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隋唐] 大唐新秩序 作者:八寶飯 (已完成)

 
mk2258 2013-1-5 22:24:40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472 67607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2 15:58
正文 第一百四十章 國器(二)

   
    自從上黨決戰燕軍大勝的消息傳出來後,偏居山南的楚王趙匡凝便開始做好了出兵的準備。趙匡凝的本意是要趁梁軍兵敗之際,進襲盤踞在山南東道北六州的馬殷。馬殷是趙氏兄弟的死對頭,又是逆賊朱全忠的死忠,對於趙匡凝來說,想要重振李唐,這就是必須先行除去的第一個障礙。

    馬殷所受的封國為荊,佔據了商州、鄧州、唐州、均州、襄州和隋州,正好卡在趙匡凝北上的路途之中,趙匡凝想要兵進洛陽,為天子重振朝堂,就必須打通這六州之地。

    到了正月底燕軍南出太行的時候,正式的消息終於抵達荊州,荊王馬殷死了!於是趙匡凝開始動手,集結兩萬大軍北上,向著六州之地進攻。

    二月底,楚軍在漳水畔和抵抗的荊軍狠狠打了一仗,在驍勇善戰的趙匡凝面前,馬存和馬賓這兩個馬殷的兄弟怎麼可能是對手?一戰而大敗虧輸,兄弟倆率殘兵敗將逃入襄陽城內死守。趙匡凝於是率軍直抵襄陽,開始猛攻這座荊國的「國都」。

    四月中,被圍困了幾近兩個月的襄陽終於沒能頂住楚軍的猛攻,趙匡凝麾下勇毅都首先登上城樓,隨後放開南門,楚軍一擁而入,佔領了襄陽。馬存率殘部北逃鄧州,馬賓運道不好,卻被楚軍堵在城內,投降後被趙匡凝斬首。

    雖然佔領了重鎮襄陽,楚軍北伐戰事相當於成功了七成,但是趙匡凝在欣喜之餘,卻始終疑慮重重。他疑慮的不是別的,正是自家胞弟趙匡明。

    此時離上黨大戰已經五個多月了,梁王在兗州身亡的消息都已經傳到了襄陽。可趙匡明的生死卻一直未卜。各種訊息紛至沓來、眾說紛紜,有說是已經投降了燕軍的,有說是隨梁王逃至兗州而死的,還有說是死在了薄河泉亂軍之中的,總之根本就沒有個准信。

    於是趙匡凝派使者前往河南,向燕軍方面打探趙匡明的動向。使者來到汴州,卻沒見到燕王李誠中。李誠中這會兒正在泰山與王師範會盟。使者便求見留守汴州的姜苗,但姜苗此刻正忙著改編河南駐軍、泰寧軍和齊軍的各種事宜,正是日理萬機的時候,哪兒有工夫去解釋趙匡明的事情,只是派了一個虞侯接見了楚國使者。

    燕軍大勝諸侯聯軍,使得一幫子燕軍將士都成了驕兵悍將。負責接見的虞侯傲氣逼人,並不正眼理會楚國來使。也不怪這位虞侯,楚軍是參加了梁王主導北伐的諸侯聯軍之一,說起來也是燕軍的敵人,他要能對這位楚國來使有好氣才怪!

    什麼?趙匡明是死是活?——這我哪兒知道?

    讓我幫你問?——你搞錯沒有?我們這邊忙著呢,河南那麼多駐軍,泰寧軍好幾萬人。整個齊國的緇青兵,都等著我們燕軍去整編呢,哪兒有那工夫!

    行蹤?——不知道!

    俘虜?——真沒有,這個不哄騙你,有的話早就記了軍功了!

    虞侯簡單的回答了幾個楚國來使的問題,便不耐煩的將之斥退。臨起身之前,虞侯忽然想起了什麼,於是送了楚國來使一個消息:聽說趙匡明和朱友恭一起駐守澤州。但是澤州城破之後,就沒有了兩人蹤跡,想要打聽,你去澤州再說吧。

    虞侯當然不會告訴楚國來使,趙匡明和朱友恭都很有可能是在澤州城牆被轟上天去的時候給炸成齏粉了——這是軍事秘密,當然不可能向楚國來使解釋。

    使者回到山南的時候,趙匡凝正在圍攻鄧州。只要將鄧州城內最後一股馬存率領的荊國殘軍消滅,就打通了前往洛陽的道路了。

    聽了使者的回話,趙匡凝當即氣暈了過去。堂堂一國諸侯之弟,竟然就此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始作俑者還如此氣焰囂張,真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在趙匡凝的拚命催促下,楚軍爆發出強悍的戰力,竟然一舉攻克了鄧州,將馬存抓了個正著。當天,馬存就被趙匡凝殺了,算是勉強消了消趙匡凝的心頭惡氣。

    至此,山南東道大部分都入了楚軍之手,不過楚軍也消耗過甚,不得不在鄧州停了下來。趙匡凝雖然很想直接提兵北上河南,親自向燕王詢問自己胞弟的下落,但他不是魯莽之輩,一直在努力恢復實力,坐守鄧州,等待兵源和輜重的補給。

    一直等到六月初七,洛陽的詔書傳來的那一刻,趙匡凝終於忍不住了,他勃然大怒,當著手下文官武將的面,將詔書一把扯碎!

    「逆賊!大逆不道!燕逆之惡,尤甚梁逆!」

    文官武將們都被暴怒的趙匡凝嚇壞了,眾人望著他拔劍將案首斬斷,繼而踢翻了一切可以踢翻的東西,人人顫慄不止。

    發洩完雷霆之怒後的趙匡凝,滿臉漲紅,眼眶中蘊含淚水,仰天長嘆:「為何我大唐,竟是如此多難……」

    「誓誅燕逆,重振大唐!」群僚們的怒喝聲直衝霄漢,竟似將這鄧州城也震得晃了三晃!

    不管是大義也好,私情也罷,楚軍上下已經群情憤湧,準備要再次北伐了。趙匡凝當即向蜀王王建修書,要聯絡蜀軍併力向北。在趙匡凝想來,蜀國大將王宗佶同樣死在了上黨,三萬西川子弟的屍骨未寒,就算蜀王不念驅逐篡逆的大義,總也會和自己一同北上報仇吧?

    趙匡凝派遣使者,持自己的親筆書信前往緊鄰鄧州的均州。實際上在趙匡凝攻打襄州和鄧州的時候,蜀軍也沒閒著,他們同樣將均州和商州拿到了手上。相比趙匡凝的連番大戰,領軍的蜀將唐道襲則要輕鬆許多——荊國主力都被趙匡凝打沒了,蜀軍所要做的,只是一座座城池佔領下去就可以了。

    原本自信頗滿的楚國使者在均州卻吃了個癟,並不是說蜀軍態度不好,相反,唐道襲非常熱情的接見了來使,禮數十分周到,令楚國使者一點錯都挑不出來。讓楚國使者感到鬱悶的是,蜀軍對於再次北伐竟然沒有一點興致。

    說起來,王宗佶和三萬西川子弟的戰歿,帶給蜀王和座下群臣的不是憤怒,而是恐懼。早在上黨大戰之後,成都就專門為了此事的應對討論過一番,有些低階武將曾經叫囂著要再次出兵,向燕軍討個說法,可在殿中議事時,這個話題卻遭到冷場的待遇。

    替王宗佶和西川字弟報仇?說的容易,誰去?蜀王指點殿中諸臣問,誰願領兵?殿中無人敢於應允。

    馮涓年歲已老,整日介顫顫巍巍,讓他領兵,這不是開玩笑麼?恐怕走不到半路就得一命嗚呼。

    杜光庭、韋莊、張格等人都是名滿天下的學問家,著書立說可以,詩詞歌賦沒問題,哪怕是治理政務,也算一把好手,可要領兵,那就只能呵呵呵呵了。

    最後討論來討論去,兵還是要出的,但肯定不是北伐,而是趁著荊王馬殷身死的機會,多搶點地盤,順道打聽打聽這個新崛起的燕王肚子裡究竟是哪一門道道?說實話,蜀國小朝廷雖然不敢名正言順的出兵挑釁正如日中天的燕軍,但身居蜀中之險,覺得自保還是沒問題的。王建覺得,應該和燕王接觸接觸,想從燕王手上佔點便宜或許很難,但試探試探自己能留下多少家底,這是最關鍵的。

    趙匡凝在鄧州浴血的時候,臨危受命的唐道襲早就佔了均州和商州,唐道襲的信使也已經跑了洛陽不下四五次。唐道襲同樣不是領兵的行家,但蜀中小朝廷覺得還是應該讓他出川,誰叫他和李振關係匪淺呢?

    來回的信使聯絡中,唐道襲已經和李振達成了默契,或者說已經代表各自的主上達成了默契。蜀王認可燕王對朝廷的掌控,對燕王主導天子禪位一事並無太多異議,他甚至默認了燕王對九鼎的覬覦。李振則代表燕王承認了蜀王對兩川和山南西道、東道部分州郡的統治。但有一條,燕王要求蜀王去國號,李振說,這是燕王的底線。

    唐道襲對此表示理解,早在出川之前,蜀王已經將之作為退讓的條件,全權託付唐道襲去商談了——雖然蜀王對「去國」很是心有不甘且戀戀不捨。

    唐道襲和李振一直爭論的焦點在於,蜀軍對關內諸州的侵擾。李振要求蜀軍停止北上關內和隴右,並且要求把佔領的上邽、清水等地退給朝廷。唐道襲當然不答允,作為支持燕王掌控朝廷的條件,唐道襲認為燕王應該給自己這邊一點好處,除了上邽、清水外,還應該把隴州割讓給蜀王。爭來爭去,最終雙方同意,就以實際控制區為分界,蜀軍已經佔領的地盤,歸蜀王管轄,但今後不得越界。

    商談雖然艱苦,但消息傳回成都時,蜀王表示滿意,至少由此可以看出,燕王對和談還是很有誠意的。

    因此,當趙匡凝的使者來到均州的時候,所能得到的收穫自然寥寥。唐道襲甚至讓使者回鄧州勸說趙匡凝,要趙匡凝順應大勢,消消氣。唐道襲說,他可以居中說項,幫助燕楚之間達成和解。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2 15:59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器(三)


    在與唐道襲的交談中,使者秉持大義,努力勸說對方回心轉意,但結果並不樂觀。

    胞弟之仇?這個似乎不能怪人家燕王吧?說起來,當初是咱們不地道,主動出兵跟著梁軍去打人家的,現在戰死了,又說要報仇,道理上也站不住啊。你看,我們蜀王就比較大度,王宗佶將軍和三萬西川子弟戰死上黨,我們就沒有去尋仇嘛。冤冤相報何時了,大夥兒都是大唐的臣子,眼見天下就要太平了,做事情應該為百姓考慮考慮嘛。

    篡逆欺君?這個恐怕不能這麼說吧?燕王是襄王之後,是李唐宗室之一,說小了,這是人家的家事,這一百年來,天子之位更換來更換去,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相互傳位,又不是頭一次了,這很正常!往大了說,燕王品德不凡,有他坐龍椅,大唐才會興旺嘛。

    這番說辭,實在令使者很是無語。

    當然,唐道襲也並非一味向著燕王說話,他也同樣表示,如果楚軍能夠就此息兵的話,他很樂意和趙匡凝聯兵,在均州、鄧州一線組織防務,以備不測。而這,也是楚國使者此行均州的唯一收穫。

    使者很快返回了鄧州,趙匡凝對這一結果很驚詫,他不敢置信的問使者,難道蜀王就不怕燕王從此坐大?難道唐道襲不知道,要是將來燕王撕毀合約,派兵南下的時候,就一切都為時晚矣?

    使者很無奈的回答了一句:「其自恃有兩川之險,不虞兵憂。」

    對此,趙匡凝只能啞然。

    不過無論如何,趙匡凝還是和唐道襲達成了默契,在他將兵力用在鄧州方向以對付燕軍(這個時候的燕軍已經不在沿用此軍號了,但趙匡凝肯定是不願承認對面的軍隊是代表朝廷的)的時候,蜀軍不能趁火打劫,從背後給自己捅刀子。

    趙匡凝是個很倔強的人。當然也是個「不畏強權」的人,當年梁王朱全忠聲威最為顯赫的時候,他也敢起兵對抗,雖然沒有蜀軍作伴,他依然決定討伐「燕逆」。不過他也不是傻子,能夠尋找到盟友當然是最好的。

    吳王楊行密正在和燕逆作戰,屬於趙匡凝的天然盟友,他當然要派人去聯絡的。除了楊行密以外,江南西道的閩王劉審知、嶺南道的漢王劉隱,都在趙匡凝的聯絡人選之內。只不過這兩家都在南邊,讓他們出兵的話,一來道長且阻,二來經過自己的地盤自己也放心不下,故此只是想打打秋風,讓他們幫襯點糧秣。

    八月初六,趙匡凝得了一個好消息,閩王王審知和漢王劉隱雖然沒有同意向北派兵,但卻同意了趙匡凝的要求。提供了一批糧食、軍甲和兵刃,數量不少,足敷五萬大軍三月之用。但這些東西不是白送的,王審知和劉隱各自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求瓜分趙匡凝控制下的嶺南道北六州。

    對於這個要求,趙匡凝咬牙同意了。他決心傾國一戰,畢其功於一役,區區六州之地算得了什麼?只要此戰能勝。還怕中原沒有六州之地來補償自己嗎?

    既然決定了出兵,趙匡凝就需要認真考慮用兵方略,他重新將元和版的大唐輿圖取出來。開始仔細審視北方的對手。這麼沉下心來一看,頓時感到頭皮發麻。

    自西向東,隴右道、關內道、京畿道、都畿道、河東道、河南道、河北道,都在燕逆的控制範圍之內,再加上關外沃野千里,整個北中國都在李誠中的掌控之間!這是一個比當年梁賊最鼎盛時期還要強大得多的對手,自己將怎樣對抗這樣的對手呢?此刻的趙匡凝,頗有一種由內心勃然而發的澎湃激情,以一己之力,獨抗巨逆,雖情勢險惡,吾卻一人前往!以一己之力翻覆天下大勢,重振大唐雄風,就算最終事敗,卻也足稱英豪!

    某家趙氏,必將千古留名!

    激情過後,趙匡凝苦苦思索破敵之策,終於再次下定了決心——仍舊從鄧州北上,直搗洛陽!燕逆雖然貌似強悍,但實則掣肘極多,只要將東都拿下,必將震動天下,屆時無論是岐王李茂貞也好,還是齊王王師範也罷,定會響應自己,隴右、關內、緇青都將重燃烽煙,就算是歸附燕逆最早的河東諸將,想必也會重新振作,到時候定叫燕逆焦頭爛額,首尾不能相顧!

    趙匡凝計議已定,便立刻發佈軍令,向自己控制下的各州開始徵募軍士、徵收軍輜。但是軍令執行的並不順利,原因無他,先前攻打荊軍的消耗太重,各州縣已經快要沒有餘糧了。除了糧食的問題外,各州縣都在叫苦,說是眼下秋收在即,徵募丁壯之事宜緩,待秋收之後再募軍士方為上策。

    於是趙匡凝不得不壓下焦躁的心緒,等待秋收。一直到九月底,各州縣的秋收事宜才算完成,倉廩中重新堆滿了糧食,新募的丁壯也開始陸陸續續向鄧州解送。

    但是,這麼一等,便等出了問題。之前的探報已經表明,旬月以來,燕軍似乎已經覺察出形勢不妙,正在向南陽調集軍馬,以備不測。南陽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正卡在趙匡凝北上洛陽的道路之上,是楚軍必須攻佔的重鎮。

    鄧州距南陽八十餘里,兩地之間一片坦途,沿官道而行的話,大軍攜帶輜重也僅需不到三天。只可惜夏天的時候,楚軍拿下鄧州所耗費的時間太久了,致使趙匡凝沒有能夠來得及去攻打南陽,在楚軍圍困鄧州之際,南陽城頭便已經出現了燕軍的身影。

    按照一個月來探報的描述,至十月二十日,南陽城連續三次有燕軍大隊增援。第一次約莫千餘人,七日後的第二次,入城的燕軍大約在兩、三千上下,十月二十日,第三批入城的燕軍同樣在兩、三千人左右,因此,趙匡凝估測,南陽城內有大約五千到七千名燕軍。

    從十月底開始,南陽城東南六七里外的白河邊上,燕軍開始修築營寨。這座營寨建立在十多座起伏不定的矮小丘巒間,按照營寨的規制而言,大約可以容納數千人。

    南陽城和白河邊上的軍寨互為犄角之勢——這是守城的最佳策略,趙匡凝完全能夠理解,關鍵是軍寨中有多少燕軍呢?花了三天工夫,趙匡凝仍然沒有得到確切的回報,但有一條重要情報反饋到了案頭:白河軍寨與南陽城都打成同一個番號——「莫州軍」。

    莫州軍是燕逆手下九軍之一,人數在一萬兩千人左右,這已經是天下皆知的事了,這麼看來,駐守南陽的應該就是莫州軍了,南陽城內有一半,白河軍寨有一半。除了莫州軍外,探報並沒有看到燕逆手下其餘八軍的蹤影。對此,趙匡凝在大唐輿圖上進行了一番大膽的揣測。

    燕軍在淮泗之間正與吳軍作戰,吳國兵力很強,聽說那邊主持戰事的燕軍將領是鐘韶——此人是上黨決戰的指揮者,是燕逆手下的頭號悍將。以鐘韶在燕軍中的地位,既然進行的是「國戰」,那麼至少應當指揮兩到三個軍壓在淮泗一線,否則他兵力不夠。

    河東、鳳翔都是新附之地,無論如何,燕逆會駐兵鎮守,聽說燕逆在上黨和陝州各建了一個行營,想來就是震懾河東和鳳翔的了,這樣一來,至少又去了兩個軍。

    鎮守洛陽的是幽州軍,這是已知的消息,那麼燕逆的老巢幽州,想必也同樣需要至少一軍駐守,這就又去了兩個軍。

    算來算去,南陽的莫州軍似乎是燕逆唯一可以派出來的軍隊了,當然或許還會加上一些新歸附的軍隊,比如河東軍、鳳翔軍、宣武軍等等,但這些軍隊燕逆絕不可能單獨調用,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散了作為各軍的補充。趙匡凝一直在打聽李誠中的秉性,他知道此人最忌諱手下出現軍頭,是不是讓這些投降的軍隊重新成了氣候的。

    甚至很有可能,這些軍隊都還在洛陽周圍,在燕逆的眼皮子底下——換了自己,同樣不會對其放心的。

    這麼看來,北進洛陽的戰事應當分作兩次,南陽是第一戰,打敗了莫州軍,拿下南陽後,將在洛陽城下還有一戰,那一戰,或許才是最後的決戰!

    經過一個月的籌備,趙匡凝將自己控制下的各州所能徵募的軍士全數調到了鄧州一線,總共五萬餘人,其中最依仗的,還是跟隨自己常年作戰的一萬餘老軍,也是自己親自指揮的牙軍,剩下的四萬人,則有兩萬戰兵、兩萬輔兵。

    依靠這五萬人,想要正面擊敗燕逆不太可能,但要攻下洛陽,趙匡凝卻很有信心。說起來,燕逆崛起太速,別看控制的地盤大,但經營的時間太短,雖說兵力遠甚自己,但兼顧太多,既要震懾新拿下的各道州縣,主力又在與吳王征戰,只要戰事能夠進行的快一些,燕逆絕計抽不出兵力來和自己爭鋒。這,就是自己最後的機會!

    十一月初八,前往江都的信使返回了鄧州,他帶來一個不好的消息,吳軍丟失了泗州,那一戰,著實傷了根本。吳王楊行密非常急迫的請求趙匡凝立刻向北用兵,最好能盡快直搗東都,以策應正在淮南進行的大戰。

    趙匡凝詳細詢問了信使有關泗州大戰的詳情,信使對作戰的過程並不清楚,但卻轉告了吳王的一句話:若是楚軍再有遲疑,恐吳國將支撐不到明年了!

    趙匡凝揮手讓信使離開,然後陷入了沉思。

    十一月初十,趙匡凝親率四萬大軍,由鄧州而出,直撲東北八十里外的南陽!
Babcorn 發表於 2016-11-22 15:59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二章 國器(四)


    江都,吳王宮。

    密密麻麻的甲士將寢殿內外團團圍住,吳國的文臣武將們立於階下,個個面色焦灼。

    縱橫江淮二十年的吳王臉色蠟黃,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豪氣,和每一個行將枯木的老人一樣,渾身無力的躺在床榻上。

    連續數次昏迷至不省人事,所有人都明白,吳王就要歸天了。

    新任淮南留後,楊氏長子楊渥跪伏在榻下,低垂著頭,眼珠子左右掃來掃去,一會兒看看身旁同樣跪伏著的二弟楊渭,一會兒又用餘光掃掃斜後方的十多名武將。此時能夠進入寢殿的,無不是吳國位高權重的大將,這些人的態度,將決定自己能否登上那個顯赫的位置。

    楊渥知道,雖說自己被任命為淮南留後,但並不代表著自己就是王爵的繼承者。如今已經不同往時,只有拿到弘農郡王的爵位,才是名正言順的吳國王儲。對於楊渥來說,真正的威脅只有一個,就是身旁年幼的二弟楊渭。

    父王糊塗了,二弟才八歲,如何當得起一國之君!

    身後的武將裡,左牙軍指揮使張顥、右牙軍指揮使徐溫是楊行密的心腹,哪怕楊行密身子骨到了今天這個地步,他們也始終忠心耿耿,從無二心。楊渥曾經想要拉攏他們投靠自己,卻沒有成功,這也讓楊渥隱隱感到了一絲不妥。

    因此,他才將自己的心腹李簡、周本、陳章等將以入援的名義調進江都,這三人此刻同樣跪在身後,是楊渥最為倚仗的臂膀。

    寢殿裡已經寂靜了多時,只偶爾從床榻上傳來吳王撕裂心肺的咳嗽聲。也不知等了多久,吳王再次開口:「米志誠……米志誠上前……」

    節度判官周隱就在楊行密身旁。低頭稟道:「米將軍在領兵守城,如今脫不開身,殿下有什麼吩咐傳話就是。」

    米志誠素有神箭之名,為楊行密往來征討多年,是如今江都城內威望最高的將領。李神福戰死後,吳軍之中他的地位僅次於王茂章。

    自從劉金厚以偏師奇襲江都之後,米志誠倉促間與其在城外連戰數場,損兵折將,盡數敗北,直到昨日才率領殘軍退入城內。隨著米志誠的入城。整個吳國上下其實已經知道,江都是保不住了,沒有任何城牆當得住那驚天動地的驚雷!

    聽說米志誠退入城中,吳王眼神一黯,周隱在一旁心如刀絞,嘴上卻安慰道:「殿下寬心。軍士們群情振奮,誓保江都無憂……」

    床榻上的吳王勉力抬起胳膊,無力的擺了擺,嘆了口氣,道:「形勢險惡,不必再瞞著孤了……孤之大限已至……召留後楊渥……」

    楊渥心頭一緊,立刻膝行至前。便聽楊行密道:「汝為留後,則鎮江都,助米將軍守好根本……召楊渭……」

    楊渭抹著眼淚爬到楊行密跟前,哭著喊了聲:「父王……」

    楊行密乾枯的手指在楊渭臉上摩挲了一陣子,繼而努力振作著說道:「以楊渭為宣州觀察使,今日啟程,即赴宣州;周隱、張顥、徐溫等率牙軍同行……」

    話音未落,楊行密嘴角溢出鮮血,再次昏迷過去,寢殿上好一陣慌亂。

    楊渥面色猙獰。兩隻手掌青筋暴起,心中的憤怒難以言表。楊行密的鈞令宛如一記重錘,將他殘留的最後一絲幻想擊得粉碎。都說虎毒不食子,可自家父王卻比猛虎還要狠,竟然要自己的命!

    他豁然起身。絕然地大步離開了寢殿,李簡、周本、陳章等將也俱都跟隨在後,剩下的吳軍大將們,則滿臉憂慮的望著楊渥等人離去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

    出了寢殿,楊渥頭也不回,大步流星就往外闖,王宮內的牙軍甲士想要攔阻他們,李簡、周本、陳章等人立刻按劍怒目相視,楊渥冷哼一聲,帶著眾人闖出宮去。

    來到宮外,隱隱聽見城外傳來的陣陣喊殺聲,李簡問道:「大帥,如今該當如何?」

    楊渥抬頭望瞭望天,冷聲道:「召集軍士們,咱們回宣州!這江都,誰愛守誰守!某是絕不守的!」

    「可是軍士們都在西城上駐守,要是召集下來,江都就完了……」

    「糊塗,此時要是不走,咱們就完了!」楊渥厲聲喝道。

    這一聲暴喝將李簡、周本和陳章等將猛然喚醒,幾人齊聲道:「遵令!」

    正在此時,猛然聽見北門外傳來驚天的震響,楊渥等人循聲望去,就見大片煙土升到半天高處,滾滾向四面八方撲去,情狀極為駭人。

    楊渥面如土色,喃喃道:「江都完了……」

    隨著江都北門的塌陷,大隊大隊魏州軍身披鐵甲,以整齊的隊列湧入城內。前排和左右兩側是肩扛大盾的刀盾都士卒,他們掩護著鐵甲槍兵和強弩手沿街而行,一條條街巷清肅著城內的抵抗者。整個過程並不快,但卻非常穩。

    魏州軍一直進攻到吳王宮外時,才遇到了匆匆趕來的兩千餘名吳軍的抵抗,這也是整個內城戰鬥中吳軍唯一的一次結陣戰鬥。

    到了黃昏時分,城內雖然還有不少街巷仍然處於激烈爭奪之中,但吳軍有組織的大規模抵抗卻已經全部撲滅,魏州軍統制劉金厚、點檢文嗣朔、司馬來興國攜軍指揮部開進江都,來到吳王宮。

    整個王宮都被魏州軍控制,宮門前跪著一大批全身綁縛著的吳國文武,打頭的,赫然是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吳王楊行密的二郎楊渭,也是楊行密屬意的吳王繼承者。

    劉金厚等人直趨內殿,戰戰兢兢的侍者和宮女們趴伏成一片,在魏州軍甲士的刀搶下低聲哭泣,宮殿外的西階下堆積著高高的死屍,看裝束都是戰死的吳軍士卒。

    楊行密躺在淦金八合白玉塌上,金絲裹被蓋了大半個身子。他的嘴角溢著沒有擦乾的血跡,臉如金紙,左手無力的耷在床榻邊,似乎想要抓住什麼……

    劉金厚似乎在詢問,又好像在自言自語:「楊行密?吳王?」他回過頭來。看向殿中的魏州軍士卒,又掃了掃地上瑟瑟發抖的侍者和宮女,哈哈大笑起來,笑得極為暢快!

    文嗣朔和來興國也忍不住喜動顏色,雙目相視,心中激動!

    劉金厚笑夠了。才抹了抹眼角的淚花,下令道:「傳報泗州,魏州軍已下江都,獲吳賊楊行密屍首!」

    ……

    從十二月初八開始,雪片般的捷報傳至洛陽,整個東都處於巨大的喜悅之中。

    鐘韶部於盱眙大敗吳軍。淮南大將王茂章等皆梟首城中!

    劉金厚部奇襲高郵得手,打開了通往江都的通道!

    鐘韶部佔領滁州,滁州官兵皆降!

    劉金厚部攻佔江都,吳王楊行密、大將米志誠身死,楊渭、周隱、張顥、徐溫等上百吳國文武請降!

    兗州軍左廂張延壽所部攻取壽州、霍存所部佔廬州!

    兗州軍右廂丁會所部奪和州、楊崇本拿下宣州!

    劉金厚揮軍南下,搶佔湖州,兵逼錢塘!

    雄踞淮南二十年的楊氏集團轟然覆滅。其滅國之速,直令人瞠目結舌。

    伴隨著捷報而來的,是朝臣們同樣雪片般的奏章。

    所有的奏章只有一個內容——敦促新登基不到半年的天子禪位!

    天子李祚連下兩道旨意,欲禪讓大寶,傳國器於李誠中,卻都被李誠中拒絕。

    李誠中的本意是要再過半年或一年,等天下平定之後再以絕世功績上位,因此始終在猶豫之中。

    但朝臣們都等不及了,新的龍冠袞冕早已籌備妥當,禪位大典的諸般禮儀也都暗地裡演練了數次。所有人都在望眼欲穿的等待著,大夥兒都在渴望著新天子的繼位,渴望著新朝新氣象的到來。

    就在李誠中猶豫的時候,又一份重量級的奏本報至洛陽——南陽大捷!

    莫州軍統制周小郎和趙州軍統制趙霸在南陽設伏,大破趙匡凝的楚軍。陣斬趙匡凝以下將佐數十員,斬首上萬,俘敵無算。隨後,趙霸以騎兵出擊,迅速攻掠鄧州和襄州,兵鋒直指荊州。目前,莫州軍正在追趕趙州軍的腳步,準備向江南西道和嶺南道進兵。

    又是一戰滅國,這樣的功績,自然都要算在李誠中頭上。

    李誠中自家也很是沒有想到戰事的進展會如此順利,這讓他忽然想到了後世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一過,戰事進展如水銀瀉地,一擊千里,這與現在的情況何其相似。

    等到天子李祚的第三道禪讓旨意下來的時候,李誠中終於不再推辭了。

    天祐四年正月初一,東都大朝會,李誠中登上了九階金鑾,正式就座於龍塌之上。是年改元光興,為光興元年。

    光興元年二月,越王錢鎦上書洛陽,願歸附朝廷,接受去國、整軍、收官三律令。李誠中下旨予以寬慰,招錢鎦入東都洛陽,保留王爵,入大唐榮勳院供職。

    四月,滄州軍、魏州軍入嶺南東道,王審知聚兵於福州抵抗,鐘韶、劉金厚大破王審知所部,王審知被俘,遞解洛陽後斬首。

    五月,莫州軍、趙州軍入嶺南西道,兵圍番禺,八月,劉隱出城投降。

    十月,營州軍、媯州軍自漢中入蜀,連續攻取劍州、綿州等要十多處要地,兵臨成都。

    十二月,蜀王王建舉火,自盡於宮殿之中,宮中大火,三日不絕。

    光興二年四月,唐軍再次整編,重設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共計十六衛,每衛一萬六千餘人,為樞密院直轄甲等軍,分鎮東北、正北、西北、正西、西南五個方向,專司對外軍事。

    除十六衛外,又設左右神策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羽林軍,每軍兩萬餘人,鎮守京畿、東都和北都,是為三大營,兼負對內對外雙重職能。

    侍衛親軍司又分侍衛司、殿前司和馬軍司,每司六千人,拱衛帝室。

    各州設預備旅,各縣設預備營,每營二百五十人,專司清剿地方,綏靖治安。

    光興二年七月,左右金吾衛入青藏,設駐藏大臣。

    光興二年九月,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入甘隴,滅回鶻,大軍一路向西,滅數十部國,於蔥嶺重建安西大都護府。

    自此,大唐開啟了第三次盛世,威震西域。

    光興五年,由三十艘千料大船組成的船隊從福州出發,進入西洋。

    光興九年,三萬唐軍越過蔥嶺,再次出現在怛羅斯。

    (全書完)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3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