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戰爭]【帝國風雲】作者:閃爍(完)

   關閉
52蘿蔔頭 2012-9-3 06:09:47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1044 228428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5

第四十章 列強干涉

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之後,李鴻章一面在遼東組織抵抗,一面積極與日本議和。

雖然日本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但是國力有限,而且戰爭產生的巨大消耗已經使日本國內經濟嚴重倒退,甚至連食品供應都極為緊缺,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決定見好就收,不然等到列強出面干預,日本連到手的勝利果實都得不到,于二月二日答應了大清提出的和談要求。

此時,日本已穩操勝券,提出讓李鴻章為全權代表,必須以割地、賠款為進行和談的前提條件,否則無須派代表赴日。

大清有選擇的余地嗎?

三月,李鴻章以全權大臣,與美國前國務卿科士達一同前往日本馬關。

雖然此時北洋艦隊已全軍覆沒,但是遼東戰火並沒熄滅,李鴻章提出在進行議和之前先行停戰。因為擔心列強出面干預,且李鴻章在二十四日遭日本浪人行刺,所以日本當局不得不做出讓步,在三十日簽訂了休戰條約,規定休戰期為二十一天,休戰范圍限于奉天、直隸與山東各地。

此時,日軍已經趁機南下,占領了澎湖列島,把手伸向臺灣,目的昭然若揭。

談判進行得極為艱難。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的含義,在這場談判中體現得極為明確。

四月底,在拿到大清政府電令之後,李鴻章代表大清政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極為有名的《馬關條約》。

這一天是四月二十一日,而非馮承乾知道的四月十七日。

歷史出現了偏差,但是偏差並不大。

《馬關條約》主要有六款:一、大清承認朝鮮為完全獨立的國家,承認日本對朝鮮的實際控制;二、大清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附屬各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三、大清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三億兩;四、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與南昌五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派遣領事官,日本船只在以上口岸有自由通航權;五、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有外交赦免權,進出口貨物享受貿易最惠待遇;六、日本軍隊暫時占領威海衛,由大清政府每年支付占領費白銀五十萬兩,在交清占領費之後日本才撤出占領軍。

此外,還附有“另約”與“議訂專條”等數款。

消息一經傳出,不但大清國內一片嘩然,有志之士群起反對,連一直冷眼旁觀的列強也坐不住了。

日本從大慶掠奪的好處,超過了之前列強所得好處的總和。

要知道,五十多年前,英國在《南京條約》中要求獲得的賠款才二千一百萬銀元,割地也僅香港。

當時,唯一沒有感到震驚的,恐怕只有馮承乾。

這份《馬關條約》與他記得的只有一點差別,即日本把賠款提高到了三億兩白銀,這也在馮承乾的預料之中,因為日本在這場戰爭中的損失非常大,所以日本當局會在賠款上獅子大開口。

到此,終于輪到馮承乾登場了。

四月二十五日,馮承乾見到了專程來訪的俄國駐大清公使。

即便俄國公使沒有來,馮承乾也知道,俄國絕對不會眼睜睜的看著遼東半島落入日本手中,因為遼東半島是大清東北地區的一部分,而俄國一直在謀求霸占東北地區,哪能容日本染指。

俄國公使把話說得很明白,法國已經答應出面干預。

馮承乾沒有立即表態,只是暗示俄國公使,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大清有很大的利益,不會容忍日本過分囂張。

拖了兩天,馮承乾才正式照會俄國公使,德意志第二帝國愿意出面干預。

只是,俄國並沒急于采取行動,而是在設法拉攏英國與美國,想借此增強干預力量,讓日本知難而退。

有必要讓英國與美國加入進來嗎?

英國與日本的關系還算不錯,貿易往來非常密切,即便在大清有很大的利益,也不大可能出面干預。

至于美國,更不會積極出頭。

四月二十九日,在英國表示不會干預遠東事務,美國也表示保持中立之後,俄國首先采取行動,照會日本,讓日本把割讓遼東半島的條款刪除,不然俄國將出兵遼東,協助大清守衛領土。

緊接著,法國也表示,如果日本不肯歸還遼東半島,法國將出兵澎湖與臺灣。

馮承乾仍然拖到最後,在四月三十日才以德意志第二帝國遠東大臣的身份表示,如果日本不肯歸還遼東半島,帝國遠東艦隊將出兵山東半島,協助大清奪回被日軍占領的威海衛等地。

俄法德一同出面,日本有點承受不住了。

雖然當時俄國根本沒有進行戰爭準備,法國的勢力范圍在大清南部地區,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僅有膠州灣一地,但是日本國力弱小,又剛剛打了一場惡仗,要是與三個強大的國家敵對,後果不堪設想。

五月四日,三國干涉還遼談判正式開始。

作為帝國遠東事務大臣,馮承乾代表德意志第二帝國,全權參與談判。

日本沒有做太多的抵抗,畢竟俄法德表明了態度,根本不容辯解,只是提出條約已經正式生效,因此大清只能贖回遼東半島,即拿錢把遼東半島買回去,並且開出了一億兩白銀的天價。

俄國與法國沒有反對,因為它們在乎的只是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給大清,而不是以何種方式歸還。

馮承乾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含糊其詞,明確提出日本的要求過高,不可能得到滿足。

談了好幾天,馮承乾都沒做出讓步。

在此期間,他還知會剛剛回到國內的李鴻章,他將全力為大清爭取利益,不讓大清再受損失。

可惜的是,馮承乾把熱臉帖到了別人的冷屁股上。

李鴻章已經心灰意冷,沒有反對以贖買的方式從日本手里拿回遼東半島,甚至不反對用一億兩白銀來贖買。

顯然,這讓馮承乾有點意外。

就這麼算了嗎?

馮承乾非常清楚,如果就此做出讓步,日本很快就會坐大,即便大清時日無多,也會對今後的中國造成最大的災難。

左思右想之後,馮承乾決定不能讓日本得逞。

五月七日,馮承乾找到俄國與法國全權代表,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即由俄法德直接出面,讓日本交出遼東半島、威海衛與臺灣,俄國出三千萬兩白銀租借遼東半島,法國出二千萬兩白銀租借臺灣,德意志第二帝國出二千萬兩白銀租借山東半島,大清只需要出三千萬兩白銀。

顯然,俄國對此提議極有興趣,只是認為遼東半島不值三千萬兩白銀。

雖然法國對臺灣的興趣不是很大,但是在俄國表示支持之後,也認為有必要在遠東地區拓展勢力范圍,就勉強接受了馮承乾的提議,只是與俄國一樣,提出花二千萬兩白銀從大清租借臺灣並不劃算。

馮承乾沒有退讓,提出向日本施壓,讓日本降低贖買條件。

俄法沒有反對,都認為有必要為此做出努力。

隨即,三方共同向日本提出,用五千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臺灣與山東半島,日本必須接受這個提議,不然就等著與三國開戰。

當天,提爾皮茨率領帝國遠東艦隊駛出了膠州灣。

按照達成的密約,俄國遠東艦隊也在當天從符拉迪沃斯托克出發進入日本海,法國遠東艦隊則從南海出發前往東海。

給日本下了“最後通牒”之後,馮承乾心安理得的返回青島,等待日本的答復。

陪同他的是里希特霍芬男爵。

“伯爵,你覺得真有這個必要嗎?”

“男爵的意思是,我們在為大清的利益服務?”馮承乾笑了笑,說道,“我丟下帝國海軍的事情,專程來到大清,肯定不是來看熱鬧的。如果錯過這個機會,恐怕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得到山東。”

“伯爵的意思是……”

“大清新敗,士氣一蹶不振,面子上更加過不去。只要能保住土地,哪怕是租借給其他國家,在顏面上也好看一些。你旅居大清這麼多年,難道不知道大清的本性?”馮承乾笑了笑,說道,“只要壓住日本,大清就會把山東租借給我們,而我們能以山東為基地,逐步擴大在遠東地區的勢力范圍。”

里希特霍芬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又說道:“伯爵恐怕不是為了這一個目的吧?”

“你說呢?”

“如果僅僅為了山東,大可在之後向大清施壓,沒有必要現在跟日本干上。”

“大清羸弱,對我們沒有半點好處。如果讓日本發展壯大,對我們更無好處。俄國覬覦滿洲,對遼東半島更是勢在必得,法國也野心勃勃,早就向北上了。抓住這個機會,聯合俄法壓制日本,才是我的真正目的。”馮承乾長出口氣,說道,“你得去安排一下,讓日本知道帝國艦隊已經出發,正在全速趕來。如果日本不肯就范,我們就得采取行動,讓日本吞下這顆苦果。”

“伯爵想跟日本打上一仗?”

“有何不可?”

“這……”

“放心吧,大清的賠款還沒拿到手,以日本現在的情況,沒有十年二十年,根本不敢與我們為敵。再說了,還有俄國與法國撐腰,真要打起來,日本占不到半點便宜。只要伊藤博文稍微有點理智,就會接受現實。”

“真要如此,也得把俄法算上。”

“怎麼做,你自己想辦法,我只提要求。”

“伯爵放心,一定辦到。”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6

第四十一章 載譽而歸

數日之後,謠言就傳開了。帝國海軍的“威廉大帝”號與剛剛建成的“威廉皇儲”號已經離開威廉港,正全速趕往遠東地區。此外,俄國沙皇也下令調動遠東地區的軍隊,正在整軍備戰。雖然法國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實力並不強大,但是也非常積極,一支艦隊正北上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遠東艦隊會合。

五月十日,伊藤博文召開秘密會議。

面對俄法德聯合干預,伊藤博文幾乎束手無策。雖然日本剛剛取得了勝利,但是與列強相比,日本的軍事實力依然薄弱。真要打起來,日本別說占到便宜,不被列強攻入本土就算好的了。

當然,也有不信邪的。

在馮承乾提出讓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威海衛與臺灣島之後,日本海軍中的部分將領就提出主動攻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遠東艦隊,把威脅扼殺在萌芽狀態,使德意志第二帝國喪失干預遠東局勢的能力。

只是,伊藤博文非常理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也非常理智。

日本聯合艦隊能在大東溝海戰中取勝,純屬僥幸,如果北洋艦隊的素質再高一點,結果將截然不同。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是大清,帝國遠東艦隊也不是北洋艦隊,哪怕只有一艘主力艦,也有足夠的威脅。隨著謠言傳出,特別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大艦隊正在趕來,伊東佑亨更是毫無把握。

要知道,與“威廉大帝”號、“威廉皇儲”號相比,日本海軍的戰艦都顯落後。

按照伊東佑亨的估計,這兩艘速度奇快的主力艦就能干掉日本聯合艦隊,而日本聯合艦隊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有俄國與法國。

就算法國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也不能低估俄國。要知道,俄國不但有一支強大的太平洋艦隊,在遠東地區還有數十萬陸軍。可以說,俄國才是真正的威脅,而且俄國也是最大的獲益者。

這樣一來,真打的話,關鍵在地面戰場上。

說得簡單一些,就算日本聯合艦隊擊敗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遠東艦隊,打垮了俄國的太平洋艦隊,也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因為強大的俄國陸軍能輕而易舉的擊敗日本陸軍,把日軍趕出亞洲大陸。

按照伊東佑亨的判斷,真打起來,日本連朝鮮都守不住。

秘密會議開了幾個小時,在爭取到了大多數內閣成員的支持之後,伊藤博文做出了最後的決定。

五月十二日,伊藤博文正式照會俄法德全權大臣,表示愿意歸還遼東半島、臺灣島與威海衛,只是大清必須出七千萬兩白銀的贖金,而不是馮承乾代表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出的五千萬兩。

事實上,馮承乾沒有指望日本只要五千萬兩白銀。

與俄法全權大臣緊急磋商後,馮承乾接受了伊藤博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得由大清把遼東半島、臺灣島與山東半島租借給俄法德三國的租金來償還,而不是由大清直接償還,期限為二十年。

壓服了日本,剩下的就好辦了。

受俄法委托,馮承乾以三國聯合代表身份,在五月十五日去了北京,正式向李鴻章提出租借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與臺灣島。

李鴻章會反對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雖然李鴻章有點不大情愿,認為租借給俄法德三國,與被割讓給日本無異,但是馮承乾明確提到,租借的土地在名義上依然屬于大清,可以保全大清的面子,而且就算大清不肯出租,俄法德也會出兵占領。

顯然,主導權不在李鴻章手上。

五月二十五日,在經過十天談判之後,李鴻章與馮承乾等俄法的全權大臣簽署了《北京秘約》,規定大清把遼東半島租借給俄國、把山東半島租借給德意志第二帝國、把臺灣島租借給法國,用俄法德支付的租金,分二十年償還給日本,俄法德在租借地區內享有行政管轄權與外交赦免權。

馮承乾知道,他熟知的歷史就此發生改變。

沒有臺灣,日本還會是後來那個日本嗎?提前控制了山東半島,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遠東的實力大幅度增強。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日俄這下結仇了。

雖然馮承乾表現得更加積極,後期主要是他在活動,但是最先采取行動,積極聯系列強的是俄國,而且俄國得到的好處也最多。不管怎麼說,日本沒有打算侵占山東半島,因此大清把山東半島租借給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讓日本受到損失。至于臺灣,還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地區,重要性遠不如遼東半島。

可以想像,日本在拿到三億七千萬兩白銀的賠款之後,肯定會把俄國當成頭號敵人。

到此,馮承乾在遠東的事情也算有了一個了結。

回國述職之前,馮承乾電請德皇,任命里希特霍芬男爵為帝國遠東事務大臣,全權處理遠東事務,並且又提爾皮茨少將繼續擔任帝國遠東艦隊司令,負責帝國在遠東與西太平洋地區的勘探活動。

拿到任命書之後,馮承乾才搭乘郵輪返回帝國。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德皇一直給他留著帝國海軍戰爭大臣的位置,在他去遠東任職期間只任命了一位副臣。

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五日,馮承乾回到柏林,繼續擔任帝國海軍戰爭大臣。

雖然大清與日本的戰爭遠在萬里之外,但是造成的影響在歐洲都能感覺到,特別是黃海海戰帶來的啟示。

回來後不久,馮承乾就收到消息,費希爾受到英國皇家海軍重用。

雖然很多人都覺得奇怪,因為費希爾還不到五十五歲,在將星如云的英國皇家海軍中根本排不上號,讓他擔任第一海務大臣,著實年輕了一些,但是馮承乾並不覺得奇怪,因為大東溝海戰,已經證明了費希爾的理論,即擁有速度優勢的主力艦在海戰中有主動權,能輕易壓制速度較慢的對手。

果真如此嗎?

馮承乾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即速度很重要,卻不是唯一,只有性能均衡的戰艦才能在海戰中獲得優勢。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雖然日本聯合艦隊占盡優勢,卻沒能擊沉北洋艦隊主力艦,反而多艘主力艦遭到重創。要不是北洋艦隊素質低下,而且沒有合理使用彈藥,日本聯合艦隊被擊敗也不是不可能。

在費希爾的堅持下,英國皇家海軍開始建造快速戰艦。

馮承乾沒有跟風,因為他知道,所謂的“快速戰艦”很快就會被淘汰,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必要在這上面花費金錢。

年底,馮承乾向德皇提交了修改後的造艦計劃。

在他規劃的帝國第一個五年造艦計劃中,已有三艘開工,還有兩艘將在一八九六年與一八九七年建造。雖然這兩艘戰艦的設計工作都已啟動,其中代號“F”、即在一八九六年建造的那艘已經完成了設計,只等帝國政府撥款,但是馮承乾仍然決定推到重來,在一八九六年不建造主力艦,把兩艘戰艦的建造工作安排在一八九七年,而成為一級,即采用相同的設計方案。

德皇沒有反對,俾斯麥也沒有反對。

此時的馮承乾,不再無依無靠。遠東之行後,馮承乾在帝國的地位大大提高,不但更得德皇期中,連俾斯麥都得禮讓三分。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遠東地區苦心經營數十年都沒什麼收獲,當初連租借一個小小的金門島都沒辦到,馮承乾只去了一年多就拿到了山東半島。

更重要的是,帝國的資本家更加看好馮承乾。

通過與大清的軍火貿易,以及在山東半島上的勢力擴張,帝國資本家在遠東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喝水不忘挖井人,在馮承乾回到柏林後,幾乎天天都有人請他赴宴。

有了實力,說話的聲音自然更加響亮。

別說改變兩艘戰艦的建造計劃,就算馮承乾提出擴大造艦規模,德皇與俾斯麥也不會提出反對意見。

當然,馮承乾很理智,沒有急著跟英國進行造艦比賽。

馮承乾的一貫原則是重質不重量。此外,帝國的工業實力還不夠強大,科學技術水平也比不上老牌強國,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積累,因此沒有必要建造太多的戰艦,而是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提高戰艦的性能。等到技術成熟、工業實力增強之後,再大批量建造戰艦也不遲。

只是,每級戰艦只建造一艘,也著實有點浪費。

此外,馮承乾還得考慮一個問題,即隨著造船實力增長,每年只建造一艘戰艦,必然出現僧多粥少的問題,那些發展起來的造船廠拿不到訂單,遲早會倒閉,因此必須適當的擴大造艦規模。

問題是,大力建造主力艦的話,必然引起英國警惕,導致英德關系惡化。

想到這些問題,馮承乾開始制訂帝國海軍的第二個五年造艦計劃,除了把主力艦的建造速度提高百分之五十之外,他把重點放在了輔助戰艦上,比如巡洋艦、驅逐艦,以及剛剛問世的潛艇。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6

第四十二章 低調行事

一八九六年,新年的第一天,馮承乾迎來了開門紅。

當天上午,德皇腓特烈三世以馮承乾為帝國在遠東地區開疆托土有功,晉封馮承乾為帝國“遠東公爵”,保留“勃蘭登世襲伯爵”爵位,年俸提高到二十萬帝國馬克,領東普魯士屬地。

對任何人來說,這都是殊榮,哪怕“公爵”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頭銜。

馮承乾並不覺得高興,因為他知道,德皇給他的榮譽越多,他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關系就越不可分,而他並不想這樣。

可是,他不能拒絕德皇的獎賞。

辦完這件事,馮承乾找了個理由離開柏林,去了威廉港,把心思都花在了準備在明年開工建造的那兩艘主力艦上。

這次,馮承乾沒有好高騖遠,決定腳踏實地的搞出兩艘像樣的戰艦。

與以前一樣,在設計之前,得根據建造經費與海軍的戰術指標,訂下戰艦的主要性能指標,特別是與建造費用直接掛鉤的排水量。然後再在基本性能指標之下,決定戰艦的各項基本數據。

花了兩個月,馮承乾才訂下了戰艦的基本性能指標。

馮承乾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戰艦的標準排水量只有一萬六千噸,與一八九五年開工建造的“奧古斯塔皇后”號相當,最高航速為二十節,僅比“奧古斯塔皇后”號略高,在同期主力艦中並不出眾。

進入到細節設計階段,馮承乾再次與設計師產生了分歧。

關鍵就是,排水量訂得太低了,而馮承乾又要求在火力、防護與速度上達到均衡,且至少達到同期主力艦的平均水準。在絕大部分設計師看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把排水量增加三千噸。

馮承乾沒答應增加排水量,因為這會大幅度提高建造成本。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設計師認為只有在較短的艦體上,才能安裝較為厚實的裝甲,也才能在三大主要性能上取得均衡。可是這麼一來,火力配制就成了問題,無法滿足馮承乾提出的要求。

最後,矛盾集中到了火力配制上。

馮承乾不是不知道總體設計的問題,因此提出了兩套方案,即四座雙聯裝炮塔與三座三聯裝炮塔。

相對而言,設計師較為支持前者。

問題是,在炮塔布局上,馮承乾依然堅持沿縱軸布置,而設計師認為,要想保持合理的艦體長度,就得采用傳統的布局,即把兩座炮塔設置在側舷,只沿縱軸在首尾各部署一座炮塔。

因為馮承乾堅決反對這麼布置炮塔,所以最終選擇了第二套方案。

設計師沒辦法反對馮承乾,也就只能讓步。

馮承乾並非無理取鬧,確定了炮塔的布置方式之後,在火炮口徑上做出妥協,即答應采用四十五倍徑的三百毫米主炮,而不是即將研制成功的四十倍徑三百五十毫米主炮,只是要求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將來換裝成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主炮炮塔的可能性,因此得在炮座上留下余度。

顯然,這是一個較為合理的要求。

一八九六年十月,最終設計訂了下來,新主力艦采用三座三聯裝炮塔,采用前二後一的布置方式,配備四十五倍徑三百毫米主炮。戰艦的標準排水量為一萬六千五百噸,比最初規定的多出了五百噸,主要用來增強炮座的承受力,以便在今後換裝口徑更大的主炮。戰艦的主裝甲帶厚度為三百毫米,炮塔正面為三百二十毫米,司令塔為三百六十毫米,此外還有八十毫米的水平裝甲。

可以說,這是一艘性能十分均衡的戰艦。

可惜的是,因為蒸汽輪機沒有研制成功,所以這種後來被命名為“德意志”級的主力艦仍然算不上是現代意義上的戰列艦,最多只能算得上是前戰列艦,與後來出現的那些新式戰艦有較大的差距。

只是,“德意志”號,以及姊妹艦“普魯士”號的基礎非常扎實。

十多年後,這兩艘戰艦都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排水量增加到二萬二千噸,換上了三百五十毫米主炮與蒸汽輪機,還把燃煤鍋爐換成了燃油鍋爐,主機功率提高到八萬馬力,戰艦的最高航速超過二十七節。雖然沒有增強裝甲防護,但是做為主力艦,“德意志”級的防護能力仍然強于後來的戰列巡洋艦。

事實上,馮承乾主導設計的戰艦,都有這樣的特點,即在後期進行全面改裝之後,即便無法跟性能強大的新式戰列艦相提並論,也足以壓制戰列巡洋艦,從而避免在十年之後建造戰列巡洋艦。

這種前瞻性,為帝國海軍節約了大筆費用。

要知道,每一艘主力艦的造價都不會低到哪里去。如果一艘戰艦只用十年、或者二十年就因為性能落後,且無法改進而退役,那將是一筆非常大的損失。更重要的是,以帝國海軍的造艦速度,如果主力艦的服役周期只有十年、哪怕達到二十年,也永遠不可能超越實力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加快造艦速度的話,又會引起英國的猜疑,導致英德關系迅速惡化,在帝國還未發展壯大之前就不得不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只有延長戰艦的使用期限,才能在英國不知覺的情況下,緩緩提高帝國海軍實力,並且在最終的戰斗中爆發出來,成功擊敗英國海軍。

十多年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成為全球第二海軍強國,馮承乾功不可沒。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馮承乾精心制訂的戰略規劃,德意志第二帝國根本沒有挑戰英國的本錢。

在戰略上,低調不是壞事。

這種低調,也體現在了次級戰艦,即巡洋艦這類輔助戰艦上。

在經費有了保證之後,馮承乾著手梳理帝國海軍的輔助戰艦,決定在一八九七年動工建造一級輕巡洋艦。

與主力艦一樣,馮承乾的前瞻性在次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此之前,雖然巡洋艦的用途最為廣泛,但是一直沒有受到重視,在設計的時候更是以省錢為本。馮承乾改變了這種設計理念,從一開始就提出,帝國建造的巡洋艦不但需要具備全球航行能力,還要保證在二十年之後經過現代化改裝依然是有力的作戰平臺,因此在設計上必須具有超前性。

最突出的,莫過于在巡洋艦上首先采用了炮塔。

要知道,在此之前,巡洋艦上的火炮都是暴露在外的,準確的說是安放在炮座上,最多在四周安裝防彈片鋼板,沒有哪個國家在巡洋艦上安裝厚實的炮塔,因為沒有人覺得有必要安裝炮塔。

在這種後來被命名為“柏林”級的巡洋艦上,安置了三座三聯裝一百五十毫米主炮。

雖然在火炮數量上,“柏林”級並不突出,同時代的巡洋艦上,有些擁有十二門、甚至是十六門主炮,但是在任何一個方向上,“柏林”級的火力密度都高于同時代的巡洋艦,甚至是某些巡洋艦的兩倍。

只是,馮承乾忽視了一個問題,即超前的設計極大的提高了建造成本。

最終,“柏林”級分兩批建造了四艘,就因為造價過于高昂而不得不終止,馮承乾也不得不讓造船廠設計一種較為廉價的巡洋艦。

不可否認的是,“柏林”級巡洋艦的出現,讓帝國海軍的作戰隊列更加完整。

僅僅建造四艘,確實非常低調。

這一年,馮承乾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規劃主力艦與巡洋艦的建造工作,而是派人去美國把一個叫霍蘭的工程師請了過來。

馮承乾深知潛艇在未來海戰中的地位,卻非常可惜的錯過了時機。

在他去遠東的時候,霍蘭就來過德意志第二帝國,向帝國海軍推銷潛艇,結果卻被拒之門外。在歐洲連番碰壁之後,霍蘭展轉去了美國,並且說服美國政府,撥款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潛艇。

馮承乾派人去請他的時候,霍蘭設計的潛艇已經在美國開工建造。

為了讓霍蘭來德意志第二帝國,馮承乾不但給他開出了很高的薪水,還答應由他主導帝國的潛艇設計工作。

當年,馮承乾就拿出五十萬帝國馬克作為設計與建造潛艇的經費。

與建造主力艦、巡洋艦一樣,馮承乾也表現得極為低調,因為他知道,英國皇家海軍很快就會重視這種新興的海戰禮器,並且花大力氣建造潛艇。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英國皇家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潛艇艦隊,而當時帝國海軍的潛艇卻屈指可數。

為了不讓英國注意,馮承乾仍然采用了小步快跑的戰略,即在技術完善之前,每一級只象征性的建造一艘,延長建造進度,讓工程師獲得鍛煉的機會,並且能夠及時采用新出現的先進技術。

忙完這些事,已經是一八九六年底了。

在即將到來的一八九七年,除了帝國海軍將同時開工建造兩艘“德意志”級主力裝甲艦之外,還將發生很多事情。在馮承乾看來,這個原本就不平靜的世界,正在一步一步的邁向世界大戰。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7

第四十三章 出頭鳥

世紀之交,這個世界並不平靜。

在一八九七年發生了很多事情,有些在馮承乾的預料之中,有些在他的預料之外。比如年初時,希臘與奧斯曼帝國因克里特島問題發生沖突,英法俄德等列強聯合出面干預,要求奧斯曼帝國賦予克里特島完全自治權,並且讓希臘王國從克里特島撤軍,僵持到年底,希臘因財政枯竭,才不得不做出讓步,從克里特島撤軍,就完全在馮承乾的預料之中,德意志第二帝國與希臘的關系並沒受到影響。又比如,到年底的時候,美國國會批準了由麥金萊總統提交的兼並法案,夏威夷群島成為美國的海外領地,隨即美國出兵占領夏威夷群島,夏威夷王國成為歷史,而不是像馮承乾預料的那樣,要到一八九八年,美國才會正式吞並夏威夷群島。


這一年,還發生了很多大事。比如,英國為了遏制法國在非洲的擴張勢頭,推出了“開羅計劃”,與埃及共同出兵蘇丹。又比如,俄國強迫大清,正式簽訂了強租包括旅大港在內的遼東半島。

關注這些事情的時候,馮承乾更關注一件事情,即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遜的重大發現。

收到消息後,馮承乾立即化名前往英國。

雖然沒有幾個人知道湯姆遜的發現有多麼重大,甚至有很多科學家走入歧途,比如幾乎所有帝國的物理學家都認為,湯姆遜發現的陰極射線是以太振動,而不是粒子流,但是馮承乾知道,陰極射線是粒子流,湯姆遜的發現足以打破經典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即原子不可分割。從理論上講,湯姆遜的發現為後來的原子核物理學打下了基礎,也就為核武器創造了誕生的條件。

只是,馮承乾的英國之行並沒有多大收獲。除了跟湯姆遜見了一面,談了一些與物理學有關的話題之外,馮承乾沒有做別的事情,因為他知道,不可能說服湯姆遜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國。

至于湯姆遜的發現,至少要到幾年之後,才會被其他科學家看重。

回到柏林,馮承乾認識到,非常有必要加強對科學技術的控制力度,引導帝國的科學家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要知道,當時帝國科學界,幾乎沒有一個人重視湯姆遜的發現。

這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三十多年後,英國能夠率先制造出雷達就與湯姆遜的發現有關,而帝國的科學家卻在錯誤的方向上走得太遠了。

這一年,馮承乾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組建帝國海軍科技情報機構上。

按照他的設想,這個名義上隸屬于帝國海軍部的情報機構有兩個主要職責,一是嚴密監視其他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二是發掘帝國有潛力的科學家。因為腓特烈三世早就授權馮承乾成立一個類似的機構,所以此事沒有在御前會議上討論,馮承乾也沒有告訴俾斯麥,更沒有讓其他人知曉。

到了年底,發生了一件真正的大事:帝國宰相俾斯麥病倒了。

雖然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一八九八年七月三十日去世,但是馮承乾一直認為,在歷史已經改變的情況下,俾斯麥在八十三歲時去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主要就是,在他熟知的歷史中,俾斯麥在威廉二世登基之後下野,身心倍受打擊。

歷史發生了變化,卻與馮承乾預料的不大一樣。

馮承乾陪同德皇腓特烈三世來到宰相府的時候,俾斯麥已臥床不起,醫生的診斷報告非常不樂觀。

顯然,這位縱橫捭闔一生的帝國宰相累垮了。

如果在十年前下野,也許俾斯麥還能多活一年。長年勞累,耗光了這位風云人物的精氣神,帝國宰相早已不復當年了。

陪同德皇返回皇宮途中,馮承乾的心情也很沉重。

雖然最初的時候,馮承乾對俾斯麥帶有一絲偏見,但是十年下來,馮承乾認識到,他之前對俾斯麥的看法有失偏頗。不管俾斯麥做了什麼,都無法否認一點,即沒有這位宰相就不會有德意志第二帝國。從某種意義上講,開創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不是威廉一世,而是帝國宰相俾斯麥。

“你能治好宰相嗎?”

德皇突然發問,馮承乾愣了一下,才搖了搖頭。

“我知道,你與宰相有些矛盾,但是我更加相信,你一直很敬佩宰相,不然這些年來也不會處處向他學習。”

“陛下……”

“宰相確實老了,可是就這麼……”腓特烈三世嘆了口氣,說道,“我已經想好了,過幾日就任命你為帝國副相,暫時代理宰相職權。不管怎麼說,在俾斯麥宰相之後,有能力成為帝國領航員的,也就只有你了。”

“陛下,萬萬不可。”

“為什麼?”腓特烈三世看了馮承乾一眼,說道,“你的能力有目共睹,這些年為帝國做的貢獻大家都看得見。”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

“什麼?”

馮承乾暗自嘆了口氣,說道:“宰相病重,我就取而代之,別人會怎麼想?此外,陛下任命海軍戰爭部長為帝國宰相,會傳達出什麼樣的信號?別的不說,至少英國會認為帝國將積極擴充海軍。”

“我們不是一直在這麼做嗎?”

馮承乾笑了笑,說道:“沒錯,我們一直在擴充海軍,可是做得很低調,沒有引起英國的重視,所以帝國與英國的關系還算過得去。如果陛下讓我負責帝國政務,暫且不說我有沒有這個能力,哪怕只是任命我為帝國副相,也等于明確無誤的告訴英國,帝國將開始大力擴充海軍規模。”

“也就是說……”

“到這一步,我們將失去最後一個、也許是最重要的盟友。”馮承乾笑了笑,說道,“當然,我們從來沒有把英國當成盟友,也不能把英國當成盟友,但是在帝國壯大之前,必須讓英國保持中立。事實上,這也正是宰相這些年來苦心經營的目的。在法俄結盟已成定局的情況下,英國的中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要英國的態度稍有偏差,法俄就會對我們發動戰爭。”

腓特烈三世沒有吭聲,因為他也知道馮承乾說得有道理。

“當然,不管在什麼位置上,為陛下、為帝國效勞才是最重要的。”馮承乾稍微停頓了一下,又說道,“以我的看法,陛下暫時不益任命副相。即便宰相的病情沒法好轉,也應該拖上一年半載。”

“為什麼?”

“給潛在的敵人制造一種假象。”

“什麼假象?”

馮承乾笑了笑,說道:“讓那些虎視眈眈的敵國認為,在俾斯麥親王之後,沒有人能夠勝任帝國宰相的位置,導致已經貫徹執行了二十多年的政策出現裂痕,帝國即將因為失去俾斯麥親王陷入內亂。”

“這……”

“陛下認為,我們沖在前面好,還是讓另外一個國家沖在前面好?”

“你的意思是……”

“不管陛下與英國國王的關系怎麼樣,英國的政治家都知道,帝國發展壯大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幾個月前,我去了英國一趟,英國民間討論得最多的問題就是帝國發展壯大之後構成的威脅。可以想像,在我們邁向遠洋的那一天,英國就會成為我們的敵人。”馮承乾長出口氣,說道,“毫無疑問,帝國不可能永遠都是歐陸上的頭號強國,即便陛下沒有這樣的想法,那些控制著帝國各行各業的資本家,還有正在向工業與金融資本轉化的貴族都會想方設法的把帝國推到前臺上去。也就是說,我們與英國發生沖突、乃至爆發戰爭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在此之前,除了低調行事之外,我們還得找一個擋箭牌,讓帝國離開聚光燈匯聚的舞臺中心。”

“也就是說,讓另外一個國家沖鋒在前?”

馮承乾點了點頭,說道:“幾個月前,俄國強迫大清正式簽署了租借條約,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你打算怎麼做?”

“等待時機。”

腓特烈三世皺起眉頭,似乎沒有明白馮承乾的意思。

“當初,我們聯合法俄,強迫日本把吃進去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與臺灣吐了出來。雖然日本做出了妥協,但是並不等于心甘情愿的接受了既成事實。這兩年,我一直反對與大清正式簽署租借條約,就是不想因此成為出頭鳥。沙皇忍耐不住,走出了第一步,等于成了我們的擋箭牌。”

“你的意思是……”

“如果我的判斷沒有錯,英國很快就會與日本簽署秘密同盟條約,而這份條約將成為日本向俄國開戰的基礎條件。”

“你是說……”這下,腓特烈三世明白了馮承乾的意思。

“不管日俄戰爭的結果如何,我們都得表明立場,而我們的目的就是把俄國推到舞臺的正中央,哪怕俄國在遠東的下一場戰爭中遭受慘敗,也至少能為我們爭取幾年時間,讓英國不那麼重視我們。”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對馮承乾的謀略更是佩服不已。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7

第四十四章 新興強國

老牌強國與新興強國的野心,再次使遠東地區戰云密布。

年底,按照馮承乾的建議,腓特烈三世決定向遠東地區增派兩艘主力艦與兩艘裝甲巡洋艦,增強遠東艦隊的實力,並且向青島部署一支規模在兩千人左右的陸戰隊,增強在大清山東地區的控制力度。

只是,進入一八九八年,發生了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

一八九八年二月十五日,在哈瓦那保護本國僑民的美國戰艦“緬因”號被炸沉沒,美西戰爭的導火索被點燃了。

消息傳回來的時候,馮承乾正在接待大清勞工代表。

到一八九八年初,已有五十萬大清勞工赴德。因為拓寬基爾運河主要為海軍服務,所以工程由海軍部監管。之前一直由提爾皮茨負責相關事務,在他去了遠東之後,馮承乾任命了一位海軍工程師。幾年下來,大清勞工的素質得到了帝國的認可,馮承乾也在想方設法為勞工爭取利益。比如在去年,馮承乾就說服威廉皇儲,正式向德皇提出,給予工作期滿五年的勞工準國民待遇,準許其居留。

有趣的是,為勞工利益奔走最積極的不是馮承乾,也不是威廉皇儲,而是企業家。

如果一切順利,帝國議會將在一個月之後審議一份專門針對勞工定居權的法案,而提起者正是代表帝國企業家的幾位議員。在這份法案中,達到條件的勞工都將獲得除選舉權之外的帝國國民所享有的權力,準許在帝國長期定居。如果這份法案獲得通過,那麼數十萬勞工都有望留在德意志第二帝國。

企業家如此積極,並不是在做慈善事業。

前面提到,與英法俄等老牌帝國相比,德意志第二帝國最大的問題是蓬勃發展的本國工業資本與資源、市場、勞動力緊缺之間的矛盾。資源與市場,依靠海外殖民地,勞動力也不例外。

拿英國來說,雖然移民英國的外籍人士並不多,但是英國企業通過向外轉移,比如到印度開辦工廠等,有效的降低了本土的勞動力負擔,從而解決了勞動力緊缺導致的問題,工業得到飛速發展。

可惜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廣闊的殖民地。

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之後,工業發展迅速,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大。根據馮承乾掌握的信息,現在帝國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產業工人,很多企業都因為招工困難難以迅速發展壯大。

五十萬大清勞工,絕對是一支勞動力大軍。

帝國的企業家盯上這些勞工,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這個大背景下,馮承乾親自出面,通過勞工代表與勞工集團進行聯系,就是為了控制這支勞動力大軍。

要知道,這些身強力壯的勞工在特定情況下,能夠轉化成一支強大的軍隊。

當然,為了獲得勞工的支持,馮承乾必須做一些實事。

這幾年,馮承乾已經為大清勞工做了不少實事。比如在第一批勞工赴德之後,馮承乾就從緊張的海軍預算中拿出了十萬帝國馬克,聘請數位語言老師,開辦了語言補習班,專門為勞工教授德語與英語。隨後,馮承乾每年都從海軍預算中拿出數十萬帝國馬克,對勞工進行技能培訓。

按照馮承乾的安排,最終赴德的大清勞工將超過一百萬,在完成工作之前,都將接受語言與勞動技能培訓。雖然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會留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沒有選舉權的特殊國民,還有一部分會返回大清,但是肯定有一部分會留在馮承乾身邊,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如果歷史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那麼十多年後,這支力量就將發揮關鍵作用。

馮承乾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五萬到十萬勞工愿意留下來,愿意為了民族的未來進行抗爭與犧牲,那就足夠了。

萬事開頭難,總得一步一步的做起。

這個時候,馮承乾只物色了幾個能力出眾的勞工代表,正在考驗他們的忠誠度,沒有急于擴大隊伍規模。

送走勞工代表後,馮承乾急匆匆的去了波茨坦皇宮。

除了臥病不起的俾斯麥,帝國重臣都已到達,德皇腓特烈三世正在詢問情況,以及各位大臣對“緬因”號被炸沉的看法。

這件事與帝國有什麼關系?

討論了半天,大部分大臣都沒有提出有見解的看法,馮承乾也沒有急著表達。

御前會議結束後,腓特烈三世照例把馮承乾留了下來。

“開始你什麼都沒說,現在可以說了吧。”

“陛下覺得,我們可以利用美國與西班牙的沖突?”

腓特烈三世點了點頭,他正是這麼想的。

“這確實是一個機會,但是沒辦法利用。”

“為什麼?”

馮承乾笑了笑,說道:“不可否認,美國的發展勢頭在帝國之上。雖然也是沒有多少海外殖民地的新興強國,但是美國幅員遼闊,橫跨北美大陸,僅開發西部地區就足以滿足本國工業發展需要。在勞動力上,美國可以依靠拉丁美洲,還能從遠東地區吸收勞動力。在資源方面,美國更是得天獨厚。至于地緣位置,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與美國相比。假以時日,美國肯定會發展壯大。”

“按照你的邏輯,美國就是英國的敵人。”

“如果僅從國家來說,美國確實是英國的對手,可是從民族成分上講,美國與英國更是盟友。”

“這……”

“短期內,美國會把重點放在國內,即便向外擴張,也只是為了擴大在大西洋對岸的影響力。英國的傳統勢力范圍不在拉丁美洲,而是在印度、遠東與非洲,因此美國對外擴張暫時不會對英國構成威脅。不可否認,美國會在對外擴張的時候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可是浩瀚的大西洋是一道比北海開闊得多的天然屏障,英國在提防美國的時候,更得提防北海對面的威脅。如果我是英國人,首先考慮的就是近在咫尺的威脅,而不會首先盯住遠在天邊的潛在威脅。”

“你的意思是……”

“如果英國沒有信心單獨擊敗我們,聯合法俄又不大可靠,那麼英國很有可能選擇跟美國結盟。”

“這……”

“不管怎麼說,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哪怕曾經有矛盾,在利益面前,也會再次成為朋友。更重要的是,美國的主體是新英格蘭人,也就是英國移民後裔。”馮承乾稍微停頓了一下,又說道,“換個角度來看,精明的美國人不會當出頭鳥。如果有得選,在英國衰敗之後取而代之,絕對要比直接挑戰英國劃算得多。可惜的是,我們沒有這樣的選擇機會,美國卻有。”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表示明白馮承乾的意思。

“不管怎麼說,美國開始擴張不是壞事,至少英國又多了一個煩惱,對我們的關注程度也會降低。”

“你的意思是,我們只需要靜觀其變?”

“如果我們做什麼都起不到關鍵性作用,為什麼要強出頭呢?”

腓特烈三世點了點頭,說道:“這樣也好,帝國的實力還不夠強大,沒有必要參與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

見德皇已經明白,馮承乾也就沒再多說什麼。

接下來幾個月發生的事情,與馮承乾的預測相差不大。四月下旬,美國正式對西班牙宣戰,隨即出兵菲律賓,西班牙的遠東艦隊在馬尼拉全軍覆沒,美軍迅速占領菲律賓。兩個月之後,美軍圍殲了困守聖地亞哥的西班牙艦隊,奪得了古巴,緊接著占領了波多黎各。在戰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西班牙不得不請求法國出面調停。八月中旬,美國宣布停戰,美西戰爭結束。

美國與西班牙實力相差懸殊,這場戰爭根本沒有懸念。

只是,美國在西太平洋上的擴張行動,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而最受影響的就是同樣正在崛起的日本。

在俄法德共同出面干預,導致臺灣被法國占領之後,不但伊藤博文內閣垮臺,日本軍方也調整了戰略計劃。雖然在很大的程度上,日本的戰略以北上為主,但是為了支持北上進軍大清滿洲地區,日本必須獲得資源產地,也就得同時推動南下計劃。除了臺灣,能供日本南下的只有菲律賓。

美國占領菲律賓,等于堵住了日本南下的通道。

俄國強租遼東半島,等于堵住了日本北上的通道。

到此,日本別無選擇,要麼困死在孤島上,要麼在美國與俄國之間選擇一個對手,打開發展之路。

美國,還是俄國?

如果僅僅看遠東的形勢,日本應該選擇美國,畢竟美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強國,對外擴張的欲望並不強烈,軍事力量不夠強大,俄國則可以依托正在修建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擴大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實力,而且具有極強的擴張欲望。可是縱貫國際形勢,日本只能把俄國當成頭號對手。

原因很簡單,日本必須依靠英國,而英國把俄國視為遠東地區的頭號對手,美國則是英國在遠東地區的奧援。也就是說,日本要想依靠英國就不能開罪美國,只能把矛頭朝向與法國結盟的俄國。

由此可見,美西戰爭也是日本向俄國發動戰爭的基石之一。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7

第四十五章 厚積薄發

日俄戰爭的禍根已經埋下,卻不會立即爆發。

雖然沒能如愿以償的占領遼東半島與臺灣,但是日本依然在甲午戰爭中獲益良多,需要時間消化戰爭紅利。俄國是一個更加強大的對手,不但有強大的陸軍,還有名列世界第二的海軍。日本要想挑戰俄國,需要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準備,更需要爭取像英國、美國這樣的潛在盟友。

對俄國來說,也是一樣。

雖然包括沙皇在內的俄國統治階層中,沒有一個人瞧得起日本,俄國的軍事實力也足夠強大,但是在西伯利亞大鐵路修通之前,俄國欠缺在遠東地區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基礎,也就沒有足夠的把握擊敗日本。

在很多人看來,這場戰爭要到一九零五年之後才會爆發。

原因很簡單,西伯利亞大鐵路預計在一九零五年通車。

按照很多人的判斷,日本沒有膽量主動挑戰俄國,將由俄國在適當的時候發動戰爭,因此俄國會選擇在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之後,也就是能夠便捷的向遠東地區派遣軍隊之後,再出手收拾日本。

顯然,馮承乾並不這麼看。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主動挑起戰爭的不是俄國,而是日本,而且日本把發動戰爭的時間選擇在了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之前。

關鍵在于,日本有沒有主動挑戰俄國的膽量。

馮承乾非常清楚,被軍國主義思想控制了的日本人,沒有什麼事情不敢做。別說腐朽的沙俄,就算是如日中天的美國,也敢前去挑釁。

在馮承乾看來,這才是真正的機會。

年底,馮承乾向德皇提交了經過修改的帝國海軍造艦計劃。

此時,帝國宰相俾斯麥已經過世,腓特烈三世親自操辦了俾斯麥的葬禮,還追認俾斯麥為帝國元勛,授予俾斯麥的子嗣世襲爵位。只是腓特烈三世沒有立即任命新的宰相,而是虛位以待。

馮承乾沒有接受腓特烈三世的任命,繼續擔任帝國海軍戰爭大臣。

在俾斯麥之後,腓特烈三世任命奧托-馮-卡普里維為帝國代首相,暫行首相職權,主管帝國大小政務。

這個任命非常明智。

雖然卡普里維也是軍人出身,還是退役陸軍少將,但是與俾斯麥相比,卡普里維更加溫和,更善于解決國內矛盾。腓特烈三世讓卡普里維執掌大權,就是希望由他來解決日益突出的內部矛盾,特別是傳統實力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維護帝國的內部穩定,增強發展勢頭。

更重要的是,卡普里維的影響力遠不及俾斯麥。

說得直接一點,由卡普里維擔任代首相,等于讓腓特烈三世有了更多的發言權,能夠更加直接的掌管政務。

要知道,俾斯麥在的時候,腓特烈三世很少干預政務。

對馮承乾來說,這也是好事,因為卡普里維不會像俾斯麥那樣反對海軍建設,最多只是發發牢騷。

結果就是,馮承乾在年底提出的海軍造艦修改計劃,根本沒有遭到反對。

按照馮承乾的規劃,帝國海軍將在未來五年之內,以每年一點五艘的速度建造新式主力艦,到一九零三年底,實現十艘主力艦在役、六艘主力艦在造的目標,並且同步擴大輔助戰艦的規模。

如果該計劃得到落實,帝國海軍將在一九零五年左右超越俄國,成為全球第二。

當然,第二不是馮承乾的目標。

為了避免觸怒英國,馮承乾公開宣稱,帝國增強海軍實力完全是為了應對波羅的海方向上的新威脅,即沙皇已經決定擴大海軍規模,把波羅的海艦隊增加一點五倍,從而對帝國海軍構成壓倒性優勢。

有趣的是,這個說辭根本不過關。

原因很簡單,沙皇決定擴充海軍的根源不是增強波羅的海艦隊,而是應對遠東地區出現的威脅。

不管怎麼說,馮承乾為帝國海軍擴充艦隊規模找到了一個較為充分的理由。

拿到錢是一回事,怎麼花掉錢是另外一回事。

順利獲得撥款後,馮承乾花了一個月,專心處理海軍的技術問題,詳細規劃計劃建造的新式主力艦。

十多年下來,馮承乾對帝國的技術實力也算了如指掌。

相對而言,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火炮、特種鋼材等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優勢。比如甲午戰爭的海戰就已證明,帝國制造的大口徑火炮的性能超過了英國火炮,甚至比口徑更大的英國火炮都有優勢,而帝國制造的裝甲鋼也更加優秀。可是在一些較為傳統的領域,比如動力系統上,帝國就沒有任何優勢了。

可以說,戰艦的動力系統是帝國最大的軟肋。

在規劃新式主力艦的時候,馮承乾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即再過五年,帝國也不一定能夠制造出可用的蒸汽輪機,而英國在兩到三年之內就有能力制造出實用的蒸汽輪機,在動力系統上保持優勢。

沒有更好的選擇,馮承乾只能采用原來的套路,即在開發新技術的同時,在戰艦上采用成熟的動力系統,並且留下足夠的余量,以便在將來通過更換的方式進行改裝,延長戰艦的服役期限。

當然,帝國的造艦能力也絕非一無是處。

得益于先進的火炮技術,帝國戰艦可以采用口徑較小的火炮,獲得與英國海軍同類戰艦相當的火力。只是在設計上,為了便于今後進行改裝,馮承乾堅持采用三聯裝炮塔,而不是更容易接受的雙聯裝炮塔。

因為技術進步迅速,所以在主力艦的建造方式上,馮承乾依然采用了小步快跑的方法。

按照他的安排,在未來五年之內,帝國將分成五個級別,總共建造八艘主力艦,其中三個級別兩艘,兩個級別只造一艘。

只是,為了節省設計費用,馮承乾提出了一個非常超前的概念“標準艦型”。

可以說,這也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即幾個級別的戰艦采用相似的艦體設計,只是根據需求、技術、建造能力等因素,調整各項性能指標,采用不同的配制,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設計費用。

雖然這個概念很超前,但是很快就被帝國的艦船工程師采納了。

一八九九年,威廉港造船廠向帝國海軍部提交了新式戰艦的設計規劃。因為多次與馮承乾合作,所以威廉造船廠的工程師非常清楚海軍戰爭大臣的喜好,在設計的時候充分照顧了馮承乾的需要。經過一個月的審議之後,馮承乾正式批準了該型戰艦的建造計劃,並且由威廉皇儲命名為“拿騷”級。

與馮承乾熟知的“拿騷”級不同,這種采用十二臺燃煤鍋爐、三臺三脹往復式蒸汽機的戰艦只有一根煙囪,三座三聯裝炮塔以二前一後的方式集中布置在戰艦的縱軸上,八座雙聯裝一百五十毫米副炮炮塔則布置在前後艦橋兩側。得益于此,“拿騷”級能在側舷方向上發揮出百分之百的主炮、與百分之五十的副炮火力,最大限度的縮短了主裝甲帶的長度,有效提升了防護強度。

相對而言,“拿騷”級最大的問題,在于二號炮塔的位置偏高,導致戰艦重心上移,航行穩定性不夠理想。

當然,這算不上大問題。

在後期改進的時候,“拿騷”級取消了艦首與艦尾的輔助裝甲,在主裝甲帶外面增加了輔助裝甲,還提高了水平裝甲的厚度,使吃水深度增加了零點四米,在降低了干舷高度的同時提高了航行穩定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拿騷”級是第一艘“無畏艦”。

雖然受技術限制,“拿騷”級沒有采用蒸汽輪機,使用的仍然是高速持續航行能力欠佳的三脹往復式蒸汽機,但是在其他方面,“拿騷”級與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無畏艦”已無明顯區別。

“拿騷”級的出現,對英國皇家海軍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沖擊。

只是,馮承乾非常重視保密。

直到兩年之後,也就是一九零一年,“拿騷”號下水開始?裝,英國皇家海軍才發現這是一艘劃時代的戰艦。在此之前,英國皇家海軍沒有把費希爾的警告聽進去,仍然在按部就班的建造著“前無畏艦”。等到英國皇家海軍回過神來,兩艘“拿騷”級,即“拿騷”號與“威斯特法蘭”號已經完成了?裝。直到一九零二年底,英國皇家海軍才開始建造“無畏”號戰列艦。

這個時候,看清端倪的人沒有幾個。

雖然在艦隊規模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仍然遠不及英國,哪怕到一九零三年,把在建的戰艦全部算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海軍規模也僅有英國皇家海軍的三成左右,但是帝國海軍的積累能力遠超過了英國皇家海軍,特別是馮承乾親自主導設計的幾種戰艦,都能繼續服役十年、甚至二十年,而英國皇家海軍在“無畏”號之前建造的絕大部分戰艦,都將在十年之內淘汰。

那麼,十年之後,英國皇家海軍還有優勢嗎?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8

第四十六章 聯軍

馮承乾埋頭于新式戰艦的時候,大清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受甲午戰爭戰敗影響,大清皇帝任用維新派人士,開始推行變法,遭到皇太後為首的保守派反撲,最終以失敗告終。不管是同情、還是出于別的目的,英法等國協助維新派人士逃離大清。隨後,大清皇帝被皇太後軟禁于宮中。如果不是列強反對,大清皇太後早已廢黜皇帝。

這一系列事件,在馮承乾看來並沒什麼好奇怪的。

甲午戰爭戰敗,成為壓垮大清的最後一根稻草,在不變法就滅亡的壓力下,尚有一絲志向的大清皇帝想有所作為,只是根基淺薄,根本無法與以皇太後為首的保守派抗衡,變法失敗也就不足為怪了。

只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不那麼樂觀了。

最初,馮承乾並沒重視大清發生的事情。不管怎麼說,這是大清的內政,而且他身在德意志第二帝國,也無力干預。

到了一八九九年,隨著局勢惡化,馮承乾認識到,就算無能為力,也不能無所作為。

導致事件惡化的,正是號稱“拳民”的義和團進京鬧事,大清皇太後又欲借義和團之力排外,導致列強在大清的旅客、傳教士、教民遭到荼毒。顯然,事態已經超過了馮承乾的影響范圍。

馮承乾從德皇那得知消息的時候,英國已經出面,向法國、俄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美國、日本、意大利與奧匈帝國發出外交照會,要求共同出面阻止事態惡化,必要的時候出兵大清。

礙于身份,馮承乾保持了沉默。

他不可能在德皇面前反對出兵,因為帝國的利益也受到了損害。別的不說,帝國遠東大臣里希特霍芬男爵就差點死在拳民手里,而跟隨他活動的幾個傳教士都沒有那麼幸運,沒有一個回到青島。

只是,馮承乾也沒有表示支持。

至于理由,那再簡單不過了。這次是英國主動出面,打贏了,自然是英國得分,增強了英國在大清的影響力。如果打輸了,英國大可把責任推卸到其他國家身上,向參與軍事行動的國家施加壓力。

馮承乾只提出了一個原則,即不要當排頭兵,先讓英國強出頭。

當然,馮承乾沒有多做解釋,因為他不可能告訴德皇,八國聯軍將出師不利,大清不是那麼容易被打敗的。

所幸的是,德皇極為信任馮承乾,也知道馮承乾極有戰略眼光,采納了他的建議。

在出兵大清的問題上,列強之間也有不少的矛盾,比如誰來指揮,以及各個國家派遣多少軍隊。

在一八九九年,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要列強出兵,大清就會求和。

顯然,沒有人正視這場戰爭的難度。

爭論持續到一九零零年初,才訂下又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聯軍前往北京,負責保護在京旅客,以及尋求保護的大清國民。

當時,西摩爾手下只有兩千軍人,而且多是從戰艦上調來的水兵。

顯然,各國政府都嚴重低估了這次軍事行動的難度,更加嚴重低估了大清國民積累了數十年的怨憤。

六月中旬,西摩爾率領的聯軍在廊坊被圍。

收到消息後,馮承乾立即趕往波茨坦皇宮,向德皇提出,是時候出面,由德意志第二帝國打頭陣了。

聯軍在廊坊戰敗,極大的刺激了列強。

至少,再也沒人低估這次軍事行動的難度。

六月底,英國首先提出增兵,俄國隨即附議,決定出兵十七萬進軍滿洲,法國等列強也紛紛同意增兵。

只是,在聯軍司令人選上,腓特烈三世推薦的帝國參謀長瓦德西元帥沒有得到認可。

馮承乾獲得的消息是:英國出兵五千、法國出兵三千、俄國出兵三千五,美國出兵兩千,日本出兵八千,在大沽登陸之後,首先解救被圍的西摩爾,然後向北京進發,通過攻占北京迫使大清求和。

增兵之後,戰況有所好轉,只是仍然不夠理想。

主要是,增援部隊到八月才到達,而此時已是盛夏,聯軍官兵疲憊不堪,作戰行動變得非常艱難。

八月中旬,馮承乾再次向德皇提出建議,提議由瓦德西元帥擔任聯軍司令。

做為回報,在瓦德西元帥出任聯軍司令之後,帝國將從山東抽調兩千陸戰隊,並且派遣遠東艦隊前往大沽。

因為前線作戰不力,所以其他國家沒再反對。

八月十四日,瓦德西元帥正式成為聯軍司令。而這個時候,瓦德西正在日夜兼程的趕往遠東。

可以說,馮承乾把握時機的能力非常強。

瓦德西成為聯軍司令的第三天,聯軍就攻入了北京城,占領了紫禁城,而大清皇太後系統皇帝與皇親逃離北京。

顯然,就算沒有瓦德西,聯軍依然能攻入北京城。

九月上旬,瓦德西到達大清,此時聯軍總兵力已經增至十萬,不但攻占了京津,還攻占了保定、正定與山海關,一路聯軍還攻入了山西境內。與此同時,沙皇兌現承諾,出兵十七萬進軍滿洲。

雖然在部分戰場上,聯軍遭受了失敗,比如法德聯軍在進軍山西的時候被擊敗,被迫停止前進,但是在總體戰場上,大清已經戰敗。接下來要做的不是如何打下去,而是如何讓大清在停戰條約簽署之前付出最大的代價。

顯然,聯軍沒有能力占領大清。

事實上,別說占領大清,就算是占領北京,也讓聯軍有苦難言,巨額的軍費支出已經使幾個國家謀生了退意。

拖到十月初,法國率先向列強提交了備忘錄。

經過兩個月的外交磋商,瓦德西元帥在十二月初,以聯軍司令身份,正式向大清提出了《議和大綱》。二十天之後,大清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被迫全盤接受。隨後比利時、荷蘭與西班牙也加入進來。

戰爭結束後,談判持續了大半年。

直到一九零一年下半年,大清才與聯軍正式簽署《辛丑條約》。

這份條約有什麼意義?

雖然與馮承乾熟知的歷史有所出入,比如最終賠款不是四點六億兩白銀,而是五點二億兩,但這仍然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沉重的一份不平等條約,而且這份條約也為腐朽的大清王朝敲響了喪鐘。

最大的獲益者不是聯軍的發起者,而是沙皇俄國。

在聯軍攻打京津的時候,沙俄出兵近二十萬,從南北兩路進擊,在數個月內攻占了滿洲地區。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在馮承乾看來,這算不上壞事,因為沙俄占領滿洲地區,並不在聯軍的計劃之內,而且極大的傷害了日本的利益。要知道,日本愿意出兵,而且最為積極,就是希望通過這場戰爭奪取滿洲地區。結果是,在沙俄占領滿洲已為既成事實的情況下,英法等國沒有為日本爭取利益,而是默認了既成事實。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日本內閣再次垮臺,國內出現了強烈的反俄與仇俄情緒。

在絕大部分日本人看來,日本出兵出力,滿洲應該劃入日本的勢力范圍。

從某種意義上講,聯軍出兵大清是日本與俄國為了爭奪滿洲地區而開戰的導火索,日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戰爭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情,即澳大利亞正式獨立,組建澳大利亞聯邦政府。

這場戰爭,也暴露出了列強之間的矛盾。比如在占領京津之後,英俄兩國就差點因為修建京津鐵路岔路與俄國開戰。在占領期間,英國、以及英聯邦軍隊還多次因為軍紀問題與其他國家的軍隊發生沖突。最嚴重的一次,澳大利亞聯邦軍隊在維持軍紀的時候,差點與法軍拼刺刀。

顯然,聯軍只是一群利聚之眾。

共同利益消失之後,自然會四散而去。

在馮承乾看來,這絕對不是小事。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被迫與列強開戰,那麼利用列強的矛盾來瓦解敵人,也許是擊敗列強的有效辦法。

更大的機會,還在大清。

聯軍入侵,讓很多大清的有志之士認識到,一個連京城都守不住的皇朝,根本不可能使民族振興。

一九零一年底,馮承乾做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通過克虜伯等在大清開辦了工廠的帝國企業,讓十名由他親自挑選的勞工代表回國務工。當然,務工只是公開的說法,馮承乾給這十個人安排了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即在回到大清之後,積極聯絡有志之士,在必要的時候采取行動。

隨後,馮承乾給里希特霍芬男爵寫了一封信,讓他提供協助。

等馮承乾做完這些事,已經是一九零二年了。

這一年,英國皇家海軍正式撥款建造“無畏”號戰列艦,而持續了三年之久的布爾戰爭也將宣告結束。

受馮承乾影響,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布爾戰爭中表現得極為克制。

雖然這麼做,等于疏遠了荷蘭,但是降低了英國的戒心,緩解了英德矛盾,為帝國爭取到了更多的發展時間。

只是,需要馮承乾關注的事情還有很多。

比如,法國在摩洛哥的擴張已經對帝國的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還有正在走向低彌的各國經濟。

山雨欲來風滿樓,大戰的陰云正在聚集。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8

第四十七章 摩洛哥危機

摩洛哥危機來得比馮承乾預料的早了一些。

自英國借埃及之名出兵蘇丹之後,法國默認了英國在埃及的統治地位,並且與英國達成秘密協議,即法國承諾不干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則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利益。這份秘密協議嚴重違背了在一八八零年簽署的《馬德里條約》,即所有外國及其公民在摩洛哥享有的通商權與其他權利一律平等。

一九零二年三月四日,德皇召開御前會議,專門商討摩洛哥問題。

消息已經得到確認,法國在得到英國與俄國支持之後,已經正式向摩洛哥提出,在其監督下進行“改革”。

摩洛哥很重要嗎?

如果僅僅是一塊殖民地,摩洛哥並不重要,因為這個北非國家即沒有資源、也沒有市場與勞動力。

可是,摩洛哥不是單純的殖民地。

這個北非國家扼守著直布羅陀海峽,丹吉爾港更是北非最佳良港之一,其地理戰略價值極為重要。

帝國要想在地中海有所作為,聯合意大利牽制法國,就得抓緊摩洛哥。

由此可見,摩洛哥不僅在北非地區有極高的戰略價值,還直接影響到了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的結盟戰略。

御前會議只開了半個小時,在眾多大臣的支持下,德皇做出了干涉決定。

帝國絕不能對法國在摩洛哥的行動熟視無睹,不然帝國在歐陸的威望,以及與意大利等地中海國家的關系都將受到影響。如果讓法國完全掌控了摩洛哥,帝國將在歐陸上喪失戰略優勢。

德皇的決定很直接:即便通過戰爭,也要確保帝國在摩洛哥的利益。

馮承乾的任務是:帝國海軍進行戰爭動員,做好與法國開戰的準備,在戰爭爆發後封鎖法國在大西洋上的港口。

三月六日,帝國首相卡普里維正式向法國發出外交照會,要求法國立即終止在摩洛哥的單方面行動,在二十四小時之內給出正面答復,不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在三月七日十八點進行戰爭動員。

戰爭動員意味著什麼?

普法戰爭之後,克勞塞維茨等軍事學家提出了一系列軍事理論,而按照這些理論,戰爭動員就意味著戰爭。

次日,法國做出正式答復,宣稱在摩洛哥的行動並沒危害到他國利益。

因為法國沒有宣布終止單方面行動,所以腓特烈三世在三月七日下午簽署了由瓦德西提交的局部動員令。

接下來的二十四小時之內,部署在帝國西部地區的四十個師陸續完成動員。

緊接著,法國也進行了局部戰爭動員。

至此,歐陸上空戰云密布。

帝國陸軍進行戰爭動員的時候,帝國海軍也積極行動。三月十日,帝國海軍的“腓特烈大帝”號、“威廉大帝”號、“威廉皇儲”號、“卡爾親王”號、“奧古斯塔皇后”號等五艘新式主力艦完成了出港準備,連四艘老得掉牙的“薩克森”級鐵甲艦也點燃了鍋爐,另外數十艘戰艦也完成了備戰工作。

事發突然,馮承乾沒法把提爾皮茨從遠東調回來,又不大信任其他海軍將領,只能親自上陣。只是,馮承乾僅有榮譽軍銜,並不是貨真價實的軍人。按照帝國的軍規,像馮承乾這樣的“文職軍人”,根本沒有資格指揮艦隊作戰,更不可擔任艦隊司令。只有職業軍人,才能率領艦隊出海。

所幸的是,馮承乾身邊不缺乏職業軍人。

三月十一日,馮承乾陪同威廉皇儲到達威廉港。威廉皇儲不僅是帝國陸軍騎兵上校,還是帝國海軍少將。雖然以少將身份出任艦隊司令略顯低了一點,但是貴為皇儲,也沒有人敢提出異議。

關鍵在于,戰爭會不會爆發還是個問題。

在馮承乾看來,戰爭不會爆發,因為法國沒有做好與帝國開戰的準備,帝國也沒有做好與法國開戰的準備。此外,暗中支持法國的英國與俄國,也沒有做好戰爭裝備,沒人想在這個時候打上一仗。

對此,德皇等人也有著極為清楚的認識。

別的不說,帝國部署在西部地區的四十個陸軍師,根本不可能擊敗法國,更不可能重演當年的色當會戰。即便以最保守的方式進行評估,帝國也需要動員八十到一百個師,才有望迅速擊敗法國。

問題就在這里。

如果以動員一百個師為準,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在此期間,法國也會進行戰爭動員。

顯然,帝國的軍事體系存在的問題。

問題暴露出來是好事,比隱藏著好得多。

僅僅這幾日,就有很多帝國將領認識到,帝國必須進行軍事改革,不然不可能在未來的戰爭中擊敗法俄聯盟。

認識最為深刻的,正是有望接替瓦德西出任帝國陸軍總參謀長的施利芬上將。

三月底,施利芬就向德皇提交了一份軍事改革計劃,要求從基礎做起,首先增強帝國軍隊的戰略運動能力,而最為重要的就是完善帝國的鐵路網絡,以便在戰時迅速的調動東西兩線的部隊。

只是,這個時候,德皇已經去了摩洛哥。

三月二十七日,德皇腓特烈三世正式訪問摩洛哥城市丹吉爾,宣稱德意志第二帝國將維護摩洛哥的獨立,列強在摩洛哥享有絕對平等的地位。同一天,帝國首相卡普里維向《馬德里條約》的締約國發出建議,把落寞個問題拿到國際會議上討論。隨後,卡普里維再次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

對德法來說,這是一場比拼意志力的扳手腕比賽。

誰能堅持到最後呢?

進入四月,帝國的戰爭動員工作並未減緩,動員范圍從常備軍擴大到了預備役,在西線集結的部隊也增加到了七十五個師。只是在這些部隊中,只有不到五十個師滿員,另外二十多個師的狀況並不理想。

法國的情況更加糟糕。

到了四月,法國動員的部隊還不到五十個師,只有三十個師滿員,集結在德法邊境線上的法軍不到四十萬人。

真要打起來,就算德意志第二帝國占不到便宜,法國也將大敗虧輸。

更重要的是,拖得越久,對法國越是不利。

原因很簡單,最多只需要兩個月,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能完成戰爭準備,到時候集結在西線的德軍將超過一百二十萬,而法國到這個時候最多能動員八十萬,其他備戰工作要到七月底才能完成。如果摩洛哥危機無法通過外交途徑得到解決,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很有可能在六月中旬動手。

法國有退路嗎?

短期之內,英國肯定指望不上。即便英國為了埃及的利益,站在法國身後,可是英國絕不會冒險卷入歐陸戰爭。原因很簡單,英國的經濟狀況很不理想,國會與民眾不會允許內閣卷入德法戰爭。

至于俄國,更加指望不上。

雖然俄國有一支規模龐大的陸軍,還有世界第二的海軍,但是在歐陸戰場上,俄國沒有多少優勢可言。比如,俄國海軍分成了三支艦隊,能夠用于對德戰爭的波羅的海艦隊不足以牽制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即便在陸地上,受糟糕的交通基礎設施限制,俄國也很難有所作為。

從軍事上講,如果戰爭在六月中旬爆發,年底之前法國別想獲得英國與俄國的支援。

關鍵在于,法國能夠單獨支撐半年嗎?

顯然,不管是法國的政治家、還是法國的軍人,都沒有這樣的信心。色當會戰才過去三十二年,大部分法軍高級將領都有刻骨銘心的經歷,也就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點,即法國沒有能力單獨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

打不過,那就只有談了。

五月底,法國陸軍總參謀部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明確提到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首先完成戰爭準備,並且首先發動戰爭,法國將在半年之內戰敗,因此在英國沒有明確表示將出兵支持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是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而不是一意孤行的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開戰。

連軍人都有這樣的觀點,政治家的想法就可想而知了。

六月四日,法國內閣召開緊急會議,在眾多部長堅持以談判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態度強硬的外長德爾卡塞提出辭職。

兩天後,德爾卡塞正式辭職,由總理魯維埃兼任外長。

隨後,魯維埃就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首相卡普里維提出,法國愿意通過真誠的談判解決摩洛哥問題。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沒有完成戰爭準備。

即便再過十天,到六月二十日,德意志第二帝國也無法完成戰爭準備。原因是,帝國的鐵路系統並不完善,雖然大部分部隊已經到達西線,但是送往前線的物資極為有限,最快也要到八月底才能囤積足夠的物資。

既然法國愿意談判,卡普里維自然不會拒絕。

為了表達誠意,德皇在六月十一日給馮承乾發了一封電報,讓他率領進入北海的帝國艦隊返回威廉港。

七月七日,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緊張談判,由英、俄出面調解,德法同意召開《馬德里條約》締約國會議。

到此,摩洛哥危機才算平息下去。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8

第四十八章 戰爭的號角

與摩洛哥有關的國際會議持續到一九零三年初,最終在英國與俄國的影響下,德意志第二帝國被迫接受了一個對法國有利的“中立方案”,即列強承認摩洛哥的獨立地位,但是摩洛哥警察由法國與西班牙控制。

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德意志第二帝國必須接受這個不是最糟糕的結果。

摩洛哥危機結束了,其影響卻遠遠沒有消失。

在這場危機中,德意志第二帝國與法國都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國家的軍事動員機制不夠完善,軍隊的動員速度過于緩慢。從根源上講,這又是由糟糕的交通基礎設施導致的,即分散部署在帝國各地的軍隊無法迅速集結在某一地點,也無法迅速在某個方向上集中戰略物資,從而難以迅速發動戰爭。

對此,腓特烈三世有極為深刻的認識。

別忘了,德皇腓特烈三世參加了帝國建國的數場大規模戰爭,十分了解戰爭,有著極為豐富的戰爭經驗。

當初,普魯士軍隊能在色當會戰中擊敗法軍,關鍵就是運動迅速。

對于隨時都面臨兩線作戰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來說,高度發達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戰略機動能力,不但是克敵制勝的關鍵,也是進行防御作戰的關鍵。如果不能迅速的在各條戰線之間調遣軍隊,帝國陸軍就不可能在任何一條戰線上取得勝利,最終必然會在兩線作戰中敗下陣來。

這個認識,讓施利芬提出的“國家鐵路建設規劃”變成了現實。

一九零二年底,在詳細審議了施利芬提出的規劃之後,德皇讓首相卡普里維著手制訂詳細的建設方案。

在這件事上,馮承乾起到了積極作用,因為他是施利芬的支持者。

這件事,還直接導致瓦德西下臺,因為在審議規劃的時候,瓦德西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帝國應該把重點放在騎兵上,通過擴大騎兵部隊的規模,增強帝國陸軍的運動能力,而不是大規模修建鐵路。

一九零三年四月,施利芬正式出任帝國陸軍參謀長。

這個任命極為關鍵,因為正是這位帝國陸軍參謀長為帝國陸軍制定了一份針對下一場戰爭的、極為詳細周密的戰略計劃,而且這份計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及馮承乾熟知的“施利芬計劃”。

眾所周知,這是一份進攻性戰略計劃,第一原則就是通過進攻打垮最主要的對手。

只是,施利芬並非天才,需要足夠的時間進行思索與衡量,要到兩年之後才會拿出這份直接影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進程的戰略計劃。

此外,施利芬出任帝國陸軍總參謀長還有更加重大的影響。

在毛奇與瓦德西時代,帝國陸軍最大的問題就是兩線作戰。雖然毛奇與瓦德西都極為崇尚進攻,認為只有進攻才能取勝,但是在面臨法俄結盟威脅時,兩人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戰略防御。

毛奇在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就明確提出,帝國要麼在西線防御、要麼在東線防御,戰爭初期得以防御為主。瓦德西繼任帝國陸軍總參謀長之後,完善了這一戰略思想,並且著手在西線與東線構筑戰略防線。

施利芬會把防御放在首位嗎?

在一九零三年,很多人都認為,同為毛奇手下的施利芬也會像瓦德西那樣,把重點放在戰略防御上。

顯然,馮承乾並不這麼看。

在馮承乾看來,施利芬是一個純粹的進攻主義者,肯定會把重點放在進攻上,而且會把希望寄托在一次決定性的戰略進攻上,即通過閃電般的戰略進攻,迅速打垮某個方向上的敵人,再移師其他戰線。

事實上,馮承乾也支持戰略進攻。

原因很簡單,帝國面臨的敵人在總體實力上遠遠超過了帝國,如果采取防御戰略,帝國陸軍必定會疲于奔命,最終在消耗戰中敗下陣來。只有迅速打敗一個強大的敵人,帝國才有機會取得勝利。

帝國雖然在摩洛哥問題上吃了虧,但是收獲十分巨大。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場危機,讓施利芬等將領認識到了帝國陸軍的不足,也由此拉開了軍事革命浪潮。十多年之後,克服了自身不足的帝國陸軍將更為強大,也將有更大的把握擊敗對手。

對法國來說,問題也同樣嚴重。

通過這場危機,法國軍方最大的認識就是,法國的軍事體系有很多漏洞,軍隊的動員速度遠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國,而且國家的戰爭激情並不高,軍隊的總體戰斗力也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之下。

面對這些問題,法國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即堅守防御戰略。

對法國來說,這是正確的選擇。

法蘭西第三帝國覆滅之後,法國就一蹶不振。雖然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法國的國力基本上恢復到了色當會戰之前,但是在信心、斗志、士氣等各方面,法國、特別是法國軍隊都遠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國。

顯然,法國不可能單獨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

法國要想在下一場戰爭中取勝,唯一的辦法就是聯合其他歐洲強國,特別是東面的俄國與海峽對岸的英國。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法國並非單獨戰斗。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法國單獨戰斗,將必敗無疑,因此法國不會在沒有得到英俄明確支持的情況下發動戰爭。如果法國不是單獨戰斗,得到英俄的支持之後,法國要做的就是消耗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斗力。

顯然,堅守防御戰略是最佳選擇。

這一戰略的直接結果就是,在一九零三年六月,法國國會批準了由內閣總理條件的一份國防計劃,用十年時間、耗資四十億法郎,在北起阿登森林、南至阿爾卑斯山的法德邊境線上修建戰略防線。

按照規劃,這條防線建成之後,法軍只需要用四十個師就能抵擋一百二十個德軍師。

如此一來,即便法國沒能及時完成戰爭動員,也能在戰爭初期守住邊境防線,為動員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法國肯花如此多的錢構筑戰略防線,其軍事戰略也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

顯然,這條防線不僅僅決定了法國的基本軍事戰略,也影響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基本軍事戰略。

別的不說,施利芬在制訂進攻戰略的時候,就必須考慮這條防線。

由此可見,摩洛哥危機的影響極為深遠,很多要到十多年之後才能體現出來。在摩洛哥危機結束的時候,另外一場更大的危機已經降臨,即在摩洛哥危機期間,歐洲列強的立場所產生的政治影響。

在這場危機中,英國的立場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可以說,即便有俄國的支持,只要失去英國的支持,法國就不可能得到摩洛哥警察管理權,也就不可能占到便宜。正是英國提供的支持,讓德皇在最後關頭不得不做出讓步,默認了法國取得的利益。

馮承乾非常清楚,這場危機,打消了德皇對英國的最後一絲幻想。

在此之前,雖然德皇一直支持馮承乾的海軍戰略,知道帝國有必要打造一支海軍,但是在很多關鍵戰略上,德皇依然偏向英國,以與英國保持良好關系為基礎,認為英國是帝國的天然盟友。

幾年前,德皇甚至幻想與英國結盟來抗衡法俄同盟。

顯然,德皇的認識很不現實,摩洛哥危機讓他徹底認清了英國的本來面目,也清醒的認識到英國並不可靠。

為了國家利益,喬治五世肯定不會在乎腓特烈三世這個姐夫。

早認清英國的本來面目,肯定比晚認清好得多。

一九零三年底,在德皇的支持下,由馮承乾提出的帝國海軍第三個五年造艦規劃在內閣獲得多數支持。

按照馮承乾的規劃,在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八年間,帝國將以每年兩艘的速度建造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在一九一零年把主力艦的數量增加到二十艘,其中包括十六艘戰列艦與四艘戰列巡洋艦。此外,還將對“腓特烈大帝”號、“威廉大帝”號、“威廉皇儲”號、“卡爾親王”與“奧古斯塔皇后”號進行第一次現代化改裝,安裝小管鍋爐與蒸汽輪機,把性能提升到新式戰艦的水準。

如果說在此之前的兩個五年規劃還是遮遮掩掩,那麼帝國海軍的第三個五年造艦規劃就是大張旗鼓了。說得更直接一點,這份規劃等于吹響了海軍造艦競賽的號角,正式向英國下達戰書。

馮承乾沒再回避,也沒再考慮低調行事。

再說了,在德皇心意已決的情況下,就算馮承乾反對,也不會有多大的做用。以馮承乾的身份,以及在過去十多年里做的事情,他也沒有理由提出反對意見,因為他本人就是最積極的海軍支持者。

歐洲局勢發展到這一步,一場全面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只是,這場席卷整個歐洲、甚至波及到全世界的戰爭中的幾個主角,還需要一些時間完成大戰前的準備工作。
52蘿蔔頭 發表於 2012-9-4 07:19

第四十九章 戰略儲備

馮承乾再次著手制訂戰艦的建造規劃時,條件比兩年前好了許多。比如,通過從英國購買技術,帝國已經能夠制造“帕森斯”蒸汽輪機,布萊梅的一家機械廠還獨立研制出了大型蒸汽輪機。

可以說,在帝國經費的支持下,與海軍有關的很多技術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只是,馮承乾也遇到了一個更加艱難的選擇。

在蒸汽輪機變得成熟的時候,帝國企業也開發出了燃油鍋爐,而且在各項性能上都超過了傳統的燃煤鍋爐。

問題就是,選擇燃油鍋爐,還是選擇燃煤鍋爐?

僅從性能上講,肯定應該選擇燃油鍋爐,因為在搭載相同的燃料時,燃油鍋爐能夠為戰艦提供更大的續航力,在維護、保養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優勢,且燃油鍋爐的重量功率比超過了燃煤鍋爐。

只是,不能僅僅考慮性能。

對帝國海軍來說,煤炭不是問題,帝國有足夠多的煤礦,卻沒有足夠多的油田,甚至沒有一座大型油田。

由此導致的問題就是,在戰爭時期,燃油供應肯定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正是如此,絕大部分工程師,以及海軍將領都認為應該選擇燃煤鍋爐,不然在戰爭時期帝國海軍的戰艦將因為沒有燃油成為擺設。當時,連身在遠東的提爾皮茨都寫信回來,建議馮承乾采用燃煤鍋爐。

必須承認,提爾皮茨等人的顧慮非常有道理。

雖然帝國海軍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短期之內、乃至在十年到二十年之內,都不可能超過英國皇家海軍。更重要的是,隨著帝國海軍發展壯大,帝國與英國的關系必然轉為敵對。戰爭爆發之後,只要英國成為帝國的敵國,英國皇家海軍就會封鎖北海,帝國也就無法通過正常貿易獲得石油。

在歐洲大陸上,離帝國最近的油田在羅馬尼亞。

顯然,沒人指望帝國能夠在戰爭爆發後立即攻入羅馬尼亞,而且羅馬尼亞的石油產量也不是很大。

如此一來,只有采用燃煤鍋爐,才能確保艦隊在戰時的燃料供應。

問題是,燃煤鍋爐性能早已落後,而動力系統的性能直接決定了戰艦的性能,如果繼續采用燃煤鍋爐,帝國海軍的戰艦肯定無法超越英國的同類戰艦,也就得在重要性能指標上吃虧。

對于重質不重量的馮承乾來說,很難接受這樣的結果。

馮承乾堅持采用燃油鍋爐,就得解決燃油供應問題。

對此,馮承乾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即同時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資助帝國的化工企業進行深入研究,提高煤炭化工水平,用煤炭來生產液體燃油,比如煤焦油,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取代重油。二是建立戰略儲備機制,在和平時期儲備燃油等重要的戰略資源,確保在戰爭初期有足夠的供應。

只是,這些事情都超過了海軍戰爭部長的職權范圍。

一九零四年初,馮承乾正式向卡普里維提出,應該及時建立國家戰略儲備機制,在和平時期囤積戰略資源。

可惜的是,在這個時代,幾乎沒有人知道戰略儲備的重要性。

別說卡普里維,連很多陸軍將領都認為馮承乾這麼做是多此一舉。

比如,在四月四日的御前會議上,幾名陸軍將領就提出,德軍有望在半年之內擊敗法國或者俄國,迅速結束地面戰爭,而孤立的英國將別無選擇的與帝國媾和,因此沒有必要為了帝國海軍而大量囤積戰略物資。至于帝國陸軍,絕大部分物資都在國內生產,也沒有必要在和平時期囤積。

所幸的是,有清醒認識的不僅僅是馮承乾,還有已經出任總參謀長的施利芬。

四月十日,馮承乾與施利芬一同前往波茨坦皇宮。要想建立戰略儲備機制,首先就得說服德皇。

“你們真的覺得有這個必要?”雖然德皇非常信任馮承乾,也相信施利芬的能力,但是在建立戰略儲備機制的問題上,依然有點搖擺不定。主要就是,需要為此耗費大量的國家資源。

馮承乾沒有急著開口,沒有陸軍支持,海軍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施利芬點了點頭,非常認真的說道:“雖然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有能力在半年之內擊敗法國或者俄國,但是同樣不可否認,不管是法國、還是俄國,只要露出敗相,英國就會立即參戰,我們也就不可能在半年之內取得勝利。”

腓特烈三世的眉頭跳了幾下,神色顯得非常嚴肅。

“當然,也不是沒有速勝的機會,只是非常渺茫。”施利芬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我們能在三個月之內擊敗法國,英國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參戰的準備工作,也就不會參戰。這不是一個確切的判斷,而會跟隨時間發生變化。如果戰爭在十年之後爆發,留給我們的時間也許只有兩個月,說不定不到兩個月。關鍵在于,如果我們不能在英國參戰之前擊敗法國,將毫無疑問的演變成為一場持久消耗戰,而帝國的資源不足以支撐這樣的戰爭。”

“果真如此,即便有戰略儲備,也于事無補。”

“話雖這麼說,但是我們的準備越充分,取勝的把握就越大。”

“是嗎?”

施利芬長出口氣,說道:“如果爆發全面戰爭,我們首先得把重點放在西線,集中兵力打垮法國,爭取取得色當會戰那樣的結果。為此,我們著手調整國內的鐵路系統,在西線大量修建支線鐵路,擴大干線鐵路的運輸能力。問題是,如果我們不能迅速擊敗法國,就得立即調整戰略。”

“怎麼調整?”德皇沙場征戰數十年,十分了解軍事問題。

“由進攻轉為防御。”

“這……”

“不管是現在,還是十年之後,只要我們主動發動進攻,就算不能擊敗法國,也能把戰線推進到法國境內。如果不得不轉為防御作戰,我們就得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因此在敵國境內打對我們最為有利。”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表示明白施利芬的意思。

“打不敗法國,就得把重點轉向東線,爭取在英法的戰爭潛力全部爆發出來之前擊敗俄國,掃蕩東歐地區。如果能夠迫使俄國退出戰爭,並且控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地,我們就有望獲得奧斯曼帝國的支持,從而打通地面交通線。按照我的估計,大概需要兩到三年才能擊敗俄國,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戰略儲備機制,以大規模戰爭時期兩到三年的消耗量為準囤積戰略物資。”

德皇又點了點頭,把目光轉向了馮承乾。

“在戰爭時期,只要英國參戰,我們肯定會遭到封鎖,而在擊敗俄國、掃蕩東歐地區之前,我們只能獲得來自瑞典的資源。我認為,兩到三年的儲備量只是最低的標準。不管戰爭會打成什麼樣,我們都得做好最壞的打算。”

“你的意思是……”

“最好以五年為準,而且得提高年消耗量的標準。如果我們在五年之內都無法取勝,那麼花更多的時間也沒有多大意義。”

“公爵這麼悲觀?”

馮承乾笑了笑,說道:“事關帝國的千年國運,不是悲觀不悲觀的問題。就像施利芬將軍所說,我們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

“這麼說,建立戰略儲備機制就是最壞的打算?”

馮承乾點了點頭,沒有多說什麼,施利芬也沒有開口。他們已經陳訴了厲害關系,決策權在德皇手上。

思考了好一陣,腓特烈三世才說道:“你們也知道,首相一直反對這麼做,主要原因就是要耗費大量資金,而現在帝國的財政收入並不寬裕,如果每年都需要拿出數十億帝國馬克來……”

“是上百億。”

腓特烈三世一愣,有點不敢相信的看著馮承乾。

施利芬也有點驚訝,因為馮承乾這句話只會讓德皇打退堂鼓。

“如果僅僅是為了帝國海軍建立戰略儲備機制,那麼在今後十年,每年投入二十億帝國馬克就足夠了。”馮承乾笑了笑,說道,“陛下也知道,陸軍的規模遠遠超過海軍,因此把陸軍算上的話,每年就得投入一百二十億帝國馬克。”

“這樣的話,就更加不可能了。”

“陛下,我想問一個問題。”馮承乾收起笑容,說道,“我們這些年所做的事情,到底是為了什麼?”

德皇沒有開口,因為他知道馮承乾不僅僅只有這一個問題。

“去年發生的事情,已經明確無誤的表明法國正在積極制造戰爭,而英國很有可能成為法國的盟友。嚴格說來,戰爭已經爆發了,只是硝煙還沒有升起,我們正在各個領域跟法俄集團對抗。既然必然會打上一仗,那麼我們就得從現在做起,才有可能在硝煙散去的那一天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腓特烈三世仍然沒有開口,畢竟每年花一百二十億帝國馬克采購戰略物資,而且不知道這些物資在什麼時候才能派上用場,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真要搞砸了,恐怕在戰爭爆發之前,帝國就已崩潰。

馮承乾沒有說下去,因為他知道,德皇必須果斷的做出決定。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52蘿蔔頭

LV:7 大臣

追蹤
  • 23

    主題

  • 11850

    回文

  • 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