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戰火
七月三十一日,帝國外交大臣伯恩斯托夫正式向俄國與法國下達了最後通牒。
在提出共同撤軍、結束戰爭動員的基礎上,通牒中明確提到,俄法必須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做出明確答復,並且在四十八小時之內采取行動,不然帝國將視俄國的戰爭動員與法國的秘密動員為敵對行為。
按照慣例,如果法俄采取敵對行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有權向其宣戰。
這一天,法俄也進行了緊急磋商。
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一樣,法俄也在戰爭問題上猶豫不決,而且原因也一樣,即英國的立場仍然不夠堅定。
雖然早在十一年前,英法就簽署了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秘密協議,並且由此引發了前後兩次摩洛哥危機,差點讓德法大干一場,但是英國的歐洲政策並沒發生實質性變化,維持歐陸強權之間的戰略平衡,仍然是英國的基本國策。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在英國對雙方的戰爭潛力做出準確判斷之前,絕對不會輕易表明立場。即便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在海權上對英國構成了威脅,英國也不會立即翻臉。
正是如此,法俄才有點畏首畏尾。
雖然在綜合國力上,法俄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與奧匈帝國,但是在戰爭潛力上,法俄都沒有足夠的信心。
問題是,法俄能夠接受德意志第二帝國下達的最後通牒嗎?
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沙皇與法國總統心里都沒底,可是在政治上,絕對不可能做出妥協,不然法俄將在外交上大敗虧輸。
結果就是,法俄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
八月一日,在最後通牒到期前幾個小時,法國議會批準了由總統提交的動員法案,正式開始全面戰爭動員。
隨後,德皇也簽署了戰爭動員令。
當天傍晚,最後通牒期限已過四個小時,德皇召回了帝國駐俄大使弗萊德里克-馮-普塔萊斯,正式與俄國斷絕外交關系,並且向俄國遞交宣戰書。與此同時,德皇撤掉了在危機期間表現不夠得力的伯恩斯托夫,任命戈特利布-馮-賈高為帝國外交大臣,對帝國外交部進行了大調整。
相傳,在普塔萊斯向俄國外長遞交宣戰書的時候,兩人抱著一團大哭不已。
戰火即將點燃,外交官的舞臺劇已經落下帷幕,現在輪到軍人上場了。
當天晚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機器全面啟動。
雖然在此之前,帝國沒有進行全面戰爭動員,但是憑借全世界最出色的軍事體制,帝國軍隊率先進入戰爭狀態。
到八月一日,帝國陸軍的所有常備軍與八成的非常備軍都完成了戰爭準備。
在西線,已有一百二十個師齊裝滿員,還有六十個師正在集結,預計能在八月四日之前完成備戰工作。在靠近比利時的邊境線附近,已經囤積了數百萬噸戰爭物資,四通八達的鐵路網還以每天一千二百車次的速度,向該地區運送部隊與物資。在戰火中建立起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再次在戰火即將到來的時候,展現出了歐洲大陸、乃至全世界最為高效的軍事動員能力。
與之相比,法國與俄國的動員能就暗淡無光了。
到八月一日夜間,法國只動員了四十個師的常備軍,幾乎所有非常備部隊都沒有進入戰爭狀態。
在東線,帝國的第八軍團與第九軍團也已動員完畢。
雖然按照小毛奇的計劃,第八軍團將派往西線,僅由第九軍團守衛東部防線,但是在戰線對面,俄軍的動員速度更慢,而且受交通條件限制,俄軍根本不可能在八月份集中起足夠多的兵力發動進攻。
可以說,軍事環境對帝國極為有利。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小毛奇堅持錯誤戰略的主要原因。在他看來,法國不完善的軍事動員機制與錯誤的戰略防御部署是致命缺陷,只要抓住這一點,帝國陸軍就能迅速擊敗法國。
也正是如此,眾多的帝國陸軍將領才堅定不移的支持小毛奇。
當時,只有少數幾個將領看出了問題,並且針對性的提出了意見,比如魯登道夫就多次強調,小毛奇放在右翼大回旋進攻方向上的兵力過于稀少,不足以在攻占巴黎之前維持足夠的進攻強度。雖然在得到威廉皇儲的支持之後,魯登道夫的建議得到采納,小毛奇決定把東部的第八軍團派過來,但是以攻占巴黎為目標,帝國陸軍放在主攻方向上的兵力依然十分緊張。
八月二日凌晨,在小毛奇的堅持下,德軍采取了“預防性行動”,即進軍盧森堡。
在小毛奇的計劃中,盧森堡是第一個中軸點,也是德軍在發動進攻時,最有可能遭到法軍反擊的薄弱環節。在小毛奇看來,要想順利發動大回旋進攻,就得提前進入盧森堡,阻止法軍從德軍中央突破。
顯然,小毛奇太高估法軍了,或者說太恪守成規了。
以當時的情況,只要德軍按計劃發動進攻,法軍別說發動反擊,能夠順利調整防御部署就不錯了。
可以說,小毛奇此舉,嚴重欠缺政治考量。
要知道,在普法戰爭之後,做為德意志聯邦成員的盧森堡保持獨立,得到了所有列強的承認,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接受了這個結果,法國則對盧森堡的獨立地位負有責任。德軍進入盧森堡,等于給了法國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開戰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與已經攪成了一潭渾水的巴爾干問題毫無瓜葛。
當天上午,法國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理由就是德軍入侵盧森堡。
八月三日,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向法國宣戰。
這一天,最重要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向法國宣戰,而是帝國外長賈高向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遞交了由德皇發出的最後通牒,要求比利時開放國境,供德軍通過,帝國將對比利時的安全做出擔保。
此時,聚集在德比邊境線上的一百多萬德軍已經劍拔弩張,隨時準備進入比利時。
留給阿爾貝一世的時間只有不到十個小時,按照小毛奇制訂的計劃,德軍最遲將在八月四日凌晨開入比利時。
顯然,德軍無法臨時調整作戰計劃。
這份由施利芬元帥起草,經小毛奇修改之後的戰爭計劃,涉及到上百萬德軍,數百萬噸戰爭物資,還與數十萬鐵路工人,數千列火車有直接關系,就像一臺巨大、精密的機器,任何一點微小變動都將導致這臺機器癱瘓。
可以說,不管比利時國王是否同意讓德軍過境,德軍都會進入比利時。
可惜的是,到最後一刻,比利時國王沒有答應讓德軍過境,反而下達了動員令,比利時進入戰爭狀態。
八月四日凌晨,德軍越過邊境線,進入比利時境內。
德軍的第一的目標,就是橫垣在通往布魯塞爾與法國道路上的列日要塞,這也是比利時境內最堅固的軍事要塞。德軍要想順利實施大回旋進攻戰術,首先就得攻占這座要塞,不然德軍的右翼主力將在推進途中被攔腰截斷,導致頂在最外側的三個軍團難以為繼,也就無法向巴黎進軍。
當天,德軍在比利時境內的戰斗打得極為順利。
雖然阿爾貝一世已經下達了戰爭動員令,比利時軍隊開始集結,但是德軍的推進速度更快,比利時軍隊根本來不及進行抵抗。
戰場外面,真正的危機正在逼近。
得知德軍入侵比利時之後,英國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在當天上午前往議會,正式提出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
雖然這個時候,仍然有不少議員認為英國應該保持中立,而不是積極卷入歐陸戰爭,但是《倫敦條約》擺在那,英國對比利時的獨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比利時國王也已發出了請求。
經過數個小時的緊張辯論,當天下午四點,英國議會下議院通過了首相提出的戰爭令。
隨即,英國首相以德意志第二帝國入侵比利時、破壞了比利時的獨立地位為由,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
有趣的是,到這個時候,包括阿斯奎斯在內,眾多的英國政界大腕都認為,只要英國宣布參戰,戰爭就將在幾個月之內結束,德意志第二帝國將不得不從比利時撤軍,接受由英國提出的和解方案。
為此,在英國正式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宣戰的時候,英國外長格雷還把一份調停草案交給了帝國駐英大使,提出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撤回已經出動的軍隊,恢復到戰前狀態,英國就愿出面調停。
顯然,英國此舉極為荒謬。
也許,在阿斯奎斯等人看來,英國參戰能夠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造成壓力,從而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停戰調解。
問題是,在邁入戰爭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機器根本停不下來。
別的不說,就算德皇愿意在這個時候接受英國的建議,與法俄和談,帝國的將領也不會答應。要知道,當時連一向反對小毛奇的興登堡與魯登道夫等人都認為,德軍的作戰行動十分順利,有很大的把握迅速擊敗法國。
另外一方面,法俄也不見得愿意坐下來進行談判。
奧軍已經攻入塞爾維亞,俄國不可能、也不指望通過談判讓奧匈帝國撤軍,只要俄國想打,法國就不能脫身。更何況,在法俄眼里,優勢不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這邊,因為只要俄國完成了戰爭動員,就能壓垮德意志第二帝國。別的不說,四百萬俄軍、加上能夠動員的六百萬預備役軍人,絕對是一股恐怖的軍事力量。
至于奧匈帝國,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參戰的情況下,更不會輕易罷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