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戰爭]【帝國風雲】作者:閃爍(完)

   關閉
52蘿蔔頭 2012-9-3 06:09:4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044 228433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52

第八十章 全速北上

九月五日夜間,大艦隊進入了英吉利海峽。

因為德軍在西線戰場上一路高歌,已經推進到了比利時沿海地區,所以英國皇家海軍在八月中旬開始,就在英吉利海峽里布設雷場。大艦隊進入海峽之後,只能在幾艘引導艇的率領下,以極慢的速度航行。

這個時候,雷德爾率領的戰列巡洋艦分隊正在全速北上。

當時,雷德爾明顯錯誤理解了馮承乾的命令,認為應該直接殺向設得蘭群島,而不是按照計劃炮擊沿途的英國城鎮。顯然,雷德爾並沒有想到這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也許他根本就沒有想過。

馮承乾讓雷德爾按照計劃行動,絕對不是沒有道理。

從時間上講,希佩爾率領的主力艦隊要到九月八日才能進入斯卡格拉克海峽,因此在此之前,雷德爾的主要任務是拖住大艦隊,不讓大艦隊前去攔截主力艦隊,然後才是把大艦隊引入主力艦隊的伏擊圈。為此,雷德爾就得按照計劃行動,讓杰利科跟著他的步伐前進,而不是提前趕往設得蘭群島。

如果雷德爾提前趕往設得蘭群島,只會產生一個後果:迫使杰利科全速追擊。

在戰術上看,這不是壞事。

按照馮承乾的判斷,到時候杰利科很有可能把速度較快的戰列巡洋艦派出去,再加上一些裝甲巡洋艦與輕巡洋艦。如果雷德爾能夠抓住機會,就有機會干掉大艦隊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取得戰術上的勝利。關鍵是,杰利科的主力艦隊的速度不是很快,肯定不會參與追擊雷德爾的行動。由此就會產生一個難以預料的後果,即在戰列巡洋艦分隊被雷德爾擊潰後,杰利科是否會繼續求戰?

顯然,馮承乾也無法做出準確判斷。

在他看來,如果戰列巡洋艦分隊被擊潰,杰利科很有可能退縮,因此將喪失重創大艦隊的寶貴機會。

要知道,此時的大艦隊,只有四艘戰列巡洋艦。

為了四艘戰列巡洋艦,錯失一舉扭轉海軍平衡的機會,顯然不值得。

再說了,就算損失了四艘戰列巡洋艦,英國皇家海軍的總體實力依然強于帝國海軍,仍然掌握著主動權。

馮承乾想要的,絕對不是干掉四艘戰列巡洋艦。

可惜的是,馮承乾並不知道雷德爾沒有按照他的吩咐行動,而是急匆匆的殺向了設得蘭群島。

事實上,就算當時他知道了,也無計可施。

九月六日下午,在經過了近四十個小時的全速航行之後,雷德爾指揮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到達了設得蘭群島附近海域。

此時,英國皇家海軍已經嚴陣以待。

只是,英國皇家海軍只在這里部署了幾艘中小型戰艦,根本不是公海艦隊戰列巡洋艦分隊的敵手。

天黑前,雙方遭遇,戰斗只持續了不到一個小時就結束了。

必須承認,英國皇家海軍的官兵從來不缺乏士氣,都有視死如歸的覺悟。在面對八艘配備了三百毫米巨炮的主力艦時,那幾艘輕巡洋艦與驅逐艦沒有撤退,而是堅持戰斗到最後一刻。

這場毫無懸念的海戰,在北海上拋起了驚天巨浪。

當天晚上,杰利科就收到了消息,得知公海艦隊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到達設得蘭群島,而且[炮擊了比斯開灣。雖然暫時不清楚這支艦隊的去向,但是杰利科相信,起戰心切的雷德爾肯定不會立即撤退。

關鍵是,雷德爾接下來想干什麼?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雷德爾沒有率領艦隊返航,那就得有一個讓他留下來,繼續在北海上活動的理由。

杰利科有點想不明白,雷德爾有什麼理由留在北海?

按照杰利科的判斷,雷德爾的任務就是吸引皇家海軍的注意力,讓大艦隊在北海上疲于奔命。

顯然,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

那麼,雷德爾就沒有理由留在北海上。

這樣一來,雷德爾肯定會返回威廉港,或者是經斯卡格拉克海峽進入波羅的海,再前往波羅的海的港口。

關鍵是,雷德爾將在什麼時候返航?

仔細思索後,杰利科認為,雷德爾肯定不會立即返航,因為他的任務是拖住大艦隊,在與大艦隊接觸之前,肯定不會返航。

也就是說,雷德爾還在設得蘭群島附近活動。

這下,難題出現了。

如果大艦隊趕往設得蘭群島,雷德爾肯定會撤退,而且正中雷德爾的下懷。因為戰列艦的速度比戰列巡洋艦慢得多,杰利科手里又只有四艘戰列巡洋艦,不足以拖住雷德爾,所以肯定無法咬住雷德爾。要是大艦隊不去設得蘭群島,雷德爾就會想別的辦法,比如繼續炮擊英國的沿海城鎮。顯然,這樣的結果也是杰利科無法承受的。如果他無所作為,恐怕連艦隊司令官的位置都保不住。

解決辦法只有一個,設法讓雷德爾自投羅網。

問題是,如何讓雷德爾自投羅網?

思前慮後,杰利科只想到了一個辦法:讓戰列巡洋艦分隊前出,咬住雷德爾,再設法把雷德爾引入主力編隊的伏擊圈。

只是,杰利科對此也沒有絕對把握。

原因很簡單,如果雷德爾有明確的任務目的就不會上當,反而會利用這個機會干掉大艦隊的戰列巡洋艦分隊。

那麼,如何才能讓雷德爾上當,又不讓戰列巡洋艦分隊承擔太大的風險呢?

必須承認,杰利科是個經驗豐富的指揮官。

九月六日夜間,在收到消息後兩個小時,杰利科就讓貝蒂少將率領戰列巡洋艦分隊加速北上,但是把航速保持在二十二節左右。這樣一來,戰列巡洋艦分隊的速度只比主力艦隊快了大約二點五節。在到達設得蘭群島附近的時候,戰列巡洋艦分隊大概在主力艦隊前方六十海里處。

這個距離,算不上太遠,卻在觀察范圍之內。

只要貝蒂有點能耐,就能引著雷德爾南下,進入主力艦隊的打擊范圍。

安排好這一切,杰利科就沒再多想。

不管打與不打,他都能阻止公海艦隊繼續炮擊英國的沿海城鎮,也就能夠給國會與民眾一個交代。當然,如果處理得當,還能把此說成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即成功阻止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在北海上的襲擊行動。

這個時候,馮承乾也收到了消息,得知雷德爾已經襲擊了比斯開灣,而且在海戰中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幾艘戰艦。更重要的是,在英吉利海峽北面活動的幾艘小型艦艇發現了北上的大艦隊。

局勢再明了不過了。

杰利科已經率領大艦隊進入北海,而且正全速北上,肯定是去截擊雷德爾。

馮承乾沒有看熱鬧,當天晚上就發出電報,讓雷德爾向東轉移,但是不要離得太遠,在與大艦隊接觸之前不用撤退。

這次,馮承乾在電報中說得極為明確。

在與大艦隊接觸之後,如果遭遇的僅僅是戰列巡洋艦分隊,就應該抓住機會取勝。如果遭遇了主力艦隊,則要盡快撤退,避免無謂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在交戰過程中,必須保持最高警惕。

說得簡單一些,只有一個原則,即避免與大艦隊的主力決戰。

只是,馮承乾對雷德爾並不抱太大的希望。

如果雷德爾靠得住,他就不會在九月六日炮擊比斯開灣,杰利科也就不會在這個時候率領大艦隊北上。按照馮承乾的判斷,杰利科將首先前往泰晤士河口,然後沿著英國的海岸線北上。如此一來,要到九月九日左右才能到達設得蘭群島附近。現在,杰利科肯定會率領艦隊直接北上,在九月八日夜間就能到達。這個時候,馮承乾坐鎮的主力艦隊剛進入斯卡格拉克海峽。也就是說,就算雷德爾嚴格按照他的命令行動,向海峽方向撤退,也很有可能被杰利科看穿。

走到這一步,要想重創大艦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惜的是,除了讓艦隊全速前進,馮承乾根本沒有更好的選擇,而此時公海艦隊已經在全速前進了。

在馮承乾看來,能夠取得什麼樣的結果,除了看運氣,就得看杰利科是否犯糊涂。

如果杰利科犯傻,那就仍然有機會重創大艦隊。只要杰利科稍微有點頭腦,而且能夠冷靜的分析戰局,希望就不是很大。

杰利科會犯傻嗎?

至少在九月六日夜間,杰利科沒有犯傻。

以當時的情況,杰利科做出了最佳部署。

問題是,杰利科也面臨著與馮承乾同樣的問題,即主要手下的能力有待商榷。

雖然杰利科也是崇尚進攻的海軍將領,但是他很有理智,而且目的性非常明確,絕不會把進攻當成一切。與他不同的是,貝蒂少將是個絕對型的海軍將領,在他看來,只有在進攻中才能取勝。

這一點,也非常符合他的身份。

做為戰列巡洋艦分隊指揮官,必須得看重進攻,因為戰列巡洋艦這種主力艦,在誕生的那一天就是為了進攻而存在的。

拿到杰利科的命令,貝蒂也做出了錯誤的理解。

在他看來,這是主動進攻的信號。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52

第八十一章 遭遇戰
九月八日傍晚,在接近設得蘭群島時,貝蒂派出了數艘輕巡洋艦執行偵察任務,同時讓戰列巡洋艦分隊進入戰備狀態。


雖然各國海軍對夜戰較為陌生,但是主力戰艦都具備夜戰能力。


如果有必要,貝蒂不會放過在夜間偷襲雷德爾的機會。


此時,雷德爾仍然在設得蘭群島附近,只是轉移到了群島東面,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向東撤離。在貝蒂派出偵察艦之前,雷德爾就向大艦隊可能到來的方向派遣了偵察艦,只是可供他調動的輕巡洋艦並不多。


當時,雷德爾手里只有六艘輕巡洋艦。


在他的對面,杰利科把大艦隊的半數輕巡洋艦交給了貝蒂,總共有十二艘輕巡洋艦,其中八艘在執行偵察任務。


這個時代,雷達還沒有問世,偵察主要靠人的眼睛。


可以說,不管是動用六艘輕巡洋艦、還是動用八艘,能否發現敵艦隊,主要靠運氣,只是動用的輕巡洋艦多一些,運氣就更好一些罷了。雖然貝蒂派出了更多的輕巡洋艦,但是優勢在雷德爾手上,因為雷德爾知道大艦隊到來的大概方向,而貝蒂卻不知道雷德爾此時藏身何處。


夜間十點不到,雷德爾派出的一艘輕巡洋艦遭遇了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


可惜的是,這艘被命名為“斯特拉斯堡”號的輕巡洋艦沒有發現十多海里外的戰列巡洋艦分隊。


沒什麼好奇怪的,貝蒂的艦隊實施了嚴格的燈火管制,而且所處海域上空陰云彌補,能見度非常低。即便是視力最好的了望員,使用精密的蔡司望遠鏡,也很難在這種情況下發現十多海里外的艦隊。


有趣的是,僅僅半個小時之後,貝蒂派出的一艘輕巡洋艦也與雷德爾擦身而過。


當時,這艘叫做“洛斯托夫特”的輕巡洋艦與雷德爾的艦隊相隔不到十海里,因為雷德爾也呆在陰云下方,所以沒被這艘在四個月前建成服役的輕巡洋艦發現,反而是“毛奇”號上的了望員看到了暴露在月光下的戰艦,而且立即辨認出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伯明翰”級輕巡洋艦。


問題是,雷德爾仍然沒有發現貝蒂。


九日凌晨,局勢陡然轉變。


這次,首先取得收獲的,仍然是雷德爾派出的輕巡洋艦。


“馬格德堡”號在返航途中,遭遇了一艘同樣返航的英國輕巡洋艦,而那艘英國輕巡洋艦卻沒有發現“馬格德堡”號。在尾隨英國輕巡洋艦大約兩個小時後,“馬格德堡”號發現了正在全速向設得蘭群島航行的戰列巡洋艦分隊,並且辨認出了打頭陣的“獅”號戰列巡洋艦。


凌晨四點左右,“馬格德堡”號發出了偵察報告。


事實上,當時“馬格德堡”號的艦長犯了一個錯誤,貝蒂的旗艦不是“獅”號,而是同級的“皇家公主”號。當時,“獅”號與“皇家公主”號被派往地中海,專門對付逃到奧斯曼帝國的“格本”號。


如果了望員觀察仔細一些,就能做出準確判斷。


所幸的是,影響並不是很大。


直到這個時候,貝蒂都不知道雷德爾的行蹤,甚至沒有發現那艘在不到十海里外跟蹤他的德軍巡洋艦。


決策權交到了雷德爾手上,打還是不打?


四點半,“馬格德堡”號發回了更加詳細的情報,英國艦隊里只有四艘主力艦,而且都是戰列巡洋艦,沒有戰列艦。


這一情況,完全符合馮承乾的判斷,即杰利科派出了戰列巡洋艦分隊去截擊雷德爾。


問題是,雷德爾並不清楚馮承乾對戰局的判斷。雖然可以通過電報聯系,但是長波電臺的發送能力非常有限,馮承乾只能給雷德爾下達一些較為簡單的命令,不能像通電話那樣進行詳細部署。


這個時候,雷德爾猶豫了。


既然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已經到達,那麼杰利科的主力艦隊就不遠了。如果沖上去與貝蒂決戰,說不定會一頭撞上杰利科的主力艦隊。雷德爾心里非常有數,就算他能干掉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也打不過杰利科。


問題是,如果不跟貝蒂打,就不大可能完成馮承乾交待的任務。


要知道,這個時候,希佩爾率領的主力艦隊已經進入了斯卡格拉克海峽,正在向設得蘭群島趕來。按照馮承乾的安排,雷德爾必須設法在九日與大艦隊接觸,並且引誘大艦隊進入希佩爾的伏擊圈。


現在,已經是九日凌晨,而且即將天亮。


思索了一陣,雷德爾做出了決定:轉向迎戰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


此時,已經是凌晨五點過了。


差不多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貝蒂派出的一所輕巡洋艦終于發現了雷德爾,並且及時發出了電報。


根據英國皇家海軍的作戰記錄,大約在凌晨五點過十分左右,“都柏林”號輕巡洋艦發現了十海里外的雷德爾艦隊,並且準確辨認出了為首的是“毛奇”號戰列巡洋艦,還觀察到了另外兩艘戰列巡洋艦。只是當時雷德爾讓五艘改造後的“戰列巡洋艦”組成了一個獨立的分隊,所以沒有被英國戰艦發現。


有趣的是,雷德爾也沒有發現英國輕巡洋艦。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雷德爾的艦隊在轉向之後,離開了陰云區,而“都柏林”號正好在陰云區內。


收到“都柏林”號的偵察報告,貝蒂想都沒想,立即下令轉向迎戰。


不可否認,貝蒂求戰心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都柏林”號發回的情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都柏林”號發現了“皇太子”號等五艘戰艦,貝蒂肯定不會做出迎戰的決定。


戰列巡洋艦不是戰列艦,抗打擊能力遠不如戰列艦。


在戰列巡洋艦的決戰中,數量起到的作用極為明顯。


事實上,任何一名英國皇家海軍將領都知道艦隊規模的重要性。在敵艦隊強于自己一倍的情況下,絕對不會做出迎戰的決定。此外,杰利科率領的主力艦隊就在後方不遠處,貝蒂完全可以等雷德爾找上門來,然後利用戰列巡洋艦的速度優勢纏住雷德爾,等待杰利科前來決勝。


只有在發現敵艦隊不如自己的情況下,貝蒂才會如此積極。


在貝蒂做出決定的時候,兩支艦隊相隔近六十海里。雖然貝蒂認為,杰利科就在他後方大約六十海里處,因此他只需要堅持兩到三個小時,杰利科就能趕上來,但是情況並沒有這麼理想,當時杰利科的主力艦隊與貝蒂相距大約八十海里。不是杰利科沒有跟上,而是貝蒂跑得太快了。


也就是說,貝蒂需要堅持四個小時,杰利科才能趕上來。


以貝蒂的四艘戰列巡洋艦,能在八艘旗鼓相當的戰列巡洋艦面前堅持四個小時嗎?


僅從賬面上看,優勢在雷德爾手里,貝蒂的冒進行為,很有可能葬送掉大艦隊的戰列巡洋艦分隊。


只是,雷德爾也面臨著一個麻煩,或者說是犯了一個錯誤。


在做出與貝蒂決戰的決定時,雷德爾沒有讓“皇太子”號等五艘戰艦並攏,而是保持了原先的隊列。


也就是說,沖在追前面的,只有“毛奇”號、“德塞利茨”號與“馮-德-坦恩”號等三艘戰列巡洋艦。雖然“皇太子”號等五艘老式戰艦在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之後,速度都超過了二十四節,與“馮-德-坦恩”號相當,但是仍然比“毛奇”號與“德塞利茨”號慢了兩節左右。


在轉向迎戰貝蒂之前,“皇太子”號等五艘戰艦就拉在了後方近十海里處。


現在,艦隊全速沖刺,這五艘戰艦就拉得更遠了。


很明顯,在與貝蒂遭遇的時候,雷德爾手里只有三艘戰列巡洋艦,另外五艘戰艦無法立即投入戰斗。


從距離上看,最快也要等上一個小時。


顯然,雷德爾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


只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雷德爾並不認為這是個錯誤。首先,“馬格德堡”號只觀察到了兩艘英國戰列艦,因此雷德爾認為對方只有兩艘戰列巡洋艦。更重要的是,當時沒有與大艦隊戰列巡洋艦分隊有關的確切情報,連馮承乾都不知道大艦隊有多少艘戰列巡洋艦,雷德爾自然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其次,如果等待“皇太子”號等五艘戰艦趕上來,很有可能錯過決戰機會。結合第一個因素,雷德爾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必須盡快咬住貝蒂,才有足夠的把握干掉那兩艘戰列巡洋艦。


當然,這個錯誤產生的並不完全是負面影響。


別忘了,貝蒂也不知道雷德爾手里還有五艘戰艦。如果雷德爾集中全部力量迎戰,貝蒂很有可能在交戰之後就選擇撤退。在僅與三艘戰列巡洋艦交戰的情況下,貝蒂就不大可能選擇撤退。


很明顯,雙方都是在不太了解對手的情況下投入了戰斗。


可以說,這是一場典型的遭遇戰。


清晨六點四十五分,貝蒂艦隊進入了雷德爾的視野范圍,雷德爾也被貝蒂發現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即將打響。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52

第八十二章 預料之外
戰斗打響前,馮承乾就收到了雷德爾發來的電報。


雖然馮承乾很是震驚,更對雷德爾沒有嚴格執行他的命令感到氣憤,但是他也沒有讓雷德爾撤退。既然兩支艦隊已經遭遇,而且雷德爾明確提到,只發現了兩艘戰列巡洋艦,沒有遭遇大艦隊的主力,那就沒有必要撤退。更重要的是,如果讓雷德爾撤退,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


前線,情況並不樂觀。


戰斗打響之後,雷德爾就遇到了一個小小的麻煩,即對面的不是兩艘主力艦,而是足足四艘主力艦。


所幸的是,還沒有糟糕到打不過的地步。


貝蒂指揮的四艘戰列巡洋艦中,最有戰斗力的肯定是旗艦“瑪麗女王”號,而“不倦”號、“不撓”號與“不屈”號都有點老舊過時,在設計上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缺陷,特別是兩艘“無敵”級。


別的不說,兩艘“無敵”級,即“不撓”號與“不屈”號有兩座炮塔交錯布置在艦體中部,但是其異舷射界都極為有限,幾乎不具備異舷開火能力。即便是“不倦”號,中部兩座炮塔的異舷開火能力也嚴重不足。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在以隊列交戰的時候,“不撓”號與“不屈”號只有六門主炮能夠發揮作用,“不倦”號也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能讓八門主炮同時開火。


顯然,這些問題在“瑪麗女王”號上都不存在。


當然,雷德爾的三艘戰列巡洋艦上也不存在類似的問題。


這個時候,馮承乾在設計主力艦時一貫堅持的原則發揮了作用。別的不說,三艘戰列巡洋艦上的主炮炮塔全部沿縱軸布置,全部具備異舷開火能力,而且能在較大的范圍內發揮出百分之百的火力。


可以說,只有“瑪麗女王”號能與三艘德艦相比。


相互接觸之後,雷德爾首先下令轉向。不管怎麼說,貝蒂有四艘戰列巡洋艦,而雷德爾暫時只有三艘。


更重要的是,雷德爾顯然想把貝蒂引到後方五艘主力艦的打擊范圍之內。


這個時候,如果貝蒂有點理智,或者說稍微謹慎一點,就應該知道雷德爾不會在實力相差不太懸殊的情況下轉向逃逸。


可惜的是,貝蒂並沒有這麼謹慎。


發現雷德爾轉向,而且只有三艘戰列巡洋艦,貝蒂立即下令追擊。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巡洋艦在設計上存在著一些缺陷,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即其速度優勢較為明顯。別說“不倦”號與“瑪麗女王”號,即便是兩艘“無敵”級,最高速度都達到了二十五點五節,而“毛奇”號的最高速度也不過二十六節,“馮-德-坦恩”號則不到二十五節。


當然,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巡洋艦更重視速度也完全可以理解。


在英國皇家海軍中,戰列巡洋艦的首要任務就是在大洋上追擊敵人的重巡洋艦,所以對速度有著較高的要求。


相反,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對戰列巡洋艦卻沒有明確的使用要求。


事實上,馮承乾在擔任海軍戰爭大臣的時候,就反對建造戰列巡洋艦,認為應該集中力量建造綜合性能更加全面的戰列艦。


當然,貝蒂並不知道,雷德爾轉向不是為了逃跑。


結果就是,在雷德爾完成了轉向機動的時候,貝蒂還在調整編隊隊列,錯失了搶先開火的機會。


這有什麼影響呢?


從戰術上分析,貝蒂因此錯過了迅速擊敗雷德爾的唯一機會,也錯過了把雷德爾引入杰利科大艦隊的最佳機會。


戰斗打響之後,雷德爾的目的性極為明確。


在他的指揮下,最初五分鐘內,三艘德艦的炮火全部集中到“瑪麗女王”號上。


等到炮彈砸下來,貝蒂才猛然明白過來,雷德爾沒有打算逃跑,只是進行戰術機動,而他卻錯過了這個機會。


五分鐘內,“瑪麗女王”號承受了二十七門三百毫米重炮的全部打擊。


別說一艘戰列巡洋艦,就算是戰列艦,也難以承受住如此猛烈的炮火。更何況,在追擊雷德爾的時候,貝蒂把距離縮短到了一萬二千米左右。在這個距離上,“瑪麗女王”號的薄弱裝甲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更值得稱道的,還是德艦的精準炮火。


當時,德艦已經采用了分段式瞄準法,而英艦采用的仍然是較為落後的連續瞄準法。


根據英國皇家海軍的作戰記錄,在這五分鐘內,“瑪麗女王”號至少被七枚三百毫米穿甲彈與二十八枚一百五十毫米穿甲彈直接命中,還有十四枚三百毫米穿甲彈落在附近,戰艦首部幾乎被徹底摧毀。當時,至少有一枚三百毫米穿甲彈擊中了“瑪麗女王”號的艦橋,但是沒有爆炸。可以說,貝蒂極為幸運,如果這枚炮彈爆炸了,那麼包括他在內的數十名官兵將無一幸免。


“瑪麗女王”號承受住了全部炮火,為另外三艘戰列巡洋艦爭取到了機會。


有趣的是,在遭受了如此慘重的打擊之後,“瑪麗女王”號的B炮塔,即位于艦橋前方的主炮炮塔還能繼續開火。


必須承認,雷德爾也錯過了扭轉局面的最佳機會。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能夠擊沉、哪怕是重創“瑪麗女王”號,雷德爾也能一舉改變戰場局面。


結果是,等到貝蒂指揮艦隊完成轉向機動後,雷德爾仍然得面對四艘主力艦。


當然,也不能說這五分鐘的炮擊一無是處。


別的不說,“瑪麗女王”號的A炮塔被摧毀,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主炮火力。此外,在最後關頭,由“德塞利茨”號打出的一枚三百毫米穿甲彈擊中了“瑪麗女王”號的主桅桿,雖然沒有炸斷桅桿,但是打壞了通信天線。導致“瑪麗女王”號喪失了艦隊通信能力,而且只能用旗語信號指揮作戰。


可以說,這是至關重要的一炮。


在這一炮之前,貝蒂已經向杰利科匯報,遭遇了公海艦隊的戰列巡洋艦分隊,而且對方只有三艘戰列巡洋艦。更重要的是,貝蒂沒有忘記提到,他指揮的戰列巡洋艦分隊擁有足夠的優勢,暫時不需要支援。


正是這封電報,讓杰利科決定按照原計劃行動,即不急著參戰。


當時,杰利科有理由相信,如果他率領的主力艦隊趕到,雷德爾肯定會立即率領艦隊撤出戰斗。如果讓貝蒂留下來,反而有更大的把握殲滅雷德爾的艦隊。能夠干掉三艘戰列巡洋艦,也非常不錯了。


貝蒂與杰利科都不知道,雷德爾也有同樣的想法。


雖然優勢依然在貝蒂手上,但是雷德爾沒有打算撤退,因為在他後方,“皇太子”號等五艘主力艦增以二十四節的速度趕來。也就是說,雷德爾只需要堅持一個小時,就能獲得壓倒性的優勢。


對雷德爾來說,堅持一個小時很困難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即便在展開了編隊之後,貝蒂的優勢都不夠明顯。


進入戰列決戰階段,雷德爾的旗艦,即“毛奇”號集中火力對付“瑪麗女王”號,“德塞利茨”號對付“不倦”號,“馮-德-坦恩”號則跟“不撓”號與“不屈”號周旋,減輕前面兩艘戰艦的壓力。


有趣的是,這也是貝蒂的選擇。


在貝蒂看來,讓“不撓”號與“不屈”號集中火力干掉最弱的“馮-德-坦恩”號,才有機會迅速取得勝利。


可惜的是,貝蒂的意圖並沒得到完全執行。


原本,“不倦”號應該炮擊“德塞利茨”號,可是在戰斗打響之後,“不倦”號卻把炮口指向了“毛奇”號。雖然這不是貝蒂的錯,也不是“不倦”號艦長的錯,而是“不倦”號的旗手誤讀了旗語,但是結果沒有什麼區別,即“德塞利茨”號在炮擊“不倦”號的時候幾乎沒有受到干擾。


在艦隊炮戰中,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要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德塞利茨”號能夠像訓練那樣,輕松的把大口徑穿甲彈投向十多公里外的敵艦。


當然,這也意味著雷德爾的旗艦將承受兩倍的炮火打擊。


打到這個時候,局面已經十分明顯了。


在這場戰斗中,兩艘戰艦成了關鍵,即“毛奇”號與“不倦”號。這兩艘戰艦中,誰能堅持得更久一些,它所在的艦隊就有更大的把握取勝。


顯然,貝蒂的勝算更大一些。


不管怎麼說,“不倦”號只遭受了一艘敵艦的炮火打擊,而“毛奇”號卻得同時承受住兩艘敵艦的打擊。


可惜的是,運氣完全不在貝蒂這邊。


七點十七分,即戰斗進入戰列決戰階段的第六分鐘,“不倦”號上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爆炸。


僅僅兩分鐘後,在貝蒂還沒有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情況下,“不倦”號就從海面上消失了。根據了望員觀察到的情況,爆炸發生在“不倦”號的首部炮塔處,很有可能是彈藥庫被穿甲彈擊穿,引爆了彈藥。事後對“不倦”號的殘骸進行考察得出的結論是,“德塞利茨”號打出的穿甲彈擊中了“不倦”號的A炮塔,並且在炮塔內部爆炸,引爆了堆放在炮塔里的發射藥包,而“不倦”號上的炮手為了加快開火速度,沒有關閉炮塔與彈藥庫的通道,烈火瞬間進入彈藥庫,引爆了數百枚大口徑炮彈。正是彈藥庫大爆炸,讓“不倦”號在兩分鐘內沉沒。


開打不到十分鐘,“不倦”號就戰沉,完全在貝蒂的預料之外。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53

第八十三章 神勇戰艦
“不倦”號戰沉,貝蒂喪失了唯一的優勢。


可以說,這個時候,貝蒂的最佳選擇就是撤退,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當時,貝蒂也確實想到了撤退,只是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情,讓貝蒂打消了這個念頭,決定為了最後的勝利繼續戰斗下去。


這就是,在七點二十三分,“毛奇”號上也發生了大爆炸。


爆炸點在艦首,一枚由“瑪麗女王”號打出的穿甲彈擊中了“毛奇”號的A炮塔,並且在炮塔內部爆炸。雖然帝國海軍有更加嚴格的操作規范,比如嚴禁在交戰中打開炮塔與彈藥庫之間的防火防爆門,但是在戰斗中,炮手肯定會在炮塔內堆放一些發射藥。這枚穿甲彈不但摧毀了炮塔,還炸飛了整座炮塔。猛烈的爆炸,還波及到了後面的B炮塔,導致B炮塔暫時失去作戰能力。


也就是說,“毛奇”號喪失了三分之二的主炮火力。


爆炸中,雷德爾等數十名呆在艦橋里的官兵還受了傷,暫時沒辦法指揮艦隊作戰。


事實上,當時“毛奇”號沒有沉沒的危險,還能用尾部炮塔與副炮作戰,而且在後部艦橋上的二副立即就接過了指揮權。


只是,在貝蒂眼里,“毛奇”號已經遭到重創,甚至即將沉沒。


顯然,貝蒂不想空手而歸。在“不倦”號沉沒之後,他必須取得一些戰果,才能向杰利科交代。


正是如此,貝蒂沒有下令撤退。


問題是,貝蒂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即在“不倦”號沉沒之後,“德塞利茨”號完全可以把炮火轉向“瑪麗女王”號,而且“毛奇”號還在堅持戰斗。“瑪麗女王”號原本就遭到了重創,別說同時與兩艘主力艦交火,即便單獨對付“毛奇”號,也不見得能夠占到多大的便宜。


有趣的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德塞利茨”號沒有把炮火轉向“瑪麗女王”號,而是開始為遭到“不撓”號與“不屈”號圍攻的“馮-德-坦恩”號解圍,把炮口轉向了“不撓”號戰列巡洋艦。


事實上,“德塞利茨”號的艦長沒有犯錯。


在交戰之前,雷德爾就明確命令,“德塞利茨”號在擊敗“不倦”號之後,得優先打擊後方的敵艦。只有在“毛奇”號完全喪失戰斗力,或者是被擊沉的情況下,才應該首先打擊“瑪麗女王”號。


這個時候,“毛奇”號不但沒有戰沉,也沒有喪失作戰能力。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德塞利茨”號沒有炮擊“瑪麗女王”號不見得是壞事,因為這讓貝蒂看到了一點希望。


只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再次超出了兩位艦隊指揮官的預料。


七點三十二分,“毛奇”號上再次發生了大爆炸,而且爆炸點在艦尾,爆炸導致最後一座主炮炮塔喪失作戰能力。


在貝蒂看來,勝利幾乎是唾手可得了。


硝煙散去之後,“毛奇”號上不但主炮全部變成了啞巴,只有幾門副炮還在開火,連艦體都開始向左傾斜。


當時,“毛奇”號的進水量超過了兩千五百噸,接近了危險線。


貝蒂非常清楚,不管“毛奇”號是否退出戰斗,他都有很大把握取勝。如果“毛奇”號繼續戰斗,則很有可能被“瑪麗女王”號擊沉。如果“毛奇”號退出戰斗,“德塞利茨”號則獨木難支。


要知道,此時“馮-德-坦恩”號也在兩艘英艦的夾擊下遭到重創,基本喪失了戰斗力。


貝蒂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雷德爾會選擇撤退。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集中三艘戰艦上的火力干掉“德塞利茨”號。即便“德塞利茨”號幾乎沒有受到損傷,有很大的把握逃脫,落在後面的“馮-德-坦恩”號也在劫難逃。


只是,讓貝蒂沒有想到的是,雷德爾沒有選擇撤退。


在第二次大爆炸之前,雷德爾已經站到了指揮崗位上,恢復了指揮權。他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讓全艦隊堅持到最後。


當然,這不僅僅是在鼓舞士氣,而是在告訴艦隊官兵,增援即將到來。


再過半個小時,“皇太子”號等五艘主力艦就能趕到。只要這五艘主力艦到達,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就將全軍覆沒。


可以說,雷德爾想得非常清楚。


只要能夠干掉貝蒂的四艘戰列巡洋艦,就算“毛奇”號戰沉,哪怕還得賠上“馮-德-坦恩”號,他也是最後的贏家。


“毛奇”號沒有撤退,仍然在用副炮開火,貝蒂的處境不大有利了。


七點四十一分,雷德爾的堅持取得了第一個果實。


之前表現神勇,用一枚穿甲彈就干掉了“不倦”號的“德塞利茨”號再接再厲,僅用十二輪齊射就打殘了“不撓”號。最致命的那發炮彈打在了“不撓”號的右舷中部,在貫穿了側舷裝甲帶之後,在二號鍋爐艙內爆炸。最嚴重的傷害還不是炮彈,而是從鍋爐里泄露出來的高溫蒸汽。


在喪失了一半動力之後,“不撓”號不得不撤退。


事實上,在撤退的時候,“不撓”號基本上喪失了作戰能力,僅有左舷的主炮炮塔還能繼續開火。


問題是,想撤有那麼容易嗎?


在脫離編隊的時候,“不撓”號再次遭到“德塞利茨”號的攢射,在擊中該艦的三枚穿甲彈中,有一枚正好打中了舵艙。


結果就是,“不撓”號還沒完成轉向,舵機就完全失靈了。


對正在轉向的戰艦來說,這絕對是致命傷,因為這意味著,“不撓”號不可能退走,還會妨礙跟在後面的“不屈”號。


最終,“不撓”號也沒有逃脫覆滅的命運。


在貝蒂下達了撤退命令之後,“不撓”號的艦長下令鑿沉了戰艦,然後與八百多名官兵搭上救生艇向德軍投降。


當時,最大的問題,還是“不屈”號受到的影響。


受“不撓”號阻礙,“不屈”號沒能跟上“瑪麗女王”號,不得不在七點四十五分轉向撤退。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雖然“馮-德-坦恩”號在挨了十多枚大口徑穿甲彈與數十枚中口徑炮彈之後,也基本上喪失了作戰能力,但是也在交戰中讓“不屈”號嘗到了苦頭,至少打中“不屈”號三枚三百毫米穿甲彈。


更重要的是,打到這個時候,“德塞利茨”號仍然完好無損。


如果“不屈”號沒有選擇撤退,而是繼續留在戰場上,肯定會成為“德塞利茨”號的下一個打擊目標。


親眼目睹了“德塞利茨”號的神勇表現,任何一名英國官兵都會心有余悸。


“不屈”號選擇撤退,等于幫助貝蒂做出了決定。


雖然打到這個時候,德軍艦隊中還能打下去的也就只有“德塞利茨”號了,但是貝蒂手上也只剩下了“瑪麗女王”號。更加糟糕的是,在打殘“毛奇”號的同時,“瑪麗女王”號也喪失了四分之三的主炮,僅剩下艦橋後方的炮塔還能作戰,而“德塞利茨”號則擁有完好無損的主炮火力。


只要貝蒂還有點理智,就會選擇撤退。


這個時候,另外一個關鍵因素,促使貝蒂做出了撤退的決定,即“皇太子”號等五艘主力艦趕到了。


看到出現在東北海天線上的黑煙,貝蒂就知道,雷德爾還留了一手。


雖然他不大明白,雷德爾為什麼要把幾艘主力艦留在後面,在看清楚之前,他甚至認為那是趕來的公海艦隊主力,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他肯定打不贏這場海戰,必須盡快與杰利科會合。


所幸的是,這個時候,“毛奇”號也選擇了撤退。


嚴格說來,不是撤退,而是與趕到的支援艦隊會合。


此外,“德塞利茨”號正在追擊撤退的“不屈”號,暫時沒有照顧到“瑪麗女王”號。


七點五十四分,貝蒂登上了前來接應他的輕巡洋艦。


十分鐘後,貝蒂向還在四十多海里外的杰利科發了電報。


此時,“瑪麗女王”號也已轉向撤退。


見到英國艦隊撤退,雷德爾在第一時間發出了電報,只是他沒有立即下令追擊,因為趕來支援的五艘主力艦還在十多公里之外。


直到這個時候,杰利科才知道,貝蒂打了一場惡仗,遭受了慘重損失。


雖然貝蒂在電報中提到,重創了德艦“毛奇”號與“馮-德-坦恩”號,但是杰利科絕對不會相信這是勝利,因為英國皇家海軍損失了“不倦”號,“瑪麗女王”號與“不屈”號遭到重創,而“不撓”號很有可能戰沉。


這樣的結果,貝蒂無法接受,杰利科也無法接受。


杰利科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率領主力艦隊追上去,像壓路機一樣,碾碎雷德爾的戰列巡洋艦分隊。


雖然杰利科知道,雷德爾不大可能跟他決戰,哪怕真的跟他決戰,也意味著希佩爾率領的主力艦隊即將到達,但是杰利科沒有別的選擇,因為他要不追上去的話,就得承擔起作戰失利的全部責任。


顯然,杰利科得為自己的前程著想。


只有追上去,他才不用承擔責任,而應該由貝蒂來背黑鍋。


這個時候,馮承乾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53

第八十四章 見好就收
接到雷德爾發來的捷報時,馮承乾所在的主力艦隊已經進入北海,離戰場還有大約八個小時的航程。


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如果不是雷德爾及時匯報情況,希佩爾也無法找到最短航線。


問題是,八個小時,依然過于漫長。


雖然雷德爾沒有報告遭遇杰利科的主力艦隊,但是馮承乾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貝蒂打得如此勇猛,杰利科肯定就在附近。因此,馮承乾立即給雷德爾發了一封電報,要他萬分小心謹慎,不要追得太猛,而且得派出輕巡洋艦偵察周圍海域。馮承乾還格外警告雷德爾,千萬留意杰利科的主力艦隊。


只是,在是否讓雷德爾撤退的問題上,馮承乾猶豫了。


在馮承乾看來,如果雷德爾能夠引著杰利科進入伏擊圈,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哪怕希望不是很大。可是馮承乾更加清楚,在貝蒂遭到了當頭棒喝之後,杰利科不大可能跟著雷德爾的步伐前進。


讓馮承乾擔心的是,雷德爾會不會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如果雷德爾不知進退,那麼到手的勝利就會變成慘敗。


雖然有點擔憂,但是馮承乾也覺得雷德爾不大可能犯糊涂。之前的戰斗已經表明,雷德爾是一個很有分寸的艦隊指揮官,即便他只是一名海軍上校,但是他的表現比很多海軍將領還要出色。


只要雷德爾能夠把握好進退尺度,就算打不過杰利科,也能逃走。


可以說,這也正是馮承乾沒有干預雷德爾的主要原因。


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大艦隊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已經被徹底擊潰。原先就有情報證明,大艦隊里的戰列巡洋艦不會超過四艘。如果有更多的戰列巡洋艦,杰利科也不會拆散使用,貝蒂就不會吃苦頭了。


也就是說,杰利科手里沒有可以追擊雷德爾的主力艦。


如此一來,即便遭遇了杰利科的主力艦隊,只要雷德爾及時選擇撤退,就能避免遭受無謂的損失。


當然,如果杰利科不肯放過雷德爾,那就有機會擴大勝利果實。


事實上,馮承乾的擔憂完全是多余的。


在發出電報之前,雷德爾就意識到,杰利科很有可能就在附近,只是貝蒂過于自信,沒等杰利科趕到就打了起來。這不是雷德爾的猜測,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得出的推論,即杰利科的主力艦隊只要全速前進,那麼在貝蒂到達設得蘭群島附近的時候,他離設得蘭群島不會超過一百海里。


不可否認,在三打四的情況下還能取勝,讓雷德爾信心十足。


只是,雷德爾沒有失去理智。貝蒂只是個鋪墊,他能夠擊敗貝蒂,不等于能夠擊敗杰利科。


再說了,為了擊敗貝蒂,雷德爾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除了“德塞利茨”號還能繼續戰斗,“毛奇”號與“馮-德-坦恩”號完全喪失了戰斗力。


顯然,雷德爾不會指望用六艘主力艦去戰勝十多艘戰列艦。


結果就是,雷德爾表現得比馮承乾希望的還要謹慎。


貝蒂撤退之後,雷德爾沒有下令追擊,只派了兩艘輕巡洋艦尾隨其後。主力艦全部留了下來,解決掉還沒沉沒的“不撓”號。


雖然在此期間,貝蒂也組織輕巡洋艦進行反擊,阻止雷德爾派出的輕巡洋艦靠近杰利科的主力艦隊,但是並沒有產生對戰局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雙方似乎同時決定停止決戰,各忙各的去了。


顯然,這肯定不是杰利科愿意看到的情況。


八點半不到,在德艦的圍攻下,“不撓”號的艦長選擇了投降。雷德爾也很有風度,準許英國官兵在離艦之前打開通海閥,並且派出了幾艘小型艦艇,把那些跳海逃生的英國官兵救了起來。


在返航途中,雷德爾還在“德塞利茨”號上款待了“不撓”號的艦長。


雷德爾的被動做法,也讓杰利科的處境極為尷尬,甚至讓杰利科疑心重重。


在杰利科看來,雷德爾沒有主動追擊撤退的貝蒂,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雷德爾知道大艦隊已經到達,不敢主動追擊,二是雷德爾的強援即將到達,正在準備與大艦隊決戰,或者是這兩種可能都有。


到這個時候,杰利科顯然不會相信情報部門的鬼話。


雷德爾打得如此主動,在明知道大艦隊趕來的情況下還留在設得蘭群島附近,足以證明公海艦隊的主力沒在芬蘭灣,早就進入了北海。這一切,肯定是公海艦隊的戰術安排,目的就是引誘大艦隊出來決戰。


可以說,這是杰利科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


雖然他對英國皇家海軍充滿了信心,但是杰利科更加清楚,皇家海軍還沒有為迎戰北海對面的強敵做好準備。如果在這個時候與公海艦隊決戰,就算大艦隊能夠取勝,也將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


在戰略上,大艦隊遭受慘重損失,將使任何勝利變得黯然失色。


要知道,海軍是英國的一切。英國要想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勝利者,除了要在海洋上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還得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保住頭號海上強國的地位,不然就算擊敗了德意志第二帝國,英國也將被其他海上強國,比如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取代,從此淪落為二流國家。


杰利科有清楚的戰略觀,自然明白保存艦隊的意義有多麼重大。


正是這些擔憂與顧慮,讓杰利科顯得極為猶豫。


當時,他明知道雷德爾的艦隊就在東北方向上,而且最多只有六艘主力艦還能作戰,卻沒有下令追擊,而是首先派出了以輕巡洋艦為主的偵察艦隊。名義上,是去掩護貝蒂的兩艘戰列巡洋艦撤退。實際上,杰利科更想知道,在雷德爾身後,是否有公海艦隊的主力,或者說前方是否有敵人設置好的陷阱。


結果,在戰場局勢相對明了的情況下,雙方都選擇了觀望。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就算杰利科選擇追擊雷德爾,也不見得能夠取得收獲,但是至少能讓他獲得一個冠冕堂皇的說辭,即公海艦隊在取得戰術勝利的時候,卻在戰略上輸掉了主動權。


可惜的是,杰利科並沒有這麼做。


當然,從總體戰局上看,杰利科的猶豫不決並沒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希佩爾的主力艦隊根本不可能及時趕到。


九點過,杰利科派出的輕巡洋艦發現了雷德爾的艦隊。


在主力艦的重炮威脅下,英國輕巡洋艦沒敢冒險靠近,只是遠遠的跟隨在後,始終呆在三百毫米艦炮的有效射程之外。


此時,雷德爾拿那幾艘輕巡洋艦也沒辦法。


別忘了,雷德爾手里只有六艘輕巡洋艦,而且全部派出去執行偵察任務了。伴隨主力艦活動的,只有幾艘小型艦艇。雖然這些小型艦艇能夠阻止英國輕巡洋艦發動魚雷攻擊,卻無法單獨擊敗輕巡洋艦。


被大艦隊的輕巡洋艦死死盯住,雷德爾絲毫不敢大意。


十點不到,在危機感越來越強的情況下,雷德爾選擇了撤退。


雷德爾並不知道,此時希佩爾率領的主力艦隊離他只有大約八個小時的航程了,而且杰利科並沒有全速追擊。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雷德爾沒有選擇撤退,恐怕會有另外一個結果。


別的不說,在發現雷德爾徘徊不前,既沒有主動上前決戰,又沒有撤退的時候,杰利科也很是疑惑,甚至在懷疑之前做出的判斷。說得直接一點,雷德爾在選擇撤退之前,杰利科覺得公海艦隊的主力並沒趕到。


要是再耗上兩個小時,杰利科很有可能主動去找雷德爾決戰。


到時候,希佩爾離戰場也就只有不到六個小時了。只要雷德爾指揮得當,就算無法戰勝杰利科,也能纏住杰利科,爭取六個小時不算什麼難事。當然,雷德爾肯定會因此承受很大的損失,可是與重創、甚至是殲滅大艦隊相比,就算雷德爾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全軍覆沒,也算不了什麼。


有趣的是,雷德爾選擇撤退,反而難住了杰利科。


雖然雷德爾艦隊里的主力艦的最高航速都在二十四節以上,而杰利科率領的十七艘戰列艦中,速度最快的也不到二十二節,但是與貝蒂交戰之後,“毛奇”號與“馮-德-坦恩”號的速度降到了二十節以內。


也就是說,只要杰利科愿意追,就肯定追得上。


只是,得花上好幾個小時。


可以說,雷德爾的決定非常及時。如果他晚兩個小時下令撤退,杰利科又全速追擊,在希佩爾趕到之前,雷德爾就會被杰利科追上。


當然,杰利科與雷德爾都不清楚這一點。


此時的杰利科,可以說是騎虎難下。不追的話,他就得承擔責任。追的話,又有可能中了對方的圈套。


最後,杰利科還是決定追,只是非常謹慎。


不管怎麼說,杰利科不會替貝蒂背黑鍋,也不想落入對手的圈套之中。在追擊雷德爾的時候,杰利科派出了數艘輕巡洋艦。杰利科想得非常清楚,只要發現公海艦隊就撤退,絕不與公海艦隊決戰。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53

第八十五章 嘎然而止
九月九日,下午四點過,雷德爾率先與希佩爾會師。


因為“毛奇”號受損嚴重,所以在撤退途中,雷德爾轉移到“德塞利茨”號上。與希佩爾的主力艦隊會合後,雷德爾來到了公海艦隊旗艦“國王”號上,向希佩爾匯報與大艦隊的交戰情況。


此時,尾隨雷德爾的幾艘英國巡洋艦已經被趕跑了。


雷德爾著重提到,杰利科的主力艦隊很有可能已經趕到,但是沒有與之遭遇,因此無法判斷杰利科的去向。


顯然,這給馮承乾與希佩爾出了一道難題。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已經喪失作戰能力,即便“瑪麗女王”號與“不屈”號沒有被擊沉,也無法繼續作戰。根據之前獲取的情報,杰利科手上應該有十七艘戰列艦。


正是如此,馮承乾、希佩爾與雷德爾都主張跟杰利科決戰。


當然,得有一個前提條件,即杰利科愿意前來決戰。


商量好之後,希佩爾讓雷德爾返回“德塞利茨”號,首先安排“毛奇”號與“馮-德-坦恩”號撤回威廉港,然後率領六艘戰列巡洋艦執行偵察任務,前去尋找很有可能還在設得蘭群島附近的大艦隊。


希佩爾說得很明確,雷德爾只需要前去搜尋大艦隊,不用與大艦隊交戰。


雷德爾走後,希佩爾也率領主力艦隊跟了上去。


艦隊作戰的戰術相對簡單,雷德爾在前,希佩爾只需要跟在後面四十海里左右,在雷德爾發現了杰利科之後迅速趕上去。雖然大艦隊戰列艦的航速普遍較高,但是有幾艘的速度並不快,特別是三艘“柏勒羅豐”級與三艘“聖文森特”級,最高航速不到二十一節,比公海艦隊最慢的戰列艦還要稍微慢一些。艦隊的速度,不由最快的戰艦決定,而是由最慢的戰艦決定。只要被公海艦隊咬住,除非杰利科打算拋棄六艘速度慢的戰列艦,不然就得跟公海艦隊決戰。


杰利科會拋棄六艘速度較慢的戰列艦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別說貝蒂剛剛吃了敗仗,損失了“不倦”號與“不撓”號,就算沒有任何損失,杰利科也不會拋棄六艘戰列艦。


要知道,如果損失六艘戰列艦,英國皇家海軍就將喪失兵力優勢。


希佩爾與馮承乾都相信,只要雷德爾咬住了杰利科,決戰就將爆發,而且公海艦隊的勝算更大。


關鍵就是,雷德爾必須找到杰利科。


可以說,問題就出現在這里。


雖然希佩爾與馮承乾沒有指責雷德爾,但是兩人都知道,雷德爾在撤退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即沒有派遣輕巡洋艦去搜尋杰利科。嚴格說來,這也不是雷德爾的錯,因為雷德爾手里就沒有幾艘輕巡洋艦。更重要的是,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輕巡洋艦咬住了雷德爾,他首先得確保自己的安全。


很明顯,找到杰利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這個嚴重欠缺偵察手段的時代,要想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一支四處活動的艦隊,基本上就是大海撈針。


所幸的是,大艦隊並非無跡可尋。


根據之前的交戰情況,大艦隊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留在設得蘭群島附近,等待與公海艦隊決戰。二是掩護受損的戰艦向南撤退,避免與公海艦隊決戰。希佩爾與馮承乾都覺得,後一種可能更大一些。


別的不說,只要杰利科手里只有十七艘戰列艦,他就不會與公海艦隊決戰。


問題是,杰利科同樣有理由留在設得蘭群島附近。


最關鍵的理由就是,杰利科並不知道公海艦隊已經進入北海,而且他率領大艦隊北上的任務就是保衛設得蘭群島。能夠成為艦隊司令,杰利科肯定是一個目的明確的將領。在不能肯定對手是否存在的情況下,他不會輕易放棄既定目的。如此一來,杰利科就很有可能只讓貝蒂撤退,他繼續留在設得蘭群島附近。


事實上,這也是繼續作戰的基本判斷。


只有這個判斷成立,才有得打。只要杰利科率領大艦隊南下返回樸茨茅斯,就算公海艦隊全速追擊,也不見得能夠追得上。


別忘了,雷德爾與希佩爾會合的時候,已經向東航行了近三個小時。


也就是說,如果杰利科已經達到設得蘭群島附近,沒有追擊雷德爾的話,此時與希佩爾的距離在一百海里以上。以兩支艦隊的速度差為一節計算,也差不多需要四天才能追上,而四天之後,杰利科已經回到樸茨茅斯了。


問題是,希佩爾與馮承乾的判斷並不完全準確。


當時,杰利科確實在雷德爾後面,而且正以二十節的速度追擊。只是,在雷德爾與希佩爾會合前大約一個小時,杰利科停止了追擊行動,並且下令轉向一百八十度,率領大艦隊往回走了。


杰利科為什麼要放棄追擊?恐怕沒人說得清楚。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杰利科最大的擔憂,還是去向不明的公海艦隊。


雖然有情報表明,公海艦隊去了芬蘭灣,俄國波羅的海艦隊龜縮在港口里面,所以公海艦隊一時半會脫不了身,但是杰利科更愿意相信,雷德爾在北海上的積極表現,與公海艦隊的支持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正是如此,杰利科認為,雷德爾主動撤退,肯定有更大的目的。


稍微冷靜一點,杰利科就想到,公海艦隊很有可能已經進入北海,說不定即將到達,不然雷德爾不會在與大艦隊遭遇之前,放過已經喪失了作戰能力的貝蒂,或者說放棄干掉兩艘戰列巡洋艦的機會。


正是這個擔憂,讓杰利科做出了撤退的決定。


只是,新的問題出現了。


在杰利科決定撤退的時候,他派出去的輕巡洋艦被雷德爾打退了,因此他並不清楚雷德爾那邊的情況。


當時,杰利科只能認為,雷德爾將向東航行,在確定擺脫了大艦隊之後,再轉向南下。


也就是說,杰利科並不知道,希佩爾率領的主力艦隊已經到達。


結果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大艦隊的撤退速度不是二十節,而是十四節。主要是三艘“柏勒羅豐”級戰列艦沒有按照計劃進行大修,鍋爐與輪機的狀況很不理想,之前已經全速航行了數十個小時,已經無法繼續全速航行了。


杰利科這種要打不打,要走又不走的做法,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他將不可避免的與調轉回來的雷德爾遭遇。


只是,當兩支艦隊再次遭遇的時候,已經是夜間了。


對杰利科來說,夜色就是最好的掩護。


入夜後不久,雷德爾派出的“卡爾斯魯厄”號輕巡洋艦就發現了杰利科,可是這艘輕巡洋艦沒能在夜色中辨認出英艦,反而在半個小時後跟丟了。兩個小時後,“卡爾斯魯厄”號的姊妹艦“羅斯托克”號再次遭遇了杰利科,更加可惜的是,這艘輕巡洋艦上的了望員把正在開火的看成了輕巡洋艦。


根據事後公布的消息,當時杰利科這邊也亂成了一鍋粥。


因為不時與德艦遭遇,所以大艦隊里人心惶惶。在被“羅斯托克”號發現的時候,兩艘戰列艦把在附近活動的友艦當成了德艦,並且用副炮向友艦開火。當時,“羅斯托克”號上的了望員看到的就是副炮發出的炮口閃光。也正是如此,了望員才把兩艘主力艦當成了輕巡洋艦。


這個晚上,雙方過得都不平靜。


只是,並沒爆發決定性的戰斗。


最大的一場戰斗發生在凌晨三點左右,一艘執行偵察任務的英國輕巡洋艦在無意之中闖進了雷德爾的主力編隊之中。最初的時候,幾艘戰列巡洋艦還把那艘英艦當成了返回艦隊的友艦。有趣的是,英艦也沒有及時發現近在支持的德艦。等到德艦上的了望員反應過來,戰斗就打響了。遭到數艘主力艦炮擊後,英艦立即加速逃跑。可惜的是,仍然晚了一步。在被數枚大口徑炮彈擊中之後,這艘被命名為“南安普敦”號的輕巡洋艦在不到兩分鐘內就沉沒了,全艦四百多名官兵中,僅有四人幸存。


“南安普敦”號,也是這場海戰中,最後一艘戰沉的戰艦。


天亮前,杰利科下達了全速撤退命令。


因為實在不夠安全,比如“南安普敦”號就完全有機會在夜色掩護下發起魚雷攻擊,所以希佩爾也在天亮前下達了撤退命令。更重要的是,花了一整個晚上都沒找到杰利科,希佩爾認為大艦隊已經南下了。


九月十日清晨,設得蘭海戰宣告結束。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這是一場寶貴的勝利。在此之前,沒人認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有能力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在此之後,恐怕就沒有人會懷疑,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成為真正的海上強權。


在這場海戰中,帝國海軍取得的不僅僅是戰術上的勝利,更是戰略上的勝利。


可以說,這是自特拉法爾加海戰、英國奪得海上霸主寶座之後,在海洋戰場上首次遭遇慘敗。


對英國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在戰術上失敗,而是由戰略失敗引發的嚴重後果。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54

第八十六章 隱患
一夜之見,希佩爾與雷德爾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


雖然在這場戰斗中,馮承乾身為希佩爾的作戰參謀,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配角,但是帝國民眾沒有忘記他,帝國皇帝更沒有忘記他。在嘉獎帝國海軍的詔書中,德皇就明確提到,如果沒有馮承乾公爵為帝國打造的強大艦隊,就不會今日的勝利,希佩爾與雷德爾甚至沒有獲取勝利的機會。


九月十四日,德皇下詔,授予希佩爾、雷德爾與馮承乾藍色馬克斯勛章,破例授予“德塞利茨”號戰列巡洋艦藍色馬克斯勛章,並且為公海艦隊戰列巡洋艦分隊作戰得力的官兵頒發了獎章。


這是開戰之後,德皇給出的第一批藍色馬克斯勛章。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藍色馬克斯勛章代表了軍人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歷史上,帝國與普魯士王國的名將,全是該勛章的獲得者,比如老毛奇元帥、羅恩伯爵,甚至連俾斯麥宰相都獲得過該勛章。


事實上,德皇也是該勛章的獲得者。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所有軍人都希望得到一塊藍色馬克斯勛章。這不僅僅是榮譽,還是對其貢獻的承認。


九月十六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宮為凱旋而歸的海軍將士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


做為設得蘭海戰的主要功臣之一,馮承乾第一個受到邀請,而且是威廉皇儲親自上門請他赴宴。


可以說,威廉皇儲是海戰之後,表現得最積極的一個人了。


這場勝利,讓皇儲非常興奮,因為他已經向曾經看不起他的舅父證明,德意志第二帝國照樣能夠打造出一流的艦隊。


有趣的是,皇儲在乎的不是海戰的過程,而是海戰的結果,以及產生的影響。


為此,在接馮承乾前去赴宴的時候,皇儲特意提前了兩個小時趕來,借機跟馮承乾討論相關話題。


“殿下覺得,這場海戰已經改變了帝國的處境嗎?”


“我們是事實上的勝利者,不管是在戰術上,還是在戰略上,我們都擊敗了英國皇家海軍,取得了重大勝利。”威廉稍微停頓了一下,目光在馮承乾身上游走了一番,才說道,“難道伯爵不這麼認為嗎?”


“皇儲說得沒錯,我們確實取得了重大勝利。”馮承乾笑了笑,說道,“在戰術上,我們幾乎以零的損失,擊敗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大艦隊,擊沉了包括‘不倦’號與‘不撓’號戰列巡洋艦在內的多艘戰艦。在戰役上,我們成功襲擊了比斯開灣,還迫使杰利科率領大艦隊撤離戰場。在戰略上,我們更加打破了英國皇家海軍不可戰勝的神化,向全世界證明,不僅僅只有英國才能稱霸海洋。可是,我們更加得清楚的認識到,設得蘭海戰只是一個開始,遠遠不是結果。”


威廉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似乎明白了馮承乾的意思。


馮承乾長出口氣,說道:“事實上,這場海戰並沒改變我們與英國之間的關系,最多只是縮小了差距。”


“伯爵的意思是……”


“說得簡單一些,海戰的結果與我的預期差得很遠。”


“這……”


“殿下有沒有想過,英國佬還會給我們一次同樣的機會嗎?”


威廉皺起了眉頭,似乎不大明白。


“對我們來說,實際上錯過了一次絕佳的機會。”馮承乾又嘆了口氣,才說道,“我最初的設想,是想通過與俄國波羅的海艦隊交戰,讓英國皇家海軍放松警惕,認為我們的主力艦隊在芬蘭灣活動,從而出動主力圍殲雷德爾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如果一切順利,雷德爾應該在九日炮擊設得蘭群島,在九日夜間或者十日清晨與大艦隊遭遇。這樣的話,在雷德爾與貝蒂決戰的時候,我們就能趕到戰場。到時候,就算杰利科不想跟我們打,他也必須盡一切努力擊敗我們。”


“為什麼,難道他不能撤嗎?”


“當然可以撤,但是他得拋棄六艘速度不到二十一節的戰列艦。”


“這……”


“如果杰利科敢這麼做,就算沒有全殲大艦隊,我們也能重創英國皇家海軍,並且一舉改變兵力上的差距。”


威廉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算是明白了馮承乾的意思。


“非常可惜的是,雷德爾操之過急,提前一天炮擊了比斯開灣,讓杰利科提前趕到,從而錯過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難道今後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嗎?”


“你覺得,經過這場戰斗,英國皇家海軍還會給我們機會嗎?”馮承乾看了威廉皇儲一眼,說道,“經過這場海戰,英國皇家海軍肯定看出了我們的企圖,即在規模有限的海戰中逐步縮小差距。雖然我們不缺乏決戰的斗志,但是在實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我也不會選擇決戰。”


“這……”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將迅速增強大艦隊的實力,獲得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不給我們半點機會。果真如此的話,那麼遲早有一天,我們將在局面極為不利的情況下與英國皇家海軍決戰。”


威廉的眉頭迅速跳了幾下,說道:“伯爵,你是說,我們沒有取勝的希望?”


“不是沒有,只是極為渺茫。”


顯然,馮承乾一點都不樂觀。


“當然,我們必須得有信心。”馮承乾勉強笑了笑,說道,“時間不早了,要是讓陛下久等,那就太不好了。”


兩人沒再羅嗦,一同去了波茨坦皇宮。


晚宴上,馮承乾自然不會表露出擔憂的樣子。


不管怎麼說,設得蘭海戰都是一次重要的、而且非常難得的勝利。此外,三天前,魯登道夫在東線圍殲了由保羅-馮-萊寧坎普指揮的俄軍第一軍團,斃傷俘俄軍近五十萬人,取得了東線大捷。雖然西線的局勢很不樂觀,德軍的推進速度嚴重低于預期,但是兩場重大勝利足以讓人信心百倍。


在這種情況下,馮承乾自然不好做些掃興的事情出來。


可喜的是,此時頭腦清醒的不僅僅是馮承乾一個人。在看到勝利的同時,德皇也看到了隱藏的危機。


宴會中,德皇單獨召見了好幾名軍政要員。


馮承乾被安排在最後,不是德皇不重視他,而是讓他留在最後,才有更多的時間與他探討戰局。


可以說,此時德皇正需要一個像馮承乾這樣的,能夠提供客觀意見與建議的幕僚。


趁此機會,馮承乾也從參加宴會的陸軍將領,特別是比較熟悉的魯登道夫等人那里了解到了一些地面戰場上的信息。


不可否認,魯登道夫在東普魯士取得了一場極為關鍵的勝利。


從戰場總體局勢上看,魯登道夫取得的勝利,不僅僅是殲滅了近五十萬俄軍那麼簡單的事情。在戰略層面上,首先打垮了俄國的勝利信心,讓俄國從上到下多認識到,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是消除了奧匈帝國受到的威脅,讓俄國不得不在對德戰場上部署更多的兵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德軍不再需要向東線增兵,能夠繼續把重點放在西線戰場上。


問題是,東線只是次要戰場。


早在戰爭爆發前,馮承乾就多次向德皇與小毛奇建議,在戰爭的前半年,不要過分關注東線,必須把重點放在西線。如果因為向東線增兵,導致西線沒能在半年內取勝,那麼帝國打贏這場戰爭的機會就將大大降低。


也就是說,魯登道夫在東線取得的勝利,並沒改變西線的局面。


當然,問題還不止這麼一點。


雖然開戰才一個多月,但是有足夠多的跡象表明,小毛奇的西線戰略即將破產,甚至可以說已經破產。


別的不說,打到這個時候,德軍都沒能攻占比利時全境。


八月底,提爾皮茨就向法金漢提出,西線德軍在進行大回旋進攻的時候,得適當增強最外圍的兵力,奪取比利時沿海地區,最好能夠獲得幾座港口。雖然提爾皮茨的目的是要在英吉利海峽附近獲得能夠供小型艦艇駐扎的港口,但是能起到另外一個效果,即切斷英法之間最為便捷的海上航線。


可惜的是,法金漢沒能說服小毛奇。


雖然法金漢是陸軍大臣,但是按照帝國軍制,只有總參謀長才有權指揮作戰行動,陸軍大臣得靠邊站。


如果說,小毛奇是為了攻打巴黎,才沒有在右翼投入重兵,那還說得過去。


不管怎麼說,迅速擊敗法國才是根本目的。只要法國戰敗,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就算逃走了,比利時也會投降。


問題是,小毛奇並沒有按照計劃把重點放在進軍巴黎的路線上。


打到九月初,德軍在西線上的作戰行動就嚴重偏離了原定計劃。


別的不說,小毛奇盡然從奧古斯特-馮-馬肯森的第一軍團與格奧爾格-馮-德馬維茨的第二軍團抽調兵力去攻打凡爾登要塞。要知道,第一軍團與第二軍團位于德軍最右翼,是進軍巴黎的主要兵力。按照原定計劃,這兩個軍團應該得到加強,而不是被削弱,才能確保及時到達巴黎。


被小毛奇這麼一搞,就算馬肯森與德馬維茨在努力推進,對面的法軍也在迅速崩潰,德軍依然表現得較為乏力,而且空虛的大後方,已經成為西線德軍崩潰的隱患,隨時有可能喪失主動權。


顯然,戰場局勢不容樂觀。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54

第八十七章 生于憂患
一般情況下,出于避嫌的原因,馮承乾很少在德皇面前提到陸軍的事情。


這次,馮承乾坐不住了。


眼前的局面,與他熟知的歷史極為相似。在馮承乾看來,照此情形發展下去,德軍肯定會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輸掉西線,從而輸掉整場戰爭。必須改變這一切,也就得阻止小毛奇繼續犯傻。


問題是,怎麼讓德皇明白呢?


“陛下,我們有句俗話。”


“什麼?”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腓特烈三世皺起眉頭,朝馮承乾看了過來。


“不可否認,現在的局勢看上去對我們十分有利。在海洋上,我們取得了勝利,在東普魯士也大敗俄軍。可是陛下注意到沒有,真正的主戰場既不在北海,也不在東普魯士,而是在法國。”


德皇沒有開口,他顯然知道這一點。


“開始,我跟魯登道夫將軍聊了聊,他對西線局勢也極為擔心。”


“是嗎?”


馮承乾點了點頭,在跟魯登道夫聊的時候,他就得知,德皇也對小毛奇不滿,早就想撤掉小毛奇了,只是苦于沒有合適的理由。按照魯登道夫的說法,德皇有意任命他為西線德軍總司令。


“陛下,你覺得西線能按照計劃取得勝利嗎?”


“我跟小毛奇談過,他仍然很有信心,只是……”


德皇頓了一下,沒有立即說下去,馮承乾也沒有急著追問,因為他知道,小毛奇肯定在設法敷衍德皇。更重要的是,德皇不可能不清楚西線的形勢,也就不可能相信小毛奇的一面之詞。


“既然你跟魯登道夫談過,你肯定知道,西線的作戰計劃已經修改了好幾次。”


馮承乾點了點頭,說道:“聽說,小毛奇元帥已經把攻占巴黎的時間推遲到了年底,主要就是進攻不太順利。”


“如果他能在年內攻下巴黎,我也心滿意足了。”


“陛下的意思是……”


“實際情況是,恐怕到明年年底,都不見得能夠打下巴黎。”德皇長出口氣,說道,“根據最新獲得的情報,到達法國的英國遠征軍已經超過二十萬,而且還在以每周兩個師的速度增加。現在,英國遠征軍集中部署在弗蘭德斯地區,正好面對馬肯森的第一軍團與德馬維茨的第二軍團。雖然小毛奇並不認為英國遠征軍是個巨大的威脅,但是照此趨勢發展下去,他很快就會嘗到苦頭。”


“果真如此的話,英法肯定在策劃發動一場大規模戰役。”


“這正是我最擔心的問題。”


馮承乾的眉頭跳了幾下,神色顯得極為嚴峻,因為他想到了一件事情,即在他熟知的歷史中,英法在九月初發動了馬恩河戰役,俄軍同時在東線向奧匈帝國發動猛攻,牽制住了德軍的東線軍團。結果就是,在馬恩河戰役之後,德軍的總體作戰計劃破產,徹底喪失了攻占巴黎的機會。


只是,在這個時代,馬恩河戰役還沒有打響。


問題是,英法俄為了遏止德軍的攻勢,肯定會在西線與東線同時發動進攻,不然法國就會戰敗。


關鍵是,英法俄會在什麼時候發動這兩場決定性的戰役?


想到這些,馮承乾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怎麼,你也在擔心嗎?”


“陛下……”


德皇笑了笑,說道:“不管怎麼說,你們在海洋上取得的勝利非常重要,英國皇家海軍再大膽,短期內也不敢挑釁我們。”


“陛下,我擔心的不是這個。”


“你的意思是……”


“打了一個多月,陛下不覺得該有一場像樣的決戰了嗎?”


“坦能堡大捷不算嗎?”


“這只是一場偶然性戰役,不管是我們,還是俄國,都沒有做好準備。更何況,俄軍進攻東普魯士,更多的是在替法國減壓。”


德皇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表示明白馮承乾的意思。


“一個多月來,英法俄表現不佳,不是軍隊不能打,而是沒有做好準備,基本上是倉促上陣。經過一個多月的磨合,即便還沒有達到配合無間的地步,英法俄至少也能在戰略上做到同步。”


“你的意思是,英法俄將在東西兩線同時發動反擊?”


馮承乾點了點頭,說道:“而且我覺得,肯定會以西線為主。”


“俄軍剛剛在坦能堡大敗,這……”


“雖然俄軍剛剛遭受慘敗,但是俄國的處境並不惡劣。別的不說,廣袤的領土,讓俄國暫時可以高枕無憂。更重要的是,我們一直把重點放在西線,就算在坦能堡取勝,也不會攻入俄國本土。更何況,在我們南面,奧匈帝國簡直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我們也不可能撇下奧匈帝國單獨攻打俄國。”


“你說得很有道理。”


“很明顯,英法俄會把重點放在西線,只是反擊沒有這麼簡單。”


“你的意思是……”


“如果讓我們猜到了主要反擊方向,英法俄還有機會取勝嗎?”


“這……”


“在反擊之前,英法俄肯定會設法擾亂我們,讓我們做出錯誤判斷,而最好的辦法就是盯住我們的軟肋。”


“什麼軟肋?”


“奧匈帝國。”


德皇的眉頭跳了幾下,神色變得極為嚴峻。


“雖然俄軍打不過我們,但是對付奧匈帝國還是綽綽有余。”馮承乾稍微停頓一下,又說道,“如果我的判斷沒有錯,首先是俄軍在東線發動進攻,而且會投入大量兵力,重點打擊奧匈帝國。以奧軍現狀,恐怕只能退守喀爾巴阡山區。到時候,老弗朗茨肯定會向我們求援。”


“然後,英法在西線發動進攻?”


馮承乾點了點頭,說道:“在時間上,相差兩到三天,但是有一個前提,即俄軍在東線的進攻已經引起了我們的重視。”


“西線呢?”


“我覺得,英法聯軍在西線發動反擊的目的,不是一舉扭轉戰局,更不是擊敗我們,而是確保法國不會迅速戰敗。”


“你的意思是……”


“說得簡單一些,英法聯軍會在最關鍵的地點發動反擊。”


德皇在軍隊里服役了數十年,馮承乾用不著把話說得太明白。


“你說得沒錯,死于安樂啊。”德皇長嘆口氣,說道,“事實上,在你之前,魯登道夫就向我提到,要密切關注英法聯軍在西線的動靜。只是在此之前,還沒有人向我如此透徹的說明問題。”


“陛下……”


“我會提醒小毛奇,讓他留意。”


“這……”


德皇笑了笑,說道:“不管怎麼說,小毛奇還有用武之地,而且他沒有犯嚴重錯誤,也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如果現在撤掉他,肯定有很多將領心存不滿。如果小毛奇仍然沒能把握住機會,我會考慮新的總參謀長人選。”


馮承乾暗自嘆了口氣,沒有多說什麼。


德皇猶豫了一下,還是問道:“如果要撤掉小毛奇,你認為誰最適合擔任總參謀長?”


“從資歷上講,法金漢最合適。”


“你這話,是否可以理解為,你並不推薦法金漢?”


“陛下……”


“我知道,這些年,你不太關心陸軍的事,不是你不關心,而是你在避嫌。現在是戰爭時期,不能跟以往相比。在我身邊,能像你這樣有話就說的人沒有幾個,所以我非常需要你的建議。”


馮承乾長出口氣,說道:“雖然我不是很了解法金漢,但是我覺得,他跟我差不多。”


“什麼意思?”


“做為陸軍戰爭大臣,法金漢不見得適合指揮軍隊作戰。”


德皇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說道:“那麼,你推薦誰呢?”


“如果不考慮資歷,魯登道夫是最佳人選。”


德皇笑了笑,說道:“既然你這麼說,那你也應該知道,現在讓魯登道夫擔任總參謀長還不大合適。”


“那麼,就讓興登堡元帥擔任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出任軍需長。”


“你的意思是,讓魯登道夫借興登堡的名義指揮作戰?”


“也許,這是當前最合適的安排了。”


德皇沉思了一陣,說道:“我會考慮你的建議,但是現在還不能做出決定。此外,你覺得霍夫曼可以重用嗎?”


“陛下,如果我說霍夫曼的才能不在魯登道夫之下,你相信嗎?”


“這……”


“據我所知,坦能堡大捷,一大半功勞歸屬于霍夫曼上校。如果沒有他,恐怕魯登道夫沒有這麼容易取勝。”


“這麼說,你是在向我著重推薦他了?”


馮承乾笑了笑,說道:“軍隊里有很多像霍夫曼上校這樣的人才,只要善用他們,帝國陸軍定能百戰百勝。”


德皇也笑了笑,說道:“我會考慮,當然得有耐心。”


馮承乾點了點頭,表示明白德皇的意思。


像魯登道夫、霍夫曼這樣的中輕年軍官,要想得到重用,首先就得過小毛奇這一關,因此在德皇讓小毛奇下課之前,他們都得低調一點。事實上,這正是德皇面臨的最大問題。小毛奇在德軍中的根基太牢固了,讓他下課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連德皇也不敢輕易做出決定。


正如德皇所說,必須有耐心。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55

第八十八章 避戰與主戰

德意志第二帝國上下為設得蘭海戰與坦能堡會戰取得的重大勝利彈冠相慶的時候,英國上下卻彌漫在一片悲苦情緒之中。

誰能想到,不可一世的皇家海軍會在家門口吃敗仗?

更讓英國民眾難以接受的是,大艦隊的主力竟然在沒有打一炮的情況下撤了下來,讓公海艦隊從面前溜了回去。

至少,絕大部分英國民眾相信了英國政府的虛假宣傳。

問題是,假的永遠都是假的,成不了真的。

雖然在英國民眾看來,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是在與公海艦隊主力遭遇之後,遭受了慘重損失,隨後杰利科率領的主力艦隊趕到,公海艦隊在強大的大艦隊面前,被迫選擇了主動撤退,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即“不倦”號與“不撓”號被擊沉,英國皇家海軍遭遇了百年來最慘重的損失。

當然,很多英國民眾相信,公海艦隊也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至少,當時英國皇家海軍宣稱,在海戰中擊沉了三艘公海艦隊的戰列巡洋艦,以及數艘輕巡洋艦。

對杰利科來說,虛假宣傳不是壞事,至少他不用承擔責任了。

只是,貝蒂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就算政府用虛假宣傳蒙蔽了民眾,可是皇家海軍內部還是得追究責任,而貝蒂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別的不說,貝蒂至少得為“不撓”號戰沉承擔主要責任。

從交戰過程來看,在“不倦”號戰沉後,如果貝蒂選擇了撤退,那麼“不撓”號就不大可能被“德塞利茨”號擊沉。正是貝蒂的頑固,讓“不撓”號緊隨“不倦”號後塵,做出了不必要的犧牲。

有趣的是,貝蒂並沒有被撤職。

在經過兩個月的調查之後,英國皇家海軍還是保留了貝蒂的職務,仍然讓他擔任戰列巡洋艦分隊司令。在最終給出的調查報告中,英國皇家海軍肯定了貝蒂求戰的作風,認為這是有利的一面。

這麼處理,也與當時皇家海軍內部環境有關。

設得蘭海戰之後,皇家海軍內部出現了質疑聲,連一些高級將領都認為,過去太過低估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皇家海軍在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都嚴重不足,特別是主力戰艦的數量與性能,遠不及對手。

受此影響,一些將領認為,應該暫避鋒芒,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爭一時之長短。

問題是,避得了嗎?

戰爭已經爆發,不再是和平時期。如果英國皇家海軍避而不出,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就將掌握北海制海權,甚至會封鎖英國本土。顯然,避而不戰,只會使英國皇家海軍、乃至英國的處境變得更加兇險。

正是如此,英國皇家海軍才要著重強調進攻。

顯然,貝蒂就是一個正面教育材料。通過讓貝蒂保留職務,英國皇家海軍向所有官兵說明了一點,即皇家海軍不會避而不戰。

當時,首先認清這一點的,就是海軍大臣丘吉爾。

事實上,也正是他竭力主張,皇家海軍才沒有重懲貝蒂,反而以作戰勇猛為名,保留了他的職務。

在丘吉爾看來,只有積極面對挑戰,皇家海軍才能戰勝對手。

別說避戰,任何避戰的思想,都有百害而無一益。

這下,新的問題出來了。

那就是,怎麼打?

可以說,皇家海軍的處境比帝國海軍糟糕得多。

當時,皇家海軍除了在設得蘭海戰中吃了大苦頭,還面臨著其他挑戰。比如,由斯佩伯爵率領的帝國遠東艦隊已經在西太平洋上干掉了十多艘英國船只,而由“澳大利亞”號為首的澳洲艦隊仍然沒有抓住斯佩的尾巴。甚至有傳言,斯佩已經進入印度洋。果真如此,那麼英國的後院就別想安寧了。

在南大西洋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襲擊艦也給英國皇家海軍制造了很多麻煩。

可以說,英國皇家海軍的處境就是屋漏偏逢陰雨天。

回到本土,杰利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加強大艦隊,特別是把那些用來搜尋襲擊艦的戰列巡洋艦派回來。

在杰利科看來,如果貝蒂的戰列巡洋艦分隊有更多的主力艦,設得蘭海戰的結果就會截然不同。別的不說,至少在大艦隊主力趕到之前,貝蒂不會被雷德爾擊潰,反而能死死咬住雷德爾。這樣一來,雷德爾就別想撤走,將遭到大艦隊主力的全力打擊。即便希佩爾率領的公海艦隊主力趕到,也不見得能夠擊敗大艦隊。

必須承認,杰利科的認識很有道理。

問題是,沒人可以滿足他的要求。

大戰爆發時,英國皇家海軍總共只有九艘戰列巡洋艦,雖然“虎”號已經建成,但是還沒有完成海軍驗收。除掉貝蒂手里的四艘,“無敵”號已經前往南大西洋,“獅”號與“皇家公主”號在地中海,“澳大利亞”號與“新西蘭”號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更重要的是,這五艘戰艦都有任務在身,而且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別說把五艘戰列巡洋艦抽調回來,哪怕只抽調一艘,也不大可能。

設得蘭海戰之後,就算把五艘戰列巡洋艦抽調回來,也于是無補。

要知道,大艦隊只剩下了“瑪麗女王”號與“不屈”號,而且這兩艘戰列巡洋艦的受損情況都十分嚴重,至少得在船塢里呆上大半年。也就是說,英國皇家海軍只有外派的五艘戰列巡洋艦可用。北海對面,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公海艦隊里,至少有六艘戰列巡洋艦,仍然擁有數量上的優勢。

實際情況比賬面上的對比更加糟糕。

到一九一五年,皇家海軍肯定能得到一艘戰列巡洋艦,算上修復後的“瑪麗女王”號與“不屈”號,總共有八艘。可是同期,公海艦隊也能獲得一艘戰列巡洋艦,加上修復的“毛奇”號與“馮-德-坦恩”號,總共是九艘。

很明顯,優勢依然在公海艦隊手里。

當然,英國皇家海軍也絕非一無是處。

雖然在戰列巡洋艦的數量上,皇家海軍很難在一年半載之內超過公海艦隊,但是在至關重要的戰列艦上,英國皇家海軍依然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只要稍加整頓,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數量就能大幅度超過公海艦隊。

比如,在算上征用的兩艘戰列艦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在“伊麗莎白女王”級建成之前總共有二十二艘戰列艦,而且沒有包括改做訓練艦的“無畏”號,而公海艦隊即便把還在建造的兩艘“國王”級算上,總共也只有十七艘戰列艦。到一九一五年底,這個差距只會擴大不會縮小,因為到時候,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性能上全面提升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就將陸續服役,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國王”級之後的戰列艦,最快也要到一九一六年下半年才能建成。

可以說,這也正是杰利科眼中的希望。

只要能拖到一九一五年底,那麼皇家海軍的困難處境就將一去不復返。

關鍵就是“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這是第一種在速度上能與戰列巡洋艦媲美,又具有戰列艦的火力與防護的主力艦,可以看成是高速戰列艦。

問題是,如何才能拖到一九一五年底。

很明顯,公海艦隊在開戰後打得如此積極主動,肯定不會龜縮在港口里面,而會不斷的挑戰大艦隊。

可以說,這正是杰利科面對的最為嚴峻的問題。

毫無疑問,杰利科本人並不主張出戰。在他看來,只要大艦隊呆在港口里面,公海艦隊就很那有所作為。至于政治家擔心的問題,在杰利科看來都不是問題。比如,英國本土有較為完善的岸防設施,公海艦隊絕對不敢冒險攻擊英國本土的重要軍事目標。又比如,英吉利海峽已經被水雷封鎖,小型艦艇就能確保航線暢通無阻,而且公海艦隊也不會冒險進入水雷密布的海域。再比如,公海艦隊主力艦的續航能力都極為有限,即便沖出了北海,也不可能在大洋上長期活動。

可惜的是,並非所有人都有類似的觀點。

別的不說,丘吉爾就堅決反對避戰,認為大艦隊龜縮在港口里面,除了是軍事上的嚴重失敗,更是政治上的失策。

必須承認,丘吉爾比杰利科看得更加真切。

要知道,如果公海艦隊用行動證明英國皇家海軍是可以擊敗的,那麼那些還在觀望的國家就會偏向于德意志第二帝國,而不是偏向于英國。僅此一點,就足以讓英國輸掉戰場。或者說,就算英國打贏了這場戰爭,也會在政治上大敗虧輸。對英國來說,參與這場戰爭的最高目的就是保住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顯然,不管杰利科怎麼想,大艦隊肯定不能一直留在樸茨茅斯。

到了九月中旬,在丘吉爾的積極推動下,英國皇家海軍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大艦隊轉移到比斯開灣。

雖然比斯開灣的基礎建設工作還沒完成,但是此舉至少能表明決心。

更重要的是,大艦隊進駐比斯開灣,才能更好的應對來自北海對面的挑戰。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55

第八十九章 聯合進攻

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進駐比斯開灣,不是當時最重要的事情。

九月二十七日,俄軍對奧匈帝國軍隊盤踞的萊姆堡發動總共,吹響了攻占西里西亞平原的號角。

大戰爆發後,俄軍就攻入了西里西亞平原,在一個月內掃蕩了大部分地區,只是一直沒能攻占萊姆堡。只要三十多萬奧軍還在萊姆堡堅守,俄軍就別想在西里西亞站穩腳跟,也別想取得更大的勝利。

只有攻占萊姆堡,才能挺進喀爾巴阡山,也才能攻入奧匈帝國腹地。

雖然才在坦能堡吃了大敗仗,但是俄國上下有著非常清楚的認識,特別是俄軍總參謀長布魯希洛夫。在坦能堡會戰還沒結束的時候,布魯希洛夫就提出,應該集中兵力攻打奧匈帝國,而不是急于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交戰。按照布魯希洛夫的部署,俄軍首先就得攻占波蘭南面的西里西亞。

正是在布魯希洛夫的堅持下,俄軍策劃了攻占萊姆堡的作戰行動。

在戰略上,布魯希洛夫的決策非常正確。雖然俄國號稱擁有六百萬大軍,但是基礎設施極為糟糕,根本不足以支持這麼多部隊在前線作戰。以俄國在波蘭地區的道路與鐵路等基礎設施為準,支持一百萬軍隊作戰都顯得有點困難。如果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死扛,俄軍占不到半點便宜。

相對而言,奧匈帝國差得多,更容易打敗。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暫時只有這麼一個盟友,不可能見死不救。因此只要俄軍猛攻奧匈帝國,德軍就會向東線增兵。也就是說,攻打奧匈帝國,同樣能夠起到牽制德軍的作用。

正是在這個時候,英法提出,俄國應該在東線發動一場有意義的進攻。

有趣的是,九月初,在坦能堡打響的會戰就是俄國應英法的要求,在東線發動的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攻。當時,正是英法提出,俄國不能僅盯著奧匈帝國,應該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施加一些壓力。可以說,如果不是英法明確提出,俄國應該進攻德意志第二帝國,就不會有坦能堡會戰。

現在,英法卻認為俄軍進攻東普魯士毫無意義。

這下,別說俄軍將士,連沙皇都非常氣憤。俄國在坦能堡會戰中損失了數十萬兵力,英法不但沒有表示同情,還認為俄軍的損失毫無意義。跟這樣的盟友搭上邊,不叫人失望與氣憤才是怪事。

只是,當前的戰局,讓沙皇與俄軍將領沒法多想。

在西線戰場上,德軍已經挺進到了離巴黎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方,法軍仍然處于混亂之中。如果俄軍不能在東線發動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前置住德軍,那麼法國很有可能在年內戰敗。

至于隔岸觀火的英國,短期內根本沒有什麼好指望的。

顯然,壓力全部集中到了俄國身上。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沙皇批準了布魯希洛夫提交的作戰方案,決定動用一百二十萬俄軍強攻萊姆堡。

當時,布魯希洛夫也知道,英法正策劃在西線發動一場大規模戰役。

很明顯,俄軍在萊姆堡發動的進攻,只是為了牽制住德軍。至于能否打下來,並不是關鍵問題。

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俄軍開始強攻萊姆堡的第四天,也就是九月的最後一天,英法聯軍在西線發動了馬恩河戰役。

這才是真正有決定性意義的大會戰。

九月初,英法聯軍就撤退到了馬恩河以南,在巴黎到凡爾登部署了新的防線,而德軍的進攻勢頭也有所減弱。雖然這個時候,協約國內部的悲觀情緒依然非常嚴重,法國國內也極為動蕩,僅九月的前十天,就有差不多五十萬法國人逃離巴黎,但是戰場局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某種意義上講,德軍打到這個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在戰線的最西面,馬肯森與德馬維茨的兩個軍團連續遭到削弱,就算兩位將領都極具指揮才華,也無法彌補兵力欠缺導致的問題。戰線中部,圍攻凡爾登的第四軍團與第五軍團在得到數次增強之後,依然沒有拿下這座至關重要的要塞群。更要命的是,為于中央的第三軍團也遭到削弱。

很明顯,德軍戰線中央出現了漏洞。

在戰線對面,法軍統帥霞飛已經組建了兩個新的軍團,兵力得到增強,而英國的遠征軍正在源源不斷的趕來。

有趣的是,英法聯軍沒有盯住德軍的要害。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英法聯軍在九月二十日左右,在戰線中部投入兩個剛剛成立的法國集團軍,並且動用部分英國遠征軍在西面牽制住德軍的兩個集團軍,就很有可能把德軍攔腰斬斷,徹底瓦解德軍的攻勢。

錯過了一次機會,英法聯軍沒有錯過第二次機會。

因為追擊潰退的法國第五集團軍,德馬維茲的第二軍團偏離了原定的進攻路線,與第一軍團之間出現了一處不大不小的缺口,迫使馬肯森提前向左回旋,並且從原本就不多的兵力中抽調部分去填補漏洞。

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就出現了。

按照原計劃,馬肯森的第一軍團應該從巴黎西面通過,與德馬維茲的第二軍團共同包圍巴黎。馬肯森被迫提前回旋,等于是從巴黎東面通過。暫且不說能不能包圍巴黎,最大問題是,馬肯森的右翼暴露在了英法聯軍面前。更要命的是,在馬肯森前方,正是英法聯軍防區的結合部。

也就是說,馬肯森即將一頭撞上英法聯軍的主力部隊。

當時,霞飛看到的,也正是這一點,因此決定集中兵力攻打德軍右翼,爭取圍殲馬肯森的第一軍團。

事實上,霞飛有更好的選擇,只是他本人並沒察覺到。

當時,如果用英軍牽制住馬肯森的第一軍團與德馬維茲的第二軍團,法軍完全有能力在戰線的正中央打一場漂亮的反擊戰。只要突破了德軍的中央防線,就算無法包圍與殲滅最外圍的兩個軍團,也能挫敗德軍的戰略進攻。

只是,即便按照霞飛的部署打,德軍也有大麻煩。

在施利芬元帥制訂的大回旋進攻戰略中,位于最外圍的兩個軍團至關重要。說得形象一點,進行大回旋進攻的德軍就像一把大鐵錘,而第一軍團與第二軍團就是錘頭,能夠一舉砸碎目標,就得看這兩個軍團能否順利完成目標,而位于內側的三個軍團,只是起到支撐作用的錘柄。

小毛奇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就是削弱錘頭,去加強錘柄。

顯然,霞飛也犯了同樣的錯誤。讓英法聯軍直接進攻馬肯森的第一軍團,無異于與德軍硬碰硬的正面交鋒。

當時,德軍並非沒有扭轉局面的機會。

如果及時向馬肯森提供支援,德軍完全有能力在馬恩河站住腳跟,甚至在這里擊潰英法聯軍。可惜的是,小毛奇依然堅持應該把重點放在凡爾登地區。他的理由是,占領了凡爾登就打開了通往巴黎的大門。此外,俄軍在萊姆堡發動進攻,也對德軍產生了影響,比如迫使魯登道夫在東線策劃一場反擊。

馬恩河會戰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馮承乾非常清楚。

如果小毛奇依然一意孤行,那麼德軍的戰略進攻將到此為止。

只是,馮承乾是海軍軍官,即便已經被德皇破格提拔為海軍上校,還獲得了象征著帝國軍人最高榮譽的藍色馬克斯勛章,他也只能提出建議,即盡量加強第一軍團,在馬恩河南面頂住英法聯軍。

當時,馮承乾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策劃下一次海上作戰行動。

這不是馮承乾的意思,而是德皇的授意。

在馮承乾看來,還沒有必要急著策劃海上作戰行動,更應該關心一下那幾艘還在外面活動的襲擊艦,特別是斯佩伯爵的遠東艦隊。關鍵不是帝國海軍不能打,而是英國皇家海軍會不會出來打。可是在德皇看來,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才能最大限度的減輕德軍在地面戰場上的壓力。

必須承認,德皇的觀點也有一些道理。

設得蘭海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在北海上的主動權大大減弱。僅在九月分,從英國運往法國的軍隊與物資就比原定計劃減少了百分之五十,主要就是英國當局擔心帝國海軍會封鎖英吉利海峽。當然,這也與德軍在地面戰場上的作戰行動有關,即在九月中旬攻占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

很明顯,如果帝國海軍表現得更加積極一些,英法聯軍的處境就將變得更加艱難。

問題是,馮承乾暫時還沒有能力組織發動一場大規模海上戰役。一是英國皇家海軍不見得肯出來決戰,二是帝國海軍也需要時間整頓。別的不說,在設得蘭海戰中遭到重創的兩艘戰列巡洋艦就需要三個月才能修復。

那麼,讓戰列艦出去打一場?

反復考慮之後,馮承乾還是決定把發動進攻的時間延遲到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等到艦隊實力得到充實之後,再做考慮。

當時,最需要馮承乾關注的,正是還在太平洋上活動的斯佩艦隊。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52蘿蔔頭

LV:7 大臣

追蹤
  • 23

    主題

  • 11850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