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走私大明 作者:北冥老魚 (已完成)

 
mk2258 2014-1-13 23:32:16 發表於 歷史軍事 [顯示全部樓層] 只看大圖 回覆獎勵 閱讀模式 540 192073
梅爾斯 發表於 2018-4-23 18:35
第四百一十章 受到限製的雙嶼港

    自從周重把技術兵種變為軍中的文職,與那些粗野的軍漢完全不同後,立刻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少在科舉一途不得意的讀書人紛紛報名,結果短短一個月之內,就招收了三百多人,如此多的讀書人加在一起,無論如何也足夠南洋艦隊使用了。

    不過這三百多讀書人卻並不能直接安排在艦隊中,畢竟他們以前隻會死讀書,寫文章肯定是沒有問題,但若是讓他們觀測海情、辨別方向、繪製海圖等等,這些人卻無論如何也做不到,所以他們必須經過事先的培訓才能上崗,至於培訓他們的人,周重也早就找好了,有些是原來水師中的一些軍官,有些則是葡萄牙戰俘,這些人都有著各自的長處,而且懂得的知識都十分實用,剛好可以用來教授這些讀書人。

    可以說這一切本來都是周重之前計算好的,但是等到人員招齊了,老師也馬上就要到位了時,周重卻忽然發現,自己在雙嶼港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以教授這些讀書人的地方。

    比如以雙嶼港的主體六橫島為例,島上靠近港口的地方全都是商鋪和倉庫,再遠一點是港口的居住區,現在整個雙嶼港的人口超過三十萬,原來的南洋小鎮就成被包裹要居住區裏了,至於留下的地方,則全都被各種各樣的工廠占據著,這些工廠要麼是轟隆聲不斷,要麼是氣味刺鼻,根本不可能在工廠附近教學。

    看到偌大的一個雙嶼港,卻連個讓自己教學的地方都沒有,這讓周重也很是無奈。畢竟造成這種情況的罪魁禍首就是他自己。若是放在幾年前。整個六橫島上都是荒地,哪怕他在這裏建造一座大學院都沒問題。

    其實光從上麵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現在的雙嶼港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限,畢竟整個雙嶼港僅僅是兩個海島之間的小海峽,土地麵積狹窄,這種天然的劣勢限製了它的發展,哪怕是周重狠心將六橫島上的工廠都搬走,但剩下的土地依然不足以支撐一個國際貿易海港的需求。甚至現在的雙嶼港就已經顯得十分狹小了。

    對於這種情況,周重其實也早就發現了,畢竟雙嶼港本來就是當初大明的海禁之下,出現一個畸形產物,這裏的水道和港口雖然優良,但規模卻不是很大,應付以前的走私自然是沒有問題,但若是真正的把雙嶼港做為貿易港,這裏就顯得有些小氣了。

    “大人,雙嶼港雖然發展神速。但畢竟地域狹小,現在已經容納不小四海總督府的發展。所以依下官之見,還是另選一處地方做為總督府的治所為好!”總督府內,王守仁一臉鄭重的向周重建議道,在他的身邊,還站著焦芳、張彩等人,他們在聽到王守仁的建議時,也都是讚同的點了點頭,雖然他們立場不同,但是在公務上卻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周重聽到這裏也是沉思良久,最終也是點了點頭道:“雙嶼港這裏的確已經不再適合做總督府的治所,最近我也聽到許多商人在報怨,說是雙嶼港的地價如金,想要在這裏開設店鋪根本就不可能,可以說這已經嚴重影響到大明海貿的發展,隻是遷移不是問題,問題是遷移到哪裏才合適呢?”

    看到周重也同意遷移治所,王守仁等人也都是一喜,雙嶼港是周重的發家之地,可以說這裏就是周重的根基所在,所以無論是於公還是於私,王守仁他們都擔心周重會不願意離開這裏,但是沒想到周重竟然一口答應,這讓他們都是喜出望外。

    “大人,現在四海總督府的治下擁有台灣、馬六甲和舊港三府,在這三府之中,馬六甲和舊港都遠在南洋,雖然南洋是日後總督府的發展重心,但那裏畢竟距離我大明實在太遠了,與朝廷聯係十分不容易,所以我覺得不能選擇那裏,唯一可以選擇的,就隻剩下台灣府了,據下官所知,台灣府那邊已經發現幾個天然的優良港口,總督府又不缺人力、物力和財力,隻要我們將總督府的治所遷移到那裏,相信用不了幾年,台灣府那邊就會出現一座更加興盛的港口城市!”張彩這時站出來道。

    對於張彩的建議,周重聽完再次點了點頭,他剛才考慮了一下後,發現的確隻有台灣最合適,而且他也知道,台灣的確有不少優良的港口,比如後世的基隆、台南等。

    不過就在周重剛想點頭同意時,忽然發現焦芳和王守仁對於張彩的建議卻都沒有發表意見,反而全都低下頭似乎在想著什麼心事?

    “王大人,不知道你覺得我們總督府的治所應該遷移到哪裏?”周重看到王守仁兩人不發表意見,於是主動開口詢問道。

    “這個……”隻見王守仁沉吟了一下,最後卻是一笑道,“啟稟大人,下官覺得治所的所在地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決定的,所以最好還是從長計議!”

    王守仁的話音剛落,剛才沒有說話的焦芳也同樣點頭讚同道:“王大人的確是老成之人,治所一事關係重大,而且還要向朝廷報備,若是我們選擇不當,很可能會被朝廷否決,到時大家臉上都不好看,所以還是慎重一些為好!”

    雖然王守仁和焦芳都沒有明確的說反對張彩的建議,但是他們話裏話外的意思卻都已經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那就是不同意將總督府的治所遷移到台灣府,畢竟官場上有時候不需要把話說全,至少也需要給對方留一點顏麵。

    看到王守仁和焦芳都反對,張彩臉上也露出幾分不悅之色,不過他卻也沒敢與兩人再爭辯,因為他提出這個建議也有自己的私心,而王守仁和焦芳顯然都已經看破了他的私心。

    周重並沒有覺得張彩的建議有什麼不妥,畢竟無論他再怎麼聰明,可也比不上眼前這三個官場上的大小狐狸。不過周重不懂沒關係,他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從善如流,而且自從上次在望海園的交談後,焦芳已經成為他的私人顧問,所以周重相信,很快焦芳就會找自己解釋其中的原因。

    遷移治所的事已經確定下來,不過至於新治所的地點,卻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考慮,接下來周重又與焦芳三人討論了一下三大艦隊的組建事宜,雖然王守仁他們三人是文官,但組建艦隊卻少不了他們出力。

    “大人,那些招收來的讀書人已經超過了三百人,現在這些人都被安置在雙嶼港,因為沒有地方供他們學習,所以現在這些人都一直閑著,但是總督府將他們招募來不是吃閑飯的,所以下官以為,是不是暫時找個地方,讓他們開始學習一些日後需要用到的知識,這樣也能早點進入南洋艦隊?”焦芳這時忽然開口道。

    “這倒是個好提議,那些讀書人雖然寫的一手文章,但對艦隊卻沒什麼用,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許多,能提前一天就是一天,但是現在雙嶼港實在找不出地方,要不然就把他們送到台灣府,在那裏建造一座專門的學習之所,每年都按時向外招生,日後艦隊需要的人才也都可以從那裏招募!”周重想了想開口道。

    其實想要那三百多個讀書人開始學習的話,在雙嶼港暫時找個地方倒也不難,但是周重卻不打算這麼隨便的安排那三百多個讀書人,因為在他的計劃中,那些讀書人僅僅隻是他軍校構思中的一個開始。

    對於軍校,周重早就想要開辦了,但可惜一來沒有時間,二來也沒有人手,所以根本辦不起來,但是現在總督府已經進入一個平衡的發展時期,所以軍校的建設也就提上了日程,這次借著三大艦隊擴張的時機,他準備將軍校開辦起來,那三百個讀書人是海軍之中需要人技術性人才,另外他還準備在軍校裏開辦真正的海軍作戰學習班,讓海軍中的年輕將官進入軍校進行係統的學習,同時也加強愛國教育,保證這些將官對大明的忠心。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周重想要一開始就將軍校的地點選定,然後大興土木建設一所雄偉的軍校,這裏將是日後大明海軍將領的搖籃,甚至若有可能的話,他也希望正德能在京城也開辦一所陸軍學校,這樣才能保證大明武將的傳承。隻可惜現在雙嶼港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建造軍校地點,所以周重考慮了一下才決定把軍校放在台灣。

    不過就在周重的話音剛落,卻見王守仁卻是再次開口道:“總督大人,我覺得您想要建立一個專門培養海軍人才的學習之所,的確是一件目光長遠的好事,而且這種地方對總督府也極為重要,最好是在總督府的治所之中,隻是現在治所的地點還沒有確定,所以這件事也需要從長計議!
梅爾斯 發表於 2018-4-23 18:43
第四百一十一章 王守仁的警示

    周重十分奇怪,把治所遷移到台灣,以及把軍校也搬到台灣都是十分正常的事,但卻都遭到了王守仁和焦芳的反對,而且兩人也都沒有當麵給出解釋,隻是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不同意,這讓周重也很是無奈,畢竟總督府不是他一個人,他也需要考慮別人的意見,所以這兩件事隻能暫時擱置下來。

    散會之後,周重自己回到書房,然後悠閑的坐在那裏喝茶等人,因為他知道,焦芳肯定會來找自己解釋一下其中的原因。然而讓周重沒有想到的是,焦芳沒有等來,等來的卻是王守仁。

    “總督大人好悠閑啊!”隻見王守仁進到書房後,笑嗬嗬的坐下品了口茶道,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他對周重的性子也有所了解,知道這位總督大人平時十分隨和,也從來不擺什麼架子,可以說是一位十分好相處的上官,所以他在與周重私下相處時,也表現的很是隨意。

    “伯安兄怎麼有空來我這裏坐坐,你們按察使司這段時間可有的忙了,畢竟不光三大艦隊要變,總督府治下的三個州府也會隨之相應的做出調整,這對你們按察使司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啊!”周重也是笑嗬嗬的道。

    王守仁與周重聊了幾句不相幹的公事後,這才開始進入正題,隻見王守仁主動開口道:“大人,今日下官提出將治所從雙嶼港遷移出去,張大人提議遷到台灣府,下官卻覺得十分不妥。所以這才沒有同意。而且焦芳焦大人看樣子也是同樣的想法。”

    “哦。這件事我也在奇怪,在總督府的治下三府中,就隻有台灣距離我大明最近,而且那裏也都是漢人,發展起來十分容易,為何你與焦大人都不同意呢?”周重這時終於把心中的疑問提了出來,這個疑問他想了很久,但卻一直沒能想通。

    王守仁來找周重。本來就是就是向他解釋其中的原因,不過在解釋之前,他還是躊躇了好一會兒,最後這才臉色一正道:“總督大人,下官有一個問題可能會冒犯總督大人,所以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希望總督大人不要怪罪!”

    “伯安兄有什麼問題但問無妨,我周重雖然年輕,但肚量還是有一些的!”周重知道王守仁的問題肯定有之前他反對將治所遷到台灣府有關,所以他也急於想要知道王守仁到底在顧忌什麼。

    “大人。下官想問的是,您是否有造反之心?”王守仁一臉肅穆的問道。

    “轟~”周重聽到這個問題像是被人在腦袋中扔了顆手雷。因為他根本沒想到王守仁竟然會這麼問,不過緊接著他又有些哭笑不得,自己可是正德的親弟弟,而且正德沒有兒子,他的兒子日後就將是大明未來的皇帝,既然如此,他又有什麼理由去造反?

    “伯安兄,你這個問題問的實在讓我哭笑不得,我大明雖然遇到一些問題,但是在陛下與我們這些臣子的努力下,大明情況正在一天天好轉,這時候造反簡直是自尋死路,難道在你看來,我像是自尋死路的人嗎?”周重不能把自己與正德的關係說出來,所以隻能哭笑不得的用其它的理由辯解道。

    不過王守仁聽到周重的話並沒有放鬆,而是依然表情肅穆的道:“大人,通過這段時間的相處,我也知道大人沒有謀反之心,一心隻想為我大明百姓謀福,想必也正是因為如此,所陛下對大人才會如此的信任。”

    王守仁說到這裏時長吸了口氣,接著開口道:“不過大人雖然對朝廷忠心耿耿,但是卻也要有自省之心,現在大人雖然沒有謀反之意,但您睜開眼睛看一看,總督府治下的土地全都在海外,那裏有錢也有人,同時您手中還掌握著三大艦隊,這些人加在一起足有十幾萬人,而且這些人名義上朝廷的軍隊,但卻一直由總督府自己養活,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他們對總督府的忠心遠比對朝廷的忠心要大,可以說您已經有了造反的實力,隻需要總督大人一聲令下,整個大明海外都將成為屬於您一個人的王國……”

    “不要說了!”沒等王守仁把話說完,周重就已經聽的是冷汗淋漓,他之前總是想著盡可能的增強大明的海上實力,所以發展艦隊的時候也是肆無忌憚,朝廷的軍餉不夠,那就由總督府自己籌措,再加上他與正德是親兄弟,所以他覺得自己與朝廷其實是一體的,根本沒想過朝廷會對自己的實力產生顧忌。

    可是現在王守仁的話卻一下子點醒了他,就算他是正德的親弟弟又怎麼樣,大明對於皇族的防備一向都是最嚴的,現在正德信任自己,但信任這東西是最靠不住的,萬一哪天正德忽然發現周重的實力已經脫離了朝廷的掌握,甚至已經威脅到他的皇位,那麼現在的信任恐怕就會變得無比脆弱,甚至日後還會出現兄弟相殘的事。

    想到這裏,周重也感到一種無力的恐懼,他從來都沒有什麼造反的心思,以前參加走私隻是想讓家中過的好一些,後來生意越做越大,他就希望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對大明做一些微小的改變,可是後來隨著被正德任命做了官之後,他對大明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連他自己也將自己視為大明的救世主,可是他卻忘了,自己畢竟不是大明的皇帝,他的頭頂上還有一個正德,若是他再這麼肆無忌憚的發展下去,恐怕遲早會引來正德的猜忌。

    “多謝伯安兄仗言提醒,周重在這裏拜謝了!”這時隻見周重一臉鄭重的站起來,向王守仁行了一個大禮道,他與王守仁相處的時間並不長,但是現在對方卻冒著風險向他發出警示,這讓周重也是十分的感動。

    對於周重的拜謝,王守仁並沒有閃躲,而是站在那裏受了周重的一拜,然後這才笑著開口道:“總督大人現在醒悟過來還不算晚,陛下對您也依然十分的信任,不過想要讓陛下保持這樣的信任,那就需要總督大人自己也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總督府的治所,就絕對不能立在海外之地,最好是在大明的沿海地區選一個合適的地方,這樣一來,總督府的活動都在朝廷的監視下,朝中的大臣也不會說什麼,陛下自然也會對大人更加的放心!”

    王守仁和焦芳之所以不同意張彩將治所遷到台灣府的意見,其實就是顧忌朝廷的反應,畢竟現在周重的實力增長的太快,而且整個四海總督府幾乎不怎麼依靠朝廷,可以說是獨立於朝廷之外,現在靠著正德對周重的信任,這才沒有出事情,但若是現在周重將總督府的治所遷到台灣,雖然台灣距離大明很近,但在朝廷眼中,那裏依然是海外之地,總督府搬到那裏,幾乎已經脫離了朝廷的控製,就算周重沒打算造反,但肯定也會引起朝廷的猜忌。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王守仁和焦芳才會反對張彩的意見,至於張彩為什麼提出將總督府遷到台灣,這其中的意味可就十分耐人尋味了,要知道以張彩的才能,他不可能看不到將總督府治所遷到台灣的意義,可即便如此,他依然主動提出來,這其中的用心光是想一想,周重都感覺心中發涼,張彩這是要準備逼著自己造反,然後他好做開國之臣啊!

    想到這裏,周重再次擦了一下臉上的冷汗,然後對王守仁道:“伯安兄,治所肯定是不能遷到海外的,還是按照你的意思,在大明沿海找一個合適的地主,然後我們聯名向朝廷上奏,盡快將這件事定下來,隻是現在我的心很亂,不知道你有沒有合適的地方?”

    看到周重現在的表現,王守仁更加肯定對方沒有造反的心思,這讓他也徹底的放下心來,想了想這才回答周重的話道:“大人,我們總督府以管理大明沿海為主,因此總督府的治所最好是一座優良的海港,而我大明沿海的海港以廣州、寧波、泉州等地為最佳,隻是這些港口也十分受朝廷的重視,很難讓朝廷同意劃給我們做治所,所以我們不如找一處最有發展潛力的沿海地區做為治所,而在下官看來,長江出海口一帶,也就是大人的老家鬆江府那裏,是最合適不過的地方!”

    聽到王守仁竟然選定為鬆江府,周重也是大讚一聲道:“妙啊,鬆江府雖然以桑蠶棉布出名,但是在海貿上卻是聲名不顯,若是我們聯名上書,應該可以說服朝廷將鬆江劃歸為總督府治下,最為難得的是那裏處於長江出海口,不但可以借助長江溝通四川、兩湖,同時這裏位於大明沿海的中段,也可以溝通南北,而且那裏的港口也十分優良,隻要加大投入,很快就可以建造出優良的海港!
梅爾斯 發表於 2018-4-23 18:43
第四百一十二章 軍校的構想

    王守仁不愧號稱是儒家四聖之一,目光之長遠準確遠超常人,竟然一下子就看到了鬆江府,也就是後世的上海的發展潛力,並且還提議將鬆江府做為四海總督府的治所,這樣一來,總督府的所有活動都在朝廷的監視之下,也能減少朝廷,特別是皇帝陛下的猜疑。

    對於王守仁的這個提議,周重也是十分的讚同,另外他本來就是鬆江府人,在那裏有不少的知交好友,特別是謝靈芸一家在鬆江府還擁有不小的影響力,所以若是能將治所遷到那裏,對周重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想到這裏,周重也是極為高興,當下與王守仁開始商討起將治所遷到鬆江府的具體細節,他對鬆江府可是充滿了信心,甚至已經可以預先看到在那片長江出海口上,一座繁榮興盛的巨大港口城市正在飛速的崛起。

    另外更讓周重高興的是,王守仁竟然主動向他提出警示,這說明對方已經開始真心的在幫助自己完成大明的海上布局,這對於周重為說,簡直是如虎添翼,相信有了王守仁這樣的大聖人幫助,大明完成海上布局將指日可待。

    將治所遷到鬆江府的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不過這還需要周重召集焦芳和張彩他們詳細商議,所以周重與王守仁也僅僅隻是討論了一下大局,接下來隻見王守仁話題一轉,麵帶笑容的道:“總督大人,你招收那些讀書人進入南洋艦隊,的確是一件好事。另外大人還提出要建立一所專門為艦隊培養海軍人才的學習之所。每年都向外招募學員。雖然下官還不清楚這個學習之所的培養流程,但總覺得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不知總督大人可否詳細解說一下,也好讓下官先睹為快?”

    王守仁本來就是個知兵的人,不但從小熟讀兵書,而且還在兵部任職了好長一段時間,所以他對於軍事方麵也有著不小的興趣,甚至若有機會的話。他也希望可以帶領總督府的艦隊揚威於海外,隻可惜總督府與別處不同,這裏帶兵的都是武將,最多派個監軍,卻從來不需要文官做牽製,所以他恐怕很難在總督府找到帶兵的機會。

    周重就知道王守仁會對自己這個軍校的計劃感興趣,而且這座軍校也需要有人來負責,眼前這個王守仁就是個極佳的人選,因此隻見周重聽完笑了笑,轉身從書架上拿出一疊紙張。上麵是他對軍校的一些構想,然後鋪在桌子上清咳一聲。這才對王守仁做了一個詳細的解說。

    “伯安兄,我準備在總督府中成立一所軍事學院,或者稱其為軍校,這所軍校與我大明那些教授四書五經的書院不同,因為它是一所給武人建造的學院,軍校裏隻會傳授兵書韜略,另外還會朝廷軍事化管理,讓這裏的學生提前適應軍隊的生活,可以說從這裏畢業的學生,日後都會成為大明軍隊中的中高級將官。”

    周重說到這裏頓了一下,接著又道:“另外這裏的學生從一開始就會接受忠君愛國的教育,這樣一來,就可以增強大明軍隊的忠誠度,隻要朝廷再稍做防範,就不必擔心軍隊會被某些野心勃勃之輩控製,甚至可以說,隻要朝廷控製了軍校,就相當於控製了大明的軍隊!”

    大明和前宋一樣,對於武人都是采取壓製的態度,特別是在土木堡之戰後,大明勳貴的精華損失殆盡,再也無力與文官爭奪朝堂上的控製權,結果整個大明就成為了文官的天下,武將的地位再次降到了最低點,甚至比宋朝還不如,畢竟宋朝的武將還可能進入朝堂參與朝政,但是明朝的武將卻徹底的失去了政治上的影響力,甚至連軍隊的控製力也正在逐步喪失。

    比如大明就流行文官帶兵,天知道那些文官是怎麼想的,竟然連武將最後的一塊自留地都給奪了過去,相比之下,宋朝的武將至少還可以單獨帶兵,甚至還出過不少名將,但是再看看明朝,除了明初那些開國大將外,之後也隻有一個戚繼光可以稱之為名將,但這個名將卻還是靠著張居正這個文官的庇護才能一展抱負,由此可知大明的將軍是多麼的可憐。

    也正是武將的地位極其低下,甚至一個武將在見到比他低兩級的文官時,都會感覺矮上一頭,就算是在領兵作戰之時,他們依然處處受到文官們的節製。

    比如周重手下的神瑛可謂是大明的一員老將,他大半輩子都是在文官們的壓製下帶兵,最後好不容易才得到一個涇陽伯的爵位,卻還差點被文官們給搞死,幸好他遇到了周重,最後甚至連京營都不願意呆,而是不顧年近古稀來到總督府帶兵,甚至現在都呆在馬六甲不願意回來,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周重手下幹活十分自由,不受處處受製於文官,這讓他再次找到了武將的尊嚴,所以哪怕在南洋吃苦,他也不願意去北京擔任京營的將官。

    周重早就看到了大明武將的尷尬地位,不過他也知道,這種情況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同樣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甚至就算是正德,他也對這種情況無能為力,畢竟現在文官集團已經完全控製了大明的上上下下,正德也需要借助文官們的力量統治自己的國家,所以他不敢也不能改變這種情況。

    周重之所以開辦軍校,其實也有想要改變大明武將地位低下的問題,在初期可能還顯露不出效果,但是周重相信隨著這些軍校學生慢慢的占據軍隊的中上層,到時這些人就會結成一個天然的聯盟,文臣們想要像以前那樣任意的揉捏武將,也將變得十分困難,甚至可能還會引來武將們的反擊,到時根本不用別人做什麼,這些聯合起來的武將就會一點點的改變自己的處境。

    不過對於上麵這些改變武將地位的想法,周重卻沒有當麵告訴王守仁,畢竟對方也屬於文官,不過看對方似笑非笑的樣子,周重估計這位大聖人恐怕已經猜到了這一層,隻是他也並沒有說破,想必王守仁也清楚的知道,一味的打壓武將,對於大明並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借著軍校來提高一些武將的地位。

    “總督大人開辦軍校,的確是個高明無比的招數,相信有了軍校之後,我大明必定擁有無數的良將,隻是這件事恐怕並不容易,很可能會引來內閣的反對,而且軍校也實在太特殊,恐怕也不是我們一個總督府可以掌握的東西,不知總督大人對此可有何辦法解決?”王守仁笑嗬嗬的道,其實他問出的這兩個問題,自己都已經有了解決的辦法,隻不過他需要親耳聽周重講出來。

    “伯安兄放心,我也知道軍校雖好,但卻不是我們總督府可以掌控的,所以我已經向陛下上了奏折,希望由他出任軍校的校長,說起來陛下最喜歡軍伍之事,而且又是熟讀兵書,現在由陛下擔任軍校校長一職,最是合適不過,至於內閣會有人反對,那就是陛下這個校長的事,相信陛下會處理好的!”周重很是無奈的道。

    他以前很喜歡和聰明人談話,因為他覺得和聰明談話十分容易,有些事情不需要他明白的說出來,對方就會領悟自己的意思,而且之後也辦的很好,但是現在他第一次發現,如此談話對象太過聰明的話,那麼整個談話過程就會顯得有些無趣,比如像現在他和王守仁的這場談話,他就覺得十分無聊,因為他發現自己無論說什麼,王守仁好像都能猜到接下來的談話內容,這讓他有一種挫敗感。

    聽到周重讓正德皇帝擔任軍校校長的話,王守仁的臉上也終於露出了笑容,以他的智慧,自然能夠看出來軍校出現所帶來的巨大意義,甚至毫不誇張的說,日後軍校就是大明控製武將最有力的手段,甚至從軍校出來的人,也肯定會在最短時間內得到重用,因為這些人都是天子門生,是陛下最信任的人,有他們在,陛下對軍校的掌控也就更加有力了。

    接下來王守仁又詢問一些關於軍校的詳細情況,畢竟他對這個新生事物也十分的好奇,自然也很想知道這座軍校是如何運作的,甚至若有可能的話,他也很想在軍校中擔任一個職務,對於這件事,周重也十分讚同,正德雖然可以做校長,但那隻是名義上的,軍校還需要一個真正的管理者,而周重覺得王守仁就十分適合這個職位。

    王守仁聽到周重希望由自己來直接管理軍校,考慮了片刻後就點頭同意了,要知道這座軍校的校長可是正德,若是他能夠代表正德來管理軍校,這對於任何官員來說,都是一件十分有誘惑力的事,因為這代表著他們日後能與皇帝陛下多多接觸,為自己的仕途掃平一些障礙。當然王守仁對此並不怎麼在乎,他在乎的是軍校對大明的意義,能夠親手打造這座影響大明未來走向的軍校,這才是對王守仁最大的誘惑。
梅爾斯 發表於 2018-4-23 18:52
第四百一十三章 焦芳的執著

    周重與王守仁的交談十分愉快,兩人對於軍校的建設都有著各自的見地,其中周重擁有後世的一些現成經驗,而王守仁則對大明現在的武備情況十分熟悉,因此兩各自將自己所知的都講了出來,很快就對軍校形成一個大概的構思。

    一直到了晚上時,周重又將王守仁留下吃了頓晚飯,這才親自送對方離開了總督府。不過就在送走王守仁,周重回到書房後,卻發現年老的焦芳正坐在椅子上等著他。對於焦芳的到來,周重並不驚訝,甚至他之前已經聽下人稟報過了,之前王守仁剛到,焦芳就已經來了,而且就在周重與王守仁談話時,焦芳就站在窗外傾聽他們的談話。

    “恭喜大人又得到一個強力的助手,有王守仁相助,大人對於我大明的設想也就更容易實現了!”焦芳看到周重進來,當下坐在椅子上拱了拱手道,他年紀大了,所以對於一些俗禮也就可以不必在意,甚至在皇帝麵前都可以免禮,沒有人會因此而怪罪。

    隻見周重進到書房中隨意的找個地方坐下來,然後這才笑道:“伯安兄的確是一個很聰明的人,而且也是一個很好的助手,不過他還是有些太年輕了,在官場上的經驗也稍有不足,日後焦閣老若是有時間的,倒是可以指點一下他,雖然他是南方人,不過為了大明的未來,焦閣老就不必太過為難他了!”

    聽到周重的話,焦芳卻是嗬嗬一笑,然後有些悲哀的道:“大人實在太小看老朽了。雖然我不喜歡南方人。但卻分的清大勢。大人對於大明未來的布局實在是太龐大,龐大到這根本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一群才華橫溢之輩為之努力奮鬥,雖然老朽也很加入到大人你們的隊伍中,但我實在太老了,所以隻能在旁邊幫助大人尋找一些可用的人才,這個王守仁性格沉穩,但為人卻又機辨多智。特別是他在儒學上的成就,連老夫都是甘敗下風,這樣的人就算是找遍了整個大明,恐怕也找不出來幾個,現在這個人能夠真心的幫助大人,老夫隻會感到高興,日後也會多多提攜,所以還請大人盡管放心。”

    焦芳之所以表現的有些哀傷,並不是因為周重的讓他不要為難王守仁的話,而是因為他在為自己的年紀而感到悲傷。畢竟他已經八十歲了,雖然精神還十分不錯。但天知道會在哪裏閉上眼睛就再也醒不過來了,所以他雖然明知道周重對大明的布局影響深遠,同時也需要不少的人參與進來,但是他卻已經沒有時間了。

    對於焦芳的心思,周重也十分明白,當下他也是歎了口氣,然後強笑著安慰道:“焦閣老不必擔心,雖然您年事已高,但卻老當益壯,現在是周某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助手,相信在您的幫助下,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南洋的布局,這樣一來,日後史書在書寫這段曆史時,無論如何都不會忘記您的功勞,另外黃中兄也是一時才俊,在南洋也是幹的有聲有色,日後肯定可以繼承閣老之誌,幫在下完成以後的事!”

    焦芳的兒子焦黃中也是一個人才,之前因為劉謹的事,放棄自己侍中的職位與父親回到老家,這才逃過一劫,現在也與焦芳一起來到了總督府任職,不過他卻主動要求去南洋那裏曆練一番,現在在舊港治下擔任一縣的縣令,等到任期滿了之後,周重也打算調到他總督府重用。

    聽到周重提起自己最得意的一個兒子,焦芳也是轉憂為喜,當下也不再談公事,而是聊起兒子焦黃中給他信中提到的南洋趣事,比如那裏中午時根本不必燒火,拿個鐵鍋放在太陽底下,把雞蛋打進去就能燒熟,另外那裏竟然使用大象耕田等等,反正都是南洋的一些風土人情,這些在焦芳看來都十分有趣,甚至還表露出想要去南洋轉一轉的想法。

    不過對於焦芳想去南洋的想法,周重卻根本不敢同意,畢竟焦芳的年紀實在太老了,身體適應環境的機能也在下降,而且他又是一個北方人,最受不了炎熱的天氣,周重估計若是把焦芳帶到南洋,恐怕沒幾天就會因水土不服大病一場,甚至連老命都可能丟在南洋。

    其實焦芳也知道,兒子給自己的信中雖然說的輕鬆,但是以南洋那邊的氣候,恐怕他也受了不少的苦,所以焦芳雖然對南洋有幾分向往,但卻並沒有堅持要去南洋走一走,畢竟他不是王守仁,對方可以將總督府治下的土地轉一遍,但是對他來說,這卻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他也僅僅隻是一提,並沒有堅持去南洋。

    聊完了私事後,周重又與焦芳商討起將治所遷移到鬆江的事,對這件事焦芳也是舉雙手讚成,他之前就已經看出張彩建議將治所遷到台灣是另有它意,所以這才沒有同意,而且他與王守仁一樣,都覺得總督府的治所不能離開大明沿海,否則肯定會引來朝廷的猜疑,至於鬆江府那裏,他也與周重一樣,覺得那個地方大有可為。

    至於軍校的事,焦芳這樣的老狐狸自然也是一眼看的通透,甚至他比王守仁看到的還要深遠。不過他非但沒有反對,反而還十分支持周重大膽去做,特別是一定要請皇帝陛下擔任軍校的校長,這樣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若有必要的話,他甚至可以舍下自己這張老臉,拉起一幫北方的官員為軍校造勢。

    對於焦芳如此強硬的支持軍校,周重開始時有些想不明白,不過當他看到焦芳臉上流露出的恨意時,腦子中忽然靈光一閃,終於明白了焦芳這麼做的原因,其實說白了還是官場上的南北之爭。

    之前就已經提過,大明官場上的南北官員之爭由來已久,而且總的來說,一直都是南方官員占著上風,比如當初孝宗之時,內閣三賢相分別是謝遷、劉健和李東陽,但是在這三人之中,卻隻有劉健是北方人,謝遷和李東陽卻都是南方人,而且這對於北方官員來說,已經算是一種不錯的形勢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官場上的北方人出身的官員其實是很吃虧的,特別是南方官員不但在數量上比他們多,職位上大多比他們高,所以北方官員在官場上時常受到南方官員的欺壓,有什麼樣的好事都輪不到他們,比如像焦芳,年輕時就受到不少南方人出身的上司欺壓,這才造成了他對南方官員十分仇視的態度。

    後來焦芳與同為北方人的劉謹聯手起來,一舉奪得了朝中的大權,焦芳也成為內閣首輔,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官員才徹底的翻身,而且焦芳也借著職務之便,對南方官員也是大肆打壓,這才總算為北方官員出了口惡氣,別看現在焦芳在官場上的名聲不好,但那主要是南方的官員對他詆毀汙蔑,事實上在北方官員之中,焦芳卻是有著德高望重之稱。

    但是很可惜的是,以焦芳為代表的北方官員翻身並沒有太久,隨著焦芳與劉謹發生矛盾,焦芳不得不告老還鄉,南方人李東陽再次掌權,後來劉謹身死,使得朝堂上徹底成為南方官員的一言堂,現在不少當初跟隨焦芳的北方官員都被清算,朝堂上的南方官員占據了各個重要的職位,而剩下的少數北方官員也隻能守著一些清水衙門,根本毫無做為,可以經此一役,現在的北方官員在官場上已經落到了穀底。

    另外更加糟糕的是,現任的內閣首輔李東陽已經將同樣是南方人出身的楊廷和選為首輔的接班人,也就是說,等到李東陽退下來後,朝堂上依然是南方官員說了算,若是以後內閣首輔都是南方官員,那對於北方官員來說,簡直是毫無希望可言。

    搞清楚了現在官場上的形勢,再加上對焦芳這個人的了解,周重也就很容易猜到他支持軍校的原因的,無非也就是焦芳看到現在官場上全都是南方官員的天下,這讓他是憤憤不平,雖然他在總督府重新為官,但想要再次回到大明的權力中心簡直是不可能。

    焦芳的性格在其它方麵都很好,表現的也極有理智,但是隻要一涉及到南北之爭,他就會變得十分偏激,比如像現在南方人掌握著朝堂上的大權,而且在未來幾十年內,北方官員恐怕都沒有翻身的可能,於是在焦芳看來,既然自己這些北方官員無法掌握朝堂的大權,那就幹脆誰也別想獨自掌握,不如讓軍校成長起來,然後武將們再次崛起,與文官們再次展開權力的爭奪,甚至說不定在這種爭奪中,北方官員還能從中得利。

    也正是抱著自己得不到,也絕對不會讓對方好過的心態,所以焦芳才會那麼積極的支持周重的軍校建設,想到這裏,周重也不禁苦笑一聲,沒想到焦芳都已經八十歲了,卻還是對官場上的南北之爭如此執著,看來自己日後若是身份公開回到京城的話,倒是要小心注意這一點了。
梅爾斯 發表於 2018-4-23 18:57
第四百一十四章 正德與軍校(上)

    將總督府的治所遷往鬆江,以及學校的事情商議已定後,周重立刻給正德上了道奏折,奏折中詳細的將這兩件事解釋了一遍,其中軍校的事周重最有把握,因為他知道這肯定十分符合正德的胃口,至於遷移治所的事,肯定會得到內閣的一致讚同。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周重的奏折送到京城,並且讓內閣與正德看到後,雙方立刻起了不同的意見,其中內閣對於四海總督府將治所遷到鬆江的事十分感興趣,李東陽等人隨意的商量了幾下,幾乎立刻就同意了這件事,鬆江府也被他們劃為四海總督府的治下。

    不過對於軍校的事,以李東陽為首的內閣卻是堅決不同意,畢竟能進入內閣的人沒有一個不是人精,自然也能看出軍校這東西對文官係統的打擊,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自然不同意朝廷再搞什麼軍校,哪怕這個軍校可以增強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也不行。

    相比之下,正德的態度卻是恰好相反,他對於四海總督府治所的事情根本就不感興趣,畢竟對於周重這個弟弟,他一向都是十分的信任,從來沒有其它的想法,更不會像周重那樣考慮那麼多的事情,不過既然周重想要將治所從雙嶼港遷到老家鬆江,這在正德看來可能還有一點私心,不過他並不在意,所以很快就同意了。

    不過對於周重提出的軍校概念,正德卻是十分的感興趣,畢竟這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帶領大軍與大明的敵人在戰場上廝殺。可惜受製於身份。這個願望實在有些困難。不過這卻依然無法阻止正德對軍事的喜愛,對於軍校這個新生的事物,他自然也有著濃厚的興趣,甚至還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紫禁城西苑的豹房之內,正德一臉興奮的看著周重的奏折,一邊看還一邊大笑,最後更是拍著大腿叫道:“有趣!真是有趣!這個軍校的想法實在是太好了,朕怎麼就想不出來如此絕妙的主意。不過現在也不晚。”

    正德說到這裏時,忽然伸手向旁邊招了招,早就在一邊候著的穀大用立刻湊了上來,向正德深施一禮道:“陛下,您有何吩咐?”

    “大用,周重給朕提議,要開辦一所軍校,所謂軍校,也就是類似於書院的地方,隻是它不是讓人用來讀書的。而是為了給朝廷培養將軍的,按照他的提議。將在鬆江那邊建造一所海軍軍校,專門培養海軍需要的人才,朕覺得是一件好事,不過朕也想自己開辦一所軍校,就在這京城之中,專門培養一些騎兵和步兵的將領,名字就叫陸軍學校,這樣日後與蒙古人開戰時,我大明的邊軍也就不怕缺少將領了,隻是這件事很是麻煩,你幫我參詳一下!”正德很是興奮的道。

    穀大用是從小看著正德長大的,對他的脾氣自然最清楚不過,而且他也知道正德與周重之間的關係,現在聽到正德要自己建立一座軍校,別人可能會以為正德是在開玩笑,但是穀大用卻十分清楚,就在正德說出這句話時,京城的軍校幾乎已經建造了一半,而且這件事已經是板上釘釘,不容任何人更改了。

    “陛下,你這句可就問錯人了,老奴哪裏懂得軍校這樣的國家大事,不過張永他是個帶過兵的人,對軍隊也十分熟悉,所以陛下不如將他叫來,說不定能給陛下提出一些好建議來!”穀大用尖著嗓子一臉諂媚的道,自從劉謹死後,穀大用就徹底的將自己與朝堂上的事割裂開來,生怕步入劉謹的後塵,不過他越是這樣,就越受正德的信任,這也是他比劉謹要聰明的地方之一。

    聽到穀大用的建議,正德也是以手撫額大笑道:“朕是高興的都糊塗了,竟然向你這個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家夥要建議,你快讓人把張永叫來,朕要和他好好商議一下京城的陸軍學校的事,絕對不能讓周重建立的海軍學校超過我們!”

    穀大用聽完答應一聲,正準備轉身離開去通知張永前來,但是沒想到這時正德好像又想到了什麼,當下叫住他道:“大用,張永雖然做過監軍,但畢竟沒有真正的領過兵打過仗,所以你除了把他叫來外,另外把楊一清和仇鉞也給叫來,他們一文一武,又都是帶過兵的人,肯定會對軍校有著更多的想法!”

    “奴婢遵旨!”穀大用聽後再次答應一聲,轉身就去讓人通知張永三人,說起來正德提到的仇鉞與楊一清,他們與張永也算是頗有緣分,當初安化王叛亂,正德派楊一清和張永帶兵去圍剿,結果大軍還沒到甘肅,叛亂就已經被假意投降,後來反戈一擊的仇鉞帶兵平定了。

    後來劉謹又被張永和楊一清趁機扳倒,結果這三人全都得到重賞,其中張永現在掌管著內廷的司禮監與禦馬監,可謂是文武大權一手抓,不過幸好他不像劉謹那麼霸道,與外廷的大臣相處的也十分融洽,所以現在倒也相安無事。至於楊一清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仇鉞本來被封為都督僉事、寧夏總兵官,封鹹寧伯,後來再次被封為鹹寧候,現在被調到京營擔任提督,掌管著三千營的騎兵。

    穀大用辦事的速度很快,本來就在宮中的張永第一個到達,緊接著是年過六十的張一清,最後才是在城外練兵的仇鉞。仇鉞今年四十多歲,是個身材高瘦的中年人,五官十分端正,頜著留著三縷長須,看上去十分的斯文。不過仇鉞在接到通知時可能正在練兵,所以根本來不及換衣服就來到皇宮,現在身上還穿著一身的鎧甲,使得他身上多了幾分武將的彪悍之氣。

    說起這個仇鉞,他的經曆也頗有傳奇色彩,仇鉞本來並不姓仇,他本來是寧夏總督府中的一名普通傭兵,後來得到了總兵府指揮僉事仇理的賞識,將他帶在身邊學習兵法,因為仇理沒有兒子,於是就將他認為義子,並改名為仇鉞,後來仇理身死,仇鉞就繼承了仇理的指揮僉事之職,後來更是在平安安化王的叛亂中立下大功,一舉成為大明武將之中的新貴,現在深受正德的賞識。

    看到張永三人全都到齊之後,正德立刻也沒有讓他們行禮,而是立刻招手讓他們上前,將周重的奏折交給他們觀看。張永三人都是聰明人,自然知道四海總督府遷移治所的事情肯定不用他們插手,那麼陛下今天召集他們來的原因肯定就是為了軍校的事了。

    “好了,估計你們都已經明白朕今天召集你們來這裏的原因了,周重打算在鬆江那裏建造一所海軍軍校,專門為海軍培養未來的將領,並且由朕擔任軍校的校長一職,日後軍校中出來的將領都是朕的門生,這樣一來即可以保持將領們的忠誠度,也便於朕對軍校的掌控,對於這個建議,朕覺得很好,而且朕想在京城也建立一所陸軍軍校,畢竟相比之下,我大明最大的威脅還是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所以陸軍將領才是重中之重,不知各位愛卿有何意見?”正德笑嗬嗬的開口道。

    不過聽到正德的問話,張永和楊一清卻都是彼此對視一眼,然後低下頭沒敢說話,因為他們早已經從內閣那裏知道了軍校的事,而且也明白軍校建立之後對文官們的影響,不過現在看正德興致勃勃的樣子,肯定已經打定主意要建立軍校,這對於文官們來可不是一件好事,同時也讓張永和楊一清左右為難,若是不同意軍校的建立,那肯定會得罪皇帝,若是同意的話,那就可能與天下的讀書人為敵,這兩方可都不是他們能得罪的。

    相比之下,仇鉞在政治上的見識就顯得十分淺薄了,而且他平時隻是在三千營中練兵,根本不清楚朝堂上的事,現在看到周重提出的軍校,雖然他並沒有那麼長遠的目光,看不到軍校對整個大明局勢的影響,不過身為一個武將的直覺告訴他,這肯定是一件好事。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隻見仇鉞立刻抱拳回答道:“啟稟陛下,末將覺得這個軍校是件好事,以前末將在寧夏領兵之時,就深感邊軍之中的將領匱乏,大部分將領都是在戰場上學會的兵法,可那也僅僅是少數,大部分人都還沒能學會兵法,就已經死在了戰場了,現在能有軍校這樣的地方專門培養將領,日後我大明將再無將領匱乏之危了!”

    仇鉞說完,還十分自得的笑了兩聲,不過當他看到楊一清在向他使眼色時,立刻明白自己可能說錯話了,不過話既然說出去了,這時候也收不回來了,所以隻好硬著頭皮低下頭。

    而楊一清則是歎了口氣,仇鉞是他的老部下了,現在能看到他封候拜將,楊一清也感覺十分欣慰,可是今天仇鉞的這些話,已經是得罪了天下的文官,甚至自己可能也需要和他劃清界線了
梅爾斯 發表於 2018-4-23 19:09
第四百一十五章 正德與軍校(下)

    “張永、楊愛卿,現在仇將軍已經表示支持軍校的建立,你們對於軍校是什麼意見?”正德笑嘻嘻的再次開口問道,看來他並不是不知道軍校所代表的意義,這次召集眼前這三個人前來,正是為了給自己尋找一些幫手。

    看到正德不肯放過自己,張永首先在心中暗歎了口氣,他是宦官不是文官,雖然他不希望在軍校這件事上得罪朝堂上的文官,但卻更不希望違逆皇帝的意思,畢竟他手中的權力全都來自於正德,若是沒有正德的支持,他也僅僅隻是一個老太監。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張永很快站出來笑道:“啟稟陛下,老奴也覺得軍校的確是一個好辦法,而且這件事雖然是周重周總督提出來的,但軍校之事關係重大,所以老奴覺得周總督在奏折上有句話說的很好,那就是軍校校長必須由陛下兼任,這樣才能保證將官們的忠誠,既然陛下是軍校的校長,那自然有權決定開辦多少軍校!”

    看到張永也對軍校的構想表示了支持,這讓正德也是滿意的點了點頭,不過這也並沒有出乎他的意料,畢竟張永是個太監,他所有權勢全都是自己給予的,所以張永絕對不敢反對自己的意思,不過最後剩下的楊一清可就有些麻煩了,雖然他也帶過兵打過仗,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楊一清依然是個文官,而軍校的出現遲早都會損害文官們的利益。

    想到這裏,正德目光炯炯的看向了楊一清。張永和仇鉞也同樣看向了他,既然他們兩個都同意了這件事。自然也希望楊一清也同意這件事,哪怕是仇鉞並不清楚軍校所代表的意義,但他依然想把楊一清也拉下水,這就是人性,與利益、感情無關。

    感受到正德幾人的目光,楊一清也感覺身上的壓力陡增,他是個知兵的人,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大明武將們的窘迫地位,而且他也十分清楚的知道,若是大明的武備再這樣鬆弛下去,日後必定會引來滅國之禍,所以身為一個以忠君報國為已任的老臣來說,楊一清自然不願意看到大明日後亡國的景象。

    不過楊一清同時也是一個文官,而且與李東陽一樣。都是南方人出身的官員,他現在已經做到了兵部尚書,再加上與李東陽、楊廷和等人的關係都不錯,可以說也正是他們這些南方係的高官把持著大明的朝政,可是現在若是同意建立軍校的話,那麼十年之後。原本就像是一盤散沙的武將們肯定會擰成一股繩,而當這些武將組成聯盟後,肯定會向朝堂伸手索要本該屬於他們的權力,到時朝堂上就不再是文官們一手遮天了。

    想要忠君愛國,就必須背叛自己出身的文官集團。反之則會辜負陛下與大明對自己的期望,這種兩難的選擇讓楊一清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正德也知道這種選擇對楊一清來說十分艱難。所以他並不著急,而是坐下來一邊品茶一邊耐心的等待。

    楊一清現在腦子裏很亂,自己的一生經曆的事情幾乎全都湧了上來,他小時候就有神童之稱,十四歲就參加鄉試,並且被推薦為翰林秀才,當時的皇帝憲宗陛下親自命內閣選派老師教他,十八歲時他就中了進士,可謂是風頭一時無兩。

    楊一清少年得誌,性情也就未免有些高傲,做事也有些浮躁,朝廷為了打磨他身上的浮躁之氣,特意將他派往西北為官,那裏的生活雖然艱苦,時常麵臨著蒙古人南下之危,但卻是最能磨煉人的意誌,在那裏楊一清學會了沉穩,同時也學會了治理地方和打仗。

    正德元年時,蒙古人趁著大明權力交替的時機,派出數萬人南下入侵固原,當時的總兵官曹雄因為怯懦不敢派兵援助,隻知道死守城防,最後身為文官的楊一清親自率領一隊輕騎自平涼日夜行軍,與蒙古人的數萬軍隊大戰數場,最後在一次偷襲中徹底的打亂了蒙古人的軍隊,這才使得蒙古人不得不退兵。那次是他一生最得意的功績,甚至他在之後除掉劉謹時,都覺得不如自己上次打退蒙古人的進攻來的重要。

    也正是憑借著打退蒙古人的戰功,楊一清之後才被任命為三邊總製,主持並修建了邊疆的防務。當時的楊一清已經在西北呆了整整三十年了,可以說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消耗在這裏,不過也正是在西北的任職,使得他見識到了蒙古人殘暴,也見識到大明邊軍的嚴重不足,甚至他還經常擔心萬一蒙古人攻破大明的邊疆防線,然後長驅直入的話,那麼很可能會重演前宋的靖康之恥,為此他幾乎是整夜整夜的睡不著。

    身為兵部尚書,楊一清不是沒想過改變現在大明這種武備鬆弛的現狀,甚至他也想過對軍隊做出改革,但是出於時代的狹隘性,他根本想不出來改革大明軍隊的辦法,甚至麵對大明軍隊那種亂糟糟的情況,他自己都感覺有些無從下手。

    不過這次周重提出的軍校卻像是給他重新打開了一扇大門,讓他看到了改變大明軍隊現狀的希望,所以從本心來說,楊一清是十分願意支持建立軍校的。但是他也清楚,若是今天他選擇了與正德站在一起,那麼就背叛了整個文官集團,就算是一向與他交情深厚的李東陽和楊廷和,恐怕也會與他劃清界線,日後他在朝堂上也會受盡排擠,哪怕是有正德的支持,他也將成為一個官場上的孤家寡人。

    楊一清腦子中的想法變幻不定,臉上的表情也同樣是十分的精彩,張永看到這裏,心中也不禁對楊一清有些同情,他雖然是個太監,但是考慮事情卻要簡單的多,隻要看皇帝陛下是否喜歡就行了,但是楊一清這樣的文臣卻要考慮方方麵麵的利益,一個不好,恐怕就會落得個萬夫所指的下場。

    隻見楊一清考慮了足有小半個時辰,這才忽然臉色一正,咬著牙用嘶啞的聲音開口道:“啟稟陛下,微臣也覺得軍校之舉是件好事,隻不過軍校雖好,但卻是一柄雙刃劍,特別是軍校初期的建設更是十分重要,非重臣不能勝任,老臣雖然年老,但對於軍務還有些心得,所以老臣懇請陛下將軍校前期的建造之事交給老臣!”

    楊一清終於還是選擇了忠於大明,至於個人的立場,則被他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甚至為了讓自己退無可退,楊一清竟然主動請求讓他負責軍校的事務,這下他就成為大明軍校的主要推動者,與那些阻攔軍校建設的人再也沒有轉圜的餘地了。

    “哈哈哈~,當初朕還是太子之時,就曾經聽先帝評價過朝中諸臣,其中先帝對楊愛卿的評價是出將入相,可以與古之名臣相比,今日從楊愛卿的選擇來看,果然是忠貞之臣,既然愛卿想要負責軍校的事務,那朕就圓了你這個心願,周重提議按察使王守仁為覺得海軍軍校的校監,負責海軍學校前期的建設與日後的運營,那麼現在朕就命楊愛卿擔任京城陸軍學校的校監,代朕管理整個陸軍學校!”正德看到楊一清答應,當下也是大喜過望的開口道。

    “臣,遵旨!”楊一清聲音悲壯的開口道,接下來軍校校監這個職位,也標誌著他正式與整個文官集團決裂了。

    看到楊一清主動攬下了建造軍校的大權,張永也是鬆了口氣,他是真的害怕皇帝陛下把這件事交給他,若真的如此的話,恐怕他日後的下場不會比劉謹強多少。仇鉞這時也看出來了,軍校的建造好像會惹來一些人的不滿,所以楊一清和張永剛才都沒有主動開口,可是不知為何,楊一清還是主動接下了這件事,這讓他也是鬆了口氣,雖然他剛才是第一個表態的,但至少前麵還有楊一清頂著,隻要楊一清不倒下,他就不會有事。

    楊一清性格果斷,既然已經下定決心支持成立軍校,那麼他就立刻將其它的一些雜念拋到一邊,拿起周重的奏折開始與正德討論起軍校建立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前期可能遇到文官集團的阻礙,這時他們應該怎麼麵對等等。

    直到這時,仇鉞才終於明白楊一清和張永在顧忌什麼,想到一座軍校竟然會得罪整個大明的文官集團,他也不禁感到一陣絕望,不過現在木已成舟,再後悔也沒有用了,所以最後他也幹脆一咬牙,橫下心來跟著正德和楊一清,準備一條道走到黑,若是真的能將軍校建造起來,說不定他還能名利雙收。

    不過就在正德為找到幾個幫手而高興時,忽然隻見楊一清皺了下眉頭,然後一臉鄭重的對他開口道:“陛下,軍校的成立對我大明雖然是件好事,但它遇到的阻力也十分巨大,這種阻力不僅僅來自文官集團,同時大明相當一部分的武將也同樣會反對軍校的建立!
梅爾斯 發表於 2018-4-23 19:09
第四百一十六章 理念的差別

    聽到楊一清提到武將也同樣會反對軍校的建立,正德等人先是一愣,緊接著就反應過來,大明的武將職位也是世襲的,若是軍校建立,那麼日後這些培訓出來的武將肯定會與舊式的武將搶奪職位,甚至將那些舊式武將完全從軍中排擠出去,這自然會引起那些武將的不滿,所以楊一清才會說武將們也會反對軍校。

    “陛下,這件事倒不難解決,末將也有幾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已經成年,現在就在軍中任職,而且幹的十分不錯,現在已經升為千戶,日後恐怕不會接我的班,剩下的三個兒子都還沒有成年,末將覺得可以把他們都送進軍校,等日後誰幹的最出色,誰就能繼承末將的職位,剩下的就算再怎麼不成器,恐怕日後也能在軍中自食其力!”這時仇鉞笑著說道,他也是武將,自然明白武將的心理,而且軍校僅僅是為軍隊培養將官之用,並沒有限製進入的學員身份,他們這些武將自然可以第一時間把自己家的子嗣送進去,這樣就不必擔心被別人搶了自己的職位。

    對於仇鉞的話,張永也是大笑著開口道:“不錯不錯,仇將軍的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反正軍校培養的是將官,招收的人自然要優先照顧軍中的將領,不過那些將領既然敢把兒孫們送進軍校,就要做好讓兒孫們吃苦的準備,軍校是培養帝國未來將軍的地方,可不是他們走馬鬥狗的地方。所以對於管理一定要嚴抓,任何敢於違反軍校規定的學生。無論他是什麼來頭,絕對不能輕易放過!”

    張永以前就是做監軍的,管的就是那些將軍和士兵的軍紀,所以他對紀律這方麵有著很深的體會。雖然大部分監軍都隻管收錢,然後對軍隊裏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張永卻與別的太監不同,他做監軍時向來都是狠抓軍紀,比如當初平安安化王叛亂時。楊一清的大軍開進寧夏後,就是因為張永的約束,這才沒有給當地的百姓造成太大損失。

    “哈哈哈~,看到大家為了軍校之事群策群力,使得軍校的構想越來越完善,相信等到日後軍校開始真正的建造之時,遇到的問題也就會少許多。這讓朕也是甚為欣慰啊!”正德看到張永和楊一清三人都開始為軍校的事情開動腦筋,這讓他也是十分的興奮,相信有了楊一清這個能臣主持,再加上張永和仇鉞在一旁輔助,最關鍵的是有自己這個皇帝在背後支持,相信整個大明將再也沒有人可以阻撓軍校的開辦。

    就在正德為了軍校的事情而召集眾人商議之時。之前已經看過周重那份奏折的李東陽也在為這件事煩惱,不過他與楊一清的態度完全不同,因為李東陽是堅決反對開辦軍校這件事的,而內閣的另外一個重要成員,也就是他做為首輔接班人培養的楊廷和也是持相同的態度。

    “李公。周重現在越來越不像話了,竟然提出開辦軍校這麼荒誕不經的事。不過以陛下的脾氣,這個提議恐怕會很對陛下的胃口,若是不出意外的話,陛下肯定會同意,若是我們再不想辦法阻止的話,恐怕就隻能眼睜睜的看著軍校開辦起來了!”李東陽的府邸書房內,楊廷和一邊在書房裏來回走動,一邊十分焦急的開口道。

    “嗯,自從周重做了官後,的確越來越放肆了,這次竟然想出來軍校的這樣的事來取悅陛下,簡直是拿朝廷大事當做兒戲,看來我們之前對周重還是太過寬容了!”年老的李東陽也是撫著白須開口道。

    李東陽和楊廷和之所以反對建立軍校,並不僅僅是因為擔心武將們再次團結起來,從而威脅到文官集團的利益,另外他們也有自己堅持的理由。

    李東陽和楊廷和都是純粹的文臣,這點他們與楊一清不同,至少楊一清在西北擔任官職多年,而且還親自帶過兵打過仗,對於大明的軍備情況有著清醒的認識,這點李東陽兩人就無法與楊一清相比,至少他們就一直堅定的認為,武將絕對不能擁有與文官相等的地位,否則大明遲早都會被這些武將搞的一團糟,當初大唐就是因為重武輕文,雖然可以強盛一時,但卻給後來埋下了內亂的禍根。

    雖然李東陽和楊廷和的職位要比楊一清高,但是對於大明的武備情況,他們卻沒有楊一清看的清楚,而且他們重文輕武的觀念早已經根深蒂固,哪怕是別人把事實擺放在他們麵前,恐怕也不容易說服他們,這就是理念上的差別,根本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

    “李公,現在周重的奏折已經送到宮裏,陛下肯定已經看到了,而且我剛剛接到消息,正在兵部辦公的應寧兄忽然接到陛下的召見,現在人已經進宮了,另外一同進宮的還有統領三千營的鹹寧候仇鉞,聽說連宮的張永也去了豹房,這三人都是知兵之人,卻在這個關鍵時刻被陛下召集到豹房,您看他們會不會被陛下召集過去商議軍校的事情了?”楊廷和平複了一下激動的心情,並且將自己剛才接到的消息講了出來。

    李東陽聽到楊一清竟然也被召入宮中,當時也是臉色一變,沉吟了片刻終於開口道:“陛下把一個將軍和一個兵部尚書召入宮中,而且還有一個做過監軍的張永,恰巧又是在周重的奏折剛剛送入宮中,看來十有八九是商議軍校的事了,其中張永和仇鉞也就罷了,我擔心應寧他……”

    李東陽說到最後時,整個人站在那裏沉吟不決,楊廷和看到這裏則有些奇怪的道:“怎麼,李公是擔心應寧兄當著陛下的麵反對軍校的事,從而與陛下起衝突嗎?”

    楊廷和雖然與楊一清同朝為官,但他與楊一清僅僅隻是熟識,算不得什麼深交,對於楊一清也不是特別的了解,隻是他站在自己的位置,想當然的認為楊一清會站在文官的一方,而且楊一清性格倔強,說不定會因為堅持反對軍校而與皇帝陛下起衝突。

    不過李東陽聽到這裏卻是苦笑一聲道:“介夫啊,你對應寧這個人還是了解的不夠,雖然應寧他也是進士出身,但是從二十歲時就一直在西北任職,甚至親自帶過兵,從骨子裏來說,他像個武將多過像文臣,而且他一直覺得大明的軍製有問題,曾經多次和商議過改革大明的軍製,可惜他自己也拿不出一個完整的章程,現在軍校這個新事物的出現,我擔心應寧會覺得這是一個改革大明軍製的良機,從而做出什麼不明智的決定。”

    不得不說,李東陽不愧是與楊一清相交多年的老友,對於楊一清的心中所想也十分清楚,一下子就猜到了楊一清可能會選擇支持開辦軍校,若真的如此的話,那麼楊一清就是背叛了整個文官集團,做為文官集團的首領,李東陽很苦惱日後該怎麼與楊一清相處?

    “不會吧,若是應寧選擇支持軍校,那他可就得罪了所有的文臣,日後就別想在朝堂上立足了,難道他就真的沒有絲毫的顧忌?”楊廷和聽到李東陽的話後,也是驚訝的大叫一聲道,他實在沒有想到身為文官的楊一清會支持開辦軍校。

    “唉,介夫你對應寧不太了解,我雖然與他相交多年,但是在政見上卻有一些分歧,比如對於大明的軍製,他就一直覺得十分不滿意,甚至認為再這樣下去的話,恐怕日後大明會有亡國之禍,所以一直想要對大明軍製朝廷改革,我雖然勸說過他許多次,但卻都沒能說服他改變看法,幸好他一直沒能找到改革軍隊的辦法,這才一直沒有動手,現在有了軍校這個契機,恐怕他會不顧一切的支持軍校,哪怕為此落的身敗名裂也在所不惜!”

    李東陽這時再次歎了口氣道,剛才他還有些不太確定,不過現在經過自己的分析,這使得李東陽已經可以肯定,楊一清這次入宮之後,恐怕再次出來時,會與朝堂上的眾臣走上一條完全對方的道路,雖然這條路很苦很孤獨,但他卻會一直堅持的走下去,而且絕對不會後悔,因為他是楊一清。

    “怎麼會這樣?”楊廷和再次有些不可思議的道,他顯然無法理解楊一清的想法,畢竟他們本來在思想上就有本質的差別,特別是在對待大明的軍製上,楊廷和雖然也知道大明的軍製有一定的問題,但他並不認為這些問題是文官壓製武將太過厲害引起的,反而是覺得那些武將們桀驁不馴,不配合文官們的指揮才造成軍隊的混亂。

    “李公,若是應寧兄真的選擇支持軍校的建造,那對我們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畢竟他身為兵部尚書,軍校正是應該屬於他們兵部的事,到時我們又該如何阻止這件事的發生?”楊廷和這時再次開口問道。
梅爾斯 發表於 2018-4-23 19:46
第四百一十七章 軍校建立

    正德九年的秋天,大明朝堂上因為軍校的事吵成一團,其中張永這個內廷頭子在正德的授意下,以及楊一清的幫助下,第一次與反對建造軍校的內閣產生了巨大的衝突,雙方都是各執一詞爭執不下,誰都不肯退讓一步。

    對於朝堂上的爭吵,正德卻是穩坐金鑾殿,好像絲毫都不在意,不過李東陽他們卻都不敢掉以輕心,因為他們都知道,本來與內閣關係不錯的張永之所以對軍校的事情上如此強硬,最關鍵的就是因為這位皇帝陛下在背後的支持。

    果然,一個月後的朝堂上,內廷與內閣雙方都因為軍校的事情爭吵的筋疲力盡,也就在這個時候,正德終於出手了,他十分強硬的決定建造大明的軍校,並且親自賜名為“大明皇家軍事學校”,簡稱皇家軍校,而且軍校下屬兩個分校,其中一個是位於京城的皇家陸軍軍校,另外一個則是位於鬆江的皇家海軍軍校。

    對於正德強硬的決定建造軍校,下麵的大臣們也都是堅決的反對,甚至不少大臣在大殿外長跪不起,請求皇帝陛下收回成命,否則他們就跪死在皇城之中。可惜這些大臣們的威脅對於正德根本沒有任何作用,因為他本來就是個沒心沒肺的家夥,結果外麵的有幾個年紀大的老臣跪暈了,其中一個因救治無效而宣告死亡,最後剩下的人一看沒有效果,隻能無奈的讓家人抬回了府裏。

    不管大明的文官如何反對,正德是鐵了心要把軍校建造起來。而且楊一清也正式接過建造軍校的擔子,反正他是兵部尚書。這本來就是他的份內之事,誰也插不下手。不過說起來楊一清為了支持軍校的建造,也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整個朝堂上的文官都將他視為叛徒,不少以前的好友都與他劃地絕交,這使得本來頭發黑白相間的楊一清在短短數天內,整個人的頭發胡子全都變得雪白一片,由此可知他承受著怎樣的精神壓力。

    不過楊一清也是個認死理的人。他既然接下了建造軍校的重任,而且還是被正德任命為陸軍學校的第一任樣監,所以現在也是鐵了心要把軍校建造起來,一開始的時候戶部和工部都不配合,一個不願意出錢,一個不願意出工匠,不過這也難不倒楊一清。因為他們和正德早就料到這種情況,所以軍校的建造費用全都是由正德的內庫出的。

    說起來自從周重大力發展海貿後,正德手中就再也不為缺錢而發愁了,各個港口收繳的稅收自然是要上交國庫,不過正德卻早早的拿出錢讓周重幫著運作,現在這些錢都已經變成了船隊。來往於大明與南洋之間,每次都能獲利巨萬,可以說正德現在也成為一個海貿商人,而且還是最頂尖的那種,海麵上除了周重的南洋商會外。根本沒有人可以與正德的船隊相比,也正是有了這支船隊。所以正德根本就不缺錢。

    至於工匠就更好辦了,大明可能會缺糧糧錢,但唯獨不會缺人,至於工匠更是遍地都是,工部下麵雖然掌握一批工匠,但是在民間卻有更多的工匠,甚至連軍隊裏都有專門的匠戶,所以隻要楊一清手中有人,而且又有軍隊的支持,招募一些幹活的工匠簡直易如反掌。

    有錢有人,軍校的建造很快就提上了日程,楊一清帶著工匠頭子在京城的西效選了一處有山有水的地方,然後立刻開始建造軍校。說是軍校,其實整個軍校就是按照大明的軍營建造的,裏麵的校舍不用美觀,隻要結實就行,而且軍校裏還有食堂、宿舍、操練場和火器試驗場等等,等到開學之後,軍校就會實行軍事化管理,任何人都不得外出。

    除了軍校的硬件設施外,軍校自然還需要一些執教的教官,這些人要麼得精通兵法,要麼就是經曆過戰陣的軍中悍將,也隻有在這些人的教導下,軍校裏的學生才能成材,所以正德對此也十分重視,命令仇鉞親自尋找軍校的教官,然後由他親自考察。

    仇鉞本來就是軍中的將領,對於軍中的情況也十分熟悉,所以他很快就擬定了一批名單,這些人都是軍中的老將,有些人的資格並不比神瑛差多少,隻是以前受到文官們的壓製,所以在爵位上比不上神瑛與仇鉞,但若論起真正的功勞,卻並不比他們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正德加緊時間給陸軍學校招攬教員時,最後竟然引來一個大人物,這個人名叫徐俌,字公輔,徐達的五世孫,同時也是這一代的魏國公,之前曾經掌管過左軍都督府和中軍都督府,現在年紀大了,這才在幾年前退了下來,這次聽說正德準備開辦軍校,竟然自己請命希望到軍校任職。

    當年徐達被封為魏國公,世代鎮守著南京,另外徐達還有一個兒子被封為寧國公,寧國公一係則呆在北京城中,一門出現兩個公爵,整個大明曆史上也就隻徐家一門,而且魏國公府與寧國公府雖然分居兩地,但卻是聯係緊密,可以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兩個公府的後人中也是人才濟濟,五軍都督府從來都沒有缺少過徐家的人,可以說是大明軍中的第一豪門。

    徐俌今年已經六十多歲了,從他年輕時就開始進入軍中,幾十年來也是數次帶兵剿滅大明的邊患和叛亂,這些實打實的軍功再加上他們徐家的名頭,使得徐俌在軍中的威名極盛,根本不是神瑛、仇鉞這樣的人可以相比的,所以之前仇鉞在擬定軍校的教員名單時,根本不敢把徐俌列上去,甚至就算是正德想要讓徐俌出山,也必須事前與徐俌商議一下,隻有對方同意了,正德才敢把對方的名字列在軍校的教員名單上,不過正德卻覺得沒必須打攪到徐俌的晚年生活,所以也沒有通知徐俌,但是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徐俌在聽到軍校的事情後,竟然立刻派人上書,請求到學校任職,同時他也已經從南京動身,不日就會到達北京。

    對於徐俌的忽然加入,正德一方都是大喜過望,要知道魏國公府和寧國公府一向都是大明權貴中的代表者,特別是徐俌本身也極有才能,早年又立下不少功勳,可以說更是大明勳貴之中的頭麵人物,在勳貴中也極有影響力,可以說有這樣的人物加入,一來可以減少軍校建設過程中的阻力,二來也能極大的提高軍校的權威性。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正德對於徐俌的到來可謂是歡迎之至,甚至他和楊一清商量了一下,最後決定把校監的職位讓給徐俌,畢竟無論是從威望還是功勞上,楊一清都無法與徐俌相比,而且若是由徐俌擔任校監,日後無論誰把自家的孩子送到軍校,都得乖乖的遵守軍校的紀律,否則軍棍打起來可就絲毫不留情麵。

    正德這邊的陸軍軍校有徐俌這樣的人物加入,另外還有楊一清、張永和仇鉞等人從旁協助,所以整個軍校從建造之初就成為整個大明的焦點,所有人都集中在這座軍校上,文官們對它是咬牙切齒,武將們則把自己家的兒孫準備好了,隻要軍校開始招生,他們就會把子孫送進去,無論能否在裏麵成材,至少出來時就會多一個天子門生的頭銜,更重要的還能在軍校裏結識一幫朋友,這對於他們日後的發展極為有利。

    相比北京陸軍學校的轟轟烈烈,鬆江那邊的海軍學校卻要低調的多,一來大明上下都對海軍不怎麼重視,雖然這幾年海貿發展的很快,但人們的目光卻依然習慣性的盯在陸地上,除了少數一些人外,幾乎沒有人關心海洋上的事情。二來陸軍軍校也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過去,所以對於與陸軍學校一起開辦的海軍學校,卻被大多數人忽略過去了。

    不過這種不被人重視也正是周重夢寐以求的,因為當所有人都在關注北京城的陸軍學校時,海軍學校卻已經在鬆江破土動工,而且建造的速度比北京更快,整個海軍學校使用磚石和水泥做為建築材料,很快就建造起第一批的軍校建築,然後那些被招收來的讀書人就立刻進入軍校,跟著海軍中的一些老人和周重高薪聘請來的天文和算學高手,以及葡萄牙戰俘學習。

    除了上麵的那些讀書人外,周重還開始在南洋海軍中選拔一些聰明伶俐的年輕人,然後讓他們進入海軍軍校學習,畢竟現在海軍擴張的太快,不但缺少士兵,同樣也缺少將官,那些讀書人隻能做為技術官員使用,至於真正指揮海軍打仗的人,還需要真正的海軍軍官才行。

    說起來海軍與陸軍不同,大明的海軍本來就是空白一片,所以海軍中也沒有什麼利益糾葛,這使得周重可以在海軍這塊大畫布上任意揮灑,而現在海軍軍校的成立,就是周重在這塊畫布上畫下的最濃重一筆。
梅爾斯 發表於 2018-4-23 19:47
第四百一十八章 韃靼人南下

    正德九年的秋天早早來臨,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樹葉也開始變黃落下,人們也早早的穿上了棉衣,對於這個早早來臨的秋天,所有人都有些擔憂,因為人們還沒有從正德七年那場寒冬帶來的恐懼中擺脫出來,現在再次遇到這麼一個早早來臨的秋天,這讓所有人都十分擔心今年冬天會重演之前的酷寒。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對正德七年的冬天抱有怨念,比如北京西方的宣府一帶,這裏的百姓就對正德七年的那場寒冬抱著一種感激之情,雖然他們也在那場冬天中吃了不少苦頭,但是由於朝廷及時運來了糧食,所以宣府一帶並沒有死多少人,反而是草原上的蒙古人不但凍死了不少牛羊,甚至連人也凍死不少,聽說等到正德八年開春時,草原上到處都是死屍,而且往往一死就是一部落的人。

    也正是因為正德七年的冬天凍死了那麼多的蒙古人,所以使得蒙古人是元氣大傷,等到正德八年時,休養了一年的蒙古人竟然無力南下,而宣府做為大明與草原的邊疆,也十分少見的出現了一年的平靜,這讓大部分的宣府人都是為之興奮,畢竟隻在不打仗,他們家中的男人就不必上戰場,也就不會有傷亡,他們也總算可以過一個安生年了。

    除了不必打仗外,宣府的百姓同時也遇到另外一件喜事,那就是地瓜和玉米這兩種作物的推廣,他們這裏距離北京很近。早就聽說過地瓜與玉米的大名,所以當朝廷開始推廣地瓜和玉米時。宣府這裏的百姓立刻毫不猶豫的從官府領到秧苗和種子,然後種在田地裏,結果宣府一帶本來十分貧瘠的土地裏竟然長出了大量的糧食,宣府也第一次出現了自給自足的情況,經過兩年的大豐收,幾乎家家戶戶都儲存著不少地瓜幹和玉米,幾乎足夠家家戶戶吃上一年的了,但就算是這樣。卻還是沒有人願意賣掉,畢竟所有人都被餓怕了。

    正所謂家中有糧,遇事不慌,正德九年的宣府百姓吃飽肚子後,最希望的就是再來一次像正德七年那樣的寒冷,把那些狗日的蒙古人全都凍死在草原上,這樣他們來年就能再安生一年了。而現在這個早到的秋天,也讓所有宣府百姓看到了幾分希望。

    然而蒙古人也不是傻子,他們也依然記得正德七年的那場寒冬,在所有蒙古人的記憶中,那場冬天到處都是肆虐的白魔鬼,他們的蒙古包都被大雪壓塌了數次。很多人都是為了把蒙古包再次搭建起來,然後冒著風雪跑到外麵,結果等到找到他們時,所有人都已經被世了僵屍,另外還有一些部落因為沒能儲備足夠多的燃料。結果整個部落連老人帶孩子都被凍死了,至於牛羊就更不用提了。沒有人牧民照顧的羊群也是成片成片的死亡,這也間接導致了正德八年的狼群泛濫成災,再次給蒙古人造成不小的傷亡。

    也正是有了正德七年那場寒冬帶業的教訓,所以在正德九年的時候,好不容易恢複了一點實力的蒙古人吸取教訓,特別是他們看到今年的秋天來的格外早時,就更加的害怕,於是這時一統蒙古的韃靼小王子率領五萬大軍進攻宣府,準備搶劫到足夠的物資過冬。

    韃靼小王子本名巴圖蒙克,是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孫,因為他在繼承汗位時年紀幼小,所以漢人稱其為小王子,不過現在這位小王子已經不小了,而是已經成為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在位時打敗了瓦剌和火篩等部落,最終一統蒙草原,號稱是蒙古人的中興之主。

    自從統一了蒙古後,這位韃靼小王子就以恢複大元為已任,每年都會帶領大軍南下,而且隻要入關之後,就會縱兵搶掠,給大明邊疆的百姓帶來無盡的苦難,所以北方的百姓對這個韃靼小王子無不恨之入骨。

    今年這位韃靼小王子準備從宣府入關,於是五萬大軍從草原上殺來,準備攻破懷安、蔚州等地,然後縱兵劫掠,本來這位韃靼小王子十分自信,了覺得自己帶來的五萬大軍肯定可以搶到足夠的物資供族人過冬,但是他卻忽視了大明軍隊的變化。

    之前周重獻給正德的望遠鏡和火炮、火槍等物已經開始裝備到大明的軍隊中,特別是像宣府這樣的邊軍,更是優先裝備的對象,所以當懷安衛的守將通過望遠鏡看到遠處衝殺而來的蒙古騎兵時,立刻命令城頭的火炮與火槍準備,結果蒙古騎兵剛剛衝到火炮的射程之內,城頭上就響起了密集的火炮聲。

    這些火炮全都是新裝備的佛朗機火炮,射速極快,而且因為鑄造比較容易,所以現在已經大量的裝備軍隊,比如像懷安衛的城牆上,就足有三十門這樣的火炮,當這些火炮齊射之時,雖然殺傷力有限,但那種聲勢卻簡直可以毀天滅地。

    蒙古人雖然不是第一次遇到火炮的攻擊,但是以前大明的火炮數量少,而且還容易炸膛,根本不能連射,所以在蒙古人的經驗中,隻要挨過了第一輪的炮彈,之後大明的火炮就成了擺設,可是今天連綿不絕的炮聲打破了他們以往的經驗,特別是看到身邊的夥伴被炮彈擊中,連人帶馬成為一灘肉泥時,所有人都禁不住升起一股寒意。

    韃靼小王子也沒想到自己僅僅隔了一年沒有南下,大明的火器竟然變得如此犀利,而且這些火炮不但可以連射,最關鍵的是射速還非常快,他站在一座土山上看著城頭上一處發火炮,然後暗自掐算時間,結果發現大明的火炮在射出一發炮彈後,停了不到五息的時間,就能再次發射,這讓他也是大驚失色,畢竟當年他的祖先就吃過火器的大虧,沒想到現在大明人的火器竟然發展的如此迅速,若是再這樣下去的話,恐怕他恢複大元故土的願望就再也沒有辦法實現了。

    不過小王子雖然震驚於大明的火器,但卻也沒有太過畏懼,畢竟大明在懷安衛駐紮的官兵並不多,就算是有火炮之助,以他的五萬大軍也足夠打的下來,唯一讓人惱火的是懷安衛剛剛經過修繕,城牆又加高加寬了許多,而且周圍的百姓也遷到了城中,這使得懷安衛更加的不容易攻克。

    其實小王子帶來的騎兵並不適合攻城,按照以前他們的習慣,若是遇到堅城的話,一般都會繞過去,然後搶劫後方的百姓,反正他們都是一人數馬,行進速度很快,一般來說,就算是他們把一地都給搶光了,大明的軍隊也不見得能夠趕到。

    不過大明在吃過幾次虧後,也慢慢的找到了應對之法,比如宣府治下的各個衛所,隻要前方的衛所一發現草原騎兵南下,立刻就會放狼煙通知後方,結果那些百姓全都會帶著糧食和牲口躲裏衛所裏,等到草原人趕到時,後方的百姓早已經跑光了,可以說千裏之內堅壁清野,根本搶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而且這時被他們繞過的衛所也會聯合起來,與前方的大明軍隊組成一個包圍圈,若是草原人不小心的話,很可能會被大明軍隊包了餃子。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現在草原人已經很少敢繞過大明前方的衛所直襲後方了,每次南下都是老老實實的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攻打,畢竟若是繞過去的話,萬一被人包了餃子,那不光他們這些草原騎兵完蛋了,後方的草原上也會因為沒有糧食而死更多的老弱婦嬬,所以他們不敢冒險。

    草原騎兵自然不能騎著馬攻城,隻見他們在靠近懷安衛後,立刻將馬上帶的器具拿下來,然後一節節的組裝起來,最後竟然成為了一架架的攻城梯,懷安衛周圍的樹木早就被砍伐光了,所以他們隻能從後方早就準備好材料,否則根本就沒有攻城的器械。

    眼看著草原人組裝完攻城梯馬上就要攻城,若是放在以往,懷安衛的指揮使恐怕早就急的上火了,甚至已經開始讓人做好撤退的準備了,不過今天這位指揮使卻絲毫沒有著急的樣子,顯然是有所依仗。

    草原人下了馬後,這些天生的騎兵邁著羅圈腿抬著梯子,冒著頭頂的箭矢拚命往前衝,雖然有不少人倒在前進的路上,但是卻沒有任何人敢停下或回頭,哪怕是受傷的人,隻要不是致命傷,這些草原人就會拔掉箭支,嘶吼一聲再次跟上。

    眼看著一架架的攻城梯立在城牆上,堅持著那些草原人品銜著彎刀,抓著梯子飛快的向上爬,上麵明軍一邊用推竿推開梯子,一邊向下麵扔滾木雷石,甚至還有燒的滾燙的開水,這東西最是惡毒不過,倒在人臉上立刻皮開肉綻,簡直是毀容的無上利器。

    另外城頭上的火槍也終於開火了,不過卻不是打下麵的草原人,而是和弓箭手一起壓製那些騎著馬在城外轉圈拋箭的草原人。不過整個懷安衛也不過才幾千人,與草原人整整差了十倍,哪怕占著城牆和武器之利,但是在面對草原人不計損失的強攻下,一時間也變得有些岌岌可危,眼看著就有陷落的可能。
梅爾斯 發表於 2018-4-23 19:47
第四百一十九章 懷安衛之戰

    小王子看著自己一方已經有人攻上了懷安衛的城頭,當下臉上也不禁露出幾分笑容,雖然漢人的火器比之以前犀利了許多,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人,他們草原人個個彪悍凶猛,遠不是那些懦弱的漢人可比的,現在懷安衛旦夕可破,隻要能攻破這裏,城中的物資和漢人女子都是自己的,至於剩下的漢人也不能殺,而是可以驅趕他們在前麵攻城,到時看那些大明軍隊屠殺這些漢人百姓,一定很有意思!

    想到這裏,小王子也不禁露出一個殘忍的笑容,一般來說,每年南下隻要他們能夠攻克第一座城池,那麼接下來的城池就會被嚇破膽,特別是那些漢人百姓也被他們驅趕著攻城,很多守城的將領看到那些百姓時,都不敢下令攻擊,結果被他們一舉攻克城池,從而得到更多的百姓做炮灰,這也是他們蒙古人當年縱橫天下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樣,小王子手下的蒙古騎兵也都是十分的興奮,他們都是草原上各個部族聚集起來的精銳,每個人都是百戰之兵,現在自然都看出懷安衛城堅持不了多久,想到城中美麗的漢家女子,以及吃不盡的糧食時,一個都是發出興奮的嚎叫,同時更加不要命的衝上城頭,雖然大部分衝上城頭的蒙古人都被大明軍兵再次擠了下去,摔的粉身碎骨,但其它草原人卻根本毫不畏懼,所有人都以為勝利就在眼前。

    不過就在草原人上下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勝利歡呼之時,忽然隻聽得懷安衛後方傳來一陣馬蹄的轟鳴聲。緊接著兩支騎兵從懷安衛的城牆兩側殺出,全都是大明的騎兵。

    蒙古人為了攻城。這時候全都下了馬,要麼是在後麵組裝梯子,要麼就是在前麵衝殺,根本沒有想到大明的騎兵會在這個時候殺過來,這讓他們一時間根本來不及上馬,結果被這兩支騎兵衝進前陣,一時間被殺的血流成河。

    小王子也同樣又驚又怒,眼看著懷安衛就要破城了。卻讓這兩支突然殺出的騎兵給打亂了軍隊,而且看這兩支騎兵的旗號,竟然是蔚州衛和萬全左衛,這兩衛的大明軍隊以騎兵為主,其中還有不少是被大明招募的蒙古人,戰鬥力十分強悍,至少前陣的那些下馬的蒙古騎兵在麵對這兩兩衛騎兵時。隻有被屠殺的份。

    不過小王子也是久經戰爭,什麼樣的事情都遇到過,隻見他是雖驚不亂,畢竟命後麵的軍隊上馬,然後前去救援前陣的蒙古人。可惜大明的兩衛騎兵卻十分精明,他們知道自己一方的人少。不能與蒙古人硬拚,所以當後麵的蒙古騎兵殺來時,他們立刻撤到懷安衛的城防之下,那些蒙古騎兵隻要一靠近,城頭上已經把殺上來的蒙古人清理幹淨的大明士兵立刻放箭開炮。一時間使得蒙古騎兵傷亡慘重,不得不再次退了下去。

    “混帳!”小王子看到自己的進攻再次受挫。當下怒罵一聲,也不知道他是在罵大明的騎兵,還是在罵自己手下的草原人。

    就在小王子正準備再次組織大軍,先把城下的大明騎兵給消滅之時,忽然懷安城兩側再次響起轟隆隆的聲音,緊接著兩支數量不少的大明軍隊再次殺來,這次是明軍的步兵,也是大明邊軍中的主力,看起來最少不下於兩萬人。

    還沒等小王子反應過來,就見剛剛趕到的大明軍隊中忽然推出無數門火炮,緊接著一組組士兵在火炮上操作起來,隨著大明軍隊的一聲聲“點火”的命令下達,數百門火炮幾乎同一時間開火,巨大的轟隆聲幾乎把人的耳朵都給震聾了。

    不少蒙古騎兵隻感覺頭頂一暗,還沒等抬頭,就感覺全身一痛,然後就再也沒有知覺了,相比之下,這些被炮彈擊中死亡的人還算是幸運的,最倒黴的是那些剛好被炮彈擦到,但偏偏沒有死的人,這些人要麼是斷手斷腳,要麼是骨斷筋折,反正就一個是完整的,以蒙古人的醫療水平,估計活下來的可能性不大。

    大明的佛郎機火炮一般都配有五個子炮,也就是說,這些火炮可以接連不斷的連射五發,甚至若是裝藥的士兵足夠熟練的話,等到第五發射完,第一發子炮就已經裝好了彈藥,隻要士兵的體力足夠,整個佛郎機大炮就可以連續發射。

    不過這次大明的軍隊並沒有打算隻用火炮取勝,他們在射完第一輪的五發炮彈後,對麵的蒙古騎兵已經被打亂了陣形,緊接著支數千人的火槍兵排隊上前,分成三輪連排射擊,將當年沐英發明的三段射發揮到極致,一時間打的蒙古人是人仰馬翻。

    看到蒙古人被火炮和火槍殺的死傷狼藉,之前的兩衛騎兵也立刻衝上來,步兵也緊隨其後,主動與蒙古騎兵打起了野戰。大明的軍隊這時候還沒有完全腐化墜落,特別是這些邊軍常年與蒙古人作戰,可以說十分的英勇善戰,隻不過他們經常受到上司的苛刻,兵器鎧甲和糧食都不能保證,甚至有時打了勝仗也沒有任何賞賜,這樣一來,這些邊軍打起仗來自然也不肯再賣命,甚至得過且過,結果到了後世之時,竟然連小小的女真人都打不過了。

    小王子也被主動殺上來的大明軍隊嚇了一跳,按照他以往的經驗,每次他南下之時,大明軍隊都是固守城池,然後與他們打攻防戰,除非是兵力占優時,才會與他們在野外作戰,可是眼前這支軍隊的數量比他們蒙古人還少一些,竟然敢主動衝上來作戰,這簡直不合常理。

    更加不合常理的還在後麵,今天的這些大明軍隊好像是不要命一般,衝殺起來勇猛非常,特別是那些帶兵的將官,中低級的將官騎在馬上四處衝殺,絲毫不像以前那麼怕死,高級的將領也同樣站在陣前,高聲呼喊指揮手下的軍隊衝殺,對於身邊飛過的流矢視若無物。

    看到如此英勇的大明將領,小王子和手下的蒙古將領全都驚呆了,他們這時也看出來了,這支大明軍隊之所以如此英勇,主要就是這些將領們打起仗來不要命,有了他們帶頭,手下的兵丁自然也都毫不惜命,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將領的帶頭作用幾乎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不但小王子這些蒙古將領吃驚,那些衝在前麵的蒙古士兵也同樣十分震驚,他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與大明的作戰了,但卻還是第一次遇到如此英勇的大明軍隊,而且這支軍隊裝備精良,火炮和火槍不停的開火,期間還有一些專門的士兵投擲一種鐵球,隻要落到蒙古士兵群中就會爆炸,雖然直接炸死的人不多,但卻能破開皮甲,使得不少人滿身是傷,甚至傷到要害時,也能直接要了人命。

    看到眼前的戰局已經開始對自己不利,韃靼小王子也是心中大急,他與大明作戰多年,但卻還是第一次遇到大明的軍隊數量不及自己,但卻敢於野戰,而且還占了上風的情況,若是放在以前,恐怕他無論如何都不會相信,可惜現在事實就擺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撤退!”小王子最後還是下達了這個讓他的威信受損的命令,畢竟現在戰局已經開始對他不利,而且他手下的五萬騎兵也傷亡慘重,這些可都是他手中的精銳,每死一個都會讓他感到心痛,所以哪怕心中再怎麼不願意,他卻還是果決的下令撤退。

    前麵廝殺的草原騎兵聽到撤退的命令,當下也都是如蒙大赦,一個個殺退了身邊的敵人,然後調轉馬頭就準備逃跑,反正他們都是騎兵,根本不敢大明軍隊的追擊。

    不過看到這些蒙古騎兵要逃,大明軍隊卻是士氣大震,當下跟在蒙古人的馬屁股後麵就殺了上來,特別是那兩衛騎兵,更是從兩側掩殺過來,看樣子是想死死的咬住蒙古人的後隊,這樣一來,前麵的蒙古人想要逃跑,恐怕也隻能把後麵的這些騎兵留下來送死。

    小王子的九斿白纛早就吸引了所有大明軍隊的注意,現在看到蒙古人準備要逃,當下兩支最為彪悍的騎兵立刻向小王子這邊衝殺過來,看來這些大明軍隊還十分貪心,竟然準備一舉生擒小王子。

    小王子身為統一蒙古草原的中興之主,身邊帶領的自然都是強兵悍將,看到那些大明的騎兵衝來時,立刻有一支數千人的精銳迎了上去。本來小王子以為自己身邊的精銳出馬,肯定可以把這兩支不知天高地厚的大明騎兵打敗,但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其中右側的那支大明騎兵竟然驍勇無比,特別是前麵帶兵的那個大明將領,竟然像一支利箭一般殺透了蒙古騎兵的精銳,眼看前就要衝到小王子的九斿白纛之下。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mk2258

LV:9 元老

追蹤
  • 1120

    主題

  • 100531

    回文

  • 46

    粉絲