全被挖光了,而與之相比,它的大敵河北夏國卻一片欣欣向榮,得了河南之地,占據江東的高暢已經成為了問鼎天下的不二人選。

  當然,這一段時間,李唐也不是全都在打敗仗,奪取巴蜀,進而東進攻打江陵蕭銑的李孝恭在南方戰場上獲取了一場大勝。

  那是今年春季發生的事情,那時,北方的唐軍正在夏軍地打擊下疲于奔命!

  蕭銑其人,雖然雄踞江陵,立國甚早,然而,他這個皇位卻坐得并不是多么安穩。林雷

  蕭銑的江山并不是他一手一腳打下來的,當時,在洞庭湖南北有許多變民軍,大家互相都不服氣,沒有一個人愿意對方壓在自己頭上,于是,他們經過一番談判,選舉了有著舊梁皇族血統的蕭銑,讓他當了頭。

  正因為如此,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們都不太看得起他,不聽他這個皇帝地命令。

  不過,蕭銑這人甚為隱忍,他利用一系列地計謀在那些將領中間拉攏分化,讓其自相殘殺,最后,他誅殺了在軍中勢力最大的大將董景珍,鞏固了皇權。

  蕭銑,雖然有著皇族地血統,不過,卻是窮苦人家出身,后來他的叔伯姑母被楊廣立為皇后,蕭銑這才成為了羅縣縣令,家境有所好轉。

  由于蕭銑出身貧寒,所以,他對百姓極好,掌握權力之后,他不但沒有擴大兵力,反而放許多青壯出營,分給他們土地耕種。

  春季的時候,長江江水暴漲,蕭銑認為這個時候舟船難行,于是,他讓那些部隊離開防區,到田間去幫助農民春耕,只留下數千精銳為禁衛,鎮守都城。

  這個時候,李孝恭抓住戰機,率領戰艦兩千余艘,順長江東下,接連攻陷荊門,宜都等重鎮,進抵夷陵,當時,梁軍大將文士弘率士卒數萬,鎮守清江。

  經過几次水上交鋒,李孝恭擊敗文士弘,梁軍死傷無數,唐軍一路進發,投降者眾多。

  五月,唐軍包圍江陵,這一天比另一個時空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早了几個月。

  唐軍包圍了江陵,截斷了城內和外界的聯系,由于在奪權的時候,蕭銑誅殺甚多,他的部屬得到將領被圍的消息之后,都只是在一旁觀望,很少有人帶兵來救。

  最后,蕭銑開城投降,荊楚一帶盡入唐朝版圖。

  只是,這個時候唐軍在南方的大勝對李唐來說解不了燃眉之急。

  進入五鳳四年之后,夏軍從潼關以東,河內,并州等三個方向多次向唐軍用兵,唐軍疲于奔命,使盡了渾身解數,這才堪堪敵住夏軍,沒有讓夏軍攻破潼關,獲勝占據河東,然而,河內現在已經全部被夏軍占領,并州的大部分土地也已經落入了夏軍之手,李仲文只能堪堪守住晉陽這一座孤城,陷落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在去年年底,唐軍在洛陽大敗之后。夏軍逼近關中,長安震動。當時,李淵讓人向突厥可汗卑躬屈膝,請求可汗率軍南下。如果突厥人能夠幫助唐軍擊敗夏國,奪取天下,李淵愿意將并州以東全部割讓給突厥王庭。

  其實,這個時候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已經有了南下奪取中原的打算。李淵的請求正中他的下懷。于是,他調集兵力准備南下。

  就在這個時候,不曉得是老天沒有占在他那一邊,還是沒有占在李唐那邊。

  去年年底,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暴病身亡,他地弟弟將軍阿史那咄當上了可汗之位,史稱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初登汗位,人心不穩,在這個時候。自然不會輕易南侵,再加上東面還有一個對汗位虎視眈眈的阿史那缽畢,他更不是不敢向南輕啟戰端,中原雖然戰亂不休,草原上也不怎么太平啊!

  突厥人地爽約使得李唐更是難以支持。以前。光憑消耗戰唐軍輕松就拖垮了驍勇善戰的定楊軍,現在。和占據大半個中國的高暢比拼消耗,其結果可想而知。于是,六月份,晉陽陷落,夏軍并州軍團在徐勝治地率領下大舉南下,另一方面,尉持恭率領夏軍從河內出太行,攻入長平,另一方面,高暢親率大軍猛攻潼關,徐世績則率領一路兵馬從襄陽出發,進襲武關,至此,唐軍四面受敵。

  另外,在南方,李靖花了半年的時間擊敗了李子通,李子通不得已投降了夏王朝,李靖率軍西進,與李孝恭在長江以南交戰,多次擊退唐軍,李孝恭不得已,只能率軍緊守江陵,當初,那些投降了唐王朝的原蕭銑部下,林士弘余部又紛紛改弦易張,投降了夏王朝。

  不過,南方的戰事對天下大局地影響并不大,真正地影響還是在北方。

  八月,徐勝治從龍門渡河,他采取的行軍路線和當初李唐進襲關中的行軍路線大致相當。

  守住蒲坂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得到夏軍過河的消息后,李世民讓劉弘基鎮守蒲坂,自己率軍撤回關中,同一個月,高暢攻破潼關,李建成率領少量輕騎返回了長安,當月,李淵下令遷都。

  時間到了九月,在塞外,突利可汗得到了夏國的兵械糧草支援,率領本部附庸向西發動了奪取可汗大位的戰爭,頡利可汗匆忙抽調兵力迎擊突利可汗,雁門,馬邑等邊郡落入了高暢之手。

  九月下,唐皇李淵進入漢中,秦王李世民留守關中,夏軍圍困長安。

  “稟大王”

  一個親衛疾奔而來,單膝跪地。

  “說吧!”

  李世民知道,這人帶來的不會是什么好消息,不過,已經到了這步田地,不管是什么壞消息,他都能夠承受。

  “大王,夏軍攻破西城,已經殺入城中了!”

  “是嗎?”

  李世民輕笑了一聲,他只有一萬人,城中百姓不是隨御駕前去了巴蜀,就是逃出城去了,沒有兵力守城,士氣又如此低落,城破也只是時間的問題,當初,他率領大軍進攻大興,也不過是在短短地數日就將大興攻下了。

  “命令玄甲精騎,准備隨我出擊!”

  “喏!”

  那人應了一聲,往城下一路小跑而去。

  李世民轉過身,在他身側站立的除了他的親衛外,還有秦叔寶,程咬金這兩員天策府的悍將,他笑著對二人說。

  “兩位將軍,世民將大開城門,率領玄甲精騎沖擊夏軍大營,此戰,不過是求死之戰,兩位將軍,并非我李家出身,原本就是關東英雄,世民還請兩位將軍在城頭觀戰,看我如何斬將奪旗!”

  “哈哈!”

  秦叔寶和程咬金對望一眼,齊聲大笑,然后,向李世民齊齊行了一禮。

  “秦王殿下,何出此言,大丈夫征戰沙場,只愿馬革裹尸,將軍難免陣上亡,我等不過是草莽匹夫,多虧秦王看重,此時,又豈能避戰不出,豈不讓那些腐儒酸人笑話,秦王但請向前,我兄弟二人必緊跟不舍!”

  “好!”

  李世民低吼一聲,和兩人重重擊掌,隨后面向左右,高聲吼道。

  “兒郎們!隨我來!”

  一刻鐘后,長安東門大開,李世民率領兩千玄甲精騎打著血紅的戰旗沖出東門,往十里外地夏軍大營沖殺而去,這個時候,已經瞧見城頭異動地夏軍也在隆隆的鼓聲中列營而出,當中一面大旗,正是夏王地王旗。

  今日,高暢要親手送李世民一程!

  兩只鐵騎在荒原上奔跑,激起兩條黃色的長龍,位于長龍最前方的旗幟,一面繡著秦王李世民,一面則是一個斗大的高字。

  轉瞬間,兩條黃龍迎面撞在了一起,黃沙滾滾,轟然作響。

  喊殺聲響徹天地,氣沖霄漢。

  李世民手捂著左側的小腹,右手握著橫刀,在草地上蹣跚而行,在他身側,敵我雙方的騎士仍然在拼死厮殺,那些掉下馬背的戰士也分成了几個團體在交戰,馬嘶聲,喊殺聲,呻吟聲不絕于耳。

  李世民慢慢向前行去,目光茫然,嘴角卻露出了一絲微笑,大股大股的鮮血從他手捂著的地方噴射出來,在他身后,留下了一條長長的血跡。

  唐軍畢竟人少,玄甲精騎雖然是軍中精銳,高暢統率的騎兵營也不是易與之輩,更何況,唐軍只有兩千,夏軍卻出動了五六千戰騎。

  對李世民來說,這本就是一次向死亡的進軍。

  身邊的親衛已經全部戰死,秦叔寶和程咬金這兩人也被敵陣沖散,現在不知是死是活!

  他獨自向前走著,也沒有什么目的地,只是向前走著,不知道為什么,那些敵軍只是在一旁尋找別的唐軍騎士厮殺,沒有人沖上來砍他的腦袋。

  直到那個人縱馬沖來為止。

  銀白的盔甲,銀色的戰馬,和身著黑甲騎黑馬的李世民正好相反,是他!正是他,和几年前在長安時見到的他并沒有什么區別,還是那個樣子!

  其實,在內心深處,李世民知道,面前這個正向他沖殺而來的他和原來在長安時見到的他已經完全不同了!

  那個時候,自己怎么沒有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一個結局呢?

  李世民哈哈大笑,然后,回頭向遠處的長安城望去。

  遠處的長安城頭,殘陽如血!

  (全書完!)

  后記:

  總的說來,有些抱歉,結束得太匆忙了,其實,高暢和李世民之間的斗智斗勇還是有筆墨可寫的,可是,梧桐實在是太疲憊了,失去了寫作的激情,再加上隋末一開始的設定就不太討好,梧桐對社會,歷史,經濟等的認識過于粗淺,繼續寫下去頗為吃力,現在,常常在想,如果一開始換一種寫法這故事會不會有什么不同,越是這樣想,越覺得自己失敗,甚至,有段時間,梧桐為此還在精神上出了點問題!

  哎!對于那些訂閱和一直支持梧桐的讀者來說,梧桐真的非常抱歉!只希望下本書恩那個彌補這個遺憾吧!

  新書大概在元月二十几號左右上傳,希望大家還能支持罪孽深重的梧桐!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