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戰爭]【帝國風雲】作者:閃爍(完)

   關閉
52蘿蔔頭 2012-9-3 06:09:4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044 228427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9

第五十章 我行我素

在馮承乾與施利芬的堅持下,德皇最終答應建立國家戰略儲備機制。

只是,卡普里維依然堅決反對,認為沒有必要耗費巨資在和平時期采購根本就用不上的物資,而且還得耗費資金來保管這些物資。由此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卡普里維在六月份向德皇提交了辭呈,而腓特烈三世也非常爽快的收下了,隨後任命伯爾哈特-馮-比洛為帝國首相。

卡普里維反對建立戰略儲備機制,只是其辭職的導火索。

在處理摩洛哥危機的時候,卡普里維的立場較為軟弱,在外交談判上也沒有完全貫徹德皇的旨意,因此德皇早就有讓他下野的想法,只是一直找不到適當的借口,因此才借用軍隊之手,讓卡普里維下野。

問題是,比洛並非當時最佳選擇。

從資歷與能力上講,霍亨洛厄更適合擔任帝國首相。德皇沒有選擇他,主要是比洛更容易實現皇帝的意志。

只是,在建立戰略儲備機制上,德皇也有所保留。

不是德皇不信任馮承乾,而是帝國的國力非常有限,而且經濟狀況不太理想,一時之間根本拿不出足夠的資金采購戰略物資。按照德皇的受益,帝國海軍與陸軍各自根據自身需求建立戰略儲備系統,海軍在一九零五年將獲得八億帝國馬克的專項撥款,陸軍將獲得三十二億帝國馬克。

因為是軍方的戰略儲備體系,所以完全由軍方自主決定。

對馮承乾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一九零四年底,馮承乾向德皇提交了戰略儲備規劃報告,把石油放在了第一位,此外還有橡膠、有色金屬、棉織品、硝酸等化工產品等等。按照馮承乾的規劃,在接下來的十年之內,帝國海軍將按計劃、分批次采購這些物資,並且在威廉港、基爾港等海軍基地附近建立儲備基地。如果計劃得到落實,十年之後帝國海軍儲備的石油,可以滿足四十艘主力艦滿載出海十次、以及二百八十艘輔助戰艦滿載出海二十次的作戰需求,如果算上戰時生產,基本能滿足五年的作戰需求。

到此,馮承乾終于可以心安理得的在主力戰艦上采用燃油鍋爐了。

一九零五年初,馮承乾批準了“赫爾戈蘭”級戰列艦的建造方案,並且取消了“波森”級第二艘的建造訂單。

如此一來,馮承乾在一九零二年提交的五年造艦規劃中計劃建造的八艘戰列艦,實際上只建成了四艘,即“拿騷”號、“威斯特法蘭”號、“萊茵蘭”號與“波森”號。雖然這四艘戰列艦分成三個級別,但是差別並不明顯,所以在很多時候,這四艘戰艦都歸為一級,後兩艦可以看成是“拿騷”級的改進型。

計劃建造的“赫爾戈蘭”級就是一種全新的戰艦了。

與“拿騷”級相比,“赫爾戈蘭”級在動力系統上的變化最大,即采用了燃油鍋爐與蒸汽輪機,僅此就節約了大約一千噸的排水量,而且主機輸出功率達到三萬二千軸馬力,在二萬七千噸的滿載排水量時,最高航速達到了二十節,標準排水量時能達到二十一點五節,比“拿騷”級快了將近兩節。

外觀上,最大的變化在炮塔布置上。

設計的時候就已確定,將在“赫爾戈蘭”級上采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以前後各兩座雙聯裝炮塔的方式布置在戰艦縱軸上。只是在開工建造的時候,四十五倍徑的三百五十毫米艦炮並沒研制成功,而且有情報表明,英國正在研制十五英寸艦炮,因此三百五十毫米艦炮即便研制成功,也面臨著落後的風險。結果就是,“赫爾戈蘭”級的前兩艘在建造的時候修改了設計,采用了五十倍徑的三百毫米艦炮。受建造資金、以及生產能力限制,兩艘戰艦上配備的是四座雙聯裝炮塔,而不是計劃中的三聯裝炮塔。到後兩艘,即“圖格林根”號與“奧騰堡”號,才配備了三聯裝炮塔。所幸的是,“赫爾戈蘭”級在設計的時候就留有余量,均在後期改進的時候,用雙聯裝三百八十毫米艦炮取代了三百毫米艦炮,把主炮投射火力提升了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

“赫爾戈蘭”級也是帝國海軍中,第一種在規劃時就計劃建造四艘的戰列艦。

此外,“赫爾戈蘭”級還有很多個第一。

雖然其建造與服役的時間都晚于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戰列艦,甚至比“柏羅勒豐”級的首艦還要晚一點,沒能成為第一種采用蒸汽輪機的戰列艦,但是卻開創性的使用了燃油鍋爐,成為第一種采用新式動力系統的戰列艦。

可以說,“赫爾戈蘭”級首次在動力系統上超過了同期的英國戰艦。

有趣的是,在設計方案確定下來之後,仍然有不少海軍將領提出了反對意見,而且這些意見看上去都比較合理。

比如,燃油鍋爐降低了戰艦的防御能力。

在采用燃煤鍋爐的戰艦上,煤艙一般設置在主裝甲帶後方,為戰艦的要害部位、特別是鍋爐艙與輪機艙提供了一些額外防護,而采用燃油鍋爐的戰艦,油艙不可能設置在主裝甲帶後方,燃油也無法提供額外防護,所以一些海軍將領認為,采用燃油鍋爐會降低戰艦的綜合防御能力。

對此,馮承乾甚至難得反駁。

實戰會證明,煤艙提供的那點額外防護根本頂不上新式動力系統減重帶來的好處,因為動力系統減掉的重量,完全可以轉移到裝甲防護上,從而增強戰艦的綜合防御性能,提高戰艦的生存能力。

當然,“赫爾戈蘭”級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戰艦。

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建造的時候沒有采用三百五十毫米艦炮,前兩艘甚至使用了雙聯裝炮塔之外,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缺點,即水平防護嚴重不足,其關鍵部位的水平裝甲厚度還不到五十毫米,僅具有防彈片的能力,次要部位則沒有水平裝甲。雖然馮承乾知道增強水平裝甲防護的重要性,在未來海戰中,炮戰會越來越遠,因此主炮炮彈末端彈道的傾角將大大提高,沒有厚實的水平裝甲,就難以在遠距離炮戰中抵擋住敵艦打來的穿甲彈,但是在二十世紀初,主力艦的觀瞄系統還不過硬,炮戰距離仍然較為有限,而且嚴格的經費控制限制了戰列艦的排水量,在保證了主裝甲帶的厚度之後,就很難增強水平防護,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後期改進上。

“赫爾戈蘭”級造成的最大影響,在英國皇家海軍身上。

受經濟不景氣影響,英國國會在批準了“無畏”號戰列艦的建造計劃之後,僅批準建造一艘“柏羅勒豐”級戰列艦,以此可以節約大約一點五億英鎊的財政開支。在得知德意志第二帝國一口氣批準了四艘“赫爾戈蘭”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而且在一九零八年之前將建造十艘戰列艦之後,吝嗇的英國國會議員終于覺醒了,在一九零四年初,追加了兩艘“柏羅勒豐”級戰列艦,並且授權英國皇家海軍在一九零五年設計四艘主力艦,在一九零七年之前開工建造。這四艘戰艦,就是後來的三艘“聖文森特”級戰列艦,以及大名鼎鼎的“無敵”號戰列巡洋艦。

英國皇家海軍的原則很簡單,即主力艦的數量得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兩倍。

問題是,這種政策能夠堅持下去嗎?

進入一九零五年,在第二批兩艘“赫爾戈蘭”級的經費到位之後,馮承乾著手規劃下一級戰列艦,以及帝國海軍第一中真正意義上的戰列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按部就班的執行著五年造艦計劃。

從根本上講,馮承乾並不打算建造戰列巡洋艦。

嚴格說來,戰列巡洋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為了維持全球海權的產物,其主要價值是在遠洋航線上擊敗敵國的重巡洋艦,保護戰略航線。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這樣的需求,因為帝國沒有多少需要保護的遠洋航線。再說了,就算有,在沒有奪得制海權之前,帝國海軍的巡洋艦也難以有所作為。由此可見,從戰略需求的角度出發,帝國海軍完全沒有必要建造比戰列艦還要昂貴的戰列巡洋艦。

問題是,戰列巡洋艦不僅僅可以在遠洋對付裝甲巡洋艦,還能在前沿偵察中發揮作用。

當時,建造戰列巡洋艦的主要支持者是負責管理海軍預算的威廉皇儲。

有趣的是,威廉皇儲並不清楚戰列巡洋艦的價值,只是覺得既然英國皇家海軍開始建造這種重火力的快速戰艦,為什麼帝國海軍不能建造?

皇儲堅持,馮承乾也就不好反對。

只是這樣一來,計劃在一九零六年建造的兩艘主力艦中,就只有一艘戰列艦,而且一九零七年的造艦計劃也要變更。

當然,這不是一九零五年最重要的事情。

四月份,馮承乾還在考慮如何向皇儲交差的時候,一封由提爾皮茨海軍中將從遠東發來的電報打破了他的寧靜生活。

積怨已久的日本與俄國終于幹上了。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9

第五十一章 中立

日本與俄國開戰,早在馮承乾的預料之中,只是來得稍微晚了一點。

一九零四年底,馮承乾還專門給提爾皮茨發了一封電報,讓他盯住日本海軍,在必要的時候為帝國搶占利益。只是戰爭並沒爆發,似乎日本很有耐心,不急于在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之前向俄國開戰。

顯然,馮承乾的判斷是錯誤的。

還沒進入一九零五年,日俄關系就因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開始集結而驟然緊張。年底的時候,沙皇下令派遣黑海艦隊前往遠東,增強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同時對日本施壓,讓日本老實一點。

只是,此舉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主要是,俄國黑海艦隊的實力並不強大,沙皇下令的時候,兩艘主力艦都在維護,無法前往遠東,只能出動幾艘巡洋艦。更重要的是,俄國向遠東增派艦隊,讓日本認為俄國會在必要的時候發動戰爭。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日本選擇了主動。

對俄國來說,這場戰爭來得十分突然。

四月七日,一艘英國輪船進入旅順港,日本開始撤僑。如此明顯的戰爭信號,卻被俄國總督阿列克謝耶夫卻置若罔聞,根本沒有當一回事,俄國艦隊參謀長威特赫夫特甚至認為戰爭打不起來。

這個時候,離開戰也就只剩下幾個小時了。

當晚,俄軍在旅順慶祝艦隊司令施塔克夫人的命名日,毫無戒備,日軍的三支驅逐艦小隊偷襲進入旅順,用魚雷重創了俄軍三艘戰艦。直到天亮,俄軍發現港口附近被擊中的艦船殘骸,才明白戰爭爆發了。

四月八日,兩艘俄國戰艦在仁川港外遭遇日本艦隊,被迫自沉。

被日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之後,沙皇怒不可遏,卻沒有懲治寵臣阿列克謝耶夫,只是任命斯捷潘-奧西波維-馬卡洛夫為遠東艦隊司令,取代失職的施塔克將軍,而威斯赫夫特依然為艦隊參謀長。

顯然,到這個時候,沙皇都沒有重視這場戰爭。

要論責任,首先倒霉的不應該是施塔克,而是阿列克謝耶夫。

五月初,馬卡洛夫到達旅順,著手重組艦隊,采取積極行動鼓舞官兵士氣,取得了一系列不錯的戰果。

在馬卡洛夫的統帥下,俄國遠東艦隊越打越勇,戰局開始反轉。

可惜的是,馬卡洛夫的運氣實在不好。六月初,在他上任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就在率領艦隊出港迎戰的時候陣亡。

收到提爾皮茨發來的消息後,馮承乾沉默了許久,才對威廉皇儲提到,俄國必然會輸掉這場戰爭。

當晚,馮承乾去了波茨坦皇宮。

日俄開戰,德皇極為關注,帝國內部也在是否為俄國提供支持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大臣吵得不可開交。

顯然,德皇對此也是左右為難。

法俄結盟已成事實,如果支持俄國,等于增強了俄國的實力,使帝國在歐陸的處境變得更加糟糕。反對派就明確提出,如果俄國打贏了這場戰爭,肯定會借此機會,擴大在歐陸的影響力。到時候,沙皇肯定不會記住帝國提供的幫助。在利益面前,俄國也不會因此與帝國修好。

問題是,如果不支持俄國,難道還要支持日本?

別忘了,日本敢于發動這場戰爭,有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即在三年前,日本與英國正式簽訂了同盟條約。

顯然,支持日本也不大可能。

保持中立的話,帝國就很難利用這個機會獲得好處,畢竟這場戰爭肯定會分出勝負,而中立國不可能得到任何一方的好感。

“你的意見是保持中立?”

“至少得在表面上保持中立。”

“這……”

“陛下認為,俄國能取勝嗎?”

德皇沒有開口,在戰略判斷上,他的觀點與馮承乾相差不大,即便不認為俄國會迅速戰敗,也不會覺得俄國能取勝。

“如果俄國會戰敗,我們就應該支持俄國,但是不能做得過于明顯。”

“為什麼?”

“英國愿意與日本結盟,不是沒有理由。雖然在歐洲大陸上,英國為了牽制我們,正逐漸偏向法俄,但是在遠東地區、特別是在大清,俄國一直是英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英國與日本結盟的目的,就是要借助日本來牽制俄國,阻止俄國在大清坐大。不可否認,這對英俄關系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是還沒有到決定性的地步。俄國的核心利益始終在歐陸,即便在遠東地區吃了虧,也不會因此與英國分道揚鑣。再說了,有法國從中撮合,加上我們構成的直接威脅,俄國肯定會吞下這顆苦果。”

德皇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表示明白馮承乾的意思。

“關鍵是,我們想從中獲得什麼。”

“你的意思是……”

“如果能夠利用這場戰爭,為我們爭取到幾年的發展時間,那就再好不過了。”

“這……”

“俄國戰敗,短期之內肯定會與英國疏遠,我們可以趁機拉攏俄國,至少應該讓英國感受到俄國與我們結盟所構成的直接威脅,讓英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歐陸,準確的說是改善與俄國的關系。”馮承乾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走到這一步,我們應該主動一些,向英國提出積極建議,比如共同限制海軍軍備擴張。至于理由,可以借用當前的經濟形勢,表明我們都需要時間來處理經濟問題,暫時沒法擴充海軍規模,從而讓英國放松警惕。這樣一來,就有希望爭取到幾年的發展時間。”

“你說得沒錯,這十分重要。”

“關鍵就是,我們得讓俄國感受到,在這場戰爭中,我們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盟友。”

“該怎麼做呢?”

“如果俄國在旅順戰敗,首先要做的就是奪回制海權,不然俄國陸軍的優勢就無法發揮出來。”

“你是說……”

“到時候,沙皇將別無選擇,肯定會派遣波羅的海艦隊前往遠東。”馮承乾笑了笑,又說道,“這一路過去,如果不走蘇伊士運河,差不多有兩萬海里,俄國戰艦的續航力都不怎麼樣,沿途又沒有多少殖民地。只要俄國提出請求,我們就應該為其提供支持,比如讓俄國艦隊進入我國殖民地的港口補充燃煤,甚至可以出動幾艘煤船,伴隨俄國艦隊前往遠東。當然,俄國佬得自己掏錢購買燃煤。”

“最好讓企業去做。”

“這是當然,我們必須低調行事。”

腓特烈三世笑了起來,說道:“這確實是個好辦法,如果能夠借此與俄國改善關系,就是最大的收獲。”

“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德皇點了點頭,說道:“我會跟比洛商量,其他的事情不用你來操心。”

馮承乾答應了下來,他也不打算操心。他要做的,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向德皇提出最恰當的建議。

沒過多久,馮承乾的預言就變成了現實。

在馬卡洛夫陣亡之後,威斯赫夫特出任艦隊司令。這位曾經放出豪言的將領成了縮頭烏龜,俄國遠東艦隊的士氣也在無盡的等待中消磨一空。即便艦隊仍然擁有與日本聯合艦隊拼個魚死網破的能力,卻不敢出港應戰,只知道躲在岸防炮塔後方。因為無法攻破旅順港的岸防系統,所以日本聯合艦隊也只能圍困旅順。

六月中旬,沙皇決定派遣波羅的海艦隊前往遠東。

消息傳回來的時候,俄國大使已經向帝國首相比洛提交了外交照會,沙皇還親自致電德皇,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方便。德皇的回應非常積極,不但表示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可以無害通過波羅的海,還表示愿意開放沿途的港口為俄國艦隊補充燃煤。如果有必要,帝國還可以派遣運煤船隨行。

只是,在倫敦,俄國大使吃了閉門羹。

雖然法國從中斡旋,但是英國政府以中立為由,拒絕讓俄國艦隊通過蘇伊士運河,因為這麼做會破壞中立原則。

這個時候,地面戰爭已經打得如火如荼了。

雖然俄國陸軍驍勇善戰,兵力上也沒有太大的劣勢,但是海運受限,兵力與物資都無法及時送抵前線,日軍卻能利用海運,便捷的向前線運送物資與兵力。兩個多月下來,俄軍的處境變得極為不利。

事實上,日本的處境也極為不利。

五月初,俄國海軍的四艘裝甲巡洋艦就沖出了符拉迪沃斯托克,進入日本海,一個月內干掉了十多艘日本運輸船,一度導致日軍海運停頓,甚至對日本國內秩序產生了影響,給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到六月底,日本國內的糧食供應都成了問題,連天皇都不得不節衣縮食。

到此,日俄戰爭出現了第一個關鍵點。

這就是,日軍能否在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即波羅的海艦隊到達遠東之前攻占旅順,消滅龜縮在旅順港里的俄國遠東艦隊。如果不能,那麼在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到達時,日本就將丟掉制海權,從而輸掉這場戰爭。

日軍能及時攻占旅順,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能及時趕到嗎?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20

第五十二章 沙俄的禍根

關于遠東地面戰況的消息並不多,往往要好幾天,里希特霍芬才會發回一封電報,只是大部分消息都對俄國不利。到八月底,日軍已經攻占了奉天、遼陽等地,俄軍主力被迫退守旅順。

九月初,日軍開始圍攻旅順。

此時,已經出發將近四個月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已經進入太平洋,卻沒有立即前往旅順,而是進入了金蘭灣。

有趣的是,法國拒絕向俄國艦隊提供燃煤,甚至要求俄國艦隊在進入金蘭灣的時候解除戰斗狀態,為火炮穿上炮衣,並且在法國艦艇的監督上停泊,在補充了淡水與食物之後,必須在二十四小時之內離港。

對長途奔波的俄國艦隊來說,這無疑是當頭一棒。

法國這麼做,也是迫于無奈,即來自英國的壓力。雖然法國把俄國當成抗衡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友,但是在英德逐漸疏遠的時候,法國開始倒向英國,竭力拉攏英國,自然不會在這個罐頭忤逆英國的意志。

離開金蘭灣後,俄國艦隊去了東京灣,即後來的北部灣。

緊要關頭,隨行的幾艘運煤船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九月十四日為俄國艦隊送去了急需的燃煤。

九月十六日,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起錨北上。

似乎,戰局開始變得對俄國有利了。

俄國遠東艦隊依然龜縮在旅順港內,只要第二太平洋艦隊能夠及時到達,俄國艦隊就能在規模上壓倒日本聯合艦隊。對日本來說,只要失去了制海權,就將輸掉整場戰爭,投入的十多萬地面部隊將有去無回。

只是,情形遠沒有這麼理想。

俄國的增援艦隊即將到達,日軍變得更加瘋狂。僅在九月十二日,日軍就在攻打旅順港外的大孤山時就傷亡了近四千人。這場戰斗,也是馬克沁機關槍與戰壕的首次結合,俄軍的幾挺機關槍成了收割日軍官兵性命的機器。戰斗中,俄軍還開創性的使用了迫擊炮,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大孤山的戰斗持續到九月十七日,日軍在付出了近一萬三千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後,攻占了這座至關重要的高地。

到此,旅順港盡在日軍眼皮底下了。

這一天,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還在數千公里之外。

當日軍在大孤山上架起火炮,開始轟擊旅順港內的俄軍、以及停泊在港灣內的俄國戰艦時,士氣低彌的俄軍再也不可能守住旅順。

九月十八日,俄國遠東艦隊司令官威斯赫夫特決定突圍。

可惜的是,消息早已走漏,日軍發現俄國戰艦升火之後就把聯合艦隊調了過來,在旅順港外阻擊俄國艦隊。

激戰中,威斯赫夫特陣亡。

遭到阻擊後,俄國遠東艦隊的大部分戰艦退回了旅順港,部分逃到中立國港口的戰艦也被解除武裝。

有兩艘俄國巡洋艦逃到膠州灣,提爾皮茨中將按照中立原則,下令解除了這兩艘戰艦的武裝。日俄戰爭結束兩年後,德皇在接待到訪的沙皇時,把這兩艘戰艦當成禮物,送給了尼古拉二世。

艦隊突圍失敗之後,俄軍繼續困守旅順。

九月二十四日,日軍發起強攻,在一天之內傷亡近兩萬人,占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雖然俄軍也有數千人傷亡,而且士氣更加低落,但是日軍在後繼乏力的情況下,被迫由強攻專為長久圍困。

顯然,日軍放棄了迅速占領旅順的念頭。

問題是,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依然在日夜兼程的趕來,而且即將到達。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俄國第二艦隊直接前往旅順,在遠東艦隊的配合下,有很大的把握擊敗日本聯合艦隊。

也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俄國佬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九月二十六日,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在進入東海後,艦隊司令羅日杰斯特溫斯基海軍中將下令轉向前往對馬海峽。

也就是說,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沒有去旅順,而是打算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

十多個小時之後,馮承乾才收到了由提爾皮茨發來的電報,得知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改變了航線。

早在數日前,馮承乾就讓提爾皮茨派遣一艘巡洋艦前往濟州島附近。

雖然馮承乾覺得,在歷史已經改變的情況下,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很有可能不會犯下致命的錯誤,但是他做了兩手準備,提前做了部署。事實證明,即便歷史的總體走向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是在細節上仍然沒有大變。

這個時候,日本聯合艦隊沒在旅順港外,而是退回到了本土。

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前往對馬海峽,等于是主動往虎口里面送。

要知道,日軍不惜代價的強攻旅順,就是忌憚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而日本聯合艦隊退回到本土,也是擔心遭到俄國艦隊夾擊。如果羅日杰斯特溫斯基率領艦隊去了旅順,日本很有可能在取得最後勝利之前,請求英國出面調停。俄國艦隊前往對馬海峽,等于給了日本賭徒最後一博的機會。

九月二十八日,對馬海戰打響。

因為早有準備,所以提爾皮茨中將派出去的巡洋艦基本上全程觀摩了這場海戰。

當時,也只有這艘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巡洋艦及時趕到,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在遠東地區活動的戰艦都集中在旅順附近,認為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將前往旅順,在那邊與日本聯合艦隊決戰。

在這場持續十多個小時的戰斗中,雙方的表現都算不上優秀,但是運氣在日本這邊。

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最大的問題,在經歷了將近半年的航行之後,不管是戰艦、還是戰艦上的官兵,狀況都極為糟糕。相比之下,日本聯合艦隊卻是養精蓄銳,為這場海戰準備了數個月。

至于海戰的結果,與馮承乾的預料相差不大。

最終,只有“阿芙蘿爾”號等幾艘速度較快的戰艦逃到了符拉迪沃斯托克,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雖然日本聯合艦隊也遭受了較為慘重的損失,幾艘主力艦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但是制海權依然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里,困守旅順的俄軍喪失了最後一點反敗為勝的希望。

打到這個時候,俄國已經戰敗了。

有趣的是,主動提出和談的不是俄國,而是日本。

沙皇並不甘心,雖然國內反對派發動“革命”,導致政局動蕩不安,但是俄國的實力遠在日本之上。更重要的是,西伯利亞大鐵路即將通車,沙皇認為還有希望扭轉戰局,也就沒有急于提出停戰。

真正吃不消的,還是日本。

雖然在海洋戰場上,日本旗開得勝,又連續打了幾個漂亮仗,連猖獗一時的俄國遠東分艦隊也在蔚山外海被日本第二艦隊殲滅,但是日本國力過于弱小,在地面戰場上的傷亡與損失極為慘重。比如在奉天會戰中,日軍就傷亡近七萬人。打到九月底,日軍的傷亡人數已經超過二十萬。

繼續打下去,日本也難獲得更多的好處。

十月八日,日本向美國政府發出請求,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欣然答應了下來,親自出面進行和談斡旋。

雖然沙皇並沒立即答應停戰,但是俄國的情況也不太理想。

對沙皇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日本,而是在國內鬧事的反對派。丟掉滿洲,只是丟掉一塊殖民地而已。如果反對派點燃的“革命之火”擴散開來,那麼沙皇丟掉的將是皇位與整個俄羅斯帝國。

談判持續到一九零六年五月,在國內形勢嚴重惡化之後,沙皇被迫妥協。

最終,俄國以退出滿洲,把南薩哈林島、即南庫葉島,以及南千島群島割讓給日本,才算了結了這場戰爭。

日俄簽署停戰協議的時候,另外一場談判也在緊張的進行之中。

這就是英德之間的海軍軍備談判。

隨著“拿騷”級戰列艦(沒有特殊說明均包括“萊茵蘭”號與“波森”號)與“赫爾戈蘭”級戰列艦相繼建成與開建,以及俄國在遠東遭受慘敗,德意志第二帝國取代俄國,成為全球第二海軍強國已成不爭的事實。雖然英德還沒有徹底決裂,但是海軍軍備不受控制的擴展下去,英德遲早會翻臉。

在這個大背景下,馮承乾主動向德皇提出,應該及早與英國進行海軍軍備談判。

當然,談判不等于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

德皇采納了馮承乾的建議,並且任命馮承乾為全權代表,前往倫敦與英國的海軍大臣進行面對面的談判。

一九零六年初,馮承乾第一次前往倫敦。

到五月底,英德海軍軍備談判已經進行了四輪,幾乎沒有什麼進展,雙方在約束海軍軍備的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馮承乾沒有放棄,英國佬也沒有放棄。

雙方都知道,如果海軍軍備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戰爭肯定會在五年內爆發,而雙方都不希望看到這一幕。

問題是,就算堅持談下去,就會有結果嗎?

馮承乾不抱希望,英國佬也沒不抱希望。

老派強國與新興帝國之間的矛盾,根本不可能通過談判得到解決,也許談判只是戰爭前的熱身運動吧。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20

第五十三章 跑步前進

一九零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在經過了將近一年的艱苦談判之後,英德終于簽署了海軍軍備協議。


按照約定,在接下來的五年之內,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建造總噸位不超過二十萬噸的八艘主力艦,英國將建造總噸位不超過三十萬噸的十二艘主力艦,最終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艦隊規模將達到英國皇家海軍的百分之六十。


只是,這份協議有很多附加條款。


最重要的一項附加條款與法國有關,即法國海軍的艦隊總規模不得超過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百分之六十,不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將有權根據實際情況追加建造兩艘主力艦,英國皇家海軍則將獲得建造一艘主力艦的配額。


此外,還有針對意大利、俄國與奧匈帝國的附加條款。


這些附加條款,決定這份協議根本不具有實施價值。


僅僅幾個月之後,即一九零七年一月,法國就宣布將建造四艘裝備了十二門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的“科爾貝爾”級戰列艦。到一九零七年底,法國政府再次批準海軍設計與建造四艘新式戰列艦。因為協議不包括“拿騷”級之前的戰列艦,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國實際建成的戰列艦只有五艘,把再建的算上也只有八艘。這樣一來,法國在一九零七年批準與計劃建造的戰列艦就多達八艘。


顯然,這已經超過了協議附加條款的限制。


此外,意大利也在一九零七年與一九零八年批準了“加富爾公爵”級與“安德列亞-多利亞”級戰列艦的建造與規劃方案,計劃在今後五年之內建造七艘戰列艦,以維持在地中海的海軍優勢。


至于俄國,更是野心勃勃。


早在一九零六年,沙皇就要求建造四艘“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級戰列艦,次年又要求建造性能更加強大的戰列艦,即“瑪利亞皇后”級,總量也是四艘,計劃在一九一二年之前全部建成。


這些,都超過了協議的附加條款。


一九零八年初,在得到德皇批準之後,馮承乾公布了帝國海軍的造艦計劃,把一九零九年到一九一三年的造艦規模提高百分之五十,每年各追加建造一艘主力艦,以應對法國與俄國構成的威脅。


結果就是,到一九零八年,《英德倫敦海軍協議》就成了空文。


此時,“赫爾戈蘭”級的後兩艘已經下水,計劃在一九零九年服役。在一九零七年規劃建造的“德皇”級戰列艦中,前兩艘,即“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之前的“腓特烈大帝”號更名為“皇太子”號)已經開始建造,預計在一九一零年下水,計劃中的“皇后”號與“國王阿爾伯特”號也將在年底之前開工。


對馮承乾來說,現在的問題是,到底是追加一艘“德皇”級,還是另起爐灶呢?


如果讓馮承乾來選,他肯定會另起爐灶。


嚴格說來,“德皇”級是“赫爾戈蘭”級的放大改進型,最大的區別在于設置了第四座主炮炮塔,全部采用三聯裝三百毫米主炮,使主炮的數量提高到了十二門,且全部沿縱軸布置,等于把火力增強了三分之一。如此一來,“德皇”級的滿載排水量比“赫爾戈蘭”級多出了將近五千噸,突破了三萬噸。如果以滿載排水量衡量,“德皇”級是同時代里最大的主力艦,英國皇家海軍同期建造的“聖文森特”級、“海王”級與“巨人”級,以及後來的“白羊座”級與“喬治五世”級都只有兩萬多噸,要到“阿爾庫金”級才超過三萬噸,而美國海軍同期建造的“佛羅里達”級在改裝之後都沒有三萬噸,要到“紐約”級才在改裝後突破了三萬噸。


可以說,“德皇”級是一種性能十分強大的戰列艦。


只是,這種戰艦也不是沒有缺陷。


最大的問題,仍然是火力偏弱,而且裝甲防護設計得不夠合理。


比如,馮承乾在設計的時候就要求采用“重點防護”方式,放棄次要部位的裝甲,集中保護關鍵部位。可是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工程師依然反對這麼做,在次要部位敷設了只能抵抗中等口徑穿甲彈的裝甲。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德皇”級的主裝甲帶與水平裝甲的厚度依然不夠理想。


火力上,三百毫米主炮已顯落伍。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而且美國正在建造與計劃建造的三級戰列艦采用的仍然是三百零五毫米主炮,使得很多帝國工程師認為沒有必要在“德皇”級上使用還沒成熟的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一些帝國海軍將領也認為,與其使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還不如在下一級戰列艦上采用研制進度更快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直接把主力艦的火力水準提高兩個檔次,超越英國皇家海軍。但是馮承乾卻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他知道,英國皇家海軍在完成了“巨人”級的建造工作之後,就將在“白羊座”級上采用十四英寸、也就是三百四十三毫米主炮,隨後會在“加拿大”級上采用十四點五英寸、即三百五十六毫米主炮,接著就會在“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上采用十五點五英寸、即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始終保持著火力優勢。


顯然,如果“德皇”級采用三百毫米主炮,十年之內就將落伍。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直接采用三百五十毫米主炮。以帝國的火炮技術,在面對裝備了十四英寸與十四點五英寸的英國戰艦時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即便面對裝備十五點五英寸主炮的英國戰艦也不會吃虧。


只是,馮承乾也必須向現實妥協。


如果“德皇”級配備四座三聯裝三百五十毫米炮塔,標準排水量就將突破三萬噸,超過了英德海軍協議規定的二萬五千噸。如果減少一座炮塔,那麼今後就算改進,也只能配備六門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火力密度大受影響。


更重要的是,到一九零八年,三百五十毫米主炮都沒研制成功。


面對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馮承乾只能做出讓步,即在“德皇”級建造的時候,采用四座三聯裝三百毫米主炮炮塔,但是在設計的時候留下了改進余地,即在今後可以直接換裝雙聯裝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炮塔。


這下,問題來了。


在需要增加一艘戰艦的時候,如果追加建造一艘“德皇”級,今後還得進行大改,可是重新設計,又趕不上進度。


最後,馮承乾再次向現實妥協,批準了第五艘“德皇”級,即“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的建造方案。


讓馮承乾做出這一決定的,主要是英國皇家海軍采取的針對性行動。


一九零七年底,英國國會受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擴大造艦規模影響,批準了兩艘“巨人”級戰列艦的建造方案,並且為皇家海軍撥款,在一九零九年之前動工建造更加強大的“白羊座”級戰列艦。


雖然當時很多人都認為,“白羊座”級是“巨人”級的改進型,主要是優化了炮塔的布置方式。說得簡單一些,就是頑固的英國佬開始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學習,取消了布置在側舷的主炮炮塔,把全部主炮炮塔沿縱軸布置。只是,“白羊座”級采用的是雙聯裝炮塔,而且為了追求火力密度,總共有五座炮塔,火炮數量介于“赫爾戈蘭”級與“德皇”級之間,其中第三座主炮炮塔位于二號煙囪後方,另外四座炮塔以背負式分別在戰艦前後,而不是全部集中布置在前後。但是馮承乾早就收到消息,“白羊座”級與“巨人”級根本沒有關系,而且英國皇家海軍將在這種戰列艦上安裝三百四十三毫米主炮,從而在火力上甩掉緊追不放的帝國海軍。


果真如此,“白羊座”級的火力就超過了“德皇”級。


所幸的是,“德皇”級在設計的時候就留下了改進余地,而“白羊座”級換裝更大口徑主炮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顯然,帝國海軍需要的是更多的主力艦。


馮承乾也意識到,在海軍軍備競賽已經全面開始的情況下,重質不重量的套路已經行不通了。


在重視質量的同時,還得重視數量。


性能再強大的戰列艦,也不可能在海戰中擊敗兩倍于己的敵艦。只有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有能力戰勝對手。


正是如此,馮承乾才決定追加建造一艘“德皇”級。


只是,這仍然無法滿足帝國海軍的擴充需求。


要知道,在一九零九年之後的四年里,帝國海軍每年都將建造三艘主力艦,相當于還得追加四艘主力艦的建造量。


顯然,僅僅在現有計劃上追加建造量,肯定無法滿足需求。


面對這個問題,馮承乾采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解決辦法,即把規劃中的四艘“國王”級戰列艦的建造時間提前一年,把還處于初始設計階段的“拜仁”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提前到一九一二年,並且在一九一零年啟動代號“X5”的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規劃建造數量也是五艘。


如此一來,等于把造艦規劃提前了兩年,相當于增加了四艘戰列艦的建造量。


只是,這些戰艦能否建成,還是個未知數。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42

第五十四章 備戰

德意志第二帝國近似瘋狂的建造主力艦,受到刺激的不僅僅是英國皇家海軍,還有英國國會議員。


受英德海軍軍備協議影響,在一九零七年,英國國會只批準了建造一艘主力艦,即“海王”號。結果到一九零七年底,得知德意志第二帝國以法俄威脅為由,單方面破壞了英德海軍協議,把造艦規模提高了百分之五十,英國國會議員惱羞成怒,僅在一九零八年的預算中就批準了八艘主力艦。


只是,在建造何種主力艦的問題上,英國皇家海軍內部存在嚴重分歧。


保守派堅持以戰列艦為主,即在建造四艘“白羊座”級的基礎上,把四艘“喬治五世”級的建造工作提前。可是以費希爾為代表的改革派則認為,沒有必要建造太多的戰列艦,應該增加戰列巡洋艦的建造數量,至少應該在八艘主力艦的份額中,分出四分之一來建造戰列巡洋艦。


最終,費希爾的主張得到了支持。


問題是,戰列巡洋艦的建造費用遠高于戰列艦,僅動力系統一項就比戰列艦高了百分之一百五十。


結果就是,國會撥款不足以在建造六艘戰列艦的基礎上建造兩艘戰列巡洋艦。


費希爾再厲害,也繞不過經費這一關。


事實上,搞到這個時候,英國也已精疲力盡,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使皇家海軍維持“兩強標準”。


要知道,海軍實力僅次于英國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與美國,而這兩個新興工業國家都處于上升階段,經濟實力均超過了英國,財政收入也比英國理想得多。雖然英國不用在陸軍建設上花太多的力氣,而德意志第二帝國首先得保證一支強大的陸軍,然後才是把多余的財力用來建設海軍,但是英國的經濟狀況,根本不可能維持一支規模超過德美之和的世界第一艦隊。


沒有錢,就別想建造戰艦。


所幸的是,英國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還有幾個較為發達的自治領地,比如澳大利亞與新西蘭。


搞到最後,英國佬終于找到了解決之道。


一九零八年,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提出自愿捐贈之後,英國皇家海軍敲定了最後的造艦規劃。


按照計劃,英國皇家海軍將追加建造兩艘“海王”級的改進型,即兩艘“巨人”級戰列艦,並且啟動“白羊座”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費希爾要求得到的戰略巡洋艦中,第一艘由英國財政撥款,後兩艘則分別由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出資,這就是後來的三艘“不倦”級戰列巡洋艦。


也就是說,英國皇家海軍總共追加建造了九艘主力艦,而不是最初訂下的八艘。


雖然增加了一艘建造量,但是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出資的情況下,英國財政撥款總量並沒增加多少。


可以說,英國在海軍問題上絕不含糊。


只是,這僅僅是個開始。


隨著德意志第二帝國把造艦計劃整體提前兩年,以達到在一九一三年之前把建造的主力艦增加百分之五十的目的,英國皇家海軍立即采取了針鋒相對的行動,在落實了“白羊座”級與“不倦”級的建造工作之後,立即啟動了“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與“獅”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到這一步,英德海軍協議已經毫無意義了。


面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不斷增強的威脅,英國皇家海軍提出了新的標準,即主力艦的規模要始終保持在對手的兩倍之上。


在英國佬看來,這是維持英國霸權地位的最低標準。


要知道,英國海軍除了保護本土之外,還要保護廣闊的海外殖民地,甚至得在地中海牽制意大利與奧匈帝國的艦隊。如此一來,就算英國艦隊的規模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兩倍,也無法在北海上獲得如此的優勢。按照費希爾的估計,在這個標準下,英國皇家海軍在北海的兵力優勢只有一點五倍。


可以說,這已經是最低標準了。


如果低于這個標準,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就有把握奪取北海制海權,把英國皇家海軍趕出北海。


對英國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結果。


問題是,英國有這樣的財力嗎?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馮承乾希望看到的結果。


到一九一零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費支出占到了財政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其中海軍軍費只占軍費總支出的百分之二十。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像印度那樣的殖民地,但是帝國的經濟狀況還算良好。同期,英國的軍費支出占到了財政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六,其中海軍軍費占軍費總支出的百分之八十。就算英德兩國的財政收入相當,英國皇家海軍花掉的錢都是帝國海軍的四點五倍,而皇家海軍的規模還不到帝國海軍的二點五倍。可見,英國皇家海軍的效費比並不高。


照此情況發展下去,在一九一五年之後,英國政府隨時都有可能破產。


德意志第二帝國呢?


就首相比洛提交的報告,至少要到一九二零年,帝國財政才會出現困難,因此帝國仍然有財力支持海軍軍備競賽。


由此可見,真要繼續比拼建造戰艦,最先倒下的肯定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顯然,英國肯定會設法避免財政破產,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破產之前發動一場足以抵消所有債務的戰爭。


只是,這場戰爭會在什麼時候爆發,馮承乾就不大清楚了。


雖然在他的主導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造艦行動整體提前了兩年,但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艦行動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由此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英國的財政並沒有因為大規模建造戰艦而提前惡化,二是英德的艦隊規模將在一九一四年、而不是一九一六年達到平衡,而這兩個結果所產生的影響又恰好相反。


說得簡單一些,第一個影響可以讓英國當局適當延緩發動戰爭的時機,特別是對英國的政治家來說,只要財政還能支持,那麼繼續進行海軍軍備競賽是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有效辦法之一。原因很簡單,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大規模擴充海軍的同時,將不可避免的削減陸軍開支。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是英國,不可能靠海軍打天下。帝國海軍的根基,正是強大的帝國陸軍。第二個影響,則會迫使英國當局提前發動戰爭,特別是對英國海軍將領來說,如果優勢當然無寸,就算財政沒有破產,英國皇家海軍也不可能在真刀實槍的戰斗中,擊敗更加強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也許德意志第二帝國會因此在歐陸失去優勢,但是在海洋上戰敗的英國也將失去世界霸主的寶座。說得簡單一些,就算打敗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會有其他列強取代英國。


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局勢就變得非常難以預測了。


事實上,這也正是一九一零年前後,英德關系的直接寫照。


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挑戰、並且戰勝以英國為首的傳統強國的地步。同樣的,就算英國已經起了戒心,把德意志第二帝國當成威脅最大的潛在對手,卻沒有足夠的把握在確保自身利益不受嚴重損害的情況下戰勝、並且徹底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國構成的威脅。


那麼,帝國需要主動一點嗎?


馮承乾非常清楚,如果讓英法俄主動發起戰爭,帝國戰敗的可能性將非常大。可是帝國主動發起戰爭,至少在一九一零年,也幾乎沒有勝算。根據馮承乾掌握的情況,就算再過兩三年,打贏的把握也不大。


關鍵不在帝國海軍,而是在帝國陸軍。


到一九一零年底,施利芬已經制訂出了詳細的“攻法方案”,與馮承乾熟知的“施利芬計劃”基本上如出一轍,只是在細節上存在一些差別,比如提高了對東線的重視程度,計劃用一個半集團軍、而不是一個集團軍守住東線,然後把兵力集中到西線,借道荷蘭,再經比利時攻入法國,以大回旋的方式攻擊法軍側翼,繞過法德邊境線上的防線,最終目的是在開戰兩個月之內攻占巴黎。為此,德軍要在西線集結一百八十個師,分成八個集團軍,其中六個主力集團軍全部執行大回旋攻擊任務,只有兩個實力較弱的集團軍守衛邊境線,特別是阿爾薩斯與洛林兩地。


問題是,當時德軍擁有的,也僅僅只是這份總體作戰計劃。


要想順利實施該計劃,還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把常備軍擴充到八十個師、建立一支擁有一百二十個師的預備隊,完善現有的預備役與戰爭動員制度,在帝國全境、特別是西部地區擴充鐵路網的運輸能力,在戰區附近建立物資儲備基地,在外交上聯合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等潛在盟國等等。


可惜的是,到一九一零年,這些準備工作沒有一樣到位。


當時,算得上是比較到位的,就只有馮承乾提出的國家戰略儲備機制了。到一九一零年底,僅有海軍部負責囤積的物資就完成了規定量的百分之八十,其中石油已經達到了馮承乾規定的百分之百。


顯然,拖後腿的是帝國陸軍。


到了一九一一年,一場在馮承乾預料之中的危機,把帝國推到了戰爭的邊緣。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42

第五十五章 風云再起

馮承乾趕到的時候,御前會議已經開始了,參會的只有去年才就任帝國首相的西奧博爾德-馮-貝特曼,帝國總參謀長施利芬與副總參謀長赫爾穆斯-馮-毛奇,帝國海軍參謀長霍爾岑多夫,帝國代理外交大臣約翰-馮-伯恩斯托夫。馮承乾是最後一個到達的重臣,會議隨即進入核心話題。


議題只有一個:法國在摩洛哥越來越過分的獨占行為。


雖然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之後,德法在摩洛哥問題上達成了和解協議,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做出讓步之後,法國獲得了不少的利益,但是在英國的暗中支持下,法國並不甘心與帝國分享利益。接下來的幾年里,法國不斷在摩洛哥制造事端,用各種手段開辟占領區,到最後甚至發展到想獨吞摩洛哥的地步。


英國支持法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大力擴充海軍有直接關系。


摩洛哥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北面就是直布羅陀海峽,既扼守著地中海的出口,還面向大西洋。如果摩洛哥落入德意志第二帝國手中,那麼帝國海軍就能在地中海與大西洋上獲得前進基地。


顯然,英國不會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


只是,法國的擴張舉動,不但激怒了帝國,也激怒了摩洛哥人。


在法國的長期壓迫之下,三天前,摩洛哥首都就爆發了反蘇丹與反法國侵略者的人民起義。法國隨即以保護僑民為由,出兵占領摩洛哥首都及其他城市,此舉嚴重違背了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簽署的協議。


德皇在這個時候召開緊急御前會議,就是要商討解決這個問題。


問題是,僅僅是幾個大臣商討,就能解決問題嗎?


會議上,小毛奇的態度最為堅決,認為應該借這個機會向法國宣戰,哪怕不能徹底打敗法國,也能打壓法國的囂張氣焰,同時讓暗中支持法國的英國認識到,法國根本不足以對帝國構成威脅。


只是,也只有小毛奇如此極端。


首相貝特曼較為理智,認為還沒有到開戰的地步,而且帝國在外交、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別的不說,按照與奧匈帝國、意大利簽署的秘密協議,如果帝國向法國開戰,這兩個盟國都有理由置身事外。由此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帝國很有可能同時與法國、俄國開戰,連英國也有可能參戰。原因很簡單,根據法俄軍事同盟條約,在帝國主動進攻法國的情況下,俄國有義務出兵攻打帝國。如果英法也存在類似的秘密條約,那麼英國也會出兵。即便沒有,在法國支撐不住的時候,英國為了防止帝國坐大,也會借其他的理由參戰。


施利芬與貝特曼有類似的看法,即認為戰爭時機還沒有成熟。


最為保守的是帝國外交大臣伯恩斯托夫。


相對而言,馮承乾最不了解的,也是這個去年還在美國擔任大使的外交大臣了。德皇為什麼要任命伯恩斯托夫為代理外交大臣,馮承乾都沒有想明白,因為他的能力並不出眾,德皇還有更好的選擇。


有趣的是,海軍參謀長霍爾岑多夫也反對向法國開戰。


雖然馮承乾是帝國海軍戰爭大臣,但是屬于文職官員,與帝國陸軍戰爭大臣相當,無權管理參謀部。


顯然,對于這樣的討論結果,德皇很不滿意。


面對法國的挑釁行為,如果帝國忍氣吞聲,德皇丟了面子還是小事,今後在類似的事件上,帝國還有發言權嗎?


德皇的意思很明白,就算不向法國開戰,也要采取行動。


“不管怎麼說,我們不能熟視無睹。法國的行為,已經嚴重破壞了當初的協議,等于單方面毀約。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今後如何處理國際事務,還有哪個國家會認為帝國的威嚴不可侵犯?”馮承乾看出了德皇的心思,也就順著說道,“我們必須采取行動,哪怕是規模有限的軍事行動。”


腓特烈三世點了點頭,等著馮承乾說下去。


“當然,我也贊同首相、總參謀長、代理外交大臣的意見,現在還不是向法國宣戰的時候。”馮承乾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就算我們有把握在短期內擊敗法國,也會因為沒有足夠的理由而遭到譴責,俄國肯定會參戰,英國也很有可能站在法國身後,哪怕不參戰,也會為法國提供援助。再退一步,就算我們打贏了這場戰爭,又能得到什麼?法國在摩洛哥的所做所為,本質上不是為了控制摩洛哥,而是英國為了阻止我們在北非與地中海擴張,從而對其前往蘇伊士運河的戰略航線構成威脅。說得再簡單一點,就算我們打敗了法國,英國也會出兵摩洛哥,而我們根本不可能搶在英國之前出兵摩洛哥。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威脅下,我們甚至無法向摩洛哥派兵。結果顯而易見,就算我們打贏了這場戰爭,收獲也很少,甚至沒有任何收獲。”


等馮承乾說完,貝特曼、施利芬與伯恩斯托夫連連點頭,連霍爾岑多夫也深表認同。


當然,小毛奇仍然是一副不削一顧的樣子。


“這麼說,根本不值得打?”

“陛下,打不打,在對方,而不在我們。”馮承乾笑了笑,說道,“我們必須采取適當的行動,表明帝國在摩洛哥事件上的決心。接下來,如果法國肯讓步,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如果法國不肯退讓,我們就得重新衡量。以目前的形勢來看,法國如此囂張,與兩個因素的關系最大。一是英國的暗中支持,二是與俄國的軍事同盟條約。在法國佬看來,我們肯定不敢輕易發動戰爭。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只會讓法國佬得寸進尺,適當的表明我們的堅決立場,才能維護帝國的利益。”


“如何維護?”

“那得看我們想要得到什麼。”

腓特烈三世皺起眉頭,讓馮承乾說下去。


“首先得明確,不希望我們控制摩洛哥的不僅僅是法國,還有英國。如果我們在摩洛哥問題上與法國對著干,肯定占不到便宜。我的建議是,利用摩洛哥問題,索取別的利益,比如讓法國割讓其他殖民地。”


“這……”

“可以說,我們根本不用指望獨占摩洛哥,甚至得做出重大讓步,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霸占地位。”

腓特烈三世暗自嘆了口氣,知道馮承乾說的沒錯。


“不管怎麼處理這件事,關鍵就是維護帝國利益,而不是貿然開戰。換句話說,即便向法國開戰,也是為了維護帝國利益。如果開戰沒有任何好處,卻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就沒有必要拿戰爭說事。”


“你打算怎麼做?”

“我?”

腓特烈三世點了點頭,說道:“正如你所說,我們必須采取行動,卻不能過激,所以由海軍出面最為合適。”

“這……”


“怎麼,想不出好的辦法嗎?”


馮承乾思索了一陣,說道:“為了防止事態擴大,最好派遣一艘戰艦前往摩洛哥,控制某個港口,使法國獨占摩洛哥的野心落空,然後再以阿爾赫西拉斯協議為由,與法國進行談判,爭取獲得更多的好處。”


“這樣就行了嗎?”


“除非法國準備向我們開戰,不然就足夠了。”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說道:“行吧,就按照你的意思辦,你以帝國全權代表的身份親自負責這件事情。”


馮承乾一愣,沒想到德皇會給他這個任命。


“就像你說的,帝國不需要一場毫無利益的戰爭,需要的是實在的好處。”腓特烈三世說完這句話,把目光轉向了施利芬與小毛奇,又說道:“我們也得做好最壞的打算,如果法國不甘心,就得打上一仗,讓法國佬知道誰才是歐陸的霸主。哪怕我們無法在這場戰爭中獲得現實的好處,也要考慮得更加長遠一些。如果我們不能壓住法國的囂張氣焰,那麼在歐洲大陸上,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瞧得起我們,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愿意與只知道妥協退讓的帝國結盟。”


“陛下的意思是……”


“陸軍立即進行局部戰爭動員,同時向俄國與英國表明我們的態度,即法國單方面破壞阿爾赫西拉斯協議,已經構成了戰爭要素,但是我們不會針對俄國與英國,更希望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矛盾與沖突。”腓特烈三世稍微停頓了一下,又說道,“只是,在外交場上,如果我們沒有一只強硬的拳頭做後盾,就不可能通過談判獲得應得的好處,也不能指望談出對我們有利的結果。”

施利芬點了點頭,表示明白德皇的意思。

馮承乾遲疑了一下,說道:“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在西部地區舉行一場大規模演習,而不是直接進行戰爭動員。”

“通過演習,也能完成局部戰爭動員。”施利芬立即補充了一句。

“既然你們認為可以,那就這麼辦吧,但是必須表明我們的意圖。”

到此,該談的事情都談了,御前會議宣告結束。

馮承乾沒有耽擱,當晚就啟程趕往威廉港。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43

第五十六章 機遇與風險

六月二十四日,馮承乾搭乘“皇太子”號、即之前的“腓特烈大帝”號戰列艦從威廉港海軍基地出發,踏上了前往摩洛哥的旅途。同一天,馮承乾給正在地中海活動的“豹”號炮艦發了封電報,讓其立即前往阿加迪爾,以保護帝國在摩洛哥的僑民為由,占領這座面向大西洋的港口。

跟隨馮承乾的,正是在一九零六年回到帝國的提爾皮茨海軍上將。

因為在遠東艦隊表現卓越,利用日俄戰爭的機會,擴大了帝國在大清的勢力范圍,所以提爾皮茨在回到帝國之後,就晉升為海軍上將。雖然德皇沒有任命他為帝國海軍參謀長,但是假以時日,提爾皮茨肯定能成為帝國海軍中,地位僅次于馮承乾的二把手,同時也是馮承乾的得力助手。

戰艦出港後,馮承乾來到了露天甲板上。

按照他的習慣,提爾皮茨把早餐安排在甲板上,而不是在擁擠的軍官餐廳里面。

“伯爵是否想過……”

“想過什麼?”見提爾皮茨欲言又止的樣子,馮承乾放下了刀叉。

提爾皮茨笑了笑,說道:“我的意思是,伯爵是否想過,在適當的時候回到大清,另外開辟一片天地。”

“回去?”馮承乾也笑了笑,說道,“暫時沒有想過。”

“伯爵,我不是別的意思,只是……”

“你我,還需要說這些嗎?”馮承乾喝了口水,又說道,“我們早就談過,雖然我有東方人的血脈,但是作為帝國臣民,我有自己的職責。在履行完對陛下的承諾之前,我不會離開帝國。”

“之後呢?”

馮承乾長出口氣,說道:“那得看情況。”

“什麼情況?”

“你的問題怎麼這麼多?”馮承乾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如果有機會,我會回去。要是沒有機會,安穩渡過一生也不錯。”

“現在就有這樣的機會。”

馮承乾的眉頭跳了幾下。

提爾皮茨的這句話,讓馮承乾想到了一件事,或者說是讓他想到了這一年多來一直困擾著他的一個問題。

這就是,大清沒有在去年滅亡!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大清將在一九一零年滅亡,戰亂將席卷全國,地方軍閥割據將持續二十多年。

問題是,大清沒有滅亡,也沒有爆發辛亥革命。

顯然,歷史發生了改變,而且是重大改變。

馮承乾不是不關注這些,而是一直在密切關注,只是做得很隱秘,沒有向任何人提出他的疑慮。

更讓馮承乾疑惑的是,那些他熟知的歷史名人並沒出現。

比如,孫文就沒有去日本,也沒有成為同盟會的領袖,甚至沒有出現同盟會這個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組織。

雖然有點驚訝,但是馮承乾並不覺得奇怪。

歷史在一八八八年就發生了轉變,由此產生的蝴蝶效應,足以改變很多事物,導致一些歷史名人變得默默無聞也就不足為奇了。


馮承乾也由此認識到,他再也不可能準確的預測今後發生的事情。


“伯爵……”


“怎麼?”馮承乾猛的回過神來,才意識到自己走神了。


“就我所知,大清恐怕時日無多了。”


“為什麼?”


“我的個人感覺吧。”


“將軍,你可不是那種憑感覺就做出判斷的人。”


提爾皮茨笑了笑,說道:“在我回來之前,大清的局勢就非常不穩定。當初瓦德西元帥帥兵攻入北京城,大清皇室集體逃亡,已經預示著這個皇朝走到了末路。經日俄戰爭,恐怕大清的有志之士都會看清皇朝的本質。我在大清呆的這些年,最大的認識就是,雖然這個國家的統治者非常腐朽,但是絕對不缺乏偉人。只要時機成熟,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就會浴火重生。”


“一個能夠把文明傳承幾千年的民族,自然不會輕易滅亡。”


“這也正是我的意思。”


馮承乾愣了一下,似乎沒有明白提爾皮茨的意思。


“我覺得,這正是伯爵發揮作用的時候。”提爾皮茨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只要有正確的領導,再加上適當的支持,伯爵就有足夠大的把握建立一個嶄新的政權,而伯爵在這兩方面都有能力辦到。”


“你太看得起我了。”


“不是我看得起你,而是事實。你不缺乏領導能力,而且與克虜伯等帝國企業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


馮承乾笑了笑,沒有答理。


“當然,這對帝國也大有幫助。”


提爾皮茨笑了笑,顯然知道馮承乾在顧慮什麼。“雖然大清與帝國隔著半個地球,但是遠東地區的局勢對全球局勢有很大的影響。可惜的是,在遠東地區,唯一算得上是強國的日本已經倒向英國,即便日本有很大的野心,不會長期寄人籬下,更不會心甘情愿的充當地區強國,遲早會像我們一樣,挑戰老牌帝國,可是在短期內,特別是在發展壯大之前,日本絕對不會挑戰英國。”


“你說得沒錯,等日本變得強大的時候,需要挑戰的就不是英國了。”


“這是次要問題,關鍵是,我們在遠東地區沒有別的選擇了。”


“你的意思是……”


“如果大清皇朝滅亡,出現了新的政權,而我們能夠把握住這個政權,就能在遠東地區與英國、俄國、法國、美國等強國分庭抗禮,甚至能夠掌握主動權,把英法俄美趕出遠東地區。”提爾皮茨稍微停頓了一下,又說道,“就我所見,有能力做到,而且做到最好的,也就只有伯爵你了。”


“將軍,我可沒有你說的那麼厲害。”


“伯爵過謙了,聽里希特霍芬男爵說,伯爵一直在關注遠東局勢,而且派人秘密留意大清皇朝的走向。如果伯爵有心,大可向陛下提出來。就用我開始說的理由,相信以伯爵跟陛下的關系……”


“這件事我會考慮,但不是現在。”


“伯爵的意思是……”


“將軍已經看得非常清楚了,那麼有些話我們就不用明說。”馮承乾知道,就算他偽裝得再好,也瞞不過提爾皮茨。“大清滅亡,確實是一個機會,對我、對帝國來說,都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只是目前最要緊的事情,是帝國在歐陸受到的挑戰與威脅。如果我們把注意力轉向遠東,必然會導致難以預測的後果。你也知道,英法俄已經形成了同盟關系,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產生連鎖反應。至少就目前而言,還不益向陛下提出這件事。等我們處理了摩洛哥的事情,再提出來也不遲。”


提爾皮茨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說道:“伯爵說得沒錯,實際上在大清投資,絕對是一本萬利的。”


“以我所見,大清滅亡之後,肯定會有一場戰亂,持續時間不會太短。在此期間,我們只需要投入很少的本錢,就能扶持一支強大的地方勢力,再由次控制中央政府,達到控制整個遠東地區的目的。”


“看來,將軍都想好了,那我不妨洗耳恭聽。”


“伯爵見笑了,我只是隨便說說。”


“那就隨便說說吧,反正時間還早。”


提爾皮茨長出口氣,說道:“我覺得,最好以山東為基地,首先利用帝國提供的全面支持控制山東地區,再進軍直隸,攻占北京城,宣布成立中央政府。到時候,只要帝國、以及其他幾個國家承認該政權,就能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帝國要做的,只是在此期間提供軍火等戰爭物資。”


“就這麼簡單?”


“如果有必要,可以增強帝國的遠東艦隊。”


馮承乾笑了笑,說道:“果真這麼簡單,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事實是,如果我們采取行動,英法俄美日等列強也會采取行動。就算打一場代言人戰爭,帝國的投入也不會少到哪里去。”


“這……”


“當然,這肯定比直接跟英法俄開戰好得多。關鍵在于,我們扶持的中央政權,會不會聽從我們的指揮。”


“這確實非常關鍵,只是伯爵大可不必擔心。”


“沒有軍火,怎麼打仗?”


馮承乾一愣,隨即明白了提爾皮茨的意思。


“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確實如此,所以我會認真考慮你的建議。”


馮承乾沒有讓話題繼續下去,因為他知道,提爾皮茨把這件事看得太簡單了,而且高估了所得利益。


別的不說,在十年、甚至五年之內,歐戰就有可能爆發。即便大清在今年滅亡,內戰也會持續十年以上。也就是說,在歐戰爆發的時候,那個古老的東方國度還沒有再次統一到一個中央政府之下。顯然,這對帝國打贏歐戰不但沒有幫助,還會產生拖累,平白消耗掉寶貴的國力。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歐戰中戰敗,不管大清之後的政府由誰控制,馮承乾的理想也會化為泡影。


可以說,這才是馮承乾最擔心的問題。


也正是如此,馮承乾才一直沒有向德皇提出干預大清局勢的建議,而是決定繼續靜觀其變。


至于什麼時候出手,馮承乾還沒有想清楚。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43

第五十七章 皇朝末日

六月二十七日,“豹”號炮艦進入阿加迪爾港。


在此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外長伯恩斯托夫向法國遞交了外交照會,要求法國分割一部分非洲的殖民地,補償給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法國沒有做出正面答復,所以德皇沒有終止海軍的行動。


“豹”號炮艦占領阿加迪爾港,等于捅了馬蜂窩。


反應最強烈的不是法國,而是與摩洛哥事件沒有直接關系的英國。


六月二十八日,英國外長在下議院明確表示,德意志第二帝國占領阿加迪爾港,已經對英國船只在大西洋上的自由航行構成了威脅,也是在挑釁英國在北非地區的主導地位,對英國的國家利益與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


次日,英國正式照會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求“豹”號炮艦立即離開阿加迪爾港。


德皇沒有理會英國,也沒有給馮承乾發報,讓“皇太子”號返回威廉港。


六月三十日,“皇太子”號在葡萄牙外海與兩艘巡洋艦會合後繼續南下,在七月一日到達阿加迪爾港。


雖然兵力並不多,但是足夠占領這座小港了。


只是,危機剛剛開始。


七月三日,英國下議員批準了首相勞合-喬治提交的行動方案,派遣以“海王”號戰列艦為首的海峽艦隊前往直布羅陀,與以“前衛”號戰列艦為首的地中海艦隊會合,執行封鎖摩洛哥的任務。


英國海軍名義上是在阻止事態惡化,實際上是在對付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那支艦隊。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艦隊太弱小了。


當時,馮承乾手里只有一艘老式戰列艦、兩艘巡洋艦與一艘炮艦,而英國出動了四艘新式戰列艦、六艘巡洋艦與十余艘小型艦艇。真要打起來,進入阿加迪爾港的帝國艦隊占不到半點便宜。


只是,馮承乾並沒退縮。


七月四日,馮承乾給帝國海軍參謀長霍爾岑多夫,以及留守海軍部的威廉皇儲發了一封電報,要求帝國海軍立即進入戰爭狀態,所有戰艦返回威廉港,點燃鍋爐,以便立即出港作戰。


同一天,施利芬對外宣稱,帝國陸軍將舉行一場大規模軍事演習。


一時之間,歐陸上空戰云密布。


雖然在海洋戰場上,帝國海軍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真要打起來,就算不會被英國皇家海軍全殲,也會遭到重創,至少會失去出海作戰的能力,但是在陸地戰場上,帝國陸軍的優勢極為明顯。


到七月十日,帝國陸軍已經在西部地區集結了六十個常備師。


戰線對面,法國陸軍集結的部隊還不到三十個師,而且只有三分之二滿員,動員工作要到七月底才能見到效果。到那個時候,帝國陸軍動員的就不是六十個師,而是一百二十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師了。


問題是,這場戰爭打得起來嗎?


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英國與法國的態度都極為強硬,但是三個國家都無法忽視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即國內經濟都不夠景氣,財政收入遠不如前幾年,根本沒有打一場大規模戰爭的資本。


顯然,雙方在比拼意志力,看誰能堅持到最後。


七月十九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親自前往下議員,向議會解釋英國在摩洛哥問題上的基本立場,首次直接提出,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摩洛哥采取的軍事行動,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英國的海上霸權,為了維護英國的國家利益,將在必要的時候通過一場戰爭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潛在威脅。


這場演說,被很多人看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伏筆。


勞合-喬治的演說,也是英德關系的重大轉折點。如果說在此之前,英德還維持著表面上的友好關系,那麼在此之後,英德就徹底決裂,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了英國眼中最具威脅的潛在敵對國家。


英國首相的強硬立場,並沒有產生正面效果。


七月二十一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宮接見了摩洛家革命委員會代表,表示德意志第二帝國將竭力保證摩洛哥的獨立地位。第二天,德皇給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發去電報,重點闡述了帝國的立場,並且希望奧匈帝國能夠履行秘密同盟條約,在帝國與法國開戰之後出兵攻打法國。


雖然奧皇沒有做出正面答復,但是德皇也沒有指望得到實質性支持。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都不肯妥協的情況下,壓力全部集中到了法國身上,即法國不肯讓步,戰爭就會爆發。


法國能夠從這場戰爭中獲得好處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不管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法國就算完全占領了摩洛哥,其戰略價值也不夠明顯,因為法國在地中海與大西洋方向上並不缺乏港口,而且英國絕不容許另外一個國家扼守直布羅陀海峽。二是大戰真的打起來,戰火肯定會在法國的領土上燃燒,遭到荼毒的不是英國,而是法國。


明白這兩點,也就看得出,法國別想在戰爭中牟利。


那麼,適當的妥協,成為法國的最佳選擇。


七月二十四日,法國駐德大使向帝國外長伯恩斯托夫遞交了外交照會,表明法國愿意在殖民地補償問題上與帝國進行談判。


顯然,這正是德皇想要達到的目的。


只要法國肯服軟,就算沒有割讓多少殖民地,也足以確保帝國的顏面,從而鞏固帝國在歐陸上的強權地位。


做為談判的先決條件,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從阿加迪爾港撤走,只留下“豹”號炮艦保護當地的德國商人。陸地上,帝國陸軍的演習將在七月三十一日結束,並且把法德邊境線上的駐軍減少到危機爆發前的水準,法國則承諾不進行軍事動員,駐守邊境的部隊將整體後撤五公里。


八月一日,德法雙邊談判正式在波恩開始。


這一天,馮承乾也回到了柏林。


雖然談判持續了好幾個月,要到一九一二年二月份才會結束,但是談判的基調在開始前就已確定了下來。法國肯定得割讓一部分殖民地,帝國想要獲得較為富庶的地方,而法國肯定只想割讓一些貧瘠的殖民地。


當時,德皇全盤采納了馮承乾的建議,即明確一個核心。


這個核心就是:法國必須把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德意志第二帝國,再爭取獲得越南、柬埔寨、老撾等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如果無法實現後者,則要求法國割讓一塊西非地區的殖民地。


馮承乾的目的很簡單:建立一條繞過直布羅陀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前往遠東的航線。


只要有了這條航線,準確的說是在航線上有足夠的支承點,就能增強帝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與控制力。如果大戰在幾年之後爆發,那麼英國就不得不花費更大的力氣,消除帝國在遠東地區構成的威脅,從而削弱英國在北大西洋上的軍事存在,為帝國海軍創造以少勝多的機會。


德皇極有戰略眼光,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毫無保留的支持馮承乾。


當然,談判進行得並不輕松。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堅持要求法國割讓臺灣,談判也持續不了這麼久。


也就在德法進行談判的時候,遠東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大清宣統皇帝宣布退位,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大清皇朝終歸滅亡。


大清滅亡,並不表示這個古老的東方國都的苦難就結束了。


這場變革的過程,也與馮承乾的預測截然不同。


雖然在此之前,大清國內爆發了數十次反帝起義,但是都不成氣候,真正把大清送入墳墓的不是革命者,而是大清培養的新軍。逼迫宣統皇帝退位的,正是甲午戰爭中嶄露頭角的袁世凱。


只是,好景不長。


不到一個月,一九一二零初,袁世凱就在準備登基稱帝的前一日,遭到一名民主革命黨人刺殺。


三天後,袁世凱不治身亡。


這下,中國完全亂了套。


頂替袁世凱的是江西軍閥段祺瑞,因為受革命黨威脅,段祺瑞沒有稱帝,宣稱自己是大民國大總統,承諾推行民主政治。


可惜的是,段祺瑞不但不是革命黨人,也沒有袁世凱那樣的威信。


僅僅一個月不到,剛剛誕生的大民國就爆發了內戰,各地軍閥紛紛成立地方政權,中央政府形同虛設。


當時,至少有十多個有實力的軍閥,還有數不清的小軍閥。


在任何地方,只要手里有槍,就能成立政府,而且拒不聽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只是在名義上隸屬于中央政府。


軍閥割據必然導致大規模戰亂。


帝國遠東事務大臣里希特霍芬男爵在二月底發來消息,重點提到了山東軍閥的問題,張廣建、周自齊、張懷藝、張樹元、田中玉、鄭士琦、張宗昌等人都有一定的潛力,只是都不足以依托。


這個時候,德法已經簽署了條約,法國答應割讓臺灣、以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


在摩洛哥危機過去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終于把目光轉向了遠東,開始密切關注那個風起云涌的國度。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44

第五十八章 急流勇退

在帝國的遠東政策上,除了馮承乾,有兩個人最有影響力,一是帝國遠東事務大臣里希特霍芬男爵,二是擔任了七年遠東艦隊司令的提爾皮茨海軍上將,因此德皇在制訂遠東政策的時候,得重點考慮他們。


為此,德皇在三月初,特意讓里希特霍芬男爵回國述職。


礙于身份,馮承乾表現得並不積極,只是著重闡述了遠東地區的重要性,以及利用大清覆滅之後,新成立的大民國內亂不斷來控制遠東地區,獲得一塊類似于印度那樣的富庶殖民地的必要性。


對德皇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誘惑。


英國之所以能夠稱霸全球,是因為有印度這樣的殖民地。別的不說,英國國王的正式稱呼就是“大不列顛國王與印度皇帝”。由此可見,對英國來說,印度有多麼重要。沒有印度這塊富庶的殖民地,就算英國霸占了整個非洲,控制了大洋洲,也無法獲得支撐其全球霸權所需的資源。


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獲得一塊這樣的殖民地,就有更大的把握取代英國。


放眼全球,也就只有大民國有這樣的潛力了。


當然,大民國不是印度。


在大清皇朝統治期間,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征服這個擁有四億人口、國土面積是印度四倍的巨大國家。就算大民國陷入內亂之中,德意志第二帝國也無法仿效英國在印度采用的殖民方式。


要想把握住這個機會,就得另辟蹊徑。


馮承乾知道應該怎麼做,卻沒有向德皇提出來,因為他能得到德皇的絕對信任,是因為他對帝國忠心不二。如果牽扯到大民國,特別是最基本的殖民政策,就難免不會讓德皇對他的動機產生懷疑。


所幸的是,這些事,根本不需要馮承乾來說。


里希特霍芬男爵回到柏林的第二天就去了波茨坦皇宮,向德皇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也極有誘惑力的建議,即帝國擴大在大民國的影響,最好的辦法不是去征服這個國家,而是去扶持這個國家。用里希特霍芬的話來說,通過軍事、外交、物資等方面的支持,帝國完全有能力在大民國扶持一個親德政權,從而利用這個政權獲得獨享利益的大權,把其他列強排除在外。


隨後,提爾皮茨也向德皇提出建議,即幫助大民國的某個地方軍閥武裝一支具有足夠戰斗力的軍隊,協助其奪取、或者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結束大民國的戰亂,使這個國家迅速走上正軌,成為遠東地區的奧援,幫助帝國牽制英法等老牌強國,減輕帝國在歐洲地區的壓力。


顯然,里希特霍芬與提爾皮茨的建議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內容,即扶持大民國。


從長遠來看,這是最理想的選擇。德皇非常清楚,只要有二十年,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全力幫助下,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就能發展壯大,而且會因為帝國提供的援助,成為帝國的盟國。


問題是,等的了二十年嗎?


即便不考慮英法在遠東的干預行動,只要帝國在遠東地區獨占利益,就等于在列強中重新洗牌。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英法將別無選擇的發動戰爭。


說得再簡單一些,英法肯定會在大民國發展壯大之前發動戰爭,而且目的是打垮德意志第二帝國。


三月二十七日,德皇召開了御前會議。


馮承乾跟前兩次一樣,沒有主動提出建議,而是讓里希特霍芬與提爾皮茨出面,免得引起德皇猜疑。


只是,德皇沒有打算讓他保持沉默。


“公爵,你沒有意見或者建議嗎?”


“陛下……”


“前兩次會議,你都沒有發言,我明白你的心思。”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說道,“在這件事上,你確實不好表達意見,畢竟你的身份比較特殊。但是你要知道,效忠帝國,不等于保持沉默。只有時刻為帝國的利益著想,為帝國出謀劃策,才是真正的忠誠。你保持沉默,並不等于消除我的疑慮。十多年來,你為帝國做出的貢獻大家都有目共睹,所以你應該放下思想包袱,盡可暢所欲言。”


馮承乾長出口氣,知道德皇說的是客氣話。


“陛下說得沒錯,公爵最了解大清,想必能比我們考慮得更加周全。”威廉皇儲也知道馮承乾在顧慮什麼。“如果父皇在懷疑你,就不會讓你參加如此重要的會議,所以公爵不必左顧右盼。”


馮承乾知道,他已經成了焦點人物,必須表明立場。


“陛下與殿下能夠信任我,是我的榮幸,但是我有一個不情之請。”


德皇點了點頭,讓馮承乾說下去。


“大民國的事情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馮承乾稍微停頓了一下,轉口說道,“只是我懇請陛下,在處理完這件事之後,容許我辭去帝國海軍戰爭大臣的職務。”


“這……這是為什麼?”


“正如陛下所說,我的身份十分特殊,不管我做了什麼,肯定會引來猜疑。”


“你覺得,我會懷疑你嗎?”腓特烈三世顯得有點氣憤了。


“十多年來,陛下一直信任我,讓我非常榮幸,只是……”


“只是什麼?”


“陛下的信任,不等于帝國的信任。”


腓特烈三世的眉頭跳了幾下,知道馮承乾在說什麼。


一直以來,帝國內部、特別是帝國高層中,懷疑馮承乾的人並不少,甚至有人認為他是大清的奸細。


德皇長出口氣,說道:“好吧,我暫時答應你的請求,在處理完這件事後,容許你辭去海軍戰爭部長的職務,但是你得留在帝國,繼續為我、為帝國效勞,我也會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置。”


“能得陛下允準,我就沒什麼好顧慮的了。”


“公爵說有個很簡單的辦法,是……”威廉皇儲趕緊把話題拉了回來。


“利用擴建基爾運河的勞工。”


腓特烈三世一愣,威廉皇儲也瞪大了眼睛,隨即兩人就反應了過來,不得不佩服馮承乾的這個提議。


顯然,這確實是一個極為簡單的辦法。


三天之後,德皇就委任里希特霍芬男爵,在已經獲得帝國特殊國民待遇的勞工中招募五萬名志愿者,並且從帝國陸軍軍費中劃出了十億帝國馬克,從克虜伯等軍火企業采購了大批武器裝備。


半年之後,五萬名勞工在完成了嚴格的軍事訓練之後,將成為素質優秀的職業軍人。


按照計劃,年底之前,這支軍隊就將前往大民國,首先以帝國雇傭軍的身份部署在青島等地。等到里希特霍芬物色到了合適的代言人之後,這支軍隊就將開上戰場,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利益奮戰。


四月一日,馮承乾正式向德皇遞交了辭呈。


兩天後,馮承乾去了德皇劃給他的世襲領地。


這也是獲得公爵爵位之後,馮承乾第一次來到自己的領地上,他的住所是一座擁有三百多了歷史的古堡。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古堡並不罕見。


馮承乾的離開,多多少少讓德皇有點失落。直到三個月之後,德皇才任命提爾皮茨海軍上將為帝國海軍司令、兼帝國海軍戰爭部長。


相反,馮承乾卻一點都不失落。


在提出辭職請求時,馮承乾就想清楚了,如果他不主動辭職,那些對他不滿、或者對他有猜疑的帝國官員、貴族就會把壓力轉向德皇。不管馮承乾與德皇的關系有多好,都難保德皇不會對他起疑。


事實上,這個擔憂已經困擾了馮承乾好幾年。


別忘了,帝國皇后是英國的長公主,而且與德皇的感情非常好。雖然德皇把國家事務與家庭分得很開,皇后也有皇室成員的覺悟,知道不能把皇室關系與國家關系劃等號,但是馮承乾主導的帝國海軍軍備發展規劃是帝國與英國決裂的根源,皇后對這個長著東方面孔的海軍大臣懷恨在心,也就在所難免。


可以想像,有皇后吹耳邊風,加上大臣貴族的影響,德皇對馮承乾的信任,絕對不會因為救命之恩而永久維持下去。


帝國的遠東戰略,必然會在馮承乾與德皇之間制造出信任裂痕。


對馮承乾來說,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在德皇起疑之前放下權力,離開風暴中心,從而讓那些詆毀他的人無話可說。


換個角度,馮承乾主動辭職,也是確保他的建議得到采納的基礎。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馮承乾仍然有影響力,就算他的建議最為理想,德皇恐怕也會有所顧慮。


不當官,不等于沒有了生活來源。


身為帝國世襲公爵,馮承乾不但有自己的屬地,每年還能拿到一份不算少的補貼,而且他還有十多年的積蓄。


對馮承乾來說,在古堡里安心過日子,也是不錯的選擇。


只是,這種輕松愜意的生活並沒持續多久。


做為帝國海軍的奠基者,德皇忘不了他,接任的帝國海軍司令也忘不了他。


一九一二年聖誕節的前一天,提爾皮茨專程趕來,不但帶來了一大堆聖誕禮物,還帶來了德皇的詔書。


馮承乾離不開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離不開他。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21:44

第五十九章 帝國軍人

“你沒有開玩笑吧?”馮承乾放下詔書,有點不敢相信的看著滿臉堆笑的提爾皮茨。

“白紙黑字,都寫在上面了,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提爾皮茨笑得更開心了,“這幾個月,陛下經常提到你。可以說,我這個海軍司令基本上是個擺設。你制訂的海軍發展規劃一字不改的得到了執行。雖然你決議辭職,我們也明白你的意思,但是你也得想想,就這麼過完一生嗎?”

“有何不可呢?”

提爾皮茨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你要是這種人,那我立即高老還鄉。”


“將軍……”


“你是什麼人,我非常清楚,陛下也非常清楚。”提爾皮茨看了眼馮承乾拿在手上的詔書,說道,“陛下的意思是,如果你從政有人說三道四的話,那麼你從軍為帝國效勞,就沒人會胡亂猜測了。”


馮承乾苦笑著搖了搖頭,他可不這麼認為。


詔書上寫得很清楚,德皇正式征召馮承乾進入帝國軍隊服務。因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施行的是全民義務兵役制,所以做為帝國國民,馮承乾必須聽從帝國的號召,而德皇就是帝國的最高代表。


在這件事情上,馮承乾根本沒有選擇權。


“怎麼樣,過了聖誕節,就去海軍司令部報道吧。”


“我可沒有答應一定要去海軍。”


“這麼說,你想去陸軍?”提爾皮茨笑了笑,說道,“施利芬元帥的身體很不理想,恐怕明年就會離任。就我所知,你與小毛奇的關系並不怎麼樣,他也一直瞧不起你,你不會去陸軍受氣吧。”


“你的意思是,只有你肯收留我了?”


提爾皮茨沒有理會這句話,轉而說道:“這次過來,皇儲還專門叮囑,他希望能夠與你一道進入海軍學院深造。”


“皇儲?”


“聖誕禮物都給你帶來了,是一枚帝國海軍的榮譽勛章。”


馮承乾愣了一下,隨即暗自嘆了口氣。


“你仍然是帝國海軍的榮譽少將,只是你也知道,榮譽軍銜不是實際軍銜,如果你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海軍軍人……”


“我可沒有想過……”


“不管你想沒想,只要你還是帝國的國民,你就得聽從陛下的召喚。”


馮承乾又嘆了口氣,在帝國,皇帝擁有無上的權威,甚至能夠把意愿強加到任何一個國民身上。


“想好了嗎?”


“還有什麼好想的,陛下已經做好了安排,我還能做什麼?”


“那就行,聖誕過後,我派人來接你。”


馮承乾點了點頭,沒再多說什麼。


“我也不再耽擱你了,如果覺得閑得慌,可以提前來找我。”提爾皮茨站起身來,“我們永遠歡迎你回來,你要做的只是解開自己的心結,放松一下。不管怎麼樣,大家都不愿意看到你這麼消沉下去。”


“消沉?”


“不管是不是,反正你不適合這里。”提爾皮茨朝四周看了一眼,說道,“這種死氣沉沉的地方,還是等到你八十歲之後再來吧。”


馮承乾笑著搖了搖頭,他可不覺得自己消沉了下去。


這幾個月里,雖然沒有去別的地方,但是馮承乾花了很多時間了解這個時代,比如把美國海軍學院院長馬漢寫的三部著作通讀了一遍,還翻越了很多書籍資料,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體系。


等提爾皮茨離去,馮承乾又看了一遍德皇下的詔書。


辭職之前,德皇曾經許諾,為馮承乾安排一個合適的位置。顯然,德皇沒有忘記,並且兌現了承諾。


以職業軍人的身份加入帝國海軍,也算是不錯的選擇。


問題是,卻得從頭做起。


對于已經三十七歲的馮承乾來說,這未免過于困難了一些。


所幸的是,需要從頭做起的不僅僅是馮承乾,還有與他志同道合的威廉皇儲。馮承乾後來才知道,在得知德皇召喚他加入帝國海軍之後,威廉皇儲主動從陸軍騎兵部隊退役,轉投了帝國海軍。


一九一三年一月四日,馮承乾回到柏林,與威廉皇儲一同前往帝國海軍學院報道。


按照帝國的軍制,在畢業之前,兩人都是帝國海軍預備役準尉,在拿到畢業證書之後才能獲得少尉軍銜。


有趣的是,在此之前,馮承乾已是帝國海軍榮譽少將,皇儲則是騎兵少將。


當然,進入帝國海軍學院學習,只是走走過場。與其他學員不同,校方沒有為兩人安排固定的學制,而是開了“綠色通道”,只要兩人通過了各個科目的考試,就能直接拿到畢業證書。


對馮承乾來說,這不是什麼難事。


在馮承乾的那個時代,每一個人在出生之前,就進行了基因調制,獲得了驚人的學習能力。雖然所有的基本知識,都是通過一種叫“信息輸入法”的方式直接獲取,但是很多開拓型知識依然得進行學習。在這個時代,過目不忘肯定是一種特殊技能,可是在馮承乾的那個時代,過目不忘是每一個人都基本能力。


結果,馮承乾只花了半年就完成了其他人需要三年、甚至四年才能完成的學業。


在馮承乾的幫助下,以及校方的特殊照顧下,威廉皇儲也只花了不到一年,在一九一三年底拿到了畢業證書。


這個時候,提爾皮茨領導下的帝國海軍已經初具規模了。


一九一四年一月一日,馮承乾與威廉皇儲到帝國海軍司令部報道,兩人都被提爾皮茨任命為司令部參謀。


這個時候,帝國海軍已經擁有四艘“拿騷”級、四艘“赫爾戈蘭”級、五艘“德皇”級與兩艘“國王”級戰列艦,以及兩艘“毛奇”級、一艘“塞得利茨”級與一艘“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還有兩艘“國王”級戰列艦與兩艘“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正在建造,規劃建造的主力艦中包括四艘“拜仁”級戰列艦與四艘“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此外還各有一級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正在設計。


此外,帝國海軍還擁有近三百艘裝甲巡洋艦、輕巡洋艦與驅逐艦。


不管是在戰艦數量、還是在戰艦的總噸位上,帝國海軍都是僅次于英國皇家海軍的第二海軍。


只是,帝國海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差距依然十分明顯。


即便把八艘可以進行現代化改裝的老式戰列艦算上,帝國海軍也只有二十三艘戰列艦與四艘戰列巡洋艦,而英國皇家海軍僅“無畏”號與“無敵”號之後建造的,就有二十二艘戰列艦與十艘戰列巡洋艦。到一九一四年底,英國皇家海軍還能獲得六艘主力艦,帝國海軍卻只能新增四艘主力艦。


顯然,優勢依然在英國皇家海軍手里。


馮承乾來到帝國海軍司令部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設法縮小與英國皇家海軍的差距,因為馮承乾知道,如果歷史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那麼再過幾個月,席卷整個歐洲、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戰就將爆發。即便歷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為英國在海軍軍備競賽中已經精疲力盡,面臨財政破產的危險,所以英法俄等國在一九一四年、最遲一九一五年挑起戰爭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只是,馮承乾不可能把他知道的告訴任何人。


所幸的是,首先上陣的不是帝國海軍,而是帝國陸軍。


做為陸權國家,就算德意志第二帝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艦隊,也得首先在地面戰場上取得勝利。


可惜的是,施利芬元帥已經病逝,現在執掌帝國陸軍的是小毛奇。


小毛奇有多大的能耐?


就馮承乾所知,小毛奇的軍事才華遠遠比不上他的叔叔,即帝國開國三杰之一的老毛奇元帥。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正是小毛奇在開戰之後犯下的一系列錯誤,使德軍與巴黎失之交臂,錯過了在半年之內擊敗法國的絕佳機會,並且由此把一場原本可以速勝的地面戰爭演變為持久消耗戰。


現在的小毛奇,與馮承乾熟知的那個小毛奇一樣嗎?


馮承乾不抱多大希望,特別是在了解了小毛奇擔任帝國總參謀長後做的事情,就更加沒有必要指望他了。


別的不說,小毛奇上任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施利芬制訂的戰略計劃動手術。


雖然馮承乾並不認為施利芬制訂的計劃十全十美,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但是小毛奇做的修改卻更加離譜。別的不說,小毛奇在西線上的兵力調整,就足以把德軍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要知道,施利芬計劃的核心只有一個,即德軍進行大回旋攻擊,繞過法軍設在邊境上的防線,借道荷蘭與比利時,從北面直接殺向巴黎。只要德軍攻占了巴黎,就算法國不肯投降,也已戰敗。迅速擊敗法國,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打贏歐陸戰爭的關鍵。為此,施利芬把優勢兵力全部放在了進攻上,只在邊境地區留下了少量防備兵力,可是小毛奇卻違背了這個總體原則,從用于大回旋進攻的部隊中抽調出了一部分兵力,用來加強根本沒有那麼重要的邊境防線。


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


馮承乾立即想到了一點,即在大回旋進攻不給力的情況下,德軍肯定無法按照計劃攻占巴黎,法國將獲得喘息機會,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戰爭動員,同時消耗德軍的銳氣,最終守住巴黎北面的防線。在此期間,法國肯定敗相畢露,除了俄國會按照同盟條約參戰,英國也會參戰。


走到這一步,帝國將在陸地戰場上面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在海洋戰場上,帝國的處境也極為糟糕。


顯然,小毛奇根本靠不住。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52蘿蔔頭

LV:7 大臣

追蹤
  • 23

    主題

  • 11850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