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明末瘋狂 作者:再次等候 (連載中)

 
mk2258 2013-4-20 08:58:30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967 68527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19:46
第七百七十一章 半個偉人

    阿巴泰是滿嘴苦澀,這時候的他才總算明白了,對面的明軍為何有這麼大的膽子,只用兩千人的步兵方陣就敢正面迎敵了。

    而看著這樣的戰果,吳世恭也一直保持著微笑。雖然今天取得這樣的戰果,有著超量火炮和一窩蜂等火力支援的原因,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證明了把兩個千人團合並成一個二千人的大團,是一項很成功的改制。

    雖然兩個千人團合並成兩千人的大團,人數沒有增加,火銃手也依然是四百人,但明顯是量變到質變,方陣抵御騎兵沖撞的能力是大大的增加了。

    而看到了這樣的戰果,一旁的王聲也感到不可思議,他長大了嘴,結結巴巴地說道︰“大帥!這……,這……,沒想到火銃威力如斯!”

    吳世恭對王聲微微一笑,道︰“一個人用好火銃很容易,一百人用好火銃就很難。你要學的東西還很多。要用心!”

    王聲一听這話,就知道吳世恭要傾囊相授了,要把王聲他們引入到汝寧軍系統中。于是王聲幾乎激動地說不出話來,他只是在口中連聲道謝︰“謝大帥!謝大帥!……”

    吳世恭又轉頭一看,看到了遲明一副愁眉苦臉的模樣,于是立刻收住了笑容,喝罵道︰“板著個臉干什麼?有什麼不高興的?”

    遲明依然苦著一張臉,嘟嘟囔囔地回答道︰“又要吃馬肉了。”

    “哈哈哈!”吳世恭立刻爆笑了起來。他一指戰場,意氣風發地下令道︰“韃子已膽寒,全軍總攻,全殲這股韃子。”

    汝寧軍陣中的戰鼓聲立刻是“隆隆”的響起……。

    “貝勒爺!咱們該如何?”一位清軍的將領問道。

    “撤!快些撤!先避其鋒芒。”阿巴泰連忙說道。

    可這時候清軍的軍心已經亂了。在攻打正面未果後,這些清軍才想起了自己將要受到汝寧軍的四面圍攻。而且正面的沖陣也浪費了一些時間。到了此時,其他三面的汝寧軍騎兵也都向前走了一百多步。把包圍圈給大大壓縮了。

    “哄——!”西側的清軍見到了宛如鐵罐頭一樣的重騎兵逼近,他們立刻散亂了,都向著中央避讓。

    “呯——!”在東側的清軍被逼近的汝寧軍騎兵用火銃射擊了一輪。剛在正麵衝陣中遭遇強大火力的清軍,立刻成為了驚弓之鳥,他們也不敢上前衝鋒,紛紛向著中央退讓。

    被兩側的部隊一擠壓,阿巴泰部的清軍陣形就有些動搖了。

    “向後跑!”見阿巴泰還在猶豫,他的親兵隊長立刻大聲喊道。也不管阿巴泰同不同意,清軍的那些將領和擺牙喇親兵簇擁著阿巴泰就向後逃。隨著帥旗的後撤,清軍立刻“哄”的一聲散開了。所有的清兵都沒有了組織。都快馬加鞭向著後方逃去。

    一見清軍的陣形散開,兩側的汝寧軍騎兵開始了提速沖鋒。而正面的汝寧軍方陣也加快了鼓點,小跑著向前跑去。

    “呯——!”後方的汝寧軍騎兵也開始開火了。隨著這排槍響,向後逃的清軍也開始散開了。大部分清軍依然向著後方衝去,而小部分的清軍開始像無頭蒼蠅一般在包圍圈中亂竄。清軍已經完全失去了軍隊的組織性。

    “快些沖!打開一條口子。大伙兒再從縫隙中沖出去!”阿巴泰大叫道。

    可在這時候,清軍連續作戰。並且急行軍追趕汝寧軍的惡果就顯現出來了。他們的馬力已經有些跟不上了。速度就是再怎麼逼趕,都不會提高太多,事實上都有些下降。有些清軍的馬匹已經開始口吐白沫了。

    西側汝寧軍的重騎兵分出了一半兵力,再次開始了沖鋒。而這次沖鋒就像是熱刀切黃油一般,毫無阻礙地把清軍截成了兩端,尾部一千多清兵陷入了汝寧軍重重包圍中。

    “自由射擊!”

    後方趕到的方陣內跑出了一隊火銃手。他們在火銃統領的命令下向著四處亂竄的清兵隨意射擊。簡直是一槍一個準,而那些清兵也都是遠遠避讓,根本沒想過上前來劈殺。而飛馬鎮的騎兵也有一部分都下了馬,掏出了騎兵用的中型火銃準備射擊。

    火銃聲是不斷響起。後面的包圍圈也是不斷縮小。在吳世恭的命令下,王聲這兩千多騎兵,也早就包抄到後面這個包圍圈的兩側,把汝寧軍的騎兵都交換出來,讓他們加強前面的包圍圈。

    包圍圈逐漸的縮小,已經不能自由開火了,要不然可能誤傷戰友。于是火銃手都撤到了外圍,讓長槍兵和斧槍兵上前。到了此時,才是實實在在圍住了尾部的清軍,剩下的只不過是一些收尾工作罷了。

    汝寧軍的方陣開始分開,兵丁們分成一隊隊人馬,像是一堵堵牆一樣,把剩下的清兵分割開。而作為牆壁的長槍手和斧槍手不斷地刺殺、砍殺。而已經完全失去了馬速的清兵在密集的長槍攢刺下,大批大批地從馬上慘嚎著倒下。

    這完全就是一邊倒的屠殺。戰場上充斥著汝寧軍的吶喊。伴隨著每一次刺殺,都有一聲激昂的高喊聲︰“殺!”

    清兵不斷地從馬背上掉落,這時候的汝寧軍已經是掌握分寸了。他們都是對人不對馬,要把戰馬完整地保留下。

    ……

    而在另外一個包圍圈,截住清軍退路的二千汝寧軍騎兵確實控制不住這麼長的戰線。阿巴泰他們集中了身邊所有的人,在東北角結合部,順利地沖殺了出去。可是等到被王聲交換的汝寧軍騎兵趕到時,這個包圍圈也是嚴嚴密密地扎緊了口子。

    在這個包圍圈內,留下了清軍二千多騎。汝寧軍的近五千騎兵開始了對他們的追殺戰。

    有些清兵跑著跑著,身後就被馬刀狠狠地劈中。有些卻被汝寧軍的騎兵火銃射倒。清兵們就像是一群被包圍的獵物般在四處亂竄。有些絕望的就沖向了成隊列的外圍汝寧軍,立刻被汝寧軍射死、刺死。

    等到後面包圍圈的清兵被汝寧軍步兵全部收拾完,又加入了絞殺這個包圍圈內清軍的行列中時,這里面的清軍結局已經是注定了。

    ……

    戰斗進行到黃昏時才全部結束。不過從午時以後的大部分時間內,汝寧軍都是在收拾戰場,因為這次的戰果簡直太輝煌了。

    最終隨著阿巴泰出逃的清軍只有一千多騎,而汝寧軍斬殺了近五千清軍。因為這支清軍都是一人雙馬的,所以繳獲的馬匹就有六千多匹。

    此外,因為沖陣是以白甲兵居多,汝寧軍繳獲的重甲就有五百多具,馬甲三百多具。其余輕甲、兵器、馬具、旗幟等無數。

    而汝寧軍這邊,只損失了王聲部一千三百多騎兵,再加上汝寧軍本身的三百多人傷亡。應該說是絲毫沒有傷到筋骨。

    而在整場戰斗中,對岸的濟爾哈朗和豪格兩部清軍只能是望河興嘆,他們根本沒辦法過河來支援,只能夠象征性地攻打了一下橋頭堡,在扔下了幾具尸體以後,就不再白白的損耗實力,來攻打這座“堅城”了。

    而阿巴泰像是喪家犬般逃向了鰲拜、譚泰部。驟聞得此大敗,鰲拜、譚泰他們也立刻停止了腳步,不再敢緊逼汝寧軍。

    在之後的兩天內,汝寧軍安安心心地在無名河上又先後架設了十一座浮橋,接著全軍無驚無險地渡過了無名河。

    等全軍過河以後,汝寧軍又在原地休整了一天。趁著這空隙,吳世恭召集所有的軍官進行戰後總結和總結會後的宴會。

    雖然在戰時,宴會上無酒,菜肴也十分簡陋。但是那些軍官對吳世恭是馬屁如潮,尤其是所有的軍官都是一致公認,吳世恭安排的騎兵協兩渡無名河為神來之筆。

    結束了宴會以後,吳世恭依然陶醉在馬屁聲中。當他想到自己那個神來之筆以後,忍不住是仰天大笑。他在心中得意地想道︰“後世有位偉人能四渡赤水,而我是兩渡無名河奠定勝局。那麼我不就是半個偉人嗎?”

    而那滲人的笑聲傳到了在大帳外站崗的遲明耳中,他頓時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遲明心中不禁想道︰“大人的笑聲太可怕了,簡直比吃馬肉還要惡心。而且韃子看起來也沒什麼了不起,可能他們的女人凶一些,會用鞭子抽男人。不過這也沒什麼,因為沒遇上我。要不然,看我不抽死她!”

    面對著汝寧軍的強勢,在前方阻截的濟爾哈朗和豪格也不再敢逼得太緊了。他們一面召集各部清軍快些趕來,一面不再橋頭堡周圍挖壕溝了,而是在離橋頭堡十里左右的地方開挖。並且準備集中全軍與汝寧軍進行一場會戰。

    十三日,清軍多鐸部五千余人趕到。當天下午,鰲拜、譚泰部及阿巴泰的殘軍九千多人,在無名河上游過河,匯合到了清軍主力中。

    八月十四日,汝寧軍全軍開出了橋頭堡,再次向著東南方寧遠城的方向而去。而他們首先就是要面對的清軍二萬七千大軍。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19:46
第七百七十二章一籌莫展的清軍

    崇禎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晚,清軍的大帳中。

    多鐸一拍大腿,憤憤地罵道︰“我十二歲就隨同父汗上陣了,還從來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人。就知道縮在大車後面開炮、開槍,有種出來堂堂正正地打上一仗!等明日,找套女人的衣服給明狗送去,羞辱羞辱他們,逼著他們從烏龜殼里出來。”

    對于多鐸的話,大帳內其他的人都選擇了無視。打仗本來就是各顯本事,計謀、戰術也無正邪之分。只要有效,所有的手段都可以使出,不見得一定要敵軍按照自己的意思來打。不過話說回來,今天白天的作戰清軍確實是相當憋屈。

    今天的清軍是準備與汝寧軍進行一場會戰的。“會戰”,顧名思義就是作戰雙方像是開大會一樣,擺開陣勢,你一招我一招的見招拆招,堂堂正正的見個高下。可沒想到汝寧軍又來了一場奇葩的“表演”了。

    如果汝寧軍畏戰,縮在大營中不出,那倒也就罷了。可是汝寧軍卻是出營應戰的。可是汝寧軍的部隊根本沒有展開,他們在部隊前方布置了左中右三個用大車圍起來的車桶陣,掩護著後面跟隨的集團部隊,向著清軍的大陣中央就沖鋒而來。

    對于這種抱團龜縮的部隊,清軍倒也不是沒有應付的辦法,畢竟以前的明軍經常使用這樣的戰術。要打開這樣的鐵桶陣,無非是遠近兩個辦法︰一是用火炮撕開鐵桶陣的防御,部隊再入內廝殺;二是以步卒近戰,奪取、焚毀作為鐵桶陣“城牆”的大車,部隊再入內廝殺。

    可是當清軍接戰時,卻發現這兩個辦法是毫無效果。清軍火炮一開始的射擊確實擊毀了幾輛大車,但緊接著就被汝寧軍佔有絕對優勢的火炮給覆蓋。比射程、比射速、比數量、比威力,清軍的火炮都是絕對的劣勢,所以這種火炮對戰從一開始就一敗涂地了。

    接著清軍就用櫓車做掩護,讓步卒抵近進攻。可是照樣被汝寧軍的火炮給“點名”。再加上火銃和火箭的火力補充,清軍的步卒根本靠不近汝寧軍的大車旁,又何來進攻呢?

    汝寧軍就是用火器這一招鮮,打得清軍是一籌莫展。而清軍也著實明白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可氣人的還在後頭呢。汝寧軍的三大車桶陣向前沖鋒了近五里,瓖嵌進清軍的中路以後,他們卻不再運動了。而是把大車圍成一圈,形成了車牆。在原地安營扎寨了起來。仿佛是在向清軍挑釁︰“你來打我啊?你來打我啊?你敢不敢來啊?”

    清軍的那些將領當然不是愣頭青,他們也不會被汝寧軍的挑釁沖昏了頭腦,來個傷亡巨大的攻堅戰。可是這樣蔑視清軍的做法,卻把清軍的將領都給氣了個半死。

    所以多鐸才會出那個送女人衣服的餿主意,也許是他《三國演義》看多了,連小說的杜撰和現實都分不清。不過這也說明多鐸的腦子確實已經被氣糊涂了。

    “既然這股明狗縮。那咱們也縮。就縮在大營據營死守,擋住他們的歸路。我就不信了,筆架山被我們攻下,明狗的糧草全失,誰耗得過誰啊?”豪格大聲嚷嚷道,接著他就問坐在一旁的濟爾哈朗道︰“鄭親王!你說是不是?”

    濟爾哈朗為人向來小心,他並不怎麼願意多發表意見。可是在現在這種清軍作戰的關鍵時刻。他還是要提醒一下的︰“按照抓到的俘虜所說,在松山的明軍大軍存糧並不多,只有夠全軍三、四天所用。可是對面的那股明軍,從松山到此已經近十天了,他們有缺糧的樣子嗎?而且這里離寧遠城還有二百多里路,而今天這股明軍也只向前突進了五里,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應該手中還有余糧吧!”

    “而且我還听說。對面的明將就是在河間與睿親王斗得旗鼓相當的汝寧吳世恭總兵,他絕不會不知兵事,起碼不會做出缺糧作戰的蠢事。我也曾為此審問過俘虜,他們都說︰那吳總兵一到遼東,就向外購糧,並在軍中大肆存糧。所以如要長期相持,還需從長計議。”

    “那麼鄭親王的意思就是說對面的明狗並不缺糧?”豪格又問道。

    濟爾哈朗點點頭。又說道︰“我手下的奴才還發現,在這一路上,所有的死馬都被割去了馬肉,只剩下一個骨架了。”濟爾哈朗也是言盡于此。不過他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夠明白了。

    一旁的多鐸扳著手指計算著,突然他對濟爾哈朗大聲叫道︰“一天五里,有二百多里路,再加上與咱們打仗的時間,難道這股明狗軍中還有三、四個月的存糧?鄭親王不是危言聳听吧!”

    多鐸的話說的很沖,但他所說的倒也很有道理。依照汝寧軍大車的數量計算,肯定沒這麼多的存糧。所以多鐸就對濟爾哈朗的判斷表示出懷疑態度。

    濟爾哈朗仿佛對多鐸的責問是充耳不聞,他低著頭是一言不發。他並不想與多鐸斗嘴,因為這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這里離寧遠城還有二百多里,但清軍不可能在靠近寧遠城三、四十里的地方阻截作戰,否則的話,如果兩軍在寧遠城下僵持,城中的明軍再出城突襲,清軍將立刻面臨被兩面夾攻的局面。所以汝寧軍需要的存糧並不是那麼多。

    而帳內所有的清軍將領也都是沙場老將,他們也都明白這個道理。其實就是多鐸心中也很明白,他就是嘴臭,喜歡撿軟的要咋呼幾句。

    見到帳內的氣氛有些僵硬,鰲拜立刻開口岔開話題了︰“各位爺!奴才有幾句話要說。奴才確實不知對面的明狗有多少存糧,但估摸著,支撐個把月總沒有問題的。而現在咱們大清的兵力也很緊。要看住錦州,還要看住松山,更要防備寧遠和山海關的明狗出來救援,所以能用在此處的兵力並不多。最多再加上二日後趕到的,武英郡王所率的那六千多人了。”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19:46
第七百七十三章不講理

    看到帳內的人都在認真听著,鰲拜一躬身,接著說道︰“而對面的明狗火器太凶,正面野戰也難攖其鋒。說實話,如果擺開架勢堂堂正正一戰,咱們大清健兒絕不會含糊。可是他縮著往寧遠拱,讓咱們攻打這仿佛像烏龜一般的車陣。就算是咱們勝了,那人馬也要丟下大半。咱們大清國可是人少,還要考慮將來啊!”

    “你這奴才的意思,是不是把這股明狗就這麼放過去?”豪格立刻皺起眉,責問起鰲拜來。

    鰲拜立刻微笑著向豪格打了個千,說道︰“大阿哥!您知道奴才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在來的路上,奴才就詢問過七貝勒,他說那明將用兵十分老道。尤其是排兵布陣,練的是整齊劃一。正是這樣整齊的陣勢,才能發揮火器的威力,所以七貝勒才會吃了個大虧。”

    “奴才心想︰既然這股明狗火器強,可他再強也是要用在防御上。如果咱們守,他來攻,可能就會補上這個差距。而咱們可以用圍錦州的故計,挖壕溝,壘土牆,讓他來攻城。這股明狗存糧再多,也不會無止境,沒有了補充,總會有耗完的這一天。”

    “而且這股明狗在翻越壕溝和土牆的時候,又怎麼能夠排好陣勢?如果是當面肉搏,又怎會是咱大清健兒的對手?所以說,這股明狗不來野戰,咱們就不去野戰,也躲在這營盤中,等到壕溝、土牆都修築完,咱們再後退至那後面防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時間一長,耗也把他們給耗死了。”

    鰲拜的話,立刻引起了帳中一片贊同聲。多鐸夸獎道︰“你這奴才腦子倒活,這法子確實妙。真刀真槍誰能比得了咱大清八旗健兒。七哥那里可不算,他是輕敵輕的昏了頭了。”

    在一旁的阿巴泰听得臉都黑成了包公,可他卻不敢說什麼。他可知道自己這個十五弟向來說話不饒人,而且不怎麼把自己這個七哥放在眼里。而且剛剛遭遇大敗。現在的阿巴泰也喪失了帳議中的發言權。

    鰲拜又是微微一笑,道︰“如果各位爺都同意,那咱們的安排就要修改一下。現在咱們可是在大營後挖壕溝的,短時間內修不成模樣。咱們這里可是兵多民夫少,人手不怎麼足,還要防備對面的明狗。所以依奴才所見,應該再往後十余里。找個合適的地方開挖。而咱們就在大營這里與明狗相持,就是要拖住他們五、六天,等壕溝挖好以後再後撤。”

    在遼東,本來就因為無人區而難以抓到漢民作為民夫,而滿清的包衣、奴隸又大多數在錦州城,一時三刻過不來。而清軍又將面臨與汝寧軍的作戰。所以調不出很多人手去挖壕溝、壘土牆,因此。鰲拜就建議退後開挖,讓那些挖溝、壘牆的兵丁和民夫安全一些,並且也有了修築工事的充足時間。

    帳內的多鐸、豪格等人立刻交頭接耳了一番,接著豪格抬起頭,說道︰“成!就交給……”

    可就在此時,一位擺牙喇親兵飛奔入帳。他單跪後大聲稟告道︰“各位爺!對面的明狗全軍拔營,他們正來夜襲咱們的大營了。”

    “啊——!”大帳內是一片驚呼聲。豪格還難以置信地問道︰“你這奴才說的是明狗前來偷襲?”

    “是!……哦,不是!”那位擺牙喇親兵是難以回答,他只能這樣回答道︰“明狗是全軍出動了。”

    ……

    其實汝寧軍的存糧比那些清軍將領估計的少上許多。因為多了王聲等這些潰兵,就是狂吃馬肉,汝寧軍現在的糧草也最多支撐十七、八天。當然,如果減少口糧定額,支撐的時間還能更長一些。可是吃不飽就沒體力,戰斗力將會大大的降低。

    因此,汝寧軍絕對不會維持每天五里的龜速的。而在今天,汝寧軍其實就是要打一個節奏,不能讓清軍很安穩的做好準備來層層阻截,所以才會在白天向前五里以後,夜晚再出動夜襲。

    其實今天白天的戰斗也只是進行了一上午。汝寧軍瓖嵌到清軍中路陣形以後。附近的清軍就已經避讓出一段空間。而當汝寧軍就地扎營以後,清軍除了留下一部分警戒的部隊以外,大軍也後撤回營去了。

    所以在整個下午,汝寧軍的部隊其實都是在輪流休息。而到了晚間二更時分。汝寧軍再次全軍出動,開始前行攻打清軍的大營。

    所以說,汝寧軍根本不能說是偷襲,而是堂堂正正地正面強攻清軍大營。因此當汝寧軍一拔營以後,他們的動靜就被清軍給發現了。而見到汝寧軍是如此行動,清軍立刻是全軍集合,要防御住自己的大營不被攻破。

    可是清軍的大營並不是扎得很嚴密。一來是清軍已經N多年主攻,只有他襲營的,明軍幾乎沒襲過營,所以清軍已經放松了腦中那根弦;二來是古代的營盤也很少有扎得很嚴密的,像汝寧軍這種變態的扎營要求,就很少軍隊會采用。畢竟當時扎營的都是民夫,很少有兵丁肯自己花費氣力來做這繁瑣的土木工程的。

    而面臨著汝寧軍的襲營,清軍也來不及出營列陣了,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據營防御。可是清軍大營周圍小小的一條壕溝、一排拒馬和一道一人高的木柵欄也太單薄了一些,汝寧軍的火炮一陣轟擊,就很順利地撕開了口子,汝寧軍也毫無阻礙地突入了清軍的大營。

    現在汝寧軍的戰術,完全就是“不講理”。無論清軍采取何種戰術,汝寧軍都是依靠外圍車陣為牆,內線火炮、火銃射擊。清軍要野戰,汝寧軍也是這樣“不講理”的打;清軍要守營,汝寧軍還是這樣“不講理”的打。而這樣的“不講理”,終于把清軍給激怒了。

    濟爾哈朗、多鐸等清軍將領調動了大批清軍步卒前來圍攻車陣。由于夜色的掩護,汝寧軍的火炮和火銃也是威力大減。所以經過一番一戰,清軍步卒終于攻到了車陣邊上。

    可就在此時,汝寧軍的車陣突然拉開了幾條通道,大批的騎兵反擊了出去。對于汝寧軍這支內地的明軍,那些清軍的將領是很不熟悉,他們當然更不知道今天的前敵指揮——余繼,有個綽號叫做“刺蝟”了。而這只“刺蝟”不僅是渾身是刺,而且他身上的“刺”還會飛出去。

    一直以為汝寧軍只會龜縮防御的清軍可就吃了大虧了。被驟不及防的反擊一沖鋒,清軍不僅是步卒的進攻煙消雲散了,而且整個大營也被打的是一片混亂。

    當濟爾哈朗、多鐸他們終于調動騎兵來圍剿汝寧軍的騎兵時,汝寧軍的騎兵卻是見好就收,又退回到了車陣後,再次讓清軍沒有了下嘴的地方。

    而且吳世恭還放回了一名被俘虜的清兵,讓他給濟爾哈朗、多鐸他們帶了一封信。而在這信上只寫了一行字︰“繼續這麼打!我看好你呦!”

    這封調戲的信,讓清軍將領們是暴跳如雷。可幾位老成的清軍將領卻阻止了清軍的報復行動。守營已經失敗,清軍也是一片混亂。在夜晚要收攏好清軍已經是很不容易了,更不用說去再次攻打汝寧軍的車陣了。

    而這封信很明顯就是要清軍在怒火狀態下,不計後果地去攻打車陣,這顯然就是汝寧軍在使計,就與多鐸當時想出的,要送給吳世恭一套女人衣服的計策是一模一樣。

    為了保險起見,清軍也只能放棄自己的大營,主動後撤了。他們一下子後撤了二十幾里再扎下大營,不敢再與汝寧軍靠得太近了。

    而在此次戰斗中,清軍傷亡了三千多人。相比較于清軍的全軍混亂,這樣的傷亡也並不多。可是連連被汝寧軍這種“不講理”的打法擊敗,而自己卻沒有一點對抗的方法,這讓清軍的士氣一下子降落到了谷底。

    而汝寧軍在這次戰斗中,傷亡人數僅是百數。尤為可喜的是,汝寧軍更在佔據的清軍大營中還繳獲了清軍遺留下的糧草,而這些糧草足夠汝寧軍全軍使用十多天,這讓汝寧軍的士氣簡直就是爆棚。

    至于王聲、嚴三齡等明軍將領,他們現在對吳世恭簡直是奉若神明。如果說一開始,他們只是隨大流跟隨汝寧軍一起逃跑的話,現在就演變為對吳世恭的絕對崇拜,而且對脫離險境也有了絕對的信心。

    而汝寧軍也絕不給清軍任何喘息之機。在第二天,汝寧軍再次攻至清軍大營前。當他們的車陣再次吸引住清軍的注意時,汝寧軍一支奇兵突然繞過清軍的主力,突襲正在挖壕溝的清軍兵丁和包衣。

    而在這次突襲中,面對著清軍兵丁和包衣匆匆結成的方陣,汝寧軍的騎兵來了次標準的強力沖撞。在三排沖撞之後,清軍的步兵方陣就再也忍受不了這樣亡命的沖撞,開始陣形潰散了……。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19:46
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發雷霆

    “爺!您先喝口水。”白豬扶著牛錄額真馬佳顏,拿出了自己的水囊,小心翼翼地喂給他喝。

    馬佳顏貪婪地猛喝了幾口,這才緩過氣來。在剛才汝寧軍的騎兵沖潰清軍的方陣後,他們開始了毫不留情地追殺。

    而馬佳顏正是指揮清軍步卒陣形的一名指揮軍官。而在地面上跑,總是跑不過四條腿的。眼見著汝寧軍的騎兵就要追殺上來,還是白豬機靈,不知從哪兒弄來一匹馬。他找到馬佳顏以後,一馬雙人從清軍的潰兵中砍殺出一條道,危險之極地逃至安全處。要不是汝寧軍的騎兵今天是繞至清軍主力的後方作戰,不想過于戀戰,說不定這倆人就凶多吉少了。

    可就算如此,馬佳顏還是受了傷。雖然他的傷並不致命,但也是半邊臉都是血,精神是萎靡不振。好不容易等到馬佳顏緩了過來,他就用感激的眼神看著白豬,道︰“你這奴才今天又救了爺一次命,等這次回去以後,爺一定給你抬旗!抬旗!”

    也許是听過同樣的承諾太多,現在的白豬已經對抬旗已經免疫了。他沒接馬佳顏的話,小聲地問道︰“爺!這次遇上的漢狗,好像就是咱們在關內遇上的這一支。這次咱們大清國所有的精兵強將都出來了,還干不過這支漢狗。爺!您看……?”

    馬佳顏連忙向白豬做了個禁言的手勢。他打量了一下周圍,發現沒人注意到這里,就附過身,悄悄地對白豬說道︰“以後這種話都給爺爛在肚子里。接連吃上了敗……這種仗,上面的各位爺心中肯定都是不痛快。如果這話傳到他們耳中,我們旗人還好些。你這樣的包衣可能就會丟命。切記!切記!哎——!爺這次帶出來的奴才,除了你之外,還不知道能回去幾個哦!”

    感嘆了一會兒,馬佳顏發現白豬似乎在沉思,于是他立刻丟了顆“蜜棗”給白豬︰“等這次回家以後,爺就去對葉赫那拉家三小子說一聲,讓他把你的女人還給你。”

    听了這話,白豬的眼就亮了起來。

    ……

    再次遭遇敗仗,清軍終于忍受不住了。雖然阿濟格又率軍與清軍主力匯合,但已經沒人再敢截斷汝寧軍的歸路了。清軍的將領們一面飛報在盛京的皇太極讓他再加派援軍。一面卻只敢跟隨在汝寧軍的兩側和後面,好像是在護送著汝寧軍歸去寧遠城。

    這次清軍在阿巴泰戰敗以後,表現的是乏善可陳。他們即沒有殊死決戰的決心,又令出多門形成不了統一的指揮。而到了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汝寧軍虎入山林。

    其實當時鰲拜的建議是可行的。只要清軍接著在汝寧軍的歸路上挖壕溝、壘土牆。逼迫著汝寧軍與清軍野戰,就算是汝寧軍最後沖破了重圍。也將遭遇巨大的傷亡。甚至還有可能拖延住汝寧軍。把他們逼到缺糧的絕境上去。

    之所以最後清軍沒有如此做,除了連續戰敗之後喪失了信心以外,清軍還不肯為了留下汝寧軍而付出重大的傷亡。畢竟濟爾哈朗、多鐸他們都是帶著自己旗的旗丁,他們都不願意讓自己的部隊與汝寧軍死戰。所以沒有了皇太極的指揮,清軍的各位將領也都各有私心。

    而在盛京的皇太極接到前線的急報後,因為辰妃的病故。長久未露出笑容的皇太極不禁哈哈大笑了起來。因為在這封急報中,也記載著吳世恭寫給清軍信的內容。

    “這位蒙古族的明將倒也有趣,仗也打得不錯,朕確實起了愛才之心啊!哈哈哈——!”皇太極大笑道。

    而在皇宮內伺候的索尼他們是噤若寒蟬。他們肯定不會認為這是皇太極真的高興了。因為皇太極雖然在大笑,但他的神色中卻沒有任何歡愉。

    “濟爾哈朗、多鐸他們在做什麼?離開了朕,難道他們就不會打仗了嗎?”笑過一陣,皇太極突然憤怒地把急報扔在了地上,接著破口大罵了起來,“明國也就留下這麼一支勁旅了。打垮他們,何惜我大清國一半兵力?要奪天下,怎能畏懼險阻?沒有了這股氣,咱們大清還是這個大清嗎?”

    大殿里服侍的太監和宮女們都嚇得跪倒在了地上,還是親近的索尼上前勸道︰“皇上!御醫可是說過,讓您戒怒戒焦,您可要保重龍體。”

    “怎麼能不生氣?”皇太極是余怒未消,“這麼多知兵的驍將,先是輕敵,再是畏戰,讓朕怎麼會開心?傳旨︰七貝勒削爵,十五弟交出兵權回京,其余各人部議懲處。”

    “喳!”

    “再派快馬送急信過去,如那支明軍還未至寧遠,讓濟爾哈朗他們務必猛攻,留置住他們就是首功。一旦糾纏住了這支明軍,朕將再次御駕親征,不惜代價全殲于他。”

    “喳!”

    看著傳旨的太監出了大殿,索尼提醒皇太極道︰“可能時間有些來不及了。”

    皇太極苦笑著搖搖頭,道︰“這朕也知道,盼著出奇跡吧!這次圍錦州,斷救援明軍歸路,已把明國精銳毀于一旦。可沒想到卻逃出了那蒙古族明將,遺憾于未竟全功啊!這些年朕的身子骨大不如前,豪格這孩子又不爭氣。朕怕沒了時間,不能為豪格掃清荊棘!”說著說著,皇太極就有些喪氣,流露出一種英雄遲暮的模樣。

    “皇上您可千萬不能灰心!”索尼急道,“您只是小恙,宮里的那些庸醫根本是胡說。趕明兒奴才給您遍訪名醫、開良方,皇上定會長命百歲的。奴才還盼著跟隨皇上到明國這花花世界去開開眼呢。”

    “說的好!是要去開開眼。”在短暫的喪氣以後,皇太極又回過了神,“這仗打到這兒,明國已經是外強中干了。原準備再多消耗他們幾年,可現在多了那蒙古族明將這個變數,咱們也該變變了。去和佟養性去說一聲,他那里的火器制造得怎麼樣了?如有難題,要人給人、要物給物,絕不準任何人去為難。還有,听說那蒙古族明將的火器用得極好,讓濟爾哈朗他們把情況都報上來。哎——!,如果能收服那明將,給他個親王、郡王的又何惜呢?”

    說著說著,皇太極的聲音就輕了起來。到了最後,他就是在自言自語了。皇太極的眼神已經飄離到了遠方,這時候的他,已經開始考慮起新的攻打大明戰略了。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19:46
第七百七十五章 麻木不仁的朝廷

    “城里怎麼說?”吳世恭毫不抱希望地問那喊話的把總。

    果不出其所然,那把總回答道︰“城里的吳總兵不願意放咱們進城。”

    崇禎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汝寧軍終于來到了寧遠城。剛脫離危險的將士們都是狂喜,可接著卻有一盆冰水澆了他們一個透心涼,主持寧遠城的吳三桂不放汝寧軍進城。

    吳世恭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又感到近一個月沒洗澡的身子是渾身發癢,因此就半開玩笑地說道︰“既然他們不讓我們進城,那我們就打下來嘛!”

    听了吳世恭的話,余繼、遲明等汝寧軍軍官都是嘻嘻哈哈的不以為然。不過,就算是真的吳世恭下令攻打寧遠城,他們也會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更不會覺得攻打朝廷設在遼東的重城有什麼大不了的。

    可是其他人的小心肝就有些受不了了。周俊吾、嚴三齡和王聲等人都不約而同的驚叫道︰“不可如此!那可是造反啊!”

    吳世恭沒想到這些人還把自己的話當真了,為了再給枯燥的逃亡時刻增添一些樂趣,他接著開玩笑般逗著這些人,道︰“誰不給本官洗澡,本官就要報復誰!你們誰也別攔著本官!”

    余繼、遲明他們頓時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來。周俊吾、王聲他們這才知道,這是吳世恭在作弄他們呢。

    穿越到明朝以後,吳世恭一直保持著源自現代的良好衛生習慣。所以他一直保持每天洗澡,並修面刮清胡須,要不是不想過于驚世駭俗,吳世恭甚至都想不留長發,剃成短發了。

    所以親近吳世恭的身邊人都知道他的這個很奢侈的生活習慣。為什麼說是奢侈呢?那是因為當時洗個熱水澡就要有四、五個丫鬟服侍。並不像是現代,只需要一個熱水器。因此,如果那些被付文齋編寫的,宣傳吳世恭是多麼多麼勤儉的汝寧軍孩童們,當他們得知了心目中的當代“聖人”是如此形象的話,一定會大跌眼鏡的。

    不過汝寧軍的上層倒是對吳世恭這樣的生活作風有些不以為然。他們都以為,這是吳世恭出身富貴人家的高貴行為,甚至很多人都來模仿吳世恭的舉動。因此在汝寧軍中,留長須的人很少,也都經常洗澡。甚至連汝寧軍的兵營中都修建有兵丁們使用的大澡堂。可以這麼說,汝寧軍是這個時代最講究衛生的軍隊了。

    見到了周俊吾、王聲他們都在苦笑,吳世恭也就不再繼續開玩笑了。他對喊話的那位把總吩咐道︰“你再去一次,讓城中把糧草送出來。總得讓我們能到山海關吧!要不然,真的別怪本官翻臉了。”

    雖然現在的汝寧軍並不缺從寧遠至山海關的糧草。但吳世恭有機會還是要去敲詐一筆。畢竟遭此大敗,薊遼總督洪承疇又受困于松山。汝寧軍將來的糧餉還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呢。

    當倆位兵部代表張若麒和馬紹愉逃到小凌河口搭乘海船回到了寧遠後。喘息未定的他們,就立刻向朝廷匯報洪承疇指揮失度,導致大敗,以此來逃脫自己身上的罪責。

    而崇禎皇帝和大明朝廷得知這一噩耗以後,也顧不得這兩位小人物的小心思了,他們立刻被這巨大的噩耗給震驚了。

    接著。留守的巡撫方一藻和監軍高起潛也都向朝廷急奏︰明軍出征的十五萬大軍,至今才逃回了三萬多人。(這時候的他們還不知道還有汝寧軍在一月之後會歸來呢)

    在此戰中,清軍共殲滅明軍五萬三千多人(都有首級),繳獲了近五千匹騾馬和巨量的甲冑等軍用物資。要不是在汝寧軍歸來的時候屢屢吃上了幾次虧。清軍的傷亡簡直就是忽略不計。

    更由此看出,除去逃回的(包括汝寧軍)和被圍松山城的,明軍在大海中淹死的和拋尸荒野的人數有多麼的巨大。

    而當崇禎皇帝和朝廷接到松山慘敗的戰報後,除了大驚失色,已經不知道該做出如何反應。經過了這樣長期醞釀,調集如此眾多的軍隊和糧餉,又有著那樣巨大勝利希望的一次決戰,竟然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變成了全面的失敗。

    到了此時,崇禎皇帝除了感到震驚以外,他也更加懷疑天命是否已經真的轉移。極度的灰心使他幾乎提不起精神來處理棘手的遼東軍事問題。因此,在最需要采取緊急措施對慘敗後的遼東局勢進行調整的時候,崇禎君臣們卻表現出令人不解的動作遲緩,麻木不仁。

    而此時的首輔周延儒又在干什麼呢?他正忙著“撥亂反正”呢。

    周延儒上任伊始,起用了一些人,也罷了一些人的官職,作過些“好事”,基本上都是偏向東林黨人的。這使張溥、張采等人有些得意,天真地認為周延儒以前仇恨東林黨,現在知道錯了,就可以引導他走上正路,真以為周延儒一夕之間就變成了正人君子。

    在剛二任首輔時,周延儒還是很講信譽的,入閣後就一改前幾任首輔的作法,努力勸說崇禎皇帝任用東林,推行新政。

    而崇禎皇帝對于幾年不見的周延儒也很有些“一往情深”,第一次召見的時候,就握住他的手殷殷問候,賜宴的時候還親自做主人參加。(楊嗣昌出征時也沒有得到過這樣的優遇。)回到宮里,崇禎皇帝仍然非常興奮,對身邊的內侍說︰“還是他!”就好像迷路的商旅突然見到了一匹途的老馬,下一步如何行動總算有了依靠。

    可這匹老馬給崇禎皇帝開的藥方其實並不算新鮮,無非是多少年來東林黨人一直在呼吁、在努力爭取的幾項大政。

    周延儒首先提出,寬免民間多年積累下來的脫欠錢糧,並且免除戰亂和大災地區今明兩年的現稅;作為江南士紳的代表人物,他還請求暫緩大水成災的江南和浙北甦州、松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的秋糧,改為明年夏季補足。

    崇禎皇帝對這些建議都一一批準了。這些措施雖然不可能根本上解決民間餓殍遍野的慘痛,但畢竟是一種寬解人民災難的“德政”,至于進一步增大的財政虧空如何填補,周延儒和他的東林後台們卻暫時想不出什麼好辦法。而明朝的財政也正式崩潰了。

    另一項重要舉措是限制廠、衛權力。周延儒提出,廠、衛四出偵輯造成人心惶惶,並且制造了大量冤假錯案,請罷除廠、衛輯事制度,廠、衛只接受處理皇帝指定辦理的欽辦要案。

    這個作法得到了京城全體官紳和市民的熱烈擁護,因為從此免除了總是壓在心頭的一重特務統治的陰影。但東廠和錦衣衛的上下人等卻因此失去了大部分權力和可觀的經濟收入,對周延儒和他背後的政治勢力恨之入骨。

    最關鍵的一項新政還在于人事方面。周延儒很講信義,當政之後就根據復社開的單子,一面推薦東林骨干擔任要職,一面解救正在待罪獄中的東林黨人。

    隨著一批批東林黨人紛紛登上顯要之職,朝廷中東林布滿九列,幾乎成了他們的一統天下。東林黨人等也都興奮得摩拳擦掌,想要趁此良機,大干出一番事業來。

    但所謂良機其實只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樓,天下事已大壞,朝廷政局已大壞,要力挽狂瀾已經絕無可能。周延儒被推舉上台的方式本身就標志著東林黨人對自己政治原則的背叛和東林政治的**。

    閹黨的大股東們在周延儒上台後得到的實惠不多,只有一個阮大鋮的密友馬世英被從廢籍起用為鳳陽總督,閹黨為此對東林黨人以及周延儒本人都更加懷恨在心。

    作了大官的東林黨人和氣焰沖天的復社人士沿著通關節、走內線的路子走下去,一向標榜的廉潔清正之風也幾乎蕩然無存。

    最為怪異的是,剔除了廠、衛偵輯的劣政之後,反而給官僚們肆意營私大開了方便之門。在崇禎朝的最後一段日子里,朝政的**,官員的貪黷賄賂、推諉責任、黨同伐異,都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而身居首輔的周延儒本人正是這種**政治的代表。他是個極聰明又極圓滑的人,從來以原則性不強著稱,重情面而少爭執。對于求他辦事求他通融的人,只要能幫忙他就盡量幫忙,送他多少賄賂都不拒絕,給得少也不嫌棄,門人親故作中間人扣下賄賂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他也從不過問。

    這種寬松的態度造成天下官紳競相到輔臣門下營求私利的局面,他的親信和門客乘機大發橫財,相府門前車水馬龍,比集市廟會還要熱鬧。可是因為周延儒聰明圓滑,他一度很得崇禎皇帝的歡心。

    但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當時張溥一死,全國性的復社頓時失去了領袖。周延儒的身邊就被吳昌時輩包圍了,而這正標志著,他們開始了真正的為所欲為。

    而有著這樣的首輔,周延儒又怎麼會為以前首輔決策的松錦大戰背書呢?又怎麼會去踏入解救遼東危機的泥潭呢?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19:47
第七百七十六章 勸說

    崇禎十四年九月初一日,汝寧軍終于遠遠望見了山海關。

    “咦?關城內出了什麼事?”吳世恭望見山海關內開出了一支三千多人馬的明軍,立刻是大惑不解地問道。

    雖然早就派快馬報至山海關,但山海關內的明軍也肯定會在汝寧軍到達的時候,派出一隊人馬來確定身份。可是現在卻出動了三千多人,這人數也太多了一些。這讓吳世恭是驚疑不已,擔心山海關內出了變亂。于是吳世恭立刻令全軍戒備,並派快馬去聯絡這支明軍,要搞清到底發生了設麼狀況。

    幾番來回傳話,了解清楚以後,吳世恭才得知︰當松錦大戰慘敗的戰報奏至朝廷以後,卻發生了一種詭異的情況——只有遼東向朝廷遞奏章的,卻沒有朝廷向遼東傳旨意的。所以還留在寧遠和山海關的文武官員都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朝廷倒也不是一點兒旨意也沒下。崇禎皇帝還是根據兵部的建議,給吳三桂加升提督職餃,讓他“收拾殘敗”,總統各鎮殘兵,成為武職的軍事統帥,並要求他“上緊整頓,徐圖再舉”。所以現在在吳世恭還不知情的情況下,其實吳三桂已經成為了他的頂頭上司了。

    不過這個臨時的緊急處置又在朝中引起了許多議論,許多人認為六鎮總兵一起逃跑,理應治以重罪,現在吳三桂反而得到提升,于法于理都說不過去。

    但現在在遼東的最高文官——巡撫方一藻,他的兒子與吳三桂有著金蘭之義,吳三桂也對方一藻執父禮。而遼東監軍高起潛又收了吳三桂作為了干兒子。所以這倆位吳三桂的干爹也為吳三桂說了不少好話。

    再加上吳三桂在逃至寧遠以後,收攏了潰散明軍三萬多。加上寧遠城內的守軍,他的手中就有了四萬兵馬。絕對成為了遼東軍將中的首號。

    所以在這時候,崇禎皇帝已經不敢對手握實際兵權的總兵官們過于嚴刻了。況且吳三桂出自遼東軍事世家,在遼東本地官軍中的影響力極大。而且他手下的家丁故部訓練有素,是明軍中少有的精銳部隊之一,因此,在前方軍情緊急的情況下更不能得罪。

    就是其他幾位逃跑的總兵,朝廷也一概沒有處理,唯一的例外是帶頭先逃的王樸,因為影響實在太壞,而且他已經成了沒有實力的光桿總兵,所以王樸就被朝廷逮捕進行審問。並于第二年被斬首。

    可朝廷雖然麻木不仁,但身在遼東的官員可是坐立不安啊!他們總是要做些什麼,生怕自己什麼也不做,事後就會被崇禎皇帝治罪。因此,巡撫方一藻和監軍高起潛就集合起在山海關的眾將。議遣兵救援,而諸將莫敢應。最後獨副將楊振請行。而吳世恭遇上的正是帶著自己部隊出征的副將楊振。

    得知真實情況以後。吳世恭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楊振了。說他不對嗎?楊振在如此情況下。還能不懼個人安危,敢去救援困在松山城的薊遼總督洪承疇,可謂是忠勇的楷模;說他對嗎?明軍已經在遼東兵力空虛,而楊振就是在以卵擊石,在這一路上肯定會被清軍擊潰,白白送掉這支明軍。讓遼東的兵力更加空虛,這會讓遼東的形勢進一步的惡化的。

    于是吳世恭就派人阻攔住楊振部,並親自勸說楊振道︰“楊副將!軍情緊急,多說客套話也沒意思。本官也不是要咒你。韃子的大軍就在本官身後緊追不舍。你一去松山就會迎頭撞上,完全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就算你運氣好,到了松山又能怎麼樣?松山城內官軍大部已在突圍時全軍覆沒,你們根本也回不來。要不然本官怎麼會獨自回撤而不顧洪督師呢?奉勸一句︰還是等等,等大軍集結完畢後才一同出兵吧!”

    一開始得知汝寧軍的歸來,楊振還挺高興。因為當他得知汝寧軍是沖破清軍重重阻截,而且是成建制歸來的時候,還以為這支勁旅將會與自己一起去救援松山呢。為此,楊振甚至按自下決心,將要把自己部隊的指揮權交至吳世恭的手中。雖然他是去執行一個敢死的任務,可是能不死誰願意去死啊?

    沒想到遇上吳世恭以後,卻听到了一番打退堂鼓的話,楊振的臉就一下子沉了下來︰“不勞吳總兵費心了。末將軍令在身。”

    停頓了一下,楊振覺得還是有些不死心,他苦口婆心地勸吳世恭道︰“吳總兵!久聞您是宇內第一勇將,這次不僅是毫發無傷歸來,而且救了這麼多的兒郎,確實是名不虛傳。而如今遼東大廈將傾,正該各鎮精誠團結。只要解了松山、錦州之圍,把督師大人救回關寧,遼東之局面還可收拾。末將就在此保證︰只要吳總兵請纓,末將必執鞭墜鐙相隨,並願為大軍先鋒。”

    遇上這麼一個死腦筋,吳世恭就有些無奈了。他對楊振道︰“本官的兒郎剛歸,疲兵不得遠征,總得休整兩、三個月,補充糧草軍需。”

    接著吳世恭看到楊振將要開口辯駁,他連忙舉手阻止道︰“你別覺得本官是敷衍于你。現在我們面對的可是韃子的十萬大軍。因此,起碼集結起六、七萬軍隊。可我們加起來還不到三萬五千人,我們倆誰都不會撒豆成兵,而兵力不足,再會打仗又有什麼用呢?”

    “可是想在那里來的六、七萬軍隊呢?”楊振反問道。

    “那現在寧遠和山海關內有多少官軍?”吳世恭就要摸家底了。

    “寧遠城有著吳三桂吳總兵的四萬,山海關里除了末將的軍隊,還留有不到萬余。”楊振回答道。

    “那好!只要朝廷給本官三個月的時間,大造戰車,再調撥一些火器、糧草和馬匹,就可做好援救的準備。這里木材不缺,匠戶也不少,加緊著造批戰車毫無問題。至于火器、糧草和馬匹,遼東的庫中本來就不缺,只要調撥出即可,根本不需朝廷大批送至。”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19:47
第七百七十七章到底誰想造反

    吳世恭接著勸說道︰“至于人,本官的兒郎有著三萬,讓寧遠吳總兵分一半給二萬,這不過分吧!你這里有三千,其他地方拼拼湊湊怎麼樣也能湊出一萬。讓本官全權練上一個月,就勉強能成個樣,就可達到出征救援的條件了。”

    “可就怕時間一長,松山、錦州兩城無法支撐?”楊振擔心道。

    “三個月,松山城應該無恙,而錦州則听天命吧。”吳世恭也是實話實說,“待到準備完全,大軍先擊破韃子阻截,先至松山,把洪督師與城內一萬多軍民救回再說。接著尋機再救援錦州吧!”

    其實這是吳世恭在歸程中考慮出的破局方法。這次出征雖然明軍是慘敗而歸,可是吳世恭卻發現了很重要的一點——清軍對車陣加火器的打法卻沒有什麼好辦法來對付。無論是當時洪承疇用此戰術推進到錦州城腳下,還是汝寧軍用此戰術平安歸來,清軍都有種束手無策的感覺。

    所以吳世恭就要很好的利用這一點。他設想了采用車陣加火器的加強版︰用一個個大車組成的小型車桶陣圍在部隊的前方與兩側,相互支援,並且中間留有通道讓騎兵反擊,就是把部隊變成一座“移動的城池”。

    而且這次吳世恭也將讓全軍攜帶足夠的糧草,不懼清軍截糧道,也可讓全軍隨時就地扎營,更不用分出兵力保護軍中的糧草輜重。

    只要采取此戰術,雖然是極端保守,沒有擊敗清軍的可能性,但是卻完全可以擊退清軍,並擊破清軍的阻截。而汝寧軍也就是做到這點就夠了。

    只要能突到松山,甚至運氣好突至錦州,就能把起碼一萬的明軍給救回來。之後吳世恭將會放棄錦州、松山、杏山等城,把明軍的防線退至寧遠城這一線。這麼一收縮兵力,再加上有著寧遠和山海關互為犄角。明軍在遼東雖然是無力再攻,但足以防御了。

    到了那個時候,吳世恭也將脫身而出,他將率汝寧軍主力返回汝寧,加入到中原大戰去。最多就在遼東留下一員將領,再留下萬人即可。對于汝寧軍來說,遼東畢竟是一個很次要的戰場。

    不過要執行此計劃。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吳世恭全權指揮;二是要有起碼六萬兵力。

    按照明朝的傳統,這樣的大軍應該都是由文官統領的。可是吳世恭在松錦大戰時已經吃夠了文官們的虧,他是怎麼樣也不會再把自己部隊的指揮權交由他人的。

    而吳世恭更不會為了朝廷莫明損耗自己的實力。雖然憑著現在汝寧軍的實力,可能勉強能達成救援任務。但吳世恭絕不是雷鋒,他能出動自己的部隊去救援已經是仁至義盡了。所以他就需要起碼三萬的炮灰部隊,圍繞在汝寧軍主力的外圍作戰。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把那些明軍也都同化,讓其變成汝寧軍的一部分,起碼是汝寧軍的外圍部隊。因此,吳世恭就有了起碼需要六萬大軍的這個要求。

    吳世恭雖然是真心實意地勸說著楊振,可楊振卻不敢相信吳世恭。而在這里,吳世恭就有個信息盲點,他並不知道朝廷已經任命吳三桂為遼東的武官之首了。

    可這消息楊振可是知道的。所以吳世恭雖然說的是頭頭是道。但楊振卻是心里明白,就算是執行這個軍事計劃,也將是由吳三桂來指揮,更不要說明朝原先文官指揮的傳統了。所以怎麼樣輪,也是輪不到是吳世恭的。

    于是楊振搖搖頭,開始了退而求其次︰“吳總兵雖說已有腹計,可朝廷會否同意,誰都不知。而救人如救火。末將也是奉命行事,怎敢拖延?如吳總兵不吝,給末將一些兵丁吧!也多些救出督師大人的希望。”

    楊振當然不是要吳世恭的嫡系部隊,他看中的是吳世恭救援出來的那些潰兵。可是這話一說,吳世恭的臉頓時冷了下來。他已經把所有帶回的部隊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怎麼會讓外人染指,更不會讓楊振隨意揮霍。于是吳世恭一口回絕道︰“無人!”

    雖然有些失望。但楊振對吳世恭拒絕調些兵力補充自己部隊的做法,也有著心理準備。于是他就再次退而求其次,道︰“那吳總兵總肯給些馬匹、兵器和輜重吧!”

    “也無!”既然已經是不客氣了,吳世恭就不介意不客氣到底了。現在遼東的每一點人和物都是寶貴的。吳世恭不會讓楊振肆意浪費,就算是他的動機十分高尚都不行。

    “哎——!”楊振長嘆了一聲,他向吳世恭拱拱手,也不再多說什麼,就想要扭頭就走。

    “等等!”吳世恭想要盡自己的最後一份努力,他最後勸道︰“現在遼東兵力已不足,你如此做,雖可博得一個身後名,但于朝廷何益?于天下何益?肆意妄為而已。留下,從長計議吧!”

    楊振點點頭,同意吳世恭的說法。他又不是一個傻子,知道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是萬中無一。可是楊振的心中也是很委屈,他苦澀地說道︰“軍令如山啊!巡撫大人勒令末將不得停留,要即刻出兵。”

    “那……!”吳世恭一听這話,就覺得有些希望,他連忙說道,“那楊副將稍等一會兒,就在此處停留一晚,等本官入山海關勸說一二,最起碼不能讓你的部隊白白的去送死。”

    楊振想了一會兒,有些猶豫地答應道︰“那好!末將就等到明日午時。盼著吳總兵有好消息。”

    吳世恭立刻把汝寧軍留給了余繼指揮,讓其把部隊安置在山海關外明軍的大營中,接著,他就帶著自己的親兵,叩開了城門,入內去尋找巡撫方一藻和監軍高起潛了。

    而方一藻和高起潛也早就得知了汝寧軍的歸來,他們已經聚起了城中文武,並派人到城門口相迎吳世恭。畢竟歸來了這麼一支明軍,而且人數又是這麼的龐大,這讓這些天都難以入眠的方一藻和高起潛都是大喜過望。

    可是一見面以後,雙方頓時爆發了激烈地爭吵。吳世恭當然把自己的計劃托盤而出,而方一藻和高起潛則是竭力反對。他們都被洪承疇的慘敗給嚇壞了,根本不敢再派出一支如此龐大的明軍,要不然,再來一次慘敗,明朝在遼東可真的要唱《空城計》了。

    再說,方一藻和高起潛都是絕對支持吳三桂的。吳世恭來個分庭抗禮已經是難以容忍了,他竟然想要奪取吳三桂的一部分部隊,並想掌握遼東的主要軍權,這無論如何都是方一藻和高起潛絕不會答應的事。

    雙方是唇槍舌劍,吵了一個天昏地暗,到了最終,吳世恭見今晚也吵不出一個結果,于是也是退而求其次,要求最起碼應該取消楊振救援松山的命令。

    在吳世恭看來,多保存明軍在遼東的兵力,也符合方一藻和高起潛的利益,只要向他們解釋清楚,他們應該會取消這一荒唐的命令的。

    沒想到方一藻和高起潛的腦子里是相當清晰,所以他們斷然拒絕了吳世恭的請求。而在這個問題上,吳世恭對這倆人絕對就是雞同鴨講。方一藻和高起潛可都是政治人物,所以他們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對于方一藻和高起潛來說,只要他們派出了兵,證明了他們是努力去救援松山的,那就可以向崇禎皇帝交待了。至于這樣的派兵是否可行?楊振的死活又是如何?這倆人根本不會去關心的。

    說到最後,吳世恭也終于被惹毛了,他開始拉一派打一派,對高起潛苦勸道︰“高公公!本官可是出身自與國同休的勛貴之家,而你是天子內侍。這大明朝有個安危,皇上有個安危,咱們倆就是想跑也跑不掉。不像是那些文官,他們的後路可是挺多的啊!”

    高起潛一听這話,也苦著臉難以開口。吳世恭這道理挺對,可是現在的高起潛也是騎虎難下。

    不過這話也立刻把在座的文官們都給激怒了。兵部代表張若麒立刻叫囂道︰“鄙夫!爾竟敢公然挑撥君臣,居心不軌!該殺!該殺!吾將彈劾你!彈劾你!”

    “彈你瑪德頭啊?”吳世恭立刻發揮出他的嘲諷技能,“太祖爺祖制,領軍本應就是出自五軍都督府,而文官就不該插手兵事。而現在又是如何?文官不僅把手伸至軍中,而且昏了頭竟然來指揮軍隊了。有什麼仗你們指揮的好?把我們這些總兵官都當成了小卒來耍了。告訴你︰你們文官最多決定該不該打?而如何打?在什麼時候打?都應該由我們武官而決。這才是太祖爺文武相制的本意。而你們現在都要把武事都給把持了,到底是有何居心?是否把文武事都吃抹干淨以後,再把皇上的權利都搶過去?你們才是造反!吾也將彈劾你!”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19:47
第七百七十八章 荒唐的花絮

    這樣的口舌之爭基本上都是毫無結果的,而迎接吳世恭的聚會也變成了不歡而散。出來的時候,天色已晚。被初秋的晚風一吹,吳世恭也舒服了許多。在剛才,確實有種很壓抑的感覺,仿佛是眾人皆醉我獨醒。

    吳世恭也納悶了。那方一藻和高起潛就是有千條萬條理由,不同意自己的救援計劃倒也罷了,可為何要讓楊振去送死呢?

    難道他們不知道,失去了楊振這三千多兵馬,本已空虛的遼東將更加空虛。難道方一藻和高起潛不怕清軍趁勝追擊,攻打下寧遠城和山海關嗎?這不是為了區區的政治目的,而把自己的腦袋系在了褲腰帶上了嗎?真不知道要愚蠢到什麼地步,才會做出這樣的事啊!

    “大人!大人!”

    吳世恭被連聲呼喚聲所驚醒。一見吳世恭看向了自己,呼喚的周俊吾說道︰“大人!學生已經擅自下令,派人快馬回汝寧,報平安了。”

    “啊呦!”吳世恭一拍自己的腦袋。這時候的他才想起,進城後自己一直在為楊振之事忙綠,根本沒想到要在第一時間向家中報平安。于是他微笑地向周俊吾點點頭,道︰“是我疏忽了。麻煩思德了。”

    “應該的!”周俊吾猶豫了一會兒,又開口提醒吳世恭道︰“方才堂中眾位文官都對大人口出惡言。雖大人機智,口戰群儒不落下風,但怕轉身這些文人就向朝中彈劾,眾拳難敵,望大人早做準備,要先上奏章辯駁一二,再派人攜重禮至朝中諸公之處多加解釋。”

    周俊吾這個提醒是好心。他為吳世恭想出的化解方法也是常用的套路。可是吳世恭卻擺擺手,道︰“既然我敢說出口,就沒怕過他們在我背後使什麼⼳蛾子。我會尋路上達天听,等會兒回府後,要麻煩思德為我好好參詳。”

    “那是一定!”听了吳世恭早有準備,周俊吾也有些放心了。

    “思德你別擔心。我這是最後努力一把,只是看著楊副將和那些在錦州、松山守城的兒郎太可憐。如果皇上和朝廷真的不在意我,最多半年,我就回汝寧,管他朝廷有沒有諭令。只手難遮天。既然別人都不在意了,遼東的事管我屁事!”

    吳世恭的話,一下子讓周俊吾驚訝地瞪大了眼楮……。

    回到府中以後,吳世恭連夜口述一封寫給秦公公的信。在信中,吳世恭要求秦公公與崇禎皇帝說一聲。讓崇禎皇帝派王承恩或秦公公來山海關,與吳世恭親自商量天下大局。

    第二天清晨。吳世恭又出關苦勸楊振。讓楊振違令留下。並親自承諾自己會庇護于他。可是被楊振嚴詞拒絕了。目送著楊振的離開,吳世恭也只能無奈了。

    在三天以後,楊振部的潰兵傳回來消息︰楊振出征以後,至呂洪山遇伏,全軍覆沒。楊振被俘,而清軍令其往松山說降。

    可未走里余路。楊振就踞地南向而坐,並對其從官李祿(不是吳世恭那個便宜內兄李祿)曰︰“為我告城中人堅守,援軍即日至矣。”

    李祿至松山城下致振語,城中守益堅。而楊振、李祿皆被殺。

    接下來吳世恭就在山海關安心地等待了。就等著崇禎皇帝和朝廷的決定。並且他趁此機會也要好好休息一下,並順便安慰一下常柳琴那受驚的小心肝。

    吳世恭根本不知道,就在他等待的時候,朝中已經掀起了一股彈劾吳世恭的風暴。對于單挑所有文官的吳世恭,無論黨派和官職高低,文官們都同仇敵愾,用筆墨為武器,想要把吳世恭給千刀萬剮。

    可這些彈劾奏章遞交上去以後,卻如同進入黑洞一般,都被崇禎皇帝留中。其實崇禎皇帝看到了吳世恭所說的話以後,他也相當的感同身受,在內心中是贊同吳世恭的觀點的。只是文官們的聲勢太浩大了,使得崇禎皇帝也不敢輕舉妄動。

    其實崇禎皇帝並不知道,現在京城中有兩座府邸是門庭若市。一家就是恭順侯府,去那里的都是給吳世恭提親的;另一家是陽武侯府,去那里都是給薛呈麟小朋友提親的。

    而且那些提親者都是為吳世恭父子介紹小妾的,各自都有了十幾家,而且那些小姐都是出自名門,不是嫡女的,不是出身三品官員以上者,都不好意思出來打招呼。

    所以這一情況也相當可笑,那些文官一方面在彈劾,一方面卻都想要巴結手握大軍的吳世恭,完全是一種兩面作風。不過這也可以看出,朝廷中有些理智的官員,都已經看好吳世恭的將來了。

    暫時就不說這花絮了。當朝廷不顧廷臣議論紛紛,任命吳三桂為臨時軍事統帥,要他“徐圖再舉”。至于如何再舉,崇禎君臣們卻一直沒有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

    而崇禎皇帝為遼東的軍事問題召開過幾次御前會議進行討論,兵部只是強調“寧遠現在有兵四萬,巡撫、總兵都很得力”,寧遠的防務可保無虞。而對于如何解救松、錦四城的圍困卻根本不提具體意見,好像那是一個應該由總督、巡撫們自己見機而行的小問題。

    既然兵部都對這個棘手的大事避而不談,那剛剛復職不久的首輔周延儒和他的內閣同僚們就更不願攪進來。周延儒初回內閣的時候,有一位關心國事的老將軍曾拜見他,對他說︰“相公入朝,願首先以松山為急務,那是關系到國家安危的,松錦一失將無所措手足。”但圓滑的周延儒見到事已大壞,此前的布置又同自己無關,就寧願縮起頭來不置一言。至于國家大勢如何,那自有皇帝去安排。

    等到吳世恭的汝寧軍歸至山海關,他主動提出親自領軍,又提出了救援的計劃,可是朝中諸臣依然是保持著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不贊同、不反對、不發言,就讓遼東自行解決。

    而崇禎皇帝也似乎被一次次的打擊徹底擊垮了信心,對于吳世恭的請求,他也是充耳不聞。所以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世恭寫給秦公公的信就這麼石沉大海了。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19:48
第七百七十九章汝寧軍變故

    就在吳世恭等得不耐煩的時候,沒想到沒等到朝廷的回音,卻等來了汝寧的回信。而在這回信中,卻有著鄧啟帆報來的驚天消息。

    當薛永利率汝寧軍主力順利地解決了革左五營和張獻忠這兩支農民軍以後,他就把目光轉向了最後一支,也是實力最龐大的李、羅聯軍。

    而在此時,陝西三邊總督傅宗龍帶領總兵賀人龍、副總兵李國奇部再次進入河南,圍剿李自成和羅汝才的聯軍。保定總督楊文岳也率領著總兵虎大威部也是再渡黃河,進入河南。而左良玉部則是由南向北直向李、羅聯軍而去。再加上山東總兵劉澤清率二萬人馬正通過大運河、黃河運兵。李、羅聯軍頓時處在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為了重創這支最後的農民軍,薛永利出兵四萬五千,以南陽、汝寧和歸德三路糾纏住了李、羅聯軍的主力,但汝寧軍也並不急攻,他們就是要等其他各路明軍趕到之時,把李、羅聯軍壓向“友軍”處,想要讓他們拼個兩敗俱傷。

    可就在此時,松錦之戰慘敗,明軍全軍覆沒,吳世恭和北征的汝寧軍失蹤的消息傳回了汝寧。這消息一下子震動了汝寧軍中所有的人。

    內宅中的夫人們哭哭啼啼、六神無主自不用提,而汝寧軍的高級文武開始了緊急商議,他們商議的關鍵有兩點內容︰一是吳世恭的下落究竟如何?二是萬一吳世恭發生了不測,汝寧軍的將來的首領將為何人?

    鑒于吳世恭的威望,也為了維持汝寧軍的團結,汝寧軍的那些文武一致決定︰如果吳世恭發生不測的話,必將由其直系子裔來繼承位置。可接下來,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該由吳世恭的哪個兒子繼承呢?

    有三個候選人——薛呈麟、吳呈瑛和薛呈平。

    應該說,作為嫡長子的薛呈麟是天然的繼承者。可是薛呈麟並不在汝寧,而且他在京城。很容易被大明朝廷控制,因此,現在的薛呈麟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候選人。

    按照順序,接下來的應該是薛呈平。可是現在的薛呈平是寄養在李月奴這里,而李月奴的出身很低賤,變相地也就降低了薛呈平的地位。而且因為薛呈平的身份被嚴格保密,很多汝寧軍的文武甚至都不知道吳世恭有著薛呈平這個兒子。因此。如果把他給推出來,可能很不服眾,甚至會引起汝寧軍中某些人的懷疑,造成汝寧軍的分裂。

    至于吳呈瑛,他的出現會造成原薛府出身的軍官的竭力反對,也是一個可能造成分裂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候選者。

    所以這麼一來,就引起了汝寧軍文武們之間的爭執了。而以鄧啟帆為代表的,大多數的汝寧軍文武都保持著沉默。其實他們都是無所謂是吳世恭的哪一個兒子即位,只要是吳世恭的直系子裔即可。因此,這些人其實都是中立者。

    可是以張之恆、吳世恭的七哥吳世禮、李馨的幾位兄弟為代表的文官,就竭力推薦吳呈瑛即位。而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是要維持吳世恭的姓氏。二來有著吳呈瑛母親——李馨可以垂簾听政,不會大權旁落。

    因為薛府出身的軍官大多數都是在出征,所以這時候在汝寧這里,吳呈瑛即位的呼聲就變得最高。

    而這消息一傳到在前線指揮的薛永利耳中,他立刻發急了。在這時候,剿滅李、羅聯軍已經是變得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汝寧軍的繼承人問題。

    于是薛永利立刻下令不再與農民軍戰斗,各支部隊逐次掩護。都撤回至汝寧。而周巡與書墨率領他們的部隊將斷後,並在汝寧軍控制區之外組成防線,抵擋住李、羅聯軍的侵犯。尤其是薛永利嚴令︰這兩支部隊絕不能隨意調動,更不能退回至汝寧、歸德和南陽。

    周巡是汝寧軍軍隊系統的二號人物,而書墨曾經為吳世恭的書童,所以這倆人在繼承人問題上都有著極大的發言權。薛永利就是不讓他倆在汝寧出現,防止出現任何節外生枝。

    接著。薛永利就帶著自己的直屬部隊急歸汝寧。而這一汝寧軍巨頭的出現,頓時讓風向出現了一面倒。在薛永利竭力支持下,最後暫時尊薛呈麟為吳世恭的繼承人,並且汝寧軍將組成以鄧啟帆、薛永利等人為首的眾議團。共同決策汝寧軍的一切事務。

    所幸的事,薛永利辦事還是有著分寸的。雖然他出動部隊把張之恆等人軟禁了起來,但並沒有傷害他們的性命。至于李馨和吳呈瑛,他們就被禁錮在了內宅中了。

    可是汝寧軍這一驟變,卻讓河南的戰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首先就是左良玉。

    因為左良玉與吳世恭可謂是結怨很深,因此他在出征的時候,一直都很注意汝寧軍的動態,生怕汝寧軍會出什麼動作,在背後陰他一下。

    所以當左良玉一得知汝寧軍撤兵以後,他就毫不猶豫地回撤。根本不顧傅宗龍的命令,只想著離李、羅聯軍和汝寧軍越遠越好。

    而這麼一來,李、羅聯軍終于等到了久違的戰機了。

    當時的傅宗龍還是對李、羅聯軍緊追不舍,他們還根本不知道汝寧軍發生了重大變故呢。當九月初,傅宗龍指揮的賀人龍、李國奇所部二萬人進至河南鄢陵,同保定總督楊文岳率領的總兵虎大威部會合,然後齊赴尉氏,打算圍殲李自成、羅汝才聯軍。

    而農民軍得到消息後,立即部署作戰方案,他們決定把精銳部隊埋伏在松樹林里,另外派出一支隊伍西渡潁河,制造移師許昌的假象。

    官軍果然中計,以為農民軍主力已經渡河西去,就在陳家莊結營休息。官軍士卒紛紛散入村落搜括百姓的糧食草料,幾無部伍可言。隱蔽在樹林里的農民軍乘機發起進攻。官軍將領慌忙集結軍隊,可是倉促之際軍心己亂,抵敵不住。

    賀人龍和虎大威徑自拉起隊伍向東逃竄,李國奇見勢不妙也跟著逃跑。剩下傅宗龍、楊文岳兩總督,帶著直屬標營陷入了農民軍的重圍。

    當晚,楊文岳在副將張某的保護下逃往尉氏。而傅宗龍無可奈何,一方面命令直屬標營兵丁挖掘濠塹,妄圖堅守待援;同時又派人持親筆信催賀人龍、李國奇火速來救。

    賀,李兩人正私自慶幸逃脫了農民軍的包圍,哪里肯再鑽進來,他們以“此書從賊中來,庸知非偽耶”作借口,拒絕回軍援救。傅宗龍部在農民軍的包圍圈中一籌莫展,幾天以後糧食、騾馬都吃光了,靠組織突擊隊將戰場上的尸首拖來充饑。

    最後,箭枝和彈丸俱已用盡,傅宗龍知道難以頑抗下去,遂于十八日晚領著殘兵六千人突圍。在農民軍的截擊下,士卒星散。次日中午,傅宗龍帶著一些散兵游勇,在距離尉氏八里處被農民軍追上,當了俘虜。農民軍將士把他帶到尉氏下大喊道︰“我秦督官兵也,請啟門納秦督”,準備相機奪取尉氏。

    可傅宗龍卻寧死不屈,他向城上大喊自己已經當了俘虜,身旁都是農民軍,絕不能開門。詐取尉的計謀未能實現,農民軍一怒之下,當場處死了傅宗龍。這是首位總督死在了農民軍的手中。

    而在這次尉氏的官軍慘敗中,李自成、羅汝才聯軍奪得了大量衣甲器械,尤其是收降了一批傅宗龍部的陝西兵士,使得他們的聲勢是越來越盛。而有了這樣一批明朝老兵的加入,李自成和羅汝才的部隊立刻有了成為強軍的核心。

    而到了此時,山東總兵劉澤清才姍姍來遲,听聞官軍慘敗,他進又不敢進,退又不敢退,只敢在黃河岸邊結寨駐守。

    氣勢如虹的農民軍立刻撲向了劉澤清部,驚慌失措的劉澤清立刻上船就逃,而背水一戰的魯軍立刻是全軍崩潰,黃河上溺水者無數。劉澤清部又遭遇了一次慘敗,戰後一清點,劉澤清部上船者還不到萬余人。

    而這次慘敗就讓劉澤清有了更深刻的領悟︰“長敬老弟說的極是!還是回山東,龜縮不出保存實力吧!”

    此時的汝寧也已經得知了吳世恭平安的消息,可這時候戰局已經是急轉直下了。李、羅聯軍接著乘勢攻克了商水、扶溝、洧川、許州、長葛等豫中州縣。

    十月,農民軍進入南陽,開始圍攻葉縣。這時候駐守在葉縣的張彪是缺兵少將,只能據城死守。而終于放開手腳的周巡,也率領大軍急援葉縣。

    得知了汝寧軍的來援,李、羅聯軍放棄了攻打葉縣,開始向著南陽進攻。而明白了因為遼東變故,導致自己布置失措的薛永利,也早就向駐守南陽的趙德功下令︰如陝賊確實勢大,以保存汝寧軍實力為首要,可放棄守御南陽城。

    于是趙德功在此種情況下,不顧城內官員的挽留,帶著駐守的汝寧軍兵丁急逃回汝寧。十一月初四日,農民軍攻克南陽,新任唐王朱聿鏌也被處死。
GGCMEAT 發表於 2017-3-12 19:48
第七百八十章 等來了秦公公

    吳世恭在山海關那是盼星星盼月亮,盼著崇禎皇帝派人來。可在整個九、十月間,除了為臨時解決山海關防線沒有軍事統帥的實際問題,崇禎皇帝先後任命楊繩武為薊遼總督、葉廷桂為遼東巡撫,替代被圍困在松山的洪承疇和邱民仰以外。崇禎皇帝和朝廷依然未給吳世恭以任何消息。

    可這倆位官員到達遼東以後,還是抱著極消極的思想,不放一兵一卒北出寧遠城,連例常的偵騎探察也都放棄了。他們就是要緊拽住身邊任何一點兵力,全力防御寧錦防線的最後兩所堅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不過這行為也讓吳世恭是相當的鄙視和無語。既然都想要保存實力了,那先前為何讓楊振白白的去送死?那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至于救援松山,楊繩武和葉廷桂也只是不斷地向朝廷要錢要人。他們要朝廷起碼調集一支不低于洪承疇率領的,也就是說起碼有著十五萬兵力的大軍,之後再肯北上救援,要不然,這倆人絕對只會是按兵不動的。

    可是這樣的要求,朝廷肯定是滿足不了的。所以說到底,楊繩武和葉廷桂已經把錦州和松山的明軍全都給放棄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世恭獲知了汝寧變故,他立刻坐立不安了。這時候的吳世恭就歸心似箭,他恨不得插著雙翅飛回汝寧,以自己的露面來安定汝寧的局面。

    所以吳世恭也就等不及了,他陸續地把自己的部隊調到了山海關以南,也無心接待那些絡繹不絕趕赴遼東為自己和長子提親的人,就準備在一切就緒以後,獨自領軍返回汝寧。

    當然,吳世恭也不是一位不負責任之人。他又給秦公公寫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也就是一封最後通牒。吳世恭就要求秦公公或王承恩之中任一人來遼東會面,否則的話,吳世恭也將最後等待一個月,之後就將自由行動了。

    而到了此時,崇禎皇帝終于被中原的慘敗所驚醒了。他明白不能再逃避了。再逃避下去,可能亡國真的就在眼前,于是當崇禎皇帝在得知吳世恭又再次相邀以後,抱著一種死馬當成活馬醫的態度,讓秦公公帶著兵部的一位王主事。以及一些廠衛之人組成了一個“聯合代表團”,至山海關去了解一下吳世恭到底想要說什麼?

    “眾位請坐!軍營簡陋,有些招待不周,咱們就開門見山吧!”吳世恭招呼著秦公公他們進入了自己的大帳。

    這次隨同秦公公到來的,除了兵部的王主事以外。還有錦衣衛的一名千戶和東廠的一名百戶。到了此時,秦公公已經要顧忌原先自己與吳世恭的良好關系了。為了消除崇禎皇帝可能出現的疑心。他就把這些人都帶上。讓他們做個見證,以證明談話內容沒有什麼水分,也沒有什麼幕後交易。

    秦公公望著眼前相迎的吳世恭,恍若有種隔世的感覺。眼前這位勛貴子弟,當年還在京城胡鬧,轉眼就成為了提領一方的大將。而且已經有能力攪動天下大局。這身份也是變換得太快,讓秦公公都有些不太適應。

    而那錦衣衛千戶和東廠百戶也在偷偷打量著吳世恭。憑著這倆人在廠衛內的地位,原先只要是在外出時,就是巡撫、總兵之類的官員都要平禮相迎。絕不敢怠慢。而現在吳世恭根本對這倆人視而不見,仿佛他倆就是路邊的螻蟻。

    不過那錦衣衛千戶和東廠百戶心中也很明白,現在自己的身份確實與吳世恭有著天壤之別。吳世恭捏死他們也和捏死一只臭蟲沒什麼兩樣,根本不會在朝廷引起什麼風波。為何如此?就是因為吳世恭手握著幾萬精兵。所以這倆人在見面以後,一直禮數周全,點頭哈腰的不敢得罪吳世恭,而且今天他倆都準備只帶著耳朵,都不敢在這樣的場合胡亂說話。

    “吳總兵!你帶著三萬人馬平安歸來,本官也知你功莫大焉。就是因為大軍潰敗,朝廷難以封賞貴軍。不過皇上和本兵也對吳總兵之功心知肚明,本想讓你將功贖罪,以後將合並酬功。可你為何要口放厥詞,挑撥君臣?國難當頭,本應齊心協力,可你卻做出此親者恨、仇者快之事。本官就在此奉勸一句︰給皇上寫上篇伏罪的奏章,承認你是無心妄言。這樣對大家都好吧!”那兵部的王主事一開口,就提到了吳世恭謾罵文官之事。

    這件事發酵到了現在,文官們其實已經是騎虎難下。現在除了幾個愣頭青的年輕官員依然在不依不饒以外,其他的文官其實都已經明白了︰一方面他們根本奈何不了吳世恭,另一方面這些文官也都要為自己留有後路,不想過于得罪吳世恭。要不然,那些提親者就不會踏破兩家侯府的門檻了。

    所以今天的王主事也是來當一名說客的。他就想讓吳世恭寫封“檢討書”,先服個軟,那麼文官們也有台階可下,這件事也就可以含糊過去。

    可吳世恭斜眼橫掃了一下王主事,對王主事的建議根本是不以為然。現在的吳世恭可不是夾著尾巴做人的小媳婦,他根本不需要看別人的臉色過活。因此,讓他服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吳世恭覺得自己說的話根本沒錯。

    不過吳世恭也不想在現在的場合多爭辯什麼。文武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萬分復雜的,而且還是因人而異,所以爭個三天三夜也爭不出一個頭緒。所以吳世恭也就不費那個心思,去做那無用功了,于是他根本不接王主事的話頭,直接就把王主事給無視了。

    “秦兄弟!你再不來,我可要準備回汝寧去了。”吳世恭微笑著向秦公公說道。

    雖然秦公公也是有著心理準備,可一听吳世恭這麼直白的話,他還是大吃了一驚。于是秦公公立刻問道︰“長敬!難道你就不管遼東了嗎?”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